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暮江吟》教学设计实用5份

首页 / 教学设计 / |

  五年级语文《暮江吟》教学设计 1

  〔解题〕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大约写于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年7月,白居易自中书舍人除杭州刺史。10月1日到杭州。

  《暮江吟》通过对黄昏时分江面特有的瑰丽风光的描写,从侧面反映诗人离开昏暗的朝廷以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结构分析〕

  诗人是选取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时段中的两组景物进行了描写。

  第一组景物(前两句),夕阳落照中的江水。江面呈现的两种颜色,细波粼粼、光色凝重。

  第二组(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通过对“露”和“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了一种和谐、宁静的意境。

  〔语意理解〕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快要落山的太阳。“铺”阳光贴着江面,*展延伸。“瑟瑟”,形容江水背阴处有如青绿的玉。这两句的意思是:夕阳沿地*线*铺江水中,江水一半鲜明,一半阴暗,一半红光闪耀,金波粼粼,一半呈现碧绿,有如青玉。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夜”,即夏历初三新月如钩。“真珠”,即珍珠。“弓”,弯弓。这两句的意思是: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晚,江边的草地上挂满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抬头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绿的天幕上悬挂一张精巧的弓。

  〔写作特点〕

  1.抓一时一物,表浓重情思。

  白居易擅长寄情于物,常常在诗中通过一时一物,在一笑一吟中自然、率直地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思。写本诗时,作者正因不满朝廷的昏暗与各派斗争而舍朝官求外任,心绪本来愁愤交织,但见到暮江美景又将愁愤一扫而光,涌起喜悦与热爱。于是,诗人将新的情思寄托于暮江美景与月夜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轻松愉快。

  2.工致入画的技巧。

  明人杨慎评《暮江吟》说:“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致入画。”盛赞白居易在本诗中写景的功力。比如,本是残阳照江面,不说“照”,却说“铺”,是因为残阳而*地*线,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确像“铺”在江上,多么形象!用“铺”显得*缓,写出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亲切、安闲之感。面对九月初三夜晚之景,巧设比喻:把新月比作小巧的弯弓;把岸上凝露,比为闪闪发光的珍珠。再加上暮江、月夜等景色,巧妙地营造了一种恬静、秀美的氛围。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3.认识课后两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借写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本课阅读要以感情朗读和欣赏为主。

  ⑴要引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教师要结合时代背景,借助多媒体课件和生动的语言,使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之中,反复地读,在读中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⑵教师适当抓住重点诗句进行引导,使学生通过佳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⑶要引导学生反复读描写景物的诗句,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

  2.积累内化。

  背诵三首古诗。

  3.识字写字。

  学生认识“旷、瑟”两个字。可以先在诗文中认识,然后单独拿出来,读音组词。

  4.练*。

  ⑴迁移练*:在三首诗中任选一首讲一讲诗中描写的情境。

  ⑵实践活动:阅读一些描写日月的古诗阅读欣赏。

  资料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杰出山水田园诗人,画家。后人评论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朝著名的诗人,继杜甫之后又一位现实主义诗人。

  五年级语文《暮江吟》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练*写好6个汉字。

  2、诵读古诗,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其中的诗情画意。

  3、积累与夜有关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诵读古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音像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暮江吟》

  一、音画时尚导入。

  1、教师播放两段风格不同的乐曲,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然后根据画面的意境联想诗歌。

  2、指名回答,相机背诵有关的古诗。

  3、导入、板题。

  4、读题,认“暮”字,学写“暮”“吟”两个字。

  5、理解题意。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课文。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疑。

  三、品读悟诗境。

  1、听配乐朗诵,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2、交流汇报,相机找出相关的诗句并诵读。

  3、你认为哪些诗句写得好?好在哪儿?(相机理解“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妙处。)

  4、画一画诗歌(选前两句或后两句)表现的意境。

  5、练读,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7、赛读、评议。

  8、练*背诵。

  四、作业:

  1、背诵《暮江吟》。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可以用毛笔写一写。

  3、读读背背与夜晚有关的其他古诗。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暮江吟》。

  二、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秋夕》、读题,练写“夕”字。

  2、理解题意。

  3、说一说有关秋夕(七月初七)的传说。

  三、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课文。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疑。

  四、品读悟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如:“冷画屏”什么含义?“冷”什么意思?

  秋天来了扇子本不要用了,为什么宫女用罗扇扑打“流萤”?

  1、说一说古代深宫中的宫女的生活。

  2、教师补充介绍相关的资料。

  3、讨论:

  “冷画屏”的“冷”指什么?(深宫的冷清,宫女生活的孤寂无聊。)

  “轻罗小扇扑流萤”体现了宫女怎样的生活?

  4、想象:宫女们会想些什么?

  5、练读,将感受通过朗读读出来。师播放音乐。

  6、配乐朗诵。

  7、练*背诵。

  五、拓展延伸。

  1、读读背背与夜有关的其他古诗。

  2、将自己喜欢的诗句抄写在积累本上。

  六、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

  2、背诵《秋夕》。

  3、找一找描写宫廷生活的古诗读一读。

  五年级语文《暮江吟》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情感目标

  运用多媒体尽情欣赏美丽的风景,入情入境地学*古诗,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能力目标

  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提高获取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阅读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学*古诗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引诗入画,以画解诗,画出诗的意境,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古诗的意境美,受到美的熏陶,使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三、教学准备

  课件、多媒体教室。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为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学*过程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收获,我运用了“欣赏美景引入指导学诗体会意境质疑深入探究拓展延伸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欣赏画面引入。

  1、多媒体播放《渔舟唱晚》古筝曲,欣赏“残阳照水图”和“新月东升图”。同学们看了这么美的画面,有什么想说的吗?用自己话说说画面的内容。(根据不同的话进行点评)同学们讲得很详细,语言也很美,但是有一个人比你们还厉害,他仅用了28个字就把这两幅画面的意境描述得淋漓尽致。相信吗?服气吗?想知道他是谁吗?他是怎样讲的呢?

  2、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了解诗人及作诗背景,想说,想画。

  (二)指导学诗,体会意境

  1、理解题意。

  (1)题目你是怎样理解的?

  (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

  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弄清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画一幅《暮江吟》的图画。

  这首诗只有四句,你能不能把它读懂?好!下面请同学们自学,一句一句弄懂每个词,每个诗句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字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和同学小声讨论,甚至可以离开座位和好朋友讨论,我们看谁学得又快又好。

  (三)通过“绘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图画张贴在黑板上(事先与该生商量好),让学生观察,对比诗文进行评析。

  2、多媒体出示前两行:“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我问,这两行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一道快要落山的太阳的余晖斜照在江面上,江水一半是绿色的,有一半是红色的)然后我指着黑板上的画面问:有错误吗?许多同学回答:有!有!

  诗中“瑟瑟”是碧绿色,显然这位同学没有理解这个词的意思,他把江面上画了许多波纹。谁能上来帮他修改这幅画呢?学生纷纷举手,我请画这幅画的同学改图画,这个学生很快把不恰当的地方改过来了。

  多媒体出示后两行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出示注释,学生自读自悟后两行诗。

  ▲可怜:可爱。

  ▲九月初三夜:指农历九月初三。

  “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师指点:指名回答(因为这是可爱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还是弯弯的月牙。)

  (3)最后一行诗用了两个比喻,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们能说出来吗?师指点:生很快说出了: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莹发亮的珍珠。

  提问: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时候江边景色?(是从日落时候到夜晚的江边景色,可见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新月升起的时候。)从诗中描写的景物,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指名上黑板画后两行诗的画面。这次学生一下就画对了,而且学生通过着色把小草上的露珠在月亮的照映下闪闪发光画得栩栩如生。

  4、朗读指导。

  (1)请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诗文,看谁能读出诗的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诗人的情感。(自由读文)

  (2)(为画面配音)教师播放flash动画:诗人站在江畔激情吟诵此时你们就是那位身着古装的白居易,面对奇景吟诗一首……谁先来展示一下?

  (3)有与他不同理解的吗?以你的理解读读吧……全体同学按照你赞同的方式诵读。

  (4)看同学们读得热火朝天,我心里直痒痒,谁来和老师比试读一读。

  (5)听范读(课件: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缓,轻柔;第二句惊叹;后两句赞美)。

  (6)大家看着画面,听着音乐再次齐声读一遍。(秋景图,古典乐)。

  五、绘画着色,充分感受诗文描写画面的美

  学生通过学诗,了解诗中描写了深秋时候,从日落到夜晚江边的景色,你们能把这两幅画涂上适当的颜色吗?学生兴趣高涨,完全陶醉在诗情画意之中。

  五年级语文《暮江吟》教学设计 4

  教材理解:

  《暮江吟》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这首诗描写了深秋时候,从日落到夜晚江上的景色。前两句抓住色彩来描绘日落时江面的瑰丽景色;后两句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江边美丽的月夜景色。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学*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学*,能归纳出学*古诗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时的愉悦心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引出课题。

  师:古典诗歌当中,写景的诗很多,同学们都记得学过哪些写景的诗能不能给咱大伙背几首吗

  (学生背已学过的写景诗)

  师: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写景诗,19课的古诗三首的第三首《暮江吟》(教师板书,出示课件《暮江吟》的内容)

  二,解诗题,了解作者

  1,学生齐读诗题

  2,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时间,地点,"吟"的意思的吟诗)

  3,诗人是在傍晚江边吟诗的,是谁啊请学生简单地介绍白居易。

  三,录音范读,学生初读古诗。

  1,师:那么这首诗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的呢这还要回到公元822年。这一年,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一路上,他为自己离开了朝廷,离开了京城感到十分的轻松愉快。这一天,他一个人来到江边,此时正是傍晚,他看到红日落下,江面光色瞬息变化的亮丽景色时,陶醉其中,当下吟诗一首便是这《暮江吟》。

  2,出示课件范读《暮江吟》

  3,师:同学们看了,听了有什么感受

  4,师:哦,也就是说其实诗里描写的境界是多么美丽啊!(板书:美)这么美的一首诗你们爱读吗

  5,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要读准诗中的生字。

  6,请个别学生读古诗。

  四,自主学*,悟古诗

  1,师:究竟是何番景色如此吸引大诗人白居易现在同学们找一找自己要好的伙伴,借助文中注释,帮助自己去理解诗中的内容,在讨论当中去领悟一番,你们认为诗里面最美的地方在哪儿(板书:悟)(课件放出古筝乐曲)

  2,学生交流对诗的内容的理解。

  3,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讨论用"铺"字好在哪里。

  4,引导学生练读第一句

  5,学生交流:诗中最美的地方在哪儿

  ①欣赏"半江瑟瑟半江红。"

  ②出示课件,要求学生想象,江水一半是怎样的红,一半又是怎样的绿,用"像,仿佛"等字说说(板书,瑟瑟,红,夕照)

  ③欣赏"露似珍珠,月似弓"

  ④出示课件,(一弯如弓新月挂在天空,草丛上颗颗像真珠的露珠)(板书弓,真珠,月夜)

  6,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你的心情会怎样(学生回答,理解"可怜"领会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7,引导学生练读诗的最后两句。

  8,学生品读整首诗。

  9,老师范读这首诗。

  10,创设情境,学生配乐读古诗。

  五,自主交流,赏古诗

  1,师:这样一首诗学下来之后,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感触,现在咱们说一说,评赏一番,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或哪个词可以随便说说(板书:赏)

  2,引导学生读网上一些朋友对《暮江吟》这首诗的评价。

  六,加深印象,背古诗

  七,课外链接,学*另一首写景佳作《忆江南》

  八,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读,悟,赏领略了古代诗歌中的写景诗的艺术魅力。希望同学生从今天开始,继续用这样的热情去学古诗,爱古诗,成为宏扬祖国古典文化的最出色的人才。

  板书设计:

  读瑟瑟红夕照

  悟美景

  赏真珠弓月夜

  五年级语文《暮江吟》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能力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通过小练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诗

  师:古典诗歌中写景的读句很多,大家能背几首吗?

  生背《望天门山》背《山行》背《绝句》……

  师: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题目叫《暮江吟》

  (师板书,一边音乐《春江花月夜》起)

  师强调“吟”的读音。

  师: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

  生:有太阳落山的意思。

  师: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

  生:他在江边。

  师: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白居易)

  师:谁来介绍介绍。(生介绍)

  二、知诗人,初赏诗

  师:老师这里也有关于白居易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作者简介,学生指名读)

  师: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822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就是这《暮江吟》(课件出示图片,并范读)

  师:听了这首诗,你感到什么?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棵小草,被夕阳的余辉照耀着,一半绿,一半红。

  师:你怎么那么会表达呀!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只小螃蟹,在江中游,阳光下的江面照得一半红,一半绿。

  学生自由说感受。

  三、初读古诗,知大概

  师: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读诗,可以坐着读,可以站着读,可以离开座位读。

  (同学们纷纷找伙伴读)

  师:谁来读?

