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冥有鱼》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北冥有鱼》教学设计1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生*思想。

  2、理解文意,把握故意的寓意,理解庄子与惠子不同的志趣。

  3.掌握“是““国”“相”等文言词义。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故事的寓意,体会庄子的志趣。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人物的志趣。第二篇还可以采用对话的形式展开争辩,表现二人的差异。

  2比较法。比较惠子与庄子的思想志趣的不同

  3.延伸拓展法。拓宽阅读视野。多介绍一些有关庄子的故事,了解庄子的生*,思想。课外读庄子的文章,进一步体会《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庄子的故事导入

  古时有一个人,才学和品质都为人之首,到大限之日时,很多弟子极伤心,竟呜咽有声,情不自禁。大师笑道:“你不是不明白: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死生为伴,通天一气,你又何必悲伤?”

  弟子道:“生死之理,我何尚不明。只是我跟随您至今,受益匪浅,弟子却无以为报。想先生贫困一世,死后竟没什么陪葬。弟子所悲者,即为此也!”大帅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壁,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弟子道:“没有棺椁、我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大帅*静笑道:“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两样?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

  这个大师就是庄子!2400年前,就有这样非凡的见识!

  二、介绍庄子和《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身处乱世,博学多才,家境贫寒而又有志节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三、通读课文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他们的语气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于是鸱得腐鼠

  (6)鱼出游从容

  (7)是鱼之乐也

  3.翻译句子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注意“国”及语序倒的翻译)

  于是鸱得腐鼠: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口赫我邪:”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

  四、理解感悟

  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鹓刍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刍,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3、两人辩论的结果且不论谁输赢,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他们的人生态度不同,结合前一篇试作分析。

  ——《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五、课外延伸

  1.庄子与惠子的友情

  庄子与惠子,由于性格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基本立场,进而导致两种对立的思路──一个超然物外,但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论,即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

  庄子与惠子由于基本观点的差异,在讨论问题时,便经常互相抬杠,而挨捧子的,好像总是惠子。在《逍遥游》上,庄子笑惠子“拙于用大”;《德充符》上也说惠子:“你劳费精力……自鸣得意于坚白之论。”这些批评,庄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学观点上,而他最大的用意,则在于借惠子来抒发己意。

  他们两人,在现实生活上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相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确是庄子生*惟一的契友。这从惠子死后,庄子的一节纪念词上可以看出: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士,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2.美文阅读,欣赏《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矣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六、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庄子》选段。

  2.查找积累一些有关庄子的故事,进一步了解庄子的生*。

《北冥有鱼》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最有价值的思想。——海德格尔(德国)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林语堂《信仰之旅》

  一说到庄子,我们就会想起“庄生化蝶”的故事,“庄生晓梦迷蝴蝶”,非常富有想象力,非常富有情趣。在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并且在高一学*过他的《秋水》,对他的情况和思想有了初步了解,谁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庄子?

  2.庄子简介: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

  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家贫,曾借粟于监河候(官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的厚币礼聘。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鲁迅先生曾说他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

  3.解题:逍遥自在、逍遥马、逍遥宫、逍遥冠,这些词语应该都与《逍遥游》有关,庄子所谓逍遥游,用课文原话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庄子·天下》讲到庄子的思想时,说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这两句话非常典型地总结了庄子的思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就是《逍遥游》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也是庄子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即摆脱了一切束缚的绝对自由。

  二、正音、熟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检查字音、句读、节奏和重音的掌握情况。

  2.明确字音:

  鲲(kūn)鹏抟(tuán)齐谐(xié)坳(ào)堂

  迁徙(xǐ)北冥(mínɡ)夭阏(è)沮(jǔ)丧

  知(zhì)效一官榆枋(fānɡ)斥鴳(yàn)晦朔(shuò)

  决(xuè)起而飞蓬蒿(hāo)翱(áo)翔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泠(línɡ)然舂(chōnɡ)米蜩(tiáo)

  数数(shuò)然飡(cān)蟪(huì)

  3.教师范读。

  4.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对照注释,理解内容

  1.借助于课文注释和字词典,理解课文内容。

  2.不理解的内容,同桌或前后位可小声讨论。

  3.集中处理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教师注意引导。

  第二课时

  四、整体感知,掌握主旨

  1.庄子逍遥游的主旨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

  明确: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2.作者认为真正的逍遥游是一种什么境界?

  明确:现在一般认为,所谓的“逍遥”,就是从一切社会现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也是主观的“绝对自由”。庄子提出他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是一种“无待”的境界,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是一种摆脱了一切主、客观束缚的绝对的自由。显然,庄子所追求的这种逍遥或自由在社会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庄子认为,人只能通过精神的修养,即无知无欲,保持恬淡宁静的心境,体认人与“道”、人与宇宙万物的一体,这样才可以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3.你对这样的境界有什么看法?

  提倡百家争鸣。

  4.试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明确结构:第一段写不论是鲲鹏还是蜩与学鸠,虽有大小的区别,但都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不是真正的逍遥。

  第二段承接上文,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即小与大的区别。中心意思还是说明,小与大等一切关系都是相对的。

  第三段,指出不论是德才兼备的一般贤人还是更高境界的宋荣子和列子,都还是有所待的,都不是真正的逍遥,并最终指出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

  明确论证方法:

  1.一一列举鲲鹏、蜩与学鸠、朝菌、蟪蛄、冥灵和大椿、斥鷃、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虽然有小大之辩,但都有所待,都不是真正的逍遥,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真正的逍遥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因为“彼且恶乎待哉”。这*似于驳论。

  2.鲁迅《拿来主义》的论证方法,先批驳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拿来主义,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赏析最后一段。

  ①作者分别列举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目的是要说明什么道理?

  ②是将作者列举的形象做一个分类比较。

  在庄子眼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与蜩与学鸠、朝菌、蟪蛄、斥鷃一类。他们“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它们的视野受客观条件限制,“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才导致了它们嘲笑鲲鹏,宋荣子、列子和鲲鹏、冥灵和大椿是一类,通过比较,得出的观点具有说服力,令人闻所未闻,又不容置疑。

  ③作者怎样连接这几部分内容?

  明确:“而宋荣子犹然笑之”;“虽然,犹有未树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通过这些否定性的句子,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积累文言知识

  1.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

  (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

  (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

  (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2.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志怪者也(志: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3.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4.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

  (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

  (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

  (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5.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6.固定句式

  (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7.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六、赏析语言:探讨鲲鹏的形象

  1.课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来描写鲲、鹏,找出有关语句。

  明确: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粃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2.鲲鹏是否达到了作者所推崇的“逍遥游”的境界?

  3.鲲鹏的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试找出一些诗句。

  明确: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

  宿云鹏翼落,残月蚌中开。宋之问《早发始兴江至虚氏村作》

  安得瑶池饮残酒,半醉骑下垂天鹏。皮日休《奉和鲁望秋赋有期次韵》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

  苏轼: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及三千里,组练长趋十万夫。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念奴娇·鸟儿问答》)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

  七、试比较庄子和孟子、韩非子作品中寓言

  明确:

  1.孟子、韩非子作品中也多用寓言,如五十步笑百步、守株待兔等。这类寓言多为扩大化的比喻,运用的目的,在于将寓言作为抽象理论的形象例证。庄子寓言则注重以寓言本身来说明观点寄寓思想。

  2.诸子寓言多取材于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和熟知的历史传闻。庄子寓言则善于发挥惊人的想像力,虚构出神奇莫测令人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多姿多彩令人瞠目结舌的形象。

  八、小结

  庄子的影响:庄子在诸子百家中是独树一帜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孔子仁爱,孟子仁政,墨子兼爱,法家强国,兵家攻战,都是不离现实生活的,可以称为现实主义。但庄子讲逍遥,讲齐物,却是远离人间烟火,并且行文洒脱,意象新奇,如天马行空,属于百家中的浪漫主义。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他教会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用非功利的眼光观照这个世界,直接影响着后人的思维和创作。特别是那些浪漫主义大师,如李白,李贺,*……郭沫若说:“秦汉以来的一部*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从上面这些诗句,可以看出基本上都是脱胎于庄子《逍遥游》的描写。

  九、作业

  课外阅读庄子的作品,写一篇读书心得。

《北冥有鱼》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qú)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庄周问老子,老子曰:周即蝴蝶,蝴蝶即周,以明道之为一。

  二、审题辨体

  三、了解作者

  庄子名周,战国宋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并称“老庄”。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环中和人生边上来反思人生。因此,他的思考具有终极意义。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今存33篇。

  4、“逍遥”也写作“消遥”,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四、读文识字:

  1、注意下列划线字的注音:

  北冥(míng)鲲鹏(kūn)抟(tuán)迁徙(xǐ)

  2、听录音,注意停顿和语气。

  3、自由练*朗读。

  4、指名读,其他同学加以评价。

  5、分组读,再齐读。

  五、理解内容:

  (一)回顾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二)师生共同翻译第一部分。

  (三)学生按照示范,自由翻译,并汇报成果。

  (四)翻译重点语句。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振翅奋飞,它的翅膀就好像天边垂下的云彩。

  2、去以六月息者也。

  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去了。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

  (五)浅析鲲鹏形象

  1、庄子笔下的鲲鹏有哪些特点?(找出具体的词、句概括)。

  2、庄子笔下的鲲鹏在你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画面?

  3、这些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可以播放视频,感受一下。

  4、总结庄子笔下鲲鹏的艺术特色。

  ①借用寓言说理:文章借用大量的寓言自己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鹏、野马、尘埃等。

  ②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③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六、后世有没有人承袭他这种创作手法的?

  李白。

  七、课堂小结

  庄子用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给我们讲述了鲲鹏将徙于南冥的故事,那他为什么要创作出这样一个气势宏大的形象呢?他想借鲲鹏传达什么?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

  八、布置作业

  实记重点词语的意思。查找有关“鲲鹏”的诗词。

  第二课时

  复*上节课内容:

  1、基础知识

  2、齐读课文,并指名概述其内容。

  二、探究中心

  (一)深入探讨鲲鹏形象

  1、庄子笔下的鲲鹏要去做什么?它是怎样去的?它为什么要去?

  2、庄子心中的“逍遥”是怎样的?你觉得鲲鹏做到庄子的“逍遥”境界了吗?

  3、“野马”和“尘埃”是否达到了“逍遥”的境界?

  4、鲲鹏到天上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可结合最后两句话分析)。

  5、文章意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6、庄子笔下的“鲲鹏”有什么象征意义?

  7、你觉得庄子所说的“逍遥”之境是指什么?有什么积极意义?

  8、你心中有没有这样一股“风”来束缚你?怎样摆脱束缚?

  三、课堂小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应该感谢先哲给我们留下的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儒家思想教会了我们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勇往直前;而道家思想又教会了我们生命的境界是无限的,要自我超越,摆脱现实束缚,畅意于天地遨游。他们在我们人生不同的际遇下,给了我们正确的指导,希望我们可以热爱祖国的文化,传承祖国的文化,在成长中汲取有利的因素,不断完善自己。

  四、布置作业

  读一读苏东坡的诗文,感受他的精神境界。


《北冥有鱼》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北冥有鱼》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北冥有鱼》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北冥有鱼》教学设计1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生*思想。

  2、理解文意,把握故意的寓意,理解庄子与惠子不同的志趣。

  3.掌握“是““国”“相”等文言词义。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故事的寓意,体会庄子的志趣。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人物的志趣。第二篇还可以采用对话的形式展开争辩,表现二人的差异。

  2比较法。比较惠子与庄子的思想志趣的不同

  3.延伸拓展法。拓宽阅读视野。多介绍一些有关庄子的故事,了解庄子的生*,思想。课外读庄子的文章,进一步体会《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庄子的故事导入

  古时有一个人,才学和品质都为人之首,到大限之日时,很多弟子极伤心,竟呜咽有声,情不自禁。大师笑道:“你不是不明白: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死生为伴,通天一气,你又何必悲伤?”

  弟子道:“生死之理,我何尚不明。只是我跟随您至今,受益匪浅,弟子却无以为报。想先生贫困一世,死后竟没什么陪葬。弟子所悲者,即为此也!”大帅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壁,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弟子道:“没有棺椁、我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大帅*静笑道:“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两样?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

  这个大师就是庄子!2400年前,就有这样非凡的见识!

