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通用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教学反思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通用1

  本节课围绕“转变学生的学*方式”这一理念,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一些规律。具体表现在:

  1、情景式的复*,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传统的新授课,教师的预设局限性太大,往往把这节课所需的知识基础替学生“提取”出来,然后进行课前铺垫。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学生的主动权不够,教师“抱着走、领着走”,结果只能是“学生遇到新的情景就束手无策”。因此笔者在活动开始前,设计了“帮助蓝猫介绍计数器”的复*环节,提出了一个极具开放性的问题,“哪位小朋友能帮蓝猫认识一下计数器呢?”可以让每个小朋友都有话说。这样,学生自主复*的效果明显比教师复*要好的多。表现在:(1)数位位置:左边的是十位,右边的是个位。(2)数位位值:个位上摆一颗表示一个一,十位上摆一颗表示一个十。(3)数位上表示数:如果个位放一颗,十位放两颗就表示21。(4)数位表的好处:表示数很方便。……事实上这些“介绍”都为后面教学的展开作了铺垫,学生在向自己喜欢的动画人物介绍自己所学的本领时,自信心得到了提升,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操作式地探究,经历学*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我们不能将事实的真相轻易地告知学生,而要让他们通过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引起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唤起学生讨论的积极情感,让他们的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天生其人必有才”,乐于探究是儿童的天性。学生身上蕴藏着自主学*的潜力,教师要大胆放手,尊重他们探究的需要,创设可供探究的条件,引导他们在探究中学*、感悟。

  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鉴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该实践活动能够充分利用儿童喜欢动手操作的心理,笔者设计一些有层次的“玩法”:尝试摆、探究摆、运用摆、模仿写,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悟100以内的数和相关的基础知识。在让学生体验知识的过程中,笔者不仅注重了“基础知识的感悟”,而且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些数学的意识,如猜想、验证等。学生在猜测用“10个圆片可以摆11个数”后,教师质疑:“到底对不对,我们可以怎么办?”、“那好就动手摆摆看。”……设计的意图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这个知识,而是有一种“验证”的体验,逐步培养学生检验的意识。

  3、开放式地评价,用喜欢的方式学。

  “以学生为本”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发扬个性,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进行探究、学*。如在展示“3”个圆片摆法的时候,笔者设计了一些评价的问题:摆了哪些数?你是怎么摆的?你喜欢哪个小组的顺序,为什么?……等问题,引导“生生评价”,从而进行自我的建构和完善。再如在“探究规律”和“模仿写”这些环节的设计上也都有体现,抓住“你有什么新发现”和“这些数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两个问题,留给了学生无限的思考空间。

  短短的一节课已经结束,但它却留给笔者长时间的深思: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究性学*的理念已渗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如何使师生真正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低段学生的探究欲望强与探究能力低的矛盾如何突破?是我们每位实践新课程的老师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笔者仅以此课想与同行共同探讨。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通用2

  听课不停学第四单元,我们网络上课一个多月了,省厅有电视直播课,但是第四单元已经结束,最后一节活动课没有直播课,我觉得这节课很有上的必要。1.培养孩子动手能力;2.在活动中更好巩固数位和位值的概念;3.培养孩子有序思考。4.了解圆片个数与摆出不同数的个数之间的关系。于是我见缝插针,今天下午直播了这节课。由于是网络直播,不能很好地和孩子们面对面直接交流,又不能留太多时间的操作时间,但是这节课就是让孩子这操作中找规律,面对困难,我采取了以下措施:提前一天让孩子预*,把预*内容方法详细发给孩子,把老师做的课件也提前发给孩子。

  预*准备

  (1)20个小圆片(也可以十其他小物体);

  (2)两张大一点的卡片,分别写上“十位”和“个位”,孩子摆的时候在这下面摆;

  (3)提前在练*本上准备好记录表格,便于课堂上我们进行数据统计与整理。

  例如用1个圆片摆出来一个数就把这个数写在“组成的数”一栏,最后看摆出几个,再填“组成的个数”。

  预*时:

  1.让孩子动手摆一摆,分别用1个,2个,3个,4个,5个圆片摆出来的结果,并做记录,(如果孩子不摆,画的话需要的记录表会很多,所以动手摆)摆一个记录一个,可以按老师的要求也可以自己根据课件里面的自己整理。可以把自己摆的过程录成小视频发打卡组里。(打卡一组录3个圆片摆的过程,2组录用4个圆片摆的,依次类推)

  2.后面用6个,7个,8个,9个圆片摆的谁理解了可以把摆的过程录成小视频.

  上课时尽量和孩子互动,1.整理好孩子提前发的视频,根据上课情况播放;2.让孩子这互动版面上直接扣出答案并及时反馈;

  虽然网课条件有限,但是孩子们学*热情不减,反馈不错。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通用3

  “摆一摆,想一想”就是先摆后想,边摆边想,在摆的过程中想,在想的过程中摆。本节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充分安排了不同的摆学具,也不失时机地点拨学生的想规律。在摆和想的过程中,巩固了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加强了对数位的认识;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意识、形象思维、归纳能力、抽象思维等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培养和提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本节课的设计让孩子们在玩学具的基础上引导在数位上摆数,这是一年级学生学*数学的.一个重要方式。适当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而且更有利于学生探索规律,寻找事物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本节课在这方面体现得较为突出。如:本节课中进行了多次活动,学生通过摆一摆、记一记、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在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找到了规律,我觉得更为成功的是学生获得了学*的快乐。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具为材料体验学*过程。如:第一次活动:学生用1个圆片、2个圆片、3个圆片摆数。摆数时要动脑筋,怎样才能摆的既快又不遗漏,为学生发现摆数规律作铺垫。第二次活动:学生用4个圆片、5个圆片摆数,课上安排让各小组介绍摆得快的经验,激发学生探索摆数规律的欲望。当学生用6个圆片、7个圆片8个圆片……摆数时,我就抓住时机提出,不摆圆片,能直接写出个圆片7个摆出的数吗?这时学生的兴趣高涨,继续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使摆数的规律自然而然的产生,不仅注重学生的动手和动脑密切相连,而且学生的思维也非常活跃,几乎都发现用圆片在数位上摆数的规律,这看似简单的合作探究活动,却蕴涵着丰富的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排列组合方法,这不正是一种有价值的数学实践活动吗?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通用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通用 (菁华3篇)(扩展1)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1

  《摆一摆,想一想》是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最后一个知识点。教材中设计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进一步巩固数位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

  作为一节综合实践课,较欣慰的是,小朋友们能井然有序的完成我的活动要求。连*时比较容易出现乱子的“摆一摆”,也控制在可行之内。较可取的有以下3点:

  1、让学生在形象的动画中体会学*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动力。在新课的开始,我用可爱的卡通形象——牛牛,和小朋友们交朋友。再利用牛牛变出的珠子,在计数器中摆一摆。通过动画的展示,新知的引入显得更为自然。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的动机,使学生学*情绪高涨,达到学*的最佳境界。

  2、让学生在同桌的合作中体会集体的智慧。

  在再次熟悉摆法的探索中,我让同桌之间一生摆,一生记录,集体探究4、5、6颗珠子的摆法。小朋友们在互相探究、互相合作中纠错、提高。

  3、让学生在多样的*题中体会数学的魅力。

  在巩固练*中我安排了“我会填”、“我会判”、“我会猜”这3个环节,在紧扣教学重难点的同时,以多样,层次性的*题来检验小朋友们的学*效果,更让小朋友们在多样的练*中体会数学的魅力。除此之外,我还设计了延伸的拓展练*:摆9颗以上的珠子,让学生深刻地感知每一个数位最多只能摆9颗珠子。

  当然这节课的缺点也是明显的:

  1、放手不够充分

  作为一节综合实践课,本意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但在实际操作中,为防止学生脱离我的预设,我步步为营。2颗珠子,先摆再讲解;3颗珠子,先摆再讲解。直到4、5、6颗珠子才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操作不多,活动时间不够,活动性不强,化实践课为常规课,这点需要反思。

  2、引导不够有效

  特别是在找规律这一环节,因为我给小朋友的是一个完整的大表格,竖竖横横斜斜的都对的特别整齐。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竖竖斜斜的数字间的规律,但他们没有深入的找一找横横的,也就是每一颗珠子所摆出的数字间的规律。而这点恰恰是这节课的关键。因此在表格的处理和呈现中,我可以对其他的进行弱化,着重某一行的找规律。

  一堂好课是上出来的,是磨出来的,更是钻出来的。一次次的试教,让我在不足中寻找差距。再次感谢前辈们宝贵的意见,让我反思中提升。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2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摆一摆,想一想”是一年级下册的一节数学活动课,目的就是先摆后想,边摆边想,在摆的过程中想,在想的过程中摆,在摆和想的过程中,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加强对数位的认识;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归纳能力、抽象思维得到培养和提高。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节课的课堂中,我化“静”为“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娱乐中、探索中激发起学*的兴趣,同学们在我创设的民主、*等的气氛下,思维开拓了,能力发展了,头脑也灵活了,参与意识增强了,合作交流的意识也浓了。在整堂课中,我就是让“动手操作、动手实践”贯穿始终,让学生在用学具变魔术,创造出一系列的数,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有规律地摆出来,并写出来呢?然后,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归纳,发现100以内的数的特征与排列规律。让学生体会到学*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3

  摆一摆,想一想”是一个纯数学探索实践活动课,就是让学生先摆后想,边摆边想,在摆的过程中想,在想的过程中摆。在摆和想的活动过程中进一步认识100以内的.数,加强对数位的认识。这个实践活动操作简单,规律性明显,能比较好的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惯:加强条理性,善于观察,思考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喜欢玩的天性,把“玩”引入课堂,让学生用一张小小的圆片在数位表上玩摆圆片的数字游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摆和想的过程中,巩固了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加强了对数位的认识;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意识,形象思维,归纳能力、抽象思维都不同程度的得到培养和提高。在用三个圆片来摆数的时候,学生摆出了3、12、21、30。没有一定的顺序,只是摆了一个写一个。找了3个学生上来都没有一定的规律,这个时候我就引导学生去摆,可以把圆片都放在个位上或者十位上一个一个来挪,这样,孩子们基本上就掌握了规律。所以在下一个环节用四个,五个圆片来摆的时候,大部分学生会用规律摆。在第三环节我就让让学生脱离用圆片摆来直接写出用7、8、9个圆片所表示的数,可是由于前两环节还有少许学生体会的不充分,缺少规律的总结,学生在这一环节还是脱离不了用圆片来摆。不过,总的来说,孩子们大部分都会根据规律来写数了,教学目标算是达成了,就不知道课后作业会如何。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通用 (菁华3篇)(扩展2)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通用 (菁华3篇)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通用1

  听课不停学第四单元,我们网络上课一个多月了,省厅有电视直播课,但是第四单元已经结束,最后一节活动课没有直播课,我觉得这节课很有上的必要。1.培养孩子动手能力;2.在活动中更好巩固数位和位值的概念;3.培养孩子有序思考。4.了解圆片个数与摆出不同数的个数之间的关系。于是我见缝插针,今天下午直播了这节课。由于是网络直播,不能很好地和孩子们面对面直接交流,又不能留太多时间的操作时间,但是这节课就是让孩子这操作中找规律,面对困难,我采取了以下措施:提前一天让孩子预*,把预*内容方法详细发给孩子,把老师做的课件也提前发给孩子。

  预*准备

  (1)20个小圆片(也可以十其他小物体);

  (2)两张大一点的卡片,分别写上“十位”和“个位”,孩子摆的时候在这下面摆;

  (3)提前在练*本上准备好记录表格,便于课堂上我们进行数据统计与整理。

  例如用1个圆片摆出来一个数就把这个数写在“组成的数”一栏,最后看摆出几个,再填“组成的个数”。

  预*时:

  1.让孩子动手摆一摆,分别用1个,2个,3个,4个,5个圆片摆出来的结果,并做记录,(如果孩子不摆,画的话需要的记录表会很多,所以动手摆)摆一个记录一个,可以按老师的要求也可以自己根据课件里面的自己整理。可以把自己摆的过程录成小视频发打卡组里。(打卡一组录3个圆片摆的过程,2组录用4个圆片摆的,依次类推)

  2.后面用6个,7个,8个,9个圆片摆的谁理解了可以把摆的过程录成小视频.

