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教学设计菁选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3-02-22 00:00:00

暮江吟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暮江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暮江吟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吟诵《暮江吟》,体会古诗描写的景,体会作者的心情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学*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古诗中有很多这样的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佳作。今天我们学*的.《暮江吟》就是了。

  2、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吗?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白居易?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离开腐败的朝廷,到杭州去当刺市史。上任路上,他游山玩水,心情舒畅,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山水风景诗。)

  3、释题:《暮江吟》(就是吟唱傍晚江上的景色)。

  二、范读诗歌(听录音)

  三、自学古诗

  1、这首诗较好理解,请同学们先自己参照书上的注释或利用工具书,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然后再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自学,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记下来。(老师巡堂,多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

  3、四人小组交流、讨论。(老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掌握学*情况。)

  4、汇报交流

  (1)你们自学时有没有不理解之处。请质疑。解疑。

  a、铺:太阳的斜照。

  b、瑟瑟:碧绿色。

  c、可怜:可爱

  (2)再说:你学懂了什么?(四人小组代表发言)

  (夕阳照在江上,江水半红半绿。到了夜晚,一弯新月像弓一样挂在天边,草上的露水像珍珠似的在月色下闪闪发亮。)

  四、指导朗读

  1、我们在学*古诗时,不仅要知道“诗意”,感悟“诗情”,还要进入诗的意境,想象画面。这首诗的意境很美,请大家读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

  3、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4、(1)句要读得*稳,轻柔;

  (2)“瑟瑟”和“红”要拉长语调,显示颜色的奇特。

  (3)、(4)句:则要读出赞美喜爱之情。

  五、老师总结: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学生讨论后派代表说)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暮江吟》描绘了深秋从傍晚到入夜江上景色。写傍晚时江上景色着重描写色彩;写入夜江上的景色着重描写形态。

  3、师虽然没有一字一句来指导你们,你们理解整首诗的意思吗?会读吗?有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质疑。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七、课外拓展

  请在《小学生必背优秀诗文》中找出白居易的诗来读一读。

  暮江吟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情感,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从关键词语“一道、铺、瑟瑟、可怜”入手,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展开丰富的想象,复现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温*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下面我来考考大家,我念一句,你们背整首古诗。“离离原上草”?

  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今天,我们再来学*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出示课题,齐读课题)(“吟”是前鼻音)

  二、解题,知作者:

  (接上)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暮”字,上面是一个?草字头,草字头下面有一个?“日”,这个“日”表示的就是?太阳。太阳落到草丛下了,这个“暮”表示什么意思。(傍晚)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时间。你还能知道什么?(地点:江边。吟:吟诗)

  那么是谁傍晚的时候在江边吟诗呢?(白居易)

  既然大家都曾认识这位伟大的诗人,你能说说他的“字”和“号”吗?(PPT示简介)

  三、熟读古诗,整体感知:

  1、究竟是什么样的景色吸引了白居易在此吟诗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看——齐读。大部分同学都读得很好,但还有部分同学读得不通顺,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诵。

  2、学生自由大声练读。(可站、可坐、可配合手势,可以摇头晃脑,可以大声读,也可以小声读等,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但是要读准诗中的生字,读通顺诗句。)(个别汇报读,师生评:字音读准了,证明你已有收获;读得真流畅,学*力强;读出了古诗的韵味,你真是个小诗人?)

  3、教师范读。师:你们注意老师是怎么停顿的。

  4、学生个别读(比比谁读得好)、齐读。

  四、明确背景,体会情感:

  (同学们读得真好,短短几分钟就能读得通顺、流畅、有节奏了,可我们似乎还缺少了点东西,缺少什么呢?对了,缺少点情感。俗话说:诗言志。诗人写诗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缘由)

  PPT示背景(指名读):当时朝廷政治昏暗,斗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该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让我们带着诗人那种轻松畅快的心情,随同诗人一起赏景抒情——齐读

  五、品读探究,深入理解:

  1、画景物:听着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唐代,与诗人一起欣赏江边美景。下面我们再通过进一步的学*,将这江边的美景图一一描绘出来。

  诗人在不同的时间里,各写了哪些景物?找出来,用笔画出来。(画景物——汇报)(板书:残阳、江、露、月)

  2、品诗句:这些常见的景物,为什么能让诗人流连忘返呢?让我们跟随诗人的笔墨,一起走*江边。齐读一二句。PPT

  你觉得诗人笔下的太阳是怎样的?(火红的、摇摇欲坠的、疲惫的、金光闪闪的)同学们口中的夕阳真美啊,你们真是白居易的知己啊!

  在这两句中有一个动词,你能找出来吗?“铺”。

  *日我们描写阳光用什么动词?(照、射、洒)换上这些词好不好?换词读一读。换好不好?

  “铺”字多用在何处?(引导“铺”字组词:铺床、铺路)

  “铺”——(简图)(夜晚妈妈帮你铺床,盖被子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引导得出:温暖,柔和,舒服,亲切)(学术说法:此时太阳已经接*地*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缓柔和,像是有人拿了一块红绸子从天边慢慢地铺了过来,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读出来的?大家跟着来,用他的方法读读。齐读在夕阳的映照下,江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这里的瑟瑟是什么意思?“瑟瑟”指碧绿色的玉石,诗中形容江水没有被夕阳照到时所呈现的青绿色。)(删除,课堂不讲)

  这里写到“半江瑟瑟半江红”,在你的想象中,江水红得像什么?绿得像什么?

  (生:红得像一块红绸子。似乎有人把红墨汁倒进了江中。江水另一半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让生尽情说,答不到也没关系)

  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呀!一个“瑟瑟”,一个“红”字写出了夕阳斜照在江上,那种鲜明的色彩美,这样一红一绿强烈的色彩对比,使画面变那么鲜艳、明快。你能否将这种奇特的美感读出来?

  夕照下的江水半绿半红,这是多么美丽的奇观啊,那么,江面为什么会呈现出半绿半红的景象呢?(引导、简图)(教师边演示课件边小结——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诗人很善于使用色彩的对比,他多像一个大画家,用他手中的彩笔,描绘出我们祖国自然风光的色彩美。以上两句,不由得使老师想起了白居易的另一首的词《忆江南》。这首词中也运用了色彩对比的写法,同学们想想是那两句呢?(生答)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与“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在写法上多么相似呀!一个写了秋天、夕阳下的江水;一个写了春天、朝阳下的江水。都描绘了奇特的美景,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

  带着刚才的理解,想象着画面,再将这种神奇的美读出来。

  三四句:多美的江边夕照图啊,面对如此美景,诗人留恋忘返,不觉天色已晚,此刻他又有什么新发现呢?

  有一个词尽显了白居易当时的心情?——可怜。为何说“可怜”?是不是很可怜的意思呢?(拆开组词:可以怜惜。)

  “可怜”:可爱“真珠”:珍珠

  什么可爱?哪些景物让你觉得很可爱?怎样的露珠、月亮让你觉得很可爱?

  你能将这种可爱读出来吗?(个读、齐读)

  老师觉得作者写得还不够可爱,在你们的想象中,那些亮晶晶的露水、皎洁新月还像什么?用上这样的句式说一说:露似()月似()()似()()似()

  (露:宝珠、玛瑙、水晶月:像金钩。像小船。像眉毛。像镰刀。)从颜色、形状方面进行点拨。江似明镜月似船。

  同学说得多传神呀,多贴切呀!你们将天上的月与地上的露珠完全融合到了一起,组成了一幅宁静、祥和的月夜图。面对这样美的景色,诗人情不自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齐读)

  六、感情朗读:

  在白居易的眼里,远处的残阳美,*处的江水美,脚下的露水美,天上的新月美,这无不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前面讲到诗人是离开朝廷到外地任职,离开了朝廷因为着不能追求功名利禄了,但他却没有丝毫失落感,转而流连于幽美壮丽的自然风光中,这是多么乐观、豁达的个性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带着诗人这种轻松、闲适的心情,再次漫步江边。(配乐齐背诵)

  七、读写结合,加深理解:

  多么美丽的江景图啊!这种美景不描绘下来实在可惜了,让我们拿起笔,发挥想象,将这幅幽美的江景图描绘出来吧。

  题:发挥想象,将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PPT

  八、拓展延伸:

  学完这首诗,你觉得诗中哪种景色最美丽?你还能背背写这种景的古诗来吗?(学法)

  暮江吟教学设计 篇3

  〔解题〕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大约写于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年7月,白居易自中书舍人除杭州刺史。10月1日到杭州。

  《暮江吟》通过对黄昏时分江面特有的瑰丽风光的描写,从侧面反映诗人离开昏暗的朝廷以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结构分析〕

  诗人是选取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时段中的两组景物进行了描写。

  第一组景物(前两句),夕阳落照中的江水。江面呈现的两种颜色,细波粼粼、光色凝重。

  第二组(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通过对“露”和“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了一种和谐、宁静的意境。

  〔语意理解〕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快要落山的太阳。“铺”阳光贴着江面,*展延伸。“瑟瑟”,形容江水背阴处有如青绿的玉。这两句的意思是:夕阳沿地*线*铺江水中,江水一半鲜明,一半阴暗,一半红光闪耀,金波粼粼,一半呈现碧绿,有如青玉。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夜”,即夏历初三新月如钩。“真珠”,即珍珠。“弓”,弯弓。这两句的意思是: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晚,江边的草地上挂满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抬头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绿的天幕上悬挂一张精巧的弓。

  〔写作特点〕

  1.抓一时一物,表浓重情思。

  白居易擅长寄情于物,常常在诗中通过一时一物,在一笑一吟中自然、率直地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思。写本诗时,作者正因不满朝廷的昏暗与各派斗争而舍朝官求外任,心绪本来愁愤交织,但见到暮江美景又将愁愤一扫而光,涌起喜悦与热爱。于是,诗人将新的情思寄托于暮江美景与月夜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轻松愉快。

  2.工致入画的技巧。

  明人杨慎评《暮江吟》说:“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致入画。”盛赞白居易在本诗中写景的功力。比如,本是残阳照江面,不说“照”,却说“铺”,是因为残阳而*地*线,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确像“铺”在江上,多么形象!用“铺”显得*缓,写出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亲切、安闲之感。面对九月初三夜晚之景,巧设比喻:把新月比作小巧的弯弓;把岸上凝露,比为闪闪发光的珍珠。再加上暮江、月夜等景色,巧妙地营造了一种恬静、秀美的氛围。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3.认识课后两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借写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本课阅读要以感情朗读和欣赏为主。

  ⑴要引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教师要结合时代背景,借助多媒体课件和生动的语言,使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之中,反复地读,在读中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⑵教师适当抓住重点诗句进行引导,使学生通过佳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⑶要引导学生反复读描写景物的诗句,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

  2.积累内化。

  背诵三首古诗。

  3.识字写字。

  学生认识“旷、瑟”两个字。可以先在诗文中认识,然后单独拿出来,读音组词。

  4.练*。

  ⑴迁移练*:在三首诗中任选一首讲一讲诗中描写的情境。

  ⑵实践活动:阅读一些描写日月的古诗阅读欣赏。

  资料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杰出山水田园诗人,画家。后人评论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朝著名的诗人,继杜甫之后又一位现实主义诗人。

  暮江吟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练*写好6个汉字。

  2、诵读古诗,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其中的诗情画意。

  3、积累与夜有关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诵读古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音像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暮江吟》

  一、音画时尚导入。

  1、教师播放两段风格不同的乐曲,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然后根据画面的意境联想诗歌。

  2、指名回答,相机背诵有关的古诗。

  3、导入、板题。

  4、读题,认“暮”字,学写“暮”“吟”两个字。

  5、理解题意。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课文。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疑。

  三、品读悟诗境。

  1、听配乐朗诵,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2、交流汇报,相机找出相关的诗句并诵读。

  3、你认为哪些诗句写得好?好在哪儿?(相机理解“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妙处。)

  4、画一画诗歌(选前两句或后两句)表现的意境。

  5、练读,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7、赛读、评议。

  8、练*背诵。

  四、作业:

  1、背诵《暮江吟》。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可以用毛笔写一写。

  3、读读背背与夜晚有关的其他古诗。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暮江吟》。

  二、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秋夕》、读题,练写“夕”字。

  2、理解题意。

  3、说一说有关秋夕(七月初七)的传说。

  三、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课文。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疑。

  四、品读悟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如:“冷画屏”什么含义?“冷”什么意思?

  秋天来了扇子本不要用了,为什么宫女用罗扇扑打“流萤”?

  1、说一说古代深宫中的宫女的生活。

  2、教师补充介绍相关的资料。

  3、讨论:

  “冷画屏”的“冷”指什么?(深宫的冷清,宫女生活的孤寂无聊。)

  “轻罗小扇扑流萤”体现了宫女怎样的生活?

  4、想象:宫女们会想些什么?

  5、练读,将感受通过朗读读出来。师播放音乐。

  6、配乐朗诵。

  7、练*背诵。

  五、拓展延伸。

  1、读读背背与夜有关的其他古诗。

  2、将自己喜欢的诗句抄写在积累本上。

  六、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

  2、背诵《秋夕》。

  3、找一找描写宫廷生活的古诗读一读。

  暮江吟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描写了诗人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看到江上从日落到夜晚这一段时间的景色,流露出作者对深秋季节美景的喜爱之情。诗中描绘了两幅画面:残阳斜照和新月明露。其中“铺”字形象地表现出了夕阳的柔美,而“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动幻之美更令人陶醉;“可怜”一词恰恰表现了诗人对夜凉如水,“露似珍珠月似弓”这一静美景色的热爱和留恋。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参与,合作学*,理解古诗的内容,讨论解决学*中有价值的问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入情入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并展开想象,把诗句所描绘的景色转化成画面。

  3、运用已有的知识自学课外古诗,积累古诗,感受古典文化,弘扬古典文化。

  设计理念

  这首古诗文字浅显,意境优美。鉴于这是我校《大班额中“自主、合作、探究”学*方式的应用》这一实验课题的研讨课,因此,教学设计中着重引导学生自主学*,通过合作、探究来理解诗歌内容,突破学*难点;同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中想象,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完古诗后,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欣赏古诗、自学古诗的活动,旨在让学生积累古诗,自觉弘扬祖国灿烂文化。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诗人白居易的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录音带,教学挂图,写有《忆江南》和学*目标的投影胶片。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在课内和课外背诵了许多古诗,其中大量是写景的诗,能背几首吗?大家喜欢怎样的方式学古诗?这节课我们就以同学们喜欢的方式来学*一首写景的古诗《暮江吟》。

  2、解题:

  读题后说说题目中自己理解的字和不理解的字,(重点理解“吟”)再连起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3、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白居易)谁来介绍介绍。

  他的诗容易读懂,因为他写诗的时候,总是要把写好的诗读给老百姓听。他有个师傅叫顾况。

  二、初读感悟。

  1、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1083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这就是《暮江吟》,每一首写景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放配乐朗诵磁带,生想象画面)

  2、听了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生汇报)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也去美美地读一读。

  4、汇报朗读。(指名读诗)(齐读)

  三、合作学*,理解诗意。

  1、同学们读得真好,学*一首诗只读好就行了吗?(根据学生的`思路)找要好的伙伴,借助注释,理解品味,了解诗歌所描写的美丽景色,在讨论中来领悟诗中最美的地方在哪里?

  出示合作学*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弄懂的问题。

  (2)提出自己经过努力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试着讨论解决。(生自由学*讨论)

  2、请各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1)理解诗意:一道夕阳照在水中,一半变成红色,一半变成绿色,草地上的露珠晶莹美丽,月亮就像一张弓一样。

  (2)相机引导:太阳都是照射的,这里为什么用“铺”呢?

  师引导大家做“照”、“洒”、“铺”的手势。从这个手势中你感受到什么?(很柔美。)能读出来吗?(生读)

  (3)那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你认为最美的是什么? (生汇报)

  (出示挂图)欣赏“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境。

  想象“露似珍珠月似弓”的情境。

  四、悟情评读。

  1、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2、课文中有一个词就表示这个意思,是什么?对,“可怜”就是“可爱”的意思。能把刚才理解到的读出来吗?

