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论语十二章教案通用五篇

首页 / 教案 / |

  七年级论语十二章教案 1

  一、教材分析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学情分析

  这是升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文言文。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在对文言文这一语言形式的把握上还略有欠缺,而且学*兴趣较低。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学古文的兴趣,并要求他们能通过学*,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为今后

  的文言文学*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了解《论语》和孔子;积累文言词汇和名句,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合作探究法和读写结合法倾吐阅读感悟,使阅读产生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自身学*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态度,改进学*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学*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五、教法学法分析

  1、诵读法。反复诵读,体会文章内蕴,在读中理解、领悟每一语录的主旨,力争当堂背诵。

  2、质疑、合作、探究法。可就章节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3、竞赛与自由表达法。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能快速背诵课文,并让学生联系生活畅谈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4、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应用多媒体及电子白板等电教化辅助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前有位老师,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一个问题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他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他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他的学生说,我不如那个孩子,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你能猜出故事中的老师是谁吗?

  [设计意图:故事导入,激发学*兴趣,引出孔子及《论语》。]

  (二)作家作品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二十篇。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

  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四书五经之一。

  [设计意图:了解孔子及《论语》,明确孔子及《论语》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及对当下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三)读文感知

  1、学生读前三章,扫清字词障碍。

  2、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3、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加以体会。

  [设计意图:熟悉文言文的读文节奏,诵读中感悟作品内蕴。]

  (四)合作探究

  1、教师示范讲授第一章

  2、学法指导文言翻译九法

  3、合作探究,完成后二、三章文意疏通。探究所学三章的内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生与生、组与组、师与生等多边合作突破重难点,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提高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

  1、教师提出案例(以身边发生的事例)

  2、学生合作探究

  3、结合所学,反思自己在学*、修身等方面的不足,提出改进办法

  4、诵读感悟,体会精彩内涵。

  (六)课堂小结

  归纳所学文言知识点

  (七)布置作业

  背诵前三则

  七年级论语十二章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3、当堂背诵,积累成语警句

  过程和方法:朗读法、合作讨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培养正确的学*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今天,我们要携手一起去拜访一位大人物,这个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在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吸取他的智慧。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你们了解他吗?

  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走*孔子,走进《论语》十则。

  二、读出气韵

  这是同学们进入初中以来第几次接触文言文?你们知道要如何才能学好文言文吗?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朗读中,我们可以读出气韵,读懂人物,读出智慧。下面就请同学们摇头晃脑地,不受约束地放声自由朗读课文。派一个代表吧。(指名朗读,正音)(要读出韵味,除了读准字音,还要咱们进一步了解课文蕴涵的深意。)

  全班齐读。

  三、读出智慧

  1.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几则,当堂背诵,看谁背得又快又多。

  2.指名背诵,追问:

  你为什么最喜欢这一则?精妙的语言,总能流传千古,这七则中哪些作为成语被保留了下来?

  (教师在此基础上,明确这七则分别是讲述学*方法、学*态度和为人品行的)

  3.读着你喜欢的语句,你是否读出了一份智慧,读出了一种个性呢?请任选一个角度,谈谈自己的感受,说说你的启迪,也可以联想曾有的经历。

  四、总结

  今天在这堂课上,我们是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与2500多年前的孔子作了一番面对面的交流,真是不亦乐乎。这堂课要结束了,老师送给同学们三句话作为临别的礼物吧:“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五、作业:

  1、背诵五则

  2、课外了解孔子其人、其事、其思想。

  七年级论语十二章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亦、殆、诲、厌、斋、辅”等6个字。

  (2)了解“说”“识”等字的特定读音。

  (3)了解孔丘和《论语》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熟读、背诵课文,初步学会对照注释学文言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古人论学的道理,并借以指导自己的学*实践。

  二、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文意。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介绍作者及作品: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论语》的体裁:语录体

  二、朗读课文

  三、分析课文内容: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论语》中是指孔子。曰:动词,说。

  时:副词,时常,常常。

  *:动词,温*,复*。

  说:通“悦”,形容词,愉快,高兴。

  乎:相当于“吗”。

  朋:文章中指同一师门的师兄弟。

  愠:怨恨,心里不满。

  君子:文章中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翻译:

  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好好学*,享受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友互相激励,探讨。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君子的风度。

  第二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动词,温*。

  故:旧,指学过的知识。

  知:这里有理解、领会的意思。

  为:动词,做。

  矣:相当于“了”。

  翻译:

  孔子说:“温*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第三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通“惘”,迷惑不解。

  殆:危险。

  翻译:

  孔子说:“只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就会陷入困境。”

  第四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动词,喜爱。

  翻译: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第五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

  其:代词,他的,他们的。

  从:采纳,听从。

  翻译: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第六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立:成就,意即有所成就。

  惑:疑惑。

  耳:听觉。

  逾矩:超越法度。逾,超越,超过。矩,本指木工用的曲尺,引申为法度。

  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七年级论语十二章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一、激起兴趣,导入学*

  1、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论语〉十则》。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诵读感知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③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三、合作探究学*课文前五则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前五则。

  2、齐读。

  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提示:a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b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小组合作解决语句并翻译。

  4、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5、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学生自主阅读)

  学生思考:课文在学*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态度强调要谦虚,学*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和复*。

  学生再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强调独立思考与复*,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传不*乎?

  四、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课外延伸

  1、(必做题)从问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选做题)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一、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学*后五则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感知: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3、交流: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①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③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合作探究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摘要:学*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联系生活实际,学*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5、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体验反思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有什么重要意义?

  4、通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四、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五、积累拓展

  1、完成“研讨与练*”。

  2、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3、背诵课文

  七年级论语十二章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能力目标:

  能够比较通顺流畅的翻译古文句子。

  情感目标:

  学*古人端正学*态度,改进学*方法(前部)。

  教学重点、难点:

  辨别学*态度和学*方法的句子。

  落实句子翻译。

  教法学法:

  讲读法、朗诵法、提问法。

  课时安排:

  1~2课时

  课前准备:

  1、熟读背诵课文

  2、落实课前基础字词。

  教学设计: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注意重点词语:

  (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3)人不知而不愠(4)不亦君子乎(5)吾日三省吾身(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7)传不*乎(8)温故而知新(9)学而不思则罔(10)思而不学则殆(11)是知也(12)见贤思齐(13)弘毅(14)后凋(15)其恕乎(16)诲女知之乎(17)是知也(18)学而时*之(19)温故知新(20)任重道远(21)死而后已(22)见贤思齐(2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重点句:

  各句均要掌握。

  关于学*态度和方法:1、2、3、4、5章

  关于思想品德修养:1、4、5、6、7、8、9、10章

  关于孔子思想体系核心:“仁”的概念:8、10章

  前九章的形式都可以说是格言的体系,而第10章的形式为对话,其核心在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可以用来作为格言。

  (一)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默写全文。

  2、指导学生领会文章中关于学*方法与学*态度的几则名言。领会关于人生的几则名句。

  3、指导学生领会关于语段中的文言虚词。

  (二)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能够背诵、翻译、默写全文。

  (2)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

  (3)掌握语段再出现的一些参与的古今含义。

  (三)教学难点:

  (1)掌握“而”“之”两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2)领略每一则话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课时:二课时

  (五)预*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本周练*中的相关基础练*。

  课时一

  (本课时重点:指导学生领会前五则)

  导入:(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介绍孔子的生*: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

  其父叔梁纥,其母颜征在是叔梁纥的第三个夫人。孔子幼年丧父,其母被迫离家。少年孔子是在贫困的家境中度过的。但由于他的勤奋好学,虚心求教,终于成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编订整理了我国古代第一部的诗歌总集《诗经》,重要的文献《尚书》,并把鲁国史官记录的《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论语》则是记录他与及再传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其中有许多的话今天仍然有广泛的影响。所以宋代的赵普曾经说过半部《论语》得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到了汉代,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做为中国思想的正统,从此,儒家思想整整影响中国两千多年,成为我们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山东的曲阜的孔府是我过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宫殿建筑。也是著名的旅游名胜。

  (二)教学过程:

  1、检查预*情况:

  2、请学生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三)分析课文:(串讲时加点词语尤其要作为重点。)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译文:学*需要不断复*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这是愉快的事。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里既有学*方法,也有学*态度也有讲个人修养问题。

  (点评:本则论语第一句讲述了学*的方法,也讲述了学*的态度。第二句则讲述了学须有友,朋友间虚心互相学*的态度。第三句重点阐明了做人的修养。)

  第二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有竭尽全力吗?和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表现吗?老师较我的东西没有去复*吗?”

  (点评:本则论语主要讲的是个人修养的问题)

  第三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3、译文:复*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点评:本则论语讲的是一种学*的方法:知新应该指的是新的体会,也就是加深了认识,另外也指领悟到新的内容。)

  第四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4、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点评:这里阐述了学*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方法的。)

  第五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5、译文:孔子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孔子说:“看见贤人便想要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要检查自己。

  (点评:本则论语主要是讲述一种实事求是的学*态度。)

  第六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6、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点评:这则论语主要讲述的学*上要有虚心好学的态度。就内容上与第五则相似,学*别人的优点,以别人的缺点作为请教。)这里可以穿插孔子虚心好学的几个小故事。(向师襄子学*弹琴。《文王操》,向郯子、老聃礼与文化知识。)

  第七则: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7、曾子说:“读书的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大度,意志刚强坚韧,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途遥远。把实现仁当作自己的责任,负担不也是很沉重的吗?死了以后才停止,路程不也是遥远的吗?”

  (点评:曾子名参,字子舆,孔子的弟子,孔子曾经专门向他传授孝道,他据此整理了《孝经》,成为儒家“七经”之一。后世尊其为宗圣,本段主要是讲述读书人的责任的问题)

  第八则: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8、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天气,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落的。

  (点评:本段中岁寒的松柏比喻在逆境中能够保持节操的人。)

  第九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9、子贡问孔子说:“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呢。?”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点评:本段主要是讲述做人的道理)

  (三)全班齐读课文,当场背诵。

  (四)讲评配套练*及配套古文语段。


七年级论语十二章教案通用五篇扩展阅读


七年级论语十二章教案通用五篇(扩展1)

——论语十二章教案菁选

论语十二章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十二章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十二章教案1

  教学目标:

  1、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初步了解学*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学*理读法。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学*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大意。

  串讲法。在积累文言词汇上,以老师串讲重点词语为主。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课的类型:文言文精读课新授课

  课前准备:利用早读、晚读,带领学生朗读课文。

  布置学生预*任务:利用手头的工具书,把文章大意弄清楚。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及《论语》,朗读课文并整体感知课文,探究学*课文前六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问题导入法)

  有谁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是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回答不了,那老师就直接揭晓答案,并导入到

  下一个环节“孔子及《论语》”介绍,如果学生回答了其它的文学著作,那老师就进一步引导强调“这可是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从时间上加以引导,在引导后如果能回答到《论语》那就顺势引导到下个环节,如果还不能就老师直接揭晓答案。)明确:《论语》,今天我们来共同探究学*《论语》的一小部分,请大家翻到课文44页。

  二、孔子及《论语》的简介结合多媒体图片简单地介绍孔子及《论语》:(在学*课文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及《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结合图片孔庙、孔林、孔府简单介绍孔子)《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籍,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里提到了四书,就顺带给学生提一下“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这个不要求学生掌握,只要求有个了解就可以了。)

  三、朗读课文

  1、范读:老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全班齐读:全班配乐齐读一遍。(由于这篇课文的朗读在早读和晚读课时已经指导过学生怎么读了,所以也就不再多花时间在朗读环节上了。)

  老师仔细听学生的朗读,看有没有读错字,或者是加字漏字的,并及时给与改正。(由于在早晚读课的朗读指导中对字词的读音有明确的,一般学生是不会读错字的,但在以下几个字的读音上仍需注意的:不亦说(yue)乎、人不知而不愠(yn)、吾日三省(xing)吾身、为(wei)人谋而不忠乎、传(chuan)不*乎、学而不思则罔(wang)、思而不学则殆(dai)。在学生读的时候重点关注一下,有没有读错。)

  四、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百练百胜》和课文中的注解大致理解课文

  意思,并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这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把握住第一点关于学*的,对于修养做人这

  一点学生不一定能把握住,对此老师不做具体的明确,可以在课文学*中把这个问题落实下去。如果学生能答出两点那就最好不过了。就此引导学生先来看关于着重于讲学*的这六则。

  五、探究学*课文前六则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这个环节以学生探究合作学*和老师指导串讲法为主。

  以四人学*小组为单位,先自主结合手头资料扫除语言障碍,然后小

  组合作相互答疑,尽量字字落实,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位同学翻译或者答疑难点词语。(如果学生有讲得不到位的,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或者是老师直接补充。)

  老师则对学生的探究合作学*成果做小结,这个小结以串讲的形式展开,稍微详细一点,给基础好的学生巩固一下,给基础稍微弱些的学生一个查缺补漏的时机。

  老师小结:(多媒体展示)

  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孔子 而:进而,然后 时:按时 *:温* 之:代词,它

  亦:也 说:通“悦”愉快 乎:语气词,吗 朋:志同道合的人 自:从 乐:快乐 知:了解 而:但是 愠:愤恨、恼恨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乎?”

  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反省

  吾身:我自己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温*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而: 就 学:做学问 立:独立做事

  不惑:通达事理 知:懂得 天命:自然的规律和命运 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逾:越过、超过 矩:规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 而:然后 知:领悟 以:凭 为:做 矣:语气词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却 则:就 罔:迷惑无所得 殆: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贤:高尚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陋巷:简陋的住所 堪:忍受

  (在落实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把句子翻译也落实下去。)

  2、精读课文,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

  让学生结合重点字词的解释,仔细回顾课文,落实自己的缺漏,并思考一个问题:这六章中,哪些语句是讲学*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态度?在方法上强调的是什么?学*态度上课文又强调了什么?

  在意思明确了后,学生找句子还是比较容易的,关键是如何说明理由。理由只要学生能讲出个大概所以然来,就可以了,老师不做很硬性的规范,每个学生有每个人自己的理解。在理由上做了规范后,容易打击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学生交流后明确:学*态度强调谦虚,学*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 学*态度:

  学*方法: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六、课堂小结

  在课堂小结中,把“分类式学*笔记法”即“理读法”落实给学生,这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惯。也就是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的培养。

  先和学生共同回顾这堂课所学的内容:了解了孔子和《论语》的大概情况,还附带赠送了“四书五经”这个知识点,合作探究学*了课文的前六章,落实了这六章的字词。

  在我们学了这么多知识点后,我们该如何把我们凌乱的笔迹整理出来呢?下面老师就结合我自己的学*经验,教大家一个“分类式学*笔记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整理好笔记,以后复*的时候又可以省下很多时间。以本文为例,大家在预*的时候就可以先猜一下本文有哪些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的,把它列出来如:作家作品(如果课文的作家作品不是很重要的,可以省略不记),重点语句(本文中的重点语句就是关于学*和修养做人的名言警句,以及出自本文的成语),疑难点(这个点完全是根据自己口味来的,你觉得我这个点掌握的还不是很好的,就把它摘录出来,课后问老师,复*的时候有针对性。象本课的话你还可以摘录一些自己没弄懂的重难点字词)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教过的六章《论语》并尝试默写。

  2、预*下节课内容:后六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探究学*课文后六章。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1、背诵上节课所学的六章,全班齐背和学生分则抽背。

  2、重点词句翻译抽查:

  学而时(时:按时)*之,不亦说(说:通“悦”愉快)乎? 有朋(朋: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 吾日三省(省:反省)吾身

  与朋友交而不信(信:诚实)乎?传(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乎?” 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无所得),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 抽查个别基础不是特别好的学生,一来检查他上节课掌握情况,二来可以加强他们对这些重点实词的记忆。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就让他把不会的词语记录到笔记中去,并叫其他同学补充。

  二、 探究学*后六章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这个环节以学生探究合作学*和老师指导串讲法为主。

  以四人学*小组为单位,先自主结合手头资料扫除语言障碍,然后小组合作相互答疑,尽量字字落实,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位同学翻译或者答疑难点词语。(如果学生有讲得不到位的,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或者是老师直接补充。)

  老师则对学生的探究合作学*成果做小结,这个小结以串讲的形式展开,稍微详细一点,给基础好的学生巩固一下,给基础稍微弱些的学生一个查缺补漏的时机。

  老师小结(多媒体展示):

  读注释翻译全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在落实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把句子翻译也落实到位;2、文言文翻译原则小结;落实完字词翻译后,给学生小结一下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多媒体显示:“信”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虚数,几个 行:走 焉:于之,在其中 善者:长处、优点 从:学* 不善者:短处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在落实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把句子翻译也落实到位。)

  2、文言文翻译原则小结

  落实完字词翻译后,给学生小结一下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信达雅,并稍微解释一下何为信达雅

  (多媒体显示: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3、精读课文,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

  让学生结合重点字词的解释,仔细回顾课文,落实自己的缺漏,并思考:全文里哪些句子是讲修身做人的?在这五则中还有哪些也是讲学*方面的?

  学生明确:

  学*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对这样的处世之道的看法。(每个人对这句都有自己的看法,老师对学生的看法不做任何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 课堂小结

  1、文化常识

  关于作家作品栏里也就使孔子和《论语》的介绍,这里特别要向学生强调的是《论语》的作者不是孔子。关于孔子和《论语》课文注解里有现成的,无需多讲。只要学生的笔记中有这两个知识点就可以了,再补充一个“四书五经”的文化常识知识点。

  2、成语: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好几个,你们找到了几个? 让学生就自己找的全班交流一下,然后老师和学生共同把关看哪些不是成语的也找进来了。最后师生共同明确: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不惑之年、随心所欲、择善而从、箪食瓢饮、富贵浮云、。逝者如斯、而立之年、耳顺之年、匹夫不可夺志。

  对这些成语,不在课堂上做具体的解释,在作业中布置学生选用这些个成语写一段话,言语积累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以运用来检测学生对成语的掌握。

  3、名言警句

  用两个讨论题来建构这个环节:你从文中吸取了哪些有利于学*的信息?你从文中学到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用这两个问题把纯粹的核对问题化,让学生也参与进来。让学生自由发言,因为课堂探究学*课文时候已经有落实了,即使部分学生讲不全,但基础好的学生能把他们补完整。

  文中有涉及到孔子的仁的思想核心,学生对此不是很了解,这个需要老师作为课外知识延伸做个简单说明,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把这个额外知识点落实到笔记中去。

  明确:

  学*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方法: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思想核心“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关于孔子思想核心“仁”无需对学生讲太多,只要学生能了解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就足够了,对初一学生讲太多反而掌握不了)

  4、重点语句

  在这里老师给学生一个示范,这个示范是对文中虚词“而”的归纳,

  虚词对初一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由老师归纳。文中实词“知”则由学生自己归纳,因为在落实重点字词的时候已经讲得很详细了。

  学而时*之 然后,表示承接

  人不知而不愠 却,但是;表示转折

  而 温故而知新 从而,表示承接

  学而不思则罔 却,但是;表示转折

  思而不学则殆 却,但是;表示转折

  这是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文中有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请同学们自己找找看,并把它归纳分类。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很重要的,要重点掌握的,本文就三个通假字,让学生明确一下:“说”通“悦”,“有”通“又”。

  其他重点词句,在课堂学*中有落实的,这个得根据学生自己的掌握情况来摘入笔记,就不做统一核对,学生课后小组交流。

  5、疑难点

  每个学生对课文知识点掌握情况不同,所以疑难点自然也就不同,这个也不做统一核对,而是把它放入下个课时答疑环节中再稍微展开一下,主要还是在学生课余问老师或同学。

  四、 布置作业

  1、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好几个,请任选其中的5个成语,把它写进一段话中,不少于100字。

  2、背诵课文并默写课文

  【《<论语>十二章》教案二】

  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对《论语》十二章和补充材料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课内和课外材料的研读并联系自身实际体会学*《论语》的现实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文化经典的底蕴,使学生经历一番文化濡染提升自我修养。

  教学重点:对《论语》十则和补充材料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教学难点:从文本中提炼、概括“修身”的方式。

  一、导入:今天是大家步入中学的第25天,能告诉我,你们*惯初中生活了吗?有些同学依然摇头,十几门的课程让我吃不消;小学的好朋友被分到别的班级,我很孤单;住校的生活让我很想家……学*生活上的烦恼接踵而至,我该怎么办?

  其实大家这些烦恼,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一位至圣先师已经为我们解决了。他就是——孔子。哪位同学来介绍他呢?

  二、检测预*:

  1、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三、大声读文章:

  1、学生读,其他同学听出有误的地方并改正。

  2、根据学案,自由诵读。(在书上标出断句)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3、老师范读,学生评价。

  提示:从停顿、重音、语调、语速、感情等方面着眼。

  4、学生展示读

  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章进行展示。

  四、疏通文章:

  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前六章。

  2、小组合作学*,解决问题。

  3、检测学*成果。(要求: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字。)

  (1)、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

  五、反思拓展

  还记得刚开始上课时老师总结的初一新生成长的烦恼吗?科目繁多,无所适从。新学校里很孤单。宿舍没有家里好,学不进去。请你运用今天在论语中学到的句子

  来劝解他,为他排忧解难。

  六、课堂小结:不知面对这些烦恼的同学学过这一课是否有些释怀了呢?

  我们不得不佩服孔子作为一名教育家和思想家为后世做出的杰出贡献。大家看到的这幅画像就是唐代吴道子根据史料画的。两边的对联是后人对孔子一生的评价——学为人师学不厌,行为世范教不倦。我提议咱们用现代人的鞠躬礼来表达自己心中对孔老夫子的敬意,好吗?

  七、结束语:通过这节课,我们了解到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文章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了解与掌握,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好下课!

论语十二章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联系自身学*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态度,改进学*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检查预*情况

  (三)、听录音范读,学生在音乐中初读课文

  (四)、学*前六章内容

  (五)、分类归纳前六章内容

  四、课堂小结

  从通假字、古今异义、一字多义等方面对前六章进行知识点小结

  作业布置:

  1、有哪些成语出自刚才学*的这六章当中?

  2、我们称二十岁为“及冠”,称三十岁为“而立”,四十岁为“不惑”,五十岁为“知天命”,六十岁为“耳顺”(也称为“花甲”),那么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岁乃至一百岁又分别称为什么呢?

  3、背诵前六章,熟读并自行翻译后六章。

论语十二章教案3

  一、教材分析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学情分析

  这是升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文言文。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在对文言文这一语言形式的把握上还略有欠缺,而且学*兴趣较低。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学古文的兴趣,并要求他们能通过学*,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为今后

  的文言文学*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了解《论语》和孔子;积累文言词汇和名句,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合作探究法和读写结合法倾吐阅读感悟,使阅读产生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自身学*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态度,改进学*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学*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五、教法学法分析

  1、诵读法。反复诵读,体会文章内蕴,在读中理解、领悟每一语录的主旨,力争当堂背诵。

  2、质疑、合作、探究法。可就章节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3、竞赛与自由表达法。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能快速背诵课文,并让学生联系生活畅谈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4、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应用多媒体及电子白板等电教化辅助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前有位老师,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一个问题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他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他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他的学生说,我不如那个孩子,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你能猜出故事中的老师是谁吗?

  [设计意图:故事导入,激发学*兴趣,引出孔子及《论语》。]

  (二)作家作品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二十篇。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

  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四书五经之一。

  [设计意图:了解孔子及《论语》,明确孔子及《论语》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及对当下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三)读文感知

  1、学生读前三章,扫清字词障碍。

  2、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3、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加以体会。

  [设计意图:熟悉文言文的读文节奏,诵读中感悟作品内蕴。]

  (四)合作探究

  1、教师示范讲授第一章

  2、学法指导文言翻译九法

  3、合作探究,完成后二、三章文意疏通。探究所学三章的内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生与生、组与组、师与生等多边合作突破重难点,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提高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

  1、教师提出案例(以身边发生的事例)

  2、学生合作探究

  3、结合所学,反思自己在学*、修身等方面的不足,提出改进办法

  4、诵读感悟,体会精彩内涵。

  (六)课堂小结

  归纳所学文言知识点

  (七)布置作业

  背诵前三则

论语十二章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学*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2】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体会蕴含的深刻道理。

  2、过程与方法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自己的学*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态度,改进学*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语录蕴含的深刻道理,培养以学致用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诵读、讨论等。

  四、教学用具

  课文录音、多媒体课件等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方法、学*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己介绍对孔子了解情况,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孔子相关资料。

  2、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强调读音和节奏。【教师巡回指导,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停顿等,初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明确: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强调:文言实词“单”变“双”。如:学—学*,乐—快乐,温—温*,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等。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1.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3.古今异义

  (1)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2)三人行(古义:表示概数,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

  乐不亦乐乎(高兴);

  回也不改其乐(乐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快乐);

  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比);

  于我如浮云(像);

  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得到,懂得);

  而学而时*之(连词,表并列,而且);

  三十而立(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学而不思则罔(连词,表转折,但);

  切问而*思(连词,表递进,并且);

  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给);

  可以为师矣(做)。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重点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明确: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明确: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明确: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明确: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明确:广泛学*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五】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文章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分别讲了学*态度、学*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态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方法: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②传不*乎?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品德修养: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④子曰:“贤哉,回也……”

  ⑤饭疏食,饮水……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六】总结课文,感悟蕴含哲理

  本文是语录体散文,通过师徒对话或借题发挥,阐述了学*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精神,稳固知新、学思结合的学*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

  【七】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的?