  上课时尽量和孩子互动,1.整理好孩子提前发的视频,根据上课情况播放;2.让孩子这互动版面上直接扣出答案并及时反馈;

  虽然网课条件有限,但是孩子们学*热情不减,反馈不错。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通用2

  案例:

  《100以内数的认识》中,有一个“摆一摆、想一想”的活动。上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用2个圆片摆数(注意:只摆一位数或两位数)

  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摆的。

  十个 十 个 十 个

  2 1 1 2 0

  小组合作:用3个、4个圆片摆数(3个同学摆,小组长作好记录,不要有重复的数) 312 21 30

  4 13 22 31 40

  小结:怎样摆才能使数不重复、也不落下。

  独立练*:分别用5个、6个、7个、8个、9个圆片摆数。

  汇报。

  学生汇报时我把学生的作品贴于黑板上,并整理写出学生口答的数,如5、14、23、32、41、50等。整个过程,我用“谁还摆出了不同的数”作为引导语让学生回答,提问了许多个学生。

  课后反思

  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采用“一问一答”式的反馈方式。我们知道,用5个、6个、7个、8个、9个圆片摆数可以摆出40个数,如果让学生一个一个来说,显然很浪费时间。针对这一情况,我可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而不要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即当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时,可有意识地选取不同做法的同学到黑板上贴作品,写数,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他们写的数是否有重复或落下?”这样,学生的学*信息可以同时呈现出来,而且信息面比较广。实践证明,这种收集学生学*信息的方式在数学课堂上能达到省时高效、多方位收集学生信息的目的。现在,我还想培养学生能够主动到黑板上展示自己的做法,而且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判断,只有自己的做法跟黑板上的做法不一样才到上面写,这样,又可避免做法重复现象。当然,要培养学生具有这种*惯和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我还要不断地实践、努力。

  总之,对于自己的教学,我要加强反思,努力找出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实验少走弯路,取得成功。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通用3

  “摆一摆,想一想”就是先摆后想,边摆边想,在摆的过程中想,在想的过程中摆。本节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充分安排了不同的摆学具,也不失时机地点拨学生的想规律。在摆和想的过程中,巩固了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加强了对数位的认识;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意识、形象思维、归纳能力、抽象思维等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培养和提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本节课的设计让孩子们在玩学具的基础上引导在数位上摆数,这是一年级学生学*数学的.一个重要方式。适当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而且更有利于学生探索规律,寻找事物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本节课在这方面体现得较为突出。如:本节课中进行了多次活动,学生通过摆一摆、记一记、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在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找到了规律,我觉得更为成功的是学生获得了学*的快乐。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具为材料体验学*过程。如:第一次活动:学生用1个圆片、2个圆片、3个圆片摆数。摆数时要动脑筋,怎样才能摆的既快又不遗漏,为学生发现摆数规律作铺垫。第二次活动:学生用4个圆片、5个圆片摆数,课上安排让各小组介绍摆得快的经验,激发学生探索摆数规律的欲望。当学生用6个圆片、7个圆片8个圆片……摆数时,我就抓住时机提出,不摆圆片,能直接写出个圆片7个摆出的数吗?这时学生的兴趣高涨,继续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使摆数的规律自然而然的产生,不仅注重学生的动手和动脑密切相连,而且学生的思维也非常活跃,几乎都发现用圆片在数位上摆数的规律,这看似简单的合作探究活动,却蕴涵着丰富的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排列组合方法,这不正是一种有价值的数学实践活动吗?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通用 (菁华3篇)(扩展3)

——《小朋友想一想》教案 (菁华3篇)

《小朋友想一想》教案1

  教材分析:

  动物是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尤其是小班的孩子,他们喜欢学唱动物的歌曲、喜欢扮演各种小动物,喜欢猜猜一些动物小谜语,动物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依据孩子们的兴趣与需要,问答儿歌《小朋友、想一想》激发了孩子对问答活动的兴趣,激发了孩子对不同动物特点的了解和熟悉。在这个儿歌里,孩子更好的了解了一些常见动物的外形特征,耳朵长,是兔子,兔子耳朵最最长。鼻子长,是大象,大象鼻子最最长。儿歌语句简短、前后语句连锁,一问一答的节奏感很强,通过这个活动的学*,孩子能以点带面,了解到更多动物的不同特征,进行创编儿歌。

  活动目标:

  1、能借助小图片的帮助,主动学*儿歌,对儿歌中一问一答的形式感兴趣。

  2、了解各种动物的主要特征,并能根据问答的形式尝试仿编儿歌。

  3、体验问答活动的快乐。

  4、在学*歌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5、通过听、唱、奏、舞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与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动物小图片若干活动过程:

  一、玩猜谜语的游戏,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宝宝们,你们喜欢动物朋友吗?(喜欢),那你能做做你喜欢的动物的样子吗?(幼儿各自模仿动物的走路姿势、叫声等,其他幼儿猜测),老师点评。

  春天来了,有一些动物朋友要在这片绿绿的草地上做游戏,会是谁呢?他们就藏在谜语儿歌里面,我们得来开动小脑筋猜一猜,你们有信心吗?(有)那可要认真听、仔细看,还要开动小脑筋哦。

  二、学*儿歌内容

  1、谁会第一个来玩呢?出示谜语1的图片,小朋友,想一想,什么动物耳朵长?鼓励幼儿大胆猜测,介入(?)的学*:小问号要来考考大家:小朋友,想一想,什么动物耳朵长?

  耳朵长是什么呢?引导幼儿练说句型(耳朵长是兔子),多次练*这句句型,出示谜底图片,(兔子耳朵最最长)幼儿学说,前后连锁的句型渗透给孩子。小朋友真能干,猜出了这个有趣的谜语,我们看着图片,一起来学学这个谜语儿歌(指点图片时注意前后语句的连锁性)。相互问答,个别问答等形式。小朋友们真能干。耳朵长是什么动物呀?(兔子)整再来一次。

  2、谁会第二个来玩呢?你们有信心猜出来吗?(有)出示谜语2的图片,小朋友,想一想,什么动物鼻子长?鼓励幼儿开动脑筋,鼻子长是什么呢?引导幼儿练说句型(鼻子长是大象),出示谜底图片,(大象鼻子最最长),幼儿学说。小朋友真会开动小脑筋,猜出了这个好玩的谜语,接下来我们看着图片,一起来学学这个谜语儿歌。相互问答,个别问答等形式。小朋友们真能干。鼻子长是什么动物呀?(大象)完整再来一次。

  3、这两个儿歌有趣吗?需要我们小朋友开动小脑筋才可以呀,小儿歌的题目就是《小朋友,想一想》,完整的朗诵,一问一答,集体个别等不同的'形式,变化问的对象(幼儿名字、客人老师等),进行问答的朗诵,熟悉巩固儿歌。

  三、创编儿歌内容

  1、集体创编动物们长的真有趣,耳朵长是兔子,兔子耳朵最最长;鼻子长是大象,大象鼻子最最长。那还有谁会来玩呢?(提供两个动物图片供幼儿观察,发现有特点的地方)他们哪里长的很特别呢?请宝宝们相互说说,讨论一下。

  集体交流,老师抓住一个动物,引导幼儿创编。贴出相应的图片,集体朗诵励幼儿自己编出动物谜语儿歌,问答等不同形式。

  2、个别创编幼儿借助已*得的知识,进行个别的创编(蛇、长颈鹿、猴子、猪、袋鼠、河马等)

  四、游戏结束

  宝宝们真能干,不仅会猜谜语儿歌,还会编出许多的谜语呢,那还有其他很多很多的动物朋友我们也来编个谜语,让小朋友们猜一猜,好吗?

  教学反思

  《小朋友想一想》这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童歌曲,歌词生动形象,非常贴*儿童的实际生活“大象,白兔,长颈鹿,孔雀”,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把体现“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让课堂教学冲满生命活力。教学一开始,通过图片把孩子们带入动物世界里,把孩子们带入动物世界的情景之中,孩子们如身临其境,既受到了美的感染,又兴趣浓厚。在学唱歌曲过程中,坚持以培养幼儿的听觉为主:让幼儿边听音乐边欣赏图片,边听音乐边思考歌曲的情绪、表现的情景,随音乐节拍强弱弱的节奏感受歌曲三拍子的节奏特点、随音乐拍歌曲的节奏感受歌曲的节奏特点……,这样使幼儿能够在音乐中去聆听、去感悟、去理解,在听中、在反复感受中自然而然的学会歌曲。在活动中我还注重面向全体幼儿,和幼儿的个性发展,让他们自由结伴,并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现、创作,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丰富的,根据自己的爱好,表现方式也是五花八门的,虽然最后他们创作出来的水*会高低不同,但重要的是他们参与了,互相合作积极动脑思考了,从而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培养。

《小朋友想一想》教案2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2、根据已有经验中小动物的基本特征来替换歌词。

  3、学*歌曲,尝试用问答的形式进行歌唱。

  4、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5、通过听、唱、奏、舞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与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1、歌曲《小朋友想一想》。

  2、图片:大象、白兔。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老师"小朋友你们去过动物园吗?你都见过什么小动物?"2、老师以问答的形式范唱歌曲(清唱)。

  老师:"大家都认识这么多小动物啊,那我要出一个关于小动物的问题,看谁能答上来。"(第一段:老师唱:"小朋友,想一想,什么动物鼻子长?"幼儿答后,老师再唱:"鼻子长,是大象,大象鼻子最最长。"第二段:老师在唱"小朋友,想一想,什么动物耳朵长?"幼儿答后,老师再唱:"耳朵长,是白兔,白兔耳朵最长。")3、提问歌曲中都问了什么?是怎样回答的;老师引导幼儿按照歌曲的节奏朗诵歌词。

  4、老师幼儿以问答的形式尝试唱歌曲。

  老师问,幼儿答,也可互换角色反复进行歌唱,增强幼儿对歌词的掌握和熟悉旋律。

  5、引导幼儿用简单的词语来替换歌词,创编歌曲。

  6、老师总结、评价,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小朋友想一想》这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童歌曲,歌词生动形象,非常贴*儿童的实际生活“大象,白兔,长颈鹿,孔雀”,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把体现“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让课堂教学冲满生命活力。教学一开始,通过图片把孩子们带入动物世界里,把孩子们带入动物世界的情景之中,孩子们如身临其境,既受到了美的感染,又兴趣浓厚。在学唱歌曲过程中,坚持以培养幼儿的听觉为主:让幼儿边听音乐边欣赏图片,边听音乐边思考歌曲的情绪、表现的情景,随音乐节拍强弱弱的节奏感受歌曲三拍子的节奏特点、随音乐拍歌曲的节奏感受歌曲的节奏特点……,这样使幼儿能够在音乐中去聆听、去感悟、去理解,在听中、在反复感受中自然而然的学会歌曲。在活动中我还注重面向全体幼儿,和幼儿的个性发展,让他们自由结伴,并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现、创作,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丰富的,根据自己的爱好,表现方式也是五花八门的,虽然最后他们创作出来的水*会高低不同,但重要的是他们参与了,互相合作积极动脑思考了,从而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培养。

《小朋友想一想》教案3

  目标

  在掌握歌曲的基础上,教师帮助幼儿根据图片尝试改编歌词,并用歌曲唱出来。

  准备

  大象、小兔、长颈鹿、松鼠、小鸟图片或玩具。学*歌曲《小朋友想一想》。

  过程

  1、出现大象、小兔的图片或玩具,请幼儿说一说谁的鼻子长?谁的耳朵长?

