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暮江吟》教学设计范文五份

首页 / 教学设计 / |

  白居易《暮江吟》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描写了诗人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看到江上从日落到夜晚这一段时间的景色,流露出作者对深秋季节美景的喜爱之情。诗中描绘了两幅画面:残阳斜照和新月明露。其中“铺”字形象地表现出了夕阳的柔美,而“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动幻之美更令人陶醉;“可怜”一词恰恰表现了诗人对夜凉如水,“露似珍珠月似弓”这一静美景色的热爱和留恋。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参与,合作学*,理解古诗的内容,讨论解决学*中有价值的问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入情入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并展开想象,把诗句所描绘的景色转化成画面。

  3、运用已有的知识自学课外古诗,积累古诗,感受古典文化,弘扬古典文化。

  设计理念

  这首古诗文字浅显,意境优美。鉴于这是我校《大班额中“自主、合作、探究”学*方式的应用》这一实验课题的研讨课,因此,教学设计中着重引导学生自主学*,通过合作、探究来理解诗歌内容,突破学*难点;同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中想象,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完古诗后,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欣赏古诗、自学古诗的活动,旨在让学生积累古诗,自觉弘扬祖国灿烂文化。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诗人白居易的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录音带,教学挂图,写有《忆江南》和学*目标的投影胶片。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在课内和课外背诵了许多古诗,其中大量是写景的诗,能背几首吗?大家喜欢怎样的方式学古诗?这节课我们就以同学们喜欢的方式来学*一首写景的古诗《暮江吟》。

  2、解题:

  读题后说说题目中自己理解的字和不理解的字,(重点理解“吟”)再连起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3、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白居易)谁来介绍介绍。

  他的诗容易读懂,因为他写诗的时候,总是要把写好的诗读给老百姓听。他有个师傅叫顾况。

  二、初读感悟。

  1、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1083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这就是《暮江吟》,每一首写景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放配乐朗诵磁带,生想象画面)

  2、听了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生汇报)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也去美美地读一读。

  4、汇报朗读。(指名读诗)(一起读)

  三、合作学*,理解诗意。

  1、同学们读得真好,学*一首诗只读好就行了吗?(根据学生的思路)找要好的伙伴,借助注释,理解品味,了解诗歌所描写的美丽景色,在讨论中来领悟诗中最美的地方在哪里?

  出示合作学*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弄懂的问题。

  (2)提出自己经过努力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试着讨论解决。(生自由学*讨论)

  2、请各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1)理解诗意:一道夕阳照在水中,一半变成红色,一半变成绿色,草地上的露珠晶莹美丽,月亮就像一张弓一样。

  (2)相机引导:太阳都是照射的,这里为什么用“铺”呢?

  师引导大家做“照”、“洒”、“铺”的手势。从这个手势中你感受到什么?(很柔美。)能读出来吗?(生读)

  (3)那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你认为最美的是什么? (生汇报)

  (出示挂图)欣赏“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境。

  想象“露似珍珠月似弓”的情境。

  四、悟情评读。

  1、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2、课文中有一个词就表示这个意思,是什么?对,“可怜”就是“可爱”的意思。能把刚才理解到的读出来吗?

  (生读诗)

  3、教师从你们的语言和动作中感受到了现在你们就是白居易,谁来吟吟这首诗(指名吟诗,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你觉得他吟得怎么样?(学生争着,比着读)

  4、看着同学们吟得这样好,老师也想吟一吟,好吗?师吟诗

  5、我们现在一起来吟一吟。(师深情描述创设情境)你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生吟诗,音乐起)

  6、小结过渡:太美了!在陶醉于这夕阳新月的美景之中时,我们不禁感谢诗人白居易用他清新通俗的笔墨,给我们带来这身心绝美的享受,其实白居易的写景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再欣赏一首他写的《忆江南》。

  五、拓展延伸

  1、出示古诗《忆江南》。

  2、生一起读。

  3、大家利用注释来看看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指名汇报(一首是写日出的,一首是写日落的。)

  (都是写江的。)

  (都是在愉快的心情下写的。)

  4、师简介此诗背景资料。

  5、我们再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好吗?

  (配乐,生一起读)

  6、同学们也收集了很多白居易的诗,下课后,相互交流。让我们用这样的热情去读古诗,学古诗,弘扬中华古典文化。

  七、作业设计。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喜好自选作业:

  背诵并默写《暮江吟》,摘抄课外描写四季景色的一首诗。

  背诵并默写《暮江吟》,抄背课外描写四季景色的一首诗。

  背诵并默写《暮江吟》,用写话或作画的方式展现诗中描绘的一个画面。

  白居易《暮江吟》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情感目标

  运用多媒体尽情欣赏美丽的风景,入情入境地学*古诗,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能力目标

  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提高获取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阅读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学*古诗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引诗入画,以画解诗,画出诗的意境,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古诗的意境美,受到美的熏陶,使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三、教学准备

  课件、多媒体教室。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为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学*过程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收获,我运用了“欣赏美景引入——指导学诗——体会意境——质疑深入探究——拓展延伸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欣赏画面引入。

  1、多媒体播放《渔舟唱晚》古筝曲,欣赏“残阳照水图”和“新月东升图”。同学们看了这么美的画面,有什么想说的吗?用自己话说说画面的内容。(根据不同的话进行点评)同学们讲得很详细,语言也很美,但是有一个人比你们还厉害,他仅用了28个字就把这两幅画面的意境描述得淋漓尽致。相信吗?服气吗?想知道他是谁吗?他是怎样讲的呢?

  2、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了解诗人及作诗背景,想说,想画。

  (二)指导学诗,体会意境

  1、理解题意。

  (1)题目你是怎样理解的?

  (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

  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弄清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画一幅《暮江吟》的图画。

  这首诗只有四句,你能不能把它读懂?好!下面请同学们自学,一句一句弄懂每个词,每个诗句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字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和同学小声讨论,甚至可以离开座位和好朋友讨论,我们看谁学得又快又好。

  (三)通过“绘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图画张贴在黑板上(事先与该生商量好),让学生观察,对比诗文进行评析。

  2、多媒体出示前两行:“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我问,这两行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一道快要落山的太阳的余晖斜照在江面上,江水一半是绿色的,有一半是红色的)然后我指着黑板上的画面问:有错误吗?许多同学回答:有!有!

  诗中“瑟瑟”是碧绿色,显然这位同学没有理解这个词的意思,他把江面上画了许多波纹。谁能上来帮他修改这幅画呢?学生纷纷举手,我请画这幅画的同学改图画,这个学生很快把不恰当的地方改过来了。

  多媒体出示后两行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出示注释,学生自读自悟后两行诗。可怜:可爱。月初三夜:指农历九月初三。

  “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师指点:指名回答(因为这是可爱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还是弯弯的月牙。)

  (3)最后一行诗用了两个比喻,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们能说出来吗?师指点:生很快说出了: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莹发亮的珍珠。

  提问: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时候江边景色?(是从日落时候到夜晚的江边景色,可见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新月升起的时候。)从诗中描写的景物,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指名上黑板画后两行诗的画面。这次学生一下就画对了,而且学生通过着色把小草上的露珠在月亮的照映下闪闪发光画得栩栩如生。

  4、朗读指导。

  (1)请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诗文,看谁能读出诗的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诗人的情感。(自由读文)

  (2)(为画面配音)教师播放flash动画:诗人站在江畔激情吟诵——此时你们就是那位身着古装的白居易,面对奇景吟诗一首……谁先来展示一下?

  (3)有与他不同理解的吗?以你的理解读读吧……全体同学按照你赞同的方式诵读。

  (4)看同学们读得热火朝天,我心里直痒痒,谁来和老师比试读一读。

  (5)听范读(课件: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缓,轻柔;第二句惊叹;后两句赞美)。

  (6)大家看着画面,听着音乐再次齐声读一遍。(秋景图,古典乐)。

  五、绘画着色,充分感受诗文描写画面的美

  学生通过学诗,了解诗中描写了深秋时候,从日落到夜晚江边的景色,你们能把这两幅画涂上适当的颜色吗?学生兴趣高涨,完全陶醉在诗情画意之中。

  白居易《暮江吟》教学设计 3

  教学要求:

  1、理解诗歌《暮江吟》的意思,领悟景物描绘的美丽景色,感受古诗的语言艺术美。

  2、体会诗人情感,入情入理地诵读并背古诗。

  3、通过学*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热爱之情,并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找诗人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介绍作者。

  二、检查预*

  1、学生自由练读(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自在地读,无拘无束地读,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使教师发现学生在练读中出现的问题,为下一步正音探虚实)

  2、指名朗读正音。

  三、学*《暮江吟》

  1、初读,理解诗意

  (1)自学:借助注释自己弄懂诗意,感悟诗中最美的地方,并提出疑问。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汇报:结合手势表现“铺、洒、照”和课件,感受“铺”的意境。

  2、品读体会情感

  从哪里体会到美丽的江景,边读边品析。

  品读:半江瑟瑟半江红

  (1)出示课件,用“像、似、仿佛”说一说:

  江水是怎样的红,又是怎样的绿。

  (2)朗读感悟

  品读:露似珍珠月似弓

  出示课件,展开想象,感情朗读。

  (3)课件展示,体会情感,把体会到的心情读出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4)连读整首诗。

  (5)诵读,进入意境。

  小组参赛的形式,读出美丽的江景,诵出喜悦舒畅之情。

  3、品评欣赏,升华情感

  (1)你最喜欢哪一句或哪个词?

  (2)背诵古诗

  (3)回味诗境,扩展诗境

  傍晚,微风渐停,我漫步江边,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展开想象,可以想象诗中的意境,也可以想象诗以外的意境。

  (4)此时此景,你用什么方式抒发心中的感情。

  4、拓展练*

  白居易《暮江吟》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能力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通过小练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诗

  师:古典诗歌中写景的读句很多,大家能背几首吗?

  生背《望天门山》背《山行》背《绝句》……

  师: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题目叫《暮江吟》

  (师板书,一边音乐《春江花月夜》起)

  师强调“吟”的读音。

  师: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

  生:有太阳落山的意思。

  师: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

  生:他在江边。

  师: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白居易)

  师:谁来介绍介绍。(生介绍)

  二、知诗人,初赏诗

  师:老师这里也有关于白居易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作者简介,学生指名读)

  师: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822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就是这《暮江吟》(课件出示图片,并范读)

  师:听了这首诗,你感到什么?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棵小草,被夕阳的余辉照耀着,一半绿,一半红。

  师:你怎么那么会表达呀!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只小螃蟹,在江中游,阳光下的江面照得一半红,一半绿。

  ……学生自由说感受。

  三、初读古诗,知大概

  师: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读诗,可以坐着读,可以站着读,可以离开座位读。

  (同学们纷纷找伙伴读)

  师:谁来读?

  (指名读诗)(一起读)

  思考:这是一首什么诗?写什么时候的景?在诗中画出表时间的词语,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四、再读古诗,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你读懂了哪里?你哪个地方没读懂?谁来帮帮他?

  五、学*前两句诗

  1、出示投影片(夕阳西下的江上景色)指导看图。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2、重点理解词语。

  “残阳”是什么意思?

  “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3、出示灯片

  提问: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地*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4、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小结:通过学*前两句诗,我们知道了前两句诗主要写傍晚时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是什么样的景色,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欣赏和想象当时那美丽的意境。

  师述:夕阳渐渐地落下去,晚霞映红了天空,夕阳的余辉洒在了宽阔的江面上,忽然间,江水似乎分成两半,这一半是碧绿碧绿的,那一半是鲜红鲜红的,微风轻轻地拂过江面,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纹,像一颗颗闪光的宝石,又像空中闪烁的繁星。啊!多么迷人的傍晚景色。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景色美不美?这样的景色会让诗人怎样?用一个词语形容:“陶醉,恋恋不舍,流连忘返”。那就恋恋不舍地读读吧。

  六、学*后两句诗。

  1、(出示投影片:夜晚月光下的江边景色)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

  2、“可怜”是什么意思?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3、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打比方?

  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4、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5、闭上眼睛欣赏体会后两句诗的美丽意境

  师述: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白居易还立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秋风拂面,他感到特别地凉爽和舒服,一会儿看看草地,一会儿望望天空,啊,那美丽的小草上挂满了露珠,在柔和的月光映照下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夜空中那一弯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弓,他不禁脱口赞叹道:“这深秋的夜晚是多么迷人,多么可爱啊!”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

  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现在能根据这首诗把屏幕括号里的内容说完整吗?谁来连贯的把整首诗的意思说完整?(出示,学生先说,最后指名读。)

  七、指导朗读,领悟感情。

  1、师: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的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一道残阳铺水中”,要求学生读得*缓、轻柔;“半江瑟瑟半江红”,要读出惊叹的感情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则要读出赞美的情感。

  (注意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可以采用多种读法:如男女对比接读。)

  师:我建议马上举办一个诗歌朗诵会,请在座的各位诗歌爱好者参加,来一个诗歌朗诵能力大比拼,好吗?(好)学生先练读,再赛读

  2、指导配乐朗读。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3、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带着这些感受再一起读一遍。)

  4、诗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读出来了吗?