  生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生丙:我不太赞同以上二位的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它为我们的学*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八】课堂练*

  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感到疑惑。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九】作业

  背诵并默写《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教案5

  一、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升入初中后第二次学*文言文。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文言文的学*对他们来说会显得枯燥无趣,甚至感到反感和恐惧,学*兴趣较低。教学时要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消除反感、恐惧的心理,逐步喜爱阅读文言文。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为今后的文言文学*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语文常识

  (1)了解孔子的生*简介。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

  2.语言:

  (1)理解并积累重要的词语。

  (2)理解并翻译文中重要的词句。

  3.阅读:

  反复诵读,背诵前六章。

  4.价值观:

  理解本文的表达效果,联系生活实际,端正人生态度,改进学*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并掌握《论语》相关文学常识

  2.积累重要的文言词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

  3.理解《论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现实意义,体会其中的“为学之道”,使学生学有所用,在今后的学*中端正态度,改进方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朗读、品读和诵读,品味文章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

  2.合作探究法。鼓励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并通过查字典、参考其他资料等方法,自主阅读,在合作中探究并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论语》相关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背诵前六章。

  3.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提高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端正人生态度,改进学*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千百年后的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走进其中的一部分,研读《<论语>十二章》。(板书标题)

  (二)问题探讨1:文学常识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其内容和影响的相关文学常识需要掌握。

  【要点】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在实现政治理想的过程中屡屡受挫,最终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孔子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三)问题探讨2:诵读入境

  理解文言,首先要读准文言。配合音乐,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古文韵味。

  【要点】

  1.结合注释,自学前六章的大意,圈出各章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

  2.将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及自己无法理解的词语标注出来并提出。(通过板书或投影展示出来)

  提示:

  (1)“乎”“矣”“哉”“也”“夫”均为语气词。“乎”,一般在问句结尾,或反问、或疑问,根据上下文而定。“矣”“哉”“也”不翻译,“也”的用法与《咏雪》一课中“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不同。“焉”有时也可以作为语气词,它的用法则不同,在书上已经有解释了。

  (2)“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一样,都是代词,所代内容根据文本而定。“学而时*之(代学*的内容)”,“知之者不如好之(代学问和事业)者”,“曲肱而枕之(代胳膊)”,“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优点),其不善者而改之(代缺点)”。

  (3)“而”“其”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也有不同的解释,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含义而定,这个字出现的较多,因此我们放在文中解释。

  (4)圈出三类字:通假字,如“说”“有”。古今异义字,语义与用法与今天有所区别的字,如“传”“故”“新”“乐”“饭”以及需要我们重点理解的字。

  (四)问题探究3:结合注释,疏通前六则文意

  【要点】

  1.子曰:“学而时*①之,不亦说②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④乎?”(《学而》)

  注释:①时*:按一定的时间复*。时,按时。②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乎,语气词。说,通“悦”,愉快。③愠(yùn):生气,发怒。⑥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理解:第一句讲的是学*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

  2.曾子曰:“吾日①三省②吾身:为③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⑤不*乎?”(《学而》)

  注释:①日,每天。②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③为,替。④信:诚信。⑤传(chuán):传授,老师传授的知识。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过了?”

  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为政》)

  注释:①十有(yòu)五:指15岁。“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②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③惑:迷惑,疑惑。④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⑥逾(yú):越过,超过。⑦矩(jú):法度。

  翻译: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时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矩。

  理解: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渐提高的过程。他认为人的道德修养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和锻炼。在这个过程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4.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为政》)

  注释:①温故而知新:温*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翻译:孔子说:温*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学*方法)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为政》)

  注释:①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②殆(dài),疑惑。

  翻译:孔子说:“只学*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就会有害。”(学*方法)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①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②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注释:①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②堪:忍受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个人修养)

  六、课时作业

  复*、背诵、默写并翻译前六章

  第二课时

  一、课时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背诵后六章。

  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提高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端正学*态度,改进学*方法。

  二、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这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论语》第七到第十二章。

  (二)问题探讨1:诵读入境

  理解文言,首先要读准文言。配合音乐,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古文韵味。

  【要点】

  1.结合注释,自学后六章的大意,圈出各章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

  2.将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及自己无法理解的词语标注出来并提出。(通过板书或投影展示出来)

  (三)问题探讨2:结合注释,疏通后六则文意

  【要点】

  7.子曰:“知①之②者不如好③之者,好之者不如乐④之者。”(《雍也》)

  注释:①知:懂得、了解②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③好(hào):喜欢,爱好。④乐(lè):以…为乐趣。

  翻译:孔子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理解:这里,孔子强调了兴趣对于学*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

  8.子曰:“饭疏食饮水①,曲肱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③我如浮云。”(《述而》)

  注释:①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指热水。②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③于:对,对于。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理解: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①。择其善者②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注释:①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②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学*态度)

  10.子在川①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子罕》)

  注释:①川:河,河流。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这,指河水。舍,舍弃。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子罕》)

  注释:①三军:军队的通称。古制,12500为一军。②匹夫:*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民百姓。

  翻译: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却也不可以夺去他的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①志,切问而*思②,仁③在其中矣。”(《子张》)

  注释:①笃(dǔ):坚定。②切问而*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情。③仁:仁德。

  翻译:子夏说:“广泛地学*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四)问题探究3:梳理所学

  《论语》语言精警生动,充满智慧,格言警句,美不胜收。十二章中,哪几句是讲学*方法?哪几句是讲学*态度?又有哪些语句是讲个人修养?

  【要点】

  学*方法: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五)问题探究4:《论语》现实意义

  《<论语>十二章》中所蕴含了哪些深刻哲理和现实意义?对我们今后的学*和生活能够产生哪些影响?

  【要点】

  人格修养:永不松懈,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时刻关注身边的人与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治学态度:善学善思,时时温*旧知

  处世方法:坚守自己的信念,绝不因暴力或穷困或改变。

  (六)课时作业

  1.背诵《论语》十二章。

  2.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论语十二章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经典的原创精神。

  2.联系自身学*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态度,改进学*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课文中实词、虚词的含义及文言文的学*要点。

  难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每一则的含义;

  (2)流畅地朗读并背诵本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了解基本的文学常识】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课件展示】

  愠(yùn)说(yuè)省(xǐng)传(chuán)

  罔(wǎng)殆(dài)箪:(dān)

  2、播放【课文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停顿)

  小组合作参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自主学*,小组合作交流,注意重点文言词语的解释。

  【明确】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练*,不是很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生气,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过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复*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干粮,一瓢凉水,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换了别人一定不堪忍受这种贫困忧苦的生活,但是颜回啊,从来不知因此而改变自己好学乐善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三、局部探究?

  朗读背诵1-6则,品味理解每一则的内容

  【明确】

  ①第一句讲的是学*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②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③孔子自述了他学*和修养的'过程。

  ④这一则也是讲学*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⑤这一则也是讲学*方法,阐述学*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⑥此章孔子回环曲折,一说两叹,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可参考【微教案:孔子的主张】

  四、总结拓展?

  《论语》凝聚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博大智慧,无论是学*方法、求知态度,还是道德修养。其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阶段的同学们,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值得我们学*。

  拓展小资料:【课件展示】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古人常用“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来指代年龄。

  五、作业设计

  背诵翻译《论语》1-6则。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检查背诵,导入新课。检查上一节课的学*效果,教师把握学情,更好的安排教学。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课件展示】

  曲肱(gōng)

  博学而笃(dú)志

  2、播放【课文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停顿)

  小组合作参照课下注释翻译课自主学*,小组合作交流,注意重点文言词语的解释。通过欣赏影视课文和反复诵读课文,有助学生获得初步的课文感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借助必要的工具书翻译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明确】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看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孔子站在河边说:消失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它日夜不停息地向前流去。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子夏说:“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干扰,“仁”就在这当中了。”

  三、局部探究

  朗读背诵7-12则,品味理解每一则的内容

  调动学生自主学*意识,参照第一课时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自学完成。

  四、总结拓展

  分类整理归纳

  1.成语:

  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博学笃志、饭蔬饮水

  2.学*方法: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人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五、作业设计

  背诵《论语》7-12则。

  六、板书设计

  论语

  学*方法

  学*态度

  个人修养

论语十二章教案7

  【教学目标】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学*文言文的方法。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联系自身的学*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涵。

  背诵课文,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论语》是就其中的一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文化经典,一起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2.首先,请看我们这一节课的学*目标: ⑴诵读,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学*文言文的方法。 ⑵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联系自身的学*和生活,说说其中倡导的“为学之道”“修身之理”。 】

  ⑶了解《论语》在历史上的价值,热爱我们的民族经典文化。

  二、了解作家作品

  1. 文体知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论语》多采用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写法比较灵活。还有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2.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论语》。注意,读准字音。

  三、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 论语(lún) 说(yuè) 愠(yùn) 三省(xǐng) 曾(zēng)子 传(chuán)不*乎 逾(yú) 罔(wǎng) 殆(dài) 一箪食(dān) 曲肱(gōng) 笃志(dǔ)

  2.读出味道

  温馨提示:(1)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3)把握重读和轻读。(4)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3.指名读,正音。

  4.配古典音乐读。

  四、探究学*,疏通文意

  1.回顾学*文言文的方法:

  (1)一字一词,逐词展开。

  (2)根据语境,组词猜词。

  (3)结合注释,记词说意。

  (4)知词顺义,不要反推。

  (5)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6)调整句序,添词成句。

  2.用这些学*文言文的方法,结合注释,把握重点字词,理解前六章论语的意思。

  3.同桌合作翻译。

  4.提出疑问,一起来探讨交流。

  5.掌握和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五、结合自身经历说感受

  1.这里面有关于学*方法的,有关于学*态度的,还有修身养性的,请你说说哪些是学*方法和态度?哪些是修身养性?

  2.在《论语》中,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应该如何学*,如何修身,这是“为学之道”“修身之法”。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文士诗人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我们现代的中学生来说,同样也有着现实的意义。请你联系自己的学*和生活的经历,说说哪一则论语对你有启发?

  3.放到语言环境当中,灵活运用:

  ⑴张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应该“ 。”

  ⑵“上合**会”在郑州召开。迎接各国领导人的到来时,我们想说:“ , ?”】

  六、小结,背诵

  同学们,《论语》不仅作为一种行为导向,更作为一种精神,融入了世代中国人的血脉,随着时代跳动的脉搏,不息地流淌。现在,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一起来诵读经典吧!

  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为学之道

  修身之法

  第二课时

  一、温故而知新

  1.背诵上一课时学*的`《论语》前六章。

  2.指名翻译《论语》前六章。

  二、学*《论语》后六章

  1.自由朗读,注意停顿节奏,读出文言文的古风古韵。

  2.用上一课学*文言文的方法,结合注释,把握重点字词,理解前六章论语的意思。

  3.同桌合作翻译。

  4.提出疑问,一起来探讨交流。

  第七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第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第十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 日夜不停。”

  第十一章: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5.掌握和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三、分类,归纳总结

  1.学*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2.学*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四、《论语》散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言*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五、课堂小结

  本文的内容围绕着孔子的言谈举止,向我们展示了其形象、性格、思想观点和态度,通过学*本文我们能够准确的背诵和翻译本文,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常识,理解了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六、课下作业

  默写全文、做相关的练*题。

论语十二章教案8

  一、背景资料,明确学*重点

  (屏幕显示)

  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屏幕显示)

  《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屏幕显示学生批注“语录体”)

  《论语》首创语录体的写法,语言精警生动,充满智慧,格言警句,美不胜收。

  (屏幕显示)

  《论语》,名句的集锦、格言的荟萃、成语的宝库。许多成语,如尽善尽美、三思而行、舍己为人、学而不厌、循循善诱、举一反三、温故知新、言传身教、不耻下问、见义勇为、当仁不让、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等,早已融入我们的血液。

  师:这节课的学*,我们分为略读和细读两个步骤。略读,了解一下;细读,深入地品析。

  二、略读文本

  (屏幕显示)略读

  师:学*本课可以有四种收获,请做笔记。

  (屏幕显示)激励志向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屏幕显示)陶冶情操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屏幕显示)启迪智慧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屏幕显示)积累语言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师逐一讲解每一句的意思。学生不齐读,不齐背,各自开始读背起来。)

  三、细读文本

  (屏幕显示)细读

  (屏幕显示)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回: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

  贤:有道德的,有才能的,高尚的。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堪:能忍受。

  忧:忧愁,这里指“我看而忧愁”。

  (老师逐字逐句讲解,学生朗读。)

  (屏幕显示)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只有)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穷巷陋室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贫困,颜回却依然快乐。真是贤德啊,颜回!”

  (屏幕显示)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此章是这样充满情感地赞美颜回的,,

  (学生思考,做旁批提问评点)

  (屏幕显示)

  倒装、感叹、反复、描述、对比

  (屏幕显示)极美的结构深挚的情感

  师:如此短小的篇章,如此精妙的手法和深挚的感情,因此,这一章有着极美的结构,深挚的情感。同学们如果要用这一章来训练自己的'阅读分析能力,在分析结构上、在分析用词造句上都是可以反复进行的。

  (屏幕显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

  曲肱而枕之:弯着胳膊当枕头。

  (屏幕显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那不合道义而得来的富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老师逐字逐句讲解,学生大声读)

  (屏幕显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一章是这样生动地表达孔子的志趣的,,

  (屏幕显示)描述抒情

  议论抒情

  (学生做笔记)

  (屏幕显示)对比赏析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话题:这两章都.......

  师:这两章都写了什么,都有什么,你尽情地去对比、提炼、发现吧。开始思考,做旁批,待会儿我们再来交流。我观察你们的笔,要动起来。

  (学生静思默想、做旁批、同桌之间交流、提问评点)

  (屏幕显示)

  这两章都写了贫困。颜回极贫,处之泰然,孔子困窘,自尊自爱。

  这两章都写了志趣。颜回贫贱,不改求学的乐趣;孔子不得温饱,却安贫乐道。这两章都写了心境。颜回贫困,心境恬淡,孔子清贫,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这两章都写了追求。前者是孔子的深情赞叹,后者是孔子的自述心志。

  这两章都描写生动,情趣盎然,表现了高尚的节操,高洁的品性。

  这两章都写了“乐”。坦然的心境,表现了开阔的心胸,表现了内心的强大。

  四、结课

  在大声读背中下课。

论语十二章教案9

  教学目标

  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关于学*方法与学*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六章内容。

  一、导入 ,出示学*目标

  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出示学*目标并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初读感知

  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乎 逾矩(yújǔ ) 箪(dān)

  好(hào) 肱骨(gōng ) 笃(dǔ)

  三、赏读课文

  1、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

  a、教师导学

  学*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一箪食。

  ◆人不堪其忧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六章。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吾日三省吾身

  c、传不*乎?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人不堪其忧

  四、自主质疑:学生自主质疑,合作解决。

  五、练*: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六、作业

  ① 背诵课文。

  ②抄写、识记字词。

  ③预*剩余部分内容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①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朗读背诵 ①朗读课文。 ②背诵课文。

  三、赏析课文

  理解后六章内容

  1、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③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

  2、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方法 ②学*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解决。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有什么重要意义?

  拓展延伸: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四、当堂练*:(具体内容见练*册)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

  ② 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学*态度: 学而时*之,不亦悦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方法: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个人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

  成 语: 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论语十二章教案10

  第一课时

  1、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方法、学*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a)乎

  传(chuán)不*乎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教师泛读课文,然后学生自主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学*了,然后时常复*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

  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温*学过的知识就会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当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对于学*,知道怎么学*的人,不如爱好学*的人;爱好学*的人,又不如以学*为乐趣的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就要改正。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子张》)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小组内合作研讨,概括每一章所讲的内容。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方法。第二句将学*乐趣。第三句讲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温*,(知识)方能牢固,学*之乐;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第二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之本。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思德修养。

  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讨论学*方法,说明了温*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讨论正确的学*方法,阐述学*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与思考想结合,方能所得。

  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清*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正确的学*态度。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不但要学*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第八章:讲的是在*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贫图不义之财。

  第九章:讲的是要学*别人好的地方,借鉴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告诉我们时光飞快流逝,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十二章: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第二课时

  第一阶段:学情诊断

  1、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学到了很多学*态度、学*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此外,《论语》是处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它。

  2、准确翻译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3)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检查课文的背诵情况。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试按学*方法、学*态度、品德修养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分类。

  1、学*方法:

  (1)学而时*之。

  (2)温故而知新。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2、学*态度: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品德修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乎吾身。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通过本文的学*,你能救本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吗?

  1、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含蓄隽永。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意思的表达却不乏一定的深度,值得推敲斟酌学*。

  (2)《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寥寥数语中,蕴含着一个为人师者的胸襟、风范,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个师者的拳拳育人之心。

  2、影响:

  《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言*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论语十二章教案11

  一、文本分析: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十二章的内容,就可以发现新版突出了一个主题,就是表现了对高尚生命的追求。以第一章为例,这是《论语》的首章,也是编选《论语》者不会缺少的一章。这一章从表面上来看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学*的方法、交友的原则及与人交往的态度。但实际上,这一句都是在围绕追求高尚的品德这一个主题而言的。唯有品德高尚者,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中庸》中引用孔子之言曰:“正己而无求于人则不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就是对这句话的进一步阐释。那么如何“正己”呢?这需要时时警惕,事事用心,无时不心存敬畏之心,也就是《中庸》中所言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没有比幽暗之中更为显著的,没有比细微之处更为明显的,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谨慎啊)要做到时时警惕,自然要“学而时*之”,此处的“时”,朱熹释为“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而程颐释为“重*也”,均强调了学*不可中断。而“有朋自远方来”则表现了这种追求的影响力,正如朱熹所言“自远方来,则*者可知”。

  清刘宝楠的《正义》中明确指出“朋”指同门,并引用《中庸》“诚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由此可见,追求高尚的品德,不仅是指对自身品德的修炼,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品德来影响他人,这才是儒家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分析这一章,我们就可以发现孔子所强调的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及围绕这一追求所展现的方法与态度和对他人的影响。这一主题同样也在其它各章体现了出来——以往我们将之作为学*方法阐述的内容均不能单纯地视作对知识的学*,更应体现为对高尚品德的追求方法,而孔子对自身经历的叙述,对颜回的赞颂则体现出了高尚品德在现实中的表现,孔子还通过自身的感受体现了高尚品德带给人的自豪感。以此为纲,不仅可以把这十二章联系为一个整体,也可以与前面几篇课文相呼应——如果说前面几篇文章表现了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认识到了不同一般的学*收获,那么这一篇则表现了生活中最高尚的追求,是学*的最高目标。《论语》中所体现出的中国士人所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以及在追求的过程中至死不易的信念。

  学*本文,应遵循化难为易,由浅入深的原则,在起始阶段无需将“而”“之”“于”“其”等文言虚词的含义讲得抽象而难懂,学生可以翻译,了解区别就可以了。而对于文意的理解,可以通过老师穿插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同样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讲相关的故事,让他们在具体的内容中了解文章的内容。至于文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无需讲得过深,从字型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能够释读全文就可以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结合注释、分析字形、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义。

  2、通过结合事例、编讲故事把握各章所蕴含哲理。

  3、通过结合背景,历史事例感受孔子的精神力量。

  三、教学准备:

  参考书目:《论语》、《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家语》

  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孔子的材料。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故事导入,化深为浅)

  公元前480年,在鲁国按例举行了一次春天的狩猎,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猎到了一头异兽,无人能识。于是人们自然就想到去请教以博学多识著称的孔子,没想到孔子见到这头已死的异兽时竟然流下了眼泪。他说,这是麒麟啊,这原本是在太*盛世出现的异兽,怎能出现在这样的乱世之中,并且惨死在猎人之手呢?于是,他唱起了一首悲伤的歌曲:“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这首被后世称为《获麟歌》的歌曲充满了悲凉之情。那么,孔子为何会对这头麒麟的死如此悲伤?他究竟在悲叹谁的命运呢?就请大家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孔子。(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发言)

  孔子自己就是这头麒麟的化身,生非其时,一生屡遭打击,从没有获得过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一年后,孔子预感到自己死期将至,望着远道而来的学生子贡,他又咏叹出一首辞世之歌:“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孔子预言了自己的死亡,也在总结自己一生坎坷的命运。七天后,孔子去世了。他的学生们都为他守墓三年,然后痛哭尽礼而去,唯有子贡守了整整六年方才离去。孔子去世后,曾经涌现过一股否定孔子的声浪,子贡奋力为老师辩护,维护了老师的名誉。孔子的声名不仅令他的学生们钦佩,直到今天依然在影响着世界。西方曾经评选过世界十大哲学家,孔子名列榜首。曾有西方哲学家说过21世纪是儒家文明的世纪。

  如果我们细考孔子的一生,会发现他的一生无权无势,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过治理国家之权。可是,当时那些权势煊赫的贵族王公们都为历史所淹没,他们的名声早已被人遗忘,但孔子的思想至今依然对世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他的家族至今传承不绝。那么,孔子身上究竟有什么魅力可以令他成为后世敬仰的万世师表?今天我们学*的《论语》十二章,只表现了孔子思想的一个小小片断,但管中窥豹,我们也可以从中去感受这位伟大哲人的思想印记。

  2、简介《论语》(整体把握语言特点,明确学*目标)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们以及学生的学生们的课堂笔记,不过也可以称得上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课堂笔记,有一个数据称这部书在全世界的印刷数量仅次于《圣经》,而我们熟悉的成语大都源于古书,《论语》被称为出现成语最多的书。这部书主要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其核心就是孔子所倡导的理想的人生目标——“仁”,这也是中国历代正直的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我们今天学*这篇课文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探究一下十二章表现了孔子所倡导的人格修养有哪些具体内容,他的治学态度与处世方法各是什么?这些内容又是如何体现出“仁”的内涵。

  3、初读课文,疏通文义。

  学*方法:

  (1) 配合音乐,读出古文韵味。

  (2) 结合注释,自学各章的大意,圈出各章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

  (3) 将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及自己无法理解的词语标注出来并提出。(通过板书或投影展示出来)

  提示:

  (1) “乎”“矣”“哉”“也”“夫”均为语气词。“乎”,一般在问句结尾,或反问、或疑问,根据上下文而定。“矣”“哉”“也”不翻译,“也”的用法与《咏雪》一课中“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不同。“焉”有时也可以作为语气词,它的用法则不同,在书上已经有解释了。

  (2) “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一样,都是代词,所代内容根据文本而定。“学而时*之(代学*的内容)”,“知之者不如好之(代学问和事业)者”,“曲肱而枕之(代胳膊)”,“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优点),其不善者而改之(代缺点)”。

  (3) “而”“其”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也有不同的解释,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含义而定,这个字出现的较多,因此我们放在文中解释。

  (4) 圈出三类字:通假字,如“说”“有”。语义与用法与今天有所区别的字,如“传”“故”“新”“乐”“饭”以及需要我们重点理解的字。(要求学生解读)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心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4、理解文意。

  学*方法:

  (1) 以关键字为核心,结合字型理解含义。

  (2) 结合具体故事,深入浅出,理解各章含义。

  (3) 结合自己生活,通过自编故事,说出自己对各章的理解。

  (4) 以首章为核心,围绕首章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孔子的人格修养,具体的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提示:

  (1) “学而时*之”一章中,前两个反问句强调了什么内容?(自己的快乐)而最后一个问句说明这种快乐是一种高尚的快乐。那他为什么而快乐呢?我们先来第一句。这一句中“而”字需要翻译吗?这里的“而”仅仅表示“学”与“时*”两个词组之间有一个先后顺序。看甲骨文中的“学”,形状象几个人在建造房屋。建造房屋除了要模仿别人的行为,还需要什么?(思考房屋的结构,地基等等内容)也就是说,学*需要领悟其中的精神。房屋是大家的栖身之所,因此古人如此造字,表现了“学”的重要性。领悟了新的精神就够了吗?在甲骨文中“*”写成在太阳之上鸟飞翔的样子。鸟要学会飞翔,不能停止,“*”强调了什么?(反复练*钻研),因此翻译成了“复*”。为什么这一内容需要按时复*,不能一刻懈怠呢?(因为这不仅仅是普通的知识,而是对道德的追求,这是不能松懈的。)

  补充材料: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启发学生保全自己的肢体很难,保全自己的人生追求也是很难的。

  (2) “有朋自远方来”。为什么这些人会从远方而来?从甲骨文来,“朋”的原意是指货币的`单位,两串钱为一朋,缺一不可,说明两者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亲密无间)“友”为两只手,也可以理解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也就是做生意。而做生意最根本的原则是什么?(诚信)因此,“朋”说明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与孔子之间是互相信任并且亲密无间的。那么他们为什么会信任孔子呢?“朋”的另一种解释是“凤凰”,凤凰一出现,百鸟就会追随它飞翔,为什么?(物以类聚)。孔子就是“凤凰”,这些人因为有着共同的追求,因此都愿意追随他。大家说,这些人是什么人呢?(孔子的学生们)

  补充材料:孔子周游列国时,屡遭打击,他的学生虽然也有过怨言,但没有一个人离开他。孔子也很欣慰,不时地赞赏过他的这些学生们。

  (3) “人不知而不愠”。这里的“而”需要翻译为“却”,语义发生了转折。他为什么不生气呢?因为他的追求与普通人不同,他追求的是什么?(最高的道德)只要他不丧失这一道德,他就不会生气,也唯有具备高级道德修养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补充材料:孔子曾经在陈蔡之间被围七天,没有粮食吃,跟随的人都饿得站不起来了,但孔子却还在弹琴唱歌。面对弟子的质疑,孔子说出了一番堂堂正正的言论:“君子达(通)于道之谓达(得志),穷于道之谓穷(困顿)。今丘也拘(坚守)仁义之道,以(因为)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改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因此)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厄(灾难),于丘其幸乎!”这番话之前从没有人说过,之后就成为了中国正直的知识分子的行为准则,被他们用各种方式实践着。而这些人也构成了中国的脊梁。

  (4) 这一章分成三段话,表面上看讲了学*方法,交友原则和个人修养,但核心却只有一个,是什么?(表达对道德的追求)这是修养人格的最重要内容,这一修养使孔子的人格完善,并且能够影响远人。孔子如何修养自己的人格?(永不松懈)这是人格修养的基础,那么,孔子及他的学生们又围绕这一点补充了哪些原则呢?(学生列举相关语句,老师指出其中的关键字含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而,语义很虚的转折,可不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随。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旧的知识。新,新的见解。可以,可以凭借。为,成为。而,表示先后关系,可不译,也可译为“就”。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表转折,“却”。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其中。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切,恳切。*,当前。其,这。而,表并列,可以译为“并且”。

  (5) “三省吾身”一句中,甲骨文中的“省”的主体是一只眼睛,而一个箭头直射眼睛,说明什么?(要注意观察自己)看清别人的弱点容易,但看清自己的弱点就不容易了,所以需要多次反省。曾子所反省的内容与前面孔子所说的内容有什么相同?(强调了对别人、对朋友要讲诚信,学*的知识要反复复*)“传”字在甲骨文中的本字就是两个人传递一个东西,这个东西被密封了起来,说明非常重要。这个字本来指传递信件,也可以引申为重要的物品。因此,必须不能遗失,就需要人们手把手传递,少了一个人都传递不到目的地。同样,我们的学*也要按时,不能有一天懈怠。“温故而知新”一章中,“故”指旧的知识,“新”指新的理解与体会,为什么温*旧知就会得到新体会呢?我们看“新”的甲骨文,指砍掉树木的旁枝,以便它长出新枝来。学*也同样如此,我们对旧知识,要如同给大树修枝一样来整理它,就会发现了规律,新知识也会如树木般长出新枝来。“为”的甲骨文,是指用手牵大象的鼻子,使大象成为驯服的家畜。同样,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我们也可以成为老师,主动地获取新的知识。“思”字从篆文来看,是由头与心组合而成的,在古人看来,头与心均能诞生思想,是什么可以自头脑至心,贯穿不绝呢?(人的想法)“罔”就是陷阱,从篆文来看,人陷在罗网之中,没有一个缺口可以使自己逃出去,因此光学*不思考学*的意义,只能让自己被大量的知识缠绕起来,无法挣脱。“殆”的篆文指一个人站在了高台之上,四周无依无靠,那你说会有什么感觉?(恐惧)因此文中解释为有害的。一个人总是胡思乱想,就会有许多害处。“善”的篆文由“羊”与“言”组成,原意是指吉祥,这里就是指人的优点好处。子夏的话与上文有什么联系?(补充说明了学*的内容应广博,学*的态度应诚实,还要多提问,多思考,是学*的基础)(学生活动:根据自身经历,说小故事解读这些内容)

  补充材料:

  孔子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子学*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演奏的技巧,可以学*新的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意境、志趣啊。”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乐曲的意境、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乐曲的作者啊。”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欣喜陶然,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的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连行两次拜礼,恭敬的说:“老师说这乐曲就叫做《文王操》啊。”

  (6) 孔子因得贤材而教而感到快乐,那么文中又是如何表现孔子对学生们的具体评价,并且如何表现孔子在追求道德过程中的快乐的?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其,这。乐,乐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曲,弯曲。其,这。

  (7) 在这几句中,“乐”字反复出现。我们看甲骨文与篆文中的“乐”,均是表现了乐器。音乐需要声音纯正,需要音符和谐,这样才能给人带来持续的乐趣。那这一特点如何体现在这几句话中呢?(颜回“不改其乐”,孔子视富贵如浮云,均是因为他们的立身纯正,因此他们的生活尽管穷困,但却是和谐的。其根本原因就是孔子把追求道德作为自己的乐趣,他坚信这种道德必然实现,因此即使生活穷困也不会后悔。)

  补充材料:

  孔子知道大家心里不高兴,问子路说:“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我的道不对吗?我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步呢?”子路说:“也许我们还不够仁吧?人们不能相信我们;也许我们还不够有智慧吧?人们不肯去推行我们的道。”孔子说:“是这样的吗?由,如果仁者一定会让人相信,怎么会有伯夷、叔齐?如果智者的道一定会得到推行,怎么会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去了,孔子让子贡(端木赐)进来,问子贡说:“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我的道不对吗?我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步呢?”子贡说:“夫子的道至大,所以天下不能容。夫子为何不稍加贬损呢?”孔子说:“赐,良农能种植谷物却不一定能收获谷物,良工的技艺高明却不一定能顺应物理。君子能修其道,却不一定能为世俗所容。现在呢,你不求修道而求为世所容。赐,你的志向并不远大呀!”子贡出来了,孔子让颜回进去,问颜回说:“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我的道不对吗?我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步呢?”颜回说:“夫子的道至大,所以天下不能容。虽然这样,夫子推行您的道就是了,天下不容,又有什么关系呢?不容然后见君子。道之不修,是我的耻辱;道已大修而不为天下所用,那是诸侯的耻辱啊。天下不容,又有什么关系呢?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笑着说:“不错啊,颜家的孩子!假如你有很多钱的话,我可以给你做管家呀。”

  (8) 孔子面对别人的不理解不会生气,那他就不会难过吗?面对重重打击,他又是如何坚守自己的志向?(列举相关语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夺,夺取。

  (9) “逝”字的偏旁一般解读为拾阶而上,但我从这句话同样产生了联想,可以比作流水,走过的道路是不能回头的,因此我们要珍惜这随时而逝的时光。孔子的晚年也曾经感叹,说如果自己五十岁就学*《易》,则可以终身无大过了。五十岁已是“知天命”的年龄,孔子还在学*,可见他对时间的珍惜,他要抓紧一切时间去学*。“夺”字的古文写作鸟儿从手中飞走,鸟儿是有生命的,就带有冲破的意义了。换而言之,“夺”字所表现的是指用强力夺取。这种力量大到可以从千军万马中夺取统帅,但却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意志。可见,孔子对自己理想的坚守与无所畏惧。

  补充材料:

  在宋国时,宋国大夫桓魋欲杀孔子。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表现出了一种大勇。

  5、体会精神(归纳上文所学内容,总结感受)

  (1) 在我们学*了上述的内容之后,大家总结一下孔子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的具体内容。(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提示:

  人格修养:永不松懈,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时刻关注身边的人与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治学态度:善学善思,时时温*旧知

  处世方法:坚守自己的信念,绝不因暴力或穷困或改变。

  (2) 你认为孔子身上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为什么?(可结合具体的故事来说)

  (3) 总结:孔子真正的魅力源于他高尚的人格以及坚韧的个性,他坚守理想,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中国一代又一代人,他的弟子们在他去世后定居在他的墓地周围,后人们也因此将他视为“万世师表”。我们学*这篇文章,最重要的就是感受他伟大的精神力量。

论语十二章教案12

  精彩开篇词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论语》即是其中一部,这部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著作,对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孔子及《论语》。

  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理解并运用《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的胸怀,提高处事的能力。

  4.联系自身学*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态度,改进学*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论语》被誉为“中国的圣经”,古有宋朝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盛名,今有遍地开花的“孔子学院”之盛势。孔老先生的《论语》到底蕴藏着多么强大的力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论语》中的一些精华,以期你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二、自学指导(一)——预*与交流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论语(lún)说(yuè)愠(yùn)三省(xǐng)曾(zēng)子传(chuán)不*乎

  逾(yú)罔(wǎng)殆(dài)一箪食(dān)曲肱(gōng)笃志(dǔ)

  2.文体知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3.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思想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交流点拨】提示:(1)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3)把握重读和轻读。(4)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第一章,强化解读文意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交流点拨】

  “单”变“双”。如:学——学*朋——朋友乐——快乐

  温——温*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其他章节的意思,将不懂之处圈出来。

  (二)疏通文意

  1.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子曰(先生,指孔子)

  (2)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3)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诚信)

  (5)传不*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6)不逾矩(越过,超过)

  (7)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8)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9)人不堪其忧(忍受)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欢,爱好)

  (11)饭疏食饮水(吃)

  (12)曲肱而枕之(胳膊)

  (1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斯:这,指河水;舍:舍弃)

  (14)匹夫不可夺志也(改变)

  (15)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2.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2)吾十有五(“有”同“又”)

  3.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之(名词作状语,时常)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旧的知识”“新的理解”)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乐趣)

  (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4.古今异义

  (1)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2)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3)三人行(古义: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每天;今义:日子。)

  5.一词多义

  ①学而时*之(表顺承)

  ②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③为人谋而不忠乎(表转折)

  ④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转折)

  ⑤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顺承)

  ⑥温故而知新(表顺承)

  ⑦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

  ⑧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

  ⑨不义而富且贵(表顺承)

  ⑩切问而*思(表顺承)

  ①为人谋而不忠(替)

  ②可以为师矣(做)

  6.语气词

  (1)传不*乎(相当于“吗”)

  (2)可以为师矣(相当于“了”)

论语十二章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关于学*方法与学*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相关知识以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重点、难点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

  2.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词语如“而”、“之”等

  3.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三、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四、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其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山东的曲阜的孔府是我国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宫殿建筑,也是著名的旅游名胜。

  五、《论语》概述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1、体式归纳起来有:

  (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2、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旧注本有《论语注疏》(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

  六、创作背景

  《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初所传的《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失传。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东汉郑玄就鲁论篇章,参考齐论,为之作注,今亦残佚。魏时的何晏集汉儒以来的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最早的《论语》注本。

  七、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自渎:学生自读课文。

  感知、讨论:本文的内容包括学*的哪些方面?

  本文主要包括学*的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

  2.课文讲解

  (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并时常温*,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这是孔子所提倡的学*方法:要学*与思相结合。启示:只学*却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却不学*,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3.《论语》散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言*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八、归纳总结

  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yuè。

  一词多义

  1、而:学而时*之(顺接连词,可译为“然后”)

  学而不思则罔(转折连词,可译为“却、但是”)

  博学而笃志(并列连词,可译为“而且”)

  2、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知道)

  3、为:为人谋而不忠乎(给,替)可以为师矣(当,做)

  词类活用

  学而时*之

  (二)、学*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三)、学*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四)、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九、课堂小结

  本文的内容围绕着孔子的言谈举止,向我们展示了其形象、性格、思想观点和态度,通过学*本文我们能够准确的背诵和翻译本文,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常识,理解了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十、课下作业

  默写全文、做相关的练*题

论语十二章教案14

  【教学目标】:

  1、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

  3、当堂背诵,积累成语警句。

  4、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

  5、培养正确的学*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

  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 。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请诊断

  1.教师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的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方法、学*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初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行、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悦乎(yuè) 传不*乎 (chuán)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hào)

  3.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公认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副其实;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山东曲阜的孔府是我国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宫殿建筑,也是著名的旅游名胜。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听录音,要注意听准生字的读音。然后学生自主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参考: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时常去温*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是君子(的所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过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孔子说:“在温*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贫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他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起胳膊当枕头,快乐也在其中了。非道义手段得到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的。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孔子在河岸上感叹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他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而记得牢固,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小组内合作研讨,概括每一章所讲的内容。

  参考:第一章:第一句讲学*方法。第二句讲学*乐趣。第三句讲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温*,(知识)方能牢固,学*之乐;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第二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之本。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讨论学*方法,说明了温*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讨论正确的学*方法,阐述学*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第六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颜回清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正确的学*态度。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不但要学*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第八章:讲的是在*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贪图不义之财。

  第九章:讲的是要学*别人好的地方,借鉴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告诉我们时光飞快流逝,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十二章:一个人,要有大志,好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第四阶段:检测小结

  试背全文,比比看谁背的最准确。

  背诵过程中要注意停顿,不抢不拖,不加字,不吞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请诊断

  1.教师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学到了很多学*态度、学*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此外,《论语》是出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它。

  2.准确翻译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3)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3.检查课文的背诵情况。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试按学*方法、学*态度、品德修养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分类。

  1.学*方法:

  (1)学而时*之。

  (2)温故而知新。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2.学*态度: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品德修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通过本文的学*,你能就本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吗?

  1.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含蓄隽永。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就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意思的表达却不乏一定的深度,值得推敲斟酌学*。

  (2)《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寥寥数语中,蕴含着一个为人师者的胸襟、风范,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个师者的拳拳育人之心。

  2.影响:

  《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言*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第四阶段:检测小结

  检查课文的背诵和全文的翻译、注释等,要求做到掌握干净、牢固。

  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1)学而时*之。

  (2)温故而知新。

  学*方法:(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态度:(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

  品德修养:(3)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 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鉴赏品析

  句子赏析

  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赏析:“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方法。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赏析:孔子认为,在学*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是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3.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赏析:这句话写出了孔子淡薄的心境,以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情怀。

  写法赏析

  语言简练,用意深远。

  课文共选取了十二章,又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学*方法,学*态度和个人修养。这些是从《论语》中节选出的格言警句,每一章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

  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的本领。

  (一)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由于学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时阅读书籍、报刊、杂志等较少,这就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本人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现有书籍,有选择的向他们推荐一些书籍,尽力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以提高他们阅读理解的能力。而在课堂上,注意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后回答问题,并适当地引导,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后,学生的知识面不但扩大了,而且阅读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二)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提高。

  本校的学生由于一些原因,口头表达能力较差。为了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本人在课堂上,多注意让一些羞于开口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先用一些简单的容易回答的问题,通过耐心引导其回答,并加以肯定、表扬,从中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他们的信心。

  *时,还注意指定一些简短的文章给他们朗读,并且在班里举行一些朗读比赛,奖励小礼品,以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从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们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提高,这不但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在学校开展的朗诵比赛中,本班学生多人参加并且都获得了不错的名次。这反过来又刺激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三)学生写作能力有所提高。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每周都会布置一个作文,并进行批改。在批改时充分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并且在班上公开表扬,让学生尝试到一点成就感,最终调动其写作的积极性。

  (四)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科目的兴趣。

  在吸收他人经验及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尽力改变以往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填充式教学方法,按照新课程标准,在课堂上通过设计一些与学生实际相贴*的问题,以启发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做到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装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状态,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接受知识并适当地及时地鼓励、表扬学生的表现,肯定他们的回答,让他们从回答问题中树立信心。

  还通过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与现实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分组探讨。这不但刺激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在探讨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完成教师的教学目标,而且还让他们从中体会到一种团队合作精神,集体的凝聚力,从而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了他们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注意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语文的信心。

  由于本地区学生受闽南音的影响,对语文的学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待语文科目较不重视,要让学生树立信心,只有多抓学生的优点,让他们意识到有人关注他们,有人在乎他。当然这种做法收效甚微,但我还是要关注他们,毕竟他们也是班级中的一员,在学*中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为我们的教育理论中有一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所以我不能放弃每一位同学。

论语十二章教案15

  【学*目标】

  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

  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二

  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学*其中的精华。

  二、预*检测

  1、复述孔子及《论语》的相关常识要点。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朗读选文。

  三、研*文本。

  (一)自主学*

  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选文,在课本上标注重要词语,并针对选文的内容作批注。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二)合作解疑

  1、请在小组内交流学*成果,以段落为单位,逐词解释,口头翻译,每人主讲一段。

  2、请提交自主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讨论探究,尝试解决。

  3、仍未达成一致的疑难问题,由提交者统一在全员解疑环节提交求解。

  【参考译文】

  第一章:孔子说:“君子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第二章: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第三章: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第四章: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第五章: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六章: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第七章: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第八章: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第九章: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第十章: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第十一章: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第十二章: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三)全员解疑

  由各小组提出疑问,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巩固

  二、文本探究

  1、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1)小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

  【明确】

  一、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二、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三、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四、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五、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六、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七、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八、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地”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如若半途而废,只会前功尽弃,留下终身遗憾。

  九、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它们是君子的基本品质。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

  十、孔子阐述了对“仁”的内涵的理解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仁”的。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

  十一、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十二、孔子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在《论语》中,孔子不仅多次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多次强调《诗经》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诲弟子要学《诗》。在这里,孔子再次向弟子提出学《诗》的重要意义。学《诗》至少有上面所列举的六种好处,因而孔子特别强调要好好学*。

  2、请结合现实说说学*选文得到的启示。

  【提示】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谈个人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

  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7、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8、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三、整理总结

  四、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检测。


七年级论语十二章教案通用五篇(扩展2)

——论语十二章教案优选【10】篇

  论语十二章教案 1

  教学目标

  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关于学*方法与学*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六章内容。

  一、导入 ,出示学*目标

  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出示学*目标并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初读感知

  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乎 逾矩(yújǔ ) 箪(dān)

  好(hào) 肱骨(gōng ) 笃(dǔ)

  三、赏读课文

  1、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

  a、教师导学

  学*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一箪食。

  ◆人不堪其忧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六章。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吾日三省吾身

  c、传不*乎?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人不堪其忧

  四、自主质疑:学生自主质疑,合作解决。

  五、练*: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六、作业

  ① 背诵课文。

  ②抄写、识记字词。

  ③预*剩余部分内容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①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朗读背诵 ①朗读课文。 ②背诵课文。

  三、赏析课文

  理解后六章内容

  1、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③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

  2、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方法 ②学*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解决。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有什么重要意义?

  拓展延伸: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四、当堂练*:(具体内容见练*册)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

  ② 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学*态度: 学而时*之,不亦悦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方法: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个人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

  成 语: 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论语十二章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关于学*方法与学*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相关知识以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重点、难点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

  2.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词语如“而”、“之”等

  3.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三、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四、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其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山东的曲阜的孔府是我国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宫殿建筑,也是著名的旅游名胜。

  五、《论语》概述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1、体式归纳起来有:

  (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2、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旧注本有《论语注疏》(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

  六、创作背景

  《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初所传的《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失传。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东汉郑玄就鲁论篇章,参考齐论,为之作注,今亦残佚。魏时的何晏集汉儒以来的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最早的《论语》注本。

  七、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自渎:学生自读课文。

  感知、讨论:本文的内容包括学*的哪些方面?

  本文主要包括学*的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

  2.课文讲解

  (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并时常温*,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这是孔子所提倡的学*方法:要学*与思相结合。启示:只学*却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却不学*,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3.《论语》散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言*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八、归纳总结

  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yuè。

  一词多义

  1、而:学而时*之(顺接连词,可译为“然后”)

  学而不思则罔(转折连词,可译为“却、但是”)

  博学而笃志(并列连词,可译为“而且”)

  2、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知道)

  3、为:为人谋而不忠乎(给,替)可以为师矣(当,做)

  词类活用

  学而时*之

  (二)、学*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三)、学*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四)、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九、课堂小结

  本文的内容围绕着孔子的言谈举止,向我们展示了其形象、性格、思想观点和态度,通过学*本文我们能够准确的背诵和翻译本文,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常识,理解了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十、课下作业

  默写全文、做相关的练*题

  论语十二章教案 3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

  2.积累文言词汇。

  3.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4.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过程与方法

  坚持在独立自主、合作交流,以诵读为主的学*方法中,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累哲理深刻的名言警句,批判吸收儒家哲学思想。

  重点

  以诵读为主,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

  难点

  解读各章语录,理解文章的大意。

  讲述法、诵读法、合作讨论法。

  1.孔子的画像。

  2.春秋形势图。

  3.《论语》封面。

  2课时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就是这众多文献巨著中的一部,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整理过《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1.听课文录音,完成两项工作:

  (1)听清字词读音;

  (2)思考这十二章《论语》分别属于“求知态度”“学*方法”“修身做人”中的哪一类内容。

  2.全班朗读,纠正字音,提示字义。

  指导学生翻译并理解课文: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一句讲的是学*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讨论了学*和修养的过程,这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蹴而就,而要经过长时间的学*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为之。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讨论正确的学*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讨论正确的学*方法,阐述学*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不改其乐”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翻译了前六章“论语”,这节课,请同学们继续学*翻译后六章“论语”。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对知识的学*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为乐事,既能提高学*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同时还提出,不符合道的富贵荣华,坚决不予接受,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讲正确的学*态度,向一切人学*,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不但要学*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可返。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整体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

  内容小结:

  (1)谈学*方法的:

  学而时*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谈学*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谈品德修养的:

  不改其乐;匹夫不可夺志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仁在其中。

  归纳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乐在其中;择善而从;逝者如斯;博学笃志;切问*思。

  读完课文后,你感到最精彩的语句有哪些?请给大家展示一下,并说明你喜欢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帮助学生纠正理解不当的地方并适当点评)

  第一章是学*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加强自律。

  第二章是个人修养,治学的人的品德修养。

  第三章是学*与个人修养的过程,强调循序渐进。

  第四章是学*方法,强调复*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五章是学*方法,强调学*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是个人修养,强调“贫贱不能移”的精神。

  第七章是学*方法,说明兴趣对于学*的重要性。

  第八章是个人修养,提倡安贫乐道,不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目标。

  第九章是学*态度与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同时要有正确的学*态度。

  第十章是学*态度,勉励自己与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

  第十一章是个人修养,强调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第十二章是个人修养,强调达到“仁”需要的条件。

  这十二章语录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的方法和做人修身的道理,其意在启迪我们:学*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

  思想深刻,富有哲理。

  这十二章语录,阐述了谦虚好学的学*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学*精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至今影响很大,成为现代人学*和做人的基本准则。这十二章中的各章都可以算作格言,这些语言具有简练晓畅、语意含蓄、富有哲理的特点。

  《论语》十二章

  学*方法:1、4、5、12

  学*态度:7、9、10

  修身做人:1、2、3、6、8、11、12

  思想→丰富深刻

  由于孔子的年代距我们今天已经很久远了,而且在语言上又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比较难以掌握,针对这一学情,我在教学中先介绍孔子的生*,使学生对这一历史人物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逐个进行讲解,这就提高了授课的质量,学生也从悟解中沐浴了中华文化的甘霖。

  论语十二章教案 4

  教学目标

  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关于学*方法与学*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六章内容。

  一、导入 ,出示学*目标

  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出示学*目标并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初读感知

  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乎 逾矩(yújǔ ) 箪(dān)

  好(hào) 肱骨(gōng ) 笃(dǔ)

  三、赏读课文

  1、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

  a、教师导学

  学*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一箪食。

  ◆人不堪其忧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六章。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吾日三省吾身

  c、传不*乎?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人不堪其忧

  四、自主质疑:学生自主质疑,合作解决。

  五、练*: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六、作业

  ① 背诵课文。

  ②抄写、识记字词。

  ③预*剩余部分内容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①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朗读背诵 ①朗读课文。 ②背诵课文。

  三、赏析课文

  理解后六章内容

  1、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③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

  2、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方法 ②学*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解决。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有什么重要意义?

