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之美》读后感范本五份

首页 / 读后感 / |

  《数学之美》读后感 1

  重复的体力劳动已经被机器取代,重复的脑力劳动也将被AI取代。

  目前的算法更多的是从统计学、概率论角度来执行,其算法依靠人为设定执行,今后AI的介入,算法会趋于自我迭代、自我演化。

  就整体而言机器的搜索、筛选、分析、逻辑推理等,都是基于当前情况最大概率决策。即通过算法计算下一步所有可能情况的概率分布,然后得出实现目标哪种决策成功概率最高,即为下一步的方案。

  在这种环境下人最好的方式便是与机器合作,将资源分配到这些大概率事件上,当然也会有一部分人怀有赌徒心态,将资源,甚至全部资源分配到小概率事件上,幻想出现奇迹,而这件事就叫“创新”。

  但“创新”才是真正的未来,因为从宇宙角度来看,人类诞生的几率不到万亿分之一,而这是多么伟大的奇迹,又是多么伟大的创新!

  《数学之美》读后感 2

  看完《浪潮之巅》,了解了硅谷很多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公司的沉浮,对吴军的书就非常感兴趣,看到吴军的另一本书《数学之美》,激起了很深的兴趣,所以很快把书看完了,普及了很多基础的知识的同时也启发了很多想法,感觉很爽。

  我自己在交大学的是工科,小学、初中、高中都是一路参加数学竞赛,名次都还不错,也因此没有参加中考、高考,一路保送,自己对数学有很深的感情,同时女朋友大学也是数学系,有点后悔的大学选了个并不感兴趣的专业(交大当时允许我随便选专业,我没有跟父母商量自己选了船舶制造)。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找到了很多高中在看竞赛书的感觉,里面提到的很多概率论(不等式)、图论、数论的知识是高中数学联赛复试的重点,高中的时候已经研究的很深了,不过大学荒废了之后也忘得差不多了,书中提到的很多定理还很有亲切感

  书名叫做《数学之美》,显得有些太大,毕竟更多的是吴军在google做搜索相关工作用到的数学模型的介绍与总结,提到的数学部分大多集中在概率论、图论、数论领域,所以书名太大了,可能hax说得对,也许是出版社为了卖书取得名字。

  不得不说吴军是一个大家,文字中能够透露出大家的气势,书中不断的穿插着各种历史上的大科学家以及科技领域的大家的小故事甚至八卦,从文字中非常能够感受到吴军是一个和他们一个层次的人。

  书中具体的模型就不介绍了,说几点我学到的知识,能列出来的都是看完还有点印象的:

  1、在互联网的世界中,信息是如何量化的,信息熵是怎么回事?有啥用?

  2、搜索领域中,语言是如何统计的,尤其是如何通过概率模型进行分词。

  3、搜索引擎是如何工作的—网络爬虫是怎么回事儿。

  4、PageRank是怎么回事?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5、密码与解密领域的数学模型,尤其提到的二战时候的各种解密的趣事儿,提到的电视剧《暗算》打算抽空看下

  6、拼音输入法的数学模型。

  7、文本自动分类的模型。

  看完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

  1、数学模型巨大作用,推动着新技术的发展。

  2、攻城师是一个伟大的职业,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转化为生产力,非常牛叉。

  3、书中提到了很多数学模型都是在不断的进化、改良、升级,也就是说有人不断的在做优化,会有不断更好的模型、更新的技术出现,跟得上技术的发展可能也是比较重要的,否则很多人一直在做某一点上的持续优化就没有意义了。

  但同时技术很大的作用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书中提到的各个数学模型、各种方法都是为了解决人们的需求或者业务的需求,毕竟公司不是科学研究所,所以追求通过技术直接解决用户需求或者做成易用的工具给业务人员、运营人员来间接解决用户需求是挺重要的,可能不是技术人员觉得做到80分就可以了,而是用户、使用工具的人觉得做到80分是一个重要的衡量。

  提到“工具”,想到赵赵说过的一句话:“不好用就等于没有”,可能就是这个点,同时运用工具的人必须好好的运用,如果用不好甚至不用就太对不起技术了。

  《数学之美》读后感 3

  本书介绍了Google产品中涉及的自然语言处理、统计语言模型、中文分词、信息度量、拼音输入法、搜索引擎、网页排名、密码学等内容背后的数学原理。让我们看到了布尔代数、离散数学、统计学、矩阵计算、马尔科夫链等似曾相识的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相比于其他数学题材书籍,吴军老师把抽象、深奥的数学方法解释得通俗易懂,书中同时引用了诸多的历史典故和人物介绍,给人以很多启发,也让人由衷感叹数学的简洁和强大。

  虽是数据专业毕业,但是才疏学浅,无力对数学的美进行阐述。仅就书中两个比较喜欢的地方发表一点不成熟的见解,与诸位共勉。

  其一,在讲Google的搜素引擎反作弊时谈到做事情的两种境界“道”和“术”,术就是具体的做事方法,而道则是隐藏在问题背后的动机和本质。在术这个层面解决问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有点类似于我们常说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暂时不疼了,过几天复发了,再去医治,如此往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而只有找到了致病原因,才能做到药到病除,根本治愈。本人之前参与过行内月终自动核对的研发,月终核对初期数据的不一致性只能靠数百业务人员人工核对数据差异,然后修改数据,每月1日都要加班加点,工作量很大,这是从术上解决问题。后来找到了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会计核算时的利息调整造成的,把这些数据接过来进行相应冲减后差异就消失了,业务人员也不用来加班了,这才是从道上解决问题。

  其二,是在做中文网页排名时提到的从业界成功的秘诀之一:“先帮助用户解决80%的问题,再慢慢解决剩下的20%的问题。许多时候做事失败,不是因为人不够优秀,而是做事的方法不对。一开始追求大而全的解决方案,之后长时间不能完成,最后不了了之”。我们在做项目时也是一样,业务有时要的功能非常急,可能有些功能也实现不了(比如系统响应时间长、查询明细不能支持省行等)。这时我们就要将焦点关注在那些可以实现的80%的功能上,哪怕刚刚上线的系统界面丑点,操作复杂点,反应速度慢点,但是至少业务有可用的系统,剩下时间再去优化那剩下的20%。这样可以帮助我行抢占先机,在与同行业的竞争中取得主动。如果等待我们把所有的细节都搞清楚再动手开发,力求完美,那么很可能系统能够上线的时候业务已经不需要了。

  数学之美,也就是简单之美。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数学,喜欢数学之美。

  《数学之美》读后感 4

  前一阵子因兴趣研究CMUSphinx这套库的应用不得要领,就去查看了下一些语音识别的基本原理的文章,偶然碰到了数学之美。其实浪潮之巅也是因此开始看的、结果先一步看完了,毕竟一本历史书,一本介绍数学和语言处理的,难度不同

  说实话,因为初中高中荒废了太多时间,我的英文和数学基础比较差,我大学的数学都是勉强修过的。一直以来数学对我是一个很恐怖的学科,也不知道为什么计算机专业对数学要求比较高。我个人就是数学分数很低,但是专业课学的还不错,唯一好点的数学科目就是离散数学吧,另外的工科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都是惨不忍睹的

  看完这本书后,我发现我还真是低估了数学的作用,一个复杂的语言识别过程,用统计语言模型竟然用那么简单的数学模型就解决了,这对我的冲击很大。另一个对我影响比较大的就是余弦定理和新闻的分类。以前那些各种三角函数的变换、三角函数,各种向量,各种空间图形在我印象中就只能用于画设计图,或者搞空间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应用上,想着“这种东西和计算机编程有什么关系?要计算角度,库里不都提供了吗?”,哪成想到改变一下思路,改变一下方法,就简单的把那么复杂的分裂问题给解决了。现在想想我当初想法还真是幼稚啊,可惜覆水难收,过去的时间已经回不来了,但至少我现在明白了数学的重要性,总能想办法弥补的。

  不得不说国内的教科书还真是太死板了。很多书上,先不说没讲应用领域和这个能干吗,有些教科书连推导过程也没说明白。像我大学时候的那几本高代高数的教科书,在某一步关键的过程写一句“显而易见”,然后就莫名其妙的出现了结果,这让我们基础差的人情何以堪啊,更何况我问了那些数学好的,他们想推导出那一步也要想好久。后来换了一下同济大学版,发现同样的定理,同样的范围,就是理解起来容易了不少。果然好书和差一点的书差别真不少。所以我就在网上整理了一些好的数学书籍,等会儿x就贴到文后,以后慢慢补。

  "技术分为术和道两种,具体的做事方法是术,做事的原理和原则是道。这本书的目的是讲道而不是讲术。很多具体的搜索技术很快会从独门绝技到普及,再到落伍,追求术的人一辈子工作很辛苦。只有掌握了搜索的本质和精髓才能永远游刃有余。” ,然后吴军先生用搜索反作弊的例子漂亮的解释了这两种差别。我以前做过的项目里,如果出现没想过的情况,就加一个异常处理处理特殊情况,本来很简单的东西,愣是被我搞复杂了。现在想回来,那时候境界太低,连开始的本质和原理都没弄清楚,就埋头搞下去了,以后要多注意点。

  我一向喜欢实用性强的方法和工具,在这书里我特别喜欢阿米特·辛格博士的那一章。吴军博士就用寥寥几页的描述中讲解了辛格博士的处理事情的方法和原则,先帮用户解决主要的问题,再决定要不要纠结在次要的部分上;要知道修改代码的所作所为,知其所以然;能用简单方法解决就用简单的,可读性很重要。

  不过中间有两个部分没搞明白,最大熵模型和贝叶斯网络,没搞懂为什么能解决那些问题。贝叶斯网络还能稍微理解,少了马尔科夫链的线性约束,更自由;但最大熵模型真搞不懂为什么那么好用,以后继续研究。

  总之这是一本很好的书,推荐大家读一下。

  《数学之美》读后感 5

  《数学之美》,一个从事多年工作的谷歌研究员眼中的数学。令我大饱眼福的是,大学里面的数学知识竟能如此广泛运用到了计算机行业中。

  在语音识别、翻译,还有密码学领域,有着许多基于概率统计的模型和思想。当然,贝叶斯公式是基础,应用到隐含马尔科夫链模型,神经网络模型。

  在搜索中,一些相关性的计算,无不用到了概率的知识。在新闻分类中,用到了一些有关矩阵特征值、相似对角化的知识。当然,在图像处理方面,矩阵变换可谓是无处不在。另外,在识别方面,有一些通信模型,涉及到了信道、误码率、信息熵。

  最*刚开学也没什么事,所以就想随便找几本书看一下,但最好别是那种太艰深晦涩的书。8月份一直到现在,吴军写的这本12年5月出版的《数学之美》一直盘踞京东、亚马逊等各大网上商城科技类图书的榜首,当然,还有早些时候出版的《浪潮之巅》也排在很靠前的位置。心想市场的力量应该能帮我挑出好书吧,于是就从图书馆借了一本来,一直到今天晚上把它给看完了。

  因此想写一点东西来总结、反思一下,反正刚开完班会也没什么事干。写在前面的建议:如果你不讨厌数学的话,强烈推荐这本书,网上也可以下到电子版,不过阅读感觉上还是很不一样的。

  废话就不多说了,《数学之美》其实是一本科普类的读物,所面向的是接受过普通高等教育的人,完全不需要在特定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就可以看懂,大概懂一点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组合数学、信息论、计算机算法、模式识别最好(虽然列举了这么多,其实有些不懂也没关系……),所以尤其适合信科的人看。内容大部分是和人工智能、计算机相关的,这并非我所学的专业,但作者比较擅长将看似复杂的原理用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可读性还是很好的。

  吴军是清华大学毕业的,之前任职于Google,后来到了腾讯,这些文章都是发表在Google黑板报上的,后来经过了重写,所以网上下载的和书本内容有所差异。

  由于吴军本人是研究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识别的,所以统计语言模型的东西可能会多一点,不过我觉得这丝毫不妨碍全书数学之美的展现……感觉收获还是挺多的,知识上的有一些,但更多还是思维方式上的。作者举了很多例子试图让人明白很多看似复杂的高科技背后,基本原理其实是出乎意料简单的。

  比如高准确率的机器翻译,看上去好像是计算机能够理解各国语言,隐藏在背后的却是很多具有大学理科学历的人都非常清楚的统计模型和概率模型;再比如拼音输入法的数学原理,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缩短*均编码长度,比如曾经流行一时的五笔输入法,而现今真正实用的输入法却是有很多信息冗余、编码长度比较长的拼音输入法,作者从信息论和市场的角度做了简单的阐述;又比如新闻的自动分类,许多非IT领域的人可能会认为计算机可以读懂新闻并进行分类,而实际上只是特征向量的抽取、多维空间中向量夹角的计算,非常非常简单,但凡学过一点线性代数的人绝对是一看就懂的……当然,完美的实现还需要考虑很多细节和现实的情况,但这并不是这本书所关注的地方,数学之美在于其简洁而不是繁琐。

  除了对于具体信息技术的剖析之外,作者还花了很大篇幅来讲一些杰出人士的成长过程,特别是把这些人的成长经历和中国学生的成长经历作对比。虽然作者并没有明说,但字里行间多少流露出对于中国高等教育以及很多中国企业的批评,一是教育的功利性,缺乏宽松的独立思考的环境,即使学了一堆理论也难有用武之地,自然也就缺乏创新性的成果;二是中国企业的短视,大部分都不舍得在新框架开发上投资,而是坐享学术界和国外企业的研究成果。

  总结一下呢,《数学之美》事实上不能带给你编程能力的提升,也没法让人的数学水*有显着的提升,但它在很大程度上让你跳出教科书式的繁琐细节的束缚,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来思考信息世界背后的数学引擎的运行原理,让人明白看似很高级、复杂的东西背后其实并不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复杂,而我们所学的“枯燥”的数学真的可以“四两拨千斤”,改变亿万人的生活。


《数学之美》读后感范本五份扩展阅读


《数学之美》读后感范本五份(扩展1)

——《数学之美》读后感 (菁华3篇)

《数学之美》读后感1

  我是在读了吴军博士的《浪潮之巅》之后,发现推荐了《数学之美》这本书。我到豆瓣读书上看了看评价,就果断在当当上下单买了一本研读。本来我以为这是一本充满各种数学专业术语的书,读后让我非常震撼的是吴军博士居然能用非常通俗的语言将自然语言处理等高深理论解释的相当简单。

  在李开复博士之后,吴军博士又成为了目前备受瞩目的具有深厚技术背景的作家。对于我来说,读这本书有扫盲的功效,让我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我的想法是在研究生阶段,不只局限于导师的研究方向,通过更加广泛的涉猎知识,去寻找一个自己喜欢的研究领域。如果找到了这样一个领域,那么我就读博士。如果没有的话,那么我想还是工作算了。

  1、学科之间的联系是如此的重要。

  全书主要是围绕着吴军博士所研究的自然语言处理方向来讲述一些应用在这个研究领域的数学知识,用了很大篇幅讲解了将通信的原理应用到自然语言处理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前学*计算机网络的时候,学过一个香农定理。对香农的认识就从香农定理开始,因为考研会考相关的计算题。看了这本书才知道,香农的《信息论》对今天的影响真的是不可估量。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我也对以前的本科学校的学科建设产生了一些忧虑。

  对于培养计算机人才来说,无论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还是培养研究型人才,都应该与电子、通信有一定的交叉,这样对学生思考问题的启发与视野的开阔有着重要的作用。计算机本身就是从电子、通信、数学等学科中抽出来的新兴的学科,在发展了多年之后,我们发现它仍然需要继承一些传统。回想自己的本科四年,上的更多的课时语言类、技术类的课程,这些课程的确对提升学生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但是我想说的是,一个忽视数学基础、学科交叉的学校,他无法成为一所国内的一流大学。作为一个母校培养的学生,我深知改革的阻力与困难,但是我希望母校的计算机学院能越办越好。我们现在已经培养出很多高薪优秀的技术人才,我希望将来也能培养出更多的研究型人才。

