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案优选【10】篇

首页 / 教案 / |

  论语十二章教案 1

  教学目标

  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关于学*方法与学*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六章内容。

  一、导入 ,出示学*目标

  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出示学*目标并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初读感知

  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乎 逾矩(yújǔ ) 箪(dān)

  好(hào) 肱骨(gōng ) 笃(dǔ)

  三、赏读课文

  1、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

  a、教师导学

  学*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一箪食。

  ◆人不堪其忧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六章。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吾日三省吾身

  c、传不*乎?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人不堪其忧

  四、自主质疑:学生自主质疑,合作解决。

  五、练*: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六、作业

  ① 背诵课文。

  ②抄写、识记字词。

  ③预*剩余部分内容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①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朗读背诵 ①朗读课文。 ②背诵课文。

  三、赏析课文

  理解后六章内容

  1、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③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

  2、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方法 ②学*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解决。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有什么重要意义?

  拓展延伸: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四、当堂练*:(具体内容见练*册)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

  ② 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学*态度: 学而时*之,不亦悦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方法: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个人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

  成 语: 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论语十二章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关于学*方法与学*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相关知识以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重点、难点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

  2.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词语如“而”、“之”等

  3.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三、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四、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其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山东的曲阜的孔府是我国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宫殿建筑,也是著名的旅游名胜。

  五、《论语》概述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1、体式归纳起来有:

  (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2、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旧注本有《论语注疏》(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

  六、创作背景

  《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初所传的《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失传。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东汉郑玄就鲁论篇章,参考齐论,为之作注,今亦残佚。魏时的何晏集汉儒以来的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最早的《论语》注本。

  七、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自渎:学生自读课文。

  感知、讨论:本文的内容包括学*的哪些方面?

  本文主要包括学*的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

  2.课文讲解

  (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并时常温*,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这是孔子所提倡的学*方法:要学*与思相结合。启示:只学*却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却不学*,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3.《论语》散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言*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八、归纳总结

  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yuè。

  一词多义

  1、而:学而时*之(顺接连词,可译为“然后”)

  学而不思则罔(转折连词,可译为“却、但是”)

  博学而笃志(并列连词,可译为“而且”)

  2、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知道)

  3、为:为人谋而不忠乎(给,替)可以为师矣(当,做)

  词类活用

  学而时*之

  (二)、学*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三)、学*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四)、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九、课堂小结

  本文的内容围绕着孔子的言谈举止,向我们展示了其形象、性格、思想观点和态度,通过学*本文我们能够准确的背诵和翻译本文,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常识,理解了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十、课下作业

  默写全文、做相关的练*题

  论语十二章教案 3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

  2.积累文言词汇。

  3.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4.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过程与方法

  坚持在独立自主、合作交流,以诵读为主的学*方法中,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累哲理深刻的名言警句,批判吸收儒家哲学思想。

  重点

  以诵读为主,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

  难点

  解读各章语录,理解文章的大意。

  讲述法、诵读法、合作讨论法。

  1.孔子的画像。

  2.春秋形势图。

  3.《论语》封面。

  2课时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就是这众多文献巨著中的一部,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整理过《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1.听课文录音,完成两项工作:

  (1)听清字词读音;

  (2)思考这十二章《论语》分别属于“求知态度”“学*方法”“修身做人”中的哪一类内容。

  2.全班朗读,纠正字音,提示字义。

  指导学生翻译并理解课文: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一句讲的是学*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讨论了学*和修养的过程,这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蹴而就,而要经过长时间的学*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为之。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讨论正确的学*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讨论正确的学*方法,阐述学*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不改其乐”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翻译了前六章“论语”,这节课,请同学们继续学*翻译后六章“论语”。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对知识的学*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为乐事,既能提高学*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同时还提出,不符合道的富贵荣华,坚决不予接受,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讲正确的学*态度,向一切人学*,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不但要学*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可返。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整体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

  内容小结:

  (1)谈学*方法的:

  学而时*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谈学*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谈品德修养的:

  不改其乐;匹夫不可夺志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仁在其中。

  归纳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乐在其中;择善而从;逝者如斯;博学笃志;切问*思。

  读完课文后,你感到最精彩的语句有哪些?请给大家展示一下,并说明你喜欢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帮助学生纠正理解不当的地方并适当点评)

  第一章是学*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加强自律。

  第二章是个人修养,治学的人的品德修养。

  第三章是学*与个人修养的过程,强调循序渐进。

  第四章是学*方法,强调复*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五章是学*方法,强调学*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是个人修养,强调“贫贱不能移”的精神。

  第七章是学*方法,说明兴趣对于学*的重要性。

  第八章是个人修养,提倡安贫乐道,不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目标。

  第九章是学*态度与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同时要有正确的学*态度。

  第十章是学*态度,勉励自己与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

  第十一章是个人修养,强调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第十二章是个人修养,强调达到“仁”需要的条件。

  这十二章语录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的方法和做人修身的道理,其意在启迪我们:学*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

  思想深刻,富有哲理。

  这十二章语录,阐述了谦虚好学的学*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学*精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至今影响很大,成为现代人学*和做人的基本准则。这十二章中的各章都可以算作格言,这些语言具有简练晓畅、语意含蓄、富有哲理的特点。

  《论语》十二章

  学*方法:1、4、5、12

  学*态度:7、9、10

  修身做人:1、2、3、6、8、11、12

  思想→丰富深刻

  由于孔子的年代距我们今天已经很久远了,而且在语言上又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比较难以掌握,针对这一学情,我在教学中先介绍孔子的生*,使学生对这一历史人物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逐个进行讲解,这就提高了授课的质量,学生也从悟解中沐浴了中华文化的甘霖。

  论语十二章教案 4

  教学目标

  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关于学*方法与学*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六章内容。

  一、导入 ,出示学*目标

  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出示学*目标并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初读感知

  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乎 逾矩(yújǔ ) 箪(dān)

  好(hào) 肱骨(gōng ) 笃(dǔ)

  三、赏读课文

  1、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

  a、教师导学

  学*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一箪食。

  ◆人不堪其忧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六章。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吾日三省吾身

  c、传不*乎?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人不堪其忧

  四、自主质疑:学生自主质疑,合作解决。

  五、练*: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六、作业

  ① 背诵课文。

  ②抄写、识记字词。

  ③预*剩余部分内容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①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朗读背诵 ①朗读课文。 ②背诵课文。

  三、赏析课文

  理解后六章内容

  1、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③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

  2、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方法 ②学*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解决。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有什么重要意义?

  拓展延伸: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四、当堂练*:(具体内容见练*册)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

  ② 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学*态度: 学而时*之,不亦悦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方法: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个人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

  成 语: 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论语十二章教案 5

  第一课时

  【学*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学*重难点】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2、学*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方法、学*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自主预*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单”变“双”。如:学--学*、乐--快乐、温--温*、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

  ②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旧的知识”、“新的理解”)

  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⑤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3)古今异义

  ①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②三人行(古义:表示概数,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

  乐不亦乐乎(高兴)

  回也不改其乐(乐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

  2、重点句子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明确: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明确:只学*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而不学*,就会疲倦而无所得。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明确: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不好的地方就对照自己加以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明确: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淌。”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明确:广泛地学*,坚守自己的志向,遇到不明白的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三)整体感知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方法,第二、三句讲修身做人。

  第二章:讨论学*方法,说明了温*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三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第四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五章:阐述学*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的重要性,学*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的兴趣。

  第八章:讲的是在*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贪图不义之财。

  第九章:前两句讲正确的学*态度: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后两句讲的是要学*别人好的地方,对照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说明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前两句将正确的学*态度。即使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也不可以被轻易改变。

  第十二章: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三、板书设计

  重要字词

  重点句子

  每章要点理解内容--掌握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第二课时

  【学*目标】

  1、解读各则语录并进行分类,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

  2、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

  3、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态度,改进学*方法。

  【学*重难点】

  1、解读各则语录并进行分类,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重点)

  2、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态度,改进学*方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中学到了很多学*态度、学*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此外,《论语》是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本课。

  二、教学新课

  1、文章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分别讲了学*态度、学*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态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方法: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传不*乎?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品德修养: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④子曰:“贤哉回也……”

  ⑤饭疏食,饮水……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2、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疲倦而无所得。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三、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学*方法 勤于复*

  学思结合

  学*态度以学为乐

  诚实谦虚

  珍惜时间

  修身做人宽厚仁义

  坚贞守节学*是为了更好地做人

  四、拓展提升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的?

  生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生丙:我不太赞同以上二位的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它为我们的学*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论语十二章教案 6

  学*目标

  1、学*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一、预*检测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记住知识要点。

  1、孔子:

  2、《论语》:

  3、注音

  说、论、省、逾、罔、殆

  愠、箪、堪、肱、笃

  4、重点词语理解

  时*:愠:

  信:传:

  立:天命:

  耳顺:罔:

  殆:逾:

  川:乐(之者):

  曲肱:于我如:

  焉:斯:

  笃:

  二、自主学*

  读注释翻译全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译: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译:

  二、交流展示(略)

  三、检测反馈

  1、填空

  《论语》是一部___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____和______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孔子,名______,字___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______,政治上主张_______,鼓励人们________,即“出来做事”。开______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_______人,身通六艺者_________人。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论语十二章教案 7

  第一课时

  1、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方法、学*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a)乎

  传(chuán)不*乎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教师泛读课文,然后学生自主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学*了,然后时常复*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

  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温*学过的知识就会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当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对于学*,知道怎么学*的人,不如爱好学*的人;爱好学*的人,又不如以学*为乐趣的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就要改正。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子张》)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小组内合作研讨,概括每一章所讲的内容。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方法。第二句将学*乐趣。第三句讲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温*,(知识)方能牢固,学*之乐;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第二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之本。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思德修养。

  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讨论学*方法,说明了温*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讨论正确的学*方法,阐述学*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与思考想结合,方能所得。

  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清*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正确的学*态度。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不但要学*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第八章:讲的是在*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贫图不义之财。

  第九章:讲的是要学*别人好的地方,借鉴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告诉我们时光飞快流逝,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十二章: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第二课时

  第一阶段:学情诊断

  1、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学到了很多学*态度、学*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此外,《论语》是处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它。

  2、准确翻译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3)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检查课文的背诵情况。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试按学*方法、学*态度、品德修养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分类。

  1、学*方法:

  (1)学而时*之。

  (2)温故而知新。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2、学*态度: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品德修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乎吾身。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通过本文的学*,你能救本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吗?

  1、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含蓄隽永。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意思的表达却不乏一定的深度,值得推敲斟酌学*。

  (2)《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寥寥数语中,蕴含着一个为人师者的胸襟、风范,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个师者的拳拳育人之心。

  2、影响:

  《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言*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论语十二章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学*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2】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体会蕴含的深刻道理。

  2、过程与方法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自己的学*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态度,改进学*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语录蕴含的深刻道理,培养以学致用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诵读、讨论等。

  四、教学用具

  课文录音、多媒体课件等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方法、学*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己介绍对孔子了解情况,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孔子相关资料。

  2、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强调读音和节奏。【教师巡回指导,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停顿等,初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明确: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强调:文言实词“单”变“双”。如:学—学*,乐—快乐,温—温*,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等。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1.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3.古今异义

  (1)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2)三人行(古义:表示概数,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

  乐不亦乐乎(高兴);

  回也不改其乐(乐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快乐);

  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比);

  于我如浮云(像);

  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得到,懂得);

  而学而时*之(连词,表并列,而且);

  三十而立(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学而不思则罔(连词,表转折,但);

  切问而*思(连词,表递进,并且);

  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给);

  可以为师矣(做)。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重点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明确: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明确: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明确: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明确: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明确:广泛学*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五】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文章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分别讲了学*态度、学*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态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方法: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②传不*乎?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品德修养: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④子曰:“贤哉,回也……”

  ⑤饭疏食,饮水……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六】总结课文,感悟蕴含哲理

  本文是语录体散文,通过师徒对话或借题发挥,阐述了学*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精神,稳固知新、学思结合的学*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

  【七】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的?

  生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生丙:我不太赞同以上二位的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它为我们的学*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八】课堂练*

  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感到疑惑。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九】作业

  背诵并默写《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教案 9

  学*目标

  1、学*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一、预*检测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记住知识要点。

  1、孔子:

  2、《论语》:

  3、注音

  说、论、省、逾、罔、殆

  愠、箪、堪、肱、笃

  4、重点词语理解

  时*:愠:

  信:传:

  立:天命:

  耳顺:罔:

  殆:逾:

  川:乐(之者):

  曲肱:于我如:

  焉:斯:

  笃:

  二、自主学*

  读注释翻译全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译: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译:

  二、交流展示(略)

  三、检测反馈

  1、填空

  《论语》是一部___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____和______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孔子,名______,字___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______,政治上主张_______,鼓励人们________,即“出来做事”。开______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_______人,身通六艺者_________人。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论语十二章教案 10

  一、文本分析: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十二章的内容,就可以发现新版突出了一个主题,就是表现了对高尚生命的追求。以第一章为例,这是《论语》的首章,也是编选《论语》者不会缺少的一章。这一章从表面上来看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学*的方法、交友的原则及与人交往的态度。但实际上,这一句都是在围绕追求高尚的品德这一个主题而言的。唯有品德高尚者,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中庸》中引用孔子之言曰:“正己而无求于人则不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就是对这句话的进一步阐释。那么如何“正己”呢?这需要时时警惕,事事用心,无时不心存敬畏之心,也就是《中庸》中所言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没有比幽暗之中更为显著的,没有比细微之处更为明显的,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谨慎啊)要做到时时警惕,自然要“学而时*之”,此处的“时”,朱熹释为“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而程颐释为“重*也”,均强调了学*不可中断。而“有朋自远方来”则表现了这种追求的影响力,正如朱熹所言“自远方来,则*者可知”。

  清刘宝楠的《正义》中明确指出“朋”指同门,并引用《中庸》“诚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由此可见,追求高尚的品德,不仅是指对自身品德的修炼,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品德来影响他人,这才是儒家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分析这一章,我们就可以发现孔子所强调的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及围绕这一追求所展现的方法与态度和对他人的影响。这一主题同样也在其它各章体现了出来——以往我们将之作为学*方法阐述的内容均不能单纯地视作对知识的学*,更应体现为对高尚品德的追求方法,而孔子对自身经历的叙述,对颜回的赞颂则体现出了高尚品德在现实中的表现,孔子还通过自身的感受体现了高尚品德带给人的自豪感。以此为纲,不仅可以把这十二章联系为一个整体,也可以与前面几篇课文相呼应——如果说前面几篇文章表现了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认识到了不同一般的学*收获,那么这一篇则表现了生活中最高尚的追求,是学*的最高目标。《论语》中所体现出的中国士人所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以及在追求的过程中至死不易的信念。

  学*本文,应遵循化难为易,由浅入深的原则,在起始阶段无需将“而”“之”“于”“其”等文言虚词的含义讲得抽象而难懂,学生可以翻译,了解区别就可以了。而对于文意的理解,可以通过老师穿插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同样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讲相关的故事,让他们在具体的内容中了解文章的内容。至于文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无需讲得过深,从字型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能够释读全文就可以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结合注释、分析字形、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义。

  2、通过结合事例、编讲故事把握各章所蕴含哲理。

  3、通过结合背景,历史事例感受孔子的精神力量。

  三、教学准备:

  参考书目:《论语》、《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家语》

  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孔子的材料。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故事导入,化深为浅)

  公元前480年,在鲁国按例举行了一次春天的狩猎,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猎到了一头异兽,无人能识。于是人们自然就想到去请教以博学多识著称的孔子,没想到孔子见到这头已死的异兽时竟然流下了眼泪。他说,这是麒麟啊,这原本是在太*盛世出现的异兽,怎能出现在这样的乱世之中,并且惨死在猎人之手呢?于是,他唱起了一首悲伤的歌曲:“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这首被后世称为《获麟歌》的歌曲充满了悲凉之情。那么,孔子为何会对这头麒麟的死如此悲伤?他究竟在悲叹谁的命运呢?就请大家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孔子。(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发言)

  孔子自己就是这头麒麟的化身,生非其时,一生屡遭打击,从没有获得过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一年后,孔子预感到自己死期将至,望着远道而来的学生子贡,他又咏叹出一首辞世之歌:“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孔子预言了自己的死亡,也在总结自己一生坎坷的命运。七天后,孔子去世了。他的学生们都为他守墓三年,然后痛哭尽礼而去,唯有子贡守了整整六年方才离去。孔子去世后,曾经涌现过一股否定孔子的声浪,子贡奋力为老师辩护,维护了老师的名誉。孔子的声名不仅令他的学生们钦佩,直到今天依然在影响着世界。西方曾经评选过世界十大哲学家,孔子名列榜首。曾有西方哲学家说过21世纪是儒家文明的世纪。

  如果我们细考孔子的一生,会发现他的一生无权无势,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过治理国家之权。可是,当时那些权势煊赫的贵族王公们都为历史所淹没,他们的名声早已被人遗忘,但孔子的思想至今依然对世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他的家族至今传承不绝。那么,孔子身上究竟有什么魅力可以令他成为后世敬仰的万世师表?今天我们学*的《论语》十二章,只表现了孔子思想的一个小小片断,但管中窥豹,我们也可以从中去感受这位伟大哲人的思想印记。

  2、简介《论语》(整体把握语言特点,明确学*目标)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们以及学生的学生们的课堂笔记,不过也可以称得上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课堂笔记,有一个数据称这部书在全世界的印刷数量仅次于《圣经》,而我们熟悉的成语大都源于古书,《论语》被称为出现成语最多的书。这部书主要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其核心就是孔子所倡导的理想的人生目标——“仁”,这也是中国历代正直的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我们今天学*这篇课文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探究一下十二章表现了孔子所倡导的人格修养有哪些具体内容,他的治学态度与处世方法各是什么?这些内容又是如何体现出“仁”的内涵。

  3、初读课文,疏通文义。

  学*方法:

  (1) 配合音乐,读出古文韵味。

  (2) 结合注释,自学各章的大意,圈出各章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

  (3) 将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及自己无法理解的词语标注出来并提出。(通过板书或投影展示出来)

  提示:

  (1) “乎”“矣”“哉”“也”“夫”均为语气词。“乎”,一般在问句结尾,或反问、或疑问,根据上下文而定。“矣”“哉”“也”不翻译,“也”的用法与《咏雪》一课中“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不同。“焉”有时也可以作为语气词,它的用法则不同,在书上已经有解释了。

  (2) “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一样,都是代词,所代内容根据文本而定。“学而时*之(代学*的内容)”,“知之者不如好之(代学问和事业)者”,“曲肱而枕之(代胳膊)”,“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优点),其不善者而改之(代缺点)”。

  (3) “而”“其”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也有不同的解释,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含义而定,这个字出现的较多,因此我们放在文中解释。

  (4) 圈出三类字:通假字,如“说”“有”。语义与用法与今天有所区别的字,如“传”“故”“新”“乐”“饭”以及需要我们重点理解的字。(要求学生解读)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心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4、理解文意。

  学*方法:

  (1) 以关键字为核心,结合字型理解含义。

  (2) 结合具体故事,深入浅出,理解各章含义。

  (3) 结合自己生活,通过自编故事,说出自己对各章的理解。

  (4) 以首章为核心,围绕首章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孔子的人格修养,具体的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提示:

  (1) “学而时*之”一章中,前两个反问句强调了什么内容?(自己的快乐)而最后一个问句说明这种快乐是一种高尚的快乐。那他为什么而快乐呢?我们先来第一句。这一句中“而”字需要翻译吗?这里的“而”仅仅表示“学”与“时*”两个词组之间有一个先后顺序。看甲骨文中的“学”,形状象几个人在建造房屋。建造房屋除了要模仿别人的行为,还需要什么?(思考房屋的结构,地基等等内容)也就是说,学*需要领悟其中的精神。房屋是大家的栖身之所,因此古人如此造字,表现了“学”的重要性。领悟了新的精神就够了吗?在甲骨文中“*”写成在太阳之上鸟飞翔的样子。鸟要学会飞翔,不能停止,“*”强调了什么?(反复练*钻研),因此翻译成了“复*”。为什么这一内容需要按时复*,不能一刻懈怠呢?(因为这不仅仅是普通的知识,而是对道德的追求,这是不能松懈的。)

  补充材料: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启发学生保全自己的肢体很难,保全自己的人生追求也是很难的。

  (2) “有朋自远方来”。为什么这些人会从远方而来?从甲骨文来,“朋”的原意是指货币的单位,两串钱为一朋,缺一不可,说明两者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亲密无间)“友”为两只手,也可以理解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也就是做生意。而做生意最根本的原则是什么?(诚信)因此,“朋”说明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与孔子之间是互相信任并且亲密无间的。那么他们为什么会信任孔子呢?“朋”的另一种解释是“凤凰”,凤凰一出现,百鸟就会追随它飞翔,为什么?(物以类聚)。孔子就是“凤凰”,这些人因为有着共同的追求,因此都愿意追随他。大家说,这些人是什么人呢?(孔子的学生们)

  补充材料:孔子周游列国时,屡遭打击,他的学生虽然也有过怨言,但没有一个人离开他。孔子也很欣慰,不时地赞赏过他的这些学生们。

  (3) “人不知而不愠”。这里的“而”需要翻译为“却”,语义发生了转折。他为什么不生气呢?因为他的追求与普通人不同,他追求的是什么?(最高的道德)只要他不丧失这一道德,他就不会生气,也唯有具备高级道德修养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补充材料:孔子曾经在陈蔡之间被围七天,没有粮食吃,跟随的人都饿得站不起来了,但孔子却还在弹琴唱歌。面对弟子的质疑,孔子说出了一番堂堂正正的言论:“君子达(通)于道之谓达(得志),穷于道之谓穷(困顿)。今丘也拘(坚守)仁义之道,以(因为)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改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因此)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厄(灾难),于丘其幸乎!”这番话之前从没有人说过,之后就成为了中国正直的知识分子的行为准则,被他们用各种方式实践着。而这些人也构成了中国的脊梁。

  (4) 这一章分成三段话,表面上看讲了学*方法,交友原则和个人修养,但核心却只有一个,是什么?(表达对道德的追求)这是修养人格的最重要内容,这一修养使孔子的人格完善,并且能够影响远人。孔子如何修养自己的人格?(永不松懈)这是人格修养的基础,那么,孔子及他的学生们又围绕这一点补充了哪些原则呢?(学生列举相关语句,老师指出其中的关键字含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而,语义很虚的转折,可不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随。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旧的知识。新,新的见解。可以,可以凭借。为,成为。而,表示先后关系,可不译,也可译为“就”。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表转折,“却”。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其中。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切,恳切。*,当前。其,这。而,表并列,可以译为“并且”。

  (5) “三省吾身”一句中,甲骨文中的“省”的主体是一只眼睛,而一个箭头直射眼睛,说明什么?(要注意观察自己)看清别人的弱点容易,但看清自己的弱点就不容易了,所以需要多次反省。曾子所反省的内容与前面孔子所说的内容有什么相同?(强调了对别人、对朋友要讲诚信,学*的知识要反复复*)“传”字在甲骨文中的本字就是两个人传递一个东西,这个东西被密封了起来,说明非常重要。这个字本来指传递信件,也可以引申为重要的物品。因此,必须不能遗失,就需要人们手把手传递,少了一个人都传递不到目的地。同样,我们的学*也要按时,不能有一天懈怠。“温故而知新”一章中,“故”指旧的知识,“新”指新的理解与体会,为什么温*旧知就会得到新体会呢?我们看“新”的甲骨文,指砍掉树木的旁枝,以便它长出新枝来。学*也同样如此,我们对旧知识,要如同给大树修枝一样来整理它,就会发现了规律,新知识也会如树木般长出新枝来。“为”的甲骨文,是指用手牵大象的鼻子,使大象成为驯服的家畜。同样,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我们也可以成为老师,主动地获取新的知识。“思”字从篆文来看,是由头与心组合而成的,在古人看来,头与心均能诞生思想,是什么可以自头脑至心,贯穿不绝呢?(人的想法)“罔”就是陷阱,从篆文来看,人陷在罗网之中,没有一个缺口可以使自己逃出去,因此光学*不思考学*的意义,只能让自己被大量的知识缠绕起来,无法挣脱。“殆”的篆文指一个人站在了高台之上,四周无依无靠,那你说会有什么感觉?(恐惧)因此文中解释为有害的。一个人总是胡思乱想,就会有许多害处。“善”的篆文由“羊”与“言”组成,原意是指吉祥,这里就是指人的优点好处。子夏的话与上文有什么联系?(补充说明了学*的内容应广博,学*的态度应诚实,还要多提问,多思考,是学*的基础)(学生活动:根据自身经历,说小故事解读这些内容)

  补充材料:

  孔子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子学*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演奏的技巧,可以学*新的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意境、志趣啊。”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乐曲的意境、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乐曲的作者啊。”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欣喜陶然,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的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连行两次拜礼,恭敬的说:“老师说这乐曲就叫做《文王操》啊。”

  (6) 孔子因得贤材而教而感到快乐,那么文中又是如何表现孔子对学生们的具体评价,并且如何表现孔子在追求道德过程中的快乐的?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其,这。乐,乐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曲,弯曲。其,这。

  (7) 在这几句中,“乐”字反复出现。我们看甲骨文与篆文中的“乐”,均是表现了乐器。音乐需要声音纯正,需要音符和谐,这样才能给人带来持续的乐趣。那这一特点如何体现在这几句话中呢?(颜回“不改其乐”,孔子视富贵如浮云,均是因为他们的立身纯正,因此他们的生活尽管穷困,但却是和谐的。其根本原因就是孔子把追求道德作为自己的乐趣,他坚信这种道德必然实现,因此即使生活穷困也不会后悔。)

  补充材料:

  孔子知道大家心里不高兴,问子路说:“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我的道不对吗?我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步呢?”子路说:“也许我们还不够仁吧?人们不能相信我们;也许我们还不够有智慧吧?人们不肯去推行我们的道。”孔子说:“是这样的吗?由,如果仁者一定会让人相信,怎么会有伯夷、叔齐?如果智者的道一定会得到推行,怎么会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去了,孔子让子贡(端木赐)进来,问子贡说:“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我的道不对吗?我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步呢?”子贡说:“夫子的道至大,所以天下不能容。夫子为何不稍加贬损呢?”孔子说:“赐,良农能种植谷物却不一定能收获谷物,良工的技艺高明却不一定能顺应物理。君子能修其道,却不一定能为世俗所容。现在呢,你不求修道而求为世所容。赐,你的志向并不远大呀!”子贡出来了,孔子让颜回进去,问颜回说:“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我的道不对吗?我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步呢?”颜回说:“夫子的道至大,所以天下不能容。虽然这样,夫子推行您的道就是了,天下不容,又有什么关系呢?不容然后见君子。道之不修,是我的耻辱;道已大修而不为天下所用,那是诸侯的耻辱啊。天下不容,又有什么关系呢?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笑着说:“不错啊,颜家的孩子!假如你有很多钱的话,我可以给你做管家呀。”

  (8) 孔子面对别人的不理解不会生气,那他就不会难过吗?面对重重打击,他又是如何坚守自己的志向?(列举相关语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夺,夺取。

  (9) “逝”字的偏旁一般解读为拾阶而上,但我从这句话同样产生了联想,可以比作流水,走过的道路是不能回头的,因此我们要珍惜这随时而逝的时光。孔子的晚年也曾经感叹,说如果自己五十岁就学*《易》,则可以终身无大过了。五十岁已是“知天命”的年龄,孔子还在学*,可见他对时间的珍惜,他要抓紧一切时间去学*。“夺”字的古文写作鸟儿从手中飞走,鸟儿是有生命的,就带有冲破的意义了。换而言之,“夺”字所表现的是指用强力夺取。这种力量大到可以从千军万马中夺取统帅,但却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意志。可见,孔子对自己理想的坚守与无所畏惧。

  补充材料:

  在宋国时,宋国大夫桓魋欲杀孔子。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表现出了一种大勇。

  5、体会精神(归纳上文所学内容,总结感受)

  (1) 在我们学*了上述的内容之后,大家总结一下孔子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的具体内容。(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提示:

  人格修养:永不松懈,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时刻关注身边的人与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治学态度:善学善思,时时温*旧知

  处世方法:坚守自己的信念,绝不因暴力或穷困或改变。

  (2) 你认为孔子身上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为什么?(可结合具体的故事来说)

  (3) 总结:孔子真正的魅力源于他高尚的人格以及坚韧的个性,他坚守理想,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中国一代又一代人,他的弟子们在他去世后定居在他的墓地周围,后人们也因此将他视为“万世师表”。我们学*这篇文章,最重要的就是感受他伟大的精神力量。


论语十二章教案优选【10】篇扩展阅读


论语十二章教案优选【10】篇(扩展1)

——《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

《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1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论语》即是其中一部,这部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著作,对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论语》吧。

  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理解并运用《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的胸怀,提高处世的能力。

  4.联系自身学*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态度,改进学*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论语》被誉为“中国的圣经”,古有宋朝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盛名,今有遍地开花的“孔子学院”之盛势。孔老先生的《论语》到底蕴藏着多么强大的力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论语》中的一些精华,以期你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二、自学指导(一)——预*与交流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论语(lún) 说(yuè)愠(yùn)三省(xǐng)

  曾子(zēng)传(chuán)不*乎逾(yú)罔(wǎng)

  殆(dài)一箪食(dān)曲肱(gōng)笃志(dǔ)

  2.文体知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3.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思想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交流点拨】提示:①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②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③把握重读和轻读。④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第一章,强化解读文意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交流点拨】“单”变“双”。如:学——学*朋——朋友乐——快乐温——温*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其他章节的意思,将不懂之处圈出来。

  (二)疏通文意

  1.理解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子曰(先生,指孔子)

  (2)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3)不亦君子乎(指有道德修养的人)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5)传不*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6)不逾矩(越过,超过)

  (7)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8)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9)人不堪其忧(能忍受)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爱,爱好)

  (11)饭疏食饮水(吃)

  (12)曲肱而枕之(胳膊)

  (1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斯:这,指河水;舍:舍弃,放弃)

  (14)匹夫不可夺志也(改变)

  (15)博学而笃志(纯一,专一)

  2.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有”同“又”)

  3.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乐趣)

  (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4.古今异义

  (1)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2)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3)三人行(古义: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每天;今义:日子。)

  5.一词多义

  ①学而时*之(表顺承)

  ②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③为人谋而不忠乎(表转折)

  ④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转折)

  而⑤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顺承)

  ⑥温故而知新(表顺承)

  ⑦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

  ⑧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

  ⑨不义而富且贵(表顺承)

  ⑩切问而*思(表顺承)

  为①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②可以为师矣(做)

  6.语气词

  (1)传不*乎(相当于“吗”)

  (2)可以为师矣(相当于“了”)

  (三)重点句子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交流点拨】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很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交流点拨】只学*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就会有害。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交流点拨】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发现)他们的缺点,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交流点拨】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的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交流点拨】博览群书广泛地学*,志向专一,能恳切地提问,从身边的事情出发思考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四、拓展延伸

  用本节课所强化的解读文意的方法,解读下面几则《论语》。

  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解释加点的词。

  (1)诲女知之乎(教导)

  (2)是知也(通“智”,聪明)

  (3)其恕乎(大概)

  2.翻译这两则《论语》。

  【交流】(1)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2)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探讨《论语》给我们讲述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这十二章《论语》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交流点拨】分别讲了学*态度、学*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态度: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为乐,培养兴趣)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好学)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既要从正面学*其经验,又要从反面吸取其教训)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珍惜时间)

  (2)学*方法: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②传不*乎?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复*)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3)品德修养: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宽以待人)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忠实守信)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顺心而为)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安贫乐道)⑤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安贫乐道)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坚守志向)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博学仁德)

  2.“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

  【交流点拨】“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这是讲学*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绝对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

  3.你是如何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的?

  【交流点拨】这句话说的是: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如果人心不齐,其主帅仍可能被人抓去,而主帅一旦被人抓去,整个军队失去了领导人,也就会全面崩溃了。匹夫虽然只有一个人,但只要他真有气节,志向坚定,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使他改变了。这种宁死不屈的烈士事迹,可歌可泣,在历史上不胜枚举。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气节,志向不坚定,则很可能在关键时刻经受不住诱惑或高压而屈膝变节,成为人们所鄙视的叛徒。

  (二)积累成语

  找出本课中出现的成语并解释。

  【交流点拨】温故知新:温*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

  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匹夫不可夺志:虽是*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富贵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三)各抒己见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怎么看待“箪食瓢饮”?