  二、介绍庄子和《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身处乱世,博学多才,家境贫寒而又有志节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三、通读课文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他们的语气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于是鸱得腐鼠

  (6)鱼出游从容

  (7)是鱼之乐也

  3.翻译句子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注意“国”及语序倒的翻译)

  于是鸱得腐鼠: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口赫我邪:”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

  四、理解感悟

  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鹓刍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刍,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3、两人辩论的结果且不论谁输赢,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他们的人生态度不同,结合前一篇试作分析。

  ——《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五、课外延伸

  1.庄子与惠子的友情

  庄子与惠子,由于性格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基本立场,进而导致两种对立的思路──一个超然物外,但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论,即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

  庄子与惠子由于基本观点的差异,在讨论问题时,便经常互相抬杠,而挨捧子的,好像总是惠子。在《逍遥游》上,庄子笑惠子“拙于用大”;《德充符》上也说惠子:“你劳费精力……自鸣得意于坚白之论。”这些批评,庄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学观点上,而他最大的用意,则在于借惠子来抒发己意。

  他们两人,在现实生活上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相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确是庄子生*惟一的契友。这从惠子死后,庄子的一节纪念词上可以看出: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士,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2.美文阅读,欣赏《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矣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六、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庄子》选段。

  2.查找积累一些有关庄子的故事,进一步了解庄子的生*。

《北冥有鱼》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2.理解掌握“奚以……为”句式的特点,归纳“志、图、名、置、穷”五个词语的义项。

  3.理清思路,背诵第1段,并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教学重点 归纳五个多义词“志、图、名、置、穷”义项,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教学难点 庄子思想的理解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庄子思想,熟读课文,理清思路,并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今天,我们学*《逍遥游》一课,来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二、庄子及庄子思想简介

  结合注释①教师补充 投影: 庄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属于道家学派。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无可奈何的叫“命”,不可违离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凭它的摆布。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事嫉俗,痛恨黑暗现实,楚威王重金聘他为相而遭拒绝;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三、熟读课文

  1.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投影生字难词,通过做练*的形式,来强化掌握。 投影: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1)其 ()若垂天之云

  (2)海运则将 ()于南冥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5)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阙()()者

  (6) ()与学鸠笑之曰

  (7)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8)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9)适百里者,宿 ()粮

  (10)小知不及大知()

  (11)斥鴳()笑之曰

  (12)而()征一国者

  (13)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14)彼且恶()乎待哉?学生看课本,查阅工具书,思考,回答。明确:⑴翼 ⑵徙 ⑶ ⑷ ⑸ ⑹蜩 ⑺ ⑻ ⑼舂 ⑽ ⑾ ⑿ ⒀ ⒁

  3.叫3名同学朗读课文,检查掌握字词的情况,如有问题,师生及时纠正。

  4.教师做朗读提示。 第一段:“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要把选择问句的语气读出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句中“且夫”是发语词,读“夫”时可稍拉长一些,“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也”后停顿一下,千万注意,“也”作为语气词应放在上半句尾,即“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下文如有类似情况,朗读方法相同。 第二段,应重读“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辩也”中“小”“大”“辩”。 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为发语词,朗读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应读得干脆而响亮。

  5.各自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以学*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标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组其他成员提问,帮助自己解决。教师巡视中可参与小组的活动。

  6.学生齐读课文。

  四、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提问: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那我们看看作者用众多的比喻所描写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呢?) 提问: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鲲鹏之大?(要求学生能合书回答。) 明确:“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提问:形体硕大无比的鲲鹏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齐谐》书里如何说?(学生看书思考,合书回答。) 明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提问:这说明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提问: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提问:蜩与学鸠怎样嘲笑大鹏南飞,作者是怎样解释的? 明确:“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作者反驳:“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提问: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学生讨论) 明确:照样说明它们也非逍遥,都是不自由的。 教师对第1段稍加点拨,带领学生背第1段。 学生齐背第1段。 提问: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教师点评:在五彩缤纷,变换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者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 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第3段。 提问:这一段作者提到的两个人说明什么? 明确:同样说明两人也还未逍遥。 提问: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适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最后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回顾,归纳写作方法,先破后立,从而明确庄子散文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点。 由学生概括、归纳、最后再由教师明确。 齐背第2段,齐读第2、3段。

  五、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做练*三。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总结文言知识,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庄子散文风格,并对本课小结。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学生熟背课文情况

  1.单独背、齐背

  2.小组比赛

  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投影:

  1.通假字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三飡而反

  (2)小知不及大知

  (3)此小大之辩

  (4)而征一国者

  (5)旬有五日

  (6)御六气之辩

  2.特殊句式

  找出下面特殊句式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奚以……为

  答案:

  (1)“飡”同“餐” “反”通“返”

  (2)“知”通“智”

  (3)辩”通“辨”

  (4)“而”通“耐”

  (5)“有”通“又”

  (7)“辩”通“变”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哪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再往南去呢?  2.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三。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志 例句 出处 释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志向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训俭示康》 立志《齐谐》者,志怪者也 《逍遥游》 记述、记载博闻强志 《屈原列传》 记住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 标记、做标记

  (2)名 例句 出处 释义北冥有鱼,其名曰鲲 《逍遥游》 名称、名字名之者谁 《醉翁亭记》 命名、起名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 声名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 说出、指出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赤壁之战》 名义

  (3)图 例句 出处 释义而后乃今将图南 《逍遥游》 图谋图穷匕首见 《荆轲刺秦王》 地图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赤壁之战》 谋划、筹划乃强起扶杖,执图谐寺后 《促织》 图画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郑伯克段于鄢》 谋取、设法对付

  (4)置 例句 出处 释义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逍遥游》放上、安放郑人有且置履者 《郑人买履》 购置、添置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鸿门宴》放弃、放下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 《王忠肃公翱事》 摆、设

  (5)穷 例句 出处 释义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逍遥游》 尽、止 子孙*其家风,今多穷困《训俭示康》 生活困难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走到头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孟子·尽心上》 不得志,与“达”相对 三、比较 教师将《秋水》与课文比较,进一步体会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等特点。

  四、小结

  同学们,庄子散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斛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机趣横生,确实有它独特的地方,但是,庄子本人所表现出来的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是不可取的,《逍遥游》中的思想,是没落阶级不满现实的一种自我超脱的空想,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我们当代*的青年,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现实,勇于挑战生活,要去拼、去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北冥有鱼》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qú)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庄周问老子,老子曰:周即蝴蝶,蝴蝶即周,以明道之为一。

  二、审题辨体

  三、了解作者

  庄子名周,战国宋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并称“老庄”。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环中和人生边上来反思人生。因此,他的思考具有终极意义。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今存33篇。

  4、“逍遥”也写作“消遥”,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四、读文识字:

  1、注意下列划线字的注音:

  北冥(míng)鲲鹏(kūn)抟(tuán)迁徙(xǐ)

  2、听录音,注意停顿和语气。

  3、自由练*朗读。

  4、指名读,其他同学加以评价。

  5、分组读,再齐读。

  五、理解内容:

  (一)回顾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二)师生共同翻译第一部分。

  (三)学生按照示范,自由翻译,并汇报成果。

  (四)翻译重点语句。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振翅奋飞,它的翅膀就好像天边垂下的云彩。

  2、去以六月息者也。

  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去了。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

  (五)浅析鲲鹏形象

  1、庄子笔下的鲲鹏有哪些特点?(找出具体的词、句概括)。

  2、庄子笔下的鲲鹏在你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画面?

  3、这些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可以播放视频,感受一下。

  4、总结庄子笔下鲲鹏的艺术特色。

  ①借用寓言说理:文章借用大量的寓言自己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鹏、野马、尘埃等。

  ②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③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六、后世有没有人承袭他这种创作手法的?

  李白。

  七、课堂小结

  庄子用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给我们讲述了鲲鹏将徙于南冥的故事,那他为什么要创作出这样一个气势宏大的形象呢?他想借鲲鹏传达什么?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

  八、布置作业

  实记重点词语的意思。查找有关“鲲鹏”的诗词。

  第二课时

  复*上节课内容:

  1、基础知识

  2、齐读课文,并指名概述其内容。

  二、探究中心

  (一)深入探讨鲲鹏形象

  1、庄子笔下的鲲鹏要去做什么?它是怎样去的?它为什么要去?

  2、庄子心中的“逍遥”是怎样的?你觉得鲲鹏做到庄子的“逍遥”境界了吗?

  3、“野马”和“尘埃”是否达到了“逍遥”的境界?

  4、鲲鹏到天上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可结合最后两句话分析)。

  5、文章意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6、庄子笔下的“鲲鹏”有什么象征意义?

  7、你觉得庄子所说的“逍遥”之境是指什么?有什么积极意义?

  8、你心中有没有这样一股“风”来束缚你?怎样摆脱束缚?

  三、课堂小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应该感谢先哲给我们留下的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儒家思想教会了我们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勇往直前;而道家思想又教会了我们生命的境界是无限的,要自我超越,摆脱现实束缚,畅意于天地遨游。他们在我们人生不同的际遇下,给了我们正确的指导,希望我们可以热爱祖国的文化,传承祖国的文化,在成长中汲取有利的因素,不断完善自己。

  四、布置作业

  读一读苏东坡的诗文,感受他的精神境界。


《北冥有鱼》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有几枝铅笔》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有几枝铅笔》教学设计1

  一、内容分析:

  北师大版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有几枝铅笔(课本22-23页)

  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建立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之上。我们班的孩子地处城乡结合部,孩子们对于本节学的5以内加法的计算应该掌握较好。但本课是学生上一年级后第一次由实物---图像---抽象符号的这一数学模型的建立,这个数学符号数学算式的建立对发展学生以后的数感、符号感尤其重要。因此,本节我重在引导学生从实物,数字中抽象也数学符号的建立,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学会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并学会5以内数的加法。

  2、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过程中体验学数学的快乐。

  3、培养学生良好学**惯。

  三、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根据加法的含义,正确列出加法算式。

  四、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学生上一年级后第一次由实物---图像---抽象符号的这一数学模型的建立,这个数学符号数学算式的建立对发展学生以后的数感、符号感尤其重要。一年级学生在学前教育已经学会计算20或100

  以内加减法,他们的计算能力有一定的基础。因此,我认为本节重在引导学生从实物,数字中抽象也数学符号的建立,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学会用数学语言来表达,真正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正确列出加法算式,理解加法的意义是本节的难点。

  教具准备:铅笔和桃子图片 生:学具中5个圆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孩子们,你们想看个哑剧吗?老师给演个精彩的哑剧,要仔细看,一会儿把你看到的变化讲给大家听,好不好?

  二、探索新知,体验发现。

  1.老师拿出铅笔直观演示

  (先拿出2枝铅笔,再拿出3枝铅笔,最后把2枝铅笔和3枝铅笔合起来)

  2.师:谁来完整地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并注意指导学生完整地表述合起来的过程)

  3.师讲解:像刚才我们把2枝铅笔和3枝铅笔合起来的动作,可以提一个数学问题:一共有几枝铅笔?(板书课题)请齐读两遍。

  下面,请你拿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做合起来的动作。(师适时在黑板上粘贴铅笔)

  师边讲边板书:我们把2枝铅笔和3枝铅笔合起来的过程,在数学中还可以用一个加法算式来表示:你们看!我用2个符号就把数字组成了加法算式。

  4.认识“+”的名称,写法和意义。

  师:“+”你们知道它的名字吗?对了,它叫做“加号”,请跟老师读。在算式中读“加”,表示把数或物体合起来的意思。(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一写吧)“=”叫什么名字?记得真准!是我们学过的等号,表示合起来有多少的意思。那么,你会读这个加法算式吗?(指名读,指生领读)

  5.新知渗透,小结。

  师:你们真棒!把2枝铅笔和3枝铅笔合起来是5枝铅笔,算式就列做2+3=5(枝)!2表示2枝铅笔,那么3表示什么呢?5表示什么呢?

  谁会把老师刚才合铅笔的过程和列出的算式再说一说?(指名说,同桌互相说一说)

  (指名学生说并给予及时评价)

  师小结:把两部分合起来的过程,我们都可以用一个加法算式来表示。

  6.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师:今天的新知识你们学会了吗?老师想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指名上台摆桃子,其他学生用圆片代替桃子摆。先说说自己摆的过程再列出算式(课本中“摆一摆”)

  (2)师:请你自己摆出一幅圆片图,并说出加法算式。

  (3)师:说说自己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加法问题?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师:刚才大家的表现都很出色,老师特别高兴,接下来带你们去参观一下!

  1.(大屏幕出示停车场图片)这是哪里呢?你看到了什么?

  (指导学生先完整说说图意再列出算式,培养学生从图和文字中提取数学信息的好*惯)你能说说3+1=4的意思吗?

  2.师:咱们继续走,瞧!一群小鸟正在叽叽喳喳唱歌呢!你发现数学问题了吗?(指导学生完整地说出图意并列出算式)

  3.下面我们随着音乐来活动一下吧。(做《拍拍手》)

  4.师:魔术城里热闹极了,草地上正在举行什么比赛呢,想看吗?快找找,数学问题在哪里?

  旁边还有一场精彩的比赛呢!试试看把算式写在书上。(同桌先交流后全班交流)

  5.师:明明听说大家今天学会了加法题,很想邀请大家去做客。可他喜欢爱动脑筋的同学,想请你们找找他家里的加法问题。愿意帮助他的同学请坐直!

  (出示大屏幕图片,分大组比赛说,后全班交流)

  四、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师:这节课大家听讲很认真,发言很积极,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老师相信你们都是爱观察的孩子,回家后把找到的加法问题讲给爸爸妈妈听,好不好?

《有几枝铅笔》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加法含义,并学会5以内数的加法。

  2.让学生亲身体验,利用身边的物体摆一摆,初步理解加法含义。

  3.使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列式计算。

  4.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具体的情景活动中,让让学生体验加法含义,初步理解加法含义。

  教材分析:

  “有几枝铅笔”是加法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是建立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的。教学时,教师由故事引入,创设了三个情景,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看图交流,从而引出加法,在此基础上鼓励引导学生提出自己身边的加法问题,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或学具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然后引导学生完成教科书上的练*。

  教学过程:

  (预备铃响后)

  师:请同学们做好,然后将文具盒摆中间,数学书摆右边,小棒摆左边。(老师在学生座位边巡视,并帮没有摆好学具的学生摆好)

  【这是刚入学不到一个月的一年级小学生,加强行为*惯的养成教育应从点滴小事做起。】

  (上课铃响后)

  师:上课。

  班长:起立。

  生:老师好。(学生上课情绪很好,大部分学生都面带微笑。)

  师:同学们好。

  【此时老师虽然面带微笑,但还是有点严肃。老师还应该在夸夸孩子“我看到你们真高兴,相信你们一定能上好这节课”。】

  师:我们先进行课前三分钟口算练*,我们采取开火车的形式,大声地从1数到10,再倒着从10数到1。

  【每节课课前都要进行这样的数数练*或口算练*,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

  (一)问题情景

  师:今天老师请同学们到“花园里”看一看,那里有哪些小动物?他们分别有几只呢?

  生:花园里有2只小鸟和4只蜜蜂。

  【培养学生说完整话,学生说得不错,说明这半个多月的辛苦没白费,略见成果。】

  (二)建立模型

  1、师:天上有2只小鸟,这是又飞来了3只小鸟,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鸟?

  生:天上有2只小鸟,这是又飞来了3只小鸟,现在一共有5只小鸟。

  师: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我是1个1个地说出来的。

  生:我是2个2个说出来的。

  生:我是2加3等于5算出来的。

  ……

  师:对,像这样把一部分和另一部分合起来就可以用加法算式来表示。

  2+3=5 (师边讲解边板书演示。)

  ∶

  加号

  师:那算式中的“2”是花园中哪几只小鸟呢?“3” 是花园中哪几只小鸟呢?“5”又是花园中哪几只小鸟呢?

