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 (菁华5篇)

首页 / 阅读答案 / | 阅读答案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1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严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核舟记(节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选出下列句中划线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鸡犬相闻 村中闻有此人

  B、屋舍俨然 便舍船,从口入

  C、问今是何世 同行二十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D、捕鱼为业 一一为具言所闻

  2、选出下面划线字跟“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的“悉”意义不同的一项[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选文中“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叹惋”的原因是[ ]

  A、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B、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C、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D、为自己住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4、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1段概括介绍了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了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B、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C、“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是介绍核舟的体积的。

  D、介绍王叔远能用体积很小的原材料表现很广的题材,目的是要说明雕刻家有很高的技艺。

  5、用原文句子回答: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C

  3、B

  4、C

  5、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2

  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第1-3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_________________

  (2)未果,寻病终

  寻: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不久

  2.(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就顺着原路(回去),处处作了记号。

  3.①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安定和*③百姓生活和乐(意思对即可)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3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3)便要还家( )

  (4)不足为外人道也(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请你游说村中人为什么“皆叹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有所终”“幼有所养”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在选文中,哪一句话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类;(2)交错相通;(3)通“邀”,邀请;(4)对;向。

  2.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3.叹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叹惋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叹惋外面的人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3)临溪而渔 渔:

  2.翻译下面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答案:

  1.(1)“全”或 “都” (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3)钓鱼

  2.(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3.世外桃源 与民同乐

  4.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5

  完成后面的问题。(18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1)来此绝境(2)寻病终

  (3)屋舍俨然(4)仿佛若有光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小题3】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A.水陆草木之花B.何陋之有C.花之君子D.能以径寸之木【小题4】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小题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4分)

  答案

  【小题1】(1)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不久(3)整齐的样子(4)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的样子。(4分)

  【小题1】(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就顺着原路(回去),处处作了记号。(每句2分)

  【小题1】B(3分)

  【小题1】答案要点:①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安定和*③百姓生活和乐。 (3分)

  【小题1】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4分)

  解析【小题1】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如:“交通、向、志”等重点词语要理解精准。

  【小题1】明确“之”的四种用法,B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其他均为结构助词,的。

  【小题1】这是文言文中内容理解考点。学生筛选并提取文言文阅读语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础上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读懂读通的目的,能够用自己的话来理解问题。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学生能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方式,分析和概括在某一叙述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主张和看法。能结合文章做具体分析,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1)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合集五篇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 1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上述语段选自课文《______》,作者陶渊明是______(朝代)田园大诗人(2)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含义。(有括号的是加点的)(3)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上述语段理解有误的是_______(3)

  A.皆叹惋写出村中人为自己不知道外面的世事变迁而惋惜。

  B.皆出酒食一句充分表明村中人生活富足而又热情好客。

  C.村中人的自述表达了人们厌恶战争、追求和*的美好愿望。

  D.不足为外人道也道出了村中人希望保持宁静生活的心声。

  答案

  【小题1】(2分,每空1分)桃花源记 东晋(晋代)

  【小题1】(3分)其余的人又各自把他请到自己的家里。(复、延、其)

  【小题1】(3分)A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桑竹之属( )

  (2)具答之( )

  (3)乃不知有汉( )

  (4)处处志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话,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在中心思想和文章的结构上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类(2)详细(3)竟然(4)作标记

  2.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3.渔人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从秦至晋这段历史上发生的事。

  4.示例:表明这里与世隔绝,反衬外面世界的动荡与黑暗,表现中心主旨;在结构上总结下文,又照应前文避秦时乱。

  5.示例:沿途所见,洞中所见,村人的招待等。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 3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桑竹之属( )

  (2)具答之( )

  (3)乃不知有汉( )

  (4)处处志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话,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在中心思想和文章的结构上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类(2)详细(3)竟然(4)作标记

  2.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3.渔人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从秦至晋这段历史上发生的事。

  4.示例:表明这里与世隔绝,反衬外面世界的动荡与黑暗,表现中心主旨;在结构上总结下文,又照应前文“避秦时乱”。

  5.示例:沿途所见,洞中所见,村人的招待等。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 4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l~5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字词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悉如外人( )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2.下面划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的.人们________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世外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类

