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菁华5篇)

首页 / 阅读答案 / | 阅读答案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1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梵天寺木塔》阅读题目: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患其塔动( )

  ②便实钉之( )

  ③人皆伏其精练。(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小题3】《梵天寺木塔》运用侧面描写来突出喻皓建筑技术的高超,请找出一例写在下面。

  【小题4】匠师和喻皓对塔动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

  《梵天寺木塔》参考答案:

  【小题1】①担忧;②动词,用钉子钉;③伏同服,佩服。

  【小题2】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本题3分。翻译要准确,尤其是关键词语)

  【小题3】如工匠费尽心机了解如何才能解决塔动的问题,又如篇末说:人皆伏其精练。 (3分)

  【小题4】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顶没有上瓦,上面轻。喻皓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内结构不稳定,塔身没有形成一个整体。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患”,一词多义,担忧;“钉”,动词,用钉子钉;“伏”,通假字,通“服”,佩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把“履”(踩)、“六幕”(上下及四周)、“持”(支撑)这些字词要翻译准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3】试题分析: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本文中的侧面描写也很明显,例如匠师怎么都找不到塔动的原因,喻皓很容易就找到了,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描写方法的分析能力。

  点评: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常用的描写方法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每种描写方法各有其作用。比如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

  【小题4】试题分析: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顶没有上瓦,上面轻。喻皓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内结构不稳定,塔身没有形成一个整体。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提取、概括、筛选的能力。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或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来提炼、概括。具体做法一时从名词概念出发,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二是抓住重要概念或重要语句,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三是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四是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2

  《梵天寺木塔》,完成下列各题。(11分)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小题1】选出下面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2分)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B.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六幕相持,自不能动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郑人履》

  C.人皆服其精练

  D.贻以金钗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刻舟求剑》岁以大穰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②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小题3】文中的哪个词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流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2分)

  【小题4】匠师和喻皓对塔动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3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1】①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②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译错一处扣1分,错两处不得分)

  【小题1】文中“笑”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1分)同时流露出他的内心世界是:对解决塔动这件事胸有成竹,另一方面也有对匠师无能的嘲笑。(1分)

  【小题1】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顶没有盖上瓦。(1分)喻皓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内结构不稳定,塔身与楼板没有形成一个整体。(1分)

  启示:看问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个人的知识水*和认识能力高低决定着他对事物判断的正确与否。(1分)(其它分析只要恰当也可)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3

  梵天寺木塔

  沈 括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字。(4分)

  ①患其塔动 ( )②是吾剑之所从坠( )

  ③虽乘奔御风 ( )④项为之强 ( )

  小题2: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履:郑人有欲买履者人履其板

  B.于: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C.之:至之市钱帅登之

  D.以:何不试之以足乃以瓦布之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但逐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2)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小题4:上文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找出文段中描写喻皓心理活动的一个词语,说说表现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理活动?(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担心②这儿③即使④ 同“僵”,僵硬

  小题2:D

  小题3:略

  小题4:词语是“笑”,(1分)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1分)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小题1:试题分析:“患”:一词多义,担心。“是”,一词多义,这儿。“虽”,古今异义,古义:即使。“强”,古今异义词,古义:同“僵”,僵硬。

  小题2:试题分析:A.前一个“履”是名词,鞋;后一个是动词,踩踏。B.前一个“于”是动词,在,到;后一个是介词,在。C.前一个“之”是动词,“到……去”,后一个是代词,代指“木塔”。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但逐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时,要注意把“但”(只)、“讫”(完毕,终了)、“实钉”(用钉子钉实、钉牢)这些字词翻译准确。翻译“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时,要注意把“实钉”(文中指立方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即下文举例所用箱子的六个面)、 “履”(踩踏,走)、“相持”(互相支撑)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小题4:试题分析:文段中描写喻皓心理活动的一个词语是“笑”,“匠师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一个“笑”字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4

  阅读《梵天寺木塔》,回答下面问题。(12分)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小题1】用“||”在文中把本文分成三层,并概括这三层的大意。(3分)

  【小题2】解释句中划线的词。(3分)

  ①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②故如此()

  ③未布瓦()④自不能动()

  ⑤盖钉板上下弥束()⑥乃以瓦布之()

  【小题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①六幕相联胠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皆伏其精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2分)

  答案:

  【小题1】 ① “钱氏……而动如初” :讲建塔过程中的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际都未能解决。 ②“无可奈何……塔遂定。”: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③“盖钉板上下弥束……人皆伏其精练。”: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映。

  【小题1】①在②所以③铺排④自然⑤紧密约束⑥于是

  【小题1】①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②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小题1】嘲笑匠师以及自信的心理。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给文章划分层次的能力。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划分层次即可。第一层次“钱氏……而动如初” :讲建塔过程中的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际都未能解决。”是事情的起因;第二层次“无可奈何……塔遂定。”是事情的经过;第三层次“盖钉板上下弥束……人皆伏其精练。”是事情的结果。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理解词语意思的时候,除了根据词语的具体语境之外,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比如:于,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在此句中的意思就是“在”的意思。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语句的能力。翻译句子时,除了要注意“伏是佩服的意思、精炼是高明的意思”,有时还要注意句子的语序、省略等问题,同时还要保证整个句子翻译的完整性。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根据喻皓自身的才能以及人们对他的看法来分析其当时怎样的心态即可。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胸有成竹。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5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小题1】选出下面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2分)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B.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六幕相持,自不能动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郑人履》

  C.人皆服其精练

  D.贻以金钗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刻舟求剑》 岁以大穰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②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小题3】文中的哪个词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流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2分)

