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读后感优选【十】篇

首页 / 读后感 / |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1

  有这样一本书,它富含着道理,隐藏着睿智,它的道理也许不必须被我们所理解。但它在我们看来,却是一本凝结着古人智慧的作品。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是一本语录体散文集,它记载着一位古人的思想,体现了那位古人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曾经有这样一个人,他开创儒家学派,他编篡《春秋》,他修订五经,他创办私学,他打破贵族教育,他有着此刻人们不及的聪慧,以及当时人们所不及的思想。他在现在,已经是国际知名的人物,他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名字。

  他名为孔子,它叫《论语》。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论语》中的《为政》篇。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蠢,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2

  寒假的时候,陈老师陪着我们一起读了《论语》这本书,它记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

  其中,我最喜欢一节就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它的意思是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信?老师教授的知识有没有按时温*?

  于是,我开始反省自己今天在这些事情上有没有真的做好。早晨,妈妈让我帮忙给妹妹取一双袜子,我立马就去拿了,妹妹还谢谢了我,我听了以后心里很开心;中午家里来客人了,有一位小朋友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小女孩,我真诚的邀请她和我一起玩我心爱的玩具,想到这里我的心里就乐开了花;到了晚上,我想想我只完成了每天的常规作业,却没有温*学过的知识,我觉得很惭愧,想想老师那么辛苦的教我们知识,我们却总是一边学一边丢到脑后,从来不知道“温故而知新”,以后我要坚持温*我学过的知识,那样我才会越来越棒!

  学会每天反省自己,我们才能知道自己在哪方面做的好,就要继续保持,哪些方面没做好,就要不断改进。我希望我读完了《论语》以后也可以把里面的道理用到我的学*和生活中,让我更加优秀!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3

  《论语》是纪录孔子及其门徒言行的书,其中有很多话都成为格言流传于世。今年暑假的两个月里,我每天都要和爸爸一起诵读一则。

  在这些对我来说觉得深奥而充满哲理的语句中,印象最深的是学而篇的第一则。它的.内容只有三句话: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告诉我们:学*时常温*,不也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我觉得孔子的这三句话说出了我们学*、生活中的三种乐趣。第一是学*之乐,上课时,我们在老师的教导下,逐渐掌握了各种知识;下课后,我们又按时去复*、琢磨学*的内容,心里就更加明白其中的道理了;然后还能去完成一道道*题,心情非常的愉快,体会到了学*成功的乐趣。第二是与朋友相处之乐,*时,我们同学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学*,共同提高,这也是令人感到快乐的事。第三是自身之乐。我认为这是最难得到的一种乐趣,但我觉得*常我们应该努力这样去做,那就是即使我们周围的人不了解你,不看中你,你心中也能保持稳定的心绪,坚强的承受不公*的遭遇,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说的乐观豁达的境界吧!

  我反复吟诵着几句话,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一代圣人的智慧之花在静静地绽放。

  读《论语》乐在其中。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4

  在寒假期间,我看了《论语》这本书,看完后,我有许多感想,还知道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论语》是的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讲了: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一些对人有用的话。如:关于如何做人,君子的人品和性格,如何学*,如何治国,对弟子的教育……总共分为二十篇。有学而篇,为政篇,卫灵公篇,子罕篇,先进篇……

  读了这本书后,我有许多感想。这本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大的车没有车的边际,小的车没有车内的凳子,那怎样行驶呢?”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有信誉,否则没人会信任你,你什么都做不了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列子。我爸爸的朋友陈一则一点都不守信,如果你叫他帮你做什么事,他很快就会答应,可是过了三天,他肯定什么事都不会帮你做。所以长大后,没有人信任他,他什么工作都做不了。

  《论语》这本书告诉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终身难忘。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5

  《论语十二章》虽然只选取了《论语》中的十二段话,但要对这十二段进行全面总结,四百字是不够的,这里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段为题,谈谈本人的看法。

  温故而知新是指,能够通过对已知事物的了解和掌握,去认识和判断新的事物。

  能够温故而知新,说明这个人是有思想、有方法的,做到了学而思、思而学。“温故”不是复读或者复述已经学到的内容,而是对已学知识的思考,同时又在思考中探寻了解新的知识,思想认识不断发展和提高所以才能“知新”。这样的人当然也会将自己的思想认识发扬出来,不论是否收徒当老师,都能起到老师的作用。而对于那些能够做到温故知新的人,应当将其作为老师来对待,好好地向他们学*的。当然如果自己能够做到这点,那么自己也可以发挥老师的作用。

  能够温故而知新,说明这个人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方法。而一个有思想、有方法,不断回顾与思考,能够将自己的思想认识发扬出来的人,其在品质方面应当不是问题了。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6

  《论语》是我的经典启蒙老师,在生活中她像一盏明灯,时刻为我指明方向。

  初次接触《论语》是在幼儿园的诵读课上,漂亮的刘老师带领我们每天进行晨读,我现在都能熟练地背诵十章了,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述而第七”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段话告诉我们三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其他两人或者其中一人必然会有某一方面比另外一个强的,我们应该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做为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更要提高修养、虚心好学,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与不善都可以为师,做到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带着这样的学*态度,我进入了小学,虽然认识的字要比别的同学要多一些,但我从不骄傲,反而虚心向同学们学*,小朋友都愿意和我交朋友、坐同桌,有了良好的学*关系,我学*起来劲头更足了。

  老师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虽然我现在年纪还小,不能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从《论语》中学*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学*态度与*惯却是我们小学生应该做的。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7

  《论语》称得上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使我们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的见证,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对好多修养,道德,人生哲理及学*方法等有了自己的见解。《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亲传弟子及弟子的弟子收录的他们的言行编著的文学作品,言简意赅,随着社会高速发展,科技的壮大,生活节奏变快,这本书值得我们当代人的阅读学*,沉淀内心浮躁。

  本书主要讲两方面内容:一学*方法和学*态度,二思想礼仪修养方面。其中有很多名言从小就耳熟能详,读起来脍炙人口,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讲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发光点值得不同人的学*,人是自然人,社会人,都有缺点和优点,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比如我经常用“温故而知新”,“*朱者赤,*墨者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教小孩学*及做事方法......

  我个人觉得书中的内容是值得我们学*的一部分,我们更应该推崇的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我们的历史文化,前段时间闹得纷纷扬扬的“毒教材”事件,说明了我们要保护自己的历史,传承我们自己的文化。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8

  一则童话犹如一幅画卷,赏心悦目;一个故事犹如一汪清泉,澄净人心;一本好书柔如一阵清风,放飞思绪;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和在传弟子编嗊二成,是一本为语录体的书。还有许多的名词出自这里。比如说:温故而知新?、欲速则不达、文质彬彬等……

  读完这本书,我领会到了许多小人和君子之间的差别,书中写道: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还有许多关于仁的道理: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见仁,智者利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还告诉我们许多生活上的道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并且还告诉了我们许多学*的道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殆,思而不学则罔。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论语这本书,记录了太多太多的做人的道理,我还要继续努力研究,去更深入的了解更多的知识和道理。

  这本书非常棒,也希望朋友们也读一读这一本精彩、充满知识的书,多从书中继续点知识的营养。提高自己,完善自我。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9

  “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就是德,没有品德的人,即使其他方面十分优秀,也是无用的。”这是我读完了《论语》之后懂得的道理。

  《论语》这本书是孔子和他的弟子说过的名言警句合集,这些名言使我懂得了许多人生道理,也让我知道了“君子之德”的重要性。

  孔子说过:“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这句话使我感受到了小人与君子的天壤之别,君子眼中,最重要的是品行与法制,而小人眼里只有自己的利益,君子都是顾全大局的,而小人只顾自己小利得失,这也是高尚与低俗的区别。还有一句话,令我印象特别深,“君子不器”虽然这句话非常短,但十分明了的指出了“君子”的特点:不像器具一样,只有一方面的用处,他们都是品德高尚,很有才干,并且忠于国家的人才呀!

  我又仔细想了想,我在生活中有没有做到像君子那样的品行呢?我有时候犯了错,会把责任推卸给别人,有时候作业没写完,会向老师隐瞒,这都是小人之行。

  从现在开始,让我们舍小人之俗,*君子之德,做一个新时代的“真君子”!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10

  寒假期间,陈老师陪我们一起读了<论语>,记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

  我最喜欢的部分之一叫做外汇。曾子说: “我每天都在审视自己,我怎么能对别人不忠呢? ”?我怎么能对朋友不忠呢?我怎么能对朋友不忠呢? ”这意味着我一天要反省自己好几次: 我是不是在为别人做最好的事?你对你的朋友诚实吗?老师讲授的知识是否按时复*?

  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今天上并没有真正做好这些事情。早晨,妈妈让我帮姐姐拿一双袜子,我马上就去,我和妹妹感谢我,之后我听到的是很开心;中午回家给客人,并有一个孩子是有点像我写的女孩,我真诚地邀请我和她最喜欢的玩具我在我的心脏想到这里玩高兴;到了晚上,我想我只是完成了正常工作日,但没有复*所学的知识,我觉得很惭愧,老师觉得这么难教我们的知识,我们总是在学*上抛出的背后一面,永远不知道,“审阅老”的话,我想坚持刷我学到的知识,我它会越来越好!

