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合集五篇

首页 / 阅读答案 / |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 1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上述语段选自课文《______》,作者陶渊明是______(朝代)田园大诗人(2)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含义。(有括号的是加点的)(3)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上述语段理解有误的是_______(3)

  A.皆叹惋写出村中人为自己不知道外面的世事变迁而惋惜。

  B.皆出酒食一句充分表明村中人生活富足而又热情好客。

  C.村中人的自述表达了人们厌恶战争、追求和*的美好愿望。

  D.不足为外人道也道出了村中人希望保持宁静生活的心声。

  答案

  【小题1】(2分,每空1分)桃花源记 东晋(晋代)

  【小题1】(3分)其余的人又各自把他请到自己的家里。(复、延、其)

  【小题1】(3分)A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桑竹之属( )

  (2)具答之( )

  (3)乃不知有汉( )

  (4)处处志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话,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在中心思想和文章的结构上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类(2)详细(3)竟然(4)作标记

  2.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3.渔人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从秦至晋这段历史上发生的事。

  4.示例:表明这里与世隔绝,反衬外面世界的动荡与黑暗,表现中心主旨;在结构上总结下文,又照应前文避秦时乱。

  5.示例:沿途所见,洞中所见,村人的招待等。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 3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桑竹之属( )

  (2)具答之( )

  (3)乃不知有汉( )

  (4)处处志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话,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在中心思想和文章的结构上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类(2)详细(3)竟然(4)作标记

  2.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3.渔人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从秦至晋这段历史上发生的事。

  4.示例:表明这里与世隔绝,反衬外面世界的动荡与黑暗,表现中心主旨;在结构上总结下文,又照应前文“避秦时乱”。

  5.示例:沿途所见,洞中所见,村人的招待等。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 4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l~5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字词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悉如外人( )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2.下面划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的.人们________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世外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类

  (2)全,都

  (3)邀请

  2.A

  3.(1)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心满意足)

  (2)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或: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

  4.热情好客 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安宁的生活。

  5.表达了作者对和*(没有战乱)的向往,对*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意对即可)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 5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桃花源记》)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①便要还家 ( )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③诣太守说如此( ) ④寻病终(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⑴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⑵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小题3】.用“/”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余 人 各 复 延 至 其 家。

  【小题4】.下列对选文内容与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A.《桃花源记》写法与郭沫若的《天上街市》的写法一样,以美好的想象反衬现实的黑暗。 B.桃源人“不复出焉”是因为与世隔绝时间太长,他们适应不了外面人的生活*惯。C.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表明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D.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无人问津”。

  【小题5】.从《桃花源记》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团结,相处和谐,生活富足,环境优美。你认为作者的理想境界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是不是完全实现了?请列举现实生活一个例子阐述个人见解。(3分)

  答案

  【小题1】①同“邀” ,邀请 ②详细 ③到 ④随即,不久

  【小题1】⑴桃源人带领妻子儿女以及相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⑵就顺着以前的路,处处都做了记号。

  【小题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小题1】B

  【小题1】示例一:没有完全实现。桃花源中环境优美,而我们今天的社会,大量良田被占用,环境污染严重。我们村附*建立一个药厂,村子里的沟凼全部变成了臭水沟。

  示例二:没有完全实现。《桃花源记》中人们相处和谐。而今天,虽然人们物质生活富足了,但人际关系紧张,人人自危。前不久报上还刊登了一个消息,一个司机扶起马路上倒下的老人,结果被说成这个司机撞到老人,被索赔。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合集五篇扩展阅读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合集五篇(扩展1)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 (菁华5篇)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1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严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核舟记(节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选出下列句中划线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鸡犬相闻 村中闻有此人

  B、屋舍俨然 便舍船,从口入

  C、问今是何世 同行二十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D、捕鱼为业 一一为具言所闻

  2、选出下面划线字跟“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的“悉”意义不同的一项[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选文中“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叹惋”的原因是[ ]

  A、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B、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C、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D、为自己住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4、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1段概括介绍了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了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B、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C、“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是介绍核舟的体积的。

  D、介绍王叔远能用体积很小的原材料表现很广的题材,目的是要说明雕刻家有很高的技艺。

  5、用原文句子回答: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C

  3、B

  4、C

  5、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2

  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第1-3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_________________

  (2)未果,寻病终

  寻: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不久

  2.(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就顺着原路(回去),处处作了记号。

  3.①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安定和*③百姓生活和乐(意思对即可)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3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3)便要还家( )