  (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暮江美景的喜爱之情)

  八、练*(同学们可以任意选择一项做。)

  (1)作画

  景色的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诗意,把诗人笔下的美景画出来。

  (2)写话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笔下的美景。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瞧,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提示语呢!

  九、总结:

  这首诗向我们勾画了夕阳西下的傍晚江上美景,同时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边迷人的景色,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好迷人的景色,让我们再一次闭上眼睛回味诗中美丽的意境。(听配乐朗诵)

  白居易《暮江吟》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吟诵《暮江吟》,体会古诗描写的景,体会作者的心情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学*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感悟品味诗中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古诗中有很多这样的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佳作。今天我们学*的《暮江吟》就是了。

  2、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吗?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白居易?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离开腐败的朝廷,到杭州去当刺市史。上任路上,他游山玩水,心情舒畅,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山水风景诗。)

  3、释题:《暮江吟》(就是吟唱傍晚江上的景色)。

  二、范读诗歌(听录音)

  三、自学古诗

  1、这首诗较好理解,请同学们先自己参照书上的注释或利用工具书,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然后再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自学,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记下来。(老师巡堂,多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

  3、四人小组交流、讨论。(老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掌握学*情况。)

  4、汇报交流

  (1) 你们自学时有没有不理解之处。请质疑。解疑。

  a、 铺:太阳的斜照。

  b、瑟瑟:碧绿色。

  c、可怜:可爱

  (2) 再说:你学懂了什么?(四人小组代表发言)

  (夕阳照在江上,江水半红半绿。到了夜晚,一弯新月像弓一样挂在天边,草上的露水像珍珠似的在月色下闪闪发亮。)

  四、指导朗读

  1、我们在学*古诗时,不仅要知道“诗意”,感悟“诗情”,还要进入诗的意境,想象画面。这首诗的意境很美,请大家读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2、个人读、小组读、一起读。

  3、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4、(1)句要读得*稳,轻柔;

  (2)“瑟瑟”和“红”要拉长语调,显示颜色的奇特。

  (3)4句:则要读出赞美喜爱之情。

  五、老师总结: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学生讨论后派代表说)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暮江吟》描绘了深秋从傍晚到入夜江上景色。写傍晚时江上景色着重描写色彩;写入夜江上的景色着重描写形态。

  3、师虽然没有一字一句来指导你们,你们理解整首诗的意思吗?会读吗?有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质疑。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七、课外拓展

  请在《小学生必背优秀诗文》中找出白居易的诗来读一读。


白居易《暮江吟》教学设计范文五份扩展阅读


白居易《暮江吟》教学设计范文五份(扩展1)

——暮江吟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暮江吟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情感,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从关键词语“一道、铺、瑟瑟、可怜”入手,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展开丰富的想象,复现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温*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下面我来考考大家,我念一句,你们背整首古诗。“离离原上草”?

  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今天,我们再来学*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出示课题,齐读课题)(“吟”是前鼻音)

  二、解题,知作者:

  (接上)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暮”字,上面是一个?草字头,草字头下面有一个?“日”,这个“日”表示的就是?太阳。太阳落到草丛下了,这个“暮”表示什么意思。(傍晚)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时间。你还能知道什么?(地点:江边。吟:吟诗)

  那么是谁傍晚的时候在江边吟诗呢?(白居易)

  既然大家都曾认识这位伟大的诗人,你能说说他的“字”和“号”吗?(PPT示简介)

  三、熟读古诗,整体感知:

  1、究竟是什么样的景色吸引了白居易在此吟诗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看——齐读。 大部分同学都读得很好,但还有部分同学读得不通顺,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诵。

  2、学生自由大声练读。(可站、可坐、可配合手势,可以摇头晃脑,可以大声读,也可以小声读等,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但是要读准诗中的生字,读通顺诗句。)(个别汇报读,师生评:字音读准了,证明你已有收获;读得真流畅,学*力强;读出了古诗的韵味,你真是个小诗人?)

  3、教师范读。师:你们注意老师是怎么停顿的。

  4、学生个别读(比比谁读得好)、齐读。

  四、明确背景,体会情感:

  (同学们读得真好,短短几分钟就能读得通顺、流畅、有节奏了,可我们似乎还缺少了点东西,缺少什么呢?对了,缺少点情感。俗话说:诗言志。诗人写诗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缘由)

  PPT示背景(指名读):当时朝廷政治昏暗,斗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该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 让我们带着诗人那种轻松畅快的心情,随同诗人一起赏景抒情——齐读

  五、品读探究,深入理解:

  1、画景物: 听着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唐代,与诗人一起欣赏江边美景。下面我们再通过进一步的学*,将这江边的美景图一一描绘出来。

  诗人在不同的时间里, 各写了哪些景物? 找出来, 用笔画出来。(画景物——汇报)( 板书:残阳、江、露、月)

  2、品诗句: 这些常见的景物,为什么能让诗人流连忘返呢?让我们跟随诗人的笔墨,一起走*江边。齐读一二句。PPT

  你觉得诗人笔下的太阳是怎样的?(火红的、摇摇欲坠的、疲惫的、金光闪闪的) 同学们口中的夕阳真美啊,你们真是白居易的知己啊!

  在这两句中有一个动词,你能找出来吗?“铺”。

  *日我们描写阳光用什么动词?(照、射、洒)换上这些词好不好?换词读一读。 换好不好?

  “铺”字多用在何处?(引导“铺”字组词:铺床、铺路)

  “铺”——(简图)(夜晚妈妈帮你铺床,盖被子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引导得出:温

  暖,柔和,舒服,亲切)(学术说法:此时太阳已经接*地*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缓柔和,像是有人拿了一块红绸子从天边慢慢地铺了过来, 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读出来的? 大家跟着来,用他的方法读读。齐读

  在夕阳的映照下,江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这里的瑟瑟是什么意思?“瑟瑟”指碧绿色的玉石, 诗中形容江水没有被夕阳照到时所呈现的青绿色。)(删除,课堂不讲)

  这里写到“半江瑟瑟半江红”,在你的想象中, 江水红得像什么? 绿得像什么?

  (生:红得像一块红绸子。似乎有人把红墨汁倒进了江中。江水另一半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让生尽情说,答不到也没关系)

  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呀! 一个“瑟瑟”, 一个“红”字写出了夕阳斜照在江上, 那种鲜明的色彩美, 这样一红一绿强烈的色彩对比, 使画面变那么鲜艳、明快。你能否将这种奇特的美感读出来?

  夕照下的江水半绿半红,这是多么美丽的奇观啊,那么,江面为什么会呈现出半绿半红的景象呢?(引导、简图)(教师边演示课件边小结——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诗人很善于使用色彩的对比,他多像一个大画家, 用他手中的彩笔, 描绘出我们祖国自然风光的色彩美。以上两句, 不由得使老师想起了白居易的另一首著名的词 《忆江南》。这首词中也运用了色彩对比的写法,同学们想想是那两句呢?(生答)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与“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在写法上多么相似呀! 一个写了秋天、夕阳下的江水; 一个写了春天、朝阳下的江水。都描绘了奇特的美景,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

  带着刚才的理解,想象着画面,再将这种神奇的美读出来。

  三四句: 多美的江边夕照图啊,面对如此美景,诗人留恋忘返,不觉天色已晚,此刻他又有什么新发现呢?齐读三、四句。PPT

  有一个词尽显了白居易当时的心情?——可怜。为何说“可怜”?是不是很可怜的意思呢?(拆开组词:可以怜惜。)

  “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

  什么可爱? 哪些景物让你觉得很可爱? 怎样的露珠、月亮让你觉得很可爱?

  你能将这种可爱读出来吗?(个读、齐读)

  老师觉得作者写得还不够可爱,在你们的想象中, 那些亮晶晶的露水、皎洁新月还像什么?用上这样的句式说一说:露似()月似()PPT

  ()似()()似()

  (露:宝珠、玛瑙、水晶 月:像金钩。像小船。像眉毛。像镰刀。)从颜色、形状方面进行点拨。江似明镜月似船。

  同学说得多传神呀, 多贴切呀!你们将天上的月与地上的露珠完全融合到了一起,组成了一幅宁静、祥和的月夜图。面对这样美的景色, 诗人情不自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齐读)

  六、感情朗读:

  在白居易的眼里, 远处的残阳美, *处的江水美,脚下的露水美, 天上的新月美, 这无不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前面讲到诗人是离开朝廷到外地任职,离开了朝廷因为着不能追求功名利禄了,但他却没有丝毫失落感,转而流连于幽美壮丽的自然风光中,这是多么乐观、豁达的个性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带着诗人这种轻松、闲适的心情,再次漫步江边。(配乐齐背诵)

  七、读写结合,加深理解:

  多么美丽的江景图啊!这种美景不描绘下来实在可惜了,让我们拿起笔,发挥想象,将这幅幽美的江景图描绘出来吧。

  题:发挥想象,将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PPT

  八、拓展延伸:

  学完这首诗,你觉得诗中哪种景色最美丽?你还能背背写这种景的古诗来吗?(学法)

  暮江吟教学设计 2

  一、导入激趣。

  复*以前学过的描写景色的诗,采用“古诗接龙”的方法进行。

  二、师配乐朗诵《暮江吟》。

  生观看图画。

  三、初读课文。

  师:这首古诗意境很美,同学们,你们觉得美在哪儿呢?试着读一读。

  1.学生练读,读通。

  2.指名读,集体订正。

  3.讨论,你觉得这首诗美在哪儿?

  四、看图,播放音乐《古事曲》,边听边看边读边理解。

  1.出示图,说一说,画了些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怎么样?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同桌练说)

  2.出示前两句。

  ①要求边听音乐边看图画边轻声读这两句,仔细体会。

  ②结合图,指名说一说这两句的意思。

  ③评一评。

  ④再仔细读一读,你不理解哪个词或你认为哪个字、词用得好,为什么?(“铺”与“射”“照”相比较)

  ⑤这么美的诗句,如果我们用文章写下来,给它定一个什么题目呢?作者是怎么定的?

  ⑥理解“暮江吟”。

  3.学*三、四句。

  ①读后两句,说一说不理好的词语,师相机指导理解“可怜”。

  ②这两句是什么意思?讨论设疑:

  A.像珍珠一样(晶莹、发亮),夜晚天黑怎么发亮?

  B.许多人都喜欢写“月亮像个大圆盘”。如果白居易写“露似珍珠月似盘”你觉得怎样?为什么?

  ③归纳总结;作者抓住事物的特征,连用两个比喻,贴切地写出了江边美丽的月夜景色。傍晚( ),夜晚( ),天上( ),地上( )。

  ④用彩色笔画一画这美丽的月夜。

  五、再读古诗,加深理解。

  1.你们说这首诗美吗?该怎么读呢?

  2.配乐朗诵《暮江吟》。

  3.指名朗诵。

  六、练笔。

  1.导入:这美丽的景色,大家想不想亲自欣赏一番?

  2.出示提示语:

  ①傍晚,微风渐停,我漫步江边( )。

  ②迷人的景色把我吸引住了( )。

  ③啊!( )。

  3.练写。

  4.指名读一读,评一评。

  七、总结。

  暮江吟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能力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通过小练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诗

  师:古典诗歌中写景的读句很多,大家能背几首吗?

  生背《望天门山》背《山行》背《绝句》……

  师: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题目叫《暮江吟》

  (师板书,一边音乐《春江花月夜》起)

  师强调“吟”的读音。

  师: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

  生:有太阳落山的意思。

  师: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

  生:他在江边。

  师: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白居易)

  师:谁来介绍介绍。(生介绍)

  二、知诗人,初赏诗

  师:老师这里也有关于白居易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作者简介,学生指名读)

  师: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822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就是这《暮江吟》(课件出示图片,并范读)

  师:听了这首诗,你感到什么?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棵小草,被夕阳的余辉照耀着,一半绿,一半红。

  师:你怎么那么会表达呀!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只小螃蟹,在江中游,阳光下的江面照得一半红,一半绿。

  ……学生自由说感受。

  三、初读古诗,知大概

  师: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读诗,可以坐着读,可以站着读,可以离开座位读。

  (同学们纷纷找伙伴读)

  师:谁来读?

