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设计合集十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乡愁》教学设计 1

  【设计】

  文本细读教学法。

  【创意说明】

  对这样一首妇孺皆知的新诗名篇,仅仅只满足于浮光掠影式的浅层赏析,显然是不够甚至是不得要领的。我们应该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探骊得珠,进一步寻求它大获成功的深层原因,这样不仅可以把对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还可以由此诗的成功,让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艺术上成败的规律性因素。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二、细读探究

  1、细读乡愁的情感内涵:

  ⑴ 这首清浅明朗的小诗,读来似乎没有任何理解障碍,然而它举重若轻地浓缩了中国式乡愁的全部内涵,你认为中国式乡愁的全部内涵具体指的是什么?

  亲情

  乡愁 爱情

  祖国情

  ⑵ 读《乡愁》这首诗,我们能感到诗人余光中心灵深处一个执著的主导情感仅仅是乡愁吗?

  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2、细读乡愁的形式讲究:

  ⑴ 乡愁四节诗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些有什么目的?

  (节与节之间完全均衡对称,每一节均为四行,第一行三字,第二行十字,第三行四字,第四行五字,各节对应,位置上的诗行字数相等)

  (乡愁在保持节与节之间的均齐对称时,注意到每节内部诗句的长短参差变化,从而透出自由错落的活泼感:整齐而不僵化,自由而不芜杂。)

  ⑵ 乡愁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结构的复沓升华了这首诗的思想意义,使这首清浅明朗的小诗显得既深情绵邈,而又庄严正大。)

  三、规律把握

  1、你认为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解读一首诗歌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2、拓展阅读《乡愁四韵》。

  《乡愁》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2、学*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欣赏、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便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乡愁》。(板书)

  二、展示教学目标。(课件)

  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作者的生*经历、了解他所处的社会、时代,那么我们就能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作品。所以,我们先来简单地了解一下作者。作者简介(课件)

  三、师:同学们,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下面我们将奏响的是第一乐章,读乡愁(课件)

  师:从文章的题目我们得知,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生:思念家乡

  师:那么你看作者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忧郁深沉

  师:通过听你觉得读时语速应该是什么样呢?

  生:稍慢

  师:对,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决定了我们的朗读应该是稍慢且舒缓、

  师:要读好一首诗,不光要注意感情基调,还要把握什么朗读技巧?

  生纷纷:语速,节奏,轻重音

  师:第一、二小节语速稍慢,读出回忆。第三小节沉郁,读出生离死别的伤痛与失落。第四小节音调稍稍上扬,读出对祖国的思念,荡气回肠。

  另外,在朗读时,注意重音。比如在第一小节,那枚小小的邮票寄托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依恋,在读的时候要重读。现在老师示范读一下第一小节。

  师:下面几小节请同学们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小组来朗读其余几小节。

  配乐朗读

  师总结:同学们朗读的非常精彩,很投入、很感人,下面我们来听听名家的朗读。(课件)

  四、师:通过朗读,我们心灵深处情感已经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作者那淡淡的愁绪,我们仿佛也在慢慢体会,同学们让我们奏响第二乐章——含英咀华品乡愁

  师:我们知道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看不到,摸不着,但在余光中的乡愁里,他把乡愁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上,那么诗人运用了什么意象来表现乡愁?(课件)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

  生:诗人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表达不可捉摸的乡愁。

  师:同学们回答很正确,作者抓住这四种意象表达了内心的情感,那么作者以什么顺序来组织全诗?

  生: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人生的四个阶段)(板书)

  师: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都有哪些具体的乡愁?

  生1:小时候的我外出求学,与母亲分离,自己思念的便是家中的母亲,对母亲的思念寄托在一封封家书之中,而保证这封信能够从“这头”到“那头”,邮票便是小时候最突出的“乡愁”。

  生2:长大后,为生活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的船票。

  生3: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但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地隔开了。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生4: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读者的心肺。

  明确:母子分离、夫妻分离、母子死别、**分离(板书)

  师:同学们想像、表达都很好,诗的第四小节,与前三小节已有所不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板书)

  师:课文学到这时,我想同学们肯定有话想说,你最想对谁说一句话,说句什么话?

  生:我想对同胞说同胞,你们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的

  生:我想对余光中说余光中先生,你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

  师:大家说得很好,说出了我们华夏儿女的心声。祝愿宝岛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板书)

  五、师:中国人,天然有着深深的乡土情结,家被视为生命的本源。阔别六十八年后,余光中老先生终于回到了故乡。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人生之路:“离开了家,才知道家的可爱;离开国的时候,才知道国的可贵,一个人必须当一回‘浪子’,回头后才能真正明白这一切。同学们”也许以后,为了追寻理想,你们也会离开故乡,甚至会远离自己的祖国,到那时候,你会对你的亲人、故乡、祖国说些什么么呢?下面我们进行第三乐章———说乡愁(课件)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发自内心的话语让老师周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愿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更爱自己的家乡,更爱自己的祖国!在这节课结束前,让我们的脉搏再次随着乡愁的韵律一起跳跃吧!(课件)

  《乡愁》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

  2、学*借物抒情的写法。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4、阅读迁移训练。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2、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教具安排:

  ppt教学课件flash课文配乐朗读课件

  教学课时:

  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

  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将来你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容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

  (思乡之情)

  “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

  有关作品:

  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李煜的词《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是啊!游子思乡,故土难忘。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幻灯片]

  二、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幻灯片]

  展示幻灯片后补充:

  1928年余光中出生于南京,1949年随***军到台湾,台湾与大陆由于人为的长期隔绝,有*四十年不通来往,漂流到孤岛上去千千万万的同胞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和亲人。余光中也不例外。余光中在台北的办公室靠着台湾东海岸,他说:“我看太*洋和美国有什么意思?这也许是天意,我凭窗而立,就可以直视海峡,可以眺望香港,可以一生守望着我的大陆。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这一番话让我们感受到余光中的故园情结是多么的浓烈!1972年,饱尝了23年乡愁之苦的余光中终于按捺不住,在台湾的寓居内,用了仅仅20分钟时间创作了《乡愁》,唱出了**人们共同的思乡曲。1992年余光中第一次回大陆探亲,圆了43年来的思乡梦;xxxx年春节,余光中在中央电视台亲自朗诵了这首诗。现在就请同学们听听这首诗的配乐朗读,感受诗人的浓浓乡情。

  三、朗读

  1、课件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朗读节奏与重音的划分。(展示幻灯片)

  四、赏析全诗:

  1、思考讨论:[幻灯片]

  (1)、诗中有四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像一条红线贯穿全诗,请找出这几个词语。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这种难以言尽的情感?那么作者的这四个人生阶段又各因什么而愁呢?

  (3)、有人说把诗歌的第四节删去会更好,你认为呢?

  2、归纳板书(幻灯片)

  补充讲解:

  (1)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2)诗人将抽象的乡愁描写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使乡愁有了寄托,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感人。

  小时侯外出求学,“小小的邮票”,使作者可以用家信来寄托对母亲,对故乡绵绵的思念;

  长大后,出外谋生,为生活而奔波,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思念,“窄窄的船票”能使作者回家与爱人团聚,了却作者无尽的牵挂。

  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远生死相隔,永生无缘再见,也许,在母亲临死时还满含热泪盼望着团圆!

  现在,“一弯浅浅的海峡”(指什么?指台湾海峡)使多少骨肉同胞两地相隔,日夜思念!诗人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千千万万人的家国之思。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主题更为深刻。

  (3)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画龙点睛,把个人的思乡之愁升华为普遍的家国之思了(国愁与民愁)。

  五、欣赏歌曲《乡愁四韵》。

  (现在,音乐家已经把这首诗谱上乐曲,赋予了乡愁更深刻的含义,请同学们欣赏音乐,体会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愁)

  插入:两案形式分析

  游子的思乡之愁,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目前,我们党和**正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促使**和*同一。台湾政界重要人物(连战、宋楚渝)也频频访问大陆,**前景一片光明。了切台湾人民思乡之愁的那一天肯定不远了。

  六、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比喻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形象上。(借物抒情)

  2、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让学生再次深情朗读课文。

  七、课堂练*(幻灯片)

  八、欣赏其他诗人写的“乡愁诗”。(幻灯片)

  九、作业布置(幻灯片)

  教学后记:

  1、用音乐导入及熏陶效果非常好。

  2、朗读还可以延长一些时间,多读几遍。

  3、多联系目前的**关系。

  《乡愁》教学设计 4

  【教材分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代表力作。《乡愁》以独特的想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教学设想】

  课前引导学生借助课外阅读材料了解作者及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题。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由浅入深,重阅读,善启发,巧设高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的热情;帮助学生初步学*鉴赏诗歌的方法;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手段,唤醒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在形式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品悟,让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培养学生有感情诵读诗歌的能力。

  3、通过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对诗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特殊意象的体会把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过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的经历吗?当时的感觉是如何的?能和大家谈谈吗?(请两个寄宿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发言,教师适当启发)

  对于思乡之情,离别之痛,早在古代就有不少诗作表达这种愁思了。你们能举出一些抒写“乡愁”的古诗句吗?(请两个学生举例)

  老师也收集了几句,同学们一起读一读。

  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人通过这些诗句表达各自浓郁的思乡之情。下面我们随着诗人余光中一起走进他的乡愁设计。

  (二)作者简介

  首先请同学们借助课文P100注释对诗人先作一定的了解。把注释画下来。生补充简介:

  余光中,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由于政治原因,海峡将和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余光中一首《乡愁》诗抒发了强烈浓厚的思乡之情,表达出大多数人民的心声。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一起欣赏《乡愁》配乐诗朗诵,在音画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听完

  后说说他读得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里?(播放录音——使用语文版配备的录音带)

  2、通过听录音朗读,同学们一定也融入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里了,下面请同

  学们一起模仿录音朗读。

  3、哪一个同学来说一说录音朗读读得好在哪里?(指导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读准重音、读出感情)

  (1)结合课后思考练*三,划分诗歌的节奏。(板书:①节奏)划完的同学可以

  再小声地把这首诗多朗读几遍。(出示幻灯片)

  (2)除了要注意朗读节奏,还要注意什么?谁可以说一说?

  ——重读(板书:②重音)

  (3)谁知道要把诗歌读得好,还应该注意什么?

  ——感情(板书:③感情)

  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指导大声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明确:激愤、昂扬和略带哀伤。

  5、全班同学一起来有感情郎读全诗。

  (四)研读诗歌,品味意象。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板书: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2、四个时间词语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

  (板书:童年青年中年老年)

  3、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将思乡的愁思寄寓在“明月”当中。读了余光中的这首诗,你觉得诗人在这几个人生阶段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乡愁的?(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4、我们以第一节为例,具体感知意象的创设效果。读一读,想一想,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

  (1)请一位同学示范读第一节

  教师指导:朗读诗歌要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重读,而将一首诗读出感情,离不开对诗歌的理解。如:“小小”二字必须重读才能凸现其丰富的内涵。

  (2)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学生朗读体会)

  邮票让人联想到通信。诗人少年在外求学,思念母亲,点点滴滴的眷恋之情,凝聚在这小小的邮票上。邮票虽小,却蕴涵着诗人的乡愁。(板书:思念母亲)师:为什么选择邮票呢?如果把邮票改成信纸可以吗?

  师:为什么诗人用小小来形容邮票?(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畅所欲言。)师帮助理解释疑:

  小小不仅用来形容邮票的大小,也用来形容情感的程度。这时的思乡之情是比较淡的,如轻烟似的,一缕,两缕。

  (3)诵读第一节。

  5、根据第一节的学*方法,分别说说“船票”、“坟墓”、“海峡”是如何表现乡愁的?(组织形式:以前后桌为一组,小组讨论5分钟,派代表发言。)(教师适当引导)

  (1)邮票是书信来往,而船票则是两地奔走的结果,凝结着诗人对新婚妻子的不尽相思,比邮票有着更浓的乡愁;(板书:夫妻分离)

  (2)坟墓将母亲和“我”生死隔绝,愁思更是浓的化不开,(板书:母子死别)这些都是诗人的“家愁”。

  (3)而海峡则把感情推向最高潮,由“家愁”上升到“国愁”。(板书:故乡之思→家国之情)一湾浅浅海峡,将和大陆分隔多年,却割不断人民对祖国大陆绵绵的思念。(板书:游子与大陆分离)

  6、请同学们跟着伴奏一起诵读全诗。

  (五)课文小结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看起来似乎没有关连,但却是诗人对乡愁的种种感觉: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这些词都是客观事物,它们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形象。当诗人将它们写入作品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乡愁时,它们就成为诗歌的意象。我们学*诗歌要从意象处入手。因为诗人往往把自己的情绪隐藏在意象的背后,通过意象将它们暗示出来。理解诗歌的意象,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模仿。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乡愁是

  友谊是

  母爱是

  《乡愁》教学设计 5

  课标要求

  1、了解本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

  2、了解本诗情感的层层加深。

  3、了解本诗托物寄情的手法。

  4、了解本诗反语正出的效果。

  5、 了解本诗寓变化于统一的结构美。

  学法点悟

  1、在诵读中体会意境和感情。

  2、与同题材的古诗和现代诗比较阅读。

  3、结合写作背景,深入理解。

  整体感知

  本诗以一组具体可感的“物”,表现了一种抽象的情。以自己人生的四个阶段为序,回环往复地咏唱,将乡愁由对亲人的思念逐渐上升为家国之思。

  疑难解析

  质疑:这首诗构思的巧妙主要体现在哪里?

  解惑:四节诗为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了表达乡愁的对应物,而且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

  质疑:为什么说四个小节表达的感情是层层加深的?

  解惑:小时侯,思念母亲,可以写信;长大后,惦念爱人,坐船回家;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母子死别,时空的隔阻再也无法沟通,诗到了这里,感情加重。现在,海峡将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乡愁得到了升华,感情更加厚重。

  质疑:作者把乡愁说成是“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解惑:这样写,把抽象的感情——乡愁,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邮票”、“船票”。托物寄情的写法,增加了形象性,便于使读者展开种种联想,也便于作者创造丰富的意境,表达感情,感染读者。增加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语言揣摩

  1、“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

  这四个形容词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正语反出,把乡愁浓缩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更加反衬出思乡之情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浓烈。

  2、“在这头”“在那(里)头”反复出现的表达效果。

  这两个短语的反复出现,强调了空间的阻隔。在人生四个阶段中,诗人饱尝了乡愁的各种滋味:小时侯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反复咏叹,渲染了浓浓的离愁别恨。

  3、读第一小节,你会产生哪些联想?

  也许你会想到一位少年到异地求学,夜深人静,辗转反侧,难以如眠,披衣下床,给母亲写信……。由此你应该能够体会到,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好诗能够用极少的语言引发人无尽的遐想。全诗没有一个感叹号,不动声色的寥寥数语,却使我们仿佛听到了诗人发出的沉重的慨叹,好诗又是含蓄的,不着一个“愁”字,却让你忍不住唏嘘不已。

  4、诗中“母亲”“新娘”如果换成“父亲”“孩子”,行不行?

  不行,那样表达出来的感情就大大地“变味”了,乡愁是建立在对故土的热爱和依恋的基础之上的。母亲是人一生中最依恋和眷念的,新娘会使我们想到“美丽”、“热恋”,这两个形象与思乡的感情基调是协调一致的。(当然,诗的内容是与诗人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设此题只是单从语言上揣摩。)

  《乡愁》教学设计 6

  一、教材简析

  乡愁,是中国诗歌历久常新的主题。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同时,读者可以感受作者浓郁而又强列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等形象表现乡愁,抒发对故土深深的思念之情。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二、设计理念

  1、在教学环节的命名上体现诗意。“走*余光中——读《乡愁》,感觉诗的音乐美——品《乡愁》,体会诗的情感美——说‘乡愁’,展现诗的神韵美”。

  2、在教学语言上体现诗意。

  课堂上,尽量去掉不必要的口头禅,多用散文化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呈现出一种美感,。

  3、在朗读中体现诗意。这节课,我设计了四次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读,要求声音响亮,读得字正腔圆;第二次读,要求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第三次读,要求把握情感基调,充满深情地读。第四次读是美读,分男女声部来读。这样的朗读,是小步轻迈,使朗读技巧及情感能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意。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诗歌层次的分析,体会作品的结构美

  2、通过对诗歌词语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课时设计:1课时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当你离家十天半个月的时候,你们会想家吗?生:(齐声)会。想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说说看?同学们,其实老师跟你们一样,想当年老师在异地求学,每当夜深人静时,就是想家的时候,想起家中的父母,想起家中门前屋后的小树,彻夜难眠。这时老师心里总是默默吟诵着王慧玲的一首短诗——《想家的心情》,其中有两句老师特别喜欢,至今还记忆犹新。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听呢?(有)

  师: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

  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

  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得到,谁也说不清。

  师: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

  二、作家身影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这是老师搜集的。(课件出示:作家身影)

  三、深情诵读

  请同学们看屏幕,认真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朗读录音)

  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是深沉的

  师:对,是深沉中略带哀伤的,那我们朗读时的速度应该是——缓慢的。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68页,根据温馨提示(课件出示),我们一起来试读这首诗。

  (指名读——分节读——小组读——齐读)

  四、研读赏析

  1、想景悟情

  同学们读得很好。全诗四节,(出示课件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这种感情看得见吗?(看不见)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浓浓的思乡之情?

  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师板书)

  小时候邮票

  长大后船票

  后来坟墓

  现在海峡

  师:其实诗人是巧妙的运用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托物寄情(板书)。诗是精当而含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该根据意象想象诗歌表达的具体内容。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小组讨论——汇报)

  引申到母子情——夫妻情——母子情——思乡情

  2、欣赏诗歌

  师: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这首诗美在哪里?同学们可以从结构、主题、意境、修辞等去欣赏。(学生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像这么美的诗,应该把它背下来,但不要死记硬背,找找看这首诗有什么规律可帮我们快速背诵。(学生尝试背诵)

  五、佳句仿写

  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了温馨挚爱的家园,离开了年迈慈祥的双亲,成为漂泊的游子。这时你会说乡愁是什么?(课件出示)

  仿写:乡愁是--------------

  教师小结:是啊,一座山、一棵柳、一片叶、一条河、一块苇地、一曲歌、一架木桥、一头耕牛,都能激起思念深处潜伏着的隐隐的痛——这就是乡愁!

  六、拓展延伸

  半个世纪以来,乡愁已经成为一种美丽的流行病,深深地感染着台岛的每一个有识之士。我们来读下面的乡愁诗,进一步体会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也增强我们鉴赏诗歌的能力。(课件出示:乡愁四韵)

  师:愁,有乡愁,离愁,国愁,也有家愁,古往今来,愁是许多文人笔下的主颠,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积累,说一句表达"乡愁"的古诗词句。

  师小结:那一衣带水的海峡,酿成了多少华夏子孙难耐的乡愁。

  七、欣赏品位

  (课件播放:歌曲《乡愁》)

  伴随着余光中的乡愁,咱们就要下课了,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

  《乡愁》教学设计 7

  课标要求

  1、了解本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

  2、了解本诗情感的层层加深。

  3、了解本诗托物寄情的手法。

  4、了解本诗反语正出的效果。

  5、 了解本诗寓变化于统一的结构美。

  学法点悟

  1、在诵读中体会意境和感情。

  2、与同题材的古诗和现代诗比较阅读。

  3、结合写作背景,深入理解。

  整体感知

  本诗以一组具体可感的“物”,表现了一种抽象的情。以自己人生的四个阶段为序,回环往复地咏唱,将乡愁由对亲人的思念逐渐上升为家国之思。

  疑难解析

  质疑:这首诗构思的巧妙主要体现在哪里?

  解惑:四节诗为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了表达乡愁的对应物,而且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

  质疑:为什么说四个小节表达的感情是层层加深的?

  解惑:小时侯,思念母亲,可以写信;长大后,惦念爱人,坐船回家;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母子死别,时空的隔阻再也无法沟通,诗到了这里,感情加重。现在,海峡将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乡愁得到了升华,感情更加厚重。

  质疑:作者把乡愁说成是“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解惑:这样写,把抽象的感情——乡愁,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邮票”、“船票”。托物寄情的写法,增加了形象性,便于使读者展开种种联想,也便于作者创造丰富的意境,表达感情,感染读者。增加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语言揣摩

  1、“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

  这四个形容词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正语反出,把乡愁浓缩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更加反衬出思乡之情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浓烈。

  2、“在这头”“在那(里)头”反复出现的表达效果。

  这两个短语的反复出现,强调了空间的阻隔。在人生四个阶段中,诗人饱尝了乡愁的各种滋味:小时侯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反复咏叹,渲染了浓浓的离愁别恨。

  3、读第一小节,你会产生哪些联想?

  也许你会想到一位少年到异地求学,夜深人静,辗转反侧,难以如眠,披衣下床,给母亲写信……。由此你应该能够体会到,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好诗能够用极少的语言引发人无尽的遐想。全诗没有一个感叹号,不动声色的寥寥数语,却使我们仿佛听到了诗人发出的沉重的慨叹,好诗又是含蓄的,不着一个“愁”字,却让你忍不住唏嘘不已。

  4、诗中“母亲”“新娘”如果换成“父亲”“孩子”,行不行?

  不行,那样表达出来的感情就大大地“变味”了,乡愁是建立在对故土的热爱和依恋的基础之上的。母亲是人一生中最依恋和眷念的,新娘会使我们想到“美丽”、“热恋”,这两个形象与思乡的感情基调是协调一致的。(当然,诗的内容是与诗人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设此题只是单从语言上揣摩。)

  研究课题

  1、收集古今中外的乡愁诗,欣赏比较。

  《乡愁》教学设计 8

  一、走*乡愁(循环播放《橄榄树》的曲子)

  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今天,我们一起欣赏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大屏幕显示课题)

  二、倾听乡愁(循环播放《橄榄树》的曲子)

  1、首先我们一起熟悉本文的作者。(点击余光中)

  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赴台。(大屏幕显示)虽然,诗人的后半生是在度过的。但他却与大陆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长期阻隔,诗人有家难回,思乡之情也愈来愈浓。《乡愁》就是诗人思乡的代表作。现在,我们一起倾听《乡愁》。

  2、多媒体播放《乡愁》(在听的过程中,仔细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3、深情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乡愁。朗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之一,读诗,更要注意把握节奏和重音。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斜线表示停顿、着重号表示重音。我先为大家诵读一遍。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学生齐读后提示字的读音。(点击下一页)

  注意:“这”和“那”都是多音字。在这首诗中,我认为,读“zhèi”“nèi”在语气上更舒缓,更易读出诗的内在感情。(拼音“zhèi”“nèi”换颜色)

  4、我们再次倾听《乡愁》,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下面分组朗读,注意感情。(每组推荐一个同学,朗读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三、品味乡愁

  1、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请把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找出来。

  明确:这四个词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板书)。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人生的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恰恰是诗人的整个一生。

  2、整首诗都是围绕着乡愁来写的。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诗人为何有这么多的乡愁?如果他不曾远离亲人和家乡,会不会有这么多的愁绪呢?