  (4)不足为外人道也(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请你游说村中人为什么“皆叹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有所终”“幼有所养”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在选文中,哪一句话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类;(2)交错相通;(3)通“邀”,邀请;(4)对;向。

  2.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3.叹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叹惋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叹惋外面的人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3)临溪而渔 渔:

  2.翻译下面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答案:

  1.(1)“全”或 “都” (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3)钓鱼

  2.(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3.世外桃源 与民同乐

  4.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5

  完成后面的问题。(18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1)来此绝境(2)寻病终

  (3)屋舍俨然(4)仿佛若有光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小题3】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A.水陆草木之花B.何陋之有C.花之君子D.能以径寸之木【小题4】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小题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4分)

  答案

  【小题1】(1)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不久(3)整齐的样子(4)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的样子。(4分)

  【小题1】(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就顺着原路(回去),处处作了记号。(每句2分)

  【小题1】B(3分)

  【小题1】答案要点:①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安定和*③百姓生活和乐。 (3分)

  【小题1】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4分)

  解析【小题1】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如:“交通、向、志”等重点词语要理解精准。

  【小题1】明确“之”的四种用法,B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其他均为结构助词,的。

  【小题1】这是文言文中内容理解考点。学生筛选并提取文言文阅读语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础上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读懂读通的目的,能够用自己的话来理解问题。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学生能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方式,分析和概括在某一叙述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主张和看法。能结合文章做具体分析,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合集五篇(扩展2)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优选【5】篇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 1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选贤与能 神情与苏、黄不属 B.外户而不闭 月色入户

  C.具答之 天下之伟观也 D.问今是何世 是日更定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阡陌交通 (2)便要还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故人不独亲其亲。

  (2)林尽水源。

  4.【甲】文中的“世外桃源”,具有【乙】文所描述的“ ”社会的基本特征,如【乙】文提到“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甲】文中的句子“ ”就是这一特征的具体体现。(用原文填空)

  5.【甲】文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常常翻译为“桃花源中男男女女的穿戴都和桃花源外的世人一样”,但有人认为这和前面“遂与外人间隔”有矛盾,请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l.B (B.均为“门”。A.推举;和。C.代词,指代桃花源人所问问题;的。D.表示判断;这)

  2.(1)交错相通 (2)通“邀”,邀请

  3.(1)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

  (2)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4.大同 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

  5.示例一:矛盾。桃花源的人自“先世避秦时乱,不复出焉”“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与世隔绝了几百年,很难想象他们的服饰、装束居然与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一样。示例二:不矛盾。桃花源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作者说这里“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有特别用意,意在表明桃花源存于世间,人们的服饰、耕作方式和外人一样,却有着和睦、安乐的生活,更加突出了桃花源里的世界和外界的天壤之别。(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判断能力,答案不唯一,能自圆其说即可。)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 2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严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核舟记(节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选出下列句中划线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鸡犬相闻 村中闻有此人

  B、屋舍俨然 便舍船,从口入

  C、问今是何世 同行二十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D、捕鱼为业 一一为具言所闻

  2、选出下面划线字跟“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的“悉”意义不同的一项[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选文中“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叹惋”的原因是[ ]

  A、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B、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C、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D、为自己住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4、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1段概括介绍了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了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B、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C、“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是介绍核舟的体积的。

  D、介绍王叔远能用体积很小的原材料表现很广的题材,目的是要说明雕刻家有很高的技艺。

  5、用原文句子回答: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C

  3、B

  4、C

  5、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 3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字词的的含义。(2分 )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

  【小题2】下面划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小题4】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参考答案:【小题1】(1)类(2)全、都(2分)

  【小题1】A

  【小题1】略(2分)

  【小题1】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解析【小题1】文言实虚词的学*和积累是学*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小题1】B、C、D都是古今异义,A古今同义“肥沃的田地”。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翻译句子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能通过增补、替换、调整等手段来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学生能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方式,分析和概括在某一叙述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主张和看法。能结合文章做具体分析,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 4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3)便要还家( )

  (4)不足为外人道也(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请你游说村中人为什么“皆叹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有所终”“幼有所养”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在选文中,哪一句话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类;(2)交错相通;(3)通“邀”,邀请;(4)对;向。

  2.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3.叹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叹惋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叹惋外面的人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 5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3)临溪而渔 渔:

  2.翻译下面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答案:

  1.(1)“全”或 “都” (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3)钓鱼

  2.(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3.世外桃源 与民同乐

  4.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合集五篇(扩展3)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 (菁华3篇)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1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①缘:__________________