  生:“2”是花园中左边的小鸟,“3” 是花园中右边的小鸟,“5”又是花园中合起来的小鸟。

  师:我们还可以用小棒代替小鸟摆一摆,左边有2根小棒,右边有3根小棒,合起来有5根小棒(老师用粉笔将5根小棒全起来),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摆一摆,说一说。

  生小声地说着,老师在座位间巡视。

  师:现在我们再看看蜜蜂吧。看,花丛中有4只蜜蜂,又飞来了1只蜜蜂,现在一共有几只蜜蜂?

  2、 生:花丛中有4只蜜蜂,又飞来了1只蜜蜂,现在一共有5只蜜蜂。

  师: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有几枝铅笔》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22—2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培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并学会5以内的数的加法。

  2、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圆片若干个,实物展示台。

  学具准备圆片若干个。

  教学过程:

  (今天,咱们的课题导游是一只漂亮的小狐狸。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第22页瞧一瞧,小狐狸给大家带来的数学问题是什么?(有几枝铅笔)

  一、创设情境,体会加法意义。

  1、师:大家现在都是小学生了,每天都要背着书包来上学。老师要提醒大家每天做完作业后要自己整理书包,把第二天要用的`书和笔盒带上,小朋友们每天写字要用什么?对要用铅笔,今天老师也带来了几枝铅笔想请小朋友们帮助算一算,一共有几枝。小朋友们愿意帮忙吗?

  2、教师先拿出两支铅笔,再出示3支铅笔,让学生口述这一过程,再提问一共有几支?

  3、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出来的?

  4、师: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5、引导认识加号,感受加法。

  6、说一说算式里数字的含义(教师进一步让学生对算式的含义进行扩展。)

  生1:还可以表示把2个苹果和3个苹果合起来。

  生2:可以表示把2本书和3本书合起来是5本书。

  .......

  7、摆一摆。

  (1)教师引导学生用学具摆一摆。

  师:小朋友们来个比赛,比一比谁拿得又快又对,拿的圆片个数要和老师拿的一样多。

  (老师利用实物展示台摆圆片,先摆一个,再摆三个,学生看后依照老师的样子摆。)

  师:很多小朋友拿的非常迅速,你们能对刚才摆的,提个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

  生:先拿出1个圆片,又拿出2个圆片,一共有几个圆片?

  师:某某同学已经学会了提问题,真是不错,那其他小朋友是不是也会呢?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同桌说完,老师还可以再请一两名学生做个反馈。)

  师:同学们会解答这个问题吗?

  生:1+3=4

  师:这“1”、“3”、“4”分别表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把抽象的算式放到具体的情况中理解)

  (2)放手让学生自己摆一摆,讲一讲,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师:现在小朋友自己按照课本摆一摆第2、第3小题的要求摆一摆,边摆边说出过程,最后把算式补充完整。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8、提出自己的身边的加法的问题,加深对加法含义的体验。

  师:刚才小朋友们通过摆一摆,说一说,了解到了把两部分合起来可以用加法来计算。那咱们身边,比如教室里,能不能找到加法问题呢?

  (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

  学生反馈:

  生1:我的笔盒里有3枝笔,笔盒外面有1枝笔,合起来一共有几枝笔?

  (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并学会判断问题的对错及思考解题的方法。)

  生2:教室一边墙上有2张画,另一边也有2张画,合起来有几张画?

  .......

  师:只要小朋友善于发现,在我们身边能找到许多加法的问题。

  9、试一试

  (1)引导学生说明图意,并根据图意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组织学生结合图意与同桌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三、巩固练*

  1、第1题,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让其先根据算式摆学具,直观地得出每个算式的结果。

  2、第2题,让学生根据图意,独立列出算式,再进行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学生可能会列出不同的算式,教师在集体反馈时注意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渗透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列出不同算式的数学思想。


《北冥有鱼》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06~10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数一数”“排一排”“称一称”和“说一说”的实践活动,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一亿的大小。

  2.使学生通过上述实践活动,培养学*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良好*惯。

  教具、学具准备

  1.学生每人准备计算器1个,大米25粒。

  2.学生每4-5人分成一个小组,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练*簿100本,秒表1只,天*1架。

  3.教师准备卷尺1把,实物投影仪1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板书“100 000 000”,提问:这个数是多少?学生齐答后,教师在该数上方板书“一亿”。

  谈话:大家都已经会读、会写一亿这个数了。但你们知道“一亿”到底有多大吗?这节课就来开展几项活动,让大家了解这“一亿”究竟有多大。(在“一亿”后面继续板书“有多大”)

  二、开展活动

  1.数一数。

  (1)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数100本练*簿的活动。(如果每组准备100本练*簿有困难,也可只准备10—20本,以循环的方式一本一本地从1数到1000)小组内有1人使用秒表计时,其余人协助数练*簿和计时。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数100本练*簿所用的大致时间,教师一一记录。最后用计算器算出全班各组数100本练*簿所用时间的*均数(为计算方便,得到的秒数保留整十数),写在黑板上。

  (3)提问:照这样的速度数一亿本练*簿,大约要用多少秒?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教科书第106页上的表格,让学生共同推算,并将逐次推算的结果填在书上。(如果刚才求得的数100本练*簿所用秒数的*均数接*90,则用书上表格中的原数;如果出入较大,如“80”或“100”,则要将表格中前两栏的秒数改过来,并依此推算填人表内。)

  (4)探究。

  提问:数一亿本练*簿的秒数大约相当于多少年?你们能用计算器算一算吗?怎样算?

  引导学生将推算出的秒数先转换成多少分,再转换成多少时,然后转换成多少天,最后转换成多少年。如果学生数100本练*簿所用的时间大约是90秒,则转换成多少天、多少年就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可以用“四舍五人”的方法将得数保留整数。如果学生数100本练*簿所用的时间大约是80秒或100秒,则转换成多少分、多少时也得不到整数的结果,也要将得数保留整数,书上的等号就要改成约等号。

  然后由各组交流计算的最后结果,并交流看了这一结果后有什么感想。让学生通过“照这样的速度数一亿本练*簿”大约要用3年的事实,在时间上来实际感受“一亿有多大”。

  2.“排一排”。

  (1)教师请出10个学生到教室外面的走廊上,手拉手地站成一行(也可在教室内手拉手地分站两三行)。再请几个学生和教师一道量出这一行(要从左端学生的左手尖到右端学生的右手尖)的长度大约是多少米(取整米数)。

  (2)提问:照这样计算,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大约有多少米长?(要求学生仿照上面的活动采推算,并把逐次推算的结果填在书上。教师用投影仪出示在屏幕上。)

  (3)探究。

  告诉学生:地球赤道全长是40 000 000米。要求学生用计算器算一算:当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可以绕地球赤道多少圈?

  在这项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如果刚才量得10个学生手拉手的总长度不是14米,则要将第106页图上的数据和第107页表格“米数”栏中前两个数据修改为实际数据,并让学生按实际数据进行推算。

  ②如果学生所带的计算器的显示器上只能显示8个数位,则在用计算器计算时,要引导学生把被除数、除数的米数都转化成千米数。例如,100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是140米,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是140000000米,即是140000千米;地球赤道全长40000000米,即是40000千米。140000÷40000=3.5(圈)。由于学生对一位小数已有认识,可以将教科书上的约等号改成等号,商用一位小数表示,不必保留整数。

  然后让学生说说看了这一结果有什么感想。让学生通过计算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的事实,在长度上来实际感受“一亿有多大”。

  3.称一称。

  (1)以小组为单位,数出100粒大米,放在天*上称一称大约重多少克。由于100粒大米的实际重量大于2克,小于3克,可能有的学生在操作时发生困难。教师发现这种情况后,要及时在小组里对操作方法作出具体指导,让学生用移动天*上游标的方法,称出100粒大米大约重2.5克。然后像上面活动那样,推算出一亿粒大米大约重多少克,填在表格里。

  (2)探究。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表格下面的两个问题。在计算前,先要让学生理解问题的意思。

  对于第(1)个问题,要帮助学生理解:求全国一天大约能节省多少克粮食时,为什么要用2500000克去乘130因为全国大约有13亿人,每人每天节省1粒米,13亿人就节省13亿粒米;而1亿粒米重2500000克,13亿粒米重多少克就是1亿粒米重多少克的13倍,所以用2500000×13就可以了。

  对于第(2)个问题,要让学生理解共有两问:先求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再求大约合多少年。对于第二问,由于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可取*似值,保留整数或保留一位小数。

  通过计算,不仅要让学生用1亿粒大米重2500000克(即2500千克或者是2.5吨)的事实,在重量上感受“一亿有多大”,还要让学生通过计算,体会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从而能自觉养成节约粮食的好*惯。

  4.说一说。通过以上实践活动,最后让学生在小组里谈一谈“一亿有多大”,交流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切体验。

  三、全课总结(略)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排一排”“称一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的感受。

  2、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教学过程:

  导入

  1、复*:一亿怎么写?(100000000)

  2、导入:从1数到100000000,愿意吗?为什么?

  3、揭题:到底有多大?今天研究几个具体问题。(板书课题)

  数一数

  1、一亿秒有多长

  (1)猜想:一秒钟数一个数,从1数到100000000要多长时间?(一一秒)一亿秒有多长?

  (2)启发:说法不同,有人还不敢猜,为什么呀?(数字太大)怎么办呢?

  (3)换算:100000000秒→?分怎么算?(÷60)能知道有多长了吗?(省略个位后面的尾数)为什么?怎么办呢?

  1666667分→?时怎么算?(÷60)能知道有多长了吗?为什么?

  27778时→?天怎么算?(÷24)能知道有多长了吗?为什么?

  1157天→?年怎么算?(÷365)能知道有多长了吗?(3年)

  想:从1一直数到100000000速度不变,要3年。→一亿秒太长了。

  (4)小结:我们是怎么知道100000000秒有多长的`?(单位化大,数字变小)

  2、一亿毫米有多长

  (1)设疑:知道100000000毫米有多长吗?

  (2)讨论方法:怎么研究?(化成大单位)

  (3)换算:100000000毫米=?米=?千米

  (4)再体会:100千米有多长知道吗?想沿跑道一圈250米,4圈是1千米,100千米要跑400圈。→100000000毫米很长。

  3、方法小结:通过两例的研究,说说100000000大吗?怎么知道的?(大数字小单位化成小数字大单位)

  感知二(测量与推算)

  1、一亿粒米有多重

  (1)导入:巴依老爷为难阿凡提,出了一题:100000000粒大米有多重?阿凡提想了想就知道方法了。

  (2)讨论方法:猜猜阿凡提想了什么办法?

  (3)择优:1粒称不出,10粒还太少,测100粒的重量。(100粒→2克)

  (3)推算:1000粒呢?能推算出100000000的重量吗?(学生完成2000000克)

  (4)体会:a、2000000克有多种知道吗?怎么办?(化成大单位)→2000千克→2吨(重吗?)

  b、每人每天吃400克,一亿粒大米可吃几天?几年?(14年)

  c、一亿粒大米重吗?多吗?

  (5)小结:100000000粒大米怎么知道有多重的?先想100粒的重量,再推算出结果。(从小数字开始研究)

  2、一亿张纸有多厚

  (1)设疑:出1张纸,问100000000张纸有多厚?要知道这个问题可怎么研究?

  (2)讨论研究方法:小组商量怎么研究?(100张和10张哪个好?)

  (3)实际测量计算。6000000毫米→6000米→6千米(误差)

  (4)谈体会。

  全课小结。

  研究了什么问题?

  知道一亿有多大了吗?是怎么研究的?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通过学*、交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向他人学*、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惯。

  重点:

  理解大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难点:

  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1亿有多大。

  教具准备:

  一叠纸张(1000张)、直尺等。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老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大数。今天,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能想象1亿有多大吗?引发学生猜想。学生根据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能会结合不同的量进行猜测。

  学生回答的内容可能有:1亿大米能装满一间房子、一整车吧;1亿米在体育场上要跑一万圈,10万圈吧;1亿本书摞起来有一座山那么高吧。

  二、探究活动

  1.首先确定研究方案,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研究选择测量“1亿张纸摞起来的高度。”

  2.思考如何进行测量。

  提问引导:找出1亿张纸摞起来直接进行测量行吗?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

  学生想到,可以先测量一部分,再推算出整体是多少。

  “一部分应该取多少张呢?学生:100张、1000张、10000张。

  教师:有没有想到取115张、1021张呢?接着说明,为了计算方便,应该取整百、整千、整万的数量。

  3.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分别用100张和1000张纸的高度为基数进行测量。

  ⑴教师取几份100张纸给部分学生测量高度,然后学生分小组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

  ⑵教师把1000张纸给其他的学生测量高度,让他们也分小组去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

  由于学生测量时的误差,得出的结果也不相同,另外部分学生对推算的方法、过程也不一定理解、掌握,所以,教师有必要进行全班讲演。

  以100张为例。测量高度:约1厘米。(为了计算的方便,预备的纸张要有所选择)

  提问引导:1000张呢?——10厘米

  10000张呢?——100厘米——1米

  100000张呢?——10米

  1000000张呢?——100米

  10000000张呢?——1000米

  100000000张呢?——10000米

  ⑶推算结果。

  1亿张纸的高度是1万米。老师:你知道1万米有多高吗?

  你记得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有多高吗?这里学生感受到1万米比珠穆朗玛峰还高,也就是说如果有1亿张这样的纸摞起来,它的高度将超过珠穆朗玛峰。

  以1000张为例。测量高度:约9厘米。照此推算:1万张的高度为9000米。

  老师:为什么选择不同的基数进行测量,推算的结果就不同呢?

  为了让学生理解“基数越大,误差越小”的道理,教师可以打个比方;如果取1亿张还有误差,还有误差吗?

