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有多大》教学反思优选【5】份

首页 / 教学反思 / |

  《它们有多大》教学反思 1

  课讲完了,又深获好评,但我的心却并没有飘飘然起来。因为这节课我自己固然付出很多,但以张银枝校长为首的柏校老师的团队合作更加功不可没,我也为有这样的强大后盾深感自豪!

  反思这节课,从最初的毫无头绪到最后的定稿,每一步都充满了尝试与探索。是呀,祖国有多大?大多数人,包括我们**都只是认为祖国很大,但究竟有多大,说不清,“大”,只是一个模糊而抽象的概念。教材上所给出的材料并不多,只有简单的`几句话,如果只是看一边、读一遍,是不会留下什么深刻印象的。但同时教材又给我们提供了印证祖国之大的几个不同侧面:如有关祖国的一些数据,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对比,路程的计算,还有南北温差、东西时差等。仔细研究教材之后,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方向:就是要把这些内容充实起来,让它们鲜活生动的展现在孩子们面前,让他们对“祖国有多大”这一模糊的概念产生实质的印象,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达到品德课最终的教学目的。

  《它们有多大》教学反思 2

  本课是一篇知识性的说明文,围绕着地球去探寻自己的年龄这一问题而展开,由此在课堂中我始终以研究、讨论表格内容为主而进行教学。

  教学后感想如下:

  1、搜集资料,充实课堂。

  课文里提到了一系列事物,如:蜉蝣、猩猩、化石、龙血树、放射性元素铀、海龟等,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 学生对蜉蝣、龙血树有些陌生。因此,在教学时,一位学生介绍了蜉蝣的特点、*性,我则补充了龙血树的有关知识。之后,孩子们的脸上都露出了满意的神情。看来,课前搜集资料对课堂教学确实有推进、充实之功效。

  2、阅读文本,加深理解。

  学生在课前进行了预*,而且“寻找事物的年龄”这条线索贯穿全文,非常清晰,课文内容也浅显易懂,因此学生很容易扫清了文字障碍,阅读课文比较熟练,再加上课内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3、教学机智,有待提高。

  课文内容比较简单,教学过程比较顺利,因此在教学过程结束后竟然多了几分钟,其实这几分钟还是可以好好利用的,比如: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排课本剧;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花、草、植物、动物的大致年龄;可以进行好句积累等。但是,当课堂预设和生成没有达到一致时,我有些慌乱,所以浪费了这短短的几分钟。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要多注意,避免此现象的再次发生。

  《它们有多大》教学反思 3

  小于、等于、大于是一组数学符号,主要用来表示自然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学生在学*《小于、等于、大于》前,已经学过了比较多少、长短、高矮。能够很好的掌握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比较。而且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这些都是学*新本领的基础。《小于、等于、大于》就是把直观的比较用抽象的数学符号表达出来。

  开始,将主题图转化成小故事引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与积极性,让孩子们比较猴子、梨、桃子、香蕉的多少,并用点子图比较多少,从而引出了2、3、4大小的比较。要记住“>”、“<”对孩子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应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好办法来记忆。我编了一首儿歌来记住这这两个符号“剪刀开口对着大数,尖尖对着小数,向左开口是大于,向右开口是小于”。并增加了动手操作的一个环节,把手当做剪刀来比划比划“>”、“<”,孩子们的兴趣非常高。

  整堂课的教学我们以课本为基础,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并以直观的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符号。在丰富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强他们学*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它们有多大》教学反思 4

  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是数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年级学生学*数概念的'难点。

  本节课是通过图形和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初步建立“符号感”,通过将小猴与3种水果的对应排列,以儿童能接受为以后集合、对应、统计的教学打下基础。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不仅要学*运算符号,“+”、“—”,还要学*关系符号,“>”、“<”、“=”。认识这三种符号后,学生是怎样区别和理解的呢?我在教学时,特别让学生注意符号的开口方向:“>”开口向左是大于号;“<”开口向右是小于号;两边都相同的数用等于号。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总结出顺口溜:相同数间用等号;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对小数:可以帮助学生对符号的理解和记忆。

  《它们有多大》教学反思 5

  这一单元的教学主要围绕“询问年龄”这一话题,让学生熟练运用How old are you? I'm......句型进行沟通交流。由于数词从上学期开始,每个单元都在渗透,而且听力练*中我常常采用英语来报题号,所以学生对于数词的发音不算陌生,所以本单元新授时我重点关注让学生认读数词,整个单元教学下来发现学生比较不容易掌握的还是对于数字的快速反应,特别是在瞬间看到一个数词时,好些学生都需要较长时间的反应,更有甚者必须从1开始默数一遍才能答出。好在接下来的第六单元还是围绕着数字展开教学,希望学生们经过不断地操练能提高对数字的.反应能力。本课的句型较多样,可能会使某些口语不太好的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开始上课时,玩一玩游戏,这样可以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然后快速地用英语数数,不仅为下面的教学进行了铺垫,同时,也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情境中去。