  【小题4】匠师和喻皓对塔动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①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②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译错一处扣1分,错两处不得分)

  【小题3】 文中笑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 。(1分)同时流露出他的内心世界是:对解决塔动这件事胸有成竹,另一方面也有对匠师无能的嘲笑。(1分)

  【小题4】 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顶没有盖上瓦。(1分)喻皓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内结构不稳定,塔身与楼板没有形成一个整体。(1分)

  启示:看问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个人的知识水*和认识能力高低决定着他对事物判断的正确与否。(1分)(其它分析只要恰当也可)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1)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5)份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1

  【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念(思念、想念)无与为乐者 水尤清冽(凉)

  B.凄神(感到心情凄凉)寒骨乃记之而去(离开)

  C.相与(互相)步于中庭悄怆(忧伤的样子)幽邃

  D.但少闲(清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盖(盖子)竹柏影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 高可二黍许

  B.如鸣珮环,心乐之辍耕之垄上

  C.全石以为底 以其境过清

  D.乃记之而去 学而不思则罔

  3.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语言朴素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B.柳宗元贬官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写下了乙文。

  C.乙文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移步换景,抓住了小石潭的清幽、冷寂的特点来写的。

  D.以上甲乙两篇文章都是作者被贬官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因此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完全相同的。

  4.把下面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乃入见。问:何以战?

  参考答案:

  1.B(A中念应理解为考虑、想到;C中相与应理解为共同、一起;D中的盖应理解为原来是、大概是。)

  2.A(A的两个可都是大约之意;B的之分别是代词和动词;C的以分别是用和因为;D的而分别表示顺接和转折。)

  3.D(D项中甲文表达的是乐观豁达,乙文则表达悲凉凄苦的思想感情。)

  4.(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重点词语为:斗、蛇、明灭)(2)(曹刿)于是进宫拜见鲁庄公,问:凭什么作战?(重点句式:宾语前置,重点词语:乃、见、以)(每句2分,根据重点词语和句式考虑评分)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拭《记承天寺夜游》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参考答案:

  1.A

  2.D

  3.C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3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⑴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⑵怀民亦未寝

  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

  【答案】19、①遂:于是,就 ②寝:睡觉 ③但:只(3分,每题1分) 20、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3分,意思符合即可) 21、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 22、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 (20xx年浙江省衢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4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⒈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 )

  ⑵遂至承天寺( )

  ⑶怀民亦未寝( )

  ⑷相与步于中庭( )

  ⒉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⒊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⒋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答案:

  1.⑴考虑,想到⑵于是,就⑶睡觉⑷共同,一起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 (即“庭下……盖竹柏影也”)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

  4.旷达、豁达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5

  1.①念:人教版,考虑、想到;语文版,想。

  ②寝:睡觉 ③志:记 ④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门为阳

  2.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田野里一起欢笑。

  3.句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此时张怀民果然也没睡,二人心意相通呀!随后一同在庭院中散步赏月。这些都表明二人友情深厚。

  4.(1)赏月(月光) (2)喜(1分)

  5.甲文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的复杂心情,乙文表达了作者关心人民疾苦、遇到好雨的喜悦之情。(意思接*即可)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2)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范文五份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1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l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2.文中写钱帅心理的一个词是________,写匠师窘境的一个词是________。

  3.文言文用词精当,往往一个字便能传达很多内容。如文段中“密使其妻”的“密”字、“皓笑曰”的“笑”字,都极省俭却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特殊心理,试分别简析一下。

  4.解释加粗的字。

  (1)钱氏据两浙时________________

  (2)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________

  (3)上轻,故如此________________

  (4)塔遂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末写“人皆伏其精练”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伏”通“服”,佩服。

  2.患 无可奈何

  3.“密”是秘密地之意,表现了匠师不愿让钱帅知道自己“无可奈何”、技术不佳而被迫去求他人的心态。“笑”描写喻皓当时的心情,笑匠师技术*庸,或笑难题对他来说太易。

  4.(1)占据,统治。

  (2)在。

  (3)所以。

  (4)于是,就。

  5.写众人的反应,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高明。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2

  阅读《梵天寺木塔》,完成1—4题。(共12分)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月去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钱氏据两浙时()(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3)但逐层布板讫()(4)人皆伏其精练()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2分)

  3.请你用文中的原话分别回答“匠师以为塔动的原因”和“喻皓指点的定塔方法”。(4分)

  4.文中的哪个词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流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4分)

  【附答案】:(共12分)

  1.①统治②派③终了,完毕④通“服”佩服(2分,对2-3个得1分)

  2.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2分,有两个实词错不给分)

  3.(4分)未布瓦,上轻;(2分)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2分)(多与少均不给分)

  4.(4分)文中“笑”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2分)同时流露出他的内心世界是:对解决塔动这件事胸有成竹,另一方面也有对匠师无能的嘲笑。2分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3

  梵天寺木塔

  沈 括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字。(4分)

  ①患其塔动 ( )②是吾剑之所从坠( )

  ③虽乘奔御风 ( )④项为之强 ( )

  小题2: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履:郑人有欲买履者人履其板

  B.于: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C.之:至之市钱帅登之

  D.以:何不试之以足乃以瓦布之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但逐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2)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小题4:上文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找出文段中描写喻皓心理活动的'一个词语,说说表现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理活动?(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担心②这儿③即使④ 同“僵”,僵硬

  小题2:D

  小题3:略

  小题4:词语是“笑”,(1分)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1分)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小题1:试题分析:“患”:一词多义,担心。“是”,一词多义,这儿。“虽”,古今异义,古义:即使。“强”,古今异义词,古义:同“僵”,僵硬。