  教师和幼儿以对唱的形式一起唱歌曲《小朋友想一想》,复*巩固对歌中动物特征的认识。

  2、启发幼儿想一想其它动物的特征,可用图片辅助幼儿感知。如:长颈鹿脖子长、松鼠尾巴大、小鸟嘴巴尖等。练*改编歌词并试着唱出来。

  3、教师先领唱,随便唱出一种动物特征进行提问,请幼儿编歌词以唱的方式回答出是哪种动物。

  4、唱熟后,可请个别幼儿领唱进行提问,全体小朋友回答。

  建议

  让小班幼儿尝试改编歌词时,应选择简单易学的歌曲,歌词内容要有重复性,便于幼儿掌握。开始时,可通过图片、玩具帮助幼儿具体、直观地感知,进行改编。熟悉后,可摆脱视觉帮助的条件,直接进行改编。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通用 (菁华3篇)(扩展4)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1

  《摆一摆,想一想》是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最后一个知识点。教材中设计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进一步巩固数位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

  作为一节综合实践课,较欣慰的是,小朋友们能井然有序的完成我的活动要求。连*时比较容易出现乱子的“摆一摆”,也控制在可行之内。较可取的有以下3点:

  1、让学生在形象的动画中体会学*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动力。在新课的开始,我用可爱的卡通形象——牛牛,和小朋友们交朋友。再利用牛牛变出的珠子,在计数器中摆一摆。通过动画的展示,新知的引入显得更为自然。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的动机,使学生学*情绪高涨,达到学*的最佳境界。

  2、让学生在同桌的合作中体会集体的智慧。

  在再次熟悉摆法的探索中,我让同桌之间一生摆,一生记录,集体探究4、5、6颗珠子的摆法。小朋友们在互相探究、互相合作中纠错、提高。

  3、让学生在多样的*题中体会数学的魅力。

  在巩固练*中我安排了“我会填”、“我会判”、“我会猜”这3个环节,在紧扣教学重难点的同时,以多样,层次性的*题来检验小朋友们的学*效果,更让小朋友们在多样的练*中体会数学的魅力。除此之外,我还设计了延伸的拓展练*:摆9颗以上的珠子,让学生深刻地感知每一个数位最多只能摆9颗珠子。

  当然这节课的缺点也是明显的:

  1、放手不够充分

  作为一节综合实践课,本意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但在实际操作中,为防止学生脱离我的预设,我步步为营。2颗珠子,先摆再讲解;3颗珠子,先摆再讲解。直到4、5、6颗珠子才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操作不多,活动时间不够,活动性不强,化实践课为常规课,这点需要反思。

  2、引导不够有效

  特别是在找规律这一环节,因为我给小朋友的是一个完整的大表格,竖竖横横斜斜的都对的特别整齐。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竖竖斜斜的数字间的规律,但他们没有深入的找一找横横的,也就是每一颗珠子所摆出的数字间的规律。而这点恰恰是这节课的关键。因此在表格的处理和呈现中,我可以对其他的进行弱化,着重某一行的找规律。

  一堂好课是上出来的,是磨出来的,更是钻出来的。一次次的试教,让我在不足中寻找差距。再次感谢前辈们宝贵的意见,让我反思中提升。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2

  本节课围绕“转变学生的学*方式”这一理念,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一些规律。具体表现在:

  1、情景式的复*,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传统的新授课,教师的预设局限性太大,往往把这节课所需的知识基础替学生“提取”出来,然后进行课前铺垫。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学生的主动权不够,教师“抱着走、领着走”,结果只能是“学生遇到新的情景就束手无策”。因此笔者在活动开始前,设计了“帮助蓝猫介绍计数器”的复*环节,提出了一个极具开放性的问题,“哪位小朋友能帮蓝猫认识一下计数器呢?”可以让每个小朋友都有话说。这样,学生自主复*的效果明显比教师复*要好的多。表现在:(1)数位位置:左边的是十位,右边的是个位。(2)数位位值:个位上摆一颗表示一个一,十位上摆一颗表示一个十。(3)数位上表示数:如果个位放一颗,十位放两颗就表示21。(4)数位表的好处:表示数很方便。……事实上这些“介绍”都为后面教学的展开作了铺垫,学生在向自己喜欢的动画人物介绍自己所学的本领时,自信心得到了提升,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操作式地探究,经历学*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我们不能将事实的真相轻易地告知学生,而要让他们通过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引起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唤起学生讨论的积极情感,让他们的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天生其人必有才”,乐于探究是儿童的天性。学生身上蕴藏着自主学*的潜力,教师要大胆放手,尊重他们探究的需要,创设可供探究的条件,引导他们在探究中学*、感悟。

  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鉴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该实践活动能够充分利用儿童喜欢动手操作的心理,笔者设计一些有层次的“玩法”:尝试摆、探究摆、运用摆、模仿写,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悟100以内的数和相关的基础知识。在让学生体验知识的过程中,笔者不仅注重了“基础知识的感悟”,而且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些数学的意识,如猜想、验证等。学生在猜测用“10个圆片可以摆11个数”后,教师质疑:“到底对不对,我们可以怎么办?”、“那好就动手摆摆看。”……设计的意图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这个知识,而是有一种“验证”的体验,逐步培养学生检验的意识。

  3、开放式地评价,用喜欢的方式学。

  “以学生为本”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要尊重学生发扬个性,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进行探究、学*。如在展示“3”个圆片摆法的时候,笔者设计了一些评价的问题:摆了哪些数?你是怎么摆的?你喜欢哪个小组的顺序,为什么?……等问题,引导“生生评价”,从而进行自我的建构和完善。再如在“探究规律”和“模仿写”这些环节的设计上也都有体现,抓住“你有什么新发现”和“这些数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两个问题,留给了学生无限的思考空间。

  短短的一节课已经结束,但它却留给笔者长时间的深思: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究性学*的理念已渗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如何使师生真正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低段学生的探究欲望强与探究能力低的矛盾如何突破?是我们每位实践新课程的老师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笔者仅以此课想与同行共同探讨。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3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摆一摆,想一想”是一年级下册的一节数学活动课,目的就是先摆后想,边摆边想,在摆的过程中想,在想的过程中摆,在摆和想的过程中,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加强对数位的认识;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归纳能力、抽象思维得到培养和提高。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节课的课堂中,我化“静”为“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娱乐中、探索中激发起学*的兴趣,同学们在我创设的民主、*等的气氛下,思维开拓了,能力发展了,头脑也灵活了,参与意识增强了,合作交流的意识也浓了。在整堂课中,我就是让“动手操作、动手实践”贯穿始终,让学生在用学具变魔术,创造出一系列的数,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有规律地摆出来,并写出来呢?然后,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归纳,发现100以内的数的特征与排列规律。让学生体会到学*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通用 (菁华3篇)(扩展5)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1

  今年,我参与了哈尔滨市小学科学“进取杯”课堂教学大赛,我执教的《摆的研究》一课获奖。经过几次教学实践的磨砺,我对这节课有了一些深入研究,也对科学课的教学有了新的考虑。这节课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花象。

  在第一次试讲时,我对这节课的结构作了如下布置: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摆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猜想,学生讨论后认为有许多因素可以影响摆的快慢,如摆锤的轻重、摆绳的长短等。接着将问题引到“摆的快慢是否与这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上来。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七嘴八舌地发表了自身的看法(猜想):认为有关系的31人,认为没有关系的26人。究竟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摆绳的长短有没有关系,学生自然想到通过做实验进行验证。这个实验对于五年级同学来说并不是特别难,学生根据自身的猜想,设计好了实验方案,也提出了做这个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在接下去长达18分钟的时间里学生分别做了两个实验,而后进行汇报交流。第一个实验难度不是特别大,结论也明显。但学生得出的实验结果可不是这样:全班9个组,实验的数据标明有一个组在做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无关的实验时,测出的几个数据都是不同的。先汇报的两个小组说:“摆锤的轻重与摆摆动快慢无关。”因为他们测出的数据都是不变的,我对他们的实验结果很满意,褒扬了他们。当第七组同学用胆怯的声音告诉大家,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有关时,我随口说出,你们的实验可能出错了。其他同学的疑虑也就就此打住,一次培养学生实证意识的机会就这样在我手中悄悄地溜走了。

  第一次试讲结束了,但留给我的考虑却更多了。

  科学课的全面推开在我区已经有5年多了,而我们对科学课的认识到底到了什么程度,科学究竟是什么,简单的猜测、合作、假设、实验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科学吗?这个问题多次在我心中质问着我。我认为科学最大的特点应该是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寻求对世界的解释,用实证的方法寻求对世界的认识,它是讲求真凭实据,讲求用证据说话的。科学对事实的尊重,对观察的依赖,对结论的谨慎,对错误的勇于修正,这些都不是靠用文字讲给学生听,他们就可以内化的,而必需在小朋友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亲历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感悟,去体验才干达成的。

  当证据与事实不相符合时,而我却将结论告诉给学生的例子还有很多,相信其他老师也都会有同感。我想我们的实验证据与我们所要得出的结论发生的矛盾,它并不可怕,因为我们都知道实验中的误差是无法防止,也不可能防止的,误差是永远存在的,最关键一点是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面对误差,去分析这些数据,仅仅简单地告诉学生实验的结果决不是我们所要的科学态度。

  一、分析这些误差发生的原因

  既然误差的得来是不可防止的,所以回避它绝不是聪明的方法,如果一遇到学生的实验数据与结论不相符合时,都由老师来告诉学生实验的结论是这样的,那么科学探究还有意义和价值吗?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提升吗?在课后的研讨中我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在事先的备课环节中就应考虑到这点,学生还小,他们不可能像真正的科学家那样,通过几次实验操作就得出科学的结论,更何况科学家结论的得出也不是一次就胜利的。

  当第七组同学说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有关这一结论时,我不应该简单的告诉他们,你们的实验出错了,而应该组织全班同学讨论:为什么他们的结论与事实不相符合,可能会有哪些因素导致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有关?比方说我们人为的因素,花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否有差别……,假如能这样理性地引导学生看待误差,这样学生的分析能力,对待问题的科学态度都将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二、寻找减小误差发生的方法

  既然误差的发生是不可以防止的,在我们的科学课中就应当积极面对,寻找为什么会发生误差,怎样做才干减小误差。那么如何来减小误差的发生呢?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仔细检查实验装置

  误差的发生有的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有的是与实验装置的设置有关。因此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让他们仔细检查自身的实验装置是不是还存在着缺乏之处,需不需要改进。例如在做这个实验时,假如实验花稍微有些小毛病,就会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实验花一定要精心选择,把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控制到最小。选择摆线,我试过纱线、细棉线、尼龙线、涤纶线、绣线等等,都存在缺乏,最后才选择略粗一点的棉线。对于摆锤,教材用大小螺丝帽表示轻重两种不同重量的摆锤。其实当两根摆线长短一样绑上大小两个螺丝帽后,实际上摆长就会发生变化,大螺丝帽的摆线要比小螺丝帽长。所以我将螺丝帽换成铁垫圈,以免发生不必要的误差。

  2.渗透重复检验的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科学家得出一个实验结论并不是做一次或两次实验得出的,而是做了几十次、几百次,甚至上千次的实验数据分析才得出一个科学结论。因此,尽管课堂教学时间无法让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反复实验,但我们也不能仅仅从一次实验中就得出结论。

  协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探究方案是整个摆的探究活动胜利和失败的关键,那么,舍得花时间对实验中相同和不同因素的控制的深度研讨就成为极具价值的活动了。在研究实验方案时,我问学生:“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实验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生:多做几次实验。师:为什么你这样认为? 生:一次可能有巧合。师:那你觉得做几次比较合适?生:三次以上吧。师:行!我们每组争取都做三次,实验中有干扰的不算,假如还有时间,可以多做几次。接着,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假如三次实验有三个数据,应该怎么办?”学生说可以取*均数。

  通过对实验中注意事项的研讨,强调了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的科学思想。让学生先明确每个实验中一定要坚持相同和一定要坚持不同的因素是什么,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收集有效证据。尤其是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细节加以关注:做三次以上就是重复做;求*均数是计数要求简单性……,教师强调了丈量要客观、精确,它将影响证据的可靠性,在教学中向学生充沛渗透了实证意识。

  3.通过搜集证据,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2

  本节课我从学生觉得新鲜、感兴趣的观察摆钟入手,让学生动手玩玩摆,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让学生从玩摆中发现问题:为什么相同时间里摆动次数却不一样,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问题意识顺应被激发,学生的思维很自然转入对问题的假设上来;在深度讨论中明确该实验的研究方案,让学生对实验中的细节加以关注,体现动手之前先动脑的科学研究思路,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目标蕴涵其中。在汇报交流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探索摆长、摆锤重量和摆的快慢有无关系的经历中,有的小组成功了,也有的小组失败了,他们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却和科学的结论有偏差甚至相反。但在此过程中,每一学生都获得新知和体验,这也正是一个人的学*、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这里,知识、能力、情感有机的交融在一起,最大限度的整合了三维目标的达成。在课将告结束时,我问学生:现在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的回答意味深长:做实验真不容易。我想我和在场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深深体会到这“不容易”中所包含的意味。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3

