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教学设计合集十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秋水》教学设计 1

  [设计思想]

  本篇案例设计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让河伯这个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在设计时,我们层层深入,分为导入、走进庄子、基础知识预*检查、课文分析、拓展延伸,文言文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形象并找到美感。

  [教学内容分析]

  本专题主要是节选,当然和庄子在《秋水》篇的整篇文章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一方面通过对河伯的形象分析来掌握文章的主题,另一方面也要明确这篇文章的主题和《秋水》篇的主题是有所出入的。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在诵读学*中体会河伯这个形象的可爱之处。

  德育目标

  让学生明白个人的知识见解是很有限的,不能骄傲自满。

  [教学准备]

  多媒体

  [素材推荐]

  1、中华成语画廊《望洋兴叹》。

  2、《秋水》朗读flash.

  [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庄子,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庄子究竟是什么让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也崇拜到发狂的地步?下面让我们走进庄子。

  二、走进庄子

  (板书:秋水 庄子)

  问: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庄子及《庄子》一书的了解。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 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把前面板书的“庄子”两字上加上书名号)

  《庄子》一书: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当然“道”是贯穿于他的始终的。在天地生成之前,有一个混混沌沌的东西,它生成世间的万事万物,这就是所谓的“道”。

  所谓“大象无形”,道能够生成万物,所以它本身没有任何规定性。也就是说,无生成了有,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不仅有和无是这样的,一切都是既相对又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世间万物就没有好坏之分,没有差别,就像《庄子》一书中说他梦见蝴蝶,他问究竟是我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呢?既然快乐和痛苦都是一样的,才有了庄子的妻子死了以后,庄子鼓盆而歌。既然世间的所有事情都是一回事,那么何必再去斤斤计较呢?所以庄子认为政治上应该“无为而治”,生活上应该“安时而处顺”。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

  为了把它的“道”说清楚,他在文章中用了很多小故事来让人们明白他要讲的故事,如上面讲的庄周化蝶、鼓盆而歌,这也是《庄子》一书的特色所在。

  三、听动画范读,正音以后,齐读。

  径(jìng) 澹sì) 殆(dài)

  四、基础知识预*检查

  分组检查――

  1、重要实词

  百川:众多。

  泾流:直流的水波。泾:同“径”,直。

  两澹毫桨丁

  旋:掉转。

  面目:偏义复词,指面部。

  野语:俗语。

  闻道百:听说的道理很多。

  闻少仲尼之闻:听说

  子之难穷:穷尽

  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2、活用词语

  百川灌河 古:黄河 今:河流 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 古:到 今:表示另起话题

  于是焉 古:在这时 今:连词,表结果

  不辩牛马。 同“辨”,分辨 通假字

  泾流之大, 同“径”,直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活用词语

  少仲尼之闻 形容词作动词,小看

  轻伯夷之义者 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顺流而东行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本项考察用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将词义之间的切换时间设定为10秒,那么学生抢答,看是学生抢答快还是计算机答案出现的快。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基本能够提前40秒。

  4、特殊句式。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应该是“莫若己”。属于宾语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一类型。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见……于,见,被。

  状语后置:“于大方之家”后置。

  5、成语

  ①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

  五、课文分析

  问题一: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答:欣然自喜――望洋兴叹。

  问题二: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

  答:泾流之大,两邃狙轮间,不辩牛马。

  问题三:既然欣然自喜,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答: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问题四:河伯叹什么?在河伯的感叹中体会河伯这一个形象。

  答: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本文中河伯这个形象还是非常可爱的。河伯一开始见到黄河直流的水波这样大,他就开始飘飘然,认为天下间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当他见到大海后,他认识到自己的盲目自大,很快,掉转脸,对海神做自我批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这种很快认识自己错误,勇于做自我批评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要想到,毕竟他是一条大河的神仙啊。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继而进一步论述,在社会上,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曾经听说过,有人小看孔子的见闻,轻视伯夷的大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看到自己是这样的,那么社会上肯定存在的。

  问题五:那么本文通过河伯经历的一件事,这个寓言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答:个人的知识见解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难免会贻笑大方。

  问题六:“秋水”这个题目只是取课文的前两个字,那么根据你的理解,给本文换个题目。

  五、拓展延伸。

  1、本专题的名称是“寻觅文学津梁”,在寻找通往中国古典文学的路上,我们走得很辛苦,古典文学的熏陶要从儿童抓起。那么请你根据本篇文言文,请你为中国儿童设计一个动画片。

  设计完之后,展示样板动画片,素材来源于《中华成语画廊》。

  2、那么在我们古典文学中,有哪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

  六、小结

  庄子的寓言博大精深,人人都可能从不同的视角读出不同的意味。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庄子的思想像燃烧千年的精神圣火,照亮了许多作家的人生之路;庄子的人格像一堆精神篝火,烘烤着现代人潮湿的心灵。”

  [板书设计]

  秋 水

  《庄子》

  欣然自喜 自大

  望洋兴叹 自叹

  贻笑大方 自愧

  《秋水》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实词:时、泾流、望洋、少、轻、殆、穷

  3.积累虚词:之、以、则、见、于

  4.掌握文言句式: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

  5.学*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结合语境、借助工具书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与用法的能力。

  2.培养把握作品思路,熟读成诵的能力。

  3.训练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河伯对海神的感叹中引用两则材料的作用。

  解决办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指导学生做文言知识卡片,组织学生讨论两则材料的作用,引导学生鉴赏庄子运用形象说理的艺术风格,把握文章观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 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

  2. 组织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3. 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投影)。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

  二、朗诵《秋水》。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作朗读常规指导。

  2.放课文朗诵。(放录音的同时出示投影“秋水归至大海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3、学生再度课文。

  三、简介庄子并解题。

  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多媒体投影)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 治。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四、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多媒体投影)

  1、 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 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并理解。

  3、 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4、 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5、 理解这则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小结:(多媒体投影)

  (1) 古今异义:

  古 今

  至于北海 介宾短语,到了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 特指黄河 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脸 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深明大义的人,或 ①不吝啬

  专通某种学问的人 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东面而视 脸朝东 东边

  于是 介宾短语,在这时 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

  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

  (2) 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 名词做状语, 按时。

  顺流而东行 名词做状语, 向东。

  东面而视 名词作状语,朝东,向东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3) 特殊句式:

  闻道百 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

  (4)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5) 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6)固定格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者,……也”表示判断)

  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形式,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要)不是,就……”假设性的否定句)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7)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许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黄河。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了。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他顺着河流往东走,到了北海,面对东面一看,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候,河神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迷茫地感叹说:“俗语有这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我曾经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亲眼见到您的广阔无边,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五、问题研讨:

  (1)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

  层意 连接语

  第一层: 黄河的开阔;河伯骄傲自满 于是焉

  第二层: 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 于是焉

  (“于是焉”也就相当于“于是乎”)

  河伯也挺可爱。

  对比说明,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不同,透露出庄子的哲学思想。

  (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4) 本文属于一篇寓言故事,在这则故事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对比(见板书)

  (6)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六、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1、人贵有自知之明

  2、知耻*于勇

  人应当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不能因为嫉妒对别人的长处视而不见。

  人应当敢于自我批评,这需要勇气

  3、谦受益,满招损

  4、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5、自大由于无知

  6、有比较才有鉴别

  人的知识是个圆,半径越大,与未知的世界接触的区域就越大,就越能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何伯看见自己壮观就夜郎自大,看到海洋广阔才发现自己的渺小,所以我觉得人在生活中要经常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要能正确看待自己,给自己正确地定位,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

  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人不但要和别人比较发现自己的短处,看到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还要善于 自我反思,善于反思的人善于进步,《劝学》里面说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这说明黄河水以前并没有这么壮观,许多河流的注入才壮大了它的声势,学*就像黄河一样,需要积累,才能积少成多。

  8、我们不能相信道听途说的一些东西,要从实践中总结经验。

  “闻道百,以为莫若己着”,我之谓也。何伯原先只是听说有这种人,经过自己的切身体验他才发现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所以我觉得只听不行要多实践。

  七、课堂小结:

  庄子和《庄子》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耐力甚至穷其一生才能欣赏一二。刚才有同学说,庄子的思想有些消极。这要看你怎么去理解庄子的思想。高三的时候我们将读到一篇文章《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可给大家一个解答,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高三同学借阅“先睹为快”。学哲学的目的是什么,周国*说:“没有哲学,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哲学是对人生与社会的理性诠释,哲学是人精神家园的支撑。现在有一个很流行也很沉重的词语“精神守望”,学了哲学,对人生对社会可能看得更清楚更透彻,就能够把好心灵的航船,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我的话对你们来说也许太深奥了些,如果将来有一天你突然想起了我的话,突然对人生有了深刻的感悟,一定要和我共享。

  《秋水》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一、 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来学*庄子的《秋水》。先来看几幅对联:

  架上南华秋水篇,屏间北苑春山画。

  人在南华秋水,家居北苑春山。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庄子》又名《南华经》,此处“南华秋水”即指《庄子》中的《秋水》篇。明清时期的张岱、宋时的李塗更是直抒胸臆,来表达对庄子《秋水》篇的仰慕和叹佩:

  南华秋水意,千古有人钦。

  ——明清·张岱

  不读庄子秋水篇,见识终不宏阔。

  ——宋·李塗

  从以上可以看出庄子的《秋水》篇对文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秋水》到底有多大的魅力使这些文人纷纷为之倾倒呢?也许通过今天的学*我们能从中懂得一二。

  二、简介作者:

  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

  译文:天下没有什么比秋毫的末端更大,而泰山算是最小;世上没有什么人比夭折的孩子更长寿,而传说中年寿最长的彭祖却是短命的。

  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

  译文:死生都一样,可与不可无差别。

  之所以着重介绍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思想,是因为“相对主义”贯穿于我们即将学*的《秋水》中。

  三、朗读课文并正音(略)

  四、研*课文:

  1.河伯的心理前后有何变化?找出关键句。

  明确:欣然自喜——望洋向若而叹

  ①河伯因何而“喜”?(请一生朗读相关内容,师点评指导)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时:名词—状语,按时令;

  川:河流;

  河:河伯,黄河之神;

  泾流:直流的水波;

  辩:通“辨”,分辨,辨别

  ②河伯因何而“叹”?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2.河伯面对海神若,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请一生朗读,师点评指导)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闻道百:定语后置,“闻百道”;

  莫己若:宾语前置,“莫若己”;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谓我也”;

  此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 己”的狂妄自大。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且夫:句首助词,表更进一步议论;可译为:“而且”、“况且”、“再说”;

  少:轻视,看不起;

  闻:见识,见闻;

  此句批评自己见识的狭隘。

  这句话经常有人做出相反的阐释,现特补充本科《秋水》(节选)剩余部分中海神若的话,以便于大家理解: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译文:伯夷辞让它(指天下)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骄傲与自满,不就像你先前的洋洋自得吗?

  ③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也矣。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

  非……则:表假设,不……就……;

  殆:危险;

  见……于:表被动;

  大方之家:见识广博、修养极高的人

  此句“殆”字阐明骄傲自满的危害性。

  3.本文对我们有何启示?

  (1)不要拘泥于一己之见而固步自封;

  (2)谦受益,满招损;

  (3)知耻而*乎勇;

  (4)承认自己渺小是超越局限,走向伟大的开始;

  五、探讨:《秋水》的哲学思想。

  在这节课的开始,我们说过,庄子的《秋水》篇让无数人为之倾倒,根据我们刚才所学,似乎并未见出其特别奇异之处。其实“人不能骄傲自满”并非庄子本文所要表达的人生态度;要想真正明白庄子的表达意图,得联系《秋水》全文。为此,给大家补充了相关内容。

  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何少何多,是谓谢施。

  译文:用道的观点来看,无所谓贵贱,贵贱是相互转化的……无所谓多少,多少是相互转换的。

  万物一齐,孰短孰长?

  译文:万物原本是齐一的,谁为短谁为长呢?

  教师总结:从海神的话中我们可以明白,《秋水》全文所宣扬的还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任其自然。

  庄子的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对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 ,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语言特点:

  《庄子》以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构成了瑰玮奇诡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诗般的艺术效果。《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再次齐读课文。

  《秋水》教学设计 4

  【设计思想】

  本篇案例设计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让河伯这个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在设计时,我们层层深入,分为导入、走进庄子、基础知识预*检查、课文分析、拓展延伸,文言文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形象并找到美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庄子的生*与哲学思想。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拓展学生阅读视野,自学庄子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濉⑼�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宜于以读带讲。

  2、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

  3、探究拓展法。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有关篇目。开拓视野,更深入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介绍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庄子的哲学思想大体可归纳为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并由此引发出其独有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和相对主义诡辩倾向。以此为基础,在深刻揭露“窃国者为诸侯”的政治现实的同时,庄子与老子一脉相承,主张一种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同时,庄子崇尚一种“天人合一”,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精神的自由,而非名利。这种本于自然的人性论与伦理观,为后世的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可能性。庄子的哲学提倡破除肉身我与认知我,追求超然物外的审美态度,于事于物不着痕迹。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是道家经典之一,书中唯心主义是基本倾向,但也有不少辩证因素。其散文在先秦诸子中文学价值最高,有“庄骚”之称,对后世的文学影响极大。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基础知识预*检查

  1、听老师朗读。

  2、组织学生诵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1)第一次诵读,正音正字,疏通文字。

  ①正音:

  ��(sì)渚(zhǔ)少(shǎo)殆(dài)

  ②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

  望洋向若(联绵词,仰视的样子)

  大方之家(修养高,明白事理)

  秋水时至(时令,季节)

  ③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④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

  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

  ⑤文言句式

  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若己)

  我之谓也(用“之”帮助宾语前置,谓我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⑥一词多义

  泾流之大(代词,这样)

  我之谓也(结构助词,帮助宾语前置)

  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词,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

  (2)第二次诵读,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课后练*一)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全文解析

  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邃狙轮�间,

  关键字:时:名状,按时令。川:水道、河流。河:黄河。泾:通“径”。之:这样,如此。

  译文:秋水依照时令及时来到,很多河流的水灌注到黄河里。水流是那样宽阔,在水的两边和水中的小洲与高出的河岸之间

  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辨:“辨”,辨别。焉:助词不译。然:形容词缀。以:认为

  竟分不清对面的牛和马。于是乎黄河神高兴地自我得意起来,认为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而:表修饰顺连词。东:名状,向东。于:介词,引出到达的地点。而:表修饰连词。

  他沿着河道向东走,来到了北海;面对着东方观望,看不到水的尽头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始旋:开始,掉转。望洋:翘首远望的样子。

  于是黄河神转过脸来,仰头对海神若感叹说:“野语有之日,‘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野语:俗语百:很多

  “俗语说,‘听说了许多道理,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这就说的是我呀。”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且夫:发语词。闻:动。闻:名。而:并列连词。之:结构助词,的。始:当初

  况且我曾经听说有人轻视孔子的学问,看不起伯夷的节义,当初我不相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之:主谓之间取独殆:危险

  现在我看到了您的博大无穷,我若不是走到您的门前,那就危险了。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长:长久,见:表被动方:道

  我将长久地被有学识的人所讥笑。

  四、自主探究

  问题一: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答:欣然自喜――望洋兴叹。

  问题二: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

  答:泾流之大,两�邃狙轮�间,不辩牛马。

  问题三:既然欣然自喜,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答: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问题四:河伯叹什么?在河伯的感叹中体会河伯这一个形象。

  答: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本文中河伯这个形象还是非常可爱的。河伯一开始见到黄河直流的水波这样大,他就开始飘飘然,认为天下间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当他见到大海后,他认识到自己的盲目自大,很快,掉转脸,对海神做自我批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这种很快认识自己错误,勇于做自我批评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要想到,毕竟他是一条大河的神仙啊。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继而进一步论述,在社会上,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曾经听说过,有人小看孔子的`见闻,轻视伯夷的大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看到自己是这样的,那么社会上肯定存在的。

  问题五:那么本文通过河伯经历的一件事,这个寓言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答:个人的知识见解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难免会贻笑大方。

  五、本文的写作特色: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黄河与北海的壮阔,前者是“百川灌河”,“两�邃狙轮�间,不辨牛马”;后者是“难穷”,“不见水端”。写河伯的认识,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六、布置作业

  《秋水》教学设计 5

  教材分析: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文章,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自《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这篇文章本是作为重点篇目入选高中教材,语文版初次把它编入初中教材里面,且编排在九年级(上)第六单元的第一课,可见其在课本中的重要位子。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即是:能流利、准确、有节奏地朗读,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把握文意、理解主旨,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因此课程目标如下。

  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学*对比的写作方法。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二)过程与方法

  1、制知识卡片积累文言字词。

  2、背诵全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学生在课上自读、研讨,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疑难处,教师适当讲解、点拨。课文语脉清晰,层次清楚,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利于背诵。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并制作知识卡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介绍庄子。(师生共同完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重点、难点的学*与目标完成过程: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

  2.组织学生进行三次诵读

  第一遍齐读(要求正音、疏通句意)。

  学生简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补充纠正。教师将暴露出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理解疑难词句,学生质疑,课堂讨论,教师讲解,学生制作卡片。

  1.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2.古今异义

  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转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3.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用为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为动词,小看;轻视。)

  4.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望球兴叹”“望水兴叹”属生造。)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

  (三)第二次诵读,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课后练*一)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以下开始板书)

  层意连接语

  第一层:黄河的宽阔;河伯的骄傲自满于是焉

  第二层: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于是焉

  (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四)、理解思想内容

  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A、人贵自知之明;

  B、谦受益,满招损;

  C、自大由于无知;

  D、知耻*乎勇;

  E、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F、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五)、第三遍诵读、指导背诵

  这篇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焉”。

  第二层也是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组合。利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

  还可采用排词法。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可提取、排列两相对照的词语:河与海的比较,河伯认识的变化。

  课后练*还介绍了问题法。所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运用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课上背诵练*:

  个人默记一两遍后,由老师带领集体背诵。集体背诵好,互相提醒,脑记耳听口诵,可加强记忆。

  (六)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总结、扩展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另外,庄子作为我国古代八大笑星之一,他的很多言行都是很特立独行的,大家可以多阅读一些他的故事,这样可以更深刻地体会他的哲学思想。

  四、布置作业

  1.制作词语、句式卡片。

  2.笔译全文。

  3.写读后感。

  板书设计

  秋水

  《庄子》

  黄河宽阔不辨牛马北海壮阅不见水端

  ↓于是焉↓于是焉

  河伯自大欣然自喜望洋兴叹

  为尽在己——狂妄自大始吾弗信——盲目崇拜

  《秋水》教学设计 6

  教材分析: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这篇文章本是作为重点篇目入选高中教材,语文版初次把它编入初中教材里面,且编排在九年级(上)第六单元的第一课,可见其在课本中的重要位子。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即是:能流利、准确、有节奏地朗读,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把握文意、理解主旨,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因此课程目标如下。

  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学*对比的写作方法。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二)过程与方法

  1、制知识卡片积累文言字词。

  2、背诵全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学生在课上自读、研讨,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疑难处,教师适当讲解、点拨。课文语脉清晰,层次清楚,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利于背诵。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并制作知识卡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介绍庄子.(师生共同完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重点、难点的学*与目标完成过程: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

  2.组织学生进行三次诵读

  第一遍齐读(要求正音、疏通句意)。

  学生简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补充纠正。教师将暴露出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理解疑难词句,学生质疑,课堂讨论,教师讲解,学生制作卡片。

  1.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2.古今异义

  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转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3.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用为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为动词,小看;轻视。)

  4.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望球兴叹”“望水兴叹”属生造。)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

  (三)第二次诵读,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课后练*一)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以下开始板书)

  层意连接语

  第一层:黄河的宽阔;河伯的骄傲自满于是焉

  第二层: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于是焉

  (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四)、理解思想内容

  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A、人贵自知之明; B、谦受益,满招损;

  C、自大由于无知; D、知耻*乎勇;

  E、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F、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五)、第三遍诵读、指导背诵

  这篇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焉”。

  第二层也是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组合。利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

  还可采用排词法。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可提取、排列两相对照的词语:河与海的比较,河伯认识的变化。

  课后练*还介绍了问题法。所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运用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课上背诵练*:

  个人默记一两遍后,由老师带领集体背诵。集体背诵好,互相提醒,脑记耳听口诵,可加强记忆。

  (六)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总结、扩展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另外,庄子作为我国古代八大笑星之一,他的很多言行都是很特立独行的,大家可以多阅读一些他的故事,这样可以更深刻地体会他的哲学思想.

  四、布置作业

  1.制作词语、句式卡片。

  2.笔译全文。

  3.写读后感。

  板书设计

  秋水

  《庄子》

  黄河宽阔不辨牛马北海壮阅不见水端

  ↓于是焉↓于是焉

  河伯自大欣然自喜望洋兴叹

  为尽在己――狂妄自大始吾弗信――盲目崇拜

  《秋水》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鸛鹊楼》。(指名学生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庄子在他的文章《秋水》中是如何阐述这个道理的。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 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课文诵读

  1.初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指名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学生纠正其读音不准之处)

  诵读指导:“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文章开头的两句话写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小股水流无以计数,灌入黄河,浩浩荡荡,畅通无阻,无比壮观。作者在此仅用了22个字就把黄河的壮阔描写得淋漓尽致。诵读时语速要缓慢而有气魄,注意各分句之间的停顿。“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句中的“间”,读时声调要适当拖长,略作停顿后,再缓缓读出“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句诵读时语速要稍快,要将河伯的骄傲自满之情读出来。“于是焉”的“焉”在此是个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河伯欣然自喜”诵读时重音要放在“欣然”二字之上。“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诵读时一定要注意“以天下之美”之后的短暂停顿,二要将重音放在“尽”字上。因为一个“尽”将河伯的`踌躇满志,飘飘然描写得淋漓尽致。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句要用叙述的语气读出,语速适中。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是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面对大海的广阔,然后向海神若发出的由衷慨叹,是发自肺腑的自我批评。因此,诵读时语速要稍慢,要读出恳切的自悔之意,要处理好句子中的停顿,例如:“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句,读出“且夫”后要稍作停顿,然后接着读“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1)给学生5分钟时间,反复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明确: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小组讨论,交流看法)

  明确:河伯先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2)学生齐读课文后,思考下列问题。

  ①全文可分为几层意思?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③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④结合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分析,交流心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①全文可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②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③这篇文章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黄河的宽阔与北海的壮观的对比;河伯的“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的对比。在对比中情节得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

  ④学生甲:《秋水》一文使我认识到骄傲自满会束缚我们前进的步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河伯就是顺流而东行,望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才深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

  学生乙:学*《秋水》一文后,我更深刻地意识到,在限定的环境中,人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就如河伯,他面对黄河,觉得天下美景全在自己这里,见到大海后,他才由衷地自叹不如。这就告诉我们,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

  学生丙:学*了这篇文章,我觉得,作为学生更应该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因为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攀登高峰。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准确,认识也极为深刻。本文虽短小,却寓有哲理,河伯面对海神的那番感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的自责与忧虑给予我们以深刻地启示:为了祖国的腾飞,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更应该开拓视野,勇于创新,超越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攀登高峰,创造辉煌。

  3.三读课文,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给学生5~8分钟时间,背诵课文,然后指名学生背诵,学生齐背诵)

  四、文言文知识积累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指东边)

  (3)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

  (4)一词多义

  (5)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

  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形式,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要)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6)出自本文的成语

  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视的样子。

  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谦词。

  五、教学反思

  今天下午上《秋水》一文,在导入新课阶段,我引用了南怀瑾的一句话“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介绍了道家思想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以及它对于心灵生活的滋润。又引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的“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一句,指出了《庄子》著作的的艺术风格,学生感到很新鲜。然后又让学生试着介绍他们所了解的有关庄子的生*事迹以及《庄子》中的有关故事等,从学生的介绍来看,他们对庄子其人其书的了解是很有限的,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里是一级达标学校,是全市最好的生源;可见他们在初中时候的课外阅读是比较狭隘的)。

  为了让学生对庄子其人其书产生点兴趣,我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扼要地概括介绍了庄子的生*与思想,介绍了《庄子》一书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基本艺术风格。然后选择了几个比较典型的能体现庄子个性风采的故事片段,如鼓盆而歌,拒不为相、路遇骷髅等介绍给学生,从他们的惊讶的反映可见出他们对庄子这个人是有点兴趣了。接着顺水推舟。转入对《庄子秋水篇》的全篇思想内容要点的介绍,强调原文全篇的主要意图是在于表达“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但是如果单独将其开头部分抽取(即课文的节选部分),它还给人以关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不能骄傲自大”“人贵有自知之明”“谦受益,满招损”等等的启示。上述启示在赏析中,学生基本上能说出。

  本课计划用一节课教完,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我只用了30分钟多一点,前面*15分钟用以课前口语训练以及对第22课《寡人之于国也》一课的总结性复*问答。这学期文言文快要结束了,我想得告诉学生学会自己分类整理语言点,即按照易错读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知识点来梳理,以便复*巩固,因此这节课在赏析的同时向学生提示、点拨了本课的重点的字词句,在黑板上板书了部分语例,并将此项工作布置为课后作业。

  课后找了几个学生谈话,了解对这堂课听课的反馈。大部分学生表示听得懂,这篇课文比较浅易。这让我有点担忧:因为感觉浅易,觉得没有什么值得深究的问题了,可能只是知之皮毛。这篇课文是节选,只是原文《秋水》篇的一个开头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内涵在读者的阅读理解来看又会存在一些出入。

  在〈1〉班讲这篇课文时,我把课文中的提到的伯夷与孔子这两个人的用意作了个具体的解释,介绍的了庄子的“知量无穷”的观点。指出文本中海若与河伯的象征蕴涵,如果说海若是庄子的自我写照,那么河伯则是儒家门徒之类的投影,孔子及其门徒们在这个文本中是一个被奚落和挖苦的对象,这是庄子的诡秘之处。(1)班的叶莹莹同学对“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一句如何理解提出了疑问,这是我事先估计到的。在讲解过程中,我对此也做了简要阐述:《秋水》的主体是河伯与海若的七次对话,对话的核心内容就是庄子的无限相对思想。河伯与海若在后面的对话中也曾提到孔子与伯夷,原文是“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与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意思是伯夷辞让君位以成就好名声,孔子大谈天下事以显示自己学识渊博,他们的自满,不就好像你刚才在秋水面前洋洋自得样子吗?通过这样的补充介绍,学生对节选部分的思想内涵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我越来越感觉到文言文阅读教学,在文本阅读鉴赏的课堂对话中,教师与学生由于在前阅读的积累上的差异,会使对话可能因视界的差异导致教学对话的中止或错位,在这个时候,教师必须敢于讲,把问题将具体,讲透彻。对于像本文这样的节选类文本,教师最好在备课中通读其全文,以免断章取义。

  《秋水》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X鹊楼》。(指名学生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庄子在他的文章《秋水》中是如何阐述这个道理的。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 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课文诵读

  1.初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指名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学生纠正其读音不准之处)

  诵读指导:“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邃狙轮�间,不辩牛马。”文章开头的两句话写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小股水流无以计数,灌入黄河,浩浩荡荡,畅通无阻,无比壮观。作者在此仅用了22个字就把黄河的壮阔描写得淋漓尽致。诵读时语速要缓慢而有气魄,注意各分句之间的停顿。“两�邃狙轮�间/不辩牛马”句中的“间”,读时声调要适当拖长,略作停顿后,再缓缓读出“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句诵读时语速要稍快,要将河伯的骄傲自满之情读出来。“于是焉”的“焉”在此是个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河伯欣然自喜”诵读时重音要放在“欣然”二字之上。“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诵读时一定要注意“以天下之美”之后的短暂停顿,二要将重音放在“尽”字上。因为一个“尽”将河伯的踌躇满志,飘飘然描写得淋漓尽致。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句要用叙述的语气读出,语速适中。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是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面对大海的广阔,然后向海神若发出的由衷慨叹,是发自肺腑的自我批评。因此,诵读时语速要稍慢,要读出恳切的自悔之意,要处理好句子中的停顿,例如:“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句,读出“且夫”后要稍作停顿,然后接着读“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1)给学生5分钟时间,反复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邃狙轮�间,不辩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明确: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小组讨论,交流看法)

  明确:河伯先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2)学生齐读课文后,思考下列问题。

  ①全文可分为几层意思?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③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④结合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分析,交流心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①全文可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②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③这篇文章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黄河的宽阔与北海的壮观的对比;河伯的“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的对比。在对比中情节得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

  ④学生甲:《秋水》一文使我认识到骄傲自满会束缚我们前进的步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河伯就是顺流而东行,望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才深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

  学生乙:学*《秋水》一文后,我更深刻地意识到,在限定的环境中,人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就如河伯,他面对黄河,觉得天下美景全在自己这里,见到大海后,他才由衷地自叹不如。这就告诉我们,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

  学生丙:学*了这篇文章,我觉得,作为学生更应该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因为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攀登高峰。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准确,认识也极为深刻。本文虽短小,却寓有哲理,河伯面对海神的那番感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的自责与忧虑给予我们以深刻地启示:为了祖国的腾飞,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更应该开拓视野,勇于创新,超越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攀登高峰,创造辉煌。

  3.三读课文,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给学生5~8分钟时间,背诵课文,然后指名学生背诵,学生齐背诵)

  四、文言文知识积累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指东边)

  (3)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

  (4)一词多义

  (5)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

  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形式,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要)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6)出自本文的成语

  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视的样子。

  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谦词。

  五、教学反思

  今天下午上《秋水》一文,在导入新课阶段,我引用了南怀瑾的一句话“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介绍了道家思想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以及它对于心灵生活的滋润。又引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的“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一句,指出了《庄子》著作的的艺术风格,学生感到很新鲜。然后又让学生试着介绍他们所了解的有关庄子的生*事迹以及《庄子》中的有关故事等,从学生的介绍来看,他们对庄子其人其书的了解是很有限的,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里是一级达标学校,是全市最好的生源;可见他们在初中时候的课外阅读是比较狭隘的)。

  为了让学生对庄子其人其书产生点兴趣,我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扼要地概括介绍了庄子的生*与思想,介绍了《庄子》一书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基本艺术风格。然后选择了几个比较典型的能体现庄子个性风采的故事片段,如鼓盆而歌,拒不为相、路遇骷髅等介绍给学生,从他们的惊讶的反映可见出他们对庄子这个人是有点兴趣了。接着顺水推舟。转入对《庄子秋水篇》的全篇思想内容要点的介绍,强调原文全篇的主要意图是在于表达“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但是如果单独将其开头部分抽取(即课文的节选部分),它还给人以关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不能骄傲自大”“人贵有自知之明”“谦受益,满招损”等等的启示。上述启示在赏析中,学生基本上能说出。

  本课计划用一节课教完,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我只用了30分钟多一点,前面*15分钟用以课前口语训练以及对第22课《寡人之于国也》一课的总结性复*问答。这学期文言文快要结束了,我想得告诉学生学会自己分类整理语言点,即按照易错读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知识点来梳理,以便复*巩固,因此这节课在赏析的同时向学生提示、点拨了本课的重点的字词句,在黑板上板书了部分语例,并将此项工作布置为课后作业。

  课后找了几个学生谈话,了解对这堂课听课的反馈。大部分学生表示听得懂,这篇课文比较浅易。这让我有点担忧:因为感觉浅易,觉得没有什么值得深究的问题了,可能只是知之皮毛。这篇课文是节选,只是原文《秋水》篇的一个开头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内涵在读者的阅读理解来看又会存在一些出入。

  在〈1〉班讲这篇课文时,我把课文中的提到的伯夷与孔子这两个人的用意作了个具体的解释,介绍的了庄子的“知量无穷”的观点。指出文本中海若与河伯的象征蕴涵,如果说海若是庄子的自我写照,那么河伯则是儒家门徒之类的投影,孔子及其门徒们在这个文本中是一个被奚落和挖苦的对象,这是庄子的诡秘之处。(1)班的叶莹莹同学对“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一句如何理解提出了疑问,这是我事先估计到的。在讲解过程中,我对此也做了简要阐述:《秋水》的主体是河伯与海若的七次对话,对话的核心内容就是庄子的无限相对思想。河伯与海若在后面的对话中也曾提到孔子与伯夷,原文是“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与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意思是伯夷辞让君位以成就好名声,孔子大谈天下事以显示自己学识渊博,他们的自满,不就好像你刚才在秋水面前洋洋自得样子吗?通过这样的补充介绍,学生对节选部分的思想内涵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我越来越感觉到文言文阅读教学,在文本阅读鉴赏的课堂对话中,教师与学生由于在前阅读的积累上的差异,会使对话可能因视界的差异导致教学对话的中止或错位,在这个时候,教师必须敢于讲,把问题将具体,讲透彻。对于像本文这样的节选类文本,教师最好在备课中通读其全文,以免断章取义。

  《秋水》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 学*对比的方法。

  3、 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 背诵课文。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选自《庄子》的《秋水》。(板书课题)

  二、 作者介绍:(投影)

  庄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庄子的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

  《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 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投影)

  1、 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 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并理解。

  3、 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4、 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5、 理解这则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小结:(投影)

  (1) 古今异义:古今

  至于北海到了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特指黄河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脸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深明大义的人,或①不吝啬

  专通某种学问的人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2) 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作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3) 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 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补充:

  1、通假字: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2、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四、 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人贵有自知之明知耻*于勇

  谦受益,满招损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自大由于无知有比较才有鉴别

  五、 课堂小结:

  《秋水》这篇课文虽然仅仅节选了《庄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设喻巧妙,机趣横生的特点。不仅如此,还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只有开拓视野,不断创新,才能有所提高,顺应时代的潮流。同学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一定要好好学*,天天向上,把握机遇,超越自我,用我们的智慧、知识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板书设计

  欣然自喜(黄河)天下之美尽在己

  河伯(骄傲自满)人的认识山外有山

  有限天外有天

  (设喻)望洋兴叹(大海)见笑于大方之家

  (自叹不如)

  《秋水》教学设计 10

《秋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与思想的基本点;

  2、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子;

  3、领会《秋水》的思想内容;

  4、背诵节选部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秋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难点:河伯感叹的几句话的翻译

  三、教学方法:

  自学法

  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这节课学*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的一篇文章《秋水》的节选部分。道家的创始人物是老子,即李耳。老子河庄子并称“老庄”。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与孟子大体同时代而稍后。在认识论上,庄子主张相对主义,具有朴素的辨证法色彩;在政治上,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学*这篇文章,也有三个目标:掌握字词、领会思想、背诵全文。

  2、朗读课文,解决文字障碍:

  1)教师朗诵,正音:泾-径、殆、长

  2)教师讲解以下词句:

  泾、渚、东面而视、旋、望洋、若(海神)、若(比得上)、少仲尼之闻(小看仲尼的学识。少,以……为少,意动用法。闻、见闻,学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3)集体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3、内容、思想、艺术手法。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以下本文的内容和思想意义。并简要分析本文的艺术手法。

  学生笔头概括,教师宣读几个好的,并加以重申。

  文章写秋水来临的时候,学多小河里的水都流向了黄河,**之间,分辨不清是牛是马,于是,黄河之神河伯就以为天下壮阔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了。但等他顺流而下来到北海的时候,才发现这里的水面更为开阔,根本看不见尽头。所以,河伯对海神若叹息说:古人所谓的“听的道理多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实在是说我啊。况且我曾今听说有人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道义,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亲眼看到您的广阔无边,(我才发现自己错了,也才相信确实会有人会狂妄到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道义的程度),我要不是到您这里来一下,哪就危险了啊。(那时)我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啊。

  通过这个语言故事,形象而生动的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本文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用寓言故事说明道理。写寓言故事,河伯的形象生动鲜明,通过对河伯的心里描写、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的表现了河伯从沾沾自喜到恍然大悟的心理过程,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文章还很注意对比手法的应用。秋水来临是黄河美景和大海美景的对比,河伯欣然自喜和望洋而叹的神态的对比。对比之中表现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朴素哲理。

  4、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线索——分解任务——组合

  5、课堂练*。

  六、教学反思:


《秋水》教学设计合集十篇扩展阅读


《秋水》教学设计合集十篇(扩展1)

——《秋水》教案实用十篇

  《秋水》教案 1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及其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积累文言词汇。

  3、理解本文的寓意

  重点、难点

  1、重点:在背诵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难点:理解本文寓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

  1、熟读成诵,对照注解,自读理解课文。

  2、了解庄子及《庄子》一书,初步了解庄子思想。

  二、课堂导入

  1、庄子与〈庄子〉:名周,战国时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庄了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想象奇幻,构思巧妙,言辞瑰奇,善用寓言与比喻,文笔汪洋姿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2、基本思想:主张“天道无为”

  三、诵读感知

  1、齐读课文。

  2、正音、疏通文意。

  3、解释下列短语

  4、特殊句式(相当于现代的固定短语),在课文中找出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1)非……则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2)见……于

  见笑于大方之家。

  四、探讨

  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2、河伯见了北海为什么“望洋向若而叹”?

  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将“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五、延伸

  1、归纳成语。

  2、比较河伯和“坐井观天”中的“井底之蛙”有何异同点。

  六、作业完成课后练*

  《秋水》教案 2

  一、文学常识

  庄子,名周,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散文,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二、重点字词

  1.通假 不辩牛马。 同“辨”,分辨 通假字

  2.活用 轻伯夷之义者 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顺流而东行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3.特殊句式。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应该是“莫若己”。属于宾语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一类型。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见……于,见,被。

  状语后置:“于大方之家”后置

  4.成语

  ①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 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三、道理

  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1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贵自知之明;2谦受益,满招损; 3自大由于无知; 4知耻*乎勇; 5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6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秋水》教案 3

  一、设计思路

  本文以河神的故事设喻,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扫除文字障碍,反复诵读,疏通文意,合作讨论理解其中蕴涵的深刻哲理,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情况给予适时的指导。

  二、教材分析

  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要骄傲自大。比喻和对比手法在本文中得到了成功的运用。

  三、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简单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理解本文寓意。

  四、教学重点

  1.了解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理解重点实词的意思以及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本文运用的比喻和对比的写法。

  3.了解课文的写法及其中寓示的哲理。

  4.熟练背诵课文。

  五、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的写法及其中寓示的哲理。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

  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对全文进行翻译。

  2、掌握文中注释的字词,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的词、成语及较难翻译的句子。

  (二)预*反馈

  1、发放译文材料,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比,找出翻译错误的地方,并自己矫正。

  2、文言常识整理: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2)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 到了(古)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今)

  百川灌河 特指黄河(古) 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今)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脸(古) 相貌(今)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古)

  不吝啬,自然,不拘束(今)

  (3)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4)难译句子:

  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等特殊句式可由教师讲解翻译一下。

  (三)朗读全文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朗读全文,加深理解。

  (四)研读课文

  1.找一找: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2.想一想: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3.填一填:结合全文内容,在“这是一个 的河伯”中填入恰当的词句。

  参考:开始盲目自大,又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自我批评。

  (4)议一议:我们从河伯的故事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五)理解寓意

  讨论后概括寓言的意思以及对自己的启示:一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能坐井观天。真有学问的人总是虚怀若谷,觉得自己有许多的不足。因为,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寓言的客观思想意义在于人的认识既然是有限的,人们就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满自足,而应不断开阔眼界,不停止学*。

  (六)了解作者

  (以教师介绍为主)

  1关于背景:庄子生活的战国时期,社会正处于剧烈的大变动之中,奴隶主统治政体已分崩离析,封建君主制度尚未建立,诸侯兼并,天下纷争,政治腐败,社会混乱。庄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感不满,但又无力反抗。

  2关于作者: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3关于特色:《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融于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词汇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庄子散文善于运用寓言来进行说理。本文虚构了河伯与北海若这两个人物的对话,北海若代表庄子思想,河伯则代表庄子思想的对立面,通过两人对话展开说理,阐明主旨。用鲜明生动的形象来说话,避免了呆板、抽象说理的枯燥乏味,使哲理与形象结合起来,有化抽象艰涩为具体可感的效能。

  4关于评论:

  鲁迅: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刘熙载:庄子寓真于诞,寓实于玄,于此见寓言之妙,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庄子之文,可以是评之,《庄》尤缥缈奇变,乃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也。(《艺概》)

  郭沫若:庄子固然是中国有数的思想家,但也是中国有数的文艺家。他那思想的超脱和精微,文辞的清拔恣肆,实在是古今无两。他的书中有无数的寓言故事,那文学价值是超过他的哲学价值的。(《沫若文集》卷十二《今昔蒲剑今昔集》)

  (七)自由背诵

  背一背:个人背诵—小组背诵—班级背诵。

  (八)迁移延伸

  1作业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练*。

  庄惠濠梁之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同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借助工具书,翻译这则短文。

  (2)理解寓意,体会庄子寓言故事的特点。

  2作业二:用正楷抄写全文。

  3完成同步练*题。

  附:

  《秋水》同步练*

  阅读《秋水》这篇文章,完成14—17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教案 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能力目标

  1.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问答法。

  3.探究拓展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中国的成语源远流长,含义深刻。其中有两个成语,一个是“ 望洋兴叹” ,一个是“贻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吗?(《庄子 秋水》)有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让内行者见笑。)

  二、介绍作者及《庄子》

  庄子,名周.宋蒙城(今河南商丘县附*)人。大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死于公元前三世纪上半时期,与孟子同时或稍后。他作过蒙城漆园吏;楚威王要拜他为相,他拒绝了。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者所著。一般人认定,“内篇”七篇是庄子自著,“外篇”十一篇是门人和后学者所著。它是一部唯心主义哲学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一书的思想核心.即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随从世俗,反对人为,弃圣绝知,否定现实的进步和斗争。

  《庄子》中所宣扬的社会理想是人类远古,所谓“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当时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大批的贵族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他们极尽诡诈残酷,贪婪无厌,穷奢极欲。庄子反对“知”、“圣”,诅咒黑暗,往往是基于此而发。在后学中更明确指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种深刻的批判精神,体现了《庄子》文章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后代也有积极影响。

  三、整体感知课文

  《秋水》是《庄子外物》中的一篇。课文节选的是《秋水》篇的开头一段,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学生思考:全文可分为多少个层次?怎么划分?每层讲什么?