  (指名读诗)(齐读)

  思考:这是一首什么诗?写什么时候的景?在诗中画出表时间的词语,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四、再读古诗,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你读懂了哪里?你哪个地方没读懂?谁来帮帮他?

  五、学*前两句诗

  1、出示投影片(夕阳西下的江上景色)指导看图。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2、重点理解词语。

  “残阳”是什么意思?

  “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3、出示灯片

  提问: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地*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4、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小结:通过学*前两句诗,我们知道了前两句诗主要写傍晚时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是什么样的景色,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欣赏和想象当时那美丽的意境。

  师述:夕阳渐渐地落下去,晚霞映红了天空,夕阳的余辉洒在了宽阔的江面上,忽然间,江水似乎分成两半,这一半是碧绿碧绿的,那一半是鲜红鲜红的,微风轻轻地拂过江面,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纹,像一颗颗闪光的宝石,又像空中闪烁的繁星。啊!多么迷人的傍晚景色。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景色美不美?这样的景色会让诗人怎样?用一个词语形容:“陶醉,恋恋不舍,流连忘返”。那就恋恋不舍地读读吧。

  六、学*后两句诗。

  1、(出示投影片:夜晚月光下的江边景色)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

  2、“可怜”是什么意思?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3、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打比方?

  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4、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5、闭上眼睛欣赏体会后两句诗的美丽意境

  师述: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白居易还立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秋风拂面,他感到特别地凉爽和舒服,一会儿看看草地,一会儿望望天空,啊,那美丽的小草上挂满了露珠,在柔和的月光映照下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夜空中那一弯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弓,他不禁脱口赞叹道:“这深秋的夜晚是多么迷人,多么可爱啊!”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

  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现在能根据这首诗把屏幕括号里的内容说完整吗?谁来连贯的把整首诗的意思说完整?(出示,学生先说,最后指名读。)

  七、指导朗读,领悟感情。

  1、师: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的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一道残阳铺水中”,要求学生读得*缓、轻柔;“半江瑟瑟半江红”,要读出惊叹的感情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则要读出赞美的情感。

  (注意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可以采用多种读法:如男女对比接读。)

  师:我建议马上举办一个诗歌朗诵会,请在座的各位诗歌爱好者参加,来一个诗歌朗诵能力大比拼,好吗?(好)学生先练读,再赛读

  2、指导配乐朗读。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3、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带着这些感受再齐读一遍。)

  4、诗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读出来了吗?

  (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暮江美景的喜爱之情)

  八、练*(同学们可以任意选择一项做。)

  (1)作画

  景色的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诗意,把诗人笔下的美景画出来。

  (2)写话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笔下的美景。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瞧,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提示语呢!

  九、总结:

  这首诗向我们勾画了夕阳西下的傍晚江上美景,同时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边迷人的景色,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好迷人的景色,让我们再一次闭上眼睛回味诗中美丽的意境。(听配乐朗诵)


五年级语文《暮江吟》教学设计实用5份扩展阅读


五年级语文《暮江吟》教学设计实用5份(扩展1)

——五年级上册《暮江吟》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五年级上册《暮江吟》教学反思1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几十首古诗,它们以凝炼见长,以意境见美,如何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层次,抓住古诗的特点,引导他们去感悟古诗的优美呢?爱好诗文的我,在班上掀起了读诗的**,在教学中不断地改进,学生品读、悟境、入情,品尝到了学*古诗的快乐,《暮江吟》便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一、品读中悟文字之美

  古诗中语言含蓄凝炼,意味隽永。又常常“言*而旨远”,或“言在此而意在彼”。教学中理性地分析语言文字之美往往烦燥无味,失去了诗的神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体会语言文字之美的有效途径。《暮江吟》这一课的教学紧紧围绕读字展开。初读读顺,再读品味,配乐读入情,读的层次不同,读的目的不同,读的形式不同,在反复的品读中,学生感悟了诗句中用词的准确、精炼,领会到了古诗音律之美,文字之美。

  二、创设情境,体验美境

  古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教师如能将学生引入这一艺术境界,学生定会达到如触其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境界。《暮江吟》这一课中我利用音乐、画面的渲染,创设情境,借此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想象,体验诗中的美景。

  三、开拓思路,培养创造力

  语文课应当成为小学生创造力驰骋的广阔天地。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留有宽阔的余地。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一特点,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创造力。教学最后两句时,学生有感情读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把心中之境、心中之情、心中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让他们借助画笔,在白纸上描摹出一幅江边月夜图,并当场请几位学生讲自己的创作意图。这样一来,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更浓了,那种呆板的灌输、凝重的课堂气氛没有了,学生在画面中融入了自己的理解。特别是最后将古诗改成小短文,看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只要学生发挥想象,开动脑筋,创作出一篇美文不成问题。课后收上来的小短文也的确让我欣喜……学生的思路拓展了,有了创造力,长此以往,他们便会受益无穷。

  小学课文中的'古诗是一笔财富,只要好好利用,精心设计,学生对古诗一定会更有兴趣,在学*中会得到更美的享受。

五年级上册《暮江吟》教学反思2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几十首古诗,它们以凝炼见长,以意境见美,如何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层次,抓住古诗的特点,引导他们去感悟古诗的优美呢?爱好诗文的我,在班上掀起了读诗的**,在教学中不断地改进,学生品读、悟境、入情,品尝到了学*古诗的快乐,《暮江吟》便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一、品读中悟文字之美

  古诗中语言含蓄凝炼,意味隽永。又常常“言*而旨远”,或“言在此而意在彼”。教学中理性地分析语言文字之美往往烦燥无味,失去了诗的神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体会语言文字之美的有效途径。《暮江吟》这一课的教学紧紧围绕读字展开。初读读顺,再读品味,配乐读入情,读的层次不同,读的目的不同,读的形式不同,在反复的品读中,学生感悟了诗句中用词的准确、精炼,领会到了古诗音律之美,文字之美。

  二、创设情境,体验美境

  古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教师如能将学生引入这一艺术境界,学生定会达到如触其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境界。《暮江吟》这一课中我利用音乐、画面的渲染,创设情境,借此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想象,体验诗中的美景。

  三、开拓思路,培养创造力

  语文课应当成为小学生创造力驰骋的广阔天地。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留有宽阔的余地。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一特点,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创造力。教学最后两句时,学生有感情读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把心中之境、心中之情、心中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让他们借助画笔,在白纸上描摹出一幅江边月夜图,并当场请几位学生讲自己的创作意图。这样一来,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更浓了,那种呆板的灌输、凝重的课堂气氛没有了,学生在画面中融入了自己的理解。特别是最后将古诗改成小短文,看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只要学生发挥想象,开动脑筋,创作出一篇美文不成问题。课后收上来的小短文也的确让我欣喜……学生的思路拓展了,有了创造力,长此以往,他们便会受益无穷。

  小学课文中的古诗是一笔财富,只要好好利用,精心设计,学生对古诗一定会更有兴趣,在学*中会得到更美的享受。

五年级上册《暮江吟》教学反思3

  1、“诗学就是情学,诗是心灵的燃烧。”

  古人称作诗曰“吟咏情性”(《诗·周南·关雎序》),读诗或低声吟哦,或漫声长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毛诗序》)。所以诗歌教学与鉴赏,不能只满足于释词译句。读诗也好,讲诗也好,最重要的是自己进入角色,把自己的感情全部投入进去。教师情真,才能以情动情,教师心热,才能点燃智慧的火花,教师意远,才能在学生面前开拓其思路,如果冷冰冰地以旁观者的身份来朗读、分析、讲解,就会索然寡味。老师的一颦一笑,语言声调,无不牵动学生的心弦,师生感情同频共振,才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如果说语文教材是美的矿藏,那么古诗就是这矿藏中的瑰宝。

  古代诗人们在诗中使用的字词十分讲究,力求完美,我们应紧紧抓住文本引导学生从品析中领略古诗流光溢彩的自然美。如“一道残阳铺水中”一句中的“铺”,为什么不用“照”“射”等词?看似*凡,其实正是诗人的绝妙之处,诗人不但能发现美,懂得欣赏美,还能用准确的文字表现美。因此,引导学生从品析词句入手,抓住诗中的关键词“铺”、“可怜”等全方位地挖掘美、感受美,使学生在感受古诗语言美、意境美、内容美的同时,心灵也受到了震撼,又体会了*文字的博大精深的美。

  3、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

  在这节课的“吟诵入诗境”环节中,以幽静空灵的《春江花月夜》一曲作背景音乐,轻诉古诗的情境,使学生把画面上看得到和看不到的融为一体,体味到黄昏夕阳残照的空旷、瑰丽和晚上新月初升的静谧、安宁,从这情境中感受到美,认识到美,从而理解了美,达到“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的更高境界。

  4、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投入的、有感情的朗读、吟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还可更好地使学生领会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在读中悟“情”,在吟中入“境”,或共鸣,或陶醉,随其悲而悲,随其喜与喜,从而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理解美,塑造美的心灵。


五年级语文《暮江吟》教学设计实用5份(扩展2)

——五年级上册《暮江吟》教学反思范文5份

  五年级上册《暮江吟》教学反思 1

  古诗《暮江吟》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诗中描绘的是深秋时节从傍晚到夜晚的美丽景色。教学这首诗,首先要把学生带到那美好的意境之中,让他们喜爱这首诗,进而乐意学*这首诗。我是这样教学这首古诗的。

  一、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诗句,粗知诗中大概意思。

  在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作者、朝代以及题意后,我让学生带着问题把这首诗朗读五遍。在朗读之前明确要求:

  1、要求基本会背;

  2、要求了解诗中写的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景?有哪些景物?读完五遍后,学生基本可背下来,同时也会从诗句中了解到时间是写深秋傍晚到夜晚这段时间的景色,地点是江面可江边,所描写的景物有阳光、江水、月亮、露珠。学生粗知了这些内容继而再理解诗句就不难了。

  二、利用投影片进一步了解诗中内容,为理解诗句作铺垫。

  在讲前两句诗时,我出示第二幅投影片(夕阳照耀下的江上景色)。在学*后两句诗时出示第二幅投影片(一弯新月下的小草和露珠)然后再指导学生说出图中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儿的,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在理解诗句就轻而易举了。投影片在教学中起到了纲举目张,突破重难点的作用。

  三、注重启发,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在教学诗句时,我首先找出诗句中关键和难理解的字词,扫*障碍,继而再理解诗句就非常容易了。如前两句诗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问:“一道残阳”指的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夕阳)“铺”是什么意思?(斜照)再问:“什么时候的太阳斜照在什么地方?”学生很快可译出:“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接着问:“夕阳斜照后的江面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瑟瑟”是什么意思?(绿色)学生又很快可译出:“江水一半呈绿色,一半呈红色。”后两句诗我也是采用的方法进行教学,由浅入深逐步启发同样达到了融会贯通的目的。

  四、利用音响设备引导朗读、创设情境、体会意境。

  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挺好。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真还有些古人吟诗的味道呢!其次老师还在古诗翻译的基础上再加以联想和想象,另配上悦耳的轻音乐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诗中的意境,这样既能把学生带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为学生后面能顺利改写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以前教学古诗大多采用串讲形式,这里且不谈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为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维活动,自主合作,带着问题,由浅入深地学*理解诗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年级上册《暮江吟》教学反思 2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几十首古诗,它们以凝炼见长,以意境见美,如何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层次,抓住古诗的特点,引导他们去感悟古诗的优美呢?爱好诗文的我,在班上掀起了读诗的**,在教学中不断地改进,学生品读、悟境、入情,品尝到了学*古诗的快乐,《暮江吟》便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一、品读中悟文字之美

  古诗中语言含蓄凝炼,意味隽永。又常常“言*而旨远”,或“言在此而意在彼”。教学中理性地分析语言文字之美往往烦燥无味,失去了诗的神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体会语言文字之美的有效途径。《暮江吟》这一课的教学紧紧围绕读字展开。初读读顺,再读品味,配乐读入情,读的层次不同,读的目的不同,读的形式不同,在反复的品读中,学生感悟了诗句中用词的准确、精炼,领会到了古诗音律之美,文字之美。

