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06~10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数一数”“排一排”“称一称”和“说一说”的实践活动,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一亿的大小。

  2.使学生通过上述实践活动,培养学*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良好*惯。

  教具、学具准备

  1.学生每人准备计算器1个,大米25粒。

  2.学生每4-5人分成一个小组,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练*簿100本,秒表1只,天*1架。

  3.教师准备卷尺1把,实物投影仪1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板书“100 000 000”,提问:这个数是多少?学生齐答后,教师在该数上方板书“一亿”。

  谈话:大家都已经会读、会写一亿这个数了。但你们知道“一亿”到底有多大吗?这节课就来开展几项活动,让大家了解这“一亿”究竟有多大。(在“一亿”后面继续板书“有多大”)

  二、开展活动

  1.数一数。

  (1)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数100本练*簿的活动。(如果每组准备100本练*簿有困难,也可只准备10—20本,以循环的方式一本一本地从1数到1000)小组内有1人使用秒表计时,其余人协助数练*簿和计时。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数100本练*簿所用的大致时间,教师一一记录。最后用计算器算出全班各组数100本练*簿所用时间的*均数(为计算方便,得到的秒数保留整十数),写在黑板上。

  (3)提问:照这样的速度数一亿本练*簿,大约要用多少秒?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教科书第106页上的表格,让学生共同推算,并将逐次推算的结果填在书上。(如果刚才求得的数100本练*簿所用秒数的*均数接*90,则用书上表格中的原数;如果出入较大,如“80”或“100”,则要将表格中前两栏的秒数改过来,并依此推算填人表内。)

  (4)探究。

  提问:数一亿本练*簿的秒数大约相当于多少年?你们能用计算器算一算吗?怎样算?

  引导学生将推算出的秒数先转换成多少分,再转换成多少时,然后转换成多少天,最后转换成多少年。如果学生数100本练*簿所用的时间大约是90秒,则转换成多少天、多少年就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可以用“四舍五人”的方法将得数保留整数。如果学生数100本练*簿所用的时间大约是80秒或100秒,则转换成多少分、多少时也得不到整数的结果,也要将得数保留整数,书上的等号就要改成约等号。

  然后由各组交流计算的最后结果,并交流看了这一结果后有什么感想。让学生通过“照这样的速度数一亿本练*簿”大约要用3年的事实,在时间上来实际感受“一亿有多大”。

  2.“排一排”。

  (1)教师请出10个学生到教室外面的走廊上,手拉手地站成一行(也可在教室内手拉手地分站两三行)。再请几个学生和教师一道量出这一行(要从左端学生的左手尖到右端学生的右手尖)的长度大约是多少米(取整米数)。

  (2)提问:照这样计算,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大约有多少米长?(要求学生仿照上面的活动采推算,并把逐次推算的结果填在书上。教师用投影仪出示在屏幕上。)

  (3)探究。

  告诉学生:地球赤道全长是40 000 000米。要求学生用计算器算一算:当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可以绕地球赤道多少圈?

  在这项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如果刚才量得10个学生手拉手的总长度不是14米,则要将第106页图上的数据和第107页表格“米数”栏中前两个数据修改为实际数据,并让学生按实际数据进行推算。

  ②如果学生所带的计算器的显示器上只能显示8个数位,则在用计算器计算时,要引导学生把被除数、除数的米数都转化成千米数。例如,100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是140米,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是140000000米,即是140000千米;地球赤道全长40000000米,即是40000千米。140000÷40000=3.5(圈)。由于学生对一位小数已有认识,可以将教科书上的约等号改成等号,商用一位小数表示,不必保留整数。

  然后让学生说说看了这一结果有什么感想。让学生通过计算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的事实,在长度上来实际感受“一亿有多大”。

  3.称一称。

  (1)以小组为单位,数出100粒大米,放在天*上称一称大约重多少克。由于100粒大米的实际重量大于2克,小于3克,可能有的学生在操作时发生困难。教师发现这种情况后,要及时在小组里对操作方法作出具体指导,让学生用移动天*上游标的方法,称出100粒大米大约重2.5克。然后像上面活动那样,推算出一亿粒大米大约重多少克,填在表格里。

  (2)探究。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表格下面的两个问题。在计算前,先要让学生理解问题的意思。

  对于第(1)个问题,要帮助学生理解:求全国一天大约能节省多少克粮食时,为什么要用2500000克去乘130因为全国大约有13亿人,每人每天节省1粒米,13亿人就节省13亿粒米;而1亿粒米重2500000克,13亿粒米重多少克就是1亿粒米重多少克的13倍,所以用2500000×13就可以了。

  对于第(2)个问题,要让学生理解共有两问:先求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再求大约合多少年。对于第二问,由于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可取*似值,保留整数或保留一位小数。

  通过计算,不仅要让学生用1亿粒大米重2500000克(即2500千克或者是2.5吨)的事实,在重量上感受“一亿有多大”,还要让学生通过计算,体会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从而能自觉养成节约粮食的好*惯。

  4.说一说。通过以上实践活动,最后让学生在小组里谈一谈“一亿有多大”,交流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切体验。

  三、全课总结(略)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排一排”“称一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的感受。

  2、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教学过程:

  导入

  1、复*:一亿怎么写?(100000000)

  2、导入:从1数到100000000,愿意吗?为什么?

  3、揭题:到底有多大?今天研究几个具体问题。(板书课题)

  数一数

  1、一亿秒有多长

  (1)猜想:一秒钟数一个数,从1数到100000000要多长时间?(一一秒)一亿秒有多长?

  (2)启发:说法不同,有人还不敢猜,为什么呀?(数字太大)怎么办呢?

  (3)换算:100000000秒→?分怎么算?(÷60)能知道有多长了吗?(省略个位后面的尾数)为什么?怎么办呢?