  【交流点拨】生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生丙:我不十分赞同二位的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好它为我们的学*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三、板书设计

  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以学为乐

  三人行,必有我师……诚实谦虚

  态度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珍惜时间

  学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传不*乎勤于复*

  方温故而知新……学思结合

  《论语》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十二章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宽厚仁义

  修身做人贤哉,回也……

  饭疏食饮水,曲肱……坚贞守节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

  博学而笃志,切问……

  四、拓展延伸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获得者在巴黎**,发表了宣言,其中有人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从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找智慧。请你积累五则课本之外的《论语》名言,和大家分享。

  【交流】①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②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③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④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⑤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2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态度和学*方法。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

  【教学难点】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的语言风格。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介绍孔子及《论语》;朗读全文,2.研读并背诵前四章。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小学学*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体会。我国古代的孔子是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态度和学*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论语〉十则》这篇课文。

  二、作品简介

  1.孔子其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终不再仕。晚年返鲁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孔子高尚之品格主要包含这样几个方面:发愤忘食,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人为善,直道而行。

  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举世闻名的“三孔”——孔庙、孔林、孔府,位于曲阜城的中央,是在孔子故居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组具有东方建筑色彩和格调、气势雄伟壮丽的庞大古代建筑群,总占地面积约3500余亩,拥有*千间建筑。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于1994年12月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2.《论语》其书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主要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其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三、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读准字音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论( )语 ...

  思而不学则殆( ) 不亦说( )乎 不逾矩( )( ) ....

  三省()吾身传()不*乎曾()子 ...

  一箪()食曲肱( )而枕之 ..

  2.教师导学

  学*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先仔细读几遍课文,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帮助学生解决。

  四、合作探究,重点学*课文前四章。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齐读。第一遍读准字音 ; 第二遍 读出节奏 ; 第三遍 抑扬顿挫。

  2.小组合作解决字词意义和语句翻译,教师适时点拨。

  第一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学(学*)而(表顺承)时( 按时(名词作状语))*(复*)之,不亦(也是)说(同“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转折)愠(生气)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二)课文探究

  第1句讲:学*方法

  第2句讲:学*的乐趣

  第3句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

  (一)分析文义

  曾子曰:“吾(我)日(每天,名词作状语)三(多次)省(反省)吾身:为(替)人 谋(出主意)而(表转折)不忠乎?与朋友交而(表转折)不信(诚信)乎?传(传授的知识,名词做状语)不*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了?”

  (二)课文探究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第三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表顺承)志于学,三十而立(独立),四十而(表顺承)不惑(迷惑),五十而(表顺承)知天命(自然规律),六十而(顺承)耳顺,七十而(表顺承)从心所欲,不逾(超过)矩(规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二)课文探究

  1.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2.从本章来看,学*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3

  【学*目标】

  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

  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二

  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学*其中的精华。

  二、预*检测

  1、复述孔子及《论语》的相关常识要点。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朗读选文。

  三、研*文本。

  (一)自主学*

  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选文,在课本上标注重要词语,并针对选文的内容作批注。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二)合作解疑

  1、请在小组内交流学*成果,以段落为单位,逐词解释,口头翻译,每人主讲一段。

  2、请提交自主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讨论探究,尝试解决。

  3、仍未达成一致的疑难问题,由提交者统一在全员解疑环节提交求解。

  【参考译文】

  第一章:孔子说:“君子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第二章: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第三章: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第四章: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第五章: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六章: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第七章: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第八章: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第九章: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第十章: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第十一章: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第十二章: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三)全员解疑

  由各小组提出疑问,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巩固

  二、文本探究

  1、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1)小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

  【明确】

  一、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二、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三、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四、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五、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六、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七、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八、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地”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如若半途而废,只会前功尽弃,留下终身遗憾。

  九、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它们是君子的基本品质。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

  十、孔子阐述了对“仁”的内涵的理解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仁”的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

  十一、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十二、孔子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在《论语》中,孔子不仅多次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多次强调《诗经》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诲弟子要学《诗》。在这里,孔子再次向弟子提出学《诗》的重要意义。学《诗》至少有上面所列举的六种好处,因而孔子特别强调要好好学*。

  2、请结合现实说说学*选文得到的启示。

  【提示】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谈个人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

  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7、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8、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三、整理总结

  四、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检测。

《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 联系自身学*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态度,改进学*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学*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三、初读前三则,扫除语言障碍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ng)吾身 传(chuán)不*乎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四、探究学*、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时:按时; 说:愉快、高兴; 朋: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发怒、生气;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练*,不是很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生气,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第一句讲的是学*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4.朗读、背诵。

  第二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多次; 省:反省; 为:替、帮; 谋考虑事情; 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温*。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过呢?”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4.朗读、背诵。

  第三则 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详解 孔子说:“我童年学*,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拓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

  4.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

  复*、背诵前三则。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一、二、三则

  二、初读第四至第八则,扫除语言障碍

  罔(wng) 殆(dài) 箪:(dn) 曲肱(gng)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四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故:学过的知识; 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复*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方法。

  4.朗读、背诵。

  第五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方法,阐述学*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4.朗读、背诵。

  第六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箪:音d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乐于学。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干粮,一瓢凉水,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换了别人一定不堪忍受这种贫困忧苦的生活,但是颜回啊,从来不知因此而改变自己好学乐善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此章孔子回环曲折,一说两叹,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流传很广,几乎妇孺皆知。

  4.朗读、背诵。

  第七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知:懂得、了解; 好:喜欢; 乐:以……为乐。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孔子强调了学*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4.朗读、背诵。

  第八则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饭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2)曲肱:肱,音g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拓展:饭蔬饮水:后因以“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4.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

  复*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理解并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四至第八则

  二、初读第九至第十二则,扫除语言障碍

  博学而笃(dú)志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理解并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第九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人:几个人; 善者:优点; 从:跟随; 不善者:缺点。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看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讲正确的学*态度。向一切人学*,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不但要学*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4.朗读、背诵。

  第十则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斯:这; 舍:舍弃。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站在河边说:消失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它日夜不停息地向前流去。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在河流的源头,抚今追昔、满怀感慨,自告且忠告所有决心开始“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立志“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就要像这江水一样,从“闻其道”的源头开始,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前赴后继,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这里必须明确,这话既是孔子自己的感慨,也是对所有有志于圣人之道的人的忠告和勉励。

  故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4.朗读、背诵。

  第十一则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军:军队的通称。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一国的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可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却是不能强迫改变的。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4.朗读、背诵。

  第十二则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博:广也。 笃:厚也。 志有两种解释:一,志同识,记忆在心;二,志向。在此,基于取其后者。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干扰,“仁”就在这当中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修德进学的门径:学欲广博,志欲坚定,外问于人,内思于心。

  既要广博地学*,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就叫,‘博学而笃志”。

  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思。”

  学*的关键在于自身的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一定要从自身处去问,接*处去思。

  4.朗读、背诵。

  四、分类整理归纳

  1.成语: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博学笃志、饭蔬饮水

  2.十二则中,哪些语句是讲学*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态度?哪些语句是讲个人修养?

  学*方法: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作业布置】

  1.学*、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2.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情诊断

  1、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方法、学*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乎 ..

  传(chuán)不*乎 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教师泛读课文,然后学生自主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学*了,然后时常复*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

  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论语>十二章》是文言语录体。孔子及其弟子为我们阐释了对今天的学生仍有指导作用的学*方法和态度,还有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对文言文的学*。本课涉及的《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倡导。

  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惯和学**惯范畴。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惯。”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惯。”因此,本文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行为*惯,深入养成教育。

  【教学目标】

  1.学*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2.品味语言,感受《论语》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教学重点】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关于学*方法和学*态度的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

  领悟《论语》的深刻内涵。品味语言,感受《论语》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学*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理解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品

  师: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不仅作为一种导向,更作为一种精神,融入了世代中国人的血脉,随着时代跳动的脉搏,流淌不息。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论语》十二章。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和《论语》。

  课件出示: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与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并称“孔孟”,被后世尊为“圣人”。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人。孔子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2)《论语》共20篇,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

  《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说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和说话的对象;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还有叙事体,其中有一点情节,但也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论语》首创语录体写法,格言警句,美不胜收。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学而不厌”“举一反三”“见义勇为”“当仁不让”“尽善尽美”“舍己为人”等都出自其中。

  师:我们今天学*的《〈论语〉十二章》也是格言警句的荟萃,大体可以分为“修身”“治学”两大类。这节课的学*,我们要完成两个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意。我们分三步进行:朗读,解读,吟诵。

  【设计意图】介绍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初步感受《论语》魅力,激发他们的学*兴趣,为课文学*做准备。

  二、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1.借助资料,读准字音

  2.范读学读,读准节奏

  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课件出示课文朗读节奏划分。

  课件出示: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3.自由练读

  朗读提示:

  (1)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2)抑扬顿挫。读准节奏,注意语速语调。

  4.指名朗读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并点评。

  【设计意图】理解文言文,首先要读准文言文。从朗读开始进入课文学*,通过朗读,感受《论语》语录体的特点,培养文言语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三、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1.理解重点词语

  课件出示: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②吾十有五(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形容词作状语,每天)

  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⑤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

  (3)古今异义

  ①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②饭疏食,饮水(古义:粗糙。今义:事物之间距离远,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大。)

  (4)一词多义

  不亦乐乎(形容词,高兴)

  乐

  回也不改其乐(名词,乐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学而时*之(代词,指学*的内容)

  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曲肱而枕之(代词,指胳膊)

  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指优点)

  2.理解重点句子

  课件出示: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愉快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⑤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广泛学*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3.针对性精讲

  4.翻译全文,贯通文意

  5.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论语》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下面,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再一次诵读本课。(生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默读,圈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再借助文下注释、工具书和老师提供的重点词语、句子的解释,自主译读课文。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引导学生贯通文意,达到准确理解全文意思的学*目标。

  四、布置作业,课外巩固

  熟练背诵本文。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品味语言,感受《论语》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之法和治学之道。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检查课文背诵

  2.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理解了本文的大意,今天让我们继续探究这十二章内容中所蕴含的修身之法和治学之道。

  二、分章概括,整体感知

  师: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每一章论述的问题是什么。

  预设

  课件出示: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方法,第二、三句讲修身做人。

  第二章:阐述自省以提高自我修养的观点。

  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讨论学*方法,说明了温*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阐述学*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的重要性。

  第八章:讲的是当“富”与“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而坚守“义”。

  第九章:前两句讲正确的学*态度: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后两句讲的是要学*别人的优点,对照别人的缺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叹息,说明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讲的是要坚守自己的志向。

  第十二章:说明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三、分类品析,探究哲理

  师:《〈论语〉十二章》章章精粹,有教我们修身的,有教我们治学的,我们把它理一理,请同学们在书上批注标示,将文中的哲理句子分类归纳到“治学”“修身”两类里。

  预设

  课件出示:

  治学篇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学*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方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态度)

  修身篇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人处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道德修养)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自我修养)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个人修养)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道德修养)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道德修养)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道德修养)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道德修养)

  【设计意图】将零散的“语录”分类归纳,既整理了思维,启迪了思考,也为进一步体会文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做了准备。

  1.品读“治学篇”

  (生根据课件,一齐吟诵“治学篇”)

  (1)思考: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预设

  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温故”“知新”的人可以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知新”,是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要“学而时*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样认为的?

  预设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比自己多、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比自己少、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

  (3)结合自身谈一谈:你最欣赏的“学*之道”是哪一句?它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预设

  示例一:我最欣赏“温故而知新”。温*旧知识,能有新的发现,这需要在温*的时候有所思考,有所领悟。所以,我们在复*的时候,要独立思考,从旧知识里获得新的体会。

  示例二:我最欣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一味空想而不去踏实学*就会疑惑不解。所以,学*和思考要结合起来,才能深入理解,有所领悟。

  示例三:我最欣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乐之”才能全身心地置身其中,才能有真知灼见,才能有所成就。所以要提高学*兴趣,全神贯注投入学*。

  示例四:我最欣赏“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优点,我们要虚心向他人学*,时刻关注身边的人与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设计意图】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整理、思考、交流,逐步消除学生与经典的隔阂,拉*典籍和现实的距离,带领学生深入领会“学*之道”,吸取其中的有益营养,古为今用。

  2.品读“修身篇”

  (生根据课件,一齐吟诵“修身篇”)

  师:在“修身篇”里,有孔子及其弟子自述的修身进德之法。我们来品析一下这几句话的意思。

  课件出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1)孔子的进德修业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曾子的自我修养的方法是什么?子夏的求“仁”途径又是什么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交流明确)

  预设

  孔子的进德修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到四十岁是学*领会阶段,五十到六十岁是安心立命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曾子的自我修养的方法是加强自我反省。

  子夏求“仁”的途径是“博学”“笃志”“切问”“*思”,就是广泛学*,坚定志向,提出疑惑,联系实际思考自我。

  (2)从孔子及其弟子的“修身之道”里,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生交流明确)

  预设

  进德修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的修炼需要自我学*,自我反省。自我反省能把外在的道德约束内化为对自己的自觉要求。当思想与言行统一,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时,就达到了极高的道德境界。

  (3)“品德是最高的学位。”明白了这些道理,你准备怎样开启自己的修身之路呢?

  (生联系自身实际,各抒己见)

  预设

  坚定志向,加强学*,加强自我反省,等等。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板块,精心整合了教学内容,细致地安排了学生的学*活动,引导学生以吟诵、品议的方式逐步理解经典的思想核心,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活动的主体,使其在活动中启迪思维,涵养心灵,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我运用了板块式教学思路,第一节课分三步(“朗读—解读—吟诵”)落实第一个教学目标“学*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积累语言”;第二课时通过分类品读落实第二个教学目标“品味语言,感受《论语》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疑难探究】

  《论语》里的“为学之道”有哪些?

  ①关于学*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的人。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的学*精神。

  ②关于学*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而》),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③关于学*的内容。孔子主张学*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要抓根本的东西。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的根本,学*重在抓住根本。

  ④关于学*的目的。孔子认为,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关于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现出来。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学*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做教师培养政治人才。当然,在孔子看来,学*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更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还提出了“为己之学”的学*目的,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论语十二章教案优选【10】篇(扩展2)

——论语十二章教案菁选

论语十二章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十二章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十二章教案1

  教学目标:

  1、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初步了解学*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学*理读法。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学*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大意。

  串讲法。在积累文言词汇上,以老师串讲重点词语为主。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课的类型:文言文精读课新授课

  课前准备:利用早读、晚读,带领学生朗读课文。

  布置学生预*任务:利用手头的工具书,把文章大意弄清楚。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及《论语》,朗读课文并整体感知课文,探究学*课文前六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问题导入法)

  有谁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是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回答不了,那老师就直接揭晓答案,并导入到

  下一个环节“孔子及《论语》”介绍,如果学生回答了其它的文学著作,那老师就进一步引导强调“这可是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从时间上加以引导,在引导后如果能回答到《论语》那就顺势引导到下个环节,如果还不能就老师直接揭晓答案。)明确:《论语》,今天我们来共同探究学*《论语》的一小部分,请大家翻到课文44页。

  二、孔子及《论语》的简介结合多媒体图片简单地介绍孔子及《论语》:(在学*课文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及《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结合图片孔庙、孔林、孔府简单介绍孔子)《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籍,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里提到了四书,就顺带给学生提一下“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这个不要求学生掌握,只要求有个了解就可以了。)

  三、朗读课文

  1、范读:老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全班齐读:全班配乐齐读一遍。(由于这篇课文的朗读在早读和晚读课时已经指导过学生怎么读了,所以也就不再多花时间在朗读环节上了。)

  老师仔细听学生的朗读,看有没有读错字,或者是加字漏字的,并及时给与改正。(由于在早晚读课的朗读指导中对字词的读音有明确的,一般学生是不会读错字的,但在以下几个字的读音上仍需注意的:不亦说(yue)乎、人不知而不愠(yn)、吾日三省(xing)吾身、为(wei)人谋而不忠乎、传(chuan)不*乎、学而不思则罔(wang)、思而不学则殆(dai)。在学生读的时候重点关注一下,有没有读错。)

  四、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百练百胜》和课文中的注解大致理解课文

  意思,并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这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把握住第一点关于学*的,对于修养做人这

  一点学生不一定能把握住,对此老师不做具体的明确,可以在课文学*中把这个问题落实下去。如果学生能答出两点那就最好不过了。就此引导学生先来看关于着重于讲学*的这六则。

  五、探究学*课文前六则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这个环节以学生探究合作学*和老师指导串讲法为主。

  以四人学*小组为单位,先自主结合手头资料扫除语言障碍,然后小

  组合作相互答疑,尽量字字落实,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位同学翻译或者答疑难点词语。(如果学生有讲得不到位的,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或者是老师直接补充。)

  老师则对学生的探究合作学*成果做小结,这个小结以串讲的形式展开,稍微详细一点,给基础好的学生巩固一下,给基础稍微弱些的学生一个查缺补漏的时机。

  老师小结:(多媒体展示)

  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孔子 而:进而,然后 时:按时 *:温* 之:代词,它

  亦:也 说:通“悦”愉快 乎:语气词,吗 朋:志同道合的人 自:从 乐:快乐 知:了解 而:但是 愠:愤恨、恼恨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乎?”

  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反省

  吾身:我自己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温*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而: 就 学:做学问 立:独立做事

  不惑:通达事理 知:懂得 天命:自然的规律和命运 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逾:越过、超过 矩:规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 而:然后 知:领悟 以:凭 为:做 矣:语气词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却 则:就 罔:迷惑无所得 殆: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贤:高尚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陋巷:简陋的住所 堪:忍受

  (在落实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把句子翻译也落实下去。)

  2、精读课文,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

  让学生结合重点字词的解释,仔细回顾课文,落实自己的缺漏,并思考一个问题:这六章中,哪些语句是讲学*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态度?在方法上强调的是什么?学*态度上课文又强调了什么?

  在意思明确了后,学生找句子还是比较容易的,关键是如何说明理由。理由只要学生能讲出个大概所以然来,就可以了,老师不做很硬性的规范,每个学生有每个人自己的理解。在理由上做了规范后,容易打击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学生交流后明确:学*态度强调谦虚,学*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 学*态度:

  学*方法: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六、课堂小结

  在课堂小结中,把“分类式学*笔记法”即“理读法”落实给学生,这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惯。也就是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的培养。

  先和学生共同回顾这堂课所学的内容:了解了孔子和《论语》的大概情况,还附带赠送了“四书五经”这个知识点,合作探究学*了课文的前六章,落实了这六章的字词。

  在我们学了这么多知识点后,我们该如何把我们凌乱的笔迹整理出来呢?下面老师就结合我自己的学*经验,教大家一个“分类式学*笔记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整理好笔记,以后复*的时候又可以省下很多时间。以本文为例,大家在预*的时候就可以先猜一下本文有哪些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的,把它列出来如:作家作品(如果课文的作家作品不是很重要的,可以省略不记),重点语句(本文中的重点语句就是关于学*和修养做人的名言警句,以及出自本文的成语),疑难点(这个点完全是根据自己口味来的,你觉得我这个点掌握的还不是很好的,就把它摘录出来,课后问老师,复*的时候有针对性。象本课的话你还可以摘录一些自己没弄懂的重难点字词)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教过的六章《论语》并尝试默写。

  2、预*下节课内容:后六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探究学*课文后六章。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1、背诵上节课所学的六章,全班齐背和学生分则抽背。

  2、重点词句翻译抽查:

  学而时(时:按时)*之,不亦说(说:通“悦”愉快)乎? 有朋(朋: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 吾日三省(省:反省)吾身

  与朋友交而不信(信:诚实)乎?传(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乎?” 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无所得),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 抽查个别基础不是特别好的学生,一来检查他上节课掌握情况,二来可以加强他们对这些重点实词的记忆。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就让他把不会的词语记录到笔记中去,并叫其他同学补充。

  二、 探究学*后六章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这个环节以学生探究合作学*和老师指导串讲法为主。

  以四人学*小组为单位,先自主结合手头资料扫除语言障碍,然后小组合作相互答疑,尽量字字落实,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位同学翻译或者答疑难点词语。(如果学生有讲得不到位的,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或者是老师直接补充。)

  老师则对学生的探究合作学*成果做小结,这个小结以串讲的形式展开,稍微详细一点,给基础好的学生巩固一下,给基础稍微弱些的学生一个查缺补漏的时机。

  老师小结(多媒体展示):

  读注释翻译全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在落实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把句子翻译也落实到位;2、文言文翻译原则小结;落实完字词翻译后,给学生小结一下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多媒体显示:“信”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虚数,几个 行:走 焉:于之,在其中 善者:长处、优点 从:学* 不善者:短处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在落实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把句子翻译也落实到位。)

  2、文言文翻译原则小结

  落实完字词翻译后,给学生小结一下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信达雅,并稍微解释一下何为信达雅

  (多媒体显示: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3、精读课文,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

  让学生结合重点字词的解释,仔细回顾课文,落实自己的缺漏,并思考:全文里哪些句子是讲修身做人的?在这五则中还有哪些也是讲学*方面的?

  学生明确:

  学*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对这样的处世之道的看法。(每个人对这句都有自己的看法,老师对学生的看法不做任何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 课堂小结

  1、文化常识

  关于作家作品栏里也就使孔子和《论语》的介绍,这里特别要向学生强调的是《论语》的作者不是孔子。关于孔子和《论语》课文注解里有现成的,无需多讲。只要学生的笔记中有这两个知识点就可以了,再补充一个“四书五经”的文化常识知识点。

  2、成语: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好几个,你们找到了几个? 让学生就自己找的全班交流一下,然后老师和学生共同把关看哪些不是成语的也找进来了。最后师生共同明确: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不惑之年、随心所欲、择善而从、箪食瓢饮、富贵浮云、。逝者如斯、而立之年、耳顺之年、匹夫不可夺志。

  对这些成语,不在课堂上做具体的解释,在作业中布置学生选用这些个成语写一段话,言语积累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以运用来检测学生对成语的掌握。

  3、名言警句

  用两个讨论题来建构这个环节:你从文中吸取了哪些有利于学*的信息?你从文中学到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用这两个问题把纯粹的核对问题化,让学生也参与进来。让学生自由发言,因为课堂探究学*课文时候已经有落实了,即使部分学生讲不全,但基础好的学生能把他们补完整。

  文中有涉及到孔子的仁的思想核心,学生对此不是很了解,这个需要老师作为课外知识延伸做个简单说明,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把这个额外知识点落实到笔记中去。

  明确:

  学*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方法: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思想核心“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关于孔子思想核心“仁”无需对学生讲太多,只要学生能了解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就足够了,对初一学生讲太多反而掌握不了)

  4、重点语句

  在这里老师给学生一个示范,这个示范是对文中虚词“而”的归纳,

  虚词对初一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由老师归纳。文中实词“知”则由学生自己归纳,因为在落实重点字词的时候已经讲得很详细了。

  学而时*之 然后,表示承接

  人不知而不愠 却,但是;表示转折

  而 温故而知新 从而,表示承接

  学而不思则罔 却,但是;表示转折

  思而不学则殆 却,但是;表示转折

  这是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文中有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请同学们自己找找看,并把它归纳分类。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很重要的,要重点掌握的,本文就三个通假字,让学生明确一下:“说”通“悦”,“有”通“又”。

  其他重点词句,在课堂学*中有落实的,这个得根据学生自己的掌握情况来摘入笔记,就不做统一核对,学生课后小组交流。

  5、疑难点

  每个学生对课文知识点掌握情况不同,所以疑难点自然也就不同,这个也不做统一核对,而是把它放入下个课时答疑环节中再稍微展开一下,主要还是在学生课余问老师或同学。

  四、 布置作业

  1、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好几个,请任选其中的5个成语,把它写进一段话中,不少于100字。

  2、背诵课文并默写课文

  【《<论语>十二章》教案二】

  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对《论语》十二章和补充材料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课内和课外材料的研读并联系自身实际体会学*《论语》的现实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文化经典的底蕴,使学生经历一番文化濡染提升自我修养。

  教学重点:对《论语》十则和补充材料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教学难点:从文本中提炼、概括“修身”的方式。

  一、导入:今天是大家步入中学的第25天,能告诉我,你们*惯初中生活了吗?有些同学依然摇头,十几门的课程让我吃不消;小学的好朋友被分到别的班级,我很孤单;住校的生活让我很想家……学*生活上的烦恼接踵而至,我该怎么办?

  其实大家这些烦恼,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一位至圣先师已经为我们解决了。他就是——孔子。哪位同学来介绍他呢?

  二、检测预*:

  1、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三、大声读文章:

  1、学生读,其他同学听出有误的地方并改正。

  2、根据学案,自由诵读。(在书上标出断句)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3、老师范读,学生评价。

  提示:从停顿、重音、语调、语速、感情等方面着眼。

  4、学生展示读

  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章进行展示。

  四、疏通文章:

  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前六章。

  2、小组合作学*,解决问题。

  3、检测学*成果。(要求: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字。)

  (1)、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

  五、反思拓展

  还记得刚开始上课时老师总结的初一新生成长的烦恼吗?科目繁多,无所适从。新学校里很孤单。宿舍没有家里好,学不进去。请你运用今天在论语中学到的句子

  来劝解他,为他排忧解难。

  六、课堂小结:不知面对这些烦恼的同学学过这一课是否有些释怀了呢?

  我们不得不佩服孔子作为一名教育家和思想家为后世做出的杰出贡献。大家看到的这幅画像就是唐代吴道子根据史料画的。两边的对联是后人对孔子一生的评价——学为人师学不厌,行为世范教不倦。我提议咱们用现代人的鞠躬礼来表达自己心中对孔老夫子的敬意,好吗?

  七、结束语:通过这节课,我们了解到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文章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了解与掌握,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好下课!

论语十二章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联系自身学*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态度,改进学*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检查预*情况

  (三)、听录音范读,学生在音乐中初读课文

  (四)、学*前六章内容

  (五)、分类归纳前六章内容

  四、课堂小结

  从通假字、古今异义、一字多义等方面对前六章进行知识点小结

  作业布置:

  1、有哪些成语出自刚才学*的这六章当中?

  2、我们称二十岁为“及冠”,称三十岁为“而立”,四十岁为“不惑”,五十岁为“知天命”,六十岁为“耳顺”(也称为“花甲”),那么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岁乃至一百岁又分别称为什么呢?

  3、背诵前六章,熟读并自行翻译后六章。

论语十二章教案3

  一、教材分析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学情分析

  这是升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文言文。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在对文言文这一语言形式的把握上还略有欠缺,而且学*兴趣较低。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学古文的兴趣,并要求他们能通过学*,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为今后

  的文言文学*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了解《论语》和孔子;积累文言词汇和名句,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合作探究法和读写结合法倾吐阅读感悟,使阅读产生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自身学*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态度,改进学*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学*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五、教法学法分析

  1、诵读法。反复诵读,体会文章内蕴,在读中理解、领悟每一语录的主旨,力争当堂背诵。

  2、质疑、合作、探究法。可就章节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3、竞赛与自由表达法。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能快速背诵课文,并让学生联系生活畅谈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4、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应用多媒体及电子白板等电教化辅助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前有位老师,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一个问题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他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他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他的学生说,我不如那个孩子,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你能猜出故事中的老师是谁吗?

  [设计意图:故事导入,激发学*兴趣,引出孔子及《论语》。]

  (二)作家作品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二十篇。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

  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四书五经之一。

  [设计意图:了解孔子及《论语》,明确孔子及《论语》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及对当下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三)读文感知

  1、学生读前三章,扫清字词障碍。

  2、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3、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加以体会。

  [设计意图:熟悉文言文的读文节奏,诵读中感悟作品内蕴。]

  (四)合作探究

  1、教师示范讲授第一章

  2、学法指导文言翻译九法

  3、合作探究,完成后二、三章文意疏通。探究所学三章的内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生与生、组与组、师与生等多边合作突破重难点,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提高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

  1、教师提出案例(以身边发生的事例)

  2、学生合作探究

  3、结合所学,反思自己在学*、修身等方面的不足,提出改进办法

  4、诵读感悟,体会精彩内涵。

  (六)课堂小结

  归纳所学文言知识点

  (七)布置作业

  背诵前三则

论语十二章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学*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2】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体会蕴含的深刻道理。

  2、过程与方法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自己的学*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态度,改进学*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语录蕴含的深刻道理,培养以学致用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诵读、讨论等。

  四、教学用具

  课文录音、多媒体课件等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方法、学*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己介绍对孔子了解情况,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孔子相关资料。

  2、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强调读音和节奏。【教师巡回指导,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停顿等,初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明确: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强调:文言实词“单”变“双”。如:学—学*,乐—快乐,温—温*,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等。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1.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3.古今异义

  (1)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2)三人行(古义:表示概数,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

  乐不亦乐乎(高兴);

  回也不改其乐(乐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快乐);

  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比);

  于我如浮云(像);

  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得到,懂得);

  而学而时*之(连词,表并列,而且);

  三十而立(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学而不思则罔(连词,表转折,但);

  切问而*思(连词,表递进,并且);

  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给);

  可以为师矣(做)。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重点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明确: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明确: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明确: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明确: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明确:广泛学*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五】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文章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分别讲了学*态度、学*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态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方法: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②传不*乎?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品德修养: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④子曰:“贤哉,回也……”

  ⑤饭疏食,饮水……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六】总结课文,感悟蕴含哲理

  本文是语录体散文,通过师徒对话或借题发挥,阐述了学*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精神,稳固知新、学思结合的学*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

  【七】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的?

  生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生丙:我不太赞同以上二位的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它为我们的学*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八】课堂练*

  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感到疑惑。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九】作业

  背诵并默写《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教案5

  一、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升入初中后第二次学*文言文。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文言文的学*对他们来说会显得枯燥无趣,甚至感到反感和恐惧,学*兴趣较低。教学时要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消除反感、恐惧的心理,逐步喜爱阅读文言文。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为今后的文言文学*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语文常识

  (1)了解孔子的生*简介。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

  2.语言:

  (1)理解并积累重要的词语。

  (2)理解并翻译文中重要的词句。

  3.阅读:

  反复诵读,背诵前六章。

  4.价值观:

  理解本文的表达效果,联系生活实际,端正人生态度,改进学*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并掌握《论语》相关文学常识

  2.积累重要的文言词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

  3.理解《论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现实意义,体会其中的“为学之道”,使学生学有所用,在今后的学*中端正态度,改进方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朗读、品读和诵读,品味文章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

  2.合作探究法。鼓励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并通过查字典、参考其他资料等方法,自主阅读,在合作中探究并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论语》相关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背诵前六章。

  3.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提高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端正人生态度,改进学*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千百年后的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走进其中的一部分,研读《<论语>十二章》。(板书标题)

  (二)问题探讨1:文学常识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其内容和影响的相关文学常识需要掌握。

  【要点】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在实现政治理想的过程中屡屡受挫,最终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孔子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三)问题探讨2:诵读入境

  理解文言,首先要读准文言。配合音乐,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古文韵味。

  【要点】

  1.结合注释,自学前六章的大意,圈出各章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

  2.将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及自己无法理解的词语标注出来并提出。(通过板书或投影展示出来)

  提示:

  (1)“乎”“矣”“哉”“也”“夫”均为语气词。“乎”,一般在问句结尾,或反问、或疑问,根据上下文而定。“矣”“哉”“也”不翻译,“也”的用法与《咏雪》一课中“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不同。“焉”有时也可以作为语气词,它的用法则不同,在书上已经有解释了。

  (2)“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一样,都是代词,所代内容根据文本而定。“学而时*之(代学*的内容)”,“知之者不如好之(代学问和事业)者”,“曲肱而枕之(代胳膊)”,“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优点),其不善者而改之(代缺点)”。

  (3)“而”“其”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也有不同的解释,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含义而定,这个字出现的较多,因此我们放在文中解释。

  (4)圈出三类字:通假字,如“说”“有”。古今异义字,语义与用法与今天有所区别的字,如“传”“故”“新”“乐”“饭”以及需要我们重点理解的字。

  (四)问题探究3:结合注释,疏通前六则文意

  【要点】

  1.子曰:“学而时*①之,不亦说②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④乎?”(《学而》)

  注释:①时*:按一定的时间复*。时,按时。②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乎,语气词。说,通“悦”,愉快。③愠(yùn):生气,发怒。⑥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理解:第一句讲的是学*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

  2.曾子曰:“吾日①三省②吾身:为③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⑤不*乎?”(《学而》)

  注释:①日,每天。②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③为,替。④信:诚信。⑤传(chuán):传授,老师传授的知识。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过了?”