  拓展延伸: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四、当堂练*:(具体内容见练*册)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

  ② 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学*态度: 学而时*之,不亦悦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方法: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个人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

  成 语: 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论语十二章教案 5

  第一课时

  【学*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学*重难点】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2、学*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方法、学*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自主预*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单”变“双”。如:学--学*、乐--快乐、温--温*、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

  ②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旧的知识”、“新的理解”)

  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⑤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3)古今异义

  ①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②三人行(古义:表示概数,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

  乐不亦乐乎(高兴)

  回也不改其乐(乐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

  2、重点句子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明确: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明确:只学*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而不学*,就会疲倦而无所得。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明确: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不好的地方就对照自己加以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明确: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淌。”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明确:广泛地学*,坚守自己的志向,遇到不明白的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三)整体感知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方法,第二、三句讲修身做人。

  第二章:讨论学*方法,说明了温*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三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第四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五章:阐述学*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的重要性,学*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的兴趣。

  第八章:讲的是在*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贪图不义之财。

  第九章:前两句讲正确的学*态度: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后两句讲的是要学*别人好的地方,对照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说明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前两句将正确的学*态度。即使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也不可以被轻易改变。

  第十二章: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三、板书设计

  重要字词

  重点句子

  每章要点理解内容--掌握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第二课时

  【学*目标】

  1、解读各则语录并进行分类,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

  2、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

  3、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态度,改进学*方法。

  【学*重难点】

  1、解读各则语录并进行分类,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重点)

  2、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态度,改进学*方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中学到了很多学*态度、学*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此外,《论语》是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本课。

  二、教学新课

  1、文章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分别讲了学*态度、学*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态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方法: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传不*乎?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品德修养: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④子曰:“贤哉回也……”

  ⑤饭疏食,饮水……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2、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疲倦而无所得。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三、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学*方法 勤于复*

  学思结合

  学*态度以学为乐

  诚实谦虚

  珍惜时间

  修身做人宽厚仁义

  坚贞守节学*是为了更好地做人

  四、拓展提升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的?

  生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生丙:我不太赞同以上二位的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它为我们的学*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论语十二章教案 6

  学*目标

  1、学*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一、预*检测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记住知识要点。

  1、孔子:

  2、《论语》:

  3、注音

  说、论、省、逾、罔、殆

  愠、箪、堪、肱、笃

  4、重点词语理解

  时*:愠:

  信:传:

  立:天命:

  耳顺:罔:

  殆:逾:

  川:乐(之者):

  曲肱:于我如:

  焉:斯:

  笃:

  二、自主学*

  读注释翻译全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译: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译:

  二、交流展示(略)

  三、检测反馈

  1、填空

  《论语》是一部___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____和______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孔子,名______,字___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______,政治上主张_______,鼓励人们________,即“出来做事”。开______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_______人,身通六艺者_________人。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论语十二章教案 7

  第一课时

  1、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方法、学*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a)乎

  传(chuán)不*乎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教师泛读课文,然后学生自主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学*了,然后时常复*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

  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温*学过的知识就会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当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对于学*,知道怎么学*的人,不如爱好学*的人;爱好学*的人,又不如以学*为乐趣的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就要改正。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子张》)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小组内合作研讨,概括每一章所讲的内容。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方法。第二句将学*乐趣。第三句讲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温*,(知识)方能牢固,学*之乐;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第二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之本。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思德修养。

  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讨论学*方法,说明了温*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讨论正确的学*方法,阐述学*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与思考想结合,方能所得。

  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清*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正确的学*态度。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不但要学*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第八章:讲的是在*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贫图不义之财。

  第九章:讲的是要学*别人好的地方,借鉴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告诉我们时光飞快流逝,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十二章: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第二课时

  第一阶段:学情诊断

  1、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学到了很多学*态度、学*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此外,《论语》是处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它。

  2、准确翻译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3)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检查课文的背诵情况。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试按学*方法、学*态度、品德修养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分类。

  1、学*方法:

  (1)学而时*之。

  (2)温故而知新。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2、学*态度: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品德修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乎吾身。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通过本文的学*,你能救本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吗?

  1、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含蓄隽永。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意思的表达却不乏一定的深度,值得推敲斟酌学*。

  (2)《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寥寥数语中,蕴含着一个为人师者的胸襟、风范,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个师者的拳拳育人之心。

  2、影响:

  《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言*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论语十二章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学*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2】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体会蕴含的深刻道理。

  2、过程与方法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自己的学*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态度,改进学*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语录蕴含的深刻道理,培养以学致用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诵读、讨论等。

  四、教学用具

  课文录音、多媒体课件等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方法、学*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己介绍对孔子了解情况,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孔子相关资料。

  2、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强调读音和节奏。【教师巡回指导,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停顿等,初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明确: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强调:文言实词“单”变“双”。如:学—学*,乐—快乐,温—温*,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等。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1.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3.古今异义

  (1)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2)三人行(古义:表示概数,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

  乐不亦乐乎(高兴);

  回也不改其乐(乐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快乐);

  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比);

  于我如浮云(像);

  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得到,懂得);

  而学而时*之(连词,表并列,而且);

  三十而立(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学而不思则罔(连词,表转折,但);

  切问而*思(连词,表递进,并且);

  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给);

  可以为师矣(做)。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重点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明确: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明确: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明确: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明确: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明确:广泛学*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五】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文章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分别讲了学*态度、学*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态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方法: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②传不*乎?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品德修养: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④子曰:“贤哉,回也……”

  ⑤饭疏食,饮水……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六】总结课文,感悟蕴含哲理

  本文是语录体散文,通过师徒对话或借题发挥,阐述了学*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精神,稳固知新、学思结合的学*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

  【七】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的?

  生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生丙:我不太赞同以上二位的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它为我们的学*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八】课堂练*

  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感到疑惑。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九】作业

  背诵并默写《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教案 9

  学*目标

  1、学*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一、预*检测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记住知识要点。

  1、孔子:

  2、《论语》:

  3、注音

  说、论、省、逾、罔、殆

  愠、箪、堪、肱、笃

  4、重点词语理解

  时*:愠:

  信:传:

  立:天命:

  耳顺:罔:

  殆:逾:

  川:乐(之者):

  曲肱:于我如:

  焉:斯:

  笃:

  二、自主学*

  读注释翻译全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译: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译:

  二、交流展示(略)

  三、检测反馈

  1、填空

  《论语》是一部___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____和______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孔子,名______,字___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______,政治上主张_______,鼓励人们________,即“出来做事”。开______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_______人,身通六艺者_________人。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论语十二章教案 10

  一、文本分析: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十二章的内容,就可以发现新版突出了一个主题,就是表现了对高尚生命的追求。以第一章为例,这是《论语》的首章,也是编选《论语》者不会缺少的一章。这一章从表面上来看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学*的方法、交友的原则及与人交往的态度。但实际上,这一句都是在围绕追求高尚的品德这一个主题而言的。唯有品德高尚者,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中庸》中引用孔子之言曰:“正己而无求于人则不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就是对这句话的进一步阐释。那么如何“正己”呢?这需要时时警惕,事事用心,无时不心存敬畏之心,也就是《中庸》中所言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没有比幽暗之中更为显著的,没有比细微之处更为明显的,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谨慎啊)要做到时时警惕,自然要“学而时*之”,此处的“时”,朱熹释为“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而程颐释为“重*也”,均强调了学*不可中断。而“有朋自远方来”则表现了这种追求的影响力,正如朱熹所言“自远方来,则*者可知”。

  清刘宝楠的《正义》中明确指出“朋”指同门,并引用《中庸》“诚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由此可见,追求高尚的品德,不仅是指对自身品德的修炼,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品德来影响他人,这才是儒家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分析这一章,我们就可以发现孔子所强调的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及围绕这一追求所展现的方法与态度和对他人的影响。这一主题同样也在其它各章体现了出来——以往我们将之作为学*方法阐述的内容均不能单纯地视作对知识的学*,更应体现为对高尚品德的追求方法,而孔子对自身经历的叙述,对颜回的赞颂则体现出了高尚品德在现实中的表现,孔子还通过自身的感受体现了高尚品德带给人的自豪感。以此为纲,不仅可以把这十二章联系为一个整体,也可以与前面几篇课文相呼应——如果说前面几篇文章表现了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认识到了不同一般的学*收获,那么这一篇则表现了生活中最高尚的追求,是学*的最高目标。《论语》中所体现出的中国士人所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以及在追求的过程中至死不易的信念。

  学*本文,应遵循化难为易,由浅入深的原则,在起始阶段无需将“而”“之”“于”“其”等文言虚词的含义讲得抽象而难懂,学生可以翻译,了解区别就可以了。而对于文意的理解,可以通过老师穿插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同样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讲相关的故事,让他们在具体的内容中了解文章的内容。至于文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无需讲得过深,从字型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能够释读全文就可以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结合注释、分析字形、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义。

  2、通过结合事例、编讲故事把握各章所蕴含哲理。

  3、通过结合背景,历史事例感受孔子的精神力量。

  三、教学准备:

  参考书目:《论语》、《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家语》

  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孔子的材料。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故事导入,化深为浅)

  公元前480年,在鲁国按例举行了一次春天的狩猎,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猎到了一头异兽,无人能识。于是人们自然就想到去请教以博学多识著称的孔子,没想到孔子见到这头已死的异兽时竟然流下了眼泪。他说,这是麒麟啊,这原本是在太*盛世出现的异兽,怎能出现在这样的乱世之中,并且惨死在猎人之手呢?于是,他唱起了一首悲伤的歌曲:“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这首被后世称为《获麟歌》的歌曲充满了悲凉之情。那么,孔子为何会对这头麒麟的死如此悲伤?他究竟在悲叹谁的命运呢?就请大家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孔子。(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发言)

  孔子自己就是这头麒麟的化身,生非其时,一生屡遭打击,从没有获得过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一年后,孔子预感到自己死期将至,望着远道而来的学生子贡,他又咏叹出一首辞世之歌:“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孔子预言了自己的死亡,也在总结自己一生坎坷的命运。七天后,孔子去世了。他的学生们都为他守墓三年,然后痛哭尽礼而去,唯有子贡守了整整六年方才离去。孔子去世后,曾经涌现过一股否定孔子的声浪,子贡奋力为老师辩护,维护了老师的名誉。孔子的声名不仅令他的学生们钦佩,直到今天依然在影响着世界。西方曾经评选过世界十大哲学家,孔子名列榜首。曾有西方哲学家说过21世纪是儒家文明的世纪。

  如果我们细考孔子的一生,会发现他的一生无权无势,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过治理国家之权。可是,当时那些权势煊赫的贵族王公们都为历史所淹没,他们的名声早已被人遗忘,但孔子的思想至今依然对世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他的家族至今传承不绝。那么,孔子身上究竟有什么魅力可以令他成为后世敬仰的万世师表?今天我们学*的《论语》十二章,只表现了孔子思想的一个小小片断,但管中窥豹,我们也可以从中去感受这位伟大哲人的思想印记。

  2、简介《论语》(整体把握语言特点,明确学*目标)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们以及学生的学生们的课堂笔记,不过也可以称得上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课堂笔记,有一个数据称这部书在全世界的印刷数量仅次于《圣经》,而我们熟悉的成语大都源于古书,《论语》被称为出现成语最多的书。这部书主要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其核心就是孔子所倡导的理想的人生目标——“仁”,这也是中国历代正直的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我们今天学*这篇课文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探究一下十二章表现了孔子所倡导的人格修养有哪些具体内容,他的治学态度与处世方法各是什么?这些内容又是如何体现出“仁”的内涵。

  3、初读课文,疏通文义。

  学*方法:

  (1) 配合音乐,读出古文韵味。

  (2) 结合注释,自学各章的大意,圈出各章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

  (3) 将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及自己无法理解的词语标注出来并提出。(通过板书或投影展示出来)

  提示:

  (1) “乎”“矣”“哉”“也”“夫”均为语气词。“乎”,一般在问句结尾,或反问、或疑问,根据上下文而定。“矣”“哉”“也”不翻译,“也”的用法与《咏雪》一课中“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不同。“焉”有时也可以作为语气词,它的用法则不同,在书上已经有解释了。

  (2) “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一样,都是代词,所代内容根据文本而定。“学而时*之(代学*的内容)”,“知之者不如好之(代学问和事业)者”,“曲肱而枕之(代胳膊)”,“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优点),其不善者而改之(代缺点)”。

  (3) “而”“其”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也有不同的解释,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含义而定,这个字出现的较多,因此我们放在文中解释。

  (4) 圈出三类字:通假字,如“说”“有”。语义与用法与今天有所区别的字,如“传”“故”“新”“乐”“饭”以及需要我们重点理解的字。(要求学生解读)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心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4、理解文意。

  学*方法:

  (1) 以关键字为核心,结合字型理解含义。

  (2) 结合具体故事,深入浅出,理解各章含义。

  (3) 结合自己生活,通过自编故事,说出自己对各章的理解。

  (4) 以首章为核心,围绕首章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孔子的人格修养,具体的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提示:

  (1) “学而时*之”一章中,前两个反问句强调了什么内容?(自己的快乐)而最后一个问句说明这种快乐是一种高尚的快乐。那他为什么而快乐呢?我们先来第一句。这一句中“而”字需要翻译吗?这里的“而”仅仅表示“学”与“时*”两个词组之间有一个先后顺序。看甲骨文中的“学”,形状象几个人在建造房屋。建造房屋除了要模仿别人的行为,还需要什么?(思考房屋的结构,地基等等内容)也就是说,学*需要领悟其中的精神。房屋是大家的栖身之所,因此古人如此造字,表现了“学”的重要性。领悟了新的精神就够了吗?在甲骨文中“*”写成在太阳之上鸟飞翔的样子。鸟要学会飞翔,不能停止,“*”强调了什么?(反复练*钻研),因此翻译成了“复*”。为什么这一内容需要按时复*,不能一刻懈怠呢?(因为这不仅仅是普通的知识,而是对道德的追求,这是不能松懈的。)

  补充材料: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启发学生保全自己的肢体很难,保全自己的人生追求也是很难的。

  (2) “有朋自远方来”。为什么这些人会从远方而来?从甲骨文来,“朋”的原意是指货币的单位,两串钱为一朋,缺一不可,说明两者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亲密无间)“友”为两只手,也可以理解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也就是做生意。而做生意最根本的原则是什么?(诚信)因此,“朋”说明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与孔子之间是互相信任并且亲密无间的。那么他们为什么会信任孔子呢?“朋”的另一种解释是“凤凰”,凤凰一出现,百鸟就会追随它飞翔,为什么?(物以类聚)。孔子就是“凤凰”,这些人因为有着共同的追求,因此都愿意追随他。大家说,这些人是什么人呢?(孔子的学生们)

  补充材料:孔子周游列国时,屡遭打击,他的学生虽然也有过怨言,但没有一个人离开他。孔子也很欣慰,不时地赞赏过他的这些学生们。

  (3) “人不知而不愠”。这里的“而”需要翻译为“却”,语义发生了转折。他为什么不生气呢?因为他的追求与普通人不同,他追求的是什么?(最高的道德)只要他不丧失这一道德,他就不会生气,也唯有具备高级道德修养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补充材料:孔子曾经在陈蔡之间被围七天,没有粮食吃,跟随的人都饿得站不起来了,但孔子却还在弹琴唱歌。面对弟子的质疑,孔子说出了一番堂堂正正的言论:“君子达(通)于道之谓达(得志),穷于道之谓穷(困顿)。今丘也拘(坚守)仁义之道,以(因为)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改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因此)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厄(灾难),于丘其幸乎!”这番话之前从没有人说过,之后就成为了中国正直的知识分子的行为准则,被他们用各种方式实践着。而这些人也构成了中国的脊梁。

  (4) 这一章分成三段话,表面上看讲了学*方法,交友原则和个人修养,但核心却只有一个,是什么?(表达对道德的追求)这是修养人格的最重要内容,这一修养使孔子的人格完善,并且能够影响远人。孔子如何修养自己的人格?(永不松懈)这是人格修养的基础,那么,孔子及他的学生们又围绕这一点补充了哪些原则呢?(学生列举相关语句,老师指出其中的关键字含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而,语义很虚的转折,可不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随。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旧的知识。新,新的见解。可以,可以凭借。为,成为。而,表示先后关系,可不译,也可译为“就”。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表转折,“却”。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其中。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切,恳切。*,当前。其,这。而,表并列,可以译为“并且”。

  (5) “三省吾身”一句中,甲骨文中的“省”的主体是一只眼睛,而一个箭头直射眼睛,说明什么?(要注意观察自己)看清别人的弱点容易,但看清自己的弱点就不容易了,所以需要多次反省。曾子所反省的内容与前面孔子所说的内容有什么相同?(强调了对别人、对朋友要讲诚信,学*的知识要反复复*)“传”字在甲骨文中的本字就是两个人传递一个东西,这个东西被密封了起来,说明非常重要。这个字本来指传递信件,也可以引申为重要的物品。因此,必须不能遗失,就需要人们手把手传递,少了一个人都传递不到目的地。同样,我们的学*也要按时,不能有一天懈怠。“温故而知新”一章中,“故”指旧的知识,“新”指新的理解与体会,为什么温*旧知就会得到新体会呢?我们看“新”的甲骨文,指砍掉树木的旁枝,以便它长出新枝来。学*也同样如此,我们对旧知识,要如同给大树修枝一样来整理它,就会发现了规律,新知识也会如树木般长出新枝来。“为”的甲骨文,是指用手牵大象的鼻子,使大象成为驯服的家畜。同样,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我们也可以成为老师,主动地获取新的知识。“思”字从篆文来看,是由头与心组合而成的,在古人看来,头与心均能诞生思想,是什么可以自头脑至心,贯穿不绝呢?(人的想法)“罔”就是陷阱,从篆文来看,人陷在罗网之中,没有一个缺口可以使自己逃出去,因此光学*不思考学*的意义,只能让自己被大量的知识缠绕起来,无法挣脱。“殆”的篆文指一个人站在了高台之上,四周无依无靠,那你说会有什么感觉?(恐惧)因此文中解释为有害的。一个人总是胡思乱想,就会有许多害处。“善”的篆文由“羊”与“言”组成,原意是指吉祥,这里就是指人的优点好处。子夏的话与上文有什么联系?(补充说明了学*的内容应广博,学*的态度应诚实,还要多提问,多思考,是学*的基础)(学生活动:根据自身经历,说小故事解读这些内容)

  补充材料:

  孔子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子学*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演奏的技巧,可以学*新的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意境、志趣啊。”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乐曲的意境、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乐曲的作者啊。”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欣喜陶然,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的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连行两次拜礼,恭敬的说:“老师说这乐曲就叫做《文王操》啊。”

  (6) 孔子因得贤材而教而感到快乐,那么文中又是如何表现孔子对学生们的具体评价,并且如何表现孔子在追求道德过程中的快乐的?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其,这。乐,乐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曲,弯曲。其,这。

  (7) 在这几句中,“乐”字反复出现。我们看甲骨文与篆文中的“乐”,均是表现了乐器。音乐需要声音纯正,需要音符和谐,这样才能给人带来持续的乐趣。那这一特点如何体现在这几句话中呢?(颜回“不改其乐”,孔子视富贵如浮云,均是因为他们的立身纯正,因此他们的生活尽管穷困,但却是和谐的。其根本原因就是孔子把追求道德作为自己的乐趣,他坚信这种道德必然实现,因此即使生活穷困也不会后悔。)

  补充材料:

  孔子知道大家心里不高兴,问子路说:“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我的道不对吗?我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步呢?”子路说:“也许我们还不够仁吧?人们不能相信我们;也许我们还不够有智慧吧?人们不肯去推行我们的道。”孔子说:“是这样的吗?由,如果仁者一定会让人相信,怎么会有伯夷、叔齐?如果智者的道一定会得到推行,怎么会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去了,孔子让子贡(端木赐)进来,问子贡说:“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我的道不对吗?我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步呢?”子贡说:“夫子的道至大,所以天下不能容。夫子为何不稍加贬损呢?”孔子说:“赐,良农能种植谷物却不一定能收获谷物,良工的技艺高明却不一定能顺应物理。君子能修其道,却不一定能为世俗所容。现在呢,你不求修道而求为世所容。赐,你的志向并不远大呀!”子贡出来了,孔子让颜回进去,问颜回说:“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我的道不对吗?我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步呢?”颜回说:“夫子的道至大,所以天下不能容。虽然这样,夫子推行您的道就是了,天下不容,又有什么关系呢?不容然后见君子。道之不修,是我的耻辱;道已大修而不为天下所用,那是诸侯的耻辱啊。天下不容,又有什么关系呢?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笑着说:“不错啊,颜家的孩子!假如你有很多钱的话,我可以给你做管家呀。”

  (8) 孔子面对别人的不理解不会生气,那他就不会难过吗?面对重重打击,他又是如何坚守自己的志向?(列举相关语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夺,夺取。

  (9) “逝”字的偏旁一般解读为拾阶而上,但我从这句话同样产生了联想,可以比作流水,走过的道路是不能回头的,因此我们要珍惜这随时而逝的时光。孔子的晚年也曾经感叹,说如果自己五十岁就学*《易》,则可以终身无大过了。五十岁已是“知天命”的年龄,孔子还在学*,可见他对时间的珍惜,他要抓紧一切时间去学*。“夺”字的古文写作鸟儿从手中飞走,鸟儿是有生命的,就带有冲破的意义了。换而言之,“夺”字所表现的是指用强力夺取。这种力量大到可以从千军万马中夺取统帅,但却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意志。可见,孔子对自己理想的坚守与无所畏惧。

  补充材料:

  在宋国时,宋国大夫桓魋欲杀孔子。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表现出了一种大勇。

  5、体会精神(归纳上文所学内容,总结感受)

  (1) 在我们学*了上述的内容之后,大家总结一下孔子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的具体内容。(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提示:

  人格修养:永不松懈,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时刻关注身边的人与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治学态度:善学善思,时时温*旧知

  处世方法:坚守自己的信念,绝不因暴力或穷困或改变。

  (2) 你认为孔子身上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为什么?(可结合具体的故事来说)

  (3) 总结:孔子真正的魅力源于他高尚的人格以及坚韧的个性,他坚守理想,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中国一代又一代人,他的弟子们在他去世后定居在他的墓地周围,后人们也因此将他视为“万世师表”。我们学*这篇文章,最重要的就是感受他伟大的精神力量。


七年级论语十二章教案通用五篇(扩展3)

——《论语》十二章教案实用五篇

  《论语》十二章教案 1

  【教学目标】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学*文言文的方法。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联系自身的学*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涵。

  背诵课文,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论语》是就其中的一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文化经典,一起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2.首先,请看我们这一节课的学*目标: ⑴诵读,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学*文言文的方法。 ⑵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联系自身的学*和生活,说说其中倡导的“为学之道”“修身之理”。 】

  ⑶了解《论语》在历史上的价值,热爱我们的民族经典文化。

  二、了解作家作品

  1. 文体知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论语》多采用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写法比较灵活。还有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2.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论语》。注意,读准字音。

  三、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 论语(lún) 说(yuè) 愠(yùn) 三省(xǐng) 曾(zēng)子 传(chuán)不*乎 逾(yú) 罔(wǎng) 殆(dài) 一箪食(dān) 曲肱(gōng) 笃志(dǔ)

  2.读出味道

  温馨提示:(1)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3)把握重读和轻读。(4)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3.指名读,正音。

  4.配古典音乐读。

  四、探究学*,疏通文意

  1.回顾学*文言文的方法:

  (1)一字一词,逐词展开。

  (2)根据语境,组词猜词。

  (3)结合注释,记词说意。

  (4)知词顺义,不要反推。

  (5)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6)调整句序,添词成句。

  2.用这些学*文言文的方法,结合注释,把握重点字词,理解前六章论语的意思。

  3.同桌合作翻译。

  4.提出疑问,一起来探讨交流。

  5.掌握和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五、结合自身经历说感受

  1.这里面有关于学*方法的,有关于学*态度的,还有修身养性的,请你说说哪些是学*方法和态度?哪些是修身养性?