  (生读诗)

  3、教师从你们的语言和动作中感受到了现在你们就是白居易,谁来吟吟这首诗(指名吟诗,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你觉得他吟得怎么样?(学生争着,比着读)

  4、看着同学们吟得这样好,老师也想吟一吟,好吗?师吟诗

  5、我们现在一齐来吟一吟。(师深情描述创设情境)你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生吟诗,音乐起)

  6、小结过渡:太美了!在陶醉于这夕阳新月的美景之中时,我们不禁感谢诗人白居易用他清新通俗的笔墨,给我们带来这身心绝美的享受,其实白居易的写景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再欣赏一首他写的《忆江南》。

  五、拓展延伸

  1、出示古诗《忆江南》。

  2、生齐读。

  3、大家利用注释来看看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指名汇报(一首是写日出的,一首是写日落的。)

  (都是写江的。)

  (都是在愉快的心情下写的。)

  4、师简介此诗背景资料。

  5、我们再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好吗?

  (配乐,生齐读)

  6、同学们也收集了很多白居易的诗,下课后,相互交流。让我们用这样的热情去读古诗,学古诗,弘扬中华古典文化。

  七、作业设计。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喜好自选作业:

  ★背诵并默写《暮江吟》,摘抄课外描写四季景色的一首诗。

  ★★背诵并默写《暮江吟》,抄背课外描写四季景色的一首诗。

  ★★★背诵并默写《暮江吟》,用写话或作画的方式展现诗中描绘的一个画面。

  暮江吟教学设计 篇6

  学*目标:

  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1、理解古诗优美的语言,了解唐诗是我国文学的瑰宝,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理解“铺、瑟瑟、可怜、似”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正确回答课后问题。

  3、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意境、潜词造句的体验,有感情的背诵古诗,默写《暮江吟》。

  4、引导学生由书本走向生活,通过广阔的生活空间、网络空间去获取资料。培养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诗词。

  学*重点:

  学*古诗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诗句概括的景物,体会其中的诗味。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正确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画面,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的'愉快心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搜集描写夕阳的诗词;

  2、温*《夕照》;

  3、准备水彩笔

  教师准备:

  1、描写夕阳的一些诗词、文;

  2、欣赏的《暮江吟》教学课件;

  3、自谱的乐曲一首《暮江吟》(歌曲附后)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谈话入课

  1、今天来给同学们上课,心理上免有点惶恐。不知道同学与一个陌生的老师第一次上课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激动?忐忑?还是像老师一样的惶恐?能不能给佘老师一点信心和鼓励呢?

  2、哪同学跟老师一起做。

  (1)用手按住自己的胸口,在大声的对自己说:“我能行!我最好!”

  (2)同学俩俩用手搭在彼此的肩膀上,对对方说:“你能行!你最好!”

  (3)闭上眼睛,在心理用肯定的语气对自己说“我能行!我一定行!”

  3、怎么样?这会是不是信心十足了?我们来做个诗词接龙的游戏,就是老师说上句,你能接出下句诗。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看来老师是难不倒你们了,哪位同学来出出题呢?

  5、“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6、对!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三千多首诗。他的诗内容充实,语言通俗,大多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疾苦。我们常常说“如诗如画”,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今天我们要学*白居易的另一首山水风景诗———《暮江吟》(板书)

  二、听诗。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词

  1、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有心去欣赏这首诗。你会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2、再来一遍,用心去感受哦!

  3、谁能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三、读诗。初读课文,从语言文字中去感受画面。

  1、自由读诗。注意用笔圈画出描写景物的词,进一步的感受画面。

  暮江吟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情感目标

  运用多媒体尽情欣赏美丽的风景,入情入境地学*古诗,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能力目标

  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提高获取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阅读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学*古诗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引诗入画,以画解诗,画出诗的意境,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古诗的意境美,受到美的熏陶,使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三、教学准备

  课件、多媒体教室。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为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学*过程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收获,我运用了“欣赏美景引入——指导学诗——体会意境——质疑深入探究——拓展延伸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欣赏画面引入。

  1、多媒体播放《渔舟唱晚》古筝曲,欣赏“残阳照水图”和“新月东升图”。同学们看了这么美的'画面,有什么想说的吗?用自己话说说画面的内容。(根据不同的话进行点评)同学们讲得很详细,语言也很美,但是有一个人比你们还厉害,他仅用了28个字就把这两幅画面的意境描述得淋漓尽致。相信吗?服气吗?想知道他是谁吗?他是怎样讲的呢?

  2、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了解诗人及作诗背景,想说,想画。

  (二)指导学诗,体会意境

  1、理解题意。

  (1)题目你是怎样理解的?

  (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

  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弄清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画一幅《暮江吟》的图画。

  这首诗只有四句,你能不能把它读懂?好!下面请同学们自学,一句一句弄懂每个词,每个诗句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字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和同学小声讨论,甚至可以离开座位和好朋友讨论,我们看谁学得又快又好。

  (三)通过“绘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图画张贴在黑板上(事先与该生商量好),让学生观察,对比诗文进行评析。

  2、多媒体出示前两行:“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我问,这两行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一道快要落山的太阳的余晖斜照在江面上,江水一半是绿色的,有一半是红色的)然后我指着黑板上的画面问:有错误吗?许多同学回答:有!有!

  诗中“瑟瑟”是碧绿色,显然这位同学没有理解这个词的意思,他把江面上画了许多波纹。谁能上来帮他修改这幅画呢?学生纷纷举手,我请画这幅画的同学改图画,这个学生很快把不恰当的地方改过来了。

  多媒体出示后两行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出示注释,学生自读自悟后两行诗。▲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夜:指农历九月初三。

  “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师指点:指名回答(因为这是可爱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还是弯弯的月牙。)

  (3)最后一行诗用了两个比喻,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们能说出来吗?师指点:生很快说出了: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莹发亮的珍珠。

  提问: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时候江边景色?(是从日落时候到夜晚的江边景色,可见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新月升起的时候。)从诗中描写的景物,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指名上黑板画后两行诗的画面。这次学生一下就画对了,而且学生通过着色把小草上的露珠在月亮的照映下闪闪发光画得栩栩如生。

  4、朗读指导。

  (1)请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诗文,看谁能读出诗的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诗人的情感。(自由读文)

  (2)(为画面配音)教师播放flash动画:诗人站在江畔激情吟诵——此时你们就是那位身着古装的白居易,面对奇景吟诗一首……谁先来展示一下?

  (3)有与他不同理解的吗?以你的理解读读吧……全体同学按照你赞同的方式诵读。

  (4)看同学们读得热火朝天,我心里直痒痒,谁来和老师比试读一读。

  (5)听范读(课件: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缓,轻柔;第二句惊叹;后两句赞美)。

  (6)大家看着画面,听着音乐再次齐声读一遍。(秋景图,古典乐)。

  五、绘画着色,充分感受诗文描写画面的美

  学生通过学诗,了解诗中描写了深秋时候,从日落到夜晚江边的景色,你们能把这两幅画涂上适当的颜色吗?学生兴趣高涨,完全陶醉在诗情画意之中。

  暮江吟教学设计 篇8

  教学要求:

  1、理解诗歌《暮江吟》的意思,领悟景物描绘的美丽景色,感受古诗的语言艺术美。

  2、体会诗人情感,入情入理地诵读并背古诗。

  3、通过学*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热爱之情,并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找诗人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介绍作者。

  二、检查预*

  1、学生自由练读(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自在地读,无拘无束地读,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使教师发现学生在练读中出现的问题,为下一步正音探虚实)

  2、指名朗读正音。

  三、学*《暮江吟》

  1、初读,理解诗意

  (1)自学:借助注释自己弄懂诗意,感悟诗中最美的地方,并提出疑问。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汇报:结合手势表现“铺、洒、照”和课件,感受“铺”的意境。

  2、品读体会情感

  从哪里体会到美丽的江景,边读边品析。

  品读:半江瑟瑟半江红

  (1)出示课件,用“像、似、仿佛”说一说:

  江水是怎样的红,又是怎样的'绿。

  (2)朗读感悟

  品读:露似珍珠月似弓

  出示课件,展开想象,感情朗读。

  (3)课件展示,体会情感,把体会到的心情读出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4)连读整首诗。

  (5)诵读,进入意境。

  小组参赛的形式,读出美丽的江景,诵出喜悦舒畅之情。

  3、品评欣赏,升华情感

  (1)你最喜欢哪一句或哪个词?

  (2)背诵古诗

  (3)回味诗境,扩展诗境

  傍晚,微风渐停,我漫步江边,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展开想象,可以想象诗中的意境,也可以想象诗以外的意境。

  (4)此时此景,你用什么方式抒发心中的感情。

  4、拓展练*

  暮江吟教学设计 篇9

  理解字词 练中悟情《暮江吟》教学设计

  史桂华 郭锡洋

  一、导入激趣。

  复*以前学过的描写景色的诗,采用“古诗接龙”的方法进行。

  二、师配乐朗诵《暮江吟》。

  生观看图画。

  三、初读课文。

  师:这首古诗意境很美,同学们,你们觉得美在哪儿呢?试着读一读。

  1.学生练读,读通。

  2.指名读,集体订正。

  3.讨论,你觉得这首诗美在哪儿?

  四、看图,播放音乐《古事曲》,边听边看边读边理解。

  1.出示图,说一说,画了些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怎么样?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同桌练说)

  2.出示前两句。

  ①要求边听音乐边看图画边轻声读这两句,仔细体会。

  ②结合图,指名说一说这两句的意思。

  ③评一评。

  ④再仔细读一读,你不理解哪个词或你认为哪个字、词用得好,为什么?(“铺”与“射”“照”相比较)

  ⑤这么美的诗句,如果我们用文章写下来,给它定一个什么题目呢?作者是怎么定的?

  ⑥理解“暮江吟”。

  3.学*三、四句。

  ①读后两句,说一说不理好的词语,师相机指导理解“可怜”。

  ②这两句是什么意思?讨论设疑:

  A.像珍珠一样(晶莹、发亮),夜晚天黑怎么发亮?

  B.许多人都喜欢写“月亮像个大圆盘”。如果白居易写“露似珍珠月似盘”你觉得怎样?为什么?

  ③归纳总结;作者抓住事物的.特征,连用两个比喻,贴切地写出了江边美丽的月夜景色。傍晚( ),夜晚( ),天上( ),地上( )。

  ④用彩色笔画一画这美丽的月夜。

  五、再读古诗,加深理解。

  1.你们说这首诗美吗?该怎么读呢?

  2.配乐朗诵《暮江吟》。

  3.指名朗诵。

  六、练笔。

  1.导入:这美丽的景色,大家想不想亲自欣赏一番?

  2.出示提示语:

  ①傍晚,微风渐停,我漫步江边( )。

  ②迷人的景色把我吸引住了( )。

  ③啊!( )。

  3.练写。

  4.指名读一读,评一评。

  七、总结。

  暮江吟教学设计 篇10

  教材理解:

  《暮江吟》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这首诗描写了深秋时候,从日落到夜晚江上的景色.前两句抓住色彩来描绘日落时江面的瑰丽景色;后两句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江边美丽的月夜景色.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学*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学*,能归纳出学*古诗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时的愉悦心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引出课题.

  师:古典诗歌当中,写景的诗很多,同学们都记得学过哪些写景的诗能不能给咱大伙背几首吗

  (学生背已学过的写景诗)

  师: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写景诗,19课的古诗三首的第三首《暮江吟》(教师板书,出示课件《暮江吟》的内容)

  二,解诗题,了解作者

  1,学生齐读诗题

  2,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时间,地点,"吟"的意思的吟诗)

  3,诗人是在傍晚江边吟诗的,是谁啊请学生简单地介绍白居易.

  三,录音范读,学生初读古诗.

  1,师:那么这首诗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的呢这还要回到公元822年.这一年,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一路上,他为自己离开了朝廷,离开了京城感到十分的轻松愉快.这一天,他一个人来到江边,此时正是傍晚,他看到红日落下,江面光色瞬息变化的亮丽景色时,陶醉其中,当下吟诗一首便是这《暮江吟》.

  2,出示课件范读《暮江吟》

  3,师:同学们看了,听了有什么感受

  4,师:哦,也就是说其实诗里描写的境界是多么美丽啊!(板书:美)这么美的一首诗你们爱读吗

  5,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要读准诗中的生字.

  6,请个别学生读古诗.

  四,自主学*,悟古诗

  1,师:究竟是何番景色如此吸引大诗人白居易现在同学们找一找自己要好的伙伴,借助文中注释,帮助自己去理解诗中的内容,在讨论当中去领悟一番,你们认为诗里面最美的地方在哪儿(板书:悟)(课件放出古筝乐曲)

  2,学生交流对诗的内容的理解.

  3,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讨论用"铺"字好在哪里.

  4,引导学生练读第一句

  5,学生交流:诗中最美的地方在哪儿

  ①欣赏"半江瑟瑟半江红."

  ②出示课件,要求学生想象,江水一半是怎样的`红,一半又是怎样的绿,用"像,仿佛"等字说说(板书,瑟瑟,红,夕照)

  ③欣赏"露似珍珠,月似弓"

  ④出示课件,(一弯如弓新月挂在天空,草丛上颗颗像真珠的露珠)(板书弓,真珠,月夜)

  6,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你的心情会怎样(学生回答,理解"可怜"领会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7,引导学生练读诗的最后两句.

  8,学生品读整首诗.

  9,老师范读这首诗.

  10,创设情境,学生配乐读古诗.

  五,自主交流,赏古诗

  1,师:这样一首诗学下来之后,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感触,现在咱们说一说,评赏一番,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或哪个词可以随便说说(板书:赏)

  2,引导学生读网上一些朋友对《暮江吟》这首诗的评价.

  六,加深印象,背古诗

  七,课外链接,学*另一首写景佳作《忆江南》

  八,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读,悟,赏领略了古代诗歌中的写景诗的艺术魅力.希望同学生从今天开始,继续用这样的热情去学古诗,爱古诗,成为宏扬祖国古典文化的最出色的人才.

  板书设计:

  读瑟瑟红夕照

  悟美景

  赏真珠弓月夜

  暮江吟教学设计 篇11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诗,老师念第一句“篱篱原上草”,大家一起背好吗?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他写这首诗时只有15岁,他的诗通俗易懂,在广大群众中广为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今天我们学*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题目是《暮江吟》。板书:暮江吟

  二、揭题

  ①《暮江吟》中的“暮”你是怎样理解的?在这儿起了什么作用?

  ②“江”在题目中交代了什么?

  ③“吟”是什么意思?

  ④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诗人吟唱的对象是什么呢?

  ⑤从诗的题目上你读懂了什么?

  三、新授

  1、自由读,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思考:这是一首什么诗?写什么时候的景?在诗中画出表时间的词语,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范读

  3、思考、讨论: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抓住了这些景物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5、重点理解词语。

  “残阳”是什么意思?

  “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6、出示灯片

  提问: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地*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7、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学*后两句诗。

  ①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

  ② “可怜”是什么意思?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③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打比方?

  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④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⑤想象全诗意境,大家闭起眼睛想一想。

  (在月色朦胧的夜晚,仿佛我们来到了江中的小岛上,看到了深蓝的天空中挂着弓一样的月儿,月儿倒映在水中,草上的`露珠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像珍珠一样可爱,你们看到了吗?)

  ⑥诗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⑦齐声朗读

  请同学们有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诗人对傍晚时分江面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

  四、练*

  (1)作画

  景色的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诗意,把诗人笔下的美景画出来。

  一道残阳铺水中可怜九月初三夜,

  半江瑟瑟半江红露似珍珠月似弓。

  (2)写话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笔下的美景。

  暮江吟教学设计 篇12

  学*目标:

  理解古诗优美的语言,了解唐诗是我国文学的瑰宝,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理解“铺、瑟瑟、可怜、似”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正确回答课后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意境、潜词造句的体验,有感情的背诵古诗,默写《暮江吟》。

  引导学生由书本走向生活,通过广阔的生活空间、网络空间去获取资料。培养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诗词。

  学*重点:

  学*古诗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诗句概括的景物,体会其中的诗味。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正确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画面,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的愉快心情。

  教学准备:

  描写夕阳的一些诗词、文;

  欣赏的《暮江吟》教学课件;

  自谱的乐曲一首《暮江吟》(歌曲附后)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谈话入课

  1、今天来给同学们上课,心理上免有点惶恐。不知道同学与一个陌生的老师第一次上课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激动?忐忑?还是像老师一样的惶恐?能不能给佘老师一点信心和鼓励呢?

  2、哪同学跟老师一起做。

  (1)用手按住自己的胸口,在大声的对自己说:“我能行!我最好!”

