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学设计合集十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底蕴和情感,学*并积累文章的优美语言。

  2、领会烘托、对比、先抑后扬、象征等手法表现主题的写法,并灵活运用到课外阅读和写作中。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礼赞”的内涵,领会作者热情讴歌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之思想感情。

  2、继承和发扬当年抗日军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把自己锻炼成不怕困难的生活强者。

  三、过程与方法:

  1、从课内往课外拓展,将“读”“写”“考”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2、上课重点放在思考感悟和动笔训练。

  3、先学后教,教为学服务,在学生的难点处适机点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情感与结构,学*象征等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第二段的内容及作用。

  五、教学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整体感知,把握线索结构和感情基调等)

  第二教时:合作探究,赏析本文的艺术手法及其妙处。

  【教学要点】

  1、复*旧课,明确主题。

  2、究一:品味本文在构思方面的艺术特色。

  3、探究二:品味描写景物遣词造句的特色。

  4、总结本节课内容要点。

  5、布置作业:写两个作文片段,运用本文技法。

  第二教时

  一、导入,朗读全文。

  二、复*旧课,明确主题。

  (一)问题导学,复*旧课。

  (二)明确主题: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描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在形态和内在品格三方面的特点,运用象征手法、先抑后扬等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凡的形象的赞美,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三、探究一:品味本文在构思方面的艺术特色。

  (一)赏析象征及其表现效果。

  1、什么是象征手法?它与比喻有什么区别?

  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又有区别:

  (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

  (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个重要的区别标志。

  (3)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

  2、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贵族化的楠木又象征什么呢?

  (1)白杨树本身特点就是高大挺直,生命力顽强。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哪里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显示了不软弱,不动摇的顽强的精神,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用它象征内在品格*似的北方的农民和在敌后广大土地上守卫家乡的哨兵,也象征了在华北*原谱写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2)作者为什么运用象征,而不直接写抗日军民呢?

  “人贵直,**曲”。美文运用象征,使文章显得含蓄委婉,让意境更美,给读者留下揣摩玩味的余地,同时,也可以逃过特定环境的政治劫难。

  (3)“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说: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二)赏析先抑后扬的手法,理解其作用。

  1、朗读第二段和第三段,思考:上下文是怎样衔接的?文意的重点在“单调”,还是“惊奇”?

  明确:描述完高原景色,写景色给作者的感受是先“雄壮”后“单调”,为写见到白杨树“惊奇地叫了一声”作衬托,意在突出白杨树蓄势。强调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不*凡,即给西北高原带来无生机和活力,祛除色彩的单调的,给广阔无边的高原增添美感,让人们耳目一新、赏心悦目。

  2、朗读第七段开头至“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思考:文意突出的“美女子”还是“伟丈夫”?

  明确:先说长得太挺直的白杨树称不上“树中的美女子”,看似个缺点,而后强调它与西北风抗争的气质像是“树中的伟丈夫”。贬低它外形上缺乏多姿多彩,意在强调高大的白杨树具备的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坚强不屈等气质美,后者才是作者想赞美的部分。可见,白杨树属于内在美胜于外在美的一种树!

  四、探究二:本文语言朗朗上口、生动形象,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谈谈它的妙处。

  (一)词语运用准确、凝练、生动。

  (1)第二自然段怎样描写高原景色的?在遣词造句方面有什么值得你学*的地方?

  明确:语言凝练优美,又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字更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

  (2)课文第5段具体描写白杨树的树干树枝树皮运用哪些形容词?请找出来加以品赏。

  明确:用“笔直”写树干树枝;用“一律向上,紧紧靠拢”丫枝,用“片片向上”写叶子;用“光滑”写树皮的质地,用“银色”“淡青色”写树皮的颜色。用“倔强挺立”和“不折不挠”写白杨树外在形象的同时,也含蓄地赞美它的品格和气质了!

  (3)课文第7段用哪些生动凝练的词语高度概括白杨树的内在品格的?请找出来品赏。

  明确:“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与挺拔”。这些词语与上文是否重复出现呢?没有,作者有意避开重复运用,值得我们写作上学*。这些简洁凝练带有归纳作用的词语,这些词语蕴含丰富,是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外形特征浮想联翩和反复咀嚼感悟得来的结果。它们恰恰与北方抗战军民的优秀品质相吻合。

  (二)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对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感染力。

  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来,仔细品味。

  四、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要点。

  五、布置作业:

  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一种事物,给予热情赞美。要求:

  1、先写外在特点,再写内在精神,语句表达务必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采用先抑后扬的技巧。

  2、写真情实感,支持顺理成章,反对牵强附会。

  3、字数不少于600字。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分析白杨树的外形特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正直、朴质、团结、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象征手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在西北地区,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树木,房前、屋后、河畔、路旁,随处可见它的身影,它有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有顽强的生命力,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茅盾的《白杨礼赞》,一起去欣赏白杨树的英姿,一起去领略他笔下白杨树的风采。

  板书:白杨礼赞。

  二、题目解读

  1、了解作者。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2、释题

  礼赞的含义:“礼”,尊敬崇敬,“赞”,赞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三、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了解内容,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礼赞的句子。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

  在是不*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读这几段文字,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感情是由浅入深。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四、合作探究

  1、作者极力的赞美白杨树,是因为它不*凡。这篇课文作者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如果不是,那作者到底是在礼赞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明确: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又如“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2、齐读第七段,赏析。

  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3、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军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这种赞美呢?

  补充课文的背景。《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作者从**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这篇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的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4、学*象征手法。

  像课文这样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就是象征。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军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通过白杨树这一艺术形象,歌颂了***领导下的广大军民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

  5、讨论:作者借白杨树歌颂北方的抗日军民及其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呢?找出描写白杨树外部形态的句子,大声朗读,用其中的关键词句来解决这个问题。

  预设:总的形象:力争上游 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外部形态 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 叶:片片向上(进取) 皮:光滑淡青色(朴质) 参天耸立 内在气质:倔强挺立 不折不挠

  小结: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

  6、白杨树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

  预设:正直、朴质、团结、力争上游等都值得我们学*。

  四、拓展延伸

  生活中,我们赋予某些事物象征意义,你都知道哪些,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请仿照课文的写法,选取你熟悉的某个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完成一次片段写作。

  五、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白杨树的外部形态、内在气质两方面“礼赞”了白杨树,下节课我们将从生长环境、写作手法方面继续学*这篇课文。

  六、布置作业

  课后*题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底蕴和情感,学*并积累文章的优美语言。

  2、领会烘托、对比、先抑后扬、象征等手法表现主题的写法,并灵活运用到课外阅读和写作中。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礼赞”的内涵,领会作者热情讴歌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之思想感情。

  2、继承和发扬当年抗日军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把自己锻炼成不怕困难的生活强者。

  三、过程与方法:

  1、从课内往课外拓展,将“读”“写”“考”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2、上课重点放在思考感悟和动笔训练。

  3、先学后教,教为学服务,在学生的难点处适机点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情感与结构,学*象征等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第二段的内容及作用。

  【教学要点】

  1、复*旧课,明确主题。

  2、究一:品味本文在构思方面的艺术特色。

  3、探究二:品味描写景物遣词造句的特色。

  4、总结本节课内容要点。

  5、布置作业:写两个作文片段,运用本文技法。

  第二教时

  一、导入,朗读全文。

  二、复*旧课,明确主题。

  (一)问题导学,复*旧课。

  (二)明确主题: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描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在形态和内在品格三方面的特点,运用象征手法、先抑后扬等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凡的形象的赞美,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三、探究一:品味本文在构思方面的艺术特色。

  (一)赏析象征及其表现效果。

  1、什么是象征手法?它与比喻有什么区别?

  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又有区别:

  (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

  (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个重要的区别标志。

  (3)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

  2、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贵族化的楠木又象征什么呢?

  (1)白杨树本身特点就是高大挺直,生命力顽强。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哪里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显示了不软弱,不动摇的顽强的精神,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用它象征内在品格*似的北方的农民和在敌后广大土地上守卫家乡的哨兵,也象征了在华北*原谱写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2)作者为什么运用象征,而不直接写抗日军民呢?

  “人贵直,**曲”。美文运用象征,使文章显得含蓄委婉,让意境更美,给读者留下揣摩玩味的余地,同时,也可以逃过特定环境的政治劫难。

  (3)“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说: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二)赏析先抑后扬的手法,理解其作用。

  1、朗读第二段和第三段,思考:上下文是怎样衔接的?文意的重点在“单调”,还是“惊奇”?

  明确:描述完高原景色,写景色给作者的感受是先“雄壮”后“单调”,为写见到白杨树“惊奇地叫了一声”作衬托,意在突出白杨树蓄势。强调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不*凡,即给西北高原带来无生机和活力,祛除色彩的单调的,给广阔无边的高原增添美感,让人们耳目一新、赏心悦目。

  2、朗读第七段开头至“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思考:文意突出的“美女子”还是“伟丈夫”?

  明确:先说长得太挺直的白杨树称不上“树中的美女子”,看似个缺点,而后强调它与西北风抗争的气质像是“树中的伟丈夫”。贬低它外形上缺乏多姿多彩,意在强调高大的白杨树具备的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坚强不屈等气质美,后者才是作者想赞美的部分。可见,白杨树属于内在美胜于外在美的一种树!

  四、探究二:本文语言朗朗上口、生动形象,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谈谈它的妙处。

  (一)词语运用准确、凝练、生动。

  (1)第二自然段怎样描写高原景色的?在遣词造句方面有什么值得你学*的地方?

  明确:语言凝练优美,又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字更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

  (2)课文第5段具体描写白杨树的树干树枝树皮运用哪些形容词?请找出来加以品赏。

  明确:用“笔直”写树干树枝;用“一律向上,紧紧靠拢”丫枝,用“片片向上”写叶子;用“光滑”写树皮的质地,用“银色”“淡青色”写树皮的颜色。用“倔强挺立”和“不折不挠”写白杨树外在形象的同时,也含蓄地赞美它的品格和气质了!

  (3)课文第7段用哪些生动凝练的词语高度概括白杨树的内在品格的?请找出来品赏。

  明确:“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与挺拔”。这些词语与上文是否重复出现呢?没有,作者有意避开重复运用,值得我们写作上学*。这些简洁凝练带有归纳作用的词语,这些词语蕴含丰富,是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外形特征浮想联翩和反复咀嚼感悟得来的结果。它们恰恰与北方抗战军民的优秀品质相吻合。

  (二)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对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感染力。

  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来,仔细品味。

  四、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要点。

  五、布置作业:

  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一种事物,给予热情赞美。要求:

  1、先写外在特点,再写内在精神,语句表达务必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采用先抑后扬的技巧。

  2、写真情实感,支持顺理成章,反对牵强附会。

  3、字数不少于600字。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底蕴和情感,学*并积累文章的优美语言。

  2、领会烘托、对比、先抑后扬、象征等手法表现主题的写法,并灵活运用到课外阅读和写作中。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礼赞”的内涵,领会作者热情讴歌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之思想感情。

  2、继承和发扬当年抗日军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把自己锻炼成不怕困难的生活强者。

  三、过程与方法:

  1、从课内往课外拓展,将“读”“写”“考”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2、上课重点放在思考感悟和动笔训练。

  3、先学后教,教为学服务,在学生的难点处适机点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情感与结构,学*象征等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第二段的内容及作用。

  五、教学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整体感知,把握线索结构和感情基调等)

  第二教时:合作探究,赏析本文的艺术手法及其妙处。

  【教学要点】

  1、复*旧课,明确主题。

  2、究一:品味本文在构思方面的艺术特色。

  3、探究二:品味描写景物遣词造句的特色。

  4、总结本节课内容要点。

  5、布置作业:写两个作文片段,运用本文技法。

  第二教时

  一、导入,朗读全文。

  二、复*旧课,明确主题。

  (一)问题导学,复*旧课。

  (二)明确主题: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描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在形态和内在品格三方面的特点,运用象征手法、先抑后扬等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凡的形象的赞美,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三、探究一:品味本文在构思方面的艺术特色。

  (一)赏析象征及其表现效果。

  1、什么是象征手法?它与比喻有什么区别?

  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又有区别:

  (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

  (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个重要的区别标志。

  (3)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

  2、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贵族化的楠木又象征什么呢?

  (1)白杨树本身特点就是高大挺直,生命力顽强。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哪里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显示了不软弱,不动摇的顽强的精神,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用它象征内在品格*似的北方的农民和在敌后广大土地上守卫家乡的哨兵,也象征了在华北*原谱写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2)作者为什么运用象征,而不直接写抗日军民呢?

  “人贵直,**曲”。美文运用象征,使文章显得含蓄委婉,让意境更美,给读者留下揣摩玩味的余地,同时,也可以逃过特定环境的政治劫难。

  (3)“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说: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二)赏析先抑后扬的手法,理解其作用。

  1、朗读第二段和第三段,思考:上下文是怎样衔接的?文意的重点在“单调”,还是“惊奇”?

  明确:描述完高原景色,写景色给作者的感受是先“雄壮”后“单调”,为写见到白杨树“惊奇地叫了一声”作衬托,意在突出白杨树蓄势。强调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不*凡,即给西北高原带来无生机和活力,祛除色彩的单调的,给广阔无边的高原增添美感,让人们耳目一新、赏心悦目。

  2、朗读第七段开头至“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思考:文意突出的“美女子”还是“伟丈夫”?

  明确:先说长得太挺直的白杨树称不上“树中的'美女子”,看似个缺点,而后强调它与西北风抗争的气质像是“树中的伟丈夫”。贬低它外形上缺乏多姿多彩,意在强调高大的白杨树具备的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坚强不屈等气质美,后者才是作者想赞美的部分。可见,白杨树属于内在美胜于外在美的一种树!

  四、探究二:本文语言朗朗上口、生动形象,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谈谈它的妙处。

  (一)词语运用准确、凝练、生动。

  (1)第二自然段怎样描写高原景色的?在遣词造句方面有什么值得你学*的地方?

  明确:语言凝练优美,又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字更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

  (2)课文第5段具体描写白杨树的树干树枝树皮运用哪些形容词?请找出来加以品赏。

  明确:用“笔直”写树干树枝;用“一律向上,紧紧靠拢”丫枝,用“片片向上”写叶子;用“光滑”写树皮的质地,用“银色”“淡青色”写树皮的颜色。用“倔强挺立”和“不折不挠”写白杨树外在形象的同时,也含蓄地赞美它的品格和气质了!

  (3)课文第7段用哪些生动凝练的词语高度概括白杨树的内在品格的?请找出来品赏。

  明确:“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与挺拔”。这些词语与上文是否重复出现呢?没有,作者有意避开重复运用,值得我们写作上学*。这些简洁凝练带有归纳作用的词语,这些词语蕴含丰富,是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外形特征浮想联翩和反复咀嚼感悟得来的结果。它们恰恰与北方抗战军民的优秀品质相吻合。

  (二)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对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感染力。

  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来,仔细品味。

  四、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要点。

  五、布置作业:

  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一种事物,给予热情赞美。要求:

  1、先写外在特点,再写内在精神,语句表达务必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采用先抑后扬的技巧。

  2、写真情实感,支持顺理成章,反对牵强附会。

  3、字数不少于600字。

  板书设计

  14、白杨礼赞

  茅盾

  一、复*旧课,明确主题。

  二、赏析写法,理解作用。

  1、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先抑后扬及其作用

  3、遣词造句及其作用

  三、布置作业,迁移运用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3)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凡?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礼赞》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自然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学生间互学互教,使学生由消极、被动、机械的听众转变为积极、自主、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并促进其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识。]

  四、对话文本

  1、与文本对话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2、与作者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分析白杨树的外形特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正直、朴质、团结、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象征手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在西北地区,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树木,房前、屋后、河畔、路旁,随处可见它的身影,它有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有顽强的生命力,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茅盾的《白杨礼赞》,一起去欣赏白杨树的英姿,一起去领略他笔下白杨树的风采。

  板书:白杨礼赞。

  二、题目解读

  1、了解作者。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2、释题

  礼赞的含义:“礼”,尊敬崇敬,“赞”,赞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三、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了解内容,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礼赞的句子。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

  在是不*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读这几段文字,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感情是由浅入深。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四、合作探究

  1、作者极力的赞美白杨树,是因为它不*凡。这篇课文作者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如果不是,那作者到底是在礼赞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明确: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又如“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2、齐读第七段,赏析。

  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3、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军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这种赞美呢?

  补充课文的背景。《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作者从**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这篇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的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4、学*象征手法。

  像课文这样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就是象征。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军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通过白杨树这一艺术形象,歌颂了***领导下的广大军民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

  5、讨论:作者借白杨树歌颂北方的抗日军民及其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呢?找出描写白杨树外部形态的句子,大声朗读,用其中的关键词句来解决这个问题。

  预设:总的形象:力争上游 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外部形态 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 叶:片片向上(进取) 皮:光滑淡青色(朴质) 参天耸立 内在气质:倔强挺立 不折不挠

  小结: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

  6、白杨树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

  预设:正直、朴质、团结、力争上游等都值得我们学*。

  四、拓展延伸

  生活中,我们赋予某些事物象征意义,你都知道哪些,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请仿照课文的写法,选取你熟悉的某个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完成一次片段写作。

  五、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白杨树的外部形态、内在气质两方面“礼赞”了白杨树,下节课我们将从生长环境、写作手法方面继续学*这篇课文。

  六、布置作业

  课后*题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7

  1.学情分析

  (1)随着时间的推移,抗日战争这件对于中国人来讲意义重大的事,在孩子们的心中似乎慢慢变得轻飘飘,只是一些写在书上的,讲在口中的名字和战役而已。所以,还原历史,让学生有切身感受很重要。

  (2)象征手法,以前可能有部分学生有所了解,但基本还是缺乏具体深入的理解。

  (3)作者对抗战军民的感情比较复杂,有敬仰,赞美,感激等,学生可能会很容易感受到其中一种,但不容易理解得全面。

  2.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词句。理解文章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基础上感受白杨树的美和精神内涵。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感受文中饱含的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抗战军民的赞美之情。

  3.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美和精神内涵。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练*巩固法

  5.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1)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2)整体感知

  ①预*检测。

  ②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2至4)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凡”。

  第三部分:(5、6)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凡”的树。

  第四部分:(7、8)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9)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凡的形象,赞美在***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3)问题探究

  ①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话。它们与标题有怎样的关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的?

  思路解析:先把握标题中的“礼赞”含义,“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礼赞”的含义是崇敬而赞美。题目的意思是以高度的敬意赞美白杨树。结合这一点,再思考作者为什么屡次表达这种带有敬意的赞美?敬是为什么?白杨树又有哪些值得赞美之处?

  答案示例:

  文章题目是白杨礼赞,就是对白杨树致以带有敬意的赞美,赞美的是白杨树的“不*凡”,正是因为白杨树是不*凡的,所以作者才对它“礼赞”。

  首先,作者赞美的是白杨树的外形——力争上游。其次,作者赞美白杨树的精神内涵——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不缺乏温和、坚强不屈、挺拔。最后,作者赞美白杨树所象征的人——北方农民,以及民族**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②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却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

  高原景象:雄壮、伟大,同时也非常单调;

  好处:这是烘托的写法。目的是为了突出不*凡的生长环境孕育了不*凡的白杨树。

  ③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示例:

  对比。楠木是贵族化的,赞美楠木的人是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而白杨树是常见、极易生长的,赞美白杨就是在赞美广大北方农民,以及民族**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④什么是象征?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案示例:

  象征: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象征和比喻的异同:

  同:比喻要求喻体和被喻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一样,象征也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

  异:比喻属于修辞范围,而象征则属于艺术手法,它与构思相关,属写作构思技巧,而不只是语言加工问题;

  比喻可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比喻具体的事物;象征一般都用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也就是说,它是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让读者自己去意会,从而让读者获得美的享受。这是一种隐晦、含蓄而又能使读者产生体会愉悦的美感的技巧。

  比喻是针对某一句而言,而象征是针对全篇而言;

  运用象征手法的文章中是不会出现本体的,而比喻往往是会出现本体的。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⑤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

  A.白杨树实在是不*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品析:“不*凡”,点明赞美白杨的原因。“实在”进一步强调“不*凡”。开篇语言简洁质朴却不失力度,直抒胸臆又自然真诚,毫不矫揉造作。

  B.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凡的一种树!

  品析:“极普通”和“不*凡”,看似矛盾,仔细想来又可以理解。白杨树“极常见”、“极易生长”,它当然“极普通”;但它的外在美、内在美又是不*凡的,特别是它所象征的广大抗战军民以及他们的精神和意志,是非常“不*凡”的。

  C.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品析:四个“难道”,每个的意义不同:第一个“难道”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更应该是别的什么;第二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第四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同时,四个“难道”运用反问、排比修辞,气势恢宏,语气更加肯定、强烈,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D.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明确:作者用工笔细描的方法,从干、枝、叶三方面写白杨树的外形,突出其正直、向上、团结的特点。同时又用人格化的语言,写出了白杨树的精神美、内在美。

  E.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品析:运用对比、比喻,写出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更美。这是一种坚强挺拔的美,是力量的美,是正直的美,是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意志的美。

  (4)教师小结

  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凡的形象,赞美在***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5)课时作业

  1.完成练*册《白杨礼赞》全部内容。

  2.列举你读过的其他使用象征手法的文章,并谈谈象征的特点。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8

  学*目标: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体会恰当运用排比反问句式对于表情达意的作用掌握作者分层次描写白杨树的方法。

  一、导入、示标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茅盾的《白杨礼赞》,学*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2、体会恰当运用排比反问句式对于表情达意的作用

  3、掌握作者分层次描写白杨树的方法。

  二、出示自学指导

  读课文第5-9节,思考:

  1、课文第五段是对白杨树的正面描写,你能说出作者描写的层次吗?

  2、(1)探究。练*三(2)作者为什么赞美白杨树?

  3、课文结尾写楠木是否离题?为什么?

  三、生读书、思考

  四、讨论、交流

  1、第五段先总述白杨“力争上游”的特点,再分别描绘白杨的干、枝、叶、皮,最后抽象出白杨“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特点。

  2、(1)引导生读四个句子,理解它们的含义,明确答案。

  反问句的`问法:1句用肯定的语气表达否定的语气,后三句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语气。

  意思逐层加深:

  由“不只是树”联想到人:“至少象征了北方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最后联想到“在华北*原……精神和意志”。

  (2)引导生从文中找句子。

  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精神。

  师小结白杨的象征意义。

  3、指名生答不离题

  A、它与白杨形成对比

  B、引出赞美楠木的***蒋介石们,表明自己对党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

  (师可适当介绍写作背景)

  五、作业

  请你仿照第五段,选择一种树木花卉,对它作一段正面描写。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讨论、交流等过程,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学*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文章层次和象征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板书标题)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通过课前查资料教师补充的方式了解作家和写作背景)

  2、再读课文,思考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赞美)。

  (三)深入研读

  1、课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礼赞白杨树的?

  (学生读课文圈点勾画)

  2、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凡的'。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恹恹欲睡时看到白杨树,令人振奋的惊叫起来,意在突出白杨树的不*凡,欲扬先抑对白杨树进行反面衬托。)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课文那些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特征?

  (外形和精神,外形从枝、叶、干、皮几个方面)。

  (四)拓展延伸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仅仅是写白杨树吗?运用了什么手法?

  (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精神。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五)小结作业

  小结:结合图片,回顾本课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束课堂。

  作业:课下阅读茅盾的其他著作,或者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一个自己喜欢的事物,和同学分享。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重点。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作者。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

  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并做以下题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交流句式为:我读出了一株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9.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倦怠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

  (要求:让一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不正确的,找其他同学纠正。)

  2.能从整体上把握即可。

  3.作者是从那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明确:(景美、形美、神美。)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明确:(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明确:(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意义作铺垫。)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明确:(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明确:(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漠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明确:(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

  (学生说出一点即可。)

  9.研读赏析第7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3。)

  ①白杨的“神美”可以用本段的哪几个词来概括?

  ②为什么本段开头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③本段作者由树写到人,赞美了什么人?作者为什么会由树写到人?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④本段的四个排比句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加深的?

  ⑤背诵本段。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②欲扬先抑。③北方农民、抗日军民以及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白杨树身上能折射出北方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换句话说,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者赋予了白杨树以不*凡的象征意义。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也象征了民族**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④“只觉得——不想到——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⑤指导背诵。)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收获及还没解决的问题。(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迁移延伸”部分。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旋律高亢优美的歌曲《小白杨》,要求学生边欣赏边思考:歌中小白杨有何象征意义。屏幕投放“象征”: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学生交流归结:象征守卫边疆的战士;象征边防战士的坚强意志等。由此导入本文“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明确本课学*重点。

  二、教学呈现

  1.谈一谈

  学生呈现并交流课下收集的背景资料。

  2.读一读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然后进行朗读交流。学生交流的句式为(投放大屏幕):我读出了一株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3.理一理:篇章结构。

  4.品一品:写法、语言(培养学生质疑、品读、揣摩的能力)。

  (1)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2)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3)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5)象征手法的作用。

  在此环节中,师生探究出:

  (1)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2)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义作铺垫。

  (3)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漠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5)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在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直说的方式改写本文,以便更好地理解象征的写法。)

  5.想一想:探究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章该如何写。

  6.练一练:以梅、兰、竹、菊、松、粉笔、蜡烛等物任选其一为题,写百字以内的片段文,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合集十篇扩展阅读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合集十篇(扩展1)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菁选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课文是托物言志的写作范例,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

  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全文的思路都很清晰易懂,至于政治背景,学生明了即可,无需多讲,学*本文主要进行散文欣赏,着重赏析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生分析:

  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意识。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惯。

  初三学生已阅读了《荔枝蜜》,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所了解。据调查,学生对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较感兴趣,对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也有进一步探究、运用的兴趣。

  设计理念: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优美,感情强烈的散文,因此在目标设置时,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去追求。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的学*方式,学*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因此,要求学生在预*时主动提问,带着问题进课堂,小组成员互相讨论与交流。

  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教师要了

  解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情感,通过范例,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上同化或渗化。

  学*需要自主建构,自主建构需要信息技术*台的.支持。充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的能力。首先用多媒体向同学展示白杨树的直观形象,配合课文朗诵,刺激学生视觉和听觉器官,激情导趣,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建构的动机。再从网上下载某种植物的形象,引发学生的联想力,学生在美好的情境中自觉、主动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人新课。

  2.释题: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3.介绍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派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或听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生词,并标明自然段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教师补充: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3.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

  开垦

  外壳

  锤炼

  主宰

  倦怠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婆娑

  在学生掌握字词读音后,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其中几个字词连词成段,进行口头表达练*,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4.学生迅速默读全文,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凡。

  第四部分(第7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8--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学*课文第一、二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找出文中描写黄土高原的优美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描写黄土高原的。然后思考: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总体印象是: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4.面对黄土高原的景色,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恹恹欲睡。

  5.作者这样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伟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凡。

  6.学生默读第二部分内容,想像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体会作者为什么在见到白杨树时会惊奇地叫了一声。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时

  二、学*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部分。

  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描写白杨树的内容。

  2.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1)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2)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3)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三、学*课文第四部分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内容。

  要求:教师朗读时,学生画记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

  2.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1)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人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四、学*课文第五部分

  1.学生高声齐读课文第五部分。

  2.学生讨论: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教师先补充: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然后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消极抗日的*****派,呼应篇首。

  五、学生速读全文

  1.思考: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这篇文章运用的是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2.总结全文,了解本文的写作线索。

  明确: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凡为抒情线索。第1、4、6、8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凡的景,不*凡的形,不*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

  六、布置作业

  1、熟读。

  2、背诵。

  3、思考: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2

  一、教学思路

  部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散文单元。

  散文以包蕴万千的内容,丰富的哲理、精深的思想、巧妙的语言成为学生语文能力训练的极佳媒介,特别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散文的行文思路,作家的文风学养,都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最容易学*和模仿的,好的散文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教学提供了难得的范例。

  散文融情、理、趣于一体,一篇篇精美的文章,一个个美的不同角度,大大拓展了学生的审美视野,有助于学生审美感受力和鉴赏能力的提升。

  现代散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带着学生去体会美,即语言美,形式美,意境美,情感美,哲思美。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阅读不同类型的散文,了解不同散文的特点。《背影》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表现永恒的父子之情;《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讴歌昂扬刚健的民族精神;《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是充满哲思的文章,思考生命的永恒和人生的真谛。《昆明的雨》是一篇以雨为话题,展现雨季中寻常生活的美感与诗意。《背影》《白杨礼赞》两篇文章都有一个集中的具体的形象;《昆明的雨》没有一个集中的具体的描述形象,更散一些;但是这几篇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所写的景,人,事,物,都凝聚于一条线。这三篇文章在构思上有个共同的特点,表达情感的句子回环往复,构成文章的回环之美。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写法,品味语言。《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经典名篇。学生对这一类散文还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在引导细致阅读上下功夫。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2、认识课文

  大声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用一句带有四字词语的话说说读到了什么?