  (2)全,都

  (3)邀请

  2.A

  3.(1)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心满意足)

  (2)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或: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

  4.热情好客 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安宁的生活。

  5.表达了作者对和*(没有战乱)的向往,对*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意对即可)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 5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桃花源记》)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①便要还家 ( )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③诣太守说如此( ) ④寻病终(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⑴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⑵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小题3】.用“/”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余 人 各 复 延 至 其 家。

  【小题4】.下列对选文内容与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A.《桃花源记》写法与郭沫若的《天上街市》的写法一样,以美好的想象反衬现实的黑暗。 B.桃源人“不复出焉”是因为与世隔绝时间太长,他们适应不了外面人的生活*惯。C.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表明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D.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无人问津”。

  【小题5】.从《桃花源记》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团结,相处和谐,生活富足,环境优美。你认为作者的理想境界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是不是完全实现了?请列举现实生活一个例子阐述个人见解。(3分)

  答案

  【小题1】①同“邀” ,邀请 ②详细 ③到 ④随即,不久

  【小题1】⑴桃源人带领妻子儿女以及相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⑵就顺着以前的路,处处都做了记号。

  【小题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小题1】B

  【小题1】示例一:没有完全实现。桃花源中环境优美,而我们今天的社会,大量良田被占用,环境污染严重。我们村附*建立一个药厂,村子里的沟凼全部变成了臭水沟。

  示例二:没有完全实现。《桃花源记》中人们相处和谐。而今天,虽然人们物质生活富足了,但人际关系紧张,人人自危。前不久报上还刊登了一个消息,一个司机扶起马路上倒下的老人,结果被说成这个司机撞到老人,被索赔。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2)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优选【5】篇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 1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选贤与能 神情与苏、黄不属 B.外户而不闭 月色入户

  C.具答之 天下之伟观也 D.问今是何世 是日更定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阡陌交通 (2)便要还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故人不独亲其亲。

  (2)林尽水源。

  4.【甲】文中的“世外桃源”,具有【乙】文所描述的“ ”社会的基本特征,如【乙】文提到“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甲】文中的句子“ ”就是这一特征的具体体现。(用原文填空)

  5.【甲】文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常常翻译为“桃花源中男男女女的穿戴都和桃花源外的世人一样”,但有人认为这和前面“遂与外人间隔”有矛盾,请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l.B (B.均为“门”。A.推举;和。C.代词,指代桃花源人所问问题;的。D.表示判断;这)

  2.(1)交错相通 (2)通“邀”,邀请

  3.(1)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

  (2)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4.大同 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

  5.示例一:矛盾。桃花源的人自“先世避秦时乱,不复出焉”“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与世隔绝了几百年,很难想象他们的服饰、装束居然与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一样。示例二:不矛盾。桃花源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作者说这里“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有特别用意,意在表明桃花源存于世间,人们的服饰、耕作方式和外人一样,却有着和睦、安乐的生活,更加突出了桃花源里的世界和外界的天壤之别。(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判断能力,答案不唯一,能自圆其说即可。)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 2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严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核舟记(节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选出下列句中划线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鸡犬相闻 村中闻有此人

  B、屋舍俨然 便舍船,从口入

  C、问今是何世 同行二十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D、捕鱼为业 一一为具言所闻

  2、选出下面划线字跟“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的“悉”意义不同的一项[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选文中“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叹惋”的原因是[ ]

  A、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B、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C、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D、为自己住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4、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1段概括介绍了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了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B、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C、“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是介绍核舟的体积的。

  D、介绍王叔远能用体积很小的原材料表现很广的题材,目的是要说明雕刻家有很高的技艺。

  5、用原文句子回答: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C

  3、B

  4、C

  5、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 3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字词的的含义。(2分 )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

  【小题2】下面划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小题4】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参考答案:【小题1】(1)类(2)全、都(2分)

  【小题1】A

  【小题1】略(2分)

  【小题1】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解析【小题1】文言实虚词的学*和积累是学*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小题1】B、C、D都是古今异义,A古今同义“肥沃的田地”。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翻译句子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能通过增补、替换、调整等手段来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学生能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方式,分析和概括在某一叙述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主张和看法。能结合文章做具体分析,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 4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3)便要还家( )

