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40句菁华

首页 / 阅读答案 / | 阅读答案

1、郡太守遣人寻向所志,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用意是什么?

2、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参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优美;民主法治,公*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生活富足,人人自得其乐等。(2分)

4、本文的作者是 ,东晋时人。

5、请你概括第二个语段的主要内容。

6、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

7、翻译下列句子。(4分)

8、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划两处)(2分)

9、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为什么?

10、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理想境界?联系作者的生*简要分析。

11、(1)一犬也,而报恩如是,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启迪:人要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意对即可)(3分)

12、请写出三句含有“桃花”的古诗词。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同“乃记之而去”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含义。

15、翻译句子。

1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17、①写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社会风尚(或写桃花源中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②写村人自叙秦时避难来此经过(或写桃花源中对战乱的厌恶和对没有压迫剥削的社会理想的追求)。

18、下列句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19、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20、请利用《新华字典》查阅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21、第二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一是环境———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二是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2、①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②这中间非常微妙的情境,我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意思对即可。)

23、记叙(描写)虚构(想象) 反衬(对比)

24、①写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社会风尚(或写桃花源中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②写村人自叙秦时避难来此经过(或写桃花源中对战乱的厌恶和对没有压迫剥削的社会理想的追求)。

25、祖先躲避战乱;隋炀帝失天下

26、(1)这个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述说,他们听了都很惊叹。

27、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陈涉世家》中“天下苦秦久矣”“失期当斩”……等句,让读者看到秦王朝的暴力统治是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因此,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才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

28、用“/”为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标两处)(2分)

29、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2分)

30、豁然开朗(1分)

31、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3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33、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34、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目的是什么?

35、志:作标记。

36、欣然:高兴的样子。

37、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38、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39、诣太守,说如此。

40、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40句菁华扩展阅读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40句菁华(扩展1)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50句菁华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字的意思

2、D

3、说明他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理想的地方,各个阶层的人都非常向往。(或说明他笔下的理想之境有着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

4、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5、C

6、文中总写渔人感受的一个成语是:

7、文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是

8、本文的作者是 ,东晋时人。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0、请你概括第二个语段的主要内容。

11、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3、文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一句读过后,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14、请写出三句含有“桃花”的古诗词。

15、B 11.D 12.C

16、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7、怕外人扰乱他们宁静和*的生活。

18、内容理解。(4分)

19、①写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社会风尚(或写桃花源中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②写村人自叙秦时避难来此经过(或写桃花源中对战乱的厌恶和对没有压迫剥削的社会理想的追求)。

20、下列句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2、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渔人回来时顺着原路处处作了标记,生怕以后再来时找不到,可谓小心极了!回到武陵,还向一郡之长太守做了报告,可谓慎重极了!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总之,作者不厌其烦地写这些,都是为了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

23、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以此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2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25、(1)敞亮(2)整齐有序的样子(3)标明(4)罢了

26、示例: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印入眼帘。(情境要合理,描述要生动,否则应酌情扣分。)

27、通过第②段的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绘和第③段的对桃花源淳朴民风的描写表现出来。

28、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29、(1)这个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述说,他们听了都很惊叹。

3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2分)

31、B(2分)

32、下列选项错误的一项是()。(3分)

33、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3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36、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37、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8、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39、土地*旷,屋舍俨然。

4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4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42、出自本文的有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写出来并解释。

43、妻子:妻子小孩。

44、志:作标记。

45、土地*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46、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47、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8、陶渊明(1分)

49、围绕“见到渔人大吃一惊;自从秦朝就隐居在此;不知外机朝代更竹;对渔人所描述的外界情况感叹、惋惜”回答出两点即可。(共2分,每点1分,用原文语句回答亦可)

50、围绕“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安定和*的社会环境;优美富饶的自然环境;幸福快乐的人民生活;淳朴的社会风尚;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回答出三点即可。 (共3分,每点1分)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40句菁华(扩展2)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30句菁华

1、用原文句子回答: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

2、(2分)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3、“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4、本文的作者是 ,东晋时人。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6、作者在第①段描绘了桃花源的美丽景色,从全文来看,这段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7、美丽的景物引起渔人的好奇,从而引出桃花源,并为描写桃花源的美景作铺垫。

8、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

9、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

10、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1)与外人间隔(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7、世外桃源18、从自然环境、人物活动这两个角度来描写桃花源的景象。

