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阅读练*及答案(精选5篇)

首页 / 文库 / |

  《桃花源记》阅读练*及答案 1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严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核舟记(节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选出下列句中划线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鸡犬相闻 村中闻有此人

  B、屋舍俨然 便舍船,从口入

  C、问今是何世 同行二十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D、捕鱼为业 一一为具言所闻

  2、选出下面划线字跟“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的“悉”意义不同的一项[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选文中“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叹惋”的原因是[ ]

  A、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B、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C、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D、为自己住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4、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1段概括介绍了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了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B、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C、“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是介绍核舟的体积的。

  D、介绍王叔远能用体积很小的原材料表现很广的题材,目的是要说明雕刻家有很高的技艺。

  5、用原文句子回答: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C

  3、B

  4、C

  5、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桃花源记》阅读练*及答案 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闻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既遣人隧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在括号里给下面句中加粗字注音,并将它的意思写在横线上。

  ①便要还家( )____________

  ②诣太守,说如此( )____________

  2、下列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指代的是渔人发现桃花源这件事。

  B、选文前两段写了渔人的行踪: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yāo 邀请 ②yì 拜见

  2、C

  3、①(祖先)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②(渔人)救沿着旧路(回去),处处做了标记。(意对即可)

  4、桃源人与世隔绝久远,对陌生人到来感到很惊异。(意思正确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练*及答案 3

  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文中总写渔人感受的一个成语是:

  4、“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5、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6、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有

  7、“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8、“村人”“不知不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9、文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是

  10、文中描写桃花源景物的句子是

  11、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12、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

  ___________ __”。(用原文语句作答)

  13、、文中与苏轼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14、、成语“无人问津”化自文中“ ”一句。

  15、、文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16、桃花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暗示了这一点?

  17、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没有“王税”的理想社会,这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

  18、语段从哪两个角度描写桃花源?

  19、请你概括第二个语段的主要内容。

  20、文中划曲线的句子表现出桃花源人什么样的特点?

  21、桃花源中的人们听了武陵渔人的见闻后,为什么“皆叹惋”呢?

  22、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23、 第3段文字主要写哪两方面内容?

  24、“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请用简短的话回答。

  25、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卟为外人道”?请谈谈你的理解。

  26、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该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谈谈你的意见。

  27、古往今来,人们对渔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于无意有不同理解:王维曾写道:“渔舟逐水爱山春,**桃花夹古津”,似为无意;而谢得枋却说:“飞花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又觉有心。你认为作者的本意是什么?请说说理由。

  28、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

  29、本段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30、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

  31、文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一句读过后,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32、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为什么?

  33、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理想境界?联系作者的生*简要分析。

  34、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

  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35、桃花源中人曾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可渔人外出后竟“诣太守”,谈谈你对渔人做法的评价。

  36、陶渊明在此文中不是寄托了社会理想吗?请问我们今天应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37、请写出三句含有“桃花”的古诗词。

  38、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

  39、第二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参考答案:

  1、甚异之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豁然开朗

  4、不想被外面的战乱破坏了他们的和*宁静的生活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6、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7、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8、与外人间隔

  9、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0、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2、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1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后遂无问津者 15、豁然开朗

  16、(1)与外人间隔(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7、世外桃源18、从自然环境、人物活动这两个角度来描写桃花源的景象。

  19、通过渔人所见,着力表现桃花源中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们和*安乐的景象。20、表现出桃花源中人们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21、桃花源中的人们本是“避秦时乱”而来,为外界动乱黑暗的世界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22、不足为外人道也(2分) 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宁静 ②百姓能安居乐业 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23、①写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社会风尚(或写桃花源中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②写村人自叙秦时避难来此经过(或写桃花源中对战乱的厌恶和对没有压迫剥削的社会理想的追求)。

  24、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求自由生活25、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中安宁和*幸福的生活。26、桃花源中的社会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7、既表现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又透露出他对这种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28、村中人见到渔人,先是“大惊”,然后听了渔人的回答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招待。这些描写说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29、此语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幸福的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笔。

