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精选十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1

  我认为学*《论语六则》的目的旨在让学生了解并吸收前人思想中的精华和有益于自己的思想修养的部分。所以我们的教学重点不在于逐字逐句吃透课文,而在于把握课文大意,理解课文教给我们的学*方法、学*态度和做人道理。

  而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好像真的在学生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了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去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了我们的祖先,去学*、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学*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课就没有白上。

  说到我的教学过程,那么在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预*了语录的相关内容。上课我注意激发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加大读的力度,例如散读、齐读、领读、个人读、小组读。通过读的训练,同学们对课文就容易把握。为后面的讲解奠定基础。从读入手,这样也就更好地是学生掌握文章的内容和内涵。

  因为《论语》都是文言文,又是大思想家的理论,在学*上有难度,后来经过研讨,学生积极的解决疑难,还很顺利。《论语》渗透着教学方法、学*态度、做人修身,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此时正是需要这一教育的时候。

  我认为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古文中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多,有的同学对个别知识点可能还不够理解。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

  2、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讨论来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一定深入钻研、虚心请教,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2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师生共同合作,开发课程资源。于是我让学生课前阅读与《论语》有关的资料。上课时,学生将阅读的书籍和网上查阅的资料搬上课堂。人人手中有资料,个个手中有书籍。结果,学生从网上、图书馆、阅览室、书店获得知识信息,远远超过老师一言堂所介绍的内容。这就是课程改革,不改不知道,一改吓一跳。弟子未必不如师!

  “课外阅读—课堂展示”这一环节,对我教学启示很大。实验证明,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传播者、占有者,而是课堂的组织者、点拨者。师生是共同求取新知识的合作伙伴。一篇经典文章,大家动手,图书馆、阅览室、书店、家庭藏书、电脑都用上了,上课时一人一本资料,各抒己见,谁有道理听谁的。学生都成了课堂的主人。现在,我们的课堂不是一言堂皇,而是共同活动的场地。学生的课外阅读,促使我转变教学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挖掘学生的智慧,启迪学生的候像力、思维力、创造力、表现力,培养学生兴趣,教会学生怎样学*。杜威说:“有了知识的饥渴,则知识的控求随之。”

  课外阅读带给教学最大的转变,是学*方式的转变,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学*,和老师一起探索,一道思考。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发展自我,感受到人格的自由和尊严,感受到独特创造性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谁资料查得充分,谁课外阅读读得深刻,谁主课堂上就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有效。

  在教《论语》时,感觉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学*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两节课就没有白上。如果还能让学生乐于去读,那么课堂上所学的就不仅仅是《〈论语〉十则》了。

  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什么是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我想不是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工具书和注释会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学*或生活中也许会在他的脑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几句类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言语句来。多读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读。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又不如“授之以渔场”(北师大肖川教授语)。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的*惯、做读书卡积累语言的*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惯。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要我学”走向“我要学”。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3

  文言文的教学关键有三点: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二是心灵的语感很重要,这种语感并不在于教师语法的精细分析,而是学生自主探究。三是朗读指导,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律,从而体验文言文的美。

  学生初读,理清文章中的字、词读音,如“论”“省”等多音字,文中应该怎么读?理清文字障碍后自由读,借助教材中的释义能自译成白话文。然后分组讨论,每一章节所讲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理解后,分组进行背诵比赛,背诵过程中教师加以引导如何停顿。学生自主进行归类学*:一是多音字有哪些?二是通假字有哪些?三是古今义有哪些?四是特殊句式有哪些?五是重点翻译的句子有哪些?六是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分类,完成课后第一题。”《〈论语〉十二章》作为这一单元的压轴文章,分段为章从学*方法、学*态度、品德修养三个方面,以语录体形式呈现,结构简单,句式精炼,但意境深厚,值得细细品读。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4

  文言文的教学关键有三点: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二是心灵的.语感很重要,这种语感并不在于教师语法的精细分析,而是学生自主探究。三是朗读指导,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律,从而体验文言文的美。

  学生初读,理清文章中的字、词读音,如“论”“省”等多音字,文中应该怎么读?理清文字障碍后自由读,借助教材中的释义能自译成白话文。然后分组讨论,每一章节所讲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理解后,分组进行背诵比赛,背诵过程中教师加以引导如何停顿。学生自主进行归类学*:一是多音字有哪些?二是通假字有哪些?三是古今义有哪些?四是特殊句式有哪些?五是重点翻译的句子有哪些?六是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分类,完成课后第一题。”《〈论语〉十二章》作为这一单元的压轴文章,分段为章从学*方法、学*态度、品德修养三个方面,以语录体形式呈现,结构简单,句式精炼,但意境深厚,值得细细品读。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5

  这两天引导学生自学语文阅读上的古文《推敲》一文,指导了些方法,趁热打铁,开始引导学生学*《论语十二章》。

  教文言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事,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和乐善好学的品格和气度。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炼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多读。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会按节奏读,养成学生自主学*的.*惯、积累语言的*惯、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她离我们很*,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由于古文中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多,毕竟是初一学生,有的同学在个别知识点可能还不够理解。

  2、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但质疑能力还比较差,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讨论来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6

  有人说:“不读《老子》,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智慧;不读《论语》,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文化。”而智慧来源于丰厚的文化功底,所以追根溯源,架起文化发展桥梁的是《论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走进孔子,去追寻中国文化的根,并汲取营养。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师生共同合作,开发课程资源。于是让学生课前阅读与《论语》有关的资料。结果,学生从网上、图书馆、阅览室、书店获得知识信息,远远超过老师一言堂所介绍的内容。这就是课程改革,不改不知道,一改吓一跳。弟子未必不如师!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一个语文能力强的学生,询问其诀窍,均是得益于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九年义务教育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内容有童话,故事,诗歌,散文,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以及科普,科幻图书等。新实验教材也是注重文学性、人文性,活动课内容贴*学生生活。就是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将课堂扩展到社会与家庭,将知识延伸到名著与网络。我在这几年教学中,立足于语文课程改革,调动利用一切因素,让学生动手,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为学*语文主动探究相关知识。

  在讲《论语》时,提前布置了预*作业:“查阅与《论语》相关的资料,课外阅读《论语》一书。”上课时,学生将阅读的书籍和网上查阅的资料搬上课堂。人人手中有资料,个个手中有书籍。语文课代表首先展示说:“我从网上查阅了有关孔子的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主要从事教育活动,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私学,整理了古代文化典籍,并提出过一些有进步意义的教育思想和主张,对中国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紧接着又一名学生站起来说道:“我在《中国古典文学赏析》中查到孔子的学说,主要保存在《论语》中。《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470多则,与《孟子》、《大学》、《中庸》同被定为‘四书’。四书五经,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经典。”并且将自己收集的作品向同学展示。班长也介绍他读的《史记》:“我读的是《史记》中的《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了解到孔子生下来颊顶中间低而四周高,所以名丘。排行第二,父母向尼山祷告而得子,因此叫仲尼。孔子有弟子三千人,可谓‘桃李满天下’。”还有个学生介绍道:“我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了解了诸子百家。其中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主张‘仁爱’,被称为‘孔孟之道’。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法制’;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和‘非攻’各家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都纷纷著书立说,出现了百家争鸣、学术繁荣的盛况。后来统治阶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那以后,孔孟之道支配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的思想文化,可见孔子真的很了不起。”还有个学生说:“我爸爸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赵普为赵匡胤当皇帝出谋划策,自称博览全书,无所不晓。赵匡胤派人到他家查看到底读了哪些书,只查到半本论语。从此‘半部论语治天下’就传开了。可见《论语》多么重要,我也要好好拜读一下《论语》。”提起论语,马上有一学生站起来响应道:“我在《论语》的前言部分读到日本现代企业家的精神导师涩泽荣一,就是一位典型的‘儒家’。他经常把《论语》抄本随身携带,认为企业需要有强调相互关系的儒家思想,其目标是把现代企业建立在算盘和《论语》的基础上。这说明《论语》对亚洲文化圈内各国的以济腾飞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论语》不仅影响中国人,也影响了世界。”话音刚落,另一学生补充道:“1982年,诺贝尔奖得主们在巴黎的例得聚会中,谈到21世纪人类需要什么思想时,几经斟酌以后的答案不是别的,正是孔子思想。”其他同学也纷纷展示自己的资料,有从网上下载《论语》全文的,了解到很多成语出自《论语》;有买《论语》一书的,把喜欢的名句子抄到笔记本上并作了点评;还有的对《论语》中有的章节认为不妥的,也作出了点评。我受学生的感染,也给学生展示了我的资料。由于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提前预*和学*,所以这十则《论语》学得非常快,非常轻松。阅读使他们的基础提高了,在课堂上老师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面,灵活调节,加入了十则之外的内容供学生讨论,吸收更多的知识。有的学生通过自学“先进篇”22则,了解教学要因材施教;还有学生通过自学“雍也谝”20则,明白兴趣是人生最好的老师,通过讨论,学生打破常规,提出了对《论语》的不同看法,比如繁琐的礼节问题,培养的人才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问题等。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7

  我认为学*《论语六则》的目的旨在让学生了解并吸收前人思想中的精华和有益于自己的.思想修养的部分。所以我们的教学重点不在于逐字逐句吃透课文,而在于把握课文大意,理解课文教给我们的学*方法、学*态度和做人道理。

  而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好像真的在学生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了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去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了我们的祖先,去学*、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学*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课就没有白上。

  说到我的教学过程,那么在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预*了语录的相关内容。上课我注意激发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加大读的力度,例如散读、齐读、领读、个人读、小组读。通过读的训练,同学们对课文就容易把握。为后面的讲解奠定基础。从读入手,这样也就更好地是学生掌握文章的内容和内涵。

  因为《论语》都是文言文,又是大思想家的理论,在学*上有难度,后来经过研讨,学生积极的解决疑难,还很顺利。《论语》渗透着教学方法、学*态度、做人修身,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此时正是需要这一教育的时候。

  我认为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古文中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多,有的同学对个别知识点可能还不够理解。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

  2、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讨论来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一定深入钻研、虚心请教,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8

  这两天引导学生自学语文阅读上的古文《推敲》一文,指导了些方法,趁热打铁,开始引导学生学*《论语十二章》。

  教文言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事,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和乐善好学的品格和气度。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炼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多读。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会按节奏读,养成学生自主学*的*惯、积累语言的*惯、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她离我们很*,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由于古文中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多,毕竟是初一学生,有的同学在个别知识点可能还不够理解。

  2、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但质疑能力还比较差,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讨论来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9

  《论语》教学已接*尾声。

  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事,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导,从而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和乐善好学的品格和气度。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炼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把《论语》的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一篇文章时,引导学生学*孔子为社会改革而努力的行为,感受了他那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请学生列举与孔子一样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同时谈论作为一位中学生的我们,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在教《知知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充分谈论日常生活中求知的态度、对待错误的态度、为人处世以及如何看待时间流逝等话题,再过渡到课文时,学生既容易接受,又深受启发。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论语》十二章的内容相当广泛,两者联系,尤其是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

  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它离我们很*,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10

  课程标准规定《论语十则》这篇文章只需一课时,我冥思苦想无论怎么上,一课时是完成不了的,那些编者心里不知是怎样想的,我反正一课时是完不成的。同办公室的语文老师傅老师也是这样感叹道。一课时始终不能完成,于是我用了4个课时,将*一个礼拜的课全部花在《论语十则》上了。孔子生*简介介绍;《论语》著作的介绍,从儒家思想谈到《四书》《五经》,从核心“仁”字谈到字词落实;从通假字的解释到孔子思想的分类;从学*的态度讲到学*的方法以及为人处世,接物待人的做人标准。四课时下来,可以说讲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于是胸有成竹地布置了《论语十则》的作业,对学生应该是说一百个放心了。

  第二天,语文课代表蒋梦丽捧着一大堆的语文作业本放在我的办公桌上,我看着绿白相间的语文作业本的封面,心里非常高兴,这一届学生一是按时上交作业,二是没有同学不交作业。这作业的质量肯定是比较高的,这也算是对我这一周课堂教学最好的肯定吧!我心里是这样想的。我放下手头上的其他工作,迫不及待地翻开作业本,带着完全是欣赏和愉悦的心态进行批改。填空,选择正确读音,解释加点的词,找出成语并解释这些都是按部就班的题目,所以同学们做得都非常好,只是少数几位学生错了一二个。但到了第6题,简直是面目全非,将自己那种高傲的姿态一下子掉落了万丈深渊,

  第6题是这样的:用原文句子填空①老子曾说过:“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资:借鉴的意思)《论语十则》文中意思与之相同的话是什么?45位上交的作业,回答都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②“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什么?回答几乎千篇一律:“重大的责任和遥远的路途。”③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是什么?回答更是吃惊,几乎雷同,以“仁”为核心,要宽容待人,要礼貌待人。假如我们避开题目要求原文回答,同学们的回答几乎是完美无瑕的。但是离我们作业的要求是相违背的,于是我痛下决心,都在此题打上了不光彩的一个“叉”。痛定思痛,寻找原因。其一,学生的粗心大意是造成这题错误的罪魁祸首,没有看清题意,这也许是新初一学生的一大通病。其二本人也存在严重的错误,没有落实文本教育,只知道是孔子核心思想“仁”的夸夸其谈,没有落实要求细则,俗话说:“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让学生还是从细小的*惯做起,从他们擦亮眼睛做起,规规矩矩,踏踏实实做起。

  批完作业本,长长地透了一口,此是学生要教师教的根源所在,行文至此,思绪万千,以此记之,望后借鉴之师,此可谓是一点教学反思吧!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阅读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1)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菁华3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1

  文言文的教学,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并没有提出太高的要求。学*的目的并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对于本文的教学,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想要质量与效率并行,不光是有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就能做到的,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教学问题,课后我总结起来,具有以下几点反思:

  1、激发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

  文言文的学*,相对于小说、记叙文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因而,在教学时,多以故事的形式去讲解文言文,激发学生学*兴趣。这十二章里,有些是学生在小学或者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的,很多学生都能背诵,可以从这些入手,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质量。

  2、翻译文本的同时注意心灵的感悟。

  学*文言文,不仅仅是将文言文翻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做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注重心灵的感悟,让学生从文言语句中感受古代文言的魅力,从而体会其中渗透出来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言文,有形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很多时候,文言文是学生自己读懂并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教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的*惯、做读书笔记积累知识的*惯。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4、因材施教不是一句口号。

  尤其是这样的文言文,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教学,讲多了差生不能接受,讲深了学生不能理解,最后一团雾水,老师费了力没取得教学效果,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大忌。

  总的来说,本课的课时安排是2课时,但实际花了3课时,并不是因为乱了教学计划,而是因为初一的学生对文言的认识比较浅薄,需要花很多时间去慢慢引导,在理解翻译方面就花了一个多课时,教会学生去体会具体的含义并非易事,再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就更难了,因为论语里的有些章节不单单是知识的讲解,更多的是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广泛的阅历,自然学生没有这些,只能靠老师用一个个的事例来阐释。加之文言文的背诵并不是像现代文那样顺畅,要想按教学目标要求的课堂背诵,就得花很多时间去一遍一遍的重复,逐渐熟练直至背诵。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2

  这两天开始引导学生学*《论语十二章》。

  教文言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事,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和乐善好学的品格和气度。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炼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多读。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会按节奏读,养成学生自主学*的*惯、积累语言的*惯、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她离我们很*,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由于古文中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多,毕竟是初一学生,有的同学在个别知识点可能还不够理解。

  2、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但质疑能力还比较差,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讨论来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3

  《论语》十二章是经典名篇,我在执教完毕后,发现自己仍然没有很好把握文言文教学要领,现在反思如下。

  先从教学环节说起,我设计的环节有:导入—检查展示—小组合作学*展示交流、点评—理解性检测—应用性检测—齐读课文,学以致用—课堂小结。但在上课过程中,我感觉仍是先松后紧。因对学生能力估价过高,对课前的预*检查过细而耽误了一些时间,所以后边的两个教学环节完成很粗糙,这是我经常犯的毛病。经过同事们的议课和帮助,我认识了如下问题:1、教学内容安排过多,教学环节要精简,提前对学生的预*要深入检查。2、适当降低教学目标与要求,对初一学生刚学古文要培养学*兴趣。3、幻灯片制作要精细,去掉有关六章翻译的幻灯,保留七张即可。4、对学生翻译再做精细指导,比如词性活用的字——时、日、传、乐,“而”的转折、承接关系的用法。5、学生翻译展示之后的指导应有重点,让学生积累文言词汇应给示范。