  ②俨然: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林尽水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A.比喻

  B.夸张

  C.借代

  D.对比

  5.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沿着;②整齐的样子

  2.①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②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③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3.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

  4.C

  5.活动、穿戴、心情

  6.着重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由此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意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2

  《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6—9题。(18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字词的的含义。(3分)

  ⑴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⑵悉如外人 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

  【小题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5分)

  【小题4】、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4分)

  答案

  【小题1】(3分)(1)类(2)都(3)请、邀请

  【小题1】(1)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3分)(2)率领着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再没有出去过。(3分)

  【小题1】热情好客(2分) 桃源人害怕外人破坏他们与世隔绝和*安宁的生活。(与此大意相*即可)(3分)

  【小题1】(4分)表达了作者对和*(没有战乱)的向往,对*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意合即可。〔“和*”与“*等和谐自足”两点每点各2分)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古汉语词典》对“鲜”字有以下几种解释。请根据语境,选出对“陶后鲜有闻”中“鲜”字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3分)() A.读xiān,活鱼。B.读xiān,新鲜。

  C.读xiǎn,少。D.读xiān,鲜艳。

  小题2:、选出划线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3分) A.林尽水源欲穷其林B.不足为外人道也此中人语云

  C.悉如外人咸来问讯D.莲之爱渔人甚异之

  小题3:、对课文《桃花源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段选文通过表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B.作者用“遂迷”“未果”暗示了桃花源是虚构的,不存在的。

  C.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盛情款待,表明桃花源是个和*富足的社会。

  D.当时的社会没有阶级压迫,阶级剥削,就如桃花源一样。

  小题4:、把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⑵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1)(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2)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合集五篇(扩展4)

——《桃花源记》阅读练*及答案 (菁华3篇)

《桃花源记》阅读练*及答案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闻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既遣人隧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在括号里给下面句中加粗字注音,并将它的意思写在横线上。

  ①便要还家( )____________

  ②诣太守,说如此( )____________

  2、下列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指代的是渔人发现桃花源这件事。

  B、选文前两段写了渔人的行踪: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yāo 邀请 ②yì 拜见

  2、C

  3、①(祖先)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②(渔人)救沿着旧路(回去),处处做了标记。(意对即可)

  4、桃源人与世隔绝久远,对陌生人到来感到很惊异。(意思正确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练*及答案2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阡陌交通( )

  (2)欣然规往( )

  2.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D.设酒杀鸡作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

  发现桃花源→__________→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__________。

  5.“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交错相通(2)计划

  2.B

  3.(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或: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4.进入桃花源复寻(迷失)桃花源。

  5.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点“对和*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练*及答案3

  (一)阅读下文,完成6—8题。(8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6.解释文中加点词。(3分)

  (1)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________

  (2)欲穷其林 穷:________

  (3)鸡犬相闻 闻:________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8.梳理选文中武陵人的行踪,完成下面的图表。(每空不超过4个字)(2分)

  缘溪行---->( ) ---->至山前---->( )游桃花源

  答案:

  6.(1)作为 (2)尽 (3)听见

  7.中间没有其他树木,芳草新鲜美好,落花繁多。

  8.逢桃林 入洞口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合集五篇(扩展5)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50句菁华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字的意思

2、D

3、说明他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理想的地方,各个阶层的人都非常向往。(或说明他笔下的理想之境有着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

4、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5、C

6、文中总写渔人感受的一个成语是:

7、文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是

8、本文的作者是 ,东晋时人。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0、请你概括第二个语段的主要内容。

11、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3、文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一句读过后,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14、请写出三句含有“桃花”的古诗词。

15、B 11.D 12.C

16、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7、怕外人扰乱他们宁静和*的生活。

18、内容理解。(4分)

19、①写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社会风尚(或写桃花源中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②写村人自叙秦时避难来此经过(或写桃花源中对战乱的厌恶和对没有压迫剥削的社会理想的追求)。

20、下列句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2、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渔人回来时顺着原路处处作了标记,生怕以后再来时找不到,可谓小心极了!回到武陵,还向一郡之长太守做了报告,可谓慎重极了!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总之,作者不厌其烦地写这些,都是为了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

23、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以此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2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25、(1)敞亮(2)整齐有序的样子(3)标明(4)罢了

26、示例: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印入眼帘。(情境要合理,描述要生动,否则应酌情扣分。)

