古典之殇读后感(五)份

首页 / 读后感 / |

  古典之殇读后感 1

  我紧抓着时代的尾巴,还不懂得攒蹙一卷历史的'浪潮。我们随便把一个个节日抛却,砍掉与其相关的丝丝缕缕,拆毁传统和*俗。我们想它们落伍了,我们迎接的是富强之梦,创新之梦,一切都会有的,随着一个个中国梦的实现。

  我穷追着时代向前,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旧梦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月,你要一年年地圆下去啊。清明、端午你们能强撑到哪一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们经不住折腾随风而逝了,可千万把青柳留下,把纷纷而落的梅雨留下,把对英雄的崇敬留下,最好留下一小片苇叶,即使不再那么纯粹,也要留下它,卷着粽香去祭一祭那江底的屈子,留下艾蒿,留下黄酒,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印迹啊!

  我跌跌撞撞地去抓时代的尾巴时,我还不知道曾经的一切,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历史,我也会对五千年的文化产生怀疑。那是我曾经嬉笑过的节日吗?我真的看见过那个叫“年”的怪物?更凶、更猛,冲向寂静的黑夜,咀嚼万物的残骸和一个民族的记忆。我真的听见过那最为原始的爆竹声?那一段朦胧的旧梦,充斥着潮落之音。我真的沿着那条梦幻的灯巷去寻我的灯谜?背后紧追不舍的伙伴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我真的有过一盏自己的花灯?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牛郎织女,找到它,我便找到了远古的神话和那最为本真的浪漫。还有,我真的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只一夜便透彻一切,把嫦娥仙子的孤独与悔恨渗浸每一寸土地。在那时候,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一个满腹浪漫与才情的民族。

  而今,谁还能说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期待?谁会看见“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的凄凉?历史的波涛汹涌着中华民族慢慢松开的脊梁,把所有的涛声锁在他的骨髓里,锁于那场旧梦。

  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独角戏?*惯了冷漠的传统孤零零地在台上吟哦着残缺的台词。如果没有那些爆竹声,没有扬起又落下的焰火,没有以诗词歌赋承载喜忧的文人骚客,谁会证实一个民族的存在――即使有它们,一个民族灵魂的不朽又有谁能见证?

  回到新梦,中华民族的传统成了弃儿,在悄无声息中渐去。耶稣来了,我便清楚,春风送暖也入不了屠苏了。圣诞、愚人,一个个外来之客的侵入,使本就千疮百孔的传统之梦更加面目全非了。

  那时,我便知道静静汩罗等待的是什么。

  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行将消失时,“菊花开处乃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的意境,“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的兴致,“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的无奈,是否也随滚滚江水,流向无边的天际。还有,在它们中游戏了小半生的我,她的快乐,无人感知的激动与温馨,如今却化为一声叹息,叹旧梦已逝,叹逝者不再。

  当这些正走向消逝,我知道所有旧梦里的浪漫都会被时间之流冲刷,从而流向虚无……

  古典之殇读后感 2

  "谁还记得从前的世界?谁还记得生活本来的样子?"合上书本,王开岭的质问仍在脑海里回响。抬头,是这城市有些污浊的夜空,与偶有的,透过厚厚遮蔽下零落的星光。是啊,从前那个清澈澄净的世界,到哪去了呢?

  不知何时,我们的世界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变化着,盖起的高楼,四通八达的道路,高起的烟囱。一切都以飞一般的速度发展着,前进着。不可否认,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新建的高楼让住宅更为稳固安全,连通的道路让出行更为便捷顺心,高科技的发展让生活更为舒适惬意。可是,为什么现在的我们,都被困在了这钢筋水泥构成的匣子中?充斥生活里的是各式各样的新式电子产品,高科技玩具。自然,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不提山间的流萤,草丛中蹦跳着的蚂蚱,天上飞舞的纸鸢,夜晚静谧中风儿突然吹起的悦耳的虫鸣。只道那些悠长的溪流,青苔漉染的小桥,遍地的野草野花,都已难觅踪迹。生活中那些自然之韵真的只能消失殆尽了吗?

  这个时代,不变的东西太少了,慢的东西太少了,我们前行得太快,以至于那些生活中的美好渐行渐远,只能用来缅怀。当山间若隐若现的点点流萤无迹可寻,当夜晚的静谧被浮躁的声音打碎,当曾经的繁星点点化为现在的霓虹灯浓重的商业气息,当当年踏雪寻梅,煮酒对歌,变为现在的奢靡攀比,欲望涌动。我们将何处寻找当初的生活。

  为什么不慢下来呢?为什么不回头看看呢?为什么一定要固执于创造一个又一个相似的高楼林立的城市而不寻找当年的大漠孤烟圆月,小桥流水人家?缺失了的是对自然的景仰,丢弃了的是慢的生活节拍,沾染上了浓重的商业气息,多了的是市井纷纷的闲言碎语。

  "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王开岭如是说。在工业化,城市化这条路上疾行的我们,是否也该看看,当初梦想被丢到了何处。当初的信仰又在何方?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我们能做些什么,不止是暗自神伤,不止是一昧哀叹,我们要行动起来,去需找古典之美,去探寻自然之韵,尽所能来守护,华夏这五千年的传承。

  诚然,现在社会之上,奢靡成风,攀比成*,华而不实的风气蔚然,不少人为金钱所惑,丢弃了千古传承下的风骨。工业化不断推进,丢失了自然的灵性。可是,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的梦想,简单自然质朴,一袭布衣,一杯清茶,三两个知己,淡然自处,聆听自然之声。我们张开手拥抱这个时代,尽管她有诸多不足,我们用一腔热忱去热爱这个时代,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生逢其时,我们爱它,除了爱,别无选择,就连那些憎厌不满,也都来源于爱。既然如此,那就去改变这个时代,去努力实现心中之梦,去回到那样清明的岁月,聆听古典的弹唱。

  在这最好的时代里,努力着,为那一个简单的梦。别让古典,成殇。

  古典之殇读后感 3

  我轻轻闭上眼,在脑海中勾勒出诗,勾勒出曲。

  “胜日寻芳四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日光正暖,风儿柔柔地吹着,一双脚悠闲自在地走着,想要去寻那良辰美景,泗水之滨。美,真美。

  “酷暑天,葵榴发。喷鼻香十里荷花。”太阳有些毒辣,正值夏天,石榴花一朵朵的开得灿烂,娇艳欲滴。荷花的清香弥散出来,远远飘香。美,真美。

  然后,在某一天。自然离我们越来越远。不再提四季特有的美景,不再提山间、树丛熙熙攘攘的精灵,也不再提某些时刻的悠闲与乐趣。一切的.一切,都就这么消失殆尽。

  然后,在某一天。诗词画离我们越来越远。不再有抑扬顿挫的朗朗诵读声,不再有极具韵味的南腔北调,也不再有挥笔成雨的潇洒墨画。一切的一切,都就这么悄无踪影。

  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科技发达,车水马龙。没有了袅袅炊烟,没有了芬芳田野,也没有了那个富有情怀的我们。现在的我们,都被困在了由钢筋水泥构成的铁匣子里。我们开始很轻松,很开心。但我们何时才能开始醒悟,开始无趣?

  当我们缺失了对自然的热爱,对情怀的追逐,我们还剩下什么?我们的信仰又在哪个角落奄奄一息?

  去干一番作为吧!去寻找,去感悟,我们要的不止是独自叹息,而是勇敢去寻,回到璞真。

  古典之殇读后感 4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题记

  你会有这种感受吗,如此*距离的接*自然?或许有,但是定然不会太多。因为这个世界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了。敢问在今天的夜里你会听到什么,恐怕除了人在大声争吵,机器在大声运转,小贩在大声吆喝,乃至什么也听不见吧;又敢问你会看见什么,恐怕除了炫目的霓虹,刺眼的车灯,不灭的灯光,乃至什么也看不见吧;再问你会嗅到什么,恐怕除了刺鼻的汽油,油腻的酒肉,腥臭的垃圾,乃至什么也闻不到吧。为什么?只是这世界变了。

  19世纪的狄更斯在《双城记》开头写到:“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他的指向是法国大革命,但是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所处的这个时期也同样适用。我们这个时代或许说飞速发展,或许说日新月异,但是生态保护这方面却远远没做到飞速发展,日新月异。或许这便是王开岭先生写这本书的原因,纪念也是提醒。

  王先生在这本书中把注意力集中到自然细节,那些曾经来过却告别的风物:熠耀宵行的萤火虫,不舍昼夜的河水,似曾相识的燕子……用自己深沉而睿智的笔去描摹他们,去记住他们,去反思他们。先生是这样认识的:好东西都是原配的,好东西都是免费的。我开始是不信的,但是先生把一幅曾经的失去的古代田园画卷慢慢展开,慢慢解释给我听时,我就瞬间明白了,原来好东西真的都是原配的免费的,比如萤火虫,比如活水,比如蟋蟀……先生是这样说的,但是他只能带动我们这些读者去伤感,去理会,但谁会去真的帮忙找回那个失去的世界,就算有心也很难,更何况没有人会因为一只蟋蟀而放弃什么,因为蟋蟀只是蟋蟀,它换不回金钱,权利,发展。

  但是有个人他真的努力去做了,他说,中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他就是***,虽然是最最官方的语言,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并不官方,而是有力度的:“碧水蓝天”工程的实行,让生态文明不再是纸上谈兵。

  我是个在乡下长大的孩子,喜欢乡下无忧无虑的白云蒲公英,奔流不息的河水小溪,翩翩的蝴蝶流萤。我会在长着柔柔的青草的土地上赤着脚丫走,我会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的夜里捉那些闪闪的萤火虫,我会在门口的那棵歪脖子树上看云朵慢慢慢慢地飘过蓝蓝的天空,我会在树下侧耳听蝉鸣,听鸟叫……但是自从来这座繁华的城市求学后我看不到柔柔的真正的草地,我看不到闪闪的萤火虫,我也根本没有办法爬上那一棵棵挺拔的移栽的一模一样的树了,蝉也少了,鸟也少了。再后来,回到家乡,家乡却摇身一变,摆脱了“贫穷落后”,快速跻身于迅速发展的“小城镇”了,听到别人啧啧的赞叹,我有一丝无奈,一丝伤感。我是不是再也不能看到过去的那些原配的东西了。

  现在,***提出了中国梦,我想我的梦也大抵是这样,我们不要收费的黄山,不要收费的凤凰古城,这让我觉得那迎客松变成了老鸨一样的摇钱树,那沈从文变成了惹人厌的聒噪的推销员,我不要这样的生态文明,我要那个处处都有免费的生态文明。这就是我的梦,也应该是每个中国人,乃至世人的梦,最最美好的而且可以实现的梦。

  古典之殇读后感 5

  “谁还记得世界?谁还记得生活本来的样子?”我合上书本,抬头望着窗外一点没有星点的天空,只有那被灯光照得暗红的颜色,脑中回荡着王开岭老先生的质问,我不禁疑惑了――曾经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

  作为一个00后和80、70、60后的长辈们相比,我无疑是幸福的了,不管是独生子女还是二胎政策都改变不了我是爸爸妈妈心尖尖上的存在,从我们00后开始我们就拥有了优越的生活环境、良好的学*设施、代表时代的高楼大厦、几乎人人手头上都有一部手机,高科技的发展使我们受益无穷,我们生活在这样*和、幸福、高科技的时代,跟爷爷、太爷爷他们那个动荡的时代相比,我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吗?没有,我们该知足了。

  但是住在这个充满钢筋泥土的社会中,看着外面浓厚的雾霾中,仰望着没有一点星光的夜空中,我只能感叹――生活在什么时代,就要付出什么代价吗?曾经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王开岭老先生在古典之殇提到过――流萤之美,天上的星星,地上的流萤,那谜语气质、童话味道是什么样的呢?天上自由的鸟儿,草丛中婉转动听的蚂蚱,有着远方里程的河流,郁郁葱葱的树林……它们在那儿?静悄悄的跑了吧,自然似乎像月球那样离我们越来越远。

  高度思考的大脑,人们匆匆忙忙的脚步,时代飞跃般的进步,似乎时间不变,但总有着什么追赶着人们的步伐,什么都是急迫的,没有人在关注身边的美好,所以流萤如天上的星星一起消失了吧。

  “我越来越笃信两点,好东西都是原配的,好东西应是免费的。”

  “谁还记得从前的世界?谁还记得生活本来的样子?”

  天空是暗红的,山已经秃了,河早就干枯了,水里剩下的.只有垃圾,庙快拆光了,菩萨明白了事理,有的只是硬心肠,人脸不红了,猪不在睡只在吃,房子是有产权的,娃不能想生再生了,燕雀不会住楼房,守信的人很少了,商铺心里只有利益……

  世界上尚存多少原配?人间还剩几许古意?”我想我们该停下脚步了,我该试着发现生活中的美,古意快没了,我该驻足了。

  春天,看着小草发芽,聆听树上麻雀吱吱喳喳的声音,体会来之不易的小雨绵绵;夏天,看着长势旺盛的树叶,娇艳盛开的各色花朵,在暑假与朋友来一场痛快的旅行,一起欢笑、玩耍;秋天,吃着妈妈带回来的橘子,欣赏枯叶纷飞的景色,感受风的作伴;冬天,吃的暖暖的小米粥,舒舒服服的躺在被窝里,耳边放着自己喜欢的音乐,捧着一本书,细细的品读着。

  这――才是人生,美总是在不经意的小事中产生,才值得我们发现。

  别让古典成殇,世界自然是美的,不在于你想不想发现,而在于你是否能发现。

  “谁还记得世界?谁还记得生活本来的样子?”我可能不记得世界,不知道生活本来的样子,但我知道生活现在的样子。


古典之殇读后感(五)份扩展阅读


古典之殇读后感(五)份(扩展1)

——《古典之殇》读后感 (菁华6篇)

《古典之殇》读后感1

  “谁还记得从前的世界?谁还记得生活本来的样子?”合上书本,王开岭的质问仍在脑海里回响。抬头,是这城市有些污浊的夜空,与偶有的,透过厚厚遮蔽下零落的星光。是啊,从前那个清澈澄净的世界,到哪去了呢?

  不知何时,我们的世界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变化着,盖起的高楼,四通八达的道路,高起的烟囱。一切都以飞一般的速度发展着,前进着。不可否认,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新建的高楼让住宅更为稳固安全,连通的道路让出行更为便捷顺心,高科技的发展让生活更为舒适惬意。可是,为什么现在的我们,都被困在了这钢筋水泥构成的匣子中?充斥生活里的是各式各样的新式电子产品,高科技玩具。自然,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不提山间的流萤,草丛中蹦跳着的蚂蚱,天上飞舞的纸鸢,夜晚静谧中风儿突然吹起的悦耳的虫鸣。只道那些悠长的溪流,青苔漉染的小桥,遍地的野草野花,都已难觅踪迹。生活中那些自然之韵真的只能消失殆尽了吗?