  结合“339”大循环教学模式的精髓来谈,我这节课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学*特点,但是仍然不够完美,先做如下反思:1、检查预*环节设置太多,可以把个人展示——抽学生上黑板板书易写错和易读错的生字和四人小组组长检查课下注释录入课文中的自学情况并通报以及教师讲解或学生讲解易写错和易读错的生字放到课前进行。节约一些时间来进行翻译指导。2、小组展示翻译之后,除了学生评价,教师也要及时强调重点并做细致指导。例如,第三则和第五则的翻译理解。3、小组代表展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的字之外,教师要做示范归纳,让学生有路可循。4、可以把理解性检测和应用性检测同时布置给学生,简化教学环节,待学生讨论后交流展示。这样可以节约一点时间,让不同学*水*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为了培养学生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将课堂环节设置成各种形式的活动,例如:《论语》常识知多少(抢答赛)—《论语》翻译P赛—文言词汇积累袋—《论语》格言大派送—《论语》格言积累赛。

  针对文言文教学,我得到的感悟有:

  1、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感受学*的快乐。

  2、文言文字词积累要有方法,先让学生去理解,再去积累,不能死记硬背。

  3、文言文教学的课堂笔记要具体指导,不要让学生乱写一起,把书挤满浑然一体,建议用双色笔做笔记。

  4、这次意外的收获是课堂上四人学*小组展示交流都很积极,以后我要经常给学生这样的机会,让他们大胆展示,并及时表扬鼓励。

  5、文言文的背诵指导要及时,不能让学生感觉文言文的背诵太难。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从细节入手,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让学生体验语文学*的快乐。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2)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1

  文言文的教学关键有三点: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二是心灵的.语感很重要,这种语感并不在于教师语法的精细分析,而是学生自主探究。三是朗读指导,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律,从而体验文言文的美。

  学生初读,理清文章中的字、词读音,如“论”“省”等多音字,文中应该怎么读?理清文字障碍后自由读,借助教材中的释义能自译成白话文。然后分组讨论,每一章节所讲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理解后,分组进行背诵比赛,背诵过程中教师加以引导如何停顿。学生自主进行归类学*:一是多音字有哪些?二是通假字有哪些?三是古今义有哪些?四是特殊句式有哪些?五是重点翻译的句子有哪些?六是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分类,完成课后第一题。”《〈论语〉十二章》作为这一单元的压轴文章,分段为章从学*方法、学*态度、品德修养三个方面,以语录体形式呈现,结构简单,句式精炼,但意境深厚,值得细细品读。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2

  记得有一位名师曾经说过:“每一次上课,都是一次探险。尤其是教者对学情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这种探险之路往往会超乎想象的艰难。”去年11月,参加“语文理想课堂与教师专业发展名师论坛”执教《论语十二章》一课,就让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一种超乎想象的艰难。

  因为事先和主办方沟通不是很顺畅,一直到上课之前,我始终不知道所执教的学校、班级学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一直到学生走进了教室,学生甚至还不知道我们这堂课要上什么内容。在课前几分钟简短的师生交流中,我才发现,这堂课我所面对的学生,原来都是一些农村的留守儿童,根本就不是我原先设想的城市寄宿制学校的学生。这些全寄宿的留守儿童,因为家庭教育的长期缺失,绝大多数孩子几乎都不善于和别人沟通交流,看到课堂上那么多陌生的老师,不少学生怯生生地半天也讲不出一句话来。更没有一种良好的学**惯。因为学生走进教室,我发现,竟然有一半人只是带了一本书,其他诸如课堂笔记、语文学*常用字典词典等必须的工具书什么都没有,甚至还有两个同学连书写的笔都没有。

  面对着这样一群完全超出我想象的学生,如何开启我的《论语十二章》重读之旅?首先在我上课的心理上就是一次严峻的挑战。所以,我还是首先从激发学生学*的信心开始,尽可能地降低起点,让学生重温《论语十二章》一课所学的字词句,力求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让经典走进生活,走进心灵。所以,原定5-8分钟的“温故知新”的复*检测环节,在我这堂课上足足花去了25分钟。即便如此,待字词复*基本落实,指导课文朗读环节,依然有不少学生,读破句,读不准字音,甚至还有极个别学生仍然把《论语》的“论”读作lùn。所以,经过复*梳理,朗读指导,一节课的时间大约已经过去了35分钟,而原本预设的一堂经典重读课的三个环节:读进生活,读出感悟;读进心灵,读出智慧;读透文字,读出发现。本节课上只实施了第一个环节:“读进生活,读出感悟。”而原本精心预设准备让课堂出彩的两个教学环节,根本就没有能够实施。课堂就在充满遗憾中结束了。

  回顾这一次艰难的历险,开始心中似乎有一种难言的失落。一节倍受关注的.公开课怎么会上成这样一个结果?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反思,我们的课堂究竟应该依据什么教学?是依据自身课前精心预设的教案,还是依据课堂真实的学情?是在公开课的课堂上一展教师自我的风采,还是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道理似乎很简单,但真的当我们遭遇的时候,能不能果断做出正确的选择,依然是考验我们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值得庆幸的是,这节课,我没有固守着预设的教案,也没有置真实的学情于不顾,去一味地展示自我,而是果断的舍弃了自我欣赏的教学环节,让课堂回归它真实的面目。这样的一堂公开课也许拿其它许许多多的公开课相比,既没有行云流水的旋律,也没有高潮迭起的情节,实在是太*淡无奇,找不到一丝亮点。但在我的心中却是一种别样的珍藏。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每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都会充满艰难与挑战,如何化解危机,需要智慧。而每一次危机的机智化解,其实就是一次实实在在的成长。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3

  这两天引导学生自学语文阅读上的古文《推敲》一文,指导了些方法,趁热打铁,开始引导学生学*《论语十二章》。

  教文言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事,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和乐善好学的品格和气度。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炼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多读。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会按节奏读,养成学生自主学*的*惯、积累语言的*惯、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她离我们很*,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由于古文中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多,毕竟是初一学生,有的同学在个别知识点可能还不够理解。

  2、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但质疑能力还比较差,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讨论来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4

  文言文的教学关键有三点: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二是心灵的语感很重要,这种语感并不在于教师语法的精细分析,而是学生自主探究。三是朗读指导,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律,从而体验文言文的美。

  学生初读,理清文章中的字、词读音,如“论”“省”等多音字,文中应该怎么读?理清文字障碍后自由读,借助教材中的释义能自译成白话文。然后分组讨论,每一章节所讲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理解后,分组进行背诵比赛,背诵过程中教师加以引导如何停顿。学生自主进行归类学*:一是多音字有哪些?二是通假字有哪些?三是古今义有哪些?四是特殊句式有哪些?五是重点翻译的句子有哪些?六是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分类,完成课后第一题。”《〈论语〉十二章》作为这一单元的压轴文章,分段为章从学*方法、学*态度、品德修养三个方面,以语录体形式呈现,结构简单,句式精炼,但意境深厚,值得细细品读。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5

  《论语》十二章是经典名篇,我在执教完毕后,发现自己仍然没有很好把握文言文教学要领,现在反思如下。

  先从教学环节说起,我设计的环节有:导入—检查展示—小组合作学*展示交流、点评—理解性检测—应用性检测—齐读课文,学以致用—课堂小结。但在上课过程中,我感觉仍是先松后紧。因对学生能力估价过高,对课前的预*检查过细而耽误了一些时间,所以后边的两个教学环节完成很粗糙,这是我经常犯的毛病。经过同事们的议课和帮助,我认识了如下问题:

  1、教学内容安排过多,教学环节要精简,提前对学生的预*要深入检查。

  2、适当降低教学目标与要求,对初一学生刚学古文要培养学*兴趣

  3、幻灯片制作要精细,去掉有关六章翻译的幻灯,保留七张即可。

  4、对学生翻译再做精细指导,比如词性活用的字——时、日、传、乐,“而”的转折、承接关系的用法。

  5、学生翻译展示之后的指导应有重点,让学生积累文言词汇应给示范。

  结合“339”大循环教学模式的精髓来谈,我这节课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学*特点,但是仍然不够完美,先做如下反思:

  1、检查预*环节设置太多,可以把个人展示——抽学生上黑板板书易写错和易读错的生字和四人小组组长检查课下注释录入课文中的自学情况并通报以及教师讲解或学生讲解易写错和易读错的生字放到课前进行。节约一些时间来进行翻译指导。

  2、小组展示翻译之后,除了学生评价,教师也要及时强调重点并做细致指导。例如,第三则和第五则的翻译理解。

  3、小组代表展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的字之外,教师要做示范归纳,让学生有路可循。

  4、可以把理解性检测和应用性检测同时布置给学生,简化教学环节,待学生讨论后交流展示。这样可以节约一点时间,让不同学*水*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为了培养学生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将课堂环节设置成各种形式的活动,例如:《论语》常识知多少(抢答赛)—《论语》翻译P赛—文言词汇积累袋—《论语》格言大派送—《论语》格言积累赛。

  针对文言文教学,我得到的感悟有:

  1、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感受学*的快乐。

  2、文言文字词积累要有方法,先让学生去理解,再去积累,不能死记硬背。

  3、文言文教学的课堂笔记要具体指导,不要让学生乱写一起,把书挤满浑然一体,建议用双色笔做笔记。

  4、这次意外的收获是课堂上四人学*小组展示交流都很积极,以后我要经常给学生这样的机会,让他们大胆展示,并及时表扬鼓励。

  5、文言文的背诵指导要及时,不能让学生感觉文言文的背诵太难。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从细节入手,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让学生体验语文学*的快乐。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3)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精选十篇)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 1

  课程标准规定《论语十则》这篇文章只需一课时,我冥思苦想无论怎么上,一课时是完成不了的,那些编者心里不知是怎样想的,我反正一课时是完不成的。同办公室的语文老师傅老师也是这样感叹道。一课时始终不能完成,于是我用了4个课时,将*一个礼拜的课全部花在《论语十则》上了。孔子生*简介介绍;《论语》著作的介绍,从儒家思想谈到《四书》《五经》,从核心“仁”字谈到字词落实;从通假字的解释到孔子思想的分类;从学*的态度讲到学*的方法以及为人处世,接物待人的做人标准。四课时下来,可以说讲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于是胸有成竹地布置了《论语十则》的作业,对学生应该是说一百个放心了。

  第二天,语文课代表蒋梦丽捧着一大堆的语文作业本放在我的办公桌上,我看着绿白相间的语文作业本的封面,心里非常高兴,这一届学生一是按时上交作业,二是没有同学不交作业。这作业的质量肯定是比较高的,这也算是对我这一周课堂教学最好的肯定吧!我心里是这样想的。我放下手头上的其他工作,迫不及待地翻开作业本,带着完全是欣赏和愉悦的心态进行批改。填空,选择正确读音,解释加点的词,找出成语并解释这些都是按部就班的题目,所以同学们做得都非常好,只是少数几位学生错了一二个。但到了第6题,简直是面目全非,将自己那种高傲的姿态一下子掉落了万丈深渊。

  第6题是这样的:用原文句子填空①老子曾说过:“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资:借鉴的意思)《论语十则》文中意思与之相同的话是什么45位上交的`作业,回答都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②“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什么回答几乎千篇一律:“重大的责任和遥远的路途。”③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是什么回答更是吃惊,几乎雷同,以“仁”为核心,要宽容待人,要礼貌待人。假如我们避开题目要求原文回答,同学们的回答几乎是完美无瑕的。但是离我们作业的要求是相违背的,于是我痛下决心,都在此题打上了不光彩的一个“叉”。痛定思痛,寻找原因。其一,学生的粗心大意是造成这题错误的罪魁祸首,没有看清题意,这也许是新初一学生的一大通病。其二本人也存在严重的错误,没有落实文本教育,只知道是孔子核心思想“仁”的夸夸其谈,没有落实要求细则,俗话说:“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让学生还是从细小的*惯做起,从他们擦亮眼睛做起,规规矩矩,踏踏实实做起。

  批完作业本,长长地透了一口,此是学生要教师教的根源所在,行文至此,思绪万千,以此记之,望后借鉴之师,此可谓是一点教学反思吧!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 2

  记得有一位名师曾经说过:“每一次上课,都是一次探险。尤其是教者对学情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这种探险之路往往会超乎想象的艰难。”去年11月,参加“语文理想课堂与教师专业发展名师论坛”执教《<论语>十二章》(重读)一课,就让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一种超乎想象的艰难。

  因为事先和主办方沟通不是很顺畅,一直到上课之前,我始终不知道所执教的学校、班级学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一直到学生走进了教室,学生甚至还不知道我们这堂课要上什么内容。在课前几分钟简短的师生交流中,我才发现,这堂课我所面对的学生,原来都是一些农村的留守儿童,根本就不是我原先设想的城市寄宿制学校的学生。这些全寄宿的留守儿童,因为家庭教育的长期缺失,绝大多数孩子几乎都不善于和别人沟通交流,看到课堂上那么多陌生的老师,不少学生怯生生地半天也讲不出一句话来。更没有一种良好的学**惯。因为学生走进教室,我发现,竟然有一半人只是带了一本书,其他诸如课堂笔记、语文学*常用字典词典等必须的工具书什么都没有,甚至还有两个同学连书写的笔都没有。

  面对着这样一群完全超出我想象的学生,如何开启我的《<论语>十二章》重读之旅?首先在我上课的心理上就是一次严峻的挑战。所以,我还是首先从激发学生学*的信心开始,尽可能地降低起点,让学生重温《<论语>十二章》一课所学的字词句,力求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让经典走进生活,走进心灵。所以,原定5-8分钟的“温故知新”的复*检测环节,在我这堂课上足足花去了25分钟。即便如此,待字词复*基本落实,指导课文朗读环节,依然有不少学生,读破句,读不准字音,甚至还有极个别学生仍然把《论语》的“论”读作lùn。所以,经过复*梳理,朗读指导,一节课的时间大约已经过去了35分钟,而原本预设的一堂经典重读课的三个环节:读进生活,读出感悟;读进心灵,读出智慧;读透文字,读出发现。本节课上只实施了第一个环节:“读进生活,读出感悟。”而原本精心预设准备让课堂出彩的两个教学环节,根本就没有能够实施。课堂就在充满遗憾中结束了。

  回顾这一次艰难的历险,开始心中似乎有一种难言的失落。一节倍受关注的公开课怎么会上成这样一个结果?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反思,我们的课堂究竟应该依据什么教学?是依据自身课前精心预设的教案,还是依据课堂真实的学情?是在公开课的课堂上一展教师自我的风采,还是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道理似乎很简单,但真的当我们遭遇的时候,能不能果断做出正确的选择,依然是考验我们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值得庆幸的是,这节课,我没有固守着预设的教案,也没有置真实的学情于不顾,去一味地展示自我,而是果断的舍弃了自我欣赏的教学环节,让课堂回归它真实的面目。这样的一堂公开课也许拿其它许许多多的公开课相比,既没有行云流水的旋律,也没有高潮迭起的情节,实在是太*淡无奇,找不到一丝亮点。但在我的心中却是一种别样的珍藏。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每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都会充满艰难与挑战,如何化解危机,需要智慧。而每一次危机的机智化解,其实就是一次实实在在的成长。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 3

  记得有一位名师曾经说过:“每一次上课,都是一次探险。尤其是教者对学情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这种探险之路往往会超乎想象的艰难。”去年11月,参加“语文理想课堂与教师专业发展名师论坛”执教《十二章》(重读)一课,就让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一种超乎想象的艰难。

  因为事先和主办方沟通不是很顺畅,一直到上课之前,我始终不知道所执教的学校、班级学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一直到学生走进了教室,学生甚至还不知道我们这堂课要上什么内容。在课前几分钟简短的师生交流中,我才发现,这堂课我所面对的学生,原来都是一些农村的留守儿童,根本就不是我原先设想的城市寄宿制学校的学生。这些全寄宿的留守儿童,因为家庭教育的长期缺失,绝大多数孩子几乎都不善于和别人沟通交流,看到课堂上那么多陌生的老师,不少学生怯生生地半天也讲不出一句话来。更没有一种良好的学**惯。因为学生走进教室,我发现,竟然有一半人只是带了一本书,其他诸如课堂笔记、语文学*常用字典词典等必须的工具书什么都没有,甚至还有两个同学连书写的笔都没有。