  2、看起来很牛的东西却用着难以置信的简单数学原理。

  在整本书中让我最为印象深刻的是解释Google搜索的原理,居然就是简单的布尔代数运算。这个的确让我大跌眼镜,我一直认为搜索时一个非常复杂而庞大的问题,其数学原理也是相当高深的,但是吴军博士的解释让我大开眼界。与此同时也知道了Google为什么牛,牛在哪了。搜索的原理虽然非常简单,但是搜索是一个需要对海量数据进行操作的工作。Google在海量数据的处理方面的确是相当先进的,MapReduce、BigTable等等一些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使得Google在搜索上无出其右。目前分布式存储、分布式计算、数据仓库与存储等研究领域*些年来的大热也说明Google在引领研究方向上的超凡本领。

  3、感谢概率老师的教诲。

  在大二的时候,有一个在我们学生中声望很高的概率老师,他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跟我们说我们将的是前几章,这些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础。对于你们计算机的学生来时,后面的章节才是最有用的,以后一定要好好的研究,弄上一两个在你的毕业设计上就会让你毕业设计提升一个档次,有可能验收你毕业设计的老师也不懂。我当时对他的话没有特别在意,我只关心期末考试要考哪些题目,因为我那个学期的概率课基本上都在睡觉,只有他讲笑话的时候不睡。

  我看《数学之美》后发现马尔科夫链、贝叶斯网络之后,对以前的概率老师充满无限的敬意。我发现我们再本科阶段学*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计算机学科应用较多的要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还有一门我学的不好的《离散数学》在计算机中也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在看米歇尔的《机器学*》时也发现很多熟悉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知识,这让我不得不开始考虑重新弥补自己的数学短板。我的想法是在研一这一年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离散数学尽我最大的努力补一补,希望他们对我今后的学*有所帮助。

  4、说说作者吴军博士。

  吴军博士写的书对于学*计算机的学生来说,读起来有种说不出的亲切感。可能这跟他是技术出身的原因有关,流畅的文笔、质朴的文风也让人读起来很舒服。看高晓松在优酷上的《晓说》就知道,在硅谷有着众多的华裔工程师,他们很多都来自清华、北大等国内的名牌大学,这些人在美国实现着自己的梦想。吴军博士也曾是这其中的一员,我非常希望那些像吴军博士一样的牛人们能够写书或者来国内的大学做一些演讲、论坛等等,开阔一下我们的视野,传授一下做学问的经验。

  与此同时,我也在想为什么我们国家那么多优秀的IT人才都去了美国。这个问题在我去苹果公司在东软信息学院组织的培训过程中得到了答案,那个南京邮电的老师讲了讲*为什么不像美国那么有创造力。我们*人并不缺乏创造力,很多时候是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恰恰阻碍了创新。我想那么多优秀的清华北大学子纷纷到大洋彼岸的美国,正是被美国开放的学术环境、创新氛围所吸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他们去美国也是为了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以前都觉得他们是不爱国,现在长大了,对于这个问题看得更清楚了一点。

  我想说我们的祖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飞速发展之后,目前正处于一个关键和脆弱的时期。我们靠着人口红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能不能凭借人才红利取得更大的成就还是未知。希望有更多的人才能像李开复博士、吴军博士那样,为我们这个民族青年的成长和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数学之美》读后感2

  上个月去北京开会,顺道拜访了人民邮电出版社,合作多年的编辑陈冀康赠我一本《数学之美》,说一定是我喜欢看的类型。以前也在网上零散看过Google黑板报上吴军先生的文章,对他的前一本书《浪潮之颠》也有耳闻,但没有读过。这次有机会集中阅读他的文章,确实是一段美妙的体验。

  读完这本书有一点强烈的感受:工具一定要先进。数学是强大的工具,计算机也是。这两种工具结合在一起,造就了强大的google、百度、亚马逊、阿里、京东、腾迅等公司。他们不是百年老店,但他们掌握了先进的工具。

  掌握了先进的工具,必将获得竞争优势。如果你知道哪里有一群软件工程师,维护着更大的一群计算机,那么不要犹豫,想办法使用他们提供的服务,因为这会给你带来优势。所以我们使用Google的搜索和邮件,在亚马逊、京东和淘宝上购物,用QQ和微博联系朋友,使用银行卡和网上银行,利用交易终端在全球市场上进行各种交易。

  人类历史就是一部工具的进化史。石器、青铜、铁器、火药、蒸汽机、内燃机、电报、电话、电视、计算机、卫星、互联网,工具的进步引领着文明的进步。新的工具不断淘汰老的工具,就像互联网视频点播正在淘汰电视、微博正在淘汰报纸、电子书正在淘汰纸质书那样。

  但有一些古老的工具,今天仍有人在学*和使用,甚至在上面花费许多时间。毛笔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今天学*掌握毛笔这种“落后的”工具,还有什么意义?其实我们在使用一些“落后的”工具时,主要是在学*工具背后的思想。

  书法和绘画中蕴含的艺术审美的一般原则,经得起具体工具变迁的考验。甲骨文、金文、石鼓文所包含的对空间构图的理解,仍然值得现代人学*。思想工具是比实物工具更强大的工具。

  工具组合使用,形成更强大的新工具。《数学之美》中提到的马尔可夫链虽然是很强大的工具,但我在数学课上没有听老师提到过。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例子是余弦定理和新闻分类。余弦定理是中学数学,再加上一些不算很难的多维向量的知识,竟然解决了计算机新闻分类这样的难题!

  每一种工具的背后,是人们对世界的一种理解。蒸汽机和内燃机背后,是力学的世界。电报、电话、电视、计算机和互联网背后,是信息的世界。数学是抽象的工具,是其他工具背后的工具。每一门学科要成为科学,都少不了数学。也许有一天人们会*惯,用数学工具来分析艺术。数学是一种语言,它源于具体的世界,又高于具体的世界。如果说语言是对世界的认识和描述,如果说数学是一种语言,那么它一定是最接*神的语言。看似毫不相关,却又能描述万事万物。

  学*数学有什么用?物理学家费曼当年在大一时提出这个问题,他的师兄建议他转到物理系。今天,这个问题已不成为问题。具有扎实数学功底的人才正进入各行各业,例如金融业。我认识一个出版社的老总,他招应届毕业生有一个条件:数学要好。

  工具虽好,关键还要会用。最终要回到掌握先进工具的人。软件算法工程师加上计算机集群,这是目前一流企业必需的装备。正如马克.安德森所说的,各行各业的一流公司,都是软件公司。优秀的软件算法工程师,是人才争夺的焦点。这样,我们就容易理解Google招工程师的要求。

  对信息加工处理和传递的能力不断增强,是知识经济的特点。《数学之美》展示了Google如何运用数学和计算机网络,带领我们进入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的工作,就是在各自的领域中进行科学研究。科学研究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科学研究要量化。科学研究要有对比实验。科学研究要有数学模型。科学研究要有田野调查。科学研究要有文献查证。科学研究要有同行评议。《数学之美》向我们介绍了自然语言分析领域的科研方法和过程。

  任何一个领域,深入进去都有无数的细节。有兴趣的人不但没被这些细节吓倒,反而会兴致勃勃地研究,从而达到令人仰慕的高度。吴军先生向我们展示了数学和算法中的这些细节,也展示了他所达到的高度。值得我学*。

  感谢吴军先生分享他的知识和深刻见解,也感谢人民邮电出版社出了这样一本好书。

《数学之美》读后感3

  我在想,为什么我们要学*数学?也许这个问题成年人有一万个答案,可是当我们第一次走进教室,学*数学的时候,大概率还是个孩子,你怎么跟一个孩子解释为什么要学*数学呢?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一个朋友,他说:“为了提高思维逻辑能力,这是我初中老师在第一节数学课上告诉我们的”。或者一位5岁的小朋友又会问:“什么是逻辑能力呢?”

  也许从出生第一天,我们就一直在被动的接收一些东西,父母的劝导,老师的传授,可5岁的孩子还是会把玩具散落一地,6岁的孩子仍然会因为父母不给买玩具而嗷嗷大哭,无论你怎么劝导一个人,怎么劝诫一个人,他可能仍然会犯你认为会出现的错误。我记得有位教育专家这么说:“你告诉宝宝他把玩具弄坏了,就等于丢了10个棒棒糖”,从此以后这个宝宝可能会更加珍惜玩具。这个方法很简单,但是貌似最有效。数学是什么?数学不就是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么?

  现在我们再回答前面的问题:为什么我要学*数学?我们可以这么跟5岁的小朋友说:“妈妈给你10元钱,让你买酱油,酱油7元、棒棒糖1元一个,剩下的钱你可以买几个棒棒糖?”或许想吃棒棒糖的就会苦思冥想一番,或许未来妈妈真的给他10元钱去买酱油,结果回来就变成了一瓶酱油和3个棒棒糖。或者再过一段时间,这位小朋友会选择6元的酱油,因为可以获得4个棒棒糖了。他这么计算着:7+3和6+4都可以等于10,那么如果要必须买酱油的情况下,1+9也可以等于10。我们都知道也有1元的袋装酱油,于是9个棒棒糖到手了。任何知识的魅力都在于自我的发现,只有你对它产生了无限的兴趣,你就会不断的发现它的美,《数学之美》也可以变成《物理之美》。

  有些人会说,上面的例子是利益驱动型,不是兴趣驱动型,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你能指望他向**那样:“我需要的不是物质世界,我需要的是精神世界?”5岁宝宝最喜欢做得事情就是在吃和玩上面,请问,成年人不也是如此么?这就是天性。只不过成年人的自控能力足够大罢了。

  我们回到书本上,这本书是否合适自己?如果没有专业的数学知识,很难读懂。但是它又有着无限的魅力,让你不自觉的读下去,为什么?因为“数学之美”,虽然大多数人看不懂里面的公式,但是能够明白数学能解决的问题:概率统计学能够解决自然语言处理、布尔代数能解决搜索引擎的问题、有限状态机和动态规划能解决地图问题、向量+特征向量+余弦定理能解决自动新闻分类问题、最大熵模型解决金融问题,看着看着我就莫名的产生了一种想要学*算法的冲动,这不就是本书的意义所在么?

  最后,我推荐几个章节希望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下:

  1. 信息指纹,可以让复杂的数据用简单的一串数字存储

  2. 13章,提到的简单之美。当然之后多次提到

  3. 余弦定理(通过向量+特征向量+余弦定理)可以判断两条数据的相似性

  4. 17章,简单密码学(对密码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5. 布隆过滤器,用很少的空间存储大量的数据,从而解决黑名单的问题(黑名单数据量庞大的时候,会增加判断某一个名单是否出现过的难度)。

  6. 29章,分治算法,虽然没有很明白算法,但是原理其实很简单:把复杂的东西拆分成若干小的部分,然后进行逐个解决或者说各个击破

  7. 30章,神经网络,其实没那么神秘,神经就好比一个网络(马尔科夫模型+贝叶斯网络)中的各个节点而已。

  8. 31章,大数据,这章是最推荐看的,而且没有很多专业的知识,一看就懂。不是什么都可以称之为大数据的,大数据需要满足几个条件:数据的代表性、数据的多维度、数据的完备性。现在有很多公司都自称自己有大数据,请不要侮辱大数据这个词。顺便说一下像百度这样的公司,*几年都在大数据上深耕,据我了解,比如医疗上面的项目,宁可免费做,只要求能够得到医疗方面的大数据,可见其对大数据的重视程度。


《数学之美》读后感范本五份(扩展2)

——《数学之美》读后感 (菁华3篇)

《数学之美》读后感1

  上个月去北京开会,顺道拜访了人民邮电出版社,合作多年的编辑陈冀康赠我一本《数学之美》,说一定是我喜欢看的类型。以前也在网上零散看过Google黑板报上吴军先生的文章,对他的前一本书《浪潮之颠》也有耳闻,但没有读过。这次有机会集中阅读他的文章,确实是一段美妙的体验。

  读完这本书有一点强烈的感受:工具一定要先进。数学是强大的工具,计算机也是。这两种工具结合在一起,造就了强大的google、百度、亚马逊、阿里、京东、腾迅等公司。他们不是百年老店,但他们掌握了先进的工具。

  掌握了先进的工具,必将获得竞争优势。如果你知道哪里有一群软件工程师,维护着更大的一群计算机,那么不要犹豫,想办法使用他们提供的服务,因为这会给你带来优势。所以我们使用Google的搜索和邮件,在亚马逊、京东和淘宝上购物,用QQ和微博联系朋友,使用银行卡和网上银行,利用交易终端在全球市场上进行各种交易。

  人类历史就是一部工具的进化史。石器、青铜、铁器、火药、蒸汽机、内燃机、电报、电话、电视、计算机、卫星、互联网,工具的进步引领着文明的进步。新的工具不断淘汰老的工具,就像互联网视频点播正在淘汰电视、微博正在淘汰报纸、电子书正在淘汰纸质书那样。

  但有一些古老的工具,今天仍有人在学*和使用,甚至在上面花费许多时间。毛笔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今天学*掌握毛笔这种“落后的”工具,还有什么意义?其实我们在使用一些“落后的”工具时,主要是在学*工具背后的思想。

  书法和绘画中蕴含的艺术审美的一般原则,经得起具体工具变迁的考验。甲骨文、金文、石鼓文所包含的对空间构图的理解,仍然值得现代人学*。思想工具是比实物工具更强大的工具。

  工具组合使用,形成更强大的新工具。《数学之美》中提到的马尔可夫链虽然是很强大的工具,但我在数学课上没有听老师提到过。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例子是余弦定理和新闻分类。余弦定理是中学数学,再加上一些不算很难的多维向量的知识,竟然解决了计算机新闻分类这样的难题!

  每一种工具的背后,是人们对世界的一种理解。蒸汽机和内燃机背后,是力学的世界。电报、电话、电视、计算机和互联网背后,是信息的世界。数学是抽象的工具,是其他工具背后的工具。每一门学科要成为科学,都少不了数学。也许有一天人们会*惯,用数学工具来分析艺术。数学是一种语言,它源于具体的世界,又高于具体的世界。如果说语言是对世界的认识和描述,如果说数学是一种语言,那么它一定是最接*神的语言。看似毫不相关,却又能描述万事万物。

  学*数学有什么用?物理学家费曼当年在大一时提出这个问题,他的师兄建议他转到物理系。今天,这个问题已不成为问题。具有扎实数学功底的人才正进入各行各业,例如金融业。我认识一个出版社的老总,他招应届毕业生有一个条件:数学要好。

  工具虽好,关键还要会用。最终要回到掌握先进工具的人。软件算法工程师加上计算机集群,这是目前一流企业必需的装备。正如马克.安德森所说的,各行各业的一流公司,都是软件公司。优秀的软件算法工程师,是人才争夺的焦点。这样,我们就容易理解Google招工程师的要求。

  对信息加工处理和传递的能力不断增强,是知识经济的特点。《数学之美》展示了Google如何运用数学和计算机网络,带领我们进入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的工作,就是在各自的领域中进行科学研究。科学研究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科学研究要量化。科学研究要有对比实验。科学研究要有数学模型。科学研究要有田野调查。科学研究要有文献查证。科学研究要有同行评议。《数学之美》向我们介绍了自然语言分析领域的科研方法和过程。

  任何一个领域,深入进去都有无数的细节。有兴趣的人不但没被这些细节吓倒,反而会兴致勃勃地研究,从而达到令人仰慕的高度。吴军先生向我们展示了数学和算法中的这些细节,也展示了他所达到的高度。值得我学*。

  感谢吴军先生分享他的知识和深刻见解,也感谢人民邮电出版社出了这样一本好书。

《数学之美》读后感2

  吴军2012年的作品,源于其在谷歌黑板报的系列文章,讲述数学方法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说明了为什么科学研究中方法论如此的重要,以及数学如何简单优雅地解决问题,直达本质。对比他的其他作品比如《浪潮之巅》、《硅谷之谜》,本书比较偏技术,属于目前大热的数据科学(Data Science)范畴,在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成为常态和趋势的今天,适合所有对IT技术及相关管理人员阅读。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包括:

  规则vs.算法:自然语言处理,在早期几十年基于文法规则都无法达到可应用的效果,终于在转变为基于统计方法且积累了足够数据后,形成了突破,达到了今日可大规模商用的效果。再次说明了数据及算法在今日的重要性。

  一些常见应用涉及的优化算法:搜索相关(分词、网络爬虫、索引、结果排名、广告及反作弊)、文本处理(新闻分类、广告相关性、输入法)、地图路线规划、信息指纹、密码学等。这些算法不止适用于这些应用场景,还可以在其他许多地方借鉴,比如用户评论分析也需要用分词和语义分析,许多价值优化算法都需要用到期望值最大化和逻辑回归等。

  优雅的`理论模型:在初始阶段,出于时间和成本考虑,在技术实现上可能会使用一些拼凑的方法,甚至山寨,但是这种方法并不可持续,很难进行系统化的优化,开发维护成本都很高,最终会遇到灾难性问题。做事情需要有境界,最求简单而优雅的理论和工程实现,这在长期是非常有好处的。

  吴军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复杂的数学模型讲得很清楚,虽然理解延伸阅读里的具体数学公式还是有些挑战。其实重要的是思想和方法,具体的实现可以在用到时再进一步的了解。如何用简单的语言把复杂的技术讲清楚,也是我工作的需要,要不断学*磨练。书里提到了启发吴军这方面能力的两本书,即《从0到无穷大》和《时间简史》,会有要去看下。

《数学之美》读后感3

  我在想,为什么我们要学*数学?也许这个问题成年人有一万个答案,可是当我们第一次走进教室,学*数学的时候,大概率还是个孩子,你怎么跟一个孩子解释为什么要学*数学呢?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一个朋友,他说:“为了提高思维逻辑能力,这是我初中老师在第一节数学课上告诉我们的”。或者一位5岁的小朋友又会问:“什么是逻辑能力呢?”