  二、创设情境,体验美境

  古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教师如能将学生引入这一艺术境界,学生定会达到如触其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境界。《暮江吟》这一课中我利用音乐、画面的渲染,创设情境,借此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想象,体验诗中的美景。

  三、开拓思路,培养创造力

  语文课应当成为小学生创造力驰骋的广阔天地。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留有宽阔的余地。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一特点,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创造力。教学最后两句时,学生有感情读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把心中之境、心中之情、心中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让他们借助画笔,在白纸上描摹出一幅江边月夜图,并当场请几位学生讲自己的创作意图。这样一来,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更浓了,那种呆板的灌输、凝重的课堂气氛没有了,学生在画面中融入了自己的理解。特别是最后将古诗改成小短文,看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只要学生发挥想象,开动脑筋,创作出一篇美文不成问题。课后收上来的小短文也的确让我欣喜……学生的思路拓展了,有了创造力,长此以往,他们便会受益无穷。

  小学课文中的'古诗是一笔财富,只要好好利用,精心设计,学生对古诗一定会更有兴趣,在学*中会得到更美的享受。

  五年级上册《暮江吟》教学反思 3

  课前,让学生收集的有关白居易的资料,课堂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来学*。运用自主合作的学*方式,并充分利用诗歌琅琅上口的特点,让学生读中感悟。

  (一)以旧知导入,创设和谐生动的学*氛围

  教学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唤起学生的情感记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而产生学*的欲望。因此,学*贴*学生的生活。只有学生对课文本身感兴趣才愿意学,才有可能学好。白居易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学生已经读过了很多他的诗歌,对诗人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学生旧积累的知识入手很容易调动学生兴趣,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热情地参与学*。以小故事带动对诗歌的体会很快地启迪了学生的思路,成功构建了交流时畅快讨论、这样以境促思,以思促说为学生顺利进行交流而架桥铺路。

  (二)形式多样化,调动全员参与

  1、师生互动。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参与者。这样有利于和谐气氛的营造,并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表达,积极参与进来。

  2、生生互动。小组轮流介绍,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可推选出大家最喜欢的人代表小组进一步进行组间交流,最后是更为自由的全班交流。这样的生与生之间的互动,调动了学生全员参与交流的积极性,形成了会说、想说、爱说的可喜状态。尤其是小组间的竞争,有利于群体间的.互动合作,培养了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

  3、师生与环境的互动。充分利用环境,把课内延伸到课外,如收集白居易的诗歌,举办走*古诗朗诵会、办一期白居易诗歌小报等等。

  五年级上册《暮江吟》教学反思 4

  1、根据这次《暮江吟》专题教学设计的研究,初步证明第一轮研究中总结出网络环境下语文古诗模式(浏览信息知诗人——自读古诗晓大意——查阅信息细理解——全作交流再探究——表情朗读悟情感——自我检测显效益)是切实可行的。

  学生是整堂课的主角,他们通过小组内分工合作的方式,利用学*网站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不仅自己在网页中获取知识,而且努力合作,共同寻求问题的答案,还不断思考,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问题和观点。比如: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不用“夕阳”而用“残阳”,有的学生指出因为用“残阳”才能更好地表现出夕阳已接*地*面,异常柔和*静。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弱化,只是更多地表现在台前幕后,收信学*资源,建设主题学*网站,教师所作的工作与原来相比较,量更大,要求也更高。

  2、“如何更好地处理资源”这个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没有得到更好的解决。

  资源的海量、多样化容易掩盖分析思考过程。在众多的信息中,不仅存在着与教学相关的教学资源,同时也存在着对本堂教学毫无意义的资源,通常这些无关的信息更容易吸引学生,并对教学生产干扰。为避免学生在网上漫无目的地浏览,教师要在其学*过程中适时监控。同时,通过对网络环境的建设,设置更有意义的、更合理的情境,让网站成为有准则和约束的空间,使学生在享受开发性、自主性的同时,能够自觉地用公认的学*准则去适应网上学*。

  五年级上册《暮江吟》教学反思 5

  1、“诗学就是情学,诗是心灵的燃烧。”

  古人称作诗曰“吟咏情性”(《诗·周南·关雎序》),读诗或低声吟哦,或漫声长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毛诗序》)。所以诗歌教学与鉴赏,不能只满足于释词译句。读诗也好,讲诗也好,最重要的是自己进入角色,把自己的感情全部投入进去。教师情真,才能以情动情,教师心热,才能点燃智慧的火花,教师意远,才能在学生面前开拓其思路,如果冷冰冰地以旁观者的身份来朗读、分析、讲解,就会索然寡味。老师的一颦一笑,语言声调,无不牵动学生的心弦,师生感情同频共振,才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如果说语文教材是美的矿藏,那么古诗就是这矿藏中的瑰宝。

  古代诗人们在诗中使用的字词十分讲究,力求完美,我们应紧紧抓住文本引导学生从品析中领略古诗流光溢彩的自然美。如“一道残阳铺水中”一句中的“铺”,为什么不用“照”“射”等词?看似*凡,其实正是诗人的绝妙之处,诗人不但能发现美,懂得欣赏美,还能用准确的文字表现美。因此,引导学生从品析词句入手,抓住诗中的关键词“铺”、“可怜”等全方位地挖掘美、感受美,使学生在感受古诗语言美、意境美、内容美的同时,心灵也受到了震撼,又体会了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的美。

  3、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

  在这节课的“吟诵入诗境”环节中,以幽静空灵的《春江花月夜》一曲作背景音乐,轻诉古诗的情境,使学生把画面上看得到和看不到的融为一体,体味到黄昏夕阳残照的空旷、瑰丽和晚上新月初升的静谧、安宁,从这情境中感受到美,认识到美,从而理解了美,达到“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的更高境界。

  4、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投入的、有感情的朗读、吟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还可更好地使学生领会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在读中悟“情”,在吟中入“境”,或共鸣,或陶醉,随其悲而悲,随其喜与喜,从而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理解美,塑造美的心灵。


五年级语文《暮江吟》教学设计实用5份(扩展3)

——小学五年级语文《暮江吟》教学设计合集5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暮江吟》教学设计 1

  一、导入激趣。

  复*以前学过的描写景色的诗,采用“古诗接龙”的方法进行。

  二、师配乐朗诵《暮江吟》。

  生观看图画。

  三、初读课文。

  师:这首古诗意境很美,同学们,你们觉得美在哪儿呢?试着读一读。

  1.学生练读,读通。

  2.指名读,集体订正。

  3.讨论,你觉得这首诗美在哪儿?

  四、看图,播放音乐《古事曲》,边听边看边读边理解。

  1.出示图,说一说,画了些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怎么样?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同桌练说

  2.出示前两句。

  ①要求边听音乐边看图画边轻声读这两句,仔细体会。

  ②结合图,指名说一说这两句的意思。

  ③评一评。

  ④再仔细读一读,你不理解哪个词或你认为哪个字、词用得好,为什么?“铺”与“射”“照”相比较

  ⑤这么美的诗句,如果我们用文章写下来,给它定一个什么题目呢?作者是怎么定的?

  ⑥理解“暮江吟”。

  3.学*三、四句。

  ①读后两句,说一说不理好的词语,师相机指导理解“可怜”。

  ②这两句是什么意思?讨论设疑:

  A.像珍珠一样晶莹、发亮,夜晚天黑怎么发亮?

  B.许多人都喜欢写“月亮像个大圆盘”。如果白居易写“露似珍珠月似盘”你觉得怎样?为什么?

  ③归纳总结;作者抓住事物的特征,连用两个比喻,贴切地写出了江边美丽的月夜景色。傍晚,夜晚,天上,地上。

  ④用彩色笔画一画这美丽的`月夜。

  五、再读古诗,加深理解。

  1.你们说这首诗美吗?该怎么读呢?

  2.配乐朗诵《暮江吟》。

  3.指名朗诵。

  六、练笔。

  1.导入:这美丽的景色,大家想不想亲自欣赏一番?

  2.出示提示语:

  ①傍晚,微风渐停,我漫步江边。

  ②迷人的景色把我吸引住了。

  ③啊!。

  3.练写。

  4.指名读一读,评一评。

  七、总结。

  理解字词练中悟情《暮江吟》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暮江吟》教学设计 2

  设计理念

  古诗的教学尤其要注重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自由、充分的对话,在阅读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验,再现诗中情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引出学*内容

  1、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古诗吧?大家*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咱们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如果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

  (课件演示:《春晓》《咏鹅》《登鹳雀楼》……没难倒你们,咱再来一首有一定难度的,想挑战吗?接着演示:《古朗月行》)

  2、老师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了。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来学*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板书题目:鸟鸣涧 暮江吟)

  设计意图: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这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学*状态。

  二、整体诵读,初识诗文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尝试着说说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读诗,其他同学评价是否读得正确,适时指导学生学会6个生字。

  3、齐读两首古诗,读后思考: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之处?

  4、交流读后收获:

  (1)作者都是唐代诗人。(可让学生再说说自己对唐代诗人和唐诗的了解。)

  (2)两首古诗都是写景的。

  (3)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4)《鸟鸣涧》写的是春天的景物,《暮江吟》写的是秋天的景物。

  设计意图:知人论诗、整体观照乃古诗学*的重要门径,学生进入学*状态后即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在借助课文注释初知大意的基础上聚焦古诗同异,这样的设计将同一主题古诗的学*进行了有效的整合。

  三、分步解读,体察诗韵

  (一)学*《鸟鸣涧》

  1、过渡语:唐代诗人王维描写山水的诗歌很多,尤其对明月情有独钟,他写的《鸟鸣涧》就描绘出了一幅山村月色图,想去看看吗?

  2、品读《鸟鸣涧》,想想古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3、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诗句意思。

  (1)寂静山村,人已入睡,在这样的夜里,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板书:夜静)后来诗人听到了——鸟鸣(板书:鸟鸣),诗人认为是什么使鸟儿受惊了呢?(月亮出来,照亮了大地)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月亮,但是却说月亮出来后使鸟儿受到了惊吓,那你认为这月亮是什么样的呢?(肯定分外明亮,板书:月明)你认为这声音破坏了原先那种宁静安逸的意境了吗?(没有,有静有动,反而是更加使诗人陶醉于其中)你认为这样的环境怎么样呢?这时候,如果你置身其中,你的心情又会如何呢?(板书:境美)

  (2)观看课件,展开想象,再现诗人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并和同桌交流:说说你看到的和想到的情景。

  (3)在这样的情境中,诗人深深陶醉了。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认为应该怎样读呢?(舒缓,悠闲,沉醉)谁来读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

  4、参读《鹿柴》,拓展理解。

  (1)课件出示《鹿柴》,对比“空山不见人”与“夜静春山空”,“但闻人语响”与“时鸣春涧中”,你发现有什么异同之处呢?(体会王维诗作的意境美)

  (2)诗人笔下的景物都是那么美丽,来说说你对王维的评价吧。

  (3)王维的诗作人们非常推崇,后人对其诗作的评价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认为这样的评价如何呢?