  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为政》)

  注释:①十有(yòu)五:指15岁。“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②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③惑:迷惑,疑惑。④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⑥逾(yú):越过,超过。⑦矩(jú):法度。

  翻译: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时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矩。

  理解: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渐提高的过程。他认为人的道德修养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和锻炼。在这个过程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4.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为政》)

  注释:①温故而知新:温*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翻译:孔子说:温*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学*方法)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为政》)

  注释:①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②殆(dài),疑惑。

  翻译:孔子说:“只学*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就会有害。”(学*方法)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①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②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注释:①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②堪:忍受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个人修养)

  六、课时作业

  复*、背诵、默写并翻译前六章

  第二课时

  一、课时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背诵后六章。

  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提高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端正学*态度,改进学*方法。

  二、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这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论语》第七到第十二章。

  (二)问题探讨1:诵读入境

  理解文言,首先要读准文言。配合音乐,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古文韵味。

  【要点】

  1.结合注释,自学后六章的大意,圈出各章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

  2.将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及自己无法理解的词语标注出来并提出。(通过板书或投影展示出来)

  (三)问题探讨2:结合注释,疏通后六则文意

  【要点】

  7.子曰:“知①之②者不如好③之者,好之者不如乐④之者。”(《雍也》)

  注释:①知:懂得、了解②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③好(hào):喜欢,爱好。④乐(lè):以…为乐趣。

  翻译:孔子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理解:这里,孔子强调了兴趣对于学*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

  8.子曰:“饭疏食饮水①,曲肱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③我如浮云。”(《述而》)

  注释:①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指热水。②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③于:对,对于。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理解: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①。择其善者②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注释:①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②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学*态度)

  10.子在川①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子罕》)

  注释:①川:河,河流。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这,指河水。舍,舍弃。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子罕》)

  注释:①三军:军队的通称。古制,12500为一军。②匹夫:*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民百姓。

  翻译: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却也不可以夺去他的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①志,切问而*思②,仁③在其中矣。”(《子张》)

  注释:①笃(dǔ):坚定。②切问而*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情。③仁:仁德。

  翻译:子夏说:“广泛地学*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四)问题探究3:梳理所学

  《论语》语言精警生动,充满智慧,格言警句,美不胜收。十二章中,哪几句是讲学*方法?哪几句是讲学*态度?又有哪些语句是讲个人修养?

  【要点】

  学*方法: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五)问题探究4:《论语》现实意义

  《<论语>十二章》中所蕴含了哪些深刻哲理和现实意义?对我们今后的学*和生活能够产生哪些影响?

  【要点】

  人格修养:永不松懈,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时刻关注身边的人与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治学态度:善学善思,时时温*旧知

  处世方法:坚守自己的信念,绝不因暴力或穷困或改变。

  (六)课时作业

  1.背诵《论语》十二章。

  2.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论语十二章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经典的原创精神。

  2.联系自身学*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态度,改进学*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课文中实词、虚词的含义及文言文的学*要点。

  难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每一则的含义;

  (2)流畅地朗读并背诵本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了解基本的文学常识】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课件展示】

  愠(yùn)说(yuè)省(xǐng)传(chuán)

  罔(wǎng)殆(dài)箪:(dān)

  2、播放【课文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停顿)

  小组合作参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自主学*,小组合作交流,注意重点文言词语的解释。

  【明确】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练*,不是很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生气,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过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复*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干粮,一瓢凉水,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换了别人一定不堪忍受这种贫困忧苦的生活,但是颜回啊,从来不知因此而改变自己好学乐善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三、局部探究?

  朗读背诵1-6则,品味理解每一则的内容

  【明确】

  ①第一句讲的是学*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②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③孔子自述了他学*和修养的'过程。

  ④这一则也是讲学*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⑤这一则也是讲学*方法,阐述学*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⑥此章孔子回环曲折,一说两叹,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可参考【微教案:孔子的主张】

  四、总结拓展?

  《论语》凝聚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博大智慧,无论是学*方法、求知态度,还是道德修养。其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阶段的同学们,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值得我们学*。

  拓展小资料:【课件展示】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古人常用“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来指代年龄。

  五、作业设计

  背诵翻译《论语》1-6则。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检查背诵,导入新课。检查上一节课的学*效果,教师把握学情,更好的安排教学。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课件展示】

  曲肱(gōng)

  博学而笃(dú)志

  2、播放【课文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停顿)

  小组合作参照课下注释翻译课自主学*,小组合作交流,注意重点文言词语的解释。通过欣赏影视课文和反复诵读课文,有助学生获得初步的课文感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借助必要的工具书翻译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明确】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看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孔子站在河边说:消失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它日夜不停息地向前流去。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子夏说:“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干扰,“仁”就在这当中了。”

  三、局部探究

  朗读背诵7-12则,品味理解每一则的内容

  调动学生自主学*意识,参照第一课时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自学完成。

  四、总结拓展

  分类整理归纳

  1.成语:

  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博学笃志、饭蔬饮水

  2.学*方法: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人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五、作业设计

  背诵《论语》7-12则。

  六、板书设计

  论语

  学*方法

  学*态度

  个人修养

论语十二章教案7

  【教学目标】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学*文言文的方法。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联系自身的学*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涵。

  背诵课文,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论语》是就其中的一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文化经典,一起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2.首先,请看我们这一节课的学*目标: ⑴诵读,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学*文言文的方法。 ⑵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联系自身的学*和生活,说说其中倡导的“为学之道”“修身之理”。 】

  ⑶了解《论语》在历史上的价值,热爱我们的民族经典文化。

  二、了解作家作品

  1. 文体知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论语》多采用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写法比较灵活。还有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2.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论语》。注意,读准字音。

  三、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 论语(lún) 说(yuè) 愠(yùn) 三省(xǐng) 曾(zēng)子 传(chuán)不*乎 逾(yú) 罔(wǎng) 殆(dài) 一箪食(dān) 曲肱(gōng) 笃志(dǔ)

  2.读出味道

  温馨提示:(1)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3)把握重读和轻读。(4)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3.指名读,正音。

  4.配古典音乐读。

  四、探究学*,疏通文意

  1.回顾学*文言文的方法:

  (1)一字一词,逐词展开。

  (2)根据语境,组词猜词。

  (3)结合注释,记词说意。

  (4)知词顺义,不要反推。

  (5)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6)调整句序,添词成句。

  2.用这些学*文言文的方法,结合注释,把握重点字词,理解前六章论语的意思。

  3.同桌合作翻译。

  4.提出疑问,一起来探讨交流。

  5.掌握和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五、结合自身经历说感受

  1.这里面有关于学*方法的,有关于学*态度的,还有修身养性的,请你说说哪些是学*方法和态度?哪些是修身养性?

  2.在《论语》中,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应该如何学*,如何修身,这是“为学之道”“修身之法”。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文士诗人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我们现代的中学生来说,同样也有着现实的意义。请你联系自己的学*和生活的经历,说说哪一则论语对你有启发?

  3.放到语言环境当中,灵活运用:

  ⑴张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应该“ 。”

  ⑵“上合**会”在郑州召开。迎接各国领导人的到来时,我们想说:“ , ?”】

  六、小结,背诵

  同学们,《论语》不仅作为一种行为导向,更作为一种精神,融入了世代中国人的血脉,随着时代跳动的脉搏,不息地流淌。现在,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一起来诵读经典吧!

  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为学之道

  修身之法

  第二课时

  一、温故而知新

  1.背诵上一课时学*的`《论语》前六章。

  2.指名翻译《论语》前六章。

  二、学*《论语》后六章

  1.自由朗读,注意停顿节奏,读出文言文的古风古韵。

  2.用上一课学*文言文的方法,结合注释,把握重点字词,理解前六章论语的意思。

  3.同桌合作翻译。

  4.提出疑问,一起来探讨交流。

  第七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第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第十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 日夜不停。”

  第十一章: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5.掌握和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三、分类,归纳总结

  1.学*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2.学*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四、《论语》散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言*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五、课堂小结

  本文的内容围绕着孔子的言谈举止,向我们展示了其形象、性格、思想观点和态度,通过学*本文我们能够准确的背诵和翻译本文,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常识,理解了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六、课下作业

  默写全文、做相关的练*题。

论语十二章教案8

  一、背景资料,明确学*重点

  (屏幕显示)

  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屏幕显示)

  《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屏幕显示学生批注“语录体”)

  《论语》首创语录体的写法,语言精警生动,充满智慧,格言警句,美不胜收。

  (屏幕显示)

  《论语》,名句的集锦、格言的荟萃、成语的宝库。许多成语,如尽善尽美、三思而行、舍己为人、学而不厌、循循善诱、举一反三、温故知新、言传身教、不耻下问、见义勇为、当仁不让、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等,早已融入我们的血液。

  师:这节课的学*,我们分为略读和细读两个步骤。略读,了解一下;细读,深入地品析。

  二、略读文本

  (屏幕显示)略读

  师:学*本课可以有四种收获,请做笔记。

  (屏幕显示)激励志向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屏幕显示)陶冶情操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屏幕显示)启迪智慧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屏幕显示)积累语言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师逐一讲解每一句的意思。学生不齐读,不齐背,各自开始读背起来。)

  三、细读文本

  (屏幕显示)细读

  (屏幕显示)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回: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

  贤:有道德的,有才能的,高尚的。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堪:能忍受。

  忧:忧愁,这里指“我看而忧愁”。

  (老师逐字逐句讲解,学生朗读。)

  (屏幕显示)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只有)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穷巷陋室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贫困,颜回却依然快乐。真是贤德啊,颜回!”

  (屏幕显示)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此章是这样充满情感地赞美颜回的,,

  (学生思考,做旁批提问评点)

  (屏幕显示)

  倒装、感叹、反复、描述、对比

  (屏幕显示)极美的结构深挚的情感

  师:如此短小的篇章,如此精妙的手法和深挚的感情,因此,这一章有着极美的结构,深挚的情感。同学们如果要用这一章来训练自己的'阅读分析能力,在分析结构上、在分析用词造句上都是可以反复进行的。

  (屏幕显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

  曲肱而枕之:弯着胳膊当枕头。

  (屏幕显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那不合道义而得来的富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老师逐字逐句讲解,学生大声读)

  (屏幕显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一章是这样生动地表达孔子的志趣的,,

  (屏幕显示)描述抒情

  议论抒情

  (学生做笔记)

  (屏幕显示)对比赏析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话题:这两章都.......

  师:这两章都写了什么,都有什么,你尽情地去对比、提炼、发现吧。开始思考,做旁批,待会儿我们再来交流。我观察你们的笔,要动起来。

  (学生静思默想、做旁批、同桌之间交流、提问评点)

  (屏幕显示)

  这两章都写了贫困。颜回极贫,处之泰然,孔子困窘,自尊自爱。

  这两章都写了志趣。颜回贫贱,不改求学的乐趣;孔子不得温饱,却安贫乐道。这两章都写了心境。颜回贫困,心境恬淡,孔子清贫,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这两章都写了追求。前者是孔子的深情赞叹,后者是孔子的自述心志。

  这两章都描写生动,情趣盎然,表现了高尚的节操,高洁的品性。

  这两章都写了“乐”。坦然的心境,表现了开阔的心胸,表现了内心的强大。

  四、结课

  在大声读背中下课。

论语十二章教案9

  教学目标

  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关于学*方法与学*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六章内容。

  一、导入 ,出示学*目标

  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出示学*目标并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初读感知

  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乎 逾矩(yújǔ ) 箪(dān)

  好(hào) 肱骨(gōng ) 笃(dǔ)

  三、赏读课文

  1、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

  a、教师导学

  学*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一箪食。

  ◆人不堪其忧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六章。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吾日三省吾身

  c、传不*乎?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人不堪其忧

  四、自主质疑:学生自主质疑,合作解决。

  五、练*: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六、作业

  ① 背诵课文。

  ②抄写、识记字词。

  ③预*剩余部分内容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①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朗读背诵 ①朗读课文。 ②背诵课文。

  三、赏析课文

  理解后六章内容

  1、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③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

  2、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方法 ②学*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解决。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有什么重要意义?

  拓展延伸: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四、当堂练*:(具体内容见练*册)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

  ② 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学*态度: 学而时*之,不亦悦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方法: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个人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

  成 语: 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论语十二章教案10

  第一课时

  1、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方法、学*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a)乎

  传(chuán)不*乎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教师泛读课文,然后学生自主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学*了,然后时常复*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

  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温*学过的知识就会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当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对于学*,知道怎么学*的人,不如爱好学*的人;爱好学*的人,又不如以学*为乐趣的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就要改正。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子张》)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小组内合作研讨,概括每一章所讲的内容。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方法。第二句将学*乐趣。第三句讲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温*,(知识)方能牢固,学*之乐;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第二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之本。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思德修养。

  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讨论学*方法,说明了温*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讨论正确的学*方法,阐述学*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与思考想结合,方能所得。

  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清*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正确的学*态度。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不但要学*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第八章:讲的是在*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贫图不义之财。

  第九章:讲的是要学*别人好的地方,借鉴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告诉我们时光飞快流逝,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十二章: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第二课时

  第一阶段:学情诊断

  1、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学到了很多学*态度、学*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此外,《论语》是处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它。

  2、准确翻译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3)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检查课文的背诵情况。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试按学*方法、学*态度、品德修养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分类。

  1、学*方法:

  (1)学而时*之。

  (2)温故而知新。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2、学*态度: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品德修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乎吾身。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通过本文的学*,你能救本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吗?

  1、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含蓄隽永。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意思的表达却不乏一定的深度,值得推敲斟酌学*。

  (2)《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寥寥数语中,蕴含着一个为人师者的胸襟、风范,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个师者的拳拳育人之心。

  2、影响:

  《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言*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论语十二章教案11

  一、文本分析: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十二章的内容,就可以发现新版突出了一个主题,就是表现了对高尚生命的追求。以第一章为例,这是《论语》的首章,也是编选《论语》者不会缺少的一章。这一章从表面上来看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学*的方法、交友的原则及与人交往的态度。但实际上,这一句都是在围绕追求高尚的品德这一个主题而言的。唯有品德高尚者,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中庸》中引用孔子之言曰:“正己而无求于人则不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就是对这句话的进一步阐释。那么如何“正己”呢?这需要时时警惕,事事用心,无时不心存敬畏之心,也就是《中庸》中所言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没有比幽暗之中更为显著的,没有比细微之处更为明显的,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谨慎啊)要做到时时警惕,自然要“学而时*之”,此处的“时”,朱熹释为“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而程颐释为“重*也”,均强调了学*不可中断。而“有朋自远方来”则表现了这种追求的影响力,正如朱熹所言“自远方来,则*者可知”。

  清刘宝楠的《正义》中明确指出“朋”指同门,并引用《中庸》“诚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由此可见,追求高尚的品德,不仅是指对自身品德的修炼,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品德来影响他人,这才是儒家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分析这一章,我们就可以发现孔子所强调的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及围绕这一追求所展现的方法与态度和对他人的影响。这一主题同样也在其它各章体现了出来——以往我们将之作为学*方法阐述的内容均不能单纯地视作对知识的学*,更应体现为对高尚品德的追求方法,而孔子对自身经历的叙述,对颜回的赞颂则体现出了高尚品德在现实中的表现,孔子还通过自身的感受体现了高尚品德带给人的自豪感。以此为纲,不仅可以把这十二章联系为一个整体,也可以与前面几篇课文相呼应——如果说前面几篇文章表现了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认识到了不同一般的学*收获,那么这一篇则表现了生活中最高尚的追求,是学*的最高目标。《论语》中所体现出的中国士人所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以及在追求的过程中至死不易的信念。

  学*本文,应遵循化难为易,由浅入深的原则,在起始阶段无需将“而”“之”“于”“其”等文言虚词的含义讲得抽象而难懂,学生可以翻译,了解区别就可以了。而对于文意的理解,可以通过老师穿插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同样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讲相关的故事,让他们在具体的内容中了解文章的内容。至于文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无需讲得过深,从字型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能够释读全文就可以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结合注释、分析字形、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义。

  2、通过结合事例、编讲故事把握各章所蕴含哲理。

  3、通过结合背景,历史事例感受孔子的精神力量。

  三、教学准备:

  参考书目:《论语》、《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家语》

  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孔子的材料。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故事导入,化深为浅)

  公元前480年,在鲁国按例举行了一次春天的狩猎,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猎到了一头异兽,无人能识。于是人们自然就想到去请教以博学多识著称的孔子,没想到孔子见到这头已死的异兽时竟然流下了眼泪。他说,这是麒麟啊,这原本是在太*盛世出现的异兽,怎能出现在这样的乱世之中,并且惨死在猎人之手呢?于是,他唱起了一首悲伤的歌曲:“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这首被后世称为《获麟歌》的歌曲充满了悲凉之情。那么,孔子为何会对这头麒麟的死如此悲伤?他究竟在悲叹谁的命运呢?就请大家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孔子。(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发言)

  孔子自己就是这头麒麟的化身,生非其时,一生屡遭打击,从没有获得过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一年后,孔子预感到自己死期将至,望着远道而来的学生子贡,他又咏叹出一首辞世之歌:“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孔子预言了自己的死亡,也在总结自己一生坎坷的命运。七天后,孔子去世了。他的学生们都为他守墓三年,然后痛哭尽礼而去,唯有子贡守了整整六年方才离去。孔子去世后,曾经涌现过一股否定孔子的声浪,子贡奋力为老师辩护,维护了老师的名誉。孔子的声名不仅令他的学生们钦佩,直到今天依然在影响着世界。西方曾经评选过世界十大哲学家,孔子名列榜首。曾有西方哲学家说过21世纪是儒家文明的世纪。

  如果我们细考孔子的一生,会发现他的一生无权无势,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过治理国家之权。可是,当时那些权势煊赫的贵族王公们都为历史所淹没,他们的名声早已被人遗忘,但孔子的思想至今依然对世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他的家族至今传承不绝。那么,孔子身上究竟有什么魅力可以令他成为后世敬仰的万世师表?今天我们学*的《论语》十二章,只表现了孔子思想的一个小小片断,但管中窥豹,我们也可以从中去感受这位伟大哲人的思想印记。

  2、简介《论语》(整体把握语言特点,明确学*目标)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们以及学生的学生们的课堂笔记,不过也可以称得上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课堂笔记,有一个数据称这部书在全世界的印刷数量仅次于《圣经》,而我们熟悉的成语大都源于古书,《论语》被称为出现成语最多的书。这部书主要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其核心就是孔子所倡导的理想的人生目标——“仁”,这也是中国历代正直的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我们今天学*这篇课文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探究一下十二章表现了孔子所倡导的人格修养有哪些具体内容,他的治学态度与处世方法各是什么?这些内容又是如何体现出“仁”的内涵。

  3、初读课文,疏通文义。

  学*方法:

  (1) 配合音乐,读出古文韵味。

  (2) 结合注释,自学各章的大意,圈出各章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

  (3) 将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及自己无法理解的词语标注出来并提出。(通过板书或投影展示出来)

  提示:

  (1) “乎”“矣”“哉”“也”“夫”均为语气词。“乎”,一般在问句结尾,或反问、或疑问,根据上下文而定。“矣”“哉”“也”不翻译,“也”的用法与《咏雪》一课中“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不同。“焉”有时也可以作为语气词,它的用法则不同,在书上已经有解释了。

  (2) “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一样,都是代词,所代内容根据文本而定。“学而时*之(代学*的内容)”,“知之者不如好之(代学问和事业)者”,“曲肱而枕之(代胳膊)”,“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优点),其不善者而改之(代缺点)”。

  (3) “而”“其”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也有不同的解释,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含义而定,这个字出现的较多,因此我们放在文中解释。

  (4) 圈出三类字:通假字,如“说”“有”。语义与用法与今天有所区别的字,如“传”“故”“新”“乐”“饭”以及需要我们重点理解的字。(要求学生解读)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心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4、理解文意。

  学*方法:

  (1) 以关键字为核心,结合字型理解含义。

  (2) 结合具体故事,深入浅出,理解各章含义。

  (3) 结合自己生活,通过自编故事,说出自己对各章的理解。

  (4) 以首章为核心,围绕首章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孔子的人格修养,具体的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提示:

  (1) “学而时*之”一章中,前两个反问句强调了什么内容?(自己的快乐)而最后一个问句说明这种快乐是一种高尚的快乐。那他为什么而快乐呢?我们先来第一句。这一句中“而”字需要翻译吗?这里的“而”仅仅表示“学”与“时*”两个词组之间有一个先后顺序。看甲骨文中的“学”,形状象几个人在建造房屋。建造房屋除了要模仿别人的行为,还需要什么?(思考房屋的结构,地基等等内容)也就是说,学*需要领悟其中的精神。房屋是大家的栖身之所,因此古人如此造字,表现了“学”的重要性。领悟了新的精神就够了吗?在甲骨文中“*”写成在太阳之上鸟飞翔的样子。鸟要学会飞翔,不能停止,“*”强调了什么?(反复练*钻研),因此翻译成了“复*”。为什么这一内容需要按时复*,不能一刻懈怠呢?(因为这不仅仅是普通的知识,而是对道德的追求,这是不能松懈的。)

  补充材料: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启发学生保全自己的肢体很难,保全自己的人生追求也是很难的。

  (2) “有朋自远方来”。为什么这些人会从远方而来?从甲骨文来,“朋”的原意是指货币的`单位,两串钱为一朋,缺一不可,说明两者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亲密无间)“友”为两只手,也可以理解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也就是做生意。而做生意最根本的原则是什么?(诚信)因此,“朋”说明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与孔子之间是互相信任并且亲密无间的。那么他们为什么会信任孔子呢?“朋”的另一种解释是“凤凰”,凤凰一出现,百鸟就会追随它飞翔,为什么?(物以类聚)。孔子就是“凤凰”,这些人因为有着共同的追求,因此都愿意追随他。大家说,这些人是什么人呢?(孔子的学生们)

  补充材料:孔子周游列国时,屡遭打击,他的学生虽然也有过怨言,但没有一个人离开他。孔子也很欣慰,不时地赞赏过他的这些学生们。

  (3) “人不知而不愠”。这里的“而”需要翻译为“却”,语义发生了转折。他为什么不生气呢?因为他的追求与普通人不同,他追求的是什么?(最高的道德)只要他不丧失这一道德,他就不会生气,也唯有具备高级道德修养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补充材料:孔子曾经在陈蔡之间被围七天,没有粮食吃,跟随的人都饿得站不起来了,但孔子却还在弹琴唱歌。面对弟子的质疑,孔子说出了一番堂堂正正的言论:“君子达(通)于道之谓达(得志),穷于道之谓穷(困顿)。今丘也拘(坚守)仁义之道,以(因为)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改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因此)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厄(灾难),于丘其幸乎!”这番话之前从没有人说过,之后就成为了中国正直的知识分子的行为准则,被他们用各种方式实践着。而这些人也构成了中国的脊梁。

  (4) 这一章分成三段话,表面上看讲了学*方法,交友原则和个人修养,但核心却只有一个,是什么?(表达对道德的追求)这是修养人格的最重要内容,这一修养使孔子的人格完善,并且能够影响远人。孔子如何修养自己的人格?(永不松懈)这是人格修养的基础,那么,孔子及他的学生们又围绕这一点补充了哪些原则呢?(学生列举相关语句,老师指出其中的关键字含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而,语义很虚的转折,可不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随。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旧的知识。新,新的见解。可以,可以凭借。为,成为。而,表示先后关系,可不译,也可译为“就”。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表转折,“却”。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其中。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切,恳切。*,当前。其,这。而,表并列,可以译为“并且”。

  (5) “三省吾身”一句中,甲骨文中的“省”的主体是一只眼睛,而一个箭头直射眼睛,说明什么?(要注意观察自己)看清别人的弱点容易,但看清自己的弱点就不容易了,所以需要多次反省。曾子所反省的内容与前面孔子所说的内容有什么相同?(强调了对别人、对朋友要讲诚信,学*的知识要反复复*)“传”字在甲骨文中的本字就是两个人传递一个东西,这个东西被密封了起来,说明非常重要。这个字本来指传递信件,也可以引申为重要的物品。因此,必须不能遗失,就需要人们手把手传递,少了一个人都传递不到目的地。同样,我们的学*也要按时,不能有一天懈怠。“温故而知新”一章中,“故”指旧的知识,“新”指新的理解与体会,为什么温*旧知就会得到新体会呢?我们看“新”的甲骨文,指砍掉树木的旁枝,以便它长出新枝来。学*也同样如此,我们对旧知识,要如同给大树修枝一样来整理它,就会发现了规律,新知识也会如树木般长出新枝来。“为”的甲骨文,是指用手牵大象的鼻子,使大象成为驯服的家畜。同样,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我们也可以成为老师,主动地获取新的知识。“思”字从篆文来看,是由头与心组合而成的,在古人看来,头与心均能诞生思想,是什么可以自头脑至心,贯穿不绝呢?(人的想法)“罔”就是陷阱,从篆文来看,人陷在罗网之中,没有一个缺口可以使自己逃出去,因此光学*不思考学*的意义,只能让自己被大量的知识缠绕起来,无法挣脱。“殆”的篆文指一个人站在了高台之上,四周无依无靠,那你说会有什么感觉?(恐惧)因此文中解释为有害的。一个人总是胡思乱想,就会有许多害处。“善”的篆文由“羊”与“言”组成,原意是指吉祥,这里就是指人的优点好处。子夏的话与上文有什么联系?(补充说明了学*的内容应广博,学*的态度应诚实,还要多提问,多思考,是学*的基础)(学生活动:根据自身经历,说小故事解读这些内容)

  补充材料:

  孔子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子学*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演奏的技巧,可以学*新的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意境、志趣啊。”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乐曲的意境、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乐曲的作者啊。”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欣喜陶然,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的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连行两次拜礼,恭敬的说:“老师说这乐曲就叫做《文王操》啊。”

  (6) 孔子因得贤材而教而感到快乐,那么文中又是如何表现孔子对学生们的具体评价,并且如何表现孔子在追求道德过程中的快乐的?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其,这。乐,乐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曲,弯曲。其,这。

  (7) 在这几句中,“乐”字反复出现。我们看甲骨文与篆文中的“乐”,均是表现了乐器。音乐需要声音纯正,需要音符和谐,这样才能给人带来持续的乐趣。那这一特点如何体现在这几句话中呢?(颜回“不改其乐”,孔子视富贵如浮云,均是因为他们的立身纯正,因此他们的生活尽管穷困,但却是和谐的。其根本原因就是孔子把追求道德作为自己的乐趣,他坚信这种道德必然实现,因此即使生活穷困也不会后悔。)

  补充材料:

  孔子知道大家心里不高兴,问子路说:“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我的道不对吗?我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步呢?”子路说:“也许我们还不够仁吧?人们不能相信我们;也许我们还不够有智慧吧?人们不肯去推行我们的道。”孔子说:“是这样的吗?由,如果仁者一定会让人相信,怎么会有伯夷、叔齐?如果智者的道一定会得到推行,怎么会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去了,孔子让子贡(端木赐)进来,问子贡说:“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我的道不对吗?我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步呢?”子贡说:“夫子的道至大,所以天下不能容。夫子为何不稍加贬损呢?”孔子说:“赐,良农能种植谷物却不一定能收获谷物,良工的技艺高明却不一定能顺应物理。君子能修其道,却不一定能为世俗所容。现在呢,你不求修道而求为世所容。赐,你的志向并不远大呀!”子贡出来了,孔子让颜回进去,问颜回说:“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我的道不对吗?我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步呢?”颜回说:“夫子的道至大,所以天下不能容。虽然这样,夫子推行您的道就是了,天下不容,又有什么关系呢?不容然后见君子。道之不修,是我的耻辱;道已大修而不为天下所用,那是诸侯的耻辱啊。天下不容,又有什么关系呢?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笑着说:“不错啊,颜家的孩子!假如你有很多钱的话,我可以给你做管家呀。”

  (8) 孔子面对别人的不理解不会生气,那他就不会难过吗?面对重重打击,他又是如何坚守自己的志向?(列举相关语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夺,夺取。

  (9) “逝”字的偏旁一般解读为拾阶而上,但我从这句话同样产生了联想,可以比作流水,走过的道路是不能回头的,因此我们要珍惜这随时而逝的时光。孔子的晚年也曾经感叹,说如果自己五十岁就学*《易》,则可以终身无大过了。五十岁已是“知天命”的年龄,孔子还在学*,可见他对时间的珍惜,他要抓紧一切时间去学*。“夺”字的古文写作鸟儿从手中飞走,鸟儿是有生命的,就带有冲破的意义了。换而言之,“夺”字所表现的是指用强力夺取。这种力量大到可以从千军万马中夺取统帅,但却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意志。可见,孔子对自己理想的坚守与无所畏惧。

  补充材料:

  在宋国时,宋国大夫桓魋欲杀孔子。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表现出了一种大勇。

  5、体会精神(归纳上文所学内容,总结感受)

  (1) 在我们学*了上述的内容之后,大家总结一下孔子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的具体内容。(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提示:

  人格修养:永不松懈,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时刻关注身边的人与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治学态度:善学善思,时时温*旧知

  处世方法:坚守自己的信念,绝不因暴力或穷困或改变。

  (2) 你认为孔子身上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为什么?(可结合具体的故事来说)

  (3) 总结:孔子真正的魅力源于他高尚的人格以及坚韧的个性,他坚守理想,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中国一代又一代人,他的弟子们在他去世后定居在他的墓地周围,后人们也因此将他视为“万世师表”。我们学*这篇文章,最重要的就是感受他伟大的精神力量。

论语十二章教案12

  精彩开篇词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论语》即是其中一部,这部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著作,对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孔子及《论语》。

  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理解并运用《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的胸怀,提高处事的能力。

  4.联系自身学*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态度,改进学*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论语》被誉为“中国的圣经”,古有宋朝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盛名,今有遍地开花的“孔子学院”之盛势。孔老先生的《论语》到底蕴藏着多么强大的力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论语》中的一些精华,以期你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二、自学指导(一)——预*与交流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论语(lún)说(yuè)愠(yùn)三省(xǐng)曾(zēng)子传(chuán)不*乎

  逾(yú)罔(wǎng)殆(dài)一箪食(dān)曲肱(gōng)笃志(dǔ)

  2.文体知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3.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思想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交流点拨】提示:(1)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3)把握重读和轻读。(4)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第一章,强化解读文意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交流点拨】

  “单”变“双”。如:学——学*朋——朋友乐——快乐

  温——温*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其他章节的意思,将不懂之处圈出来。

  (二)疏通文意

  1.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子曰(先生,指孔子)

  (2)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3)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诚信)

  (5)传不*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6)不逾矩(越过,超过)

  (7)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8)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9)人不堪其忧(忍受)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欢,爱好)

  (11)饭疏食饮水(吃)

  (12)曲肱而枕之(胳膊)

  (1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斯:这,指河水;舍:舍弃)

  (14)匹夫不可夺志也(改变)

  (15)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2.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2)吾十有五(“有”同“又”)

  3.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之(名词作状语,时常)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旧的知识”“新的理解”)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乐趣)

  (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4.古今异义

  (1)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2)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3)三人行(古义: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每天;今义:日子。)

  5.一词多义

  ①学而时*之(表顺承)

  ②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③为人谋而不忠乎(表转折)

  ④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转折)

  ⑤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顺承)

  ⑥温故而知新(表顺承)

  ⑦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

  ⑧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

  ⑨不义而富且贵(表顺承)

  ⑩切问而*思(表顺承)

  ①为人谋而不忠(替)

  ②可以为师矣(做)

  6.语气词

  (1)传不*乎(相当于“吗”)

  (2)可以为师矣(相当于“了”)

论语十二章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关于学*方法与学*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相关知识以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重点、难点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

  2.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词语如“而”、“之”等

  3.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三、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四、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其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山东的曲阜的孔府是我国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宫殿建筑,也是著名的旅游名胜。

  五、《论语》概述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1、体式归纳起来有:

  (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2、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旧注本有《论语注疏》(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

  六、创作背景

  《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初所传的《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失传。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东汉郑玄就鲁论篇章,参考齐论,为之作注,今亦残佚。魏时的何晏集汉儒以来的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最早的《论语》注本。

  七、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自渎:学生自读课文。

  感知、讨论:本文的内容包括学*的哪些方面?

  本文主要包括学*的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

  2.课文讲解

  (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并时常温*,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这是孔子所提倡的学*方法:要学*与思相结合。启示:只学*却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却不学*,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3.《论语》散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言*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八、归纳总结

  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yuè。

  一词多义

  1、而:学而时*之(顺接连词,可译为“然后”)

  学而不思则罔(转折连词,可译为“却、但是”)

  博学而笃志(并列连词,可译为“而且”)

  2、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知道)

  3、为:为人谋而不忠乎(给,替)可以为师矣(当,做)

  词类活用

  学而时*之

  (二)、学*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三)、学*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四)、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九、课堂小结

  本文的内容围绕着孔子的言谈举止,向我们展示了其形象、性格、思想观点和态度,通过学*本文我们能够准确的背诵和翻译本文,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常识,理解了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十、课下作业

  默写全文、做相关的练*题

论语十二章教案14

  【教学目标】:

  1、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

  3、当堂背诵,积累成语警句。

  4、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

  5、培养正确的学*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

  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 。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请诊断

  1.教师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的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方法、学*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初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行、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悦乎(yuè) 传不*乎 (chuán)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hào)

  3.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公认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副其实;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山东曲阜的孔府是我国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宫殿建筑,也是著名的旅游名胜。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听录音,要注意听准生字的读音。然后学生自主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参考: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时常去温*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是君子(的所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过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孔子说:“在温*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贫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他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起胳膊当枕头,快乐也在其中了。非道义手段得到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的。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孔子在河岸上感叹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他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而记得牢固,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小组内合作研讨,概括每一章所讲的内容。

  参考:第一章:第一句讲学*方法。第二句讲学*乐趣。第三句讲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温*,(知识)方能牢固,学*之乐;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第二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之本。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讨论学*方法,说明了温*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讨论正确的学*方法,阐述学*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第六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颜回清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正确的学*态度。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不但要学*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第八章:讲的是在*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贪图不义之财。

  第九章:讲的是要学*别人好的地方,借鉴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告诉我们时光飞快流逝,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十二章:一个人,要有大志,好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第四阶段:检测小结

  试背全文,比比看谁背的最准确。

  背诵过程中要注意停顿,不抢不拖,不加字,不吞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请诊断

  1.教师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学到了很多学*态度、学*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此外,《论语》是出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它。

  2.准确翻译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3)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3.检查课文的背诵情况。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试按学*方法、学*态度、品德修养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分类。

  1.学*方法:

  (1)学而时*之。

  (2)温故而知新。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2.学*态度: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品德修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通过本文的学*,你能就本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吗?