  三、自主活动:

  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基数的物品进行测量、推算,进一步感受1亿有多大。


《北冥有鱼》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有几枝铅笔》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有几枝铅笔》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加法含义,并学会5以内数的加法。

  2.让学生亲身体验,利用身边的物体摆一摆,初步理解加法含义。

  3.使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列式计算。

  4.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具体的情景活动中,让让学生体验加法含义,初步理解加法含义。

  教材分析:

  “有几枝铅笔”是加法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是建立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的。教学时,教师由故事引入,创设了三个情景,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看图交流,从而引出加法,在此基础上鼓励引导学生提出自己身边的加法问题,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或学具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然后引导学生完成教科书上的练*。

  教学过程:

  (预备铃响后)

  师:请同学们做好,然后将文具盒摆中间,数学书摆右边,小棒摆左边。(老师在学生座位边巡视,并帮没有摆好学具的学生摆好)

  【这是刚入学不到一个月的一年级小学生,加强行为*惯的养成教育应从点滴小事做起。】

  (上课铃响后)

  师:上课。

  班长:起立。

  生:老师好。(学生上课情绪很好,大部分学生都面带微笑。)

  师:同学们好。

  【此时老师虽然面带微笑,但还是有点严肃。老师还应该在夸夸孩子“我看到你们真高兴,相信你们一定能上好这节课”。】

  师:我们先进行课前三分钟口算练*,我们采取开火车的形式,大声地从1数到10,再倒着从10数到1。

  【每节课课前都要进行这样的数数练*或口算练*,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

  (一)问题情景

  师:今天老师请同学们到“花园里”看一看,那里有哪些小动物?他们分别有几只呢?

  生:花园里有2只小鸟和4只蜜蜂。

  【培养学生说完整话,学生说得不错,说明这半个多月的辛苦没白费,略见成果。】

  (二)建立模型

  1、师:天上有2只小鸟,这是又飞来了3只小鸟,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鸟?

  生:天上有2只小鸟,这是又飞来了3只小鸟,现在一共有5只小鸟。

  师: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我是1个1个地说出来的。

  生:我是2个2个说出来的。

  生:我是2加3等于5算出来的。

  ……

  师:对,像这样把一部分和另一部分合起来就可以用加法算式来表示。

  2+3=5 (师边讲解边板书演示。)

  ∶

  加号

  师:那算式中的“2”是花园中哪几只小鸟呢?“3” 是花园中哪几只小鸟呢?“5”又是花园中哪几只小鸟呢?

  生:“2”是花园中左边的小鸟,“3” 是花园中右边的小鸟,“5”又是花园中合起来的小鸟。

  师:我们还可以用小棒代替小鸟摆一摆,左边有2根小棒,右边有3根小棒,合起来有5根小棒(老师用粉笔将5根小棒全起来),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摆一摆,说一说。

  生小声地说着,老师在座位间巡视。

  师:现在我们再看看蜜蜂吧。看,花丛中有4只蜜蜂,又飞来了1只蜜蜂,现在一共有几只蜜蜂?

  2、 生:花丛中有4只蜜蜂,又飞来了1只蜜蜂,现在一共有5只蜜蜂。

  师: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有几枝铅笔》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加法含义,并学会5以内数的加法。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亲身体验,利用身边的物体摆一摆,初步理解加法含义。使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列式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

  在情境中体会加法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正确列出加法算式并计算。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桃子贴图若干。

  学生准备:5枝铅笔、5个桃子卡片。

  五、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今天我们的学*伙伴笑笑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她想和同学们一起学*。你们高兴吗?(出示课件)快看,她手里拿的是什么?

  笑笑左手有几枝铅笔?右手有几枝铅笔?把左手和右手的铅笔合起来一共有几枝铅笔?

  (板书;有几枝铅笔)学生读一遍。

  (二)动手操作,体验加法含义

  1、同学们也拿出自己笔盒里的铅笔,学着笑笑的样子试一试。

  师:一共有几枝铅笔?

  生:有5枝铅笔。

  师:你们是怎样算出5枝铅笔的?

  生:这只手有2枝铅笔,那只手有3枝铅笔,合起来就是5枝。

  师:对了,这合起来的过程我们可以用一个算式表示。

  2+3=5(师边讲解边板书演示。)

  ┆

  加号

  师:把两部分合起来就可以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

  学生开火车读算式。

  2、摆桃子。

  (1)看实物投影。教师先摆1个,再摆3个,学生依照老师的样子摆。

  师:一共有多少个桃子?同学们会做这道题吗?

  生:1+3=4。

  师:这1、3、4分别表示什么?(师引导学生把抽象算式放到具体情境中理解。)

  (2)放手让学生自己摆一摆书上的第2,3题,把2+□=□,□+□=□补充完整。

  说一说第二幅图中的两个2和4分别表示什么?第三幅图中的2、3、5分别表示什么?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3、根据身边事物提问题,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在我们身边,比如教室里,能不能找到加法问题呢?

  生1:我的笔盒里有3枝笔,笔盒外有1枝笔,合起来一共几枝笔?

  生2:教室左边有4扇窗户,右边有2扇窗户,合起来是几扇窗户?

  (师表扬学生善于发现。)

  4、试一试,运用加法含义。(教材第22页的“试一试”。)

  (1)引导学生看图,要把同类的车子合起来。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

  (3)学生汇报。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书上的“练一练”)

  1、第1题,放手让学生计算出结果,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可让其先摆学具,直观得出算式结果。

  2、第2题,让学生看图,独立列出算式,再进行小组交流。

  3、第3题,先让学生看图,试着填一填,找出每个盘子放苹果的规律。

  小组讨论每次多几个什么意思,然后汇报。

  师问:如果再放一盘苹果,你认为放几个?说出理由。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加法,加法问题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放学后,大家可以在校园里或者在家里找一找,看看你还能发现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下次带到课堂上和小朋友交流。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充分利用“模拟演示”、摆一摆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加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建立在原有的经验和亲身体验的积累基础上。从而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计算的必要性,产生学*加法的兴趣和需要,激发学*兴趣。使学生体验到加法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我根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机会。先让学生拿出学具里的铅笔、图片,通过合并的过程,使学生初步体验加法意义;然后通过练*提高学生对加法的认识。

  学生在列加法算式过程中,多数学生都能正确列式计算,个别学生把不是一类的放一起了,我能及时的给予纠正、指导。

  此外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导入的过程中,有问题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低估了孩子的能力。另外对与加法算式中每个数字所表示的意义强调的过多,浪费了一些时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避免这些问题的。

《有几枝铅笔》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22—2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培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并学会5以内的数的加法。

  2、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圆片若干个,实物展示台。

  学具准备圆片若干个。

  教学过程:

  (今天,咱们的课题导游是一只漂亮的小狐狸。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第22页瞧一瞧,小狐狸给大家带来的数学问题是什么?(有几枝铅笔)

  一、创设情境,体会加法意义。

  1、师:大家现在都是小学生了,每天都要背着书包来上学。老师要提醒大家每天做完作业后要自己整理书包,把第二天要用的`书和笔盒带上,小朋友们每天写字要用什么?对要用铅笔,今天老师也带来了几枝铅笔想请小朋友们帮助算一算,一共有几枝。小朋友们愿意帮忙吗?

  2、教师先拿出两支铅笔,再出示3支铅笔,让学生口述这一过程,再提问一共有几支?

  3、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出来的?

  4、师: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5、引导认识加号,感受加法。

  6、说一说算式里数字的含义(教师进一步让学生对算式的含义进行扩展。)

  生1:还可以表示把2个苹果和3个苹果合起来。

  生2:可以表示把2本书和3本书合起来是5本书。

  .......

  7、摆一摆。

  (1)教师引导学生用学具摆一摆。

  师:小朋友们来个比赛,比一比谁拿得又快又对,拿的圆片个数要和老师拿的一样多。

  (老师利用实物展示台摆圆片,先摆一个,再摆三个,学生看后依照老师的样子摆。)

  师:很多小朋友拿的非常迅速,你们能对刚才摆的,提个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

  生:先拿出1个圆片,又拿出2个圆片,一共有几个圆片?

  师:某某同学已经学会了提问题,真是不错,那其他小朋友是不是也会呢?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同桌说完,老师还可以再请一两名学生做个反馈。)

  师:同学们会解答这个问题吗?

  生:1+3=4

  师:这“1”、“3”、“4”分别表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把抽象的算式放到具体的情况中理解)

  (2)放手让学生自己摆一摆,讲一讲,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师:现在小朋友自己按照课本摆一摆第2、第3小题的要求摆一摆,边摆边说出过程,最后把算式补充完整。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8、提出自己的身边的加法的问题,加深对加法含义的体验。

  师:刚才小朋友们通过摆一摆,说一说,了解到了把两部分合起来可以用加法来计算。那咱们身边,比如教室里,能不能找到加法问题呢?

  (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

  学生反馈:

  生1:我的笔盒里有3枝笔,笔盒外面有1枝笔,合起来一共有几枝笔?

  (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并学会判断问题的对错及思考解题的方法。)

  生2:教室一边墙上有2张画,另一边也有2张画,合起来有几张画?

  .......

  师:只要小朋友善于发现,在我们身边能找到许多加法的问题。

  9、试一试

  (1)引导学生说明图意,并根据图意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组织学生结合图意与同桌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三、巩固练*

  1、第1题,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让其先根据算式摆学具,直观地得出每个算式的结果。

  2、第2题,让学生根据图意,独立列出算式,再进行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学生可能会列出不同的算式,教师在集体反馈时注意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渗透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列出不同算式的数学思想。


《北冥有鱼》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北冥有鱼》教案 (菁华5篇)

《北冥有鱼》教案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生初步了解鲲、鹏是什么样的动物,了解课文表现了鲲鹏什么样的情景,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学生能够初步了解“逍遥”是什么意思,初步意识到要志存高远。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庄子的世间万物的活动都是“有所待”,人的目的和愿望要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和束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庄周梦蝶》的寓言故事导入。

  出示PPT: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突然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必定有区别,这就是所说的化为物(指大道时而化为庄周,时而化为蝴蝶)。

  庄周就是这样的浪漫,这样的富有想像力。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庄周:

  ppt:庄子名周,战国宋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并称“老庄”。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今天,我们来学*庄子的《北冥有鱼》,《北冥有鱼》选自《逍遥游》,介绍逍遥游。

  ppt:《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1、学生结合注释朗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两遍,然后抽一学生朗读,教师指正读音。

  3、全班同学齐读。

  4、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提出疑问。

  ppt:

  句子翻译: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彩。

  南冥者,天池也。

  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它乘着旋风环旋而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学生再读课文。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像力丰富。

  2.鸟为什么要迁徙到南冥?

  南冥是天然的大池,是鸟心目中的理想境地,是要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

  3.鲲鹏由北海飞到南海,需要借助什么条件?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句子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像,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介绍《庄子》:《庄子》,道家经典之一。今存三十三篇,《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5.奔腾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需要借助什么才能飘扬?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板书:万物有所待——鹏鸟奋飞必须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6.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把思想、道理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使文章生动活泼,颇具诗意,寓意隽永,感染力强。

  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7.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天色深青,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高旷辽远而没有边际吗?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既然人的认识有局限,那庞大而神奇的鹏鸟是否也有局限呢?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翻译: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也就是这个样子而已。

  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认识也是有局限的啊。

  庄子名言积累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

  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课堂小结:

  鲲鹏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飞到南海这一理想的境地。老师希望大家能凭借知识的力量、人格的魅力达到你人生的理想境界。愿你们插上知识的翅膀,怀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去乘长风,破万里浪。

  激趣导入

  了解庄周,初步感受其风格及地位,解决学生读好的问题,培养学生借助注释理解的能力,感悟课文主旨,体会句子的妙处,初步感受庄子的儒家思想,引导学生进行积累,补充认识。

  教学反思

  学生刚刚开始诵读国学,对于庄子更是第一次接触,对于庄子的哲学学生很难理解。

  经过几次跟读、带读之后,学生能够流利、通顺的朗读,但是断句有困难,需要教师进行指导。

  课后作业背诵《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最有价值的思想。——海德格尔(德国)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林语堂《信仰之旅》

  一说到庄子,我们就会想起“庄生化蝶”的故事,“庄生晓梦迷蝴蝶”,非常富有想象力,非常富有情趣。在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并且在高一学*过他的《秋水》,对他的情况和思想有了初步了解,谁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庄子?

  2.庄子简介: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

  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家贫,曾借粟于监河候(官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的厚币礼聘。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鲁迅先生曾说他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

  3.解题:逍遥自在、逍遥马、逍遥宫、逍遥冠,这些词语应该都与《逍遥游》有关,庄子所谓逍遥游,用课文原话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庄子·天下》讲到庄子的思想时,说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这两句话非常典型地总结了庄子的思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就是《逍遥游》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也是庄子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即摆脱了一切束缚的绝对自由。

  二、正音、熟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检查字音、句读、节奏和重音的掌握情况。

  2.明确字音:

  鲲(kūn)鹏抟(tuán)齐谐(xié)坳(ào)堂

  迁徙(xǐ)北冥(mínɡ)夭阏(è)沮(jǔ)丧

  知(zhì)效一官榆枋(fānɡ)斥鴳(yàn)晦朔(shuò)

  决(xuè)起而飞蓬蒿(hāo)翱(áo)翔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泠(línɡ)然舂(chōnɡ)米蜩(tiáo)

  数数(shuò)然飡(cān)蟪(huì)

  3.教师范读。

  4.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对照注释,理解内容

  1.借助于课文注释和字词典,理解课文内容。

  2.不理解的内容,同桌或前后位可小声讨论。

  3.集中处理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教师注意引导。

  第二课时

  四、整体感知,掌握主旨

  1.庄子逍遥游的主旨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

  明确: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2.作者认为真正的逍遥游是一种什么境界?

  明确:现在一般认为,所谓的“逍遥”,就是从一切社会现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也是主观的“绝对自由”。庄子提出他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是一种“无待”的境界,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是一种摆脱了一切主、客观束缚的绝对的自由。显然,庄子所追求的这种逍遥或自由在社会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庄子认为,人只能通过精神的修养,即无知无欲,保持恬淡宁静的心境,体认人与“道”、人与宇宙万物的一体,这样才可以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3.你对这样的境界有什么看法?