  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设计的几个趣味操练、扩展活动、探究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学生们兴趣很浓,积极参与,达到了我的教学目标。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们编排、表演的英语对话新颖而幽默;他们在游戏过程中充分体现了那种不言而喻的默契;在趣味操练中他们巩固了新的单词和句子。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可见一堂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英语课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和老师一起去开发去挖掘,去拓展去想象,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


《它们有多大》教学反思优选【5】份扩展阅读


《它们有多大》教学反思优选【5】份(扩展1)

——《一亿有多大》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一亿有多大》教学反思1

  《一亿有多大》一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内容,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亿以上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但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因此在“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后,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一、创设宽松空间

  我根据儿童爱猜的心理,让学生猜想1亿有多大。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不同,对1亿的猜想也是各种各样,这些猜想大都是凭感觉的,甚至是随意猜测;虽有些想法不合实际,但我并未扼制学生的想象,而是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空间,让他们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使他们在想象和争论中激起探索的兴趣与欲望。

  二、注重实践——在活动中感知。一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获得直观感受。小学生的思维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根据这个特点,我联系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利用可想像的素材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在教学中我不仅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还注重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数1亿本本子的时间,学生想到可选测量数100本的时间,再推算数1亿本本子的时间;这样就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一步一步解决,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领悟,由局部推算整体的研究方法。

  三、关注合作——在交流中提升感悟。学生的数学学*活动,总是在一个群体中进行,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对学数学会产生或多或少的作用。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认识一亿有多大,对于学生来说确难度,因此我着重突出数一数、排一排、称一称这三个环节,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在活动中小组成员共同研究,共同讨论,从而自主地,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解决排一排,称一称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他们能很好的进入学*情景,都急切的想知道1亿个小朋友到底有多少,1亿粒米、13亿粒米的重量等等,每一步的探索都是一次,体验真切感知一世有多大。这样一些具体、与学生密切联系的材料,使学生对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并且在遇到相似情境时,在头脑中出现一个具体的参照物,同时这些又是综合知识的介绍,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等教育的渗透。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既培养了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又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同时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活动,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积累了许多数学活动的经验,增加了学*成功的经历,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著名数学教育哲学家郑毓信先生曾说过一句话:“我们怎样认识数学,我们就会怎样教数学。”数学是一种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索、研究讨论、获取结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获得知识,更有学*研究的方法,合作探索的愉悦,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学*不是一种简单的“告诉”,而是学*者的一种实实在在的“体验”。如果一亿多大把几个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不敢想象,那会是多么枯燥的一堂课,学生对一亿有多大能否像本课尾一样,学生能结合具体事物娓娓道来。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实践关注合作,在活动中促使学生体验,让学生真正感受学*数学的快乐。

《一亿有多大》教学反思2

  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经历猜测、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自主完成研究活动,从而充分感知1亿这个数有多大,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1、 创设宽松空间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不同,对‘1亿’的猜想也是各种各样,这些猜想大都是凭感觉的.,甚至是随意猜测;虽然有些不太合理,但老师不要遏制学生的想象,而是给予一个宽松的空间,使他们在想象和争论中激起探索的兴趣与欲望。

  2、 放手让学生自主活动本节课的主旨,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1亿有多大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1亿有多大,那么,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活动。活动小组的结合,研究内容与活动步骤的确定,具体实验的进行……我都放手让学生去思考、交流,由小组合作完成。切实给学生自主活动的*台和空间。

  3、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给学生10条鱼,不如教给他铺鱼的方法。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更注重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1亿张纸的高度无法测量,学生想到可选测量100张或1000张纸的高度,再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1亿本书铺开的面积难以测量,就以测量一本书的面积,再推算1亿本书的 面积,这样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一步一步解决,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领悟,由局部推算整体的研究方法。

《一亿有多大》教学反思3

  《一亿有多大》一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内容,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亿以上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但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因此在“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后,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一、创设宽松空间

  我根据儿童爱猜的心理,让学生猜想1亿有多大。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不同,对1亿的猜想也是各种各样,这些猜想大都是凭感觉的,甚至是随意猜测;虽有些想法不合实际,但我并未扼制学生的想象,而是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空间,让他们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使他们在想象和争论中激起探索的兴趣与欲望。

  二、注重实践——在活动中感知

  一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获得直观感受。小学生的思维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根据这个特点,我联系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利用可想像的素材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在教学中我不仅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还注重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数1亿本本子的时间,学生想到可选测量数100本的时间,再推算数1亿本本子的时间;这样就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一步一步解决,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领悟,由局部推算整体的研究方法。

