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摆一摆想一想评课稿 (菁华3篇)

首页 / 文库 / | 数学

二年级数学摆一摆想一想评课稿1

  陶老师这节《摆一摆,想一想》活动课上得非常成功。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课中能激发学生思维,重视培养学生有序地思考,按照珠子的个数,有序地摆出相关的几个数。整节课的设计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直观到抽象。在课堂中,带学生一步一步地进入思考,使学生学得更扎实,掌握得更牢固。陶老师始终以学生为主;让他们通过自己摆、自己记录,学生互动交流等多种方法自主探究、互动交流等形式组织教学,体现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理念。具体表现以下几点:

  一、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第一个活动:陶老师从数位表引出个位和十位,说出个位摆一个表示1,十位摆一个表示一个十,通过观察、思考记录一个珠子和两个珠子不同位置的摆放可以摆出不同的数,让学生知道每个珠子摆在不同的位置上就表示不同的数,初步感受“位值”,同时渗透了“有序”的操作方法和思维方式。

  第二个活动:学生独立操作3个珠子可以摆出哪几个数,要求学生有所发现。通过这个层次的探索操作,学生进一步感受“位值”,感受所摆出的数之间的关系,学会有序思考和操作,意义在于让学生体验有序地操作和思考,能使摆出的数不遗漏、不重复。说一说21与12有什么不同?数字交换位置,它们表示的意思不一样。老师利用提问突出这点。老师问:“数字交换位置,它们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个位是0怎么摆?”由两位学生上台演示,摆后,引导学生小结出摆地方法,1生是从小到大摆,1生是从大到小摆。老师总结:你可以从小到大摆,也可以从大到小摆。重点突出了摆地方法,要有序地思考。

  第三个活动:学生用5个珠子有序摆出不同的数。这个活动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在师生互动交流中去发现珠子的个数与所摆出的数各数位上的数之和的关系,去发现珠子个数与所摆出的数的个数的关系,及其他的规律。(得知摆出的各个数位的数字之和等于珠子的总数。)这是本课的重点之一,也是难点。老师通过提问:“怎么知道他摆得是对的?”很自然地得出个位与十位相加是5颗珠子。这样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第四个活动:让学生不用珠子摆,根据前面发现的规律有序地写出4个珠子能摆出的不同数。这就要求学生能根据前面活动总结、归纳出的规律和方法来解决问题。老师问:“几颗珠子可以摆几个数?”引导学生归纳:摆出数的个数比珠子个数多一。这也是本课的重点、难点之一。这几个活动都是围绕着课的`重点和难点来解决的。

  二、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直观到抽象:

  1、注重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在一开始先摆2颗珠子,接着摆3颗,后来4、5颗6、7、8、9颗。从珠子的数量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再是从总结归纳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总结出“各数位之和等于珠子总个数”。再总结出“摆出数的个数比珠子的个数多一”。

  2、 注重由直观到抽象:

  陶老师先是用2、3、5珠子在数位表上摆出不同的数,以表格的形式将抽象的数位、位值概念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并且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同样数量的珠子摆在不同数位上,表示的数不同。接着,用4颗珠子不摆,能说出哪些数,并写下来。再是用6、7、8、9颗珠子, 不摆,你能写出哪些数?从直观中得出规律,让学生想象,并抽象出所得的数。我们可以看到陶老师非常注重用直观形式让学生感受数位和位值的概念,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数位及位值概念的理解。在课堂中,带学生一步一步地进入思考,使学生学得更扎实,掌握得更牢固。

  三、注重发现规律和运用规律的教学。

  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是*年来小学数学非常重视的教学内容,本次修订的教材很多地方都有体现。本课教学第二、三个活动中老师多次引导学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在互动交流中的多次追问和提示,意在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发现、总结并归纳出一些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能力。发现规律的目的是运用规律去解决问题。老师在第四个活动“不用摆,直接写出用4个珠子能摆出的不同数”中,接着再用5、6、7、8、9颗珠子让学生利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简单的问题,体会规律的重要性。

  四、注重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数学思维能力。

  本节课四个主要活动的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由扶到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中陶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思维方式。从2个圆片的示范渗透,到3个珠子的讨论展示,大部分学生在用4个5个、6个珠子摆数的探索过程中,使用了有序思考的数学思维,发现了规律。这时老师顺势推出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任务:不摆珠子,运用发现的规律直接有序地写出用7个、8个、9个珠子摆出的数。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动手和动脑自主活动中,培养了数学思维能力。

  这节课学生的学*兴趣是高涨的,探究的欲望也很强烈,摆数的规律在学生的摆和说中自然而然地产生,整节课中学生都在动手、动脑、动口,这正是数学实践活动课的价值所在。数字交换位置,它们表示的意思不一样在活动中自主探索的学*方式给我们的数学课堂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并能做到有序地思考,掌握了学*方法,让学生的学*和生活更多姿多彩。

  我认为可探讨的是:在练*时,珠子的颗数让学生自己来决定。这样是否能更好一些,这样更能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听者不会以为整节课都是按着老师设计的思路。

二年级数学摆一摆想一想评课稿2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5页实践活动“摆一摆想一想”

  教材说明:

  教材设计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进一步巩固数位及位值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活动通过让学生把某一数量的圆片分别摆在数位表的十位和个位上,得到不同的数,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还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组数的特点,探索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能力。整个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能力,还能通过找规律发展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巩固数位及位值的概念。

  2、通过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3、学生通过探索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能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的过程,体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式的学*方法及探索事物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规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奥妙,富有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巩固数位及位值

  2、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1、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规律。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独立试摆圆片,与小组交流,给学生创设一个独立操作、探索及合作交流的空间,学生能在属于自己的空间自由地去摆,反复地思考、交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惯;尤其在摆较多圆片操作无序的过程中,让学生小组合作,目的是通过合作相互补充、完善,探索出摆圆片的方法和规律,使操作走向有序,有利于发展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说学生

  学生已能够正确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并能熟练说出100以内数的组成;能够正确、熟练读写100因内的数,掌握了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在此基础上,学生借助自制数位表,通过摆圆片的实际操作,进一步巩固数位及位值的概念,从而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进一步加深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拨珠、读数,并自由说一说每个数位上的珠子代表多少。通过拨一拨、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回顾数位及位值的概念,利用数位的有关知识揭示课题,为本节课活动做好铺垫。

  (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设计了两个内容:“摆一摆”和“想一想”。

  “摆一摆”中放手让学生独立试摆圆片,与小组交流,给学生创设一个独立操作、探索及合作交流的空间,学生能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自由地去摆,反复地思考、交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惯。