  读到了作者对白杨树的深情赞美。

  读到了白杨树生长在西北无边无垠的高原上。

  读到了白杨树不屈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读到了白杨树丫枝绝不旁逸斜出。

  读到了白杨树的倔强挺立。

  读到了白杨树伟岸质朴。

  读到了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象征了北方农民。

  读到了白杨树力求上进的精神象征了我们民族**斗争中的精神。

  师:总结一下,就是作者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白杨树的外形,白杨树的精神,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以上这些内容就像一粒粒珍珠,被作者用一条线串了起来。这条线是——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赞美白杨树,作者用了——“不*凡”这个词语。这样的句子在文中出现了5次,形成回环往复之美。

  3、说说“不*凡”这个词

  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写白杨树不*凡的段落,再圈点勾画出写白杨树不*凡的句子,最后用

  “白杨树不*凡在——”

  的句式说话。

  白杨树不*凡在它的生长环境是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黄土高原。

  白杨树不*凡在它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不*凡在它有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白杨树不*凡在它丫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白杨树不*凡在它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

  白杨树不*凡在它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白杨树不*凡在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白杨树不*凡在它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白杨树不*凡在它的傲然挺立象征了守为家乡的哨兵。

  白杨树不*凡在它象征了在华北*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白杨树不*凡在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斗争中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从整篇文章角度,谈谈作者构思的不*凡

  文章一共9个自然段。第一段,开篇点题,赞美白杨树,总起全文。

  第二段,描写西北高原景色,突出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第三段,写作者猛然见到白杨树时的'惊喜。

  第四段,赞美白杨树的不*凡。

  第五段,详写白杨树的外形。

  第六段,赞美白杨树。

  第7段,写白杨树的内在精神,揭示其象征意义。

  第8段,直接点名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9段,通过与楠木对比,赞扬白杨树。

  通过以上对段落的分析可以看出,1、4、6、8、9段都反复说道“白杨树是不*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情感是贯穿全文的线,围绕这条线,作者写了白杨树的生存环境,外形和内在精神,从而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精读课文第7段,说说写作手法的不*凡

  1、轻声读第7段,读出三个层次。

  2、轻声读第7段,读出三层意思。

  3、轻声读第7段,读出三次变化的语气。

  女生读第一个层次,男生读第二个层次,共读第三个层次。

  前三句先说白杨树不美,第四句赞扬白杨树是伟丈夫,紧接着连用四个反问句,将白杨树与北方农民、北方的抗战军民、抗战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建立起联系,层层深入揭示出它的象征意义。欲扬先抑,显出文章波澜。有对比,有排比,使文章意趣盎然。

  仿照第7段,以自己熟悉的一种植物为描写对象,写一段150字的片段。

  4、总结

  这节课我们用“不*凡”这个词贯穿了整个课堂,读白杨的不*凡,析课文构思的不*凡,赏段落结构的不*凡。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讨论、交流等过程,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学*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文章层次和象征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板书标题)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通过课前查资料教师补充的方式了解作家和写作背景)

  2、再读课文,思考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赞美)。

  (三)深入研读

  1、课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礼赞白杨树的?

  (学生读课文圈点勾画)

  2、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凡的。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恹恹欲睡时看到白杨树,令人振奋的惊叫起来,意在突出白杨树的不*凡,欲扬先抑对白杨树进行反面衬托。)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课文那些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特征?

  (外形和精神,外形从枝、叶、干、皮几个方面)。

  (四)拓展延伸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仅仅是写白杨树吗?运用了什么手法?

  (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精神。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五)小结作业

  小结:结合图片,回顾本课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束课堂。

  作业:课下阅读茅盾的其他著作,或者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一个自己喜欢的事物,和同学分享。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4

  指导思想:

  1、精心设计,突出重点,因势而导,发挥教师导的作用;

  2、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内引外联,以教学内容为中心自然延伸、扩展,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

  1、本文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都与象征有关,因而,必须学*、理解、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学*运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练*。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以白杨树的形美、神美及其象征意义为重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程序;

  3、围绕象征手法,对学生进行说写训练。

  教学要点:

  1、激趣、导入,出示《白杨树》挂图;

  ①学生口述白杨树的外形及其气质,包括枝、叶、干的色泽、形态;

  ②学生展开丰富联想,由白杨树联想到人,联想到人的某种精神品质;

  ③引出茅盾的《白杨礼赞》

  2、作品背景介绍,为学生理解课**好辅垫。

  3、学*课文:

  ①第一次读课文。先由两位学生朗读,然后教师正音,要求学生疏通字词,读通长句。

  ②第二次读课文。由朗读能力较强的`两位学生读。解决以下问题:

  a、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一种感情(即解题)

  b、文中几次直接表达了这种感情,学生在书中找到并做上记号

  ③第三次读课文,重点导读4、5、6自然段。理解作者为什么对白杨树有这种感情,为什么作者说白杨树是极普通的,然而是不*凡的。

  ④第四次读课文,重点阅读7、8自然段。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对于白杨树的力求上进的精神特质,作者是由哪些方面联想到的。

  4、教师小结象征手法的特点

  5、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训练。

  ①你以为在新时代白杨可以象征哪种精神、哪类人?

  ②口头描述门、梅的外形并由此产生的联想。

  ③任选一种事物,先口述其外形特点,展开联想,最后用象征手法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5

  【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郁郁葱葱的树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满目苍翠,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生机。在过去的语文课堂上,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树风韵,领略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树雄姿。今天,我们将一起学*茅盾的《白杨礼赞》,走*挺拔的白杨树,感受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怀。

  板书:白杨礼赞

  二、明确目标(生齐读)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走*作者

  茅盾(1896——1981)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主要作品:长篇小说《虹 》、《子夜》、;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四、走*课题

  师:文章的题目会透露给我们很多信息,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何不直接叫“白杨赞”,你怎么理解“礼赞”呢?

  “礼赞”:崇敬地赞美。

  “白杨礼赞”:“礼赞白杨”,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尊敬。

  五、整体感知——赞白杨

  1、师:从题目中,我们很明显知道了作者要赞美白杨,而且作者在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文中这样直抒胸臆的句子有好几处,你能找到吗?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师:这些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

  (生自由发言,师明确:一线串珠抒情线索,与标题相呼应。)

  2、师:依据本文的抒情线索,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给文章划分层次和概括各部分内容,你来试一试。(生小组合作,师明确)

  第一部分:(1)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

  第二部分:(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5—6)描绘白杨树的外部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凡。

  第四部分:(7—8)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9)把白杨树与楠木作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六、细读文本——如何赞

  师:本文首尾呼应,全篇充满作者对白杨树热情洋溢的赞美,文中重复出现的一个词眼你注意到了吗?

  生:不*凡

  师:那作者都是从哪几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凡的呢?(小组合作)

  (一)生长环境不*凡

  (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追问:

  1、看到这样的环境,作者产生怎样的感想?(雄壮、伟大)

  2、当你长时间看着这样的景象又会产生怎样的感想?(单调)

  3、作者为什么会强调这两种完全相反的感想?

  (形成对比,分别从正面和反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凡。)

  小结:第2段交代白杨树生长环境,烘托“不*凡”的环境氛围,为白杨树出场铺垫、蓄势。

  (二)外在形态不*凡

  师:在这样雄壮伟大而又略显单调的'环境中,引得作者一声尖叫的白杨树到底长什么样呢?(指名读第5段)

  要求:画出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

  干:笔直、绝无旁枝

  枝:笔直、紧紧靠拢

  叶:片片向上

  皮:光滑淡青色

  (力争上游 倔强挺立 努力向上 不折不挠)

  小结: 第5段通过对白杨树外形的描写体现出白杨树的不*凡,它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令人敬佩。

  (三)内在品质不*凡

  师:作者不仅仅把白杨树当树来写,而是把它当成形神兼备的人来写。第7段开头出现两个什么特别的称呼呢?(齐读第7段)

  生:好女子,伟丈夫

  师:好女子与伟丈夫各有什么特点呢?作者认为白杨树是什么呢?

  好女子 伟丈夫

  婆娑 ——对比—— 严肃 坚强不屈

  屈曲盘旋 伟岸 正直朴质

  温和 靠紧团结

  挺拔 力求上进

  师:本段作者想要赞美白杨树的内在品质,没有直接进行赞美,而是先说“它没有……没有……也许你要说它不美”,这是什么写法? (欲扬先抑)

  师:作者仅仅是为了写白杨树吗?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1、象征:是借某一具体事物或形象表达某种意义,这一意义不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的,而是作者借此事物所做的联想和寄托。

  2、象征意义:

  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北方农民

  坚强不屈 —— 哨兵

  团结、力求上进 ——精神和意志

  3、作者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齐读第7段“难道……”)

  以反问强化内容的表达,以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以层层递进步步深化内容,象征了北方的农民,抗日的军民,尤其象征了民族**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四)文章结尾写“直挺秀颀”的楠木有何作用?(生讨论,师明确)

  与白杨树形成对比: 把白杨树普通而“不*凡”与贵族化楠木对比;赞美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的精神和品格,与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对比。

  七、悟主旨

  师:作者为什么要借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出示背景链接:

  《白杨礼赞》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同志邀请前往延安。

  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师: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师:在了解了写作背景之后,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呼之欲出了。

  明确:本文采用象征手法,勾画了白杨树的外形特征,突出了白杨树不*凡的形象,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具有的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八、结束语

  师:作者曾为画家沈逸千所作白杨图题诗一首,为白杨精神做了最好注解。(生齐读)

  题白杨图

  茅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九、拓展练*

  请运用联想与想象,选一幅图片说说它的象征意义。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重点。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作者。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

  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并做以下题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交流句式为:我读出了一株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9.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倦怠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

  (要求:让一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不正确的,找其他同学纠正。)

  2.能从整体上把握即可。

  3.作者是从那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明确:(景美、形美、神美。)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明确:(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明确:(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意义作铺垫。)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明确:(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明确:(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明确:(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

  (学生说出一点即可。)

  9.研读赏析第7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3。)

  ①白杨的“神美”可以用本段的哪几个词来概括?

  ②为什么本段开头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③本段作者由树写到人,赞美了什么人?作者为什么会由树写到人?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④本段的四个排比句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加深的?

  ⑤背诵本段。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②欲扬先抑。③北方农民、抗日军民以及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白杨树身上能折射出北方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换句话说,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者赋予了白杨树以不*凡的象征意义。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也象征了民族**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④“只觉得——不想到——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⑤指导背诵。)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收获及还没解决的问题。(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1.象征

  2.排比、反问

  景美------------------形美----------------神美

  赞美白杨树的不*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旋律高亢优美的歌曲《小白杨》,要求学生边欣赏边思考:歌中小白杨有何象征意义。屏幕投放“象征”: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学生交流归结:象征守卫边疆的战士;象征边防战士的坚强意志等。由此导入本文“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明确本课学*重点。

  二、教学呈现

  1.谈一谈

  学生呈现并交流课下收集的背景资料。

  2.读一读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然后进行朗读交流。学生交流的句式为(投放大屏幕):我读出了一株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3.理一理:篇章结构。

  4.品一品:写法、语言(培养学生质疑、品读、揣摩的能力)。

  (1)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2)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3)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5)象征手法的作用。

  在此环节中,师生探究出:

  (1)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2)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义作铺垫。

  (3)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5)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在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直说的方式改写本文,以便更好地理解象征的写法。)

  5.想一想:探究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章该如何写。

  6.练一练:以梅、兰、竹、菊、松、粉笔、蜡烛等物任选其一为题,写百字以内的片段文,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白杨礼赞》教案设计1。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白杨礼赞》教案设计1》。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3)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凡?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礼赞》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自然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学生间互学互教,使学生由消极、被动、机械的听众转变为积极、自主、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并促进其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识。]

  四、对话文本

  1、与文本对话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2、与作者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8

  一.赏形探妙

  读文章题目,明确茅盾礼赞的对象是白杨树。

  出示两幅图,请同学判断下面哪一幅图是白杨树?并说说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朗读课文第五段描写白杨树外形的文字,找出语言上的特别之处。

  两次写到“笔直”;’“绝无”“绝不”;“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三次提到“向上”。

  重复用词,强化白杨树的特点。

  为了突出白杨树的这些特点,作者在文中还采用了哪些方法?

  欲扬先抑,同类对比:文中第七段及最后一段

  课外拓展:

  老舍《济南的冬天》、宗璞《西湖的绿》、张抗抗《牡丹的拒绝》中的片段

  环境衬托:文中第二段

  总结:

  二.悟神寻径

  茅盾写此文仅仅是为了赞美白杨树吗?

  阅读课文第七段,明确他要礼赞的是北方的农民、保卫家乡的士兵和民族**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所以全文用的.是象征手法。

  了解象征手法的相关知识(作业本),重点关注:象征之物和被象征之物之间必须有某种相似的特点。

  那么作者是怎么建立起白杨树和所咏之物之间由此及彼的联想的呢?

  (1)形体特点与精神特性一一对应;

  (2)在绘形同时,采用特别语言,(比如“笔直”、“向上”、“挺拔”“不折不挠”)让人很容易产生相关精神品质的联想,完成了象征手法的建构。

  因此用反推的方式,我们可以得到解读象征手法的基本路径:

  三.联读活用

  物象特点:地面的生存状态:个体是孤离;地下的生存状态:根系相连,团结一致

  写作背景:1940年,抗日战争初期,中华民族处于水生火热之中

  对应品性:长期的阶级压迫,使人们过着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长期的奴化统治,使人们的精神萎靡不振。他们似乎都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挣扎,似乎彼此孤离着,但这只是生活的表象,就像树在地面上的表象景观。中华民族是有凝聚力的。当遇到压迫,特别是当民族危亡无情地置于人们面前时,清贫的中华儿女定会团结起来,进行殊死斗争的。

  主题阐释:艾青以诗人敏感的心灵感受和锐利的政治目光深切地体察到了时代和社会脉搏的动向,意识到了我们伟大民族的觉醒已经到来,那泥土下紧紧纠缠的根须,是我们之间的一线血脉!我们没有丢掉这血脉!我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为深爱的祖国而战斗到底!

  物象特点:一二两句中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三四两句中泉水冲荡下山,掀起波澜。

  写作背景:白居易此时任苏州刺史期间,政务十分繁忙冗杂,“清旦方堆案,黄昏始退公。可怜朝暮景,消在两衙中”(《秋寄微之十二韵》),觉得很不自由

  对应品性:一二两句的白云清泉对应的是白居易所追求的恬淡的胸怀、闲适的心情;三四两句对应的是在朝为官,在纷扰的社会推波助澜。

  主题阐释:全诗表达的是白居易渴望早日摆脱世俗的坦荡淡泊的情怀。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熟读课文,探究白杨树的不*凡,理解作者赋予白杨树的精神。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探究白杨树的不*凡,理解作者赋予白杨树的精神。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所赋予白杨树的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播放歌曲《小白杨》引入

  2、解题“礼赞”的含义是什么?选择下列义项。

  A、表示高度的赞扬B、表示尊敬和赞美C、表示某种礼貌和风格

  3、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现代作家、文艺理论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预*

  无边无垠()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虬枝()

  坦荡如砥()恹恹欲睡()秀颀()桠枝()晕圈()

  2、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画出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情感。

  点名读画出语句,强调怀着赞美之情。

  3、文中反复赞美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凡的一种树”。“极普通”和“不*凡”矛盾吗?应该怎样理解?

  三、再读课文,探究主旨

  探究白杨树之“不*凡”

  要求:细读课文,找出你所感受到的白杨树不*凡的语句、段落,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

  1、生长环境

  2、外部形态

  3、内在精神

  4、与楠木对比

  四、拓展迁移白杨树生长*性

  白杨树能在戈壁上生长,生命力强。喜光,不耐阴,耐严寒,零下40度的条件下无冻害。耐干旱气候,但不耐湿热,南方栽培易病虫害,且主干弯曲常呈灌木状。耐贫的轻碱土,耐含盐量在0。4%以下的土壤,但在粘重的土壤中生长不良。深根性,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根蘖强。抗风、抗病虫害能力强。寿命达90年以上。

  总结:白杨树尤其适合西北土质

  出示几张景泰至白银路边的树木照片,如今西北地区的植被数量、面积都在逐渐减少,当下正值植树季节,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并鼓励身边的人们多植树,尤其是适合我们西北地区土质的白杨树,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五、布置作业

  积累字词,背诵第7段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白杨礼赞》是托物言志的一篇散文,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抒发了对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的赞美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由“雄壮”、“伟大”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

  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全文的写作思路等都清晰易懂,至于时代背景,学生明了即可,无需多讲,学*本文主要想教给学生一种读文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品味散文优美抒情的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读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法感受白杨树的外形。

  2.以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难点:象征写作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

  教学设想

  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学*一篇文章:《白杨礼赞》。

  大家先把书翻到单元提示,快速默读,告诉老师你读取到哪些信息。

  单元文体、散文分类、文章内容、作用、学*的方法等。

  二、解题

  从题目你能读取到哪些信息?

  写作的内容、作者情感、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等。

  三、走进作者,交代背景。

  作者简介: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人。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和伟大革命家、文学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时代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中国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作者从西北抗日军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于是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四、梳理字词

  读课下注释及课后读读写写,勾画重点词语。

  强调两个词语两个拼音:

  坦荡如砥潜滋暗长qiú枝jué强

  (同义复合词)

  五、理清思路

  三步走: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

  2.概括每一段内容:划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或者用一

  两个词语自己概括。

  3.合并相同内容段落。

  第一段(第1段):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照应题目开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总领全文

  第二段(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烘托融情于景(纯粹的景没有生命力)一波三折欲扬先抑(情感变化)照应开头

  第三段(第5、6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凡)。

  第四段(第7、8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托物言志对比欲扬先抑象征:物-人-精神

  象征就是托物言志、托义于物、借物抒情,即作者把所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称赞的事物之上的`一种写作手法。

  白杨树象征了***领导下的抗日军民,象征了整个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在那个亡国灭种的危机关头,这正是我们民族的希望所在,是我们民族求得独立和自由的基石!宋代爱国诗人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是的,生活在当今幸福时代的我们,应该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振兴中华的使命!

  朗读由物及人改句式四个反问构成排比句式

  第五段(第9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六、梳理过渡段及抒情线索。

  1.段与段之间用哪个相似的句子衔接的。

  学生齐读1、4、6、9段。

  4、6两段是过渡段,串起全篇。

  2.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凡。

  如果说全篇的梳理是面,过渡段是线,文章中则洒满了闪闪发光的点。

  照应题目开篇点题感情基调总领全文铺垫烘托融情于景一波三折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对比反问象征手法首尾呼应妙用修辞

  托物言志与象征的区别:

  1.象征侧重物所具有的性格、品质,托物言志侧重作者的主观感情。

  2.象征存在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你说象征“无产阶级战士”可以,说“春的使者”也可,而托物言志则含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兰”“竹”“菊”意义比较明显。

  3.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象征是以物喻人。

  七、收获

  读文提取信息

  点线面三者合一

  强大的不是外表而是精神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说出全文结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生通过学*本文,北方农民、哨兵所具有的团结、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植物,以及自己喜欢它的哪一种品格,互动两轮,顺势引题。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谈谈读完课文有什么感受。

  2、请学生简述文章中主要写了那些对象。

  (杨树;人)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1、朗读课文1—6自然段,请用一个词概括杨树的特点。

  (不*凡)

  2、同桌合作,文中描写了杨树哪些不*凡?

  (生长的环境:单调;形态:力争上游)

  3、朗读课文7—9自然段,说说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哪些特点?

  (生命力强;质朴、坚强、力求上进)

  4、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从树过渡到人的?

  (象征的手法)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相似性,为什么此处不是比喻而是象征?比喻和象征有何区别?

  (比喻:喻体通常为具象的,两者是特征上的相似;象征通常是用具象象征抽象的特点,两者所体现的品格品质相似。)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作业:请学生再次回想下自己喜欢的植物,使用象征手法写一段200—300字的短文,下次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

  略

  六、教学反思

  本文写自1940年,茅盾曾经的文字多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为主角,此篇热情地歌颂了抗战中的.士兵百姓。《白杨礼赞》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同志邀请前往延安。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结合这段创作背景,学生会更加深刻地理解茅盾写作对象及写作风格的改变。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12

  《白杨礼赞》精彩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象征手法和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与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圈点勾画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设想】

  重点把握文章5、7两段,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及反问、排比修辞方法的运用,突出朗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能力,推进民主、*等、和谐、友好,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观察语文课本封面,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

  幻灯片:

  的白杨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5-7段,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文中生字词的写法与读音。并运用圈点勾画法,找一找作者是如何描写白杨树的形态的。

  三、再读课文,把握要旨

  1、在学生回答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后,与学生共同赏析课文第5段,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

  2、抛出问题:作者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描写。由此导入第7段。赏析本段,要求学生将四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

  幻灯片:

  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

  3、抛出问题:读到这里,难道同学们还觉得本文仅仅是写白杨树吗?

  4、讲解什么是象征

  幻灯片:

  象征是……

  四、课外拓展,领会象征

  1、适当扩展联想,加深对象征手法的理解

  幻灯片:

  绿色——长城——

  2、听歌曲《白桦林》从中感受象征的含义

  幻灯片:

  《白桦林》歌词

  ……

  3、课后阅读散文《白杨》,理解文中内容及象征手法,并与《白杨礼赞》做比较阅读。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象征

  树人

  北方农民哨兵

  上进的精神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分析白杨树的外形特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正直、朴质、团结、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象征手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在西北地区,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树木,房前、屋后、河畔、路旁,随处可见它的身影,它有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有顽强的生命力,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茅盾的《白杨礼赞》,一起去欣赏白杨树的英姿,一起去领略他笔下白杨树的风采。

  板书:白杨礼赞。

  二、题目解读

  1、了解作者。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2、释题

  礼赞的含义:“礼”,尊敬崇敬,“赞”,赞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三、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了解内容,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礼赞的句子。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

  在是不*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读这几段文字,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感情是由浅入深。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四、合作探究

  1、作者极力的赞美白杨树,是因为它不*凡。这篇课文作者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如果不是,那作者到底是在礼赞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明确: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又如“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2、齐读第七段,赏析。

  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3、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军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这种赞美呢?

  补充课文的背景。《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作者从**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这篇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的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4、学*象征手法。

  像课文这样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就是象征。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军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通过白杨树这一艺术形象,歌颂了***领导下的广大军民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

  5、讨论:作者借白杨树歌颂北方的抗日军民及其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呢?找出描写白杨树外部形态的句子,大声朗读,用其中的关键词句来解决这个问题。

  预设:总的形象:力争上游 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外部形态 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 叶:片片向上(进取) 皮:光滑淡青色(朴质) 参天耸立 内在气质:倔强挺立 不折不挠

  小结: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

  6、白杨树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

  预设:正直、朴质、团结、力争上游等都值得我们学*。

  四、拓展延伸

  生活中,我们赋予某些事物象征意义,你都知道哪些,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请仿照课文的写法,选取你熟悉的某个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完成一次片段写作。

  五、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白杨树的外部形态、内在气质两方面“礼赞”了白杨树,下节课我们将从生长环境、写作手法方面继续学*这篇课文。

  六、布置作业

  课后*题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14

  一、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我们欣赏过“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柳韵,瞻仰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姿,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影。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二、解题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家,创作了《林家铺子》《子夜》《春蚕》《秋收》《残冬》等小说。在这篇散文里,茅盾把视线投向了白杨这种在西北高原极为常见的树。“礼”是敬礼、致敬,“白杨礼赞”是宾语前置,实际上是“礼赞白杨”,意即带着敬意赞美白杨树。那么,茅盾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他又是怎样赞美白杨树的呢?

  三、品读全文

  四、合作探究

  (一)文章要赞美白杨树,第二段却没提白杨树,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删掉这一段可不可以?

  (二)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五、阅读迁移

  朗读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子,你会发现它们像一首现代诗,言简意赅,直抒胸臆。在理解这篇散文的基础上,试着用更简洁的方式概括文章的主题。

  反思

  《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作品,结构之完美,思想之深邃,把散文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线索清晰,条理顺畅的结构,让我们教者为之赞叹。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设计了激情导入,学生交流,感知课文,课堂小结等教学环节。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为教学引导。全力发挥学生的学*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学生互相讨论,以及我及时的点拔、引导,抓住难点和重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形,在教学和学*过程中让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能力。课堂收到非常好教学效果。但正如哲学上所说的任何事物都有相对的方面,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一、我觉得对这堂课中问题的提出多是事先设计,不够自然,另外也比较生硬,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是天生的提问家。因此课堂问题的提出真正要做到关注学生,感受学生的接受能力,还学生以主体地位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健。二、我认为自己做为一各老师在教授本篇文章时在朗读的环节上不够重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朗读的训练。还有就是在对课堂知识的拓展延伸方面的定位不够准确。在今后珠教学中我要发扬优点,改正不足,走向更宽广的课堂教学世界。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15

  一、预*课文。

  1.至少读两遍课文。

  2.查词典,做下列作业 题。

  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姗姗( ) 怅然( ) 惴惴不安( ) 谆谆告诫( )

  甘霖( ) 祈盼( ) 袅袅婷婷( ) 熠熠夺目( )

  B.解释下列各词语。

  希冀 枕戈待旦 南辕北辙 瞻前顾后

  温馨 相濡以沫 荣辱不惊 踌躇

  二、学*新课。

  1.检查作业 。

  2.以幸福为话题导入 新课。

  什么是幸福?我们可以说自己是幸福的吗?

  考试成绩很好,那是幸福;有父母的关怀,听了老师的表扬,那是幸福;与同学尽情地玩了一场,那是幸福;看了好风景,心中有说不出的快乐,那是幸福这样说来,我们的生活好像真的不缺少幸福。

  作家怎么说呢?当代女作家毕淑敏的《提醒幸福》,说的是她对幸福的理解,今天我们来细细读一读,看我们能不能认同她的看法。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朗读或默读课文。

  2.给课文分段。

  方法:互相讨论,老师提示。

  提示的内容:

  A.作家说人们总是*惯在提醒中过日子,这种提醒有效没有?

  显然,作家说多半没效,这到了第几自然段?应该是到第9自然段。

  B.作家说了很多幸福是什么,最后则说要激情地享受每一天,举了春天时应该怎样?幸福时应该怎样。还有那些所以打头的段落,当然也是享受幸福,更应该放在起。

  理解:将课文简要地分为三大节,1到9自然段为第一节,10到25自然段为第二节,26到最末为第三节。也可以把文章最末一段划出来当第四大节。

  四、讨论课文内容。

  1.学*课文的第一节,提出以下问题:

  A.提醒本来是什么意思?作家说,这个词的后面总是跟着不好的东西,所以有淡淡的贬义,生活中真是这样的吗?

  理解:提醒本来是从旁指点,促使注意之意。让学生对照自己的生活比较,会发现作家讲得还真是那么回事,提醒确实老跟着不好的东西。

  D.作家说的风暴与良宵各比喻了什么?如果把这种形象化的说法换成直接说理,那又会怎样?