  也许从出生第一天,我们就一直在被动的接收一些东西,父母的劝导,老师的传授,可5岁的孩子还是会把玩具散落一地,6岁的孩子仍然会因为父母不给买玩具而嗷嗷大哭,无论你怎么劝导一个人,怎么劝诫一个人,他可能仍然会犯你认为会出现的错误。我记得有位教育专家这么说:“你告诉宝宝他把玩具弄坏了,就等于丢了10个棒棒糖”,从此以后这个宝宝可能会更加珍惜玩具。这个方法很简单,但是貌似最有效。数学是什么?数学不就是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么?

  现在我们再回答前面的问题:为什么我要学*数学?我们可以这么跟5岁的小朋友说:“妈妈给你10元钱,让你买酱油,酱油7元、棒棒糖1元一个,剩下的钱你可以买几个棒棒糖?”或许想吃棒棒糖的就会苦思冥想一番,或许未来妈妈真的给他10元钱去买酱油,结果回来就变成了一瓶酱油和3个棒棒糖。或者再过一段时间,这位小朋友会选择6元的酱油,因为可以获得4个棒棒糖了。他这么计算着:7+3和6+4都可以等于10,那么如果要必须买酱油的情况下,1+9也可以等于10。我们都知道也有1元的袋装酱油,于是9个棒棒糖到手了。任何知识的魅力都在于自我的发现,只有你对它产生了无限的兴趣,你就会不断的发现它的美,《数学之美》也可以变成《物理之美》。

  有些人会说,上面的例子是利益驱动型,不是兴趣驱动型,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你能指望他向**那样:“我需要的不是物质世界,我需要的是精神世界?”5岁宝宝最喜欢做得事情就是在吃和玩上面,请问,成年人不也是如此么?这就是天性。只不过成年人的自控能力足够大罢了。

  我们回到书本上,这本书是否合适自己?如果没有专业的数学知识,很难读懂。但是它又有着无限的魅力,让你不自觉的读下去,为什么?因为“数学之美”,虽然大多数人看不懂里面的公式,但是能够明白数学能解决的问题:概率统计学能够解决自然语言处理、布尔代数能解决搜索引擎的问题、有限状态机和动态规划能解决地图问题、向量+特征向量+余弦定理能解决自动新闻分类问题、最大熵模型解决金融问题,看着看着我就莫名的产生了一种想要学*算法的冲动,这不就是本书的意义所在么?

  最后,我推荐几个章节希望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下:

  1. 信息指纹,可以让复杂的数据用简单的一串数字存储

  2. 13章,提到的简单之美。当然之后多次提到

  3. 余弦定理(通过向量+特征向量+余弦定理)可以判断两条数据的相似性

  4. 17章,简单密码学(对密码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5. 布隆过滤器,用很少的空间存储大量的数据,从而解决黑名单的问题(黑名单数据量庞大的时候,会增加判断某一个名单是否出现过的难度)。

  6. 29章,分治算法,虽然没有很明白算法,但是原理其实很简单:把复杂的东西拆分成若干小的部分,然后进行逐个解决或者说各个击破

  7. 30章,神经网络,其实没那么神秘,神经就好比一个网络(马尔科夫模型+贝叶斯网络)中的各个节点而已。

  8. 31章,大数据,这章是最推荐看的,而且没有很多专业的知识,一看就懂。不是什么都可以称之为大数据的,大数据需要满足几个条件:数据的代表性、数据的多维度、数据的完备性。现在有很多公司都自称自己有大数据,请不要侮辱大数据这个词。顺便说一下像百度这样的公司,*几年都在大数据上深耕,据我了解,比如医疗上面的项目,宁可免费做,只要求能够得到医疗方面的大数据,可见其对大数据的重视程度。


《数学之美》读后感范本五份(扩展3)

——数学之美读后感 (菁华6篇)

数学之美读后感1

  如果要评选最令人痛恨的科目,估计非数学莫属了。

  人类花了几百年时间才形成了现代数学完备的理论体系,结果却要求我们在3-5年里全部学完。这显然是要杯具的。也显然是除了背公式就没有其他办法的。

  数学,小学的时候全是数字,初中的时候加入了XY,高中的时候基本没数字了,大学高数不但数字少,而且各种符号满天飞。

  其实想想就明白了,古时候的人们真的是闲的才去研究数学的吗?明显是在工程工作和实际生活中遇到了难题,需要数学这个科学的皇后来解决,于是人们才去研究的数学啊。数学是与应用分不开的啊。为什么在学*的过程中,却被生生剥离了实际呢?《数学之美》里面的一句话提醒了我,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是数学家,但是很少有数学家同时是语言学家。

  会做事而不会讲事的人,编写了我们的教材。

  如果《数学之美》的作者吴军执笔重写我们的数学教科书,说不定*会出现更多的数学家。

  由于每个月都买1-2百的书,对什么是好书,我现在心里是越来越有底了。其实标准很简单,能不罗嗦的把事情给讲清楚了,就是好书。从这个标准出发,我杯具的发现,国内的教科书极少有满足这个简单的标准的。大部分是生搬硬套,大杂烩一锅炖。

  本着事情要讲清楚的原则,现在的数学教科书,就应该把课后*题给详解。把公式隐含的条件反复的强调,而不是像躲猫猫一样找死不见,解体的时候应该循序渐进,适量更新,而不是几十年不变。那些公式什么的,你多解释几遍,多用文字讲解一下,多写点有用的中文,少推导些万年不用的公式,少写点“容易得出”“易推导出”这些无用的文字,增加一下让教科书的可读性,行不行?别整的公式套公式,显得你编书的人很牛逼似地,其实你就是一心虚的。心虚怕讲得多错的多,被人质疑你的权威性,逼就是有错不改,强卖垃圾,编的这么烂,如果不是指定教材,放到市场上有人买才怪。最恶心的还垄断,还不给别人编。

  《数学之美》是把数学怎么简单,怎么好理解就怎么讲。

  教科书是公式一摆,撒手不管,*题雷同例题,与实际脱节,任外面山洪海啸,我自岿然不动。

  *的教科书啊,学一下国外的吧。北大出版社翻译出版的《经济学原理》虽然是教科书,但是凡是对经济有一丁点兴趣的人,都会对这套书称赞不已。这才是教科书应有的样子啊。

数学之美读后感2

  我是在读了吴军博士的《浪潮之巅》之后,发现推荐了《数学之美》这本书。我到豆瓣读书上看了看评价,就果断在当当上下单买了一本研读。本来我以为这是一本充满各种数学专业术语的书,读后让我非常震撼的是吴军博士居然能用非常通俗的语言将自然语言处理等高深理论解释的相当简单。在李开复博士之后,吴军博士又成为了目前备受瞩目的具有深厚技术背景的作家。对于我来说,读这本书有扫盲的功效,让我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我的想法是在研究生阶段,不只局限于导师的研究方向,通过更加广泛的涉猎知识,去寻找一个自己喜欢的研究领域。如果找到了这样一个领域,那么我就读博士。如果没有的话,那么我想还是工作算了。

  1、学科之间的联系是如此的重要

  全书主要是围绕着吴军博士所研究的自然语言处理方向来讲述一些应用在这个研究领域的数学知识,用了很大篇幅讲解了将通信的原理应用到自然语言处理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前学*计算机网络的时候,学过一个香农定理。对香农的认识就从香农定理开始,因为考研会考相关的计算题。看了这本书才知道,香农的《信息论》对今天的影响真的是不可估量。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我也对以前的本科学校的学科建设产生了一些忧虑。对于培养计算机人才来说,无论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还是培养研究型人才,都应该与电子、通信有一定的交叉,这样对学生思考问题的启发与视野的开阔有着重要的作用。计算机本身就是从电子、通信、数学等学科中抽出来的新兴的学科,在发展了多年之后,我们发现它仍然需要继承一些传统。回想自己的本科四年,上的更多的课时

  语言类、技术类的课程,这些课程的确对提升学生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但是我想说的是,一个忽视数学基础、学科交叉的学校,他无法成为一所国内的一流大学。作为一个母校培养的学生,我深知改革的阻力与困难,但是我希望母校的计算机学院能越办越好。我们现在已经培养出很多高薪优秀的技术人才,我希望将来也能培养出更多的研究型人才。

  2、看起来很牛的东西却用着难以置信的简单数学原理

  在整本书中让我最为印象深刻的是解释Google搜索的原理,居然就是简单的布尔代数运算。这个的确让我大跌眼镜,我一直认为搜索时一个非常复杂而庞大的问题,其数学原理也是相当高深的,但是吴军博士的解释让我大开眼界。与此同时也知道了Google为什么牛,牛在哪了。搜索的原理虽然非常简单,但是搜索是一个需要对海量数据进行操作的工作。Google在海量数据的处理方面的确是相当先进的,MapReduce、BigTable等等一些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使得Google在搜索上无出其右。目前分布式存储、分布式计算、数据仓库与存储等研究领域*些年来的大热也说明Google在引领研究方向上的超凡本领。

  3、感谢概率老师的教诲

  在大二的时候,有一个在我们学生中声望很高的概率老师,他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跟我们说我们将的是前几章,这些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础。对于你们计算机的学生来时,后面的章节才是最有用的,以后一定要好好的研究,弄上一两个在你的毕业设计上就会让你毕业设计提升一个档次,有可能验收你毕业设计的老师也不懂。我当时对他的话没有特别在意,我只关心期末考试要考哪些题目,因为我那个学期的概率课基本上都在睡觉,只有他讲笑话的时候不睡。我看《数学之美》后发现马尔科夫链、贝叶斯网络之后,对以前的概率老师充满无限的敬意。我发现我们再本科阶段学*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计算机学科应用较多的要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还有一门我学的不好的《离散数学》在计算机中也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在看米歇尔的《机器学*》时也发现很多熟悉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知识,这让我不得不开始考虑重新弥补自己的数学短板。我的想法是在研一这一年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离散数学尽我最大的努力补一补,希望他们对我今后的学*有所帮助。

  4、说说作者吴军博士

  吴军博士写的书对于学*计算机的学生来说,读起来有种说不出的亲切感。可能这跟他是技术出身的原因有关,流畅的文笔、质朴的文风也让人读起来很舒服。看高晓松在优酷上的《晓说》就知道,在硅谷有着众多的华裔工程师,他们很多都来自清华、北大等国内的名牌大学,这些人在美国实现着自己的梦想。吴军博士也曾是这其中的一员,我非常希望那些像吴军博士一样的牛人们能够写书或者来国内的大学做一些演讲、论坛等等,开阔一下我们的视野,传授一下做学问的经验。与此同时,我也在想为什么我们国家那么多优秀的IT人才都去了美国。这个问题在我去苹果公司在东软信息学院组织的培训过程中得到了答案,那个南京邮电的老师讲了讲*为什么不像美国那么有创造力。我们*人并不缺乏创造力,很多时候是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恰恰阻碍了创新。我想那么多优秀的清华北大学子纷纷到大洋彼岸的美国,正是被美国开放的学术环境、创新氛围所吸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他们去美国也是为了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以前都觉得他们是不爱国,现在长大了,对于这个问题看得更清楚了一点。我想说我们的祖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飞速发展之后,目前正处于一个关键和脆弱的时期。我们靠着人口红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能不能凭借人才红利取得更大的成就还是未知。希望有更多的人才能像李开复博士、吴军博士那样,为我们这个民族青年的成长和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数学之美读后感3

  上个月去北京开会,顺道拜访了人民邮电出版社,合作多年的编辑陈冀康赠我一本《数学之美》,说一定是我喜欢看的类型。以前也在网上零散看过Google黑板报上吴军先生的文章,对他的前一本书《浪潮之颠》也有耳闻,但没有读过。这次有机会集中阅读他的文章,确实是一段美妙的体验。

  读完这本书有一点强烈的感受:工具一定要先进。数学是强大的工具,计算机也是。这两种工具结合在一起,造就了强大的google、百度、亚马逊、阿里、京东、腾迅等公司。他们不是百年老店,但他们掌握了先进的工具。

  掌握了先进的工具,必将获得竞争优势。如果你知道哪里有一群软件工程师,维护着更大的一群计算机,那么不要犹豫,想办法使用他们提供的服务,因为这会给你带来优势。所以我们使用Google的搜索和邮件,在亚马逊、京东和淘宝上购物,用QQ和微博联系朋友,使用银行卡和网上银行,利用交易终端在全球市场上进行各种交易……

  人类历史就是一部工具的进化史。石器、青铜、铁器、火药、蒸汽机、内燃机、电报、电话、电视、计算机、卫星、互联网,工具的进步引领着文明的进步。新的工具不断淘汰老的工具,就像互联网视频点播正在淘汰电视、微博正在淘汰报纸、电子书正在淘汰纸质书那样。

  但有一些古老的工具,今天仍有人在学*和使用,甚至在上面花费许多时间。毛笔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今天学*掌握毛笔这种“落后的”工具,还有什么意义?其实我们在使用一些“落后的”工具时,主要是在学*工具背后的思想。书法和绘画中蕴含的艺术审美的一般原则,经得起具体工具变迁的考验。甲骨文、金文、石鼓文所包含的对空间构图的理解,仍然值得现代人学*。思想工具是比实物工具更强大的工具。

  工具组合使用,形成更强大的新工具。《数学之美》中提到的马尔可夫链虽然是很强大的工具,但我在数学课上没有听老师提到过。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例子是余弦定理和新闻分类。余弦定理是中学数学,再加上一些不算很难的多维向量的知识,竟然解决了计算机新闻分类这样的难题!