13、请利用《新华字典》查阅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4、(1)敞亮(2)整齐有序的样子(3)标明(4)罢了

15、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16、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2分)

17、宁静淡泊的田园和*安宁不满。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9、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0、闻之,欣然规往。

21、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3、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24、出自本文的有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写出来并解释。

25、怡然:喜悦的样子。

26、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27、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

28、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29、在文章第三自然段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桃源人与世隔绝的时间很久?(2分)

30、围绕“见到渔人大吃一惊;自从秦朝就隐居在此;不知外机朝代更竹;对渔人所描述的外界情况感叹、惋惜”回答出两点即可。(共2分,每点1分,用原文语句回答亦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40句菁华(扩展3)

——《桃花源记》阅读练*及答案 (菁华3篇)

《桃花源记》阅读练*及答案1

  (一)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1.解词

  (1)屋舍俨然 (2)阡陌交通

  (3)或请重法以禁之 (4)自是数年之后

  2.下列各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问所从来,具答之 B民之所以为盗者

  C上哂之曰 D或请重法以禁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4.桃花源是个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段里的话来说,起码是因为那里没有 和 。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其目的是什么?

  【二】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描写了自己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选文中同样能表现桃花源中人这种生活的句子是: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中华文学史上留下了许许多多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样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明清时代的四大古典名著更是不朽的丰碑请你写出其中的一部作品和作者的名字。

  作品《 》作者

  4. 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5.“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6.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附答案】

  (一)1. (3)有的人(4)这或此2.B 3. (2)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4. 赋繁役重,官吏贪求。表达了作者对和*、*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二】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这里)土地*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3.例如:《红楼梦》曹雪芹4.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5.“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6.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桃花源记》阅读练*及答案2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阡陌交通( )

  (2)欣然规往( )

  2.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D.设酒杀鸡作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

  发现桃花源→__________→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__________。

  5.“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交错相通(2)计划

  2.B

  3.(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或: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4.进入桃花源复寻(迷失)桃花源。

  5.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点“对和*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练*及答案3

  (一)阅读下文,完成6—8题。(8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6.解释文中加点词。(3分)

  (1)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________

  (2)欲穷其林 穷:________

  (3)鸡犬相闻 闻:________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8.梳理选文中武陵人的行踪,完成下面的图表。(每空不超过4个字)(2分)

  缘溪行---->( ) ---->至山前---->( )游桃花源

  答案:

  6.(1)作为 (2)尽 (3)听见

  7.中间没有其他树木,芳草新鲜美好,落花繁多。

  8.逢桃林 入洞口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40句菁华(扩展4)

——《桃花源记》阅读练*及答案 (菁华3篇)

《桃花源记》阅读练*及答案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闻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既遣人隧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在括号里给下面句中加粗字注音,并将它的意思写在横线上。

  ①便要还家( )____________

  ②诣太守,说如此( )____________

  2、下列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指代的是渔人发现桃花源这件事。

  B、选文前两段写了渔人的行踪: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yāo 邀请 ②yì 拜见

  2、C

  3、①(祖先)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②(渔人)救沿着旧路(回去),处处做了标记。(意对即可)

  4、桃源人与世隔绝久远,对陌生人到来感到很惊异。(意思正确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练*及答案2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阡陌交通( )

  (2)欣然规往( )

  2.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D.设酒杀鸡作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

  发现桃花源→__________→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__________。

  5.“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交错相通(2)计划

  2.B

  3.(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或: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4.进入桃花源复寻(迷失)桃花源。

  5.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点“对和*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练*及答案3

  (一)阅读下文,完成6—8题。(8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6.解释文中加点词。(3分)

  (1)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________

  (2)欲穷其林 穷:________

  (3)鸡犬相闻 闻:________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8.梳理选文中武陵人的行踪,完成下面的图表。(每空不超过4个字)(2分)

  缘溪行---->( ) ---->至山前---->( )游桃花源

  答案:

  6.(1)作为 (2)尽 (3)听见

  7.中间没有其他树木,芳草新鲜美好,落花繁多。

  8.逢桃林 入洞口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40句菁华(扩展5)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 30句菁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2、(3分)这个人一五一十详细地说出了他所知道的外面的情况,(他们)都(对外面百姓的生活)感叹、惋惜。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

4、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2分)

5、[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6、(1)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是如此美好,那么你理想中的社会王国是什么样的?结合社会现实谈谈你的设想。

9、东晋 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 《归园田居》

10、(1)鲜艳美丽(2)整齐的样子(3)对……。感到奇怪(4)不值得,不必

11、(1)土地*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12、“略”。符合社会现实言之有理即可。

13、(1分)(1)与世隔绝的地方 (2)通邀,邀请 13.D(2分)

14、请你概括第二个语段的主要内容。

15、桃花源中的人们听了武陵渔人的见闻后,为什么“皆叹惋”呢?