  2.在《论语》中,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应该如何学*,如何修身,这是“为学之道”“修身之法”。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文士诗人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我们现代的中学生来说,同样也有着现实的意义。请你联系自己的学*和生活的经历,说说哪一则论语对你有启发?

  3.放到语言环境当中,灵活运用:

  ⑴张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应该“ 。”

  ⑵“上合**会”在郑州召开。迎接各国领导人的到来时,我们想说:“ , ?”】

  六、小结,背诵

  同学们,《论语》不仅作为一种行为导向,更作为一种精神,融入了世代中国人的血脉,随着时代跳动的脉搏,不息地流淌。现在,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一起来诵读经典吧!

  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为学之道

  修身之法

  第二课时

  一、温故而知新

  1.背诵上一课时学*的《论语》前六章。

  2.指名翻译《论语》前六章。

  二、学*《论语》后六章

  1.自由朗读,注意停顿节奏,读出文言文的古风古韵。

  2.用上一课学*文言文的方法,结合注释,把握重点字词,理解前六章论语的意思。

  3.同桌合作翻译。

  4.提出疑问,一起来探讨交流。

  第七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第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第十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 日夜不停。”

  第十一章: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5.掌握和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三、分类,归纳总结

  1.学*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2.学*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四、《论语》散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言*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五、课堂小结

  本文的内容围绕着孔子的言谈举止,向我们展示了其形象、性格、思想观点和态度,通过学*本文我们能够准确的背诵和翻译本文,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常识,理解了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六、课下作业

  默写全文、做相关的练*题。

  《论语》十二章教案 2

  第一课时

  【学*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学*重难点】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2、学*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方法、学*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自主预*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单”变“双”。如:学--学*、乐--快乐、温--温*、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

  ②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旧的知识”、“新的理解”)

  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⑤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3)古今异义

  ①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②三人行(古义:表示概数,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

  乐不亦乐乎(高兴)

  回也不改其乐(乐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

  2、重点句子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明确: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明确:只学*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而不学*,就会疲倦而无所得。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明确: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不好的地方就对照自己加以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明确: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淌。”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明确:广泛地学*,坚守自己的志向,遇到不明白的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三)整体感知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方法,第二、三句讲修身做人。

  第二章:讨论学*方法,说明了温*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三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第四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五章:阐述学*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的重要性,学*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的兴趣。

  第八章:讲的是在*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贪图不义之财。

  第九章:前两句讲正确的学*态度: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后两句讲的是要学*别人好的地方,对照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说明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前两句将正确的学*态度。即使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也不可以被轻易改变。

  第十二章: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三、板书设计

  重要字词

  重点句子

  每章要点理解内容--掌握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第二课时

  【学*目标】

  1、解读各则语录并进行分类,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

  2、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

  3、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态度,改进学*方法。

  【学*重难点】

  1、解读各则语录并进行分类,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重点)

  2、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态度,改进学*方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中学到了很多学*态度、学*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此外,《论语》是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本课。

  二、教学新课

  1、文章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分别讲了学*态度、学*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态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方法: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传不*乎?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品德修养: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④子曰:“贤哉回也……”

  ⑤饭疏食,饮水……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2、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疲倦而无所得。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三、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学*方法 勤于复*

  学思结合

  学*态度以学为乐

  诚实谦虚

  珍惜时间

  修身做人宽厚仁义

  坚贞守节学*是为了更好地做人

  四、拓展提升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的?

  生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生丙:我不太赞同以上二位的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它为我们的学*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论语》十二章教案 3

  一、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升入初中后第二次学*文言文。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文言文的学*对他们来说会显得枯燥无趣,甚至感到反感和恐惧,学*兴趣较低。教学时要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消除反感、恐惧的心理,逐步喜爱阅读文言文。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为今后的文言文学*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语文常识

  (1)了解孔子的生*简介。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

  2.语言:

  (1)理解并积累重要的词语。

  (2)理解并翻译文中重要的词句。

  3.阅读:

  反复诵读,背诵前六章。

  4.价值观:

  理解本文的表达效果,联系生活实际,端正人生态度,改进学*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并掌握《论语》相关文学常识

  2.积累重要的文言词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

  3.理解《论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现实意义,体会其中的“为学之道”,使学生学有所用,在今后的学*中端正态度,改进方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朗读、品读和诵读,品味文章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

  2.合作探究法。鼓励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并通过查字典、参考其他资料等方法,自主阅读,在合作中探究并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论语》相关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背诵前六章。

  3.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提高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端正人生态度,改进学*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千百年后的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走进其中的一部分,研读《<论语>十二章》。(板书标题)

  (二)问题探讨1:文学常识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其内容和影响的相关文学常识需要掌握。

  【要点】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在实现政治理想的过程中屡屡受挫,最终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孔子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三)问题探讨2:诵读入境

  理解文言,首先要读准文言。配合音乐,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古文韵味。

  【要点】

  1.结合注释,自学前六章的大意,圈出各章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

  2.将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及自己无法理解的词语标注出来并提出。(通过板书或投影展示出来)

  提示:

  (1)“乎”“矣”“哉”“也”“夫”均为语气词。“乎”,一般在问句结尾,或反问、或疑问,根据上下文而定。“矣”“哉”“也”不翻译,“也”的用法与《咏雪》一课中“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不同。“焉”有时也可以作为语气词,它的用法则不同,在书上已经有解释了。

  (2)“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一样,都是代词,所代内容根据文本而定。“学而时*之(代学*的内容)”,“知之者不如好之(代学问和事业)者”,“曲肱而枕之(代胳膊)”,“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优点),其不善者而改之(代缺点)”。

  (3)“而”“其”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也有不同的解释,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含义而定,这个字出现的较多,因此我们放在文中解释。

  (4)圈出三类字:通假字,如“说”“有”。古今异义字,语义与用法与今天有所区别的字,如“传”“故”“新”“乐”“饭”以及需要我们重点理解的字。

  (四)问题探究3:结合注释,疏通前六则文意

  【要点】

  1.子曰:“学而时*①之,不亦说②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④乎?”(《学而》)

  注释:①时*:按一定的时间复*。时,按时。②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乎,语气词。说,通“悦”,愉快。③愠(yùn):生气,发怒。⑥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理解:第一句讲的是学*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

  2.曾子曰:“吾日①三省②吾身:为③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⑤不*乎?”(《学而》)

  注释:①日,每天。②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③为,替。④信:诚信。⑤传(chuán):传授,老师传授的知识。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过了?”

  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为政》)

  注释:①十有(yòu)五:指15岁。“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②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③惑:迷惑,疑惑。④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⑥逾(yú):越过,超过。⑦矩(jú):法度。

  翻译: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时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矩。

  理解: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渐提高的过程。他认为人的道德修养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和锻炼。在这个过程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4.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为政》)

  注释:①温故而知新:温*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翻译:孔子说:温*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学*方法)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为政》)

  注释:①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②殆(dài),疑惑。

  翻译:孔子说:“只学*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就会有害。”(学*方法)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①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②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注释:①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②堪:忍受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个人修养)

  六、课时作业

  复*、背诵、默写并翻译前六章

  第二课时

  一、课时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背诵后六章。

  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提高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端正学*态度,改进学*方法。

  二、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这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论语》第七到第十二章。

  (二)问题探讨1:诵读入境

  理解文言,首先要读准文言。配合音乐,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古文韵味。

  【要点】

  1.结合注释,自学后六章的大意,圈出各章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

  2.将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及自己无法理解的词语标注出来并提出。(通过板书或投影展示出来)

  (三)问题探讨2:结合注释,疏通后六则文意

  【要点】

  7.子曰:“知①之②者不如好③之者,好之者不如乐④之者。”(《雍也》)

  注释:①知:懂得、了解②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③好(hào):喜欢,爱好。④乐(lè):以…为乐趣。

  翻译:孔子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理解:这里,孔子强调了兴趣对于学*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

  8.子曰:“饭疏食饮水①,曲肱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③我如浮云。”(《述而》)

  注释:①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指热水。②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③于:对,对于。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理解: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①。择其善者②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注释:①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②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学*态度)

  10.子在川①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子罕》)

  注释:①川:河,河流。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这,指河水。舍,舍弃。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子罕》)

  注释:①三军:军队的通称。古制,12500为一军。②匹夫:*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民百姓。

  翻译: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却也不可以夺去他的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①志,切问而*思②,仁③在其中矣。”(《子张》)

  注释:①笃(dǔ):坚定。②切问而*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情。③仁:仁德。

  翻译:子夏说:“广泛地学*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四)问题探究3:梳理所学

  《论语》语言精警生动,充满智慧,格言警句,美不胜收。十二章中,哪几句是讲学*方法?哪几句是讲学*态度?又有哪些语句是讲个人修养?

  【要点】

  学*方法: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五)问题探究4:《论语》现实意义

  《<论语>十二章》中所蕴含了哪些深刻哲理和现实意义?对我们今后的学*和生活能够产生哪些影响?

  【要点】

  人格修养:永不松懈,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时刻关注身边的人与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治学态度:善学善思,时时温*旧知

  处世方法:坚守自己的信念,绝不因暴力或穷困或改变。

  (六)课时作业

  1.背诵《论语》十二章。

  2.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论语》十二章教案 4

  【教学目标】

  1.在对课文内容进行归类的基础上,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概况课文所选内容中孔子谈到的学*方法及态度,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思想观点。

  2.联系自身,说说对文中有关“学*之道”以及个人修养论述的理解。

  3.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探究《论语》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联系实际理解《论语》的思想内容及现实意义,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方法】引导法和讲授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但你们知道吗?孔子生非其时,一生屡遭打击,从没有获得过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如果我们细考孔子的一生,会发现他的一生无权无势,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过治理国家之权。但那些声名显赫的王公贵族们早已在历史的长空中灰飞烟灭,而孔子留下的那些宝贵思想直至今天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为他守丧三年方才洒泪而去,而子贡则整整为他守丧六年。孔子到底有怎样的人格魅力,使得人们对他这样崇敬景仰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孔子,走*他的《论语》,来探寻其深邃的思想内涵。

  出示任务:对《论语》十二章课文内容的简单回顾。

  (二)再读课文,迁移阐发

  出示任务:

  1.在上节课学*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概括所选的这几则语录中孔子谈到的学*方法及态度,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思想观点。

  反馈指导:注意语言的简洁准确。

  2.结合自身在学*方法和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适合自己的学*方法态度,并谈谈你对“学*之道”的理解。

  反馈指导:注意与自身实际相联系

  3.围绕课文中阐述关于修身的章节,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谈谈对这些词的理解,并讨论这些关于修身的论述在今天是否有其现实意义?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反馈指导:理解词语含义与探究现实意义相结合

  (三)延读《论语》,拓展提升

  出示任务:

  1.教师出示几个《论语》中的小故事,并引出相关语句或章节,安排学生分组探究这些语句或章节的思想内容。

  2.结合对本课的学*,你认为孔子身上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今天我们读《论语》有什么现实意义?

  反馈指导:将本课所学内容结合到探究中

  (四)诵读课文,情蕴其中

  带有感情地齐声诵读课文,注意读出音韵美,并在诵读中进一步品悟课文内容,同时感受古代典籍的无穷魅力。

  (五)小结与作业

  小结:《论语》完整而充分地反映了被我们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的为政以德、仁者爱人的政治思想,诚信处事、智慧生存的人道思想,有教无类、启发诱导的教育思想等等。所有牵涉到人类生存与社会安定的各个方面都有深刻和卓有成就的论述,堪称人生的百科全书。虽然有些篇章仅仅是只言片语,但却精辟微妙,发人深省。虽历经两千多年,今天读来仍激荡着我们的胸怀,启迪着我们的智慧,给予我们丰厚的人生营养。

  作业:1.课后自主阅读《论语》,将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摘抄下来,并且说说对它们的理解。

  2.《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后生可畏”“当仁不让”等。你还知道哪些?课文搜集积累,与同学分享。

  《论语》十二章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学*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2】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体会蕴含的深刻道理。

  2、过程与方法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自己的学*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态度,改进学*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语录蕴含的深刻道理,培养以学致用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诵读、讨论等。

  四、教学用具

  课文录音、多媒体课件等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方法、学*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己介绍对孔子了解情况,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孔子相关资料。

  2、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强调读音和节奏。【教师巡回指导,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停顿等,初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明确: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强调:文言实词“单”变“双”。如:学―学*,乐―快乐,温―温*,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等。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1.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3.古今异义

  (1)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2)三人行(古义:表示概数,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

  乐不亦乐乎(高兴);

  回也不改其乐(乐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快乐);

  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比);

  于我如浮云(像);

  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得到,懂得);

  而学而时*之(连词,表并列,而且);

  三十而立(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学而不思则罔(连词,表转折,但);

  切问而*思(连词,表递进,并且);

  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给);

  可以为师矣(做)。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重点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明确: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明确: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明确: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明确: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明确:广泛学*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五】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文章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分别讲了学*态度、学*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态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方法: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②传不*乎?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品德修养: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④子曰:“贤哉,回也……”

  ⑤饭疏食,饮水……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六】总结课文,感悟蕴含哲理

  本文是语录体散文,通过师徒对话或借题发挥,阐述了学*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精神,稳固知新、学思结合的学*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

  【七】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的?

  生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生丙:我不太赞同以上二位的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它为我们的学*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八】课堂练*

  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感到疑惑。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九】作业

  背诵并默写《论语》十二章


七年级论语十二章教案通用五篇(扩展4)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教案 (菁华3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教案1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此设计突出文言文教学特点,用做知识积累卡的形式化老师的琐碎讲析为学生的自主学*,变老师灌输为学生能力训练,为零碎的文言知识搭建科学的知识体系。

  教学步骤:

  一、从孔子入选世界文化名人开始说起,导入课文。

  二、结合书下注释,介绍作家作品。学生做知识要点分类积累卡一:

  作家作品: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三、认读课文,落实字音。

  1.朗读课文,标记需要注意的字音。

  2.听读课文,校正字音。做知识要点分类积累卡二:

  生字词:矣(yǐ)愠(yùn)弘(hóng) 柏(bǎi) 罔(wǎng) 殆(dài) 诲(huì)

  多音字:论(lún)语 三省(xǐng)吾身 不亦乐(lè)乎 传(chuán)不*乎 任重(zhng)而道远 曾(zēng)参(shēn)

  通假字:①不亦说乎 “说”同“悦”,读yuè,愉快。②由,诲女知之乎 “女”同“汝”,读rǔ,你。②是知也 “知”通“智”,读zhì,聪明,智慧。

  3.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析读课文,落实词意句意。

  1.对照书下注释,分“则”朗读课文,弄懂各则大意。不懂的词句,同学间讨论解答。

  2.做知识分类积累卡三:

  重点词意(参照课后练*一)

  难句翻译(根据自己理解的情况来定)

  成语: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不亦乐乎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五、概括各则大意。做知识分类积累卡三:

  关于学*方法的:学而时*之;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关于求知态度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关于修身做人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六、交流做卡感受,总结经验。

  七、背诵全文。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诵读是最古老、最朴实也是最有效的阅读文言文的方式。学*《论语》这样语言简练、含义深远的文章,就该是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摇头晃脑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读出书声朗朗的课堂新气象。

  教学步骤:

  一、由“半部《论语》治天下”之事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导入,交代学法。

  二、听读,体味。

  1.听读第一遍,标记字音。

  自由练读,读准字音。

  2.听读第二遍,标记节奏:句内的节奏、句与句之间的停顿。

  结合文意揣摩练读,要读得节奏鲜明。

  3.听读第三遍,标记轻重:哪些词语要重读,哪些词语要轻读。

  4.听读第四遍,听气韵。

  学生模仿读,体味读,自由地读。

  三、表演读、诵。

  要摇头晃脑地读,要动容地读,要气韵畅达地读,要陶醉地吟诵。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本设计为故事穿插法。《论语》涉及的人、事很多,在教读过程中若尽可能结合学*的内容,穿插有关故事,对初识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激励,对保护文言文阅读兴趣也会大有作用。

  教学步骤:

  一、由曲阜朝圣之举和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一事导入。

  二、介绍孔子和《论语》。

  三、对照注释逐则翻译,理解大意,不好翻译和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共同探究解答。

  在解答过程中可补充说话背景,可穿插相关故事,可引用《论语》中相*的观点,也可要学生结合亲身经历谈认识。

  四、记诵全文。

  【资料整合*台】

  1.课文背景资料

  ①孔子及《论语》简介见教师用书。

  ②《论语》的几个“最”:

  《论语》共20篇,492章,是《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在我国,它最早提出教学要“因材施教”,采用“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是现存的最早全部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书中记录的孔子对《诗经》的评论,是我国最早的文艺批评。

  2.课文扩读材料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综合性学*指导】

  漫游语文世界

  一、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要求同学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能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对“生活处处有语文”有切己的认识。

  2.要能够具体生动地讲述自己的见闻,能根据搜集来的素材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能写出内容充实、文从字顺的作文。

  二、活动策划

  课前明确活动目的、活动安排。完成选题、分组、制定活动计划、进行搜集和调查、小组合作编册等工作。

  课中主要用于交流活动感受、活动成果、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指导。课后总结和评价。

  三、活动指导

  1.明确活动目的、活动整体安排。主题:漫游语文世界/目的:在生活中学语文/整体安排(见策划)

  2.选题。按照教科书提供的材料,或师生共同罗列生活中常见的语文现象若干,请每一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和兴趣爱好,选择一题。

  3.分组。根据选题或调查途径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推选出各小组召集人。以小组为单位制定活动时间表及活动具体方略,小组要进行细分工,成员之间注意联络合作。特殊情况可单独一人进行调查。

  4.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调查活动。对搜集的材料做好选材取舍,科学分类,精当说明(点评),整齐誊抄,汇编成册、冠名,使之成为集体劳动智慧的结晶。

  5.课堂交流:成果展示。各小组召集人向全班口头汇报活动情况,“推销”小组成果。

  体验交流。各小组推选一位同学具体生动地口头陈述活动见闻。

  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对生活中语文现象的思考。

  6.作文。两类作文题,任选一题:

  ①结合这次语文调查的经历,以“从生活中学语文”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②针对这次调查中发现的

  不纯净的语文现象,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题目自拟。

  写法指导:

  ①选准切入点。一般来说,切入点要小一点、新一点,要用别人之所未用的角度和材料,以求文章在“实”和“新”上有过人之处。

  ②充分利用手头资料。写记叙文,要侧重于生动描写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语文现象;写议论文,要有理有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③注重语言表达的个性化。可根据所选语言现象的特点和自己文章的主题来设计作文风格,要善于化用鲜活的生活语言。

  四、活动评价。

  活动评价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对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合作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活动评价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主。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教案2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

  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一、激起兴趣,导入学*

  1、导入:

  *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论语〉十则》。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诵读感知

  1、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3、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

  (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三、合作探究学*课文前五则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前五则。

  2、齐读。

  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

  (提示: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小组合作解决语句并翻译。

  4、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5、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学生自主阅读。)

  学生思考:课文在学*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态度强调要谦虚,学*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和复*。

  学生再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强调独立思考与复*,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传不*乎?

  四、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课外延伸

  1、(必做题)从问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选做题)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

  2、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3、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一、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学*后五则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感知: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3、交流: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⑴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⑵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⑶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⑷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合作探究: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摘要:学*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联系生活实际,学*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⑴ 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⑵ 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⑶ 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5、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体验反思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有什么重要意义?

  4、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四、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五、积累拓展

  1、完成研讨与练*。

  2、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3、背诵课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教案3

  一、教学要点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方法和学*态度。

  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惯用语,形成语感。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二、课前预*内容

  ㈠文言基础知识

  A.语音

  盍(hé) 诲(huì) 裘(qíu) 敝(bì) 肱(gōng) 少(shào)者怀之

  智者乐(yaò)山 ,仁者乐(yaò)水 知者乐(lè),仁者寿。

  B.通假字

  ①可谓好学而已(已:通“矣”)

  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

  C.重点字词

  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修正,使动用法)

  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安逸;使……信任自己,使……得到关怀和爱护)

  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勤快) 回虽不敏(敏:聪敏、聪明)

  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秉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含义)

  ⑤是智也(是:代词,这)

  ⑥盍各言其志(盍:何不)

  ⑦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炫耀;施:表白)

  ⑧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⑨小人长戚戚(长:总是,常常;戚戚:忧愁,哀伤)

  ⑩一日克己复礼(一日:一旦,表示假设关系)

  D.本课中所涉及的成语与格言。

  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⑤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⑥克己复礼

  ⑦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E.重点虚词:

  主要是“于”、“而”、“之”、“且”,请学生针对原文,选择例句自己归纳其用法。

  ㈡学生根据注释,依此翻译节选各则,并思考每一则所反映的儒家的思想是什么,体会孔子思想的博大与深邃。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代有名的宰相赵普曾经对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更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这个意思。

  (二)检查学生预*内容。

  (三)孔子、《论语》简介

  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四)文本内容讲析;

  1.“学而”篇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读解】:此则讲的是好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君子可以不求食饱、不求食好,居住环境不追求舒适,居住环境较好的话会有一种依赖性,会对个人修养道德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变得很懒惰;做事和工作都要勤劳、敏捷、认真,而且要小心说话,俗话说得好“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样。

  孔子认为好学,要学业精通,就必须勤奋。学会居安思危,这样就可以算是孔子所提倡的那样。这句话可谓与我们现代人的追求是反过来的,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给大家的教育,就是要读好书才能有好职业,不断拿学位才能有好的生活、“娶(嫁?)美女(帅哥?)买房买车”。

  这也是现实的,能拿在手里的;但这并不是说孔夫子古板、落后,而是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我们的一生,终究是精神生命的一生,物质追求和感官享受终究有限,而精神的升华才是人生的最终之道。外在的追求会导致冲突紧张而又矛盾的一生,精神的升华却会呈现心理的*安与人生的顺遂。我们并不是要把两方面对立起来,而是要把重心放*衡,人生就有无限的宽裕,而物质的追求,实在会让生命总是紧张而烦恼。

  2.“为政”篇

  原文:“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我童年学*,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子曰:“由(子路)!我教诲你的知道了吗?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句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啊!”

  【读解】:这一则讲的是人的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分为了几个阶段,真可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地学*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正是通过刻苦的学*,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正是通过学*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孔子学*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孔子认为学*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孔子以学*为乐,并对学*有很深的体会。

  后一则强调了要正确的估量自己,不夸耀,不虚伪,人要有自知之明。

  3.“公冶长”篇

  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孔子说(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盍:何不)”子路说:“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衣[轻]裘:泛指衣服。“轻”字为衍文,是因《论语雍也》中有“衣轻裘”而误衍。“裘”:本指皮衣。共:动词:指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敝之:指把车马、衣裘用破,用坏。敝:使动用法。憾:抱怨)。”颜渊说:“(我)想的不是夸耀自己的好处(伐:夸耀),不夸大自己的功劳(施:表白)。”

  子路说:“愿意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说:“老年人,使他们安逸;*辈的人(朋友),使他们信任我;年轻人,使他们归依我。”(安、信、怀:都作使动词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安:安逸。怀:归依)

  解读:本章写的是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以言“志”为题,讨论怎样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为具体内容简短的一段对话。

  提出对处理“老、中、轻”三代人的人际关系的原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新时期,尊老敬老、真诚守信、关心青少年成长,已成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4.“雍也”篇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先生说:“知道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以之为乐。” 先生说:“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活跃,仁者沉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读解】:这里,孔子强调了学*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后一段话,充满了辩证法,也是孔子对人的个性的深刻体悟,很能给人启迪。“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也许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可缺少,也许,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智者或者仁者,但是作为目标来追求,人生就会更加有意义。

  5.“述而”篇

  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心绪不宁。”

  【读解】: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所以心胸宽广坦荡;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计,又每每庸人自扰,疑心他人算计自己,所以经常陷于忧惧之中,心绪不宁。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6.“颜渊”篇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视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仁。孔子说:“抑制自己,履行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归向仁。实行仁,全凭自己,难道凭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的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现象不看,不合礼的声音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颜回虽然迟钝,也要求实行这些话。”

  【读解】:这一则,孔子论述“仁”,强调克制私欲,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侧重强调了个人的修身。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从这则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对老师所学的信服,也可以看出师生关系的和谐。应该说,讲究自我表现约束,用一定的社会规范来调适自己的行为与语言,提高个人修养,使人与人的关系和谐,这种思想是值得提倡的。

  7.“季氏”篇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依衰,戒之在得。”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需要戒除的事情:少年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要戒除的是女色;等到壮年时,血气正旺盛,要戒除的是争斗;等到老了的时候,血气已经衰落了,要戒除的是贪欲。”

  【读解】:这一则,孔子从人生的三个阶段,强调了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少年戒女色,壮年要成熟稳重,做事情要凭借理智,要三思而后行;老年要淡泊,不可以贪婪。应该说,孔子说这些的出发点,还是“礼”的规范。这则对我们今天加强个人修养,很有启迪意义。

  (此环节教学预设说明:翻译可以交给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点拨;然后对于各则语录所反映的思想,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师也参与到其中,形成师生探讨互动的课堂气氛!)