  (2)同学俩俩用手搭在彼此的肩膀上,对对方说:“你能行!你最好!”

  (3)闭上眼睛,在心理用肯定的语气对自己说“我能行!我一定行!”

  3、怎么样?这会是不是信心十足了?我们来做个诗词接龙的游戏,就是老师说上句,你能接出下句诗。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看来老师是难不倒你们了,哪位同学来出出题呢?

  5、“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6、对!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三千多首诗。他的诗内容充实,语言通俗,大多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疾苦。我们常常说“如诗如画”,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今天我们要学*白居易的另一首山水风景诗———《暮江吟》(板书)

  二、听诗。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词

  1、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有心去欣赏这首诗。你会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2、再来一遍,用心去感受哦!

  3、谁能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三、读诗。初读课文,从语言文字中去感受画面

  1、自由读诗。注意用笔圈画出描写景物的词,进一步的感受画面。

  2、谁来读读这首诗?

  3、俗话说:“好诗好景好地方”,谁能告诉我这首诗写得是什么地方的风景?你从诗中什么地方知道的?

  4、这首诗写得是什么时候的风景呢?(九月初三夜——农历九月初三,今天是农历九月十二,今天的九月初三是十月十六,星期六)

  5、九月初三傍晚和夜晚时间的江边景色。诗中哪个词看出是傍晚?哪个词体现的是夜晚?(暮、夜)

  四、赏诗。

  1、公元1083年,距离我们现在有一千九百多年,诗人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看到江边的日落,不禁陶醉其中,吟下了这首诗。然我们看看画面,去亲身领略当时诗人所看到的美景。

  2、诗分两个时间段,那么我们也按两个时间段来学*品味这首诗。

  五、品诗。体会诗人情感、意境、潜词造句的体验

  1、傍晚夕照,是怎样的景象呢?出示诗句,学生自学,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读到的景象。

  (1)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或者你还有什么疑惑的问题?

  铺:——体现了光的柔和、斜身的方位、还有面积广大而均匀

  ——比较:照、盖、洒、射,铺更形象、生动。

  瑟瑟:——碧绿的颜色

  ——江水中怎样的绿呢?(像绿宝石、像无暇的翡翠、像碧玉铺成的)

  红:——江水是怎样的红呢?(像小孩子的脸、像红玛瑙、像火)

  ——白居易有一首诗《忆江南》,诗中有一句:“日出江花红似火”虽说是江边的灿烂红花,但朝霞映红江面,也如火一样的艳艳。在这儿,夕阳下的江水,不也是“日落江花红似火吗”

  一道:——为什么用“一道”,对于夕阳,我们多半怎样的给它组词?

  ——一轮夕阳,半轮夕阳

  ——“一道”我们一般怎样组词?

  ——一道墙、一道伤口、一道光(

  ——对,是一道光,夕阳西下,是光斜射到江面上,本诗的句子应该是“一道残阳光铺水中”只是古诗的'绝句有严格的字数要求,所以省写了“光”,这在古诗中经常见到。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对愁而眠的应该是人,全诗应该是“江枫渔火对愁眠人”同样是因为字数的原因,省去了。(利用简笔画去帮助学生体验诗句所描写的情景)

  (3)诗人的遣词练句非常精彩,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美景,以至历经一千九百多年我们还是能感受到它的美妙。

  (4)“夕阳无限好”古诗中有很多吟夕阳的诗。谁查了相关的资料?

  李商隐:《登乐游园》“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

  王之焕《登鹳鹤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无曲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5)看到这样的情景,诗人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受?那么,带着这样的愉快心情,我们来读读这两句。

  2、夜晚的景色

  (1)漫步江边,面对着醉人的美景,心情十公愉快,诗人留连忘返。不知不觉天暗下了,夕阳也带着它的美丽隐去。这时新月当空,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呢?

  (2)读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感受。

  (3)夜晚的景物有哪些?

  新月:如弓——古诗中常有这样的描写,“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是新月如钩。

  露珠:珍珠(晶莹、透明)——新月的映照

  (4)如果说傍晚江边夕阳如火,那么夜晚江边新月当空,一片银白。这静谧的夜景令作者作美丽的遐思。

  3、将全诗朗诵一遍。

  六、再次品味、赏析诗词

  诗人的心情很是愉快,即使是今天,我们读到这首诗,内心也充满着跟诗人同样的情感。诗人触景生情,吟咏此诗。我们又怎样来表达我们的读诗心情呢?

  出示作业:唱唱、画画

  诗如画——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动笔画画(展示网上学生的画)

  诗如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唱唱(出示录音歌谱)

  诗为心声——朗诵好的同学可以有感情或者表演地朗诵

  贺诗——大家可以贺一首诗,把自己心目中的夕阳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

  (如:夕阳西下红如砖,可爱石榴云里钻,深蓝天空点约霞,夕阳美景似奇观。)

  暮江吟教学设计 篇13

  设计理念

  古诗的教学尤其要注重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自由、充分的对话,在阅读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验,再现诗中情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引出学*内容

  1、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古诗吧?大家*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咱们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如果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

  (课件演示:《春晓》《咏鹅》《登鹳雀楼》……没难倒你们,咱再来一首有一定难度的,想挑战吗?接着演示:《古朗月行》)

  2、老师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了。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来学*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板书题目:鸟鸣涧 暮江吟)

  设计意图: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这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学*状态。

  二、整体诵读,初识诗文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尝试着说说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读诗,其他同学评价是否读得正确,适时指导学生学会6个生字。

  3、齐读两首古诗,读后思考: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之处?

  4、交流读后收获:

  (1)作者都是唐代诗人。(可让学生再说说自己对唐代诗人和唐诗的了解。)

  (2)两首古诗都是写景的。

  (3)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4)《鸟鸣涧》写的是春天的景物,《暮江吟》写的是秋天的景物。

  设计意图:知人论诗、整体观照乃古诗学*的重要门径,学生进入学*状态后即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在借助课文注释初知大意的基础上聚焦古诗同异,这样的设计将同一主题古诗的学*进行了有效的整合。

  三、分步解读,体察诗韵

  (一)学*《鸟鸣涧》

  1、过渡语:唐代诗人王维描写山水的诗歌很多,尤其对明月情有独钟,他写的《鸟鸣涧》就描绘出了一幅山村月色图,想去看看吗?

  2、品读《鸟鸣涧》,想想古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3、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诗句意思。

  (1)寂静山村,人已入睡,在这样的夜里,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板书:夜静)后来诗人听到了——鸟鸣(板书:鸟鸣),诗人认为是什么使鸟儿受惊了呢?(月亮出来,照亮了大地)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月亮,但是却说月亮出来后使鸟儿受到了惊吓,那你认为这月亮是什么样的呢?(肯定分外明亮,板书:月明)你认为这声音破坏了原先那种宁静安逸的意境了吗?(没有,有静有动,反而是更加使诗人陶醉于其中)你认为这样的环境怎么样呢?这时候,如果你置身其中,你的心情又会如何呢?(板书:境美)

  (2)观看课件,展开想象,再现诗人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并和同桌交流:说说你看到的和想到的情景。

  (3)在这样的情境中,诗人深深陶醉了。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认为应该怎样读呢?(舒缓,悠闲,沉醉)谁来读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

  4、参读《鹿柴》,拓展理解。

  (1)课件出示《鹿柴》,对比“空山不见人”与“夜静春山空”,“但闻人语响”与“时鸣春涧中”,你发现有什么异同之处呢?(体会王维诗作的意境美)

  (2)诗人笔下的景物都是那么美丽,来说说你对王维的评价吧。

  (3)王维的诗作人们非常推崇,后人对其诗作的评价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认为这样的`评价如何呢?

  (4)请闭上眼睛,听课件吟诵这两首诗,在头脑中再现诗中描写的情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古诗描写的情景,通过比较参读和课件演示的形式再现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

  (二)学*古诗《暮江吟》

  1、过渡:一轮冉冉升起的明月,让王维陶醉其中,而白居易也在江边流连忘返,他在欣赏什么美景呢?让我们赶紧去看看吧。

  2、学生读诗。读后质疑、讨论: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白居易在江边都看到了哪些景物?你最喜欢哪样景物呢?和同学讨论交流。

  3、师生对话交流,在对话交流中引导理解:

  (1)为何不说“残阳照水中”而用“铺水中”呢?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引导看图理解这个词:此时太阳已经接*地*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缓柔和,看上去就像铺在水面上一样。板书:残阳→铺)

  (2)“瑟瑟”什么意思?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个词语的呢?(看插图结合注释理解: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绿色(江水的原色)。受光多的地方呈现出红色(阳光的颜色)。

  (演示课件: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板书:江水→瑟瑟)

  (3)“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可爱)那诗人为什么不用“可爱”而用“可怜”呢?(“可怜”不仅有可爱的意思,还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怜惜之情。)

  (4)九月初三夜晚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板书:露水→珍珠月亮→弓)这样的景色是多么美丽。(板书:景美)

  4、这样迷人的景色确实容易使人陶醉其中,难怪诗人白居易流连而忘归呀!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把这首诗美美地多读几遍,然后闭上你的眼睛用心感悟,再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结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反复吟读,*距离触摸古诗所描写的景物,感悟景物之美,体会诗人内心的感受。

  四、整体回顾,感悟诗情

  同样是借景抒情,两位诗人却分别用“境美”和“景美”来表达,当两处美景分别展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何感想呢?你想说什么呢?(自由畅谈,体会两首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在索解两首古诗的内在联系上再次整合,体会诗人借景抒情之妙,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五、积累诗句,迁移诗境

  1、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多少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借明月思故乡;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以月为友留佳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描写的海上月……)想必大家意犹未尽吧。我这里为同学们推荐一些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关山月》(李白)、《中秋月》(苏轼)、《霜月》(李商隐)、《江楼月》(白居易)等,大家可以去读读背背。

  2、布置自选作业。

  (1)自由选择文中的一首古诗,将其改写成一篇文章。

  (2)自由选择文中的一首古诗,将描写的景色画出来。

  (3)祖国山河无限美,你的身边(生活中、家乡、家里、学校等)有什么美丽的景色吗?将你所看到的美景结合你的想象将其创作成古体诗或现代诗。

  暮江吟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能力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通过小练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诗

  师:古典诗歌中写景的读句很多,大家能背几首吗?

  生背《望天门山》背《山行》背《绝句》……

  师: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题目叫《暮江吟》

  (师板书,一边音乐《春江花月夜》起)

  师强调“吟”的读音。

  师: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

  生:有太阳落山的意思。

  师: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

  生:他在江边。

  师: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白居易)

  师:谁来介绍介绍。(生介绍)

  二、知诗人,初赏诗

  师:老师这里也有关于白居易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作者简介,学生指名读)

  师: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822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就是这《暮江吟》(课件出示图片,并范读)

  师:听了这首诗,你感到什么?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棵小草,被夕阳的余辉照耀着,一半绿,一半红。

  师:你怎么那么会表达呀!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只小螃蟹,在江中游,阳光下的江面照得一半红,一半绿。

  ……学生自由说感受。

  三、初读古诗,知大概

  师: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读诗,可以坐着读,可以站着读,可以离开座位读。

  (同学们纷纷找伙伴读)

  师:谁来读?

  (指名读诗)(齐读)

  思考:这是一首什么诗?写什么时候的景?在诗中画出表时间的词语,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四、再读古诗,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你读懂了哪里?你哪个地方没读懂?谁来帮帮他?

  五、学*前两句诗

  1、出示投影片(夕阳西下的江上景色)指导看图。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2、重点理解词语。

  “残阳”是什么意思?

  “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3、出示灯片

  提问: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地*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4、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小结:通过学*前两句诗,我们知道了前两句诗主要写傍晚时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是什么样的景色,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欣赏和想象当时那美丽的意境。

  师述:夕阳渐渐地落下去,晚霞映红了天空,夕阳的余辉洒在了宽阔的江面上,忽然间,江水似乎分成两半,这一半是碧绿碧绿的,那一半是鲜红鲜红的',微风轻轻地拂过江面,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纹,像一颗颗闪光的宝石,又像空中闪烁的繁星。啊!多么迷人的傍晚景色。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景色美不美?这样的景色会让诗人怎样?用一个词语形容:“陶醉,恋恋不舍,流连忘返”。那就恋恋不舍地读读吧。

  六、学*后两句诗。

  1、(出示投影片:夜晚月光下的江边景色)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

  2、“可怜”是什么意思?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3、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打比方?

  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4、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5、闭上眼睛欣赏体会后两句诗的美丽意境

  师述: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白居易还立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秋风拂面,他感到特别地凉爽和舒服,一会儿看看草地,一会儿望望天空,啊,那美丽的小草上挂满了露珠,在柔和的月光映照下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夜空中那一弯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弓,他不禁脱口赞叹道:“这深秋的夜晚是多么迷人,多么可爱啊!”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

  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现在能根据这首诗把屏幕括号里的内容说完整吗?谁来连贯的把整首诗的意思说完整?(出示,学生先说,最后指名读。)

  七、指导朗读,领悟感情。

  1、师: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的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一道残阳铺水中”,要求学生读得*缓、轻柔;“半江瑟瑟半江红”,要读出惊叹的感情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则要读出赞美的情感。

  (注意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可以采用多种读法:如男女对比接读。)

  师:我建议马上举办一个诗歌朗诵会,请在座的各位诗歌爱好者参加,来一个诗歌朗诵能力大比拼,好吗?(好)学生先练读,再赛读

  2、指导配乐朗读。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3、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带着这些感受再齐读一遍。)

  4、诗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读出来了吗?

  (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暮江美景的喜爱之情)

  八、练*(同学们可以任意选择一项做。)

  (1)作画

  景色的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诗意,把诗人笔下的美景画出来。

  (2)写话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笔下的美景。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瞧,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提示语呢!

  九、总结:

  这首诗向我们勾画了夕阳西下的傍晚江上美景,同时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边迷人的景色,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好迷人的景色,让我们再一次闭上眼睛回味诗中美丽的意境。(听配乐朗诵)


暮江吟教学设计菁选扩展阅读


暮江吟教学设计菁选(扩展1)

——《暮江吟》教学设计 (菁华6篇)

《暮江吟》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能力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通过小练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诗

  师:古典诗歌中写景的读句很多,大家能背几首吗?

  生背《望天门山》背《山行》背《绝句》……

  师: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题目叫《暮江吟》

  (师板书,一边音乐《春江花月夜》起)

  师强调“吟”的读音。

  师: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

  生:有太阳落山的意思。

  师: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

  生:他在江边。

  师: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白居易)

  师:谁来介绍介绍。(生介绍)

  二、知诗人,初赏诗

  师:老师这里也有关于白居易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作者简介,学生指名读)

  师: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822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就是这《暮江吟》(课件出示图片,并范读)

  师:听了这首诗,你感到什么?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棵小草,被夕阳的余辉照耀着,一半绿,一半红。

  师:你怎么那么会表达呀!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只小螃蟹,在江中游,阳光下的江面照得一半红,一半绿。

  ……学生自由说感受。

  三、初读古诗,知大概

  师: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读诗,可以坐着读,可以站着读,可以离开座位读。

  (同学们纷纷找伙伴读)

  师:谁来读?

  (指名读诗)(齐读)

  思考:这是一首什么诗?写什么时候的景?在诗中画出表时间的词语,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四、再读古诗,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你读懂了哪里?你哪个地方没读懂?谁来帮帮他?

  五、学*前两句诗

  1、出示投影片(夕阳西下的江上景色)指导看图。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2、重点理解词语。

  “残阳”是什么意思?

  “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3、出示灯片

  提问: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地*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4、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小结:通过学*前两句诗,我们知道了前两句诗主要写傍晚时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是什么样的景色,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欣赏和想象当时那美丽的意境。

  师述:夕阳渐渐地落下去,晚霞映红了天空,夕阳的余辉洒在了宽阔的江面上,忽然间,江水似乎分成两半,这一半是碧绿碧绿的,那一半是鲜红鲜红的,微风轻轻地拂过江面,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纹,像一颗颗闪光的宝石,又像空中闪烁的繁星。啊!多么迷人的'傍晚景色。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景色美不美?这样的景色会让诗人怎样?用一个词语形容:“陶醉,恋恋不舍,流连忘返”。那就恋恋不舍地读读吧。

  六、学*后两句诗。

  1、(出示投影片:夜晚月光下的江边景色)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

  2、“可怜”是什么意思?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3、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打比方?