  理解:答案可以不求致,但要理解良宵是比喻好的、美的、幸福的东西,风暴则恰恰相反。不能想象换了以后成什么样子。我们经常所说的文采就在这些地方。

  C.朗读第2至第8自然段的内容。

  D.请把提醒两字在文中的意思说一说,它可以用什么词来替换。

  理解:这里的含义不是对灾祸的警告,而是提醒大家对幸福要珍惜。题目的提醒可以用珍惜来替换。

  五、学*文章的第二大节,围绕下列问题学*。

  1.默读这一节课文,寻找作家给幸福下的定义与解说,每人至少找出三条。

  A.避去苦难之后的时间是什么?那就是幸福啊!

  E.幸福是一种心灵的震颤。

  C.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

  D.幸福常常是朦胧的,很有节制地向我们喷洒甘霖。

  E.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

  F.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在暗淡中降临。

  G.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女友一个温馨的纸条这些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

  H.幸福有时会同我们开一个玩笑,乔装打扮而来。

  J.幸福有时很短暂,不像苦难似的笼罩天空。

  K.苦难的体积庞大。幸福可能只是一块小小的矿石。但指针定要向幸福这一侧倾斜,因为它有生命的黄金。

  L.幸福有梯形的切面,它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就看你是否珍惜;(这句话要用数学知识解说下。)

  2.轻声朗读这些定义与解说,想想,毕淑敏与张洁对幸福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讨论理解:从这一段里对幸福的定义与解说中可以看出,毕淑敏所举出的几乎都是*凡的人和事.而她以为幸福就正是包含在这些*凡的人事中。因而可以看出,张洁以为的幸福足和*、安宁、生活富足;而毕淑敏对幸福的理解要宽泛得多,生活中每一件*凡小事都可以包含幸福,关键是要你自己学会倾听,学会感受。

  3.理解这段文字里不容易理解的些句子。配合作业 题的第二题做。

  A.第15自然段里的2、3两句怎么理解?

  讨论归纳:感官的享受即指感觉器官的好的感受,这是人们天生就会的,比如天生能感觉到人体的舒适与否,但是灵魂的快意即心灵的快乐,却是要不断地训练自己才能很好地感受到的,怎样进行训练呢?即要能时时发现日常*凡生活中的美处,同学的一个微笑,老师的一次无声的鼓励,这些都是幸福,都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这种幸福,能做到这样就可以掌握幸福韵律了,也就能区分什么是灵魂的快意,什么感官的享受。

  B.第18自然段的比喻句。

  理解: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从标本人手理解这个比喻句。

  标本是我们见过的东西,五色无香,不生动,不灵活,而未制成标本之前,却是生动、灵活、色香俱全的,作家用回忆幸福标本的说法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的忽略:在幸福之中时,不知道感受,幸福离我们而去了,却去回味、追寻,念念不忘。

  C.第24自然段的幸福借了机遇、友情、成功、团圆的衣裙而来,它们却不一定是幸福,甚至可能有钢铁般的心核,这些怎么理解?

  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理解。

  机遇这些东西很多时候确实带来幸福,但许多时候也带来不幸,这就是钢铁般的内核,是我们不能把握、无法享受的那一部分。再说,难道没有那些东西,我们就不能幸福吗?显然不是,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能发现幸福,所以并不一定要有那些东西才是幸福的,作家也就是这个意思。

  六、学*课文的最后一节内容。

  设想:少讲多读,在读中感受作家所说的应该如何享受幸福。

  要求:注意段落的排比,要读出气势。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合集十篇(扩展2)

——白杨礼赞的说课稿合集十篇

  白杨礼赞的说课稿 1

  今天我说的课是《白杨礼赞》,它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一.新课程标程标准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课文特点及其在教材中的地位

  《白杨礼赞》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41年3 月,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人民在***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茅盾以这篇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

  初二的第四册教材已经涉及到了议论文的教学,同时以编入了小说、诗歌、散文等教学单元。第六单元的学*目标就是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从编者的意图来看,出于以下几种考虑:

  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进一步学*散文阅读,在了解散文中记叙和描写的基础上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提高阅读散文的能力和写作记叙文的能力。

  2.结合第二篇《醉翁亭记》,第三篇(写作训练)《在那颗星子下》引导学生体验美好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感受山水之美,感受师生之间纯真的情感。

  3.教材注意到整册的特点,在学*枯燥的议论文的同时欣赏优美而富有感染力的散文,学*语言,熏陶情感。

  在教学在要把握好这几意图。马卡连柯说:“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不能做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教学,开发智力,熏陶情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班级中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方法的良好的语文学**惯的养成上。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较差。初一的一年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方法和学**惯,初二在此基础上增加阅读量,并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从初一开始教师已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增广学生的阅读面。《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有巨大帮助的。语感是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领悟力,是实际运用语言的文字的一种基本能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教学将采取以读为主的三层次阅读教学。

  四.教法设计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语文教材又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它与数理化的例子不同。首先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例子,从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用途;其次这个例子本身也很重要。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将这一个例子用足,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们还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荃”,“言”和“荃”对我们也非常重要。

  “练读”、“悟读”、“品读”是我上这一节课的指导思想。“练读”是仿照朗读示范对朗读进行有效的练*; “悟读”是边读边领悟、体会;“品读”是对用词、语句、修辞等的品味和鉴赏。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也要体现这一思想。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听和朗读从整体上感知,用课文中的词句说说作者赞美了什么样的白杨树,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所讲来整理板书白杨树从内到外、由表及里的“三美”,即景象之美、形神之美、象征之美。再接下来则让学生找表现“三美”的句段加以三层次练读、悟读、品读,感悟句式美、用词美、语段层次美、情感美和意境美,训练语言、培养情感都落到了实处。“练读”、“悟读”、“品读”实则就是我们*时所说的精读,而且这是精读的深入,它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要求在“读”法上产生了一些变化,由浅入深地训练学生的阅读和感悟能力。《白杨礼赞》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法指导要注重以下几点:

  1.用普通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方法;

  2.诵读时注意课文的用词,修辞方法的运用,语言的锤练;

  3.要指导学生切实感受白杨树的美。

  五.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a 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初步学会分析带有抒情和议论的散文。

  b学*生字,领悟一些词语的使用。

  c学*该文的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所象征的革命品质,感受中华儿女的奋发向上的精神。

  (其中a和b是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结合,c 是情感目标的培养,三个目标的确立从总体上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思想。)

  2.教学重点:

  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3.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以三层阅读法体会文章中的语言美、意境美。

  六.教学程序的设计

  本课教学时数为二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刘国显在《开讲艺术》中说:“它起着从旧知到新知的诱导作用,起着诱发学生学*新知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导入的好坏显得致关重要。

  本节课的导语这样设计:

  以图片导入。出示一张苍劲盘结的古松图片和一张妩媚的杨柳图片从反面引出白杨树的笔直向上,导入到对白杨树另一种美的赞美。这样的导入可以让学生预先了解美的多种形式,为理解文中先抑后扬的手法打下基础,同是也在学生心中种下了直观美与语言表达美相结合的种子。

  (二)顺着导入的情绪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通过听录音来进一步了解白杨树的美,初步感受语言的美。

  *惯上教学时总是喜欢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但是当学生沉浸在美感享受中时,以提问方法或教师介绍的方法插入作者和时代背景,会大大打乱学生的思绪,得不偿失。另外学生对茅盾的了解已经较多,时代背景在注释中也有介绍,所以这节课就直接进入了听录音的过程。

  (三)听完录音之后,教师出示一张白杨树的图片,再给学生以直观刺激。

  接下来学生轻声读课文,并回想录音的朗读特点,思考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同时体会文中不同的抒情方式。(朗读是语文学*的重要方法之一,而我们的学生最薄弱的也是这一点。是顺其自然呢,还是改变这种情况?心理学认为,人发展某种能力具有关键期,朗读能力的发展期就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所以我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朗读,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的培养。)

  在这一过程之后教师以提问并提示的方法帮学生理清本文的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凡”。

  (四)请学生找出能表现白杨树之美的相关语句,并反复诵读。教师可以如此引导:(教师提问)作者给文章取标题为“礼赞”,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从而引导出学生回答“因为白杨树美或不*凡”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那些能表现白杨树美或不*凡的语句来么复诵读,体会作者赞美的情感。

  这一点其实就是本课教学思路中的“练读”。学生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诵读会发现白杨树的美主要集中在景象之美--第二段,形神之美--第五段,象征之美--第七段。一些能具体表现白杨树美的语句、词语也就随之被发现,自然而然地就转到了下一个环节“悟读”。

  教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布置以下作业:

  (五)课外作业

  1. 完成练*一表格的填空,了解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是本文写作上的显著特点。

  2.在第二、五、七等几段中分别找到能具体表现白杨树美的词句,思考为什么这样写。

  第二课时

  (一)结合上一课时布置的作业做好练读与悟读的过渡。

  1.请学生分别朗读能体现景象美、形神美和象征美的语段,教师板书“三美”。

  2.进一步要求学生根据作业诵读能表现“三美”的词、句,简述作者用词或句的好处。

  (二)教师指导、点拨这些词句的读法,正音、正气、正情,让学生进一步领悟这些词句的表达作用。

  以下列问题引导,师生共同探究。

  1.第二段作者描绘黄高原体现了它的什么特点?(雄伟)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描绘?(色彩、幅员、地势)用到了哪些词语?(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3.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语你认为比较好?好在哪里?(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教师根据学生的看法而提示点拨)

  4.作者表现黄土高原雄伟的目的是什么?(为白杨树的出现设计好背景,最终赞扬它的不*凡)

  分析完景象之美后请学生朗读该段,加深理解。第五段也可以提相类似的一些问题来帮学生悟读。

  5第五段中用到了哪些词语来描绘白杨树?最能体现它精神特点的是哪个词?(力争上游)

  6.这一段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白杨树的“力争上游”?(枝、干、叶、皮)

  7.结合写作背景深入分析此段中另外一些词句的表达作用。(学生畅所欲言,读与思相结合,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充分体现。)

  分析完白杨树的形神之美后请学生朗读该段,并自然过渡到对象征之美的感悟和理解。

  8.为什么先说白杨树不是“好女子”,再说它是“伟丈夫”?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先抑后扬)白杨树有哪些品质?

  9.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四个排比句所体现的层次之美象征意义。

  以上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应建立在学生悟读的基础上,这不是普通的问,而是提示性的、探究式的。教师在指导学生练读之后,与学生一起悟读,与学生在*等的原则上共同领悟、探究。巴班斯基曾说过:“如果没有学生积极的、自觉的学*任何教也不会产生预期的教养效果。”所以在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只是他们的一个大朋友。有些问题学生可以在悟读的环节中自行解决,有些则需要教师提示,共同探究之后才能解决。也中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浓厚的学*兴趣。

  (三)教师根据学生的领悟整理板书。(见附1板书设计)

  (四)由悟读到品读

  在练读、悟读的基础上学生仔细品味这篇散文的语段层次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学生低吟浅诵,沉浸在对文学的品味和鉴赏之中。一节课很自然地结束了。品读不仅仅是课内“品”,更多的应是在课外“品”,这是课内到课外的自然延伸。

  (五)作业布置

  1.发下一张讲议,完成第七段的一些练*。(这一作业起到课外巩固的作用,见附2。)

  2.课外阅读茅盾的《风景谈》。(这一作业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的阅读面得到拓展,同时进行比较阅读,更进一步了解托物言志的散文。)

  白杨礼赞的说课稿 2

  教材分析

  《白杨礼赞》是托物言志的一篇散文,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抒发了对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的赞美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由“雄壮”、“伟大”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

  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全文的写作思路等都清晰易懂,至于时代背景,学生明了即可,无需多讲,学*本文主要想教给学生一种读文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品味散文优美抒情的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读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法感受白杨树的外形。

  2.以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难点:象征写作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

  教学设想

  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学*一篇文章:《白杨礼赞》。

  大家先把书翻到单元提示,快速默读,告诉老师你读取到哪些信息。

  单元文体、散文分类、文章内容、作用、学*的方法等。

  二、解题

  从题目你能读取到哪些信息?

  写作的内容、作者情感、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等。

  三、走进作者,交代背景。

  作者简介: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人。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和伟大革命家、文学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时代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中国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作者从西北抗日军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于是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四、梳理字词

  读课下注释及课后读读写写,勾画重点词语。

  强调两个词语两个拼音:

  坦荡如砥潜滋暗长qiú枝jué强

  (同义复合词)

  五、理清思路

  三步走: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

  2.概括每一段内容:划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或者用一

  两个词语自己概括。

  3.合并相同内容段落。

  第一段(第1段):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照应题目开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总领全文

  第二段(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烘托融情于景(纯粹的景没有生命力)一波三折欲扬先抑(情感变化)照应开头

  第三段(第5、6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凡)。

  第四段(第7、8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托物言志对比欲扬先抑象征:物-人-精神

  象征就是托物言志、托义于物、借物抒情,即作者把所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称赞的事物之上的一种写作手法。

  白杨树象征了***领导下的抗日军民,象征了整个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在那个亡国灭种的危机关头,这正是我们民族的希望所在,是我们民族求得独立和自由的基石!宋代爱国诗人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是的,生活在当今幸福时代的我们,应该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振兴中华的使命!

  朗读由物及人改句式四个反问构成排比句式

  第五段(第9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六、梳理过渡段及抒情线索。

  1.段与段之间用哪个相似的句子衔接的。

  学生齐读1、4、6、9段。

  4、6两段是过渡段,串起全篇。

  2.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凡。

  如果说全篇的梳理是面,过渡段是线,文章中则洒满了闪闪发光的点。

  照应题目开篇点题感情基调总领全文铺垫烘托融情于景一波三折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对比反问象征手法首尾呼应妙用修辞

  托物言志与象征的区别:

  1.象征侧重物所具有的性格、品质,托物言志侧重作者的主观感情。

  2.象征存在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你说象征“无产阶级战士”可以,说“春的使者”也可,而托物言志则含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兰”“竹”“菊”意义比较明显。

  3.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象征是以物喻人。

  七、收获

  读文提取信息

  点线面三者合一

  强大的不是外表而是精神

  白杨礼赞的说课稿 3

  一、 教材的处置

  《白杨礼赞》是省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要求是懂得散文中抒情和讨论的特点及其作用,初步学会利用这两种抒发方法,提高写作能力。这一单元要求是第三册“散文中的记述和描写”的深入。初中语文教学纲要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古代文除“能体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意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备必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拥有观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扬白杨树的“不*常”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唱了全部中华民族发奋向上的精神,同时严格叱责了一些贱视大众的固执分子。爱憎明显,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别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它那纯朴的语言,新鲜巧妙的构思,胜利地运用象征、比方、排比等手法,更是令人惊叹。

  我的教学假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训练,品析语言充分感触作者的感情,初步懂得文章内容及象征伎俩。第二课时以探讨和对照浏览为主,充分理遣散文中的抒怀和谈论的特色及作用。本说案只阐明第一课时。

  据此,我把第一节课的教学目的肯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懂得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段。第三,感触中华儿女朴质、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碰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筹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非常强调情感对人的意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不人的情绪,就素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谛的寻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换是严密接洽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干的情感与情感。如上课时,采取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雄浑的画面,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破的雄姿,配乐朗读,运用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增进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

  当然,“文学的实质是始于情感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本人的感情表白出来,他的目标——不论是有意识仍是无意识的——老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而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领导朗诵,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活泼地再现作者的思维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述的景和物、人跟事,所倾诉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识。

  《白杨礼赞》一文构思奇妙,感情浓烈,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抒发的夸奖之情,光靠读还不够,还要领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重复句从“那”到“这”的变更,品析排比句、反诘句逐层扩大的象征意蕴(能够用调换的方式,换成陈说句加以领会)。还要品析“扑入”、“主宰”等传神的词语。

  三、说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辟,朗读能力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准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朗读才会有正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行朗读训练。

  1、掌握基调

  把握基调对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存在很主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读出文章的内蕴情感,必需掌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引诱学生以作者之心感想热忱讴歌的感情基调。

  2、读出感受

  本文的朗读基调确定当前,还要细心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并由此取得自己的逼真感受。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去朗读,通过有声语言表现出自己的感受来,便会进一步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3、读出节奏

  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个别法则告知学生,让他们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本事。对某些特殊句式,如三个反复句,一组排比反问句,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琢磨感受,怎么读才最可能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四、说教学设计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枯燥而无边无垠的画面,再接着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选用富于节奏变化的、雄壮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踊跃融合,发生强烈而深沉的情感反映。

  第二步,配乐默读,激发兴致。通过配乐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惟感情,以情豪情。

  第三步,课堂发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我所设置的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例如,“作者赞美了力争上游的白杨树。”……学生会很快找出并说出良多句子,以此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基本上追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学生讨论后可以晓得,是从成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

  第四步,指导朗读。重点指导第二节,学生自己揣摩3~5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运动、独立思考的机会。

  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形状美的段落。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窗读第二层,要读得豪放、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磋商,怎样才干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由于这里的层次很清楚,学生完成应当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回升一个档次。

  第五步,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后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是否更换顺序。让学生明确,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刻的。之后再追问:文章的标题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余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先生扼要先容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差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形状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在朗读、体会。明白,那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形状的详细象征意思,构成板书。

  第六步,品析语言,深化理解。引导学生品析“扑入”、“主宰”以及反复句呈现的“那”、“这”等词的传神之处,以及反复句、排比句、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第七步,密意朗读,课堂小结。为了测验全部学生对朗读技能的把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形,激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供给一个充分表示自己才干的机遇。而后老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蜜意朗读全文。

  第八步,安排功课,请求学生实现训练一,以及训练五。

  白杨礼赞的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白杨》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走进西部”的第三课。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的好处。草原这课的重点是体会优美的语言,本课的重点就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文章以白杨为线索写了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讴歌了边疆建设者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三是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新、抚摸”等词语;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二、说学情

  学生进入五年级下学期的学*,已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通过找重点句来理解课文,初步有了朗读、想象能力,但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蕴涵的道理还有一定的难度,老师应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个别差别,有的放矢,让每名学生在本节课各有所获。

  三、说教法

  根据学情我特制定本文教法如下:

  1、读书指导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诵读课文,从读中学,从读中悟,让学生在读书声中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优美文字的熏陶。

  2、谈话法:在教学过程中,多次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主讨论,汇报自己的收获。

  3、直观演示法:在教学过程中,出示白杨树图片,直观形象的展示,有且于学生对白杨树特点的理解。

  四、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自读自悟法、朗读感悟法、圈点批注法、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惯。

  五、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细读课文,感受风景美与人情美;

  (四)总结拓展

  〈一〉谈话激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开课之初,通过谈话的方式,问学生“在广袤的大西部生长着一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树,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树吗?”(板书课题)然后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白杨树的资料。通过师生的谈话,激发学生了解白杨树的兴趣,做好学文的情感铺垫。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语言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因此,教学中首先出示生字。书写上的疑难字“疆”,“陷”。

  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让学生选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写了什么事?理清文路为下一步的学*埋下伏笔。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这一环节,所以我分了以下几步完成教学任务:

  (一)体会白杨树特点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就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这一环节我首先提出主线问题:

  1、默读课文,用“——”画出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并将自己的体会在旁边做上批注。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此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圈画批注”。如:重点词语,动作,外貌、神态、语言、心理等描写,批注可以一两个词即可。

  2、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汇报环节,引导学生抓住“高大挺秀,从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重点词语理解白杨树“高大”“笔直”外在特点。进而从这些外在特点体会它“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不怕困难和坚强执著”内在品质。这样本课的重点也就突破了。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白杨树特点的这段话。通过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出自己对作者及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二)体会人物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讨论: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爸爸只是在说白杨吗?爸爸沉思些什么,为什么嘴角会露出微笑?找出课文的有关词句加以体会。

  引导学生理解边疆建设者也要有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不怕困难和坚强执著的品质,这与白杨树的内在品质不谋而合。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边疆的工作者。从而领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这样“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这个难点也突破了。有了上述铺垫,理解了课文最后一句的含义,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想到孩子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一定会像小白杨树那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最后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精神,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本文作者运用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通过写白杨树的品质来赞美边疆建设者,并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

  孩子写一写“我心中的白杨”,让学生把所思所感表达出来,由读到写,读写结合有利于迁移内化所领悟的写作方法,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白杨礼赞的说课稿 5

  一、 教材的处理

  《白杨礼赞》是省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要求是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初步学会应用这两种表达方式,提高写作能力。这一单元要求是第三册“散文中的记叙和描写”的深化。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现代文除“能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它那质朴的语言,新颖巧妙的构思,成功地运用象征、比喻、排比等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训练,品析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二课时以讨论和对比阅读为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据此,我把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雄壮的画面,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配乐朗读,运用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促进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白杨礼赞》一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抒发的赞美之情,光靠读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反复句从“那”到“这”的变化,品析排比句、反问句逐层扩展的象征意蕴(可以用替换的方法,换成陈述句加以体会)。还要品析“扑入”、“主宰”等传神的词语。

  三、说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朗读训练。

  1、把握基调

  把握基调对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读出文章的内蕴情感,必须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引导学生以作者之心感受热情赞美的感情基调。

  2、读出感受

  本文的.朗读基调确定以后,还要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并由此获得自己的真切感受。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去朗读,通过有声语言表现出自己的感受来,便会进一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

  3、读出节奏

  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对某些特殊句式,如三个反复句,一组排比反问句,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样读才最能够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四、 说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单调而无边无垠的画面,再接着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选用富于节奏变化的、雄健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

  第二步,配乐朗读,激发兴趣。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

  第三步,课堂提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我所设置的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例如,“作者赞美了力争上游的白杨树。”……学生会很快找出并说出很多句子,以此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追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学生讨论后可以知道,是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

  第四步,指导朗读。重点指导第二节,学生自己揣摩3~5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的机会。

  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外形美的段落。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商量,怎样才能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因为这里的层次很清晰,学生完成应该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上升一个层次。

  第五步,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效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让学生明白,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入的。之后再追问: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那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形成板书。

  第六步,品析语言,深化理解。引导学生品析“扑入”、“主宰”以及反复句出现的“那”、“这”等词的传神之处,以及反复句、排比句、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第七步,深情朗读,课堂小结。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然后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深情朗读全文。

  第八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练*一,以及练*五。

  五、 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内容可能有许多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白杨礼赞的说课稿 6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探讨初中语文三年级的一篇教读课文,矛盾所写的抒情散文《白杨礼赞》,《白杨礼赞》具体编排在初中语文第六册第二单元。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本单元意在引导学生散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学*散文、记人、写景、状物等灵活多变的写法,进一步提高欣赏、的能力。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阅读、欣赏散文应着眼于散文所蕴含的情感,借鉴散文所运用的语言。《白杨礼赞》的语言很有特点,大气磅礴,一气呵成,尤其是反问、排比运用得极为成功,值得反复诵读,这样,才能更切实地感受到散文的艺术魅力。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学生的语文根底比拟薄弱,语言感悟能力较差。《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品析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二课时以讨论和比照阅读为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学情的把握以及教学的设想,我把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象征手法。第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通过朗读理解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考虑到初中生在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文章的象征手法是重点也是难点。

  朗读是十会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方法。新课标尤其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养,据此,我准备采用朗读式、讨论式作为主要教学方式。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开展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根据目标和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灵活多样的朗读,激发他们学*的热情,调动他们学*的主动性,把他们的主体意识培养起来,把他们的个性开展起来。当然学生才是学*的主人,合格的教师不会把学生当作某种驯服的自然力来驱使,而是当作主体来看待。教学中我还会引导他们领悟和掌握学*的方法,鼓励运用探究式的学*方式,培养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考虑,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效劳学的根本思想,我准备用“配乐朗读,整体感知和精读品味,赏析深化”两个步骤来到达教学目,这两个步骤个相互紧扣,循序渐进,使教学到达最正确效果按照这个思路上课开始,我便直接板书课题,对“礼”、“赞”进行释义,并简要地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然后,我会对学生说:“白杨礼赞”犹如一首结构谨严,渲染得力,旋律激昂的抒情音乐小品。一般音乐作品总有一个主旋律贯穿其中,它有时略有变换,复沓重现,昭示着深化着主题。那么,《白杨礼赞》的主旋律是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课文朗读录音,在头脑中展开联想想象,用心去感悟,听出“白杨礼赞”的主旋律来。

  接下来,我便播放以钢琴曲为音乐背景的配乐朗读录音。列宁曾这样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知识、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促进了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这样,我便能顺利地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旋律,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了作者热情赞美的感情基调。

  学生的学*情绪调动起来后,我还会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从而进一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我设置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以此引导学生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根底上追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通过启发、点拨、讨论后,让学生明确作者是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

  1,学生自己揣摩3~5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的时机。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形美的段落。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商量,怎样才能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因为这里的层次很清晰,学生完成应该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上升一个层次。

  2,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效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让学生明白,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入的。之后再追问: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这是象征的根底。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形成板书。

  3,引导学生品析“扑入”、“主宰”以及反复句出现的“那”、“这”等词的传神之处,以及反复句、排比局、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4、深情朗读,课堂小结。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时机。然后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深情朗读全文。

  第八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练*一,以及练*五。

  板书设计:

  环境白杨树是不*凡的树外形

  性格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设计的原那么是:求实、求新、求精。

  白杨礼赞的说课稿 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您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鲁迅的《白杨礼赞》,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设计意图、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

  《白杨礼赞》是部编语文教材八上第四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体现了散文的多种样式,或叙事或描写或抒情或表达人生思考或描绘风土人情。但均是作者内心独特的感受。本单元的要求是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和作用,初步学会应用这两种表达方式,提高写作能力。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现代文除“能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教学内容

  《白杨礼赞》是矛盾散文的代表作,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它那质朴的语言,新颖巧妙的构思,成功地运用象征、比喻、排比等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意识。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惯。

  2、 《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有巨大帮助的。语感是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领悟力,是实际运用语言的文字的一种基本能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教学将采取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

  三、设计意图

  本文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思想原则:

  1、力求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2、通过精心设计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以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和把握。

  3、“美文需要美教”,通过朗读、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探索求真,展现自我。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通过朗读,让学生自主品析语言,了解文章写作背景,把握文章内容。第二课时,通过朗读训练,品析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象征手法。第三课时以讨论和对比阅读为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二课时。

  四、说目标

  我把第二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象征手法。第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五、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雄壮的画面,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配乐朗读,运用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促进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白杨礼赞》一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抒发的赞美之情,光靠读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反复句从“那”到“这”的变化,品析排比反问句逐层扩展的象征意蕴(可以用替换的方法,换成陈述句加以体会)。还要品析“扑入”、“主宰”等传神的词语。

  六、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朗读训练。

  1、把握基调

  把握基调对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读出文章的内蕴情感,必须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引导学生以作者之心感受热情赞美的感情基调。

  2、读出感受

  本文的朗读基调确定以后,还要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并由此获得自己的真切感受。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去朗读,通过有声语言表现出自己的感受来,便会进一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

  3、读出节奏

  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对某些特殊句式,如三个反复句,一组排比反问句,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样读才最能够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七、教学媒体的使用:

  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

  八、说教学过程

  1、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单调而无边无垠的画面,再接着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选用富于节奏变化的、雄健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

  2、第二步,配乐朗读,激发兴趣。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

  3、第三步,课堂提问。我所设置的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例如,“作者赞美了力争上游的白杨树。”……学生会很快找出并说出很多句子,以此了解白杨树的特点感受美。在此基础上追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学生讨论后可以知道,是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

  4、第四步,指导朗读。重点指导第二节,学生自己揣摩3~5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的机会。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形美的段落。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商量,怎样才能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因为这里的层次很清晰,学生完成应该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上升一个层次。

  5、第五步,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效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让学生明白,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入的。之后再追问: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这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形成板书。

  6、第六步,感受对比,深化理解。本文写的是白杨树,写楠木有什么作用?表明态度作者怎样的态度?学生小组讨论,班内交流,理解写楠木是为了反衬白杨树的不*凡,表明作者对贱视民众的人的愤慨鄙弃,深化文章主题。

  7、第七步深情朗读,课堂小结。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然后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深情朗读全文。

  8、第八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象征手法写一段文字。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诵读品析法、合作探究法,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探究精神。)

  九、说板书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精。简单而又突出本课重点。

  白杨礼赞的说课稿 8

  一、预*课文。

  1.至少读两遍课文。

  2.查词典,做下列作业 题。

  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姗姗( ) 怅然( ) 惴惴不安( ) 谆谆告诫( )

  甘霖( ) 祈盼( ) 袅袅婷婷( ) 熠熠夺目( )

  B.解释下列各词语。

  希冀 枕戈待旦 南辕北辙 瞻前顾后

  温馨 相濡以沫 荣辱不惊 踌躇

  二、学*新课。

  1.检查作业 。

  2.以幸福为话题导入 新课。

  什么是幸福?我们可以说自己是幸福的吗?