  这个时代,不变的东西太少了,慢的东西太少了,我们前行得太快,以至于那些生活中的美好渐行渐远,只能用来缅怀。当山间若隐若现的点点流萤无迹可寻,当夜晚的静谧被浮躁的声音打碎,当曾经的繁星点点化为现在的霓虹灯浓重的商业气息,当当年踏雪寻梅,煮酒对歌,变为现在的奢靡攀比,欲望涌动。我们将何处寻找当初的生活。

  为什么不慢下来呢?为什么不回头看看呢?为什么一定要固执于创造一个又一个相似的高楼林立的城市而不寻找当年的大漠孤烟圆月,小桥流水人家?缺失了的是对自然的景仰,丢弃了的是慢的生活节拍,沾染上了浓重的商业气息,多了的是市井纷纷的闲言碎语。

  “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王开岭如是说。在工业化,城市化这条路上疾行的我们,是否也该看看,当初梦想被丢到了何处。当初的信仰又在何方?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我们能做些什么,不止是暗自神伤,

《古典之殇》读后感2

  初见它,我原以为它很普通,与普通的书一般。充满了心灵鸡汤,让我觉得索然无味。

  打开书,迎面扑来流质的光芒将我淹没,扉页上写着“纪念原配的世界和流逝的美”,让我有些莫名的感伤,是什么呢?书是神奇的,当你打开它的时候,你会明白,它是一位孤独的旅行者,在荒芜的土地上寻找着它的同伴。

  读起它的第一句话,手再也不舍得将他放下。它是一位引路者,带领着我进入一个缠绵而又动人的世界。

  时间原来会流逝,来到书中,来到主人公所在的地方,让我领略古典消逝的殇痛。城市的喧嚣,自由的舞者,奔跑的幼童,看着这个纯洁又肮脏的世界呐喊彷徨,古典的温暖在消逝,现代的冰冷在冻结这个世界。

  王开岭先生用他的文字让我们体验属于古典之殇的独特伤痛,殇字吐出口,缠绵在嘴中,就像茶的清香在嘴里,久久不散。读出它你会惊喜的发现,它很美,如一位有着愁丝的美丽女子,看着它,心里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

  时代在麻木的前进,属于古典的美丽在流逝,属于我们的温暖在消逝。属于我们的情感在悲鸣。时代的发展,城市的崛起,有趣的农村被高楼大厦截断,炽热的情感被掩埋在冰冷的外壳下,童年回忆被埋葬在高楼之下。纯粹的美好不再完美,属于你的殇痛在出现,一点一点的扩大,一点一点的在侵蚀曾经的美好。纯粹的美在流逝,古典的殇痛,不可忽视。

  回忆曾经的痛苦,才会明白最初的美好,明白最初的美好,才能领略,最初的是世界。

  人总会不端的安慰自己,麻木自己。麻木自己的情感,忘记自己身上最初的美好,忘记自己最初的样子。

  有人常说,经常回头看看自己,你会发现,你早已不是那个赤条条的样子,身上带无数的包袱,将你自己显得臃肿不堪。低头看不见你自己的脚尖,抬头费力的看向天空,浑浊的眼睛想要看清世界的样子,却也怎么都看不清。

  古典之殇,殇在心中,千言万语,却无话可说。

《古典之殇》读后感3

  “谁还记得从前的世界?谁还记得生活本来的样子?”合上书本,王开岭的质问仍在脑海里回响。抬头,是这城市有些污浊的夜空,与偶有的,透过厚厚遮蔽下零落的星光。是啊,从前那个清澈澄净的世界,到哪去了呢?

  不知何时,我们的世界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变化着,盖起的高楼,四通八达的道路,高起的烟囱。一切都以飞一般的速度发展着,前进着。不可否认,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新建的高楼让住宅更为稳固安全,连通的道路让出行更为便捷顺心,高科技的发展让生活更为舒适惬意。可是,为什么现在的我们,都被困在了这钢筋水泥构成的匣子中?充斥生活里的是各式各样的新式电子产品,高科技玩具。自然,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不提山间的流萤,草丛中蹦跳着的蚂蚱,天上飞舞的纸鸢,夜晚静谧中风儿突然吹起的悦耳的虫鸣。只道那些悠长的溪流,青苔漉染的小桥,遍地的野草野花,都已难觅踪迹。生活中那些自然之韵真的只能消失殆尽了吗?

  这个时代,不变的东西太少了,慢的东西太少了,我们前行得太快,以至于那些生活中的美好渐行渐远,只能用来缅怀。当山间若隐若现的点点流萤无迹可寻,当夜晚的静谧被浮躁的声音打碎,当曾经的繁星点点化为现在的霓虹灯浓重的商业气息,当当年踏雪寻梅,煮酒对歌,变为现在的奢靡攀比,欲望涌动。我们将何处寻找当初的生活。

  为什么不慢下来呢?为什么不回头看看呢?为什么一定要固执于创造一个又一个相似的高楼林立的城市而不寻找当年的大漠孤烟圆月,小桥流水人家?缺失了的是对自然的景仰,丢弃了的是慢的生活节拍,沾染上了浓重的商业气息,多了的是市井纷纷的闲言碎语。

  “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王开岭如是说。在工业化,城市化这条路上疾行的我们,是否也该看看,当初梦想被丢到了何处。当初的信仰又在何方?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我们能做些什么,不止是暗自神伤,不止是一昧哀叹,我们要行动起来,去需找古典之美,去探寻自然之韵,尽所能来守护,华夏这五千年的传承。

  诚然,现在社会之上,奢靡成风,攀比成*,华而不实的风气蔚然,不少人为金钱所惑,丢弃了千古传承下的风骨。工业化不断推进,丢失了自然的灵性。可是,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的梦想,简单自然质朴,一袭布衣,一杯清茶,三两个知己,淡然自处,聆听自然之声。我们张开手拥抱这个时代,尽管她有诸多不足,我们用一腔热忱去热爱这个时代,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生逢其时,我们爱它,除了爱,别无选择,就连那些憎厌不满,也都来源于爱。既然如此,那就去改变这个时代,去努力实现心中之梦,去回到那样清明的岁月,聆听古典的弹唱。

  在这最好的时代里,努力着,为那一个简单的梦。别让古典,成殇。

《古典之殇》读后感4

  初遇这本书时,看着封面上“自然美学”“心灵美学”等字样,我只是不屑地耸了耸肩。按照我的经验,这种什么什么美学的文章通常空洞乏味,是我鲜少涉足的高大上领域。随意地翻开,扉页上突兀地写着“纪念原配的世界和流逝的美”,仿佛一瞬间受了蛊惑,不由自主地读了下去。

  只是读了序言,便再也放不下这本书。自顾自地陷入一种惋惜与留恋交织的复杂情绪中,我不是一个文青,却感觉到某种纯粹的'东西即将消逝的恐怖气息。

  突然就想起了自己的老家。记起小时候,在院外的石子路上踢踏踢踏地疯跑,在小河边折下一串串狗尾巴草,蹲在墙角逗弄石缝间的小昆虫的日子。原来我也曾离自然这么*,或者说,离纯粹那么*。然而这些都不在了,不记得是哪一年回去时,旧屋拆作新楼,石子路铺作水泥地,道旁鲜见摇曳的狗尾巴草,没有一方墙角容得下我的身影。哦,原来这就叫做消逝。那个我所熟稔的老家,我所牵挂的故乡,早已无踪,我在想待我们长大了,该如何寄托我们的乡愁?是寄托于那个早已消逝的回忆中的完美恬静的故乡,还是寄托于那个逐步开发成型的陌生冰冷的城市?莫名陷入了回忆与思考中,这么早就回忆了,或许是正因“无数事物只剩下背影,成了往事和收藏”,我们不得不坚信“伤逝提前降临了”而我们的回忆,但是是“对清晨的怀念”。怎样叫我不害怕?我怕,我怕遗忘,我怕那些完美被时刻冲刷消散,我怕自己变成冰冷的现代人。

  “现代人过早地进入了心灵黄昏。”能怪谁?这是这个时代的宿命。

  想想越来越少见的流萤吧,它们曾影影绰绰的陪伴多少儿童的夏夜;想想日渐停滞的流水吧,它们曾是那样的奔腾不息,让孔子感叹“逝者如斯夫”;想想被迫噤声的小虫儿们吧,它们曾在每个夜晚不甘寂寞地吟唱……城市夜晚刺目的灯光使萤火虫们黯然失色,城市的快速发展占去了无数条河流,城市的喧闹惊跑了一群群自由的歌者……或许我们无法遏制时代飞速前进的脚步,难道就眼睁睁地看着纯粹的完美在眼前消逝?不,不能。古典之殇,本就是人类之殇。应对那些原配文化的消亡,我们怎能袖手旁观?王开岭先生心痛地发现这些可怕的消逝,于是带领我们回忆完美,应对现实。为的就是让那些仍旧一心想发展,想勇往直前的人们,冷静下来,别忘了为何要出发。

  不仅仅是自然的美在消逝,许多生活中看似琐碎的细节之美,也逐渐湮没于时代的快速发展中。猛然发现自己早已违背了许多美的生活的规律。我从未体验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鲜少听见鸡鸣,更别提由鸡鸣唤醒一天的生活了。如今的孩子听见的鸡鸣,更多的是动画片中经过电子处理的所谓“机”鸣,有几人了解鸡鸣真正的用途?又有几人真正体验过“伴虫入眠,闻鸡起寝”的生活?童稚时期耳熟能详的《三字经》所言:“犬守夜,鸡司晨,蚕吐丝,蜂酿蜜……”万物各司其职,不逾矩不越位。可时代的发展渐渐剥夺了鸡的本职工作,人工白昼把鸡刺激得心神不宁,正如王开岭先生所言:真是生物钟灾难。纯粹的自然生活规律被打破了,人们违背了天地之序,人们无法做到“与时俱进”,不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前进,而是顺着自然的时刻规律纯粹地生活。

  于是我很好奇。为什么大人们不想想自己的小时候:他们也以前历过无拘无束的童年游戏,他们也曾顾虑过那些被长辈们一本正经地强调过的,看似荒谬但十分可爱的美丽禁忌,他们也曾在放学路上和小伙伴们走过一个个拐角,穿过一道道老巷,叽叽喳喳,兴高采烈,他们也曾在父母不在身边时被左邻右舍或街坊们默默关怀,不用担心什么绑架、失联等安全问题。他们比我们幸运得多。但是如今他们为什么要把世界变成完全陌生的样貌,为什么任由时代的自由发展,却偏偏剥夺了我们享受他们以前享受的纯粹童年的权利。这不公*。他们忘记了美,也剥夺了美。

  说到底,还是这个时代变了,不再纯粹。社会上充斥着各种负面新闻,这天那里一件食品安全,明天那儿一桩丑闻。负能量真的很多,不胜枚举,我也不敢枚举。旁的不说,仅一个食品安全,便能衍生出诸多话题,人心惶惶,应对一桌的佳肴也没了胃口,谁知道这些菜是怎样来的?谁又能把每一天过得知根知底?不得不说,我们已经*惯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正因我们每一天都过得如履薄冰,险象丛生,来不及担惊受怕。更可怕的是,人们*惯于接收负面新闻,甚至乐于听取这些听上去离奇、诡异、*乎变态的新闻。我们的时代,早已不再简单,不再纯粹。纯粹变成了一种稀有的品质。

  我不敢再多想这个时代的疾病。我从刚开始正因感觉到某种纯粹的东西即将消逝的恐惧,慢慢地转变为身处一个有些病态的时代而恐惧。但我很庆幸,能够在还未被蒙蔽前看清这个世界的缺点,同时对过去的纯粹之美有所了解。我很庆幸我早早的读了这本书。

  我们还能继续忽视古典之殇么?我们还能继续麻木地看着时代在病态的道路上策马奔腾么?不仅仅是诗词中反反复复提到的美在消逝,先人们津津乐道的美在消逝,童年时耿耿于怀的美在消逝,更多的是纯粹的生活态度在消逝,纯粹的文化品格在消逝,纯粹的人性在消逝。多么可怕,多么悲壮。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还来得及补救么?快快修复记忆吧,恢复自然原本纯粹的样貌,恢复生活原本纯粹的样貌,恢复人类原本纯粹的样貌。

  纯粹是可敬的。

  跟随《古典之殇》,向纯粹致敬。

《古典之殇》读后感5

  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

  我曾向朋友推荐过王开岭先生的随笔集《精神明亮的人》,他读了之后说很好。最*他反过来也向我推荐同一作者的另一本书《古典之殇》,我读了也觉得很好。不是一般的好,而是那种让读者“精神明亮”的好。查新华字典,“殇”的解释是“还没到成年就死了”,有惋惜和感伤的意思在。为什么取这个书名呢?王先生说:“当我们大声朗读古典诗词时,殊不知,那些美丽的乡土和自然风光,那些曾把人类引入美好意境的物境,早已荡然无存;现实世界里,我们找不到古人的精神现场,找不到对应物,连遗址都没有……古诗词,成了大自然的悼词和殇碑。”原来这是一部祭奠之作。但作家不光是祭奠古诗,但还凭吊着人类的童年和自己儿时的回忆,他在纪念一个“原配的世界”。作者看来,世界有两个组成:人间和非人间。人间的成就不足万年,而非人间即大自然的成就,包括原始地理和物种繁衍已达46亿年。可你细打量,即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几乎全是人类自己的成就!20世纪中叶后的人类,正越来越深陷此境:我们只生活在自己的成就里,正拼命去篡改和毁灭大自然的成就!人类总认为世界即人间,他们忘了,自己和万物一样,只是地球的匆匆过客,投宿而已。人类不是地球业主,而是它的孩子,和草木虫鱼一样,受地球抚养……它是人类的家园,但也是狮子、老虎和一棵草的家园。人类的伦理、美德和情怀,一旦越过了物种边界,人类就变成了纳粹,野兽的能量即刻释放出来了。当它的孩子越来越少时,人——这个野心勃勃的物种也将面临末日,或精神上孤独而死,或肉体上被烈日*卷、缺氧窒息!

  作者怀念着那个原配的世界,极其细腻地描绘着那个消逝的世界,看看那一篇篇文章的标题你就会体会到他的一片深情——“再见,萤火虫”、“*”、“茶憾”、“桥是水的情书”、“谁偷走了夜的‘黑’”、“耳根的清静”、“蟋蟀入我床下”、“消逝的地*线”、“湮灭的燕事”、“女织”、“消逝的‘放学路上’”、“多闻草木少识人”、“春天了一定要让风筝放你”、“有股焦灼让你必须连夜种点什么”……老实说,光是这些标题就击中了我心灵里那个柔软的地方,想起了我们曾经拥有的“美丽*”和那些花样年华,耳畔甚至还响起了风声、雨声和涛声……那些草长莺飞、鱼戏虾翩,那些青山绿水、星河灿烂,那些夏夜流萤、遍地蛙声,还有古老的祠堂、绕村的小河和隆重的民俗……原来这些一夜蒸发了的物象并没有在我的脑海里蒸发,只是不去想、不愿想、不敢想哪!就说“放学路上”吧。那一程路负载着一个孩子最大的快乐。记得和好朋友勾肩搭背,叽叽喳喳,孩提时代几乎所有的趣人趣事趣闻都是在放学路上邂逅的。那是最值得期待的,每天充满了新奇和陌生。那时整个环境,在表面的松散和杂乱之下,有一种无形的维护系统,凭借它,生活虽然贫困,却是温情、安定和慈祥的。可是现在的孩子呢?一个个孩子被大人押送着,离开一个“战场”,休息片刻,喂一点食,再进入“第二战场”!这不是一本所谓环保的书。这是一本充满着人文精神、修复记忆、保卫生活、唤醒感官和心灵美学的书。人类无法停止前进的脚步,这是人的本能。于是一眨眼的功夫,无数事物只剩下背影,成了往事和收藏。吊诡的是,我们无意中留下的,却成了需要全民保护的精神遗产。在这最好的时代里,我们要努力着,为那一个简单的梦,别让古典,成殇。作文

《古典之殇》读后感6

  高尔基曾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与记忆中,自然少不了书的存在,书不仅传授我们知识,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

  在我印象中还真没有几本书会被我反反复复的阅读、品味、感叹,唯有一本《古典之殇》。几年前偶尔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我被书上那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幽蓝色的神秘所吸引,于是买下了这本书。

  初读,大概因为那时思想还未成熟,初步的体验只是这本书不同一般,阅读中,感觉似乎是在拉家常,可当时我却认为这本书没有多少"营养价值",对我的写作不会有多大帮助,自然地它就被放在书柜的一个角落,静静地等待着我的再次发现。

  再次发现它,是几个月后一个无聊的节假日,我又打开它阅读起来,渐渐地我了解了原来的大自然与现在的大自然,了解了真实与本质,也看清了一些社会现象。看到这些文字,心里产生了一些共鸣,产生了那种不能言传的特殊感受。但这种感觉太缥缈,太朦胧。往后的日子里,我开始听起新闻,观察起生活,注意到周围人身边事,渐渐地对一些社会现象有了自己的看法。

  我开始渐渐明白这本书的价值。这本书有一个副标题是"纪念原配的世界",意思是为了表达与原配世界的离别之意。在作者眼中,原配世界是一个天光明澈、风物灿烂的世界,我们今天正在告别这样一个世界,正在用自己过度膨胀的欲望,抛弃延续数千年之久的传统与*俗。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原始大自然的美,让我理解了作者回忆往事时所流露出来的感情,我们产生的共鸣越来越多了。作者揭示了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一些不道德的行风。他把最现实的生活,彻底展示在我们眼前,使我学会了道德、责任的坚守,学会了诚实、善良地对待他人,懂得了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于是,我一口气读完整本书,那种正义、善良的品质已深深感动了我。那种百分之一百的实话的文章,虽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藻,却用真实诉说着永恒。

  这本书唤醒了沉睡的自然美景,这本书洗涤着我心灵的污垢,它告诉我许多道理,这些道理将伴我一生,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改变自己。与高尚的人谈话你也会变得高尚,读好书就如同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他会改变你的一生。


古典之殇读后感(五)份(扩展2)

——《古典之殇》读后感 (菁华5篇)

《古典之殇》读后感1

  “谁还记得从前的世界?谁还记得生活本来的样子?”合上书本,王开岭的质问仍在脑海里回响。抬头,是这城市有些污浊的夜空,与偶有的,透过厚厚遮蔽下零落的星光。是啊,从前那个清澈澄净的世界,到哪去了呢?