  1666667分→?时怎么算?(÷60)能知道有多长了吗?为什么?

  27778时→?天怎么算?(÷24)能知道有多长了吗?为什么?

  1157天→?年怎么算?(÷365)能知道有多长了吗?(3年)

  想:从1一直数到100000000速度不变,要3年。→一亿秒太长了。

  (4)小结:我们是怎么知道100000000秒有多长的`?(单位化大,数字变小)

  2、一亿毫米有多长

  (1)设疑:知道100000000毫米有多长吗?

  (2)讨论方法:怎么研究?(化成大单位)

  (3)换算:100000000毫米=?米=?千米

  (4)再体会:100千米有多长知道吗?想沿跑道一圈250米,4圈是1千米,100千米要跑400圈。→100000000毫米很长。

  3、方法小结:通过两例的研究,说说100000000大吗?怎么知道的?(大数字小单位化成小数字大单位)

  感知二(测量与推算)

  1、一亿粒米有多重

  (1)导入:巴依老爷为难阿凡提,出了一题:100000000粒大米有多重?阿凡提想了想就知道方法了。

  (2)讨论方法:猜猜阿凡提想了什么办法?

  (3)择优:1粒称不出,10粒还太少,测100粒的重量。(100粒→2克)

  (3)推算:1000粒呢?能推算出100000000的重量吗?(学生完成2000000克)

  (4)体会:a、2000000克有多种知道吗?怎么办?(化成大单位)→2000千克→2吨(重吗?)

  b、每人每天吃400克,一亿粒大米可吃几天?几年?(14年)

  c、一亿粒大米重吗?多吗?

  (5)小结:100000000粒大米怎么知道有多重的?先想100粒的重量,再推算出结果。(从小数字开始研究)

  2、一亿张纸有多厚

  (1)设疑:出1张纸,问100000000张纸有多厚?要知道这个问题可怎么研究?

  (2)讨论研究方法:小组商量怎么研究?(100张和10张哪个好?)

  (3)实际测量计算。6000000毫米→6000米→6千米(误差)

  (4)谈体会。

  全课小结。

  研究了什么问题?

  知道一亿有多大了吗?是怎么研究的?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通过学*、交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向他人学*、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惯。

  重点:

  理解大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难点:

  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1亿有多大。

  教具准备:

  一叠纸张(1000张)、直尺等。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老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大数。今天,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能想象1亿有多大吗?引发学生猜想。学生根据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能会结合不同的量进行猜测。

  学生回答的内容可能有:1亿大米能装满一间房子、一整车吧;1亿米在体育场上要跑一万圈,10万圈吧;1亿本书摞起来有一座山那么高吧。

  二、探究活动

  1.首先确定研究方案,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研究选择测量“1亿张纸摞起来的高度。”

  2.思考如何进行测量。

  提问引导:找出1亿张纸摞起来直接进行测量行吗?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

  学生想到,可以先测量一部分,再推算出整体是多少。

  “一部分应该取多少张呢?学生:100张、1000张、10000张。

  教师:有没有想到取115张、1021张呢?接着说明,为了计算方便,应该取整百、整千、整万的数量。

  3.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分别用100张和1000张纸的高度为基数进行测量。

  ⑴教师取几份100张纸给部分学生测量高度,然后学生分小组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

  ⑵教师把1000张纸给其他的学生测量高度,让他们也分小组去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

  由于学生测量时的误差,得出的结果也不相同,另外部分学生对推算的方法、过程也不一定理解、掌握,所以,教师有必要进行全班讲演。

  以100张为例。测量高度:约1厘米。(为了计算的方便,预备的纸张要有所选择)

  提问引导:1000张呢?——10厘米

  10000张呢?——100厘米——1米

  100000张呢?——10米

  1000000张呢?——100米

  10000000张呢?——1000米

  100000000张呢?——10000米

  ⑶推算结果。

  1亿张纸的高度是1万米。老师:你知道1万米有多高吗?

  你记得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有多高吗?这里学生感受到1万米比珠穆朗玛峰还高,也就是说如果有1亿张这样的纸摞起来,它的高度将超过珠穆朗玛峰。

  以1000张为例。测量高度:约9厘米。照此推算:1万张的高度为9000米。

  老师:为什么选择不同的基数进行测量,推算的结果就不同呢?

  为了让学生理解“基数越大,误差越小”的道理,教师可以打个比方;如果取1亿张还有误差,还有误差吗?

  三、自主活动:

  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基数的物品进行测量、推算,进一步感受1亿有多大。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06~10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数一数”“排一排”“称一称”和“说一说”的实践活动,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一亿的大小。

  2.使学生通过上述实践活动,培养学*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良好*惯。

  教具、学具准备

  1.学生每人准备计算器1个,大米25粒。

  2.学生每4-5人分成一个小组,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练*簿100本,秒表1只,天*1架。

  3.教师准备卷尺1把,实物投影仪1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板书“100 000 000”,提问:这个数是多少?学生齐答后,教师在该数上方板书“一亿”。

  谈话:大家都已经会读、会写一亿这个数了。但你们知道“一亿”到底有多大吗?这节课就来开展几项活动,让大家了解这“一亿”究竟有多大。(在“一亿”后面继续板书“有多大”)

  二、开展活动

  1.数一数。

  (1)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数100本练*簿的活动。(如果每组准备100本练*簿有困难,也可只准备10—20本,以循环的方式一本一本地从1数到1000)小组内有1人使用秒表计时,其余人协助数练*簿和计时。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数100本练*簿所用的大致时间,教师一一记录。最后用计算器算出全班各组数100本练*簿所用时间的*均数(为计算方便,得到的秒数保留整十数),写在黑板上。

  (3)提问:照这样的速度数一亿本练*簿,大约要用多少秒?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教科书第106页上的表格,让学生共同推算,并将逐次推算的结果填在书上。(如果刚才求得的数100本练*簿所用秒数的*均数接*90,则用书上表格中的原数;如果出入较大,如“80”或“100”,则要将表格中前两栏的秒数改过来,并依此推算填人表内。)

  (4)探究。

  提问:数一亿本练*簿的秒数大约相当于多少年?你们能用计算器算一算吗?怎样算?