  (4)请闭上眼睛,听课件吟诵这两首诗,在头脑中再现诗中描写的情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古诗描写的情景,通过比较参读和课件演示的形式再现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

  (二)学*古诗《暮江吟》

  1、过渡:一轮冉冉升起的明月,让王维陶醉其中,而白居易也在江边流连忘返,他在欣赏什么美景呢?让我们赶紧去看看吧。

  2、学生读诗。读后质疑、讨论: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白居易在江边都看到了哪些景物?你最喜欢哪样景物呢?和同学讨论交流。

  3、师生对话交流,在对话交流中引导理解:

  (1)为何不说“残阳照水中”而用“铺水中”呢?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引导看图理解这个词:此时太阳已经接*地*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缓柔和,看上去就像铺在水面上一样。板书:残阳→铺)

  (2)“瑟瑟”什么意思?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个词语的呢?(看插图结合注释理解: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绿色(江水的原色)。受光多的地方呈现出红色(阳光的颜色)。

  (演示课件: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板书:江水→瑟瑟)

  (3)“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可爱)那诗人为什么不用“可爱”而用“可怜”呢?(“可怜”不仅有可爱的意思,还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怜惜之情。)

  (4)九月初三夜晚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板书:露水→珍珠月亮→弓)这样的景色是多么美丽。(板书:景美)

  4、这样迷人的景色确实容易使人陶醉其中,难怪诗人白居易流连而忘归呀!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把这首诗美美地多读几遍,然后闭上你的眼睛用心感悟,再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结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反复吟读,*距离触摸古诗所描写的景物,感悟景物之美,体会诗人内心的感受。

  四、整体回顾,感悟诗情

  同样是借景抒情,两位诗人却分别用“境美”和“景美”来表达,当两处美景分别展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何感想呢?你想说什么呢?(自由畅谈,体会两首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在索解两首古诗的内在联系上再次整合,体会诗人借景抒情之妙,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五、积累诗句,迁移诗境

  1、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多少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借明月思故乡;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以月为友留佳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描写的海上月……)想必大家意犹未尽吧。我这里为同学们推荐一些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关山月》(李白)、《中秋月》(苏轼)、《霜月》(李商隐)、《江楼月》(白居易)等,大家可以去读读背背。

  2、布置自选作业。

  (1)自由选择文中的一首古诗,将其改写成一篇文章。

  (2)自由选择文中的一首古诗,将描写的景色画出来。

  (3)祖国山河无限美,你的身边(生活中、家乡、家里、学校等)有什么美丽的景色吗?将你所看到的美景结合你的想象将其创作成古体诗或现代诗。

  小学五年级语文《暮江吟》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生字词“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与体会,学*比喻的修辞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情感,养成良好的学**惯。

  三、谈话导入

  请学生分享描写太阳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进而引入课题《暮江吟》。

  四、初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纠正字音瑟,明确朗读节奏

  五、析读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你的理由。

  (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1.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吗?(画面感)

  2.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下这是怎样的场景吗?(傍晚太阳快要落山了的时候,柔和的阳光铺在江面上,一半是碧绿的,一半是鲜红的)

  3.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喜爱、赞叹)

  4.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为我们读一读吗?

  (二)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呢?(比喻的修辞手法)

  2.你能想象此时的画面吗?(在九月初三的夜晚,露珠尤为可爱就像一颗颗圆润的珍珠,而那天空的月亮是一弯新月就像一张弯弯的弓。)

  3.你们见过月初的新月是什么样子的吗?(视频)

  4.让我们边想象画面,边进行朗读。

  六、品读

  让我们将自己想象成白居易,配着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

  七、小结作业

  作业:用画笔将这首诗画出来。

  小学五年级语文《暮江吟》教学设计 4

  复*以前学过的描写景色的诗,采用“古诗接龙”的方法进行。

  二、师配乐朗诵《暮江吟》。

  生观看图画。

  三、初读课文。

  师:这首古诗意境很美,同学们,你们觉得美在哪儿呢?试着读一读。

  1.学生练读,读通。

  2.指名读,集体订正。

  3.讨论,你觉得这首诗美在哪儿?

  四、看图,播放音乐《古事曲》,边听边看边读边理解。

  1.出示图,说一说,画了些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怎么样?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同桌练说)

  2.出示前两句。

  ①要求边听音乐边看图画边轻声读这两句,仔细体会。

  ②结合图,指名说一说这两句的意思。

  ③评一评。

  ④再仔细读一读,你不理解哪个词或你认为哪个字、词用得好,为什么?(“铺”与“射”“照”相比较)

  ⑤这么美的诗句,如果我们用文章写下来,给它定一个什么题目呢?作者是怎么定的?

  ⑥理解“暮江吟”。

  3.学*三、四句。

  ①读后两句,说一说不理好的`词语,师相机指导理解“可怜”。

  ②这两句是什么意思?讨论设疑:

  A.像珍珠一样(晶莹、发亮),夜晚天黑怎么发亮?

  B.许多人都喜欢写“月亮像个大圆盘”。如果白居易写“露似珍珠月似盘”你觉得怎样?为什么?

  ③归纳总结;作者抓住事物的特征,连用两个比喻,贴切地写出了江边美丽的月夜景色。傍晚( ),夜晚( ),天上( ),地上( )。

  ④用彩色笔画一画这美丽的月夜。

  五、再读古诗,加深理解。

  1.你们说这首诗美吗?该怎么读呢?

  2.配乐朗诵《暮江吟》。

  3.指名朗诵。

  六、练笔。

  1.导入:这美丽的景色,大家想不想亲自欣赏一番?

  2.出示提示语:

  ①傍晚,微风渐停,我漫步江边( )。

  ②迷人的景色把我吸引住了( )。

  ③啊!( )。

  3.练写。

  4.指名读一读,评一评。

  七、总结。

  理解字词 练中悟情《暮江吟》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暮江吟》教学设计 5

  〔解题〕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大约写于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年7月,白居易自中书舍人除杭州刺史。10月1日到杭州。

  《暮江吟》通过对黄昏时分江面特有的瑰丽风光的描写,从侧面反映诗人离开昏暗的朝廷以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结构分析〕

  诗人是选取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时段中的两组景物进行了描写。

  第一组景物(前两句),夕阳落照中的江水。江面呈现的两种颜色,细波粼粼、光色凝重。

  第二组(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通过对“露”和“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了一种和谐、宁静的意境。

  〔语意理解〕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快要落山的太阳。“铺”阳光贴着江面,*展延伸。“瑟瑟”,形容江水背阴处有如青绿的玉。这两句的意思是:夕阳沿地*线*铺江水中,江水一半鲜明,一半阴暗,一半红光闪耀,金波粼粼,一半呈现碧绿,有如青玉。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夜”,即夏历初三新月如钩。“真珠”,即珍珠。“弓”,弯弓。这两句的`意思是: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晚,江边的草地上挂满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抬头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绿的天幕上悬挂一张精巧的弓。

  〔写作特点〕

  1.抓一时一物,表浓重情思。

  白居易擅长寄情于物,常常在诗中通过一时一物,在一笑一吟中自然、率直地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思。写本诗时,作者正因不满朝廷的昏暗与各派斗争而舍朝官求外任,心绪本来愁愤交织,但见到暮江美景又将愁愤一扫而光,涌起喜悦与热爱。于是,诗人将新的情思寄托于暮江美景与月夜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轻松愉快。

  2.工致入画的技巧。

  明人杨慎评《暮江吟》说:“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致入画。”盛赞白居易在本诗中写景的功力。比如,本是残阳照江面,不说“照”,却说“铺”,是因为残阳而*地*线,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确像“铺”在江上,多么形象!用“铺”显得*缓,写出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亲切、安闲之感。面对九月初三夜晚之景,巧设比喻:把新月比作小巧的弯弓;把岸上凝露,比为闪闪发光的珍珠。再加上暮江、月夜等景色,巧妙地营造了一种恬静、秀美的氛围。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3.认识课后两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借写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本课阅读要以感情朗读和欣赏为主。

  ⑴要引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教师要结合时代背景,借助多媒体课件和生动的语言,使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之中,反复地读,在读中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⑵教师适当抓住重点诗句进行引导,使学生通过佳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⑶要引导学生反复读描写景物的诗句,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

  2.积累内化。

  背诵三首古诗。

  3.识字写字。

  学生认识“旷、瑟”两个字。可以先在诗文中认识,然后单独拿出来,读音组词。

  4.练*。

  ⑴迁移练*:在三首诗中任选一首讲一讲诗中描写的情境。

  ⑵实践活动:阅读一些描写日月的古诗阅读欣赏。

  资料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杰出山水田园诗人,画家。后人评论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朝著名的诗人,继杜甫之后又一位现实主义诗人。


五年级语文《暮江吟》教学设计实用5份(扩展4)

——《暮江吟》说课稿 (菁华3篇)

《暮江吟》说课稿1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语文组7号任璐,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暮江吟》(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教学效果这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时间控制3分钟)

  《暮江吟》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诗歌,该单元以(明月)为主题展开。《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是一首写景佳作。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根据新课标第二学段的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学会“吟”、“瑟”两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这样的目标设计,目的是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通过三者的相互渗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及能力的整体提升。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

  1、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根据教学内容的题材,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了解诗意,体会古诗意境,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根据课文内容需要,将安排1个课时进行教学。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情:

  四年级二班共有54名学生,学生家长的个人素养非常高,所以这些孩子较过去的孩子而言,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多,信息量大,见识广、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乐于表达。在学*上,他们也具备一定的学*能力,如:搜集资料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等。所以,这些孩子应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需要做好孩子的引导者就行。

  三、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阅读是教师、学生、教材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四)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感悟法、情境创设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于是我将"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设计基于“研究性阅读”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下面我分四个环节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解读诗题,导入诗歌。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这一课程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阅读方法的支持。在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自己去解诗题:说说你从诗的题目中读到哪些内容?学生回答之后,我以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暮江吟》,引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应坚持以读为本,在读中感,在读中悟,因此在诗句的讲解方面,我要求学生自由朗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读出自己对古诗的独特体会,然后再相机指导学生:*古代的诗词都是用来吟唱的,所以我们应该读出他的节奏来,展现诗歌的音乐美。

  紧接着,我以“这首诗歌到底吟咏了哪些景物”一句话引入第三环节的学*。

  第三环节:了解诗意,品读诗文。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在品诗文、体意境这个教学环节里,我主要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感悟。

  第一步,让学生自由朗读,按照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读出自己的体会。然后设问引导:读完整首古诗,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残阳江水露珠新月

  在学生对古诗有了初步了解后,让学生再读古诗,这时或许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就自然而然的就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

  第二步:请学生探究讨论你最喜欢哪个景物,为什么?之后,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学生了解诗意,品读诗文。

  第三步,品读诗文。根据学生所说内容指导学生感悟“铺”的妙处,铺体现了太阳照射的时间是傍晚,铺体现了残阳之柔美,铺体现了斜阳铺洒之下的江面十分壮美。从而,指导学生诵读“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至于“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可以在学生感悟诗意之后,再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珠晶莹月儿弯“这样的诗句让学生对比,之后相机诵读体会作者比喻之精妙,感悟诗歌意境之美好。

  第四环节:编写标题,感悟诗情。

  诗中的景象吸引了我们,也使画家陶醉,瞧,画家用他的画笔画出了这样的图画,这幅就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而这幅是: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让我们来给这两幅图取上好听的名字吧。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探究。同时,教师相机指导,将图中的景物连接起来,再加以润色,就是一个好的名字。在此,等于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之后,我板书题目”暮江落日“”露伴新月“,质疑:为什么作者一直从傍晚站到了半夜?从而使学生体会作者喜爱这暮江秋景图,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板书:热爱大自然,之后,培养朗读。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海量阅读。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努力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就教学中与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主题,搜寻更多的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进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在此课中设计拓展的内容是关于明月的诗句:

  第一步:描写月的形态的诗句: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

  第二步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借月抒情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

  请同学们搜集此类诗句。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搜集和明月有关的诗句并写到摘抄本上。

  五、说教学板书。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暮江吟

  残阳江水露月

  暮江落日露伴新月

  热爱自然、轻松愉悦

  六、说评价分析

  总结:这篇课文的教学,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阅读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既教给学生知识,又教给学生自主学*的方法,力求使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情感熏陶能得到有机的结合。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采用多种朗读方式,以读促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会根据课堂的生成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暮江吟》说课稿2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语文组7号任璐,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暮江吟》(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教学效果这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时间控制3分钟)

  《暮江吟》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诗歌,该单元以(明月)为主题展开。《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是一首写景佳作。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根据新课标第二学段的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学会“吟”、“瑟”两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这样的目标设计,目的是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通过三者的相互渗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及能力的整体提升。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

  1、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根据教学内容的题材,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了解诗意,体会古诗意境,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根据课文内容需要,将安排1个课时进行教学。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情:

  四年级二班共有54名学生,学生家长的个人素养非常高,所以这些孩子较过去的孩子而言,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多,信息量大,见识广、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乐于表达。在学*上,他们也具备一定的学*能力,如:搜集资料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等。所以,这些孩子应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需要做好孩子的引导者就行。

  三、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阅读是教师、学生、教材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四)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感悟法、情境创设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于是我将"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设计基于“研究性阅读”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下面我分四个环节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解读诗题,导入诗歌。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这一课程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阅读方法的支持。在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自己去解诗题:说说你从诗的题目中读到哪些内容?学生回答之后,我以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暮江吟》,引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应坚持以读为本,在读中感,在读中悟,因此在诗句的讲解方面,我要求学生自由朗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读出自己对古诗的独特体会,然后再相机指导学生:*古代的诗词都是用来吟唱的,所以我们应该读出他的节奏来,展现诗歌的音乐美。

  紧接着,我以“这首诗歌到底吟咏了哪些景物”一句话引入第三环节的学*。

  第三环节:了解诗意,品读诗文。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在品诗文、体意境这个教学环节里,我主要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感悟。