  (4)不足为外人道也(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请你游说村中人为什么“皆叹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有所终”“幼有所养”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在选文中,哪一句话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类;(2)交错相通;(3)通“邀”,邀请;(4)对;向。

  2.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3.叹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叹惋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叹惋外面的人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 5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3)临溪而渔 渔:

  2.翻译下面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答案:

  1.(1)“全”或 “都” (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3)钓鱼

  2.(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3.世外桃源 与民同乐

  4.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3)

——《桃花源记》练*题及答案 (菁华3篇)

《桃花源记》练*题及答案1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12——15题。(共7分)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属: 要:

  14.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15.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3分)

  二、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7分)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10.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三、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9分)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4分)

  (1)欲穷其林 穷: (2)便要还家 要:

  (3)处处志之 志: (4)欣然规往 规: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20、阅读思考,简要回答:(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四、阅读下面两段诗文,完成5-9题。(17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陶渊明 《桃花源记》节选)

  【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5.理解文言文词义,常常借助工具书。下框中的文字出自《古代汉语词典》。

  文中“屋舍俨然”中的“俨”字应选择的正确义项是【 】(填序号)(2分)

  俨 yǎn ①庄重。《诗经陈风泽陂》:“有美一人,硕大且~。”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雅跽而相对。”②整齐。王勃《滕王阁序》:“~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①便要还家: ②既出,得其船: ③醒能述以文者: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⑵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

  8.请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用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4分)

  9.从《桃花源记》和《饮酒》中,你认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4分)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8、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10、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2分)

  11、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2分)

  12、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答案:

  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12——15题。(共7分)

  12.属:类 要:同“邀”,邀请。 评分标准:(2分)每词解释1分

  13.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评分标准:(2分)重点词“乃”、“无论”翻译正确可得2分,各1分。

  1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评分标准:(2分)每句 1分,错字不得分。

  15.示例: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没有贫穷,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科学技术发达,社会文明进步。评分标准:(3分)内容合理2分,语言表述1分。

  二、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7分)

  8.(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4分,每句2分)

  9.第一问:渔人的行踪。(1分) 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3分)

  10.(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3分,每小题1分)

  11.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1分) 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共2分,答出一条评1分,答出两条即可评全分)

  12.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3分)

  三、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9分)

  17、穷尽、走尽;通“邀”,邀请;做标记;计划,规划

  18、D

  19、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20、(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四、阅读下面两段诗文,完成5-9题。(17分)

  5.②

  6.要:邀请 其:他的、自己的.(代渔人) 以:用

  7.(1)小孩和老人,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评分标准:关键词“黄发垂髫”、“并”、“怡然”,每个0.5分。)(2)(渔人)就沿着原先的走过的路,处处都做好标记。(评分标准:补充主语(渔人)0.5分、关键词“扶、向、志”各0.5分。)

  8.在整齐的篱笆旁,我亲手采摘金黄的菊花,周围顿时香气弥漫;在悠闲恬适间,突间望见高大的庐山,云雾缭绕。在夕阳的照耀下,庐山仿佛披上了一件彩衣,不时有成群结对归巢的鸟儿,吱吱喳喳,打破了山林的幽静。(评分标准:有合理想象2分,有景物的描写给1分,准确地修饰语给1分;根据表达效果,酌情给分。)

  9.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团结;相处和谐;生活富足;环境优美。(评分标准:答对其中的两点即给2分;) 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属于开放性答题,只要能从以上四点中的任意两个方面去答题。认识到位,表达流畅即给2分。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8、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

  9、(1)交错相通(互相通达) (2)通“邀”,邀请(共2分,每小题1分)

  1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抄写全句也可)

  11、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2分)

  12、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共3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

《桃花源记》练*题及答案2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入。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练*题目】

  9、《桃花源记》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文中借虚构的桃花源,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0、在括号中填写省略的内容。(5分)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1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阡陌交通(    )      便要还家(    )

  无论魏晋(    )      处处志之(    )

  12、成语“无人问津”出自本文中的         一句;出自本文的另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现在的常用义是 ____________ 。(3分)