  30、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渔人回来时顺着原路处处作了标记,生怕以后再来时找不到,可谓小心极了!回到武陵,还向一郡之长太守做了报告,可谓慎重极了!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总之,作者不厌其烦地写这些,都是为了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

  31、人的一生都可能经历坎坷与不顺,都可能经历苦难与艰辛,而只有经历这些之后,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32、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33、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以此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34、暗示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 产物35、为人不讲信用

  36、《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理想社会的愿望37、如(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2)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分;(4)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38、这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39、第二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一是环境———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二是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社会:和*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极强的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桃花源记》阅读练*及答案 4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本文的作者是(人名),(朝代)诗人。(2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桑竹之属( ) ②阡陌交通()

  ③便要还家() ④欣然规往( )

  11.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翻译句子。(6分)

  ⑴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⑵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3.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3分)

  发现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 → 。

  14.“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参考答案:

  9、陶渊明 东晋

  10、代词,这 交错相通 通“邀”,邀请 计划

  11、B

  12、其他的人又纷纷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做客,并拿出酒菜款待他

  已经出来,找到了般,便按着来时的路回去,并且处处都作上记号

  13、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作客桃花源--辞别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14、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点“对和*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7、导语:人民***百万大军,从1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的渡江区域。

  《桃花源记》阅读练*及答案 5

  桃花源记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泰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乃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在文中横线上补写原句。

  2.解释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童思。

  ①阡陌交通( )

  ②便要还家( )

  3.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原文语句作答。

  ①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交通:交错相通。要:通“邀”邀请。

  3.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4.①忽逢桃花林,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②避泰时乱

  5.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


《桃花源记》阅读练*及答案(精选5篇)扩展阅读


《桃花源记》阅读练*及答案(精选5篇)(扩展1)

——《桃花源记》阅读练*及答案 (菁华3篇)

《桃花源记》阅读练*及答案1

  (一)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1.解词

  (1)屋舍俨然 (2)阡陌交通

  (3)或请重法以禁之 (4)自是数年之后

  2.下列各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问所从来,具答之 B民之所以为盗者

  C上哂之曰 D或请重法以禁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4.桃花源是个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段里的话来说,起码是因为那里没有 和 。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其目的是什么?

  【二】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描写了自己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选文中同样能表现桃花源中人这种生活的句子是: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中华文学史上留下了许许多多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样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明清时代的四大古典名著更是不朽的丰碑请你写出其中的一部作品和作者的名字。

  作品《 》作者

  4. 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5.“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6.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附答案】

  (一)1. (3)有的人(4)这或此2.B 3. (2)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4. 赋繁役重,官吏贪求。表达了作者对和*、*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二】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这里)土地*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3.例如:《红楼梦》曹雪芹4.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5.“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6.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桃花源记》阅读练*及答案2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阡陌交通( )

  (2)欣然规往( )

  2.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D.设酒杀鸡作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

  发现桃花源→__________→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__________。

  5.“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交错相通(2)计划

  2.B

  3.(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或: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4.进入桃花源复寻(迷失)桃花源。

  5.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点“对和*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练*及答案3

  (一)阅读下文,完成6—8题。(8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6.解释文中加点词。(3分)

  (1)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________

  (2)欲穷其林 穷:________

  (3)鸡犬相闻 闻:________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8.梳理选文中武陵人的行踪,完成下面的图表。(每空不超过4个字)(2分)

  缘溪行---->( ) ---->至山前---->( )游桃花源

  答案:

  6.(1)作为 (2)尽 (3)听见

  7.中间没有其他树木,芳草新鲜美好,落花繁多。

  8.逢桃林 入洞口


《桃花源记》阅读练*及答案(精选5篇)(扩展2)

——《桃花源记》阅读练*及答案 (菁华3篇)

《桃花源记》阅读练*及答案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闻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既遣人隧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在括号里给下面句中加粗字注音,并将它的意思写在横线上。

  ①便要还家( )____________

  ②诣太守,说如此( )____________

  2、下列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指代的是渔人发现桃花源这件事。

  B、选文前两段写了渔人的行踪: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yāo 邀请 ②yì 拜见

