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菁华5篇)

首页 / 阅读答案 / | 阅读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

  一、见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D.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

  二、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2)悉如外人( )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三、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 (10分)

  (甲)晋太元中…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

  ⑶颖脱不羁 (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3.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文:

  四、读下面文言文(17分)晋太元中…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3.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

  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五、(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

  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 什么样的愿望?

  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六、阅读文言文(13分)〔甲〕见渔人…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要还家 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3)诚不可缺 诚: (4)卒亡天下 卒: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中获得的启示(3分)

  〔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负者歌于途…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3)临溪而渔 渔: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八、(甲)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中…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③便扶向路( ) ④寻病终( )

  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

  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十、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孟子》)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E..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2.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2分)

  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

  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3.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分)

  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十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13分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括号处填入短语(2分)

  发现桃花源——( )——( )

  2.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分)

  ⑴悉如外人( )⑵便要还家(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十二、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屋舍俨然: (2)鸡犬相闻: (3)咸来问讯: (4)皆叹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问今是何世 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①不复出焉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①设酒杀鸡作食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不足为外人道也

  4.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十三、晋太原中…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5.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十五、文言文阅读(15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于虎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

  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2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小题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

  【小题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要还家 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3)诚不可缺 诚: (4)卒亡天下 卒:

  【小题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小题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中获得的启示。(3分)

  答案

  【小题1】与“避秦时乱”和 “尽心竭力”同意即可。

  【小题2】(1)同“邀”,邀请 (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确实 (4)终于

  【小题3】(1)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

  【小题4】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例:略

  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例:略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3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含义。

  ①咸来问讯_________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

  ③此中人语云_________________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桃源中人为什么来到桃花源?(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请用简短文字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都。

  ②不必说;更不要说。

  ③告诉。

  ④不值得。

  2、①(村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②便带著妻子跟乡人,来到这个与世俗隔绝的地方。

  3、 因为桃花源中人并未见到过外人。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怕外人扰乱他们宁静和*的生活。

  6、“略”。提示:只要答出自己的见解,能自圆其说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4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一、词语解释。

  1、缘溪行,忘路之远*。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甚异之。

  4、豁然开朗。

  5、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问所从来,具答之。

  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处处志之。

  11、闻之,欣然规往。

  12、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二、翻译句子。

  1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4、土地*旷,屋舍俨然。

  15、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7、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18.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0、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23、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4、后遂无问津者。

  三、选择:

  25.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既出,得其船皆出酒食

  B.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C.复前行不复出焉

  D.便舍船屋舍俨然

  四、回答下列问题:

  2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27、表现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是:

  28、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29、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目的是什么?

  30、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皆叹惋”的内容又是什么?

  31、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那些人生启示?

  32、渔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33、出自本文的有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写出来并解释。

  34、假如当时的渔人是一名导游,请你代他拟写一段桃花源的导游词?

  答案:

  1、缘:沿着。

  2、落英:落花。

  3、异:诧异。

  4、豁然:开阔的样子。

  5、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6、交通:交错相通。

  7、怡然:喜悦的样子。

  8、具:详尽。

  9、妻子:妻子小孩。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10、志:作标记。

  11、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

  12、寻:不久。

  津:渡口。

  13、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14、土地*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15、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16、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17、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18、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19、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0、(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21、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22、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23、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24、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25、C

  2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馀人各复廷至其家,皆出酒食。

  27、诣太守,说如此。

  28、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9、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和*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不满当时现实,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河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30、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皆叹惋”的内容是①世界变化大。

  ②时间过得快。

  ③外面得世界战争频繁,依然黑暗腐朽。

  ④庆幸自己得社会和*安定。

  31、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

  32、渔人是一个背信弃义、不守承诺的人。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的淳朴好客形成鲜明对比,加深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

  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33、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

  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明亮,也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落英缤纷: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34、略。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5

  较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和《大道之行也》,回答问题。(15分)

  【甲】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1)阡陌交通( )(2)便要还家。 ( )

  (3)选贤与能( ) (4)盗窃乱贼而不作( )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芳草鲜美鲜为人知B.便舍船 屋舍俨然C.复前行不复出焉D.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小题3】.、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小题4】.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之后,源中人“皆叹惋”,你认为他们因何而“感叹惋惜”?(2分)

