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 (菁华3篇)

首页 / 文库 / | 阅读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1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①缘:__________________

  ②俨然: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林尽水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A.比喻

  B.夸张

  C.借代

  D.对比

  5.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沿着;②整齐的样子

  2.①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②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③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3.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

  4.C

  5.活动、穿戴、心情

  6.着重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由此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意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2

  《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6—9题。(18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字词的的含义。(3分)

  ⑴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⑵悉如外人 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

  【小题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5分)

  【小题4】、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4分)

  答案

  【小题1】(3分)(1)类(2)都(3)请、邀请

  【小题1】(1)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3分)(2)率领着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再没有出去过。(3分)

  【小题1】热情好客(2分) 桃源人害怕外人破坏他们与世隔绝和*安宁的生活。(与此大意相*即可)(3分)

  【小题1】(4分)表达了作者对和*(没有战乱)的向往,对*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意合即可。〔“和*”与“*等和谐自足”两点每点各2分)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古汉语词典》对“鲜”字有以下几种解释。请根据语境,选出对“陶后鲜有闻”中“鲜”字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3分)() A.读xiān,活鱼。B.读xiān,新鲜。

  C.读xiǎn,少。D.读xiān,鲜艳。

  小题2:、选出划线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3分) A.林尽水源欲穷其林B.不足为外人道也此中人语云

  C.悉如外人咸来问讯D.莲之爱渔人甚异之

  小题3:、对课文《桃花源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段选文通过表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B.作者用“遂迷”“未果”暗示了桃花源是虚构的,不存在的。

  C.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盛情款待,表明桃花源是个和*富足的社会。

  D.当时的社会没有阶级压迫,阶级剥削,就如桃花源一样。

  小题4:、把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⑵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1)(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2)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 (菁华3篇)(扩展1)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 (菁华3篇)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1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①缘:__________________

  ②俨然: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林尽水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A.比喻

  B.夸张

  C.借代

  D.对比

  5.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沿着;②整齐的样子

  2.①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②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③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3.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

  4.C

  5.活动、穿戴、心情

  6.着重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由此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意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2

  《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6—9题。(18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字词的的含义。(3分)

  ⑴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⑵悉如外人 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

  【小题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5分)

  【小题4】、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4分)

  答案

  【小题1】(3分)(1)类(2)都(3)请、邀请

  【小题1】(1)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3分)(2)率领着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再没有出去过。(3分)

  【小题1】热情好客(2分) 桃源人害怕外人破坏他们与世隔绝和*安宁的生活。(与此大意相*即可)(3分)

  【小题1】(4分)表达了作者对和*(没有战乱)的向往,对*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意合即可。〔“和*”与“*等和谐自足”两点每点各2分)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古汉语词典》对“鲜”字有以下几种解释。请根据语境,选出对“陶后鲜有闻”中“鲜”字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3分)() A.读xiān,活鱼。B.读xiān,新鲜。

  C.读xiǎn,少。D.读xiān,鲜艳。

  小题2:、选出划线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3分) A.林尽水源欲穷其林B.不足为外人道也此中人语云

  C.悉如外人咸来问讯D.莲之爱渔人甚异之

  小题3:、对课文《桃花源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段选文通过表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B.作者用“遂迷”“未果”暗示了桃花源是虚构的,不存在的。

  C.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盛情款待,表明桃花源是个和*富足的社会。

  D.当时的社会没有阶级压迫,阶级剥削,就如桃花源一样。

  小题4:、把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⑵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1)(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2)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 (菁华3篇)(扩展2)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50句菁华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字的意思

2、D

3、说明他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理想的地方,各个阶层的人都非常向往。(或说明他笔下的理想之境有着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

4、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5、C

6、文中总写渔人感受的一个成语是:

7、文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是

8、本文的作者是 ,东晋时人。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0、请你概括第二个语段的主要内容。

11、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3、文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一句读过后,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14、请写出三句含有“桃花”的古诗词。

15、B 11.D 12.C

16、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7、怕外人扰乱他们宁静和*的生活。

18、内容理解。(4分)