  学会每天反省自己,我们国家才能知道学生自己在哪一个方面需要做的好,就要继续教育保持,哪些问题方面没做好,就要开始不断完善改进。我希望我读完了《论语》以后也可以把里面的道理用到我的学*和生活中,让我更加具有优秀!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优选【十】篇扩展阅读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优选【十】篇(扩展1)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菁华6篇)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1

  《论语》是纪录孔子及其门徒言行的书,其中有很多话都成为格言流传于世。今年暑假的两个月里,我每天都要和爸爸一起诵读一则。

  在这些对我来说觉得深奥而充满哲理的语句中,印象最深的是学而篇的第一则。它的内容只有三句话: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告诉我们:学*时常温*,不也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我觉得孔子的这三句话说出了我们学*、生活中的.三种乐趣。第一是学*之乐,上课时,我们在老师的教导下,逐渐掌握了各种知识;下课后,我们又按时去复*、琢磨学*的内容,心里就更加明白其中的道理了;然后还能去完成一道道*题,心情非常的愉快,体会到了学*成功的乐趣。第二是与朋友相处之乐,*时,我们同学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学*,共同提高,这也是令人感到快乐的事。第三是自身之乐。我认为这是最难得到的一种乐趣,但我觉得*常我们应该努力这样去做,那就是即使我们周围的人不了解你,不看中你,你心中也能保持稳定的心绪,坚强的承受不公*的遭遇,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说的乐观豁达的境界吧!

  我反复吟诵着几句话,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一代圣人的智慧之花在静静地绽放。

  读《论语》乐在其中。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2

  好读书,好读书。这句话说得真是太好了啊!人要读书才会得到知识嘛。月亮升起来了,星星还在天上顽皮的眨着眼睛。我的书房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原来我正在背论语。这时间,我突然读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冉冉上口,十分耐人寻味。是啊,我和黄智杰、王泽华这三个好朋友,不是都在互相学*互相进步吗?我们三个人都有自己的的特长,黄智杰是我们中间学*最好的。当然,在他的带领下我的作文和数学都大大的有进步啊!我的特长是体育,所以我是他们中间的体育委员,我的游泳、跑步、篮球,都是呱呱帮的啊!王泽华是一个心细的人,所以他是我们的杂物委员。所有活动都是他安排的,每次活动我们都进行的顺顺利利的,这都是他的功劳啊!

  我们这三个兄弟,都是最好的兄弟。三国时期的刘关张三人是喝了鸡血来证明他们三人之间的友谊,虽然我们没有喝鸡血,但是我们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了我们之间的友谊。我们上个人在生活中互相学*,互相帮助。我们三个都是最好的朋友,都是男子汉。我们做事要光明磊落,不能在暗中耍阴招,我们三个都要肝胆相照的朋友,生死关头也要共同度过,我们坚信如果我们无论遇到了什么困难,都会团结互助。黑夜总会过去的,光明就要来临了。

  同舟共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我们要用自己的所拥有的所有东西来让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万古长青。只要天在,地在,人在,我们的友谊便永在!

  好一个孔子,好一句经典的论语啊!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3

  《论语十二章》节选了《论语》中关于做人做事和学*态度与方法的几段重要内容,目的是希望大家通过应用正确的学*方法,通过道德修养。如果一定要总结成一、两个字得话,那就是“学”与“思”,这是其强调的内容!这里就“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谈谈看法。温故而知新是指,能够通过对已知事物的了解和掌握,去认识和判断新的事物。

  能够温故而知新,说明这个人是有思想、有方法的',做到了学而思、思而学。“温故”不是复读或者复述已经学到的内容,而是对已学知识的思考,同时又在思考中探寻了解新的知识,思想认识不断发展和提高所以才能“知新”。这样的人当然也会将自己的思想认识发扬出来,不论是否收徒当老师,都能起到老师的作用。而对于那些能够做到温故知新的人,应当将其作为老师来对待,好好地向他们学*的。当然如果自己能够做到这点,那么自己也可以发挥老师的作用。

  能够温故而知新,说明这个人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方法。而一个有思想、有方法,不断回顾与思考,能够将自己的思想认识发扬出来的人,其在品质方面应当不是问题了。因而也就具备了作为老师的条件。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4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十二章中的第一则,我觉得把它放在开头是很好的选择。一句话,说明了三个道理——复*、以学为乐、为人之道(可改用三个句子来概括)。

  复*是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以前对此句理解甚浅,虽然也复*但从未“时”*之,不按时。每次都是等到大考时,再一起复*。现在,在爸爸的帮助下,稍微好了点。我看过某心理学家的遗忘曲线图:刚学完时能记住很多内容,但是在学后的短时间内遗忘的速度很快,经过一段时间才保持在一定水*上,不过,此时记住的只剩百分之二十了。因此,按时复*是很重要的。(从心理学理论来证明,有说服力)

  “有朋自远方来”。朋友是人生中的一条路,一个助手(可改为一位良师、一笔财富等)。但这里的“朋”指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和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学*的确很开心。我觉得不但是学*如此,连兴趣也是一样。每当我和一些爱打乒乓球的人在一起打乒乓球时、学乒乓球(可改为练球、学球)时,别提多开心了,学得也起劲!

  最后一句是说德行、修养的。可我却不像孔子说的那样。我最恨的就是别人冤枉我,只要一点说得不对,我便会火冒三丈、破口大骂。看来我得改啊!

  这一则对我影响颇深,使我发现了我的两个缺点。我会竭力改正的。作文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5

  好读书,好读书。这句话说得真是太好了啊!人要读书才会得到知识嘛。月亮升起来了,星星还在天上顽皮的眨着眼睛。我的书房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原来我正在背论语。这时间,我突然读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冉冉上口,十分耐人寻味。是啊,我和黄智杰、王泽华这三个好朋友,不是都在互相学*互相进步吗?我们三个人都有自己的的特长,黄智杰是我们中间学*最好的。当然,在他的带领下我的作文和数学都大大的有进步啊!我的特长是体育,所以我是他们中间的体育委员,我的游泳、跑步、篮球,都是呱呱帮的啊!王泽华是一个心细的人,所以他是我们的杂物委员。所有活动都是他安排的,每次活动我们都进行的顺顺利利的,这都是他的功劳啊!

  我们这三个兄弟,都是最好的兄弟。三国时期的刘关张三人是喝了鸡血来证明他们三人之间的友谊,虽然我们没有喝鸡血,但是我们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了我们之间的友谊。我们上个人在生活中互相学*,互相帮助。我们三个都是最好的朋友,都是男子汉。我们做事要光明磊落,不能在暗中耍阴招,我们三个都要肝胆相照的朋友,生死关头也要共同度过,我们坚信如果我们无论遇到了什么困难,都会团结互助。黑夜总会过去的,光明就要来临了。

  同舟共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我们要用自己的所拥有的所有东西来让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万古长青。只要天在,地在,人在,我们的友谊便永在!

  好一个孔子,好一句经典的论语啊!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6

  《论语》是纪录孔子及其门徒言行的书,其中有很多话都成为格言流传于世。今年暑假的两个月里,我每天都要和爸爸一起诵读一则。

  在这些对我来说觉得深奥而充满哲理的语句中,印象最深的是学而篇的第一则。它的内容只有三句话: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告诉我们:学*时常温*,不也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我觉得孔子的这三句话说出了我们学*、生活中的三种乐趣。第一是学*之乐,上课时,我们在老师的教导下,逐渐掌握了各种知识;下课后,我们又按时去复*、琢磨学*的内容,心里就更加明白其中的道理了;然后还能去完成一道道*题,心情非常的愉快,体会到了学*成功的乐趣。第二是与朋友相处之乐,*时,我们同学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学*,共同提高,这也是令人感到快乐的事。第三是自身之乐。我认为这是最难得到的一种乐趣,但我觉得*常我们应该努力这样去做,那就是即使我们周围的人不了解你,不看中你,你心中也能保持稳定的心绪,坚强的承受不公*的遭遇,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说的乐观豁达的境界吧!

  我反复吟诵着几句话,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一代圣人的智慧之花在静静地绽放。

  读《论语》乐在其中。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优选【十】篇(扩展2)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范本十份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1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十二章中的第一则,我觉得把它放在开头是很好的选择。一句话,说明了三个道理——复*、以学为乐、为人之道(可改用三个句子来概括)。

  复*是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以前对此句理解甚浅,虽然也复*但从未“时”*之,不按时。每次都是等到大考时,再一起复*。现在,在爸爸的'帮助下,稍微好了点。我看过某心理学家的遗忘曲线图:刚学完时能记住很多内容,但是在学后的短时间内遗忘的速度很快,经过一段时间才保持在一定水*上,不过,此时记住的只剩百分之二十了。因此,按时复*是很重要的。(从心理学理论来证明,有说服力)

  “有朋自远方来”。朋友是人生中的一条路,一个助手(可改为一位良师、一笔财富等)。但这里的“朋”指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和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学*的确很开心。我觉得不但是学*如此,连兴趣也是一样。每当我和一些爱打乒乓球的人在一起打乒乓球时、学乒乓球(可改为练球、学球)时,别提多开心了,学得也起劲!

