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设计教案合集十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小学教学设计教案 1

  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理发师》的学*,感受歌曲愉快的情绪,并能用正确的声音进行演唱。

  2、用理发店内的声音进行节奏训练,渗透音乐要素。

  3、通过本节课的学*,了解劳动是高兴的。并能在音乐活动中体验高兴。

  重、难点:

  1、歌曲《理发师》愉快情绪的体验,并能用愉快的、正确的声音进行演唱。

  2、在音乐活动中进行歌曲的学*。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教师用事先录好的在理发店内的声音为切口,请生聆听在哪里?都有哪些声音?并请生边做动作边模仿。

  2、师用歌曲音乐做背景,请生随着音乐学做理发师。(先全班进行同一种节奏,然后分声部进行。)

  3、教师出示理发过程影片,请生看看理发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并请生随着音乐进行理发。

  二、 新歌教学:

  1、教师语言导出新歌,请生听听歌曲的内容讲了个什么故事?并用语言描述一下,同时请生按节奏念歌词。

  2、请生找出歌词中的声音,教师与学生分歌词与声音进行歌词对讲。(请生边念边用动作表演声音。师:我做理发师,你们来当剪刀和摩丝好吗?)

  3、请生复听音乐,并请生随音乐表演声音部分的动作。

  4、分小组与男女进行歌词与声音的对唱。

  5、请生复听音乐,随音乐轻轻的演唱,教师纠正演唱不正确的地方。

  6、请生随琴有感情的进行演唱。

  三、 音乐剧表演:

  1、教师请一生上来当理发师,一生当顾客。其他同学演唱歌曲。

  2、两组同学进行表演,再请一些同学进行节奏伴奏。(边看影片边唱歌边进举动作表演。老师请来了真正的理发师,我们和他们来一次比赛,看谁最出色,好吗?)

  四、 小结本课: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当了一回理发师,大家玩得开心吗?确实,我们的理发师傅为我们带来了美丽,带来了高兴,他们真了不起!让我们再一次用歌声来向他们表示感谢。

  小学教学设计教案 2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或flash动画。

  学生准备:预*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趣

  1.师:我们来看一下下面一组成语:(展示)

  一琴一鹤 人琴俱亡 琴心剑胆

  琴挑文君 琴瑟和好 琴瑟不调

  琴棋书画 焚琴煮鹤 对牛弹琴

  请大家读一读,找出这些成语的共同点。(成语中都含有一个琴字)

  2.师:谁能再说几个带琴字的词语。(预设答案:琴瑟、琴曲、琴师、琴意、抚琴、钢琴、月琴、胡琴、口琴、竖琴、小提琴、电子琴……)

  师:*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可以使我们知识视野更宽阔,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3.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释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小游戏入手,引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兴趣。然后激情导入新课,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和*时课文的有什么区别。

  2.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谈谈体会。

  3.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4.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5.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发。

  6.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7.学生互相交流读,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教师以富有激情的富有韵味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了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4.预设交流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啊!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预设交流:2: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4: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6.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生自由发表意见。)

  [设计意图]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来理解文本,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揣摩句意,理解文本,课文的文言形式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了白话文。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①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一、情况分析:

  六班本学期共有幼儿30名,男生女生各十五名,全部为独生子女。经过上学期的培养,孩子们在三大领域都有较好的发展。在身体发展方面:孩子们对体育活动产生了兴趣,乐意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学*了徒手操、新的集体舞,能听口令进行队列练*;在各种体育活动及感统游戏中,能保持身体*衡及协调,有一定的规则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大部分幼儿养成了较好的进餐*惯,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能独立穿脱衣服,整理物品的能力也明显提高;在认知发展方面:全体幼儿都能坚持说普通话,主动使用礼貌用语与老师、同伴交谈;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对周围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现象都感兴趣,求知欲强,能认识常见动植物,学*种植易生长的植物,如大蒜、大白菜等。孩子们对数的概念逐渐清晰,能学*按一定规律排序,区别圆形、球体等,尝试运用美工材料进行绘画、手工活动,喜欢唱歌、跳舞,并且有一定的表现能力;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孩子们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遵守集体规则,孩子们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知道自己是中国人,了解了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如中秋、国庆、春节等,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愿意为集体和同伴服务;大部分幼儿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与他人合作分享等。通过上学期幼儿三大领域的评估,我们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和现象:

  1、孩子间存在较大的能力差异。

  2、个别孩子不太爱表现自己,性格较胆怯、内向。

  3、部分孩子自我为中心意识较强,性格好强、倔强、缺乏谦让意识;个别孩子攻击性强。

  4、挑食现象仍存在。

  本学期,我们将针对这些现象,采取相应的措施,特别注意个别指导,获取家长的配合教育,共同使孩子们在原有水*上获得提高。

  二、工作思路:

  1、以*等、欣赏、乐观、发展的态度对待幼儿,关注幼儿兴趣和要求,根据情况适时调整班级计划。

  2、三位老师都将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严格按时间剂量进行药品登记,妥善保管好药品,增强工作责任感。争取出勤率达到90以上,事故发生率控制在0.02以下,流行疾病控制在0.2以下。

  3、由于付老师和李老师是新加入我们这个班级体,有些工作还不熟悉。特别是李老师,是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老师,所以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肯定不少。因此我们一定要团结协作,互相帮助,争取早日渡过适应期。

  4、定期召开班务会,及时总结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商讨下一步工作要求及措施。

  5、进一步学*领会《纲要》精神,并较好的融入实践活动之中,创造性的使用新课程。

  6、根据园本课程内容,坚持每周开展感统游戏活动、游戏设计和组织上力求创新。

  7、坚持做好清洁卫生消毒工作,为幼儿创设干净、卫生、舒适的学*、生活环境。

  7、妥善、合理的管理好班级财产。

  8、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结合主题探究活动的开展,创设能使幼儿主动参根据情况随时进行调整,活动区域根据幼儿兴趣定期增减、更换。

  三、家长工作:

  本学期,我们将细致、有针对性的做好家长工作,在育儿方面与家长搭成共识,获取家园共育的效果。

  1、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学期教育工作计划,征求家长建议,帮助家长理解家园合作的重要性。

  2、利用家访、电访、离园时面谈、“家长有约”,以及“家园联系手册”、家园联系栏等形式与家长沟通、交谈;与家长建立*等和谐的关系。

  3、设立《家园联系栏》,向家长介绍科学的,并请家长踊跃投稿;家长间相互交流育儿经验。

  4、组织家长开放活动2-4次。

  5、邀请家长来园与幼儿共庆“六一”。

  四、月份工作及措施:

  (一)、身体发展:

  三月份:目标

  1、学新操,跳集体舞。

  2、练*有节奏的走,听信号变向、变速走;发展下肢肌肉力量和协调能力。

  3、保持个人仪表整洁,注意个人卫生。

  4、树立安全自我保护意识。

  具体措施:

  1、通过开展《顶沙包走》、《走小路》等体育游戏及感统游戏活动,发展动作协调性。

  2、在场地上创设标记练*走队形,在户外活动中丰富游戏内容。

  3、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惯。

  4、采用谈话、讨论等形式,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四月份:目标

  1、练*双脚连续跳及快速奔跑。

  2、大小便自理,生活有规律。

  3、认识几种安全标记,主动遵守社会基本规则。

  4、尝试记住父母工作单位、家里的电话号码。

  具体措施:

  1、在传递《小红帽》等游戏活动中训练幼儿双脚连续跳及快速奔跑的动作技能,开展袋鼠跳、羊角球类感统游戏活动。

  2、请家长共同指导幼儿正确使用便纸。

  3、利用图片等引导幼儿认识安全标记,请家长在公共场所中引导幼儿观察、认识。

  4、组织讨论:我爱我家,互相介绍父母工作单位、电话号码等。

  五月:目标

  1、练*拍球*距离抛接球等,发展控制力和*衡力。

  2、学*整理床铺和自己的物品。

  3、能自觉的饭前、便后以及脏时洗手。

  4、懂得简单防病常识。

  具体措施:

  1、开展《灌蓝小高手》、《好伙伴过双桥》等体育游戏活动。

  2、运用纸球、沙包、纸棒等多种户外游戏材料发展幼儿抛接、*衡等能力,开展羊角球、*衡木类感统游戏活动。

  3、午睡环节中,指导幼儿尝试叠浴巾、衣服、整理床铺。

  4、请保健医生向幼儿介绍防病常识。

  六月份:目标

  1、听信号行动,训练钻、爬、攀等综合动作技能,发展灵活性及协调能力。

  2、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3、懂得牙齿、眼睛的保健常识。

  4、遇到危险知道躲避或求救。

  具体措施:

  1、开展《大鞋与小鞋》等综合体育游戏感统游戏活动。

  2、鼓励幼儿探索不同运动器械的多种玩法。

  3、鼓励幼儿多喝水,尽量到阴凉处户外活动,保持室内通风。

  4、利用图片、录像等向幼儿介绍眼睛、牙齿的保健常识,要求幼儿每天早晚刷牙。

  (二)、认识发展:

  三月份:目标

  1、熟悉自己的个人资料,感受自我是独特的。

  2、感知9以内的数量,尝试按某一特征给图形分类。

  3、探索小锤子等常见工具的结构、功用及正确使用方法。

  4、乐意用音乐、色彩等形式表现歌曲、画面的主要内容。

  5、坚持使用普通话与他人交谈及表达自己的愿望。

  具体措施:

  1、开展《特别的我》主题教育活动周。

  2、准备数学操作卡、以及锤子、钉子等实物,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学*。

  3、在日常活动中坚持说普通话,在教学及游戏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请求和愿望。

  4、准备、使用水彩笔、油画棒等多种美工表现材料。

  四月份:目标

  1、感知春天的季节特征及变化。

  2、了解中国的十二生肖。

  3、学*目测的方法,学*按物体量的差异,进行正逆排序。

  4、有针对性的回答问题,主动提问,并能对自己和同伴进行简单的评价。

  5、学*活泼、愉快、大胆的在集体中用自然的声音唱歌,会听前奏、间奏。

  具体措施:

  1、开展《美丽的春姑娘》、《有趣的生肖》主题教育活动。

  2、组织幼儿春游,收集有关十二生肖的资料。

  3、在日常活动中进行目测练*的随机指导。

  4、班级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表演活动。

  五月份:目标

  1、了解食物的品种,食物的营养及贮藏方法等。

  2、学*比较、概括一组事物之间相同的特征,认识肯定、否定标记,培养观察、比较能力。

  3、学*正确使用量词,学*简单的象声词。

  4、在音乐、舞蹈活动中乐意用声音和动作表达自己喜爱的事物。

  具体措施:

  1、开展《可口的食物》主题教育活动,师生共同创设“食品超市”活动小区。

  2、数学区中投放标记卡、物品卡等大量操作材料。

  3、通过语言游戏“买东西”、故事“大伞和小伞”等活动学*使用量词及像声词。

  4、用鼓励、奖励等方式给幼儿营造轻松积极的氛围,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现。

  六月份:目标

  1、了解水的来源、特征、与生物的关系以及光的反射等现象。

  2、学*不受大小排列形式的影响,比较10以内数量的多少、一样多。

  3、学*朗诵几首古诗,能较连贯完整的讲述图片和故事内容。

  4、通过观察,了解蝌蚪的外形特征、生活*性、生长变化以及与人们的关系。

  5、在歌曲、舞蹈及欣赏活动中能创造性的表现,初步感受两声部的歌曲。

  具体措施:

  1、开展《宝贵的水》主题教育活动。

  2、科学区中增加小镜子、蝌蚪等,引导幼儿连续观察蝌蚪的变化,在操作中感受光的反射现象。

  3、学*古诗《咏鹅》、故事《会飞的青蛙》等等。

  4、在歌曲《小青蛙》等活动中,引导幼儿感受并尝试两声部演唱。

  (三)社会情感:

  三月份:目标

  1、保持愉快的情绪学*生活,活泼开朗。

  2、能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要,乐意帮助他人。

  3、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良好的行为*惯。

  具体措施:

  1、开展《做快乐孩子》的活动,激发幼儿愉悦的情绪。

  2、结合《特别的我》主题活动的开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良好*惯以及关心帮助他人的'情感。

  3、在一日活动中注重培养良好的常规。

  四月份:目标

  1、感受传统民间文化,培养民族意识。

  2、萌发爱家乡的情感。

  3、培养幼儿为集体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具体措施:

  1、通过《十二生肖》主题的开展,让幼儿了解人们赋予生肖的意义,感受龙是吉祥物和民族象征。

  2、收集武汉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资料,创设环境《我的家乡武汉美》。

  3、开展值日生活动。

  五月份:目标

  1、在集体活动中学*与同伴合作交往,协商解决问题。

  2、爱护公物,维护公共场所的卫生。

  3、感受“六一”的快乐。

  具体措施:

  1、通过《垃圾不乱扔》的活动教育幼儿爱护公物,讲究公共卫生。

  2、注重随机教育。

  3、师生共同创设节日环境,组织丰富的“六一”主题活动周,邀请家长来园参加,共庆“六一”。

  六月份:目标

  1、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惯,激发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2、有初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能力。

  3、萌发升大班的愿望和情感,愿意做个能干的哥哥姐姐。

  具体措施:

  1、开展《宝贵的水》的主题活动,创设节水标记。

  2、开班会,互相评价。

  3、参观大班小朋友活动。

  小学教学设计教案 3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字。积累“我会读”中的词语,有积累词语的举和*惯。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

  3。体会栽花种草的价值,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懂得小录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也能从中得到快乐。

  教学准备:动物头饰,玫瑰盛开的录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玫瑰花吗?

  春天到了,小鹿在门前的花坛里,栽了一丛玫瑰。我们去看看吧。

  揭示课题:4、小鹿的玫瑰花

  二、自学生字,质疑问难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主识字交流:

  在小组里交流自己已认识的字,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

  结合经验理解:一瘸一拐结合图理解:花骨朵

  3、引导质疑:

  预测学生可能质疑:为什么鹿弟弟先说这玫瑰白栽了,后来又说没有白栽呢?

  三、读读演演,解决疑难

  根据学生质疑,出示文中的两句话:

  鹿弟弟惋惜地对哥哥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

  鹿弟弟也高兴地笑了,说:“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

  (一)学*1-4自然段

  自由读1-4自然段,思考:鹿弟弟为什么说,哥哥的玫瑰白栽了?

  1 出示一组句子,找出文中的一对近义词:

  玫瑰慢慢地抽出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花骨朵渐渐地长大了。

  理解“渐渐”,体会小鹿栽种玫瑰的辛苦以及对玫瑰的喜爱。

  2 体会小鹿没看到一朵花的心情,理解“惋惜”。指导朗读,练*说话。

  (二)自学5-8自然段

  1 师:要是能看到小鹿栽种的玫瑰开花时的样子,该多好啊!小朋友们,想看看吗?

  读一读第5-8自然段。

  2 老师扮演小鹿,发给学生“黄莺”和“微风”的头饰,引导学生扮小鹿的朋友,告诉小鹿玫瑰开花时的样子。

  3 学生自由分组研究角色,表演课文5-8自然段。

  指导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开发文本,拓展表演:

  电脑出现小兔的画面,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小兔是小鹿的好朋友,她悄悄地拍下了玫瑰开花时的情景,今天想把它作为礼物送给小鹿,祝它身体健康。(电脑出现玫瑰盛开的画面)

  再现童话情境,激励学生充当小鹿的各种朋友,告诉小鹿看到的玫瑰盛开情景。

  随机理解“为什么说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呢?”指导朗读。

  五、总结全文,朗读全文。

  小学教学设计教案 4

  教学目的: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美感,以利于青春期的心身发育。

  教学准备:

  提前一周通知学生,每个小组选出一名本组认为最美、最健康的同学,准备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比赛。

  教学过程:

  一、教师宣布:这节课举行一次本班的“选美比赛”。各代表每人表演1—2分钟,内容包括:走路,展示服装,做2—3个动作造型,作一简单自我介绍,说一句自己最喜爱的名言或讲出自己的理想。

  二、让五名同学当评委给表演的同学打分。然后算分,公布得分。

  三、教师读课文,并结合当天比赛进行课文讲解:

  1、讲述形体美、风度美、仪表美和心灵美。

  2、讲述美育的定义与内涵。

  3、讲述爱美与健康的内在联系。

  教学后记:

  通过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比赛、讲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美感。

  小学教学设计教案 5

  学*阶段:水*三

  学*目标:主动参与广播操的复*,并能做出示范。

  积极参与跳长绳活动。

  *内容:跳长绳 广播操

  学*步骤:

  一、 小组活动,积极参与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集队、队列练*。

  2、提出分组练*要求,组织学生分组练*。

  3、组织学生比赛展示。

  学生活动:

  1、体育委员整队,检查出*人数。

  2、听口令进行队列练*,复*二路纵队行进走。

  3、全班分成三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8”字跳长绳和“1+1”跳长绳。

  4、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2分钟“8”字跳长绳。

  5、分组展示“1+1”跳长绳。

  组 织:

  六列横队、小组分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合作学练,提高质量

  教师活动:

  1、讲述上节课广播操练*情况,提出本节课复*要求:对前三节广播操要做到精雕细凿,把每一节动作细细过关。

  2、组织学生分组练*。

  3、组织学生分组过关。

  学生活动:

  1、了解本课复*的要求。

  2、在与同学的合作中不断改进动作质量,反复体会各节动作的重难点。

  3、分两组(女生组、男生组)进行过关,男生过关时女生作评委,女生过关时男生做评委,不仅能积极参与评价,更要做到公正。

  组 织:

  *******

  *******

  *******

  * * * * * * * * * * * * *

  场地器材:

  操场、录音机、长绳三根

  课后小结:

  本课仍是恢复体力,在队列练*后就开始分组练*跳长绳,本课吸取第一课的教训,强调了小组的配合,三个班级的各个小组练*都非常认真,而且每个小组长都很尽职,积极地调动起组员的积极性,组织也井井有条,体力消耗也是比较大,最大比赛了2分钟8字跳,三班效果最好三个小组都过了百,一班二班好的小组和差的小组距离很大。

  1+1跳长绳六1班表现最好。一节课学生都表现得很积极,也很认真,小组合作也较第一课有进步。

  小学教学设计教案 6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飞、马、鸟”三个字,认识两种笔画“竖折折钩”和“横斜钩”,认识两个偏旁“反犬旁、宝盖头”。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识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

  4、认识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激发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学*生字词,了解方位。

  2、理解“影子就像一条小黑狗。”这句话。

  教学准备

  1、找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让学生在操场上做“踩影子”的游戏,观察自己和同学影子的变化。

  2、太阳光和影子关系的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11个生字,学*2个新偏旁“反犬旁”和“宝盖头”。2、能流利、有表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太阳光和影子的关系。3、通过对“影子”现象的研究,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回忆课前“踩影子”的游戏,说说玩后的感受:(如:你是怎么做的或看到了什么。)

  2、出示课题,读课题,注意轻声的读法。

  3、学*生字“影”。有一个小朋友叫京京,他和我们一样做过踩影子

  的游戏看着这个字,说说怎么记住“影”字。(京京在太阳底下玩,那三撇就像他的影子。)

  二、学*课文

  1、师范读课文。

  京京不但仔细观察了自己的影子,他还写了一首小诗,想不想听听?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⑴借助拼音,自己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要求会认的字圈出来。

  ⑵借助拼音,把要求会认的字读一读,特别注意读准前、后鼻音和翘舌音的字:影、前、常、跟、着、朋。)

  ⑶同桌对读,互相正音。

  ⑷开火车读,检查读音,共同正音。

  ⑸自己读一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3、细读课文,学*字词句,理解课文。

  ⑴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这两小节分别写哪一幅图?

  (2)小组合作学*:看图读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⑶集体交流,随机看课件,理解太阳光和影子的关系。

  看课件演示、观察,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得出结论:影子的位置跟太阳的位置正好反。

  看图说一说: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在左,影子在右。(理解“前、后、左、右”。)

  4、质疑、释疑。

  ⑴学生质疑。

  再读课文,想想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如:为什么说影子就像一条小黑狗?影子是我的好朋友?它指谁?)发动大家动脑筋解决问题。

  ⑵自由探究。

  挑选自己喜欢的一个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研究。

  ⑶交流汇报。

  在交流之中学*“黑狗、常常、跟着、它、朋友”这几个词,懂得影子

  和黑狗有相似的地方:颜色黑,常常跟着主人转,非常亲热;“它”指影子,影子陪我上学、放学,就像我的好朋友。

  ⑷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动动脑筋,学*认字

  1、学*新偏旁“反犬旁”和“宝盖头”。跟老师说一说偏旁名称。2、找一找带有这两个偏旁的字:狗、它。说一说怎么记住这两个字。3、学生根据画面说说怎么记住“黑”字。

  4、读词说句认字:用“跟着、朋友”分别说一句话。

  5、辨字、认字:贴上三个头饰(男孩、女孩、动物的头)老师一个个指过去说:“他、她、它都是我们的好朋友,到底是哪个tā呢?谁能从这儿找字贴上去?”

  四、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自己读读课文,想办法记下来。

  2、边读边做动作,加深对课文的记忆。

  3、看课件,老师引读课文,指导背诵。

  4、学生自己背诵课文后,背给同桌听,会背的奖给自己一颗星。

  五、课外作业

  把生字读给家长听,把课文背给你的好朋友听。

  继续观察:在哪儿能看到影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一步理解方位。

  2、学写三个生字,认识两种笔画“竖折折钩”和“横斜钩”3、激发学生课外继续探究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学*生字词,了解方位。

  2、学会识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

  3、认识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激发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自由读一读课文,再现课文中的生字。

  2、开火车认字、词:影、前、后、它、跟着、黑狗、朋友。3、会背课文的同学站起来,背背课文。

  二、观察说话

  1、说给同桌听:我的前面是(),我的后面是(),我的左边是(),我的右边是()。

  2、全班交流。

  3、小组认字比赛。

  以五人为一单位,拿出各自准备的生字卡片,围成一圈,让圈中间的同学介绍手中的字。

  如:我的前面是马字,一匹马的马;我的后面是友字,朋友的友;我的左面是飞字,飞机的飞;我的右面是鸟字,啄木鸟的鸟?

  如果有说错的小组成员可及时纠正,比比谁说得又快又对。

  三、指导写字

  1、学*新笔画“竖折折钩”,学写“鸟、飞”。

  教师利用一截电线,由“竖”弯成“竖折折钩”,在动态演示中帮助学生了解笔画形状,知道是一笔写成的。

  2、让学生找一找三个生字中带有这个笔画的字,书空。

  引导学生分辨“鸟”和“马”的区别。

  描红“鸟、飞”仿写。

  3、学*新笔画“横斜钩”,学写“飞”。

  复*“横折弯钩”,想一想,哪个字有这个笔画?

  比较“飞”和“九”,引出新笔画“横斜钩”。

  看教师范写“飞”,跟教师书空,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4、交流在田字格中写着两个字要注意哪些笔画。

  书写练*,个别辅导。

  四、继续激趣,引导探究

  1、激趣:学了课文之后,你还有什么有关影子的问题想研究(或教师提问)?

  2、预设:什么时候影子最长,什么时候影子最短?

  什么时候影子很清楚,什么时候影子很模糊?

  什么时候人们喜欢影子,什么时候的人们不喜欢影子???

  3、引导探究:希望同学们课后再去研究研究,能干的同学也可学着课本上小朋友的样子,写一段小诗。

  小学教学设计教案 7

  活动目标:

  1、通过照哈哈镜,激发孩子在生活中寻找发现。

  2、通过照一照,摸一摸,说一说等操作活动使孩子能知道凹、凸镜。

  3、培养孩子乐于探索影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生活中各种不锈钢制品(如:碗、杯子、热水瓶、锅子、锅铲等);凹、凸两面哈哈镜;人手一张会发亮的板(制作方法:在每块泥工板上贴上银色闪亮即时贴)。

  课时:4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活动,激发孩子在照哈哈镜时寻找发现。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两面很有趣的哈哈镜,你们想不想来照一照,看看哈哈镜里的你是什么样的?照完以后请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二、进入活动主题,使学生发现影像。

  1、初次尝试——发现影像

  师:其实呀,在我们的生活周围也有许多东西会让我们照了变的很有趣。比如:我们吃饭的碗、烧菜的锅子、热水瓶等等。不信呀,就请大家试一试。照一照热水瓶里,碗里——————的你是什么样的?

  师:你照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碗里的我倒过来了;我发现锅铲柄上的我变长了;我发现茶杯盖子上的我头变大了脖子变小了——————

  师:为什么热水瓶里,碗里,锅子里的你会变的这么有趣呢?

  第二课时

  1、再次尝试——探索影像

  师:请小朋友再去照一照,并且用手模一摸,想想你为什么会变。

  学生:我摸到碗的外面有的地方高有的地方低;我摸到锅铲有的地方光滑有的地方不光滑——————

  小结:原来这些东西都是凹凸不*的,所以照出来才这么有趣呢!

  2、探索活动

  师:请小朋友从椅子底下取出一块板,这快板也能让我们的脸照的很有趣。请小朋友动动手、动动脑,怎样照才能让我们的脸变的很有趣?

  请学生上前边演示边讲解自己的发现。

  总结:原来呀当板凹进去的时候会把我们的脸照的胖胖的,这就是凹透镜;当板凸出来的时候会把我们的脸照的瘦瘦的,这就是凸透镜。我们去把这个发现告诉其他小朋友吧!

  第三课时

  一、引导学生照哈哈镜

  师:哈哈镜里的你,是什么样的?

  生:“变成大胖子了”“变得又瘦又高”“上面瘦瘦的,下面很肥”

  师:为什么哈哈镜里照出来的人,会变得这么有趣呢?

  (请你看一看,摸一摸哈哈镜面和我们*时照的镜子有什么不同?)”

  小结:哈哈镜的镜面是凹凸不*的,是不是这个原因才使里面照出来的人变得很有趣呢?老师先不告诉你,要请你们来玩一个东西。

  二、引导孩子操作锡箔纸板。

  1、师:请你用不同的方法来照一照,让照出来的你变得很有趣。并把自己所用的方法及结果记录下来。(学生进行探索)

  2、师:你是怎样玩的?发现了什么?

  小结:当这块板凹进去或凸出来的时候,照出来的我们会变得很有趣。现在,你知道哈哈镜的秘密了吧。

  第四课时

  一、引导学生在周围生活中寻找有趣的影像。

  1、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东西能照出你有趣的脸,现在,老师要请你到四周去照一照找一找。学生进行操作探索活动

  师: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结:小朋友发现有许多东西都能照出脸。当镜面凹进去或突出来时,照出来的脸会变得很有趣。

  二、游戏——《我照哈哈镜》

  请学生边念儿歌边用肢体表现高、矮、胖、瘦等。

  《我们来照哈哈镜》

  嘻嘻哈哈,我们来照哈哈镜。

  不准动不准笑不准开玩笑。

  活动延伸:

  在科学区投放*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望远镜等,引导学生继续探索光的秘密。

  小学教学设计教案 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通过围、量、算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享受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教学准备:

  圆形实物、绳子、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边线。

  1.认识边线。

  我们学校最*正在创建绿色校园,学校准备在校园一角开辟一块花圃,(出示花圃,为了让花圃更美丽,准备给它围上一圈白色的栅栏,你觉得应该围在哪里呢?指名2-3人说。(围在花圃的周围或者是边沿)

  请你上来指一指,好吗?你们同意吗?

  同学们的意思就是沿着花圃的边缘来围栅栏。边说边演示课件。(花圃的实物隐去,显示花圃的*面图形,同时显示红色轮廓线)

  我们就把边缘上的这条线叫做它的边线。这圈红线表示的就是花圃一周的边线。

  板书:边线。

  2.感受物体表面的边线。

  拿出一片树叶,你能指一指这片树叶一周的边线吗?指名一个人指。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老师边说边摸),我从这里开始摸一圈所指出的就是数学书封面一周的边线,你能学着老师的样子摸一摸数学本封面一周的边线吗?除了这些之外,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自己的边线,请你先找一找再摸一摸它一周的边线,说给你的同座位听一听。

  集体交流。谁先来指一指,说一说。指名2-3人边指边说。

  3.感受*面图形的边线。

  刚才我们找到的摸出的都是物体表面一周的边线,那这里有一些*面图形,(圆,三角形,不规则图形,四边形)你能描出它的边线吗?请你描一描。学生自己描,描好后请学生拿上台展示,(2人)请同学来评价。

  在这几个图形中你最喜欢描哪个?说说为什么。(从学生的发言中引出边线是有曲有直的,有长有短的。)

  板书:曲,直,长,短

  揭示:刚才我们通过摸一摸,指一指,描一描,一起感受了物体表面和*面图形一周的边线。这一周边线的长就叫做周长。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关于周长的知识。

  板书:周长。

  二.计算图形的周长。

  1.在刚才我们所描出的几个图形当中,你能说一说三角形的周长指的是哪里吗?五边形呢?请你从中选择你喜欢的两个图形量一量,算一算它的周长。学生自己独立测量计算,在练*纸上列式。谁来汇报一下自己是怎么算的,请同学拿练*纸上台来说。

  提问:你是怎么算三角形的周长的?(三角形的周长就是把它三条边加起来的和)

  那剩下的两个图形你们怎么没有选择呢?那我们有什么办法知道曲线围成的图形的周长呢?请你们开动脑筋,讨论一下,然后说说你的想法。同座位讨论一下,再集体交流。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方法:1。用绳子围着曲线围成的图形绕一圈,再把它拉直测量。还可以用其它的软的材料代替绳子。

  2.在圆形物体上做上记号,然后沿着直尺滚一圈,然后再看滚到哪里,读出那里的刻度就是圆的周长。)

  请你上台来演示自己怎么量出圆形的周长的。

  板书:(围,滚)

  小结:由曲线围成的图形的周长我们可以想办法把它们一周的边线化曲为直测量出它的周长。

  3.P62/4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了怎样算周长,这里还有几个图形,看你能不能用不同的方法很快算出它的周长。 (学生说算式,师板书学生的算式)适当评价方法。

  4.P62/5刚才的几个图形已经直接告诉你边长,让你求周长的,同学们想得都很好,现在这里有两个图形你能直接告诉我它的周长吗?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新的知识?

  小学教学设计教案 9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美术四年级下册第二课《农家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农村场景,相对而言农村孩子对自然景观较为熟悉,本课的学*是绘画,剪贴,制作与活动的综合体验,通过不本课,即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又展现了他们对未来的愿望和憧憬,并体验到活动的愉悦感。

  学情分析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并在一定程度上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为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从而使学生形成最基本的美术素养。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农村的美景,引起学生对农村环境的关注。

  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创造出农民劳动的情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在生活和艺术互动中,体验画画过程的乐趣。

  难点:尝试让学生独立构图,注意色彩搭配合理。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

  播放歌曲,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听过这首歌吗?这首歌好听吗?

  生:听过,好听。

  板书课题。

  师:你们喜欢农村吗?现在老师这里有几张美丽的图片,同学们想看吗?

  生:喜欢,想看。

  播放(课件):欣赏美景

  展示农村美景的图片。

  1.教师介绍这四幅图片,重点从图片中的造型,颜色以及自己的美的感受来介绍。为学生分组评述作品时提供一个范例。

  2.学生进行欣赏和交流,说说自己喜欢的景物以及喜欢他的原因。

  3.学*后的汇报和工作。要多鼓励和表扬发言的同学。

  二、巧设活动,快乐学*

  活动一,画出自己心中的农村

  活动二,举办以美丽的农村为主题的小画展

  三、拓展教学内容,畅谈学*收获

  引导学生从农村的自然景物中感受美,农民画家以真诚,朴实的情感,描绘出一幅幅反映劳动,生活的作品。他们的画构图饱满,形象夸张,色彩强烈,画面热闹,他们用画笔表现出我们的新时代,新生活,真了不起。

  小结:许多同学刚才都能用线和形表达自己一定的思想情感,希望你们*时多留意观察身边的景物,画出一些更好看的美术作品。

  四、布置作业:

  小学教学设计教案 10

  【学*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体会读书的乐趣,并学*一些读书的方法。

  2、读背古诗句,积累古诗句,品味读书的好处及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词语盘点

  1、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组织一分钟记忆竞赛、一分钟抄写竞赛。

  二、交流*台

  1、温故而知新。学完一单元后,我们应当对自己的学*进行小结,看看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如:喜欢本组的哪篇课文?积累了哪些好词佳句?*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有没有提高?围绕本专题,在课外又阅读了哪些文章或书籍?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你对读书带来的乐趣是否有了更深的体会?你是否学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我们可以围绕某一方面的收获展开讨论,也可以多方面交流各自的体会。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赏析佳句。

  ⑵

  赏读美文。

  ⑶

  研讨读书方法。

  ⑷

  交流收获、体会。

  三、日积月累

  1、激情导入:

  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素以乐学好读为高尚美德,古代许多贤人学士写了许多这方面的警句,激励我们做个热爱读书的人。我们一起来学*吧!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

  ⑴

  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

  ⑵

  尝试理解:

  学生交流对这些名言警句的大致理解。

  ⑶

  学生质疑,组织解疑。

  3、背诵名言。

  4、出示课外有关读书的名言,

  拓展积累。请同学们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

  ⑴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

  ⑵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联)高尔基

  ⑶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瑞士)凯勒

  ⑷

  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

  ⑸

  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用书不难,能记为难。──张

  潮

  5、请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共同进行赏评。

  6、鼓励学生课后将自己最喜欢的读书名言制作成书签。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回顾·拓展一,回顾·拓展一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教学设计教案合集十篇扩展阅读


小学教学设计教案合集十篇(扩展1)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合集十篇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 1

  教学重点:

  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巩固总分的文章结构及围绕特点从不同方面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文章结构和写作方法进行打写创编。

  学*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时对学生的了解和学生以前的学*表现作出的

  1、学生能借助课件资源进行自主学*。

  2、学生能根据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积累归纳语言,有一定的表达能力。

  3、学生对发明创造很感兴趣,对于这样的科普类文章乐于阅读。

  4、大部分学生能够对课文内容进行画批,完成表格任务,并能在小组活动时进行交流。

  5、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拓展阅读要求,并能够进行简单复述。

  6、学生能够通过打写来表达自己发明的心愿。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引导,自主学*,协作学*等各种教学策略,提供大量学*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利用多种创新识字,画批、小组讨论、打写等方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自主学*和协作学*,提高学*的效果。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指导学生进行创新表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2、设计特色: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感悟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写法,培养学生在网络上阅读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写作表达,促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提高教学效率。

  学*资源:

  1、跨越式语文资源。

  2、语文书、表格、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回忆学法

  1、《嫦娥奔月》的故事同学们一定听说过,故事中的嫦娥因为吃了王母娘娘的仙丹而飞上了月球,而今,许多宇航员则借助科技的力量登上了月球,太空对于人类来说已不再神秘。那么,宇航员在太空上是怎样生活的,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学*32课《太空人的生活》。

  2、看到课题旁边的星号,我们就知道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应该怎样学*?

  出示投影:自主学*,了解课文。

  合作学*,理解课文。

  梳理结构,总结写法

  这节课,我们要运用这种方法自学两篇略读课文,有信心吗?

  二、学*课文,梳理结构。

  《太空人的生活》

  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太空人的生活。

  2、合作学*,理解课文。

  那么太空人的生活究竟与我们有什么区别呢?下面我们来进行深入的学*。

  自由读课文2-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1)、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太空人的生活,用~~~画出来。

  (2)、太空人的生活与我们有什么区别。

  独立思考后同桌进行交流。

  3、汇报交流。

  4、回顾课文,梳理结构。

  (1)、师:课文中有一个自然段概括了同学们刚才汇报的内容,赶快找出来读一读。

  (2)、想一想:这一段中哪些词最能说明太空人生活的特点?

  第二自然段概括地说了太空人生活的特点,也就是先总写,3——6自然段围绕这从不同方面具体描写了太空人的生活,再分写,这种文章结构叫总分。

  (3)、这篇课文运用了总分的结构,从衣、食、睡、洗等几方面为我们展示了太空人的生活)。

  师: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今天,不但《嫦娥奔月》的神话变成了现实,人们发明、使用机器人也已不再是梦想。下面我们来学*第二篇文章《机器人》。

  1、这篇文章中也蕴含着总分结构,同学们快速读课文,用——把总写的句子画出来。

  2、默读4——6自然段,想一想课文围绕重点句从哪几方面描写了机器人的本领,用~~~画出来。

  3、比较:两篇文章在结构和写作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三、拓展阅读,领悟写法:

  师: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增长了不少的知识,在资料城中还有许多这样这样有意思的科普文章,让我们赶快去读一读吧!

  出示阅读提示:

  1、边读边将前三篇文章的内容按要求填写在表格中。

  2、想一想:这几篇文章在结构和写作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写法课文《奇妙的音乐建筑》《“鸟巢”式国家体育馆》《有趣的机器人导游》

  概括一个特点(总写)

  从哪些方面把

  特点写具体

  (分写)

  结构类型

  四、尝试运用,打写创编

  师:通过刚才的学*和阅读,我们在大开眼界的同时,也一定迸射出了创造的火花。下面,就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以未来的()为题,采用总分或总分总的结构,围绕主题从不同方面将自己的想法或愿望打写下来。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 2

  教学目标:

  1、会认“啦、梅、蛙、睡”等11个生字。掌握“虫字旁”和“目字旁”。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养成“边读边思考”的阅读*惯。

  3、借助儿歌了解小鸡、小鸭、小狗以及小马四种动物爪子(蹄)的不同形状,了解青蛙等冷血动物要冬眠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游戏铺垫,揭题激趣

  1、开展画手印的游戏。老师谈话:“小朋友爱画画吗?上课前,老师先请小朋友根据要求,在白纸上画一画自己 的小手掌印。”(共画三幅手掌印:1、五指并拢:2、五指张开;3、大拇指分开,其余四指并拢。)

  2、揭题谈话:冬天下雪了,大雪像厚厚的被子盖在大地上,瞧,这就是雪后的大地!(出示雪景图片)在这美丽 的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学生读课题《雪地里的小画家》。

  3、鼓励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教师板书问题概要:1、谁?2、为什么?)

  二、阅读探究,感悟理解

  1、初读探究。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生字,读对课文;2边读边思考上述两个问题。

  (2)读后反馈,结合训练:1用“有……有……有……还有……”的句式说说雪地里的小画家指的是谁?(板画动 物图片)2比一比,下面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A、雪地里来了小画家。

  B、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理解词语:“一群”积累新词:“三五成群”)

  2、再读探究。

  过渡语:小朋友的学*还真有效率!接下来请大家再一次去读读课文,要求还是边读边思考,想一想:为什么称这 群小动物为小画家?

  (1)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

  (2)小组合作学*,交流个人学*成果。

  (3)读读议议,感悟理解。

  1、用“因为……所以……”的句式从不同方面说说为什么称这群小动物为小画家?

  2、重点句朗读指导:第三句话读时稍快,语调有起伏。第四句话朗读时突出“几步就成”。

  3、讨论一:小动物们为什么能画出不同的画面呢?(学生联系课前游戏说一说,然后完成文后练*“读读连连”。)

  4、讨论二:为什么小青蛙不参加画画呢?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出示下列句段,进行阅读拓展。

  冬天到了,天气寒冷。有些动物为了保持体内温度,开始了长时间“睡觉”,这就是动物的冬眠。常见冬眠的动物 有:青蛙、蛇、狗熊……

  三、课堂总结,学*生字。

  1、引导学生说说阅读课文时应“边读边思考”。

  2、教学生字。

  1读对生字;

  2记一记“蛙、睡”;

  3比一比,口头组词:

  月()儿()同()我()力()

  用()几()洞()成()为()

  四、教学板书

  雪地里的小画家

  谁? 为什么?

  小鸡图-------------- 竹叶(图)

  小狗图-------------- 梅花(图)

  小鸭图-------------- 枫叶(图)

  小马图-------------- 月牙(图)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 3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和交流自己的日积月累,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惯。

  2、朗读词语,学*两句古诗,体会诗句描绘的意境。

  3、走到户外,感受阳光,为写作文打基础。

  4、开卷有益学*《太阳城》,了解转换器、热交换器、蓄能器的特点,以及太阳能的作用,学*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介绍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学*激发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兴趣。<朗读太阳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转换器、热交换器、蓄能器的特点。

  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朗读摘录笔记、词语、古诗,积累语言。走到户外,感受阳光,作自己喜欢的事情。

  教学目标:

  一、摘录笔记:

  1、学生齐读词语,交流“清净、一刹那”的意思,并用这两个词语练*说话。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摘录笔记,评出“摘录大王”在全班交流。

  二、读一读:

  1、用各种形式朗读词语,说说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2、交流词语意思。

  3、选词说话。

  4、学*古诗:反复朗读体会诗意,通过想象体会意境。

  三、初显身手:

  1、朗读题目,明确要求。

  2、作好准备:a、确定时间,选择阳光充足的时间。

  b、确定地点:学校操场。

  c、准备好实验用品:镜子、喷雾器、肥皂水等。

  3、活动过程:a、学生先独自或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感受阳光。

  b、集体演示交流,分享成功。

  c、谈自己的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朗读《太阳城》一文,了解转换器、热交换器、蓄能器的安装位置以及功能,了解太阳能的作用,学*作者运用丰富的想像介绍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自读自悟:

  1、学生自己朗读文章,读准字音。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想一想:自己明白了什么?并交流。

  3、指生朗读课文,思考:本课的“能”指什么?(能量)文章围绕“太阳城”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指生交流。

  二、师生交流:

  1、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应该怎样分段?

  2、交流:1、(1)直接点明太阳城的特点:完全采用太阳能作为资源。

  2、(2~3)简要介绍太阳城接受、转换、储存太阳能的设想。

  3、(4~6)具体介绍太阳能的作用。

  4、(7)表达对太阳城的无限向往。

  3、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出自己得体会。

  4、指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 4

  1、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采用词串形式识字的课文。课文围绕夏天,将12个词语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成行,隔行押韵,分别介绍了夏天特有的气候、瓜果、昆虫、花卉,易于诵读。课文配有插图,为学生了解夏季特点和识字识词创设了情景,使学生识字识词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极富生活气息和童趣。

  2、学*目标3、:

  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掌握“了”这个多音字的两种读音。认识两个偏旁。

  观察图画,养成细致观察的*惯,借助图画上描绘的事物去理解字词。

  了解夏季的特点,积累词语。

  4、教学重点:

  1、了解夏季的特点,2、积累词语

  3、掌握生字的字形。

  5、教学难点:

  认真书写、积累生字;掌握“了”这个多音字的两种读音。

  6、教学准备卡片、挂图、图片

  7、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目标:

  1、观察图画,养成细致观察的*惯,借助图画上描绘的事物去理解字词。

  2、了解夏季的特点,积累词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指导谈话看图

  同1、学们,2、你们见过刮台风、下雷雨的情景吗?想看看吗?

  3、播放有关资料或图片,4、说说“台风”“雷雨”和“春风”“春雨”有什么不同,5、什么季节会有这样的景象。

  6、夏天还有许多好吃的水果呢!出示挂图,7、观察说话,8、图上画了哪些人在干什么?

  二、初读课文,认读词语生字

  自读词语,读准字音

  小组读

  出示词卡,检查正音

  用“夏、台、桃、瓜”口头组词

  三、指导诵读

  教师范读,生评议跟读

  四、人小组读

  指读

  注意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实物的样子,读出节奏和韵文来,要避免唱读、顿读。

  四、指导写字

  学生看笔顺图,记忆生字笔顺。

  请说说“夏、梅”的笔顺

  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

  指导写字,重点指导“夏、瓜”

  学生描红,完成*字册。

  第二课时

  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掌握生字的写法,了解两个新偏旁。

  教学过程:

  1、复2、*导入

  组长带同学复*生字词

  开火车认读老师罗列的生字

  比赛读课文

  3、学*写字

  认识新偏旁

  认识虫字旁和雨字头,找出带有这两个偏旁的字,读读。

  学生看笔顺图记忆生字笔顺。

  重点反馈“桃、蛙、荐”的笔顺。

  学生描红、书空,播放轻音乐。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 5

  课型语文园地。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教学要求 1、以介绍自己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

  2、能发现并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句式,即反问句是表示肯定的意思。

  3、积累打比方的句子和谚语,阅读成语故事。

  教学重点 以介绍自己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难点 准确抓住自己的特点,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用具 录音机、投影,学生带自己的作品。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教学重点 以介绍自己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难点 准确抓住自己的特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安排意图

  一、谈话引人,激发说话兴趣。

  师:同学们,我想你们都做了采访,知道了在别人眼里你是什么样的孩子。其实,最了解你的莫过于你自己了。有人说你粗心大意,你也许不服气地想:我心细着呢?面前这些熟悉你的老师和同学,一定不会象你自己那样全面了解你。有兴趣向大家介绍一下真实的你吗?

  学生回忆同学对自己的认识,和自己对自己的了解作比较,找出产生差距的原因,为自我介绍做准备。

  激发学生的交流兴趣。

  二、读提示,明白交际要求。

  1、可以说自己性格、爱好、也可以说优点和缺点,还可以说自己奇特的想法等。

  2、说真话,说实事。

  3、注意听别人说,对别人说的能做出评价。

  学生认真思考,组织语言,小组交流。

  1、先要想一想自己介绍什么,怎样介绍。

  2、小组交流

  3、评一评:谁说出了自己特点?