  考试成绩很好,那是幸福;有父母的关怀,听了老师的表扬,那是幸福;与同学尽情地玩了一场,那是幸福;看了好风景,心中有说不出的快乐,那是幸福这样说来,我们的生活好像真的不缺少幸福。

  作家怎么说呢?当代女作家毕淑敏的《提醒幸福》,说的是她对幸福的理解,今天我们来细细读一读,看我们能不能认同她的看法。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朗读或默读课文。

  2.给课文分段。

  方法:互相讨论,老师提示。

  提示的内容:

  A.作家说人们总是*惯在提醒中过日子,这种提醒有效没有?

  显然,作家说多半没效,这到了第几自然段?应该是到第9自然段。

  B.作家说了很多幸福是什么,最后则说要激情地享受每一天,举了春天时应该怎样?幸福时应该怎样。还有那些所以打头的段落,当然也是享受幸福,更应该放在起。

  理解:将课文简要地分为三大节,1到9自然段为第一节,10到25自然段为第二节,26到最末为第三节。也可以把文章最末一段划出来当第四大节。

  四、讨论课文内容。

  1.学*课文的第一节,提出以下问题:

  A.提醒本来是什么意思?作家说,这个词的后面总是跟着不好的东西,所以有淡淡的贬义,生活中真是这样的吗?

  理解:提醒本来是从旁指点,促使注意之意。让学生对照自己的生活比较,会发现作家讲得还真是那么回事,提醒确实老跟着不好的东西。

  D.作家说的风暴与良宵各比喻了什么?如果把这种形象化的说法换成直接说理,那又会怎样?

  理解:答案可以不求致,但要理解良宵是比喻好的、美的、幸福的东西,风暴则恰恰相反。不能想象换了以后成什么样子。我们经常所说的文采就在这些地方。

  C.朗读第2至第8自然段的内容。

  D.请把提醒两字在文中的意思说一说,它可以用什么词来替换。

  理解:这里的含义不是对灾祸的警告,而是提醒大家对幸福要珍惜。题目的提醒可以用珍惜来替换。

  五、学*文章的第二大节,围绕下列问题学*。

  1.默读这一节课文,寻找作家给幸福下的定义与解说,每人至少找出三条。

  A.避去苦难之后的时间是什么?那就是幸福啊!

  E.幸福是一种心灵的震颤。

  C.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

  D.幸福常常是朦胧的,很有节制地向我们喷洒甘霖。

  E.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

  F.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在暗淡中降临。

  G.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女友一个温馨的纸条这些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

  H.幸福有时会同我们开一个玩笑,乔装打扮而来。

  J.幸福有时很短暂,不像苦难似的笼罩天空。

  K.苦难的体积庞大。幸福可能只是一块小小的矿石。但指针定要向幸福这一侧倾斜,因为它有生命的黄金。

  L.幸福有梯形的切面,它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就看你是否珍惜;(这句话要用数学知识解说下。)

  2.轻声朗读这些定义与解说,想想,毕淑敏与张洁对幸福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讨论理解:从这一段里对幸福的定义与解说中可以看出,毕淑敏所举出的几乎都是*凡的人和事.而她以为幸福就正是包含在这些*凡的人事中。因而可以看出,张洁以为的幸福足和*、安宁、生活富足;而毕淑敏对幸福的理解要宽泛得多,生活中每一件*凡小事都可以包含幸福,关键是要你自己学会倾听,学会感受。

  3.理解这段文字里不容易理解的些句子。配合作业 题的第二题做。

  A.第15自然段里的2、3两句怎么理解?

  讨论归纳:感官的享受即指感觉器官的好的感受,这是人们天生就会的,比如天生能感觉到人体的舒适与否,但是灵魂的快意即心灵的快乐,却是要不断地训练自己才能很好地感受到的,怎样进行训练呢?即要能时时发现日常*凡生活中的美处,同学的一个微笑,老师的一次无声的鼓励,这些都是幸福,都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这种幸福,能做到这样就可以掌握幸福韵律了,也就能区分什么是灵魂的快意,什么感官的享受。

  B.第18自然段的比喻句。

  理解: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从标本人手理解这个比喻句。

  标本是我们见过的东西,五色无香,不生动,不灵活,而未制成标本之前,却是生动、灵活、色香俱全的,作家用回忆幸福标本的说法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的忽略:在幸福之中时,不知道感受,幸福离我们而去了,却去回味、追寻,念念不忘。

  C.第24自然段的幸福借了机遇、友情、成功、团圆的衣裙而来,它们却不一定是幸福,甚至可能有钢铁般的心核,这些怎么理解?

  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理解。

  机遇这些东西很多时候确实带来幸福,但许多时候也带来不幸,这就是钢铁般的内核,是我们不能把握、无法享受的那一部分。再说,难道没有那些东西,我们就不能幸福吗?显然不是,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能发现幸福,所以并不一定要有那些东西才是幸福的,作家也就是这个意思。

  六、学*课文的最后一节内容。

  设想:少讲多读,在读中感受作家所说的应该如何享受幸福。

  要求:注意段落的排比,要读出气势。

  白杨礼赞的说课稿 9

  一、 教材的处理

  《白杨礼赞》是省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要求是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初步学会应用这两种表达方式,提高写作能力。这一单元要求是第三册“散文中的记叙和描写”的深化。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现代文除“能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它那质朴的语言,新颖巧妙的构思,成功地运用象征、比喻、排比等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训练,品析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二课时以讨论和对比阅读为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据此,我把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雄壮的画面,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配乐朗读,运用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促进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白杨礼赞》一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抒发的赞美之情,光靠读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反复句从“那”到“这”的变化,品析排比句、反问句逐层扩展的象征意蕴(可以用替换的方法,换成陈述句加以体会)。还要品析“扑入”、“主宰”等传神的词语。

  三、说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朗读训练。

  1、把握基调

  把握基调对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读出文章的内蕴情感,必须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引导学生以作者之心感受热情赞美的感情基调。

  2、读出感受

  本文的朗读基调确定以后,还要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并由此获得自己的真切感受。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去朗读,通过有声语言表现出自己的感受来,便会进一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

  3、读出节奏

  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对某些特殊句式,如三个反复句,一组排比反问句,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样读才最能够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四、 说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单调而无边无垠的画面,再接着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选用富于节奏变化的、雄健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

  第二步,配乐朗读,激发兴趣。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

  第三步,课堂提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我所设置的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例如,“作者赞美了力争上游的白杨树。”……学生会很快找出并说出很多句子,以此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追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学生讨论后可以知道,是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

  第四步,指导朗读。重点指导第二节,学生自己揣摩3~5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的机会。

  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外形美的段落。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商量,怎样才能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因为这里的层次很清晰,学生完成应该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上升一个层次。

  第五步,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效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让学生明白,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入的。之后再追问: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那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形成板书。

  第六步,品析语言,深化理解。引导学生品析“扑入”、“主宰”以及反复句出现的“那”、“这”等词的传神之处,以及反复句、排比句、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第七步,深情朗读,课堂小结。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然后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深情朗读全文。

  第八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练*一,以及练*五。

  五、 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内容可能有许多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白杨礼赞的说课稿 10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朱自清先生的《白杨礼赞》,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白杨礼赞》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咏物抒怀中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咏物抒怀”,是一组描写大自然动植物的文章。本单元可以说是进行学生人文熏陶的基础,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在本单元学*结束时,学生对“借物抒情”这种表现手法要能做到灵活运用。

  第二点、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1、自*生字,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2、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课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3、学*该文的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所象征的革命品质,感受中华儿女的奋发向上的精神。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1、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二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以具体形象作支柱,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认知的发展。

  2、学生有一定的学**惯,如能主动预*课文、课后复*课文等。已经学*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学生对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有一定的基础。

  三、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法

  对于初中生来说,怎样把实际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录音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2、发现点拔教学法

  对于形象思维,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3、练*法

  练*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采用仿说练*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效果。

  4、多媒体 辅助教学法

  学生对白杨树也不了解,本课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制作CAI课件,精心编辑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创设一个优美的画面,轻松活泼的学*散文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语文的浓厚兴趣。

  四、说学法

  学生在充分预*、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必须掌握以下学法:

  自主学*法

  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巩固等。

  诵读品味法

  这一篇散文语言优美,要求学生在自主学*,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诵读和品味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创造性学*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学会品味、感悟、迁移、转换,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东西来,尝到学*与创造的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由于教材规定的教学课时是一课时,所以要充分利用课前的预*和课后的练*,再进一步的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妥善处理教学过程,完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课前交流: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3、收集有关茅盾的介绍和白杨树的图片。

  培养学生自觉学*语文的*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课堂学*做准备。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四大块组成:

  第一块:导入新课。出示白杨树的图片,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之上,自然地就过渡到茅盾先生在课文第五段对白杨树外形描写的学*,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

  第二块:整体诵读。1、录音范读。根据录音的朗读特点,思考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同时体会文中不同的抒情方式。2、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出形象,并思考:作者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描写?然后分析问题,小组讨论。

  第三块:问题点拨。1、要求学生将第七段中四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能否调换位置,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并归纳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师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这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层次美和象征美。

  2、请学生用上节课所学《海燕》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文章开头对黄土高原的描写以及最后对贵族化的楠木的描写有何作用?并体会白杨树的生活的环境美。

  3、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第四块:品读赏析。再次自由朗读课文,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用词美: 伟岸 ,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句式美:难道A;难道B;难道C; 难道D。段式美:抑;扬。情感美: 浅;深。象征美:物;人;神。

  第五块:拓展延伸。

  结合课文,仿写抒情句:

  1、当你在茫茫的竹林(深林,雪原,高原…)走过,难道……难道……难道……难道……

  2、让那些 人们去赞美 的牡丹,去鄙视这 的莲花 我要高声赞美莲花!(三)课外作业:

  1、选择课文中喜欢的语段熟读并背诵。

  2、就生活中的某种植物,学用象征手法学写一段话。

  白杨礼赞 茅盾

  象 征

  树 人

  北方农民 哨兵

  上进的精神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合集十篇(扩展3)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合集5篇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白杨礼赞》是托物言志的一篇散文,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抒发了对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的赞美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由“雄壮”、“伟大”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

  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全文的写作思路等都清晰易懂,至于时代背景,学生明了即可,无需多讲,学*本文主要想教给学生一种读文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品味散文优美抒情的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读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法感受白杨树的外形。

  2.以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难点:象征写作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

  教学设想

  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学*一篇文章:《白杨礼赞》。

  大家先把书翻到单元提示,快速默读,告诉老师你读取到哪些信息。

  单元文体、散文分类、文章内容、作用、学*的方法等。

  二、解题

  从题目你能读取到哪些信息?

  写作的内容、作者情感、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等。

  三、走进作者,交代背景。

  作者简介: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人。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和伟大革命家、文学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时代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中国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作者从西北抗日军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于是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四、梳理字词

  读课下注释及课后读读写写,勾画重点词语。

  强调两个词语两个拼音:

  坦荡如砥潜滋暗长qiú枝jué强

  (同义复合词)

  五、理清思路

  三步走: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

  2.概括每一段内容:划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或者用一

  两个词语自己概括。

  3.合并相同内容段落。

  第一段(第1段):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照应题目开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总领全文

  第二段(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烘托融情于景(纯粹的景没有生命力)一波三折欲扬先抑(情感变化)照应开头

  第三段(第5、6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凡)。

  第四段(第7、8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托物言志对比欲扬先抑象征:物-人-精神

  象征就是托物言志、托义于物、借物抒情,即作者把所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称赞的事物之上的一种写作手法。

  白杨树象征了***领导下的抗日军民,象征了整个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在那个亡国灭种的危机关头,这正是我们民族的希望所在,是我们民族求得独立和自由的基石!宋代爱国诗人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是的,生活在当今幸福时代的我们,应该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振兴中华的使命!

  朗读由物及人改句式四个反问构成排比句式

  第五段(第9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六、梳理过渡段及抒情线索。

  1.段与段之间用哪个相似的句子衔接的。

  学生齐读1、4、6、9段。

  4、6两段是过渡段,串起全篇。

  2.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凡。

  如果说全篇的梳理是面,过渡段是线,文章中则洒满了闪闪发光的点。

  照应题目开篇点题感情基调总领全文铺垫烘托融情于景一波三折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对比反问象征手法首尾呼应妙用修辞

  托物言志与象征的区别:

  1.象征侧重物所具有的性格、品质,托物言志侧重作者的主观感情。

  2.象征存在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你说象征“无产阶级战士”可以,说“春的使者”也可,而托物言志则含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兰”“竹”“菊”意义比较明显。

  3.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象征是以物喻人。

  七、收获

  读文提取信息

  点线面三者合一

  强大的不是外表而是精神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2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辛集镇第三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白杨礼赞》。下面我将从三个维度,六个层次展开本次说课。

  一、说教材

  《白杨礼赞》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借赞美“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由衷的赞美之情。

  二、说学情

  孔子施教,各因其材。了解学情,可以帮助我们的教学更有针对性。本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感知,欣赏能力,能够自主梳理课文情节。但本篇文章,距今时代久远,要深入了解课文内涵比较困难。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针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我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设计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

  2.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由白杨树体会中华儿女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其中教学重点是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学难点是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了解本文由景及树,由树及人的思路。

  四、说教法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采用语句品析法、示范朗读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和交流讨论进行学*。

  五、说教学过程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结构,为第二课时夯实基础。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语文课程应该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上课伊始,我会利用“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节目,引导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感人事迹。我们中华儿女向来无私无畏,由此导入《白杨礼赞》。本环节的设计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

  2.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首先,我将利用多媒体播重点段落的朗读录音,指导学生体会句子的语气和语调,边读边勾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

  其次,我将组织学生两两一组阅读自己勾画的句子,体会文章内容,之后请学生进行朗读展示,并谈一谈自己对这些句子或者词语的感受,以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3.品词悟情,探究主旨

  我将引领学生带着问题再次浏览课文,边读边思考多媒体上的两个问题,文中说白杨树是“极普通",却又是“不*凡"的树,矛盾吗?为什么?

  我会引导学生再次走进课文,通过朗读来领悟明确答案。

  在此基础上,我将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文章是怎样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我将组织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我也将巡视其中做适时的点拨指导,并必将就此展开讨论,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如我会引导学生分析文中四个反问句的意思,反复朗读,体会语气,体会作者由浅入深的强烈情感;引导学生分析“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进而明确作者由树到人,再到精神意志,一步步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描写手法。

  六、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此时我会播放《抗日战争》中有关军民互助的影视片段,之后让学生以xx礼赞为题,说一段话,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让白杨树般坚强不屈的的精神永驻学生心中。

  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我会引导学生从知识技能、情感多方面来谈一谈本节课自己的收获,并布置如下作业,请你运用象征手法,以礼赞不*凡之人为题写一篇小短文,300字左右。

  最后说一说我的板书,本节课我将采用多媒体与黑板板书相结合的形式,多媒体展示重点句子以及视频,黑板板书设计如下。这样的板书简介明了,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

  尊敬的各位评委,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您的聆听。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3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朱自清先生的《白杨礼赞》,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白杨礼赞》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咏物抒怀中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咏物抒怀”,是一组描写大自然动植物的文章。本单元可以说是进行学生人文熏陶的基础,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在本单元学*结束时,学生对“借物抒情”这种表现手法要能做到灵活运用。

  第二点、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1、自*生字,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2、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课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3、学*该文的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所象征的革命品质,感受中华儿女的奋发向上的精神。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1、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二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以具体形象作支柱,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认知的发展。

  2、学生有一定的学**惯,如能主动预*课文、课后复*课文等。已经学*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学生对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有一定的基础。

  三、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法

  对于初中生来说,怎样把实际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录音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2、发现点拔教学法

  对于形象思维,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3、练*法

  练*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采用仿说练*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效果。

  4、多媒体 辅助教学法

  学生对白杨树也不了解,本课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制作CAI课件,精心编辑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创设一个优美的画面,轻松活泼的学*散文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语文的浓厚兴趣。

  四、说学法

  学生在充分预*、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必须掌握以下学法:

  自主学*法

  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巩固等。

  诵读品味法

  这一篇散文语言优美,要求学生在自主学*,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诵读和品味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创造性学*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学会品味、感悟、迁移、转换,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东西来,尝到学*与创造的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由于教材规定的教学课时是一课时,所以要充分利用课前的预*和课后的练*,再进一步的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妥善处理教学过程,完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课前交流: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3、收集有关茅盾的介绍和白杨树的图片。

  培养学生自觉学*语文的*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课堂学*做准备。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四大块组成:

  第一块:导入新课。出示白杨树的图片,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之上,自然地就过渡到茅盾先生在课文第五段对白杨树外形描写的学*,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

  第二块:整体诵读。

  1、录音范读。根据录音的朗读特点,思考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同时体会文中不同的抒情方式。

  2、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出形象,并思考:作者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描写?然后分析问题,小组讨论。

  第三块:问题点拨。

  1、要求学生将第七段中四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能否调换位置,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并归纳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师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这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层次美和象征美。

  2、请学生用上节课所学《海燕》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文章开头对黄土高原的描写以及最后对贵族化的楠木的描写有何作用?并体会白杨树的生活的环境美。

  3、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第四块:品读赏析。再次自由朗读课文,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用词美: 伟岸 ,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句式美:难道A;难道B;难道C; 难道D。段式美:抑;扬。情感美: 浅;深。象征美:物;人;神。

  第五块:拓展延伸。

  结合课文,仿写抒情句:

  1、当你在茫茫的竹林(深林,雪原,高原…)走过,难道……难道……难道……难道……

  2、让那些 人们去赞美 的牡丹,去鄙视这 的莲花 我要高声赞美莲花!(三)课外作业:

  1、选择课文中喜欢的语段熟读并背诵。

  2、就生活中的某种植物,学用象征手法学写一段话。

  白杨礼赞 茅盾

  象 征

  树 人

  北方农民 哨兵

  上进的精神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3)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凡?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礼赞》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自然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学生间互学互教,使学生由消极、被动、机械的听众转变为积极、自主、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并促进其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识。]

  四、对话文本

  1、与文本对话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2、与作者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

  [此问题重在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思辨的思维品质,不强调答案的统一。]

  3、与心灵对话

  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

  如:心灵善良是一种美

  朴素是一种美

  妈妈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

  孩子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

  ……

  五、链接生活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手法,而且在艺术生活中也广泛运用。

  多媒体出示:

  象征运用欣赏(一):多媒体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大庆*面广告的图片,并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欣赏(二):鲍金的油画《五种感觉》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拓展练*):多媒体出示北京奥运会会标。

  查阅相关资料,谈一谈你对会标图像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六、推荐阅读

  1、比较阅读《白杨》

  思考:这一篇文章突出了白杨树怎样的形象特征?作者又借此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相关阅读:《白杨礼赞》姐妹篇《风景谈》

  多媒体出示《风景谈》内容简介,具体内容可查阅茅盾作品及研究的网站。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说出全文结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生通过学*本文,北方农民、哨兵所具有的团结、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植物,以及自己喜欢它的哪一种品格,互动两轮,顺势引题。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谈谈读完课文有什么感受。

  2、请学生简述文章中主要写了那些对象。

  (杨树;人)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1、朗读课文1—6自然段,请用一个词概括杨树的特点。

  (不*凡)

  2、同桌合作,文中描写了杨树哪些不*凡?

  (生长的环境:单调;形态:力争上游)

  3、朗读课文7—9自然段,说说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哪些特点?

  (生命力强;质朴、坚强、力求上进)

  4、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从树过渡到人的?

  (象征的手法)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相似性,为什么此处不是比喻而是象征?比喻和象征有何区别?

  (比喻:喻体通常为具象的,两者是特征上的相似;象征通常是用具象象征抽象的特点,两者所体现的品格品质相似。)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作业:请学生再次回想下自己喜欢的植物,使用象征手法写一段200—300字的短文,下次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

  本文写自1940年,茅盾曾经的文字多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为主角,此篇热情地歌颂了抗战中的士兵百姓。《白杨礼赞》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同志邀请前往延安。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结合这段创作背景,学生会更加深刻地理解茅盾写作对象及写作风格的改变。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合集十篇(扩展4)

——《白杨礼赞》的说课稿 (菁华3篇)

《白杨礼赞》的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白杨礼赞》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咏物抒怀”,是一组描写大自然动植物的文章。与第二单元“道德修养”、第五单元“人生体验”、第六单元“精彩演讲”共同组成了人文色彩浓郁的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本单元可以说是进行学生人文熏陶的基础,在本单元学*结束时,学生对“借物抒情”这种表现手法要能做到灵活运用。苏教版语文课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人文性强,语文工具性的强调相对较少,所以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应灵活一些,也不可忽视语文的工具性。

  2、教学内容:

  《白杨礼赞》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人民在*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茅盾以这篇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

  二、学情分析:

  1、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以具体形象作支柱,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认知的发展。

  2、学生有一定的学**惯,如能主动预*课文、课后复*课文等。已经学*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学生对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有一定的基础。

  三、设计意图:

  本文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思想原则:

  1、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2、通过精心设计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以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和把握。

  3、“美文需要美教”,通过朗读、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探索求真,展现自我。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1、自*生字,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2、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课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3、学*该文的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所象征的革命品质,感受中华儿女的奋发向上的精神。第1、2条作为能力训练目标,第3条作为德育训练目标。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法对于初中生来说,怎样把实际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录音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2、发现点拔教学法对于形象思维,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3、练*法练*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采用仿说练*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效果。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学生对白杨树也不了解,本课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制作CAI课件,精心编辑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创设一个优美的画面,轻松活泼的学*散文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语文的浓厚兴趣。

  七、学*方法的指导

  学生在充分预*、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必须掌握以下学法:自主学*法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巩固等。诵读品味法这一篇散文语言优美,要求学生在自主学*,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诵读和品味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创造性学*法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学会品味、感悟、迁移、转换,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东西来,尝到学*与创造的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由于教材规定的教学课时是一课时,所以要充分利用课前的预*和课后的练*,再进一步的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妥善处理教学过程,完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课前交流: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3、收集有关茅盾的介绍和白杨树的图片。培养学生自觉学*语文的*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课堂学*做准备。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四大块组成:

  第一块:导入新课。出示白杨树的图片,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之上,自然地就过渡到茅盾先生在课文第五段对白杨树外形描写的学*,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第二块:整体诵读。

  1、录音范读。根据录音的朗读特点,思考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同时体会文中不同的抒情方式。

  2、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出形象,并思考:作者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描写?然后分析问题,小组讨论。第三块:问题点拨。

  1、要求学生将第七段中四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能否调换位置,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并归纳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师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这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层次美和象征美。

  2、请学生用上节课所学《海燕》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文章开头对黄土高原的描写以及最后对贵族化的楠木的描写有何作用?并体会白杨树的生活的环境美。

  3、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第四块:品读赏析。再次自由朗读课文,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用词美: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句式美:难道A;难道B;难道C;难道D。段式美:抑;扬。情感美:浅;深。象征美:物;人;神。第五块:拓展延伸。结合课文,仿写抒情句:

  1、当你在茫茫的竹林(深林,雪原,高原…)走过,难道……难道……难道……难道……

  2、让那些人们去赞美的牡丹,去鄙视这的莲花我要高声赞美莲花!