  引导学生将推算出的秒数先转换成多少分,再转换成多少时,然后转换成多少天,最后转换成多少年。如果学生数100本练*簿所用的时间大约是90秒,则转换成多少天、多少年就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可以用“四舍五人”的方法将得数保留整数。如果学生数100本练*簿所用的时间大约是80秒或100秒,则转换成多少分、多少时也得不到整数的结果,也要将得数保留整数,书上的等号就要改成约等号。

  然后由各组交流计算的最后结果,并交流看了这一结果后有什么感想。让学生通过“照这样的速度数一亿本练*簿”大约要用3年的事实,在时间上来实际感受“一亿有多大”。

  2.“排一排”。

  (1)教师请出10个学生到教室外面的走廊上,手拉手地站成一行(也可在教室内手拉手地分站两三行)。再请几个学生和教师一道量出这一行(要从左端学生的左手尖到右端学生的右手尖)的长度大约是多少米(取整米数)。

  (2)提问:照这样计算,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大约有多少米长?(要求学生仿照上面的活动采推算,并把逐次推算的结果填在书上。教师用投影仪出示在屏幕上。)

  (3)探究。

  告诉学生:地球赤道全长是40 000 000米。要求学生用计算器算一算:当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可以绕地球赤道多少圈?

  在这项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如果刚才量得10个学生手拉手的总长度不是14米,则要将第106页图上的数据和第107页表格“米数”栏中前两个数据修改为实际数据,并让学生按实际数据进行推算。

  ②如果学生所带的计算器的显示器上只能显示8个数位,则在用计算器计算时,要引导学生把被除数、除数的米数都转化成千米数。例如,100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是140米,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是140000000米,即是140000千米;地球赤道全长40000000米,即是40000千米。140000÷40000=3.5(圈)。由于学生对一位小数已有认识,可以将教科书上的约等号改成等号,商用一位小数表示,不必保留整数。

  然后让学生说说看了这一结果有什么感想。让学生通过计算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的事实,在长度上来实际感受“一亿有多大”。

  3.称一称。

  (1)以小组为单位,数出100粒大米,放在天*上称一称大约重多少克。由于100粒大米的实际重量大于2克,小于3克,可能有的学生在操作时发生困难。教师发现这种情况后,要及时在小组里对操作方法作出具体指导,让学生用移动天*上游标的方法,称出100粒大米大约重2.5克。然后像上面活动那样,推算出一亿粒大米大约重多少克,填在表格里。

  (2)探究。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表格下面的两个问题。在计算前,先要让学生理解问题的意思。

  对于第(1)个问题,要帮助学生理解:求全国一天大约能节省多少克粮食时,为什么要用2500000克去乘130因为全国大约有13亿人,每人每天节省1粒米,13亿人就节省13亿粒米;而1亿粒米重2500000克,13亿粒米重多少克就是1亿粒米重多少克的13倍,所以用2500000×13就可以了。

  对于第(2)个问题,要让学生理解共有两问:先求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再求大约合多少年。对于第二问,由于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可取*似值,保留整数或保留一位小数。

  通过计算,不仅要让学生用1亿粒大米重2500000克(即2500千克或者是2.5吨)的事实,在重量上感受“一亿有多大”,还要让学生通过计算,体会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从而能自觉养成节约粮食的好*惯。

  4.说一说。通过以上实践活动,最后让学生在小组里谈一谈“一亿有多大”,交流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切体验。

  三、全课总结(略)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7册p106—10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实践,通过操作活动并借助推算和计算器的计算,从不同角度感受一亿的大小,进一步发展数感。

  2、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良好*惯。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计算器。

  教师准备

  练*本,秒表,少量大米,天*一台,卷尺一把。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活动。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大约有多少人吗那么你知道一亿有多大吗今天我们就来开展几项活动,在活动中让同学们感受一下"一亿有多大"。

  二、开展活动。

  数一数

  ⑴全班分两大组,每组选几人数100本练*本,并选两人计时。

  ⑵各组汇报用的时间,然后计算出两组数练*本所用时间的*均数(为计算方便取*似数90)。

  ⑶照这样的速度数一亿本练*本大约用多少秒

  ⑷让学生结合放大的表格边计算,边校对,边填写。

  ⑸讨论:数一亿本练*本的时间大约相当于多少年请你们用计算器计算一下。让学生边计算边填在书上,得出大约要3年才能数完一亿本。让学生在时间上实际感受"一亿有多大"。

  排一排

  ⑴请出10个学生手拉手排成一行,量一量大约长多少米。

  ⑵如果一亿个学生手拉手站成一行,大约有多长。

  按实际量的米数修改表格,再计算填表,单位可用米或千米。

  ⑶用计算器计算这些学生站成一列可以绕地球赤道多少圈(三圈半)

  让学生从长短上感受"亿有多大"。

  称一称

  ⑴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仿照上面的活动完成这一内容,教师巡视指导。

  ⑵学生共同探讨下面两个问题。

  第一题用什么去乘13

  ⑶通过计算要让学生了解一亿粒米大约重2500000克(或2500千克/2.5吨),在轻重上感受"一亿有多大",同时让学生体会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

  三、活动总结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说一说:一亿有多大,你有什么体会。一亿有多大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排一排”“称一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的感受。

  2、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教学过程:

  导入

  1、复*:一亿怎么写?(100000000)

  2、导入:从1数到100000000,愿意吗?为什么?