  1.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含蓄隽永。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就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意思的表达却不乏一定的深度,值得推敲斟酌学*。

  (2)《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寥寥数语中,蕴含着一个为人师者的胸襟、风范,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个师者的拳拳育人之心。

  2.影响:

  《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言*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第四阶段:检测小结

  检查课文的背诵和全文的翻译、注释等,要求做到掌握干净、牢固。

  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1)学而时*之。

  (2)温故而知新。

  学*方法:(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态度:(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

  品德修养:(3)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 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鉴赏品析

  句子赏析

  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赏析:“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方法。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赏析:孔子认为,在学*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是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3.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赏析:这句话写出了孔子淡薄的心境,以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情怀。

  写法赏析

  语言简练,用意深远。

  课文共选取了十二章,又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学*方法,学*态度和个人修养。这些是从《论语》中节选出的格言警句,每一章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

  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的本领。

  (一)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由于学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时阅读书籍、报刊、杂志等较少,这就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本人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现有书籍,有选择的向他们推荐一些书籍,尽力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以提高他们阅读理解的能力。而在课堂上,注意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后回答问题,并适当地引导,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后,学生的知识面不但扩大了,而且阅读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二)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提高。

  本校的学生由于一些原因,口头表达能力较差。为了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本人在课堂上,多注意让一些羞于开口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先用一些简单的容易回答的问题,通过耐心引导其回答,并加以肯定、表扬,从中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他们的信心。

  *时,还注意指定一些简短的文章给他们朗读,并且在班里举行一些朗读比赛,奖励小礼品,以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从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们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提高,这不但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在学校开展的朗诵比赛中,本班学生多人参加并且都获得了不错的名次。这反过来又刺激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三)学生写作能力有所提高。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每周都会布置一个作文,并进行批改。在批改时充分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并且在班上公开表扬,让学生尝试到一点成就感,最终调动其写作的积极性。

  (四)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科目的兴趣。

  在吸收他人经验及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尽力改变以往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填充式教学方法,按照新课程标准,在课堂上通过设计一些与学生实际相贴*的问题,以启发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做到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装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状态,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接受知识并适当地及时地鼓励、表扬学生的表现,肯定他们的回答,让他们从回答问题中树立信心。

  还通过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与现实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分组探讨。这不但刺激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在探讨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完成教师的教学目标,而且还让他们从中体会到一种团队合作精神,集体的凝聚力,从而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了他们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注意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语文的信心。

  由于本地区学生受闽南音的影响,对语文的学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待语文科目较不重视,要让学生树立信心,只有多抓学生的优点,让他们意识到有人关注他们,有人在乎他。当然这种做法收效甚微,但我还是要关注他们,毕竟他们也是班级中的一员,在学*中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为我们的教育理论中有一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所以我不能放弃每一位同学。

论语十二章教案15

  【学*目标】

  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

  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二

  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学*其中的精华。

  二、预*检测

  1、复述孔子及《论语》的相关常识要点。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朗读选文。

  三、研*文本。

  (一)自主学*

  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选文,在课本上标注重要词语,并针对选文的内容作批注。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二)合作解疑

  1、请在小组内交流学*成果,以段落为单位,逐词解释,口头翻译,每人主讲一段。

  2、请提交自主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讨论探究,尝试解决。

  3、仍未达成一致的疑难问题,由提交者统一在全员解疑环节提交求解。

  【参考译文】

  第一章:孔子说:“君子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第二章: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第三章: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第四章: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第五章: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六章: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第七章: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第八章: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第九章: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第十章: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第十一章: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第十二章: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三)全员解疑

  由各小组提出疑问,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巩固

  二、文本探究

  1、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1)小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

  【明确】

  一、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二、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三、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四、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五、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六、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七、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八、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地”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如若半途而废,只会前功尽弃,留下终身遗憾。

  九、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它们是君子的基本品质。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

  十、孔子阐述了对“仁”的内涵的理解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仁”的。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

  十一、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十二、孔子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在《论语》中,孔子不仅多次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多次强调《诗经》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诲弟子要学《诗》。在这里,孔子再次向弟子提出学《诗》的重要意义。学《诗》至少有上面所列举的六种好处,因而孔子特别强调要好好学*。

  2、请结合现实说说学*选文得到的启示。

  【提示】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谈个人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

  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7、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8、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三、整理总结

  四、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检测。


论语十二章教案优选【10】篇(扩展3)

——《论语》十二章教案实用五篇

  《论语》十二章教案 1

  【教学目标】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学*文言文的方法。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联系自身的学*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涵。

  背诵课文,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论语》是就其中的一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文化经典,一起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2.首先,请看我们这一节课的学*目标: ⑴诵读,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学*文言文的方法。 ⑵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联系自身的学*和生活,说说其中倡导的“为学之道”“修身之理”。 】

  ⑶了解《论语》在历史上的价值,热爱我们的民族经典文化。

  二、了解作家作品

  1. 文体知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论语》多采用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写法比较灵活。还有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2.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论语》。注意,读准字音。

  三、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 论语(lún) 说(yuè) 愠(yùn) 三省(xǐng) 曾(zēng)子 传(chuán)不*乎 逾(yú) 罔(wǎng) 殆(dài) 一箪食(dān) 曲肱(gōng) 笃志(dǔ)

  2.读出味道

  温馨提示:(1)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3)把握重读和轻读。(4)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3.指名读,正音。

  4.配古典音乐读。

  四、探究学*,疏通文意

  1.回顾学*文言文的方法:

  (1)一字一词,逐词展开。

  (2)根据语境,组词猜词。

  (3)结合注释,记词说意。

  (4)知词顺义,不要反推。

  (5)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6)调整句序,添词成句。

  2.用这些学*文言文的方法,结合注释,把握重点字词,理解前六章论语的意思。

  3.同桌合作翻译。

  4.提出疑问,一起来探讨交流。

  5.掌握和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五、结合自身经历说感受

  1.这里面有关于学*方法的,有关于学*态度的,还有修身养性的,请你说说哪些是学*方法和态度?哪些是修身养性?

  2.在《论语》中,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应该如何学*,如何修身,这是“为学之道”“修身之法”。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文士诗人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我们现代的中学生来说,同样也有着现实的意义。请你联系自己的学*和生活的经历,说说哪一则论语对你有启发?

  3.放到语言环境当中,灵活运用:

  ⑴张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应该“ 。”

  ⑵“上合**会”在郑州召开。迎接各国领导人的到来时,我们想说:“ , ?”】

  六、小结,背诵

  同学们,《论语》不仅作为一种行为导向,更作为一种精神,融入了世代中国人的血脉,随着时代跳动的脉搏,不息地流淌。现在,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一起来诵读经典吧!

  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为学之道

  修身之法

  第二课时

  一、温故而知新

  1.背诵上一课时学*的《论语》前六章。

  2.指名翻译《论语》前六章。

  二、学*《论语》后六章

  1.自由朗读,注意停顿节奏,读出文言文的古风古韵。

  2.用上一课学*文言文的方法,结合注释,把握重点字词,理解前六章论语的意思。

  3.同桌合作翻译。

  4.提出疑问,一起来探讨交流。

  第七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第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第十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 日夜不停。”

  第十一章: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5.掌握和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三、分类,归纳总结

  1.学*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2.学*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四、《论语》散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言*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五、课堂小结

  本文的内容围绕着孔子的言谈举止,向我们展示了其形象、性格、思想观点和态度,通过学*本文我们能够准确的背诵和翻译本文,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常识,理解了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六、课下作业

  默写全文、做相关的练*题。

  《论语》十二章教案 2

  第一课时

  【学*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学*重难点】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2、学*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方法、学*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自主预*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单”变“双”。如:学--学*、乐--快乐、温--温*、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

  ②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旧的知识”、“新的理解”)

  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⑤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3)古今异义

  ①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②三人行(古义:表示概数,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

  乐不亦乐乎(高兴)

  回也不改其乐(乐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

  2、重点句子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明确: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明确:只学*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而不学*,就会疲倦而无所得。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明确: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不好的地方就对照自己加以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明确: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淌。”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明确:广泛地学*,坚守自己的志向,遇到不明白的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三)整体感知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方法,第二、三句讲修身做人。

  第二章:讨论学*方法,说明了温*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三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第四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五章:阐述学*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的重要性,学*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的兴趣。

  第八章:讲的是在*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贪图不义之财。

  第九章:前两句讲正确的学*态度: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后两句讲的是要学*别人好的地方,对照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说明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前两句将正确的学*态度。即使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也不可以被轻易改变。

  第十二章: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三、板书设计

  重要字词

  重点句子

  每章要点理解内容--掌握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第二课时

  【学*目标】

  1、解读各则语录并进行分类,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

  2、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

  3、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态度,改进学*方法。

  【学*重难点】

  1、解读各则语录并进行分类,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重点)

  2、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态度,改进学*方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中学到了很多学*态度、学*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此外,《论语》是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本课。

  二、教学新课

  1、文章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分别讲了学*态度、学*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态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方法: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传不*乎?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品德修养: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④子曰:“贤哉回也……”

  ⑤饭疏食,饮水……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2、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疲倦而无所得。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三、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学*方法 勤于复*

  学思结合

  学*态度以学为乐

  诚实谦虚

  珍惜时间

  修身做人宽厚仁义

  坚贞守节学*是为了更好地做人

  四、拓展提升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的?

  生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生丙:我不太赞同以上二位的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它为我们的学*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论语》十二章教案 3

  一、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升入初中后第二次学*文言文。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文言文的学*对他们来说会显得枯燥无趣,甚至感到反感和恐惧,学*兴趣较低。教学时要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消除反感、恐惧的心理,逐步喜爱阅读文言文。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为今后的文言文学*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语文常识

  (1)了解孔子的生*简介。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

  2.语言:

  (1)理解并积累重要的词语。

  (2)理解并翻译文中重要的词句。

  3.阅读:

  反复诵读,背诵前六章。

  4.价值观:

  理解本文的表达效果,联系生活实际,端正人生态度,改进学*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并掌握《论语》相关文学常识

  2.积累重要的文言词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

  3.理解《论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现实意义,体会其中的“为学之道”,使学生学有所用,在今后的学*中端正态度,改进方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朗读、品读和诵读,品味文章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

  2.合作探究法。鼓励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并通过查字典、参考其他资料等方法,自主阅读,在合作中探究并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论语》相关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背诵前六章。

  3.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提高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端正人生态度,改进学*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千百年后的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走进其中的一部分,研读《<论语>十二章》。(板书标题)

  (二)问题探讨1:文学常识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其内容和影响的相关文学常识需要掌握。

  【要点】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在实现政治理想的过程中屡屡受挫,最终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孔子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三)问题探讨2:诵读入境

  理解文言,首先要读准文言。配合音乐,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古文韵味。

  【要点】

  1.结合注释,自学前六章的大意,圈出各章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

  2.将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及自己无法理解的词语标注出来并提出。(通过板书或投影展示出来)

  提示:

  (1)“乎”“矣”“哉”“也”“夫”均为语气词。“乎”,一般在问句结尾,或反问、或疑问,根据上下文而定。“矣”“哉”“也”不翻译,“也”的用法与《咏雪》一课中“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不同。“焉”有时也可以作为语气词,它的用法则不同,在书上已经有解释了。

  (2)“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一样,都是代词,所代内容根据文本而定。“学而时*之(代学*的内容)”,“知之者不如好之(代学问和事业)者”,“曲肱而枕之(代胳膊)”,“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优点),其不善者而改之(代缺点)”。

  (3)“而”“其”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也有不同的解释,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含义而定,这个字出现的较多,因此我们放在文中解释。

  (4)圈出三类字:通假字,如“说”“有”。古今异义字,语义与用法与今天有所区别的字,如“传”“故”“新”“乐”“饭”以及需要我们重点理解的字。

  (四)问题探究3:结合注释,疏通前六则文意

  【要点】

  1.子曰:“学而时*①之,不亦说②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④乎?”(《学而》)

  注释:①时*:按一定的时间复*。时,按时。②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乎,语气词。说,通“悦”,愉快。③愠(yùn):生气,发怒。⑥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理解:第一句讲的是学*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

  2.曾子曰:“吾日①三省②吾身:为③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⑤不*乎?”(《学而》)

  注释:①日,每天。②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③为,替。④信:诚信。⑤传(chuán):传授,老师传授的知识。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过了?”

  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为政》)

  注释:①十有(yòu)五:指15岁。“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②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③惑:迷惑,疑惑。④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⑥逾(yú):越过,超过。⑦矩(jú):法度。

  翻译: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时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矩。

  理解: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渐提高的过程。他认为人的道德修养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和锻炼。在这个过程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4.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为政》)

  注释:①温故而知新:温*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翻译:孔子说:温*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学*方法)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为政》)

  注释:①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②殆(dài),疑惑。

  翻译:孔子说:“只学*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就会有害。”(学*方法)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①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②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注释:①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②堪:忍受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个人修养)

  六、课时作业

  复*、背诵、默写并翻译前六章

  第二课时

  一、课时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背诵后六章。

  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提高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端正学*态度,改进学*方法。

  二、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这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论语》第七到第十二章。

  (二)问题探讨1:诵读入境

  理解文言,首先要读准文言。配合音乐,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古文韵味。

  【要点】

  1.结合注释,自学后六章的大意,圈出各章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

  2.将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及自己无法理解的词语标注出来并提出。(通过板书或投影展示出来)

  (三)问题探讨2:结合注释,疏通后六则文意

  【要点】

  7.子曰:“知①之②者不如好③之者,好之者不如乐④之者。”(《雍也》)

  注释:①知:懂得、了解②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③好(hào):喜欢,爱好。④乐(lè):以…为乐趣。

  翻译:孔子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理解:这里,孔子强调了兴趣对于学*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

  8.子曰:“饭疏食饮水①,曲肱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③我如浮云。”(《述而》)

  注释:①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指热水。②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③于:对,对于。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理解: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①。择其善者②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注释:①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②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学*态度)

  10.子在川①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子罕》)

  注释:①川:河,河流。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这,指河水。舍,舍弃。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子罕》)

  注释:①三军:军队的通称。古制,12500为一军。②匹夫:*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民百姓。

  翻译: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却也不可以夺去他的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①志,切问而*思②,仁③在其中矣。”(《子张》)

  注释:①笃(dǔ):坚定。②切问而*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情。③仁:仁德。

  翻译:子夏说:“广泛地学*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四)问题探究3:梳理所学

  《论语》语言精警生动,充满智慧,格言警句,美不胜收。十二章中,哪几句是讲学*方法?哪几句是讲学*态度?又有哪些语句是讲个人修养?

  【要点】

  学*方法: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五)问题探究4:《论语》现实意义

  《<论语>十二章》中所蕴含了哪些深刻哲理和现实意义?对我们今后的学*和生活能够产生哪些影响?

  【要点】

  人格修养:永不松懈,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时刻关注身边的人与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治学态度:善学善思,时时温*旧知

  处世方法:坚守自己的信念,绝不因暴力或穷困或改变。

  (六)课时作业

  1.背诵《论语》十二章。

  2.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论语》十二章教案 4

  【教学目标】

  1.在对课文内容进行归类的基础上,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概况课文所选内容中孔子谈到的学*方法及态度,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思想观点。

  2.联系自身,说说对文中有关“学*之道”以及个人修养论述的理解。

  3.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探究《论语》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联系实际理解《论语》的思想内容及现实意义,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方法】引导法和讲授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但你们知道吗?孔子生非其时,一生屡遭打击,从没有获得过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如果我们细考孔子的一生,会发现他的一生无权无势,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过治理国家之权。但那些声名显赫的王公贵族们早已在历史的长空中灰飞烟灭,而孔子留下的那些宝贵思想直至今天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为他守丧三年方才洒泪而去,而子贡则整整为他守丧六年。孔子到底有怎样的人格魅力,使得人们对他这样崇敬景仰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孔子,走*他的《论语》,来探寻其深邃的思想内涵。

  出示任务:对《论语》十二章课文内容的简单回顾。

  (二)再读课文,迁移阐发

  出示任务:

  1.在上节课学*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概括所选的这几则语录中孔子谈到的学*方法及态度,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思想观点。

  反馈指导:注意语言的简洁准确。

  2.结合自身在学*方法和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适合自己的学*方法态度,并谈谈你对“学*之道”的理解。

  反馈指导:注意与自身实际相联系

  3.围绕课文中阐述关于修身的章节,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谈谈对这些词的理解,并讨论这些关于修身的论述在今天是否有其现实意义?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反馈指导:理解词语含义与探究现实意义相结合

  (三)延读《论语》,拓展提升

  出示任务:

  1.教师出示几个《论语》中的小故事,并引出相关语句或章节,安排学生分组探究这些语句或章节的思想内容。

  2.结合对本课的学*,你认为孔子身上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今天我们读《论语》有什么现实意义?

  反馈指导:将本课所学内容结合到探究中

  (四)诵读课文,情蕴其中

  带有感情地齐声诵读课文,注意读出音韵美,并在诵读中进一步品悟课文内容,同时感受古代典籍的无穷魅力。

  (五)小结与作业

  小结:《论语》完整而充分地反映了被我们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的为政以德、仁者爱人的政治思想,诚信处事、智慧生存的人道思想,有教无类、启发诱导的教育思想等等。所有牵涉到人类生存与社会安定的各个方面都有深刻和卓有成就的论述,堪称人生的百科全书。虽然有些篇章仅仅是只言片语,但却精辟微妙,发人深省。虽历经两千多年,今天读来仍激荡着我们的胸怀,启迪着我们的智慧,给予我们丰厚的人生营养。

  作业:1.课后自主阅读《论语》,将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摘抄下来,并且说说对它们的理解。

  2.《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后生可畏”“当仁不让”等。你还知道哪些?课文搜集积累,与同学分享。

  《论语》十二章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学*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2】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体会蕴含的深刻道理。

  2、过程与方法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自己的学*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态度,改进学*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语录蕴含的深刻道理,培养以学致用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诵读、讨论等。

  四、教学用具

  课文录音、多媒体课件等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方法、学*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己介绍对孔子了解情况,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孔子相关资料。

  2、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强调读音和节奏。【教师巡回指导,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停顿等,初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明确: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强调:文言实词“单”变“双”。如:学―学*,乐―快乐,温―温*,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等。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1.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3.古今异义

  (1)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2)三人行(古义:表示概数,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

  乐不亦乐乎(高兴);

  回也不改其乐(乐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快乐);

  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比);

  于我如浮云(像);

  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得到,懂得);

  而学而时*之(连词,表并列,而且);

  三十而立(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学而不思则罔(连词,表转折,但);

  切问而*思(连词,表递进,并且);

  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给);

  可以为师矣(做)。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重点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明确: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明确: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明确: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明确: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明确:广泛学*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五】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文章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分别讲了学*态度、学*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态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方法: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②传不*乎?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品德修养: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④子曰:“贤哉,回也……”

  ⑤饭疏食,饮水……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六】总结课文,感悟蕴含哲理

  本文是语录体散文,通过师徒对话或借题发挥,阐述了学*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精神,稳固知新、学思结合的学*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

  【七】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的?

  生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生丙:我不太赞同以上二位的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它为我们的学*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八】课堂练*

  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感到疑惑。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九】作业

  背诵并默写《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教案优选【10】篇(扩展4)

——大班教案《十二生肖》合集10篇

  大班教案《十二生肖》 1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故事,了解十二生肖的名称、排序及轮回的规律。

  2、学*用语言大胆与人交往和表述的能力,激发幼儿的尝试兴趣,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3、培养幼儿对属相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准备:

  课件《十二生肖》、十二生肖图片

  活动重点:

  十二生肖的名称、排列顺序。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了解十二生肖轮回的规律。

  活动过程:

  一、通过戴胸饰,引出主题。

  1、--小朋友们,瞧瞧我变成谁了?你们猜猜老师为什么要戴小羊的胸饰?

  --因为老师是属羊的,所以戴上了小羊的头饰,那你们是属什么的?

  --属相也叫生肖,都是由动物代表的,那到底有哪些动物被确定为生肖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故事《十二生肖》。

  2、欣赏故事《十二生肖》。

  师播放课件《十二生肖》

  二、师幼交流。

  1、教师提问:故事的名称是什么?

  十二生肖包括哪些动物?

  它们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那到底有哪些动物被确定为生肖呢?(出示图片)一共有多少种动物?(十二)

  --谁排在了第一?为什么小小的老鼠排在了第一呢?像老虎、龙这么厉害,为什么会排在后面呢?

  2、幼儿尝试讲述十二生肖的顺序。

  三、欣赏儿歌十二生肖。

  1、师:老师还把刚才的故事编成了一首儿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学一学?

  2、教师念儿歌,幼儿听。

  鼠、牛、虎钻山洞,兔、龙、蛇爬大山,

  马、羊、猴练跨步,鸡、狗、猪练跳高

  按着次序排好队,锻炼身体争第一。

  3、师: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吧。

  四、讲解十二生肖的循环规律

  师提问:刚刚我们故事也听过了,儿歌也学会,现在老师有问题想问小朋友了。

  1、--你还知道哪些人的生肖?

  --想不想知道后面老师的`生肖?我们一起去采访一下吧!怎么来采访?(要面带微笑,态度诚恳,有礼貌)

  幼儿采访,交流采访的结果。

  --我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属羊(猴),有的老师也属羊(猴)呢?一个那么小,一个那么大,肯定不是同一年生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啊十二生肖排完了,又从头排起,就像时钟一样,走完了一圈又从头开始,这叫轮回。一个轮回,一个轮回,十二生肖不停地循环。老师的生肖是以前轮到的,小朋友的是以后轮到的。所以他们虽然不是同一年出生的,但是他们都属羊(猴)。

  2、今天我们学*了十二生肖,哪十二生肖?分别是(鼠、牛猪)你喜欢那一种生肖?为什么?

  活动廷伸:

  --十二生肖之所以我们大家都喜欢,因为它是我们中华民特有的,在我们中国流传了几千年,十二生肖还被做成了许多工艺品,在我们生活中就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工艺品存在,请小朋友*时再去留心注意,好吗?

  大班教案《十二生肖》 2

  活动目标:

  1.在熟悉十二生肖排列的基础上,尝试记忆歌词并大胆演唱歌曲。

  2.通过游戏、表演等方式,表现十二生肖动物的音乐形象。

  3.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十二生肖动物图、头饰、音乐、视频和图谱。

  2.幼儿已经认识过十二生肖动物,了解十二生肖的有关故事。

  活动重难点:

  重难点:在熟悉十二生肖排列的基础上,尝试记忆歌词并大胆演唱歌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活动:

  1.师:小朋友们,你是属什么的?

  除了狗和猪,你还知道十二生肖的其他动物吗?

  二、学*歌曲

  1.教师请唱歌曲

  师:小朋友们可真聪明,尽头十二生肖的.小动物们也来到了我们的教师,他们都非常高兴,兴奋地唱起了歌来。(出示图谱)

  2.幼儿学唱歌曲

  (1)师:你听到了歌曲里唱到了哪个小动物?它是怎么来的呢?(如唱了牛,它把牛蹄抬了起来)

  谁是第一个来的?(老鼠)

  师介绍:因为老鼠是第一个来的,由它开头,我们说“小老鼠打头来”。

  师:哪些小动物是个好朋友一起来的?(龙、蛇、马羊)

  他们是怎么来的?做了什么动作?(甩尾巴,迈大步)

  师:哪些小动物唱了两次歌?(兔儿、鸡)

  谁能把他们的歌唱一唱?

  (2)跟着音乐学做小动物的动作

  师:小动物们又要唱歌了,它们请小朋友们跟着歌曲学一学他们的样子,你们愿意吗?

  (3)尝试跟唱歌曲

  师:这一次小动物们邀请小朋友们跟着他们一起唱歌,我们一起加入吧。

  三、练*歌曲

  1.用接唱的方式练*歌曲

  教师唱前一个小动物,幼儿唱后一个

  2.交换演唱

  3.完整一起演唱。

  四、游戏

  1.教师介绍游戏内容

  师:小动物们唱了一会儿歌觉得有点累了,他们想邀请我们一起去玩一个游戏,我们看图上小动物排成了什么队伍?(一个圈)

  我们也请小朋友们来扮演小动物围成一个圈,一边表演一边往前走,表演的小动物需要站在队伍的最前面。

  2.教师请几位幼儿示范。

  3.十二位幼儿带头饰表演。

  4.观看歌曲视频,结束活动。

  大班教案《十二生肖》 3

  一、活动目标

  1、知道歌曲名称,理解歌词内容,感知旋律。

  2、在探索将儿歌和歌曲的旋律进行匹配的学*方法。

  3、积极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体验表演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幼儿知道自己和家人的属相;

  3、幼儿知道那十二生肖,并会按顺序说出。

  三、活动过程

  1、随音乐《身体音阶歌》进场,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教师重点指导幼儿随音乐做律动,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2、练声曲《问候歌》、《山谷回音真好听》用轻声高位的进行练声。 教师重点指导幼儿随钢琴自然、轻声高位练声、不喊唱。

  3、复*歌曲《捏面人》。 教师重点指导幼儿回忆歌曲,用自然的声音歌唱。

  4、提问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提问:

  “①小朋友,你今年几岁了?属什么?

  ②你的爸爸、妈妈属什么? ”

  教师引导幼儿知道生肖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及能说出自己和家人的属相。

  5、欣赏音乐,初步学*掌握歌曲内容。提问:“①这首歌里唱了什么?”

  教师引导幼儿说出歌曲内容。

  6、再次欣赏歌曲,尝试将儿歌和歌曲的旋律进行匹配的学*方法。 教师重点引导幼儿尝试将儿歌和歌曲的旋律进行匹配的学*方法。

  7、学*歌曲,初步学*演唱。

  ①跟着教师演唱;

  ②幼儿完整学唱歌曲。

  教师重点引导幼儿能轻声唱歌。

  8、边听音乐边唱歌,引导幼儿模仿小动物进行歌表演。

  教师重点引导幼儿能积极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体验表演的`乐趣。

  四、活动延伸

  回家表演给爸爸妈妈看。

  五、活动反思

  本节课的游戏设计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经验发展水*,这样的游戏也深受他们喜爱。在歌唱教学中合理使用揭秘和富有挑战的游戏,能使教学更加有效。

  大班教案《十二生肖》 4

  一、活动目标

  1、知道歌曲名称,理解歌词内容,感知旋律。

  2、在探索将儿歌和歌曲的旋律进行匹配的学*方法。

  3、积极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体验表演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幼儿知道自己和家人的属相;

  3、幼儿知道那十二生肖,并会按顺序说出。

  三、活动过程

  1、随音乐《身体音阶歌》进场,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教师重点指导幼儿随音乐做律动,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2、练声曲《问候歌》、《山谷回音真好听》用轻声高位的进行练声。 教师重点指导幼儿随钢琴自然、轻声高位练声、不喊唱。

  3、复*歌曲《捏面人》。 教师重点指导幼儿回忆歌曲,用自然的声音歌唱。

  4、提问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提问:

  “①小朋友,你今年几岁了?属什么?

  ②你的爸爸、妈妈属什么? ”

  教师引导幼儿知道生肖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及能说出自己和家人的属相。

  5、欣赏音乐,初步学*掌握歌曲内容。提问:“①这首歌里唱了什么?”

  教师引导幼儿说出歌曲内容。

  6、再次欣赏歌曲,尝试将儿歌和歌曲的旋律进行匹配的学*方法。 教师重点引导幼儿尝试将儿歌和歌曲的旋律进行匹配的学*方法。

  7、学*歌曲,初步学*演唱。

  ①跟着教师演唱;

  ②幼儿完整学唱歌曲。

  教师重点引导幼儿能轻声唱歌。

  8、边听音乐边唱歌,引导幼儿模仿小动物进行歌表演。

  教师重点引导幼儿能积极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体验表演的乐趣。

  四、活动延伸

  回家表演给爸爸妈妈看。

  五、活动反思

  本节课的游戏设计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经验发展水*,这样的游戏也深受他们喜爱。在歌唱教学中合理使用揭秘和富有挑战的游戏,能使教学更加有效。

  大班教案《十二生肖》 5

  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民间传说中十二生肖的来历,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肖属相。

  2、 通过阅读和游戏活动,知道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初步了解十二生肖每十二年轮回的规律。

  3、乐意参加阅读儿歌和排序等活动。

  活动准备:

  自制生肖钟、蛋糕盒制作的钟面、十二生肖动物图片活动过程:

  一、谈谈生肖,进入主题。

  1、你知道自己的属相吗?

  2、爸爸妈妈的属相呢?

  3、你认识的人中间那些人的属相是一样的呢?

  4、你知道一共有多少种属相吗?

  二、讲述故事《十二生肖的故事》,了解十二生肖的来历。

  1、什么叫生肖?它有哪些动物呢?

  2、谁在第一个?一起来听故事。

  3、了解十二生肖的12 种动物,感知其顺序,理解其含义。

  (1)出示生肖钟,激发兴趣:猜猜钟面上有多少种动物,为什么?从哪儿开始数呢?老鼠第一,谁第二,谁第三?小猪第几?

  (2)小朋友当中有没有属小猪的?为会么说自己是小猪?小朋友还有什么属相?

  (3)小朋友的属相为会么有的是猪有的是狗,不一样呢?

  小结:同一年生的孩子属相就一样,猪年生的属猪,狗年生的属狗,一年一个属相。

  结合生肖钟观察:一共有多少种属相?12 种属相一个个轮下来,要多少年?

  小结:钟面上的十二种动物就是人的12 种属相,12 个属相一个个地轮流下来,要12 年。

  三、发现感受二生肖12 年轮回一次的规律。

  1、引导幼儿思考:有的人的属相和小朋友的属相一样也有的老人的属相和小朋友的一样,这是怎么回事?

  启发幼儿结合生肖钟进行思考,鼓励幼儿说出大人的狗是以前轮到的,小朋友的是以后轮到的,属相是不停地轮流的一年一种属相等推理结果。

  2、十二属相轮流一次要多少年?

  小结:十二属相12 年一个轮回,一年一个属相,不停地向前轮流。

  四、活动廷伸自制生肖钟。

  大班教案《十二生肖》 6

  活动目标:

  1、知道自己的属相。

  2、了解十二生肖的排序,引发幼儿对属相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3、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惯。

  活动准备:

  1、生肖图片一套。

  2、小卡片六套。

  3、胸饰一套

  活动重难点:

  十二生肖的排序。

  活动过程:

  一、出示礼物,引出生肖,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我生日,我朋友为什么会送这个礼物给我?(因为我属兔)

  2、你知道自己属什么吗?(鸡和狗)

  3、除了鸡和狗,你们还知道哪些生肖?(出示图片)

  4、数数,共有几个小动物?

  总结:一种动物代表一个生肖,十二个小动物,叫它十二生肖。

  5、游戏:猜猜少了谁?

  二、故事:十二生肖

  1、十二个小动物谁排在第一位?

  2、老鼠为什么能排在第一?

  3、教师讲述故事。

  4、老鼠排第一,其它小动物是怎么排队的?

  三、通过儿歌学*十二生肖的排队

  1、教师边念儿歌边给小动物排队。

  2、谁受骗排在了第二?

  3、第三第四位排的是谁?

  4、接下来是哪四个小动物呢?

  5、猴子、小鸡、小狗它们喊谁快点出来呀?

  6、今年是什么年?今年出生的孩子属什么?

  明年出生的孩子又属什么?