  2、C

  3、①(祖先)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②(渔人)救沿着旧路(回去),处处做了标记。(意对即可)

  4、桃源人与世隔绝久远,对陌生人到来感到很惊异。(意思正确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练*及答案2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阡陌交通( )

  (2)欣然规往( )

  2.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D.设酒杀鸡作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

  发现桃花源→__________→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__________。

  5.“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交错相通(2)计划

  2.B

  3.(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或: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4.进入桃花源复寻(迷失)桃花源。

  5.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点“对和*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练*及答案3

  (一)阅读下文,完成6—8题。(8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6.解释文中加点词。(3分)

  (1)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________

  (2)欲穷其林 穷:________

  (3)鸡犬相闻 闻:________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8.梳理选文中武陵人的行踪,完成下面的图表。(每空不超过4个字)(2分)

  缘溪行---->( ) ---->至山前---->( )游桃花源

  答案:

  6.(1)作为 (2)尽 (3)听见

  7.中间没有其他树木,芳草新鲜美好,落花繁多。

  8.逢桃林 入洞口


《桃花源记》阅读练*及答案(精选5篇)(扩展3)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 (菁华6篇)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1

  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文中总写渔人感受的一个成语是:

  4、“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5、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6、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有

  7、“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8、“村人”“不知不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9、文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是

  10、文中描写桃花源景物的句子是

  11、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12、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

  ___________ __”。(用原文语句作答)

  13、、文中与苏轼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14、、成语“无人问津”化自文中“ ”一句。

  15、、文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16、桃花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暗示了这一点?

  17、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没有“王税”的理想社会,这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

  18、语段从哪两个角度描写桃花源?

  19、请你概括第二个语段的主要内容。

  20、文中划曲线的句子表现出桃花源人什么样的特点?

  21、桃花源中的人们听了武陵渔人的见闻后,为什么“皆叹惋”呢?

  22、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23、 第3段文字主要写哪两方面内容?

  24、“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请用简短的话回答。

  25、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卟为外人道”?请谈谈你的理解。

  26、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该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谈谈你的意见。

  27、古往今来,人们对渔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于无意有不同理解:王维曾写道:“渔舟逐水爱山春,*桃花夹古津”,似为无意;而谢得枋却说:“飞花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又觉有心。你认为作者的本意是什么?请说说理由。

  28、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

  29、本段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30、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

  31、文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一句读过后,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32、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为什么?

  33、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理想境界?联系作者的生*简要分析。

  34、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

  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35、桃花源中人曾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可渔人外出后竟“诣太守”,谈谈你对渔人做法的评价。

  36、陶渊明在此文中不是寄托了社会理想吗?请问我们今天应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37、请写出三句含有“桃花”的古诗词。

  38、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

  39、第二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参考答案:

  1、甚异之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豁然开朗

  4、不想被外面的战乱破坏了他们的和*宁静的生活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6、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7、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8、与外人间隔

  9、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0、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2、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1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后遂无问津者 15、豁然开朗

  16、(1)与外人间隔(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7、世外桃源18、从自然环境、人物活动这两个角度来描写桃花源的景象。

  19、通过渔人所见,着力表现桃花源中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们和*安乐的景象。20、表现出桃花源中人们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21、桃花源中的人们本是“避秦时乱”而来,为外界动乱黑暗的世界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22、不足为外人道也(2分) 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宁静 ②百姓能安居乐业 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23、①写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社会风尚(或写桃花源中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②写村人自叙秦时避难来此经过(或写桃花源中对战乱的厌恶和对没有压迫剥削的社会理想的追求)。

  24、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求自由生活25、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中安宁和*幸福的生活。26、桃花源中的社会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7、既表现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又透露出他对这种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28、村中人见到渔人,先是“大惊”,然后听了渔人的回答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招待。这些描写说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29、此语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幸福的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笔。

  30、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渔人回来时顺着原路处处作了标记,生怕以后再来时找不到,可谓小心极了!回到武陵,还向一郡之长太守做了报告,可谓慎重极了!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总之,作者不厌其烦地写这些,都是为了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