  13、给桃花源外的图景取个名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说你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翻译句子。(2分)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6.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代表着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这个世界有哪些令人向往的地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答案】

  9《陶渊明集》 陶渊明 社会理想

  10、村中人 、渔人 、渔人、 村中人、渔人

  11、交错相通 邀请 不用说 做标记

  12、“后遂无问津者” 豁然开朗 略

  13、桃花溪水行舟图

  14、大意:外面社会出现动荡不安,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15、老人和小孩一并都很愉快。

  16、

  一、无阶级、无压迫、无剥削;

  二、民风淳朴;

  三、人人都得到关爱等

  【欣赏】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徜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它所暗示于世人的是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着某种微妙的内在联系。这虚渺灵奥之区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世人是难以揭晓的。它的开而复闭,渔人的得而复失,是陶渊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谜,“惹得诗人说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诗》中透露了一点消息,说“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复还幽蔽”,乃是因为“淳薄既异源”!原来桃源民风淳厚,人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苏轼《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即使像刘子骥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此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桃花源记》练*题及答案3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共13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小题1: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每句用“∕”画一处)(2分)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无丝竹之乱耳

  小题2:解释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往来无白丁

  ④无案牍之劳形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小题4:有人认为无论是甲文中虚构出的.“世外桃源”还是乙文中作者的隐居自娱其实都反映出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无∕丝竹之乱耳

  小题1:

  ⑴交错相通

  ⑵通“邀”,邀请

  ⑶*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⑷使……劳累。

  小题1:

  ⑴老人小孩都安闲快乐。(或:老人小孩,都休闲愉快,自得其乐。)

  ⑵这是简陋的居室,只是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

  小题1:不同意。

  【甲】文通过对“世外桃源”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厌恶战争和追求和*生活的愿望;

  【乙】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小题1:试题分析: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这句话的含义是“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一一告诉了他们”,我们可以把这句话分解为“谁,做了什么”,即“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无丝竹之乱耳”的含义是“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我们可以把这句话分解为“没有什么”,即“无∕丝竹之乱耳”。

  点评:给文言句子划分节奏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题型,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中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一是理解文意。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正确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二是分析语法结构。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或补语,再考虑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小题1:试题分析:

  (1)“交通”古今异义词,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古义:交错相通。

  (2)“要”,通假字,通“邀”,邀请。

  (3)“白丁”,一词多义,此处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4)“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注意联系原句来理解,在学*文言文的过程中,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1)时,要注意把“黄发”(老人)、“垂髫”(小孩)、“怡然”(安闲的样子)这些字词翻译准确。翻译(2)时,要注意把“斯”(这)、“惟”(只是)、“馨”(品德高尚)等翻译准确。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1:试题分析:

  【甲】文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乙】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4)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 (菁华3篇)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1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①缘:__________________

  ②俨然: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林尽水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A.比喻

  B.夸张

  C.借代

  D.对比

  5.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沿着;②整齐的样子

  2.①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②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③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3.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

  4.C

  5.活动、穿戴、心情

  6.着重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由此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意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2

  《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6—9题。(18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字词的的含义。(3分)

  ⑴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⑵悉如外人 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

  【小题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5分)

  【小题4】、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4分)

  答案

  【小题1】(3分)(1)类(2)都(3)请、邀请

  【小题1】(1)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3分)(2)率领着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再没有出去过。(3分)

  【小题1】热情好客(2分) 桃源人害怕外人破坏他们与世隔绝和*安宁的生活。(与此大意相*即可)(3分)

  【小题1】(4分)表达了作者对和*(没有战乱)的向往,对*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意合即可。〔“和*”与“*等和谐自足”两点每点各2分)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古汉语词典》对“鲜”字有以下几种解释。请根据语境,选出对“陶后鲜有闻”中“鲜”字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3分)() A.读xiān,活鱼。B.读xiān,新鲜。

  C.读xiǎn,少。D.读xiān,鲜艳。

  小题2:、选出划线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3分) A.林尽水源欲穷其林B.不足为外人道也此中人语云

  C.悉如外人咸来问讯D.莲之爱渔人甚异之

  小题3:、对课文《桃花源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段选文通过表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B.作者用“遂迷”“未果”暗示了桃花源是虚构的,不存在的。

  C.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盛情款待,表明桃花源是个和*富足的社会。

  D.当时的社会没有阶级压迫,阶级剥削,就如桃花源一样。

  小题4:、把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⑵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1)(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2)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5)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优选【5】份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 1

  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小题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小题3】千余年来,中国的读书人,一直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这是为什么?