  (2)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和“大道之行也”描绘得“大同”社会有何异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3分)

  同:

  异:

  答案:

  【小题1】(1)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2)便要还家。( 同 邀 邀请 )

  (3)选贤与能( 同 举 推举 )(4)盗窃乱贼而不做(兴起)

  【小题1】C

  【小题1】(1)(桃花源中的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时代,竟然不指导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2)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小题1】(1)桃花源中的人为桃花源外世道的变迁、百姓生活的苦难以及战乱不断的世道而叹惋。

  (2)同: 物质上富有 精神上文明、和谐 ,如关爱子女,孝顺老人,勤劳耕作,和*相处等。

  异:用自己的话 或 引用原文皆可。

  示例:

  世外桃源:土地*旷……怡然自乐。 或 环境优美,风尚纯朴,热情好客,精神富足,和谐相处。

  大道之行: 老有所终……己。 或: 人人都得到关爱, 人人安居乐业,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1)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菁华6篇)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

  (三)文言文阅读(15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四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伐。

  24、用“/”为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标两处)(2分)

  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

  2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4分)

  (1)黄发垂髫(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尝采药至衡山(4)深入忘反

  2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2分)

  A、乃不知有汉乃相谓曰

  B、忘路之远*水陆草木之花

  C、一人便以笠自障先帝不以臣卑鄙

  D、其真无马邪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28、【乙】文中的“开明朗然”与【甲】文中的一词相仿。(1分)

  29、【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2分)

  答案:

  24、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2分)

  25、(1)小孩(1分)(2)妻子和儿女(1分)(3)曾经(1分)(4)通“返”,返回(1分)(共4分)

  26、B(2分)

  27、(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2分)(2)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他们两个人)对此感到很奇怪。(2分)(共4分)

  28、豁然开朗(1分)

  29、暗示这样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语言简洁,意思相*即可)(共2分)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2

  (二)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6—9题(12分)

  【甲】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桃花源记(节选)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谜,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6.下列选项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甲诗乙文的作者均为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B.陶渊明,一名侃,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

  C.陶渊明有“田园诗人”之称,也是田园派鼻祖。

  D.甲诗乙文均有感而发,写于作者辞官归隐之后。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甲诗中的“心远”“悠然”等词语表现出诗人心境高远、超凡脱俗的恬淡心境。

  B.甲诗结句言尽而意无穷,隐约流露出作者归隐后淡淡的怅惘与迷茫,令人回味。

  C.乙文中“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谦虚低调,不希望外人打扰的心理。

  D.乙文末段刘子骥探寻未果的描述,更显桃花源亦真亦幻,文章主旨也朦胧隐晦。

  9.作者借甲诗表达对_________生活的热爱:借乙文表达对__________的理想社会的憧憬,两诗文都含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______。(3分)

  答案:

  6.B

  7.(源中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8.A

  9.宁静淡泊的田园和*安宁不满。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3

  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各组加粗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欲穷其林∕穷山恶水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陷入绝境

  D、寻向所志∕寻病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着眼于“异” 字, 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开头的“忽逢”与结尾的“不复得路”都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C、本文既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也含蓄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D、本文结尾写桃花源再也找不到,是为了讽刺渔人的不良用心。

  参考答案:

  1、A

  2、“略”。

  3、提示:(1)环境方面(优美);(2)物质方面(富足)(3)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4)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

  4、D

  (意思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4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一、词语解释。

  1、缘溪行,忘路之远*。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甚异之。

  4、豁然开朗。

  5、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问所从来,具答之。

  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处处志之。

  11、闻之,欣然规往。

  12、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二、翻译句子。

  1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4、土地*旷,屋舍俨然。

  15、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7、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18.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0、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23、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4、后遂无问津者。

  三、选择:

  25.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既出,得其船皆出酒食

  B.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C.复前行不复出焉

  D.便舍船屋舍俨然

  四、回答下列问题:

  2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27、表现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是:

  28、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29、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目的是什么?

  30、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皆叹惋”的内容又是什么?

  31、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那些人生启示?