19、①写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社会风尚(或写桃花源中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②写村人自叙秦时避难来此经过(或写桃花源中对战乱的厌恶和对没有压迫剥削的社会理想的追求)。

20、下列句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2、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渔人回来时顺着原路处处作了标记,生怕以后再来时找不到,可谓小心极了!回到武陵,还向一郡之长太守做了报告,可谓慎重极了!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总之,作者不厌其烦地写这些,都是为了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

23、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以此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2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25、(1)敞亮(2)整齐有序的样子(3)标明(4)罢了

26、示例: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印入眼帘。(情境要合理,描述要生动,否则应酌情扣分。)

27、通过第②段的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绘和第③段的对桃花源淳朴民风的描写表现出来。

28、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29、(1)这个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述说,他们听了都很惊叹。

3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2分)

31、B(2分)

32、下列选项错误的一项是()。(3分)

33、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3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36、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37、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8、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39、土地*旷,屋舍俨然。

4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4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42、出自本文的有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写出来并解释。

43、妻子:妻子小孩。

44、志:作标记。

45、土地*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46、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47、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8、陶渊明(1分)

49、围绕“见到渔人大吃一惊;自从秦朝就隐居在此;不知外机朝代更竹;对渔人所描述的外界情况感叹、惋惜”回答出两点即可。(共2分,每点1分,用原文语句回答亦可)

50、围绕“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安定和*的社会环境;优美富饶的自然环境;幸福快乐的人民生活;淳朴的社会风尚;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回答出三点即可。 (共3分,每点1分)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 (菁华3篇)(扩展3)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 (菁华5篇)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1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严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核舟记(节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选出下列句中划线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鸡犬相闻 村中闻有此人

  B、屋舍俨然 便舍船,从口入

  C、问今是何世 同行二十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D、捕鱼为业 一一为具言所闻

  2、选出下面划线字跟“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的“悉”意义不同的一项[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选文中“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叹惋”的原因是[ ]

  A、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B、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C、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D、为自己住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4、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1段概括介绍了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了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B、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C、“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是介绍核舟的体积的。

  D、介绍王叔远能用体积很小的原材料表现很广的题材,目的是要说明雕刻家有很高的技艺。

  5、用原文句子回答: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C

  3、B

  4、C

  5、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2

  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第1-3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_________________

  (2)未果,寻病终

  寻: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不久

  2.(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就顺着原路(回去),处处作了记号。

  3.①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安定和*③百姓生活和乐(意思对即可)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3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3)便要还家( )

  (4)不足为外人道也(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请你游说村中人为什么“皆叹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有所终”“幼有所养”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在选文中,哪一句话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类;(2)交错相通;(3)通“邀”,邀请;(4)对;向。

  2.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3.叹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叹惋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叹惋外面的人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3)临溪而渔 渔:

  2.翻译下面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答案:

  1.(1)“全”或 “都” (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3)钓鱼

  2.(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3.世外桃源 与民同乐

  4.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5

  完成后面的问题。(18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1)来此绝境(2)寻病终

  (3)屋舍俨然(4)仿佛若有光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小题3】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A.水陆草木之花B.何陋之有C.花之君子D.能以径寸之木【小题4】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小题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4分)

  答案

  【小题1】(1)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不久(3)整齐的样子(4)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的样子。(4分)

  【小题1】(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就顺着原路(回去),处处作了记号。(每句2分)

  【小题1】B(3分)

  【小题1】答案要点:①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安定和*③百姓生活和乐。 (3分)

  【小题1】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4分)

  解析【小题1】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如:“交通、向、志”等重点词语要理解精准。

  【小题1】明确“之”的四种用法,B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其他均为结构助词,的。

  【小题1】这是文言文中内容理解考点。学生筛选并提取文言文阅读语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础上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读懂读通的目的,能够用自己的话来理解问题。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学生能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方式,分析和概括在某一叙述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主张和看法。能结合文章做具体分析,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 (菁华3篇)(扩展4)

——桃花源记阅读体会范本五份

  桃花源记阅读体会 1

  小时候偶尔听人提起世外桃源的故事,但对详细资料并不知晓。只是对那完美的景象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渴望,莫名奇妙的向往。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中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已经成为世代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梦想社会的追求。