  不知何时,我们的世界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变化着,盖起的高楼,四通八达的道路,高起的烟囱。一切都以飞一般的速度发展着,前进着。不可否认,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新建的高楼让住宅更为稳固安全,连通的道路让出行更为便捷顺心,高科技的发展让生活更为舒适惬意。可是,为什么现在的我们,都被困在了这钢筋水泥构成的匣子中?充斥生活里的是各式各样的新式电子产品,高科技玩具。自然,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不提山间的流萤,草丛中蹦跳着的蚂蚱,天上飞舞的纸鸢,夜晚静谧中风儿突然吹起的悦耳的虫鸣。只道那些悠长的溪流,青苔漉染的小桥,遍地的野草野花,都已难觅踪迹。生活中那些自然之韵真的只能消失殆尽了吗?

  这个时代,不变的东西太少了,慢的东西太少了,我们前行得太快,以至于那些生活中的美好渐行渐远,只能用来缅怀。当山间若隐若现的点点流萤无迹可寻,当夜晚的静谧被浮躁的声音打碎,当曾经的繁星点点化为现在的霓虹灯浓重的商业气息,当当年踏雪寻梅,煮酒对歌,变为现在的奢靡攀比,欲望涌动。我们将何处寻找当初的生活。

  为什么不慢下来呢?为什么不回头看看呢?为什么一定要固执于创造一个又一个相似的高楼林立的城市而不寻找当年的大漠孤烟圆月,小桥流水人家?缺失了的是对自然的景仰,丢弃了的是慢的生活节拍,沾染上了浓重的商业气息,多了的是市井纷纷的闲言碎语。

  “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王开岭如是说。在工业化,城市化这条路上疾行的我们,是否也该看看,当初梦想被丢到了何处。当初的信仰又在何方?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我们能做些什么,不止是暗自神伤,

《古典之殇》读后感2

  看上这本书,一开始是因为它的封面,厚重的蓝色封面,典雅又古朴,正应了这个名字——《古典之殇》。

  当合上这本书时,我心中悲伤:我们的黑暗去哪儿了?我们的寂静去哪儿了?那些童年的萤火虫还在吗?

  “殇”字,在字典里有两个意思:一,还没到成年就死了,二,指战死者。

  我想这本书里的“殇”,估计是两者的意思都有吧!

  忘不了王开龄书中的一句话:我越来越笃信两点,好东西,都是原配的,好东西应该是免费的。

  我不由开始想象,最初的河流该是怎样的?最初的乡村夕阳又该是怎样的?那些鸽子还记得鸽哨吗?哪里还残留有萤火虫?

  如此令人遗憾,如此叫人悲伤,那些逝去的自然之美,叫那些曾经的人何去何从?

  自然与文明的发展总有冲突,战死者却总是自然。但如今,又总有人要保护自然,破坏了再反悔,又怎能回到最初,这世上可没有后悔药。

  最初的,最为纯粹,可,当纯粹被破坏,哪怕只有一点,也如白纸上一个墨点,再也无法回到最初的纯白。

  谁还记得这世界本来的样子?我们被困在城市之中,生于斯,长于斯,乡村的模样,早已从记忆里,从血液里忘却。当城市遍布了世界,当最后一个乡村被改造成城镇,又有谁还会记得,那些逝去的自然之美?

  蟋蟀的叫声,纯粹的黑,最初的寂静……我们早已在城市生活中磨灭了身体对于最初的生活的本能。

  城市与乡村,是否永远不能共存?

  我们居住在城市中,被随处可见的高楼挡住了日出日落,被水泥隔绝了蟋蟀的叫声,被繁华喧嚣的车水马龙打破了寂静,被夜晚五彩缤纷的霓虹灯赶走了黑暗……

  这样的生活太快,也太累了!

  何时能够慢下来去看看,这世上还未消失的自然之美呢?

  慢慢的走,欣赏那些残存的美吧,趁着它们还未消逝,不要再等他们消逝后缅怀。

  《古典之殇》这本书,是对逝去美好的记录,但更是对世人敲响的警钟。

《古典之殇》读后感3

  在《古典之殇》的序言中,王凯岭先生谈到,在这本书诞生之前,他曾经频频向身边的朋友们提起过这本书的写作构想,但是由于朋友们都没有采取行动,于是他便自己提笔完成了这本佳作。我也很不害羞地跟你说,我脑海里也曾经有过这样的写作念头,但瞬间嘴角微微一翘,就凭我的能力,我何德何能?读完这本书后,我也终于明白,要我写这样的一本书内容肯定远远及不上作者所写的丰富,知道为什么吗?作者对这个时代有太多太多的惋惜和怀念,可我们这些后辈则有更多更多的遗憾和悔恨。

  如果你问我:“你走过石桥或木桥吗?”

  我会回答:“我走过天桥、高架桥、立交桥等各种各样的建筑桥。”

  ——“你见过萤火虫吗?”

  ——“那是在电视剧里面才会有的东西。”

  ——“你吃过纯天然的食物吗?”

  ——我摇摇头,脑子里闪过的都是*鸭蛋、地沟油、染色馒头等。我不禁感到庆幸,吃着这些“垃圾”的我们,居然还活着!

  但是,这个时代并不欠我们什么,造成这一切的,是我们!是号称“地球上唯一具有智慧的高级动物”的一代又一代的人类!这样的称号难免会让部分人感到羞耻吧。人类自称自己是“高级动物”,就骄傲自大。王开岭先生说得对,“我们没有创造这个世界,我们正忙于削弱它。我们需要找到如何使我们自己变小一些、不再是世界中心的办法。”其实,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她哺乳着世世代代的人类、循循教导这世世代代人类、赐予了人类一个原配的世界。可日益骄固的人类却狠狠地把它拽在手里蹂躏着它,那个天光明澈、风物灿烂的世界正在渐行渐远,无数的草木和生灵消逝了,似乎只剩下了我们自己。我们所破坏的、所失去的、所怀念的是多么珍贵的宝藏啊,愚昧的人类却在这场悲剧中活蹦乱跳。原配的世界或许真的结束了,愚蠢的人类,难道这丝毫不值得我们为此号啕大哭一场吗?把原配的世界继承下来的是人类,把原配的世界亲手糟蹋的还是人类。人类把自己装饰得再聪明再高级,到头来也只不过是把原配的世界扼杀的凶手!

  我们这一代已经无法在黑夜中看到看到那星星点点的绿光了,我们唯有在电视机前感受到那样的漂亮、那样的浪漫;我们也已经无法亲身走过石桥、木桥的别番滋味了,感受不到溪水流过脚尖带来的清凉,观赏不到游鱼在水中嬉戏,有的只是建筑桥上来来往往的车辆,一股股浑浊的液体在桥下流动;我们更无法品尝到大自然的味道,只要是安全的食物,就足以让我们感到欣慰,金钱的诱惑不断不断地通过食物侵蚀着我们的健康……

  我相信大家应该都会看过这则公益广告——“没有买卖就没有杀生。”人类大量残忍捕杀野生动物,把它们当作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这不仅是对大自然的杀害,更是人类自服的毒药啊。人类啊,清醒吧,妨事都有因果报应,这是要留着人类自己思考的问题。

  这个寒假,我和好朋友来到莞城逛街。我每次去莞城都有这么个*惯,就是临走之前都会去然门公园走一走,去看看那些猴子,然后再爬上山顶去看看革命*。可这次去让我看到了一件令人感到不愉快的事情。按照惯例,我首先去了猴子山。远远看到猴子山外围着一群人,我不禁感到十分惊奇,我上次来猴子山的时候,里面只剩下一直猴子,围观的人从来都不会有这么多。我走过去,才知道原来里面添加了新成员,现在里面有三只猴子了,而且那好像是一家人啊,其乐融融的氛围。我原本是挺高兴的,可眼下要发生的那一幕让我终于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围观了。一位年轻男子拿着一根较粗较长的树枝靠在围墙上,三只猴子交替着爬上那根树枝,它们多想离开这个牢笼啊。可是男子真的是为了这样吗?当然不是,每当猴子即将爬上来的时候,男子就会把靠在围墙上的树枝悬在空中,这样猴子就会被重重的摔回原地。看着猴子们一次又一次地爬上树枝,一次又一次被狠狠地摔在地上;看着围观的人们一个个乐呵呵地看着热闹,我的心不禁感到冰凉,它们有心吗?一次又一次失败的猴子,我听到了它们愤怒的嚎叫声,那是对这个世界的怒气;我看到了它们犀利的眼神,那是对这个世界的鄙弃。我想去阻止他,可我没有那勇气。

  正在我犹豫不决的时候,两个小男孩跑了过来,一个可能就6岁,另一个大概10岁。他们扯了扯我的衣服,用他们那稚嫩的声音告诉我他们也和我有一样的想法。正因为这两个小男孩,让我看到了小孩子的智慧和爱心,更让我为那位年轻男子和在场的围观者感到羞耻,他现在做的那件事就连小学生都知道那是错的是不应该的。我为这两位小男孩鼓起了一丝勇气,可胆怯的我还是停在原地不动。看着在眼前发生的一切,我却不能为此鼓起勇气去阻止,我痛恨自己。

  过了一会儿,那两位小男孩又跑了过来,跟我说:“姐姐,那根竹子掉下去了,应该要结束了吧,可惜那竹子砸到了小猴子。”我立刻跑过去,果真的这样,我松了口气,应该就此结束了。可是事情并不像我想的那样,那位年轻男子不知道从哪里又找来了一根树枝,准备接着玩。这是,我心中的怒气已经无法再被我的胆怯压住了。我快步走上前,一手抓住了年轻男子手中的树枝,接下来我可喷了他一脸口水,“你是无聊还是幼稚啊!你不知道这是在伤害它们吗?这是小孩子都懂得的道理,你几岁啊?我在这里看你很久了,不要再让我看到你这样做。”还好男子还没有到无药可救的地步,听到我这样说后,胆怯怯地走了。他身边还跟着一个7岁大的小女孩,还用她稚嫩的声音说道:“哥,不玩了吗?”我该感到多么悲伤了,同岁孩子也存在这样的差别。年轻男子走了之后,围观的人也渐渐散去,我既听到了他们对我的赞扬,还听到了对我的唾骂。人世间的冷暖,我在这件事中看得清清楚楚。

  我后悔自己因为胆怯有没第一时间就去阻止他,但最后很庆幸我还是这样去做了。我虽然没有能力让猴子们回归大自然,那样做是犯法的,但我至少尽到自己的一点点力量让它们少受点伤害,让它们即使在这样的圈子里感到一丝丝的温暖。我还是会为那天的自己鼓掌,但也对一些人感到失望。

  我们这一代的人已经失去了很多很多美好的东西,难道我们还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失去得更多更多吗?我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像萧伯纳所说的那样“我希望世界在我去世的`时候要比我出生的时候好。”世界并不是只属于我们这一代的,它是共享的,它也属于我们的后代。我们能给我们后代送上最好的礼物就是把这个世界装扮的更好更漂亮。

  我希望原配的世界不是用来追悼和纪念的,而是用来恢复和重建的。在这个伟大的工程中,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和奋斗。

《古典之殇》读后感4

  初遇这本书时,看着封面上“自然美学”“心灵美学”等字样,我只是不屑地耸了耸肩。按照我的经验,这种什么什么美学的文章通常空洞乏味,是我鲜少涉足的高大上领域。随意地翻开,扉页上突兀地写着“纪念原配的世界和流逝的美”,仿佛一瞬间受了蛊惑,不由自主地读了下去。

  只是读了序言,便再也放不下这本书。自顾自地陷入一种惋惜与留恋交织的复杂情绪中,我不是一个文青,却感觉到某种纯粹的'东西即将消逝的恐怖气息。

  突然就想起了自己的老家。记起小时候,在院外的石子路上踢踏踢踏地疯跑,在小河边折下一串串狗尾巴草,蹲在墙角逗弄石缝间的小昆虫的日子。原来我也曾离自然这么*,或者说,离纯粹那么*。然而这些都不在了,不记得是哪一年回去时,旧屋拆作新楼,石子路铺作水泥地,道旁鲜见摇曳的狗尾巴草,没有一方墙角容得下我的身影。哦,原来这就叫做消逝。那个我所熟稔的老家,我所牵挂的故乡,早已无踪,我在想待我们长大了,该如何寄托我们的乡愁?是寄托于那个早已消逝的回忆中的完美恬静的故乡,还是寄托于那个逐步开发成型的陌生冰冷的城市?莫名陷入了回忆与思考中,这么早就回忆了,或许是正因“无数事物只剩下背影,成了往事和收藏”,我们不得不坚信“伤逝提前降临了”而我们的回忆,但是是“对清晨的怀念”。怎样叫我不害怕?我怕,我怕遗忘,我怕那些完美被时刻冲刷消散,我怕自己变成冰冷的现代人。

  “现代人过早地进入了心灵黄昏。”能怪谁?这是这个时代的宿命。

  想想越来越少见的流萤吧,它们曾影影绰绰的陪伴多少儿童的夏夜;想想日渐停滞的流水吧,它们曾是那样的奔腾不息,让孔子感叹“逝者如斯夫”;想想被迫噤声的小虫儿们吧,它们曾在每个夜晚不甘寂寞地吟唱……城市夜晚刺目的灯光使萤火虫们黯然失色,城市的快速发展占去了无数条河流,城市的喧闹惊跑了一群群自由的歌者……或许我们无法遏制时代飞速前进的脚步,难道就眼睁睁地看着纯粹的完美在眼前消逝?不,不能。古典之殇,本就是人类之殇。应对那些原配文化的消亡,我们怎能袖手旁观?王开岭先生心痛地发现这些可怕的消逝,于是带领我们回忆完美,应对现实。为的就是让那些仍旧一心想发展,想勇往直前的人们,冷静下来,别忘了为何要出发。

  不仅仅是自然的美在消逝,许多生活中看似琐碎的细节之美,也逐渐湮没于时代的快速发展中。猛然发现自己早已违背了许多美的生活的规律。我从未体验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鲜少听见鸡鸣,更别提由鸡鸣唤醒一天的生活了。如今的孩子听见的鸡鸣,更多的是动画片中经过电子处理的所谓“机”鸣,有几人了解鸡鸣真正的用途?又有几人真正体验过“伴虫入眠,闻鸡起寝”的生活?童稚时期耳熟能详的《三字经》所言:“犬守夜,鸡司晨,蚕吐丝,蜂酿蜜……”万物各司其职,不逾矩不越位。可时代的发展渐渐剥夺了鸡的本职工作,人工白昼把鸡刺激得心神不宁,正如王开岭先生所言:真是生物钟灾难。纯粹的自然生活规律被打破了,人们违背了天地之序,人们无法做到“与时俱进”,不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前进,而是顺着自然的时刻规律纯粹地生活。

  于是我很好奇。为什么大人们不想想自己的小时候:他们也以前历过无拘无束的童年游戏,他们也曾顾虑过那些被长辈们一本正经地强调过的,看似荒谬但十分可爱的美丽禁忌,他们也曾在放学路上和小伙伴们走过一个个拐角,穿过一道道老巷,叽叽喳喳,兴高采烈,他们也曾在父母不在身边时被左邻右舍或街坊们默默关怀,不用担心什么绑架、失联等安全问题。他们比我们幸运得多。但是如今他们为什么要把世界变成完全陌生的样貌,为什么任由时代的自由发展,却偏偏剥夺了我们享受他们以前享受的纯粹童年的权利。这不公*。他们忘记了美,也剥夺了美。

  说到底,还是这个时代变了,不再纯粹。社会上充斥着各种负面新闻,这天那里一件食品安全,明天那儿一桩丑闻。负能量真的很多,不胜枚举,我也不敢枚举。旁的不说,仅一个食品安全,便能衍生出诸多话题,人心惶惶,应对一桌的佳肴也没了胃口,谁知道这些菜是怎样来的?谁又能把每一天过得知根知底?不得不说,我们已经*惯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正因我们每一天都过得如履薄冰,险象丛生,来不及担惊受怕。更可怕的是,人们*惯于接收负面新闻,甚至乐于听取这些听上去离奇、诡异、*乎变态的新闻。我们的时代,早已不再简单,不再纯粹。纯粹变成了一种稀有的品质。