27、通过第②段的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绘和第③段的对桃花源淳朴民风的描写表现出来。

28、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29、(1)这个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述说,他们听了都很惊叹。

3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2分)

31、B(2分)

32、下列选项错误的一项是()。(3分)

33、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3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36、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37、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8、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39、土地*旷,屋舍俨然。

4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4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42、出自本文的有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写出来并解释。

43、妻子:妻子小孩。

44、志:作标记。

45、土地*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46、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47、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8、陶渊明(1分)

49、围绕“见到渔人大吃一惊;自从秦朝就隐居在此;不知外机朝代更竹;对渔人所描述的外界情况感叹、惋惜”回答出两点即可。(共2分,每点1分,用原文语句回答亦可)

50、围绕“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安定和*的社会环境;优美富饶的自然环境;幸福快乐的人民生活;淳朴的社会风尚;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回答出三点即可。 (共3分,每点1分)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合集五篇(扩展6)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 (菁华6篇)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1

  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文中总写渔人感受的一个成语是:

  4、“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5、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6、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有

  7、“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8、“村人”“不知不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9、文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是

  10、文中描写桃花源景物的句子是

  11、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12、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

  ___________ __”。(用原文语句作答)

  13、、文中与苏轼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14、、成语“无人问津”化自文中“ ”一句。

  15、、文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16、桃花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暗示了这一点?

  17、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没有“王税”的理想社会,这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

  18、语段从哪两个角度描写桃花源?

  19、请你概括第二个语段的主要内容。

  20、文中划曲线的句子表现出桃花源人什么样的特点?

  21、桃花源中的人们听了武陵渔人的见闻后,为什么“皆叹惋”呢?

  22、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23、 第3段文字主要写哪两方面内容?

  24、“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请用简短的话回答。

  25、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卟为外人道”?请谈谈你的理解。

  26、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该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谈谈你的意见。

  27、古往今来,人们对渔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于无意有不同理解:王维曾写道:“渔舟逐水爱山春,*桃花夹古津”,似为无意;而谢得枋却说:“飞花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又觉有心。你认为作者的本意是什么?请说说理由。

  28、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

  29、本段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30、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

  31、文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一句读过后,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32、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为什么?

  33、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理想境界?联系作者的生*简要分析。

  34、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

  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35、桃花源中人曾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可渔人外出后竟“诣太守”,谈谈你对渔人做法的评价。

  36、陶渊明在此文中不是寄托了社会理想吗?请问我们今天应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37、请写出三句含有“桃花”的古诗词。

  38、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

  39、第二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参考答案:

  1、甚异之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豁然开朗

  4、不想被外面的战乱破坏了他们的和*宁静的生活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6、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7、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8、与外人间隔

  9、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0、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2、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1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后遂无问津者 15、豁然开朗

  16、(1)与外人间隔(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7、世外桃源18、从自然环境、人物活动这两个角度来描写桃花源的景象。

  19、通过渔人所见,着力表现桃花源中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们和*安乐的景象。20、表现出桃花源中人们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21、桃花源中的人们本是“避秦时乱”而来,为外界动乱黑暗的世界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22、不足为外人道也(2分) 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宁静 ②百姓能安居乐业 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23、①写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社会风尚(或写桃花源中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②写村人自叙秦时避难来此经过(或写桃花源中对战乱的厌恶和对没有压迫剥削的社会理想的追求)。

  24、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求自由生活25、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中安宁和*幸福的生活。26、桃花源中的社会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7、既表现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又透露出他对这种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28、村中人见到渔人,先是“大惊”,然后听了渔人的回答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招待。这些描写说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29、此语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幸福的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笔。

  30、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渔人回来时顺着原路处处作了标记,生怕以后再来时找不到,可谓小心极了!回到武陵,还向一郡之长太守做了报告,可谓慎重极了!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总之,作者不厌其烦地写这些,都是为了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

  31、人的一生都可能经历坎坷与不顺,都可能经历苦难与艰辛,而只有经历这些之后,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32、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33、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以此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34、暗示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 产物35、为人不讲信用

  36、《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理想社会的愿望37、如(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2)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分;(4)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38、这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39、第二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一是环境———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二是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社会:和*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极强的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2

  桃花源记(选段)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画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便要还家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屋舍俨然

  ④咸来问讯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参考答案:

  1. ①通“邀”,邀请 ②与世隔绝的地方 ③整齐的样子 ④都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意思对即可)

  3.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源中生活安宁/没有战乱/能安居乐业。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朝代)著名诗人___,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___、___。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