  (指名读诗)(齐读)

  思考:这是一首什么诗?写什么时候的景?在诗中画出表时间的词语,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四、再读古诗,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你读懂了哪里?你哪个地方没读懂?谁来帮帮他?

  五、学*前两句诗

  1、出示投影片(夕阳西下的江上景色)指导看图。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2、重点理解词语。

  “残阳”是什么意思?

  “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3、出示灯片

  提问: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地*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4、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小结:通过学*前两句诗,我们知道了前两句诗主要写傍晚时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是什么样的景色,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欣赏和想象当时那美丽的意境。

  师述:夕阳渐渐地落下去,晚霞映红了天空,夕阳的余辉洒在了宽阔的江面上,忽然间,江水似乎分成两半,这一半是碧绿碧绿的,那一半是鲜红鲜红的,微风轻轻地拂过江面,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纹,像一颗颗闪光的宝石,又像空中闪烁的繁星。啊!多么迷人的傍晚景色。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景色美不美?这样的景色会让诗人怎样?用一个词语形容:“陶醉,恋恋不舍,流连忘返”。那就恋恋不舍地读读吧。

  六、学*后两句诗。

  1、(出示投影片:夜晚月光下的江边景色)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

  2、“可怜”是什么意思?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3、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打比方?

  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4、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5、闭上眼睛欣赏体会后两句诗的美丽意境

  师述: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白居易还立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秋风拂面,他感到特别地凉爽和舒服,一会儿看看草地,一会儿望望天空,啊,那美丽的小草上挂满了露珠,在柔和的月光映照下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夜空中那一弯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弓,他不禁脱口赞叹道:“这深秋的夜晚是多么迷人,多么可爱啊!”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

  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现在能根据这首诗把屏幕括号里的内容说完整吗?谁来连贯的把整首诗的意思说完整?(出示,学生先说,最后指名读。)

  七、指导朗读,领悟感情。

  1、师: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的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一道残阳铺水中”,要求学生读得*缓、轻柔;“半江瑟瑟半江红”,要读出惊叹的感情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则要读出赞美的情感。

  (注意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可以采用多种读法:如男女对比接读。)

  师:我建议马上举办一个诗歌朗诵会,请在座的各位诗歌爱好者参加,来一个诗歌朗诵能力大比拼,好吗?(好)学生先练读,再赛读

  2、指导配乐朗读。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3、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带着这些感受再齐读一遍。)

  4、诗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读出来了吗?

  (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暮江美景的喜爱之情)

  八、练*(同学们可以任意选择一项做。)

  (1)作画

  景色的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诗意,把诗人笔下的美景画出来。

  (2)写话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笔下的美景。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瞧,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提示语呢!

  九、总结:

  这首诗向我们勾画了夕阳西下的傍晚江上美景,同时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边迷人的景色,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好迷人的景色,让我们再一次闭上眼睛回味诗中美丽的意境。(听配乐朗诵)

  暮江吟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情感目标

  运用多媒体尽情欣赏美丽的风景,入情入境地学*古诗,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能力目标

  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提高获取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阅读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学*古诗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引诗入画,以画解诗,画出诗的意境,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古诗的意境美,受到美的熏陶,使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三、教学准备

  课件、多媒体教室。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为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学*过程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收获,我运用了“欣赏美景引入——指导学诗——体会意境——质疑深入探究——拓展延伸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欣赏画面引入。

  1、多媒体播放《渔舟唱晚》古筝曲,欣赏“残阳照水图”和“新月东升图”。同学们看了这么美的画面,有什么想说的吗?用自己话说说画面的内容。(根据不同的话进行点评)同学们讲得很详细,语言也很美,但是有一个人比你们还厉害,他仅用了28个字就把这两幅画面的意境描述得淋漓尽致。相信吗?服气吗?想知道他是谁吗?他是怎样讲的呢?

  2、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了解诗人及作诗背景,想说,想画。

  (二)指导学诗,体会意境

  1、理解题意。

  (1)题目你是怎样理解的?

  (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

  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弄清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画一幅《暮江吟》的图画。

  这首诗只有四句,你能不能把它读懂?好!下面请同学们自学,一句一句弄懂每个词,每个诗句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字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和同学小声讨论,甚至可以离开座位和好朋友讨论,我们看谁学得又快又好。

  (三)通过“绘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图画张贴在黑板上(事先与该生商量好),让学生观察,对比诗文进行评析。

  2、多媒体出示前两行:“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我问,这两行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一道快要落山的太阳的余晖斜照在江面上,江水一半是绿色的,有一半是红色的)然后我指着黑板上的画面问:有错误吗?许多同学回答:有!有!

  诗中“瑟瑟”是碧绿色,显然这位同学没有理解这个词的意思,他把江面上画了许多波纹。谁能上来帮他修改这幅画呢?学生纷纷举手,我请画这幅画的同学改图画,这个学生很快把不恰当的地方改过来了。

  多媒体出示后两行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出示注释,学生自读自悟后两行诗。▲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夜:指农历九月初三。

  “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师指点:指名回答(因为这是可爱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还是弯弯的月牙。)

  (3)最后一行诗用了两个比喻,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们能说出来吗?师指点:生很快说出了: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莹发亮的珍珠。

  提问: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时候江边景色?(是从日落时候到夜晚的江边景色,可见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新月升起的时候。)从诗中描写的景物,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指名上黑板画后两行诗的画面。这次学生一下就画对了,而且学生通过着色把小草上的露珠在月亮的照映下闪闪发光画得栩栩如生。

  4、朗读指导。

  (1)请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诗文,看谁能读出诗的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诗人的情感。(自由读文)

  (2)(为画面配音)教师播放flash动画:诗人站在江畔激情吟诵——此时你们就是那位身着古装的白居易,面对奇景吟诗一首……谁先来展示一下?

  (3)有与他不同理解的吗?以你的理解读读吧……全体同学按照你赞同的方式诵读。

  (4)看同学们读得热火朝天,我心里直痒痒,谁来和老师比试读一读。

  (5)听范读(课件: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缓,轻柔;第二句惊叹;后两句赞美)。

  (6)大家看着画面,听着音乐再次齐声读一遍。(秋景图,古典乐)。

  五、绘画着色,充分感受诗文描写画面的美

  学生通过学诗,了解诗中描写了深秋时候,从日落到夜晚江边的景色,你们能把这两幅画涂上适当的颜色吗?学生兴趣高涨,完全陶醉在诗情画意之中。

  暮江吟教学设计 5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诗,老师念第一句“篱篱原上草”,大家一起背好吗?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他写这首诗时只有15岁,他的诗通俗易懂,在广大群众中广为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今天我们学*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题目是《暮江吟》。板书:暮江吟

  二、揭题

  ①《暮江吟》中的“暮”你是怎样理解的?在这儿起了什么作用?

  ②“江”在题目中交代了什么?

  ③“吟”是什么意思?

  ④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诗人吟唱的对象是什么呢?

  ⑤从诗的题目上你读懂了什么?

  三、新授

  1、自由读,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思考:这是一首什么诗?写什么时候的景?在诗中画出表时间的词语,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范读

  3、思考、讨论: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抓住了这些景物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5、重点理解词语。

  “残阳”是什么意思?

  “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6、出示灯片

  提问: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地*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7、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学*后两句诗。

  ①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

  ② “可怜”是什么意思?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③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打比方?

  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④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⑤想象全诗意境,大家闭起眼睛想一想。

  (在月色朦胧的夜晚,仿佛我们来到了江中的小岛上,看到了深蓝的天空中挂着弓一样的月儿,月儿倒映在水中,草上的露珠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像珍珠一样可爱,你们看到了吗?)

  ⑥诗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⑦齐声朗读

  请同学们有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诗人对傍晚时分江面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

  四、练*

  (1)作画

  景色的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诗意,把诗人笔下的美景画出来。

  一道残阳铺水中可怜九月初三夜,

  半江瑟瑟半江红露似珍珠月似弓。

  (2)写话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笔下的美景。


白居易《暮江吟》教学设计范文五份(扩展2)

——《暮江吟》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暮江吟》教学设计 1

  师:我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还记得吗?谁能背一背给同学们听听?

  学生背。(略)

  师:学过的诗都记住了,很好。我国古代出了许多诗人,他们写了很多诗,这些诗有很美的意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新诗。(板题)

  二、理解诗意

  1.读正确、流利。

  师: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写的。诗中只有一个生字,请同学们学会这个生字后,再试着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生自由读,指名读,直到读流利。

  2.理解诗句。

  师:自由读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是写什么的?你有哪些地方读不懂。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吟、铺、残阳、瑟瑟、可怜等。

  师:谁会解释这些词?动动脑筋,看看课本中的插图,试着理解前两句意思。

  学生根据图,理解了残阳(夕阳〕,铺(照),瑟瑟(碧绿色)。师画图,让学生标出“瑟瑟”和“红”。

  师:后两句诗的意思你们理解吗?谁能把它的意思画出来?

  师:看看这景色美不美呀,你们猜一猜“可怜”是什么意思?

  生:我猜可能是“可爱”的意思。

  师:正确。知道了“可怜”是“可爱”的意思,谁能说出诗句的意思?

  生说诗意,师相机指导理解“半”,“半”在这里,不是确指。

  三、想象悟情

  师:欣赏古诗重要的是要进入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感情。(范读)

  师:你们听后能不能理解诗人的感情?能否知道诗人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吟这首诗的?

  生:在江边,傍晚到夜里在江边吟的。

  师:说得好。(师勾勒诗人立于江边的.简笔画,边画边叙述)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来到江边(投影:

  诗中景色图),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看看图,想想看。

  师:随着音乐提示,诗人站在江岸上,只见夕阳……江水……这些美丽的图画你想象到了吗?(自由说,指名说)

  师:请一位同学上来模仿诗人,把看到的美景说一说。

  (指名读,师相机指导)

  师:景色这么美,你看到后会说什么?

  生:……

  (用简笔画把学生带入当时当地的氛围中,同时用音乐渲染情境。此时,教师用语言加以描述,帮助学生再现当时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也可以用表演进一步体会情境。这样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感情朗读

  师:下面我们听朗读录音,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放配乐诗朗诵)你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诗人的感情表达出来?

  (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这么好的诗应该背下来。大家试着读读背背。

  (生自由读背,指名背)

  五、练*巩固

  1.默写这首诗。

  2.以《暮江美景》为题展开想象,写下诗中美丽的景色。

  《暮江吟》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能力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通过小练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师: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

  (师生齐背《草》)

  师: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

  师:我们今天再来学*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师:在学*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简介)

  师指名读白居易的生*简介。

  二、学*新课

  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

  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生听课件中范读)

  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古诗)

  4、交流学*一、二两句

  师: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师生共同解答残阳、铺、瑟瑟等字。)

  师: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5、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过渡语:下因为江边傍晚的景色是如此吸引人,不知不觉已到夜晚。

  6、指导学*三、四两句。

  师: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

  师: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

  师:把

  比作,又把比作。

  师: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可怜)

  师: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

  7、指导朗读三、四两句。

  8、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师: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9、指导配乐朗读。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10、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

  三、小练笔。

  你能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做一首新诗,或画一两幅简笔画吗?两样选择一个来完成。

  四、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学诗、吟诗、还做诗、做画,同学们表现得很不错,希望课后同学们能收集有关白居易的诗,我们下节课交流。

  五、布置作业。

  《暮江吟》教学设计 3

  学*目标:

  理解古诗优美的语言,了解唐诗是我国文学的瑰宝,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理解“铺、瑟瑟、可怜、似”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正确回答课后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意境、潜词造句的体验,有感情的背诵古诗,默写《暮江吟》。

  引导学生由书本走向生活,通过广阔的生活空间、网络空间去获取资料。培养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诗词。

  学*重点:

  学*古诗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诗句概括的景物,体会其中的诗味。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正确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画面,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的愉快心情。

  教学准备:

  描写夕阳的一些诗词、文;

  欣赏的《暮江吟》教学课件;

  自谱的乐曲一首《暮江吟》(歌曲附后)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谈话入课

  1、今天来给同学们上课,心理上免有点惶恐。不知道同学与一个陌生的'老师第一次上课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激动?忐忑?还是像老师一样的惶恐?能不能给佘老师一点信心和鼓励呢?

  2、哪同学跟老师一起做。

  (1)用手按住自己的胸口,在大声的对自己说:“我能行!我最好!”

  (2)同学俩俩用手搭在彼此的肩膀上,对对方说:“你能行!你最好!”

  (3)闭上眼睛,在心理用肯定的语气对自己说“我能行!我一定行!”

  3、怎么样?这会是不是信心十足了?我们来做个诗词接龙的游戏,就是老师说上句,你能接出下句诗。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看来老师是难不倒你们了,哪位同学来出出题呢?