  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远离故土,所以,这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3、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

  明确: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4、这些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邮票:(返回画面,女同学读一节)小时候离家读书,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可路途遥远,只有让这枚小小的邮票把心中的思念带给远方的`母亲。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板书: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船票:(返回画面,男同学读第二节)长大后,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那缕缕的乡愁,只能寄情于那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板书: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请同学们结合画面,仿照前两节的形式,用自己的话把三四节的内容讲给小组里的人听。(学生发言后,老师可做总结)

  坟墓:(教师读第三节)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可是,当诗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的隔开了。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板书: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峡:(齐读第四节)而现在,这浅浅的海峡,又把我与祖国隔开。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梦,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这浅浅的海峡之水,是游子的思乡之泪,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乡愁之泪!所以海峡浅浅,乡愁浓浓(板书:海峡浅浅,乡愁浓浓)到这里,诗人把乡愁推向极至,暗示了只有祖国统一,心中的乡愁才得以了结。由个人的思乡念亲推广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小结:诗人从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屏幕显示: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浓浓夫妻情(屏幕显示:夫妻情),坟墓虽矮,却是生死别(屏幕显示:生死别),海峡虽浅,更使游子乡愁无尽(屏幕显示:故乡情)。看似*常、单纯的事物,蕴涵着饱满的诗情。这就是诗人常用的技巧之一:托物寄情(板书:托物寄情)。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抽象的感情表达的形象、具体。

  5、让我们再一次倾听《乡愁》(多媒体播放《乡愁》)

  6、下面,我们带着感情来背诵这首诗。之后,每组推荐一个代表为大家背诵。(背诵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四、感悟乡愁

  游子来说,家园的影子最让人牵绊,乡愁更是挥之不去,现在,我们再来欣赏几首相关的乡愁诗。

  ①诗人舒兰的《乡色酒》

  ②诗人非马的《醉汉》

  ③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四韵》(重点欣赏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小结:我们欣赏的这四首诗,写法不同,但都表达了同一个主题,即希望家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爱国诗人闻一多曾将澳门、香港、和其他四块与大陆隔离的土地并称为祖**亲的“七子”,发出“母亲,我要回来!”的悲愤呐喊。让我们一起倾听熟悉的旋律——《七子之歌》!

  结束语:《七子之歌》唱出了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我们的祖国还没有完全统一,但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回家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也一定会回到祖**亲的怀抱。那时,浓浓的乡愁将化为相聚的喜悦,让我们翘首以待!

  五:作业:

  1、熟读、背诵余光中的《乡愁》。

  2、搜集并整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乡愁》教学设计 9

  教材分析

  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动人的一曲,因为他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于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 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诗人从*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层层推进,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乡关之思、故国之恋。全诗构思精巧,复沓手法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品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2. 通过比较赏析,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象美。

  3.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鉴赏能力,激发学生表达情感的欲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和把握诗中的四种意象。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 听一听: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间多媒体播放音乐)

  导语: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音乐中听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呢?(乡愁)是的,游子思乡、故土难忘,这是人类的普遍情感。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台湾与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台湾人民对大陆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对**和*的渴望日趋强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乡愁》。(板书课题、作者,多媒体显示全诗)

  二 、 读一读:感受诗味,体会诗的情感美。

  ⒈ 教师示范朗读。 (多媒体配乐)

  ⒉ 学生自由朗读,师指导、解疑。

  ⒊ 学生试读课文。

  ⒋师生点评指导。

  板书: 母子别 新婚别 生死别 故园别

  ⒌ 把握诗歌主题。

  ⑴设疑:大家读过不少抒写乡愁的诗,与一般乡愁诗相比,这首诗在情感上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从哪儿可以看出?这一处该怎样读?

  ⑵补充资料图片,进一步体会**同胞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⒍深情齐读诗歌。

  三.议一议:比较鉴赏,体会诗的意象美。

  1.出示改诗,引导学生比较、品评。(多媒体显示)

  设疑:⑴乡愁是一种大家都可能曾经体验过可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读了原诗,你觉得余光中是怎样将乡愁形象地展现出来,使你对乡愁有了一些具体的感觉?(运用了几种具体的事物来表现)

  ⑵乡愁怎么是邮票、坟墓?这些事物会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老师改写的诗有没有这种效果?

  2.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⒊引导学生理解何谓意象。

  明确:诗歌一般是通过创设意象来抒**感的,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于 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愁变得具体可感了,并且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⒋美读:想象情景,体会情感,读出韵味。

  四.写一写:拓展迁移,体验人生的情感美。

  1.请根据以 下情境,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仿照诗句,用具体的事物来抒写乡愁。

  ①情境:中秋月圆之夜,作为一名住宿生,当你独处寝室,这时,乡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学生自创。

  2.学生思考、创作、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这首诗。

  2. 仿写诗歌。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母子别 邮票

  新婚别 船票

  生死别 坟墓

  故园别 海峡

  《乡愁》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现代诗朗诵的基本方法。

  2、在诵读中体味诗人浓烈的怀乡思国之情。

  3、学*作者运用鲜明的意象表达情感的写法。

  【教学设想】

  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诗中包含的浓烈的思乡之情;通过揣摩品味,理解诗歌中意象之美;通过点拨指导,使学生初步掌握用诗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方法。本课拟用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走*作者

  播放《江河水》音乐。(创设情境,教师以饱满的激qing介绍这首曲的作词人)

  曾有这样的一位诗人,一位富有民族感和责任感的诗人,他于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从此就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涯。从祖国大陆到宝岛台湾,从求学美国到谋职香港,期间他多次想回到大陆看看,可惜都不能成行,在回乡无望的时候,他于1972年写下了一首诗,一首生离死别般灼人心痛的诗──《乡愁》。他是谁?──台湾著名的诗人余光中。我们在倾听的这首歌曲就是根据他的《乡愁》谱曲改编而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如烟似雾的乡愁世界……

  板书:乡愁 余光中

  二、诵读中感知

  1、配曲《春江花月夜》,教师美读(语调缓慢、深情,期望中凸显深沉)。

  问1:你从中听出了什么?

  可能有以下说法:内容方面:思乡、惆怅;

  形式方面:形象、整齐。

  2、再读:让学生自由诵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

  3、三读:指名两位同学诵读并要求他们说说如此处理的原因。

  教师明确: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作者抒写的是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千千万万的游子对亲人、对祖国大陆的思念情怀。

  4、归纳并投影朗读的方法:

  划分朗读的节奏:每节诗之间停顿二拍,句与句间为一拍,句间停顿要长一些。

  确定朗读的'重音:抓住关键词语(表示形象的词语)以及富有表现力的修饰语。

  把握感情基调:

  感情:深挚 绵长的思念

  语调:低沉略带哀伤

  语速:舒缓

  5、动画展示音乐响起,全班齐读。

  三、研读中感悟

  1、这首诗是现代诗歌的上品,曾拨动了千万人的心弦。它究竟好在哪里呢?我想听一下同学们的意见。

  小组合作讨论并作圈点批注,可出示两问题提示学生思考:

  ⑴ 将每节相同位置的语句进行归类赏析,看看哪一处最美?

  ⑵ 你对作品中哪一节印象最深?试作评析。

  学生畅所欲言并美读相应的诗句。

  教师评价,归纳整理。

  如:

  ⑴ 美在意象。诗人精心撷取和提炼意象,以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可感的具体对象,把四个人生阶段中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表达出来:单纯、集中、丰富、含蓄。

  板书:小时侯→长大后→后来→现在

  ↓   ↓  ↓  ↓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⑵ 美在情感。主题逐步深化升华。第四节“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具有了其他乡愁诗不可比拟的深度和广度,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表达的不再只是个人情感,而是千千万万海外游子的恋国思家的民族情感、爱国情感。可谓是“一首怀乡诗,满腔故园情。”

  板书:个人 国家

  2、根据大屏幕提示背诵: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_____________,我在这头,_______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_____________,我在这头,_______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_____________,我在外头,_______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_____________,我在这头,_______在那头。

  四、拓展迁移

  1、探究中国文人的乡愁情结。

  诗中化抽象的乡愁为形象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种“化抽象为形象”的写法在我国古诗词中是经常使用的。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积累和课前收集的资料,说一说含有“乡愁”的诗词句。

  可能有以下诗句,如:

  ⑴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⑵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⑶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⑷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教师点拨:在诗人的生花妙笔下,“愁”有了重量,可以搬上船;“愁”有了动感,如同汹涌澎湃而绵绵不绝的春水;“愁”如影随形,漫空飞舞。“愁” 无处不在,有多少游子,就有多少离愁──

  2、说说“我”对乡愁的感悟。

  在刚才的品味中,诗人、词人化抽象为形象的诗句生动地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让“愁”更可感。请学生们选取一物象抓住特征,展开联想和想象,用 “乡愁是……”这一句式表达,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几句。(音乐响起,充满乡思的秋夜画面出现──)

  教师举例:乡愁是绵绵的长城,岁月绵绵,情也绵绵。

  参考示例:

  乡愁是一弯如钩的残月,

  乡愁是故乡的小溪,永远流淌在心头。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辛辣而醇香,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乡愁是一条长长的小路,路也漫漫,情也漫漫。

  ……

  (说明:学生只要能用恰当的物象表示乡愁即可,长短不拘。可以在全班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将这些句子优化,连缀成篇)

  五、延伸练*

  阅读于右任的《望大陆》,试品味两首乡愁诗的异同。

  望大陆

  于右任(1879~1964)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巅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有国殇!

  参考答案:

  相同点:两位诗人经历相似,都用诗歌阐述了一种浓浓的乡愁,都表达了一种叫“爱国”的哲学。

  不同点:余诗把自己富于力度的情感倾注于新奇的意象之中,蕴藉含蓄;于诗则直抒胸臆。《乡愁》语言简练,虽运用口语,但意味深长,各个诗节形式整齐,全诗结构匀称,节奏明快。尤其叠词的反复运用,造成一种徐缓、悠远而又沉郁的情调。《望大陆》各句“顿数”较少,诗句短促,具有急骤、昂奋、“慨而慷”的激愤。

  相关链接:

  这是元老于右任先生因眷恋大陆家乡,于去世前病中所写的哀歌,其中怀乡思国之情溢于言表。是一首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

  2003年3月18日就任**后,在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谈及台湾的问题时,就提及并朗诵了这首诗。并评价为“这是多么震憾中华民族的诗句”。


《乡愁》教学设计合集十篇扩展阅读


《乡愁》教学设计合集十篇(扩展1)

——《乡愁》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乡愁》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2、学*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欣赏、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便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乡愁》。(板书)

  二、展示教学目标。(课件)

  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作者的生*经历、了解他所处的社会、时代,那么我们就能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作品。所以,我们先来简单地了解一下作者。作者简介(课件)

  三、师:同学们,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下面我们将奏响的是第一乐章,读乡愁(课件)

  师:从文章的题目我们得知,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生:思念家乡

  师:那么你看作者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忧郁深沉

  师:通过听你觉得读时语速应该是什么样呢?

  生:稍慢

  师:对,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决定了我们的朗读应该是稍慢且舒缓、

  师:要读好一首诗,不光要注意感情基调,还要把握什么朗读技巧?

  生纷纷:语速,节奏,轻重音

  师:第一、二小节语速稍慢,读出回忆。第三小节沉郁,读出生离死别的伤痛与失落。第四小节音调稍稍上扬,读出对祖国的思念,荡气回肠。

  另外,在朗读时,注意重音。比如在第一小节,那枚小小的邮票寄托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依恋,在读的时候要重读。现在老师示范读一下第一小节。

  师:下面几小节请同学们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小组来朗读其余几小节。

  配乐朗读

  师总结:同学们朗读的非常精彩,很投入、很感人,下面我们来听听名家的朗读。(课件)

  四、师:通过朗读,我们心灵深处情感已经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作者那淡淡的愁绪,我们仿佛也在慢慢体会,同学们让我们奏响第二乐章——含英咀华品乡愁

  师:我们知道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看不到,摸不着,但在余光中的乡愁里,他把乡愁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上,那么诗人运用了什么意象来表现乡愁?(课件)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

  生:诗人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表达不可捉摸的乡愁。

  师:同学们回答很正确,作者抓住这四种意象表达了内心的情感,那么作者以什么顺序来组织全诗?

  生: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人生的四个阶段)(板书)

  师: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都有哪些具体的乡愁?

  生1:小时候的我外出求学,与母亲分离,自己思念的便是家中的母亲,对母亲的思念寄托在一封封家书之中,而保证这封信能够从“这头”到“那头”,邮票便是小时候最突出的“乡愁”。

  生2:长大后,为生活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的船票。

  生3: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但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地隔开了。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生4: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读者的心肺。

  明确:母子分离、夫妻分离、母子死别、*分离(板书)

  师:同学们想像、表达都很好,诗的第四小节,与前三小节已有所不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板书)

  师:课文学到这时,我想同学们肯定有话想说,你最想对谁说一句话,说句什么话?

  生:我想对同胞说同胞,你们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的

  生:我想对余光中说余光中先生,你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

  师:大家说得很好,说出了我们华夏儿女的心声。祝愿宝岛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板书)

  五、师:*人,天然有着深深的乡土情结,家被视为生命的本源。阔别六十八年后,余光中老先生终于回到了故乡。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人生之路:“离开了家,才知道家的可爱;离开国的时候,才知道国的可贵,一个人必须当一回‘浪子’,回头后才能真正明白这一切。同学们”也许以后,为了追寻理想,你们也会离开故乡,甚至会远离自己的祖国,到那时候,你会对你的亲人、故乡、祖国说些什么么呢?下面我们进行第三乐章———说乡愁(课件)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发自内心的话语让老师周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愿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更爱自己的家乡,更爱自己的祖国!在这节课结束前,让我们的脉搏再次随着乡愁的韵律一起跳跃吧!(课件)

《乡愁》教学设计2

  课标要求

  1、了解本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

  2、了解本诗情感的层层加深。

  3、了解本诗托物寄情的手法。

  4、了解本诗反语正出的效果。

  5、 了解本诗寓变化于统一的结构美。

  学法点悟

  1、在诵读中体会意境和感情。

  2、与同题材的古诗和现代诗比较阅读。

  3、结合写作背景,深入理解。

  整体感知

  本诗以一组具体可感的“物”,表现了一种抽象的情。以自己人生的四个阶段为序,回环往复地咏唱,将乡愁由对亲人的思念逐渐上升为家国之思。

  疑难解析

  质疑:这首诗构思的巧妙主要体现在哪里?

  解惑:四节诗为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了表达乡愁的对应物,而且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

  质疑:为什么说四个小节表达的感情是层层加深的?

  解惑:小时侯,思念母亲,可以写信;长大后,惦念爱人,坐船回家;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母子死别,时空的隔阻再也无法沟通,诗到了这里,感情加重。现在,海峡将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乡愁得到了升华,感情更加厚重。

  质疑:作者把乡愁说成是“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解惑:这样写,把抽象的感情——乡愁,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邮票”、“船票”。托物寄情的写法,增加了形象性,便于使读者展开种种联想,也便于作者创造丰富的意境,表达感情,感染读者。增加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语言揣摩

  1、“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

  这四个形容词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正语反出,把乡愁浓缩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更加反衬出思乡之情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浓烈。

  2、“在这头”“在那(里)头”反复出现的表达效果。

  这两个短语的反复出现,强调了空间的阻隔。在人生四个阶段中,诗人饱尝了乡愁的各种滋味:小时侯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反复咏叹,渲染了浓浓的离愁别恨。

  3、读第一小节,你会产生哪些联想?

  也许你会想到一位少年到异地求学,夜深人静,辗转反侧,难以如眠,披衣下床,给母亲写信……。由此你应该能够体会到,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好诗能够用极少的语言引发人无尽的遐想。全诗没有一个感叹号,不动声色的寥寥数语,却使我们仿佛听到了诗人发出的沉重的慨叹,好诗又是含蓄的,不着一个“愁”字,却让你忍不住唏嘘不已。

  4、诗中“母亲”“新娘”如果换成“父亲”“孩子”,行不行?

  不行,那样表达出来的感情就大大地“变味”了,乡愁是建立在对故土的热爱和依恋的基础之上的。母亲是人一生中最依恋和眷念的,新娘会使我们想到“美丽”、“热恋”,这两个形象与思乡的感情基调是协调一致的。(当然,诗的内容是与诗人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设此题只是单从语言上揣摩。)

  研究课题

  1、收集古今中外的乡愁诗,欣赏比较。

《乡愁》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人把乡愁化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

  3、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意象,体会感情。

  【难点】

  理解意象,感悟情感,激发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回忆王致远的《秋思》由古代的乡愁引入现代诗人的乡愁。

  二、播放录音

  听读感悟,说出作者的情感基调。(忧郁深沉)

  三、自由朗读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初步感受作者的浓浓乡愁。

  四、品位诗句

  1、作者在文中以多少幅画表达乡愁?(四幅具体生活画面)

  让学生理解“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

  2、学生口述四个画面:

  ⑴ 幼年求学,母子分离。

  ⑵ 成年后,告别妻子,背井离乡。

  ⑶ 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

  ⑷ 同胞难得相间见,国家不能同意。

  五、情感深化,领悟主旨

  六、拓展

  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

《乡愁》教学设计4

  教学设想

  1、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具体操作上要努力搭建好师生课堂交流的*台,创造一种宽松、祥和、愉快的对话氛围,利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从而共同探疑、解疑,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个性。《乡愁》一诗的内容不算太难懂,教学中应加强朗读,借助多媒体增强可感性,并在与其它乡愁诗的比较中去体会内容、感悟乡愁,所以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⑴通过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⑵理解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⑶明确祖国的统一是*同胞的共同心愿。

  2、教学思路定位为:

  ⑴情感导入,创设情景。

  ⑵自读质疑,整体感知。

  ⑶合作探究,品味研读。

  ⑷点拔释疑,拓展延伸。

  ⑸朗读指导,比较阅读。

  教学流程

  课前活动:作为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往往十天半月才能回家一次,那么,在这期间,当你想家、想父母的时候是怎样的感受呢?学生七嘴八舌的说。

  一、情感导入,创设情景

  师:是啊,同学们,你或许有过与亲人小别而倍感思念的时候,你或许有过因与亲人永别而深感切肤伤痛的时候,那丝丝缕缕的对亲人的怀念与痛悼,那刻骨铭心难于言表的伤感与惆怅,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样的愁,这样的痛,该用怎样的艺术形式和语言形象来表达呢?

  二、自读质疑,整体感知

  1、下面,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比比看谁字音读的准。如有读错字音的,请其它同学举手帮助更正。

  2、指名读(一人读一节,共十几人读)。〔如有读错字音的,则说停,并引导学生更正,教师并板书;如无,则罢。〕

  (可能读错的字音:一枚méi海峡xiá)

  3、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自学:

  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乡愁》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4分钟后,比谁能背诵课文,并能回答课文后的三道思考和练*题。

  4、检查自学:

  师:会背的同学举手,比比谁背得好。

  (若举手多,则检查;如不多,则再给2分钟)

  (生若背错了,请其它同学更正;背的比较流利的要多加表扬,坚持鼓励性评价)

  三、合作探究,品味研读

  同学们,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已能背熟整首诗了,这是理解课文的必由之路。下面咱们通过自学看看能否把课文后的题目都正确回答出来,如有不会的,那就请以学*小组为单位去讨论(可进一步弄懂某些词语的含义,如这头、那头指什么?),3分钟后看谁回答得好。

  师:谁来回答第1题?〔结合课文,说说你由“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而产生的联想〕

  生:“这头”指自己,“那头”指思念的对方。

  生:“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是指自己在不同时间段的思念。

  生:前三种乡愁,是衬托第四种乡愁,使爱国之情更加突出。(多名学生回答)

  师:对以上同学所说,你同意吗?

  生:议论纷纷。

  师:为什么?

  生:多名学生回答后,有一学生逐个分析各个时期的乡愁。(此时师相机概括)

  1、小时候,我外出求学、打工,最使自己思念的便是家中的母亲。对母亲的思念寄托在一封封家书之中,而保证这封信能够从“这头”到“那头”,关键就在一张邮票上。小时候的“我”一定最关注邮票;邮票便是小时候最突出的“乡愁”。

  2、长大后,在外边了,最思念的是新娘,以此来衬托现在的乡愁。

  3、后来呵,大概中年的我,祭扫母亲的坟墓时,脑海里浮现出昔日亲人的面容,还有那一抔黄土,黄土下安睡的母亲。“这一方矮矮的坟墓”是多么令人痛楚,黄土的里外是两个决然不能沟通的世界,无家书可达意,无舟船可抵达,它牵动着自己的全部思绪。中年丧母最令自己痛楚的,以此来衬托现在的乡愁。(无法解决的愁,终身的痛苦)以上三乡愁是在三个特定时期最令作者思念的。

  四、点拔释疑,朗读指导

  师:你能读出这些感情吗?(点名读)谁能有感情地背诵?点名背。

  师:太棒了!你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读诗的经验?

  生:感情要饱满,语速不能太快。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生纷纷发言,略。)

  师(小结):读诗首先要把握好感情,语速适当,还要读出节奏和重音。(板书:感情语速节奏重音)

  师:评价某位同学读得如何,可以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下面请大家四人一组讨论一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然后互相听读,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

  (教师巡回了解各组读的情况,学生积极性很高。)

  师:下面我们开始朗读欣赏,谁先来?