  小题2:试题分析:A.前一个“履”是名词,鞋;后一个是动词,踩踏。B.前一个“于”是动词,在,到;后一个是介词,在。C.前一个“之”是动词,“到……去”,后一个是代词,代指“木塔”。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但逐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时,要注意把“但”(只)、“讫”(完毕,终了)、“实钉”(用钉子钉实、钉牢)这些字词翻译准确。翻译“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时,要注意把“实钉”(文中指立方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即下文举例所用箱子的六个面)、 “履”(踩踏,走)、“相持”(互相支撑)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小题4:试题分析:文段中描写喻皓心理活动的一个词语是“笑”,“匠师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一个“笑”字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4

  阅读《梵天寺木塔》,回答下面问题。(12分)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小题1】用“||”在文中把本文分成三层,并概括这三层的大意。(3分)

  【小题2】解释句中划线的词。(3分)

  ①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②故如此()

  ③未布瓦()④自不能动()

  ⑤盖钉板上下弥束()⑥乃以瓦布之()

  【小题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①六幕相联胠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皆伏其精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2分)

  答案:

  【小题1】 ① “钱氏……而动如初” :讲建塔过程中的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际都未能解决。 ②“无可奈何……塔遂定。”: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③“盖钉板上下弥束……人皆伏其精练。”: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映。

  【小题1】①在②所以③铺排④自然⑤紧密约束⑥于是

  【小题1】①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②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小题1】嘲笑匠师以及自信的心理。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给文章划分层次的能力。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划分层次即可。第一层次“钱氏……而动如初” :讲建塔过程中的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际都未能解决。”是事情的起因;第二层次“无可奈何……塔遂定。”是事情的经过;第三层次“盖钉板上下弥束……人皆伏其精练。”是事情的结果。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理解词语意思的时候,除了根据词语的具体语境之外,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比如:于,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在此句中的意思就是“在”的意思。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语句的'能力。翻译句子时,除了要注意“伏是佩服的意思、精炼是高明的意思”,有时还要注意句子的语序、省略等问题,同时还要保证整个句子翻译的完整性。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根据喻皓自身的才能以及人们对他的看法来分析其当时怎样的心态即可。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胸有成竹。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5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小题1】选出下面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2分)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B.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六幕相持,自不能动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郑人履》

  C.人皆服其精练

  D.贻以金钗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刻舟求剑》 岁以大穰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②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小题3】文中的哪个词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流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2分)

  【小题4】匠师和喻皓对塔动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①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②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译错一处扣1分,错两处不得分)

  【小题3】 文中笑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 。(1分)同时流露出他的内心世界是:对解决塔动这件事胸有成竹,另一方面也有对匠师无能的.嘲笑。(1分)

  【小题4】 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顶没有盖上瓦。(1分)喻皓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内结构不稳定,塔身与楼板没有形成一个整体。(1分)

  启示:看问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个人的知识水*和认识能力高低决定着他对事物判断的正确与否。(1分)(其它分析只要恰当也可)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3)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及答案 (菁华3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及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拭《记承天寺夜游》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参考答案:

  1.A

  2.D

  3.C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及答案2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室明,水中莲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夜游》)

  (二)曾与印持①诸兄弟,醉后泛小艇,从西泠而归。时月初上,新堤柳枝皆倒影湖中。空明摩荡③,如镜中,复如画中。

  (节选自李流芳《题孤山夜月图》)

  【注释】①印持:僧人名。②西泠:桥名。古时原是西湖从北山到孤山的渡口。③摩荡:荡漾。

  1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庭下如积水空明/幽明变化者(《醉翁亭记》)

  B.相与步于中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C.欣然起行/性行淑均(《出师表》)

  D.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15.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6.语段(一)中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及以下背景材料说说作者“闲”“在何处?(3分)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冋悲见,后被贬为黄州因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17.同样是描绘月色之美,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语段(一)(二)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共同之处。(写出一种即可)(3分)

  答案:

  14. D(2分)

  15.(2分)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16.①苏轼满腹才华却被贬黄州,有职无权,才能无以施展,可谓职闲;②他趁夜出行,庭中赏月,醉心空明月色,可谓情闲;③作者以闲人自称,既有被贬的惆怅苦闷,也有赏月中自我排遣的旷达乐观,可谓心闲。(一点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17.示例一:都运用了侧面描写。(1分)语段(一)(二)分别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堤上柳枝来表现月光的明亮。(2分)(共3分)

  示例二: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1分)语段(一)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语段(二)将湖面比作镜子,将美景比作画。(2分)(共3分)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及答案3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17教育网]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4分)

  (1)落英缤纷。

  (2)阡陌交通。

  (3)月色入户。

  (4)念无与为乐者。

  2.下面句子加点的“于”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相与步于中庭。 B.皆以美于徐公。

  C.骗死于槽枥之间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甲】【乙】两文的画线句子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1)花 (2)交错通达 (3)门 (4)想到。(每个1分,共4分)

  2.B(2分)

  3.(1)老人和小孩都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2)庭院里像是积满了水,澄清透明,其中水藻和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每句2分,共4分)

  4.【甲】突出了桃花源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桃花源的向往之情。(2分)【乙】文描写了月色下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2分)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4)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 (菁华3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1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6)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遂至承天寺 ④如积水空明

  (2)概括写出本文“记”的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3)翻译语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文章集中写景的句子是哪一句?内容可用那四个字简括之?