  【小题4】请就选文和下面链接材料,进行比较阅读。

  【链接材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选文所描写的美好景象可用一个成语概括,链接材料所抒发的情怀也可概括出一个成语,请分别将其工整地填写在下面田字格内。(2分)

  (2)选文与链接材料表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试作简要说明。(2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他们谈到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关键词“妻子”“绝境”,译出大意)

  【小题3】桃源社会衣食住行样样不缺,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不涉世乱、战祸,不受人世**管辖的世外桃源;人们精神境界怡然自乐。

  【小题4】

  (1)世外桃源先忧后乐(出现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2)选文表现了对恬静闲适、和*安乐、淡泊高远的美好生活的追求。

  链接材料表现了一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乐观积极的人生追求。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 2

  1.陶渊明

  2.(1(邀请 (2)做标记

  3.美丽的景物引起渔人的好奇,从而引出桃花源,并为描写桃花源的美景作铺垫。

  4.通过第②段的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绘和第③段的对桃花源淳朴民风的描写表现出来。

  5.和*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等的理想境界。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 3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选贤与能神情与苏、黄不属

  B.外户而不闭月色入户

  C.具答之天下之伟观也

  D.问今是何世是日更定

  小题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交通: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故人不独亲其亲翻译:

  (2)林尽水源翻译:

  小题4:用原文填空。(2分)

  乙文中的“世外桃源”,具有甲文所描述的“”社会的基本特征,如甲文提到“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乙文“”一句就是这一特征的具体体现

  参考答案:

  小题1: B(2分)

  小题2:(1)交错相通(2)请(共2分。每小题1分)

  小题3:(1)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2)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共2分。每小题1分)

  小题4:大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共2分。每空1分。没用原文回答,该空不得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各句中字词的意思,然后根据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各项中加点的字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B项“户”皆是“窗”的意思。

  小题2: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本题中两个加了皆是古今异义,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小题3: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故”“独”“亲”“尽”,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小题4:

  试题分析:疏通两篇短文的文字,了解内容,抓住关键信息,比较两文思想内容,找出相关点,概括填空,注意要使用文中原话。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 4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

  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问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4分)

  (1)屋舍俨然 ________________ (2)便要还家 ________________

  (3)遂迷 ________________ (4)寻病终 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项划线字与现在意思一样的是( )(2分)A.武陵人捕鱼为业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是( )(2分)A.本文采用层层设疑的写法,既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B.见到村中人的生活状况,渔人“乃大惊”,说明眼前的场景是他先前所未见过的。C.渔人“处处志之”,却“遂迷”,让故事亦真亦幻,具有较浓的传奇色彩。D.对于桃花源,刘子骥之后就无人“问津”,似乎也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小题5】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理想?(3分)

  答案

  【小题1】(1)整齐的样子(2)“要”通“邀”,邀请;(3)于是、就(4)不久

  【小题1】A

  【小题1】略

  【小题1】B

  【小题1】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等,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在当时无法实现,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

  解析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A中“捕鱼”古今意思相同。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B中应是桃源人“乃大惊”。

  【小题1】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 5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 选出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__________:

  A.舍:便舍船(舍弃 )屋舍俨然(房子)

  B.寻:寻向所志(不久) 寻病终(寻找)

  C.志:处处志之(做标记) 寻向所志(做的标记)

  D.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代词,代”桃源人’”)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指”桃花源”)

  小题2:选出下列句子加横线的词古今含义差别不大的一项 A.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C.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D.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小题3:选出下列句子对课文分析有误的一项________:

  A.桃花源写了渔人奇,桃林奇,洞口奇,人物奇,结局奇可见这是一个亦真亦幻,虚无缥缈的幻想。

  B.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皆叹惋”是因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的生活。

  C.课文以桃花源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为线索。

  D.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愿望。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写得简单.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