  生:(生争相朗读,并自由发言评价。约有六七个同学作了范读,大都声情并茂。)

  师:(重点指导)重音并不一定重读,有时根据感情需要应处理为重音轻读。例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中“小小的”三字读为重音,但不能重读,而应轻读。

  师:在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和诗人的心沟通了,我们读懂了余光中那殷殷赤子情怀。下面咱们听听余光中是如何用自己的心声来诠释乡愁的(大屏幕播放余光中的朗读)。

  师:诗言志,同学们能不能用形象的语言即兴表达出你思念父母的感觉呢?

  多名学生回答:

  母爱是一台电话机;

  母爱是一座桥梁;

  母爱是一本厚厚的日记本;

  母爱是一只洁白的信鸽;

  母爱是一轮圆月。

  (富有创造性的要表扬,如生比喻不恰当,则让他说出理由)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师:思乡是游子共同的心声。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另一位诗人*慕蓉的《乡愁》,自由朗读几遍,比较*诗和余诗的异同。

  (学生朗读,然后讨论,自由发言)

  生: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作者的乡愁。

  师:不错,这是两首诗的相同点,除此之外还有吗?

  生: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

  师:乡愁本来是抽象的,作者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把它表现出来,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像。

  生:我觉得两首诗在形式上不一样。

  师:能不能具体说说?

  生:余光中的诗分了四节,每节的句数和字数基本上一样多,看上去比较整齐,而*慕蓉的诗看上去参差不齐。

  师:说得非常好。还有吗?

  生:*慕蓉的诗表达感情比较朦胧含蓄,余光中的诗比较直接清晰。

  师:是啊,余诗与*诗尽管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表达的感情却是一样的,那就是乡愁,这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古今中外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乡愁诗,大家可把范围放大些,课下把能搜集到的所有乡愁诗整理成《乡愁专集》。通过这一课的学*,我们明确了此诗完美的形式,也学会了以形象写抽象的方法,那么让我们模仿此诗来写自己的母爱吧,请大家把自己刚才没有完成的诗句完成,大屏幕出示模仿展示:

  小时候,母爱是……

  长大后,母爱是……

  而今后,母爱是……

  师:(大屏幕播放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伴随着余光中的乡愁,咱们就要说再见了。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始终用新课标的理念作指导,建立起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启发指导、师生共同长进、发展的教学模式;改变了长期以来以被动学*为主的语文学*方式,建立起以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拓展创新为主导的新型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始终以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真正体现出了学生是学*主人的地位。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并尽量多给他们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现─探究”,这样学生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诗歌的主旨、情感,从而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发现。这就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度。这节课的设计也依据了诗歌体裁特点,教给学生学*诗歌的一般方法,即:“朗读(诗歌)──品味(语言)──理解(感情)──拓展(迁移)”四步五环节的品读法,让学生了解《乡愁》一诗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善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当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些环节处理不够妥当,如第三环节“合作探究,品味研读”引导不够得力,学生理解的可能不够扎实。

《乡愁》教学设计5

  教学设想

  1、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具体操作上要努力搭建好师生课堂交流的*台,创造一种宽松、祥和、愉快的对话氛围,利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从而共同探疑、解疑,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个性。《乡愁》一诗的内容不算太难懂,教学中应加强朗读,借助多媒体增强可感性,并在与其它乡愁诗的比较中去体会内容、感悟乡愁,所以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⑴通过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⑵理解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⑶明确祖国的统一是*同胞的共同心愿。

  2、教学思路定位为:

  ⑴情感导入,创设情景。

  ⑵自读质疑,整体感知。

  ⑶合作探究,品味研读。

  ⑷点拔释疑,拓展延伸。

  ⑸朗读指导,比较阅读。

  教学流程

  课前活动:作为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往往十天半月才能回家一次,那么,在这期间,当你想家、想父母的时候是怎样的感受呢?学生七嘴八舌的说。

  一、情感导入,创设情景

  师:是啊,同学们,你或许有过与亲人小别而倍感思念的时候,你或许有过因与亲人永别而深感切肤伤痛的时候,那丝丝缕缕的对亲人的怀念与痛悼,那刻骨铭心难于言表的伤感与惆怅,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样的愁,这样的痛,该用怎样的艺术形式和语言形象来表达呢?

  二、自读质疑,整体感知

  1、下面,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比比看谁字音读的准。如有读错字音的,请其它同学举手帮助更正。

  2、指名读(一人读一节,共十几人读)。〔如有读错字音的,则说停,并引导学生更正,教师并板书;如无,则罢。〕

  (可能读错的字音:一枚méi海峡xiá)

  3、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自学:

  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乡愁》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4分钟后,比谁能背诵课文,并能回答课文后的三道思考和练*题。

  4、检查自学:

  师:会背的同学举手,比比谁背得好。

  (若举手多,则检查;如不多,则再给2分钟)

  (生若背错了,请其它同学更正;背的比较流利的要多加表扬,坚持鼓励性评价)

  三、合作探究,品味研读

  同学们,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已能背熟整首诗了,这是理解课文的必由之路。下面咱们通过自学看看能否把课文后的题目都正确回答出来,如有不会的,那就请以学*小组为单位去讨论(可进一步弄懂某些词语的含义,如这头、那头指什么?),3分钟后看谁回答得好。

  师:谁来回答第1题?〔结合课文,说说你由“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而产生的联想〕

  生:“这头”指自己,“那头”指思念的对方。

  生:“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是指自己在不同时间段的思念。

  生:前三种乡愁,是衬托第四种乡愁,使爱国之情更加突出。(多名学生回答)

  师:对以上同学所说,你同意吗?

  生:议论纷纷。

  师:为什么?

  生:多名学生回答后,有一学生逐个分析各个时期的乡愁。(此时师相机概括)

  1、小时候,我外出求学、打工,最使自己思念的便是家中的母亲。对母亲的思念寄托在一封封家书之中,而保证这封信能够从“这头”到“那头”,关键就在一张邮票上。小时候的“我”一定最关注邮票;邮票便是小时候最突出的“乡愁”。

  2、长大后,在外边了,最思念的是新娘,以此来衬托现在的乡愁。

  3、后来呵,大概中年的我,祭扫母亲的坟墓时,脑海里浮现出昔日亲人的面容,还有那一抔黄土,黄土下安睡的母亲。“这一方矮矮的坟墓”是多么令人痛楚,黄土的里外是两个决然不能沟通的世界,无家书可达意,无舟船可抵达,它牵动着自己的全部思绪。中年丧母最令自己痛楚的,以此来衬托现在的乡愁。(无法解决的愁,终身的痛苦)以上三乡愁是在三个特定时期最令作者思念的。

  四、点拔释疑,朗读指导

  师:你能读出这些感情吗?(点名读)谁能有感情地背诵?点名背。

  师:太棒了!你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读诗的经验?

  生:感情要饱满,语速不能太快。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生纷纷发言,略。)

  师(小结):读诗首先要把握好感情,语速适当,还要读出节奏和重音。(板书:感情语速节奏重音)

  师:评价某位同学读得如何,可以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下面请大家四人一组讨论一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然后互相听读,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

  (教师巡回了解各组读的情况,学生积极性很高。)

  师:下面我们开始朗读欣赏,谁先来?

  生:(生争相朗读,并自由发言评价。约有六七个同学作了范读,大都声情并茂。)

  师:(重点指导)重音并不一定重读,有时根据感情需要应处理为重音轻读。例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中“小小的”三字读为重音,但不能重读,而应轻读。

  师:在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和诗人的心沟通了,我们读懂了余光中那殷殷赤子情怀。下面咱们听听余光中是如何用自己的心声来诠释乡愁的(大屏幕播放余光中的朗读)。

  师:诗言志,同学们能不能用形象的语言即兴表达出你思念父母的感觉呢?

  多名学生回答:

  母爱是一台电话机;

  母爱是一座桥梁;

  母爱是一本厚厚的日记本;

  母爱是一只洁白的信鸽;

  母爱是一轮圆月。

  (富有创造性的要表扬,如生比喻不恰当,则让他说出理由)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师:思乡是游子共同的心声。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另一位诗人*慕蓉的《乡愁》,自由朗读几遍,比较*诗和余诗的异同。

  (学生朗读,然后讨论,自由发言)

  生: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作者的乡愁。

  师:不错,这是两首诗的相同点,除此之外还有吗?

  生: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

  师:乡愁本来是抽象的,作者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把它表现出来,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像。

  生:我觉得两首诗在形式上不一样。

  师:能不能具体说说?

  生:余光中的诗分了四节,每节的句数和字数基本上一样多,看上去比较整齐,而*慕蓉的诗看上去参差不齐。

  师:说得非常好。还有吗?

  生:*慕蓉的诗表达感情比较朦胧含蓄,余光中的诗比较直接清晰。

  师:是啊,余诗与*诗尽管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表达的感情却是一样的,那就是乡愁,这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古今中外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乡愁诗,大家可把范围放大些,课下把能搜集到的所有乡愁诗整理成《乡愁专集》。通过这一课的学*,我们明确了此诗完美的形式,也学会了以形象写抽象的方法,那么让我们模仿此诗来写自己的母爱吧,请大家把自己刚才没有完成的诗句完成,大屏幕出示模仿展示:

  小时候,母爱是……

  长大后,母爱是……

  而今后,母爱是……

  师:(大屏幕播放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伴随着余光中的乡愁,咱们就要说再见了。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始终用新课标的理念作指导,建立起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启发指导、师生共同长进、发展的教学模式;改变了长期以来以被动学*为主的语文学*方式,建立起以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拓展创新为主导的新型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始终以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真正体现出了学生是学*主人的地位。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并尽量多给他们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现─探究”,这样学生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诗歌的主旨、情感,从而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发现。这就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度。这节课的设计也依据了诗歌体裁特点,教给学生学*诗歌的一般方法,即:“朗读(诗歌)──品味(语言)──理解(感情)──拓展(迁移)”四步五环节的品读法,让学生了解《乡愁》一诗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善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当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些环节处理不够妥当,如第三环节“合作探究,品味研读”引导不够得力,学生理解的可能不够扎实。


《乡愁》教学设计合集十篇(扩展2)

——乡愁教学反思(精选十篇)

  乡愁教学反思 1

  每次上完一节公开课,心中总有波澜荡起,那些遗憾总在心头跳跃。

  《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这节课上,我采用“听读、朗读、品读、仿写”四个环节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意象美,发现诗歌的结构美。因为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活动任务三就是引导学生创作诗歌,仿写的目的不在于他们能写出多么富有韵味的诗句,而重在表达自己对人生真切的体验。

  有了前两课诗歌学*的铺垫,孩子们读诗、品诗、写诗的热情很高,但是“热闹”的课堂结束了,孩子们的诗歌学*真的提升了吗?我不禁反思自己,通过静心梳理,归纳问题有二。

  表面接受新教材,课堂实际还是“老套路”。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 “活动探究”单元,那么我们的重心就是引导学生去读诗、品诗,而我则喧宾夺主的忽视了孩子们搜集信息的能力,就连最简单的作者简介也是在课堂上给孩子们出示。

  课堂角色“狭隘化”。品析诗歌内容时,在情感升华这一环节处理上,过于心急,答案不是引导学生慢慢领悟出来的,而是自己半推半就给出来的。在评价学生创作的诗歌时,评价语言缺少感染力,没有给学生以提升的空间。再者,填空式的提问,没有任何意义,没有起到点拨、引导的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课堂上的每一次评价都要紧扣教学内容和学生活动,每一句评价语都要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掷地有声,而不是无病**。

  乡愁教学反思 2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故乡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教师用心去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入作者浓浓的乡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也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

  在教学的环节上分为:导入新课――作家身影――诵读――品读――赏读

  首先谈谈诵读,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功,所以教师要大胆范读,如果能配以舒缓忧伤的背景音乐,也许效果会更好。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读,重音、节奏、情感,一一都要把握。

  品读即走进诗人、走进文本。在余光中的《乡愁》中,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就是那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有人说,余诗是用最狠心的别离成就最醇美的乡愁。但是余光中只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样东西,那么剩下的他未曾用到的许多意象就是他余留的想象的空间。这里我让学生们设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你走出家乡,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让他们想象一下自己的乡愁,大胆地进行比喻句的仿写。学生们的仿写就象是在填补空白。这种想象力的调动,给学生们的理解又创造了许多新的元素,乡愁也因此带上了多元的个性色彩。当然,学生的创作毕竟是稚嫩的,但也一样可以从中发现稚嫩的美。如有的学生写乡愁是一张泛黄的旧照片,乡愁是故乡庭院中枝繁叶茂的枣树,乡愁是一杯香浓的咖啡,都是很不错的想法。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学生自己的创造力,就要给予他们适宜创造力生长的课堂环境。相信这样的仿写一定可以深化学生对原诗感情的理解,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尽可能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

  在这个环节中我十分注意内容前后的衔接,板书的设计,诗歌托物寄情的写作技巧,我引导学生回忆了李清照的《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样既复*了旧知又让知识前后连贯。但课后发现这个环节还存在很多不足,教师说得多了些,学生的活动少了些,教师讲课的语言不够精炼、诗意,而且板书的设计还应更合理。

  赏读环节就是鉴赏诗歌的环节,所以我把它也称为“寻美”过程,希望学生能从诗歌的整体结构、构思立意、词语运用、思想感情等角度入手鉴赏诗歌,如:《乡愁》诗美在长句短句的变化错落上;《乡愁》诗美在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上;美在数量词与叠词的运用上;美在托物寄情的写作技巧上;美在那一幅幅凄美的画面上……但由于时间控制不当,导致这个环节未能充分展开。

  回顾这节课有得有失,我还应不断总结、反思,让自己不断进步。

  乡愁教学反思 3

  《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由于是抒情诗,所以在教学上我尽量体现其诗意。我希望学生通过对诗歌意境的体会和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所以在这节课中,我把重点放在了读——品——读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意象的选取,叠词、数量词的巧妙运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引导同学们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同学们进行朗读,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的想象活跃起来,最大程度地引发感情上的共鸣,用个性化的感受,去丰富作者用情所塑造的意象,走*作者的乡愁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我自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语文教学的核心没有变,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赏析,唤醒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获得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

  1、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下问题:从未离家的孩子对“乡愁”缺乏生活阅历,难于理解,如果我能通过多媒体、图片、音乐视听、动情导引等手段营造氛围、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联想、吟诵入境,就能快速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动情体会诗歌的感情。

  2、在学生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后,要引导学生品读诗歌。品读的关键在于把握意象,而在此环节,我没有在分析的开始引出“意象”的概念,而是放在了最后才提及,如果在开始就利用幻灯片引出“意象”的概念,会让同学们觉得更清晰明了些。带着对意象的探讨,引导同学们走进诗歌的情境之中。

  3、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有些紧张而没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激情,将本应属于学生的主动学*变成了为配合老师的被动学*,颠倒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在学*整首诗的过程中,缺少学生之间的评价,在进行多种方式朗读的过程中,应该给同学们些时间进行简单地评价,对于他们更好地朗读诗歌也起着引导作用。

  5、多媒体课件的内容没有起到理想的作用,在同学们找本诗中所出现的意象时,如果我能利用幻灯片出示相关的图片,也许会让同学们看起来更直观些,印象更为深刻些

  当然,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还有很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择其善者而从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是一门艺术,值得我们以后去摸索,去研究。

  乡愁教学反思 4

  这是我上的一节公开课,上完这节课后,我深切地感受到现代诗歌的教学,更要贯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这一教学理念。

  第一,“以学生为主体”对诗歌的感受理解,是师生情感体验的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体会自己远离父母、离家求学的生活实际,想象在以后的日子里夫妻天各一方、母子人世阴间的生活场景,触动学生心灵最柔软的部分,从而加深学生对诗人感情的理解;

  第二,在语文课上,教师不能唱独角戏,但也不能让学生信马由缰,而应该是“*等中的首*”。要体现这一主导地位,教师首先要对这一堂课的教学目的非常明确,而不能完全“非预设性教学”;在引导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问题的设置,准确把握问题的难易,合理安排提问的顺序,做适当的延伸拓展。

  第三,无论是学生掌握了能力,学会了方法,还是具备了一定的情感体验,都应通过反复的训练来巩固。余光中先生将乡愁形象生动地比作“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那为什么不让学生试着以乡愁为本体写几个比喻句呢?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对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掌握,同时也锻炼了他们表达内心情感的能力。

  乡愁教学反思 5

  学生们经过xxx年的语文学*,中学生对古诗多少有了一些了解。而现代诗歌却还是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与悠远的古代诗歌相比,无论是从诗歌的意蕴,还是诗歌的形象上,都没有古代诗歌细爵起来津津有味,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学生能通过文字领会诗人的感情,这是一个基础,但这还远远不够,要真正理解一首诗,必须完成情感的迁移,即在诗歌领悟的过程中,给原有的情感加上学生个体情感因素,把诗人的情感变成学生自己的情感,这首诗才算学会了。因此,现代诗歌怎么教却是长期困扰我的一个问题,在教了余光中的《乡愁》之后,我仿佛在迷雾中见到了曙光的端倪。

  在余光中的《乡愁》之中,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就是那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有人说,余诗是用最狠心的别离成就最醇美的乡愁。但是余光中只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样东西,那么剩下的他未曾用到的许多意象就是他余留的想象的空间。这里我让学生们设想一下,如果一天走出家乡,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让他们想象一下自己的乡愁,大胆地进行比喻句的仿写。学生们的仿写造句就象是在填补空白。这种想象力的调动,给学生们的理解又创造了许多新的元素,乡愁也因此带上了多元的个性色彩。当然,学生的创作毕竟是稚嫩的,但也一样可以从中发现稚嫩的美。如有的学生写乡愁是一碗扯不断的面条,一锅红红的火锅,都是很不错的想法。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学生自己的创造力,就要给予他们适宜创造力生长的课堂环境。相信这样的仿写一定可以深化学生对原诗感情的理解,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 写作能力,让学生尽可能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

  乡愁教学反思 6

  《乡愁》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所以这次比赛才会选择它。在备课上我花了较多精力,但上下来后感觉并不好。下面我就这节课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堂重建三方面进行反思。

  教学设计

  1、这一年中,我校进行了课改,以“学洋思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开展教学。基于本课内容和洋思教学方法,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所以将教学分为四个任务:既通过朗读指导朗读诗歌感知内容、通过自学指导(二)来整理内容、通过自学指导(三)来赏析诗歌、最后当堂训练来学*诗歌的表现手法,而这四点在课堂教学上都完成了。

  2、这是一首抒情诗,在教学语言上我尽量体现其诗意。课堂上,去掉不必要的口头禅,多用散文化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呈现出一种美感。如导入诗歌时,创设诗意般画面,又如每个环节的过渡部分尽量引用作者诗意般语言。在这一点上,个人认为还是比较好的。

  3、在朗读中体现诗意。这节课,我设计了五次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自由朗读读,要求声音响亮,读得字正腔圆有所感悟,;第二次听读,要求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第三次齐读,要求把握情感基调,充满深情地读。第四次个人朗读,展现自我风采;第五次分男女声部来读。这样的朗读,是小步轻迈,使朗读技巧及情感能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意。

  4、教学中的三个自学指导,都尽量的使题目简化,让学生能充分理解问题从而自己思考或小组讨论。

  二、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这四点基本完成,但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上完后总感觉少了什么,仔细一想原来是没有把教学落实到位,主要表现在:

  1、缺乏有效的朗读指导。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确实,我们的学生才十几岁,对这些离愁别绪并没有一种痛入心肺的感受。在课堂上我又没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引导和朗读指导,比如在自由朗读环节,学生读完后,仅仅让一位学生谈了读后感受,这里可以让2-3位同学说感受,让学生多说说有利于诗歌的理解。又比如在听读后,要求学生把握朗读的语速、语气、情感等,应该让多个同学来谈谈,一起得出答案。正因为这里没有落实到位,直接导致学生在朗读时把握不了深情哀伤的情感基调。

  2、自学指导2中,处理诗歌内容时,在情感升华这一环节处理上,过于心急,答案不是学生慢慢领悟出来的,而是老师半推半就引出来的。在对待这样的问题时,个人认为应该结合具体的句子或词语加以引导,这样又自然学生也能理解。

  3、处理自学指导3时,要求学生6分钟完成题目,但是我没有注意时间,多花了2分钟。这两分钟如果放到朗读里面去,在朗读上多加以指导,那后面的环节就可以落实到位了。

  三、课堂重建

  我所设计的教学,实施以后,并没有落实,不仅是在细节上没有做到位,在构思也存在一定的问题。45分钟的课堂,要把所学的马上运用到写作,这对学生而言是比较困难的。我所设计的当堂训练有一定难度,可以把写一首小诗改成写一句话等等。而在前面的教学中可以添加一个环节,选取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四韵》进行对比阅读,效果可能会更好。

  总之,一位合格的语文老师,必须对专业知识十分了解,其次便是要多多钻研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处理问题。其实课堂教学是一件极富智慧的活动,不论是大环节还是小细节,都会影响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这次的课堂教学让我收获颇多。我明白了教学细节的重要,最大的收获便是让我意识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也让我明确了未来的日子中,我该如何去完善自我。如果还有机会,我一定还要争取参加县内教学比赛!