  明确:全文分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四、思想内容分析:

  1、分析第一层

  提问:本层共两句话,每句讲什么?

  明确: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

  提问:河伯骄傲自满的神态、心理可用什么成语概括?

  (参考:踌躇满志、夜郎自大)

  板书设计 :

  百川灌河——雄壮

  黄河

  不辩牛马——开阔

  第一层

  欣然自喜——踌躇满志

  河伯

  天下之美尽在——夜郎自大

  2、分析第二层

  提问:见到大海,河伯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明确:对于接纳众流、浩瀚无垠的大海来说,黄河与之相较,又实在是太渺小了。当河伯怀着洋洋自得的心情向东而行,到达北海,“东面而视”时,满眼所触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和“不辩牛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还有自知之明,顿觉自己的见识局于一隅,自愧弗如,故而会望洋兴叹

  提问:河伯是怎样进行自我批评的?

  明确: 首先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接着以小看仲尼和轻视伯夷的事例,证实了自己的浅薄。最后以一个“殆”字,阐明骄傲自满的危害性,即势必遭到“大方之家”的耻笑。批判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一个狂妄自大,又将幡然悔悟的河伯形象跃然坻卜,呼之欲出了,从而揭示了反骄破满的主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书设计 :

  东面而视

  大海

  第二层 不见水端

  责己狂妄

  河伯 批己浅薄

  贻笑大方

  3、小结。提问:本文对我们有何启示?

  明确: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那就是说一个人的见识总是有限的,见闻再多,也不能骄傲自满。(学生说出诸如“人贵有自知之明 ”、“ 知耻*于勇 ”、“谦受益,满招损”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自大由于无知”、“ 有比较才有鉴别”等,都应予以肯定。)

  五、总结本文有关的语法

  (一)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二)一词多义

  望洋向若而叹曰。(名词,海神名。)

  以为莫己若者。(动词,如、及、比得上。)

  (三)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作状语。东:向东面。)

  东面而视。(方位名词作状语。东:朝东,向东。)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少:认为…;少,小看;轻:认为……轻,轻视。)

  (四)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句。宾语“己”置于动词谓语“若”的前面)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五)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 意思。)

  六、分析本文写作特点

  本文以寓言的形式说理,因此将客观的东西主观化,用拟人的来表现海、河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如河伯的沾沾自喜和对海神若的谈话就是如此,另外,在论说时,文章采用了引申譬喻的方法,以小见大地扩展话题。比如文章开始写的是水之大,而河伯对海神若的谈话则提到了仲尼之闻与伯夷之义,就由 水势的大小拓展到道德学问的方面来,使文章的内涵更丰富,主题更深刻。

  七、作业

  默写课文

  《秋水》教案 5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及其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积累文言词汇。

  3.理解本文的寓意

  重点、难点

  1.重点:在背诵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难点:理解本文寓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

  1.熟读成诵,对照注解,自读理解课文。

  2.了解庄子及《庄子》一书,初步了解庄子思想。

  二、课堂导入

  1.庄子与〈庄子〉:名周,战国时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庄了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想象奇幻,构思巧妙,言辞瑰奇,善用寓言与比喻,文笔汪洋姿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2.基本思想:主张“天道无为”

  三、诵读感知

  1.齐读课文

  2.正音、疏通文意。

  3.解释下列短语

  秋水时至 东面而视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始旋其面目 莫己若少仲尼之闻 见笑于大方之家

  4.特殊句式(相当于现代的固定短语),在课文中找出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1)非……则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2)见……于

  见笑于大方之家。

  四、探讨

  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2.河伯见了北海为什么“望洋向若而叹”?

  3. 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将“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五、延伸

  1.归纳成语

  2.比较河伯和“坐井观天”中的“井底之蛙”有何异同点。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

  《秋水》教案 6

  一、教学内容

  《秋水》

  二、学*目标

  1、了解庄子及《庄子》

  2、学*本文用设喻的手法说明哲理的写法

  三、学*方法

  1、积累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2、熟读课文以致成诵

  四、作者作品

  庄子,名周,宋之蒙人。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生活极为贫困。据记载他曾住过陋巷,打过草鞋,并向监河侯借粮。楚威王闻其贤,以重金聘为相,然辞谢不就,只求适己任性,以快其意。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大师。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学派”。从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和政治观点看来,庄子无疑是一个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哲学家。由于社会的根本变化,庄子的地位无法维持,这就决定他对现实极端不满。他既不满现实,又无法反抗它,就不得不走隐居遁世的道路。他是一个悲观绝望的厌世主义者,觉得“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所以妻死则“箕踞鼓盆而歌。”因此,庄子的处世态度就是玩世不恭,随俗浮沉。他好象非常胆怯、害怕,常说“无用之用”才是“大用”。这一切都充分表现一个没落阶级的思想观点。不过,庄子的放荡不羁,蔑视礼法和权贵,以及对统治者不合作,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他还认为圣知仁义只是供统治者利用的工具,这些都是极为深刻的见解。

  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风格。它首先是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因此,想象奇幻,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亦名《南华经》,今本《庄子》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只有《内篇》可确认为庄子所作,庄子用寓言或散文表现他深邃奥妙的哲学思想,文章十之八、九是寓言。

  五、《秋水》全文

  主要通过河伯和海若的七段对话,本意是要申述庄子齐物论和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六、全文解析

  七、重难点

  1、《秋水》的文学性与哲理性

  2、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顺流而东且夫我常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3、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闻道百(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句的构成:

  (1)动词(动宾)

  ①否定句宾语前置(否定词、代词)

  不患人之不已知/忌不自信/毋吾以也/未之有也/莫已若/弗之怠也(不懈怠笔录)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宾语) 吾谁欺?沛**在?毛将焉附?

  ③用“之”“是”作提宾标志

  ④方位名词作宾语时,在谓语之前 项王西向坐北面而事之东面而视

  (2)介词(介宾)

  ①疑问代词做介词宾语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吾谁与归

  ②一般词作宾语倒装是以谓之文也一言以蔽之

  4、文章除设喻说理之外还运用了对比手法

  (1)写景对比

  (2)河神前后认识对比

  《秋水》课文说明

  课文节选自《庄子》中《秋水》篇的开篇部分。文中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闻见而骄傲自大。

  课文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秋水时至”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一、二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一句写秋水泛滥,“百川灌河”极言黄河之雄壮;第二句写河面宽阔,“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极言黄河之开阔。一、二两句同时也道出了河伯骄傲的原因。第三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他暗暗地高兴,“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那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在写“壮阔”(一、二两句)与写“骄傲”(第三句)之间,有一个“于是焉”,强调说明河伯是在这个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欣然自喜”的。

  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第四句“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文意由第一层过渡到第二层。第五句写大海的辽阔,用了“不见水端”四个字,与前“不辩牛马”相比则不可同日而语。两相对比,河伯深感自己渺小,然后向海神发出由衷的感叹。第六句用一个“于是焉”与第一层呼应,强调说明情况不同,时间不同,河伯的认识也不同了。河伯望洋兴叹的一番话中,包括三层意思:先是引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然后说自己曾经不相信“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的妄自尊大,如果不是看到了大海的宽阔,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最后,河伯认为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在设喻,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将黄河的壮阔与北海的广阔作比较(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后者是“不见水端”),还将河伯前后的认识作了对比(“欣然自喜”——“望洋向若而叹”)。

  《秋水》学案练*

  一、基础驿站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径流渚崖辩别望洋向若

  B、泾流劝谏旋转欣然自喜

  C、争辩穷匮孀妻遗笑大方

  2、对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轻伯夷之义(轻视)

  B、少仲尼之闻(名声)

  C、吾非至子之门,则殆矣(危险)

  D、我之谓说(说的就是我)

  3、“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的意思是(  )

  A、现在我要看到你是那样的困难。

  B、现在我想看到你,那是不困难的事。

  C、现在我看到你是这样的无边无际。

  D、现在我看到你,真是一言难尽。

  4、文学常识填空。

  《秋水》选自,庄子,名周,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代表作是。与并称“老庄”。《庄子》又叫,是由所著。全书现存篇。

  5、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意思。

  ①以天下之美     (  )

  ②野语有之曰     (  )

  ③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  )

  ④我之谓也      (  )

  二、综合园地

  6、请根据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出两个四字成语:

  7、与“莫己若”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

  A、秋水时至

  B、何陋之有

  C、顺流而东行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与思想的基本点;

  2、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子;

  3、领会《秋水》的思想内容;

  4、背诵节选部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秋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难点:河伯感叹的几句话的翻译

  三、教学方法:

  自学法

  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这节课学*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的一篇文章《秋水》的节选部分。道家的创始人物是老子,即李耳。老子河庄子并称“老庄”。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与孟子大体同时代而稍后。在认识论上,庄子主张相对主义,具有朴素的辨证法色彩;在政治上,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学*这篇文章,也有三个目标:掌握字词、领会思想、背诵全文。

  2、朗读课文,解决文字障碍:

  1)教师朗诵,正音:泾-径、殆、长

  2)教师讲解以下词句:

  泾、渚、东面而视、旋、望洋、若(海神)、若(比得上)、少仲尼之闻(小看仲尼的学识。少,以……为少,意动用法。闻、见闻,学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3)集体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3、内容、思想、艺术手法。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以下本文的内容和思想意义。并简要分析本文的艺术手法。

  学生笔头概括,教师宣读几个好的,并加以重申。

  文章写秋水来临的时候,学多小河里的水都流向了黄河,**之间,分辨不清是牛是马,于是,黄河之神河伯就以为天下壮阔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了。但等他顺流而下来到北海的时候,才发现这里的水面更为开阔,根本看不见尽头。所以,河伯对海神若叹息说:古人所谓的“听的道理多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实在是说我啊。况且我曾今听说有人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道义,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亲眼看到您的广阔无边,(我才发现自己错了,也才相信确实会有人会狂妄到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道义的程度),我要不是到您这里来一下,哪就危险了啊。(那时)我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啊。

  通过这个语言故事,形象而生动的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本文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用寓言故事说明道理。写寓言故事,河伯的形象生动鲜明,通过对河伯的心里描写、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的表现了河伯从沾沾自喜到恍然大悟的心理过程,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文章还很注意对比手法的应用。秋水来临是黄河美景和大海美景的对比,河伯欣然自喜和望洋而叹的神态的对比。对比之中表现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朴素哲理。

  4、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线索——分解任务——组合

  5、课堂练*。

  六、教学反思:

  《秋水》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与思想的基本点;

  2、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子;

  3、领会《秋水》的思想内容;

  4、背诵节选部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秋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难点:河伯感叹的几句话的翻译

  三、教学方法:

  自学法

  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这节课学*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的一篇文章《秋水》的节选部分。道家的创始人物是老子,即李耳。老子河庄子并称“老庄”。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与孟子大体同时代而稍后。在认识论上,庄子主张相对主义,具有朴素的辨证法色彩;在政治上,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学*这篇文章,也有三个目标:掌握字词、领会思想、背诵全文。

  2、朗读课文,解决文字障碍:

  1)教师朗诵,正音:泾-径、殆、长

  2)教师讲解以下词句:

  泾、渚、东面而视、旋、望洋、若(海神)、若(比得上)、少仲尼之闻(小看仲尼的学识。少,以……为少,意动用法。闻、见闻,学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3)集体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3、内容、思想、艺术手法。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以下本文的内容和思想意义。并简要分析本文的艺术手法。

  学生笔头概括,教师宣读几个好的,并加以重申。

  文章写秋水来临的时候,学多小河里的水都流向了黄河,**之间,分辨不清是牛是马,于是,黄河之神河伯就以为天下壮阔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了。但等他顺流而下来到北海的时候,才发现这里的水面更为开阔,根本看不见尽头。所以,河伯对海神若叹息说:古人所谓的“听的.道理多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实在是说我啊。况且我曾今听说有人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道义,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亲眼看到您的广阔无边,(我才发现自己错了,也才相信确实会有人会狂妄到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道义的程度),我要不是到您这里来一下,哪就危险了啊。(那时)我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啊。

  通过这个语言故事,形象而生动的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本文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用寓言故事说明道理。写寓言故事,河伯的形象生动鲜明,通过对河伯的心里描写、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的表现了河伯从沾沾自喜到恍然大悟的心理过程,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文章还很注意对比手法的应用。秋水来临是黄河美景和大海美景的对比,河伯欣然自喜和望洋而叹的神态的对比。对比之中表现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朴素哲理。

  4、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线索——分解任务——组合

  5、课堂练*。

  六、教学反思:

  《秋水》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并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及重要句式。进一步学*直译和意译。

  ⑵理解庄子及其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⑶在理解字词句及文章内容、结构层次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

  ⑴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哲学道理。

  二、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径流、涘、旋其面目、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并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三、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是节选内容,短且易懂,宜于以读带讲。反复阅读利于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的突破口,可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自读、默读等多种形式完成教学任务。

  2、问答法。用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的有关篇目(《金榜》上的《神龟·鵷鶵·鯈鱼》和《读本》上的《庖丁解牛》,开拓视野,更深入地了解庄子及其哲学思想。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

  在课前让学生对照《金榜》上的'“基础归纳整合”中的字音辨认、通假字、古今异义、重点实、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在书上作上记号;每人发张白纸把全文翻译一遍。

  二、课文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阶段(九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五单元)曾学过《庄子》中的两则故事,大家还记得是哪篇吗?

  明确:《惠子相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两篇文章用机敏、幽默、诙谐的语言提到过一种像凤凰一类的鸟叫鵷鶵,形容它为“夫鵷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以及名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今天我们继续学*庄子的散文——《秋水》,本文是节选其中的第一段(板书题目)。

  三、介绍庄子及其哲学思想

  请同学们翻开《金榜》第148页,自己阅读有关庄子的助读资料。

  教师补充:庄子一生的文学成就汇聚在《庄子》这本书中,春秋战国时期,学派众多,百家争鸣,在诸子散文中,庄子尤其擅长用寓言故事说理,同学们以前有没有阅读过庄子的寓言故事?

  举例:庄子的生活及其贫困,曾住过陋巷,打过草鞋,并向监河侯借粮,楚威王听说他很有才华,派使臣携重金欲聘他为相,他却对使臣说:“千金是很重的财物,卿相是尊贵的地位,你难道没有看到祭祀用的牛吗?人们养它几年,然后给它披上绣花衣服,送进太庙,杀了作祭品。到这时,它即使想做一头自由自在的小猪也不行,你快走吧,不要玷污我。”——可见庄子是一位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拘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又例如: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庄子认为人的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如同春夏秋冬一样周而复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秋水》这篇文章,看看庄子是否又在用寓言说理?

  初步明确:庄子说理具有“纵横捭阖”“汪洋恣肆”的特点。

  四、听录音,请学生思考问题:

  ①全文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全文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②初步明确全文的主旨:

  明确: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的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五、引导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

  边翻译边归纳文言基础知识:板书:

  (一)通假字:“泾”同“径”,直“辩”同“辨”,分辨

  (二)词类活用:

  (1)秋水时至:时,名词作状语,按照时令

  (2)顺流而东行: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3)东面而视:东,名词作状语,朝东

  (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美,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东西

  (5)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少,形容词作名词,小看

  轻,形容词作名词,轻视

  (三)、重点句式:

  (1)闻道百(定语后置)

  (2)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3)且夫我尝闻少仲尼(固定句式:且夫……,再说)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非……则……,如果不……就)

  (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固定句式)见,表被动引出动作发出者

  (四)古今异义:

  古义今义

  东面:脸朝动方位名词,东边

  面目:脸色,神情脸的形状,相貌

  至于:到,达到表示另提一事

  大方:修养很高,明白道理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北海:北方的大海,指东海的北部我国一部分海域

  于是:在这时,这时候连词,表承接

  六、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

  明确:本文通过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河伯“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的对比。在对比中使情节加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

  七、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谈谈本文哲学启示。

  明确:

  a、人贵有自知之明

  b、谦受益,满招损

  c、自大由于无知

  d、知耻*乎勇

  e、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g、有比较才有鉴别

  八、学生朗读全文,强调要读出河伯“欣然自喜”的神态,见了北海后感叹的语气以及明确了自己见笑于大方之家的语气。

  (可叫学生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语气)

  九、布置课后作业:

  1、完成《金榜》中的*题。

  2、将体会的哲学道理写到周记中。

  《秋水》教案 10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1)给学生5分钟时间,反复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明确: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小组讨论,交流看法)

  明确:河伯先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2)学生齐读课文后,思考下列问题。

  ①全文可分为几层意思?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③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④结合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分析,交流心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①全文可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②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③这篇文章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黄河的宽阔与北海的壮观的对比;河伯的“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的对比。在对比中情节得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

  ④学生甲:《秋水》一文使我认识到骄傲自满会束缚我们前进的步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河伯就是顺流而东行,望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才深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

  学生乙:学*《秋水》一文后,我更深刻地意识到,在限定的环境中,人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就如河伯,他面对黄河,觉得天下美景全在自己这里,见到大海后,他才由衷地自叹不如。这就告诉我们,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

  学生丙:学*了这篇文章,我觉得,作为学生更应该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因为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攀登高峰。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准确,认识也极为深刻。本文虽短小,却寓有哲理,河伯面对海神的那番感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的自责与忧虑给予我们以深刻地启示:为了祖国的腾飞,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更应该开拓视野,勇于创新,超越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攀登高峰,创造辉煌。

  3.三读课文,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给学生5~8分钟时间,背诵课文,然后指名学生背诵,学生齐背诵)


《秋水》教学设计合集十篇(扩展2)

——秋水教学反思(精选十篇)

  秋水教学反思 1

  课的开始我就直接用简单的话语带着孩子们一起跟随着视频、图片回到了几十年前:艰苦的生活,破破烂烂的东西、瘦瘦的人们……我最后把画面定格在乡亲们为了吃水,挑着担子,来回走上好远的路,担回水。画面是神奇的,孩子们的眼睛睁得大大的,一开始嬉笑的表情没有了,交头接耳的小动作也没有了,脸上的表情也变了。趁着机会,我引导孩子们从画面中回到课文中,来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文中那句话说了我们画面中的场景啊?"孩子们很快找到了"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有了直观的感受,让孩子们来理解:为什么要"吃水不忘挖井人"就容易多了。孩子们也有话可说了。

  语文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感悟、体验的过程,一个生活的过程,语文教学就是一个将语文还原到一个具体的语文生活情境中,激活学生本原的语感和语用,在感性的实践过程中发展和形成语文素养。《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沙洲坝的人民对***心存一份感恩,立碑传世。现实中,为我们付出的有很多无名英雄,他们名声(《黄河颂》教学反思)并不显赫,但也让我们满怀感激,我让学生模仿课题的说法,自由表达:过桥不忘——,吃菜不忘——,穿衣不忘——,——不忘——-等,学生在表达中,活化了语言,滋养了心灵,课文中隐含的思想因为与学生的情感交汇而得以复活。在学生情绪激昂时,我吟咏了一句汪国真的诗: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愿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学生普遍意犹未竟!

  秋水教学反思 2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蕴含哲理。本节课的学*重点落实在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上。本教案特色在于学生活动充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扮演主导者的角色。教学效果不错。本节课一大亮点是“结合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这一环节,把书本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结合了起来,促使学生去思考如何学以致用。

  不少的同学谈得很不错,切合了自己的实际,有些观点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可能都没有考虑到。从这节课上我觉得确实要相信学生,要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老师的思维之内。布置学生改写属迁移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写作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但朗读时间不够,学生未能当堂背诵;另外教学过程中扩展不够。我越来越感觉到文言文阅读教学,在文本阅读鉴赏的课堂对话中,教师与学生由于在前阅读的积累上的差异,会使对话可能因视界的差异导致教学对话的中止或错位,在这个时候,教师必须敢于讲,把问题将具体,讲透彻。对于像本文这样的节选类文本,教师最好在备课中通读其全文,以免断章取义。

  秋水教学反思 3

  今天下午上《秋水》一文,在导入新课阶段,我引用了南怀瑾的一句话“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介绍了道家思想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以及它对于心灵生活的滋润。又引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的“其文则海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一句,指出了《庄子》著作的的艺术风格,学生感到很新鲜。然后又让学生试着介绍他们所了解的有关庄子的生*事迹以及《庄子》中的有关故事等,从学生的介绍来看,他们对庄子其人其书的了解是很有限的,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里是一级达标学校,是全市最好的生源;可见他们在初中时候的课外阅读是比较狭隘的)。为了让学生对庄子其人其书产生点兴趣,我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扼要地概括介绍了庄子的生*与思想,介绍了《庄子》一书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基本艺术风格。然后选择了几个比较典型的能体现庄子个性风采的故事片段,如鼓盆而歌,拒不为相、路遇骷髅等介绍给学生,从他们的惊讶的反映可见出他们对庄子这个人是有点兴趣了。接着顺水推舟。转入对《庄子・秋水篇》的全篇思想内容要点的介绍,强调原文全篇的主要意图是在于表达“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但是如果单独将其开头部分抽取(即课文的节选部分),它还给人以关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不能骄傲自大”“人贵有自知之明”“谦受益,满招损”等等的启示。上述启示在赏析中,学生基本上能说出。

  本课计划用一节课教完,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我只用了30分钟多一点,前面*15分钟用以课前口语训练以及对第22课《寡人之于国也》一课的总结性复*问答。这学期文言文快要结束了,我想得告诉学生学会自己分类整理语言点,即按照易错读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知识点来梳理,以便复*巩固,因此这节课在赏析的同时向学生提示、点拨了本课的重点的字词句,在黑板上板书了部分语例,并将此项工作布置为课后作业。课后找了几个学生谈话,了解对这堂课听课的反馈。大部分学生表示听得懂,这篇课文比较浅易。这让我有点担忧:因为感觉浅易,觉得没有什么值得深究的问题了,可能只是知之皮毛。这篇课文是节选,只是原文《秋水》篇的一个开头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内涵在读者的阅读理解来看又会存在一些出入。

  在〈1〉班讲这篇课文时,我把课文中的提到的伯夷与孔子这两个人的用意作了个具体的解释,介绍的了庄子的“知量无穷”的观点。指出文本中海若与河伯的象征蕴涵,如果说海若是庄子的自我写照,那么河伯则是儒家门徒之类的投影,孔子及其门徒们在这个文本中是一个被奚落和挖苦的对象,这是庄子的诡秘之处。(1)班的叶莹莹同学对“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一句如何理解提出了疑问,这是我事先估计到的。在讲解过程中,我对此也做了简要阐述:《秋水》的主体是河伯与海若的七次对话,对话的核心内容就是庄子的无限相对思想。河伯与海若在后面的对话中也曾提到孔子与伯夷,原文是“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与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意思是伯夷辞让君位以成就好名声,孔子大谈天下事以显示自己学识渊博,他们的自满,不就好像你刚才在秋水面前洋洋自得样子吗?通过这样的补充介绍,学生对节选部分的思想内涵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我越来越感觉到文言文阅读教学,在文本阅读鉴赏的课堂对话中,教师与学生由于在前阅读的积累上的差异,会使对话可能因视界的差异导致教学对话的中止或错位,在这个时候,教师必须敢于讲,把问题将具体,讲透彻。对于像本文这样的节选类文本,教师最好在备课中通读其全文,以免断章取义。

  秋水教学反思 4

  《秋水》选自《庄子》,

  《秋水》一文的学*,我一共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疏通文意。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深入文本,明确手法;领会主旨,明确寓意。

  本课的设计我主要采用的是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推进教学模式”,主要是从课堂教学结构的角度来进行的。这样的教学以“板块”来整合学*内容,来形成教学流程,来结构课堂教学。简单得理解,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下面我就结合《秋水》的教学设计来说说这种教学思路的特点,以及运用到《秋水》课堂中的一点感受:

  一、就教学的有序性而言,课堂教学比较理性地向前推进,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形成完整的教学板块。《秋水》的教学构想是:疏通文意---概括内容---理清思路---深入文本---明确寓意。

  二、由于教学中的每一个板块都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问题,由于每个板块都是一个半独立的“微型课”,它要求教师精心研读教材,优化整合课文内容,提炼出可供进行教学的内容板块。文言文的学*自然要疏通文意,方法可以有先疏通后分析,也可以边分析边疏通,我执教《秋水》的设计是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第二课时深入学*,先疏通后分析;概括内容是针对情节性很强的文章而言的;理清www.jdyl8.com思路环节是为深入学*打下基础,也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明确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提炼出“见河---见海”;深入文本环节是更深入更进一步更细致地学*,引出对比的手法;明确寓意是学*寓言的必须环节,也是这篇寓言的主旨所在。

  三、由于“板块”二字的出现,教师就要考虑板块的切分与连缀,考虑板块的过渡与照应,考虑板块组合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如《秋水》中,我在明确寓意之前让学生深入文本品词读句,也是想让明确寓意的环节能够水到渠成。

  四、板块的有机划分,其中有些板块是明确归属于学生的活动的,这就为学生成为学*主体的方面做好了准备。如《秋水》中深入文本和明确寓意的环节。我在备课时思考,应该怎样将“明确寓意”这一个环节做好,于是设计为“三句话阅读法”,通过前两句话达到对前面学*的小结,后一句话引出寓意,三句话达到总结全文的目的,而且学生构思的角度很多,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五、“板块”的存在容易协**学节奏,体现教与学,快与慢,轻与重的展现。如《秋水》中,概括内容环节中,“应该抓哪些要素进行”,属于方法指导,即“教”,引出学生的学,概括内容、理清思路等环节进行较快,深入文本、明确寓意较慢也较重。

  执教完《秋水》(第二课时)后,我发现,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在学生深入文本,学生立足原文回答问题时,当学生把一些重要的句子拎出来之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学生在不断地读和不断地译中,加深对句子的印象,对于对文言文的学*和背诵都大有好处。对于河伯对海神若的对话还可以让学生品味更深入细致一些。

  篇二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蕴含哲理。本节课的学*重点落实在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上。本教案特色在于学生活动充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扮演主导者的角色。教学效果不错。本节课一大亮点是“结合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这一环节,把书本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结合了起来,促使学生去思考如何学以致用。

  不少的同学谈得很不错,切合了自己的实际,有些观点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可能都没有考虑到。从这节课上我觉得确实要相信学生,要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老师的思维之内。布置学生改写属迁移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写作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但朗读时间不够,学生未能当堂背诵;另外教学过程中扩展不够。我越来越感觉到文言文阅读教学,在文本阅读鉴赏的课堂对话中,教师与学生由于在前阅读的积累上的差异,会使对话可能因视界的差异导致教学对话的中止或错位,在这个时候,教师必须敢于讲,把问题将具体,讲透彻。对于像本文这样的节选类文本,教师最好在备课中通读其全文,以免断章取义。

  秋水教学反思 5

  很多学生都说,我不喜欢语文课。对教师来说,要想把语文课上好,也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一堂语文课下来,如果老师自始至终慷慨激昂,不仅自己会口干舌燥,学生也会疲惫不堪;如果总像老学究那样慢条斯理,学生又容易昏昏沉沉,不知所云(除非有顽强的毅力),既浪费了时间,也浪费了精力。因此我认为,作为一堂语文课,应当一张一弛,突出重点,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学*的兴趣。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设计几个高潮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

  高一册语文《秋水》篇幅短小,文字浅显,蕴含哲理。在教学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有意地设计了四个高潮,情智互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本文的教学目标是:

  一、理解重点词语(包括词语的古今义和有关成语);

  二、学*重要句式;

  三、学*对比的方法,背诵课文;

  四、理解文中蕴含寓意。

  教学高潮设计如下:

  一、成语教学纠正误用

  指名学生读课文,纠正错误后,提出文章关键词语。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文中古今义区别较大的词语。古今异义词为:至于、面目、大方、河。还有一些成语,教师就利用这两个成语:望洋兴叹、见笑大方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个高潮。

  要求学生结合望洋兴叹这个成语的意义造句,选择大多数学生非常关心的热点问题――中国足球,师生共同控求“望球兴叹”、“望水兴叹”等生造词的错误所在:“望洋”不是“望着海洋”,而是连绵词(这时可以联系初中学过的联绵词的知识),是不可以把这两个字拆开的,所以“望球兴叹”、“望水兴叹”等是生造的,是错误的。

  关于见笑大方,可引发学生联想其它一些词语,如“贻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等,这时引导学生比较“大方”的古今义就顺理成章了。

  二、句式教学温故知新

  再一次齐读全文后,指名学生利用书下注释和已学过的知识翻译全文。这时候可以掀起课堂教学的第二个高潮: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非……则……”“见……于……”的理解了。先引导学生完成练*二,找出文中的“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并翻译。接着利用上次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句子“无乃他不去矣”(学生翻译成“难道他没死吗”)来引导学生,既然是句式,在古文中是这种句式的句子肯定不是一个,上次这个同学错得也是有道理的,只是错在古文中“去”是没有的意思的。接着由学生回忆或老师提示的方法,联想到另两个是“非……则……”“见……于……”句式的句子:“非死则徙尔”“有间,晏子见疑于景公”。学生的作业得到了恰如其分的评价,又温故而知新。

  三、分析对比手法结合指导背诵

  由于课文较短,再加上是《庄子》一书中的经典篇章,所以有必要叫学生背诵全文。当然学生不经老师指导,要背诵这篇文章,只要课后多花些时间,还不是太难的事。只是学生课业繁重,为减轻学生负担,我决定当场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巧背这篇文章。于是我利用分析文章中对比手法的方法指导学生背诵。分析文章中的对比方法结合板书:

  河与海的对比:

  河:两氵矣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海:不见水端,难穷

  河伯认识的'变化:

  前:欣然自喜,以天下美为尽在己

  后:望洋向若而叹

  这样就掀起了课堂教学的第三个高潮。学生利用板书既学*了课文的对比手法,又背诵了课文。有少数学生还背诵有困难的,课后利用练*一的提示用另外一种方法再加强一下,这个任务也能很轻松地完成了。

  四、课堂讨论分析文章寓意

  分析庄子在《秋水》一文中是要借助这一故事说明深刻的哲理,但就课文节选部分来说,学生的看法大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对课文寓意的分析是这堂课掀起的第四个高潮。学生的看法有以下一些: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人贵自知之明;谦受益,满招损;知耻尽乎勇;有比较才能有鉴别;等等。

  就这样,在热烈的课堂气氛中,下课铃响了。

  这堂课我巧妙地利用四个高潮,突出了课堂教学重点,也使学生张弛有度,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秋水教学反思 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指导学生做文言知识卡片,组织学生讨论两则材料的作用,引导学生鉴赏庄子运用形象说理的艺术风格,把握文章观点

  态度与情感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重点

  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难点

  河伯对海神的感叹中引用两则材料的作用。

  教学手段方法

  使用多媒体、学生探讨与交流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或设计意图

  一、导语 从对“游刃有余”成语的理解导人。 中国阅读史上一桩有名的公案,便是对庄子的误读(板书“误读”这两个字)。那就是关于成语“游刃有余”(板书)的理解。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养生主》。这个成语讲的是厨师宰牛因为熟悉了牛的骨骼结构,所以掌握了用刀的规律。人们都认为庄子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只要掌握了客观规律,便能顺利地解决问题。这句话没错。但这不是庄子想要表达的意思。庄子是个富有智慧的人,他想要告诉人们的是,现实世界是充满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的,一个人如何在这个充满矛盾的世界上活着呢?最好的方法,便是避开矛盾,绕过它,自己才能活得逍遥、自在。这是庄子的理想。庄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一个最大的最完美的自由主义者。

  学生倾听

  导入设计新颖别致,对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对“误读”的引入,也非常深刻。

  由“游刃有余”引入到自由主义者,进而水到渠成地过渡到对庄子的介绍。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 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三、课文分析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字词读音及断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课前预*时制作的知识卡片 合作小组交流,互相补充、讨论、明确,在此基础上,小组推荐展示1-2名学生的卡片。教师提示重点知识点,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其用法及意义。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指东边) (3)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 (4)一词多义 (5)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 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形式,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要)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6)出自本文的成语 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视的样子。 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谦词 4.学生齐读课文,研读讨论 (1)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组内讨论,分组承担问题,班级交流) ①全文可分为几个层次?层次间的关系是什么? 这篇课文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前部分。它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全文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秋水时至”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②文中用两个“于是焉”有什么作用? 点拨:第一个“于是焉”,说明河伯是在“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情况下欣然自喜的。 第二个“于是焉”呼应第一层,对比说明,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不同,透露出庄子的哲学思想。 ③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们什么? 点拨: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④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⑤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点拨: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⑥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点拨: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像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学生集体诵读,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学生自己归纳

  学生集体朗读,并思考

  学生齐读课文,研读讨论

  理解寓意,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

  四、总结、扩展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 《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的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教学反思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蕴含哲理。本节课的学*重点落实在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上。本教案特色在于学生活动充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扮演主导者的角色。教学效果不错。本节课一大亮点是“结合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这一环节,把书本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结合了起来,促使学生去思考如何学以致用。不少的.同学谈得很不错,切合了自己的实际,有些观点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可能都没有考虑到。从这节课上我觉得确实要相信学生,要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老师的思维之内。布置学生改写属迁移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写作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但朗读时间不够,学生未能当堂背诵;另外教学过程中扩展不够。

  秋水教学反思 7

  课的开始我就直接用简单的话语带着孩子们一起跟随着视频、图片回到了几十年前:艰苦的生活,破破烂烂的东西、瘦瘦的人们……我最后把画面定格在乡亲们为了吃水,挑着担子,来回走上好远的路,担回水。画面是神奇的,孩子们的眼睛睁得大大的,一开始嬉笑的表情没有了,交头接耳的小动作也没有了,脸上的表情也变了。趁着机会,我引导孩子们从画面中回到课文中,来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文中那句话说了我们画面中的场景啊?"孩子们很快找到了"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有了直观的感受,让孩子们来理解:为什么要"吃水不忘挖井人"就容易多了。孩子们也有话可说了。

  语文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感悟、体验的过程,一个生活的过程,语文教学就是一个将语文还原到一个具体的语文生活情境中,激活学生本原的语感和语用,在感性的实践过程中发展和形成语文素养。《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沙洲坝的人民对***心存一份感恩,立碑传世。现实中,为我们付出的有很多无名英雄,他们名声(《黄河颂》教学反思)并不显赫,但也让我们满怀感激,我让学生模仿课题的说法,自由表达:过桥不忘――,吃菜不忘――,穿衣不忘――,――不忘――-等,学生在表达中,活化了语言,滋养了心灵,课文中隐含的思想因为与学生的情感交汇而得以复活。在学生情绪激昂时,我吟咏了一句汪国真的诗: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愿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学生普遍意犹未竟!