  三、关注合作——在交流中提升感悟。

  学生的数学学*活动,总是在一个群体中进行,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对学数学会产生或多或少的作用。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认识一亿有多大,对于学生来说确难度,因此我着重突出数一数、排一排、称一称这三个环节,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在活动中小组成员共同研究,共同讨论,从而自主地,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解决排一排,称一称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他们能很好的进入学*情景,都急切的想知道1亿个小朋友到底有多少,1亿粒米、13亿粒米的重量等等,每一步的探索都是一次,体验真切感知一世有多大。这样一些具体、与学生密切联系的材料,使学生对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并且在遇到相似情境时,在头脑中出现一个具体的参照物,同时这些又是综合知识的介绍,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等教育的渗透。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既培养了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又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同时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活动,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积累了许多数学活动的经验,增加了学*成功的经历,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著名数学教育哲学家郑毓信先生曾说过一句话:“我们怎样认识数学,我们就会怎样教数学。”数学是一种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索、研究讨论、获取结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获得知识,更有学*研究的方法,合作探索的愉悦,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学*不是一种简单的“告诉”,而是学*者的一种实实在在的“体验”。如果一亿多大把几个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不敢想象,那会是多么枯燥的一堂课,学生对一亿有多大能否像本课尾一样,学生能结合具体事物娓娓道来。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实践关注合作,在活动中促使学生体验,让学生真正感受学*数学的快乐。


《它们有多大》教学反思优选【5】份(扩展2)

——《一亿有多大》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一亿有多大》教学反思1

  1.允许学生大胆猜想。在猜想1亿有多大的时候,学生根据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能会结合不同的量进行猜想。例如:1亿粒大米能装满一间房子吧!1亿本书摞起来有一座山那么高吧!等等。而且对同一种事物的猜想可能是不同的,争论可能会非常激烈。例如,有的学生可能认为1亿粒大米能装满1间房子,有的学生可能认为大米粒那么小,一个大衣柜就装下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大胆的想像,让学生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让学生充分的争论,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2.适时进行指导。在学生所猜想的事物当中,可能有一些超出了学生能够实验测量并进行推理的范围。但教师此时不要急于否定学生的想法,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想,探索研究的方法。在确定研究对象的时候,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考虑实验的可操作性,选择容易找到,并容易测量的材料。在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选择不同基数的物品进行测量,对实验的精确度会有影响。

  3.提供帮助学生对照感受的素材。学生通过实验推算出了结果,但这个结果可能也是比较抽象的,很难想像得出来。教师应提供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素材,帮助学生与实验结果进行对照,直观感受实验结果的大小,进而体会1亿有多大。

《一亿有多大》教学反思2

  《一亿有多大》一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内容,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亿以上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但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因此在“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后,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一、创设宽松空间

  我根据儿童爱猜的心理,让学生猜想1亿有多大。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不同,对1亿的猜想也是各种各样,这些猜想大都是凭感觉的,甚至是随意猜测;虽有些想法不合实际,但我并未扼制学生的想象,而是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空间,让他们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使他们在想象和争论中激起探索的兴趣与欲望。

  二、注重实践——在活动中感知

  一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获得直观感受。小学生的思维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根据这个特点,我联系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利用可想像的素材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在教学中我不仅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还注重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数1亿本本子的时间,学生想到可选测量数100本的时间,再推算数1亿本本子的时间;这样就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一步一步解决,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领悟,由局部推算整体的研究方法。

  三、关注合作——在交流中提升感悟。

  学生的数学学*活动,总是在一个群体中进行,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对学数学会产生或多或少的作用。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认识一亿有多大,对于学生来说确难度,因此我着重突出数一数、排一排、称一称这三个环节,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在活动中小组成员共同研究,共同讨论,从而自主地,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解决排一排,称一称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他们能很好的进入学*情景,都急切的想知道1亿个小朋友到底有多少,1亿粒米、13亿粒米的重量等等,每一步的探索都是一次,体验真切感知一世有多大。这样一些具体、与学生密切联系的材料,使学生对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并且在遇到相似情境时,在头脑中出现一个具体的参照物,同时这些又是综合知识的介绍,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等教育的渗透。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既培养了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又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同时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活动,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积累了许多数学活动的经验,增加了学*成功的经历,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著名数学教育哲学家郑毓信先生曾说过一句话:“我们怎样认识数学,我们就会怎样教数学。”数学是一种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索、研究讨论、获取结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获得知识,更有学*研究的方法,合作探索的愉悦,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学*不是一种简单的“告诉”,而是学*者的一种实实在在的“体验”。如果一亿多大把几个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不敢想象,那会是多么枯燥的一堂课,学生对一亿有多大能否像本课尾一样,学生能结合具体事物娓娓道来。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实践关注合作,在活动中促使学生体验,让学生真正感受学*数学的快乐。

《一亿有多大》教学反思3

  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经历猜测、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自主完成研究活动,从而充分感知1亿这个数有多大,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1、 创设宽松空间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不同,对‘1亿’的猜想也是各种各样,这些猜想大都是凭感觉的,甚至是随意猜测;虽然有些不太合理,但老师不要遏制学生的想象,而是给予一个宽松的空间,使他们在想象和争论中激起探索的兴趣与欲望。

  2、 放手让学生自主活动本节课的主旨,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1亿有多大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1亿有多大,那么,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活动。活动小组的结合,研究内容与活动步骤的确定,具体实验的进行……我都放手让学生去思考、交流,由小组合作完成。切实给学生自主活动的*台和空间。

  3、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给学生10条鱼,不如教给他铺鱼的方法。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更注重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1亿张纸的高度无法测量,学生想到可选测量100张或1000张纸的高度,再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1亿本书铺开的面积难以测量,就以测量一本书的面积,再推算1亿本书的 面积,这样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一步一步解决,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领悟,由局部推算整体的研究方法。