  每一种工具的背后,是人们对世界的一种理解。蒸汽机和内燃机背后,是力学的世界。电报、电话、电视、计算机和互联网背后,是信息的世界。数学是抽象的工具,是其他工具背后的工具。每一门学科要成为科学,都少不了数学。也许有一天人们会*惯,用数学工具来分析艺术。数学是一种语言,它源于具体的世界,又高于具体的世界。如果说语言是对世界的认识和描述,如果说数学是一种语言,那么它一定是最接*神的语言。看似毫不相关,却又能描述万事万物。

  学*数学有什么用?物理学家费曼当年在大一时提出这个问题,他的师兄建议他转到物理系。今天,这个问题已不成为问题。具有扎实数学功底的人才正进入各行各业,例如金融业。我认识一个出版社的老总,他招应届毕业生有一个条件:数学要好。

  工具虽好,关键还要会用。最终要回到掌握先进工具的人。软件算法工程师加上计算机集群,这是目前一流企业必需的装备。正如马克、安德森所说的,各行各业的一流公司,都是软件公司。优秀的软件算法工程师,是人才争夺的焦点。这样,我们就容易理解Google招工程师的要求。

  对信息加工处理和传递的能力不断增强,是知识经济的特点。《数学之美》展示了Google如何运用数学和计算机网络,带领我们进入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的工作,就是在各自的领域中进行科学研究。科学研究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科学研究要量化。科学研究要有对比实验。科学研究要有数学模型。科学研究要有田野调查。科学研究要有文献查证。科学研究要有同行评议。《数学之美》向我们介绍了自然语言分析领域的科研方法和过程。

  任何一个领域,深入进去都有无数的细节。有兴趣的人不但没被这些细节吓倒,反而会兴致勃勃地研究,从而达到令人仰慕的高度。吴军先生向我们展示了数学和算法中的这些细节,也展示了他所达到的高度。值得我学*。

  感谢吴军先生分享他的知识和深刻见解,也感谢人民邮电出版社出了这样一本好书。

数学之美读后感4

  上个月去北京开会,顺道拜访了人民邮电出版社,合作多年的编辑陈冀康赠我一本《数学之美》,说一定是我喜欢看的类型。以前也在网上零散看过Google黑板报上吴军先生的文章,对他的前一本书《浪潮之颠》也有耳闻,但没有读过。这次有机会集中阅读他的文章,确实是一段美妙的体验。

  读完这本书有一点强烈的感受:工具一定要先进。数学是强大的工具,计算机也是。这两种工具结合在一起,造就了强大的google、百度、亚马逊、阿里、京东、腾迅等公司。他们不是百年老店,但他们掌握了先进的工具。

  掌握了先进的工具,必将获得竞争优势。如果你知道哪里有一群软件工程师,维护着更大的一群计算机,那么不要犹豫,想办法使用他们提供的服务,因为这会给你带来优势。所以我们使用Google的搜索和邮件,在亚马逊、京东和淘宝上购物,用QQ和微博联系朋友,使用银行卡和网上银行,利用交易终端在全球市场上进行各种交易……

  人类历史就是一部工具的进化史。石器、青铜、铁器、火药、蒸汽机、内燃机、电报、电话、电视、计算机、卫星、互联网,工具的进步引领着文明的进步。新的工具不断淘汰老的工具,就像互联网视频点播正在淘汰电视、微博正在淘汰报纸、电子书正在淘汰纸质书那样。

  但有一些古老的工具,今天仍有人在学*和使用,甚至在上面花费许多时间。毛笔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今天学*掌握毛笔这种“落后的”工具,还有什么意义?其实我们在使用一些“落后的”工具时,主要是在学*工具背后的思想。书法和绘画中蕴含的艺术审美的一般原则,经得起具体工具变迁的考验。甲骨文、金文、石鼓文所包含的对空间构图的理解,仍然值得现代人学*。思想工具是比实物工具更强大的工具。

  工具组合使用,形成更强大的新工具。《数学之美》中提到的马尔可夫链虽然是很强大的工具,但我在数学课上没有听老师提到过。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例子是余弦定理和新闻分类。余弦定理是中学数学,再加上一些不算很难的多维向量的知识,竟然解决了计算机新闻分类这样的难题!

  每一种工具的背后,是人们对世界的一种理解。蒸汽机和内燃机背后,是力学的世界。电报、电话、电视、计算机和互联网背后,是信息的世界。数学是抽象的工具,是其他工具背后的工具。每一门学科要成为科学,都少不了数学。也许有一天人们会*惯,用数学工具来分析艺术。数学是一种语言,它源于具体的世界,又高于具体的世界。如果说语言是对世界的认识和描述,如果说数学是一种语言,那么它一定是最接*神的语言。看似毫不相关,却又能描述万事万物。

  学*数学有什么用?物理学家费曼当年在大一时提出这个问题,他的师兄建议他转到物理系。今天,这个问题已不成为问题。具有扎实数学功底的人才正进入各行各业,例如金融业。我认识一个出版社的老总,他招应届毕业生有一个条件:数学要好。

  工具虽好,关键还要会用。最终要回到掌握先进工具的人。软件算法工程师加上计算机集群,这是目前一流企业必需的装备。正如马克.安德森所说的.,各行各业的一流公司,都是软件公司。优秀的软件算法工程师,是人才争夺的焦点。这样,我们就容易理解Google招工程师的要求。

  对信息加工处理和传递的能力不断增强,是知识经济的特点。《数学之美》展示了Google如何运用数学和计算机网络,带领我们进入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的工作,就是在各自的领域中进行科学研究。科学研究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科学研究要量化。科学研究要有对比实验。科学研究要有数学模型。科学研究要有田野调查。科学研究要有文献查证。科学研究要有同行评议。《数学之美》向我们介绍了自然语言分析领域的科研方法和过程。

  任何一个领域,深入进去都有无数的细节。有兴趣的人不但没被这些细节吓倒,反而会兴致勃勃地研究,从而达到令人仰慕的高度。吴军先生向我们展示了数学和算法中的这些细节,也展示了他所达到的高度。值得我学*。

  感谢吴军先生分享他的知识和深刻见解,也感谢人民邮电出版社出了这样一本好书。

数学之美读后感5

  如果要评选最令人痛恨的科目,估计非数学莫属了。

  人类花了几百年时间才形成了现代数学完备的理论体系,结果却要求我们在3-5年里全部学完。这显然是要杯具的。也显然是除了背公式就没有其他办法的。

  数学,小学的时候全是数字,初中的时候加入了XY,高中的时候基本没数字了,大学高数不但数字少,而且各种符号满天飞。

  其实想想就明白了,古时候的人们真的是闲的才去研究数学的吗?明显是在工程工作和实际生活中遇到了难题,需要数学这个科学的皇后来解决,于是人们才去研究的数学啊。数学是与应用分不开的啊。为什么在学*的过程中,却被生生剥离了实际呢?《数学之美》里面的一句话提醒了我,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是数学家,但是很少有数学家同时是语言学家。

  会做事而不会讲事的人,编写了我们的教材。

  如果《数学之美》的作者吴军执笔重写我们的数学教科书,说不定*会出现更多的数学家。

  由于每个月都买1-2百的书,对什么是好书,我现在心里是越来越有底了。其实标准很简单,能不罗嗦的把事情给讲清楚了,就是好书。从这个标准出发,我杯具的发现,国内的教科书极少有满足这个简单的标准的。大部分是生搬硬套,大杂烩一锅炖。

  本着事情要讲清楚的原则,现在的数学教科书,就应该把课后*题给详解。把公式隐含的条件反复的强调,而不是像躲猫猫一样找死不见,解体的时候应该循序渐进,适量更新,而不是几十年不变。那些公式什么的,你多解释几遍,多用文字讲解一下,多写点有用的中文,少推导些万年不用的公式,少写点“容易得出”“易推导出”这些无用的文字,增加一下让教科书的可读性,行不行?别整的公式套公式,显得你编书的人很牛逼似地,其实你就是一心虚的。心虚怕讲得多错的多,被人质疑你的权威性,逼就是有错不改,强卖垃圾,编的这么烂,如果不是指定教材,放到市场上有人买才怪。最恶心的还垄断,还不给别人编。

  《数学之美》是把数学怎么简单,怎么好理解就怎么讲。

  教科书是公式一摆,撒手不管,*题雷同例题,与实际脱节,任外面山洪海啸,我自岿然不动。

  *的教科书啊,学一下国外的吧。北大出版社翻译出版的《经济学原理》虽然是教科书,但是凡是对经济有一丁点兴趣的人,都会对这套书称赞不已。这才是教科书应有的样子啊。

数学之美读后感6

  人们发现真理的形式上从来都是简单的,而不是复杂和含混的。——牛顿

  自小就学数学的我,并不觉得它是美好的。于我而言,数学就像紧箍咒一样,不能提,一提。就头疼。

  而看了吴军博士所写的《数学之美》后,我对数学的感觉,从以前的被动获取和勉强学*,变成了强烈热爱和主动积极的学*。这原因就在于我发现了它的价值,它的一枝独秀,不可或缺的地位,数学的博大精深和对其相关的各类事业的发展的价值已使我深深陶醉其中。这本书中有很多复杂且长的公式,但这并不妨碍大众的阅读,因为它并非在于让你了解更多IT领域的知识,而是用了大量篇幅介绍各个领域的典故,让我们感受数学思维。这就像李欣教授所说:“成为一个领域的大师有其偶然性,但更有其必然性。其必然性就是大师们的思维方法。”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在《论美德》这篇文章中讲:“美德就如同华贵的宝石,在朴素的衬托下最显华丽。”数学的美妙,也恰恰在于一个好的思维,好的方法。

  在《数学之美》十四章,我被它的标题吸引到了。“余弦定理和新闻的分类”,这俩看似八竿子打不着。却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说,新闻的分类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余弦定理。我们都知道,计算机处理一个问题是让他去算,而不是像人类一样理解了它,再去解决。而科学家们遇到这个问题,却用了另一种思维,他们把文字的新闻变成一组可计算的数字,然后再设计一个算法来算出任意两篇新闻的相似性。稍详细一些就是:对于一篇新闻中的所有实词。计算出它们的TF-IDF值,再把这些值按照其在对应词汇表的位置依次排列就得到一个向量,这即新闻的特征向量。这时,就可以通过计算两个向量夹角来判断对应的新闻主题的接*程度,这也就要用到余弦定理了。我在必修五数学书上学到余弦定理时,很难想象它可以用来对新闻进行分类。在这里我又一次看到了数学工具的用途。

  在书中,我也了解到了数学的发展实际上是不断的抽象和概括的过程。这些抽象了的方法看似离生活越来越远,但他们最终能找到应用的地方,布尔代数便是如此。

  布尔代数的简单不能再简单了。运算的元素只有两个0和1,基本的运算只有“与”、“或”和“非”。几乎就是我们现在所学的“判断命题真假”。在布尔代数提出后的80多年里,他确实没有什么像样的应用。直到1938年香农在他的硕士论文中指出,布尔代数来实现开关电路。才使得布尔代数成为数字电路的基础。正是依靠这一点,人类用一个个开关电路最终“搭出”电子计算机。

  这些,都能体现作者“简单即是美”的思想。他在书中也写道:“数学的精彩之处就在于简单的模型可以干大事。”这些,也都是我从未感受到过的。并且,在这本书中,作者也用了不少篇幅来介绍通信领域的世界级专家,让我对真正的世界级学者有更多的了解和理解,比如贾里尼克,Google AK-47的设计者——阿米特·辛格博士,自然语言处理的教父米奇·马库斯等等。

  爱因斯坦说过:“从希腊哲学到现代物理学的整个科学史中。不断有人力图地表面上极为复杂的自然现象归结为几个简单的基本概念和关系,这就是整个自然哲学的基本原理。”这本书把数学在IT领域的美丽予以了精彩表达,我也知道,把一件复杂的事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并非易事,这应该也是各界人士都对这本书予以好评的原因吧。

  当然,我也明白,欣赏美不是终极目的,更值得我们追求的是创造美境界。

  还有,希望未来的自己,无论生活好与坏,都能少一点浮躁,多一点踏实和对自然科学本质的好奇求知。


《数学之美》读后感范本五份(扩展4)

——《数学之美》读后感 (菁华3篇)

《数学之美》读后感1

  我是在读了吴军博士的《浪潮之巅》之后,发现推荐了《数学之美》这本书。我到豆瓣读书上看了看评价,就果断在当当上下单买了一本研读。本来我以为这是一本充满各种数学专业术语的书,读后让我非常震撼的是吴军博士居然能用非常通俗的语言将自然语言处理等高深理论解释的相当简单。

  在李开复博士之后,吴军博士又成为了目前备受瞩目的具有深厚技术背景的作家。对于我来说,读这本书有扫盲的功效,让我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我的想法是在研究生阶段,不只局限于导师的研究方向,通过更加广泛的涉猎知识,去寻找一个自己喜欢的研究领域。如果找到了这样一个领域,那么我就读博士。如果没有的话,那么我想还是工作算了。

  1、学科之间的联系是如此的重要。

  全书主要是围绕着吴军博士所研究的自然语言处理方向来讲述一些应用在这个研究领域的数学知识,用了很大篇幅讲解了将通信的原理应用到自然语言处理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前学*计算机网络的时候,学过一个香农定理。对香农的认识就从香农定理开始,因为考研会考相关的计算题。看了这本书才知道,香农的《信息论》对今天的影响真的是不可估量。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我也对以前的本科学校的学科建设产生了一些忧虑。

  对于培养计算机人才来说,无论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还是培养研究型人才,都应该与电子、通信有一定的交叉,这样对学生思考问题的启发与视野的开阔有着重要的作用。计算机本身就是从电子、通信、数学等学科中抽出来的新兴的学科,在发展了多年之后,我们发现它仍然需要继承一些传统。回想自己的本科四年,上的更多的课时语言类、技术类的课程,这些课程的确对提升学生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但是我想说的是,一个忽视数学基础、学科交叉的学校,他无法成为一所国内的一流大学。作为一个母校培养的学生,我深知改革的阻力与困难,但是我希望母校的计算机学院能越办越好。我们现在已经培养出很多高薪优秀的技术人才,我希望将来也能培养出更多的研究型人才。

  2、看起来很牛的东西却用着难以置信的简单数学原理。

  在整本书中让我最为印象深刻的是解释Google搜索的原理,居然就是简单的布尔代数运算。这个的确让我大跌眼镜,我一直认为搜索时一个非常复杂而庞大的问题,其数学原理也是相当高深的,但是吴军博士的解释让我大开眼界。与此同时也知道了Google为什么牛,牛在哪了。搜索的原理虽然非常简单,但是搜索是一个需要对海量数据进行操作的工作。Google在海量数据的处理方面的确是相当先进的,MapReduce、BigTable等等一些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使得Google在搜索上无出其右。目前分布式存储、分布式计算、数据仓库与存储等研究领域*些年来的大热也说明Google在引领研究方向上的超凡本领。

  3、感谢概率老师的教诲。

  在大二的时候,有一个在我们学生中声望很高的概率老师,他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跟我们说我们将的是前几章,这些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础。对于你们计算机的学生来时,后面的章节才是最有用的,以后一定要好好的研究,弄上一两个在你的毕业设计上就会让你毕业设计提升一个档次,有可能验收你毕业设计的老师也不懂。我当时对他的话没有特别在意,我只关心期末考试要考哪些题目,因为我那个学期的概率课基本上都在睡觉,只有他讲笑话的时候不睡。

  我看《数学之美》后发现马尔科夫链、贝叶斯网络之后,对以前的概率老师充满无限的敬意。我发现我们再本科阶段学*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计算机学科应用较多的要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还有一门我学的不好的《离散数学》在计算机中也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在看米歇尔的《机器学*》时也发现很多熟悉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知识,这让我不得不开始考虑重新弥补自己的数学短板。我的想法是在研一这一年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离散数学尽我最大的努力补一补,希望他们对我今后的学*有所帮助。

  4、说说作者吴军博士。

  吴军博士写的书对于学*计算机的学生来说,读起来有种说不出的亲切感。可能这跟他是技术出身的原因有关,流畅的文笔、质朴的文风也让人读起来很舒服。看高晓松在优酷上的《晓说》就知道,在硅谷有着众多的华裔工程师,他们很多都来自清华、北大等国内的名牌大学,这些人在美国实现着自己的梦想。吴军博士也曾是这其中的一员,我非常希望那些像吴军博士一样的牛人们能够写书或者来国内的大学做一些演讲、论坛等等,开阔一下我们的视野,传授一下做学问的经验。

  与此同时,我也在想为什么我们国家那么多优秀的IT人才都去了美国。这个问题在我去苹果公司在东软信息学院组织的培训过程中得到了答案,那个南京邮电的老师讲了讲*为什么不像美国那么有创造力。我们*人并不缺乏创造力,很多时候是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恰恰阻碍了创新。我想那么多优秀的清华北大学子纷纷到大洋彼岸的美国,正是被美国开放的学术环境、创新氛围所吸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他们去美国也是为了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以前都觉得他们是不爱国,现在长大了,对于这个问题看得更清楚了一点。

  我想说我们的祖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飞速发展之后,目前正处于一个关键和脆弱的时期。我们靠着人口红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能不能凭借人才红利取得更大的成就还是未知。希望有更多的人才能像李开复博士、吴军博士那样,为我们这个民族青年的成长和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数学之美》读后感2

  上个月去北京开会,顺道拜访了人民邮电出版社,合作多年的编辑陈冀康赠我一本《数学之美》,说一定是我喜欢看的类型。以前也在网上零散看过Google黑板报上吴军先生的文章,对他的前一本书《浪潮之颠》也有耳闻,但没有读过。这次有机会集中阅读他的文章,确实是一段美妙的体验。

  读完这本书有一点强烈的感受:工具一定要先进。数学是强大的工具,计算机也是。这两种工具结合在一起,造就了强大的google、百度、亚马逊、阿里、京东、腾迅等公司。他们不是百年老店,但他们掌握了先进的工具。

  掌握了先进的工具,必将获得竞争优势。如果你知道哪里有一群软件工程师,维护着更大的一群计算机,那么不要犹豫,想办法使用他们提供的服务,因为这会给你带来优势。所以我们使用Google的搜索和邮件,在亚马逊、京东和淘宝上购物,用QQ和微博联系朋友,使用银行卡和网上银行,利用交易终端在全球市场上进行各种交易。

  人类历史就是一部工具的进化史。石器、青铜、铁器、火药、蒸汽机、内燃机、电报、电话、电视、计算机、卫星、互联网,工具的进步引领着文明的进步。新的工具不断淘汰老的工具,就像互联网视频点播正在淘汰电视、微博正在淘汰报纸、电子书正在淘汰纸质书那样。

  但有一些古老的工具,今天仍有人在学*和使用,甚至在上面花费许多时间。毛笔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今天学*掌握毛笔这种“落后的”工具,还有什么意义?其实我们在使用一些“落后的”工具时,主要是在学*工具背后的思想。

  书法和绘画中蕴含的艺术审美的一般原则,经得起具体工具变迁的考验。甲骨文、金文、石鼓文所包含的对空间构图的理解,仍然值得现代人学*。思想工具是比实物工具更强大的工具。

  工具组合使用,形成更强大的新工具。《数学之美》中提到的马尔可夫链虽然是很强大的工具,但我在数学课上没有听老师提到过。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例子是余弦定理和新闻分类。余弦定理是中学数学,再加上一些不算很难的多维向量的知识,竟然解决了计算机新闻分类这样的难题!