  以小组合作学*及竞争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1、小组选代表在全班讲。

  2、师生评议:不仅要评讲得怎么样,还要说说自己听了之后的想法。

  3、老师根据不同学生特点给予不同的提示性评价。

  1、代表将自己的“自画像”清楚地介绍给同学。

  2、认真听取老师和同学的评议。 训练学生认真听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作业设计:(两分钟)

  整理本节课口语交际的资料。学生回家搜集资料。提高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三

  讲:清楚明白

  口语交际

  听:听后提问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通过“读读背背”和填空,引导学生学*语言,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通过“读读背背”和填空,引导学生学*语言,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安排意图

  一、完成我的发现:(十分钟)

  1、比较导入

  同学们今天非常精神。再注意听,老师说的这一句话和刚才说的意思一样吗?同学们今天难道不精神吗?

  2、有的同学说一样,有的同学说不一样。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课本上的句子,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伴。(一个是表示肯定的句子,一个是用疑问的语气表达的问句,但表达的意思一样)

  3、游戏:老师说一个表示肯定的句子,让学生说一各级意思一样的反问句。

  1、自由说这两句话是否一样。

  2、以同桌为单位一人读一句话体会。

  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学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转换。

  二、完成日积月累。

  读读记记

  1、自由读句子。

  2、说一说5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点?

  3、找找以此类似的句子。

  读读背背

  1、自由读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

  3、开火车背诵。

  4、齐背。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记忆、背诵,也可以说说读后感受到的画面。 培养学生朗读、背诵能力。

  三成语故事

  1、自读故事,读熟短文

  (1)自己练*读短文,读准生字

  (2)跟同桌合作,比比谁先读正确。

  (3)检查读。

  2、结合短文,理解“买椟还珠”。

  (1)郑国人买了什么?“椟”指什么?

  (2)“珠”指什么?还给谁了?

  3、全班朗读

  1、学生轻声读成语故事,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比一比。

  3、结合故事内容,理解故事。

  加强学生朗读和理解能力。

  五、作业设计:

  预*《13、和时间赛跑》 学生回家搜集资料。提高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三

  成语故事

  买椟还珠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 6

  教学目标

  1.学*体会课文讽刺、夸张的语言;2.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

  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三、检查预*情况

  1.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

  体统 同案 火候 局不过 兀自 桑梓 万贯家私 谨具贺仪 相与

  四、范读课文

  五、整体感知课文情节

  课文围绕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可分为两部分:

  (一)(1~2)写范进中举困的家庭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二)(3~12)写范进中举后高兴得发了疯及其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

  ①(3~5)写范进上集卖鸡和喜极而疯。②(6~10)治疯;③(11~12)张乡绅拜会范进。

  六、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1.结合注释自渎课文,并理解文义。

  2.讨论下列问题。

  ①分别概括第一段、第二段的中心意思;

  ②范进中了相公,胡屠户来贺喜,带了哪些礼品?写明礼物的作用是什么?

  ③胡屠户“教导”范进的话主要有两层意思,请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④“体统”的实质是什么?

  ⑤“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写出了什么样的形象?

  ⑥范进不知丈人小气吗?为什么硬着头皮商议盘缠?

  ⑦屠户为什么断定范进中不了举人?

  ⑧找出第二段中表现范进对功名的追求如痴如迷的心理描写的语句。

  3.小结

  这部分侧重写胡屠户的倨傲,精彩的语言描写和简练的动作描写,把胡屠户粗俗势利的嘴脸勾画得活灵活现。写范进几处都只用简笔,反而显出他在胡屠户面前卑怯畏缩、忍气吞声的可怜相,胡屠户断言范进考举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来,第二部分再写范进中举就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七、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

  1.学生默读结合注释弄懂文意

  2.讨论下列问题:

  ①设计范进上集卖鸡有什么好处?

  ②“三步两步走进屋里来”,报喜人拥着他也拥不住,显出范进什么样的心情?

  ③第五段写范进欢喜疯了,作者运用了多层次的细节描写,可分为哪几个层次?试找出描写范进发疯时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词语和句子。

  ④为什么新贵人欢喜得竟至于疯了?疯态的描写哪些地方最有讽刺意味?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讨论思考和练*二

  二、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

  1.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讨论下列问题;

  ①借报录人之口说范进是”迷了心窍”含有什么深意?

  ②胡屠户第二次贺喜的时候,为什么叫二汗提着?为何又写明礼物?

  ③简析胡屠户喝酒壮胆的有关描写的语句。

  ④“忍不住的笑”,有什么含义?

  ⑤简析第9段胡屠户厚颜无耻的恭维范进的语段。

  ⑥为什么众人也都笑起来?

  ⑦简析第9节末句。

  小结:结合思考和练*三讨论胡屠户对中举前后范进态度的变化

  三、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

  1.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讨论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除众人之外又详写乡绅来拜?

  ②课文末段写胡屠户见财性、心喜却又假意推让,运用了那些动词?

  ③夸张张乡绅的富有与范进中举欢喜疯了有无关系?

  四、归纳总结全文

  1.中心意思2.写作特点:语言刻画人物的性格;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

  3.语言特色:准确生动的白话语言

  五、讨论思考与练*

  探究活动

  如果这次范进还没中举,请你设想一下,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请就此续写新结局,要求续写内容符合人物性格特点。同时,准备一份谈本次写作体会的发言稿,预备在课上向同学们陈述。

  (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 7

  一、教材说明

  这篇儿歌通过三问三答的对话方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全文读来琅琅上口,简明易懂,富有儿童情趣。

  儿歌共四节。第一、三节三个问句,引起孩子们的思考:究竟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像一把伞?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最好看?第二、四节三句话,回答了第一、三段的三个问题。两问两答,像是猜谜语,又像是考别人,别人说不出答案,而是自己自己知道答案,于是迫不及待地说出这个答案。这首儿歌抓住了低年级孩子爱表现的心理特点,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这首儿歌还告诉学生,身边的事多么奇怪,有的尾巴长,有的尾巴短,有的尾巴像一把伞。有的尾巴弯,有的尾巴扁。还有哪些事物各不相同?需要仔细去察看。

  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字词。

  学*难点是读好问句。

  二、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云、公、车3个字。认识1个笔画斜钩和3个偏旁矢、八、鸟。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朗读问句。

  3、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培养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媒体使用课件

  五、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认本课的12个生字,三个偏旁,一个笔画。会写云、公、车。

  二、教学过程

  (一)趣味揭题,学*生字

  1、今天,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举行一项特别的比赛,请我们每个小朋友做裁判。它们比什么呢、

  2、教师当堂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认识比尾巴三个生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文。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

  3、请同学们再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通课文。(教师巡视,因材施教,注意读书*惯的培养。)

  4、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得是否达到了要求。

  5 小组比赛,你问我答。

  6 、评议、讨论,指导朗读问句。

  (三)认读生字、学写生字

  1 (课件显红12个生字)这些红色的字,你认识吗?做小老师教教同学。

  2 学写云、公、车 。本课写字教学,可让学生在自己描红的基础上,点拨学生发现书写三个字的笔顺规则是从上到下。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写好这三个字的关键之处:云字第二笔横要写长一点,落在横中线上;公上面的八的开口度要适中;车最后一笔丨要压在竖中线上。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 能准确、有感情地背诵儿歌。

  2 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培养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复*

  1、根据课件,逐句认读儿歌。

  2、卡片认读词语

  比尾巴长短一把伞猴子松鼠扁尾巴最好看公鸡鸭子

  (二)细读课文,了解动物尾巴特点

  1、读课文,找找课文中讲了哪些小动物比尾巴、它们的尾巴有什么特点?

  2、小组交流、讨论。

  3、课件出示文中六种动物的图画,看着图说说它们的尾巴的特点,尝试对读问答。

  4、评议

  (三)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以分组对读、男女生对读的方式朗读全文。

  2、尝试背诵。

  3、课件出示牛、马、鱼、猫、猪的尾巴,说说它们的尾巴像什么?

  4 完成课后读读画画练*。

  5 课后延伸:大自然很奇妙,有兴趣再找找还有哪些动物的有它自己的特点。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 8

  教学目标:

  1. 能比较流利地熟练地朗读课文

  2. 能对照注释掌握一些实词,读懂文章的意思

  3. 能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4. 能从文中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狼》教学设计1。

  教学重点:目标1、3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胶片、小黑板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流程:

  一.提问导入,揭发兴趣:

  小时候我们都听过狼外婆的'故事。那么,狼在人们心目中是怎样的动物?蒲松龄笔下的狼又是怎样的呢?

  简介作者及作品(出示投影)

  二.听读示范,训练朗读

  1.提出听读要求,听课文范读录音。

  要求:听准字音,注意停顿,词义句义不懂处做记号。

  2. (出示投影)检查听读效果

  (1)读准下列字音

  (2)下列两个句子该怎样处理停顿?

  3. 请几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学生对朗读情况作评价。

  4. 学生齐读课文,做到不掉字、不倒字、不多字,有节奏

  三.质疑求助,掌握字词

  1. 学生就不懂的字词质疑,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狼》教学设计1》。

  2. 检查同学字词句掌握情况。(出示投影)

  四.概括情节,体悟形象:(用小黑板出示问题,先笔写发言提纲,然后交流。)

  1.故事中的狼是是怎样一个形象?请试加说明。

  2. 故事中的屠夫是怎样一个形象?请试加以说明。

  3.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哪些启发?

  四.揣摩广思,自由讨论:

  故事中的主体是人还是狼?为什么?

  注:让学生各抒己见,有道理的均需肯定。教师最后只能提自己的想法,不强加。

  五.观察分析,复述故事:

  1.(出示投影)让学生观察五幅图画,想一想可以用文中的那些句子对应。

  2.(出示投影)根据图画,结合文章内容,复述故事

  六.课堂小结,揭示目标。

  学*目标:

  1.能比较流利地熟练地朗读课文

  2.能对照注释掌握一些实词,读懂文章的大意

  3.能进行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4. 能从文中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一、说出加线字的意思

  1、止有剩骨 一狼得骨止

  2、缀行甚远 3、恐前后受其敌

  4、一狼仍从 5、择其善者而从之

  6、顾野有麦场 7、弛担持刀

  8、一狼径去 9、狼亦黠矣

  10、屠自后断其股

  二.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

  1、 并驱如故。

  2、 其一犬坐于前。

  3、 目似瞑,意暇甚。

  4、 一狼洞其中。

  5、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 9

  教学内容:

  六个单韵母a o e i u ü

  教学要求:

  认清单韵母的形,读准单韵母的音,能正确书写六个单韵母,会读单韵母的四声,熟记单韵母的笔顺。

  教学重点:

  读准单韵母的四声,会写单韵母的笔顺。

  教学时间:

  十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教学单韵母a

  一、引言揭题

  二、认一认

  出示汉语拼音基本笔画:c l ,指名读。

  三、学一学

  1、出示小女孩张大嘴巴图,启发小朋友想一想,这位小女孩在干什么时,发出什么声音。

  2、领读a ,儿歌,张大嘴巴a a a

  3、出示小女孩头像侧面图,看像什么?

  儿歌:圆圆脸蛋梳小辫,张大嘴巴a a a

  4、板书a,领读,书空。

  5、生练写一行,订正。

  6、课间操。

  7、认识声调符号:一(一声*)/(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

  8、学*给a带声调:ā á ǎ à 。

  9、练读a的四声。

  四、演一演

  五、写一写:在作业本上写a两行,并带声调。

  第二课时

  一、巩固练*

  1、指名(四位)小朋友写a;

  2、指名给a 带声调;

  3、指名读a的四声,随机订正。

  二、学写a的笔顺

  导语:一个单韵母是由汉语拼音基本笔画组成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怎样写好a的笔顺。

  1、板演a:c a(2)师板演一笔,生跟写一笔;

  2、生自己练写一行;

  3、生边书空,边读儿歌:左半圆,竖右弯,两笔写成a a a 。

  三、课间游戏:拍手游戏。

  四、作业:在作业本上练写两行a的笔顺。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单韵母o及o的四声。

  一、复*巩固

  1、给a a a a带声调;

  2、写出a的笔顺;

  3、出示汉语拼音基本笔画o。

  二、学*o及o的四声

  1、出示公鸡啼鸣图,请小朋友说说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2、公鸡怎样打鸣?

  3、读儿歌:公鸡打鸣喔、喔、喔,嘴巴圆圆喔喔喔;

  4、板演o,领读、书空,强调书写规则;

  5、生练写一行; o

  6、游戏;找朋友;

  7、学*给o标声调:ō ó ǒ ō ó ǒ

  8、练读o的四声。

  三、演一演

  四、写一写:在作业本上写o两行,并带声调。

  第四课时

  一、巩固练*

  1、读o的四声;

  2、板演a的笔顺。

  二、学写o的笔顺

  1、板演o的笔顺:o:o(1)师板演,生跟写;

  2、生自己练写一行;

  3、生边书空,边读歌:圆圆嘴巴喔、喔、喔,一笔写成喔、喔、喔。

  三、课间操

  四、作业:在作业本上练写两行o的笔顺。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 10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中的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舟”字旁。

  根据词语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

  有感情的诵读古诗。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

  感受古诗的魅力,产生热爱古诗词的感情。

  教学难点

  认识本课中的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舟”字旁。

  有感情的诵读古诗。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字卡、赞美春天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揭示诗题

  1、播放春景图,诵读有关赞美春天的古诗。唐·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春暖花开,春光无限,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写下了赞美春天的是诗,你们能背几首?(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情况,为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做铺垫)。

  今天我们就来学*其中的第三首。相机板书古诗,教师范读。

  二、初读古诗,学*生字

  1、激发朗读的兴趣:想读一读吗?那快快把书打开吧,想不想不用老师教就自己读呢?遇到困难可怎么办呢?

  2、指名读,随机正音:好了,就读到这,我发现呀,同学们读的特别认真,一定能读的很好吧,谁能勇敢地站起来读一读?(小黑板出示词语)

  3、有几个词语悄悄地从诗歌中跳了出来,想考一考大家,能不能被他们难住啊?出示词语卡片“黄鹂、翠鸟、翠绿、鸣叫、船长、时令、千古绝唱”等。

  4、下面请你拿出字卡,小组同学合作学*,交流识字方法。然后互相考一考。

  5、利用偏旁的表意功能识记。如“鹂”、“鸣”、“鹭”

  对比识记。如“含”、“令”、“岭”,分别含有“今”和“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观察记忆。结合旧字认新字。如:色—绝、天—吴运用字理识记“绝”、“鸣”、“令”。

  6、巩固生字:这回都学会了吗?敢不敢开火车读?听好要求:站起来的同学读一遍生字,组一个词语,其他同学当火车检验员,看一看小火车开得怎么样?(猜字游戏,摘苹果等)

  三、指导写字

  1、观察本课生字,说一说左右结构的字有哪几个?

  2、师范写“船”:把“舟”字旁和“舟”字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横变成提,且右边不出头。右边的部件是横折弯而不是横折弯钩。

  3、生书空,描红。

  4、观察“令、含、岭”三个字,说一说应注意什么。

  5、师范写“含、岭”,生书空,描红。


小学教学设计教案合集十篇(扩展2)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合集十篇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 1

  教学过程:

  一、画蚁

  1、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捕捉几只小蚂蚁,你们捉到了吗?

  2、你们是怎么捕捉的?

  (用饼干引诱;用糖果引诱……)

  3、看来同学们捕捉的方法真多,现在老师请你用笔画一只蚂蚁,你行吗?

  4、请画得最快三位同学把画贴到黑板上展示。

  (学生画蚂蚁,然后到黑板上贴蚂蚁图。)

  二、观蚁

  1、我们捕捉的蚂蚁是不是与他们画的一样?那么我们来看看捕捉来的小蚂蚁。

  (设计说明:教师的这一问,旨在引起学生的注意:我们捉的小蚂蚁到底是怎么样的?促使学生从内心出发迫不及待想去观察的欲望。)

  (学生观察蚂蚁)

  2、哪位同学代表小组来说说?

  (学生发言,但会有分歧:

  小蚂蚁有八只脚;小蚂蚁有六只脚……

  小蚂蚁分成头和身子两部分;小蚂蚁分成头、身子、尾巴三部分……)

  3、看来,小组间是同学出现了分歧,是不是观察中遇到了困难?

  (蚂蚁小,看不清楚;蚂蚁总是爬来爬去的,很难看清楚。)

  4、怎么办呢?各小组可以讨论一下,想出方法进行观察,想出一种就在纸上打一个五角星,看哪个组的五角星多。

  (设计说明:问题不是老师给的,而是学生在观察中生成的,新的问题促使学生探究。)

  (学生思考、讨论)

  5、你们组得了几个五角星?(学生回答)

  6、有没有比他们多的?(学生回答)

  7、比他们还要多的组有吗?没有。那就请你们小组来介绍一下最好的三种方法,其他的组听仔细,有没有说到你们的方法,如果没有,一会儿你来介绍。

  (拿食物来引诱它,不让它乱跑;

  有毛笔上的毛夹住蚂蚁,然后用放大镜来观察;

  用胶水站住蚂蚁来观察;

  把蚂蚁放在水中的泡沫塑料块上观察……)

  (设计说明: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开启学*的思维。事实上,学生虽小,但其创造力和想象力极其丰富,往往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

  8、大家的方法真多。老师这里有这样的观察仪器(出示)它叫昆虫观察盒,把小蚂蚁放在里面,便直接可以观察了。我们每个小组选用一种观察方法,需要的器具请各小组长选择领取,看看蚂蚁到底是怎样的?它有多少节?多少脚?脚长在哪里?头又是怎样的?观察到的东西用自己的话说说看。

  (学生观察,老师巡回参与活动)

  三、说蚁

  (一)按顺序说说蚂蚁的身体

  1、谁能代表自己小组说说小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说话前先考虑一下说的顺序。

  2、你打算用哪一句话作开头呢?例:好奇怪的蚂蚁。

  (头——米粒般的;有触角嘴——尖尖的眼睛——小小的身体——分三节;三对足脚-——细长,比身子长颜色——褐色)

  (二)拓宽思路

  1、刚才我们初步观察了蚂蚁的身体,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蚂蚁在干什么?

  (爬来爬去很着急的样子)

  2、小蚂蚁在想什么?

  (想家想同伴想妈妈……)

  3、那怎么办?

  (送小蚂蚁回家)

  4、小蚂蚁的家在哪里?

  (在大树下;小蚂蚁经常在墙角边的缝隙中爬进爬出;花坛里也有小蚂蚁……)

  5、那我们一起送蚂蚁回家吧。

  (三)综合(说说观察蚂蚁的过程。)

  1、刚才我们对捕捉来的小蚂蚁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有了许多新的发现,最后我们还把小蚂蚁送回了家。现在我们把整个观察过程连起来说说看。

  (学生自由练说)

  2、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有困难的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师生评议。

  四、写蚁

  1、来,我们给*作拟个响亮的题目。

  (小蚂蚁观察记奇怪的小蚂蚁我送小蚂蚁回家……)

  2、学生练*,教师巡视并对学*有困难的学生作个别辅导。

  特色提示:

  本设计采用了“捕、画、观、说、写”五步法进行观察作文的教学,旨在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体现新课程的新理念。

  1、创设轻松的氛围,丰富的材料——张扬学生的个性。在整个探究性学*中,小组合作学*作为基本的组织形式贯穿始终。学生的自主学*一直与合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探究小蚂蚁的方法中,学生围绕初次观察中生成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位单位充分地、自主地展开讨论和交流。

  2、任务驱动,问题激励,教师指导——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在画蚁后,教师指出;我们捕捉来的小蚂蚁是不是和画上的蚂蚁有同样多的节,同样多的脚?这促使学生迫不及待想去观察小蚂蚁,教师顺应学生的愿望作第一次对蚂蚁的观察,但显然要看清如此小的而且在不停地爬动的蚂蚁是非常困难的。观察中生成了新的问题,在任务的驱动下,促使学生找到问题的所在,然后各组在教师提供自助餐式观察材料中选择器材,进行第二次的观察尝试,学生在不断改进的观察方法中也完成了对小蚂蚁身体特点的观察。

  3、注重观察,重视发现,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用我手写我口”。学生捕捉到的蚂蚁虽然大同小异,但也会有品种的不同,大小的不同等产生差异。因自己的观察而有所发现,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按顺序说,不仅仅是一般的告诉,它蕴含着自己丰富的情感,抒发出对蚂蚁的认识和思考。表达的多元化,自主化为完成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分享转发下载链接:小语全册试题 小数全册试题 小语全册课件 小数全册课件TOP返回列表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训练体系低年级“乐于表达”训练学生对写话的兴趣能乐于表达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物

  2、能够把句子写完整、通顺

  3、能运用好学过的词语造句

  4、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使用“。”等标点符号。

  【学*分析】

  1、学生是78岁的儿童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对语文学*有浓厚的兴趣 2、学生在学*中随意性非常明显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 3、学生能够根据提示仿、续或创编故事并乐于表达。

  【教学重难点分析】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进行作文教学其实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就开始重视作文教学了然而小学生的语文功底差、观察能力低更没有组织和驾驭用语言的能力。常常是条理不清、词不达意、牛头不对马嘴。

  1、阅读训练与作文教学相结合

  2、“重视文本”根据课文内容积累好词、好句

  3、及时修改作文加快思想交流

  4、培养学生自我修改能力

  5、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启发回忆确定写作素材

  1、谈话启发 师同学们你们肯定有很多朋友。谁能说一说你交了哪些朋友? 生我的朋友有同学、邻居、亲戚有小朋友也有大朋友。 生我有十分熟悉的小伙伴。 师除了这些人以外你们还有什么特别的朋友吗? 生有!自然界里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家禽这些也是我们的朋友。 师这些有生命的动植物和人类共同生存在这个地球上。我们应当像看待老朋友一样与

  它们和谐、友好地相处甚至还要保护它们。 师说一说你们喜欢哪些动物朋友你对它知道些什么?

  2、交流归纳

  ○1亲自喂养、接触过的动物如金鱼、猫、哈巴狗、小鸡、小鸭

  ○2到动物园、海洋世界观察过的动物如老虎、孔雀、海龟、各种鱼类

  ○3在电视(动物世界)和书本上了解到的动物。

  3、明确要求 引导学生读懂*作提示 弄清*作的训练目标。

  二、师生互动、描摹观察

  1、画一画 选择你喜爱的一种动物把它的外形简要画下来把自己当成“动物世界”的解说员准备向别人介绍。 2、说一说 师你画的什么能向别人介绍一下吗?

  生我家养着一只小花猫它的头上有两只耳朵两只眼睛身上长着四条腿还有一条尾巴。

  师你讲得很清楚。可是如果前面不说是猫你们能知道所讲的是什么动物吗?不能!这是为什么?“两只耳朵两只眼睛四条腿一条尾巴”的动物多着呢!

  生我知道了要注意动物的特征找出动物之间的不同点来。 师你的领悟很好能举个例子吗?

  生比喻说鸡的嘴巴是尖尖的鸭的嘴巴是扁扁的小猪的嘴巴是圆圆的。鸟类的爪兽类的蹄贝类的壳鱼类的鳞它们的外形和作用是不一样的。

  师这是采用与其他动物进行比较的方法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动物描述得更加具体形象呢?

  3、 师生归纳 4、 小组交流

  三、评改延伸深化*作感受 1、 小组评改

  ○1读一读边读边把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改过来把拗口的句子改通顺。

  ○2评一评哪部分写得欠具体表达不准确相互提议改一改。 ○3想一想:自己的感情表达充分吗还可以怎样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2、 班级交流如何写作物作文。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害怕作文一提起笔就抓耳挠腮经了解有几方面的原因

  1、觉得无内容可写乱编的多。

  2、语言积累少干巴巴的难以写具体。

  、对周围事物没有留心观察。

  4、缺乏想象力。

  5、题材千篇一律难以表达真情实感。 针对以上问题如何来提高农村孩子的写作能力呢

  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1、让学生写熟悉的内容以“趣”激趣。作文命题应开放出宽题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以他们周围的人或事、景或物作为作文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作兴趣。

  2、以成功的喜悦激发写作欲望。要使学生坚持不懈地自觉作文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并逐步养成*惯满怀乐趣地去学*。

  3、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活动激发写作兴趣。学生好奇心强爱表现形式多样的*作活动能调动学生的*作兴趣。

  二、 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利于学生从读学写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作文教学的基本途径。

  1、 从阅读中学*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法。

  2、 联系课文适当摹仿仿中求创。中外作家历来强调创造但在写作中可以适当摹仿。

  3、 加强朗读背诵训练培养语感。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 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都有同感:指导学生作文时颇感棘手。我们学*了新《语文课程标准》后,懂得了新课标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作文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要求,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这个要求给语文教师的启示就是:作文课堂教学应是以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新的有效教学方式,从而让学生*作时变被动为主动,从“要我写”向“我要写”转变。作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实现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呢?我认为教师应当做好以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作兴趣

  以往作文教学都是根据教材要求,每次上完一个单元就让学生*作,叫同步训练,这种方法当然也管用。但是固定了学生的选材范围。领会能力强的学生当然不在话下。学困生就感到吃力了。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领会程度布置*作,让学生感兴趣,这样作文起来就会轻松了。

  在新课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作,这样的编排就很科学,有三个题材供学生选择:

  1、写“难忘的第一次”;

  2、请你认真观察某个物品加以想象,悟出一个道理;

  3、写观看漫画“假文盲”的感受。从这三个题目看,第二和第三个题目很多学生是放弃选择的,因为他们不感兴趣。而大多数学生选择了第一个题目,因为他们亲身经历过了,所以记忆犹新。有话可说,写起来就轻松了。给学生选择大的*作空间,学生才会感兴趣,才能达到*作的目的。因此,注重培养学生*作兴趣是很有必要的。

  二、注重学生的*作感悟

  以前,很多语文教师非常重视*作方法的指导,文章的“开头——过程——结尾”用什么样的方法写,怎样写都一一讲述得清清楚楚,甚至一节课时间几乎都用于指导上,这种限制思维的指导显然是不科学的,会导致学生的*作千篇一律,没有创意。在一次统考评卷抽查中,我发现五十个学生的作文,就有几个学生作文雷同,他们几乎都是写同样的事情。例如:作文要求写“我与书的故事”,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看完一本书后的感受。写记叙文的学生中,九个学生这样写“我把书收在怀中,不让雨水淋湿,回到家里,书安然无恙,我却成了落汤鸡。”显然,这些学生要么是在教师范读佳作时记牢了人家作文精彩的片段,要么是教师在指导时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只能如此写才符合教师的要求,学生的个性化容易受到压抑,自然在*作中自我表达的情感也不会流露。然而,要张扬学生自身的*作个性,主动*作极需要依靠学生自身的*作感悟,哪怕教师在作文课堂中只讲了一篇文章开头如何写,只要学生一旦有了*作感悟,他就能按自己的思维发展很快把过程、结尾写出。学生*作感悟就如同我们*常所说的语感一样,有语感,对文字的理解就会顺理成章。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时,注重学生*作感悟是非常重要的。

  培养学生的*作感悟,我们可以依靠学生阅读文章,体会写法上去培养。例如,教师在上作文课前布置学生从《同步作文选》和《优秀作文选》中,找一篇自己喜爱的文章,然后带进课堂进行集体交流,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体会写法。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写法,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除体会自己的文章写法外,还体会了其它许多别的同学喜爱的文章的写法。这样,由学生自己感悟总比教师一味传授写作技巧的效果好得多。

  三、注重*作教学中的发展性

  如果教师以看学生*作结果,来衡量学生的学*将会产生低效率的作文教学水*,那是因为我们的教师往往从学生*作的字数,学生*作中的文字表达的优美与否,文章结构等这些结果来看待学生的*作,这很容易导致教师向学生的*作提出高要求。对于不会写或写不好的学生只会挫伤他们的写作自信心,让学生怕写作文以致写不出文章;对于能写的学生则让他们在*作中只向教师的目标迈进,凑字数、抄袭范文,乱套结构的现象就会出现。学生*作根本谈不上有独特的个性,而且这也只不过是“要我写作文”而已。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作的发展性过程,学生*作完全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张扬了个性,作文教学实效就会大大提高。

  四、注重学生生活体验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这就表明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不少教师虽然理论上认同这个观点,但实际上与其背道而驰,刻意追求学生按照一定的范文进行*作,立意要统一,写法要统一,这样的作文训练使得学生思维个性严重地受到束缚,学生作文也就只能够造就出“固定式”的文章。然而,真正实现个性化文章并不是依靠教师灌输*作观念,而是让他们亲自走进生活,感受生活,让学生的心灵、思想说话,让真实作文在他们心中安营扎寨。比如,*作要求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农村的孩子参加了劳动,他们会懂得马蹄草是生长在泥土里的,他们会知道怎样去从泥土里挖出来。而城市的孩子可能就认为是长在树上的,或者有的只知道市场上有;城市的孩子只知道老鼠是坏蛋,要消灭它,也知道鼠肉能吃,味道不错,但你要他写怎样捉老鼠,他就不知道了。而农村的孩子,就能把捉老鼠的乐趣写得具体生动,原因就是他有生活的体验;同样,你让城市的孩子写参观记,他们去参观过了,所以能写,而农村的孩子,连城都没进过,更别说去参观风景名胜了,要他们写就写不出来。因此,同一题材的*作,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生活体验不同,写出的文章就不同。这就表明了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就是他们心灵的轨迹,也是他们*作的真实题材。“新颖的题材源自真实”,正是这样一个道理。由此可见,注重学生生活体验,才会让作文教学走上一条光明的大道。

  五、注重多元的开放式*作评改

  对学生*作后进行评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而评改作文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自己写作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不断提高自身写作水*。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都是教师包揽了评改。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教师的包揽,容易使教师用主观标准去评价作文。因此,给学生评改作文时会导致评价落差大,结果是评价为低下的学生则受到了*作上的打击,*作上稍有进步的学生却受到了忽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让学生学会评价与修改自己的作文,实质上也是对这种教师包揽一切的*作评改的改革。

  笔者在开放式评改*作时,多采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共评”的方法进行。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这样的几个环节后,学生能从自己的作文中看到优点,也看到不足;从同学的作文中,也能吸取经验,资源共享。评改完之后,可以由学生小组推荐佳作,作自我展示,让全班同学分享自己*作成功的快乐。因此,注重学生多元开放式*作评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张扬自我的个性并参与到*作评改中来,促使学生对自己的*作有更深刻更主动的反思,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在写作上不断取长补短,取得进步。

  总之,如何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总结、提高。我相信,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作文教学可以说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吧!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 4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回忆成长中的烦恼,具体写出一件令自己烦恼的事。

  2、大胆写出自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长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4、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素材的良好*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不觉间,我们已由孩童渐渐长成青少年,童年的幼稚已逐渐退去,所谓的成熟离我们又太遥远。于是,在花季和雨季中,我们心中的烦恼也就随之而来。今天,我们就上一节作文课——《成长的烦恼》。

  二、讨论畅谈

  1、明确要求:小组合作,各自畅谈内心的烦恼。

  2、交流自己的烦恼,引起同学的共鸣。

  3、小组代表上台来讲述自己的烦恼。

  4、教室小结。

  三、学会表达

  你能用一定的形式,把你心中的烦恼形象化吗?

  举例示范:

  (1)我的烦恼是鞋子中的一个沙粒,它虽然很小,却是我前行中的一大障碍。

  (2)我的烦恼就像夏天的骄阳,炽热下,我只好走在他人的阴影里。

  学生模仿练*,指名表达。

  四、引导化解

  烦恼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接踵而至,让我们小小的心田承载不了这样的困惑,可是你知道吗,世界上许多的名人名家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也都曾经历过这样的日子。爱迪生、毛成长的故事,你们都听说过吗?

  让学生把自己知道的名人成长中的烦恼讲给同学听,并模仿名言警句的格式写出你对烦恼的认识和感悟。比如:烦恼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但是它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彩。

  五、激情写作

  学生各自回忆,提笔写作,表达真情实感。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 5

  一、*作内容:(第五册*作八)

  请读读下面的诗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识庐山真面貌,只缘身在此山中。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你知道以上诗句各出自哪首诗?你知道这些诗的作者是谁吗?他们是哪个朝代的人?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选择其中你不太明白的两句诗进行研究,把你的研究成果写出来。相信通过研究,你会有许多新的感受,增长不少知识。

  二、教学要求:

  .认真阅读古诗句,通过搜集资料,仔细研究,了解其出处、作者、意思等。

  .抓住自己认为最为重要的或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决心研究,学会用研究报告的形式写出来,语言要清晰,表达要准确。

  三、教学重难点:

  学会写关于古诗句的研究报告,用查阅资料的方法,研究古诗句,深刻理解其含义。

  四、教学准备:

  .《中华经典诵读》、《唐诗三百首》;

  .研究结果汇报表一份。

  五、教学过程:

  *作指导课

  (一)例文指导,学*写作。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有一个小朋友叫屈美生,他写了一篇关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研究报告,你们想看看吗?

  .指名读屈美生同学的《关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研究报告》。思考:这份报告中讲到了些什么?

  小结小作者的写法:

  (1)先写诗的出处

  (作者、朝代、诗题、全诗)

  (2)再写两句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最后点明两句诗对人们的启发或激励作用

  (4)假如小作者收集资料充分,还可以写什么?

  (诗的写作背景、有关趣闻等)

  .你打算怎样写自己的研究报告?你还想研究些什么吗?小结:步骤:提出问题——查找资料——研究资料——解决问题——撰写报告

  (二)小组学*,研究古诗

  请读读下面的诗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识庐山真面貌,只缘身在此山中。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这些诗句,有的比较深奥,要到四五年级才能学到。这堂课,教师让你们自己研究、学*,你们有信心吗?

  .小组同学共同合作,找出你不太明白的诗句进行研究。

  研究指导:诗的出处、作者、意思等,都可作为研究的内容。

  研究方法:可查阅资料,提供《中华经典诵读》、《唐诗三百首》。

  .小组同学相互探究,进行热烈的讨论。

  .整理研究结果,填写研究结果汇报表。

  (内容包括诗人的简介,诗作的背景,对诗的理解或赋予诗句新的意义。)

  (三)集体交流,汇报结果

  汇报:通过这次研究,我又知道了些什么?

  讨论: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参加班级讨论。

  教师可补充介绍诗作的背景,从而更有利于理解诗句的含义。

  (四)撰写研究报告

  .把你的研究成果写成一篇研究报告。

  要求:语言要清晰,表达要准确。

  .学生各自*作,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评点】本次*作内容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实践活动的具体体现,教学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让学生了解自学诗句的一般方法;二是了解研究报告可以写什么。在自主、合作中学生进行了探究性的实践,学生学得有法,学得有“心”。

  *作讲评课

  (一)复*

  什么是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应怎样写?

  (二)学生继续修改作文,教师巡视指导。

  (在巡视过程中,选出需要点评的作文草稿)

  三)评点学生*作,提示要点。

  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作文草稿进行评点。

  (1)自由读这篇作文,小组讨论:这篇作文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学*;哪些地方写得不好,还需要改进?

  (2)交流,师小结。

  (3)针对以上不足之处,集体修改这篇作文。

  根据学生作文草稿的情况,提出以下修改要求:

  (1)与文章内容无关的应略去,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有关的文人故事,让人读来倍感生动有意思。

  (2)把研究报告写具体。

  四)学生根据以上修改要求进行修改,教师辅导。

  学生自己修改。

  小组互相修改。

  读一读修改好的文章。

  五)学生誊写作文,教师巡视。

  【设计评点】紧紧围绕研究报告的层次清晰,语言准确,内容真实的*作要求,对学生的*作草稿进行有针对性的评点,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呈现一些文人逸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人文历史。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 6

  *作《我敬佩的一个人》是第七单元的*作训练,这是一篇写人的*作,初看题目感觉并不是很难写,因为对同学们来说,写人的作文,他们并不陌生,基本上都能抓住写人的要点,如:外貌、动作、心理、神态、性格、品质等。但要写出好文章来,那还是要多动脑筋。

  在教学中我首先采用了对比法,课件出示两个题目——《我的爸爸》、《我最敬佩的一个人――爸爸》,请同学们找出这两个题目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经过讨论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指出了这两篇文章的共同点是都是写人,要写出人物的外貌、性格。不同点在于它们写作的着重点不一样:《我的爸爸》要求写出爸爸的性格特点,而这个特点不一定就是爸爸好的方面的品质,比如爱钓鱼、看足球等方面的爱好,甚至可以写爸爸身上存在的缺点。而《我最敬佩的一个人――-爸爸》就必须写爸爸身上优秀的品质,如乐于助人、勇敢顽强,舍己为人等值得人佩服的精神。这就是这两篇文章的区别之处。学生弄懂了题目的包含范围,在选材上就不会出错了,而且也抓住了此次*作的重难点。

  第二,在人物的选择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写身边的人,二是写社会上的名人。不管是谁,在写作前都应该收集有关资料,因为事不离人,人不离事。只有通过举例才能体现人物的品质。因此,我先引导学生复*本单元中的四篇课文:

  让学生生说说每篇课文分别写了谁的什么事?找到四篇课文中主人公的共同点(坚持不懈、执着追求)。

  这样复*旧知,让学生明白写什么,为什么写?在解决了“写什么”、“为什么写”这两点后,让学生给作文编写提纲,并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写。如:一位学生写的是《我敬佩的人是爸爸》

  第一段:我的爸爸是一位工人,会修理电器。他经常帮别人修电器。

  第二段:爸爸帮邻居修电视机

  第三段:大家都夸爸爸是助人为乐的热心人。

  接下来,让学生讨论黑板上的提纲,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个同学说:“第二段要详写,必须分层,写出层意来。可以分三层,第一层写爸爸在家,邻居来请爸爸;第二层写爸爸到邻居家修电视机的过程;第三层写邻居给爸爸钱,爸爸谢绝了。”我及时肯定了这个意见,在黑板上加层意,并让其他同学对照黑板上的提纲,修改、补充自己的提纲。通过示范、讨论,修改,其他学生明白了“怎么写”的问题。于是纷纷完善自己的提纲,老师也省下了很多话,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写完提纲后,让学生快速当堂完成。然后选好、中、差作文各一篇,念给大家听。并让大家初步评议:哪篇写得好?好在哪里?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哪篇写得差?差在哪里?然后,着重围绕“内容是否具体,语句是否通顺”讨论文章的优劣。让学生找出写得不具体的地方,通过多问“为什么”、“怎么样”引导学生具体;找出典型的不够通顺的句子,让学生试着改通顺。[小

  在评议作文后,学生了解到一篇好作文的基本要求,并知道了自己作文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外。再引导学生吸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作文之短,从而提高自己的作文水*。我还告诉同学们:在写作中还可以让学生仿照所学的课文,注重对所写人物进行动作、神态方面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生动。

  这次*作教学完成后,评改完之后,我觉得还要从这几个方面努力:

  1、写作教学应贴*学生实际,找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事件展开教学,从而表达出真情实感。《我敬佩的一个人》范畴很广,本单元围绕执著追求这个品质,写出了自己的敬佩之情。我在*作指导中也让学生抓这个品质写,但因学生*时缺少细心观察,发现不了表现同学这种品质的典型事例,整堂课下来,总感觉是老师牵着学生在走。

  2、要上好一堂作文课,不仅要关注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还要吃透小学语文整个系列的作文要求。写自己敬佩的人,要有侧重点。

  3、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在*作中自由表达,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口述我心”。但要真正打开学生的思路,让他们想说、乐说实在太难。每一次的试教,总是这么几个学生在唱主角,更多的学生则是低头不语,生怕老师叫道他。另外,我们的学生写的能力比说的能力要强,也导致了作文课的沉默。以后,如何将作文的写法指导与学生的自由表达统一起来,是我在*作指导中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4、作文教学中,教师的鼓励性、引导性评价语非常重要,我还要在这个方面多做一些思考。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 7

【*作要求】

从下面的几组事物中选择一组,以它们为主人公,想像一下,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一些什么事,编一个故事,先说说,再写下来。故事要有意义,叙述要清楚,语句要通顺。如果不想写提供的事物,另选其他的编故事也可以。

1.铅笔、橡皮、转笔刀;

2.小溪、河流、大海;

3.眼睛、耳朵、鼻子、嘴。

【教学理念】

作文教学应从学生生活出发,选取他们熟悉的题材,营造快乐轻松的课堂。本次*作就是通过创设情境,点拨引路,自选材料等一系列充满童心童趣的教学环节,积极创设生趣盎然的童话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完成“思维——文字”的转化,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教学流程】

一、忆童话故事,领悟特点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

生:喜欢!

师:你们都听到过哪些童话故事呢?

生1:我们二年级时学过童话故事《狼和小羊》。

生2:还有《骄傲的孔雀》、《骆驼和羊》、《陶罐和铁罐》。

师:结合我们知道的童话故事,想一想这些童话故事都有些什么特点?

生:把各种故事拟人化,还告诉我们一些有教育意义的道理。

(教师板书:1.拟人化。2.告诉道理3,想象丰富4故事完整)。

二、编童话故事,学会方法

1.师生齐编童话故事。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童话故事,你们想听吗?

生:想!

师:不过我有个要求,每个同学都要认真地听,在听的`过程中还要帮我解决问题,可以吗?……(教师说完后,把准备好的氢气球放出来,然后抓住)

师:(用很神气很骄傲的语气)我是一个漂亮的气球,每天都穿着漂亮的衣服,自由自在地飘来飘去,想去哪里就去哪里,生活过得无忧无虑,别提有多开心了!小朋友们,你们觉得我漂亮吗?

生:漂亮!

师:你们羡慕我可以自由自在地飘动吗?

生:羡慕!

师:我就知道我的美丽外表可以迷死人了,谁都没有我漂亮!不过呀,我现在要到外面去呼吸新鲜的空气了,不和你们聊了。(教师拿着气球向门口走去)拜拜了,我亲的朋友们,来点掌声欢送我好吗?(教师把气球放出教室,同学们看着气球飞上天空)此时教室里有了一些躁动,有惊讶声也有惋惜声。

师:同学们,气球现在肯定是在快乐地飘着,大家想一想,气球可能会飘过哪里?在那里会碰见什么事物?

生1:我想那一个红气球可能会飘过果园,看见了许许多多的水果。

生2:我想那一个蓝气球可能会飘过大海,碰见大鲨鱼。

生3:我想那个红气球会飘过我们的校园上空,看见我们在上课……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 8

  一、 本次作文较好的进行表扬。

  1、 请好的同学读自己的作文。

  2、 全班同学认真倾听,说说这位同学的作文好在哪儿?

  (举出具体的实例,是那个情节还是)

  3、 对他的作文你觉得还有什么地方可以进行再思考、在创作。

  二、订正错别字。

  对同学们错字率较高的字进行订正

  (在小黑板上)

  三、同学改错,教师进行复批。

  写一张照片

  课 题:选择一张你的照片,或你和其他人的合影,然后根据

  照片,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教学要求:

  1、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有一定条理。

  2、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教学重点: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有一定条理。

  教学难点: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有一定条理。

  教具准备:有关的范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照片是美好生活瞬间的定格,每张照片都可能记载着一段独特的故事。用我们的笔写下这段故事讲给大家听,便是一篇很好的*作。

  感受善用工具的魅力分享百年名校的资源

  二、审题指导

  读题目要求:你都了解到什么?(读题目要求,认真加以思考)

  你认为此次作文的重点应在什么上下功夫?(内容具体、真情实感)

  三、组织材料

  1、打开同学们的影集,那一定是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那里记载着同学们的成长历程;记载着同学、朋友间的友谊;记载着父母、老师们的关爱浏览一番,一定会勾起同学们许多的回忆。大家可以在其中选择一张令你感触最深的照片,把他的故事写出来。请学生们根据要求进行材料的组织。

  要求:

  1、说一说使你难忘的事情是什么?

  2、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这个材料?

  3、把你选择的材料完整的说给大家听。

  (在独立选材的基础上可以就*进行交流)

  2、汇报自己的选材。

  1.请比较好的同学先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教师应注意评价学生的评价,要充分肯定优点,适当的指出需要努力的方面。

  2.在请中等和有一定困难的同学进行汇报。同学老师进行及时评价。友善的提出不足之处。

  四、突破难点

  1、刚才我们已经说过要写好这篇文章重点是内容具体、感情真挚。那怎样才能做到呢?