  5、“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6、对!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三千多首诗。他的诗内容充实,语言通俗,大多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疾苦。我们常常说“如诗如画”,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今天我们要学*白居易的另一首山水风景诗———《暮江吟》(板书)

  二、听诗。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词

  1、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有心去欣赏这首诗。你会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2、再来一遍,用心去感受哦!

  3、谁能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三、读诗。初读课文,从语言文字中去感受画面

  1、自由读诗。注意用笔圈画出描写景物的词,进一步的感受画面。

  2、谁来读读这首诗?

  3、俗话说:“好诗好景好地方”,谁能告诉我这首诗写得是什么地方的风景?你从诗中什么地方知道的?(暮江吟——江;半江瑟瑟半江红——半江)

  4、这首诗写得是什么时候的风景呢?(九月初三夜——农历九月初三,今天是农历九月十二,今天的九月初三是十月十六,星期六)

  5、九月初三傍晚和夜晚时间的江边景色。诗中哪个词看出是傍晚?哪个词体现的是夜晚?(暮、夜)

  四、赏诗。看课件,听朗诵,欣赏诗词

  1、公元1083年,距离我们现在有一千九百多年,诗人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看到江边的日落,不禁陶醉其中,吟下了这首诗。然我们看看画面,去亲身领略当时诗人所看到的美景。(播放课件录音)

  2、诗分两个时间段,那么我们也按两个时间段来学*品味这首诗。

  五、品诗。体会诗人情感、意境、潜词造句的体验

  1、傍晚夕照,是怎样的景象呢?出示诗句,学生自学,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读到的景象。

  (1)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或者你还有什么疑惑的问题?

  铺:——体现了光的柔和、斜身的方位、还有面积广大而均匀

  ——比较:照、盖、洒、射,铺更形象、生动。

  瑟瑟:——碧绿的颜色

  ——江水中怎样的绿呢?(像绿宝石、像无暇的翡翠、像碧玉铺成的)

  红:——江水是怎样的红呢?(像小孩子的脸、像红玛瑙、像火)

  ——白居易有一首诗《忆江南》,诗中有一句:“日出江花红似火”虽说是江边的灿烂红花,但朝霞映红江面,也如火一样的艳艳。在这儿,夕阳下的江水,不也是“日落江花红似火吗”

  一道:——为什么用“一道”,对于夕阳,我们多半怎样的给它组词?

  ——一轮夕阳,半轮夕阳

  ——“一道”我们一般怎样组词?

  ——一道墙、一道伤口、一道光(

  ——对,是一道光,夕阳西下,是光斜射到江面上,本诗的句子应该是“一道残阳光铺水中”只是古诗的绝句有严格的字数要求,所以省写了“光”,这在古诗中经常见到。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对愁而眠的应该是人,全诗应该是“江枫渔火对愁眠人”同样是因为字数的原因,省去了。(利用简笔画去帮助学生体验诗句所描写的情景)

  (3)诗人的遣词练句非常精彩,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美景,以至历经一千九百多年我们还是能感受到它的美妙。

  (4)“夕阳无限好”古诗中有很多吟夕阳的诗。谁查了相关的资料?

  李商隐:《登乐游园》“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

  王之焕《登鹳鹤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无曲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5)看到这样的情景,诗人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受?那么,带着这样的愉快心情,我们来读读这两句。

  2、夜晚的景色

  (1)漫步江边,面对着醉人的美景,心情十公愉快,诗人留连忘返。不知不觉天暗下了,夕阳也带着它的美丽隐去。这时新月当空,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呢?

  (2)读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感受。

  (3)夜晚的景物有哪些?

  新月:如弓——古诗中常有这样的描写,“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是新月如钩。

  露珠:珍珠(晶莹、透明)——新月的映照

  (4)如果说傍晚江边夕阳如火,那么夜晚江边新月当空,一片银白。这静谧的夜景令作者作美丽的遐思。

  3、将全诗朗诵一遍。

  六、再次品味、赏析诗词

  诗人的心情很是愉快,即使是今天,我们读到这首诗,内心也充满着跟诗人同样的情感。诗人触景生情,吟咏此诗。我们又怎样来表达我们的读诗心情呢?

  出示作业:唱唱、画画

  诗如画——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动笔画画(展示网上学生的画)

  诗如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唱唱(出示录音歌谱)

  诗为心声——朗诵好的同学可以有感情或者表演地朗诵

  贺诗——大家可以贺一首诗,把自己心目中的夕阳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

  (如:夕阳西下红如砖,可爱石榴云里钻,深蓝天空点约霞,夕阳美景似奇观。)

  《暮江吟》教学设计 4

  理解字词 练中悟情《暮江吟》教学设计

  史桂华 郭锡洋

  一、导入激趣。

  复*以前学过的描写景色的诗,采用“古诗接龙”的方法进行。

  二、师配乐朗诵《暮江吟》。

  生观看图画。

  三、初读课文。

  师:这首古诗意境很美,同学们,你们觉得美在哪儿呢?试着读一读。

  1.学生练读,读通。

  2.指名读,集体订正。

  3.讨论,你觉得这首诗美在哪儿?

  四、看图,播放音乐《古事曲》,边听边看边读边理解。

  1.出示图,说一说,画了些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怎么样?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同桌练说)

  2.出示前两句。

  ①要求边听音乐边看图画边轻声读这两句,仔细体会。

  ②结合图,指名说一说这两句的意思。

  ③评一评。

  ④再仔细读一读,你不理解哪个词或你认为哪个字、词用得好,为什么?(“铺”与“射”“照”相比较)

  ⑤这么美的诗句,如果我们用文章写下来,给它定一个什么题目呢?作者是怎么定的?

  ⑥理解“暮江吟”。

  3.学*三、四句。

  ①读后两句,说一说不理好的词语,师相机指导理解“可怜”。

  ②这两句是什么意思?讨论设疑:

  A.像珍珠一样(晶莹、发亮),夜晚天黑怎么发亮?

  B.许多人都喜欢写“月亮像个大圆盘”。如果白居易写“露似珍珠月似盘”你觉得怎样?为什么?

  ③归纳总结;作者抓住事物的特征,连用两个比喻,贴切地写出了江边美丽的月夜景色。傍晚( ),夜晚( ),天上( ),地上( )。

  ④用彩色笔画一画这美丽的月夜。

  五、再读古诗,加深理解。

  1.你们说这首诗美吗?该怎么读呢?

  2.配乐朗诵《暮江吟》。

  3.指名朗诵。

  六、练笔。

  1.导入:这美丽的景色,大家想不想亲自欣赏一番?

  2.出示提示语:

  ①傍晚,微风渐停,我漫步江边( )。

  ②迷人的景色把我吸引住了( )。

  ③啊!( )。

  3.练写。

  4.指名读一读,评一评。

  七、总结。

  《暮江吟》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生字词“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与体会,学*比喻的修辞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情感,养成良好的学**惯。

  三、谈话导入

  请学生分享描写太阳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进而引入课题《暮江吟》。

  四、初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纠正字音瑟,明确朗读节奏

  五、析读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你的理由。

  (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1.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吗?(画面感)

  2.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下这是怎样的场景吗?(傍晚太阳快要落山了的时候,柔和的阳光铺在江面上,一半是碧绿的,一半是鲜红的)

  3.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喜爱、赞叹)

  4.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为我们读一读吗?

  (二)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呢?(比喻的修辞手法)

  2.你能想象此时的画面吗?(在九月初三的夜晚,露珠尤为可爱就像一颗颗圆润的珍珠,而那天空的月亮是一弯新月就像一张弯弯的弓。)

  3.你们见过月初的新月是什么样子的吗?(视频)

  4.让我们边想象画面,边进行朗读。

  六、品读

  让我们将自己想象成白居易,配着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

  七、小结作业

  作业:用画笔将这首诗画出来。


白居易《暮江吟》教学设计范文五份(扩展3)

——暮江吟的教学设计范文5份

  暮江吟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能力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通过小练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诗

  师:古典诗歌中写景的读句很多,大家能背几首吗?

  生背《望天门山》背《山行》背《绝句》……

  师: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题目叫《暮江吟》

  (师板书,一边音乐《春江花月夜》起)

  师强调“吟”的读音。

  师: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

  生:有太阳落山的意思。

  师: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

  生:他在江边。

  师: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白居易)

  师:谁来介绍介绍。(生介绍)

  二、知诗人,初赏诗

  师:老师这里也有关于白居易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作者简介,学生指名读)

  师: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822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就是这《暮江吟》(课件出示图片,并范读)

  师:听了这首诗,你感到什么?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棵小草,被夕阳的余辉照耀着,一半绿,一半红。

  师:你怎么那么会表达呀!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只小螃蟹,在江中游,阳光下的江面照得一半红,一半绿。

  ……学生自由说感受。

  三、初读古诗,知大概

  师: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读诗,可以坐着读,可以站着读,可以离开座位读。

  (同学们纷纷找伙伴读)

  师:谁来读?

  (指名读诗)(齐读)

  思考:这是一首什么诗?写什么时候的景?在诗中画出表时间的词语,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四、再读古诗,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你读懂了哪里?你哪个地方没读懂?谁来帮帮他?

  五、学*前两句诗

  1、出示投影片(夕阳西下的江上景色)指导看图。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2、重点理解词语。

  “残阳”是什么意思?

  “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3、出示灯片

  提问: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地*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4、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小结:通过学*前两句诗,我们知道了前两句诗主要写傍晚时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是什么样的景色,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欣赏和想象当时那美丽的意境。

  师述:夕阳渐渐地落下去,晚霞映红了天空,夕阳的余辉洒在了宽阔的江面上,忽然间,江水似乎分成两半,这一半是碧绿碧绿的,那一半是鲜红鲜红的,微风轻轻地拂过江面,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纹,像一颗颗闪光的宝石,又像空中闪烁的繁星。啊!多么迷人的傍晚景色。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景色美不美?这样的景色会让诗人怎样?用一个词语形容:“陶醉,恋恋不舍,流连忘返”。那就恋恋不舍地读读吧。

  六、学*后两句诗。

  1、(出示投影片:夜晚月光下的江边景色)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

  2、“可怜”是什么意思?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3、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打比方?

  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4、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5、闭上眼睛欣赏体会后两句诗的美丽意境

  师述: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白居易还立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秋风拂面,他感到特别地凉爽和舒服,一会儿看看草地,一会儿望望天空,啊,那美丽的小草上挂满了露珠,在柔和的月光映照下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夜空中那一弯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弓,他不禁脱口赞叹道:“这深秋的夜晚是多么迷人,多么可爱啊!”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

  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现在能根据这首诗把屏幕括号里的内容说完整吗?谁来连贯的把整首诗的意思说完整?(出示,学生先说,最后指名读。)

  七、指导朗读,领悟感情。

  1、师: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的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一道残阳铺水中”,要求学生读得*缓、轻柔;“半江瑟瑟半江红”,要读出惊叹的感情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则要读出赞美的情感。

  (注意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可以采用多种读法:如男女对比接读。)

  师:我建议马上举办一个诗歌朗诵会,请在座的各位诗歌爱好者参加,来一个诗歌朗诵能力大比拼,好吗?(好)学生先练读,再赛读

  2、指导配乐朗读。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3、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带着这些感受再齐读一遍。)

  4、诗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读出来了吗?

  (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暮江美景的喜爱之情)

  八、练*(同学们可以任意选择一项做。)

  (1)作画

  景色的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诗意,把诗人笔下的美景画出来。

  (2)写话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笔下的美景。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瞧,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提示语呢!

  九、总结:

  这首诗向我们勾画了夕阳西下的傍晚江上美景,同时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边迷人的景色,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好迷人的景色,让我们再一次闭上眼睛回味诗中美丽的意境。(听配乐朗诵)

  暮江吟的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学*《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并能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学*,能归纳出学*古诗的方法。

  2、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时的愉悦心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学*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积累写景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诗导课题

  1、看图背诗,激发兴趣。

  课前,我们先来玩个游戏——看图猜诗。大屏幕上会出现几幅图,请你们仔细观察、想象回忆,看看它们分别是哪些古诗里所描写的景色。

  课件分别出示古诗《舟过安仁》、《咏柳》、《忆江南》的插图。指名学生看图背诗。

  2、找共同点,引出诗题。

  (出示《暮江吟》的插图)这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中描写的景色。这首古诗的题目是《暮江吟》。(板书课题,齐读。)

  3、生探古诗题意。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名诗。诗歌作于公元822年。这一年,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一路上,他为自己离开了腐败的朝廷,离开了京城感到十分的轻松愉快。游山玩水,走到一处,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便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山水风景诗。那这首诗描写的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呢?我们来看看能不能从诗题中找到答案。

  看诗题,指名回答。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诗人在傍晚时分来到江边,看到美丽的景色就陶醉其中、诗兴大发,就脱口吟诵出这首古诗。

  4、诗人在江边吟什么呢?(课件出示背景图片和全诗)——师配乐范读。

  二、初读感诗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正音、评价。

  3、词义理解:翻开书,看看从书上的注释中你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还有哪些词你不理解?(学生自由发言,师相机指导)

  残阳——快落山的太阳,夕阳。

  瑟瑟——本是绿宝石的名称,诗中指碧绿的颜色。用来形容没有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颜色。

  (指导看图)而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是什么颜色?(红色)所以江水一半是——(生)绿色,一半是——(生)红色。

  可怜——可爱,令人爱惜。今义:令人怜悯。用“可爱”代替“可怜”,即“可爱九月初三夜”,用现代的话怎么讲?