  面对着这样一群完全超出我想象的学生,如何开启我的《十二章》重读之旅?首先在我上课的心理上就是一次严峻的挑战。所以,我还是首先从激发学生学*的信心开始,尽可能地降低起点,让学生重温《十二章》一课所学的字词句,力求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让经典走进生活,走进心灵。所以,原定5-8分钟的“温故知新”的复*检测环节,在我这堂课上足足花去了25分钟。即便如此,待字词复*基本落实,指导课文朗读环节,依然有不少学生,读破句,读不准字音,甚至还有极个别学生仍然把《论语》的“论”读作lùn。所以,经过复*梳理,朗读指导,一节课的时间大约已经过去了35分钟,而原本预设的一堂经典重读课的'三个环节:读进生活,读出感悟;读进心灵,读出智慧;读透文字,读出发现。本节课上只实施了第一个环节:“读进生活,读出感悟。”而原本精心预设准备让课堂出彩的两个教学环节,根本就没有能够实施。课堂就在充满遗憾中结束了。

  回顾这一次艰难的历险,开始心中似乎有一种难言的失落。一节倍受关注的公开课怎么会上成这样一个结果?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反思,我们的课堂究竟应该依据什么教学?是依据自身课前精心预设的教案,还是依据课堂真实的学情?是在公开课的课堂上一展教师自我的风采,还是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道理似乎很简单,但真的当我们遭遇的时候,能不能果断做出正确的选择,依然是考验我们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值得庆幸的是,这节课,我没有固守着预设的教案,也没有置真实的学情于不顾,去一味地展示自我,而是果断的舍弃了自我欣赏的教学环节,让课堂回归它真实的面目。这样的一堂公开课也许拿其它许许多多的公开课相比,既没有行云流水的旋律,也没有高潮迭起的情节,实在是太*淡无奇,找不到一丝亮点。但在我的心中却是一种别样的珍藏。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每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都会充满艰难与挑战,如何化解危机,需要智慧。而每一次危机的机智化解,其实就是一次实实在在的成长。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 4

  记得有一位名师曾经说过:“每一次上课,都是一次探险。尤其是教者对学情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这种探险之路往往会超乎想象的艰难。”去年11月,参加“语文理想课堂与教师专业发展名师论坛”执教《<论语>十二章》(重读)一课,就让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一种超乎想象的艰难。

  因为事先和主办方沟通不是很顺畅,一直到上课之前,我始终不知道所执教的学校、班级学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一直到学生走进了教室,学生甚至还不知道我们这堂课要上什么内容。在课前几分钟简短的师生交流中,我才发现,这堂课我所面对的学生,原来都是一些农村的留守儿童,根本就不是我原先设想的城市寄宿制学校的学生。这些全寄宿的留守儿童,因为家庭教育的长期缺失,绝大多数孩子几乎都不善于和别人沟通交流,看到课堂上那么多陌生的老师,不少学生怯生生地半天也讲不出一句话来。更没有一种良好的学**惯。因为学生走进教室,我发现,竟然有一半人只是带了一本书,其他诸如课堂笔记、语文学*常用字典词典等必须的`工具书什么都没有,甚至还有两个同学连书写的笔都没有。

  面对着这样一群完全超出我想象的学生,如何开启我的《<论语>十二章》重读之旅?首先在我上课的心理上就是一次严峻的挑战。所以,我还是首先从激发学生学*的信心开始,尽可能地降低起点,让学生重温《<论语>十二章》一课所学的字词句,力求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让经典走进生活,走进心灵。所以,原定5―8分钟的“温故知新”的复*检测环节,在我这堂课上足足花去了25分钟。即便如此,待字词复*基本落实,指导课文朗读环节,依然有不少学生,读破句,读不准字音,甚至还有极个别学生仍然把《论语》的“论”读作lùn。

  所以,经过复*梳理,朗读指导,一节课的时间大约已经过去了35分钟,而原本预设的一堂经典重读课的三个环节:读进生活,读出感悟;读进心灵,读出智慧;读透文字,读出发现。本节课上只实施了第一个环节:“读进生活,读出感悟。”而原本精心预设准备让课堂出彩的两个教学环节,根本就没有能够实施。课堂就在充满遗憾中结束了。

  回顾这一次艰难的历险,开始心中似乎有一种难言的失落。一节倍受关注的公开课怎么会上成这样一个结果?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反思,我们的课堂究竟应该依据什么教学?是依据自身课前精心预设的教案,还是依据课堂真实的学情?是在公开课的课堂上一展教师自我的风采,还是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道理似乎很简单,但真的当我们遭遇的时候,能不能果断做出正确的选择,依然是考验我们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值得庆幸的`是,这节课,我没有固守着预设的教案,也没有置真实的学情于不顾,去一味地展示自我,而是果断的舍弃了自我欣赏的教学环节,让课堂回归它真实的面目。这样的一堂公开课也许拿其它许许多多的公开课相比,既没有行云流水的旋律,也没有高潮迭起的情节,实在是太*淡无奇,找不到一丝亮点。但在我的心中却是一种别样的珍藏。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每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都会充满艰难与挑战,如何化解危机,需要智慧。而每一次危机的机智化解,其实就是一次实实在在的成长。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 5

  文言文的教学关键有三点: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二是心灵的语感很重要,这种语感并不在于教师语法的精细分析,而是学生自主探究。三是朗读指导,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律,从而体验文言文的.美。

  学生初读,理清文章中的字、词读音,如“论”“省”等多音字,文中应该怎么读?理清文字障碍后自由读,借助教材中的释义能自译成白话文。然后分组讨论,每一章节所讲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理解后,分组进行背诵比赛,背诵过程中教师加以引导如何停顿。学生自主进行归类学*:一是多音字有哪些?二是通假字有哪些?三是古今义有哪些?四是特殊句式有哪些?五是重点翻译的句子有哪些?六是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分类,完成课后第一题。”《〈论语〉十二章》作为这一单元的压轴文章,分段为章从学*方法、学*态度、品德修养三个方面,以语录体形式呈现,结构简单,句式精炼,但意境深厚,值得细细品读。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 6

  《论语》教学已接*尾声。

  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事,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导,从而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和乐善好学的品格和气度。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炼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把《论语》的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一篇文章时,引导学生学*孔子为社会改革而努力的行为,感受了他那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请学生列举与孔子一样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同时谈论作为一位中学生的我们,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在教《知知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充分谈论日常生活中求知的态度、对待错误的态度、为人处世以及如何看待时间流逝等话题,再过渡到课文时,学生既容易接受,又深受启发。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论语》十二章的内容相当广泛,两者联系,尤其是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

  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它离我们很*,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 7

  文言文的教学,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并没有提出太高的要求。学*的目的并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对于本文的教学,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想要质量与效率并行,不光是有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就能做到的,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教学问题,课后我总结起来,具有以下几点反思:

  1、激发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

  文言文的学*,相对于小说、记叙文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因而,在教学时,多以故事的形式去讲解文言文,激发学生学*兴趣。这十二章里,有些是学生在小学或者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的,很多学生都能背诵,可以从这些入手,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质量。

  2、翻译文本的同时注意心灵的感悟。

  学*文言文,不仅仅是将文言文翻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做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注重心灵的感悟,让学生从文言语句中感受古代文言的魅力,从而体会其中渗透出来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言文,有形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很多时候,文言文是学生自己读懂并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教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的*惯、做读书笔记积累知识的*惯。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4、因材施教不是一句口号。

  尤其是这样的文言文,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教学,讲多了差生不能接受,讲深了学生不能理解,最后一团雾水,老师费了力没取得教学效果,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大忌。

  总的来说,本课的课时安排是2课时,但实际花了3课时,并不是因为乱了教学计划,而是因为初一的学生对文言的认识比较浅薄,需要花很多时间去慢慢引导,在理解翻译方面就花了一个多课时,教会学生去体会具体的含义并非易事,再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就更难了,因为论语里的`有些章节不单单是知识的讲解,更多的是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广泛的阅历,自然学生没有这些,只能靠老师用一个个的事例来阐释。加之文言文的背诵并不是像现代文那样顺畅,要想按教学目标要求的课堂背诵,就得花很多时间去一遍一遍的重复,逐渐熟练直至背诵。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 8

  记得有一位名师曾经说过:“每一次上课,都是一次探险。尤其是教者对学情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这种探险之路往往会超乎想象的艰难。”去年11月,参加“语文理想课堂与教师专业发展名师论坛”执教《十二章》(重读)一课,就让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一种超乎想象的艰难。

  因为事先和主办方沟通不是很顺畅,一直到上课之前,我始终不知道所执教的学校、班级学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一直到学生走进了教室,学生甚至还不知道我们这堂课要上什么内容。在课前几分钟简短的师生交流中,我才发现,这堂课我所面对的学生,原来都是一些农村的留守儿童,根本就不是我原先设想的城市寄宿制学校的学生。这些全寄宿的留守儿童,因为家庭教育的长期缺失,绝大多数孩子几乎都不善于和别人沟通交流,看到课堂上那么多陌生的老师,不少学生怯生生地半天也讲不出一句话来。更没有一种良好的学**惯。因为学生走进教室,我发现,竟然有一半人只是带了一本书,其他诸如课堂笔记、语文学*常用字典词典等必须的工具书什么都没有,甚至还有两个同学连书写的笔都没有。

  面对着这样一群完全超出我想象的学生,如何开启我的《十二章》重读之旅?首先在我上课的心理上就是一次严峻的挑战。所以,我还是首先从激发学生学*的信心开始,尽可能地降低起点,让学生重温《十二章》一课所学的字词句,力求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让经典走进生活,走进心灵。所以,原定5-8分钟的'“温故知新”的复*检测环节,在我这堂课上足足花去了25分钟。即便如此,待字词复*基本落实,指导课文朗读环节,依然有不少学生,读破句,读不准字音,甚至还有极个别学生仍然把《论语》的“论”读作lùn。所以,经过复*梳理,朗读指导,一节课的时间大约已经过去了35分钟,而原本预设的一堂经典重读课的三个环节:读进生活,读出感悟;读进心灵,读出智慧;读透文字,读出发现。本节课上只实施了第一个环节:“读进生活,读出感悟。”而原本精心预设准备让课堂出彩的两个教学环节,根本就没有能够实施。课堂就在充满遗憾中结束了。

  回顾这一次艰难的历险,开始心中似乎有一种难言的失落。一节倍受关注的公开课怎么会上成这样一个结果?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反思,我们的课堂究竟应该依据什么教学?是依据自身课前精心预设的教案,还是依据课堂真实的学情?是在公开课的课堂上一展教师自我的风采,还是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道理似乎很简单,但真的当我们遭遇的时候,能不能果断做出正确的选择,依然是考验我们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值得庆幸的是,这节课,我没有固守着预设的教案,也没有置真实的学情于不顾,去一味地展示自我,而是果断的舍弃了自我欣赏的教学环节,让课堂回归它真实的面目。这样的一堂公开课也许拿其它许许多多的公开课相比,既没有行云流水的旋律,也没有高潮迭起的情节,实在是太*淡无奇,找不到一丝亮点。但在我的心中却是一种别样的珍藏。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每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都会充满艰难与挑战,如何化解危机,需要智慧。而每一次危机的机智化解,其实就是一次实实在在的成长。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 9

  《论语》十二章是经典名篇,我在执教完毕后,发现自己仍然没有很好把握文言文教学要领,现在反思如下。

  先从教学环节说起,我设计的环节有:导入—检查展示—小组合作学*展示交流、点评—理解性检测—应用性检测—齐读课文,学以致用—课堂小结。但在上课过程中,我感觉仍是先松后紧。因对学生能力估价过高,对课前的预*检查过细而耽误了一些时间,所以后边的两个教学环节完成很粗糙,这是我经常犯的毛病。经过同事们的议课和帮助,我认识了如下问题:1、教学内容安排过多,教学环节要精简,提前对学生的预*要深入检查。2、适当降低教学目标与要求,对初一学生刚学古文要培养学*兴趣。3、幻灯片制作要精细,去掉有关六章翻译的幻灯,保留七张即可。4、对学生翻译再做精细指导,比如词性活用的字——时、日、传、乐,“而”的转折、承接关系的用法。5、学生翻译展示之后的指导应有重点,让学生积累文言词汇应给示范。

  结合“339”大循环教学模式的精髓来谈,我这节课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学*特点,但是仍然不够完美,先做如下反思:1、检查预*环节设置太多,可以把个人展示——抽学生上黑板板书易写错和易读错的生字和四人小组组长检查课下注释录入课文中的自学情况并通报以及教师讲解或学生讲解易写错和易读错的生字放到课前进行。节约一些时间来进行翻译指导。2、小组展示翻译之后,除了学生评价,教师也要及时强调重点并做细致指导。例如,第三则和第五则的翻译理解。3、小组代表展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的字之外,教师要做示范归纳,让学生有路可循。4、可以把理解性检测和应用性检测同时布置给学生,简化教学环节,待学生讨论后交流展示。这样可以节约一点时间,让不同学*水*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为了培养学生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将课堂环节设置成各种形式的活动,例如:《论语》常识知多少(抢答赛)—《论语》翻译P赛—文言词汇积累袋—《论语》格言大派送—《论语》格言积累赛。

  针对文言文教学,我得到的感悟有:

  1、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感受学*的快乐。

  2、文言文字词积累要有方法,先让学生去理解,再去积累,不能死记硬背。

  3、文言文教学的课堂笔记要具体指导,不要让学生乱写一起,把书挤满浑然一体,建议用双色笔做笔记。

  4、这次意外的收获是课堂上四人学*小组展示交流都很积极,以后我要经常给学生这样的机会,让他们大胆展示,并及时表扬鼓励。

  5、文言文的背诵指导要及时,不能让学生感觉文言文的背诵太难。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从细节入手,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让学生体验语文学*的快乐。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 10

  《论语十二章》是古文中的名篇,在教学实践中,我把《论语》的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例如在教《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章时,先让学生充分谈论日常生活中求知的态度、对待错误的态度、为人处世以及如何看待时间流逝等话题,再过渡到课文时,学生既容易接受,又深受启发。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论语》十二章的内容相当广泛,两者联系,尤其是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

  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她离我们很*,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在授课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能课文背过,但默写时,常出错。因此,要加强书写,巩固训练。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4)

——《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

《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1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论语》即是其中一部,这部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著作,对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论语》吧。

  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理解并运用《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的胸怀,提高处世的能力。

  4.联系自身学*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态度,改进学*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论语》被誉为“中国的圣经”,古有宋朝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盛名,今有遍地开花的“孔子学院”之盛势。孔老先生的《论语》到底蕴藏着多么强大的力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论语》中的一些精华,以期你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二、自学指导(一)——预*与交流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论语(lún) 说(yuè)愠(yùn)三省(xǐng)

  曾子(zēng)传(chuán)不*乎逾(yú)罔(wǎng)

  殆(dài)一箪食(dān)曲肱(gōng)笃志(dǔ)

  2.文体知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3.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思想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交流点拨】提示:①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②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③把握重读和轻读。④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第一章,强化解读文意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交流点拨】“单”变“双”。如:学——学*朋——朋友乐——快乐温——温*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其他章节的意思,将不懂之处圈出来。

  (二)疏通文意

  1.理解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子曰(先生,指孔子)

  (2)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3)不亦君子乎(指有道德修养的人)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5)传不*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6)不逾矩(越过,超过)

  (7)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8)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9)人不堪其忧(能忍受)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爱,爱好)

  (11)饭疏食饮水(吃)

  (12)曲肱而枕之(胳膊)

  (1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斯:这,指河水;舍:舍弃,放弃)

  (14)匹夫不可夺志也(改变)

  (15)博学而笃志(纯一,专一)

  2.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有”同“又”)

  3.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乐趣)

  (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4.古今异义

  (1)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2)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3)三人行(古义: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每天;今义:日子。)

  5.一词多义

  ①学而时*之(表顺承)

  ②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③为人谋而不忠乎(表转折)

  ④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转折)

  而⑤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顺承)

  ⑥温故而知新(表顺承)

  ⑦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

  ⑧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

  ⑨不义而富且贵(表顺承)

  ⑩切问而*思(表顺承)

  为①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②可以为师矣(做)

  6.语气词

  (1)传不*乎(相当于“吗”)

  (2)可以为师矣(相当于“了”)

  (三)重点句子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交流点拨】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很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交流点拨】只学*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就会有害。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交流点拨】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发现)他们的缺点,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交流点拨】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的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交流点拨】博览群书广泛地学*,志向专一,能恳切地提问,从身边的事情出发思考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四、拓展延伸

  用本节课所强化的解读文意的方法,解读下面几则《论语》。

  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解释加点的词。

  (1)诲女知之乎(教导)

  (2)是知也(通“智”,聪明)

  (3)其恕乎(大概)

  2.翻译这两则《论语》。

  【交流】(1)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2)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探讨《论语》给我们讲述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这十二章《论语》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交流点拨】分别讲了学*态度、学*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态度: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为乐,培养兴趣)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好学)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既要从正面学*其经验,又要从反面吸取其教训)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珍惜时间)

  (2)学*方法: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②传不*乎?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复*)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3)品德修养: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宽以待人)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忠实守信)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顺心而为)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安贫乐道)⑤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安贫乐道)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坚守志向)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博学仁德)

  2.“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

  【交流点拨】“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这是讲学*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绝对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

  3.你是如何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的?