  ③甚异之( )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是如此美好,那么你理想中的社会王国是什么样的?结合社会现实谈谈你的设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东晋 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 《归园田居》

  2、(1)鲜艳美丽(2)整齐的样子(3)对……。感到奇怪(4)不值得,不必

  3、(1)土地*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2)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

  4、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

  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5、“略”。符合社会现实言之有理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

  D.处处志之志:记住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忘路之远*B.见渔人,乃大惊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其如土石何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志:做标记

  小题1:都解释为“于是”“就”;A项前句“之”不译,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前句“为”解释为“向”,后句“为”解释为“为了”;D项前句“其”解释为“他”,后句“其”不译,加强反问语气

  小题1: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带给人们的战争灾难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5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字 ,他是 (朝代) 。本文出现的成语有 、 (写出其中两个)。(6分)

  【小题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字词的的含义。(4分 )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4)乃不知有汉

  【小题3】下面划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小题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2分)

  【小题6】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答案

  【小题1】陶渊明 元亮 晋(东晋) 大诗人(文学家) 世外桃源 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 无2问津 鸡犬相闻(任选两个)

  【小题2】(1)类(2)全、都(3)请、邀请(4)竟然、居然

  【小题3】A

  【小题4】略

  【小题5】热情好客 不想让外人打扰(不想让外人知道这个地方)

  【小题6】略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基本常识的把握。

  点评:文学常识,顾名思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常识,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惯。本题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作家、年代等。*时学*的过程中,对文学作品的作者、体裁、主人公等可以进行分类,以防混淆。对著名篇章的内容熟读并熟记。

  【小题2】试题分析:属,一词多义,类。悉,一词多义,全,都。延,古今异义词,故古义:请,邀请。无论,古今异义词,古义:竟然,居然。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本题涉及的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

  【小题3】试题分析:A.仿佛古今同义,都是好像的意思。B.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枢纽。C.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无路可走的境地。D.无论,古义:不用说,更不必说;今义:不管。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了词语的特殊用法:古今异义词。

  【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1)时,要注意把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并(都)、怡然自乐(高兴而满足)这些字词翻译准确。翻译(2)时,要注意把为(想向,对)、 具(详细)、闻(知道)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5】试题分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这些都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因为听闻渔人讲了外面的世界后,他们不愿意外人来打扰他们的生活,所以,渔人临走前特意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评价和人物心理的揣摩。

  点评:做人物形象分析类题目时,要结合人物具体的言行来分析其精神品质。*时在阅读文章时,要善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根据文章的情节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从文章的情节,接着是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神态。要将人物的心理整合到文章中去等角度去揣摩。联系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和文中叙述的事件,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桃花源的人款待渔人,说明他们热情好客。因为听闻外面的世界很乱,他们不远这里的宁静和*生活被外界多干扰,所以,有嘱咐渔人不要把这里的一切告诉别人。

  【小题6】试题分析: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

  点评:怎样才能切准情感把握的脉搏,深入地领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1)联系作品主旨,把握情感态度。在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往往可以借助或联系主旨来理解。

  (2)结合关键语句,确定情感态度。作品中的关键性语句,常常出现在文首或文尾,或抒情,或议论,或含有深刻含义。这些语句,往往表明或暗示作品的主旨,从而也显示出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3)根据人物语言,分析情感态度。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切不可忽视对文中人物语言的体味,要有结合语言看作者情感的意识,巧妙地将溶入其中的情感态度捕捉到。

  (4)抓住景物特征,体会情感态度。景物描写,往往为了表现与之相同相似、相关或相对、相反的情感。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时,要善于根据文中的景物描写,由景及人,由表及里;赏其美景,知其深情;观其外表,知其内涵。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6

  读文答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停数日,辞去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D.①设酒杀鸡作食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他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3.答案示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合集五篇(扩展7)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菁华5篇)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

  一、见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D.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

  二、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2)悉如外人( )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三、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 (10分)

  (甲)晋太元中…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

  ⑶颖脱不羁 (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3.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文:

  四、读下面文言文(17分)晋太元中…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3.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

  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五、(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

  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 什么样的愿望?