  “想一想”这一环节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用圆片摆数的方法,想出8个、9个圆片可以表示的数,目的是通过形象的摆数,抽象出说数,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及归纳能力。

  (三)实践应用

  通过“摆”“说”“想”的活动,巩固学生对数位及位值的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并通过游戏活动,增强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数学的情趣,让学生在愉快情境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二年级数学摆一摆想一想评课稿3

  一、说教材

  本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45至46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积累了用摆面积单位的方法测量物体面积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由估测三个长方形面积开始,然后通过摆一摆、量一量、算一算的探索活动,让学生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最后建构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数学模型再加以运用进行编排的。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理解面积的含义。

  2、让学生在具体操作活动中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3、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4、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具体操作活动中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长与每排所摆单位面积数的关系,宽与每排所摆排数的关系,面积与所包含的单位面积总数的关系。

  二、说学具

  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并为每位学生准备一份学具:1cm2的小正方形15个,3个面积不同的长方形,表格一张,学生自备学生尺一把。

  三、说教学过程

  1、探索长方形面积

  估一估,摆一摆

  ①师: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认识了3个常见的面积单位,那么这个长方形用什么面积单位合适呢?(出示图①)请拿出图①,估测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方厘米。

  [学生估测后汇报结果,由于估测方法不同导致答案也不同,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便有了用摆单位面积测量的需要。]

  ②学生动手摆1cm2 正方形测量图①面积,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根据学生汇报摆法用课件演示。

  生1 :一个一个摆,每排摆5个,摆3排,共摆15个,面积15cm 。(板书:面积 15cm )

  生2 :只沿长边摆一排5个,沿宽边摆一列,再想象空白处,也是每排5个,3排,面积是15cm。

  ③比较两种摆法,使学生发现第二种摆法更为简便。请拿出图先估一估,再用第二种摆法测量面积。(板书:面积 28cm )

  [此层次的设计,是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2次摆的活动,由最原始的摆法摆满过渡到只摆一排,一列再进行空间想象,从而建立只要知道每排个数和排数就能测出面积的表象,为下面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作为铺垫。]

  量一量,算一算

  ①揭示课题。师:同学们刚刚通过摆测出了图①和图②的面积,下面我们来探索更为简便的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板书:长方形面积)

  ②学生拿出③先估一估,再用学生尺量一量,算一算,填一填表格,然后汇报计算方法,归纳出长方形面积公式。(板书:长ⅹ宽=长方形面积)

  ③再用学生尺分别量出图①、图②的长和宽算一算,验证长方形面积公式。

  ④根据板书观察数据思考:长、宽、面积分别表示摆的什么。

  2、探索正方形面积。

  (1)课件出示3幅图,说出它们的面积。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边长x边长=正方形面积)

  [此环节教材是只给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尝试计算它的面积,我进行了重组,以计算2个长方形面积作铺垫,再根据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自然联想,迁移到正方形,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而达到推导出正方形面积公式的目标。]

  3、巩固练*

  (1)计算身边常见物体表面的面积。

  ①计算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

  ②计算小方桌的面积。

  (2)课本45页1~4题。

  [通过练*不断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且联系生活实际加以运用,使学生牢固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并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4、课堂总结

  5、板书设计:

  长方形 正方形面积

  长 宽 面积

  5 × 3 = 15

  7 × 4 = 28

  8 × 5 = 40

  长 × 宽 = 长方形面积

  边长 × 边长 = 正方形面积


二年级数学摆一摆想一想评课稿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二年级数学摆一摆想一想评课稿 (菁华3篇)(扩展1)

——二年级数学摆一摆想一想评课稿 (菁华3篇)

二年级数学摆一摆想一想评课稿1

  今天下午来到华三小听了杨老师的一节课。在这节课中,杨老师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数方格的方法迁移到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正方形,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使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本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这节课我也还有一点自己的看法,不一定正确,提出来与杨老师商讨:

  1、这节课杨老师把预学和探究融合在一起,花费的时间颇长。我认为预学、探究都应该有时间限制,要告诉学生在多长时间内完成任务。而在学生小组汇报摆的结果后,师又提出了两个问题直接让学生回答:①每排摆的小正方形个数与长方形的什么有关?②摆的排数与长方形的什么有关?对于这两个问题没有给学生思考、探究的过程。如果教师把这两个问题放在预学单上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思考是否效果会更好。

  2、在这节课一开始,教师创设了一个情境:“喜洋洋与灰太狼都认为自己的草地面积大,怎样比较它们的草地面积谁大谁小?”可在这个情境之后,教师紧接着却出示了三个复*题。后面又是估算、测量三个长方形的面积。在这里感觉引入的情境跟后面的教学环节有点脱节。不如去掉三道复*题,直接从情境中帮助喜洋洋和灰太狼比较草地面积开始新课。

  另外江主任这次针对数学学科把三环五步进行调整,我认为改动后的模式比原来好。原来是预*,提问—梳理问题—合作探究—巩固运用,而现在调整为引入—预学—提问—探究—练*。原来的模式中提问在预*后面,而小学生预*数学,以看书为主,书上呈现的是方法和结论,他们看来认为自己都会,都懂,提不出问题。现在把提问放在预学后面,学生经过了自己思考、学*会有收获、也会有困难,他们提出问题的难度就比原来小得多。

二年级数学摆一摆想一想评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中最后一课时的实践活动,摆一摆,想一想。

  说教材:

  数概念是整座数学大厦的基础,是重要的数学概念。这个阶段的数概念不仅是学*100以内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的基础,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这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它包括:数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在摆一摆,想一想这部分教材中,设计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进一步巩固数位及位值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

  教科书出示了活动的两个范例,首先由小精灵提出问题:“能用2个●表示不同的数吗?”(由于到目前为止,学生学过的数只限于100以内,所以这里的数只指一位数和两位数。)下面展示了四名学生小组活动的情景,其中三名学生在数位表上摆圆片,根据十位和个位上圆片的数量说出摆出的数,另外一名学生通过列表的方式把这三种答案综合起来,表的左边是所用的圆片数,右边是摆出的三个数。在这里,要求学生理解不同数位的位值概念(十位上的2表示2个十,个位上的2表示2个一),同时熟练掌握2的组成(和是2的加法):2=0+2,2=1+1,2=2+0,就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摆出、说出所有答案。接下来,用同样的方法,用3个●摆出不同的数。三名负责摆的同学已经摆出3、12、21这三个数,负责列表的同学已经把他们的答案都写在纸上,但认为还有没摆出来的数,提示学生思考除了上面这三个数,用3个●还能摆出什么数。(还有吗?)接下来,小精灵提出问题“用4个●、5个●……分别能表示哪些不同的数?”提示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实际摆一摆,把列表中的其他情形补充完整。最后,教材让学生不用摆,说出用9个●能表示哪些数。这就要求学生在摆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利用归纳的方法来得出答案。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2.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能力。