  【交流点拨】这句话说的是: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如果人心不齐,其主帅仍可能被人抓去,而主帅一旦被人抓去,整个军队失去了领导人,也就会全面崩溃了。匹夫虽然只有一个人,但只要他真有气节,志向坚定,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使他改变了。这种宁死不屈的烈士事迹,可歌可泣,在历史上不胜枚举。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气节,志向不坚定,则很可能在关键时刻经受不住诱惑或高压而屈膝变节,成为人们所鄙视的叛徒。

  (二)积累成语

  找出本课中出现的成语并解释。

  【交流点拨】温故知新:温*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

  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匹夫不可夺志:虽是*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富贵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三)各抒己见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怎么看待“箪食瓢饮”?

  【交流点拨】生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生丙:我不十分赞同二位的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好它为我们的学*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三、板书设计

  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以学为乐

  三人行,必有我师……诚实谦虚

  态度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珍惜时间

  学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传不*乎勤于复*

  方温故而知新……学思结合

  《论语》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十二章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宽厚仁义

  修身做人贤哉,回也……

  饭疏食饮水,曲肱……坚贞守节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

  博学而笃志,切问……

  四、拓展延伸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获得者在巴黎**,发表了宣言,其中有人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从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找智慧。请你积累五则课本之外的《论语》名言,和大家分享。

  【交流】①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②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③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④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⑤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2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态度和学*方法。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

  【教学难点】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的语言风格。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介绍孔子及《论语》;朗读全文,2.研读并背诵前四章。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小学学*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体会。我国古代的孔子是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态度和学*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论语〉十则》这篇课文。

  二、作品简介

  1.孔子其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终不再仕。晚年返鲁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孔子高尚之品格主要包含这样几个方面:发愤忘食,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人为善,直道而行。

  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举世闻名的“三孔”——孔庙、孔林、孔府,位于曲阜城的中央,是在孔子故居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组具有东方建筑色彩和格调、气势雄伟壮丽的庞大古代建筑群,总占地面积约3500余亩,拥有*千间建筑。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于1994年12月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2.《论语》其书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主要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其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三、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读准字音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论( )语 ...

  思而不学则殆( ) 不亦说( )乎 不逾矩( )( ) ....

  三省()吾身传()不*乎曾()子 ...

  一箪()食曲肱( )而枕之 ..

  2.教师导学

  学*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先仔细读几遍课文,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帮助学生解决。

  四、合作探究,重点学*课文前四章。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齐读。第一遍读准字音 ; 第二遍 读出节奏 ; 第三遍 抑扬顿挫。

  2.小组合作解决字词意义和语句翻译,教师适时点拨。

  第一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学(学*)而(表顺承)时( 按时(名词作状语))*(复*)之,不亦(也是)说(同“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转折)愠(生气)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二)课文探究

  第1句讲:学*方法

  第2句讲:学*的乐趣

  第3句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

  (一)分析文义

  曾子曰:“吾(我)日(每天,名词作状语)三(多次)省(反省)吾身:为(替)人 谋(出主意)而(表转折)不忠乎?与朋友交而(表转折)不信(诚信)乎?传(传授的知识,名词做状语)不*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了?”

  (二)课文探究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第三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表顺承)志于学,三十而立(独立),四十而(表顺承)不惑(迷惑),五十而(表顺承)知天命(自然规律),六十而(顺承)耳顺,七十而(表顺承)从心所欲,不逾(超过)矩(规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二)课文探究

  1.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2.从本章来看,学*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3

  【学*目标】

  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

  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二

  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学*其中的精华。

  二、预*检测

  1、复述孔子及《论语》的相关常识要点。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朗读选文。

  三、研*文本。

  (一)自主学*

  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选文,在课本上标注重要词语,并针对选文的内容作批注。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二)合作解疑

  1、请在小组内交流学*成果,以段落为单位,逐词解释,口头翻译,每人主讲一段。

  2、请提交自主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讨论探究,尝试解决。

  3、仍未达成一致的疑难问题,由提交者统一在全员解疑环节提交求解。

  【参考译文】

  第一章:孔子说:“君子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第二章: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第三章: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第四章: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第五章: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六章: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第七章: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第八章: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第九章: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第十章: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第十一章: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第十二章: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三)全员解疑

  由各小组提出疑问,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巩固

  二、文本探究

  1、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1)小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

  【明确】

  一、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二、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三、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四、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五、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六、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七、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八、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地”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如若半途而废,只会前功尽弃,留下终身遗憾。

  九、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它们是君子的基本品质。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

  十、孔子阐述了对“仁”的内涵的理解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仁”的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

  十一、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十二、孔子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在《论语》中,孔子不仅多次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多次强调《诗经》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诲弟子要学《诗》。在这里,孔子再次向弟子提出学《诗》的重要意义。学《诗》至少有上面所列举的六种好处,因而孔子特别强调要好好学*。

  2、请结合现实说说学*选文得到的启示。

  【提示】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谈个人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

  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7、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8、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三、整理总结

  四、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检测。

《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 联系自身学*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态度,改进学*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学*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三、初读前三则,扫除语言障碍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ng)吾身 传(chuán)不*乎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四、探究学*、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时:按时; 说:愉快、高兴; 朋: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发怒、生气;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练*,不是很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生气,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第一句讲的是学*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4.朗读、背诵。

  第二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多次; 省:反省; 为:替、帮; 谋考虑事情; 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温*。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过呢?”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4.朗读、背诵。

  第三则 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详解 孔子说:“我童年学*,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拓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

  4.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

  复*、背诵前三则。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一、二、三则

  二、初读第四至第八则,扫除语言障碍

  罔(wng) 殆(dài) 箪:(dn) 曲肱(gng)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四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故:学过的知识; 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复*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方法。

  4.朗读、背诵。

  第五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方法,阐述学*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4.朗读、背诵。

  第六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箪:音d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乐于学。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干粮,一瓢凉水,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换了别人一定不堪忍受这种贫困忧苦的生活,但是颜回啊,从来不知因此而改变自己好学乐善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此章孔子回环曲折,一说两叹,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流传很广,几乎妇孺皆知。

  4.朗读、背诵。

  第七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知:懂得、了解; 好:喜欢; 乐:以……为乐。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孔子强调了学*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4.朗读、背诵。

  第八则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饭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2)曲肱:肱,音g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拓展:饭蔬饮水:后因以“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4.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

  复*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理解并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四至第八则

  二、初读第九至第十二则,扫除语言障碍

  博学而笃(dú)志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理解并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第九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人:几个人; 善者:优点; 从:跟随; 不善者:缺点。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看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讲正确的学*态度。向一切人学*,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不但要学*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4.朗读、背诵。

  第十则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斯:这; 舍:舍弃。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站在河边说:消失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它日夜不停息地向前流去。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在河流的源头,抚今追昔、满怀感慨,自告且忠告所有决心开始“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立志“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就要像这江水一样,从“闻其道”的源头开始,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前赴后继,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这里必须明确,这话既是孔子自己的感慨,也是对所有有志于圣人之道的人的忠告和勉励。

  故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4.朗读、背诵。

  第十一则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军:军队的通称。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一国的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可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却是不能强迫改变的。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4.朗读、背诵。

  第十二则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博:广也。 笃:厚也。 志有两种解释:一,志同识,记忆在心;二,志向。在此,基于取其后者。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干扰,“仁”就在这当中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修德进学的门径:学欲广博,志欲坚定,外问于人,内思于心。

  既要广博地学*,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就叫,‘博学而笃志”。

  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思。”

  学*的关键在于自身的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一定要从自身处去问,接*处去思。

  4.朗读、背诵。

  四、分类整理归纳

  1.成语: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博学笃志、饭蔬饮水

  2.十二则中,哪些语句是讲学*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态度?哪些语句是讲个人修养?

  学*方法: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作业布置】

  1.学*、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2.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情诊断

  1、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方法、学*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乎 ..

  传(chuán)不*乎 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教师泛读课文,然后学生自主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学*了,然后时常复*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

  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论语>十二章》是文言语录体。孔子及其弟子为我们阐释了对今天的学生仍有指导作用的学*方法和态度,还有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对文言文的学*。本课涉及的《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倡导。

  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惯和学**惯范畴。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惯。”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惯。”因此,本文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行为*惯,深入养成教育。

  【教学目标】

  1.学*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2.品味语言,感受《论语》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教学重点】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关于学*方法和学*态度的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

  领悟《论语》的深刻内涵。品味语言,感受《论语》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学*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理解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品

  师: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不仅作为一种导向,更作为一种精神,融入了世代中国人的血脉,随着时代跳动的脉搏,流淌不息。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论语》十二章。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和《论语》。

  课件出示: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与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并称“孔孟”,被后世尊为“圣人”。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人。孔子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2)《论语》共20篇,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

  《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说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和说话的对象;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还有叙事体,其中有一点情节,但也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论语》首创语录体写法,格言警句,美不胜收。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学而不厌”“举一反三”“见义勇为”“当仁不让”“尽善尽美”“舍己为人”等都出自其中。

  师:我们今天学*的《〈论语〉十二章》也是格言警句的荟萃,大体可以分为“修身”“治学”两大类。这节课的学*,我们要完成两个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意。我们分三步进行:朗读,解读,吟诵。

  【设计意图】介绍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初步感受《论语》魅力,激发他们的学*兴趣,为课文学*做准备。

  二、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1.借助资料,读准字音

  2.范读学读,读准节奏

  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课件出示课文朗读节奏划分。

  课件出示: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3.自由练读

  朗读提示:

  (1)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2)抑扬顿挫。读准节奏,注意语速语调。

  4.指名朗读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并点评。

  【设计意图】理解文言文,首先要读准文言文。从朗读开始进入课文学*,通过朗读,感受《论语》语录体的特点,培养文言语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三、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1.理解重点词语

  课件出示: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②吾十有五(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形容词作状语,每天)

  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⑤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

  (3)古今异义

  ①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②饭疏食,饮水(古义:粗糙。今义:事物之间距离远,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大。)

  (4)一词多义

  不亦乐乎(形容词,高兴)

  乐

  回也不改其乐(名词,乐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学而时*之(代词,指学*的内容)

  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曲肱而枕之(代词,指胳膊)

  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指优点)

  2.理解重点句子

  课件出示: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愉快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⑤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广泛学*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3.针对性精讲

  4.翻译全文,贯通文意

  5.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论语》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下面,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再一次诵读本课。(生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默读,圈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再借助文下注释、工具书和老师提供的重点词语、句子的解释,自主译读课文。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引导学生贯通文意,达到准确理解全文意思的学*目标。

  四、布置作业,课外巩固

  熟练背诵本文。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品味语言,感受《论语》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之法和治学之道。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检查课文背诵

  2.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理解了本文的大意,今天让我们继续探究这十二章内容中所蕴含的修身之法和治学之道。

  二、分章概括,整体感知

  师: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每一章论述的问题是什么。

  预设

  课件出示: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方法,第二、三句讲修身做人。

  第二章:阐述自省以提高自我修养的观点。

  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讨论学*方法,说明了温*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阐述学*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的重要性。

  第八章:讲的是当“富”与“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而坚守“义”。

  第九章:前两句讲正确的学*态度: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后两句讲的是要学*别人的优点,对照别人的缺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叹息,说明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讲的是要坚守自己的志向。

  第十二章:说明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三、分类品析,探究哲理

  师:《〈论语〉十二章》章章精粹,有教我们修身的,有教我们治学的,我们把它理一理,请同学们在书上批注标示,将文中的哲理句子分类归纳到“治学”“修身”两类里。

  预设

  课件出示:

  治学篇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学*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方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态度)

  修身篇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人处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道德修养)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自我修养)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个人修养)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道德修养)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道德修养)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道德修养)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道德修养)

  【设计意图】将零散的“语录”分类归纳,既整理了思维,启迪了思考,也为进一步体会文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做了准备。

  1.品读“治学篇”

  (生根据课件,一齐吟诵“治学篇”)

  (1)思考: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预设

  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温故”“知新”的人可以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知新”,是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要“学而时*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样认为的?

  预设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比自己多、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比自己少、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

  (3)结合自身谈一谈:你最欣赏的“学*之道”是哪一句?它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预设

  示例一:我最欣赏“温故而知新”。温*旧知识,能有新的发现,这需要在温*的时候有所思考,有所领悟。所以,我们在复*的时候,要独立思考,从旧知识里获得新的体会。

  示例二:我最欣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一味空想而不去踏实学*就会疑惑不解。所以,学*和思考要结合起来,才能深入理解,有所领悟。

  示例三:我最欣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乐之”才能全身心地置身其中,才能有真知灼见,才能有所成就。所以要提高学*兴趣,全神贯注投入学*。

  示例四:我最欣赏“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优点,我们要虚心向他人学*,时刻关注身边的人与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设计意图】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整理、思考、交流,逐步消除学生与经典的隔阂,拉*典籍和现实的距离,带领学生深入领会“学*之道”,吸取其中的有益营养,古为今用。

  2.品读“修身篇”

  (生根据课件,一齐吟诵“修身篇”)

  师:在“修身篇”里,有孔子及其弟子自述的修身进德之法。我们来品析一下这几句话的意思。

  课件出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1)孔子的进德修业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曾子的自我修养的方法是什么?子夏的求“仁”途径又是什么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交流明确)

  预设

  孔子的进德修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到四十岁是学*领会阶段,五十到六十岁是安心立命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曾子的自我修养的方法是加强自我反省。

  子夏求“仁”的途径是“博学”“笃志”“切问”“*思”,就是广泛学*,坚定志向,提出疑惑,联系实际思考自我。

  (2)从孔子及其弟子的“修身之道”里,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生交流明确)

  预设

  进德修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的修炼需要自我学*,自我反省。自我反省能把外在的道德约束内化为对自己的自觉要求。当思想与言行统一,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时,就达到了极高的道德境界。

  (3)“品德是最高的学位。”明白了这些道理,你准备怎样开启自己的修身之路呢?

  (生联系自身实际,各抒己见)

  预设

  坚定志向,加强学*,加强自我反省,等等。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板块,精心整合了教学内容,细致地安排了学生的学*活动,引导学生以吟诵、品议的方式逐步理解经典的思想核心,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活动的主体,使其在活动中启迪思维,涵养心灵,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我运用了板块式教学思路,第一节课分三步(“朗读—解读—吟诵”)落实第一个教学目标“学*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积累语言”;第二课时通过分类品读落实第二个教学目标“品味语言,感受《论语》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疑难探究】

  《论语》里的“为学之道”有哪些?