  2、就刚才同学们的故事,大家提出的改进的方案。

  小组每进行讨论,报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

  3、教师总结: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充分融入自己的真情,才能写出好文章。

  五、动笔练*

  根据你刚才的材料进行写作练*。注意要把过程写得生动具体。

  感受善用工具的魅力分享百年名校的资源

  六、范文:相片上的回忆

  今天,我和妈妈在整理相册时,从里面掉出一张带有花边的相片,我拾起来一看,“啊!”这不是我在二里庄小学上三年级时的全班合影吗?我张在最后一排的中间,王博伟站在我的左边,袁深站在我的右边四年级时我转到了府学小学。我来府学小学已经快两年了,可却怎么也忘不了在二里庄小学时的生活。

  记得那是三年级时的一个早自*上,袁深得意地对我说“赵晓东,虽然第二课还没学,可我已经能把课文背下来了!”我惊讶地问“真的?”他充满信心地说:“当然了,不信我给你背一个!”说着,他便摇头晃脑的开始背了。我拿起书对照检查,他快背到最后一自然段时,居然一个字也没错,我心中暗暗佩服。可他却偏偏在这关键时刻掉了链子,突然停了下来。我估计他一定是忘了,为了照顾他的面子,我故意把头扭向一边装作心不在焉的样子。这家伙见有机可乘,竟然悄悄打开书迅速的看了一眼,接着往下背。看见他那鬼鬼祟祟的样子我不禁偷偷地笑了。

  “咦!”后面那个高个子不是单兆祥吗?听说他现在在东城体校踢足球,提起踢足球,还有一段趣事呢。一次,我们三(二)版和三(一)半踢足球,我放友善照相、耿昂、和我等人。对方的人员姓名记不太清楚了,但是对方的守门员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个子矮矮的,胖胖的,特别活跃。在场上,他不时喊着自己队员的名字,看上去是个队长。当比赛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双方都还没有进球。这是我们都有些急躁,场上乱作一团,也不知什么时候,双方的守门员也参加到我们抢球的行列。这是,单兆祥想带球射门,却怎么也找不到对方的球门,急得大喊:“三(一)半的球门在那儿?我当时抢球抢得昏天黑地,也分不清东西南北,上下左右了,一把拉起三(一)半的小胖子跑到事先画好的球门旁,大叫一声:“在这儿!”单兆祥迫不及待地抬脚怒射,球进了!正当我们兴奋得手舞足蹈时,突然,三(一)班的同学也欢呼雀跃起来。怎么回事?等我们回过神来细看,小胖子竟然站在了我们的球门前。我高声质问:“喂,你怎么上我们这儿守门来了?”小胖子理直气壮地说:“不是你拉我过来的吗?”同学们都笑弯了腰,我却惭愧得不行,从心里往外觉得对不起大家。

  时间过得真快,如今我离开二里庄小学已经快两年了,但发生在那里的许多事还历历在目,让我永生难忘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 9

  一、 教学目标:

  (一) 认知目标:

  1、 能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自由表达,《记一次活动》作文教案。

  2、 将活动的经过说一说再写下来,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二) 情感目标:提高观察和*作的兴趣。

  二、 教学重点、难点和训练点:

  (一) 重点:初步学会仔细观察、自由表达。

  (二) 难点:将观察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恰当的表达。

  (三) 训练点:能将活动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连句成段。

  三、 教前准备:

  (一) 两种水果

  (二) 四个学生排练(学会说提示语,并加上适当的动作。)

  (三) 投影片一张。

  四、 教学时间:

  40分钟。

  五、 教学过程:

  (一) 师生谈话。激发兴趣。

  你们看现在讲台上多了一只箱子。它里面装着什么呢?老师要大家猜一猜。如果谁猜对了,就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你们。

  (二) 组织活动,指导表达。

  1、 根据提示第一次猜测。

  (1) 提出观察要求:提示的同学分别怎么说,说了什么?

  (2) 老师请四位同学上台,用简洁的语言为同学作提示。

  (3) 学生猜测。

  (4) 教师在学生表达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合适的语言说话。

  引:提示的同学怎么说,说了什么?回答的同学又怎么样?大家的表现怎么样?

  2、 提示第二次猜测。

  (1) 明确观察要求:提示的同学怎么说,怎么做?回答的同学及其他同学又怎么表现?

  (2) 四位同学再次提示。

  (3) 学生猜测。

  (4) 回忆过程,指导表达。

  (三) 指导*作。

  1、 明确*作要求:

  (1) 可以写其中的一次猜测,也可以两次猜测都写。

  (2) 至少把其中的一次猜测过程写具体,语句通顺。

  2、 提示开头句,学生*作。

  3、 教师巡视指导。

  (四) *作反馈。

  (五)课堂小结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 10

  教学步骤:

  片段1:

  师:(大屏幕展示一个排比句和一个根据此排比句修改过的陈述句,学生比较。并说一说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句子1:母爱是什么?母爱是早上出门前一句叮嘱“好好学*”;母爱是回家之后一顿香喷喷的饭菜;母爱是早上穿在身上的带有阳光味道的衣服;母爱是……

  句子2:母亲每天早上都要对我们不厌其烦地说“好好学*”,除了上班,还要做家务。妈妈真累啊,我爱我的妈妈!

  生1:排比句更顺口,更流利。

  生2:我读排比句似乎更能表达我对母亲的爱。而且用了排比句感情更强烈。

  生3:后面用了一个省略号似乎还没有说完。而陈述句是*铺直叙,感情一般。

  师:很好,你们能比较出排比句有这么多好处,那为什么不把它用在我们的作文中去呢?(出示课题)

  (评论:导入直接入题,既节省时间,让学生很快地明白本堂课要学*的内容,而且对一般的陈述句和排比句进行了比较,初步感受了排比句的妙处。)

  片段2:

  师:仿照下面这个句子,你还能说出更多的句子吗?(大屏幕展示句子)

  希望是春天刚探出头的小草;希望是春天归来的燕子;

  希望是……

  生1:希望是春天刚展开笑脸的桃花

  生2:希望是春天刚扎好辫子的柳树

  生3:希望是春雪覆盖下努力生长的麦苗 ……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赶快把这个排比句工工整整地写在你的作文本上,并向你的同桌读一读吧!

  (评论:用学生熟悉的春天的景物作为此排比句的原材料,再加上拟人的修辞手法。学生想象的翅膀被打开了,相应的精妙的句子应运而生。无不另人为他们质朴的童心拍手叫好,学生把自己所说的排比句写在作文本上,读着这和儿歌一样朗朗上口的句子,特别有兴趣)

  片段3:出示多个课文中的排比句,让学生找出排比句的普遍特点。学生归纳出:

  1、 几个句子句式相同;

  2、 必须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同句式的句子构成。

  片段4:

  师:请补充下列句子,并说说这个排比句还有什么独特之处?

  句子:难道友谊不是你哭泣时一句轻声地安慰吗?

  难道友谊?

  生1:难道友谊不是你心灵的一张创可贴吗?

  生2:难道友谊不是你劳累时的一杯清茶吗?

  生3:难道友谊不是你摔倒时伸出的一只温暖的手吗?

  生4:难道友谊不是雨天为你撑起的一把伞吗?

  生:这个排比句他的每个句子都是一个反问句。

  师:观察得真仔细啊!我们都知道,反问是一种修辞手法,那谁还能说一说,在排比句中除了能用上反问句之外还能用什么修辞手法呢?

  生:比喻,拟人,设问等等。

  师:那你能上面这个“排比句+反问句”的句子改成“排比句+设问句”的句子呢?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之后回答:

  生:友谊是什么?友谊是你心灵的一张创可贴;是你劳累时的一杯清茶……

  (评论:此过程通过对排比句中另外的修辞手法的观察,让学生明白了排比句只是一个架子,在这个框架内可以填充各种各样的内容。学生在补充句子的同时,通过同学及老师赞许的目光中找到自信的感觉,找到积极发言的快乐。同时也找到了拿捏文字的乐趣。)

  片段5:

  师: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旅游观光区,一家三口正高高兴兴地坐在缆车上观赏周围群山的风景。突然缆车绳索断裂,三个人随即掉入水潭,说时迟,那时快,爸爸用双手将女儿举过头顶,努力举出水面。女儿才没被水淹没,而她最爱的爸爸妈妈却永远地离开了她……(播放音乐FLASH韩红演唱的《天亮了》)

  学生欣赏

  师(深情地):事后,小女孩时时陷入深深地痛苦之中,这痛苦中有思念,有愧疚,有伤心。如果,此刻你就在小女孩的身边,你会怎样安慰这个小女孩呢?请用上排比句。

  学生思考并书写。

  生1:爸爸离开你了吗?没有。你就是他生命的延续;妈妈离开你了吗?没有。她在天堂看着你要好好活下去;老师离开你了吗?没有。他(她)希望你振作起来,好好学*;同学离开你了吗?没有。他们都在盼着你回家。

  生2:别再难过了!昨天已经过去,今天又是新的一天;别再难过!

  噩梦已经消失,世界依然美好;别再难过!爸妈没有离开,他们只是去远行……

  (评论:写作本就是为生活的感悟而写。它不应该被命令所挟持,被烦闷所压迫,被*淡所充斥。弄清这个目的,再经由老师精心安排的场景再现,先带动学生情感。此时,我看到了学生眼中有闪亮的泪花。再鼓励学生用排比句安慰别人,情已至,话已满。在此情形下写出的排比句就会少了干涩,多了感情。少了幼稚,多了成熟。水到渠成!另外也让学生明白“人情练达即文章”的道理。)

  教学反思:

  一、 课程资源何其多,但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可以为课堂所用,在选择材料时可以遵循以下原则:需要性原则、教育性原则、适应性原则、优先性原则。这样,我们就可以灵活地在生活中选取语文课所需要的材料,而不仅仅停留在语文教科书上。一段音乐,一个故事,甚至一道数学题,一副画,都是课程资源。

  二、 小学阶段不一定只遵循写整篇作文的模式。适当地给学生增加一定的片段练*。在形式上也不一定只拘泥于记叙文,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写诗歌,填宋词。形式多样化的同时,学生的兴趣也日渐浓厚。

  三、 现代教育更充满人性美。重视了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育中如果没有了“人”,就是毁灭的教育。本课中学生精彩而质朴的灵气是这堂课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四、 因时间关系,本课只能让学生初步感受排比句的语言魅力。还要靠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利用课程资源,增加练*机会,以加深学生对排比句的印象。巩固学生运用排比句的能力


小学教学设计教案合集十篇(扩展3)

——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设计合集十篇

  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设计 1

  一、教材简介

  本课是一则寓言,讲的是小河与青草的一段对话。从中可以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身上的长处。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学会“青”的正确书写,认识其他生字。

  过程和方法: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情感和态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身上的长处。

  三、设计理念

  1、以学定教,激发自主学*的兴趣

  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要关注学*主体的自主建构,相信学生,让学生使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来充分展开自主学*,发挥教师“组织者”的功能。

  2、低年级学生的定向能力尚处在较低的层次,他们的注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易被直观、新异的刺激活动调动起来,激起学*的兴趣。

  3、读中品位,培养阅读理解的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是建立在感悟体验基础之上的,朗读是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重要环节。教学中要做到以读为本,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形式多种多样。力求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四、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小河与青草》

  齐读课题

  2、把“与”换个词吗?

  (二)、精读课文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

  贴图出示:小河说说:( )的'小河

  在小河边贴上:青草说说:( )的青草

  [将直观的小河、青草贴在黑板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注意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2、出示课文第一小节

  (1)问:小草就一丛吗?课文中哪个词告诉我们的?

  请学生起来贴图:长满青草

  (2)指导读:小朋友,美吗?用美美的语气读一读。

  指名读,齐读。

  [用在小河边贴上很多小草的方式来让学生理解“长满”,巧妙自然,生动易懂。]

  3、师:小河边为什么会长满青青的小草呢?我们来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出示第二、三小节(第一次对话)

  (1)小草对小河说了句什么话?

  出示一杯清水:你们觉得这杯水怎么样?

  在杯底放上一张小鱼图片,请学生上台观察,问:你看到了什么?

  师:这就叫“一眼能看到底”,老师送给大家一个词语:清澈见底

  自读词语,指名读,齐读。

  谁能夸夸小河?

  自读,指名读,齐读。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的方式来理解“清”、“一眼能看到底”,接*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让学生多读多悟,并注意语词的积累]

  (2)听了小草的话,小河骄傲了吗?他怎么样了,说了什么?

  指名读小河的话

  出示:紧紧抱住个别读

  师:谁能来把这个词语表演一下

  再指名读,齐读。

  小草是用什么抱住小河的?

  课件演示:小草用根把泥土紧紧抱住。

  如果没有小草把河岸的泥土紧紧抱住,小河会怎么样呢?

  在清水里加入泥土,使之变成浑浊的泥水,理解“浑浊”。

  [表演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以演助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更好地理解了“紧紧抱住”。另外,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不仅吸引了学生的学*兴趣,也将抽象的语词形象化了。]

  (3)说话:因为小草将河岸的泥土紧紧抱住,所以小河。

  指名说

  指导朗读:读出感谢的语气。

  自读,指名读,分角色朗读。

  [通过说话训练既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让学生进入角色进行情景朗读,在读中更好地感悟]

  3、接着,他们又说起了悄悄话。

  出示第四、五小节

  (1)自读这段对话

  (2)比较读:你长得碧绿碧绿的,真让人喜爱。

  你长得碧绿的,真让人喜爱。

  如果你是小草,你会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指名读,夸夸小草。

  (3)小草听了小河的话有没有骄傲呢?他是怎么说的?

  读小草的话

  实物比较:碧绿的小草

  干枯的小草

  问:青草会在什么情况下干枯呢?

  (4)说话:因为,所以。

  (5)指导朗读:读出感谢的语气。

  自读,分角色朗读。

  4、正因为小河与小草互相,所以(出示第六小节)

  (1)自读这一小节

  (2)问:为什么“更欢了”“更绿了”?

  (3)指导读:读出欢快的语气。

  [让学生通过比较的朗读来体会词语的运用,在读中感悟。同时贯穿说话训练,并在上次说话的基础上要求有所提高,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分角色,有感情朗读全文

  (三)、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

  2、如果我是河里的小鱼,我想对小草说……

  如果我是爱到小河里游泳的孩子,我想对小草说……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说话,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并使学生的感情得到了深化]

  (四)教学“青”

  1、观察字,说说记忆方法

  2、指导书写

  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设计 2

  学*目标

  1、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学懂课文中的生字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

  2、学生提出课文中不懂的问题相互探究解决。

  3、能写师生相逢的动人场面、对话。

  学*重点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

  学*难点

  写师生相逢的动人场面、对话。

  教学流程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一)课前播放《每当我轻轻走过老师窗前》这首歌。

  (二)学生认真听歌,说说听了这首歌后有什么感受?

  导语:同学们,老师像园丁,默默耕耘着这片神圣的乐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写老师的课文《老师领进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一)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学*课文。

  要求:

  我是学*小能手:

  请同学们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通顺、正确,把自己最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作者40年来一直记忆犹新的情景和深藏在内心的感激之情;

  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二)交流阅读中最让人感动的句子,要求叙述简洁、有条理。

  (三)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同学间相互解答。

  三、拓展延伸,表达运用。

  你能猜测一下作者的身份吗?(赫赫有名的大作家)他就是现代作家刘绍棠。

  介绍作者在文学上创作取得成就,引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刘绍棠,13岁开始发表作品,15岁成名,被誉为“神童”作家。青少年时代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山楂的歌声》、《中秋节》、《瓜棚记》、《私访记》和长篇小说《运河的桨声》、《夏天》。后有长篇小说12部,中篇小说等40余部和《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系列》等出版。他的作品深受国内外读者喜爱,十多部作品荣获全国奖,多部作品被译成十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让学生自由读)

  这位赫赫有名的大作家回到阔别40年的家乡,见到了当年的小学老师,思绪万千,一位的作家,回乡探亲,在村庄的小河边遇到了40年前的小学教师(出示画面),发挥你的想象,结合课文内容,描述一下当时师生相逢的动人情景。

  1、我是小才人

  小才人:一位的作家,回乡探亲,在村庄的小河边遇到了40年前的小学教师(出示画面),发挥你的想象,结合课文内容,描述一下当时师生相逢的动人情景。(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呈现自己的感受,可以写,也可以找同学演演这个动人的情景。)

  2、齐读第8小节。问:刘绍棠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感谢)

  你能用激动、感谢的语气读一读这段话吗?(出示)

  我仍然像40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他在我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

  “恭恭敬敬地行礼”是怎样行的?读好这段话。

  四、深入理解题意

  因为老师在他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所以大作家深深感谢“老师领进门”。(指着课题)这个“门”指的是什么门?(文学的大门、文学殿堂的大门。)课题怎么解释?(田老师把“我”领进了文学殿堂的大门!田老师使幼小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文学的种子在“我”幼小的心田里生根发芽)

  五、转换角色,走进文本

  那么田老师当年上课时到底用了什么“绝招”使幼小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请看一个例子,课件出示诗

  (一)我是小老师:假如你是文中的田老师,你将如何给学生念小诗或讲故事,请选择其中的一个内容练练。

  (二)交流汇报

  1、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模拟的诵读;

  2、请学生评价:像不像田老师?(评价从语气、语调、情感等方面展开,先以肯定为主);

  3、请学生思考:在朗读中还有什么地方改进?

  这首诗没有故事情节,可是田老师是怎么教的?(指名学生读文)

  田老师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觉得田老师教的这个故事妙在哪里?绝在哪里?(育人、1—10)

  (田老师通过合理丰富的想象,自然巧妙地将诗中1—10的数字,构成了一个完美,有情趣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真是“寓教于乐”啊!)、田老师编故事、讲故事真可以说是“天下一绝”!你能用课文中的三个成语来形容一下吗?(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教师板书,你还可以从哪看出来?

  ①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②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土。(理解含义)(田老师像“春雨入土”般的教育悄然无声地进入到了孩子的心田,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他就是这样渐渐地把“我”领进文学创作之门的)

  谈体会、朗读指导

  语言的迁移运用:请学生选择“身临其境娓娓动听引人入胜”等词语联系课文内容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对田老师说几句话。(让学生在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中,真切感受到田老师是一位文笔和口才都很好的、充满爱心的老师。)

  六、最后一段师读并出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我怎能忘?

  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何理解?(①比喻人才的培养是百年大计;②形容培养人才不容易)

  “插柳之恩,我怎能忘?”如何理解?(①老师对“我”的教育、培养,我不能忘记;②即使是小的恩情“我”也不能忘记)

  作者之所以能成为作家,是因为田老师上课那么的生动,在我幼小的心灵播下了文学的种子,所以插柳之恩,我怎能忘?(指名读、齐读)

  2、可老人家却摇摇头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罢了。”(出示)

  这句话怎么理解?(比喻有心做的事办不成,无意做的事却获得成功)

  田老师说的“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罢了”又该如何理解呢?(你的成功并不是我的功劳,而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师小结并板书:老师领进门,修行靠自身齐读

  七、做个小作家

  我们现在已经是五年级的毕业生了,马上就要离开母校,离开培养教育了我们五年的老师,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指名说)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下面请同学们拿出本子,请你用最真诚的心向我们敬爱的老师写几句赞美、感激、祝贺的话。(放音乐)反馈

  八、全体起立向所有的老师敬礼

  最后让我们用歌声唱出心中的感激之情,好吗?唱《每当走过老师窗前》。

  九、课外阅读

  鲁迅《藤野先生》

  ***《我的老师徐特立》

  贾志敏《全在不经意之中》

  附板书设计:

  老师领进门,修行靠自身

  田老师身临其境刘绍棠

  娓娓动听

  引人入胜

  桃李情深

  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设计 3

  学*目标

  1、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学懂课文中的生字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

  2、学生提出课文中不懂的问题相互探究解决。

  3、能写师生相逢的动人场面、对话。

  学*重点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

  学*难点

  写师生相逢的动人场面、对话。

  教学流程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一)课前播放《每当我轻轻走过老师窗前》这首歌。

  (二)学生认真听歌,说说听了这首歌后有什么感受?

  导语:同学们,老师像园丁,默默耕耘着这片神圣的乐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写老师的课文《老师领进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一)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学*课文。

  要求:

  我是学*小能手:

  请同学们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通顺、正确,把自己最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作者40年来一直记忆犹新的情景和深藏在内心的感激之情;

  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二)交流阅读中最让人感动的句子,要求叙述简洁、有条理。

  (三)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同学间相互解答。

  三、拓展延伸,表达运用。

  你能猜测一下作者的身份吗?(赫赫有名的大作家)他就是现代作家刘绍棠。

  介绍作者在文学上创作取得成就,引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刘绍棠,13岁开始发表作品,15岁成名,被誉为“神童”作家。青少年时代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山楂的歌声》、《中秋节》、《瓜棚记》、《私访记》和长篇小说《运河的桨声》、《夏天》。后有长篇小说12部,中篇小说等40余部和《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系列》等出版。他的作品深受国内外读者喜爱,十多部作品荣获全国奖,多部作品被译成十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让学生自由读)

  这位赫赫有名的大作家回到阔别40年的家乡,见到了当年的小学老师,思绪万千,一位的作家,回乡探亲,在村庄的小河边遇到了40年前的小学教师(出示画面),发挥你的想象,结合课文内容,描述一下当时师生相逢的动人情景。

  1、我是小才人

  小才人:一位的作家,回乡探亲,在村庄的小河边遇到了40年前的`小学教师(出示画面),发挥你的想象,结合课文内容,描述一下当时师生相逢的动人情景。(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呈现自己的感受,可以写,也可以找同学演演这个动人的情景。)

  2、齐读第8小节。问:刘绍棠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感谢)

  你能用激动、感谢的语气读一读这段话吗?(出示)

  我仍然像40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他在我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

  “恭恭敬敬地行礼”是怎样行的?读好这段话。

  四、深入理解题意

  因为老师在他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所以大作家深深感谢“老师领进门”。(指着课题)这个“门”指的是什么门?(文学的大门、文学殿堂的大门。)课题怎么解释?(田老师把“我”领进了文学殿堂的大门!田老师使幼小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文学的种子在“我”幼小的心田里生根发芽)

  五、转换角色,走进文本

  那么田老师当年上课时到底用了什么“绝招”使幼小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请看一个例子,课件出示诗

  (一)我是小老师:假如你是文中的田老师,你将如何给学生念小诗或讲故事,请选择其中的一个内容练练。

  (二)交流汇报

  1、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模拟的诵读;

  2、请学生评价:像不像田老师?(评价从语气、语调、情感等方面展开,先以肯定为主);

  3、请学生思考:在朗读中还有什么地方改进?

  这首诗没有故事情节,可是田老师是怎么教的?(指名学生读文)

  田老师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觉得田老师教的这个故事妙在哪里?绝在哪里?(育人、1—10)

  (田老师通过合理丰富的想象,自然巧妙地将诗中1—10的数字,构成了一个完美,有情趣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真是“寓教于乐”啊!)、田老师编故事、讲故事真可以说是“天下一绝”!你能用课文中的三个成语来形容一下吗?(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教师板书,你还可以从哪看出来?

  ①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②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土。(理解含义)(田老师像“春雨入土”般的教育悄然无声地进入到了孩子的心田,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他就是这样渐渐地把“我”领进文学创作之门的)

  谈体会、朗读指导

  语言的迁移运用:请学生选择“身临其境娓娓动听引人入胜”等词语联系课文内容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对田老师说几句话。(让学生在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中,真切感受到田老师是一位文笔和口才都很好的、充满爱心的老师。)

  六、最后一段师读并出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我怎能忘?

  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何理解?(①比喻人才的培养是百年大计;②形容培养人才不容易)

  “插柳之恩,我怎能忘?”如何理解?(①老师对“我”的教育、培养,我不能忘记;②即使是小的恩情“我”也不能忘记)

  作者之所以能成为作家,是因为田老师上课那么的生动,在我幼小的心灵播下了文学的种子,所以插柳之恩,我怎能忘?(指名读、齐读)

  2、可老人家却摇摇头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罢了。”(出示)

  这句话怎么理解?(比喻有心做的事办不成,无意做的事却获得成功)

  田老师说的“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罢了”又该如何理解呢?(你的成功并不是我的功劳,而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师小结并板书:老师领进门,修行靠自身齐读

  七、做个小作家

  我们现在已经是五年级的毕业生了,马上就要离开母校,离开培养教育了我们五年的老师,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指名说)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下面请同学们拿出本子,请你用最真诚的心向我们敬爱的老师写几句赞美、感激、祝贺的话。(放音乐)反馈

  八、全体起立向所有的老师敬礼

  最后让我们用歌声唱出心中的感激之情,好吗?唱《每当走过老师窗前》。

  九、课外阅读

  鲁迅《藤野先生》

  ***《我的老师徐特立》

  贾志敏《全在不经意之中》

  附板书设计:

  老师领进门,修行靠自身

  田老师身临其境刘绍棠

  娓娓动听

  引人入胜

  桃李情深

  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设计 4

  一、教材及网站资源分析:

  《海底世界》是人教版第六册的一篇科普知识性课文,它以生动有趣的笔法,从光和声两方面描述海底的景象,从动物、植物、矿物等三方面介绍海底的物产,从而让人们认识到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进一步激发广大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对于本课可采用网络环境下的问题探究学*,它使本课有了丰富的外延,主要学科是语文,还涉及到地理、环保、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学科知识。

  1.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在多媒体网络环境的作用下,帮助学生了解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过程与方法:利用校园网,互联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海底世界;完成学*报告,培养高级思维能力和信息搜集、处理和加工的能力;在学**台上进行小组协作的形成性评价,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在网络环境的作用下,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的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网络,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3.网站资源分析:

  本课的难点是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但仅仅从语言文字上了解,显得是那么苍白,因此,我从Internet上搜集了有关资料,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站在学生的角度制作了这个主题网站。

  《海底世界》是根据人教版课文《海底世界》制作的专题网站。该网站试图以人性化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利用网站开展学*活动的需求、方式、效果,来开辟出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新阵地。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为主要指导,充分利用主题网站,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自主学*、探索式学*。

  三、学法指导:

  1.学生状况分析:

  知识水*:能读懂文本并能依据特点情景展开合理想象。

  学*能力:基本能进行合作学*,深入探究新知。

  信息素养:基本能作普通的电脑操作和上网搜找资料。

  2.学法指导:

  本课采用了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学*,获取知识。

  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情感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质疑,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小组协作利用专题网站进行关于海底植物、海底动物、海底矿产、海洋乐园等方面的探究,解决感兴趣或想要了解的问题,完成学*报告。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课题

  激情谈话,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引出课题。针对课题提问,自主初步浏览网站。

  (二)自由读文正字音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教师点评。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

  1.自主学*第2、3自然段。

  A.提出任务:你认为海底世界“奇异”在哪里?把有关的语句粘贴下来。

  你最喜欢哪几句话?粘贴下来,并读一读。

  学*自主学*,教师巡视、辅导。

  B.师生交流

  (1)交流“奇异”的语句。

  (2)交流最喜欢的语句。

  指导朗读:

  你认为如何读?

  C.教师小结。

  过渡:海底不单景色奇异,而且物产丰富,不信我们又去看一看。

  2.合作学*4—6自然段:

  A.提出合作任务

  4—5自然段从哪些方面写出海底世界物产丰富的特点?

  你们小组最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并想一想为什么?

  小组讨论:你们还知道哪种动物的活动方式?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

  B.学生3人小组合作学*,教师巡视、辅导。

  C.师生交流:

  交流问题。(指名回答)

  板书:动物植物矿物

  交流问题。请小组朗读。

  交流第4自然段: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个自然段?

  哪些语句体现动物的多?(三万种)

  作者重点抓住哪方面写?(活动方法)

  你最喜欢哪种动物的活动方法?

  你们还知道哪种动物的活动方法?(多媒体展示动物的活动方式,通过丰富的视听效果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D.教师小结。

  3.回归整体。

  围绕板书,引读最后自然段。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设计 5

  一、教材及网站资源分析:

  《海底世界》是人教版第六册的一篇科普知识性课文,它以生动有趣的笔法,从光和声两方面描述海底的景象,从动物、植物、矿物等三方面介绍海底的物产,从而让人们认识到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进一步激发广大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对于本课可采用网络环境下的问题探究学*,它使本课有了丰富的外延,主要学科是语文,还涉及到地理、环保、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学科知识。

  1.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在多媒体网络环境的作用下,帮助学生了解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过程与方法:利用校园网,互联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海底世界;完成学*报告,培养高级思维能力和信息搜集、处理和加工的能力;在学**台上进行小组协作的形成性评价,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在网络环境的作用下,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的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网络,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3.网站资源分析:

  本课的'难点是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但仅仅从语言文字上了解,显得是那么苍白,因此,我从Internet上搜集了有关资料,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站在学生的角度制作了这个主题网站。

  《海底世界》是根据人教版课文《海底世界》制作的专题网站。该网站试图以人性化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利用网站开展学*活动的需求、方式、效果,来开辟出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新阵地。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为主要指导,充分利用主题网站,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自主学*、探索式学*。

  三、学法指导:

  1.学生状况分析:

  知识水*:能读懂文本并能依据特点情景展开合理想象。

  学*能力:基本能进行合作学*,深入探究新知。

  信息素养:基本能作普通的电脑操作和上网搜找资料。

  2.学法指导:

  本课采用了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学*,获取知识。

  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情感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质疑,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小组协作利用专题网站进行关于海底植物、海底动物、海底矿产、海洋乐园等方面的探究,解决感兴趣或想要了解的问题,完成学*报告。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课题

  激情谈话,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引出课题。针对课题提问,自主初步浏览网站。

  (二)自由读文正字音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教师点评。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

  1.自主学*第2、3自然段。

  A.提出任务:你认为海底世界“奇异”在哪里?把有关的语句粘贴下来。

  你最喜欢哪几句话?粘贴下来,并读一读。

  学*自主学*,教师巡视、辅导。

  B.师生交流

  (1)交流“奇异”的语句。

  (2)交流最喜欢的语句。

  指导朗读:

  你认为如何读?

  C.教师小结。

  过渡:海底不单景色奇异,而且物产丰富,不信我们又去看一看。

  2.合作学*4—6自然段:

  A.提出合作任务

  4—5自然段从哪些方面写出海底世界物产丰富的特点?

  你们小组最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并想一想为什么?

  小组讨论:你们还知道哪种动物的活动方式?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

  B.学生3人小组合作学*,教师巡视、辅导。

  C.师生交流:

  交流问题。(指名回答)

  板书:动物植物矿物

  交流问题。请小组朗读。

  交流第4自然段: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个自然段?

  哪些语句体现动物的多?(三万种)

  作者重点抓住哪方面写?(活动方法)

  你最喜欢哪种动物的活动方法?

  你们还知道哪种动物的活动方法?(多媒体展示动物的活动方式,通过丰富的视听效果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D.教师小结。

  3.回归整体。

  围绕板书,引读最后自然段。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四)网络探究我能行

  1.教师介绍网站相关内容

  2.提出探究方向。

  3.介绍学*报告和评价标准。

  4.学生自主探究,解决感兴趣的问题。

  5.交流汇报。

  6.教师小结。

  五、设计思路

  这一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活动创设一种接*真实的学*环境,让学生在接*实际的仿真情境中学*,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对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自主学*、自我建构新知识的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信息交流、协作、探究,最终分享信息的能力。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设计 6

  设计理念: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堂让学生有限的生命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让学生鲜活的生命之花散发出迷人的芳香。学生心中原本就有着一切美好人性的萌芽和火苗,教师的责任,就是在教学时间中不断地去唤醒这种沉睡的人性,不断地培植这种柔弱的人性,使之慢慢地滋生起来,强壮起来,挺立起来。曾经看过一篇文章给我感受颇深,作者在评析中有这样一段话:“探究性阅读教学难道只是为了生硬、呆板地解决疑问吗……不难想象,没有情感的课肯定是死气沉沉的。情感,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它是语文教学的是生命……”。读罢此文,我对自己要上的课《老师领进门》作了深刻的剖析,深深感到课文中作者隐匿于语言文字深处的感情必须通过朗读、感悟使情感真正地在孩子的心中流淌。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小学老师的深深感激之情,从而加深对“深恩难忘”的认识。

  2、学会9个生字,理解18个词之意;用“身临其境”、“引人入胜”造句。

  3、在老师的指导下能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4、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田老师的形象,能说出田老师是怎样一个老师,说说作者是通过哪些语言文字表达出对老师尊敬爱戴之情的。

  5、摘录描写“我”听课文入神的词句和尊敬老师的词句。

  教学重点:

  文章人物形象鲜明,田老师循循善诱、博学多才,而且善于教学,深受学生喜爱,让学生充分感知田老师的形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谢之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介绍作者

  1、出示课题:老师领进门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其实是一份埋藏在大作家记忆深处40年的真实表白,是一位著名学者对一个乡村私塾老师的真情流露,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读课题。

  2、这位作家就是刘绍棠。(出示人物介绍)作家刘绍棠,1936年2月生,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曾先后出版长篇小说11部,中篇、短篇小说集8部等。在他上中学的青少年时代,即发表文学作品。他上高中时,作品《青枝绿叶》就被选为语文教材。刘绍棠四十余年文学生涯,历经坎坷,矢志不渝。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俗,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思想,是当代乡土文学的举旗人。

  师:这是一位有名的大作家,他却对一个普通的乡村私塾老师念念不忘,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读课文。

  指名说一说在作者心中田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二、细读课文,感受文中情感

  (一)作家刘绍棠走在家乡的路上偶遇阔别40年的老师时心中除了那份激动还会有……(学生:尊敬、感谢)是的,“我”感谢老师的教育、培养。你从哪里看出来?

  出示句子:我仍然像40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播下文学的种子。

  1、自由读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为什么作者讲这样的话?

  2、一起用激动、感谢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二)文学的种子你是怎么理解的?为什么田老师在“我”年幼时能播下文学的种子?请大家读课文,找到文中的语句来体会。

  1、你从哪里感受到田老师讲的课娓娓动听?理解词语:娓娓动听

  出示小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色?

  来,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小诗。

  师:你看,简简单单的一首诗,在田老师的口中却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田园美景。不仅让我们学到10个数字,还把诗歌内容与故事情节巧妙结合起来。你说,这样的创造怎能不使我们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呢?

  读故事内容。有几处儿化音,是北方人讲话的特点,要读出韵味。

  2、导入:对,田老师就是这样用自己独特的方法教育学生,尽管当时办学条件差,老师年纪又轻。男同学来读读第一、二自然段。

  3、师: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可看出田老师的讲课在“我”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

  重点理解句子:(出示)(根据学生感悟适时点拨)

  ①“我听得入了迷,……我才惊醒。”

  “戛然而止”什么意思?田老师讲得那么好听,为什么戛然而止?

  “发呆”、“惊醒”是怎样状态?说明什么?

  “捅”是什么动作?为什么要“捅”我一下?

  朗读指导。

  ②“我在田老师门下……春雨点点入土。”

  “门下受业”什么意思?

  “听到上千个故事”后会有什么收获?

  (三)导入:在作者心里,田老师是伟大的,像魔术师一样,但老师却说……

  问:你觉得老师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当时田老师心里是怎么想的?

  (学生讨论明白:老师不以为然,无心的,随意做做,*时就是这样上课的,摇头笑笑等等。意思是:你现在有这样大的成就靠的是自己的`努力。)

  师:你看,田老师到现在还是那么虚心,他从不居功自傲认为学生的成就是靠他的教育,他认为学生才能是靠自己的努力。一个多么朴实的乡村老师。

  齐读句子。

  师:刘绍棠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成就,其中一条确实离不开田老师的教育。这次碰到老师,他就想起老师的教育,对他万分感激。当田老师说“无心插柳柳成荫”时,刘绍棠发出这样的感叹……

  齐读。说说含着的意思:田老师培养我、教育我的恩情,我终生难忘。

  师:是啊,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田老师的教育对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学了课文,说说作者对老师是怎样的感情?

  (今天老师的要求不是用句号,而是冒号,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把作者对老师的那份深情写成一段话。)(我觉得课文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谢之情。)

  出示写话练*一一写话一一交流

  师:所以尽管时隔40年,作家还是这样尊敬老师,感谢老师,感谢老师的桃李情。(板书:桃李情深)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读……

  (出示句子:我仍然像40年前的一年级……)齐读句子。

  三、回到课题

  师:课文以“老师领进门”为题,你觉得“门”指什么?

  是的,老师领着学生走进了文学的大门,知识大门,人生大门,领着学生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成了一位著名的大作家。

  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设计 7

  一、教材及网站资源分析:

  《海底世界》是人教版第六册的一篇科普知识性课文,它以生动有趣的笔法,从光和声两方面描述海底的景象,从动物、植物、矿物等三方面介绍海底的物产,从而让人们认识到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进一步激发广大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对于本课可采用网络环境下的问题探究学*,它使本课有了丰富的外延,主要学科是语文,还涉及到地理、环保、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学科知识。

  1.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在多媒体网络环境的作用下,帮助学生了解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过程与方法:利用校园网,互联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海底世界;完成学*报告,培养高级思维能力和信息搜集、处理和加工的能力;在学**台上进行小组协作的形成性评价,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在网络环境的作用下,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的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网络,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3.网站资源分析:

  本课的难点是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但仅仅从语言文字上了解,显得是那么苍白,因此,我从Internet上搜集了有关资料,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站在学生的角度制作了这个主题网站。

  《海底世界》是根据人教版课文《海底世界》制作的专题网站。该网站试图以人性化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利用网站开展学*活动的需求、方式、效果,来开辟出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新阵地。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为主要指导,充分利用主题网站,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自主学*、探索式学*。

  三、学法指导:

  1.学生状况分析:

  知识水*:能读懂文本并能依据特点情景展开合理想象。

  学*能力:基本能进行合作学*,深入探究新知。

  信息素养:基本能作普通的电脑操作和上网搜找资料。

  2.学法指导:

  本课采用了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学*,获取知识。

  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情感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质疑,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小组协作利用专题网站进行关于海底植物、海底动物、海底矿产、海洋乐园等方面的探究,解决感兴趣或想要了解的问题,完成学*报告。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课题

  激情谈话,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引出课题。针对课题提问,自主初步浏览网站。

  (二)自由读文正字音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教师点评。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

  1.自主学*第2、3自然段。

  A.提出任务:你认为海底世界“奇异”在哪里?把有关的语句粘贴下来。

  你最喜欢哪几句话?粘贴下来,并读一读。

  学*自主学*,教师巡视、辅导。

  B.师生交流

  (1)交流“奇异”的语句。

  (2)交流最喜欢的语句。

  指导朗读:

  你认为如何读?

  C.教师小结。

  过渡:海底不单景色奇异,而且物产丰富,不信我们又去看一看。

  2.合作学*4—6自然段:

  A.提出合作任务

  4—5自然段从哪些方面写出海底世界物产丰富的特点?

  你们小组最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并想一想为什么?

  小组讨论:你们还知道哪种动物的活动方式?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

  B.学生3人小组合作学*,教师巡视、辅导。

  C.师生交流:

  交流问题。(指名回答)

  板书:动物植物矿物

  交流问题。请小组朗读。

  交流第4自然段: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个自然段?

  哪些语句体现动物的多?(三万种)

  作者重点抓住哪方面写?(活动方法)

  你最喜欢哪种动物的活动方法?

  你们还知道哪种动物的活动方法?(多媒体展示动物的活动方式,通过丰富的视听效果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D.教师小结。

  3.回归整体。

  围绕板书,引读最后自然段。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四)网络探究我能行

  1.教师介绍网站相关内容

  2.提出探究方向。

  3.介绍学*报告和评价标准。

  4.学生自主探究,解决感兴趣的问题。

  5.交流汇报。

  6.教师小结。

  五、设计思路

  这一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活动创设一种接*真实的学*环境,让学生在接*实际的仿真情境中学*,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对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自主学*、自我建构新知识的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信息交流、协作、探究,最终分享信息的能力。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设计 8

  一、教材及网站资源分析:

  《海底世界》是人教版第六册的一篇科普知识性课文,它以生动有趣的笔法,从光和声两方面描述海底的景象,从动物、植物、矿物等三方面介绍海底的物产,从而让人们认识到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进一步激发广大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对于本课可采用网络环境下的问题探究学*,它使本课有了丰富的外延,主要学科是语文,还涉及到地理、环保、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学科知识。

  1.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在多媒体网络环境的作用下,帮助学生了解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过程与方法:利用校园网,互联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海底世界;完成学*报告,培养高级思维能力和信息搜集、处理和加工的能力;在学**台上进行小组协作的形成性评价,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在网络环境的作用下,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的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网络,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3.网站资源分析:

  本课的难点是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但仅仅从语言文字上了解,显得是那么苍白,因此,我从Internet上搜集了有关资料,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站在学生的角度制作了这个主题网站。

  《海底世界》是根据人教版课文《海底世界》制作的专题网站。该网站试图以人性化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利用网站开展学*活动的需求、方式、效果,来开辟出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新阵地。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为主要指导,充分利用主题网站,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自主学*、探索式学*。

  三、学法指导:

  1.学生状况分析:

  知识水*:能读懂文本并能依据特点情景展开合理想象。

  学*能力:基本能进行合作学*,深入探究新知。

  信息素养:基本能作普通的电脑操作和上网搜找资料。

  2.学法指导:

  本课采用了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学*,获取知识。

  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情感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质疑,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小组协作利用专题网站进行关于海底植物、海底动物、海底矿产、海洋乐园等方面的探究,解决感兴趣或想要了解的问题,完成学*报告。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课题

  激情谈话,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引出课题。针对课题提问,自主初步浏览网站。

  (二)自由读文正字音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教师点评。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

  1.自主学*第2、3自然段。

  A.提出任务:你认为海底世界“奇异”在哪里?把有关的语句粘贴下来。

  你最喜欢哪几句话?粘贴下来,并读一读。

  学*自主学*,教师巡视、辅导。

  B.师生交流

  (1)交流“奇异”的语句。

  (2)交流最喜欢的语句。

  指导朗读:

  你认为如何读?

  C.教师小结。

  过渡:海底不单景色奇异,而且物产丰富,不信我们又去看一看。

  2.合作学*4—6自然段:

  A.提出合作任务

  4—5自然段从哪些方面写出海底世界物产丰富的特点?

  你们小组最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并想一想为什么?

  小组讨论:你们还知道哪种动物的活动方式?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

  B.学生3人小组合作学*,教师巡视、辅导。

  C.师生交流:

  交流问题。(指名回答)

  板书:动物植物矿物

  交流问题。请小组朗读。

  交流第4自然段: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个自然段?

  哪些语句体现动物的多?(三万种)

  作者重点抓住哪方面写?(活动方法)

  你最喜欢哪种动物的活动方法?

  你们还知道哪种动物的活动方法?(多媒体展示动物的活动方式,通过丰富的视听效果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D.教师小结。

  3.回归整体。

  围绕板书,引读最后自然段。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四)网络探究我能行

  1.教师介绍网站相关内容

  2.提出探究方向。

  3.介绍学*报告和评价标准。

  4.学生自主探究,解决感兴趣的问题。

  5.交流汇报。

  6.教师小结。

  五、设计思路

  这一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活动创设一种接*真实的学*环境,让学生在接*实际的仿真情境中学*,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对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自主学*、自我建构新知识的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信息交流、协作、探究,最终分享信息的能力。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鱼面对强大的北风时毫不畏惧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1、实物投影仪。

  2、图片、生字卡片。

  主要板书计划: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描红、临写。

  课外: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教师谈话,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能直呼的先拼再直呼,难读的多读几遍。

  (2)二读课文,要求给自然段标好节号。

  2、检查自学效果。

  (1)检查读书,先组内读,学会互评,后汇报读,教师纠正字音、停顿。

  (2)出示字词:(略)

  (3)点名读,相机正音。

  3、各自轻声朗读课文。

  4、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5、理清脉络,想想,课文哪部分写了以下内容:

  (1)有些动植物怕北风,北风很得意。

  (2)北风自以为是,但小雨不怕它。

  三、指导写字

  1、出示并认读生字。

  2、记忆字形,指导。

  3、范写,提醒注意。

  4、学生在《*字册》上练*描红,临写。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写字姿势。

  第二课时

  一、复*检查

  1、认读生字词。

  2、指名朗读课文。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课文第一自然段。听课文录音。

  (1)问:北风来了,天气就变冷了,北风呼呼地吹,它都吹向了谁?自读,找出后用笔画一画。

  (2)它们怕北风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导朗读。你觉得北风怎样?

  2、学*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北风是怎样说这句话的?你能把这种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的语气读出来吗?

  (3)过渡:真的'大家都怕北风吗?

  3、学*第三自然段。

  (1)你怎么知道小雨不怕呢?

  (2)怎样读?(坚定、勇敢)

  (3)过渡:小小的鱼儿竟然不怕它,北风这下可气坏了,它是怎样的表现呢?

  4、学*第四自然段。气极了的北风猛吹了一口气,这时发生了什么事呢?北风想干什么?

  过渡:那小雨冻死了吗?

  5、学*第五自然段。北风看不见小雨了,为什么会非常得意呢?小雨真的没有了吗?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呢?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 总结。

  北风和小雨,你喜欢谁呢?这一篇童话故事,写了强大的北风虽然能够使许多动植物害怕,但是勇敢而聪明的小雨却不怕它。

  四、朗读背诵。

  1、反复练*朗读。

  2、分段试背。

  3、有感情地背诵。

  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设计 10

  一、概述

  课文是小学阶段,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的开篇之作。完成本课教学共需要两个课时。学*中,让学生围绕“中华不振”这四个字朗读课文,找出体现中华不振的句子,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再补充租界的课外资料,激发学生作为中国人深藏于心的爱国情感。通过这篇课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们中国曾经所受的屈辱,在历史中得到教训,使他们反思为何中华不振。同时,希望学生能从***远大的志向、博大的胸襟中受到一点启发,反思自己读书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分析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感受少年***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的远大理想。

  三、学*者特征分析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课始,老师通过和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学*目的,从而为本节课学****的远大胸襟作以铺垫。由于事情发生在100多年前,学生对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甚少,因此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立志的原因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的设计注重学生的朗读体验,观看课件激发孩子的内心体验,使孩子在体验中感悟旧中国“中华不振”的悲惨,从而理解***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中需准备的资源有:

  1、让学生搜集旧中国租界地的资料。

  2、课件准备:租界地图片及租界地内中国人民受欺侮的资料。

  课文中便于学生重点学*的关键语段。

  六、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揭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2、解题。之,的。崛起,兴起。题目意思: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

  二、复*。

  1、先来读一组词语。

  中华不振疑惑不解铿锵有力

  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耀武扬威衣衫褴褛得意洋洋

  2、回忆课文内容,试将词语带入其中。

  1920年,***随伯父到东北的师范学校读书。伯父的一句“”,让***感到。在一个的星期天,他来到了、的'外国租界地,看到有人在那里吵嚷。原来是那些的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的外国肇事者,反而训斥的中国妇女。于是***在心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抱负,当校长问道诸生为何读书时,他的话语博得了校长的喝彩。

  三、感悟***的“疑惑”。

  同学们,不难发现,故事因伯父的话而起。我们先去听一听伯父说了什么。(出示伯父与***的对话。)

  1、师读旁白及***的话,学生读伯父的话。板书:伯父的话

  2、同学们,伯父的告诫,伯父的叹息,让***心中充满了——(疑惑)板书:疑惑

  3、他疑惑?(学生交流)师相机板书:中华不振

  4、了解租界地。

  师简介:所谓外国租界地,就是帝国主义凭借他们先进的武器和强大的国力,强行霸占我们中国的一些领土作为他们的独立王国,在里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四、理解“中华不振”。

  让我们和***一道怀揣疑惑,进入租界地去一探究竟。

  1、出示问题,请同学们默读7-8自然段,思考:哪些地方让你感觉“中华不振”?画出相应的句子及词语,并批注出你读文的感受。

  2、学生默读。

  3、交流画出的句子,品读感悟。

  ①租界景象。

  注意:抓住关键词“闯进”“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大不相同”感悟课文。

  小结:同学们,贫穷的中华大地上有一处繁华之地,而这繁华却不属于中国!读出我们心中的不*衡!读出中华不振!