  一、取舍合理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中同学将就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行讨论与考虑,并且去验证同学自身的一些猜想。同学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排除一些原有的不合理的前概念,修正自身的想法。在这一节课上,同学将丈量不同重量摆锤的摆在15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和不同长度摆绳在15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同学在对丈量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会发现:影响摆的快慢主要是摆绳的长短。但是,在课文的最后又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即:摆长也是影响摆的快慢的一个因素。所以说,本课的教学是让同学从问题中来,又带着问题离开。

  修订以后的《摆的研究》这一课,舍去了原教材中影响摆的快慢三个因素中摆幅大小的研究,教材将这一内容移到了上一课完成,应该说这样的教材更容易教学。因为,原先的教材,是将三个因素一起在一堂课里研究,这样时间难于控制,效果也不理想。不过,由于今天这堂课是公开课,这一课又是第二教时,所以我还是适当地引用了“摆幅大小”这一因素,但不作为研究的重点。

  二、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

  《摆的研究》这一课,主要进行的是两个实验,一个是摆锤的轻重对摆快慢的影响;另一个是摆绳的长短对摆快慢的影响。在教师用书上,期望教师在同学的探究过程中起到一个从“扶、引、放”的教学思路。而在我看来,两个实验,要完成“扶、引、放”三个过程,很难。因此,我个人认为,这一课教师用书上的内容,至少是这一部的内容,仍旧停留在老教材的框架内,还没有和时地更新。所以,在今天这堂课中,我改变了原先的教学方法,采用同学自主的,有选择的探究方式,老师只是整个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这样的教学即可以防止由于研究内容过多而造成探究时间不够,又可以让同学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究。

  三、提供有结构的资料

  资料的运用,主要就是对教具的运用。在课堂上提供有结构的资料,能够使教学更加深入,目的性更加明确。在今天课堂上的第一个教学环节中,也就是让同学测出15秒内各个摆摆动的次数时,我给同学提供了各个不同长短的摆,让每组同学的摆在15秒内次数各不相同。这样的布置,可以让同学提出探究性的问题“为什么摆的次数会不一样?”、“摆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更为顺利地引入到了课文探究的主题。

  第二个有结构的资料是,在同学进行探究摆的快慢的实验中,大多数数组我提供的是螺帽,但有一组我提供的是钩码。同学在探究摆锤轻重对摆快慢的影响实验中,让钩码一个一个的挂起来,从而得出了与研究不同的结论。为什么呢?引起同学的共鸣,为下一课的教学内容“摆锤长短的研究”做了铺垫。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通用 (菁华3篇)(扩展6)

——摆教学反思(精选10篇)

  摆教学反思 1

  本节课中学生将就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行讨论与思考,并且用实验去验证学生自己的一些猜测。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排除一些原有的不合理的前概念,修正自己的想法。在这一节课上,学生将实验测量不同重量摆锤的摆在 15 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和不同长度摆绳在 15 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学生在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会发现:影响摆的快慢主要是摆绳的长短。本节课的教学实际上就是:猜测——实验验证——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更正猜测的一个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二、根据设计和实际教学情况,满意的是:

  1、激发兴趣,巧妙导入

  学生一般对活动有兴趣,利用这一规律。我巧妙利用荡秋千的图片让学生找寻生活中的像荡秋千一样摆来摆去的现象,引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学生的回答以及老师收集的一些相关活动的图片巧妙地导入课题。使学生感觉很自然。

  2、提出问题,大胆猜测

  在教学活动中及时出示不同的摆,同时提出有关条件,让学生大胆猜测结果。然后让学生想办法进行验证。根据验证的结果,及时提出问题: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又一次进行大胆的猜测,并让学生想办法进行验证。一次又一次的猜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3、合作探究、求真释疑

  在实验验证的过程中,我让每一个小组进行合理的分工。根据实验的要求自主的进行探究活动,然后根据小组实验的数据分小组讨论整理实验的结果,最后进行全班汇报。根据汇报的结果同前面的猜测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体会到以前的猜测是对还是错。体会科学是讲求实事求是的。同时让所有的同学都享受一下成功的喜悦。让所有的同学从探究中获得真知。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

  4、适度拓展,升华教材

  最后,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拓展。让学生从图片中看到,摆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是相当广泛的:农业上、工业上、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而且我们的人生中也包含着摆的哲理。从而使教材内容得以升华。

  三 . 精益求精,永无止境

  通过这次赛课活动,我得到很多老师的指点,使我的这一节课越来越好。也使我从中学到不少的知识,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虽说这一节课使我自己觉得满意了,但确实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如怎样让学生采用更简洁的方法进行验证;如何减少实验中的误差;如何让所有学生更多的参与探究活动;如何变枯燥的科学实验为有趣的探究活动等。但我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摆教学反思 2

  本节课的学*重点是本节课的学*重点是加深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巩固数位和位值的概念。学*难点是在活动中感受有序思考的价值,培养初步的归纳能力,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注重让学生多说,把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学生,先通过数字教材以动画的形式将一个珠子摆出的数表示出来,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并感知珠子在不同的数位就表示不同的数,学生说的也很好。2个珠子的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述,并通过对比有序、无序优化记录方法。3个珠子的活动主要是练*的作用,加深学生对数位和位值的理解,并尝试有序地思考。4个珠子主要是让学生有序地思考并记录的一种练*。观察总结规律后,5个珠子就是只想不摆,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之后再进行一些相应的练*。整个学*过程注重学生的思考,学生的`参与度也很高,能够有效地参与到学*活动中。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有时间的把控不是特别好,学生讨论部分给的时间太多,学生发现规律还是很快的,给的时间过多导致有些学生想问题想偏了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再充分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设计好每个环节,准确把握时间。

  摆教学反思 3

  《摆一摆,想一想》是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最后一个知识点。教材中设计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进一步巩固数位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

  作为一节综合实践课,较欣慰的是,小朋友们能井然有序的完成我的活动要求。连*时比较容易出现乱子的“摆一摆”,也控制在可行之内。较可取的有以下3点:

  1、让学生在形象的动画中体会学*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动力。在新课的开始,我用可爱的卡通形象——牛牛,和小朋友们交朋友。再利用牛牛变出的珠子,在计数器中摆一摆。通过动画的展示,新知的引入显得更为自然。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的动机,使学生学*情绪高涨,达到学*的最佳境界。

  2、让学生在同桌的合作中体会集体的智慧。

  在再次熟悉摆法的探索中,我让同桌之间一生摆,一生记录,集体探究4、5、6颗珠子的摆法。小朋友们在互相探究、互相合作中纠错、提高。

  3、让学生在多样的*题中体会数学的魅力。

  在巩固练*中我安排了“我会填”、“我会判”、“我会猜”这3个环节,在紧扣教学重难点的同时,以多样,层次性的*题来检验小朋友们的学*效果,更让小朋友们在多样的练*中体会数学的魅力。除此之外,我还设计了延伸的拓展练*:摆9颗以上的珠子,让学生深刻地感知每一个数位最多只能摆9颗珠子。

  当然这节课的缺点也是明显的`:

  1、放手不够充分

  作为一节综合实践课,本意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但在实际操作中,为防止学生脱离我的预设,我步步为营。2颗珠子,先摆再讲解;3颗珠子,先摆再讲解。直到4、5、6颗珠子才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操作不多,活动时间不够,活动性不强,化实践课为常规课,这点需要反思。

  2、引导不够有效

  特别是在找规律这一环节,因为我给小朋友的是一个完整的大表格,竖竖横横斜斜的都对的特别整齐。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竖竖斜斜的数字间的规律,但他们没有深入的找一找横横的,也就是每一颗珠子所摆出的数字间的规律。而这点恰恰是这节课的关键。因此在表格的处理和呈现中,我可以对其他的进行弱化,着重某一行的找规律。

  一堂好课是上出来的,是磨出来的,更是钻出来的。一次次的试教,让我在不足中寻找差距。再次感谢前辈们宝贵的意见,让我反思中提升。

  摆教学反思 4

  一、取舍合理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中同学将就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行讨论与考虑,并且去验证同学自身的一些猜想。同学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排除一些原有的不合理的前概念,修正自身的想法。在这一节课上,同学将丈量不同重量摆锤的摆在15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和不同长度摆绳在15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同学在对丈量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会发现:影响摆的快慢主要是摆绳的长短。但是,在课文的最后又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即:摆长也是影响摆的快慢的一个因素。所以说,本课的教学是让同学从问题中来,又带着问题离开。

  修订以后的《摆的研究》这一课,舍去了原教材中影响摆的快慢三个因素中摆幅大小的研究,教材将这一内容移到了上一课完成,应该说这样的教材更容易教学。因为,原先的教材,是将三个因素一起在一堂课里研究,这样时间难于控制,效果也不理想。不过,由于今天这堂课是公开课,这一课又是第二教时,所以我还是适当地引用了“摆幅大小”这一因素,但不作为研究的重点。

  二、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

  《摆的研究》这一课,主要进行的是两个实验,一个是摆锤的轻重对摆快慢的影响;另一个是摆绳的长短对摆快慢的影响。在教师用书上,期望教师在同学的探究过程中起到一个从“扶、引、放”的教学思路。而在我看来,两个实验,要完成“扶、引、放”三个过程,很难。因此,我个人认为,这一课教师用书上的内容,至少是这一部的内容,仍旧停留在老教材的框架内,还没有和时地更新。所以,在今天这堂课中,我改变了原先的教学方法,采用同学自主的,有选择的探究方式,老师只是整个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这样的教学即可以防止由于研究内容过多而造成探究时间不够,又可以让同学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究。

  三、提供有结构的资料

  资料的运用,主要就是对教具的运用。在课堂上提供有结构的资料,能够使教学更加深入,目的性更加明确。在今天课堂上的第一个教学环节中,也就是让同学测出15秒内各个摆摆动的次数时,我给同学提供了各个不同长短的摆,让每组同学的摆在15秒内次数各不相同。这样的布置,可以让同学提出探究性的问题“为什么摆的次数会不一样?”、“摆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更为顺利地引入到了课文探究的主题。

  第二个有结构的资料是,在同学进行探究摆的快慢的实验中,大多数数组我提供的是螺帽,但有一组我提供的是钩码。同学在探究摆锤轻重对摆快慢的影响实验中,让钩码一个一个的挂起来,从而得出了与研究不同的结论。为什么呢?引起同学的共鸣,为下一课的教学内容“摆锤长短的研究”做了铺垫。

  摆教学反思 5

  《摆一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和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标》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活动只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教师的作用是借助活动的载体引导学生去发现。在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让学生先估一估三个长方形的面积,接着用1�M2的小正方形摆一摆并把结果填一填,再议一议自己的发现,然后说一说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的关系,推出公式。因为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所以在感觉上格外亲切,使学生的活动积极性更加强烈,学生的思维逐步抽象与概括,他们在观察、分析中,逐步悟出了规律,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也就水到渠成。这种知识的建构,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大量感性经验支撑的,学生获得的不仅是公式的推导,空间观念的拓展,还有一种自主发现的快乐感。

  总而言之,这节课上学生对概念的掌握还是较清楚,并能够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的。

  摆教学反思 6

  二年级美术上册第8课《摆花样》,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领域的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我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学校“情智杯”大赛的要求,在教学环节方面,我做出以下安排:

  开启情智(通过图片欣赏,找出简单的排放规律)——生成情智(通过摆放自己准备的材料,体验摆花样的乐趣)——发展情智(欣赏分析,小组交流,找出书中作品的摆放规律)——发展情智(小组合作完成作品)——展示评价(欣赏作品,自评,互评)——升华情智(花样在生活中的运用,学会分享)。