《它们有多大》教学反思优选【5】份(扩展3)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06~10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数一数”“排一排”“称一称”和“说一说”的实践活动,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一亿的大小。

  2.使学生通过上述实践活动,培养学*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良好*惯。

  教具、学具准备

  1.学生每人准备计算器1个,大米25粒。

  2.学生每4-5人分成一个小组,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练*簿100本,秒表1只,天*1架。

  3.教师准备卷尺1把,实物投影仪1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板书“100 000 000”,提问:这个数是多少?学生齐答后,教师在该数上方板书“一亿”。

  谈话:大家都已经会读、会写一亿这个数了。但你们知道“一亿”到底有多大吗?这节课就来开展几项活动,让大家了解这“一亿”究竟有多大。(在“一亿”后面继续板书“有多大”)

  二、开展活动

  1.数一数。

  (1)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数100本练*簿的活动。(如果每组准备100本练*簿有困难,也可只准备10—20本,以循环的方式一本一本地从1数到1000)小组内有1人使用秒表计时,其余人协助数练*簿和计时。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数100本练*簿所用的大致时间,教师一一记录。最后用计算器算出全班各组数100本练*簿所用时间的*均数(为计算方便,得到的秒数保留整十数),写在黑板上。

  (3)提问:照这样的速度数一亿本练*簿,大约要用多少秒?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教科书第106页上的表格,让学生共同推算,并将逐次推算的结果填在书上。(如果刚才求得的数100本练*簿所用秒数的*均数接*90,则用书上表格中的原数;如果出入较大,如“80”或“100”,则要将表格中前两栏的秒数改过来,并依此推算填人表内。)

  (4)探究。

  提问:数一亿本练*簿的秒数大约相当于多少年?你们能用计算器算一算吗?怎样算?

  引导学生将推算出的秒数先转换成多少分,再转换成多少时,然后转换成多少天,最后转换成多少年。如果学生数100本练*簿所用的时间大约是90秒,则转换成多少天、多少年就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可以用“四舍五人”的方法将得数保留整数。如果学生数100本练*簿所用的时间大约是80秒或100秒,则转换成多少分、多少时也得不到整数的结果,也要将得数保留整数,书上的等号就要改成约等号。

  然后由各组交流计算的最后结果,并交流看了这一结果后有什么感想。让学生通过“照这样的速度数一亿本练*簿”大约要用3年的事实,在时间上来实际感受“一亿有多大”。

  2.“排一排”。

  (1)教师请出10个学生到教室外面的走廊上,手拉手地站成一行(也可在教室内手拉手地分站两三行)。再请几个学生和教师一道量出这一行(要从左端学生的左手尖到右端学生的右手尖)的长度大约是多少米(取整米数)。

  (2)提问:照这样计算,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大约有多少米长?(要求学生仿照上面的活动采推算,并把逐次推算的结果填在书上。教师用投影仪出示在屏幕上。)

  (3)探究。

  告诉学生:地球赤道全长是40 000 000米。要求学生用计算器算一算:当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可以绕地球赤道多少圈?

  在这项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如果刚才量得10个学生手拉手的总长度不是14米,则要将第106页图上的数据和第107页表格“米数”栏中前两个数据修改为实际数据,并让学生按实际数据进行推算。

  ②如果学生所带的计算器的显示器上只能显示8个数位,则在用计算器计算时,要引导学生把被除数、除数的米数都转化成千米数。例如,100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是140米,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是140000000米,即是140000千米;地球赤道全长40000000米,即是40000千米。140000÷40000=3.5(圈)。由于学生对一位小数已有认识,可以将教科书上的约等号改成等号,商用一位小数表示,不必保留整数。

  然后让学生说说看了这一结果有什么感想。让学生通过计算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的事实,在长度上来实际感受“一亿有多大”。

  3.称一称。

  (1)以小组为单位,数出100粒大米,放在天*上称一称大约重多少克。由于100粒大米的实际重量大于2克,小于3克,可能有的学生在操作时发生困难。教师发现这种情况后,要及时在小组里对操作方法作出具体指导,让学生用移动天*上游标的方法,称出100粒大米大约重2.5克。然后像上面活动那样,推算出一亿粒大米大约重多少克,填在表格里。

  (2)探究。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表格下面的两个问题。在计算前,先要让学生理解问题的意思。

  对于第(1)个问题,要帮助学生理解:求全国一天大约能节省多少克粮食时,为什么要用2500000克去乘130因为全国大约有13亿人,每人每天节省1粒米,13亿人就节省13亿粒米;而1亿粒米重2500000克,13亿粒米重多少克就是1亿粒米重多少克的13倍,所以用2500000×13就可以了。

  对于第(2)个问题,要让学生理解共有两问:先求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再求大约合多少年。对于第二问,由于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可取*似值,保留整数或保留一位小数。

  通过计算,不仅要让学生用1亿粒大米重2500000克(即2500千克或者是2.5吨)的事实,在重量上感受“一亿有多大”,还要让学生通过计算,体会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从而能自觉养成节约粮食的好*惯。

  4.说一说。通过以上实践活动,最后让学生在小组里谈一谈“一亿有多大”,交流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切体验。

  三、全课总结(略)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排一排”“称一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的感受。

  2、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教学过程:

  导入

  1、复*:一亿怎么写?(100000000)

  2、导入:从1数到100000000,愿意吗?为什么?