  ②租界内事件

  过渡:更可气的是帝国主义不仅霸占我国的领土,还大肆欺压我国的百姓。我们看——(出示文字,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画面。(师伸手做出“请”的姿势。)把你看到的读给大家听好吗?(①∕②③∕④⑤⑥)

  用抓关键词,对比法,启发法,范读法,引读法指导朗读。

  读“惩处”,写“惩”字。

  再次引读,因为不敢惩处,洋人......;因为不敢惩处,中国巡警......;因为不敢惩处,围观的中国人......

  同学们,租界一行,***真正体会到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不振!板书:租界见闻理解)

  4、出示租界地资料。

  事实上,在租界里,中国人遭受百般压迫、侮辱和虐待的事何止这一件?我们看——指人读文字。

  小结:历史证明落后就要挨打!


小学教学设计教案合集十篇(扩展4)

——莫高窟教学设计合集十篇

  莫高窟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文和观赏,知道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为我国璀璨的的古代艺术而骄傲。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能在词语中正确认读多音字“佛”;结合课文或图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3、能给各段找出重点词句,朗读、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会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一段话的主要意思。

  难点:感悟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教学设计流程:

  一、激趣揭题

  1、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老师也很喜欢旅游,还拍了一些照片,想不想看?(轻古典音乐) (长城图片)这是什么地方?(点击出示:万里长城)万里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故宫图片)你从电视上看到过吗?(点击出示:北京故宫) (兵马俑图片)去过吗?

  我来告诉你,这是(点击出示:秦始皇兵马俑) (莫高窟图片)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点击:莫高窟,注音)一起读。它在甘肃省的敦煌市。(点击出示:敦煌,注音)一起读。谁能把这两个词连起来读? 今天,我们学*的课文题目就是《敦煌莫高窟》,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题目(板书课题)齐读。

  2、这是个怎样的地方呢?请看大屏幕。(播放录象) 看了录像,你有什么感受?从同学们的表情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去那儿看一看了。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词

  其实,课文的语言描述更加优美,让我们先读为快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有困难的地方可以想老师和同学请教。 检查:课文中的这些词语会读了吗? pú sà pí pá (fó) 菩 萨 琵 琶 千佛洞 huī gé xián 金碧辉煌 亭台楼阁 拨动琴弦 (课件出示)

  A、指名读第一行,多音字:佛。两个读音分别组词。师:莫高窟里面有3000余尊佛像,所以人们又叫它“千佛洞”。 指出前两个读轻声。师领读

  B、指名读第二行。

  C、 (去掉拼音)没有了拼音的帮忙,谁会读? 女生领读第二行,男生领读第三行。

  三、第二次带着问题读课文,初步了解莫高窟的无限魅力。

  1、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你还会读吗?请再读课文,读给你同桌的小朋友听,相互学*。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2、谁能把自己最喜欢的那段读给大家听?[我刚才看见你在下面读的时候非常有感情,愿意读给大家听吗?谁是咱们班的朗读高手?你来读读你最喜欢的那段。] [随机卡片蹲、尊、洞窟、拔、拨] [你真象个播音员。他太紧张了,漏下了一个字。有流利,有正确,了不起。]

  3、谁来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课件出示)敦煌莫高窟 。

  四、学*第一自然段

  1、(点击出示句子)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齐读。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怎样的地方才能叫“宝库”?[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

  2、为什么它能获得这样的称赞呢?自己读读第一节,(课件出示第一节)读着读着,有些词语就自己蹦出来了,告诉我们就应该称它为宝库。[可以把你想到的和周围的小伙伴说一说]

  3、谁已经找到原因了?

  A、 “1600多年”说明年代久远;(板书)

  B、 “492个”说明现存洞窟多;(板书)

  C、 “3000余尊”说明彩色塑像多:给“余”找个近义词(多)。“尊”在这里是量词。(板书)

  师:我们XX小学全校师生加起来还不到800人,莫高窟的塑像跟我们4个XX小学的人数差不多,塑像可真(多)呀!

  D、 “45000多*方米”说明壁画面积大:

  (板书)45000多*方米有多大呢?大家看看我们这个大教室,如果在墙壁四周都画上壁画,大概可以画100*方米【板书演算45000÷100=450】足足可以画450个大教室呀!

  师小结(指板书):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这样悠久,保存下来的塑像和壁画这样多,怪不得称它为——(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4、作为中国人,你觉得怎么样?(骄傲)能不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A、 自由读。[我感受到了你的自豪。谁能比他读得好?]

  B、老师和你们合作来读:师读第一句,生读二、三两句。 [过渡:接下来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莫高窟的什么?(板书:塑像 壁画)大家快速找一找,找出概括写塑像和壁画的两句中心句,用——划出来。指名回答。用一个词形容?

  (板书:精美 艳丽多姿)]

  五、学*第二自然段

  过渡:现在让我们走进莫高窟,亲*莫高窟,去看看莫高窟的彩塑像:

  (课件出示第二节)你对哪句话最感兴趣?你能说说你的理解吗?[第二句话:最大的 九层楼(比现在的两幢教学楼还要高出一层);最小的只有十几厘米,比手掌还小。

  师:原来大大小小的塑像都是艺术品呀!其实,塑像还神态各异呢!书上没有写,老师这里有一段文字介绍呢。

  2、(出示)补充资料:敦煌莫高窟的彩色塑像神态各异,造型逼真。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其中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看到这一尊尊栩栩如生的彩塑,游人无不赞叹。

  自由读上面这段话,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彩塑的精美?(让学生回答后上台板书,记忆库积累)齐读词。

  师:敦煌莫高窟的塑像不仅大小不一,而且神态各异,造型逼真,的确是精美的艺术品。

  (再课件出示第二节)指导朗读:敦煌莫高窟千佛洞的塑像,每一尊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精美”一词你读得特别好,刚才我们读到的每一尊塑像都很精美,你已经感悟到了。谁还能再来读?你突出了“每一尊”,这里有两个“每一尊”,说明无论哪一尊都是艺术品。听你的朗读,我就知道你有多喜欢这些精美的塑像了。]

  3、莫高窟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啊。同学们,面对这样的彩塑,你们现在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 播放配乐课件)。

  4、此时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老师读了这段话,看了这些画面,真想说一句:祖先真了不起。)

  (听了同学们的赞叹,我也想说:敦煌莫高窟,你就像那璀璨的明珠,永远闪耀的世界的东方!) [有时间的话写下来]

  六、作业自选厅

  1、上网领略敦煌美景

  2、把敦煌莫高窟精美的塑像介绍给家人听。

  3、搜集敦煌莫高窟的资料,下节课交流。

  莫高窟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在诵读与欣赏中感受莫高窟彩塑与壁画得艺术魅力,体会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读书指导,引导学生与祖国的历史、祖国的文化艺术史对话。

  教学难点:

  引导迁移,引导发现,学*文章的语言规律和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学*,以读代讲,体验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复*导入。(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艺术魅力,人们的评价。)

  2、每一个去过莫高窟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赞叹――课件出示第5自然段,齐读,质疑。

  3、莫高窟为什么被称为“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呢?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莫高窟》,领略莫高窟这颗明珠的的神采。

  二、精读细品,领略风采。(根据学生兴趣,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欣赏。)

  莫高窟的艺术是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结晶,其造诣之精深,想象之丰富十分令人惊奇。同学们,你们想先去欣赏什么呢?

  (一)、品味“彩塑”

  1、先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欣赏精妙绝伦的彩塑。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你在莫高窟看到了哪些彩塑?(菩萨、天王、力士、卧佛)

  (1)菩萨的神态是怎样的?你读。评价,相机指导美读(多媒体展示)。

  天王呢?你读。评价,相机指导美读。(多媒体展示)

  力士是什么样儿的?你读。评价,相机指导美读。(多媒体展示)

  作者用一个个准确生动的词语形象地概括了一尊尊彩塑的特点,指导学生对“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的运用。

  师引读:这些彩塑有的――“慈眉善目”,有的――“威风凛凛”,有的――“强壮勇猛”,身份不同,样子各不相同,这就叫――“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2、为了突出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特点,作者先写彩塑的全貌后又重点写了卧佛,谁来读课文中卧佛的具体描写?

  相机评价,指导朗读。

  3、莫高窟只有这几尊彩塑吗?指名说。

  师小结:作者只是以点带面去写这两千多尊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彩塑,让我们走*他们,感受他们的气息。点击课件,感受彩塑的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4、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如果你就是游客,站在这些彩塑面前,你会怎样啧啧称赞?

  你们觉得在人们仅仅是称赞这些彩塑吗?(引导学生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

  5、看到有人们兴奋的神情,听到他们发自肺腑的赞叹,感受着我们前人高超的雕塑艺术,我想在坐的每个中华儿女都会升腾出自豪感,让我们带着自豪的感情来读一读,背一背吧!

  (二)、回味“壁画”

  过渡:莫高窟除了有两千多尊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你们想继续欣赏吗?

  1、提出自学要求,自学第3自然段

  多媒体出示:

  默读第3自然段,思考:

  A、莫高窟的壁画有什么特点?

  B、作者选取了哪一个典型详细描写,为什么要选择她?课文是怎样介绍的?

  2、自己默读、思考

  3、小组交流

  4、集体交流

  (1)、莫高窟的壁画有什么特点?(宏伟瑰丽)

  课文的哪些地方让我们体会到壁画的“宏伟瑰丽”呢?请大家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并交流。

  (2)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

  同学们,敦煌的壁画记录了一千多年中国社会的变迁。(以学生所在的教室作比,引导体会“四万五千多*方米”)面积之大,实属罕见,被誉为当今最大的美术博物馆。你能将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读出来吗?

  (3)作者选取了哪一个典型详细描写,为什么要选择她?课文是怎样介绍的?

  丰富多彩的壁画内容中飞天是最有引人注目的,她是壁画中的精品,你了解飞天吗?让我们一起去瞧瞧这神奇瑰丽的飞天吧。简介飞天,课件播放飞天视频。

  ①欣赏完了飞天壁画,你觉得这些飞天怎么样?(姿态优美飘飘欲仙)

  ②喜欢这些飞天吗?让我们走进文字再次领略他的风采。出示描写飞天的文字,引导学生朗读,思考并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4)指导朗读,背诵。

  ①师范读:同学们读得这么投入,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课件出示图片音乐边读边在脑海里浮现飞天的美妙身姿情境)。

  ②学生再读,边读边在脑海里浮现飞天的美妙身姿。

  (这位同学读出了飞天的美;真是谢谢你们,通过你们的朗读把穿越时空的飞天表现得这般绚丽多彩,栩栩如生,让我们产生美的享受。)

  ③指导背诵。

  (5)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①壁画上的飞天各有各的姿势,各有各的美,课文对飞天的描写玩了没有?你的依据是什么?从这个省略号你体会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的写法,用“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把你想象到的飞天姿态写一写,写一句很好!写两句真棒!写三句就太了不起了。!(课件出示图片音乐情境)。

  ②指多名生汇报交流。

  师:壁画上的飞天,飞得那么美,穿越千年的时空,来到我们的课堂――(生排成行逐一描述)。(配音乐和画面)

  5、小结:这就是敦煌宏伟瑰丽的壁画。怪不得作者这样赞叹: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生)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6、指导过渡句的学*和使用。

  (1)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了课文的2、3两个自然段,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一遍课文2、3自然段,从中找出最能概括2、3两个自然段主要内容的的一句话。

  (2)出示句子: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3)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这句话,这句话中哪儿是对第二自然段内容的很好的概括?哪儿是对第三自然段内容的很好的概括?它们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4)老师介绍:像刚才这样的起到了连接上下文作用的句子,我们称它为过渡句。(板书:过渡句)它所起到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5)同学们,过渡句的使用会使我们的文章脉络清清楚楚,我们一定要在今后的作文中学会使用过渡句。

  (三)、体味“藏经洞”(略讲)

  过渡:其实,当初莫高窟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并不是因为他惟妙惟肖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而是因为另一个地方的发现――藏经洞

  1、默读第4自然段,画出你感受深的词句。(板书:藏经洞)

  2、交流。(抓住“曾”“仅存”,这是我国文物遗产的重大损失。)

  3、同学们,那就用朗读来表达我们此时的心情吧!

  三、点明中心,情感升华。

  1、师:莫高窟虽然经过千百年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但它仍是世界上现有规模最大的、保存最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人类艺术的殿堂”。

  几千年来,在大漠深处,敦煌静静地守着孤寂,留给后人的,却是永远的辉煌。

  1987年,因为它有着两千多尊精妙绝伦的彩塑,四万五千多*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和曾经有过的众多文物,而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

  2、外国的旅游者也这样评价:课件出示,指名读。

  “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等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

  “敦煌艺术是人类文明的曙光。”

  “它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中最伟大的宝库”

  3、假如你刚从莫高窟观光回来,你想说些什么?

  4、作为中国人,我们不得不自豪地说――

  出示第五自然段,齐读: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板书:智慧的结晶)

  四、拓展延伸,构建联系,增强民族自豪感

  盛大的敦煌莫高窟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你还知道哪些名胜古迹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长城,故宫,兵马俑……)

  五、指导背诵

  六、布置作业

  1、请搜集课文以外的有关莫高窟的资料,为聘请莫高窟小导游作准备。

  如今的莫高窟展现出迷人的魅力,令世界各地的游客云集敦煌。这儿有一则招聘广告:“因敦煌博物馆游客量骤增,急需招聘导游,待遇从优,请有意者速来面试”。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同学们对莫高窟一定有了很深的了解。下节课,我们有一个语文实践活动,为莫高窟聘请小导游,条件就是对莫高窟的内容很熟悉(要会背诵课文),对莫高窟的了解要更多一些,(也就是搜集一些课文之外的资料),看谁能被聘上,希望同学们回去以后好好准备。

  2、摘抄本课的好词佳句。

  莫高窟教学设计 3

  1、导入:

  在我国西部甘肃省漫漫黄沙之中,有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这就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全,规模最宏大,艺术价值最高的石窟艺术宝库――莫高窟。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游览了莫高窟,那莫高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2、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莫高窟,去感受它那迷人的魅力。学生回忆课文主要内容,很自然地进入本节课的学*情景氛围。

  使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网上自主学*、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点击进入莫高窟网页,认真阅读2-4小节,"网学*。

  2、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

  3、通过“在线测试”、“学与玩”来巩固所学知识。

4、带着一定的学*目标,利用教师准备的网站进行自主学*。

  5、利用位置或兴趣爱好组成各个不同的兴趣学*小组,学*相关内容,讨论相关问题。

  6、学*之后可利用“在线测试”和“学与玩”来测试一下自己所学的'知识。

7、通过学*指南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知识的能力。

  8、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研究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协作学*的团队精神。

  9、通过“在线测试”和“学与玩”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1、组织学生进入"讨论交流"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建议,也可以提出质疑。

  2、教师可作为其中的一员参与交流,对学生的发言作点评。根据自己对知识的学*,进入"讨论交流"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见解。 1、通过畅谈深化学生对莫高窟的认识。

  2、培养学生解释、组织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3、在"讨论交流"里畅谈就像同学们*时聚在一起讨论问题一样,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交流的氛围。

  1、引导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带领游客边游览边介绍。

  2、把学*所得利用计算机制成演示文稿、WORD小报等形式,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学*成果。

  3、引导学生课后继续通过"信息博览"上网浏览相关网站,并且提供为学生解题的“教师留言簿”。

4、组织学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莫高窟的美丽风景。

  5、通过"信息博览"继续了解有关莫高窟的资料。

  6、如果还有什么疑问可以给教师留言,教师会给你满意的回答。

7、通过"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课文内容,把知识消化透彻,把知识用活。

  8、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快速收集、处理、组织信息,逐步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9、用留言的方式来及时交流解决学生学*中出现的问题,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交流的快速、方便。

  莫高窟教学设计 4

  教学思想:

  揣摩字词,品味语言;激活思维,触动情感;引导意境,打通文脉;简单的说,就是读一段文,展一副画,悟一段情。

  教学思想:

  注重细节,用足教材,用心设计,夯实工具性,点亮人文性;本着尊重教材,尊重学生,尊重课堂的原则让文本的本身的特点尽情展现,使课堂更加洁净,整个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第一课时:

  一、谈话。了解“窟”不是一个*凡的洞穴。

  1、互动――导入――读题。

  2、抓“窟”,什么意思?

  3、“窟”随处可见,实非*常,对莫高窟有什么不*凡的东西呢?是什么让作者如此的神往,如此的留恋,如此的痴迷?

  二、读文。感受“窟”这个不*凡的山洞。

  1、有什么?(乱)(不乱)

  2、整段归意。

  评价,人们如何评价。概括成词,与上面形成段落基本层次,而后,再还原成句子。

  3、评价,人们如何评价。

  ①首句(第一自然段第一句)与尾句(最后一段第一句)。

  ②连句。

  ③加因为把所有的句连起来。

  ④用“因为……所以”或“之所以……是因为”反复对句式进行训练,训练的比较彻底。

  三、理解。理解“窟”里那份人民的智慧。

  1、就是这样再读上述语句。

  2、果真如此吗?

  3、先找写彩塑段,再找写壁画段。

  4、自己轻声读,边读边思,用文中一句话来说明结晶的原因。

  5、训练过渡句。

  ①仔细读,思,为什么找这句话,我们发现这句话前半句是说……,后半句是说……

  ②好个精典句,前半句概括上段之意,后半句又引出下段之意。

  ③言简意赅,好不精练,再读,你会发现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④好一个“精妙绝伦”,好一个“宏伟瑰丽”,难怪人们给了它这么高的评价,读过渡句。

  好美的莫高窟,好不*凡的山洞,你想了解那“彩塑”的“精妙绝伦”,还是想了解那“壁塑”的“宏伟瑰丽”。

  四、感悟。“窟”里那份辉煌的世界。

  解决二段

  读:思“精妙绝伦”体现在什么地方,用词语回答,读、再读、思考,理顺构段方式。

  ① 乱说,理词,这句话说的是哪个词。

  ② 不乱说,三者加一起就构成了“精妙绝伦”。

  ③ 这样的“彩塑”美吗?不,不够,因为还没有让给我们想得到,文章又作了具体阐述。

  ④ 找出四字词。

  ⑤ 组词,连读。

  ⑥ 美吗?好不*凡的洞穴,这就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迎来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游人的啧啧称叹。

  ⑦ 现在我们再把这些词语还原回句子,有意分成三层,再转眼组成一整段,指导朗读,想作者是怎样把彩塑写得如此精妙绝伦的?

  ⑧ 引导学生回答:作者紧紧围绕……这句话来写,为了更好的说明彩塑的精妙绝伦,又具体的介绍了……,更为生动的是写了16米这个特写,让彩塑变得惟妙惟肖,最后,再次总结,照应中心,让精妙绝伦这个词在啧啧赞叹声中得以升华,得以验证。

  ⑨ 孩子们,自己先读一读,你能读出这种自己的感觉吗?

  ⑩ 试读――抽读――导读――评读

  回读中心句。

  解决第三段

  ① 看完“彩塑”的“绝妙精伦”,我们再去看那“壁画”的“宏伟瑰丽”。

  ② 抓句。

  ③ 宏伟,为什么?理解感受数字。

  ④ 如何的瑰丽,从几方面写的?

  美丽吗?多么美,美成什么程度,作者只举了一个例子,只是一个例子。

  读:普普通通的一个例子,只是一个例子,作者却用了几个有的?五个够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

  莫高窟教学设计 5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12课《莫高窟》。

  2、课前我们都读课文了,我们结合课文内容猜猜《莫高窟》这个名字的由来。

  3、这个“莫”字读音同沙漠的“漠”。

  “高”应该是位置高。

  “窟“洞穴,石窟。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看哪句话与“莫高窟”的名字联系最紧密。

  现在你们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了吗?再读课题。

  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莫高窟,去领略它的神奇瑰丽。(看视频)

  那么洞窟内部都有什么呢?看课文内容。

  自由读文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莫高窟的?

  彩塑、壁画、藏经洞

  三、先来欣赏莫高窟的彩塑: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2自然段思考:

  1、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彩塑的?

  理解词语

  慈眉善目看上去给人什么感觉?

  ——很和蔼、很慈祥的感觉,看上去就是一个好人。

  威风凛凛,强壮勇猛又是什么样子?

  ——很高贵、很威风,应该是力气很大的样子。

  1、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在彩塑里是怎样刻划的。

  2、最引人注目的是哪一尊?(读)分析——长度

  3、怎样读才能让人感到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呢?试读

  读流利了,但还没读出惟妙惟肖的感觉来。

  看着这幅图读好这排文字

  挺柔和的,你的表情都变得慈善了。

  真威风,可以配上动作。

  真有气势,再勇猛一点

  真安详,你的表情都会说话了

  齐读:读出彩塑的惟妙惟肖的感觉。

  ~~~都是形容人的神态的

  你还知道哪些词语形容神态?

  这些不同神态的彩塑在莫高窟都有,想不想看一看?

  看了这么多彩塑,你能否也用“有……有……还有……”的句式来描绘这些彩塑吗?

  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精妙绝伦)精彩、美妙、独一无二、其它没有

  带着赞美的语气配乐朗读第二自然段。

  四、过渡:

  莫高窟不仅有精美绝伦的彩塑,还有宏伟瑰丽的壁画,下面品味描写壁囝句子。

  自由读文

  1、课文中用的哪句话来概括壁画内容的?

  (出示有的……有……有……有……排比句,具体说明壁画内容,这种写法叫先概括后具体)

  2、找出壁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什么?

  飞天:是佛教中能奏乐、擅飞舞、满身异香而美丽的菩萨,艺术家用飘带使他们变得优美轻捷。(飞天图)

  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让大家感受到飞天的神韵吗?

  学生读

  看图(对飞天的描写语言生动、富于变化,读时语调要轻柔,节奏要舒缓。)

  3、这里作者又连用五个“有……”表现飞天多

  欣赏图片,你们能用这样的句子来介绍图上的内容吗?

  这些飞天都很美,那就美美地读一读,配乐读第三自然段。

  五、看来同学们被这飘舞灵动的飞天所吸引了,不过,藏经洞里还有很多宝物呢?

  默读第四自然段

  从这段文字中你读懂了什么?

  (文物多,被入侵者掠走,让人痛心)

  参观了莫高窟,不能不赞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他们创造了莫高窟的辉煌,齐读最后一段

  这样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却多次遭到入侵者的抢掠,(出示文物流失情况)

  看了这些,真让人痛心和愤慨,此时你想说些什么?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彩塑

  12、莫高窟 壁画 艺术宝库

  藏经洞

  莫高窟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2、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了解莫高窟被掠夺的历史,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体会文本结构特点及排比的修辞手法运用的好处。

  一、激趣导入。

  1、诠释“明珠”,引入课文:

  今天老师将带领同学们去祖国的大西北旅游,想去吗?我们去哪儿?(敦煌莫高窟)她被称为:出示: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读句子)

  2、通过上课堂的学*,你知道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展现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吗?学生说,教师相机板书。

  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莫高窟,去领略一下她的神奇瑰丽!

  二、走*“彩塑壁画”,领略魅力。

  1、我们先来欣赏这儿的彩塑吧!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画出你感兴趣的句子,写一写你的感受,再美美地读一读。

  2、交流:

  欣赏了这些彩塑,哪些句子引起了你的注意?(可结合资料说)

  (1)“慈眉善目、威风凛凛”都是形容人神态的,你还知道哪些词语形容人神态的?

  指导朗读:这些彩塑真是千姿百态!怎样读才能让人也好像看到这些彩塑的样子?

  (2)这些不同神态的彩塑在莫高窟都有,看!——(视频:莫高窟彩塑图片)你能用“有??有??还有??”的排比句式来描绘这些彩塑吗?

  (3)这些彩塑非常逼真,课文中用了哪个词来形容?还有哪些词也是这个意思?

  (4)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作为游人的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带着赞美的语气,配乐朗读。

  4、过渡:欣赏了精妙绝伦的彩塑,我们该去看看——(宏伟瑰丽的壁画)了。

  (出示)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1)联系全文看一看,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是个什么句子?承上的部分是——;启下的部分是——。

  (1)再读过渡句:哪个词可以看出“宏伟”

  (2)“四万五千多*方米”到底有多大?与教室面积比较一下。(3)相当于500多个这样的教室一字排开,多么宏伟啊!再读这句话。

  5、壁画的宏伟瑰丽还表现在什么地方?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一说。(1)壁画内容:用心读,大胆想象,把文字读成活动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第三节内容)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一句,这是一个什么句式?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排比句。

  我们来欣赏一下丰富多彩的壁画。(出示壁画图片)

  (2)本小节中还有一个排比句,谁喜欢?指导朗读:读出画面,读出美感,读得让我们身临其境。

  (3)(出示飞天图片)真是妩媚动人,姿态万千。难怪人们把飞天说成是莫高窟的名片,让我们一起再美美地读一读。

  (出示写飞天的句子。)

  (4)同学们,发现这个句式有什么特点了吗?

  6、壁画上的飞天还有什么样子的,作者用什么标点符号?省略了什么?请同学们大胆想象,仿照文中的排比句式写一写飞天。出示:壁画上的飞天,有的,有的;有的,??

  7、再来领略被誉为“世界最大画廊”的敦煌壁画的神奇魅力。一起读。(配乐)

  8、看到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

  所以我们说——(出示,引读)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三、走进藏经洞,激荡情感。

  1、我们游览的最后一站是莫高窟的藏经洞。现在的藏经洞,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洞,里面黑黑的,什么都没有,人们为什么还一定要到藏经洞去看一看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节,你能从中找到答案吗?

  2、指名交流。提示:抓住关键词:“大量”与“仅存”“曾”字

  3、出示资料、图片:1907、1914年英国人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9000多件。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廉价骗购藏经洞遗物精华6000多件。1911年,日本人吉川小一郎等用低价换取了469卷手写本和精美彩塑两尊。1914年,俄国人奥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

  看了这个资料,你想说什么?

  4、如果藏经洞现在才被发现,才被打开,这些文物的命运将会怎样?为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情感,再读第四节。(齐读。)

  5、这么多的珍宝被掠夺了,同学们,敦煌的莫高窟还能称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吗?

  讨论交流:为什么称“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1、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自豪地说: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智慧的结晶。

  2、这句话与“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分别在课文的哪儿?为什么如此安排?

  看看其他段落,你还发现了什么?

  五、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1、本节课,我们畅游了西北明珠----莫高窟,还学会了如何把事物写具体,下面我们就来写一写。请仿照第2、3自然段的写法,以“我们的校园、班级或者课间活动”为话题,任选一个将它写具体。(指名读题)(相机提示)

  提示:我们的真。有,有,还有。其中我最喜爱,??生活在(沉浸)如此,我(人们)。

  2、交流展示,相机点评。

  3、今天大家学得非常扎实,能学以致用,还能学有所得,是件多么快乐幸福的事呀

  五、布置作业,课后延展。

  板书:彩塑精妙绝伦

  莫高窟壁画宏伟瑰丽艺术宝库

  藏经洞藏品丰富

  莫高窟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2到4自然段。

  2、赏读、积累课文中介绍莫高窟的优美词语、句段。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和你所收集到的课外资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任务:

  任务一:词句着手,感悟魅力。

  任务二:练*背诵,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借助重点语句、相关资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过程设计

  一、激情导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莫高窟》的第1和第5自然段,谁来说一说莫高窟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学生交流,相机板书:一颗明珠、艺术宝库、智慧结晶

  3、这节课,我们再一次走进《莫高窟》,去感受莫高窟那迷人的魅力。

  4、莫高窟那迷人的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彩塑、壁画、藏经洞)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词句着手,感悟魅力。

  一)、任务呈现:出示学*任务

  二)、自主学*:

  1、自由轻声读课文,分别找到描写彩塑、壁画、藏经洞的句子,反复诵读。

  2、任选一个莫高窟最吸引你的地方,小组内进行交流。说说哪里最吸引你,从描写它的语句中你学到了什么?

  3、你能用一个词来总结赞美一下它么?

  三)、展示交流

  1、学*彩塑

  1)、教师出示: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

  2)、这句话中的“慈眉善目、威风凛凛”是形容人的什么的?(神态)你还知道哪些词语是形容人的神态的?(笑容满面、和蔼可亲、精神抖擞、龇牙咧嘴……)

  3)、你能用“有……有……还有……”的句式来描绘这些彩塑吗?

  4)、这些彩塑非常逼真,课文中用了哪个词来形容它?(惟妙惟肖)还有哪些词是这个意思呢?(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形象逼真……)

  5)、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精妙绝伦)

  6)、带着赞美的语气读第二段。

  2、学*壁画

  1)、教师出示: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

  A、读了这句话后,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么多壁画的形象么?(形态各异)

  B、从这里的省略号上你体会到了什么?(还有许多形态各异的飞天)你能想象出还有什么样子的飞天?

  C、出示:壁画飞天的图片,你能模仿书上的写法,来形容一下某幅飞天壁画吗?

  D、让我们把这些飞天的形象深深的印在脑海里吧。(齐读)

  2)、这一段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出示: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A、这句话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壁画的内容十分丰富)

  B、教师补充介绍:敦煌壁画究竟有多少呢?以莫高窟为主体的石窟群577个洞窟中,现存色彩艳丽的壁画45000多*方米。这么多壁画都画了些什么内容呢?据敦煌学专家多年考证研究,内容已基本弄清,可分为:尊像画、经变画、神话题材画、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画、故事画。

  C、学到这儿,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莫高窟的壁画呢?(宏伟瑰丽)

  3、学*藏经洞

  1)、有谁知道藏经洞是怎么被发现的?你收集到了与藏经洞有关的资料了么?

  2)、原来的藏经洞是怎样的?现在是怎样的?

  3)、学到这儿,你有了怎样的感想?

  4)、同学们用我们的朗读来表达此时的心情吧!

  任务二:练*背诵,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一)、任务呈现:出示学*任务

  二)、自主学*

  1、根据给出的提示联系背诵课文片段。

  2、自读课文,体会情感。

  三)、展示交流

  1、学生根据提示背诵课文,出示背诵提示:

  A、这些彩塑,。有的菩萨,有的天王,还有的力士。

  B、壁画上的飞天,有的,采摘;有的,轻拨;有的,;有的,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外国旅游者对敦煌莫高窟的评价:

  “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等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

  “敦煌艺术是人类文明的曙光。”

  “它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中最伟大的宝库。”

  4、教师小结:几千年来,在大漠深处,敦煌静静地守着孤寂,留给后人的却是永远的辉煌。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

  三、检测导结

  1、完成课堂检测题。

  2、莫高窟虽然地处西北的大漠戈壁,但它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同时它也是全国最大的古典艺术宝库和佛教艺术中心。所以我们称它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辅助设计

  教具与课件:课件ppt、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莫高窟

  彩塑精妙绝伦

  壁画宏伟瑰丽一颗明珠艺术宝库智慧结晶

  藏经洞文物众多

  作业设计:

  1、课后,不妨当回小导游向家人、小伙伴介绍介绍莫高窟。

  2、放飞想象,仿照课文第三自然段:“壁画上的飞天,有的,;有的,;还有的,……”写一写你心目中的飞天。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上网阅读、欣赏有关莫高窟的图文资料。

  莫高窟教学设计 8

  莫高窟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威风凛凛”、“栩栩如生”、“举世闻名”、“结晶”等词语的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2.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背诵二、三段。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国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学生热爱我国灿烂民族文化。

  重点难点

  1. 学会随文识字同,学会本课的生字。

  2. 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莫高窟的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掌握本课生字的正确发音和规范书写。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文章结构。

  重点难点

  学会随文识字同,学会本课的生字。

  教具准备

  本课生字、词语卡片,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8)

  1.谈话解题: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无数灿烂的艺术瑰宝吸引着中外游人。其中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河南省的龙门石窟、山西省的云岗石窟,被誉为我国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今天,我们将走进敦煌去一睹莫高窟迷人的风采。(板书:14.莫高窟)

  2.(放有关莫高窟的音像资料)简单介绍:在鸣沙山壁上密密层层地凿了*500个洞窟,每个洞窟都有彩塑的佛像和艳丽多姿的壁画。

  3.引发学生思考:欣赏了莫高窟,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畅谈感受)教师相机小结并过渡。

  二、自主识字,了解大意(10)

  1.自由轻声读课文,勾画出本课不认识的生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词,试着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

  ⑴这篇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敦煌莫高窟?

  ⑵作者是怎样评价莫高窟的?

  三、师生互动,检查情况(7)

  1.认读词语,师生正音,提示学生注意音难字难和形难字。

  2.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正确、通顺、流利。师生评议。

  3.对于思考题你有什么见解?组内交流,指名学生汇报交流情况,师相机板书:明珠 智慧结晶 艺术宝库

  四、略读一、四段,感知文章结构(10)

  1.齐读第一段,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读中心句并思考:你认为这一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

  2.再读一段,想想还读懂了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默读最后一段用“△”标出最能体现莫高窟地理位置的词,你怎样理解?我国除了莫高窟还有什么是“举世闻名”的?

  4.让学生思考、讨论文章结构,老师相机补充。

  五、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教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复*上节课学*的内容。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二、三段。

  3. 感受艺术的美妙,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

  重点难点

  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莫高窟的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教具准备

  有关莫高窟的图片和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7)

  1.认读生字,书写生字,学生之间互评。

  2.你读懂了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

  二、抓住重点,体会情感(15)

  1.教师谈话:我们了解到课文主要抓住了“彩塑”和“壁画”两部分来具体描写迷人的莫高窟。首先让我们去欣赏莫高窟的彩塑。

  ⑴齐读课文第二段,这里向我们介绍了几尊彩塑?

  ⑵出示图片(欣赏慈眉善目的菩萨、威风凛凛的天王、强壮勇猛的力士)。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

  ⑶学生感情朗读。

  2.教师谈话:莫高窟不仅有栩栩如生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让我们走进壁画长廊,去欣赏欣赏吧!

  ⑴出示“飞天图”及资料卡,让学生欣赏并了解。教师讲述:在所有壁画中最引人注目的上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

  ⑵引导学生朗读飞天壁画这一部分,想象的景象。

  ⑶那栩栩如生的彩塑和这宏伟瑰丽的壁画在那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是怎样建造雕刻而成的呢?请结合课文内容,想象当时的情景。师相机引导学生感悟莫高窟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⑷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作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了怎样的情感?(对艺术、对人民的赞叹)感情朗读二、三段。

  三、感情读文,感悟中心(8)

  1.用“_____”画出你认为美的句子,用“…”勾画出好的词,用“△”标出精彩的段,自己反复读一读,体会体会。

  2.莫高窟,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莫高窟,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莫高窟,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些,你感悟到了吗?把你的感悟讲给大家听听。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10)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更广泛地了解石窟艺术。

  3.摘抄好词、好句、好段。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二、三段。

  板书设计

  简介所处的位置和环境  艺术宝库

  莫高窟 彩塑——神态各异    劳动人民

  壁画——宏伟瑰丽    智慧结晶
 

  莫高窟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有……有……有……还有……”造句。

  过程方法

  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自主互动式课堂教学流程,体验有效学*。

  情感态度

  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学*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层次。

  4、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彩塑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我国甘肃东南有一个著名的石窟,叫莫高窟,也叫“千佛洞”。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僧乐开始凿窟造像。经历隋唐以至元代,均有修建。今天,我们来一起学*《莫高窟》这篇课文,欣赏这座石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2)指名读课文中自己认为最难读的部分。

  (3)提问: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师板书:彩塑

  壁画

  藏经洞

  4、给课文分段。

  (1)提问:课文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哪些自然段可以合并为一段?

  (2)学生标出分成的三段。

  三、精读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写什么?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画出来。

  2、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的其它语句,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3、学生读后质疑,教师相机点拨。

  ①引导学生想像“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的样子,对照插图试着做出这些样子。怎样读才能让人也好像看到这些样子,从而帮助理解“个性鲜明”和“神态各异”。

  ②16米多长?读时应突出“16”这个数字。课文是如何描述这尊卧佛的神态的?

  ③“惟妙惟肖”说明了什么?游人们啧啧赞叹时会说些什么呢?

  朗读体会,指导背诵。

  4、小结学*第2自然段的方法。

  读课文画出中心句——读课文质疑,讨论——朗读体会直至背诵

  四、练*巩固

  1、出示检测题

  2、各小组根据检测题复*本节课内容,准备迎接检测。

  五、检测反馈

  1、实施检测,各人独立完成检测题。

  2、评比完成检测题的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第3-4自然段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谁来说说,我们学*第二自然段时采用了怎样的方法?

  二、精读课文3-4自然段,深化理解

  精读课文第3自然段

  1、要求学生根据学*第2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

  2、讨论交流自学效果。

  ①这一自然段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结合图文,理解“精妙绝伦”和“宏伟瑰丽”的意思。

  ②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壁画宏伟瑰丽?

  ③出示投影片,学生朗读感悟。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对照插图4理解这句话的内容。这句话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介绍了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是用什么句式来表达的?

  ④文中还有哪儿也采用了这样的句式,找出来,读一读。

  图文对照,朗读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

  3、提示学生用“有……有……有……还有……”的句式,改写本自然段的第四句。

  4、朗读体会,想像画面,直至背诵。

  精读课文第4自然段。

  1、学生用以上方法自读、质疑、讨论。

  2、介绍“藏经洞”的发现及遭帝国主义掠抢、破坏的情况。

  3、指导朗读、背诵。

  4、小结。

  三、练*巩固

  1、出示检测题

  2、各小组根据检测题复*本节课内容,准备迎接检测。

  四、检测反馈

  1、实施检测,各人独立完成检测题。

  2、评比完成检测题的情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课文第一段和第三段,理解课文内容,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抽查学生背诵第2——4自然段的情况。

  二、精读课文第一、三段

  学*第三段

  1、介绍敦煌文化,理解“举世闻名”。

  2、由“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引导学生去联想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高超的智慧,理解“结晶”的意思。

  3、指导朗读,要读出自豪、骄傲的感受。

  学*第一段。

  1、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在哪儿呢?齐读第一段。

  2、“蜂窝似的”说明了什么?

  3、对照插图想像莫高窟的全貌。

  听课文,让学生回味全文,再次感受莫高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三、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假如你刚从莫高窟观光回来,你怎样向我们这些未去过的人介绍她呢?

  学生自己准备一下,然后指名介绍。

  四、小练笔

  请把下面的一段话补充完整,尽量写得精彩些。

  下课了,同学们像小鸟似的飞出了教室,奔向操场快乐地玩耍起来。他们有的,有的,有的,有的……那一刻,操场就是我们的小乐园。

  (提示:写之前,可以先回忆一下课间操场上的情景,最好先观察一下再写,那样会使句子更生动。)
 

  莫高窟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自然段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品读理解课文第二段并背诵。

  2、学*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对象及学*需要分析: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五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一方面他们想更多地拓展视野,了解世界(特别是我国古代)灿烂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他们也想进一步增强自己的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莫高窟》文质兼美,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感,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又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好教材。文章介绍了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他们在欣赏图片,阅读美文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自学能力还有待加强。

  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莫高窟的多媒体课件及录象片段。

  开课时,看课文录象,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享受,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随着教学的深入,在网上(网址:google.com)依次展示洞穴中“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以及曾藏有许多珍贵文物的“藏经洞”,了解“莫高窟”的全貌等,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受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认识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同时,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最后再次听录音,看课文录象,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设计理念:

  1、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别是对学*方式的选择,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的积极性,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朗读成为了学生学*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在感受到美的基础上,自由选择不同的方式去朗读,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

  3、架设课内外的联系,引导学生上网搜集、阅读、欣赏有关莫高窟的文字、图片资料,扩大知识面,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我国的西北部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敦煌莫高窟,也叫“千佛洞”。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僧乐尊开始凿窟造像,经历隋唐以至元代,均有修建,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你们想亲眼看一看吗?(想!)(学生看课文录象,配有解说)

  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回答。)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莫高窟》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这座石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莫高窟充满了神秘感,它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以及在我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位置,都是推动学生学*的动力。以看录象为切入口,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明确读书的要求,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惯。]

  2、检查自学效果:

  (1)分自然段读课文,相机正音。

  (2)提问: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3、指导分段。

  [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分段,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提高阅读能力。]

  三、主动探究,朗读感悟

  1、交流:同学们,刚才在录象上你们看到了洞窟内有哪些景物呢?(彩塑、壁画、藏经洞),看了这些景物,叫人赞叹不已。有一位作家参观了莫高窟以后,就把他所看到的用笔写了下来,那么,这位作家是怎么向我们介绍的呢?(指名分读第2、3、4自然段)

  2、学*第2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学*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时先“扶”学生一下,后面再放手训练,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彩塑的?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

  (3)学生交流质疑,教师相机点拨。

  ①(点击彩塑)引导学生浏览各种神态的彩塑,想像彩塑不同的样子,理解“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等词。

  ②(点击“彩塑”中的“卧佛”)课文是如何描述卧佛的呢?

  [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多讲,让学生自读自悟,学会主动学*。在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通过上网欣赏图片,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③面对这一尊尊想象力之丰富,色彩之绚丽,气魄之宏伟的彩塑,游人在观光时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

  (4)怎样读才能让人也好像看到这些彩塑的样子?(结合评价,指导朗读)

  (5)(点击第2自然段填空题)按原文口头填空,指导背诵。

  (6)小结学法。

  ①找中心句②读文质疑③品读背诵

  [归纳出学法,为学生自学下面的段落作一个范例。]

  3、学*第3自然段

  (1)根据学第2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

  (2)讨论交流自学效果。(先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交流,再以小组的形式发表、交流讨论的结果。)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养成合作学*的*惯。]

  (3)朗读体会,想象画面。

  ①(点击“壁画”)欣赏各种姿态的飞天图,朗读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

  (出示“有……有……有……还有……”的.排比句式,学*“先概括写,后具体写”的写法。)

  ②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

  (点击句子“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引导学生改为“壁画上的飞天,有臂挎花篮,采摘鲜花的;有……”的句式。)

  ③欣赏课文插图,你能用这样的句子来介绍图上的内容吗?(发挥想象,从游人说开去。)

  [将造句训练渗透在“读’的训练中,既没有离开课文,破坏“读”的整体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4)引读背诵。

  4、学*第4自然段

  (1)学生用以上方法自读、质疑、讨论。

  (2)介绍“藏经洞”的发现及遭帝国主义掠夺的情况。

  (3)指导朗读、背诵。

  [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培养自能读书的能力。]

  5、学*课文第三段

  (1)介绍敦煌文化,理解“举世闻名”。

  (2)由“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引导学生去联想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高超的智慧,理解“结晶”的意思。

  (3)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恰当意思。]

  6、学*课文第一段。

  (1)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在哪儿呢?齐读第一段。

  (2)(点击“莫高窟”)图文对照,想象莫高窟的全貌。

  四、听课文录音,看有关录象资料,再次感受莫高窟的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这是对全文的“反刍”,使学生对莫高窟有一个完整、深刻而又清晰的印象,并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五、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1、同学们,刚才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欣赏了闻名世界、光辉灿烂的敦煌莫高窟,看到了洞窟中那精妙绝伦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它不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假如你是莫高窟的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游客介绍?

  2、练*、展示、评议。

  六、课外延伸,构建联系

  (点击背景音乐,出示作业,两题可以任选一题。)

  1、将课文改写成导游词,说给家人、同学听。

  2、有兴趣的同学继续上网阅读、欣赏有关莫高窟的图文资料。

  [让学生从事感兴趣的自主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效果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本课的教学就是通过自读自悟、感情朗读等手段,让学生与作者一起走进文本,了解莫高窟,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环节的设计精当、巧妙,体现了学生学*的主体性、实践性。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让他们享受到学*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要唤起他们学*语文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者在课的开始,语言渲染了莫高窟在我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位置,并让学生观看课文录象,整节课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会到了莫高窟的宏伟、神奇,调动了学生的情感积累,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让阅读教学变成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

  二、激发想象,感悟品味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教学中教者采用变序手法,直接切入重点段的学*,分别介绍洞穴里的“彩塑”、“壁画”、“藏经洞”,借助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过程也体现了由“扶”到“放”的层次性,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莫高窟》一文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教者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同时体会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美的熏陶。
 

  莫高窟教学设计(篇四)

  教材简析:

  这是教科版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的课文,我自己制作了PPT,尝试用多媒体技术来执教,因为我认为本课的难点是理解“飞天”一段的描写,这样容易使学生接受美的熏陶。

  设计理念:

  1、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别是对学*方式的选择,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的积极性,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朗读成为了学生学*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在感受到美的基础上,自由选择不同的方式去朗读,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 达意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自主学*课文,通过逐步的指导,让学生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目标:感受莫高窟的博大精深,体会敦煌莫高窟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激发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了解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学*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激励学生热爱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识宝库:

  我们已从高大坚固、雄伟壮观的八达岭长城,领略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今天,我们再去敦煌看一看莫高窟的神奇与美丽。(播放录像)

  从短片中,你了解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师:刚才我们从莫高窟的地理和外观上感知了她的神奇和美丽,现在让我们走进莫高窟去感受它迷人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揭秘宝库: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以领读方式检查

  2.指名读文思考: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莫高窟?

  三欣赏艺术,走进宝库:

  师:你想先到哪参观呢?

  (一)欣赏彩塑,体会魅力。

  师:边读边画出描写了彩塑特点的词。

  师:文中哪些词或句子体现了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特点?请找到谈谈你的理解。

  师:你们喜欢这样的彩塑吗?

  问:假如你就是游客之一,你会怎样称赞?

  过渡:在欣赏这一尊尊彩塑,感受着前人高超的雕塑艺术时,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感到由衷的自豪和骄傲。请带着各自的心情,再来感受彩塑的魅力吧。

  (二)驻足壁画,体会魅力。

  师:用文中的哪个词能概括彩塑?(精妙绝伦)除此之外莫高窟里还有四万五千多*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问:请找出这两个词在文中的哪里?为什么放在这?(过渡句:承上启下)

  师:从哪体会到壁画的宏伟瑰丽的?

  1、宏伟

  2、瑰丽

  3、想象还有什么样的飞天?进行语言训练。

  4、师生共同感受壁画的宏伟瑰丽,出示图片,填空形式伴着音乐读。

  过渡: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令我们心旷神怡,然而有一个地方我们无法不去提起,它是我们每个中国人无法抹去的伤痛。

  (三)去藏经洞,激**感。

  师:自读课文,说说哪些地方引起了你的注意。出示投影片

  (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认识敦煌的*况与敦煌恢弘的艺术成就,激**绪,结合文中语句指导读悟)

  师:读了投影片上的话,你作何感想?

  师:让我们带着对曾拥有文物的自豪,对帝国主义的憎恨,对失去文物的惋惜齐读这段。

  四、感情升华,总结课文:

  1、莫高窟虽然经过千百年自然和人为的坡坏,但他仍是现在规模最大的,保存最好的佛教艺术宝库。仍以他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所以称它是什么?称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是什么?

  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着无穷的智慧、有着巨大的力量,为我们、为后人留下了举世闻名的宝贵遗产,让我为之骄傲为之自豪,那作为新世纪的我们又当如何呢?

  提示:同学们要努力学*,建设强大的祖国。无愧先人,无悔后人。

  五、布置作业,巩固重点:

  1、用“有……有……还有……”造句

  2、写一写学了《莫高窟》后的读后感。

  板书:

  莫高窟

  彩塑  精妙绝伦

  壁画  宏伟瑰丽  艺术宝库

  藏经洞 文物众多
 

  莫高窟教学设计(篇五)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12课《莫高窟》。

  2、课前我们都读课文了,我们结合课文内容猜猜《莫高窟》这个名字的由来。

  3、这个“莫”字读音同沙漠的“漠”。

  “高”应该是位置高。

  “窟“洞穴,石窟。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看哪句话与“莫高窟”的名字联系最紧密。

  现在你们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了吗?再读课题。

  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莫高窟,去领略它的神奇瑰丽。(看视频)

  那么洞窟内部都有什么呢?看课文内容。

  自由读文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莫高窟的?

  彩塑、壁画、藏经洞

  三、先来欣赏莫高窟的彩塑: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2自然段思考:

  1、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彩塑的?

  理解词语

  慈眉善目看上去给人什么感觉?

  ——很和蔼、很慈祥的感觉,看上去就是一个好人。

  威风凛凛,强壮勇猛又是什么样子?

  ——很高贵、很威风,应该是力气很大的样子。

  1、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在彩塑里是怎样刻划的。

  2、最引人注目的是哪一尊?(读)分析——长度

  3、怎样读才能让人感到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呢?试读

  读流利了,但还没读出惟妙惟肖的感觉来。

  看着这幅图读好这排文字

  挺柔和的,你的表情都变得慈善了。

  真威风,可以配上动作。

  真有气势,再勇猛一点

  真安详,你的表情都会说话了

  齐读:读出彩塑的惟妙惟肖的感觉。

  ~~~都是形容人的神态的

  你还知道哪些词语形容神态?