  ①关于学*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的人。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的学*精神。

  ②关于学*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而》),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③关于学*的内容。孔子主张学*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要抓根本的东西。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的根本,学*重在抓住根本。

  ④关于学*的目的。孔子认为,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关于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现出来。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学*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做教师培养政治人才。当然,在孔子看来,学*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更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还提出了“为己之学”的学*目的,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5)

——池上教学反思(精选十篇)

  池上教学反思 1

  《池上》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小诗,秉承白居易诗作通俗易懂的叙事风格,动静结合,简单几笔勾勒出一个小孩儿偷偷采莲又天真地不知如何隐藏踪迹的顽皮、可爱的形象。

  整体来看,这首古诗难度不大,教学时,我让学生先欣赏一组荷塘美景,并用自己的画描述一下画中的景色,接着再结合教材上的插图,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上学期学过的《江南》,学生很快进入了诗歌描绘的意境之中,大致了解了故事所秒回的景象。

  在朗读指导过程中,明确了朗读的三个层次,运用范读、跟读、自由读、连麦指名读,问答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能读准字音,感受停顿,读出节奏,读出趣味的情感。同时,抓住“偷”“解”“藏踪迹”等关键词,体会小孩的天真可爱,感悟作者的情感。

  识字写字环节,对易错的*舌音和翘舌音重点指导,识记字形时,利用构字规律识记以及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组词识记。需要书写得生字共两个“首”和“采”,先出示田字格中的字,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然后出示动画,书空笔顺,强调书写需注意的细节和难点,随即让学生进行描红并书写。

  池上教学反思 2

  《池上》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21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的“偷采白莲”的乡村小娃,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在诗人的笔下显得栩栩如生,仿佛呼之欲出。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了提倡自主阅读,重视学法指导,体现各方互动,尊重个体感受,恰当运用激励的教学特色。

  在拓展练*部分,我安排学生运用前面学到学*古诗的学法来分组自学《所见》、《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两首古诗。一方面为了提高课堂容量,丰富课堂建构,一方面是想让他们多背一些古诗。多背点经典古诗,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为学生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古诗文化准备。

  通过上古诗,我觉得教师的语言还应更加简洁,充分体现精讲加练*的原则,尽可能多的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

  池上教学反思 3

  教后记由于本课直接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讲起,而对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情况一点未作交代。所以教师必须进行补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前四次胜利,第五次失败的原因。本课的重点是红军长征的经过和遵义会议,难点是深刻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和长征的意义。所以要讲清红军长征的路线图,理清课文内容;理解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的原因;还要讲清遵义会议的背景,理解其重要意义,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通过本次课的课堂教学,经过反思,总结如下: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丰富了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对于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和历史影响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同时也联系了现实,学生进行了思考,为有效掌握本课打下了基础。

  2.给学生比较大的思考和交流空间,能基本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的特点和要求,并且收到了较好效果。

  3.教师适时导学、导疑,引导学生自主学*和探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围绕教学目标,使用恰当的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多途径刺激学生思维,同时也不会造成视觉和听觉疲劳。

  4.关注到情感教育,在培养学生情态价值观方面做了一定的尝试,通过思考什么是长征精神,学生充分认识到了长征精神的实质,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谈感受,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也基本掌握主要知识点。

  5.运用互联网搜索技术,通过穿插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手段,较好地再现了历史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实现了互联网搜索技术与历史教学的结合,师生共同重走长征路,课堂效果良好。

  池上教学反思 4

  【教学反思】:

  一、充分利用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的欲望。

  我在教学这首诗时,开始运用“创设情景,感染气氛,情景朗读”(这是远教资源的宝贵财富)让学生对生活中没的情景有所思考,站在师生*等的高度和老师共享生活的快乐,并对夏季的荷塘、夏季的生活有了感性的认识,一边导看一边导思。利用先进的媒体资源刺激了学生的眼、耳、脑等感官,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学*欲望。好的教师应当是善于激发学生学*兴趣、并挖掘其学*潜能的。教师深谙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儿童喜闻乐见的色彩和熟知的形象营造出缤纷的天地,让学生倍感欣喜,且被深深吸引。深情的配乐范读将诗中的小娃带到学生中间,更将学生领入美好的学*情境,使之意识到:快乐的儿童生活是多么令人向往。

  二、利用资源,在有限的时间、空间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变枯燥的学*为多种感官的综合接触。一直以来,学生对诗人的了解都基于学生查阅书籍或教师口头描述介绍,但是本堂课,我利用资源,配合音乐、画面激发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学生在美的音乐声、生动的画面中了解了诗人,加深了印象。

  三、利用资源,轻松愉快地掌握了诗中的字词。低年级的教学重难点就是让学生掌握字词,学会书写。对于学生来说,完全靠死记硬背,枯燥无味。但是,我充分运用远程资源,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当小老师、采摘荷花、莲蓬、捉迷藏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形式,以及儿童化的语言,让学生感觉不是在课堂,而是在生活,使学生在乐中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指导学生的书写,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老师提醒,再板书演示,但是通过远程资源中的书写指导,让学生对生字的整个书写过程有一个动态的了解,生字的笔顺掌握得比较牢固,并且通过整洁美观的汉字展示,学生感受到中国方块字的豪放美观,对需要注意的地方也可以作一定的强调,因此学生记忆深刻,其示范作用不可忽视。

  四、借助资源,诵读感悟,体会意境。作为低年级的孩子,想像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对诗句意境的体会也比较肤浅,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以往教师只是结合诗句,讲讲其中的大概内涵,或者有些教师干脆直接把诗句意境以文字的形式板书出来,让学生死记硬背。但作为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在读中感悟。无疑对诗词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资源,变抽象为具体,使之更清晰、更直观、更精确、更快捷的供学生观察,想象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诗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语文活动经验,轻松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课程标准强调:

在小学各学段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读书。“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读书的用途。读书要有重点,同时,在充分挖掘想像力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简单而生动的画面,配上音乐,多种形式的朗读(看图画读诗句,读诗句想画面,读诗句感悟意境,画配诗……)对诗句的理解更透彻。在教学中借助影视资源,紧紧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学生难以体会的词句展开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朗读,悟出作者的情。在评价中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使朗读层层深入,在评价中适时借助影视资源理解诗句,体会情感,升华情感。在想象中朗读,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在学生想象出现困难时,借助影视资源,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感悟课文情感,达到情感的升华,体会出“小娃的天真、可爱、顽皮”——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在思想感情。

  池上教学反思 5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也往往是多元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提倡自主阅读,尊重学生个体感受。在本课的教学中,无论是让学生自己选择学*古诗的方法,还是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两项作业来做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

  师生互动,构筑自由对话的*台;生生互动,让思维在碰撞中跳跃。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下的“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我改变了传统的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在此节课的教学中,正因为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有滋有味。

  池上教学反思 6

  在教学中,我长期细心观察了学*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认真分析、研究后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优势”、义务教育的普及,他们一帆风顺进入初中。优越感使他们养成怕麻烦--急于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怕失败,不敢面对失败的心理。但初中学*处处有困难,在多次面对失败之后心中的天*失衡,学*的热情、学*的积极性降低,在学心上就不见进步。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提高。

  例如:把x2-y2+2x-2y 分解因式该多项式超过三项,考虑分组分解法---这一步学生易想到,于是就想马上一步到位找到正确的分组方法。但具体到可能分组的方式有多种:比如,第一项单独一组和第二、三、四项为一组;第一、二项为一组和第三、四项为一组……等等。该按哪种方式分组呢?不能迅速找到结果学生就感到厌倦、麻烦了。这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按每种可能的分组方式逐一尝试直到找出正确的分组方式。让学生从中学*知识的严谨精神,并从中领司到学*不是一蹴而就,是需要细心、耐心,是不断尝试,是不断失败直至成功的过程。

  到此,是否说学*无捷径呢?绝对有!说上述“把 分解因式”说:要达到快速地进行分组分解,首先心须熟悉分组分解法----分组后运用提公因式法、分组后运用公式法,再口头演算或在草稿本上演算、判断按此方式分后能否针对每一组提公因式继续分解----这是最关键一步,这要求对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非常熟悉,而要达到此能力也是一个不断尝试,从失败中锤炼的结果。

  因式分解如此,其他各章知识的学*与此无两样。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

  池上教学反思 7

  一、充分利用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的欲望。

  我在教学这首诗时,开始运用“创设情景,感染气氛,情景朗读”(这是远教资源的宝贵财富)让学生对生活中没的情景有所思考,站在师生*等的高度和老师共享生活的快乐,并对夏季的荷塘、夏季的生活有了感性的认识,一边导看一边导思。利用先进的媒体资源刺激了学生的眼、耳、脑等感官,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学*欲望。好的教师应当是善于激发学生学*兴趣、并挖掘其学*潜能的。教师深谙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儿童喜闻乐见的色彩和熟知的形象营造出缤纷的天地,让学生倍感欣喜,且被深深吸引。深情的配乐范读将诗中的小娃带到学生中间,更将学生领入美好的学*情境,使之意识到:快乐的儿童生活是多么令人向往。

  二、利用资源,在有限的时间、空间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变枯燥的学*为多种感官的综合接触。

  一直以来,学生对诗人的了解都基于学生查阅书籍或教师口头描述介绍,但是本堂课,我利用资源,配合音乐、画面激发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学生在美的音乐声、生动的'画面中了解了诗人,加深了印象。

  三、利用资源,轻松愉快地掌握了诗中的字词。低年级的教学重难点就是让学生掌握字词,学会书写。

  对于学生来说,完全靠死记硬背,枯燥无味。但是,我充分运用远程资源,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当小老师、采摘荷花、莲蓬、捉迷藏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形式,以及儿童化的语言,让学生感觉不是在课堂,而是在生活,使学生在乐中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指导学生的书写,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老师提醒,再板书演示,但是通过远程资源中的书写指导,让学生对生字的整个书写过程有一个动态的了解,生字的笔顺掌握得比较牢固,并且通过整洁美观的汉字展示,学生感受到中国方块字的豪放美观,对需要注意的地方也可以作一定的强调,因此学生记忆深刻,其示范作用不可忽视。

  四、借助资源,诵读感悟,体会意境。

  作为低年级的孩子,想像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对诗句意境的体会也比较肤浅,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以往教师只是结合诗句,讲讲其中的大概内涵,或者有些教师干脆直接把诗句意境以文字的形式板书出来,让学生死记硬背。但作为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在读中感悟。无疑对诗词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资源,变抽象为具体,使之更清晰、更直观、更精确、更快捷的供学生观察,想象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诗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语文活动经验,轻松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池上教学反思 8

  圆柱是学生在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因此在导入阶段时,关键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我从主题图“虽然它们是不同的物体,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数学特征,那就是都有部分的形状是圆柱。说明圆柱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一年级时,我们就已经初步认识了圆柱,今天我们还将进一步认识它”来揭示课题。

  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特别注重学生自己操作、讨论、探索的过程。学生得到的结论很多,如圆柱体侧面展开后得到长方形、*行四边形、正方形等,我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发现展开图与圆柱体侧面有怎样的关系。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探索研究、自我发现等过程,掌握了圆柱的基本特征,加深了学生对圆柱认识,还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以“活动”为基础,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圆柱特征的过程。教学中,无论开始的观察交流活动,还是后来的操作、比较、验证活动,都是在一个让学生“经历”、让学生“体验”、让学生“探索”的思想指导下完成的。从而使学生对圆柱的特征从不完整、表面的认识向整体上的把握、较深层次的理解和深化。

  纵观整节课,以活动为中心,不只是为了有效地组织学*,更重要的是想通过这一形式还原数学的本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带给他们的乐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到成功。

  本节课美中不足的是,在上课过程中有两家小区的居民结婚,这是我课前没有预料到的。但尽管“噼噼啪啪”压住了学生发言的声音,但丝毫没有减弱学生积极发言的热情。

  池上教学反思 9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古诗教学应当侧重于朗读教学和激发孩子对古诗的兴趣。我的朗读教学主要分成单个步骤:

  一、学*字词,突出重点。抓住字词的重点与难点,让孩子课前注音练读,课上主要检测朗读的准确性。

  二、划分节奏,读出韵律。古诗的朗读的第二层次是读出节奏感。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拖腔、连音是他们常出的问题,所以要让他们学会哦划分节奏,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三、抓住诗眼,情感朗读。读诗的最高水*是将诗歌的情感通过声音、表情等传达出来。

  当然这是建立在对诗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对于第三步,我抓住了诗眼“偷”字,让孩子说说对于它的理解,让孩子思考这个字是否可以换成“拿”字,又让孩子上台想象并演示小娃“偷”的动作,旨在让学生理解“偷”字的精当和小娃的天真,进而给每一句诗句配上了感叹词(小娃撑小艇-嘿,偷采白莲回-哇,不解藏踪迹-呵呵,浮萍一道开-哈哈),让孩子愉快地朗读,也做一回天真活泼的小娃。

  诗歌是留白的艺术,短短的四句,二十个字,其隐藏的语言甚为丰富,学*诗歌就要先将诗歌读厚,在补白中品味、享受、丰富。诗人用的是白描的手法,写了事,写了景,却并未直接写小娃采摘成功后的心情和动作,而只写“不解藏踪迹”,可是,去偷采的时候可是“解藏踪迹”的,为什么回来时就不解了呢?这就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想象的空间。完全可以想象,小娃一边撑艇一边得意,一边撑艇一边高兴,一边撑艇一边低头欣赏白莲蓬,一边撑艇一边想象和小伙伴们分享的快乐,一边撑艇一边已经手舞足蹈,乐不可支了。

  作者不直接写小娃将小艇划得有多快,而写“浮萍一道开”一句,也留下了想象空间,且富有动感和画面感。所以,如果再上一次,我会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如: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莲的过程、采莲而归的心情等,通过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池塘的美,感受小娃的天真可爱。课前的教学案例设想中,我本来就配好图画,想让孩子将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可惜,由于时间的关系,加之,自己引导的不够巧妙,孩子对于小娃“兴尽”“归舟”导致“浮萍一道开”的行为、心理理解不透,所以编讲故事未能实现,只能留于课后。

  池上教学反思 10

  《池上》这首诗中,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的“偷采白莲”的乡村小娃,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在诗人的笔下显得栩栩如生。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这首诗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没什么大的困难,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如: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莲的原因、采莲的过程等,通过让学生想象,感受池塘的.美和小娃的天真可爱。

  在谈对“偷”的理解时教室象开了锅的沸水,孩子象小麻雀一样争论不休。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问题的感悟与质辩:小娃去采白莲到底是天真还是“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最后我们达成共识:如果小娃真的有心想“偷”,那都不会留下那么明显的踪迹了,所以这个“偷”字更能体现出小娃的天真可爱。

  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各学段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读书,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要有重点,同时,在充分挖掘想像力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简单而生动的画面,配上音乐,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其对诗句的理解更透彻。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学生难以体会的词句展开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朗读,悟出作者的情。在评价中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使朗读层层深入,体会情感,升华情感。在想象中朗读,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在学生想象出现困难时,借助图片资源,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感悟课文情感,达到情感的升华,体会出“小娃的天真、可爱、顽皮”。

  可惜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让孩子分角色演一演,这项工作可以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对这首诗有更真切的体悟。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6)

——观潮》教学反思(精选十篇)

  观潮》教学反思 1

  遗憾:一堂课下来,感觉自己对课堂的几个地方把握不好。一:字词的理解、学*太过粗略。虽然是四年级,是向高年段过度的时期。但对于字词的理解掌握不够重视。对个别词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积累的机会。二:对学生的理解,还有些越俎代庖的嫌疑。情感线还是按老师的设想去落实,是否又有情感灌输之嫌呢?我在课堂上并不够大气,有时候拘泥于小空间。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调控,教师的教学机智待加强!三:读的方面,在生生互动、点评做的不够好。希望在以后的课堂改进!