16、古往今来,人们对渔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于无意有不同理解:王维曾写道:“渔舟逐水爱山春,*桃花夹古津”,似为无意;而谢得枋却说:“飞花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又觉有心。你认为作者的本意是什么?请说说理由。

17、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

18、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

19、桃花源中人曾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可渔人外出后竟“诣太守”,谈谈你对渔人做法的评价。

20、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

21、不想被外面的战乱破坏了他们的和*宁静的生活

22、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8、与外人间隔

23、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4、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5、通过渔人所见,着力表现桃花源中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们和*安乐的景象。20、表现出桃花源中人们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21、桃花源中的人们本是“避秦时乱”而来,为外界动乱黑暗的世界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26、不足为外人道也(2分) 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宁静 ②百姓能安居乐业 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27、村中人见到渔人,先是“大惊”,然后听了渔人的回答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招待。这些描写说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28、此语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幸福的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笔。

29、人的一生都可能经历坎坷与不顺,都可能经历苦难与艰辛,而只有经历这些之后,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32、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30、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以此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40句菁华(扩展6)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汇总10篇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1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本文作者是____(朝代)的文学家________(人名)(2分)。

  小题2: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划线的词:(5分)

  ①咸: ②邑人: ③绝境:

  ④无论: ⑤不足:

  小题3:翻译划线的句子:(2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小题4: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2分)

  小题5: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6:桃花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 (2分)参考答案:

  小题1:东晋 陶渊明

  小题1:①都 ②乡邻 ③与人世隔绝的境地 ④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⑤不值得

  小题1: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

  小题1:桃花源人的祖先为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小题1: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安宁生活

  小题1: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小题1:试题分析:陶渊明也可写成陶潜。

  点评:对于文言文中的文学常识,尤其是名家名篇,一定要知道三点,即出处,作者、生活朝代。

  小题1:试题分析: “绝境” “无论”“不足”都是古今异义的词语,解释时要注意。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具”“叹惋”等。“具”在此句中是“详细”的意思,“叹惋”则是两个词组成的,应译为“感叹惋惜”。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1:试题分析:原文中有相关语句,即“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回答时,可以用原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点评: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回答问题时,要能抓住并利用原文语句做答。

  小题1:试题分析:从上文中的“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个句子可以推知,桃源外的世界依然是纷争不断,人们过着鸡犬不宁的生活。所以桃源的人们害怕世人知道此处后,都会纷纷来这里。如果是这样的话,这里也就和世外一个样子了。

  点评:理解文章要透过句子看其根本,即有些句子我们要深入地想一想,这个句子有没有深层的含义,它告诉了我们什么,它和上句有没有联系,有什么样的联系等。这样,多思多想,对于文章的理解就会逐渐深入,我们的置疑的能力也会提高。

  小题1:试题分析:“乃大惊”表明桃源中的人很久没有见到陌生人了。

  点评:理解文章要透过句子看其根本,即有些句子我们要深入地想一想,这个句子有没有深层的含义,它告诉了我们什么,它和上句有没有联系,有什么样的联系等。这样,多思多想,对于文章的理解就会逐渐深入,我们的置疑的能力也会提高,提出的问题也会越来越有水*。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2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乙】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错的一项是

  A.今亡(逃跑)亦死

  无论(不论)魏晋

  B.今或(有时)闻无罪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没有出路的境地)

  C.为天下唱(通倡,首发) 便要(通邀,邀请)还家

  D.楚人怜(爱戴)之

  此中人语(说)云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陈胜、吴广乃谋曰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扶苏以数谏故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C.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D.吴广以为然

  父利其然也

  10.下面各句是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中陈胜提出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说明陈胜充分把握了人心动向,为起义成功奠定了基础。

  B.乙文中乃大惊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了桃源与外界隔绝久远;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体现了桃源民风淳朴。

  C.甲文中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乙文中桃源人来到桃源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