  3、揭题:到底有多大?今天研究几个具体问题。(板书课题)

  数一数

  1、一亿秒有多长

  (1)猜想:一秒钟数一个数,从1数到100000000要多长时间?(一一秒)一亿秒有多长?

  (2)启发:说法不同,有人还不敢猜,为什么呀?(数字太大)怎么办呢?

  (3)换算:100000000秒→?分怎么算?(÷60)能知道有多长了吗?(省略个位后面的尾数)为什么?怎么办呢?

  1666667分→?时怎么算?(÷60)能知道有多长了吗?为什么?

  27778时→?天怎么算?(÷24)能知道有多长了吗?为什么?

  1157天→?年怎么算?(÷365)能知道有多长了吗?(3年)

  想:从1一直数到100000000速度不变,要3年。→一亿秒太长了。

  (4)小结:我们是怎么知道100000000秒有多长的`?(单位化大,数字变小)

  2、一亿毫米有多长

  (1)设疑:知道100000000毫米有多长吗?

  (2)讨论方法:怎么研究?(化成大单位)

  (3)换算:100000000毫米=?米=?千米

  (4)再体会:100千米有多长知道吗?想沿跑道一圈250米,4圈是1千米,100千米要跑400圈。→100000000毫米很长。

  3、方法小结:通过两例的研究,说说100000000大吗?怎么知道的?(大数字小单位化成小数字大单位)

  感知二(测量与推算)

  1、一亿粒米有多重

  (1)导入:巴依老爷为难阿凡提,出了一题:100000000粒大米有多重?阿凡提想了想就知道方法了。

  (2)讨论方法:猜猜阿凡提想了什么办法?

  (3)择优:1粒称不出,10粒还太少,测100粒的重量。(100粒→2克)

  (3)推算:1000粒呢?能推算出100000000的重量吗?(学生完成2000000克)

  (4)体会:a、2000000克有多种知道吗?怎么办?(化成大单位)→2000千克→2吨(重吗?)

  b、每人每天吃400克,一亿粒大米可吃几天?几年?(14年)

  c、一亿粒大米重吗?多吗?

  (5)小结:100000000粒大米怎么知道有多重的?先想100粒的重量,再推算出结果。(从小数字开始研究)

  2、一亿张纸有多厚

  (1)设疑:出1张纸,问100000000张纸有多厚?要知道这个问题可怎么研究?

  (2)讨论研究方法:小组商量怎么研究?(100张和10张哪个好?)

  (3)实际测量计算。6000000毫米→6000米→6千米(误差)

  (4)谈体会。

  全课小结。

  研究了什么问题?

  知道一亿有多大了吗?是怎么研究的?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有几辆车》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有几辆车》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背景材料: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23——24页。

  知识目标:

  通过解决有几辆车这一问题,初步感知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出发,会列出不同的算式,初步体会“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这一数学问题,初步感知从不同角度出发。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推理、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出发,会列出不同的算式]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教具准备:小汽车、挂图、皮卡丘、红花、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境准备

  1、(出示淘气和笑笑图片)你们认识它吗?喜不喜欢他们?今天来到我们的课上和我们一起学*?

  2、师:他们是一个认真观察、爱动脑筋的小精灵,它在上学的路,经过了一个停车场,发现了一个数学问题,就把这个数学问题带来与小朋友们一起分享,让我们赶快来看一看什么问题,淘气和笑笑是一年级学生非常喜爱的好朋友。课一开始就把它作为学*伙伴引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探究发现(教师把讲台桌布置成停车场)

  ㈠、引导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1、师:通过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停车场的左边有3辆车,右边有2辆车:或者右边有2辆车,左边有3辆车。

  师: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生:停车场一共有几辆车?

  师:怎样列算式?

  师指着算式中“3、2、5”各表示什么?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生:都是等于5,不同的是交换了3和2位置

  生:所以我们说3+2=2+3

  2、请学生用学生代替小汽车摆一摆。

  (从实际生活中的活动场面入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既提高了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又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较好地体现出学生学*的主体参与意识。)

  二)、摆一摆

  师:笑笑认真观察爱动脑筋,老师要奖给它小红花。(师在黑板上贴出3朵红花)。小朋友们也要向学*,你们能从这些红花中提数学问题吗?

  1、指名回答后,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列出算式

  师:小朋友们也表现得棒,老师也给小朋友们奖励红花。(师贴出3朵红花)

  2、学生又根据教师贴的红花,说算式

  (摆一摆的设计,教育了学生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学生进一步体例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与 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

  (三)、试一试

  ⑴师引导生说图意

  ⑵小组合作完成

  ⑶全班交流

  三、总结交流:通过你的学*,你在这节课中发现了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四、巩固练*

  1、单项练*

  ⑴师:请小朋友们一起来拍手游戏。听清楚老师拍几下,然后你拍的和我拍的合起来要是

  ⑵如:师拍:×

  生拍:××××

  师:谁能根据我们拍的次数列成算式?