  3.在操作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4.通过找规律发展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为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在教学中,除应关注学生数位及位值的概念的巩固应用外,还应同时关注学生在获得这些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参与活动的情绪、独立思考态度等方面是否得到健康的发展。

  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针对本节课的教材特点和教学目的,学生应采取自主探究,实际操作的学*方法。为了让一年级的学生进一步巩固数位及位值的概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重要学*方式就是让学生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

  说教法: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一个组织和引导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时必须注意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注意帮助学生弄清题意,并指导学生加强知识的积累;还需注意学生间的交流和反馈,加强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说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指明新知的研究方向

  (二)小组活动,探究新知

  (三)发现规律,应用规律

  (四)课堂提升

  具体每个步骤的安排如下:

  (一)复*旧知,指明新知的研究方向

  1.教师利用数位表和计数器对相关知识进行复*。十位上的数字和各位上的数字各自代表多少?

  2.师和学生活动,用2个圆片摆出不同的数。提问:可以怎么摆?随后出示数位表,把不同的摆法显示在数位表上,最后把全部的摆的结果写在汇总表上进行记录。

  (二)小组自由活动,探究新知

  1.师提问:

  (1)为什么两个圆片摆在个位上得到的数是2,而摆在十位上得到的数是20?

  (2)记录摆出的数时需要注意什么?

  (3)怎样才能知道摆出的数不遗漏?

  2.刚才我们用两个圆片摆数是怎么做的?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行方法小结。

  3.学生各自进行小组活动。依次分别用3,4,5个圆片来摆数。师巡回指导。

  (三)发现规律,应用规律

  1.“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如果学生能够发现规律,就鼓励学生不摆圆片,直接写出用6个、7个等圆片可以摆出哪些数。如果学生还没有发现规律,可以让学生再接着摆下去,试着找出规律。

  2.总结出规律。

  3.通过前面的规律,想一想说出用9个圆片可以表示哪些数。(先在个位上摆9个圆片,是9,再从个位上挪一个圆片到十位,就是18,……,一直到把9个圆片都挪到十位,就是90。也可以利用个位数与十位数之和得9的原理来写出这些数。)这里可能会出现方法的多样化,教师要尊重和保护这种多样性,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并形成交流。

  (四)课堂提升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写出来的数列表,让学生观察表中哪些数是用1个圆片表示出来的数,哪些是用2个圆片表示出来的数……使学生进一步探索各组数间存在的规律,更深刻地了解100以内数的特点。

二年级数学摆一摆想一想评课稿3

  一、说教材

  本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45至46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积累了用摆面积单位的方法测量物体面积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由估测三个长方形面积开始,然后通过摆一摆、量一量、算一算的探索活动,让学生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最后建构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数学模型再加以运用进行编排的。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理解面积的含义。

  2、让学生在具体操作活动中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3、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4、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具体操作活动中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长与每排所摆单位面积数的关系,宽与每排所摆排数的关系,面积与所包含的单位面积总数的关系。

  二、说学具

  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并为每位学生准备一份学具:1cm2的小正方形15个,3个面积不同的长方形,表格一张,学生自备学生尺一把。

  三、说教学过程

  1、探索长方形面积

  估一估,摆一摆

  ①师: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认识了3个常见的面积单位,那么这个长方形用什么面积单位合适呢?(出示图①)请拿出图①,估测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方厘米。

  [学生估测后汇报结果,由于估测方法不同导致答案也不同,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便有了用摆单位面积测量的需要。]

  ②学生动手摆1cm2 正方形测量图①面积,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根据学生汇报摆法用课件演示。

  生1 :一个一个摆,每排摆5个,摆3排,共摆15个,面积15cm 。(板书:面积 15cm )

  生2 :只沿长边摆一排5个,沿宽边摆一列,再想象空白处,也是每排5个,3排,面积是15cm。

  ③比较两种摆法,使学生发现第二种摆法更为简便。请拿出图先估一估,再用第二种摆法测量面积。(板书:面积 28cm )

  [此层次的设计,是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2次摆的活动,由最原始的摆法摆满过渡到只摆一排,一列再进行空间想象,从而建立只要知道每排个数和排数就能测出面积的表象,为下面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作为铺垫。]

  量一量,算一算

  ①揭示课题。师:同学们刚刚通过摆测出了图①和图②的面积,下面我们来探索更为简便的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板书:长方形面积)

  ②学生拿出③先估一估,再用学生尺量一量,算一算,填一填表格,然后汇报计算方法,归纳出长方形面积公式。(板书:长ⅹ宽=长方形面积)

  ③再用学生尺分别量出图①、图②的长和宽算一算,验证长方形面积公式。

  ④根据板书观察数据思考:长、宽、面积分别表示摆的什么。

  2、探索正方形面积。

  (1)课件出示3幅图,说出它们的面积。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边长x边长=正方形面积)

  [此环节教材是只给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尝试计算它的面积,我进行了重组,以计算2个长方形面积作铺垫,再根据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自然联想,迁移到正方形,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而达到推导出正方形面积公式的目标。]

  3、巩固练*

  (1)计算身边常见物体表面的面积。

  ①计算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

  ②计算小方桌的面积。

  (2)课本45页1~4题。

  [通过练*不断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且联系生活实际加以运用,使学生牢固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并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4、课堂总结

  5、板书设计:

  长方形 正方形面积

  长 宽 面积

  5 × 3 = 15

  7 × 4 = 28

  8 × 5 = 40

  长 × 宽 = 长方形面积

  边长 × 边长 = 正方形面积


二年级数学摆一摆想一想评课稿 (菁华3篇)(扩展2)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通用 (菁华3篇)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通用1

  本节课围绕“转变学生的学*方式”这一理念,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一些规律。具体表现在:

  1、情景式的复*,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传统的新授课,教师的预设局限性太大,往往把这节课所需的知识基础替学生“提取”出来,然后进行课前铺垫。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学生的主动权不够,教师“抱着走、领着走”,结果只能是“学生遇到新的情景就束手无策”。因此笔者在活动开始前,设计了“帮助蓝猫介绍计数器”的复*环节,提出了一个极具开放性的问题,“哪位小朋友能帮蓝猫认识一下计数器呢?”可以让每个小朋友都有话说。这样,学生自主复*的效果明显比教师复*要好的多。表现在:(1)数位位置:左边的是十位,右边的是个位。(2)数位位值:个位上摆一颗表示一个一,十位上摆一颗表示一个十。(3)数位上表示数:如果个位放一颗,十位放两颗就表示21。(4)数位表的好处:表示数很方便。……事实上这些“介绍”都为后面教学的展开作了铺垫,学生在向自己喜欢的动画人物介绍自己所学的本领时,自信心得到了提升,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操作式地探究,经历学*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我们不能将事实的真相轻易地告知学生,而要让他们通过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引起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唤起学生讨论的积极情感,让他们的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天生其人必有才”,乐于探究是儿童的天性。学生身上蕴藏着自主学*的潜力,教师要大胆放手,尊重他们探究的需要,创设可供探究的条件,引导他们在探究中学*、感悟。

  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鉴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该实践活动能够充分利用儿童喜欢动手操作的心理,笔者设计一些有层次的“玩法”:尝试摆、探究摆、运用摆、模仿写,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悟100以内的数和相关的基础知识。在让学生体验知识的过程中,笔者不仅注重了“基础知识的感悟”,而且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些数学的意识,如猜想、验证等。学生在猜测用“10个圆片可以摆11个数”后,教师质疑:“到底对不对,我们可以怎么办?”、“那好就动手摆摆看。”……设计的意图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这个知识,而是有一种“验证”的体验,逐步培养学生检验的意识。

  3、开放式地评价,用喜欢的方式学。

  “以学生为本”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发扬个性,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进行探究、学*。如在展示“3”个圆片摆法的时候,笔者设计了一些评价的问题:摆了哪些数?你是怎么摆的?你喜欢哪个小组的顺序,为什么?……等问题,引导“生生评价”,从而进行自我的建构和完善。再如在“探究规律”和“模仿写”这些环节的设计上也都有体现,抓住“你有什么新发现”和“这些数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两个问题,留给了学生无限的思考空间。

  短短的一节课已经结束,但它却留给笔者长时间的深思: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究性学*的理念已渗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如何使师生真正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低段学生的探究欲望强与探究能力低的矛盾如何突破?是我们每位实践新课程的老师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笔者仅以此课想与同行共同探讨。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通用2

  听课不停学第四单元,我们网络上课一个多月了,省厅有电视直播课,但是第四单元已经结束,最后一节活动课没有直播课,我觉得这节课很有上的必要。1.培养孩子动手能力;2.在活动中更好巩固数位和位值的概念;3.培养孩子有序思考。4.了解圆片个数与摆出不同数的个数之间的关系。于是我见缝插针,今天下午直播了这节课。由于是网络直播,不能很好地和孩子们面对面直接交流,又不能留太多时间的操作时间,但是这节课就是让孩子这操作中找规律,面对困难,我采取了以下措施:提前一天让孩子预*,把预*内容方法详细发给孩子,把老师做的课件也提前发给孩子。

  预*准备

  (1)20个小圆片(也可以十其他小物体);

  (2)两张大一点的卡片,分别写上“十位”和“个位”,孩子摆的时候在这下面摆;

  (3)提前在练*本上准备好记录表格,便于课堂上我们进行数据统计与整理。

  例如用1个圆片摆出来一个数就把这个数写在“组成的数”一栏,最后看摆出几个,再填“组成的个数”。

  预*时:

  1.让孩子动手摆一摆,分别用1个,2个,3个,4个,5个圆片摆出来的结果,并做记录,(如果孩子不摆,画的话需要的记录表会很多,所以动手摆)摆一个记录一个,可以按老师的要求也可以自己根据课件里面的自己整理。可以把自己摆的过程录成小视频发打卡组里。(打卡一组录3个圆片摆的过程,2组录用4个圆片摆的,依次类推)

  2.后面用6个,7个,8个,9个圆片摆的谁理解了可以把摆的过程录成小视频.

  上课时尽量和孩子互动,1.整理好孩子提前发的视频,根据上课情况播放;2.让孩子这互动版面上直接扣出答案并及时反馈;

  虽然网课条件有限,但是孩子们学*热情不减,反馈不错。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通用3

  “摆一摆,想一想”就是先摆后想,边摆边想,在摆的过程中想,在想的过程中摆。本节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充分安排了不同的摆学具,也不失时机地点拨学生的想规律。在摆和想的过程中,巩固了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加强了对数位的认识;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意识、形象思维、归纳能力、抽象思维等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培养和提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本节课的设计让孩子们在玩学具的基础上引导在数位上摆数,这是一年级学生学*数学的.一个重要方式。适当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而且更有利于学生探索规律,寻找事物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本节课在这方面体现得较为突出。如:本节课中进行了多次活动,学生通过摆一摆、记一记、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在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找到了规律,我觉得更为成功的是学生获得了学*的快乐。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具为材料体验学*过程。如:第一次活动:学生用1个圆片、2个圆片、3个圆片摆数。摆数时要动脑筋,怎样才能摆的既快又不遗漏,为学生发现摆数规律作铺垫。第二次活动:学生用4个圆片、5个圆片摆数,课上安排让各小组介绍摆得快的经验,激发学生探索摆数规律的欲望。当学生用6个圆片、7个圆片8个圆片……摆数时,我就抓住时机提出,不摆圆片,能直接写出个圆片7个摆出的数吗?这时学生的兴趣高涨,继续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使摆数的规律自然而然的产生,不仅注重学生的动手和动脑密切相连,而且学生的思维也非常活跃,几乎都发现用圆片在数位上摆数的规律,这看似简单的合作探究活动,却蕴涵着丰富的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排列组合方法,这不正是一种有价值的数学实践活动吗?