  (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6)文中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实际不是这样,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1)①高兴的样子 ②考虑,想到 ③于是,就 ④清明澄澈

  (2)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承天寺;“我”、张怀民;夜游承天寺

  (3)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错纵横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竹影

  (5)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6)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2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小题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遂至承天寺

  (2)相与步于中庭

  (3)余告之故

  【小题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过岐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D.问余所以至此者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小题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小题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俯 而 不 答 仰 而 笑 呼 余 宿 其 家

  【小题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

  答案

  【小题1】(1)遂:于是,就 (2)相与:一同,共同 (3)故:缘故,原因

  【小题2】B

  【小题3】(1)(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

  (2)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

  【小题4】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小题5】①苏轼:被贬官; 方山子:“不遇”②苏轼:寻友、赏景: 方山子:隐居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3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面的划线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 )

  ⑵遂至承天寺( )

  ⑶怀民亦未寝( )

  ⑷相与步于中庭(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______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参考答案:

  1、⑴考虑,想到

  ⑵于是,就

  ⑶睡觉

  ⑷共同,一起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即“庭下……盖竹柏影也”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

  4、旷达、豁达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5)

——《燕子》阅读答案 (菁华5篇)

《燕子》阅读答案1

  一对黑色的燕子,撞在我的玻璃窗上。我连忙把窗子打开,这一对小客人却又忽然不见了。窗外是一片绿色的春天……

  我在窗口等着,等待这春天的使者,这幸福的使者。我的心也在发芽,也像迎着春风的嫩叶,在枝头上眺望。

  燕子终于又回来了,衔着泥草,忙忙碌碌地飞来飞去,在我的房角上,造起一座白色的小房子。一会儿,它们又出去了,又回来了,并且吱吱地叫着,仿佛在向我报告它们的劳动成果,向我分享它们的快乐。

  接着,它们又出去了,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衔来了一条又肥又绿的虫子,它们就饱饱地吃了一顿。吃完了,它们在窗外唱了一会儿歌,又朝它们那还未建成的房子飞去了。这中间也回来过一两次,不是衔着泥沙,就是抬着树枝……

  燕子,燕子,我知道你们是在劳动中,才变得如此矫捷!也知道你们是在劳动中,吸取了太阳的光亮,才使自己黑色的羽毛变得如此闪亮。甚至你们那火红的嘴唇,也是涂上了太阳的颜色,才变得如此艳丽!啊,你是春天的使者,劳动的使者!

  (1)在文中用“——”画出作者描写小燕子劳动场面的语句。

  (2)本文重点描写了燕子_________的活动。在等待燕子时,作者的心情是____________。

  (3)“我”赞美了燕子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燕子终于又回来了,衔着泥草,忙忙碌碌地飞来飞去,在我的房角上,造起一座白

  色的小房子。

  这中间也回来过一两次,不是衔着泥沙,就是抬着树枝……

  (2)建房子充满希望

  (3)“我”赞美了燕子勤劳的精神。

《燕子》阅读答案2

  我们家养了一只小黄燕,黄色的羽毛,黑而小的眼睛,尖尖的嘴。起初我对它并不在意,总觉得它有它的世界,我有我的天地。只是当爷爷奶奶给它喂食的时候,偶尔看它两眼,因为我有好多事要做,才懒得管它呢!

  后来不知什么原因,爷爷奶奶总是叫我去给小黄燕喂食。开始我很是不耐烦,但经过一个多星期对小黄燕的喂养,我觉得在它身上好像多了些什么似的。不知不觉地,我开始注意它,观察它了。

  黄燕除了吃小米外,特别爱吃菜叶,而且动作很敏捷,吃饱后,总是很悠闲地用乖巧的小嘴梳理自己的羽毛。原来它也是那么爱整洁。我不由自主地看了一下自己的身上,觉得有些惭愧,怪不得家里人总是叫我注意清洁卫生。我似乎明白了许多,开始爱我的小黄燕了。

  清晨,每当我醒来时,便听到它那时而短促、时而悠扬的鸣叫声,十分美妙动听。那叫声把我的思绪带到深山、带进树林、带上蓝天,带进白云,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使我觉得心旷神怡,思绪万千,使我产生了拥抱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是啊,要是我们能够随时注意观察和了解我们身边的事物,我们会得到很多知识和明白很多道理的,也会使我们更加热爱生活。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偶然()

  内疚()

  灵巧()

  希望()

  (2)读读文章最后一段,用“要是……会……也会……”说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阅读文中画“”的句子,并联系上下文说说“我”明白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

  小作者在写对黄燕的喜爱过程中,从()到注意它,()它;通过观察,觉得小黄燕()了,它美妙动听的叫声,使小作者产生联想,从而得到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偶尔惭愧敏捷愿望

  (2)要是我们人人热爱环保,人居环境会更好,资源也会得到更好的节约。

  (3)黄燕都知道爱整洁,我们更应该注意卫生清洁。

  (4)懒得管它观察很可爱更是我们能够随时注意观察和了解我们身边的事物,我们会得到很多知识和明白很多道理的,也会使我们更加热爱生活。

《燕子》阅读答案3

  燕子

  ①四月里来了插秧的神,他种下明亮的雨水。飞快的燕子一掠而过——又是谁在挥动这把收割的黑亮镰刀?