  他写这个虚构的故事是为了寄托他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和他对完美生活的向往。他是个归隐之士,在写这篇诗作的时候已经离开尘世过隐居农村生活十余年了。他出生寒门,少时虽有抱负,却壮志未酬。他从懂事起就经历了很多的社会和政治上的变迁和纷扰,社会的伪诈、污秽、黑暗令他感到窒息、愤懑。他性格耿直,为官清廉,不愿卑躬屈气攀附权贵,因而与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格格不入,之后辞官归隐田园,过自耕自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简朴生活。

  在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源”呈此刻我们面前的是“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作者的手笔简练易读,妙笔生花。简单的几句话,就生动的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心旷神怡的景象,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片,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无限的向往。《桃花源记》的主体和核心是借“避秦之乱”这一历史事实来抒发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并由此产生的对梦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作者经过形象地描述,神话式的虚构故事和美的活力,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最终,作者更用悬念的手法,暗示这样一个完美无瑕的梦想境界,是虚无的,只是作者对自由和极乐世界的追求。

  所以,当我看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时候,我无法不被这种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乐业的人们、欢乐和*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都拥有享受自由与*等的权利,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静生活。这一切竟让如今的我深深向往。虽是虚构的世界,却给了我无限的畅想空间……

  桃花源记阅读体会 2

  《桃花源记》出自陶渊明的《陶渊明记》,其中令我感触最为深刻的的是陶渊明写这篇文章所表达出来的感情。第一类是普通的渔人,他误打误撞的进入桃花村;第二类人是桃花村中淳朴的村民,;第三类人是像刘子骥一样的高尚人士,他们是作者的化身。

  阅读时我很好奇,陶渊明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描绘出了桃花源中的小山庄?他们都向往桃花源村中那种与世无争的生活,但是陶渊明在创作时的处境并不乐观,陶渊明却在作品中将桃花源村写的如此的令人神往。

  真令人为之敬佩。当我真正的深入文本后,结合他的时代背景,我渐渐明白了,此文并非写景之文,而是透过桃花源来表现出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我们身边也有种种不如意的地方,但是我们也在向往着一个像桃花源村那样无忧无虑的乐土。对于我们而言,可能更多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对于陶渊明而言,也许这种复杂感情是我们所不能想象的,在他心里胸怀大志是她他的梦想,怀才不遇是他的处境,世外桃源是他想要去的地方,所以作者把刘子骥幻化成自己的化身,去寻找这方乐土。但是刘子骥没有找到桃花源村,也说明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村可能并不存在。

  我曾也遇到过许多人,许多事,看见过很多因为生活不顺而选择放弃自己梦想的人。我也时常遇到这种想要放弃的时刻,但每当此时,我都会想起桃花源村,我希望那个安静而又祥和的地方是现实,而不是作者的一个幻想。于是我把这座令人安详的小山村放在了自己的心中,我告诉自己,只要心里有桃花村,那么桃花村便每个地方都是。每当想到这个时候,我总会坚持自己的梦想,向着美好的生活去努力。

  桃花源村的朴实着实令所有人向往,在我们今后的学*生活中,一定不能被现实打败,即使心里再难受,也不要忘了像陶渊明一样,心里装有一个桃花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让桃花村的美丽永远在我们心中,让桃花源的桃花永远在我们心中盛放。

  桃花源记阅读体会 3

  读了《桃花源记》,我感觉到了桃花源的美,景色美,人也美——和谐、热情、幸福。在作者陶渊明生活的那个战乱频繁的时代,这样的桃花源是当时所有人的向往。如今,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和*的年代里,时代变了,人们心中的桃花源也就变了。

  我常常想,有没有一个清静安闲的地方,能拥抱自然的地方。这便是我心中的桃花源了——

  如今,虽然没有了战争的硝烟,但却有了汽车的尾气,工厂的黑烟,许多难闻的气味混在空气中,城市也就笼罩在其中。我想,深山老林里应当没有这些吧!城市中,少不了喧闹,汽车声、早市叫卖声,混乱地板结在一齐。

  我想啊——躲在一座山上,有河水,有瀑布,上有蓝天白云,下有芳草鲜花的山,有千百棵树,有千百只鸟。早上起床能听到一群鸟儿的叫声,河水淌过的声音。虽然这些声音有点杂,但比起城市机械的喧闹声好听多了,天然的声音,天籁之音吧?有什么能胜过自然?