  3、揭题:到底有多大?今天研究几个具体问题。(板书课题)

  数一数

  1、一亿秒有多长

  (1)猜想:一秒钟数一个数,从1数到100000000要多长时间?(一一秒)一亿秒有多长?

  (2)启发:说法不同,有人还不敢猜,为什么呀?(数字太大)怎么办呢?

  (3)换算:100000000秒→?分怎么算?(÷60)能知道有多长了吗?(省略个位后面的尾数)为什么?怎么办呢?

  1666667分→?时怎么算?(÷60)能知道有多长了吗?为什么?

  27778时→?天怎么算?(÷24)能知道有多长了吗?为什么?

  1157天→?年怎么算?(÷365)能知道有多长了吗?(3年)

  想:从1一直数到100000000速度不变,要3年。→一亿秒太长了。

  (4)小结:我们是怎么知道100000000秒有多长的`?(单位化大,数字变小)

  2、一亿毫米有多长

  (1)设疑:知道100000000毫米有多长吗?

  (2)讨论方法:怎么研究?(化成大单位)

  (3)换算:100000000毫米=?米=?千米

  (4)再体会:100千米有多长知道吗?想沿跑道一圈250米,4圈是1千米,100千米要跑400圈。→100000000毫米很长。

  3、方法小结:通过两例的研究,说说100000000大吗?怎么知道的?(大数字小单位化成小数字大单位)

  感知二(测量与推算)

  1、一亿粒米有多重

  (1)导入:巴依老爷为难阿凡提,出了一题:100000000粒大米有多重?阿凡提想了想就知道方法了。

  (2)讨论方法:猜猜阿凡提想了什么办法?

  (3)择优:1粒称不出,10粒还太少,测100粒的重量。(100粒→2克)

  (3)推算:1000粒呢?能推算出100000000的重量吗?(学生完成2000000克)

  (4)体会:a、2000000克有多种知道吗?怎么办?(化成大单位)→2000千克→2吨(重吗?)

  b、每人每天吃400克,一亿粒大米可吃几天?几年?(14年)

  c、一亿粒大米重吗?多吗?

  (5)小结:100000000粒大米怎么知道有多重的?先想100粒的重量,再推算出结果。(从小数字开始研究)

  2、一亿张纸有多厚

  (1)设疑:出1张纸,问100000000张纸有多厚?要知道这个问题可怎么研究?

  (2)讨论研究方法:小组商量怎么研究?(100张和10张哪个好?)

  (3)实际测量计算。6000000毫米→6000米→6千米(误差)

  (4)谈体会。

  全课小结。

  研究了什么问题?

  知道一亿有多大了吗?是怎么研究的?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通过学*、交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向他人学*、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惯。

  重点:

  理解大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难点:

  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1亿有多大。

  教具准备:

  一叠纸张(1000张)、直尺等。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老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大数。今天,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能想象1亿有多大吗?引发学生猜想。学生根据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能会结合不同的量进行猜测。

  学生回答的内容可能有:1亿大米能装满一间房子、一整车吧;1亿米在体育场上要跑一万圈,10万圈吧;1亿本书摞起来有一座山那么高吧。

  二、探究活动

  1.首先确定研究方案,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研究选择测量“1亿张纸摞起来的高度。”

  2.思考如何进行测量。

  提问引导:找出1亿张纸摞起来直接进行测量行吗?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

  学生想到,可以先测量一部分,再推算出整体是多少。

  “一部分应该取多少张呢?学生:100张、1000张、10000张。

  教师:有没有想到取115张、1021张呢?接着说明,为了计算方便,应该取整百、整千、整万的数量。

  3.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分别用100张和1000张纸的高度为基数进行测量。

  ⑴教师取几份100张纸给部分学生测量高度,然后学生分小组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

  ⑵教师把1000张纸给其他的学生测量高度,让他们也分小组去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

  由于学生测量时的误差,得出的结果也不相同,另外部分学生对推算的方法、过程也不一定理解、掌握,所以,教师有必要进行全班讲演。

  以100张为例。测量高度:约1厘米。(为了计算的方便,预备的纸张要有所选择)

  提问引导:1000张呢?——10厘米

  10000张呢?——100厘米——1米

  100000张呢?——10米

  1000000张呢?——100米

  10000000张呢?——1000米

  100000000张呢?——10000米

  ⑶推算结果。

  1亿张纸的高度是1万米。老师:你知道1万米有多高吗?

  你记得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有多高吗?这里学生感受到1万米比珠穆朗玛峰还高,也就是说如果有1亿张这样的纸摞起来,它的高度将超过珠穆朗玛峰。

  以1000张为例。测量高度:约9厘米。照此推算:1万张的高度为9000米。

  老师:为什么选择不同的基数进行测量,推算的结果就不同呢?