  乡愁教学反思 7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故乡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教师用心去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入作者浓浓的乡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也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

  在教学的环节上分为:导入新课——作家身影——诵读——品读——赏读

  首先谈谈诵读,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功,所以教师要大胆范读,如果能配以舒缓忧伤的背景音乐,也许效果会更好。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读,重音、节奏、情感,一一都要把握。

  品读即走进诗人、走进文本。在余光中的`《乡愁》中,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就是那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有人说,余诗是用最狠心的别离成就最醇美的乡愁。但是余光中只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样东西,那么剩下的他未曾用到的许多意象就是他余留的想象的空间。这里我让学生们设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你走出家乡,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让他们想象一下自己的乡愁,大胆地进行比喻句的仿写。学生们的仿写就象是在填补空白。这种想象力的调动,给学生们的理解又创造了许多新的元素,乡愁也因此带上了多元的个性色彩。当然,学生的创作毕竟是稚嫩的,但也一样可以从中发现稚嫩的美。如有的学生写乡愁是一张泛黄的旧照片,乡愁是故乡庭院中枝繁叶茂的枣树,乡愁是一杯香浓的咖啡,都是很不错的想法。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学生自己的创造力,就要给予他们适宜创造力生长的课堂环境。相信这样的仿写一定可以深化学生对原诗感情的理解,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尽可能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

  在这个环节中我十分注意内容前后的衔接,板书的设计,诗歌托物寄情的写作技巧,我引导学生回忆了李清照的《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样既复*了旧知又让知识前后连贯。但课后发现这个环节还存在很多不足,教师说得多了些,学生的活动少了些,教师讲课的语言不够精炼、诗意,而且板书的设计还应更合理。

  赏读环节就是鉴赏诗歌的环节,所以我把它也称为“寻美”过程,希望学生能从诗歌的整体结构、构思立意、词语运用、思想感情等角度入手鉴赏诗歌,如:《乡愁》诗美在长句短句的变化错落上;《乡愁》诗美在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上;美在数量词与叠词的运用上;美在托物寄情的写作技巧上;美在那一幅幅凄美的画面上……但由于时间控制不当,导致这个环节未能充分展开。

  回顾这节课有得有失,我还应不断总结、反思,让自己不断进步。

  乡愁教学反思 8

  9月21日,在本校组织的教研课中,我讲授的是余光中的《乡愁》,针对本节课的具体情况,我做如下教学反思。

  《乡愁》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的第二首现代诗歌。本单元的主题是“土地情思”,其内涵是爱国思乡,重点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在导入的部分,我设计的环节是检验各小组的预*情况。在讲新课之前,给各小组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搜集有关乡愁的古诗句。这样,能够培养并锻炼学生课前预*的良好学**惯。

  要想更好的理解诗人的内心感受,我准备了一段配乐诗朗诵,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去充分体会,课后实践证明,选取的配乐诗朗诵并不是最佳的那一首,这一点,我在以后的选材上会更加的注意。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本首诗歌,我们一同进行了赏析。要让学生懂得作者以时间的变化,选择了几个具体而又富含深意的形象,抒发了游子对故乡、祖国的殷切思念。在本环节,比较难的一点是,教师怎么合理的引导,才能让学生把余光中的家愁上升到国愁的境界。本堂课在这一环节完成的相当顺利,好过我事先预料的结果。

  在赏析结束后,我在大屏幕上针对本首诗和初一学生的接受情况设置了相应的思考题,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但遗憾的是,最后时间比较仓促,没有留给学生适当展示自己小文章的时间,这一点,我在以后的教学当中会有所改善。

  《乡愁》是一首传世之作。因此学生对这篇诗歌钟爱非常,学*的积极性很高。而它溶哀愁于物象的本领,更值得我们潜心揣摩。对于诗歌教学,我认为,要略讲,要多读。诗歌宜藏不宜露,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会明白诗歌的主旨。尤其对于现代诗歌来说,只要我们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再给予适当的激励,背诵就不会是苦差使,而会变成快乐的事情。

  总之,对于刚刚接触语文学科的新教师,我一定会吸取各位老师们的精髓,争取把语文课讲好、讲精,给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乡愁教学反思 9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教师成功之处在于用心去教,用感情教,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人作者浓浓的乡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振,所以《乡愁》这一堂课声情并茂,使人仿佛置身于艺术的殿堂,得到一种真正的艺术感受。这堂课主要突出探究创新的特点。体现了"诵读——解读——拓展"的教学模式,这是在课改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个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是:"读熟、悟透、迁移"。这堂课这三大块很清晰,诵读的环节不仅有图文并茂的配乐朗诵,学生自由读,齐读,而且老师注重在朗读在中起示范作用和指导作用,如感情基调的把握很到位,"啊"字的变音指导,"头"读轻音等。解读环节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老师没有向学生灌输什么,而是让学生在小组中想景悟情,描述诗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质疑、答疑、讨论、评价,老师点拨及时弊确,并自己率先示范背诵,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拓展的环节,让学生模仿诗中的意象为乡愁打一比方,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例如学生说:乡愁是一条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乡愁是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涩涩的。""乡愁是一碗老醋,每尝一口都让人心酸""学生的想象力真是让人赞叹。"各领风骚话说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知识

  乡愁教学反思 10

  感觉很长时间都没事可做,脑子有些生锈了,总是不能专心致志地去做一件事,闲适得有些懒散,更有些窒息。总以为自己想要的就是这种生活,现在却很想寻找“脱笼之鹄”的畅快,找件事情做做,否则我可能就要“死于安乐”了。

  参加这次教学能手大赛我大概用了一个多月的准备时间,选课、备课、试讲、讲课,终于让大脑运转起来了,好像又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了。

  现在我就教学设想、备课中遇到的问题、教学思路、评课、授课等方面进行反思,以激励自己取长补短。

  一、选课及其教学设想

  听说要参加教学能手大赛,很着急也很茫然,觉得好像没什么是自己擅长的;多亏了带教我的李敬东老师的悉心指导。老师翻看完教材后马上就拍板:“你就上《乡愁》吧,公开课上诗歌容易出彩。”说实话,诗歌一直是我最怕上的,不知该从何下手,看着老师对我充满了信心,我也只能豁出去了。

  任务明确了,躲是躲不掉的。我静下心来,开始仔细研究课文。考虑到本课文是初三下册第一单元的,单元目标就是要教学生理解海外华人和古今炎黄子孙热爱祖国的情感,我对这首诗进行了总体设想——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感情及诗的意境美;掌握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品味诗歌的感情,熟读并背诵诗歌。我根据自己在外地工作的实际情况,从自己的思乡情结导入,再介绍作者余光中,让学生对他的思乡意识有粗浅的认识;再通过诵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再通过诗歌意象的解读,理解作者蕴涵在诗歌中的强烈的乡愁来分析全诗,体会作者由思家上升到思国的感情;然后做一个拓展练*,让学生也根据自己已有的思乡之情以及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写写自己的“乡愁”是什么。

  我也不知道这样的设想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但是有了比较明确的目标,心里着实踏实了许多。

  二、备课中遇到的问题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主要遇到了两个问题:对作者情感线索的把握和问题链的设置。诗歌是最富情感的,高尔基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最终目的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发同样的哀乐,引发作者和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我从这句话中受到启示,决定从朗诵诗歌入手。由于风格的因素,我对诗歌的朗诵还找不到门路,于是上网找到了余光中先生自己朗诵的乡愁,认真细致地品味了其中蕴含的感情,自己再来读的时候就有感觉了。在一次次的配乐朗诵中我也进入到了“思乡”的境界。另外,备课过程中,我在问题的设置上过于简单,生成性不够。李敬东老师给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从中我得到了很多启示,比如对诗歌意象的分析、诗歌的美感分析等。

  三、教学效果

  只有灵魂真正地受到触动才能把诗歌的感情读出来。我努力学着去体会余光中的乡愁,刚开始同学们没有把握住感情基调。

  我的示范朗诵以及一起归纳每小节诗的朗读语气,配乐朗诵诗歌,播放《乡愁》歌曲,塑造了一定的情感氛围,学生的朗诵还是有了提高。在对作者的感情有了初步的把握之后,我让学生自己完成我设置的问题链讨论题,学生还是基本能把握。但是让我觉得不满意的是在练*“乡愁是什么”写个仿句时,他们无从下手,我又通过一首改写得很俗的乡愁和这首诗作比较,让学生明白“意象”是诗歌的生命,他们从中也受到一定的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了文本,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并给学生分析了这首诗歌的写作意象,并抓住物象让学生从象中感悟思乡之情,真正让他们懂得“意象”是诗歌的生命,只有把情感寄托于意象,诗歌才具有生命力。整节课上下来,一气呵成,尽管中间两次停电,我没有慌乱,而是不慌不忙上完了全部内容。

  四、评课

  上完这堂课后,语文组的老师及时给我提出了很多建议,让我受益匪浅。老师们充分肯定了我做得最好的地方,认为我在进入状态的同时,通过诗、画、乐等多种教学手段把学生也带进了作者的感情世界,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对诗歌朗读节奏和诗歌情感的体会,真正作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同时,老师们也指出我存在的不足:比如在让学生做仿写句式的时候,我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短了,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评价学生的方式比较单一等。李敬东老师和周纯杰老师给我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建议:比如问题的设置应该要深远一些,让学生体会到思维的跳跃;不要过多受到教案的束缚;让学生读诗的意图不要仅限于读,读一遍要有一遍的提升,具有有效性等等。老实说,这些意见真的非常中肯,击中了我的软肋,为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五、感悟

  上完这堂课后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惊喜地发现自己也能上好诗歌了,好象又挖掘到了自己的.一个潜能。真的要好好感谢我的带教老师,他让我明白:只要去做,一切皆有可能!另外,我感受到学生知识的缺乏和朗读时缺乏感情,正如余光中先生自己所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我也明白要让十多岁的学生理解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的思乡之情有些奢求,他们根本就无法理解思乡的沧桑和"落叶归根"却无法实现的撕心裂肺的痛苦。所以,在课堂上我对这方面的问题有意逃避了,我对学生进行的感情引导不够。今后我会多在这方面下下功夫。

  同时,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自己的不足,在准备的过程中思维常常受到局限,我感到了自己知识的匮乏和思考问题的浅薄,我还常常教育学生思考问题要深入一些,可连自己都做不好,真是汗颜!

  知识体系确实需要更新了,而且已经迫在眉睫了!否则我无法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落伍的教师只能教出落伍的学生,那是多么可悲的事啊!今后我也要好好冲冲电了,多跟我的老师学学,我相信自己会做得越来越好!


《乡愁》教学设计合集十篇(扩展3)

——乡愁教学设计实用十篇

  乡愁教学设计 1

  【设计】

  文本细读教学法。

  【创意说明】

  对这样一首妇孺皆知的新诗名篇,仅仅只满足于浮光掠影式的浅层赏析,显然是不够甚至是不得要领的。我们应该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探骊得珠,进一步寻求它大获成功的深层原因,这样不仅可以把对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还可以由此诗的成功,让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艺术上成败的规律性因素。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二、细读探究

  1、细读乡愁的情感内涵:

  ⑴ 这首清浅明朗的小诗,读来似乎没有任何理解障碍,然而它举重若轻地浓缩了中国式乡愁的全部内涵,你认为中国式乡愁的全部内涵具体指的是什么?

  亲情

  乡愁 爱情

  祖国情

  ⑵ 读《乡愁》这首诗,我们能感到诗人余光中心灵深处一个执著的主导情感仅仅是乡愁吗?

  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2、细读乡愁的形式讲究:

  ⑴ 乡愁四节诗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些有什么目的?

  (节与节之间完全均衡对称,每一节均为四行,第一行三字,第二行十字,第三行四字,第四行五字,各节对应,位置上的诗行字数相等)

  (乡愁在保持节与节之间的均齐对称时,注意到每节内部诗句的长短参差变化,从而透出自由错落的活泼感:整齐而不僵化,自由而不芜杂。)

  ⑵ 乡愁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结构的复沓升华了这首诗的思想意义,使这首清浅明朗的小诗显得既深情绵邈,而又庄严正大。)

  三、规律把握

  1、你认为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解读一首诗歌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2、拓展阅读《乡愁四韵》。

  乡愁教学设计 2

  一、走*乡愁(循环播放《橄榄树》的曲子)

  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大屏幕显示课题)

  二、倾听乡愁(循环播放《橄榄树》的曲子)

  1、首先我们一起熟悉本文的作者。(点击余光中)

  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赴台。(大屏幕显示)虽然,诗人的后半生是在台湾度过的。但他却与大陆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有家难回,思乡之情也愈来愈浓。《乡愁》就是诗人思乡的代表作。现在,我们一起倾听《乡愁》。

  2、多媒体播放《乡愁》(在听的过程中,仔细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3、深情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乡愁。朗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之一,读诗,更要注意把握节奏和重音。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斜线表示停顿、着重号表示重音。我先为大家诵读一遍。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学生齐读后提示字的读音。 (点击下一页)

  注意:“这”和“那”都是多音字。在这首诗中,我认为,读“zhèi”“nèi”在语气上更舒缓,更易读出诗的内在感情。(拼音“zhèi”“nèi”换颜色)

  4、我们再次倾听《乡愁》,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下面分组朗读,注意感情。 (每组推荐一个同学,朗读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三、品味乡愁

  1、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请把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找出来。

  明确:这四个词分别是: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板书)。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人生的`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恰恰是诗人的整个一生。

  2、整首诗都是围绕着乡愁来写的。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诗人为何有这么多的乡愁?如果他不曾远离亲人和家乡,会不会有这么多的愁绪呢?

  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远离故土,所以,这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3、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

  明确: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

  4、这些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邮票:(返回画面,女同学读一节)小时候离家读书,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可路途遥远,只有让这枚小小的邮票把心中的思念带给远方的母亲。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板书: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

  船票:(返回画面,男同学读第二节)长大后,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那缕缕的乡愁,只能寄情于那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板书: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请同学们结合画面,仿照前两节的形式,用自己的话把三四节的内容讲给小组里的人听。(学生发言后,老师可做总结)

  坟墓:(教师读第三节)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可是,当诗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的隔开了。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板书: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峡:(齐读第四节)而现在,这浅浅的海峡,又把我与祖国隔开。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梦,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这浅浅的海峡之水,是游子的思乡之泪,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乡愁之泪!所以海峡浅浅,乡愁浓浓(板书:海峡浅浅,乡愁浓浓)到这里,诗人把乡愁推向极至,暗示了只有祖国统一,心中的乡愁才得以了结。由个人的思乡念亲推广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小结:诗人从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屏幕显示: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浓浓夫妻情(屏幕显示:夫妻情),坟墓虽矮,却是生死别(屏幕显示:生死别),海峡虽浅,更使游子乡愁无尽(屏幕显示:故乡情)。看似*常、单纯的事物,蕴涵着饱满的诗情 。这就是诗人常用的技巧之一:托物寄情(板书:托物寄情)。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抽象的感情表达的形象、具体。

  5、让我们再一次倾听《乡愁》(多媒体播放《乡愁》)

  6、下面,我们带着感情来背诵这首诗。之后,每组推荐一个代表为大家背诵。 (背诵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四、感悟乡愁 ザ杂诔谄泊的游子来说,家园的影子最让人牵绊,乡愁更是挥之不去,现在,我们再来欣赏几首相关的乡愁诗。

  ①台湾诗人舒兰的《乡色酒》

  ②台湾诗人非马的《醉汉》

  ③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四韵》(重点欣赏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小结:我们欣赏的这四首诗,写法不同,但都表达了同一个主题,即希望家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爱国诗人闻一多曾将澳门、香港、台湾和其他四块与大陆隔离的土地并称为祖**亲的“七子”,发出“母亲,我要回来!”的悲愤呐喊。让我们一起倾听熟悉的旋律——《七子之歌》!

  结束语:《七子之歌》唱出了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我们的祖国还没有完全统一,但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回家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台湾也一定会回到祖**亲的怀抱。那时,浓浓的乡愁将化为相聚的喜悦,让我们翘首以待!

  五:作业:

  1、熟读、背诵余光中的《乡愁》。

  2、 搜集并整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3】

  知识储备点: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培养点: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体验点:

  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以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探究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投影片: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头凝望窗外明月)同学们,看这幅画,你们会想到谁的诗句呢?这首诗是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是著名的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我们一旦离开它,总会生起或多或少的乡愁。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的〈〈乡愁〉〉,体会其中的情意好吗?

  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台湾,是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一、研*新课:

  (一)听读,整体感知。

  1、播放〈〈乡愁〉〉配乐诗朗诵录音。

  2、同学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3、教师适当评点后,范读课文,让学生再次体会诗中悲愤而激昂的感情基调。

  (二)品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同学代表读课文,集体纠音。

  2、结合练*三划分全诗节奏。

  3、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解读,品味诗的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2、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但很多诗人却把它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中,如:李白就通过“明月”寄托乡愁,那么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乡愁的?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结合上文,说说你由“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产生的联想,它们是如何表现乡愁的?

  (四)课堂互动。

  (学生针对本课不懂的问题发问,由学生来回答,老师适当点拨。)

  (五)延伸拓展,深化积累。

  1、“乡愁”从古到今都困扰着羁旅他乡的游子们,因而也成为文学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我们学过的作品中还有哪些是反映这个主题的?你能背出来吗?

  (学生背诵,肯定学生课外的学*和积累。)

  2、在〈〈乡愁〉〉一诗中,作者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等,请你也仿照这个句式说一、二句话

  (老师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及时给予中肯评价)

  (六)再次朗读课文,然后课堂小结。

  1、全班再次诵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课堂小结:

  同学们,人们常说:“甜不甜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正因为如此,文学史上才留下了那么多感人至深的抒发“乡愁”名作,那么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歌曲〈〈谁不说俺家乡美〉〉边想出答案。

  (七)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

  2、以爱家乡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

  乡愁教学设计 3

  教材分析

  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动人的一曲,因为他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于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 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诗人从*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层层推进,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乡关之思、故国之恋。全诗构思精巧,复沓手法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品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2. 通过比较赏析,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象美。

  3.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鉴赏能力,激发学生表达情感的欲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和把握诗中的四种意象。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 听一听: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间多媒体播放音乐)

  导语: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音乐中听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呢?(乡愁)是的,游子思乡、故土难忘,这是人类的普遍情感。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台湾与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台湾人民对大陆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对**和*的渴望日趋强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乡愁》。(板书课题、作者,多媒体显示全诗)

  二 、 读一读:感受诗味,体会诗的情感美。

  ⒈ 教师示范朗读。 (多媒体配乐)

  ⒉ 学生自由朗读,师指导、解疑。

  ⒊ 学生试读课文。

  ⒋师生点评指导。

  板书: 母子别 新婚别 生死别 故园别

  ⒌ 把握诗歌主题。

  ⑴设疑:大家读过不少抒写乡愁的诗,与一般乡愁诗相比,这首诗在情感上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从哪儿可以看出?这一处该怎样读?

  ⑵补充资料图片,进一步体会**同胞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⒍深情齐读诗歌。

  三.议一议:比较鉴赏,体会诗的意象美。

  1.出示改诗,引导学生比较、品评。(多媒体显示)

  设疑:⑴乡愁是一种大家都可能曾经体验过可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读了原诗,你觉得余光中是怎样将乡愁形象地展现出来,使你对乡愁有了一些具体的感觉?(运用了几种具体的事物来表现)

  ⑵乡愁怎么是邮票、坟墓?这些事物会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老师改写的诗有没有这种效果?

  2.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⒊引导学生理解何谓意象。

  明确:诗歌一般是通过创设意象来抒**感的,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于 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愁变得具体可感了,并且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⒋美读:想象情景,体会情感,读出韵味。

  四.写一写:拓展迁移,体验人生的情感美。

  1.请根据以 下情境,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仿照诗句,用具体的事物来抒写乡愁。

  ①情境:中秋月圆之夜,作为一名住宿生,当你独处寝室,这时,乡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学生自创。

  2.学生思考、创作、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这首诗。

  2. 仿写诗歌。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母子别 邮票

  新婚别 船票

  生死别 坟墓

  故园别 海峡

  乡愁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学*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2、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3、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

  和难点

  重点:学*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难点: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深情的语言引导:乡愁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就是抒写这一主题的,同学们还记得吗?请一起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同学们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参考:“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其实,现当代待歌中也有很多写乡愁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熟*课文、指导朗诵。

  1.请学生自己先默看本诗,熟悉诗歌内容。

  2.再请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试着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学生指导:体会是只可意会的,并非要求每个学生做到,有部分达到即可,而且很难检查,主要是落实节奏和重音的,要求用笔标出。教师下去指导顾问)

  3.提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

  采用自由提问式,让学生无拘束回答,学生应该容易明白。

  教师补充: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4.设问(不用马上答):朗读这首诗的时候,在语速和节奏处理上应注意什么?

  先请二人(举手)试读并讲解:语速要放缓慢一点;要多停顿,不直读长句。

  5.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朗读。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人/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四、分析、解读本诗。

  1、三个问题:

  (1)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

  (2)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

  2、解决方式: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开展全班性的讨论,教师也适时参与其中。

  第一题结合前面学*过的〈静夜〉中有关形象化的手法应该不难理解,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是用比喻的方式,把乡愁投射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对象上,采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托物寄情。

  第二题前一个问题容易找到,共同的特点教师应给恰当的提示,便表达效果可抽查优生回答,对于中下生可掌握可不掌握。教师再讲解。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第三题应该容易想到,如果不行,教师作一些启发,提问后再总结。

  (小时候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夫妻分离对妻子的思念;后来母子死别 再也无法沟通的思念;现在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思念。这四节诗层层推进,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五、朗读、背诵、体味。

  自由朗读(按要求)并当堂背诵该诗,并同时再次感受作者的这种乡愁之愁(如何感受是一种灵性,无法指导)

  六、作业布置:完成自设作业。

  乡愁教学设计 5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2、通过研读品析、自主学*、拓展朗读、创编诗歌,掌握诗歌诵读技巧,体会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和意境美。

  3、在阅读中提高诗歌鉴赏力,丰富学生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统一的期盼。

  教学重点: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掌握诗歌诵读技巧,体会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启动情感

  1、师:人们常说:“离家有多远,思念就有多长”,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他们思乡的诗词佳句。同学们,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在我们学*过的诗词中有哪些是表达思想之情的?

  生:朗诵李白《静夜思》、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古诗,这些诗词名句都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有忧愁。

  2、师:(板书)思念家乡有忧愁

  ①缩词练*,不改原意。(最后剩下“乡愁”)

  ②齐读课题。

  3、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乡愁的世界,听听余光中老先生内心的呼唤,感受那“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情。

  4、师:对于作者你有什么想要了解的吗?介绍作者。

  二、朗读感悟,激**感

  1、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师:读完这首诗歌,你感受到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①我感受到了作者浓浓的乡愁。从叠词中体会到作者乡愁愁的程度

  ②我能感受到作者思念母亲的伤痛。

  ③我仿佛看到作者眺望大陆而不能回国的哀愁。

  2、教师范读,品味愁境。

  师:是呀,这首《乡愁》写于1972年。余光中先生在台湾的家中,那是一个宁静的深夜,一轮明月高高的挂在天空,那如水的月光推开窗棂,洒进房间诗人倚窗而立,时而抬头凝望开空,时而低头沉思,思乡之情如潮水般的涌上心头,于是这首诗便流淌于诗人笔下。

  师:接着范读《乡愁》“小时候……”

  3、学生自主练*,书上划分断句,标注重音,尝试朗诵。

  4、朗诵分节展示。(师生对于学生的诵读进行评议)

  ①节奏过于凸显,语句就断了!