  秋水教学反思 8

  很多学生都说,我不喜欢语文课。对教师来说,要想把语文课上好,也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一堂语文课下来,如果老师自始至终慷慨激昂,不仅自己会口干舌燥,学生也会疲惫不堪;如果总像老学究那样慢条斯理,学生又容易昏昏沉沉,不知所云(除非有顽强的毅力),既浪费了时间,也浪费了精力。因此我认为,作为一堂语文课,应当一张一弛,突出重点,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学*的兴趣。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设计几个高潮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

  高一册语文《秋水》篇幅短小,文字浅显,蕴含哲理。在教学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有意地设计了四个高潮,情智互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本文的教学目标是:

  一、理解重点词语(包括词语的古今义和有关成语);

  二、学*重要句式;

  三、学*对比的方法,背诵课文;

  四、理解文中蕴含寓意。

  教学高潮设计如下:

  一、成语教学纠正误用

  指名学生读课文,纠正错误后,提出文章关键词语。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文中古今义区别较大的词语。古今异义词为:至于、面目、大方、河。还有一些成语,教师就利用这两个成语:望洋兴叹、见笑大方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个高潮。

  要求学生结合望洋兴叹这个成语的意义造句,选择大多数学生非常关心的热点问题——中国足球,师生共同控求“望球兴叹”、“望水兴叹”等生造词的错误所在:“望洋”不是“望着海洋”,而是连绵词(这时可以联系初中学过的联绵词的知识),是不可以把这两个字拆开的,所以“望球兴叹”、“望水兴叹”等是生造的,是错误的。

  关于见笑大方,可引发学生联想其它一些词语,如“贻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等,这时引导学生比较“大方”的古今义就顺理成章了。

  二、句式教学温故知新

  再一次齐读全文后,指名学生利用书下注释和已学过的知识翻译全文。这时候可以掀起课堂教学的第二个高潮: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非……则……”“见……于……”的理解了。先引导学生完成练*二,找出文中的“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并翻译。接着利用上次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句子“无乃他不去矣”(学生翻译成“难道他没死吗”)来引导学生,既然是句式,在古文中是这种句式的句子肯定不是一个,上次这个同学错得也是有道理的,只是错在古文中“去”是没有的意思的。接着由学生回忆或老师提示的方法,联想到另两个是“非……则……”“见……于……”句式的句子:“非死则徙尔”“有间,晏子见疑于景公”。学生的作业得到了恰如其分的评价,又温故而知新。

  三、分析对比手法结合指导背诵

  由于课文较短,再加上是《庄子》一书中的经典篇章,所以有必要叫学生背诵全文。当然学生不经老师指导,要背诵这篇文章,只要课后多花些时间,还不是太难的事。只是学生课业繁重,为减轻学生负担,我决定当场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巧背这篇文章。于是我利用分析文章中对比手法的方法指导学生背诵。分析文章中的对比方法结合板书:

  河与海的对比:

  河:两氵矣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海:不见水端,难穷

  河伯认识的变化:

  前:欣然自喜,以天下美为尽在己

  后:望洋向若而叹

  这样就掀起了课堂教学的第三个高潮。学生利用板书既学*了课文的对比手法,又背诵了课文。有少数学生还背诵有困难的,课后利用练*一的提示用另外一种方法再加强一下,这个任务也能很轻松地完成了。

  四、课堂讨论分析文章寓意

  分析庄子在《秋水》一文中是要借助这一故事说明深刻的哲理,但就课文节选部分来说,学生的看法大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对课文寓意的分析是这堂课掀起的第四个高潮。学生的看法有以下一些: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人贵自知之明;谦受益,满招损;知耻尽乎勇;有比较才能有鉴别;等等。

  就这样,在热烈的课堂气氛中,下课铃响了。

  这堂课我巧妙地利用四个高潮,突出了课堂教学重点,也使学生张弛有度,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秋水教学反思 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鸛鹊楼》。(指名学生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庄子在他的文章《秋水》中是如何阐述这个道理的。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 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课文诵读

  1.初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指名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学生纠正其读音不准之处)

  诵读指导:“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文章开头的两句话写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小股水流无以计数,灌入黄河,浩浩荡荡,畅通无阻,无比壮观。作者在此仅用了22个字就把黄河的壮阔描写得淋漓尽致。诵读时语速要缓慢而有气魄,注意各分句之间的停顿。“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句中的“间”,读时声调要适当拖长,略作停顿后,再缓缓读出“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句诵读时语速要稍快,要将河伯的骄傲自满之情读出来。“于是焉”的“焉”在此是个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河伯欣然自喜”诵读时重音要放在“欣然”二字之上。“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诵读时一定要注意“以天下之美”之后的短暂停顿,二要将重音放在“尽”字上。因为一个“尽”将河伯的踌躇满志,飘飘然描写得淋漓尽致。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句要用叙述的语气读出,语速适中。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是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面对大海的广阔,然后向海神若发出的由衷慨叹,是发自肺腑的自我批评。因此,诵读时语速要稍慢,要读出恳切的自悔之意,要处理好句子中的停顿,例如:“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句,读出“且夫”后要稍作停顿,然后接着读“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1)给学生5分钟时间,反复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明确: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小组讨论,交流看法)

  明确:河伯先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2)学生齐读课文后,思考下列问题。

  ①全文可分为几层意思?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③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④结合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分析,交流心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①全文可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②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③这篇文章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黄河的宽阔与北海的壮观的对比;河伯的“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的对比。在对比中情节得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

  ④学生甲:《秋水》一文使我认识到骄傲自满会束缚我们前进的步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河伯就是顺流而东行,望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才深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

  学生乙:学*《秋水》一文后,我更深刻地意识到,在限定的环境中,人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就如河伯,他面对黄河,觉得天下美景全在自己这里,见到大海后,他才由衷地自叹不如。这就告诉我们,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

  学生丙:学*了这篇文章,我觉得,作为学生更应该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因为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攀登高峰。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准确,认识也极为深刻。本文虽短小,却寓有哲理,河伯面对海神的那番感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的自责与忧虑给予我们以深刻地启示:为了祖国的腾飞,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更应该开拓视野,勇于创新,超越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攀登高峰,创造辉煌。

  3.三读课文,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给学生5~8分钟时间,背诵课文,然后指名学生背诵,学生齐背诵)

  四、文言文知识积累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指东边)

  (3)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

  (4)一词多义

  (5)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

  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形式,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要)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6)出自本文的成语

  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视的样子。

  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谦词。

  五、教学反思

  今天下午上《秋水》一文,在导入新课阶段,我引用了南怀瑾的一句话“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介绍了道家思想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以及它对于心灵生活的滋润。又引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的.“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一句,指出了《庄子》著作的的艺术风格,学生感到很新鲜。然后又让学生试着介绍他们所了解的有关庄子的生*事迹以及《庄子》中的有关故事等,从学生的介绍来看,他们对庄子其人其书的了解是很有限的,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里是一级达标学校,是全市最好的生源;可见他们在初中时候的课外阅读是比较狭隘的)。

  为了让学生对庄子其人其书产生点兴趣,我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扼要地概括介绍了庄子的生*与思想,介绍了《庄子》一书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基本艺术风格。然后选择了几个比较典型的能体现庄子个性风采的故事片段,如鼓盆而歌,拒不为相、路遇骷髅等介绍给学生,从他们的惊讶的反映可见出他们对庄子这个人是有点兴趣了。接着顺水推舟。转入对《庄子秋水篇》的全篇思想内容要点的介绍,强调原文全篇的主要意图是在于表达“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但是如果单独将其开头部分抽取(即课文的节选部分),它还给人以关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不能骄傲自大”“人贵有自知之明”“谦受益,满招损”等等的启示。上述启示在赏析中,学生基本上能说出。

  本课计划用一节课教完,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我只用了30分钟多一点,前面*15分钟用以课前口语训练以及对第22课《寡人之于国也》一课的总结性复*问答。这学期文言文快要结束了,我想得告诉学生学会自己分类整理语言点,即按照易错读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知识点来梳理,以便复*巩固,因此这节课在赏析的同时向学生提示、点拨了本课的重点的字词句,在黑板上板书了部分语例,并将此项工作布置为课后作业。

  课后找了几个学生谈话,了解对这堂课听课的反馈。大部分学生表示听得懂,这篇课文比较浅易。这让我有点担忧:因为感觉浅易,觉得没有什么值得深究的问题了,可能只是知之皮毛。这篇课文是节选,只是原文《秋水》篇的一个开头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内涵在读者的阅读理解来看又会存在一些出入。

  在〈1〉班讲这篇课文时,我把课文中的提到的伯夷与孔子这两个人的用意作了个具体的解释,介绍的了庄子的“知量无穷”的观点。指出文本中海若与河伯的象征蕴涵,如果说海若是庄子的自我写照,那么河伯则是儒家门徒之类的投影,孔子及其门徒们在这个文本中是一个被奚落和挖苦的对象,这是庄子的诡秘之处。(1)班的叶莹莹同学对“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一句如何理解提出了疑问,这是我事先估计到的。在讲解过程中,我对此也做了简要阐述:《秋水》的主体是河伯与海若的七次对话,对话的核心内容就是庄子的无限相对思想。河伯与海若在后面的对话中也曾提到孔子与伯夷,原文是“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与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意思是伯夷辞让君位以成就好名声,孔子大谈天下事以显示自己学识渊博,他们的自满,不就好像你刚才在秋水面前洋洋自得样子吗?通过这样的补充介绍,学生对节选部分的思想内涵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我越来越感觉到文言文阅读教学,在文本阅读鉴赏的课堂对话中,教师与学生由于在前阅读的积累上的差异,会使对话可能因视界的差异导致教学对话的中止或错位,在这个时候,教师必须敢于讲,把问题将具体,讲透彻。对于像本文这样的节选类文本,教师最好在备课中通读其全文,以免断章取义。

  秋水教学反思 10

  很多学生都说,我不喜欢语文课。对教师来说,要想把语文课上好,也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一堂语文课下来,如果老师自始至终慷慨激昂,不仅自己会口干舌燥,学生也会疲惫不堪;如果总像老学究那样慢条斯理,学生又容易昏昏沉沉,不知所云(除非有顽强的毅力),既浪费了时间,也浪费了精力。因此我认为,作为一堂语文课,应当一张一弛,突出重点,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学*的兴趣。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设计几个高潮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

  高一册语文《秋水》篇幅短小,文字浅显,蕴含哲理。在教学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有意地设计了四个高潮,情智互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本文的教学目标是:

  一、理解重点词语(包括词语的古今义和有关成语);

  二、学*重要句式;

  三、学*对比的方法,背诵课文;

  四、理解文中蕴含寓意。

  教学高潮设计如下:

  一、成语教学纠正误用

  指名学生读课文,纠正错误后,提出文章关键词语。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文中古今义区别较大的词语。古今异义词为:至于、面目、大方、河。还有一些成语,教师就利用这两个成语:望洋兴叹、见笑大方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个高潮。

  要求学生结合望洋兴叹这个成语的意义造句,选择大多数学生非常关心的热点问题——中国足球,师生共同控求“望球兴叹”、“望水兴叹”等生造词的.错误所在:“望洋”不是“望着海洋”,而是连绵词(这时可以联系初中学过的联绵词的知识),是不可以把这两个字拆开的,所以“望球兴叹”、“望水兴叹”等是生造的,是错误的。

  关于见笑大方,可引发学生联想其它一些词语,如“贻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等,这时引导学生比较“大方”的古今义就顺理成章了。

  二、句式教学温故知新

  再一次齐读全文后,指名学生利用书下注释和已学过的知识翻译全文。这时候可以掀起课堂教学的第二个高潮: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非……则……”“见……于……”的理解了。先引导学生完成练*二,找出文中的“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并翻译。接着利用上次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句子“无乃他不去矣”(学生翻译成“难道他没死吗”)来引导学生,既然是句式,在古文中是这种句式的句子肯定不是一个,上次这个同学错得也是有道理的,只是错在古文中“去”是没有的意思的。接着由学生回忆或老师提示的方法,联想到另两个是“非……则……”“见……于……”句式的句子:“非死则徙尔”“有间,晏子见疑于景公”。学生的作业得到了恰如其分的评价,又温故而知新。

  三、分析对比手法结合指导背诵

  由于课文较短,再加上是《庄子》一书中的经典篇章,所以有必要叫学生背诵全文。当然学生不经老师指导,要背诵这篇文章,只要课后多花些时间,还不是太难的事。只是学生课业繁重,为减轻学生负担,我决定当场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巧背这篇文章。于是我利用分析文章中对比手法的方法指导学生背诵。分析文章中的对比方法结合板书:

  河与海的对比:

  河:两氵矣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海:不见水端,难穷

  河伯认识的变化:

  前:欣然自喜,以天下美为尽在己

  后:望洋向若而叹

  这样就掀起了课堂教学的第三个高潮。学生利用板书既学*了课文的对比手法,又背诵了课文。有少数学生还背诵有困难的,课后利用练*一的提示用另外一种方法再加强一下,这个任务也能很轻松地完成了。

  四、课堂讨论分析文章寓意

  分析庄子在《秋水》一文中是要借助这一故事说明深刻的哲理,但就课文节选部分来说,学生的看法大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对课文寓意的分析是这堂课掀起的第四个高潮。学生的看法有以下一些: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人贵自知之明;谦受益,满招损;知耻尽乎勇;有比较才能有鉴别;等等。

  就这样,在热烈的课堂气氛中,下课铃响了。

  这堂课我巧妙地利用四个高潮,突出了课堂教学重点,也使学生张弛有度,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秋水》教学设计合集十篇(扩展3)

——秋水教学设计汇总五篇

  秋水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领悟庄子的思想在《秋水》中的体现

  2.进一步体味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

  课前准备:

  完成第一课时词语疏通的教学并要求全文背诵,请同学们以四人为组查找庄子最有名的寓言故事。

  教学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1. 导入

  师:前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学*诸子百家散文,其中著名的有哪几家?

  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师: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

  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

  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的人物便是庄子。在现今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庄子思想对于我们或许更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和意义,今

  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庄子的精神世界。

  师:庄子是一个善于用寓言讲故事的人,他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我们现在常用的“井底之蛙”就是其中的一个,有哪位

  同学能讲给大家听听?

  生:井底之蛙对东海的大甲鱼说:我快乐极了,出来时在井栏上跳跃,回去时在井底休息;在水里游的时候,水会浮起我,

  到水底的时候呢,有泥巴来按摩我的脚,可看看旁边的小蝌蚪、小螃蟹它们就比不上我了。我独据一池井水,跳跃其间,无比自

  在,你也进来享受享受吧!可是甲鱼的左脚还没有跨进去,右膝却已被绊住了。它缓缓地说道:东海有一千里长,八千尺高,即

  便连年旱灾水灾海水都不曾为之减少或增加,这才是它真正的快乐呢!井底之蛙听了之后若有所思。(可简要讲述)

  师:庄子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不要自以为是,天外有天……

  2. 领悟课文《秋水》中庄子的思想含义

  (1)师:那么课文《秋水》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呢?请全体同学齐声朗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生:以河伯与北海若的一段对话说明要谦虚,不能自满;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强中自有强中手……

  (2)师:我们从课文中的什么地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请同学们散读文章的第二段,从文中找出最关键的词句。

  (3)师请生一边回答,一边自己出示板书:

  水—— 海 —— 天地

  小石小木 大山

  中国——四海——天地

  小米粒—大粮仓

  小洞穴 旷野

  人——万物

  毫末 马体

  (4)师总结归纳:

  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这几个比较,“百川之水,莫大于海”,四海与天地比,好似小石小木与大山,中国与海内比,有如

  小米粒在大粮仓中,四海在天地之间,犹如小洞穴在旷野里,人与万物比,又如毫末在马体上,同样的“四海”因为所比

  的对象不同,也被比成了“大粮仓”和“小洞穴”,同一个事物,可以是大的,也可以是小的,我们很自然地可以得出这

  样的结论:事物的大和小是相对的。(出示板书)

  水—— 海 —— 天地

  小石小木 大山 大和小

  中国——四海——天地 是相对的 →

  小米粒—大粮仓

  小洞穴 旷野

  人——万物

  毫末 马体

  3. 由课内知识延伸至课外,进一步理解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

  (1) 师点拨:由前面我们所得出的“大小是相对的”结论,很容易能想到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相联系

  的相对论,空间的大小是相对的,时间的长短是相对的,《秋水》中的“少仲尼之闻”也反映出了另一种相对性,同学们想

  一想这指的是哪方面的相对性?(知识)

  (2) 庄子有句与此有关的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件物象,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出不同的印象。在庄子看来,一样事物可以是大,又可以是小,可

  以是贵,又可以是贱,事物没有确定不变的标准,所以他提出了大小、贵贱、生死、物我等同的观点,即齐大小、齐贵贱、齐

  生死、齐物我,这就是庄子思想颇具特色的“齐物论”。(出示板书)

  水—— 海 —— 天地

  小石小木 大山 大和小 齐(以…为同)大小 天地与我并行

  中国——四海——天地 是相对的 →齐 生死 →

  小米粒—大粮仓 齐 物我 万物与我合一

  小洞穴 旷野

  人——万物

  毫末 马体

  (3) 师:这些看来很深奥的道理庄子也是通过讲寓言故事的形式来告诉大家的,上节课后,我布置大家回去找一些庄子最有名

  的寓言故事,有没有同学找到庄子讲的有关生死的小故事?

  生讲述“鼓盆而歌”的故事,师同时放幻灯。

  师点拨:这个看起来有点无情的故事恰恰体现了庄子的生死观。人一旦死去,埋掉、烧掉化为泥土,散为尘垢,甚至连意识也没

  有,这给人带来了无限的恐惧,无怪乎王羲之要说“岂不痛哉”而庄子则认为人开始是没有生命的,只有气息形成“形”,“形”

  变成“生”,“生”又变成“死”,最后又归为气息。这样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好象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自然。这样的观点不是

  让人轻视生命、一心求死,而是要人呵护生命,不因为死亡的到来而忧伤生命。

  (4) 师:下面我们要讲的故事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关于庄子做梦的故事,请查到这个故事的同学为大家讲述一下。

  生讲述故事,师放幻灯。

  师点拨:以梦喻志是文人常用的方法,著名的有南柯一梦、黄粱美梦,都是些*生穷困潦倒的人,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一旦梦醒,

  一锅黄粱尚未煮熟,而南柯也不过是一个蚂蚁窝。他们梦的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求之不得就产生破灭感。而庄子的梦更奇异、更

  优美,翩翩而飞的小蝴蝶徜徉在大花园中,蝶儿飞舞在花丛间,逍遥在阳光空气下,在这里天地万物与我合二为一,达到了物我相

  忘的境界。庄子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精神上无限自由的世界,从整体处观察事物,从各个角度作全面的透视,不以人类为中心,不以

  自我为中心,取消了天地万物和我对立的宇宙观,达到万物合一的境界。

  4. 讨论体会庄子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师;现实生活中物质的欲望、名利都可以是牵制我们自由的东西,照庄子看来,人、物欲、自然等等都应该是一个和谐自然的

  整体,人类的行为与行事都应合乎自然的运行。对于现世人类无止境的贪欲与物化,庄子的思想无异是调剂人心的清凉剂。下面请

  同学们的四人小组讨论一下现实生活中的那些例子是可以体现庄子思想的时代意义的。

  生讨论略(可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物欲过度的追求而失控浮躁等方面展开)

  5. 师小结:

  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一节课的时间只能“蜻蜓点水”,其中的睿智与哲学还需要我们在课后进一步感悟与领会。在上课开始的时候曾经说过,在我们心灵生病的时候,会需要进进药店,可是任何药也不能吃得过量,否则也会有负面的效应,所以关键的是对度的分寸拿捏。

  秋水教学设计 2

  一、教材分析

  《秋水》是庄子的名篇。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的思想与智慧非常人所能及,高中一年级学生在理解上会有困难,正因如此,课本将原有的《逍遥游》换成现在的《秋水》。课文仅仅节选了《秋水》前面的一小段,篇幅很短,文字也浅显,所表达的思想单独来看并不深奥。故此,教学过程中当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文风。

  2、懂得形象化说理的方法。

  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

  三、教学重点

  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得出启示。

  四、教学步骤设计

  1、导入

  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庄子中出现的成语导入。

  (现代社会信息异常丰富,学生往往对文言文阅读缺乏兴趣和能力,但我们得实行“拿来主义”,从古文中汲取营养。庄子的文章一方面给我们以思想的启迪,另一方面也给我们以语言的滋养。)

  2、朗读

  以Flash课件营造朗读氛围。

  教师范读。

  学生集体或个别朗读,教师指导朗读。

  3、分析课文

  承接导入语中的成语话题来切入本文。

  引导学生找出能帮助理解课文的关键成语:“望洋兴叹”,然后围绕该成语提出问题,一步步引导出翻译、层次、写作手法、思想等方面的学*。

  1)“叹”的内容是什么?

  2)为什么会“叹”?

  3)怎样写“叹”?

  4)从“叹”中得到什么启示?

  5)总结读书方法:对以上学*过程进行小结,总结出一种读书方法:“中心开花”分析法。

  4、练*

  堂上练*,及时检测学*效果。

  练*涉及文学常识、字词理解、句式分析、课文理解等方面。

  5、拓展

  学*文言文并不是为学而学,应是“古为今用”,可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庄子的文章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在对课文进行讨论后,可另从《庄子》中选择一则或两则较为熟悉的寓言小故事,引导启发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谈一谈。

  ——以上设计的内容及步骤,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堂上按部就班地全部都讲,亦不意味着学生要按部就班地全部都学,应根据具体情况和个体特性来调节教学内容和顺序。

  秋水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并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及重要句式。进一步学*直译和意译。

  ⑵理解庄子及其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⑶在理解字词句及文章内容、结构层次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

  ⑴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哲学道理。

  二、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径流、涘、旋其面目、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并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三、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是节选内容,短且易懂,宜于以读带讲。反复阅读利于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的突破口,可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自读、默读等多种形式完成教学任务。

  2、问答法。用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的有关篇目(《金榜》上的《神龟·鵷鶵·鯈鱼》和《读本》上的《庖丁解牛》,开拓视野,更深入地了解庄子及其哲学思想。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

  在课前让学生对照《金榜》上的“基础归纳整合”中的字音辨认、通假字、古今异义、重点实、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在书上作上记号;每人发张白纸把全文翻译一遍。

  二、课文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阶段(九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五单元)曾学过《庄子》中的两则故事,大家还记得是哪篇吗?

  明确:《惠子相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两篇文章用机敏、幽默、诙谐的语言提到过一种像凤凰一类的鸟叫鵷鶵,形容它为“夫鵷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以及名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今天我们继续学*庄子的散文——《秋水》,本文是节选其中的第一段(板书题目)。

  三、介绍庄子及其哲学思想

  请同学们翻开《金榜》第148页,自己阅读有关庄子的助读资料。

  教师补充:庄子一生的文学成就汇聚在《庄子》这本书中,春秋战国时期,学派众多,百家争鸣,在诸子散文中,庄子尤其擅长用寓言故事说理,同学们以前有没有阅读过庄子的寓言故事?

  举例:庄子的生活及其贫困,曾住过陋巷,打过草鞋,并向监河侯借粮,楚威王听说他很有才华,派使臣携重金欲聘他为相,他却对使臣说:“千金是很重的财物,卿相是尊贵的地位,你难道没有看到祭祀用的牛吗?人们养它几年,然后给它披上绣花衣服,送进太庙,杀了作祭品。到这时,它即使想做一头自由自在的小猪也不行,你快走吧,不要玷污我。”——可见庄子是一位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拘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又例如: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庄子认为人的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如同春夏秋冬一样周而复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秋水》这篇文章,看看庄子是否又在用寓言说理?

  初步明确:庄子说理具有“纵横捭阖”“汪洋恣肆”的特点。

  四、听录音,请学生思考问题:

  ①全文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全文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②初步明确全文的主旨:

  明确: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的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五、引导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

  边翻译边归纳文言基础知识:板书:

  (一)通假字:“泾”同“径”,直“辩”同“辨”,分辨

  (二)词类活用:

  (1)秋水时至:时,名词作状语,按照时令

  (2)顺流而东行: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3)东面而视:东,名词作状语,朝东

  (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美,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东西

  (5)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少,形容词作名词,小看

  轻,形容词作名词,轻视

  (三)、重点句式:

  (1)闻道百(定语后置)

  (2)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3)且夫我尝闻少仲尼(固定句式:且夫……,再说)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非……则……,如果不……就)

  (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固定句式)见,表被动引出动作发出者

  (四)古今异义:

  古义今义

  东面:脸朝动方位名词,东边

  面目:脸色,神情脸的形状,相貌

  至于:到,达到表示另提一事

  大方:修养很高,明白道理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北海:北方的大海,指东海的北部我国一部分海域

  于是:在这时,这时候连词,表承接

  六、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

  明确:本文通过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河伯“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的对比。在对比中使情节加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

  七、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谈谈本文哲学启示。

  明确:

  a、人贵有自知之明

  b、谦受益,满招损

  c、自大由于无知

  d、知耻*乎勇

  e、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g、有比较才有鉴别

  八、学生朗读全文,强调要读出河伯“欣然自喜”的神态,见了北海后感叹的语气以及明确了自己见笑于大方之家的语气。

  (可叫学生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语气)

  九、布置课后作业:

  1、完成《金榜》中的*题。

  2、将体会的哲学道理写到周记中。

  秋水教学设计 4

  [设计思想]

  本篇案例设计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让河伯这个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在设计时,我们层层深入,分为导入、走进庄子、基础知识预*检查、课文分析、拓展延伸,文言文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形象并找到美感。

  [教学内容分析]

  本专题主要是节选,当然和庄子在《秋水》篇的整篇文章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一方面通过对河伯的形象分析来掌握文章的主题,另一方面也要明确这篇文章的主题和《秋水》篇的主题是有所出入的。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在诵读学*中体会河伯这个形象的可爱之处。

  德育目标

  让学生明白个人的知识见解是很有限的,不能骄傲自满。

  [教学准备]

  多媒体

  [素材推荐]

  1、中华成语画廊《望洋兴叹》。

  2、《秋水》朗读flash.

  [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庄子,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庄子究竟是什么让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也崇拜到发狂的地步?下面让我们走进庄子。

  二、走进庄子

  (板书:秋水 庄子)

  问: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庄子及《庄子》一书的了解。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 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把前面板书的“庄子”两字上加上书名号)

  《庄子》一书: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当然“道”是贯穿于他的始终的。在天地生成之前,有一个混混沌沌的东西,它生成世间的万事万物,这就是所谓的“道”。

  所谓“大象无形”,道能够生成万物,所以它本身没有任何规定性。也就是说,无生成了有,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不仅有和无是这样的,一切都是既相对又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世间万物就没有好坏之分,没有差别,就像《庄子》一书中说他梦见蝴蝶,他问究竟是我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呢?既然快乐和痛苦都是一样的,才有了庄子的妻子死了以后,庄子鼓盆而歌。既然世间的所有事情都是一回事,那么何必再去斤斤计较呢?所以庄子认为政治上应该“无为而治”,生活上应该“安时而处顺”。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

  为了把它的“道”说清楚,他在文章中用了很多小故事来让人们明白他要讲的故事,如上面讲的庄周化蝶、鼓盆而歌,这也是《庄子》一书的特色所在。

  三、听动画范读,正音以后,齐读。

  径(jìng) 澹sì) 殆(dài)

  四、基础知识预*检查

  分组检查――

  1、重要实词

  百川:众多。

  泾流:直流的水波。泾:同“径”,直。

  两澹毫桨丁

  旋:掉转。

  面目:偏义复词,指面部。

  野语:俗语。

  闻道百:听说的道理很多。

  闻少仲尼之闻:听说

  子之难穷:穷尽

  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2、活用词语

  百川灌河 古:黄河 今:河流 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 古:到 今:表示另起话题

  于是焉 古:在这时 今:连词,表结果

  不辩牛马。 同“辨”,分辨 通假字

  泾流之大, 同“径”,直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活用词语

  少仲尼之闻 形容词作动词,小看

  轻伯夷之义者 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顺流而东行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本项考察用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将词义之间的切换时间设定为10秒,那么学生抢答,看是学生抢答快还是计算机答案出现的快。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基本能够提前40秒。

  4、特殊句式。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应该是“莫若己”。属于宾语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一类型。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见……于,见,被。

  状语后置:“于大方之家”后置。

  5、成语

  ①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

  五、课文分析

  问题一: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答:欣然自喜――望洋兴叹。

  问题二: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

  答:泾流之大,两邃狙轮间,不辩牛马。

  问题三:既然欣然自喜,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答: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问题四:河伯叹什么?在河伯的感叹中体会河伯这一个形象。

  答: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本文中河伯这个形象还是非常可爱的。河伯一开始见到黄河直流的水波这样大,他就开始飘飘然,认为天下间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当他见到大海后,他认识到自己的盲目自大,很快,掉转脸,对海神做自我批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这种很快认识自己错误,勇于做自我批评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要想到,毕竟他是一条大河的神仙啊。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继而进一步论述,在社会上,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曾经听说过,有人小看孔子的见闻,轻视伯夷的大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看到自己是这样的`,那么社会上肯定存在的。

  问题五:那么本文通过河伯经历的一件事,这个寓言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答:个人的知识见解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难免会贻笑大方。

  问题六:“秋水”这个题目只是取课文的前两个字,那么根据你的理解,给本文换个题目。

  五、拓展延伸。

  1、本专题的名称是“寻觅文学津梁”,在寻找通往中国古典文学的路上,我们走得很辛苦,古典文学的熏陶要从儿童抓起。那么请你根据本篇文言文,请你为中国儿童设计一个动画片。

  设计完之后,展示样板动画片,素材来源于《中华成语画廊》。

  2、那么在我们古典文学中,有哪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

  六、小结

  庄子的寓言博大精深,人人都可能从不同的视角读出不同的意味。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庄子的思想像燃烧千年的精神圣火,照亮了许多作家的人生之路;庄子的人格像一堆精神篝火,烘烤着现代人潮湿的心灵。”

  [板书设计]

  秋 水

  《庄子》

  欣然自喜 自大

  望洋兴叹 自叹

  贻笑大方 自愧

  秋水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与思想的基本点;

  2、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子;

  3、领会《秋水》的思想内容;

  4、背诵节选部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秋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难点:河伯感叹的几句话的翻译

  三、教学方法:

  自学法

  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这节课学*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的一篇文章《秋水》的节选部分。道家的创始人物是老子,即李耳。老子河庄子并称“老庄”。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与孟子大体同时代而稍后。在认识论上,庄子主张相对主义,具有朴素的辨证法色彩;在政治上,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学*这篇文章,也有三个目标:掌握字词、领会思想、背诵全文。

  2、朗读课文,解决文字障碍:

  1)教师朗诵,正音:泾-径、殆、长

  2)教师讲解以下词句:

  泾、渚、东面而视、旋、望洋、若(海神)、若(比得上)、少仲尼之闻(小看仲尼的学识。少,以……为少,意动用法。闻、见闻,学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3)集体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3、内容、思想、艺术手法。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以下本文的内容和思想意义。并简要分析本文的艺术手法。

  学生笔头概括,教师宣读几个好的,并加以重申。

  文章写秋水来临的时候,学多小河里的水都流向了黄河,**之间,分辨不清是牛是马,于是,黄河之神河伯就以为天下壮阔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了。但等他顺流而下来到北海的时候,才发现这里的水面更为开阔,根本看不见尽头。所以,河伯对海神若叹息说:古人所谓的“听的道理多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实在是说我啊。况且我曾今听说有人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道义,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亲眼看到您的广阔无边,(我才发现自己错了,也才相信确实会有人会狂妄到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道义的程度),我要不是到您这里来一下,哪就危险了啊。(那时)我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啊。

  通过这个语言故事,形象而生动的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本文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用寓言故事说明道理。写寓言故事,河伯的形象生动鲜明,通过对河伯的心里描写、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的表现了河伯从沾沾自喜到恍然大悟的心理过程,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文章还很注意对比手法的应用。秋水来临是黄河美景和大海美景的对比,河伯欣然自喜和望洋而叹的神态的对比。对比之中表现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朴素哲理。

  4、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线索——分解任务——组合

  5、课堂练*。


《秋水》教学设计合集十篇(扩展4)

——《将相和》教学设计合集十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学*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将”是谁?“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 理清层次

  1.简介历史背景。

  2.检查预*,质疑问难。

  3.速读课文,思考: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3)明晰每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的那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同学们请想一想,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那么,他是怎么说的?” 课件出示: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来台!”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和嫉妒……)

  (2)男生读,指名读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质疑你是否也认为蔺相如没有什么能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3.学生自主研读课文 4.讨论、交流、汇报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指导。

  3.让我们跟随蔺相如一起来到秦国,亲眼见证他的非凡才能吧

  二、继续研讨

  1.一起走进故事“完璧归赵” 课件出示:(1)“蔺相如看这种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有那些过人之处?从哪里看出来的?预设:“……我指给您看”难道和氏璧上真的有毛病吗?蔺相如为什么这么说?(这是有谋的表现)“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他真的要装撞吗?(这是有勇的表现)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有哪些出色表现,赵王就封他为上卿?课件出示: “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的什么特点?预设: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二、角色体验

  1.导入:有一天,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学生齐读:“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老师想让两位同学来表演一下。

  3、角色表演三、总结提升 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自由准备──同桌互说──指名说。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三、课后延伸

  1.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将相和》教学设计 2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3、重点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二)能力训练点

  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三)德育渗透点

  学*蔺相如对敌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二)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三)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根据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4、课堂口头、笔头练*。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的学*与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3、检查预*,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诚意:真心。

  绝口: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挡,抵抗。

  推辞:谦让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亏。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

  4、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①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②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5、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6、学*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机智勇敢。)

  7、看图讲述,训

  是小学教师必备精品教学资料网站,其内容丰富,备受小学教师的青睐!

  练表达。

  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1,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机智勇敢的人。

  8、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学*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展:蔺相如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渑池之会”。

  (五)课堂练*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重点、难点的学*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第二、三个小故事。

  (1)学*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第二个故事。

  自学提纲:

  ①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②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a、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b、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小结过渡:在渑池会上,蔺相如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

  (2)学*第三个小故事。

  ①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点拨:

  ①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②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③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打出幻灯片,阅读思考: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蔺相如这样说,是不是自我吹嘘?为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不是自我吹嘘,因为这是在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他的情况下说的。)

  b、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

  (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c、“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什么地方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说得对。从渑池会见之后,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①画出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②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总结、扩展

  1、通过学*,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蔺相如有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2、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四)课堂练*

  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个故事间联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二)重点、难点、疑点的学*与目标完成过程

  1、教师点拨,突破难点、解决疑虑:

  (1)分角色朗读全课,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表现了蔺相如、廉颇的什么品质?

  (表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品质。)

  (2)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这些矛盾可以归纳为哪两种矛盾?

  (讨论、交流、点拨:叙述了秦国与赵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敌我矛盾;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是个人矛盾。)

  (3)贯穿两种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谁?(蔺相如)蔺相如在这两个不同的矛盾面前分别采取了怎样不同的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点拨:对秦国敌我矛盾采取坚决斗争、针锋相对的解决办法;对同廉颇的内部矛盾采取顾全大局、求和、团结的解决办法。)

  (4)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

  (讨论、交流、点拨:师:三个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蔺相如有完璧归赵之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前是因,后是果。师:而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奇功却是廉颇与他失和之因,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5)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是因果关系。第一自然段是下面三个故事的总的起因,如果没有这个原因,也就不会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而最后蔺相如忍辱退让,廉颇受感化,负荆请罪,主要是由于他们看到了大敌当前,有共同抗秦的爱国之心,这是促成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的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将相爱国的好品质。)

  (三)总结、扩展

  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学*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布置作业

  1、形*字组词:

  2、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3、联系自己的学*、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可根据将相的高尚品质来谈感想,如果在学*、生活中同学之间都能向将相学*,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那么,我们一定会把国家建设得更好,成为真正的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将相和》教学设计 3

  【设计理念】

  《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教学过程】

  一、在反复读课文,读通、读熟、读好的基础上,借助成语游戏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填空练*:

  “将”→(廉颇)→(大将军)→(元帅)“相”→(蔺相如)→(宰相)→(**)“和”→(同心协力)

  2、“人物开花”成语游戏:

  (填出可以用在这两个人物身上的成语——课内、课外的成语都可。)

  以上这两个练*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两位人物的形象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对课文内容也有个基本了解。所以在教学这一内容时,给足时间让学生自读、自学课文,找出有关的词语填写。通过递等式形式和游戏方式,学*了词语,积累了成语,也了解了课文,充分体现语文的趣味性原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借助过渡句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基本关系

  1、学*单元提示,学生通读课文找到文章过渡句,结合上面对“和”的理解,引出了哪三个故事?

  这一环节侧重读的训练,以读懂为基础,向读深、读透发展。把学会读书作为一个训练训点来抓:因为读书能力是语文素养基本内容之一。

  2、细读三个故事,自学讨论,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参与板书。

  3、在找到三个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领会每个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

  三、借助名言丰满人物形象

  1、出示“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名句,围绕这句话对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展开讨论。

  2、出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句,围绕这句话对廉颇这个人物形象展开讨论。

  以上的讨论与练*旨在使这两个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凝聚,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形象。通过练*,学生不仅看到了蔺相如和廉颇的个性品质,而且悟出他们的共性品质,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名言、成语的运用,亦能提高语文知识的积累,开拓学生思维,充分体现语文的开放性。

  3、根据课文内容对对子:如: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负荆。

  填空练*:因为蔺相如(顾全大局)、廉颇(知错能改),更因为他们都有(精忠报国)的精神,所以他们能化干戈为玉帛,(同心协力)保卫赵国,他们文武双全,真是赵国的(无价之宝)。

  四、借助课剧形式,展现人物形象

  通过上面三方面的学*,学生对两个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认识,但是要想真正领悟品质还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为此,我大胆地请同学自编、自演课本剧,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学生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故事或一个角色进行表演,不必强求要达到什么效果,学生理解的深浅也可以不一。因为作为表演的同学来说,实践了一次,本身就多一次体验;对于观演的同学来说,又有了一次很真切,很实在的感悟。

  《将相和》教学设计 4

  一、谈话导入,引发兴趣

  1、同学们,“战国七雄”时期,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国家,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今天,我们就学*发生在当时的秦、赵两国之间的`故事。板题,读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过渡: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读课文。

  2、自由读文,思考刚才的问题。

  3、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引导学生进行理清课文顺序、归纳小标题的阅读训练。

  1、读课后问题二,知道本课由三个故事组成。

  2、带着课后问题二默读课文,找找这三个故事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3、学生汇报。

  4、采用多种形式引导朗读,从各个故事中找出能归纳小标题的语句,指导归纳。如:A、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小标题《完璧归赵》。B、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小标题《渑池会见》。C、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小标题《负荆请罪》。

  四、在《景阳冈》《猴王出示》两课学*的基础上,复*小说的学*方法,了解本课的时代背景。(资料袋)

  启发接下来的学*重点:那么在这篇课文中蔺相如和廉颇两个重要人物有什么性格特点?三个故事又是怎样塑造人物的形象的呢?

  《将相和》教学设计 5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

学*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及因果联系,充分感受人物的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中小学教育资源网 (http://www.edudown.net) 原创作品,未经原作者同意,严禁转载!!

 

                第一课时

  一、揭题筑基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3.读写生字词(见第二课时)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画下来。同时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每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三、理清层次

  这三件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

四、深入研读

  1. 找出这三个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在书中作批注)

2.汇报自学情况。

3.初步理解三个故事间的因果关系。

4.出示学*提示:

  (1)学*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学*建议: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友情提醒:你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4.学生自主研读课文

  5.交流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免费资源的大本营,有10多万的资源,欢迎来访!

中小学教育资源中心(http://www.edudown.net)

第二课时

一、复*巩固

    

1、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谁能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课文所说的几个故事吗?(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故事里的将相分别是谁呢(学生答“将是廉颇,相是蔺相如)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复*一下课文中的主要词语(幻灯片):

和氏璧  蔺相如  理直气壮  完璧归赵   渑池  廉颇   鼓瑟  击缶    拒绝  上卿     负荆请罪  同心协力

2、利用所读词语,复述文中的一个小故事,说说其中的因果关系。

二、感悟体会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1、我们大家复述了故事,那你能说一说你心目中的蔺相如形象。

  2.然而廉颇说蔺相如仅靠一张嘴就爬到了他头上,你同意他的说法吗?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3.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从前两个故事中选取重点句子进行理解)。

  (1)完璧归赵

“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

[1] [2] 下一页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在这个故事中,蔺相如的聪明机智还表现在哪里?(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故事——将和氏璧送回国也能反映他的机智)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也就是他当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③请两个同学站起来,演示一下蔺相如说话时候的表情、动作,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④请同学评价一下刚才两个同学的表演后再一起读一读。

  (2)  渑池相会

“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让同学分角色朗读。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又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请回答比较正确的同学板书)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顾全大局

三、感悟体会廉颇的人物形象。

1、出示廉颇不服气的话:“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①廉颇说这句话时心里是什么滋味?你怎么知道的?

(如嫉妒、不满等,可以从“就靠一张嘴”“爬”等上看出来)

②把廉颇心理的滋味读出来,集体读、自由读

·③对廉颇的这种想法你有什么看法?

·  (重点是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去观察人物理解人物,并且对学生进行引导)

2、感悟廉颇的另一面,在渑池相会中的表现。

3、你同意廉颇这样说 “蔺相如只靠一张嘴”吗?如果不同意,你该怎样劝说他呢?

 四、人物角色体验

1、读蔺相如向众人解释的段落。

  导入: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

  《将相和》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学*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将”是谁?“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 理清层次

  1.简介历史背景。

  2.检查预*,质疑问难。

  3.速读课文,思考: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3)明晰每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的那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同学们请想一想,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那么,他是怎么说的?” 课件出示: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来台!”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和嫉妒……)

  (2)男生读,指名读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质疑你是否也认为蔺相如没有什么能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3.学生自主研读课文 4.讨论、交流、汇报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指导。

  3.让我们跟随蔺相如一起来到秦国,亲眼见证他的非凡才能吧

  二、继续研讨

  1.一起走进故事“完璧归赵” 课件出示:(1)“蔺相如看这种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有那些过人之处?从哪里看出来的?预设:“……我指给您看”难道和氏璧上真的有毛病吗?蔺相如为什么这么说?(这是有谋的表现)“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他真的要装撞吗?(这是有勇的表现)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有哪些出色表现,赵王就封他为上卿?课件出示: “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的什么特点?预设: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二、角色体验

  1.导入:有一天,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学生齐读:“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老师想让两位同学来表演一下。

  3、角色表演三、总结提升 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自由准备──同桌互说──指名说。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三、课后延伸

  1.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将相和》教学设计 7

  本课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经过,写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也赞扬了廉颇的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课文人文思想丰富,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生动,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学*写法的好范例。

  关于教学目标

  本课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本着简简单单教学的原则,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出于如下考虑:

  1、理解词语:理屈词穷、绝口不提、理直气壮、允诺、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的意思。在学*中积累词语是语文学*的必须,为了有效地达成积累的目标,这节课选择这些词语来作为重点理解的对象是由于它们是常用词,也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第一、二个故事。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的内容体会主人公机智勇敢和爱国思想。

  3、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最有较手段和途径。对于本文的人物表现,也只有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才能真正体会其机智勇敢、爱国思想。

  4、课文由三个故事组成,这样课文就显得长,要在一个课内完成对三个故事的学*有一定的难度,也由于这三个故事中,前两个是第三个故事的因,这两个故事有一定的统一性,所以这节课安排学*《完璧归赵》《渑池会》。

  5、学*抓住人物动作、语言表现人物的方法。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中学*中学读学写。本文是写人文章,展现人物的品质突出,是学生学*写人的好例子,所以学*目标中设置了学*抓住人物动作、语言表现人物的方法。以完成阅读教学的使命。

  关于教学重难点

  1、重点:阅读教学从读入手,以读解文,学*本文也不能例外。文中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有利内容,所以本课设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的内容,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思想为教学重点。

  2、难点:秦王叫赵王鼓瑟并记录下来,这是对赵王本人的也是对整个赵国的侮辱,关于这一点,表面看起来没有什么,学生一下子可能不能明白。

  关于教学策略

  1、本课文长容量大,为避免繁琐教学,面面具到,这节课围绕主人公的活动为中心,通过对主人公的动作、语言的描写内容进行读、思,去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思想。

  2、读在语文教学中是目地,是手段,是途径。本节课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体会。在这里有学生的默读、个人朗读、集体齐读;有理解性的悟读,有表达性的展读。

  3、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提问可以帮学生更好读书,学会提问也是学*课文的方法之一。在这节课里,分别在两个故事的学*中让学生提问,再引导学生讨论,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感受人物思想。

  4、学*写法。语文教学的最终目地是让学生会读会写,从文中学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这节课的写法学*是潜化在从动作、语言这两方面体会人物思想的过程中的。

  关于板书设计

  1、为体现简约,本课的板书设计以词语面貌出现,内容包括课题、事件、人物、思想,文章的写法及相关的符号。

  2、板书的内容展示了本课的学*内容,要领悟的人物思想,要学*的写作方法,这些都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3、板书中的符号提示了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直观明了。

  总之,板面设计简洁、直观、内容丰富。

  《将相和》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2)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绝口不提”、“完璧归赵”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3)按不同故事内容给文章分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自学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按不同故事内容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和)你会给“和”字组什么词?人与人之间讲究“和为贵”,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处事智慧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和”的故事-—题目是《将相和》。(板书课题)

  2、检查预*:

  (1)检查读四字词语

  (2)聊课文内容

  课文中“将、相”分别指的是谁?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

  二、学*新课板块一:

  1、题目是《将相和》,那肯定有不和的时候,为什么不和呢?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2、生读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

  3、你知道廉颇为什么这么说吗?