  ②穿黑衣的燕子是害虫的捕快,它们保持着良好的战绩。在农家,谁的檐下筑有燕巢,被看作一件吉祥的事,这意味着他们的慈善取得了燕子的好感和信任。当然这仅是针对家燕的宽容政策,因其没有太大的利用价值。金丝燕可就没有这样的好运了。它们吞下苔藓、海藻,和着唾液制成的燕窝,据说具有祛痰止咳、养颜生津的疗效。极高的经济价值给燕子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每到繁殖季节,采摘燕窝的人们纷纷攀附在岩壁上,掠走燕子的家园。大部分繁殖的燕子还会重建它们的巢,大部分贪婪的手还会再次伸来。周而复始,精疲力尽的燕子已没有足够的唾液,最后它咳出鲜血来建造最后的巢,这就是价格昂贵的血燕窝。采摘者当然不会放弃这血凝的建筑,无人顾及那些摔死在岩底的无辜小燕和悲愤、劳累而至死的老燕。调补身体的人从来不去想,一个燕窝往往意味着发生在燕子全家的惨案。

  ③躲过重重的干扰和考验,幸存的燕子终于成为飞禽中的佼佼者。有一种刺尾雨燕,飞行时最高时速可达300公里。还有的雨燕,能在空中飞行长达三年之久,觅食和休息都在空中进行。这是出自对于飞行几*疯狂的热爱。再胆怯的乌儿也不至于不敢在荒凉之地歇脚一刻,只有强烈的热爱才能解释它数年的不息。就像溜冰运动员,燕子快速的飞行曲线充满了几何意义的美感。米什莱曾称燕子为“空中王后,他强调为了成为最优秀的飞行专家,燕子作出了重大牺牲。雨燕的双翅特别发达,但它的足部几乎完全萎缩,失去了奔跑和蹦跳的能力,只能在地面上勉强地爬上几步。身体几乎残疾的燕子,创造了一幕伟大的悲剧。

  ④我看到通往完美的路径从来不是闪光的,而是充满了曲折、危险与黑暗,充满了必然的苦痛与牺牲。

  ⑤许多科学家穿越真理的巅峰,却丧失基本的生活技能;艺术家掌握了高超的手法,却不能胜任最简单的生计——其实,这中间包含着人生最严肃的内容。为了绝对化的理想,他们付出非凡而辛酸的努力。这是生命的豪赌啊,这是对真理的全部捐献。我知道一位热爱芭蕾的小姑娘,为了实现梦想,她付出了超常的努力,几乎在残酷中压迫自己,以至于这种追求已失去了任何快乐的表貌。她曾为芭蕾多次受伤,但她现在再也不会受伤了,因为最后一次,她造成了致命的骨质损坏,再也无法在舞台上打开花瓣一样的衣裙。生命的残酷在于,往往不能按正比把辉煌交给努力。在那条道路上,有人达到,有人负伤,有人死去,但所有的人都在说明:牺牲是前提,是先决与必备条件——正如燕子所村出的巨大身体代价。但正是在苦难与残酷中所展现的执着里,燕子体验着至深的生命狂喜。

  ⑥燕子身上凝聚的力量令人肃然起敬。人类抄袭燕子的服装式样,制成名为燕尾服的西式晚礼服。这在燕子只是件*常的生活装、工作服,而在人类那里,只是在某些正式、隆重的场合才穿,仿佛隐蔽委婉地表示着对燕子的敬意。

  1 5.第②段中加点的词语“还会”“当然”“从来”等突出表现了

  。(2分)

  l 6.联系上下文,具体写出第④段文字在结构上的作用。(3分)

  1 7.第⑤段中说,“其实,这中间包含着人生最严肃的内容”,这里“最严肃的内容”指的是什么?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l 8.联系全文回答,“燕子身上凝聚的力量令人肃然起敬”的原因是什么? (4分)

  1 9.阅读课文《紫藤萝瀑布》选段,结合上文内容答题。(4分)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装满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瀑布。

  苦难和不幸是一切生命体都可能遇到的现实命题。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宗璞笔下的紫藤萝尽管遭遇了许多无情的摧残和戕害,但仍然“装满生命的酒酿”,“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洞流上航行”,从而“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瀑布”,自然因此而绚丽多姿,生命因此而高贵。请结合以上材料和对《燕子》一文的阅读感悟,谈谈你所受到的人生启迪。

  参考答案:

  15.燕窝采集者的贪婪自私和作者对这种无情掠夺的谴责与不满。(意思对即可,2分)

  16.承上启下(答“过渡”也对,1分),由上文对燕子的描写转入下文对为了事业而付出巨大牺牲的科学家、艺术家等的热情赞美。(意思对即可,2分)(以上回答共3分)

  17.为了绝对化的理想,他们付出非凡而辛酸的努力(答“牺牲是前提,是先决与必备条件,,或“生命的残酷在于,往往不能按正比把辉煌交给努力”也对,3分)

  18.(1)在困苦中营造家园,周而复始,锲而不舍,直至咳出鲜血\劳累致死也在所不辞。 (2)为成为最优秀的飞行专家,身体几成残疾亦无怨无悔。(以上回答意思对即可,共4分)

  19.不设统一答案。(内容合理,2分;语句通顺,2分。共4分)示例:阳光总在风雨后,生命的历程和成功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正确对待生活中的苦难和不幸,咬定目标不放松,锲而不舍地努力再努力,在不懈的追求过程中绽放最美丽的生命花朵。

《燕子》阅读答案4

  桐花声里燕子飞

  ①院子里有数棵梧桐树、榆树、槐树,以及几株苦楝树,春天来了一段时间了,那些榆、槐、楝早已舒展开已绷了一个冬天的愁容,只有临*水井那几株梧桐树还没有一点儿绿意。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牙瓣儿的楝花已洒满了整个院子,淡嫩淡嫩地铺着,你拿起扫帚开始清扫它们。等你清扫干净的时候,在不经意的抬头间,你发现井台边那几株梧桐树已露出了花骨儿了。又下了一场春雨,几个暖暖的春风天,那些桐花便一簇簇一束束地开了,再不是那个姗姗来迟娇羞如同林妹妹的样子,而开得如同王熙凤一样泼辣。院子其它的花早已谢了,你从井边担水进屋的时候,有几片落在那清冽的水上。你那年才十三岁,还不能完全担起那一担水,摇摇晃晃的,那些细小的花儿跟随着水桶晃动,有几朵溅落了出来。你恍然想起读过的诗句来:莫道春花已殆尽,点滴桐花春不老。