  31、人的一生都可能经历坎坷与不顺,都可能经历苦难与艰辛,而只有经历这些之后,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32、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33、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以此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34、暗示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 产物35、为人不讲信用

  36、《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理想社会的愿望37、如(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2)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分;(4)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38、这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39、第二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一是环境———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二是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社会:和*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极强的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2

  桃花源记(选段)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画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便要还家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屋舍俨然

  ④咸来问讯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参考答案:

  1. ①通“邀”,邀请 ②与世隔绝的地方 ③整齐的样子 ④都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意思对即可)

  3.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源中生活安宁/没有战乱/能安居乐业。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朝代)著名诗人___,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___、___。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

  ③甚异之( )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是如此美好,那么你理想中的社会王国是什么样的?结合社会现实谈谈你的设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东晋 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 《归园田居》

  2、(1)鲜艳美丽(2)整齐的样子(3)对……。感到奇怪(4)不值得,不必

  3、(1)土地*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2)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

  4、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

  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5、“略”。符合社会现实言之有理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

  D.处处志之志:记住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忘路之远*B.见渔人,乃大惊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其如土石何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志:做标记

  小题1:都解释为“于是”“就”;A项前句“之”不译,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前句“为”解释为“向”,后句“为”解释为“为了”;D项前句“其”解释为“他”,后句“其”不译,加强反问语气

  小题1: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带给人们的战争灾难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5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字 ,他是 (朝代) 。本文出现的成语有 、 (写出其中两个)。(6分)

  【小题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字词的的含义。(4分 )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4)乃不知有汉

  【小题3】下面划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小题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2分)

  【小题6】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答案

  【小题1】陶渊明 元亮 晋(东晋) 大诗人(文学家) 世外桃源 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 无2问津 鸡犬相闻(任选两个)

  【小题2】(1)类(2)全、都(3)请、邀请(4)竟然、居然

  【小题3】A

  【小题4】略

  【小题5】热情好客 不想让外人打扰(不想让外人知道这个地方)

  【小题6】略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基本常识的把握。

  点评:文学常识,顾名思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常识,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惯。本题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作家、年代等。*时学*的过程中,对文学作品的作者、体裁、主人公等可以进行分类,以防混淆。对著名篇章的内容熟读并熟记。

  【小题2】试题分析:属,一词多义,类。悉,一词多义,全,都。延,古今异义词,故古义:请,邀请。无论,古今异义词,古义:竟然,居然。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本题涉及的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

  【小题3】试题分析:A.仿佛古今同义,都是好像的意思。B.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枢纽。C.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无路可走的境地。D.无论,古义:不用说,更不必说;今义:不管。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了词语的特殊用法:古今异义词。

  【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1)时,要注意把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并(都)、怡然自乐(高兴而满足)这些字词翻译准确。翻译(2)时,要注意把为(想向,对)、 具(详细)、闻(知道)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5】试题分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这些都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因为听闻渔人讲了外面的世界后,他们不愿意外人来打扰他们的生活,所以,渔人临走前特意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评价和人物心理的揣摩。

  点评:做人物形象分析类题目时,要结合人物具体的言行来分析其精神品质。*时在阅读文章时,要善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根据文章的情节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从文章的情节,接着是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神态。要将人物的心理整合到文章中去等角度去揣摩。联系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和文中叙述的事件,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桃花源的人款待渔人,说明他们热情好客。因为听闻外面的世界很乱,他们不远这里的宁静和*生活被外界多干扰,所以,有嘱咐渔人不要把这里的一切告诉别人。

  【小题6】试题分析: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

  点评:怎样才能切准情感把握的脉搏,深入地领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1)联系作品主旨,把握情感态度。在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往往可以借助或联系主旨来理解。

  (2)结合关键语句,确定情感态度。作品中的关键性语句,常常出现在文首或文尾,或抒情,或议论,或含有深刻含义。这些语句,往往表明或暗示作品的主旨,从而也显示出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3)根据人物语言,分析情感态度。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切不可忽视对文中人物语言的体味,要有结合语言看作者情感的意识,巧妙地将溶入其中的情感态度捕捉到。