  我不敢再多想这个时代的疾病。我从刚开始正因感觉到某种纯粹的东西即将消逝的恐惧,慢慢地转变为身处一个有些病态的时代而恐惧。但我很庆幸,能够在还未被蒙蔽前看清这个世界的缺点,同时对过去的纯粹之美有所了解。我很庆幸我早早的读了这本书。

  我们还能继续忽视古典之殇么?我们还能继续麻木地看着时代在病态的道路上策马奔腾么?不仅仅是诗词中反反复复提到的美在消逝,先人们津津乐道的美在消逝,童年时耿耿于怀的美在消逝,更多的是纯粹的生活态度在消逝,纯粹的文化品格在消逝,纯粹的人性在消逝。多么可怕,多么悲壮。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还来得及补救么?快快修复记忆吧,恢复自然原本纯粹的样貌,恢复生活原本纯粹的样貌,恢复人类原本纯粹的样貌。

  纯粹是可敬的。

  跟随《古典之殇》,向纯粹致敬。

《古典之殇》读后感5

  高尔基曾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与记忆中,自然少不了书的存在,书不仅传授我们知识,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

  在我印象中还真没有几本书会被我反反复复的阅读、品味、感叹,唯有一本《古典之殇》。几年前偶尔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我被书上那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幽蓝色的神秘所吸引,于是买下了这本书。

  初读,大概因为那时思想还未成熟,初步的体验只是这本书不同一般,阅读中,感觉似乎是在拉家常,可当时我却认为这本书没有多少"营养价值",对我的写作不会有多大帮助,自然地它就被放在书柜的一个角落,静静地等待着我的再次发现。

  再次发现它,是几个月后一个无聊的节假日,我又打开它阅读起来,渐渐地我了解了原来的大自然与现在的大自然,了解了真实与本质,也看清了一些社会现象。看到这些文字,心里产生了一些共鸣,产生了那种不能言传的特殊感受。但这种感觉太缥缈,太朦胧。往后的日子里,我开始听起新闻,观察起生活,注意到周围人身边事,渐渐地对一些社会现象有了自己的看法。

  我开始渐渐明白这本书的价值。这本书有一个副标题是"纪念原配的世界",意思是为了表达与原配世界的离别之意。在作者眼中,原配世界是一个天光明澈、风物灿烂的世界,我们今天正在告别这样一个世界,正在用自己过度膨胀的欲望,抛弃延续数千年之久的传统与*俗。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原始大自然的美,让我理解了作者回忆往事时所流露出来的感情,我们产生的共鸣越来越多了。作者揭示了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一些不道德的行风。他把最现实的生活,彻底展示在我们眼前,使我学会了道德、责任的坚守,学会了诚实、善良地对待他人,懂得了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于是,我一口气读完整本书,那种正义、善良的品质已深深感动了我。那种百分之一百的实话的文章,虽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藻,却用真实诉说着永恒。

  这本书唤醒了沉睡的自然美景,这本书洗涤着我心灵的污垢,它告诉我许多道理,这些道理将伴我一生,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改变自己。与高尚的人谈话你也会变得高尚,读好书就如同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他会改变你的一生。


古典之殇读后感(五)份(扩展3)

——《古典幽梦》的读后感 (菁华3篇)

《古典幽梦》的读后感1

  读了《古典幽梦》,我有很多感触,我发现以前的自己太过于浮躁,浅显。

  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返璞归真,确实,我们应该返璞归真,人与自然本是不可分离的,但是人们忽略了自然,断绝了与自然的联系,现代化的都市很先进,便利。我们生活在城市中,为了学业,为了工作,整日忙碌着,重复着,单调又无聊。为何不四处走走?现在,田野,农村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很少接触自然,整日走在水泥路上,连行走都被一些代步工具替换,原始的土地离我们越来越远。都市的喧闹,繁华,是我们最真实的东西退化了,消失了。我再仔细回想,我生活在都市里,有几次仰望天空,我记起有一次,天空中连一点星星也看不到,月亮竟被高楼大厦挡住了,而农村的夜晚,没有都市的灯火阑珊,可满天繁星却是都市里没有的,虽然朴实,却无法复制。我生活在都市里,*惯里每天的生活,田野梦一点点被侵蚀,我不在向往农村的生活,而且开始厌恶它,觉得它土的掉渣。但事实上,田野并不花里胡哨,而是朴实的,寄托着农民的希望。我似乎恒久没有洗耳倾听,去体会大自然的瞬息万变,去听虎啸猿啼莺啭鹤唳,去听大海的涛声,去听风声雨声,然而,我们更多听到的,是市声。我很久没有赤足而行,去体会大地。我们应该去回归自然,在朴实中,找到真实的自己。

  古物沧桑,时光是凌厉又不动声色,洗净铅华粉饰,能使人看到盛极而衰的过程。如今,现代化的建筑拔地而起,挡住了古建筑,可却挡不住古建筑一身的典雅。雨水滴落的痕迹,狂风刮过的痕迹,雷电打过的痕迹,都让人历历在目。最让我感动的,是古宅,旧时的古宅庄重沉实,豪华富丽,却又不乏精巧,可岁月流逝,古宅大都荒废,残缺,人们在不断地抢修,可却都失败了,仿古旧作里缺少了古典风格,应是让它毕露无遗。其次是古桥,现在透过古桥,看到的是空洞沧桑。“无眼而阅尽沧桑,无足而走过春秋,无言而导引前程。”

《古典幽梦》的读后感2

  前段时间陆续从桃源淘到几本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风格差不多的历史文化散文结集,装帧也大致无差,但居然没说是一套书,真怪!分别是朱以撒的《古典幽梦》、李国文的《大雅村言》、张加强的《傲骨禅心》、沈琨的《岁月山河》,个中尤以获得首届冰心散文奖的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福建书法家协会副*的朱以撒的《古典幽梦》最值得一读!全书48篇文章,篇篇耐读、好读!

  这是一本关于古典关于书法美学关于历史的书,作者是一个书法家更是一位具有深厚学养的学者,其以书法入手,发古之幽思,别辟蹊径、别开生面,文笔老辣、喜用僻字、冷字,文句侬丽*乎华美,气势雄浑磅礴,不人云亦云,有独立之思考更是难能可贵!缺点也在于文句过于华丽纤浓、故作惊人之语稍嫌过多,但不管怎么说作者的学识素养、书*底、美学思想足以让吾辈仰望!

《古典幽梦》的读后感3

  第二本同系列的“好书”看完,又不出我意料的收获到了东西。因为这本书的篇幅以及内容都比上一本《长歌当啸》来的多,而且《古典幽梦》这本书我自己手上就有,所以没有看老师发的那本,直接在自家书上做了圈点勾画。之后一有时间,我定会拿出这本书来再次品味,因为每一次重读都能读到上一次所没能注意到的地方。我也会不由自主的将自己的感悟写在书旁。

  受到时间的影响,这么厚的一本书不大可能真正意义上的“精读”,更不可能说是看到一句话不懂就去查个究竟,这样时间肯定是不允许的,因此我采用的是比“泛读”稍慢的速度,同时发现了好句就直接在自己的书上划下来,重点内容圈一圈,读完一遍还是挺幸福的。

  全书都是围绕着一个“古”字展开的:有写古物的,有写古人的,还有写古典书法的,美妙的内容层出不穷,然而我一向是对“古人”这方面最感兴趣。

  本书所讨论到的一些古人大多数都知道,但读完这本书后,才发觉自己对那些古代的名人的了解实在是知之甚少了。同时我也为我能读到这本书且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体会文字的魅力,品读各时代的经典而清醒。

  本书所描述到的古人有:孔子、屈原、李白、朱耷、王羲之和弘一法师。不论这些人物在世人还是在作者的眼里是好是坏,都只是别人因为所处的不同的环境或者角度所评价的,而我们却应该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和学识去评判他们,因为任何事任何人物都是一把“双刃剑”。

  其中我对王羲之的生*最感兴趣,后面一章的“书法”内容中提到了这位大师,这是必然的。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王羲之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但是我在没读这本书之前也仅仅知道与他有关的《入木三分》的故事以及他写的鼎鼎有名的《兰亭序》,却对其他涉及的内容丝毫不知,现在我又了解了王羲之的官职、政治思想以及朋友等方面的内容。

  其次,令我兴奋不已的是关于李白的一篇。深刻在我脑海的是旁注中的一句:诗是他的才气,政治却是他的抱负和梦想。由此可见,李白这个人们口中的“诗仙”其实也是对政治非常关心的。甚至超越了他对诗的创作的时间,真是让我大吃一惊呢!

  读完第一单元的内容,我越发的感觉到“真”一字的不易达到,做一个诚实、真诚的人其实并不简单,在我身边就有许多经常为了一时的快乐或者让别人投来赞许的眼光就用虚假的行为来欺骗他人的人,我希望这种人能好好读读这本书,从精华的语句中反思自己的不足,而不是一味地去看那些名人的生活。“在这个世界被虚假蒙住双眼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无意识地说着假话”——我要将这本书的这句话送给他们。

  的确,“相对于课堂上苦口婆心的说理来,《古典幽梦》更直接,更可触摸,更容易被读者所感受。”这也便是我爱读这本书的原因。


古典之殇读后感(五)份(扩展4)

——《古典之殇》读后感优选【10】篇

  《古典之殇》读后感 1

  初遇这本书时,看着封面上

  “自然美学”“心灵美学”等字样,我只是不屑地耸了耸肩。

  按照我的经验,这种什么什么美学的文章通常空洞乏味,是我鲜少涉足的高大上领域。随意地翻开,扉页上突兀地写着“纪念原配的世界和流逝的美”,仿佛一瞬间受了蛊惑,不由自主地读了下去。

  只是读了序言,便再也放不下这本书。自顾自地陷入一种惋惜与留恋交织的复杂情绪中,我不是一个文青,却感觉到某种纯粹的东西即将消逝的恐怖气息。

  突然就想起了自己的老家。记起小时候,在院外的石子路上踢踏踢踏地疯跑,在小河边折下一串串狗尾巴草,蹲在墙角逗弄石缝间的小昆虫的日子。原来我也曾离自然这么*,或者说,离纯粹那么*。然而这些都不在了,不记得是哪一年回去时,旧屋拆作新楼,石子路铺作水泥地,道旁鲜见摇曳的狗尾巴草,没有一方墙角容得下我的身影。哦,原来这就叫做消逝。那个我所熟稳的老家,我所牵挂的故乡,早已无踪,我在想待我们长大了,该如何寄托我们的乡愁?是寄托于那个早已消逝的回忆中的`完美恬静的故乡,还是寄托于那个逐步开发成型的陌生冰冷的城市?莫名陷入了回忆与思考中,这么早就回忆了,或许是正因

  “无数事物只剩下背影,成了往事和收藏”,我们不得不坚信“伤逝提前降临了”而我们的回忆,但是是“对清晨的怀念”。怎样叫我不害怕?我怕,我怕遗忘,我怕那些完美被时刻冲刷消散,我怕自己变成冰冷的现代人。

  “现代人过早地进入了心灵黄昏。”能怪谁?这是这个时代的宿命。

  想想越来越少见的流萤吧,它们曾影影绰绰的陪伴多少儿童的夏夜:想想日渐停滞的流水吧,它们曾是那样的

  奔腾不息,让孔子感叹“逝者如斯夫”;想想被迫噤声的小虫儿们吧,它们曾在每个夜晚不甘寂寞地吟唱……城市夜晚刺目的灯光使萤火虫们黯然失色,城市的快速发展占去了无数条河流,城市的喧闹惊跑了一群群自由的歌者……或许我们无法遏制时代飞速前进的脚步,难道就眼睁睁地看着纯粹的完美在眼前消逝?不,不能。古典之殇,本就是人类之殇。应对那些原配文化的消亡,我们怎能袖手旁观?王开岭先生心痛地发现这些可怕的消逝,于是带领我们回忆完美,应对现实。为的就是让那些仍旧一心想发展,想勇往直前的人们,冷静下来,别忘了为何要出发。不仅仅是自然的美在消逝,许多生活中看似琐碎的细节之美,也逐渐湮没于时代的快速发展中。猛然发现自己早已违背了许多美的生活的规律。

  《古典之殇》读后感 2

  初见它,我原以为它很普通,与普通的书一般。充满了心灵鸡汤,让我觉得索然无味。

  打开书,迎面扑来流质的光芒将我淹没,扉页上写着“纪念原配的世界和流逝的美”,让我有些莫名的感伤,是什么呢?

  书是神奇的,当你打开它的时候,你会明白,它是一位孤独的旅行者,在荒芜的土地上寻找着它的同伴。

  读起它的第一句话,手再也不舍得将他放下。

  它是一位引路者,带领着我进入一个缠绵而又动人的世界。

  时间原来会流逝,来到书中,来到主人公所在的地方,让我领略古典消逝的殇痛。

  城市的喧嚣,自由的舞者,奔跑的幼童,看着这个纯洁又肮脏的世界呐喊彷徨,古典的温暖在消逝,现代的冰冷在冻结这个世界。

  王开岭先生用他的文字让我们体验属于古典之殇的独特伤痛,殇字吐出口,缠绵在嘴中,就像茶的清香在嘴里,久久不散。

  读出它你会惊喜的发现,它很美,如一位有着愁丝的美丽女子,看着它,心里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

  时代在麻木的前进,属于古典的美丽在流逝,属于我们的温暖在消逝。属于我们的情感在悲鸣。

  时代的发展,城市的崛起,有趣的农村被高楼大厦截断,炽热的情感被掩埋在冰冷的外壳下,童年回忆被埋葬在高楼之下。

  纯粹的美好不再完美,属于你的殇痛在出现,一点一点的扩大,一点一点的在侵蚀曾经的美好。

  纯粹的美在流逝,古典的殇痛,不可忽视。

  回忆曾经的痛苦,才会明白最初的美好,明白最初的美好,才能领略,最初的'是世界。

  人总会不端的安慰自己,麻木自己。

  麻木自己的情感,忘记自己身上最初的美好,忘记自己最初的样子。

  有人常说,经常回头看看自己,你会发现,你早已不是那个赤条条的样子,身上带无数的包袱,将你自己显得臃肿不堪。

  低头看不见你自己的脚尖,抬头费力的看向天空,浑浊的眼睛想要看清世界的样子,却也怎么都看不清。

  古典之殇,殇在心中,千言万语,却无话可说。

  《古典之殇》读后感 3

  发现此书是源于一篇文章——《耳根的清净》。那是去年,翻阅《读者》,从目录上看到这篇文章,题目就感到很特别。一读便觉不同凡响。读了这篇文章我仿佛在懵懵懂懂中找到了知音,仿佛说出了我积郁在心中的几辈子想说又不知怎么说的话。深邃敏锐的思考,敬畏自然的高贵心灵。作者是谁?他一定还有类似的文章吧。看作者,叫王开岭。上网查,于是我迫不及待买到了这本书《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

  书的封面,深灰底色白色书名,给人简洁大方、朴素自然、静穆和谐的美感。读完之后,我觉得书的封面设计和内容是相吻合的。

  “这是一部追溯古典、保卫生活、怀念人类童年的书。这是一部唤醒记忆、修复现代感官和心灵美学的书。”在书里作者从那些被人类辜负的生存元素开始,从那些我们人类曾经拥有现在已经消逝或者正在被人类消逝的东西开始……追溯了那些自然恩赐我们的最原配的世界、最古典的美好、最风光灿烂的一切!《耳根的清净》、《湮灭的燕事》、《再见,萤火虫》、《谁偷走了夜的“黑”》、《荒野的消逝》、《蟋蟀入我床下》、《那些美丽的禁忌》、《乡下人哪去了》……篇篇引人进入思想的深处,字字拨动心灵的琴弦。《湮灭的燕事》使我想起儿时屋檐下的燕巢;《再见,萤火虫》使那轻盈的流萤又进入我的梦乡,儿时在村边在院子里扑捉萤火虫的情景再次浮现在我的面前。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次心灵的享受,都能让心灵呼吸清新的自然气息。

  这是一部审视人类精神家园、敢于直面人类愚昧的书;这是一部站在未来对自然、人类、精神、科学……进行深思的一本书。《荒野的消逝》、《古典之殇》、《在古代有几个熟人》等读完之后我不知为什么竟有一种想哭的感觉。有多少极具特色的古村落消亡了我们才想起保护她,有多少极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失传了我们才想起应该重新拾起来;有多少自然的美丽被人类化,还美其名曰让自然更美。作者说“好东西都是原配的,好东西应是免费的。”两次山西的洗耳河之游我深有感触。

  第一次大概是在七八年以前吧。那一次旅游我感觉那是我游过的最美的地方之一,虽然不是什么著名的几级几级旅游区,然而那地方最自然。清澈的小河就从自然的山沟流下来,河边杂草丛生,高高低低;或红或黄,野花争艳;乱石大大小小,方方圆圆;没有次序的棵棵垂柳和其它不知名的树木几乎遮住了整个河面。间或有一两个农妇在河边洗衣服,洗菜。好一条原始的河流!回来后心心念念再想着去一次。2013年又去了,大失所望。直到现在想起来心里就痛。我的原始的洗耳河,我的自然的洗耳河呀。人工砌了河道,砌了河床……总之,洗耳河的原始风光荡然无存。正像作者所言人类“正拼命用自己的成就去篡改和毁灭大自然的成就!”人类最纯真最原始的童年风景逐渐消逝。

  阅读此书,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人类与环境、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科学、人类与文明。阅读此书,我也在问:原配的世界,人类的童年——真的结束了?文明、现代化是以改变自然成就创造人类成就为代价的吗?书太多了,时间太少了。如果你崇尚自然怀念人类的童年,请走进《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访一访原配的世界,看一看那流逝的美。

  《古典之殇》读后感 4

  初见它,我原以为它很普通,与普通的书一般。充满了心灵鸡汤,让我觉得索然无味。打开书,迎面扑来流质的光芒将我淹没,扉页上写着“纪念原配的世界和流逝的美”,让我有些莫名的感伤,是什么呢?