  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4、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5、闭上眼睛欣赏体会后两句诗的美丽意境

  师述: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白居易还立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秋风拂面,他感到特别地凉爽和舒服,一会儿看看草地,一会儿望望天空,啊,那美丽的小草上挂满了露珠,在柔和的月光映照下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夜空中那一弯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弓,他不禁脱口赞叹道:“这深秋的夜晚是多么迷人,多么可爱啊!”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

  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现在能根据这首诗把屏幕括号里的内容说完整吗?谁来连贯的把整首诗的意思说完整?(出示,学生先说,最后指名读。)

  七、指导朗读,领悟感情。

  1、师: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的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一道残阳铺水中”,要求学生读得*缓、轻柔;“半江瑟瑟半江红”,要读出惊叹的感情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则要读出赞美的情感。

  (注意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可以采用多种读法:如男女对比接读。)

  师:我建议马上举办一个诗歌朗诵会,请在座的各位诗歌爱好者参加,来一个诗歌朗诵能力大比拼,好吗?(好)学生先练读,再赛读

  2、指导配乐朗读。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3、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带着这些感受再齐读一遍。)

  4、诗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读出来了吗?

  (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暮江美景的喜爱之情)

  八、练*(同学们可以任意选择一项做。)

  (1)作画

  景色的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诗意,把诗人笔下的美景画出来。

  (2)写话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笔下的美景。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瞧,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提示语呢!

  九、总结:

  这首诗向我们勾画了夕阳西下的傍晚江上美景,同时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边迷人的景色,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好迷人的景色,让我们再一次闭上眼睛回味诗中美丽的意境。(听配乐朗诵)

《暮江吟》教学设计2

  学*目标:

  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1、理解古诗优美的语言,了解唐诗是我国文学的瑰宝,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理解“铺、瑟瑟、可怜、似”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正确回答课后问题。

  3、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意境、潜词造句的体验,有感情的背诵古诗,默写《暮江吟》。

  4、引导学生由书本走向生活,通过广阔的生活空间、网络空间去获取资料。培养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诗词。

  学*重点:

  学*古诗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诗句概括的景物,体会其中的诗味。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正确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画面,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的愉快心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搜集描写夕阳的诗词;

  2、温*《夕照》;

  3、准备水彩笔

  教师准备:

  1、描写夕阳的一些诗词、文;

  2、欣赏的《暮江吟》教学课件;

  3、自谱的乐曲一首《暮江吟》(歌曲附后)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谈话入课

  1、今天来给同学们上课,心理上免有点惶恐。不知道同学与一个陌生的老师第一次上课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激动?忐忑?还是像老师一样的惶恐?能不能给佘老师一点信心和鼓励呢?

  2、哪同学跟老师一起做。

  (1)用手按住自己的胸口,在大声的对自己说:“我能行!我最好!”

  (2)同学俩俩用手搭在彼此的肩膀上,对对方说:“你能行!你最好!”

  (3)闭上眼睛,在心理用肯定的语气对自己说“我能行!我一定行!”

  3、怎么样?这会是不是信心十足了?我们来做个诗词接龙的游戏,就是老师说上句,你能接出下句诗。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看来老师是难不倒你们了,哪位同学来出出题呢?

  5、“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6、对!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三千多首诗。他的诗内容充实,语言通俗,大多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疾苦。我们常常说“如诗如画”,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今天我们要学*白居易的另一首山水风景诗———《暮江吟》(板书)

  二、听诗。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词

  1、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有心去欣赏这首诗。你会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2、再来一遍,用心去感受哦!

  3、谁能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三、读诗。初读课文,从语言文字中去感受画面。

  1、自由读诗。注意用笔圈画出描写景物的词,进一步的感受画面。

《暮江吟》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景,领悟诗情。

  能够有感情地读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联想其意境。

  掌握诗歌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形象比喻的写法,学到一些学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

  以小组合作方法,自学了解诗歌意思,意境,朗读提高诗歌品味力,培养学诗,作诗兴趣。

  教学难点:

  对"瑟"字的字型的纠错与提醒。引导小组合作学*,交流,联想意境。

  教学手段:

  课件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诗歌赛背,导入主题

  出示"古诗",激qing介绍*"古诗":

  *有句俗语,叫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往今来,多少往事不再,可谓"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然而,"古诗",作为*文化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是人们吟诵不朽的话题。多少文人骚客借景抒情,借物言志,激qing豪迈在短短的诗句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循着古人留下的文字,走进他们……

  (相应出示古诗句)

  小队赛诗会。

  出示:十秒中内,你们小队能背出多少首古诗

  出示:白居易

  (!),看到这个名字,你会想到什么

  (2),朗读相应的古诗。(草,白居易简介,江南好)

  交代今天学*的诗《暮江吟》。

  ,释题。

  ,出示全诗,自由朗读,说说自己的感觉。

  小组合作学*古诗。

  要求:

  (1),读准字词音,划记易错字。

  (2),结合注释理解字词。

  (3),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诗句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读。

  指名上台讲诗。(组内可以补充,结合出示课件)

  讲诗时引导学*:

  (1),本首诗中最值得注意的易错字是哪个

  (2),哪些词用得好 为什么 (体会"铺,可怜,露似,月似"等词;扩展联想:说说你想到了怎样的意境 )

  朗读悟情。

  (1),交流:怎样才能读好一首诗——抑扬顿挫,轻重快慢的注意。

  (2),小组合作读诗练*,互评。

  (3),小组读诗对抗赛。

  (4),抽背诗。

  我们学写诗。

  小组合作模仿本诗写一首写景诗。

  评议1—2首诗。

  读学生自创诗。

  总结全文。

  1,通过本课学*,你对学*诗歌,了解了那些方法

  2,你觉得这节课学*中,你最感兴趣的环节是什么

  板书设计:

  暮 江 吟

  残阳 月

  瑟瑟

  江 可怜

  夜

  景情融合 美的享受

《暮江吟》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能力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通过小练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诗

  师:古典诗歌中写景的读句很多,大家能背几首吗?

  生背《望天门山》背《山行》背《绝句》……

  师: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题目叫《暮江吟》

  (师板书,一边音乐《春江花月夜》起)

  师强调“吟”的读音。

  师: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

  生:有太阳落山的意思。

  师: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

  生:他在江边。

  师: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白居易)

  师:谁来介绍介绍。(生介绍)

  二、知诗人,初赏诗

  师:老师这里也有关于白居易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作者简介,学生指名读)

  师: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822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就是这《暮江吟》(课件出示图片,并范读)

  师:听了这首诗,你感到什么?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棵小草,被夕阳的余辉照耀着,一半绿,一半红。

  师:你怎么那么会表达呀!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只小螃蟹,在江中游,阳光下的江面照得一半红,一半绿。

  ……学生自由说感受。

  三、初读古诗,知大概

  师: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读诗,可以坐着读,可以站着读,可以离开座位读。

  (同学们纷纷找伙伴读)

  师:谁来读?

  (指名读诗)(齐读)

  思考:这是一首什么诗?写什么时候的景?在诗中画出表时间的词语,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四、再读古诗,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你读懂了哪里?你哪个地方没读懂?谁来帮帮他?

  五、学*前两句诗

  1、出示投影片(夕阳西下的江上景色)指导看图。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2、重点理解词语。

  “残阳”是什么意思?

  “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3、出示灯片

  提问: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地*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4、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小结:通过学*前两句诗,我们知道了前两句诗主要写傍晚时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是什么样的景色,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欣赏和想象当时那美丽的意境。

  师述:夕阳渐渐地落下去,晚霞映红了天空,夕阳的余辉洒在了宽阔的江面上,忽然间,江水似乎分成两半,这一半是碧绿碧绿的,那一半是鲜红鲜红的,微风轻轻地拂过江面,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纹,像一颗颗闪光的宝石,又像空中闪烁的繁星。啊!多么迷人的傍晚景色。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景色美不美?这样的景色会让诗人怎样?用一个词语形容:“陶醉,恋恋不舍,流连忘返”。那就恋恋不舍地读读吧。

  六、学*后两句诗。

  1、(出示投影片:夜晚月光下的江边景色)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

  2、“可怜”是什么意思?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3、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打比方?

  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4、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5、闭上眼睛欣赏体会后两句诗的美丽意境

  师述: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白居易还立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秋风拂面,他感到特别地凉爽和舒服,一会儿看看草地,一会儿望望天空,啊,那美丽的小草上挂满了露珠,在柔和的月光映照下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夜空中那一弯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弓,他不禁脱口赞叹道:“这深秋的夜晚是多么迷人,多么可爱啊!”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

  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现在能根据这首诗把屏幕括号里的内容说完整吗?谁来连贯的把整首诗的意思说完整?(出示,学生先说,最后指名读。)

  七、指导朗读,领悟感情。

  1、师: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的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一道残阳铺水中”,要求学生读得*缓、轻柔;“半江瑟瑟半江红”,要读出惊叹的感情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则要读出赞美的情感。

  (注意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可以采用多种读法:如男女对比接读。)

  师:我建议马上举办一个诗歌朗诵会,请在座的各位诗歌爱好者参加,来一个诗歌朗诵能力大比拼,好吗?(好)学生先练读,再赛读

  2、指导配乐朗读。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3、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带着这些感受再齐读一遍。)

  4、诗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读出来了吗?

  (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暮江美景的喜爱之情)

  八、练*(同学们可以任意选择一项做。)

  (1)作画

  景色的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诗意,把诗人笔下的美景画出来。

  (2)写话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笔下的美景。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瞧,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提示语呢!

  九、总结:

  这首诗向我们勾画了夕阳西下的傍晚江上美景,同时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边迷人的景色,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好迷人的景色,让我们再一次闭上眼睛回味诗中美丽的意境。(听配乐朗诵)

《暮江吟》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1、理解诗歌《暮江吟》的意思,领悟景物描绘的美丽景色,感受古诗的语言艺术美。

  2、体会诗人情感,入情入理地诵读并背古诗。

  3、通过学*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热爱之情,并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找诗人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介绍作者。

  二、检查预*

  1、学生自由练读(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自在地读,无拘无束地读,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使教师发现学生在练读中出现的问题,为下一步正音探虚实)

  2、指名朗读正音。

  三、学*《暮江吟》

  1、初读,理解诗意

  (1)自学:借助注释自己弄懂诗意,感悟诗中最美的地方,并提出疑问。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汇报:结合手势表现“铺、洒、照”和课件,感受“铺”的意境。

  2、品读体会情感

  从哪里体会到美丽的江景,边读边品析。

  品读:半江瑟瑟半江红

  (1)出示课件,用“像、似、仿佛”说一说:

  江水是怎样的红,又是怎样的绿。

  (2)朗读感悟

  品读:露似珍珠月似弓

  出示课件,展开想象,感情朗读。

  (3)课件展示,体会情感,把体会到的心情读出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4)连读整首诗。

  (5)诵读,进入意境。

  小组参赛的形式,读出美丽的江景,诵出喜悦舒畅之情。

  3、品评欣赏,升华情感

  (1)你最喜欢哪一句或哪个词?

  (2)背诵古诗

  (3)回味诗境,扩展诗境

  傍晚,微风渐停,我漫步江边,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展开想象,可以想象诗中的意境,也可以想象诗以外的意境。

  (4)此时此景,你用什么方式抒发心中的感情。

  4、拓展练*

《暮江吟》教学设计6

  学*目标:

  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1、理解古诗优美的语言,了解唐诗是我国文学的瑰宝,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理解“铺、瑟瑟、可怜、似”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正确回答课后问题。

  3、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意境、潜词造句的体验,有感情的背诵古诗,默写《暮江吟》。

  4、引导学生由书本走向生活,通过广阔的生活空间、网络空间去获取资料。培养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诗词。

  学*重点:

  学*古诗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诗句概括的景物,体会其中的诗味。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正确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画面,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的愉快心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搜集描写夕阳的诗词;

  2、温*《夕照》;

  3、准备水彩笔

  教师准备:

  1、描写夕阳的一些诗词、文;

  2、欣赏的《暮江吟》教学课件;

  3、自谱的乐曲一首《暮江吟》(歌曲附后)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谈话入课

  1、今天来给同学们上课,心理上免有点惶恐。不知道同学与一个陌生的老师第一次上课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激动?忐忑?还是像老师一样的惶恐?能不能给佘老师一点信心和鼓励呢?

  2、哪同学跟老师一起做。

  (1)用手按住自己的胸口,在大声的对自己说:“我能行!我最好!”

  (2)同学俩俩用手搭在彼此的肩膀上,对对方说:“你能行!你最好!”

  (3)闭上眼睛,在心理用肯定的语气对自己说“我能行!我一定行!”

  3、怎么样?这会是不是信心十足了?我们来做个诗词接龙的游戏,就是老师说上句,你能接出下句诗。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看来老师是难不倒你们了,哪位同学来出出题呢?

  5、“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6、对!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三千多首诗。他的诗内容充实,语言通俗,大多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疾苦。我们常常说“如诗如画”,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今天我们要学*白居易的另一首山水风景诗———《暮江吟》(板书)

  二、听诗。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词

  1、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有心去欣赏这首诗。你会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2、再来一遍,用心去感受哦!

  3、谁能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三、读诗。初读课文,从语言文字中去感受画面。

  1、自由读诗。注意用笔圈画出描写景物的词,进一步的感受画面。


暮江吟教学设计菁选(扩展2)

——《暮江吟》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暮江吟》教学设计1

  学*目标:

  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1、理解古诗优美的语言,了解唐诗是我国文学的瑰宝,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理解“铺、瑟瑟、可怜、似”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正确回答课后问题。

  3、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意境、潜词造句的体验,有感情的背诵古诗,默写《暮江吟》。

  4、引导学生由书本走向生活,通过广阔的生活空间、网络空间去获取资料。培养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诗词。

  学*重点:

  学*古诗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诗句概括的景物,体会其中的诗味。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正确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画面,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的愉快心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搜集描写夕阳的诗词;

  2、温*《夕照》;

  3、准备水彩笔

  教师准备:

  1、描写夕阳的一些诗词、文;

  2、欣赏的《暮江吟》教学课件;

  3、自谱的乐曲一首《暮江吟》(歌曲附后)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谈话入课

  1、今天来给同学们上课,心理上免有点惶恐。不知道同学与一个陌生的老师第一次上课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激动?忐忑?还是像老师一样的惶恐?能不能给佘老师一点信心和鼓励呢?

  2、哪同学跟老师一起做。

  (1)用手按住自己的胸口,在大声的对自己说:“我能行!我最好!”

  (2)同学俩俩用手搭在彼此的肩膀上,对对方说:“你能行!你最好!”

  (3)闭上眼睛,在心理用肯定的语气对自己说“我能行!我一定行!”

  3、怎么样?这会是不是信心十足了?我们来做个诗词接龙的游戏,就是老师说上句,你能接出下句诗。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看来老师是难不倒你们了,哪位同学来出出题呢?

  5、“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6、对!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三千多首诗。他的诗内容充实,语言通俗,大多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疾苦。我们常常说“如诗如画”,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今天我们要学*白居易的另一首山水风景诗———《暮江吟》(板书)

  二、听诗。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词

  1、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有心去欣赏这首诗。你会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2、再来一遍,用心去感受哦!

  3、谁能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三、读诗。初读课文,从语言文字中去感受画面。

  1、自由读诗。注意用笔圈画出描写景物的词,进一步的感受画面。

《暮江吟》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练*写好6个汉字。

  2、诵读古诗,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其中的诗情画意。

  3、积累与夜有关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诵读古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音像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暮江吟》

  一、音画时尚导入。

  1、教师播放两段风格不同的乐曲,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然后根据画面的意境联想诗歌。

  2、指名回答,相机背诵有关的古诗。

  3、导入、板题。

  4、读题,认“暮”字,学写“暮”“吟”两个字。

  5、理解题意。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课文。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疑。

  三、品读悟诗境。

  1、听配乐朗诵,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2、交流汇报,相机找出相关的诗句并诵读。

  3、你认为哪些诗句写得好?好在哪儿?(相机理解“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妙处。)

  4、画一画诗歌(选前两句或后两句)表现的意境。

  5、练读,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7、赛读、评议。

  8、练*背诵。

  四、作业:

  1、背诵《暮江吟》。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可以用毛笔写一写。

  3、读读背背与夜晚有关的其他古诗。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暮江吟》。

  二、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秋夕》、读题,练写“夕”字。

  2、理解题意。

  3、说一说有关秋夕(七月初七)的传说。

  三、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课文。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疑。

  四、品读悟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如:“冷画屏”什么含义?“冷”什么意思?