  提倡百家争鸣。

  4.试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明确结构:第一段写不论是鲲鹏还是蜩与学鸠,虽有大小的区别,但都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不是真正的逍遥。

  第二段承接上文,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即小与大的区别。中心意思还是说明,小与大等一切关系都是相对的。

  第三段,指出不论是德才兼备的一般贤人还是更高境界的宋荣子和列子,都还是有所待的,都不是真正的逍遥,并最终指出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

  明确论证方法:1.一一列举鲲鹏、蜩与学鸠、朝菌、蟪蛄、冥灵和大椿、斥鷃、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虽然有小大之辩,但都有所待,都不是真正的逍遥,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真正的逍遥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因为“彼且恶乎待哉”。这*似于驳论。

  2.鲁迅《拿来主义》的论证方法,先批驳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拿来主义,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赏析最后一段。

  ①作者分别列举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目的是要说明什么道理?

  ②是将作者列举的形象做一个分类比较。

  在庄子眼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与蜩与学鸠、朝菌、蟪蛄、斥鷃一类。他们“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它们的视野受客观条件限制,“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才导致了它们嘲笑鲲鹏,宋荣子、列子和鲲鹏、冥灵和大椿是一类,通过比较,得出的观点具有说服力,令人闻所未闻,又不容置疑。

  ③作者怎样连接这几部分内容?

  明确:“而宋荣子犹然笑之”;“虽然,犹有未树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通过这些否定性的句子,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积累文言知识

  1.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2.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志怪者也(志: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3.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4.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5.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6.固定句式

  (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7.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六、赏析语言:探讨鲲鹏的形象

  1.课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来描写鲲、鹏,找出有关语句。

  明确: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粃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2.鲲鹏是否达到了作者所推崇的“逍遥游”的境界?

  3.鲲鹏的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试找出一些诗句。

  明确: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

  宿云鹏翼落,残月蚌中开。宋之问《早发始兴江至虚氏村作》

  安得瑶池饮残酒,半醉骑下垂天鹏。皮日休《奉和鲁望秋赋有期次韵》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

  苏轼: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及三千里,组练长趋十万夫。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念奴娇·鸟儿问答》)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

  七、试比较庄子和孟子、韩非子作品中寓言

  明确:1.孟子、韩非子作品中也多用寓言,如五十步笑百步、守株待兔等。这类寓言多为扩大化的比喻,运用的目的,在于将寓言作为抽象理论的形象例证。庄子寓言则注重以寓言本身来说明观点寄寓思想。

  2.诸子寓言多取材于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和熟知的历史传闻。庄子寓言则善于发挥惊人的想像力,虚构出神奇莫测令人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多姿多彩令人瞠目结舌的形象。

  八、小结

  庄子的影响:庄子在诸子百家中是独树一帜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孔子仁爱,孟子仁政,墨子兼爱,法家强国,兵家攻战,都是不离现实生活的,可以称为现实主义。但庄子讲逍遥,讲齐物,却是远离人间烟火,并且行文洒脱,意象新奇,如天马行空,属于百家中的浪漫主义。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他教会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用非功利的眼光观照这个世界,直接影响着后人的思维和创作。特别是那些浪漫主义大师,如李白,李贺,*……郭沫若说:“秦汉以来的一部*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从上面这些诗句,可以看出基本上都是脱胎于庄子《逍遥游》的描写。

  九、作业

  课外阅读庄子的作品,写一篇读书心得。

《北冥有鱼》教案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生初步了解鲲、鹏是什么样的动物,了解课文表现了鲲鹏什么样的情景,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学生能够初步了解“逍遥”是什么意思,初步意识到要志存高远。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了解庄子的世间万物的活动都是“有所待”,人的目的和愿望要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和束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庄周梦蝶》的寓言故事导入。

  出示PPT: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突然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必定有区别,这就是所说的化为物(指大道时而化为庄周,时而化为蝴蝶)。

  庄周就是这样的浪漫,这样的富有想像力。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庄周:

  Ppt:庄子名周,战国宋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并称“老庄”。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今天,我们来学*庄子的《北冥有鱼》,《北冥有鱼》选自《逍遥游》,介绍逍遥游。

  Ppt:《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1、学生结合注释朗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两遍,然后抽一学生朗读,教师指正读音。

  3、全班同学齐读。

  4、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提出疑问。

  Ppt:

  句子翻译: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彩。

  南冥者,天池也。

  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它乘着旋风环旋而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学生再读课文。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像力丰富。

  2.鸟为什么要迁徙到南冥?

  南冥是天然的大池,是鸟心目中的理想境地,是要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

  3.鲲鹏由北海飞到南海,需要借助什么条件?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句子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像,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介绍《庄子》:《庄子》,道家经典之一。今存三十三篇,《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5.奔腾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需要借助什么才能飘扬?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板书:万物有所待——鹏鸟奋飞必须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6.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把思想、道理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使文章生动活泼,颇具诗意,寓意隽永,感染力强。

  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7.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天色深青,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高旷辽远而没有边际吗?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既然人的认识有局限,那庞大而神奇的鹏鸟是否也有局限呢?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翻译: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也就是这个样子而已。

  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认识也是有局限的啊。

  庄子名言积累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

  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课堂小结:

  鲲鹏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飞到南海这一理想的境地。老师希望大家能凭借知识的力量、人格的魅力达到你人生的理想境界。愿你们插上知识的翅膀,怀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去乘长风,破万里浪。

  激趣导入

  了解庄周,初步感受其风格及地位,解决学生读好的问题,培养学生借助注释理解的能力,感悟课文主旨,体会句子的妙处,初步感受庄子的儒家思想,引导学生进行积累,补充认识。

  教学反思

  学生刚刚开始诵读国学,对于庄子更是第一次接触,对于庄子的哲学学生很难理解。

  经过几次跟读、带读之后,学生能够流利、通顺的朗读,但是断句有困难,需要教师进行指导。

  课后作业背诵《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教案4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qú)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庄周问老子,老子曰:周即蝴蝶,蝴蝶即周,以明道之为一。

  二、审题辨体

  三、了解作者

  庄子名周,战国宋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并称“老庄”。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环中和人生边上来反思人生。因此,他的思考具有终极意义。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今存33篇。

  4、“逍遥”也写作“消遥”,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四、读文识字:

  1、注意下列划线字的注音:

  北冥(míng)2、鲲鹏(kūn)3、抟(tuán)4、迁徙(xǐ)

  2、听录音,注意停顿和语气。

  3、自由练*朗读。

  4、指名读,其他同学加以评价。

  5、分组读,再齐读。

  五、理解内容:

  (一)回顾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二)师生共同翻译第一部分。

  (三)学生按照示范,自由翻译,并汇报成果。

  (四)翻译重点语句。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振翅奋飞,它的翅膀就好像天边垂下的云彩。

  2、去以六月息者也。

  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去了。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

  (五)浅析鲲鹏形象

  1、庄子笔下的鲲鹏有哪些特点?(找出具体的.词、句概括)。

  2、庄子笔下的鲲鹏在你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画面?

  3、这些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可以播放视频,感受一下。

  4、总结庄子笔下鲲鹏的艺术特色。

  ①借用寓言说理:文章借用大量的寓言自己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鹏、野马、尘埃等。

  ②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③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六、后世有没有人承袭他这种创作手法的?

  李白。

  七、课堂小结

  庄子用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给我们讲述了鲲鹏将徙于南冥的故事,那他为什么要创作出这样一个气势宏大的形象呢?他想借鲲鹏传达什么?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

  八、布置作业

  实记重点词语的意思。查找有关“鲲鹏”的诗词。

  第二课时

  复*上节课内容:

  1、基础知识

  2、齐读课文,并指名概述其内容。

  二、探究中心

  (一)深入探讨鲲鹏形象

  1、庄子笔下的鲲鹏要去做什么?它是怎样去的?它为什么要去?

  2、庄子心中的“逍遥”是怎样的?你觉得鲲鹏做到庄子的“逍遥”境界了吗?

  3、“野马”和“尘埃”是否达到了“逍遥”的境界?

  4、鲲鹏到天上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可结合最后两句话分析)。

  5、文章意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6、庄子笔下的“鲲鹏”有什么象征意义?

  7、你觉得庄子所说的“逍遥”之境是指什么?有什么积极意义?

  8、你心中有没有这样一股“风”来束缚你?怎样摆脱束缚?

  三、拓展延伸

  1、“鲲鹏”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的运用。

  2、庄子笔下的“鲲鹏”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四、理清思路

  五、读读背背

  六、课堂小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应该感谢先哲给我们留下的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儒家思想教会了我们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勇往直前;而道家思想又教会了我们生命的境界是无限的,要自我超越,摆脱现实束缚,畅意于天地遨游。他们在我们人生不同的际遇下,给了我们正确的指导,希望我们可以热爱祖国的文化,传承祖国的文化,在成长中汲取有利的因素,不断完善自己。

  七、布置作业

  读一读苏东坡的诗文,感受他的精神境界。

《北冥有鱼》教案5

  【教学目标】

  1.搜集庄子有关资料,识记庄子简介,了解《庄子》。

  2.结合课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3.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清晰、流利地背诵课文。

  【学*过程】

  一、自读文本,整体感知:(5分钟)

  1.放声朗读课文,在你认为难以读准的字下画上横线,读完后正音。

  2.概述课文内容。

  作者主要向我们描述了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的形象,以及大鹏南迁徙到南海要“去以六月息者”,它也有所待,有局限

  二、依据学案,梳理知识:(18分钟)

  1.文学常识积累:

  《北冥有鱼》出自(《庄子》),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庄子》时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五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与老子并称(“老庄”)。

  【知识链接】

  作家卡片: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道家的主要精神是崇尚自然,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作品介绍: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今存三十三篇,内篇7篇是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鲁迅先生更评价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解题: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2.读课文,基础积累。

  学*古文应该反复诵读,以致成诵。请同学们挺直腰板,捧起课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1)给加点字注音。

  北冥(míng)鲲鹏(kūn)抟(tuán)迁徙(xǐ)齐谐(xié)正色邪(yé)

  (2)借助注释、手头工具书,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加点字词: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北海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形容气势强盛,指鼓起翅膀;垂挂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大海动荡

  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怪异事情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旋风

  去以六月息者也。离开;大风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林泽中雾气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深蓝色;尽头;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这样;罢了

  (3)通假字

  北冥有鱼“冥”通“溟”海

  其正色邪“邪”通“耶”语气词呢、吗

  (4)词类活用

  志怪者也。怪:形作名,怪异的事情

  水击三千里,水:名作形,在水面上

  南冥者,天池也。天:名作形,天然的

  3.翻译重点句子。

  ⑴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振翅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⑵是鸟也,海运则将徙⑥于南冥。

  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

  ⑶“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在水面抨击翅膀,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回旋向上飞,一直冲上九万里的高空,它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的

  ⑷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深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太遥远而没有办法看到天的尽头呢?

  4.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三、理解识记,自清互查:(7分钟)

  1.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小组进行翻译接龙,一人一句,要能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人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3.组内开展背诵竞赛。

  四、展示竞赛,基础反馈:(10分钟)

  1.字词展示竞赛,看谁能在最短时间内准确流利地将本课翻译出来。

  2.全班进行背诵比赛展示。

  3.完成【反馈检测】中“基础反馈”题目1-4,检测学*效果。

  第二课时深层合作探究

  【学*目标】

  ◆1.通过分析描述大鹏的句子,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2.明确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并能说出本文阐述的道理。

  【学*过程】

  一、理清重点,明确目标:(1分钟)

  学生读目标,明确学*重点。

  二、依据目标,深层探究:(18分钟)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像力丰富。

  2.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3.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像,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4.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5.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天色深青,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高旷辽远而没有边际吗?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认识也是有局限的啊。

  三、展示提升,拓展延伸:(16分钟)

  1.各组组长要组织本组组员组内合作交流,解决探究时的疑难,为展示时作准备。小组可共同预设本组合作展示内容和方式(讲解、表演、板书等)

  2.你对本节课的理解,可以进行升华拓展,以不同的形式展示。我们欢迎有创意的表达和精彩展示。

  3.八个小组要开展展示竞赛,比一比,哪个组与哪些同学表现最认真?最踊跃?最流畅?最有创意?

  四、反馈检测,查漏补缺:(5分钟)


《北冥有鱼》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6)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以青年人“特别”的举止为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浓。悬念叠出,篇末解疑是本文的主要特点。读这篇文章,会让你产生许多疑问。文题就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文本也设置了一系列的悬念。这位青年是谁?他的金鱼为什么画得那么像?当别人惊叹他画得好时他为什么毫无反应?等等这些层见迭出的疑团,直到文章最后才一下全都解开,使读者恍然大悟。这样写,不仅能紧紧吸引读者的兴趣,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其次,本文对人物描写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传神;语言*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性,令人回味无穷。是一篇集人文性与工具性于一体的很好的语言学*范例。一方面,学生可以从青年人做事勤奋、精神专注中受到的感染,培养坚持不懈的品质;另一方面,可以学*作者对人物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花港、清澈、一壶茶、鱼缸、罢了、一丝不苟、绣花、挥笔、厂徽、聋哑”等词语,能合理运用部分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几句话。

  2、品味“游”字,懂得一个好的文题更能吸引读者。学*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练*抓住人物特点,用简要的语言描写外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学*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学*抓住人物特点,用简要的语言描写外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题

  板书:鱼游到了纸上

  有什么疑问吗?

  是啊,鱼只能画到纸上,怎么可能“游”到纸上呢?想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吗?那就自己去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第一遍读:带着疑问自由读。

  反馈:你心中的疑问解决了吗?