  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使学生从兴趣入手,让学生看看这些漂亮的花样其实都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再通过小组的讨论、交流、反馈,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体,自己去发现规律,从而达到小组合作完成学*任务的要求。教师在旁边只起到引导,提供参考意见的辅助作用,以学领教。

  这节课上完之后,反思整节课,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教师的准备不够充分。在用照相机对学生拍照时,相机出现了故障,导致教师有些慌。对后面的语言组织、语速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同时也应该锻炼面对突发状况的反应能力。

  2、在让学生小组讨论书中作品的摆放规律的时候,用的时间较多。当学生说不出老师想要的答案时,教师的引导是无效的。面对这种课堂的不可预见性,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3、教师在板书总结各种摆放规律的时候,学生没能很好的理解。如放射,旋转这样的词,学生不是很懂,教师如果在后面加上简单的图解,让学生一目了然,效果会更好。

  4、合作没有达成共识。所谓的合作,是应该让学生通过小组的交流,讨论,吸纳彼此的意见和想法,并把这些想法进行融合,从而达成共识。本课的合作虽然教师有明确的指引:用哪些材料?哪些规律?每个人的分工?但是,时间给的不够,*时的训练也不扎实,所以学生没有达成共识,以至于在合作完成作品的时候,各忙各的,作品的效果不是很理想。教师在*时的课堂要对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训练,让学生真正的会小组合作,摆脱形式上的合作。

  摆教学反思 7

  一、课堂教学要依据学生实际水*有效处理教材

  材料选择:五年级学生在研究摆的快慢实验中,对几个变量实现精确控制具有相当的难度。如果实验材料稍微有一些小毛病,就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实验材料一定精心选择,把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控制到最小。在对摆线的选择上,我曾试过很多:绳子太粗,摩擦力和阻力过大;用纱线和棉线不经摆,易断;用尼龙线会伸缩,影响摆长还用了涤纶线、钓鱼线、绣线等等,都存在不足,最后采用工业用缝纫线,干扰因素影响最小。对于摆锤,教材推荐用大小螺帽表示轻重两种不同重量的摆锤。其实当两根摆线长短一样绑上大小两个螺帽后,实际长度就会发生变化,大螺帽的摆线要比小螺帽长(因为大螺帽直径比小螺帽长)。我将材料换成用原来“沉浮实验盒”中的小吊桶(大小高低都一样),在吊桶里分别装大小相同的塑料块和金属块,就很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

  二、课堂教学要追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本课目标设定为: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搜集影响摆的快慢因素的证据,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设,能够根据假设进行验证;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体验在摆的实验中对变量的精确控制可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课从学生觉得新鲜、感兴趣的观察摆钟入手,让学生动手玩玩摆,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从玩摆中发现问题:为什么相同时间里摆动次数却不一样,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问题意识顺应被激发,学生的思维很自然转入对问题的假设上来;在深度讨论中明确该实验的研究方案,让学生对实验中的细节加以关注,体现动手之前先动脑的科学研究思路,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目标蕴涵其中。在汇报交流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探索摆长、摆幅、摆锤重量和摆的快慢有无关系的经历中,有的小组成功了,也有的小组失败了,他们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却和科学的结论有偏差甚至相反。但在此过程中,每一学生都获得新知和体验,这也正是一个人的学*、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这里,知识、能力、情感有机的交融在一起,最大限度的整合了三维目标的达成。在课将告结束时,我问学生:现在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的回答意味深长:做实验真不容易。我想在场的每一位学生或听课老师都能深深体会到这“不容易”中所包含的意味。

  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科学课的特点———渗透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科学的本质之一就是“实证”。科学是要讲证据的,科学是可以重复检验的,这就是“实证意识”。如何收集有效和可靠的证据成为本课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追求实验的“精确性”以收集有效证据,让精确实验的思想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细节中,诠释着科学课堂中实证意识的教学,成了本课的一大亮点。从以下几个片段的设计和教学可窥见一斑:“实验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师生深度研讨实验方案体现重复检验的科学思想。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探究方案是整个摆的探究活动成功和失败的关键,那么,舍得花时间对实验中相同和不同因素的控制的深度研讨就成为极具价值的活动了。

  这个活动我设计了四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展开讨论:

  1、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和多个变量有关时,可以怎么研究?

  2、能不能用两个不同重量的摆锤来研究摆长问题?

  3、每一个对比实验中相同的因素和不同的因素分别又是什么?

  4、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实验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摆教学反思 8

  《巧板摆一摆》这一活动主题在学生生活中寻找素材,结合学生的需要,创建使用和开发这一活动主题进行的。此次活动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相互协作能力以及动手能力都有所提高。

  一、情境激发,由观看视频、谈话巧板入手。综合实践活动可以采用多层互动的活动方式。其中的首要原则就是“运用感官体验教学,使活动手段多样化。”研究性学*就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解事物不同的表现面,从中获得发现。体验是进入研究性学*的一种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体验是动员整个身心参与的活动。在确定活动主题前请学生利用以往经验谈一谈有关巧板的.信息。反思一些活动收获,从而对四巧板游戏产生兴趣。引导学生较快地进入主题,进入实用有效学*并引发了学生探究、感知的欲望。

  二、小组合作,创新实践。小组合作学*的方式是综合实践活动中被普遍采用。在本次综合实践活动中,小组合作进行活动。孩子们小伙伴们心情愉快地开展活动。让学生合作进行巧板游戏比赛。目的上提升为让学生意识到一个人的思维、动手能力是有限的,而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和合作,可以取长补短,在最短的时间有效地拓宽自己的思维想象,从中获取本领,共同获得提高。我发现学生在活动拼图时思路广泛;给予学生适当地点拨和引导:每次小组合作前想好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如:活动前讲明活动时要求、活动时安全问题、小组合作时怎样分工等。使学生能顺利地开展在活动;并以饱满地热情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深入、持续地研究。此次实践活动,重点指导学生拼组的方法、技巧,由扶到放,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中设计出特色的图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孩子们的热情让我感动,进步让我欣慰。我看到孩子们能积极地亲身去体验学*的乐趣。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异常的活跃,展示出他们令人骄傲的一面。学生们不仅研究了想要了解的问题,学会了分享他人的成果,取长补短、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学会了分享资料,共同体会成功的喜悦。学生的聪明才智在研究性学*中得到了启示,潜能得到了发挥,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开放空间,发展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教案中参与活动,教师必将学生局限在自己的预设中。学生的发展受到约束。这将要求教师:灵活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使得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更理想化。这是我执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亟待解决问题。

  摆教学反思 9

  今年,我参与了哈尔滨市小学科学“进取杯”课堂教学大赛,我执教的《摆的研究》一课获奖。经过几次教学实践的磨砺,我对这节课有了一些深入研究,也对科学课的教学有了新的考虑。这节课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花象。

  在第一次试讲时,我对这节课的结构作了如下布置: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摆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猜想,学生讨论后认为有许多因素可以影响摆的快慢,如摆锤的轻重、摆绳的长短等。接着将问题引到“摆的快慢是否与这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上来。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七嘴八舌地发表了自身的看法(猜想):认为有关系的31人,认为没有关系的26人。究竟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摆绳的长短有没有关系,学生自然想到通过做实验进行验证。这个实验对于五年级同学来说并不是特别难,学生根据自身的猜想,设计好了实验方案,也提出了做这个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在接下去长达18分钟的时间里学生分别做了两个实验,而后进行汇报交流。第一个实验难度不是特别大,结论也明显。但学生得出的实验结果可不是这样:全班9个组,实验的数据标明有一个组在做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无关的实验时,测出的几个数据都是不同的。先汇报的两个小组说:“摆锤的轻重与摆摆动快慢无关。”因为他们测出的数据都是不变的,我对他们的实验结果很满意,褒扬了他们。当第七组同学用胆怯的声音告诉大家,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有关时,我随口说出,你们的实验可能出错了。其他同学的疑虑也就就此打住,一次培养学生实证意识的机会就这样在我手中悄悄地溜走了。

  第一次试讲结束了,但留给我的考虑却更多了。

  科学课的全面推开在我区已经有5年多了,而我们对科学课的认识到底到了什么程度,科学究竟是什么,简单的猜测、合作、假设、实验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科学吗?这个问题多次在我心中质问着我。我认为科学最大的特点应该是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寻求对世界的解释,用实证的方法寻求对世界的认识,它是讲求真凭实据,讲求用证据说话的。科学对事实的尊重,对观察的依赖,对结论的谨慎,对错误的勇于修正,这些都不是靠用文字讲给学生听,他们就可以内化的,而必需在小朋友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亲历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感悟,去体验才干达成的。

  当证据与事实不相符合时,而我却将结论告诉给学生的例子还有很多,相信其他老师也都会有同感。我想我们的实验证据与我们所要得出的结论发生的矛盾,它并不可怕,因为我们都知道实验中的误差是无法防止,也不可能防止的,误差是永远存在的,最关键一点是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面对误差,去分析这些数据,仅仅简单地告诉学生实验的结果决不是我们所要的科学态度。

  一、分析这些误差发生的原因

  既然误差的得来是不可防止的,所以回避它绝不是聪明的方法,如果一遇到学生的实验数据与结论不相符合时,都由老师来告诉学生实验的结论是这样的,那么科学探究还有意义和价值吗?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提升吗?在课后的研讨中我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在事先的备课环节中就应考虑到这点,学生还小,他们不可能像真正的科学家那样,通过几次实验操作就得出科学的结论,更何况科学家结论的得出也不是一次就胜利的。

  当第七组同学说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有关这一结论时,我不应该简单的告诉他们,你们的实验出错了,而应该组织全班同学讨论:为什么他们的结论与事实不相符合,可能会有哪些因素导致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有关?比方说我们人为的因素,花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否有差别……,假如能这样理性地引导学生看待误差,这样学生的分析能力,对待问题的科学态度都将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二、寻找减小误差发生的方法

  既然误差的发生是不可以防止的,在我们的科学课中就应当积极面对,寻找为什么会发生误差,怎样做才干减小误差。那么如何来减小误差的发生呢?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仔细检查实验装置

  误差的发生有的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有的是与实验装置的设置有关。因此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让他们仔细检查自身的实验装置是不是还存在着缺乏之处,需不需要改进。例如在做这个实验时,假如实验花稍微有些小毛病,就会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实验花一定要精心选择,把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控制到最小。选择摆线,我试过纱线、细棉线、尼龙线、涤纶线、绣线等等,都存在缺乏,最后才选择略粗一点的棉线。对于摆锤,教材用大小螺丝帽表示轻重两种不同重量的摆锤。其实当两根摆线长短一样绑上大小两个螺丝帽后,实际上摆长就会发生变化,大螺丝帽的摆线要比小螺丝帽长。所以我将螺丝帽换成铁垫圈,以免发生不必要的误差。

  2.渗透重复检验的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科学家得出一个实验结论并不是做一次或两次实验得出的,而是做了几十次、几百次,甚至上千次的实验数据分析才得出一个科学结论。因此,尽管课堂教学时间无法让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反复实验,但我们也不能仅仅从一次实验中就得出结论。

  协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探究方案是整个摆的探究活动胜利和失败的关键,那么,舍得花时间对实验中相同和不同因素的控制的深度研讨就成为极具价值的活动了。在研究实验方案时,我问学生:“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实验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生:多做几次实验。师:为什么你这样认为? 生:一次可能有巧合。师:那你觉得做几次比较合适?生:三次以上吧。师:行!我们每组争取都做三次,实验中有干扰的不算,假如还有时间,可以多做几次。接着,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假如三次实验有三个数据,应该怎么办?”学生说可以取*均数。

  通过对实验中注意事项的研讨,强调了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的科学思想。让学生先明确每个实验中一定要坚持相同和一定要坚持不同的因素是什么,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收集有效证据。尤其是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细节加以关注:做三次以上就是重复做;求*均数是计数要求简单性……,教师强调了丈量要客观、精确,它将影响证据的可靠性,在教学中向学生充沛渗透了实证意识。

  3.通过搜集证据,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摆教学反思 10

  《摆一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和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参要求,我对这节课定出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复*旧知,产生猜想——举例验证,归纳方法——推广应用”的教学过程。