  最后一句是说德行、修养的。可我却不像孔子说的那样。我最恨的就是别人冤枉我,只要一点说得不对,我便会火冒三丈、破口大骂。看来我得改啊!

  这一则对我影响颇深,使我发现了我的两个缺点。我会竭力改正的。作文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2

  简洁而经典的语句是中国古诗文的特点,正因如此,中国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倍受瞩目。

  我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中,《论语》便是其中精品之一。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贫穷的人羡慕富豪,因为他有让他一辈子也花不完的钱;而富豪却羡慕那些*凡的人,因为他们很快活,不会整天杞人忧天地担心钱是否被用光、是否被偷走。

  可是,就如孔子说的,快乐的事有很多:学了又时常温*和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曾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现在的大人们,更注重物质化的世界,却忽略了我国的传统观念:忠、信。

  曾子提出的自省方法,却恰似给我们亮了一盏明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了呢?我的课外英语辅导班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有关她的学生的故事。

  那个学生学*很好,很受同学与老师们的欢迎,但是却有同学发现那个学生偷同学们的笔和钱,从此,那名学生开始被同学们排斥,最终不得不转学。

  这正验证了孔子的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道德永远是做人的第一,想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没有德与孝不行。

  这些便是给我感受最深的语句。

  读《论语》,令我受益匪浅。

  今后,我要细读论语,细读这中华悠悠千年智慧,读懂这其中的做人道理与处事方法,品尝这暖暖的心灵鸡汤。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3

  简洁而经典的语句是中国古诗文的特点,正因如此,中国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倍受瞩目。我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中,《论语》便是其中精品之一。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贫穷的人羡慕富豪,因为他有让他一辈子也花不完的钱;而富豪却羡慕那些*凡的人,因为他们很快活,不会整天杞人忧天地担心钱是否被用光、是否被偷走。

  可是,就如孔子说的,快乐的事有很多:学了又时常温*和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曾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现在的大人们,更注重物质化的世界,却忽略了我国的传统观念:忠、信。曾子提出的自省方法,却恰似给我们亮了一盏明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了呢?我的课外英语辅导班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有关她的学生的故事。

  那个学生学*很好,很受同学与老师们的欢迎,但是却有同学发现那个学生偷同学们的笔和钱,从此,那名学生开始被同学们排斥,最终不得不转学。

  这正验证了孔子的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道德永远是做人的第一,想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没有德与孝不行。这些便是给我感受最深的语句。

  读《论语》,令我受益匪浅。

  今后,我要细读论语,细读这中华悠悠千年智慧,读懂这其中的做人道理与处事方法,品尝这暖暖的心灵鸡汤。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4

  这里的每一段生命境界都是通过不断学*修养所达到的结果,从中我们学*到,学*、修养从来不是只止于学生时代,在当代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我们的每一阶段都更需要有不断学*的加持,把学*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方可与时俱进,不被时代淘汰。孔子博学多识,不仅对学*有着独到的理解,而且对教育也有这独特的思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以及“因材施教”,这对现代社会的教育也有着重要意义。

  如“因材施教”这一思想,孔子认为每一个孩子天赋不同个性差异不同,自然教学方法应因人而异。

  诚然如此,每个孩子天生感兴趣的事物不同,家长应善于发现孩子感兴趣、有天分的事物并进行培养,而非随波逐流,将各种兴趣班强加给孩子,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阅读《论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亦能给予我们为人处世的指导。我们都知道孔子肯定交友之乐,愿意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往来。我们在生活中也应积极的去结交好友,正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朋友应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能结交到三观相同三两好友可谓难能可贵,孔子也曾将朋友分为“益友”与“损友”两种,因此,我们在交朋友时我们也应擦亮眼睛,以防交友不慎。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5

  以前经常读《论语》,也会陪孩子背《论语》,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没看过《论语》是不现实的。《论语》中常见的经典句段不仅会背,还知其意,有的还能指点生活、学*。可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使其指导我的教学生活!今天读了一篇文章《从孔子教学场景中汲取教育智慧》,他使我茅塞顿开:作为儒家四大经典之一的《论语》是本常读常新的书。读书还要从不同的视角去审视它、去挖掘它,只有这样才会受益匪浅。

  同样的问题,孔子给与不同的答案(因材施教);褒贬并举激励弟子积极向上(先扬后抑、先抑后扬)……这样的教育情境在《论语》里举不胜举,要知道这部书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的教育言行的回忆录,可见其中的教育场景一定是弟子们记忆犹新的,这说明老师的教育深刻地影响着学生,这不得不令人叹服老师的教学艺术的高妙;可见孔子的教学场景中孕育的教育智慧非常之博大,作为师者应该重拾《论语》,研读它,去寻找那精彩的教学场景,以指导自己的教育工作,使自己的教育充满智慧。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6

  学海无涯,人在一生中要学会做很多东西。学做人,是最基本的,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当然是要做一个美好德行的人,像孔子一样,做一位品德高尚的人。

  我读了是孔子的《<论语>十二章》,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讲了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教我们要有老老实实的`学*态度,要时常复*学过的知识;教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从文章中,我懂得了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德行美好,品德高尚的人。

  文中,子曰:“学而时*之,不亦乐乎?”学了知识、技能之后,时常去复*它,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学*了新的东西之后,我就要时常地去复*、熟悉它,这是一件快乐的事。在没有学*这句话之前,我从来不重视认真复*,每次上课看到同桌记笔记,我也跟着记,下课后同桌认真复*,把上课的笔记反反复复地看了一遍又一遍,我也常跟着他一样学,但每次考试我的成绩都不如她,我常常在想,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如今,学*了孔子的语句,我真正理解了学*,要及时复*所学的知识。

  自从真正理解这句话我才知道,原来真正理解了学*,及时复*所学的知识,而且要用心把知识记忆理解好,这样才能越来越好,当然也不能模仿别人,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学*方法,并在学*中培养自己的性格品质,让自己成为一位品德高尚的人。

  文中让我感触最大的是“曾子日:‘吾日三省吾省,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按时复*了呢?《论语》中告诉我们的永远是简单而质朴的道理,孔子要求自己要做一个德行美好的人,必须要每天都几次反省自己本身的问题:替别人办的事有没有办?替别人办事有没有办好?跟朋友交友:有没有诚实、*等、友好、关心自己的朋友?在朋友遇到挫折时,有没有去鼓励和帮助朋友?在朋友获得成功时,有没有真心的替朋友开心?每个人都要学会自我反省,反省自己在一天中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还有学会了什么。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吵架了,我把自己关在了卧室里,不吃不喝,放声大哭。学了《论语》,我发现自己错了,哭闹并不能解决问题,反省自己本身的问题才是最重要的。通过反省你可以知道是自己错了,还是别人错了,从而反省自身,取长补短,不断丰富完善自己,让自己拥有高尚的品德。

  《<论语>十二章》多么让人受益啊,在这里教会了我如何学*,如何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应该在学*和实践增长才干,在与人交往上要心胸豁达,充满欢乐,不断完善自我,不断修养身心,努力成为一位品质高尚的人。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7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凡的人学*,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8

  《论语》是集合了孔子生*讲学和门下弟子言行的一本智慧语录,其中所体现的先贤圣人的思想,贴*普通人的现实生活,点明了人生的真谛。千年时光并没有改变人生的本质,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生命的绚烂最终将归于*淡,充实而自在的生活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说学了能按时温*,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得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却不抱怨,不也是君子吗?;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你十五岁有志于学*,三十岁自立,四十岁遇事不疑惑,五十岁懂得天命,六十岁听到什么都能理解,七十岁随心所欲而不越出应有的规矩。人的一生不要虚度,要立志做大事。

  从《论语》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的人生道理:待人要真诚,不要花言巧语;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是一种美德;学*要老老实实,不要不懂装懂等等的人生大道理。

  《论语》这本书是一本好书,它可以帮你悟到人生中的许多大道理。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9

  《论语》是纪录孔子及其门徒言行的书,其中有很多话都成为格言流传于世。今年暑假的两个月里,我每天都要和爸爸一起诵读一则。

  在这些对我来说觉得深奥而充满哲理的语句中,印象最深的是学而篇的第一则。它的内容只有三句话: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告诉我们:学*时常温*,不也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我觉得孔子的这三句话说出了我们学*、生活中的三种乐趣。第一是学*之乐,上课时,我们在老师的教导下,逐渐掌握了各种知识;下课后,我们又按时去复*、琢磨学*的内容,心里就更加明白其中的道理了;然后还能去完成一道道*题,心情非常的愉快,体会到了学*成功的乐趣。第二是与朋友相处之乐,*时,我们同学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学*,共同提高,这也是令人感到快乐的事。第三是自身之乐。我认为这是最难得到的一种乐趣,但我觉得*常我们应该努力这样去做,那就是即使我们周围的人不了解你,不看中你,你心中也能保持稳定的心绪,坚强的承受不公*的遭遇,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说的乐观豁达的境界吧!