  ②重音的处理。

  ③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缓慢忧伤。

  师小结:同学们,要想读好一首诗,不但要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速度的处理,更重要的是要理解诗的内容,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情感抒**感。

  三、自主学*,体味情感

  1、同学们,你们见过乡愁吗?(没有)对,乡愁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可是作者又是借助什么具体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下面我们就进入到自主学*、合作探究时段。

  2、发自学提纲

  ①作者借助什么具体事物表达乡愁?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②这首诗的写作顺序怎样?你从哪里可以感受到这首诗的.美?

  ③请用朗诵形式表现作者情感。

  3、学生汇报

  板书:邮票    母子离愁

  船票    相思情愁

  坟墓    丧母哀愁

  海峡    生离国愁

  <1>生:作者小时候离家上学,想妈妈借助邮票表达对母亲的想念。

  (出示课件)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现在

  淡淡的     浓浓的      深深的       重重的

  <3>生:我觉得这首诗歌美在他的语言上:作者使用的四个叠词、四组量词,让我们感觉到诗歌的语言精炼和优美。

  <5>全班配乐朗诵。

  四、展开想象,表达情感

  1、出示课件,学生仿写。 (乡愁是……)

  2、指名诵读学生创作诗歌。

  3、师展示自己作品 (拓展创作:快乐是…….;思念是…….;幸福是…….)

  4、学生再完善修改。

  五、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师:(出示课件)*慕容《故乡》;余光中《乡愁四韵》。

  师:余光中将他一生一世悲欢离合与伟大祖国交织在一起,那就让我的饱含深情,怀着对这位爱国诗人的敬仰一起背诵诗歌《乡愁》。

  师:是啊,作者、还有很多很多在外的游子他们最后的乡愁都凝结成:“情在何处?根在中华!”

  乡愁教学设计 6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九下第一课,也是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是以爱国和思乡的新诗,而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正是一首表现爱国思乡主题的诗歌,篇幅短小,节奏和谐,内容浅显又意味深长,特别适合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诵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领会优美意境,陶冶学生的情操。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学*态度较端正,课前都能自觉的完成字词和诵读预*。但对于如何把感情融入课文进行朗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关于诗歌的意象比较抽象,不好把握,学生也缺少相应能力,这是学*本课应重点突破的`地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思乡情愁。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乡愁教学设计 7

  教材分析

  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动人的一曲,因为他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于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 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诗人从*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层层推进,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乡关之思、故国之恋。全诗构思精巧,复沓手法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品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2. 通过比较赏析,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象美。

  3.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鉴赏能力,激发学生表达情感的欲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和把握诗中的四种意象。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 听一听: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间多媒体播放音乐)

  导语: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音乐中听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呢?(乡愁)是的,游子思乡、故土难忘,这是人类的普遍情感。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台湾与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台湾人民对大陆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对**和*的渴望日趋强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乡愁》。(板书课题、作者,多媒体显示全诗)

  二 、 读一读:感受诗味,体会诗的情感美。

  ⒈ 教师示范朗读。 (多媒体配乐)

  ⒉ 学生自由朗读,师指导、解疑。

  ⒊ 学生试读课文。

  ⒋师生点评指导。

  板书: 母子别 新婚别 生死别 故园别

  ⒌ 把握诗歌主题。

  ⑴设疑:大家读过不少抒写乡愁的诗,与一般乡愁诗相比,这首诗在情感上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从哪儿可以看出?这一处该怎样读?

  ⑵补充资料图片,进一步体会**同胞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⒍深情齐读诗歌。

  三.议一议:比较鉴赏,体会诗的意象美。

  1.出示改诗,引导学生比较、品评。(多媒体显示)

  设疑:⑴乡愁是一种大家都可能曾经体验过可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读了原诗,你觉得余光中是怎样将乡愁形象地展现出来,使你对乡愁有了一些具体的感觉?(运用了几种具体的事物来表现)

  ⑵乡愁怎么是邮票、坟墓?这些事物会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老师改写的诗有没有这种效果?

  2.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⒊引导学生理解何谓意象。

  明确:诗歌一般是通过创设意象来抒**感的,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于 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愁变得具体可感了,并且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⒋美读:想象情景,体会情感,读出韵味。

  四.写一写:拓展迁移,体验人生的情感美。

  1.请根据以 下情境,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仿照诗句,用具体的事物来抒写乡愁。

  ①情境:中秋月圆之夜,作为一名住宿生,当你独处寝室,这时,乡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学生自创。

  2.学生思考、创作、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这首诗。

  2. 仿写诗歌。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母子别 邮票

  新婚别 船票

  生死别 坟墓

  故园别 海峡

  乡愁教学设计 8

  《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所作的一首现代诗。诗歌表达了对故乡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唤起体验,读出情感

  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整体感悟,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不能把音乐拆成音符碎片来欣赏,诗歌阅读与欣赏也该这样,要注意对诗人整体情绪的判读。这一环节,由聆听歌曲或者引用爱国诗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了解背景和自由朗读中贴*作品贴*诗人,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1、播放歌曲《祖国之恋》或者用与爱国有关的古诗词导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对祖国的热爱。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感受诗人抒发的情感。

  3、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而这种情感的爆发,可能有一个具体的诱因,比如受到欺负(杜甫的茅屋被风吹破,茅草被抢)或情绪受到触动(徐志摩告别心爱的康桥)。那么,你认为是什么诱因使艾青爆发出如此炽烈的爱国之情?

  (根据诗歌创作的时间,学生应该能联系时代背景感受到诗人的.创作激情。)

  二、入情入境,读懂意象

  (即“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1、诗人是用怎样的方式来爱的?诗人用了“嘶哑”这个形容词,你会联想到怎样的形象?从中你体会到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2、诗人挚爱着的是一块怎样的土地?其歌唱的内容包括哪些?

  学生交流后明确:(关键词句)

  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意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就是通过这些意象和关键的修饰语来表达的,这些地方要读重音。

  探究质疑。

  3、诗人为什么把自己比作一只鸟,而不是一片云,一棵树?

  提示: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个意象。《诗经》的第一首便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此后鸟的意象便逐渐具有了更多的意蕴,不单以双鸟、孤鸟来比喻欢爱相亲或者别离,更常常是一种不受羁绊、超然高举的自由生命的象征。搜索与“鸟”有关的诗句,读一读。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古诗十九首》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从此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诗人对祖国、对土地、对民族的热爱,已到了不知如何倾诉的地步,他也就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爱情。虽然已不能再唱出美妙悦耳清亮动听的情歌,但这“嘶哑”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来的,是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执著的爱。

  虽然我们与诗人不同时代,但我们从朗读中会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诗人沸腾的热血。

  三、把握节奏,读出韵味

  1、如果让你来朗读这首诗,你觉得诗中哪一处最有起伏跌宕的感觉?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正当我们为诗人不断的歌唱所吸引时,没料到诗篇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有何深意?

  2、这样的爱该用怎样的语调表现出来呢?

  3、一首优秀的诗歌中总有几个句子能特别打动你。打动你的原因,就是情感真挚。这首诗中,表达感情最深切的是哪一处?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我们怎样理解诗人眼里的泪水?

  (经过思考、探究,学生有能力理解这泪水中饱含的深情。“深沉”一词也许还不足以表达爱的炽烈程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我们的心房,激起我们持续的共鸣,留下不尽的余韵。)

  4、所谓“诗歌”就是“诗”与“歌”的联姻,这首诗在音乐性上虽然不如古典诗词,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但其内在情感的旋律节奏非常鲜明。这个内在的节奏就呈现为情感的变化。试着画出诗人情绪起伏的走势图。(请学*小组共同完成)

  抗争炽烈

  悲愤憧憬

  忧患执著

  我们在诵读时要随着诗中感情的起伏体会内在的节奏,诗歌的韵味就自然流露了。读时将自己想象成诗人,沉浸到诗人创作时的情境中。

  四、情绪对接,强化体验

  祖国是亲爱的母亲,为了她,有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都在所不惜,一首首诗,就是献给祖国的铮铮誓言。如果让你抒写对祖国的热爱,会用什么样的诗句?

  (为了点燃学生尝试写诗的热情,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读诗的目的是指导学*,指导生活,仿写诗句,就是将诗作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积累筛选,升华情感,建构起人文底蕴。

  在读诗的过程中,我们与诗人的心是相通的,我们读懂了诗人殷殷的赤子情怀,祖国之爱在我们的心中,也就如潮水般奔涌──

  五、写作特色

  1、设喻。

  2、结尾升华主题。

  乡愁教学设计 9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诗中的意象

  2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

  4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课前播入《乡愁》曲,创设氛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一:同学们有没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列举,师述同感,引出小诗:

  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觉得到,谁也说不清。王慧敏《想家的心情》(媒体配乐)

  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呢?(媒体示图)尤其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导入二:,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了解余光中

  1

  学生根据所积累的资料,简要地介绍。

  2

  补充(媒体示):

  余光中祖籍大陆。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一往情深,承继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不免经常流露出来(是他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对此,他在一篇散文中曾不乏风趣幽默地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老婆,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

  代表作《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被称为乡愁诗人。

  (三)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1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

  2生小声朗读,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

  师巡回,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新娘∕在那头

  长大后

  而现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外头

  我∕在这头

  母亲∕在里头

  大陆∕在那头

  3

  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并适当指导:

  第一、二节,语速慢,读出思念之情

  第三节,注呵的变调,应读为轻声,读出适当的颤音(生列离别)

  第四节,音调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

  4

  齐读

  (四)解读全诗,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读

  1

  整体感知

  你投入了怎样的感情去朗读?(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

  细细体会

  (1)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

  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这一点,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这种感情看得见吗?

  要把这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具体地表达出来,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借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借助了意象,什么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

  找一找,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

  想象构图

  其实诗人是巧妙地运用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托物寄情。诗是精当而储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根据意象想象诗歌表达的具体内容(诗中有画)

  (1)教师用语言描述自己读第一节诗后脑中出现的画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

  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

  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点头。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

  母亲还在原地,她的眼光随着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亲久久伫望,目光深情而又专注,夕阳的余辉给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胧而美丽的光晕

  解析:母子别邮票小小,含情依依。(媒体示)(朗读时注)

  (2)学生轻读,作画(媒体音乐)

  (3)说一说,适当评论(学生自评,师评结合)

  明确:

  第二小节:夫妻别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媒体示)

  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节:生死别坟墓矮矮,哀痛深深。(媒体示)

  第四小节:诗人在他的诗《从母亲到外遇》中这样写道: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故土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故国别海峡浅浅,乡愁浓浓(媒体示)

  (4)结合媒体所示,问:第四小节表达的情感,跟前三节比有何不同?

  前三个意象联结的是亲情、爱情,这节连接的是爱国情。

  感情的升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5)请一生再次有感情地读一读,或齐读

  4

  当堂记忆

  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简单陈述意象美。像这么美的诗,不把它记下来岂不可惜?

  注:切莫死记硬背,找规律。

  每一小节的第一句都是表示时间,从小时候到现在。叠词。还有每一小节的开头都是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

  把这些词想一想,然后,我们试着一起来记忆一下(单独记,齐忆)

  五、拓展,仿句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

  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的思乡情绪。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吗?

  (适当穿插评,表扬)

  例:乡愁是一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乡愁是一根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乡愁是一碗老醋,每尝一口,都让人心酸。

  乡愁是母亲头上的乱发,理也理不清。

  乡愁是一湾湛蓝的海洋,望不着边际,看不到底。

  乡愁是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涩涩的。

  六、小结当堂

  一个深秋的夜晚,夜深了,一轮明月升上了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了门窗,洒进了屋里,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一股思乡之情如潮水般地涌出,一首诗从他的心中流淌出来: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

  七、布置作业(见附练*)

  乡愁教学设计 10

  一、走*乡愁(循环播放《橄榄树》的曲子)

  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大屏幕显示课题)

  二、倾听乡愁(循环播放《橄榄树》的曲子)

  1、首先我们一起熟悉本文的作者。(点击余光中)

  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赴台。(大屏幕显示)虽然,诗人的后半生是在台湾度过的。但他却与大陆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有家难回,思乡之情也愈来愈浓。《乡愁》就是诗人思乡的代表作。现在,我们一起倾听《乡愁》。

  2、多媒体播放《乡愁》(在听的过程中,仔细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3、深情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乡愁。朗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之一,读诗,更要注意把握节奏和重音。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斜线表示停顿、着重号表示重音。我先为大家诵读一遍。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学生齐读后提示字的读音。 (点击下一页)

  注意:“这”和“那”都是多音字。在这首诗中,我认为,读“zhèi”“nèi”在语气上更舒缓,更易读出诗的内在感情。(拼音“zhèi”“nèi”换颜色)

  4、我们再次倾听《乡愁》,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下面分组朗读,注意感情。 (每组推荐一个同学,朗读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三、品味乡愁

  1、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请把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找出来。

  明确:这四个词分别是: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板书)。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人生的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恰恰是诗人的整个一生。

  2、整首诗都是围绕着乡愁来写的。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诗人为何有这么多的乡愁?如果他不曾远离亲人和家乡,会不会有这么多的愁绪呢?

  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远离故土,所以,这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3、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

  明确: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

  4、这些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邮票:(返回画面,女同学读一节)小时候离家读书,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可路途遥远,只有让这枚小小的邮票把心中的思念带给远方的母亲。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板书: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

  船票:(返回画面,男同学读第二节)长大后,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那缕缕的乡愁,只能寄情于那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板书: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请同学们结合画面,仿照前两节的形式,用自己的话把三四节的内容讲给小组里的人听。(学生发言后,老师可做总结)

  坟墓:(教师读第三节)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可是,当诗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的隔开了。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板书: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峡:(齐读第四节)而现在,这浅浅的海峡,又把我与祖国隔开。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梦,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这浅浅的海峡之水,是游子的思乡之泪,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乡愁之泪!所以海峡浅浅,乡愁浓浓(板书:海峡浅浅,乡愁浓浓)到这里,诗人把乡愁推向极至,暗示了只有祖国统一,心中的乡愁才得以了结。由个人的思乡念亲推广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小结:诗人从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屏幕显示: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浓浓夫妻情(屏幕显示:夫妻情),坟墓虽矮,却是生死别(屏幕显示:生死别),海峡虽浅,更使游子乡愁无尽(屏幕显示:故乡情)。看似*常、单纯的事物,蕴涵着饱满的诗情 。这就是诗人常用的技巧之一:托物寄情(板书:托物寄情)。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抽象的感情表达的形象、具体。

  5、让我们再一次倾听《乡愁》(多媒体播放《乡愁》)

  6、下面,我们带着感情来背诵这首诗。之后,每组推荐一个代表为大家背诵。 (背诵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四、感悟乡愁 ザ杂诔谄泊的游子来说,家园的影子最让人牵绊,乡愁更是挥之不去,现在,我们再来欣赏几首相关的乡愁诗。

  ①台湾诗人舒兰的《乡色酒》

  ②台湾诗人非马的《醉汉》

  ③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四韵》(重点欣赏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小结:我们欣赏的这四首诗,写法不同,但都表达了同一个主题,即希望家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爱国诗人闻一多曾将澳门、香港、台湾和其他四块与大陆隔离的土地并称为祖**亲的“七子”,发出“母亲,我要回来!”的悲愤呐喊。让我们一起倾听熟悉的旋律——《七子之歌》!

  结束语:《七子之歌》唱出了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我们的祖国还没有完全统一,但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回家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台湾也一定会回到祖**亲的怀抱。那时,浓浓的乡愁将化为相聚的喜悦,让我们翘首以待!

  五:作业:

  1、熟读、背诵余光中的《乡愁》。

  2、 搜集并整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3】

  知识储备点: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培养点: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体验点:

  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以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探究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投影片: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头凝望窗外明月)同学们,看这幅画,你们会想到谁的诗句呢?这首诗是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是著名的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我们一旦离开它,总会生起或多或少的乡愁。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的〈〈乡愁〉〉,体会其中的情意好吗?

  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台湾,是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一、研*新课:

  (一)听读,整体感知。

  1、播放〈〈乡愁〉〉配乐诗朗诵录音。

  2、同学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3、教师适当评点后,范读课文,让学生再次体会诗中悲愤而激昂的感情基调。

  (二)品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同学代表读课文,集体纠音。

  2、结合练*三划分全诗节奏。

  3、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解读,品味诗的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2、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但很多诗人却把它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中,如:李白就通过“明月”寄托乡愁,那么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乡愁的?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结合上文,说说你由“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产生的联想,它们是如何表现乡愁的?

  (四)课堂互动。

  (学生针对本课不懂的问题发问,由学生来回答,老师适当点拨。)

  (五)延伸拓展,深化积累。

  1、“乡愁”从古到今都困扰着羁旅他乡的游子们,因而也成为文学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我们学过的作品中还有哪些是反映这个主题的?你能背出来吗?

  (学生背诵,肯定学生课外的学*和积累。)

  2、在〈〈乡愁〉〉一诗中,作者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等,请你也仿照这个句式说一、二句话

  (老师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及时给予中肯评价)

  (六)再次朗读课文,然后课堂小结。

  1、全班再次诵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课堂小结:

  同学们,人们常说:“甜不甜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正因为如此,文学史上才留下了那么多感人至深的抒发“乡愁”名作,那么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歌曲〈〈谁不说俺家乡美〉〉边想出答案。

  (七)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

  2、以爱家乡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


《乡愁》教学设计合集十篇(扩展4)

——《乡愁》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乡愁》优秀教学设计1

  一、走*乡愁(循环播放《橄榄树》的曲子)

  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大屏幕显示课题)

  二、倾听乡愁(循环播放《橄榄树》的曲子)

  1、首先我们一起熟悉本文的作者。(点击余光中)

  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赴台。(大屏幕显示)虽然,诗人的后半生是在台湾度过的。但他却与大陆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有家难回,思乡之情也愈来愈浓。《乡愁》就是诗人思乡的代表作。现在,我们一起倾听《乡愁》。

  2、多媒体播放《乡愁》(在听的过程中,仔细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3、深情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乡愁。朗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之一,读诗,更要注意把握节奏和重音。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斜线表示停顿、着重号表示重音。我先为大家诵读一遍。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学生齐读后提示字的读音。 (点击下一页)

  注意:“这”和“那”都是多音字。在这首诗中,我认为,读“zhèi”“nèi”在语气上更舒缓,更易读出诗的内在感情。(拼音“zhèi”“nèi”换颜色)

  4、我们再次倾听《乡愁》,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下面分组朗读,注意感情。 (每组推荐一个同学,朗读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三、品味乡愁

  1、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请把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找出来。

  明确:这四个词分别是: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板书)。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人生的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恰恰是诗人的整个一生。

  2、整首诗都是围绕着乡愁来写的。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诗人为何有这么多的乡愁?如果他不曾远离亲人和家乡,会不会有这么多的愁绪呢?

  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远离故土,所以,这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3、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

  明确: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

  4、这些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邮票:(返回画面,女同学读一节)小时候离家读书,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可路途遥远,只有让这枚小小的邮票把心中的思念带给远方的母亲。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板书: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

  船票:(返回画面,男同学读第二节)长大后,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那缕缕的乡愁,只能寄情于那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板书: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请同学们结合画面,仿照前两节的形式,用自己的话把三四节的内容讲给小组里的人听。(学生发言后,老师可做总结)

  坟墓:(教师读第三节)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可是,当诗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的隔开了。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板书: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峡:(齐读第四节)而现在,这浅浅的海峡,又把我与祖国隔开。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梦,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这浅浅的海峡之水,是游子的思乡之泪,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乡愁之泪!所以海峡浅浅,乡愁浓浓(板书:海峡浅浅,乡愁浓浓)到这里,诗人把乡愁推向极至,暗示了只有祖国统一,心中的乡愁才得以了结。由个人的思乡念亲推广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小结:诗人从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屏幕显示: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浓浓夫妻情(屏幕显示:夫妻情),坟墓虽矮,却是生死别(屏幕显示:生死别),海峡虽浅,更使游子乡愁无尽(屏幕显示:故乡情)。看似*常、单纯的事物,蕴涵着饱满的诗情 。这就是诗人常用的技巧之一:托物寄情(板书:托物寄情)。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抽象的感情表达的形象、具体。

  5、让我们再一次倾听《乡愁》(多媒体播放《乡愁》)

  6、下面,我们带着感情来背诵这首诗。之后,每组推荐一个代表为大家背诵。 (背诵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四、感悟乡愁 杂诔谄泊的游子来说,家园的影子最让人牵绊,乡愁更是挥之不去,现在,我们再来欣赏几首相关的乡愁诗。

  ①台湾诗人舒兰的《乡色酒》

  ②台湾诗人非马的《醉汉》

  ③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四韵》(重点欣赏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小结:我们欣赏的这四首诗,写法不同,但都表达了同一个主题,即希望家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爱国诗人闻一多曾将澳门、香港、台湾和其他四块与大陆隔离的土地并称为祖*亲的“七子”,发出“母亲,我要回来!”的悲愤呐喊。让我们一起倾听熟悉的旋律——《七子之歌》!

  结束语:《七子之歌》唱出了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我们的祖国还没有完全统一,但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回家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台湾也一定会回到祖*亲的怀抱。那时,浓浓的乡愁将化为相聚的喜悦,让我们翘首以待!

  五:作业:

  1、熟读、背诵余光中的《乡愁》。

  2、 搜集并整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 3

  知识储备点: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培养点: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体验点:

  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以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探究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投影片: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头凝望窗外明月)同学们,看这幅画,你们会想到谁的诗句呢?这首诗是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是著名的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我们一旦离开它,总会生起或多或少的乡愁。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的〈〈乡愁〉〉,体会其中的情意好吗?

  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台湾,是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一、研*新课:

  (一)听读,整体感知。

  1、播放〈〈乡愁〉〉配乐诗朗诵录音。

  2、同学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3、教师适当评点后,范读课文,让学生再次体会诗中悲愤而激昂的感情基调。

  (二)品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同学代表读课文,集体纠音。

  2、结合练*三划分全诗节奏。

  3、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解读,品味诗的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2、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但很多诗人却把它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中,如:李白就通过“明月”寄托乡愁,那么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乡愁的?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结合上文,说说你由“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产生的联想,它们是如何表现乡愁的?