  秋天来了扇子本不要用了,为什么宫女用罗扇扑打“流萤”?

  1、说一说古代深宫中的宫女的生活。

  2、教师补充介绍相关的资料。

  3、讨论:

  “冷画屏”的“冷”指什么?(深宫的冷清,宫女生活的孤寂无聊。)

  “轻罗小扇扑流萤”体现了宫女怎样的生活?

  4、想象:宫女们会想些什么?

  5、练读,将感受通过朗读读出来。师播放音乐。

  6、配乐朗诵。

  7、练*背诵。

  五、拓展延伸。

  1、读读背背与夜有关的其他古诗。

  2、将自己喜欢的诗句抄写在积累本上。

  六、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

  2、背诵《秋夕》。

  3、找一找描写宫廷生活的古诗读一读。

《暮江吟》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能力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通过小练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诗

  师:古典诗歌中写景的读句很多,大家能背几首吗?

  生背《望天门山》背《山行》背《绝句》……

  师: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题目叫《暮江吟》

  (师板书,一边音乐《春江花月夜》起)

  师强调“吟”的读音。

  师: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

  生:有太阳落山的意思。

  师: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

  生:他在江边。

  师: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白居易)

  师:谁来介绍介绍。(生介绍)

  二、知诗人,初赏诗

  师:老师这里也有关于白居易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作者简介,学生指名读)

  师: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822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就是这《暮江吟》(课件出示图片,并范读)

  师:听了这首诗,你感到什么?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棵小草,被夕阳的余辉照耀着,一半绿,一半红。

  师:你怎么那么会表达呀!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只小螃蟹,在江中游,阳光下的江面照得一半红,一半绿。

  ……学生自由说感受。

  三、初读古诗,知大概

  师: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读诗,可以坐着读,可以站着读,可以离开座位读。

  (同学们纷纷找伙伴读)

  师:谁来读?

  (指名读诗)(齐读)

  思考:这是一首什么诗?写什么时候的景?在诗中画出表时间的词语,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四、再读古诗,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你读懂了哪里?你哪个地方没读懂?谁来帮帮他?

  五、学*前两句诗

  1、出示投影片(夕阳西下的江上景色)指导看图。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2、重点理解词语。

  “残阳”是什么意思?

  “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3、出示灯片

  提问: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地*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4、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小结:通过学*前两句诗,我们知道了前两句诗主要写傍晚时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是什么样的景色,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欣赏和想象当时那美丽的意境。

  师述:夕阳渐渐地落下去,晚霞映红了天空,夕阳的余辉洒在了宽阔的江面上,忽然间,江水似乎分成两半,这一半是碧绿碧绿的,那一半是鲜红鲜红的,微风轻轻地拂过江面,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纹,像一颗颗闪光的宝石,又像空中闪烁的繁星。啊!多么迷人的傍晚景色。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景色美不美?这样的景色会让诗人怎样?用一个词语形容:“陶醉,恋恋不舍,流连忘返”。那就恋恋不舍地读读吧。

  六、学*后两句诗。

  1、(出示投影片:夜晚月光下的江边景色)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

  2、“可怜”是什么意思?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3、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打比方?

  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4、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5、闭上眼睛欣赏体会后两句诗的美丽意境

  师述: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白居易还立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秋风拂面,他感到特别地凉爽和舒服,一会儿看看草地,一会儿望望天空,啊,那美丽的小草上挂满了露珠,在柔和的月光映照下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夜空中那一弯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弓,他不禁脱口赞叹道:“这深秋的夜晚是多么迷人,多么可爱啊!”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

  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现在能根据这首诗把屏幕括号里的内容说完整吗?谁来连贯的把整首诗的意思说完整?(出示,学生先说,最后指名读。)

  七、指导朗读,领悟感情。

  1、师: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的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一道残阳铺水中”,要求学生读得*缓、轻柔;“半江瑟瑟半江红”,要读出惊叹的感情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则要读出赞美的情感。

  (注意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可以采用多种读法:如男女对比接读。)

  师:我建议马上举办一个诗歌朗诵会,请在座的各位诗歌爱好者参加,来一个诗歌朗诵能力大比拼,好吗?(好)学生先练读,再赛读

  2、指导配乐朗读。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3、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带着这些感受再齐读一遍。)

  4、诗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读出来了吗?

  (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暮江美景的喜爱之情)

  八、练*(同学们可以任意选择一项做。)

  (1)作画

  景色的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诗意,把诗人笔下的美景画出来。

  (2)写话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笔下的美景。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瞧,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提示语呢!

  九、总结:

  这首诗向我们勾画了夕阳西下的傍晚江上美景,同时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边迷人的景色,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好迷人的景色,让我们再一次闭上眼睛回味诗中美丽的意境。(听配乐朗诵)

《暮江吟》教学设计4

  教学要求:

  1、理解诗歌《暮江吟》的意思,领悟景物描绘的美丽景色,感受古诗的语言艺术美。

  2、体会诗人情感,入情入理地诵读并背古诗。

  3、通过学*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热爱之情,并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找诗人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介绍作者。

  二、检查预*

  1、学生自由练读(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自在地读,无拘无束地读,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使教师发现学生在练读中出现的问题,为下一步正音探虚实)

  2、指名朗读正音。

  三、学*《暮江吟》

  1、初读,理解诗意

  (1)自学:借助注释自己弄懂诗意,感悟诗中最美的地方,并提出疑问。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汇报:结合手势表现“铺、洒、照”和课件,感受“铺”的意境。

  2、品读体会情感

  从哪里体会到美丽的江景,边读边品析。

  品读:半江瑟瑟半江红

  (1)出示课件,用“像、似、仿佛”说一说:

  江水是怎样的红,又是怎样的绿。

  (2)朗读感悟

  品读:露似珍珠月似弓

  出示课件,展开想象,感情朗读。

  (3)课件展示,体会情感,把体会到的心情读出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4)连读整首诗。

  (5)诵读,进入意境。

  小组参赛的形式,读出美丽的江景,诵出喜悦舒畅之情。

  3、品评欣赏,升华情感

  (1)你最喜欢哪一句或哪个词?

  (2)背诵古诗

  (3)回味诗境,扩展诗境

  傍晚,微风渐停,我漫步江边,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展开想象,可以想象诗中的意境,也可以想象诗以外的意境。

  (4)此时此景,你用什么方式抒发心中的感情。

  4、拓展练*

《暮江吟》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情感目标

  运用多媒体尽情欣赏美丽的风景,入情入境地学*古诗,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能力目标

  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提高获取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阅读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学*古诗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引诗入画,以画解诗,画出诗的意境,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古诗的意境美,受到美的熏陶,使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三、教学准备

  课件、多媒体教室。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为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学*过程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收获,我运用了“欣赏美景引入——指导学诗——体会意境——质疑深入探究——拓展延伸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欣赏画面引入。

  1、多媒体播放《渔舟唱晚》古筝曲,欣赏“残阳照水图”和“新月东升图”。同学们看了这么美的画面,有什么想说的吗?用自己话说说画面的内容。(根据不同的话进行点评)同学们讲得很详细,语言也很美,但是有一个人比你们还厉害,他仅用了28个字就把这两幅画面的意境描述得淋漓尽致。相信吗?服气吗?想知道他是谁吗?他是怎样讲的呢?

  2、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了解诗人及作诗背景,想说,想画。

  (二)指导学诗,体会意境

  1、理解题意。

  (1)题目你是怎样理解的?

  (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

  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弄清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画一幅《暮江吟》的图画。

  这首诗只有四句,你能不能把它读懂?好!下面请同学们自学,一句一句弄懂每个词,每个诗句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字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和同学小声讨论,甚至可以离开座位和好朋友讨论,我们看谁学得又快又好。

  (三)通过“绘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图画张贴在黑板上(事先与该生商量好),让学生观察,对比诗文进行评析。

  2、多媒体出示前两行:“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我问,这两行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一道快要落山的太阳的余晖斜照在江面上,江水一半是绿色的,有一半是红色的)然后我指着黑板上的画面问:有错误吗?许多同学回答:有!有!

  诗中“瑟瑟”是碧绿色,显然这位同学没有理解这个词的意思,他把江面上画了许多波纹。谁能上来帮他修改这幅画呢?学生纷纷举手,我请画这幅画的同学改图画,这个学生很快把不恰当的地方改过来了。

  多媒体出示后两行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出示注释,学生自读自悟后两行诗。▲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夜:指农历九月初三。

  “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师指点:指名回答(因为这是可爱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还是弯弯的月牙。)

  (3)最后一行诗用了两个比喻,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们能说出来吗?师指点:生很快说出了: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莹发亮的珍珠。

  提问: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时候江边景色?(是从日落时候到夜晚的江边景色,可见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新月升起的时候。)从诗中描写的景物,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指名上黑板画后两行诗的画面。这次学生一下就画对了,而且学生通过着色把小草上的露珠在月亮的照映下闪闪发光画得栩栩如生。

  4、朗读指导。

  (1)请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诗文,看谁能读出诗的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诗人的情感。(自由读文)

  (2)(为画面配音)教师播放flash动画:诗人站在江畔激情吟诵——此时你们就是那位身着古装的白居易,面对奇景吟诗一首……谁先来展示一下?

  (3)有与他不同理解的吗?以你的理解读读吧……全体同学按照你赞同的方式诵读。

  (4)看同学们读得热火朝天,我心里直痒痒,谁来和老师比试读一读。

  (5)听范读(课件: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缓,轻柔;第二句惊叹;后两句赞美)。

  (6)大家看着画面,听着音乐再次齐声读一遍。(秋景图,古典乐)。

  五、绘画着色,充分感受诗文描写画面的美

  学生通过学诗,了解诗中描写了深秋时候,从日落到夜晚江边的景色,你们能把这两幅画涂上适当的颜色吗?学生兴趣高涨,完全陶醉在诗情画意之中。


暮江吟教学设计菁选(扩展3)

——五年级上册《暮江吟》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五年级上册《暮江吟》教学反思1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几十首古诗,它们以凝炼见长,以意境见美,如何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层次,抓住古诗的特点,引导他们去感悟古诗的优美呢?爱好诗文的我,在班上掀起了读诗的**,在教学中不断地改进,学生品读、悟境、入情,品尝到了学*古诗的快乐,《暮江吟》便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一、品读中悟文字之美

  古诗中语言含蓄凝炼,意味隽永。又常常“言*而旨远”,或“言在此而意在彼”。教学中理性地分析语言文字之美往往烦燥无味,失去了诗的神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体会语言文字之美的有效途径。《暮江吟》这一课的教学紧紧围绕读字展开。初读读顺,再读品味,配乐读入情,读的层次不同,读的目的不同,读的形式不同,在反复的品读中,学生感悟了诗句中用词的准确、精炼,领会到了古诗音律之美,文字之美。

  二、创设情境,体验美境

  古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教师如能将学生引入这一艺术境界,学生定会达到如触其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境界。《暮江吟》这一课中我利用音乐、画面的渲染,创设情境,借此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想象,体验诗中的美景。

  三、开拓思路,培养创造力

  语文课应当成为小学生创造力驰骋的广阔天地。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留有宽阔的余地。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一特点,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创造力。教学最后两句时,学生有感情读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把心中之境、心中之情、心中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让他们借助画笔,在白纸上描摹出一幅江边月夜图,并当场请几位学生讲自己的创作意图。这样一来,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更浓了,那种呆板的灌输、凝重的课堂气氛没有了,学生在画面中融入了自己的理解。特别是最后将古诗改成小短文,看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只要学生发挥想象,开动脑筋,创作出一篇美文不成问题。课后收上来的小短文也的确让我欣喜……学生的思路拓展了,有了创造力,长此以往,他们便会受益无穷。

  小学课文中的'古诗是一笔财富,只要好好利用,精心设计,学生对古诗一定会更有兴趣,在学*中会得到更美的享受。

五年级上册《暮江吟》教学反思2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几十首古诗,它们以凝炼见长,以意境见美,如何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层次,抓住古诗的特点,引导他们去感悟古诗的优美呢?爱好诗文的我,在班上掀起了读诗的**,在教学中不断地改进,学生品读、悟境、入情,品尝到了学*古诗的快乐,《暮江吟》便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一、品读中悟文字之美

  古诗中语言含蓄凝炼,意味隽永。又常常“言*而旨远”,或“言在此而意在彼”。教学中理性地分析语言文字之美往往烦燥无味,失去了诗的神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体会语言文字之美的有效途径。《暮江吟》这一课的教学紧紧围绕读字展开。初读读顺,再读品味,配乐读入情,读的层次不同,读的目的不同,读的形式不同,在反复的品读中,学生感悟了诗句中用词的准确、精炼,领会到了古诗音律之美,文字之美。

  二、创设情境,体验美境

  古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教师如能将学生引入这一艺术境界,学生定会达到如触其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境界。《暮江吟》这一课中我利用音乐、画面的渲染,创设情境,借此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想象,体验诗中的美景。

  三、开拓思路,培养创造力

  语文课应当成为小学生创造力驰骋的广阔天地。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留有宽阔的余地。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一特点,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创造力。教学最后两句时,学生有感情读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把心中之境、心中之情、心中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让他们借助画笔,在白纸上描摹出一幅江边月夜图,并当场请几位学生讲自己的创作意图。这样一来,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更浓了,那种呆板的灌输、凝重的课堂气氛没有了,学生在画面中融入了自己的理解。特别是最后将古诗改成小短文,看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只要学生发挥想象,开动脑筋,创作出一篇美文不成问题。课后收上来的小短文也的确让我欣喜……学生的思路拓展了,有了创造力,长此以往,他们便会受益无穷。

  小学课文中的古诗是一笔财富,只要好好利用,精心设计,学生对古诗一定会更有兴趣,在学*中会得到更美的享受。

五年级上册《暮江吟》教学反思3

  1、“诗学就是情学,诗是心灵的燃烧。”

  古人称作诗曰“吟咏情性”(《诗·周南·关雎序》),读诗或低声吟哦,或漫声长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毛诗序》)。所以诗歌教学与鉴赏,不能只满足于释词译句。读诗也好,讲诗也好,最重要的是自己进入角色,把自己的感情全部投入进去。教师情真,才能以情动情,教师心热,才能点燃智慧的火花,教师意远,才能在学生面前开拓其思路,如果冷冰冰地以旁观者的身份来朗读、分析、讲解,就会索然寡味。老师的一颦一笑,语言声调,无不牵动学生的心弦,师生感情同频共振,才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如果说语文教材是美的矿藏,那么古诗就是这矿藏中的瑰宝。

  古代诗人们在诗中使用的字词十分讲究,力求完美,我们应紧紧抓住文本引导学生从品析中领略古诗流光溢彩的自然美。如“一道残阳铺水中”一句中的“铺”,为什么不用“照”“射”等词?看似*凡,其实正是诗人的绝妙之处,诗人不但能发现美,懂得欣赏美,还能用准确的文字表现美。因此,引导学生从品析词句入手,抓住诗中的关键词“铺”、“可怜”等全方位地挖掘美、感受美,使学生在感受古诗语言美、意境美、内容美的同时,心灵也受到了震撼,又体会了*文字的博大精深的美。

  3、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

  在这节课的“吟诵入诗境”环节中,以幽静空灵的《春江花月夜》一曲作背景音乐,轻诉古诗的情境,使学生把画面上看得到和看不到的融为一体,体味到黄昏夕阳残照的空旷、瑰丽和晚上新月初升的静谧、安宁,从这情境中感受到美,认识到美,从而理解了美,达到“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的更高境界。

  4、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投入的、有感情的朗读、吟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还可更好地使学生领会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在读中悟“情”,在吟中入“境”,或共鸣,或陶醉,随其悲而悲,随其喜与喜,从而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理解美,塑造美的心灵。


暮江吟教学设计菁选(扩展4)

——《暮江吟》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暮江吟》教学反思1

  《暮江吟》这首诗是一首写景佳作。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一、抓关键字词,感受*古诗的语言精练、意蕴含蓄之美。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几个比较生疏的字词,如 “瑟”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抓住古今意思不同的特殊词“可怜”一词的理解;还有富于传神的关键性词语,如:“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巧妙之处,引领学生通过换字的方法,比如把“铺”换成“照”“射”……都不行,因为夕阳已经没有那么强烈,只是把淡淡的光辉铺在了江面上,学生通过这种鉴赏比较充分感受到了古诗的意境美和画面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有滋有味地读出诗的韵律美。

  这首诗极具意象美和韵律美,怎样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通过有滋有味地朗读去感受,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每个小组都推选出一名读诗小达人,让孩子们在小组内一个一个地过关,孩子们兴致盎然,读得特别投入!