  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六、阅读文言文(13分)〔甲〕见渔人…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要还家 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3)诚不可缺 诚: (4)卒亡天下 卒: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中获得的启示(3分)

  〔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负者歌于途…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3)临溪而渔 渔: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八、(甲)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中…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③便扶向路( ) ④寻病终( )

  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

  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十、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孟子》)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E..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2.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2分)

  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

  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3.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分)

  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十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13分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括号处填入短语(2分)

  发现桃花源——( )——( )

  2.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分)

  ⑴悉如外人( )⑵便要还家(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十二、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屋舍俨然: (2)鸡犬相闻: (3)咸来问讯: (4)皆叹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问今是何世 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①不复出焉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①设酒杀鸡作食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不足为外人道也

  4.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十三、晋太原中…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5.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十五、文言文阅读(15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于虎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

  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2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小题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

  【小题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要还家 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3)诚不可缺 诚: (4)卒亡天下 卒:

  【小题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小题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中获得的启示。(3分)

  答案

  【小题1】与“避秦时乱”和 “尽心竭力”同意即可。

  【小题2】(1)同“邀”,邀请 (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确实 (4)终于

  【小题3】(1)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

  【小题4】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例:略

  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例:略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3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含义。

  ①咸来问讯_________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

  ③此中人语云_________________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桃源中人为什么来到桃花源?(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请用简短文字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都。

  ②不必说;更不要说。

  ③告诉。

  ④不值得。

  2、①(村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②便带著妻子跟乡人,来到这个与世俗隔绝的地方。

  3、 因为桃花源中人并未见到过外人。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怕外人扰乱他们宁静和*的生活。

  6、“略”。提示:只要答出自己的见解,能自圆其说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4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一、词语解释。

  1、缘溪行,忘路之远*。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甚异之。

  4、豁然开朗。

  5、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问所从来,具答之。

  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处处志之。

  11、闻之,欣然规往。

  12、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二、翻译句子。

  1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4、土地*旷,屋舍俨然。

  15、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7、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18.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0、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23、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4、后遂无问津者。

  三、选择:

  25.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既出,得其船皆出酒食

  B.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C.复前行不复出焉

  D.便舍船屋舍俨然

  四、回答下列问题:

  2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27、表现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是:

  28、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29、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目的是什么?

  30、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皆叹惋”的内容又是什么?

  31、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那些人生启示?

  32、渔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33、出自本文的有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写出来并解释。

  34、假如当时的渔人是一名导游,请你代他拟写一段桃花源的导游词?

  答案:

  1、缘:沿着。

  2、落英:落花。

  3、异:诧异。

  4、豁然:开阔的样子。

  5、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6、交通:交错相通。

  7、怡然:喜悦的样子。

  8、具:详尽。

  9、妻子:妻子小孩。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10、志:作标记。

  11、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

  12、寻:不久。

  津:渡口。

  13、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14、土地*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15、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16、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17、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18、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19、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0、(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21、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22、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23、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24、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25、C

  2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馀人各复廷至其家,皆出酒食。

  27、诣太守,说如此。

  28、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9、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和*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不满当时现实,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河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30、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皆叹惋”的内容是①世界变化大。

  ②时间过得快。

  ③外面得世界战争频繁,依然黑暗腐朽。

  ④庆幸自己得社会和*安定。

  31、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

  32、渔人是一个背信弃义、不守承诺的人。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的淳朴好客形成鲜明对比,加深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

  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33、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

  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明亮,也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落英缤纷: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34、略。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5

  较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和《大道之行也》,回答问题。(15分)

  【甲】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1)阡陌交通( )(2)便要还家。 ( )

  (3)选贤与能( ) (4)盗窃乱贼而不作( )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芳草鲜美鲜为人知B.便舍船 屋舍俨然C.复前行不复出焉D.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小题3】.、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小题4】.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之后,源中人“皆叹惋”,你认为他们因何而“感叹惋惜”?(2分)

  (2)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和“大道之行也”描绘得“大同”社会有何异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3分)

  同:

  异:

  答案:

  【小题1】(1)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2)便要还家。( 同 邀 邀请 )

  (3)选贤与能( 同 举 推举 )(4)盗窃乱贼而不做(兴起)

  【小题1】C

  【小题1】(1)(桃花源中的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时代,竟然不指导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2)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小题1】(1)桃花源中的人为桃花源外世道的变迁、百姓生活的苦难以及战乱不断的世道而叹惋。

  (2)同: 物质上富有 精神上文明、和谐 ,如关爱子女,孝顺老人,勤劳耕作,和*相处等。

  异:用自己的话 或 引用原文皆可。

  示例:

  世外桃源:土地*旷……怡然自乐。 或 环境优美,风尚纯朴,热情好客,精神富足,和谐相处。

  大道之行: 老有所终……己。 或: 人人都得到关爱, 人人安居乐业,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合集五篇(扩展8)