  32、渔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33、出自本文的有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写出来并解释。

  34、假如当时的渔人是一名导游,请你代他拟写一段桃花源的导游词?

  答案:

  1、缘:沿着。

  2、落英:落花。

  3、异:诧异。

  4、豁然:开阔的样子。

  5、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6、交通:交错相通。

  7、怡然:喜悦的样子。

  8、具:详尽。

  9、妻子:妻子小孩。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10、志:作标记。

  11、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

  12、寻:不久。

  津:渡口。

  13、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14、土地*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15、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16、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17、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18、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19、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0、(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21、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22、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23、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24、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25、C

  2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馀人各复廷至其家,皆出酒食。

  27、诣太守,说如此。

  28、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9、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和*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不满当时现实,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河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30、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皆叹惋”的内容是①世界变化大。

  ②时间过得快。

  ③外面得世界战争频繁,依然黑暗腐朽。

  ④庆幸自己得社会和*安定。

  31、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

  32、渔人是一个背信弃义、不守承诺的人。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的淳朴好客形成鲜明对比,加深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

  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33、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

  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明亮,也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落英缤纷: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34、略。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5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 ②阅:查看。 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 ⑤乂(yì):安定。

  7.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

  8.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要还家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诚不可缺 (4)卒亡天下

  9.哪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 )(2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B.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为坛而盟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吾闻二世少子也

  10.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11.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举例说说你从古文学*中获得的启示。(3分)

  〔帮帮你〕:可联系《治水必躬亲》、《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回答。

  答案:

  7.祖先躲避战乱; 隋炀帝失天下(2分,每空1分)

  8.(4分,每小题1分)

  (1)同“邀”,邀请 (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确实 (4)终于

  9. D

  10.(4分,每句2分)

  (1)这个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述说,他们听了都很惊叹。

  (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

  11.

  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1分)《陈涉世家》中“天下苦秦久矣”“失期当斩”……等句,让读者看到秦王朝的暴力统治是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1)因此,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才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1)

  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1分)《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1)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1)

  译文:

  房玄龄上奏说:“我看过朝廷府库的兵械,远远超过隋朝。”太宗说:“铠甲兵械等武器装备,诚然不可缺少;然而隋炀帝兵械难道不够吗?最后还是丢掉了江山。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百姓人心思定,这就是朕最好的兵械。”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6

  《桃花源记(节选)》《病梅馆记(节选)》对比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材料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苏州多产梅。或曰:“梅以曲、以欹①、以疏为美。”固②也。然梅之欹之疏之曲,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③之隐明告鬻④梅者,斫⑤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⑥: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广贮苏杭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材料出自龚自珍《病梅馆记》)

  【注释】①欹(qí):倾斜。②固:本来。③孤癖:特别嗜好。④鬻(yù):卖。⑤斫(zhuó):砍削⑥重价:大价钱。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芳草鲜美:

  (2)渔人甚异之:

  (3)遏其生气:

  (4)安得使予多暇日: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5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2)然梅之欹之疏之曲,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译文:

  9.按要求从甲乙两文中摘录相关句子。(2分)

  (1)描写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

  (2)描写作者“疗梅”方法的句子:

  10.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欲穷其林”与“穷予生之光阴”的“穷”用法一样,“悉如外 人”“悉埋于地”的“悉”的意思相同。

  B.甲文中的“豁然开朗”一扫武陵的心中的疑惧,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乙文借梅议政,抨击了统治者对人才的摧残,表达了思想**的迫切愿望,与“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追求是一致的。

  D.甲文语言质朴、生动,跟桃花源的氛围与人物浑然一体;乙文语言节奏铿锵,极富感情,形象表达了作者的爱憎。

  《桃花源记(节选)》《病梅馆记(节选)》对比:福清教育网整理

  7.(1)鲜嫩(新鲜、鲜艳)美丽 (2)以之为异。即“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3)生机(朝气)(4)怎样才能(怎么能够)(共4分。关键字词是判分的主要依据。的小毛病,如写了一个错别字等,可以不扣分)

  8.(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2)但是梅树枝干的倾斜、稀疏、弯曲,不是愚蠢的、只知赚钱的人以他们的智慧力量所能做得到的。(共5分,第1句2分,第2句3分。不要求完全直译,无大错即可得满分)