  生:1+4=5 4+1=5

  2、对比练*

  教师把第25页中第2题的算式写在卡片上,师举卡片,生答

  3、应用练* 师:今天淘气还给大家带来一些小精灵算式,你想上来摘哪道就摘哪道,拿到算式的学生进行比较,没拿到算式的同学做小裁判。(把第25页第3题写在卡片上)

  4、请学生模拟表演第4题

  5、引导学生理解图意后,独立列式计算全班交流

《有几辆车》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的渗透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p24、25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看法,相同的问题也有不同的解法。

  2、初步理解加法交换律。

  3、熟练掌握5以内加法。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故事《朝三暮四》,你想对小猴子说点什么。为什么?你能用数学知识来说明道理吗?明理,猴子可笑的原因是不明白“ 早上和晚上的个数虽然变了,但总数不变”的道理。

  二、情景明理。

  1、先出示3辆汽车,再出示2辆汽车,让学生提问,并解决。

  第二次依次出示2辆和不辆汽车,也让学生提问,并解决。观察算式,说说发现了什么?可以怎么表示。

  2、学生用头饰演示。

  3、看图列出不同的算式,p24摆一摆。

  4、独立练*试一试。相互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列。

  三、练*。

  1、看手势列不同的算式。

  2、看数摆一摆。

  如:出示“4”

  学生可以摆出1+3、3+1、2+2、4+0、0+4

  3、比较大小。p25 3 比一比

  开放题第八小题尽学生发挥。

  4、注意呈现不同的思维形式。

  5、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思路,不同的算式,发掘教材的教育功能。

《有几辆车》教学设计3

  目的

  1、初步感知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列出不同的算式。

  2、进一步体会“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教材分析

  重点

  体会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难点

  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教具

  课件

  电化教具

  电脑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

  (书p24)停车场里停了很多汽车,同学们看到汽车后谁能提出数学问题?你会怎样列式?然后在进行比较,发现规律。

  3+2=5 2+3=5

  3+2=2+3

  二、摆一摆、试一试:

  学生观察书中的图,鼓励他们根据图意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并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让学生直观的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试一试,让学生独立完成,注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能清楚的表达图意。

  三、练一练:

  1、(书p24)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再做练*。

  2、让学生独立观察书中的图,理解图意,列式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2+3=5,3+2=5,1+4=5等,只要学生能说出合适的理由,教师都应该给与肯定。

  教学过程

  3、游戏:让10名学生排成一排,面向在座的学生,然后提问:**排第几个呀?(学生会有两种回答,让学生明确回答从哪面数的。)

  4、出示小鸟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编故事,同桌之间相互合作,完成p25的第5题。

  板 书 设 计

  加 法

  3+2=5 2+3=5

  3+2= 2+3

  教学

  后记

  少部分学生没有按照图的意思列出算式,应给予及时的纠正。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一亿有多大》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一亿有多大》教学反思1

  1.允许学生大胆猜想。在猜想1亿有多大的时候,学生根据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能会结合不同的量进行猜想。例如:1亿粒大米能装满一间房子吧!1亿本书摞起来有一座山那么高吧!等等。而且对同一种事物的猜想可能是不同的,争论可能会非常激烈。例如,有的学生可能认为1亿粒大米能装满1间房子,有的学生可能认为大米粒那么小,一个大衣柜就装下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大胆的想像,让学生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让学生充分的争论,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2.适时进行指导。在学生所猜想的事物当中,可能有一些超出了学生能够实验测量并进行推理的范围。但教师此时不要急于否定学生的想法,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想,探索研究的方法。在确定研究对象的时候,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考虑实验的可操作性,选择容易找到,并容易测量的材料。在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选择不同基数的物品进行测量,对实验的精确度会有影响。

  3.提供帮助学生对照感受的素材。学生通过实验推算出了结果,但这个结果可能也是比较抽象的,很难想像得出来。教师应提供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素材,帮助学生与实验结果进行对照,直观感受实验结果的大小,进而体会1亿有多大。

《一亿有多大》教学反思2

  《一亿有多大》一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内容,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亿以上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但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因此在“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后,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一、创设宽松空间

  我根据儿童爱猜的心理,让学生猜想1亿有多大。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不同,对1亿的猜想也是各种各样,这些猜想大都是凭感觉的,甚至是随意猜测;虽有些想法不合实际,但我并未扼制学生的想象,而是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空间,让他们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使他们在想象和争论中激起探索的兴趣与欲望。

  二、注重实践——在活动中感知

  一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获得直观感受。小学生的思维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根据这个特点,我联系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利用可想像的素材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在教学中我不仅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还注重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数1亿本本子的时间,学生想到可选测量数100本的时间,再推算数1亿本本子的时间;这样就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一步一步解决,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领悟,由局部推算整体的研究方法。

  三、关注合作——在交流中提升感悟。

  学生的数学学*活动,总是在一个群体中进行,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对学数学会产生或多或少的作用。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认识一亿有多大,对于学生来说确难度,因此我着重突出数一数、排一排、称一称这三个环节,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在活动中小组成员共同研究,共同讨论,从而自主地,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解决排一排,称一称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他们能很好的进入学*情景,都急切的想知道1亿个小朋友到底有多少,1亿粒米、13亿粒米的重量等等,每一步的探索都是一次,体验真切感知一世有多大。这样一些具体、与学生密切联系的材料,使学生对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并且在遇到相似情境时,在头脑中出现一个具体的参照物,同时这些又是综合知识的介绍,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等教育的渗透。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既培养了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又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同时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活动,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积累了许多数学活动的经验,增加了学*成功的经历,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著名数学教育哲学家郑毓信先生曾说过一句话:“我们怎样认识数学,我们就会怎样教数学。”数学是一种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索、研究讨论、获取结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获得知识,更有学*研究的方法,合作探索的愉悦,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学*不是一种简单的“告诉”,而是学*者的一种实实在在的“体验”。如果一亿多大把几个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不敢想象,那会是多么枯燥的一堂课,学生对一亿有多大能否像本课尾一样,学生能结合具体事物娓娓道来。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实践关注合作,在活动中促使学生体验,让学生真正感受学*数学的快乐。

《一亿有多大》教学反思3

  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经历猜测、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自主完成研究活动,从而充分感知1亿这个数有多大,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1、 创设宽松空间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不同,对‘1亿’的猜想也是各种各样,这些猜想大都是凭感觉的,甚至是随意猜测;虽然有些不太合理,但老师不要遏制学生的想象,而是给予一个宽松的空间,使他们在想象和争论中激起探索的兴趣与欲望。