  小结:生肖是我们中国特有的风俗,外国人是没有的。

  四、幼儿操作

  1、给小动物排队?(每组一套卡片)

  2、排好队,看图片念儿歌。

  五、游戏:排队

  请十二个幼儿戴上胸饰排队

  活动延伸:

  除了十二个小动物以外,还有很多很多的动物,为什么它们没排在十二生肖里呢?回去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

  活动反思:

  《十二生肖》给我和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活动主要要求幼儿掌握十二生肖的排序和了解有关生肖的知识,由故事和儿歌来帮助他们记忆顺序。十二生肖,是每个生命出生、成长的见证,它们传递着劳动人民的美好品德和善良愿望,反映着中华民族自古对生命的尊崇、对生活的热爱。《十二生肖》这个生动有趣的民间传说,不仅让孩子们认识了十二个神态各异、古怪精灵的小动物,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孩子们热爱生活、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使他们在以后的语文学*中逐渐领略到祖国传统文化的丰厚与博大。

  大班教案《十二生肖》 7

  活动目标:

  1、熟悉十二生肖中十二种动物的名称及其排列顺序。

  2、了解十二生肖的轮回,对不同生肖的年龄进行简单的判断。

  3、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学*兴趣和热爱情感。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5、理解故事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重难点:

  重点:掌握十二生肖中十二种动物的名称及其排列顺序;

  难点:理解十二生肖的轮回。

  活动准备:

  1、教具的准备:十二生肖动物课件、十二生肖的故事、十二生肖的图片、十二生肖头饰若干、十二生肖的儿歌、生肖钟。

  2、知识经验准备:通过布置家庭作业使幼儿事先知道自己的属相,知道父母的属相,了解十二生肖中部分动物。认识钟表。幼儿会唱《十二生肖歌》。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小朋友们,你知道自己属什么吗?属牛的,你的属相就是牛,属虎的,你的属相就是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属相。那你知道爸爸妈妈的属相吗?”

  师:“除了刚才说的你还知道哪些属相?

  二、基本部分

  师:原来小朋友们知道这么多的属相。非常棒!我告诉你们,属相一共有十二种,我们也叫十二生肖,十二生肖是我们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已经流传了几千年。每个人都知道十二生肖,那它们到底都是什么动物呢?我把十二生肖都请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播放PPT课件

  边出示图片幼儿边说出动物的名称。

  师:我们把它们一起请出来。跟我一起说:十二生肖快出来。

  师:十二生肖里的动物有很多我们熟悉的,经常看见的,谁能学一学它们?我们来猜一猜小朋友学的是什么动物。

  2、讲故事

  师:我们认识了十二生肖,那你知道十二生肖有什么用吗?十二生肖是怎么选出来的?下面我们来听一个小故事你就明白了。(欣赏故事)

  问:

  (1)十二生肖有什么用?

  (2)十二生肖是怎么选出来的?

  (3)渡河比赛谁得了第一名?第二名呢?……(边说边出示图片带数字)

  3、猜猜看

  师:十二生肖正在玩捉迷藏的游戏,小朋友们,看看谁藏起来了?

  (PPT课件出示图片幼儿说出藏起来的小动物)

  4、生肖轮回

  师:因为刚才小朋友们表现得特别棒,所以十二生肖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了,你们看!谁能按照顺序把十二生肖排好队?(出示生肖钟)

  请幼儿把十二生肖图片贴在钟表上。

  (可以在白板上画出生肖钟,让幼儿往上贴生肖图片)

  师:小朋友们,在我们这个神奇的钟表中,各种动物依序排列,一个数字代表一年,一年一个属相。下面我有几个问题要考考你们了。

  a、一年一个属相,把所有属相轮流一遍要几年?

  b、今年是什么年?去年是什么年?明年是什么年?

  c、今年出生的孩子属什么?

  d、今年是什么年,12年后是什么年?属鼠的小朋友今年几岁?属龙的小朋友今年几岁?(请幼儿到前面操作)

  e、找到自己的生肖,看看从你的生肖到今年过了几年?在跟你的年龄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请幼儿到前面操作)

  f、一个小朋友属猴,可是他又不是今年出生的,你猜他今年几岁?

  g、谁的属相和妈妈的一样?那你和妈妈的'年龄一样大吗?为什么?

  三、结束部分

  师:今天小朋友们表现特别棒!所以十二生肖要和大家去草地上做游戏!

  可是在出发之前,小动物们有个要求:大家都带着漂亮的头饰,请小朋友们按照十二生肖的顺序排好队我们再出发。这样吧,我们分成两组,看哪组动作快先排好队。队排好了,我们出发吧!

  (伴随着歌声,幼儿边做动作边走出活动室)

  附故事:十二生肖的故事

  你知道自己属什么吗?有属小白兔的,有属大老虎的……有属猫的吗?没有,怎么有属老鼠的,没有属猫的呢?这里有个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人们说:“我们要选十二种动物作为人的生肖,一年一种动物。”

  天下的动物有多少呀?怎么个选法呢?这样吧,定好一个日子,这一天,动物们来报名,就选先到的十二种动物。

  猫和老鼠是邻居,又是好朋友,它们都想去报名。

  猫说:“咱们得一早起来去报名,可是我一睡着了,就醒不过来,这怎么办呢?”

  老鼠说:“别着急,别着急,你尽管睡你的大觉。我一醒来,就来叫你,咱们一块去。”

  猫听了很高兴,说:“你真是我的好朋友,谢谢你了。”

  到了报名那天早晨,老鼠早就醒来了,可是它光想着自己的事,把好朋友给忘了。

  老鼠被选上了,高高兴兴回到家里,这才想起它的好朋友,跑到猫家里一看,它还在呼呼地睡觉呢。

  猫没去报名,当然也就没被选上,你说它该多生气呀!打这以后,猫见了老鼠就咬,现在还是这样。

  你知道哪十二生肖吗?

  对啦!老鼠、牛、老虎、兔子、龙、蛇、马、羊、猴子、鸡、狗、猪。

  怎么让小小的老鼠排在最前面呀?这里也有个故事。

  报名那天,老鼠起得很早,牛也起得很早。它们在路上并排儿走着。牛个头大,迈的步子也大,老鼠个头小,跨的步子也小,老鼠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才刚刚跟上牛。老鼠心里想:路还远着呢,我快跑不动了,这可怎么办?它脑子一动,想出个主意来,就对牛说:“牛哥哥,牛哥哥,我来给你唱个歌。”

  牛说:“好啊,你唱吧----咦,你怎么不唱呀?”

  老鼠说:“我在唱哩,你怎么没听见?哦,我的嗓门太细了,你没听见。这样吧,让我赤骑在你的脖子上,唱起歌来,你就听见了。”

  牛说:“行啰,行啰!”

  老鼠就沿着牛腿子一直爬上了牛脖子,让牛驮着它走,可舒服了。它摇着晃脑的,真的唱起歌来:

  “牛哥哥,牛哥哥,过小河,爬山坡,驾,驾,快点儿啰!”

  牛一听,乐了,撒开四条腿使劲跑,跑到报名的地方一看,谁也没来,高兴得哞哞叫起来:“我是第一名,我是第一名!”

  牛还没把话说完呢,老鼠从牛脖子上一蹦,蹦到地上,吱溜一蹿,蹿到牛前面去了。结果是老鼠得了第一名

  教学反思

  结合中班幼儿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多观察,培养想象力。本节课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幼儿和教师配合的也很好。幼儿思维活跃,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基本讲述十二生肖的故事。

  大班教案《十二生肖》 8

  活动目标:

  1、熟悉十二生肖中十二种动物的名称及其排列顺序。

  2、了解十二生肖的轮回,对不同生肖的年龄进行简单的判断。

  3、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学*兴趣和热爱情感。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5、理解故事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重难点:

  重点:掌握十二生肖中十二种动物的名称及其排列顺序;

  难点:理解十二生肖的轮回。

  活动准备:

  1、教具的准备:十二生肖动物课件、十二生肖的故事、十二生肖的图片、十二生肖头饰若干、十二生肖的儿歌、生肖钟。

  2、知识经验准备:通过布置家庭作业使幼儿事先知道自己的属相,知道父母的属相,了解十二生肖中部分动物。认识钟表。幼儿会唱《十二生肖歌》。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小朋友们,你知道自己属什么吗?属牛的,你的属相就是牛,属虎的,你的属相就是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属相。那你知道爸爸妈妈的属相吗?”

  师:“除了刚才说的你还知道哪些属相?

  二、基本部分

  师:原来小朋友们知道这么多的属相。非常棒!我告诉你们,属相一共有十二种,我们也叫十二生肖,十二生肖是我们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已经流传了几千年。每个人都知道十二生肖,那它们到底都是什么动物呢?我把十二生肖都请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播放PPT课件

  边出示图片幼儿边说出动物的名称。

  师:我们把它们一起请出来。跟我一起说:十二生肖快出来。

  师:十二生肖里的动物有很多我们熟悉的,经常看见的',谁能学一学它们?我们来猜一猜小朋友学的是什么动物。

  2、讲故事

  师:我们认识了十二生肖,那你知道十二生肖有什么用吗?十二生肖是怎么选出来的?下面我们来听一个小故事你就明白了。(欣赏故事)

  问:

  (1)十二生肖有什么用?

  (2)十二生肖是怎么选出来的?

  (3)渡河比赛谁得了第一名?第二名呢?……(边说边出示图片带数字)

  3、猜猜看

  师:十二生肖正在玩捉迷藏的游戏,小朋友们,看看谁藏起来了?

  (PPT课件出示图片幼儿说出藏起来的小动物)

  4、生肖轮回

  师:因为刚才小朋友们表现得特别棒,所以十二生肖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了,你们看!谁能按照顺序把十二生肖排好队?(出示生肖钟)

  请幼儿把十二生肖图片贴在钟表上。

  (可以在白板上画出生肖钟,让幼儿往上贴生肖图片)

  师:小朋友们,在我们这个神奇的钟表中,各种动物依序排列,一个数字代表一年,一年一个属相。下面我有几个问题要考考你们了。

  a、一年一个属相,把所有属相轮流一遍要几年?

  b、今年是什么年?去年是什么年?明年是什么年?

  c、今年出生的孩子属什么?

  d、今年是什么年,12年后是什么年?属鼠的小朋友今年几岁?属龙的小朋友今年几岁?(请幼儿到前面操作)

  e、找到自己的生肖,看看从你的生肖到今年过了几年?在跟你的年龄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请幼儿到前面操作)

  f、一个小朋友属猴,可是他又不是今年出生的,你猜他今年几岁?

  g、谁的属相和妈妈的一样?那你和妈妈的年龄一样大吗?为什么?

  三、结束部分

  师:今天小朋友们表现特别棒!所以十二生肖要和大家去草地上做游戏!

  可是在出发之前,小动物们有个要求:大家都带着漂亮的头饰,请小朋友们按照十二生肖的顺序排好队我们再出发。这样吧,我们分成两组,看哪组动作快先排好队。队排好了,我们出发吧!

  (伴随着歌声,幼儿边做动作边走出活动室)

  附故事:十二生肖的故事

  你知道自己属什么吗?有属小白兔的,有属大老虎的……有属猫的吗?没有,怎么有属老鼠的,没有属猫的呢?这里有个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人们说:“我们要选十二种动物作为人的生肖,一年一种动物。”

  天下的动物有多少呀?怎么个选法呢?这样吧,定好一个日子,这一天,动物们来报名,就选先到的十二种动物。

  猫和老鼠是邻居,又是好朋友,它们都想去报名。

  猫说:“咱们得一早起来去报名,可是我一睡着了,就醒不过来,这怎么办呢?”

  老鼠说:“别着急,别着急,你尽管睡你的大觉。我一醒来,就来叫你,咱们一块去。”

  猫听了很高兴,说:“你真是我的好朋友,谢谢你了。”

  到了报名那天早晨,老鼠早就醒来了,可是它光想着自己的事,把好朋友给忘了。

  老鼠被选上了,高高兴兴回到家里,这才想起它的好朋友,跑到猫家里一看,它还在呼呼地睡觉呢。

  猫没去报名,当然也就没被选上,你说它该多生气呀!打这以后,猫见了老鼠就咬,现在还是这样。

  你知道哪十二生肖吗?

  对啦!老鼠、牛、老虎、兔子、龙、蛇、马、羊、猴子、鸡、狗、猪。

  怎么让小小的老鼠排在最前面呀?这里也有个故事。

  报名那天,老鼠起得很早,牛也起得很早。它们在路上并排儿走着。牛个头大,迈的步子也大,老鼠个头小,跨的步子也小,老鼠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才刚刚跟上牛。老鼠心里想:路还远着呢,我快跑不动了,这可怎么办?它脑子一动,想出个主意来,就对牛说:“牛哥哥,牛哥哥,我来给你唱个歌。”

  牛说:“好啊,你唱吧----咦,你怎么不唱呀?”

  老鼠说:“我在唱哩,你怎么没听见?哦,我的嗓门太细了,你没听见。这样吧,让我赤骑在你的脖子上,唱起歌来,你就听见了。”

  牛说:“行啰,行啰!”

  老鼠就沿着牛腿子一直爬上了牛脖子,让牛驮着它走,可舒服了。它摇着晃脑的,真的唱起歌来:

  “牛哥哥,牛哥哥,过小河,爬山坡,驾,驾,快点儿啰!”

  牛一听,乐了,撒开四条腿使劲跑,跑到报名的地方一看,谁也没来,高兴得哞哞叫起来:“我是第一名,我是第一名!”

  牛还没把话说完呢,老鼠从牛脖子上一蹦,蹦到地上,吱溜一蹿,蹿到牛前面去了。结果是老鼠得了第一名

  教学反思

  结合中班幼儿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多观察,培养想象力。本节课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幼儿和教师配合的也很好。幼儿思维活跃,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基本讲述十二生肖的故事。

  大班教案《十二生肖》 9

  目标:

  1、在集体中积极交流,了解周围人的属相,初步探索年龄与属相的关系。

  2、了解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知道属相12年一轮回的规律,学*简单的推理。

  3、知道十二生肖是中国人的传统,萌发民族自豪感。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5、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准备:

  1、调查表人手一张,生肖贴纸人手一套。

  2、十二生肖磁性教具两套,圆形钟面一张。

  过程:

  一、说说自己的属相

  1、谁来告诉大家,你今年几岁了?属什么?

  2、讨论年龄与生肖的关系。

  二、采访老师们的属相

  1、展示调查表,统计年龄与生肖的关系。

  2、感知年龄不同的人生肖也一样。

  三、讲述故事,并逐一出示生肖教具,贴成“生肖钟”。

  1、故事听完了,谁知道有多少种动物参加了竞选?这十二种动物和在一起叫什么名称?

  2、请幼儿上来排列顺序。

  3、教师小结。

  四、根据“生肖钟”,了解生肖十二年一轮回的规律。

  1、今年是什么年?猪年过完以后又该是什么年呢?再过12年又会是什么年呢?为什么?

  2、教师小结。

  五、延伸活动:

  今天回家后,请小朋友找一找你身边还有谁的生肖和你是一样的,他今年几岁了?明天来告诉小伙伴,好吗?

  大班教案《十二生肖》 10

  活动目标:

  1、能够安静的听故事。

  2、了解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

  活动准备:

  故事《十二生肖的传说》

  指导要点:

  一、讲故事,集中幼儿注意力师:小朋友们知道生肖有多少个嘛?(十二个)你们知道生肖是怎么来的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关于十二生肖的传说的故事。

  二、教师提问帮助幼儿了解故事情节,再次说故事

  1、提问:

  ① 故事里你都听到了什么动物?

  ② 猫是十二生肖里的动物吗?

  ③ 为什么猫不是十二生肖里的动物呢?它和老鼠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再次讲述故事师:老师再讲一遍故事,小朋友们来听听是不是和你们说的一样。这遍故事听完小朋友们要告诉老师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是什么?

  三、引导幼儿总结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并说出自己的'生肖

  1、说出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师:故事说完了,小朋友们能说出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吗?我们一起来试试看。(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2、引导幼儿讨论自己生肖师:十二生肖里你是属什么的?现在你可以和你身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四、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都能说出自己的生肖,那你们可以回家问问自己的爸爸妈妈自己是哪一年出生的,把这个故事告诉给他们听,问一问他们是属什么的。

  活动反思:

  幼儿通过欣赏故事,知道十二生肖的由来,因为是大班的孩子,都知道十二生肖是哪几个,也为这个活动做好了前期经验的铺垫。知道自己的生肖和别人生肖为什么不同,小朋友会通过年龄的比较,知道区别。最后活动的记录也是让幼儿能了解家人。


论语十二章教案优选【10】篇(扩展5)

——大班《十二生肖》教案优选【十】份

  大班《十二生肖》教案 1

  设计意图:十二生肖是我们中国几千年积累下来的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每年过年的时候无论是电视上还是大街上还是家里都可以看到这一年所代表的动物肖像,大家在互相拜年的时候也不忘带上吉祥物说几句吉祥话,所以对于幼儿来说这些动物他们都不会陌生。每个幼儿都知道自己有一个属相,但他们并不理解十二生肖的,另外十二生肖究竟是由哪十二个小动物组成的,自己为什么是这个属相,幼儿一点也不了解。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有必要从小了解中国有悠久历史的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为了让幼儿初步了解十二生肖,我特别设计了这节课。

  活动目标:

  1、感知十二生肖包括十二种动物。

  2、知道十二生肖的排序。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故事导入主题。

  在一片神奇的大森林里边,有一座动物幼儿园,美丽的大森林是动物幼儿园的大教室,幼儿园里有许许多多的动物小朋友,他们每天在一起快乐的唱歌、跳舞和做游戏。森林里还有一个神仙,他的名字叫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就像森林警察一样保护着幼儿园的动物小朋友,所以在小动物们的心目中,玉皇大帝很伟大,什么事情都会听玉皇大帝的安排。小朋友现在我们一起去森林幼儿园看看这些小动物吧。

  基本部分

  1、认识动物小朋友,播放PPT《动物图片》

  小朋友你记住了这所幼儿园里都有哪些动物小朋友了吗?

  过度:有一天,玉皇大帝要在这所幼儿园里选十二个动物小朋友做人的生肖,一年一个动物,定好一个日子,让动物门来报名,选先到的十二种动物作为十二生肖。所有的小动物都报名参加了,到底谁被选为了十二生肖,谁又排到了第一,让我们一起看看就知道了。

  2、十二生肖比本领,播放视频《十二生肖的故事》,引导幼儿认识十二生肖、记住十二生肖的排序。

  过度:从此以后无论做什么事,十二生肖班的都依照这个顺序进行。可是总有几个小动物记不住自己的排序,森林幼儿园里乱哄哄的,小朋友快来帮帮它们吧。

  3、十二生肖排序,播放PPT《十二生肖的排序》,引导幼儿通过操作记住十二生肖的排序。

  过度:十二生肖非常自豪被选为十二生肖,所以大家决定一定要把十二生肖的顺序记下来,可是牛伯伯、羊爷爷的年龄大了,老是会记错。为了让十二生肖把顺序记下来,于是玉皇大帝就给十二生肖编了一套《十二生肖操》,特别有趣,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吧。

  4、舞蹈《十二生肖》操,播放多媒体《十二生肖》操。

  过度:学了《十二生肖》操后,十二生肖现在都记住自己的排序了,不信你们听听。

  5、十二生肖的声音排序。多媒体播放《十二生肖的声音》。

  6、教师小结,播放PPT。

  十二生肖有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一共十二个小动物,鼠排第一,猪排最后。

  结束部分

  师生相互了解小朋友,爸爸、妈妈的属相。

  大班《十二生肖》教案 2

  设计意图:

  了解十二生肖的相关知识,通过多媒体赏析生活中十二生肖的运用和剪纸图片,了解十二生肖的变化,我通过范画和演示让幼儿从中学*、实践、感悟十二生肖剪纸独特的表现方式,感悟剪纸作品的艺术美和民族传统节日生活的艺术美。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剪纸的方法塑造表现生肖鸡的形象,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

  2、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使幼儿从小养成关心他人的好品质。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学*剪纸十二生肖《鸡》的外形特点,并尝试利用剪纸的方法表现生肖形象。

  活动难点:感悟传统艺术文化的美。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范画、红纸、剪刀。

  幼儿准备:彩色纸、剪刀、胶水(双面胶)。

  活动过程:

  一、教学导入:

  幼儿欣赏动画片《十二生肖》音乐。

  二、多媒体展示:

  1、欣赏十二生肖在生活中的运用和十二生肖的相关知识。

  2、教师出示生活中有关《鸡》的有关图片,请幼儿欣赏。

  3、幼儿展示收集生肖《鸡》的形象及生活中各种饰、物。

  4、教师出示剪纸十二生肖作品。谈话活动:

  (1)、谁能按顺序读出十二生肖的排位。

  (2)、全班幼儿按顺序齐说。

  (3)、剪纸中十二生肖《鸡》的特点。

  三、赏析与活动。

  1、教师引导分析剪纸中十二生肖的特点。教师出示剪纸范画,引导幼儿观赏。

  2、教师:逢年过节,人们都喜欢贴年画,上面用十二生肖装饰,希望来年更好,你们想不想用自己喜欢的生肖形象装饰年呢?

  3、教师:你们知道今年是什么年吗?幼儿答:鸡年。

  四、学*探究十二生肖《鸡》的特点

  1、教师演示剪生肖《鸡》的形象,从鸡头(主要是鸡冠子、尖尖嘴等)—鸡胸(羽毛的颜色、花纹、形态)—鸡爪(四个趾,前三个大,后一个小)

  2、幼儿操作。

  五、赏析同伴作品

  六、作品讲评

  活动反思:

  主要是让孩子们通过视觉上的观察,同桌之间的讨论和自主探究的方法来学*剪纸。而孩子们在学*过程中掌握了剪纸的制作方法,且剪出了连续折剪纸纹样,并在活动中体会了剪纸的乐趣,还用剪纸装饰了教室墙壁。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大班《十二生肖》教案 3

  活动目标:

  1、知道十二生肖有哪些动物。

  2、能将十二生肖的十二种动物准确排序。

  3、感知儿歌中的韵律美。

  活动准备

  大森林背景图、十二生肖动物图片、十二生肖动物头饰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一)谈话导入

  师:你们知道自己的属相是什么吗?猜猜你的好朋友是属什么的?有十二种动物是我们的属相,也叫生肖。生肖是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每一年只有一个生肖,这一年是什么生肖,生下来的宝宝就是什么属相。请幼儿说出自己的属相。

  二、基本部分

  1、学*儿歌《十二生肖》

  教师朗读,并依次出示十二生肖的图片幼儿初步感知。

  2、教师引导和归纳儿歌中的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押的什么韵。

  师:听了儿歌,你们有没有发现而各种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押的什么韵呢?

  3、教师和幼儿一起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儿歌内容给十二生肖排队。

  师:小动物们刚刚玩了一个捉迷藏的游戏,纳闷现在请你们根据儿歌内容将他们找出来并排好队吧。

  三、结束部分

  (一)“十二生肖”游戏表演。

  规则:请12名小朋友戴生肖头饰,分别扮演十二生肖头饰,分别扮演十二生肖,并按十二生肖顺序排好队表演,扮演老鼠的小朋友说:“我是老鼠吱吱叫”,一边说一边表演小老鼠,以此类推,可以换小朋友进行表演,也可以小组表演。

  四、活动延伸

  回家了解爸爸妈妈的属相,并一起了解十二生肖的传说。

  附儿歌:

  十二生肖

  一是老鼠吱吱叫,二是牛儿尾巴摇,

  三是老虎威风到,四是小兔蹦蹦跳,

  五是飞龙像座桥,六是蛇儿圈圈绕,

  七是马儿最会跑,八是羊儿吃青草,

  九是小猴树上笑,十是小鸡起得早,

  十一是狗看门好,十二是猪凑热闹。

  活动反思

  《十二生肖》是一节大班的语言活动,对于生肖,孩子们是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我在活动前让幼儿和家长就有关话题进行了交流,让幼儿有一定的经验准备,知道了自己和自己家人的生肖,对十二生肖有初步感知。活动中,我让幼儿先从自己的属相开始了解,孩子知道十二生肖是中国人独有的,对我国的民族文化有所感知。接着让幼儿在学*儿歌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对十二生肖的顺序进行了感知并进行排序。 《指南》中语言领域的教育建议中指出,“对幼儿讲话时,注意结合情境使用丰富的语言,以便于幼儿理解。”因此,在本节活动中,情境能贯穿始终,孩子们的兴趣很浓,言语的表述上很丰富,比如在为十二生肖排队时,利用情境——小动物们玩捉迷藏游戏,引起幼儿参与的兴趣,并能正确地排序。

  大班《十二生肖》教案 4

  活动目标:

  1、了解自己和亲人的属相,体验与家人的亲密情感。

  2、能够从和故事情境中推断出十二生肖的排列次序。

  3、理解故事情节,知道十二生肖包含的动物。

  活动重点:

  知道十二生肖包含哪些小动物。

  活动难点:

  了解十二生肖的排列次序。

  活动准备:

  故事课件;十二种小动物的头饰;1-12的数字圆点;《十二生肖》儿歌;小动物说活的录音文件。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师:"小朋友们,听听来了那些小动物。一只可爱的小老鼠,牛伯伯也来了……"播放《十二生肖》儿歌,教师带幼儿入场(边听儿歌边模仿小动物)。

  二、活动展开

  1、展示课件。

  (1)教师展示课件第一张幻灯片,引出十二种小动物。

  师:"快看,小动物们来到了大森林里,都有谁啊?一起来数数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幼儿:"1、2、3、4、5……12,一共十二只。")师:"很久很久以前,玉皇大帝就想给这十二种小动物排队了,可是怎样排呢,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幼儿:"按高矮个排队,看看谁最厉害……")师:"你们的办法都很好,小动物们也商量了一个好办法,听听是什么办法呀?"(播放录音:咱们来比赛吧,由胜负决定谁排在第一,谁排在最后,玉皇大帝,您来做我们的裁判员。)

  (2)播放课件,引导幼儿认真观察。

  师:"快看!第一项比赛要开始了,仔细看是什么比赛?都有谁参加了?比赛结果怎样?"师:"第二项比赛要开始了,出现了一座大山,是什么比赛啊?谁参加了?和我一起给他们倒计时吧。""5-4-3小蛇发生了什么事?谁得了第一?"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自由回答问题,请幼儿尝试讲述比赛过程,教师补充点评。

  (3)幼儿欣赏第三项比赛,教师请一名幼儿讲述比赛过程,教师小结,及时给予幼儿语言组织方面的指导。

  师:"讲得非常好,这个小朋友说,马、羊、猴参加了跨步比赛,小马步子最大,得了第一,小羊不小一点,小猴子步子最小的了最后一名。"

  (4)幼儿欣赏第四项比赛,教师示范讲述比赛过程,请一到两名幼儿模仿讲述,教师复述点评。

  (5)观看动物排行榜,和幼儿一起了解小动物的排列次序。

  2、教师快速串讲故事。

  教师结合课件复述故事,帮助幼儿熟悉十二生肖包含哪几种小动物,以及十二种小动物的排列顺序。

  3、教具操作。

  (1)幼儿分组(2人一组)操作教具。(操作中教师进行指导)

  (2)展示教具,教师点评。

  (3)结合教具,教师提问幼儿的属相和爸爸妈妈的属相是什么,属相排在第几位,体验与家人的亲密情感。

  (4)收教具。请小朋友有秩序的把教具送回到教具橱里,并摆放整齐。

  三、活动结束游戏活动《找邻居》,了解十二生肖的排列次序。

  1、拿出小动物的头饰,请幼儿带上。

  师:"小朋友们,你们现在就变成了这个小动物,我请几个小动物找到他们的好邻居,并说一说你的好邻居都有谁。"

  2、宣布游戏规则。

  请一组小动物(鼠、虎、龙、马、猴、狗)站到数字上,让其他小动物按动物排名表或者数字圆点找到自己的位置,并请他们说一说他排在第几位,自己的邻居都有谁。

  3、换组游戏。

  4、教师点评。

  教师针对游戏进行讲评,点出游戏主题的目的。

  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十二个小动物,也一起欣赏了他们比赛排队的故事,请你们为小故事取个好名字吧!请小朋友们下课后投票选出最好听的名字。

  活动反思:

  1、操作环节和活动的延伸部分应更加的充实,重视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活动的安排也要与本次教学目标紧密相连,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完成活动目标,帮助幼儿更好的掌握十二生肖包含的动物和他们的排列次序,这是巩固所学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

  2、在游戏的开展中,教师一定要讲清楚游戏规则,从幼儿理解能力的发展状况出发。语言运用方面,教师必须注意语言要简单易于幼儿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活动的开展;游戏的设置方面,要充分调动幼儿的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活动积极性。

  3、游戏的秩序感也非常重要,教师要逐步提高课堂组织能力,让幼儿不论是在游戏环节,在与同伴互动的环节,还是在活动结束时整理教具的环节,都需要教师的组织和协调,帮助幼儿顺利开展活动。

  4、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具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的巡回指导,对操作有困难的的幼儿要重点指导;对胆小的幼儿要及时鼓励表扬,增强他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对性格内向孤僻的幼儿要帮助他找到

  好朋友,和小伙伴共同游戏,让他体会到集体游戏的愉悦感。

  5、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所有幼儿的发言权,以幼儿为中心,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设置有效的问题,对幼儿进行提问引导,教师要避免冗长的陈述。还要注意问题要有启发性,一步一步的引导幼儿去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幼儿的学*潜能。

  大班《十二生肖》教案 5

  活动内容:综合

  活动名称:十二生肖

  执教人:吉文文

  活动目标:

  1.知道自己和亲人的属相,培养幼儿和家人之间的情感。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培养幼儿简单的推理能力。

  3.知道十二生肖所包括的12种动物、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了解十二生肖一年一种属相,12年一个轮回的规律。

  活动准备:

  1.教具:自制生肖钟、山洞大山的图片。

  2.学具:蛋糕盒制作的钟面、十二生肖的图片.胶水等

  3.知识准备:幼儿认识时钟。

  活动重点:幼儿知道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

  活动难点:知道十二生肖每12年轮回一次。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出示生肖钟,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

  二、展开

  1.了解十二生肖的12种动物,简单的感知其排列顺序,理解其含义。(1)请幼儿说出钟面上有多少种动物,为什么?我们来数一数,看看是不是12种。从哪开始数呢?老鼠第一?谁第二?谁第六?小兔第几?

  (2)小朋友当中有没有属“小老鼠”的?为什么说自己是属“小老鼠”的?(引出“属相”一词,丰富幼儿词汇)小朋友还知道有什么属相?

  (3)小朋友的属相为什么有的是牛、有的是老鼠、不一样呢?(幼儿交流讨论)

  小结:同一年出生的孩子属相就一样,猪年生的属猪,牛年出生的属

  牛……一年一个属相。

  (4)结合生肖钟观察一共有多少种属相。

  小结:原来,钟面上的12种动物就是人的12种属相。

  2.发现.感受十二生肖12年轮回一次的规律。

  (1)你还知道谁的属相?(请幼儿自由讲述自己亲人的属相)

  (2)想不想知道其他老师的属相?我们一起去采访好吗?

  (3)

  幼儿交流采访结果、

  (4)结合交流采访结果,引导幼儿思考:有的老师的属相和小朋友的一样,也有的老爷爷的属相和小朋友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启发幼儿结合“生肖钟”进行思考。鼓励幼儿说出客人老师的属相是以前轮回到的,小朋友的属相是以后轮回到的,属相是不停的轮回的,一年一种属相)

  (1)十二属相轮回一次要多少年?

  (2)小结:十二生肖12年一个轮回,一年一个属相,不停地向前的轮回。

  3.讲解故事,帮助幼儿了解十二生肖排列的由来并初步熟悉其排列顺序。

  (1)十二生肖为什么会这么排队,你知道吗?(鼓励幼儿按经验讲述)

  (2)介绍一个神奇的关于体育比赛的故事,引导幼儿熟悉故事并复述故事。

  三、结束,和幼儿一起制造生肖钟。

  1、小结:今天小朋友在生肖钟上发现了许多秘密:人的属相有12钟,属相12年轮回一次,一年一种属相。

  四、延伸活动:幼儿做生肖钟。

  附故事:十二生肖

  在很久很久以前,玉皇大帝想给这十二种动物排个队,可是怎样排呢?十二个动物出主意:大家来比赛,按胜负决定谁排在第一,谁排在最后,玉皇大帝来做裁叛员。

  比赛开始了,参加第一个项目的是钻山洞比赛。老鼠、牛、老虎站在起跑线上。听到口令,老鼠一窜就钻进了山洞。老虎看见了心理也非常的着急,也学老鼠的样子想钻进山洞,但是不小心,脚一滑摔了一脚,等老虎爬起来的时候,牛已经钻进了山洞,老虎得了最后一名。

  紧接着进行的是爬山比赛。兔子、龙、蛇早早的站在起跑线上,口令还没有响,蛇就积极忙忙往山上爬,玉皇大帝判蛇犯规退出比赛。兔子又蹦有跳非常灵巧,龙要一步步往上爬,兔子得了第一名。

  第三项比赛是跨步比赛,谁的步子跨的大,谁就得第一,马、羊、猴准备好了,马跨出了一大步,羊的步子比马要小,猴的腿最短,跨的步子也最小。

  最后一个比赛项目是跳高比赛,鸡狗猪听到口令,大声一叫,鸡跳过去了,狗跳过去了,但是把横竿给弄倒了,猪鼓足了劲也没有跳过去。

  比赛结束了,按照比塞的结果,老鼠排在了第一,猪排在了最后,次序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大班《十二生肖》教案 6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知道十二生肖的名称。

  2、知道属生肖是我国特有的民族风格。

  3、培养幼儿用语言大胆与人交往的能力。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十二生肖贴绒教具一套

  舞龙道具二套

  小的玩具十二生肖六套

  活动过程:

  1.了解十二生肖并引起兴趣:你知道自己属什么?