  (四)课堂互动。

  (学生针对本课不懂的问题发问,由学生来回答,老师适当点拨。)

  (五)延伸拓展,深化积累。

  1、“乡愁”从古到今都困扰着羁旅他乡的游子们,因而也成为文学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我们学过的作品中还有哪些是反映这个主题的?你能背出来吗?

  (学生背诵,肯定学生课外的学*和积累。)

  2、在〈〈乡愁〉〉一诗中,作者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等,请你也仿照这个句式说一、二句话

  (老师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及时给予中肯评价)

  (六)再次朗读课文,然后课堂小结。

  1、全班再次诵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课堂小结:

  同学们,人们常说:“甜不甜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正因为如此,文学史上才留下了那么多感人至深的抒发“乡愁”名作,那么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歌曲〈〈谁不说俺家乡美〉〉边想出答案。

  (七)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

  2、以爱家乡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

《乡愁》优秀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诗中的意象

  2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

  4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课前播入《乡愁》曲,创设氛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一:同学们有没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列举,师述同感,引出小诗:

  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觉得到,谁也说不清。王慧敏《想家的心情》(媒体配乐)

  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呢?(媒体示图)尤其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导入二:,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了解余光中

  1、学生根据所积累的资料,简要地介绍。

  2、补充(媒体示):

  余光中祖籍大陆。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他对*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一往情深,承继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不免经常流露出来(是他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对此,他在一篇散文中曾不乏风趣幽默地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老婆,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

  代表作《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被称为乡愁诗人。

  (三)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1、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

  2、生小声朗读,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

  师巡回,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新娘∕在那头

  长大后

  而现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外头

  我∕在这头

  母亲∕在里头

  大陆∕在那头

  3、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并适当指导:

  第一、二节,语速慢,读出思念之情

  第三节,注呵的变调,应读为轻声,读出适当的颤音(生列离别)

  第四节,音调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

  4、齐读

  (四)解读全诗,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读

  1、整体感知

  你投入了怎样的感情去朗读?(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细细体会

  (1)、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

  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这一点,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这种感情看得见吗?

  要把这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具体地表达出来,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借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借助了意象,什么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

  找一找,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想象构图

  其实诗人是巧妙地运用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托物寄情。诗是精当而储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根据意象想象诗歌表达的具体内容(诗中有画)

  (1)、教师用语言描述自己读第一节诗后脑中出现的画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

  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

  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点头。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

  母亲还在原地,她的眼光随着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亲久久伫望,目光深情而又专注,夕阳的余辉给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胧而美丽的光晕

  解析:母子别邮票小小,含情依依。(媒体示)(朗读时注)

  (2)、学生轻读,作画(媒体音乐)

  (3)、说一说,适当评论(学生自评,师评结合)

  明确:

  第二小节:夫妻别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媒体示)

  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节:生死别坟墓矮矮,哀痛深深。(媒体示)

  第四小节:诗人在他的诗《从母亲到外遇》中这样写道: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故土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故国别海峡浅浅,乡愁浓浓(媒体示)

  (4)、个意象联结的是亲情、爱情,这节连接的是爱国情。

  感情的升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5)、请一生再次有感情地读一读,或齐读

  4、当堂记忆

  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简单陈述意象美。像这么美的诗,不把它记下来岂不可惜?

  注:切莫死记硬背,找规律。

  每一小节的第一句都是表示时间,从小时候到现在。叠词。还有每一小节的开头都是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

  把这些词想一想,然后,我们试着一起来记忆一下(单独记,齐忆)

  五、拓展,仿句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

  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的思乡情绪。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吗?

  (适当穿插评,表扬)

  例:乡愁是一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乡愁是一根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乡愁是一碗老醋,每尝一口,都让人心酸。

  乡愁是母亲头上的乱发,理也理不清。

  乡愁是一湾湛蓝的海洋,望不着边际,看不到底。

  乡愁是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涩涩的。

  六、小结当堂

  一个深秋的夜晚,夜深了,一轮明月升上了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了门窗,洒进了屋里,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一股思乡之情如潮水般地涌出,一首诗从他的心中流淌出来: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

  七、布置作业(见附练*)

《乡愁》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2、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3、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难点: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深情的语言引导:乡愁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就是抒写这一主题的,同学们还记得吗?请一起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同学们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参考:“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其实,现当代待歌中也有很多写乡愁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熟*课文、指导朗诵。

  1.请学生自己先默看本诗,熟悉诗歌内容。

  2.再请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试着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学生指导:体会是只可意会的,并非要求每个学生做到,有部分达到即可,而且很难检查,主要是落实节奏和重音的,要求用笔标出。教师下去指导顾问)

  3.提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

  采用自由提问式,让学生无拘束回答,学生应该容易明白。

  教师补充: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4.设问(不用马上答):朗读这首诗的时候,在语速和节奏处理上应注意什么?

  先请二人(举手)试读并讲解:语速要放缓慢一点;要多停顿,不直读长句。

  5.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朗读。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人/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四、分析、解读本诗。

  1、三个问题:

  (1)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

  (2)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

  2、解决方式: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开展全班性的讨论,教师也适时参与其中。

  第一题结合前面学*过的〈静夜〉中有关形象化的手法应该不难理解,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是用比喻的方式,把乡愁投射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对象上,采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托物寄情。

  第二题前一个问题容易找到,共同的特点教师应给恰当的提示,便表达效果可抽查优生回答,对于中下生可掌握可不掌握。教师再讲解。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第三题应该容易想到,如果不行,教师作一些启发,提问后再总结。

  (小时候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夫妻分离对妻子的思念;后来母子死别 再也无法沟通的思念;现在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思念。这四节诗层层推进,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五、朗读、背诵、体味。

  自由朗读(按要求)并当堂背诵该诗,并同时再次感受作者的这种乡愁之愁(如何感受是一种灵性,无法指导)

  六、作业布置:完成自设作业。


《乡愁》教学设计合集十篇(扩展5)

——垃圾分类教学设计合集十篇

  垃圾分类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知道垃圾的分类,认识垃圾分类的标志,认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2、认识垃圾是宝贵的再生资源,初步学会垃圾分类的方法。

  3、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以实际行动做好垃圾的分类。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正确地分类垃圾,合理地处理垃圾。

  2、从自我做起,带动身边的人正确地分类垃圾。

  【教学准备】

  学生在课前准备的垃圾分类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主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国家一天就产生大约4亿千克的垃圾,一年全国就会产生2亿吨的垃圾,全世界每年约产生垃圾450亿吨,这么多的垃圾如果没有处理好,就严重地影响到我们这个美丽的生活环境,那么用什么方法处理这些垃圾更好呢?(进行垃圾分类)对,同学们真聪明,处理垃圾最好的方法是进行垃圾分类,我们这节班会课的主题就是《垃圾分类,从我做起》。

  二、分小组汇报,了解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

  老师已布置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去收集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并在小组里进行了整理,现在分小组上来汇报你们收集到的资料。

  第一小组:汇报生活垃圾分几类,它们是哪几类,包括哪些内容。

  第二小组:讲垃圾分类的好处。

  第三小组:介绍各种垃圾桶的颜色和标志。

  第四小组:以朗读的形式讲垃圾分类的口号(垃圾分类放,环境有保障。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要使垃圾变为宝,分类回收不可少。世界变成大花园,垃圾分类是关键!垃圾分类人人做,做好分类为人人!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共同呵护绿色家园。众人一条分类心,垃圾也能变成金!垃圾分类,人人有责,利国利民。垃圾有家我送它,保护环境你我他。今天分一分,明天美十分。)

  第五小组: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他们收集的资料。

  三、进行垃圾分类的知识问答竞赛。

  同学们,相信你们听了大家的介绍,对垃圾的知识已了解不少,下面进行垃圾分类的知识问答竞赛,比一比,看哪个同学记得牢。分两组题,第一组是必答题,每一小组必须答一道题目,组员可以补答。答对一道题五面小红旗,准备好了吗?

  第一题请第一组作答,我国城市一般把垃圾分成几类,它们分别是什么?(4类,可回收物、餐余垃圾、有害垃圾、其它垃圾)

  第二题:四种垃圾分别应该投放到什么颜色的垃圾桶。可回收物(蓝色)、有害垃圾(红色)、餐余垃圾(绿色)、其他垃圾(灰色)

  第三组:请列举2种餐余垃圾?(骨头、饭菜剩余物、瓜果皮等)

  第四组:请列举2种可回收物的名称。(废纸、玻璃、易拉罐等)

  第五组:请列举2种有害垃圾的名称。(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等)

  第二题:抢答题:

  看来同学们对垃圾分类的知识认识可真不少。现在我们进入下一轮比赛,抢答,以举手最快又最安静的小组先回答。答对一题可加两面小红旗,答错了就要去掉一面小红旗。请同学们准备。

  1、西瓜皮是哪一种垃圾?(厨余垃圾)

  2、旧衣服属于哪一种垃圾?(可回收物)

  3、纸巾属于哪一种垃圾?(其他垃圾)

  4、电池、打印墨盒、废旧灯管属于哪一种垃圾?(有害垃圾)

  5、易拉罐、罐头盒对属于什么垃圾?(可回收物)

  判断题:

  1、生活垃圾分四类,它们是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对)

  2、报纸、书刊属于其他垃圾(错)。

  3、废弃衣服属于可回收物。(对)

  4、菜叶菜根属于其他垃圾。(错,是厨余垃圾)

  5、果皮属于厨余垃圾。(对)

  宣布获得胜利的小组。

  四、小组讨论,商量进行垃圾分类的好点子。

  同学们,我们已掌握了不少垃圾分类的知识,让我们都参与到垃圾分类活动中来,你们有什么好的点子呢?先进行小组讨论,后汇报。

  五、激情引趣,强化记忆。

  老师送同学们一首拍手歌,让我们把垃圾分类的知识记得更牢固。

  你拍一,我拍一,不要随手扔垃圾。你拍二,我拍二,垃圾分成四大类。

  你拍三,我拍三,可回收物利用上。你拍四,我拍四,有害餐余要处理

  你拍五,我拍五,处理垃圾不含糊。你拍六,我拍六,分类*惯成自然。

  你拍七,我拍七,分好垃圾笑嘻嘻。你拍八,我拍八,荔江师生顶呱呱。

  你拍九,我拍九,垃圾分类要持久。你拍十,我拍十,垃圾分类我做起。

  六、师生互动,共享收获。

  开展了“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主题班会后,相信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收获,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收获。

  七、总结提高,唱响班歌。

  教师总结:同学们,相信你们通过这节“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课,都知道怎样对垃圾进行分类了。让我们从自己做起,进行垃圾分类。请同学们记住,今天分一分,明天美十分!让我们一起唱我们的班歌《幸福拍手歌》。

  垃圾分类教学设计 2

  一、教学对象分析:

  学*者为初级班的新移民女性,以有家眷者为主,学*者现场学*;如何将杂七杂八的垃圾,如何分类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慨述:

  1.电视机与电脑、影像与对话;

  2.正确的了解专有的名称;

  3.学*“判断”了解到垃圾的分类。

  三、课程来源:

  实用台中市环境保护局

  四、教学目标:

  学生能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实际练*操作,来减少环境污染美化地球。

  五、工具设备分析:

  1.教具:电脑、投影机、图片、垃圾袋、垃圾桶。

  2.多媒体教学软体:moodle教学*台、flash、firefox浏览器、线上翻译工具、录音播放程式、厨余、可回收及不回收教材。

  3.书面教材:

  六、教学活动与课程设计:

  活动名称:

  认识一、厨余回收工作及范例练*作方法。

  认识二、资源回收工作课文解说及环保健康意义方针现场实际操作练*完成分类。

  活动时间:每单元十五分钟教材来源实用台中市环境保护局程度:初级、己会使用活动流程:范本教材为主可加以了解实际操作。

  1.安全第一。

  2.厨余请自备容器盛装厨余,切勿将塑胶袋投入厨余回收桶。以剩菜剩饭等可供养猪食用为主,汤汁部分请先沥2乾,另骨头、鱼刺、禽畜内脏、果皮、硬质果核、发霉食物及回锅多次之动物油脂等请勿投入厨余专用回收桶。社区若有推动厨余堆肥,请将蔬菜、水果外皮、咖啡渣、茶渣、蛋壳、果核、落叶、花材等投入社区设置的.厨余堆肥桶。

  3.资源回收:一般类包括各类废容器(含塑胶、金属、玻璃及纸等材质)、纸类免洗餐具(与菜渣分离并略为擦拭)、废纸、光碟片、行动电话及旧衣等,无顸分类。物品类:废电子电器物品(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冷暖气机及小型家电)及废资讯物品(电脑及周边设备)。废乾电池及日光灯管(直管):勿拆解或破坏,单独一包回收。

  行为目标教学活动评量方式:

  1.认识台湾的环保及意义。

  2.会对健康环境美化。

  1.以影片配合制成档案,让学生自行在电视上学*了解,请学生以录音程式录制成档案。

  2.参与过程中让学*者认识环保重要。作业评量上课时间评量25%能够明白环保与居住关系以看配合图片制作档案,让学生充分了解的二者之重要性。请同学至讨论区讨论学*上发生的问题。作业评量讨论区评量上课时间评量25%了解“垃圾变黄金”的故事。

  1.将范例以影片的方式说:文解字制成flash档,让学生知道垃圾如何变成“黄金”再使用。

  2.请学生用自己认识,将垃圾分类到指定分类区的方法,并现场完成作业区。并鼓励至心得报告区发表心得。作业评量上课时间评量25%马上操作以现场测验作方式,请学*者提出问题。

  七、优缺点自评

  自评项目优点缺点学*者的时间突破时空的限制,随时按自己能力,安排进度学*,是一种自我导向的学*。缺乏有效时间应用顺畅教学内容学*者可以不断加以重复学*方法,增加熟练技艺,完全是一种自我的学*。国籍程度不同,互动不易掌握学生学*的程度。

  垃圾分类教学设计 3

  1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认识到生活中垃圾桶的不足,探究得出垃圾桶的设计要点。

  2、能根据垃圾桶设计的要点,小组合作探究,画出垃圾桶示意图及做出简单的模型。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惯。建立环保意识。

  2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直观形象的事物,喜欢动手实践。针对这一特点,在课程设计上,我采用课件、视频、探究实践操作、资料分析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3重点难点

  能够根据不同地点和使用人群的特点设计垃圾桶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读网评 谈感受

  师: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有大自然的宁静美,有同学们的欢笑美,生活中物品的美观实用也是一种美,那么如何设计垃圾桶才能展现它的美呢?

  生:思考。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主题就是如何巧设垃圾桶。

  (板书:巧设垃圾桶)

  师:同学们看,这就是一则网评(课件) 读一读

  生:读网评。

  师:你知道了什么?

  1

  小学综合实践 沪科教课标版 校园分类垃圾箱教学设计

  生:垃圾桶和周围环境不协调。

  活动2【讲授】品评生活中的垃圾桶 、讨论垃圾桶的设计要点 、欣赏垃圾桶作品

  一、品评

  师:垃圾桶的设计要与地点和周围环境相协调,同学们请看这些地点中的垃圾桶,你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课件图片)

  生:不符合使用人群的特点,不美观……

  二、讨论:

  师:应该怎样巧设垃圾桶呢?小组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

  师:谁能说一说?

  生:与环境地点相适宜、满足不同人群需求、便于投放以及清理、简洁美观方便实用……

  三、欣赏:

  师:你们喜欢这个游乐场中的垃圾桶吗?(课件图片)

  生:喜欢。

  师:好在哪儿?

  生:美观,符合使用人群特点,与环境相一致……

  活动3【活动】小组设计垃圾桶、展示交流

  一、制作:

  师:现在请各小组围绕以上几点开展设计垃圾桶活动。(课件活动提示)齐读活动要求。 生:读要求

  师:读懂了吗?

  生:……

  2

  小学综合实践 沪科教课标版 校园分类垃圾箱教学设计

  师:开始活动。

  二、汇报:

  师:哪组愿意来展示你们设计的作品?

  生:……

  活动4【作业】拓展延伸

  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在垃圾桶研究方面,国内外有许多先进的设计,为垃圾进行了科学的处理,美化了我们的生活环境(课件图片)

  师:他们有的加入了现代的高科技,有的立足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的垃圾桶很美观,为生活添加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垃圾桶的设计和研究已经成为了国内外科学家永恒的研究主题,巧设垃圾桶就是创造生活中的美,我们也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垃圾分类教学设计 4

  一、活动时间:

  班队活动课

  二、活动对象:

  六(2)班全体同学

  三、活动目的:

  1、知识和技能:通过在班级里组织主题班会,教育引导全班学生了解如何将垃圾进行分类和让学生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逐步树立绿色环保,爱护环境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表演小品、情景剧,展示图片,汇报资料和朗诵诗歌等各种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收集资料锻炼与他人沟通、小组合作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从现在养成爱护环境的好*惯。

  四、活动准备:

  (1)在多媒体教室内召开本次主题班会,黑板上写好主题:垃圾分类,保护环境

  (2)同学们收集一些关于垃圾分类的知识和一些垃圾分类的图片。

  五、活动过程:

  1、开场

  a、整队、报数

  b、出旗,敬礼

  c、唱队歌

  d、请出主持人

  2、活动开始

  (1)表演《地球的呼唤》

  女:在无垠的宇宙间有一个蔚蓝色的星球它身上有高山、有大海、有高原、有*原,最可贵的是它拥有生命,是我们人类生命的摇篮-地球。

  男:地球是所有生物共有的家园,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地球母亲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着它的儿女,我们在地球母亲温暖的怀抱里幸福地成长。

  女:地球养育了我们人类也养育了一切生物。原以为地球是那么宽广,不在乎带走一片清凉;原以为地球是那么坚强,没想到眼泪正在流淌,我们人类的破坏已让地球不堪重负请跟随我一起看看生病的地球。(表演小品《地球的呼唤》。)

  男:地球是一个极可爱又容易破碎的星球,随着现代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的家园正在遭受破坏,地球上的空气、水、土壤等等正在受到严重的污染。

  (2)垃圾分类介绍

  女:在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东西越来越方便人们的生活。但相应的大量的垃圾和污染也向城市*卷而来。街道上,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垃圾和废物,让人顿时有种厌烦的情绪。虽然街道上有垃圾箱,但人们仍不知道怎样去分别放垃圾。

  男: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认识我们生活中的垃圾,看看他们可以分为哪些种类;会为环境带来哪些影响;我们又应该如何解决?请1小队的成员来为我们讲解什么是可回收垃圾?

  女:可回收垃圾就是可以再生循环的垃圾,它的回收利用不仅很大程度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且它还将给社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就业岗位。

  男:垃圾可以为我们带来好处,但并不是所有垃圾都可以回收再利用的,下面我们有请2、3、4小队的成员来为我们介绍什么是不可回收垃圾?它又可以分成哪些种类;会对环境造成哪些影响;我们又该如何解决?

  女:听了队员们的介绍,不知道大家是否对垃圾分类有了新的认识呢?我相信大家肯定都能够把垃圾投放正确的地方,世界上没有无用的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垃圾。

  (3)欣赏情景剧

  男,将垃圾分类只是我们保护环境的一部分,地球上不仅仅只有垃圾为我们的环境带来威胁,还有很多我们人类不经意间的.行为都对环境造成很大的伤害,现在请以热烈的掌声喜欢12中队的成员为我们表演一则情景剧。

  (4)浅谈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什么?

  女:是的,我相信我们都不希望我们将来的子孙在这种地球上生活,那么我们可以为环保做些什么呢?有请5、6、10小队的成员来为我们说一说,我们可以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

  (5)朗诵《给未来一片绿》

  男:保护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美好,希望同学们能够做到点滴小事不忘环保。环保光靠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这需要我们大家都加入到校园环保活动中来,从现在开始,爱护好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为我们的未来留下一片绿色。

  女:现在请8中队的成员为我们朗诵《给未来一片绿色》。

  女:我们能为环保所做的事很多,那就让我们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起,从小事做起吧。我想,如果人人都这样做,那么我们的生活环境就会减少一些污染。

  (6)宣誓

  合:现在就有我们一起来宣誓吧!

  以生命的、名义,我承诺:

  珍视天空,关爱大地;

  抵制污染,植绿护绿;

  珍爱生命,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保护自然;

  绿色消费,绿色人生。

  宣誓人:xxx

  (7)辅导员讲话

  女:我们这次主题班会将要结束了,在今后的日子里希望同学们牢记自己的誓言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为环境保护事业作出我们的一点贡献吧!最后请辅导老师讲话,大家欢迎。

  班主任:垃圾分类其实就是一个变废为宝的过程,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为环保做很多事情,我希望全体同学积极行动起来,用我们的双手为地球增添新绿,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环保”小卫士。

  3、退旗

  a、中队长主持

  b、辅导员带领队员呼号

  c、退旗,敬礼

  4、结束

  中队长:六(2)中队“垃圾分类,保护环境”主题班会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老师和同学的参加。

  垃圾分类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知道垃圾的分类,认识垃圾分类的标志,认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2、认识垃圾是宝贵的再生资源,初步学会垃圾分类的方法。

  3、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以实际行动做好垃圾的分类。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正确地分类垃圾,合理地处理垃圾。

  2、从自我做起,带动身边的人正确地分类垃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主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国家一天就产生大约4亿千克的生活垃圾,一年全国就会产生2亿吨的生活垃圾,全世界每年约产生生活垃圾450亿吨。这么多的生活垃圾如果没有处理好,就严重地影响到我们这个美丽的生活环境,那么用什么方法处理这些生活垃圾更好呢?――主题班会:《生活垃圾分类,从我做起》。

  二、分小组汇报,了解生活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

  老师已布置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去收集有生活关垃圾分类的知识,并在小组里进行了整理,现在分小组上来汇报你们收集到的资料。

  第一小组:汇报生活垃圾分几类,它们是哪几类,包括哪些内容。第二小组:讲垃圾分类的好处。

  第三小组:介绍各种垃圾桶的颜色和标志。

  三、进行垃圾分类的`知识问答竞赛。

  同学们,相信你们听了大家的介绍,对垃圾的知识已了解不少,下面进行垃圾分类的知识问答竞赛,比一比,看哪个同学记得牢。分两组题,第一组是必答题,每一小组必须答一道题目,组员可以补答。答对一道题五面小红旗,准备好了吗?