  2、 放手让学生自主活动本节课的主旨,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1亿有多大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1亿有多大,那么,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活动。活动小组的结合,研究内容与活动步骤的确定,具体实验的进行……我都放手让学生去思考、交流,由小组合作完成。切实给学生自主活动的*台和空间。

  3、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给学生10条鱼,不如教给他铺鱼的方法。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更注重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1亿张纸的高度无法测量,学生想到可选测量100张或1000张纸的高度,再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1亿本书铺开的面积难以测量,就以测量一本书的面积,再推算1亿本书的 面积,这样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一步一步解决,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领悟,由局部推算整体的研究方法。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有几枝铅笔》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有几枝铅笔》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加法含义,并学会5以内数的加法。

  2.让学生亲身体验,利用身边的物体摆一摆,初步理解加法含义。

  3.使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列式计算。

  4.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具体的情景活动中,让让学生体验加法含义,初步理解加法含义。

  教材分析:

  “有几枝铅笔”是加法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是建立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的。教学时,教师由故事引入,创设了三个情景,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看图交流,从而引出加法,在此基础上鼓励引导学生提出自己身边的加法问题,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或学具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然后引导学生完成教科书上的练*。

  教学过程:

  (预备铃响后)

  师:请同学们做好,然后将文具盒摆中间,数学书摆右边,小棒摆左边。(老师在学生座位边巡视,并帮没有摆好学具的学生摆好)

  【这是刚入学不到一个月的一年级小学生,加强行为*惯的养成教育应从点滴小事做起。】

  (上课铃响后)

  师:上课。

  班长:起立。

  生:老师好。(学生上课情绪很好,大部分学生都面带微笑。)

  师:同学们好。

  【此时老师虽然面带微笑,但还是有点严肃。老师还应该在夸夸孩子“我看到你们真高兴,相信你们一定能上好这节课”。】

  师:我们先进行课前三分钟口算练*,我们采取开火车的形式,大声地从1数到10,再倒着从10数到1。

  【每节课课前都要进行这样的数数练*或口算练*,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

  (一)问题情景

  师:今天老师请同学们到“花园里”看一看,那里有哪些小动物?他们分别有几只呢?

  生:花园里有2只小鸟和4只蜜蜂。

  【培养学生说完整话,学生说得不错,说明这半个多月的辛苦没白费,略见成果。】

  (二)建立模型

  1、师:天上有2只小鸟,这是又飞来了3只小鸟,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鸟?

  生:天上有2只小鸟,这是又飞来了3只小鸟,现在一共有5只小鸟。

  师: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我是1个1个地说出来的。

  生:我是2个2个说出来的。

  生:我是2加3等于5算出来的。

  ……

  师:对,像这样把一部分和另一部分合起来就可以用加法算式来表示。

  2+3=5 (师边讲解边板书演示。)

  ∶

  加号

  师:那算式中的“2”是花园中哪几只小鸟呢?“3” 是花园中哪几只小鸟呢?“5”又是花园中哪几只小鸟呢?

  生:“2”是花园中左边的小鸟,“3” 是花园中右边的小鸟,“5”又是花园中合起来的小鸟。

  师:我们还可以用小棒代替小鸟摆一摆,左边有2根小棒,右边有3根小棒,合起来有5根小棒(老师用粉笔将5根小棒全起来),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摆一摆,说一说。

  生小声地说着,老师在座位间巡视。

  师:现在我们再看看蜜蜂吧。看,花丛中有4只蜜蜂,又飞来了1只蜜蜂,现在一共有几只蜜蜂?

  2、 生:花丛中有4只蜜蜂,又飞来了1只蜜蜂,现在一共有5只蜜蜂。

  师: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有几枝铅笔》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加法含义,并学会5以内数的加法。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亲身体验,利用身边的物体摆一摆,初步理解加法含义。使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列式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

  在情境中体会加法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正确列出加法算式并计算。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桃子贴图若干。

  学生准备:5枝铅笔、5个桃子卡片。

  五、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今天我们的学*伙伴笑笑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她想和同学们一起学*。你们高兴吗?(出示课件)快看,她手里拿的是什么?

  笑笑左手有几枝铅笔?右手有几枝铅笔?把左手和右手的铅笔合起来一共有几枝铅笔?

  (板书;有几枝铅笔)学生读一遍。

  (二)动手操作,体验加法含义

  1、同学们也拿出自己笔盒里的铅笔,学着笑笑的样子试一试。

  师:一共有几枝铅笔?

  生:有5枝铅笔。

  师:你们是怎样算出5枝铅笔的?

  生:这只手有2枝铅笔,那只手有3枝铅笔,合起来就是5枝。

  师:对了,这合起来的过程我们可以用一个算式表示。

  2+3=5(师边讲解边板书演示。)

  ┆

  加号

  师:把两部分合起来就可以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

  学生开火车读算式。

  2、摆桃子。

  (1)看实物投影。教师先摆1个,再摆3个,学生依照老师的样子摆。

  师:一共有多少个桃子?同学们会做这道题吗?

  生:1+3=4。

  师:这1、3、4分别表示什么?(师引导学生把抽象算式放到具体情境中理解。)

  (2)放手让学生自己摆一摆书上的第2,3题,把2+□=□,□+□=□补充完整。

  说一说第二幅图中的两个2和4分别表示什么?第三幅图中的2、3、5分别表示什么?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3、根据身边事物提问题,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在我们身边,比如教室里,能不能找到加法问题呢?

  生1:我的笔盒里有3枝笔,笔盒外有1枝笔,合起来一共几枝笔?

  生2:教室左边有4扇窗户,右边有2扇窗户,合起来是几扇窗户?