  想一个感叹句——可爱的九月初三夜啊!九月初三夜真可爱啊!

  九月初三——指农历九月初三,这时已进入深秋季节。(九月初三这深秋的夜晚为什么这么可爱?大家看到最后一句诗……)

  真珠——珍珠。古时写“真珠”,就是珍珠的意思,但我们现在要写成“珍珠”。

  4、诗意理解:

  ①这些诗句连起来是什么意思,你能说说吗?

  ②诗人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能加上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说吗?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自己对诗文的理解。

  三、研读悟诗情

  1、下面我们来欣赏欣赏这首古诗,和大诗人白居易一起感受江南独特的美景!

  再读古诗,你最欣赏哪几句?在这句子中,你欣赏到了什么?

  2、汇报交流:第一、二句

  ①生汇报。

  A、“残阳”

  “铺”——联系下文的“半江红”理解。

  出示句子比较: 一道残阳照水中 (用“照”太俗)

  一道残阳射水中 (用“射”不符合残阳的特点)

  一道残阳铺水中 (用“铺”形象地表达了霞光几乎贴着湖面铺撒过来地样子。在这里是“斜照”的意思。)

  看图体会江水的*静,夕阳的美丽。

  B、“江水”

  “瑟瑟”“红”——这是怎样的绿,怎样的红啊,能用上“仿佛”或者“好像”说一说吗?

  ②你们说的真美。这么美的景象,谁来读一读?(指多名学生读,师相机指导读后,男生齐读。)

  第三、四句

  ①生汇报。

  A、“露珠”——“真珠”。(比喻的手法)

  B、“月亮”——“弓”。(看图。用形容词描述:晶莹剔透的珍珠,精致小巧的弓。)

  ②这么美的景象,谁来读一读? (指多名学生读,师相机指导读后,女生齐读。)

  四、吟诵入诗境

  1、你们读得真美!老师的眼前仿佛也出现了九月初三那一天的美景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音乐响起)让我们一起在这柔美的音乐声中去想象那一幅清丽的图画——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我静静地站在江边,只见一道夕阳的余晖铺撒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光色瞬息变化,江水一半是碧绿的,另一半则是通红的,整条江简直就像一大块美丽的宝石!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只见那弯弯的月亮悄悄地挂在树梢上,像一张精致小巧的弓。那江边的花草上已经爬满了圆滚滚的小露珠,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它们难道是从天上溜到人间来玩耍的星星吗?

  2、同学们,面对此情此景,你有怎样的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3、让我们也来当一回作者,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诵表达出来。——准备(背诵)——全班交流(配乐)。

  五、延伸展诗兴

  我们的家乡很美,我们的江南很美,其实我们的祖国山河,我们的大自然到处都很美,有很多诗人也都赞美过我们大自然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就来一个“赛诗会”,小组之间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时积累的古诗多。

  六、课外作业

  刚才同学们背诵了许多写景的古诗词,同学们回去后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诗词画成一幅美丽的图画,也可以编成一个小故事,看看这些诗词又蕴涵着怎样的心情和感悟呢?

  暮江吟的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生字词“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与体会,学*比喻的修辞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情感,养成良好的学**惯。

  三、谈话导入

  请学生分享描写太阳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进而引入课题《暮江吟》。

  四、初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纠正字音瑟,明确朗读节奏

  五、析读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你的理由。

  (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1、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吗?(画面感)

  2、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下这是怎样的场景吗?(傍晚太阳快要落山了的时候,柔和的阳光铺在江面上,一半是碧绿的,一半是鲜红的)

  3、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喜爱、赞叹)

  4、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为我们读一读吗?

  (二)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呢?(比喻的修辞手法)

  2、你能想象此时的画面吗?(在九月初三的夜晚,露珠尤为可爱就像一颗颗圆润的珍珠,而那天空的月亮是一弯新月就像一张弯弯的弓。)

  3、你们见过月初的新月是什么样子的吗?(视频)

  4、让我们边想象画面,边进行朗读。

  六、品读

  让我们将自己想象成白居易,配着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

  七、小结作业

  作业:用画笔将这首诗画出来。

  暮江吟的教学设计 4

  学*目标:

  理解古诗优美的语言,了解唐诗是我国文学的瑰宝,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理解“铺、瑟瑟、可怜、似”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正确回答课后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意境、潜词造句的体验,有感情的背诵古诗,默写《暮江吟》。

  引导学生由书本走向生活,通过广阔的生活空间、网络空间去获取资料。培养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诗词。

  学*重点:

  学*古诗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诗句概括的景物,体会其中的诗味。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正确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画面,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的愉快心情。

  教学准备:

  描写夕阳的一些诗词、文;欣赏的《暮江吟》教学课件;自谱的乐曲一首《暮江吟》(歌曲附后)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谈话入课

  1、今天来给同学们上课,心理上免有点惶恐。不知道同学与一个陌生的老师第一次上课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激动?忐忑?还是像老师一样的惶恐?能不能给佘老师一点信心和鼓励呢?

  2、哪同学跟老师一起做。

  (1)用手按住自己的胸口,在大声的对自己说:“我能行!我最好!”

  (2)同学俩俩用手搭在彼此的肩膀上,对对方说:“你能行!你最好!”

  (3)闭上眼睛,在心理用肯定的语气对自己说“我能行!我一定行!”

  3、怎么样?这会是不是信心十足了?我们来做个诗词接龙的游戏,就是老师说上句,你能接出下句诗。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看来老师是难不倒你们了,哪位同学来出出题呢?

  5、“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6、对!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三千多首诗。他的诗内容充实,语言通俗,大多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疾苦。我们常常说“如诗如画”,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今天我们要学*白居易的另一首山水风景诗———《暮江吟》(板书)

  二、听诗。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词

  1、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有心去欣赏这首诗。你会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2、再来一遍,用心去感受哦!

  3、谁能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三、读诗。初读课文,从语言文字中去感受画面

  1、自由读诗。注意用笔圈画出描写景物的词,进一步的感受画面。

  2、谁来读读这首诗?

  3、俗话说:“好诗好景好地方”,谁能告诉我这首诗写得是什么地方的风景?你从诗中什么地方知道的?(暮江吟——江;半江瑟瑟半江红——半江)

  4、这首诗写得是什么时候的风景呢?(九月初三夜——农历九月初三,今天是农历九月十二,今天的九月初三是十月十六,星期六)

  5、九月初三傍晚和夜晚时间的江边景色。诗中哪个词看出是傍晚?哪个词体现的是夜晚?(暮、夜)

  四、赏诗。看课件,听朗诵,欣赏诗词

  1、公元1083年,距离我们现在有一千九百多年,诗人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看到江边的日落,不禁陶醉其中,吟下了这首诗。然我们看看画面,去亲身领略当时诗人所看到的美景。(播放课件录音)

  2、诗分两个时间段,那么我们也按两个时间段来学*品味这首诗。

  五、品诗。体会诗人情感、意境、潜词造句的体验

  1、傍晚夕照,是怎样的景象呢?出示诗句,学生自学,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读到的景象。

  (1)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或者你还有什么疑惑的问题?

  (3)诗人的遣词练句非常精彩,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美景,以至历经一千九百多年我们还是能感受到它的美妙。

  (4)“夕阳无限好”古诗中有很多吟夕阳的诗。谁查了相关的资料?

  李商隐:《登乐游园》“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

  王之焕《登鹳鹤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无曲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5)看到这样的情景,诗人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受?那么,带着这样的愉快心情,我们来读读这两句。

  2、夜晚的景色

  (1)漫步江边,面对着醉人的美景,心情十公愉快,诗人留连忘返。不知不觉天暗下了,夕阳也带着它的美丽隐去。这时新月当空,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呢?

  (2)读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感受。

  (3)夜晚的景物有哪些?

  新月:如弓——古诗中常有这样的描写,“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是新月如钩。

  露珠:珍珠(晶莹、透明)——新月的映照

  (4)如果说傍晚江边夕阳如火,那么夜晚江边新月当空,一片银白。这静谧的夜景令作者作美丽的遐思。

  3、将全诗朗诵一遍。

  六、再次品味、赏析诗词

  诗人的心情很是愉快,即使是今天,我们读到这首诗,内心也充满着跟诗人同样的情感。诗人触景生情,吟咏此诗。我们又怎样来表达我们的读诗心情呢?

  出示作业:唱唱、画画

  诗如画——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动笔画画(展示网上学生的画)

  诗如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唱唱(出示录音歌谱)

  诗为心声——朗诵好的同学可以有感情或者表演地朗诵

  贺诗——大家可以贺一首诗,把自己心目中的夕阳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

  (如:夕阳西下红如砖,可爱石榴云里钻,深蓝天空点约霞,夕阳美景似奇观。)

  暮江吟的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运用上节课自学古诗的方法自学本课的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关键】:

  重点:灵活运用自学古诗的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

  关键: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善于与别人交流。

  【教具准备】:

  1、学生比较熟悉的古诗画面。

  2、古琴曲。

  【教学内容】:

  一、复*旧课,导入新课

  1、交流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古诗配画。

  2、板书本节课要学*的古诗《暮江吟》的课题。

  3、解释课题,交流对白居易的了解。

  二、初读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生字。

  2、检查对三个生字瑟、残、吟的认读情况。第一遍带着拼音读,第二遍去掉拼音读。

  三、细读

  1、学生小组内交流课前预*情况,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义。

  2、图诗结合,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意思。

  3、班内交流。

  四、美读

  1、配乐范读,启发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学生练*朗读。

  3、配乐,指名感情朗读。

  4、加表演动作,背诵古诗。

  五、巩固

  用抢答方式,理解诗中的加点字的意思。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3、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知君。

  六、延伸

  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召开一个古诗朗诵会,把自己会背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七、布置作业

  向学生推荐《唐诗三百首》


白居易《暮江吟》教学设计范文五份(扩展4)

——《暮江吟》说课稿 (菁华3篇)

《暮江吟》说课稿1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语文组7号任璐,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暮江吟》(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教学效果这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时间控制3分钟)

  《暮江吟》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诗歌,该单元以(明月)为主题展开。《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是一首写景佳作。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根据新课标第二学段的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学会“吟”、“瑟”两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这样的目标设计,目的是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通过三者的相互渗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及能力的整体提升。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

  1、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根据教学内容的题材,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了解诗意,体会古诗意境,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根据课文内容需要,将安排1个课时进行教学。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情:

  四年级二班共有54名学生,学生家长的个人素养非常高,所以这些孩子较过去的孩子而言,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多,信息量大,见识广、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乐于表达。在学*上,他们也具备一定的学*能力,如:搜集资料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等。所以,这些孩子应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需要做好孩子的引导者就行。

  三、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阅读是教师、学生、教材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四)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感悟法、情境创设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于是我将"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设计基于“研究性阅读”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下面我分四个环节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解读诗题,导入诗歌。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这一课程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阅读方法的支持。在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自己去解诗题:说说你从诗的题目中读到哪些内容?学生回答之后,我以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暮江吟》,引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应坚持以读为本,在读中感,在读中悟,因此在诗句的讲解方面,我要求学生自由朗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读出自己对古诗的独特体会,然后再相机指导学生:*古代的诗词都是用来吟唱的,所以我们应该读出他的节奏来,展现诗歌的音乐美。

  紧接着,我以“这首诗歌到底吟咏了哪些景物”一句话引入第三环节的学*。

  第三环节:了解诗意,品读诗文。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在品诗文、体意境这个教学环节里,我主要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感悟。

  第一步,让学生自由朗读,按照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读出自己的体会。然后设问引导:读完整首古诗,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残阳江水露珠新月

  在学生对古诗有了初步了解后,让学生再读古诗,这时或许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就自然而然的就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

  第二步:请学生探究讨论你最喜欢哪个景物,为什么?之后,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学生了解诗意,品读诗文。