  每一种工具的背后,是人们对世界的一种理解。蒸汽机和内燃机背后,是力学的世界。电报、电话、电视、计算机和互联网背后,是信息的世界。数学是抽象的工具,是其他工具背后的工具。每一门学科要成为科学,都少不了数学。也许有一天人们会*惯,用数学工具来分析艺术。数学是一种语言,它源于具体的世界,又高于具体的世界。如果说语言是对世界的认识和描述,如果说数学是一种语言,那么它一定是最接*神的语言。看似毫不相关,却又能描述万事万物。

  学*数学有什么用?物理学家费曼当年在大一时提出这个问题,他的师兄建议他转到物理系。今天,这个问题已不成为问题。具有扎实数学功底的人才正进入各行各业,例如金融业。我认识一个出版社的老总,他招应届毕业生有一个条件:数学要好。

  工具虽好,关键还要会用。最终要回到掌握先进工具的人。软件算法工程师加上计算机集群,这是目前一流企业必需的装备。正如马克.安德森所说的,各行各业的一流公司,都是软件公司。优秀的软件算法工程师,是人才争夺的焦点。这样,我们就容易理解Google招工程师的要求。

  对信息加工处理和传递的能力不断增强,是知识经济的特点。《数学之美》展示了Google如何运用数学和计算机网络,带领我们进入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的工作,就是在各自的领域中进行科学研究。科学研究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科学研究要量化。科学研究要有对比实验。科学研究要有数学模型。科学研究要有田野调查。科学研究要有文献查证。科学研究要有同行评议。《数学之美》向我们介绍了自然语言分析领域的科研方法和过程。

  任何一个领域,深入进去都有无数的细节。有兴趣的人不但没被这些细节吓倒,反而会兴致勃勃地研究,从而达到令人仰慕的高度。吴军先生向我们展示了数学和算法中的这些细节,也展示了他所达到的高度。值得我学*。

  感谢吴军先生分享他的知识和深刻见解,也感谢人民邮电出版社出了这样一本好书。

《数学之美》读后感3

  我在想,为什么我们要学*数学?也许这个问题成年人有一万个答案,可是当我们第一次走进教室,学*数学的时候,大概率还是个孩子,你怎么跟一个孩子解释为什么要学*数学呢?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一个朋友,他说:“为了提高思维逻辑能力,这是我初中老师在第一节数学课上告诉我们的”。或者一位5岁的小朋友又会问:“什么是逻辑能力呢?”

  也许从出生第一天,我们就一直在被动的接收一些东西,父母的劝导,老师的传授,可5岁的孩子还是会把玩具散落一地,6岁的孩子仍然会因为父母不给买玩具而嗷嗷大哭,无论你怎么劝导一个人,怎么劝诫一个人,他可能仍然会犯你认为会出现的错误。我记得有位教育专家这么说:“你告诉宝宝他把玩具弄坏了,就等于丢了10个棒棒糖”,从此以后这个宝宝可能会更加珍惜玩具。这个方法很简单,但是貌似最有效。数学是什么?数学不就是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么?

  现在我们再回答前面的问题:为什么我要学*数学?我们可以这么跟5岁的小朋友说:“妈妈给你10元钱,让你买酱油,酱油7元、棒棒糖1元一个,剩下的钱你可以买几个棒棒糖?”或许想吃棒棒糖的就会苦思冥想一番,或许未来妈妈真的给他10元钱去买酱油,结果回来就变成了一瓶酱油和3个棒棒糖。或者再过一段时间,这位小朋友会选择6元的酱油,因为可以获得4个棒棒糖了。他这么计算着:7+3和6+4都可以等于10,那么如果要必须买酱油的情况下,1+9也可以等于10。我们都知道也有1元的袋装酱油,于是9个棒棒糖到手了。任何知识的魅力都在于自我的发现,只有你对它产生了无限的兴趣,你就会不断的发现它的美,《数学之美》也可以变成《物理之美》。

  有些人会说,上面的例子是利益驱动型,不是兴趣驱动型,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你能指望他向**那样:“我需要的不是物质世界,我需要的是精神世界?”5岁宝宝最喜欢做得事情就是在吃和玩上面,请问,成年人不也是如此么?这就是天性。只不过成年人的自控能力足够大罢了。

  我们回到书本上,这本书是否合适自己?如果没有专业的数学知识,很难读懂。但是它又有着无限的魅力,让你不自觉的读下去,为什么?因为“数学之美”,虽然大多数人看不懂里面的公式,但是能够明白数学能解决的问题:概率统计学能够解决自然语言处理、布尔代数能解决搜索引擎的问题、有限状态机和动态规划能解决地图问题、向量+特征向量+余弦定理能解决自动新闻分类问题、最大熵模型解决金融问题,看着看着我就莫名的产生了一种想要学*算法的冲动,这不就是本书的意义所在么?

  最后,我推荐几个章节希望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下:

  1. 信息指纹,可以让复杂的数据用简单的一串数字存储

  2. 13章,提到的简单之美。当然之后多次提到

  3. 余弦定理(通过向量+特征向量+余弦定理)可以判断两条数据的相似性

  4. 17章,简单密码学(对密码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5. 布隆过滤器,用很少的空间存储大量的数据,从而解决黑名单的问题(黑名单数据量庞大的时候,会增加判断某一个名单是否出现过的难度)。

  6. 29章,分治算法,虽然没有很明白算法,但是原理其实很简单:把复杂的东西拆分成若干小的部分,然后进行逐个解决或者说各个击破

  7. 30章,神经网络,其实没那么神秘,神经就好比一个网络(马尔科夫模型+贝叶斯网络)中的各个节点而已。

  8. 31章,大数据,这章是最推荐看的,而且没有很多专业的知识,一看就懂。不是什么都可以称之为大数据的,大数据需要满足几个条件:数据的代表性、数据的多维度、数据的完备性。现在有很多公司都自称自己有大数据,请不要侮辱大数据这个词。顺便说一下像百度这样的公司,*几年都在大数据上深耕,据我了解,比如医疗上面的项目,宁可免费做,只要求能够得到医疗方面的大数据,可见其对大数据的重视程度。


《数学之美》读后感范本五份(扩展5)

——《数学之美》读书笔记(五)份

  《数学之美》读书笔记 1

  本书介绍了Google产品中涉及的自然语言处理、统计语言模型、中文分词、信息度量、拼音输入法、搜索引擎、网页排名、密码学等内容背后的数学原理。让我们看到了布尔代数、离散数学、统计学、矩阵计算、马尔科夫链等似曾相识的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相比于其他数学题材书籍,吴军老师把抽象、深奥的数学方法解释得通俗易懂,书中同时引用了诸多的历史典故和人物介绍,给人以很多启发,也让人由衷感叹数学的简洁和强大。

  虽是数据专业毕业,但是才疏学浅,无力对数学的美进行阐述。仅就书中两个比较喜欢的地方发表一点不成熟的见解,与诸位共勉。

  其一,在讲Google的搜素引擎反作弊时谈到做事情的两种境界“道”和“术”,术就是具体的做事方法,而道则是隐藏在问题背后的动机和本质。在术这个层面解决问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有点类似于我们常说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暂时不疼了,过几天复发了,再去医治,如此往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而只有找到了致病原因,才能做到药到病除,根本治愈。本人之前参与过行内月终自动核对的研发,月终核对初期数据的不一致性只能靠数百业务人员人工核对数据差异,然后修改数据,每月1日都要加班加点,工作量很大,这是从术上解决问题。后来找到了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会计核算时的利息调整造成的,把这些数据接过来进行相应冲减后差异就消失了,业务人员也不用来加班了,这才是从道上解决问题。

  其二,是在做中文网页排名时提到的从业界成功的秘诀之一:“先帮助用户解决80%的问题,再慢慢解决剩下的20%的问题。许多时候做事失败,不是因为人不够优秀,而是做事的方法不对。一开始追求大而全的解决方案,之后长时间不能完成,最后不了了之”。我们在做项目时也是一样,业务有时要的功能非常急,可能有些功能也实现不了(比如系统响应时间长、查询明细不能支持省行等)。这时我们就要将焦点关注在那些可以实现的80%的功能上,哪怕刚刚上线的系统界面丑点,操作复杂点,反应速度慢点,但是至少业务有可用的系统,剩下时间再去优化那剩下的20%。这样可以帮助我行抢占先机,在与同行业的竞争中取得主动。如果等待我们把所有的细节都搞清楚再动手开发,力求完美,那么很可能系统能够上线的时候业务已经不需要了。

  数学之美,也就是简单之美。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数学,喜欢数学之美。

  《数学之美》读书笔记 2

  很多人都觉得,数学是一个太高深、太理论的学科,不接*生活,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时也根本用不到,所以没必要去理解数学。但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不然,数学一直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很多简单朴素的数学思想,能发挥一般人很难想象的巨大作用。比如,计算机处理自然语言,用到的最重要工具是统计学的思想;计算机对新闻内容的分类,依靠的是数学里的余弦定理;而电子电路的基本逻辑,则来源于仅有0和1两个数字的布尔代数。

  在《数学之美》里,吴军用自己在工作中使用数学的亲身经历,为我们展现了数学的重要性,以及他对数学之美的理解。吴军是“得到”App专栏《吴军的谷歌方法论》的主理人。曾先后供职于谷歌和腾讯,是著名的自然语言处理专家和搜索专家。同时,他还是位畅销书作家,除了这本《数学之美》以外,还写过《文明之光》《智能时代》《浪潮之巅》等多本畅销书。

  《数学之美》读书笔记 3

  数学用在模型上而不是现实世界中,需要抽象思考出模型,即数学对象是其所做。数系扩充中,复数i并没有比无理数根号2更特殊的地方,因为它们作为抽象的数学构造,如果充分自然,则必能作为模型找到它们的用途。实际上正是如此。

  数学中有个根本性的重要事实:数学论证中的每一步都可以不断地分解成更小更清晰有据的子步骤,但是这样的过程最终会终止。原则上,最终会得到一条非常长的论证,它以普遍接受的公理开始,仅通过最基本的逻辑原则一步步推进,最终得到想要求证的结论。所以,任何关于数学证明有效性的争论总是能够解决的。争论在原则上必然能够解决这一事实使数学作为一个学科是独一无二的。在这里,公理系统的主要问题不是真实性,而是自洽性和有用性,即数学证明就是由特定前提能够得出特定结论,而不考虑该前提是否正确。

  我不清楚这一“根本性的重要事实”在现实中的使用范围有多大,但由此可以聊一点别的问题。现实中,如果甲对事情有A观点(或说价值观),乙有B观点,并为此争执。有下面几种情况:

  1、在上述的范围之外,即没有定论。

  2、有定论,但是双方都没有给出足够的证据证明和反驳。

  3、有定论,一方给出了足够的证据(或者反驳理由),因为表达能力导致表述不清晰而没有说服对方。

  4、有定论,一方给出了足够的证据(或者反驳理由),因为对方理解不够或理解偏差导致没有被说服。第234条与这几项有关:知识量,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对外界的认知和自我认知。其中语言本身的局限性会一定程度上影响表达和理解,认知能力是一项综合的要求很高的能力。“评论”这件事就是个很合适的例子。如果说创造更需要的是才气,那么评论更需要的就是能力。但是,无论双方是否知道有无定论,很多情况下需要陈述不少或很多证据或反驳理由,由第234条可知人与人交流的效率很低,并且可能伴随一些冲突。若考虑到一些人的利益因素等,交流会更复杂。

  《数学之美》读书笔记 4

  上个月去北京开会,顺道拜访了人民邮电出版社,合作多年的编辑陈冀康赠我一本《数学之美》,说一定是我喜欢看的类型。以前也在网上零散看过Google黑板报上吴军先生的文章,对他的前一本书《浪潮之颠》也有耳闻,但没有读过。这次有机会集中阅读他的文章,确实是一段美妙的体验。

  读完这本书有一点强烈的感受:工具一定要先进。数学是强大的工具,计算机也是。这两种工具结合在一起,造就了强大的google、百度、亚马逊、阿里、京东、腾迅等公司。他们不是百年老店,但他们掌握了先进的工具。

  掌握了先进的工具,必将获得竞争优势。如果你知道哪里有一群软件工程师,维护着更大的一群计算机,那么不要犹豫,想办法使用他们提供的服务,因为这会给你带来优势。所以我们使用Google的搜索和邮件,在亚马逊、京东和淘宝上购物,用QQ和微博联系朋友,使用银行卡和网上银行,利用交易终端在全球市场上进行各种交易……

  人类历史就是一部工具的进化史。石器、青铜、铁器、火药、蒸汽机、内燃机、电报、电话、电视、计算机、卫星、互联网,工具的进步引领着文明的进步。新的工具不断淘汰老的工具,就像互联网视频点播正在淘汰电视、微博正在淘汰报纸、电子书正在淘汰纸质书那样。

  但有一些古老的工具,今天仍有人在学*和使用,甚至在上面花费许多时间。毛笔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今天学*掌握毛笔这种“落后的”工具,还有什么意义?其实我们在使用一些“落后的”工具时,主要是在学*工具背后的思想。书法和绘画中蕴含的艺术审美的一般原则,经得起具体工具变迁的考验。甲骨文、金文、石鼓文所包含的对空间构图的理解,仍然值得现代人学*。思想工具是比实物工具更强大的工具。

  工具组合使用,形成更强大的新工具。《数学之美》中提到的马尔可夫链虽然是很强大的工具,但我在数学课上没有听老师提到过。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例子是余弦定理和新闻分类。余弦定理是中学数学,再加上一些不算很难的多维向量的知识,竟然解决了计算机新闻分类这样的难题!