  第一题请第一组作答,我国城市一般把垃圾分成几类,它们分别是什么?(4类,可回收物、餐余垃圾、有害垃圾、其它垃圾)

  第二题:四种垃圾分别应该投放到什么颜色的垃圾桶。可回收物(蓝色)、有害垃圾(红色)、餐余垃圾(绿色)、其他垃圾(灰色)

  第三组:请列举2种餐余垃圾?(骨头、饭菜剩余物、瓜果皮等)

  第四组:请列举2种可回收物的名称。(废纸、玻璃、易拉罐等)??

  第五组:请列举2种有害垃圾的名称。(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等)

  四、小组讨论,商量进行垃圾分类的好点子。

  同学们,我们已掌握了不少垃圾分类的知识,让我们都参与到垃圾分类活动中来,你们有什么好的点子呢?先进行小组讨论,后汇报。

  五、师生互动,共享收获。

  开展了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主题班会后,相信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收获,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收获。

  六、总结提高。(老师)

  同学们,相信你们通过这节“生活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课,都知道怎样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了。让我们从自己做起,进行生活垃圾分类。请同学们记住:

  今天生活分一分,明天我们的美十分!!!

  垃圾分类教学设计 6

  1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认识到生活中垃圾桶的不足,探究得出垃圾桶的设计要点。

  2、能根据垃圾桶设计的要点,小组合作探究,画出垃圾桶示意图及做出简单的模型。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惯。建立环保意识。

  2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直观形象的事物,喜欢动手实践。针对这一特点,在课程设计上,我采用课件、视频、探究实践操作、资料分析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3重点难点

  能够根据不同地点和使用人群的特点设计垃圾桶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读网评 谈感受

  师: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有大自然的宁静美,有同学们的欢笑美,生活中物品的美观实用也是一种美,那么如何设计垃圾桶才能展现它的美呢?

  生:思考。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主题就是如何巧设垃圾桶。

  (板书:巧设垃圾桶)

  师:同学们看,这就是一则网评(课件) 读一读

  生:读网评。

  师:你知道了什么?

  1

  小学综合实践 沪科教课标版 校园分类垃圾箱教学设计

  生:垃圾桶和周围环境不协调。

  活动2【讲授】品评生活中的垃圾桶 、讨论垃圾桶的设计要点 、欣赏垃圾桶作品

  一、品评

  师:垃圾桶的设计要与地点和周围环境相协调,同学们请看这些地点中的垃圾桶,你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课件图片)

  生:不符合使用人群的特点,不美观……

  二、讨论:

  师:应该怎样巧设垃圾桶呢?小组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

  师:谁能说一说?

  生:与环境地点相适宜、满足不同人群需求、便于投放以及清理、简洁美观方便实用……

  三、欣赏:

  师:你们喜欢这个游乐场中的垃圾桶吗?(课件图片)

  生:喜欢。

  师:好在哪儿?

  生:美观,符合使用人群特点,与环境相一致……

  活动3【活动】小组设计垃圾桶、展示交流

  一、制作:

  师:现在请各小组围绕以上几点开展设计垃圾桶活动。(课件活动提示)齐读活动要求。 生:读要求

  师:读懂了吗?

  生:……

  2

  小学综合实践 沪科教课标版 校园分类垃圾箱教学设计

  师:开始活动。

  二、汇报:

  师:哪组愿意来展示你们设计的作品?

  生:……

  活动4【作业】拓展延伸

  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在垃圾桶研究方面,国内外有许多先进的设计,为垃圾进行了科学的处理,美化了我们的生活环境(课件图片)

  师:他们有的加入了现代的高科技,有的立足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的垃圾桶很美观,为生活添加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垃圾桶的设计和研究已经成为了国内外科学家永恒的研究主题,巧设垃圾桶就是创造生活中的美,我们也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垃圾分类教学设计 7

  活动目标:

  1、了解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并能进行垃圾分类。

  2、树立环保意识,养成分类处理垃圾的良好*惯。

  活动准备:

  视频、课件、幼儿收集的生活垃圾等等

  活动过程:

  一、对比照片,了解垃圾是哪里来的

  二、结合图片,认识垃圾箱上的.标记

  1、幼儿讨论:如何清理公园的垃圾

  2、结合图片,认识垃圾箱上的标记

  3、播放视频,了解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

  4、幼儿讨论,哪些是可回收的哪些是不可回收的垃圾

  5、教师小结,垃圾分类摆放的好处

  三、电脑游戏、操作活动,进行垃圾分类

  1、电脑游戏,幼儿判断哪些是可回收哪些是不可回收垃圾

  2.幼儿分散操作送垃圾

  3、师生一起检查讲评幼儿垃圾分类情况

  四、谈话小结,进行教育

  鼓励幼儿在*时养成良好的*惯,能进行垃圾分类

  延伸活动:可回收垃圾经过人们处理还是有用的,人们怎么处理这些可回收垃圾,请大家回去查一查,把你知道的处理垃圾的知识告诉大家。

  垃圾分类教学设计 8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垃圾与人类的关系,知道我们可以变废为宝。

  2、学*如何进行垃圾分类,懂得垃圾分类的常识

  3、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4、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乐观的情绪,逐渐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5、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明确五官的重要性。

  二、活动准备:

  电脑课件、不同色的塑料桶或唐瓷桶四个(红、绿、蓝、白)、分类标签(金属、玻璃、塑料,有机物)、一袋准备扔掉的垃圾(纸盒、玻璃瓶、塑料袋、果皮果壳、易拉罐等物)。图书、照片等。

  三、活动过程:

  1、出示垃圾筒,引导学生讨论:

  这是什么?什么是垃圾?垃圾有没有用?如果我们的周围都是垃圾,生活会变得怎么样?那我们该怎么办?垃圾分类很重要,可以把有用的垃圾回收,还可以减轻垃圾场工作人员的劳动量,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垃圾分类吧。

  2、出示一袋垃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类。

  (1)请小朋友按自己的想法把这袋垃圾里的物品进行分类,说说分类的理由。教师根据其分类情况给予肯有或建议。引导孩子们发现其中哪些是易燃的?(纸、果、壳、塑料)哪些是不易燃的?(玻璃瓶、易拉罐)易燃物中哪些是对土地无危害的?(纸、果壳)哪些是有危害的?(塑料),最后分出四种情况:有机物、金属、玻璃、塑料。

  (2)请学生把这些垃圾和分类标签对位。

  (3)请学生议论哪些颜色的桶适合放哪类东西?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下面的对应关系:绿色――有机物;白色――塑料;蓝色――玻璃;红色――金属。然后将分类签贴于桶上。

  3、检查学生对分类知识的掌握。

  教师提供若干物品,请学生说出应扔到哪里。大家做判断。

  4、把垃圾分类桶放置固定角,提示学生这样去做

  延伸活动

  在生活中尝试进行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教学设计 9

  活动内容:

  《垃圾分类》

  活动目标:

  1、学*将垃圾分类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

  2、体验环境污染带来的影响,知道乱扔垃圾会污染环境,危害健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布置脏乱的小熊家和洁净的小兔家

  2、旧报纸、饮料瓶、废纸盒、废电池、果皮、枯树叶、菜叶等。

  3、可回收垃圾箱、不可回收垃圾箱各一个。毛巾架一个、毛巾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带领幼儿观察小熊家和小兔家,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感受,比较两个小动物家的不同。激发幼儿收拾垃圾的欲望。

  2、教师介绍垃圾箱,幼儿清理垃圾,放入垃圾箱。教师观察幼儿分类投放情况。在操作中学*正确分类。

  3、根据幼儿投放垃圾的情况,提问:

  (1)你为什么要将这个垃圾放在绿(红)色的垃圾箱里?

  (2)什么叫可回收?

  (3)为什么不可回收?

  4、升华幼儿经验,讨论乱扔垃圾的危害,知道不仅不乱扔垃圾,还要少制造垃圾。树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5、教师小结。

  6、延伸:介绍垃圾分类的图片,让幼儿在课外连线。

  垃圾分类教学设计 10

  一、设计意图

  随着“环保小卫士”这一主题活动的深入,孩子们对如何保护环境已有了一些了解。孩子们经常会说到:“我们要保持教室和幼儿园环境的整洁”、“不乱扔垃圾”、“不乱采摘花草树木”……但在日常生活中随手乱扔废纸、瓜果皮、塑料袋的现象依然存在。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开始关注细节,引导幼儿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孩子从小懂得怎样去保护环境卫生。相信这样的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孩子将受益终身。

  二、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垃圾分类标记,尝试按标记给垃圾进行分类。

  2、懂得垃圾分类的方法,树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三、活动准备

  1、布置两个区域:“垃圾王国”和“清洁城堡”。

  2、自制贴有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标志的垃圾桶四个。

  3、课件:有关垃圾的ppt课件,垃圾分类标志卡片。

  4、一次性手套若干。

  四、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参观和交流

  1、教师带领幼儿参观“垃圾王国”和“清洁城堡”。

  2、请每个幼儿以小市民的身份选择自己喜欢居住的环境。

  3、教师组织幼儿交流,谈谈居住在“垃圾王国”和“清洁城堡”的感觉会有什么不同?

  4、教师提问:“清洁城堡”这么干净,请幼儿想想城堡里的垃圾到哪里去了?

  2)基本部分:了解垃圾的分类

  1、幼儿观看有关垃圾的ppt课件,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a、垃圾是怎么分类的?(可回收、有害、厨余和其他垃圾)

  b、哪些垃圾是可以回收的,哪些垃圾是不可以回收的?(废纸、塑料、玻璃、布料等属可回收垃圾,烟头、鸡毛、油漆颜料等属不可回收垃圾)

  c、垃圾有哪些处理方法?(填埋、焚烧、堆肥)

  d、哪些垃圾是有毒垃圾?(废电池、日光灯管、化妆品等)

  2、再次观看ppt课件。

  3、认识垃圾分类标志

  4、教师出示“垃圾分类标志”卡片,幼儿猜测该标志的.含义,并说说在哪里见到过这些标志。

  5、请幼儿谈谈自己家的垃圾*时是怎样处理的?

  五、游戏

  1、幼儿使用一次性手套帮垃圾王国分类清理垃圾,让垃圾回家。幼儿分四组:一组清理可回收的垃圾、一组清理有害垃圾、一组清理厨余垃圾、一组清理其他垃圾。

  2、将分类后的垃圾捡到教师自制的四个垃圾桶内。(贴可回收、有害、厨余、其他垃圾的标志)

  3、欣赏变干净美丽的垃圾王国,请幼儿给它取好听的名字。

  4、教师将垃圾桶的垃圾交给幼儿园的清洁工处理。

  六、活动延伸

  1、组织幼儿参观垃圾收购站。

  2、幼儿给自己家的垃圾桶设计四种垃圾分类标志。

  3、向家人和朋友宣传垃圾分类的益处,并实际行动。

  七、活动反思

  这节课通过带领孩子们参观和比较“垃圾王国”和“清洁城堡”,让孩子们发现我们都喜欢在美丽而干净的环境中居住和生活。


《乡愁》教学设计合集十篇(扩展6)

——《草莓》教学设计合集十篇

  《草莓》教学设计 1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北师大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分草莓》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有学生20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10人。

  3、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从没有余数的除法分苹果入手,介绍了除法竖式的写法,接着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掌握如何列竖式表示有余数除法。本课时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在分较大数目的物品的过程中探索试商的方法。教学中先让学生估计一下,每位同学大约分几张卡片,然后组织教学活动,探讨怎样判断估计得正确与否。可以利用乘法口诀,找出两数相乘的积最接*被除数,又比被除数小的试商策略。学生已经掌握了用竖式求有余数除法的方法,教师可以充分放手,以小组为单位,在实际活动的背景中去探讨试商的方法,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规律。

  4、教学目标:

  A 、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B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C、培养学生在小组中探究问题的能力。

  5、教学难点分析:

  让学生在试商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得出方法。

  6、教学课时:

  一课时

  7、教学过程:

  一、复*

  1、活动:小组倒背乘法口诀

  2、练*:

  (1)( )里能填几?

  ( )×4<15 8×( )<33 6×( )<37 ( ) ×7<39 (2)( )里最大能填几?

  ( )×4<15 8×( )<33 6×( )<37 ( ) ×7<39比较(1)(2)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新授

  1、以小组为单位分物品

  第一小组(5人):分49张苹果的卡片第二小组(5人):分50张圆形卡片第三小组(5人):分51张梨形卡片第四小组(6人):分52根小棒第五小组(5人):分53个小珠子a、猜

  猜一猜盒子里有多少物品b、看

  盒子下写好要分的东西和数量c、估

  估计一下你们小组每位同学分得几样东西d、想

  想一想你们小组是怎样估的e、写

  把你估计的结果和分的过程用数学算式表示出来f、分

  真正分一下,验证一下是否正确g、说

  说一说每人分得的数量是怎样得出来的,为什么既没估大也没有估小?

  小组合作的提示:

  1)你能把分的过程和结果用数学算式表示吗?

  2)组长带领说一说分的结果和数学算式的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3)真正分一下,验证一下算的和分的是否一样?

  4)有没有快速试商的好方法,请做好准备与其他小组分享。

  教师要把握:

  1)帮助学生将分的过程和数学的除法联系起来。

  2)将分的过程和算式的各部分之间联系着来进一步理解竖式除法各部分之间的意义。 3)再次经历分的过程,进一步将数和形有机的结合起来,体会数学中“验证”的方法。 4)帮助学生提炼试商的策略,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小组人数和分得的卡片数(两数)相乘的积最接*盒子上的数(被除数),又比盒子上的数(被除数)小。

  5个小组的算式分别是:(1)49÷6=8?6?7?6?71 (2) 50÷6=8?6?7?6?72

  (3) 51÷6=8?6?7?6?73(以5个式子中的一个列举如(3)中6×8=48,比51小; 6×9=54,比51大)

  (4)52÷6=8?6?7?6?74 (5) 53÷6=8?6?7?6?75

  2、问题:从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如果要是再有一个小组的话,是不是会出现54÷6=8?6?7?6?76呢?为什么?

  3、练*

  第6页第3题森林医生

  完成书第5页的试一试

  完成书第5页的算一算

  4、比较试一试和算一算你有什么发现?

  三、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四、作业

  书第6页的题目教学内容:P 4-5

  《草莓》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使学生了解作者表面描写的是草莓,实际上是通过它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2、要学生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是一颗秋天的草莓,也就是文章的题目;作者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这是散文的常用手法。

  3、通过本课教学,应使学生了解时间是宝贵的,生命的演进是大自然的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青春岁月是人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教导学生要珍惜现在的宝贵时光,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水*,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难点

  1、让学生通过观察事物进行丰富的联想,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

  2、使学生真正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理解作者是怎样由物及感的`。

  3、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和青春,怎样才能生活得更有意义。

  三、教学设想

  1、教师可以先拿一些草莓让学生品尝,然后问学生草莓的味道,指出现在的草莓和其他季节草莓在味道上的区别。然后引出草莓味道不同的原因是季节上的差异,从而把学生的思路引向课文。

  2、引导学生的联想能力,通过观察事物,把思绪展开,由物及事及人及感,抒发自己的感情。

  3、教师可以找一些关于劝戒人们珍惜时光的诗歌进行朗读,让学生仔细体会和揣摩。

  四、教学突破

  1、通过对一些物品的观察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这些东西的认识。

  2、让学生谈谈他们认识、得到或失去这些东西的经历。 ’

  3、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自己的经历的感想。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先让学生在课前预*课文,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2、课前先买一些草莓,准备上课时带到教室。

  3、课前找一些描写由夏季到秋季转变时情景的文章。

  ◆学生准备

  1、课前认真通读全文,找出自己的疑问。

  2、找出本文的写作手法,并和前面几篇作比较。

  二、教学步骤

  (一)、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给每个学生发一个草莓,让其品尝,导入课文题目。

  2、让学生分别找出作者描写六月和九月的句子,并进行对比。

  3、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

  4、让学生回答作者此时的感受。

  学生活动

  1、品尝草莓后回答感受。

  2、读出教师要求的句子,并说它们的区别。

  3、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4、积极回答问题,进入作者的角色。

  (二)、通过实物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给每个学生发一个草莓让其品尝,问学生感觉怎样,然后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人们在不盛产草莓的季节吃到草莓,同现在的感受是不是一样的?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呢?

  2、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指出:最主要的是那时不是盛产草莓的时候,是季节不同或时间不同导致的。人们在不同的季节吃到同一样东西感受是不一样的。时间的变化会引起人们感情的变化。

  3、提问:本文作者因为什么原因而引起感情的变化?是什么把作者的思绪带到了夏季的六月?

  学生活动

  1、品尝后说出自己的感觉,或香甜、或酸甜,回答:在中秋或冬天不盛产草莓时 吃到它会感觉更好,就像冬天吃到西瓜瓜一样,感觉就不一样,因为“物以稀为贵。”

  2、听教师讲解,体会到时间的不同会导致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同,明白一个道理: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会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3、回答:一颗晚熟的草莓,使作者回忆起六月的景象。领会到,实际上是因为晚熟的草莓引起作者敏锐的感觉,这就是时间实际上一刻也没有停息过,只不过是自己原来没有察觉而已。

  (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教师活动

  1、让学生分别说出作者心中的六月和九月各是什么样子的。

  2、提问:整个第三段都是说二者的不同,这些不同最后可以归结到什么原因上让学生从课文第三段上找出一句可以印证的句子。

  3、提问:第四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现在是不是还处于人生的青春阶段?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第三段和第一段,在文中找到答案。

  2、回答:是时间的不同,第三段最后一句可以印证。读出最后一句话:“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

  3、回答: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已经过了青春期,但还很年轻,从第四段第一句话和第五段第六句话可以看出来。

  第二课时

  (四)、进入作者角色,体会情感

  教师活动

  1、提问:第五段与第四段的关系是什么? 从哪句话可以表现出来?“朝霞变幻” 和“似水流年”代表什么?作者说“时间对我们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我们该怎么理解这句话?

  2、提问:青春岁月的特征是什么?成年期的特征是什么?、作者在谈到由青春期到成年期的改变时,是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

  3、让学生概括指出第五段的中心思想,提问:最后一段“六月的气息”是指什么?作者在最后一段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总结本文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表达了光阴易逝、时不待我的感慨。

  学生活动

  1、回答:对比关系或第五段是对第四段的否定,“朝霞变幻”和“似水流年”就代表时间。(学生谈他们自己的看法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2、可以用书本上的话回答,也可以自己概括,但一定要恰当。

  3、回答:时间改变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六月的气息”是指青春岁月;第六段表达了作者对青春易逝的感慨和留恋。

  (五)本课小结

  本课通过对一颗晚熟的草莓的联想,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的生活感想,表达了作者对青青岁月的留恋和对时光易逝的感叹。

  本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一颗草莓有感而发,层层深入,展开联想;通过对六月和九月的细微差别,联想到青春期和成年期的不同,由此表达了对青春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感慨。通过学*本文,应该让学生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勉励他们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发愤学*,热爱生活,全面提高自己。

  《草莓》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使学生了解作者表面描写的是草莓,实际上是通过它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2、要学生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是一颗秋天的草莓,也就是文章的题目;作者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这是散文的常用手法。

  3、通过本课教学,应使学生了解时间是宝贵的,生命的演进是大自然的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青春岁月是人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教导学生要珍惜现在的宝贵时光,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水*,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难点

  1、让学生通过观察事物进行丰富的联想,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

  2、使学生真正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理解作者是怎样由物及感的。

  3、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和青春,怎样才能生活得更有意义。

  三、教学设想

  1、教师可以先拿一些草莓让学生品尝,然后问学生草莓的味道,指出现在的草莓和其他季节草莓在味道上的区别。然后引出草莓味道不同的原因是季节上的差异,从而把学生的思路引向课文。

  2、引导学生的联想能力,通过观察事物,把思绪展开,由物及事及人及感,抒发自己的感情。

  3、教师可以找一些关于劝戒人们珍惜时光的诗歌进行朗读,让学生仔细体会和揣摩。

  四、教学突破

  1、通过对一些物品的观察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这些东西的认识。

  2、让学生谈谈他们认识、得到或失去这些东西的经历。 ’

  3、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自己的经历的感想。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先让学生在课前预*课文,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2、课前先买一些草莓,准备上课时带到教室。

  3、课前找一些描写由夏季到秋季转变时情景的文章。

  ◆学生准备

  1、课前认真通读全文,找出自己的疑问。

  2、找出本文的写作手法,并和前面几篇作比较。

  二、教学步骤

  (一)、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给每个学生发一个草莓,让其品尝,导入课文题目。

  2、让学生分别找出作者描写六月和九月的句子,并进行对比。

  3、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

  4、让学生回答作者此时的感受。

  学生活动

  1、品尝草莓后回答感受。

  2、读出教师要求的句子,并说它们的区别。

  3、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4、积极回答问题,进入作者的角色。

  (二)、通过实物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给每个学生发一个草莓让其品尝,问学生感觉怎样,然后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人们在不盛产草莓的季节吃到草莓,同现在的感受是不是一样的?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呢?

  2、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指出:最主要的是那时不是盛产草莓的时候,是季节不同或时间不同导致的。人们在不同的季节吃到同一样东西感受是不一样的。时间的变化会引起人们感情的变化。

  3、提问:本文作者因为什么原因而引起感情的变化?是什么把作者的思绪带到了夏季的六月?

  学生活动

  1、品尝后说出自己的感觉,或香甜、或酸甜,回答:在中秋或冬天不盛产草莓时 吃到它会感觉更好,就像冬天吃到西瓜瓜一样,感觉就不一样,因为“物以稀为贵。”

  2、听教师讲解,体会到时间的不同会导致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同,明白一个道理: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会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3、回答:一颗晚熟的草莓,使作者回忆起六月的景象。领会到,实际上是因为晚熟的草莓引起作者敏锐的感觉,这就是时间实际上一刻也没有停息过,只不过是自己原来没有察觉而已。

  (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教师活动

  1、让学生分别说出作者心中的六月和九月各是什么样子的。

  2、提问:整个第三段都是说二者的不同,这些不同最后可以归结到什么原因上让学生从课文第三段上找出一句可以印证的句子。

  3、提问:第四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现在是不是还处于人生的青春阶段?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第三段和第一段,在文中找到答案。

  2、回答:是时间的不同,第三段最后一句可以印证。读出最后一句话:“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

  3、回答: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已经过了青春期,但还很年轻,从第四段第一句话和第五段第六句话可以看出来。

  第二课时

  (四)、进入作者角色,体会情感

  教师活动

  1、提问:第五段与第四段的关系是什么? 从哪句话可以表现出来?“朝霞变幻” 和“似水流年”代表什么?作者说“时间对我们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我们该怎么理解这句话?