  第三步,品读诗文。根据学生所说内容指导学生感悟“铺”的妙处,铺体现了太阳照射的时间是傍晚,铺体现了残阳之柔美,铺体现了斜阳铺洒之下的江面十分壮美。从而,指导学生诵读“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至于“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可以在学生感悟诗意之后,再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珠晶莹月儿弯“这样的诗句让学生对比,之后相机诵读体会作者比喻之精妙,感悟诗歌意境之美好。

  第四环节:编写标题,感悟诗情。

  诗中的景象吸引了我们,也使画家陶醉,瞧,画家用他的画笔画出了这样的图画,这幅就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而这幅是: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让我们来给这两幅图取上好听的名字吧。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探究。同时,教师相机指导,将图中的景物连接起来,再加以润色,就是一个好的名字。在此,等于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之后,我板书题目”暮江落日“”露伴新月“,质疑:为什么作者一直从傍晚站到了半夜?从而使学生体会作者喜爱这暮江秋景图,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板书:热爱大自然,之后,培养朗读。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海量阅读。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努力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就教学中与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主题,搜寻更多的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进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在此课中设计拓展的内容是关于明月的诗句:

  第一步:描写月的形态的诗句: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

  第二步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借月抒情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

  请同学们搜集此类诗句。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搜集和明月有关的诗句并写到摘抄本上。

  五、说教学板书。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暮江吟

  残阳江水露月

  暮江落日露伴新月

  热爱自然、轻松愉悦

  六、说评价分析

  总结:这篇课文的教学,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阅读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既教给学生知识,又教给学生自主学*的方法,力求使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情感熏陶能得到有机的结合。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采用多种朗读方式,以读促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会根据课堂的生成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暮江吟》说课稿2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语文组7号任璐,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暮江吟》(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教学效果这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时间控制3分钟)

  《暮江吟》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诗歌,该单元以(明月)为主题展开。《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是一首写景佳作。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根据新课标第二学段的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学会“吟”、“瑟”两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这样的目标设计,目的是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通过三者的相互渗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及能力的整体提升。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

  1、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根据教学内容的题材,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了解诗意,体会古诗意境,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根据课文内容需要,将安排1个课时进行教学。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情:

  四年级二班共有54名学生,学生家长的个人素养非常高,所以这些孩子较过去的孩子而言,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多,信息量大,见识广、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乐于表达。在学*上,他们也具备一定的学*能力,如:搜集资料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等。所以,这些孩子应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需要做好孩子的引导者就行。

  三、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阅读是教师、学生、教材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四)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感悟法、情境创设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于是我将"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设计基于“研究性阅读”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下面我分四个环节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解读诗题,导入诗歌。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这一课程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阅读方法的支持。在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自己去解诗题:说说你从诗的题目中读到哪些内容?学生回答之后,我以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暮江吟》,引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应坚持以读为本,在读中感,在读中悟,因此在诗句的讲解方面,我要求学生自由朗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读出自己对古诗的独特体会,然后再相机指导学生:*古代的诗词都是用来吟唱的,所以我们应该读出他的节奏来,展现诗歌的音乐美。

  紧接着,我以“这首诗歌到底吟咏了哪些景物”一句话引入第三环节的学*。

  第三环节:了解诗意,品读诗文。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在品诗文、体意境这个教学环节里,我主要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感悟。

  第一步,让学生自由朗读,按照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读出自己的体会。然后设问引导:读完整首古诗,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残阳江水露珠新月

  在学生对古诗有了初步了解后,让学生再读古诗,这时或许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就自然而然的就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

  第二步:请学生探究讨论你最喜欢哪个景物,为什么?之后,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学生了解诗意,品读诗文。

  第三步,品读诗文。根据学生所说内容指导学生感悟“铺”的妙处,铺体现了太阳照射的时间是傍晚,铺体现了残阳之柔美,铺体现了斜阳铺洒之下的江面十分壮美。从而,指导学生诵读“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至于“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可以在学生感悟诗意之后,再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珠晶莹月儿弯“这样的诗句让学生对比,之后相机诵读体会作者比喻之精妙,感悟诗歌意境之美好。

  第四环节:编写标题,感悟诗情。

  诗中的景象吸引了我们,也使画家陶醉,瞧,画家用他的画笔画出了这样的图画,这幅就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而这幅是: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让我们来给这两幅图取上好听的名字吧。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探究。同时,教师相机指导,将图中的景物连接起来,再加以润色,就是一个好的名字。在此,等于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之后,我板书题目”暮江落日“”露伴新月“,质疑:为什么作者一直从傍晚站到了半夜?从而使学生体会作者喜爱这暮江秋景图,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板书:热爱大自然,之后,培养朗读。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海量阅读。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努力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就教学中与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主题,搜寻更多的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进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在此课中设计拓展的内容是关于明月的诗句:

  第一步:描写月的形态的诗句: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

  第二步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借月抒情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

  请同学们搜集此类诗句。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搜集和明月有关的诗句并写到摘抄本上。

  五、说教学板书。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暮江吟

  残阳江水露月

  暮江落日露伴新月

  热爱自然、轻松愉悦

  六、说评价分析

  总结:这篇课文的教学,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阅读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既教给学生知识,又教给学生自主学*的方法,力求使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情感熏陶能得到有机的结合。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采用多种朗读方式,以读促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会根据课堂的生成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暮江吟》说课稿3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语文组7号任璐,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暮江吟》(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教学效果这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时间控制3分钟)

  《暮江吟》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诗歌,该单元以(明月)为主题展开。《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是一首写景佳作。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根据新课标第二学段的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学会“吟”、“瑟”两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这样的目标设计,目的是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通过三者的相互渗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及能力的整体提升。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

  1、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根据教学内容的题材,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了解诗意,体会古诗意境,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根据课文内容需要,将安排1个课时进行教学。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情:

  四年级二班共有54名学生,学生家长的个人素养非常高,所以这些孩子较过去的孩子而言,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多,信息量大,见识广、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乐于表达。在学*上,他们也具备一定的学*能力,如:搜集资料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等。所以,这些孩子应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需要做好孩子的引导者就行。

  三、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阅读是教师、学生、教材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四)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感悟法、情境创设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于是我将"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设计基于“研究性阅读”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下面我分四个环节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解读诗题,导入诗歌。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这一课程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阅读方法的支持。在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自己去解诗题:说说你从诗的题目中读到哪些内容?学生回答之后,我以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暮江吟》,引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应坚持以读为本,在读中感,在读中悟,因此在诗句的讲解方面,我要求学生自由朗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读出自己对古诗的独特体会,然后再相机指导学生:*古代的诗词都是用来吟唱的,所以我们应该读出他的节奏来,展现诗歌的音乐美。

  紧接着,我以“这首诗歌到底吟咏了哪些景物”一句话引入第三环节的学*。

  第三环节:了解诗意,品读诗文。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在品诗文、体意境这个教学环节里,我主要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感悟。

  第一步,让学生自由朗读,按照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读出自己的体会。然后设问引导:读完整首古诗,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残阳江水露珠新月

  在学生对古诗有了初步了解后,让学生再读古诗,这时或许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就自然而然的就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

  第二步:请学生探究讨论你最喜欢哪个景物,为什么?之后,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学生了解诗意,品读诗文。

  第三步,品读诗文。根据学生所说内容指导学生感悟“铺”的妙处,铺体现了太阳照射的时间是傍晚,铺体现了残阳之柔美,铺体现了斜阳铺洒之下的江面十分壮美。从而,指导学生诵读“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至于“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可以在学生感悟诗意之后,再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珠晶莹月儿弯“这样的诗句让学生对比,之后相机诵读体会作者比喻之精妙,感悟诗歌意境之美好。

  第四环节:编写标题,感悟诗情。

  诗中的景象吸引了我们,也使画家陶醉,瞧,画家用他的画笔画出了这样的图画,这幅就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而这幅是: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让我们来给这两幅图取上好听的名字吧。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探究。同时,教师相机指导,将图中的景物连接起来,再加以润色,就是一个好的名字。在此,等于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之后,我板书题目”暮江落日“”露伴新月“,质疑:为什么作者一直从傍晚站到了半夜?从而使学生体会作者喜爱这暮江秋景图,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板书:热爱大自然,之后,培养朗读。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海量阅读。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努力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就教学中与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主题,搜寻更多的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进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在此课中设计拓展的内容是关于明月的诗句:

  第一步:描写月的形态的诗句: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

  第二步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借月抒情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

  请同学们搜集此类诗句。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搜集和明月有关的诗句并写到摘抄本上。

  五、说教学板书。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暮江吟

  残阳江水露月

  暮江落日露伴新月

  热爱自然、轻松愉悦

  六、说评价分析

  总结:这篇课文的教学,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阅读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既教给学生知识,又教给学生自主学*的方法,力求使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情感熏陶能得到有机的结合。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采用多种朗读方式,以读促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会根据课堂的生成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白居易《暮江吟》教学设计范文五份(扩展5)

——暮江吟改写作文 (菁华6篇)

暮江吟改写作文1

  一天黄昏,我和同伴到江上谈心。我们做在小船上,一边喝酒,一边谈心。

  突然,同伴指着江面兴奋地对我说:“看!那太阳红得真可爱!”我一看,只见一道道夕阳的光斜斜地照在水面上,把那江水染成了红色和绿色。仔细一看,那江水*一点的呈鲜绿色,远一点的呈深绿色,再远一点就是鲜红色,最后是一团燃烧的烈火,茫茫地跟太阳相接,随风荡漾。

  夜,来临了。弯如弓的新月高高的挂在天空中,它是那么的明亮,那么的洁白。草丛中,叶尖上,千万颗露珠滴溜溜地转,如万斛珍珠,晶莹剔透。哦!原来今天是九月初三,这深秋的'夜晚多么可爱啊!

  面对着如诗的景色,我做了一首《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哈哈哈……好诗,好诗!”我们在笑声中踏上了归途。

暮江吟改写作文2

  水天相接的地方,是谁半遮着脸?哦!原来是夕阳呀!它就像个调皮鬼,又像个画家,大笔一挥,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创作出了一副绝美的油画。一边是热情非凡的火红色,另一边是高冷的青绿色。

  九月初三的夜晚是多么可爱呀!草丛里的露珠像珍珠,晶莹圆润,点缀在绿叶上,好像一不小心就要掉下来似的。秋虫唱着歌,像在举行一场音乐会,夜鸟拍打着自己美丽的起膀,蝴蝶也来凑热闹,它随着音乐张开翅膀,翩骗起舞。忽地,一轮皎洁的新月慢慢升起,像一把奇形怪状的弓箭,会不会是爱神丘比特把弓箭忘记在这了?

暮江吟改写作文3

  金秋时节,秋高气爽。傍晚,我到江边散步放眼望去,一座座群山连绵起伏。火红的夕阳像一个小姑娘,捂着红扑扑的脸蛋慢慢往山下滑,天边的云朵被染红了,恍如一朵朵红色的花。远处稻田里的稻谷被夕红照得一片金黄。一阵风吹过,稻田里稻浪翻滚起波伏,送来了阵阵稻花的清香。

  *处几个孩子在尽情放风筝,天空中五彩飞舞的风筝渐渐的越来越多,非常热闹,有金鱼、青蛙、蝴蝶等图案色彩斑斓。小朋友们欢笑着、奔跑着,耳边传来了他们银铃般的笑声。江面上被夕阳照映得红通通的,像是一块红玛瑙,江水依旧是那么碧绿清澈,像一块碧玉。江中渔夫们一边嘴里哼着小曲儿,一边洒下鱼网捕鱼。啊!这样的景色,怎能不让人陶醉。

  晚上,我的`双脚不由自主地又把我带到了江边,抬头一看,弯弯的月亮像一把廉刀,又像一条小船。星星三五成群地围绕在一起一闪一闪的发亮,像是一群调皮的小男孩,他们正商量说着:要为月亮挂上一条星星项链。这时,不远处飘来了一朵朵云层,将月亮给遮住了,好像给蒙上了一层乌黑的面纱。

  夜空中,月亮把它柔和的光洒向大地,望远去江水波澜粼粼,江面上已经什么都没有了,只能听到江水哗啦啦流动的声音。秋风一吹过,让人感觉到阵阵的凉意。低头一看,露珠晶莹剔透落在草地上、野花上、像一颗颗美丽的珍珠。

  我望着江水,望着月亮、望着露珠,心想:“这么美丽的景色,应该把它记写下来。”我快步跑回家,提笔写着:

  《暮江吟》

  一道残江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暮江吟改写作文4

  傍晚,我走在江边。一道夕阳柔和地照在江面上,江面波光粼粼。一边的江面在夕阳余晖下好像着了火,而另一边则呈现出高冷的青绿色,像是一块被阴影笼罩着的草地。归巢的鸟儿驮着夕阳纷纷向四面八方飞去,随即双翅一翻,夕阳好像又掉落在了江面上。微风拂过我脸庞,真是令人心旷神怡!