  (三)课外作业:

  1、选择课文中喜欢的语段熟读并背诵。

  2、课外阅读茅盾的《风景谈》。

  3、就生活中的某种植物,学用象征手法学写一段话。

  八、说课小结

  本节课的内容较多,有些问题学生可能较难把握,教师不必强求学生面面俱到,而是以点及面,理清学生容易接受的路子。重点放在学生的品味精彩的语句和对全文主旨的理解上,品味这篇散文的语段层次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做到一学一得。在老师的点拨之下,同时鼓励学生去“发现”文章的特色。发现的,可以是疑问,也可以是心得;可以是内容的把握也可以是词句的揣摩。

  “发现”既没有限制,又没有止境。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拔,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感悟,从而加深对主旨的认识。

《白杨礼赞》的说课稿2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探讨初中语文三年级的一篇教读课文,矛盾所写的抒情散文《白杨礼赞》。

  一、说教材、学情。

  《白杨礼赞》具体编排在初中语文第六册第二单元,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本单元意在引导学生体会散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学*散文叙事、记人、写景、状物等灵活多变的写法,进一步提高欣赏、写作的能力。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阅读、欣赏散文应着眼于散文所蕴含的情感,借鉴散文所运用的语言。《白杨礼赞》的语言很有特点,大气磅礴,一气呵成,尤其是反问、排比运用得极为成功,值得反复诵读,这样,才能更切实地感受到散文的艺术魅力。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语言感悟能力较差。《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品析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二课时以讨论和对比阅读为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学情的把握以及教学的设想,我把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象征手法。第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通过朗读理解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考虑到初中生在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文章的象征手法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朗读是十会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方法。新课标尤其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养,据此,我准备采用朗读式、讨论式作为主要教学方式。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根据目标和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灵活多样的朗读,激发他们学*的热情,调动他们学*的主动性,把他们的主体意识培养起来,把他们健康的个性发展起来。当然学生才是学*的主人,合格的教师不会把学生当作某种驯服的自然力来驱使,而是当作主体来看待。教学中我还会引导他们领悟和掌握学*的方法,鼓励运用探究式的学*方式,培养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考虑,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学的基本思想,我准备用“配乐朗读,整体感知和精读品味,赏析深化”两个步骤来达到教学目,这两个步骤个相互紧扣,循序渐进,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说教学程序

  <一>、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按照这个思路上课开始,我便直接板书课题,对“礼”、“赞”进行释义,并简要地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然后,我会对学生说:“白杨礼赞”犹如一首结构谨严,渲染得力,旋律激昂的抒情音乐小品。一般音乐作品总有一个主旋律贯穿其中,它有时略有变换,复沓重现,昭示着深化着主题。那么,《白杨礼赞》的主旋律是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课文朗读录音,在头脑中展开联想想象,用心去感悟,听出“白杨礼赞”的主旋律来。

  接下来,我便播放以钢琴曲为音乐背景的配乐朗读录音。列宁曾这样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知识、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促进了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这样,我便能顺利地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旋律,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了作者热情赞美的感情基调。

  学生的学*情绪调动起来后,我还会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从而进一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我设置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以此引导学生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追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通过启发、点拨、讨论后,让学生明确作者是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

  <二>、精读品味,赏析深化。

  1,学生自己揣摩3~5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的机会。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形美的段落。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商量,怎样才能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因为这里的层次很清晰,学生完成应该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上升一个层次。

  2,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效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让学生明白,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入的。之后再追问: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这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形成板书。

  3,引导学生品析“扑入”、“主宰”以及反复句出现的“那”、“这”等词的传神之处,以及反复句、排比局、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4、深情朗读,课堂小结。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然后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深情朗读全文。

  第八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练*一,以及练*五。

《白杨礼赞》的说课稿3

  一、教材的处理

  《白杨礼赞》是省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要求是了解散文中抒情与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初步学会应用这两种表达方式,提高写作能力。这一单元要求是第三册“散文中的记叙与描写”的深化。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现代文除“能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与作用,理解思想内容与文章思路”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它那质朴的语言,新颖巧妙的构思,成功地运用象征、比喻、排比等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训练,品析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二课时以讨论与对比阅读为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与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据此,我把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与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是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与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雄壮的画面,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配乐朗读,运用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促进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白杨礼赞》一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抒发的赞美之情,光靠读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反复句从“那”到“这”的变化,品析排比句、反问句逐层扩展的象征意蕴(可以用替换的方法,换成陈述句加以体会)。还要品析“扑入”、“主宰”等传神的词语。

  三、说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朗读训练。

  1、把握基调

  把握基调对理解作者的思想与感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读出文章的内蕴情感,必须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引导学生以作者之心感受热情赞美的感情基调。

  2、读出感受

  本文的朗读基调确定以后,还要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并由此获得自己的真切感受。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去朗读,通过有声语言表现出自己的感受来,便会进一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

  3、读出节奏

  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与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对某些特殊句式,如三个反复句,一组排比反问句,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样读才最能够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单调而无边无垠的画面,再接着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选用富于节奏变化的、雄健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

  第二步,配乐朗读,激发兴趣。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

  第三步,课堂提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我所设置的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例如,“作者赞美了力争上游的白杨树。”……学生会很快找出并说出很多句子,以此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追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学生讨论后可以知道,是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

  第四步,指导朗读。重点指导第二节,学生自己揣摩3~5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的机会。

  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外形美的段落。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商量,怎样才能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因为这里的层次很清晰,学生完成应该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上升一个层次。

  第五步,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效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让学生明白,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入的。之后再追问: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那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形成板书。

  第六步,品析语言,深化理解。引导学生品析“扑入”、“主宰”以及反复句出现的“那”、“这”等词的传神之处,以及反复句、排比句、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第七步,深情朗读,课堂小结。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然后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深情朗读全文。

  第八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练*一,以及练*五。

  五、说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雄壮、伟大)生长环境农民(质朴、严肃、坚强)

  (力争上游)外部形象白杨树———(象征)———人哨兵(傲然挺立)

  (倔强挺立)内部气质(托物)(言志)精神和意志(团结、上进)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新、求精。

  (我的说课内容可能有许多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合集十篇(扩展5)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菁华5篇)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1

  1.注重课堂教学的整体结构。主要包括整体感知,品味赏析;情感变化,欲扬先抑;借助背景,总结升华三个环节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环环相扣,符合从浅到深、从易到难、从整体到局部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尤其是主问题的设计,更能促进学生的探究和思考。比如: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白杨树的不*凡,这个主问题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从文中找到白杨树的形美、神美,对白杨树有了整体认知,白杨树的形象激活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再体会开头的境美,对黄土高原下的白杨树有了更深层的领悟,前后结合,形成有机的整体,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有利于学生的深度学*。

  2.注重朗读与品味语言的结合。本课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必须注重朗读的训练。朗读不仅是解读文本的方式,也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学*方式,能促进学生语文学*的有效性。学生在体会白杨树外形美的环节,让学生抓住词语重读,比如“力争”“绝无”“一律”“绝不”等。在反复朗读中,学生休会到白杨树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外形特征。学生在体会白杨树神美的环节,让学生抓住四个反问句反复朗读,学生的情感迸发出来,深刻体会到白杨树的精神和意志。朗读带动了学生的'情感,给予学生强大的精神力量。教师带领学生在文章里走几个来回,让学生在朗读中触摸语言、赏析语言、涵咏语言,在朗读中升华学生的情感。师生的语言呈现出螺旋式地上升,提升了学生的语言素养,达到“师生一心,教学相长”的理想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2

  1.注重课堂教学的整体结构。主要包括整体感知,品味赏析;情感变化,欲扬先抑;借助背景,总结升华三个环节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环环相扣,符合从浅到深、从易到难、从整体到局部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尤其是主问题的设计,更能促进学生的探究和思考。比如: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白杨树的不*凡,这个主问题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从文中找到白杨树的形美、神美,对白杨树有了整体认知,白杨树的形象激活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再体会开头的境美,对黄土高原下的白杨树有了更深层的领悟,前后结合,形成有机的整体,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有利于学生的深度学*。

  2.注重朗读与品味语言的结合。本课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必须注重朗读的训练。朗读不仅是解读文本的方式,也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学*方式,能促进学生语文学*的有效性。学生在体会白杨树外形美的环节,让学生抓住词语重读,比如“力争”“绝无”“一律”“绝不”等。在反复朗读中,学生休会到白杨树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外形特征。学生在体会白杨树神美的环节,让学生抓住四个反问句反复朗读,学生的情感迸发出来,深刻体会到白杨树的精神和意志。朗读带动了学生的情感,给予学生强大的精神力量。教师带领学生在文章里走几个来回,让学生在朗读中触摸语言、赏析语言、涵咏语言,在朗读中升华学生的情感。师生的语言呈现出螺旋式地上升,提升了学生的语言素养,达到“师生一心,教学相长”的理想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3

  《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作品,结构之完美,思想之深邃,把散文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线索清晰,条理顺畅的结构,让我们教者为之赞叹。

  基于散文的特点,所以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紧扣一个词“不*凡”,抓住作者的抒情线索,把教学目标主要放在对白杨树的形象分析以及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上。在教学时间和重点安排上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重点放在让学生读对白杨树赞美之情的句子,想在读中去体会情感,把握情感基调,顺着情感基调去深入探讨白杨树的“不*凡”;

  第二部分,重点在读中找出白杨树的“不*凡”体现在哪里,从哪几个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不*凡”,让学生理解白杨树的精神品质。

  第三部分,在朗读当中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从哪些语句层层深入地把这种意义揭示出来,从而让学生深入明白作者为何对白杨树具有如此崇高的敬意和赞美。这样学生就会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教学步骤

  在教学步骤上,首先我引用诗句导入,带领学生走进西北高原,欣赏白杨树的图片,创设情景。让学生大概了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生长姿态,从而揭示课题,作者为何对白杨树具有如此的崇敬和赞美,体现在哪里。接着在读中找出作者直接赞美白杨树的抒情语句,抓住作者的抒情线索“不*凡”,让学生思索白杨树的“不*凡”体现在哪些方面,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部姿态和内在气质着手,这样层层深入挖掘突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因势利导,白杨树的象征精神就出来了,这样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何说白杨树“不*凡”。最后,当堂进行小练笔,引导学生模仿文章白杨树的精神特点,选择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拓展延伸。

  这样课前设计虽很完美,但在教学实践中收到的效果不是很好,正如哲学上所说的任何事物都有相对的方面,我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1.我认为这堂课的问题事先设计不够自然,问题过高,学生不知从哪作答,需要切合实际设置问题,并且要提前准备导学案学生预*,准备不够到位,因此课堂问题的提出真正要做到关注学生,感受学生的接受能力,还学生以主体地位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

  2.我认为自己作为一名老师在教授本篇文章时在朗读的环节上重视不够,指导不够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朗读的训练。还有就是对课堂环节把握不够到位,时间安排不合理,课堂应变能力缺乏,语言不够生动,引导不到位,知识延伸方面的定位不够准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发扬优点,改正不足,走向更宽广的课堂教学世界。

  课后议课研课

  教与研相辅相成,教是研的基础,研是教的总结。光有教没有研,教学的得失不能总结,教学也无法得到提升;光有研,没有教,那研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没有依据。所以,集体议课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下课,黄冈师范学院教授导师带领学院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和各教研室的教研员以及全校语文同仁就转战会议室,开始议课研课,大家开诚布公,各抒己见,就这节课的得与失以及语文课该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进行了深入探讨。

  黄冈师范学院中文系研究生们:问题设计很好,思路清晰,课堂提问紧张,学生回答不了,细节处理不够,朗读形式单一,朗读部分适合多角度朗读。

  教研室杨主任: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和研相结合是很好的途径。语文是门艺术,也是门科学。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感情基调,要深入文本,语文老师如何研究教材,找出教材的核心价值,让学生受到震撼,文章要抓住有价值的东西,语文的价值是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语文教育不是空洞的教育,是形象化的,不是概念化的东西,要把握方向性,剔除非语文因素,把语文上成语文课,听说读写多种实践活动同时进行,关注文本,感悟,认知,理解,关注学生的体验,思考,生成。语文实践活动要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要“文以载道”,人文内涵,人文教育,在教学中不能进行空洞的说教,不能有急功*利的想法,“去*化是非常悲哀的”——*。语文是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法制教育的结合延伸。人文教育要注意它的方法与策略,语文教育不要用老师的教代替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的主人,所有方法,策略都应该围绕学生的学,学*应该让学生选择,而不是告诉。语文教学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应调动学生应有的语文经验。语文问题设置不能较琐碎,一个会讲课的老师不是好老师,老师唾沫横飞,学生无动于衷,隔岸观火,是不对的。语文应该注重感悟,体验,对话,对话包括:生生,师生,文本,作者,编者所有的结合。语文学*不单是为了现在学*,更是为将来学*。

  教研室胡主任:用三个词形容:1.芳华。语文课堂应该是快乐的,课堂要关注深度和广度。2.惊喜。关注更多的深度,广度,对文本,环境,突**况的处理,很有智慧,关注学生成长,但存在设置问题过高,学生答不上来,随机处理问题能力欠缺。3.思考。(1)语文课堂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语文老师是设计者也是参与者。)(2)如何把语文美发挥到极致?(切忌面面俱到,没有重点,没有呈现教学目标。越是难的文本,一定要小切口,抓住一个点,不要希望一堂课解决所有问题,美的东西很多,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要有目标解决一个点就可以。)

  黄冈师范学院名师丰建霞教授:1.学生形象,学校形象清清爽爽。学校文化与课堂文化契合,教师形象带给学生一种什么审美。2.教师的美与文本美的统一,教学语言的凝练与教学目标的明确,教学内容熟悉的处理和教学学法设计,教与研要结合,要做一个明明白白的老师。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副院长方正副教授:1.感谢雨露学校搭建交流研讨的*台。2.教师有待成长,专业发展,当今社会的信息量大,教师要把握教材,课堂发展,能说会写,要大量读书。3.希望教研活动加强。

  本次教研,内容丰富,参与面广,精彩纷呈。既有课堂教学方式的呈现,又有教学方法的探讨;既有老师的各抒己见,又有专家领导高屋建瓴的指导;既有对课堂实效的研究,又有对文本细微的解构;既有对语文课堂深入挖掘的思考,又有对语文核心方向发展的把握等等,总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思想碰撞,成果丰硕。

  课后研后反思

  通过一节课的实践和两节课的研讨,受益匪浅,收获颇丰,感触深刻,学无止境,自己有待努力打磨历练成长发展,今后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扎实基本功,专业能力要不断发展,大量读书,文艺化人,关注教学前言,深挖教学内涵,教与研要深入。

  2.把握课堂核心价值方向,以学生为主体深入课堂教学,关注学生成长,培养学生价值观以及人文素养的熏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思路,领略文章的文本思路,做到生成性教学。

  4.关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注意语言的生动凝练,注意课堂的结构安排和时间规划。

  5.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做到为人师表,做一个明明白白的老师。

  6.*时要注重每一节课的打磨反思。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走进文本,深入感触。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4

  《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运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去进行整体感知。

  一、问题的设计使整体感知一气呵成

  新课程理念下非常注重整体感知,教师们也因此而尝试运用各种方式去进行整体感知。但就目前而言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性的方式。这其中的原因既与这一理论提出的时间短有一定的关系,又与教师的风格和文章体裁内容等密不可分。但是就本文而言,设计有效的主问题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途径,之所以说比较好,因为问题的设计还是有点请学生入瓮之嫌。

  “礼赞白杨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立即抓住了本文的线索:“不*凡”;“树的不*凡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使学生走进文本之中,从而在阅读中体会到作者之所以认为白杨树不*凡是因为它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精神不*凡,这样从而完成对文章前半部分的感知;而“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将学生的思维引到对文本后一部分的阅读之中;然后水到渠成的提出本文写作手法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二、预扬先抑手法的学*效果良好

  我还注重了朗读,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已之口,如出已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叩住学生的心灵,引起心灵的共鸣。教学时,我注重了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朗读。如: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相应的语句,读读相关的段落;提出问题,让学生几个人一组边读边讨论;学生自己练读,集体朗读。这些方式和方法,不但给学生的朗读营造了情感气氛,而且又变换了朗读方式,既使学生有新鲜感,又使学生与作者思想相碰,情感相激,产生心灵的共鸣。

  计本环节之前,我并没有事先设计一个写作话题。只是因为在刚刚结束的片断练*中,我也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体验去写得,所以再让学生自由选择话题学生可能有点疲倦,于是我决定选一个话题,既让学生快速进入片断练*,又使学生相互之间有比较。

  学生动笔写得过程中,我穿梭于学生之中,和学生一起探讨怎样在原有的基础上改的更好,许多同学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中确实有所提高。接下来要做的是,让学生的这种成功感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学生的发言确实很精彩,教师的点评镶嵌于其中,让学生确实有收获。由此,我想到了其实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应该人为地设置出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来限制学生的思维而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整体性的阅读或个性解读,这样便于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的空间。

  由此我想到了语文教学的两个问题: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很多时候,一个细节往往能将整个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潮;语文教学相比较其他的任何科目而言,所肩负的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更重。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5

  《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运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去进行整体感知。

  一、问题的设计使整体感知一气呵成

  新课程理念下非常注重整体感知,教师们也因此而尝试运用各种方式去进行整体感知。但就目前而言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性的方式。这其中的原因既与这一理论提出的时间短有一定的关系,又与教师的风格和文章体裁内容等密不可分。但是就本文而言,设计有效的主问题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途径,之所以说比较好,因为问题的设计还是有点请学生入瓮之嫌。

  “礼赞白杨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立即抓住了本文的线索:“不*凡”;“树的不*凡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使学生走进文本之中,从而在阅读中体会到作者之所以认为白杨树不*凡是因为它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精神不*凡,这样从而完成对文章前半部分的感知;而“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将学生的思维引到对文本后一部分的阅读之中;然后水到渠成的提出本文写作手法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二、预扬先抑手法的学*效果良好

  我还注重了朗读,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已之口,如出已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叩住学生的心灵,引起心灵的共鸣。教学时,我注重了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朗读。如: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相应的语句,读读相关的段落;提出问题,让学生几个人一组边读边讨论;学生自己练读,集体朗读。这些方式和方法,不但给学生的朗读营造了情感气氛,而且又变换了朗读方式,既使学生有新鲜感,又使学生与作者思想相碰,情感相激,产生心灵的'共鸣。

  计本环节之前,我并没有事先设计一个写作话题。只是因为在刚刚结束的片断练*中,我也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体验去写得,所以再让学生自由选择话题学生可能有点疲倦,于是我决定选一个话题,既让学生快速进入片断练*,又使学生相互之间有比较。

  学生动笔写得过程中,我穿梭于学生之中,和学生一起探讨怎样在原有的基础上改的更好,许多同学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中确实有所提高。接下来要做的是,让学生的这种成功感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学生的发言确实很精彩,教师的点评镶嵌于其中,让学生确实有收获。由此,我想到了其实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应该人为地设置出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来限制学生的思维而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整体性的阅读或个性解读,这样便于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的空间。

  由此我想到了语文教学的两个问题: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很多时候,一个细节往往能将整个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潮;语文教学相比较其他的任何科目而言,所肩负的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更重。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合集十篇(扩展6)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菁华5篇)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本文的象征手法。

  2、使学生理解和学*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特点:象征手法,在记叙中抒情。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消极抗日、积极xx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xx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 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 和 ,突出了它的不*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 ,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 ,赞美白杨树收尾。

  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讲读课文

  1、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我们留在下堂课再研究。

  2、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写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涵义十分深刻。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时,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四、布置课外作业。

  朗读全文,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课文是托物言志的写作范例,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

  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全文的思路都很清晰易懂,至于政治背景,学生明了即可,无需多讲,学*本文主要进行散文欣赏,着重赏析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生分析:

  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意识。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惯。

  初三学生已阅读了《荔枝蜜》,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所了解。据调查,学生对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较感兴趣,对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也有进一步探究、运用的兴趣。

  设计理念: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优美,感情强烈的散文,因此在目标设置时,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去追求。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的学*方式,学*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因此,要求学生在预*时主动提问,带着问题进课堂,小组成员互相讨论与交流。

  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教师要了

  解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情感,通过范例,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上同化或渗化。

  学*需要自主建构,自主建构需要信息技术*台的支持。充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的能力。首先用多媒体向同学展示白杨树的直观形象,配合课文朗诵,刺激学生视觉和听觉器官,激情导趣,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建构的动机。再从网上下载某种植物的形象,引发学生的联想力,学生在美好的情境中自觉、主动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人新课。

  2、释题: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或听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生词,并标明自然段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教师补充: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3.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在学生掌握字词读音后,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其中几个字词连词成段,进行口头表达练*,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4.学生迅速默读全文,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凡。

  第四部分(第7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8——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学*课文第一、二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找出文中描写黄土高原的优美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描写黄土高原的。然后思考: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总体印象是: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4.面对黄土高原的景色,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恹恹欲睡。

  5.作者这样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伟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凡。

  6.学生默读第二部分内容,想像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体会作者为什么在见到白杨树时会惊奇地叫了一声。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时

  二、学*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部分。

  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描写白杨树的内容。

  2.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1)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2)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3)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三、学*课文第四部分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内容。

  要求:教师朗读时,学生画记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

  2.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1)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人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四、学*课文第五部分

  1.学生高声齐读课文第五部分。

  2.学生讨论: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五、学生速读全文

  1.思考: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这篇文章运用的是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2.总结全文,了解本文的写作线索。

  明确: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凡为抒情线索。第1、4、6、8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凡的景,不*凡的形,不*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

  六、布置作业

  1、熟读。

  2、背诵。

  3、思考: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课文是托物言志的写作范例,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

  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全文的思路都很清晰易懂,至于政治背景,学生明了即可,无需多讲,学*本文主要进行散文欣赏,着重赏析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生分析:

  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意识。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惯。

  初三学生已阅读了《荔枝蜜》,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所了解。据调查,学生对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较感兴趣,对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也有进一步探究、运用的兴趣。

  设计理念: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优美,感情强烈的散文,因此在目标设置时,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去追求。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的学*方式,学*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因此,要求学生在预*时主动提问,带着问题进课堂,小组成员互相讨论与交流。

  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教师要了

  解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情感,通过范例,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上同化或渗化。

  学*需要自主建构,自主建构需要信息技术*台的支持。充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的能力。首先用多媒体向同学展示白杨树的直观形象,配合课文朗诵,刺激学生视觉和听觉器官,激情导趣,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建构的动机。再从网上下载某种植物的形象,引发学生的联想力,学生在美好的情境中自觉、主动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人新课。

  2.释题: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3.介绍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派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或听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生词,并标明自然段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教师补充: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3.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

  开垦

  外壳

  锤炼

  主宰

  倦怠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婆娑

  在学生掌握字词读音后,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其中几个字词连词成段,进行口头表达练*,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4.学生迅速默读全文,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凡。

  第四部分(第7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8--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学*课文第一、二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找出文中描写黄土高原的优美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描写黄土高原的。然后思考: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总体印象是: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4.面对黄土高原的景色,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恹恹欲睡。

  5.作者这样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伟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凡。

  6.学生默读第二部分内容,想像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体会作者为什么在见到白杨树时会惊奇地叫了一声。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时

  二、学*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部分。

  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描写白杨树的内容。

  2.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1)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2)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3)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三、学*课文第四部分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内容。

  要求:教师朗读时,学生画记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

  2.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1)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人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四、学*课文第五部分

  1.学生高声齐读课文第五部分。

  2.学生讨论: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教师先补充: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然后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消极抗日的*派,呼应篇首。

  五、学生速读全文

  1.思考: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这篇文章运用的是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2.总结全文,了解本文的写作线索。

  明确: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凡为抒情线索。第1、4、6、8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凡的景,不*凡的形,不*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

  六、布置作业

  1、熟读

  2、背诵。

  3、思考: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掌握“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象征手法和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与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圈点勾画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设想】

  重点把握文章5、7两段,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及反问、排比修辞方法的运用,突出朗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能力,推进民主、*等、和谐、友好,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观察语文课本封面,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

  幻灯片:

  的白杨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5-7段,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文中生字词的写法与读音。并运用圈点勾画法,找一找作者是如何描写白杨树的形态的。

  三、再读课文,把握要旨

  1、在学生回答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后,与学生共同赏析课文第5段,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

  2、抛出问题:作者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描写。由此导入第7段。赏析本段,要求学生将四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

  幻灯片:

  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

  3、抛出问题:读到这里,难道同学们还觉得本文仅仅是写白杨树吗?

  4、讲解什么是象征

  幻灯片:

  象征是……

  四、课外拓展,领会象征

  1、适当扩展联想,加深对象征手法的理解

  幻灯片:

  绿色——长城——

  2、听歌曲《白桦林》从中感受象征的含义

  幻灯片:

  《白桦林》歌词

  3、课后阅读散文《白杨》,理解文中内容及象征手法,并与《白杨礼赞》做比较阅读。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象征

  树人

  北方农民哨兵

  上进的精神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5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记叙性散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华北抗日军民坚强不屈的品质。本文抒情成分较浓,应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特别要加强感情朗读。描写白杨树的形象、性格,以及揭示其象征意义的段落(第5——8段),应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教学安排上,可先突破重点,然后再分析描写黄土高原以及最后与楠木对比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设境激情,导入新课

  有关内容请参照“教学设计(A)”。

  二、粗读全文。初步解决以下问题

  1.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2.本文勾勒出了几幅图?请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明确: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高原风景图、白杨远视图、白杨特定图、物人联想图(敌后抗战图),每一幅图都有诗情画意在其中。

  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通过上述划分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清楚全文的脉络。

  三、品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的标题为“白杨礼赞”,细读全文,看看全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要求学生迅速默读全文,用笔在书上划出相关的句子和段落,然后由学生回答,相互补充,教师小结。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反复赞美白杨树呢?用课文中的原句加以回答。

  明确;第8段告诉我们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3。白杨树是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要描述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呢?

  4.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

  明确: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

  作者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来刻画白杨树的外形的。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反映在文章中哪些语句中?又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可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7、8段,四人一组展开讨论,积极质疑,以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讨论后明确: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将白杨树和其他树种进行对比。指出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列举了七个褒义词热情地赞扬了白杨树的品格、气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实际上这正是抗日军民的品格和精神的艺术写照。这种把“树”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就是借物咏人的写法。

  注意,在文章第7段,完成了由树一人的转化,第8段则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两个相似的地方突出来,此外又用两个“象征”,画龙点睛地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6.在文章最后,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用意何在?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1.了解什么是象征手法。

  对于这个概念,教师不宜作详细的分析介绍,只要点到为止即可,让学生大致明了象征手法的基本意义,关键是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体会到“象征”是什么,如何运用象征手法。

  2.学生朗读第7段。思考:

  (1)作者在文章中反复赞美白杨树,这样做的目的究竟何在?

  (2)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3)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这树和人有什么相似点?请引用课文中的内容回答。

  (4)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这组反问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组反问句主要是一步步地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组排比反问句,结构相似而有所变化,内容相*而不断深化,清楚地表明本文歌颂和赞美的真正对象是“今天在华北*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历史”的**和抗日军民。至此,作者反复赞美白杨树的目的基本明确,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也清楚明确。学生朗读第8、9段。思考:

  (1)第八段去掉是否可行?请说明你的理由。

  (2)文章中的“楠木”象征什么?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目的何在?

  (3)文章的结尾再次赞美白杨树,这已经是第五次赞美了,你觉得这样反复赞美是否累赘?

  以上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关答案请参看“教学设计(A)”。

  二、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总结课文学*内容

  三、学*迁移

  请阅读下面的散文,将之与课文比较,回答文后问题。

  白杨

  袁鹰

  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分得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秀拔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他的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争论,才把爸爸的思路引过来,他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

  “这不是伞,这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停止了,换上了严肃的神色。他想了一会,就告诉儿子和小女儿:这白杨树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那儿生根、发芽、长出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么?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下放到那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下放到那儿去的。他们只晓得爸爸这回到奶奶这里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晓得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坐几天火车,还再坐几天汽车。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几生根了。而它们不管到哪里,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961年秋天,兰新路上

  1.油画,色彩浓重;水墨画,色彩淡浅。如果以油画、水墨画来比拟《白杨》和《白杨礼赞》,你认为《白杨》是——画,《白杨礼赞》是——画。

  2.《白杨》和《白杨礼赞》一样,也有象征意义,它象征——。两篇文章同是以白杨为题,但所象征的各不相同,对这点,你怎么认识?

  3.《白杨礼赞》和《白杨》,风格不同,意境不同,可见一题可以多做。请你也试着以某一种树木为题,写写你的感受。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合集十篇(扩展7)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 (菁华5篇)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1

  教学重点:

  1, 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

  2, 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3,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

  象征的艺术手法。

  预*要求:

  1, 阅读预*一,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 完成预*三,1,3

  1, 给下列字注音:

  错综 毡子 外壳 昔 主宰 垠 砥 恹 逸 晕圈 倔强 虬枝 婆娑 楠木 颀

  2, 解释下列词语: (四音节合成词要求说出结构)

  视野 黄绿错综 妙手偶得 锤炼 主宰 垠 坦荡如砥 倦怠 潜滋暗长 恹恹 旁逸斜出 参天 婆娑 伟岸 纵横决荡 秀颀

  教时安排:

  2 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新课:

  1,通过复*学过的课文找学生介绍茅盾。

  2,板书课题 白杨礼赞

  茅盾

  总结:

  茅盾,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3, 找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明确: 预*一。

  二,检查预*:

  给下列字注音:

  毡 外壳 主宰 垠 坦荡如砥 恹 逸 晕 虬 颀

  集体订正。

  三,明确学*目标:

  1, 了解 象征的手法

  2, 分析课文结构。

  3, 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四,学生阅读全文讨论给课文分段:

  提示:1,本文一共几小节? 9 节

  2,礼赞是什么意思?找出文中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总结:

  一(1节)点明题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二(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衬托白杨树不*凡。

  三(5-6)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赞美白杨树。

  四(7-8)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9)通过对比再一次赞美白杨树。

  明确:

  1, 分法较多,有道理就行。

  2, 本文的线索:

  赞美白杨树的不*凡。

  五:分析课文第二部分,阅读课文讨论思考:

  1, 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明确:“一条大毡子”

  2, 课文运用了哪些词,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土高原的?

  总结:黄绿错综--------颜色;无边无垠-----空间;坦荡如砥-------地形。

  3, 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看到白杨树后的感觉有如何?

  总结:先是:“雄壮”“伟大”然后:“单调” “恹恹欲睡”。

  4, 讨论文中提示“写对高原的“雄壮”“伟大”“单调”“恹恹欲睡”两种感觉对写白杨树有什么作用”?

  总结:正反衬托:正,生长环境的伟大。 白杨树还是值得赞美。

  反,离开白杨树还是单调,

  5,总结写作顺序:面 点。

  六,总结第一课时:

  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从正反方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凡”

  课后作业 :

  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汽车在望不到边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而成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些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的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1, 本段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景色,作者抓住了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来写的。

  2, 当你看到这一景色你的感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给下列加阴影的字注音并解释:

  (1)无边无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坦荡如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潜滋暗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黑体字的句子是个单句它的主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宾语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使用的修辞格是:____________。

  5, 本段最后有两个问句,它们分别是:(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一,复*导入 新课:

  1, 明确课文的线索;课文的写作背景。

  2, 作者有关知识。

  集体订正

  二,明确本课学*目标

  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生阅读5-6节思考并讨论:

  1, 概括5-6节内容。

  明确;写白杨树的外形表现白杨树的不“不*凡”。

  2, 第5节主要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总结明确:

  总:力争上游,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性格:

  干:丈把高……

  分: 丫枝:向上,靠拢…… 倔强挺立,

  叶:向上…… 不屈不挠,

  皮:光滑,淡清色…… 力争上游,

  总: 这……

  3, 讨论文中提示:

  那些词语表现了“力争上游”?它们和“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有联系吗?