二年级数学摆一摆想一想评课稿 (菁华3篇)(扩展3)

——二年级数学除法评课稿 (菁华3篇)

二年级数学除法评课稿1

  二年级李老师讲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有很多值得我学*和借鉴的地方。

  首先,课的设计层次分明,首尾呼应,有层次、有高度。老师的语言简洁、清晰,引导孩子说划或读书时,学生的语言清晰、干脆利索,语速适中,不拖腔,听着很舒服。

  其次,这节课的容量特别大,除法的两种分法,也就是除法的两种意义:等分除、包含除都含在了里边。两种分法都演示,又有那么多物品需要分,那么多算式需要板书,最后总结出:生活中有余数的除数真多呀!这些内容李老师处理的都非常紧奏,学生理解的也非常透彻,所以感觉学生学的还是非常好的,总体感觉不错。

  但是,当我遇到一个课的内容比较大时,怎样进行才算高效!是做的充实才算高效,还是把教材中自主练*都进行了才算高效!我认为应考虑到本班学生的情况,如学生预*的情况,接受的情况等。如果学生预*的好,学生接受能力强,可以进行完。如果情况不是这样,可以把教材分开来进行,分两课时完成也未尝不可。

  另外,李老师说“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学生理解不是太透彻。我想原因就出在:学生动手操作时,也就是分具体的物品时,分着分着(分过一轮两轮后)无法继续分了,老师应强调:为什么不能继续分?因为剩下的不够每份分一个,所以不能再分了,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每分一种物品都强调一次:为什么不能继续分?让学生心里明白:每份不够分一个了,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

二年级数学除法评课稿2

  一直以为数学课因其学科本身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所以必须上得一板一眼,但听了刘xx老师执教的这节《有余数的除法复*》一课,使我对如何上数学课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数学课的算理必须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有明确的认识。

  刘老师处理小青蛙跳水30÷7一题时,问学生什么是被除数,刘老师说被除数就是被分的数,一部分分走就是除数,一部分留下就是余数。如果一次分走就用减法,一次一次分走同样多的就用除法。那么30÷7分走4个7,分了4次。他用这种方式不但算理讲得透彻明白,同时学生学得也很轻松。

  另外,刘老师的课形式新颖、趣味性强,使人耳目一新,不仅会牢牢的吸引住学生,就连听课老师也被他牢牢的吸引了。

  新颖不仅体现在*题的形式上,比如小青蛙跳水,学生说完答案后喊123青蛙就跳开。真有趣!小猴子挑桃子,最简单的*题形式,被刘老师赋予的“有余猴”“没余猴”两个名词给趣味化,生动化了。另外,在数学课上用区别同音词的方式,“鱼数”、“愚数”,“愉数”,并列举了余字的其他组词的方式来让学生充分体会“余数”一词中的“余”字的含义。不但闻所未闻,而且我相信经过刘老师的讲解孩子们会彻底明白什么是“余数”了。并且会一生不忘。

  新颖还体现在*题的内容设计的艺术性上。刘老师这节复*课的*题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题目难易呈递增性。并且到开放性。不仅如此,在解题的过程中,除时时渗透算理外,还教给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做题什么数逆向思维等。例如:41÷()=()…6学生给出了两个答案,7和5,5和7.刘老师徐徐善诱地引导学生不仅充分明白了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并且让学生明白应该学会多角度看问题。还有小猴子挑桃子一组题,各个都有深意。有广度,有开放性,而且题题目标明确。□4÷2□3÷5□6÷6填几有余数,填几没余数。教师把学生的思维充分激活了。题目新颖,形式灵活,趣味性强。

  还有,我想说,刘老师真会“玩”。

  你瞧,不管是找不同,或是抢答题,还是一个个小游戏,亦或是在*题中给孩子讲解算理,细细想来,都是刘老师带着学生在“玩”中进行的,你看一“老”带着一帮“少”玩得多开心:小青蛙会跳;小猴子被命名为“有余猴”“没余猴”。就连“余数”这个名词,还被放在那么多词语“亲戚”中叫学生分辨,多好玩,孩子多爱玩啊,真好!

  可见,复*课并不单单做几道*题这么简单,*题背后你要给孩子归纳哪些算理,必须教师自己有明确的认知,而且*题是为让学生明白算理服务的。再者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也是吸引学生的关键。除此,从刘老师的课中我还深切的体会到了教师一定要多花心思去分析教材,钻研教法。把题设计的新颖,趣味性强,时效性强。什么样的课是好课?我认为学生喜欢上的,能牢牢的吸引住学生,让学生在趣味的环境中轻松地学到知识的课就是好课。一节好课不一定上得花里胡哨,热热闹闹,各种信息化手段非得都用上,它需要的是教师沉下心来,好好的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精心设计题型,多一些预设才会有新的生成,这也是我所欠缺的,以后我会朝这方面多努力,力争使自己做到发现了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刘老师这样的课,我喜欢。我想,学生更喜欢。向刘德武老师学*。

二年级数学除法评课稿3

  5月5日的校本教研中,听了王玲老师讲的有余数除法租船问题,课堂中教师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经历分析问题的过程,通过关键词的分析,促进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好。

  一、运用生活素材导入新课,学生兴趣高。

  根据小学生好玩的特点,选择与生活联系的内容导入新课。在新课开始出示26个同学去洮河公园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至少要租船几条船?教师这样导入,一方面通过划船这样的生活情趣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于生活,同样服务于生活,对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大增。兴趣是学*最好的老师,有了好的开端,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二、对比形式练*巩固新课,学生练*好。

  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对比形式的练*题共出现3组,让学生通过读题,分析题,找准题的区别点,在不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学生的分辨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找准租船问题的关键,教学效果良好。

  三、注重培养学生解题的好*惯。

  写单位、写答,说完整的话,都是*时课堂上老师容易忽略提醒学生的问题,因此学生考试时总会忘记写单位和答。王老师在这节课里,学生每一道题都能要求学生写单位、写答。还在提问学生时,训练学生说完整的话。

  四、归纳总结,形成规律。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归纳总结时,师生共同归纳出租船问题的特点是进一法,买面包问题是去尾法,形成了规律,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


二年级数学摆一摆想一想评课稿 (菁华3篇)(扩展4)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合集10篇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 1

  本节课的学*重点是本节课的学*重点是加深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巩固数位和位值的概念。学*难点是在活动中感受有序思考的价值,培养初步的归纳能力,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注重让学生多说,把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学生,先通过数字教材以动画的形式将一个珠子摆出的数表示出来,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并感知珠子在不同的数位就表示不同的数,学生说的也很好。2个珠子的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述,并通过对比有序、无序优化记录方法。3个珠子的活动主要是练*的作用,加深学生对数位和位值的理解,并尝试有序地思考。4个珠子主要是让学生有序地思考并记录的一种练*。观察总结规律后,5个珠子就是只想不摆,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之后再进行一些相应的练*。整个学*过程注重学生的思考,学生的参与度也很高,能够有效地参与到学*活动中。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有时间的把控不是特别好,学生讨论部分给的时间太多,学生发现规律还是很快的,给的时间过多导致有些学生想问题想偏了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再充分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设计好每个环节,准确把握时间。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 2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摆一摆,想一想”是一年级下册的一节数学活动课,目的就是先摆后想,边摆边想,在摆的过程中想,在想的过程中摆,在摆和想的过程中,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加强对数位的认识;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归纳能力、抽象思维得到培养和提高。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节课的课堂中,我化“静”为“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娱乐中、探索中激发起学*的兴趣,同学们在我创设的民主、*等的气氛下,思维开拓了,能力发展了,头脑也灵活了,参与意识增强了,合作交流的`意识也浓了。在整堂课中,我就是让“动手操作、动手实践”贯穿始终,让学生在用学具变魔术,创造出一系列的数,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有规律地摆出来,并写出来呢?然后,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归纳,发现100以内的数的特征与排列规律。让学生体会到学*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 3