  观潮》教学反思 2

  《观潮》是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述了大潮由远而*、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静的动态变化。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异常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以读为主,以读为本。经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抓重点段,领悟钱塘江大潮的“奇”。

  在教学中,我紧紧扣住“天下奇观”这个词语做文章,经过抓住课文重点句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描述大潮的声音和形态的变化的词语,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从而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领悟钱塘江大潮的“奇”。

  二、指导朗读,感受雄伟壮观的景象。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以学生跟读的方式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重音、停顿、语速等。如“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江潮的壮观气势,应当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词语。同时在朗读的时候,出示课文中描述江潮句子和相关的画面,使学生增加对钱塘江大潮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统领全文,学*表达方法。

  教学时,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依“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理解课文资料。重点理解“潮来时”部分,学*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学生从大潮的声与形的变化中,就能明白作者是由远及*地观潮。

  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到达,不足的是在指导朗读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句子比较、背文方法的指导、成语积累的训练就稍嫌不足了。我想可能是我教学设计安排的容量是否过多,因时间的问题我在教学时就临时作了一些调整或缩简。以后在设计和教学中还需注意到这些因素。

  观潮》教学反思 3

  《观潮》这篇课文里,描述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资料是课文的重点。而抓住重点词句来品味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之美是难点。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研究运用“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播放课件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的教法比较恰当。在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生为本,让学生听范读、自由读,边读边体会,并采用小组合作学*形式让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所以,我重视“读”。学生自由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我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我的见解,允许有不一样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己见。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直观教学优势,如读到“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播放大潮视频,使学生看到真实的情景,感受到了大潮涌动的速度。经过朗读课文,再观看钱塘江大潮的视频,更进一步使学生验证了自我的感受,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读自我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上《观潮》这课,是我第一次开始在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在上完这课后,我体会到多媒体课件是能够以它直观形象的画面较快地突破重难点,但运用过早时可能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时也应研究“因课施教”。

  观潮》教学反思 4

  《观潮》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作者寓情于景,经过对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雄伟壮丽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的主动性和进取性。

  整堂课中,主要经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教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

  二、指导学生朗读,感受雄奇壮美的景象,深化感情。

  为了帮忙学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感情,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们自由朗读,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趣味,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然后我来读,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帮忙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这样,不仅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并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三、抓住文章重点,整体感知教学,体会感情。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学思考题: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钱塘江潮雄伟壮观景象的?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小组讨论交流后师明确。由于导入新课时,已激发了同学们的学*兴趣,同学们经过读、思、议,明白了“仅如银线”是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插图之后,再回到文中细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领略到大自然的完美,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四、赏析重点语句,理解课文资料,学*表达。

  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的环节,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资料,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作者的表达方法。所以,在教学第一段时,我让学生先用自我的语言来描述海潮的雄伟壮观,然后分析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样加深理解了课文资料,进一步学*了作者按必须顺序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总之,从整堂课的教学能够看到,学生经过充分读,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经过自我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经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学生不仅仅读懂了课文,并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到达,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一词多义等的训练就稍显不足了。另外,课堂上学生的学*气氛跟*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经过这次教学,有满意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弥补我的不足,尽全力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

  观潮》教学反思 5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本文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的顺序,由远到*抓住“潮”的特点进行叙述。

  本课教学重点是认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重点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学*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时,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指导学生依“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课文围绕 “观”字写了观潮的地点、时间,观潮人的心情,围绕“潮”字写了潮水的汹涌、气势磅礴。

  要引导学生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使自己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不足之处是,由于没有电脑装备,学生生看不到具体的大潮情景,只能靠朗读及想像来体会大潮的美景,不能进行图文对照地学*课文。

  观潮》教学反思 6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生在生活经验上的不足,可以借助情景模拟,情景再现,让学生的各个感官得到满足,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与理解,也能运用自己所获得的这种经验感受,去理解作者当时的感受,情感。

  在教学《观潮》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借助多媒体展现大潮,体味它的壮观。

  常言说,“百闻不如一见”,真实画面会带给学生真切的感受,学生的想象毕竟狭窄。语言文字能不能在头脑中生成画面,生活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学生来说,特别是农村的孩子,见识少,缺少那种生活的体验,想象对他们来说就困难了。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钱塘江大潮是陌生的。光从文字中去感悟显得有些空洞,因此,在教学开始,我先播放多媒体让学生随我一起观看大潮,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形成对大潮的第一印象。之后在教学重点段落“潮来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录像片段,然后再来用心朗读课文,把自己观察到的情景读出来,这样很快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领悟文章美的蕴意,使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学生也真正感悟到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当然,可上的问题也不少。比如,课文读得不够,有些地方学生读得不好,()没有气势,教师范读效果不佳。我想当时如果利用多媒体进行范读,让学生体会大潮的气势效果会好得多。

  因此,语文教学要运用多媒体,用直观的感受去体会作者文字的描述,与作者当时的情感产生共鸣,升华自己的情感,这样语文的学*就不难了。我们现在的学校正给我们创造了这样有利的条件,各科教师们都应抓住机会,恰当运用多媒体,让我们的课生动起来,活泼起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各门科目都想学,乐学。自己去吧教学反思科学教学反思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观潮》教学反思 7

  本课教学成功之处:

  1、在第1课时的教学中,我考虑到学生刚从三年级升到四年级,这是学生进入四年级的第1课,所以我安排了字词教学,这样有利于向学生逐步渗入课文,消除对语文学*的恐惧感,从而提高对语文学*的兴趣。

  2、在第2课时的教学中,由学生画出有关句子,交流感受,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

  3、通过看到的、听到的,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从而感受了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

  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有限,朗读时间不多,未能很好地在读中领悟钱塘江的雄奇壮观。

  改进方法:

  1、将生字词的认读作为检查学生预*的内容,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2、理解课题,比较"观潮"中的"观"和"天下奇观"中的"观"后,直接进入课文学*:"观"了哪些景象,为什么是"奇观”。组织阅读讨论,这样学生的学*兴趣会更浓些。

  观潮》教学反思 8

  《观潮》是一篇传统课文。如何把这篇课文讲得有新意,符合新的课改理念呢?我在课堂活动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语文学*的过程成为学生精神享受、感悟生命的过程

  小学语文课本中描写大自然的文章有许多,不同的作家描写的侧重点不同,从自然中得到的感受也不尽相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不蕴含着生命的力量。因此,本节课我就想通过学*作者对大潮雄奇壮观气势的描写,引领学生感受到一种生命的跳动,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感受到一种勇往直前、永不退缩的伟大力量,从而感动自己,感悟人生,受到一次精神上的震撼。

  二、给学生一个充满情感的感悟课堂

  在语文课中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关键就在于“情感”。只有充满感情的课堂,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热情和学生的灵性。因此,课堂上,我始终把我对课文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我的真实情感,用我的语言、我的眼睛、我的动作传递给我的学生,让学生在教师德感染熏陶下展现他们健康向上、充满热情与激情的自我。通过引导学生读,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引领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自己眼中、心中大潮的磅礴之势,真正地让学生去探索、去辨析、去历练、去体验生活之美。

  三、利用资料体会课文内容

  1、创设情境,激**感

  由于特殊原因多媒体不能使用了,新课开始,向学生展示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的图片,让学生领略大潮雄奇壮观的气势,使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以浓厚的兴趣投入到课文的学*中。

  2、突破重难点,扎实训练语言

  课文语言流畅,气势宏大,但想让学生感受大潮奇壮之势,感悟大潮的力量、给人的启迪,学生还有些困难。因此,课前我给学生补充了许多书上没有写出的大潮的各种形态,如“十字潮”、“回头潮”、“美女潮”、“交叉潮”等,并结合学生在家里观看的精彩音像画面,谈感受到的大潮的声之奇、形之奇。

  欣赏各种形态的朝后,我又让学生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当堂写出自己喜欢的潮的声音、形状。学生既得到了情感上的熏陶感染,又得到了扎实的语言训练。

  四、培养学生扎实的语文功底,让学生学会作者精美表达,有序的描写

  《观潮》一文,作者由远及*,运用贴切的比喻写了大潮的形之奇、声之奇,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因此让学生学*作者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事物也是我语文课上的一个要点。接着让学生观看《日出》或《日落》采用这种方法写日记。

  五、让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语文课堂的结束不是一个句号,而应该是一个问号,应该是下一节课的开始。基于这个思想,在课即将结束时,推荐内容相关的书籍给他们阅读,引发学生带着心得学*任务在课下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尽管,这节课我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但教案毕竟是教学的预设,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并没有按我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我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机智,积极正确地评价学生,从中发现他们潜在的闪光点,使他们的个性得到更充分更自由的发展。

  观潮》教学反思 9

  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点如手:首先,语言奠基,想象基奠。在教学前,我在黑板上抄写了超多名人写得有关钱塘潮的名诗句,有范仲淹的“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杜甫的“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李白的《横江词》、孟浩然的《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的《七绝·观潮》等。在孩子们各种方式的读后,我说:“你们必须明白这些诗句是描述什么的。”他们点了头,我让他们说出来。随机板出——钱塘江潮。生活在海边,对潮涨潮落不陌生。其次,以读贯穿,想象感悟。读始终是语文课堂的主角!语文课程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用心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有了第一步的基础后,我就让孩子们去阅读文本,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潮水的雄伟壮观。划出有关句子,朗读交流。孩子们对潮来时的描述个性感兴趣,因为它那么直观,那么生动。让他们读后,就让他们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虽然没去过,虽然不能现场感受,但是能结合词句那么想象一回,也是生动的。我想在孩子们的脑中,至少已经有好多个版本的“钱

  塘江大潮”了。在超多的读、说,体味、想象后,钱塘江潮水在孩子们的闹中留下深深的印象。这时,我说:“站在观潮台,应对如此的潮水,你想说什么?”将它写下来。孩子们写后(几句话),进行了交流。说的就是感受、感叹、神往……

  观潮》教学反思 10

  观潮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我用三节课对这篇课文进行教学,重点讲读“潮来时”的情形。上完课后,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的主动性和进取性,体现了以人为本

  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资料提出什么问题,主要经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教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此刻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主角,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简便的气氛中学*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教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学生读之后自我再读,把自我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教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我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这样教师转变主角,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进取性。在和谐的气氛和环节设计中学生很自然地又学到了朗读和理解课文的技巧──带上动作表演读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远远胜过常规的读

  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可称得上独具匠心,效果很好。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实施并落实语文五好目标,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如齐读、男女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趣味,读得津津有味。经过读,让学生自我来理解课文资料,如让学生谈谈“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培养学生的语感,落实五好目标中的“朗读好”。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里,经过不一样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能很好地帮忙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道填空文段让学生口头回答,同时也落实学生的“口才好”,更能够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三、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音和录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我听到了什么,到达“入境”的效果。之后播放潮来时的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资料;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忙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能够说,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到达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这节课整个教学流程是“感受——理解——运用——延伸”。我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努力到达自我设想。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遗憾很多:如果课堂上把学生已经激发的情感经过不一样方式的诵读训练表达出来,课文思想情感将更深化;如果教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的发现问题,不始终围绕教师一问一答的形式套教材,教师将教得更简便,学生学得更愉快;如果教学环节中细微处弘扬学生个性,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本事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今后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争取打造出使学生更喜欢的课堂来。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7)

——夏洛的网第十二章读后感实用十篇

  夏洛的网第十二章读后感 1

  今天我要向你推荐一本书,书名叫《夏洛的网》,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怀特,这本书被评为“美国最伟大的十部儿童文学名著”之首。怀特对尘世上一切都怀着“面对复杂,保持欢喜”的态度,其人格魅力与文字修养一样高山水长。他还为孩子们写了三本书:《精灵鼠小弟》、《夏洛的网》、《吹小号的天鹅》。

  书里的主人翁是夏洛,他乐于助人、舍己为人。在朱克曼家的谷仓里,快活的生活着一群小动物,其中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建立了最真挚的友谊。然而,一个丑陋的消息打破了谷仓的*静。威尔伯未来的命运竟然是变成熏肉火腿,作为一只猪,悲痛欲绝的威尔伯似乎只能接受任人宰割的'命运了,然而,看似渺小的夏洛却说:“我救你。”于是夏洛用自己的丝在猪栏上支出了被人类视为奇迹的网络文字,逆转了威尔伯的命运,让它在大赛中获得了特别奖。但是夏洛的命运却走到了尽头。在临死之前,说:“我一天活着,一天不会忘记这件事儿。”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威尔伯活得非常开心,不用担心被杀掉了,因为它知道朱克曼先生要养它一辈子。威尔伯经常想到夏洛每天站在那里,看着那张破网,喉咙一阵哽塞。没有一个人知道,一只灰蜘蛛曾经起过最重要的作用,在它死的时候,没有任何一个人陪在它身边。

  这本书告诉我们:一颗纯真善良的心,能融化最为寒冷的坚冰,能唤醒温暖的感情。

  夏洛的网第十二章读后感 2

  这本书主要讲了:在朱克曼家的谷仓里,生活着一群小动物。其中,猪的命运最过为悲惨,小猪一长大,就要被送去加工坊,成为熏肉火腿。但夏洛却不忍心让自己刚交的朋友威尔伯被这样活活宰死。于是,夏洛在墙角织了一张又一张写着“王牌猪”、“光彩照人”许多有着赞美小猪威尔伯的话的网?。在这期间有许多人来参观,小猪威尔伯也在集市上荣获了“特别奖”,免于了一死,但这时,夏洛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夏洛说的那段话:“我为你结网,因为我喜欢你,再说,生命到底是什么啊?我们出生,我们活上一阵子,我们死去。一只蜘蛛,一生只忙着捕捉和吃苍蝇是毫无意义的,通过帮助你,也许可以提升一点我生命的价值,谁都知道人活着该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一只看似不起眼的蜘蛛在威尔伯最伤心的时候,给予了威尔伯鼓励与帮助,让威尔伯感受到了温暖,变的自信。在紧要关头夏洛用智慧拯救了威尔伯的生命。所以,夏洛的网不仅仅是一张友谊的网,更是一张拯救了威尔伯生命的伟大的网。

  夏洛为了朋友,牺牲自己的精神值得我们学*。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夏洛那样,对朋友多关心、多帮助,特别是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更要尽自己的全力去帮助他们,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夏洛的网第十二章读后感 3

  今天,我一口气读完了E・B怀特写的《夏洛的网》,使我的心灵十分感动!

  文中主要讲了:在朱克曼家的仓库里,一只小猪和一只蜘蛛建立了最真挚的友谊,但是一个丑恶的消息打破了仓库的*静:小猪威尔伯将来的命运竟是会变成熏肉火腿,作为一只猪,他似乎只能接受任人宰割的命运了,然而,看似渺小的蜘蛛夏洛却说“我救你”

  于是,他用自己的丝在网上织出来被人们视为奇迹的字眼!救了威尔伯,但是自己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

  读完后,我留下了最真挚的泪水,也留下了最深的思考:是呀!一只蜘蛛会为了好朋友宁可去死,我们虽然不用去死,但却为朋友做过什么?我想什么也没走过吧!

  当我读到:威尔伯永远忘不了夏洛“时,我十分欣慰,认为威尔伯并不是那种忘恩负义的,过河拆桥的人,他会感恩,感恩夏洛的救命之恩。

  夏洛死了,没有人知道它这一世做过什么,但是威尔伯知道。夏洛用那张大网编织出了一张大网,网住了你我心中无穷无尽的爱与温暖……

  看到这里,蜘蛛夏洛对待朋友真诚,无私,一诺千金的'态度,让我留下了感动的眼泪,而书里的另一个角色老鼠坦普尔顿,他自私自利,贪婪,毫无同情心,让我感到讨厌。

  我要像夏洛一样去对待和帮助我的朋友,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夏洛的网第十二章读后感 4

  《夏洛的网》讲的是,在朱克曼家的谷仓底住着一群动物,其中有一只猪叫威尔伯,它和蜘蛛夏洛成了最好的朋友。

  有一天,一个坏消息打破了谷仓的宁静生活――威尔伯的命运是变成桌上的熏肉火腿。威尔伯叫着:“我不要死,我不要死!”这时渺小的夏洛说:“你不会死的,我救你!”就这样,夏洛在网上织了:王牌猪等等字词……

  后来,它又在集市上得了一个特殊奖,可这时候蜘蛛夏洛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威尔伯很感动,就把夏洛的'“子女”带回来谷仓。

  读了这个故事,我被夏洛为了威尔伯所做出的一切而感动。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友情是一件非常美好而又非常珍贵的东西。我琮为夏洛说到做到的精神所触动。这让我想到《论语》里的一名话――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我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夏洛的网第十二章读后感 5

  我把《夏洛的网》这本书认真的看完了。有令我气愤的,也有让我伤心的地方。

  在吃早饭前时弗恩看见爸爸要把一只小小的落脚猪杀掉,可是弗恩坚决不让爸爸把它杀掉,为了这件事弗恩还哭了,爸爸无可奈何,只好把小猪给了弗恩,让她来抚养。弗恩十分喜欢这只宝贝小猪,天天喂牛奶给他喝,还给宝贝小猪取了一个名字叫:威伯尔。每当弗恩坐车时妈妈抱着小猪,车子开动了弗恩一直到看不见威伯尔时才回头,连上课都在想它,老师问问题时弗恩的回答是威伯尔,让同学们咯咯的直笑,弗恩的脸都红了。弗恩为什么这么喜欢这只小猪?

  一天一天的过去了,小猪也大了可以卖掉了,弗恩知道了后哭了,爸爸打电话给朱克曼卖给了她,爸爸对弗恩说:“有空你可以经常去看看小猪。”弗恩一定很舍不得!