  2、提问:青春岁月的特征是什么?成年期的特征是什么?、作者在谈到由青春期到成年期的改变时,是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

  3、让学生概括指出第五段的中心思想,提问:最后一段“六月的气息”是指什么?作者在最后一段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总结本文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表达了光阴易逝、时不待我的感慨。

  学生活动

  1、回答:对比关系或第五段是对第四段的否定,“朝霞变幻”和“似水流年”就代表时间。(学生谈他们自己的看法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2、可以用书本上的话回答,也可以自己概括,但一定要恰当。

  3、回答:时间改变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六月的气息”是指青春岁月;第六段表达了作者对青春易逝的感慨和留恋。

  (五)本课小结

  本课通过对一颗晚熟的草莓的联想,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的生活感想,表达了作者对青青岁月的留恋和对时光易逝的感叹。

  本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一颗草莓有感而发,层层深入,展开联想;通过对六月和九月的细微差别,联想到青春期和成年期的不同,由此表达了对青春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感慨。通过学*本文,应该让学生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勉励他们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发愤学*,热爱生活,全面提高自己。

  《草莓》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

  课本第5—6页“分草莓”及“试一试”、“算一算”、·练一练”练*题.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通过*均分数目较大的物体,引导学生经历的试商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

  学情分析:

  学*本节之前,学生已具备了下面的认知基础,能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对被除数数目较小的余数的除法,能较快的求出结果,并学会了竖式计算。这节课的重点是:当被除数稍大一些时,如火热借助惩罚口诀进行试商,这个问题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在探索,练*中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探索中发现中体验乘法的喜悦

  3、激发学生学*兴趣和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重、难点与关键

  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在探索、练*中积累有余数除法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

  1、提问: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回忆:余数要比除数小。

  2、10÷5 16÷5 18÷5 20÷5 22÷5 25÷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学生练*完毕,引导学生对以上小题进行分类,并请学

  说一说是按什么标准来分的.引导学生按余数的情况分成两类。

  有余数的算式:( ) 没有余数的算式( )

  二、探索新知

  1、探索试商方法

  课件出示课本第5页“分草莓”引导学生理解图意。

  (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提问:要解决“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2)指名回答,板书: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指名口答。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5)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8×7=56 比55大;8×6=48 比55小。所以商6。

  (6)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通过集体交流,使学生认识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2、再次组织小组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认识: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3、引导学生归纳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4、应用试商的方法填空:课本第5页“试一试”。

  (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三、巩固练*

  课本第6页“练一练”的第1 ~ 5题。

  学生先独立练*后进行集体订正。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认为在试商时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

  1.( )里屉大能填几9

  ( )X 5<44 8x( )<57 ( )X 6<41

  9X( )<53 ( )x 4<31 60>( )x 7

  2、用竖式计算。

  20÷6 33÷5 63÷8 41÷7

  75÷9 52÷7 38÷4 67÷9

  3、解决问题。

  43个排球,每7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板书设计:

  分草莓

  把55个草莓*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几个,还剩几个?

  55÷8=6(个)......7(个)

  答:每个盘子放6个,还剩7个。

  《草莓》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通过品读课文,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间。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品读,透过现象看本质,使学生了解作者表面描写的是草莓,实际上是通过它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2、学*运用象征的手法表情达意。

  方法与过程:

  1、在朗读、感悟中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由物及人,抒发自己的感情。

  2、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引导学生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教学重点:

  1、通过品读课文,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

  2、感受文章构思之精,作者的写法之妙。

  教学难点:

  1、通过品读,使学生真正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理解作者是怎样由物及感的。

  2、引导学生体味生命中的“变”,感受文章所蕴涵的人生意义。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由《前赤壁赋》片段导入。

  (苏轼由自然界的“水与月”联想到人生的“变”与“不变”,目的是寻求心灵的解脱。外国有位作家由田野的“草莓”也联想到人生的“变”与“不变”,我们一起来品读波兰作家伊瓦什凯维奇的《草莓》)

  二、品读课文1—3段,初步感悟。

  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并找出描写和议论的句子。

  1、是什么把作者的思绪由九月带到了六月?

  明确:一颗晚熟的硕大草莓。

  2、六月和九月的乡村有何不同?

  明确:六月:树木翠绿天空湛蓝空气芬芳

  《草莓》教学设计 6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小弟和妈妈种草莓的事。春天里,小弟和妈妈种了三颗草莓,草莓苗儿一天天的长高、长壮。草莓开花了,结果了。果子一天天长大,从绿豆般的小疙瘩,到豌豆那么大,到蚕豆那么大。草莓成熟了,美丽极了,味道好甜好香。伴随着对草莓生长过程的描写,作者还写了小弟给草莓松土、晒太阳、摘草莓……字里行间充满着乐趣。读了文章,会使人觉得小草莓可爱,有生活情趣、爱劳动的小弟弟更可爱。

  【设计理念:】

  准备实物让学生观察、品尝、激发兴趣。体会语言中流露出对草莓的喜爱及种草莓的快乐。

  【教学目标】

  1、学*生字。认识,会写10个生字。

  2、理解新词。

  3、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教学重点】学*生字,理解新词

  【教学难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爱吃哪些水果?

  2、(出示实物)看,这是什么水果?(板书:草莓)练*说话:多好看的草莓啊,谁能说说它的样子和味道?

  3、这么好看又好吃的水果,要是能亲自把它种出来,那该多好啊!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种草莓》。(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碟片读课文,边听边圈画出生字新词,标出自然段。不懂的词语作出标记。

  2、指名轮流读课文段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三)学*生字,指导书写

  1、辨析读音

  (1)“铲汁”都是翘舌音。“种”zhòng,表示动作。

  (2)“蚕栽酸”都是*舌音。

  (3)“淋”读lín不要读líng

  2、写法指导

  (1)“淋”字左右结构,注意两个“木”字的变化。

  (2)“酸”字的左边不是“西”。

  (3)“栽”与“裁”区别。

  (4)“慢铲趴豌汁”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要写的得左窄右宽。

  3、理解词语

  淅淅沥沥凋谢绺(认读时,注意指导读儿化音“慢慢儿”,先老师范读,学生跟读,再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儿化音来练读,如:“小苗儿、花儿、小果儿、头儿”等,反复读,理解在这些词后加上儿化音,更体现出了草莓的可爱)

  4、小组讨论识记方法。

  你认为哪几个生字难记、难写,你想用什么办法来记住它?(自由汇报生字的识记方法,教师相机指导)

  (四)再读课文,梳理顺序

  1、同学们,《种草莓》这篇课文共6个自然段,而每个自然段都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内容,你能找到它吗?自由读课文,找到了就画上横线。

  2、交流,概括。

  (1)对有争议的第4、5自然段可再读读,讨论明确:第4自然段既写了花,又写了果,可以和写果的第5自然段合并,用两个词概括:开花、结果。

  (2)明确线索:春天―栽苗―长高―工花―结果―成熟。

  3、齐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课时作业:选词填空裁栽()衣()种()树苗()缝()剪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重点:朗读课文,体会语言,梳理记叙顺序。难点:在自主阅读中理清文章的继续顺序。

  教学过程:(一)温*旧知,导入新课

  1、熟读识记生字词。

  2、上节课,我们初学了课文,谁来说说种草莓的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3、自由读文,看看各个阶段草莓是什么样子?小弟是怎么做的?

  (二)选择朗读,品味语言

  1、选择你喜欢的部分,再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把你喜欢的'段落大声读给同学听,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相机指导以下三个重点句段:

  (1)“细细的春雨酒下来,淋在小叶上,叶儿慢慢长大了。暖暖的太阳出来,照在花盆上,小小的苗儿长高了一点儿。轻轻的春风吹来,吹在小苗上,小苗儿又长高了一点儿。小弟用小铲给松松土,小苗儿更壮了。”

  ①多美的情景啊,谁能把它美美地读出来?

  ②教师根据朗读情况进行指导。

  “细细的、暖暖的、轻轻的、松松土”――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些词都是重叠的)

  再自由地小声读一读,体会这些重叠词有什么好处?(说明春雨、春风、阳光和小弟的动作都是那么温柔,在细心地呵护着小苗儿,好让小苗儿茁壮成长)

  ③再指名读,读出温柔、郐畅的感觉。可加上动作表演读。

  (2)“小小的花儿凋谢后,出现了一颗()小疙瘩。小绿疙瘩一天天长大,颜色也慢慢变浅,成了()的小果儿了。……小草莓()了,朝外的一面开始发红。”

  ①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②课件演示(或动手画一画)果儿的变化。

  ③草莓从“绿豆般的”到“豌豆那么大”再到“像蚕豆一样大”,作者观察得很仔细,而种草莓的小弟就更不用说了。指名读第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猜猜:弟弟心里在想什么?

  (3)出示课文的最后一段,学生自由朗读,用横线画出草莓成熟的样子,用波浪线画出品尝草莓的句子。

  这么好看又好吃的草莓谁不喜欢呀,让我们也来美美地读一读,要品出草莓的香甜哟。

  (三)总结升华,拓展练*

  1、谈感受,小结:学*了课文,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草莓的可爱,也从小弟的身上体会到种草莓无穷的乐趣。

  2、语言积累: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背下来。

  3、拓展空间: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大人的帮助下,尝试种植小豌豆或其他植物,仔细观察它的生长过程,并写下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

  绿豆

  叶→苗→花→果豌豆

  蚕豆

  (略)(详)

  课时作业:

  1、照样子,写句子。

  地上的小草钻出尖尖的小脑袋,就像大地长出一绺绺绿色的头发。

  ,就像。

  2、排一排顺序。

  冬春秋夏

  上午早上晚上下午

  《草莓》教学设计 7

  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第8页至第9页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已经学*过表内乘法,在此课前面学*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知道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利用乘法口诀试商,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前面三课时,学生认识了有余数除法及竖式。学生会根据具体情境和动手操作的活动试商。这节课在前面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乘法口诀试商,要求熟练的应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

  教学目标:

  结合分草莓的情境,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进一步巩固除法竖式的书写形式与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难点:

  1. 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

  2. 经历有余数除法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的利用乘法口诀试商。当余数比除数大,说明商上小了;当除数与商的乘积大于被除数,说明商上大了。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彩笔,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今天是小猴的生日,智慧老人送给它一样礼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

  红果子,麻点子,咬一口,甜丝丝(猜一种水果)

  2.小猴邀请了一些朋友为它庆祝生日,但是它遇到了一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帮助它,好吗?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谜语引入,交流自己的猜想,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氛围,激发学生学*的欲望。

  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图示分草莓情境,搜集数学信息,提出除法问题。

  列出算式,初次试商。

  猜一猜,每盘最多放几个草莓?说一说,你猜想的理由。

  用竖式计算,根据前面的猜想理由引出乘法口诀试商。

  在图上圈一圈,验证计算是否正确。

  解决问题2,再次试商。

  学生独立解决,再集体分享计算过程。

  说一说,试商的时候用到哪句乘法口诀?

  用画图的方法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探究,感受有余数的除法也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让学生反复体验,利用乘法口诀求商,“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的试商方法。

  应用新知,判断对错。

  设计意图:针对性的辨证练*,更正错误。当余数比除数大,说明商上小了,把商调大;当除数与商的乘积大于被除数,说明商上大了,把商调小。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订正错误,通过分析错因,不断调整商的大小。进一步强化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要领。1.商与除数乘积最接*被除数,并且比被除数小;2余数比除数小。在判断对错,更正错题的活动中形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积累试商的经验。

  反馈练*,巩固新知。

  第一题先算一算,再圈一圈。

  第二题让学生开火车,说明用哪句乘法口诀。

  第三与第四题让学生上台板演,作为现场检测题。

  数学阅读,情感教育。

  设计意图:第五题的拓展内容,是潜江小数人解读教材,修订教材的成果。向学生介绍除法竖式的由来,建立身为潜江人的自豪与自信。

  五.课堂回顾,反思提升。

  1.用乘法口诀试商,用画图检验计算是否正确。

  2.思考我们的学*方式,由动手操作到画图,最后用乘法口诀求商,体验数学的简洁美,把复杂的事情做简单。

  《草莓》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学*本文运用的联想和由物及人、由物及理的象征手法。

  2、体味生命在时光流转中不断成熟丰富的深刻哲理,珍惜过往,正视未来。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体味生活中“变”的人生况味。(重点)

  2、理解不同时节的“草莓”的象征含义和联想的运用。(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1、布置预*,课前让学生自行查阅解决有关文学知识,如作者、体裁等。课上先理清全文思路(或构思),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

  2、通过问题设置带动学生通读全文,把思路,进而体会全文联想的巧妙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草莓》这个题目,同学看看可以写一些什么类型的?

  可能有同学会认为《草莓》是托物言志的散文,或是赞美“草莓”的咏物散文,或是单纯的一篇说明性……

  伊瓦什凯维奇的这篇题为“草莓”,作者的用意是什么?作者通过这篇主要想表达什么主题思想?

  明确:“草莓”只是引起作者情感波澜的触媒,作者的意图是借“草莓”这一自然界的变化,阐明对人生的变化的感悟。

  二、整体探究主旨

  学生通过复读思考,自由讨论。

  明确:1、自然与社会都处在无时不在的“变”的过程中。“不变”是错觉,“变”是必然。对青春易老,岁月易逝有赶上悲叹。(表层)

  2、通过展示人生四季的不同风景,写出时光赋予生命的不同色彩和形态。作者有对时光流逝的慨叹,更有对生命在时光流转中不断成熟丰富的喜悦,珍惜过往,正视未来,是作者寄寓的生活哲理。(深层)

  三、围绕问题,品读课文

  1、问题:一颗普通的草莓怎样引发作者想到自然的变化,再由自然的变化想到人生的变化?(思路探究)

  ( 提示:也就是说,它们有着某些共同之处和联系,可联系文本解读。)

  2、问题:为什么以“草莓”为题?六月草莓与九月草莓的象征含义是什么?(主旨把握)

  3、问题:开篇为什么不从草莓起头,而渲染“夏意正浓”?结语的作用(表达效果)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表达效果示例)

  ……

  1、明确:这是一颗晚熟的草莓,在它身上融合着“不变”与“变”的因子,“不变”是因为它带有六月的香甜芬芳,“变”是因为它拥有九月的成熟,与“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已有所不同;

  由草莓的“不变”与“变”,联想到自然中六月与九月的“不变”与“变”,抓住树木、太阳、天空、空气、鸟儿以及人们的欢笑,“但”字突现自然界的“不变”与“变”;由自然界六月与九月的“不变”与“变”联想到象征着人生命中两个截然不同的季节――春季和秋季,由此想到人生的“不变”与“变”:“不变”的爱好、思想、感情等美好的时光和回忆,“变”的是与“青春时代”不同的空气、时光以及时光赋予的不同的人生――心性和容颜、思想和情感、思虑、生活、经验、信仰和理性。作者通过这种联想,领悟到“变”是一种永恒,对过去应该珍视,但更要正视未来,因为生命成长的希望在前面。

  2、明确:最后一层意思:六月的.气息“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香味浓郁的六月草莓象征着生气蓬勃的青春时代,寄托着作者对过去生活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成熟的九月草莓象征一种日益丰富成熟的人生,它失去了以往的一些外在香味,但含在嘴里让人越品尝越有滋味。

  3、明确:开篇“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给人以“不变”的幻觉,其实从秋天的成熟也暗示了“变”,暗示大地每时每刻都在更新。与下面意外的发现“晚熟的硕大草莓”的“变”形成回转的笔锋

  在结构布局上,结尾的设置给人一种节奏感,尺水兴波,对景物特征的细微描写增添诗情画意之美,回味寄寓的生活的哲理――生命之“变”会给人带来不安,但唯有“变”才能让人生丰富,让生命成熟,让馨香不随时光流逝而永葆。珍视过去,正视未来吧。

  四、教师结尾点评

  通过对本文的学*,让我想起《匆匆》里的一句话:“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杨柳枯了候,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草莓》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再探索、练*中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关键:

  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具准备:

  课件、挂图等。

  学情分析:

  由于二年级学生,他们活泼好动,争强好胜,想象丰富,求知欲旺盛;学*责任感不断增强,但学*往往从兴趣出发;他们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干扰。

  教学中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惯,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自信、自尊、自律等积极心态,是他们通过思考,提高自我认知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基础,也是教师需努力和强化的。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提问: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2、练一练:16÷818÷821÷8全班齐练,指名板演。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师:上节课我们解决了分橘子的问题,学*了用竖式计算除法,

  2、如果把板演的数21换成55,你会做吗?(出示分草莓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55个草莓*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还剩几个?

  3、探究试商的方法:(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提问:要解决“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2)指名回答,板书:55÷8师过渡语:面对要分的数目比较大,当我们再采取一次一次的分,继续利用学

  具来分是比较麻烦和困难的,那怎么办呢?(3)先引导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5)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8和几相乘的积最接*55,又比55小。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以商6。列式55÷8=6(个)……7个。

  (6)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通过集体交流,使学生认识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2、再次组织小组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集体交流,达成共识: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3、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除数与几相乘的积最接*被除数,又比被除数小,商就是几。二乘,商和除数相乘。三减,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四比余数比除数小。

  4、应用试商的方法填空:P5“试一试”。( )×8<447×( )<549×( )<62

  ( )×6<40( )×4<305×( )<48(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三、巩固练*:

  1、P6“练一练”的第1~5题。

  学生在独立练*后进行集体订正。继续培养学生试商,以及正确的竖式书写方法,继续理解余数的意义。

  梳理:一个数与除数相乘,结果最接*被除数,而且比被除数小,那么这个数就是要确定的下来的商。验证的方法:余数比除数小。

  2、反馈矫正,形成经验。

  正确评价学生把握的知识,指出学生在练*中的错误,从而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认为在试商时要注意什么?下课后与同桌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师小结:

  1、试商要有目的。

  2、余数要比除数小。

  3、单位书写、正确解答。

  板书:

  55个草莓*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还剩几个?列式55÷8=6(个)……7个。

  答:每个盘子放3个,还剩7个

  《草莓》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学*本文运用的联想和由物及人、由物及理的象征手法。

  2、体味生命在时光流转中不断成熟丰富的深刻哲理,珍惜过往,正视未来。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体味生活中“变”的人生况味。(重点)

  2、理解不同时节的“草莓”的象征含义和联想的运用。(难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想】

  1、布置预*,课前让学生自行查阅解决有关文学知识,如作者、体裁等。课上先理清全文思路(或构思),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

  2、通过问题设置带动学生通读全文,把思路,进而体会全文联想的巧妙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草莓》这个题目,同学看看可以写一些什么类型的?

  可能有同学会认为《草莓》是托物言志的散文,或是赞美“草莓”的咏物散文,或是单纯的一篇说明性……

  伊瓦什凯维奇的这篇题为“草莓”,作者的用意是什么?作者通过这篇主要想表达什么主题思想?

  明确:“草莓”只是引起作者情感波澜的触媒,作者的意图是借“草莓”这一自然界的变化,阐明对人生的变化的感悟。

  二、整体探究主旨

  学生通过复读思考,自由讨论。

  明确:1、自然与社会都处在无时不在的“变”的过程中。“不变”是错觉,“变”是必然。对青春易老,岁月易逝有赶上悲叹。(表层)

  2、通过展示人生四季的不同风景,写出时光赋予生命的不同色彩和形态。作者有对时光流逝的慨叹,更有对生命在时光流转中不断成熟丰富的喜悦,珍惜过往,正视未来,是作者寄寓的生活哲理。(深层)

  三、围绕问题,品读课文

  1、问题:一颗普通的草莓怎样引发作者想到自然的变化,再由自然的变化想到人生的变化?(思路探究)

  ( 提示:也就是说,它们有着某些共同之处和联系,可联系文本解读。)

  2、问题:为什么以“草莓”为题?六月草莓与九月草莓的象征含义是什么?(主旨把握)

  3、问题:开篇为什么不从草莓起头,而渲染“夏意正浓”?结语的作用(表达效果)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表达效果示例)

  ……

  1、明确:这是一颗晚熟的草莓,在它身上融合着“不变”与“变”的因子,“不变”是因为它带有六月的香甜芬芳,“变”是因为它拥有九月的成熟,与“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已有所不同;

  由草莓的“不变”与“变”,联想到自然中六月与九月的“不变”与“变”,抓住树木、太阳、天空、空气、鸟儿以及人们的欢笑,“但”字突现自然界的“不变”与“变”;由自然界六月与九月的“不变”与“变”联想到象征着人生命中两个截然不同的季节——春季和秋季,由此想到人生的“不变”与“变”:“不变”的爱好、思想、感情等美好的时光和回忆,“变”的是与“青春时代”不同的空气、时光以及时光赋予的不同的人生——心性和容颜、思想和情感、思虑、生活、经验、信仰和理性。作者通过这种联想,领悟到“变”是一种永恒,对过去应该珍视,但更要正视未来,因为生命成长的希望在前面。

  2、明确:最后一层意思:六月的气息“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香味浓郁的六月草莓象征着生气蓬勃的青春时代,寄托着作者对过去生活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成熟的九月草莓象征一种日益丰富成熟的人生,它失去了以往的一些外在香味,但含在嘴里让人越品尝越有滋味。

  3、明确:开篇“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给人以“不变”的幻觉,其实从秋天的成熟也暗示了“变”,暗示大地每时每刻都在更新。与下面意外的发现“晚熟的硕大草莓”的“变”形成回转的笔锋

  在结构布局上,结尾的设置给人一种节奏感,尺水兴波,对景物特征的细微描写增添诗情画意之美,回味寄寓的生活的哲理——生命之“变”会给人带来不安,但唯有“变”才能让人生丰富,让生命成熟,让馨香不随时光流逝而永葆。珍视过去,正视未来吧。

  四、教师结尾点评

  通过对本文的学*,让我想起《匆匆》里的一句话:“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杨柳枯了候,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