  D.甲文是纪传体,生动地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乙文以叙述为主,是作者虚构的故事,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否定。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参考答案]

  8.B(A:一正一错,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B:全错,或:有的人,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C:全对;D:一正一错,语:告诉)

  9.B(A:前乃:于是,就;后乃:竟然;B:两以:因为;C:前为:向;后为:为了,表目的;D:前然:正确;后然:这样)

  10.C(直接原因应是:失期,法皆斩)

  11.(1)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了。(关键词会、度译错一个或两个,均扣1分,语意连贯1分) (2)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关键词具译错,扣1分,语义连贯1分)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3

  第25课《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12——15题。(共7分)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属: 要:

  14.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15.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3分)

  二、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7分)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10.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三、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9分)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4分)

  (1)欲穷其林 穷: (2)便要还家 要:

  (3)处处志之 志: (4)欣然规往 规: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20、阅读思考,简要回答:(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四、阅读下面两段诗文,完成5-9题。(17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陶渊明 《桃花源记》节选)

  【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5.理解文言文词义,常常借助工具书。下框中的文字出自《古代汉语词典》。

  文中“屋舍俨然”中的“俨”字应选择的正确义项是【 】(填序号)(2分)

  俨 yǎn ①庄重。《诗经•陈风•泽陂》:“有美一人,硕大且~。”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雅跽而相对。”②整齐。王勃《滕王阁序》:“~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①便要还家: ②既出,得其船: ③醒能述以文者: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⑵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

  8.请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用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4分)

  9.从《桃花源记》和《饮酒》中,你认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4分)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8、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10、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2分)

  11、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2分)

  12、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12——15题。(共7分)

  12.属:类 要:同“邀”,邀请。 评分标准:(2分)每词解释1分

  13.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评分标准:(2分)重点词“乃”、“无论”翻译正确可得2分,各1分。

  1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评分标准:(2分)每句 1分,错字不得分。

  15.示例: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没有贫穷,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科学技术发达,社会文明进步。评分标准:(3分)内容合理2分,语言表述1分。

  二、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7分)

  8.(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4分,每句2分)

  9.第一问:渔人的行踪。(1分) 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3分)

  10.(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3分,每小题1分)

  11.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1分) 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共2分,答出一条评1分,答出两条即可评全分)

  12.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3分)

  三、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9分)

  17、穷尽、走尽;通“邀”,邀请;做标记;计划,规划

  18、D

  19、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20、(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四、阅读下面两段诗文,完成5-9题。(17分)

  5.②

  6.要:邀请 其:他的、自己的(代渔人) 以:用

  7.(1)小孩和老人,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评分标准:关键词“黄发垂髫”、“并”、“怡然”,每个0.5分。)(2)(渔人)就沿着原先的走过的路,处处都做好标记。(评分标准:补充主语(渔人)0.5分、关键词“扶、向、志”各0.5分。)

  8.在整齐的篱笆旁,我亲手采摘金黄的菊花,周围顿时香气弥漫;在悠闲恬适间,突间望见高大的庐山,云雾缭绕。在夕阳的照耀下,庐山仿佛披上了一件彩衣,不时有成群结对归巢的鸟儿,吱吱喳喳,打破了山林的幽静。(评分标准:有合理想象2分,有景物的描写给1分,准确地修饰语给1分;根据表达效果,酌情给分。)

  9.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团结;相处和谐;生活富足;环境优美。(评分标准:答对其中的两点即给2分;) 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属于开放性答题,只要能从以上四点中的任意两个方面去答题。认识到位,表达流畅即给2分。

  (甲)(10分)

  8、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

  9、(1)交错相通(互相通达) (2)通“邀”,邀请(共2分,每小题1分)

  1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抄写全句也可)

  11、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2分)

  12、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共3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4

  读文答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停数日,辞去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D.①设酒杀鸡作食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他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3.答案示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5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⑵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与外人断绝了来往。

  2.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个理想的社会,它“理想”在哪里?文中是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的?