  你还知道谁是属什么的?看谁能说得最多。

  请猜一猜蒋老师是属什么的?

  在幼儿说的过程中,逐一出示十二生肖的贴绒教具。

  2.想不想知道这十二生肖是怎样来的?请听老师来讲一个小故事。

  讲“十二生肖”的故事。

  知道十二生肖是我国特有的民族风俗。

  人为什么要属生肖?(为了表示人与动物是好朋友)

  十二生肖是怎样属法的呢?(一年一个生肖,这一年是何种动物生肖,生下的孩子也就属这种动物了。)

  3.十二生肖的排队。

  与客人老师的交往:

  问一问:“请问您是属什么的?”(鼓励幼儿大胆地用语言与周围的客人老师交往)

  活动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之前让幼儿了解自己的生肖,在老师的提问中引导幼儿思考和回答,将教学活动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既增强了幼儿和家人的情感交流,又能增加幼儿的学*兴趣。通过与幼儿的教学互动,提高幼儿的参与积极性,避免幼儿出现注意力分散,影响教学效果。

  大班《十二生肖》教案 7

  教学目标

  1、感知十二生肖所包括的12种动物、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感受、了解十二生肖一年一种属相,12年一个轮回的规律。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自制生肖钟,山洞。大山、脚印、标尺等标记小图片。蛋糕盒制作的钟面、十二生肖动物图片、固体胶若干、课件。

  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十二生肖一年一种属相,12年一个轮回的规律

  教学方法与手段

  视听讲结合法、谈话法

  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幼儿活动

  设计意图

  一、了解十二生肖的12种动物,简单感知其顺序,理解其含义。

  (l)出示生肖钟,激发兴趣:猜猜钟面上有多少种动物,为什么?我们来数数看是不是12种。从哪儿开始数呢?老鼠第一,谁第三?谁第六?小猪第几?

  (2)小朋友当中有没有属“小猪”的?为什么说自己是“小猪”?小朋友还有什么属相?

  (3)小朋友的属相为什么有的是猪,有的是狗,不一样呢?小结:同一年生的孩子属相就一样,猪年生的属猪,狗年生的属狗……一年一个属相。

  (4)结合生肖钟观察:一共有多少种属相?12种属相一个个轮下来,要多少年?小结:原来,钟面上的12种动物就是人的12种属相。12个属相一个个轮流下来,要12年。

  1、幼儿欣赏生肖钟,初步了解生肖的排列。

  2、幼儿交流讨论

  开始利用教具激发他们学*的兴趣。启发幼儿结合“生肖钟”进行思考,鼓励幼儿说出老师的属相狗是以前轮到的,小朋友的是以后轮到的,属相是不停地轮流的、一年一种属相。

  二、发现、感受十二生肖12年轮回一次的规律。

  (1)你还知道什么人的属相?(自由讲述)

  (2)想不想知道客人老师的属相?一起去采访吧!

  (3)幼儿交流采访结果。

  (4)结合交流、采访结果,引导幼儿思考:有的客人老师的属相和小朋友属相一样,也有的老爷爷的属相和小朋友一样,这是怎么回事?

  启发幼儿结合“生肖钟”进行思考,鼓励幼儿说出“客人老师的属相狗是以前轮到的,小朋友的是以后轮到的”、“属相是不停地轮流的、一年一种属相”等推理结果。

  (5)十二属相轮流一次要多少年?

  (6)小结:十二属相12年一个轮回。一年一个属相,不停地向前轮流。。幼儿交流

  幼儿思考教师的提问并根据提问回答问题。

  幼儿欣赏故事,了解生肖的排列。

  通过活动,使幼儿感受十二生肖12年轮回一次的自然规律。

  三、讲解故事,帮助幼儿了解生肖排列的由来并初步熟悉排列顺序。

  (1)十二属相为什么会这么排队,你知道吗?(鼓励幼儿按经验讲述)

  (2)介绍一个神奇的关于体育比赛的故事(附后)。引导幼儿复述故事。

  (3)小结:今天小朋友在生肖钟上发现了许多秘密:人的属相有12种,属相12年轮流一次,一年一种属相。

  (4)今天我们自己也来做生肖钟。

  教师观察、指导、参与制作活动。

  根据教师提问回答问题。

  复述故事内容。

  通过故事的讲解,让幼儿进一步的了解十二生肖,并能知道他们的排列顺序。

  教学反思

  在活动开展之前,我们要求孩子们回家调查了解过自己的生肖以及身边家人或朋友的生肖,孩子对生肖有了基本的了解,他们知道生肖有很多种,但是孩子不能理解为什么是十二生肖而不是更多生肖,于是在活动中,我给孩子们讲述了关于生肖的故事,通过故事的讲述孩子们不再对生肖的数量产生更多的疑问了。活动中,很多孩子都能理解生肖是轮流的,知道生肖是循环的。在制作生肖钟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兴趣很浓,但是常规不是很好,以后要加强常规管理,让孩子们能够有更好的学*的秩序。

  大班《十二生肖》教案 8

  活动目标:

  1、感知十二生肖所包括的12种动物,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知道十二生肖一年一种属相,12年一个轮回的规律。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敏捷的反应能力、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3、知道属生肖是我国特有的民族风格。

  4、遵守游戏规则,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及控制性活动带来的快乐。

  5、乐意参与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生肖钟自制一个,每人一套十二生肖图卡,每人一个生肖胸饰,"爬大山""钻山洞""绕跨步""比跳高"图片。

  活动过程:

  一、了解十二生肖的12种动物,引起兴趣。

  1、谁知道自己是属什么的?

  2、师逐一出示十二生肖图卡。一共有几个属相呢?十二个属相分别是哪些动物呢?

  二、听故事《十二生肖》感知十二生肖所包括的动物及它们的排列顺序。

  1、十二生肖包括哪些动物呢?

  2、它们的顺序是怎么样的?(幼儿操作十二生肖排队)育婴 会

  3、小结:十二生肖是我国特有的民族风格。

  游戏:"仔细听"。

  三、理解生肖的含义同一年出生的人属相是相同的,十二生肖12年轮回一次的规律。

  1、小朋友的属相为什么有的是猪,有的是老鼠,不一样呢?(幼儿交流讨论)老师小结:同一年出生的孩子属相就一样,猪年生的属猪,鼠年生的属鼠,一年一个属相。

  2、出示生肖种观察。

  一共有多少属相?12种属相一个个轮下来要多少年?

  3、发现感受十二生肖12年轮回一次的规律。

  大班《十二生肖》教案 9

  活动目标:

  1.知道十二生肖中的十二种动物及其排列顺序。

  2.初步感知十二生肖一年一种属相、十二年轮回的规律。

  3.知道十二生肖是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

  活动准备:

  1.教具:十二生肖动物图片。

  2.请幼儿回家了解每个家庭成员的属相并记住。

  活动过程:

  1.了解十二生肖的十二种动物,理解其含义。

  (1)幼儿观察图片

  (2)教师提问:

  ① 图片上出现了哪些动物?数一数共有几种动物?

  ② 小朋友当中有谁是属蛇的?还有哪位小朋友有不同的属相?

  ③ 小朋友的属相有的是蛇,有的是马,这是为什么呢?(幼儿交流讨论)

  (3)教师小结:同一年生的孩子属相是一样的,蛇年生的人都属蛇,马年生的人都属马,牛年生的人都属牛……一年有一种属相。

  (4)外国人有属相吗?

  教师小结:中国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属相,属相是中国人特有的,是中国的民族文化。

  2.初步发现感受十二生肖轮回的规律。

  (1)引导幼儿说出其他人的属相。

  师:你们还知道谁的属相呢?

  (2)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属相和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的是相同的?(或不同的)

  (3)教师将十二生肖排列成一排,让幼儿知道循环返复的知识。教师小结:属相是一年一种,有十二种属相就要排到十二年,不停地往后排,等十二种属相都轮完了,又要从头轮换着排。

  (4)十二种属相轮流一次要多少年才能轮完?

  3.了解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

  (1)讲故事,帮助幼儿了解生肖排列的由来并初步熟悉排列的顺序。

  (2)请个别幼儿起来给十二生肖排队,进一步熟悉排列的顺序。

  4.活动结束——教师引导幼儿说说生肖的排序结果,然后结束教学活动。(南昌县二幼)

  大班《十二生肖》教案 10

  活动目标:

  1.认识十二生肖的动物。

  2.知道十二生肖的顺序及循环的意义。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能仔细倾听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

  5.通过教师大声读,幼儿动情读、参与演,让幼儿感知故事。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十二生肖的动物。

  2、难点:知道十二生肖的顺序及循环的意义。

  活动准备:

  1、挂图34号;《小朋友的书·快乐的一年》;

  2、当年生肖形象的小玩偶。

  活动过程:

  一、了解十二生肖、引出话题。

  师:新年到了,我收到了礼物虎宝宝,你们猜猜朋友为什么送这个礼物给我?生肖一共有多少种?十二生肖又代表了什么意思呢?

  二、欣赏故事,理解生肖的顺序与循环。

  1、你们知道十二生肖谁排在第一位吗?它怎么会排在第一的?一起听听故事里面是怎么说的。

  2、结合挂图,讲述《十二生肖的故事》。

  3、理解十二生肖顺序。

  提问:一共有几个生肖?它们的顺序是怎样排列的?幼儿在《小朋友的书·快乐的一年》“十二生肖的来历”中按顺序标出序号。

  4、理解生肖的作用。

  提问:为什么要设立十二生肖?每个生肖代表什么意思?

  5、鼓励幼儿提出问题,进一步理解故事。

  6、了解生肖和自己的关系。

  提问:你是属什么的?好朋友和你的生肖一样吗?为什么有的人和你的生肖不一样呢?今年是什么生肖?

  三、根据儿歌总结十二生肖的顺序,幼儿复述并背诵儿歌。

  四、布置任务。

  回家调查家人及周围人的属相,并记录下来,然后再日常生活中与大家分享。

  活动反思:

  幼儿通过欣赏故事,知道十二生肖的由来,因为是大班的孩子,都知道十二生肖是哪几个,也为这个活动做好了前期经验的铺垫。知道自己的生肖和别人生肖为什么不同,小朋友会通过年龄的比较,知道区别。最后活动的记录也是让幼儿能了解家人。


论语十二章教案优选【10】篇(扩展6)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范本十份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1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十二章中的第一则,我觉得把它放在开头是很好的选择。一句话,说明了三个道理——复*、以学为乐、为人之道(可改用三个句子来概括)。

  复*是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以前对此句理解甚浅,虽然也复*但从未“时”*之,不按时。每次都是等到大考时,再一起复*。现在,在爸爸的'帮助下,稍微好了点。我看过某心理学家的遗忘曲线图:刚学完时能记住很多内容,但是在学后的短时间内遗忘的速度很快,经过一段时间才保持在一定水*上,不过,此时记住的只剩百分之二十了。因此,按时复*是很重要的。(从心理学理论来证明,有说服力)

  “有朋自远方来”。朋友是人生中的一条路,一个助手(可改为一位良师、一笔财富等)。但这里的“朋”指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和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学*的确很开心。我觉得不但是学*如此,连兴趣也是一样。每当我和一些爱打乒乓球的人在一起打乒乓球时、学乒乓球(可改为练球、学球)时,别提多开心了,学得也起劲!

  最后一句是说德行、修养的。可我却不像孔子说的那样。我最恨的就是别人冤枉我,只要一点说得不对,我便会火冒三丈、破口大骂。看来我得改啊!

  这一则对我影响颇深,使我发现了我的两个缺点。我会竭力改正的。作文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2

  简洁而经典的语句是中国古诗文的特点,正因如此,中国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倍受瞩目。

  我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中,《论语》便是其中精品之一。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贫穷的人羡慕富豪,因为他有让他一辈子也花不完的钱;而富豪却羡慕那些*凡的人,因为他们很快活,不会整天杞人忧天地担心钱是否被用光、是否被偷走。

  可是,就如孔子说的,快乐的事有很多:学了又时常温*和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曾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现在的大人们,更注重物质化的世界,却忽略了我国的传统观念:忠、信。

  曾子提出的自省方法,却恰似给我们亮了一盏明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了呢?我的课外英语辅导班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有关她的学生的故事。

  那个学生学*很好,很受同学与老师们的欢迎,但是却有同学发现那个学生偷同学们的笔和钱,从此,那名学生开始被同学们排斥,最终不得不转学。

  这正验证了孔子的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道德永远是做人的第一,想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没有德与孝不行。

  这些便是给我感受最深的语句。

  读《论语》,令我受益匪浅。

  今后,我要细读论语,细读这中华悠悠千年智慧,读懂这其中的做人道理与处事方法,品尝这暖暖的心灵鸡汤。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3

  简洁而经典的语句是中国古诗文的特点,正因如此,中国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倍受瞩目。我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中,《论语》便是其中精品之一。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贫穷的人羡慕富豪,因为他有让他一辈子也花不完的钱;而富豪却羡慕那些*凡的人,因为他们很快活,不会整天杞人忧天地担心钱是否被用光、是否被偷走。

  可是,就如孔子说的,快乐的事有很多:学了又时常温*和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曾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现在的大人们,更注重物质化的世界,却忽略了我国的传统观念:忠、信。曾子提出的自省方法,却恰似给我们亮了一盏明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了呢?我的课外英语辅导班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有关她的学生的故事。

  那个学生学*很好,很受同学与老师们的欢迎,但是却有同学发现那个学生偷同学们的笔和钱,从此,那名学生开始被同学们排斥,最终不得不转学。

  这正验证了孔子的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道德永远是做人的第一,想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没有德与孝不行。这些便是给我感受最深的语句。

  读《论语》,令我受益匪浅。

  今后,我要细读论语,细读这中华悠悠千年智慧,读懂这其中的做人道理与处事方法,品尝这暖暖的心灵鸡汤。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4

  这里的每一段生命境界都是通过不断学*修养所达到的结果,从中我们学*到,学*、修养从来不是只止于学生时代,在当代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我们的每一阶段都更需要有不断学*的加持,把学*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方可与时俱进,不被时代淘汰。孔子博学多识,不仅对学*有着独到的理解,而且对教育也有这独特的思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以及“因材施教”,这对现代社会的教育也有着重要意义。

  如“因材施教”这一思想,孔子认为每一个孩子天赋不同个性差异不同,自然教学方法应因人而异。

  诚然如此,每个孩子天生感兴趣的事物不同,家长应善于发现孩子感兴趣、有天分的事物并进行培养,而非随波逐流,将各种兴趣班强加给孩子,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阅读《论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亦能给予我们为人处世的指导。我们都知道孔子肯定交友之乐,愿意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往来。我们在生活中也应积极的去结交好友,正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朋友应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能结交到三观相同三两好友可谓难能可贵,孔子也曾将朋友分为“益友”与“损友”两种,因此,我们在交朋友时我们也应擦亮眼睛,以防交友不慎。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5

  以前经常读《论语》,也会陪孩子背《论语》,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没看过《论语》是不现实的。《论语》中常见的经典句段不仅会背,还知其意,有的还能指点生活、学*。可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使其指导我的教学生活!今天读了一篇文章《从孔子教学场景中汲取教育智慧》,他使我茅塞顿开:作为儒家四大经典之一的《论语》是本常读常新的书。读书还要从不同的视角去审视它、去挖掘它,只有这样才会受益匪浅。

  同样的问题,孔子给与不同的答案(因材施教);褒贬并举激励弟子积极向上(先扬后抑、先抑后扬)……这样的教育情境在《论语》里举不胜举,要知道这部书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的教育言行的回忆录,可见其中的教育场景一定是弟子们记忆犹新的,这说明老师的教育深刻地影响着学生,这不得不令人叹服老师的教学艺术的高妙;可见孔子的教学场景中孕育的教育智慧非常之博大,作为师者应该重拾《论语》,研读它,去寻找那精彩的教学场景,以指导自己的教育工作,使自己的教育充满智慧。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6

  学海无涯,人在一生中要学会做很多东西。学做人,是最基本的,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当然是要做一个美好德行的人,像孔子一样,做一位品德高尚的人。

  我读了是孔子的《<论语>十二章》,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讲了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教我们要有老老实实的`学*态度,要时常复*学过的知识;教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从文章中,我懂得了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德行美好,品德高尚的人。

  文中,子曰:“学而时*之,不亦乐乎?”学了知识、技能之后,时常去复*它,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学*了新的东西之后,我就要时常地去复*、熟悉它,这是一件快乐的事。在没有学*这句话之前,我从来不重视认真复*,每次上课看到同桌记笔记,我也跟着记,下课后同桌认真复*,把上课的笔记反反复复地看了一遍又一遍,我也常跟着他一样学,但每次考试我的成绩都不如她,我常常在想,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如今,学*了孔子的语句,我真正理解了学*,要及时复*所学的知识。

  自从真正理解这句话我才知道,原来真正理解了学*,及时复*所学的知识,而且要用心把知识记忆理解好,这样才能越来越好,当然也不能模仿别人,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学*方法,并在学*中培养自己的性格品质,让自己成为一位品德高尚的人。

  文中让我感触最大的是“曾子日:‘吾日三省吾省,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按时复*了呢?《论语》中告诉我们的永远是简单而质朴的道理,孔子要求自己要做一个德行美好的人,必须要每天都几次反省自己本身的问题:替别人办的事有没有办?替别人办事有没有办好?跟朋友交友:有没有诚实、*等、友好、关心自己的朋友?在朋友遇到挫折时,有没有去鼓励和帮助朋友?在朋友获得成功时,有没有真心的替朋友开心?每个人都要学会自我反省,反省自己在一天中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还有学会了什么。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吵架了,我把自己关在了卧室里,不吃不喝,放声大哭。学了《论语》,我发现自己错了,哭闹并不能解决问题,反省自己本身的问题才是最重要的。通过反省你可以知道是自己错了,还是别人错了,从而反省自身,取长补短,不断丰富完善自己,让自己拥有高尚的品德。

  《<论语>十二章》多么让人受益啊,在这里教会了我如何学*,如何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应该在学*和实践增长才干,在与人交往上要心胸豁达,充满欢乐,不断完善自我,不断修养身心,努力成为一位品质高尚的人。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7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凡的人学*,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8

  《论语》是集合了孔子生*讲学和门下弟子言行的一本智慧语录,其中所体现的先贤圣人的思想,贴*普通人的现实生活,点明了人生的真谛。千年时光并没有改变人生的本质,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生命的绚烂最终将归于*淡,充实而自在的生活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说学了能按时温*,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得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却不抱怨,不也是君子吗?;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你十五岁有志于学*,三十岁自立,四十岁遇事不疑惑,五十岁懂得天命,六十岁听到什么都能理解,七十岁随心所欲而不越出应有的规矩。人的一生不要虚度,要立志做大事。

  从《论语》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的人生道理:待人要真诚,不要花言巧语;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是一种美德;学*要老老实实,不要不懂装懂等等的人生大道理。

  《论语》这本书是一本好书,它可以帮你悟到人生中的许多大道理。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9

  《论语》是纪录孔子及其门徒言行的书,其中有很多话都成为格言流传于世。今年暑假的两个月里,我每天都要和爸爸一起诵读一则。

  在这些对我来说觉得深奥而充满哲理的语句中,印象最深的是学而篇的第一则。它的内容只有三句话: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告诉我们:学*时常温*,不也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我觉得孔子的这三句话说出了我们学*、生活中的三种乐趣。第一是学*之乐,上课时,我们在老师的教导下,逐渐掌握了各种知识;下课后,我们又按时去复*、琢磨学*的内容,心里就更加明白其中的道理了;然后还能去完成一道道*题,心情非常的愉快,体会到了学*成功的乐趣。第二是与朋友相处之乐,*时,我们同学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学*,共同提高,这也是令人感到快乐的事。第三是自身之乐。我认为这是最难得到的一种乐趣,但我觉得*常我们应该努力这样去做,那就是即使我们周围的人不了解你,不看中你,你心中也能保持稳定的心绪,坚强的承受不公*的遭遇,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说的乐观豁达的境界吧!

  我反复吟诵着几句话,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一代圣人的智慧之花在静静地绽放。

  读《论语》乐在其中。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10

  有这样一本书,它富含着道理,隐藏着睿智,它的道理也许不必须被我们所理解。但它在我们看来,却是一本凝结着古人智慧的作品。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是一本语录体散文集,它记载着一位古人的思想,体现了那位古人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曾经有这样一个人,他开创儒家学派,他编篡《春秋》,他修订五经,他创办私学,他打破贵族教育,他有着此刻人们不及的聪慧,以及当时人们所不及的思想。他在现在,已经是国际知名的人物,他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名字。

  他名为孔子,它叫《论语》。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论语》中的《为政》篇。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蠢,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论语十二章教案优选【10】篇(扩展7)

——幼儿园教案《十二生肖》优选【10】篇

  幼儿园教案《十二生肖》 1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十二生肖有哪十二种动物,在讨论中引发对属相的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2、情感目标:知道十二生肖是中国人发明的,只有中国人才有。激发幼儿关注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俗的兴趣。

  3、能力目标:幼儿在了解十二生肖一年一种动物及轮回的规律的同时能把十二生肖的动物按顺序粘贴到钟面上。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探索与实验,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

  十二生肖的轮回规律和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

  活动准备知识准备:

  认识时钟。

  物质准备:

  1、教师自制的十二生肖钟。

  2、十二生肖由来的故事课件。3、幼儿制作生肖钟的钟盘和十二生肖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导入引发孩子探究兴趣:教师出示朋友给买的生肖手机链,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老师的手机链上是“牛”?不是别的动物呢?调动幼儿探索生肖属相奥秘的兴趣。

  (二)基本环节:

  1、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属相和家人的属相。2、引导幼儿讨论:我们知道的属相一共有多少种?人的生肖属相到底有多少种?3、教师通过出示生肖钟,引导幼儿说出生肖钟和我们的时钟有什么异同点从而轻松了解和掌握十二生肖都是什么?(小朋友看看老师带来的这个东西像什么?它和我们*时见过的钟表有哪些相同的地方?钟面上的十二个数字变成什么了?)4、通过演示生肖钟,让幼儿知道生肖轮回规律。小朋友知道我们的钟表是不是一圈一圈的转个不停啊?我们的生肖也和钟表一样一圈一圈的转个不停,狗年出生的属什么?鸡年出生的属?今年是什么年啊?今年出生的孩子是属什么啊?一年有一个属相,十二个属相转完需要多长时间啊?5、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探究十二生肖排列顺序的奥秘。为什么选这十二种动物做人的生肖呢?谁规定的用他们十二个呢?为啥没有猫呢?幼儿欣赏完故事课件回答:属相里为什么没有猫?谁排在了第一,为什么小小的老鼠排在了第一?情感教育:不要像老鼠学*,因为他太自私,要守信用,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第一。

  (三)结束环节:

  教师引导幼儿回答:在这十二个动物中,有一个动物不仅动物园里没有,而且我们都没有见过真实的'它,这是哪个动物呢?(龙)那么龙是什么动物?为什么也要选它呢?(引导幼儿讨论一下)教师小结:龙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吉祥之物,龙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吉祥物,传说它能消灾降福,所以人们特别喜爱它。而且20xx年就是龙年了。小朋友回家可以让家长帮助查一查过新年我们中国有哪些风俗*惯,明天和小朋友们分享。

  (四)延伸环节:

  今天我们知道了十二生肖这么多的奥秘,下面小朋友自己动手把十二个小动物按顺序粘贴到自己准备好的钟面上,看看还能发现哪些十二生肖的秘密。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我一直都是从引导孩子探究生肖奥秘的兴趣入手,一步步解开孩子们心中对生肖的谜团。我感觉到不足的方面是:个别幼儿对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还不是十分的清楚,粘贴动物的时候不能够按照十二生肖的正确排列顺序粘贴,也许是我太急于求成,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必定有限,待孩子们对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熟悉后再进行粘贴,效果会更好些。

  幼儿园教案《十二生肖》 2

  活动要求:

  通过活动,知道十二生肖的名称。

  知道属生肖是我国特有的民族风格。

  培养幼儿用语言大胆与人交往的能力。

  材料准备与环境创设:

  十二生肖贴绒教具一套

  舞龙道具二套

  小的玩具十二生肖六套

  活动过程:

  1.了解十二生肖并引起兴趣:你知道自己属什么?

  你还知道谁是属什么的?看谁能说得最多。

  请猜一猜蒋老师是属什么的?

  在幼儿说的过程中,逐一出示十二生肖的贴绒教具。

  2.想不想知道这十二生肖是怎样来的?请听老师来讲一个小故事。

  讲“十二生肖”的故事。

  知道十二生肖是我国特有的民族风俗。

  人为什么要属生肖?(为了表示人与动物是好朋友)

  十二生肖是怎样属法的呢?(一年一个生肖,这一年是何种动物生肖,生下的孩子也就属这种动物了。)

  3.十二生肖的排队。

  与客人老师的交往:

  问一问:“请问您是属什么的?”(鼓励幼儿大胆地用语言与周围的客人老师交往)

  活动反思:

  《十二生肖》给我和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活动主要要求幼儿掌握十二生肖的排序和了解有关生肖的.知识,由故事和儿歌来帮助他们记忆顺序。十二生肖,是每个生命出生、成长的见证,它们传递着劳动人民的美好品德和善良愿望,反映着中华民族自古对生命的尊崇、对生活的热爱。《十二生肖》这个生动有趣的民间传说,不仅让孩子们认识了十二个神态各异、古怪精灵的小动物,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孩子们热爱生活、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使他们在以后的语文学*中逐渐领略到祖国传统文化的丰厚与博大。

  幼儿园教案《十二生肖》 3

  活动设计背景:

  今年龙年,全国很多城市都出现舞龙的场景,小朋友看春晚的时候还有个节目是韩庚叔叔表演的《除夕的传说》,还有舞蹈《龙凤呈祥》。看节目的同时,我也在想应该让我班的小朋友了解一下龙年的由来,继而又联想到不应只了解龙这一种属相,每个幼儿都知道自己有一个属相,这就是他们并不理解十二生肖的。另外十二生肖究竟是由哪十二个小动物组成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有必要从小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特有的传统文化。为了让幼儿初步了解十二生肖,我特别设计了这节课,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幼儿更好的掌握我们中华民族的本土文化。本活动将钟点数字与生肖顺序匹配,引导幼儿把 对"钟的认识"迁移到"12生肖",使抽象、复杂的生肖变的简单有趣。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十二生肖动物的兴趣和爱好。

  2.知道自己和亲人的属相,培养幼儿和家人之间的情感。

  3.十二生肖所包括的12种动物、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十二生肖的顺序

  2.理解传统文化中生肖代表的寓意。

  活动准备

  1.自制的生肖钟

  2.经验准备:幼儿事先了解自己及家中成员的属相。

  3.十二生肖的头饰一套

  4.玩具兔子布偶一只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了解十二生肖属相

  1、 出示礼物,引出生肖。(小兔子玩偶,因为我属兔)

  2、提问:你知道自己属什么吗?(多数小朋友属狗、鸡)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属相不同?今年是什么属相的年份?-----龙年

  3、课堂活动:做小记者,主动询问一下其他老师或小朋友的属相,发现有什么不同?

  教师小结:同一年生的孩子属相一样,狗年出生的属狗,鸡年出生的属鸡,龙年出生属龙.

  二、认知环节:根据生肖钟理解十二生肖出示课件生肖钟。

  老师要把这些动物变到钟里面。变变变。小动物变到钟里面了吗?

  提问:请幼儿说出钟面上有多少种动物?

  我们来数一数,看看是不是12种。从1老鼠开始数,鸡排第几?猪排第几?

  总结:一种动物代表一个生肖,这十二个小动物,我们就叫它十二生肖。

  三、故事环节:

  欣赏儿歌:小老鼠,吱吱叫。大水牛,弯弯角。

  老虎上山一声吼,吓的兔子快快跑。

  龙在云里翻跟头,蛇在田里伸懒腰。

  大马铃儿响叮当,乐的山羊胡子翘。

  猴子爬树蹦蹦跳,公鸡早起喔喔叫。

  小狗大狗尾巴摇,小猪呼噜睡大觉。

  教学小结:根据生肖儿歌使孩子们对生肖感兴趣,方便幼儿记忆十二生肖顺序。

  四、游戏环节:小火车游戏找出十二个小朋友,分别带上生肖头饰,按照十二生肖顺序,玩小火车游戏。最后每个小朋友模仿十二生肖任何一种做动作走出教室。

  教学反思

  我利用生肖钟给孩子上生肖课。孩子们都很感兴趣。课前先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属相,了解家中成员的属相,这样即增长孩子们的认知,又增加了孩子与家长的互动,所以在活动中请孩子说说自己和家人的属相是都说的非常好。这也培养了孩子与家人之间的情感。

  在请孩子当小记者采访其他老师或同学属相时,有的孩子普通话说的非常好,有的孩子有礼貌,说话流利。也给了孩子和老师互动的机会。

  通过讲述十二生肖的故事和儿歌。很快就记住了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并且非常喜欢唱十二生肖歌。

  幼儿园教案《十二生肖》 4

  活动目标

  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肖。

  熟悉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

  体验表演及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知道自己及家人的生肖。

  课件准备:《十二生肖》、十二生肖动画视频、歌曲音频。

  纸面教具:《十二生肖操作单》

  活动过程

  与幼儿谈论生肖的话题,引发课堂兴趣。

  —— 你知道你的属相吗?

  —— 你知道爸爸妈妈或兄弟姐妹的属相吗?

  教师逐一点开图片,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十二生肖都有哪些动物。

  —— 除了你们的'和家人的属相,你还知道有哪些生肖吗?

  —— 所谓十二生肖,就是有十二种动物组成,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播放童谣视频《十二生肖》,引导幼儿了解十二生肖的顺序及每个动物的特征。

  1.观看歌谣,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 十二生肖的顺序是什么呢?

  —— 每个动物的特点是什么呢?

  2.重复听歌谣,鼓励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动物特点。

  玩十二生肖排序游戏,巩固儿歌内容。

  1.出示十二生肖图。

  2.请12名幼儿当十二生肖的动物,按十二生肖图的位置站好。

  3.一起念儿歌,念到的生肖小朋友按顺序站到前面来,并用动作表现出生肖。

  4.所有幼儿轮流依次玩游戏。

  小结:我们发现了,十二生肖的动物依次连起来就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

  1.打印十二生肖图卡,并提供吸管、剪刀和双面胶,鼓励幼儿制作十二生肖展示牌。

  2.打印十二操作单和图卡,引导幼儿按照顺序贴上数字和动物。

  幼儿园教案《十二生肖》 5

  活动要求:

  1.通过活动,知道十二生肖的名称。

  2.知道属生肖是我国特有的民族风格。

  3.培养幼儿用语言大胆与人交往的能力。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1.十二生肖贴绒教具一套。

  2.舞龙道具二套。

  3.小的玩具十二生肖六套活动过程:

  一、了解十二生肖并引起兴趣:你知道自己属什么?

  你还知道谁是属什么的?大,考吧.幼师,网出,处!看谁能说得最多。

  请猜一猜老师是属什么的?

  在幼儿说的过程中,逐一出示十二生肖的贴绒教具。

  二、想不想知道这十二生肖是怎样来的?请听老师来讲一个小故事。

  讲"十二生肖"的故事。

  知道十二生肖是我国特有的`民族风俗。

  人为什么要属生肖?(为了表示人与动物是好朋友)十二生肖是怎样属法的呢?(一年一个生肖,这一年是何种动物生肖,生下的孩子也就属这种动物了。)三、十二生肖的排队。

  问一问:"请问您是属什么的?"(鼓励幼儿大胆地用语言与周围的客人老师交往)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课活动内容新颖,趣味性强,符合幼儿的学*特点,幼儿学*探索的积极性高,但在第五环节中由于十二生肖的卡片较小,只有半数的幼儿能按一定的顺序把十二生肖的图片放到了相应的位置上,因此,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教学具的准备上一定要从幼儿的角度去考虑,让教具发挥更好的做用。

  幼儿园教案《十二生肖》 6

  绘画目的':

  知道十二生肖,学*画龙。

  绘画年龄:

  中班幼儿。

  绘画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腾云驾雾非等闲,

  施恩布雨在人间,

  家有珠宝寻常事,

  统领兵将皆海鲜。(龙)

  教师提示:打一生肖。

  二、出示范画。

  教师讲解要求。

  三、绘画步骤图。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

  十二生肖中的辰龙就画好了。

  网站温馨提示:

  幼儿天生爱涂涂画画,对幼儿实施美术教育符合幼儿天性,能满足幼儿的需要。

  幼儿园教案《十二生肖》 7

  活动目标:

  1、知道十二生肖有哪些动物。

  2、能将十二生肖的十二种动物准确排序。

  3、感知儿歌中的韵律美。

  活动准备

  大森林背景图、十二生肖动物图片、十二生肖动物头饰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一)谈话导入

  师:你们知道自己的属相是什么吗?猜猜你的好朋友是属什么的?有十二种动物是我们的属相,也叫生肖。生肖是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每一年只有一个生肖,这一年是什么生肖,生下来的宝宝就是什么属相。请幼儿说出自己的属相。

  二、基本部分

  1、学*儿歌《十二生肖》

  教师朗读,并依次出示十二生肖的图片幼儿初步感知。

  2、教师引导和归纳儿歌中的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押的什么韵。

  师:听了儿歌,你们有没有发现而各种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押的什么韵呢?