  (五)学*《论语》意义。

  1.儒家思想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

  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及文化,一直是*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

  虽然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家学说成了被打倒的对象,但是儒家某些思想仍然在我们的生活里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尽管西方文化一直在向我们这个东方古老的国家不断渗透,国人中受其影响甚众,但国学作为*固有的学术和文化,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

  *几年来,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汉学不断成为世界各国学术界要了解和研究的对象,今年就有许多国家兴办了孔子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宣扬国学,宣扬儒家文化,有效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逐渐兴起,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确是靠了边,试问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国学了解多少?如果不在青年人中大力宣扬国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地传承,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象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一样灭亡,就是因为文化传承起了很大的作用。

  现在重提国学教育,宣扬儒家文化,就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虽然今天我们不可能把儒家思想和著作作为教育的主要部分,但至少要了解,相信通过了解,我们一定有所收获。

  四、课后作业

  1.背诵几则你最喜爱的论语。

  2.抄写熟记词语并翻译全文。

  3.预*《老子五章》。


七年级论语十二章教案通用五篇(扩展5)

——《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

《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1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论语》即是其中一部,这部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著作,对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论语》吧。

  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理解并运用《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的胸怀,提高处世的能力。

  4.联系自身学*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态度,改进学*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论语》被誉为“中国的圣经”,古有宋朝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盛名,今有遍地开花的“孔子学院”之盛势。孔老先生的《论语》到底蕴藏着多么强大的力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论语》中的一些精华,以期你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二、自学指导(一)——预*与交流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论语(lún) 说(yuè)愠(yùn)三省(xǐng)

  曾子(zēng)传(chuán)不*乎逾(yú)罔(wǎng)

  殆(dài)一箪食(dān)曲肱(gōng)笃志(dǔ)

  2.文体知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3.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思想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交流点拨】提示:①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②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③把握重读和轻读。④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第一章,强化解读文意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交流点拨】“单”变“双”。如:学——学*朋——朋友乐——快乐温——温*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其他章节的意思,将不懂之处圈出来。

  (二)疏通文意

  1.理解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子曰(先生,指孔子)

  (2)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3)不亦君子乎(指有道德修养的人)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5)传不*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6)不逾矩(越过,超过)

  (7)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8)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9)人不堪其忧(能忍受)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爱,爱好)

  (11)饭疏食饮水(吃)

  (12)曲肱而枕之(胳膊)

  (1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斯:这,指河水;舍:舍弃,放弃)

  (14)匹夫不可夺志也(改变)

  (15)博学而笃志(纯一,专一)

  2.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有”同“又”)

  3.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乐趣)

  (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4.古今异义

  (1)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2)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3)三人行(古义: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每天;今义:日子。)

  5.一词多义

  ①学而时*之(表顺承)

  ②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③为人谋而不忠乎(表转折)

  ④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转折)

  而⑤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顺承)

  ⑥温故而知新(表顺承)

  ⑦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

  ⑧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

  ⑨不义而富且贵(表顺承)

  ⑩切问而*思(表顺承)

  为①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②可以为师矣(做)

  6.语气词

  (1)传不*乎(相当于“吗”)

  (2)可以为师矣(相当于“了”)

  (三)重点句子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交流点拨】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很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交流点拨】只学*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就会有害。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交流点拨】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发现)他们的缺点,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交流点拨】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的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交流点拨】博览群书广泛地学*,志向专一,能恳切地提问,从身边的事情出发思考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四、拓展延伸

  用本节课所强化的解读文意的方法,解读下面几则《论语》。

  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解释加点的词。

  (1)诲女知之乎(教导)

  (2)是知也(通“智”,聪明)

  (3)其恕乎(大概)

  2.翻译这两则《论语》。

  【交流】(1)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2)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探讨《论语》给我们讲述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这十二章《论语》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交流点拨】分别讲了学*态度、学*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态度: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为乐,培养兴趣)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好学)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既要从正面学*其经验,又要从反面吸取其教训)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珍惜时间)

  (2)学*方法: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②传不*乎?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复*)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3)品德修养: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宽以待人)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忠实守信)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顺心而为)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安贫乐道)⑤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安贫乐道)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坚守志向)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博学仁德)

  2.“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

  【交流点拨】“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这是讲学*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绝对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

  3.你是如何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的?

  【交流点拨】这句话说的是: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如果人心不齐,其主帅仍可能被人抓去,而主帅一旦被人抓去,整个军队失去了领导人,也就会全面崩溃了。匹夫虽然只有一个人,但只要他真有气节,志向坚定,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使他改变了。这种宁死不屈的烈士事迹,可歌可泣,在历史上不胜枚举。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气节,志向不坚定,则很可能在关键时刻经受不住诱惑或高压而屈膝变节,成为人们所鄙视的叛徒。

  (二)积累成语

  找出本课中出现的成语并解释。

  【交流点拨】温故知新:温*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

  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匹夫不可夺志:虽是*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富贵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三)各抒己见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怎么看待“箪食瓢饮”?

  【交流点拨】生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生丙:我不十分赞同二位的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好它为我们的学*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三、板书设计

  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以学为乐

  三人行,必有我师……诚实谦虚

  态度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珍惜时间

  学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传不*乎勤于复*

  方温故而知新……学思结合

  《论语》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十二章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宽厚仁义

  修身做人贤哉,回也……

  饭疏食饮水,曲肱……坚贞守节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

  博学而笃志,切问……

  四、拓展延伸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获得者在巴黎**,发表了宣言,其中有人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从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找智慧。请你积累五则课本之外的《论语》名言,和大家分享。

  【交流】①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②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③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④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⑤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2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态度和学*方法。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

  【教学难点】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的语言风格。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介绍孔子及《论语》;朗读全文,2.研读并背诵前四章。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小学学*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体会。我国古代的孔子是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态度和学*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论语〉十则》这篇课文。

  二、作品简介

  1.孔子其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终不再仕。晚年返鲁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孔子高尚之品格主要包含这样几个方面:发愤忘食,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人为善,直道而行。

  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举世闻名的“三孔”——孔庙、孔林、孔府,位于曲阜城的中央,是在孔子故居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组具有东方建筑色彩和格调、气势雄伟壮丽的庞大古代建筑群,总占地面积约3500余亩,拥有*千间建筑。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于1994年12月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2.《论语》其书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主要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其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三、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读准字音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论( )语 ...

  思而不学则殆( ) 不亦说( )乎 不逾矩( )( ) ....

  三省()吾身传()不*乎曾()子 ...

  一箪()食曲肱( )而枕之 ..

  2.教师导学

  学*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先仔细读几遍课文,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帮助学生解决。

  四、合作探究,重点学*课文前四章。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齐读。第一遍读准字音 ; 第二遍 读出节奏 ; 第三遍 抑扬顿挫。

  2.小组合作解决字词意义和语句翻译,教师适时点拨。

  第一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学(学*)而(表顺承)时( 按时(名词作状语))*(复*)之,不亦(也是)说(同“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转折)愠(生气)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二)课文探究

  第1句讲:学*方法

  第2句讲:学*的乐趣

  第3句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

  (一)分析文义

  曾子曰:“吾(我)日(每天,名词作状语)三(多次)省(反省)吾身:为(替)人 谋(出主意)而(表转折)不忠乎?与朋友交而(表转折)不信(诚信)乎?传(传授的知识,名词做状语)不*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了?”

  (二)课文探究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第三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表顺承)志于学,三十而立(独立),四十而(表顺承)不惑(迷惑),五十而(表顺承)知天命(自然规律),六十而(顺承)耳顺,七十而(表顺承)从心所欲,不逾(超过)矩(规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二)课文探究

  1.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2.从本章来看,学*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3

  【学*目标】

  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

  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二

  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学*其中的精华。

  二、预*检测

  1、复述孔子及《论语》的相关常识要点。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朗读选文。

  三、研*文本。

  (一)自主学*

  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选文,在课本上标注重要词语,并针对选文的内容作批注。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二)合作解疑

  1、请在小组内交流学*成果,以段落为单位,逐词解释,口头翻译,每人主讲一段。

  2、请提交自主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讨论探究,尝试解决。

  3、仍未达成一致的疑难问题,由提交者统一在全员解疑环节提交求解。

  【参考译文】

  第一章:孔子说:“君子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第二章: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第三章: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第四章: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第五章: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六章: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第七章: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第八章: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第九章: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第十章: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第十一章: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第十二章: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三)全员解疑

  由各小组提出疑问,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巩固

  二、文本探究

  1、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1)小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

  【明确】

  一、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二、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三、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四、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五、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六、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七、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八、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地”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如若半途而废,只会前功尽弃,留下终身遗憾。

  九、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它们是君子的基本品质。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

  十、孔子阐述了对“仁”的内涵的理解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仁”的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

  十一、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十二、孔子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在《论语》中,孔子不仅多次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多次强调《诗经》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诲弟子要学《诗》。在这里,孔子再次向弟子提出学《诗》的重要意义。学《诗》至少有上面所列举的六种好处,因而孔子特别强调要好好学*。

  2、请结合现实说说学*选文得到的启示。

  【提示】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谈个人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

  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7、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8、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三、整理总结

  四、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检测。

《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 联系自身学*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态度,改进学*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学*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三、初读前三则,扫除语言障碍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ng)吾身 传(chuán)不*乎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四、探究学*、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时:按时; 说:愉快、高兴; 朋: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发怒、生气;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练*,不是很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生气,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第一句讲的是学*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4.朗读、背诵。

  第二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多次; 省:反省; 为:替、帮; 谋考虑事情; 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温*。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过呢?”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4.朗读、背诵。

  第三则 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详解 孔子说:“我童年学*,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拓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

  4.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

  复*、背诵前三则。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一、二、三则

  二、初读第四至第八则,扫除语言障碍

  罔(wng) 殆(dài) 箪:(dn) 曲肱(gng)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四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故:学过的知识; 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复*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方法。

  4.朗读、背诵。

  第五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方法,阐述学*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4.朗读、背诵。

  第六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箪:音d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乐于学。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干粮,一瓢凉水,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换了别人一定不堪忍受这种贫困忧苦的生活,但是颜回啊,从来不知因此而改变自己好学乐善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此章孔子回环曲折,一说两叹,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流传很广,几乎妇孺皆知。

  4.朗读、背诵。

  第七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知:懂得、了解; 好:喜欢; 乐:以……为乐。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孔子强调了学*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4.朗读、背诵。

  第八则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饭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2)曲肱:肱,音g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拓展:饭蔬饮水:后因以“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4.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

  复*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理解并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四至第八则

  二、初读第九至第十二则,扫除语言障碍

  博学而笃(dú)志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理解并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第九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人:几个人; 善者:优点; 从:跟随; 不善者:缺点。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看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讲正确的学*态度。向一切人学*,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不但要学*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4.朗读、背诵。

  第十则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斯:这; 舍:舍弃。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站在河边说:消失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它日夜不停息地向前流去。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在河流的源头,抚今追昔、满怀感慨,自告且忠告所有决心开始“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立志“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就要像这江水一样,从“闻其道”的源头开始,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前赴后继,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这里必须明确,这话既是孔子自己的感慨,也是对所有有志于圣人之道的人的忠告和勉励。

  故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4.朗读、背诵。

  第十一则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军:军队的通称。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一国的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可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却是不能强迫改变的。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4.朗读、背诵。

  第十二则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博:广也。 笃:厚也。 志有两种解释:一,志同识,记忆在心;二,志向。在此,基于取其后者。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干扰,“仁”就在这当中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修德进学的门径:学欲广博,志欲坚定,外问于人,内思于心。

  既要广博地学*,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就叫,‘博学而笃志”。

  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思。”

  学*的关键在于自身的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一定要从自身处去问,接*处去思。

  4.朗读、背诵。

  四、分类整理归纳

  1.成语: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博学笃志、饭蔬饮水

  2.十二则中,哪些语句是讲学*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态度?哪些语句是讲个人修养?

  学*方法: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作业布置】

  1.学*、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2.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情诊断

  1、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方法、学*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乎 ..

  传(chuán)不*乎 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教师泛读课文,然后学生自主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学*了,然后时常复*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

  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论语>十二章》是文言语录体。孔子及其弟子为我们阐释了对今天的学生仍有指导作用的学*方法和态度,还有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对文言文的学*。本课涉及的《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倡导。

  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惯和学**惯范畴。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惯。”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惯。”因此,本文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行为*惯,深入养成教育。

  【教学目标】

  1.学*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2.品味语言,感受《论语》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教学重点】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关于学*方法和学*态度的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

  领悟《论语》的深刻内涵。品味语言,感受《论语》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学*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理解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品

  师: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不仅作为一种导向,更作为一种精神,融入了世代中国人的血脉,随着时代跳动的脉搏,流淌不息。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论语》十二章。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和《论语》。

  课件出示: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与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并称“孔孟”,被后世尊为“圣人”。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人。孔子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2)《论语》共20篇,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

  《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说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和说话的对象;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还有叙事体,其中有一点情节,但也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论语》首创语录体写法,格言警句,美不胜收。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学而不厌”“举一反三”“见义勇为”“当仁不让”“尽善尽美”“舍己为人”等都出自其中。

  师:我们今天学*的《〈论语〉十二章》也是格言警句的荟萃,大体可以分为“修身”“治学”两大类。这节课的学*,我们要完成两个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意。我们分三步进行:朗读,解读,吟诵。

  【设计意图】介绍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初步感受《论语》魅力,激发他们的学*兴趣,为课文学*做准备。

  二、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1.借助资料,读准字音

  2.范读学读,读准节奏

  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课件出示课文朗读节奏划分。

  课件出示: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3.自由练读

  朗读提示:

  (1)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2)抑扬顿挫。读准节奏,注意语速语调。

  4.指名朗读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并点评。

  【设计意图】理解文言文,首先要读准文言文。从朗读开始进入课文学*,通过朗读,感受《论语》语录体的特点,培养文言语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三、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1.理解重点词语

  课件出示: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②吾十有五(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形容词作状语,每天)

  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⑤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

  (3)古今异义

  ①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②饭疏食,饮水(古义:粗糙。今义:事物之间距离远,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大。)

  (4)一词多义

  不亦乐乎(形容词,高兴)

  乐

  回也不改其乐(名词,乐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学而时*之(代词,指学*的内容)

  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曲肱而枕之(代词,指胳膊)

  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指优点)

  2.理解重点句子

  课件出示: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愉快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⑤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广泛学*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3.针对性精讲

  4.翻译全文,贯通文意

  5.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论语》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下面,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再一次诵读本课。(生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默读,圈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再借助文下注释、工具书和老师提供的重点词语、句子的解释,自主译读课文。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引导学生贯通文意,达到准确理解全文意思的学*目标。

  四、布置作业,课外巩固

  熟练背诵本文。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品味语言,感受《论语》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之法和治学之道。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检查课文背诵

  2.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理解了本文的大意,今天让我们继续探究这十二章内容中所蕴含的修身之法和治学之道。

  二、分章概括,整体感知

  师: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每一章论述的问题是什么。

  预设

  课件出示: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方法,第二、三句讲修身做人。

  第二章:阐述自省以提高自我修养的观点。

  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讨论学*方法,说明了温*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阐述学*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的重要性。

  第八章:讲的是当“富”与“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而坚守“义”。

  第九章:前两句讲正确的学*态度: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后两句讲的是要学*别人的优点,对照别人的缺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叹息,说明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讲的是要坚守自己的志向。

  第十二章:说明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三、分类品析,探究哲理

  师:《〈论语〉十二章》章章精粹,有教我们修身的,有教我们治学的,我们把它理一理,请同学们在书上批注标示,将文中的哲理句子分类归纳到“治学”“修身”两类里。

  预设

  课件出示:

  治学篇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学*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方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态度)

  修身篇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人处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道德修养)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自我修养)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个人修养)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道德修养)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道德修养)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道德修养)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道德修养)

  【设计意图】将零散的“语录”分类归纳,既整理了思维,启迪了思考,也为进一步体会文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做了准备。

  1.品读“治学篇”

  (生根据课件,一齐吟诵“治学篇”)

  (1)思考: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预设

  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温故”“知新”的人可以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知新”,是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要“学而时*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样认为的?

  预设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比自己多、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比自己少、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

  (3)结合自身谈一谈:你最欣赏的“学*之道”是哪一句?它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预设

  示例一:我最欣赏“温故而知新”。温*旧知识,能有新的发现,这需要在温*的时候有所思考,有所领悟。所以,我们在复*的时候,要独立思考,从旧知识里获得新的体会。

  示例二:我最欣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一味空想而不去踏实学*就会疑惑不解。所以,学*和思考要结合起来,才能深入理解,有所领悟。

  示例三:我最欣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乐之”才能全身心地置身其中,才能有真知灼见,才能有所成就。所以要提高学*兴趣,全神贯注投入学*。

  示例四:我最欣赏“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优点,我们要虚心向他人学*,时刻关注身边的人与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设计意图】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整理、思考、交流,逐步消除学生与经典的隔阂,拉*典籍和现实的距离,带领学生深入领会“学*之道”,吸取其中的有益营养,古为今用。

  2.品读“修身篇”

  (生根据课件,一齐吟诵“修身篇”)

  师:在“修身篇”里,有孔子及其弟子自述的修身进德之法。我们来品析一下这几句话的意思。

  课件出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1)孔子的进德修业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曾子的自我修养的方法是什么?子夏的求“仁”途径又是什么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交流明确)

  预设

  孔子的进德修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到四十岁是学*领会阶段,五十到六十岁是安心立命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曾子的自我修养的方法是加强自我反省。

  子夏求“仁”的途径是“博学”“笃志”“切问”“*思”,就是广泛学*,坚定志向,提出疑惑,联系实际思考自我。

  (2)从孔子及其弟子的“修身之道”里,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生交流明确)

  预设

  进德修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的修炼需要自我学*,自我反省。自我反省能把外在的道德约束内化为对自己的自觉要求。当思想与言行统一,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时,就达到了极高的道德境界。

  (3)“品德是最高的学位。”明白了这些道理,你准备怎样开启自己的修身之路呢?

  (生联系自身实际,各抒己见)

  预设

  坚定志向,加强学*,加强自我反省,等等。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板块,精心整合了教学内容,细致地安排了学生的学*活动,引导学生以吟诵、品议的方式逐步理解经典的思想核心,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活动的主体,使其在活动中启迪思维,涵养心灵,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我运用了板块式教学思路,第一节课分三步(“朗读—解读—吟诵”)落实第一个教学目标“学*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积累语言”;第二课时通过分类品读落实第二个教学目标“品味语言,感受《论语》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疑难探究】

  《论语》里的“为学之道”有哪些?

  ①关于学*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的人。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的学*精神。

  ②关于学*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而》),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③关于学*的内容。孔子主张学*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要抓根本的东西。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的根本,学*重在抓住根本。

  ④关于学*的目的。孔子认为,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关于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现出来。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学*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做教师培养政治人才。当然,在孔子看来,学*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更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还提出了“为己之学”的学*目的,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七年级论语十二章教案通用五篇(扩展6)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实用五份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1

  记得有一位名师曾经说过:“每一次上课,都是一次探险。尤其是教者对学情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这种探险之路往往会超乎想象的艰难。”去年11月,参加“语文理想课堂与教师专业发展名师论坛”执教《<论语>十二章》(重读)一课,就让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一种超乎想象的艰难。

  因为事先和主办方沟通不是很顺畅,一直到上课之前,我始终不知道所执教的学校、班级学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一直到学生走进了教室,学生甚至还不知道我们这堂课要上什么内容。在课前几分钟简短的师生交流中,我才发现,这堂课我所面对的学生,原来都是一些农村的留守儿童,根本就不是我原先设想的城市寄宿制学校的学生。这些全寄宿的留守儿童,因为家庭教育的长期缺失,绝大多数孩子几乎都不善于和别人沟通交流,看到课堂上那么多陌生的老师,不少学生怯生生地半天也讲不出一句话来。更没有一种良好的学**惯。因为学生走进教室,我发现,竟然有一半人只是带了一本书,其他诸如课堂笔记、语文学*常用字典词典等必须的工具书什么都没有,甚至还有两个同学连书写的笔都没有。

  面对着这样一群完全超出我想象的学生,如何开启我的《<论语>十二章》重读之旅?首先在我上课的心理上就是一次严峻的挑战。所以,我还是首先从激发学生学*的信心开始,尽可能地降低起点,让学生重温《<论语>十二章》一课所学的字词句,力求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让经典走进生活,走进心灵。所以,原定5-8分钟的“温故知新”的复*检测环节,在我这堂课上足足花去了25分钟。即便如此,待字词复*基本落实,指导课文朗读环节,依然有不少学生,读破句,读不准字音,甚至还有极个别学生仍然把《论语》的“论”读作lùn。所以,经过复*梳理,朗读指导,一节课的时间大约已经过去了35分钟,而原本预设的一堂经典重读课的三个环节:读进生活,读出感悟;读进心灵,读出智慧;读透文字,读出发现。本节课上只实施了第一个环节:“读进生活,读出感悟。”而原本精心预设准备让课堂出彩的两个教学环节,根本就没有能够实施。课堂就在充满遗憾中结束了。

  回顾这一次艰难的历险,开始心中似乎有一种难言的失落。一节倍受关注的公开课怎么会上成这样一个结果?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反思,我们的课堂究竟应该依据什么教学?是依据自身课前精心预设的教案,还是依据课堂真实的学情?是在公开课的课堂上一展教师自我的风采,还是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道理似乎很简单,但真的当我们遭遇的时候,能不能果断做出正确的选择,依然是考验我们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值得庆幸的是,这节课,我没有固守着预设的教案,也没有置真实的学情于不顾,去一味地展示自我,而是果断的舍弃了自我欣赏的教学环节,让课堂回归它真实的面目。这样的一堂公开课也许拿其它许许多多的公开课相比,既没有行云流水的旋律,也没有高潮迭起的情节,实在是太*淡无奇,找不到一丝亮点。但在我的心中却是一种别样的珍藏。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每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都会充满艰难与挑战,如何化解危机,需要智慧。而每一次危机的机智化解,其实就是一次实实在在的成长。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2

  课程标准规定《论语十则》这篇文章只需一课时,我冥思苦想无论怎么上,一课时是完成不了的,那些编者心里不知是怎样想的,我反正一课时是完不成的。同办公室的语文老师傅老师也是这样感叹道。一课时始终不能完成,于是我用了4个课时,将*一个礼拜的课全部花在《论语十则》上了。孔子生*简介介绍;《论语》著作的介绍,从儒家思想谈到《四书》《五经》,从核心“仁”字谈到字词落实;从通假字的解释到孔子思想的分类;从学*的态度讲到学*的方法以及为人处世,接物待人的做人标准。四课时下来,可以说讲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于是胸有成竹地布置了《论语十则》的作业,对学生应该是说一百个放心了。

  第二天,语文课代表蒋梦丽捧着一大堆的语文作业本放在我的办公桌上,我看着绿白相间的语文作业本的封面,心里非常高兴,这一届学生一是按时上交作业,二是没有同学不交作业。这作业的质量肯定是比较高的,这也算是对我这一周课堂教学最好的肯定吧!我心里是这样想的。我放下手头上的其他工作,迫不及待地翻开作业本,带着完全是欣赏和愉悦的心态进行批改。填空,选择正确读音,解释加点的词,找出成语并解释这些都是按部就班的题目,所以同学们做得都非常好,只是少数几位学生错了一二个。但到了第6题,简直是面目全非,将自己那种高傲的`姿态一下子掉落了万丈深渊。