  (师表扬学生善于发现。)

  4、试一试,运用加法含义。(教材第22页的“试一试”。)

  (1)引导学生看图,要把同类的车子合起来。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

  (3)学生汇报。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书上的“练一练”)

  1、第1题,放手让学生计算出结果,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可让其先摆学具,直观得出算式结果。

  2、第2题,让学生看图,独立列出算式,再进行小组交流。

  3、第3题,先让学生看图,试着填一填,找出每个盘子放苹果的规律。

  小组讨论每次多几个什么意思,然后汇报。

  师问:如果再放一盘苹果,你认为放几个?说出理由。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加法,加法问题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放学后,大家可以在校园里或者在家里找一找,看看你还能发现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下次带到课堂上和小朋友交流。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充分利用“模拟演示”、摆一摆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加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建立在原有的经验和亲身体验的积累基础上。从而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计算的必要性,产生学*加法的兴趣和需要,激发学*兴趣。使学生体验到加法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我根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机会。先让学生拿出学具里的铅笔、图片,通过合并的过程,使学生初步体验加法意义;然后通过练*提高学生对加法的认识。

  学生在列加法算式过程中,多数学生都能正确列式计算,个别学生把不是一类的放一起了,我能及时的给予纠正、指导。

  此外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导入的过程中,有问题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低估了孩子的能力。另外对与加法算式中每个数字所表示的意义强调的过多,浪费了一些时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避免这些问题的。

《有几枝铅笔》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22—2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培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并学会5以内的数的加法。

  2、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圆片若干个,实物展示台。

  学具准备圆片若干个。

  教学过程:

  (今天,咱们的课题导游是一只漂亮的小狐狸。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第22页瞧一瞧,小狐狸给大家带来的数学问题是什么?(有几枝铅笔)

  一、创设情境,体会加法意义。

  1、师:大家现在都是小学生了,每天都要背着书包来上学。老师要提醒大家每天做完作业后要自己整理书包,把第二天要用的`书和笔盒带上,小朋友们每天写字要用什么?对要用铅笔,今天老师也带来了几枝铅笔想请小朋友们帮助算一算,一共有几枝。小朋友们愿意帮忙吗?

  2、教师先拿出两支铅笔,再出示3支铅笔,让学生口述这一过程,再提问一共有几支?

  3、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出来的?

  4、师: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5、引导认识加号,感受加法。

  6、说一说算式里数字的含义(教师进一步让学生对算式的含义进行扩展。)

  生1:还可以表示把2个苹果和3个苹果合起来。

  生2:可以表示把2本书和3本书合起来是5本书。

  .......

  7、摆一摆。

  (1)教师引导学生用学具摆一摆。

  师:小朋友们来个比赛,比一比谁拿得又快又对,拿的圆片个数要和老师拿的一样多。

  (老师利用实物展示台摆圆片,先摆一个,再摆三个,学生看后依照老师的样子摆。)

  师:很多小朋友拿的非常迅速,你们能对刚才摆的,提个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

  生:先拿出1个圆片,又拿出2个圆片,一共有几个圆片?

  师:某某同学已经学会了提问题,真是不错,那其他小朋友是不是也会呢?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同桌说完,老师还可以再请一两名学生做个反馈。)

  师:同学们会解答这个问题吗?

  生:1+3=4

  师:这“1”、“3”、“4”分别表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把抽象的算式放到具体的情况中理解)

  (2)放手让学生自己摆一摆,讲一讲,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师:现在小朋友自己按照课本摆一摆第2、第3小题的要求摆一摆,边摆边说出过程,最后把算式补充完整。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8、提出自己的身边的加法的问题,加深对加法含义的体验。

  师:刚才小朋友们通过摆一摆,说一说,了解到了把两部分合起来可以用加法来计算。那咱们身边,比如教室里,能不能找到加法问题呢?

  (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

  学生反馈:

  生1:我的笔盒里有3枝笔,笔盒外面有1枝笔,合起来一共有几枝笔?

  (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并学会判断问题的对错及思考解题的方法。)

  生2:教室一边墙上有2张画,另一边也有2张画,合起来有几张画?

  .......

  师:只要小朋友善于发现,在我们身边能找到许多加法的问题。

  9、试一试

  (1)引导学生说明图意,并根据图意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组织学生结合图意与同桌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三、巩固练*

  1、第1题,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让其先根据算式摆学具,直观地得出每个算式的结果。

  2、第2题,让学生根据图意,独立列出算式,再进行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学生可能会列出不同的算式,教师在集体反馈时注意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渗透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列出不同算式的数学思想。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有几辆车》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有几辆车》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背景材料: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23——24页。

  知识目标:

  通过解决有几辆车这一问题,初步感知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出发,会列出不同的算式,初步体会“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这一数学问题,初步感知从不同角度出发。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推理、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出发,会列出不同的算式]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教具准备:小汽车、挂图、皮卡丘、红花、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境准备

  1、(出示淘气和笑笑图片)你们认识它吗?喜不喜欢他们?今天来到我们的课上和我们一起学*?

  2、师:他们是一个认真观察、爱动脑筋的小精灵,它在上学的路,经过了一个停车场,发现了一个数学问题,就把这个数学问题带来与小朋友们一起分享,让我们赶快来看一看什么问题,淘气和笑笑是一年级学生非常喜爱的好朋友。课一开始就把它作为学*伙伴引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探究发现(教师把讲台桌布置成停车场)

  ㈠、引导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1、师:通过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停车场的左边有3辆车,右边有2辆车:或者右边有2辆车,左边有3辆车。

  师: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生:停车场一共有几辆车?

  师:怎样列算式?

  师指着算式中“3、2、5”各表示什么?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生:都是等于5,不同的是交换了3和2位置

  生:所以我们说3+2=2+3

  2、请学生用学生代替小汽车摆一摆。

  (从实际生活中的活动场面入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既提高了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又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较好地体现出学生学*的主体参与意识。)

  二)、摆一摆

  师:笑笑认真观察爱动脑筋,老师要奖给它小红花。(师在黑板上贴出3朵红花)。小朋友们也要向学*,你们能从这些红花中提数学问题吗?