  指导朗读:是啊,廉颇是上卿,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他只是赵国宦官缪贤家的一个门客,而这样的人最后职位却比廉颇还要高,你是不是也会为廉颇抱不*呢?来,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送到句中。

  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4、小结: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那么蔺相如的嘴到底是不是只会耍嘴皮子?官到底该不该升?板块二: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的话做上记号。(生自由读文,找出: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2、你觉得璧有毛病吗?你能找到相关的证据吗?

  (体会“无价之宝”成语的含义。)

  (1)、既然璧这么珍贵,那就是蔺相如在说谎了?到底是不是这样?来让我们找到当时的背景来谈一谈。(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2)、小结: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说蔺相如说璧有毛病,这是在说谎吗?你能体会出什么?

  (蔺相如机智、聪明)

  (3)、指导朗读:让我们机智聪明地读出“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3、让我们接着交流你对第二、三句话的理解。

  (1)课件出示第二句蔺相如是怎样说这句话的?理“直”在哪里?

  请大家默读2到8自然段,划出重点句,组织好语言,替蔺相如来摆摆这个理。(师生交流)

  (2)导读: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有理有据,所以蔺相如面对的虽然是虎狼之国的秦王,却仍然毫无惧色,言语中字字掷地有声。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齐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3)小组讨论交流:蔺相如真的撞吗?(引导:秦王对和氏璧是爱不释手,蔺相如已看在眼里。这是蔺相如使的“金蝉脱壳”之计。)

  (4)、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几个计。请大家接着读书,看看谁能读出来?

  (生读书后交流,师相机引导:“缓兵之计、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

  (5)过渡: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怎样说?

  (6)引读课件⑦: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

  (7)讨论交流: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

  (相机指导:蔺相如已揣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也没有用。反而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

  (8)导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

  (生齐读“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9)、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不畏**、机智勇敢)

  3、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气气地送回了赵国。咱们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请大家读书,找出文中的句子来。

  “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A、指名读后自由读。B、你们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交流:“自信、胸有成竹”,相机指导朗读)

  4、提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板书,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这个“完”是什么意思?那你说还有什么也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是啊!是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你们说说,他这张嘴是耍嘴皮子吗?

  (擦去黑板上“嘴”后的“?”,改为“!”)

  板块三:深入人物角色,提升人物精神

  接着,让我们走进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之会”和第三个小故事“负荆请罪”

  1、总结学*“完璧归赵”的学*方法,课件⑧出示:抓住蔺相如的嘴说的什么话来学*。

  2、生自由读书,找出相关语句来体会。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3、结合《史记》的原文,小组讨论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表现。

  (教师读《史记》原文):课件⑨出示蔺相如前曰:“赵王窃文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4、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蔺相如呢?他再一次维护了什么?(不畏**)

  5、而这样的蔺相如却被廉颇误解,如果你是蔺相如会怎么做呢?来让我们看看蔺相如究竟是怎么做的?

  (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6、同学们,如果你是廉颇,现在面对这样一个“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爱国的人才,你还会不服气吗?那会怎么做?怎么说呢?他们两人最后的结果样?结合插图表演“负荆请罪”这一部分。

  7、通过同学们的表演,你体会到了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板书:(知错就改)

  8、小结:同学们,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官职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两人不和,最后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二人和好,塑造了大智大勇,宽容大度的蔺相如和知错就改的廉颇,二人和好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那就是二人都有一颗爱国之心。多么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塑造,这就是《史记》给我们带来的精彩人物,课后,你可以走进《史记》,来认识更多这样的人

  (课件⑩出示:《史记》封面和作者司马迁)

  课堂小结

  中国文学浩如烟海,它正等着我们去亲*、去感受、去品味,正如我们祖国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让我们再回到奥运会的开幕式课件⑾出示,“和”字是不是带给我们更深的体会,它表达了我们国家共建和谐社会的的愿望,寄托着中国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崇高理想,让我们一起努力,记住这个并不复杂的字:“和”。

  《将相和》教学反思

  济南育才中学小学部张乐秀

  本课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结合“思考·练*”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训练他们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质。学生精读课文时,我结合课后“思考·练*”,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先分小组讨论交流,再由代表参加全班的交流讨论。学生的积极性高,学*兴趣很浓。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对于那些跟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启发学生课外去研究。这样真正达到了课堂效果。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但细想过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上缺乏频率,当时有些忽略;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师包办代替的话语有些多,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重难点指拨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究竟蔺相如的职位应该不应该比廉颇的职位高?要求学生课后准备,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我欣喜地看到,学生都在积极地为辩论赛做准备,他们翻阅图书杂志,上网查找资料,合作拟定发言提纲,分组讨论交流,推荐参赛选手,乐此不疲。辩论赛进行得很激烈,通过辩论,同学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将相和,国则安;将相不和,国则危。大敌当前,将相以国家利益为重,共同抗秦,实乃千古流传的佳话。更有学生能联系班级实际、社会现实谈齐心协力、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积极性很高,在准备与研讨过程中学生巩固了课本知识,学会了互相合作锻炼实践能力,这种开放式作业通过合作完成,较好地消除了学生对作业的枯燥感、无奈感、让更多的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将相和》教学设计 9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题文联系,理解课题。

  2、 学会生字,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 初步了解课文写什么。利用过渡句或过渡段,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重难点:理解课题。利用过渡句或过渡段,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揭题,解题,介绍背景。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发生在战国末期的故事《将相和》,同学们已预*过课文,“将”、“相”各是谁?“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可用课文中哪个成语来概括’

  2、简介时代背景。

  出示《七国方位草图》,简介时代背景。

  3、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尤其是多音字,着(zháo)急、上当(dāng)、答应(yīng )、为(wéi)难、便(pián)宜、上朝(cháo),据词定音,完成作业本题1。

  (2)认清字形,比较形*字,璧(壁)、秦(奏)、归(旧)、克(刻),完成作业2。

  (3)查字典,解释带点的字。

  完璧归赵、攻无不克、理直气壮、负荆请罪、同心协力。找出课文中带这些词的句子读一读。再说说这些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4、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根据过渡句划分段落。

  (1)课文写了哪几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2)划出故事与故事间的过渡句或过渡段,并根据过渡句或过渡段给文章分段。(提示:过渡句、段一般往下分。)

  5、利用过渡句及文中的关键句概括段意。(学生自己概括,交流、汇报。)

  第一段写蔺相如见秦王没有诚意以械换璧后,用计取回和氏璧并冒死抗争,然后将和氏璧送回赵国。

  第二段写蔺相如在秦王以鼓瑟侮辱赵王后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第三段写蔺相如为赵国利益避免与廉颇发生冲突,而廉颇知过即改,负荆上门请罪,两人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6、启发学生提出预*中不理解的问题,以便教师有的放矢地教学。

  7、完成作业本第6、7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第一个故事,了解蔺相如与秦王斗争的经过以及故事的结果。

  2 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艰险的斗争精神。

  重难点: 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艰险的斗争精神。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

  1、听写生字及本课的成语。

  2、学*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文章一开始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第2-10自然段,同学们边看边想,将这部分内容分成四层意思,每层意思用两个字的小标题来概括。

  (3)交流“骗玉”、“解难”、“智斗”、“归赵”。

  (4)逐层讲读课文。

  a、赵王碰到了一个什么棘手问题?你能用上“如果……就,如果……就”来说好吗?(学生自说。)

  b、面对如此棘手的问题,蔺相如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请你划出描写蔺相如语言、动作的句子,钻研一下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想好了的同学可以互相讨论。(板书:愿意,如果……就,如果……一定,理直气壮,撞碎,举起等。)

  c、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归纳:在赵王为难之际,蔺相如挺身而出出使秦国。从蔺相如取回宝玉拿在手中到理直气壮地揭露秦王,从扬言要把“脑袋和宝玉一块撞碎在柱子上”到巧妙地想出举行授璧典礼的主意,这一系列语言动作,都表明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大智大勇)。

  d、指导朗读:指导学生用理直气壮、大大方方的语气读蔺相如与秦王的两段对话。

  c、故事的结果怎样? (板书:归赵。)顺势完成作业本第5题的第1小题:蔺相如之所以叫人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是因为___________。秦王之所以客客气气地送蔺相如回国,是因为________。

  (5)学生参照板书复述智斗经过。小结课文第一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第二、三两个故事,了解“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两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词句,概括蔺相如、廉颇两个人物的特点。

  重难点: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词句,概括蔺相如、廉颇两个人物的特点。

  教具: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复*导入新课。

  (1)指名简要复述“完璧归赵”。

  (2)启发谈话:秦国骗取宝玉失败后,不肯善罢甘休,因此又生一计。请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第二大段,了解这件事的起因、发展、高潮。

  2、讲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大段,边读边思考:这一大段可分几层? 将每层的意思用两个字概括成小标题。[赴会(第11节),勇斗(第12~13节),返回(第14~15节)。]

  (2)默读第一层,思考:秦王又生出什么计谋,目的是什么?蔺相如为什么决定赴会? (根据课文内容,用‘‘为了……”的句式回答。)板书:赴会。

  (3)在渑池会上蔺相如是怎样和秦王作斗争的?请学生划出有关句子,仔细研读,想一想,蔺相如是靠什么在渑池会上再次斗败秦王的?板书:勇斗。

  (4)齐读第15节,小结后板书:返回。

  (5)让学生根据板书试说这个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尾。教师小结本段内容。

  3、独立阅读课文第三大段。

  (1)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划分层次,列小标题。

  不服(第16节)——回避(第17节)——和好(第18节)。

  (2)重点研读蔺相如对手下的人说的一段话。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蔺相如为什么要回避廉颇。

  (3)“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廉颇为什么要负荆向蔺相如请罪?

  (4)将相和好的基础是什么?

  4、课堂练*:(出示“负荆请罪”幻灯片)想一想,廉颇向蔺相如请罪,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试写一片断。

  5、作业:修改课堂练*。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 复*字词。

  2、简评人物,指导完成作业本第8题。

  3、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 简评人物,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教具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复*巩固。

  (1)听写生字新词及本课的成浯。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指导简评人物。

  (1)同学问互说蔺相如、廉颇是个怎样的人。

  (2)教师细说人物简评与人物的品质特点两者的区别。

  (3)学生试写人物简评(蔺相如、廉颇中任选一个),集体评议并修改。

  (4)完成作业本第8题。

  3、总结全文,理解三个故事间的关系。

  教师边指板书边总结:“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写赵秦两国之间的矛盾冲突,斗争中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艰险,抓住秦王弱点,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为赵国立了功,因而被赵王封为上卿,职位比老将廉颇高,引起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后来蔺相如以高尚品德感染厂廉颇,廉颇知过就改,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将相和》教学设计 10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撞"、"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要求:

  1、学*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在班上演一演。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解题

  2、板书课题:11 将相和

  二、检查预*

  (一)交流本课的资料,并相机评价。

  预设:

  1.和氏璧的'资料。引出无价之宝一词。

  2.春秋战国时期的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3.课文的出处。

  4.蔺相如的资料。提醒大家注意蔺的写法等。

  (二)、文章主要讲了那几个小故事,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概括出来的。

  三、学*完璧归赵

  1、指导璧的写法

  2、探究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

  (1)自由读文思考

  (2)小组交流讨论

  (3)小组代表发言

  (4)自由发言

  (5)学*重点句子"他理直气壮的说……"

  (6)指导朗读

  (7)总结人物个性

  四、课时总结:

  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秋水》教学设计合集十篇(扩展5)

——写字教学设计合集十篇

  写字教学设计 1

  教学

  内容

  12 怀素写字

  拟 2 课时

  累 计

  第94 课时

  第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激发学生学*怀素刻苦练字,好学上进的精神。

  2、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重点

  难点

  重点:读书和背书。

  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

  教学

  简要

  过程

  及重

  、难

  点的

  突破

  一、 朗读理解第一段。

  1、 指名读:怀素是怎样的一个人?

  2、 范读,画出朗读指导符号。

  3、 老师引读:怀素小时候什么样子?

  二、 学*第二段:

  1、 怀素小时侯是怎样写字的?自由读,指读。引读:怀素写字的态度怎样?

  2、 给“非常认真”换词。指导读,怎样读才能表现认真呢?

  3、 到底是怎样写的呢?出示句子。“先……再……”他是怎样写的?

  怀素写字分哪几个步骤?

  (1) 看清字的形状

  (2) 记住字的笔顺

  (3) 一笔一划找这写

  4、 怀素多认真啊,他是不是每一次都这样呢?(总是)

  实施修改意见

  天天练:我来露一手

  感情朗读《怀素写字》

  让学生充分练说,达到练说成诵。

  精搜彩集创信意息

  精彩创意: 给“非常认真”换词。指导读,怎样读才能表现认真呢?

  实施修改意见

  作实业践设活计动

  1、 背诵课文。

  2、 准备参加“小怀素在成长”写字竞赛。

  实施修改意见

  教学札记

  在上节课学*的基础上和孩子们兴趣的牵引下,本节课我当堂让学生学着大书法家怀素练字的方法,自己学*了课文中的`生字,学活了课文,一方面巩固了所学的生字,另一方面更加深了学生对怀素练字“三步法”的理解,更有一部分学生当堂就把课文背了下来。周玮琪同学还提议,以后定期举行写字比赛,不仅看谁的字好,还要看谁能像怀素一样长期坚持不懈、刻苦练字

  写字教学设计 2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生进行写字比赛,教师用行书,学生用楷书。写后评行书优点。

  了解钢笔行书的特征:

  行书之称始于西晋卫恒《四体绝书》。张怀在《书断》中是这样阐述行书产生原因的:行书者。后汉刘德升所造也。既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帮谓之行书。在东汉晚期已有行书了。从行书的产生。形成和历代演变的发展过程来看行书并没有开成独立的“行法”。这是与篆、隶、草、楷的最大区别。行书无法却有体。最大特点是用连笔和省笔。却不用或少用草化符号。较多地保留正体字的可识性结构。从而达到既能简易快速书写又能通俗易懂的实用目的。便于文字信息的流通交换。另外,行书具有紧粘其他书体的特点。所以孙过庭《书谱》说:“趋势变适时。行书为要”。行书萌发于两汉,成行于魏晋。至东晋产生了以二王为代表的具有高度艺术典范性的行书风格。南北朝至初唐书坛,是笼罩在二王行书风格艺术氛围之中的。唐朝中期至宋颜真卿行书开一代新风。此后宋代的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均受其影响。元至明中叶。无论是赵孟还是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均在晋唐书风中占据一*之地。明代晚期限至清朝是行书发展的飞跃阶段。其特点:一是出现了带群体性质的具个性化的行草书家。二是在碑学思潮影响下出现了用北碑笔法写行书的风格。前者是一种“尚势”书风。后者是民间碑书体风格。行书是楷书的快写,相传始于汉未。它不及楷书的工整,也没有草书的草案。中带有楷书或接*于楷书的叫做“行楷”;带有草书或接*于草书的叫“行草”。

  2、同楷书相比,行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⑴减省点画:为了书写简便,行书对楷书的某些部位作了简化,或减省点画,或并合线条。如“话”字的“言字旁”,原楷书繁写为七画,写行书就只有两画,省去了五画;“然”字的四点水,由四点变为一横,省去了三画;“*”字的游水,由一点三弯折加一*捺,简化为一竖横折,也省掉若干弯曲波捺;“佛”字中间原是变形的“弓”字,现用横折弯勾代替,一下子省去了两弯。减省点画,大都在字的部首偏旁方面用得最多。

  ⑵笔势流动

  A:增加勾挑与牵丝:写楷书要求点画分明,一笔一画地写,写行书则可点画连起来,在点画之间增加勾挑与牵丝。勾挑是在没有勾挑的点画上,顺势写出短勾,如“古”字的横画,“好”字的撇画;牵丝是在前后不相连的点画之间顺势用细细的牵丝相连,如"丝宇中间的.点画,“心”字的中右两点。行书的点画之间有了勾挑与牵丝,便显得笔势流动,意态活泼。但需要注意的是勾挑与牵丝不能太多,否则用笔就显得不干净,造型也不美观了。

  B:改变书写笔顺:行书的书写笔顺,采取的是草书笔顺,同原有的楷书笔顺不同。如“秋、有、戎、半”四个宇,前为楷书笔顺,后为草书笔顺。在写行书时,改变书写笔顺一定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而且要合乎草书的规范。

  ⑶用笔灵活:行书用笔比楷书灵活,同样的点画写法不大受约束。如“戈”字,横画写好后,既可以直接从右侧翻笔上去写戈勾,也可以从右侧上去绕个小圈再写戈勾;“也”字的浮鹅勾,由上翻笔向下也行,由下直接写下也行;“木”字旁的“木”,一般是写好横竖画后,笔势从左边写撇挑,但如果从右边翻笔写撇挑,也有道理;至于提手旁的一挑,如果依照楷书写法,由上回锋写一挑固然好,用牵丝把竖勾与斜挑连起来写则更佳。

  ⑷体态多变:行书是介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活动范围广,表现力丰富,往往一个字有几种写法,体态多变。如“是”字的四个字尾,“花”字的四个字头,写得有收有放,有工整有写意,同中有异,多样而统一,饶有趣味。体态多变是行书的长处,是楷书和草书所望尘莫及的。

  二、解决难点,指导书写

  1、学生读帖,找出难写的字,教师边书写边分析讲解字的行笔。

  2、指名上台书写,并讲解要领。

  3、生在草稿本上练*,然后再和字帖进行对比,找出问题所在。

  4、生完成练*。

  5、总结学法:先读帖,后练*,再对比,最后巩固。

  三、自学其他字的书写

  1、生按刚才的方法自学其余字的书写。

  2、生练*时,师巡视辅导。

  3、生进行行款练*时,老师提醒学生注意要把练*内容搞清楚是什么意思,不要写完一个字再去看下一字怎么写,要一气呵成。

  四、作品展示

  选择部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师指出作品中的优缺点。

  五、教学总结

  写字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体验识字写出字的乐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

  2、掌握猜、问、查三种基本识字方法和认、想、写、用四种汉字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识字写字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3、了解中国汉字的文化内涵,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激发学生学*语言文字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汉字的文化内涵,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激发学生学*语言文字的浓厚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从上学到现在,你们应当认识20xx多个生字了吧,可能有的小朋友认识的字更多。那么,你们*时都用什么办法认字的呢?(引导生说出猜一猜、问一问、查一查)

  师:猜一猜、问一问、查一查都是认字的好办法,那你觉得哪种办法最好呢?理由?

  其实,这三种办法各有好处,在*时我们要灵活运用。

  (板:认:猜、问、查)

  师:现在谁来把上面的字读出来,看谁摘的果子多。

  师:遇到困难了吧?现在对于不认识的字,怎么办?(查字典)用什么查字法?(部首查字法)

  过渡句:我们中国的.汉字从产生到现在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汉字文字的总量超过了4万多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汉字的王国去探索的奥秘。

  二、探索奥秘,掌握识字方法

  (一)出示“鹅卵石小路”

  这条鹅卵石小路有点特别,它上面的鹅卵石上面都有字,你认识吗?你怎样记住它的?(出示象形字图片)

  师:它们都是独体字,这些独体字又可以组成很多很多个新字。下面我们来看---

  (二)出示“采蘑菇”

  1、指导读准题目

  2、小兔子想要采蘑菇,你来帮帮它,这些蘑菇可以组成哪四个新字。

  3、从这几个新字,你还能认识哪内个字?(引导生用换一换的方法)

  师:同学们,除了我们刚刚用过的“加一加”、“换一换”的认字方法,你还知道哪种?(减一减、猜字谜、编儿歌)

  (板: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字谜、编儿歌)

  师:我们再来看个更有趣的—

  (三)出示“我爱动脑筋”

  1、请生读,发现了什么?

  2、师:我们大家在认字的过程中一定要动脑筋想一想:字的结构,哪部分表音,哪部分表意?

  (板:想:字的结构,表音?表意?)

  3、师:你能不能给“青”加个部首......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现在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四)出示“我的本领大”

  1、看谁能把这几个球准确地投入篮框里

  2、如果让你教一年级的小朋友,你准备怎么教?

  赢:加一加;坐:猜字谜:求:减一减:蚂:换一换

  三、指导汉字的书写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知道这么多认识汉字的好办法,鼓励鼓励自己吧!那你能把字写好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易错的地方)

  第一关:听写:游、翠、琴

  第二关:写对写好:火、重、爽、之

  四、汉字的运用

  师:同学们,照样子说一说,汉字王国的大门将永远为你敞开思想。

  龟--海龟—可爱的海龟—海底世界里有许多可爱的海龟。

  馨—温馨—温馨的家庭—我有一个温馨的家庭。 阔—宽阔—宽阔的马路—临汾有许多宽阔的马路。

  五、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写字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 认识几个生字,会写“牛、羊、小、少”4个字,认识1个笔画(竖勾)和一个偏旁(提土旁)。

  2、 掌握“多——少”“大——小”两组反义词,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比一比这节课中的生字词,在这些生字词中,我们还学了很多反义词,现在我们来对对反义词歌。

  远对( ) 高对() 黑对( ) 有对( )

  2、游戏:请高的同学和矮的同学比身高,哪个高?哪个矮?高的同学和老师比身高,哪个高?哪个矮?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识字二 第一课 比一比》。

  二、看图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想去吗?(生:想!)那我们就出发吧!(课件出示农家小院)看着碧绿的'禾田,闻着泥土的芬芳,听着青蛙的鸣唱,我们已经来到一户农民伯伯的家,轻轻推开院门,走进小院。看,都有哪些动物在欢迎我们!

  小动物们这么热情地欢迎我们,小院的小主人也是非常的热情啊,早就为小朋友们准备好了一些果子,有(生:苹果)师:有(生:红枣)师:有(生:桃子)师:还有(生:杏子)。

  三、自主识字

  1、你们想认识这些动物和水果的名字吗?(生:想。)那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吧!

  2、 齐读词语。

  huáng niú huā māo

  黄 牛 花 猫

  yā zi xiǎo niǎo

  鸭 子 小 鸟

  xìng zǐ táo zi

  杏 子 桃 子

  píng guǒ hóng zǎo

  苹 果 红 枣

  3、 老师来考考你们,我指到哪个你们就读哪个。

  4、小朋友们读得真热闹,词语朋友也玩热了,瞧,它们把拼音帽子摘掉了,你们认识它们吗?(生:认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5、其实啊,这八个词语中还藏着一个秘密,擦亮你的小眼睛仔细观察第一排和第二排,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第一排都是动物,第二排都是水果。

  6、这课中有12个生字宝宝在等着你们,我们快去认识认识吧!

  7、出示生字。

  (1)自读生字。

  (2)说说你早就认识了哪个字?

  (3)你能给这些生字找好朋友,组组词吗?

  四、学*儿歌,积累量词

  1、生自读儿歌。小朋友们刚才认识了这么多生字宝宝,这些淘气的生字又跑到一首儿歌里去了,咱们去找一找吧,自己把这首儿歌读一遍。

  2、儿歌读完了,那你们能告诉老师这首儿歌里有几句话吗?

  3、细读儿歌,学近反义词及量词。

  4、现在我们把这首儿歌从头到尾读一遍。

  五、指到书写“牛、羊、小、少”

  1、出示正确坐姿图片,指导学生写字的正确姿势。

  2、请学生拿出铅笔,出示课件,指导学生正确的握笔姿势。

  握笔姿势儿歌:食指拇指捏着

  三指四指拖着

  小指在后藏着

  笔尖向前斜着

  笔杆向后躺着

  3、出示“牛”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右手书空牛的笔顺,指导学生认清“牛”在田字格中十个点的位置,给“牛”组两个学生认识的词。

  学生在练字本上书写两个“牛”。

  4、出示“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笔顺,请学生上台来讲述“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给羊组两个词。

  学生在练字本上书写两个“羊”。

  5、写字课进行到这里,学生做手指操——拍手歌。

  6、出示“小”,学生观察该字在田字格的位置,然后跟老师一起书空,认识新笔画——竖勾。教师范写,学生仿写。

  7、出示“少”,学生观察与“小”的区别。师范写,生仿写。

  8、展示学生作品,全班评议。

  六、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到农家小院游玩,收获真不小,我们认识了12个生字宝宝,知道“大——小”、“多——少”是一组反义词,还认识了不少的数量词。小朋友在农家小院玩得开心吗?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比一比

  大 (一头)黄牛 (一个)苹果

  小 (一只)猫 (一颗)枣

  多 (一群)鸭子 (一堆)杏子

  少 (一只)小鸟 (一个)桃子

  写字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愿意写字的兴趣。

  2.熟读句子,用听读识字的方法认读7个生字;初步知道什么是笔画、笔顺。

  3.学法和*惯:学*用指读的方法听读识字。

  教学重点:

  读词语,认读7个生字。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关于笔画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挂图:谁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老师在上语文课,小学生在听讲。)

  小朋友们在怎样听讲?(认真、专心等,启发学生说出不同词语,同时进行说完整话的训练。)

  2.想知道他们在学什么吗?丁丁也在那上课呢,瞧,他告诉你们他们在学什么了。出示书上的六个词语。

  二、新授

  1.谁能帮丁丁告诉大家他们在学什么?(指名读,老师指黑板上的词语。)谁愿意带着大家读?(学生上黑板指读,其他学生跟读。)

  2.原来,他们在学写字、学笔画、学笔顺呢!

  你们想学吗?要想学写字,就要先从笔画学起。丁丁特别爱学写字,他迫不及待的想当小老师来告诉你们他所学的知识,你们欢迎他吗?

  课件演示:

  (1)丁丁的话:“小朋友,这是汉字的5个基本笔画,看谁能记得又快又准。”画面上出现一支笔在写这五个基本笔画,每写一个都说出名称。(横、竖、点、撇、捺)

  (2)丁丁的话:“谁记住了?”(指名回答,如果学生回答对了,课件就出现丁丁的声音表扬他。)

  (3)丁丁的话:“学的真棒!请跟我书空。”课件演示,学生跟着书空。丁丁问:“都记住了吗?”

  (4)再进行书空。(巩固)课件出示声音表扬。丁丁的话:“汉字就是由笔画按一定顺序组成的,写字时要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写,别忘了哟!”(初步渗透笔顺知识)

  3.丁丁当小老师教会了你们笔画和笔顺,谁还想当小老师教大家读读这些?指名带读,学生跟读。

  4.你们学得真认真,能自己读了吗?打开书第8页,自己指读,看看谁的指读姿势最美。(学生自读)

  5.同桌互相读:

  (1)互相检查指读姿势;

  (2)有不认识的字互相帮助。

  (培养合作意识和指读*惯,渗透另一种识字方法——向别人请教。)

  6.全班齐读。你们真了不起,在这么短的`时间就读的这样好,说明你们都能像丁丁和图中小朋友那样认真学*。

  7.摘词游戏:学生上黑板摘一个自己认识或喜欢的词,大声的读出来并带着大家读一遍,然后邀请小朋友做游戏。(游戏可以是:接龙、开火车、好朋友、考考你等。)

  8.你们摘走了词娃娃,字宝宝不服气,他问你们:如果他从词语家中跑出来,你们还认识他吗?咱们就试试,如果你们都认对了,字宝宝就和你们一起做游戏,行吗?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抢读。

  9.游戏:

  (1)对对碰:小朋友把字卡边读边摆,然后其中一个人说出一个字,另一个小朋友找到这个字,两个同样的字组成一对。

  (2)找朋友:在黑板上竖着摆好:“用、写、”两个字,让学生从剩下的生字中给他们找朋友,即组成词语。

  10.评价:

  (1)同桌互评:两个人互相读认字表上的生字,一次读对的,奖励两颗星星,在同桌的帮助下读对的,奖励一颗星星。

  (2)自我评价,这节课学的是否认真。

  笔 皮 本 写 字 用 心 我得了星星

  ☆☆

  这节课我学的:

  ·很认真()

  ·比较认真()

  ·还需努力()

  (课堂评价体现多元化,师评、互评、自评,评价内容明确,评价标准体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激励。)

  三、小结

  小朋友们,我们马上就要学写字了,老师希望每一名同学都能把字写的特别漂亮,希望你们每上一节课都能有收获。

  附:板书设计

  学写字

  铅笔 橡皮 田格本

  写字 用心 很认真

  笔 皮 本 写 字 用 心

  教案点评:

  本节课安排的是本单元关于写字的六个词语。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注重对学*方法的渗透。如:要反复强调学生的指读,让学生逐步养成指读的*惯;注意听别人读等。利用多种活动激发学生想学写字的兴趣,并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什么是笔画和笔顺。这六个词语简单易懂,小学生记忆力又很强,他们很能熟读。简单认识文具“铅笔、橡皮、田格本后,通过看图理解“写字、用心、很认真”。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学**惯的培养和初步掌握识字方法的渗透上。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语文天地的内容。

  写字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学*基本笔画的基本运笔方法,使他们能感受到毛笔书法的美妙,激发起学生写字的兴趣。

  2、 认识折、点的特点和书写方法

  3、通过教师的示范、指导,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审美,写好汉字。

  (二)教学重点:认识折、点的`书写要领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出示笔画挂图,要想把折、点写美观,一起来研究一下如何才可以把折、点写漂亮。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横和竖的形态特点,师板书。

  3、归纳总结折、点的形态特点,齐读说明。

  4、讲解分析基本知识。

  5、归纳总结折、点的书写口诀。

  6、组织学生按照口诀进行书空练*。

  7、反馈评议学生练*

  8、小结(引导:头方就是用什么方法起笔?尾尖是用什么方法收笔?)

  9、师生重复书写时的要点

  10、师一笔一笔板演,学生看后再书写,教师巡视

  11、展示,评议,教师印奖章

  教学后记: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写字和写字能力的培养,是对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辅助。

  七年级起步阶段,我详细指导学生写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要求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要对照书本上的范字,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我都要笔笔指导到位。

  我觉得教师的范写很重要。每次写字,我都要在黑板上画好的田字格中示范,向学生展示写字的全过程。并且边演示边讲述:这个字是什么结构,第一笔在田字格的哪个部位落笔,每一笔画的名称、运笔方法以及笔顺等。

  写字教学设计 7

  教堂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朗读理解“好学上进”的意思。

  3. 学会田字格里的七个生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欣赏怀素的书法作品。[电脑]

  1刚才我们看到的草书作品都是出自著名的书法家怀素之手。大家想认识一下怀素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课文《怀素写字》(出示课题)[电脑]

  2请同学来读一读课题,注意“素”和“字”都是*舌音。

  3单独出示“写字”。我们一起来记一记这两个字。这两个字的部首是不一样的,“写”是秃宝盖(出示秃宝盖),“字”是宝盖头(出示宝盖头)。谁能说说它们有什么区别?[电脑]

  4多媒体显示:一起来写一写“写”字,注意下面的“与”先写横,再也竖折折钩。[电脑]

  2.出示怀素写字的图片。[电脑]

  1从图上你看出了什么?

  预设:怀素正在写字;怀素是一个和尚;怀素是古时候的人;怀素……

  2你从哪里知道怀素是古时代的人?

  预设:他穿的是古时候的衣服,古时候的人用毛笔写字;他跪在地上写字……

  3出示生字:古[电脑]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字;谁能带领大家来写一写(注意笔顺);什么叫古时候?对,古的意思就是指时代久远的。谁能给“古”找找朋友,组组词?(古书、古迹、古代、古老)

  二、初读课文

  1.怀素是唐代有名的大书法家,他小的时候,家里很穷,连纸和笔都买不起,那他又是怎么样成长为一名书法家的呢?看好书,我们一起来听一遍课文。[电脑]

  2.像刚才听到的那样,自己练读课文,并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我发现A:一(4)班的小朋友读书姿势可真好!B:这位小朋友可会学*了,他遇到不会读的字,就把拼音读一读。这就是聪明的小朋友的聪明的方法。)

  3.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出示词语,指名朗读,开火车朗读。[电脑]

  古时候 和尚 好学上进 先这样 日子一长 以后 有名 书法家

  去掉拼音再朗读,开火车朗读[电脑]

  注意轻声、*翘舌音和前后鼻音

  (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你读得真仔细。你能教教他吗?)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相机进行生字教学。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电脑]

  出示练*:指读前一句,练*后一句。[电脑]

  夸夸怀素:他从小就喜爱写字,是个好学上进的孩子。

  夸夸自己:我 ,是个好学上进的孩子。

  2指名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评价朗读。

  出示第二自然段中长句:他总是先看清字的形状,记住字的笔顺,再一笔一画照着写。[电脑]已标好停顿,指导朗读。

  “写啊写呀”说明了什么?(写的.时候很长,一直不停在写)所以读的时候要慢一点。必要的时候老师可以范读。谁还能说说类似的词语:唱啊唱啊、走啊走啊、洗啊洗啊……[电脑]

  “日子一长”,“日子”指的是什么?

  教学生字“日”。[电脑]

  出示“日”字的演化过程,学*记忆“日”。

  “日”本来指的是太阳,所以最早的“日”字就像一个圆圆的太阳,后来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日”。人们把太阳从升起到落下的这段时间称为“一日”也就是一天的意思。“日子”指时间。我们也来用怀素写字的方法来学学这个字。

  引读“怀素写字非常认真,他总是先……再……。”

  “长”是一个多音字,在课文中的词语“日子一长”中读chang,它还可以读作zhang。分别用两个读音组词。练*笔顺。[电脑]

  3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

  二、练*书写生字。

  1教学“先”字,说一说它的反义词是什么——“后”。[电脑]

  2教学“书”字,提醒学生不要漏掉一点。[电脑]

  写字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讲解和练*,掌握独体字山和以山字作为偏旁的“岗”“峰”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山”字和带“山”的字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模仿创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汉字的变化之美,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受到书法文化的熏陶,并引导学生从写字中感悟互相谦让、团结合作的做人道理。

  教学重点

  掌握山字旁在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汉字中的书写特点和结构规律。

  教学难点

  山字旁在不同结构的汉字中的运用。

  设计理念:

  鲁迅先生曾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在写字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写字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感受书法的美,更要发挥育人的功能,通过写字育德、启智、求真、养心、健体、励志,把写字教学与语文学*结合起来,把“美”贯穿于写字教学的全过程,把写字课上得“有趣、有味、有神韵”。

  教具准备:

  课件、书法练*纸

  课前活动

  一、齐背写字歌

  二、欣赏祖国名山,使学生心静下来。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我们的祖先也喜欢赏山,他们用线条描画出山的形状(出示象形字“山”的图片),这就是最早的甲骨文。汉字从甲骨文到金文小篆演变到方方正正的楷书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线条越来越优美,造型越来越简单。我国的.汉字真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呀!这节课我就让我们一起学写

  山和带有山的字。

  2、板书课题:书“山”有路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山字的变化,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掌握独体字山

  1、回顾练字三步曲

  第一步:读帖

  第二步:临帖

  第三步:评改

  (课件出示)

  2、引领学生从说笔顺,看笔画,认位置三方面进行读帖。(课件出示)

  a说笔顺。

  b看笔画。

  中间的竖最长,其次是右竖,再次是左竖,就如高低起伏的山;

  三竖之间的距离相等,这叫做均衡美;

  竖折要写出坡度,就像人往上爬一样,写出坡度这个字就写活了;

  右边的竖要出头,这样整个字更稳重,这叫做动中求稳。 c认位置

  中竖写在竖中线上;竖折的起笔在横中线上;右竖从横中线的上方开始起笔。

  3、总结规则

  齐读:

  1中竖直直居中线;2竖折上斜有坡度;3右竖向内略出头;4中右左竖依次矮;5三竖等距*衡美。(课件出示)

  4、范写

  起笔稍顿直下笔,竖提上斜粗到细。最后短竖外向内,上宽下窄要牢记。

  5、在手中写“山”。

  请同学们伸出左手,掌心向内,中指就好比山的中竖,大拇指就是它的左竖,而小手指就是右竖,既对称又*衡。与同学们一起边说笔顺边写。

  6、临帖

  a出示临帖时的注意事项:想运笔,认真写。(课件出示)

  b学生们动笔前提醒写字姿势“头正、肩*、足安、心静;一尺、一拳、一寸。”(课件出示)

  c学生们在舒缓的轻音乐中静心书写,并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书写。

  d师巡视,提醒同学们注意坐姿与执笔姿势。

  6、评改

  写字教学设计 9

  一、教材依据:

  本次写字课教学是小学语文北师大版第十册教材中的《牛和鹅》一课的生字。

  二、设计思想:

  本课的生字中有比较难写的字,而且字的结构较多,学生对心字底的字掌握不好,为了让学生写好这些字,我重点对字的结构和心字底的字进行了指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重点指导上中下、左右、半包围结构及“点”“竖弯钩”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了解上中下、左右、半包围结构及“点”“竖弯钩”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惯。

  四、教学重点:

  指导“点”“竖弯钩”的写法

  五、教学难点:

  指导上中下、左右、半包围结构的字的写法

  六、教学准备:

  投影、古诗

  七、教学过程:

  (一)导课:

  师:人但知笔墨有气韵,不知气韵全在手中。

  同学们,书法练*的时间到了,首先,咱们还是一起来看看同学们写的书法作品。

  (课件出示一些同学的书法作品,比较几年来的进步)

  再出示老师的字,欣赏。

  最后出示书法家的,欣赏。

  老师讲解:书法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之一,它和文学、艺术等其它形态一道融铸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灵魂。学好书法,练得一手漂亮的硬笔字,对我们的学*和生活有巨大的益处,但是学*书法又是一项艰苦的劳动,需要大家有毅力、有恒心,希望同学们能勤于练*、勤于动脑,人人都能写出一手漂亮的字。

  (二)练*这五个字:

  1、师导:好字不难练,关键是方法。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牛和鹅》一课生字的结构和笔画。(板书:结构笔画)

  2、老师板书这五个字:惹、掐、塘、碗、屁

  问:这些字是什么结构?

  3、讲上中下结构的惹字

  (1)这个字怎样写漂亮呢?(从结构和笔画方面来说)

  (2)讲“心”字的写法及“点”的写法:

  ①下面请同学们来看老师写(板书“心”)

  讲解:心字左边的点的起笔与卧钩的起点在一条直线上,第二个点在卧钩的中间,第三个点在钩的偏右一点。

  ②讲到点,点分这么几种:(板书这几种点的写法)

  右点:起笔轻,由轻到重,稍按比后即收笔回锋。

  左点:写法同右点,只是行笔的方向由右上向左下,注意它的形态要竖一点。

  竖点:起点较重,由上向下行笔,稍按笔后收笔,它一般用于字头,笔画直。

  ③心的这几个点是:左右右

  ④写好了心,那么“惹“这个字就会写的漂亮了(老师范写“惹”)

  ⑤讲解写字的方法:一看;二想;三仿。

  ⑥写这个字,描一遍,写两遍。两脚放*,腰板挺直,三个一要做到。

  ⑦学生书写,老师巡视。

  ⑧展示学生写的字,点评

  4、左右结构的字:

  (1)以塘为例,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左边谦让右边,重点笔画:撇、长横)

  (2)其他两个字:碗、掐(结构紧凑、左小右大)

  5、半包围结构的屁:

  写这个字要注意什么?(竖长撇要舒展)

  6、碗、屁这两个字中的竖弯钩

  (1)老师书写竖弯钩:起笔顿笔,由轻到重,转折处圆转,顿笔,向上出钩。

  7、学生书写这四个字,老师巡视。

  8、展示学生写的字,点评

  (三)、写古诗:

  1、小结:刚才我们写了这五个字,掌握了上中下、左右、半包围结构及“点”“竖弯钩”的写法,为了巩固上中下、左右、半包围结构及“点”“竖弯钩”的写法,让我们一起来写一首古诗。(出示古诗:蜂)

  2、讲解:这里边有许多这节课学过的结构和笔画,我们要仔细观察,再写。

  3、学生书写第一行,老师巡视

  找出共同存在的问题:地老师板书,学生再写

  4、学生书写第二行,老师巡视

  找出共同存在的问题:光老师板书,学生再写

  5、学生书写后两行,老师巡视

  找出共同存在的问题:得老师板书,学生再写

  6、点评

  7、同位交换作品,将写的好的字用红笔圈出来

  8、师:谁得到了一到五个红圆圈?你们有进步,但还要努力。

  谁得到了五个以上红圆圈?说明你们写字比较规范了。

  (四)总结:

  世上无难事,只畏有心人,请同学们课后将今天所学的结构和笔画多多练*,只要我们愿意练*,就一定能练出一笔好字。

  (五)板书:

  结构笔画

  左点惹掐塘碗屁

  右点上中下左右半包围

  竖点点竖弯钩

  八、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写字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了上中下、左右、半包围结构的字的写法及“点”“竖弯钩”的写法,指导了学生正确使用钢笔,有正确的读写姿势,在课上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写字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准确地认读本文的生字词,用硬笔书写汉字并能够理解字词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工具书理解字词的含义,并且学会应用;以游戏的形式进行生字词的学*与巩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识字与写字的过程中感受汉字的优美,端正书写的姿势,养成良好的识字写字*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读会写本文的生字词,并理解其含义。

  教学难点:学会应用生字词组词造句。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示范法、小组合作学*法、开火车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所学生字

  导入的方法式多样的,比如提问法、故事法、游戏法、谈话法、图片法、音频视频法等,最主要的是能够选取一个合适的、生动的方法导入本文生字词的教学即可。

  比如一位老师教学“猫”等动物名称的生字时是这样导入的:八字胡,往上翘,说起话来喵喵叫,光洗脸,不洗脚,老鼠见它拔腿跑。(猫)

  (师生交流)猜出是什么。老师的.