  为了让学生理解“基数越大,误差越小”的道理,教师可以打个比方;如果取1亿张还有误差,还有误差吗?

  三、自主活动:

  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基数的物品进行测量、推算,进一步感受1亿有多大。


《它们有多大》教学反思优选【5】份(扩展4)

——《金属》教学反思优选【5】份

  《金属》教学反思 1

  在这节活动与探究课上,从教学设计上,能切实以学生发展为本,利用本课以实验为主的优势,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断建构和丰富自己的知识,让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新方法。

  1、本课学生动脑又动手,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人数多、参与研究的机会多、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学*兴趣浓厚。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不仅对金属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而且学*运用了对比法进行实验探究,为下一步学*酸碱盐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

  2、本节课学生活动多,为了让学生充分思考、动手、动口,课堂时间显得比较紧张。因此,课前一定要做好预*并做好检查,给每组的学生分配好任务,让其在实验活动中体现出很好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合作性。

  3、鼓励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大胆质疑:如铁粉为什么是黑色的?不同浓度的酸,金属反应的现象有啥不同、铝片与硫酸铜反应的现象不明显等。

  4、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某些细节的处理上做得不到位。如酸的浓度的配置使铁钉的反应现象不明显。

  5、学生有些操作不规范,动手能力差。基本的实验技能有待提高。

  《金属》教学反思 2

  本节课是第八单元的重点内容,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讨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科学探究的方法。在这个活动与探究中,结论的可*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以及对实验现象的正确对比和分析,是该探究活动获得可*结论的重要保证。为此我将学生的探究分三步进行:

  (1)从金属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把金属分为两类,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强,不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弱。

  (2)从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比较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能置换出来的,则这种金属比另一种金属活泼。

  (3)最后打出科学家们经过了很多类似实验的探究过程,而总结出来的结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金属》教学反思 3

  这节课充分利用了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能够从化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身边的事物,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使学生体验从已知到未知再回到已知的过程,这就需要每个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科学探究中来,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及与他人的交流合作来完成。金属在其他各个领域的重要性及应用的广泛性,更加激发了学生学*的热情。

  当我提出让同学们举出一些常见或常用的金属制品,想一想它们各是用什么金属制成的?分别应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时,每个同学的兴趣都非常高涨,从厨具到农具再到学*用品、到医疗器械,什么都想到了,思维异常的活跃。学生在交流中展示了自我,在倾听中充实了自我。在此基础上学生总结归纳出了金属的物理性质,并对对金属的物理性质有个较为系统的认识。

  对合金的教学学生们表现出更大的热情,什么是合金?它是如何生产的?为什么生活中得以广泛使用?它和纯金属有什么区别?一系列的问题引发学生认识探究合金的欲望。

  随后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过程体验合金优良的性能,加深对合金与纯金属性质差异的认识。非常自然的将学生引向了本节课的重点:合金和金属性质差异的原因?多识一点的内容更加使学生使学生感受化学之神奇、应用之广泛,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

  《金属》教学反思 4

  一、教学反思

  1、本节课设计合理,思路顺畅,*题的选择恰当。能较好的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的能力,展示学生课前调查和收集样品的信息,能较好地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采用动画演示,既明白清晰,又节约时间,同时可避免仪器、材料短缺而不能做实验,环节紧凑。

  2、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是一类在实际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计算,在此引入了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都是纯物质的计算,要把含杂质物质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以加深学生对实验的定量理解和分析。

  二、教学建议

  本课题的知识内容学生较为熟悉,但教师用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感知熟悉学*的对象,从生活经验出发,引出课题,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用科学家的身份来研究金属矿物的种类、铁为什么生锈、在什么条件下易生锈、如何防止铁生锈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更可贵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自主实验、自主探究、自主评价,无疑使自信心更强,学*兴趣更浓。从而感受到“身边处处有化学”。

  《金属》教学反思 5

  1、教学应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使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生活。

  金属与生活密切相关,当提出让同学们举出一些常见或常用的金属制品,或看一些相关的精美图片资料时,学生的兴趣都非常高涨,思维异常的活跃,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的学*,自然事半功倍。

  2、加强课堂中的实验教学,深化学生对知识的内在认识,增强学*的兴趣。

  本节课关于金属的几个小实验,如金属的物质性质,合金的硬度等,有条件的可安排让学生动手做,做完实验后让学生来讨论、归纳总结,通过学生的自己的手、口而得来的知识,学*效果不言而喻。另外,教师也可补充一些课本中没有的实验,如金属的导电性,纯金属与其合金熔点的对比等,以拓展课堂的知识面。

  3、充分利用网络,拓宽学生的化学知识。

  网络上的化学知识非常丰富,教师可指定相关的主题(如司母戊鼎、马踏飞燕、三星堆、埃菲尔铁塔、金门大桥等)让学生通过网络来了解具体的知识。这样学生在查阅了相关内容后,都会如此灿烂的文化和高超的工艺技术赞叹不已,产生自豪感,并会产生一定的学生动力,这样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增加了学*的动力,一举两得。