  我反复吟诵着几句话,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一代圣人的智慧之花在静静地绽放。

  读《论语》乐在其中。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10

  有这样一本书,它富含着道理,隐藏着睿智,它的道理也许不必须被我们所理解。但它在我们看来,却是一本凝结着古人智慧的作品。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是一本语录体散文集,它记载着一位古人的思想,体现了那位古人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曾经有这样一个人,他开创儒家学派,他编篡《春秋》,他修订五经,他创办私学,他打破贵族教育,他有着此刻人们不及的聪慧,以及当时人们所不及的思想。他在现在,已经是国际知名的人物,他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名字。

  他名为孔子,它叫《论语》。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论语》中的《为政》篇。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蠢,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优选【十】篇(扩展3)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菁华3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1

  文言文的教学,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并没有提出太高的要求。学*的目的并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对于本文的教学,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想要质量与效率并行,不光是有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就能做到的,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教学问题,课后我总结起来,具有以下几点反思:

  1、激发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

  文言文的学*,相对于小说、记叙文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因而,在教学时,多以故事的形式去讲解文言文,激发学生学*兴趣。这十二章里,有些是学生在小学或者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的,很多学生都能背诵,可以从这些入手,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质量。

  2、翻译文本的同时注意心灵的感悟。

  学*文言文,不仅仅是将文言文翻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做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注重心灵的感悟,让学生从文言语句中感受古代文言的魅力,从而体会其中渗透出来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言文,有形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很多时候,文言文是学生自己读懂并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教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的*惯、做读书笔记积累知识的*惯。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4、因材施教不是一句口号。

  尤其是这样的文言文,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教学,讲多了差生不能接受,讲深了学生不能理解,最后一团雾水,老师费了力没取得教学效果,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大忌。

  总的来说,本课的课时安排是2课时,但实际花了3课时,并不是因为乱了教学计划,而是因为初一的学生对文言的认识比较浅薄,需要花很多时间去慢慢引导,在理解翻译方面就花了一个多课时,教会学生去体会具体的含义并非易事,再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就更难了,因为论语里的有些章节不单单是知识的讲解,更多的是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广泛的阅历,自然学生没有这些,只能靠老师用一个个的事例来阐释。加之文言文的背诵并不是像现代文那样顺畅,要想按教学目标要求的课堂背诵,就得花很多时间去一遍一遍的重复,逐渐熟练直至背诵。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2

  这两天开始引导学生学*《论语十二章》。

  教文言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事,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和乐善好学的品格和气度。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炼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多读。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会按节奏读,养成学生自主学*的*惯、积累语言的*惯、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她离我们很*,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由于古文中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多,毕竟是初一学生,有的同学在个别知识点可能还不够理解。

  2、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但质疑能力还比较差,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讨论来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3

  《论语》十二章是经典名篇,我在执教完毕后,发现自己仍然没有很好把握文言文教学要领,现在反思如下。

  先从教学环节说起,我设计的环节有:导入—检查展示—小组合作学*展示交流、点评—理解性检测—应用性检测—齐读课文,学以致用—课堂小结。但在上课过程中,我感觉仍是先松后紧。因对学生能力估价过高,对课前的预*检查过细而耽误了一些时间,所以后边的两个教学环节完成很粗糙,这是我经常犯的毛病。经过同事们的议课和帮助,我认识了如下问题:1、教学内容安排过多,教学环节要精简,提前对学生的预*要深入检查。2、适当降低教学目标与要求,对初一学生刚学古文要培养学*兴趣。3、幻灯片制作要精细,去掉有关六章翻译的幻灯,保留七张即可。4、对学生翻译再做精细指导,比如词性活用的字——时、日、传、乐,“而”的转折、承接关系的用法。5、学生翻译展示之后的指导应有重点,让学生积累文言词汇应给示范。

  结合“339”大循环教学模式的精髓来谈,我这节课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学*特点,但是仍然不够完美,先做如下反思:1、检查预*环节设置太多,可以把个人展示——抽学生上黑板板书易写错和易读错的生字和四人小组组长检查课下注释录入课文中的自学情况并通报以及教师讲解或学生讲解易写错和易读错的生字放到课前进行。节约一些时间来进行翻译指导。2、小组展示翻译之后,除了学生评价,教师也要及时强调重点并做细致指导。例如,第三则和第五则的翻译理解。3、小组代表展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的字之外,教师要做示范归纳,让学生有路可循。4、可以把理解性检测和应用性检测同时布置给学生,简化教学环节,待学生讨论后交流展示。这样可以节约一点时间,让不同学*水*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为了培养学生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将课堂环节设置成各种形式的活动,例如:《论语》常识知多少(抢答赛)—《论语》翻译P赛—文言词汇积累袋—《论语》格言大派送—《论语》格言积累赛。

  针对文言文教学,我得到的感悟有:

  1、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感受学*的快乐。

  2、文言文字词积累要有方法,先让学生去理解,再去积累,不能死记硬背。

  3、文言文教学的课堂笔记要具体指导,不要让学生乱写一起,把书挤满浑然一体,建议用双色笔做笔记。

  4、这次意外的收获是课堂上四人学*小组展示交流都很积极,以后我要经常给学生这样的机会,让他们大胆展示,并及时表扬鼓励。

  5、文言文的背诵指导要及时,不能让学生感觉文言文的背诵太难。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从细节入手,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让学生体验语文学*的快乐。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优选【十】篇(扩展4)

——《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

《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1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论语》即是其中一部,这部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著作,对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论语》吧。

  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理解并运用《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的胸怀,提高处世的能力。

  4.联系自身学*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态度,改进学*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论语》被誉为“中国的圣经”,古有宋朝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盛名,今有遍地开花的“孔子学院”之盛势。孔老先生的《论语》到底蕴藏着多么强大的力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论语》中的一些精华,以期你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二、自学指导(一)——预*与交流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论语(lún) 说(yuè)愠(yùn)三省(xǐng)

  曾子(zēng)传(chuán)不*乎逾(yú)罔(wǎng)

  殆(dài)一箪食(dān)曲肱(gōng)笃志(dǔ)

  2.文体知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3.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思想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交流点拨】提示:①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②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③把握重读和轻读。④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第一章,强化解读文意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交流点拨】“单”变“双”。如:学——学*朋——朋友乐——快乐温——温*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其他章节的意思,将不懂之处圈出来。

  (二)疏通文意

  1.理解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子曰(先生,指孔子)

  (2)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3)不亦君子乎(指有道德修养的人)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5)传不*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6)不逾矩(越过,超过)

  (7)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8)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9)人不堪其忧(能忍受)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爱,爱好)

  (11)饭疏食饮水(吃)

  (12)曲肱而枕之(胳膊)

  (1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斯:这,指河水;舍:舍弃,放弃)

  (14)匹夫不可夺志也(改变)

  (15)博学而笃志(纯一,专一)

  2.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有”同“又”)

  3.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乐趣)

  (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4.古今异义

  (1)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2)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3)三人行(古义: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每天;今义:日子。)

  5.一词多义

  ①学而时*之(表顺承)

  ②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③为人谋而不忠乎(表转折)

  ④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转折)

  而⑤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顺承)

  ⑥温故而知新(表顺承)

  ⑦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

  ⑧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

  ⑨不义而富且贵(表顺承)

  ⑩切问而*思(表顺承)

  为①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②可以为师矣(做)

  6.语气词

  (1)传不*乎(相当于“吗”)

  (2)可以为师矣(相当于“了”)

  (三)重点句子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交流点拨】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很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交流点拨】只学*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就会有害。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交流点拨】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发现)他们的缺点,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交流点拨】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的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交流点拨】博览群书广泛地学*,志向专一,能恳切地提问,从身边的事情出发思考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四、拓展延伸

  用本节课所强化的解读文意的方法,解读下面几则《论语》。

  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解释加点的词。

  (1)诲女知之乎(教导)

  (2)是知也(通“智”,聪明)

  (3)其恕乎(大概)

  2.翻译这两则《论语》。

  【交流】(1)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2)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探讨《论语》给我们讲述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这十二章《论语》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交流点拨】分别讲了学*态度、学*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态度: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为乐,培养兴趣)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好学)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既要从正面学*其经验,又要从反面吸取其教训)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珍惜时间)

  (2)学*方法: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②传不*乎?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复*)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3)品德修养: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宽以待人)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忠实守信)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顺心而为)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安贫乐道)⑤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安贫乐道)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坚守志向)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博学仁德)

  2.“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

  【交流点拨】“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这是讲学*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绝对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

  3.你是如何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的?

  【交流点拨】这句话说的是: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如果人心不齐,其主帅仍可能被人抓去,而主帅一旦被人抓去,整个军队失去了领导人,也就会全面崩溃了。匹夫虽然只有一个人,但只要他真有气节,志向坚定,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使他改变了。这种宁死不屈的烈士事迹,可歌可泣,在历史上不胜枚举。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气节,志向不坚定,则很可能在关键时刻经受不住诱惑或高压而屈膝变节,成为人们所鄙视的叛徒。

  (二)积累成语

  找出本课中出现的成语并解释。

  【交流点拨】温故知新:温*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

  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匹夫不可夺志:虽是*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富贵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三)各抒己见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怎么看待“箪食瓢饮”?