  三、借助想象,描述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还原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的画面。在本诗中,我启发学生抓住“铺”、“瑟瑟”等关键词,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想象红日西沉,一弯月芽悄然东升,一派和谐、宁静的江边美景,再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画面之美,感觉特别棒。

《暮江吟》教学反思2

  我在教学古诗《暮江吟》反思如下:

  一、执着于个体感受优秀的*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仅仅抓几个比较生疏的字词,如这两首古诗中的“涧、瑟”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仅仅抓住古今意思不同的特殊词“可怜”一词的理解;仅仅抓住那些富于传神的关键性词语,如:“夜静春山空”中的“空”、“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巧妙之处,从而保留了古诗的整体美,放手给学生自读感悟的个性空间。

  二、尊重个体的吟咏诵读。通过粗讲,学生对诗句有了大概理解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是熟读。而熟读对小学生来说,最具效果的莫过于诵读。这个过程更多地应该是学生个人诵读的过程。因此课上我给足学生时间,放开手脚尽是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这样才不致于泯灭学生的个性,扼杀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使学生在熟读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

  三、借助想象,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困难。如在《暮江吟》一诗中,我启发学生抓住“铺”、“瑟瑟”等关键词,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想象红日西沉,一弯月芽消然东升,一派和谐、宁静的江边美景,再指导学生以喜悦的心情。

  

《暮江吟》教学反思3

  古诗《暮江吟》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诗中描绘的是深秋时节从傍晚到夜晚的美丽景色。教学这首诗,首先要把学生带到那美好的意境之中,让他们喜爱这首诗,进而乐意学*这首诗。我是这样教学这首古诗的。

  一、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诗句,粗知诗中大概意思。

  在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作者、朝代以及题意后,我让学生带着问题把这首诗朗读五遍。在朗读之前明确要求:

  1、要求基本会背;

  2、要求了解诗中写的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景?有哪些景物?读完五遍后,学生基本可背下来,同时也会从诗句中了解到时间是写深秋傍晚到夜晚这段时间的景色,地点是江面可江边,所描写的景物有阳光、江水、月亮、露珠。学生粗知了这些内容继而再理解诗句就不难了。

  二、利用投影片进一步了解诗中内容,为理解诗句作铺垫。

  在讲前两句诗时,我出示第二幅投影片(夕阳照耀下的江上景色)。在学*后两句诗时出示第二幅投影片(一弯新月下的小草和露珠)然后再指导学生说出图中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儿的,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在理解诗句就轻而易举了。投影片在教学中起到了纲举目张,突破重难点的作用。

  三、注重启发,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在教学诗句时,我首先找出诗句中关键和难理解的字词,扫*障碍,继而再理解诗句就非常容易了。如前两句诗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问:“一道残阳”指的`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夕阳)“铺”是什么意思?(斜照)再问:“什么时候的太阳斜照在什么地方?”学生很快可译出:“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接着问:“夕阳斜照后的江面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瑟瑟”是什么意思?(绿色)学生又很快可译出:“江水一半呈绿色,一半呈红色。”后两句诗我也是采用的方法进行教学,由浅入深逐步启发同样达到了融会贯通的目的。

  四、利用音响设备引导朗读、创设情境、体会意境。

  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挺好。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真还有些古人吟诗的味道呢!其次老师还在古诗翻译的基础上再加以联想和想象,另配上悦耳的轻音乐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诗中的意境,这样既能把学生带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为学生后面能顺利改写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以前教学古诗大多采用串讲形式,这里且不谈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为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维活动,自主合作,带着问题,由浅入深地学*理解诗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暮江吟》教学反思4

  古诗《暮江吟》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诗中描绘的是深秋时节从傍晚到夜晚的美丽景色。教学这首诗,首先要把学生带到那美好的意境之中,让他们喜爱这首诗,进而乐意学*这首诗。我是这样教学这首古诗的。

  一、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诗句,粗知诗中大概意思。

  在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作者、朝代以及题意后,我让学生带着问题把这首诗朗读五遍。在朗读之前明确要求:

  1、要求基本会背;

  2、要求了解诗中写的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景?有哪些景物?读完五遍后,学生基本可背下来,同时也会从诗句中了解到时间是写深秋傍晚到夜晚这段时间的景色,地点是江面可江边,所描写的景物有阳光、江水、月亮、露珠。学生粗知了这些内容继而再理解诗句就不难了。

  二、利用投影片进一步了解诗中内容,为理解诗句作铺垫。

  在讲前两句诗时,我出示第二幅投影片(夕阳照耀下的江上景色)。在学*后两句诗时出示第二幅投影片(一弯新月下的小草和露珠)然后再指导学生说出图中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儿的,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在理解诗句就轻而易举了。投影片在教学中起到了纲举目张,突破重难点的作用。

  三、注重启发,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在教学诗句时,我首先找出诗句中关键和难理解的字词,扫*障碍,继而再理解诗句就非常容易了。如前两句诗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问:“一道残阳”指的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夕阳)“铺”是什么意思?(斜照)再问:“什么时候的太阳斜照在什么地方?”学生很快可译出:“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接着问:“夕阳斜照后的江面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瑟瑟”是什么意思?(绿色)学生又很快可译出:“江水一半呈绿色,一半呈红色。”后两句诗我也是采用的方法进行教学,由浅入深逐步启发同样达到了融会贯通的目的。

  四、利用音响设备引导朗读、创设情境、体会意境。

  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挺好。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真还有些古人吟诗的味道呢!其次老师还在古诗翻译的基础上再加以联想和想象,另配上悦耳的轻音乐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诗中的意境,这样既能把学生带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为学生后面能顺利改写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以前教学古诗大多采用串讲形式,这里且不谈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为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维活动,自主合作,带着问题,由浅入深地学*理解诗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暮江吟》教学反思5

  我在教学古诗《暮江吟》反思如下:

  一、执着于个体感受优秀的*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仅仅抓几个比较生疏的字词,如这两首古诗中的“涧、瑟”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仅仅抓住古今意思不同的特殊词“可怜”一词的理解;仅仅抓住那些富于传神的关键性词语,如:“夜静春山空”中的“空”、“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巧妙之处,从而保留了古诗的整体美,放手给学生自读感悟的个性空间。

  二、尊重个体的吟咏诵读。通过粗讲,学生对诗句有了大概理解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是熟读。而熟读对小学生来说,最具效果的莫过于诵读。这个过程更多地应该是学生个人诵读的过程。因此课上我给足学生时间,放开手脚尽是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这样才不致于泯灭学生的个性,扼杀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使学生在熟读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

  三、借助想象,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困难。如在《暮江吟》一诗中,我启发学生抓住“铺”、“瑟瑟”等关键词,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想象红日西沉,一弯月芽消然东升,一派和谐、宁静的江边美景,再指导学生以喜悦的心情。

  


暮江吟教学设计菁选(扩展5)

——暮江吟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暮江吟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情感,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从关键词语“一道、铺、瑟瑟、可怜”入手,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展开丰富的想象,复现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温*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下面我来考考大家,我念一句,你们背整首古诗。“离离原上草”?

  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今天,我们再来学*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出示课题,齐读课题)(“吟”是前鼻音)

  二、解题,知作者:

  (接上)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暮”字,上面是一个?草字头,草字头下面有一个?“日”,这个“日”表示的就是?太阳。太阳落到草丛下了,这个“暮”表示什么意思。(傍晚)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时间。你还能知道什么?(地点:江边。吟:吟诗)

  那么是谁傍晚的时候在江边吟诗呢?(白居易)

  既然大家都曾认识这位伟大的诗人,你能说说他的“字”和“号”吗?(PPT示简介)

  三、熟读古诗,整体感知:

  1、究竟是什么样的景色吸引了白居易在此吟诗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看——齐读。 大部分同学都读得很好,但还有部分同学读得不通顺,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诵。

  2、学生自由大声练读。(可站、可坐、可配合手势,可以摇头晃脑,可以大声读,也可以小声读等,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但是要读准诗中的生字,读通顺诗句。)(个别汇报读,师生评:字音读准了,证明你已有收获;读得真流畅,学*力强;读出了古诗的韵味,你真是个小诗人?)

  3、教师范读。师:你们注意老师是怎么停顿的。

  4、学生个别读(比比谁读得好)、齐读。

  四、明确背景,体会情感:

  (同学们读得真好,短短几分钟就能读得通顺、流畅、有节奏了,可我们似乎还缺少了点东西,缺少什么呢?对了,缺少点情感。俗话说:诗言志。诗人写诗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缘由)

  PPT示背景(指名读):当时朝廷政治昏暗,斗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该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 让我们带着诗人那种轻松畅快的心情,随同诗人一起赏景抒情——齐读

  五、品读探究,深入理解:

  1、画景物: 听着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唐代,与诗人一起欣赏江边美景。下面我们再通过进一步的学*,将这江边的美景图一一描绘出来。

  诗人在不同的时间里, 各写了哪些景物? 找出来, 用笔画出来。(画景物——汇报)( 板书:残阳、江、露、月)

  2、品诗句: 这些常见的景物,为什么能让诗人流连忘返呢?让我们跟随诗人的笔墨,一起走*江边。齐读一二句。PPT

  你觉得诗人笔下的太阳是怎样的?(火红的、摇摇欲坠的、疲惫的、金光闪闪的) 同学们口中的夕阳真美啊,你们真是白居易的知己啊!

  在这两句中有一个动词,你能找出来吗?“铺”。

  *日我们描写阳光用什么动词?(照、射、洒)换上这些词好不好?换词读一读。 换好不好?

  “铺”字多用在何处?(引导“铺”字组词:铺床、铺路)

  “铺”——(简图)(夜晚妈妈帮你铺床,盖被子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引导得出:温

  暖,柔和,舒服,亲切)(学术说法:此时太阳已经接*地*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缓柔和,像是有人拿了一块红绸子从天边慢慢地铺了过来, 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读出来的? 大家跟着来,用他的方法读读。齐读

  在夕阳的映照下,江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这里的瑟瑟是什么意思?“瑟瑟”指碧绿色的玉石, 诗中形容江水没有被夕阳照到时所呈现的青绿色。)(删除,课堂不讲)

  这里写到“半江瑟瑟半江红”,在你的想象中, 江水红得像什么? 绿得像什么?

  (生:红得像一块红绸子。似乎有人把红墨汁倒进了江中。江水另一半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让生尽情说,答不到也没关系)

  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呀! 一个“瑟瑟”, 一个“红”字写出了夕阳斜照在江上, 那种鲜明的色彩美, 这样一红一绿强烈的色彩对比, 使画面变那么鲜艳、明快。你能否将这种奇特的美感读出来?

  夕照下的江水半绿半红,这是多么美丽的奇观啊,那么,江面为什么会呈现出半绿半红的景象呢?(引导、简图)(教师边演示课件边小结——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诗人很善于使用色彩的对比,他多像一个大画家, 用他手中的彩笔, 描绘出我们祖国自然风光的色彩美。以上两句, 不由得使老师想起了白居易的另一首著名的词 《忆江南》。这首词中也运用了色彩对比的写法,同学们想想是那两句呢?(生答)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与“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在写法上多么相似呀! 一个写了秋天、夕阳下的江水; 一个写了春天、朝阳下的江水。都描绘了奇特的美景,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

  带着刚才的理解,想象着画面,再将这种神奇的美读出来。

  三四句: 多美的江边夕照图啊,面对如此美景,诗人留恋忘返,不觉天色已晚,此刻他又有什么新发现呢?齐读三、四句。PPT

  有一个词尽显了白居易当时的心情?——可怜。为何说“可怜”?是不是很可怜的意思呢?(拆开组词:可以怜惜。)

  “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

  什么可爱? 哪些景物让你觉得很可爱? 怎样的露珠、月亮让你觉得很可爱?

  你能将这种可爱读出来吗?(个读、齐读)

  老师觉得作者写得还不够可爱,在你们的想象中, 那些亮晶晶的露水、皎洁新月还像什么?用上这样的句式说一说:露似()月似()PPT

  ()似()()似()

  (露:宝珠、玛瑙、水晶 月:像金钩。像小船。像眉毛。像镰刀。)从颜色、形状方面进行点拨。江似明镜月似船。

  同学说得多传神呀, 多贴切呀!你们将天上的月与地上的露珠完全融合到了一起,组成了一幅宁静、祥和的月夜图。面对这样美的景色, 诗人情不自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齐读)

  六、感情朗读:

  在白居易的眼里, 远处的残阳美, *处的江水美,脚下的露水美, 天上的新月美, 这无不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前面讲到诗人是离开朝廷到外地任职,离开了朝廷因为着不能追求功名利禄了,但他却没有丝毫失落感,转而流连于幽美壮丽的自然风光中,这是多么乐观、豁达的个性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带着诗人这种轻松、闲适的心情,再次漫步江边。(配乐齐背诵)

  七、读写结合,加深理解:

  多么美丽的江景图啊!这种美景不描绘下来实在可惜了,让我们拿起笔,发挥想象,将这幅幽美的江景图描绘出来吧。

  题:发挥想象,将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PPT

  八、拓展延伸:

  学完这首诗,你觉得诗中哪种景色最美丽?你还能背背写这种景的古诗来吗?(学法)

  暮江吟教学设计 2

  一、导入激趣。

  复*以前学过的描写景色的诗,采用“古诗接龙”的方法进行。

  二、师配乐朗诵《暮江吟》。

  生观看图画。

  三、初读课文。

  师:这首古诗意境很美,同学们,你们觉得美在哪儿呢?试着读一读。

  1.学生练读,读通。

  2.指名读,集体订正。

  3.讨论,你觉得这首诗美在哪儿?

  四、看图,播放音乐《古事曲》,边听边看边读边理解。

  1.出示图,说一说,画了些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怎么样?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同桌练说)

  2.出示前两句。

  ①要求边听音乐边看图画边轻声读这两句,仔细体会。

  ②结合图,指名说一说这两句的意思。

  ③评一评。

  ④再仔细读一读,你不理解哪个词或你认为哪个字、词用得好,为什么?(“铺”与“射”“照”相比较)

  ⑤这么美的诗句,如果我们用文章写下来,给它定一个什么题目呢?作者是怎么定的?

  ⑥理解“暮江吟”。

  3.学*三、四句。

  ①读后两句,说一说不理好的词语,师相机指导理解“可怜”。

  ②这两句是什么意思?讨论设疑:

  A.像珍珠一样(晶莹、发亮),夜晚天黑怎么发亮?

  B.许多人都喜欢写“月亮像个大圆盘”。如果白居易写“露似珍珠月似盘”你觉得怎样?为什么?

  ③归纳总结;作者抓住事物的特征,连用两个比喻,贴切地写出了江边美丽的月夜景色。傍晚( ),夜晚( ),天上( ),地上( )。

  ④用彩色笔画一画这美丽的月夜。

  五、再读古诗,加深理解。

  1.你们说这首诗美吗?该怎么读呢?

  2.配乐朗诵《暮江吟》。

  3.指名朗诵。

  六、练笔。

  1.导入:这美丽的景色,大家想不想亲自欣赏一番?

  2.出示提示语:

  ①傍晚,微风渐停,我漫步江边( )。

  ②迷人的景色把我吸引住了( )。

  ③啊!( )。

  3.练写。

  4.指名读一读,评一评。

  七、总结。

  暮江吟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能力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通过小练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诗

  师:古典诗歌中写景的读句很多,大家能背几首吗?

  生背《望天门山》背《山行》背《绝句》……

  师: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题目叫《暮江吟》

  (师板书,一边音乐《春江花月夜》起)

  师强调“吟”的读音。

  师: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

  生:有太阳落山的意思。

  师: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

  生:他在江边。

  师: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白居易)

  师:谁来介绍介绍。(生介绍)

  二、知诗人,初赏诗

  师:老师这里也有关于白居易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作者简介,学生指名读)

  师: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822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就是这《暮江吟》(课件出示图片,并范读)

  师:听了这首诗,你感到什么?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棵小草,被夕阳的余辉照耀着,一半绿,一半红。

  师:你怎么那么会表达呀!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只小螃蟹,在江中游,阳光下的江面照得一半红,一半绿。

  ……学生自由说感受。

  三、初读古诗,知大概

  师: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读诗,可以坐着读,可以站着读,可以离开座位读。

  (同学们纷纷找伙伴读)

  师:谁来读?