《它们有多大》教学反思优选【5】份(扩展5)

——灯笼教学反思优选【5】份

  灯笼教学反思 1

  前段时间,我做为我校20名教师中的一员,历时3天,赴山西太谷学*取经。回校后,参加学*教师先后写了《学*心得体会》,召开了研讨会,并带头上了课改研讨课。

  本次我执教的是二年级语文《做灯笼》的第一课时。本节的教学目标有两个:1、认识1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课前我让学生预*课文时,做到三点:1、课文读3遍;2、标出共有几个自然段;3、圈出会认识字、生字。根据二十四字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四步:一、初读点拨;二、自学检测;三、指导书写;四、达标检测。

  初读点拨环节,我提出了两个问题:1、这篇课文共有xx个自然段。2、课文讲了xx和xx的故事,xx是班里公认的小画家,xx的手很巧,xx扎了一个漂亮的灯笼,王京在灯罩上xx。由于学生有预*做基础,很轻松就解决了问题。

  自学检测里重点先让3、4号学生认读生字、词,然后把生字按结构分成几类,让学生自由说识字方法,同时注意区分形*字、同音字,因为有小组评价做支撑,同学们积极性很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指导书写环节,我按左窄右宽、左右宽窄基本一致、独体字等分类,介绍新偏旁“提土旁”,先让学生掌握了书写规律,再在课本田字格里描一个写两个。

  最后的达标检测环节,我选用了《创维新课堂》上1、2题,第1题检测会认字,第2题考查会写字。写完后,同桌对照。通过检测,学生们基本都能掌握。

  总的来说,这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时间安排较合理,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比上次的公开课有进步,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但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读书时间少,在同桌轮流读书时,任务分配不均,1、2号同学读的过多,3、4号同学读的过少;指导书写时“泥、良”两个字最后两笔的笔顺易错点,但没给学生点拨到位。

  事实证明,只有不断地把学来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才能不断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学*,精心备课,灵活运用教法,努力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

  灯笼教学反思 2

  《做灯笼》是小学语文S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讲的是王京和李良合作做灯笼的事。旨在通过学*这篇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写一件事要写清楚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积累词语;引导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四点:

  一、联系实际谈话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在教学第一课时时,我以孩子们最喜欢的美术课为谈话内容导入课题,并介绍,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两个新朋友,一个喜欢画画,一个喜欢做手工,于是,他们俩合作完成了一个纸灯笼。随即板书课题《做灯笼》、并引导学生读题。

  二、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解疑,激发求知欲。

  在课题处,我引导学生根据老师导语和课题处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激发探究的欲望。学生发言非常积极,纷纷举手发言:他们为什么要做个纸灯笼?他们做的灯笼好看吗?这两个小朋友叫什么名字啊?等。师随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引导学生在听老师的范读中获得相关信息,果然,学生们有的说:“我知道了这两个小朋友一个叫王京,一个叫李良”;有的说:“我知道了王京会画画,李良会做手工”;有的说:“我知道了王京、李良会灯笼是为了布置教室”;还有的说:“我知道了他们合作得很成功,同学们夸奖他们了,王京还写上了合作真快乐这句话”。师随即完成板书。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板书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轻松达到课文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的教学目标。

  三、自主识字、写字,学生激情高涨。

  在识字环节,我安排学生通过自己拼一拼(拼音识字)、问一问(问同学或老师)、划一划(在课文中标画出生字及对应的词语)、测一测(同桌一组互相测读)、评一评(互相纠音或表扬)的形式。学生学*热情高,学*效果很好。

  在写字环节,我让学生自己说学*目标。(读准音、了解结构部首、书写要点、记字形、组词等),然后四人一组,在小组内说说,你记住了哪个字,怎么记住的?最后用书空的形式巩固字形的记忆。从学生作业情况来看,本节课识字写字的教学效果很好。

  四、多渠道理解、积累词句,学生学以致用。

  我把重点放在词语教学上。理解词语的方法因词而异。如“公认”的意思是“大家一直认为”,理解这个词时,我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如“咱们班谁回答问题声音最宏亮”学生回答一致时就是“公认”。“心事”和“烦恼”的理解要结合字形的特点并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王京有什么心事?李良有什么烦恼?为什么发愁?找出文中的语句读一读,就会明白。“合作”一词是本课要求掌握的重点词语,不但要使学生明白“合作”就是“共同完成某项任务”,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体会到团结合作的快乐。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出第4、5自然段中的有关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向学生渗透合作的观念。如: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自己和别人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某件事情的具体事例,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不仅很轻松地理解了词语,还懂得了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发挥个人长处真诚合作,就能收到好的效果。

  灯笼教学反思 3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主要启发学生的想象:

  1、当我身陷古井时,四周死一般寂静,我会想些什么呢?