  (4)抓住景物特征,体会情感态度。景物描写,往往为了表现与之相同相似、相关或相对、相反的情感。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时,要善于根据文中的景物描写,由景及人,由表及里;赏其美景,知其深情;观其外表,知其内涵。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6

  读文答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停数日,辞去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D.①设酒杀鸡作食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他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3.答案示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桃花源记》阅读练*及答案(精选5篇)(扩展4)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 (菁华5篇)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1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

  12.解释下列加点词(1分)

  (1)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2) 便要还家( )

  13.下列每组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是( )(2分)

  A. 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B. 为:不足为外人道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C. 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

  D. 具:具答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4.翻译句子(2分)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5.作者在《桃花源记》中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和*;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当今和谐社会的认识。(2分)

  12. (1分)(1)与世隔绝的地方 (2)通邀,邀请 13.D(2分)

  14. (2分)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15.(参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优美;民主法治,公*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生活富足,人人自得其乐等。(2分)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2

  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文中总写渔人感受的一个成语是:

  4、“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5、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6、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有

  7、“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8、“村人”“不知不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9、文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是

  10、文中描写桃花源景物的句子是

  11、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12、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

  ___________ __”。(用原文语句作答)

  13、、文中与苏轼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14、、成语“无人问津”化自文中“ ”一句。

  15、、文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16、桃花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暗示了这一点?

  17、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没有“王税”的理想社会,这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

  18、语段从哪两个角度描写桃花源?

  19、请你概括第二个语段的主要内容。

  20、文中划曲线的句子表现出桃花源人什么样的特点?

  21、桃花源中的人们听了武陵渔人的见闻后,为什么“皆叹惋”呢?

  22、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23、 第3段文字主要写哪两方面内容?

  24、“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请用简短的话回答。

  25、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卟为外人道”?请谈谈你的理解。

  26、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该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谈谈你的意见。

  27、古往今来,人们对渔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于无意有不同理解:王维曾写道:“渔舟逐水爱山春,*桃花夹古津”,似为无意;而谢得枋却说:“飞花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又觉有心。你认为作者的本意是什么?请说说理由。

  28、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

  29、本段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30、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

  31、文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一句读过后,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32、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为什么?

  33、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理想境界?联系作者的生*简要分析。

  34、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

  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35、桃花源中人曾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可渔人外出后竟“诣太守”,谈谈你对渔人做法的评价。

  36、陶渊明在此文中不是寄托了社会理想吗?请问我们今天应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37、请写出三句含有“桃花”的古诗词。

  38、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

  39、第二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参考答案:

  1、甚异之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豁然开朗

  4、不想被外面的战乱破坏了他们的和*宁静的生活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6、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7、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8、与外人间隔

  9、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0、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2、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1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后遂无问津者 15、豁然开朗

  16、(1)与外人间隔(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7、世外桃源18、从自然环境、人物活动这两个角度来描写桃花源的景象。

  19、通过渔人所见,着力表现桃花源中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们和*安乐的景象。20、表现出桃花源中人们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21、桃花源中的人们本是“避秦时乱”而来,为外界动乱黑暗的世界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22、不足为外人道也(2分) 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宁静 ②百姓能安居乐业 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23、①写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社会风尚(或写桃花源中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②写村人自叙秦时避难来此经过(或写桃花源中对战乱的厌恶和对没有压迫剥削的社会理想的追求)。

  24、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求自由生活25、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中安宁和*幸福的生活。26、桃花源中的社会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7、既表现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又透露出他对这种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28、村中人见到渔人,先是“大惊”,然后听了渔人的回答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招待。这些描写说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29、此语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幸福的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笔。

  30、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渔人回来时顺着原路处处作了标记,生怕以后再来时找不到,可谓小心极了!回到武陵,还向一郡之长太守做了报告,可谓慎重极了!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总之,作者不厌其烦地写这些,都是为了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