  听课不停学第四单元,我们网络上课一个多月了,省厅有电视直播课,但是第四单元已经结束,最后一节活动课没有直播课,我觉得这节课很有上的必要。1.培养孩子动手能力;2.在活动中更好巩固数位和位值的概念;3.培养孩子有序思考。4.了解圆片个数与摆出不同数的个数之间的关系。于是我见缝插针,今天下午直播了这节课。由于是网络直播,不能很好地和孩子们面对面直接交流,又不能留太多时间的操作时间,但是这节课就是让孩子这操作中找规律,面对困难,我采取了以下措施:提前一天让孩子预*,把预*内容方法详细发给孩子,把老师做的课件也提前发给孩子。

  预*准备

  (1) 20个小圆片(也可以十其他小物体);

  (2)两张大一点的卡片,分别写上“十位”和“个位”,孩子摆的时候在这下面摆;

  (3)提前在练*本上准备好记录表格,便于课堂上我们进行数据统计与整理。

  例如用1个圆片摆出来一个数就把这个数写在“组成的数”一栏,最后看摆出几个,再填“组成的个数”。

  预*时:

  1.让孩子动手摆一摆,分别用1个,2个,3个,4个,5个圆片摆出来的结果,并做记录,(如果孩子不摆,画的话需要的记录表会很多,所以动手摆)摆一个记录一个,可以按老师的要求也可以自己根据课件里面的自己整理。可以把自己摆的过程录成小视频发打卡组里。(打卡一组录3个圆片摆的过程,2组录用4个圆片摆的,依次类推)

  2.后面用6个,7个,8个,9个圆片摆的谁理解了可以把摆的过程录成小视频.

  上课时尽量和孩子互动,1.整理好孩子提前发的视频,根据上课情况播放;2.让孩子这互动版面上直接扣出答案并及时反馈;

  虽然网课条件有限,但是孩子们学*热情不减,反馈不错。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 4

  摆一摆,想一想”是一个纯数学探索实践活动课,就是让学生先摆后想,边摆边想,在摆的过程中想,在想的过程中摆。在摆和想的活动过程中进一步认识100以内的数,加强对数位的认识。这个实践活动操作简单,规律性明显,能比较好的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惯:加强条理性,善于观察,思考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喜欢玩的天性,把“玩”引入课堂,让学生用一张小小的圆片在数位表上玩摆圆片的数字游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摆和想的过程中,巩固了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加强了对数位的认识;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意识,形象思维,归纳能力、抽象思维都不同程度的得到培养和提高。在用三个圆片来摆数的时候,学生摆出了3、12、21、30。没有一定的顺序,只是摆了一个写一个。找了3个学生上来都没有一定的规律,这个时候我就引导学生去摆,可以把圆片都放在个位上或者十位上一个一个来挪,这样,孩子们基本上就掌握了规律。所以在下一个环节用四个,五个圆片来摆的时候,大部分学生会用规律摆。在第三环节我就让让学生脱离用圆片摆来直接写出用7、8、9个圆片所表示的数,可是由于前两环节还有少许学生体会的不充分,缺少规律的总结,学生在这一环节还是脱离不了用圆片来摆。不过,总的来说,孩子们大部分都会根据规律来写数了,教学目标算是达成了,就不知道课后作业会如何。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 5

  《摆一摆,想一想》是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最后一个知识点。教材中设计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进一步巩固数位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

  作为一节综合实践课,较欣慰的是,小朋友们能井然有序的完成我的活动要求。连*时比较容易出现乱子的“摆一摆”,也控制在可行之内。较可取的有以下3点:

  1、让学生在形象的动画中体会学*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动力。在新课的开始,我用可爱的卡通形象――牛牛,和小朋友们交朋友。再利用牛牛变出的珠子,在计数器中摆一摆。通过动画的展示,新知的引入显得更为自然。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的动机,使学生学*情绪高涨,达到学*的最佳境界。

  2、让学生在同桌的合作中体会集体的智慧。

  在再次熟悉摆法的探索中,我让同桌之间一生摆,一生记录,集体探究4、5、6颗珠子的摆法。小朋友们在互相探究、互相合作中纠错、提高。

  3、让学生在多样的*题中体会数学的魅力。

  在巩固练*中我安排了“我会填”、“我会判”、“我会猜”这3个环节,在紧扣教学重难点的同时,以多样,层次性的*题来检验小朋友们的学*效果,更让小朋友们在多样的练*中体会数学的魅力。除此之外,我还设计了延伸的拓展练*:摆9颗以上的珠子,让学生深刻地感知每一个数位最多只能摆9颗珠子。

  当然这节课的缺点也是明显的:

  1、放手不够充分

  作为一节综合实践课,本意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但在实际操作中,为防止学生脱离我的预设,我步步为营。2颗珠子,先摆再讲解;3颗珠子,先摆再讲解。直到4、5、6颗珠子才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操作不多,活动时间不够,活动性不强,化实践课为常规课,这点需要反思。

  2、引导不够有效

  特别是在找规律这一环节,因为我给小朋友的是一个完整的大表格,竖竖横横斜斜的都对的特别整齐。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竖竖斜斜的数字间的规律,但他们没有深入的找一找横横的,也就是每一颗珠子所摆出的数字间的规律。而这点恰恰是这节课的关键。因此在表格的处理和呈现中,我可以对其他的进行弱化,着重某一行的找规律。

  一堂好课是上出来的,是磨出来的,更是钻出来的。一次次的试教,让我在不足中寻找差距。再次感谢前辈们宝贵的意见,让我反思中提升。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 6

  本节课围绕“转变学生的学*方式”这一理念,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一些规律。具体表现在:

  1、情景式的复*,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传统的新授课,教师的预设局限性太大,往往把这节课所需的知识基础替学生“提取”出来,然后进行课前铺垫。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学生的主动权不够,教师“抱着走、领着走”,结果只能是“学生遇到新的情景就束手无策”。因此笔者在活动开始前,设计了“帮助蓝猫介绍计数器”的复*环节,提出了一个极具开放性的问题,“哪位小朋友能帮蓝猫认识一下计数器呢?”可以让每个小朋友都有话说。这样,学生自主复*的效果明显比教师复*要好的多。表现在:(1)数位位置:左边的是十位,右边的是个位。(2)数位位值:个位上摆一颗表示一个一,十位上摆一颗表示一个十。(3)数位上表示数:如果个位放一颗,十位放两颗就表示21。(4)数位表的好处:表示数很方便。……事实上这些“介绍”都为后面教学的展开作了铺垫,学生在向自己喜欢的动画人物介绍自己所学的本领时,自信心得到了提升,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操作式地探究,经历学*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我们不能将事实的真相轻易地告知学生,而要让他们通过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引起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唤起学生讨论的积极情感,让他们的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天生其人必有才”,乐于探究是儿童的天性。学生身上蕴藏着自主学*的潜力,教师要大胆放手,尊重他们探究的需要,创设可供探究的条件,引导他们在探究中学*、感悟。

  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鉴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该实践活动能够充分利用儿童喜欢动手操作的心理,笔者设计一些有层次的“玩法”:尝试摆、探究摆、运用摆、模仿写,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悟100以内的数和相关的基础知识。在让学生体验知识的过程中,笔者不仅注重了“基础知识的感悟”,而且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些数学的意识,如猜想、验证等。学生在猜测用“10个圆片可以摆11个数”后,教师质疑:“到底对不对,我们可以怎么办?”、“那好就动手摆摆看。”……设计的意图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这个知识,而是有一种“验证”的体验,逐步培养学生检验的意识。

  3、开放式地评价,用喜欢的方式学。

  “以学生为本”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要尊重学生发扬个性,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进行探究、学*。如在展示“3”个圆片摆法的时候,笔者设计了一些评价的问题:摆了哪些数?你是怎么摆的?你喜欢哪个小组的顺序,为什么?……等问题,引导“生生评价”,从而进行自我的建构和完善。再如在“探究规律”和“模仿写”这些环节的设计上也都有体现,抓住“你有什么新发现”和“这些数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两个问题,留给了学生无限的思考空间。

  短短的一节课已经结束,但它却留给笔者长时间的深思: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究性学*的理念已渗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如何使师生真正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低段学生的探究欲望强与探究能力低的矛盾如何突破?是我们每位实践新课程的老师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笔者仅以此课想与同行共同探讨。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 7

  教师可能关注更多的是进度,而不是学生的探索,所以本节课很失败,用了两节课来完成,尽管如此,仍有学生没有掌握。当有学生很快完成3个圆片的拼摆时,有些学生的拼摆数量超过了3个却浑然不知。在操作中,教师没有让学生合作完成,也没有让同桌之间相互看一看、说一说。教师有些着急,在未完全掌握两个圆片的拼摆的时候急于推进3个圆片的.拼摆,效果不好。有学生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那么来自同伴的提醒和帮助就非常的重要,同伴之间的交流可能更有效,同伴之间相互帮助也是一种督促。教师的进度太快反而欲速则不达。

  让学生借助实际圆片拼摆之后再去完成图的操作,效果可能会更好。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 8

  案例片断

  片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给你3个小圆片,你能在数位表上摆出哪些数?请小朋友们四人合作,三位小朋友摆数,一位同学记录他们摆的数。摆完后,把这些数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并讨论一下,有什么规律?

  (学生分四人小组摆小圆片,讨论)

  师:哪个小组派一位代表来说说你们摆了哪些数?是怎么摆的?

  生1:我们摆了3,12,21,30四个数,我们是先摆好后,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生2:我们也摆了这四个数,我们是从大到小排列的,是30,21,12,3。

  生3:我们摆了3,30,12,21,是把个位和十位上两个数交换一下位置。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那你们喜欢哪种顺序呢?为什么?

  生1:我喜欢第1种,因为从小到大排列,看起来比较顺一点。

  生2:我喜欢第3种,这样摆起来比较有规律一点。

  师:哦!摆起来有规律一点?能一边摆一边给同学们说说吗?

  生2:(边投影演示边说)就是先把这3个小圆片全都放在个位上,这样是3;然后再把这3个小圆片全都放在十位上,这样是30;再把1个小圆片放在个位上,2个小圆片放在十位上,这样是21;再把2个小圆片放在个位上,1个小圆片放在十位上,是12。

  生:说得真好!小朋友们看清楚他是怎么摆的吗?

  生齐:看清楚了。

  生3:老师,我的摆法也是有规律的。

  师:是嘛!来!边摆边说给大家听听!

  生3:(边投影演示边说)我先在个位上摆3个小圆片,这样表示的是3;然后从个位上拿1个小圆片到十位上,这样就是12;再从个位上拿1个小圆片到十位上,就是21;再把个位是的小圆片拿到十位上,就是30。

  师:讲得太棒了!你们比老师讲得还好!其他小朋友看清楚了吗?

  生齐:看清楚了!

  ……

  片断:深入探究、模仿写数

  师:小朋友们,用3个小圆片可以摆出四个数,用4个小圆片可以摆出五个数。从这两次摆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新发现吗?

  生1:我发现摆出来的数比小圆片多1个。

  生2:我发现这些数加起来都等于小圆片的个数。

  师:哦?!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2:比如,12这个数,1+2=3, 21是2+1=3。说明它们都是用3个小圆片来摆的。

  师:哦!是这样的。你真会动脑筋!

  师:下面请小朋友们想一想,用5个小圆片,可以摆出几个数?如果不摆,你能写出这些数吗?请同学们写一写。

  (学生写数)

  师:哪个小朋友愿意把自己写的数和大家分享?

  生1:我写的数是5、50、14、41、23、32六个数。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吗?

  生1:我是把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交换一下写出来的。

  生2:我写的数是5、14、23、32、41、50,这六个数。

  师:你又是怎么想的呢?

  生2:我是想,先在个位上摆5个小圆片,然后每次从个位上拿一个小圆片到十位上,这样就得到了六个数。

  师:太棒了!那么6个小圆片可以摆几个数呢?

  生齐:7个!

  师:那么10个小圆片呢?

  生齐:11个!

  师:是吗?到底对不对,我们可以怎么办?