  【交流点拨】生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生丙:我不十分赞同二位的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好它为我们的学*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三、板书设计

  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以学为乐

  三人行,必有我师……诚实谦虚

  态度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珍惜时间

  学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传不*乎勤于复*

  方温故而知新……学思结合

  《论语》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十二章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宽厚仁义

  修身做人贤哉,回也……

  饭疏食饮水,曲肱……坚贞守节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

  博学而笃志,切问……

  四、拓展延伸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获得者在巴黎**,发表了宣言,其中有人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从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找智慧。请你积累五则课本之外的《论语》名言,和大家分享。

  【交流】①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②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③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④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⑤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2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态度和学*方法。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

  【教学难点】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的语言风格。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介绍孔子及《论语》;朗读全文,2.研读并背诵前四章。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小学学*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体会。我国古代的孔子是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态度和学*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论语〉十则》这篇课文。

  二、作品简介

  1.孔子其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终不再仕。晚年返鲁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孔子高尚之品格主要包含这样几个方面:发愤忘食,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人为善,直道而行。

  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举世闻名的“三孔”——孔庙、孔林、孔府,位于曲阜城的中央,是在孔子故居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组具有东方建筑色彩和格调、气势雄伟壮丽的庞大古代建筑群,总占地面积约3500余亩,拥有*千间建筑。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于1994年12月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2.《论语》其书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主要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其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三、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读准字音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论( )语 ...

  思而不学则殆( ) 不亦说( )乎 不逾矩( )( ) ....

  三省()吾身传()不*乎曾()子 ...

  一箪()食曲肱( )而枕之 ..

  2.教师导学

  学*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先仔细读几遍课文,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帮助学生解决。

  四、合作探究,重点学*课文前四章。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齐读。第一遍读准字音 ; 第二遍 读出节奏 ; 第三遍 抑扬顿挫。

  2.小组合作解决字词意义和语句翻译,教师适时点拨。

  第一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学(学*)而(表顺承)时( 按时(名词作状语))*(复*)之,不亦(也是)说(同“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转折)愠(生气)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二)课文探究

  第1句讲:学*方法

  第2句讲:学*的乐趣

  第3句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

  (一)分析文义

  曾子曰:“吾(我)日(每天,名词作状语)三(多次)省(反省)吾身:为(替)人 谋(出主意)而(表转折)不忠乎?与朋友交而(表转折)不信(诚信)乎?传(传授的知识,名词做状语)不*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了?”

  (二)课文探究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第三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表顺承)志于学,三十而立(独立),四十而(表顺承)不惑(迷惑),五十而(表顺承)知天命(自然规律),六十而(顺承)耳顺,七十而(表顺承)从心所欲,不逾(超过)矩(规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二)课文探究

  1.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2.从本章来看,学*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3

  【学*目标】

  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

  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二

  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学*其中的精华。

  二、预*检测

  1、复述孔子及《论语》的相关常识要点。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朗读选文。

  三、研*文本。

  (一)自主学*

  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选文,在课本上标注重要词语,并针对选文的内容作批注。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二)合作解疑

  1、请在小组内交流学*成果,以段落为单位,逐词解释,口头翻译,每人主讲一段。

  2、请提交自主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讨论探究,尝试解决。

  3、仍未达成一致的疑难问题,由提交者统一在全员解疑环节提交求解。

  【参考译文】

  第一章:孔子说:“君子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第二章: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第三章: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第四章: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第五章: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六章: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第七章: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第八章: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第九章: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第十章: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第十一章: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第十二章: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三)全员解疑

  由各小组提出疑问,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巩固

  二、文本探究

  1、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1)小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

  【明确】

  一、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二、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三、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四、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五、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六、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七、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八、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地”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如若半途而废,只会前功尽弃,留下终身遗憾。

  九、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它们是君子的基本品质。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

  十、孔子阐述了对“仁”的内涵的理解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仁”的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

  十一、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十二、孔子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在《论语》中,孔子不仅多次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多次强调《诗经》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诲弟子要学《诗》。在这里,孔子再次向弟子提出学《诗》的重要意义。学《诗》至少有上面所列举的六种好处,因而孔子特别强调要好好学*。

  2、请结合现实说说学*选文得到的启示。

  【提示】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谈个人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

  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7、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8、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三、整理总结

  四、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检测。

《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 联系自身学*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态度,改进学*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学*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三、初读前三则,扫除语言障碍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ng)吾身 传(chuán)不*乎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四、探究学*、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时:按时; 说:愉快、高兴; 朋: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发怒、生气;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练*,不是很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生气,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第一句讲的是学*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4.朗读、背诵。

  第二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多次; 省:反省; 为:替、帮; 谋考虑事情; 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温*。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过呢?”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4.朗读、背诵。

  第三则 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详解 孔子说:“我童年学*,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拓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

  4.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

  复*、背诵前三则。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一、二、三则

  二、初读第四至第八则,扫除语言障碍

  罔(wng) 殆(dài) 箪:(dn) 曲肱(gng)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四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故:学过的知识; 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复*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方法。

  4.朗读、背诵。

  第五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方法,阐述学*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4.朗读、背诵。

  第六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箪:音d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乐于学。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干粮,一瓢凉水,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换了别人一定不堪忍受这种贫困忧苦的生活,但是颜回啊,从来不知因此而改变自己好学乐善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此章孔子回环曲折,一说两叹,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流传很广,几乎妇孺皆知。

  4.朗读、背诵。

  第七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知:懂得、了解; 好:喜欢; 乐:以……为乐。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孔子强调了学*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4.朗读、背诵。

  第八则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饭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2)曲肱:肱,音g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拓展:饭蔬饮水:后因以“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4.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

  复*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理解并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四至第八则

  二、初读第九至第十二则,扫除语言障碍

  博学而笃(dú)志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理解并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第九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人:几个人; 善者:优点; 从:跟随; 不善者:缺点。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看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讲正确的学*态度。向一切人学*,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不但要学*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4.朗读、背诵。

  第十则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斯:这; 舍:舍弃。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站在河边说:消失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它日夜不停息地向前流去。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在河流的源头,抚今追昔、满怀感慨,自告且忠告所有决心开始“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立志“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就要像这江水一样,从“闻其道”的源头开始,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前赴后继,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这里必须明确,这话既是孔子自己的感慨,也是对所有有志于圣人之道的人的忠告和勉励。

  故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4.朗读、背诵。

  第十一则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军:军队的通称。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一国的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可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却是不能强迫改变的。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4.朗读、背诵。

  第十二则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博:广也。 笃:厚也。 志有两种解释:一,志同识,记忆在心;二,志向。在此,基于取其后者。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干扰,“仁”就在这当中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修德进学的门径:学欲广博,志欲坚定,外问于人,内思于心。

  既要广博地学*,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就叫,‘博学而笃志”。

  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思。”

  学*的关键在于自身的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一定要从自身处去问,接*处去思。

  4.朗读、背诵。

  四、分类整理归纳

  1.成语: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博学笃志、饭蔬饮水

  2.十二则中,哪些语句是讲学*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态度?哪些语句是讲个人修养?

  学*方法: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作业布置】

  1.学*、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2.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情诊断

  1、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方法、学*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乎 ..

  传(chuán)不*乎 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教师泛读课文,然后学生自主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学*了,然后时常复*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

  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论语>十二章》是文言语录体。孔子及其弟子为我们阐释了对今天的学生仍有指导作用的学*方法和态度,还有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对文言文的学*。本课涉及的《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倡导。

  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惯和学**惯范畴。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惯。”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惯。”因此,本文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行为*惯,深入养成教育。

  【教学目标】

  1.学*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2.品味语言,感受《论语》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教学重点】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关于学*方法和学*态度的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

  领悟《论语》的深刻内涵。品味语言,感受《论语》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学*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理解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品

  师: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不仅作为一种导向,更作为一种精神,融入了世代中国人的血脉,随着时代跳动的脉搏,流淌不息。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论语》十二章。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和《论语》。

  课件出示: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与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并称“孔孟”,被后世尊为“圣人”。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人。孔子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2)《论语》共20篇,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

  《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说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和说话的对象;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还有叙事体,其中有一点情节,但也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论语》首创语录体写法,格言警句,美不胜收。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学而不厌”“举一反三”“见义勇为”“当仁不让”“尽善尽美”“舍己为人”等都出自其中。

  师:我们今天学*的《〈论语〉十二章》也是格言警句的荟萃,大体可以分为“修身”“治学”两大类。这节课的学*,我们要完成两个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意。我们分三步进行:朗读,解读,吟诵。

  【设计意图】介绍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初步感受《论语》魅力,激发他们的学*兴趣,为课文学*做准备。

  二、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1.借助资料,读准字音

  2.范读学读,读准节奏

  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课件出示课文朗读节奏划分。

  课件出示: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3.自由练读

  朗读提示:

  (1)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2)抑扬顿挫。读准节奏,注意语速语调。

  4.指名朗读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并点评。

  【设计意图】理解文言文,首先要读准文言文。从朗读开始进入课文学*,通过朗读,感受《论语》语录体的特点,培养文言语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三、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1.理解重点词语

  课件出示: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②吾十有五(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形容词作状语,每天)

  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⑤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

  (3)古今异义

  ①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②饭疏食,饮水(古义:粗糙。今义:事物之间距离远,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大。)

  (4)一词多义

  不亦乐乎(形容词,高兴)

  乐

  回也不改其乐(名词,乐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学而时*之(代词,指学*的内容)

  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曲肱而枕之(代词,指胳膊)

  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指优点)

  2.理解重点句子

  课件出示: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愉快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⑤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广泛学*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3.针对性精讲

  4.翻译全文,贯通文意

  5.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论语》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下面,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再一次诵读本课。(生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默读,圈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再借助文下注释、工具书和老师提供的重点词语、句子的解释,自主译读课文。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引导学生贯通文意,达到准确理解全文意思的学*目标。

  四、布置作业,课外巩固

  熟练背诵本文。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品味语言,感受《论语》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之法和治学之道。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检查课文背诵

  2.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理解了本文的大意,今天让我们继续探究这十二章内容中所蕴含的修身之法和治学之道。

  二、分章概括,整体感知

  师: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每一章论述的问题是什么。

  预设

  课件出示: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方法,第二、三句讲修身做人。

  第二章:阐述自省以提高自我修养的观点。

  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讨论学*方法,说明了温*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阐述学*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的重要性。

  第八章:讲的是当“富”与“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而坚守“义”。

  第九章:前两句讲正确的学*态度: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后两句讲的是要学*别人的优点,对照别人的缺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叹息,说明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讲的是要坚守自己的志向。

  第十二章:说明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三、分类品析,探究哲理

  师:《〈论语〉十二章》章章精粹,有教我们修身的,有教我们治学的,我们把它理一理,请同学们在书上批注标示,将文中的哲理句子分类归纳到“治学”“修身”两类里。

  预设

  课件出示:

  治学篇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学*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方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态度)

  修身篇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人处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道德修养)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自我修养)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个人修养)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道德修养)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道德修养)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道德修养)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道德修养)

  【设计意图】将零散的“语录”分类归纳,既整理了思维,启迪了思考,也为进一步体会文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做了准备。

  1.品读“治学篇”

  (生根据课件,一齐吟诵“治学篇”)

  (1)思考: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预设

  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温故”“知新”的人可以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知新”,是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要“学而时*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样认为的?

  预设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比自己多、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比自己少、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

  (3)结合自身谈一谈:你最欣赏的“学*之道”是哪一句?它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预设

  示例一:我最欣赏“温故而知新”。温*旧知识,能有新的发现,这需要在温*的时候有所思考,有所领悟。所以,我们在复*的时候,要独立思考,从旧知识里获得新的体会。

  示例二:我最欣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一味空想而不去踏实学*就会疑惑不解。所以,学*和思考要结合起来,才能深入理解,有所领悟。

  示例三:我最欣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乐之”才能全身心地置身其中,才能有真知灼见,才能有所成就。所以要提高学*兴趣,全神贯注投入学*。

  示例四:我最欣赏“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优点,我们要虚心向他人学*,时刻关注身边的人与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设计意图】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整理、思考、交流,逐步消除学生与经典的隔阂,拉*典籍和现实的距离,带领学生深入领会“学*之道”,吸取其中的有益营养,古为今用。

  2.品读“修身篇”

  (生根据课件,一齐吟诵“修身篇”)

  师:在“修身篇”里,有孔子及其弟子自述的修身进德之法。我们来品析一下这几句话的意思。

  课件出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1)孔子的进德修业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曾子的自我修养的方法是什么?子夏的求“仁”途径又是什么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交流明确)

  预设

  孔子的进德修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到四十岁是学*领会阶段,五十到六十岁是安心立命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曾子的自我修养的方法是加强自我反省。

  子夏求“仁”的途径是“博学”“笃志”“切问”“*思”,就是广泛学*,坚定志向,提出疑惑,联系实际思考自我。

  (2)从孔子及其弟子的“修身之道”里,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生交流明确)

  预设

  进德修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的修炼需要自我学*,自我反省。自我反省能把外在的道德约束内化为对自己的自觉要求。当思想与言行统一,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时,就达到了极高的道德境界。

  (3)“品德是最高的学位。”明白了这些道理,你准备怎样开启自己的修身之路呢?

  (生联系自身实际,各抒己见)

  预设

  坚定志向,加强学*,加强自我反省,等等。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板块,精心整合了教学内容,细致地安排了学生的学*活动,引导学生以吟诵、品议的方式逐步理解经典的思想核心,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活动的主体,使其在活动中启迪思维,涵养心灵,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我运用了板块式教学思路,第一节课分三步(“朗读—解读—吟诵”)落实第一个教学目标“学*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积累语言”;第二课时通过分类品读落实第二个教学目标“品味语言,感受《论语》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疑难探究】

  《论语》里的“为学之道”有哪些?

  ①关于学*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的人。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的学*精神。

  ②关于学*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而》),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③关于学*的内容。孔子主张学*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要抓根本的东西。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的根本,学*重在抓住根本。

  ④关于学*的目的。孔子认为,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关于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现出来。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学*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做教师培养政治人才。当然,在孔子看来,学*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更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还提出了“为己之学”的学*目的,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优选【十】篇(扩展5)

——《论语》读后感推荐优选【5】份

  《论语》读后感推荐 1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9日上午,孔子故里山东省曲阜市的杏坛剧场内传出朗朗的诵读声。20xx多名少年儿童齐声诵读《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和中国历代名篇佳作明月高悬,孤灯一盏。橙黄色的灯光笼罩着周遭的一切。我正襟危坐于桌旁,在这样一个宁静而又安详的初春的夜晚,仔细背诵着一本蓝色仿线装的,薄薄的小书——论语。

  说它是薄薄的一本小书,实在不假。虽然字印的斗大,再加上注释,翻译,总共也不过220页。想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此的一本小书。若是摆在那些厚似馒头,重似砖头,印刷精美似绣花枕头的大部头巨著之中。实在是不起眼之极了。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个薄薄的小书,却统治了中国*二十个世纪,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呢?

  从辩论的角度看,孔子肯定是输了,而且输得心服口服。可是如果从生活的角度看。孔子又是赢家,是大赢家。这是历史证明了的,不是我说的。也许,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

  孔子何以获胜,辩论为何不出这样的道理,我不知道,天资太差,脑子太笨。但我知道孔子说了些什么,他说的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学!如果你是人,你生活在一个群体中,不论你做什么:你去干革命,做领导,开公司,或是你去当土匪,做强盗,当恶霸。如果你想做强,作大,你就必须相信孔子说的,从这个角度说,孔子的道理,是永恒的真理!

  说起生活的道理,生存哲学。我们中国人可是不会陌生。因为我们有五千年的等级社会的生活经验,世界上哪个国家也比不上。比如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争权夺利,互相倾扎,落井下石,背后捅刀,见利忘义,过河拆桥,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说的一套,做的一套,损人利己,假公济私,猜疑嫉妒,暗地造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还有什么,大家补充。

  总之,我们中国人最不缺的就是智慧,尤其是生存智慧。中国人是适应力最强的生物,在任何的环境里都可以生存。并且还有一整套自我娱乐的方式,我们是最喜欢内耗,***,最容易忘记过去,最经常变得麻木不仁,最喜欢隔岸观火,充当看客的民族。好了,不说了,鲁迅先生比我说的强多了,不敢班门弄斧。

  鲁迅先生原以为可以用笔做刀剑,用激烈的言词,大声得呼喊惊醒沉睡的中国人。可是她错了,文学的力量微乎其微,鲁迅本人也似乎被我们遗忘了。是***率领的,手握着真正的枪杆子的百万雄师,彻底改变了中国,用政治和经济的力量改变了中国人。可是很遗憾,***也犯了一个错误,以为单单依靠唯物主义,辩证法,就可以改变人的精神。于是,他打倒了孔子。于是,有了今天的局面。

  不论是孔子,***,还是鲁迅,他们对人性善和恶的两面都有着自己的认识,解决的方法也因自身的特质和所处时代而不同,至于结果,只有历史去评说了。我在这里说的,不过是发一点牢骚罢了。

  《论语》读后感推荐 2

  《论语》是一部给人以启迪的经典之作。它好似一株瑰丽奇葩,馨香扑鼻,意味悠长;又好似一颗璀璨之星,耀眼夺目,光照千秋……这不,就连我这个初碰《论语》的小字辈在拜读一番后也明白了许多……

  通过读《论语》,我明白了交友之道。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是啊,益友就像厚厚的百科辞典,你总能从与他的交往过程中,得到有益的帮助:当你犹豫彷徨、难以决断时,益友的广博多识可助你做出正确选择;当你取得成绩、获得成功时,益友的逆耳良言可使你保持头脑清醒;当你有了缺点、犯了错误时,益友的直言不讳可教你补漏改邪……而损友就如同污浊的沼泽泥潭,与他们交往,会让你不知不觉陷入其中且愈陷愈深,贻害多多。《论语》让我明白的交友之道就是慎重交友,善交益友,乐交诤友,不交损友。

  通过读《论语》,我明白了心灵之道。《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白:“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无。’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细细品位这句话,我顿捂了一个道理:人生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其中,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痛苦;而且我们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能去弥补这个遗憾。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的生活之道。

  通过读《论语》,我明白了人生之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啊,哲人眼中滚滚奔流的江河水,它不只是一种自然的存在,其中流淌的还有挽不回、留不住的光阴。就在孔子看着流水兴叹的同时,他也对自己、对他的学生、对千年万代的后人描述了这样一种人生轨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许这一种人生轨迹并不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但我们却能够以其为借鉴,设计我们自己的人生之道,那就是要认准人生目标,惜时苦干,当下的我要走出自己的人生轨迹,首先就得惜时勤学,只争朝夕。

  当然,《论语》让我明白的还有很多很多,譬如君子之道、理想之道、仁义之道……只是纸短墨浅,小小的我怎能几句话就说得清啊?!