  31、人的一生都可能经历坎坷与不顺,都可能经历苦难与艰辛,而只有经历这些之后,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32、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33、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以此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34、暗示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 产物35、为人不讲信用

  36、《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理想社会的愿望37、如(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2)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分;(4)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38、这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39、第二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一是环境———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二是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社会:和*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极强的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3

  7.(1)“与”通“举”,选拔(2)憎恶(3)所以(4)类(4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给分)(5)整齐的样子(6)全、都

  8.(1)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

  (2)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并自得其乐。

  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分)

  10. 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2分,结合语句分析也可)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4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字 ,他是 (朝代) 。本文出现的成语有 、 (写出其中两个)。(6分)

  【小题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字词的的含义。(4分 )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4)乃不知有汉

  【小题3】下面划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小题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2分)

  【小题6】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答案

  【小题1】陶渊明 元亮 晋(东晋) 大诗人(文学家) 世外桃源 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 无2问津 鸡犬相闻(任选两个)

  【小题2】(1)类(2)全、都(3)请、邀请(4)竟然、居然

  【小题3】A

  【小题4】略

  【小题5】热情好客 不想让外人打扰(不想让外人知道这个地方)

  【小题6】略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基本常识的把握。

  点评:文学常识,顾名思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常识,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惯。本题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作家、年代等。*时学*的过程中,对文学作品的作者、体裁、主人公等可以进行分类,以防混淆。对著名篇章的内容熟读并熟记。

  【小题2】试题分析:属,一词多义,类。悉,一词多义,全,都。延,古今异义词,故古义:请,邀请。无论,古今异义词,古义:竟然,居然。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本题涉及的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

  【小题3】试题分析:A.仿佛古今同义,都是好像的意思。B.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枢纽。C.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无路可走的境地。D.无论,古义:不用说,更不必说;今义:不管。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了词语的特殊用法:古今异义词。

  【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1)时,要注意把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并(都)、怡然自乐(高兴而满足)这些字词翻译准确。翻译(2)时,要注意把为(想向,对)、 具(详细)、闻(知道)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5】试题分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这些都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因为听闻渔人讲了外面的世界后,他们不愿意外人来打扰他们的生活,所以,渔人临走前特意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评价和人物心理的揣摩。

  点评:做人物形象分析类题目时,要结合人物具体的言行来分析其精神品质。*时在阅读文章时,要善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根据文章的情节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从文章的情节,接着是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神态。要将人物的心理整合到文章中去等角度去揣摩。联系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和文中叙述的事件,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桃花源的人款待渔人,说明他们热情好客。因为听闻外面的世界很乱,他们不远这里的宁静和*生活被外界多干扰,所以,有嘱咐渔人不要把这里的一切告诉别人。

  【小题6】试题分析: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

  点评:怎样才能切准情感把握的脉搏,深入地领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1)联系作品主旨,把握情感态度。在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往往可以借助或联系主旨来理解。

  (2)结合关键语句,确定情感态度。作品中的关键性语句,常常出现在文首或文尾,或抒情,或议论,或含有深刻含义。这些语句,往往表明或暗示作品的主旨,从而也显示出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3)根据人物语言,分析情感态度。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切不可忽视对文中人物语言的体味,要有结合语言看作者情感的意识,巧妙地将溶入其中的情感态度捕捉到。

  (4)抓住景物特征,体会情感态度。景物描写,往往为了表现与之相同相似、相关或相对、相反的情感。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时,要善于根据文中的景物描写,由景及人,由表及里;赏其美景,知其深情;观其外表,知其内涵。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5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选贤与能神情与苏、黄不属

  B.外户而不闭月色入户

  C.具答之天下之伟观也

  D.问今是何世是日更定

  小题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交通: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故人不独亲其亲翻译:

  (2)林尽水源翻译:

  小题4:用原文填空。(2分)

  乙文中的“世外桃源”,具有甲文所描述的“”社会的基本特征,如甲文提到“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乙文“”一句就是这一特征的具体体现

  参考答案:

  小题1: B(2分)