  书是神奇的,当你打开它的时候,你会明白,它是一位孤独的旅行者,在荒芜的土地上寻找着它的同伴。读起它的第一句话,手再也不舍得将他放下。它是一位引路者,带领着我进入一个缠绵而又动人的世界。

  时间原来会流逝,来到书中,来到主人公所在的地方,让我领略古典消逝的殇痛。城市的喧嚣,自由的舞者,奔跑的幼童,看着这个纯洁又肮脏的世界呐喊彷徨,古典的温暖在消逝,现代的冰冷在冻结这个世界。

  王开岭先生用他的文字让我们体验属于古典之殇的独特伤痛,殇字吐出口,缠绵在嘴中,就像茶的清香在嘴里,久久不散。读出它你会惊喜的发现,它很美,如一位有着愁丝的美丽女子,看着它,心里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

  时代在麻木的前进,属于古典的美丽在流逝,属于我们的温暖在消逝。属于我们的情感在悲鸣。时代的发展,城市的崛起,有趣的农村被高楼大厦截断,炽热的情感被掩埋在冰冷的外壳下,童年回忆被埋葬在高楼之下。

  纯粹的美好不再完美,属于你的殇痛在出现,一点一点的扩大,一点一点的在侵蚀曾经的美好。纯粹的美在流逝,古典的殇痛,不可忽视。

  回忆曾经的痛苦,才会明白最初的美好,明白最初的美好,才能领略,最初的是世界。人总会不端的安慰自己,麻木自己。麻木自己的情感,忘记自己身上最初的美好,忘记自己最初的样子。

  有人常说,经常回头看看自己,你会发现,你早已不是那个赤条条的样子,身上带无数的包袱,将你自己显得臃肿不堪。低头看不见你自己的脚尖,抬头费力的看向天空,浑浊的眼睛想要看清世界的样子,却也怎么都看不清。

  古典之殇,殇在心中,千言万语,却无话可说。

  《古典之殇》读后感 5

  接触到这本书,还是有次坐我们周校长的车,闲聊中,他说自己都会随身携带一本书,包里放着的`刚好就是这本《古典之殇》,顺便就向我推荐了这本,说挺不错的。回头我也立马买了一本,但是拿到书一看,其实我是很排斥的,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感觉会很难读懂,也就随手扔一边了。再次拾起这本书,是在怀孕期间,想着打发时间用的,没想到越看越入迷,很多字不认识,边查字典边标记,倒是认识了很多生字。

  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这是一部唤醒记忆、修复现代感官和心灵美学的书;这是一部追溯古典、保卫生活、怀念人类童年的书”看到这段文字,就不禁让人想读下去。读了第一辑《再见,原配的世界》,才知道原来很多东西都在悄然地消逝,而我们却不自知,这真的让人细思极恐。小时候还会看到的萤火虫、蟋蟀如今已很难寻觅到它们的踪影;飞速发展的城市占据了一条条河流;夜晚的霓虹灯使昼夜的边界模糊了,夜变得浅薄,没了厚度和深意;自来水的开通使井荒废了,被铲了,被填了;“无数的新桥轰鸣降生,钢筋水泥,旱地拔葱,和水完全没有瓜葛了”……

  突然记起小时候,自己也曾和小伙伴在小石子路上蹦蹦跳跳地疯跑,在小河边摘下一串串狗尾巴草,并做成戒指戴在手上,蹲在墙角甩弄石缝间的小虫子,一帮人爬树上偷摘无花果吃,跑去田间烤番薯吃的美好时光。原来我也曾离自然这么*,或者说,离原配的世界那么*,然而这些都不存在了,在我们不知道的时候已经流逝了,而且已无迹可寻。这让我害怕,害怕找不到以前的自己,害怕那些美好的事物会被时光淹没掉,怕自己也会随波逐流。

  但是这又能怪谁呢?这是时代的发展必然。时代变得复杂,变得危险,“现代人过早地进入了心灵的黄昏”,这是“古典之殇”,其实也是我们人类之殇。但是我很庆幸读到了这本书,让我了解了过去的美,唤醒了我的童年记忆。

  跟随《古典之殇》,向原配致敬。

  《古典之殇》读后感 6

  初遇这本书时,看着封面上“自然美学”“心灵美学”等字样,我只是不屑地耸了耸肩。按照我的经验,这种什么什么美学的文章通常空洞乏味,是我鲜少涉足的高大上领域。随意地翻开,扉页上突兀地写着“纪念原配的世界和流逝的美”,仿佛一瞬间受了蛊惑,不由自主地读了下去。

  只是读了序言,便再也放不下这本书。自顾自地陷入一种惋惜与留恋交织的复杂情绪中,我不是一个文青,却感觉到某种纯粹的东西即将消逝的恐怖气息。

  突然就想起了自己的老家。记起小时候,在院外的石子路上踢踏踢踏地疯跑,在小河边折下一串串狗尾巴草,蹲在墙角逗弄石缝间的小昆虫的日子。原来我也曾离自然这么*,或者说,离纯粹那么*。然而这些都不在了,不记得是哪一年回去时,旧屋拆作新楼,石子路铺作水泥地,道旁鲜见摇曳的狗尾巴草,没有一方墙角容得下我的身影。哦,原来这就叫做消逝。那个我所熟稔的老家,我所牵挂的故乡,早已无踪,我在想待我们长大了,该如何寄托我们的乡愁?是寄托于那个早已消逝的回忆中的完美恬静的故乡,还是寄托于那个逐步开发成型的陌生冰冷的城市?莫名陷入了回忆与思考中,这么早就回忆了,或许是正因“无数事物只剩下背影,成了往事和收藏”,我们不得不坚信“伤逝提前降临了”而我们的回忆,但是是“对清晨的怀念”。怎样叫我不害怕?我怕,我怕遗忘,我怕那些完美被时刻冲刷消散,我怕自己变成冰冷的现代人。

  “现代人过早地进入了心灵黄昏。”能怪谁?这是这个时代的宿命。

  想想越来越少见的流萤吧,它们曾影影绰绰的陪伴多少儿童的夏夜;想想日渐停滞的流水吧,它们曾是那样的奔腾不息,让孔子感叹“逝者如斯夫”;想想被迫噤声的小虫儿们吧,它们曾在每个夜晚不甘寂寞地吟唱……城市夜晚刺目的灯光使萤火虫们黯然失色,城市的快速发展占去了无数条河流,城市的喧闹惊跑了一群群自由的歌者……或许我们无法遏制时代飞速前进的脚步,难道就眼睁睁地看着纯粹的完美在眼前消逝?不,不能。古典之殇,本就是人类之殇。应对那些原配文化的消亡,我们怎能袖手旁观?王开岭先生心痛地发现这些可怕的消逝,于是带领我们回忆完美,应对现实。为的就是让那些仍旧一心想发展,想勇往直前的人们,冷静下来,别忘了为何要出发。

  不仅仅是自然的美在消逝,许多生活中看似琐碎的细节之美,也逐渐湮没于时代的快速发展中。猛然发现自己早已违背了许多美的生活的规律。我从未体验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鲜少听见鸡鸣,更别提由鸡鸣唤醒一天的生活了。如今的孩子听见的鸡鸣,更多的是动画片中经过电子处理的所谓“机”鸣,有几人了解鸡鸣真正的用途?又有几人真正体验过“伴虫入眠,闻鸡起寝”的生活?童稚时期耳熟能详的《三字经》所言:“犬守夜,鸡司晨,蚕吐丝,蜂酿蜜……”万物各司其职,不逾矩不越位。可时代的发展渐渐剥夺了鸡的本职工作,人工白昼把鸡刺激得心神不宁,正如王开岭先生所言:真是生物钟灾难。纯粹的自然生活规律被打破了,人们违背了天地之序,人们无法做到“与时俱进”,不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前进,而是顺着自然的时刻规律纯粹地生活。

  于是我很好奇。为什么大人们不想想自己的小时候:他们也以前历过无拘无束的童年游戏,他们也曾顾虑过那些被长辈们一本正经地强调过的,看似荒谬但十分可爱的美丽禁忌,他们也曾在放学路上和小伙伴们走过一个个拐角,穿过一道道老巷,叽叽喳喳,兴高采烈,他们也曾在父母不在身边时被左邻右舍或街坊们默默关怀,不用担心什么绑架、失联等安全问题。他们比我们幸运得多。但是如今他们为什么要把世界变成完全陌生的样貌,为什么任由时代的自由发展,却偏偏剥夺了我们享受他们以前享受的纯粹童年的权利。这不公*。他们忘记了美,也剥夺了美。

  说到底,还是这个时代变了,不再纯粹。社会上充斥着各种负面新闻,这天那里一件食品安全,明天那儿一桩丑闻。负能量真的很多,不胜枚举,我也不敢枚举。旁的不说,仅一个食品安全,便能衍生出诸多话题,人心惶惶,应对一桌的佳肴也没了胃口,谁知道这些菜是怎样来的?谁又能把每一天过得知根知底?不得不说,我们已经*惯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正因我们每一天都过得如履薄冰,险象丛生,来不及担惊受怕。更可怕的是,人们*惯于接收负面新闻,甚至乐于听取这些听上去离奇、诡异、*乎变态的新闻。我们的时代,早已不再简单,不再纯粹。纯粹变成了一种稀有的品质。

  我不敢再多想这个时代的疾病。我从刚开始正因感觉到某种纯粹的东西即将消逝的恐惧,慢慢地转变为身处一个有些病态的时代而恐惧。但我很庆幸,能够在还未被蒙蔽前看清这个世界的缺点,同时对过去的纯粹之美有所了解。我很庆幸我早早的读了这本书。

  我们还能继续忽视古典之殇么?我们还能继续麻木地看着时代在病态的道路上策马奔腾么?不仅仅是诗词中反反复复提到的美在消逝,先人们津津乐道的美在消逝,童年时耿耿于怀的美在消逝,更多的是纯粹的生活态度在消逝,纯粹的文化品格在消逝,纯粹的人性在消逝。多么可怕,多么悲壮。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还来得及补救么?快快修复记忆吧,恢复自然原本纯粹的样貌,恢复生活原本纯粹的样貌,恢复人类原本纯粹的样貌。

  纯粹是可敬的。

  跟随《古典之殇》,向纯粹致敬。

  《古典之殇》读后感 7

  “谁还记得从前的世界?谁还记得生活本来的样子?”合上书本,王开岭的质问仍在脑海里回响。抬头,是这城市有些污浊的夜空,与偶有的,透过厚厚遮蔽下零落的星光。是啊,从前那个清澈澄净的世界,到哪去了呢?

  不知何时,我们的世界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变化着,盖起的高楼,四通八达的道路,高起的烟囱。一切都以飞一般的速度发展着,前进着。不可否认,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新建的高楼让住宅更为稳固安全,连通的道路让出行更为便捷顺心,高科技的发展让生活更为舒适惬意。可是,为什么现在的我们,都被困在了这钢筋水泥构成的匣子中?充斥生活里的是各式各样的新式电子产品,高科技玩具。自然,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不提山间的流萤,草丛中蹦跳着的蚂蚱,天上飞舞的纸鸢,夜晚静谧中风儿突然吹起的悦耳的虫鸣。只道那些悠长的溪流,青苔漉染的小桥,遍地的野草野花,都已难觅踪迹。生活中那些自然之韵真的只能消失殆尽了吗?

  这个时代,不变的东西太少了,慢的东西太少了,我们前行得太快,以至于那些生活中的美好渐行渐远,只能用来缅怀。当山间若隐若现的点点流萤无迹可寻,当夜晚的静谧被浮躁的`声音打碎,当曾经的繁星点点化为现在的霓虹灯浓重的商业气息,当当年踏雪寻梅,煮酒对歌,变为现在的奢靡攀比,欲望涌动。我们将何处寻找当初的生活。

  为什么不慢下来呢?为什么不回头看看呢?为什么一定要固执于创造一个又一个相似的高楼林立的城市而不寻找当年的大漠孤烟圆月,小桥流水人家?缺失了的是对自然的景仰,丢弃了的是慢的生活节拍,沾染上了浓重的商业气息,多了的是市井纷纷的闲言碎语。

  “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王开岭如是说。在工业化,城市化这条路上疾行的我们,是否也该看看,当初梦想被丢到了何处。当初的信仰又在何方?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我们能做些什么,不止是暗自神伤,

  《古典之殇》读后感 8

  我紧抓着时代的尾巴,还不懂得攒蹙一卷历史的浪潮。我们随便把一个个节日抛却,砍掉与其相关的丝丝缕缕,拆毁传统和*俗。我们想它们落伍了,我们迎接的是富强之梦,创新之梦,一切都会有的,随着一个个中国梦的实现。

  我穷追着时代向前,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旧梦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月,你要一年年地圆下去啊。清明、端午你们能强撑到哪一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们经不住折腾随风而逝了,可千万把青柳留下,把纷纷而落的梅雨留下,把对英雄的崇敬留下,最好留下一小片苇叶,即使不再那么纯粹,也要留下它,卷着粽香去祭一祭那江底的屈子,留下艾蒿,留下黄酒,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印迹啊!

  我跌跌撞撞地去抓时代的尾巴时,我还不知道曾经的一切,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历史,我也会对五千年的文化产生怀疑。那是我曾经嬉笑过的节日吗?我真的看见过那个叫“年”的怪物?更凶、更猛,冲向寂静的黑夜,咀嚼万物的残骸和一个民族的记忆。我真的听见过那最为原始的爆竹声?那一段朦胧的旧梦,充斥着潮落之音。我真的沿着那条梦幻的灯巷去寻我的灯谜?背后紧追不舍的伙伴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我真的有过一盏自己的花灯?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牛郎织女,找到它,我便找到了远古的神话和那最为本真的浪漫。还有,我真的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只一夜便透彻一切,把嫦娥仙子的孤独与悔恨渗浸每一寸土地。在那时候,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一个满腹浪漫与才情的民族。

  而今,谁还能说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期待?谁会看见“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的凄凉?历史的波涛汹涌着中华民族慢慢松开的脊梁,把所有的涛声锁在他的骨髓里,锁于那场旧梦。

  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独角戏?*惯了冷漠的传统孤零零地在台上吟哦着残缺的台词。如果没有那些爆竹声,没有扬起又落下的焰火,没有以诗词歌赋承载喜忧的文人骚客,谁会证实一个民族的存在——即使有它们,一个民族灵魂的不朽又有谁能见证?