  小结:同学们读得特别有味道,我想很多同学就是被这个“游”字所吸引。如果文章的题目用“鱼画到了纸上”,恐怕这篇文章就不能这么强烈激起我们读书的欲望了。你们看这就是一个好文题的魅力所在。同学们也可以尝试给自己的作文取这么一个充满吸引力的题目。

  2、第二遍读:带着任务仔细读。

  要求:(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划出与课文题目相照应的句子。

  反馈:字词检查

  第一组词:花港 厂徽 聋哑人

  指名读,联系课文内容用上这几个词说话。

  第二组词:清澈见底 一壶茶 金鱼缸 赏心悦目

  联系课文内容用上这几个词说几句话。

  书写指导:港 澈 壶 徽 (指导重点:写正确、端正)

  三、品读“游”

  1、交流:文中那些句子于课文题目相照应。

  小结:给文章确定题目的时候,这是一种很常用的方法:引用文中的一句话,或者对文中的一句话、一个说法进行提炼,作为文章的题目。

  2、出示句子:“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1)指名读,引导读出这样惊奇的感觉。

  (2)小女孩为什么这么惊奇?他仿佛看到了一条怎样的金鱼?

  小结:把一句话就读成了一幅幅画面,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如果,我们再能把脑海中那幅灵动的画面又浓缩成这样一句话,相信你会读出新的感觉。

  (3)练*感情朗读。

  四、研读外貌描写

  1、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神奇的青年?请你划出文中描写青年外貌的一句话。

  2、口头填空:他( )身材,长得( ),一对大眼睛( )。

  3、读了这样的外貌描写,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青年?

  小结:带给你这些感觉的无非就是括号里的这几个词。大家看,青年的外貌描写语言非常简洁。可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一个青年的形象已鲜明地展示在我们眼前。看来描写一个人的外貌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抓住特点,三言两语,也能把一个人物形象写的鲜活。

  4、出示小女孩图片,抓住人物的特点,试着用一两句话来写一写她的外貌。

  五、研读动作描写

  就是这么一位秀气的青年,竟然把鱼给画活了。想不想看一看他究竟是怎样画鱼?找出描写青年画画的自然段,读一读。

  1、出示描写青年画画的段落。

  2、青年在怎样地画画?用这段话中的一个词来形容。

  “一丝不苟”是什么意思?

  你*时会一丝不苟地做那些事?

  3、圈出描写青年画画动作的两个词。

  工笔细描 挥笔速写

  怎样画是工笔细描?怎样画又是挥笔速写呢?你能比较一下这两种画法不同在哪里吗?(速度,细致程度,内容)

  4、练*朗读,读出两种画法的不同感觉?

  小结:青年不管是工笔细描,还是挥笔速写,都是那样一丝不苟,才把金鱼画得惟妙惟肖,让人觉得是鱼游到了纸上。其实青年不仅画画是如此一丝不苟,他还有更多的时间在一丝不苟地干什么?让鱼游到纸上的真正秘诀是什么?我们下堂课再讨论

  【教学反思】

  语言的学*需要范例。这篇课文写作特点鲜明,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挖掘的地方。但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怎样的语言学*才能最有效,这是我在做教学预设时思考得比较多的问题。教学预案几经易稿,最后确定把学*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

  (1)文题的特点解析。文章题目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文题与文本内容相照应,是本文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做了必要的点拨,引导学生懂得这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手法,有利于提高学生作文时确定文题的能力,取得一定的实效。

  (2)外貌描写的品读与写作模仿。由于对本文的外貌描写已抓住特点,故学生在仿写时对这一写作要求了然于心,在课堂中也出现了一些仿写得精彩的句子,教给了学生一种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

  (3)人物动作描写与人物的精神内涵。由于课堂节奏没有掌握好,前半节课有些松散,后半节课就显得仓促了。原来预设的从人物动作领略人物精神内涵的目标落实得不到位,影响了学*效果。所以在课堂生成与预设有出入的时候,教师要能够及时调整教案,要以追求学*的实际效果为目标,而不是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已完成。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2

  一、教材简析《鱼游到了纸上》入选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单元的主题是执著的追求,讲的都是人们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故事。伽利略作为一名科学家,他甘于付出一切,甚至用生命去捍卫科学的真理;罗丹作为一名艺术家,他用全神贯注的态度去追求艺术的完美;而对于一个聋哑的青年人,他也能用对鱼如痴如醉的一颗心,最终实现了“鱼游到了纸上”。文章按着事情发展的顺序,以青年人“特别”的举止为线索,通过动作、神态传神地刻画,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浓。

  二、教学对象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二、三学段的衔接期,学生的求知欲强。他们已经有了*四年的学*经验,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但还应不断加强。由于异地教学,且学生课前没有进行任何的预*,因此必须加强初读的环节。

  三、教学目标(一)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四)学*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教学难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五、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法、读写结合法六、课前准备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七、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目标要求】

  一、认识5个生字“罢、徽、聋、哑”,指导书写“徽”等字。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含义,体会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四、学*作者运用外貌、动作、神态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预设】:

  一、初读,建构执著的主题

  (一)师生交流,揭题并质疑。

  (二)学生初读课文,要求把语句读通顺,字音读准确。

  (三)检查学生初读情况。相机指导难写的生字。

  (四)学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1. 质疑是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重要手段。文题中是文章的题眼,对于理解文章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引导学生抓住文题质疑有助于学生直奔文章的重点。 2.扎实进行初读,扫清读音障碍,引导学生在默读中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概括能力。】

  二、细读,洞察执著的内心

  (一) 生自主学*课文,要求:1. 边读边划,找出文中体现青年人特别的句子,把它划下来;2. 边读边写,写出对句子理解与感受。 (二)反馈汇报,相机指导:1.观察中感受一份专注重点指导句子“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1)学生读句子,谈感受并请其他同学补充。(2)学生通过朗读初步明白“呆呆地”与“静静地”的含义(3)关注“老是”,引出他长期观察的句子“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通过对句子中三个时间词的引读,让学生体会青年对鱼的喜欢是逐层深入的,进一步体会到神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1.抓住“呆呆”与“静静”这两个神态描写的词语,让学生体会青年看鱼的认真。2.学生对青年的那份认真体会得并不深,只体会在一种“喜欢”的程度,通过学*课文内容,让学生从“一整天、每个星期天、一年”中,逐层深入体会青年对鱼的痴迷与沉醉。】

  2.品读中展现高超的画技重点指导句子“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1)学生读句子,谈感受。(2)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理解“工笔细描”与“挥笔速写”的意思,体会比喻句的妙用及青年的画技高超。(3)学生想象青年在画画时的其他动作,从动作描写中体会其品质。

  (4)朗读“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了!”,进一步体会“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运用体悟与内化,先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方法区别两种不同的技法,再让学生联系文本进一步了解两种技法。更重要的是学生不仅从表面了解这两个动词的含义,而且体会出它的表达效果。】

  3.读写中体会一种境界重点指导句子“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1)让学生观察插图,想象当时人们议论的情境,把它写下来,注意运用神态、动作等的方法进行描写。(2)全班反馈交流,并在引读“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了!”深入体会其画技高超。(3)品味“融”字,体会青年爱鱼到达深层次的境界。【设计意图:1.双引号的作用是本单元“我的发现”中提出来,旨在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其意思。教学中以“特别”为切入点,原因之一是青年在看鱼、画鱼、谈鱼中处处体现其特别之处;原因之二是以其作为切入点,随着对青年特别之处体会的深入,“特别”中带双引号的意义也润物无声般地让学生理解了。2.读写结合是本环节的特点。基于文章是通过侧面描写进一步烘托青年忘我投入,另外,体会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也是重要的,因此,小练点就能体现出能力的迁移。】

  三、提升,追寻执著的根源

  (一)结合青年所做的事,让学生谈谈懂得了什么。(二)布置作业:1. 有感情地把课文多读几遍2.把描写聋哑青年的外貌和他看鱼、画鱼的句子抄了下来【设计意图:1.本环节在于让学生在体会青年人勤奋、专注的基础上,联系其活实际,畅谈自身的体会,内心青年的品质。2.作业的布置有助于积累人物描写的好词佳句,为单元*作做铺垫。】

  (附板书)

  第二课时【主要目标要求】:一、会写11个生字。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三、从作者的角度来了解其情感的变化,体会他细致的观察。四、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预设】:

  一、通过谈话交流,帮助学生回顾上节课对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感悟。

  二、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之间的关系。

  三、学*课文,从作者的角度理解课文,了解其情感的变化,体会他是如何进行观察的。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五、拓展阅读,进一步体会人物执著的追求以及描写人物的方法。(第二课时教学过程略)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以聋哑青年“特别”的举止为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逐渐清晰起来。

  课文在写法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描写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传神;二是语言*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性,令人回味无穷。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从聋哑青年做事勤奋、精神专注中受到感染,培养坚持不懈的品质;二是学*作者对人物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花港、清澈、一壶茶、鱼缸、罢了、一丝不苟、绣花、挥笔、厂徽、聋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4、学*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准备

  一是布置学生进行充分预*;二是准备童谣、制作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新词,初知课文内容。

  2、品读重点语句,感受人物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品读文章,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感悟“游”字的精妙

  [课前准备] 童谣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二、初读

  1、读准生字新词,读通句子。

  2、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人什么事?

  三、检查生字新词预*情况

  1、指名读;

  2、汇报预*收获;

  3、全班齐读。

  四、品读语句,感悟人物品质

  (一)“游”字的精妙:

  出示“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小女孩惊奇地叫出来。

  1、指名读;

  2、交流惊叫的原因;

  3、想象生情,表演感悟;

  4、再读再悟。

  (二)画鱼的专注:

  出示年青年人画鱼的段落。

  1、多形式品读;

  2、范读想象;

  3、交流、感悟青年人的专注与高超画技。

  五、设疑延伸

  六、作业

  1、摘抄优美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聋哑青年人为什么能让鱼儿游到纸上来?

  3、小练笔:想象围观人议论的情景并描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文,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我心里”的关系,培养勤奋、专注的品质。(重点)

  2、学*作者观宗和描写人特的方法。(难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青年人 地画画。他有时 ,把金鱼的每个部位 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 ;有时又 很快地画出金鱼的 ,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意外的是,他居然是个 人。

  1、完成填空。

  2、想想“聋哑人”三个字给你带来什么思考?

  二、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找出青年人画技高超的依据,理解“鱼游到我的心里”。

  2、联系上下文,交流体会“游到纸上”与“游到心里”的关系。

  三、文章片断选读,加深感受。

  四、学*作者观察,描写人物的方法。

  1、谈谈文中哪些细节描写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小组)

  2、全班交流。

  五、教师总结激励。

  六、作业。

  1、把最想对聋哑青年说的话写下来。

  2、搜集“身残志坚”的感人故事,与别人交流、共享。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27、鱼游到了纸上

  工笔细描

  鱼游到了纸上

  聋哑青年

  (画技高超) 挥笔速写

  第二课时

  27、鱼游到了纸上

  鱼游到心里 鱼游到了纸上

  (勤奋、专注) (画技高超)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学会11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丝不苟、融为一体、赏心悦目”等词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弄清“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4、学*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注意积累材料的*惯。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和聋哑青年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教学难点:

  “鱼游到了我心里”句子意思,“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鱼是在哪里游的吗?那你们有没有见过在纸上游的鱼呢?

  想知道鱼为什么会游到了纸上吗?好,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新课文《鱼游到了纸上》。

  二、学*生字词,理解运用

  1、生字卡片形式,认识“罢、徽、聋、哑”,学会“港、澈、壶、缸、罢、苟、绣、挥、徽、聋、哑”

  2、弄清词意并造句:赏心悦目、聚集、忘我、融为一体、一丝不苟

  三、初学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残疾青年,通过写一个聋哑青年是怎样观察鱼、怎样画鱼以及作者与他之间的“谈话”,把一个热爱生活的残疾青年形象生动地勾画出来了。)

  2、小组四个人讨论,该如何分段并说说段意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常去玉泉观鱼。

  第二段(3—4自然段)讲“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

  第三段(5—8自然段)讲“我”通过看这位青年画金鱼,对他有了更多了解。

  第四段(9—14自然段)讲“我”与青年“交谈”,对这位青年产生了敬佩之情。

  四、带着问题,品读课文

  指名朗读课文,比一比,哪个同学读得最有感情。品读课文时要思考一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喜欢“玉泉”?说明了什么?

  2、“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3、为什么说“鱼游到了他的纸上”?你从哪看出来的?

  4、从哪看出这是个聋哑青年?

  5、“鱼先游到了我心里”是什么意思?“游到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是什么关系?

  第二课时

  一、全班一起朗读第1、2自然段,回答问题

  1、作者为什么喜欢玉泉?这说明了什么?

  2、赏心悦目”是什么意思?作者在玉泉观鱼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赏心悦目”的意思是指因欣赏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因为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样美好的情景看在眼里自然觉得心情舒畅愉快。)

  二、男同学读第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4自然段,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1、“举止”的意思是什么?“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举止”,动作、神态。“我”是在金鱼缸边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特别”的地方就是“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即爱鱼达到了忘掉自己的程度。)

  2、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忘我境界”是什么意思(达到忘掉自己的程度),表现在什么地方?

  三、自由朗读5—8自然段,小组讨论

  1、为什么女孩会惊奇地叫了起来“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这说明了什么?(青年画的鱼仿佛活的一样在纸上游动,引起了人们围观和赞叹。说明他对鱼的特点非常了解,画得非常像。)

  2、“融为一体”的意思是什么?说明了什么?(融合在一起的意思。他和金鱼融合在一起,好象自己也成了金鱼,这正是达到忘我境界的集中表现。说明这位青年画鱼非常勤奋、专注。)

  四、指名读9——14自然段

  思考并回答:“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鱼“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青年对鱼的特点非常熟悉,在心中已经形成了金鱼的清晰、准确、生动的形象。一个“先”字点明了“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把鱼画得像,画得活,必须反复观察,使头脑中的金鱼形象、生动。鱼“游到纸上”是“游到心里”的结果,鱼“游到心里”是“游到纸上”的前提和原因。这位聋哑青年之所以能使鱼“先游到”自己的心里,是他勤于观察,刻苦练*,达到忘我境界的结果。)

  五、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1)课文有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他是聋哑青年,请用“————”画出来

  (2)你觉得聋哑青年是怎么的一个人呢?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体会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并把自己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去体会。(用课件出示句子)

  a.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老是”“呆呆地”“静静地”都说明了这个青年和其他看鱼的人不一样,入神着迷,到了忘掉自我的程度。

  b.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这句话充分表现了青年的忘我。在围观的人赞叹议论时,他没有任何反应,除因他是聋哑人外,更重要的是他专心致志地作画,眼中所见,心里所想,笔下所画全都是鱼,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条鱼,才把鱼画活了。

  c.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青年看鱼、画鱼持之以恒,勤奋执着,才将鱼画得那么生动形象。

  d.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鱼“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青年长期观察后,对金鱼特点非常熟悉,在头脑中形成了准确生动的形象,才会下笔如有神。“鱼游到了纸上”是女孩惊奇的赞叹,表明青年画技高超,画得鱼活灵活现,形神兼备,像活的鱼在纸上游动一样。

  六、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从这位青年由“心中有鱼”到“纸上游鱼”的学画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好品质。

  2、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具有这种品质的人?