  小题2:(1)交错相通(2)请(共2分。每小题1分)

  小题3:(1)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2)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共2分。每小题1分)

  小题4:大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共2分。每空1分。没用原文回答,该空不得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各句中字词的意思,然后根据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各项中加点的字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B项“户”皆是“窗”的意思。

  小题2: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本题中两个加了皆是古今异义,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小题3: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故”“独”“亲”“尽”,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小题4:

  试题分析:疏通两篇短文的文字,了解内容,抓住关键信息,比较两文思想内容,找出相关点,概括填空,注意要使用文中原话。


《桃花源记》阅读练*及答案(精选5篇)(扩展5)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30句菁华

1、用原文句子回答: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

2、(2分)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3、“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4、本文的作者是 ,东晋时人。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6、作者在第①段描绘了桃花源的美丽景色,从全文来看,这段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7、美丽的景物引起渔人的好奇,从而引出桃花源,并为描写桃花源的美景作铺垫。

8、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

9、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

10、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1)与外人间隔(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7、世外桃源18、从自然环境、人物活动这两个角度来描写桃花源的景象。

13、请利用《新华字典》查阅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4、(1)敞亮(2)整齐有序的样子(3)标明(4)罢了

15、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16、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2分)

17、宁静淡泊的田园和*安宁不满。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9、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0、闻之,欣然规往。

21、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3、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24、出自本文的有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写出来并解释。

25、怡然:喜悦的样子。

26、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27、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

28、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29、在文章第三自然段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桃源人与世隔绝的时间很久?(2分)

30、围绕“见到渔人大吃一惊;自从秦朝就隐居在此;不知外机朝代更竹;对渔人所描述的外界情况感叹、惋惜”回答出两点即可。(共2分,每点1分,用原文语句回答亦可)


《桃花源记》阅读练*及答案(精选5篇)(扩展6)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优选【五】份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1

  桃花源记原文

  陶渊明(魏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四个“然”字

  ①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

  ②屋舍俨【然】(俨然):*坦的样子

  ③怡【然】自乐(怡然):愉快的样子

  ④欣【然】向往(欣然):高兴的样子

  桃花源记的作者背景: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字渊明。曾做过几年小官,因看不惯世俗险恶,辞官回家,从此隐居,是田园诗人开山鼻祖,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因此后来文学史上称“田园诗人”。东晋汉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诗》《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感情,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但却不曾别生活贫困而放弃希望。其艺术特色,兼有*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十三岁母病逝。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合污,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到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杂诗》)至今脍炙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回车)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淡自然。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之一。陶渊明的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他也是田园派的鼻祖。

  课文内容概述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设下悬念:迷路了,会怎么样?“忽逢桃花林”,为之一喜(一折)。接着写桃林美景,“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又设下悬念:走完桃林了吗?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又为之生疑(二折)。接着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初极狭,才通人”,又设下悬念:里边有什么,能走得通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为之一惊(三折)。接着写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绍了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渔人辞去时,“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又设下悬念:渔人出去后对外人说了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又为之遗憾(四折)。“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又设下悬念:找到了吗?“不复得路”,又为之迷惑不解(五折)。全文不过三百来字,却写出这样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语言够精练的了。

  作品鉴赏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

  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

  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第四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徜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它所暗示于世人的是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着某种微妙的内在联系。这虚渺灵奥之区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世人是难以揭晓的。它的开而复闭,渔人的得而复失,是陶渊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谜,“惹得诗人说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诗》中透露了一点消息,说“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复还幽蔽”,乃是因为“淳薄既异源”!原来桃源民风淳厚,人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苏轼《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即使像刘子骥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此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名家评价

  钟嵘《诗品》:“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

  方东树《昭昧詹言》:“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于外而真且实。”

  尤侗《西堂杂俎》三集卷三《苍梧词序》:“文生于情,情生于境。”

  刘熙载《艺概·书概》:“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龚望《陶渊明集评议》:林西仲曰:不曰“勿为”,而曰“不足为”,以此中之乐非门外汉所知,言之无益,不是戒令勿泄也。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2