  回到新梦,中华民族的传统成了弃儿,在悄无声息中渐去。耶稣来了,我便清楚,春风送暖也入不了屠苏了。圣诞、愚人,一个个外来之客的侵入,使本就千疮百孔的传统之梦更加面目全非了。

  那时,我便知道静静汩罗等待的是什么。

  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行将消失时,“菊花开处乃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的意境,“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的兴致,“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的无奈,是否也随滚滚江水,流向无边的天际。还有,在它们中游戏了小半生的我,她的快乐,无人感知的激动与温馨,如今却化为一声叹息,叹旧梦已逝,叹逝者不再。

  当这些正走向消逝,我知道所有旧梦里的浪漫都会被时间之流冲刷,从而流向虚无……

  《古典之殇》读后感 9

  初见它,我原以为它很普通,与普通的书一般。充满了心灵鸡汤,让我觉得索然无味。

  打开书,迎面扑来流质的光芒将我淹没,扉页上写着“纪念原配的世界和流逝的美”,让我有些莫名的感伤,是什么呢?

  书是神奇的,当你打开它的时候,你会明白,它是一位孤独的旅行者,在荒芜的土地上寻找着它的同伴。

  读起它的第一句话,手再也不舍得将他放下。

  它是一位引路者,带领着我进入一个缠绵而又动人的世界。

  时间原来会流逝,来到书中,来到主人公所在的地方,让我领略古典消逝的殇痛。

  城市的喧嚣,自由的舞者,奔跑的幼童,看着这个纯洁又肮脏的世界呐喊彷徨,古典的温暖在消逝,现代的冰冷在冻结这个世界。

  王开岭先生用他的文字让我们体验属于古典之殇的独特伤痛,殇字吐出口,缠绵在嘴中,就像茶的清香在嘴里,久久不散。

  读出它你会惊喜的发现,它很美,如一位有着愁丝的美丽女子,看着它,心里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

  时代在麻木的前进,属于古典的美丽在流逝,属于我们的温暖在消逝。属于我们的情感在悲鸣。

  时代发展,城市崛起,有趣的农村被高楼大厦截断,炽热的情感被掩埋在冰冷的外壳下,童年回忆被埋葬在高楼之下。

  纯粹的美好不再完美,属于你的殇痛在出现,一点一点的扩大,一点一点的在侵蚀曾经的美好。

  纯粹的美在流逝,古典的殇痛,不可忽视。

  回忆曾经的痛苦,才会明白最初的美好,明白最初的美好,才能领略,最初的是世界。

  人总会不端的安慰自己,麻木自己。

  麻木自己的情感,忘记自己身上最初的美好,忘记自己最初的样子。

  有人常说,经常回头看看自己,你会发现,你早已不是那个赤条条的样子,身上带无数的包袱,将你自己显得臃肿不堪。

  低头看不见你自己的脚尖,抬头费力的看向天空,浑浊的眼睛想要看清世界的样子,却也怎么都看不清。

  古典之殇,殇在心中,千言万语,却无话可说。

  《古典之殇》读后感 10

  初见它,我原以为它很普通,与普通的书一般。充满了心灵鸡汤,让我觉得索然无味。

  打开书,迎面扑来流质的光芒将我淹没,扉页上写着“纪念原配的世界和流逝的美”,让我有些莫名的感伤,是什么呢?

  书是神奇的,当你打开它的时候,你会明白,它是一位孤独的旅行者,在荒芜的土地上寻找着它的同伴。

  读起它的第一句话,手再也不舍得将他放下。

  它是一位引路者,带领着我进入一个缠绵而又动人的世界。

  时间原来会流逝,来到书中,来到主人公所在的地方,让我领略古典消逝的殇痛。

  城市的喧嚣,自由的舞者,奔跑的幼童,看着这个纯洁又肮脏的世界呐喊彷徨,古典的温暖在消逝,现代的冰冷在冻结这个世界。

  王开岭先生用他的文字让我们体验属于古典之殇的独特伤痛,殇字吐出口,缠绵在嘴中,就像茶的清香在嘴里,久久不散。

  读出它你会惊喜的发现,它很美,如一位有着愁丝的美丽女子,看着它,心里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

  时代在麻木的前进,属于古典的美丽在流逝,属于我们的温暖在消逝。属于我们的情感在悲鸣。

  时代的发展,城市的崛起,有趣的农村被高楼大厦截断,炽热的情感被掩埋在冰冷的外壳下,童年回忆被埋葬在高楼之下。

  纯粹的美好不再完美,属于你的殇痛在出现,一点一点的扩大,一点一点的在侵蚀曾经的美好。

  纯粹的美在流逝,古典的殇痛,不可忽视。

  回忆曾经的痛苦,才会明白最初的美好,明白最初的美好,才能领略,最初的是世界。

  人总会不端的安慰自己,麻木自己。

  麻木自己的情感,忘记自己身上最初的美好,忘记自己最初的样子。

  有人常说,经常回头看看自己,你会发现,你早已不是那个赤条条的样子,身上带无数的包袱,将你自己显得臃肿不堪。

  低头看不见你自己的脚尖,抬头费力的看向天空,浑浊的眼睛想要看清世界的样子,却也怎么都看不清。

  古典之殇,殇在心中,千言万语,却无话可说。


古典之殇读后感(五)份(扩展5)

——《古典幽梦》读后感实用5篇

  《古典幽梦》读后感 1

  沉浸文字中真是一件趣事!阅读朱以撒先生的《古典幽梦》,在掩卷沉思间,思绪不禁几度倘徉!横亘历史的年轮,来感怀这千百年的峥嵘岁月!

  《古典幽梦》中有太多能触动我的心灵之处。作者以优美的笔触描写再现历史的原貌,作者体会到了现代人对于历史的迷惘,精湛独到间却又不知不觉露出了难以言表的淡淡忧伤,这与我们之前度过的《长歌当啸》有所不同,在这本书中你可以领悟到对时光流逝的伤感和对于人生存在意义的困惑……

  “如此朴素的田野可以幻化万千植物的动人色泽,滋养苍生经久无绝衰,这就是永恒吧”;“生命短若蜉蝣,数小时就终结一个生命周期,却也不会被田野抛弃”;“生命不可能如万花筒似的每天都有眼花缭乱的巨变,那样的生命虽花哨艳丽都是极不可靠”。这是我对书中好言好句的摘抄,它们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触动,而是心灵的升华!

  历史的脚步从未放缓,在本子上写作的时光已从指缝间悄悄地溜走,那样的默无声息,但我却能真切的感觉到时光赋予了我什么,那就是心灵的浴火重生。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在不知不觉间都陷入深深的枷锁里,大多的事物禁锢着我们的心。最后我们只会越陷越深,甚至找不回失去的自我。

  所以我们要改变,读一下《古典幽梦》吧,它会给你带来的惊喜!

  《古典幽梦》读后感 2

  窗外的秋雨依旧,时而缠绵,时而高亢。我手捧一本书,嗅着那淡淡的墨香,被这四个字深深吸引了“古典幽梦”。“古典”乃传统之古典,“幽梦”在传统中找到心灵的归宿。于是,我跟着作者来到古典世界,寻梦一回。

  “不用问田园,十载归来故旧欢。一笑从知春有意,篱边,三两余花向我妍”,我仿佛闻着朱以撒先生的墨香来到了乡野田园,篱边的三两小花正笑着向我招手致意。我轻轻脱去鞋袜,赤足行走在乡间松软的泥土上,“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也许真正赤足走过土地的人才会有如此真切的感受吧,也许泥土的气息就是母亲的气息吧。这时我心中升腾起阵阵对土地的赞美与敬意。“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这时,我才明白作者所向往的乡野是如此的美好、自由。也懂得了陶渊明远离官场、热爱田野的品质令人憧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何等的洒脱与不羁。

  作者说“稻穗的锋芒不停地摩擦着我的腿脚,那奇痒处我知道是蚊虫乘机对我裸露的部位进行了袭击”,多么形象、生动的描写,可我只能似身临,却未能在其境。兴许是古典在离我远去吧。真正的古典到底离我们有多远?远不可及吗?未必。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时光倒流,我们又穿越时空、重读古人。看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盛唐之烈;读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迈之情;感南唐后主李煜“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故国情思;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山河;听“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千古绝唱。他们或忧国忧民、或潇洒豪迈、或行为痴狂,斯人已逝,但寻古之旅,万不可舍弃。

  有梦才有古典,才有情思。窗外雨声渐息,但我的古典寻梦之旅才刚刚开始。

  《古典幽梦》读后感 3

  古典的幽梦,是朱以撒先生审美情趣的象征。它存在于赤足而行的田野上,存在于仰望壶口的月色里;百年烛泪,千年瓦当,岑寂的碎片成为了额时光堆积的地方;重读古人,感受昨夜星辰昨夜风;古典的牵挂,在书的最后,作者表达了自己的内心:“归来兮,唐风!”

  初读这本绿皮书,翻开一页纸,映入眼帘的,是苍凉幽远的埙声,像流水一样的回溯。时间的距离,让我妈无法用心与这些冰凉的古物接触。然而,细细品读完第一章,我才初步领略了作者对返璞归真的渴望,那朴实的笔调。作者对古物的专注,略可称得上是一位收藏家了。在这本书我也可以略知一二。然而,他并不把这些这些古董作为珍藏或是品鉴的对象。他从中看到的是,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在其中,他找到比外在价值更为有意义的,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千年一瞬,多少灿烂辉煌的文明于谈笑风生间樯橹灰飞烟灭,又有谁有如此长的时间亲眼见证这一切的发生?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有在文字中触摸古典的丝丝清凉。

  古树、古桥、古船,曾经是多少人经过却忽视了它们的存在,它们经历了千年风雨,也许,从它的一道凹痕中,当我们通过作者的笔,同曾经的人的指纹相印,我感受到古典的真实性。重读古人,树影下,曾经生了枝繁叶茂的家族。而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孔府,我们都会觉得讽刺。孔子生无定居,漂泊辗转,也许,能有人认识这位人物的才能而给他一个安定的生活,而他确实在奔波中悟透了人生哲理。他的后人们怎样呢,靠这位祖上过着美好生活,一点儿也没有传承他老人家的思想。这一点值得我们思考,当我们对我们的文化一无所知时,作为华夏子孙,不是贻笑大方?

  读《古典幽梦》,激起了我以上的一点共鸣。从中,我感受到了古典的美。

  《古典幽梦》读后感 4

  读了《古典幽梦》,我有很多感触,我发现以前的自己太过于浮躁,浅显。

  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返璞归真,确实,我们应该返璞归真,人与自然泵是不可分离的,但是人们忽略了自然,断绝了与自然的联系,现代化的都市很先进,便利。我们生活在城市中,为了学业,为了工作,整日忙碌着,重复着,单调又无聊。为何不四处走走?现在,田野,农村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很少接触自然,整日走在水泥路上,连行走都被一些代步工具替换,原始的土地离我们越来越远。都市的喧闹,繁华,是我们最真实的东西退化了,消失了。我再仔细回想,我生活在都市里,有几次仰望苍天,我记起有一次,天空中连一点星星也看不到,月亮竟被高楼大厦挡住了,而农村的夜晚,没有都市的灯火阑珊,可满天繁星却是都市里没有的,虽然朴实,却无法复制。我生活在都市里,*惯里每天的生活,田野梦一点点被侵蚀,我不在向往农村的生活,而且开始厌恶它,觉得它土的掉渣。但事实上,田野并不花里胡哨,而是朴实的,寄托着农民的希望。我似乎恒久没有洗耳倾听,去体会大自然的瞬息万变,去听虎啸猿啼莺啭鹤唳,去听大海的涛声,去听风声雨声,然而,我们更多听到的,是市声。我很久没有赤足而行,去体会大地。我们应该去回归自然,在朴实中,找到真实的自己。

  古物沧桑,时光是凌厉又不动声色,洗净铅华粉饰,能使人看到盛极而衰的过程。如今,现代化的建筑拔地而起,挡住了古建筑,可却挡不住古建筑一身的典雅。雨水滴落的痕迹,狂风刮过的痕迹,雷电打过的痕迹,都让人历历在目。最让我感动的,是古宅,旧时的古宅庄重沉实,豪华富丽,却又不乏精巧,可岁月流逝,古宅大都荒废,残缺,人们在不断地抢修,可却都失败了,仿古旧作里缺少了古典风格,应是让它毕露无遗。其次是古桥,现在透过古桥,看到的是空洞沧桑。“无眼而阅尽沧桑,无足而走过春秋,无言而导引前程。”

  《古典幽梦》读后感 5

  第二本同系列的“好书”看完,又不出我意料的收获到了更多东西。因为这本书的篇幅以及内容都比上一本《长歌当啸》来的多,而且《古典幽梦》这本书我自己手上就有,所以没有看老师发的那本,直接在自家书上做了圈点勾画。之后一有时间,我定会拿出这本书来再次品味,因为每一次重读都能读到上一次所没能注意到的地方。我也会不由自主的将自己的感悟写在书旁。

  受到时间的影响,这么厚的一本书不大可能真正意义上的“精读”,更不可能说是看到一句话不懂就去查个究竟,这样时间肯定是不允许的,因此我采用的是比“泛读”稍慢的速度,同时发现了好句就直接在自己的书上划下来,重点内容圈一圈,读完一遍还是挺幸福的。

  全书都是围绕着一个“古”字展开的:有写古物的,有写古人的,还有写古典书法的,美妙的内容层出不穷,然而我一向是对“古人”这方面最感兴趣。

  本书所讨论到的一些古人大多数都知道,但读完这本书后,才发觉自己对那些古代的名人的了解实在是知之甚少了。同时我也为我能读到这本书且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体会文字的魅力,品读各时代的经典而清醒。

  本书所描述到的古人有:孔子、屈原、李白、朱耷、王羲之和弘一法师。不论这些人物在世人还是在作者的眼里是好是坏,都只是别人因为所处的不同的环境或者角度所评价的,而我们却应该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和学识去评判他们,因为任何事任何人物都是一把“双刃剑”。

  其中我对王羲之的生*最感兴趣,后面一章的“书法”内容中提到了这位大师,这是必然的。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王羲之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但是我在没读这本书之前也仅仅知道与他有关的《入木三分》的故事以及他写的鼎鼎有名的《兰亭序》,却对其他涉及的内容丝毫不知,现在我又了解了王羲之的官职、政治思想以及朋友等方面的内容。

  其次,令我兴奋不已的是关于李白的一篇。深刻在我脑海的是旁注中的一句:诗是他的才气,政治却是他的抱负和梦想。由此可见,李白这个人们口中的“诗仙”其实也是对政治非常关心的。甚至超越了他对诗的创作的时间,真是让我大吃一惊呢!

  读完第一单元的内容,我越发的感觉到“真”一字的不易达到,做一个诚实、真诚的人其实并不简单,在我身边就有许多经常为了一时的快乐或者让别人投来赞许的眼光就用虚假的行为来欺骗他人的人,我希望这种人能好好读读这本书,从精华的语句中反思自己的不足,而不是一味地去看那些名人的生活。“在这个世界被虚假蒙住双眼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无意识地说着假话”——我要将这本书的这句话送给他们。

  的确,“相对于课堂上苦口婆心的说理来,《古典幽梦》更直接,更可触摸,更容易被读者所感受。”这也便是我爱读这本书的原因。


古典之殇读后感(五)份(扩展6)

——《昆仑殇》读后感(精选五篇)

  《昆仑殇》读后感 1

  毕淑敏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一个知性女人。原先从医的她,对生命的感悟比一般都深刻。《昆仑殇》是她的处女作,也是我阅读的第一篇她的作品。《昆仑殇》主要讲述了昆仑防区部队进行军事拉练过程中发生的事。这项军事拉练是严格和残酷的,有许多士兵被高原严寒的气候冻伤冻残,有的甚至失去了年轻宝贵的生命。当那些年轻的生命消逝的时候,我在想,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军事拉练,我们需要以生命为代价来磨练意志吗?

  小说的主人公一直没有被写出名字,而是用“一号”来代替。这个“一号”代表了一种最高的威严。“一个除了零以外最小的数字,又是一切天文数字的开始。谁能逾越过‘一’呢!”一号在小说中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他心里备受煎熬。一方面他痛惜那些在拉练中牺牲的战士,感到悲痛,不断地谴责自己,因为是他要在海拔五千公尺的高原上拉练,是他要进入无人区。可以说战士们的牺牲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他的个人决断。

  另一方面他是一名军人,作为昆仑防区最高军事指挥官,他必须重视使命,他必须为国家和人民训练出一支高素质,能吃苦的边疆守卫军。小说结尾一号要被调离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地方--昆仑,离开埋在这儿的战友和士兵们,但他的心永远地留在了这一片土地上,因为他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在我们追求生活的品味,美味的食物的时候,有那么一群人默默在祖国的边疆守卫着。我想我们不该遗忘他们!