  2、当文中的我被乡亲们救起来时,我让孩子们先找到乡亲们的动作“拽”“搂”,体会到乡亲们对我的关心爱护,但总觉得还不够,我又让孩子们想象,乡亲们搂着我,轻轻的拍着我的背,会说些什么呢?有的说:“他们会说,孩子,你受苦了。”有的说:“他们会说,孩子,你不要怕,有我们在,你不会有事的。”……他们根据自己*时的生活体验,把乡亲们对孩子的那种关爱之情形象的表现了出来,。在理解后边的:“我不停地流着泪,是热的。”这句时,问题迎刃而解,孩子们体会到,“我”被乡亲们深深的感动了,我被救了,激动,高兴,所以流下了眼泪,这是激动的泪,是感动的泪……趁此机会,我又让孩子们想象“我”会在此时说些什么,孩子们说,“谢谢大家对我的关心。”“你们与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我以后也会像你们一样给需要帮助的人帮助的。”……我听了,为孩子们的感受体会深感欣慰,我充满感情的说:“孩子们,你们被乡亲们的善良,被他们对外人的这种关爱所感动,我希望,这种善良在你们的内心永远生根发芽。”

  这种对课文的想象,对训练孩子的想象,训练孩子的对课文的难点句子的体会感悟是多么的有用!

  灯笼教学反思 4

  “红灯笼”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手工活动之一,但通过这个活动我发现了不少的问题,有我们老师做的不够的地方,也有家长,还有孩子的。但我想首先要反思的肯定是我自己。因为活动下来,我们班只有十一名幼儿能完完整整地完成整个制作过程。可能是我课前的交代不够清楚,以致于幼儿完成了第一步的制作过程后都有些手足无措。在进一步的讲解后,很多幼儿开始跟着我的思路往下做,但最后,还是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做完了最后一步。让我很意外的是,我们班有几个*时不大爱“表现”自己的幼儿反倒做得非常顺利。但有部分幼儿连最基本的剪直线还有点不敢下手,更何况是接下来的环节。活动后,我和这些家长进行了交流,他们*时不敢让孩子在家使用剪刀,以后会慢慢配合教育的!

  我们的手工活动每个星期大概只能按排一次,更多的锻炼机会只能在家里进行。其实,上个学期,我们开始几周一直和幼儿进行运用剪刀的锻炼,幼儿从不敢碰剪刀到慢慢尝试剪,已经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希望从这个活动中,我们都能得到一点教训!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双小巧手!

  灯笼教学反思 5

  一、案例描述:

  今天露露在纸塑活动做《灯笼》时,快要下课了,她还是没有完成,旁边的龙龙看着就着急了“我来帮你吧”也没等露露同意,龙龙就接过来,帮她做好。就在这时,我走到旁边看了看露露的作品,“完成的很好”。露露眉开眼笑的看着我,这时同坐在一桌的欣欣说“老师那是龙龙帮忙的”。这时露露低着头,一声不吭,好像是犯了错的孩子。这时的龙龙也一语不发,默默的走开了!

  二、行为分析:

  1. 露露的动作发展和同龄的孩子相比发展的比较缓慢。

  2. 最开始露露感受到同伴的帮助,她觉得很开心,但是当欣欣告诉老师作品不是她自己完成的,是龙龙帮助的,这个时候露露很失落,感受不到成就感。

  3. 龙龙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他还不理解怎么样才是真正的帮助。

  三、措施

  1.我与家长沟通,孩子*时在家里时都爱做些什么事?得知孩子每天最多时间是和妈妈一起玩电脑,有时爸爸妈妈上班,没有人陪她玩,爷爷奶奶也不会教她,只会让她看看电视。当我知道*时孩子是这种情况,我和家长交谈,希望家长可以多抽出时间来陪陪孩子,这样每天玩电脑看电视对幼儿的发展都不是很好。

  2.通过和家长的沟通,也得到了家长的配合。妈妈现在休息在家时会和孩子做一些小手工,画画。记得以前每次手工类活动,爷爷来接露露时,露露都没有完成,爷爷也一直在旁边催个不停,孩子也很着急,就越做不好。现在,露露比以前有进步了。在第二次纸塑活动中,她很勇敢的,一直是自己动手在裱灯笼,我刚好这时看到,龙龙在一旁看她的时候,我对他说,我自己会。我知道,露露在暗示龙龙我自己可以,不需要你的帮助。看到这一幕我很开心,最后结束时我在大家面前表扬了露露,在她的脸上我看到了久违的自信,她很有成就的对来接她的爷爷说:“我今天做灯笼了”!爷爷也露出了以你为傲的表情。

  3.经过了一段时间家长和老师的帮助。这一次纸塑活动做《企鹅》让我看到了露露的大变化,从塑形到裱她都很认真,像模像样的,整个过程都没有人给她帮忙,虽然她速度还是有点慢,裱的也不是那么整齐,但是她是一个人完成了以前从来不可能完成的事。看到露露的进步,我很欣慰,同桌孩子也会赞扬她,乐的露露合不拢嘴呢!因为露露的进步,班级评值日生孩子们都选露露,说她进步大,上课小耳朵也灵了呢!

  龙龙现在也会帮助露露,但是不会像原来一样,直接帮她做好,而是教给他方法,看到这一点,我想身为老师的我,心情是无比自豪吧!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