  桃花源记的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①。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②。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③。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④。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⑤。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⑦。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⑧。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⑨。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⑩。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的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走了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而美丽,花瓣纷纷落下。他对此感到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渔人便下了他的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宽阔*坦的土地,排列整齐的房屋,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可以互相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都神情愉快,自得其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同县的人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的情况不必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3

  桃花源记

  晋·陶潜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

  (1)陶渊明:(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2)太元:公元376~396年,晋孝武帝年号。 是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第二个年号,共计21年。

  (3)武陵:晋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常德。

  (4)缘:循,沿着。

  (5)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6)异:惊异,诧异。这里的意思是“对……感到奇怪”。

  (7)尽:尽头。

  (8)才:仅。

  (9)俨然:整齐的样子。

  (10)属:类。

  (11)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南北小路叫阡,东西小路叫陌。

  (12)悉:尽,全。

  (13)黄发:指老人。

  (14)垂髫(tiá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

  (15)要:通“邀”。

  (16)咸:都。讯:消息。

  (17)邑人:同乡

  (18)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19)间隔:隔离。

  (20)乃:竟然。

  (21)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22)延:邀请。

  (23)扶:沿着、顺着。

  (24)向:原先。

  (25)处处志之,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26)郡下:指武陵郡城下。

  (27)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28)寻向所志: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

  (29)刘子骥:名驎(lín)之,《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30)规:计划,打算。

  (31)未果:没有实现

  (32)寻:随即,不久。

  (33)遂:终于

  (34)问津:问路,访求。津,渡口。

  (35)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36)旷:空阔,宽阔。

  (37)俨然:整齐的样子。

  (38)穷其林: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穷,尽。

  (39) 鸡犬相闻:(村落间)能互相听见金鸣狗叫的声音。

  (40) 为具言: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说出。

  (41)延:邀请。

  (42)为:对,向。

  (43)便扶向路:就沿着原来的路(回去)。扶:沿着。

  (44)语云:告诉(他)说。“语”后面省略了代渔人的.“之”字。

  (45)具:同“俱”,完全,详尽。

  (46)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47)既:已经,以后

  (48)志:用符号做标记,动词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把捕鱼当作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紧靠着溪流**生长,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其他的树,花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于是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渔人一个一个地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美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在这里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渔人已经出来,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武陵)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然迷失了(方向),而不能再次找到(通往桃花源的)那条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因病而终。后来就再没有问路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赏析:

  《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4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

  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xiá),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tiáo),并怡(yí)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yú)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白话译文

  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一个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划着小船外出打鱼,)沿着小河往前走,忘了走了多远。忽然遇上一片桃花林,小溪**几百步以内(全是桃树),中间没有别的树,绿草如茵,香气袭人,(风一吹来)桃花纷纷落下。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又往前划,想找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他找到)林子的尽头,(发现这里)有一座山,就是小河的源头,山脚下有个小洞,隐约好像有点光亮。(渔夫)于是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山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很多步,(黑暗狭窄的隧道)突然(变得)宽阔敞亮了。土地*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里)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穿的衣服,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逍遥快乐。

  村中人见了渔夫,竟然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夫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村中人于是便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其他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邻居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夫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晋朝了。渔夫把知道的事情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招待他。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桃花源里的人嘱咐他说:“不要对外面的人说(这里的情况)。”

  渔夫离开了桃花源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路回去,沿路处处做上标记。到了武陵郡城下,拜见了太守,述说了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还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名士。他听说了这件事,兴致勃勃地计划前往。结果(计划)还未实现,不久他就得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人了。

  创作背景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桃花源记是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5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桃花源记鉴赏】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徜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它所暗示于世人的是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着某种微妙的内在联系。这虚渺灵奥之区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世人是难以揭晓的。它的开而复闭,渔人的得而复失,是陶渊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谜,“惹得诗人说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诗》中透露了一点消息,说“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复还幽蔽”,乃是因为“淳薄既异源”!原来桃源民风淳厚,人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苏轼《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即使像刘子骥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此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