  答:①景色美: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②生活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③人情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文末为什么写众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假设太守找到了桃花源,它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答:这表明桃花源也真也幻,在现在中是不存在的。这样会使桃花源的社会也变得一样黑暗,桃源人将过上困苦生活。“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6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选自《醉翁亭记》)

  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至于负者歌/于途

  D、往/来而不绝者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段“阡陌交通”中的“交通”与乙段“觥筹交错”中的“交错”两词的古义完全相同。

  B、“豁然开朗”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苍颜白发”暗示出欧阳修已老态龙钟。

  C、甲、乙两段文字语句错落有致。前者重在写景,后者重在写人;前者实写,后者虚写。

  D、甲段主要描写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生活图景,乙段主要描绘太守与民同乐图。

  参考答案:

  1、D

  2、B

  3、D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7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大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小题1】.上面两段文字选自《 》,作者是北宋文学家 。(2分)

  【小题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小题3】.选文第①段在总写滁州山景之后,由远及*依次写了西南诸峰、 、 、醉翁亭等景物。(2分)

  【小题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②段的内容。(2分)

  答案

  【小题1】醉翁亭记 欧阳修

  【小题1】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酒上。

  【小题1】琅琊 酿泉

  【小题1】山间早晚(朝暮)和四季的优美景色(早晚、四季各一分。琅琊山(山间)美景、山水之乐均给满分。滁地美景扣一分。)

  解析【小题1】考查对文学常识的准确掌握。

  【小题1】文言文翻译原则:1、以直译为主:能直译的一律直译,实在不能直译的才能意译。2、字字落实(一一对应):每一个词语都有与之对应的译文。另外注意关键字的解释:

  得:领会 寓:寄托

  【小题1】联系原文: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可以概括范围由大到小:西南诸峰 琅琊 酿泉 醉翁亭

  【小题1】概括能力的考查。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8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子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外人道也。”

  【小题1】翻译句子。(6分)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此中人语云:“不足外人道也。”

  【小题2】找出选文中描写桃源人幸福生活的句子。(用原文回答)(1分)

  【小题3】“此中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联系上下文,想想“此人” 说了些什么 ,试概括为三点。(3分)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后人把《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是什么呢?现在是什么意思?

  成语:。现在意思是:。(2分)

  【小题5】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1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答案

  【小题1】⑴桃源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

  ⑵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⑶这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小题1】其中往来种作……怡然自乐。 (1分)

  【小题1】(1)讲汉魏晋以来社会的动乱,黑暗和秦以后的变迁。(2)讲桃花源外人民所受的苦难。(3)讲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残酷剥削和压迫。(3分)

  【小题1】成语:世外桃源。现在意思是: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注: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2分)

  【小题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2分)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除了要注意“要、还、乃、无论、语、足、道”等重点字,有时还要注意省略的成份,同时还要使整个句子的翻译的完整性。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第一段的文字进行概括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魏晋以来的社会动乱”来概括渔人说的内容。

  【小题1】本题是一道综合题。概括成语为“世外桃源”,然后根据桃花源中的生活图景以及当时的社会情况来理解文中和现在的意思。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的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注意句子的意思,还要根据句子的结构,比如“主谓宾”这一结构。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9

  (14分)(20xx,河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阃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①人。少负②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③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昊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④。

  学射于周同⑤。同射三矢⑥,皆中的⑦,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菩⑧;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爱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尽得同术。

  [注]①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②负:具有。③强:擅长于。④斤:在这里表示弓的强度的单位。⑤周同:人名,擅长射箭。⑥矢:箭。⑦的:箭靶的中心。⑨管(ku6):

  箭的尾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2分)

  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_ ___②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未冠:____

  (2)跟例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R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C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D.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飞由是益自练*,尽得同术。

  (4)选文甲中桃花源的美好和谐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5)选文乙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表现岳飞年少有志的?(3分)

  参考答案:

  (1)①邀请②没有成年(意思对即可)

  (2)B【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较易。例句中的“与”是“和”的意思。A,C,D三项的“与”都是“和”的意思,只有B项的“与”是“给予”的意思,所以选B。

  (3)①这个人(渔人)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知道)的事,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

  ②岳飞因此更加刻苦训练,全部掌握了周同的射箭技术。

  (意思对即可)

  (4)环境优美,生活愉快;民风淳朴;社会安定。(答出其中的三点可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5)刻苦读书;苦练射箭。(意思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10

  文言文阅读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

  (1)欲穷其林 穷:___________________

  (2)便要还家 要:___________________

  (3)处处志之 志:___________________

  (4)欣然规往 规: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3.请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思考,简要回答:

  (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的一两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穷尽、走尽;通“邀”,邀请;做标记;计划,规划

  2.D

  3.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4.(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