  这些不同神态的彩塑在莫高窟都有,想不想看一看?

  看了这么多彩塑,你能否也用“有……有……还有……”的句式来描绘这些彩塑吗?

  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精妙绝伦)精彩、美妙、独一无二、其它没有

  带着赞美的语气配乐朗读第二自然段。

  四、过渡:莫高窟不仅有精美绝伦的彩塑,还有宏伟瑰丽的壁画,下面品味描写壁囝句子。

  自由读文

  1、课文中用的哪句话来概括壁画内容的?

  (出示有的……有……有……有……排比句,具体说明壁画内容,这种写法叫先概括后具体)

  2、找出壁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什么?

  飞天:是佛教中能奏乐、擅飞舞、满身异香而美丽的菩萨,艺术家用飘带使他们变得优美轻捷。(飞天图)

  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让大家感受到飞天的神韵吗?

  学生读

  看图(对飞天的描写语言生动、富于变化,读时语调要轻柔,节奏要舒缓。)

  3、这里作者又连用五个“有……”表现飞天多

  欣赏图片,你们能用这样的句子来介绍图上的内容吗?

  这些飞天都很美,那就美美地读一读,配乐读第三自然段。

  五、看来同学们被这飘舞灵动的飞天所吸引了,不过,藏经洞里还有很多宝物呢?

  默读第四自然段

  从这段文字中你读懂了什么?

  (文物多,被入侵者掠走,让人痛心)

  参观了莫高窟,不能不赞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他们创造了莫高窟的辉煌,齐读最后一段

  这样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却多次遭到入侵者的抢掠,(出示文物流失情况)

  看了这些,真让人痛心和愤慨,此时你想说些什么?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12、莫高窟(艺术宝库)

  彩塑

  壁画

  藏经洞

  莫高窟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3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增强民族自豪感。

  3、领悟课文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2、学*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读课题,复*导入(3分钟)

  1、读题。

  师:同学们,在古老的丝绸路上、茫茫的戈壁沙漠,蕴藏着一颗璀璨的明珠 ――生读:莫高窟。

  2、复*

  ⑴出示词语:

  断崖绝壁

  惟妙惟肖

  威风凛凛

  宏伟瑰丽

  漫天遨游

  精妙绝伦

  啧啧赞叹

  腐败无能

  举世闻名

  师:这些词语谁会读?(指名朗读 一人读一行)谁能选1-2个词语说一句话介绍莫高窟留给你的印象。(指名说)(出示中心句: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生齐读)

  师:这是课文的中心句,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具体介绍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的?(板书:彩塑

  壁画

  藏经洞)⑵引读过渡句,导入新课

  师:文中哪句话既概括了彩塑的特点,又概括了壁画的特点?(出示过渡句:“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师:这是一个什么句?(过渡句)承上的部分是――(生读: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总结了彩塑的特点――精妙绝伦;启下的部分是――(生读:还有四万五千多*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概括了壁画的特点――宏伟瑰丽。作者主要抓住什么来描写彩塑精妙绝伦的?请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

  二、精读第2自然段,感悟彩塑的“精妙绝伦”(10分钟)

  1、自读感悟

  师: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作者主要抓住什么来描写彩塑精妙绝伦的?(彩

  塑的神态)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彩塑的神态的?(指名朗读2-4句)具体写了哪几种神态?(慈眉善目 威风凛凛 强壮勇猛 神态安详)想不想看看这些神态各异的彩塑?(课件展示彩塑图片)

  2、感情朗读。

  师:谁能通过朗读,让我们看到这些神态各异的彩塑?(指2名朗读)

  3、练*背诵。

  师:能看着这些四字词语把这几句话背出来吗?(出示:个性鲜明 神态各异

  威风凛凛 强壮勇猛 神态安详,指名背诵)能不看这些词语背出来吗?(自由背 指名背 齐背)小结:抓重点词语记忆法。

  4、领悟写法

  师:这3句话虽然都是描写彩塑的神态,但每句的表达方法却不同。想一想,这3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这样写?(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师小结:这3句话都是描写彩塑的神态,但不同的是第1句话概括描写了彩塑神态的特点,这叫总写;第2、3句话具体描写了彩塑的不同神态,这叫分写;第2句话一般介绍了三类彩塑的不同神态,这叫面的描写;第3句话具体描写了一尊彩塑的神态,这叫点的描写。这样有总有分,有面有点,点面结合,既对彩塑有了整体印象,又对某一尊彩塑留下深刻印象。)

  5、引读中心句

  出示: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生齐读)师:这句是总写,还是分写?这是总写感受。因此第2自然段的结构是总分总的写法。同学们,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我们又怎能不啧啧赞叹――生读: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三、精读第3自然段,感悟壁画“宏伟瑰丽”(12分钟)

  1、引读过渡句

  师: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因为――(出示过渡句,生齐读)

  2、自读感悟

  师:这句话中哪部分是对第3自然段内容的概括?(生读:“还有四万五千多*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这是总写,还是分写?(总写)围绕这句,作者又是抓住什么具体写出壁画的宏伟瑰丽的?请默读第3自然段。(读后交流:壁画的内容和壁画上的飞天。)

  3、感悟壁画内容之丰富

  出示:“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 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指名朗读)

  师:你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壁画内容丰富多彩

  壁画宏伟瑰丽)这句是从内容上对壁画所作的一般介绍,是面的描写,还是点的描写?(面)这面的描写,让我们从内容上感受到了壁画的宏伟瑰丽。我们再来听听莫高窟导游的

  讲解。(播放录音:敦煌壁画中,各种佛像画、故事画、山水画、动物画、神话题材画、装饰图案画等应有尽有。古代的艺术家们用他们特有的方式――各种绘画,连续记录了一千多年中国社会的变迁,其内容之丰富、技艺之精湛无与伦比。因此,有人把莫高窟称为“画在墙壁上的图书馆”。)

  4、感悟飞天姿态之优美

  师:如果说莫高窟是“画在墙壁上的图书馆”。那么,飞天就是这个图书馆的名片。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壁画上的飞天的?请大家读一读文中描写飞天的句子。(生自由朗读)

  出示:“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 ⑴朗读感悟

  师:(指名朗读)读了这句话,你觉得壁画上的飞天怎么样?这么多的飞天,谁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千姿百态 姿态优美 宏伟瑰丽 栩栩如生)谁能读出飞天的姿态优美?(指名朗读)

  师:再读一读这句话,你觉得这句话在语言表达上有哪些特点?(生交流)师:(小结)这句话用排比这种整齐的句式,和对仗工整的含有动作的四字词语写出了飞天的优美姿态。如果说第2自然段写彩塑是抓住神态描写,展示的是一种静态的美,那么这段写飞天是抓住什么描写?(动作)展示的是一种动态的美。谁能读出这种美?(指名朗读)⑵欣赏壁画

  师:想不想欣赏这些飞天的优美姿态?(课件展示画面,师引背:壁画上的 飞天,有的 ;有的 ;有的 ;有的 ;有的 ??)

  师:壁画上的飞天是不是就是这几种姿态?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省略号)

  飞天还会有哪些优美的姿态呢?(播放课件展示飞天的不同姿态,出示练*:有的,??学生先在书中写再交流。交流后出示师范例:有的手握玉箫,轻轻吹奏;有的头戴花环,上下翻飞;有的横卧身子,自由飘浮;有的手持彩练,载歌载舞??)

  师:飞天是莫高窟壁画的典型代表,作者对飞天的描写,是面的描写,还是点的描写?(点)作者抓住飞天这个点进行具体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壁画的宏伟瑰丽。读――“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这是总写,还是分写?(总写感受)

  师:这些精美的壁画大多出自隋唐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辈就能画出如此宏伟瑰丽的壁画,是多么了不起啊!所以,我们骄傲地说――生: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5、领悟写法

  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第3自然段与第2自然段在写法上有哪些相似之处。(生交流后,师小结:这两段都采用了总分总的写法,先用一句话概括特点,再围绕这句话进行具体描写,最后总写感受。分写时,先从面上作一般介绍,再选择一个点进行具体描写,有面有点,点面结合。既获得了整体印象,又对某个点留有深刻印象。板书:总分总

  点面结合)

  四、总结升华,指导练笔(15分钟)

  1、总结升华

  师:同学们,当你看到莫高窟里精妙绝伦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怎能不发出这样的赞叹:(出示最后一自然段。生齐读,读出赞美和自豪。)作者赞美莫高窟,实际赞美谁?(古代劳动人民)

  师:同学们,莫高窟是艺术宝库,是文化瑰宝,是写不完的史书。此时此刻千言万语都说不尽对莫高窟的赞美,都表达不了心中的激动与自豪。让我们带着这份激动与自豪再一次读一读课题――生齐读:莫高窟

  2、指导练笔⑴领悟写法

  师:同学们,作为小学高年级学生,读课文,不仅要读懂课文思想内容,还要领悟课文表达方法。从这篇课文你领悟到了哪些表达方法?(生交流后,师小结:一是总-分-总的构段方式;二是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三是中心句、过渡句、排比句、四字词语的运用。)⑵学生练笔

  我们家乡宝应是个风景如画、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的地方,请你仿照本课第2、3自然段,采用总―分―总的构段方式,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写一段话,介绍家乡的风景名胜。(播放宝应风光视频。师:宝应湖,水光潋滟 波光粼粼;纵棹园,典雅清秀 别具一格;八宝亭,飞檐翘角 古色古香;荷园,接天莲叶 清香扑鼻 碧波荡漾;生态园,树木葱茏 鸟语花香;***少年读书处:历尽沧桑 书香弥漫;宁国寺,香烟袅绕

  雄伟庄重;宝应大道:宽阔气派;风景宜人;灯火璀璨

  是宝应精神的象征 创造了宝应速度,代表了宝应形象。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古朴典雅的人文景观,雄伟气派的现代建筑)

  莫高窟教学设计 10

  【教材解读】

  莫高窟也叫“千佛洞”,是我国著名的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甘肃敦煌东南。现存壁画和雕塑作品共四百九十二窟,计有壁画四万五千多*方米,彩塑像二千一百余尊,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教材通过对莫高窟里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经洞的介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历史穿透力,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教育的理想教材。

  【设计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为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和感染,获得独特体验和思想启迪;要让学生的情感与课文共振,和课文一起心跳。要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学*目标】

  1. 知识能力: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了解敦煌莫高窟艺术的特点。

  2. 情感态度:感受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体会敦煌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激发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清王朝腐败无能憎恨的情感。

  3. 过程方法:学会自主学*课文,读懂课文的内容;学会提出问题,与他人合作确立小组研究的问题;学会搜集、筛选资料,对资料进行加工、组合,学会写研究报告。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莫高窟的资料,如相关图片,文字说明等,为课文学*作好铺垫。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走进生活

  1.同学们,你看过寺庙里的佛像吗?欣赏过墙壁上的绘画吗?能说说你的感受吗?你玩过泥塑吗?喜欢绘画吗?能谈谈你的创意吗?

  2.今天,我们要学*一篇和泥塑、绘画有关的课文《莫高窟》。

  设计意图:

  从生活经验出发,缩短学生与课文的心理距离,把学生带入语文学*情境。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激疑导思:学*《莫高窟》这篇课文,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呢?

  2.初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词语和句子多读几遍。

  (2)结合具体的语句理解词语的意思。

  (3)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莫高窟哪些方面的情况?

  3.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用一两句话说说莫高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指读课文:你想读哪段就读哪一段。

  (3)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莫高窟哪些方面的情况?

  设计意图:

  从整体上把握课文,遵循学生“整体——部分——整体”的认知规律。“你想了解什么”激发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

  三、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针对课文不明白的地方,你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吗?

  2.学生汇报,老师相机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当即解决,有些问题可供学生课堂选择研究,如:莫高窟彩塑、壁画有什么特点,藏经洞的文物是怎样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的,为什么说莫高窟艺术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等。

  3.那么,你打算怎样去解决问题?

  4.我们不急着去回答这些问题,先把描写莫高窟彩塑、壁画、藏经洞的内容找出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

  课程改革的一个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进行探究性阅读,会让我们的课堂学趣盎然。

  四、 精读品味,点拨提高

  1.你想读哪一段内容?(根据学生情况随机进入)

  2.品读“彩塑”一段。

  (1)朗读感受:莫高窟彩塑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

  (2)欣赏影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感受莫高窟的彩塑。

  (3)品味体验:欣赏了彩塑,再读读课文,说说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4)对话追问:同学们,我们学会品味语言还不够,还要学会和课文对话,课文这样描写想告诉我们什么?学会追问我们的古人,他们塑造这惟妙惟肖的艺术形象,表达了他们怎样的内心世界呢?

  (5) 感悟:你能把自己对莫高窟彩塑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6)配乐朗读“彩塑”这一段。

  (7)想象说话:如果你站在莫高窟彩塑面前,你会怎样啧啧称赞?

  3.总结言语感悟的策略:朗读感受→品味体验→对话追问→美读感悟。

  4.自主品读“壁画”一段,读后汇报交流。

  5.欣赏莫高窟壁画的影片:品读了课文,欣赏了影片,此时此刻,你站在莫高窟壁画面前最想做的是什么呢?

  6.品读“藏经洞”一段。

  (1)你读懂了什么?

  (2)观看关于藏经洞的文物被帝国主义分子掠夺的影片。

  (3)了解到这些情况,你有话想说吗?你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4)带着这种情感读读课文。

  7.语言积累:你喜欢哪一段就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

  设计富有层次的阅读、感悟、欣赏等环节,让学生在读中倾注自己的感情,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 确定主题,深入探究

  1.通过品读课文,我们感慨万分,情绪高涨,激情飞扬。面对这些问题, 仿佛有满肚子的话,一时不知从何说起。下面我们将进一步去研究。

  2.老师为你们研究问题提供了一些资料,面对这些资料,我们该怎么做呢?

  (1)围绕研究的问题,学会浏览性阅读,搜集与自己研究问题有关的资料。

  (2)围绕研究的问题,学会筛选性阅读,确定哪些资料是需要的,哪些资料是不需要的。

  (3)围绕研究的问题,学会创造性阅读,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加工、组合, 特别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3.小组确定研究的问题,分工、合作研究。

  4.汇报研究的成果,举行“敦煌研究报告会”。

  5.课后进一步完善研究报告,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发布到网站上,让世界各地的人们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决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在此基础上深化延伸,沟通课堂内外,升华学生的阅读体验。该环节的设计目的还在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搜集信息探究问题的能力。

  六、 总结谈话

  最后,我想用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的话来结束我们今天的畅谈:

  它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它把人性神化,赋予造型,又用造型引发人性。于是,它成了民族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它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在它的怀抱里神人交融,时空飞腾,于是,它让人们走进神话、走进寓言。在这里,狂欢是天然秩序,释放是天赋人格,艺术的天国是自由的殿堂。我们是飞天,飞天就是我们!

  设计意图

  以富有激情的朗诵结束全课,让学生的情思随课文一起跃动,再一次浸染在艺术的海洋中。

  【自我评点】

  一、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了体现“全面”和“综合”,无论是“总目标”还是“阶段目标”,都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方法、*惯”这三个维度提出。为此,努力做到:让学生学文章本身,让学生说自己要说的话,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法。

  二、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本设计言语感悟的策略是:朗读感受——品味体验——对话追问——美读感悟。让学生读出情感,通过启发想象,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情感积淀,启动情感,学生读起课文来才能找到感觉,读出味道。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让语言所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我们作了如下设计:如果你站在莫高窟彩塑面前,你会怎样啧啧称赞?品读了课文,欣赏了影片,此时此刻,你站在莫高窟壁画面前最想做的是什么呢?等等。

  三、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阅读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阅读学*的方式。“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潜心读书,真正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设计时,注意让学生进行各种层次的读书,注重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进行探究性阅读,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性阅读,以此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进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理解课文的内容。

  总之,在我们的课堂上,目标尽可能让学生确定,问题尽可能让学生提出,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内容尽可能让学生选择,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努力使学生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激情燃烧,自始至终和课文一起心跳。


小学教学设计教案合集十篇(扩展5)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合集十篇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1

  【学*目标】

  1、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课前准备】

  1、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

  2、自制生字词卡片。

  3、搜集孔子、老子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紧扣课题,引入新课

  1、教师提示课题:17、孔子拜师。

  2、感悟题意:

  ⑴用自己的话把题中暗含的意思表达出来(年轻的孔子拜学问渊博的老子为师,学知识,学做人)。

  ⑵扣题质疑:

  估计学生质疑:孔子是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要拜师?怎样拜师?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认读生字:

  ⑴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⑵指名认读生字。

  2、给生字找“朋友”:

  ⑴给这些生字组词。

  ⑵读词语。

  三、细读课文,解难释疑

  1、孔子是怎样的人?

  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资料袋”及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研读课文。

  2、孔子为什么拜师?怎样拜师?

  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来理解。

  课件重点出示:

  ⑴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⑵曲阜到洛阳相距很远,孔子走了几个月,才走到了洛阳。

  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从第一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课外作业

  1、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2、摘抄孔子、老子的名言。

  第二课时

  一、复*词语

  1、卡片抽读。教师将词语卡片随机抽出,指名学生认读。

  2、组内检测。小组内模仿教师的方法,互相检查词语的掌握情况。

  二、朗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把自己感触最深的部分读给同桌听。

  2、展示读课文,同桌互读互听,互提意见。

  3、表演读课文,把文中易演的内容在朗读的同时加进动作。

  4、品读升华。听了刚才的朗读,你对孔子、老子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四、指导书写

  1、请学生当“小老师”,指出书写生字的注意点,如,“迎”字不要多一点,“尘”字上面的“小”不要带钩。

  2、请书法好的学生到田字格内范写生字,注意生字的结构特点。“仆、授”等字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3、学生写字并写词语。

  五、布置实践活动

  1、活动总动员。孔子、老子创立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开展一次活动,去了解一下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去感受一下这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2、活动筹备。

  ⑴命名。根据教材提示,你想了解生活中的哪些传统文化?学生根据自己准备了解的内容给本次活动命名。

  ⑵组织。自由组成合作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担任组长。

  3、拟定活动计划。由组长组织讨论,共同拟定本次活动的计划。

  4、交流活动计划。

  六、课外作业

  了解孔子其他方面的资料,论著等。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2

  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二 过程与方法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三 情感与价值观

  ③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4 学会借助课外资料学*语文。

  学*者分析:

  学生对二千多年的孔子及老子很陌生,需要老师的教导。应该在多读基础上了解拜师的过程。再来体会他们的品行。

  教学重难点: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让我们随着这段录像一起走*孔子。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指名朗读这些词语: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纳闷 风餐露宿 毫无保留 传授 佩服。(注意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些什么。

  三、研读感悟、总结

  ②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同座听。

  ③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第二课时

  学*目标

  ①能正确读写“远*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③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重难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①认读、书写生字。

  同桌交流记忆这些生字的方法。注意“丘”与“兵”的区别,“尘”上面“小”字的写法。然后练*写生字。

  ②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孔子、老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③引入:大家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二、朗读感悟

  ①生自由练读。

  ②生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提醒学生读好写孔子和老子交往时的态度的词语以及礼貌用语)。

  ③师引读。

  三、演读感悟

  ①分小组演一演。

  ②推荐小组演一演,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先议论一下哪些字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写完后适当展示、指导。

  读书汇报

  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和“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从多方面介绍孔子和老子(鼓励学生引用孔子的名言)。

  四、总结

  孔子、老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他们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板书:

  17、孔子拜师

  远*文明 风餐露宿

  总觉 不够 日夜兼程 学无止境

  上前行礼

  课后反思:

  通过学*,达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对字词掌握很好,理解了课文内容,也懂得了孔子、老子的 为学要勤奋、谦虚、等品行。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读“远*闻名、风尘仆仆、纳闷、止境、长进、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播放多媒体课件(孔子资料)

  【以课件燃起学生对孔子的景仰之情,并为全文的学*创设情境。】

  2、引入课题,板书:17、孔子拜师

  3、读了课题你想说些什么?

  【引发学生思考,勇于质疑,激起主动学*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字词多读几遍。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4.感知课文大意: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件出示:

  孔子决意拜师——历尽艰辛前往洛阳——认真求学——受到人们的敬重

  (三)、研读感悟

  1.朗读课文最后一段,理解“品行”的含义。

  2、如何判定一个人的品行?(语言、行为等)

  3.人们敬重他们的什么品行呢?抓住文中描写他们言行的词句细细

  体会。可以把找到的词句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一写你的体会。

  4、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5、学生结合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板书)孔子:谦虚好学、不怕吃苦、孜孜以求

  老子:博学多才、谦和无私、诲人不倦

  【披文入情,缘情悟文,舍其一,语文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

  6、比较“佩服”和“敬重”的含义,懂得为人和为学的道理。

  (四)、全课小结

  1、开课时的疑问找到答案了么?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答心中的疑问,增强自信心。】

  2、送学生孔子的名言,课后交流。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针对文本特点和孩子的学*特点,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准确地认读“兼”等7个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式,理解“远*闻名、渊博、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学无止境””等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了解孔子的求学经过。

  3、学会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理解、感悟孔子的品行。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品行。

  教学难点:懂得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学*我国古代的一位大思想家——孔子拜师的故事。(板书:孔子拜师)

  2、学生交流、介绍孔子和老子

  通过预*和搜查资料,小朋友对孔子一定有所了解,谁先来向大家说说你了解到的情况。

  这么有名的孔子,他拜谁为老师(板书:孟子)孟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课前了解了吗?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做记号;注意读准生字新词。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新词:

  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相距止境长进敬重纳闷风餐露宿毫无保留传授佩服曲阜(注意读准生字的音,特别是读准:兼、宿) (指名2个读,开火车读,齐读)

  3、再认真、仔细地读读课文,了解孔子为什么拜师?是怎样拜师的?

  三、学*课文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出示):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2、说说孔子为什么要拜师呢?

  3、查字典理解“渊博”:什么叫渊博?师提示:通过查字典,渊就是深,博就是广,这里“知识不够渊博”是什么意思?

  【预设: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懂得还不够多,不够广。】

  4、理解:远*闻名

  孔子认为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那他的知识是不是真得不够渊博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5、补充资料,体会孔子的好学:是啊,孔子当时已经是远*闻名的老师,已经是一个大学者,甚至连当时的国君鲁昭公和秦国的国君齐景公都经常向他请教,但是孔子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大的成就,还要拜师求学,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板书:谦虚好学

  6、指导朗读。

  你能把他这种如饥似渴的好学的精神读出来吗?

  7、过渡:为什么知识这么渊博的孔子,总认为自己还不够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二段,从第二段中找找答案吧!

  四、学*课文第二段

  (一)、默读二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

  出示句子:

  学*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学*是没有止境的”概括成一个词就是——板书:学无止境

  2、联系第一自然段,说说“学无止境”意思。

  3、联系生活理解学无止境:是啊,孔子当时很有学问了,但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还要不断地去学*,去拼搏。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4、小结:是啊,学*是没有尽头的。有句俗话说得好“人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地去学*,去拼搏,才能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让我们一起读好这个句子。

  过渡语:好学的孔子又是怎样拜师的呢?请同学们再轻声读读第二小节,划出有关孔子拜师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句子)

  (二)出示句子: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1、指名读句子。这句话中有几个词很难读,老师请几个小朋友再读一读。为什么把“终于”或“上千里”读得那么强调?

  2、理解上千里、几个月:从曲阜到洛阳比瑞安到上海还要远,而且当时又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因此孔子足足花了——几个月的时间,除了感受到路途的遥远,你还感受到什么?板书:不畏艰辛

  3、想象理解“风餐露宿”:

  (1)可见孔子拜师的旅途是多么艰辛,特别是哪个词可以看出来——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2)指名读词。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是什么意思?

  (3)在这么艰难的旅途中,孔子可能会遇到哪些生活上的困难呢?

  出示句式,学生想象填空:孔子一路走着,有时肚子饿了,就;有时走累了,就;白天,孔子在加紧,天黑了,孔子还;正是这样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是啊,饿了就随便吃点干粮,渴了就随便取点水喝,找不到旅店就在野外住下,像这么艰难的旅途生活就叫——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他为什么日夜兼程不停地赶路?板书:求知若渴

  4、面对如此好学的孔子,不想再读读这个句子吗?

  5、联系上下文理解“风尘仆仆”:

  (1)经过了几个月的拔山涉水,千难万险,孔子终于来到了洛阳,此时站在我们眼前的孔子会是怎么样的呢?你能从课文中找一个词来说说吗?

  (2)风尘仆仆的孔子是怎么样的?

  过渡语:还有哪些句子也是写拜师的?

  (三)出示句子: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从这几句话中,你又感受到什么?板书:谦逊有礼

  2、快速读读这几句,圈出表现孔子谦逊有礼的词语。

  3、师生分角色读。(指名读、齐读)

  五、学*第三小节

  1、出示句子: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抓住“每天”、“随时”来理解)

  (1)什么叫随时请教?(什么时候有问题就什么时候向老子请教。)

  (2)他可能什么时候有问题?(吃饭时、睡觉时、走路时)板书:勤学好问

  如果用孔子的名言来说,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六、观看图片,升华主题

  1、出示图片介绍:正因为孔子如此好学,所以后来成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人们很佩服他,也很敬重他,为了纪念这位圣人,人们为他修建孔庙,塑了孔子的行教像。每到孔子的诞辰,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都要举办孔子文化节,进行隆重的祭孔活动。孔子的学说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响。韩国举行祭拜孔子活动,日本为孔子设立孔庙。美国还把孔子的生日作为教师节。

  2、看了那么多的图片,你想说点什么?

  3、带着敬重、佩服我们再来讲讲孔子拜师的故事。*齐读全文。

  4、总结: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孔子的好学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节课我们谈谈孔子其他方面的品行以及老子的高尚品质。最后,老师想送同学们一句警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1、认写生字。

  2、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

  【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词语卡片、孔子及老子的图片及资料;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交流资料

  1、师引入课题:

  问:通过预*,了解到课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答:孔子拜老子为师的事。

  2、老子是我国历史上了不起的思想家,孔子则是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谁对他们有所了解,赶紧介绍给大家。

  3、生介绍。(再介绍过程中分别出示老聃、孔丘,并认记丘。)

  4、看来孔子和老子都是非常有学问,了不起的大学者。那为什么孔子会拜老子为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到课文中去了解。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生自读课文,说说读懂了哪段?这部分主要讲的什么?

  2、生汇报交流,师总结:

  孔子绝意拜师-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认真求学-受到人们的敬重

  3、问题探究,引入对全文的品读:

  师提问: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思考、交流。

  三、细读课文,品读词句

  1、齐读一段,提问思考:

  ⑴老师提出阅读要求:

  课文一来就向我们介绍了孔子当时的地位及拜师的原因,齐读第一段,边读边思考。

  ⑵有了这些了解之后,你觉得孔子怎么样?

  ⑶自己再读第一自然段,看你还能有什么了解和收获。

  2、反复品读,揣摩词句:

  ⑴师引入:

  决定拜师以后,孔子便毅然赶往洛阳,一路上历尽艰辛,孔子最终来到洛阳,拜师成功了吗?我们一起细细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⑵提问:这一段写得很详细,用词十分准确,请你自己反复地读一读、品一品,看看哪些词语让你最感动,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最深刻。再结合书上的内容,看你能不能说说词语的意思。

  ⑶生读文、勾画、体会、交流:

  ①重点词语理解:

  风餐露宿: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

  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

  终于: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路途十分遥远,因此用终于。

  提问:为什么如此艰辛,孔子仍要不远千里去拜师呢?你从这些感受到孔子都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②分角色朗读对话,说一说通过朗读感受到他们说话都怎么样?

  (谦虚礼貌)

  ③对比理解两组近义词的不同用法。

  学生找出这两组近义词:拜访-拜见,迎候-等候。

  Ⅰ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Ⅱ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

  通过对比朗读,细细品味: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拜见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

  ①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②多谢老师等候。

  老师讲解迎候和等候都是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等候则不表示迎接的意思。

  生体会:老子说:我就在这儿迎候迎候这个词让你对老子有了什么了解?

  多谢老师等候换成迎候好不好?为什么?

  3、齐读三段:

  ⑴学词毫无保留、传授。

  ⑵说说通过学*了这一段,你对孔子和老子又有了什么新的了解。

  ⑶谁能把你从课文中了解到的对孔子和老子的认识完整地说一说,先练一练,再举手汇报。

  四、所以课文最后一段告诉我们

  (生读)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五、再读全文,再感受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1、认写生字。

  2、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

  【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词语卡片、孔子及老子的图片及资料;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交流资料

  1、师引入课题:

  问:通过预*,了解到课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答:孔子拜老子为师的事。

  2、老子是我国历史上了不起的思想家,孔子则是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谁对他们有所了解,赶紧介绍给大家。

  3、生介绍。(再介绍过程中分别出示“老聃”、“孔丘”,并认记“丘”。)

  4、看来孔子和老子都是非常有学问,了不起的大学者。那为什么孔子会拜老子为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到课文中去了解。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生自读课文,说说读懂了哪段?这部分主要讲的什么?

  2、生汇报交流,师总结:

  孔子绝意拜师-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认真求学-受到人们的敬重

  3、问题探究,引入对全文的品读:

  师提问: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思考、交流。

  三、细读课文,品读词句

  1、齐读一段,提问思考:

  ⑴ 老师提出阅读要求:

  课文一来就向我们介绍了孔子当时的地位及拜师的原因,齐读第一段,边读边思考。

  ⑵ 有了这些了解之后,你觉得孔子怎么样?

  ⑶ 自己再读第一自然段,看你还能有什么了解和收获。

  2、反复品读,揣摩词句:

  ⑴ 师引入:

  决定拜师以后,孔子便毅然赶往洛阳,一路上历尽艰辛,孔子最终来到洛阳,拜师成功了吗?我们一起细细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⑵ 提问:这一段写得很详细,用词十分准确,请你自己反复地读一读、品一品,看看哪些词语让你最感动,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最深刻。再结合书上的内容,看你能不能说说词语的意思。

  ⑶ 生读文、勾画、体会、交流:

  ① 重点词语理解:

  风餐露宿: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

  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

  终于: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路途十分遥远,因此用终于。

  提问:为什么如此艰辛,孔子仍要不远千里去拜师呢?你从这些感受到孔子都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② 分角色朗读对话,说一说通过朗读感受到他们说话都怎么样?

  (谦虚礼貌)

  ③ 对比理解两组近义词的不同用法。

  学生找出这两组近义词:“拜访”-“拜见”,“迎候”-“等候”。

  Ⅰ 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Ⅱ 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

  通过对比朗读,细细品味:“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拜见”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

  ① 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② 多谢老师等候。

  老师讲解“迎候”和“等候”都是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等候”则不表示迎接的意思。

  生体会:老子说:“我就在这儿迎候”“迎候”这个词让你对老子有了什么了解?

  “多谢老师等候”换成“迎候”好不好?为什么?

  3、齐读三段:

  ⑴ 学词“毫无保留”、“传授”。

  ⑵ 说说通过学*了这一段,你对孔子和老子又有了什么新的了解。

  ⑶ 谁能把你从课文中了解到的对孔子和老子的认识完整地说一说,先练一练,再举手汇报。

  三、所以课文最后一段告诉我们

  (生读)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四、再读全文,再感受

  第二课时

  一、学*生字

  1、认字,并提示重点字音。

  迎yíng 等děng 品pǐn

  2、组词竞赛。

  3、学字:

  重点指导:

  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没有一撇,或一横。

  等:中间几横应长短不一。

  境:右边是“竟”。

  授:形声字,右边是“受”,不是“爱”。

  4、学生说说其他字应该注意些什么。

  5、练*。

  二、交流名言

  1、书上的名言:

  ⑴ 读一读。

  ⑵ 背一背。

  2、组交流收集到的名言,最好能简单地说一说,这句名言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3、小组推代表交流。

  第三课时

  (综合性学*)

  一、教师激情导入

  1、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你都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文化?

  2、生举手汇报。

  3、进一步指出:传统文化不一定都是很古的.,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许多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它就在我们身边,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4、设疑进入课文中提示:

  到底都有哪些呢?课文中给我们例举了。

  二、自学综合性学*

  1、自己读一读综合性学*的内容,你觉得提示了哪几个方面?请用笔作上记号。

  2、汇报交流。(师:板书分类)

  3、师生扩展开再说一说。

  三、确定目标,准备开展综合性活动

  1、设想开展活动的方式:

  ⑴ 学生说一说。

  ⑵ 教师建议。

  2、组成活动小组:

  ⑴ 自我选择合作伙伴,确定负责人。

  ⑵ 确定活动目标。

  ⑶ 拟定活动计划:

  ① 确定内容。

  ② 确定活动方式。

  ③ 确定哪位同学负责哪一部分。

  ④ 设计出活动计划。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1、认写生字。

  2、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

  【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词语卡片、孔子及老子的图片及资料;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交流资料

  1、师引入课题:

  问:通过预*,了解到课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答:孔子拜老子为师的事。

  2、老子是我国历史上了不起的思想家,孔子则是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谁对他们有所了解,赶紧介绍给大家。

  3、生介绍。(再介绍过程中分别出示“老聃”、“孔丘”,并认记“丘”。)

  4、看来孔子和老子都是非常有学问,了不起的大学者。那为什么孔子会拜老子为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到课文中去了解。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生自读课文,说说读懂了哪段?这部分主要讲的什么?

  2、生汇报交流,师总结:

  孔子绝意拜师-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认真求学-受到人们的敬重

  3、问题探究,引入对全文的品读:

  师提问: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思考、交流。

  三、细读课文,品读词句

  1、齐读一段,提问思考:

  ⑴ 老师提出阅读要求:

  课文一来就向我们介绍了孔子当时的地位及拜师的原因,齐读第一段,边读边思考。

  ⑵ 有了这些了解之后,你觉得孔子怎么样?

  ⑶ 自己再读第一自然段,看你还能有什么了解和收获。

  2、反复品读,揣摩词句:

  ⑴ 师引入:

  决定拜师以后,孔子便毅然赶往洛阳,一路上历尽艰辛,孔子最终来到洛阳,拜师成功了吗?我们一起细细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⑵ 提问:这一段写得很详细,用词十分准确,请你自己反复地读一读、品一品,看看哪些词语让你最感动,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最深刻。再结合书上的内容,看你能不能说说词语的意思。

  ⑶ 生读文、勾画、体会、交流:

  ① 重点词语理解:

  风餐露宿: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

  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

  终于: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路途十分遥远,因此用终于。

  提问:为什么如此艰辛,孔子仍要不远千里去拜师呢?你从这些感受到孔子都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② 分角色朗读对话,说一说通过朗读感受到他们说话都怎么样?

  (谦虚礼貌)

  ③ 对比理解两组近义词的不同用法。

  学生找出这两组近义词:“拜访”-“拜见”,“迎候”-“等候”。

  Ⅰ 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Ⅱ 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

  通过对比朗读,细细品味:“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拜见”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

  ① 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② 多谢老师等候。

  老师讲解“迎候”和“等候”都是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等候”则不表示迎接的意思。

  生体会:老子说:“我就在这儿迎候”“迎候”这个词让你对老子有了什么了解?

  “多谢老师等候”换成“迎候”好不好?为什么?

  3、齐读三段:

  ⑴ 学词“毫无保留”、“传授”。

  ⑵ 说说通过学*了这一段,你对孔子和老子又有了什么新的了解。

  ⑶ 谁能把你从课文中了解到的对孔子和老子的认识完整地说一说,先练一练,再举手汇报。

  三、所以课文最后一段告诉我们

  (生读)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四、再读全文,再感受

  第二课时

  一、学*生字

  1、认字,并提示重点字音。

  迎yíng 等děng 品pǐn

  2、组词竞赛。

  3、学字:

  重点指导:

  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没有一撇,或一横。

  等:中间几横应长短不一。

  境:右边是“竟”。

  授:形声字,右边是“受”,不是“爱”。

  4、学生说说其他字应该注意些什么。

  5、练*。

  二、交流名言

  1、书上的名言:

  ⑴ 读一读。

  ⑵ 背一背。

  2、组交流收集到的名言,最好能简单地说一说,这句名言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3、小组推代表交流。

  第三课时

  (综合性学*)

  一、教师激情导入

  1、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你都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文化?

  2、生举手汇报。

  3、进一步指出:传统文化不一定都是很古的,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许多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它就在我们身边,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4、设疑进入课文中提示:

  到底都有哪些呢?课文中给我们例举了。

  二、自学综合性学*

  1、自己读一读综合性学*的内容,你觉得提示了哪几个方面?请用笔作上记号。

  2、汇报交流。(师:板书分类)

  3、师生扩展开再说一说。

  三、确定目标,准备开展综合性活动

  1、设想开展活动的方式:

  ⑴ 学生说一说。

  ⑵ 教师建议。

  2、组成活动小组:

  ⑴ 自我选择合作伙伴,确定负责人。

  ⑵ 确定活动目标。

  ⑶ 拟定活动计划:

  ① 确定内容。

  ② 确定活动方式。

  ③ 确定哪位同学负责哪一部分。

  ④ 设计出活动计划。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8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打开这扇门去认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出示孔子画像)。

  2、课前作业检查:大家收集一些有关孔子的资料,如:孔子的生*、言论及治学思想等。现在来交流一下,一起来认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

  3、今天课文会讲他的什么事呢?

  揭题,读题:孔子拜师。

  质疑:谁?干什么?那么在拜师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

  (1)听录音读课文,纠正自己的发音问题,做上记号。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交流:

  (1)出示词语,认读。(重点正音“曲阜、日夜兼程、孔丘、仲尼、老聃”)

  (2)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3)课文中到底写了几个人?让学生认识到古人在姓后面加子,表示尊称。如孔子、老子等。

  (4)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在交流时,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认识,其他学生养成仔细聆听的*惯。说得简单和详细都可以,关键在于语句通顺,口齿清晰)

  3、以最后一段话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出示:“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1)齐读。

  (2)师:你认为孔子和老子的学问怎样?(理解课文里的词语──渊博)

  (3)师:他们的品行又怎样呢?生默读,边读边找相关句子。并提示学生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

  4、交流读书感受。

  (1)谈孔子

  a、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b、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重点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并造句),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c、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d、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e、学*是没有止境的。

  f、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2)谈老子

  a、“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b、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3)学生交流,综合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在学生的交流中,在学生的评价中,自然而然地引导他们去理解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美好的品质,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评价技能。】

  生汇报。(在汇报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孔子的品行:谦虚好学,不畏艰辛,求知若渴;老子的品行:爱护晚辈诲人不倦。并相机指导朗读。)

  (4)学生谈感受。

  师:同学们,学了这一课,对于我们今后的学*生涯有什么启发呢?

  三、教师总结

  四、拓展活动

  背诵孔子的著名言论,积累名言。

  五、生字指导:(较难的字,教师书写演示)

  “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里面不是“卯”或“印”。

  “等”:横画有长短变化,横画间距匀称。

  “授”:右边是“受”,不是“爱”。

  六、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有关孔子、老子的更多资料。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9

  学*目标:

  1、认识“兼、仆、纳、丘、毫、授、佩”7个生字,会写“闻、尘、仆、纳、闷、丘、迎”等12个生词。学会借助课外资料学*语文。(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学*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析。(难点)

  学法指导:

  1、通过多种形式读课文感受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

  2、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描写孔子和老子的句子,并摘抄下来。

  知识链接:

  孔子,名丘,字仲尼。在家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相传收弟子多达三千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

  一、自主学*:

  1、我会看拼音写词语:

  huānyíngháowúbǎoliúchuánshòu

  ()()()

  nàmènfēngchénpǔpǔwénmíng

  ()()()

  2、我会填上恰当的字。

  日夜()()风尘()()

  学()()博()无保()

  远*()()()餐()宿

  3、小组合作读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合作探究:

  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小组读课文,品读一下孔子是如何拜师的。并用“—”标出文中最让人感动的句子。并说一说你的感受。

  2)品读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这句话中表明路途之遥远的词语是;表明路途中生活艰苦的词语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的词语是;写出了孔子最终还是历尽艰辛来到洛阳的词语是。从这句话,我感受到了。

  3)品读句子,对比理解“拜访—拜见”“迎候—等候”两组近义词在句子中的不同用法,体会一下这些词能不能互换?

  4)通过讨论,我明白了课文讲了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拜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的精神和老子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的精神。

  三、拓展延伸:

  我会用“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说一段话。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我懂得了。

  五、当堂检测:

  1、我积累的孔子名言有:

  (1)三人行,

  (2)不亦悦乎?

  (3)知之为知之,

  2、我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孔子,名,字,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他是我国伟大的和。

  (2)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去洛阳拜大思想家为师。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1、认写生字。

  2、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

  【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词语卡片、孔子及老子的图片及资料;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交流资料

  1、师引入课题:

  问:通过预*,了解到课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答:孔子拜老子为师的事。

  2、老子是我国历史上了不起的思想家,孔子则是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谁对他们有所了解,赶紧介绍给大家。

  3、生介绍。(再介绍过程中分别出示“老聃”、“孔丘”,并认记“丘”。)

  4、看来孔子和老子都是非常有学问,了不起的大学者。那为什么孔子会拜老子为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到课文中去了解。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生自读课文,说说读懂了哪段?这部分主要讲的什么?

  2、生汇报交流,师总结:

  孔子绝意拜师-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认真求学-受到人们的敬重

  3、问题探究,引入对全文的品读:

  师提问: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思考、交流。

  三、细读课文,品读词句

  1、齐读一段,提问思考:

  ⑴ 老师提出阅读要求:

  课文一来就向我们介绍了孔子当时的地位及拜师的原因,齐读第一段,边读边思考。

  ⑵ 有了这些了解之后,你觉得孔子怎么样?