  每一种工具的背后,是人们对世界的一种理解。蒸汽机和内燃机背后,是力学的世界。电报、电话、电视、计算机和互联网背后,是信息的世界。数学是抽象的工具,是其他工具背后的工具。每一门学科要成为科学,都少不了数学。也许有一天人们会*惯,用数学工具来分析艺术。数学是一种语言,它源于具体的世界,又高于具体的世界。如果说语言是对世界的认识和描述,如果说数学是一种语言,那么它一定是最接*神的语言。看似毫不相关,却又能描述万事万物。

  学*数学有什么用?物理学家费曼当年在大一时提出这个问题,他的师兄建议他转到物理系。今天,这个问题已不成为问题。具有扎实数学功底的人才正进入各行各业,例如金融业。我认识一个出版社的老总,他招应届毕业生有一个条件:数学要好。

  工具虽好,关键还要会用。最终要回到掌握先进工具的人。软件算法工程师加上计算机集群,这是目前一流企业必需的装备。正如马克.安德森所说的,各行各业的一流公司,都是软件公司。优秀的软件算法工程师,是人才争夺的焦点。这样,我们就容易理解Google招工程师的要求。

  对信息加工处理和传递的能力不断增强,是知识经济的特点。《数学之美》展示了Google如何运用数学和计算机网络,带领我们进入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的工作,就是在各自的领域中进行科学研究。科学研究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科学研究要量化。科学研究要有对比实验。科学研究要有数学模型。科学研究要有田野调查。科学研究要有文献查证。科学研究要有同行评议。《数学之美》向我们介绍了自然语言分析领域的科研方法和过程。

  任何一个领域,深入进去都有无数的细节。有兴趣的人不但没被这些细节吓倒,反而会兴致勃勃地研究,从而达到令人仰慕的高度。吴军先生向我们展示了数学和算法中的这些细节,也展示了他所达到的高度。值得我学*。

  感谢吴军先生分享他的知识和深刻见解,也感谢人民邮电出版社出了这样一本好书。

  《数学之美》读书笔记 5

  最*看了这本《数学之美》,不得不感叹一句,可惜早已身不在起点。

  我读书的时候,数学成绩一直都很好,虽然离开学校已经10多年,自觉当初的知识还是记得很多,6~7年前再考线性代数和概率论,还是得到了很高的分数。不过我也和大部分人一样,觉得数学没有太多用处,特别是高中和大学里面学的,那些三角函数,向量,大数定律,解析几何,除了在考试的题目里面用一下,*时又有什么地方可以用呢?

  看了《数学之美》,惊叹于数学的浩瀚和简单,说它浩瀚,是因为它的分支涵盖了科学的方方面面,是所有科学的理论基础,说它简单,无论多复杂的问题,最后总结的数学公式都简单到只有区区几个符号和字母。

  这本书介绍数学理论在互联网上的运用,*时我们在使用互联网搜索或者翻译功能的时候,时常会感叹电脑对自己的了解和它的聪明,其实背后的原理就是一个个精美的算法和大量数据的训练。那些或者熟悉或者陌生的数学知识(联合概率分布,维特比算法,期望最大化,贝叶斯网络,隐形马尔可夫链,余弦定律,etc),一步步构建了我们现在所赖以生存的网上世界。

  之所以觉得自己早已身不在起点,是因为上面这些数学知识,早已经不在我的知识框架之内,就算曾经学过,也不过是囫囵吞枣一样的强记硬背,没有领会过其中的真正意义。而今天想重头在来学一次,其实已经不可能了。且不说要花费多少的精力和时间,还需要的是领悟力。而这一些,已经不是我可以简单付出的。

  不像物理、化学需要复杂的实验来验证,很多数学的证明,几乎只要有一颗聪明的头脑和无数的草稿纸,可是光是这颗聪明的头脑,就可以阻拦掉很多人。有人说多读书就会聪明,我不否认,书本的确会提供很多知识,可是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也会有不同的收货,这就限制于每个人的知识框架和认知水*。就如一个数学功底好过我的人,看这本书,就会更容易理解里面的公式和推导出这些公式的其他运用点,而我,只能站在数学的门口,感叹一句,它真的好美吧。

  当然,我暂时无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数学公式,可是书中提到的一些方法论,还是很有帮助的

  1)一个产业的颠覆或者创新,大部分来自于外部的力量,比如用统计学原理做自然语言处理。

  2)基础知识和基础数据是很重要性,只有足够多和足够广的数据,才可以提供有效的分析,和验证分析方法的好坏。

  3)先帮用户解决80%的问题,在慢慢解决剩下的20%的问题;

  4)不要等一个东西完美了,才发布;

  5)简单是美,坚持选择简单的做法,这样会容易解释每一个步骤和方法背后的道理,也便于查错。

  6)正确的模型也可能受噪音干扰,而显得不准确;这时不应该用一种凑合的修正方法加以弥补,而是要找到噪音的根源,从根本上修正它。

  7)一个人想要在自己的领域做到世界一流,他的周围必须有非常多的一流人物。


《数学之美》读后感范本五份(扩展6)

——《乌合之众》读后感1000字范本五份

  《乌合之众》读后感1000字 1

  看了董事长推荐的《乌合之众》一书,感慨良多,作者居斯塔夫·勒庞总结的大众心理其实并不陌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而一百多年前如此系统细致的研究,更加让人敬佩发人深省。群体的野蛮冲动本能、偏执易怒特质很容易让个体失去理性、迷失自我从而成为乌合之众,如何保持头脑清醒守初心、不从众甚至推动所在群体充满正能量而不断前行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命题。

  勒庞说“一个群体中的个人,也不过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细沙,可以被风吹到任何地方。”这说明了个人在群体中的微不足道,但也恰恰说明了无沙不成塔的道理,群体的力量虽然强大,但每个成员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要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才能守住本心抵住诱惑成为群体向上的力量,如果放任自己随波逐流一旦加入消极不负责任的群体则很可能越走越远甚而一去不返。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俗话说:法不责众,因为群体的数量庞大,群体中的个人难以被追究责任,以致群体成员对于责任的约束感完全消失。这样的心理让我不免联想到了,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网络暴力和围观不救人的情况,疫情蔓延之下因别有用心的流言引发的纷争、诋毁和谩骂;路上有人摔倒或需要帮助也会因个别人的一句“会不会讹人啊?还是少惹麻烦吧”而选择袖手旁观,这都是不自觉加入了消极负面的群体产生的社会现象。相反,如果网络上经常出现***的文字,路遇他人有困难主动伸出你的手,情况就会截然相反,这就要求我们时刻提醒自己擦亮双眼做正确的选择。

  *从众心理,绘出众人生。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会加入许许多多的群体,家人、朋友、工作*台,我们在其中的角色一定要准确恰当。我很庆幸自己加入了一个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群体—南昌水业集团,这个群体始终坚持服务民生和回报社会的责任意识。围绕“三个一流”、“五零式”工作法等举措,严格履行社会服务承诺,大力开展扶贫助教、慈善捐助、无偿献血等社会公益活动,赢得了良好的百姓口碑和广泛的社会认可。

  团队不断践行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新路子,朝着迈进“全国环境产业集团第一梯队”的宏伟目标扬帆奋进,作为其中的一员,我们的目标不是“众中之众”而是要成为“众中之重”。可能只是众多员工之中最普通的那一个,你依然可以怀抱梦想、坚守本职,筑墙之砖,为砖比石坚,攻盾之矛,为矛比箭锋。在看似毫不起眼的基层工作当中不断磨砺拼搏,受得了枯燥、耐得住寂寞,一定会远离“乌合之众”,绘制“出众”人生。

  《乌合之众》读后感1000字 2

  《乌合之众》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对个人融入群体生活的事件做了深刻的剖析。毕业之后,走入职场,学*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融入。但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想要融入一个群体而保留自己特色,谈何容易?!

  假期带娃,发现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圈子。不认识的孩子想要融入圈子一起玩,真的很困难。对于孩子来讲,需要勇气,需要帮助,需要自己走出去。

  联想到我们自己,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大学毕业,进入公司,呆得不满意,重新选择一家公司;这些都是我们重新融入群体的事件。

  记得初入职场,进入一家知名快消品企业,怀揣梦想努力学*。但过于努力和勤奋让带教人忌惮,被部门的其他同事排挤。于是,开始放下自己的个性,跟随大家一起组局聚餐出游。对于工作开始盲目抱怨,从众让自己泯然众人矣。后来才知道,原来,他们不是排挤我,而是排挤我努力的样子。

  庞勒说“一个群体中的个人,也不过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细沙,可以被风吹到任何地方。”这个比喻生动形象的体现了个人被群体化后的表现。

  群体的特征概括来说有一下几个方面:

  1、组成群体的个人个性消失,感情和思想转向同一个方向;

  2、环境的变化导致群体性格的变化;

  3、群体中的个体互相传染并易受暗示;

  4、群体往往冲动、易变、且急躁;

  5、群体可以产生幻觉,因此他们的证词常常毫无价值;

  6、群体想象力改变着传统书中记录的神话;

  7、群体的情绪夸张且单纯,同时由于缺乏理性,因此群体具有偏执、专横和保守的思想,并具有双重的道德标准。

  *年来,网络的盛行带来了网络暴力。四川德阳,因泳池冲突,儿科医生承受了网络暴力而自杀。重庆公交坠江,网络上一时将矛头指向红色轿车,真相大白后谴责的不仅仅是与司机吵架之人,还包括车上的所有乘客。这样的案件体现的不仅仅是群体易冲动,易急躁、易变的特征,还有的是他们易受暗示、易轻信他人以及具有非常偏执,且强烈的道德感的特征,在网络上便会形成所谓的道德绑架。

  很喜欢《乌合之众》中的一句话:“看透盲从的多数人,成为领先的少数人。”读了这本书,结合生活和工作经历,我认为做事情不能头脑发热随大流。凡事冷静三分钟后,再仔细分析,谨慎处理。在集体生活中,更要坚持融入集体的同时,保持自己的思想与原则,讲融入,但不盲从。

  《乌合之众》读后感1000字 3

  《乌合之众》这本书首次出版于1895年,国内翻译的出版年份主要集中在2011-2013年,目前豆瓣上书评基本上都在8分以上。我读的国内翻译版本是2018年1月出版本的,翻译人员是:董强,这个人曾在法国游学12年,是傅雷翻译出版奖组委会**,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董强翻译的这版书,从出版后,到现在凭借着口碑,获得不少网友的一致好评,由于我本人在阅读此版本之前,并未阅读过其他译者出版的版本,所以,不好对其它版本的书进行评论,但是,从豆瓣的评分上还是可以看得出来实力如何的。这个版本的《乌合之众》从出版到现在在豆瓣中的评分为8.5分,可以想像书友们对这个版本的肯定。

  看完这本书后,我第一反应是,不得不佩服国外专家的学术研究精神,他们能对于某些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地研究,逻辑推测下去,最后,再给你得出个结论。这就像是,中国古人所提出的观点: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本书中的经典语录也不少,网上也有很多整理的文章,这里本人就不一一列举了,有需要的可以自己去搜索了解一下。

  首先,作者对“群体”的研究、思考可谓是相当深厚。群体,是毫无逻辑可言的,群体,又是非常可怕的,因为,一旦被群体的思绪所左右,群体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

  其次,作者在书中也阐述了,个人一旦入了群体之中,他就会丧失他自己原有的个性以及逻辑判断力,接管他个人思维的就是群体的思想。

  再者,群体又需要引领者,引领者需要个人威望,而威望又来源于成功。所以,你会发现凡是比较牛的成功者,TA所说的很多话,都会有N多人相信,会有N多人愿意追随TA。这就让我联想到现今社会的粉丝经济,粉丝可以为偶像做出N多非理性的事情,这就是群体思维的体现。所以,对于互联网上的各种刷屏的营销案例,背后能够火的本质原因,就是能聚集到某个“群体”的人群,而这个“群体”就会按着“设计者”之初的剧本走下去。

  最后,作者也在书中表达了对于西方社会普选的观点,这里引用一下书中的一小段文字:“全民普选的缺陷自然是太明显了,所以不可能不看到。我们不能不承认,人类文明就是由一小批高级精英构建起来的,他们构成了一个金字塔的顶尖。金字塔随着价值的递减而向下扩展,每一层都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深层阶层。一种文明的伟大,自然不能取决于低级成员的普选,因为他们代表的只是数量。而且,群体的普选可能还是危险的。他们已经给我们招来了好几次入侵”

  这段文字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刻,同时,自己也有感而发,做了一次读书笔记:“本书首版是1895年,这段话,在百年后的今天,就在西欧国家慢慢得到验证了,看看现在的西欧国家被所谓的“政治正确”的“难民”移民搞成什么样了?巴黎圣母院就这么一把火给烧了。同样的,美国的民粹主义正在吹起,后面的路,可想而知。”

  这本书,可以给自己时刻地提醒,不要被“群体”思想所左右,要时刻地保持“批判性思考”,时刻反思,多问自己为什么?

  《乌合之众》读后感1000字 4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这本书写于1902年,是勒庞基于当时发生的一系列社会现象所作的针对群体心理学的思考。

  在这一书中,勒庞阐述了群体以及群体心理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

  而勒庞提出所有群居生物,不管是动物还是人,都会处于一个头领的统治之下。这便是群体的领袖。勒庞认为很多领袖更像是鼓动家。群体的领袖通过不断地断言·重复和传染进行普及的手段来建立自己的名望,使群体愿意服从于他。《乌合之众》中领袖的这种特征与韦伯提出的个人魅力型权力接*。然而个人魅力型的权力产生于动乱和危机之中,崩溃与稳定秩序条件下的日常事务管理以及使这种权力制度化的尝试中,并不适用于对现代公司的管理活动。

  假若一个公司由一群失去自主个性的乌合之众和一个领袖组成。在*时的工作中,领袖通过不断地断言·重复和传染进行普及的手段来使自己获得名望,忽略群体中的个体特点,那么公司必定会失去人心,组织的工作效率日渐低下,最终走向倒闭的结局。

  距勒庞写下《乌合之众》已过去了一百多年,社会性质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现代管理学认为,人是理性人,人的个性不可被完全忽略。在管理组织的过程中首要的原理即是人本原理,一方面强调组织被管理者参与管理,参与组织活动方向·目标以及内容的选择·实施和控制。这些组织活动都需要根据人的特点和态度来进行领导和激励,群体去个性化在现代社会变得更加困难。

  然而虽然《乌合之众》中对于群体和领袖的定义有失偏颇,但它仍旧有值得我们学*和反思的地方。不管在哪个时代,不管在哪个地区,乌合之众都是存在的乌合之众的存在很容易导致搭便车效应。倘若在一个组织中,管理者与决策者只注重集体效益,忽视个体。在这个组织中有的人看似工作其实毫无投入,有的人认真工作,却与没有认真工作的人得到一样的报酬,那么他们就会丧失工作积极性。乌合之众这个群体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蔓延整个组织,使组织失去秩序。《乌合之众》详细描述了这些乌合之众的典型心理特征,通过读这本书,管理者在管理公司时,可以对乌合之众的心理进行分析,提前避免管理问题和叛变行为的发生。

  由于社会历史的进步,群体的文化水*越来越高,个体意识越来越明显,《乌合之众》的现实价值意义已经大幅度减弱,但是它对于现代企业管理还是具有着借鉴意义。

  《乌合之众》读后感1000字 5

  个人有意识的行为,会逐渐被群体无意识行为取代

  处于群体中的个人,其个人行为很容易被群体情绪暗示和吞并,在个性被共性泯灭的同时做出被情感支配的极端暴躁行为或认知偏差。换句话来说,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之中,他的头脑和个人意志就被净化和隔离,所以理智和主见也就不再属于他们。

  群体感情的狂暴更会因为群体责任感的消失而得到强化,道德约束范围的夸大使得个人在群体中有了更大的自由度,*日加以限制的欲望在群体的掩饰下顷刻爆发。

  由于群体中存在无思辨和推理能力的理性特性,因此群体中的领袖更像是被赋予了神学的地位和意义,并在外在形式上体现为“宗教的语言”,绝对崇拜与无条件信服,特有的偏执和无端的妄想构成群体的感性信念,并进一步加深了群体组织被统治和被压迫的低劣地位。

  要想很好地领导一个群体,那么领导者就必须在群体的想象力这一方面下很大的功夫去研究。因为真理从来都不是群众最为渴求的存在,相比较而言幻觉与充满诱惑力的谬论更能满足群众幻想的要求,再加之中国式教育的创造性和自主性的匮乏,使得人们较少的拥有自由意志和主观能动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能听到的学生思维,就是对现存教育体制现象的完满体现。