  《课标》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活动只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教师的作用是借助活动的载体引导学生去发现。在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让学生先估一估三个长方形的面积,接着用1㎝2的小正方形摆一摆并把结果填一填,再议一议自己的发现,然后说一说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的关系,推出公式。因为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所以在感觉上格外亲切,使学生的活动积极性更加强烈,学生的思维逐步抽象与概括,他们在观察、分析中,逐步悟出了规律,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也就水到渠成。这种知识的建构,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大量感性经验支撑的,学生获得的不仅是公式的推导,空间观念的拓展,还有一种自主发现的快乐感。

  在有优点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有的在长方形的表面摆满1*方厘米的方格;有的是沿着长、宽各摆一行;有的是用尺子量出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画1*方厘米的格子。这些方法在学生的合作中都有体现,如果能让不同方法的学生利用投影仪分别演示一遍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2、在教学时为了避免学生把面积和周长的概念混淆,课上没有强调周长和面积的关系。反而造成了学生的一个误区,学生在探索正方形周长的公式时有的学生就认为求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边长x4与正方形面积公式=边长x边长混淆了,导致部分学生对求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还是模棱两可。

  总而言之,这节课上学生对概念的掌握还是较清楚,并能够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的。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通用 (菁华3篇)(扩展7)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合集10篇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 1

  本节课的学*重点是本节课的学*重点是加深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巩固数位和位值的概念。学*难点是在活动中感受有序思考的价值,培养初步的归纳能力,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注重让学生多说,把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学生,先通过数字教材以动画的形式将一个珠子摆出的数表示出来,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并感知珠子在不同的数位就表示不同的数,学生说的也很好。2个珠子的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述,并通过对比有序、无序优化记录方法。3个珠子的活动主要是练*的作用,加深学生对数位和位值的理解,并尝试有序地思考。4个珠子主要是让学生有序地思考并记录的一种练*。观察总结规律后,5个珠子就是只想不摆,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之后再进行一些相应的练*。整个学*过程注重学生的思考,学生的参与度也很高,能够有效地参与到学*活动中。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有时间的把控不是特别好,学生讨论部分给的时间太多,学生发现规律还是很快的,给的时间过多导致有些学生想问题想偏了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再充分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设计好每个环节,准确把握时间。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 2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摆一摆,想一想”是一年级下册的一节数学活动课,目的就是先摆后想,边摆边想,在摆的过程中想,在想的过程中摆,在摆和想的过程中,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加强对数位的认识;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归纳能力、抽象思维得到培养和提高。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节课的课堂中,我化“静”为“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娱乐中、探索中激发起学*的兴趣,同学们在我创设的民主、*等的气氛下,思维开拓了,能力发展了,头脑也灵活了,参与意识增强了,合作交流的`意识也浓了。在整堂课中,我就是让“动手操作、动手实践”贯穿始终,让学生在用学具变魔术,创造出一系列的数,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有规律地摆出来,并写出来呢?然后,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归纳,发现100以内的数的特征与排列规律。让学生体会到学*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 3

  听课不停学第四单元,我们网络上课一个多月了,省厅有电视直播课,但是第四单元已经结束,最后一节活动课没有直播课,我觉得这节课很有上的必要。1.培养孩子动手能力;2.在活动中更好巩固数位和位值的概念;3.培养孩子有序思考。4.了解圆片个数与摆出不同数的个数之间的关系。于是我见缝插针,今天下午直播了这节课。由于是网络直播,不能很好地和孩子们面对面直接交流,又不能留太多时间的操作时间,但是这节课就是让孩子这操作中找规律,面对困难,我采取了以下措施:提前一天让孩子预*,把预*内容方法详细发给孩子,把老师做的课件也提前发给孩子。

  预*准备

  (1) 20个小圆片(也可以十其他小物体);

  (2)两张大一点的卡片,分别写上“十位”和“个位”,孩子摆的时候在这下面摆;

  (3)提前在练*本上准备好记录表格,便于课堂上我们进行数据统计与整理。

  例如用1个圆片摆出来一个数就把这个数写在“组成的数”一栏,最后看摆出几个,再填“组成的个数”。

  预*时:

  1.让孩子动手摆一摆,分别用1个,2个,3个,4个,5个圆片摆出来的结果,并做记录,(如果孩子不摆,画的话需要的记录表会很多,所以动手摆)摆一个记录一个,可以按老师的要求也可以自己根据课件里面的自己整理。可以把自己摆的过程录成小视频发打卡组里。(打卡一组录3个圆片摆的过程,2组录用4个圆片摆的,依次类推)

  2.后面用6个,7个,8个,9个圆片摆的谁理解了可以把摆的过程录成小视频.

  上课时尽量和孩子互动,1.整理好孩子提前发的视频,根据上课情况播放;2.让孩子这互动版面上直接扣出答案并及时反馈;

  虽然网课条件有限,但是孩子们学*热情不减,反馈不错。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 4

  摆一摆,想一想”是一个纯数学探索实践活动课,就是让学生先摆后想,边摆边想,在摆的过程中想,在想的过程中摆。在摆和想的活动过程中进一步认识100以内的数,加强对数位的认识。这个实践活动操作简单,规律性明显,能比较好的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惯:加强条理性,善于观察,思考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喜欢玩的天性,把“玩”引入课堂,让学生用一张小小的圆片在数位表上玩摆圆片的数字游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摆和想的过程中,巩固了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加强了对数位的认识;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意识,形象思维,归纳能力、抽象思维都不同程度的得到培养和提高。在用三个圆片来摆数的时候,学生摆出了3、12、21、30。没有一定的顺序,只是摆了一个写一个。找了3个学生上来都没有一定的规律,这个时候我就引导学生去摆,可以把圆片都放在个位上或者十位上一个一个来挪,这样,孩子们基本上就掌握了规律。所以在下一个环节用四个,五个圆片来摆的时候,大部分学生会用规律摆。在第三环节我就让让学生脱离用圆片摆来直接写出用7、8、9个圆片所表示的数,可是由于前两环节还有少许学生体会的不充分,缺少规律的总结,学生在这一环节还是脱离不了用圆片来摆。不过,总的来说,孩子们大部分都会根据规律来写数了,教学目标算是达成了,就不知道课后作业会如何。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 5

  《摆一摆,想一想》是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最后一个知识点。教材中设计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进一步巩固数位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

  作为一节综合实践课,较欣慰的是,小朋友们能井然有序的完成我的活动要求。连*时比较容易出现乱子的“摆一摆”,也控制在可行之内。较可取的有以下3点:

  1、让学生在形象的动画中体会学*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动力。在新课的开始,我用可爱的卡通形象――牛牛,和小朋友们交朋友。再利用牛牛变出的珠子,在计数器中摆一摆。通过动画的展示,新知的引入显得更为自然。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的动机,使学生学*情绪高涨,达到学*的最佳境界。

  2、让学生在同桌的合作中体会集体的智慧。

  在再次熟悉摆法的探索中,我让同桌之间一生摆,一生记录,集体探究4、5、6颗珠子的摆法。小朋友们在互相探究、互相合作中纠错、提高。

  3、让学生在多样的*题中体会数学的魅力。

  在巩固练*中我安排了“我会填”、“我会判”、“我会猜”这3个环节,在紧扣教学重难点的同时,以多样,层次性的*题来检验小朋友们的学*效果,更让小朋友们在多样的练*中体会数学的魅力。除此之外,我还设计了延伸的拓展练*:摆9颗以上的珠子,让学生深刻地感知每一个数位最多只能摆9颗珠子。

  当然这节课的缺点也是明显的:

  1、放手不够充分

  作为一节综合实践课,本意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但在实际操作中,为防止学生脱离我的预设,我步步为营。2颗珠子,先摆再讲解;3颗珠子,先摆再讲解。直到4、5、6颗珠子才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操作不多,活动时间不够,活动性不强,化实践课为常规课,这点需要反思。

  2、引导不够有效

  特别是在找规律这一环节,因为我给小朋友的是一个完整的大表格,竖竖横横斜斜的都对的特别整齐。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竖竖斜斜的数字间的规律,但他们没有深入的找一找横横的,也就是每一颗珠子所摆出的数字间的规律。而这点恰恰是这节课的关键。因此在表格的处理和呈现中,我可以对其他的进行弱化,着重某一行的找规律。

  一堂好课是上出来的,是磨出来的,更是钻出来的。一次次的试教,让我在不足中寻找差距。再次感谢前辈们宝贵的意见,让我反思中提升。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 6

  本节课围绕“转变学生的学*方式”这一理念,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一些规律。具体表现在:

  1、情景式的复*,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传统的新授课,教师的预设局限性太大,往往把这节课所需的知识基础替学生“提取”出来,然后进行课前铺垫。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学生的主动权不够,教师“抱着走、领着走”,结果只能是“学生遇到新的情景就束手无策”。因此笔者在活动开始前,设计了“帮助蓝猫介绍计数器”的复*环节,提出了一个极具开放性的问题,“哪位小朋友能帮蓝猫认识一下计数器呢?”可以让每个小朋友都有话说。这样,学生自主复*的效果明显比教师复*要好的多。表现在:(1)数位位置:左边的是十位,右边的是个位。(2)数位位值:个位上摆一颗表示一个一,十位上摆一颗表示一个十。(3)数位上表示数:如果个位放一颗,十位放两颗就表示21。(4)数位表的好处:表示数很方便。……事实上这些“介绍”都为后面教学的展开作了铺垫,学生在向自己喜欢的动画人物介绍自己所学的本领时,自信心得到了提升,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操作式地探究,经历学*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我们不能将事实的真相轻易地告知学生,而要让他们通过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引起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唤起学生讨论的积极情感,让他们的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天生其人必有才”,乐于探究是儿童的天性。学生身上蕴藏着自主学*的潜力,教师要大胆放手,尊重他们探究的需要,创设可供探究的条件,引导他们在探究中学*、感悟。

  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鉴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该实践活动能够充分利用儿童喜欢动手操作的心理,笔者设计一些有层次的“玩法”:尝试摆、探究摆、运用摆、模仿写,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悟100以内的数和相关的基础知识。在让学生体验知识的过程中,笔者不仅注重了“基础知识的感悟”,而且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些数学的意识,如猜想、验证等。学生在猜测用“10个圆片可以摆11个数”后,教师质疑:“到底对不对,我们可以怎么办?”、“那好就动手摆摆看。”……设计的意图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这个知识,而是有一种“验证”的体验,逐步培养学生检验的意识。

  3、开放式地评价,用喜欢的方式学。

  “以学生为本”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要尊重学生发扬个性,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进行探究、学*。如在展示“3”个圆片摆法的时候,笔者设计了一些评价的问题:摆了哪些数?你是怎么摆的?你喜欢哪个小组的顺序,为什么?……等问题,引导“生生评价”,从而进行自我的建构和完善。再如在“探究规律”和“模仿写”这些环节的设计上也都有体现,抓住“你有什么新发现”和“这些数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两个问题,留给了学生无限的思考空间。

  短短的一节课已经结束,但它却留给笔者长时间的深思: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究性学*的理念已渗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如何使师生真正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低段学生的探究欲望强与探究能力低的矛盾如何突破?是我们每位实践新课程的老师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笔者仅以此课想与同行共同探讨。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 7

  教师可能关注更多的是进度,而不是学生的探索,所以本节课很失败,用了两节课来完成,尽管如此,仍有学生没有掌握。当有学生很快完成3个圆片的拼摆时,有些学生的拼摆数量超过了3个却浑然不知。在操作中,教师没有让学生合作完成,也没有让同桌之间相互看一看、说一说。教师有些着急,在未完全掌握两个圆片的拼摆的时候急于推进3个圆片的.拼摆,效果不好。有学生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那么来自同伴的提醒和帮助就非常的重要,同伴之间的交流可能更有效,同伴之间相互帮助也是一种督促。教师的进度太快反而欲速则不达。

  让学生借助实际圆片拼摆之后再去完成图的操作,效果可能会更好。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 8

  案例片断

  片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给你3个小圆片,你能在数位表上摆出哪些数?请小朋友们四人合作,三位小朋友摆数,一位同学记录他们摆的数。摆完后,把这些数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并讨论一下,有什么规律?

  (学生分四人小组摆小圆片,讨论)

  师:哪个小组派一位代表来说说你们摆了哪些数?是怎么摆的?