  ②村子里人忙着到庄稼地里去了,给隔冬的小麦锄草,或是准备牵牛耕田,浸种下泥,没有一个人有空闲去注意井边那几株桐树开花了。它们站在井台边,默不作声,寂寞地开着,老去,落下。幸好去年相识的几只燕子飞回了,它们落在那桐树上喃喃说个不停,出了一趟远门,见了一些世面,燕子们有很多路上有趣的事儿同这位老友说。你从祖父那厚厚的书箱里掏出几本线装书来,然后便学着祖父的样子摇头晃脑读了起来,夹道春花不胜锦,不见桐花笑春风不俗媚眼发暗香,点滴便知桐花否春风不忘遗落痕,催得桐花半醒来读着读着,春风又来了,那些淡蓝色、状如喇叭的花朵儿落了下来,落在那些竖排版的纸上,清香悠远。燕子们衔着草籽儿从落花中穿过,进了屋,停在那根桐木横梁上,它们的笑声像桐花那样在春风中飘着。

  ③离开故乡有好几年了,不见桐花有好些日子了,前夜偶翻那些线装书,读晏殊词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没有想到又与梧桐相逢了。今夜正是缺月挂梧桐,漏断人初静的时分,院子里的那几株梧桐又浮了上来。六岁那年,一不小心,我的腿让开水烫伤,疼痛难忍,惊动了正在梧桐树下洗衣的母亲,她飞快地跑了过来,顺手从树枝上捋了一把桐花,放在手中揉搓,从那嫩嫩的花瓣儿中搓出一些汁来,母亲把它敷在我的伤口上,那尖酸的疼痛渐渐淡了下去。如今母亲远在千里之外,离屋后梧桐也有千里之遥,再深的疼痛也没有母亲与梧桐了,只能自己贴上那没有一点人情味的创可贴了。

  ④在故乡,无论谁家,只要生了个女儿,便总会在屋前屋后栽种数棵梧桐,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母亲说,我家井边的那几棵便是生我之时种的,它们在院里开开落落有二十多年了,一直没有引来凤凰栖,却引来数只燕子在上面筑巢安家。母亲一直说,燕子是奔波命,年来年去,南来北往地奔波着。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但是人在异乡,却没有梧桐可栖。前些时候收到母亲的来信,说我的年龄不小了,家里的那几株梧桐树也有那么大了,是不是该砍了做嫁妆了。我没有回答母亲,只是在电话中问她梧桐树上的燕子们可好。

  ⑤昨夜又是一场春雨,想来在昨夜风雨中,故乡井边那几棵梧桐树又有多少桐花让风雨捋落下来,它们该顺着那涓涓细雨汇成的流水,入河,入江,入海,消融在世界的尽头。那在风雨中的燕子是否安好?(选自《青年文摘》20xx年第14期)

  阅读题:

  1.语言品析。文章第①段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写梧桐树?这样写的好处有哪些?

  2.文意概括。请用一句话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答题提示: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准确地概括。

  3.句子品析。文末那在风雨中的燕子是否安好有着怎样的蕴意?

  答题提示:结合主旨来回答。

  参考答案:

  1.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梧桐树的生长姿态。

  2.梧桐树默默陪伴着人们春天的生活。(符合文意即可)

  3.寄托着南来北往的奔波的人对家的关切。

《燕子》阅读答案5

  一对黑色的燕子,撞在我的玻璃窗上。我连忙把窗子打开,这一对小客人却又忽然不见了。窗外是一片绿色的春天……

  我在窗口等着,等待这春天的使者,这幸福的使者。我的心也在发芽,也像迎着春风的嫩叶,在枝头上眺望。

  燕子终于又回来了,衔着泥草,忙忙碌碌地飞来飞去,在我的房角上,造起一座白色的小房子。一会儿,它们又出去了,又回来了,并且吱吱地叫着,仿佛在向我报告它们的劳动成果,向我分享它们的快乐。

  接着,它们又出去了,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衔来了一条又肥又绿的虫子,它们就饱饱地吃了一顿。吃完了,它们在窗外唱了一会儿歌,又朝它们那还未建成的房子飞去了。这中间也回来过一两次,不是衔着泥沙,就是抬着树枝……

  燕子,燕子,我知道你们是在劳动中,才变得如此矫捷!也知道你们是在劳动中,吸取了太阳的光亮,才使自己黑色的羽毛变得如此闪亮。甚至你们那火红的嘴唇,也是涂上了太阳的颜色,才变得如此艳丽!啊,你是春天的使者,劳动的使者!

  (1)在文中用“——”画出作者描写小燕子劳动场面的语句。

  (2)本文重点描写了燕子_________的活动。在等待燕子时,作者的心情是____________。

  (3)“我”赞美了燕子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燕子终于又回来了,衔着泥草,忙忙碌碌地飞来飞去,在我的房角上,造起一座白

  色的小房子。

  这中间也回来过一两次,不是衔着泥沙,就是抬着树枝……

  (2)建房子充满希望

  (3)“我”赞美了燕子勤劳的精神。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6)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合集5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1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月色入户。户: 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工: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

  10.这两段文字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

  8、①门 ②精巧,精妙

  9、①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草交错,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②这种乐趣留给僧人和游客享用,怎么能够对俗人说呢?