  教师总结:看来,咱们只有*时注意观察生活,留心别人说话的信息,才能成为耳聪目明的好孩子!今天我们就来学*动物朋友的名字。

  该老师的导入采用了游戏法,活灵活现,激发了学生学*的乐趣,应用地非常合适,所以导入虽简单,但是应该想法设法把它做得更好。

  (二)、认读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2.教师出示生字卡,教师领读。(出示生字)

  3.组内朗读,互相解决问题,最后请组代表总结学*成果。

  4.教师随机抽查学*情况,纠错,趁机讲解重要的生字词的读音。(举例示范,注意教师在讲具体的生字的读音时注意声母、韵母、声调的特殊之处,抓住易错点重点讲解。比如“抓”,读音为zhuā,注意是翘舌音,教师示范拼读,学生跟读三次。)

  5.带领学生齐读生字词。

  (三)、分段识记、解词

  1.学生采用识字方法自主识字。

  2.教师指导识字。(举例示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加一加、减一减、图示法、联系生活、创设情境等方法进行生字的教学,注意引导学生组词造句。比如:教学“踮”时,创设情境,做动作,提问足字旁的字和什么有关来理解汉字的意思,并启发学生组词造句。)

  (四)、书写汉字

  1.教师示范写字,边范边讲。(举例讲解,在讲解的时候注意讲清楚汉字的笔顺、笔画、结构、部首。比如教学“困”时,教师指出它是全包围结构,要先写好里面再封口。)

  2.学生空写,在田字格中写。

  3.点评学生书写的汉字。

  (五)、复*巩固

  通过开火车、找朋友、读字卡、组词造句等方法来巩固。

  (六)、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可以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生字词或让学生分享本节课所学的生字词。

  作业:作业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编故事、办手抄报、联系生活等方式进行再学*。作业布置的方法不唯一,大家根据学生情况选择恰当的方式即可。

  五、板书设计

  板书注意字迹的工整,不得出现连笔字。


《秋水》教学设计合集十篇(扩展6)

——《水》教学设计合集十篇

  《水》教学设计 1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各样的水,知道大自然的水无处不在。

  2、愿意欣赏并初步感受诗歌,学*念诗歌。

  3、知道水的用处,养成节约用水的好*惯。

  活动过程一、倾听录音,激发兴趣。

  1、倾听流水声(放录音PPT)(问:小朋友,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水)

  2、你们能说一说,你们在哪儿见过水,你还知道有什么水?

  教师小结:其实,生活中的水无处不在,你们知道跳舞的水是什么样的水吗?还有什么水是脏脏的水?什么水是甜甜的水?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幼儿学*诗歌。

  1、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下诗歌《水》。但是在听的时候 ,王老师有几个问题要问大家:你在诗歌里都听到了那些水?诗歌里是怎么说这些水的?(如:什么水,是海水?)幼儿可自由用动作表现。

  2、出示PPT,学*诗歌。

  大大的水,是海水。

  小小的水,是泪水。

  跳舞的水,是喷泉。

  静静的水,是湖水。

  清清的水,自来水。

  脏脏的水,是泥水。

  甜甜的水,西瓜水。

  咸咸的水,是汗水。

  3、幼儿集体朗诵。(可以加上动作表现。)

  4、引导幼儿讨论:

  小小的水除了泪水,还可以是什么水?脏脏的水除了有泥水,还有什么水。(雨水,污水。)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们都说出了自己在诗歌中看到的和听到的水,今天请你们把这首诗歌带回家念给爸爸妈妈听,看看周围还有什么样的水。

  三、延伸提问引发幼儿思考:假如没有了水,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

  (植物离不开水,金鱼离不开水,引出人和动物都离不开水。)教师小结:小朋友们都知道了水的用处,所以要养成爱惜水、节约水的*惯。那小朋友们*时用水的时候,要时时刻刻记得节约用水。

  《水》教学设计 2

  【学情分析】

  这个单元的学*重点是通过记叙文中的叙述和描写,感受文中所表现的艺术形象。本文主要内容是在叙述中描写水乡的风韵。启发学生立足课文中对水的声音、色彩等方面描绘的动感意象,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绚丽画面。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体悟情感,又能培养想象力。

  以学案方式布置较为详细的预*作业,该学案分背景资料(包括作者介绍、周庄简介以及文章分析中需用到的相关概念)、基础知识(注音、词语解释)、预*指导(预*题及预*要求)、拓展练*题、课后作业5部分。旨在培养学生在静态知识方面的自学能力,并且有效提示学生提前关注本节课教学重难点,为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奠定基础。

  新课标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教师应该始终注意阅读探究的方向——文本,在*等的对话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亲*周庄,走出文本,评价周庄。杜绝离开阅读感受的生长点——文本,乱说乱评的现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之美。培养学生依据文本,由浅入深的品析文章关键词句。

  2、方法与过程:

  创设情境朗读训练文本解读探究拓展

  指导朗读启发思考引向深入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

  3、情感与价值观

  领略全文的境界和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之美,能引发对周庄历史人文的当代价值的思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之美,体会作者抓住水乡特征来体现周庄的优美和韵致的写法。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

  走出文本,联系历史与现实,对周庄历史人文的当代价值做出正确的评价。引发学生关于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初步思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情境设置法、提问引导法、点拨拓展法

  【教学用具】PPT多媒体

  【课前准备】

  师:1准备播放的音乐和教学课件2采用多

  《水》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学*本课的生字及新词。

  2、体会水对人体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水*惯。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水的作用(化学师、运输兵、润滑剂、调节器、卫士)

  三、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古诗二首

  (二)板书“水”说说你对水的认识?

  (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水就是生命”完善课题。

  (四)自读:把课文读通(通);思考你明白的内容(明);思考你还有那些

  不明白的问题?(疑)

  (五)检查:抽生给生字注音,生字变字形(形*字)

  (六)交流学*

  引导要点:

  1、 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中心句)

  2、 2—7自然段:

  A、 抓住7自然段,让学生认识到这里运用了打比方、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其次

  让学生体会这都是在介绍水在人体中的作用。

  B、 解析:

  为何说水是技艺高超的化学师,是优秀的运输兵,是体温的调节器,是良好的润滑剂,是人体的卫士?

  抓住关键词体会:溶解、加工;新陈代谢;调节体温;滋润;清除“入侵者”。

  3、 学*8—12自然段

  教师:既然水对人体如此重要,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齐读,思考

  学生:

  交流:

  多喝水,少喝饮料

  喝自然冷却的新鲜白开水

  每天早晨喝一杯淡盐水

  4、 小结:希望大家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饮水卫生*惯。

  5、 练*:用不言自明、粗制滥造、吐故纳新、新陈代谢造句。

  后记: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清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从重点句入手,引发开来,既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校了该学到的知识,有节约了大量的时间,这样重点突出。其次本节课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如语言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让学生说说为何说水是技艺高超的化学师?说说从那写方面做起,养成良好的饮水卫生*惯。)

  《水》教学设计 4

  设计说明:

  《乌鸦喝水》是一篇经典有趣的童话故事,选自《伊索寓言》。课文讲的是乌鸦通过动脑筋想办法解决水少、瓶口小的困难,最终喝到水的故事。课文篇幅短小,语言浅显,通俗易懂,很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设计本着“时时激趣”的原则,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课后练*题入手,一步步引导学生亲历语言实践,在反复地朗读、识记、想象等语言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领会文章大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设计中特别坚持了把识字寓于诵读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汉字的意义;并把认识生字与正确、连贯地诵读课文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乌鸦图片、生字词卡片。(教师)

  2、预*课文,拼读生字,自主朗读课文。窄口透明瓶子(透明饮料瓶子)、小石子、水。(学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随题识字

  导入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新朋友,你们看――(出示乌鸦图片)他是谁?同学们说对了,他就是乌鸦。(板书:乌鸦)识记“乌鸦”这两个字(没眼睛的小鸟眼前一片“乌”黑,鸟前长牙就念“鸦”)。齐读。教师简介乌鸦。

  2、乌鸦虽然长得不好看,叫声也不好听,但他却十分聪明,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篇关于他的小故事。看看他是怎样利用自己的智慧喝到水的。(板书:喝水)

  3、齐读课文题目,注意“水”是翘舌音。

  设计意图:随课文题目识记“乌”“鸦”这两个字,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对所学的汉字进行理解和记忆,适度分散了学生识字的难度。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读课文。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停顿。

  (2)借助拼音,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并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认读生字词。

  课件出示带拼音词语

  乌wū鸦yā

  到dào处chù

  办bàn法fǎ

  旁pán�辣�biān

  许xǔ多duō

  石shí子zǐ

  放fàn�澜�jìn

  找zhǎo水shuǐ

  看kàn见jiàn

  一yì只zhī

  口kǒu渴kě

  (1)指名开火车朗读,师生正音。

  (2)去掉拼音读。

  3、整体感知。

  (1)怎样判断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自然段的前面有两个空格。)

  (学生小声自由快速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师生以“五不”要求(不错读、不添读、不漏读、不回读、不破读。)评议学生朗读情况。

  设计意图:本课的生字词语比较多,对于学生学*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所以,从范读开始,就提出注意字音的要求,并在下面的自由读中时时强调。认读生字、新词从带拼音到去掉拼音,有效地缓解了认读压力,使学生在初读阶段扎扎实实地去读、去认。

  三、问题入手,朗读感悟

  1、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到水的?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2、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识记、书写“石”字。

  (1)瓶子里的水是怎样升高的?(渐渐)能换个词吗?(慢慢、一点一点)用“渐渐”说一句话。教师引读: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2)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渐渐升高呢?(放进了小石子。)

  识记、书写“石”字。教师在田字格中书写,强调注意笔顺,第二笔是撇,要舒展一些。书空、动笔写。学生组词(石碑、石头等)。

  (3)乌鸦是怎样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的?(一颗一颗)从这个词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小石子多、小乌鸦做事认真、有耐心……)

  (4)指导学写“多”字。注意音节是三拼音,介母不要丢;书写时上下两个“夕”要竖直摞起来。

  (课件出示“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

  (5)认读“放”字,学*“反文旁――攵”。

  (6)指名朗读句子,教师相机指导。

  (7)齐读第3自然段。

  3、为什么乌鸦放进瓶子里的是“小”石子?而且要“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

  设计意图:阅读理解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难度,本节课从课后的训练题入手,指导学生学*课文的重点部分。在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后,用课后的练*题揭示教学目标,重点学*课文第3自然段。把字、词、句的理解与有感情朗读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理解,指导朗读,读出语气。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训练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教学结束前的问题设计,为继续学*埋下了伏笔。

  四、布置作业

  1、准确认读要求会认的字。

  2、书写生字“石”“多”。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作业布置中的认读、书写,以及朗读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这一教学重点。

  第二课时

  一、复*巩固,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新词。指名读、齐读。

  2、指名朗读全文。

  3、思考: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设计意图:通过认读卡片、朗读课文,帮助学生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提出课后的练*题既强化了本课重点,又能激发学生学*兴趣,为本节课的学*做好铺垫。

  二、精读感悟,随文识字

  1、过渡。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他就喝到水了。那么,他为什么会用往瓶子里放小石子的办法来喝水呢?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课文第1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2、以读代讲,感悟交流。

  出示第1自然段: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但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

  (1)因为瓶子的特殊性――瓶口又小,水又不多,使得乌鸦即使看到了水,也喝不到。他此时是什么样的心情(着急)。指导朗读。w W w .x K b 1 .c o M

  (2)小乌鸦为什么这么着急呀?你是从哪句话知道的?指导读第1句话。 (出示卡片:“到处”“找水”。)

  读词,注意“处”“找”都是翘舌音,用顺口溜识记“处”“找”。乌鸦会到哪去找水喝呢?试着用“他也许去____找,也许去____找。”这个句式说一说,理解“到处”。指导朗读。

  (3)乌鸦这么辛苦到处找水喝,当他看到一个有水的瓶子时,他的心情会怎么样?指导读第2句话。

  (4)师生配合读这一自然段。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找呀找呀,终于――(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

  设计意图:课文是识字的载体,教师要充分发挥文章的识字载体功能,通过灵活多样的手段,使学生感悟随文识字的乐趣。本环节的设计特点是联系上下文,通过想象,并用“也许……也许……”练*说话的方式,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到处”一词的意思,还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三、情境再现,明白道理

  1、这只口渴的乌鸦喝到水了吗?他是看见了什么才想出办法来的?

  2、是什么样的石子?有多少?

  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3、乌鸦能喝到水,不仅因为他勤于动脑,还因为他――(善于观察)。乌鸦终于喝到了水,你们高兴吗?下面请同学们再大声朗读课文,想象并体会一下乌鸦的心情变化。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4、指名读全文。

  这真是一只――(聪明的乌鸦)。你们想做一次乌鸦吗?我们一起来看看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好吗?

  学生做向饮料瓶子里放小石子,水渐渐升高的实验。通过“许多”“小石子”“一颗一颗”体会、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

  设计意图:课文中“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这两句话看似简单,但要学生悟出其中的道理却很不容易。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做小科学家,让学生将小石子一颗一颗地往瓶子里投,看着水渐渐升高,让学生从理解课文体会到用智慧解决问题后的快乐。也许就是这样一次实践体验,能让学生从此爱上科学、迷上科学,走向科学研究之路。

  四、入情入境,合作表演

  1、同桌练*。

  同桌配合:一人读课文,一人扮演小乌鸦,可以加动作。教师相机指导。

  2、一组或多组上台表演。

  设计意图:轻松、有趣、灵动的表演可以让学*变得情趣盎然、生动活泼。本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表演,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朗读感悟“乌鸦由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

  五、质疑问难,开拓思路

  假如周围没有小石子,你能帮助乌鸦想想别的办法吗?

  《水》教学设计 5

  教材分析

  《乌鸦喝水》选自《伊索索寓言》,它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一只乌鸦通过动“脑”、动“手”喝到水的经过,向我们展示了一只可爱的乌鸦。这个故事虽然简单,却能给人以启迪。教学这一课,将进一步培养学生思考和实践的科学探究精神,体会动手和用脑的乐趣,激发创造的热情。

  学生分析

  低年级的学生爱表演,喜欢想象,有较强的求知欲。学*这一课的时候,学生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也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和朗读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自主、合作学*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乌鸦为什么喝不着水?

  2、它是怎么喝到水的?

  教具:

  1、多媒体2、瓶子及石子若干

  教学过程:

  1、复*旧知,引入新课。

  复*词语: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了第19课(指着板书)(齐读)乌鸦喝水的词语,我们先来复*一下,请小朋友来读词语。

  A、出示词:乌鸦、口渴、喝水、找水、怎么办、瓶子

  B、数一数:瓶的第9笔是什么?(乙)

  C、出示:“喝、渴”一起读。

  你怎么来记住“喝”和“渴”?

  (“喝”要用口来喝,所以是“口”字旁;“渴”要喝水,因为嘴巴干了,所以是“氵”三点水。)

  D、请把书翻到第83页,我们来做课后第2题“选词填空”,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开始。

  ⑴自己做。

  ⑵交流:谁愿意来说第1句?第2句?第3句?(指名)

  ⑶都对了吗?我们一起看大屏幕把这三句句子读一遍。

  (齐读3句句子)

  2、新授:

  A、过渡:通过第1节的学*,我们知道了(指着板书)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它到底找到水了吗?老师请小朋友边看边听边想想。

  B、⑴播放多媒体录象及录音。

  ⑵问:乌鸦找到水了吗?(齐答)喝到水了吗?(齐答)

  ⑶我们来读读课文。(自己读)找一找哪节写了乌鸦找到水,可是喝不到水。开始。

  ⑷你找得最快,请你来说,是哪一节?(第2节)

  C、学*第2节。

  ⑴真聪明,找对了。现在请小朋友仔细地读读第2节,你是从哪句话里知道乌鸦找到了水?开始。

  ⑵轻声读——交流

  ⑶谁来说?把句子读一读。(指名读句子)

  ①对了,乌鸦看见了一个什么?(齐答)乌鸦看见了一个瓶子,瓶子里怎么样?

  愿意把第1句读给王老师听的小朋友一起来读第1句话。

  ②用“看见”说话。乌鸦看见了一个瓶子,那么你看见了什么?(指名每一组4——6号的小朋友说。)

  你看见了××,××怎么样?(指名1——3号说)谁也愿意向他学*说一说。

  ⑷①课文里的乌鸦看见了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它可高兴了,可是(出示多媒体图象)瓶子很高,瓶口又小,里边的水也不多,它喝不着。(学*第2句)

  ②现在请每组的小朋友在3号组长的带领下读读第2句句子,并讨论一下,找找词儿说说乌鸦怎么会喝不着水的?开始。

  ③小组自学——讨论

  交流:老师这里有四个瓶子,找找哪个是乌鸦找的瓶子?(因为,模拟多媒体点出高、小、不多。)

  请小朋友观察一下在你们桌子上的瓶子和乌鸦,是不是因为这样而喝不到水?小组观察,请哪个小组愿意派个代表来说说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指名2人)

  ④如果瓶子怎么样了,乌鸦就能喝到水了?请小朋友在小组里说说看。

  Δ 如果瓶子不高,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Δ 如果瓶口很大,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Δ 如果里边的水多,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⑤可是,现在(出示多媒体图)(指名说)(瓶子……、瓶口……、里边的水……,它喝不着。)乌鸦遇到的困难可真(多),请小朋友在小组里读一读。(指名每组派1个代表来读。2对)大家一起来试试,读读第2句。(齐读)(看图)

  ⑸可是瓶子很高、瓶口又小、里边的水也不多,乌鸦喝不着,它心情怎么样?(很着急)对呀,可着急了,请小朋友自由找伙伴把第3句读一读,读出乌鸦很着急。

  ①自由找伙伴②指名2对③齐读

  现在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把第2节连起来读一读。(齐读)

  D、学*第3节和第4节。

  ⑴是呀,怎么办呢?小朋友,你们愿不愿意替小乌鸦出个主意?怎样才能让乌鸦喝到水?(指名说,边说边出示方法)大家想的办法真多,我们的小乌鸦也想出了办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⑵播放多媒体,师读课文第3、4节。

  ⑶老师这里有道填空题,请小朋友在3号小组长的带领下读读课文第3、4节。想想乌鸦的办法是什么,怎么填?

  出示:“乌鸦看见_____,于是,它把_____”

  ①小组自学。

  ②哪个小组愿意来读一读读读课文第3、4节?

  ③请一组派代表来说——齐说。

  ⑷点出:“一个一个地”,乌鸦为什么要一个一个地衔石子?在你们的桌子上有2个瓶子和一些小石子,请你们在1号组长的带领下,动手试一试乌鸦的办法,边做边观察边想。

  ①乌鸦一个一个地把小石子衔来放到瓶子里,会怎么样呢?(水会慢慢升高)

  ②乌鸦喝到水了吗?

  动手做——交流

  小结:是呀,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衔来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了,乌鸦喝到水了,心里怎么样?(很高兴)

  请小朋友和王师来合作读课文第3、4节。

  师生合作读(注意一个一个地、慢慢地,读得又轻又慢)——学生连起来一起读课文第3、4节。

  ⑸刚才你们也为乌鸦出了许多主意,我们来比一比,谁的主意更好?

  小结: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乌鸦的办法很省力,还能喝到瓶子里全部的水。所以,你觉得这只乌鸦怎么样?

  3、总结全文:

  A、是呀,这是一只聪明的、爱动脑筋的小乌鸦。让我们重温一下乌鸦聪明的办法,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B、朗读全文

  C、总结:这是一只爱动脑筋、聪明的小乌鸦,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喝到了瓶子里的水,我们也要向这只乌鸦学*,遇到困难多动脑筋,解决困难,好吗?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

  板书:

  喝不着水

  聪明 爱动脑筋

  喝着水了

  《乌鸦喝水》反思

  在学*《乌鸦喝水》中,有一段“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这句话看似简单,但要学生悟出其中的道理却很不容易。因此,我在教学中就让学生做一回小科学家,让学生将小石子一颗一颗往瓶子里投,看着水渐渐升高,让学生从理解课文体验到认识真理的快乐。也许就是这样一次实践体验,能让学生从此爱上科学、迷上科学,走向科学研究之路。

  一、培养学生亲身实践的能力。

  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中,让学生再回到课文看乌鸦是怎样想办法喝着水的,为了让学生尝试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小组合作动手做实验,研究乌鸦喝着水的过程。学生实验完成后,不禁发出:“哟,水真的升高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通过合作实验,学生主动悟出了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由于设计的实践活动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读一读课文、做一做实验、说一说实验过程中兴趣盎然地学*语文,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

  二、在思考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本课有一个教学目标,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积极想办法克服困难。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思维在不断发展。

  总之,教师不只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组织者、主导者,更是语文学*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孩子们扮演了各种角色,让他们在这舞台上尽情地创造表现自我吧!

  《水》教学设计 6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第二册第19课《 乌鸦喝水》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字,学会3个生字:石、办、法。

  2、听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知道一个个石子沉到水里,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水渐渐升高。

  教学重点:

  认识9个字,会写3个生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瓶子、有颜色的水和小石头、小标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学*生字:乌、鸦、喝、渴

  (1)学*“乌”。

  区分乌――鸟。引导归纳出识字方法:比一比

  (2)学*“鸦”。

  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个生字宝宝的(加一加:牙+鸟=鸦)板书:加一加。

  (3)学*“喝、渴”。

  喝水要用口,口渴需要水。(引导归纳出识字方法:编顺口溜)(4)读4个生字。

  (5)做游戏:找字卡

  老师讲课口( )了,下课一定要( )水。

  这种( )的名字叫( )鸦。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看图片讲讲乌鸦喝水的故事。

  3、做乌鸦喝水的实验。

  (1)比较“一个一个”与“一个”。

  (2)一个一个的石子沉到了水里,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水渐渐上升。

  4、学*“渐”字,练*用“渐渐”说话。

  (1)学*“渐”:氵+车+斤=渐(加一加)。水车千斤重。(猜字谜)板书:猜字谜。

  (2)练*用“渐渐”说话。

  四、学*生字

  1、学*“瓶、石、办、法”

  同桌合作学*:1、拼读生字。2、说说每个字的识字方法。

  (1)抽查学*情况,看看学生能不能读准字音。(同学读生字)

  (2)兵教兵:把你认为最难记得字说出来,其他同学说说自己的记住方法。

  (3)抢气球游戏:抢读生字。

  (4)游戏:开火车读词语

  2、写一写: 石、办、法

  观察占格――师范写(讲解字的结构、部首)――书写――点评

  五、课堂小结

  板书:

  19 乌鸦喝水

  识字方法

  比一比

  加一加

  猜字谜

  编顺口溜

  ・・・・・・

  《水》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识字。

  2、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阅读兴趣,体悟乌鸦喝水过程中心情的变化。

  3、引导学生懂得只有动脑筋才能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在文本基础上,适当进行思维拓展训练。

  教学准备:

  瓶子、小石子、乌鸦头饰、词卡、课件、课外读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出示乌鸦图。同学们,你们认识乌鸦吗?你们了解有关乌鸦的一些故事吗?今天我们共同来认识一只聪明能干的小乌鸦。

  2、活动:出示乌鸦喝水图,引导学生用一句简短的话说出这幅图的意思。比一比谁说的最简洁,最准确。

  二、激趣引文

  1、读题激趣质疑:同学们,你们想从课文中了解什么?

  2、你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自读课文吗?如果碰上生字该怎么办?

  3、在读文中你遇到了哪些难识记的生字词?说出来,大家一齐想想办法。(在学生反馈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读好本课的多音字及叠词、轻声音节。如“喝不着、渐渐、小石子、一个一个地”等。)

  三、初步感知

  1、出示教材上放大的图片。说一说你认为每一幅图片都表达了什么意思?(观察图片,同桌间相互交流)

  2、指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组汇报、师生共评)

  四、识写生字

  1、出示生字、生词卡片,并用生字组词。(同学间相互评价、纠正)

  2、师生互动猜词游戏,考查字词识记效果。

  3、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乌、鸦”等9个生字的?(小组讨论,汇报)

  4、指导书写“可、石”等6个生字。重点指导“办、找、许”。重点提示“办”字的笔顺,“找、许”容易写错的地方,如:找,漏写最后一笔“点”;许,右半边写成“牛”。

  5、同学们,把你们写的生字展示给大家看一看好吗?看谁把生字宝宝写得最好看?(在小组内展示,相互评议)

  第二课时

  一、猜谜语引入,朗读课文

  1.大家先来猜个谜语:

  身穿黑袍子,长个丑样子,懂得爱妈妈,是个好孩子。

  ──打一种鸟

  知道是什么鸟吗?为什么?

  2.对,谜底就是乌鸦。现在我们继续学*乌鸦喝水的故事。(课件展示配音的动画故事或朗读全文)

  二、深入感悟

  1、出示图片。(小组观察、讨论)

  2、边看边想:我们在口渴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那么,这一部分应怎样读最好呢?(分组练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好)

  4、乌鸦喝不到水,想出了什么办法呢?它是怎样想出来的呢?(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5、小结:乌鸦的办法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一边观察周围的事物,一边想出办法的。

  6、观察第二幅图片。

  7、以小组为单位,用长颈瓶、小石子等动手做实验,注意观察瓶子里的水是怎样升高的?理解“渐渐升高”的意思。(分组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边做边说出操作过程。小组汇报、师生评议。)

  8、谁能用“渐渐”说一句话?(造句练*、师生共评)

  9、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先小组内练*,再展法读)

  三、拓展练*

  1、出示思考题: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学生讨论、小组合作交流、表达见解、师生评议。)

  2、教师拿出小动物头饰(大象、小猴子、袋鼠、啄鸟等)。启发思考:如果我们是这些小动物,我们会怎样帮助小乌鸦呢?(小组讨论,把合作想出来的办法表演出来,小组间相互评价。)

  3、背诵课文。把这篇课文背着讲给大家听。也可以加上自编的动作边背边演。

  4、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一听。

  《水》教学设计 8

  一、导入

  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寻找宝藏,不过寻找宝藏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咱们得通过认真的观察、思考、小组合作动手实验,获取到有用的信息,才能最终获得宝藏哦!有没有信心克服所有的难关?

  下面进入第一关:请你从这幅图中找到我们生活的地球。

  请一个学生指出地球,并向大家介绍是怎么判断那个是我们的地球的。

  地球上71%的面积是由海洋覆盖,从太空中看起来,地球就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所以第一位登上太空的前苏联航天员说我们的地球其实是一个水球。

  第二关:请你们观察图片,谁能说说这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人的身体中,约有70%的成分是水。水是人体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人类生活离不开水。

  二、观察比较,认识水的特征

  1、从前面两关中,大家应该已经猜到,我们今天要找的宝藏与我们的水有关。我们每天都要喝水、用水,相信大家对水都不陌生,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对水有哪些了解?

  根据生活经验回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

  看来大家对水的了解还是挺多的,我这里有3瓶不同的液体,其中只有一瓶是水,先说说我们可以用到哪些观察方法去将它找出来?学生说,教师补充:

  a.用眼睛看;观察他们的颜色、透明度。

  b.用手摸:用筷子蘸一滴液体,滴到食指上,再用拇指搓捻;用同样的方法把水滴在另一只手的食指上,搓捻后进行对比。

  c.用鼻子闻:不能直接闻,要用手扇一扇,使气味散发出来。

  d.尝?提示: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用“尝”的方式

  2、方法都掌握了,你们都迫不及待的想动手操作了吧?可是我想知道你们打算怎样小组合作呢?

  请一个学生简单回答,教师补充注意事项:

  从1号瓶开始观察,观察时,组内每个学生都要看、闻、摸之后,并将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再观察2号瓶、3号瓶。

  3、那就请大家小组合作将我们的水找出来吧。观察过程中,要将你的发现和你的队友好好交流哦!

  学生合作观察,找出水。

  3、总结交流

  a、表扬几个做得好的小组:动作快、记录好、实验过程小组配合默契…

  b、小组汇报:你们判断找出哪一瓶是水?为什么另外两瓶不是水?

  1号瓶:有颜色、有气味、不透明、粘稠

  2号瓶:有酸味

  C、总结并板书水的特点

  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明、清爽不粘稠

  三、观察比较液体和固体的区别

  在前面的学*中,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物体的形状,比如:正方体、长方体、球体,请大家思考:水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思考讨论水的形状

  出示一瓶水,请你们说说它是什么形状的?

  出示这个形状的容器的图片,请你将它的形状画进去。贴上预备好的形状贴。

  将它倒入另外一种形状的容器中。说说,现在水是什么形状的?

  出示这个形状的容器的图片,请另外一个同学将它的形状画进去。贴上形状贴。

  为什么放入3个不同的容器中,形状不一样呢?

  第四关:请将工具箱中的水、洗发液和小木块分别放入3个不同形状的空的容器里观察。(注意不要撒出来了!)仔细观察他们进入容器的方式和进入容器后的形状有什么不同?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记录单中。

  (1)它们放进容器的方式不同,水和洗发液能流动,木块不能流动。

  (2)液体的形状随容器形状发生变化,没有固定形状,木块的形状不随容器的变化发生改变。

  总结板书水的特点:所以水是能够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液体。

  请欣赏各种形状和流动的水。

  四、拓展与延伸:水是我们人类最珍贵的宝藏

  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的棒,恭喜大家成功的获得了我们今天要找的宝藏,那就是关于水的特点。对我们人类来说,水是最珍贵的宝藏。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大家认真观看下面的图片。(介绍地球水资源紧缺的图片。)

  总结:地球上水资源较多,但是真正能被我们所用的水是非常少的。希望大家养成节约用水的意识,保护水资源。

  《水》教学设计 9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教学设计立足于学生的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体。学*方案是师生根据学*需求共同拟定的,学生可以依据自己感兴趣的学*方案有选择地进行学*;学*中学生自主探究、因需合作在先,集体共议、顺学而导在后。教学中教师抓住课文脉络,以纯净水带给我的心情变化为主线设计教与学,适时相融母亲的话和小女孩想明白了什么。使学生整体地、联系地自主感悟、相互碰撞、引导提升,来感受母亲对小女孩的教导,体会母亲的话的深刻含义。力求使学生在充分的自主学*活动中,依托学案,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教学背景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课文内容虽很贴*生活,但与现在学生的生活水*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因此在理解体会小女孩对穷的认识上,学生是有一定困难的。另外课文的第17、18自然段母亲的话和小女孩想明白的内容很抽象,但又具有较深的内涵,学生不易理解,是学生学*的难点。

  2、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本课运用学案导学的方式进行授课。第一课时依据学生不懂的问题,明确学*的方向,拟定学*方案。第二课时先学后教:学生按照自己拟定或选择的学案自主探究,做到因需合作;教师因学*重点和学*态势引导学生学*课文内容。抓住纯净水这条线索,引领学生体会小女孩前后的心情变化,感受母亲话的深刻含义,进而感悟母亲的话对小女孩的影响,知道为什么当小女孩可以随心所欲地喝各种名贵的饮料时,她却认为没有任何一种饮料比得上母亲的纯净水。

  【本课教学目标分析】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及新词。

  2、能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懂得穷并不可怕,它也许是促进人们奋发进取的动力,产生改变自己生存环境的勇气,去创造自己的未来。

  3、能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并写下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13课《母亲的纯净水》齐读课题。

  课前大家已经读过了课文,说说你对课题有了哪些了解?

  二、检查预*。

  1、检查读书

  (1)指名按部分读课文,注意做到正确、流利。

  板书字音读错和字音易错的词语,读一读:尴尬当即当做

  (2)有没有读起来感觉不太好读的地方,练一练。

  2、检查字词

  (1)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你们记得怎么样了?现在浏览一下,一会儿我们听写。

  注意把字写端正:下岗嘲笑节俭虚伪魔布不菲

  (2)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尴尬、虚伪和随心所欲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有哪些不懂的或想弄明白的问题,在书上标记下来。

  2、汇报: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依据学生说出的主要内容进行指导,注意要点要全、语言要简练体现训练的过程(①一个小女孩,每逢上体育课的时候,都带着一瓶妈妈准备的纯净水;②一天,同学说她的纯净水像是凉白开,她很尴尬,当即扔掉了那瓶水;③回家后,她责问妈妈,妈妈给她讲了自己的看法,小女孩想明白了,以后一直非常喜欢喝母亲的纯净水)

  (2)还有哪些不懂的或想弄明白的问题?在书上标注下来。

  随着学生的提问简单板书并归类:

  ●围绕母亲的纯净水:

  ①母亲的纯净水是凉白开,为什么课文的题目还叫做母亲的纯净水呢?

  ②为什么后来,她却认为没有任何一种饮料比得上母亲的纯净水?

  ●围绕小女孩的心情:

  ①小女孩不得不说母亲是对的,可为什么,还是感到莫名的委屈和酸楚?(从开始到后来,母亲的纯净水给小女孩带来了不同的心情)

  ●围绕理解母亲的话:

  ①再穷,心就穷了,那可就真穷了。心穷怎么理解?

  ②如果把它看作一件丑陋的衣衫,那么它就可能遮住心灵的光芒用它变幻出绚丽多姿的未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四、明确进一步学*的方向,拟定学*方案。

  1、下一步我们深入学*什么呢?一个是看看这篇课文应该弄明白什么,一个是解决我们感兴趣或者不明白的问题。

  学*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弄懂什么?①从题目《母亲的纯净水》来看要弄明白问题纯净水②从课后*题来看,要理解母亲的话。这些也是我们同学想弄明白的问题。

  方向1:母亲的纯净水:

  为什么后来小女孩可以随心所欲地喝各种名贵的饮料时,她却认为没有任何一种饮料比得上母亲的纯净水?

  方向2:母亲的话

  后来,小女孩认为没有任何一种饮料比得上母亲的纯净水,那以前呢?母亲的纯净水从开始到后来给小女孩带来了不同的心情,这些内容的体会是不是可以归到方向1?

  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角度,来拟定进一步学*的方案。(把怎么学设计出来)

  交流:

  (1)围绕母亲的话拟定:可以借鉴课后*题2

  要想真正理解母亲的话,一定要联系上文。可以补充一个什么问题呢?(母亲为什么要说这些话?母亲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

  形成一个学*方案:

  那天晚上,她想明白了母亲的话联系上下文思考:

  1、母亲的话指的是什么?

  2、母亲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

  3、她想明白了什么?

  (2)围绕母亲的纯净水:

  可能1:当她可以为什么认为没有任何一种饮料比得上母亲的纯净水?课文哪些地方提到了母亲的纯净水,读一读,想想为什么?(结合了课题)

  可能2:母亲的纯净水只是凉白开,曾经使小女孩感到委屈、酸楚,后来为什么她又认为没有任何一种饮料比得上母亲的纯净水呢?(母亲的纯净水使小女孩心情变化这条线)读读相关的语句,也可以写写批注。

  (以上两个均可以作为学生自拟的学*方案)

  教师建议:每逢体育课,小女孩都会拿着母亲的纯净水。但是她的心情前后是不同的,我们应该结合相关的情境来感悟。在此基础上理解后来她为什么可以随心所欲地喝各种饮料时,还是喜欢喝母亲的纯净水就迎刃而解了。

  形成学*方案:

  1、每逢体育课,小女孩都会拿着母亲的纯净水。她的心情前后有什么不同?读读相关的句段,选择让你感受深的地方写写批注。

  2、为什么当她可以随心所欲地喝各种饮料时,她却认为没有任何一种饮料比得上母亲的纯净水?默读课文,思考。

  五、布置作业。

  故事中的小女孩和她的母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怎样评价她们呢?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写下来。

  小女孩:很懂事(隐隐不安、母亲是对的);听从教导(想明白);从母亲的纯净水事后,她能正确地认识穷与富;心中永远铭记着妈妈的教导

  母亲:一向节俭;善于理解人(体育课拿纯净水,与女儿的对话);言传身教(听听我是怎么想的);心不穷

  展示学生的评价

  六、布置作业。

  1、把这篇文章读给你的家长听,听听他们是怎么评价文中这对母女的?

  2、思考本单元后面的*作。

  《水》教学设计 10

  一、关于教材

  本文讲述了一个偏远农村因缺水给村民们带来的种种不便,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学生要珍惜水资源。

  教学重点:

  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学生要珍惜水资源。

  教学难点:

  理解:水,成为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三、 导入

  1. 读题,今天我们继续学*“水”。

  2. 作者马朝虎出生的地方严重缺水,在他的记忆中地面永远是开裂的,河流是干涸的,庄稼经常颗粒无收,所以在第一自然段中他这样说道:“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出示),谁来读一读。

  3. 板书:最珍贵??为什么这样说?

  4. 再次走进作者的家乡,去体验他们缺水的生活。

  四、学文

  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思考:你从那里看出水是村子了最珍贵的?

  2. 思考交流:

  出示“记得那时候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用了好几个数词,请你圈一圈,读一读,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

  【有慧眼,一下子找到了关键句】

  【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真好】

  【体会这么深,相信读得更好】

  走了十公里,等了一小时才换来这一担水,无怪乎当地有这么一**谣:“半夜起来去爬山,爬过一山又一山,鸡叫天亮找到水,回家太阳已下山。”(指名读)思考:从这**谣中你体会到什么?

  再读以上这段文字。

  是啊,挑水真难(板书:挑水难),这水真是来之不易,因而显得格外珍贵。怪不得村里人常说:“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句话是告诉我们什么呢?

  【水比酒还来得珍贵,可以不喝酒,但不可以不喝水,水乃生命之源哪!】

  第二自然段

  1. 过渡:①.这小小的泉眼怎满足得了村民喝水的需求,真乃远水不解*渴哪,所以下雨天成了村里人都期盼的日子。

  ②.于是下雨天成了每个人期盼的日子。

  2. 听,雷声终于响了,雨终于落下来了,看村里所有人都加入了洗澡的行列。

  3.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4. 生交流

  ⑴. 学生回答具体的句子,(师概括:这是在雨中洗澡)

  ⑵. 出示:“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去吃来自天空的水。”读一读,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天天有水用,是多么幸福。】

  【你能一个月不洗澡吗?现在有水了,舒舒服服地洗吧,读这段话,点评:有水的感觉真好!】

  【你能三个月不洗澡吗?现在终于下雨了,让你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场,读这段话,点评:这哪是雨水分明是甘霖哪!】

  【你知道村子里的人有多久没洗了吗?为什么?】

  【现在终于盼来了一场雨,让我们也加入到他们洗澡的行列中去吧,读这段文字。】

  ⑶. 因为缺水,盼望着下雨,下雨的日子成了他们的节日,有澡洗真痛快呀!(板书:洗澡乐)

  第三自然段

  1. 过渡:就像过节一样,这样美好的日子在我们那里毕竟太少了。……(引读)

  2. 出示: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

  ⑴. 为什么母亲要用一把大锁锁住水窖?

  【挑水不易。】

  【水窖里的水要用很长的时间。】

  【防止水的浪费,蒸发。】

  【怕有人偷】可见这水 。

  ⑵. 骄阳无雨的日子里,这水显得越发珍贵。

  第四、五自然段

  1.当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的跟前。母亲是怎样做的?自由读第四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2.带给四兄弟什么感觉呢?再读第四、五自然段,带上笔,写上你的体会。

  【真是酣畅淋漓哪,通彻全身。】

  【痛快得让人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

  【三个“滑过”中读到了什么】

  【要知道这可是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呀。】

  3. 我们在与四兄弟一起感受着一勺水带来的幸福与快乐时,还感受到了什么?