  第一步,让学生自由朗读,按照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读出自己的体会。然后设问引导:读完整首古诗,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残阳江水露珠新月

  在学生对古诗有了初步了解后,让学生再读古诗,这时或许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就自然而然的就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

  第二步:请学生探究讨论你最喜欢哪个景物,为什么?之后,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学生了解诗意,品读诗文。

  第三步,品读诗文。根据学生所说内容指导学生感悟“铺”的妙处,铺体现了太阳照射的时间是傍晚,铺体现了残阳之柔美,铺体现了斜阳铺洒之下的江面十分壮美。从而,指导学生诵读“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至于“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可以在学生感悟诗意之后,再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珠晶莹月儿弯“这样的诗句让学生对比,之后相机诵读体会作者比喻之精妙,感悟诗歌意境之美好。

  第四环节:编写标题,感悟诗情。

  诗中的景象吸引了我们,也使画家陶醉,瞧,画家用他的画笔画出了这样的图画,这幅就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而这幅是: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让我们来给这两幅图取上好听的名字吧。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探究。同时,教师相机指导,将图中的景物连接起来,再加以润色,就是一个好的名字。在此,等于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之后,我板书题目”暮江落日“”露伴新月“,质疑:为什么作者一直从傍晚站到了半夜?从而使学生体会作者喜爱这暮江秋景图,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板书:热爱大自然,之后,培养朗读。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海量阅读。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努力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就教学中与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主题,搜寻更多的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进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在此课中设计拓展的内容是关于明月的诗句:

  第一步:描写月的形态的诗句: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

  第二步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借月抒情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

  请同学们搜集此类诗句。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搜集和明月有关的诗句并写到摘抄本上。

  五、说教学板书。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暮江吟

  残阳江水露月

  暮江落日露伴新月

  热爱自然、轻松愉悦

  六、说评价分析

  总结:这篇课文的教学,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阅读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既教给学生知识,又教给学生自主学*的方法,力求使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情感熏陶能得到有机的结合。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采用多种朗读方式,以读促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会根据课堂的生成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暮江吟》说课稿3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语文组7号任璐,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暮江吟》(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教学效果这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时间控制3分钟)

  《暮江吟》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诗歌,该单元以(明月)为主题展开。《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是一首写景佳作。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根据新课标第二学段的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学会“吟”、“瑟”两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这样的目标设计,目的是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通过三者的相互渗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及能力的整体提升。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

  1、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根据教学内容的题材,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了解诗意,体会古诗意境,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根据课文内容需要,将安排1个课时进行教学。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情:

  四年级二班共有54名学生,学生家长的个人素养非常高,所以这些孩子较过去的孩子而言,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多,信息量大,见识广、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乐于表达。在学*上,他们也具备一定的学*能力,如:搜集资料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等。所以,这些孩子应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需要做好孩子的引导者就行。

  三、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阅读是教师、学生、教材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四)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感悟法、情境创设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于是我将"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设计基于“研究性阅读”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下面我分四个环节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解读诗题,导入诗歌。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这一课程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阅读方法的支持。在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自己去解诗题:说说你从诗的题目中读到哪些内容?学生回答之后,我以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暮江吟》,引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应坚持以读为本,在读中感,在读中悟,因此在诗句的讲解方面,我要求学生自由朗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读出自己对古诗的独特体会,然后再相机指导学生:*古代的诗词都是用来吟唱的,所以我们应该读出他的节奏来,展现诗歌的音乐美。

  紧接着,我以“这首诗歌到底吟咏了哪些景物”一句话引入第三环节的学*。

  第三环节:了解诗意,品读诗文。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在品诗文、体意境这个教学环节里,我主要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感悟。

  第一步,让学生自由朗读,按照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读出自己的体会。然后设问引导:读完整首古诗,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残阳江水露珠新月

  在学生对古诗有了初步了解后,让学生再读古诗,这时或许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就自然而然的就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

  第二步:请学生探究讨论你最喜欢哪个景物,为什么?之后,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学生了解诗意,品读诗文。

  第三步,品读诗文。根据学生所说内容指导学生感悟“铺”的妙处,铺体现了太阳照射的时间是傍晚,铺体现了残阳之柔美,铺体现了斜阳铺洒之下的江面十分壮美。从而,指导学生诵读“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至于“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可以在学生感悟诗意之后,再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珠晶莹月儿弯“这样的诗句让学生对比,之后相机诵读体会作者比喻之精妙,感悟诗歌意境之美好。

  第四环节:编写标题,感悟诗情。

  诗中的景象吸引了我们,也使画家陶醉,瞧,画家用他的画笔画出了这样的图画,这幅就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而这幅是: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让我们来给这两幅图取上好听的名字吧。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探究。同时,教师相机指导,将图中的景物连接起来,再加以润色,就是一个好的名字。在此,等于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之后,我板书题目”暮江落日“”露伴新月“,质疑:为什么作者一直从傍晚站到了半夜?从而使学生体会作者喜爱这暮江秋景图,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板书:热爱大自然,之后,培养朗读。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海量阅读。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努力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就教学中与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主题,搜寻更多的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进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在此课中设计拓展的内容是关于明月的诗句:

  第一步:描写月的形态的诗句: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

  第二步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借月抒情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

  请同学们搜集此类诗句。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搜集和明月有关的诗句并写到摘抄本上。

  五、说教学板书。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暮江吟

  残阳江水露月

  暮江落日露伴新月

  热爱自然、轻松愉悦

  六、说评价分析

  总结:这篇课文的教学,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阅读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既教给学生知识,又教给学生自主学*的方法,力求使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情感熏陶能得到有机的结合。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采用多种朗读方式,以读促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会根据课堂的生成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五年级语文《暮江吟》教学设计实用5份(扩展5)

——《暮江吟》教学设计 (菁华6篇)

《暮江吟》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能力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通过小练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诗

  师:古典诗歌中写景的读句很多,大家能背几首吗?

  生背《望天门山》背《山行》背《绝句》……

  师: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题目叫《暮江吟》

  (师板书,一边音乐《春江花月夜》起)

  师强调“吟”的读音。

  师: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

  生:有太阳落山的意思。

  师: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

  生:他在江边。

  师: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白居易)

  师:谁来介绍介绍。(生介绍)

  二、知诗人,初赏诗

  师:老师这里也有关于白居易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作者简介,学生指名读)

  师: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822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就是这《暮江吟》(课件出示图片,并范读)

  师:听了这首诗,你感到什么?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棵小草,被夕阳的余辉照耀着,一半绿,一半红。

  师:你怎么那么会表达呀!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只小螃蟹,在江中游,阳光下的江面照得一半红,一半绿。

  ……学生自由说感受。

  三、初读古诗,知大概

  师: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读诗,可以坐着读,可以站着读,可以离开座位读。

  (同学们纷纷找伙伴读)

  师:谁来读?

  (指名读诗)(齐读)

  思考:这是一首什么诗?写什么时候的景?在诗中画出表时间的词语,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四、再读古诗,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你读懂了哪里?你哪个地方没读懂?谁来帮帮他?

  五、学*前两句诗

  1、出示投影片(夕阳西下的江上景色)指导看图。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2、重点理解词语。

  “残阳”是什么意思?

  “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3、出示灯片

  提问: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地*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4、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小结:通过学*前两句诗,我们知道了前两句诗主要写傍晚时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是什么样的景色,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欣赏和想象当时那美丽的意境。

  师述:夕阳渐渐地落下去,晚霞映红了天空,夕阳的余辉洒在了宽阔的江面上,忽然间,江水似乎分成两半,这一半是碧绿碧绿的,那一半是鲜红鲜红的,微风轻轻地拂过江面,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纹,像一颗颗闪光的宝石,又像空中闪烁的繁星。啊!多么迷人的'傍晚景色。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景色美不美?这样的景色会让诗人怎样?用一个词语形容:“陶醉,恋恋不舍,流连忘返”。那就恋恋不舍地读读吧。

  六、学*后两句诗。

  1、(出示投影片:夜晚月光下的江边景色)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

  2、“可怜”是什么意思?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3、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打比方?

  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4、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5、闭上眼睛欣赏体会后两句诗的美丽意境

  师述: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白居易还立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秋风拂面,他感到特别地凉爽和舒服,一会儿看看草地,一会儿望望天空,啊,那美丽的小草上挂满了露珠,在柔和的月光映照下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夜空中那一弯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弓,他不禁脱口赞叹道:“这深秋的夜晚是多么迷人,多么可爱啊!”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

  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现在能根据这首诗把屏幕括号里的内容说完整吗?谁来连贯的把整首诗的意思说完整?(出示,学生先说,最后指名读。)

  七、指导朗读,领悟感情。

  1、师: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的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一道残阳铺水中”,要求学生读得*缓、轻柔;“半江瑟瑟半江红”,要读出惊叹的感情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则要读出赞美的情感。

  (注意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可以采用多种读法:如男女对比接读。)

  师:我建议马上举办一个诗歌朗诵会,请在座的各位诗歌爱好者参加,来一个诗歌朗诵能力大比拼,好吗?(好)学生先练读,再赛读

  2、指导配乐朗读。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3、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带着这些感受再齐读一遍。)

  4、诗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读出来了吗?

  (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暮江美景的喜爱之情)

  八、练*(同学们可以任意选择一项做。)

  (1)作画

  景色的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诗意,把诗人笔下的美景画出来。

  (2)写话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笔下的美景。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瞧,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提示语呢!

  九、总结:

  这首诗向我们勾画了夕阳西下的傍晚江上美景,同时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边迷人的景色,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好迷人的景色,让我们再一次闭上眼睛回味诗中美丽的意境。(听配乐朗诵)

《暮江吟》教学设计2

  学*目标:

  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1、理解古诗优美的语言,了解唐诗是我国文学的瑰宝,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理解“铺、瑟瑟、可怜、似”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正确回答课后问题。

  3、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意境、潜词造句的体验,有感情的背诵古诗,默写《暮江吟》。

  4、引导学生由书本走向生活,通过广阔的生活空间、网络空间去获取资料。培养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诗词。

  学*重点:

  学*古诗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诗句概括的景物,体会其中的诗味。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正确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画面,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的愉快心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搜集描写夕阳的诗词;

  2、温*《夕照》;

  3、准备水彩笔

  教师准备:

  1、描写夕阳的一些诗词、文;

  2、欣赏的《暮江吟》教学课件;

  3、自谱的乐曲一首《暮江吟》(歌曲附后)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谈话入课

  1、今天来给同学们上课,心理上免有点惶恐。不知道同学与一个陌生的老师第一次上课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激动?忐忑?还是像老师一样的惶恐?能不能给佘老师一点信心和鼓励呢?

  2、哪同学跟老师一起做。

  (1)用手按住自己的胸口,在大声的对自己说:“我能行!我最好!”

  (2)同学俩俩用手搭在彼此的肩膀上,对对方说:“你能行!你最好!”

  (3)闭上眼睛,在心理用肯定的语气对自己说“我能行!我一定行!”

  3、怎么样?这会是不是信心十足了?我们来做个诗词接龙的游戏,就是老师说上句,你能接出下句诗。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看来老师是难不倒你们了,哪位同学来出出题呢?

  5、“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6、对!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三千多首诗。他的诗内容充实,语言通俗,大多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疾苦。我们常常说“如诗如画”,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今天我们要学*白居易的另一首山水风景诗———《暮江吟》(板书)

  二、听诗。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词

  1、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有心去欣赏这首诗。你会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2、再来一遍,用心去感受哦!