  3、回忆一下在我们身边你所了解的人物中有没有具有这种品质的人,学*了他们的品质,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七、反复朗读,学*积累材料的方法

  (一)说说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你感受到“鱼游到了纸上”的。

  三、自由朗读5—8自然段,小组讨论

  1、为什么女孩会惊奇地叫了起来“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这说明了什么?(青年画的鱼仿佛活的一样在纸上游动,引起了人们围观和赞叹。说明他对鱼的特点非常了解,画得非常像。)

  2、“融为一体”的意思是什么?说明了什么?(融合在一起的意思。他和金鱼融合在一起,好象自己也成了金鱼,这正是达到忘我境界的集中表现。说明这位青年画鱼非常勤奋、专注。)

  四、指名读9——14自然段

  思考并回答:“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鱼“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青年对鱼的特点非常熟悉,在心中已经形成了金鱼的清晰、准确、生动的形象。一个“先”字点明了“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把鱼画得像,画得活,必须反复观察,使头脑中的金鱼形象、生动。鱼“游到纸上”是“游到心里”的结果,鱼“游到心里”是“游到纸上”的前提和原因。这位聋哑青年之所以能使鱼“先游到”自己的心里,是他勤于观察,刻苦练*,达到忘我境界的结果。)

  五、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1)课文有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他是聋哑青年,请用“————”画出来

  (2)你觉得聋哑青年是怎么的一个人呢?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全班交流,引导学生

  体会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并把自己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去体会。(用课件出示句子)

  a.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老是”“呆呆地”“静静地”都说明了这个青年和其他看鱼的人不一样,入神着迷,到了忘掉自我的程度。

  b.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这句话充分表现了青年的忘我。在围观的人赞叹议论时,他没有任何反应,除因他是聋哑人外,更重要的是他专心致志地作画,眼中所见,心里所想,笔下所画全都是鱼,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条鱼,才把鱼画活了。

  c.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青年看鱼、画鱼持之以恒,勤奋执着,才将鱼画得那么生动形象。

  d.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鱼“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青年长期观察后,对金鱼特点非常熟悉,在头脑中形成了准确生动的形象,才会下笔如有神。“鱼游到了纸上”是女孩惊奇的赞叹,表明青年画技高超,画得鱼活灵活现,形神兼备,像活的鱼在纸上游动一样。

  六、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从这位青年由“心中有鱼”到“纸上游鱼”的学画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好品质。

  2、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具有这种品质的人?

  3、回忆一下在我们身边你所了解的人物中有没有具有这种品质的人,学*了他们的品质,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七、反复朗读,学*积累材料的方法

  (一)说说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你感受到“鱼游到了纸上”的。

  1.用小女孩的话直接赞叹。

  2、细致的动作描写,写他有时工笔细描,像姑娘绣花一样耐心细致,把每个部位画得形似;有时挥笔速写,捕捉金鱼的动态,画得神似。

  3、写围观人物的赞叹和议论。

  (二)研讨作者所用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1、观察方法:认真看,仔细听。

  2、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侧面烘托。

  总结升华:作者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不仅仔细观察,认真看、仔细听,并且与青年进行笔谈;而且在描写时注意通过外表、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青年人的执着与专注。聋哑青年的勤奋与专注让我们敬佩,小作者善于观察和积累材料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

  板书设计:鱼游到了纸上

  玉泉观鱼

  呆呆静静不说话

  举止特别:没有反应忘我境界

  忘记时间忘记自己

  游到心里——游到纸上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学会11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丝不苟、融为一体、赏心悦目”等词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教学重点:体会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良好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含义及相互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明确学*目标

  今天,我们来学*第七课——鱼游到了纸上,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多媒体出示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们脑海中有什么问题?

  我相信,经过努力我们大家一定能够完成的。有没有信心?

  二、小组交流,提出问题,梳理排序

  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预*,我们先来看看生字预*得怎么样?(多媒体出示生字,指读。一人读,再齐读)

  我们都知道鱼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了纸上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时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拿出笔来边读边作上记号。

  自读课文。

  [给够时间,围绕“鱼怎么会游到了纸上”这一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边读边做记号。教师短短的几句话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渗透了读书的方法。]

  下面就请你们在小组内先说说哪些问题你没弄懂,如果小组内理解不了,等一会儿,老师发给你们纸,把它写在上面,我们大家共同来理解。请同学们现在开始小组交流吧!

  (小组交流。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小组内共同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写在纸上。)

  [小组交流是学生之间互相学*、横向交流信息的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学生精神放松,无拘无束,能者为师,人人参与,调动了全体学生学*的积极性。]

  投影仪显示学生的问题:

  (1)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

  (2)青年怎么和鱼融为一体?

  (3)这位青年举止特别在哪儿?

  (4)这位青年特别在哪儿?

  (5)鱼先游到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两者是什么关系?

  (6)鱼游到了纸上和鱼先游到心里两者是什么关系?

  (7)鱼游到心里怎么理解?

  (8)鱼先游到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之间是什么关系?

  同学们提了这么多的问题,其中有重复的,咱们把它拿掉?

  教师梳理问题

  现在还剩下这几个问题,根据课文的顺序,看看我们应该先理解哪个问题?

  (教师随机排序并画上序号)

  先理解“这位青年举止特别在哪儿”这个问题。

  再理解“青年怎么和鱼融为一体”。

  第三个理解“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

  最后理解“鱼先游到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两者是什么关系”。

  [每个小组的代表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这些问题具有共性,也是应该解决的重点问题。巧妙的是教师首先让学生自己把问题写在胶片上,自己走到前面用投影仪放出问题;然后教师帮助学生梳理问题,把重复的问题去掉;再启发学生按照课文内容叙述的先后,调整了顺序。教师精心设计的这个教学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主体意识。]

  三、探索感悟

  下面根据排好的顺序,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在书中找到有关的段落,抓住重点的词、句进行理解,然后讲给组内的同学听一听。请你们现在开始吧!

  (给学生5分钟读书时间)

  生讨论学*

  [又一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按照排好顺序的问题,在书中找有关的段落,抓住重点的词、句子进行理解。又一次发挥群体的智慧,小组讨论,进行合作学*。教师非常善于调动学生自主学*。]

  学生汇报学*情况

  1.我们理解“青年举止特别在哪儿”,先得知道“举止”指的是什么?(板书:青年)

  2.师:“举止特别”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板书:忘我境界)

  3.“忘我境界”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板书:看鱼)

  从你们抓住的这些重点词、句可以看出青年看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作者写得多好啊!我们一齐读读,读时突出那些重点词、句,语速不要太快,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那忘我的境界吧!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也是本课要解决的重、难点问题,组织全体同学进行讨论,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并不强求答案一致,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的主体的指导思想。]

  青年看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看看这幅图,说说还从哪儿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注意观察青年人在做什么,他的动作、神态;再看看周围人的神态、动作,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

  (多媒体显示青年画鱼的图像,学生观察。)

  [采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谁能结合课文的词、句说一说,还从哪儿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板书:画鱼)

  1.“唯一”是什么意思?谁还能再说说。

  2.这是达到忘我境界的一种表现。“青年怎么和鱼融为一体”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解决了。(把这个问题拿下来。)谁能再补充?

  (“一丝不苟”的意思是一点儿也不马虎,说明青年画鱼认真、全身心地投入,与别人不一样。)

  [教师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紧紧抓住关键的词、句子适时点拨、精讲,使学生理解聋哑青年举止特别是因为爱鱼、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与鱼融为一体。]

  小结:正因为青年看鱼、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所以我们才感到他的“举止特别”。这个问题你们弄懂了吗?(把第一个问题拿下来)

  1.接下来我们来理解“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谁能把你们讨论的结果说给大家听听。

  (先在心里出现了一个印象,牢牢记住。青年要很多次去看,结果才画出这么好的金鱼。)

  小结:青年通过反复观察,把金鱼的每个部位、每个细微的动作都深深地刻在自己的心里,他的心里装的都是金鱼鲜明、生动的形象。这就是“鱼游到心里”的意思。(拿下这个问题)

  我们最后来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要理解二者的关系,必须知道每句话的意思。鱼游到心里的意思已经知道,咱们先来理解“鱼游到了纸上”这句话的意思。

  1.“鱼游到了纸上”是谁说的?

  2.在书中找到,我们一起读这句话。

  (齐读)

  3.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哪个字可以看出青年画鱼画得像?

  5.一个“游”字告诉我们青年画的鱼像真的那样在纸上游动,这是小女孩对青年的一句赞叹,用这种赞叹的语气练*读读好吗?(生练读)

  (师指名读,生齐读。)

  6.小女孩一句赞叹的话让我们感到青年那忘我的精神终于有了回报——鱼游到了纸上,所以作者要以此为题。(指题目,学生齐读。)

  7.“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清楚了,“鱼游到心里”也理解了,现在谁能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

  小结:青年通过反复的观察,把金鱼的每个部位,每个细微的动作都深深地刻在心里,正因为有了鱼先游到了心里这个前提,才有了最终的结果——鱼游到了纸上。(教师边多媒体演示,边说二者之间的关系。最后把这个问题拿下。)

  这些问题我们全都理解了,你们真行!经过前面读书自学,提问,讨论,我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青年人呀?

  讨论

  师:你们说的都对,是一个勤奋专注的青年。(板书:勤奋专注)

  [“鱼游到了心里”是“鱼游到了纸上”的前提,“鱼游到了纸上”是“鱼游到了心里”的结果,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教师抓住这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巧妙地点拨了一个“游”字,让学生体会青年人勤于观察,刻苦练*,达到忘我境界的专注品质,进一步理解了内容。]

  多么好的一个青年人,为了画好金鱼忘了吃饭,忘了回家,忘了时间,忘了自己,我被他勤奋、专注、忘我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也有同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站起来带着这种敬佩之情放声朗读。

  (全体起立朗读课文)

  四、拓展、积累

  过渡语:做任何事情只要像青年那样全身心的投入,就一定会取得成功。青年画鱼取得成功,得力于反复观察积累了很多有关金鱼的材料,心中有鱼才能落笔生辉。作者写这位勤奋、专注的青年,同样得先进行观察。

  作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方法进行观察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

  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作者到玉泉观鱼,不仅看鱼,还留心那里的人,发现了一位青年举止特别,他就多次跟踪观察,看他怎么看鱼、怎么画鱼,同时注意听听别人的议论,当发现他是聋哑青年,又采取笔谈的方式进一步了解。作者就是通过看、听、问等观察方法积累材料(板书:积累材料),把这些材料加以整理,以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本组的训练重点是“注意积累材料”,今天我们只是初步学*,以后的学*还要逐步深入学*积累材料的方法,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教师注意遵循阅读教学“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原则,在指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落实本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注意积累材料”。教师启发学生,适时点拨,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看、听、问等观察方法积累了材料,水到渠成,非常自然地加强了读写之间的联系。]

  反思

  教学设计很有新意,充分体现了主体意识和训练意识。1.教学目标明确、适当,体现了年段特点。上课开始,教师将学*目标展示在学生面前,不仅引导、规范了学生的学*行为,同时激发了学生为达成学*目标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性。2.教学过程科学、优化。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发现问题,质疑问难,在小组内讨论;经过讨论仍然有不理解的问题再一次提出来,老师引导全班同学进行梳理;然后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比较、分析、理解。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读、自悟、自解、自练,主动学*的过程。学生真正居于主体地位。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合理。教师在揭示课题时问学生:“鱼是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纸上呢?”并用彩色粉笔在“游”字下面重重地画了个“…”符号,留给学生一个悬念。在引导学生反复讨论、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大屏幕显示出几条金鱼游动的姿态,教师边演示边做小结。一个“游”字,画龙点睛,学生比较轻松地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同时悟出了课题的深刻含义,水到渠成地归纳出中心思想。4.读写结合,突出读写训练重点。本组读写训练重点是“注意积累材料”,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举止特别”“融为一体”等词语时,有意识让学生体会聋哑青年勤于观察、刻苦学*,看鱼、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因而能画出鲜明、生动、活灵活现的鱼。教师又进一步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作者是怎样观察,怎样选择材料写出这篇文章的?”让学生悟出作者到玉泉观鱼,发现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就跟踪观察,通过看、听、问等方式,积累了很多有关聋哑青年的材料,加以整理,以“爱鱼达到忘我境界”为主线,写成这篇文章。学生完全是在自然状态下弄懂了什么是积累材料,怎样积累材料,感受到积累材料之重要。强化了语言文字训练,突出了本组读写训练重点。5.加强了读的训练。教学过程体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特别是读的训练。自读课文给以足够的时间,全体学生带着问题反复读书,边读边思,真正地读书,不是走形式,培养了学生的读书能力和读书*惯。当理解了内容,学生为聋哑青年忘我、专注的品质所感染,情感的闸门打开的时候,教师适时地指导学生朗读,渲染了气氛,加深了内容的理解,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思想教育。可以看出教师在改革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探索素质教育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有所创新,效果比较好。


《北冥有鱼》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7)

——夜雨寄北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夜雨寄北教学反思1

  这是一首七绝诗, 在教学的时候我精心设计了教学的流程可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1、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学生进入思考的状态,组织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教学。关键是问题设计,同时要知道学生处在哪个位置上。从学生的位置上看教材。创设一个有利于对话的.情境很重要吧,一个前提就是要相信学生,这样才能大胆设计问题。

  2、应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绘生动的画面。揣度人物的心理或者情感。

  3可以借助一些相同意境或者借助景物渲染来抒发感情的句子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如韦应物的《闻雁》。

  4、前两首讲得详细,也念了自读提示,后一首没讲,小测的效果明显前两首好。怎样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呢?是不是后一首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呢?这几首是课外附录的古诗,要不要讲,要怎样讲呢?