  生1:我们摆了3,12,21,30四个数,我们是先摆好后,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生2:我们也摆了这四个数,我们是从大到小排列的,是30,21,12,3。

  生3:我们摆了3,30,12,21,是把个位和十位上两个数交换一下位置。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那你们喜欢哪种顺序呢?为什么?

  生1:我喜欢第1种,因为从小到大排列,看起来比较顺一点。

  生2:我喜欢第3种,这样摆起来比较有规律一点。

  师:哦!摆起来有规律一点?能一边摆一边给同学们说说吗?

  生2:(边投影演示边说)就是先把这3个小圆片全都放在个位上,这样是3;然后再把这3个小圆片全都放在十位上,这样是30;再把1个小圆片放在个位上,2个小圆片放在十位上,这样是21;再把2个小圆片放在个位上,1个小圆片放在十位上,是12。

  生:说得真好!小朋友们看清楚他是怎么摆的吗?

  生齐:看清楚了。

  生3:老师,我的摆法也是有规律的。

  师:是嘛!来!边摆边说给大家听听!

  生3:(边投影演示边说)我先在个位上摆3个小圆片,这样表示的是3;然后从个位上拿1个小圆片到十位上,这样就是12;再从个位上拿1个小圆片到十位上,就是21;再把个位是的小圆片拿到十位上,就是30。

  师:讲得太棒了!你们比老师讲得还好!其他小朋友看清楚了吗?

  生齐:看清楚了!

  ……

  片断:深入探究、模仿写数

  师:小朋友们,用3个小圆片可以摆出四个数,用4个小圆片可以摆出五个数。从这两次摆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新发现吗?

  生1:我发现摆出来的数比小圆片多1个。

  生2:我发现这些数加起来都等于小圆片的个数。

  师:哦?!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2:比如,12这个数,1+2=3, 21是2+1=3。说明它们都是用3个小圆片来摆的。

  师:哦!是这样的。你真会动脑筋!

  师:下面请小朋友们想一想,用5个小圆片,可以摆出几个数?如果不摆,你能写出这些数吗?请同学们写一写。

  (学生写数)

  师:哪个小朋友愿意把自己写的数和大家分享?

  生1:我写的数是5、50、14、41、23、32六个数。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吗?

  生1:我是把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交换一下写出来的。

  生2:我写的数是5、14、23、32、41、50,这六个数。

  师:你又是怎么想的呢?

  生2:我是想,先在个位上摆5个小圆片,然后每次从个位上拿一个小圆片到十位上,这样就得到了六个数。

  师:太棒了!那么6个小圆片可以摆几个数呢?

  生齐:7个!

  师:那么10个小圆片呢?

  生齐:11个!

  师:是吗?到底对不对,我们可以怎么办?

  生齐:用小圆片来摆一摆。

  师:那好就动手摆摆看。

  (学生用小圆片在数位表上摆数)

  生:老师,我只摆出了9个。

  (下面开始自言自语:是9个,是9个。)

  生:老师,怎么会只有9个了呢?

  师:是呀!怎么会只有9个了呢?请小朋友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继续摆下去看看,好吗?

  三、反思和讨论

  本节课围绕“转变学生的学*方式”这一理念,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一些规律。具体表现在:

  1、情景式的复*,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笔者在活动开始前,设计了“帮助蓝猫介绍计数器”的复*环节,提出了一个极具开放性的问题,“哪位小朋友能帮蓝猫认识一下计数器呢?”可以让每个小朋友都有话说。这样,学生自主复*的效果明显比教师复*要好的多。表现在:(1)数位位置:左边的是十位,右边的是个位。(2)数位位值:个位上摆一颗表示一个一,十位上摆一颗表示一个十。(3)数位上表示数:如果个位放一颗,十位放两颗就表示21。(4)数位表的好处:表示数很方便。……事实上这些“介绍”都为后面教学的展开作了铺垫,学生在向自己喜欢的动画人物介绍自己所学的'本领时,自信心得到了提升,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操作式地探究,经历学*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我们不能将事实的真相轻易地告知学生,而要让他们通过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引起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唤起学生讨论的积极情感,让他们的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天生其人必有才”,乐于探究是儿童的天性。学生身上蕴藏着自主学*的潜力,教师要大胆放手,尊重他们探究的需要,创设可供探究的条件,引导他们在探究中学*、感悟。

  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鉴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该实践活动能够充分利用儿童喜欢动手操作的心理,笔者设计一些有层次的“玩法”:尝试摆、探究摆、运用摆、模仿写,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悟100以内的数和相关的基础知识。在让学生体验知识的过程中,笔者不仅注重了“基础知识的感悟”,而且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些数学的意识,如猜想、验证等。学生在猜测用“10个圆片可以摆11个数”后,教师质疑:“到底对不对,我们可以怎么办?”、“那好就动手摆摆看。”……设计的意图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这个知识,而是有一种“验证”的体验,逐步培养学生检验的意识。

  3、开放式地评价,用喜欢的方式学。

  “以学生为本”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发扬个性,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进行探究、学*。如在展示“3”个圆片摆法的时候,笔者设计了一些评价的问题:摆了哪些数?你是怎么摆的?你喜欢哪个小组的顺序,为什么?……等问题,引导“生生评价”,从而进行自我的建构和完善。再如在“探究规律”和“模仿写”这些环节的设计上也都有体现,抓住“你有什么新发现”和“这些数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两个问题,留给了学生无限的思考空间。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 9

  “摆一摆,想一想”就是先摆后想,边摆边想,在摆的过程中想,在想的过程中摆。本节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充分安排了不同的摆学具,也不失时机地点拨学生的想规律。在摆和想的过程中,巩固了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加强了对数位的认识;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意识、形象思维、归纳能力、抽象思维等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培养和提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玩”是孩子们的天性

  本节课的设计让孩子们在玩学具的基础上引导在数位上摆数,这是一年级学生学*数学的一个重要方式。适当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而且更有利于学生探索规律,寻找事物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本节课在这方面体现得较为突出。如:本节课中进行了多次活动,学生通过摆一摆、记一记、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在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找到了规律,我觉得更为成功的是学生获得了学*的快乐。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具为材料体验学*过程

  如:第一次活动:学生用1个圆片、2个圆片、3个圆片摆数。摆数时要动脑筋,怎样才能摆的既快又不遗漏,为学生发现摆数规律作铺垫。第二次活动:学生用4个圆片、5个圆片摆数,课上安排让各小组介绍摆得快的经验,激发学生探索摆数规律的欲望。当学生用6个圆片、7个圆片8个圆片……摆数时,我就抓住时机提出,不摆圆片,能直接写出个圆片7个摆出的数吗?这时学生的兴趣高涨,继续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使摆数的规律自然而然的产生,不仅注重学生的动手和动脑密切相连,而且学生的思维也非常活跃,几乎都发现用圆片在数位上摆数的规律,这看似简单的合作探究活动,却蕴涵着丰富的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排列组合方法,这不正是一种有价值的数学实践活动吗?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 10

  《摆一摆,想一想》是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最后一个知识点。教材中设计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进一步巩固数位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

  作为一节综合实践课,较欣慰的是,小朋友们能井然有序的完成我的活动要求。连*时比较容易出现乱子的“摆一摆”,也控制在可行之内。较可取的有以下3点:

  1、让学生在形象的动画中体会学*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动力。在新课的开始,我用可爱的卡通形象——牛牛,和小朋友们交朋友。再利用牛牛变出的珠子,在计数器中摆一摆。通过动画的展示,新知的引入显得更为自然。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的动机,使学生学*情绪高涨,达到学*的最佳境界。

  2、让学生在同桌的合作中体会集体的智慧。

  在再次熟悉摆法的探索中,我让同桌之间一生摆,一生记录,集体探究4、5、6颗珠子的摆法。小朋友们在互相探究、互相合作中纠错、提高。

  3、让学生在多样的*题中体会数学的魅力。

  在巩固练*中我安排了“我会填”、“我会判”、“我会猜”这3个环节,在紧扣教学重难点的同时,以多样,层次性的*题来检验小朋友们的学*效果,更让小朋友们在多样的练*中体会数学的魅力。除此之外,我还设计了延伸的拓展练*:摆9颗以上的珠子,让学生深刻地感知每一个数位最多只能摆9颗珠子。

  当然这节课的缺点也是明显的:

  1、放手不够充分

  作为一节综合实践课,本意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但在实际操作中,为防止学生脱离我的预设,我步步为营。2颗珠子,先摆再讲解;3颗珠子,先摆再讲解。直到4、5、6颗珠子才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操作不多,活动时间不够,活动性不强,化实践课为常规课,这点需要反思。

  2、引导不够有效

  特别是在找规律这一环节,因为我给小朋友的是一个完整的大表格,竖竖横横斜斜的都对的特别整齐。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竖竖斜斜的数字间的规律,但他们没有深入的找一找横横的,也就是每一颗珠子所摆出的数字间的规律。而这点恰恰是这节课的关键。因此在表格的处理和呈现中,我可以对其他的进行弱化,着重某一行的找规律。

  一堂好课是上出来的,是磨出来的,更是钻出来的。一次次的试教,让我在不足中寻找差距。再次感谢前辈们宝贵的意见,让我反思中提升。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通用 (菁华3篇)(扩展8)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实用5份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 1

  教师可能关注更多的是进度,而不是学生的探索,所以本节课很失败,用了两节课来完成,尽管如此,仍有学生没有掌握。当有学生很快完成3个圆片的拼摆时,有些学生的拼摆数量超过了3个却浑然不知。在操作中,教师没有让学生合作完成,也没有让同桌之间相互看一看、说一说。教师有些着急,在未完全掌握两个圆片的拼摆的时候急于推进3个圆片的拼摆,效果不好。有学生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那么来自同伴的提醒和帮助就非常的重要,同伴之间的交流可能更有效,同伴之间相互帮助也是一种督促。教师的进度太快反而欲速则不达。

  让学生借助实际圆片拼摆之后再去完成图的操作,效果可能会更好。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 2

  听课不停学第四单元,我们网络上课一个多月了,省厅有电视直播课,但是第四单元已经结束,最后一节活动课没有直播课,我觉得这节课很有上的必要。1.培养孩子动手能力;2.在活动中更好巩固数位和位值的概念;3.培养孩子有序思考。4.了解圆片个数与摆出不同数的个数之间的关系。于是我见缝插针,今天下午直播了这节课。由于是网络直播,不能很好地和孩子们面对面直接交流,又不能留太多时间的操作时间,但是这节课就是让孩子这操作中找规律,面对困难,我采取了以下措施:提前一天让孩子预*,把预*内容方法详细发给孩子,把老师做的课件也提前发给孩子。

  预*准备

  (1) 20个小圆片(也可以十其他小物体);

  (2)两张大一点的卡片,分别写上“十位”和“个位”,孩子摆的时候在这下面摆;

  (3)提前在练*本上准备好记录表格,便于课堂上我们进行数据统计与整理。

  例如用1个圆片摆出来一个数就把这个数写在“组成的数”一栏,最后看摆出几个,再填“组成的个数”。

  预*时:

  1.让孩子动手摆一摆,分别用1个,2个,3个,4个,5个圆片摆出来的结果,并做记录,(如果孩子不摆,画的话需要的记录表会很多,所以动手摆)摆一个记录一个,可以按老师的要求也可以自己根据课件里面的自己整理。可以把自己摆的过程录成小视频发打卡组里。(打卡一组录3个圆片摆的过程,2组录用4个圆片摆的,依次类推)

  2.后面用6个,7个,8个,9个圆片摆的谁理解了可以把摆的过程录成小视频.