  《昆仑殇》读后感 2

  我看了一本能体现中国军人钢铁般意志的书。它的名字叫《昆仑殇》。这本书是毕淑敏的处女作。毕淑敏,17岁,赴**阿里地区当兵,服役11年,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据说,《昆仑殇》这部书的名字是她梦到的。

  这本书描写了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永冻地区,中国驻昆仑山的边防部队进行了一次特殊的野外拉练,在与大自然生命极限的挑战和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生命搏斗中,他们用钢铁般的意志和精神向雪山致以骄傲的军礼。

  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永冻地带,十分冷,痛彻心脾的冷,人极有可能陷入一种梦幻般的.世界:四肢百骸均已消失,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大脑,浮游于冰雪之中,苍白的脑屏幕上只留下一个字体—— “走”。

  走!此时此刻,它不但是命令,而且是人类生存本能的呼唤。如果这个“走”字被擦掉了,那人就会陷入昏迷当中。所以,昏迷当中的人,必须尽快苏醒,否则将会有生命危险,而唯一能使昏迷中的人苏醒过来就必须要用热水,否则谁也救不了他。而唯一能获取热水的方法,就是火。高原上最容易产生火的物质,就是汽油。一小桶汽油把亿万年前某一丛绿色植物从太阳那里得到的热量奉献出来,挽救了一条年轻的生命。但是由于首长规定过在任何情况下,不得用汽油取暖,所以有的士兵跌倒后就再也没爬起来。在拉练中不免有很多山,由于绕过山去,耗费的时间太多,所以,部队就要开始登山了。

  生与死的分界,再也没有比登山更分明了,向上,是生;向下,是死。这一刻,你生命的丝线,系在你的左手上,那儿有一道岩缝,可以作攀岩支点,你把左手五指揳进岩缝,尽量揳深一点,不要管指尖已经出血,在这一瞬间,你的皮肤要硬过山的肌肤,直到手指上的簸箕和斗同山石的每一条纹路紧紧嵌合,像一套严丝合缝的螺钉螺母拧在一起,锈成一坨,你就胜利了!这看上去不是人能做到的,但是这些年轻的军人能做到!

  《昆仑殇》读后感 3

  《昆仑殇》是身为中国国家一级作家,并从事心理学家的毕淑敏的杰出代表作,这本书于1987年出版,为中国文学提供了不少宝藏。

  《昆仑殇》讲的是在偏远的昆仑山区有一个防区部队,里面都是一些普通的军人,他们日日夜夜都在进行军事拉练,而拉练是残酷的,多数英勇的士兵都被高原地带的严寒气候所伤,更严重的人甚至丢失了宝贵的性命。“殤”字既表达了作者的伤痛,也弘扬了军人的光辉精神。

  小说的主人公没有出现真名,而是用“一号”代替,他的矮小增加了他的威严,作为昆仑防区最高军事指挥官,没有人能逾越他。因为他刚毅果断,义无反顾,有着军人的气概,让读者不禁为他而感到敬佩。表面上正在给队伍进行拉练,其实“一号”正在经历千百般磨难。面对那一连串的死亡人数,“一号”的心里也很不是滋味,然而,只有前进,没有后退,所有的感情都得埋在昆仑山上那冰封白雪之下。

  号手李铁在零下四十度的温度下不停地吹奏这振奋人心的号角,结果耗尽了最后一点力气;金喜蹦为了挡住即将陷入悬崖的甘蜜蜜,跌下了深渊;女军医肖玉莲在长途跋涉中倒下于无人区,再也没有起来。

  作为部队里的参谋,他具有着军人坚强的毅力和机敏的大脑,但是是军人就要服从命令,当自己一个一个同伴接连倒地时,他也忍无可忍了,他向一号表明了自己反抗的态度,可是部队里不该有任何哪怕一点的分歧,所以“一号”就让他走向了绝境。

  读了这本书,我体会到军人不屈的精神和强壮的体格,他们挑战并且超越自己的极限,克服了军旅生活中的坎坷,迎来了**。

  《昆仑殇》读后感 4

  他们,被称为烈士,年轻的烈士。可实质上,他们只是年轻的死难者,死于人造之难!所以他们只是牺牲品,可悲的牺牲品。他们原本可以在这个世界上写出更美更长的篇章的,可惜,一个意念,一个偶然生发的意念,一个因为会桌上的微妙较量而生发的意念,象突然从墙角冒出的毒蝎,把舌头轻轻一舔,所有涉及的花儿一样的生命都被它收入囊中。

  他,被称为“一号”。军营中的“一号”,意味着专制,意味着独裁。也有儿女情长,也有“爱兵如子”,但在功名面前,这些都可以拳头一握,不着一色地通通捏死。他可以很坦然地很正义凛然地调遣一切单纯浪漫的思想,一切花儿一般的可爱的生命。他把这些生命握在手中,就像握着一手扑克牌,扑克牌的留存与丢弃完全取决于他出牌的思路。“他要赢”这个想法让他把所有生命都概念化,手段化,筹码化。为了赢,他甚至可以体面威严地硬生生逼着他可爱的兵去送死。说一不二的忠诚让他的兵也毫无怀疑过这“死的意义”。而且他还可以将这一切用“精神”,用“忠诚”牢牢伪装,让他的兵们看不到任何破绽。可怕的军中“一号”。

  他,作为参谋,从一开始就嗅出了“命令”的“无理”。但作为军人,“服从”是他必须具备的素质。一个一个可亲可爱的战友活生生地在他身旁倒下,他无法沉默了,选择了“反抗”。当然不是公然的反抗,他只是“勇敢”地站到了一号的面前,私下底表示自己的对这道命令的否定,请求班师回巢,不要继续去挑战将会吞噬更多生命的“无人区”。然而,在军营里,是不容许出现哪怕一点点不同意见的。所以,一号只有置他于死地——用一辆“亡命之车”派他把报告送给留守官员。报告当然没送到,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已经死了,再没有第二个人站起来质疑和反抗“一号”了。

  他,一个魁梧憨厚的炊事员,是个孤儿,但有美丽的未婚妻“妞妞”在家里等着他。他是多么的热爱生命与生活啊,为了给老婆和丈母娘寄上足够的钱花,他从牙缝里省下了糖果和罐头。他是充满希望地和他的长官“一号”踏上这条亡命之途的。因为他希望通过这次“亡命之旅”来立战功,抹*他曾经不小心犯下的污点。好风风光光的“衣锦还乡”。

  她,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子,她不应该这么美丽的。她不应该呆在军营的。因为她的美丽,让整个军营无法*静,所以,他的美丽是他今生最大的错误。军营中不需要美丽,不需要任何引起“动乱”东西。她也希望通过这次难得的“立功”机会,让众人忘却她惹事的美丽,认识到她的先进与善良。

  他,真正的“一号”,在冰天雪地里,用血用生命把号角从队伍最开始的地方吹到队伍最末端,为“一号”找回了战士们丢盔弃甲的“斗志”。

  …………

  一个个如花的生命,就这么明明白白的成为烈士,不明不白的成为死难者、牺牲品。

  到最后,“一号”输了。他的“拉练壮举”并未达到预期的'震慑效果。因为被另一个海拔较低的部队领了先……

  在那个海拔较低的部队,应该有一个比“一号”更功名熏心的“一号”。

  可怕的军营“一号”。

  《昆仑殇》读后感 5

  《昆仑殇》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为惨烈,最为悲壮的史诗般的中篇小说。没有硝烟,没有战火,有的只是昆仑山的静默和心中沉甸甸的痛。

  恨死了一号,他的冷酷无情,他的固执强硬,他的我行我素,他的愚昧爱国,他的争强好胜,驱使他*乎丧心病狂的率领队伍进行一场惨绝人寰的拉练——向海拔5000米以上的昆仑山下战书,这岂止是以卵击石?

  为什么?仅仅是一次军事演*,值得这么多人为此付出惨重代价吗?大手一挥,千百个忠贞不渝的战士写好遗书,然后无比信任地将生命交到你的手中。

  号手李铁为了在零下四十度的恶劣天气中吹响振奋人心的冲锋号,耗尽了最后一丝真气;战士金喜蹦为阻挡甘蜜蜜即将被飓风卷入悬崖的身体,跌进了万丈深渊;年轻貌美的女兵肖玉莲毫无征兆的倒下后,再也没能爬起来,永远长眠在荒凉的无人区;烈士后代郑伟强坐在一号不让检修的中,中途坠落山涧,车毁人亡······

  这都是一个个年轻鲜活的生命啊!它们不是牺牲在最仇恨的敌人刀下,竟是葬送在最敬重的上司手里!这种死法值得吗?

  “军人不惧怕死亡,但不能因此漠视军人的生命。”一号,你听到了吗?难道你只会用愤怒的咆哮和恶毒的咒骂来掩饰自己的理亏和心虚吗?

  是的,你很敬业,是一名合格的军人,为稳定军心,你轰走了自己的老婆;在异国军官面前,你表现的不卑不亢;为给士兵充饥,你亲手杀了心爱的白马。但你想过没有,当兵是要吃苦,可他们也是人哪!你为了建立功勋,竟对自己的兵苛刻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你的心残忍的可怕,比莽昆仑冷峻的冰川和威猛的山风更可怕!

  当你孤零零的站在没有尸体只有数字的墓坑前,你感到难以自制的悲哀,你终于后悔了,不要升迁,不要登报,不要和呢军帽比高低,只求这高耸的土丘填回,填回坑去,让地面重新结成钢铁一样坚硬······

  只是一切都来不及了。

  你请求上级将调令收回,决定终生留在昆仑山,陪伴这些死去的魂灵。我不感到诧异,因为你本不配升迁,不配离开这个你欠了太多良心债的昆仑。请你看看脚下,那通往功勋道路上的累累白骨。你,还怎么下脚?

  对于军人,到底什么更重要,是荣誉,还是生命?或许答案本身就是一种悲哀。

  一号啊一号,我真的读不懂你,但我永远都不想读懂你。


古典之殇读后感(五)份(扩展7)

——古典名著读后感500字范本五份

  古典名著读后感500字 1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朵花的花园,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棵树的森林;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块砖的墙;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滴水的长河;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粒沙的沙漠;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颗星的夜空;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棵草的草丛……

  在我的写字台上,也摆放着一本厚达4厘米的古典名著——《红楼梦》,看到古往今来,许多伤口与石头息息相关,如:女娲曾炼石补天,精卫曾用石填海,《红楼梦》曾命名为《石头记》。

  这本书是我过10岁生日时妈妈给我买的,我小的时候,妈妈经常给我讲故事,正是有这样的熏陶,我非常喜欢看书,听说《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首,我早就想拜读了,妈妈送给我这本盼望已久的书,使我欣喜若狂,我爱不释手,地抚摸着它,并翻到目录就是一行醒目的黑体字——《红楼梦》,《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中最有艺术价值的,它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

  于是,我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闲余时,这本书给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读到高兴之处时,我会喜出望外,读到文中精髓时你会觉得妙不可言;读到贾宝玉与林黛玉分离时,不禁为他们感到十分惋惜,品味王熙凤这个人物时,感到她既聪明、能干、要强,但又狠毒、泼辣、善弄权术,唯利是图……,我在读着书,书仿佛也在读着我,真是心情随着书而变化啊!

  《红楼梦》这本书,真是生活中的一部百科全书。

  古典名著读后感500字 2

  在今年的寒假里,我阅读了我国的四大文学名著之一——《西游记》。书中人物描绘的细腻生动,个性分明,栩栩如生;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惊心动魄,真是引人入胜,让人回味无穷。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唐僧和三个徒弟千辛万苦,降妖除魔,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得真经的故事。

  故事中有着诚实善良,一心向佛的唐僧;聪明机警,善恶分明的孙悟空;好吃懒做,爱耍小聪明的猪八戒和踏实可靠、寡言少语的沙僧,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让小说情节更加有趣、生动。

  小时候看《西游记》总会有一个疑问,孙悟空一个筋斗就可以翻十万八千里,为什么不直接带着唐僧他们坐筋斗云去取经呢?长大了才知道,其实这是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获得的东西,一切东西都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就像这句歌词所说,想要成功,不能只依赖捷径,成功的秘诀就是脚踏实地的踩着脚下的路往前走,不论前方是什么。

  唐僧师徒经历了种种磨难,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他们坚韧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对我触动很大。以前我总是会给自己制定远大的理想,但是不能吃苦耐劳,做事经常拖拖拉拉、半途而废,一味贪图享受,整天想着吃好吃的,玩好玩的。

  在未来的岁月里,我必须改掉做事虎头蛇尾的毛病,要学*孙悟空那种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做好每一件事,朝着自己的目标一往无前地奋勇迈进!

  古典名著读后感500字 3

  今日,我又读完了《三国演义》。这已经是我第9次合上这本书了。但我不管看若干遍,都看不厌烦,都有很深的感觉。特别是对诸葛亮这位大智大贤的化身,更是敬佩有加。他洞晓三韬六略,胸中藏战将,腹内藏雄宾,神机妙算,只令人惋惜他没有一统中华,复兴简称蜀。这当初他一辈子最大的憾事。

  有一句话,不知大家听没听说过:“少不看‘红楼’,老不看‘三国’”。“少不看‘红楼’”我答应;但“老不看‘三国’我却反对。《三国演义》这本书不是像有点人说的那样子,叫服老奸巨猾。有人说,小说着意描画了简称蜀,而最终,简称蜀却打出了投降旗,这样没劲的故事物节,有啥子艺术可言?我们本想看见确乎实没有看见,但这是一种“撕碎的世术”,他的悲剧结末比大团圆的结末深长不是吗?

  《三国演义》奉告我们一个道理:“不可以因小事大”。“一失脚成千古恨”嘛!书中刘备因东吴杀了自个儿的二弟关羽和三弟张飞,就一负气率领七十五万蜀军进击东吴,最后结果被陆逊火烧连营,且烧得片甲不留。那一仗,就关系到蜀国的命数。七十五万大军,为了一口没挣到气而殒命泉下。令人惋惜啊!压根儿,蜀国食粮丰足,兵多将广,五有五兔,文有卧龙凤雏,但自打那一场仗后,就起步了下坡路。

  做人就应当能屈能伸,刘备就是为了二弟和三弟得死而赔上了更多的昆季。这真的不值当。能屈能伸,还得小心;否则你便会错过众多众多!

  古典名著读后感500字 4

  一部旷世奇作掀起了一场时代的热潮,一首绝代的史诗唤醒了一种葬花的美妙,它就是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

  在这部古典名著中,那顽世不恭的贾宝玉,心思缜密的林黛玉,热情善良的薛宝钗,还有那巧舌如簧的王熙凤,他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出生就被寄于厚望的贾宝玉,仪表俊美,行为痴狂。他给我留下的印象便是成天在女孩堆中胡闹,与姐妹、丫鬟们亲密玩耍,还经常说些奇谈怪论。由于受到贾母溺爱,宝玉较少受到封建礼教的影响。贾宝玉不喜欢学*当时的《八股文》,却对《西厢记》情有独钟。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丫鬟的地位是极为低下的,但贾宝玉对待他们十分*等,体贴入微,这也体现出他对封建观念的大胆挑战。

  贾宝玉淡泊名利,从来不走富贵路,看不起科举,在一家人再三劝告下,走进了考场,可在他中了第七名举人时,竟出家当了和尚,这也表明了他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再说一下林黛玉,林黛玉是个聪慧女子,她初进贾府,时时在意,处处小心,将贾府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宝玉生病一段,见凤姐没有探望,想着凤姐没这个心,在贾母面前是假装的,却闹出了一场笑话。

  可以说,《红楼梦》是取之不尽的宝藏,它所蕴含的文化精神,还有待一步挖掘。我爱读《红楼梦》!