  【对水非常非常珍惜。】

  4. 这可是全村最珍贵的东西,是母亲精打细算留下的水啊!

  5. 就是这珍贵的一勺水让我们幸福得“啊啊”大叫,一起来感受这份幸福与痛快吧。齐读第五自然段。

  6. 母亲给我们水,她自己渴不渴,为什么从她的脸上看到的却是笑容呢?

  (出示)①.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的跟前。

  ②.母亲锁上水窖,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真是饿坏了。”

  从母亲的笑声中你读懂了什么呢?(对孩子的爱。)

  【母亲对缺水的日子依然充满了信心与希望,这就叫“乐观”,用自己特有的幽默感染着我们。】一起来读以上两次笑

  7. 生活如此辛苦,母亲笑着面对,乡亲们呢?我们四兄弟呢?

  【这是反衬写法,苦中作乐】

  五、 总结

  家乡是缺水的,但是这种对美好生活得守望和向往,让我们的心里充满了“乐”。让我们好好珍惜这水吧。因为出示: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此时老师想到了《忘不了》这首歌,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你们忘不了什么呢?

  忘不了走十公里挑来的一担水

  忘不了从黎明走到黄昏找来的水

  忘不了雨天洗澡的痛快与酣畅

  =

  忘不了……

  六、 作业

  1. 调查你家里一周用水多少。

  2. 写几条公益用语。

  挑水苦

  板书设计: 水 反衬写法

  (珍贵)

  洗澡乐 苦中作乐


《秋水》教学设计合集十篇(扩展7)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合集十篇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会辩认从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能力目标: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空间想像的能力和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辨认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卡片三张、玩具四个、多媒体课件、数码照相机一部。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成语故事,你们想听吗?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几个盲人说的对吗?

  师:为什么这些人都说错了?

  师:对了,盲人摸的是大象的一个部位,所以都说不准大象的全貌。 看来,要想了解一个物体的全貌,就需要我们对物体进行全面地观察。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本位观察

  师:今天老师还给每个小组的同学带来了一个礼物,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就请同学们赶快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吧。

  师:你们喜欢吗?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在你的位置上对小狗进行仔细的观察,你看到了小狗的哪一个面?是什么样子的?观察完的同学,可以和小组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学生活动)

  师:孩子们坐好了,请看屏幕中的这三幅图(课件),哪一幅图和你刚才观察到的是一样的?这是小狗的哪一个面?(板书)是什么样子的?还有哪些同学也看到了小狗的这个面?请举起手来。

  师:这些同学观察到的是小狗的X面,那其他同学呢?你们又看到了小狗的哪个面?能在屏幕上选出你看到的画面吗?(课件)说说是什么样的?谁和他观察到的是一样的?请把你的小手举起来。

  师:刚才一直没有举手的同学,你们看到的是小狗的哪一个面?是哪一幅图?说说是什么样的?

  师: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不明白了,为什么我们观察的是同一只小狗,而观察的结果却不一样呢?谁能帮助教师解答一下?

  师:听了同学们的回答,老师明白了,因为我们坐的位置不同,所以观察到的结果也不同。

  2换位观察

  师:在刚才的观察过程中,同学们只看到了小狗的一个面,你们想不想亲自去看看小狗的另外两个面?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起立,按照老师手指的方向,走到下一个位置上坐好。你们现在看到的小狗和刚才一样吗?请你仔细观察,你现在看见的是小狗的哪一个面?是什么样子的?谁来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起立,走到下一个位置上坐好。你现在又看见了小狗的哪一个面?是什么样子的?

  师: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结果是一样的吗?

  师:我们怎样才能对一个物体进行全面的观察呢?

  师: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善于观察的好孩子。

  3观察练*

  师:现在老师想找一个小模特到前面来,让全班同学对你进行观察,谁愿意来?

  师:(让学生站在前面)现在同学们看到了他的哪一个面?看到了什么?

  师:(让学生走到四个小组的中间)现在同学们又看到了他的哪一个面?(找找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的学生说)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看来我们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结果确实是不一样的。

  师:谢谢你,到前面来当小模特,请回去吧。

  4课间操

  师:刚才同学们在学*中表现的非常出色,下面我们来跳个舞轻松一下吧。

  师:轻松过后,老师相信同学们会比刚才表现的更加出色。

  三、观察生活,解决问题

  1、师: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我们熟悉的物体,比如说书、书包、文具盒等等,你们观察过这些物品吗?

  师:现在,就请小组长把你们组的数学书摞成一摞放在一起,把书的这个封面朝右边放,比一比哪个小组动作最快。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看到了数学书的哪一个面?是什么样子的?

  师:你能从这三张图片中选出你看到的画面吗?看到数学书X面的同学请举手,其他同学帮老师看看对不对?

  师:现在请小组长快速把数学书放在桌面上。坐好,看谁坐的最精神。

  2、师:老师知道我们班同学不仅爱学*,而且喜欢做好事。昨天,老师正好看到一位同学主动地从地上捡起废纸,这是多好的行为呀。老师悄悄地拍下了这个镜头,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课件)(后)你们能猜出来他是谁吗?为什么这么难猜?

  师:我们现在看到了他的哪一个面?(侧)能猜出来吗?

  师:我们只要看到他的哪一个面就知道她是谁了呢?(正)他是谁?

  师:我们都应该向这名同学学*,能够做一些好事,为大家服务。

  3、师:我们接着来看,(课件)这是咱们班同学在音乐课活动时老师拍下的照片,想一想,关老师和这3名同学分别能看见钢琴的哪一个面?为什么?

  师:是呀,我们观察物体不仅可以从它的前面、侧面、后面来观察,也可以从它的上面进行观察,有时还可以从它的下面进行观察等等,观察的角度是多方面的。

  4、师:请同学们看看这张照片,老师是站在哪进行拍摄的?(课件)你是怎么知道的?(从正面、侧面、后面拍摄的)老师拍的是同学的哪一个面?

  师:看来,同学们不仅善于观察,还特别看动脑筋,真了不起。

  5、师:刚才同学们看了老师拍的一些照片,你们想不想自己拍几张照片呢?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部照相机,想让同学们当小摄影师帮老师也拍几张照片留作纪念,你们愿意吗?

  师:在拍照之前老师先来教同学们如何来使用这部照相机。先把镜头对准人物,看看人物是否在这个屏幕中,一定要把人物的头照进去,然后按下这个按钮,就可以了,但是在按按钮的时候,不要用手把镜头挡住了,不然就照不到人物了。你们学会了吗?

  师:老师想让同学们给老师照一张正面的照片,你们应该站在哪给老师照相?谁愿意给老师照这张照片?

  师:老师想照一张侧面的,你们应该站在哪给老师照相?谁来给老师照?你想给老师照哪个侧面?

  师:同学们在拍照时,还挺专业的,就像真正的摄影师似的,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拍的照片吧。

  师:我们看这张照片,(照相机连接电脑)是谁给老师拍的?你们觉得拍的怎么样?

  师:非常感谢同学们给老师拍照,老师很喜欢这些照片,冲洗出来,老师一定把照片摆在写字台上留做纪念。

  6、师:刚才,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物体进行了观察,我国北宋诗人苏轼在初游庐山时,就对庐山进行观察,并写了一首优美的诗,你们想听听这首诗吗?老师就把这首诗送给同学们。(课件)

  师:你们喜欢这首诗吗?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同学们,苏轼在诗中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师:看来呀,我们要想了解物体的全貌,就必须对物体进行全面的观察。

  四、总结评价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的开心吗?有哪些收获呢?

  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呀,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够成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孩子,只有你有拥有一双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睛,在生活中你才会发现更多的美,在数学中你才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这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1页例5及相应的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在实际观察活动中,知道从不同的位置看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2会辨认从正面、侧面和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辨认从正面、侧面和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数码相机,布娃娃玩具等。

  25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坐中间,其他的四个学生围坐在这个学生四周,选一个学生做组长。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大家都喜欢拍照片吗?老师也喜欢拍。下面是老师拍的几张照片,在这些照片中,你们认识谁?

  出示从正面、背面和侧面拍的老师的照片。学生辨认,学生肯定能认出正面或侧面的老师照片,对背面的老师照片也许能辨认出来,也许不能辨认。如果学生能辨认,就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辨认出来的;如果不能辨认,就按以下的方案组织教学。

  教师:其实,这张照片也是老师的照片,为什么都是老师的照片,有些照片小朋友认不出来呢?很简单,老师是从不同的角度拍的照片,从不同的角度拍出来的照片是不一样的,你们想知道它们哪些地方不一样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5

  教师:什么叫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呢?我们来看看图上的这些小朋友。

  出示例5图。

  教师:谁能说一说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小朋友围坐在四周给中间的一个小朋友画像。

  教师:这些小朋友围坐在中间这个小朋友的四周,猜猜他们看到的中间这个小朋友是一样的吗?学生可能回答,看到的中间这个小朋友不一样。

  教师: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就知道了。现在每组学生都像图片上的小朋友一样围坐在中间这个小朋友的四周,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中间这个小朋友的哪些部位?

  指导学生说自己看到的,教师适时作一些追问。如前面的学生说“我看到了他的脸、眼睛、鼻子和嘴”,教师马上追问后面的学生“你能看到这个小朋友的脸、眼睛、鼻子和嘴吗?”当得到否定的答复后,教师再追问:“那么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说出“我看到了他的后脑勺”。

  教师:看来大家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同一个小朋友的样子不一样,现在大家交换一下位置,每组前面的小朋友到侧面去看,侧面的小朋友到后面去看,这样轮流交换位置,交换好了吗?再看一看中间这个小朋友,还是你们看到的样子吗?

  学生交换后再次观察,发现看到的样子是不一样的。

  教师:我们再交换一下角色,让中间这个小朋友来观察一下,四周的小朋友选一个到中间去做被观察的小朋友。

  学生交换后再次观察,直到每个小朋友都有感性经验为止。

  教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指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是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小朋友的样子不一样。

  教师:哪些不一样?能向你的同桌描述一下你从正面、侧面和后面看到的小朋友的样子吗?

  学生描述时,可能描述不清楚。

  教师:大家都感觉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小朋友不一样,但总是说不清楚,怎么办呢?这里我们带有相机,我们在不同的位置把小朋友的样子照下来就好看了。

  教师从不同的角度给中间这个小朋友拍照,拍一张拷一张在电脑上演示出来,并注明在哪个位置照的。有相机的学生也可以和老师一起照。

  教师:借助现代化的工具,我们现在能看到了吗?从前面照到小朋友哪些地方?从侧面呢?从后面呢?

  让学生看着屏幕上的照片说出“从前面照出小朋友的脸,从后面照出小朋友的后脑勺,从侧面照出小朋友的半张脸。”

  教师:这样一说就清楚多了。下面请大家看着第41页书上这幅图,你知道哪个小朋友在被画的这个小朋友的前面?哪些在她的后面?哪个在她的侧面吗?

  学生相互指。

  教师:根据我们刚才观察的经验,你能判断下面哪幅画是前面这个小朋友画的?哪幅是侧面这个小朋友画的?哪幅是后面这个小朋友画的?把这些小朋友和他们画的画线连起来。

  学生连线后,抽一个小朋友的作业在

  上展示,并且让这个学生说一说自己这样连线的理由,全班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

  教师:请同学们翻开书第41页,这儿有一个课堂活动。大家能看懂这个活动的要求吗?请小组长组织你们小组按这个课堂活动的要求进行活动。

  小组长组织学生按图上的要求进行活动,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学生汇报自己看到的结果。

  教师:对了,和我们刚才观察的结果一样,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布娃娃的样子是不一样的,从正面看到布娃娃的脸,从后面看到布娃娃的后脑勺,从侧面看到布娃娃的半张脸。

  出示第44页第6题玩具火车头图。

  教师:刚才我们学*了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的样子不一样,下面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个问题,这是小娟给她的玩具火车头从正面、侧面和背面拍的几张照片,可是她不记得分别是在哪一面拍摄的,请你们看一看,想一想,来帮帮她确定这些照片分别是在哪一面拍摄的。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呢?根据哪些来确定呢?

  每个小组讨论。

  教师:都有自己的想法了吗?好了,我请一个同学来汇报。说一说这些照片是在哪个位置拍摄的,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你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

  引导学生回答第一幅图是从前面拍摄的,因为能看到火车玩具的正面;第二幅图是从后面拍摄的,因为看到的是火车玩具的后面,第三幅图是从侧面拍摄的,因为看到的是火车玩具的侧面。

  教师:从中同学们发现什么?

  指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是:看到物体的哪一面,就是在物体的哪一面拍摄的。

  教师:对,只有在物体的前面才能拍摄到物体的正面,也只有在物体的侧面才能拍摄到物体的侧面,也只有在物体的后面才能拍摄到物体的后面。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知道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问题?说出来大家帮你解决。

  五、课后作业

  教师:大家回家后可以在不同的位置看一看自己家中的电脑、电视、冰箱等物体,看看它们的样子是不是一样的;再看看自己家里的照片,判断这些照片是在哪个角度照的。下节课再来给小朋友们汇报,好吗?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立体图形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难点:

  从侧面观察圆柱体得到的是什么样 的*面图形

  教学准备:

  老师学生都准备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分别拿出不同的立体物体,让学生说出立体物体的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二、讲授新课:

  (一)、观察者相对于物体的位置(同时要规范观察位置描述)(1)我们观察物体的时候,我们要从不同位置、角度来来观察,比如可以怎么观察

  (学生:从前面、后面、左边、右边、下面、斜着…..莱观察)这时候学生举出了很多从不同位置、角度。

  (2)规范观察位置的描述

  为了统一,我们规定了 正面、侧面(左侧面、右侧面)、上面这几个观察位置。

  (二)、观察长方体的几个面

  (A)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生观察并提问。

  1、你观察到的长方体是什么样的?

  2、你至少能看到几个面,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3、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至少能看到长方体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多一次能看见三个不同的面,那么请四人小组讨论当我们看到两个或三个面的时候,这些面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抽小组汇报,师点评,“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相对的面(比如你看到物体的正面的时候,你就看不到物体的反面),运用这个知识可以解答一些简单的数学推理问题”。

  (B)让学生看书P38并完成P38的问题和填空。

  (三)、观察球体

  老师拿出一个垒球(体积比较大),现在老师站在教室的前面,我把垒球这一面定为垒球的正面,那么你现在是从什么面来观察这个球体的呢?看到的又是什么样的*面图形?

  (学生有从正面、下面、左侧、斜的….等不同方向看,得到的都是一个圆形)

  (四)、观察圆柱体

  (A)观察圆柱体的上面

  老师拿出一个圆柱形的茶叶罐

  (观察圆柱体的上面和下面,得到的*面图形是圆形)

  (B)观察圆柱体的正面、侧面(难点)

  学生从正面和侧面来观察,得出的图形可能不是正方形

  因此我配合课件,来进行讲解

  正面和侧面 上面(和下面)

  (五)、学生看书P39并完成P39相关填空

  三、课后练*

  P39 做一做

  P40 第123题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7页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样子是不一样的,知道要全面的了解物体的特征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全面观察物体的兴趣和热情。

  教具学具:小企鹅,茶壶,练*卡,电脑课件等。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

  四人一组,围桌而坐

  师:这儿有一张照片,猜猜看,他是谁?

  电脑出示一张一个人背面的照片,教师又出示这个人侧面的照片,一部分学生会猜到,此时教师又出示这个人的正面照片,学生为自己的正确猜测叫好。

  师:请你用一句话来描述老师。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大家都喜欢拍照片吗?

  2.老师课前拍了两张照片,请大家看一看。出示教室的前后两张照片,让大家观察。

  3.哪一老师站是在教室前面拍的?哪一张老师站在教室后面拍的?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研究的内容: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探究学*,感知体验。

  (一)观察小企鹅。

  1.师:现在请小组长把塑料带里的小企鹅拿出来,像老师一样。下面我们就从不同的位置来观察观察这只小企鹅,好吗?好,请小组长将放在桌子的中间,将小老鼠的头朝前。放好了吗?请小朋友们围坐在一起。(出示图)我们也像他们这样来观察观察我们的小企鹅。

  2.师:你现在看到的小企鹅是什么样子呢?小企鹅头在哪一边?(稍停)闭上眼睛想一想,再睁开眼睛看一看。

  3.投影出示企鹅图片,汇报观察结果。 电脑逐个出示企鹅的另外三面,分别请看到这三面的同学起立(对起立并判断正确的同学加以赞扬)。

  4.换位观察。师:你们想知道其他同学看到的企鹅是什么样子的吗?下面我们就来交换位置再观察。(让学生顺时针逐个交换位置观察)请同学逐个说出你观察到的企鹅是投影片上的几号水壶,其他同学做裁判,看他说得对不对。

  5.师:好,小朋友们合作得非常好。刚才我们从不同的位置来观察企鹅,看到的形状是一样的吗?

  小结:观察物体的位置不同,看到的物体的形状自然也不同。

  三、组织活动,内化新知。

  1、师:。

  那就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和小企鹅一起闯关吧!

  你们敢和我比一比吗?

  第一关:师:出示课本67页图(小恐龙)

  同学们观察,三位小朋友看到的恐龙照片。用自己的话描述。

  你们真聪明!下面我们接着比好吗?

  答题卡先做,学生先说,在电脑对答案

  第二关:

  拿出水壶放在讲台上请四位同学说一说你看到的是茶壶的哪一面

  电脑出示情景图(操作完了,回答课件出示的问题)下面学生回答。

  你们真棒,还敢比吗?

  第三关

  投示冰箱图: 介绍:(指正面)这是冰箱的正面,这是冰箱的哪一面?(侧面) 我们能看到这个冰箱的哪些面?看不到哪些面?看不到的这几个面大概会是什么样子,请大家想象一下。 每个小组讨论。根据哪些来确定呢? 汇报交流。说一说你的理由?你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

  第四关:

  猜一猜

  1. 电脑出示一张三轮车背面的照片,请你猜一猜这是几个轮子的汽车。 2. 电脑出示一张三轮车正面的照片,让大家观察。

  (原来是三个轮子的汽车)

  师:你为什么看到正面照片时,才敢下结论?

  四、谈收获,总结

  师:看来,我们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这位车的样子也就不同,观察物体要全面。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物体,所看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物体、理解物体、感受物体,这样对物体的认识才会更加全面。

  五、请你欣赏:

  生活中一些美的照片(只要大家认真观察,生活很美丽)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新知。本节课安排猜物体观察小企鹅观察茶壶等活动,让学生进行观察、想象、猜测和推理的探究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每个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让学生用实物去摆放,使学生感受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本节课的每一个活动,我都精心设计,课中以小企鹅为主线,创设了承载知识重难点、适合学生心理年龄的教学情境,组织了一个个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活动,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到破案的活动中,课中每个学生在动手、体验和思考中,在与同伴合作、交流、探究中,掌握了知识,启迪了智慧,发展了能力。

  3.让学生感受学*数学的价值。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本节课不仅仅赋予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活动中获取到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用生活中从不同方向拍到的美丽照片结尾,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7页的内容以及练*十五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使学生掌握有关物体的知识和观察物体的知识。

  2、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过程和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的观察方法辨认物体;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获得不同观察结果的过程。

  4、情感和态度:培养学生观察物体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辨认物体。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创设学*新知的条件

  教师诱导:上学期我们学过一些有关位置的知识,如上、下、前、后、左、右等。现在我们就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用手来表示上、下、前、后、左、右,老师说,你们用动作表示,看看谁的反应快,动作正确。

  二、激发兴趣,顺势导入新知的学*

  1、出示教具:教师拿出若干个盒子,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

  ⑴拿出两个从学生的角度看起来是一样的盒子,让学生想一想,这两个盒子一样吗?

  ⑵拿出两个从表面上看颜色不一样的盒子,让学生想一想:这两个盒子一样吗?

  ⑶引导比较:将先拿出的两个盒子更换观察角度,使学生明显地看出它们是不一样的;对后拿出的两个盒子进行翻转,使学生看出两个盒子是一样的。

  2、教师小结:刚才两个看起来一样的盒子换个角度观察结果却不一样;而看起来不一样的两个盒子换个角度观察结果却是一眼的。看起来我们仅仅从表面现象来判断物体的结构形态是不行的,我们还要学会用正确的方法观察物体,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有关“观察物体”的知识。

  三、观察思考,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1、观察物体一。

  ⑴出示教具:教师拿出一个自制的四棱柱盒子,盒子的一个面是正方形,两个面是长方形,两头是三角形的面。先让学生观察这个物体,看看它是不是长方体(这里不必讲解它的名称,只是让学生明确它不是长方体即可)。

  ⑵教师诱导:现在我们就用小朋友学过的知识来观察这个物体(引导学生观察每一个面,从而得出不同的角度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有的面是长方形,有的面是三角形,还有的面是正方形。)

  2、观察物体二

  ⑴出示教具:教师拿出“大力士”玩具,请三个学生上前从不同的角度观看这个“大力士”,并把自己所看到的样子用动作表演出来,其他同学评价。

  ⑵游戏活动:组织学生给“大力士”照相。A、教师提游戏要求:如果我想请你们给“大力士”照张正面相,你们应该站在哪个角度照?B、请学生示范:如果我想请你们给“大力士”照张侧面相,应该站在哪个角度照?C、共同做游戏:学生站在“大力士”的左侧或右侧给他照相。

  3、引导学生辨认挂图。

  教师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辨认,并提问:小亮、小明和小红他们也在观察物体,他们在看什么呢?(先引导学生看课本67页的例1,在结合例题下面的三幅图问:下面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4、小组合作学*。

  教师要求学生拿出各自所带的玩具,在自己所在的小组共同学*。小组同学一起观察玩具,然后把观察到的样子画下来。

  5、展示评价学生的作品。

  一方面总结学生的观察情况,提供反馈信息;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观察评价同学的作品中进一步体验观察的方法和过程。

  6、口头表达练*。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哪些地方用到从不同角度来观察物体的这一观察方法。(通过口头练*,可以使观察方法的知识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由记忆的学*转化为理解和应用性的学*。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十五的兴趣。)

  四、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运用新知

  1、让学生猜一猜:教师依次出示面有茶壶的*面图:茶壶的俯视图——茶壶的侧面图(壶嘴的一面)——茶壶的正面图。证明:*时照相为什么一般选择正面或侧面照(原因是从背面照很难辨认是谁)。

  2、让学生看一看:教师出示画有房子和标有A、B、C三个侦察远位置的挂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A、B、C三个侦察员,从三个方位来观察敌人的营房,请你标出A、B两个侦察员看到的情形(在图例中有从四个方向看到的*面图,让学生选择)。

  3、让学生做一做:教师出示课本67页的“做一做”,引导学生辨认三个同学观察到的画面各是哪幅图,并用线连起来。

  五、全课小结,拓展思维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还有疑问吗?想一想,如果你是老师,你会给大家留什么作业?请你为自己设计一份精彩的作业。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6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通过一个具体的情境——四名同学分别从前面、后面和侧面观察一个熊猫实物玩具图,通过学生的观察,再结合书上给出的从四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图,让学生判断四种形状究竟是谁看到的。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让学生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都在进行对物体的观察,他们从大量的生活背景中已经积累了一部分的观察体验,对于处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该物体的形状可能会不一样这一事实,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只是在这节课学*以前学生的认识有的还比较模糊,有的还不很准确,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来帮助学生建立比较清楚的数学认识,从学科知识的角度来强化日常的生活经验,积累更加丰富的与数学有关的信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不一样,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使学生能够运用“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观察方法”辨认物体,体验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获得不同观察结果的过程,发展直观思想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难点: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

  ↓ ↓

  探究新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不同,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 ↓

  巩固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情境导入】

  1.实际切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照过相吗?哪位同学给别人照过相?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台照相机,谁想给大家拍照呢?(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拍照)

  师:你可真像个小摄影师!同学们想不想看看他拍得怎么样?(教师操作,屏幕出示刚才在不同位置拍摄的照片)

  师:大家觉得拍得怎么样?你最喜欢哪一张?这张他是站在什么地方拍的?拍的是这位同学的哪一面呢?(学生讨论、回答,课件点击,对应的照片放大)

  生1:我最喜欢前面的,站在她的前面,拍的是她的前面。

  生2:我最喜欢左面的,站在她的左边,拍的是她的左面。

  2.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说得真不错。要想拍出好照片,就要仔细观察物体,找到最佳位置才行。今天我们就来学*观察物体。(出示课题)

  【探究新知】

  1.构建新知。

  (1)本位观察。

  师:(出示玩具熊猫)这是什么?(生答熊猫)大家看,老师手里的这只熊猫长什么样子?

  生1:有两只大大的黑眼睛,头顶上的两只耳朵也是黑色的。

  生2:手和脚是黑色的,肚皮是白色的。样子很温顺。

  师:老师为每一组也准备了一只熊猫,请每个同学仔细观察,你看到了这只熊猫的哪一面?是什么样子?(课件出示从前、后、左、右拍摄的熊猫照片)

  师:你看到了什么?和屏幕上的哪张照片是一样的?

  生1:我看到了前面,它有白白的肚皮、粗粗的腿,和第一幅图是一样的。

  生2:我看到了右面,它有粗粗的腿和一只黑耳朵,和第三幅图是一样的。

  生3:我看到了左面,它有粗壮的腿也有一只黑耳朵,和第二幅图是一样的。

  生4:我看到了后面,它的背部和头部都是黑色的,和第四幅图是一样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老师想统计一下人数,请看到熊猫前面的同学站起来,看到左面或右面的同学也站起来,没有站起来的同学,看到的是哪一面?

  (2)换位观察。

  师:听老师口令,全体起立。请每组同学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教师做手势表示)走到本组的下一张位子上去。你们现在看到的熊猫的形状和刚才一样吗?那你现在看到了熊猫的哪一面?

  生1:我看到了左面,刚才看到了前面。

  生2:我看到了后面,刚才看到了左面。

  师:为什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和刚才不一样呢?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们绕了一圈。

  生2:我们绕了一圈,我们一大组的同学位置都改变了。

  小结:对!原来我们换了位置,位置发生了变化,观察的角度也不同了,所以看到熊猫的形状也不一样了。

  (3)全面观察。

  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找一个位置观察恐龙?好,那你们想到哪个位置就到哪个位置去观察吧!(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位置去观察)

  师:你在哪个位置观察的?和刚才看到的一样吗?

  师:这是老师绕着熊猫一圈拍摄到的录像,我们来看一看吧!(课件展示玩具熊猫旋转一圈的画面,可以定格)

  (4)课间小歇。

  师:刚才我们观察了熊猫,你们想不想到熊猫生活的地方去看看呀?看看熊猫都在干什么?(课件演示熊猫电影场景片段)

  (5)情感交流。

  师:看过之后,你想对熊猫说些什么?

  生1:那些小熊猫真可爱,我想养一只。

  生2:熊猫的世界真漂亮,我想去看一看。

  师:你们知不知道现在有多少只熊猫?今后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学生讨论发言)

  【巩固应用】

  1.做一做。

  师:(课件同步)这时,开来了一辆汽车,同学们都很好奇,围着这辆汽车,想看个究竟。(课件出示四名学生围着汽车图)这是汽车的哪一面?(逐一设问)这四名同学分别看到了汽车的哪一面?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注意左侧面和右侧面的区别)

  2.摆一摆。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7页。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空间相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四本语文读本(或别的书)、娃娃、从四个不同角度拍摄的四本《语文读本》的照片、从四个不同角度拍摄的娃娃的照片; 教师:杨桃、从上面拍摄的四本《语文读本》的照片、从四个不同角度拍摄的学生照片、若干从不同角度拍摄的生活物品照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同学们认识老师手上的这个水果吗?对,杨桃。今天老师就要给大家讲一个画杨桃的故事。画杨桃的故事:一天,美术老师带来了杨桃让大家仔细观察之后把它画下来,淘气也画了一张。同学们看了都笑话他说:这哪是杨桃啊,分明是颗五角星啊!老师走过去看了看,不但没有批评淘气,还表扬他观察很仔细,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从杨桃的两端去观察,杨桃看起来就像个五角星)杨桃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情况不一样,那其他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情况是不是也不一样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观察物体。

  二、探究体验1.活动一:观察物体找图片(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情景有时不一样)。

  (1)观察找照片: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摆了四本语文读本和一些照片,四位同学坐在不同的位置,请从你的位置仔细观察,然后把你观察到的图像从这些图片中找出来,放到自己的面前。

  (2)汇报:请一小组的同学上台汇报。 先说你坐在几号位,再说说你看到的是语文读本的哪一面,选的是哪张照片?这两张照片都是侧面,这两个侧面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3)讨论:老师这儿还有一张图片(从上面拍的),讨论一下,这是从哪个角度拍的呢?四个同学当中谁站起来看到的和图片上的一样?

  (4)请小组长把书和照片收到抽屉里。

  2.活动二:根据照片,判断拍照角度。

  (1)老师给我们班的一位同学拍了几张照片,我们看看它是谁啊?请出这位同学。请大家猜猜这几张照片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拍摄的?请同学上来站在相应的位置。 先出示一张正面和一张背面。 当第三个同学上台找到位置后问下面的同学:他找的位置对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出示第4张照片问:这一张也是侧面,和第三张的拍摄角度一样吗?你是怎么想的?

  (2)小明他们也在给小动物拍照呢,我们去看看!书:67页,例1。 三个人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给小恐龙拍照,下面三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请在照片下写上小摄影师的名字。 这一张照片拍的是小恐龙的哪个面?是谁拍摄的?

  (3)给小动物拍完照片,他们又被门外的小卡车给吸引住了。 三个人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观察卡车,这辆卡车在他们三个人的眼里是什么样的呢?请你与下面对应的图片连一连。书70页,完成第一题。 投影订正后收起书。

  3.巩固练*

  (1)根据照片把具体物体摆到正确的方向:小动物太可爱了,老师也忍不住给小动物玩具拍了几张照片,每个小组白色信封里都有四张照片,它是汪老师分别从1,2,3,4号位拍摄的,请小组长按照照片背面的序号发给相应的组员。然后请大家根据手上的图片,摆出这个娃娃的正确位置,要保证这个娃娃摆好后,每位同学观察到的和图片上的一样。 汇报:请一位同学说说,你们小动物的脸面对着几号位(小动物的正面对着几号位)?

  (2)换角度观察:你想从其他的角度去观察一下娃娃吗?那我们来个找座位的游戏,请小组长将这四张照片合起来洗一洗,正面朝上随意的发给每人一张,然后请大家根据组长发的照片找到正确的位置坐下来。三点要注意:1. 娃娃不能移动; 2. 不能看照片背面的数字提示;3. 找好了手放膝盖坐好。看看哪一组找的又快又好。 订正:每个同学是不是找对观察角度了呢?我们可以这样检验,如果你坐的位置和照片背面的数字是一样的就说明你们找对了。翻过来看看吧。四个人全找对了的小组请举手。

  (3)转娃娃换座位:小娃娃朝一个方向坐累了,请小组长帮帮忙,帮娃娃换个方向,让他们面向××,现在小娃娃转方向了,同学们看看自己手上的照片,在观察一下娃娃,你还能坐在原地不动吗?想想你该坐在哪?请根据照片找到相应的座位。 说说你的座位怎么变化了? 还原座位,小组长收起照片和娃娃。

  三、巩固拓展

  (1)根据照片猜物体(体会物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同学们喜欢猜谜吗?下面我们来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汪老师从不同的角度给一些物体拍了照片,请同学们根据照片猜猜是什么物体(出示从一个角度拍摄的柠檬照片,有的学生猜橙子)看来有时候,我们从一个角度观察还不好确定,换个角度再来一张。(杯子)(冰箱、洗衣机)(书包)(笔盒)(河马、大象)……适时问:这个照片是从哪个角度拍摄的?

  (2)同学们真聪明,说到大象,汪老师再给同学们讲一个摸大象的故事: 从前,有五个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象,不知道大象长的什么样,他们就决定去摸摸大象。第一个人摸到了鼻子,他说:“大象像一条弯弯的管子。”第二个人摸到了尾巴,他说:“大象像个细细的棍子。”第三个人摸到了身体,他说:“大象像一堵墙。”第四个人摸到了腿,他说:“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 同学们,同样一头大象,为什么四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呢?其实把这四个人说的综合起来才是大象的真正样子。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才能比较准确。

  四、课堂总结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才能比较准确。谈谈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8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学会根据看到的不同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所在的位置。

  2、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观念,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帮助学生树立从小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好*惯。

  教学重点:

  体验到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教具:

  CAI课件、小猪存钱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诱趣激学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今天呀,老师就给你们讲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好不好?(出示课件讲述故事内容)

  师:这些盲人叔叔呀,有的把大象摸成扇子,有的摸成柱子……他们说的对吗?(不对)那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你能帮助他们想个办法吗?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盲人叔叔全听到了,说你们真是一群乐于助人的好孩子。这节课呀,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研究怎样正确地观察物体,才不至于像盲人叔叔们一样。

  板题:观察物体

  二、观察物体,顺思导学

  1、确定方位。

  师:(出示小猪)这是什么?(生答小猪)大家看,老师手里的这只小猪可爱吗?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只小猪,喜欢吗?(喜欢)那我们就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它加入我们小组。请你悄悄地告诉它,你坐在它的哪一边?

  师:你们对小猪说了些什么?

  学生汇报

  师:坐在小猪前边的同学朝我挥挥手。

  师:我知道了,你们就分别坐在小猪的前后左右。

  2、观察小猪。

  (1)在自己座位上观察。

  师:从你这个位置上看到了小猪的什么?

  (课件出示:你坐在小猪的哪一边,看到了它的什么?)

  学生汇报

  师:其他同学观察的结果也是这样吗?有补充吗?

  (2)交换位置再观察

  师:刚才你们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了可爱的小猪,现在咱们换换位置再观察。好吗?小猪前面和后面的同学换换位,左面和右面的同学也换换位。准备好,轻轻地换。(学生起身换位。)

  师:现在你又在小猪的哪边?仔细观察,你看到的小猪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汇报

  师:我想采访坐在小猪前面和后面的同学,现在的位置看到的小猪和你刚才看到的一样吗?

  学生汇报

  师:哪儿不一样呢?

  师:哦,从前面和后面看小猪是不一样的。请问小猪左边和右边的同学,你们可要仔细看了,你刚才看到的和现在看到的相同吗?

  学生汇报

  预设:有的同学会说一样,有的同学会说完全不一样

  出现矛盾冲突时,学生再次观察小猪左右两边,并在组内讨论。

  小结:从左边和右边观察小猪是不是一样呢?(学生齐声:不一样!)你们从细节观察并解决了问题,好样的!从小猪的前面和后面看是不一样的,从左边和右边看也是不一样的。

  (3)从前后左右观察小猪

  师:咱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只能看到小猪的一个面,要是能让每个人都看到小猪的前后左右四个面,那才过瘾呢!有什么好办法吗?在小组里讨论后,试一试

  方案一:到其他几个同学的位置上看看

  方案二:人走一圈的办法太麻烦。我们可以让小猪转一圈,我们只要坐在位置上就可以看到它的前后左右了。

  学生尝试操作

  师:好的,每转一个方向停一下,看清楚了吗?这两种方法都很好,可以围着小猪转一圈,也可以让小猪转一圈,小组商量定下一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开始观察。

  (伴随着轻柔的音乐,学生进行观察活动。)

  师:同学们从前后左右再次观察了小猪,你们看到的一样吗?(不一样。)为什么?

  学生汇报

  师: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小猪是不一样的。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三、分层练*,应用促学

  1、刚才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老师特别高兴。老师也给小亮、小明、小红一个礼物,大家看。(出示第67页上的恐龙图)你能很快说出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说说理由。(学生各抒己见)

  2、67页的做一做

  3、70页的第1题

  4、欣赏课件出示庐山图片和古诗《题西林壁》

  四、回顾全课,梳理评学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今天刘老师和大家合作得非常愉快!大家也学到了很多的新知识,知道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其实我们在观察物体的时候,有的时候会受到肉眼和其它一些条件的限制,所以啊,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来进行我们的观察,请看大屏幕

  1、放大镜

  师:它可以把一些很小的文字、图片进行放大

  2、望远镜

  师:观察比较远的物体我们可以依靠它

  3、显微镜

  师:这是显微镜,通过这个工具啊,可以看见很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物体,很多科学家就是借助它来观察一些微生物或者细胞的。

  希望大家课后能够处处留心观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感受,做一个勤于思考的好孩子!

  五、实践延学

  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家里的物品,说给爸爸妈妈或好朋友听,你看到的是哪一部分?老师相信你一定说得非常好。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9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38页例1、以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3、加强学生之间交流互助。

  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具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盒子等。

  教学过程:

  一、预*提纲:

  1、自学课本P38页内容。

  2、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么观察物体的?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二、新授课

  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生观察并提问。

  1、你观察到的长方体是什么样的?

  2、你至少能看到几个面,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3、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至少能看到长方体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多一次能看见三个不同的面,那么请四人小组讨论当我们看到两个或三个面的时候,这些面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抽小组汇报,师点评,“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相对的面,运用这个知识可以解答一些简单的数学推理问题”。

  三:构建空间想象力

  1、师出示一个正方体要求生正面观察,并想象画出从左面,从上面,从右面观察正方体的样子。

  2、师再次出示一个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牙膏盒,给学生从不同角度先进行初步观察,再将牙膏盒横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牙膏盒的样子。

  再将牙膏盒竖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看到牙膏盒的样子。

  四:巩固练*

  完成练*八的1-2题。

  五: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反馈检测:

  (一)、判断

  1.从不同方向观察图形,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

  2.观察正方体,从不同角度观察,最多只能看到4个面。()

  3.从不同角度看一个球体,观察到的形状都是一样的。()

  (二)、填空

  从正面看是个长方形,从左面看是个正方形,从上面看是个长方形,这是一个()物体。

  总结、评价:今天的学*,我学会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课后反思:教参上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例题和想想做做1-2,但是如果就这些教学内容,整节课就显得比较单薄,没有训练的深度和广度。现在我们应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再是教教材,所以我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学例题和想想做做1-4,从上课的情况来看,正好是一节课教学时间,比较充实。另外对书上的题目进行了改良,例如想想做做3,书上原来是从上面看到的是三个横着的正方形,我把它改成了从正面看到的是三个横着的正方形,一字改动,提高思维的难度,调动了整个教学气氛,原来只有三种摆法,改了一下就有8种摆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39页例2,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从形象构建抽象的想象能力。

  教具学:一个球体、一个圆柱体、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预*提纲: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39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对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观察,也发现了从中的奥秘和乐趣,今天我们将两上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体验从不同角度看世界。

  二:新授课

  1、师将一个球体和一个圆柱体按例2摆放在讲台上,抽生的小组为单位上台观察,燕记住从正面上面左面右面,观察到的样子记下来,再回到位置上把从四个面观察到的画出来,并同方交流。

  师抽生把画出的图形展示出来,集体评议。

  2、完成39页例2及做一做(展示评议)

  三:构建空间想象力

  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以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强调左右面是重合,故只能看见一个正方形)。

  2、将一个正方体和圆柱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

  完成练*八第3题。

  这是8个小正方体拼成的形状,请画出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

  前面看()左面看()上面看()

  课后反思:由于有例1的教学做基础,本课我仅有10分钟不到的时间即完成了新授知识的教学,后面剩余大量时间都是让学生做练*。效果很好!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41页例3,从不同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教学目的: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物体。

  2、能分辨较复杂物体不同角度所观察的情况。

  3、更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1、变形象思维为抽象思维。

  2、明晰物体组合摆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教具学具:小正方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预*提纲:

  1、结合课本第38---43页,反思你都学会了什么,还有那些不懂的地方呢?