  九月初三的夜晚真是可爱极了!弓箭似的月牙儿从地*面上升了起来,照亮着大地。晶莹的露珠亮晶晶,像珍珠一样美丽。江边的花丛里,蛐蛐拉着小提琴,铃虫唱着小夜曲……这美丽的画面加上这美妙的音乐,真是令人陶醉啊!

暮江吟改写作文5

  傍晚,一道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一半是碧绿的,一半是鲜红的。江面微波粼粼、光色瞬息,多美啊!我还从来没有见过江面一半绿、一半红的景象!

  太阳已经完全看不见了,周围都静了下来,蝈蝈也开始唱歌,在远处远远的能听见猫头鹰在黑暗中扑食吃。你看,对面有一户人家再吃宵夜呢!秋风吹过,使我感到一丝丝凉意。

  此时,天更黑了。周围安静极了,似乎什么都不存在了,只有天上圆圆的月亮,皎洁的月光像朦胧的轻纱,从天上罩下来,一切都显得那么神秘,那么富有诗情画意。就连田野上的那一个个草垛子,也像是无数个穿着蓬蓬裙的小人儿,在温柔的月光下轻歌曼舞。

  啊!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夜晚啊!

暮江吟改写作文6

  傍晚,一道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一半是碧绿的,一半是鲜红的。江面微波粼粼、光色瞬息,多美啊!我还从来没有见过江面一半绿、一半红的景象!

  太阳已经完全看不见了,周围都静了下来,蝈蝈也开始唱歌,在远处远远的能听见猫头鹰在黑暗中扑食吃。你看,对面有一户人家再吃宵夜呢!秋风吹过,使我感到一丝丝凉意。

  此时,天更黑了。周围安静极了,似乎什么都不存在了,只有天上圆圆的月亮,皎洁的月光像朦胧的轻纱,从天上罩下来,一切都显得那么神秘,那么富有诗情画意。就连田野上的那一个个草垛子,也像是无数个穿着蓬蓬裙的小人儿,在温柔的月光下轻歌曼舞。

  啊!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夜晚啊!


白居易《暮江吟》教学设计范文五份(扩展6)

——暮江吟改写作文优选【10】份

  暮江吟改写作文 1

  一道残阳的光照在江河上,这时,一群野鸭驮着快落山的太阳飞向江边过夜,它们一回到江边,就把太阳丢在江面上,江边的芦苇就像穿了一件红衣裳,全身都变成了红色。这时,一位牧童骑着黄牛吹着笛子从江边走过,那笛声真是清脆悦耳。好像几座山以外都能听见。

  因为太阳还没有全部照满江面,所以一半是青绿色一半是深红色。咦,是什么花的香味?是菊花?还是夜来香?都不是,是桂花。看。那桂树远看像一棵摇钱树,走*一看,那桂花就像一粒粒金米,而且还带着清香,啊!多美啊!

  最惹人喜爱的是九月初三的夜晚,一只只猫头鹰像一个个军人出来抓老鼠了。这也是昆虫们最开心的时候,它们正在树叶上开音乐会呢!蝉儿拉着小提琴,萤火虫为它们照明,连天上的星星也在为它们鼓掌呢,看,这场音乐会开得多有意思啊!

  到了深夜,叶子上的露珠就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九月初三的月亮就像一把弯弓,我似乎看见月亮上的嫦娥正看着人间。

  暮江吟改写作文 2

  杭州于长安路途遥远,一路风餐露宿,时而乘舟,时而骑马,过了个把个月,我终于来到了江南长江边山一码头。

  一路颠簸令我心情有些不太美好。行走在长江边,傍晚那残阳的余晖映照在我的身上,竟不觉得刺眼。抬头望去,江面上铺着一层余晖,夺目无比。投入一块石子,江面上荡起了微微波纹,打碎了那原有的静谧;江上的渔船传来了那带着吴音的船歌,不由得感到心情畅通了,也情不自禁的小声跟唱起来。“撒”一瞬之间,天空仿佛被渔网所覆盖,又如同那盛开的花。江面上的一面青色与一面金色也如分割成一块块的了。“哗啦”一声,渔网落入江中,溅起了水花,落在我的身上,却有些欣喜。一会儿,江面又恢复了*静。

  这时,不由得感到饥饿。于是向渔民大哥借来了工具准备让跟随捕一条鱼烤来吃,可总是捕不着。大哥哈哈大笑,他教跟随如何捕鱼,江上充满了欢乐的话语声。

  烤好鱼之后已经是深夜了,月光映照在我身。我与大哥依依不舍的告别,一旁的渔庄亮起了灯,霎时见灯火通明。这时,远处传来一位妇女粗暴的声音:“小兔崽子,回家睡觉了!”树上的鸟儿们惊吓飞起,“喳喳”叫着飞远了。坐下来后,用手一摸,湿漉漉的露珠。借着月光,草地与树叶上好似在发亮,那露珠如珍珠一般,可如梦境般一触即碎,美好易逝,心中只觉得有些伤感。抬头望月,正是九月,月亮如钩一般。嚼着鱼肉,我想,月亮是不是也有如我这般在瞧着地上的万物,我可是望着它呢?

  或是大哥送给我的酒太烈,我醉醺醺的,不知不觉就睡着了。中遨游,想这一天所见的美好,秋凉而醒,随成一首《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丝珍珠月似弓”。

  暮江吟改写作文 3

  傍晚,一道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一半是碧绿的,一半是鲜红的。江面微波粼粼、光色瞬息,多美啊!我还从来没有见过江面一半绿、一半红的景象!

  太阳已经完全看不见了,周围都静了下来,蝈蝈也开始唱歌,在远处远远的能听见猫头鹰在黑暗中扑食吃。你看,对面有一户人家再吃宵夜呢!秋风吹过,使我感到一丝丝凉意。

  此时,天更黑了。周围安静极了,似乎什么都不存在了,只有天上圆圆的月亮,皎洁的月光像朦胧的轻纱,从天上罩下来,一切都显得那么神秘,那么富有诗情画意。就连田野上的那一个个草垛子,也像是无数个穿着蓬蓬裙的小人儿,在温柔的月光下轻歌曼舞。

  啊!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夜晚啊!

  暮江吟改写作文 4

  水天相接的地方,是谁半遮着脸?哦!原来是夕阳呀!它就像个调皮鬼,又像个画家,大笔一挥,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创作出了一副绝美的油画。一边是热情非凡的火红色,另一边是高冷的青绿色。

  九月初三的'夜晚是多么可爱呀!草丛里的露珠像珍珠,晶莹圆润,点缀在绿叶上,好像一不小心就要掉下来似的。秋虫唱着歌,像在举行一场音乐会,夜鸟拍打着自己美丽的起膀,蝴蝶也来凑热闹,它随着音乐张开翅膀,翩骗起舞。忽地,一轮皎洁的新月慢慢升起,像一把奇形怪状的弓箭,会不会是爱神丘比特把弓箭忘记在这了?

  暮江吟改写作文 5

  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因写诗像芙蓉姐姐一样透红诗网,他的代表作之一七言小绝句《暮江吟》更是让人津津乐道。但这首诗的写作原因,还真是鲜为人知啊!(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话说唐、宋时期,人民狂爱作诗,所以诗人成了流行先锋人物。白居易就是由于创作诗而一炮打红,成为唐代中期又一位杰出的古诗流行诗坛的“天王”级人物。人气旺得不得了,“粉丝”多得数不清。但人不能每次一帆风顺,这不,就在一次他本人的新诗专集发行新闻发布会上,春风得意的白居易不小心竟得罪了“骚客”记者。从此,路边媒体对他进行了严密的“封杀”。各地“博客”对他投来的稿子恶评如潮,他的糗事连带绯闻也越来越多。就连他的“博客”,也被各大酒店涂鸦了。从此,他的名声也一败涂地,一走上街就会被“围观”,真令人伤感啊!

  一天傍晚,白居中易上于心理压力太大。来到江边解解闷,来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不料,今天是深秋,风吹得他直打哆嗦。又没钱买衣服,只得拿些钱买了一壶加热的65度“烧刀子”暖暖身,只见他越喝越来劲儿,想到李白斗酒诗百篇,不由诗性大发。但喝得太多,眼睛花了,这太阳那咋就发红来呢?咋就少一块来呢?“算了,就叫‘残阳’吧。”他自言自语道,“再看看江水是啥色儿。”这一看,好家伙!白居易眼睛里的的江水咋竟成了半红半绿的呢?但他还真敢写出来,于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诗句就这样出炉喽!

  转眼间,夜幕降临了。这白居易也走累了。坐到一棵槐树下歇歇脚。一会儿,便开始沉思起来,掰掰手指头,今儿也九月初三了,上个月的房租还没个着落。长安的米贵,房租更贵啊。白居易真不易啊!这样想着想着,便痛哭起来,“可怜九月初三夜啊!”过了许久,白居易灌着“烧刀子”离开了,可祸不单行啊!他晃悠着,突然被石头绊倒了,摔得他头痛鼻流血,两眼儿满是半捺月亮和星星,就是散不掉,“烧刀子”如露珠般洒了一地。这一摔不要紧,白居易看着满眼弯弯的月亮和那洒在草地上的“露水”(其实是“烧刀子”)。终于诗的后两句出来了:“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后记:从此以后,报纸对《暮江吟》怎样评价呢?我不说,只是白居易凭着这首《暮江吟》神来之笔又重返“诗”坛,又成为有名气的诗人。不过,《暮江吟》的写作故事却再也没人知道了。

  暮江吟改写作文 6

  我从朝廷被贬到杭州当刺史,心里特别开心。我终于能远离朝廷了。船行走到半途停了下来。仆人告诉我,船出了点小毛病,叫我先下船。我一下船才发现,已经是傍晚了。我站在岸边,眺望着江面。只见太阳的大半个身子露在外面。它的光芒照耀在水面上,水一边被映得通红,另一面却照不到,看起来是碧绿的了。看上去,江水一半好像是用红宝石铺成的,另一半是用翡翠铺成的。不到几分钟,太阳落山了。月亮升起来,它变得像一张弓,美极了。再低头一看,一颗颗晶莹的珍珠在野草上滚动,闪闪发亮。仔细一看,原来这不是珍珠,是美丽的露珠!弯弯的月亮像小天使们的弓,露珠似乎就是他们挥洒的汗水!不早了!不早了!原来是仆人叫我上船呢!

  今天九月初三的夜晚真是美丽极了!

  暮江吟改写作文 7

  夕阳将余辉无私地洒在江面上。它是那样柔和,如同妈妈慈祥的目光,照着我的心。同时,江的半面似乎被一瞬间镀上了一层金,像一块大毛毯铺在了广阔的江面上,是那样奇妙;没被夕阳映射到的半片江呈现出高冷的青绿色,像是披上了一件绿色的衬衫,看着非常舒适。

  露水如同一滴滴晶莹、纯净、仙女般的热泪点缀在叶尖,它们在荡着秋千,摇摇欲坠,好不美丽!天上的明月是多么皎洁,犹如一把形状奇特的弓箭,挂在星群密布的蓝天,对我挥舞手臂打着招呼,有意思极了!草坪中居然有一支乐队,是谁在演奏乐曲呢?哦,原来是蟋蟀,它拉着小提琴,边拉还边哼着小曲,好不悠闲!呀!还有萤火虫,正打着灯,煽动气氛呢!九月初三的夜晚如同一个三四岁的宝宝——是那样得可爱!