  古典名著读后感500字 5

  寒假里,我读了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故事中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离奇曲折的情节和团结、勇敢、百折不挠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到现在我仍然很难想象,十万八千里的路程,他们竟然徒步而行,真是太令我佩服了,更令我惊愕的是:八十一个劫难他们都安然度过。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孙悟空有七十二变降妖除魔的本领,唐僧师徒就能安然无恙吗?不,不是。我想:虽然孙悟空有一双火眼金睛,能分辨是人是妖,能降妖除魔,为西天取经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如果没有憨厚、擅长水性的沙僧助阵,孙悟空在水中捉妖也就不会那么顺利了。同时,猪八戒力大无比也是孙悟空捉妖的好帮手。唐僧虽然没有什么本事,但他以慈悲为怀,感动了上天,最终他们师徒四人历经千辛万苦,同心协力,终于取得了真经。

  读过《西游记》这本书后,我真是受益匪浅,它不但让我懂得了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有坚定的毅力,不畏艰险,才能取得成功,而且还明白了想要办成一件大事,必须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圆满完成。

  今后在学*与生活中,我一定要向他们师徒四人学*,善于分辨真假善恶,不被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其次还要不畏艰险,不怕挫折,勇敢战胜一切困难。


古典之殇读后感(五)份(扩展8)

——古典之殇读书笔记实用5篇

  古典之殇读书笔记 1

  我抬脚走了出去,拂去头上冒出的一层细汗。眼前,是有些污浊的天空,稀稀散散的飘着几朵灰白的云。倒不像从前那样,澄净湛蓝。“唉!”一声叹息轻轻吹进我的耳里,“谁还记得从前的世界?谁还记得生活本来的样子?”本来?样子?我拿出背包里唯一的一本书,掀开了它的面纱。

  我轻轻闭上眼,在脑海中勾勒出诗,勾勒出曲。

  “胜日寻芳四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日光正暖,风儿柔柔地吹着,一双脚悠闲自在地走着,想要去寻那良辰美景,泗水之滨。美,真美。

  “酷暑天,葵榴发。喷鼻香十里荷花。”太阳有些毒辣,正值夏天,石榴花一朵朵的开得灿烂,娇艳欲滴。荷花的清香弥散出来,远远飘香。美,真美。然后,在某一天。自然离我们越来越远。不再提四季特有的美景,不再提山间、树丛熙熙攘攘的精灵,也不再提某些时刻的悠闲与乐趣。一切的一切,都就这么消失殆尽。

  然后,在某一天。诗词画离我们越来越远。不再有抑扬顿挫的朗朗诵读声,不再有极具韵味的南腔北调,也不再有挥笔成雨的潇洒墨画。一切的一切,都就这么悄无踪影。

  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科技发达,车水马龙。没有了袅袅炊烟,没有了芬芳田野,也没有了那个富有情怀的我们。现在的我们,都被困在了由钢筋水泥构成的铁匣子里。我们开始很轻松,很开心。但我们何时才能开始醒悟,开始无趣?

  当我们缺失了对自然的热爱,对情怀的追逐,我们还剩下什么?我们的信仰又在哪个角落奄奄一息?

  去干一番作为吧!去寻找,去感悟,我们要的不止是独自叹息,而是勇敢去寻,回到璞真。

  古典之殇读书笔记 2

  最*朋友向我推荐一本书《古典之殇》,我读了觉得很好。不是一般的好,而是那种让读者“精神明亮”的好。查新华字典,“殇”的解释是“还没到成年就死了”,有惋惜和感伤的意思在。为什么取这个书名呢?王先生说:“当我们大声朗读古典诗词时,殊不知,那些美丽的乡土和自然风光,那些曾把人类引入美好意境的物境,早已荡然无存;现实世界里,我们找不到古人的精神现场,找不到对应物,连遗址都没有。古诗词,成了大自然的悼词和殇碑。”原来这是一部祭奠之作。但作家不光是祭奠古诗,但还凭吊着人类的童年和自己儿时的回忆,他在纪念一个“原配的世界”。

  作者看来,世界有两个组成:人间和非人间。人间的成就不足万年,而非人间即大自然的成就,包括原始地理和物种繁衍已达46亿年。可你细打量,即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几乎全是人类自己的成就!20世纪中叶后的人类,正越来越深陷此境:我们只生活在自己的成就里,正拼命去篡改和毁灭大自然的成就!人类总认为世界即人间,他们忘了,自己和万物一样,只是地球的匆匆过客,投宿而已。人类不是地球业主,而是它的孩子,和草木虫鱼一样,受地球抚养。它是人类的家园,但也是狮子、老虎和一棵草的家园。人类的伦理、美德和情怀,一旦越过了物种边界,人类就变成了纳粹,野兽的能量即刻释放出来了。当它的孩子越来越少时,人这个野心勃勃的物种也将面临末日,或精神上孤独而死,或肉体上被烈日*卷、缺氧窒息!

  作者怀念着那个原配的世界,极其细腻地描绘着那个消逝的世界,看看那一篇篇文章的标题你就会体会到他的一片深情。“再见,萤火虫”、“**”、“茶憾”、“桥是水的情书”、“谁偷走了夜的‘黑’”、“耳根的清静”、“蟋蟀入我床下”、“消逝的地*线”、“湮灭的燕事”、“女织”、“消逝的‘放学路上’”、“多闻草木少识人”、“春天了一定要让风筝放你”、“有股焦灼让你必须连夜种点什么”老实说,光是这些标题就击中了我心灵里那个柔软的地方,想起了我们曾经拥有的“美丽中国”和那些花样年华,耳畔甚至还响起了风声、雨声和涛声。那些草长莺飞、鱼戏虾翩,那些青山绿水、星河灿烂,那些夏夜流萤、遍地蛙声,还有古老的祠堂、绕村的小河和隆重的民俗。原来这些一夜蒸发了的物象并没有在我的脑海里蒸发,只是不去想、不愿想、不敢想哪!就说“放学路上”吧。那一程路负载着一个孩子最大的快乐。

  记得和好朋友勾肩搭背,叽叽喳喳,孩提时代几乎所有的趣人趣事趣闻都是在放学路上邂逅的。那是最值得期待的,每天充满了新奇和陌生。那时整个环境,在表面的松散和杂乱之下,有一种无形的维护系统,凭借它,生活虽然贫困,却是温情、安定和慈祥的。可是现在的孩子呢?一个个孩子被大人押送着,离开一个“战场”,休息片刻,喂一点食,再进入“第二战场”!这不是一本所谓环保的书。这是一本充满着人文精神、修复记忆、保卫生活、唤醒感官和心灵美学的书。人类无法停止前进的脚步,这是人的本能。于是一眨眼的功夫,无数事物只剩下背影,成了往事和收藏。吊诡的是,我们无意中留下的,却成了需要全民保护的精神遗产。在这最好的时代里,我们要努力着,为那一个简单的梦,别让古典,成殇。

  古典之殇读书笔记 3

  初遇《古典之殇》这本书时,看着封面上“自然美学”“心灵美学”等字样,我只是不屑地耸了耸肩。按照我的经验,这种什么什么美学的文章通常空洞乏味,是我鲜少涉足的高大上领域。随意地翻开,扉页上突兀地写着“纪念原配的世界和流逝的美”,仿佛一瞬间受了蛊惑,不由自主地读了下去。只是读了序言,便再也放不下这本书。自顾自地陷入一种惋惜与留恋交织的复杂情绪中,我不是一个文青,却感觉到某种纯粹的东西即将消逝的恐怖气息。我突然就想起了自己的老家。记起小时候,在院外的石子路上踢踏踢踏地疯跑,在小河边折下一串串狗尾巴草,蹲在墙角逗弄石缝间的小昆虫的日子。原来我也曾离自然这么*,或者说,离纯粹那么*。然而这些都不在了,不记得是哪一年回去时,旧屋拆作新楼,石子路铺作水泥地,道旁鲜见摇曳的狗尾巴草,没有一方墙角容得下我的身影。哦,原来这就叫做消逝。那个我所熟稔的老家,我所牵挂的故乡,早已无踪,我在想待我们长大了,该如何寄托我们的乡愁?是寄托于那个早已消逝的回忆中的完美恬静的故乡,还是寄托于那个逐步开发成型的陌生冰冷的城市?莫名陷入了回忆与思考中,这么早就回忆了,或许是正因“无数事物只剩下背影,成了往事和收藏”,我们不得不坚信“伤逝提前降临了”而我们的回忆,但是是“对清晨的怀念”。怎样叫我不害怕?我怕,我怕遗忘,我怕那些完美被时刻冲刷消散,我怕自己变成冰冷的现代人。

  “现代人过早地进入了心灵黄昏。”能怪谁?这是这个时代的宿命。想想越来越少见的流萤吧,它们曾影影绰绰的陪伴多少儿童的夏夜;想想日渐停滞的流水吧,它们曾是那样的奔腾不息,让孔子感叹“逝者如斯夫”;想想被迫噤声的小虫儿们吧,它们曾在每个夜晚不甘寂寞地吟唱。城市夜晚刺目的灯光使萤火虫们黯然失色,城市的快速发展占去了无数条河流,城市的喧闹惊跑了一群群自由的歌者。或许我们无法遏制时代飞速前进的脚步,难道就眼睁睁地看着纯粹的完美在眼前消逝?不,不能。古典之殇,本就是人类之殇。应对那些原配文化的消亡,我们怎能袖手旁观?王开岭先生心痛地发现这些可怕的消逝,于是带领我们回忆完美,应对现实。为的就是让那些仍旧一心想发展,想勇往直前的人们,冷静下来,别忘了为何要出发。不仅仅是自然的美在消逝,许多生活中看似琐碎的细节之美,也逐渐湮没于时代的快速发展中。猛然发现自己早已违背了许多美的生活的规律。我从未体验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鲜少听见鸡鸣,更别提由鸡鸣唤醒一天的生活了。如今的孩子听见的鸡鸣,更多的是动画片中经过电子处理的所谓“机”鸣,有几人了解鸡鸣真正的用途?又有几人真正体验过“伴虫入眠,闻鸡起寝”的生活?童稚时期耳熟能详的《三字经》所言:“犬守夜,鸡司晨,蚕吐丝,蜂酿蜜。”万物各司其职,不逾矩不越位。可时代的发展渐渐剥夺了鸡的本职工作,人工白昼把鸡刺激得心神不宁,正如王开岭先生所言:真是生物钟灾难。纯粹的自然生活规律被打破了,人们违背了天地之序,人们无法做到“与时俱进”,不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前进,而是顺着自然的时刻规律纯粹地生活。于是我很好奇。

  为什么大人们不想想自己的小时候:他们也以前历过无拘无束的童年游戏,他们也曾顾虑过那些被长辈们一本正经地强调过的,看似荒谬但十分可爱的美丽禁忌,他们也曾在放学路上和小伙伴们走过一个个拐角,穿过一道道老巷,叽叽喳喳,兴高采烈,他们也曾在父母不在身边时被左邻右舍或街坊们默默关怀,不用担心什么绑架、失联等安全问题。他们比我们幸运得多。但是如今他们为什么要把世界变成完全陌生的样貌,为什么任由时代的自由发展,却偏偏剥夺了我们享受他们以前享受的纯粹童年的权利。这不公*。他们忘记了美,也剥夺了美。说到底,还是这个时代变了,不再纯粹。社会上充斥着各种负面新闻,这天那里一件食品安全,明天那儿一桩丑闻。负能量真的很多,不胜枚举,我也不敢枚举。旁的不说,仅一个食品安全,便能衍生出诸多话题,人心惶惶,应对一桌的佳肴也没了胃口,谁知道这些菜是怎样来的?谁又能把每一天过得知根知底?不得不说,我们已经*惯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正因我们每一天都过得如履薄冰,险象丛生,来不及担惊受怕。更可怕的是,人们*惯于接收负面新闻,甚至乐于听取这些听上去离奇、诡异、*乎变态的新闻。我们的时代,早已不再简单,不再纯粹。纯粹变成了一种稀有的品质。我不敢再多想这个时代的疾病。我从刚开始正因感觉到某种纯粹的东西即将消逝的恐惧,慢慢地转变为身处一个有些病态的时代而恐惧。但我很庆幸,能够在还未被蒙蔽前看清这个世界的缺点,同时对过去的纯粹之美有所了解。

  我很庆幸我早早的读了这本书。我们还能继续忽视古典之殇么?我们还能继续麻木地看着时代在病态的道路上策马奔腾么?不仅仅是诗词中反反复复提到的美在消逝,先人们津津乐道的美在消逝,童年时耿耿于怀的美在消逝,更多的是纯粹的生活态度在消逝,纯粹的文化品格在消逝,纯粹的人性在消逝。多么可怕,多么悲壮。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还来得及补救么?快快修复记忆吧,恢复自然原本纯粹的样貌,恢复生活原本纯粹的样貌,恢复人类原本纯粹的样貌。

  纯粹是可敬的。跟随《古典之殇》,向纯粹致敬。

  古典之殇读书笔记 4

  “谁还记得从前的世界?谁还记得生活本来的样子?”合上书本,王开岭的质问仍在脑海里回响。抬头,是这城市有些污浊的夜空,与偶有的,透过厚厚遮蔽下零落的星光。是啊,从前那个清澈澄净的世界,到哪去了呢?

  不知何时,我们的世界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变化着,盖起的高楼,四通八达的道路,高起的烟囱。一切都以飞一般的速度发展着,前进着。不可否认,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新建的高楼让住宅更为稳固安全,连通的道路让出行更为便捷顺心,高科技的发展让生活更为舒适惬意。可是,为什么现在的我们,都被困在了这钢筋水泥构成的匣子中?充斥生活里的是各式各样的新式电子产品,高科技玩具。自然,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不提山间的流萤,草丛中蹦跳着的蚂蚱,天上飞舞的纸鸢,夜晚静谧中风儿突然吹起的悦耳的虫鸣。只道那些悠长的溪流,青苔漉染的小桥,遍地的野草野花,都已难觅踪迹。生活中那些自然之韵真的只能消失殆尽了吗?

  这个时代,不变的东西太少了,慢的东西太少了,我们前行得太快,以至于那些生活中的美好渐行渐远,只能用来缅怀。当山间若隐若现的点点流萤无迹可寻,当夜晚的静谧被浮躁的声音打碎,当曾经的繁星点点化为现在的霓虹灯浓重的商业气息,当当年踏雪寻梅,煮酒对歌,变为现在的奢靡攀比,欲望涌动。我们将何处寻找当初的生活。

  为什么不慢下来呢?为什么不回头看看呢?为什么一定要固执于创造一个又一个相似的高楼林立的城市而不寻找当年的大漠孤烟圆月,小桥流水人家?缺失了的是对自然的景仰,丢弃了的是慢的生活节拍,沾染上了浓重的商业气息,多了的是市井纷纷的闲言碎语。

  “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王开岭如是说。在工业化,城市化这条路上疾行的我们,是否也该看看,当初梦想被丢到了何处。当初的信仰又在何方?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我们能做些什么,不止是暗自神伤,

  古典之殇读书笔记 5

  高尔基曾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与记忆中,自然少不了书的存在,书不仅传授我们知识,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在我印象中还真没有几本书会被我反反复复的阅读、品味、感叹,唯有一本《古典之殇》。几年前偶尔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我被书上那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幽蓝色的神秘所吸引,于是买下了这本书。初读,大概因为那时思想还未成熟,初步的体验只是这本书不同一般,阅读中,感觉似乎是在拉家常,可当时我却认为这本书没有多少“营养价值”,对我的写作不会有多大帮助,自然地它就被放在书柜的一个角落,静静地等待着我的再次发现。再次发现它,是几个月后一个无聊的节假日,我又打开它阅读起来,渐渐地我了解了原来的大自然与现在的大自然,了解了真实与本质,也看清了一些社会现象。看到这些文字,心里产生了一些共鸣,产生了那种不能言传的特殊感受。但这种感觉太缥缈,太朦胧。往后的日子里,我开始听起新闻,观察起生活,注意到周围人身边事,渐渐地对一些社会现象有了自己的看法。我开始渐渐明白这本书的价值。这本书有一个副标题是“纪念原配的世界”,意思是为了表达与原配世界的离别之意。在作者眼中,原配世界是一个天光明澈、风物灿烂的世界,我们今天正在告别这样一个世界,正在用自己过度膨胀的欲望,抛弃延续数千年之久的传统与*俗。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原始大自然的美,让我理解了作者回忆往事时所流露出来的感情,我们产生的共鸣越来越多了。作者揭示了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一些不道德的行风。他把最现实的生活,彻底展示在我们眼前,使我学会了道德、责任的坚守,学会了诚实、善良地对待他人,懂得了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于是,我一口气读完整本书,那种正义、善良的品质已深深感动了我。那种百分之一百的实话的文章,虽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藻,却用真实诉说着永恒。

  这本书唤醒了沉睡的自然美景,这本书洗涤着我心灵的污垢,它告诉我许多道理,这些道理将伴我一生,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改变自己。与高尚的人谈话你也会变得高尚,读好书就如同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他会改变你的一生。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