  上课时尽量和孩子互动,1.整理好孩子提前发的视频,根据上课情况播放;2.让孩子这互动版面上直接扣出答案并及时反馈;

  虽然网课条件有限,但是孩子们学*热情不减,反馈不错。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 3

  上完这节综合实践课,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年级的孩子既活泼又难把握,苦于在放与不放之间找最佳支点,教学任务如何才能在40分钟内有效完成?合作学*的倾听意识怎样落实到每位孩子?……这些都是我课前课后不停思索的问题。回顾本节课,我认为在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方面做得还不错。

  四个层次的摆圆片活动,前两个层次是动手操作,先是师生合作,明确操作任务,再是两次小组合作,从无序到有序,从无效合作到有效合作,也就是在实践中积累活动经验,展示思考过程,交流收获体会,最后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点慢,但我并不急求成,在摆三个圆片这个环节,预设是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摆法,可是在巡视中并没有如我所愿,只找到一个接*从大到小的摆法,为此,我在观察比较出从小到大这种摆法很有序的基础上再来看这种摆法,提示学生如何才能让这种摆法也变得有序呢?学生有了前面的对比分析,很快进行了改正,在这个纠正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无序和有序的区别,从而更易体会有序思想的方便之处。学生的表现让我想到了课堂生成是灵动的,学生的错误是课堂中宝贵资源,用好这美好的错误将会给我们的课堂带来别样的光彩。

  两人合作是本节课的主要学*方式,前不久听了一位专家的讲座,谈到小组合作需要关注的十二个细节,其中就有低年级孩子自我调控能力不够,更适合两人合作,为将来四人或更多人数的小组合作提供基础,非常有道理,本节课我就是让学生一人摆一人记,分工明确,不会存在你争我抢的局面,事实证明也是如此,但有些学生或是不愿参与、或是不会与人合作、或是没有听清要求(我发了两张记录单,有些孩子错误的认为一人写一张),反思我让学生合作前,可能没有更为清晰的说明合作要求,我以为只要进行师生合作示范,应该没有问题,但我忽略了有些孩子注意力是不集中的,他们不能将这个环节和上个环节联系起来,摆圆片又很好玩,他们的注意力都在我要摆圆片了,所以造成部分小组的合作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在合作学*汇报时,本想突出小组而不是个体,让汇报的小组都站上了讲台,一方面为他们增添认同感,另一方面突出团体意识,但在汇报时两人的合作还不够,在他们潜意识中还没有形成这是我们共同完成的结果,我也担心时间不够,就没有太花时间去引导如何以小组的名义进行汇报,以后在*常上课时还需要循序渐进。

  时间的分配不是很合理,前松后紧,学生在摆一个圆片和两个圆片时太慢,小组汇报三个圆片可以怎样摆时,调控还不够,评价手段还需更加丰富,在不同时段想办法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公开教学,我感受到了学生其实很喜欢数学,低年级的孩子也能在有数学味的课堂中找到快乐!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 4

  《摆一摆想一想》是一个纯数学探索实践活动课。这个教学内容是在学*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安排的一次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用圆片摆一摆,进一步认识100以内数的组成、数位和位值的概念。

  由于本节课是一个纯数学探索实践活动课。主要是通过学生摆圆片发现规律,所以本节课我始终以学生为主,让他们通过自己摆、同桌合作摆等多种方法自主探究、合作学*。充分利用儿童喜好动手玩的心理,把好玩的*惯引导到学*上,设计出生动有趣形象的“玩法”,让学生从“玩”中学。

  1、本节课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数位表,问学生这是什么?引出个位、十位。

  2、给出一个圆片,让学生自己试试,师引导完成。再给两个,让生自己完成。

  3、让学生猜想4个、5个圆片可以摆出几个数,当学生汇报出自己猜想的理由时,然后去摆摆试试

  4、当学生汇报用5个小圆片摆出的数时,说说又发现了什么规律?这样自然引出了找规律的环节。

  5、在找用9个小圆片摆出的数时,我让学生直接回答,利用规律。我觉得这样可以发现问题,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 5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摆一摆,想一想”是一年级下册的一节数学活动课,目的就是先摆后想,边摆边想,在摆的过程中想,在想的过程中摆,在摆和想的过程中,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加强对数位的认识;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归纳能力、抽象思维得到培养和提高。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节课的课堂中,我化“静”为“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娱乐中、探索中激发起学*的兴趣,同学们在我创设的民主、*等的气氛下,思维开拓了,能力发展了,头脑也灵活了,参与意识增强了,合作交流的意识也浓了。在整堂课中,我就是让“动手操作、动手实践”贯穿始终,让学生在用学具变魔术,创造出一系列的数,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有规律地摆出来,并写出来呢?然后,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归纳,发现100以内的数的特征与排列规律。让学生体会到学*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通用 (菁华3篇)(扩展9)

——摆一摆、想一想的教学反思通用五篇

  摆一摆、想一想的教学反思 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摆一摆,想一想”是一年级下册的一节数学活动课,目的就是先摆后想,边摆边想,在摆的过程中想,在想的过程中摆,在摆和想的过程中,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加强对数位的认识;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归纳能力、抽象思维得到培养和提高。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节课的课堂中,我化“静”为“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娱乐中、探索中激发起学*的兴趣,同学们在我创设的民主、*等的气氛下,思维开拓了,能力发展了,头脑也灵活了,参与意识增强了,合作交流的意识也浓了。在整堂课中,我就是让“动手操作、动手实践”贯穿始终,让学生在用学具变魔术,创造出一系列的数,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有规律地摆出来,并写出来呢?然后,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归纳,发现100以内的数的特征与排列规律。让学生体会到学*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摆一摆、想一想的教学反思 2

  《摆一摆,想一想》是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最后一个知识点。教材中设计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进一步巩固数位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

  作为一节综合实践课,较欣慰的是,小朋友们能井然有序的完成我的活动要求。连*时比较容易出现乱子的“摆一摆”,也控制在可行之内。较可取的有以下3点:

  1、让学生在形象的动画中体会学*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动力。在新课的开始,我用可爱的卡通形象——牛牛,和小朋友们交朋友。再利用牛牛变出的珠子,在计数器中摆一摆。通过动画的展示,新知的引入显得更为自然。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的动机,使学生学*情绪高涨,达到学*的最佳境界。

  2、让学生在同桌的合作中体会集体的智慧。

  在再次熟悉摆法的探索中,我让同桌之间一生摆,一生记录,集体探究4、5、6颗珠子的摆法。小朋友们在互相探究、互相合作中纠错、提高。

  3、让学生在多样的*题中体会数学的魅力。

  在巩固练*中我安排了“我会填”、“我会判”、“我会猜”这3个环节,在紧扣教学重难点的同时,以多样,层次性的'*题来检验小朋友们的学*效果,更让小朋友们在多样的练*中体会数学的魅力。除此之外,我还设计了延伸的拓展练*:摆9颗以上的珠子,让学生深刻地感知每一个数位最多只能摆9颗珠子。

  当然这节课的缺点也是明显的:

  1、放手不够充分

  作为一节综合实践课,本意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但在实际操作中,为防止学生脱离我的预设,我步步为营。2颗珠子,先摆再讲解;3颗珠子,先摆再讲解。直到4、5、6颗珠子才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操作不多,活动时间不够,活动性不强,化实践课为常规课,这点需要反思。

  2、引导不够有效

  特别是在找规律这一环节,因为我给小朋友的是一个完整的大表格,竖竖横横斜斜的都对的特别整齐。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竖竖斜斜的数字间的规律,但他们没有深入的找一找横横的,也就是每一颗珠子所摆出的数字间的规律。而这点恰恰是这节课的关键。因此在表格的处理和呈现中,我可以对其他的进行弱化,着重某一行的找规律。

  一堂好课是上出来的,是磨出来的,更是钻出来的。一次次的试教,让我在不足中寻找差距。再次感谢前辈们宝贵的意见,让我反思中提升。

  摆一摆、想一想的教学反思 3

  “摆一摆,想一想”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学了100以内的数以后的一节数学活动课。“摆一摆,想一想”就是要求学生先摆后想,边摆边想,在摆的过程中想,在想的过程中摆。活动课中只有放手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摆圆片活动,在动手、动脑的主动探索过程中,发现、归纳与运用规律,感受数学的美,感悟数学学*活动过程中的乐趣。

  在上这节课时,我在教学中充分安排了摆的活动,也不失时机地点拨学生的'想规律。在摆和想的过程中,巩固了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加强了对数位的认识;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意识、形象思维、归纳能力、抽象思维等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培养和提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本节课的教学让孩子们在玩、摆圆片的基础上引导在数位上摆数。因为适当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探索规律,寻找事物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本节课在这方面体现得较为突出。如:本节课中进行了多次活动,学生通过摆一摆、记一记、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在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找到了规律,我觉得更为成功的是学生获得了学*的快乐。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具为材料体验学*过程。如:第一次活动:学生用1个圆片、2个圆片、3个圆片摆数。摆数时要动脑筋,怎样才能摆的既快又不遗漏,为学生发现摆数规律作铺垫。第二次活动:学生用4个圆片、5个圆片摆数,课上安排让各小组介绍摆得快的经验,激发学生探索摆数规律的X望。当学生用6个圆片、7个圆片8个圆片……摆数时,我就抓住时机提出,不摆圆片,能直接写出个圆片7个摆出的数吗?这时学生的兴趣高涨,继续探究的X望更加强烈,使摆数的规律自然而然的产生,不仅注重学生的动手和动脑密切相连,而且学生的思维也非常活跃,几乎都发现用圆片在数位上摆数的规律,这看似简单的合作探究活动,却蕴涵着丰富的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排列组合方法,这不正是一种有价值的数学实践活动吗?

  摆一摆、想一想的教学反思 4

  案例:

  《100以内数的认识》中,有一个“摆一摆、想一想”的活动。上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用2个圆片摆数(注意:只摆一位数或两位数)

  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摆的。

  十个 十 个 十 个

  2 1 1 2 0

  小组合作:用3个、4个圆片摆数(3个同学摆,小组长作好记录,不要有重复的数) 312 21 30

  4 13 22 31 40

  小结:怎样摆才能使数不重复、也不落下。

  独立练*:分别用5个、6个、7个、8个、9个圆片摆数。

  汇报。

  学生汇报时我把学生的作品贴于黑板上,并整理写出学生口答的数,如5、14、23、32、41、50等。整个过程,我用“谁还摆出了不同的数”作为引导语让学生回答,提问了许多个学生。

  课后反思

  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采用“一问一答”式的反馈方式。我们知道,用5个、6个、7个、8个、9个圆片摆数可以摆出40个数,如果让学生一个一个来说,显然很浪费时间。针对这一情况,我可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而不要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即当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时,可有意识地选取不同做法的同学到黑板上贴作品,写数,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他们写的数是否有重复或落下?”这样,学生的学*信息可以同时呈现出来,而且信息面比较广。实践证明,这种收集学生学*信息的方式在数学课堂上能达到省时高效、多方位收集学生信息的目的。现在,我还想培养学生能够主动到黑板上展示自己的做法,而且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判断,只有自己的做法跟黑板上的'做法不一样才到上面写,这样,又可避免做法重复现象。当然,要培养学生具有这种*惯和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我还要不断地实践、努力。

  总之,对于自己的教学,我要加强反思,努力找出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实验少走弯路,取得成功。

  摆一摆、想一想的教学反思 5

  摆一摆,想一想”是一个纯数学探索实践活动课,就是让学生先摆后想,边摆边想,在摆的过程中想,在想的过程中摆。在摆和想的活动过程中进一步认识100以内的数,加强对数位的认识。这个实践活动操作简单,规律性明显,能比较好的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惯:加强条理性,善于观察,思考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喜欢玩的天性,把“玩”引入课堂,让学生用一张小小的.圆片在数位表上玩摆圆片的数字游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摆和想的过程中,巩固了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加强了对数位的认识;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意识,形象思维,归纳能力、抽象思维都不同程度的得到培养和提高。在用三个圆片来摆数的时候,学生摆出了3、12、21、30。没有一定的顺序,只是摆了一个写一个。找了3个学生上来都没有一定的规律,这个时候我就引导学生去摆,可以把圆片都放在个位上或者十位上一个一个来挪,这样,孩子们基本上就掌握了规律。所以在下一个环节用四个,五个圆片来摆的时候,大部分学生会用规律摆。在第三环节我就让让学生脱离用圆片摆来直接写出用7、8、9个圆片所表示的数,可是由于前两环节还有少许学生体会的不充分,缺少规律的总结,学生在这一环节还是脱离不了用圆片来摆。不过,总的来说,孩子们大部分都会根据规律来写数了,教学目标算是达成了,就不知道课后作业会如何。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