  3、谁能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三、读诗。初读课文,从语言文字中去感受画面。

  1、自由读诗。注意用笔圈画出描写景物的词,进一步的感受画面。

《暮江吟》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景,领悟诗情。

  能够有感情地读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联想其意境。

  掌握诗歌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形象比喻的写法,学到一些学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

  以小组合作方法,自学了解诗歌意思,意境,朗读提高诗歌品味力,培养学诗,作诗兴趣。

  教学难点:

  对"瑟"字的字型的纠错与提醒。引导小组合作学*,交流,联想意境。

  教学手段:

  课件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诗歌赛背,导入主题

  出示"古诗",激qing介绍*"古诗":

  *有句俗语,叫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往今来,多少往事不再,可谓"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然而,"古诗",作为*文化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是人们吟诵不朽的话题。多少文人骚客借景抒情,借物言志,激qing豪迈在短短的诗句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循着古人留下的文字,走进他们……

  (相应出示古诗句)

  小队赛诗会。

  出示:十秒中内,你们小队能背出多少首古诗

  出示:白居易

  (!),看到这个名字,你会想到什么

  (2),朗读相应的古诗。(草,白居易简介,江南好)

  交代今天学*的诗《暮江吟》。

  ,释题。

  ,出示全诗,自由朗读,说说自己的感觉。

  小组合作学*古诗。

  要求:

  (1),读准字词音,划记易错字。

  (2),结合注释理解字词。

  (3),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诗句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读。

  指名上台讲诗。(组内可以补充,结合出示课件)

  讲诗时引导学*:

  (1),本首诗中最值得注意的易错字是哪个

  (2),哪些词用得好 为什么 (体会"铺,可怜,露似,月似"等词;扩展联想:说说你想到了怎样的意境 )

  朗读悟情。

  (1),交流:怎样才能读好一首诗——抑扬顿挫,轻重快慢的注意。

  (2),小组合作读诗练*,互评。

  (3),小组读诗对抗赛。

  (4),抽背诗。

  我们学写诗。

  小组合作模仿本诗写一首写景诗。

  评议1—2首诗。

  读学生自创诗。

  总结全文。

  1,通过本课学*,你对学*诗歌,了解了那些方法

  2,你觉得这节课学*中,你最感兴趣的环节是什么

  板书设计:

  暮 江 吟

  残阳 月

  瑟瑟

  江 可怜

  夜

  景情融合 美的享受

《暮江吟》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能力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通过小练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诗

  师:古典诗歌中写景的读句很多,大家能背几首吗?

  生背《望天门山》背《山行》背《绝句》……

  师: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题目叫《暮江吟》

  (师板书,一边音乐《春江花月夜》起)

  师强调“吟”的读音。

  师: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

  生:有太阳落山的意思。

  师: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

  生:他在江边。

  师: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白居易)

  师:谁来介绍介绍。(生介绍)

  二、知诗人,初赏诗

  师:老师这里也有关于白居易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作者简介,学生指名读)

  师: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822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就是这《暮江吟》(课件出示图片,并范读)

  师:听了这首诗,你感到什么?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棵小草,被夕阳的余辉照耀着,一半绿,一半红。

  师:你怎么那么会表达呀!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只小螃蟹,在江中游,阳光下的江面照得一半红,一半绿。

  ……学生自由说感受。

  三、初读古诗,知大概

  师: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读诗,可以坐着读,可以站着读,可以离开座位读。

  (同学们纷纷找伙伴读)

  师:谁来读?

  (指名读诗)(齐读)

  思考:这是一首什么诗?写什么时候的景?在诗中画出表时间的词语,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四、再读古诗,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你读懂了哪里?你哪个地方没读懂?谁来帮帮他?

  五、学*前两句诗

  1、出示投影片(夕阳西下的江上景色)指导看图。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2、重点理解词语。

  “残阳”是什么意思?

  “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3、出示灯片

  提问: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地*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4、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小结:通过学*前两句诗,我们知道了前两句诗主要写傍晚时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是什么样的景色,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欣赏和想象当时那美丽的意境。

  师述:夕阳渐渐地落下去,晚霞映红了天空,夕阳的余辉洒在了宽阔的江面上,忽然间,江水似乎分成两半,这一半是碧绿碧绿的,那一半是鲜红鲜红的,微风轻轻地拂过江面,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纹,像一颗颗闪光的宝石,又像空中闪烁的繁星。啊!多么迷人的傍晚景色。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景色美不美?这样的景色会让诗人怎样?用一个词语形容:“陶醉,恋恋不舍,流连忘返”。那就恋恋不舍地读读吧。

  六、学*后两句诗。

  1、(出示投影片:夜晚月光下的江边景色)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

  2、“可怜”是什么意思?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3、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打比方?

  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4、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5、闭上眼睛欣赏体会后两句诗的美丽意境

  师述: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白居易还立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秋风拂面,他感到特别地凉爽和舒服,一会儿看看草地,一会儿望望天空,啊,那美丽的小草上挂满了露珠,在柔和的月光映照下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夜空中那一弯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弓,他不禁脱口赞叹道:“这深秋的夜晚是多么迷人,多么可爱啊!”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

  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现在能根据这首诗把屏幕括号里的内容说完整吗?谁来连贯的把整首诗的意思说完整?(出示,学生先说,最后指名读。)

  七、指导朗读,领悟感情。

  1、师: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的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一道残阳铺水中”,要求学生读得*缓、轻柔;“半江瑟瑟半江红”,要读出惊叹的感情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则要读出赞美的情感。

  (注意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可以采用多种读法:如男女对比接读。)

  师:我建议马上举办一个诗歌朗诵会,请在座的各位诗歌爱好者参加,来一个诗歌朗诵能力大比拼,好吗?(好)学生先练读,再赛读

  2、指导配乐朗读。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3、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带着这些感受再齐读一遍。)

  4、诗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读出来了吗?

  (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暮江美景的喜爱之情)

  八、练*(同学们可以任意选择一项做。)

  (1)作画

  景色的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诗意,把诗人笔下的美景画出来。

  (2)写话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笔下的美景。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瞧,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提示语呢!

  九、总结:

  这首诗向我们勾画了夕阳西下的傍晚江上美景,同时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边迷人的景色,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好迷人的景色,让我们再一次闭上眼睛回味诗中美丽的意境。(听配乐朗诵)

《暮江吟》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1、理解诗歌《暮江吟》的意思,领悟景物描绘的美丽景色,感受古诗的语言艺术美。

  2、体会诗人情感,入情入理地诵读并背古诗。

  3、通过学*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热爱之情,并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找诗人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介绍作者。

  二、检查预*

  1、学生自由练读(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自在地读,无拘无束地读,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使教师发现学生在练读中出现的问题,为下一步正音探虚实)

  2、指名朗读正音。

  三、学*《暮江吟》

  1、初读,理解诗意

  (1)自学:借助注释自己弄懂诗意,感悟诗中最美的地方,并提出疑问。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汇报:结合手势表现“铺、洒、照”和课件,感受“铺”的意境。

  2、品读体会情感

  从哪里体会到美丽的江景,边读边品析。

  品读:半江瑟瑟半江红

  (1)出示课件,用“像、似、仿佛”说一说:

  江水是怎样的红,又是怎样的绿。

  (2)朗读感悟

  品读:露似珍珠月似弓

  出示课件,展开想象,感情朗读。

  (3)课件展示,体会情感,把体会到的心情读出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4)连读整首诗。

  (5)诵读,进入意境。

  小组参赛的形式,读出美丽的江景,诵出喜悦舒畅之情。

  3、品评欣赏,升华情感

  (1)你最喜欢哪一句或哪个词?

  (2)背诵古诗

  (3)回味诗境,扩展诗境

  傍晚,微风渐停,我漫步江边,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展开想象,可以想象诗中的意境,也可以想象诗以外的意境。

  (4)此时此景,你用什么方式抒发心中的感情。

  4、拓展练*

《暮江吟》教学设计6

  学*目标:

  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1、理解古诗优美的语言,了解唐诗是我国文学的瑰宝,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理解“铺、瑟瑟、可怜、似”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正确回答课后问题。

  3、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意境、潜词造句的体验,有感情的背诵古诗,默写《暮江吟》。

  4、引导学生由书本走向生活,通过广阔的生活空间、网络空间去获取资料。培养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诗词。

  学*重点:

  学*古诗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诗句概括的景物,体会其中的诗味。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正确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画面,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的愉快心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搜集描写夕阳的诗词;

  2、温*《夕照》;

  3、准备水彩笔

  教师准备:

  1、描写夕阳的一些诗词、文;

  2、欣赏的《暮江吟》教学课件;

  3、自谱的乐曲一首《暮江吟》(歌曲附后)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谈话入课

  1、今天来给同学们上课,心理上免有点惶恐。不知道同学与一个陌生的老师第一次上课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激动?忐忑?还是像老师一样的惶恐?能不能给佘老师一点信心和鼓励呢?

  2、哪同学跟老师一起做。

  (1)用手按住自己的胸口,在大声的对自己说:“我能行!我最好!”

  (2)同学俩俩用手搭在彼此的肩膀上,对对方说:“你能行!你最好!”

  (3)闭上眼睛,在心理用肯定的语气对自己说“我能行!我一定行!”

  3、怎么样?这会是不是信心十足了?我们来做个诗词接龙的游戏,就是老师说上句,你能接出下句诗。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看来老师是难不倒你们了,哪位同学来出出题呢?

  5、“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6、对!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三千多首诗。他的诗内容充实,语言通俗,大多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疾苦。我们常常说“如诗如画”,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今天我们要学*白居易的另一首山水风景诗———《暮江吟》(板书)

  二、听诗。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词

  1、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有心去欣赏这首诗。你会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2、再来一遍,用心去感受哦!

  3、谁能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三、读诗。初读课文,从语言文字中去感受画面。

  1、自由读诗。注意用笔圈画出描写景物的词,进一步的感受画面。


五年级语文《暮江吟》教学设计实用5份(扩展6)

——《暮江吟》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暮江吟》教学设计1

  学*目标:

  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1、理解古诗优美的语言,了解唐诗是我国文学的瑰宝,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理解“铺、瑟瑟、可怜、似”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正确回答课后问题。

  3、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意境、潜词造句的体验,有感情的背诵古诗,默写《暮江吟》。

  4、引导学生由书本走向生活,通过广阔的生活空间、网络空间去获取资料。培养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诗词。

  学*重点:

  学*古诗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诗句概括的景物,体会其中的诗味。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正确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画面,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的愉快心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搜集描写夕阳的诗词;

  2、温*《夕照》;

  3、准备水彩笔

  教师准备:

  1、描写夕阳的一些诗词、文;

  2、欣赏的《暮江吟》教学课件;

  3、自谱的乐曲一首《暮江吟》(歌曲附后)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谈话入课

  1、今天来给同学们上课,心理上免有点惶恐。不知道同学与一个陌生的老师第一次上课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激动?忐忑?还是像老师一样的惶恐?能不能给佘老师一点信心和鼓励呢?

  2、哪同学跟老师一起做。

  (1)用手按住自己的胸口,在大声的对自己说:“我能行!我最好!”

  (2)同学俩俩用手搭在彼此的肩膀上,对对方说:“你能行!你最好!”

  (3)闭上眼睛,在心理用肯定的语气对自己说“我能行!我一定行!”

  3、怎么样?这会是不是信心十足了?我们来做个诗词接龙的游戏,就是老师说上句,你能接出下句诗。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看来老师是难不倒你们了,哪位同学来出出题呢?

  5、“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6、对!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三千多首诗。他的诗内容充实,语言通俗,大多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疾苦。我们常常说“如诗如画”,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今天我们要学*白居易的另一首山水风景诗———《暮江吟》(板书)

  二、听诗。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词

  1、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有心去欣赏这首诗。你会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2、再来一遍,用心去感受哦!

  3、谁能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三、读诗。初读课文,从语言文字中去感受画面。

  1、自由读诗。注意用笔圈画出描写景物的词,进一步的感受画面。

《暮江吟》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练*写好6个汉字。

  2、诵读古诗,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其中的诗情画意。

  3、积累与夜有关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诵读古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音像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暮江吟》

  一、音画时尚导入。

  1、教师播放两段风格不同的乐曲,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然后根据画面的意境联想诗歌。

  2、指名回答,相机背诵有关的古诗。

  3、导入、板题。

  4、读题,认“暮”字,学写“暮”“吟”两个字。

  5、理解题意。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课文。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疑。

  三、品读悟诗境。

  1、听配乐朗诵,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2、交流汇报,相机找出相关的诗句并诵读。

  3、你认为哪些诗句写得好?好在哪儿?(相机理解“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妙处。)

  4、画一画诗歌(选前两句或后两句)表现的意境。

  5、练读,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7、赛读、评议。

  8、练*背诵。

  四、作业:

  1、背诵《暮江吟》。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可以用毛笔写一写。

  3、读读背背与夜晚有关的其他古诗。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暮江吟》。

  二、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秋夕》、读题,练写“夕”字。

  2、理解题意。

  3、说一说有关秋夕(七月初七)的传说。

  三、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课文。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疑。

  四、品读悟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如:“冷画屏”什么含义?“冷”什么意思?

  秋天来了扇子本不要用了,为什么宫女用罗扇扑打“流萤”?

  1、说一说古代深宫中的宫女的生活。

  2、教师补充介绍相关的资料。

  3、讨论:

  “冷画屏”的“冷”指什么?(深宫的冷清,宫女生活的孤寂无聊。)

  “轻罗小扇扑流萤”体现了宫女怎样的生活?