  5、一个轻松的氛围也很重要吧,而这和*时对学生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等的态度,眼里有学生,学生才会想出“在雨夜里朋友在等信”这样的情景。

  6、分析诗歌的意象对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及艺术性有很重要的作用。此首诗里就是“夜雨涨秋池”和“共剪西窗烛”的意象。

夜雨寄北教学反思2

  古诗教学一直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因此,教授学生赏析方法很重要。本节课就以教授方法为目的。

  首先,大家共同学*《夜雨寄北》,通过读——析——品——积——结五个活动,旨在教授学生赏析诗歌的方法。在“读”的环节,学生以多种方式朗读,能够初步感知诗文情感。我发现学生态度很端正,但是缺乏感情,即使在抒情音乐的伴奏下,仍不甚满意,以后应加大朗读练*。在析的环节,我把学生搜集的《夜雨寄北》相关资料运用sway软件制作展示,学生们在惊奇之余,认识到了预*的重要性。在品的环节,学生通过固定句式,完成说话,锻炼了他们当堂发言的能力。在积的环节,有的学生能够立即说出表达思念亲人的诗句,但是有的学生诗句储备仍需充实。

  接下来学生运用*板电脑使用onenote软件,自主学*《观书有感》,通过组内分享,同步到我的*板电脑上,大家一起对学*成果进行点评。总之,一整堂课,完全做到无纸化学*,电子设备的使用,增强了学生的学*兴趣,也大大提高了我的授课效率。

夜雨寄北教学反思3

  淡化预设,关注生成。在教学实践中,当我们拿着精心设计的教案走进课堂与学生对话时,学生往往会有意无意地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给老师毫无准备的意外。笔者认为这个“意外”就是课堂上学生的生成。面对生成,我们不应固守预设,而应该尊重学情,当好一个促进者和引导者的角色,积极有效地进行调控,促进更精彩的生成,这是新理念指导下教师应有的情怀。在古诗《枫桥夜泊》的教学中,面对“意外”,我抓住并有效的利用学生突发的疑惑,且适度“放大”,激发学生“潜心会文”的热情。正因为我把学生当作了一个个天真活泼、个性鲜明的人,看成了一个个具有“生成欲望”和“生成潜能”的人,所以学生的对话是活泼、深入、有效的,恰似“一江春水”,充满生命活力,学生也在对话中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了文本,感悟了文本。

  积极引导,适度调控。在对话过程中,新理念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视角”,但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引导的职责,笔者认为此时教师的引导更重要。因为小学生作为特殊的生命群体,受自身的认识水*、生活阅历、知识积累的局限,理解判断能力不会很全面很深入,所以教师巧妙的引导必然会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生成更精彩的“对话”。当许辰提出这个疑问后,我假装不懂,灵机一动,又把问题扔给了全班同学。学生有哪一个不愿意为老师解难呢?同时在学生的对话过程中,我没有追求表面上的热闹或沸腾,而是准确的对对话质量和价值进行定位。发现合理的对话时,就及时把肯定、赞赏传递给学生;发现有偏差时,就及时给予指点,促进自悟。从而使“静态”文本在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成熟的对话中创造性地延伸拓展,焕发出更加鲜活的生命力。

  关注过程,自读自悟。阅读教学中有效、生动的对话,是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台上展现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分享智慧的过程。深刻的感悟是进行积极、有效对话的前提。只有读得越多,想得越深,感悟才会越丰富。这样,对话就会成为“一口泉眼”,不断涌出鲜活的水来。教学中,当学生提出疑问后,我没有告诉学生答案,也没有急于让学生解答,而是巧妙的把问题扔给学生,给学生充分“悟”的时间,鼓励、引导学生深入读书、思考、讨论交流,使学生对文本中的画面、情感、意境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所以后来学生的一次次对话都充满了激情和活力。

  回头细细品味这个“意外”,我收益匪浅。在阅读教学中,只有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感悟和体验,只有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当作“学*的主人”,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就能焕发新的生命力。


《北冥有鱼》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8)

——北冥有鱼教案范文5份

  北冥有鱼教案 1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qú)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庄周问老子,老子曰:周即蝴蝶,蝴蝶即周,以明道之为一。

  二、审题辨体

  三、了解作者

  庄子名周,战国宋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并称“老庄”。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环中和人生边上来反思人生。因此,他的思考具有终极意义。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今存33篇。

  4、“逍遥”也写作“消遥”,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四、读文识字:

  1、注意下列划线字的注音:

  北冥(míng)2、鲲鹏(kūn)3、抟(tuán)4、迁徙(xǐ)

  2、听录音,注意停顿和语气。

  3、自由练*朗读。

  4、指名读,其他同学加以评价。

  5、分组读,再齐读。

  五、理解内容

  (一)回顾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二)师生共同翻译第一部分。

  (三)学生按照示范,自由翻译,并汇报成果。

  (四)翻译重点语句。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振翅奋飞,它的翅膀就好像天边垂下的云彩。

  2、去以六月息者也。

  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去了。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

  (五)浅析鲲鹏形象

  1、庄子笔下的鲲鹏有哪些特点?(找出具体的词、句概括)。

  2、庄子笔下的鲲鹏在你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画面?

  3、这些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可以播放视频,感受一下。

  4、总结庄子笔下鲲鹏的艺术特色。

  ①借用寓言说理:文章借用大量的寓言自己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鹏、野马、尘埃等。

  ②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③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六、后世有没有人承袭他这种创作手法的?

  李白。

  七、课堂小结

  庄子用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给我们讲述了鲲鹏将徙于南冥的故事,那他为什么要创作出这样一个气势宏大的形象呢?他想借鲲鹏传达什么?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

  八、布置作业

  实记重点词语的意思。查找有关“鲲鹏”的诗词。

  第二课时

  复*上节课内容:

  1、基础知识

  2、齐读课文,并指名概述其内容。

  二、探究中心

  (一)深入探讨鲲鹏形象

  1、庄子笔下的鲲鹏要去做什么?它是怎样去的?它为什么要去?

  2、庄子心中的“逍遥”是怎样的?你觉得鲲鹏做到庄子的“逍遥”境界了吗?

  3、“野马”和“尘埃”是否达到了“逍遥”的境界?

  4、鲲鹏到天上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可结合最后两句话分析)。

  5、文章意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6、庄子笔下的“鲲鹏”有什么象征意义?

  7、你觉得庄子所说的“逍遥”之境是指什么?有什么积极意义?

  8、你心中有没有这样一股“风”来束缚你?怎样摆脱束缚?

  三、拓展延伸

  1、“鲲鹏”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的运用。

  2、庄子笔下的“鲲鹏”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四、理清思路

  五、读读背背

  六、课堂小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应该感谢先哲给我们留下的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儒家思想教会了我们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勇往直前;而道家思想又教会了我们生命的境界是无限的,要自我超越,摆脱现实束缚,畅意于天地遨游。他们在我们人生不同的际遇下,给了我们正确的指导,希望我们可以热爱祖国的文化,传承祖国的文化,在成长中汲取有利的因素,不断完善自己。

  七、布置作业

  读一读苏东坡的诗文,感受他的精神境界。

  北冥有鱼教案 2

  本文节选自《庄子》内篇中的《逍遥游》。

  《庄子》一书思想和艺术都极具特色,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很难全面、深入地认识和把握。《教参》建议“教学要适可而止,不必求之过深。”、“在关键词的理解上不出现明显错误即可” 、“重点体会作者想象的雄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3、体会大鹏的形象特点以及作者奇特的想象。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导入用学过的词句“九万里风鹏正举”、读过的《西游记》中的大鹏金翅雕导入。回忆学过的内容,引入庄子创造的经典形象。激发兴趣。

  二、预*检查检查预*的学案卷。明确字音、词意。抽测。核对学案卷,积累文言词语。积累文言词语。

  三、反复诵读一遍知句读,停顿要正确。

  二遍明句义,难句齐疏通。

  三遍分层次,理清文脉络。5反复诵读,停顿正确、读懂课文、理清层次。培养文言语感,读懂课文,理清层次。

  四、体会特色

  导入的内容都脱胎于文中的一句话,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找同学展示一二。根据提示,描绘情景。

  展示、欣赏体会大鹏的形象特点以及作者奇特的想象。

  进一步把握大鹏的形象朗读,总结大鹏的形象特点。体会大鹏的形象特点。

  六、拓展延伸“大鹏”形象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知识点联结,加深理解。感受《庄子》的魅力。

  七、作业背会全文及注释,完成《阳光学业评价》P122相关内容巩固积累。

  北冥有鱼教案 3

  本文节选自《庄子》内篇中的《逍遥游》。

  《庄子》一书思想和艺术都极具特色,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很难全面、深入地认识和把握。《教参》建议“教学要适可而止,不必求之过深。”、“在关键词的理解上不出现明显错误即可” 、“重点体会作者想象的雄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3、体会大鹏的形象特点以及作者奇特的想象。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导入用学过的词句“九万里风鹏正举”、读过的《西游记》中的大鹏金翅雕导入。回忆学过的内容,引入庄子创造的经典形象。激发兴趣。

  二、预*检查检查预*的学案卷。明确字音、词意。抽测。核对学案卷,积累文言词语。积累文言词语。

  三、反复诵读一遍知句读,停顿要正确。

  二遍明句义,难句齐疏通。

  三遍分层次,理清文脉络。5反复诵读,停顿正确、读懂课文、理清层次。培养文言语感,读懂课文,理清层次。

  四、体会特色

  导入的内容都脱胎于文中的一句话,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找同学展示一二。根据提示,描绘情景。

  展示、欣赏体会大鹏的形象特点以及作者奇特的想象。

  进一步把握大鹏的形象朗读,总结大鹏的形象特点。体会大鹏的形象特点。

  六、拓展延伸“大鹏”形象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知识点联结,加深理解。感受《庄子》的魅力。

  七、作业背会全文及注释,完成《阳光学业评价》P122相关内容巩固积累。

  北冥有鱼教案 4

  一、课前准备

  准备好双色笔、文本、导学案(预*案、探究案)。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时间犹如流水似的总是过得那么快,进入高中,一晃就过去了一年多的时光。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大家也逐渐成熟了起来。渐渐地,大家应该学会如何去思考问题,如何去适应环境,如何去面对那无尽的人生。

  2、学案反馈

  (1)优秀学案:陈鹏宇孟壮林潇岚田如强李昊赵丽娟毕衍超庞岗滕自卿陈丽珊井绪珂刘久莲黄令乾李阳田韶志米传顺

  (2)诵读预*案中的.字音。

  3、出示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梳理本文的实词、虚词的用法,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鉴赏,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体现的人生观。

  4、庄子和《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北冥有鱼教案 5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qú)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庄周问老子,老子曰:周即蝴蝶,蝴蝶即周,以明道之为一。

  二、审题辨体

  三、了解作者

  庄子名周,战国宋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并称“老庄”。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环中和人生边上来反思人生。因此,他的思考具有终极意义。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今存33篇。

  4、“逍遥”也写作“消遥”,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四、读文识字:

  1、注意下列划线字的注音:

  北冥(míng)2、鲲鹏(kūn)3、抟(tuán)4、迁徙(xǐ)

  2、听录音,注意停顿和语气。

  3、自由练*朗读。

  4、指名读,其他同学加以评价。

  5、分组读,再齐读。

  五、理解内容:

  (一)回顾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二)师生共同翻译第一部分。

  (三)学生按照示范,自由翻译,并汇报成果。

  (四)翻译重点语句。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振翅奋飞,它的翅膀就好像天边垂下的云彩。

  2、去以六月息者也。

  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去了。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

  (五)浅析鲲鹏形象

  1、庄子笔下的鲲鹏有哪些特点?(找出具体的词、句概括)。

  2、庄子笔下的鲲鹏在你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画面?

  3、这些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可以播放视频,感受一下。

  4、总结庄子笔下鲲鹏的艺术特色。

  ①借用寓言说理:文章借用大量的寓言自己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鹏、野马、尘埃等。

  ②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③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六、后世有没有人承袭他这种创作手法的?

  李白。

  七、课堂小结

  庄子用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给我们讲述了鲲鹏将徙于南冥的故事,那他为什么要创作出这样一个气势宏大的形象呢?他想借鲲鹏传达什么?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

  八、布置作业

  实记重点词语的意思。查找有关“鲲鹏”的诗词。

  第二课时

  复*上节课内容:

  1、基础知识

  2、齐读课文,并指名概述其内容。

  二、探究中心

  (一)深入探讨鲲鹏形象

  1、庄子笔下的鲲鹏要去做什么?它是怎样去的?它为什么要去?

  2、庄子心中的“逍遥”是怎样的?你觉得鲲鹏做到庄子的“逍遥”境界了吗?

  3、“野马”和“尘埃”是否达到了“逍遥”的境界?

  4、鲲鹏到天上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可结合最后两句话分析)。

  5、文章意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6、庄子笔下的“鲲鹏”有什么象征意义?

  7、你觉得庄子所说的“逍遥”之境是指什么?有什么积极意义?

  8、你心中有没有这样一股“风”来束缚你?怎样摆脱束缚?

  三、拓展延伸

  1、“鲲鹏”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的运用。

  2、庄子笔下的“鲲鹏”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四、理清思路

  五、读读背背

  六、课堂小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应该感谢先哲给我们留下的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儒家思想教会了我们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勇往直前;而道家思想又教会了我们生命的境界是无限的,要自我超越,摆脱现实束缚,畅意于天地遨游。他们在我们人生不同的际遇下,给了我们正确的指导,希望我们可以热爱祖国的文化,传承祖国的文化,在成长中汲取有利的因素,不断完善自己。

  七、布置作业

  读一读苏东坡的诗文,感受他的精神境界。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