  1、指名回答后,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列出算式

  师:小朋友们也表现得棒,老师也给小朋友们奖励红花。(师贴出3朵红花)

  2、学生又根据教师贴的红花,说算式

  (摆一摆的设计,教育了学生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学生进一步体例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与 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

  (三)、试一试

  ⑴师引导生说图意

  ⑵小组合作完成

  ⑶全班交流

  三、总结交流:通过你的学*,你在这节课中发现了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四、巩固练*

  1、单项练*

  ⑴师:请小朋友们一起来拍手游戏。听清楚老师拍几下,然后你拍的和我拍的合起来要是

  ⑵如:师拍:×

  生拍:××××

  师:谁能根据我们拍的次数列成算式?

  生:1+4=5 4+1=5

  2、对比练*

  教师把第25页中第2题的算式写在卡片上,师举卡片,生答

  3、应用练* 师:今天淘气还给大家带来一些小精灵算式,你想上来摘哪道就摘哪道,拿到算式的学生进行比较,没拿到算式的同学做小裁判。(把第25页第3题写在卡片上)

  4、请学生模拟表演第4题

  5、引导学生理解图意后,独立列式计算全班交流

《有几辆车》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的渗透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p24、25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看法,相同的问题也有不同的解法。

  2、初步理解加法交换律。

  3、熟练掌握5以内加法。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故事《朝三暮四》,你想对小猴子说点什么。为什么?你能用数学知识来说明道理吗?明理,猴子可笑的原因是不明白“ 早上和晚上的个数虽然变了,但总数不变”的道理。

  二、情景明理。

  1、先出示3辆汽车,再出示2辆汽车,让学生提问,并解决。

  第二次依次出示2辆和不辆汽车,也让学生提问,并解决。观察算式,说说发现了什么?可以怎么表示。

  2、学生用头饰演示。

  3、看图列出不同的算式,p24摆一摆。

  4、独立练*试一试。相互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列。

  三、练*。

  1、看手势列不同的算式。

  2、看数摆一摆。

  如:出示“4”

  学生可以摆出1+3、3+1、2+2、4+0、0+4

  3、比较大小。p25 3 比一比

  开放题第八小题尽学生发挥。

  4、注意呈现不同的思维形式。

  5、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思路,不同的算式,发掘教材的教育功能。

《有几辆车》教学设计3

  目的

  1、初步感知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列出不同的算式。

  2、进一步体会“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教材分析

  重点

  体会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难点

  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教具

  课件

  电化教具

  电脑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

  (书p24)停车场里停了很多汽车,同学们看到汽车后谁能提出数学问题?你会怎样列式?然后在进行比较,发现规律。

  3+2=5 2+3=5

  3+2=2+3

  二、摆一摆、试一试:

  学生观察书中的图,鼓励他们根据图意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并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让学生直观的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试一试,让学生独立完成,注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能清楚的表达图意。

  三、练一练:

  1、(书p24)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再做练*。

  2、让学生独立观察书中的图,理解图意,列式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2+3=5,3+2=5,1+4=5等,只要学生能说出合适的理由,教师都应该给与肯定。

  教学过程

  3、游戏:让10名学生排成一排,面向在座的学生,然后提问:**排第几个呀?(学生会有两种回答,让学生明确回答从哪面数的。)

  4、出示小鸟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编故事,同桌之间相互合作,完成p25的第5题。

  板 书 设 计

  加 法

  3+2=5 2+3=5

  3+2= 2+3

  教学

  后记

  少部分学生没有按照图的意思列出算式,应给予及时的纠正。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6)

——宝宝多大需要补钙 (菁华3篇)

宝宝多大需要补钙1

  1.高营养

  乳钙是一种乳清矿物质精华,从牛奶中直接提取,是纯天然的活性高乳蛋白钙。乳钙也就是牛奶中的无机盐,例如镁、朊、磷和乳糖等,它们构成了*衡的营养体系,还提高了钙的吸收率。它的钙磷比例为二比一,有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和利用;大量的乳糖和蛋白质使吸收率提高到62-70%,远远超出其他钙。

  2.纯天然

  制作过程是先从牛奶中提取出来,而后经过脱脂、脱水、干燥喷雾的程序完成,具体成分含有磷酸钙、柠檬酸钙和离子钙,另外还有锌、蛋白质 、磷、免疫球蛋白、生长因子和乳贴蛋白等营养素。它的刺激性低,基本上不会引起过敏和排斥反应,也不会引起气胀、便秘和浮肿,所以十分适合仍处于发育期的婴幼儿、孕妇以及产后食用。

  3.易吸收

  在各种钙物质中,乳钙是吸收效果最好的;其中的磷和钙的比例和谐,还有抗佝偻病维生素、CPP等营养成分,促进了钙的吸收。适量的胃酸就能使乳钙呈离子状态,所以能容易被人体吸收,快速地*衡血浆钙的水*,增强免疫力。有了这些营养优点,再加上加工过程中无任何添加和化学工艺,不会对肠道造成负担,于是乳钙成为了公认的“生物利用率”最高的钙补充食品。

宝宝多大需要补钙2

  1.婴儿手足抽搐症。

  2.小儿佝偻病。

  3.**骨质疏松症。

宝宝多大需要补钙3

  1、来源是否安全

  2、含量是否科学

  通常补钙提倡分次小量补充,相同的剂量分两次补充的吸收率,要比一次补充的吸收率高出约1倍左右。

  3、剂型是否适合宝贝服用

  一般片剂的吸收率较低,而冲剂会影响宝贝的喝奶量,而液体剂型的天然乳钙服用方便,吸收好。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