  2、针对自主学*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由若干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正面图形请学生们猜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较复杂物体的观察(板书)。

  (二)新授课

  师出示四个小正方体按例3摆放在讲台上,以同方为单位,画出其左面正面上面所观察到的图形,抽生展示并说明其理由。

  (三)巩固练*

  1、完成例3及做一做。

  2、完成练*九1-3题。

  (四)动手操作,思维拓展。

  学生按老师要求摆小正方体。

  (1)用5个小正方体摆从正面看到的图形(你能摆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2)用四个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是,从左边看也是的情况。

  (3)根据下面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摆一摆,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也是

  (有多少种不同摆法,最少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最多只能用多少个小正方体。)

  五、课外作业:练*九4-6。

  课后反思:

  对于根据指定的视图要求拼摆出相应的物体,我鼓励学生思考不同的摆法,锻炼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自主探索,然后小组交流,启发想象,在交流摆法时,我肯定了不同学生的摆法,有的学生摆了4种,有的学生摆了6种,有的学生上台摆出了第七种摆法,第八种摆法,我都对学生进行了表扬,但我没有让所有学生都能拼摆出八种不同形状的物体,这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3.借助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同伴合作意识。

  4.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5.帮助学生树立从小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好*惯。

  6.对学生进行保护珍稀动物、关心集体的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

  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自己制作的课件、玩具恐龙5只、雕塑照片20张,数码照相机一台。学生8人一组围桌而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1.从实际切入。激趣:小朋友们,你们照过相吗?哪位同学给别人照过相?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台照相机,谁想给大家拍照呢?(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拍照。)谈话:你可真像个小摄影师!同学们想不想看看他拍的怎么样!(教师操作、屏幕出示刚才在不同位置拍摄的照片。)提问:大家觉得拍的怎么样?你最喜欢哪一张?这张他是站在什么地方拍的?拍的是这位同学的哪一面呢?(学生讨论、回答,课件点击,对应的照片放大。)生1:我最喜欢正面的,站在她的前面,拍的是她的正面。生2:我最喜欢侧面的,站在她的旁边,拍的是她的正面。2.导入新课。讲述:同学们说的真不错,要想拍出好照片,就要仔细观察物体,找到最佳位置才行。今天我们就来学*观察物体。(出示课题)[设计说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拍照活动巧妙引入,新颖有趣,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了学*的状态,让学生初步感知新知。]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构建新知。

  (1)本位观察:谈话:(出示玩具恐龙)这是什么?你们知道都有哪些恐龙?大家看,老师手里的这只恐龙是什么样子的?

  生1:背上有尖尖的刺,锋利的牙齿,白白的肚皮,手细细的,有尖尖的爪子。

  生2:眼睛是翘起来的,样子很凶猛。要求:老师为每一组也准备了一只恐龙,请每个同学仔细观察,你看到了这只恐龙的哪一面,是什么样子?(课件出示从正面、左侧面、右侧面、背面拍摄的恐龙照片。)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和屏幕上的哪张照片是一样的?

  生1:我看到了正面,它有尖尖的爪子、粗粗的腿。和第二幅图是一样的。

  生2:我看到了侧面,它有粗壮的腿。和第四幅图是一样的。

  生3:我看到了背面,它有尖尖的刺。和第一幅图是一样的。谈话: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老师想统计一下人数,请看到恐龙正面的同学站起来。看到侧面的同学也站起来。没有站起来的同学,你们看到的是哪一面?

  (2)换位观察:要求:听老师口令,全体起立。请每组同学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教师做手势表示)走到本组的下一张位子上去。你们现在看到的恐龙的形状和刚才一样吗?那你现在看到了恐龙的那一面?

  生1:我看到了侧面,刚才看到了前面。

  生2:我看到了背面,刚才看到了侧面。质疑:为什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和刚才不一样呢?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们绕了一圈。

  生2:我们绕了一圈,我们一大组的同学位置都改变了。

  小结:对!原来我们换了位子,位置发生了变化,观察的角度也不同了,所以看到恐龙的形状也不一样了。

  (3)全面观察:谈话: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找一个位置观察恐龙?好,那你们想到哪个位置就到哪个位置去观察吧!(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位置去观察。)提问:你到哪个位置去观察的?和刚才看到的一样吗?说明:这是老师绕着恐龙一圈拍摄到的录像,我们来看一看吧!(课件展示玩具恐龙旋转一圈的画面、可以定格。)

  (4)课间小歇:教师:刚才我们观察了恐龙,你们想不想到恐龙生活的地方去看看呀?看看恐龙都在干什么!(课件演示恐龙电影场景片段。)

  (5)情感交流:教师:看过之后,你都想对恐龙说些什么?

  生1:那些小恐龙真可爱,我都想养一个。

  生2:恐龙的世界真漂亮,我都想去看一看。谈话:你们知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恐龙了?由于自然的原因,恐龙已经灭绝了,可是还有一些动物也快要灭绝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2.巩固新知。

  (1)做一做谈话:(课件同步)这时,开来了一辆汽车,恐龙们都很好奇,围着这辆汽车,想看个究竟。(课件出示恐龙围着汽车图)这是汽车的哪一面?(逐一设问)这四只恐龙分别看到了汽车的哪一面?同座两人相互说一说。(注意左侧面和右侧面的区别。)

  (2)摆一摆教师: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我们熟悉的物体,比如说:书、书包、铅笔盒……你观察过吗?现在,请每组的小朋友把自己的数学书放在一起,理成一摞。看一看,数学书都是什么样的?你看到数学书的哪一面?你能看到几个面?(学生操作,回答。)

  生1:我看到了侧面,我能看到3个面。

  生2:我看到了正面,我能看到2个面。

  (3)找一找实例:大家知道吗,开学以来,只要我们班级的桌椅坏了,总是有一位同学把它修好,可是却没有留下姓名。老师一直调查不出来。在星期六的时候,老师正好看到了这位同学和他的爸爸一起为班级修理课桌,老师悄悄的拍下了这些镜头。你们想不想知道他是谁呢?(课件演示班级学生修理课桌的场景只有背影和侧面)你们能猜出来吗?(学生议论纷纷)为什么这么难猜?那我们只要看到他的哪一面就知道他是谁呢?(课件演示正面。)

  小结:我们大家应该向他们学*,为大家服务。[设计说明:我采用学生喜爱的玩具恐龙为素材,通过3个层次的观察活动即本位观察、换位观察、全面观察亲身体验到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恐龙的样子是不同的。由实物到照片,形象直观。遵循了儿童由浅入深,逐步推进的认知规律。在巩固阶段,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把教材的练*1进行了改造,使得新课教学以恐龙为主线展开。并且以好人好事为教学资源,进行了思想教育,也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体验成功、实践新知

  1.实地观察。教师:老师还拍下了几张我们学校的照片,你们看,这是哪儿?(出示学校雕塑)我们学校的雕塑漂亮吗?你仔细观察过吗?今天我们学的就是观察物体。就让我们一起去观察我们学校的雕塑吧!(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学校雕塑。)

  2.操作实践。教师:咦,还有几张照片,老师想起来了,不小心撕坏了就在你们的桌子上,你能帮助老师把它拼出来吗?就让我们来一次比赛,根据刚才观察到的雕塑的样子把它们拼好!(学生两人一起拼图。)提问:这张照片拍的是雕塑的哪一面,是站在雕塑的哪一面拍的?

  生1:我们拼的这张照片是雕塑的正面,站在大门口拍的。

  生2:我们拼的这张照片是雕塑的侧面,站雕塑的侧面拍的。

  3.活动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知道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要留心观察,做一个勤于思考的好孩子,你们能做到吗?

  [设计说明:在实践部分,组织学生实地观察后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拼图的活动为载体,只有经过仔细观察,才能完成任务。让学生感到形式活泼、新颖,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总评:本节课努力遵照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力求充分体现教材编写意图。教师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整和于教学之中,使教学锦上添花。纵观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本节课的教学以儿童喜爱的生活情境“拍照片”导入,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唤起了学生的学*兴趣。实践表明,学生对情境中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课堂气氛活跃。导入的设计先声夺人,既帮助了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新课的学*搭建了认知*台也抓住了学生和听课教师。

  2.主体参与,探索新知。新教材强调“以人为本”,发展人的主体性。基于此,新课以观察恐龙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分3个层次观察恐龙,依据课本又拓展了课本,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设计时始终围绕着“自主参与,深刻体验”的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了自主意识,从而主动的探索新知。并且注重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如鼓励学生选择到自己喜爱的观察位置去观察;再如让学生看完了恐龙录像,你想说什么?等等,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

  3.联系生活,实践运用。生活是现实的,丰富的,数学是抽象的,如果不把两者联系起来,学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本节课大量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如上课开始的拍照、找一找是谁做了好人好事、拼照片等。贴*了学生,延伸了学*。从而使学生能从看到的物体的一个面,展开联想到整个物体的形状,培养了观察立体实物的能力,建立了初步的空间观念。让孩子充分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数学确实就在我的身边!


《秋水》教学设计合集十篇(扩展8)

——《母鸡》的教学设计合集十篇

  《母鸡》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继续训练学生默读有一定的速度。

  2、通过读文,能说说母鸡是怎样的?

  3、通过比较,初步体会两篇文章的写法各有哪些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引入

  1、关于这篇课文你了解些什么?

  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2、同学们回家是认真读了书的,非常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先生的文章里,看看作家是怎样描写我们身边熟悉的事物的?

  二、学*新课

  1、默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序,勾画出生字并读一读。

  把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再读给全班听一听。

  2、课文写出作者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再次读文,找出反映这两种观点的'句子。

  ──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3、把这两句话读一读,体会“一向”、“不敢”。

  4、讨论:是什么让作者不敢讨厌母鸡?

  读一读文中的句子。体会到了什么?

  5、由开始的“一向”到最后的“不敢”,截然不同的两种观念,你认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6、那作者写《猫》也是用的这种方法吗?那他是怎样写猫的呢?看看课文,再讨论讨论。

  同样是写小动物,用的方法不同,给人的感受就不同,所以同学们在自己的写作中,要注意文章的表达方法。

  7、积累词句:

  感兴趣的词语勾一勾,句子写一写,读一读。

  《母鸡》的教学设计 2

  【设计理念】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叶老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略读课文的教学,应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教师要更加放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根据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和本组课文的选编意图,《母鸡》教学设计以阅读方法的训练、表达方法的*得为主,在阅读方法的训练中渗透人文精神,并以阅读方法的深化为延伸点,组织课后拓展性阅读。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尊敬的情感经历,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

  【课前准备】

  制作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母鸡叫声,引入课题。

  2、通过《猫》引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响亮地读课题。

  二、明确要求,检查预*

  1、检查生字词与难读的词语的读音,了解预*情况。

  (出示词语)

  反抗 欺侮 成绩 凄惨 慈爱 辛苦 如怨如诉

  疙瘩 可恶 鸡雏 一撮儿毛

  2、默读阅读提示,明晰学*任务。

  ⑴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⑵比较一下,《母鸡》和《猫》两篇文章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

  【设计意图】阅读提示是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实践活动的主导,从提示入手,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略读课的学*,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学*效率。

  三、初读感知,了解感情

  1、自由读课文,找出作者直接描写对母鸡情感变化的句子,用“――”画出。

  师相机板书: 一向讨厌 不敢再讨厌

  2、读这两个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辨析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

  3、质疑: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要问的吗?(打上小问号)(预设:老舍先生为什么讨厌母鸡?他后来为什么又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4、快速浏览,理清条理

  课文的哪些段落写了老舍先生讨厌母鸡?(1――3自然段)哪些段落写他不敢再讨厌母鸡(4――10自然段),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通过质疑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的主动性。同时,本篇文章在情感表达上的一个特点就是先抑后扬,这两个句子是课文板块划分的线索,抓住了这样的关键句,提纲携领,建构出简约的教学框架。

  5、学法迁移,小组自由选择内容,研读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要求小组选择感兴趣的板块学*。

  ○(选择第一部分)自主读书,找找作者讨厌母鸡原因,在小组中交流。

  ○(选择第二部分)自主读书,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在小组中交流让你感动的语句。

  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运用上学*方法,进行小组学*。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的重要方式。明确的学*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略读能力的训练的关键。

  四、小组交流,品评长短,体会感情

  (一)小组反馈――品读母鸡令人讨厌之处

  1、把母鸡的罪状一一列举出来,以“这是一只( )的母鸡。”的句式。

  罪状一:这是一只叫声讨厌的母鸡。

  老舍先生用了哪些词来形容母鸡的叫声?引导重点理解“如怨如诉”,感受母鸡“无病**”的形象。

  这是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板书:拟人),

  这一组描写动物的文章都用上了这样的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罪状二:这是一只欺软怕硬的母鸡。

  它欺谁?怕谁?

  罪状三:这是一只爱炫耀的母鸡。

  它是怎么炫耀的?能通过读把这只爱炫耀的母鸡展现在我们眼前吗?

  2、小结写法:这一部分作者先说――齐读第一句,再用具体事例写出讨厌的原因,(板书)这种围绕中心句的写法,就叫――总分式写法,你在哪篇课文中也见识过这种写法?

  【设计意图】本组四篇课文都是描写动物的文章,在写作特点上都涉及拟人化的写法,所以在“讨厌”板块的设计中,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勾联前三篇文章学*的内容,结合本篇课文,在写作方法上相似之处给予提示,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加深对本组文章表达方法的领会。

  (二)小组反馈――品读母鸡令人尊敬之处。

  1、出示“这是一只( )的母鸡。”

  2、课件出示第9自然段,找出第二部分的中心句。

  3、学生交流反馈有体会的句子。

  a:第5自然段:抓住“挺着脖儿、歪着头、挺着身儿”这几个动作的词来体会“负责”。

  b:第6自然段吃食的情景,将鸡雏和母鸡进行对比,体会慈爱。

  c:与抢食的大鸡作斗争,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母鸡的勇敢。

  d:从夜间啼叫体会母鸡的负责辛苦。这是一位为了自己的孩子日夜操劳的鸡母亲。

  理解词义:这里再一次具体地描写了母鸡的叫声,这是怎样的叫声?联系上下文想想这里的“顶”是什么意思?

  想象画面:透过这两个“顶”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黄鼠狼来了,鸡妈妈顶尖锐、顶凄惨地叫些什么?黄鼠狼朝小鸡们扑来啦,鸡妈妈又会怎样?)

  回旋引读:孩子们,是什么让母鸡这样无怨无悔,不辞辛劳地为孩子们付出呢?是啊,这都是出自她对孩子们深深的爱呀!(板书:母爱)难怪老舍先生赞叹道:“它伟大,因为它是――。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作者对母鸡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这样的母亲让人感动,所以作者说――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这样的母亲让人尊敬,所以作者说――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4、(出示麻雀喂食图)请学生用上围绕中心句展开描写的方法,把从图上看到的、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学生写,巡视指导,指名说,评议。

  深情地读一读课文的第9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板块教学中,对于母鸡夜间啼叫的段落,教师采用精读课的精教细讲,在这里设计这个精讲的环节,可以为学生阅读能力的迁移提供保证。而对于板块中的其它段落,则是采用组织学生集体交流,教师适当地引导并对难点进行适当点拨解疑的方式。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略读教学追求的“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在最后,教师抓住文章围绕中心句,展开具体描写这一写作特点,设计了写话练*,运用写法,感受母爱,练笔和激情,一举两得。

  五、总结写法,比较异同

  1、辨析《猫》和《母鸡》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点。

  2、那么除了情感表达方面,这两篇文章在表现小动物的特点时还用上了哪些方法?(围绕中心句、用具体事例、拟人手法)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作为精读课文的延伸,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从“异同”入手,不但要注重学法上的迁移、运用,同时也要注重新旧知识的比较、联系。本组中的《猫》与《母鸡》同是老舍先生的文章,并且所涉及的题材、写作方法基本相似,具有可比性。难得可贵的是,两篇文章的情感表达方法截然不同,所以要引导学生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比较阅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六、推荐阅读:

  许多作家描写动物的佳作也都各具特色,值得我们去阅读,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其中一篇《麻雀》,这也是一篇表现母爱的文章,回家仔细读读,想想它与《母鸡》这篇文章有何不同,相信你读完之后,对于如何写动物,如何表达情感会有更多的收获。请小组长将文章分发给大家。(出示作业:阅读《麻雀》)

  【设计意图】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教材永远只是一个例子。要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单靠课堂文本显然是不够的,必须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联,进行恰当地拓展。《麻雀》与《母鸡》的共同点是赞美了母爱的伟大,不同点是由于作者是外国的作家,所以在语言、表达方法上各有千秋。这样的拓展延伸,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对阅读能力的提高有所利益。

  《母鸡》的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5、比较《猫》和《母鸡》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比较《猫》和《母鸡》在写法上的异同。

  教法学法:读悟结合,合作交流。

  课前准备:预*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激发兴趣。

  1、上节课我们学*了第15课——《猫》,老舍先生笔下的猫,像个既淘气又可爱的孩子,非常讨人喜欢。那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又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学*老舍先生的另一篇文章——《母鸡》。

  2、板书课题并读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新课伊始,借助学生对老舍先生笔下的淘气又可爱的猫的喜爱,激发学生对老舍先生所写《母鸡》的品读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

  二、检查预*,明确要求。

  1、同学们在课前已经认真预*课文,老师首先考察一下大家对生字词的掌握的情况。

  (课件出示词语:如怨如诉、反抗 欺侮 成绩 凄惨 慈爱 辛苦 疙瘩 可恶、似的、差不多)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了两个思考题,同学们有没信心通过自我阅读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课件出示思考题:①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只怎样的母鸡?②《母鸡》和《猫》两篇文章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

  三、初读课文,体会情感。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导语提出的这两个思考题。

  2、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读书,老舍笔下的母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是呀,老舍先生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能找到直接写作者态度变化的两个句子吗?

  4、学生汇报,课件出示两句话:1、我一向讨厌母鸡!2、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5、概括板书:一向讨厌——﹥不敢讨厌

  6、学生质疑:读了这两句话有什么疑问吗?

  (如:作者为什么一向讨厌母鸡?后来又为何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学生带着思考读书后交流对老舍笔下母鸡的印象,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同时抓住老舍先生对母鸡的态度前后的明显差异,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激发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内容的浓厚兴趣。)

  四、再读课文,品评母鸡之长短,体会作者之喜恶。

  (一)、品读母鸡让人讨厌之处。

  1、小组合作学*,找找母鸡让人讨厌的原因。

  2、小组汇报:说说母鸡让人讨厌的原因,并相机指导朗读,老师启发学生概括。

  (预设:

  第一段:这是一只叫声讨厌的母鸡。

  写了母鸡的两种叫声,第一种“嘎嘎”“没完没了”,直接写出“讨厌”,第二种“细声细气”“扯长了声如怨如诉”,描写非常细致,

  第二段:这是一只欺软怕硬的母鸡。

  对比母鸡对待鸭子、其它母鸡和公鸡的'态度。

  第三段:这是一只发狂炫耀的母鸡。

  体会夸张的写法。)

  (设计意图:这第一部分虽不是课文的重点,但老舍写对母鸡的讨厌确实写得非常精彩,引学生读出讨厌之情,感受语言的精彩,既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又让学生获益不浅。)

  (二)、品读母鸡让人尊敬之处。

  1、作者如此讨厌母鸡,可后来到底是什么让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呢?你们发现了吗?

  2、课件出示: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板书]

  3、母鸡的伟大具体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细细地去品读课文5~8自然段,划出让你感触最深的词语或句子,好好体会体会。

  4、汇报交流:抓住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深深的母爱,并相机指导朗读。

  (预设:许多词句中都蕴含好几层含义,学生只要能说得有理有据即可。

  负责:“不论……总是”;一系列动词;“一天不知教多少次”。

  慈爱:“一点儿”东西就“紧叫”,还“啄一啄”“马上”放下;鸡雏的肚子“像汤圆似的”,自己却“消瘦”许多;给鸡雏取暖;任凭鸡雏在它身上调皮,“一声”也不哼。

  勇敢:“假若……一定……连……”

  辛苦:消瘦;夜间睡不好,“顶”。)

  5、小结:这是一只(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日夜操劳、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不辞辛苦……)的母鸡。

  6、同学们,读着这些描写母鸡如何疼爱鸡雏的文字,你是否想起了自己的父母为你做过的一些事情?

  8、小结:是的,父母总是把孩子的健康和幸福放在第一位,常常为了照顾孩子而忘了他们自己!

  所以说:一位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9、让我们带着对父亲、母亲的无限敬佩和感恩再来读读5-9自然段吧!

  10、教师引读第5~9小节,再品母爱。配乐朗诵。

  师:因为它是母亲,所以……

  一二组学生: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师:因为它是母亲,? 所以……

  三四组学生: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让它的儿女们吃。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假如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师:因为它是母亲,所以……

  一二组学生读:它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不知教多少次。它还半蹲着,让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到一点温暖。它若伏在地上,鸡雏们有的便爬在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

  师:因为它是母亲,所以……

  三四组学生读: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无论多么贪睡的人都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

  师生齐读: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11、教师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感恩父母。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小乌鸦清晨早早就出外为老乌鸦找来食物;小羊喝母乳时总是用虔诚的跪姿感谢妈妈的哺育之恩。同学们,你们又打算用怎样的实际行动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呢?(学生自由发言)

  12、小结: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

  (设计意图:此部分重在引导学生感受母鸡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词品句、配乐朗诵等感受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体会母爱的无私和伟大;通过结合生活小事谈体会,让孩子们懂得怎样做个会感恩的孩子,知识和道理双丰收。)

  五、总结写法,进行《猫》与《母鸡》的对比。

  1、过渡: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既淘气又可爱,很讨人喜欢;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又是如此令人感动和佩服。老舍先生可真会写文章!

  2、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猫》和《母鸡》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有哪些值得借鉴学*的写作方法。

  {预设:

  (1)通过鲜明地对比,加深对母爱的赞颂!

  (2)通过过渡句让前后两部分紧密相连,过渡自然。

  (3)叙述动物的特点时,善于采用总分段式。

  (4)通过运用夸张、拟人等写作手法,让语言生动有趣。

  (5)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现动物的特点。}

  3、小结:只要同学们善于借鉴他人好的写作方法,并积极去练笔实践,定能把文章越写越好!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读写不分家,丰富语言积累,提升学生的写作水*是阅读教学的一大目的。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比较两篇文章写作方法的异同,引导学生去关注、借鉴优秀作品的写作方法,提升写作能力。)

  六、拓展阅读,丰富积累。

  1、课外拓展阅读建议:

  (1)阅读其他描写小动物的作品。如:屠格涅夫的《麻雀》、普里什文的《柱子上的母鸡》等。

  (2)阅读关于爱和感恩的书籍。比如《美德书》、《感恩父母》、《感恩生活》等。

  (设计意图:本着“生活处处是语文”的大语文的观念,设计此环节让学生借助本单元学*到的阅读方法阅读更多的优秀作品,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附板书设计:

  16、母鸡

  一向讨厌 → 不敢讨厌

  负责

  慈爱

  勇敢

  辛苦

  《母鸡》的教学设计 4

  【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的感情变化。

  3、了解母鸡的母爱

  4、联系实际,感受母爱,学会感恩母亲。

  【教学重点】

  1、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2、体味作者对母爱的赞颂。

  【课前准备】

  1、课件制作。

  2、学生收集有关母鸡的资料,收集动物感人的故事,收集有关母爱的古诗、名句、作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引发意识

  1、上节课我们到老舍先生家看了他的古怪又可爱的猫,今天我们还到他家去做客,看看他的那只母鸡。

  2、板书:

  母鸡

  3、从题目你了解到什么?

  二、默读课文,抓住情感

  1、把握态度变化: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作者对母鸡感情态度的词语、句子。

  思考:

  “我”对母鸡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让学生在总体把握中也能对作者的情感有所把握。)

  2、总体感知:

  “我”对母鸡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一向讨厌──不敢再讨厌(喜欢)。

  3、讨厌之由:

  ⑴ 请同学们列举母鸡的罪状。

  ⑵ 说出“我”对母鸡态度的句子:

  我一向讨厌母鸡。

  没完没了,并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

  ……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了小疙瘩来

  更可恶的是……

  ……被它吵得受不了

  三、细读课文,品位情感

  1、感情的峰回路转:

  母鸡的哪些表现让我不敢再讨厌它?

  (让学生简单概括地说,既是学生理解的表现也有助于他们的概括能力。)

  2、感情的体味:

  说一说:

  你喜欢哪种情况下的母鸡?说出你的理由?并告诉大家这时候的母鸡是一只( )的母鸡。

  小老师:

  请你告诉大家你觉得要注意哪些词语和句子?

  朗读是该用怎样的语气?

  (情感由学生自己把味,并把这种内情外化之。)

  3、情感的提升:

  写一写:

  把前三段换一种语气来写,读了让人觉得母鸡很可爱,而不是讨厌。

  提示可以学*前面课文的写法,如反语,贬词褒用等

  (动手既是让学生对文章感情的进一步体验,又让学生有了更深的提升。)

  4、情感的回归:

  《母鸡》让你读懂了什么?

  (第九自然段)

  (回到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为文之意)

  5、情感的延伸:

  你知道哪些赞颂母爱的古诗?

  (唐代孟郊的《游子吟》为最)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母的名句?

  (联系实际,让学生把对母爱的理解结合自身来理解,这也是学*此文的一个关键。)

  四、知识拓展,自主学*

  1、交流:

  你知道那些动物的感人故事?

  2、老师的推荐:

  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情。

  (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养成课外学*的好*惯。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自主、探究学*方式。)

  【板书设计】

  母 爱

  《母鸡》的教学设计 5

  教材分析:

  本文是老舍先生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由“一向讨厌”直至“不敢再讨厌”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作者对母鸡的讨厌──讨厌它时而没完没结;时而如泣如诉;时而又发了狂的叫声,还讨厌它欺软怕硬的行为,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写作者“不敢讨厌”母鸡的原因──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

  文章一大写作特色就是对比手法的应用,通过前后对比,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和母爱的伟大,母鸡就是一个无私无畏、日夜操劳的伟大母亲。本文另一大特色是语言风格口语化,这是老舍先生一贯的无雕饰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如“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咬下一撮儿毛来”,“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等语言的表述,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好像和街坊邻居对话,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老舍先生将笔触落于细微之处,以有了一群鸡雏而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母鸡来道出人情──“一个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以其细腻之笔揭示藏匿于生活中感性、直观的特征,体现出朴素自然的格调和亲切的人伦关怀。

  课文《母鸡》的语言自然流畅,并无过多华丽词藻的修饰,就文字本身所表达的内容,对于五年级孩子来说并不难理解。首先,作者对母鸡态度前后截然不同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其次,变化的原因是源于母鸡的叫声也是不难读懂的。这些通过孩子的自主阅读能发现和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不作为指导的重点,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等教学手段帮助孩子理清课文脉络,感受作者的情感。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老舍先生在其看似*实的语言背后所要传递的深刻含义。难点之一:母鸡始终是那么爱叫,但为什么相同的叫声会让作者对母鸡的看法发生改变?通过学*,要让学生领会,其实老舍是借母鸡的叫声,通过生活化的语言来表达对母爱的赞颂和崇敬之情。难点之二:文章有多处看似自相矛盾的表述,通过设疑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矛盾并联系上下文解决矛盾。矛盾1:文章第五小节中说到母鸡总在院里挺着脖儿,表示出一副世界上并没有什么可怕的样子,但下文又将母鸡在遇到异常情况时警戒的样子写得栩栩如生?母鸡到底怕吗?矛盾2:文中第二节明确了母鸡对公鸡的态度──永远不反抗,可第6小节中又说假如遇上大公鸡抢食,母鸡是一定出击的,这劲头儿连大公鸡也怕三分。母鸡和公鸡,到底谁怕谁?在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这些疑问时,可始终以体会母鸡叫声所表达的意思为抓手逐步展开。

  基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孩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读准“欺侮”的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泣如诉、警戒、紧叫”等词的意思。

  边读边思考,利用文中看似矛盾的语言表述设疑,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正确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对母鸡态度变化的原因,体会母鸡的叫声所要传递的意思,感受母爱的无私。

  教学准备:

  1、读通课文,划出两句直接描写作者对母鸡态度的句子。

  2、查字典,知道“如泣如诉、警戒、紧叫”等词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一)板书课题,巩固“母”的笔顺,读课题。

  (二)简介作者──老舍。

  (三)预*反馈:交流描写老舍对母鸡态度前后不同的句子。

  (四)灵活运用关键语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五)理清课文结构,以作者对母鸡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将课文分成两部分。(板书:一向讨厌不敢再讨厌)

  二、深入品读、感悟母爱

  (一)略读1-3小节,了解“我”讨厌母鸡的原因。

  1.重点思考:“我”为什么“一向讨厌母鸡”?哪些语言让人感受到作者对母鸡的讨厌?(板书:没完没结如泣如诉发了狂欺软怕硬)

  2.反馈指导。

  指导重点:

  (1)了解“如泣如诉”的意思。

  (2)体会作者以夸张的手法描写母鸡“发了狂”的叫声时所表达的情感。

  (3)体会母鸡“欺软怕硬”的行为。

  (4)指导朗读描写三种不同叫声的句子。

  3.连贯表达“我”讨厌母鸡的原因。

  (二)品读5-8小节,体会“我”喜欢母鸡的原因。

  1.设疑:同为母鸡的叫声,为什么“我”变得“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引导学生体会母鸡叫声所要传递的意思及所要传达的作者的感情。

  2.通读5-8小节,圈出描写母鸡叫声的词。(板书:警告紧叫啼叫)

  3.初步了解母鸡叫的原因。

  4.想象表达母鸡的叫声所要传递的意思。

  5.学*第5小节,体会母鸡的勇敢和负责。

  指导重点:

  (1)想象母鸡和鸡雏所面临的危险,了解母鸡警戒的原因。

  (2)指导朗读描写母鸡“警戒”的句子,感受母鸡的爱子心切。

  (3)想象母鸡警告鸡雏的语言,体会母鸡的勇敢。

  (4)设疑:母鸡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没什么可怕的事,为什么还要“警戒”?母鸡到底怕吗?

  (5)提炼作者对母鸡态度变化的原因,了解母鸡的叫声即它的语言,也是与鸡雏交流的方式。

  6.学*第6小节,体会母鸡的慈爱和辛苦。

  指导重点:

  (1)借助对“紧叫、一点儿”两词的理解,体会母鸡“紧叫”所表达的意思。

  (2)设疑:“叫”与“教”的区别,体会母鸡的辛苦。

  (3)联系上下文,设疑:母鸡到底怕公鸡吗?

  (4)体会“紧叫”的“紧”字的妙用,感受老舍的语言魅力。

  7.学*第8小节,再次体会母鸡的辛苦,任劳任怨。

  指导重点:通过对“顶尖锐、顶凄惨”的理解,体会母鸡“啼叫”所表达的意思。

  8.学*第7小节,体会母鸡的辛苦与慈爱。

  指导重点:

  (1)学生自主感悟,交流反馈其读懂及读不懂的内容。

  (2)体会“──”的作用,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三、总结全文,升华母爱

  (一)理解“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含义。(板书:英雄母亲)

  (二)进一步体会“我不敢再讨厌母鸡”的原因。

  板书:

  《母鸡》的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最*我们学*了几片描写小动物的文章,文章中表达了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揭示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永恒主题。今天我们将要学*另一篇文章,(板书课题)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母鸡的什么态度?将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

  二、学*课文

  1、默读课文

  要求:圈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想想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发生为什么了变化?

  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讨厌母鸡的?写喜欢的自然段是?

  2、反馈交流相机板书

  过渡:为什么作者会讨厌这只母鸡,你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用笔画出来。

  3、学*1-3段

  a、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深化认识:

  抓住:颤颤巍巍、如怨如诉,体会母鸡无病**。

  趁其不备、狠狠,体会母鸡欺软怕硬、暗箭伤人。

  运用夸张的手法体现母鸡拼命炫耀自己。

  b、读出母鸡以上的品行。

  过渡:作者既然那么讨厌母鸡,后来为什么改变了对母鸡的态度,你找到了秘密了吗?

  4、学*4-10自然段

  a、要求:自读用笔画一画,这些语句中体现了母鸡什么样的魅力与情怀?

  b、相机点拨并想象说话体会母鸡的勇敢、负责、慈爱、辛苦:

  母鸡可能会怎样警告自己的鸡雏?

  小鸡躲在妈妈的怀抱里会说些什么?

  三、升华主题

  a、看到这令人心灵震撼的一幕幕,作者此时还仅仅是喜欢那么简单吗?(敬佩地读)

  难怪作者会这样的赞叹道:读,第九段。

  B、作者仅仅是在赞美鸡妈妈吗?

  带着对母爱的崇敬,读。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也有自己的妈妈,你的妈妈*时是怎么关爱你的?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把你最想对妈妈说的话用一两句话写在书中的空白处。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话都在这一一地说出来,今天是回家的日子,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踏进家门前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写的那句话,记住: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课后反思:

  母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到今人们对于她的讴歌与诠释从未有过终止。《母鸡》,老舍的另一篇佳作,通过描写对母鸡看法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在体会作者由讨厌到敬佩的情感过程中,紧扣文章的情感主线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来梳理文章的脉络,学生的学*目标进一步的被明朗,学便有了针对性。文章的布局和教材的处理事实上是有异曲同工之趣的:讲究有详又略,详略得当。讲学*感悟作者对母鸡的讨厌部分时,放在了整个文本的大背景去体验,这事实上也是作者写作手法的体现:欲褒先贬、欲扬先抑、欲擒故纵。故在此环节的处理上无过分的张扬,为体验后面的主情感母爱埋下了伏笔,并进一以贯之。最后让学生在品析词句,体会情感的学法指导下,在朗读感悟母鸡对鸡雏的*凡细节中自然地联想到生活的场景,层层推进,勾起对母爱的回忆,从而揭示出:母亲是伟大的,一位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的文本主题。

  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待进一步的思考,过于沉重的表情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由于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过于犹豫,延误了时间显得有些拖沓;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要在*时花功夫加以落实。

  《母鸡》的教学设计 7

  【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的感情变化。

  3、了解母鸡的母爱

  4、联系实际,感受母爱,学会感恩母亲。

  【教学重点】

  1、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2、体味作者对母爱的赞颂。

  【课前准备】

  1、课件制作。

  2、学生收集有关母鸡的资料,收集动物感人的故事,收集有关母爱的古诗、名句、作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引发意识

  1、上节课我们到老舍先生家看了他的古怪又可爱的猫,今天我们还到他家去做客,看看他的那只母鸡。

  2、板书:

  母鸡

  3、从题目你了解到什么?

  二、默读课文,抓住情感

  1、把握态度变化: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作者对母鸡感情态度的词语、句子。

  思考:

  我对母鸡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让学生在总体把握中也能对作者的情感有所把握。)

  2、总体感知:

  我对母鸡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一向讨厌──不敢再讨厌(喜欢)。

  3、讨厌之由:

  ⑴请同学们列举母鸡的罪状。

  ⑵说出我对母鸡态度的句子:

  我一向讨厌母鸡。没完没了,并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了小疙瘩来更可恶的是被它吵得受不了

  三、细读课文,品位情感

  1、感情的峰回路转:

  母鸡的哪些表现让我不敢再讨厌它?(让学生简单概括地说,既是学生理解的表现也有助于他们的概括能力。)

  2、感情的体味:

  说一说:

  你喜欢哪种情况下的母鸡?说出你的理由?并告诉大家这时候的母鸡是一只()的母鸡。

  小老师:

  请你告诉大家你觉得要注意哪些词语和句子?朗读是该用怎样的语气?(情感由学生自己把味,并把这种内情外化之。)

  3、情感的提升:

  写一写:

  把前三段换一种语气来写,读了让人觉得母鸡很可爱,而不是讨厌。提示可以学*前面课文的写法,如反语,贬词褒用等(动手既是让学生对文章感情的进一步体验,又让学生有了更深的提升。)

  4、情感的回归:

  《母鸡》让你读懂了什么?(第九自然段)(回到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为文之意)

  5、情感的延伸:

  你知道哪些赞颂母爱的古诗?(唐代孟郊的《游子吟》为最)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母的名句?(联系实际,让学生把对母爱的理解结合自身来理解,这也是学*此文的一个关键。)

  四、知识拓展,自主学*

  1、交流:

  你知道那些动物的感人故事?

  2、老师的推荐:

  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情。

  (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养成课外学*的好*惯。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自主、探究学*方式。)

  【板书设计】

  母爱

  一向讨厌不敢再讨厌

  《母鸡》的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3、了解作者语言表达的特点,学*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体会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教学准备:

  课件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老舍先生写的《母鸡》。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回顾上节所学内容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已经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那么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对于母鸡的哪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呢?(学生回答,师板书:讨厌尊敬)

  二、研读课文,感悟情感变化

  (一)学*1——3自然段,解读“讨厌”。

  1、课文那些自然段写作者讨厌母鸡?你能从中找出一句概括的句子吗?用“——”划出来。

  交流“我一向讨厌母鸡。”抓“一向”“讨厌”进行朗读指导。

  2、默读1——3自然段,找出作者讨厌母鸡的原因。

  3、交流反馈

  (1)抓重点词语理解感悟。

  (2)师: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学生回答,师板书:无病**欺软怕硬拼命炫耀)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话。(根据板书)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学*4——8自然段,感悟母爱。

  师:一只让作者历来没有好感,只有讨厌的母鸡,怎么让作者对它的态度有了如此大的转变呢?是什么让作者改变了看法呢?我们一起到书中寻找答案吧。

  1、默读4——8自然段。

  这又是一只怎样的母鸡?在书中画出有关语句。

  2、交流反馈。(学生回答,师板书: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3、现在我们到课文中找一找,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

  学生自由读文,交流。

  4、想象说话:

  它警卫时,勇敢地叫“咕咕”,仿佛在说:“——————————————————————————”。

  它喂食时慈爱地叫“咕咕”,仿佛在说:“———————————————————————————”。

  它教儿女本领时耐心地叫,仿佛在说:“————————————————————————————”。

  它夜里拼命的凄惨地啼叫,仿佛在说:“————————————————————————————”。

  先在小组里练*说,再选同学在全班说。

  5、同学们,此刻,在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只怎样的母鸡?(根据板书回答)它怎么和开始的时候完全不同了呢?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它变得如此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三)学*9——10自然段,品赏尊敬。

  带问题默读课文。

  (1)出示句子: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你体会到了什么?在你心里英雄是什么样的?指导感情朗读。现在的我,对母鸡又有了什么样的感情?

  (2)出示句子: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品读,这仅仅只是喜欢吗?(尊敬、赞美)

  是啊,作者被母鸡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母爱深深的震撼了,这是作者对日夜操劳、无私无畏的伟大母亲发自肺腑的崇高的敬意。

  再读: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四、拓展文本,升华情感

  1、是啊,天底下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就是母爱,学*了这篇课文,你是否对母亲和母爱有了新的认识?你对自己的母亲有什么话要说?请给妈妈写一封信吧。

  2、欣赏歌曲《母亲》

  板书设计:

  母鸡——→讨厌————→尊敬————→赞美

  《母鸡》的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读准“欺侮、一撮儿毛”等难读的词和多音字在课文中的读音;通过各种方法理解并积累“颤颤巍巍、如泣如诉、警戒”等词语。

  2、能够通过预*找到表达作者对母鸡态度前后变化的相关语句,把握文章结构。

  3、联系上下文了解作者对母鸡前后不同的看法以及形成的原因,理解“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含义。

  4、通过阅读,发挥想像,明白母鸡叫声所表达的含义,体味母鸡对小雏鸡那份无私的母爱。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上下文了解作者对母鸡前后不同的看法以及形成的原因,理解“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名言:“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读读名言,说说这是谁写的。

  2、老舍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母鸡》,感受这位语言大师的魅力吧。

  3、出示课题:24、母鸡,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快速浏览课文。

  要求: 用“ ”划出老舍直接写对母鸡情感变化的句子。

  2、交流并出示句子: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

  理解“一向、不敢”,体会情感。

  3、老舍真不愧是语言大师,看似*淡的词,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母鸡的恨之切与爱之深的强烈情感。让我们带着情感再来朗读一下句子。

  三、品评叫声,体会喜恶。

  (一)研读1——3小节,深入了解作者讨厌母鸡的原因

  1、让我们根据老舍对母鸡的情感变化,给课文分成两段。

  2、老舍一向讨厌母鸡,是因为(女生读1-3节)思考:老舍讨厌母鸡的什么?

  3、交流:叫声 行为

  4、最最让老舍讨厌的是母鸡什么呢?那么就让我们细细品味老舍笔下的母鸡的叫声。

  (1)自由轻声读读1、3小节,要求:

  a.圈出形容母鸡叫声的词。

  b.感情朗读使你顿生厌恶之感的句子。

  (2)师生串读第1、3节。

  (3)读句品词,随机板书:无病**、拼命炫耀

  5、母鸡的叫声的确让人讨厌,加上它还有的坏毛病。(男生读第2小节)

  读准“欺侮、一撮毛”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只母鸡(欺软怕硬)

  (二)研读5——8节,深入了解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的原因

  1、过渡:这样的母鸡不要说老舍讨厌,就连我们看了也觉得讨厌。但当他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的表现,再次聆听母鸡的声音时,他的情感徒然发生了变化。

  2、指名读5-8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母鸡究竟在什么情况下会发出叫声?