——桃花源记翻译优选【五】份

  桃花源记翻译 1

  桃花源记

  陶渊明(魏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白话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赏析:

  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也映带出来。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由景及人,描述桃源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陶渊明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徜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它所暗示于世人的是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着某种微妙的内在联系。这虚渺灵奥之区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世人是难以揭晓的。它的开而复闭,渔人的得而复失,是陶渊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谜,惹得诗人说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诗》中透露了一点消息,说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复还幽蔽,乃是因为淳薄既异源!原来桃源民风淳厚,人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苏轼《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即使像刘子骥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之处:在那里生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宁静、,都是通过自己的取得的。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桃花源记翻译 2

  我乃一介莽夫,以捕鱼为生。这几年战火连连,皇帝老儿只顾玩乐,不问朝政,搜刮民脂。我现在家徒四壁,难以供给老妻和小儿,是在郁闷。

  今天,我照往常一样道河边打渔,真希望天公作美,能赏我几网。前两天我已收了几回空网了,隔壁柴夫大傻人家天天都能被一捆柴回家,为什么山认樵夫给树,而水认渔夫不给鱼呢?我就这样发着呆,蓦然一惊,发现周围景色全变了样,满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桃花林,竟没有别的一棵树,小草清新嫩绿,花儿鲜艳美丽,桃花漫天飘舞,一层层淡淡的云烟缭绕在四周,一股清香在四周氤氲开来。我十分诧异,这个年头兵荒马乱的,怎么会有如此美丽的地方呢?我想弄清个究竟,看看桃林后到底是什么?

  于是我继续摇桨前行,桃林在河水的源头就尽了。前面有一座小山,山前有个洞,仿佛还透出了星星亮光。莫非这是那个贼窝的藏宝点?我心里有点欣喜,便将船锁好,进入了山洞,开始洞口很窄,我只得侧身通过,又走了几十步,山洞豁然开阔敞亮了起来,我将头探出洞外,马上不敢相信地使劲揉了揉眼睛,用口将臂膀狠狠地咬了一口,留下了红红的牙印。我痴痴地看着,莫非这是人间仙境?别有洞天啊!这儿土地肥沃,庄稼整整齐齐一块一块,一座座房舍一排一排,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高大的桑树和竹子充斥着我的眼睛。田间小路纵横交错似乎织成了一张网罗幸福的大网,站在其间稀稀疏疏还能听见鸡鸣犬吠。壮年男子扛着锄头在田间劳作,年轻的少妇当门织布,他们的穿着与我们外面的一模一样。老人们在葡萄藤下躺在舒适宽大的躺椅里沐浴阳光,享受天伦之乐,一些蓬头稚子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在捉迷藏,钓鱼。我从他们的脸上看见了一种与我阔别已久的东西——笑容。

  桃花源记翻译 3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敷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0.本文作者是东晋诗人____(人名)。(1分)

  1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屋舍俨然____(2)便扶路____

  12.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描绘的桃林美景有何作用?(2分)

  答:

  13.在文章第三自然段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桃源人与世隔绝的时间很久?(2分)

  答:

  14.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千百年来让无数人心驰神往,为什么它具有这样永恒的魅力?(3分)

  参考答案

  10.陶渊明(1分)

  (1)整齐的样子(2)沿、顺着(共2分,每小题1分)

  12.围绕“渲染神秘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桃源美好作铺塾”回答出两点即可。(共2分,毎点1分)

  13.围绕“见到渔人大吃一惊;自从秦朝就隐居在此;不知外机朝代更竹;对渔人所描述的外界情况感叹、惋惜”回答出两点即可。(共2分,每点1分,用原文语句回答亦可)

  14.围绕“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安定和*的社会环境;优美富饶的自然环境;幸福快乐的人民生活;淳朴的社会风尚;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回答出三点即可。 (共3分,每点1分)

  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桃花源记翻译 4

  从那极狭窄的洞口进入,我小心翼翼又忐忑不安地向前走了十几步。洞口渗出的微光愈来愈亮,我的心情也越来越兴奋。终于,我踏入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外天地