  总结:词语:向上,靠拢,一束……

  疏导:通过写白杨树的外形来表象白杨树的内在品质。进而赞美白杨树 “不*凡”。

  四,阅读第7-8节,讨论:

  1, 概括本节内容。

  明确:赞美白杨树,揭示其象征意义。

  2, 为什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为什么又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种先否定后肯定的写法叫什么?

  3, 从哪些地方分析,北方的抗日军民和白杨树具有相似支出?

  总结:不屈不挠,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读8节)

  4, 总结该段使用的修辞格,及其作用。

  总结:反问和排比

  作用,加深语气,强化感情。发人深醒。

  讨论:哪些词语表现出揭示的意思一层比一层深?

  “不想到”“一点也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

  5, 齐读“我赞美……的精神”

  明确:直接交代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疏导:“不但……尤其”递进关系的复句。强调后面的“精神”。

  五,讨论第9节:

  作者为什么不去赞美“楠木”?哪些人才会去赞美“楠木”。联系全文看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疏导:对比的写法。

  总结:热爱民众,赞美民众。

  六:总结全文: 正:伟大

  开篇点题 生长环境 细描外形,概括特点

  反:单调

  白杨树…… 实在是…… 决不是……

  农民 楠木

  象白杨树一样的人: (对比)

  哨兵 白杨树

  精神和意志 赞美

  主题:象征的手法,抓住外形特征借形象,赞美……歌颂……抒发……情

  七,完成课后作业 :(略)

  附:1,象征:通过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比喻和象征的区别:

  1, 比喻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

  2, 一般比喻,其喻体在全篇中不占主要地位,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象征则相反。

  3, 比喻适用与各种文体,象征用于抒情性文体。

  托物言志:

  附2:

  阅读训练:

  (一)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1.能出白杨树精神美的一项是:( )2分

  A.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B.一律向上、向上发展、高到丈许、

  C.参天耸立、紧紧靠拢、成为一束

  D.光滑而有晕圈、泛出淡青色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白杨树有些叶子是斜生的。

  B.白杨树一般只有碗口那样粗,但可以长到两丈高。

  C.白杨树给人具体的形象感觉是笔直的。

  D.白杨树是一种值得赞美的树。

  3.加横线句子宾语的中心语是:( )2分

  A.倔强挺立的一种树B.树 C.一种树。

  D.虽在北方风雪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2分

  参天--- 旁逸斜出----

  5.上文的结构特点是:( )2分

  A.先总后分 B.先分后总 C.总分总

  6.把下边的形声字按形旁和声旁的排列位置归类:3分

  碗 努 雪 圈 闷 颈

  上形下声:_____ 下形上声:______ 左形右声:________

  右形左声:_____ 内形外声:______ 外形内声:________

  7.上文段的首句从句子用途方面分属:( )2分

  A.祈使句 B.疑问句 C.陈述句 D.感叹句

  8.上文选自课文《 》,作者_______。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白杨礼赞》教案设计1。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白杨礼赞》教案设计1》。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3)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凡?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礼赞》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自然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学生间互学互教,使学生由消极、被动、机械的听众转变为积极、自主、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并促进其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识。]

  四、对话文本

  1、与文本对话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2、与作者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

  [此问题重在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思辨的思维品质,不强调答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白杨礼赞》教案设计1。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白杨礼赞》教案设计1》。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3)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凡?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礼赞》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自然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学生间互学互教,使学生由消极、被动、机械的听众转变为积极、自主、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并促进其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识。]

  四、对话文本

  1、与文本对话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2、与作者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

  [此问题重在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思辨的思维品质,不强调答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4

  教学重点:

  1, 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

  2, 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3,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

  象征的艺术手法。

  预*要求:

  1, 阅读预*一,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 完成预*三,1,3

  1, 给下列字注音:

  错综 毡子 外壳 昔 主宰 垠 砥 恹 逸 晕圈 倔强 虬枝 婆娑 楠木 颀

  2, 解释下列词语: (四音节合成词要求说出结构)

  视野 黄绿错综 妙手偶得 锤炼 主宰 垠 坦荡如砥 倦怠 潜滋暗长 恹恹 旁逸斜出 参天 婆娑 伟岸 纵横决荡 秀颀

  教时安排:

  2 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新课:

  1,通过复*学过的课文找学生介绍茅盾。

  2,板书课题 白杨礼赞

  茅盾

  总结:

  茅盾,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3, 找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明确: 预*一。

  二,检查预*:

  给下列字注音:

  毡 外壳 主宰 垠 坦荡如砥 恹 逸 晕 虬 颀

  集体订正。

  三,明确学*目标:

  1, 了解 象征的手法

  2, 分析课文结构。

  3, 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四,学生阅读全文讨论给课文分段:

  提示:1,本文一共几小节? 9 节

  2,礼赞是什么意思?找出文中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总结:

  一(1节)点明题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二(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衬托白杨树不*凡。

  三(5-6)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赞美白杨树。

  四(7-8)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9)通过对比再一次赞美白杨树。

  明确:

  1, 分法较多,有道理就行。

  2, 本文的线索:

  赞美白杨树的不*凡。

  五:分析课文第二部分,阅读课文讨论思考:

  1, 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明确:“一条大毡子”

  2, 课文运用了哪些词,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土高原的?

  总结:黄绿错综--------颜色;无边无垠-----空间;坦荡如砥-------地形。

  3, 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看到白杨树后的感觉有如何?

  总结:先是:“雄壮”“伟大”然后:“单调” “恹恹欲睡”。

  4, 讨论文中提示“写对高原的“雄壮”“伟大”“单调”“恹恹欲睡”两种感觉对写白杨树有什么作用”?

  总结:正反衬托:正,生长环境的伟大。 白杨树还是值得赞美。

  反,离开白杨树还是单调,

  5,总结写作顺序:面 点。

  六,总结第一课时:

  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从正反方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凡”

  课后作业 :

  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汽车在望不到边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而成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些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的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1, 本段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景色,作者抓住了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来写的。

  2, 当你看到这一景色你的感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给下列加阴影的字注音并解释:

  (1)无边无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坦荡如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潜滋暗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黑体字的句子是个单句它的主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宾语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使用的修辞格是:____________。

  5, 本段最后有两个问句,它们分别是:(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一,复*导入 新课:

  1, 明确课文的线索;课文的写作背景。

  2, 作者有关知识。

  集体订正

  二,明确本课学*目标

  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生阅读5-6节思考并讨论:

  1, 概括5-6节内容。

  明确;写白杨树的外形表现白杨树的不“不*凡”。

  2, 第5节主要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总结明确:

  总:力争上游,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性格:

  干:丈把高……

  分: 丫枝:向上,靠拢…… 倔强挺立,

  叶:向上…… 不屈不挠,

  皮:光滑,淡清色…… 力争上游,

  总: 这……

  3, 讨论文中提示:

  那些词语表现了“力争上游”?它们和“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有联系吗?

  总结:词语:向上,靠拢,一束……

  疏导:通过写白杨树的外形来表象白杨树的内在品质。进而赞美白杨树 “不*凡”。

  四,阅读第7-8节,讨论:

  1, 概括本节内容。

  明确:赞美白杨树,揭示其象征意义。

  2, 为什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为什么又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种先否定后肯定的写法叫什么?

  3, 从哪些地方分析,北方的抗日军民和白杨树具有相似支出?

  总结:不屈不挠,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读8节)

  4, 总结该段使用的修辞格,及其作用。

  总结:反问和排比

  作用,加深语气,强化感情。发人深醒。

  讨论:哪些词语表现出揭示的意思一层比一层深?

  “不想到”“一点也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

  5, 齐读“我赞美……的精神”

  明确:直接交代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疏导:“不但……尤其”递进关系的复句。强调后面的“精神”。

  五,讨论第9节:

  作者为什么不去赞美“楠木”?哪些人才会去赞美“楠木”。联系全文看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疏导:对比的写法。

  总结:热爱民众,赞美民众。

  六:总结全文: 正:伟大

  开篇点题 生长环境 细描外形,概括特点

  反:单调

  白杨树…… 实在是…… 决不是……

  农民 楠木

  象白杨树一样的人: (对比)

  哨兵 白杨树

  精神和意志 赞美

  主题:象征的手法,抓住外形特征借形象,赞美……歌颂……抒发……情

  七,完成课后作业 :(略)

  附:1,象征:通过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比喻和象征的区别:

  1, 比喻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

  2, 一般比喻,其喻体在全篇中不占主要地位,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象征则相反。

  3, 比喻适用与各种文体,象征用于抒情性文体。

  托物言志:

  附2:

  阅读训练:

  (一)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1.能出白杨树精神美的一项是:( )2分

  A.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B.一律向上、向上发展、高到丈许、

  C.参天耸立、紧紧靠拢、成为一束

  D.光滑而有晕圈、泛出淡青色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白杨树有些叶子是斜生的。

  B.白杨树一般只有碗口那样粗,但可以长到两丈高。

  C.白杨树给人具体的形象感觉是笔直的。

  D.白杨树是一种值得赞美的树。

  3.加横线句子宾语的中心语是:( )2分

  A.倔强挺立的一种树B.树 C.一种树。

  D.虽在北方风雪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2分

  参天--- 旁逸斜出----

  5.上文的结构特点是:( )2分

  A.先总后分 B.先分后总 C.总分总

  6.把下边的形声字按形旁和声旁的排列位置归类:3分

  碗 努 雪 圈 闷 颈

  上形下声:_____ 下形上声:______ 左形右声:________

  右形左声:_____ 内形外声:______ 外形内声:________

  7.上文段的首句从句子用途方面分属:( )2分

  A.祈使句 B.疑问句 C.陈述句 D.感叹句

  8.上文选自课文《 》,作者_______。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5

  指导思想:

  1、精心设计,突出重点,因“势”而“导”,发挥教师“导”的作用;

  2、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内引外联,以教学内容为中心自然延伸、扩展,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

  1、本文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都与“象征”有关,因而,必须学*、理解、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学*运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练*。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以白杨树的形美、神美及其象征意义为重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程序;

  3、围绕象征手法,对学生进行说写训练。

  教学要点:

  1、激趣、导入,出示《白杨树》挂图;

  ①学生口述白杨树的外形及其气质,包括枝、叶、干的色泽、形态;

  ②学生展开丰富联想,由白杨树联想到人,联想到人的某种精神品质;

  ③引出茅盾的《白杨礼赞》

  2、作品背景介绍,为学生理解课**好辅垫。

  3、学*课文:

  ①第一次读课文。先由两位学生朗读,然后教师正音,要求学生疏通字词,读通长句。

  ②第二次读课文。由朗读能力较强的两位学生读。解决以下问题:

  a.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一种感情(即解题)

  b.文中几次直接表达了这种感情,学生在书中找到并做上记号

  ③第三次读课文,重点导读4、5、6自然段。理解作者为什么对白杨树有这种感情,为什么作者说白杨树是“极普通的”,“然而”“是不*凡的”。

  ④第四次读课文,重点阅读7、8自然段。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对于白杨树的“力求上进”的精神特质,作者是由哪些方面联想到的。

  4、教师小结象征手法的特点

  5、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训练。

  ①你以为在新时代“白杨”可以象征哪种精神、哪类人?

  ②口头描述门、梅的外形并由此产生的联想。

  ③任选一种事物,先口述其外形特点,展开联想,最后用象征手法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合集十篇(扩展8)

——《白杨礼赞》的教学设计 (菁华5篇)

《白杨礼赞》的教学设计1

  学*目标: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体会恰当运用排比反问句式对于表情达意的作用掌握作者分层次描写白杨树的方法。

  一、导入、示标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茅盾的《白杨礼赞》,学*目标:

  1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2 体会恰当运用排比反问句式对于表情达意的作用

  3 掌握作者分层次描写白杨树的方法。

  二、出示自学指导

  读课文第5-9节,思考:

  1.课文第五段是对白杨树的正面描写,你能说出作者描写的层次吗?

  2 (1)探究.练*三 (2)作者为什么赞美白杨树?

  3 课文结尾写楠木是否离题?为什么?

  三、生读书、思考

  四、讨论、交流

  1 第五段先总述白杨“力争上游”的特点,再分别描绘白杨的干、枝、叶、皮,最后抽象出白杨“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特点。

  2 .(1)引导生读四个句子,理解它们的含义,明确答案。

  反问句的问法:1句用肯定的语气表达否定的语气,后三句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语气。

  意思逐层加深:

  由“不只是树”联想到人:“至少象征了北方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最后联想到“在华北*原……精神和意志”。

  (2)引导生从文中找句子。

  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精神。

  师小结白杨的象征意义。

  3 .指一名学生回答、不离题

  A 它与白杨形成对比

  B 引出赞美楠木的*蒋介石们,表明自己对党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

  (师可适当介绍写作背景)

  五、作业

  请你仿照第五段,选择一种树木花卉,对它作一段正面描写。

《白杨礼赞》的教学设计2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

  “礼赞”是带着敬意赞美之意。文章第1段、第4段、第6段、第8段、第9段,都是直接抒发赞美之情的段落,形成本文的抒情线索,并与标题形成呼应。而且,文章从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精神三个方面,表现白杨树的不*凡,沿着由远及*、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感情线索,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推向了极致。

  二、托物言志,品礼赞之意

  (一)设疑过渡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

  (二)背景助学

  这篇托物抒情的散文,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三)精读探珠

  1.文章中哪些文句让你感受到“从**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

  明确:第7段、第8段(诵读)。

  2.这种“对**区人民”的赞美,作者并不是正面表达的,而是通过什么事物表达的?这是什么方法?

  明确:托物言志、象征。通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对**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精神的赞美,以及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怎样揭示出来的?

  明确:第7段,作者连用四个反问句:第一句是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段则通过主旨句“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直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要赋予白杨树这样的象征意义,文章需要做怎样的铺垫?

  明确: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作者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西北的自然景观,在展示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独特的景象)、描写白杨树外在形貌及内在气质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赋予白杨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象征意义。

  5.你对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有了怎样的认识?

  明确:首先形神兼备地描绘这一事物,突出其某些方面的特征;同时使用象征手法,赋予这一事物某种象征意义,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或志向。

  (四)演读小结

  1.小结:作者之所以赞美白杨树,是运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赞美在**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和他们所具备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精神。

  2.师生表演读,体会并演绎作者对**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精神的赞美之情、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其中,师读第一个反问句,女生齐读第二个反问句,男生齐读第三个反问句,全班齐读第四个反问句,三名学生代表读第8段前两句,全班齐读第8段最后一句。

  三、品读语言,学礼赞之法

  (一)欲扬先抑

  1.品读两个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1)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2)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2.明确:两处都使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给读者制造出阅读的“惊喜”;同时,第(1)句牵引着读者,第(2)句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

  (二)烘托蓄势

  1.品读下面句子,体会其妙处。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2.明确: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凡的。为白杨树的出场蓄势,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三)对比突出

  1.品读下面句子,说说为什么要写楠木。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明确:写楠木,主要是与白杨树形成对比:两种树的品格不同,一是普通当中蕴含着“不*凡”,一是贵族化;所代表的人不同,一是在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一是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两相对比,突出赞美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

  四、总结梳理,得礼赞之旨

  师生共同梳理总结本篇所学:

  (一)全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凡”为线索串起整篇文章;

  (二)在描绘白杨树形貌气质的基础上,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和象征手法,赞美北方农民和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三)文章运用抑扬、烘托、对比等写作技巧,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五、板书设计:略。

《白杨礼赞》的教学设计3

  1.学情分析

  (1)随着时间的推移,抗日战争这件对于*人来讲意义重大的事,在孩子们的心中似乎慢慢变得轻飘飘,只是一些写在书上的,讲在口中的名字和战役而已。所以,还原历史,让学生有切身感受很重要。

  (2)象征手法,以前可能有部分学生有所了解,但基本还是缺乏具体深入的理解。

  (3)作者对抗战军民的感情比较复杂,有敬仰,赞美,感激等,学生可能会很容易感受到其中一种,但不容易理解得全面。

  2.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词句。理解文章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基础上感受白杨树的美和精神内涵。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感受文中饱含的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抗战军民的赞美之情。

  3.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美和精神内涵。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练*巩固法

  5.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1)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2)整体感知

  ①预*检测。

  ②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2至4)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凡”。

  第三部分:(5、6)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凡”的树。

  第四部分:(7、8)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9)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凡的形象,赞美在**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3)问题探究

  ①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话。它们与标题有怎样的关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的?

  思路解析:先把握标题中的“礼赞”含义,“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礼赞”的含义是崇敬而赞美。题目的意思是以高度的敬意赞美白杨树。结合这一点,再思考作者为什么屡次表达这种带有敬意的赞美?敬是为什么?白杨树又有哪些值得赞美之处?

  答案示例:

  文章题目是白杨礼赞,就是对白杨树致以带有敬意的赞美,赞美的是白杨树的“不*凡”,正是因为白杨树是不*凡的,所以作者才对它“礼赞”。

  首先,作者赞美的是白杨树的外形——力争上游。其次,作者赞美白杨树的精神内涵——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不缺乏温和、坚强不屈、挺拔。最后,作者赞美白杨树所象征的人——北方农民,以及民族**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②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却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

  高原景象:雄壮、伟大,同时也非常单调;

  好处:这是烘托的写法。目的是为了突出不*凡的生长环境孕育了不*凡的白杨树。

  ③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示例:

  对比。楠木是贵族化的,赞美楠木的人是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而白杨树是常见、极易生长的,赞美白杨就是在赞美广大北方农民,以及民族**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④什么是象征?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案示例:

  象征: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象征和比喻的异同:

  同:比喻要求喻体和被喻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一样,象征也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

  异:比喻属于修辞范围,而象征则属于艺术手法,它与构思相关,属写作构思技巧,而不只是语言加工问题;

  比喻可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比喻具体的事物;象征一般都用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也就是说,它是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让读者自己去意会,从而让读者获得美的享受。这是一种隐晦、含蓄而又能使读者产生体会愉悦的美感的技巧。

  比喻是针对某一句而言,而象征是针对全篇而言;

  运用象征手法的文章中是不会出现本体的,而比喻往往是会出现本体的。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⑤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

  A.白杨树实在是不*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品析:“不*凡”,点明赞美白杨的原因。“实在”进一步强调“不*凡”。开篇语言简洁质朴却不失力度,直抒胸臆又自然真诚,毫不矫揉造作。

  B.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凡的一种树!

  品析:“极普通”和“不*凡”,看似矛盾,仔细想来又可以理解。白杨树“极常见”、“极易生长”,它当然“极普通”;但它的外在美、内在美又是不*凡的,特别是它所象征的广大抗战军民以及他们的精神和意志,是非常“不*凡”的。

  C.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品析:四个“难道”,每个的意义不同:第一个“难道”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更应该是别的什么;第二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第四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同时,四个“难道”运用反问、排比修辞,气势恢宏,语气更加肯定、强烈,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D.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明确:作者用工笔细描的方法,从干、枝、叶三方面写白杨树的外形,突出其正直、向上、团结的特点。同时又用人格化的语言,写出了白杨树的精神美、内在美。

  E.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品析:运用对比、比喻,写出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更美。这是一种坚强挺拔的美,是力量的美,是正直的美,是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意志的美。

  (4)教师小结

  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凡的形象,赞美在**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5)课时作业

  1.完成练*册《白杨礼赞》全部内容。

  2.列举你读过的其他使用象征手法的文章,并谈谈象征的特点。

《白杨礼赞》的教学设计4

  一、预*课文。

  1.至少读两遍课文。

  2.查词典,做下列作业 题。

  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姗姗( ) 怅然( ) 惴惴不安( ) 谆谆告诫( )

  甘霖( ) 祈盼( ) 袅袅婷婷( ) 熠熠夺目( )

  B.解释下列各词语。

  希冀 枕戈待旦 南辕北辙 瞻前顾后

  温馨 相濡以沫 荣辱不惊 踌躇

  二、学*新课。

  1.检查作业 。

  2.以幸福为话题导入 新课。

  什么是幸福?我们可以说自己是幸福的吗?

  考试成绩很好,那是幸福;有父母的关怀,听了老师的表扬,那是幸福;与同学尽情地玩了一场,那是幸福;看了好风景,心中有说不出的快乐,那是幸福这样说来,我们的生活好像真的不缺少幸福。

  作家怎么说呢?当代女作家毕淑敏的《提醒幸福》,说的是她对幸福的理解,今天我们来细细读一读,看我们能不能认同她的看法。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朗读或默读课文。

  2.给课文分段。

  方法:互相讨论,老师提示。

  提示的内容:

  A.作家说人们总是*惯在提醒中过日子,这种提醒有效没有?

  显然,作家说多半没效,这到了第几自然段?应该是到第9自然段。

  B.作家说了很多幸福是什么,最后则说要激情地享受每一天,举了春天时应该怎样?幸福时应该怎样。还有那些所以打头的段落,当然也是享受幸福,更应该放在起。

  理解:将课文简要地分为三大节,1到9自然段为第一节,10到25自然段为第二节,26到最末为第三节。也可以把文章最末一段划出来当第四大节。

  四、讨论课文内容。

  1.学*课文的第一节,提出以下问题:

  A.提醒本来是什么意思?作家说,这个词的后面总是跟着不好的东西,所以有淡淡的贬义,生活中真是这样的吗?

  理解:提醒本来是从旁指点,促使注意之意。让学生对照自己的生活比较,会发现作家讲得还真是那么回事,提醒确实老跟着不好的东西。

  D.作家说的风暴与良宵各比喻了什么?如果把这种形象化的说法换成直接说理,那又会怎样?

  理解:答案可以不求致,但要理解良宵是比喻好的、美的、幸福的东西,风暴则恰恰相反。不能想象换了以后成什么样子。我们经常所说的文采就在这些地方。

  C.朗读第2至第8自然段的内容。

  D.请把提醒两字在文中的意思说一说,它可以用什么词来替换。

  理解:这里的含义不是对灾祸的警告,而是提醒大家对幸福要珍惜。题目的提醒可以用珍惜来替换。

  五、学*文章的第二大节,围绕下列问题学*。

  1.默读这一节课文,寻找作家给幸福下的定义与解说,每人至少找出三条。

  A.避去苦难之后的时间是什么?那就是幸福啊!

  E.幸福是一种心灵的震颤。

  C.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

  D.幸福常常是朦胧的,很有节制地向我们喷洒甘霖。

  E.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

  F.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在暗淡中降临。

  G.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女友一个温馨的纸条这些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

  H.幸福有时会同我们开一个玩笑,乔装打扮而来。

  J.幸福有时很短暂,不像苦难似的笼罩天空。

  K.苦难的体积庞大。幸福可能只是一块小小的矿石。但指针定要向幸福这一侧倾斜,因为它有生命的黄金。

  L.幸福有梯形的切面,它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就看你是否珍惜;(这句话要用数学知识解说下。)

  2.轻声朗读这些定义与解说,想想,毕淑敏与张洁对幸福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讨论理解:从这一段里对幸福的定义与解说中可以看出,毕淑敏所举出的几乎都是*凡的人和事.而她以为幸福就正是包含在这些*凡的人事中。因而可以看出,张洁以为的幸福足和*、安宁、生活富足;而毕淑敏对幸福的理解要宽泛得多,生活中每一件*凡小事都可以包含幸福,关键是要你自己学会倾听,学会感受。

  3.理解这段文字里不容易理解的些句子。配合作业 题的第二题做。

  A.第15自然段里的2、3两句怎么理解?

  讨论归纳:感官的享受即指感觉器官的好的感受,这是人们天生就会的,比如天生能感觉到人体的舒适与否,但是灵魂的快意即心灵的快乐,却是要不断地训练自己才能很好地感受到的,怎样进行训练呢?即要能时时发现日常*凡生活中的美处,同学的一个微笑,老师的一次无声的鼓励,这些都是幸福,都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这种幸福,能做到这样就可以掌握幸福韵律了,也就能区分什么是灵魂的快意,什么感官的享受。

  B.第18自然段的比喻句。

  理解: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从标本人手理解这个比喻句。

  标本是我们见过的东西,五色无香,不生动,不灵活,而未制成标本之前,却是生动、灵活、色香俱全的,作家用回忆幸福标本的说法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的忽略:在幸福之中时,不知道感受,幸福离我们而去了,却去回味、追寻,念念不忘。

  C.第24自然段的幸福借了机遇、友情、成功、团圆的衣裙而来,它们却不一定是幸福,甚至可能有钢铁般的心核,这些怎么理解?

  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理解。

  机遇这些东西很多时候确实带来幸福,但许多时候也带来不幸,这就是钢铁般的内核,是我们不能把握、无法享受的那一部分。再说,难道没有那些东西,我们就不能幸福吗?显然不是,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能发现幸福,所以并不一定要有那些东西才是幸福的,作家也就是这个意思。

  六、学*课文的最后一节内容。

  设想:少讲多读,在读中感受作家所说的应该如何享受幸福。

  要求:注意段落的排比,要读出气势。

《白杨礼赞》的教学设计5

  一.赏形探妙

  读文章题目,明确茅盾礼赞的对象是白杨树。

  出示两幅图,请同学判断下面哪一幅图是白杨树?并说说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朗读课文第五段描写白杨树外形的文字,找出语言上的特别之处。

  两次写到“笔直”;’“绝无”“绝不”;“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三次提到“向上”。

  重复用词,强化白杨树的特点。

  为了突出白杨树的这些特点,作者在文中还采用了哪些方法?

  欲扬先抑,同类对比:文中第七段及最后一段

  课外拓展:

  老舍《济南的冬天》、宗璞《西湖的绿》、张抗抗《牡丹的拒绝》中的片段

  环境衬托:文中第二段

  总结:

  二.悟神寻径

  茅盾写此文仅仅是为了赞美白杨树吗?

  阅读课文第七段,明确他要礼赞的是北方的农民、保卫家乡的士兵和民族**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所以全文用的是象征手法。

  了解象征手法的相关知识(作业本),重点关注:象征之物和被象征之物之间必须有某种相似的特点。

  那么作者是怎么建立起白杨树和所咏之物之间由此及彼的联想的呢?

  (1)形体特点与精神特性一一对应;

  (2)在绘形同时,采用特别语言,(比如“笔直”、“向上”、“挺拔”“不折不挠”)让人很容易产生相关精神品质的联想,完成了象征手法的建构。

  因此用反推的方式,我们可以得到解读象征手法的基本路径:

  三.联读活用

  物象特点:地面的生存状态:个体是孤离;地下的生存状态:根系相连,团结一致

  写作背景:1940年,抗日战争初期,中华民族处于水生火热之中

  对应品性:长期的阶级压迫,使人们过着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长期的奴化统治,使人们的精神萎靡不振。他们似乎都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挣扎,似乎彼此孤离着,但这只是生活的表象,就像树在地面上的表象景观。中华民族是有凝聚力的。当遇到压迫,特别是当民族危亡无情地置于人们面前时,清贫的中华儿女定会团结起来,进行殊死斗争的。

  主题阐释:艾青以诗人敏感的心灵感受和锐利的政治目光深切地体察到了时代和社会脉搏的动向,意识到了我们伟大民族的觉醒已经到来,那泥土下紧紧纠缠的根须,是我们之间的一线血脉!我们没有丢掉这血脉!我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为深爱的祖国而战斗到底!

  物象特点:一二两句中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三四两句中泉水冲荡下山,掀起波澜。

  写作背景:白居易此时任苏州刺史期间,政务十分繁忙冗杂,“清旦方堆案,黄昏始退公。可怜朝暮景,消在两衙中”(《秋寄微之十二韵》),觉得很不自由

  对应品性:一二两句的白云清泉对应的是白居易所追求的恬淡的胸怀、闲适的心情;三四两句对应的是在朝为官,在纷扰的社会推波助澜。

  主题阐释:全诗表达的是白居易渴望早日摆脱世俗的坦荡淡泊的情怀。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合集十篇(扩展9)

——白杨教学设计

白杨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白杨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白杨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读懂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初步培养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了解问句的三种类型。

  4、初步培养学生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重点

  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教学难点同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提示课题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学*第1段。

  教学过程

  一、审题。

  1、揭题读题。你见过的白杨是长在什么地方的?我们今天学*的课文中的白杨是长在戈壁滩的(简介大戈壁)

  2、设置悬念。课文围绕白杨写了一件怎样的事呢?我们通过学*课文来搞清它。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按要求自学课文。

  (1)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划出不懂的地方。

  2、检查自学情况。

  (1)先指名几个同学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再进行归纳: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2)生字新词的检查,重点放在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如“浑黄一体”,可联系前面的“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来理解。

  (3)指名读课文,及时进行讲评。

  (4)质疑问难。

  三、学*第一段。

  1、第1自然段:这一段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你是从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

  2、第2、3自然段:这是一个“自问自答”从哪儿可以看出白杨树很多?“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指的是什么?