  生齐:用小圆片来摆一摆。

  师:那好就动手摆摆看。

  (学生用小圆片在数位表上摆数)

  生:老师,我只摆出了9个。

  (下面开始自言自语:是9个,是9个。)

  生:老师,怎么会只有9个了呢?

  师:是呀!怎么会只有9个了呢?请小朋友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继续摆下去看看,好吗?

  三、反思和讨论

  本节课围绕“转变学生的学*方式”这一理念,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一些规律。具体表现在:

  1、情景式的复*,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笔者在活动开始前,设计了“帮助蓝猫介绍计数器”的复*环节,提出了一个极具开放性的问题,“哪位小朋友能帮蓝猫认识一下计数器呢?”可以让每个小朋友都有话说。这样,学生自主复*的效果明显比教师复*要好的多。表现在:(1)数位位置:左边的是十位,右边的是个位。(2)数位位值:个位上摆一颗表示一个一,十位上摆一颗表示一个十。(3)数位上表示数:如果个位放一颗,十位放两颗就表示21。(4)数位表的好处:表示数很方便。……事实上这些“介绍”都为后面教学的展开作了铺垫,学生在向自己喜欢的动画人物介绍自己所学的'本领时,自信心得到了提升,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操作式地探究,经历学*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我们不能将事实的真相轻易地告知学生,而要让他们通过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引起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唤起学生讨论的积极情感,让他们的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天生其人必有才”,乐于探究是儿童的天性。学生身上蕴藏着自主学*的潜力,教师要大胆放手,尊重他们探究的需要,创设可供探究的条件,引导他们在探究中学*、感悟。

  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鉴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该实践活动能够充分利用儿童喜欢动手操作的心理,笔者设计一些有层次的“玩法”:尝试摆、探究摆、运用摆、模仿写,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悟100以内的数和相关的基础知识。在让学生体验知识的过程中,笔者不仅注重了“基础知识的感悟”,而且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些数学的意识,如猜想、验证等。学生在猜测用“10个圆片可以摆11个数”后,教师质疑:“到底对不对,我们可以怎么办?”、“那好就动手摆摆看。”……设计的意图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这个知识,而是有一种“验证”的体验,逐步培养学生检验的意识。

  3、开放式地评价,用喜欢的方式学。

  “以学生为本”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发扬个性,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进行探究、学*。如在展示“3”个圆片摆法的时候,笔者设计了一些评价的问题:摆了哪些数?你是怎么摆的?你喜欢哪个小组的顺序,为什么?……等问题,引导“生生评价”,从而进行自我的建构和完善。再如在“探究规律”和“模仿写”这些环节的设计上也都有体现,抓住“你有什么新发现”和“这些数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两个问题,留给了学生无限的思考空间。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 9

  “摆一摆,想一想”就是先摆后想,边摆边想,在摆的过程中想,在想的过程中摆。本节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充分安排了不同的摆学具,也不失时机地点拨学生的想规律。在摆和想的过程中,巩固了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加强了对数位的认识;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意识、形象思维、归纳能力、抽象思维等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培养和提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玩”是孩子们的天性

  本节课的设计让孩子们在玩学具的基础上引导在数位上摆数,这是一年级学生学*数学的一个重要方式。适当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而且更有利于学生探索规律,寻找事物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本节课在这方面体现得较为突出。如:本节课中进行了多次活动,学生通过摆一摆、记一记、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在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找到了规律,我觉得更为成功的是学生获得了学*的快乐。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具为材料体验学*过程

  如:第一次活动:学生用1个圆片、2个圆片、3个圆片摆数。摆数时要动脑筋,怎样才能摆的既快又不遗漏,为学生发现摆数规律作铺垫。第二次活动:学生用4个圆片、5个圆片摆数,课上安排让各小组介绍摆得快的经验,激发学生探索摆数规律的欲望。当学生用6个圆片、7个圆片8个圆片……摆数时,我就抓住时机提出,不摆圆片,能直接写出个圆片7个摆出的数吗?这时学生的兴趣高涨,继续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使摆数的规律自然而然的产生,不仅注重学生的动手和动脑密切相连,而且学生的思维也非常活跃,几乎都发现用圆片在数位上摆数的规律,这看似简单的合作探究活动,却蕴涵着丰富的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排列组合方法,这不正是一种有价值的数学实践活动吗?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 10

  《摆一摆,想一想》是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最后一个知识点。教材中设计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进一步巩固数位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

  作为一节综合实践课,较欣慰的是,小朋友们能井然有序的完成我的活动要求。连*时比较容易出现乱子的“摆一摆”,也控制在可行之内。较可取的有以下3点:

  1、让学生在形象的动画中体会学*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动力。在新课的开始,我用可爱的卡通形象——牛牛,和小朋友们交朋友。再利用牛牛变出的珠子,在计数器中摆一摆。通过动画的展示,新知的引入显得更为自然。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的动机,使学生学*情绪高涨,达到学*的最佳境界。

  2、让学生在同桌的合作中体会集体的智慧。

  在再次熟悉摆法的探索中,我让同桌之间一生摆,一生记录,集体探究4、5、6颗珠子的摆法。小朋友们在互相探究、互相合作中纠错、提高。

  3、让学生在多样的*题中体会数学的魅力。

  在巩固练*中我安排了“我会填”、“我会判”、“我会猜”这3个环节,在紧扣教学重难点的同时,以多样,层次性的*题来检验小朋友们的学*效果,更让小朋友们在多样的练*中体会数学的魅力。除此之外,我还设计了延伸的拓展练*:摆9颗以上的珠子,让学生深刻地感知每一个数位最多只能摆9颗珠子。

  当然这节课的缺点也是明显的:

  1、放手不够充分

  作为一节综合实践课,本意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但在实际操作中,为防止学生脱离我的预设,我步步为营。2颗珠子,先摆再讲解;3颗珠子,先摆再讲解。直到4、5、6颗珠子才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操作不多,活动时间不够,活动性不强,化实践课为常规课,这点需要反思。

  2、引导不够有效

  特别是在找规律这一环节,因为我给小朋友的是一个完整的大表格,竖竖横横斜斜的都对的特别整齐。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竖竖斜斜的数字间的规律,但他们没有深入的找一找横横的,也就是每一颗珠子所摆出的数字间的规律。而这点恰恰是这节课的关键。因此在表格的处理和呈现中,我可以对其他的进行弱化,着重某一行的找规律。

  一堂好课是上出来的,是磨出来的,更是钻出来的。一次次的试教,让我在不足中寻找差距。再次感谢前辈们宝贵的意见,让我反思中提升。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