  *坦宽敞的黄土地上伫立着一幢幢青瓦红砖的**房,低矮的小篱笆围着鸡圈,黑色的土狗正安详的蹲坐在房门口。一个小石桌旁正围绕而坐着三五个老人,他们都面带微笑的对着桌上的象棋指指点点,言语谈笑间透出一种安详和乐的氛围。交错相通的田间小路里镶嵌着一块块嫩青的稻田,清晨刚吮吸过露珠的稻苗更衬托得愈发青翠欲滴。微凉的风吹过,新鲜的泥土味儿夹杂着草香让我神清气爽。顺着其中一条石子路来到后院,坚韧挺拔的翠竹映入眼帘。像一片绿色的海洋,让我的身心都畅游于一片清新之中。一串清脆爽朗的笑声把我的思绪唤回,原来是几个伶俐活泼的小孩子挥舞着双手想要捉住蝴蝶呢!看着他们那不谙世事,明朗灵动的笑脸,我不由也跟上了他们的脚步。不知闲逛了多久,竟来到一片池塘。池塘边的洗衣女一边捶打着衣裳,一边吟着娓娓动听的歌谣。池中的鱼儿似乎被这梆梆梆的敲打声吓到了,一转身就刺溜的钻入池底。原本浮在水上层的橘红色靓丽身影一眨眼就不见了踪影,只留下一圈圈向外漾去的涟漪刚给稻苗除完草的农民们才满脸汗水的走回家,遇到了自己的邻居还互相寒暄几句,和乐得好像一家人。

  好一派怡然自乐,和谐安详的世外桃源啊!

  桃花源记翻译 5

  有一个猎人,朝天开枪后,子弹再没有回来,求他的速度。这个问题乍看无厘头,居然是1946年上海交大的物理考试题。正值高校考试季,*日上海交大研究生会微博发布的一组三四十年代学校考试题的史料走红网络。那时的考试杀伤力几何?许多现已功成名就的学术大牛回忆起当年在交大的考试,仍觉心有余悸。

  钱学森漏写下标痛失满分

  1929年7月,18岁的钱学森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经过一、二年级的调整,从三年级开始,钱学森每学期*均分数都超过90分。

  在交大档案馆内保存着一份钱学森在1933年的水力学考试试卷。这次考试由金悫老师出题并主持,金悫在批阅考卷时发现钱学森的试卷卷面整洁,解题一气呵成,除了一道答题中Ns漏写了一个s,6道题答得全部正确。当时老师出考题时,总有一两道难度很大的题目,几乎没有学生能全部答对,而钱学森总能以他非凡的智慧和刻苦学*打下的扎实基础,使难题迎刃而解,这令金悫颇为惊奇。但由于交大师生一直把要求严作为共同遵循的学风,因此,这份漏掉一个下标s的试卷得了96分。

  考英语要翻译《桃花源记》

  校史研究室内保留着的两本三四十年代的《交通大学历年入学试题解答》可以算是当年考交大的秘笈。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戴逸曾特别提到当年交大入学考试之难,教学管理之严。他说他考交大的考题,国文的作文题目是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没有标点符号,如果没有一点古文基础,根本无从下手。英文考题是翻译陶渊明的《桃花源记》。1939届校友傅景常对当年的入学考试依然记忆犹新:考题量多,而且难度大,学生一出考场,莫不叹气完了!完了!

  据校史研究人员欧七斤介绍,以1936年为例,当年投考交大的人数达1778人,录取181人。到了1947年,投考人数则达到7083人,正式录取387人,备取73人,而当年的热门专业当属电机工程,招录36人,吸引1083人投考。

  全班一半人得零分

  当然,通过千军万马杀进交大并非万事大吉,交大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考试不断。1946届校友章燕翼回忆,刚入校一个月,便开始物理考试,就考两道题:有一个猎人,朝天开枪后,子弹再没有回来,求他的速度;一副扑克牌,放在台子上往前推,问最大的长度是多少。章燕翼说,当时把题目看懂,40分钟就差不多过去了。结果考下来我得了零分,头一次就吃了个下马威。那次全班大概有一半人是零分,大家一下子吓坏了。

  蛟龙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芑南谈起当年的口试,则用了闻之色变这个词。口试十分考验学生功力,学生一边答题,老师一边发问,问到什么也答不出来为止。如果学生没搞懂,牵强附会地答,马上露出马脚。

  不过,面对如此过高的要求,学生却乐于接受,口服心服。对批红色分数过多的教师,则敬畏备至。认为必是学识渊博,深不可测。教师也要求学生全面复*,消化巩固,而不是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去应付考试。而那些年的神题让不少网友大呼肯定通不过的同时,也收获了大量点赞,有网友称,这样的考试体现了交大起点高、要求严、重实践。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