  3、用“虽然--但是--”来说说这三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例:虽然环境十分恶劣,但是白杨树长得高大挺拔。)

  4、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四、课堂练*。

  课后*题4。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学*提示”;读懂第2、3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课后*题4)

  二、学*“学*提示”。

  (1)默读“学*提示”:它告诉我们读懂句子里含着的意思的方法是什么?

  (2)强化对方法的理解:这种方法分成哪两个步骤来进行?

  三、学*第二段。

  1、默读思考。

  (1)“一位旅客”和“卫士”各指的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

  (2)从哥哥和小妹妹的谈话中可以看出白杨外形特点是什么?

  (3)从字面上看。爸爸介绍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

  2、交流自学情况,及时给予评价。

  3、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完成课后*题2。

  4、朗读指导。

  四、学*第三段。

  1、作者连用了几个“只晓得”?把它们划出来。并认真读这些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现在孩子们认识到了白杨的哪些优秀品质?

  3、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从字面上看是讲什么的?联系上下文想它所含着的意思是什么?

  五、总结全文。

  1、课文中的爸爸是怎么样的人?

  2、你认为作者哪些地方写得好?(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3、交流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

  六、课堂作业。

  1、填空。

  在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中,“一棵高大的白杨树”实际上指的是( );“几棵小树”指是( );“风沙”指的是( )。

  2、完成课后练*。

  参考资料:

  一、关于课后*题

  1、第1题:概括地说,是荒凉而恶劣的环境。具体见第1自然段。

  2、第2题:第(1)句为“哪里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第(2)句为“不管是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3、第3题:第(1)句是有疑而问;第(2)句是自问自答;第(3)句是无疑而问,是用反问的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即没有这么大的伞。

白杨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树,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白杨树的相关知识。

  2.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3.教师板书:白杨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白杨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长呢?它会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3、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二段(第四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第十六至十七自然段)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第四段(第十八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四、细读品味,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教师引导学生想象飞沙走石的情景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

  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坚强不软弱从来都那么直

  (4)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5)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3、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同学们讨论一下,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4、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五、理解《白杨》的中心思想。

  教师出示投影:

  选择你认为概括的最准确的中心思想:

  1.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2.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3.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板书: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六、总结全文。

  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白杨树,可是通过分析课文,我们又进一步明白了,作者描写白杨树,实际上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这种写法很新颖,能够引人入胜。这种方法叫做借物喻人。表面上写白杨,可真正的目的是写那里的人。白杨的品格,正是边疆建设者的品格。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也正是边疆建设者对孩子们扎根边疆健康成长的期待。

白杨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引入,直奔情境

  1、复*有关词语: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剖析实质表达心声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学*第10至12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生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同学们讨论一下。

  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1)生讨论汇报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的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3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么需要的就是向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说说些什么呢?把你的心理话说给你的同学听好吗?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在迎风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预设:

  (1)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

  (3)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2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体会写法

  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的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四感情朗读收束全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以读启思,读中体验,读中表达情感)

  《白杨》教学反思

  大家都知道,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标还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教《白杨》一课时,设计了“质疑——解疑——精读”三个主要环节,就是力求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课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的难点。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做到在教学语言上花力气,在体会感情上下工夫,在课堂气氛上用心计。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大戈壁)有所了解。利用课文中孩子们的童真对话引入,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再通过父亲表情的变化引发学生质疑、讨论、汇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教师商讨,向同伴汇报……总结出白杨的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读,充分体验感悟,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感受。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整课的教学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紧跟学生展开教学。就把学生的“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全程调动起来,学生在整节课的求知欲很高,学得很投入。另外,让学生质疑时,老师要正确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成功的关键,这使我明白到,对于学生的问题,我们并不都需要全部展开研究,要找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有些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比较浅显的问题我们可以随遇解决。

白杨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3、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2、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3、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2、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见过,你能介绍一下吗?

  (调动学生学*《白杨》这一课的积极性,由学生们的介绍将同学们带入描写白杨树的情景中。)

  同学们讲得好。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二、学*本课生字词,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格:

  音序、音节、部首、再查几画、结构、字义、组词。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注意指导学生读准本课中生字以外的字音。

  3、区别形*字,然后组词:

  教师出示形*字,也可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容易写错的字,想一想它与哪个字相*及怎么区别,以促使学生记准字形。

  抚(抚摸)洪(洪水)埋(埋怨)介(介绍)疆(边疆)

  扶(搀扶)烘(烘托)理(道理)价(评价)缰(缰绳)

  茫(苍茫)辨(辨析)挺(挺拔)晰(清晰)戈(戈壁)

  芒(光芒)辩(辩论)廷(宫廷)析(分析)弋(弋获)

  4、辨析词语,理解词义。

  5、区别近义词、反义词,进一步理解词义:

  ⑴近义词:

  清晰──清楚表白──表明分辨──辨别粗壮──健壮

  软弱──懦弱界线──分界分辩──辩解沉思──深思

  ⑵反义词:

  清晰──模糊软弱──坚强动摇──坚定

  精壮──细小消失──出现

  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二段(第四至十一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第十二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第四段(第十六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四、朗读课文,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为理解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做准备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学*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白杨》。请四位同学每人朗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问题。

  出示幻灯片,请同学齐读题目,《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请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白杨》这篇课文记叙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孩子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事。)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指什么。

  (这里讲的“卫士”指的是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这位旅客“出神”为什么呢?我们分析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突破课文难点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第一句是这样写的,“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直的特点。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的特点,无论“在哪儿”它都能适应,并且很快生根、发芽。)

  集体朗读这两句话,再一次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板书:

  直

  适应性强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一谈哪些地方表现了白杨树直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高大挺秀”,说明了白杨树又高又直。爸爸讲白杨树特点的话中有两个“哪儿”,说明了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白杨树都能够很快生根发芽。表现了白杨树适应性强。)

  说得很好。请看书上的图,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

  (大戈壁上。)

  对。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画,听配乐朗读第一段的录音,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

  (大戈壁荒无人烟、环境很恶劣。)

  在这样荒无人烟,环境很差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这么“高大挺秀”,这一点不仅说明白杨树直,而且也说明白杨树适应性强。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爸爸的第二句话,体会白杨树的这一特点。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爸爸讲的第三句话介绍的是白杨的什么特点呢?

  (这句话讲的是白杨坚强,不软弱,不怕艰险和抵御灾害的特点。)

  板书:

  坚强

  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但“高大挺秀”,适应力强,而且还能抵御灾害。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白杨树的赞美。请同学们以赞美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同学们,请你想一想,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请你用书上的话来谈一谈。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是什么意思?

  (“表白”就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

  可是,此时此刻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汽车。”)

  课文连续用了三个“只知道”告诉我们孩子们知道的全部内容。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我们同学能不能替他们想一想呀?四个人一组讨论、研究一下,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的讨论,然后请小组选出代表发表意见。

  除了孩子们知道的,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请各组派代表谈谈你们的讨论结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做什么工作,怎样工作?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在自己亲人身边工作,而要去新疆工作?)

  同学们讲得很有深度,他们还不知道什么?

  (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上学?他们还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同学们讨论得很好,如果继续讨论下去,可能还会有众多的不知道。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小结一下。

  请同学们朗读三个“只知道”,教师在每个“只知道”的句子后,加上同学们讨论的“不知道”的内容。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念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师:同学们,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的。那么,爸爸到底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一次分小组议论议论,替孩子们找到答案。

  (因为新疆是祖国的边疆,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都很不好,需要很多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去建设。所以他们的爸爸妈妈就来到了新疆。)

  当年很多边疆建设者都和课文中的爸爸妈妈一样,听从祖国的召唤来到新疆。为什么他们又要把自己的孩子也接到新疆呢?

  (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们的工作,建设边疆。)

  爸爸的心愿,也就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没有直接讲明,却让同学们给解释得这么好。看来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可是爸爸好像对白杨树情有独钟,为什么?

  (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要表白自己的心。实际上他通过介绍白杨树表白了很多边疆建设者的心愿:祖国需要他们在哪儿工作,他们就到哪儿去安家。)

  的确如此,许多边疆建设者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毅然来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有的还为此献出了生命。同学们,你们说他们是不是具备了白杨树的高贵品格的人呢?

  我们以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几句话。

  三、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又陷入了沉思”

  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分析,前面提到的爸爸在车上望着车窗外“出神”,是因为他想到自己。可现在爸爸“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他又沉思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课文最后一段的第二句话是这样说的,“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因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几棵小树象征的是:边疆建设者的下一代正迎着困难,茁壮成长。这一点是他希望的。因此他很欣慰。由此,我也理解了刚才爸爸沉思的内容,他在想孩子们是否也能同他们一样迎着困难,不怕艰苦,建设边疆呢。)

  说得好。爸爸的“微笑”已经说明,他不必担心了。

  四、朗读全文,体会边疆建设者具备白杨树的高贵品格

  五、理解《白杨》的中心思想

  教师出示投影:

  选择你认为概括的最准确的中心思想:

  1.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2.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3.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请三位同学读三种答案,同学们进行比较,然后找出一种最准确的答案,并说一说为什么?

  (我认为第三种答案是最准确的。因为第一种只写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没有写出作者的写作目的。第二种没有讲课文中的什么事,只写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好像还不全面。而第三种讲的是最全面、最准确的,它把课文的写作目的与主要内容结合在一起。)

  请同学们齐读第三种答案。

  板书:

  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六、总结全文

  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白杨树,可是通过分析课文,我们又进一步明白了,作者描写白杨树,实际上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这种写法很新颖,能够引人入胜。这种方法叫做借物喻人。表面上写白杨,可真正的目的是写那里的人。白杨的品格,正是边疆建设者的品格。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也正是边疆建设者对孩子们扎根边疆健康成长的期待。

  板书:

  借物喻人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记住白杨的特点,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七、探究活动

  1、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续写,想像20年以后,课文中的“哥哥”“妹妹”是如何心系新疆,建设新疆的。

  2、通过读书看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与同学交流。

白杨教学设计5

  一、教学理念

  《白杨》一课表达的屯垦戍边时期,建设者远离家乡,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主题。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距离,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结合课文特点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淡化人文主题,依据文字落实训练,主要渗透一下理念:

  1.创设情景。

  通过文字背景资料、视频资料,为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对课文的故事背景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为学生理解内容提供帮助。

  2.落实训练。

  《白杨》一课由于内容的思想情感特点,教学往往容易只重视文本内容的理解,把对建设者崇高精神的歌颂当作文章的落脚点,从而忽视了文本的工具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从语文实践中得来。因此,在处理文本时,我力求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突出工具性,找准文章中学生语言训练的生发点,让学生从清新流畅的文字中,学*语言表达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运用文中的语言现象。“从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还……总是……”写一小段意思连贯的话。

  3.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句话。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句话。

  难点:运用文中的言语现象“……哪儿……哪儿……”或“不管……不管……还……总是……”写一小段意思连贯的话。

  四、教学过程

  (一)走进西部,了解白杨

  同学们,你们了解我们祖国的西部吗?(课件出示西部范围图。)图中用彩色标出的部分就是我国的西部。本课提到的新疆就在这里。

  我国西部地区疆域辽阔,人口稀少,由于气候条件比较恶劣及社会历史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作者笔下的西部那时一片荒凉。(课件出示西部戈壁图。)虽然戈壁环境条件这么恶劣,却有一种树生长在这里,你知道这是什么树吗?(课件出示白杨图。)看了这种树,你有什么要说的?

  今天就让我们走*白杨,走进白杨。

  【设计意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伊始,通过谈话和课件出示图片将学生带入情境,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和欲望,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获得阅读的体验,这样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惬意,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二)初读课文,感知白杨

  师:我们打开书,先大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师:出示词语:

  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

  1.指名读。

  2.全班一起读。

  3.重点指导:“戈”字别忘了写一撇;“疆”别忘了“弓”下有个“土”。

  师:选择几个默写的词语,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虽说五年级学生早已经具备自学字词的能力,但对于某些难认难写、容易混淆、不易理解的字词进行指导也不可忽视。字词的疏通为课文的理解扫清了障碍。结合重点词语概括文本内容,既降低了学*的难度,也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故事大意。

  (三)再读课文,品读白杨

  师:在父亲眼中,白杨的特点是怎么样的呢?请找到相关的句子画出来。学生默读课文,画有关句子。

  出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设计意图】找准切入点,阅读则事半功倍。文中的爸爸说的话是重点所在,也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的侧重点。抓住它,既调动了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又为学生很好体会白杨树的特点和内在品质做好了铺垫。

  师:(板书:高大挺秀)这个特点,我们可以在哪里感受到?找一找有关的句子,自己读一读。

  师:白杨树高大挺拔,那作者为什么却用“高大挺秀”赞美它呢?出示课件戈壁中的白杨。让我们再来看看白杨,你对白杨有什么新的了解?

  生自由读。

  师:默读1~3自然段,勾画出重点词句体会一下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作者实在是用词准确。“高大挺秀”来形容戈壁摊上的白杨是最合适不过了。让我们把这种“浑黄一片”和“高大挺秀”的对比读出作者、爸爸对白杨的喜爱。

  师:在爸爸的眼中白杨还有什么特点呢?

  联系上下文,理解体会词语“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1.从“哪儿……哪儿……”你体会到什么?

  2.大家想象一下,白杨树还可能生长在哪儿?

  请完成练*: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需要它,它就在( )很快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3.按学生的反馈进行小结并师生接读。

  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

  滔滔不绝的洪水来了……

  持续数月的干旱来了……

  拳头大的冰雹来了……

  师小结:的确,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山区还是戈壁,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是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是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4.白杨树是坚强的,不怕任何自然灾害。那么白杨树会遇到哪些自然灾害呢?展开想象试着完成以下练*:

  (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 )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5.情景朗读爸爸的话。老师示范读,学生挑战读,齐读。

  【设计意图】填空练*,别出心裁。抓住文本提供的想象空间,精心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在结合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有效拓展,调动学生创造的欲望,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的理解,又进行句式的训练,让学生体会到创作的乐趣。

  师:你能不能用“哪儿……哪儿……”或“不管……不管……还……总是……”连起来说几句话?

  师:爸爸仅仅是介绍白杨树吗?不,他还在表白自己的心。请大家再次读读,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理解爸爸要表白的心是本课的难点。学生理解了爸爸对白杨树介绍的话,对爸爸所要表白的心,就不难理解了。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文本,也为下节课介绍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做好了铺垫。

  (四)再次朗读,立起“白杨”

  师:通过学*,同学们对白杨肯定有了更深的了解,你能说说吗?

  师:课文只是告诉我们白杨的特点吗?透过白杨的特点,父亲想告诉我们什么,我们下节课继续进行探讨。

  【设计意图】说说学生心中的白杨,让白杨在学生心中立起来,同时这时的质疑,引发学生思考,由文本内容引向语言特点,为下节课做好了铺垫。

  五、教学反思

  朗读:层层推进

  教学中总共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朗读。第一,初读课文,感知白杨;第二,再读课文,品读白杨;第三,再次朗读,立起“白杨”。三个层次的读书,是在理解逐步走向深入的基础上安排的。这样学生在反复不断地增加情感体验内涵的体验下朗读课文,自然而然会熟读成诵了。很多课后练*中安排了“抄写你喜欢的句子、背诵你喜欢的句子。”我想,这样的练*,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经典的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能称得上是经典的语言,引导学生体会其精妙所在,喜欢所表达的内容,喜欢这样的表达方式,这样便会对语言学*和积累产生兴趣。

  语言:扣住关键

  阅读教学在追求语言形式和内容学*的辩证统一。如何统一,本节课在做有效的尝试:抓住关键的、经典的语言形式──词句段落,体会这些语言形式表达了怎样的内容,这样的语言形式表达出了怎样独特的、其他写法不能表达出来的内容特点、情感和思想。既促进对内容的理解,又引发学生学*语言的兴趣,深入品味赏析语言、读诵语言,将经典的语言与内容一起内化于心。

白杨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说出白杨的特点和祖国建设者的优秀品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文借白杨的特点赞颂坚韧的健身者,学*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文学*,学生体会到西部工作者工作环境的恶劣,默默奉献、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记叙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体会文中父亲和白杨之间的关系,懂得白杨的品格美,领悟父亲等援疆者的人格美。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展示西部荒漠环境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西部环境特点,并向学生介绍西部风沙大,缺水干裂的气候,观察并了解白杨缺水但依然坚挺的特质。

  (二)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提问引导:

  1.文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白杨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伴随这两个问题的引导学生再次回到文本,回顾父亲在火车上给孩子们介绍白杨的故事。并且找出文章描写白杨的句子,找到白杨高、直,坚韧不拔的特点。

  (三)深入研读

  1.在了解了白杨的基本特点以后,教师带领学生仔细研究白杨的特点。提问学生:爸爸在介绍白杨的时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此处为比喻手法,将高大的白杨比作大伞。图片展示大伞,观察大伞手杆笔直且伞面之大的特点,与白杨的图片比较。帮助学生理解白杨笔直且枝繁叶茂的特点。

  2.引导学生品味爸爸关于介绍白杨坚韧不拔特点的语言。请学生进行角色朗读,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爸爸、哥哥和妹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领学生理解白杨是生长在需要它的地方,不管环境多么恶劣,它都能很快地生根发芽,体会白杨的坚强、不软弱、不动摇。展示关于白杨在风吹日晒的环境中依然屹立的视频,体会白杨生长环境之差,衬托白杨不动摇、依然笔直的特点。

  3.引导学生理解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不仅仅是在介绍植物,而是以托物言志的手法介绍了生活中有很多跟父亲一样支援西部工作,在遥远的新疆为祖国发展建设做出贡献的工作者。他们身上体现着白杨精神,在祖国发展过程中,哪里需要他们,他们就到哪里去艰苦工作,正是有他们的艰辛付出,我们才得以有现在美丽的生活环境,国家才得以生机勃勃地蓬勃发展。

  4.引导学生学*文章结尾带有暗示性的语句。爸爸搂着孩子,看着窗外的白杨陷入沉思,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提问爸爸在沉思什么?引导学生得出此处沉思以及微笑是因为爸爸看到了高大的白杨旁边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小树。这暗示着父亲对孩子们的期待。

  (四)拓展延伸

  孩子们听了爸爸的话之后有什么样的领悟,他们应该学*白杨什么样的精神?请同学们以小组形式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以《白杨,我想对你说》写100字左右的感想,全班交流。

  (五)小结作业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学*的白杨的特点,以及以爸爸为代表的西部边疆工作者的品质。

  白杨是生长在西北恶劣环境中的植物,请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植物有什么样的特点,选一种植物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介绍它的生长环境和它的特点。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故事性文章,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了解白杨这种植物的特点,从而理解西部工作者身上坚韧不拔、默默奋斗的品质。在介绍白杨特点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展示白杨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的对白杨有所了解。在学*爸爸介绍白杨的语句的时候,可以用分角色朗读法,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理解父亲话语中的意思。

白杨教学设计7

  【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

  板书课题:

  白杨

  2、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

  ⑴ 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⑵ 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注意:

  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字音易错的:清晰。

  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荒凉、寸草不生、贫瘠……

  2、读一读你刚才所划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理解:

  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可以了。

  朗读: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

  (赞美、骄傲的语气。)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

  四、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爸爸仅仅是在赞扬白杨吗?他的话中似乎还有更深的含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吧。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听录音,看看在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板书并理解:

  高大挺秀

  2、为什么会感受到白杨是高大挺秀的?

  (戈壁的荒凉,寸草不生,而白杨在那里是如此的挺拔,在满眼没有绿意的戈壁上,白杨越加高大挺秀了。)

  3、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引读第一段。

  (体会“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

  4、当哥哥和妹妹在议论白杨时,什么问题使爸爸变得严肃起来(默读4~13节)?

  三、理解研读,深悟课文

  1、找到爸爸说的话,弄清有几句,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请一名学生朗读并一同归纳)教师板书:

  枝干挺直

  白杨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2、默读,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顽强的。

  3、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

  4、体会句群关系,重点读第三句。

  5、换人称读:

  用爸爸的话来赞美白杨。把“它”换作“你”。

  6、试着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7、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把16和14节对比着默读,爸爸要表达什么呢?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服从需要、扎根边疆、无私奉献。

  8、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

  ⑴ 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的艰苦的生活,一定能像白杨一样很顽强地生活下去。

  ⑵ “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你能体会到它的含义吗?

  作者用小白杨的茁壮成长,来暗示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孩子们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人。

  四、纵览全文,体会中心

  1、我们和爸爸一同感受了白杨的品质,那么现在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⑴ 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⑵ 爸爸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他们一样为边疆出力,一样建设边疆。

  ⑶ ……

  2、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句子。

  有感情地朗读链接《帐篷》。

  五、课后练*

  1、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阅读链接《帐篷》。

  3、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白杨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分析白杨树的外形特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正直、朴质、团结、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象征手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在西北地区,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树木,房前、屋后、河畔、路旁,随处可见它的身影,它有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有顽强的生命力,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茅盾的《白杨礼赞》,一起去欣赏白杨树的英姿,一起去领略他笔下白杨树的风采。

  板书:白杨礼赞。

  二、题目解读

  1、了解作者。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2、释题

  礼赞的含义:“礼”,尊敬崇敬,“赞”,赞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三、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了解内容,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礼赞的句子。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

  在是不*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读这几段文字,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感情是由浅入深。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四、合作探究

  1、作者极力的赞美白杨树,是因为它不*凡。这篇课文作者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如果不是,那作者到底是在礼赞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明确: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又如“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2、齐读第七段,赏析。

  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3、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军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这种赞美呢?

  补充课文的背景。《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作者从**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这篇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的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4、学*象征手法。

  像课文这样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就是象征。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军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通过白杨树这一艺术形象,歌颂了***领导下的广大军民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

  5、讨论:作者借白杨树歌颂北方的抗日军民及其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呢?找出描写白杨树外部形态的句子,大声朗读,用其中的关键词句来解决这个问题。

  预设:总的形象:力争上游 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外部形态 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 叶:片片向上(进取) 皮:光滑淡青色(朴质) 参天耸立 内在气质:倔强挺立 不折不挠

  小结: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

  6、白杨树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

  预设:正直、朴质、团结、力争上游等都值得我们学*。

  四、拓展延伸

  生活中,我们赋予某些事物象征意义,你都知道哪些,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请仿照课文的写法,选取你熟悉的某个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完成一次片段写作。

  五、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白杨树的外部形态、内在气质两方面“礼赞”了白杨树,下节课我们将从生长环境、写作手法方面继续学*这篇课文。

  六、布置作业

  课后*题

白杨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学*边疆建设者的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高尚品质。背诵指定的段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主动学*,合作探究。

  情感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难点

  理解“爸爸”的话。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定向示标

  1、导语

  3月12日是什么节日?你在这一天做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一分钟演讲)那么,白杨树还有什么特点呢?好!让我们一起走进白杨的世界。板书:白杨

  2、复*

  检测题。适当点拨,回答:2分钟

  (1)白杨,又叫( )、( )。在我国( )广泛种植,文中的白杨生长在( )。

  (2)课文写一位在( )工作的.父亲,向( )介绍( )的事。

  3、示标。

  (1)理解课文,学*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高尚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3)学*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读、记:1分钟。

  自学指导一:

  思考题一: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自学方法:

  1、画出描写白杨树的句子。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白杨树的特点。

  3、各种形式的朗读。

  导学释疑一:汇报:

  1、逐句理解“爸爸”的话。抓住“从来”、“哪儿……”等词理解白杨的特点。

  2、多媒体演示:戈壁滩。

  3、各种形式的朗读。

  老师适当点拨,学生汇报。板书:适应性强,坚强不屈。6分钟。

  自学指导二:

  思考题二:“爸爸”的心愿是什么?

  自学方法:

  1、画出你们知道的,推想你们不知道的。

  2、此时,你学会了什么?老师巡视,学生自学讨论。2分钟。

  导学释疑二:

  汇报:

  1、读学生们知道的段落。

  2、交流学生们不知道的。

  3、揭示出“爸爸”的心愿。

  4、再读“爸爸”的话。老师点拨。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5分钟。

  自学指导三:

  思考题三:“爸爸”望着白杨树,为什么又微笑呢?

  自学方法:读最后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老师巡视,学生自学讨论。2分钟

  导学释疑三:

  汇报:

  1、微笑的原因。

  2、你想对“爸爸”说什么?

  3、“爸爸”只是在赞美白杨树吗?老师点拨。画小白杨,板书:借物喻人。3分钟。

  合作探究:

  个人—小组—师生 老师点拨,解答疑难。4分钟。

  自主测评

  1、事物—做人的道理

  白杨—无私奉献

  蜡烛—……

  ……—……老师点拨。练*。10分钟。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喜欢的段落。

  3、说一说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

白杨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会读懂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初步培养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了解问句的三种类型。

  4、初步培养学生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重点 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提示课题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学*第1段。

  教学过程

  一、审题。

  1、揭题读题。你见过的白杨是长在什么地方的?我们今天学*的课文中的白杨是长在戈壁滩的(简介大戈壁)

  2、设置悬念。课文围绕白杨写了一件怎样的事呢?我们通过学*课文来搞清它。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按要求自学课文。

  (1)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划出不懂的地方。

  2、检查自学情况。

  (1)先指名几个同学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再进行归纳: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2)生字新词的检查,重点放在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如浑黄一体,可联系前面的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来理解。

  (3)指名读课文,及时进行讲评。

  (4)质疑问难。

  三、学*第一段。

  1、第1自然段:这一段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你是从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

  2、第2、3自然段:这是一个自问自答从哪儿可以看出白杨树很多?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指的是什么?

  3、用虽然--但是--来说说这三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例:虽然环境十分恶劣,但是白杨树长得高大挺拔。)

  4、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四、课堂练*。

  课后*题4。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学*提示;读懂第2、3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课后*题4)

  二、学*学*提示。

  (1)默读学*提示:它告诉我们读懂句子里含着的意思的方法是什么?

  (2)强化对方法的理解:这种方法分成哪两个步骤来进行?

  三、学*第二段。

  1、默读思考。

  (1)一位旅客和卫士各指的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

  (2)从哥哥和小妹妹的谈话中可以看出白杨外形特点是什么?

  (3)从字面上看。爸爸介绍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

  2、交流自学情况,及时给予评价。

  3、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完成课后*题2。

  4、朗读指导。

  四、学*第三段。

  1、作者连用了几个只晓得?把它们划出来。并认真读这些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现在孩子们认识到了白杨的哪些优秀品质?

  3、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从字面上看是讲什么的?联系上下文想它所含着的意思是什么?

  五、总结全文。

  1、课文中的爸爸是怎么样的人?