  3、教师和幼儿一起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儿歌内容给十二生肖排队。

  师:小动物们刚刚玩了一个捉迷藏的游戏,纳闷现在请你们根据儿歌内容将他们找出来并排好队吧。

  三、结束部分

  (一)“十二生肖”游戏表演。

  规则:请12名小朋友戴生肖头饰,分别扮演十二生肖头饰,分别扮演十二生肖,并按十二生肖顺序排好队表演,扮演老鼠的小朋友说:“我是老鼠吱吱叫”,一边说一边表演小老鼠,以此类推,可以换小朋友进行表演,也可以小组表演。

  四、活动延伸

  回家了解爸爸妈妈的属相,并一起了解十二生肖的传说。

  附儿歌:

  十二生肖

  一是老鼠吱吱叫,二是牛儿尾巴摇,

  三是老虎威风到,四是小兔蹦蹦跳,

  五是飞龙像座桥,六是蛇儿圈圈绕,

  七是马儿最会跑,八是羊儿吃青草,

  九是小猴树上笑,十是小鸡起得早,

  十一是狗看门好,十二是猪凑热闹。

  活动反思

  《十二生肖》是一节大班的语言活动,对于生肖,孩子们是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我在活动前让幼儿和家长就有关话题进行了交流,让幼儿有一定的经验准备,知道了自己和自己家人的'生肖,对十二生肖有初步感知。活动中,我让幼儿先从自己的属相开始了解,孩子知道十二生肖是中国人独有的,对我国的民族文化有所感知。接着让幼儿在学*儿歌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对十二生肖的顺序进行了感知并进行排序。 《指南》中语言领域的教育建议中指出,“对幼儿讲话时,注意结合情境使用丰富的语言,以便于幼儿理解。”因此,在本节活动中,情境能贯穿始终,孩子们的兴趣很浓,言语的表述上很丰富,比如在为十二生肖排队时,利用情境——小动物们玩捉迷藏游戏,引起幼儿参与的兴趣,并能正确地排序。

  幼儿园教案《十二生肖》 8

  活动目标:

  1、熟悉十二生肖中十二种动物的名称及其排列顺序。

  2、了解十二生肖的轮回,对不同生肖的年龄进行简单的判断。

  3、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学*兴趣和热爱情感。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5、理解故事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重难点:

  重点:掌握十二生肖中十二种动物的名称及其排列顺序;

  难点:理解十二生肖的轮回。

  活动准备:

  1、教具的准备:十二生肖动物课件、十二生肖的故事、十二生肖的图片、十二生肖头饰若干、十二生肖的儿歌、生肖钟。

  2、知识经验准备:通过布置家庭作业使幼儿事先知道自己的属相,知道父母的属相,了解十二生肖中部分动物。认识钟表。幼儿会唱《十二生肖歌》。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小朋友们,你知道自己属什么吗?属牛的,你的属相就是牛,属虎的,你的属相就是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属相。那你知道爸爸妈妈的属相吗?”

  师:“除了刚才说的你还知道哪些属相?

  二、基本部分

  师:原来小朋友们知道这么多的属相。非常棒!我告诉你们,属相一共有十二种,我们也叫十二生肖,十二生肖是我们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已经流传了几千年。每个人都知道十二生肖,那它们到底都是什么动物呢?我把十二生肖都请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播放PPT课件

  边出示图片幼儿边说出动物的名称。

  师:我们把它们一起请出来。跟我一起说:十二生肖快出来。

  师:十二生肖里的动物有很多我们熟悉的,经常看见的,谁能学一学它们?我们来猜一猜小朋友学的是什么动物。

  2、讲故事

  师:我们认识了十二生肖,那你知道十二生肖有什么用吗?十二生肖是怎么选出来的?下面我们来听一个小故事你就明白了。(欣赏故事)

  问:

  (1)十二生肖有什么用?

  (2)十二生肖是怎么选出来的?

  (3)渡河比赛谁得了第一名?第二名呢?……(边说边出示图片带数字)

  3、猜猜看

  师:十二生肖正在玩捉迷藏的游戏,小朋友们,看看谁藏起来了?

  (PPT课件出示图片幼儿说出藏起来的小动物)

  4、生肖轮回

  师:因为刚才小朋友们表现得特别棒,所以十二生肖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了,你们看!谁能按照顺序把十二生肖排好队?(出示生肖钟)

  请幼儿把十二生肖图片贴在钟表上。

  (可以在白板上画出生肖钟,让幼儿往上贴生肖图片)

  师:小朋友们,在我们这个神奇的钟表中,各种动物依序排列,一个数字代表一年,一年一个属相。下面我有几个问题要考考你们了。

  a、一年一个属相,把所有属相轮流一遍要几年?

  b、今年是什么年?去年是什么年?明年是什么年?

  c、今年出生的孩子属什么?

  d、今年是什么年,12年后是什么年?属鼠的小朋友今年几岁?属龙的小朋友今年几岁?(请幼儿到前面操作)

  e、找到自己的生肖,看看从你的生肖到今年过了几年?在跟你的年龄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请幼儿到前面操作)

  f、一个小朋友属猴,可是他又不是今年出生的,你猜他今年几岁?

  g、谁的属相和妈妈的一样?那你和妈妈的年龄一样大吗?为什么?

  三、结束部分

  师:今天小朋友们表现特别棒!所以十二生肖要和大家去草地上做游戏!

  可是在出发之前,小动物们有个要求:大家都带着漂亮的头饰,请小朋友们按照十二生肖的顺序排好队我们再出发。这样吧,我们分成两组,看哪组动作快先排好队。队排好了,我们出发吧!

  (伴随着歌声,幼儿边做动作边走出活动室)

  附故事:十二生肖的.故事

  你知道自己属什么吗?有属小白兔的,有属大老虎的……有属猫的吗?没有,怎么有属老鼠的,没有属猫的呢?这里有个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人们说:“我们要选十二种动物作为人的生肖,一年一种动物。”

  天下的动物有多少呀?怎么个选法呢?这样吧,定好一个日子,这一天,动物们来报名,就选先到的十二种动物。

  猫和老鼠是邻居,又是好朋友,它们都想去报名。

  猫说:“咱们得一早起来去报名,可是我一睡着了,就醒不过来,这怎么办呢?”

  老鼠说:“别着急,别着急,你尽管睡你的大觉。我一醒来,就来叫你,咱们一块去。”

  猫听了很高兴,说:“你真是我的好朋友,谢谢你了。”

  到了报名那天早晨,老鼠早就醒来了,可是它光想着自己的事,把好朋友给忘了。

  老鼠被选上了,高高兴兴回到家里,这才想起它的好朋友,跑到猫家里一看,它还在呼呼地睡觉呢。

  猫没去报名,当然也就没被选上,你说它该多生气呀!打这以后,猫见了老鼠就咬,现在还是这样。

  你知道哪十二生肖吗?

  对啦!老鼠、牛、老虎、兔子、龙、蛇、马、羊、猴子、鸡、狗、猪。

  怎么让小小的老鼠排在最前面呀?这里也有个故事。

  报名那天,老鼠起得很早,牛也起得很早。它们在路上并排儿走着。牛个头大,迈的步子也大,老鼠个头小,跨的步子也小,老鼠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才刚刚跟上牛。老鼠心里想:路还远着呢,我快跑不动了,这可怎么办?它脑子一动,想出个主意来,就对牛说:“牛哥哥,牛哥哥,我来给你唱个歌。”

  牛说:“好啊,你唱吧----咦,你怎么不唱呀?”

  老鼠说:“我在唱哩,你怎么没听见?哦,我的嗓门太细了,你没听见。这样吧,让我赤骑在你的脖子上,唱起歌来,你就听见了。”

  牛说:“行啰,行啰!”

  老鼠就沿着牛腿子一直爬上了牛脖子,让牛驮着它走,可舒服了。它摇着晃脑的,真的唱起歌来:

  “牛哥哥,牛哥哥,过小河,爬山坡,驾,驾,快点儿啰!”

  牛一听,乐了,撒开四条腿使劲跑,跑到报名的地方一看,谁也没来,高兴得哞哞叫起来:“我是第一名,我是第一名!”

  牛还没把话说完呢,老鼠从牛脖子上一蹦,蹦到地上,吱溜一蹿,蹿到牛前面去了。结果是老鼠得了第一名

  教学反思

  结合中班幼儿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多观察,培养想象力。本节课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幼儿和教师配合的也很好。幼儿思维活跃,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基本讲述十二生肖的故事。

  幼儿园教案《十二生肖》 9

  活动目标

  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肖。

  熟悉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

  体验表演及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知道自己及家人的生肖。

  课件准备:《十二生肖》、十二生肖动画视频、歌曲音频。

  纸面教具:《十二生肖操作单》

  活动过程

  与幼儿谈论生肖的话题,引发课堂兴趣。

  —— 你知道你的属相吗?

  —— 你知道爸爸妈妈或兄弟姐妹的属相吗?

  教师逐一点开图片,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十二生肖都有哪些动物。

  —— 除了你们的和家人的属相,你还知道有哪些生肖吗?

  —— 所谓十二生肖,就是有十二种动物组成,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播放童谣视频《十二生肖》,引导幼儿了解十二生肖的.顺序及每个动物的特征。

  1.观看歌谣,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 十二生肖的顺序是什么呢?

  —— 每个动物的特点是什么呢?

  2.重复听歌谣,鼓励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动物特点。

  玩十二生肖排序游戏,巩固儿歌内容。

  1.出示十二生肖图。

  2.请12名幼儿当十二生肖的动物,按十二生肖图的位置站好。

  3.一起念儿歌,念到的生肖小朋友按顺序站到前面来,并用动作表现出生肖。

  4.所有幼儿轮流依次玩游戏。

  小结:我们发现了,十二生肖的动物依次连起来就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

  1.打印十二生肖图卡,并提供吸管、剪刀和双面胶,鼓励幼儿制作十二生肖展示牌。

  2.打印十二操作单和图卡,引导幼儿按照顺序贴上数字和动物。

  幼儿园教案《十二生肖》 10

  一、活动目标:

  1、使幼儿知道十二生肖的十二种动物的排列顺序和有关的传说。

  2、知道十二生肖每十二年循环一次。

  3、知道自己和父母的属相。

  二、重点难点:

  重点是让幼儿记住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

  难点是知道十二生肖每十二年循环一次。

  三、教学准备:

  投影仪及十二种动物图案

  循环的转盘(课件)

  录音机及故事磁带

  四、教学过程:

  1、出示课件: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请来了一支动物乐队,他们演奏的音乐可好听了,你们想听吗?

  生:想听。

  师:好,让我们来一起欣赏。(放课件)

  师:小动物们演奏的多好听呀,我都听入迷了,你们觉得怎么样?看一看哪些小动物为我们演奏了?

  生:有老鼠、牛、老虎、兔子、龙、蛇、马、羊、猴子、鸡、狗、猪。

  2、师:老师的篮子里面也有这些小动物,谁能够把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挑出来放在黑板上呢?

  生:(让幼儿提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3、师:小朋友都把你喜欢的小动物放在了黑板上,那到底一共有多少种小动物呢?我们一起来数数吧?

  生:1、2、3……12,一共十二个小动物。

  师:老师逛商场的时候,经常看到很多的钥匙链上,还有很多的.工艺品上都有这十二种小动物,那你知道为什么这么多的东西上都有这些小动物呢?

  生:因为这些小动物是十二生肖。

  4、师小结:这十二种动物我们叫做十二生肖,它是我们中国人在很早以前发明的,每年都有一种小动物作为标志,一共有十二种生肖,生肖就是属相,知道了自己的属相就能推算出自己的年龄。

  师:每个人都知道十二属相,也都知道自己是属什么的(我是属鸡的),那你们知道你自己是属什么的吗?

  生:我属虎的…..

  师:那小朋友你知道你的爸爸妈妈是属什么的吗?请小朋友用声音或动作表演出来,让其她的小朋友猜一猜?

  生:做动作或模仿动物声音

  5、师:刚才,小朋友说的真棒,我们知道可以用十二生肖来判断年龄,但是到底哪种动物在前,那种动物在后呢?请小朋友听录音故事〈十二生肖〉

  生:听故事

  师:故事听完了,这十二个动物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生:属第一、猪最后……

  师:中间的这些小动物的顺序不知道没关系,老师还把刚才的故事编成了一首儿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学一学?

  生:学儿歌《十二生肖》

  师:小朋友们已经学会了这首儿歌,现在请你们边读儿歌编给十二生肖排队,看谁排的又对又快。(教师巡视,指明上台操作)

  师提问:1、一个属相表示多长时间?(一年)

  2、今年是什么年?(猴年)那所有今年出生的人都属什么?(猴)明年是什么年?(教师根据图片让

  幼儿说出来:猴年过后是鸡年,鸡年过后是狗年然后是猪年。) 猪年过完之后又是什么年呢?请小朋友们想一想?(鼠)

  3、那小朋友再仔细观察一下,中间的这些小动物都是仅仅的挨在一起的,但是鼠和猪却在两边,谁能想个办法,让猪和老鼠也挨在一起呢?(教师引导幼儿可以排成一个图形,但是中间的小动物却是不能随便改变顺序的)

  6、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想问小朋友,老师看看咱们班哪个小朋友最聪明,好不好?

  一个鼠年出生的小姑娘,她是属老鼠的,但是她的妈妈也是属老鼠的,那你说这个小姑娘和他的妈妈一样大吗?为什么?(请幼儿自己说出理由)

  教师演示课件,让幼儿明白十二生宵是十二年循环一次的。

  7、小结:(边演示边说)一年是一个属相,同一年出生的人属相相同,十二个属相排完了,又从头排起,十二年循环一次。


论语十二章教案优选【10】篇(扩展8)

——夏洛的网第十二章读后感实用十篇

  夏洛的网第十二章读后感 1

  今天我要向你推荐一本书,书名叫《夏洛的网》,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怀特,这本书被评为“美国最伟大的十部儿童文学名著”之首。怀特对尘世上一切都怀着“面对复杂,保持欢喜”的态度,其人格魅力与文字修养一样高山水长。他还为孩子们写了三本书:《精灵鼠小弟》、《夏洛的网》、《吹小号的天鹅》。

  书里的主人翁是夏洛,他乐于助人、舍己为人。在朱克曼家的谷仓里,快活的生活着一群小动物,其中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建立了最真挚的友谊。然而,一个丑陋的消息打破了谷仓的*静。威尔伯未来的命运竟然是变成熏肉火腿,作为一只猪,悲痛欲绝的威尔伯似乎只能接受任人宰割的'命运了,然而,看似渺小的夏洛却说:“我救你。”于是夏洛用自己的丝在猪栏上支出了被人类视为奇迹的网络文字,逆转了威尔伯的命运,让它在大赛中获得了特别奖。但是夏洛的命运却走到了尽头。在临死之前,说:“我一天活着,一天不会忘记这件事儿。”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威尔伯活得非常开心,不用担心被杀掉了,因为它知道朱克曼先生要养它一辈子。威尔伯经常想到夏洛每天站在那里,看着那张破网,喉咙一阵哽塞。没有一个人知道,一只灰蜘蛛曾经起过最重要的作用,在它死的时候,没有任何一个人陪在它身边。

  这本书告诉我们:一颗纯真善良的心,能融化最为寒冷的坚冰,能唤醒温暖的感情。

  夏洛的网第十二章读后感 2

  这本书主要讲了:在朱克曼家的谷仓里,生活着一群小动物。其中,猪的命运最过为悲惨,小猪一长大,就要被送去加工坊,成为熏肉火腿。但夏洛却不忍心让自己刚交的朋友威尔伯被这样活活宰死。于是,夏洛在墙角织了一张又一张写着“王牌猪”、“光彩照人”许多有着赞美小猪威尔伯的话的网?。在这期间有许多人来参观,小猪威尔伯也在集市上荣获了“特别奖”,免于了一死,但这时,夏洛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夏洛说的那段话:“我为你结网,因为我喜欢你,再说,生命到底是什么啊?我们出生,我们活上一阵子,我们死去。一只蜘蛛,一生只忙着捕捉和吃苍蝇是毫无意义的,通过帮助你,也许可以提升一点我生命的价值,谁都知道人活着该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一只看似不起眼的蜘蛛在威尔伯最伤心的时候,给予了威尔伯鼓励与帮助,让威尔伯感受到了温暖,变的自信。在紧要关头夏洛用智慧拯救了威尔伯的生命。所以,夏洛的网不仅仅是一张友谊的网,更是一张拯救了威尔伯生命的伟大的网。

  夏洛为了朋友,牺牲自己的精神值得我们学*。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夏洛那样,对朋友多关心、多帮助,特别是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更要尽自己的全力去帮助他们,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夏洛的网第十二章读后感 3

  今天,我一口气读完了E・B怀特写的《夏洛的网》,使我的心灵十分感动!

  文中主要讲了:在朱克曼家的仓库里,一只小猪和一只蜘蛛建立了最真挚的友谊,但是一个丑恶的消息打破了仓库的*静:小猪威尔伯将来的命运竟是会变成熏肉火腿,作为一只猪,他似乎只能接受任人宰割的命运了,然而,看似渺小的蜘蛛夏洛却说“我救你”

  于是,他用自己的丝在网上织出来被人们视为奇迹的字眼!救了威尔伯,但是自己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

  读完后,我留下了最真挚的泪水,也留下了最深的思考:是呀!一只蜘蛛会为了好朋友宁可去死,我们虽然不用去死,但却为朋友做过什么?我想什么也没走过吧!

  当我读到:威尔伯永远忘不了夏洛“时,我十分欣慰,认为威尔伯并不是那种忘恩负义的,过河拆桥的人,他会感恩,感恩夏洛的救命之恩。

  夏洛死了,没有人知道它这一世做过什么,但是威尔伯知道。夏洛用那张大网编织出了一张大网,网住了你我心中无穷无尽的爱与温暖……

  看到这里,蜘蛛夏洛对待朋友真诚,无私,一诺千金的'态度,让我留下了感动的眼泪,而书里的另一个角色老鼠坦普尔顿,他自私自利,贪婪,毫无同情心,让我感到讨厌。

  我要像夏洛一样去对待和帮助我的朋友,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夏洛的网第十二章读后感 4

  《夏洛的网》讲的是,在朱克曼家的谷仓底住着一群动物,其中有一只猪叫威尔伯,它和蜘蛛夏洛成了最好的朋友。

  有一天,一个坏消息打破了谷仓的宁静生活――威尔伯的命运是变成桌上的熏肉火腿。威尔伯叫着:“我不要死,我不要死!”这时渺小的夏洛说:“你不会死的,我救你!”就这样,夏洛在网上织了:王牌猪等等字词……

  后来,它又在集市上得了一个特殊奖,可这时候蜘蛛夏洛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威尔伯很感动,就把夏洛的'“子女”带回来谷仓。

  读了这个故事,我被夏洛为了威尔伯所做出的一切而感动。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友情是一件非常美好而又非常珍贵的东西。我琮为夏洛说到做到的精神所触动。这让我想到《论语》里的一名话――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我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夏洛的网第十二章读后感 5

  我把《夏洛的网》这本书认真的看完了。有令我气愤的,也有让我伤心的地方。

  在吃早饭前时弗恩看见爸爸要把一只小小的落脚猪杀掉,可是弗恩坚决不让爸爸把它杀掉,为了这件事弗恩还哭了,爸爸无可奈何,只好把小猪给了弗恩,让她来抚养。弗恩十分喜欢这只宝贝小猪,天天喂牛奶给他喝,还给宝贝小猪取了一个名字叫:威伯尔。每当弗恩坐车时妈妈抱着小猪,车子开动了弗恩一直到看不见威伯尔时才回头,连上课都在想它,老师问问题时弗恩的回答是威伯尔,让同学们咯咯的直笑,弗恩的脸都红了。弗恩为什么这么喜欢这只小猪?

  一天一天的过去了,小猪也大了可以卖掉了,弗恩知道了后哭了,爸爸打电话给朱克曼卖给了她,爸爸对弗恩说:“有空你可以经常去看看小猪。”弗恩一定很舍不得!

  威伯尔进了仓库后和羊啦、鸡啦、鹅啦、马啦成为了朋友,这些动物都很信任威伯尔。

  威伯尔和动物们在一起相处了很长的时间,时间长了有许多的动物都走了,只有威伯尔一个留在仓库里十分孤独,也没有声音,非常安静。

  最*威伯尔又认识了一位朋友是一只蜘蛛叫夏洛。

  在夏洛看见威伯尔不开心时,就尽力的.让威伯尔开心起来,让威伯尔知道了快乐!

  我知道了,怎么做朋友。是夏洛告诉我的,是在朋友

  有困难时帮助他!

  夏洛的网第十二章读后感 6

  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许多有趣而精彩的书,其中一本书令人难忘,也给我带来了无限的灵感。

  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叫弗恩的女孩,她有一只名叫威尔伯的小猪。威尔伯有一个好朋友,名叫夏洛特,是一只灰色的小蜘蛛。一旦威尔伯听说他会在冬天被杀死并煮熟。他一整天都很害怕和担心。他的好朋友夏洛特打算帮助他。夏洛特用吐出的丝绸在猪圈上编织了“王牌猪”、“伟大”、“辉煌”和“卑微”等神奇的词语。威尔伯在博览会上获得了一个特别的奖项,并能够继续无忧无虑地生活。然而,夏洛特吐出了她的丝绸,但她的生命结束了。威尔伯崩溃了。为了纪念他的好朋友,威尔伯把夏洛特的514个蛋带回家,一直守护着它们。

  读完这个故事后,夏洛特和威尔伯的友谊深深打动了我。同时,我也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当我们看到任何需要帮助的人时,我们应该像夏洛特一样伸出援手。当别人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时,我们也应该像威尔伯一样记住他们,并报答他们的好意。这样,人与人之间就会有一连串的爱,让每个人都彼此快乐。

  看到这个,我突然想起有一次我的铅笔掉了,我不能写字。我的`好朋友给了我一个,但是后来当她没有橡皮擦写错单词时,我不在乎也没有帮助她。与夏洛特和威尔伯相比,我感到非常惭愧。

  读了无数难忘的书后,我一点一点地长大,一点一点地理解。学生们,让我们读更多的书,感受它们带给我们的快乐。

  夏洛的网第十二章读后感 7

  前段时间,我读了一本书《夏洛的网》。读完以后,我对“友谊”这两个字理解得更深了。

  在朱克曼家的谷仓里生活着一群动物。其中,一只名叫威尔伯的一落脚猪与蜘蛛夏洛建立了真正的友谊。但一件不好的事情打破了谷仓的宁静,因为威尔伯要被做成熏肉火腿,威尔伯悲痛万分。此时夏洛伸来援助之手,对悲痛万分的威尔伯说:“我来帮你。”夏洛在猪栏上方织出了被人类视为奇迹的网络文字,让威尔伯在集市上获得大奖,也避免了被制成熏肉火腿的'命运。在威尔伯眼里,夏洛是它的恩人,也是它的朋友。我想:在夏洛眼里也是这样吧。

  这本书读完后,我想了很多,也让我想到了一些事。有一次,我和表弟一起出去玩。途中不小心碰到石头,把腿磕破了,表弟问我有事吗?我说:“不要紧还能走。”表弟说:“还是去看看吧!”他扶着我回家,帮我腿上抹了酒精消了消毒贴上了创可贴。我说:“谢谢表弟。”表弟说“都是朋友嘛,朋友就要互相帮助。”是啊,我和表弟既是史弟又是朋友。真正的友情总是能让人感到温暖。

  读了《夏洛的网》,我懂得了一个道理:真正的友谊,无人能代替,有了友情,世间才变得更加美好。

  夏洛的网第十二章读后感 8

  *几日,我读了一本让我十分难忘的书,这本书名叫《夏洛的网》,它主要讲述了一只名叫“威尔伯”的小猪与一只名叫“夏洛”的蜘蛛建立了最真挚的友谊。然而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降临到威尔伯头上,原来是威尔伯的未来要做成熏猪肉。他听后十分难过,但是威尔伯的好朋友夏洛做出了牺牲――它在威尔伯的猪栏上用自己的丝织上了被人类视为奇迹的“王牌猪”,“了不起”等文字。从而威尔伯保住了性命,而且在集市的大赛中赢得了特别奖,但这时夏洛的命运已经走到了尽头。

  正是这个故事,让我记起了五年级上学期的一次拔河比赛,我们赢了这次比赛。而在下午放学坐班车时,另一个班级的学生对我们有些小意见,他们说老师偏向我们,但我对他们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以后咱们还是要好好相处的,这只是一场比赛而已。”说完这句话后,他们安静了。从那以后,我们两个班的.同学关系又融洽了。

  还有一次,是在小时候,我和一个同村的小孩玩。我不小心摔倒了,那个同我玩的小孩赶忙跑过来扶我。当我向她致谢时,他说了一句话让我难以忘记的话:“不客气,谁让我们是朋友呢,朋友之间就该互相帮助。”

  对,朋友之间就是该互相帮助,互相信任,不能对朋友说谎,不能欺骗朋友,要让朋友信任你,相信你,这样你有困难他就会来帮助你。

  夏洛的网第十二章读后感 9

  书,是我生活的调味品,一本本好书伴我成长,其中《夏洛的网》最为感人。

  作者将人间的真、善、美赠予了动物们。以威尔伯的命运为线索,描写了动物之间的团结。而且,它们互帮互助,不自私,特别是老鼠坦普尔顿和蜘蛛夏洛,它们为了拯救威尔伯(一只小猪),将动物们召集起来开大会!就为了一只普通的猪的生命值得来浪费时间开大会?起初,我认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连小女孩弗恩也觉得他的命运就是这样,无法挽回了。而夏洛看似渺小,但在这种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夏洛却沉着冷静地说:“我救你!”夏洛用自己的丝线在自己的网上织出了网络文字,逆转了威尔伯的命运,如果夏洛不救威尔伯的.话,那么威尔伯就只能接受任人宰割的命运了。夏洛真是一只聪明、救朋友于水火的蜘蛛!

  但是,夏洛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她急剧地衰老,生了重病,把孩子们托付给好友威尔伯。夏洛死了之后,威尔伯将她的宝宝带回谷仓底,大部分蜘蛛宝宝自私、忘恩负义,遗弃了威尔伯,但有三只蜘蛛宝宝留了下来,最后它们不断繁衍后代,总有几只小蜘蛛留下陪伴它们的救命恩人威尔伯,和夏洛一样忠诚。威尔伯的伟大、遵守诺言让我感动。

  夏洛和威尔伯之间的友谊让我深深地震撼到了,夏洛把她的大半时光都用在拯救威尔伯身上是值得的,而威尔伯则让夏洛的后代存活下来。

  我喜欢他们俩,因为他们的友谊让我感动,我喜欢这本感人的《夏洛的网》!

  夏洛的网第十二章读后感 10

  友情似海,可以包容你的缺点;友情似火,在寒风中给你温暖;友情似书,使你明白更多的道理;友情似阳光,照亮你人生的路。

  是呀,友情是人生中最大的快乐!别人乐,我亦乐,正如书中的夏洛,它使我对“友情”二字有了新的认识。

  在朱克曼家的谷仓里,有一群动物快乐祥和的生活着,小猪威尔伯与夏洛之间建立了最真挚的友谊。

  随着凉爽的'秋风吹来,一个最最可怕的消息如同阴霾遮住了阳光,威尔伯的命运将会成为熏肉火腿。

  当威尔伯得知消息时,坐立不安,发疯似的跑来跑去,大喊大叫:“救命呀,我不要死!我不要死!”

  这时,一只小蜘蛛夏洛挺身而出,胸有成竹地对威尔伯说:“你不会死,我救你!”

  然而,看似渺小的夏洛救了一只体型相当于自己几十倍的小猪,任谁都难以置信。

  可是,夏洛成功了,它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它在它的网上不断织出“王牌猪”“了不起”“光彩照人”“谦卑”等字样。让威尔伯成为远*闻名的一头名猪,逃脱了成为熏肉火腿的命运,而夏洛却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夏洛死后,威尔伯怀着感恩的心照顾着它的后代。

  夏洛坚守着承诺,为了威尔伯,忙活了一生,为了威尔伯,付出了生命,它无怨无悔。

  这就是友谊,它是一种信任,一种关爱,一种守护,一种欣赏……


论语十二章教案优选【10】篇(扩展9)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精选十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1

  我认为学*《论语六则》的目的旨在让学生了解并吸收前人思想中的精华和有益于自己的思想修养的部分。所以我们的教学重点不在于逐字逐句吃透课文,而在于把握课文大意,理解课文教给我们的学*方法、学*态度和做人道理。

  而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好像真的在学生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了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去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了我们的祖先,去学*、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学*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课就没有白上。

  说到我的教学过程,那么在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预*了语录的相关内容。上课我注意激发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加大读的力度,例如散读、齐读、领读、个人读、小组读。通过读的训练,同学们对课文就容易把握。为后面的讲解奠定基础。从读入手,这样也就更好地是学生掌握文章的内容和内涵。

  因为《论语》都是文言文,又是大思想家的理论,在学*上有难度,后来经过研讨,学生积极的解决疑难,还很顺利。《论语》渗透着教学方法、学*态度、做人修身,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此时正是需要这一教育的时候。

  我认为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古文中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多,有的同学对个别知识点可能还不够理解。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

  2、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讨论来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一定深入钻研、虚心请教,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2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师生共同合作,开发课程资源。于是我让学生课前阅读与《论语》有关的资料。上课时,学生将阅读的书籍和网上查阅的资料搬上课堂。人人手中有资料,个个手中有书籍。结果,学生从网上、图书馆、阅览室、书店获得知识信息,远远超过老师一言堂所介绍的内容。这就是课程改革,不改不知道,一改吓一跳。弟子未必不如师!