  (指名读诗)(齐读)

  思考:这是一首什么诗?写什么时候的景?在诗中画出表时间的词语,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四、再读古诗,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你读懂了哪里?你哪个地方没读懂?谁来帮帮他?

  五、学*前两句诗

  1、出示投影片(夕阳西下的江上景色)指导看图。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2、重点理解词语。

  “残阳”是什么意思?

  “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3、出示灯片

  提问: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地*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4、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小结:通过学*前两句诗,我们知道了前两句诗主要写傍晚时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是什么样的景色,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欣赏和想象当时那美丽的意境。

  师述:夕阳渐渐地落下去,晚霞映红了天空,夕阳的余辉洒在了宽阔的江面上,忽然间,江水似乎分成两半,这一半是碧绿碧绿的,那一半是鲜红鲜红的,微风轻轻地拂过江面,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纹,像一颗颗闪光的宝石,又像空中闪烁的繁星。啊!多么迷人的傍晚景色。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景色美不美?这样的景色会让诗人怎样?用一个词语形容:“陶醉,恋恋不舍,流连忘返”。那就恋恋不舍地读读吧。

  六、学*后两句诗。

  1、(出示投影片:夜晚月光下的江边景色)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

  2、“可怜”是什么意思?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3、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打比方?

  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4、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5、闭上眼睛欣赏体会后两句诗的美丽意境

  师述: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白居易还立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秋风拂面,他感到特别地凉爽和舒服,一会儿看看草地,一会儿望望天空,啊,那美丽的小草上挂满了露珠,在柔和的月光映照下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夜空中那一弯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弓,他不禁脱口赞叹道:“这深秋的夜晚是多么迷人,多么可爱啊!”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

  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现在能根据这首诗把屏幕括号里的内容说完整吗?谁来连贯的把整首诗的意思说完整?(出示,学生先说,最后指名读。)

  七、指导朗读,领悟感情。

  1、师: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的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一道残阳铺水中”,要求学生读得*缓、轻柔;“半江瑟瑟半江红”,要读出惊叹的感情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则要读出赞美的情感。

  (注意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可以采用多种读法:如男女对比接读。)

  师:我建议马上举办一个诗歌朗诵会,请在座的各位诗歌爱好者参加,来一个诗歌朗诵能力大比拼,好吗?(好)学生先练读,再赛读

  2、指导配乐朗读。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3、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带着这些感受再齐读一遍。)

  4、诗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读出来了吗?

  (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暮江美景的喜爱之情)

  八、练*(同学们可以任意选择一项做。)

  (1)作画

  景色的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诗意,把诗人笔下的美景画出来。

  (2)写话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笔下的美景。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瞧,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提示语呢!

  九、总结:

  这首诗向我们勾画了夕阳西下的傍晚江上美景,同时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边迷人的景色,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好迷人的景色,让我们再一次闭上眼睛回味诗中美丽的意境。(听配乐朗诵)

  暮江吟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情感目标

  运用多媒体尽情欣赏美丽的风景,入情入境地学*古诗,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能力目标

  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提高获取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阅读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学*古诗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引诗入画,以画解诗,画出诗的意境,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古诗的意境美,受到美的熏陶,使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三、教学准备

  课件、多媒体教室。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为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学*过程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收获,我运用了“欣赏美景引入——指导学诗——体会意境——质疑深入探究——拓展延伸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欣赏画面引入。

  1、多媒体播放《渔舟唱晚》古筝曲,欣赏“残阳照水图”和“新月东升图”。同学们看了这么美的画面,有什么想说的吗?用自己话说说画面的内容。(根据不同的话进行点评)同学们讲得很详细,语言也很美,但是有一个人比你们还厉害,他仅用了28个字就把这两幅画面的意境描述得淋漓尽致。相信吗?服气吗?想知道他是谁吗?他是怎样讲的呢?

  2、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了解诗人及作诗背景,想说,想画。

  (二)指导学诗,体会意境

  1、理解题意。

  (1)题目你是怎样理解的?

  (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

  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弄清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画一幅《暮江吟》的图画。

  这首诗只有四句,你能不能把它读懂?好!下面请同学们自学,一句一句弄懂每个词,每个诗句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字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和同学小声讨论,甚至可以离开座位和好朋友讨论,我们看谁学得又快又好。

  (三)通过“绘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图画张贴在黑板上(事先与该生商量好),让学生观察,对比诗文进行评析。

  2、多媒体出示前两行:“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我问,这两行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一道快要落山的太阳的余晖斜照在江面上,江水一半是绿色的,有一半是红色的)然后我指着黑板上的画面问:有错误吗?许多同学回答:有!有!

  诗中“瑟瑟”是碧绿色,显然这位同学没有理解这个词的意思,他把江面上画了许多波纹。谁能上来帮他修改这幅画呢?学生纷纷举手,我请画这幅画的同学改图画,这个学生很快把不恰当的地方改过来了。

  多媒体出示后两行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出示注释,学生自读自悟后两行诗。▲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夜:指农历九月初三。

  “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师指点:指名回答(因为这是可爱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还是弯弯的月牙。)

  (3)最后一行诗用了两个比喻,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们能说出来吗?师指点:生很快说出了: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莹发亮的珍珠。

  提问: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时候江边景色?(是从日落时候到夜晚的江边景色,可见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新月升起的时候。)从诗中描写的景物,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指名上黑板画后两行诗的画面。这次学生一下就画对了,而且学生通过着色把小草上的露珠在月亮的照映下闪闪发光画得栩栩如生。

  4、朗读指导。

  (1)请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诗文,看谁能读出诗的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诗人的情感。(自由读文)

  (2)(为画面配音)教师播放flash动画:诗人站在江畔激情吟诵——此时你们就是那位身着古装的白居易,面对奇景吟诗一首……谁先来展示一下?

  (3)有与他不同理解的吗?以你的理解读读吧……全体同学按照你赞同的方式诵读。

  (4)看同学们读得热火朝天,我心里直痒痒,谁来和老师比试读一读。

  (5)听范读(课件: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缓,轻柔;第二句惊叹;后两句赞美)。

  (6)大家看着画面,听着音乐再次齐声读一遍。(秋景图,古典乐)。

  五、绘画着色,充分感受诗文描写画面的美

  学生通过学诗,了解诗中描写了深秋时候,从日落到夜晚江边的景色,你们能把这两幅画涂上适当的颜色吗?学生兴趣高涨,完全陶醉在诗情画意之中。

  暮江吟教学设计 5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诗,老师念第一句“篱篱原上草”,大家一起背好吗?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他写这首诗时只有15岁,他的诗通俗易懂,在广大群众中广为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今天我们学*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题目是《暮江吟》。板书:暮江吟

  二、揭题

  ①《暮江吟》中的“暮”你是怎样理解的?在这儿起了什么作用?

  ②“江”在题目中交代了什么?

  ③“吟”是什么意思?

  ④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诗人吟唱的对象是什么呢?

  ⑤从诗的题目上你读懂了什么?

  三、新授

  1、自由读,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思考:这是一首什么诗?写什么时候的景?在诗中画出表时间的词语,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范读

  3、思考、讨论: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抓住了这些景物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5、重点理解词语。

  “残阳”是什么意思?

  “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6、出示灯片

  提问: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地*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7、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学*后两句诗。

  ①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

  ② “可怜”是什么意思?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③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打比方?

  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④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⑤想象全诗意境,大家闭起眼睛想一想。

  (在月色朦胧的夜晚,仿佛我们来到了江中的小岛上,看到了深蓝的天空中挂着弓一样的月儿,月儿倒映在水中,草上的露珠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像珍珠一样可爱,你们看到了吗?)

  ⑥诗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⑦齐声朗读

  请同学们有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诗人对傍晚时分江面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

  四、练*

  (1)作画

  景色的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诗意,把诗人笔下的美景画出来。

  一道残阳铺水中可怜九月初三夜,

  半江瑟瑟半江红露似珍珠月似弓。

  (2)写话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笔下的美景。


暮江吟教学设计菁选(扩展6)

——暮江吟原文翻译及赏析优选【五】份

  暮江吟原文翻译及赏析 1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文解释】

  一道残阳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真的珠子,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表达情感

  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江河的情趣。

  【词语解释】

  铺:指太阳光斜照在水面上。

  瑟瑟:碧绿色宝石。这里形容背阴处的江水颜色。

  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

  句解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诗人抓住了傍晚夕阳斜射下的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不同的颜色,表现出江面微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绚烂景象。

  这句诗的意思是: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人在这里把天上地上的两种景象压缩在诗里,通过对“露”和“月”的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秋夜一派和谐宁静的意境。

  这句诗的意思是: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诗文简析】

  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对大自然的热爱。

  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

  赏析一

  白居易纯粹写景的作品很少,这是一首颇为人称道的小诗。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

  夕阳临江,美景绚烂,半江碧绿如瑟瑟之色,半江为红日所映。“残阳”紧扣标题“暮江”二字。 “铺”字用得贴切精当,显示出阳光是斜照而非直射。“瑟瑟”本是宝石名,《迩雅》:“瑟瑟有三种.宝石如珠,真者透碧。”这里用来形容残阳照不到的半边江水的颜色,与阳光照到的呈红色的一面交相辉映,加之天边缓缓下沉的红日,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残阳铺水图。前人见此,纷纷以“工致入画” (杨慎《升庵诗话》);“写景奇丽,是一幅暮色秋江图”(《唐宋诗醇》卷二十四)誉之,可见摹写之妙,非同凡响。

  白居易的诗擅长铺叙,而这首小诗则一反常态,跳宕腾挪,富于变化。前面还是江面晚景,马上给人们展现的却又是夜晚景色,看似突兀,实则自然。 “露似真珠月似弓”一句,不仅比喻恰当贴切,同时也隐藏着深厚的意蕴。因为只有傍晚到初夜这一段,才有露水,也只有初三的月亮才会如一弯弓,并且于这时分悬在遥远的天空中。与首二句残阳碧波的描写联系起来看,时间上是由傍晚到初夜,可见诗人流连忘返,长时间陶醉于眼前美景之中。诗人惜墨如金,仅用二十八字就描绘出残阳碧波的交辉与月牙初悬的静夜两幕胜境。本来是*常的景致,一经诗人生动准确的描绘与组合,便显得那么迷人!凡读此诗者,也会不由得与诗人一起,陶醉于这奇妙的境界中。

  赏析二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地*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象“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呵呵,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多么象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这真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弓也似的一弯新月,想起此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令人叹绝。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写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途次所见,随口吟成,格调清新,自然可喜,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

  暮江吟原文翻译及赏析 2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文解释】

  一道残阳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真的珠子,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表达情感

  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江河的情趣。

  【词语解释】

  铺:指太阳光斜照在水面上。

  瑟瑟:碧绿色宝石。这里形容背阴处的江水颜色。

  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

  句解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诗人抓住了傍晚夕阳斜射下的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不同的颜色,表现出江面微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绚烂景象。

  这句诗的意思是: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人在这里把天上地上的两种景象压缩在诗里,通过对“露”和“月”的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秋夜一派和谐宁静的意境。

  这句诗的意思是: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诗文简析】

  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对大自然的热爱。

  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

  赏析一

  白居易纯粹写景的作品很少,这是一首颇为人称道的小诗。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

  夕阳临江,美景绚烂,半江碧绿如瑟瑟之色,半江为红日所映。“残阳”紧扣标题“暮江”二字。 “铺”字用得贴切精当,显示出阳光是斜照而非直射。“瑟瑟”本是宝石名,《迩雅》:“瑟瑟有三种.宝石如珠,真者透碧。”这里用来形容残阳照不到的半边江水的颜色,与阳光照到的呈红色的一面交相辉映,加之天边缓缓下沉的红日,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残阳铺水图。前人见此,纷纷以“工致入画” (杨慎《升庵诗话》);“写景奇丽,是一幅暮色秋江图”(《唐宋诗醇》卷二十四)誉之,可见摹写之妙,非同凡响。

  白居易的诗擅长铺叙,而这首小诗则一反常态,跳宕腾挪,富于变化。前面还是江面晚景,马上给人们展现的却又是夜晚景色,看似突兀,实则自然。 “露似真珠月似弓”一句,不仅比喻恰当贴切,同时也隐藏着深厚的意蕴。因为只有傍晚到初夜这一段,才有露水,也只有初三的月亮才会如一弯弓,并且于这时分悬在遥远的天空中。与首二句残阳碧波的描写联系起来看,时间上是由傍晚到初夜,可见诗人流连忘返,长时间陶醉于眼前美景之中。诗人惜墨如金,仅用二十八字就描绘出残阳碧波的交辉与月牙初悬的静夜两幕胜境。本来是*常的景致,一经诗人生动准确的描绘与组合,便显得那么迷人!凡读此诗者,也会不由得与诗人一起,陶醉于这奇妙的境界中。

  赏析二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地*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象“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呵呵,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多么象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这真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弓也似的一弯新月,想起此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令人叹绝。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写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途次所见,随口吟成,格调清新,自然可喜,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

  暮江吟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原文: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真珠 通 珍珠)

  译文:

  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注释:

  ⑴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⑵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⑶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

  ⑷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⑸真珠:即珍珠。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赏析:

  《暮江吟》并非始终写“暮色江景”。如果只从《暮江吟》的标题看,此诗似乎应始终歌吟“日落前后”的暮色江景,但诗中“可怜九月初三夜”的“夜”字,以及“露似真珠月似弓”,则明显地是在写“夜晚”。按《辞海》里的解释:“露是空气中水汽因地面或地物表面散发热量,使得地面或地物表面的温度低于气温(但仍高于0℃),而凝结在其上的水珠。常见于晴朗无风的夜间或清晨。”由此可见,此诗标题与内容有不相吻合的地方,并非始终写暮色江景。理解此诗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个特点,不能机械地只从标题去理解内容。有人认为,此诗的标题与内容中的时间不完全相符是作者的疏忽或失笔。其实,这种情况在唐诗中是很常见的,如杜甫的《日暮》就从黄昏时分一直写到“草露滴秋根”;贾岛的《暮过山村》也从日落写到明月高悬。所以,不能完全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文学作品。

  暮江吟原文翻译及赏析 4

  原文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

  一道残阳倒影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真的珠子,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江河的感情。

  注释

  ①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②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③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④可怜:可爱。

  ⑤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⑥真珠:即珍珠。

  ⑦月似弓:峨眉月,其弯如弓。

  赏析

  《暮江吟》是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地*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评:“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唐宋诗醇》评:“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清代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另外,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

  暮江吟原文翻译及赏析 5

  暮江吟原文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唐代·白居易《暮江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快要落山的夕阳,霞光柔和的铺在江水上,江水一半碧绿,一半艳红。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注释

  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

  可怜:可爱。

  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真珠:即珍珠。

  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句解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诗人抓住了傍晚夕阳斜射下的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不同的颜色,表现出江面微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绚烂景象。

  这句诗的意思是: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人在这里把天上地上的两种景象压缩在诗里,通过对“露”和“月”的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秋夜一派和谐宁静的意境。

  这句诗的意思是: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赏析

  白居易纯粹写景的作品很少,这是一首颇为人称道的小诗。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地*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可怜九月初三夜”,是个过渡。可怜,可爱。九月初三,是农历,指进入深秋。意思说:深秋的夜晚多么可爱啊!前两句描写日落时景象,这一句很自然地把时间从日落过渡到夜晚。看似随意写来,实际很重要,让读者明确感到时间在推移,继续观赏后面的画面。

  最后一句“露似珍珠月似弓”。意思说: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弯弯的月亮像弓一样。秋天的江边夜色降临,空气湿润,草木上都凝结起露珠,“露似珍珠”,写出秋叶特点。九月初三,月亮刚出现,还是月牙儿,弯弯的,所以说像一张弓。“月似弓”,进一步点出月初的秋夜。这句重点写了秋夜露珠和新月,连用两个新颖贴切的比喻,描绘出深秋月夜的迷人景象。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另外,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通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线以下了。


暮江吟教学设计菁选(扩展7)