  第6题是这样的:用原文句子填空①老子曾说过:“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资:借鉴的意思)《论语十则》文中意思与之相同的话是什么45位上交的作业,回答都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②“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什么回答几乎千篇一律:“重大的责任和遥远的路途。”③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是什么回答更是吃惊,几乎雷同,以“仁”为核心,要宽容待人,要礼貌待人。假如我们避开题目要求原文回答,同学们的回答几乎是完美无瑕的。但是离我们作业的要求是相违背的,于是我痛下决心,都在此题打上了不光彩的一个“叉”。痛定思痛,寻找原因。其一,学生的粗心大意是造成这题错误的罪魁祸首,没有看清题意,这也许是新初一学生的一大通病。其二本人也存在严重的错误,没有落实文本教育,只知道是孔子核心思想“仁”的夸夸其谈,没有落实要求细则,俗话说:“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让学生还是从细小的*惯做起,从他们擦亮眼睛做起,规规矩矩,踏踏实实做起。

  批完作业本,长长地透了一口,此是学生要教师教的根源所在,行文至此,思绪万千,以此记之,望后借鉴之师,此可谓是一点教学反思吧!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3

  文言文的教学,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并没有提出太高的要求。学*的目的并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对于本文的教学,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想要质量与效率并行,不光是有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就能做到的,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教学问题,课后我总结起来,具有以下几点反思:

  1、激发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

  文言文的学*,相对于小说、记叙文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因而,在教学时,多以故事的形式去讲解文言文,激发学生学*兴趣。这十二章里,有些是学生在小学或者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的,很多学生都能背诵,可以从这些入手,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质量。

  2、翻译文本的同时注意心灵的感悟。

  学*文言文,不仅仅是将文言文翻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做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注重心灵的感悟,让学生从文言语句中感受古代文言的魅力,从而体会其中渗透出来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言文,有形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很多时候,文言文是学生自己读懂并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教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的*惯、做读书笔记积累知识的*惯。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4、因材施教不是一句口号。

  尤其是这样的文言文,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教学,讲多了差生不能接受,讲深了学生不能理解,最后一团雾水,老师费了力没取得教学效果,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大忌。

  总的来说,本课的课时安排是2课时,但实际花了3课时,并不是因为乱了教学计划,而是因为初一的学生对文言的认识比较浅薄,需要花很多时间去慢慢引导,在理解翻译方面就花了一个多课时,教会学生去体会具体的含义并非易事,再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就更难了,因为论语里的有些章节不单单是知识的讲解,更多的是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广泛的阅历,自然学生没有这些,只能靠老师用一个个的事例来阐释。加之文言文的背诵并不是像现代文那样顺畅,要想按教学目标要求的课堂背诵,就得花很多时间去一遍一遍的重复,逐渐熟练直至背诵。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4

  《论语》十二章所谈及的学*方法、学*态度、品德修养于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是终生的,永久受益的。特别是让学生领会“学而时*之”“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而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名句的含义。为什么我们学*没兴趣,因为我们没有“学而时*之”,为什么我们犯错误,因为我们没有“三省吾身”,为什么不们迷茫,因为我们“学而不思”读死书。

  课后,学生思考并讨论:你认为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各讨论组纷纷回答孔子是“一代圣人”,“圣人”“先师”“至圣先师”等等,其中一个小组提出问题:老师,我们不是常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吗?孔子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他的言行是航标,是规矩。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孔子也不是完人,我们认为他太过于注重仁德,而没有了个性。如果一个人完全按孔子的言行做人做事,会不会出现一种现象:人,不再有他独特的个性呢?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最后告诉学生,我们要做到:以自己的志向为起点,以孔子的言行为航标,以自己的勤奋为主力,以自己的个性为助力,以自己的目标为终点。任何个性张扬都必须遵循“度”的原则,超越了“度”便不称其为个性了。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5

  《论语》教学已接*尾声,

  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事,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导,从而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和乐善好学的品格和气度。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炼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把《论语》的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一篇文章时,引导学生学*孔子为社会改革而努力的行为,感受了他那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请学生列举与孔子一样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同时谈论作为一位中学生的我们,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在教《知知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充分谈论日常生活中求知的态度、对待错误的态度、为人处世以及如何看待时间流逝等话题,再过渡到课文时,学生既容易接受,又深受启发。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论语》十二章的内容相当广泛,两者联系,尤其是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

  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它离我们很*,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七年级论语十二章教案通用五篇(扩展7)

——七年级下册教案《思想品德》通用五篇

  七年级下册教案《思想品德》 1

  第五课

  第一课时

  课题:“播种友情”

  一、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树立正确的友谊观,学会和同学、朋友建立发展真正的友谊;友爱同学,增进与同学之间的友情。

  2、能力: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学会与同学、朋友正确地交往与沟通,提高与同学、朋友交往的能力。

  3、知识: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的现象及危害。懂得同学友情在人们、学*和工作中的重要性;学会与同学、朋友正确交往的方式。

  二、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明确生活需要友情以及友情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使学生明确闭锁心理,积极寻找朋友,并能认识应交什么样的朋友。

  三、教学方法

  事例引导式,讨论式

  四、教学活动过程:

  (一)预*问题设计

  1、友情在生活和学*中的作用如何?

  2、青春期闭锁心理的危害?

  3、克服青春期闭锁心理的办法有哪些?

  4、我们在寻找友情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二)自主学*

  1、你有朋友吗?最知心的朋友是谁?他(她)对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帮助是什么?

  2、谈谈对“*朱者赤,*墨者黑”的理解。

  3、(1)你喜欢和什么样的同学交往?

  (2)你和朋友交往中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

  (三)合作学*

  1、《中国青年报》曾就中学生在择友、交友方面做过专门调查。在你有知心朋友吗?这一栏的回答中,2500多名中学生,72%的同学非常肯定地回答自己有知心朋友。许多同学认为只有拥有朋友和友情的生活才是快乐的、美好的'。有的同学甚至认为班上大多数同学都是自己的知心朋友。

  28%的回答自己没有知心朋友的同学,也并不是不想有朋友,而主要是因为自己的个性缺陷和接触时间短等方面的缘故,暂时没有找到。

  议一议:从以上的调查和这份材料来看,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阅读教材p75页许娜的事例。讨论以下问题:

  (1)你有和许娜类似的烦闷和苦恼吗?

  (2)象许娜这样有什么危害?

  (3)应怎样摆脱苦恼?

  3、当遇到下列情况时应该怎样做?

  (1)当你的朋友或同学生病时,你

  (2)当你的朋友在学*上或生活上遇到困难时,你

  (3)当班级***活动时,你

  (4)当遇到烦心事时,你

  (5)当同学邀请自己结伴去郊游时,你

  七年级下册教案《思想品德》 2

  重点重点:调控情绪的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方法调控自己的不良情绪

  难点重点:调控情绪的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方法调控自己的不良情绪

  教学过程共案个案

  一、学*导航:

  (一)预*检测:(1、2题每题3分,第3题4分,共10分)

  1、笑是人的积极情绪的反应。一个人发笑时, 、 、

  2、生活中,人与人难免会有误会、矛盾和冲突,这会引起我们情绪上的不满而牢骚不断。我们应学会既 ,又,还 。

  3、遇到心情不好时,该如何面对呢?

  (二)质疑问难:。

  二、探究交流:

  林肯说:“人快乐的程度多半是自己决定的。”人生际遇对快乐程度的影响,其实远不及我们对时间的反应来得重要。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有的人不管生活怎样艰难困苦,起伏变化,都能始终不改愉快、乐观的精神。其主要原因就是能够坦诚面对现实,懂得适应社会,自我调节情绪。

  ■探究交流:换个想法好

  ●歌曲欣赏:

  啊!朋友你是喜欢哭来还是喜欢笑,啊!我看到如果能笑还是笑笑笑笑。

  人生路上幸福欢乐总是能找到, 在生活当中忧愁苦闷虽然免不掉。

  人生路上幸福欢乐总是找不到, 啦啦啦……

  啊朋友你是喜欢哭来还是喜欢笑,啊我看到如果能笑还是笑笑笑笑。

  看春回大地阳光明媚青春多美妙,千万不要泪水浸泡自己寻烦恼。

  笑比哭好,笑比哭好,笑比哭好!

  ●思考讨论:上述歌曲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我们时时在追寻快乐,却不一定能发现快乐的真谛。只要我们用心把握自己,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充满阳光与快乐。前面我们学过情绪调节常见的方法,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在生活中真正的快乐起来呢?

  ■探究交流:换个想法好

  ■阅读思考:阅读P47相关内容。

  ●议一议:你对“笑一笑,十年少”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呢?

  ●试一试:日常生活中,影响我们情绪的常常是各种不同的“想法”,如何使自己的不良情绪得到正确的排解呢?不妨换个想法试试。请同学开动脑筋,结合例题,完成P47“换个想法”问题。

  1、孤单——进入初中后,我还没有一个知心朋友。

  原来想法:

  换个想法:

  2、矛盾——好朋友要抄我的作业,该怎么办?

  原来想法:

  换个想法:

  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有误会和矛盾,这会引起我们情绪上的不满。我们要学会得体地表达自己的不满。

  ■探究交流:善于表达不满

  ●七嘴八舌——善于表达不满 结合情境一完成下面问题:

  情境一、:好朋友的不告而别。

  表达不满:你没有事先打招呼就走了,我感到很生气。事后你也不打个电话来说明一下,让我好牵挂呀

  情境二:有人背着我说三道四。

  表达不满:

  情境三:我帮妈妈做家务事,妈妈反而批评我没有抓紧时间学*。

  表达不满:

  情境四:我们是为他好才去安慰他的,他却把我们大骂一通。

  表达不满:

  三、训练反馈:

  (一)精挑细选理解生活(每题1分,共4分)

  1、数学课上,李明旁边的几个同学嘀嘀咕咕说个不停,弄的大家都烦。老师再一次警告后,要求李明坐到教师最后面的一个空位上。为此,李明应该( )

  A、愤怒地站起来,大声说:“我没说话,凭什么让我到后面去?” B、*静地坐到后面,下课后向老师说明真实情况,作出解释 C、从心里记恨老师,就是不站起来 D、赌气走出教室,从此对老师不理不睬

  2、“爱的微笑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可以打开心灵的迷宫。”下列对微笑评述错误的是 ( )

  A、微笑是一种无声的亲切的.语言 B、微笑是一种无声的动人的音乐

  C、微笑是人类一种高尚的表现 D、微笑永远存在于朋友之间

  3、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在一首诗中写道:“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这首诗在情绪问题上给我们的启示是 ( )

  ①面对困境,不能使自己情绪太过低落②生活欺骗了我们,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必然是悲观的③我们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应该该哭就哭,该笑就笑④对待生活,我们应该多以微笑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4、军军今年上初一了,他特别爱玩电脑游戏,常常为此完不成作业,还发出这样的叹息:“我怎么管不住自己呢!” 这主要表明军军 ( )

  A、情绪不稳定 B、兴趣太广泛

  C、情绪稳定,太放任自己 D、不能接受别人的帮助

  (二)体验探究关注生活(每题2分,共6分)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遭遇不同的事情,处于不同的情境中,自然也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你能打开心扉袒露一下自己的情感世界吗?

  (1)写出自己成长中的心灵故事。(你曾经历的,让自己或悲伤、或沮丧、或恐惧、或愤怒、或忧虑、或抱怨的事。要求写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及当时自己所采取的具体行动等。)

  四、学*感悟:

  我们时时都在追寻快乐,却不一定能发现快乐的真谛。但只要我们用心把握自己,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换一种想法,就会发现生活中充满阳光与快乐。学完本节内容后,相信你一定有颇多收获。请你写出来大家一起共勉。

  我的收获是:

  七年级下册教案《思想品德》 3

  重点重点:调控情绪的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方法调控自己的不良情绪

  难点重点:调控情绪的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方法调控自己的不良情绪

  教学过程共案个案

  一、学*导航:

  (一)预*检测:(1、2题每题3分,第3题4分,共10分)

  1、笑是人的积极情绪的反应。一个人发笑时, 、 、

  2、生活中,人与人难免会有误会、矛盾和冲突,这会引起我们情绪上的不满而牢骚不断。我们应学会既 ,又,还 。

  3、遇到心情不好时,该如何面对呢?

  (二)质疑问难:。

  二、探究交流:

  林肯说:“人快乐的程度多半是自己决定的。”人生际遇对快乐程度的影响,其实远不及我们对时间的反应来得重要。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有的人不管生活怎样艰难困苦,起伏变化,都能始终不改愉快、乐观的`精神。其主要原因就是能够坦诚面对现实,懂得适应社会,自我调节情绪。

  ■探究交流:换个想法好

  ●歌曲欣赏:

  啊!朋友你是喜欢哭来还是喜欢笑,啊!我看到如果能笑还是笑笑笑笑。

  人生路上幸福欢乐总是能找到, 在生活当中忧愁苦闷虽然免不掉。

  人生路上幸福欢乐总是找不到, 啦啦啦……

  啊朋友你是喜欢哭来还是喜欢笑,啊我看到如果能笑还是笑笑笑笑。

  看春回大地阳光明媚青春多美妙,千万不要泪水浸泡自己寻烦恼。

  笑比哭好,笑比哭好,笑比哭好!

  ●思考讨论:上述歌曲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我们时时在追寻快乐,却不一定能发现快乐的真谛。只要我们用心把握自己,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充满阳光与快乐。前面我们学过情绪调节常见的方法,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在生活中真正的快乐起来呢?

  ■探究交流:换个想法好

  ■阅读思考:阅读P47相关内容。

  ●议一议:你对“笑一笑,十年少”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呢?

  ●试一试:日常生活中,影响我们情绪的常常是各种不同的“想法”,如何使自己的不良情绪得到正确的排解呢?不妨换个想法试试。请同学开动脑筋,结合例题,完成P47“换个想法”问题。

  1、孤单——进入初中后,我还没有一个知心朋友。

  原来想法:

  换个想法:

  2、矛盾——好朋友要抄我的作业,该怎么办?

  原来想法:

  换个想法:

  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有误会和矛盾,这会引起我们情绪上的不满。我们要学会得体地表达自己的不满。

  ■探究交流:善于表达不满

  ●七嘴八舌——善于表达不满 结合情境一完成下面问题:

  情境一、:好朋友的不告而别。

  表达不满:你没有事先打招呼就走了,我感到很生气。事后你也不打个电话来说明一下,让我好牵挂呀

  情境二:有人背着我说三道四。

  表达不满:

  情境三:我帮妈妈做家务事,妈妈反而批评我没有抓紧时间学*。

  表达不满:

  情境四:我们是为他好才去安慰他的,他却把我们大骂一通。

  表达不满:

  三、训练反馈:

  (一)精挑细选理解生活(每题1分,共4分)

  1、数学课上,李明旁边的几个同学嘀嘀咕咕说个不停,弄的大家都烦。老师再一次警告后,要求李明坐到教师最后面的一个空位上。为此,李明应该( )

  A、愤怒地站起来,大声说:“我没说话,凭什么让我到后面去?” B、*静地坐到后面,下课后向老师说明真实情况,作出解释 C、从心里记恨老师,就是不站起来 D、赌气走出教室,从此对老师不理不睬

  2、“爱的微笑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可以打开心灵的迷宫。”下列对微笑评述错误的是 ( )

  A、微笑是一种无声的亲切的语言 B、微笑是一种无声的动人的音乐

  C、微笑是人类一种高尚的表现 D、微笑永远存在于朋友之间

  3、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在一首诗中写道:“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这首诗在情绪问题上给我们的启示是 ( )

  ①面对困境,不能使自己情绪太过低落②生活欺骗了我们,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必然是悲观的③我们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应该该哭就哭,该笑就笑④对待生活,我们应该多以微笑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4、军军今年上初一了,他特别爱玩电脑游戏,常常为此完不成作业,还发出这样的叹息:“我怎么管不住自己呢!” 这主要表明军军 ( )

  A、情绪不稳定 B、兴趣太广泛

  C、情绪稳定,太放任自己 D、不能接受别人的帮助

  (二)体验探究关注生活(每题2分,共6分)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遭遇不同的事情,处于不同的情境中,自然也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你能打开心扉袒露一下自己的情感世界吗?

  (1)写出自己成长中的心灵故事。(你曾经历的,让自己或悲伤、或沮丧、或恐惧、或愤怒、或忧虑、或抱怨的事。要求写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及当时自己所采取的具体行动等。)

  四、学*感悟:

  我们时时都在追寻快乐,却不一定能发现快乐的真谛。但只要我们用心把握自己,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换一种想法,就会发现生活中充满阳光与快乐。学完本节内容后,相信你一定有颇多收获。请你写出来大家一起共勉。

  我的收获是:

  七年级下册教案《思想品德》 4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面对挫折采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努力从挫折中学*和探索智慧

  3.善于用名人、英雄模范人物、先进人物战胜挫折的事迹和名言激励自己

  能力目标:

  运用战胜挫折的方法,初步形成自我高矮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知识目标:

  1.懂得挫折能够磨炼意志,在挫折中增长智慧

  2.知道战胜挫折的方法

  教学重点寻找应对挫折的有效方法

  教学难点挫折的两重性

  教学准备powerpoint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教学过程时间安排、板书设计、备注等

  播放歌曲:

  活动思考:

  教师讲解:

  小辩论:

  学生辩论:

  快乐猜猜看:

  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

  教师总结:

  活动:

  学生交流:

  教师总结:为学生播放《命运交晌曲》的片段。

  1.乐曲的名称是什么?

  2.作曲家是哪一位?你对他了解吗?

  3.乐曲的主题是什么?听后有什么感受?

  1808年,贝多芬发表了他的《第五交响曲--命运》。

  在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里,“命运”是活生生的。它会“敲门”,它会蹒跚,它会欢呼。短短的30分钟里,表现了个人的孤独感和人类社会的冲突。从音乐中我们听到了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声音。他的做法体现了一位不屈的勇者在挫折面前的.姿态。

  贝多芬一生遭受到数不清的磨难。贫困,几乎逼得他行乞;失恋,简直使他绝望;双耳失聪,对他的打击更为惨重。他痛苦地把自己关在房子里,不愿与人见面。然而种种不幸、挫折磨砺了他的意志,激发了他的进取精神。

  我们在前面的学*中深深体会了“人生难免有挫折”这句话的含义,也明白了由于人的态度不同,其行为的结用也不同。今天,我将和同学们一起探讨的主题是:“挫折面前也从容”。这节课我们将一同探究人们经常使用什么方法战胜挫折?

  挫折是不是一件好事?

  草地上有一个蛹,被一个小孩发现并带回了家。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长时间,身子似乎被卡住了,一直出不来。天真的小孩看到蛹中的蝴蝶痛苦挣扎的样子十分不忍,于是就拿起小剪刀把蛹壳剪开,帮助蝴蝶脱蛹而出……

  蝴蝶为什么会过早死去?

  失去了成长的必然过程。蝴蝶的成长必须在蛹中经过痛苦的挣扎,直到它的翅膀强壮了,才会破蛹而出。人的成长也是如此。人生在世,谁都会遇到挫折,适度的挫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可以帮助人们驱走惰性,激发人的潜能,促使人奋进。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难与困苦,帮助你走向成功。

  怨天尤人:造**的痛苦,磨损人的锐气,摧毁精神支柱

  从不屈服:激发进取精神,磨练人的意志

  这里的关键就在于你的态度如何!

  某心理学家:把轻度的挫折比作“精神补品”,因为每战胜一次挫折,都强化了自身的力量,为下一次应付挫折提供了“精神力量”。

  “挫折处方单”

  1)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四人。

  2)每个学生在三张纸上写同样的内容:“我目前面临的最大的挫折是:XXXXX

  3)然后传递给同组的另外三个同学,大家互相交流。

  4)每个同学在纸上给同组的三个同学写战胜挫折的良方。

  5)最后,把“处方单”交给原来的同学。

  总结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人们战胜困难的常用方法主要有:

  1.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2.正确认识挫折,采取恰当的解决方法

  3.激情探索创新的热情

  4.自我疏导

  1)要树立正确地人生目标:一个人一旦树里了远大的目标,就不会轻屈服于各种挫折,而是以顽强毅力战胜挫折,不断前进。

  2)要正确的认识挫折,采取恰当的解决方法:遭遇挫折时,我们要冷静分析造成挫折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就能找到有效的应对挫折的方法。

  3)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全身心地去探索,去创造,是战胜困难和挫折、克服消极心理的有效方法。

  4)学会自我疏导:当我们在遭遇挫折时,往往会过多的自责:这些消极情绪对我们战胜挫折是十分不利的。如果不加以克服,就会丧失继续进取的勇气。如果善于自我调解、自我疏导,就能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增添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

  5)向他人求助:必要时求助于父母、老师或进行心理咨询。当人们遭遇到挫折不知所措时,不妨求助于父母、老师或者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医生会对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循循善诱,使你从“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困境中,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5分钟

  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二、寻找应对挫折的有效方法

  七年级下册教案《思想品德》 5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能力目标:

  1、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知识目标:

  知道、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行为

  二、教学重点:

  不良行为及犯罪的危害,如何自我防范。

  三、教学难点:

  如何真正学会自我防范,防微杜渐。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探究式学*、角色扮演。

  六、教学准备

  教师:

  (1)查找并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条款。

  (2)收集相关案例、素材。

  (3)制作教学课件,为学生提供相关网站、相关法律书籍和资料。

  学生:

  (1)查阅相关法律书籍和资料。

  (2)反思自己是否有过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

  七、教学过程


七年级论语十二章教案通用五篇(扩展8)

——清明七年级作文通用五篇

  清明七年级作文 1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他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最开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所以,清明节也是重要的祭拜祖先的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按照旧的*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的就是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它是在每年阳历的4月5日,这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打马球、荡秋千、蹴鞠、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的*俗。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既有祭扫祖坟生别死离的悲伤,又有踏青游玩的欢乐,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七年级作文 2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当看到这熟悉的诗句,大家都会想到一个节日清明节。

  清明节在古时候又叫踏青节、三月节、扫墓节、祭祖节等。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每当清明节,每家每户基本都会去扫墓,祭奠先人;去放风筝,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把柳枝插在屋檐下,纪念农事祖师神农氏;吃青团,纪念李秀成;还要碰鸡蛋,以示生命更新

  记得上次清明节,早晨妈妈煮了一锅鸡蛋。我和爸爸来了个碰蛋比赛!我们把一盆鸡蛋分开,一人一半。碰碰碰,我的鸡蛋全碎了,糟糕,爸爸赢了,我生气的说爸爸耍赖。爸爸告诉我,碰鸡蛋是有技巧的,要用尖的一头来碰,因为那头是实心的,砸起来力量较大。

  吃完早饭后,我和爸爸去给我老爷爷扫墓。走在蜿蜒的山路上,我已经迫不及待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我们来到了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墓前,一年没来,坟墓上长满了荒芜的草,大家做好分工后,纷纷开始忙碌起来,一切就绪后,我们开始烧纸钱,随着袅袅炊烟,我仿佛看到了他们的影子,他们告诉我:好好学*,珍惜生命。

  清明,的确是一个充满梦想和希望的日子呀!这萧萧的雨,这甜甜的风,给这世界带来多少蓬勃的生机呀!我们盼望着夏天,盼望着成长,是相信只要阳光雨露的滋润,弱小就会走向强大,缺陷就会就像完美。倘若先祖和亲人九泉之下有知,这漫天遍野的绿,就应该是他们欣慰的微笑。

  清明七年级作文 3

  每年的清明节在4月4日到5日之间。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24节气之一。表示春天来临的节气。关于清明节,还有许多有趣的活动和常识哩!荡秋千。

  荡秋千是古代的一种*俗。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还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人们还在流传着这个*俗。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惯。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树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惯,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放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活动之一。

  每逢清明节时,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扫墓。清明扫墓,其*俗来由来已久。扫墓是为了祭奠逝去的亲人和故人,也是对亲人和故人的思念。虽然他们都已经不在人世了,但是,他们生前的经历在我们脑海中仍然清晰可见。这份思念是永恒而深刻的。插柳。据说,清明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至今,被人们流传了下来。射柳。射柳是练*射箭技巧的游戏。也是清明节的一种*俗。据明朝人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鸽子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采茶。采茶是南方人的一种清明节*俗。清明时节,南方天气转暖,正是采茶的好季节。我国西湖的龙井至今闻名天下。

  古人有许多赞美清明节的诗句,比如张继的那首《清明》: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看了上面的清明节*俗和那些有趣的活动后,大家一定对中国的文化有所了解,但,有关清明节的*俗和传说还有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去了解掌握。

  清明七年级作文 4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题记

  朱自清在《匆匆》中写道:“燕子飞到南方去了,有在飞回来的时候。杨柳枯萎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就是人死了却无法再回来,亲爱的姑姑,在这冰冷的墓里,您一个人长眠在这太久太久……

  有时我感觉我和您*在咫尺,却又阴阳两隔,如此遥远,我的千呼万唤也无法和您相见;可是这怎么不让侄女悲伤,痛苦,而又惆怅满怀呢。

  记忆中清明节曾有过的快乐早已荡然无存。没有姑姑的清明节就连天都灰蒙蒙的;无休无止的绵绵细雨让我悲从心起。寒风啊,请你告诉断肠人,那样疼爱侄女的姑姑为什么就再也不回来了?