  暮江吟改写作文 8

  金秋时节,秋高气爽。傍晚,我到江边散步放眼望去,一座座群山连绵起伏。火红的夕阳像一个小姑娘,捂着红扑扑的脸蛋慢慢往山下滑,天边的云朵被染红了,恍如一朵朵红色的花。远处稻田里的稻谷被夕红照得一片金黄。一阵风吹过,稻田里稻浪翻滚起波伏,送来了阵阵稻花的清香。

  *处几个孩子在尽情放风筝,天空中五彩飞舞的风筝渐渐的越来越多,非常热闹,有金鱼、青蛙、蝴蝶等图案色彩斑斓。小朋友们欢笑着、奔跑着,耳边传来了他们银铃般的笑声。江面上被夕阳照映得红通通的,像是一块红玛瑙,江水依旧是那么碧绿清澈,像一块碧玉。江中渔夫们一边嘴里哼着小曲儿,一边洒下鱼网捕鱼。啊!这样的景色,怎能不让人陶醉。

  晚上,我的`双脚不由自主地又把我带到了江边,抬头一看,弯弯的月亮像一把廉刀,又像一条小船。星星三五成群地围绕在一起一闪一闪的发亮,像是一群调皮的小男孩,他们正商量说着:要为月亮挂上一条星星项链。这时,不远处飘来了一朵朵云层,将月亮给遮住了,好像给蒙上了一层乌黑的面纱。

  夜空中,月亮把它柔和的光洒向大地,望远去江水波澜粼粼,江面上已经什么都没有了,只能听到江水哗啦啦流动的声音。秋风一吹过,让人感觉到阵阵的凉意。低头一看,露珠晶莹剔透落在草地上、野花上、像一颗颗美丽的珍珠。

  我望着江水,望着月亮、望着露珠,心想:“这么美丽的景色,应该把它记写下来。”我快步跑回家,提笔写着:

  《暮江吟》

  一道残江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暮江吟改写作文 9

  深秋的一天傍晚,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背着双手,迈着悠闲的步子,独自流连在坐船停靠的江边。

  这时,太阳已经变得像早晨一样血红。这血红的太阳,虽然眼看就要落下去了,但是仍然放射出灿烂的光辉。这灿烂的光辉,斜照着大地,使大地就像涂上了一层胭脂般的油彩。

  白居易站在江边,举目西望,只见那风*浪静的江面,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他仔细一看,原来,太阳快接*地*线了,远处的江面被映得像火烧似的,*处的江面却如同碧玉一般,因而,才有了这样引人注目的奇观。他望望夕阳,又望望江面,不禁脱口吟出了两句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不一会儿,太阳便整个儿落下去了,天色渐渐昏暗起来。此刻,路上已无人行走,鸟儿也收翅归巢了。然而,白居易却丝毫没有返船之意。因为,这迷人的江边,像磁铁一样,把他紧紧地吸引住了。

  啊,这深秋的夜晚,多么美妙,多么可爱啊!白居易,*观露水,远望弯月,感叹中,灵感突然飞来,又脱口吟出了两句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于是,他赶快回到船上,拿出文房四宝,在艄公协助下,挥笔写下了四句流传千古的绝诗,并取名《暮江吟》。

  暮江吟改写作文 10

  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残阳柔和地把光铺进水中,大多数的水都开始变魔术了,从清蓝变成橙黄。有的小朋友脸上灿烂的笑容也变成了橙黄。江水里的鱼儿把残阳发出的光当作灯光,在水里游来游去,跳来跳去。可欢快啦!

  晚霞斜映在江上,看上去好似鲜红的红色,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着,跳着舞。江的半面是青绿色的,半面是嫩红的。小鱼们有的游到青绿色的水上休息,而有的却在嫩绿色的水面上跳舞。九月初三的晚上可真可爱呀!树上有着金黄的桂花,发出淡淡的清香。在江边,有好多人呀!有的人在说悄悄话,有的人在跳舞,有的人在玩耍……有的家飘着香美的米饭香。有的家人正大声叫着:“孩子们,吃饭了。”慢慢地,从山上传来羊的叫声,我抬头一看,哦,原来是牧羊人带着他的羊群下山了。

  看哪!江的岸边一颗在草茎上闪闪发光的露珠像一颗珍珠一样。到了夜深,我看见月亮升起来了,弯弯的新月像精巧的弯弓似的。


白居易《暮江吟》教学设计范文五份(扩展7)

——《化石吟》的教学设计范文五份

  《化石吟》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所包含的意义与感情。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道德情感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

  【教学难点】

  1、感受诗歌表达的丰富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节律美。

  2、理解诗句所包含的意义。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上网搜索古生物的资料。小组成员共同整理诗中写到的化石、鱼类进化、鸟类祖先等知识。

  2、初读诗歌,画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发遐想

  20年前,参加地质夏令营,老师站在巍巍的会稽山上说,这儿曾经是一片汪洋,不可思议?有山谷中的化石为证啊。欢呼雀跃地翻遍了半个山谷,任何蛛丝马迹都成了联想的源头:那是鱼的身体吗?这是珊瑚的足迹吗?仿佛听到海的咆哮,仿佛看到海的蔚蓝。是谁见证了沧海桑田,是谁铭刻了物换星移,是历史的沉淀──化石。(多媒体展放化石图片)你能感受到这生命的跃动吗?你能触摸到亿万年前那个奇幻的神秘世界吗?让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借助已收集的资料,说说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说明〗

  兴趣是内发性的积极的学*动机,教师应为他们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动脑思维,有机会想象联想,有机会领悟内省,最终激发他们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浓厚兴趣。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师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带问题独立思考后交流:

  1、你能读懂这首诗吗?(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吗?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内容、感情、语言、结构、节奏任何一点切如都可。)

  3、你能谈谈诵读这首诗时内心的真实感受吗?

  教师参考意见: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生动优美的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它热情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语调和谐,节奏鲜明。

  〖说明〗

  诗歌阅读强调内心感受,教师要尊重爱护学生的独特体验,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表达,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逐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质疑研读,深入理解

  诗歌饱满的感情,精练的.语言,飞扬的思路,鲜明的节奏,给我们以美的享受与熏陶,给我们以智慧的启迪与思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赏析。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预*时碰到的问题,并提出新问题,进行研讨。

  2、小组代表汇报,全班讨论研读,重点理解:

  ⑴冰冷的骸骨把*凡的真理回答。

  ⑵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⑶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⑷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说明〗

  凝练的语言,只有通过反复推敲才能有所感悟;深刻的句子,只有通过相互的探讨,才能彼此启发,获得多元的理解,创新思维也只有在对问题的孜孜探求中才会不断被激发着,培养着。

  四、合作探究,拓展学*

  1、学*了《化石吟》这首诗后,你有什么感想?“化石,你……”

  2、“希腊哲学家认为化石是十分奇怪的自然现象,就像水晶和钟乳石一样是在地下形成的。马丁·路德(1483~1546)相信在山峰上发现的化石是《圣经》之血的证据。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在他的笔记中写到:化石是曾经生存过的有机体的石化残体。他的观点在那个时代被认为是异端邪说,直到19世纪,他的笔记才被公开。化石的真正面目是17~18世纪才被人认识,这主要归功于化石收集书籍的出版以及人们对自然史的进一步认识。”读了这个材料,你又有什么启发,小组合作探讨。

  〖说明〗

  新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多样,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教师要多领域涉略知识,具有发散性思维,以最大程度上激活学生的思维。

  五、作业

  参观自然博物馆,写一篇介绍恐龙的短文。

  《化石吟》的教学设计 2

  《化石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本课做准备。

  【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设计】

  一、精心导入

  1、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2、也可用音乐导入:《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3、出示课题及学*目标。

  二、感知内容

  1、在听读前,检查预*练*:读一读,写一写。

  (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请听老师范读。(配乐范读课文)

  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跟读课文(跟教师朗读一次)。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问题组:(大屏幕投影出示)

  ⑴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⑵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⑶ 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⑴ 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⑵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⑶ 诗歌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2、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做铺垫。

  三、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章节、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2、自主探究: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问题组:

  研读3~6节,思考下列问题:

  ⑴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⑵ 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⑶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⑷ 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

  ⑸ 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内容在朗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每组讨论一个题,e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假如学生希望教师指点或总结时,教师可做指示: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其余的内容,只要想像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3、学法指导:

  好诗阅读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深,重点词句细品味,联想想像悟中心。

  简单的内容归结、板书:

  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4、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过程,学生可以继续进行合作、探究式学*,可以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和从小积累的一些生物知识,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注意将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如:“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能说些什么呢?除课文之外,还能想像些什么?

  ⑴ 质疑交流:研读文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⑵ 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录像或图片,介绍某种古生物。

  学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头介绍。

  四、延伸作业

  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有感》

  【点评】

  此教案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精彩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对科学抒情诗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同时在教学中注重了诗歌韵律的教学,在理解的过程中加强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特别在赏析研读和拓展延伸中,鲜明地体现了想像的层次性。如“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你最喜欢哪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理由”,这些内容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明确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值得一提的是,此教案在注重人文性的同时,还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使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地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板书设计方面也有较强的概括性和艺术性。

  《化石吟》的教学设计 3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乌有 骸骨 幽雅 叹服 海枯石烂 潜行”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标:

  1、 体会诗歌的节奏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 学会快速默读评析探究的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结构特点。

  教师营造良好的学*氛围,创设适宜诵读的情景活动,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诵读中来,读中见意,读中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 联想法

  【课前准备】

  1、请教生物老师,查找有关古生物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教师在备课前,也要搜集一些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叫化石。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赞颂化石的优美诗歌《化石吟》。(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将各自搜集到的古生物化石图片或文字资料,拿出来展示一下,然后放在桌子左上角,以备“拓展延伸”环节使用。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掌握以下字词:

  骸骨、乌有、裹藏、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2、朗读

  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

  (1)各自练读。

  (2)让部分学生示范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3、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就诗歌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一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1、2节,通过一连串的`问句,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节,肯定生物进化理论,否定造物主的存在;第4节,化石中“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科学家研究生物提供了必要条件;第5节,经过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由低级逐步想高级发展;第6节,赞美大自然是“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第7节,通过化石我们可以了解生物的进化。

  3、 多角度评析诗歌:找一句说说妙在写出了什么?妙在表现了什么?妙在说明了什么?(可从修辞 感情 词语 结构等方面来回答)

  例如:“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妙在用比喻生动地把生命信息比成“密码” ;“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简单几个字,却写出了生命不息迸发的特点。

  3、请你说说诗的第一、 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这样写,有放有收,前后照应,使全诗结构完整。

  4、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显得自然亲切。全诗共4个“你”字,其中三个都用称呼化石,但第6节中的“你”却另有所指——大自然。

  四、拓展延伸

  1、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明确:诗歌的第3、4、5、6节都是化石说的话。当然,学生也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2、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展示各自搜集到的古生物图片或文字资料,然后每小组选派一人到讲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组有特色的图片,并作简要的解释。

  五、课堂总结 这首诗歌通过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这首诗,让我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的同时,还让我们增长了生物科学知识。

  六 作业设计

  1 根据自己搜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写一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文章,字数要求在500字以上。

  2同题诗文赏读 鱼化石——艾青

  动作多么活泼, 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跃, 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 被埋进了灰尘;

  过了多少亿年, 地质勘察队员在 岩层里发现你, 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 连叹息也没有, 鳞和鳍都完整, 却不能动弹;

  你绝对的静止, 对外界毫无反应, 看不见天和水, 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凝视着一片化石, 傻瓜也得到教训: 离开了运动, 就没有生命。

  活着就要斗争, 在斗争中前进, 当死亡没有来临, 把能量发挥干净

  1诗.以时间为序叙事了鱼化石的形成过程:(生活 )—(石化 )—(出土 );

  2.写法 (以物喻人 )

  3."绝对的" "毫无"两个词语的表达作用(修饰.加强语气)?

  4.诗人通过鱼化石告诉读者了什么?(在有生命的时候要不停的斗争,把握自己的命运)

  《化石吟》的教学设计 4

  一. 由电影《侏罗纪公园》导入

  二. 放映一组关于虫鱼鸟兽的化石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 研读课文

  1. 教师范读 ,请学生思考诗中提出的问题

  (情境设计:假设你现在就站在生物博物馆的门口,老师马上就要带你进去,你准备好了吗?看到这些奇异的生物化石,你会想到什么?)

  2. 由学生自由提问,老师归纳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全班讨论

  如:1,沉睡亿年的石头怎样说话?

  2,科学家通过研究,得出什么观点?

  3,皱纹和化石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写皱纹?

  3. 教师总结

  (情境设计:当你参观完生物博物馆,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你有什么感想?)

  四. 反复朗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五. 作业

  自己收集一些关于生物化石的图片、资料,全班办一个图片展。

  《化石吟》的教学设计 5

  【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重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课前准备】

  预*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拜访教师或专家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化石,写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小短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变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说话……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石头真的会向我们讲述美好的传说吗?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来研读科学抒情诗歌《化石吟》。)

  明确学*目标。

  检查学生预*字词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⑴学生体会,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①概括诗歌的主要以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

  (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②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⑵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特点。

  2、学法指导:

  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三、探究研讨

  朗读3~6节,思考问题组:

  1、“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2、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3、“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4、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5、从诗歌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仔细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质疑释疑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五、拓展延伸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光盘等,并宣读自己撰写的介绍古生物的短文。

  六、布置作业

  1、将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2、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课后记】

  本课授课过程中,学生对于化石的形成过程中,以及它对研究地球历史以及生物变迁过程缺乏必要的理解,但却充满了好奇心。课前布置学生们进行的资料查阅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果本课能够进行生物和语文的合作教学探究,辅助多媒体实施教学,那将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成果。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