  《论语》读后感推荐 3

  今天,爸爸买了一本《论语》。刚开始,我觉得没意思,就没在意。下午,闲着没事,我随手翻了翻,觉得有点趣,就静下心来认真地读了几篇。我是越来越喜欢这本书了,其中第一篇给我的印象最深,文章这样写道:“学而时*之,不亦说(同悦)乎?”意思是说“学*以后,能在一定的时候温*它,不也感到很兴奋吗?”这正是我学*上应该做到的。

  在学校,老师天天都会给我们讲授很多知识。我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时间一长,就会忘记许多。假如经常翻开书温*一遍,就能牢牢地记住。记得有一次听《超强记忆学*法》电视讲座,那位老师这样教我们:一堂课下来,下课时用三十秒回忆本堂课学*的重点;一天下来,花三分钟回顾这一天学*的重点;一周下来,花十分钟回忆本周学*的重点;一个月下来利用一小时回忆本月学*的重点。他所说的正是“学而时*之”的道理,学*的乐趣正是因为记住很多知识而得到快乐,也就“不亦说乎?”了。

  这就是我的读后感。

  我爱读书,更爱读《论语》这样的好书。

  《论语》读后感推荐 4

  我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华上下五千年,数不尽的风流人物,说不完的英雄故事。绘制成了一本本经典名著,丰富了后来人的精神海洋。

  在我读过的为数不多的国学经典当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论语》。古人皆说:“读半部论语,可以行天下。”这句话放在现在虽然有些夸张,却也足以说明了《论语》的好。

  第一次接触《论语》是在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时,我们的语文老师抽早读的时间带着我们诵读国学经典。从《弟子规》到《千字文》,从《大学》到《中庸》,然后就到了《论语》。我们从一开始的被“之乎者也”绕晕头,到后来慢慢学着去领悟其中奥义。

  还记得第一次读“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一个个都不知所措,明明是“shuo”,为什么要读“yue”呢?为什么那个时候的“说”和“悦”是一个意思呢?那为什么不直接就写“悦”字呢?我们的脑子里装着十万个为什么?因为无法理解,诵读的时候只能是呆呆地念、死死地背。

  慢慢地,我们逐渐找到了它的韵味,一边跟着读,一边摇头晃脑,就算是被老师点名站起来背诵,也能从容自如的来上一段:“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有一次,我和一个同学在讨论问题时产生了分歧,在讨论的过程中我已经论证了是他错了,可他却还要与我争执,我当时心里就有些瞧不起他,甚至不想跟他玩了。可我突然想到了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又想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不过是这一个看法与我不同而已,他还有那么多值得我学*的地方呢,我又怎么能轻视他呢?

  越读《论语》我就越发感受到孔子的伟大。《论语》里的每一句、每一条都在教导我们人生的道理。孔子教我们修身养性,教我们为人处世,教我们做人要具有“君子”人格。品德高尚、待人诚信、谦虚好学,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

  虽然一直到小学毕业,我们的《论语》都还没有读完,但这样一部伟大的论著本来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读完的。它在我们人生的每一刻都能给我们以不同的指引。正所谓学海无涯,在之后的日子里我会把《论语》一直读下去,还要继续读更多的好书,就让我沉浸在中华经典中肆意徜徉吧!

  《论语》读后感推荐 5

  今天,我们读了中国古典名著《论语》这本书,书中的一句句名言深深的震撼了我的心灵,我放下了书本,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幅古人生活的情景。

  在《论语》这本书中,每一句话都是一个人生必不可少的真理,在这之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是”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谨于言,就有道而正 焉,可谓好学也已。’“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吃饭不要求吃饱,居住的地方不要求安宁舒适,做事十分敏捷而且说话十分谨慎,经常向有德学的人请教,就可以说是 好学了。这一句话告诉了我们如果想要成为一名有教养的君子,就要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来约束自己,让自己有礼貌,有修养。

  在我的生活当中,也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事情:有一天,我和我的父母去姥姥家,到姥姥家后,我在乡间小路上悠闲惬意地走着,这时,迎面有一个女孩飞快地走 着,一不小心把毫无防备的我撞了一下,我十分生气,很想去说她两句,但我转念想,她也许有什么急事,我就没有去责怪她,反而去问她有没有事,她不好意思的 说:”没有事。“后来,我们还成为了好朋友。

  在生活中处处相让,是最好的方法。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优选【十】篇(扩展6)

——童年第十二章读后感优选【5】份

  童年第十二章读后感 1

  童年是只自由飞翔的小鸟,童年是一曲悠扬动听的歌谣;童年是快乐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

  读完高尔基的《童年》,了解到了阿廖沙的童年后我感概万千。《童年》的主人公阿廖沙自从父亲去世后就和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这是一个典型的俄国小市民的家庭:充满了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间勾心斗角,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严厉而残暴的外祖父经常打他,两个舅舅也不喜欢他,母亲拋下他离家出走……只有外祖母疼爱他,给他带来光明。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真是太幸福了。无忧无虑,衣食无忧,有敞亮的房子住,有喜欢的玩具玩……

  可以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父母为我们遮风挡雨,不用独自一人在“人间”闯荡。再想想阿廖沙,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挨打、受侮辱,而他依然坚持地面对生活。所以我们有什么理由在遇到小小的困难就轻言放弃呢?所以我们要像阿廖沙一样面对挫折而用坚强来战胜它,不能退缩,才是生活中真正的强者!

  童年第十二章读后感 2

  《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一部分,讲述一个叫阿廖沙的孩子的童年故事。

  这本书对我启发很大,他四岁丧父,跟着悲痛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暴力的外祖父家生活,处处遭到外祖父的毒打。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周围太多了残酷的事情。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的,更是无忧无虑的。

  天哪,按照这样的比较,我们的童年和阿廖沙的童年简直是天壤之别。

  我们每天生活在蜜罐里,被甜水泡着,被金钱堆着......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呀!但拥有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贪婪地奢求更多。

  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不再奢侈,不再浪费,我们要为长辈着想,体谅他们,我要开始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童年第十二章读后感 3

《童年》一书讲述了主人公阿廖沙在父母早亡的情况下,只能去和祖父一起生活,他发现,祖父家是一个充满仇恨,笼罩着浓厚小市民*气的家庭,是一个令人窒息的家庭,父子、兄弟、夫妻钩心斗角,祖父喜怒无常,脾气暴躁;只有从慈祥宽和的祖母那里,阿廖沙才能获得亲情和温暖。

在《童年》这本书中,主人公过着城市最底层人的生活。他的祖父由于上了年纪,变得象小孩儿一样,时常打他和祖母,后来,他干脆把整个家一分为二,他在一边,阿廖沙和祖母这一边。

虽然阿廖沙的祖父非常凶暴,但在有时候,他对阿廖沙还是非常和蔼的。在他打伤了阿廖沙的时候,他会坐在阿廖沙的床头给他讲故事;在他教阿廖沙读书写字的时候,他又非常有趣。在他的这两点上,让我想到了我的爷爷。在我还是个六七岁的时候,爷爷经常会把我搂在怀里,慈爱地摸着我的头,给我讲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可我爷爷却没有文中的祖父那样喜怒无常。

在后半部书里,主人公阿廖沙就开始自己赚钱了。他在码头结识了很多善良的孩子,他们有些是因为母亲酗酒,有些是因为穷得没有办法,而三三两两地聚集在一起捡破烂……,而我们生活在如此优越的家庭里,不用为吃饱肚子发愁,穿着漂亮的衣服,吃着精致的食品,接受着优越的教育,这跟他们相比,是多么幸福呀,可我们很多人还很不满足,整天吵着要这要那。

《童年》这本书向我们展现了沙皇时期旧俄国的社会风气和底层的人们,它告诉我们,要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努力创造出另一番美好天地。