  我能想象到的关于民主的**:苏格拉底死刑、巴士底狱监狱长遇害

  无意识情绪的支配、理性的匮乏、盲目的服从与相信、群体意识的感染使人们的行为逐渐被情绪支配且变得毫无回击之力,人们如同被牵线的木偶在集体感染的情况下做出一系列疯狂的行为并不以为然。

  正是由于群众的这一特性,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现象,在很多演讲或者辩论当中,情绪感染往往比理性逻辑带来的冲击强大的多,“观察观众的表情变化,来判断自己每句话所达到的效果如何,从而得出采用什么论证证据最为有效的结论”“随时根据现场的反应来改变自己的措辞和演讲方式。”

  通过这本书,我收获到:

  1、保持理智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时刻采取第三人称的监督方式,随时跳脱集体环境审视自身行为。

  2、主动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对待事物要现有自己的观点,然后再去补充自己匮乏的思路。

  3、根据群体特性,如若想要获得群体的支持,首要任务是征服其中的灵魂人物(因为他们是可以左右普遍观点的核心人物),其次明确群体想要的幻想

  4、不要小看信仰的力量


《数学之美》读后感范本五份(扩展7)

——草原读后感500字:草原之美优选【五】份

  草原读后感500字:草原之美 1

  《大草原上的小房子》是美国二十世纪著名的罗拉·英加尔·槐尔特的作品。作品再现了19世纪后半期美国西部地区的生活,描写了罗拉和爸爸、妈妈、姐姐玛丽、妹妹卡里离开大森林老家,乘着有篷马车,经过几个州,渡过了密西西比河和密苏里河,迁移到西部大草原上安家的经过。读了这部作品之后,罗拉爸爸、妈妈的勇敢、勤劳、不怕艰苦、努力争取、独立谋生的精神让我敬佩。你看,在迁移的途中,一路上,风雨不断,水涨河深,车过河沟,而罗拉的爸爸勇敢地下水推车,顽强拼搏,才转危为安,顺利通过。

  当时的西部地区尚未开发,茫茫草原,无边无际,罗拉的一家要在那里安家,困难之多可想而知,但罗拉的爸爸不怕艰苦,就地取材,建立了新家。为了安排新的生活,从犁地、播种到打猎,凡生活所必须的,样样都干,努力争取。

  在迁移的路上,咖啡还煮得滚烫、喷香,有烤面包和鸡蛋糕,还有肉汤。一日三餐也是从系上了餐巾开始。妈妈将孩子们采来的野花插在一只盛满水的马口铁的茶杯里里,把营地布置得漂漂亮亮。

  他们成就了美国,他们是美国人的骄傲。

  读了这本书,我体会到:要学*罗拉爸爸。妈妈热爱生命的精神。我也要安排好自己的学*和生活。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草原读后感500字:草原之美 2

  寒假里,我看了《非洲草原历险记》这本书。这本书图文并茂,搞笑的画面,典型的人物角色,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让我回味无穷。许多相关的科学知识穿插在生动的历险情节中,仿佛带着我走进了野生动物的天堂——非洲草原。

  别看这是一本漫画书,里面的主人公可是令我十分敬佩。如身手不凡的多利,知识面广的里娜,具有丰富求生专业技术的蒙志。他们参加了赛论盖提国家公园的野生动物探险旅游。旅途中他们遇到了盗猎者的欺骗而被遗弃在人迹罕至的非洲草原上。一望无际的非洲草原充满着神秘的色彩,充满着危险。一路上他们还遇到了许多动物,比如角马、羚羊、狮子、鳄鱼、土狼……又遇到了热带草原周期一性一的自然火灾,但他们齐心协力,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用他们的智慧勇敢面对而不退缩,战胜了重重险境,最后在马赛族人的帮助下回到了他们的家乡。

  看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我十分喜欢这本书。我不但享受到了漫画的乐趣,而且学到了很多课外知识,认识了非洲草原。知道了很多野生动物的生活*一性一,知道了怎么用绳子和木头做成一级一级的台阶爬上树,知道了怎么用木头做宝剑,还告诉我怎么跳马赛族人的战士之舞……同时我也十分痛恨那些盗猎人,我们应该用心地保护这座地球的自然宝库,让狮子、大象、羚羊等动物可以继续在非洲草原上自一由自在、无忧无虑地生活着。

  草原读后感500字:草原之美 3

  《草原上的小木屋》是美国作家劳拉。怀德的佳作。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劳拉,玛丽俩姐妹,小婴儿嘉丽和她们的爸爸查尔斯,妈妈卡洛琳一家的故事。他们为了追求梦想中的生活,离开了威斯康星州大森林,坐马车去西部定居。

  他们跋山涉水,经历了种种困难。路途中,大家心爱的狗——杰克差点被淹死;有时,他们会一天都空肚子,因为捕捉不到食物;当他们来到西部大草原时,他们遇到了可怕的狼群包围着小木屋;家里来了穿鼬子皮的印第安人。这一切他们都挺过来了,可到最后,劳拉一家不得不离开小木屋,因为**判定西部属于印第安人。

  故事的主人公很有趣,我很喜欢他们。我喜欢爸爸查尔斯,因为他负责任、心灵手巧。小木屋和里面所有的家具,包括那口井,都是他一刀一刀凿打出来的。每天,他都要出门去打猎,养家糊口,是家里的顶粱柱。就像我的爸爸一样,每天努力工作,撑起我们这个家,是我和弟弟的保护伞。

  妈妈卡洛琳也很重要,她帮爸爸造房子时不小心碰伤了脚,但她还是不顾脚疼,坚持做家务。就像我妈妈,每天下班回家已经很疲劳了,却仍然照顾我和弟弟。

  我欣赏玛丽,她很大方。有一次,爸爸带玛丽、劳拉出去玩耍,她们捡到许多好看的珠子。玛丽毫不犹豫地把珠子全部送给了小婴儿嘉丽。可是我呢,有一次买了些糖吃,妹妹也想吃。我却没给她。读完这本书,我很惭愧 ,以后我也要像玛丽一样慷慨大方。

  在书中,爸爸每天出去打猎,维持生计;妈妈做家务,让小木屋一尘不染;劳拉、玛丽在草地上捡果子,照看小婴儿嘉丽,一家人过着美好的生活。

  我真羡慕劳拉一家的幸福生活。虽然,最后他们不得不离开大草原和小木屋,但只要他们一家人在一起,再艰难的生活也是幸福的。

  草原读后感500字:草原之美 4

  今天,我读了《草原》这篇课文之后,被草原的自然之美,还有草原上人们心灵的美给吸引住了。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赞美了草原风光的美丽和民族之间的团结,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读完全文,我就仿佛置身在草原当中一样。我穿过许许多多的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牛羊成群,时不时发出叫声,仿佛也在悄悄地赞美着这美丽的景色。我跨过一条条小路,骑上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鸟儿叽叽喳喳的叫声,只听见黄鹂鸟优美的歌声,到处都显得那么幽静。这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使我陶醉在这美景当中……

  我来到蒙古包中,好客的主人,热情地端上了手抓羊肉。掺和着牛奶的奶茶,显得那么热乎,就像是蒙**民热情握手后那一种感觉,那一种热乎乎的感觉。当地的人民向我们介绍了他们那里的情况,并为我们表演了精彩的节目。

  草原上的美确实很让我们迷恋,草原上的人心灵更美!我将记住草原上那美丽辽阔的景色,记住那草原上人们那颗好客的心!

  请各位家长、学生注意,最*若收到从北京等地区一些赢利性机构发来的作文入选信函,如其内容涉及到收费,请慎重处理、以防受骗。如其涉及欺诈行为,应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

  草原读后感500字:草原之美 5

  《草原之王》这本书讲述了各类动物如何生存的故事。

  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故事是《狗妈妈的羊女儿》,故事内容是这样的:小羊羔的主人为了能让小羊羔活下去,在狗窝里放了羊羔的食物,小羊羔在食物的诱惑下走进了狗窝,从此羊羔就和小狗崽、狗妈妈一起生活。不知道过了多久,小羊羔在狗妈妈的关心和照顾下健康快乐的成长,小羊羔的性格也慢慢和狗一样了。

  看完这个故事,我想说是:虽然这个故事没有生死离别,也不是个曲折离奇的故事,但从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一位母亲博大的胸怀,对异类包容和尊重。小羊羔在吃了狗奶后性格也慢慢的变化。狗妈妈的大爱无私,正是这种爱改变许多东西,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一个人的终身!

  这本书告诉我们,不是只有人类才有情感,动物一样也有情感,有血有肉。世界并非我们人类所有,动物们也拥有一个蔚蓝的星球。动物绝非人类想象的那么低级,那么低能,他们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灵性,所以人类不能为了自身利益,而破坏他们的家园;不能歧视或捕杀动物。造成很多动物的频临灭绝。

  假如那一天,动物全部被消灭,这一天也一定是我们的末日。为了我们的生存,人类必须学会与动物和谐相处,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我们可以用和*代替杀戮,以*等代替歧视,以温柔代替粗暴,以尊重代替仇恨,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更新,更美丽的城市和大自然。


《数学之美》读后感范本五份(扩展8)

——读书之《绿山墙的安妮》读后感600字范本五份

  读书之《绿山墙的安妮》读后感600字 1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叫《绿山墙的安妮》。当我看到题目时我就被他所吸引,什么是绿山墙呢?谁是安妮呢?就这样,我带着问题来到书的世界寻找答案。

  原来,绿山墙是一个农舍,里面住着一对兄妹,分别是马修和马瑞拉。他们本想从孤儿院领养一位男孩帮助他们干农活,不想却等来一位女孩,他就是安妮,一个活泼可爱、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女孩。他想象力丰富,常常幻想出美妙的事物,就因为这样,他给这对兄妹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他常常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但是在马瑞拉严格的管束下,一天天进步,最终成为一名教师,并在亚芬里照顾马瑞拉。

  安妮长的不算漂亮,红头发,满脸雀斑,爱唠叨,说俗点儿就是太啰嗦了。她还爱幻想差不多每见一个事物就能,立刻想出点什么。她也是孩子会犯错,比如臭骂林德太太,用石板教训吉尔伯特,误用葡萄酒把戴安娜灌醉,把止痛药当成香草精加在蛋糕里,多么可爱呀,让人忍俊不禁。但每次做错事以后都会从错误中总结教训,保证下一次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值得我们学*。

  我好好想想我不也犯过错吗?那件事可好笑了。那年,妈妈背着我久了,我就想撒尿了。在妈妈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我就憋住尿,继续趴在妈妈的背上。妈妈终于停下来了,我从背上下来。不知是因为我尿憋急了,涨红了脸,还是其他原因,妈妈察觉出了异样,脱下我的裤子。“嘘”一泡微黄的尿射到妈妈的脸上。呀!完了,尿撒妈妈身上了!瞧,我也犯过错。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世界上有一个道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有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有所作为。

  读书之《绿山墙的安妮》读后感600字 2

  绿山墙的安妮是加拿大名作家露西·蒙哥马利的著作。看完第一章我就喜欢上书里的主人**妮,迫不及待的想用最短的时间看完全部故事,最后我用一天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这算是我的“神速”了。

  马瑞和马瑞拉兄妹收养了一个小女孩安妮,但马瑞拉想收养一个可以帮他们干活的小男孩,安妮知道以后很伤心,但安妮没有哭泣,很坚强,还是继续做快快乐乐的小女孩,善良、乖巧;最后博得了马瑞拉的喜爱。

  如果我是安妮,知道马瑞拉不喜欢自己时,一定会伤心大哭,因为我是个爱哭的女孩。看着安妮的故事我想到了我的妹妹,妹妹有时候虽然很霸道,但她很坚强,跌倒了从来不会软弱的哭,这一点常常是我学*的傍样;同样妹妹也很乖巧,知道说甜言蜜语逗妈妈开心、知道给妈妈搬凳子、知道帮妈妈捶背,妹妹和安妮都是我的榜样,值得我学*的榜样!

  安妮考上了这座岛上最好的学校,学校决定送很优秀安妮到别的学校上学,但这时候,艾米公司破产了,马瑞们所有的财产都在艾米公司,马瑞因刺激,心脏病突发死去。而马瑞拉的眼睛又瞎了,善良的安妮决定留下来照顾马瑞拉。

  看到这,安妮的善良让我深深感动,同样也感动着马瑞拉。安妮的身上有我们所有人学*的优秀品质,安妮善良、坚强、乐观;我呢,我自认为我是善良的,但是要做到坚强和乐观就有点难了。安妮会做很多家务,是马瑞拉的好帮手,我却什么都不会做,偶尔只会收拾自己的书桌,遇到一点小事就哭鼻子,有孝顺、勤劳的心,却没帮父母做过力所能及的家务。

  安妮的乐观善良是我学*的榜样,同样也是激励我改掉坏*惯的动力,我也要像安妮一样,做个善良、乐观、坚强的女孩。

  读书之《绿山墙的安妮》读后感600字 3

  最*,我读了一本书《绿山墙的安妮》,生动的内容,感人至深的情节一下子吸引了我,我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

  《绿山墙的安妮》主要讲了一个叫安妮的小女孩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安妮是个孤儿,从小被人领养,性格胆小孤僻,自上学开始,历经坎坷,奋发自励,从没有朋友到懂得友情,从学*欠佳到成绩优异,经历了生活的风风雨雨,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教师。安妮的经历深深打动了我,这虽然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是对我的教育却是深刻的。

  我虽然没有安妮坎坷的生活经历,但我小时候的个性有点像小时候的安妮。爱面子、胆小、不自信,读了《绿山墙的安妮》就好像喝了一杯清醒剂,深深地感到安妮才是我学*的榜样。

  安妮的成长经历对我的生活和学*会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首先,一个人要自尊、自强,安妮虽然是个孤儿,但她不自暴自弃,而是勇敢面对现实,主动与人沟通、交流,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许多朋友。我胆子不算大,不大敢和别人沟通,读了安妮的故事使我明白了应当怎样树立自信,怎样与人交流,从而变成一个活泼、开朗、有爱心的孩子。

  其次,要实现梦想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安妮从一个胆小怕事的孤儿,通过自身的努力,终于成为了一名受人尊敬的优秀教师。我我的数学成绩总是上不了90,一度非常伤心和难过,安妮的经历告诉我天上不会掉下馅饼,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不经过艰苦的努力,就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从现在开始,我要像安妮学*,努力克服爱面子、胆小、不自信等坏毛病,我想只要认真付出,就一定会有结果,因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读书之《绿山墙的安妮》读后感600字 4

  这个学期,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一本感动上千万心灵的书——《绿山墙的安妮》。故事主要讲述了一对老兄妹打算从孤儿院收留一个男孩干农活,不料阴差阳错,孤儿院送来了一个爱幻想的女孩——安妮,她因为独特的性格不断闯祸,也不断改正错误。安妮身世凄惨,但她乐观、聪明而刻苦,凭着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大学,获得了艾弗里奖学金,但为了照顾生病的玛丽拉,毅然放弃了去大学深造的好机会。

  安妮的天真、爱幻想使她闹了不少笑话,但她善良、坦诚的心赢得了更多真挚的友情和爱。安妮爱她的新生活,爱亲切的大自然,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因而她的生活过得快乐充实、朝气蓬勃。虽然她历经苦难,长的也不漂亮,但她那积极、乐观、善良的性格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大家慢慢都喜欢她了,她还凭着自己的刻苦学*考上了女王学院,获得了艾弗里奖学金。她克服了一个个困难,让自己的梦想一个个实现了。

  安妮整天沉浸在自己奇妙的幻想中,把樱桃树想象成白雪皇后,把小溪想象成树神水泡,把云杉树想象成了闹鬼的森林,把小溪的回声和壁炉的影子想象成两个知心朋友,向她们诉说心事,把苹果树想象成红衣姑娘……她这些奇思妙想也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安妮还有一个颗感恩的心,本来刻苦努力的她,因为马修的去世更加坚强了。玛丽拉因为即将失明和她们存钱的银行倒闭,打算卖掉绿山墙农舍,但安妮为了留住自己亲切的家和童年的回忆,以及照顾即将失明的玛丽拉,做出了莫大的牺牲,毅然放弃了去大学深造的好机会,留在故乡阿冯利教书。

  安妮有着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为人善良、乐于助人,同时也有一颗感恩的心以及追求理想的热情,安妮就是热情的火把,点燃了我心中勇于奋斗、积极向上、乐观和感恩的火种,安妮,我们做好朋友吧!