  10.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

  后者则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月光的别样趣味。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2

  记承天寺夜游答案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文学常识: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文章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二、字词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无与乐(lè)者

  遂(suì) 藻(zǎo)荇(xìng)

  2、释词:

  解衣: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 亦未寝:

  相与:

  空明: 交横:

  盖: 但:

  闲人: 耳:

  三、译句: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理解: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2、读第一层,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

  地点:

  夜游原因:

  3、文章描写月下景色的句子是:

  写出了月下景色的什么特点?

  赏析这一描写景物的句子:

  4、文章的主旨句是什么?写出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感慨?

  其他题目: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

  “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5、如何理解文中的“闲人”?

  6、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7、就全文而言,作者的思想感情先后有什么变化?

  五、层意与中心:

  1、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指出其表达方式,并概括层意:

  2、默写本文的'中心: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文学常识: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文章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二、字词积累

  1、生字

  无与乐(lè)者 遂(suì) 藻(zǎo)荇(xìng)

  2、释词:

  解衣:脱。月色入户:门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念无与乐者:考虑,想到。 遂至承天寺:就。

  亦未寝:也。 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三、译句: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我考虑到没有交谈取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里散步。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子里的地面上,就像积水一样清明澄澈,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少了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理解: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月光(月色)

  2、读第一层,找出记叙的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 夜游原因:月色入户

  3、文章描写月下景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写出了月下景色的什么特点?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

  赏析:作者用了比喻的手法,“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4、文章的主旨句是什么?写出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感慨?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也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这心境包括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5、如何理解文中的“闲人”?

  即清闲的人,首先指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也包含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情。

  6、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7、就全文而言,作者的思想感情先后有什么变化?

  “月光入户,欣然起行”,写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乐者”,转忧,写孤寂之情。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宽慰。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欣喜,悠闲。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种种滋味尽在其中。

  五、层意与中心:

  1、层次结构: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记叙: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第二部分:描写:描绘了庭中月光的澄澈。(四字概括:庭下月色)

  第三部分:抒情:惋惜无人赏月,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2、中心思想:短文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清明澄澈的月下美景,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也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这心境包括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

  因为月色很美,“月色入户”所以“欣然起行”

  2.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寂寥苦楚,见月排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后一句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3.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欣然”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有点遗憾 “遂”、“寻”急切、激动......“相与步于中庭”从容闲适

  4.总结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3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的意思。

  (1)月色入户 ________ (2)念无与为乐者 ________ (3)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选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的手法写景,给人清新雅致的感觉。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表现出作者是一个清闲无所事事的人。

  C.作者在大自然中找到了快乐和解脱,他和写《醉翁亭记》的欧阳修志同道合。

  D.作者通过赏月色,看积水,与友乐来排解自己被贬谪的悲凉之情。

  4.文中“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什么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简要分析文中“闲人”一词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户:门 (2)念:想到,考虑 (3)相与:一起,共同

  2.(1)庭院地面上的月光,宛如一泓水那样清澈透明,(在这)水中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C

  4.写出了月色皎洁,清澈透明的特点。

  5.一方面指具有闲情逸致的人。作者惋惜无人赏月,更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禄,为世俗所累,表现了张怀民超凡脱俗,淡泊名利的情怀。另一方面也包含作者仕途失意的落寞和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4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结合有关语句去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在原文中画出)。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可分三个层次,从表达方式看,作者先__________,再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月色美,触景生情。

  2.“庭下如积水空明”发挥奇特想像,用了新奇的比喻。

  3.月色皎洁。空灵。

  4.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6.叙事描写议论。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5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问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下列划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月色入户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时闻风铎隔篁竹,闻水声

  D.生*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

  2.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

  5.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A

  3.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4.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5.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比喻月光,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竹柏的影子。

  6.月色美好;幽静。

  (意对即可)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7)

——鹧鸪天古诗阅读答案合集五篇

  鹧鸪天古诗阅读答案 1

  鹧鸪天

  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1)综观全词,试分析“心事”具体指的是什么?(3分)

  (2)“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试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0.(1)思乡,思亲,想与家人团聚,安享天伦之乐;慨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厌倦仕途与奔波,希望归隐田园。(3分,每点1分)

  (2)写法:①写景由远及*,(层次分明),“山”“水”“霞”是远景,“林”“鸦”是*景。②动静结合,(鲜活灵动),“山”“水”“霞”“林”是静景,“归鸦”是动景。

  作用:①以景写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山水、残照、归鸦等景物,抒发思乡之情;②烘托气氛,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怅然的意境,突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4分,每点1 分,言之有据即可)

  鹧鸪天古诗阅读答案 2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鹧鸪天古诗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鹧鸪天

  刘著①

  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间。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翰林风月三千首②,寄与吴姬忍泪看。

  【注】①刘著:舒州皖城(今安徽潜山)人。原是北宋人,后由宋仕金,久居北国。②“翰林”

  句:用欧阳修《赠王安石》诗句,“翰林”原指李白。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前两句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雪照”暗示为冬日;“玉指寒”一语双关,既表天气之寒,又寓心情凄寒。

  B、三四句紧承“羌管”二字:羌笛幽怨,使人回想江南的梅花;人在天涯,可惜双鬓已斑,诗人自叹仕金太迟。

  C、“倒流”句运用夸张手法,词人想象相聚后开怀畅饮,美酒如同天河倒流入杯中,把满腔愁怨忘得一干二净。

  D、这首词的上片写离别滋味,追怀往日那难舍难分的场面,下片由当年写到此夕,思绪万千,抒发思念情怀。

  2、请从景情关系角度赏析“星点点,月团团”二句。(6分)