  ⑶ 自己再读第一自然段,看你还能有什么了解和收获。

  2、反复品读,揣摩词句:

  ⑴ 师引入:

  决定拜师以后,孔子便毅然赶往洛阳,一路上历尽艰辛,孔子最终来到洛阳,拜师成功了吗?我们一起细细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⑵ 提问:这一段写得很详细,用词十分准确,请你自己反复地读一读、品一品,看看哪些词语让你最感动,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最深刻。再结合书上的内容,看你能不能说说词语的意思。

  ⑶ 生读文、勾画、体会、交流:

  ① 重点词语理解:

  风餐露宿: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

  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

  终于: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路途十分遥远,因此用终于。

  提问:为什么如此艰辛,孔子仍要不远千里去拜师呢?你从这些感受到孔子都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② 分角色朗读对话,说一说通过朗读感受到他们说话都怎么样?

  (谦虚礼貌)

  ③ 对比理解两组近义词的不同用法。

  学生找出这两组近义词:“拜访”-“拜见”,“迎候”-“等候”。

  Ⅰ 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Ⅱ 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

  通过对比朗读,细细品味:“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拜见”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

  ① 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② 多谢老师等候。

  老师讲解“迎候”和“等候”都是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等候”则不表示迎接的意思。

  生体会:老子说:“我就在这儿迎候”“迎候”这个词让你对老子有了什么了解?

  “多谢老师等候”换成“迎候”好不好?为什么?

  3、齐读三段:

  ⑴ 学词“毫无保留”、“传授”。

  ⑵ 说说通过学*了这一段,你对孔子和老子又有了什么新的了解。

  ⑶ 谁能把你从课文中了解到的对孔子和老子的认识完整地说一说,先练一练,再举手汇报。

  三、所以课文最后一段告诉我们

  (生读)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四、再读全文,再感受

  第二课时

  一、学*生字

  1、认字,并提示重点字音。

  迎yíng

  等děng

  品pǐn

  2、组词竞赛。

  3、学字:

  重点指导:

  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没有一撇,或一横。

  等:中间几横应长短不一。

  境:右边是“竟”。

  授:形声字,右边是“受”,不是“爱”。

  4、学生说说其他字应该注意些什么。

  5、练*。

  二、交流名言

  1、书上的名言:

  ⑴ 读一读。

  ⑵ 背一背。

  2、组交流收集到的名言,最好能简单地说一说,这句名言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3、小组推代表交流。

  第三课时

  (综合性学*)

  一、教师激情导入

  1、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你都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文化?

  2、生举手汇报。

  3、进一步指出:传统文化不一定都是很古的,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许多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它就在我们身边,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4、设疑进入课文中提示:

  到底都有哪些呢?课文中给我们例举了。

  二、自学综合性学*

  1、自己读一读综合性学*的内容,你觉得提示了哪几个方面?请用笔作上记号。

  2、汇报交流。(师:板书分类)

  3、师生扩展开再说一说。

  剪

  扎

  编

  织

  民间工艺 绣

  (泥人、彩绣、陶艺、微雕、篆刻)

  雕

  塑

  绘

  ……

  传统文化

  戏剧

  民族艺术 园林建筑

  民族舞蹈

  ……

  节日风俗

  风俗*惯 各地风俗

  各族民族风情

  ……

  三、确定目标,准备开展综合性活动

  1、设想开展活动的方式:

  ⑴ 学生说一说。

  ⑵ 教师建议。

  2、组成活动小组:

  ⑴ 自我选择合作伙伴,确定负责人。

  ⑵ 确定活动目标。

  ⑶ 拟定活动计划:

  ① 确定内容。

  ② 确定活动方式。

  ③ 确定哪位同学负责哪一部分。

  ④ 设计出活动计划。


小学教学设计教案合集十篇(扩展6)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合集十篇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课本P102、105页。

  学情分析:

  复*米和厘米,使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更深刻的认识,并能对一些实物的长度进行估算和测量,对于角和直角的复*,则使学生学会在几何图形中发现角和直角,并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

  复*观察物体,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而复*认识时间,让学生认识时、分和间隔5分钟的时间的读写,并会运用时间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培养学生观察物体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培养学生观察物体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启发,明确目标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知道物体的长度。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一)米和厘米的复*

  1、回顾梳理

  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学生小组交流,回答。

  2、表象与进率

  (1)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

  学生理解表象与进率,教师积极评价学生的方法。

  (2)1米是多少厘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3、估计与测量

  (1)看书上第105页第10题中的2条线段,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

  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2)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边测量边留心你是怎样测量的?

  学生活动。

  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3)引导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

  学生先自己估计。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再次请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并测量出黑板的实际长度。

  4、组织完成104页第9题

  (二)观察物体(课件出示汽车观察图)

  1、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观察物体时,要多

  从几个方向观察。

  1、 观察圆柱,你可以看到什么形状?从不同的方向观察长方体,你可以看到什么形状?

  2、 观察球和正方体你又可以看到什么形状?

  3、 看到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它可能是什么物体?

  三、变式练*,检测目标

  1、学生独立完成105页第11题。

  教师巡视,对画法不规范的学生及时个别指导。

  2、想一想,填一填。

  (1)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作单位。

  (2)一枚图钉的长约1()。

  (3)过两点可以画()条线段。

  (4)学生用尺上“0”刻度到“10”是()。

  (5)1厘米1厘米地数,数()次是9厘米。

  (6)70厘米-15厘米= 44米+26米=

  35米+18米= 56厘米-28厘米=

  1米-30厘米= 64厘米+28厘米=

  四、总结评讲,升华目标

  这节课你学到了的什么?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

  教材第7页

  【教材分析】

  例8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初步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进而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

  从呈现形式来说,教材仍然以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反思与回顾三个步骤呈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其中,在分析与解答环节,特别突出了判断(估测)的方法,即运用自己熟知的一定长度作标准(如一��的长度、身高等)去比较或推测,既有方法上的引领,又有测量思想的渗透。回顾与反思环节,则是以学生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作标准,回到情境中对解答的结论进行检验。这两个环节中,都突出了用长度表象解决问题,使学生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学情分析】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必须建立在长度估测的基础上。由于学生只认识了“厘米”和“米”,很容易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

  虽然旗杆、课桌、小鸟、篮球场等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并不一定都清楚它们的长度,也就是说我们应高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运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及借助参照物的方法,恰当选择长度单位。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单位和数据相结合的判断方法。

  难点:学会借助参照物进行判断。

  【教学准备】

  课件、橡皮、杯子、直尺等

  【教学流程】

  复*导入→通过复*旧知,引入新知

  ↓↓

  探究新知→会运用长度单位解决问题

  ↓↓

  巩固应用→通过训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应用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复*导入】

  1.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5厘米、1米各有多长。

  2.播放课件:长颈鹿与小羊比本领的动画片。

  师:在长颈鹿和小羊比本领时,为什么长颈鹿赢了?

  生:因为长颈鹿长得高。

  师:长颈鹿到底有多高呢?是5厘米还是5米?由此引入新课。

  【探究新知】

  1.想一想。

  课件出示高大的长颈鹿图片。

  师:你们在现实生活中见过长颈鹿吗?在哪里见过?

  生:在动物园里见过。

  师:联系实际想一想,你和长颈鹿相比,谁高?

  生:长颈鹿比我高。

  2.议一议。

  提出问题:长颈鹿高5厘米还是5米?

  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手势比划感知5厘米和5米有多长,并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注意发现有代表性的观点,为向全班汇报作准备。

  3.说一说。

  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生1:我大拇指的宽度大约1厘米,5厘米就是5个1厘米,也就是用大拇指的宽量5次的长度,这跟我的中指的长度差不多,长颈鹿不可能那么矮,所以我觉得长颈鹿有5米高。

  生2:我尺子上从0到5的长度就是5厘米。

  这太短了,还没有长颈鹿的耳朵长,所以我觉得长颈鹿不可能是5厘米,只能是5米高。

  生3:我伸开双臂,两手之间的距离大约1米,还没有长颈鹿的脖子长,我觉得长颈鹿有好几个1米,应该是5米高。

  生4:我的身高1米多,还没有长颈鹿的脚高,所以长颈鹿应该是5米高,而不可能是5厘米高。

  生5:4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长颈鹿一样高,所以长颈鹿是5米高。

  ……

  【巩固应用】

  1.教材第7页做一做。

  2.选择合适的长度,在括号里画“√”。

  (1)黑板长:①3厘米()②3米()

  (2)橡皮长:①2厘米()②2米()

  (3)大树高:①10厘米()②10米()

  学生自己辨别以上物体的长度,教师及时反馈。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测量较短的物体,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测量较长(高)的物体,一般用米作单位。

  橡皮长2厘米长颈鹿高5米

  大树高10米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3

  课题:统一长度单位

  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学*重点难点,重点: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难点: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教具学具,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长、宽、高都是1厘米的正方体)等物品。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

  1、找原因:小猪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他帮妈妈锄地。他干了一整天,饿极了。晚上回家吃了2碗饭。第二天,他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他吃了8碗饭。这可能吗?(碗有大有小)

  2、矛盾冲突:

  (1)、我们先做一个量铅笔的游戏吧!游戏分两个小组,一组男生,一组女生,女生先来1人,男生捂上眼睛不许偷看,你们量的铅笔的长度有几根小棒那么长,记住了吗?先别说。女生捂上眼睛男生来1人,你们量的铅笔的长度有几根小棒那么长,记住了吗?别说。

  (2)、女生说你们的铅笔有几根小棒那么长?男生呢?

  (3)、你们说哪支铅笔长?

  (4)、出示两支铅笔,你们看怎么样?这是怎么回事?

  二、小组合作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探究

  1、量数学课本的宽,

  (1)4人一组,每人从四件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量的时候,教师进行指导:开始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摆直。

  (3)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

  (4)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5)然后再让全班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如每组中都有用曲别针量的同学,他们测量的结果都是: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这说明什么呢?

  (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身边不同物体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等去量桌子、铅笔盒、椅子等物体的长度。

  (2)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够怎么办?(可以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用一个物品进行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量的时候可以作上记号。

  (3)然后针对测量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曲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5把小刀长?

  (4)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怎样才会避免这种情况呢?

  3、用同一物品(如方木块学具)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1)用同一物品量,既可以量书上提供的,也可以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2)做一做第3题,用长、宽、高都是1厘米的正方体作标准(为过渡到用厘米作长度单位做准备)。先看图估计所测物体大约有几个正方体长。再用正方体进行实际测量。

  三、做一做(第1题和第3题)

  四、课后延伸:要想准确的进行测量要用什么测量工具?什么单位?怎样测量呢?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出示小精灵和数学王国的图,小精灵说:欢迎聪明同学来数学王国游玩!)

  2、选钥匙开门(先出示第一道门,再出示第二道门,然后出示第三道门)第一道门:小精灵:这扇门有二把锁,(二把锁分别标上:400厘米,5分米)下面这里有很多把钥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会选钥匙开锁了吗?能说说为什么?第二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3千米、5000米),下面这里有4把钥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你会选吗?你知道为什么吗?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第三道门:锁上标有5千米-2000米、1000米+4千米6把钥匙分别是: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5米、3000米。让学生先选后说想法。

  二、巩固、运用(出示数学王国里的数学景象)师:哗!数学王国多美呀!有树,有花,还有??。

  1、看一看大树有多高。(把教材第八页的做一做设计成填写大树的高度)

  2、同学们来到双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来到村口迎接同学们,请同学找一找,谁跟谁是同一胞。

  3、摘苹果(出示苹果树,树上挂有很多苹果,每个苹果写上带有长度单位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们带同学们到数学奥宫去玩,数学奥宫距离双胞胎村200千米。他们早上8时乘汽车出发,汽车*均每小时5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三、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说你游数学王国你的有什么收获!

  2.小学数学单位换算专题训练一、长度

  3600千米=(3)千米(600)米1吨-320千克=(680)千克480毫米+520毫米=(1000)毫米=(1)米7008千克=(7)吨(8)千克4米7厘米=(407)厘米1米-54厘米=(46)厘米20张纸叠起来厚1毫米,100张叠起来厚(5)毫米.每个曲别针长30毫米,粗1毫米.这样两个曲别针扣起来长(58)毫米.200*方分米=(20000)*方厘米70000*方厘米=(700)*方分米620000*方厘米=(62)*方米960000000*方米=(960)*方千米18*方米=(1800)*方分米34*方千米=(34000000)*方米4吨(>)499千克3分米(﹦)300毫米700毫米()100克10米(>)900厘米3分米7厘米-9厘米(﹦)28厘米1吨800千克(>)1080千G。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兴趣。

  教学重点:

  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

  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

  米尺、学生尺、长绳、1米长的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复*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数据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边演示,教师边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既复*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又为接下来的测量黑板的长度打下基础。】

  (二)引入新课。

  1.比赛测量速度。

  (1)找一生和教师同时测量黑板的长度。看谁先测量出黑板的长度?(学生测量黑板下沿长度,老师测量上沿长度。)

  (2)课件出示主题图,你们认为这样的测量比赛公*吗?为什么?(老师的尺子长,方便测量。)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积极主动认识米。】

  2.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点明课题:认识米。(板书:认识米)

  二、亲历过程,探究新知

  (一)认识米。

  1.观察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2.教师为每四人小组准备一根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拉直感受1米有多长。

  3.找身体中的米尺。(小组合作交流)

  (1)几个脚的长大约是1米?

  (2)几拃的长大约是1米?

  (3)从脚底往上,大约到什么位置是1米?

  (4)双手侧*举是否大约是1米?(注意学生身高的差异)

  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长度时,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4.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米?(生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划、测量、估计深化对米的认识,逐步形成1米的实际表象。】

  5.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生举例说明)

  6.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板书:米 m)

  (二)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

  1.1厘米到底有多长?让生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2.1米有多长?学生用手示意一下。

  3.估测1米有多少厘米。

  4.小组合作活动:

  (1)活动要求:两名同学拉直小组内1米长的绳子,其他人合作,用厘米尺测量绳长。

  (2)经过测量发现:1米有5个20厘米,即:20+20+20+20+20=100(厘米)

  5.课件演示测量过程。还可以直接出示米尺放大图,10厘米10厘米的数,得出结论。

  6.引导学生归纳米和厘米的进率:1米=100厘米。(板书:1米= 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对1米等于多少厘米的猜想,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让他们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这一研究问题的过程,学会有条理的思考,从而进一步深化1米的实际表象。】

  三、尝试练*,应用提升

  (一)量一量。(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接着量出2米、3米

  (二)量一量,填一填。(教材第8页练*一的第3题)

  本题需要先量出实物的实际长度,再推算大约多少个这样的实物长1米。推算较难,只要能大概估算出结果即可。

  (三)估一估。(教材第8页练*一的第4题)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6

  [教学材料及准备] 软尺、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今天用的课桌和教室里的课桌不一样,教室里的是小桌子,我们这里用的是大桌子。桌面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长方形。 教师:对,长方形有几条边? 学生:四条边。 教师:看屏幕。(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分清什么是桌子的长,什么是桌子的宽)。 教师:学校还想买一些这样的桌子,那我们就得知道这桌子有多长,有多宽,你们愿意帮老师量一量这桌面的大小吗?

  二、研究制定解决方案

  教师:用什么来测量呢? 学生:用尺子。 教师:可是,我们的尺子留在教室里了,怎么办?不用尺子,你能不能想出巧妙的办法测量出桌子有多长,多宽?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交流:

  1、用手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手长)

  2、用铅笔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长)

  3、用铅笔盒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盒长)

  4、用书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书长)

  三、实施方案学生分小组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要求:

  ①开动脑筋,多想办法

  ②分工明确,注意合作

  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可以写字,写拼音,也可以用图表示。利用课件举例讲解记录方法。

  量一量桌子方法:长 宽 1 7 3 2 3 4

  看一看,谁用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巧妙? 学生测量。(10分钟)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测量。发现典型数据。

  四、交流汇报阶段研究成果,碰撞出现矛盾学生:

  56名学生汇报,用实物投影展示他们的记录表。(学生的记录表大部分以童趣十足的图画来表示)。

  教师:同学们想出的办法真多。看样子,没有尺子的情况下,你们用这么多巧妙的办法告诉老师这桌子有多大。真聪明。但是,你们看看,测量同一张桌子,这几个得数一样吗?学生:不一样。教师:为什么?学生:因为用来量的东西不一样。教师:(展示同样是用铅笔测量的数据对比)都是用铅笔量的,得数怎么还不一样呢?学生:(展示所用的铅笔)它们不一样长。教师:这么多不同的数据,我用哪一个呢?

  五、继续研究教师:

  我们用尺子测量一下桌子的长,看看有什么结果。(指令小组长领尺子和发尺子)学生用尺子测量桌子的长。(教师巡视,纠正学生测量时的小错误)

  教师:谁来汇报他们组测量的结果?学生1:长是90。学生2:长是27。教师:怎么用尺子量,得数还是不一样?哪个对呢?学生很快发现软尺有两面,两面的刻度不一样。

  教师指导学生辨认软尺两面的刻度的大小,并让学生估量1厘米和1寸两种长度单位和自己手指的粗细的对比。教师:要想得出一致的结果,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都用厘米(或寸)刻度的一面来量。教师:那我们现在就统一用厘米的一面来测量桌子的长和宽。学生测量。教师:哪一组说出你们的测量结果?学生:桌子长90厘米,宽42厘米。(56个学生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六、总结:教师:现在我特别清楚我要买多大的桌子了,长90厘米,宽42厘米。用同一种刻度的尺子测量很方便。厘米是现在世界上尺子最常用的刻度。人类发明尺子、统一长度单位之前,就像我们开始测量桌子的长、宽时使用的方法一样,利用手拃、步伐或身边物体的长度做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至今,在人们没有带尺子的时候,仍然会这样估测物体的长度,例如妈妈给孩子买衣裤或鞋的时候。

  [教学建议]

  学生的测量活动和交流汇报是这节课的重点环节,分析数据是这节的精华,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

  [课后评价及分析]

  课程设计符合人类从实践到理论的认知过程,学生在亲身探究的过程中领悟了靠教师仅仅用语言不易表达的内容。他们不仅知道怎样测量长度,还知道了长度为什么有一个单位,这个单位又是怎么来的。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7

  【教学内容】

  教材第7页

  【教材分析】

  例8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初步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进而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

  从呈现形式来说,教材仍然以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反思与回顾三个步骤呈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其中,在分析与解答环节,特别突出了判断(估测)的方法,即运用自己熟知的一定长度作标准(如一拃的长度、身高等)去比较或推测,既有方法上的引领,又有测量思想的渗透。回顾与反思环节,则是以学生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作标准,回到情境中对解答的结论进行检验。这两个环节中,都突出了用长度表象解决问题,使学生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学情分析】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必须建立在长度估测的基础上。由于学生只认识了“厘米”和“米”,很容易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

  虽然旗杆、课桌、小鸟、篮球场等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并不一定都清楚它们的长度,也就是说我们应高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运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及借助参照物的方法,恰当选择长度单位。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单位和数据相结合的判断方法。

  难点:学会借助参照物进行判断。

  【教学准备】

  课件、橡皮、杯子、直尺等

  【教学流程】

  复*导入→通过复*旧知,引入新知

  ↓↓

  探究新知→会运用长度单位解决问题

  ↓↓

  巩固应用→通过训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应用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复*导入】

  1.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5厘米、1米各有多长。

  2.播放课件:长颈鹿与小羊比本领的动画片。

  师:在长颈鹿和小羊比本领时,为什么长颈鹿赢了?

  生:因为长颈鹿长得高。

  师:长颈鹿到底有多高呢?是5厘米还是5米?由此引入新课。

  【探究新知】

  1.想一想。

  课件出示高大的长颈鹿图片。

  师:你们在现实生活中见过长颈鹿吗?在哪里见过?

  生:在动物园里见过。

  师:联系实际想一想,你和长颈鹿相比,谁高?

  生:长颈鹿比我高。

  2.议一议。

  提出问题:长颈鹿高5厘米还是5米?

  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手势比划感知5厘米和5米有多长,并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注意发现有代表性的观点,为向全班汇报作准备。

  3.说一说。

  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生1:我大拇指的宽度大约1厘米,5厘米就是5个1厘米,也就是用大拇指的宽量5次的长度,这跟我的中指的长度差不多,长颈鹿不可能那么矮,所以我觉得长颈鹿有5米高。

  生2:我尺子上从0到5的长度就是5厘米。

  这太短了,还没有长颈鹿的耳朵长,所以我觉得长颈鹿不可能是5厘米,只能是5米高。

  生3:我伸开双臂,两手之间的距离大约1米,还没有长颈鹿的脖子长,我觉得长颈鹿有好几个1米,应该是5米高。

  生4:我的身高1米多,还没有长颈鹿的脚高,所以长颈鹿应该是5米高,而不可能是5厘米高。

  生5:4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长颈鹿一样高,所以长颈鹿是5米高。

  ……

  【巩固应用】

  1.教材第7页做一做。

  2.选择合适的长度,在括号里画“√”。

  (1)黑板长:①3厘米()②3米()

  (2)橡皮长:①2厘米()②2米()

  (3)大树高:①10厘米()②10米()

  学生自己辨别以上物体的长度,教师及时反馈。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测量较短的物体,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测量较长(高)的物体,一般用米作单位。

  橡皮长2厘米长颈鹿高5米

  大树高10米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8

  一、教学内容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2.认识线段

  二、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编排特点

  1. 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以前的教材在出现某个数学概念时,常常省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抽象的形式展现出来。小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根据课标的精神,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如本单元的长度单位,以往都是直接告诉学生“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量”,现在要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 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 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

  (3)培养估测意识。

  3. 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线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把直线和线段编排在一起,并利用“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来引出线段。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其“无限长”的特点学生不容易理解,也无法借助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并采取给出线段的图形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四、具体编排

  1.长度单位

  例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源。

  (2)从量化的角度测量物体的长度:选一个物品作测量标准,了解所测物体有多少个测量标准那么长。

  (3)通过两方面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① 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左上图)

  ② 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可能相同。(右上图)

  得出结论:用同一测量标准度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量相同,用同一测量标准度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所以,在测量、比较长度时,必须使用同一测量标准。

  (4)教材中使用了很多测量标准,最后统一到1厘米见方的正方体,一是学生的学具里都有1厘米见方的正方体,二是为了后面引出1厘米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根据测量、比较的需要,可以选用不同的测量标准。不同的国家选用的测量标准也经常是不同的。

  做一做

  三个题目都是让学生估计或测量每种物品大约有多少个长度单位,由直观逐步抽象。

  第1题,方格是一个一个排列起来的,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直观地估计出来。

  第2题,学生不再使用多个测量标准与被量物体进行比较,而是使用一个测量标准进行测量,测量时要求学生量完一次后,从前一次量的终点开始测量。

  第3题,逐渐过渡到用1厘米的单位长度进行度量,为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做准备。估计时,比第1题难度加深,要求学生在头脑中完成用正方体测量的过程。

  认识厘米

  (1)例1中已经引出了将正方体作为统一的单位长度,但每次都拿正方体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使学生理解直尺是人们为了方便测量而发明的,尺上的刻度都是统一的。并用一条线段引出1厘米的长度。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① 把正方体、直尺、线段放在一起,使学生初步感受1厘米有多长,同时也为用直尺测量长度做准备。

  ② 学生初步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后,设计了估计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和量量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两个活动,使用多种直观物体帮助学生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1厘米的表象。

  例2(用厘米量)

  教材中给出了量纸条长度的正确方法,但只是其中一种方法,教学时如果学生能够发现更多的方法,要给以鼓励。

  认识米

  (1)米尺的引入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通过用学生尺量黑板,感觉到很麻烦,很自然地引出。

  (2)与“1厘米”的认识一样,教材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① 实际观察米尺

  ② 量身高

  ③ 量臂展

  例3(米和厘米的关系)

  (1)通过用不同的工具量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通过活动,自己去发现米和厘米的关系。

  (2)教材上开始出现卷尺、皮尺(做一做),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测量工具,并理解根据不同的测量需要可以选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2.线段

  认识线段

  教材的编排有所变化,原通用教材:先讲直线,再引出线段:“在直线上点两个点,这两个点间的一段叫做线段”。实验教材:用三个直观图直接形象描述出线段的两个特征:直、有两个端点。

  接下来,教材说明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并让学生量一量线段的长度,学生已经具备了测量纸条长度的能力,测量线段的长度就迎刃而解了。

  画线段

  与量长度一样,教材只是给出了最基本的画线段的方法,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也可以。

  五、教学建议

  1. 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过去线段是从“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来教学的,现在教材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了改编。因此教学线段时,不应再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来教学,而应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如果教师要补充线段的练*,尽量不要将直线与线段进行对比。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的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长度的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长度单位,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正确使用厘米尺测量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学生尺彩带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二、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买卖”彩带

  (1)国庆节快到了,老师想买一些彩带回家做装饰品,我发现你们手上就有一些漂亮彩带,愿意卖给我吗?不过,我要按它的长度付钱。

  (2)学生用学具袋里的物品量彩带的长

  (3)激发矛盾:同样长的彩带卖的价钱不同,这样公*吗?

  (4)小结:用相同的物品去量,就不会出现刚才不统一的现象了。

  2、买贺卡

  (1)老师在买节日贺卡时遇到一个难题,同学们愿意帮帮我吗?

  (2)贺卡问题

  (3)小结:用相同的物品去量,更容易比较出物体的长短。

  3、练*(课件显示)

  三、认识厘米

  1、认识直尺

  介绍直尺上的刻度、刻度线、长度单位厘米、大格、小格等。

  2、认识1厘米

  课件演示直尺上的1厘米

  学生比一比1厘米的长

  找一找生活中的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指出尺子上的3厘米、5厘米、7厘米

  四、用厘米量

  1、例2:

  课件演示不同量法

  学生判断:谁的量法正确?为什么?

  2、正确量法:

  电脑老师是怎么说的?

  五、巩固实践

  1、正确读出各物品的长度。

  2、量彩带。

  3、量数学书的短边。

  4、估计奖品的长,再量一量。

  六、资料介绍

  七、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尝到了哪些知识?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7页

  【教材分析】

  例8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初步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进而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

  从呈现形式来说,教材仍然以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反思与回顾三个步骤呈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其中,在分析与解答环节,特别突出了判断(估测)的方法,即运用自己熟知的一定长度作标准(如一拃的长度、身高等)去比较或推测,既有方法上的引领,又有测量思想的渗透。回顾与反思环节,则是以学生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作标准,回到情境中对解答的结论进行检验。这两个环节中,都突出了用长度表象解决问题,使学生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学情分析】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必须建立在长度估测的基础上。由于学生只认识了“厘米”和“米”,很容易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

  虽然旗杆、课桌、小鸟、篮球场等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并不一定都清楚它们的长度,也就是说我们应高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运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及借助参照物的方法,恰当选择长度单位。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单位和数据相结合的判断方法。

  难点:学会借助参照物进行判断。

  【教学准备】

  课件、橡皮、杯子、直尺等

  【教学流程】

  复*导入→通过复*旧知,引入新知

  ↓↓

  探究新知→会运用长度单位解决问题

  ↓↓

  巩固应用→通过训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应用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复*导入】

  1.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5厘米、1米各有多长。

  2.播放课件:长颈鹿与小羊比本领的动画片。

  师:在长颈鹿和小羊比本领时,为什么长颈鹿赢了?

  生:因为长颈鹿长得高。

  师:长颈鹿到底有多高呢?是5厘米还是5米?由此引入新课。

  【探究新知】

  1.想一想。

  课件出示高大的长颈鹿图片。

  师:你们在现实生活中见过长颈鹿吗?在哪里见过?

  生:在动物园里见过。

  师:联系实际想一想,你和长颈鹿相比,谁高?

  生:长颈鹿比我高。

  2.议一议。

  提出问题:长颈鹿高5厘米还是5米?

  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手势比划感知5厘米和5米有多长,并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注意发现有代表性的观点,为向全班汇报作准备。

  3.说一说。

  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生1:我大拇指的宽度大约1厘米,5厘米就是5个1厘米,也就是用大拇指的宽量5次的长度,这跟我的中指的长度差不多,长颈鹿不可能那么矮,所以我觉得长颈鹿有5米高。

  生2:我尺子上从0到5的长度就是5厘米。

  这太短了,还没有长颈鹿的耳朵长,所以我觉得长颈鹿不可能是5厘米,只能是5米高。

  生3:我伸开双臂,两手之间的距离大约1米,还没有长颈鹿的脖子长,我觉得长颈鹿有好几个1米,应该是5米高。

  生4:我的身高1米多,还没有长颈鹿的脚高,所以长颈鹿应该是5米高,而不可能是5厘米高。

  生5:4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长颈鹿一样高,所以长颈鹿是5米高。

  ……

  【巩固应用】

  1.教材第7页做一做。

  2.选择合适的长度,在括号里画“√”。

  (1)黑板长:①3厘米()②3米()

  (2)橡皮长:①2厘米()②2米()

  (3)大树高:①10厘米()②10米()

  学生自己辨别以上物体的长度,教师及时反馈。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测量较短的物体,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测量较长(高)的物体,一般用米作单位。

  橡皮长2厘米长颈鹿高5米

  大树高10米


小学教学设计教案合集十篇(扩展7)

——作文教学设计合集十篇

  作文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能从身边去发现丰富而精彩的素材。

  2、懂得作文是写自己最想写的,写别人最想知道的。

  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材料选择空间的拓展。

  2、写法的指导。

  教学过程:

  一、指导“写什么”

  从动物身上发现。

  出现图片:小猫上树(画面取名:小猫的勇气)

  1、你发现了什么?

  (估计学生有:小猫很有勇气,小猫敢爬树等)

  等爬完树,你会发现小猫的肉垫、爪子、毛等等都有了变化,这时,你又发现了什么?

  2、出现不起名组图:小猫斗大猫小猫洗爪子猫睡觉大猫妈妈的母爱

  A现在你又从猫的身上发现了什么?

  由学生任意挑选说自己的发现,并简单地进行叙述。

  1、导入身边动物。

  A、猫的身上的发现是这样的多,其实狗的身上的发现更多,我们同学家里养过狗吗?你亲戚家里有人养过狗吗?你曾经发现过狗的什么?

  (估计学生有:狗会摇尾巴;狗会看门等)

  B、还有别的动物吗?

  2、从身边发现

  出现图片:一个躲在门里的小女孩

  A、这个人是谁啊?会不会是你?你发现了什么?

  (估计学生有:向来以为自己胆子大,却发现自己胆小如鼠;看见老鼠害怕了等)出现图片:妈妈和爸爸在地里割稻(起名:我发现变了)

  B、你发现什么变了?(估计学生有:妈妈的手变粗糙了;爸爸的脸更黑了;我变得更爱妈妈了等)

  3导入生活。

  啊,像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出现游泳三阶段:不会、会、熟练的图片)

  你瞧,就算是一个事情我们就有三个发

  估计学生有:我发现游泳真难啊;我发现我也会游泳;我发现游泳很简单

  小结:发现无处不在,尤其是在我们这个充满浓郁乡村气息的地方,啊,抬头就有发现,低头也有发现,回到家里,妈妈的眼神,爸爸的问候都是发现,发现太多了,把你所能发现的填在纸上

  1把你的发现与小组的同学分享。

  2挑你最能说的一个告诉同桌。

  二、指导“怎么写”

  (提问指导法)学生上讲台回答同学提问

  (第一位)朗读题目后学生提问,讲台上的学生回答。

  引导:你觉得他回答得不够清楚,你可以要求他说得更清(第二位)朗读题目后,猜同学会提问些什么,并把自己猜的问题回答。(这个猜问题不难,一般都能猜到,特别鼓励猜问题的学生)、范文指导法。同学们有很多发现,这里也有四位同学有自己的发现:《我发现妹妹咬人的秘密》

  《我发现选择范文后,教师要求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提问,教师注意提问质量)

  引导:如果你们想知道问题,作者能在作文总告诉你们,那么作者的作文就是好作文。)朗读范文,并让提问的学生回答,自己的问题作者有没有告诉你。

  猜范文的内容。

  选择第二则范文,教师要求学生猜作者写了什么?(学生猜)

  范文朗读,并让学生自己回答猜中了没有。

  小结提问为什么作者写的,你们都猜得到,而你们想知道的内容,

  作者也似乎心有灵犀一般都写了,你们写作有什么秘诀没有?

  导出作文秘诀:作文就是写你自己想写的,写别人想知道的。

  三、学生写作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写作。

  部分有问题的学生教师个别指导指导方法

  你猜猜,老师看了你这个题目最想知道什么?

  学生*作,音乐。

  既然写作文有秘诀,那么我们评价作文是不是也有秘)评价秘诀:看作文中是不是解决了我们想知道的,看是不是作者有

  必要写的。学生上讲台读作文。

  评价优点:哪些问还存在什么问题?

  作文教学设计 2

  教材分析:

  兴趣是学*的内动力。只有通过灵活的手段,巧妙的设计,激发学生热情,调动积极性,才能促进学生想学、爱学、会学,从而达到学会的目的。因此,本节作文教学课以活动贯穿于始终。在活动中实践,在活动中观察、思考、感悟、交流。发动人人参与,调动各个器官,捕捉写作素材,达到有物可写。

  当然,本节课还在教师的导向、引领当中,使学生学会怎样观察,怎样想象,怎样体会与表达。如:教师引导学生“听,此刻你听到了什么?此刻的教室真静啊,静的能听到・・・・・・”在引导聆听、感悟、表达当中,由扶到放,层层深入。最终落实在句子、片段、乃至连段成篇不同层次训练当中卓见成效。

  学情分析:

  小学生活泼好动,作文教学课堂应顺应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教学环节,采取教学措施,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因此本节课设计多项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兴趣,启迪学生智慧,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资源:

  1.搜集相关的游戏,制作游戏条.

  2.礼物盒、套娃工艺品和糖果。

  3.制作课件。

  教学目标:

  1.在情境教学当中激发兴趣,陶冶情操。

  2.教给写作方法,掌握写作的技巧。

  3.课堂练笔,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

  在系列活动中感受生活的乐趣,获取写作的素材,掌握写作的技巧,从而将激发写作的热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借着六一儿童节的余热,老师今天特意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瞧,这是什么?

  二、情境教学,快乐体验。

  (一)活动一猜一猜

  1.看到这个神秘的袋子,你猜测到什么?

  【教学意图】 通过猜一猜环节,消除学生对老师的陌生感,激活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聚焦注意力,激发学*热情。

  2.请睁大双眼睛,屏住呼吸,聚焦目光,感受谜底揭开的那一刻吧!(教师随机打开袋子。)

  3.你看到了怎样的礼物盒?

  4.你还看到了什么?

  【教学意图】在反复提问中激励学生用心观察,在随机的评价中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学会观察。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5.此时此刻,你是什么样的心情?(用一个词描述。)

  6.那就让我们静静地期待这一刻的到来。指名一生上台观察教室情形。交流:

  (1)此刻,站在台上,你看到什么情形?用一个词来形容教室的气氛。(指名学生板书词语)

  (2)此刻教师真静啊,静地老师听到了同学们的呼吸声。听,再仔细听,你还会听到什么声音?

  【教学意图】 在创设情境当中,亲身体验气氛,感受场面,用以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情境当中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达到言语训练的目的。

  7.谜底即将揭晓,请一位同学打开盒子。同学们倒计时5、4、3、2、1.

  活动二 揭开谜底

  8.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此刻的心情又是一番怎样的滋味?(听出来了, 你们的心情从刚才的充满希望转瞬为失望,从高峰跌入低谷。)

  9.老师悄悄地告诉你:它的肚子里藏着老师今天特意带来的礼物。有想法的同学拿出你的热情,带上你的动作向老师示意。

  10.老师感受到教室不一样的气氛。能用一个词概括此刻的教室是怎样的情形。(板书:沸腾、热闹非凡)

  11.你从哪些方面感受到的?(板书:动作、神态、声音、心理)

  (三)活动三 分享奖品

  12.看来,奖品非你莫属了。(颁奖并享受奖品)

  13.看着你津津有味的嚼着糖果,台下的人已经垂涎三尺。有人想要吗?

  14.各抒己见。

  【教学意图】吃糖游戏又一次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通过最真切的体验,学生一览无余的感受到吃者的举止、神态,从而体会到其心理。再一次在亲身观察、体验当中获得写的素材,得到写点的训练。

  (四)小结归纳、出示金钥匙。

  通过以上的系列活动,老师发现同学不仅学会观察,而且能大胆想象,充分表达。其实这就是开启写作之路的金钥匙。现在,让我们拿到了这把金钥匙,展开小组游戏活动。(出示课件:金钥匙)

  三、小组合作、快乐游戏。

  游戏规则 :

  1.抽取游戏条。

  2.游戏时间为5――8分钟。

  3.小组长负责:明确游戏规则,组织人人参与。

  4.观察游戏情景,感受游戏乐趣,表达真实思想。

  四、课堂练笔,学以致用。

  1.这节课给予我们难忘的印象,或者是猜一猜环节,或者是吃糖环节,或者・・・・・・究竟哪一个镜头,哪一个场面,哪一个人物使你记忆犹新,请快速拿起笔,完成片段训练。(时间为10分钟。)

  2.展示交流。

  3.连段成篇。如果把这几个同学的片段描写连成一篇,应该怎样排列?(板书:时间顺序)加上开头和结尾即可成为一片完整的文章。

  4.小结:看来,作文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只要多留心生活,多实践于生活,在生活中捕捉情境,感受思想,你将会得到写作的自信和成功。

  【教学意图】这是高年级的一节作文课,针对高年级学生的水*,仅仅局限于片段描写是不够的。因此,在加强细节描写训练的同时,还应侧重于整篇的渗透,这样既完整性,又能增强难度,有层次性。

  五、推荐格言,充分积累。

  1.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

  2.到生活中去,去观察,去倾听,去体验,去创造,去成长。

  3.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 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总而言之,我写我自己的生活,和与之长在一起的东西。

  六、布置作业,拓展提升。

  以本节课堂内容为素材,以写事或写人为体裁,以时间为线索,详略得当,语言流畅,学会环境描写烘托气氛。题目自拟。字数45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快乐情境作文

  动作、神态、语言、心理 鸦雀无声

  沸腾

  作文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通过评改,教会学生怎样修改自己的作文。

  2、欣赏优秀的作文与片段。

  【教学重点难点】

  内容具体、语言规范的修改。

  【解决重难点的措施】

  1、指导好病例文的修改。

  2、对作文差的学生要进行个别辅导。

  【教具学具】

  病例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回顾*作要求

  指名读。

  二、回顾作文目标

  说说哪些是重点目标。

  三、总结本次作文的情况

  同学们的作文老师已经看过了,大部分同学的作文选材合适、类型正确、条理也比较清楚。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作文内容不够具体,重点不够突出,语言也不够规范。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针对同学们的作文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改。

  四、评改作文

  1、选材合适──切题:

  切题要做到内容与图意一致。同时想象还要合理。看病例文,选材是否合适。自评。

  2、条理清楚:

  本次*作怎样做条理才能清楚呢?回忆《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篇课文,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看病例文1,条理清楚吗?自评。

  3、内容具体:

  不仅写出图上看到的,还要写出想到的。回忆《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1~3段,哪些内容能从图上看出来,哪些是作者想到的。比较下列两段话,那一段更具体?

  出示片段

  (一)和片段(二),看看哪个片段写的具体,为什么?

  再看病例文1,例文的内容具体吗?如果不具体,应该怎样修改?自评。

  4、格式:

  回忆《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篇课文,作者是按照格式写的?看病例文2,格式正确吗?自评。

  5、语言规范:

  怎样才能做到语言规范?例文的语言规范吗?自评。

  五、综合评价例文

  六、用修改病例文的方法修改自己的作文

  七、交流自己修改的部分

  八、教师总结

  【教后记】

  本次修改学生的高,针对重点的目标进行修改,对于作文作到了心中有数,知道自己作文的毛病所在,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作文教学设计 4

  适应学段:第二学段(三四年级)

  设计理念:童话,顾名思义就是儿童的话,儿童天生就是童话家。特别是中年级作文起步阶段,指导孩子编写趣味童话,能有效降低*作的困难,缓解其作文畏难心理。此学段孩子想象丰富,喜欢表达,情境感强,能很好地融入童话情景,正是结合情境编写童话的训练时机。本案基于第二学段孩子的心智发展,语言表达水*等特点,即指导孩子编写具体情境的童话故事,又给予相应的童话写作知识指导,以期达到“课后自能成文”的教学效果。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树立写童话的信心

  师:有一种体裁的文章,0――99岁的人都爱读,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猜测答案(略)

  师:对,就是“童话”。【板书:童话】咱们今天就来学学写童话吧。说到童话,大家都很熟悉,古今中外,名家荟萃。能例举一些你所知道的童话家或者童话名著么?

  生:《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童话大王》《张天翼童话》《洪汛涛童话》??

  师:中国就有童话大王,知道是谁吧?

  生:郑渊洁。

  师:虽说他是公认的童话大王,可是他曾经说过:写童话,我不如孩子!大家想一想,为什么童话大王还写不过普通的孩子,写不过你们呢?

  生1:我们就是孩子,我们有一颗童心,童话就是让孩子看的,有童心的孩子更适合写。【师适机板书:童心】

  生2:我们比成年人更会想象。【师适机板书:想象】

  生3:我们就是孩子,我们说出来的话就是童话。【师适机板书:儿童语言】

  师:是啊,我想你们一定有信心写过年*六旬的童话大王吧。知道么,郑渊洁还说:我非常高兴有孩子写的童话超过我。来吧,向他挑战!

  【评析:树立信心对于儿童来说是尤其重要的。写作,由于长期的教学不当给孩子造成比较大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着孩子的表达欲望和表达能力。因此,在课堂开始,通过归纳儿童写童话的优势以及“挑战童话大王”的活动,能有效缓解写作前的心理压力,为接下来的教学铺垫,服务。】

  二、 创设童话情境,动口动脑,练说练笔。

  1、 情境创设

  师:森林里的老虎大王要让几个小动物来开会,于是它就写下一则通知,悬挂在大树下【板画通知】瞧,这就是老虎大王写的通知:请大家来开会。可是通知挂出去半天了,没有一只小动物来开会,大

  家想想,作为大王的它,此时是什么样的?

  2、虎王发怒

  生1:很生气。【板书:发怒】

  生2:很想吃掉小动物。

  师:是啊,他真想找这些小动物算账。【板书:繁忙的小马,调皮的小猴,糊涂的小猪,胆小的小兔。】可是,小动物们感到太冤枉了,它们觉得问题都处在老虎大王身上,出在这则通知上。你们说呢?生1、对,通知没有写开会的时间。【板书:时间】生2:没有写在哪里开会。【板书:地点】

  生3:没有写让谁来开会。【板书:谁】

  生4:没有写开什么会,要是骗局怎办么?【板书:做什么】

  3、动物申辩

  师:看来,小动物们有话要申辩。【板书:申辩】就让我们拿起笔,结合每个小动物的特点,各小组分工写一段申辩词吧。例如,繁忙的小马,你就针对“时间没有写清楚”这一项来写;小猪就针对“没有写清楚让谁开会”;小猴就针对“没有写清楚开会地点”;小兔就针对“没有写清开什么会”。这段话中包含两个内容:一是说大王的通知没写清楚的地方,二是说说自己怎么理解通知,自己在原本应该开会的时候都做了些什么。给大家大约十分钟,抓紧时间写下性命攸关的一段话吧。

  生:练笔。

  4、情境表演

  师:现在我们就合作演一演吧。老师就当老虎大王,从各组选出一个小动物的代表,拿着自己写的申辩稿读一读,咱们合作表演。师:小马,你的胆子真大,竟然敢不来开会?

  生1:尊敬的老虎大王,没来开会不是我的责任。您的通知上根本就没有写清楚开会的时间。我哪知道是白天开还是晚上开,是早晨开还是下午开呢?要知道我的工作可是够繁忙的。白天要拉货,晚上要载客,休息时候还要锻炼脚力,以保持良好的状态。所以啊,我一整天都在工作。如果您说清楚开会的时间,我一定会抽空参加的。师:小猴,你怎么也没来呢?

  生2:尊敬的虎王,我没来,哪能怨我呢?要我说呀,都怨您!瞧瞧,您的通知上没有写清楚到哪里开会。我哪知道开会的地点呢?河马说可能在河里,松鼠说可能在树上,羚羊说在山崖上,老鹰还说在天上呢!我呀,一直在树上等着大家来开会,差一点都等睡着啦。师:小猪,你为什没来,难道说敢违抗我的命令么,不怕我吃了你么?

  生3:大王,我小猪就算有十个胆子也不敢违抗您的命令啊。这不,您的通知上根本就没有写请谁来开会。我就想:我浑身脏兮兮的,地位卑微,您怎么可能邀请我呢?我倒是很愿意参加会议,就是害怕被您驱赶出来呢。所以啊,我还专门洗了澡在家静静等候您的通知。我要确信看到有我的份才有胆量去!

  师:小兔,就是你的不对啦,开会任意缺*。

  生4:大王,小兔子冤枉啊。我天生胆小。您的通知上没有写清

  楚开什么会。我还以为您开的是自助餐大会呢。开着开着,大家伙儿饿啦,就把我吃了。我那敢来呢?不要说开会,就是到会场周边走走都不敢。除非您通知中写清楚回忆内容,我想您还是有诚信的,不会出尔反尔!