——《暮江吟》说课稿优选【5】份

  《暮江吟》说课稿 1

  一、说教材(时间控制3分钟)

  《暮江吟》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诗歌,该单元以(明月)为主题展开。《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是一首写景佳作。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根据新课标第二学段的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学会“吟”、“瑟”两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这样的目标设计,目的是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通过三者的相互渗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及能力的整体提升。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

  1、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根据教学内容的题材,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了解诗意,体会古诗意境,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根据课文内容需要,将安排1个课时进行教学。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情:

  四年级二班共有54名学生,学生家长的个人素养非常高,所以这些孩子较过去的孩子而言,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多,信息量大,见识广、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乐于表达。在学*上,他们也具备一定的学*能力,如:搜集资料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等。所以,这些孩子应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需要做好孩子的引导者就行。

  三、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阅读是教师、学生、教材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四)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感悟法、情境创设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于是我将"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设计基于“研究性阅读”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下面我分四个环节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解读诗题,导入诗歌。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这一课程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阅读方法的支持。在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自己去解诗题:说说你从诗的题目中读到哪些内容?学生回答之后,我以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暮江吟》,引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应坚持以读为本,在读中感,在读中悟,因此在诗句的讲解方面,我要求学生自由朗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读出自己对古诗的独特体会,然后再相机指导学生:中国古代的诗词都是用来吟唱的,所以我们应该读出他的节奏来,展现诗歌的音乐美。

  紧接着,我以“这首诗歌到底吟咏了哪些景物”一句话引入第三环节的学*。

  第三环节:了解诗意,品读诗文。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在品诗文、体意境这个教学环节里,我主要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感悟。

  第一步,让学生自由朗读,按照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读出自己的体会。然后设问引导:读完整首古诗,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残阳 江水 露珠 新月

  在学生对古诗有了初步了解后,让学生再读古诗,这时或许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就自然而然的就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

  第二步:请学生探究讨论你最喜欢哪个景物,为什么?之后,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学生了解诗意,品读诗文。

  第三步,品读诗文。根据学生所说内容指导学生感悟“铺”的妙处,铺体现了太阳照射的时间是傍晚,铺体现了残阳之柔美,铺体现了斜阳铺洒之下的江面十分壮美。从而,指导学生诵读“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至于“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可以在学生感悟诗意之后,再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珠晶莹月儿弯“这样的诗句让学生对比,之后相机诵读体会作者比喻之精妙,感悟诗歌意境之美好。

  第四环节:编写标题,感悟诗情。

  诗中的景象吸引了我们,也使画家陶醉,瞧,画家用他的画笔画出了这样的图画,这幅就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而这幅是: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让我们来给这两幅图取上好听的名字吧。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探究。同时,教师相机指导,将图中的景物连接起来,再加以润色,就是一个好的名字。在此,等于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之后,我板书题目”暮江落日“ ”露伴新月“,质疑:为什么作者一直从傍晚站到了半夜?从而使学生体会作者喜爱这暮江秋景图,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板书:热爱大自然,之后,培养朗读。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海量阅读。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努力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就教学中与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主题,搜寻更多的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进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在此课中设计拓展的内容是关于明月的诗句:

  第一步:描写月的形态的诗句: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第二步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借月抒情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

  请同学们搜集此类诗句。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搜集和明月有关的诗句并写到摘抄本上。

  说教学板书。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暮江吟

  残阳

  江水

  露

  月

  暮江落日

  露伴新月

  热爱自然、轻松愉悦

  说评价分析

  总结:这篇课文的教学,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阅读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既教给学生知识,又教给学生自主学*的方法,力求使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情感熏陶能得到有机的结合。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采用多种朗读方式,以读促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会根据课堂的生成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暮江吟》说课稿 2

  一、说设计理念

  古诗的教学尤其要注重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自由、充分的对话,在阅读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验,再现诗中情境,体会诗人情感。

  二、说教材分析

  王维的《鸟鸣涧》和白居易的《暮江吟》。《鸟鸣涧》描写诗人看到的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静谧意境。《暮江吟》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后两句写新月东升的夜景。

  三、说教学目标

  1、理解《鸟鸣涧》和《暮江吟》两首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掌握学*古诗的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鸟鸣涧》和《暮江吟》两首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掌握学*古诗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我这还有几首古诗的图画,咱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先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会背也可(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我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来学*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先来学*唐代诗人白居易写得《暮江吟》——我来板书题目,请大家仔细看。(板书:暮江吟,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学*古诗《暮江吟》

  1、让我们快来读读这首古诗吧!多读几遍,请你试着读准字音。

  2、谁有信心站起来读读这首诗?

  同学们的朗读水*很高,个个读得好,还有谁想读?

  3、看来大家已经对这首诗感兴趣了。那就请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可以站起来大声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这首诗美美得多读几遍。

  4、大家读得又投入又熟练。诗的意思读懂了吗?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板书:残阳;为什么不说“照”而用“铺”呢;瑟瑟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读懂了吗?这么多的同学不明白,为什么不问?大胆提出你的问题,还有不明白的吗?)

  5、残阳——夕阳。指快要落山的太阳。

  铺——此时太阳已经接*地*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缓柔和。

  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看图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个词。

  6、就用这个方法来猜猜“瑟瑟”什么意思?——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江面泛起细小的波纹,波峰受光多呈现红色,波谷受光少呈现碧色。你们看!(演示课件——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1-2句)邀请学生来读

  当白居易陶醉在夕阳美景中,天色渐渐暗下来,九月初三夜晚的景色又是怎样的?(露似真珠月似弓—打比方打得非常恰当)——多么美的夜景啊!为什么不用“可爱”而用“可怜”呢?想想看,“可怜”不仅有可爱的意思,还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怜惜之情。

  7、想不想看看这般美景?请你闭上眼睛用心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结合诗句畅所欲言)

  (板书:江边残阳月夜美)

  (三)学*古诗《鸟鸣涧》

  过渡语:一轮江边的明月,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板书: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

  1、“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学*了这首诗,你会有更多的了解。学*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刚才采用怎样的方法学*《暮江吟》的?(板书:读通——读懂——想象——背诵)

  我们一起总结了学*古诗的基本方法。就按照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鸟鸣涧》,待会儿我们进行“古诗挑战赛”。

  总结我们学*的古诗学*的方法步骤

  1、读熟练

  2、猜意思

  3、提疑问

  4、背熟练

  (四)总结拓展

  同样是歌颂明月,却可以用“美”和“静”来表达。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五)课堂检测

  学*与巩固

  《暮江吟》说课稿 3

  一、说设计理念

  古诗的教学尤其要注重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自由、充分的对话,在阅读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验,再现诗中情境,体会诗人情感。

  二、说教材分析

  王维的《鸟鸣涧》和白居易的《暮江吟》。《鸟鸣涧》描写诗人看到的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静谧意境。《暮江吟》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后两句写新月东升的夜景。

  三、说教学目标

  1、理解《鸟鸣涧》和《暮江吟》两首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掌握学*古诗的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鸟鸣涧》和《暮江吟》两首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掌握学*古诗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我这还有几首古诗的图画,咱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先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会背也可(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我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来学*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先来学*唐代诗人白居易写得《暮江吟》——我来板书题目,请大家仔细看。(板书:暮江吟,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学*古诗《暮江吟》

  1、让我们快来读读这首古诗吧!多读几遍,请你试着读准字音。

  2、谁有信心站起来读读这首诗?

  同学们的朗读水*很高,个个读得好,还有谁想读?

  3、看来大家已经对这首诗感兴趣了。那就请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可以站起来大声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这首诗美美得多读几遍。

  4、大家读得又投入又熟练。诗的意思读懂了吗?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板书:残阳;为什么不说“照”而用“铺”呢;瑟瑟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读懂了吗?这么多的同学不明白,为什么不问?大胆提出你的问题,还有不明白的吗?)

  5、残阳——夕阳。指快要落山的太阳。

  铺——此时太阳已经接*地*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缓柔和。

  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看图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个词。

  6、就用这个方法来猜猜“瑟瑟”什么意思?——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江面泛起细小的波纹,波峰受光多呈现红色,波谷受光少呈现碧色。你们看!(演示课件——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1-2句)邀请学生来读

  当白居易陶醉在夕阳美景中,天色渐渐暗下来,九月初三夜晚的景色又是怎样的?(露似真珠月似弓—打比方打得非常恰当)——多么美的夜景啊!为什么不用“可爱”而用“可怜”呢?想想看,“可怜”不仅有可爱的意思,还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怜惜之情。

  7、想不想看看这般美景?请你闭上眼睛用心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结合诗句畅所欲言)

  (板书:江边残阳月夜美)

  (三)学*古诗《鸟鸣涧》

  过渡语:一轮江边的明月,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板书: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

  1、“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学*了这首诗,你会有更多的了解。学*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刚才采用怎样的方法学*《暮江吟》的?(板书:读通——读懂——想象——背诵)

  我们一起总结了学*古诗的基本方法。就按照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鸟鸣涧》,待会儿我们进行“古诗挑战赛”。

  总结我们学*的古诗学*的方法步骤

  1、读熟练

  2、猜意思

  3、提疑问

  4、背熟练

  (四)总结拓展

  同样是歌颂明月,却可以用“美”和“静”来表达。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五)课堂检测

  学*与巩固

  《暮江吟》说课稿 4

  一、 说教材

  《暮江吟》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这是一首写景佳作,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的意境。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读中悟诗,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中高年级在阅读诗歌教学中的要求,要让学生大体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综合以上教材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吟”“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文。

  2、过程目标

  (1)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情感。

  (2)通过多种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

  3、情感目标

  启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积累背诵。

  四、 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及结合教材特点,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品评赏析等方法,适时的运用配乐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朗读、品悟诗文,让学生在读中融情,悟中入情。

  五、 说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我安排一个课时,教学过程我分五个环节进行

  1、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我的导入是这样的:同学们,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一年级到现 在我们已经学过许多写景诗歌,你们能背几首听听吗?

  当我这样引导之后,学生自然会背几首写景的诗,随后我顺势说:同学们背的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一首写景诗《暮江吟》。(板书《暮江吟》)介绍《暮江吟》写作背景。

  2、破诗体,解诗题。

  解题是学*这首诗的一把钥匙,介绍写作背景后,我让学生看我板书的课

  题,提问:“暮”是什么意思?“暮”和“江”在这各交代了什么?“吟”是什么意思?“吟”是本课的生字大家读时注意是前鼻音,书写时右边是“今”不是“令”。

  3、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的意识和*惯。(这个环节我分4步完成)

  (1)运用录音范读诗歌2-3次,并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诗歌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2)自读诗句。

  古人言“读书百变,其义自现”,多读是理解诗意的关键。在这一步我让 学生把诗读三遍,要求: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流利,读的字正腔圆,第三遍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3)课件出示画了节奏的诗,采用各种方式读。如个人读、齐读、分男女生读。

  (4)在前面三步的基础上,我提了这样的问题:谁试着来说说《暮江吟》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颜色和形状都有哪些特点?

  4、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诗歌语言凝练,不读不能见其美,不品不能见其意。(这个环节我分3步完成)

  (1)注重启发,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如在教诗的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时,我是这样 进行教学的:问:“残”是什么意思?“残阳”的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一道残阳”是指什么时候太阳?“铺”是什么意思?当学生一一做答之后,我再问:什么时候的太阳斜照在什么地方上?经过我这样问,学生自然就译出第一句诗的意思。接着我再问:夕阳斜照的江面会是怎样的呢?“瑟瑟”是什么意思?自然的学生又很快的译出诗的第二句意思。诗的后两句我也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

  (2)品读关键词,创设情境,初步体会情感。

  新课标指出:抓好词句的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的根本,对词句的揣摩是培 养学生感悟情感的一种主要形式。 在这一步我让学生默读第一句,并想想哪个词用得好?学生自然找到“铺” 字,接着我问“铺”好在哪里?能否把“铺”换成“照”“射”“洒”等字,为什么?品完“铺”字后,我顺势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播放《秋思》乐曲,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假如此时此刻你就站在江边,面对这样美丽祥和的景色,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假如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假如你是诗人你又会吟出怎样的诗句?诗的后两句我也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

  (3)体会情感

  在这一步中我设计这样的问题:请大家结合诗的写作背景和诗句意思并思考:诗人写这首诗前后的心情有何不同?诗人所写的这些景物都是大自然中我们常见的事物,他有什么用意呢? 学生自然会把诗人不同的心情说出来,这时我做这样的一个小结:是的,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通过对 “残阳”等景物吟诵,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5、聆听歌曲,积累背诵

  请同学们聆听《暮江吟》这首歌。伴随着美好的旋律,让学生跟着唱,进而背诵诗歌。

  六、 教学板书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傍晚: 残阳 —铺— 江水 “夕阳西沉”

  夜晚: 月-----似——-弓 “新月东升”

  露珠 ——似—— 珍珠

  《暮江吟》说课稿 5

  一、 说教材

  《暮江吟》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这是一首写景佳作,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的意境。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读中悟诗,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中高年级在阅读诗歌教学中的要求,要让学生大体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综合以上教材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吟”“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文。

  2、过程目标

  (1)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情感。

  (2)通过多种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

  3、情感目标

  启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积累背诵。

  四、 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及结合教材特点,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品评赏析等方法,适时的运用配乐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朗读、品悟诗文,让学生在读中融情,悟中入情。

  五、 说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我安排一个课时,教学过程我分五个环节进行

  1、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我的导入是这样的:同学们,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一年级到现 在我们已经学过许多写景诗歌,你们能背几首听听吗?

  当我这样引导之后,学生自然会背几首写景的诗,随后我顺势说:同学们背的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一首写景诗《暮江吟》。(板书《暮江吟》)介绍《暮江吟》写作背景。

  2、破诗体,解诗题。

  解题是学*这首诗的一把钥匙,介绍写作背景后,我让学生看我板书的课

  题,提问:“暮”是什么意思?“暮”和“江”在这各交代了什么?“吟”是什么意思?“吟”是本课的生字大家读时注意是前鼻音,书写时右边是“今”不是“令”。

  3、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的意识和*惯。(这个环节我分4步完成)

  (1)运用录音范读诗歌2-3次,并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诗歌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2)自读诗句。

  古人言“读书百变,其义自现”,多读是理解诗意的关键。在这一步我让 学生把诗读三遍,要求: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流利,读的字正腔圆,第三遍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3)课件出示画了节奏的诗,采用各种方式读。如个人读、齐读、分男女生读。

  (4)在前面三步的基础上,我提了这样的问题:谁试着来说说《暮江吟》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颜色和形状都有哪些特点?

  4、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诗歌语言凝练,不读不能见其美,不品不能见其意。(这个环节我分3步完成)

  (1)注重启发,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如在教诗的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时,我是这样 进行教学的:问:“残”是什么意思?“残阳”的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一道残阳”是指什么时候太阳?“铺”是什么意思?当学生一一做答之后,我再问:什么时候的太阳斜照在什么地方上?经过我这样问,学生自然就译出第一句诗的意思。接着我再问:夕阳斜照的江面会是怎样的呢?“瑟瑟”是什么意思?自然的学生又很快的译出诗的第二句意思。诗的后两句我也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

  (2)品读关键词,创设情境,初步体会情感。

  新课标指出:抓好词句的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的根本,对词句的揣摩是培 养学生感悟情感的一种主要形式。 在这一步我让学生默读第一句,并想想哪个词用得好?学生自然找到“铺” 字,接着我问“铺”好在哪里?能否把“铺”换成“照”“射”“洒”等字,为什么?品完“铺”字后,我顺势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播放《秋思》乐曲,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假如此时此刻你就站在江边,面对这样美丽祥和的景色,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假如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假如你是诗人你又会吟出怎样的诗句?诗的后两句我也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

  (3)体会情感

  在这一步中我设计这样的问题:请大家结合诗的写作背景和诗句意思并思考:诗人写这首诗前后的心情有何不同?诗人所写的这些景物都是大自然中我们常见的事物,他有什么用意呢? 学生自然会把诗人不同的心情说出来,这时我做这样的一个小结:是的,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通过对 “残阳”等景物吟诵,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5、聆听歌曲,积累背诵

  请同学们聆听《暮江吟》这首歌。伴随着美好的旋律,让学生跟着唱,进而背诵诗歌。

  六、 教学板书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傍晚: 残阳 —铺— 江水 “夕阳西沉”

  夜晚: 月-----似——-弓 “新月东升”

  露珠 ——似—— 珍珠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