  在以前,爸爸妈妈工作非常忙,都不在我身边陪我。您就陪在孤独的我身边。我的童年因您而美丽、快乐。

  透过那蒙蒙的雨丝,我又看见了那熟悉的小山坡;满山的小草还是那么嫩绿,油菜花盛开了,还有那五颜六色的野花寂寞地开放着。这一切都让我感到亲切极了。景物依旧,姑姑您却早已不在了;画面再次重现,蔚蓝的天空下,一个小女孩握着风筝的线轴,欢快地跑着。那个紧随其后的慈祥妇人不正是姑姑吗,她的脸色为何这样苍白,为什么不停下休息,我明白她是舍不得。

  画面模糊了又清晰了,小女孩在妇女那唠唠叨叨的话语中,小女孩知道了清明节,清明果,仅此而已。可是粗心的小女孩,你怎么没有看出姑姑眼中的忧伤,老妇人是在用最后的力量延长着小女孩的快乐。最后就无奈地离开人世。

  姑姑您走了,在思念和等待中,我一天天长大了;也终于明白,燕子能再飞回来,杨柳有再青之时,姑姑您却再也回不来了,而陪我度过的却是那长长的思念和一年一度的清明节!

  清明七年级作文 5

  天青色的烟雨伴随着悠扬悲伧的琴声飘散着,淡雅的樱花也在悠然的感伤,飘落在你古朴的素琴上,你青色的衣衫被雨水划过了一道道似泪痕衣般的痕迹。

  白菊默默地靠在墓旁,无声地倾诉着你的悲凉,风儿轻轻拉起你飘散在额前的发丝,就像当年拉起她被汗水打湿的发丝一样。那个如雪白的梨花一般雅致的女子就深深地沉睡在墓里,她太累了。

  你想起了她在得知爹战死沙场时的坚强,只是淡淡说了一句,人死不能复生。但你知道她总在夜深之时无声的落泪,清寒的月光下,她的泪光闪烁着,小小的你就靠在门框看着她落泪。生活过的似乎没什么不一样,但你总是一次次看着她的衣衫被汗水打湿,白天不仅要辛勤劳作,夜幕降临只时还对着月光刺绣,只是你依然是衣食无忧。泪就这么毫无预兆的落下了,两行冷泪是在感叹梨花雨凉吗?

  七年前的今天,你踏出家门,满怀大志,你清丽高洁的词句书画帮助你在仕途上的顺利,只是你却总是爱画一个身着白衣凝望远方的女子,你知道她在等你回家。

  只是在七年后的你回到了这江南水乡的时候,仅仅看到了冰凉的墓碑,手中的画卷轰然落地,一张张她温婉的画像散落在地上。

  意识一下就散了,你狂呼着怎么可能?四周寂静,没有回答你的声音,在人间的彷徨的你,怎么寻找她的天堂?樱花温柔地覆盖着她,你抬起头让泪水流回眼眶,手最终还是无力的垂了下来,她说过人死不能复生,你回身折了一段梨花放在她墓旁,素净的梨花像极了她的模样,你轻轻拨动着琴弦,哀转的琴声缓缓流出,你低垂着眼,低声吟道:“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爰有寒泉?

  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黄鸟,载好其音。睍睆黄鸟,载好其音。”一曲终了,你的衣衫已经湿透,不知是泪还是雨。你转过身,一步一步的离开了墓地,你不留恋这里,因为你知道当年她决定将你好好抚养**时,她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你。!


七年级论语十二章教案通用五篇(扩展9)

——七年级教案秋天(精选五篇)

  七年级教案秋天 1

  【教学目标】:

  1、阅读理解课文,体会母亲和儿女之间深沉的爱,体验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

  2、积累、体会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从朴实的句子中体会深沉的感情,从痛苦的回忆中领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激情导入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题:《秋天的怀念》

  本文的作者是谁?你对他知道些什么?(史铁生,现代著名作家,今年55岁。20岁时高位截瘫,后发奋写作。现为北京作协副**。主要作品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湾》和《奶奶的星星》等。)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本文写了什么?

  (作者在秋天怀念自己的母亲。)

  请问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作者为什么要怀念母亲?他怀念母亲的什么?)

  这里有一段话,是写作者母亲的。同学们想听听吗?

  (史铁生的母亲是一位活得最苦的母亲。每次史铁生摇出轮椅动身前,他的母亲都无言地帮他上轮椅,看着儿子摇车拐出小路,她总是伫立在门前,默默无语地看着儿子走远。有一次,史铁生想起一件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然站在原地,还是那样一动不动地站着,仿佛在看儿子的轮椅摇到哪里了,对儿子的回来竟然一时没有反应。她一天又一天送儿子摇着轮椅出门去,站在阳光下,站在冷风里。后来,她突然去世了,因为儿子的痛苦,她活不下去了。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只希望儿子能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她不能帮助儿子走向这条路,她心疼得终于熬不住了,她匆匆离开时,只有――49岁。)

  二、讨论理解,感悟感动

  1、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母亲已经去世七年了。七年的痛苦,七年的回忆,凝结成这篇《秋天的怀念》。请同学们再读课题,课文哪些情景紧扣“秋天”二字?

  (板书:雁阵、树叶、菊花)

  现在再读课题,注意“怀念”二字。作者怀念母亲的什么呢?

  (板书:母亲的病情、母亲的关爱 )

  2、母亲的病情怎么样?你从哪里知道的?

  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除了书上说的这些之外,同学们知道吗?肝病到了晚期就是肝癌呀!肝硬化,肚子硬了,尿排不出去,肚子越来越大,还吐血,好痛好痛啊!

  母亲活得――多苦啊!

  (板书:苦)

  可是,她想到自己的病情没有?回忆中,作者记忆最深的,还是母亲――

  对自己的关爱。

  4、她是怎么关心儿子的呢?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尽量说出母亲对自己关爱的几件事)

  母亲多想带着儿子去看看那美丽的菊花啊!可是,命运是这样残酷,她没来得及看到儿子从痛苦中奋起,走向幸福,走向成功,却就这样,心不甘情不愿地,离开了她的孩子……

  慈祥的母亲,痛苦的母亲,伟大的母亲!作为这样母亲的儿子,作者回想到这里,他是怎么说的?(“我没想到……我绝没有想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前面还有这样的句子吗?(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同学们从这

  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的心情怎么样?(难过、痛苦、怀念等)你觉得你把这种心情读出来了吗?不但要用嘴去读,更要用心去读,用想象去充实!

  5、那么,母亲没有说完的话究竟是什么?她想要自己那个生病的儿子,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怎么样呢?

  (板书:好好儿活)

  同学们认为怎样才算“好好儿活”呢?

  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学生置疑。(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是什么?她为什么要带我去看菊花?)

  美丽的菊花象征着多姿多彩的生活。菊花很美,生活也很美。我们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打击,都应该勇敢地、好好地活下去!

  同学们想知道当年那个高位截瘫的青年,现在怎么样了吗?

  (后来,由于长时间的坐在轮椅上,他患了褥疮,再后来,又患了尿毒症,最后患上了肾衰竭,每个星期必须要做三次血液透析,换血,不能少一次。不然就会死去。但他还是要拿起笔来,尽管拿笔已经非常困难,但是他一直记得母亲的那句“好好儿活”!)

  (板书:再苦也要好好儿活)

  这么艰难的日子,他们都坚强地、勇敢地“好好儿活”了,那么我们呢?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

  面对生命,珍惜生命。我们这些健康人――你、我、他……我们大家更要好好儿的活。

  所以,亲爱的同学们,文章结尾的这句话,(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这个“我俩”应该变成——

  我们!

  连起来读这句话。

  (一起读“我们大家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三、课后反思,知能转化

  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知识、情感等)

  史铁生的作品非常感人,老师在十几年前读过他的《我与地坛》,现在都还记得其中的一些句子。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找来他的书看一看。比如:《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湾》、《奶奶的星星》等。

  四、作业超市

  1、替菊花前的史铁生给母亲写一段话。

  2、积累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请同学们任选两道,认真完成!

  五、升华认识,结束本课

  亲爱的同学们,怎样才算是“好好儿活”?这个话题真的是说不完道不尽!《秋天的怀念》让我们从痛苦的怀念中悟到了生命的真谛――记住吧,活着,就得感谢!感谢阳光与空气,感谢父母与亲人,感谢祖国,感谢生命!但愿我们所有的人,都“好好儿活”!

  七年级教案秋天 2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语文课须重视朗读,诗歌更应在朗读中领悟。这个教案以读带讲,以讲带析。学生朗读,教师指点,气氛越来越醇浓,使读者神思飞越,沉浸在神话般的意境之中。朗读,还可以在读中驰骋想象,创造出美妙的意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明确目标:

  诗歌,是诗也是歌。诗歌的朗读,如同吟唱歌曲,尤须细心揣摩。今天,我们要在训练读的基础上,学*这首诗。

  三、诵读:

  一读,要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难字略)

  二读,要读准节奏,注意轻重、快慢。

  三读,读出意象,即画面。

  a.农家丰收图;b.霜晨归渔图;c.少女思恋图。

  四读,注意诗歌所创设的氛围,读出感情。

  a.松弛,闲静;b.宁静、悠远;c.清静、柔美。

  全诗应读出清柔、舒缓的感觉。

  五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见解,这种朗读是一种个性化朗读。

  以“_____________用(写)得美,美在_____________”的句式,对自己感受最深的词语或句子加以品析。以下可供参考:

  1.“栖息在农家”“游戏在渔船上”“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中“栖息”“游戏”“梦寐”三个词用得美:

  栖息:用拟人的手法,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游戏:虚实相生,在作者眼里,秋天就是如此清逸、闲适。

  梦寐:少女朦胧的感情深藏在心中,仍在梦中回忆。

  2.“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饱食:拟人手法,写丰收之景,下文“肥硕”亦写丰收之景。

  3.“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既写丰收,又写景,一箭双雕。

  4.“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矛盾之美,体现清远的境界。

  六背读。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不过是个例子”。在这堂课上,不仅要把这个例子读透,还要达到举一反三。学生在课堂上不仅积累了优美的语言,还积累了学*诗歌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范读、跟读、朗读等,利用多种形式朗读诗歌,直至背下来。

  二、讨论交流。

  1.你最喜欢哪句诗?为什么?2.你不懂的诗句是哪些?3.你读出了哪几幅画面?4.你认为本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氛围?

  三、引读:美国狄金森的《秋景》。

  1.你读出了几幅画面?2.交流你已领悟到的美点。例: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写出丰收之景)。3.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之处?(都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4.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了解诗歌,赏析诗歌,创作诗歌,本教案按照这个思路设计。青春年少,是如诗如画的年龄,在课堂上教一点写法,用诗人的眼光观察生活,必定会使学生神采飞扬。生活,本就是一首诗啊!

  教学步骤:

  一、朗读,力求读得有韵味。

  二、向同学介绍这首诗。

  1.本诗描写的是谁的生活?农家、渔人、牧羊女?

  2.本诗描绘了哪几幅生活的画面?农家在山中伐木,在竹间背瓜果。渔人摇舟捕鱼。牧羊女思恋牛背上的笛声。

  3.本诗抒发的感情: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

  4.景物的特点:露珠、幽谷、冷雾、白霜、草野、溪水等,描绘出一种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

  5.人物:农家、渔人、牧羊女,都远离城市的喧嚣,营造出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

  以上每个环节,都必须有充分的朗读。

  三、结合本诗,交流诗的特点。

  1.诗,语言优美,用词生动。

  2.诗,用环境描写表达作者感情。

  3.节奏感强,琅琅上口。(不限于以上几点)

  四、在作者笔下,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不是热闹与喧哗,而是一种宁静与闲适。你眼里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用诗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作品交流、评议。

  【资料整合*台】

  1.《秋天》的相关背景

  《秋天》是何其芳的早期诗作,系作者3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所作。他的早期诗歌受到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属于现代派诗作。现代派诗歌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反对直接抒情和直接陈述,其内心世界决不和盘托出,而是运用暗示和隐喻展现心境,以客观象征主观,或只是描绘一个面貌,而不道出确切的含义。《秋天》这首诗收入何其芳的第一部诗集《预言》。这部诗集大多数作品写得朦胧晦涩,如《预言》一诗通篇都是象征。但《秋天》则写得较为明快,不像同期创作的其他作品难以理解,但第三节中少女的朦胧恋情写得十分微妙,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易领悟的。严格说来,《秋天》并不太适宜这一年龄段的学生阅读,教学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处理。

  2. 秋(节选) 杜运燮

  经历过春天萌芽的破土,

  幼叶成长中的扭曲和受伤,

  这些枝条在烈日下也狂热过,

  差点在雨中迷失方向

  现在,*易的天空没有浮云,

  山川明净,视野格外宽远,

  智慧、感情都成熟的季节啊,

  河水也像是来自更深处的源泉。

  街树也用红颜色暗示点什么,

  自行车的车轮闪射着朝气;

  塔吊的长臂在高空指向远方;

  秋阳在上面扫描丰收的信息。

  使用建议:这首诗取景的范围较何其芳的《秋天》宽广,抓住了众多景物的特征,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进行描写。注意在朗读中体会,不须深究。

  七年级教案秋天 3

  一、学*目标:

  1.在写法欣赏中体会伟大、无私的母爱。

  2.研读文本,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感恩情怀。

  3.积极思考,探寻“好好儿活

  ”的含义。

  二、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文章的写作手法。

  3.探索思考“好好儿活”的含义。

  三、预*交流

  (一)自主学*

  1、初读读文

  一读:快速浏览,对文章有大致了解。

  二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排除生字词语障碍。整体感受文章基本内容。

  三读:默读有一定速度,边读边想,做到三动“眼动、手动、心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对文章有自己初步的见解,做好旁注。

  2、检查独学情况。

  (1)、给下列词语注音

  瘫痪( ) 憔悴( ) 捶打( ) 仿膳( )

  (2)解释词语

  翻来覆去: 絮絮叨叨:

  喜出望外: 憔悴: 烂漫:

  3.通读课文,思考探究:

  话题一:秋天( )(填干什么)(以此找出文章线索)

  话题二:( )的母亲。(找出写母亲的语段,朗读,感悟,体会)

  话题三:( )的“我”(找出写“我”的语段,朗读,体会)

  (二)交流学*[来源:学_科_网]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

  2.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 语句。)

  3.通过读课文,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她更爱儿子?

  四、展示提升

  通过组内展示和班内展示,陈述自己的意

  见,组间辩论,教师适时点拨。

  展示合作

  学*成果。提出问题,请教其他同学解决。仔细倾听,对不同观点进行辩驳。

  五、达标测评

  (一)读拼音,写词语。

  zá shí yāng shàn

  ( )碎 ( )养 ( )求 仿( )

  (二) 辨字组词。[来源:Z。xx。k.Com]

  侍( ) 踩( ) 诀( ) 悴( ) 矫( )

  待( ) 睬( ) 绝( ) 碎( ) 骄( )

  碗( ) 锤( ) 狠( ) 槐( ) 谣( )

  豌( ) 捶( ) 恨( ) 愧( ) 摇( )

  (三)按课文内容,然后背诵。

  黄色的花( ),白色的花( ),紫红色的花( )而( ),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 )。

  (四)将成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

  喜出( )外: 翻来( )去:

  恍然大( ): 名( )其实 :

  (五) 选词填空。

  神情 神态 神色 神气

  刚一上场,你看他那( )样儿,好像稳拿第一,可是连输了几个球后,( ) 就有些慌张了。下半场开始,虽然( )恢复正常了,但最终还是丢了关键的一局,你看他那( ),显得十分沮丧。

  (六)按要求改写句子

  1.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改成陈述句:

  2.小树成长。 扩句(至少扩两处):

  (七)阅读下面这篇短文,你想说什么?

  妈妈的账单

  一天晚上,我正在准备晚饭,我的儿子走进厨房递给我一张纸,他在纸上写了一些东西。我在围裙上擦了擦手,仔细地看了看,上面写着:割草,5美元;这一周整理自己的床铺1美元;去商店,50美元;你去购物我照看小弟弟25美分;倒垃圾1美元,取得了优秀的成绩,5美元;还有打扫院子2美分。

  看着他满怀期待地站在那里,千万个记忆一瞬间闪过我的脑海。我接过那张纸,翻到背面,在上面写道:怀你9个月,免费,为你熬夜,请医生为你看病,免费;多年来花在你身上的时光,为了你流过的泪,扶养你成长所付出的一切,免费;日日夜夜为你担忧,将来还要为你操心,免费;给 你忠告和教你知识,供你上学,免费;给你买玩具、食品、衣服,为你擦鼻涕,免费;儿子,当你把这些都加到一起时,妈妈付出的所有的爱都是免费的。

  看完之后,儿子的眼睛浸满了大滴的泪水。他望着我说:“妈妈,我真的很爱你。”

  说着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很大的几个字——账已付清。

  感想:

  六、课后反思:

  在课堂上,学生的朗读分为两部分,朗读语段和关键语句,让学生参与到文本中,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由于这篇课文较简单,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会存在太大问题,所以把质疑和探究问题交给学生,采用朗读、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来完成研读课文的环节。之后在情感体验的环节,进行语言训练,学生把自己的心里话和对亲情的感悟写出来,让学生都明白父母是辛苦的,以后要孝敬父母。

  七年级教案秋天 4

  教材解读:

  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作者借助对几件*常小事的细致描写,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

  写作背景:

  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多文章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代价铺就的。《秋天的怀念》便是怀念母亲的的文章。在此文中,作者借助对几件*常的小事的细致描写,来表达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学情分析

  对七年级学生而言,还不可能深入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所流露的痛苦、失望、反省、内疚、自责······这样负面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体味人物的内心情感,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真情,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母亲的表情、动作、语言,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深切地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教学重难点:

  在品读重点语句中,感受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赞美母亲的古诗导入。

  师:“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永远牵挂着儿女的安危,永远包容着儿女的过失,永远理解儿女的一切。因为有了母亲,我们才倍感幸福。就像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里唱的那样: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今天,我们一起认识这样一位作家,在最青春年华的年纪21岁因病双腿瘫痪,就在这一年,他最亲爱的妈妈罹患肝癌永远的离开了他,他就是(幻灯片:史铁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史铁生的文章《秋天的怀念》(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目标

  1、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我能通过母亲的语言、表情、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深切地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三检查预*生字词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能猜到文章的大体的内容。大家看题目:秋天的怀念,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呢?

  生:为什么怀念秋天?秋天怀念的是谁?

  师:通过预*,谁能回答这些问题?

  生:因为母亲在秋天去世,怀念母亲。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的脾气是怎样的?

  生读课文,标句子,说体会,指导朗读

  五、品词嚼句

  一个21岁的年轻人突然双腿瘫痪,可想而知,他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谁来读一读,体会体会他的脾气怎么暴怒无常。生读第一自然段。(生读到“我活着有什么劲!”言外之意,我想不想活?)

  如果你是他的弟弟、妹妹、朋友、同学,你会怎么劝他?生说。师读“我活着有什么劲!”那么最了解他的母亲又是怎么做的,才能让儿子从心里改变。生读“咱们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1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区分:母亲走过来,拉住我的手,止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原文更能体现母亲的焦急、担心。母亲“扑”住的是儿子想死的念头,“抓”住的是儿子的命)

  2亲“忍”住的仅仅是她的哭声吗?再读第一自然段,小组交流(预设:儿子的坏脾气、自己的病痛、儿子的打击……)再读这一句。

  母亲还忍住了“我”的坏脾气。再读课文,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母亲忍住了“我”的坏脾气?生读。

  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圈出其中的叠词)

  文中还有一处“悄悄地”:……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品味“悄悄地”,体会母亲的这份“忍”:小心、耐心、关心、心疼。)“悄悄地、躲、偷偷地”看出了母爱是宽容、母爱是理解。请带着母亲的小心、理解再读这三句话。

  母亲自己活着苦,儿子的病让她苦上加苦,她对儿子却是用心良苦。她希望自己的做一个坚强的母亲,教会儿子也成为一个坚强的让你。

  她忍着儿子的坏脾气、忍着自己的病痛,还劝儿子“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母亲还忍住了什么(病痛)

  “母亲病重”你从哪看出来的?读一读。(简单介绍肝癌。抓住“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理解母亲的坚强与无私。)师读“母亲常常肝疼……睡不了觉。”送这位母亲一个字“忍”!

  面对“我”的暴怒无常,面对自己的病痛,(对比)她有没有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她有没有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她有没有捶打自己双腿大声呼喊我活着有什么劲?

  师:这是一位坚强的母亲,自己活着苦,儿子的病让她苦上加苦,他对儿子却是用心良苦,他希望自己做一个坚强的母亲,同时教会儿子也成为一个坚强的人。好好儿活

  再读课文。母亲想让儿子怎么“好好儿活”?

  2、母亲为了让我“好好儿活”,她总是想方设法让儿子去看菊花。

  七年级教案秋天 5

  一、 教学目标

  1、 掌握生字词,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调和节奏的变化。

  3、 通过圈划、品味、揣摩文章中“母亲”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的描写领悟文章中深层无私的母爱。

  二、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见目标2、3

  2、 难点:见目标3

  三、 教学方法:朗读法、品析语言法,小组合作法

  四、 教学时数:2节

  五、 预*要求:

  1、 学生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至少通读课文3遍。

  2、 运用工具书和互联网收集有关史铁生的资料,着重了解其瘫痪的人生经历。

  第一课时

  一、 教学要点:见目标1、2

  二、 教学内容和步骤

  1、 导入(1min)

  文人自古悲春伤秋,秋天,确实是一个勾起人无限情思的季节。游子在秋天思念家乡,史铁生先生也在秋天怀念着自己的母亲,下面我们一起走进《秋天的怀念》。

  2、 知人论世(7min)

  史铁生先生是我国的文学大师,大家昨天查阅资料对史铁生先生了解多少呢?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整合关于史铁生先生的资料,将你认为我们学*这篇课文最需要掌握的3个信息选出来。

  明确:

  1、史铁生先生21岁时瘫痪,找不到工作,生活苦恼,失去活着的欲望。

  2、写这篇文章时史铁生先生已经走出瘫痪的阴影,热爱生活,我明白了母亲的苦心 3、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

  3、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齐读,教师听读。学生读完后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字音和疏通词意。(5min)

  明确:课后读读写写的词。

  2) 初步感知,把握文章感情基调(18min)

  A、 文章题目《秋天的怀念》包含几层意思?

  B、 明确:怀念的是母亲;母亲在秋天去世

  C、 通过读文章,你觉得文章中的史铁生先生是处于一个怎样的状态?文本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情绪不稳定、敏感、暴躁、暴怒、绝望 “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 “不,我不去。” “我可活什么劲儿”。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反复读那两句语言描写。

  D、 你觉得史铁生先生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写这篇文章的?可以小组讨论然后发言,注意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怀念,愧疚,自责。“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天地。”“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我没有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了。”“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3)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学生标出停顿和重读的词。听读结束后,学生自由读,要读出感情,读出节奏,教师巡视并指导。(9min)

  4、 结语:

  史铁生先生怀着对母亲的想念和愧疚写下这名作。母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无私的爱,下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伟大的母亲。

  三、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母亲

  暴躁、暴怒无常

  浑然不知 重病缠身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