  读书之《绿山墙的安妮》读后感600字 5

  在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书,名叫《绿山墙的安妮》。这本书的作者是加拿大的露西。蒙哥马利。

  这本书是讲述了绿山墙农舍的卡思伯特夫妇想领养一位男孩,帮田里干活。就要亚历山大。斯潘塞太太从新思科夏带的孤儿院领养一位男孩。让卡思伯特夫妇吃惊的是斯潘塞太太从新思科夏带的孤儿院领养的是一位爱幻想,喋喋不休的红发女孩,像一个小精灵似的。这个小精灵像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闭塞的农舍乡村。这个红发小精灵般的女孩叫安妮,天性活泼乐观,想像力极为丰富。她的天真和幻想使她闹了不少笑话,但她的善良和直率也使她赢得了友谊和真挚的爱。她爱生活、爱自然、爱周围的每一个人。这种爱使她随时得到回报,因而生活得快乐充实、生气蓬勃。人生世间,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这少女纯真的爱。安妮最拿手的就是梦想,她梦想远大的成功,也梦想秘密的白马王子。但她不像别人,长大了就把梦想丢进垃圾筒里,而是将它变成了对*庸现实的包容和超越。她聪明而勤奋,凭着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大学,但为了照顾玛莉拉,她又放弃了学业。令人十分感动。

  安妮生性乐观,尽管总是喋喋不休,还爱幻想,但是她的天真让我感到无比可爱——把止痛药当作香草浆加在蛋糕里;臭骂林德太太;因为“胡萝卜”这个外号与班上最帅的男孩闹别扭……安妮的童真无邪令我哈哈大笑。

  安妮长得并不漂亮——红头发、还有满脸的雀斑,但是安妮有着一颗纯洁善良的心,她爱幻想,一切*凡的事物在她眼中都是妙趣横生。虽然她在1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虽然她在孤儿院里没有朋友,虽然她生来并不美……但是上帝很公*,赐予了安妮生性乐观、爱幻想……

  我们应该向安妮学*,学*安妮的执著;学*安妮的纯洁;学*安妮拥有一颗纯洁无瑕的心灵。大家一起向安妮学*吧!


《数学之美》读后感范本五份(扩展9)

——《谈美书简》读后感800字范本5份

  《谈美书简》读后感800字 1

  这几天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朱光潜的《谈美书简》,大体回顾一下,有不少收获。这些收获,不是在自己的认识领域开疆拓土,更像是考前老师拿着一幅思维导图,把自己之前接触过、学*过的一些东西梳理一下,升华一下。甚至让人有一种“嗨,这不都是一个题嘛!"的那种感觉。

  《谈美书简》这本书应该是初中、高中阶段的“必读”书目中的一员,现在才读,有种补课的感觉。但是,在读的过程中,我时常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些内容高中时候的我能读懂吗?

  大概率是读不懂的。顶多也就是似懂非懂,然后不懂装懂。

  但是,我相信有很多中学生是能很好理解这本书的内容的。“悲剧与喜剧的核心区别,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文学作品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这些很多都是我上大学之后才慢慢接触,然后还只是一种模模糊糊、感性的认识。作为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我尚且如此,我姑且厚着脸皮推测,半数以上的学生在高中应该也是不太能完全读懂《谈美书简》的吧。

  但是,肯定会有学生能读得懂,他们也需要这样的书把他们脑海中不太成体系的想法梳理清楚。我觉得这就是设立一些“必读书单”的意义。不是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顾问”或“导师”,告诉你现阶段你需要读哪本,接下来应该再读哪本。对于大多数人,我们只能“广撒网”,把有营养的,学生能读懂的、应该读懂的,甚至以后能读懂、需要读懂的统统都列出来。我想这才是“必读书目”的意义。

  有人能在高中读懂像“谈美”这样书,而我那时读书更像是在“浏览情节”,就像视频网站上“三五分钟看完什么什么”。教了几年书,接触过不少非常优秀的学生,人与人差距真的是普遍存在的。那时候有人跟我说农村出来的孩子学文科考清华考北大什么的要比学理科更难,我是有点不服气的,觉得自己已经“懂得挺多了”。现在想想,大概率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差距这种东西,可能是“当事人”看不出来吧。

  《谈美书简》读后感800字 2

  什么是美?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许多人认为,看过去舒服的就是美的;也许更深一层,会说心灵美也是一种美。但这些感受都比较浅显,看过朱光潜的《谈美书简》后,我知道了朱光潜先生眼中的美。

  光潜先生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该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委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先生不尚空谈、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这很值得我们广大中学生学*。

  也许第一眼看到上面那段话,你不会有太深的感触,但如果你专注地把这一整本小书读完,你必会为朱先生治学为人的态度所折服!书中其中最能领略到的是光潜先生非常经典的对美的分析论证: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但是人类历史生生不息的;美是无处不在的,但是要靠人们细心发现的;美是客观事物加主观态度产生的,但是缺一不可。物质是可以用尽的,而无形的美是可以代代流传供世人享用的。

  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后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灵、精神的健康成长。其实美感无时无刻都冲斥在我们生活当中,从最简单的吃穿住行来说大多人们都会选择环境优美安静的餐厅就餐,因为感官的满足可以提高食欲。穿衣打扮已经是现代人每天必备的功课,这可以让人更有信心每天可以有一个好的开始。房屋装修也是一门美学功课,明亮宽敞、舒适已经是老掉牙,而自己感觉和概念才让它与众不同,比如:欧式概念、田园风格、东南亚感觉、日式家居或者中西合璧等。独特的家居风格可以代表主人的独特性,更能让他享受其中。车子基本性能就是带步,而且现代人更追求的是外观流线性、颜色等。所以美感不是实用主义,是不带有功利心态的心理活动,美感可以让人们得到心里上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

  在《谈美》这书中,通俗易懂,使我对美学有了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认识。最美丽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态度,所以,我想每个人都应读一读《谈美》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语言,会让你喜欢上《谈美》,读完后,一身轻爽,净化了心灵,提升了精神世界。相信它会对你有所启示的。

  《谈美书简》读后感800字 3

  最*几天,我爸推荐朱光潜的《谈美书简》给我,我随意地翻了翻,发现除了书信没有其他的东西,觉得无趣就放了下来。过了几天,当我翻到傅雷写的《傅雷家书》时,我突然想到,会不会《谈美书简》也是本很好看的书呢?我便带着怀疑的态度读了起来,读完后才感到,这本书实在是太棒了!

  这本书中,写的都是朱先生自己的亲身经验以及他所总结的很多人生道理和观点。我觉得虽然是简短的几句话,但是真的是把人生上许多不起眼的、重要的地方都勾勒了出来,让我们看到了这些曾经被我们忽视的东西的重要性。我想如果只是单纯的把人生大道理写下来,我想不会有太多的人接受的。聪明的朱先生便用书信的形式,再加上用形象的语言解释抽象的美学感念,让我们很容易接受。

  在“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中,有几句话写得很好:“种田的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所以俗话说:‘家花不比野花香’。人对于现在和过去的态度也有同样的分别……”看,仅仅是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却把道理说得那么清楚,而且也用了几个简单的例子,让我们很容易接受。朱先生用很朴实很精确的语言将一系列抽象的美学概念给我们描绘了出来。其实我们应该常常站在别人的角度多去思考问题,考虑人家是怎么看我的,了解人家对我的态度;有时,也要了解到人家的生活方式适不适合我,而不是盲目的思考做决定。大部分人都会因为盲目而错失良机,总是会因为不肯定所以不好好坚守自己的东西。

  除此以外,这本书也诠释了很多的人生道理,让人百看不厌。难怪我父亲在我看这本书之前就告诉我,如果你看了这本书,精神领域基本上就上了一个层次。现在一感觉,真的是这样啊!小小的《谈美书简》,总共可能不到7、8万字,但是其中每行每列都渗透着朱先生亲身实践了一辈子的认真态度,不得不感动你我。我想他的这些文字会促使我一点点的成长,让我看到一个深层次人的所作所为。

  朱先生把自己的一生奉献到了这里,难道我们不应该敬佩他嘛?

  《谈美书简》读后感800字 4

  《谈美书简》是一本系统性的美学著作,是由朱光潜老先生所编著而成。《谈美书简》一共收录了13封信,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美学方法研究;二是美学范畴研究;三是美学实践研究。而我所选择阅读的是第八封:关于形象思维。

  在第8封信中,朱光潜认为文艺创作应以形象思维为主,以抽象思维为辅。他认为形象思维就是想象,在西方,古罗马的菲罗斯屈拉特,*代英国的培根都强调过想象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在我国古代,屈原在《远游》中和杜甫在《咏怀古迹》里都使用过想象这个词。

  形象思维就是运用形象进行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形式,但它们的功用是相同的,就是通过开动脑筋来掌握和解决面临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它们既是一种实践活动,又是一种认识活动。不同的是它们所运用的形式。思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掌握具体事物的形象,如声、色、形、味等,通常称之为感觉、印象、观念或表象。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都经历了这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便显出不同的特点:形象思维把从感性认识得来的各种映象加以整理安排,来达到一定的目的,抽象思维是把许多感性形象加以分析和综合,求出每类事物的概念、原理或规律;形象思维由原始的感性认识飞跃到生动具体的典型形象,而抽象思维则由原始的感性认识飞跃到抽象的概念或结论。

  文艺创作就不能单单依靠形象思维。因为文艺不仅要用形象去思维,还要对形象进行重新组合和安排,以造出典型形象,即新的形象整体。文艺创作一般都有个构思阶段,思想情感白热化阶段,还有一个修改阶段。于我们学设计专业的同学,了解这是很有必要的。在创作时也要学会用形象去思维,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学了这么久的美学,也看过一些关于谈论美学的书籍,而朱光潜先生的这本《谈美书简》是为了回答美学爱好者陆陆续续提出的问题而写成的,由于特定的读者对象,作者不能不考虑如何才能深入浅出地说明问题,让读者能够读懂看透,从而使艰深的美学概念、范畴、原理变得通俗易懂,所以作者没有采用学术专著的形式。精确的语言解释抽象、深奥的美学概念、范畴、原理。让初学者能融会贯通。

  《谈美书简》读后感800字 5

  作为一个美学家,作为一部谈美的书,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一书专心谈了美感态度,对美感态度作了深入浅出的阐发。

  朱光潜在书中,把人生态度分为三种: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实用态度求的是善,科学态度求的是真,美感态度求的是美。于是,真、善、美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生。文章层层递进,从人们看待事物的三种不同态度到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中让我们知道美从哪里来,究竟什么是美感,明白了什么是美感之后进而讨论美本身,在“美究竟是什么”的讨论中让我们明白美和自然的关系,让我们明白了欣赏的道理,朱先生于是换一个方向从讨论创造入手,让我们明白创造本身以及与情感、格律、模仿的关系,进而明白美的特点。该书渗透了朱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正如书中文字:“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在当今义务教育阶段,一切学*都应该自美的体会开始,美育的有效途径是培养美感的敏锐度,真正的任务在于激发学生审美能力,形成一种判断力。正如朱光潜的人生观:人生的艺术化。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比较广义的艺术。

  学术界有人指出:“朱光潜对美学的理解可以说是非常之深,他对西方美学的介绍,在《谈美书简》中已经达到了一代大师的化境。下面我们来欣赏一幅西方的美术作品——《向日葵》。

  这是荷兰画家凡高的油画作品,作品以饱满而纯净的黄色调,展示了画家内心似乎永远沸腾着的热情与活力,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仅散发着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那一块块灼热的黄色,不仅融集着自然的光彩,而且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激动。画中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实写照,而是画家生命和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他以火一般的热情为生活高唱的赞歌。

  我们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数学之美》读后感范本五份(扩展10)

——春之美范本五份

  春之美 1

春之美

盼望着,盼望着,终于盼来了春天的脚步。

在蓝得有点儿白的天上,几片薄纱似的白云,在天空中慢慢悠悠地飘荡着。这时已临*中午了,春天的太阳红起了脸,变得十分温柔,散发出来的阳光,令人暖洋洋的。要是能在这样的阳光下,打个盹儿,那是多么幸福呀!

微风也带着一丝温暖,向你吹来,就像亲爱的母亲用手抚摸着你的脸庞,让你有一种亲切的感觉。风带来了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和着青草的味道,还有各种花的芳香,使你感受到春的清香、大自然的.气息!

走在这美丽的花丛旁,发现开满了各种小花: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落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在那儿眨呀眨的,好像在说:“快来 看看我们吧!你们来评评,我们中谁最美!”

一旁的桃树、杏树、梨树,更是争鲜斗艳,都开满了花儿在比呢!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花儿是美的,这味儿是甜的!令人醉于此中。

那还有一片儿刚刚爆青的柳林,露出了鹅黄色的嫩芽。瞧,那几株靠*小河的垂柳,正在清洗着自的长发呢!

前面的那条小河,正潺潺流淌着,犹如一中小信鸽,送来了远方春天的问候

啊,多么美好的景像呀!“我”傍花随柳过前川,心里十分愉快。对呀,这一生机勃勃的景像,都能使可当时的路人并不了解“我”快活的心情,还以为“我”在学那些偷懒、贪玩的少年们。

  春之美 2

春之美

春天来了,山绿了,地也绿了,五颜六色的鲜花竞相开放。我家的小院里,茶花树上结出花骨朵儿,含苞欲放,像是春姑娘在呼唤着它;桃花粉红粉红,像小姑娘红扑扑的'脸蛋;玉兰花散发着香味,向大家预告着春的气息。 

“沙沙沙,沙沙沙”,怎么回事?原来是春雨公主落到了小草上,有的树上已经长出茂盛的叶子,而有的树上才发出浅绿色的嫩芽。大树上有一只小鸟在做巢,花丛中,蜜蜂正在欢快地采着花蜜。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一切是多么的美好啊!

  春之美 3

春之美

春悄悄地来了

如一个害羞的小女孩

轻挪小脚

点绿了大地

只是那样的.,繁星点点的绿

却给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

抬头便触到了刚抽出新芽的嫩柳

望着新生的小生命

心中满是感动

踽踽独行山间小路

默默欣赏这神奇的一切

四季交替

花开花落

云卷云舒

大自然的轮回由春开始!

  春之美 4

春之美

春,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穿过指缝,进入眼帘中。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轻柔地吹过湖面,将残冰融化,小鸭子们迫不及待的便下水洗澡了,欢快的叫着,在水中嬉戏,这意味着春的.到来。桃花妹妹也耐不住寂寞,微笑着立在枝头。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万物,品尝春雨后的禾苗带着雨珠向上拉了拉身子。小草经历了“野火烧不尽”的考验,来到”春风吹又生“,从大地妈妈的棉被中苏醒,眨着小眼睛晃动着小脑袋好奇地望着这个奇特的世界。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风是一把把钥匙,它带来温暖和轻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春天的大门打开了。春风是温暖的,是轻柔的,它吹遍一切,它亲吻着大地,将燕子邀请到南方,燕子站在电线上,远远地看着,像极了一道悠扬的五色乐谱,只要用手轻轻地弹奏就会谱出优美的乐曲。

春,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它将红色给了牡丹;将绿色给了小草和绿叶;将蓝色给了小溪和天空;将青色给了大地。

春,点缀了大地,唤醒了酣睡的大地。

春,我愿守在你的身旁,一辈子欣赏你的美。

  春之美 5

春之美

春,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季节;春,似一个小姑娘,带着生机勃勃的.气息来到大地;她,让小草绿意盎然;她,使河流恢复了天生的金嗓子。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天这个小姑娘滋润了大地,温柔、体贴,春雨无声无息的滋润着大地;春雨,使大地中的种子萌芽,使整个大地变得绿油油的。

春风,是多么的温和,多么的宜人;她,使柳树的头发变得更加美丽、更加潇洒。

相比夏雨,春雨更加温柔,不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相比夏风,春风显得没有那么的猛烈。

与秋雨相比,春雨没有那么冷,而使人感到温和;与秋风相比,春风不像秋风那么残酷无情。

春,她无私奉献,春,她温和体贴,春,她永远美丽!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