  威伯尔进了仓库后和羊啦、鸡啦、鹅啦、马啦成为了朋友,这些动物都很信任威伯尔。

  威伯尔和动物们在一起相处了很长的时间,时间长了有许多的动物都走了,只有威伯尔一个留在仓库里十分孤独,也没有声音,非常安静。

  最*威伯尔又认识了一位朋友是一只蜘蛛叫夏洛。

  在夏洛看见威伯尔不开心时,就尽力的.让威伯尔开心起来,让威伯尔知道了快乐!

  我知道了,怎么做朋友。是夏洛告诉我的,是在朋友

  有困难时帮助他!

  夏洛的网第十二章读后感 6

  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许多有趣而精彩的书,其中一本书令人难忘,也给我带来了无限的灵感。

  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叫弗恩的女孩,她有一只名叫威尔伯的小猪。威尔伯有一个好朋友,名叫夏洛特,是一只灰色的小蜘蛛。一旦威尔伯听说他会在冬天被杀死并煮熟。他一整天都很害怕和担心。他的好朋友夏洛特打算帮助他。夏洛特用吐出的丝绸在猪圈上编织了“王牌猪”、“伟大”、“辉煌”和“卑微”等神奇的词语。威尔伯在博览会上获得了一个特别的奖项,并能够继续无忧无虑地生活。然而,夏洛特吐出了她的丝绸,但她的生命结束了。威尔伯崩溃了。为了纪念他的好朋友,威尔伯把夏洛特的514个蛋带回家,一直守护着它们。

  读完这个故事后,夏洛特和威尔伯的友谊深深打动了我。同时,我也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当我们看到任何需要帮助的人时,我们应该像夏洛特一样伸出援手。当别人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时,我们也应该像威尔伯一样记住他们,并报答他们的好意。这样,人与人之间就会有一连串的爱,让每个人都彼此快乐。

  看到这个,我突然想起有一次我的铅笔掉了,我不能写字。我的`好朋友给了我一个,但是后来当她没有橡皮擦写错单词时,我不在乎也没有帮助她。与夏洛特和威尔伯相比,我感到非常惭愧。

  读了无数难忘的书后,我一点一点地长大,一点一点地理解。学生们,让我们读更多的书,感受它们带给我们的快乐。

  夏洛的网第十二章读后感 7

  前段时间,我读了一本书《夏洛的网》。读完以后,我对“友谊”这两个字理解得更深了。

  在朱克曼家的谷仓里生活着一群动物。其中,一只名叫威尔伯的一落脚猪与蜘蛛夏洛建立了真正的友谊。但一件不好的事情打破了谷仓的宁静,因为威尔伯要被做成熏肉火腿,威尔伯悲痛万分。此时夏洛伸来援助之手,对悲痛万分的威尔伯说:“我来帮你。”夏洛在猪栏上方织出了被人类视为奇迹的网络文字,让威尔伯在集市上获得大奖,也避免了被制成熏肉火腿的'命运。在威尔伯眼里,夏洛是它的恩人,也是它的朋友。我想:在夏洛眼里也是这样吧。

  这本书读完后,我想了很多,也让我想到了一些事。有一次,我和表弟一起出去玩。途中不小心碰到石头,把腿磕破了,表弟问我有事吗?我说:“不要紧还能走。”表弟说:“还是去看看吧!”他扶着我回家,帮我腿上抹了酒精消了消毒贴上了创可贴。我说:“谢谢表弟。”表弟说“都是朋友嘛,朋友就要互相帮助。”是啊,我和表弟既是史弟又是朋友。真正的友情总是能让人感到温暖。

  读了《夏洛的网》,我懂得了一个道理:真正的友谊,无人能代替,有了友情,世间才变得更加美好。

  夏洛的网第十二章读后感 8

  *几日,我读了一本让我十分难忘的书,这本书名叫《夏洛的网》,它主要讲述了一只名叫“威尔伯”的小猪与一只名叫“夏洛”的蜘蛛建立了最真挚的友谊。然而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降临到威尔伯头上,原来是威尔伯的未来要做成熏猪肉。他听后十分难过,但是威尔伯的好朋友夏洛做出了牺牲――它在威尔伯的猪栏上用自己的丝织上了被人类视为奇迹的“王牌猪”,“了不起”等文字。从而威尔伯保住了性命,而且在集市的大赛中赢得了特别奖,但这时夏洛的命运已经走到了尽头。

  正是这个故事,让我记起了五年级上学期的一次拔河比赛,我们赢了这次比赛。而在下午放学坐班车时,另一个班级的学生对我们有些小意见,他们说老师偏向我们,但我对他们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以后咱们还是要好好相处的,这只是一场比赛而已。”说完这句话后,他们安静了。从那以后,我们两个班的.同学关系又融洽了。

  还有一次,是在小时候,我和一个同村的小孩玩。我不小心摔倒了,那个同我玩的小孩赶忙跑过来扶我。当我向她致谢时,他说了一句话让我难以忘记的话:“不客气,谁让我们是朋友呢,朋友之间就该互相帮助。”

  对,朋友之间就是该互相帮助,互相信任,不能对朋友说谎,不能欺骗朋友,要让朋友信任你,相信你,这样你有困难他就会来帮助你。

  夏洛的网第十二章读后感 9

  书,是我生活的调味品,一本本好书伴我成长,其中《夏洛的网》最为感人。

  作者将人间的真、善、美赠予了动物们。以威尔伯的命运为线索,描写了动物之间的团结。而且,它们互帮互助,不自私,特别是老鼠坦普尔顿和蜘蛛夏洛,它们为了拯救威尔伯(一只小猪),将动物们召集起来开大会!就为了一只普通的猪的生命值得来浪费时间开大会?起初,我认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连小女孩弗恩也觉得他的命运就是这样,无法挽回了。而夏洛看似渺小,但在这种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夏洛却沉着冷静地说:“我救你!”夏洛用自己的丝线在自己的网上织出了网络文字,逆转了威尔伯的命运,如果夏洛不救威尔伯的.话,那么威尔伯就只能接受任人宰割的命运了。夏洛真是一只聪明、救朋友于水火的蜘蛛!

  但是,夏洛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她急剧地衰老,生了重病,把孩子们托付给好友威尔伯。夏洛死了之后,威尔伯将她的宝宝带回谷仓底,大部分蜘蛛宝宝自私、忘恩负义,遗弃了威尔伯,但有三只蜘蛛宝宝留了下来,最后它们不断繁衍后代,总有几只小蜘蛛留下陪伴它们的救命恩人威尔伯,和夏洛一样忠诚。威尔伯的伟大、遵守诺言让我感动。

  夏洛和威尔伯之间的友谊让我深深地震撼到了,夏洛把她的大半时光都用在拯救威尔伯身上是值得的,而威尔伯则让夏洛的后代存活下来。

  我喜欢他们俩,因为他们的友谊让我感动,我喜欢这本感人的《夏洛的网》!

  夏洛的网第十二章读后感 10

  友情似海,可以包容你的缺点;友情似火,在寒风中给你温暖;友情似书,使你明白更多的道理;友情似阳光,照亮你人生的路。

  是呀,友情是人生中最大的快乐!别人乐,我亦乐,正如书中的夏洛,它使我对“友情”二字有了新的认识。

  在朱克曼家的谷仓里,有一群动物快乐祥和的生活着,小猪威尔伯与夏洛之间建立了最真挚的友谊。

  随着凉爽的'秋风吹来,一个最最可怕的消息如同阴霾遮住了阳光,威尔伯的命运将会成为熏肉火腿。

  当威尔伯得知消息时,坐立不安,发疯似的跑来跑去,大喊大叫:“救命呀,我不要死!我不要死!”

  这时,一只小蜘蛛夏洛挺身而出,胸有成竹地对威尔伯说:“你不会死,我救你!”

  然而,看似渺小的夏洛救了一只体型相当于自己几十倍的小猪,任谁都难以置信。

  可是,夏洛成功了,它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它在它的网上不断织出“王牌猪”“了不起”“光彩照人”“谦卑”等字样。让威尔伯成为远*闻名的一头名猪,逃脱了成为熏肉火腿的命运,而夏洛却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夏洛死后,威尔伯怀着感恩的心照顾着它的后代。

  夏洛坚守着承诺,为了威尔伯,忙活了一生,为了威尔伯,付出了生命,它无怨无悔。

  这就是友谊,它是一种信任,一种关爱,一种守护,一种欣赏……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8)

——《十二生肖》教学反思汇总十篇

  《十二生肖》教学反思 1

  十二生肖是孩子们熟悉而感兴趣的话题,因此社会活动《十二生肖》给我和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按照原来的安排,活动从说说自己的生肖引出了课题,孩子们都非常开心地讲述自己的生肖,班中的孩子们分别属“鸡和狗”,我用请幼儿举手的方法请幼儿比较两个生肖的数量多少,结果是“鸡12,狗25”,我马上追问:“那属鸡的小朋友比属狗的小朋友……”有的孩子答:“多!”其他孩子一楞,马上回过头来,笑着说:“是少!”“为什么你属狗,他属鸡呢?”徐小朋友回答:“因为我是鸡年出生的,他是狗年出生的!”“哦,你知道今年是什么年?”“兔年!”“明年呢?”“龙年!”“那你明年属什么?”我故意问,有的孩子楞一下,答:“龙!”,张小朋友举手:“不对,我们还是属狗,不变的!”其他小朋友想了想都笑了。哈哈!活动气氛立刻活了起来。

  “谁和爸爸或者妈妈的属相是一样的?”我又问,柳小朋友举起了手,“我和爸爸妈妈都属狗!”,“柳小朋友和爸爸妈妈的.年龄一样大吗?”“不一样!”“那为什么他们属同样的生肖呢!”这个问题把大家难住了。我用一个可以移动的小狗图片进行讲解,十二年一个轮回,就过了十二年,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接着让孩子们讲述自己父母的生肖,孩子们都踊跃发言,“属马、虎、牛、兔……”,生肖动物都被说了出来,谁知道有几个生肖呀?十二个,哪个生肖最大?谁最小?这个问题稍稍难住了孩子们,只有陈小朋友和郝小朋友等几位孩子举起了手回答“鼠最大,猪最小。”“知道鼠为什么会排第一吗”“鼠在牛的背上……”。接着我讲把童话故事《老鼠和牛》和《猫和老鼠为什么是天敌》合并在一起讲给小朋友听。班上的孩子都说自己没听过这样的故事,所以格外认真。

  最后,我又用学唱十二生肖歌曲的方法,引导他们记住了生肖的顺序。延伸活动中,我和幼儿一起欣赏了“十二属相”的邮票、剪纸,孩子们无不“啧啧”赞叹,我想,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美的鉴赏能力,他们也喜欢美好的事物,所以欣赏活动将引导他们也去创造美好的事物!

  《十二生肖》教学反思 2

  这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领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认识十二生肖,了解十二生肖的相关知识和它们的外形特征,了解十二生肖在生活中的应用;二是掌握十二生肖的表现方法,不同的材质所表现出的十二生肖有不同的审美情趣。这节课主要让学生从五个方面通过欣赏图片来加深学生对十二生肖的感性认识,掌握制作和设计十二生肖的一些技能技巧。

  课上一些图片的欣赏,再现了生活中的一些画面,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学生创作表现来看,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法,运用不同的材质选择不同的表现方法进行创作,学生的作品呈现多样性,剪纸、泥塑、贴画等表现了十二生肖的特征,色彩明快,多数学生泥塑作品三维空间表现力较强,有一定的立体感,能够让人从中获得审美愉悦。从课后拓展情况来看,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宽了,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创作,无论是家庭成员生肖组合,还是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制作,都充分说明了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比较熟练的`掌握。当然,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决定了学生认识上的差异,学生的个性差异决定了学生创作上的差异,从学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少数学生空间观念不强,泥塑作品仍停留在二维空间发展水*上,剪纸作品局部细化不够,缺乏装饰性。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加强学生对三维空间的认识,多接触、多了解周围的雕塑作品,为今后的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十二生肖》教学反思 3

  十二生肖是孩子们熟悉而感兴趣的话题,因此社会活动《十二生肖》给我和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按照原来的安排,活动从说说自己的生肖引出了课题,孩子们都非常开心地讲述自己的生肖,班中的孩子们分别属“鸡和狗”,我用请幼儿举手的方法请幼儿比较两个生肖的数量多少,结果是“鸡12,狗25”,我马上追问:“那属鸡的小朋友比属狗的.小朋友……”有的孩子答:“多!”其他孩子一楞,马上回过头来,笑着说:“是少!”“为什么你属狗,他属鸡呢?”徐小朋友回答:“因为我是鸡年出生的,他是狗年出生的!”“哦,你知道今年是什么年?”“兔年!”“明年呢?”“龙年!”“那你明年属什么?”我故意问,有的孩子楞一下,答:“龙!”,张小朋友举手:“不对,我们还是属狗,不变的!”其他小朋友想了想都笑了。哈哈!活动气氛立刻活了起来。

  “谁和爸爸或者妈妈的属相是一样的?”我又问,柳小朋友举起了手,“我和爸爸妈妈都属狗!”,“柳小朋友和爸爸妈妈的年龄一样大吗?”“不一样!”“那为什么他们属同样的生肖呢!”这个问题把大家难住了。我用一个可以移动的小狗图片进行讲解,十二年一个轮回,就过了十二年,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接着让孩子们讲述自己父母的生肖,孩子们都踊跃发言,“属马、虎、牛、兔……”,生肖动物都被说了出来,谁知道有几个生肖呀?十二个,哪个生肖最大?谁最小?这个问题稍稍难住了孩子们,只有陈小朋友和郝小朋友等几位孩子举起了手回答“鼠最大,猪最小。”“知道鼠为什么会排第一吗”“鼠在牛的背上……”。接着我讲把童话故事《老鼠和牛》和《猫和老鼠为什么是天敌》合并在一起讲给小朋友听。班上的孩子都说自己没听过这样的故事,所以格外认真。

  最后,我又用学唱十二生肖歌曲的方法,引导他们记住了生肖的顺序。延伸活动中,我和幼儿一起欣赏了“十二属相”的邮票、剪纸,孩子们无不“啧啧”赞叹,我想,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美的鉴赏能力,他们也喜欢美好的事物,所以欣赏活动将引导他们也去创造美好的事物!