  9.(1)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乙文: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共2分。答对一处得1分)

  10.C(2分) 【解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的是诗人建功立业的心声。

  苏杭盛产梅。有的人说:“梅树以枝干弯曲、倾斜、稀疏为美。”固然如此。但是梅树的枝干的倾斜、稀疏、弯曲,不是愚蠢的、只知赚钱的人以他们的智慧力量所能做得到的。有人把文人画这士这种独特的癖好的隐情明白地告诉卖梅的人,(让他们)砍掉端正的,培养倾斜的侧枝,剪去笔直的枝条,阻遏它的生机,这样来谋取高价,于是江浙的梅都树都病残了。文人画士所造成的祸害的酷烈,竟到了这样的地步啊!

  我买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残的。我为它们流了三天泪,于是发誓要治好它们。放松它们,让它们顺着自己的本性长,毁掉那些盆子,把梅都种在地里,解开捆绑它们的棕绳。

  唉!我怎样才能拥有很多空闲的时间,又有很多空闲的田地,大量贮藏苏杭的病梅,耗费毕生的时光来治疗这些病梅呢?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2)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 (菁华3篇)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1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①缘:__________________

  ②俨然: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林尽水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A.比喻

  B.夸张

  C.借代

  D.对比

  5.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沿着;②整齐的样子

  2.①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②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③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3.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

  4.C

  5.活动、穿戴、心情

  6.着重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由此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意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2

  《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6—9题。(18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字词的的含义。(3分)

  ⑴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⑵悉如外人 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

  【小题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5分)

  【小题4】、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4分)

  答案

  【小题1】(3分)(1)类(2)都(3)请、邀请

  【小题1】(1)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3分)(2)率领着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再没有出去过。(3分)

  【小题1】热情好客(2分) 桃源人害怕外人破坏他们与世隔绝和*安宁的生活。(与此大意相*即可)(3分)

  【小题1】(4分)表达了作者对和*(没有战乱)的向往,对*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意合即可。〔“和*”与“*等和谐自足”两点每点各2分)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古汉语词典》对“鲜”字有以下几种解释。请根据语境,选出对“陶后鲜有闻”中“鲜”字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3分)() A.读xiān,活鱼。B.读xiān,新鲜。

  C.读xiǎn,少。D.读xiān,鲜艳。

  小题2:、选出划线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3分) A.林尽水源欲穷其林B.不足为外人道也此中人语云

  C.悉如外人咸来问讯D.莲之爱渔人甚异之

  小题3:、对课文《桃花源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段选文通过表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B.作者用“遂迷”“未果”暗示了桃花源是虚构的,不存在的。

  C.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盛情款待,表明桃花源是个和*富足的社会。

  D.当时的社会没有阶级压迫,阶级剥削,就如桃花源一样。

  小题4:、把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⑵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1)(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2)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3)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 (菁华5篇)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1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严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核舟记(节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选出下列句中划线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鸡犬相闻 村中闻有此人

  B、屋舍俨然 便舍船,从口入

  C、问今是何世 同行二十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D、捕鱼为业 一一为具言所闻

  2、选出下面划线字跟“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的“悉”意义不同的一项[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选文中“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叹惋”的原因是[ ]

  A、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B、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C、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D、为自己住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4、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1段概括介绍了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了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B、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C、“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是介绍核舟的体积的。

  D、介绍王叔远能用体积很小的原材料表现很广的题材,目的是要说明雕刻家有很高的技艺。

  5、用原文句子回答: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C

  3、B

  4、C

  5、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2

  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第1-3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_________________

  (2)未果,寻病终

  寻: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不久

  2.(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就顺着原路(回去),处处作了记号。

  3.①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安定和*③百姓生活和乐(意思对即可)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3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3)便要还家( )

  (4)不足为外人道也(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请你游说村中人为什么“皆叹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有所终”“幼有所养”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在选文中,哪一句话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类;(2)交错相通;(3)通“邀”,邀请;(4)对;向。

  2.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3.叹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叹惋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叹惋外面的人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3)临溪而渔 渔:

  2.翻译下面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答案:

  1.(1)“全”或 “都” (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3)钓鱼

  2.(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3.世外桃源 与民同乐

  4.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5

  完成后面的问题。(18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1)来此绝境(2)寻病终

  (3)屋舍俨然(4)仿佛若有光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小题3】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A.水陆草木之花B.何陋之有C.花之君子D.能以径寸之木【小题4】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小题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4分)

  答案

  【小题1】(1)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不久(3)整齐的样子(4)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的样子。(4分)

  【小题1】(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就顺着原路(回去),处处作了记号。(每句2分)

  【小题1】B(3分)

  【小题1】答案要点:①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安定和*③百姓生活和乐。 (3分)

  【小题1】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4分)

  解析【小题1】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如:“交通、向、志”等重点词语要理解精准。

  【小题1】明确“之”的四种用法,B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其他均为结构助词,的。

  【小题1】这是文言文中内容理解考点。学生筛选并提取文言文阅读语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础上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读懂读通的目的,能够用自己的话来理解问题。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学生能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方式,分析和概括在某一叙述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主张和看法。能结合文章做具体分析,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4)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优选【5】篇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 1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选贤与能 神情与苏、黄不属 B.外户而不闭 月色入户

  C.具答之 天下之伟观也 D.问今是何世 是日更定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阡陌交通 (2)便要还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故人不独亲其亲。

  (2)林尽水源。

  4.【甲】文中的“世外桃源”,具有【乙】文所描述的“ ”社会的基本特征,如【乙】文提到“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甲】文中的句子“ ”就是这一特征的具体体现。(用原文填空)

  5.【甲】文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常常翻译为“桃花源中男男女女的穿戴都和桃花源外的世人一样”,但有人认为这和前面“遂与外人间隔”有矛盾,请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l.B (B.均为“门”。A.推举;和。C.代词,指代桃花源人所问问题;的。D.表示判断;这)

  2.(1)交错相通 (2)通“邀”,邀请

  3.(1)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

  (2)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4.大同 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

  5.示例一:矛盾。桃花源的人自“先世避秦时乱,不复出焉”“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与世隔绝了几百年,很难想象他们的服饰、装束居然与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一样。示例二:不矛盾。桃花源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作者说这里“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有特别用意,意在表明桃花源存于世间,人们的服饰、耕作方式和外人一样,却有着和睦、安乐的生活,更加突出了桃花源里的世界和外界的天壤之别。(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判断能力,答案不唯一,能自圆其说即可。)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 2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严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核舟记(节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选出下列句中划线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鸡犬相闻 村中闻有此人

  B、屋舍俨然 便舍船,从口入

  C、问今是何世 同行二十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D、捕鱼为业 一一为具言所闻

  2、选出下面划线字跟“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的“悉”意义不同的一项[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选文中“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叹惋”的原因是[ ]

  A、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B、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C、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D、为自己住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4、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1段概括介绍了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了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B、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C、“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是介绍核舟的体积的。

  D、介绍王叔远能用体积很小的原材料表现很广的题材,目的是要说明雕刻家有很高的技艺。

  5、用原文句子回答: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C

  3、B

  4、C

  5、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 3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字词的的含义。(2分 )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

  【小题2】下面划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小题4】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参考答案:【小题1】(1)类(2)全、都(2分)

  【小题1】A

  【小题1】略(2分)

  【小题1】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解析【小题1】文言实虚词的学*和积累是学*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小题1】B、C、D都是古今异义,A古今同义“肥沃的田地”。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翻译句子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能通过增补、替换、调整等手段来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学生能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方式,分析和概括在某一叙述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主张和看法。能结合文章做具体分析,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 4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3)便要还家( )

  (4)不足为外人道也(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请你游说村中人为什么“皆叹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有所终”“幼有所养”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在选文中,哪一句话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类;(2)交错相通;(3)通“邀”,邀请;(4)对;向。

  2.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3.叹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叹惋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叹惋外面的人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 5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3)临溪而渔 渔:

  2.翻译下面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答案:

  1.(1)“全”或 “都” (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3)钓鱼

  2.(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3.世外桃源 与民同乐

  4.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