  童年第十二章读后感 4

  在这年暑假中,我读了高尔基的《童年》。读完之后很想帮阿廖沙一把,感到同情。

  它主要讲了阿廖沙在童年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里没有人来赚钱,阿廖沙只能出去打工,写了阿廖沙的悲惨生世。

  周围的环境和人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这样的环境和人成就了阿廖沙。在现在这样黑暗和污秽的环境中,它的心却很光明,不像内心险恶的人一样。因为他*朱者赤。在人生的道路中,有许多困难和险阻,我们不必害怕,最重要的是想办法面对、战胜。

  假如像生活中的我们,我们不会那么做,我们只会向父母要吃的、要钱。所以既然他们能办到,那么我们也可以办到。我们会感到我们是多么渺小。一个人凭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战胜困难,那么光辉的前途在未来等着你。我们只要战胜困难,我们就可以让生活更美好。

  童年第十二章读后感 5

童年第十二章读后感

  篇一:童年第十二章读后感
  
  在高尔基的名着《童年》的第十二章中,他讲述了一段“我”在野蛮的俄罗斯生活中的丑事,描写了一段“我”黑暗而悲惨的童年时光。“我”的母亲给我找了一个继父和祖母,他们对全家人很不好,大家都厌恶他们。为了生计和母亲的婚礼,“我们”不得不卖掉原来的房子,买了两间小黑屋,过上了痛苦的生活。后来,“我”上了学,但却好几次因为不守纪律,差点被开除。“我”还经常与别人打架,偷家里的钱。这些丑事让“我”感到后悔和痛苦。
  
  每个人活在世上都会做丑事。有些人敢于面对它们,战胜它们;有些人则不敢面对,不愿提起。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但我们要想从人的记忆、从灵魂、从生活中将它们连根拔起,就必须从头了解事实,用心灵和意志去战胜它们。虽然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充满种种坏事,但在这个世界中生长着无数善良,我相信,善良终将战胜邪恶。
  
  篇二:童年第十二章读后感
  
  本章的人物描写十分生动。如对继祖母的描写,从穿着打扮、面孔长相到言谈举止都一一描述得十分清楚。描述中着重突出了一个“绿”字,表现了阿廖沙对继祖母的反感。
  
  动作也描写得相当精彩。如阿廖沙不忍看母亲**,作者在“用面包刀刺继父”一段,一连用了几个动词,表现了现场不同人物的不同动作,十分传神。
  
  本章的最后三段也是对全书的总结。表明了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虽然这些丑事令人憎恶,虽然它们要窒息我们,把无数美好的'灵魂压扁,而俄罗斯人在灵魂上却是那么健康、年轻,足以克服而且一定能克服它们”,表现了作者在看到俄罗斯小市民身上的劣根性的同时,(www.eduche.com)更坚信俄罗斯民族是个富有生命力的民族,是可以吸取正反两方面的教训,战胜一切困难,最终获得新生活。
  
  篇三:童年第十二章读后感
  
  第十二章写母亲再嫁和再嫁后的生活 ,写“我”的这个“伤心事件”对自己心灵 造成的创伤,写这两年里外祖父的家境日益衰落、以至完全破产,搬家不断,住房和生活 一次比一次差,几乎真的要上街讨饭了。“我”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母亲再嫁的事实。可以说,家庭矛盾主要表现在“我”和母亲之间。也重点写了上学读书,特别写到一位热爱 儿童、循循善诱的教育家。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优选【十】篇(扩展7)

——论语·心得读后感优选【五】份

  论语·心得读后感 1

  假期特意买了一本于丹的《论语心得》,空闲时间好好品读了一翻,读后爱不释手。于丹用她理性的头脑和独到的思考,把《论语》加以分析,把其中的真谛和我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联系起来,警示后人。大家知道,《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刚读完前三部分就迫不及待的.想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因为有太多的感受。在天地人之道中,于丹把孔子的圣人一面解读的非常深刻、透彻。如孔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子的教学太度。想到自己有时会对学生声色俱厉,经常职责学生不该如何如何,真是羞愧难当。觉得自己不是一个真正的好老师。

  真正的好老师应该会像孔子那样,*和地跟学生商量着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一种歉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我们说,孔夫子是圣人,圣人就是生活在他生活得这片土地上的,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孔夫子的温柔敦厚之美在的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感谢于丹老师让我这样深刻的了解了孔子。让我懂得如何当一名好老师。

  论语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心得》所给予我的最大感受吧!

  论语·心得读后感 2

  于丹教授说:“《论语》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办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有时候很朴素。《论语》不是板着面孔的一部书,它教给我们的办法有时候透着一些变通,它告诉我们一种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的分寸。其实我们今天总在说什么事情是该做的不该做的,什么事情是好是坏,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定不简单是好坏之分,只是你是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其实有很多事情应该是有尺度的,孔夫子不是一个提倡一味丧失原则,一味要以一种仁爱之心去宽宥一切的人。”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了,也可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孔老夫子说:过犹不及。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那么,在现代生活里,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事的分寸?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己亲*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她告诉我们:先修炼好自己,戒之在斗,不要听信他人对你的鼓动,要结交有*常心的朋友,结交到淡淡的'*和的朋友,她就是你最好的朋友。为人处世是有哲学道理的,只要你能多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遇到什么事情,不要过早地下结论,要多听,多看,多闻,把人家走过的路,间接地警示自己。那么你的人生路就会走得很好,也会走得很顺畅。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一些,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少苛刻别人,君子不抱怨别人,对自己每天都要检点,那样的人,才会做到慎言之.一个人尊从学问的人,才会让自己成为有知识有教养,有能力,有抱负的人,才是最明智的人。

  论语·心得读后感 3

  于丹所谈的“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个淡定的起点,给我们一个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书中有一段对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分析,很是经典。神于天,圣于地。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很多的规则和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进行自己行为的拓展,也如论语中所讲,一个人:“心中有眼中就有”,一天充足的阳光、一杯热气腾腾的茶,这些表面看来或许毫无价值的东西,就是我为自己设定的关于理想的那个淡定的起点。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于丹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

  友善柔、友便妄,损矣。为人正直,坦荡刚正,顶天立地的朋友,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宽容的朋友,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更容易让我们从内心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可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偏辟、善柔、便妄三种坏朋友,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他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造成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优柔寡断的朋友往往会干扰了我们的思维,让我们犹豫不决错失良机。而那种不择手段来谋取个人利益的小人,往往会让你我付出惨痛的代价。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于丹论语心得》,不正是这样一位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吗?

  论语·心得读后感 4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朋友,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人生观、世界观。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是很相信这句话的。这并不是说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即使现实的可悲的社会中真正的*等仿如天方夜谭。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的.机会总会相对多一些,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处世哲学……正是在诸多可以彼此理解容纳的基上,才会成为朋友。事实上,你不能期望贵族会从心里真正接受*民成为他们的一份子。他可能对你和蔼可亲、体贴照顾,那是一种教养、一种礼仪、一种体现自身优雅高贵的表现形式。无法通彻地了解相互的生活*俗、知识结构、文化构成等等,又何来的沟通和所谓的心灵碰撞?又谈何长久的相处、融合及接纳? 以前总说门当户对是封建毒害的残余,但真的没有更现实的意义吗?就我看来,它是为婚姻做一些必要的、经常被忽略的、精神层次上的铺垫。当然,我并不是说要把其当成一种铁定律例来执行,而是认为应该作为必要的参考来对待。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好的朋友是良师,他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思想、行动,令你觉得快乐幸福,生活处处充满阳光;好的朋友不见得时时刻刻陪伴在身边,却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地站在你身边,也许仅仅是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种态度、一份默契。 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离的。否则就是非爱行为,就是事君数,思辱矣;朋友数,思疏矣。 那么如何可以结交到好的朋友?最根本的,让自己成为善良的、乐观的、幸福的人,使自己与这些美好的品德相贴*,那么至少可以在与这样美好的人相遇时共品一杯茶。

  论语·心得读后感 5

  于丹对《论语》的解读能够赢得民众的掌声的根本原因正是她没有把重点聚焦在什么王道政治、儒教等,她把论语的教导直接针对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她讲解的心灵之道、处事之道都是帮助人的内心需要,这就是当今许多现代中国人的实际需要。人们从于丹的讲解中,更多的去理解《论语》中的一些教导,以帮助自己求得心灵的*安,帮助自己为人处事、帮助自己教育孩子。尤其是在当今忙忙碌碌、竞争激烈以及精神相对空虚的情况下,人们更有对内心*安的追求,当然孔子不能给当代中国人完全的精神寄托,但《论语》中的一些内容的确能给人某种心灵安慰,也可以让人从中学到一些处事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她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她可以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学*于丹《论语心得》,感觉最深的是能启发我们的心智,触动我们的心灵,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得到了快乐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

  于丹的心得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和谐,什么是无畏。在于丹对《论语》通俗化的解读中,无论是“心灵之道”还是“处世之道”,无论是“君子之道”还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种大气的胸怀,独到的眼神,加以审视、领悟,并用轻松自然的口吻娓娓道来。——这就是于丹心得的力量,这就是于丹心得带给人的美丽!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