  《十二生肖》教学反思 4

  用绘画的方法,有主题的来表现十二生肖动物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画重要,画时要抓住生肖动物的外形特征,类似剪影的效果,然而光靠教师不断强调,教学效果不佳,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先让学生自由的画出动物的外形,请几位学生在黑板上绘画,接着我来进行修改,我轻轻擦去所有生肖动物的五官、身上的.花纹,只剩下外轮廓,有点像影子的效果,我再请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生肖动物,有的像生肖动物,有的却面目全非了。我趁势发问:“为什么擦去一部分后,有的生肖动物还能那么明显,而有的却看不出来了呢?”学生开始思考起来,经过激烈的讨论,达成了共识:生肖动物绘制的关键不是五官、花纹,而是外形,要想动物更生动有趣,更要突出、夸张的表现动物的外形特征如大的更大,长的更长,才能使动物的形象栩栩如生……不需要教师将答案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给他们自主探究的空间,通过思考和讨论,他们自己就能发现问题,并找到答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也就格外注意这一点,掌握的更迅速准确,教学成效更加显著。我觉得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多些思考,自己去发现问题的关键,这个过程比结果更有意义。

  《十二生肖》教学反思 5

  《十二生肖歌》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幼儿知道十二生肖的先后次序,在记忆儿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创编。在原活动教案中,他还有表演活动,并且创编活动是放在学*儿歌之后,表演之前。但我却觉得这有些本末倒置,甚至可能会让幼儿对儿歌内容造成混淆。所以我将整个活动的环节进行了调整和删减,分为:谈话导入--学*儿歌--儿歌游戏--创编儿歌四部分。这样一来,活动环节比较紧凑,同时目标指向性更加明确,教学活动也更具实效。在本次活动中,我的教学准备并不多。十二生肖的小图片一份以及幼儿人手一张操作纸而已。可是在活动中,小朋友却特别的认真。而我也免去了许多准备的工夫。它让我觉得,一次成功的教学活动不需要花里胡哨的课堂准备,有时简简单单的几张小图片、一支粉笔,一份操作纸就可以构成一次让孩子快乐让老师轻松的活动。当然,这种轻松并非放松。他必须建立在教师对活动目标的正确定位以及扎实的.基本功的基础之上。

  但在本次活动中,我同样感到了一些不足之处。在幼儿进行操作活动之前我已经明确地提出了活动的要求:让他们在操作完成后在自己的座位上进行儿歌的创编,在老师拍手过后就要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坐好。可事实是:幼儿在自己进行书面创作时,都非常认真。有的幼儿画好后自己编起了儿歌;有的幼儿画好后就光顾着和别人说话了。老师拍手过后,还有部分小朋友在兴奋的与别人交流。这一幕幕都表现出了幼儿在此方面常规的不足。而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

  《十二生肖》教学反思 6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本单元《十二生肖歌》为玩一玩的内容。其实玩一玩的教学模式在音乐课程中还处于摸索的过程,教师在执教的过程会经历一些思想的撞击。比如是该以学唱歌为主还是应该以玩为主,如果以玩能不能获得知识,这样的游戏是不是没有提议性。怎么才能有的放失?问题看似简单,但实际的操作中不难有一些问题。我亲历了有郑老师参与的“玩一玩”课堂,执教老师是熊瑛老师上的《旅游车》,课后听了郑老师的评课,感触颇深。其实熊老师的'前面课堂还是比较活跃的,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可是在教的过程发现她的游离不定,到最后就发现,是歌也没有学会,孩子也没有玩好。看似重玩的环节,却时刻必须提醒执教又不能忽略教的过程,因为自己知道学生必须在你的课堂学有所获。其实在选择《十二生肖歌》为考核课之前我有些后怕,害怕组织教学不太好的我,一节课下来课堂乱七八糟,还好师傅给予了我不少鼓励。

  我在二年级试教过一节,当时的教案以重唱环节为主,学生在学会歌曲后再进行表演。但是那节课只上了20分钟,因为我发现自己完全拖不下来了,学生已经失去了完全的主动权,这样的音乐课失去了快乐的意义。后来在肖老师的帮助下,把语言进行了规范,环节上进行了处理,可是整体感觉仍然还是以教唱为主。其实我一直比较挣扎,到底应该怎样处理更适合玩一玩的课程模式。肖老师的引领课上完后,我结合了自己身上的不足。

  首先,语言上我没有办法赶上师傅,因为我知道自己的课堂语言一直都不太精练;

  其次,组织教学上我无法应对及时改变的课堂。

  我大多时候是去备这份教案,而没有了本色的特点,致使我无法超越自己,总在所有的条条框框内进行。不敢想象我自己去上这一课,会呈现怎样的课堂。我又归纳了教案,抓住自己上课的一些特点,把整个教案的顺序进行了颠倒,把玩放在了前面,学放在了后面。通过表演、做游戏、师生互动和学生展示,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里学*了新知识。

  一节课下来,我感受到学生们是快乐的!在这样的课堂里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角色,显示出自己的重要性,参与了活动并且学会了学*。我得到了^领`导的表扬,却带来更多的深思。对于这样的教学模式,我想今后的过程中我要有更多的挑战与摸索,不只是“玩一玩”,怎样在课堂中体现现代教学的课程标准,针对低年段的学生,怎样应用随机的教学方法将是我无比宽广的探索过程。

  《十二生肖》教学反思 7

  综合活动《十二生肖》给我和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主要要求幼儿掌握十二生肖的排序和了解有关生肖的知识,我由幼儿都熟悉的小动物——蛇,也是十二生肖一员来引入主题,由他们说出十二生肖的各个成员,再由故事和儿歌来帮助他们记忆顺序。

  活动开始,我以我的生肖图片介绍自己的属相引出课题,让孩子觉得自然,易于接受。因为孩子也都有自己的属相,易于激发他们说的兴趣。接着让孩子们讲述自己父母的'生肖,孩子们都踊跃发言,“我爸爸属马、我妈妈属虎、奶奶属牛……”生肖动物都被说了出来,人的属相有那些啊?数数一共有几只?十二只,那你知道十二生肖是怎么排列的吗?这个问题稍稍难住了孩子们,只有姚志豪、李映雪几位孩子举起了手回答“鼠排第一”,“请小朋友们听老师讲一个关于十二生肖的故事,你们就知道了”有几位孩子在听过故事之后知道了鼠排在第一,猪排在最后。

  儿歌《十二生肖歌》,帮助孩子们理清生肖的顺序,我们先记住了最先和最后的生肖“鼠第一,猪最后”因为孩子们已经通过故事知道并记住了。儿歌主要是帮助幼儿理清其他生肖的排列顺序,看着已经排好的生肖图片和与之相对应数字,孩子们很容易就能记住了。

  最后是游戏环节,孩子们每人代表一只生肖排列顺序,孩子们非常的喜欢和兴奋,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也帮助他们很好的巩固了他们所学的生肖顺序。

  当然,这节课还有许多的细节处理的不够理想,比如,在帮十二生肖排列的时候,我由于事前考虑不周到,所以把生肖和数字分别排在了黑板的两侧,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我必须两边跑,浪费了不少时间,在过程上也就不紧凑了。还有在开始的提问技巧方面,还不能很好的随即应变,不能收放自如,以后还要多多学*,多多实践。

  《十二生肖》教学反思 8

  又一周过去,社会活动《十二生肖》给我和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好的题材、贴*孩子的活动能让师幼都得到快乐。

  从说说自己的生肖引出了课题,孩子们都非常开心地讲述自己的生肖,班中的孩子们分别属“猴、鸡、狗”,用粉笔在黑板上记录,并统计各个生肖的数量,结果是“猴14,鸡20,狗1”,我们还找到了秘密,学号1――14都属猴子,原来我们班的`孩子学号也是从大到小排列的,属狗的孩子是这学期刚进来小班年龄的孩子,抓住教育的契机,大要帮小……

  接着让孩子们讲述自己父母的生肖,孩子们都踊跃发言,“属马、虎、牛、兔……”,生肖动物都被说了出来,谁知道有几个生肖呀?十二个,哪个生肖最大?谁最小?这个问题稍稍难住了孩子们,只有晓晓、拉拉几位孩子举起了手回答“鼠最大,猪排得最小。”“知道鼠为什么会排第一吗?”“鼠在牛的背上……”有几位孩子听过这个故事连忙也讲述起来

  儿歌《十二生肖歌》,帮助孩子们理清生肖的顺序,我们先记住了最后的顺序“猴鸡狗猪练跳高”因为班中孩子们生肖的顺序能让大家马上记住。利用图片及简笔画帮助孩子们理解儿歌内容,看着图孩子们很流利地朗诵了儿歌,大家脱离图也渐渐地学会了。

  十二生肖真的是孩子们熟悉而感兴趣的话题,曾记得大班课程中有此内容的语言、艺术教学内容,也获得孩子们的喜爱,贴*孩子生活的课题真的很好。

  《十二生肖》教学反思 9

  这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领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认识十二生肖,了解十二生肖的相关知识和它们的外形特征,了解十二生肖在生活中的应用;二是掌握十二生肖的表现方法,不同的材质所表现出的十二生肖有不同的审美情趣。这节课主要让学生从五个方面通过欣赏图片来加深学生对十二生肖的感性认识,掌握制作和设计十二生肖的一些技能技巧。

  课上一些图片的欣赏,再现了生活中的一些画面,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学生创作表现来看,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法,运用不同的材质选择不同的表现方法进行创作,学生的作品呈现多样性,剪纸、泥塑、贴画等表现了十二生肖的特征,色彩明快,多数学生泥塑作品三维空间表现力较强,有一定的立体感,能够让人从中获得审美愉悦。从课后拓展情况来看,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宽了,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创作,无论是家庭成员生肖组合,还是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制作,都充分说明了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比较熟练的掌握。当然,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决定了学生认识上的差异,学生的个性差异决定了学生创作上的差异,从学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少数学生空间观念不强,泥塑作品仍停留在二维空间发展水*上,剪纸作品局部细化不够,缺乏装饰性。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加强学生对三维空间的认识,多接触、多了解周围的雕塑作品,为今后的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十二生肖》教学反思 10

  综合活动《十二生肖》给我和孩子 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主要要求幼儿掌握十二生肖的排序和了解有关生肖的知识,我由幼儿都熟悉的小动物――蛇,也是十二生肖一员来引入主题,由他们说出十二生肖的各个成员,再由故事和儿歌来帮助他们记忆顺序。

  活动开始,我以我的生肖图片介绍自己的属相引出课题,让孩子觉得自然,易于接受。因为孩子也都有自己的属相,易于激发他们说的兴趣。接着让孩子 们讲述自己父母的生肖,孩子 们都踊跃发言,“我爸爸属马、我妈妈属虎、奶奶属牛……”,生肖动物都被说了出来,人的属相有那些啊?数数一共有几只?十二只,那你知道十二生肖是怎么排列的吗?这个问题稍稍难住了孩子 们,只有姚志豪、李映雪几位孩子 举起了手回答“鼠排第一,”“请小朋友们听老师讲一个关于十二生肖的故事,你们就知道了”有几位孩子 在听过故事之后知道了鼠排在第一,猪排在最后。

  儿歌《十二生肖歌》,帮助孩子 们理清生肖的顺序,我们先记住了最先和最后的生肖“鼠第一,猪最后”因为孩子 们已经通过故事知道并记住了。儿歌主要是帮助幼儿理清其他生肖的排列顺序,看着已经排好的生肖图片和与之相对应数字,孩子们很容易就能记住了。

  最后是游戏环节,孩子们每人代表一只生肖排列顺序,孩子们非常的喜欢和兴奋,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也帮助他们很好的巩固了他们所学的生肖顺序。

  当然,这节课还有许多的细节处理的不够理想,比如,在帮十二生肖排列的时候,我由于事前考虑不周到,所以把生肖和数字分别排在了黑板的两侧,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我必须两边跑,浪费了不少时间,在过程上也就不紧凑了。还有在开始的提问技巧方面,还不能很好的随即应变,不能收放自如。以后还要多多学*,多多实践。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9)

——骆驼祥子十二章读后感(精选5篇)

  骆驼祥子十二章读后感 1

  寒假,我读了老舍的代表作品《骆驼祥子》,这本书不是讲的骆驼,而是把一个叫祥子的车夫比作坚强、正直、纯朴、节约的骆驼,小说主要讲了车夫祥子的.毕生愿望是买一辆自己的洋车来拉。第一次他节约了3年,用血汗钱终于换来了一辆车,但没过多少时间,就被士兵抢走了。第二次,他又节约集齐了钱,却被孙侦探敲诈走了。第三次,他娶了妻子,并用她的钱又买了车,但不久妻子难产失去了生命。祥子十分伤心,卖掉了洋车来安葬自己的妻子。三次的磨难使祥子丢失了生活的勇气,他开始吃喝嫖赌,越来越潦倒,成为了对社会无用的人。

  小说的结局十分悲剧,祥子曾努力过、奋斗过、也坚持过,他向着自己的小目标前进,不断追求,进取,但最后他还是没有战胜自己,战胜社会,彻底堕落了起来。

  这就是当时社会的现实,梦想与现实存在着差距,有时甚至遥不可及。人和社会有关,社会也和人有关,如果士兵和孙侦探没有去抢祥子的车,那他的生活会更加美满;如果被抢走后社会给他救济,那么他也不会成为社会的“垃圾”。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要努力尽力做一件事,但“三分天注定,七分靠自己”,生活难免遇到挫折困难,我们还要乐观面对,在现在的和*社会,我们还是不能迷失自我,我们要打击那些不务正业,自甘堕落的人,让社会更加美好。

  骆驼祥子十二章读后感 2

  《西游记》——四大名著之一,我曾经看过好多由这部书改编出来的电视剧,因此这本书的大概内容我可以记得,这学期刚好老师教我们看,于是我便又巩固了一下里面的内容。这本书的主人公为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我最讨厌的便是唐僧了,你别看他*时教导徒弟们说:“出家人应该以慈悲为怀。”可你看,孙悟空为打死妖精,好让师傅与师弟们过去,可谁知妖精却都化为人形,而孙悟空打死妖精后,的是既没有被赶走,也没有被骂,然而最坏的结果是既被师傅念了“紧箍咒”,又被师傅赶走,可见唐僧心地并非像有些人所想的那样,以慈悲为怀。

  我最喜欢的是孙悟空,他被放在炼丹炉里的时候,我十分紧张,很害怕他会被烧死后拿去炼丹,可是出乎我的预料,他居然练成了火眼金睛,不怕水与火,妖魔鬼怪都惧怕他,都难逃出他的手掌心,铁扇公主也不例外,孙悟空第一次来喊铁扇公主为嫂嫂,可是铁扇公主不仅不去领这个情,还一个劲地要去为自己的儿子圣婴大王红孩儿报了这个仇,最后仍架不住孙悟空的金箍棒,只好拿出了自己的宝贝——芭蕉扇,将孙悟空吹走了,幸亏孙悟空有留云之术,因此不曾被吹得太远,向灵吉菩萨求助后回到了火焰山,救出了唐僧。

  骆驼祥子十二章读后感 3

  在假期中我读了《骆驼祥子》这本书,书中的主人公——祥子给我的印象很深,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车夫,勤劳、坚忍,但他的结果却是悲惨的。

  我想:一个人,不管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如果没有目标有梦想,轻易放弃,永远报着消极的心态,不去闯,不去拼,最终只能失去自我,迷失方向,甚至堕落。所以,我们应当有梦想,有目标,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才能立足于社会。也许仅有自我树立信心才能胜过一切吧!自我必须有着目标才能打造出自我的梦想、未来。这一切仅有靠自我的努力!

  骆驼祥子十二章读后感 4

  这几天我看了一本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讲的是一位旧北京人力车夫祥子的故事。祥子有一个理想:拥有自己的洋车。于是他凭着勤劳和坚忍省吃俭用,终于如愿以偿。然而好景不长,没多久他的洋车就被士兵抢走。但他没有灰心,靠自己的努力又买了一辆洋车。不过他实在太倒霉了,辛辛苦苦的积蓄又被洗劫一空。就这样反复了三次,祥子再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他开始游戏生活,吃喝嫖赌,彻底堕落为城市的垃圾。

  祥子的一生,一路的风景。有明媚美好的开始,可最后是黑暗慵懒的结果。祥子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次次地去要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而又一次一次屡遭失败他有着美好的信念"不懈的努力和兴奋的等待,但是呢。

  不会成功,祥子再努力又有什么结局?又如苹果不结果,开花有什么用?毛毛虫没有拥有破茧而出的美丽,等待的再久又有什么用?考学落榜了,寒窗辛苦倍尝,又有谁会怜悯?运动员参加奥运会,训练再苦再累,又有谁会在意? 生活中最需要的其实就是希望,有了希望,就有了前进的动力;有了希望,就有了可能步向成功的路。祥子是生活在一个腐朽的社会,一开始不断经历挫折,又每次都是从那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但是受当时社会的影响,祥子最终是没能扛的过社会的黑暗,但如果他生在我们的社会呢?一定会有所作为的。正是祥子心中的希望和他的不懈努力支撑着他走过了很多的道路。

  骆驼祥子十二章读后感 5

  这本书是先看完才来写读后感的,并不是看到哪里写到哪里的。应该可以吧。

  终于看得差不多了,看到祥子的转变感到可惜,本以为虎妞一死祥子便可以解脱,没想到,一波接着一波的事情涌涌而来,祥子真是可怜透顶了。我没想到祥子竟然堕落到那种地步,竟然连车也不拉了,虽说他的身体也不好,我本以为祥子会坚强,矢志不移得有好结果的,真是让我意外,但是他的命运也真是悲惨,遇到的人,事都不一般,好人可怜,坏人邪恶。这算是天作孽吧。

  回想起来,祥子的生活都是被人,被事所困扰。如果,祥子没有冒险载人,第一辆车就不会没有,接下来这一连串的事就不会发生了,那么他或许就不会认识虎妞了吧,也不至于那个下果,说起来这不是自作孽吗,当然是不可活啦。

  所以啊,自身和命运是各占一办的,当我们指责命运的同事是否会想到自己也有过错呢,老天总是公*的,就像祥子虽有了虎妞这个有心计的妻子,但不也给了他一个他喜欢的人吗,遇到不顺时,是老天的安排,但它总会给你准备一条出路的,只是看你怎么对待而已,把握好才不会像祥子一样自暴自弃。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