  5、虎王改错

  师:瞧,这么一写,一演,大家就知道了,错都在虎王的通知上。我想,虎王也知道自己写的通知太搞笑啦,什么都没有说清楚。【板书:知错】现在,我们就来帮帮它的忙,再次分工练笔吧:男生,请代替虎王写写你此时的心理感受或者是你的收获,写通知,究竟该写一些什么内容呢;女生,就请大家为虎王重新写一份通知吧。这一次就请你把通知写齐全!【板书:修改】

  生:第二次练笔。

  师:请大家交流汇报写作的结果吧。

  生1:亲爱的动物朋友们,这次开会大家没有来,完全是我的错。我的通知上没有写清开会的时间,地点,邀请谁,开会的内容。对不起大家啦。我也知道今后不管是写通知还是编故事,我们都要把这些要素写清楚,这样别人才能看明白。谢谢大家!

  生2:通知:请小马,小猪,小猴,小兔于本周五下午三点来老虎大王家开会,商量保护森林环境的事。请大家准时出*,不要迟到。谢谢!

  作文教学设计 5

  一、创新作文教学目标

  作文教学目标的创新对作文教学实现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学目标是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教师所预期的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发生变化的结果,是教与学双方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奋力达到的目标,同时也是检、查、评定教学活动效果的参考。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注重思想,淡化形式

  作文教学的最大问题是过分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思想。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是要求学生把文章写得像一篇文章就可以了。所谓像一篇文章,主要是指形式,如起承转合的行文格式、通顺规范而不乏生动老练的语言、必要的表现方法和手段乃至书写的工整和卷面的整洁等等。

  为什么不引导学生去关注和思考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精彩纷呈的事件?没有怀疑和批判就不会有创造,没有真思考就不会有怀疑和批判,没有真问题就不会有真思考,不去关注现实人生怎么会发现真问题呢?

  2.重视写作的过程指导

  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教学的过程性,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体验的生成,作文教学不仅如此,更应该体现这一点。事实上,作文写作本身就是一个由材料准备――写作构思――语言表达构成的完整过程,同时也是思想情感、气质个性表达呈现的过程。这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中要思考通过什么方式打开学生的思路,从而把学生带入写作过程。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反映的中介是思维。语文是思想的物质外壳,而语言文字实际上是思想的外在表现,是思维的物化。要写好文章,关键在开拓思路,启发思维。

  3.重视写作内容的丰富性

  写作内容的丰富性也就意味着必须变革千篇一律的作文模式,贴*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去了解和理解生活。因为只有写自己动情的东西,才可能写出真情实感,才可能表达出对所写之事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只有写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才可能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才可能产生有创意的表达。

  二、创新作文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意图而采取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解决的就是如何教和如何学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目标中提出了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的自信心等内容。因此,可以从以下方面创新:

  1.让作文教学的开放

  所谓开放的作文教学,指教师不预设刻板的教学目标,不勾画教学流程的运行轨迹,不套用死板的评判标准,而让学生有充分显示个性与才能的自由天地,在学得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争取更多的个性张扬和思维发展。

  (1)实现写作空间的开放。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走向校外去认识、感受丰富的生活,不断扩大写作领域。教室之外、图书馆、阅览室、体育场、风景名胜、农贸市场等,都应成为学生主动求知、感悟生活的课堂。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开辟网上阅读空间,加大知识容量和信息密度,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让五彩缤纷的生活成为每个学生写作的源头,让本应充满生命气息的作文走出窒息灵魂的传统训练樊篱,再现其亮丽的色彩。

  (2)实现学生思维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是最活跃的,视界是最明澄的,个性是最独特的,生命意识是最强烈的。创新也是作文的灵魂,是学生彰显个性、充分发挥个人才智、体验写作快乐的关键。创新就是要突破旧思想、旧观念、旧规划,重新构建开放的、发散的思维形态。这就需要教师高度自觉培植学生的人生立场和自主的人格;需要教师创设民主化、立体性的思维场景、宽松和谐的思辨氛围,自由地发展学生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并由此出发,让学生勇于怀疑既成定论,勇于否定既有定律;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走出作文思维上的定势,引导学生将正面与反面、纵向与横向、发散与聚敛等各种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有机地融为主体动态式思维结构,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展其思维空间。

  2.让学生写作全程指导

  创新写作教学就是要将写作指导贯穿学生写作的整个过程,包括写前指导、写中指导和写后指导。

  写前指导包括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准备写作材料和培养构思能力。如老师组织学生将要写的题目或题材分组讨论。讨论不是漫无边际地乱谈一通,而是根据老师或教材拟定的具体问题开展讨论,使人人胸中有数。要努力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有写的愿望,有东西可写。

  写中指导主要是指教师在学生作文过程中指导学生自行修改和相互修改。这是过去作文指导被忽视的一个环节,而这一环节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只有在写成的作文里,才能发现学生作文有哪些不足,学生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自行修改和相互修改才可以亲自体会文章该怎么写。写中指导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使学生养成重视修改的*惯,学会自能改文。

  写后指导指教师的批改和讲评。作文批改时要尊重学生的精神劳动成果,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进步,每篇文章的长处,给予热情的鼓励,鼓励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同时,严格要求、循序渐进,讲评时要尊重教学规律,以鼓励赞赏为主,充分肯定学生作文的成功之处,要拨开学生心头的迷雾,鼓起学生上进奋发的风帆,让他们对下次写作充满成功的希望。

  3.让学生阅读扩大与深化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作文教学创新的改革,除了要着力丰富学生的生活,还要努力扩大学生的阅读。然而遗憾的是我们的许多学生不仅阅读总量少得可怜,而且对阅读活动本身失去了兴趣。离开了丰厚的积累,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因此,扩大学生阅读面和深化阅读层次是作文教学创新的重要内容,必须着力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逐步懂得广泛阅读是自身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

  三、小结

  总之,既然有了新时期,有了新课程,我们就应该有与时俱进的新的写作理念、新的写作素质、新的写作方向和新的奋斗目标,在作文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作文教学设计 6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作文,因此本册的*作教材以“贴*学生生活,注重实践、体验”为宗旨,以片断教学为主,在内容安排上富有儿童情趣,在呈现形式上力求多样性,在操作练*上提供多种选择,在*作评价上要求适度,以便让学生轻松自由地走**作的初始阶段。

  三年级孩子刚刚进入*作的门槛,教学目标要求本年段主要是培养孩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惯,让孩子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孩子*作的自信心。因此我上课伊始就以孩子最喜欢的动画导入,激发孩子的兴趣,给这节课开设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课堂上我结合范文“找饿”引路,帮助学生明确本次*作内容的要求。通过让学生摆玩具,创设玩具情境,来大胆想象故事情节,并且做充分地口头表述,为下节课的写作奠定基础。然后我又拿出一节课让孩子当堂*作,在有效的时间内及时把自己的构思写下来,在*作过程中对于孩子出现的共性问题我进行分类集中引导,提出修改意见,让他们进行自改,而对个别*作有困难的同学,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指导,让他们能够顺利完成*作,去除畏难心理。

  在正式进行赏评之前,我先衔接*作指导课中的玩具情境,把学生很快地拉回到他们所创设的童话世界中,然后我就引领学生赏评一篇优秀*作,在赏评中我引导学生通过互评表和回忆*作内容的要求要帮助学生抓住赏评要点,掌握*作评价的方法,在赏评中吸取经验,取长补短。紧接着我出示了学生*作中一些比较新颖的`题目,通过这些新颍的题目,又抽拽出一些孩子的*作,不但可以给孩子作文命题方面找到范本,打开思路,还可以继续对*作进行全面的赏评,可谓一举两得。在学生交流佳作的过程中,我对孩子渗透一些写作方法的指导和点拨,有意浮现本次*作的训练重点即大胆想象,完整叙事,描写生动有趣。

  作文教学设计 7

  1、树立大作文的教学观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学*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作文更是如此。“现实生活是文学写作的唯一源泉”。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之所以言之无物,内容空洞,苍白无力,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或更准确地说没有真正接触过生活。其实校园无闲事,家庭有新闻,社会有热点,孩子间有生活,值得学生思考或者众说纷纭的话题应该是很多的。把作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走作文生活化的道路,拓宽学生的视野,学生的写作素材自然会丰富起来,写作时也就会少些无奈。

  2、减少束缚,引导自由表达

  《新课程标准》强调,作文教学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本次*作打破传统的教学框框,没有统一命题,没有对*作要求做过多的分析,而是把*作指导渗透在作前谈话,交流和作后评议之中,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自然而然进入无拘无束,敢说敢写,自由奔放的*作状态。

  3、诱发兴趣,引导真情流露

  兴趣是写好文章的基础。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的词语。”*作也是一种情感得体验、流露、交流的需要。注重在教学中通过,情景引发——闭目回忆——互谈发现(说与写)——品读交流等形式,引发学生情感兴奋,开启学生心扉,引吐内心真情,确实把课堂当作一种情感体验与交流的场所,把*作当作情感倾诉体验交流的需要,真正做到“为情而造文”,使“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作文宗旨得以实现。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童年趣事的追忆和写作实践,唤起孩子心灵深处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学会从*凡小事中感受生活,感悟人生,学*做人的道理。

  2。进一步培养观察的全面性和顺序性,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能把一件事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结构表达清楚。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懂得写事件要抓重点,写具体。

  3。努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鼓励多角度表达。

  课前准备:

  1。学生回忆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做好发言准备。

  2。学生网上搜集相关文章,好的开头、结尾及好词好句。

  3、教师准备好例文以及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童年歌曲“我来听”

  1、欣赏歌曲:《童年》。

  同学们,有谁听过《童年》这首歌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FLASH动画)。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也肯定会发生一些充满情趣,又很有意思的事情,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主题上一节作文指导课。

  2、出示*作要求,提问:你读懂了什么?

  3、教师小结。

  二、童年趣事“大搜捕”

  4、课前,我已经要求同学们在课外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上找一找,收集一下别人的童年趣事,我也收集了不少,下面我先把我觉得比较好的一篇与同学们分享一下。(课件出示文章《巧吃西瓜》)

  5、我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是它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结构,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得很清楚。你们知道它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是什么?结果又如何?

  6、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出示课件:写作要求1)

  7、我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二是它很有趣。你们觉得这个故事哪个地方最有趣?(我故意把西瓜推到地上,让它打破,我就吃上了西瓜)

  8、为什么这个地方会让你觉得有趣呢?(所选的生活事例典型,突出趣字;表达出真情实感;有趣的地方具体、生动,体现在对人物进行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

  9、从上面的分析里我们可以总结出这篇文章之所以吸引人主要有下面几点。(出示课件:写作要求2、3、4)

  10、当然这个“趣”字还包含着很多方面。(课件出示对“趣”的理解。)

  (1)、意趣。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探索、发现、刨根究底;从趣事中体会道理、

  得到启示与反思。

  (2)、情趣。表现对父母的亲情、对伙伴的友情,反应童心、童真。

  (3)、乐趣。贪玩、寻开心。

  (4)、傻趣。做傻事、蠢事,闹出种种笑话。

  11、我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三是它有一个好的开头和结尾。(出示课件:写作要求5)。(出示课件:巧吃西瓜的开头和结尾)。

  12、齐读开头和结尾,大家知道这是哪一种方式的开头和结尾呢?(出示课件:首尾呼应式的开头和结尾)

  13、老话说“题好一半文”,好的题目可以让人耳目一新,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能吸引人很快的进入阅读状态。(出示课件:写作要求6)。我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之四就是它有一个好的.题目。(出示课件:题目《巧吃西瓜》。)谁说说这个题目好在哪?

  14、教师小结。(出示课件:写作六点要求)

  15、刚才同学们分享了老师收集的一篇文章,接着就轮到同学们啦,下面哪一们同学能勇敢地站出来,把你收集到的最有趣的故事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分享。

  可以像老师一样从几个方面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

  16、小组互相交流收集到的童年趣事,学*别人的写作技巧。

  17、堂上交流讨论。

  三、童年趣事“集中营”

  18、

  分享了别人的趣味故事之后,你是不是也想起自己生活中的趣事了?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已的童年趣事讲给小组的同学听,听的同学要认真地听,听完后还要帮一下同学,说说他的内容符不符合本次作文的几点要求,怎样写还会更好些。

  19、小组交流。

  20、请同学到讲台上讲自已的童年趣事,堂上讨论。

  四、教师总结

  童年是一支歌,童年是一首诗,童年是一个美好的梦。希望同学们能把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我们童真的心,优美的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12、

  说就说得很好了,但写得怎么样呢?下面,请大家根据伙伴的建议,把你自己选出来的趣味故事写下来。写的时候,注意把你或者同伴认为最有趣的地方写得细致一些。写好以后把文章认真修改一下。

  13、小组内互改。

  五、让笑声轻舞飞扬

  14、前面说了,写童年趣事,让笑声飞扬是本次*作的重要目的。所以,我们的故事写出来之后,一定要让故事中的乐趣变成快乐的种子撒播到我们生活中来。老师为大家出个好主意:大家和班上的老师商量一下,每天都安排几个人讲自己的童年趣事,看看谁的故事最有趣,最好笑。写得好又讲得好的,就可以被评为班上的“快乐天使”。

  六、在笑声中成长

  15、最后,我们可以把同学们写的童年趣事编印成小册子,每人一份。然后我建议大家对这些故事进行一下分类:哪些故事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哪些故事仅仅是让人一笑了之?哪些故事是善意的?哪些故事不值得效仿的?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作文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通过训练和表演,知道感谢的方式和使用恰当的感谢语言,《感谢》教学设计。

  2、借助情景使学生产生参与学*训练的兴趣,形成礼貌待人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能够选择适当的双向沟通方式。

  2、能够真诚不夸张地使用感谢语言。

  教学过程:

  1、激**感,朗读导入。

  (1)由学生朗读。

  学生朗读:我感谢我的母亲,使她赋予我生命,在我困难的时候总会送来安慰,在我寒冷的.时候则送来温暖;我感谢我的老师,使她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让我的眼睛能看到未来,让我变得聪慧;我感谢我的朋友,使您们让我在人生路途中得到鼓励,让我不孤独。

  (2)讨论交流。

  ①*时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感谢别人?

  ②会议自己*时是怎么感谢别人的?

  师:在生活、学*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因为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而发出由衷的谢意,你是怎样向别人表示感谢的?先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情况,师生评议。通过讨论出示说话要求的第一段和第二段话,让学生分别谈一谈。通过评议使学生明白说话要求的第三段并总结出板书。

  板书:

  ①感谢的态度应是真心实意。

  ②感谢是要把话说清楚,要有礼貌,使用致谢用语。

  ③接受感谢的一方要有答谢。

  2、创设情景,分层训练。

  (1)创设情景。

  同学们,今天下午又一位工人叔叔要来我们教室,为我们换掉老化的灯管,到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向工人叔叔表示感谢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应该说些什么。

  (2)学生准备。

  教师向学生提出注意黑板上的几点要求。

  (3)分组练*。

  学生自由组合,分角色练*致谢,教师注意提示学生练*时要互换角色,并且彼此提出意见。教师巡视,及时指导。

  (4)汇报表演。

  学生上台表演,师生共同评议。以学生评议为主,从是否符合感谢的要求进行评价,要肯定长处,指出不足。

  (5)贴*生活,向课外延伸。

  设想生活中几种需要我们致谢的情景进行表演,培养学生随机选择适当感谢方式的能力。教师结合实际及时进行指导评议。

  (6)教师小结。

  作文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明白什么是课余生活,知道从课余学*,课余活动和课余爱好三方面来写。

  2.、懂得使用些关联词,如“可是”“于是”“甚至”“才”“一就”;懂得使用些表示空间方位和时间先后顺序的词,如“首先然后接着”“之后”“这时”“当的时候”“前面”等有理有序地叙述过程。

  3、从课余生活中感受到乐趣,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写活动要叙述完整,简要交代活动时间、地点、人物及活动内容;要突出重点,通过对话,心里活 动,人物神态把过程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诗歌入手,导入课题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中哪句话写出了活动?哪句话看出是课余生活?哪句话说出了活动时间?

  二、民情大调查

  导言:课余生活简直就像个七彩的万花筒,全是精彩充实的故事。踢球、跳舞、画画、探险、郊游,不管是和同学还是家人,不管是干了好事、趣事还是傻事、错事,样样都是那么难以忘怀,总是那么感人至深。这次*作就让我们写写自己的课余生活。 开头:要求写出自己的课余都喜欢做些什么事情,自己最喜欢的是什么。

  三、图文并茂,唤起生活记忆 这些精彩的图片一定让你想起了自己很多有趣或者难忘的故事了吧?

  四、我是小记者,互访

  1、你因为什么参加了这样一项活动?开始就喜欢上了吗?还记得第一次的情形吗? 2、发生过什么有趣或者难忘的事情?能详细说一说吗?有趣在哪里?难在哪里?有想过放弃吗?是什么让你又重新鼓起勇气?

  五、交流活动意义

  1、参加了这项活动以后给你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学会了坚持,技术更高了,懂得了一些道理)

  2、现在的你一定很有经验吧?,你觉得怎样才能做得更好?给想学*这项活动的人一些建议吧?

  作文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养成认真观察的好*惯。

  2、积累动词,运用动词。

  3、通过恰当的修饰更加生动地展示人物的内心。

  教学重点:

  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展现人物的心理。

  教学难点

  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展现人物的心理。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

  (一)说收集到的动词

  1、老师昨天布置同学们收集表示动作的一个字词语和四字词语,你们都按要求去做了吗?

  2、用一个数字说出你收集到的动词有多少?(请四、五个同学说)

  3、还有很多同学在举手,我们一起说出收集了多少动词。

  大屏:我收集了 个动词。

  4、很想听听你们收集到了哪些动词。现在开火车交流。

  (二)猜一猜

  看来同学们都是爱动脑勤动手的孩子,为了奖励大家,我们现在做一个游戏,首先是。

  1、看动作猜一个字的动词(六个)

  推 举 压 喝 跳 拍

  (难度增加罗。)

  2、看表演说一个表示动作的四字词语。(举十个)

  东张西望 挤眉弄眼 又蹦又跳

  东倒西歪 拳打脚踢 大摇大摆

  小结:同学们,人物的动作我们可以用动词把他描述出来。在作文中,我们必须学会准确捕捉人物的动作,这样就可以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了。

  二、品析词句,体会用词准确

  1、请闭上眼睛,我们先来听一听老师收集到的一个描写动作的经典片段。

  6岁的小表妹看见了几只飞舞的蝴蝶,便调皮地奔过去。有一只蝴蝶停在了一朵花上,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它,躬着背,小心翼翼地踮起脚尖,蹑手蹑脚地走到蝴蝶旁,猛地用双手一捧,可蝴蝶却飞走了,她气得撅起小嘴,但马上又像只小鹿似的蹦跳着追赶另一个目标去了。

  (1) 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看到?(因为文中有了动作描写。)

  (2) 说出文中所用动词。

  (3) 我们看到小女孩捕捉蝴蝶的动作,是因为作者细致观察,准确用词。

  (4)调换动作顺序,行不行?(描写人物地动作,要注意顺序,细化动作。)

  (5)巧用修饰,突显特点。

  (6)根据场景,妙用修辞。

  2、这段精彩的动作描写,用了哪些有效的写作方法呢?

  细致观察,准确用词。

  注意顺序,细化动作。

  巧用修饰,突显特点。

  根据场景,妙用修辞。

  3、小结: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这就叫做动作描写。写好人物动作,首先要进行细致地观察,准确地运用动词,注意顺序,再适当地运用修饰语或修辞方法,就能更加生动地展现人物的特点。

  三、片段*作练*(用上收集的动词。)

  1、现在,该轮到同学们小试身手啰。

  请填上准确的动词或修饰语。时间2分钟。

  天啊!要迟到了。我( )开被子,从床上 ( )下来, ( )地 ( )过校服,( )上鞋子,几步 ( ) 进卫生间,( )地 ( )出牙刷,( )上牙膏,在嘴里胡乱地( )了几下,然后,( )下毛巾, 在脸上( )了两把,飞快的 ( )出屋子。

  2、大展身手

  片段演练:主题1、斯文女士的吃相

  主题2、粗鲁男士的吃相

  主题3、胆小的他放烟花

  要求:

  1、运用人物动作描写方法,选择本小组对应的主题进行刻画,字数50字——100字。 时间5分钟。

  2、小组成员交互作品修改,选取优秀*作在班级上展示。时间3分钟。

  (五)读一读(注意按老师的要求去听。)

  大屏展示: 所用到的动词是 ______ ,这些动词得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四、总结:

  细致观察人物动作,准确地用上动词进行描写,就能使人物象放电影一样,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而且能从他的一举一动中体会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1、 交流收获从本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

  2、 师总结

  五、板书设计

  人物动作描写

  细致观察,准确用词。

  注意顺序,细化动作。

  巧用修饰,突显特点。

  根据场景,妙用修辞。


小学教学设计教案合集十篇(扩展8)

——《母鸡》的教学设计合集十篇

  《母鸡》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继续训练学生默读有一定的速度。

  2、通过读文,能说说母鸡是怎样的?

  3、通过比较,初步体会两篇文章的写法各有哪些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引入

  1、关于这篇课文你了解些什么?

  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2、同学们回家是认真读了书的,非常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先生的文章里,看看作家是怎样描写我们身边熟悉的事物的?

  二、学*新课

  1、默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序,勾画出生字并读一读。

  把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再读给全班听一听。

  2、课文写出作者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再次读文,找出反映这两种观点的'句子。

  ──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3、把这两句话读一读,体会“一向”、“不敢”。

  4、讨论:是什么让作者不敢讨厌母鸡?

  读一读文中的句子。体会到了什么?

  5、由开始的“一向”到最后的“不敢”,截然不同的两种观念,你认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6、那作者写《猫》也是用的这种方法吗?那他是怎样写猫的呢?看看课文,再讨论讨论。

  同样是写小动物,用的方法不同,给人的感受就不同,所以同学们在自己的写作中,要注意文章的表达方法。

  7、积累词句:

  感兴趣的词语勾一勾,句子写一写,读一读。

  《母鸡》的教学设计 2

  【设计理念】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叶老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略读课文的教学,应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教师要更加放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根据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和本组课文的选编意图,《母鸡》教学设计以阅读方法的训练、表达方法的*得为主,在阅读方法的训练中渗透人文精神,并以阅读方法的深化为延伸点,组织课后拓展性阅读。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尊敬的情感经历,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

  【课前准备】

  制作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母鸡叫声,引入课题。

  2、通过《猫》引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响亮地读课题。

  二、明确要求,检查预*

  1、检查生字词与难读的词语的读音,了解预*情况。

  (出示词语)

  反抗 欺侮 成绩 凄惨 慈爱 辛苦 如怨如诉

  疙瘩 可恶 鸡雏 一撮儿毛

  2、默读阅读提示,明晰学*任务。

  ⑴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⑵比较一下,《母鸡》和《猫》两篇文章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

  【设计意图】阅读提示是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实践活动的主导,从提示入手,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略读课的学*,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学*效率。

  三、初读感知,了解感情

  1、自由读课文,找出作者直接描写对母鸡情感变化的句子,用“――”画出。

  师相机板书: 一向讨厌 不敢再讨厌

  2、读这两个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辨析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

  3、质疑: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要问的吗?(打上小问号)(预设:老舍先生为什么讨厌母鸡?他后来为什么又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4、快速浏览,理清条理

  课文的哪些段落写了老舍先生讨厌母鸡?(1――3自然段)哪些段落写他不敢再讨厌母鸡(4――10自然段),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通过质疑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的主动性。同时,本篇文章在情感表达上的一个特点就是先抑后扬,这两个句子是课文板块划分的线索,抓住了这样的关键句,提纲携领,建构出简约的教学框架。

  5、学法迁移,小组自由选择内容,研读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要求小组选择感兴趣的板块学*。

  ○(选择第一部分)自主读书,找找作者讨厌母鸡原因,在小组中交流。

  ○(选择第二部分)自主读书,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在小组中交流让你感动的语句。

  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运用上学*方法,进行小组学*。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的重要方式。明确的学*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略读能力的训练的关键。

  四、小组交流,品评长短,体会感情

  (一)小组反馈――品读母鸡令人讨厌之处

  1、把母鸡的罪状一一列举出来,以“这是一只( )的母鸡。”的句式。

  罪状一:这是一只叫声讨厌的母鸡。

  老舍先生用了哪些词来形容母鸡的叫声?引导重点理解“如怨如诉”,感受母鸡“无病**”的形象。

  这是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板书:拟人),

  这一组描写动物的文章都用上了这样的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罪状二:这是一只欺软怕硬的母鸡。

  它欺谁?怕谁?

  罪状三:这是一只爱炫耀的母鸡。

  它是怎么炫耀的?能通过读把这只爱炫耀的母鸡展现在我们眼前吗?

  2、小结写法:这一部分作者先说――齐读第一句,再用具体事例写出讨厌的原因,(板书)这种围绕中心句的写法,就叫――总分式写法,你在哪篇课文中也见识过这种写法?

  【设计意图】本组四篇课文都是描写动物的文章,在写作特点上都涉及拟人化的写法,所以在“讨厌”板块的设计中,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勾联前三篇文章学*的内容,结合本篇课文,在写作方法上相似之处给予提示,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加深对本组文章表达方法的领会。

  (二)小组反馈――品读母鸡令人尊敬之处。

  1、出示“这是一只( )的母鸡。”

  2、课件出示第9自然段,找出第二部分的中心句。

  3、学生交流反馈有体会的句子。

  a:第5自然段:抓住“挺着脖儿、歪着头、挺着身儿”这几个动作的词来体会“负责”。

  b:第6自然段吃食的情景,将鸡雏和母鸡进行对比,体会慈爱。

  c:与抢食的大鸡作斗争,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母鸡的勇敢。

  d:从夜间啼叫体会母鸡的负责辛苦。这是一位为了自己的孩子日夜操劳的鸡母亲。

  理解词义:这里再一次具体地描写了母鸡的叫声,这是怎样的叫声?联系上下文想想这里的“顶”是什么意思?

  想象画面:透过这两个“顶”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黄鼠狼来了,鸡妈妈顶尖锐、顶凄惨地叫些什么?黄鼠狼朝小鸡们扑来啦,鸡妈妈又会怎样?)

  回旋引读:孩子们,是什么让母鸡这样无怨无悔,不辞辛劳地为孩子们付出呢?是啊,这都是出自她对孩子们深深的爱呀!(板书:母爱)难怪老舍先生赞叹道:“它伟大,因为它是――。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作者对母鸡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这样的母亲让人感动,所以作者说――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这样的母亲让人尊敬,所以作者说――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4、(出示麻雀喂食图)请学生用上围绕中心句展开描写的方法,把从图上看到的、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学生写,巡视指导,指名说,评议。

  深情地读一读课文的第9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板块教学中,对于母鸡夜间啼叫的段落,教师采用精读课的精教细讲,在这里设计这个精讲的环节,可以为学生阅读能力的迁移提供保证。而对于板块中的其它段落,则是采用组织学生集体交流,教师适当地引导并对难点进行适当点拨解疑的方式。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略读教学追求的“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在最后,教师抓住文章围绕中心句,展开具体描写这一写作特点,设计了写话练*,运用写法,感受母爱,练笔和激情,一举两得。

  五、总结写法,比较异同

  1、辨析《猫》和《母鸡》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点。

  2、那么除了情感表达方面,这两篇文章在表现小动物的特点时还用上了哪些方法?(围绕中心句、用具体事例、拟人手法)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作为精读课文的延伸,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从“异同”入手,不但要注重学法上的迁移、运用,同时也要注重新旧知识的比较、联系。本组中的《猫》与《母鸡》同是老舍先生的文章,并且所涉及的题材、写作方法基本相似,具有可比性。难得可贵的是,两篇文章的情感表达方法截然不同,所以要引导学生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比较阅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六、推荐阅读:

  许多作家描写动物的佳作也都各具特色,值得我们去阅读,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其中一篇《麻雀》,这也是一篇表现母爱的文章,回家仔细读读,想想它与《母鸡》这篇文章有何不同,相信你读完之后,对于如何写动物,如何表达情感会有更多的收获。请小组长将文章分发给大家。(出示作业:阅读《麻雀》)

  【设计意图】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教材永远只是一个例子。要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单靠课堂文本显然是不够的,必须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联,进行恰当地拓展。《麻雀》与《母鸡》的共同点是赞美了母爱的伟大,不同点是由于作者是外国的作家,所以在语言、表达方法上各有千秋。这样的拓展延伸,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对阅读能力的提高有所利益。

  《母鸡》的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5、比较《猫》和《母鸡》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比较《猫》和《母鸡》在写法上的异同。

  教法学法:读悟结合,合作交流。

  课前准备:预*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激发兴趣。

  1、上节课我们学*了第15课——《猫》,老舍先生笔下的猫,像个既淘气又可爱的孩子,非常讨人喜欢。那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又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学*老舍先生的另一篇文章——《母鸡》。

  2、板书课题并读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新课伊始,借助学生对老舍先生笔下的淘气又可爱的猫的喜爱,激发学生对老舍先生所写《母鸡》的品读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

  二、检查预*,明确要求。

  1、同学们在课前已经认真预*课文,老师首先考察一下大家对生字词的掌握的情况。

  (课件出示词语:如怨如诉、反抗 欺侮 成绩 凄惨 慈爱 辛苦 疙瘩 可恶、似的、差不多)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了两个思考题,同学们有没信心通过自我阅读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课件出示思考题:①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只怎样的母鸡?②《母鸡》和《猫》两篇文章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

  三、初读课文,体会情感。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导语提出的这两个思考题。

  2、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读书,老舍笔下的母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是呀,老舍先生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能找到直接写作者态度变化的两个句子吗?

  4、学生汇报,课件出示两句话:1、我一向讨厌母鸡!2、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5、概括板书:一向讨厌——﹥不敢讨厌

  6、学生质疑:读了这两句话有什么疑问吗?

  (如:作者为什么一向讨厌母鸡?后来又为何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学生带着思考读书后交流对老舍笔下母鸡的印象,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同时抓住老舍先生对母鸡的态度前后的明显差异,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激发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内容的浓厚兴趣。)

  四、再读课文,品评母鸡之长短,体会作者之喜恶。

  (一)、品读母鸡让人讨厌之处。

  1、小组合作学*,找找母鸡让人讨厌的原因。

  2、小组汇报:说说母鸡让人讨厌的原因,并相机指导朗读,老师启发学生概括。

  (预设:

  第一段:这是一只叫声讨厌的母鸡。

  写了母鸡的两种叫声,第一种“嘎嘎”“没完没了”,直接写出“讨厌”,第二种“细声细气”“扯长了声如怨如诉”,描写非常细致,

  第二段:这是一只欺软怕硬的母鸡。

  对比母鸡对待鸭子、其它母鸡和公鸡的'态度。

  第三段:这是一只发狂炫耀的母鸡。

  体会夸张的写法。)

  (设计意图:这第一部分虽不是课文的重点,但老舍写对母鸡的讨厌确实写得非常精彩,引学生读出讨厌之情,感受语言的精彩,既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又让学生获益不浅。)

  (二)、品读母鸡让人尊敬之处。

  1、作者如此讨厌母鸡,可后来到底是什么让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呢?你们发现了吗?

  2、课件出示: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板书]

  3、母鸡的伟大具体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细细地去品读课文5~8自然段,划出让你感触最深的词语或句子,好好体会体会。

  4、汇报交流:抓住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深深的母爱,并相机指导朗读。

  (预设:许多词句中都蕴含好几层含义,学生只要能说得有理有据即可。

  负责:“不论……总是”;一系列动词;“一天不知教多少次”。

  慈爱:“一点儿”东西就“紧叫”,还“啄一啄”“马上”放下;鸡雏的肚子“像汤圆似的”,自己却“消瘦”许多;给鸡雏取暖;任凭鸡雏在它身上调皮,“一声”也不哼。

  勇敢:“假若……一定……连……”

  辛苦:消瘦;夜间睡不好,“顶”。)

  5、小结:这是一只(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日夜操劳、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不辞辛苦……)的母鸡。

  6、同学们,读着这些描写母鸡如何疼爱鸡雏的文字,你是否想起了自己的父母为你做过的一些事情?

  8、小结:是的,父母总是把孩子的健康和幸福放在第一位,常常为了照顾孩子而忘了他们自己!

  所以说:一位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9、让我们带着对父亲、母亲的无限敬佩和感恩再来读读5-9自然段吧!

  10、教师引读第5~9小节,再品母爱。配乐朗诵。

  师:因为它是母亲,所以……

  一二组学生: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师:因为它是母亲,? 所以……

  三四组学生: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让它的儿女们吃。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假如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师:因为它是母亲,所以……

  一二组学生读:它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不知教多少次。它还半蹲着,让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到一点温暖。它若伏在地上,鸡雏们有的便爬在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

  师:因为它是母亲,所以……

  三四组学生读: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无论多么贪睡的人都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

  师生齐读: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11、教师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感恩父母。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小乌鸦清晨早早就出外为老乌鸦找来食物;小羊喝母乳时总是用虔诚的跪姿感谢妈妈的哺育之恩。同学们,你们又打算用怎样的实际行动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呢?(学生自由发言)

  12、小结: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

  (设计意图:此部分重在引导学生感受母鸡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词品句、配乐朗诵等感受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体会母爱的无私和伟大;通过结合生活小事谈体会,让孩子们懂得怎样做个会感恩的孩子,知识和道理双丰收。)

  五、总结写法,进行《猫》与《母鸡》的对比。

  1、过渡: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既淘气又可爱,很讨人喜欢;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又是如此令人感动和佩服。老舍先生可真会写文章!

  2、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猫》和《母鸡》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有哪些值得借鉴学*的写作方法。

  {预设:

  (1)通过鲜明地对比,加深对母爱的赞颂!

  (2)通过过渡句让前后两部分紧密相连,过渡自然。

  (3)叙述动物的特点时,善于采用总分段式。

  (4)通过运用夸张、拟人等写作手法,让语言生动有趣。

  (5)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现动物的特点。}

  3、小结:只要同学们善于借鉴他人好的写作方法,并积极去练笔实践,定能把文章越写越好!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读写不分家,丰富语言积累,提升学生的写作水*是阅读教学的一大目的。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比较两篇文章写作方法的异同,引导学生去关注、借鉴优秀作品的写作方法,提升写作能力。)

  六、拓展阅读,丰富积累。

  1、课外拓展阅读建议:

  (1)阅读其他描写小动物的作品。如:屠格涅夫的《麻雀》、普里什文的《柱子上的母鸡》等。

  (2)阅读关于爱和感恩的书籍。比如《美德书》、《感恩父母》、《感恩生活》等。

  (设计意图:本着“生活处处是语文”的大语文的观念,设计此环节让学生借助本单元学*到的阅读方法阅读更多的优秀作品,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附板书设计:

  16、母鸡

  一向讨厌 → 不敢讨厌

  负责

  慈爱

  勇敢

  辛苦

  《母鸡》的教学设计 4

  【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的感情变化。

  3、了解母鸡的母爱

  4、联系实际,感受母爱,学会感恩母亲。

  【教学重点】

  1、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2、体味作者对母爱的赞颂。

  【课前准备】

  1、课件制作。

  2、学生收集有关母鸡的资料,收集动物感人的故事,收集有关母爱的古诗、名句、作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引发意识

  1、上节课我们到老舍先生家看了他的古怪又可爱的猫,今天我们还到他家去做客,看看他的那只母鸡。

  2、板书:

  母鸡

  3、从题目你了解到什么?

  二、默读课文,抓住情感

  1、把握态度变化: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作者对母鸡感情态度的词语、句子。

  思考:

  “我”对母鸡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让学生在总体把握中也能对作者的情感有所把握。)

  2、总体感知:

  “我”对母鸡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一向讨厌──不敢再讨厌(喜欢)。

  3、讨厌之由:

  ⑴ 请同学们列举母鸡的罪状。

  ⑵ 说出“我”对母鸡态度的句子:

  我一向讨厌母鸡。

  没完没了,并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

  ……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了小疙瘩来

  更可恶的是……

  ……被它吵得受不了

  三、细读课文,品位情感

  1、感情的峰回路转:

  母鸡的哪些表现让我不敢再讨厌它?

  (让学生简单概括地说,既是学生理解的表现也有助于他们的概括能力。)

  2、感情的体味:

  说一说:

  你喜欢哪种情况下的母鸡?说出你的理由?并告诉大家这时候的母鸡是一只( )的母鸡。

  小老师:

  请你告诉大家你觉得要注意哪些词语和句子?

  朗读是该用怎样的语气?

  (情感由学生自己把味,并把这种内情外化之。)

  3、情感的提升:

  写一写:

  把前三段换一种语气来写,读了让人觉得母鸡很可爱,而不是讨厌。

  提示可以学*前面课文的写法,如反语,贬词褒用等

  (动手既是让学生对文章感情的进一步体验,又让学生有了更深的提升。)

  4、情感的回归:

  《母鸡》让你读懂了什么?

  (第九自然段)

  (回到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为文之意)

  5、情感的延伸:

  你知道哪些赞颂母爱的古诗?

  (唐代孟郊的《游子吟》为最)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母的名句?

  (联系实际,让学生把对母爱的理解结合自身来理解,这也是学*此文的一个关键。)

  四、知识拓展,自主学*

  1、交流:

  你知道那些动物的感人故事?

  2、老师的推荐:

  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情。

  (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养成课外学*的好*惯。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自主、探究学*方式。)

  【板书设计】

  母 爱

  《母鸡》的教学设计 5

  教材分析:

  本文是老舍先生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由“一向讨厌”直至“不敢再讨厌”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作者对母鸡的讨厌──讨厌它时而没完没结;时而如泣如诉;时而又发了狂的叫声,还讨厌它欺软怕硬的行为,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写作者“不敢讨厌”母鸡的原因──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

  文章一大写作特色就是对比手法的应用,通过前后对比,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和母爱的伟大,母鸡就是一个无私无畏、日夜操劳的伟大母亲。本文另一大特色是语言风格口语化,这是老舍先生一贯的无雕饰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如“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咬下一撮儿毛来”,“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等语言的表述,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好像和街坊邻居对话,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老舍先生将笔触落于细微之处,以有了一群鸡雏而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母鸡来道出人情──“一个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以其细腻之笔揭示藏匿于生活中感性、直观的特征,体现出朴素自然的格调和亲切的人伦关怀。

  课文《母鸡》的语言自然流畅,并无过多华丽词藻的修饰,就文字本身所表达的内容,对于五年级孩子来说并不难理解。首先,作者对母鸡态度前后截然不同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其次,变化的原因是源于母鸡的叫声也是不难读懂的。这些通过孩子的自主阅读能发现和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不作为指导的重点,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等教学手段帮助孩子理清课文脉络,感受作者的情感。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老舍先生在其看似*实的语言背后所要传递的深刻含义。难点之一:母鸡始终是那么爱叫,但为什么相同的叫声会让作者对母鸡的看法发生改变?通过学*,要让学生领会,其实老舍是借母鸡的叫声,通过生活化的语言来表达对母爱的赞颂和崇敬之情。难点之二:文章有多处看似自相矛盾的表述,通过设疑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矛盾并联系上下文解决矛盾。矛盾1:文章第五小节中说到母鸡总在院里挺着脖儿,表示出一副世界上并没有什么可怕的样子,但下文又将母鸡在遇到异常情况时警戒的样子写得栩栩如生?母鸡到底怕吗?矛盾2:文中第二节明确了母鸡对公鸡的态度──永远不反抗,可第6小节中又说假如遇上大公鸡抢食,母鸡是一定出击的,这劲头儿连大公鸡也怕三分。母鸡和公鸡,到底谁怕谁?在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这些疑问时,可始终以体会母鸡叫声所表达的意思为抓手逐步展开。

  基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孩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读准“欺侮”的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泣如诉、警戒、紧叫”等词的意思。

  边读边思考,利用文中看似矛盾的语言表述设疑,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正确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对母鸡态度变化的原因,体会母鸡的叫声所要传递的意思,感受母爱的无私。

  教学准备:

  1、读通课文,划出两句直接描写作者对母鸡态度的句子。

  2、查字典,知道“如泣如诉、警戒、紧叫”等词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一)板书课题,巩固“母”的笔顺,读课题。

  (二)简介作者──老舍。

  (三)预*反馈:交流描写老舍对母鸡态度前后不同的句子。

  (四)灵活运用关键语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五)理清课文结构,以作者对母鸡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将课文分成两部分。(板书:一向讨厌不敢再讨厌)

  二、深入品读、感悟母爱

  (一)略读1-3小节,了解“我”讨厌母鸡的原因。

  1.重点思考:“我”为什么“一向讨厌母鸡”?哪些语言让人感受到作者对母鸡的讨厌?(板书:没完没结如泣如诉发了狂欺软怕硬)

  2.反馈指导。

  指导重点:

  (1)了解“如泣如诉”的意思。

  (2)体会作者以夸张的手法描写母鸡“发了狂”的叫声时所表达的情感。

  (3)体会母鸡“欺软怕硬”的行为。

  (4)指导朗读描写三种不同叫声的句子。

  3.连贯表达“我”讨厌母鸡的原因。

  (二)品读5-8小节,体会“我”喜欢母鸡的原因。

  1.设疑:同为母鸡的叫声,为什么“我”变得“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引导学生体会母鸡叫声所要传递的意思及所要传达的作者的感情。

  2.通读5-8小节,圈出描写母鸡叫声的词。(板书:警告紧叫啼叫)

  3.初步了解母鸡叫的原因。

  4.想象表达母鸡的叫声所要传递的意思。

  5.学*第5小节,体会母鸡的勇敢和负责。

  指导重点:

  (1)想象母鸡和鸡雏所面临的危险,了解母鸡警戒的原因。

  (2)指导朗读描写母鸡“警戒”的句子,感受母鸡的爱子心切。

  (3)想象母鸡警告鸡雏的语言,体会母鸡的勇敢。

  (4)设疑:母鸡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没什么可怕的事,为什么还要“警戒”?母鸡到底怕吗?

  (5)提炼作者对母鸡态度变化的原因,了解母鸡的叫声即它的语言,也是与鸡雏交流的方式。

  6.学*第6小节,体会母鸡的慈爱和辛苦。

  指导重点:

  (1)借助对“紧叫、一点儿”两词的理解,体会母鸡“紧叫”所表达的意思。

  (2)设疑:“叫”与“教”的区别,体会母鸡的辛苦。

  (3)联系上下文,设疑:母鸡到底怕公鸡吗?

  (4)体会“紧叫”的“紧”字的妙用,感受老舍的语言魅力。

  7.学*第8小节,再次体会母鸡的辛苦,任劳任怨。

  指导重点:通过对“顶尖锐、顶凄惨”的理解,体会母鸡“啼叫”所表达的意思。

  8.学*第7小节,体会母鸡的辛苦与慈爱。

  指导重点:

  (1)学生自主感悟,交流反馈其读懂及读不懂的内容。

  (2)体会“──”的作用,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三、总结全文,升华母爱

  (一)理解“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含义。(板书:英雄母亲)

  (二)进一步体会“我不敢再讨厌母鸡”的原因。

  板书:

  《母鸡》的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最*我们学*了几片描写小动物的文章,文章中表达了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揭示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永恒主题。今天我们将要学*另一篇文章,(板书课题)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母鸡的什么态度?将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

  二、学*课文

  1、默读课文

  要求:圈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想想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发生为什么了变化?

  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讨厌母鸡的?写喜欢的自然段是?

  2、反馈交流相机板书

  过渡:为什么作者会讨厌这只母鸡,你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用笔画出来。

  3、学*1-3段

  a、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深化认识:

  抓住:颤颤巍巍、如怨如诉,体会母鸡无病**。

  趁其不备、狠狠,体会母鸡欺软怕硬、暗箭伤人。

  运用夸张的手法体现母鸡拼命炫耀自己。

  b、读出母鸡以上的品行。

  过渡:作者既然那么讨厌母鸡,后来为什么改变了对母鸡的态度,你找到了秘密了吗?

  4、学*4-10自然段

  a、要求:自读用笔画一画,这些语句中体现了母鸡什么样的魅力与情怀?

  b、相机点拨并想象说话体会母鸡的勇敢、负责、慈爱、辛苦:

  母鸡可能会怎样警告自己的鸡雏?

  小鸡躲在妈妈的怀抱里会说些什么?

  三、升华主题

  a、看到这令人心灵震撼的一幕幕,作者此时还仅仅是喜欢那么简单吗?(敬佩地读)

  难怪作者会这样的赞叹道:读,第九段。

  B、作者仅仅是在赞美鸡妈妈吗?

  带着对母爱的崇敬,读。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也有自己的妈妈,你的妈妈*时是怎么关爱你的?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把你最想对妈妈说的话用一两句话写在书中的空白处。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话都在这一一地说出来,今天是回家的日子,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踏进家门前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写的那句话,记住: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课后反思:

  母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到今人们对于她的讴歌与诠释从未有过终止。《母鸡》,老舍的另一篇佳作,通过描写对母鸡看法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在体会作者由讨厌到敬佩的情感过程中,紧扣文章的情感主线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来梳理文章的脉络,学生的学*目标进一步的被明朗,学便有了针对性。文章的布局和教材的处理事实上是有异曲同工之趣的:讲究有详又略,详略得当。讲学*感悟作者对母鸡的讨厌部分时,放在了整个文本的大背景去体验,这事实上也是作者写作手法的体现:欲褒先贬、欲扬先抑、欲擒故纵。故在此环节的处理上无过分的张扬,为体验后面的主情感母爱埋下了伏笔,并进一以贯之。最后让学生在品析词句,体会情感的学法指导下,在朗读感悟母鸡对鸡雏的*凡细节中自然地联想到生活的场景,层层推进,勾起对母爱的回忆,从而揭示出:母亲是伟大的,一位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的文本主题。

  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待进一步的思考,过于沉重的表情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由于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过于犹豫,延误了时间显得有些拖沓;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要在*时花功夫加以落实。

  《母鸡》的教学设计 7

  【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的感情变化。

  3、了解母鸡的母爱

  4、联系实际,感受母爱,学会感恩母亲。

  【教学重点】

  1、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2、体味作者对母爱的赞颂。

  【课前准备】

  1、课件制作。

  2、学生收集有关母鸡的资料,收集动物感人的故事,收集有关母爱的古诗、名句、作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引发意识

  1、上节课我们到老舍先生家看了他的古怪又可爱的猫,今天我们还到他家去做客,看看他的那只母鸡。

  2、板书:

  母鸡

  3、从题目你了解到什么?