  “课外阅读—课堂展示”这一环节,对我教学启示很大。实验证明,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传播者、占有者,而是课堂的组织者、点拨者。师生是共同求取新知识的合作伙伴。一篇经典文章,大家动手,图书馆、阅览室、书店、家庭藏书、电脑都用上了,上课时一人一本资料,各抒己见,谁有道理听谁的。学生都成了课堂的主人。现在,我们的课堂不是一言堂皇,而是共同活动的场地。学生的课外阅读,促使我转变教学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挖掘学生的智慧,启迪学生的候像力、思维力、创造力、表现力,培养学生兴趣,教会学生怎样学*。杜威说:“有了知识的饥渴,则知识的控求随之。”

  课外阅读带给教学最大的转变,是学*方式的转变,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学*,和老师一起探索,一道思考。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发展自我,感受到人格的自由和尊严,感受到独特创造性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谁资料查得充分,谁课外阅读读得深刻,谁主课堂上就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有效。

  在教《论语》时,感觉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学*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两节课就没有白上。如果还能让学生乐于去读,那么课堂上所学的就不仅仅是《〈论语〉十则》了。

  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什么是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我想不是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工具书和注释会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学*或生活中也许会在他的脑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几句类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言语句来。多读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读。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又不如“授之以渔场”(北师大肖川教授语)。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的*惯、做读书卡积累语言的*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惯。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要我学”走向“我要学”。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3

  文言文的教学关键有三点: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二是心灵的语感很重要,这种语感并不在于教师语法的精细分析,而是学生自主探究。三是朗读指导,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律,从而体验文言文的美。

  学生初读,理清文章中的字、词读音,如“论”“省”等多音字,文中应该怎么读?理清文字障碍后自由读,借助教材中的释义能自译成白话文。然后分组讨论,每一章节所讲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理解后,分组进行背诵比赛,背诵过程中教师加以引导如何停顿。学生自主进行归类学*:一是多音字有哪些?二是通假字有哪些?三是古今义有哪些?四是特殊句式有哪些?五是重点翻译的句子有哪些?六是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分类,完成课后第一题。”《〈论语〉十二章》作为这一单元的压轴文章,分段为章从学*方法、学*态度、品德修养三个方面,以语录体形式呈现,结构简单,句式精炼,但意境深厚,值得细细品读。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4

  文言文的教学关键有三点: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二是心灵的.语感很重要,这种语感并不在于教师语法的精细分析,而是学生自主探究。三是朗读指导,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律,从而体验文言文的美。

  学生初读,理清文章中的字、词读音,如“论”“省”等多音字,文中应该怎么读?理清文字障碍后自由读,借助教材中的释义能自译成白话文。然后分组讨论,每一章节所讲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理解后,分组进行背诵比赛,背诵过程中教师加以引导如何停顿。学生自主进行归类学*:一是多音字有哪些?二是通假字有哪些?三是古今义有哪些?四是特殊句式有哪些?五是重点翻译的句子有哪些?六是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分类,完成课后第一题。”《〈论语〉十二章》作为这一单元的压轴文章,分段为章从学*方法、学*态度、品德修养三个方面,以语录体形式呈现,结构简单,句式精炼,但意境深厚,值得细细品读。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5

  这两天引导学生自学语文阅读上的古文《推敲》一文,指导了些方法,趁热打铁,开始引导学生学*《论语十二章》。

  教文言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事,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和乐善好学的品格和气度。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炼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多读。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会按节奏读,养成学生自主学*的.*惯、积累语言的*惯、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她离我们很*,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由于古文中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多,毕竟是初一学生,有的同学在个别知识点可能还不够理解。

  2、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但质疑能力还比较差,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讨论来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6

  有人说:“不读《老子》,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智慧;不读《论语》,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文化。”而智慧来源于丰厚的文化功底,所以追根溯源,架起文化发展桥梁的是《论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走进孔子,去追寻中国文化的根,并汲取营养。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师生共同合作,开发课程资源。于是让学生课前阅读与《论语》有关的资料。结果,学生从网上、图书馆、阅览室、书店获得知识信息,远远超过老师一言堂所介绍的内容。这就是课程改革,不改不知道,一改吓一跳。弟子未必不如师!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一个语文能力强的学生,询问其诀窍,均是得益于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九年义务教育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内容有童话,故事,诗歌,散文,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以及科普,科幻图书等。新实验教材也是注重文学性、人文性,活动课内容贴*学生生活。就是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将课堂扩展到社会与家庭,将知识延伸到名著与网络。我在这几年教学中,立足于语文课程改革,调动利用一切因素,让学生动手,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为学*语文主动探究相关知识。

  在讲《论语》时,提前布置了预*作业:“查阅与《论语》相关的资料,课外阅读《论语》一书。”上课时,学生将阅读的书籍和网上查阅的资料搬上课堂。人人手中有资料,个个手中有书籍。语文课代表首先展示说:“我从网上查阅了有关孔子的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主要从事教育活动,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私学,整理了古代文化典籍,并提出过一些有进步意义的教育思想和主张,对中国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紧接着又一名学生站起来说道:“我在《中国古典文学赏析》中查到孔子的学说,主要保存在《论语》中。《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470多则,与《孟子》、《大学》、《中庸》同被定为‘四书’。四书五经,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经典。”并且将自己收集的作品向同学展示。班长也介绍他读的《史记》:“我读的是《史记》中的《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了解到孔子生下来颊顶中间低而四周高,所以名丘。排行第二,父母向尼山祷告而得子,因此叫仲尼。孔子有弟子三千人,可谓‘桃李满天下’。”还有个学生介绍道:“我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了解了诸子百家。其中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主张‘仁爱’,被称为‘孔孟之道’。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法制’;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和‘非攻’各家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都纷纷著书立说,出现了百家争鸣、学术繁荣的盛况。后来统治阶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那以后,孔孟之道支配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的思想文化,可见孔子真的很了不起。”还有个学生说:“我爸爸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赵普为赵匡胤当皇帝出谋划策,自称博览全书,无所不晓。赵匡胤派人到他家查看到底读了哪些书,只查到半本论语。从此‘半部论语治天下’就传开了。可见《论语》多么重要,我也要好好拜读一下《论语》。”提起论语,马上有一学生站起来响应道:“我在《论语》的前言部分读到日本现代企业家的精神导师涩泽荣一,就是一位典型的‘儒家’。他经常把《论语》抄本随身携带,认为企业需要有强调相互关系的儒家思想,其目标是把现代企业建立在算盘和《论语》的基础上。这说明《论语》对亚洲文化圈内各国的以济腾飞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论语》不仅影响中国人,也影响了世界。”话音刚落,另一学生补充道:“1982年,诺贝尔奖得主们在巴黎的例得聚会中,谈到21世纪人类需要什么思想时,几经斟酌以后的答案不是别的,正是孔子思想。”其他同学也纷纷展示自己的资料,有从网上下载《论语》全文的,了解到很多成语出自《论语》;有买《论语》一书的,把喜欢的名句子抄到笔记本上并作了点评;还有的对《论语》中有的章节认为不妥的,也作出了点评。我受学生的感染,也给学生展示了我的资料。由于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提前预*和学*,所以这十则《论语》学得非常快,非常轻松。阅读使他们的基础提高了,在课堂上老师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面,灵活调节,加入了十则之外的内容供学生讨论,吸收更多的知识。有的学生通过自学“先进篇”22则,了解教学要因材施教;还有学生通过自学“雍也谝”20则,明白兴趣是人生最好的老师,通过讨论,学生打破常规,提出了对《论语》的不同看法,比如繁琐的礼节问题,培养的人才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问题等。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7

  我认为学*《论语六则》的目的旨在让学生了解并吸收前人思想中的精华和有益于自己的.思想修养的部分。所以我们的教学重点不在于逐字逐句吃透课文,而在于把握课文大意,理解课文教给我们的学*方法、学*态度和做人道理。

  而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好像真的在学生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了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去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了我们的祖先,去学*、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学*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课就没有白上。

  说到我的教学过程,那么在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预*了语录的相关内容。上课我注意激发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加大读的力度,例如散读、齐读、领读、个人读、小组读。通过读的训练,同学们对课文就容易把握。为后面的讲解奠定基础。从读入手,这样也就更好地是学生掌握文章的内容和内涵。

  因为《论语》都是文言文,又是大思想家的理论,在学*上有难度,后来经过研讨,学生积极的解决疑难,还很顺利。《论语》渗透着教学方法、学*态度、做人修身,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此时正是需要这一教育的时候。

  我认为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古文中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多,有的同学对个别知识点可能还不够理解。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

  2、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讨论来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一定深入钻研、虚心请教,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8

  这两天引导学生自学语文阅读上的古文《推敲》一文,指导了些方法,趁热打铁,开始引导学生学*《论语十二章》。

  教文言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事,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和乐善好学的品格和气度。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炼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多读。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会按节奏读,养成学生自主学*的*惯、积累语言的*惯、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她离我们很*,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由于古文中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多,毕竟是初一学生,有的同学在个别知识点可能还不够理解。

  2、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但质疑能力还比较差,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讨论来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9

  《论语》教学已接*尾声。

  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事,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导,从而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和乐善好学的品格和气度。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炼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把《论语》的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一篇文章时,引导学生学*孔子为社会改革而努力的行为,感受了他那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请学生列举与孔子一样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同时谈论作为一位中学生的我们,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在教《知知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充分谈论日常生活中求知的态度、对待错误的态度、为人处世以及如何看待时间流逝等话题,再过渡到课文时,学生既容易接受,又深受启发。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论语》十二章的内容相当广泛,两者联系,尤其是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

  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它离我们很*,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10

  课程标准规定《论语十则》这篇文章只需一课时,我冥思苦想无论怎么上,一课时是完成不了的,那些编者心里不知是怎样想的,我反正一课时是完不成的。同办公室的语文老师傅老师也是这样感叹道。一课时始终不能完成,于是我用了4个课时,将*一个礼拜的课全部花在《论语十则》上了。孔子生*简介介绍;《论语》著作的介绍,从儒家思想谈到《四书》《五经》,从核心“仁”字谈到字词落实;从通假字的解释到孔子思想的分类;从学*的态度讲到学*的方法以及为人处世,接物待人的做人标准。四课时下来,可以说讲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于是胸有成竹地布置了《论语十则》的作业,对学生应该是说一百个放心了。

  第二天,语文课代表蒋梦丽捧着一大堆的语文作业本放在我的办公桌上,我看着绿白相间的语文作业本的封面,心里非常高兴,这一届学生一是按时上交作业,二是没有同学不交作业。这作业的质量肯定是比较高的,这也算是对我这一周课堂教学最好的肯定吧!我心里是这样想的。我放下手头上的其他工作,迫不及待地翻开作业本,带着完全是欣赏和愉悦的心态进行批改。填空,选择正确读音,解释加点的词,找出成语并解释这些都是按部就班的题目,所以同学们做得都非常好,只是少数几位学生错了一二个。但到了第6题,简直是面目全非,将自己那种高傲的姿态一下子掉落了万丈深渊,

  第6题是这样的:用原文句子填空①老子曾说过:“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资:借鉴的意思)《论语十则》文中意思与之相同的话是什么?45位上交的作业,回答都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②“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什么?回答几乎千篇一律:“重大的责任和遥远的路途。”③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是什么?回答更是吃惊,几乎雷同,以“仁”为核心,要宽容待人,要礼貌待人。假如我们避开题目要求原文回答,同学们的回答几乎是完美无瑕的。但是离我们作业的要求是相违背的,于是我痛下决心,都在此题打上了不光彩的一个“叉”。痛定思痛,寻找原因。其一,学生的粗心大意是造成这题错误的罪魁祸首,没有看清题意,这也许是新初一学生的一大通病。其二本人也存在严重的错误,没有落实文本教育,只知道是孔子核心思想“仁”的夸夸其谈,没有落实要求细则,俗话说:“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让学生还是从细小的*惯做起,从他们擦亮眼睛做起,规规矩矩,踏踏实实做起。

  批完作业本,长长地透了一口,此是学生要教师教的根源所在,行文至此,思绪万千,以此记之,望后借鉴之师,此可谓是一点教学反思吧!


论语十二章教案优选【10】篇(扩展10)

——大班综合教案:十二生肖优选【五】篇

  大班综合教案:十二生肖 1

  活动目标:

  1、了解自己和亲人的属相,体验与家人的亲密情感。

  2、能够从和故事情境中推断出十二生肖的排列次序。

  3、理解故事情节,知道十二生肖包含的动物。

  活动重点:

  知道十二生肖包含哪些小动物。

  活动难点:

  了解十二生肖的排列次序。

  活动准备:

  故事课件;十二种小动物的头饰;1-12的数字圆点;《十二生肖》儿歌;小动物说活的录音文件。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师:"小朋友们,听听来了那些小动物。一只可爱的小老鼠,牛伯伯也来了……"播放《十二生肖》儿歌,教师带幼儿入场(边听儿歌边模仿小动物)。

  二、活动展开

  1、展示课件。

  (1)教师展示课件第一张幻灯片,引出十二种小动物。

  师:"快看,小动物们来到了大森林里,都有谁啊?一起来数数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幼儿:"1、2、3、4、5……12,一共十二只。")师:"很久很久以前,玉皇大帝就想给这十二种小动物排队了,可是怎样排呢,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幼儿:"按高矮个排队,看看谁最厉害……")师:"你们的办法都很好,小动物们也商量了一个好办法,听听是什么办法呀?"(播放录音:咱们来比赛吧,由胜负决定谁排在第一,谁排在最后,玉皇大帝,您来做我们的裁判员。)

  (2)播放课件,引导幼儿认真观察。

  师:"快看!第一项比赛要开始了,仔细看是什么比赛?都有谁参加了?比赛结果怎样?"师:"第二项比赛要开始了,出现了一座大山,是什么比赛啊?谁参加了?和我一起给他们倒计时吧。""5-4-3小蛇发生了什么事?谁得了第一?"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自由回答问题,请幼儿尝试讲述比赛过程,教师补充点评。

  (3)幼儿欣赏第三项比赛,教师请一名幼儿讲述比赛过程,教师小结,及时给予幼儿语言组织方面的指导。

  师:"讲得非常好,这个小朋友说,马、羊、猴参加了跨步比赛,小马步子最大,得了第一,小羊不小一点,小猴子步子最小的了最后一名。"

  (4)幼儿欣赏第四项比赛,教师示范讲述比赛过程,请一到两名幼儿模仿讲述,教师复述点评。

  (5)观看动物排行榜,和幼儿一起了解小动物的排列次序。

  2、教师快速串讲故事。

  教师结合课件复述故事,帮助幼儿熟悉十二生肖包含哪几种小动物,以及十二种小动物的排列顺序。

  3、教具操作。

  (1)幼儿分组(2人一组)操作教具。(操作中教师进行指导)

  (2)展示教具,教师点评。

  (3)结合教具,教师提问幼儿的属相和爸爸妈妈的属相是什么,属相排在第几位,体验与家人的亲密情感。

  (4)收教具。请小朋友有秩序的把教具送回到教具橱里,并摆放整齐。

  三、活动结束游戏活动《找邻居》,了解十二生肖的排列次序。

  1、拿出小动物的头饰,请幼儿带上。

  师:"小朋友们,你们现在就变成了这个小动物,我请几个小动物找到他们的好邻居,并说一说你的好邻居都有谁。"

  2、宣布游戏规则。

  请一组小动物(鼠、虎、龙、马、猴、狗)站到数字上,让其他小动物按动物排名表或者数字圆点找到自己的位置,并请他们说一说他排在第几位,自己的邻居都有谁。

  3、换组游戏。

  4、教师点评。

  教师针对游戏进行讲评,点出游戏主题的目的。

  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十二个小动物,也一起欣赏了他们比赛排队的故事,请你们为小故事取个好名字吧!请小朋友们下课后投票选出最好听的名字。

  活动反思:

  1、操作环节和活动的延伸部分应更加的充实,重视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活动的安排也要与本次教学目标紧密相连,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完成活动目标,帮助幼儿更好的掌握十二生肖包含的动物和他们的排列次序,这是巩固所学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

  2、在游戏的开展中,教师一定要讲清楚游戏规则,从幼儿理解能力的发展状况出发。语言运用方面,教师必须注意语言要简单易于幼儿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活动的开展;游戏的设置方面,要充分调动幼儿的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活动积极性。

  3、游戏的秩序感也非常重要,教师要逐步提高课堂组织能力,让幼儿不论是在游戏环节,在与同伴互动的环节,还是在活动结束时整理教具的环节,都需要教师的组织和协调,帮助幼儿顺利开展活动。

  4、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具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的巡回指导,对操作有困难的的幼儿要重点指导;对胆小的幼儿要及时鼓励表扬,增强他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对性格内向孤僻的幼儿要帮助他找到

  好朋友,和小伙伴共同游戏,让他体会到集体游戏的愉悦感。

  5、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所有幼儿的发言权,以幼儿为中心,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设置有效的问题,对幼儿进行提问引导,教师要避免冗长的陈述。还要注意问题要有启发性,一步一步的引导幼儿去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幼儿的学*潜能。

  大班综合教案:十二生肖 2

  设计意图:

  属相是孩子们生活中常接触到的一个有趣而又神秘和话题,十二生肖是我们中国几千年积累下来的传统文化,每年过年的`时候孩子们通过挂历、电视、广告都可以看到这一年所代表的动物肖像。然而,因其抽象性(如十二生肖的轮回)和复杂性(如十二生肖的顺序),又使孩子认识它有一定难度,针对上述情况,我特别设计了本次活动。其间,把认识生肖和认识时钟巧妙融合,将钟点数字与生肖顺序相匹配,让时间的延续与生肖轮回相对应,通过活动让幼儿在观察中发现,在自主活动中,逐步获得十二生肖的知识。

  活动目标:

  一、了解代表十二生肖的动物名称及顺序,探讨有关属相的问题。

  二、知道自己和亲人的属相,培养幼儿和家人之间的情感。

  三、通过玩生肖钟,巩固幼儿对十二生肖排列顺序及12年一个轮回的规律进行探索,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活动准备:

  生肖钟、玩具老鼠、生肖动物图片、剪刀,各种废旧纸盒、废旧蛋糕盒。

  活动过程:

  一、小动物律动。

  二、利用猜谜语《老鼠》引入课题两撇小胡子、尖嘴、尖牙齿;贼头又贼脑,夜晚干坏事。谜底:鼠教师出示老鼠玩具:"小朋友,你们看,谜语中的小老鼠也来到我们班里了,它还带来了一个问题,想问问小朋友,你们知道今年是什么年吗?"(鼠年)你知道身边的人谁属鼠吗?今年出生的小孩属什么?

  主要教法:观察法主要学法:观察法

  三、出示生肖钟,了解十二生肖的12种动物(每名幼儿一个生肖钟)生肖钟制作材料:废旧蛋糕盒

  1、请幼儿说出钟面上有多少种小动物?数数看是不是12种,从哪开始数?老鼠第一、谁第二……?

  2、你的生肖是什么?(引导幼儿在钟面上找出自己的生肖的位置)

  3、小朋友的属相为什么有的是羊?有的是猴?不一样呢?

  4、有个小妹妹比你小1岁,她属什么?有个大哥哥比你大1岁他属什么?(看钟面进行相应的推算)小结:同一年生的孩子属相就一样,羊年出生的属羊,猴年出生的属猴……一年一个属相,一共12个属相。

  四、结合生肖钟观察,发现十二生肖12年轮回一次的规律。

  1、你还知道谁的属相?(在生肖钟上找出)

  2、引导幼儿思考:有的大人的属相和小朋友的属相一样,这是为什么?

  3、启发幼儿结合"生肖钟"进行思考,引导幼儿说出大人的属相是以前轮到的,小朋友是以后轮到的,属相是不停地轮流的,一年一种属相,谁知道猪年后一年出生的人属什么?为什么?

  4、问:一年一种属相,十二属相轮流一次要多少年?

  小结:一年一种属相,十二种属相排完了,又从头排起,十二年循环一次,今年是鼠年,那明年是什么年?(牛年)主要教法:游戏法、语言讨论法、观察法、比较法主要学法:游戏法、语言讨论法小结:生肖的排序和轮回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和重点,利用生肖钟进行推理,既满足了幼儿好动、好说的天性,也能比较清楚形象的找出答案,让幼儿明白不是每个人的生肖都是一样的,十二年我们的生肖才轮换一次,通过属相的排列以及轮回的顺序告诉幼儿一个人一生只有一个生肖。

  五、故事:十二生肖。

  1、你们知道这十二种小动物谁排在第一位吗?

  2、为什么小小的老鼠能排在第一呢?

  3、教师讲述故事。

  六、通过儿歌复*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

  聪明的老鼠抢第一,牛哥哥受骗排第二;老虎兔子跑的快,老三老四挨着站;龙蛇马羊跟着来,一个一个乐得欢;猴子爬树蹦蹦跳,小鸡小狗齐声喊;小猪小猪快快来。

  小结:生肖是我们中国特有的风俗,外国人是没有的。

  七、幼儿操作尝试。

  1、制作"会摇动的十二生肖"幼儿分成两组制作,每组12人。

  制作材料:废旧纸壳2、制作完成后,每组要按照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进行排列,比比看哪组又对又快。

  小结:十二生肖有十二种小动物,同一年出生的人属相相同,十二个属相排完了,又从头排起,十二年循环一次。

  主要教法:观察法、操作法、游戏法主要学法:游戏法、操作法小结:动手操作部分是幼儿最感兴趣的环节,通过制作"会摇动的十二生肖"进一步掌握了按顺序排列十二生肖。并且生肖的制作我采用了废物利用。

  八、幼儿手拿"会摇动的十二生肖"模仿十二种动物的动作走出活动室。

  活动延伸:生活中寻找"十二生肖"。

  请幼儿回家同父母寻找十二生肖,比如:十二生肖的挂历、贺卡、邮票、故事、动画片……,带到幼儿园进行交流。

  教学反思:

  我利用生肖钟给孩子上生肖课。孩子们都很感兴趣。课前先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属相,了解家中成员的属相,这样即增长孩子们的认知,又增加了孩子与家长的互动,所以在活动中请孩子说说自己和家人的属相是都说的非常好。这也培养了孩子与家人之间的情感。

  在请孩子当小记者采访其他老师或同学属相时,有的孩子普通话说的非常好,有的孩子有礼貌,说话流利。也给了孩子和老师互动的机会。

  通过讲述十二生肖的故事和儿歌。很快就记住了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并且非常喜欢唱十二生肖歌。

  大班综合教案:十二生肖 3

  设计意图:

  属相是孩子们生活中常接触到的一个有趣而又神秘和话题,十二生肖是我们中国几千年积累下来的传统文化,每年过年的时候孩子们通过挂历、电视、广告都可以看到这一年所代表的动物肖像。然而,因其抽象性(如十二生肖的轮回)和复杂性(如十二生肖的顺序),又使孩子认识它有一定难度,针对上述情况,我特别设计了本次活动。其间,把认识生肖和认识时钟巧妙融合,将钟点数字与生肖顺序相匹配,让时间的延续与生肖轮回相对应,通过活动让幼儿在观察中发现,在自主活动中,逐步获得十二生肖的知识。

  活动目标:

  一、了解代表十二生肖的动物名称及顺序,探讨有关属相的问题。

  二、知道自己和亲人的属相,培养幼儿和家人之间的情感。

  三、通过玩生肖钟,巩固幼儿对十二生肖排列顺序及12年一个轮回的规律进行探索,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活动准备:

  生肖钟、玩具老鼠、生肖动物图片、剪刀,各种废旧纸盒、废旧蛋糕盒。

  活动过程:

  一、小动物律动。

  二、利用猜谜语《老鼠》引入课题两撇小胡子、尖嘴、尖牙齿;贼头又贼脑,夜晚干坏事。谜底:鼠教师出示老鼠玩具:"小朋友,你们看,谜语中的小老鼠也来到我们班里了,它还带来了一个问题,想问问小朋友,你们知道今年是什么年吗?"(鼠年)你知道身边的人谁属鼠吗?今年出生的小孩属什么?

  主要教法:观察法主要学法:观察法

  三、出示生肖钟,了解十二生肖的12种动物(每名幼儿一个生肖钟)生肖钟制作材料:废旧蛋糕盒

  1、请幼儿说出钟面上有多少种小动物?数数看是不是12种,从哪开始数?老鼠第一、谁第二……?

  2、你的生肖是什么?(引导幼儿在钟面上找出自己的生肖的位置)

  3、小朋友的属相为什么有的是羊?有的是猴?不一样呢?

  4、有个小妹妹比你小1岁,她属什么?有个大哥哥比你大1岁他属什么?(看钟面进行相应的推算)小结:同一年生的孩子属相就一样,羊年出生的属羊,猴年出生的属猴……一年一个属相,一共12个属相。

  四、结合生肖钟观察,发现十二生肖12年轮回一次的规律。

  1、你还知道谁的属相?(在生肖钟上找出)

  2、引导幼儿思考:有的大人的属相和小朋友的属相一样,这是为什么?

  3、启发幼儿结合"生肖钟"进行思考,引导幼儿说出大人的属相是以前轮到的,小朋友是以后轮到的,属相是不停地轮流的,一年一种属相,谁知道猪年后一年出生的人属什么?为什么?

  4、问:一年一种属相,十二属相轮流一次要多少年?

  小结:一年一种属相,十二种属相排完了,又从头排起,十二年循环一次,今年是鼠年,那明年是什么年?(牛年)主要教法:游戏法、语言讨论法、观察法、比较法主要学法:游戏法、语言讨论法小结:生肖的排序和轮回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和重点,利用生肖钟进行推理,既满足了幼儿好动、好说的天性,也能比较清楚形象的找出答案,让幼儿明白不是每个人的生肖都是一样的,十二年我们的生肖才轮换一次,通过属相的排列以及轮回的顺序告诉幼儿一个人一生只有一个生肖。

  五、故事:十二生肖。

  1、你们知道这十二种小动物谁排在第一位吗?

  2、为什么小小的老鼠能排在第一呢?

  3、教师讲述故事。

  六、通过儿歌复*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

  聪明的老鼠抢第一,牛哥哥受骗排第二;老虎兔子跑的快,老三老四挨着站;龙蛇马羊跟着来,一个一个乐得欢;猴子爬树蹦蹦跳,小鸡小狗齐声喊;小猪小猪快快来。

  小结:生肖是我们中国特有的风俗,外国人是没有的。

  七、幼儿操作尝试。

  1、制作"会摇动的十二生肖"幼儿分成两组制作,每组12人。

  制作材料:废旧纸壳2、制作完成后,每组要按照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进行排列,比比看哪组又对又快。

  小结:十二生肖有十二种小动物,同一年出生的人属相相同,十二个属相排完了,又从头排起,十二年循环一次。

  主要教法:观察法、操作法、游戏法主要学法:游戏法、操作法小结:动手操作部分是幼儿最感兴趣的环节,通过制作"会摇动的十二生肖"进一步掌握了按顺序排列十二生肖。并且生肖的制作我采用了废物利用。

  八、幼儿手拿"会摇动的十二生肖"模仿十二种动物的动作走出活动室。

  活动延伸:生活中寻找"十二生肖"。

  请幼儿回家同父母寻找十二生肖,比如:十二生肖的挂历、贺卡、邮票、故事、动画片……,带到幼儿园进行交流。

  教学反思:

  我利用生肖钟给孩子上生肖课。孩子们都很感兴趣。课前先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属相,了解家中成员的属相,这样即增长孩子们的认知,又增加了孩子与家长的互动,所以在活动中请孩子说说自己和家人的属相是都说的非常好。这也培养了孩子与家人之间的情感。

  在请孩子当小记者采访其他老师或同学属相时,有的孩子普通话说的非常好,有的孩子有礼貌,说话流利。也给了孩子和老师互动的机会。

  通过讲述十二生肖的故事和儿歌。很快就记住了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并且非常喜欢唱十二生肖歌。

  大班综合教案:十二生肖 4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故事,了解十二生肖的名称、排序及轮回的规律。

  2、学*用语言大胆与人交往和表述的能力。

  3、感受十二生肖这一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萌发民族自豪感。

  活动准备:

  1、十二生肖动物图片。

  2、十二生肖的工艺品图片。

  3、十二生肖故事。

  活动过程:

  1、通过戴头饰,引出主题。

  ——小朋友们,瞧瞧我变成谁了?你们猜猜老师为什么要戴小兔的头饰?

  ——因为老师是属兔的,所以戴上了小兔的头饰,那你们是属什么的?

  ——属相也叫生肖,都是由动物代表的,那到底有哪些动物被确定为生肖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故事《十二生肖》。

  2、欣赏故事《十二生肖》。

  ——生肖里面有没有猫?

  ——那到底有哪些动物被确定为生肖呢?(出示图片)一共有多少种动物?(十二)

  ——谁排在了第一?为什么小小的老鼠排在了第一呢?像老虎、龙这么厉害,为什么会排在后面呢?这里还有一个小小的故事呢!讲述十二生肖故事。

  ——通过这十二生肖的排序,我们还能推算出自己和别人的年龄呢!

  知道老师几岁吗?我有一个妹妹比我小3岁,那你们知道她的生肖是什么?

  我还有个姐姐比我大3岁,你们知道她的生肖是什么吗?

  你们有哥哥姐姐吗?你哥哥属什么?你属什么?我们一起来算一算你哥哥比你大几岁?

  ——刚才好多小朋友说自己是属羊(猴)的?为什么你们都属羊(猴)呢?(都是同一年里出生的)

  ——那今年是什么年?那这一年出生的孩子都属(牛)。那明年呢?后年呢?

  ——师:这么说是一年一个生肖,十二生肖正好是十二年。这一年是什么动物生肖,生下的孩子就属这种动物了,是吗?所以同一年出生的人生肖是相同的,猪年生的人属猪,狗年生的人属狗,每个人都只有一个生肖,生肖是不会变的。

  ——你还知道哪些人的生肖?

  ——想不想知道后面老师的生肖?我们一起去采访一下吧!怎么来采访?(要面带微笑,态度诚恳,有礼貌)

  ——我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属羊(猴),有的老师也属羊(猴)呢?一个那么小,一个那么大,肯定不是同一年生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十二生肖排完了,又从头排起,就像时钟一样,走完了一圈又从头开始,这叫轮回。一个轮回,一个轮回,十二生肖不停地循环。老师的生肖是以前轮到的,小朋友的是以后轮到的。所以他们虽然不是同一年出生的,但是他们都属羊(猴)。

  ——今天我们学*了十二生肖,哪十二生肖?分别是(鼠、牛……猪)你喜欢那一种生肖?为什么?

  3、欣赏十二生肖工艺品

  ——十二生肖之所以我们大家都喜欢,因为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在我们中国流传了几千年,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用十二生肖做出来的工艺品。

  ——十二生肖的工艺品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小朋友*时再去留心注意一下,好吗?

  大班综合教案:十二生肖 5

  活动目标:

  1、了解自己和亲人的属相,体验与家人的亲密情感。

  2、能够从和故事情境中推断出十二生肖的排列次序。

  3、理解故事情节,知道十二生肖包含的动物。

  活动重点:

  知道十二生肖包含哪些小动物。

  活动难点:

  了解十二生肖的排列次序。

  活动准备:

  故事课件;十二种小动物的头饰;1-12的数字圆点;《十二生肖》儿歌;小动物说活的录音文件。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师:"小朋友们,听听来了那些小动物。一只可爱的小老鼠,牛伯伯也来了……"播放《十二生肖》儿歌,教师带幼儿入场(边听儿歌边模仿小动物)。

  二、活动展开

  1、展示课件。

  (1)教师展示课件第一张幻灯片,引出十二种小动物。

  师:"快看,小动物们来到了大森林里,都有谁啊?一起来数数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幼儿:"1、2、3、4、5……12,一共十二只。")师:"很久很久以前,玉皇大帝就想给这十二种小动物排队了,可是怎样排呢,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幼儿:"按高矮个排队,看看谁最厉害……")师:"你们的办法都很好,小动物们也商量了一个好办法,听听是什么办法呀?"(播放录音:咱们来比赛吧,由胜负决定谁排在第一,谁排在最后,玉皇大帝,您来做我们的裁判员。)

  (2)播放课件,引导幼儿认真观察。

  师:"快看!第一项比赛要开始了,仔细看是什么比赛?都有谁参加了?比赛结果怎样?"师:"第二项比赛要开始了,出现了一座大山,是什么比赛啊?谁参加了?和我一起给他们倒计时吧。""5-4-3小蛇发生了什么事?谁得了第一?"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自由回答问题,请幼儿尝试讲述比赛过程,教师补充点评。

  (3)幼儿欣赏第三项比赛,教师请一名幼儿讲述比赛过程,教师小结,及时给予幼儿语言组织方面的指导。

  师:"讲得非常好,这个小朋友说,马、羊、猴参加了跨步比赛,小马步子最大,得了第一,小羊不小一点,小猴子步子最小的了最后一名。"

  (4)幼儿欣赏第四项比赛,教师示范讲述比赛过程,请一到两名幼儿模仿讲述,教师复述点评。

  (5)观看动物排行榜,和幼儿一起了解小动物的排列次序。

  2、教师快速串讲故事。

  教师结合课件复述故事,帮助幼儿熟悉十二生肖包含哪几种小动物,以及十二种小动物的排列顺序。

  3、教具操作。

  (1)幼儿分组(2人一组)操作教具。(操作中教师进行指导)

  (2)展示教具,教师点评。

  (3)结合教具,教师提问幼儿的属相和爸爸妈妈的属相是什么,属相排在第几位,体验与家人的亲密情感。

  (4)收教具。请小朋友有秩序的把教具送回到教具橱里,并摆放整齐。

  三、活动结束游戏活动《找邻居》,了解十二生肖的排列次序。

  1、拿出小动物的头饰,请幼儿带上。

  师:"小朋友们,你们现在就变成了这个小动物,我请几个小动物找到他们的好邻居,并说一说你的好邻居都有谁。"

  2、宣布游戏规则。

  请一组小动物(鼠、虎、龙、马、猴、狗)站到数字上,让其他小动物按动物排名表或者数字圆点找到自己的位置,并请他们说一说他排在第几位,自己的邻居都有谁。

  3、换组游戏。

  4、教师点评。

  教师针对游戏进行讲评,点出游戏主题的目的。

  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十二个小动物,也一起欣赏了他们比赛排队的故事,请你们为小故事取个好名字吧!请小朋友们下课后投票选出最好听的名字。

  活动反思:

  1、操作环节和活动的延伸部分应更加的充实,重视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活动的安排也要与本次教学目标紧密相连,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完成活动目标,帮助幼儿更好的掌握十二生肖包含的动物和他们的排列次序,这是巩固所学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

  2、在游戏的`开展中,教师一定要讲清楚游戏规则,从幼儿理解能力的发展状况出发。语言运用方面,教师必须注意语言要简单易于幼儿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活动的开展;游戏的设置方面,要充分调动幼儿的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活动积极性。

  3、游戏的秩序感也非常重要,教师要逐步提高课堂组织能力,让幼儿不论是在游戏环节,在与同伴互动的环节,还是在活动结束时整理教具的环节,都需要教师的组织和协调,帮助幼儿顺利开展活动。

  4、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具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的巡回指导,对操作有困难的的幼儿要重点指导;对胆小的幼儿要及时鼓励表扬,增强他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对性格内向孤僻的幼儿要帮助他找到

  好朋友,和小伙伴共同游戏,让他体会到集体游戏的愉悦感。

  5、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所有幼儿的发言权,以幼儿为中心,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设置有效的问题,对幼儿进行提问引导,教师要避免冗长的陈述。还要注意问题要有启发性,一步一步的引导幼儿去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幼儿的学*潜能。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