  脚下是绿草,有绿色香气的草,袭向人心。能让人感到自然的美妙,再好可是。山腰上,云层缭绕。山尖上看四方,层峦叠嶂。

  这般“良辰美景”没有人能拒绝吧?如果生活能够无忧无虑的话,我心中的桃花源便是真正的仙境。

  幻想啊终究是幻想,天下那有这样的好事?这样的世界只能和一颗向往“更完美”的心同在,这样的桃花源——在心中。

  桃花源记阅读体会 4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著名诗人。

  本文是陶渊明的名作。作品内容是作者根据广大人民的愿望与自己的理想而凭空虚构的。他虚构了一个在武陵大山中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这里生活着一批几百年前为避战乱而躲到这里的人。这些人世人和睦相处,幸福快乐,桃花源里的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安定,和*自由,人人*等,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中人民的理想世界。作者描写的这个“世外桃源”虽是虚构的,但仍不管积极的思想意义。作者借此一方面揭露了当时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幸福,和*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这篇文章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渔人非但没有遵守自己的诺言,还带领别人去桃花源,好在他最后没有找到桃花源。也许礻是他的报应吧。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遵守诺言,因为这不但是别人对你的依赖也更是自己对自己的,如果你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别人会怎么看你呢?

  跟世外桃源的人相比之下,可见得我们是有多幸福,所以我们也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在这里,我也想对桃花源里的人说:你们不要住在桃花源了,你看我们现在已经有了电视机,电冰箱,空调……跟你们比,我们可要幸福多了呢,你们快出来吧,现在这里已经没有战争了,只有和*与幸福,现在的科技可发达了。

  读完《桃花源记》这一篇文章,我觉得自己也好像里面的人一样,每天快快乐乐,无忧无虑。如果你也想感受一下,那就请读《桃花源记》这一课吧!

  桃花源记阅读体会 5

  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我在心里叹道:哎,世上竟有人能够描绘出如此完美的小世界。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祸连年的东晋末年,他看到人民生活困苦,百姓流离失所,处处一片哀戚,心中的良心促使他哀民不幸,从而对那时黑暗的现实极为不满。所以,在他心中,渐渐构成了一个寡国小民、民风淳朴、宁静安乐、风景优美的小世界。

  文章第一段写了渔人遇见桃花林,描述了桃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丽景色,暗示渔人即将到往一个美丽的去处。

  文章第二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看到宁静喜乐的景象。写老人幼童“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男女往来种作,村内鸡犬相闻,一片和乐融融之景。渔人生活在东晋末年的现实社会,亦是看到民生疾苦,自我也是穷困潦倒,如今看到眼前一片和*景象,不知心内作何感想?

  第三段写村中人与世隔绝已久,“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又写村内人“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见村内人的热情好客,友善温情。村内人若想到放渔人离开桃花源,很可能会给桃花源内的人带来灾难,可是他们只是提醒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村里人也可能和乐已久,心地纯善,料不到世外人心险恶,故而纵虎归山。

  第四段写渔人背弃诺言,“处处志之”,将自我所见桃花源说与太守听。这真是可恶极了。可是时代如此,或有内里详情,渔人何辜!

  结尾写品德高尚的南阳人士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寻病终”。自他以后,桃花源再无人问津了。即使是此刻,世人虽然不明白桃花源如何去,也心向往之。

  中国此刻是个和*的国家,可是社会上仍然会发生让人咬牙切齿的恶事,尤其此刻学校欺凌、社会欺凌事件时有耳闻,自杀者不可数之。法律也心有余力不足,而道德又不足以约束良心已经被蒙蔽的人。这种时刻,就更加向往民风淳朴、宁静喜乐的桃花源啊!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