  4、想象:宫女们会想些什么?

  5、练读,将感受通过朗读读出来。师播放音乐。

  6、配乐朗诵。

  7、练*背诵。

  五、拓展延伸。

  1、读读背背与夜有关的其他古诗。

  2、将自己喜欢的诗句抄写在积累本上。

  六、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

  2、背诵《秋夕》。

  3、找一找描写宫廷生活的古诗读一读。

《暮江吟》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能力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通过小练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诗

  师:古典诗歌中写景的读句很多,大家能背几首吗?

  生背《望天门山》背《山行》背《绝句》……

  师: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题目叫《暮江吟》

  (师板书,一边音乐《春江花月夜》起)

  师强调“吟”的读音。

  师: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

  生:有太阳落山的意思。

  师: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

  生:他在江边。

  师: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白居易)

  师:谁来介绍介绍。(生介绍)

  二、知诗人,初赏诗

  师:老师这里也有关于白居易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作者简介,学生指名读)

  师: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822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就是这《暮江吟》(课件出示图片,并范读)

  师:听了这首诗,你感到什么?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棵小草,被夕阳的余辉照耀着,一半绿,一半红。

  师:你怎么那么会表达呀!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只小螃蟹,在江中游,阳光下的江面照得一半红,一半绿。

  ……学生自由说感受。

  三、初读古诗,知大概

  师: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读诗,可以坐着读,可以站着读,可以离开座位读。

  (同学们纷纷找伙伴读)

  师:谁来读?

  (指名读诗)(齐读)

  思考:这是一首什么诗?写什么时候的景?在诗中画出表时间的词语,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四、再读古诗,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你读懂了哪里?你哪个地方没读懂?谁来帮帮他?

  五、学*前两句诗

  1、出示投影片(夕阳西下的江上景色)指导看图。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2、重点理解词语。

  “残阳”是什么意思?

  “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3、出示灯片

  提问: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地*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4、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小结:通过学*前两句诗,我们知道了前两句诗主要写傍晚时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是什么样的景色,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欣赏和想象当时那美丽的意境。

  师述:夕阳渐渐地落下去,晚霞映红了天空,夕阳的余辉洒在了宽阔的江面上,忽然间,江水似乎分成两半,这一半是碧绿碧绿的,那一半是鲜红鲜红的,微风轻轻地拂过江面,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纹,像一颗颗闪光的宝石,又像空中闪烁的繁星。啊!多么迷人的傍晚景色。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景色美不美?这样的景色会让诗人怎样?用一个词语形容:“陶醉,恋恋不舍,流连忘返”。那就恋恋不舍地读读吧。

  六、学*后两句诗。

  1、(出示投影片:夜晚月光下的江边景色)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

  2、“可怜”是什么意思?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3、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打比方?

  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4、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5、闭上眼睛欣赏体会后两句诗的美丽意境

  师述: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白居易还立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秋风拂面,他感到特别地凉爽和舒服,一会儿看看草地,一会儿望望天空,啊,那美丽的小草上挂满了露珠,在柔和的月光映照下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夜空中那一弯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弓,他不禁脱口赞叹道:“这深秋的夜晚是多么迷人,多么可爱啊!”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

  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现在能根据这首诗把屏幕括号里的内容说完整吗?谁来连贯的把整首诗的意思说完整?(出示,学生先说,最后指名读。)

  七、指导朗读,领悟感情。

  1、师: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的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一道残阳铺水中”,要求学生读得*缓、轻柔;“半江瑟瑟半江红”,要读出惊叹的感情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则要读出赞美的情感。

  (注意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可以采用多种读法:如男女对比接读。)

  师:我建议马上举办一个诗歌朗诵会,请在座的各位诗歌爱好者参加,来一个诗歌朗诵能力大比拼,好吗?(好)学生先练读,再赛读

  2、指导配乐朗读。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3、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带着这些感受再齐读一遍。)

  4、诗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读出来了吗?

  (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暮江美景的喜爱之情)

  八、练*(同学们可以任意选择一项做。)

  (1)作画

  景色的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诗意,把诗人笔下的美景画出来。

  (2)写话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笔下的美景。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瞧,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提示语呢!

  九、总结:

  这首诗向我们勾画了夕阳西下的傍晚江上美景,同时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边迷人的景色,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好迷人的景色,让我们再一次闭上眼睛回味诗中美丽的意境。(听配乐朗诵)

《暮江吟》教学设计4

  教学要求:

  1、理解诗歌《暮江吟》的意思,领悟景物描绘的美丽景色,感受古诗的语言艺术美。

  2、体会诗人情感,入情入理地诵读并背古诗。

  3、通过学*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热爱之情,并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找诗人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介绍作者。

  二、检查预*

  1、学生自由练读(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自在地读,无拘无束地读,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使教师发现学生在练读中出现的问题,为下一步正音探虚实)

  2、指名朗读正音。

  三、学*《暮江吟》

  1、初读,理解诗意

  (1)自学:借助注释自己弄懂诗意,感悟诗中最美的地方,并提出疑问。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汇报:结合手势表现“铺、洒、照”和课件,感受“铺”的意境。

  2、品读体会情感

  从哪里体会到美丽的江景,边读边品析。

  品读:半江瑟瑟半江红

  (1)出示课件,用“像、似、仿佛”说一说:

  江水是怎样的红,又是怎样的绿。

  (2)朗读感悟

  品读:露似珍珠月似弓

  出示课件,展开想象,感情朗读。

  (3)课件展示,体会情感,把体会到的心情读出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4)连读整首诗。

  (5)诵读,进入意境。

  小组参赛的形式,读出美丽的江景,诵出喜悦舒畅之情。

  3、品评欣赏,升华情感

  (1)你最喜欢哪一句或哪个词?

  (2)背诵古诗

  (3)回味诗境,扩展诗境

  傍晚,微风渐停,我漫步江边,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展开想象,可以想象诗中的意境,也可以想象诗以外的意境。

  (4)此时此景,你用什么方式抒发心中的感情。

  4、拓展练*

《暮江吟》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情感目标

  运用多媒体尽情欣赏美丽的风景,入情入境地学*古诗,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能力目标

  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提高获取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阅读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学*古诗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引诗入画,以画解诗,画出诗的意境,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古诗的意境美,受到美的熏陶,使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三、教学准备

  课件、多媒体教室。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为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学*过程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收获,我运用了“欣赏美景引入——指导学诗——体会意境——质疑深入探究——拓展延伸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欣赏画面引入。

  1、多媒体播放《渔舟唱晚》古筝曲,欣赏“残阳照水图”和“新月东升图”。同学们看了这么美的画面,有什么想说的吗?用自己话说说画面的内容。(根据不同的话进行点评)同学们讲得很详细,语言也很美,但是有一个人比你们还厉害,他仅用了28个字就把这两幅画面的意境描述得淋漓尽致。相信吗?服气吗?想知道他是谁吗?他是怎样讲的呢?

  2、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了解诗人及作诗背景,想说,想画。

  (二)指导学诗,体会意境

  1、理解题意。

  (1)题目你是怎样理解的?

  (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

  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弄清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画一幅《暮江吟》的图画。

  这首诗只有四句,你能不能把它读懂?好!下面请同学们自学,一句一句弄懂每个词,每个诗句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字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和同学小声讨论,甚至可以离开座位和好朋友讨论,我们看谁学得又快又好。

  (三)通过“绘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图画张贴在黑板上(事先与该生商量好),让学生观察,对比诗文进行评析。

  2、多媒体出示前两行:“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我问,这两行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一道快要落山的太阳的余晖斜照在江面上,江水一半是绿色的,有一半是红色的)然后我指着黑板上的画面问:有错误吗?许多同学回答:有!有!

  诗中“瑟瑟”是碧绿色,显然这位同学没有理解这个词的意思,他把江面上画了许多波纹。谁能上来帮他修改这幅画呢?学生纷纷举手,我请画这幅画的同学改图画,这个学生很快把不恰当的地方改过来了。

  多媒体出示后两行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出示注释,学生自读自悟后两行诗。▲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夜:指农历九月初三。

  “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师指点:指名回答(因为这是可爱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还是弯弯的月牙。)

  (3)最后一行诗用了两个比喻,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们能说出来吗?师指点:生很快说出了: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莹发亮的珍珠。

  提问: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时候江边景色?(是从日落时候到夜晚的江边景色,可见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新月升起的时候。)从诗中描写的景物,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指名上黑板画后两行诗的画面。这次学生一下就画对了,而且学生通过着色把小草上的露珠在月亮的照映下闪闪发光画得栩栩如生。

  4、朗读指导。

  (1)请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诗文,看谁能读出诗的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诗人的情感。(自由读文)

  (2)(为画面配音)教师播放flash动画:诗人站在江畔激情吟诵——此时你们就是那位身着古装的白居易,面对奇景吟诗一首……谁先来展示一下?

  (3)有与他不同理解的吗?以你的理解读读吧……全体同学按照你赞同的方式诵读。

  (4)看同学们读得热火朝天,我心里直痒痒,谁来和老师比试读一读。

  (5)听范读(课件: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缓,轻柔;第二句惊叹;后两句赞美)。

  (6)大家看着画面,听着音乐再次齐声读一遍。(秋景图,古典乐)。

  五、绘画着色,充分感受诗文描写画面的美

  学生通过学诗,了解诗中描写了深秋时候,从日落到夜晚江边的景色,你们能把这两幅画涂上适当的颜色吗?学生兴趣高涨,完全陶醉在诗情画意之中。


五年级语文《暮江吟》教学设计实用5份(扩展7)

——暮江吟的教学设计范文5份

  暮江吟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能力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通过小练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诗

  师:古典诗歌中写景的读句很多,大家能背几首吗?

  生背《望天门山》背《山行》背《绝句》……

  师: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题目叫《暮江吟》

  (师板书,一边音乐《春江花月夜》起)

  师强调“吟”的读音。

  师: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

  生:有太阳落山的意思。

  师: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

  生:他在江边。

  师: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白居易)

  师:谁来介绍介绍。(生介绍)

  二、知诗人,初赏诗

  师:老师这里也有关于白居易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作者简介,学生指名读)

  师: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822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就是这《暮江吟》(课件出示图片,并范读)

  师:听了这首诗,你感到什么?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棵小草,被夕阳的余辉照耀着,一半绿,一半红。

  师:你怎么那么会表达呀!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只小螃蟹,在江中游,阳光下的江面照得一半红,一半绿。

  ……学生自由说感受。

  三、初读古诗,知大概

  师: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读诗,可以坐着读,可以站着读,可以离开座位读。

  (同学们纷纷找伙伴读)

  师:谁来读?

  (指名读诗)(齐读)

  思考:这是一首什么诗?写什么时候的景?在诗中画出表时间的词语,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四、再读古诗,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你读懂了哪里?你哪个地方没读懂?谁来帮帮他?

  五、学*前两句诗

  1、出示投影片(夕阳西下的江上景色)指导看图。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2、重点理解词语。

  “残阳”是什么意思?

  “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3、出示灯片

  提问: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地*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4、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小结:通过学*前两句诗,我们知道了前两句诗主要写傍晚时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是什么样的景色,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欣赏和想象当时那美丽的意境。

  师述:夕阳渐渐地落下去,晚霞映红了天空,夕阳的余辉洒在了宽阔的江面上,忽然间,江水似乎分成两半,这一半是碧绿碧绿的,那一半是鲜红鲜红的,微风轻轻地拂过江面,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纹,像一颗颗闪光的宝石,又像空中闪烁的繁星。啊!多么迷人的傍晚景色。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景色美不美?这样的景色会让诗人怎样?用一个词语形容:“陶醉,恋恋不舍,流连忘返”。那就恋恋不舍地读读吧。

  六、学*后两句诗。

  1、(出示投影片:夜晚月光下的江边景色)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

  2、“可怜”是什么意思?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3、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打比方?

  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4、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5、闭上眼睛欣赏体会后两句诗的美丽意境

  师述: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白居易还立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秋风拂面,他感到特别地凉爽和舒服,一会儿看看草地,一会儿望望天空,啊,那美丽的小草上挂满了露珠,在柔和的月光映照下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夜空中那一弯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弓,他不禁脱口赞叹道:“这深秋的夜晚是多么迷人,多么可爱啊!”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

  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现在能根据这首诗把屏幕括号里的内容说完整吗?谁来连贯的把整首诗的意思说完整?(出示,学生先说,最后指名读。)

  七、指导朗读,领悟感情。

  1、师: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的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一道残阳铺水中”,要求学生读得*缓、轻柔;“半江瑟瑟半江红”,要读出惊叹的感情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则要读出赞美的情感。

  (注意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可以采用多种读法:如男女对比接读。)

  师:我建议马上举办一个诗歌朗诵会,请在座的各位诗歌爱好者参加,来一个诗歌朗诵能力大比拼,好吗?(好)学生先练读,再赛读

  2、指导配乐朗读。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3、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带着这些感受再齐读一遍。)

  4、诗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读出来了吗?