  圈出形容母鸡叫声的词。

  3、交流:异常情况、找到食物、大鸡抢食、黄鼠狼来袭

  咕咕地警告、咕咕地紧叫、放声啼叫、尖锐、凄惨

  4、品读语言,发挥想像,体会母鸡的叫声所表达的意思。

  分小组:联系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词,展开想像,体会体会母鸡每次咕咕地叫,仿佛在说什么。

  出示:当( )的时候,母鸡( ),好像在说:“( )”。

  第五节:

  (1)指导读好母鸡警戒的句子

  (2)总结:事关孩子的安危,鸡妈妈始终保持警惕,真是一位负责的妈妈呀。

  第六节1:

  (1)理解“紧叫” 、“教”

  (2)总结:为了自己的孩子,母鸡可以不辞辛劳,可以忍饥挨饿,我们体会到鸡妈妈真是——慈爱、辛苦。

  第六节2:

  (1)引读:第2节最后一句

  (2)总结:读到这里,你想说鸡妈妈真是——勇敢呀!

  第八节:

  (1)出示:顶尖锐、顶凄惨(读好)

  (2)总结:你们看,即便在晚上,鸡妈妈也始终保持警惕,连睡觉也不踏实,多么——辛苦,多么——负责。

  第七节

  母鸡一直用叫声传递着它对小鸡雏的爱,但它也有一声不哼的时候。

  (1)齐读第7小节

  (2)我们猜一下,母鸡教儿本领时它会如何叫?(耐心地“咯咯”叫)你从哪里体会到的?(多少多少次)这时它会说些什么?

  5、小结:我们一起联系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词,展开合理想像,读懂了母鸡叫声的含义,原来,母鸡总是由前院咕咕到后院,再由后院咕咕到前院,这咕咕的叫声并不是没有理由的。难怪作者后来会说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四、升华主题,感悟“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个英雄。”

  1、出示: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2、齐读句子。

  理解英雄:为了孩子,母亲可以挺身而出;可以 ;可以 ;可以 。(忍饥挨饿、任劳任怨、奋不顾身)所以说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3、感情朗读

  4、难怪老舍最后写道: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从不敢这个词中,你还体会到老舍对母鸡的什么情感?(敬重、佩服、赞美)

  5、齐读句子。

  《母鸡》的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笔下母鸡的特点,感受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与《猫》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尊敬的情感经历,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师:同学们,猫是一种很*常的小动物,可在热爱生活的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先生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继续学*老舍先生的另一篇佳作《母鸡》。

  2.板书并读题。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目标。

  师:同学们,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在学*之前,请大家先看阅读提示,请大家翻开课本74页。谁来给大家读一读。(一生读)

  师:谁来说说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了什么学*要求?(指名说)

  师:请大家看屏幕。(出示阅读要求)

  2、自由读。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有两个要求:①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②边读边思考:作者对母鸡是怎样的态度?

  3、交流汇报。

  ①读词语。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相信大家已经认识了这些词语,谁愿意来试一试。(指名读,齐读。)

  反抗欺侮成绩凄惨辛苦如怨如诉

  疙瘩可恶慈爱鸡雏啼叫颤颤巍巍

  ②师:认识了这些词语,相信大家读课文就没问题了。现在我们来开火车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作者对母鸡是怎样的态度?

  ③师:这列小火车开得又快又好。现在谁来说说作者对母鸡是怎样的态度?

  生:我一向讨厌母鸡。(板书)

  师:从哪些语段看出来?

  生:1-3自然段。

  师:那后来呢?

  生: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板书)

  师:哪些语段写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呢?

  生:4-10自然段。

  ④师:是的,你们都是读书高手。同学们,这一头一尾两句话在文中首尾呼应,这样可以使文章的结构更严谨。

  三、精读第一部分。

  师: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作者为什么讨厌母鸡呢?(生埋头默读思考。)

  师:好了,大家都学得很认真,相信都有自己的收获。谁愿意来跟大家分享。

  生:老舍先生觉得母鸡的叫声很令人讨厌。

  师:作者为什么会讨厌母鸡的叫声呢?

  生;因为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并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

  师:是啊,它没什么理由,却没完没了地叫,真是无病**。(板书)

  师:那作者讨厌母鸡的叫声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有的时候,它不这样乱叫,而是小疙瘩来。

  师:是的,那“颤颤巍巍”是什么意思?

  生:“颤颤巍巍”就是抖动摇晃的样子,多用于形容年长者走路的姿态。本课中用来形容母鸡叫的声音有一点抖。

  师:你理解得很准确,能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吗?

  生:我是通过查字典理解的。

  师:你真是学*的小主人。查字典是一种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师:什么叫“如怨如诉”?

  生:“如怨如诉”就是形容没完没了地抱怨、诉说。本文用拟人的手法来形容母鸡拉长声音的叫声影响人的情绪,令人讨厌。

  师:是的,那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问我妈妈的。

  师:可以,同学们请教别人也是一种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师:如果你们听到母鸡这样“颤颤巍巍”“如怨如诉”地叫,你会想到什么?


《秋水》教学设计合集十篇(扩展9)

——寓言故事教学设计合集十篇

  寓言故事教学设计 1

  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

  2.田字格要求写的字

  教学目标

  1.会认“寓、焦”等10个生字,会写“守、丢”等9个字。

  2.学*默读课文,读懂课文。

  3.初步认识寓言,感悟寓言的寓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揠苗助长)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今天我们要学*一篇新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出示“寓”字:小朋友,请记住“寓言”的“寓”字!

  2.哪位小朋友知道什么叫寓言?

  3.这个小故事里边有深刻的道理。读懂了,我们都会从中受到启发。简单地说,就是小故事大道理。

  4.二则是什么意思呢?谁知道?

  5.对。那寓言二则就是——

  6.好的,真聪明。下面咱们先看第一则寓言。请小朋友们自己默读课文,看看能读懂吗。如果有不懂的问题,可以互相请教。(有的小朋友在默读时嘴还在动,这可不行。默读时,嘴也不能动,要用心读课文,你们可也要记住啊!)

  7.谁能读读课文第一段?

  8.(读中引导)什么叫自言自语?

  9.自己对自己说话声音还要这么大么?能再读读吗?

  小朋友们,一起读读自言自语的话吧!

  10.请看屏幕。这儿有两句话。谁来读读?

  11.如果把句子中红色的词语去掉,意思还一样吗?这样吧,你们读原句,我读去掉红色词语的句子。发现哪儿不同了吗?

  12.(出示“焦”字)看这个焦急的焦字,大家说怎么记住它呢?(贴出该字)

  13.真聪明。那说说该怎样写好它呢?

  14.大家就写一个吧。

  15.下面,请大家看书下的图,再读读书,谁知道课文哪一段是描述这幅图的?你能读读吗?

  请接着读第三段。指学生读。

  16.小朋友们,你们能根据刚才这位同学读的和书上的图,谈谈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吗?请和你的伙伴交流一下吧!同学们,你们也讨论一下,一会儿说说吧!。

  因此,揠在这就是——

  17.多聪明的孩子啊,这么难的问题能说得这么清楚。这两个字也一定难不倒你们。

  18.(出示字卡)喘,截,请读。谁能组词?(贴于黑板)

  19.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20.大家想一想,如果这个种田人来到田里,看到这种情景,会怎么想怎么说?

  21.如果你在场,你会对这个人说什么呢?

  22.说的多好啊!禾苗有它自己的生长规律。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律,就会做错事。

  23.前边我们说了,寓言就是小故事大——

  24.小故事读完了,大道理也被你们不知不觉说出来了。知道是什么大道理吗?

  对,这个有趣的故事我们读完了,我们一起再来齐读一遍课文吧!

  再看看这些生字是不是已经成为我们的朋友了,(指黑板生字)老师的教鞭喜欢左右跳动,跳到哪,你可就要读到哪,试试吧!

  读得不错,我们再玩一个变脸的游戏.我说变,同学们就得读出卡后的词语来。

  25.这个有趣的故事我们学完了,谁愿意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

  26.那就先在这儿练*练*。

  27.现在我来当妈妈,谁讲给我听?

  28.啊,我女儿讲的真不错.为她鼓鼓掌吧!

  29.小朋友,回家后也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吧。

  下课。

  1.寓言二则。

  3.简单解释“寓言”。

  4.就是两个小故事的意思。

  5.两个寓言小故事

  6.默读课文。

  7.读第一段。

  8.就是自己对自己说话。

  9.读自言自语的句子。

  生齐读

  10.(1)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2)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11.(自由发表意见)

  12.简单!就是香蕉的蕉字去掉草头。

  13.要把下面的四个点摆均匀。

  15.读第二段。

  读第三段

  16.学生谈

  拔的意思

  18.读、组词。

  19.齐读课文。

  20.自由发言。

  21.(1)多好的禾苗啊,都被你给拔死了。

  (2)你这是帮倒忙啊!

  (3)禾苗有它自己的生长特点,得慢慢地生长,不能急的,你怎么能做出这样的傻事呢?

  23.大道理。

  24.就是我们刚才对那个人说的话。

  齐读课文

  读生字

  读词语

  25.有趣。我愿意!

  26.练*

  27.讲故事。

  第二课时(守株待兔)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这节课我们要学*一则新的语言故事。我们来一起读:守株待兔。

  2.谁还记得什么叫寓言?

  3.这则语言故事请大家自己学*。老师可不帮你们了。能学会吗?

  4.我可以把学*的方法和要求告诉大家,请你们也听清楚:

  第一,先默读课文,遇到拦路虎就消灭它。

  第二,再朗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第三,再默读,想想这个小故事里边藏着什么大道理。

  现在,就请你们默读课文吧。说说你们是怎么消灭拦路虎的?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当老师,你来随便指生字,看同学们能不能读好!

  (师提示)你还可以对同学们提提要求!

  5.谁能把课文读读?

  小朋友,三段中,哪段是讲”守株待兔”这个意思的?请你找找吧!同学们,你们说是哪段?一起来读读吧!

  7.(出示课件,师读:种田人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整天坐着是什么意思?

  8.如果把整天两个字去掉,大家在读读,看看意思变了没有?请你们也互相说说。

  大家再看看图,他坐在哪?在想什么?

  那么这个”守株待兔”的株指的是什么,你知道了吗?

  这个人怎么会这么美滋滋地在这等兔子呢?谁来说说?

  你是从哪知道的?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

  9.读得真好!如果你看见了这个种田人,你会对他说什么?请你试着说说!

  对,不能把偶然的一次巧合当成每天都会发生的事。

  好,让我们把这个故事再完整地读一遍!

  1 .守株待兔

  2.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小故事讲一个道理。

  3.能!

  4.默读课文,画生字。

  生说生字,师贴

  一生指,其它生读

  我想请同学们读一个组一个词

  一生指,其它生读

  请三人各读一段

  读第三段

  6.(自由发言)

  7.就是从早到晚地坐在树桩旁。

  8.变了。这样就说明种田人可能是从早到晚坐在树桩旁,也可能就坐了半天。

  树桩

  自由发言。

  学生说

  齐读第一二段

  9.(自由发言,有点意思就可以算对。)

  生读。

  巩固认字指导写字

  下面我们来写一写这课的字。

  (课件出示:先自由地读读吧)

  说说你的发现,要写好这些字,该躲过哪些陷阱呢?小朋友,请你和同学们交流交流吧!

  范写:丢费算

  同学们,你们可能还听过《画蛇添足》《狐假虎威》这些寓言故事,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更请同学们课后多多阅读,这样,我们的小脑袋一定会聪明!

  1.认读生字。

  2.守:宝盖下面一个寸。窜:穴宝盖下面一个串;撞:提手右边一个儿童的童……

  3.费的第三笔是竖折折钩,第四笔是竖撇。算:中间是个目字,下边撇和竖要出头。

  4.写字

  寓言故事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8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 读懂课文,明白“水滴石穿”“守株待兔”这两个成语的意思和所蕴含的道理。

  3 充分发挥想象,用不同的语气读好两个成语故事。

  4 有学*成语、积极应用成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这两个成语的意思,积累并灵活应用两个成语。

  教学准备

  1 教学挂图。

  2 查找几个与“水滴石穿”寓意相*的成语。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回顾学过的成语,引入课文题目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有故事的成语和有趣的成语,你们还能记起来吗?

  生说出成语。

  师:成语是我国语言宝库中十分有特色的宝藏,每个成语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两个成语故事,“水滴石穿”“守株待兔”。(师板书课文题目)

  二、自主学*生字词,了解课文的大意

  1 初读课文,学*本课生字词。

  (1)自己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

  (2)勾出本课生词,多读几遍。

  (3)小组合作学*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等形式掌握生字音、形、义。

  (4)正确书写本课8个生字。

  2 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讲了什么故事。

  (2)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两个成语故事。

  三、 分别重点学*“水滴石穿”“守株待兔”

  1 学*“水滴石穿”。

  (1)同桌练*分角色读故事,想象当时的情景。

  (2)抽查、评价。要领:读出石阶轻视的语气,水滴自信的语气。

  (3)仿照文中句子,练*用“是……还是……”“既……也……”说话。

  (4)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5)拓展延伸。

  教师介绍几个与“水滴石穿”寓意相*的成语;学生联系生活讲一讲“水滴石穿”的事例。

  2 学*“守株待兔”。

  (1)激趣导入。

  师:这节课中,老师将与你们再次点击一个成语。(板书:守株待兔)

  提出学*目标:理解“守株待兔”的意思。

  (2)(出示挂图)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并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②同桌合作读课文,学*生字“夫”“窜”“撞”。

  ③全班交流,通过做动作理解“窜”“撞”的意思,让学生讲讲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师相机板书:偶

  得野兔)

  ④结合挂图,理解“株”“待”“守株待兔”的本意。

  “株”,树桩。随即学*生字“桩”,再次看图理解“桩”,并给它扩词。

  (3)理解课文,体会情感。

  ①再一次读课文,重点体会第2段中农夫的心情。

  ②自己勾出写农夫心理活动的句子,好好读一读,体会体会,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和语气来读。

  ③请学生把自己勾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评价评价,谁读得好。

  ④结合最后一句(他拎着野兔喜滋滋地回家了),把动作神态加上去,绘声绘色地读这一段。

  ⑤结合挂图,想一想,说一说,农夫心里还可能想些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相机板书:心存侥幸。

  (4)读想结合,背诵表演

  ①自读第3段,体会农夫感情。

  ②把农夫心中的希望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可以加上动作说。

  ③读最后两句话:等啊等啊,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他连野兔的影子都没有看见。农夫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什么庄稼都收不到了。

  想一想,此时此刻,农夫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应该怎样读。(伤心、难过、后悔)

  ④你想对这个农夫说什么?小组讨论。

  ⑤每一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板书:一事无成)

  ⑥再读这一段,想一想,农夫的情感有哪些变化?(希望→失望)应该怎样读呢?

  ⑦演一演这个故事。

  ⑧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不努力做事,心存侥幸,终将一事无成)

  四、课外作业

  1 课外阅读几则寓言故事。

  2 自主积累更多的成语。

  寓言故事教学设计 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并写出课后第3题中带点词语的意思。

  2、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具:

  字典

  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学过哪些文言文?你能背给大家听吗?

  说说怎样学*文言文?

  2、新课

  学生借助注释和译文自学课文,解决不了的词句标出,在小组中讨论。

  3、小组合作学*

  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再一起说说课文的意思,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讲解

  屏幕出示:

  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

  学生说说句意,重点说明带点字的意思。

  亡:丢失。

  鈇:斧子

  意:怀疑

  其:代词,他的。

  邻:邻居。

  子:儿子。

  有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子,怀疑是他邻居的儿子偷走的。

  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

  视:看。

  其:代词,指邻居的儿子。

  行步:走路。

  窃:偷。

  颜色:指面部表情。

  言语:说话。

  无为而不:没有一样不像。

  (他)看邻居的儿子,走路的姿势,像偷斧子的;面部表情,像偷斧子的;说话的腔调,像偷斧子的。举止言谈(一言一行)没有一样儿不像偷斧子的。

  俄而,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

  俄而:不久。

  谷:地窖。

  后来再看邻居的儿子,举止言谈没有一点儿像偷斧子的了。

  4、朗读

  自己说说课文的意思。

  朗读课文,试背诵。

  通读全文,背诵课文。

  5、作业

  思考:丢斧子的人为什么前后的看法发生了转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寓言故事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松鼠和松鸡》《陶罐和铁罐》寓言故事,了解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粗知寓意;

  2、领悟寓言“对比”的表现手法;

  3、感受阅读寓言故事的乐趣,激发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主要内容,知道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造成的不同结果。

  教学难点:

  领悟寓言“对比”的表现手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阅读材料、阅读单

  教学流程:

  一、游戏趣猜,引寓言

  1、猜谜游戏:同学们,课前,咱们先来玩一个猜谜的游戏,好吗?老师说寓言故事中的关键词,你们说寓言故事的名字。(课件出示:船、剑:刻舟求剑;农夫,树桩,兔子:守株待兔;农夫、庄稼、禾苗:拔苗助长。)看来,大家对学过的寓言故事印象都很深刻!(板书:寓言故事)

  2、这三则寓言故事中的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傻。

  3、总结什么是寓言:借助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道理的一种文章。

  二、聚焦课内,引“对比”

  1、回顾课文

  出示课文《寒号鸟》图片,还记得这是哪篇课文吗?这篇寓言故事告诉让我们认识了一个( )的寒号鸟,( )的喜鹊。

  2、那这则寓言故事带给你什么启发呢?(人活着不能目光短浅,要做长远打算)

  同学们有没有仔细想过,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推进故事情节展开,揭示寓言的寓意的?

  3、通过图表回忆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找出规律。

  人物寒号鸟喜鹊

  性格特点懒惰、得过且过勤劳

  结果冻死在夜里住在温暖的窝里

  道理:人活着不能目光短浅,要做长远打算

  4、总结:这篇寓言故事把寒号鸟和喜鹊的性格特点进行(对比),不同的性格特点所以造成了不同的结果。

  过渡: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去探寻藏在寓言故事中的关于阅读密码,这个密码就是对比。

  三、拓展课外,找“对比”

  1、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更多的寓言故事中,去寻找更多的“对比”,并感受寓言带给我们的启发。

  2、出示寓言故事《松鼠和松鸡》。

  3、学生自由读一次,请几个学生分段读一次。

  4、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表格。(在讲解中让学生学会画出关键词句)

  人物松鼠松鸡

  性格特点勤劳偷懒、挑挑拣拣

  结果吃的饱饱的卡死在洞里

  道理劳动创造幸福生活。

  5、通过人物的什么来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的呢?

  归纳——动作、语言。

  6、放手学生自由读寓言故事《陶罐和铁罐》,读后小组交流完成阅读卡。

  人物陶罐铁罐

  性格特点谦虚骄傲

  结果无价之宝影子也没见到

  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学会取长补短

  7、小组汇报,归纳:语言、神态

  四、从读到写,用“对比”

  1、引导:同学们读了三个故事,找到了很多的“对比”,这些“对比”让我们对故事中人物的印象更深了,从故事中受到的启发也更明了了。那现在你愿不愿意来挑战,用这样的“对比”,来创编故事。

  2、出示图片《嘴巴和鼻子的争吵》

  3、看,老师已经把故事的开头写好了,你能不能给运用对比的方法,赋予嘴巴和鼻子不一样的性格特点,和不一样的结果。

  人物嘴巴鼻子

  性格特点

  结果

  道理

  (课堂上只要学生先完成表格)

  4.小结归纳:各种“对比”,有的突出语言,有的突出动作,有的语言和动作结合。不管哪种,总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们收到启发和教育,这就是寓言故事的魅力。

  五、作业布置:

  1、继续创编寓言故事《嘴巴和鼻子的争吵》

  2、好书推荐:《克雷洛夫寓言》

  六、板书设计:

  寓言故事中的对比

  寓言故事教学设计 5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并写出课后第3题中带点词语的意思。

  2、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具:

  字典

  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学过哪些文言文?你能背给大家听吗?

  说说怎样学*文言文?

  2、新课

  学生借助注释和译文自学课文,解决不了的词句标出,在小组中讨论。

  3、小组合作学*

  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再一起说说课文的意思,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讲解

  屏幕出示:

  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

  学生说说句意,重点说明带点字的意思。

  亡:丢失。

  鈇:斧子

  意:怀疑

  其:代词,他的。

  邻:邻居。

  子:儿子。

  有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子,怀疑是他邻居的`儿子偷走的。

  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

  视:看。

  其:代词,指邻居的儿子。

  行步:走路。

  窃:偷。

  颜色:指面部表情。

  言语:说话。

  无为而不:没有一样不像。

  (他)看邻居的儿子,走路的姿势,像偷斧子的;面部表情,像偷斧子的;说话的腔调,像偷斧子的。举止言谈(一言一行)没有一样儿不像偷斧子的。

  俄而,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

  俄而:不久。

  谷:地窖。

  后来再看邻居的儿子,举止言谈没有一点儿像偷斧子的了。

  4、朗读

  自己说说课文的意思。

  朗读课文,试背诵。

  通读全文,背诵课文。

  5、作业

  思考:丢斧子的人为什么前后的看法发生了转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寓言故事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理解寓言故事表达的感情;

  2、反复揣摩寓言故事中人物的鲜明个性及身份特点,在揣摩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咨询活动的同时,读好人物的语言,做到既绘声绘色,寓意分明。

  教学方法

  1、观摩视频,感悟体会

  2、以练为主,边练边议;

  3、角色朗诵,交互体验;

  4、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教学重难点

  揣摩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咨询活动的同时,读好人物的语言,做到既绘声绘色,寓意分明。

  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回忆故事,导入新课:

  前两天我们刚刚学完《陶罐和铁罐》这课文,你们喜欢它吗?这是一十分有趣的寓言故事,你们知道寓言的特点吗?

  出示:寓言,是一种常常被选做诵材的文体。它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是由故事和教训两部分构成,而故事中又常常出现拟人化的动物,所以总是特别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今天,我们的朗读材料《伊索寓言》,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狼和小羊》,故事情节很简单,但怎样能把它读好呢?(多媒体出示全文)

  二、学生练读,指导点拨:

  1、学生练读,巡视发现问题

  2、指导点拨:

  寓言不是很容易朗诵的一种文体。朗诵者既要有讲故事的投入,又要有说道理的冷静。可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没有讲故事的语气语调,对狼和小羊这两个形象语言、心理咨询的把握不准确,而且以作者的身份讲道理时,没有做到应有的冷静、严肃,没有让人回味的特点。

  三、视频引路,感悟体会

  认真倾听视频朗读,体会朗读者是如何揣摩角色的心理咨询,从而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

  三、指导“叙述性语言”的指导

  多媒体出示:狼和小羊碰巧同时到一条小溪边喝水。那条小溪是从山上流下来的。狼非常想吃小羊。可是它想,既然当着面,总得找个借口才好。

  1、听录音示范读

  2、指导朗读此段的整体语气:因为这时候说话的是作者,是在给我们叙述这个故事,所以语气尽量做到自然、*静,“碰巧”“非常”稍稍重读一些。

  3、学生练读

  4、指名朗读

  四、指导“角色对话部分”的指导

  1、先来体会这两个角色的特点

  狼是无理、蛮横、凶恶的`;小羊是礼貌、弱小、可怜的

  2、指导:狼∕就故意找碴儿,气冲冲地说:“你怎么敢到我的溪边来?↗把水弄脏,害得我不能喝,你安的什么心?”(狼认为小溪是他的)指名读

  3、指导: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我不明白∕我↗怎么会把水弄脏。您∕站在上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不是从我这儿∕流到您那儿的……"(抓住“温和”一词,体会温和的语气)指名读

  4、指导:"就算这样吧!"(读出狼的不情愿承认又有些恶狠狠)狼说,"你总是个坏家伙。我听说,∕去年你在背地里说我的坏话!"(此句语气上扬)

  "啊?↗亲爱的狼先生!"可怜的小羊喊道,"那是不会有的事,去年∕我还没出世呢!" (此句语气上扬、音重且急促)(抓住“喊道”一词,体会可怜的小羊要为自己争辩)

  狼觉得∕用不着再争辩了。就呲着牙∕咆哮着逼*小羊说:"你这个小坏蛋,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声音大而急促)说着,就扑到小羊身上,抓住它,把它吃掉了。

  5、自由练读

  6、角色朗诵,交互体验;

  五、指导“阐明道理”部分的朗读

  人们存心要干凶恶残酷的坏事情,那是很容易找到借口的。

  我们可以运用重音"存心"和"容易"的强调来突出作者的意图。当人们存心做坏事时,还怕找不到借口吗?正像的古语所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六、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交换角色朗读,学生。

  狼和小羊

  狼和小羊碰巧同时到一条小溪边喝水。那条小溪是从山上流下来的。狼非常想吃小羊。可是它想,既然当着面,总得找个借口才好。狼就故意找碴儿,气冲冲地说:“你怎么敢到我的溪边来?把水弄脏,害得我不能喝,你安的什么心?”

  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我不明白我怎么会把水弄脏。您站在上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不是从我这儿流到您那儿的……""就算这样吧!"狼说,"你总是个坏家伙。我听说,去年你在背地里说我的坏话!""啊?亲爱的狼先生!"可怜的小羊喊道,"那是不会有的事,去年我还没出世呢!"狼觉得用不着再争辩了。就呲着牙咆哮着逼*小羊说:"你这个小坏蛋,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扑到小羊身上,抓住它,把它吃掉了。

  人们存心要干凶恶残酷的坏事情,那是很容易找到借口的。

  寓言故事教学设计 7

  教学内容:

  《寒号鸟》《松鼠和松鸡》《陶罐和铁罐》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松鼠和松鸡》《陶罐和铁罐》寓言故事,了解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粗知寓意;

  2、领悟寓言“对比”的表现手法;

  3、感受阅读寓言故事的乐趣,激发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主要内容,知道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造成的不同结果。

  教学难点:

  领悟寓言“对比”的表现手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阅读材料、阅读单

  教学流程:

  一、游戏趣猜,引寓言

  1、猜谜游戏:同学们,课前,我们先来玩一个猜谜的游戏,好吗?老师说寓言故事中的关键词,你们说寓言故事的名字。(课件出示:船、剑:刻舟求剑;农夫,树桩,兔子:守株待兔;农夫、庄稼、禾苗:拔苗助长。)看来,大家对学过的寓言故事印象都很深刻!(板书:寓言故事)

  2、这三则寓言故事中的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傻。

  3、总结什么是寓言:借助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道理的一种文章。

  二、聚焦课内,引“对比”

  1、回顾课文

  出示课文《寒号鸟》图片,还记得这是哪篇课文吗?这篇寓言故事告诉让我们认识了一个( )的寒号鸟,( )的喜鹊。

  2、那这则寓言故事带给你什么启发呢?(人活着不能目光短浅,要做长远打算)

  同学们有没有仔细想过,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推进故事情节展开,揭示寓言的寓意的?

  3、通过图表回忆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找出规律。

  人物寒号鸟喜鹊

  性格特点懒惰、得过且过勤劳

  结果冻死在夜里住在温暖的窝里

  道理:人活着不能目光短浅,要做长远打算

  4、总结:这篇寓言故事把寒号鸟和喜鹊的性格特点进行(对比),不同的性格特点所以造成了不同的结果。

  过渡: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去探寻藏在寓言故事中的关于阅读密码,这个密码就是对比。

  三、拓展课外,找“对比”

  1、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更多的寓言故事中,去寻找更多的“对比”,并感受寓言带给我们的启发。

  2、出示寓言故事《松鼠和松鸡》。

  3、学生自由读一次,请几个学生分段读一次。

  4、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表格。(在讲解中让学生学会画出关键词句)

  人物松鼠松鸡

  性格特点勤劳偷懒、挑挑拣拣

  结果吃的饱饱的卡死在洞里

  道理劳动创造幸福生活。

  5、通过人物的什么来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的呢?

  归纳——动作、语言。

  6、放手学生自由读寓言故事《陶罐和铁罐》,读后小组交流完成阅读卡。

  人物陶罐铁罐

  性格特点谦虚骄傲

  结果无价之宝影子也没见到

  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学会取长补短

  7、小组汇报,归纳:语言、神态

  四、从读到写,用“对比”

  1、引导:同学们读了三个故事,找到了很多的“对比”,这些“对比”让我们对故事中人物的印象更深了,从故事中受到的启发也更明了了。那现在你愿不愿意来挑战,用这样的“对比”,来创编故事。

  2、出示图片《嘴巴和鼻子的争吵》

  3、看,老师已经把故事的开头写好了,你能不能给运用对比的方法,赋予嘴巴和鼻子不一样的性格特点,和不一样的结果。

  人物嘴巴鼻子

  性格特点

  结果

  道理

  (课堂上只要学生先完成表格)

  4.小结归纳:各种“对比”,有的突出语言,有的突出动作,有的语言和动作结合。不管哪种,总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们收到启发和教育,这就是寓言故事的魅力。

  五、作业布置:

  1、继续创编寓言故事《嘴巴和鼻子的争吵》

  2、好书推荐:《克雷洛夫寓言》

  六、板书设计:

  寓言故事中的对比

  寓言故事教学设计 8

  教学内容

  《陶罐和铁罐》《蚂蚁与屎壳郎》《芦苇与橡树》等

  教学理念

  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借助求同思维,互文印证,在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全面开放的基础上,使学生在学*内容,学*方法相互渗透,有机整合。

  教学目标

  1、互文阅读《蚂蚁与屎壳郎》《芦苇与橡树》,了解内容,粗知寓意;

  2、领悟寓言“对比”的表现手法,尝试仿编寓言故事;

  3、感受阅读寓言故事的乐趣,激发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

  重点难点

  领悟寓言“对比”的表现手法,尝试仿编寓言故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

  猜谜游戏:同学们,课前,咱们先来玩一个猜谜的游戏,好吗?老师说寓言故事中的关键词,你们说寓言故事的名字。(课件出示:河,船舷,宝剑,刻舟求剑;农夫,庄稼,兔子,守株待兔;狼,洞,羊圈,亡羊补牢。)看来,大家对学过的寓言故事印象都很深刻!(板书:寓言故事)

  一、聚焦课内,引“对比”

  1、回顾课文

  (出示课件:陶罐和铁罐的图片)这两个人物,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吧?是的,他们就是咱们三年级上册学过的一则寓言——《陶罐和铁罐》中的主人公。哪位同学愿意来说一说这则寓言带给我们的启示?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这就是这则寓言的寓意,同学名说得很准确。

  2、揭示课题

  同学们有没有仔细想过,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推进故事情节展开,揭示寓言的寓意的?

  预设一:(学生能说出——对比,板书:对比)教师引导:是的,那寓言中都有哪些对比呢?归纳并板书:人物性格特点结局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去探寻藏在寓言故事中的关于阅读与写作的密码,这个密码就是对比。(出示课件,补齐板书:中的)

  预设二:(学生不能说出对比)

  教师引导:老师提示一下大家,同样是国王御厨中的两个罐子,一个陶罐,一个铁罐,一个易碎,一个坚硬,这就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板书对比。是的,那寓言中除了人物、特点(板书:人物)的对比,还有哪些对比呢?归纳并板书:性格表现结局

  是呀!他们一个谦虚,一个骄傲,很多年后一个仍然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而且还很有价值,一个连影儿也没有了,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咱们就要一起去探寻藏在寓言故事中的关于阅读与写作的密码,这个密码就是对比。(出示课件,板书:寓言故事中的)

  板书:

  寓言故事中的对比

  人物性格特点结局

  二、拓展课外,找“对比”

  1、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更多的寓言故事中,去寻找更多的“对比”,并感受寓言带给我们的启发。

  2、二读故事:

  (1)请同学们默读《蚂蚁与屎壳郎》《芦苇与橡树》这两个故事,像我们刚才回顾《陶罐和铁罐》那样,边读边寻找故事中的“对比”,并说说寓意的寓意,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阅读卡。

  读后交流:

  ①对比:人物性格特点结局

  ②寓意:

  (2)同学们,《陶罐和铁罐》这则寓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神态,把二者的截然不同的表现突出得淋漓尽致。那《蚂蚁与屎壳郎》《芦苇与橡树》这两个故事,分别又是通过人物的什么来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的呢?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则,再次细细品读。

  读后交流:归纳——动作、语言。(板书:动作语言)品读。

  三、从读到写,用“对比”

  1、引导:同学们读了三个故事,找到了很多的“对比”,这些“对比”让我们对故事中人物的印象更深了,从故事中受到的启发也更明了了。刚才有同学悄悄地告诉我,他也会用这样的“对比”,来创编故事。现在,老师就给你们这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2、这不,老师准备写一个寓言故事,可是只写了个开头。[出示开头,指名朗读]

  一天,太阳和风在争论谁比较强壮。风说:“当然是我。你看下面那位穿着外套的老人,我打赌可以比你更快要他把外套脱下来。”

  说着,风便……风便怎么做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创编故事,写在学*卡的反面。

  [学生创编,教师巡视]

  展示交流。找到一组“风没能使老人把衣服脱下来的”

  出示:说着,风便用力对着老人吹,希望把老人的外套吹下来。但是它越吹,老人越把外套裹得更紧了。

  风吹累了,太阳便从后面走出来……太阳怎么做、怎么说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创编故事,写在学*卡上。

  [学生创编,教师巡视]

  展示交流。找到一组“太阳使老人把衣服脱下来了的”,后来,风吹累了,太阳便从乌云后面走出来,暖洋洋地照在老人身上。没有多久,老人便开始擦汗,并且把外套脱下了。

  给故事加标题。

  3、说一说,还可以运用对比的手法创编那些寓言故事?

  4、小结归纳:各种“对比”,有的突出语言,有的突出动作,有的语言和动作结合。不管哪种,总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们收到启发和教育,这就是寓言故事的魅力。介绍几本寓言故事,鼓励阅读,总结下课。

  寓言故事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十一个生字新词,认读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寓言故事内容,感悟语言包含的道理

  4、演一演这则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2、难点是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盾牌,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矛枪箭。用来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自相矛盾)同学们!请你根据这段话的意思用一个词语概括。今天我们来学*一则寓言故事,(板书:自相矛盾)谁知到什么是寓言?(生说,如说的不对,可以在学完这则寓言后告诉老师答案)

  一、自读课文

  这则寓言共有五句话,第一句话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在叫卖矛和盾。第二、三句讲他夸口的情形,两个“不论……都”是他的话陷入了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4、5句讲的是,当别人问他:他却哑口无言了

  二、进一步理解课文

  解释自相矛盾,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段装有青铜或铁质的枪头:盾,盾牌,用来访呼声体、遮挡矛枪箭。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

  三、演一演,加深记忆

  四、明道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通常用来相容讽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互不相容的现象。

  寓言故事教学设计 10

  教材分析:

  《扁鹊治病》讲述了蔡桓侯讳疾忌医,最终不治而亡的故事,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纪昌学射》讲述了纪昌拜飞卫学射箭,苦练基本功,最终成为射箭能手的过程,告诉我们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打好扎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对寓言故事是非常感兴趣的,但是对于纪昌、扁鹊这样的历史人物缺少深入了解,因此课前可以让有条件的同学查阅有关纪昌、扁鹊的资料。学生对于同一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见解,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如纪昌学射的成功固然是因为他有扎实的基本功,但也与他学*的态度、恒心、毅力和老师的指导有方分不开;再如,学生对蔡桓侯的评价,也应该见仁见智。可以谴责蔡桓侯自以为是,可以给他讲病须及早医治,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劝告、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还可以指出蔡桓侯左右之人的阿谀奉承,不加劝谏等。

  教学建议:

  本文教学中可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线,进入到课文的情境,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品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然后分角色朗读和表演,把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生字。

  2.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表示故事发生先后顺序的词语,再简要复述这两个故事。

  3.读懂故事内容,体会到讳疾忌医的危害,懂得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懂得学*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寓言中受到教育,明白一定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表示故事发生先后顺序的词语,再简要复述这两个故事。

  难点

  读懂故事内容,体会到讳疾忌医的危害,懂得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懂得学*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寓言故事,了解有关的寓言知识。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扁鹊治病”的故事,体会到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找出文章中表先后顺序的词语,复述故事。

  难点

  体会到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生病的时候一般都会怎样做?那你们去看病的时候,医生让你们什么时候吃药、药该怎样吃,是不是都照医生的话去做了呢?今天我们来学*一个跟医生有关的故事,故事叫做《扁鹊治病》。(板书:扁鹊治病)

  二、品读体验,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说说这个故事讲了什么。

  2.扁鹊既然是名医,那蔡桓侯为什么死了呢?关于这一点扁鹊是怎么解释的?出示课文第5自然段扁鹊所说的话。(采取多种形式读)

  3.蔡桓侯的病情是怎样一步一步发展的?

  (皮肤上→皮肉之间→肠胃→骨髓→病死)

  4.能够用最简单的方法就能治好的病,蔡桓侯却是怎么对待的呢?是哪个自然段讲的?理解“毫不在意”。

  5.扁鹊对待治病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说明了什么?(站了一会儿→又来拜见→再一次来拜访→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6.你认为蔡桓侯病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他隐瞒疾病,害怕医治,不接受他人劝告)

  7.蔡桓侯是怎样对待扁鹊的劝告的?

  (不高兴→很不高兴→非常不高兴→奇怪→派人去请)

  8.你觉得蔡桓侯是怎样的一个人?(不听劝告、自以为是、固执己见)

  三、巩固延伸

  1.假如蔡桓侯现在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2.有病不医,只是危及自身;一国之君,如果不善于听良言,则会亡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类似蔡桓侯这样的事呢?举例说一说。

  3.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

  现在我们找三位同学来表演这个故事。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另外两位同学分别扮演蔡桓侯和扁鹊,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表演。(表演时注意人物的动作和神态)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简要复述“纪昌学射”这个故事。

  3.懂得学*要练好基本功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默读课文,简要复述“纪昌学射”这个故事。

  难点

  体会寓言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羸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是一个有敏锐观察力和判断力的人。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板书课题)

  2.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生字词。

  三、精读课文

  1.纪昌学射箭的过程,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部分?哪些自然段?

  2.比较异同,探究“练眼力”。

  (1)写纪昌“练眼力”的这两个自然段,其实有很多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今天也来练练大家的眼力,看谁找得快,找得多。

  (2)“提要求”部分。

  ①指名读飞卫的话。

  教师:飞卫的意思我明白,可能纪昌还不明白,你读课文时,能不能把意思强调出来?

  指名1~2名读,齐读。

  ②第二次提要求,谁能把飞卫的要求读得更清楚?

  指名读,齐读(突出极小和很大)。

  都是飞卫对纪昌的要求,但是——要求不同。

  (3)“练*过程”部分。

  ①比较纪昌练眼力的过程,你发现了什么?从哪些字词感觉出来的?

  你听出来没有,他特别强调了“盯住”“不能眨一眨”,那是怎样地看啊?

  ②创造情境,展开对话。

  教师:纪昌的妻子,看在眼里,心里一定有很多话想对纪昌说。

  (提示:可能是妻子对丈夫的劝阻,可能妻子很支持丈夫,她怎么说?纪昌会怎么回答?)

  (4)“结果”部分,理解破折号。

  ①“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你是怎么理解“到家了”的?(本领强,本领高,本领好)

  教师:你觉得纪昌看虱子的本领到不到家?谁能够来具体解释一下?

  ②“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教师:你读了这句话有一种怎样的感觉?(惊喜的,惊奇的,出乎意料的)

  ③纪昌三次去找飞卫,说明了什么?说明他虚心听从指导,并且持之以恒,直到老师认可。

  3.取得了这样大的进步后,纪昌是怎么做的?飞卫又是怎么做的?一起读读第四自然段。

  (1)理解“百发百中”。

  (2)功夫不负有心人,纪昌终于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你眼中的射箭能手是怎样的人?(射出多少箭,箭箭都能射中目标,这叫“箭无虚发,百发百中。”这样的人是最厉害的射箭能手。)

  四、引导质疑,揭示寓意

  1.我们知道学射箭,拉弓、放箭也非常重要,为什么课文写练眼力部分写得那么具体,而没有具体写纪昌练开弓,练放箭呢?

  学生回答寓意。

  2.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的一个深刻的道理。你还能从这则寓言中读懂什么?

  3.飞卫和纪昌都是射箭能手,你能想到什么?从纪昌练*的态度,你有什么启发?

  (练眼力是学射箭的基本功。任何本领都需要基本功,而练基本功需要有——恒心和毅力。)

  五、课堂小结

  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知道了射箭的基本功是眼力,那么我们学*的基本功是什么呢?

  指名学生回答。

  同学们,我们也要练好基本功,为我们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两则寓言分别告诉我们要有恒心和毅力;要防微杜渐,不讳疾忌医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多读多感悟,同时,我还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使学生在自主学*中体现自身价值,并体会寓言的深意,从而运用到学*、生活中。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