  2、你认为作者哪些地方写得好?(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3、交流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

  六、课堂作业。

  1、填空。

  在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中,一棵高大的白杨树实际上指的是( );几棵小树指是( );风沙指的是( )。

  2、完成课后练*。

  参考资料:

  一、关于课后*题

  1、第1题:概括地说,是荒凉而恶劣的环境。具体见第1自然段。

  2、第2题:第(1)句为哪里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第(2)句为不管是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3、第3题:第(1)句是有疑而问;第(2)句是自问自答;第(3)句是无疑而问,是用反问的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即没有这么大的伞。

白杨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借物喻人。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读法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的生字新词,提高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能力。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重点 重点字形区别。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文章的写法和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方法 读议法 读、思、评、悟相结合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二读: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 ~~”标出。

  (1)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2)指名读三个问句: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三读: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收获。

  三、初步感知,交流体会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白杨教学设计12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

  2、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3、自学生字词,理解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愿的有关句子。

  练*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初步从内容中体会思想这一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教具准备:

  《小白杨》歌曲磁带。

  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走进白杨世界

  1、播放课件。课件的背景音乐为歌曲《小白杨》,画面为茫茫大戈壁及傲然挺立的白杨。

  2、学生看完课件后交流感受。

  3、师导入:美丽坚强的白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再次走进白杨的世界。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拉*了学生与白杨的距离,为学生作好心理铺垫,激发学生走进白杨的欲望。

  板块二:初读课文,感知白杨形象

  1、用自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提出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为下一步解读白杨物象打下基础,避免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阅读。

  板块三:解读物象,勾画白杨轮廓

  1、勾画白杨生长环境——大戈壁的轮廓。请同学找出描写大戈壁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

  重点体会词语:茫茫没有??没有??也没有??浑黄一体

  2、勾画白杨的轮廓。请同学们找出描写白杨树外形特点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

  重点体会:高大挺秀;粗壮

  3、想像轮廓

  师:读着这样的句子,品着这样的词语,我们的脑海里一定浮现出了一幅清晰的戈壁白杨图,请大家想一想,能把你想到的画面说出来与大家交流吗?

  (设计意图:先把握物象,为后面体会精神作好准备,把*面的文字变成立体的图画,让学生深刻感受白杨的正直、奉献的光辉形象)

  板块四:品读意象,探究白杨神韵

  1、深情朗读爸爸说的三句话,在细细品读中体会白杨的神韵。

  1)比较下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

  白杨树在任何时候都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白杨树很直。

  2)联想具体环境展开述说。

  需要白杨,白杨就在____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当风沙袭来时,白杨_____;当雨雪来临时,白杨_____;当干旱来到时,白杨。

  (设计意图:把眼中的白杨深化为心中的白杨。在语言的训练熏陶中激荡起学生对白杨的崇敬之情。)

  板块五:学*白杨,构筑精神家园

  1、白杨树在荒凉的戈壁中顽强地生长着,同学们,读了课文,你觉得还有谁也像白杨树一样,在那里默默奉献着?

  2、爸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从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样的心愿和怎样的精神?

  3、爸爸像白杨,在你们眼中还有谁像白杨?你们愿做一棵白杨吗?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贵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得到情感的熏陶,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提升)

  教学反思

  对于“白杨”一文的教学,按课前预设共分为五大板块进行。在预设中,每一个板块都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读、思、体验的空间,体现了学生是学*主人的意识,因而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创设情境,走进白杨”这一板块中,利用音乐和画面的感染力,让学生走*白杨,认识它驻守边疆,哪里需要哪里扎根的奉献精神。动听的音乐流淌在学生的心上,每个人对于音乐的都感受不一样。当学生听完歌曲欣赏完画面后,再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都积极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运用自己掌握的表达方法,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有的感受到了白杨的正直挺拔,有的感受到了白杨的无私奉献,有的感受到了白杨的亲切朴实,拨动学生善感的心灵,掀起学生情感的的波澜,课堂生成自然展现。在初读课文,感知白杨形象,进而勾画出白杨轮廓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充分读文,品味“高大挺秀”、“茫茫”“有的没有??也没有”等重点词语,有意把白杨的外形与白杨生长的环境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白杨浓浓的情意。在此基础上,让大家把感受到的画面描绘出来,这无疑又是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台。有的学生动情地用课文中的语句描述,有的学生创造性地加入了自己想像中的事物,课堂生成在你渲我染中走向高潮。在《白杨》教学的全过程中,我力求做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言表述能力和思维能力,力求能使本课有比较浓烈的“语文味”。例如板块四中,利用具体环境展开述说环节,还有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谁像白杨等教学预设,有效地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分析与综合、想象与表达等思维能力,学生在相互交流启发中激起课堂生成的美丽涟漪。

白杨教学设计13

  一.赏形探妙

  读文章题目,明确茅盾礼赞的对象是白杨树。

  出示两幅图,请同学判断下面哪一幅图是白杨树?并说说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朗读课文第五段描写白杨树外形的文字,找出语言上的特别之处。

  两次写到“笔直”;’“绝无”“绝不”;“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三次提到“向上”。

  重复用词,强化白杨树的特点。

  为了突出白杨树的这些特点,作者在文中还采用了哪些方法?

  欲扬先抑,同类对比:文中第七段及最后一段

  课外拓展:

  老舍《济南的冬天》、宗璞《西湖的绿》、张抗抗《牡丹的拒绝》中的片段

  环境衬托:文中第二段

  总结:

  二.悟神寻径

  茅盾写此文仅仅是为了赞美白杨树吗?

  阅读课文第七段,明确他要礼赞的是北方的农民、保卫家乡的士兵和民族**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所以全文用的是象征手法。

  了解象征手法的相关知识(作业本),重点关注:象征之物和被象征之物之间必须有某种相似的特点。

  那么作者是怎么建立起白杨树和所咏之物之间由此及彼的联想的呢?

  (1)形体特点与精神特性一一对应;

  (2)在绘形同时,采用特别语言,(比如“笔直”、“向上”、“挺拔”“不折不挠”)让人很容易产生相关精神品质的联想,完成了象征手法的建构。

  因此用反推的方式,我们可以得到解读象征手法的基本路径:

  三.联读活用

  物象特点:地面的生存状态:个体是孤离;地下的生存状态:根系相连,团结一致

  写作背景:1940年,抗日战争初期,中华民族处于水生火热之中

  对应品性:长期的阶级压迫,使人们过着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长期的奴化统治,使人们的精神萎靡不振。他们似乎都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挣扎,似乎彼此孤离着,但这只是生活的表象,就像树在地面上的表象景观。中华民族是有凝聚力的。当遇到压迫,特别是当民族危亡无情地置于人们面前时,清贫的中华儿女定会团结起来,进行殊死斗争的。

  主题阐释:艾青以诗人敏感的心灵感受和锐利的政治目光深切地体察到了时代和社会脉搏的动向,意识到了我们伟大民族的觉醒已经到来,那泥土下紧紧纠缠的根须,是我们之间的一线血脉!我们没有丢掉这血脉!我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为深爱的祖国而战斗到底!

  物象特点:一二两句中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三四两句中泉水冲荡下山,掀起波澜。

  写作背景:白居易此时任苏州刺史期间,政务十分繁忙冗杂,“清旦方堆案,黄昏始退公。可怜朝暮景,消在两衙中”(《秋寄微之十二韵》),觉得很不自由

  对应品性:一二两句的白云清泉对应的是白居易所追求的恬淡的胸怀、闲适的心情;三四两句对应的是在朝为官,在纷扰的社会推波助澜。

  主题阐释:全诗表达的是白居易渴望早日摆脱世俗的坦荡淡泊的情怀。

白杨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课文,检查预*,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学生字词,理解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重点难点

  学生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预*。

  2.有关作者及时代背景的资料

  四、教学课时

  第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二)检查预*情况。

  1.检查课文的朗读。

  2.检查课后第四题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三)教师范读课文。

  1.学生继续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

  2.默读课文后分段,概括段意。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默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描述白杨特点的句子,通过理解词语,体会白杨的特点。

  1.“茫茫”、“浑黄一体”结合录像画面理解。

  2.“卫士”在课文里指什么?为什么?

  导语: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

  (五)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第1、2题。

  六、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七、板书设计

  3白杨

  第一段(1-3)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二段(4-15)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16-17)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第四段(18)主要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八、教后反思

白杨教学设计15

  这是《白杨》一课的教学板书设计。而笔者所在学校的几位参加市评优课的教师恰好也抽签抽到了上《白杨》这一课,我就把上面这一板书设计介绍给了他们,希望能对他们的评优课有所帮助。 几天后,笔者相继听了他们的评优课《白杨》,发现,他们均采纳了我推荐的板书设计。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运用方法。

  一位教师在讲读课文时,一边讲一边自己在黑板上画出白杨,并相继填上白杨的三个特点,当讲到爸爸也在表白自己的心时,教师相应画出心形,并相继填上边疆建设者的心愿。总结时,指出作者借白杨来赞美边疆建设者的精神,同时板书:赞。

  另一位教师则要求一位学生到黑板上画出白杨。在讲到白杨的三个特点时,分别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书写;讲到爸爸也在表白自己的心时,请一同学在黑板上画上心形,同样也请三个同学分别填上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

  第三位教师在课前即下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白纸。在进行到上述过程时,同时要求没轮到板演的学生每人在下发的纸上自己画画、填填,并激励说:看谁画得最好、填得最正确。 纵观以上三种对同一板书的不同使用方法,笔者认为,教师要创造性地学*先进教学经验、优秀教案。同时,从中不难看出第三位教师对创新意识、主体性、全体性等素质教育要义把握得更准,当然教学效果也大不一样。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合集十篇(扩展10)

——《白杨礼赞》教案范本10份

  《白杨礼赞》教案 1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生字新词,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象征手法。

  2、诵读课文,读出文中的激情与豪气。

  3、学*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过程

  一、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是他的笔名。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意思是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二)自主解决生字和新词。开垦主宰倦怠倔强婆娑虬枝伟岸傲然宛然秀颀鄙视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旁逸斜出不折不挠

  三、精读课文

  四人小组讨论,然后选两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一)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话。找出这些语句,说说它们与标题有怎样的关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的。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凡的树!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白杨树力争上游,笔直的杆,笔直的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

  (二)顺着感情的脉络梳理课文内容,探讨下面的问题。

  1、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又宕开一笔,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坚强不屈的品格和傲然挺立的形象。

  2、本文写法有扬有抑,富于变化。试找出相关的段落,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3、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的愤恨和鄙弃)

  4、作者说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凡的一种树”,既“极普通”又“不*凡”,这样表达是否矛盾?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白杨树普通,不*凡。白杨树象征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象征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四、练*

  背诵课文第6—8段,思考: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层层深入地把这种意义揭示出来的?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坦的大地个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质朴,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蚀》(包括《幻灭》《动摇》《追求》),《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二、故事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文学常识

  抒情散文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四、理解词义

  1、礼赞:表示尊敬和赞美。

  2、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3、无边无垠:形容范围极为广阔。同“无边无际”。

  4、坦荡如砥:*坦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宽*的意思。

  5、潜滋暗长:暗暗的生长,不知不觉地生长。滋,生长。

  6、恹恹: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7、旁逸斜出:(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8、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服、退缩。

  9、纵横决荡:纵横驰骋,横冲直扫,冲杀突击。这里是指到处同敌人进行激烈战斗。

  五、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段):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②-④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⑤、⑥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凡。

  第四部分(第⑦、⑧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⑨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白杨礼赞》教案 2

  [教学目的]

  1、理解象征手法,白杨礼赞。

  2、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3、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4、掌握生字和常用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课时]

  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小白杨》。

  2、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板书:白杨。这篇文章对白杨树充满什么感情?(赞美)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感情是由浅入深。这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的感情。

  4、崇敬和赞美,就叫做礼赞。(板书:礼赞)这篇课文就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赞美和崇敬的感情。

  二、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三.初步感知课文。

  1、自主学*:把课文默读一遍,并思考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凭什么知道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明确: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又如“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是“你不应该觉得他只是树。”那么是什么呢?)

  2、趁机让学生读这几个句子。

  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白杨礼赞》。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3、看来,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农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呢?(学生可能会回答这样能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

  4、补充课文的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派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5、学*象征手法。

  《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四.总结

  作者到底是怎样对白杨进行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的呢,我们下堂课再来深入地研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 抄写生字和常用词语。

  2.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

  1. 听写生字。

  2. 复*象征手法。

  二.研读课文。

  1.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本文是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的,作者到底是怎样

  把它们联系起来的呢?

  明确:表面上是写树,其实处处在写人。

  2. 找出写白杨树的段落。(5-8段)说说这几段是写什么的?

  明确:5-6段是写白杨树的形象和气质。7-8段是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 学生自读,要求用“圈点法”画出有关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重

  要词语。由这些词语你联想到什么?

  明确: 总的形象:力争上游

  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外部形态 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

  叶:片片向上(进取)

  皮:光滑淡青色(质朴)

  参天耸立

  内在气质:倔强挺立

  不折不挠

  小结: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通过白杨树不*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凡。

  4.指名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讨论:

  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采用什么手法?

  作者先虚写

  《白杨礼赞》教案 3

  指导思想:

  1、精心设计,突出重点,因势而导,发挥教师导的作用;

  2、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内引外联,以教学内容为中心自然延伸、扩展,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 :

  1、本文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都与象征有关,因而,必须学*、理解、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学*运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练*。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以白杨树的形美、神美及其象征意义为重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程序;

  3、围绕象征手法,对学生进行说写训练。

  教学要点:

  1、激趣、导入 ,出示《白杨树》挂图;

  ①学生口述白杨树的外形及其气质,包括枝、叶、干的色泽、形态;

  ②学生展开丰富联想,由白杨树联想到人,联想到人的某种精神品质;

  ③引出茅盾的《白杨礼赞》

  2、作品背景介绍,为学生理解课**好辅垫。

  3、学*课文:

  ①第一次读课文。先由两位学生朗读,然后教师正音,要求学生疏通字词,读通长句。

  ②第二次读课文。由朗读能力较强的两位学生读。解决以下问题:

  a.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一种感情(即解题)

  b.文中几次直接表达了这种感情,学生在书中找到并做上记号

  ③第三次读课文,重点导读4、5、6自然段。理解作者为什么对白杨树有这种感情,为什么作者说白杨树是极普通的.,然而是不*凡的。

  ④第四次读课文,重点阅读7、8自然段。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对于白杨树的力求上进的精神特质,作者是由哪些方面联想到的。

  4、教师小结象征手法的特点

  5、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训练。

  ①你以为在新时代白杨可以象征哪种精神、哪类人?

  ②口头描述门、梅的外形并由此产生的联想。

  ③任选一种事物,先口述其外形特点,展开联想,最后用象征手法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

  《白杨礼赞》教案 4

  一、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我们欣赏过“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柳韵,瞻仰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姿,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影。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二、解题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家,创作了《林家铺子》《子夜》 《春蚕》《秋收》 《残冬》等小说。在这篇散文里,茅盾把视线投向了白杨这种在西北高原极为常见的树。“礼”是敬礼、致敬,“白杨礼赞”是宾语前置,实际上是“礼赞白杨”,意即带着敬意赞美白杨树。那么,茅盾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他又是怎样赞美白杨树的呢?

  三、品读全文

  四、合作探究

  (一)文章要赞美白杨树,第二段却没提白杨树,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删掉这一段可不可以?

  (二)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五、阅读迁移

  朗读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子,你会发现它们像一首现代诗,言简意赅,直抒胸臆。在理解这篇散文的基础上,试着用更简洁的方式概括文章的主题。

  反思

  《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作品,结构之完美,思想之深邃,把散文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线索清晰,条理顺畅的`结构,让我们教者为之赞叹。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设计了激情导入,学生交流,感知课文,课堂小结等教学环节。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为教学引导。全力发挥学生的学*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学生互相讨论,以及我及时的点拔、引导,抓住难点和重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形,在教学和学*过程中让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能力。课堂收到非常好教学效果。但正如哲学上所说的任何事物都有相对的方面,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一、我觉得对这堂课中问题的提出多是事先设计,不够自然,另外也比较生硬,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是天生的提问家。因此课堂问题的提出真正要做到关注学生,感受学生的接受能力,还学生以主体地位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健。二、我认为自己做为一各老师在教授本篇文章时在朗读的环节上不够重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朗读的训练。还有就是在对课堂知识的拓展延伸方面的定位不够准确。在今后珠教学中我要发扬优点,改正不足,走向更宽广的课堂教学世界。

  《白杨礼赞》教案 5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重点。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作者。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

  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并做以下题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交流句式为:我读出了一株 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9、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大毡子 开垦 外壳 锤炼 倦怠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婆娑

  (要求:让一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不正确的,找其他同学纠正。)

  2、能从整体上把握即可。

  3、作者是从那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明确:(景美、形美、神美。)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明确:(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明确:(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意义作铺垫。)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明确:(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明确:(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明确:(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

  (学生说出一点即可。)

  9、研读赏析第7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3。)

  ①白杨的“神美”可以用本段的哪几个词来概括?

  ②为什么本段开头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③本段作者由树写到人,赞美了什么人?作者为什么会由树写到人?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④本段的四个排比句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加深的?

  ⑤背诵本段。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

  ①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

  ②欲扬先抑。

  ③北方农民、抗日军民以及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白杨树身上能折射出北方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换句话说,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者赋予了白杨树以不*凡的象征意义。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也象征了民族**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④“只觉得――不想到――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

  ⑤指导背诵。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收获及还没解决的问题。(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 盾

  1、象征

  2、排比、反问

  景美-形美-神美

  赞美白杨树的不*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旋律高亢优美的歌曲《小白杨》,要求学生边欣赏边思考:歌中小白杨有何象征意义。屏幕投放“象征”: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学生交流归结:象征守卫边疆的战士;象征边防战士的坚强意志等。由此导入本文“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明确本课学*重点。

  二、教学呈现

  1、谈一谈

  学生呈现并交流课下收集的背景资料。

  2、读一读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然后进行朗读交流。学生交流的句式为(投放大屏幕):我读出了一株 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

  3、理一理:篇章结构。

  4、品一品:写法、语言(培养学生质疑、品读、揣摩的能力)。

  (1)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2)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3)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5)象征手法的作用。

  在此环节中,师生探究出:

  (1)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2)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义作铺垫。(3)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4)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5)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在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直说的方式改写本文,以便更好地理解象征的写法。)

  5、想一想:探究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章该如何写。

  6、练一练:以梅、兰、竹、菊、松、粉笔、蜡烛等物任选其一为题,写百字以内的片段文,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简介作者、时代背景;粗读,理清全文脉络;

  重点讲读第三段(第5、6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1、想一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学生: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2、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对他的一生作了怎样的评价?(学生: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一九三八年底到党**派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不识的字的读音。

  注音练*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三、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目的是启发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初步理清全文脉络):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 和 ,突出了它的不*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作业后,教师点拨:以上的练*,反映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基本思路。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四、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我们留在下堂课再研究。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突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涵义十分深刻。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方面,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总的性格 倔强挺立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通过白杨树不*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五、布置课外作业。

  朗读全文,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讲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

  2、简略讲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第五段(第9自然段);

  3、归纳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堂练*。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二、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并思考:(1)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2)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用词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涵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反问句 陈述句

  难道你就只觉得…… 你不应该只觉得……

  难道你就不想到…… 你应该想到……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 你也应该联想到……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你还应该更远一点想到……

  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因此,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教师作示范,学生反复朗读。)

  四、要求学生朗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和第五段(第9自然段),并思考:文章如果只写第一、三、四段,也是一篇完整的散文。那么为什么要写第二和第五段呢?在表达上具有什么作用?

  教师归纳:

  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第五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派,再次赞美白杨树,其作用是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最后,全文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回应开头,十分有力。

  五、听朗读唱片(或教师范读),并引导学生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组织学生阅读知识短文《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第4自然段。)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六、布置练*:

  完成“思考和练*五、六”

  《白杨礼赞》教案 6

  [教学目的]

  1、理解象征手法,白杨礼赞。

  2、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3、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4、掌握生字和常用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课时]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小白杨》。

  2、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板书:白杨。这篇文章对白杨树充满什么感情?(赞美)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感情是由浅入深。这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的感情。

  4、崇敬和赞美,就叫做礼赞。(板书:礼赞)这篇课文就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赞美和崇敬的感情。

  二、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三.初步感知课文。

  1、自主学*:把课文默读一遍,并思考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凭什么知道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明确: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又如“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是“你不应该觉得他只是树。”那么是什么呢?)

  2、趁机让学生读这几个句子。

  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白杨礼赞》。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3、看来,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农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呢?(学生可能会回答这样能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

  4、补充课文的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派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5、学*象征手法。

  《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四.总结

  作者到底是怎样对白杨进行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的呢,我们下堂课再来深入地研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 抄写生字和常用词语。

  2.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

  1. 听写生字。

  2. 复*象征手法。

  二.研读课文。

  1.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本文是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的,作者到底是怎样

  把它们联系起来的呢?

  明确:表面上是写树,其实处处在写人。

  2. 找出写白杨树的段落。(5-8段)说说这几段是写什么的?

  明确:5-6段是写白杨树的形象和气质。7-8段是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 学生自读,要求用“圈点法”画出有关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重

  要词语。由这些词语你联想到什么?

  明确: 总的形象:力争上游

  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外部形态 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

  叶:片片向上(进取)

  皮:光滑淡青色(质朴)

  参天耸立

  内在气质:倔强挺立

  不折不挠

  小结: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凡。

  4.指名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讨论:

  (l)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

  词语)?采用什么手法?

  作者先虚写

  《白杨礼赞》教案 7

  1、掌握“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象征手法和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与象征手法。

  朗读法、讨论法、圈点勾画法、启发式教学法。

  录音机、投影仪。

  一课时

  重点把握文章5、7两段,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及反问、排比修辞方法的运用,突出朗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能力,推进民主、*等、和谐、友好,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观察语文课本封面,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

  幻灯片:

  的白杨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5-7段,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文中生字词的写法与读音。并运用圈点勾画法,找一找作者是如何描写白杨树的形态的。

  三、再读课文,把握要旨

  1、在学生回答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后,与学生共同赏析课文第5段,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

  2、抛出问题:作者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描写。由此导入第7段。赏析本段,要求学生将四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

  幻灯片:

  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

  3、抛出问题:读到这里,难道同学们还觉得本文仅仅是写白杨树吗?

  4、讲解什么是象征

  幻灯片:

  象征是……

  四、课外拓展,领会象征

  1、适当扩展联想,加深对象征手法的理解

  幻灯片:

  绿色――长城――

  2、听歌曲《白桦林》从中感受象征的含义

  幻灯片:

  《白桦林》歌词

  ……

  3、课后阅读散文《白杨》,理解文中内容及象征手法,并与《白杨礼赞》做比较阅读。

  白杨礼赞

  茅盾

  象征

  树人

  北方农民哨兵

  上进的精神

  《白杨礼赞》教案 8

  教学目标

  1、 赏析关键词,感悟白杨树的不*凡。

  2、 进一步理解白杨树象征意义,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意志。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描绘黄土高原的'用意。

  教学过程:

  一、 课堂导入

  播放歌曲《小白杨》

  伴随着美妙的歌曲《小白杨》,开始我们的语文课。今天我们继续学*《白杨礼赞》(板书课题及作者)首先我要恭喜大家,你们生活在被青山绿水环绕的地方,看看窗外,满山的苍松翠柏,满眼的绿。树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植物了,你都知道什么树?他们都长什么样子?【自由发言,畅所欲言】

  二、 精读白杨树形象

  1、 白杨树长什么样子?它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具体描写白杨树外形的段落。(第五段)

  2、 自由朗读第五段,想想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的?

  3、 (出示白杨树图片)那就是白杨树,西北及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凡的一种树。

  4、 在汇报前播报一段西北高原的气候环境视频。

  5、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图片及第五段文字,圈点勾画描写白杨树“干、枝、叶、皮”的句子,抓关键词体会并概括其特点。

  6、 交流汇报

  《白杨礼赞》教案 9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记叙性散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华北抗日军民坚强不屈的品质。本文抒情成分较浓,应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特别要加强感情朗读。描写白杨树的形象、性格,以及揭示其象征意义的段落(第5——8段),应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教学安排上,可先突破重点,然后再分析描写黄土高原以及最后与楠木对比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设境激情,导入新课

  有关内容请参照“教学设计(A)”。

  二、粗读全文。初步解决以下问题

  1.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2.本文勾勒出了几幅图?请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明确: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高原风景图、白杨远视图、白杨特定图、物人联想图(敌后抗战图),每一幅图都有诗情画意在其中。

  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通过上述划分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清楚全文的脉络。

  三、品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的标题为“白杨礼赞”,细读全文,看看全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要求学生迅速默读全文,用笔在书上划出相关的句子和段落,然后由学生回答,相互补充,教师小结。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反复赞美白杨树呢?用课文中的原句加以回答。

  明确;第8段告诉我们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3。白杨树是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要描述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呢?

  4.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

  明确: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

  作者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来刻画白杨树的外形的。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反映在文章中哪些语句中?又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可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7、8段,四人一组展开讨论,积极质疑,以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讨论后明确: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将白杨树和其他树种进行对比。指出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列举了七个褒义词热情地赞扬了白杨树的品格、气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实际上这正是抗日军民的品格和精神的艺术写照。这种把“树”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就是借物咏人的写法。

  注意,在文章第7段,完成了由树一人的转化,第8段则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两个相似的地方突出来,此外又用两个“象征”,画龙点睛地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6.在文章最后,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用意何在?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1.了解什么是象征手法。

  对于这个概念,教师不宜作详细的分析介绍,只要点到为止即可,让学生大致明了象征手法的基本意义,关键是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体会到“象征”是什么,如何运用象征手法。

  2.学生朗读第7段。思考:

  (1)作者在文章中反复赞美白杨树,这样做的目的究竟何在?

  (2)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3)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这树和人有什么相似点?请引用课文中的内容回答。

  (4)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这组反问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组反问句主要是一步步地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组排比反问句,结构相似而有所变化,内容相*而不断深化,清楚地表明本文歌颂和赞美的真正对象是“今天在华北*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和抗日军民。至此,作者反复赞美白杨树的目的基本明确,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也清楚明确。学生朗读第8、9段。思考:

  (1)第八段去掉是否可行?请说明你的理由。

  (2)文章中的“楠木”象征什么?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目的何在?

  (3)文章的结尾再次赞美白杨树,这已经是第五次赞美了,你觉得这样反复赞美是否累赘?

  以上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关答案请参看“教学设计(A)”。

  二、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总结课文学*内容

  三、学*迁移

  请阅读下面的散文,将之与课文比较,回答文后问题。

  白杨

  袁鹰

  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分得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秀拔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他的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争论,才把爸爸的思路引过来,他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

  “这不是伞,这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停止了,换上了严肃的神色。他想了一会,就告诉儿子和小女儿:这白杨树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那儿生根、发芽、长出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么?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下放到那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下放到那儿去的。他们只晓得爸爸这回到奶奶这里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晓得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坐几天火车,还再坐几天汽车。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几生根了。而它们不管到哪里,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961年秋天,兰新路上

  1.油画,色彩浓重;水墨画,色彩淡浅。如果以油画、水墨画来比拟《白杨》和《白杨礼赞》,你认为《白杨》是——画,《白杨礼赞》是——画。

  2.《白杨》和《白杨礼赞》一样,也有象征意义,它象征——。两篇文章同是以白杨为题,但所象征的各不相同,对这点,你怎么认识?

  3.《白杨礼赞》和《白杨》,风格不同,意境不同,可见一题可以多做。请你也试着以某一种树木为题,写写你的感受。

  (《初中语文第六册教案》人教社延边教育出版社)

  《白杨礼赞》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3)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凡?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礼赞》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自然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学生间互学互教,使学生由消极、被动、机械的听众转变为积极、自主、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并促进其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识。]

  四、对话文本

  1、与文本对话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2、与作者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

  [此问题重在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思辨的思维品质,不强调答案的统一。]

  3、与心灵对话

  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

  如:心灵善良是一种美

  朴素是一种美

  妈妈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

  孩子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

  ……

  五、链接生活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手法,而且在艺术生活中也广泛运用。

  多媒体出示:

  象征运用欣赏(一):多媒体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大庆*面广告的图片,并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欣赏(二):鲍金的油画《五种感觉》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拓展练*):多媒体出示北京奥运会会标。

  查阅相关资料,谈一谈你对会标图像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六、推荐阅读

  1、比较阅读《白杨》

  思考:这一篇文章突出了白杨树怎样的形象特征?作者又借此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相关阅读:《白杨礼赞》姐妹篇《风景谈》

  多媒体出示《风景谈》内容简介,具体内容可查阅茅盾作品及研究的网站。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