  答案:

  1、(5分)

  BC(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B项,“诗人自叹仕金太迟”不正确。诗人这是自叹滞留北国时间太长。C项,“词人想象相聚后开怀畅饮”不正确。此句意为只有借助忘乎所以的畅饮才能忘记满腔愁怨,含有借酒浇愁之意。)

  2、(6分)

  此二句描写出一幅美丽迷人的夜空画面:繁星点点,明月团圆。(2分)词人触景生情,看到星月而生思家归园之情;(2分)同时,以乐景衬哀情,如此美好的月夜更能衬托出人事的缺憾,寄寓无尽的离愁。(2分)(意思答对即可)

  阅读理解知识点汇总

  第一部分

  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

  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第三部分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第四部分

  七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作引用。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八种复句类型:①并列复句②转折复句③条件复句④递进复句⑤选择复句⑥因果复句⑦假设复句⑧承接复句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语文阅读题的方法和技巧

  1、先读问题再读文章

  做阅读理解题时,建议先浏览一下问题,看看这篇文章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带着问题有目的性的浏览文章,可以加快解题的时间,有目的性的阅读,而不是盲目的阅读,不然读完整篇文章也没有抓住重点。

  2、明确文章结构

  明确文章结构更利于掌握作者的中心思想,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记叙文的文章结构主要可分为:顺序、倒叙和插叙。初中生要注意找到插叙和倒叙的起止点。这样对掌握文章结构很有帮助。

  另外初中生还要理清文章结构的层次,分析文章的详略。明确规律,把文章中相关语句与问题一一比较,然后做出准确判断。

  3、找到文眼

  文眼是指文章中最能帮助读者理解作品内容的关键性的语句,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的内容较多,阅读时难以把握,仅文章的第一部分就有8段,但这部分中起总揽作用的第一句话是“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就是这篇散文的“文眼”。找到文眼,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为何运用那么多的笔墨去描写许多植物和动物,又为什么详写夏夜听故事,冬天雪地捕鸟等细物琐事,目的在于说明那里是作者儿时的“乐园”。“文眼”不一定都在文章的开头,有的在篇末,有的文章的标题就是,有的不在一处而在多处,阅读时要靠自己去体会、去归纳。

  鹧鸪天古诗阅读答案 3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②,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 ①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②晞:晒干。此二句化用古乐府丧歌《薤(xiè)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6.这首词上片的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进行赏析。

  答案 比喻,窗前的梧桐在经历了清霜之后已经枝叶凋零,生意索然;而池中原先那对比翼双飞的白头鸳鸯如今也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只,它肯定也经历了失伴之苦吧!以“梧桐半死”和“鸳鸯失伴”为喻,将自己丧偶之痛和老来孤独之境表现得格外悲凉。

  7.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下片作简要分析。

  答案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深厚感情和无限思念。“原上草,露初晞”,借景抒情,既实写坟场之杂草凄凄景象,又暗示妻子逝世不久,感叹人生短暂,以引发下句“旧栖新垅两依依”的深情。最后两句通过细节描写来写人。作者躺在妻子曾睡过的床上,聆听着南窗的夜雨,遥想当年妻子在深夜里为自己补衣的情形,沉痛地表达了对夫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

  鹧鸪天古诗阅读答案 4

  家住东吴*帝乡, *生豪举少年场。十千沽酒青楼上, 百万呼卢①锦瑟②傍。

  身易老, 恨难忘, 尊前赢得是凄凉。君归为报京华③旧, 一事无成两鬓霜。

  注:① 呼卢:古代一种博戏。 ② 锦瑟:代指歌女。 ③ 京华:南宋都城临安

  (1)上阕中“十千”和“百万”两词有何妙处?(2分)

  (2)词人说“恨难忘”,他有什么难忘之恨?(4分)

  (3)这首词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十千”“百万”,语气夸张(1分),写出了词人年轻时一掷千金(或“豪放不羁”“放荡不羁”等)的性格(1)。

  (2)一恨岁月匆匆,年华老去 ;二恨抗金不成,报国无门。(或“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等)。

  (3)对比(2分,答“今昔对比”、“虚(年少)实(眼前---年老)对照”、“反衬”(以少衬老)也可)。将上阕描绘的豪放不羁、意气风发的词人少年形象(1分),与下阕年老衰颓、凄凉落寞、一事无成的词人形象(1分)形成鲜明对比。

  鹧鸪天古诗阅读答案 5

  家住东吴*帝乡, *生豪举少年场。十千沽酒青楼上, 百万呼卢①锦瑟②傍。

  身易老, 恨难忘, 尊前赢得是凄凉。君归为报京华③旧, 一事无成两鬓霜。

  注:① 呼卢:古代一种博戏。 ② 锦瑟:代指歌女。 ③ 京华:南宋都城临安

  (1)上阕中“十千”和“百万”两词有何妙处?(2分)

  (2)词人说“恨难忘”,他有什么难忘之恨?(4分)

  (3)这首词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十千”“百万”,语气夸张(1分),写出了词人年轻时一掷千金(或“豪放不羁”“放荡不羁”等)的性格(1)。

  (2)一恨岁月匆匆,年华老去 ;二恨抗金不成,报国无门。(或“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等)。

  (3)对比(2分,答“今昔对比”、“虚(年少)实(眼前---年老)对照”、“反衬”(以少衬老)也可)。将上阕描绘的豪放不羁、意气风发的词人少年形象(1分),与下阕年老衰颓、凄凉落寞、一事无成的词人形象(1分)形成鲜明对比。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