  (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暮江美景的喜爱之情)

  八、练*(同学们可以任意选择一项做。)

  (1)作画

  景色的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诗意,把诗人笔下的美景画出来。

  (2)写话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笔下的美景。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瞧,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提示语呢!

  九、总结:

  这首诗向我们勾画了夕阳西下的傍晚江上美景,同时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边迷人的景色,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好迷人的景色,让我们再一次闭上眼睛回味诗中美丽的意境。(听配乐朗诵)

  暮江吟的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学*《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并能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学*,能归纳出学*古诗的方法。

  2、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时的愉悦心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学*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积累写景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诗导课题

  1、看图背诗,激发兴趣。

  课前,我们先来玩个游戏——看图猜诗。大屏幕上会出现几幅图,请你们仔细观察、想象回忆,看看它们分别是哪些古诗里所描写的景色。

  课件分别出示古诗《舟过安仁》、《咏柳》、《忆江南》的插图。指名学生看图背诗。

  2、找共同点,引出诗题。

  (出示《暮江吟》的插图)这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中描写的景色。这首古诗的题目是《暮江吟》。(板书课题,齐读。)

  3、生探古诗题意。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名诗。诗歌作于公元822年。这一年,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一路上,他为自己离开了腐败的朝廷,离开了京城感到十分的轻松愉快。游山玩水,走到一处,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便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山水风景诗。那这首诗描写的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呢?我们来看看能不能从诗题中找到答案。

  看诗题,指名回答。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诗人在傍晚时分来到江边,看到美丽的景色就陶醉其中、诗兴大发,就脱口吟诵出这首古诗。

  4、诗人在江边吟什么呢?(课件出示背景图片和全诗)——师配乐范读。

  二、初读感诗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正音、评价。

  3、词义理解:翻开书,看看从书上的注释中你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还有哪些词你不理解?(学生自由发言,师相机指导)

  残阳——快落山的太阳,夕阳。

  瑟瑟——本是绿宝石的名称,诗中指碧绿的颜色。用来形容没有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颜色。

  (指导看图)而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是什么颜色?(红色)所以江水一半是——(生)绿色,一半是——(生)红色。

  可怜——可爱,令人爱惜。今义:令人怜悯。用“可爱”代替“可怜”,即“可爱九月初三夜”,用现代的话怎么讲?

  想一个感叹句——可爱的九月初三夜啊!九月初三夜真可爱啊!

  九月初三——指农历九月初三,这时已进入深秋季节。(九月初三这深秋的夜晚为什么这么可爱?大家看到最后一句诗……)

  真珠——珍珠。古时写“真珠”,就是珍珠的意思,但我们现在要写成“珍珠”。

  4、诗意理解:

  ①这些诗句连起来是什么意思,你能说说吗?

  ②诗人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能加上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说吗?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自己对诗文的理解。

  三、研读悟诗情

  1、下面我们来欣赏欣赏这首古诗,和大诗人白居易一起感受江南独特的美景!

  再读古诗,你最欣赏哪几句?在这句子中,你欣赏到了什么?

  2、汇报交流:第一、二句

  ①生汇报。

  A、“残阳”

  “铺”——联系下文的“半江红”理解。

  出示句子比较: 一道残阳照水中 (用“照”太俗)

  一道残阳射水中 (用“射”不符合残阳的特点)

  一道残阳铺水中 (用“铺”形象地表达了霞光几乎贴着湖面铺撒过来地样子。在这里是“斜照”的意思。)

  看图体会江水的*静,夕阳的美丽。

  B、“江水”

  “瑟瑟”“红”——这是怎样的绿,怎样的红啊,能用上“仿佛”或者“好像”说一说吗?

  ②你们说的真美。这么美的景象,谁来读一读?(指多名学生读,师相机指导读后,男生齐读。)

  第三、四句

  ①生汇报。

  A、“露珠”——“真珠”。(比喻的手法)

  B、“月亮”——“弓”。(看图。用形容词描述:晶莹剔透的珍珠,精致小巧的弓。)

  ②这么美的景象,谁来读一读? (指多名学生读,师相机指导读后,女生齐读。)

  四、吟诵入诗境

  1、你们读得真美!老师的眼前仿佛也出现了九月初三那一天的美景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音乐响起)让我们一起在这柔美的音乐声中去想象那一幅清丽的图画——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我静静地站在江边,只见一道夕阳的余晖铺撒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光色瞬息变化,江水一半是碧绿的,另一半则是通红的,整条江简直就像一大块美丽的宝石!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只见那弯弯的月亮悄悄地挂在树梢上,像一张精致小巧的弓。那江边的花草上已经爬满了圆滚滚的小露珠,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它们难道是从天上溜到人间来玩耍的星星吗?

  2、同学们,面对此情此景,你有怎样的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3、让我们也来当一回作者,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诵表达出来。——准备(背诵)——全班交流(配乐)。

  五、延伸展诗兴

  我们的家乡很美,我们的江南很美,其实我们的祖国山河,我们的大自然到处都很美,有很多诗人也都赞美过我们大自然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就来一个“赛诗会”,小组之间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时积累的古诗多。

  六、课外作业

  刚才同学们背诵了许多写景的古诗词,同学们回去后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诗词画成一幅美丽的图画,也可以编成一个小故事,看看这些诗词又蕴涵着怎样的心情和感悟呢?

  暮江吟的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生字词“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与体会,学*比喻的修辞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情感,养成良好的学**惯。

  三、谈话导入

  请学生分享描写太阳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进而引入课题《暮江吟》。

  四、初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纠正字音瑟,明确朗读节奏

  五、析读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你的理由。

  (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1、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吗?(画面感)

  2、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下这是怎样的场景吗?(傍晚太阳快要落山了的时候,柔和的阳光铺在江面上,一半是碧绿的,一半是鲜红的)

  3、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喜爱、赞叹)

  4、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为我们读一读吗?

  (二)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呢?(比喻的修辞手法)

  2、你能想象此时的画面吗?(在九月初三的夜晚,露珠尤为可爱就像一颗颗圆润的珍珠,而那天空的月亮是一弯新月就像一张弯弯的弓。)

  3、你们见过月初的新月是什么样子的吗?(视频)

  4、让我们边想象画面,边进行朗读。

  六、品读

  让我们将自己想象成白居易,配着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

  七、小结作业

  作业:用画笔将这首诗画出来。

  暮江吟的教学设计 4

  学*目标:

  理解古诗优美的语言,了解唐诗是我国文学的瑰宝,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理解“铺、瑟瑟、可怜、似”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正确回答课后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意境、潜词造句的体验,有感情的背诵古诗,默写《暮江吟》。

  引导学生由书本走向生活,通过广阔的生活空间、网络空间去获取资料。培养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诗词。

  学*重点:

  学*古诗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诗句概括的景物,体会其中的诗味。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正确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画面,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的愉快心情。

  教学准备:

  描写夕阳的一些诗词、文;欣赏的《暮江吟》教学课件;自谱的乐曲一首《暮江吟》(歌曲附后)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谈话入课

  1、今天来给同学们上课,心理上免有点惶恐。不知道同学与一个陌生的老师第一次上课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激动?忐忑?还是像老师一样的惶恐?能不能给佘老师一点信心和鼓励呢?

  2、哪同学跟老师一起做。

  (1)用手按住自己的胸口,在大声的对自己说:“我能行!我最好!”

  (2)同学俩俩用手搭在彼此的肩膀上,对对方说:“你能行!你最好!”

  (3)闭上眼睛,在心理用肯定的语气对自己说“我能行!我一定行!”

  3、怎么样?这会是不是信心十足了?我们来做个诗词接龙的游戏,就是老师说上句,你能接出下句诗。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看来老师是难不倒你们了,哪位同学来出出题呢?

  5、“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6、对!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三千多首诗。他的诗内容充实,语言通俗,大多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疾苦。我们常常说“如诗如画”,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今天我们要学*白居易的另一首山水风景诗———《暮江吟》(板书)

  二、听诗。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词

  1、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有心去欣赏这首诗。你会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2、再来一遍,用心去感受哦!

  3、谁能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三、读诗。初读课文,从语言文字中去感受画面

  1、自由读诗。注意用笔圈画出描写景物的词,进一步的感受画面。

  2、谁来读读这首诗?

  3、俗话说:“好诗好景好地方”,谁能告诉我这首诗写得是什么地方的风景?你从诗中什么地方知道的?(暮江吟——江;半江瑟瑟半江红——半江)

  4、这首诗写得是什么时候的风景呢?(九月初三夜——农历九月初三,今天是农历九月十二,今天的九月初三是十月十六,星期六)

  5、九月初三傍晚和夜晚时间的江边景色。诗中哪个词看出是傍晚?哪个词体现的是夜晚?(暮、夜)

  四、赏诗。看课件,听朗诵,欣赏诗词

  1、公元1083年,距离我们现在有一千九百多年,诗人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看到江边的日落,不禁陶醉其中,吟下了这首诗。然我们看看画面,去亲身领略当时诗人所看到的美景。(播放课件录音)

  2、诗分两个时间段,那么我们也按两个时间段来学*品味这首诗。

  五、品诗。体会诗人情感、意境、潜词造句的体验

  1、傍晚夕照,是怎样的景象呢?出示诗句,学生自学,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读到的景象。

  (1)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或者你还有什么疑惑的问题?

  (3)诗人的遣词练句非常精彩,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美景,以至历经一千九百多年我们还是能感受到它的美妙。

  (4)“夕阳无限好”古诗中有很多吟夕阳的诗。谁查了相关的资料?

  李商隐:《登乐游园》“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

  王之焕《登鹳鹤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无曲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5)看到这样的情景,诗人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受?那么,带着这样的愉快心情,我们来读读这两句。

  2、夜晚的景色

  (1)漫步江边,面对着醉人的美景,心情十公愉快,诗人留连忘返。不知不觉天暗下了,夕阳也带着它的美丽隐去。这时新月当空,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呢?

  (2)读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感受。

  (3)夜晚的景物有哪些?

  新月:如弓——古诗中常有这样的描写,“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是新月如钩。

  露珠:珍珠(晶莹、透明)——新月的映照

  (4)如果说傍晚江边夕阳如火,那么夜晚江边新月当空,一片银白。这静谧的夜景令作者作美丽的遐思。

  3、将全诗朗诵一遍。

  六、再次品味、赏析诗词

  诗人的心情很是愉快,即使是今天,我们读到这首诗,内心也充满着跟诗人同样的情感。诗人触景生情,吟咏此诗。我们又怎样来表达我们的读诗心情呢?

  出示作业:唱唱、画画

  诗如画——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动笔画画(展示网上学生的画)

  诗如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唱唱(出示录音歌谱)

  诗为心声——朗诵好的同学可以有感情或者表演地朗诵

  贺诗——大家可以贺一首诗,把自己心目中的夕阳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

  (如:夕阳西下红如砖,可爱石榴云里钻,深蓝天空点约霞,夕阳美景似奇观。)

  暮江吟的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运用上节课自学古诗的方法自学本课的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关键】:

  重点:灵活运用自学古诗的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

  关键: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善于与别人交流。

  【教具准备】:

  1、学生比较熟悉的古诗画面。

  2、古琴曲。

  【教学内容】:

  一、复*旧课,导入新课

  1、交流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古诗配画。

  2、板书本节课要学*的古诗《暮江吟》的课题。

  3、解释课题,交流对白居易的了解。

  二、初读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生字。

  2、检查对三个生字瑟、残、吟的认读情况。第一遍带着拼音读,第二遍去掉拼音读。

  三、细读

  1、学生小组内交流课前预*情况,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义。

  2、图诗结合,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意思。

  3、班内交流。

  四、美读

  1、配乐范读,启发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学生练*朗读。

  3、配乐,指名感情朗读。

  4、加表演动作,背诵古诗。

  五、巩固

  用抢答方式,理解诗中的加点字的意思。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3、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知君。

  六、延伸

  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召开一个古诗朗诵会,把自己会背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七、布置作业

  向学生推荐《唐诗三百首》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