  二、默读课文,抓住情感

  1、把握态度变化: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作者对母鸡感情态度的词语、句子。

  思考:

  我对母鸡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让学生在总体把握中也能对作者的情感有所把握。)

  2、总体感知:

  我对母鸡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一向讨厌──不敢再讨厌(喜欢)。

  3、讨厌之由:

  ⑴请同学们列举母鸡的罪状。

  ⑵说出我对母鸡态度的句子:

  我一向讨厌母鸡。没完没了,并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了小疙瘩来更可恶的是被它吵得受不了

  三、细读课文,品位情感

  1、感情的峰回路转:

  母鸡的哪些表现让我不敢再讨厌它?(让学生简单概括地说,既是学生理解的表现也有助于他们的概括能力。)

  2、感情的体味:

  说一说:

  你喜欢哪种情况下的母鸡?说出你的理由?并告诉大家这时候的母鸡是一只()的母鸡。

  小老师:

  请你告诉大家你觉得要注意哪些词语和句子?朗读是该用怎样的语气?(情感由学生自己把味,并把这种内情外化之。)

  3、情感的提升:

  写一写:

  把前三段换一种语气来写,读了让人觉得母鸡很可爱,而不是讨厌。提示可以学*前面课文的写法,如反语,贬词褒用等(动手既是让学生对文章感情的进一步体验,又让学生有了更深的提升。)

  4、情感的回归:

  《母鸡》让你读懂了什么?(第九自然段)(回到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为文之意)

  5、情感的延伸:

  你知道哪些赞颂母爱的古诗?(唐代孟郊的《游子吟》为最)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母的名句?(联系实际,让学生把对母爱的理解结合自身来理解,这也是学*此文的一个关键。)

  四、知识拓展,自主学*

  1、交流:

  你知道那些动物的感人故事?

  2、老师的推荐:

  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情。

  (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养成课外学*的好*惯。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自主、探究学*方式。)

  【板书设计】

  母爱

  一向讨厌不敢再讨厌

  《母鸡》的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3、了解作者语言表达的特点,学*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体会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教学准备:

  课件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老舍先生写的《母鸡》。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回顾上节所学内容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已经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那么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对于母鸡的哪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呢?(学生回答,师板书:讨厌尊敬)

  二、研读课文,感悟情感变化

  (一)学*1——3自然段,解读“讨厌”。

  1、课文那些自然段写作者讨厌母鸡?你能从中找出一句概括的句子吗?用“——”划出来。

  交流“我一向讨厌母鸡。”抓“一向”“讨厌”进行朗读指导。

  2、默读1——3自然段,找出作者讨厌母鸡的原因。

  3、交流反馈

  (1)抓重点词语理解感悟。

  (2)师: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学生回答,师板书:无病**欺软怕硬拼命炫耀)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话。(根据板书)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学*4——8自然段,感悟母爱。

  师:一只让作者历来没有好感,只有讨厌的母鸡,怎么让作者对它的态度有了如此大的转变呢?是什么让作者改变了看法呢?我们一起到书中寻找答案吧。

  1、默读4——8自然段。

  这又是一只怎样的母鸡?在书中画出有关语句。

  2、交流反馈。(学生回答,师板书: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3、现在我们到课文中找一找,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

  学生自由读文,交流。

  4、想象说话:

  它警卫时,勇敢地叫“咕咕”,仿佛在说:“——————————————————————————”。

  它喂食时慈爱地叫“咕咕”,仿佛在说:“———————————————————————————”。

  它教儿女本领时耐心地叫,仿佛在说:“————————————————————————————”。

  它夜里拼命的凄惨地啼叫,仿佛在说:“————————————————————————————”。

  先在小组里练*说,再选同学在全班说。

  5、同学们,此刻,在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只怎样的母鸡?(根据板书回答)它怎么和开始的时候完全不同了呢?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它变得如此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三)学*9——10自然段,品赏尊敬。

  带问题默读课文。

  (1)出示句子: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你体会到了什么?在你心里英雄是什么样的?指导感情朗读。现在的我,对母鸡又有了什么样的感情?

  (2)出示句子: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品读,这仅仅只是喜欢吗?(尊敬、赞美)

  是啊,作者被母鸡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母爱深深的震撼了,这是作者对日夜操劳、无私无畏的伟大母亲发自肺腑的崇高的敬意。

  再读: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四、拓展文本,升华情感

  1、是啊,天底下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就是母爱,学*了这篇课文,你是否对母亲和母爱有了新的认识?你对自己的母亲有什么话要说?请给妈妈写一封信吧。

  2、欣赏歌曲《母亲》

  板书设计:

  母鸡——→讨厌————→尊敬————→赞美

  《母鸡》的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读准“欺侮、一撮儿毛”等难读的词和多音字在课文中的读音;通过各种方法理解并积累“颤颤巍巍、如泣如诉、警戒”等词语。

  2、能够通过预*找到表达作者对母鸡态度前后变化的相关语句,把握文章结构。

  3、联系上下文了解作者对母鸡前后不同的看法以及形成的原因,理解“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含义。

  4、通过阅读,发挥想像,明白母鸡叫声所表达的含义,体味母鸡对小雏鸡那份无私的母爱。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上下文了解作者对母鸡前后不同的看法以及形成的原因,理解“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名言:“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读读名言,说说这是谁写的。

  2、老舍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母鸡》,感受这位语言大师的魅力吧。

  3、出示课题:24、母鸡,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快速浏览课文。

  要求: 用“ ”划出老舍直接写对母鸡情感变化的句子。

  2、交流并出示句子: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

  理解“一向、不敢”,体会情感。

  3、老舍真不愧是语言大师,看似*淡的词,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母鸡的恨之切与爱之深的强烈情感。让我们带着情感再来朗读一下句子。

  三、品评叫声,体会喜恶。

  (一)研读1——3小节,深入了解作者讨厌母鸡的原因

  1、让我们根据老舍对母鸡的情感变化,给课文分成两段。

  2、老舍一向讨厌母鸡,是因为(女生读1-3节)思考:老舍讨厌母鸡的什么?

  3、交流:叫声 行为

  4、最最让老舍讨厌的是母鸡什么呢?那么就让我们细细品味老舍笔下的母鸡的叫声。

  (1)自由轻声读读1、3小节,要求:

  a.圈出形容母鸡叫声的词。

  b.感情朗读使你顿生厌恶之感的句子。

  (2)师生串读第1、3节。

  (3)读句品词,随机板书:无病**、拼命炫耀

  5、母鸡的叫声的确让人讨厌,加上它还有的坏毛病。(男生读第2小节)

  读准“欺侮、一撮毛”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只母鸡(欺软怕硬)

  (二)研读5——8节,深入了解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的原因

  1、过渡:这样的母鸡不要说老舍讨厌,就连我们看了也觉得讨厌。但当他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的表现,再次聆听母鸡的声音时,他的情感徒然发生了变化。

  2、指名读5-8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母鸡究竟在什么情况下会发出叫声?

  圈出形容母鸡叫声的词。

  3、交流:异常情况、找到食物、大鸡抢食、黄鼠狼来袭

  咕咕地警告、咕咕地紧叫、放声啼叫、尖锐、凄惨

  4、品读语言,发挥想像,体会母鸡的叫声所表达的意思。

  分小组:联系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词,展开想像,体会体会母鸡每次咕咕地叫,仿佛在说什么。

  出示:当( )的时候,母鸡( ),好像在说:“( )”。

  第五节:

  (1)指导读好母鸡警戒的句子

  (2)总结:事关孩子的安危,鸡妈妈始终保持警惕,真是一位负责的妈妈呀。

  第六节1:

  (1)理解“紧叫” 、“教”

  (2)总结:为了自己的孩子,母鸡可以不辞辛劳,可以忍饥挨饿,我们体会到鸡妈妈真是——慈爱、辛苦。

  第六节2:

  (1)引读:第2节最后一句

  (2)总结:读到这里,你想说鸡妈妈真是——勇敢呀!

  第八节:

  (1)出示:顶尖锐、顶凄惨(读好)

  (2)总结:你们看,即便在晚上,鸡妈妈也始终保持警惕,连睡觉也不踏实,多么——辛苦,多么——负责。

  第七节

  母鸡一直用叫声传递着它对小鸡雏的爱,但它也有一声不哼的时候。

  (1)齐读第7小节

  (2)我们猜一下,母鸡教儿本领时它会如何叫?(耐心地“咯咯”叫)你从哪里体会到的?(多少多少次)这时它会说些什么?

  5、小结:我们一起联系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词,展开合理想像,读懂了母鸡叫声的含义,原来,母鸡总是由前院咕咕到后院,再由后院咕咕到前院,这咕咕的叫声并不是没有理由的。难怪作者后来会说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四、升华主题,感悟“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个英雄。”

  1、出示: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2、齐读句子。

  理解英雄:为了孩子,母亲可以挺身而出;可以 ;可以 ;可以 。(忍饥挨饿、任劳任怨、奋不顾身)所以说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3、感情朗读

  4、难怪老舍最后写道: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从不敢这个词中,你还体会到老舍对母鸡的什么情感?(敬重、佩服、赞美)

  5、齐读句子。

  《母鸡》的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笔下母鸡的特点,感受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与《猫》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尊敬的情感经历,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师:同学们,猫是一种很*常的小动物,可在热爱生活的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先生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继续学*老舍先生的另一篇佳作《母鸡》。

  2.板书并读题。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目标。

  师:同学们,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在学*之前,请大家先看阅读提示,请大家翻开课本74页。谁来给大家读一读。(一生读)

  师:谁来说说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了什么学*要求?(指名说)

  师:请大家看屏幕。(出示阅读要求)

  2、自由读。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有两个要求:①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②边读边思考:作者对母鸡是怎样的态度?

  3、交流汇报。

  ①读词语。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相信大家已经认识了这些词语,谁愿意来试一试。(指名读,齐读。)

  反抗欺侮成绩凄惨辛苦如怨如诉

  疙瘩可恶慈爱鸡雏啼叫颤颤巍巍

  ②师:认识了这些词语,相信大家读课文就没问题了。现在我们来开火车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作者对母鸡是怎样的态度?

  ③师:这列小火车开得又快又好。现在谁来说说作者对母鸡是怎样的态度?

  生:我一向讨厌母鸡。(板书)

  师:从哪些语段看出来?

  生:1-3自然段。

  师:那后来呢?

  生: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板书)

  师:哪些语段写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呢?

  生:4-10自然段。

  ④师:是的,你们都是读书高手。同学们,这一头一尾两句话在文中首尾呼应,这样可以使文章的结构更严谨。

  三、精读第一部分。

  师: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作者为什么讨厌母鸡呢?(生埋头默读思考。)

  师:好了,大家都学得很认真,相信都有自己的收获。谁愿意来跟大家分享。

  生:老舍先生觉得母鸡的叫声很令人讨厌。

  师:作者为什么会讨厌母鸡的叫声呢?

  生;因为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并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

  师:是啊,它没什么理由,却没完没了地叫,真是无病**。(板书)

  师:那作者讨厌母鸡的叫声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有的时候,它不这样乱叫,而是小疙瘩来。

  师:是的,那“颤颤巍巍”是什么意思?

  生:“颤颤巍巍”就是抖动摇晃的样子,多用于形容年长者走路的姿态。本课中用来形容母鸡叫的声音有一点抖。

  师:你理解得很准确,能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吗?

  生:我是通过查字典理解的。

  师:你真是学*的小主人。查字典是一种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师:什么叫“如怨如诉”?

  生:“如怨如诉”就是形容没完没了地抱怨、诉说。本文用拟人的手法来形容母鸡拉长声音的叫声影响人的情绪,令人讨厌。

  师:是的,那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问我妈妈的。

  师:可以,同学们请教别人也是一种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师:如果你们听到母鸡这样“颤颤巍巍”“如怨如诉”地叫,你会想到什么?


小学教学设计教案合集十篇(扩展9)

——《草莓》教学设计合集十篇

  《草莓》教学设计 1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北师大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分草莓》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有学生20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10人。

  3、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从没有余数的除法分苹果入手,介绍了除法竖式的写法,接着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掌握如何列竖式表示有余数除法。本课时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在分较大数目的物品的过程中探索试商的方法。教学中先让学生估计一下,每位同学大约分几张卡片,然后组织教学活动,探讨怎样判断估计得正确与否。可以利用乘法口诀,找出两数相乘的积最接*被除数,又比被除数小的试商策略。学生已经掌握了用竖式求有余数除法的方法,教师可以充分放手,以小组为单位,在实际活动的背景中去探讨试商的方法,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规律。

  4、教学目标:

  A 、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B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C、培养学生在小组中探究问题的能力。

  5、教学难点分析:

  让学生在试商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得出方法。

  6、教学课时:

  一课时

  7、教学过程:

  一、复*

  1、活动:小组倒背乘法口诀

  2、练*:

  (1)( )里能填几?

  ( )×4<15 8×( )<33 6×( )<37 ( ) ×7<39 (2)( )里最大能填几?

  ( )×4<15 8×( )<33 6×( )<37 ( ) ×7<39比较(1)(2)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新授

  1、以小组为单位分物品

  第一小组(5人):分49张苹果的卡片第二小组(5人):分50张圆形卡片第三小组(5人):分51张梨形卡片第四小组(6人):分52根小棒第五小组(5人):分53个小珠子a、猜

  猜一猜盒子里有多少物品b、看

  盒子下写好要分的东西和数量c、估

  估计一下你们小组每位同学分得几样东西d、想

  想一想你们小组是怎样估的e、写

  把你估计的结果和分的过程用数学算式表示出来f、分

  真正分一下,验证一下是否正确g、说

  说一说每人分得的数量是怎样得出来的,为什么既没估大也没有估小?

  小组合作的提示:

  1)你能把分的过程和结果用数学算式表示吗?

  2)组长带领说一说分的结果和数学算式的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3)真正分一下,验证一下算的和分的是否一样?

  4)有没有快速试商的好方法,请做好准备与其他小组分享。

  教师要把握:

  1)帮助学生将分的过程和数学的除法联系起来。

  2)将分的过程和算式的各部分之间联系着来进一步理解竖式除法各部分之间的意义。 3)再次经历分的过程,进一步将数和形有机的结合起来,体会数学中“验证”的方法。 4)帮助学生提炼试商的策略,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小组人数和分得的卡片数(两数)相乘的积最接*盒子上的数(被除数),又比盒子上的数(被除数)小。

  5个小组的算式分别是:(1)49÷6=8?6?7?6?71 (2) 50÷6=8?6?7?6?72

  (3) 51÷6=8?6?7?6?73(以5个式子中的一个列举如(3)中6×8=48,比51小; 6×9=54,比51大)

  (4)52÷6=8?6?7?6?74 (5) 53÷6=8?6?7?6?75

  2、问题:从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如果要是再有一个小组的话,是不是会出现54÷6=8?6?7?6?76呢?为什么?

  3、练*

  第6页第3题森林医生

  完成书第5页的试一试

  完成书第5页的算一算

  4、比较试一试和算一算你有什么发现?

  三、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四、作业

  书第6页的题目教学内容:P 4-5

  《草莓》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使学生了解作者表面描写的是草莓,实际上是通过它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2、要学生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是一颗秋天的草莓,也就是文章的题目;作者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这是散文的常用手法。

  3、通过本课教学,应使学生了解时间是宝贵的,生命的演进是大自然的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青春岁月是人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教导学生要珍惜现在的宝贵时光,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水*,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难点

  1、让学生通过观察事物进行丰富的联想,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

  2、使学生真正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理解作者是怎样由物及感的`。

  3、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和青春,怎样才能生活得更有意义。

  三、教学设想

  1、教师可以先拿一些草莓让学生品尝,然后问学生草莓的味道,指出现在的草莓和其他季节草莓在味道上的区别。然后引出草莓味道不同的原因是季节上的差异,从而把学生的思路引向课文。

  2、引导学生的联想能力,通过观察事物,把思绪展开,由物及事及人及感,抒发自己的感情。

  3、教师可以找一些关于劝戒人们珍惜时光的诗歌进行朗读,让学生仔细体会和揣摩。

  四、教学突破

  1、通过对一些物品的观察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这些东西的认识。

  2、让学生谈谈他们认识、得到或失去这些东西的经历。 ’

  3、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自己的经历的感想。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先让学生在课前预*课文,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2、课前先买一些草莓,准备上课时带到教室。

  3、课前找一些描写由夏季到秋季转变时情景的文章。

  ◆学生准备

  1、课前认真通读全文,找出自己的疑问。

  2、找出本文的写作手法,并和前面几篇作比较。

  二、教学步骤

  (一)、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给每个学生发一个草莓,让其品尝,导入课文题目。

  2、让学生分别找出作者描写六月和九月的句子,并进行对比。

  3、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

  4、让学生回答作者此时的感受。

  学生活动

  1、品尝草莓后回答感受。

  2、读出教师要求的句子,并说它们的区别。

  3、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4、积极回答问题,进入作者的角色。

  (二)、通过实物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给每个学生发一个草莓让其品尝,问学生感觉怎样,然后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人们在不盛产草莓的季节吃到草莓,同现在的感受是不是一样的?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呢?

  2、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指出:最主要的是那时不是盛产草莓的时候,是季节不同或时间不同导致的。人们在不同的季节吃到同一样东西感受是不一样的。时间的变化会引起人们感情的变化。

  3、提问:本文作者因为什么原因而引起感情的变化?是什么把作者的思绪带到了夏季的六月?

  学生活动

  1、品尝后说出自己的感觉,或香甜、或酸甜,回答:在中秋或冬天不盛产草莓时 吃到它会感觉更好,就像冬天吃到西瓜瓜一样,感觉就不一样,因为“物以稀为贵。”

  2、听教师讲解,体会到时间的不同会导致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同,明白一个道理: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会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3、回答:一颗晚熟的草莓,使作者回忆起六月的景象。领会到,实际上是因为晚熟的草莓引起作者敏锐的感觉,这就是时间实际上一刻也没有停息过,只不过是自己原来没有察觉而已。

  (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教师活动

  1、让学生分别说出作者心中的六月和九月各是什么样子的。

  2、提问:整个第三段都是说二者的不同,这些不同最后可以归结到什么原因上让学生从课文第三段上找出一句可以印证的句子。

  3、提问:第四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现在是不是还处于人生的青春阶段?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第三段和第一段,在文中找到答案。

  2、回答:是时间的不同,第三段最后一句可以印证。读出最后一句话:“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

  3、回答: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已经过了青春期,但还很年轻,从第四段第一句话和第五段第六句话可以看出来。

  第二课时

  (四)、进入作者角色,体会情感

  教师活动

  1、提问:第五段与第四段的关系是什么? 从哪句话可以表现出来?“朝霞变幻” 和“似水流年”代表什么?作者说“时间对我们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我们该怎么理解这句话?

  2、提问:青春岁月的特征是什么?成年期的特征是什么?、作者在谈到由青春期到成年期的改变时,是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

  3、让学生概括指出第五段的中心思想,提问:最后一段“六月的气息”是指什么?作者在最后一段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总结本文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表达了光阴易逝、时不待我的感慨。

  学生活动

  1、回答:对比关系或第五段是对第四段的否定,“朝霞变幻”和“似水流年”就代表时间。(学生谈他们自己的看法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2、可以用书本上的话回答,也可以自己概括,但一定要恰当。

  3、回答:时间改变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六月的气息”是指青春岁月;第六段表达了作者对青春易逝的感慨和留恋。

  (五)本课小结

  本课通过对一颗晚熟的草莓的联想,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的生活感想,表达了作者对青青岁月的留恋和对时光易逝的感叹。

  本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一颗草莓有感而发,层层深入,展开联想;通过对六月和九月的细微差别,联想到青春期和成年期的不同,由此表达了对青春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感慨。通过学*本文,应该让学生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勉励他们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发愤学*,热爱生活,全面提高自己。

  《草莓》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使学生了解作者表面描写的是草莓,实际上是通过它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2、要学生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是一颗秋天的草莓,也就是文章的题目;作者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这是散文的常用手法。

  3、通过本课教学,应使学生了解时间是宝贵的,生命的演进是大自然的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青春岁月是人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教导学生要珍惜现在的宝贵时光,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水*,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难点

  1、让学生通过观察事物进行丰富的联想,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

  2、使学生真正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理解作者是怎样由物及感的。

  3、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和青春,怎样才能生活得更有意义。

  三、教学设想

  1、教师可以先拿一些草莓让学生品尝,然后问学生草莓的味道,指出现在的草莓和其他季节草莓在味道上的区别。然后引出草莓味道不同的原因是季节上的差异,从而把学生的思路引向课文。

  2、引导学生的联想能力,通过观察事物,把思绪展开,由物及事及人及感,抒发自己的感情。

  3、教师可以找一些关于劝戒人们珍惜时光的诗歌进行朗读,让学生仔细体会和揣摩。

  四、教学突破

  1、通过对一些物品的观察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这些东西的认识。

  2、让学生谈谈他们认识、得到或失去这些东西的经历。 ’

  3、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自己的经历的感想。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先让学生在课前预*课文,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2、课前先买一些草莓,准备上课时带到教室。

  3、课前找一些描写由夏季到秋季转变时情景的文章。

  ◆学生准备

  1、课前认真通读全文,找出自己的疑问。

  2、找出本文的写作手法,并和前面几篇作比较。

  二、教学步骤

  (一)、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给每个学生发一个草莓,让其品尝,导入课文题目。

  2、让学生分别找出作者描写六月和九月的句子,并进行对比。

  3、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

  4、让学生回答作者此时的感受。

  学生活动

  1、品尝草莓后回答感受。

  2、读出教师要求的句子,并说它们的区别。

  3、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4、积极回答问题,进入作者的角色。

  (二)、通过实物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给每个学生发一个草莓让其品尝,问学生感觉怎样,然后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人们在不盛产草莓的季节吃到草莓,同现在的感受是不是一样的?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呢?

  2、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指出:最主要的是那时不是盛产草莓的时候,是季节不同或时间不同导致的。人们在不同的季节吃到同一样东西感受是不一样的。时间的变化会引起人们感情的变化。

  3、提问:本文作者因为什么原因而引起感情的变化?是什么把作者的思绪带到了夏季的六月?

  学生活动

  1、品尝后说出自己的感觉,或香甜、或酸甜,回答:在中秋或冬天不盛产草莓时 吃到它会感觉更好,就像冬天吃到西瓜瓜一样,感觉就不一样,因为“物以稀为贵。”

  2、听教师讲解,体会到时间的不同会导致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同,明白一个道理: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会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3、回答:一颗晚熟的草莓,使作者回忆起六月的景象。领会到,实际上是因为晚熟的草莓引起作者敏锐的感觉,这就是时间实际上一刻也没有停息过,只不过是自己原来没有察觉而已。

  (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教师活动

  1、让学生分别说出作者心中的六月和九月各是什么样子的。

  2、提问:整个第三段都是说二者的不同,这些不同最后可以归结到什么原因上让学生从课文第三段上找出一句可以印证的句子。

  3、提问:第四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现在是不是还处于人生的青春阶段?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第三段和第一段,在文中找到答案。

  2、回答:是时间的不同,第三段最后一句可以印证。读出最后一句话:“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

  3、回答: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已经过了青春期,但还很年轻,从第四段第一句话和第五段第六句话可以看出来。

  第二课时

  (四)、进入作者角色,体会情感

  教师活动

  1、提问:第五段与第四段的关系是什么? 从哪句话可以表现出来?“朝霞变幻” 和“似水流年”代表什么?作者说“时间对我们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我们该怎么理解这句话?

  2、提问:青春岁月的特征是什么?成年期的特征是什么?、作者在谈到由青春期到成年期的改变时,是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

  3、让学生概括指出第五段的中心思想,提问:最后一段“六月的气息”是指什么?作者在最后一段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总结本文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表达了光阴易逝、时不待我的感慨。

  学生活动

  1、回答:对比关系或第五段是对第四段的否定,“朝霞变幻”和“似水流年”就代表时间。(学生谈他们自己的看法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2、可以用书本上的话回答,也可以自己概括,但一定要恰当。

  3、回答:时间改变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六月的气息”是指青春岁月;第六段表达了作者对青春易逝的感慨和留恋。

  (五)本课小结

  本课通过对一颗晚熟的草莓的联想,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的生活感想,表达了作者对青青岁月的留恋和对时光易逝的感叹。

  本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一颗草莓有感而发,层层深入,展开联想;通过对六月和九月的细微差别,联想到青春期和成年期的不同,由此表达了对青春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感慨。通过学*本文,应该让学生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勉励他们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发愤学*,热爱生活,全面提高自己。

  《草莓》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

  课本第5—6页“分草莓”及“试一试”、“算一算”、·练一练”练*题.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通过*均分数目较大的物体,引导学生经历的试商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

  学情分析:

  学*本节之前,学生已具备了下面的认知基础,能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对被除数数目较小的余数的除法,能较快的求出结果,并学会了竖式计算。这节课的重点是:当被除数稍大一些时,如火热借助惩罚口诀进行试商,这个问题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在探索,练*中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探索中发现中体验乘法的喜悦

  3、激发学生学*兴趣和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重、难点与关键

  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在探索、练*中积累有余数除法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

  1、提问: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回忆:余数要比除数小。

  2、10÷5 16÷5 18÷5 20÷5 22÷5 25÷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学生练*完毕,引导学生对以上小题进行分类,并请学

  说一说是按什么标准来分的.引导学生按余数的情况分成两类。

  有余数的算式:( ) 没有余数的算式( )

  二、探索新知

  1、探索试商方法

  课件出示课本第5页“分草莓”引导学生理解图意。

  (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提问:要解决“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2)指名回答,板书: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指名口答。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5)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8×7=56 比55大;8×6=48 比55小。所以商6。

  (6)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通过集体交流,使学生认识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2、再次组织小组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认识: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3、引导学生归纳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4、应用试商的方法填空:课本第5页“试一试”。

  (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三、巩固练*

  课本第6页“练一练”的第1 ~ 5题。

  学生先独立练*后进行集体订正。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认为在试商时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

  1.( )里屉大能填几9

  ( )X 5<44 8x( )<57 ( )X 6<41

  9X( )<53 ( )x 4<31 60>( )x 7

  2、用竖式计算。

  20÷6 33÷5 63÷8 41÷7

  75÷9 52÷7 38÷4 67÷9

  3、解决问题。

  43个排球,每7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板书设计:

  分草莓

  把55个草莓*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几个,还剩几个?

  55÷8=6(个)......7(个)

  答:每个盘子放6个,还剩7个。

  《草莓》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通过品读课文,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间。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品读,透过现象看本质,使学生了解作者表面描写的是草莓,实际上是通过它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2、学*运用象征的手法表情达意。

  方法与过程:

  1、在朗读、感悟中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由物及人,抒发自己的感情。

  2、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引导学生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教学重点:

  1、通过品读课文,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

  2、感受文章构思之精,作者的写法之妙。

  教学难点:

  1、通过品读,使学生真正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理解作者是怎样由物及感的。

  2、引导学生体味生命中的“变”,感受文章所蕴涵的人生意义。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由《前赤壁赋》片段导入。

  (苏轼由自然界的“水与月”联想到人生的“变”与“不变”,目的是寻求心灵的解脱。外国有位作家由田野的“草莓”也联想到人生的“变”与“不变”,我们一起来品读波兰作家伊瓦什凯维奇的《草莓》)

  二、品读课文1—3段,初步感悟。

  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并找出描写和议论的句子。

  1、是什么把作者的思绪由九月带到了六月?

  明确:一颗晚熟的硕大草莓。

  2、六月和九月的乡村有何不同?

  明确:六月:树木翠绿天空湛蓝空气芬芳

  《草莓》教学设计 6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小弟和妈妈种草莓的事。春天里,小弟和妈妈种了三颗草莓,草莓苗儿一天天的长高、长壮。草莓开花了,结果了。果子一天天长大,从绿豆般的小疙瘩,到豌豆那么大,到蚕豆那么大。草莓成熟了,美丽极了,味道好甜好香。伴随着对草莓生长过程的描写,作者还写了小弟给草莓松土、晒太阳、摘草莓……字里行间充满着乐趣。读了文章,会使人觉得小草莓可爱,有生活情趣、爱劳动的小弟弟更可爱。

  【设计理念:】

  准备实物让学生观察、品尝、激发兴趣。体会语言中流露出对草莓的喜爱及种草莓的快乐。

  【教学目标】

  1、学*生字。认识,会写10个生字。

  2、理解新词。

  3、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教学重点】学*生字,理解新词

  【教学难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爱吃哪些水果?

  2、(出示实物)看,这是什么水果?(板书:草莓)练*说话:多好看的草莓啊,谁能说说它的样子和味道?

  3、这么好看又好吃的水果,要是能亲自把它种出来,那该多好啊!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种草莓》。(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碟片读课文,边听边圈画出生字新词,标出自然段。不懂的词语作出标记。

  2、指名轮流读课文段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三)学*生字,指导书写

  1、辨析读音

  (1)“铲汁”都是翘舌音。“种”zhòng,表示动作。

  (2)“蚕栽酸”都是*舌音。

  (3)“淋”读lín不要读líng

  2、写法指导

  (1)“淋”字左右结构,注意两个“木”字的变化。

  (2)“酸”字的左边不是“西”。

  (3)“栽”与“裁”区别。

  (4)“慢铲趴豌汁”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要写的得左窄右宽。

  3、理解词语

  淅淅沥沥凋谢绺(认读时,注意指导读儿化音“慢慢儿”,先老师范读,学生跟读,再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儿化音来练读,如:“小苗儿、花儿、小果儿、头儿”等,反复读,理解在这些词后加上儿化音,更体现出了草莓的可爱)

  4、小组讨论识记方法。

  你认为哪几个生字难记、难写,你想用什么办法来记住它?(自由汇报生字的识记方法,教师相机指导)

  (四)再读课文,梳理顺序

  1、同学们,《种草莓》这篇课文共6个自然段,而每个自然段都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内容,你能找到它吗?自由读课文,找到了就画上横线。

  2、交流,概括。

  (1)对有争议的第4、5自然段可再读读,讨论明确:第4自然段既写了花,又写了果,可以和写果的第5自然段合并,用两个词概括:开花、结果。

  (2)明确线索:春天―栽苗―长高―工花―结果―成熟。

  3、齐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课时作业:选词填空裁栽()衣()种()树苗()缝()剪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重点:朗读课文,体会语言,梳理记叙顺序。难点:在自主阅读中理清文章的继续顺序。

  教学过程:(一)温*旧知,导入新课

  1、熟读识记生字词。

  2、上节课,我们初学了课文,谁来说说种草莓的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3、自由读文,看看各个阶段草莓是什么样子?小弟是怎么做的?

  (二)选择朗读,品味语言

  1、选择你喜欢的部分,再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把你喜欢的'段落大声读给同学听,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相机指导以下三个重点句段:

  (1)“细细的春雨酒下来,淋在小叶上,叶儿慢慢长大了。暖暖的太阳出来,照在花盆上,小小的苗儿长高了一点儿。轻轻的春风吹来,吹在小苗上,小苗儿又长高了一点儿。小弟用小铲给松松土,小苗儿更壮了。”

  ①多美的情景啊,谁能把它美美地读出来?

  ②教师根据朗读情况进行指导。

  “细细的、暖暖的、轻轻的、松松土”――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些词都是重叠的)

  再自由地小声读一读,体会这些重叠词有什么好处?(说明春雨、春风、阳光和小弟的动作都是那么温柔,在细心地呵护着小苗儿,好让小苗儿茁壮成长)

  ③再指名读,读出温柔、郐畅的感觉。可加上动作表演读。

  (2)“小小的花儿凋谢后,出现了一颗()小疙瘩。小绿疙瘩一天天长大,颜色也慢慢变浅,成了()的小果儿了。……小草莓()了,朝外的一面开始发红。”

  ①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②课件演示(或动手画一画)果儿的变化。

  ③草莓从“绿豆般的”到“豌豆那么大”再到“像蚕豆一样大”,作者观察得很仔细,而种草莓的小弟就更不用说了。指名读第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猜猜:弟弟心里在想什么?

  (3)出示课文的最后一段,学生自由朗读,用横线画出草莓成熟的样子,用波浪线画出品尝草莓的句子。

  这么好看又好吃的草莓谁不喜欢呀,让我们也来美美地读一读,要品出草莓的香甜哟。

  (三)总结升华,拓展练*

  1、谈感受,小结:学*了课文,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草莓的可爱,也从小弟的身上体会到种草莓无穷的乐趣。

  2、语言积累: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背下来。

  3、拓展空间: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大人的帮助下,尝试种植小豌豆或其他植物,仔细观察它的生长过程,并写下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

  绿豆

  叶→苗→花→果豌豆

  蚕豆

  (略)(详)

  课时作业:

  1、照样子,写句子。

  地上的小草钻出尖尖的小脑袋,就像大地长出一绺绺绿色的头发。

  ,就像。

  2、排一排顺序。

  冬春秋夏

  上午早上晚上下午

  《草莓》教学设计 7

  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第8页至第9页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已经学*过表内乘法,在此课前面学*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知道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利用乘法口诀试商,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前面三课时,学生认识了有余数除法及竖式。学生会根据具体情境和动手操作的活动试商。这节课在前面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乘法口诀试商,要求熟练的应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

  教学目标:

  结合分草莓的情境,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进一步巩固除法竖式的书写形式与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难点:

  1. 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

  2. 经历有余数除法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的利用乘法口诀试商。当余数比除数大,说明商上小了;当除数与商的乘积大于被除数,说明商上大了。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彩笔,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今天是小猴的生日,智慧老人送给它一样礼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

  红果子,麻点子,咬一口,甜丝丝(猜一种水果)

  2.小猴邀请了一些朋友为它庆祝生日,但是它遇到了一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帮助它,好吗?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谜语引入,交流自己的猜想,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氛围,激发学生学*的欲望。

  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图示分草莓情境,搜集数学信息,提出除法问题。

  列出算式,初次试商。

  猜一猜,每盘最多放几个草莓?说一说,你猜想的理由。

  用竖式计算,根据前面的猜想理由引出乘法口诀试商。

  在图上圈一圈,验证计算是否正确。

  解决问题2,再次试商。

  学生独立解决,再集体分享计算过程。

  说一说,试商的时候用到哪句乘法口诀?

  用画图的方法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探究,感受有余数的除法也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让学生反复体验,利用乘法口诀求商,“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的试商方法。

  应用新知,判断对错。

  设计意图:针对性的辨证练*,更正错误。当余数比除数大,说明商上小了,把商调大;当除数与商的乘积大于被除数,说明商上大了,把商调小。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订正错误,通过分析错因,不断调整商的大小。进一步强化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要领。1.商与除数乘积最接*被除数,并且比被除数小;2余数比除数小。在判断对错,更正错题的活动中形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积累试商的经验。

  反馈练*,巩固新知。

  第一题先算一算,再圈一圈。

  第二题让学生开火车,说明用哪句乘法口诀。

  第三与第四题让学生上台板演,作为现场检测题。

  数学阅读,情感教育。

  设计意图:第五题的拓展内容,是潜江小数人解读教材,修订教材的成果。向学生介绍除法竖式的由来,建立身为潜江人的自豪与自信。

  五.课堂回顾,反思提升。

  1.用乘法口诀试商,用画图检验计算是否正确。

  2.思考我们的学*方式,由动手操作到画图,最后用乘法口诀求商,体验数学的简洁美,把复杂的事情做简单。

  《草莓》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学*本文运用的联想和由物及人、由物及理的象征手法。

  2、体味生命在时光流转中不断成熟丰富的深刻哲理,珍惜过往,正视未来。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体味生活中“变”的人生况味。(重点)

  2、理解不同时节的“草莓”的象征含义和联想的运用。(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1、布置预*,课前让学生自行查阅解决有关文学知识,如作者、体裁等。课上先理清全文思路(或构思),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

  2、通过问题设置带动学生通读全文,把思路,进而体会全文联想的巧妙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草莓》这个题目,同学看看可以写一些什么类型的?

  可能有同学会认为《草莓》是托物言志的散文,或是赞美“草莓”的咏物散文,或是单纯的一篇说明性……

  伊瓦什凯维奇的这篇题为“草莓”,作者的用意是什么?作者通过这篇主要想表达什么主题思想?

  明确:“草莓”只是引起作者情感波澜的触媒,作者的意图是借“草莓”这一自然界的变化,阐明对人生的变化的感悟。

  二、整体探究主旨

  学生通过复读思考,自由讨论。

  明确:1、自然与社会都处在无时不在的“变”的过程中。“不变”是错觉,“变”是必然。对青春易老,岁月易逝有赶上悲叹。(表层)

  2、通过展示人生四季的不同风景,写出时光赋予生命的不同色彩和形态。作者有对时光流逝的慨叹,更有对生命在时光流转中不断成熟丰富的喜悦,珍惜过往,正视未来,是作者寄寓的生活哲理。(深层)

  三、围绕问题,品读课文

  1、问题:一颗普通的草莓怎样引发作者想到自然的变化,再由自然的变化想到人生的变化?(思路探究)

  ( 提示:也就是说,它们有着某些共同之处和联系,可联系文本解读。)

  2、问题:为什么以“草莓”为题?六月草莓与九月草莓的象征含义是什么?(主旨把握)

  3、问题:开篇为什么不从草莓起头,而渲染“夏意正浓”?结语的作用(表达效果)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表达效果示例)

  ……

  1、明确:这是一颗晚熟的草莓,在它身上融合着“不变”与“变”的因子,“不变”是因为它带有六月的香甜芬芳,“变”是因为它拥有九月的成熟,与“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已有所不同;

  由草莓的“不变”与“变”,联想到自然中六月与九月的“不变”与“变”,抓住树木、太阳、天空、空气、鸟儿以及人们的欢笑,“但”字突现自然界的“不变”与“变”;由自然界六月与九月的“不变”与“变”联想到象征着人生命中两个截然不同的季节――春季和秋季,由此想到人生的“不变”与“变”:“不变”的爱好、思想、感情等美好的时光和回忆,“变”的是与“青春时代”不同的空气、时光以及时光赋予的不同的人生――心性和容颜、思想和情感、思虑、生活、经验、信仰和理性。作者通过这种联想,领悟到“变”是一种永恒,对过去应该珍视,但更要正视未来,因为生命成长的希望在前面。

  2、明确:最后一层意思:六月的.气息“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香味浓郁的六月草莓象征着生气蓬勃的青春时代,寄托着作者对过去生活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成熟的九月草莓象征一种日益丰富成熟的人生,它失去了以往的一些外在香味,但含在嘴里让人越品尝越有滋味。

  3、明确:开篇“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给人以“不变”的幻觉,其实从秋天的成熟也暗示了“变”,暗示大地每时每刻都在更新。与下面意外的发现“晚熟的硕大草莓”的“变”形成回转的笔锋

  在结构布局上,结尾的设置给人一种节奏感,尺水兴波,对景物特征的细微描写增添诗情画意之美,回味寄寓的生活的哲理――生命之“变”会给人带来不安,但唯有“变”才能让人生丰富,让生命成熟,让馨香不随时光流逝而永葆。珍视过去,正视未来吧。

  四、教师结尾点评

  通过对本文的学*,让我想起《匆匆》里的一句话:“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杨柳枯了候,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草莓》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再探索、练*中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关键:

  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具准备:

  课件、挂图等。

  学情分析:

  由于二年级学生,他们活泼好动,争强好胜,想象丰富,求知欲旺盛;学*责任感不断增强,但学*往往从兴趣出发;他们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干扰。

  教学中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惯,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自信、自尊、自律等积极心态,是他们通过思考,提高自我认知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基础,也是教师需努力和强化的。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提问: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2、练一练:16÷818÷821÷8全班齐练,指名板演。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师:上节课我们解决了分橘子的问题,学*了用竖式计算除法,

  2、如果把板演的数21换成55,你会做吗?(出示分草莓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55个草莓*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还剩几个?

  3、探究试商的方法:(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提问:要解决“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2)指名回答,板书:55÷8师过渡语:面对要分的数目比较大,当我们再采取一次一次的分,继续利用学

  具来分是比较麻烦和困难的,那怎么办呢?(3)先引导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5)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8和几相乘的积最接*55,又比55小。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以商6。列式55÷8=6(个)……7个。

  (6)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通过集体交流,使学生认识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2、再次组织小组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集体交流,达成共识: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3、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除数与几相乘的积最接*被除数,又比被除数小,商就是几。二乘,商和除数相乘。三减,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四比余数比除数小。

  4、应用试商的方法填空:P5“试一试”。( )×8<447×( )<549×( )<62

  ( )×6<40( )×4<305×( )<48(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三、巩固练*:

  1、P6“练一练”的第1~5题。

  学生在独立练*后进行集体订正。继续培养学生试商,以及正确的竖式书写方法,继续理解余数的意义。

  梳理:一个数与除数相乘,结果最接*被除数,而且比被除数小,那么这个数就是要确定的下来的商。验证的方法:余数比除数小。

  2、反馈矫正,形成经验。

  正确评价学生把握的知识,指出学生在练*中的错误,从而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认为在试商时要注意什么?下课后与同桌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师小结:

  1、试商要有目的。

  2、余数要比除数小。

  3、单位书写、正确解答。

  板书:

  55个草莓*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还剩几个?列式55÷8=6(个)……7个。

  答:每个盘子放3个,还剩7个

  《草莓》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学*本文运用的联想和由物及人、由物及理的象征手法。

  2、体味生命在时光流转中不断成熟丰富的深刻哲理,珍惜过往,正视未来。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体味生活中“变”的人生况味。(重点)

  2、理解不同时节的“草莓”的象征含义和联想的运用。(难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想】

  1、布置预*,课前让学生自行查阅解决有关文学知识,如作者、体裁等。课上先理清全文思路(或构思),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

  2、通过问题设置带动学生通读全文,把思路,进而体会全文联想的巧妙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草莓》这个题目,同学看看可以写一些什么类型的?

  可能有同学会认为《草莓》是托物言志的散文,或是赞美“草莓”的咏物散文,或是单纯的一篇说明性……

  伊瓦什凯维奇的这篇题为“草莓”,作者的用意是什么?作者通过这篇主要想表达什么主题思想?

  明确:“草莓”只是引起作者情感波澜的触媒,作者的意图是借“草莓”这一自然界的变化,阐明对人生的变化的感悟。

  二、整体探究主旨

  学生通过复读思考,自由讨论。

  明确:1、自然与社会都处在无时不在的“变”的过程中。“不变”是错觉,“变”是必然。对青春易老,岁月易逝有赶上悲叹。(表层)

  2、通过展示人生四季的不同风景,写出时光赋予生命的不同色彩和形态。作者有对时光流逝的慨叹,更有对生命在时光流转中不断成熟丰富的喜悦,珍惜过往,正视未来,是作者寄寓的生活哲理。(深层)

  三、围绕问题,品读课文

  1、问题:一颗普通的草莓怎样引发作者想到自然的变化,再由自然的变化想到人生的变化?(思路探究)

  ( 提示:也就是说,它们有着某些共同之处和联系,可联系文本解读。)

  2、问题:为什么以“草莓”为题?六月草莓与九月草莓的象征含义是什么?(主旨把握)

  3、问题:开篇为什么不从草莓起头,而渲染“夏意正浓”?结语的作用(表达效果)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表达效果示例)

  ……

  1、明确:这是一颗晚熟的草莓,在它身上融合着“不变”与“变”的因子,“不变”是因为它带有六月的香甜芬芳,“变”是因为它拥有九月的成熟,与“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已有所不同;

  由草莓的“不变”与“变”,联想到自然中六月与九月的“不变”与“变”,抓住树木、太阳、天空、空气、鸟儿以及人们的欢笑,“但”字突现自然界的“不变”与“变”;由自然界六月与九月的“不变”与“变”联想到象征着人生命中两个截然不同的季节——春季和秋季,由此想到人生的“不变”与“变”:“不变”的爱好、思想、感情等美好的时光和回忆,“变”的是与“青春时代”不同的空气、时光以及时光赋予的不同的人生——心性和容颜、思想和情感、思虑、生活、经验、信仰和理性。作者通过这种联想,领悟到“变”是一种永恒,对过去应该珍视,但更要正视未来,因为生命成长的希望在前面。

  2、明确:最后一层意思:六月的气息“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香味浓郁的六月草莓象征着生气蓬勃的青春时代,寄托着作者对过去生活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成熟的九月草莓象征一种日益丰富成熟的人生,它失去了以往的一些外在香味,但含在嘴里让人越品尝越有滋味。

  3、明确:开篇“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给人以“不变”的幻觉,其实从秋天的成熟也暗示了“变”,暗示大地每时每刻都在更新。与下面意外的发现“晚熟的硕大草莓”的“变”形成回转的笔锋

  在结构布局上,结尾的设置给人一种节奏感,尺水兴波,对景物特征的细微描写增添诗情画意之美,回味寄寓的生活的哲理——生命之“变”会给人带来不安,但唯有“变”才能让人生丰富,让生命成熟,让馨香不随时光流逝而永葆。珍视过去,正视未来吧。

  四、教师结尾点评

  通过对本文的学*,让我想起《匆匆》里的一句话:“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杨柳枯了候,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