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鱼的教学设计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

  1.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2.通过学*让学生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重点通过学*让学生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难点理解本文论证层次,把握文章主旨。

  教法诵读法、质疑法、鉴赏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朗读音频。

  课时2课时

  导入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永恒的选择题,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选择无处不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是海明威的选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选择……”这是董卿在《朗读者》第三期《选择》中的开场白。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

  1.解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能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2.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周朝的王纲解体,礼崩乐坏,辩士奔走,百家争鸣,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文化学术空前发达,于是产生了九流十家丰富多彩的散文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说,是孔子之后影响最大的儒家大师。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言障碍。

  2.点名朗读并点评。

  要求:教师应注意朗读指导要循序渐进。

  注意节奏停顿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3.理解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4.串译课文,了解大意。

  (1)字词注解补充。

  得兼: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箪:古代盛饭用的一种圆形竹器。

  苟得:苟且偷生。

  患:祸患,灾难。

  已:停止、放弃。

  非独:不仅仅。

  辟:同“避”,躲避。

  万钟: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奉:侍奉。

  穷乏:贫穷。

  (2)通假字。

  得:同“德”,感恩、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辟:同“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也。

  辩:同“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乡:同“向”,先前、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与:同“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一词多义。

  ①为:

  今为(为了,介词)宫室之美为(接受)之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宁愿)

  ②得:

  故不为苟得也(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

  ③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4)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

  ①之:

  呼尔而与之(代词“他”)

  为宫室之美(助词“的”)

  ②而:

  呼尔而与之(表修饰,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③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5)翻译重点句子。

  如: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按照这种方法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

  1.请说说这篇文章给你的启迪。

  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或: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2.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主旨?

  舍生而取义者也。

  3.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舍生取义,为义而不避死。这个论点是由比喻引出来的,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样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运用了比喻论证,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晰。

  4.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首先运用了道理论证,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很多人都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里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证了“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

  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然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了吗?

  文章最后总结,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5.“故患有所不辟”的“患”指什么?

  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6.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1自然段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本心”指舍生取义。

  7.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8.“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孰多孰少?在意义上呢?为什么会作出不同的选择?

  “一箪食,一豆羹”在数量上是少之又少,但它关系性命,因而是比“万钟”还要贵重的,然而“蹴尔而与之”就是乞丐也不愿接受,它强调的是要讲“义”,宁死也不能忍受羞辱,而“万钟”都接受的人是见利忘义,失去了本心。

  上节课,我们通过集体努力,疏通了课文,了解了大意和作者的观点。作者怎样论证自己的论点?这样的主张在今天又有什么样的意义?我们将在这节课一起来讨论。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指正义的事业。“所恶”指不正义、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

  3.孟子有一段话解释了“骨气”的含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其中的哪一句?

  “富贵不能淫”,即**厚禄收买不了。

  4.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5.孟子所说的“义”有它特定的阶级内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亲、尊长等一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义”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而于后世,特别是当今社会来说,“义”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请简要归纳。

  如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不少仁人志士坚持民族气节,坚持正义事业,他们的壮举已彪炳史册;他们所坚持的“舍生取义”突破了孟子当时的规范,成为正义事业、正义行为的代称。现在,我们把“义”更赋予***精神的具体内涵,“舍生取义”就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为了正义事业和真理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

  6.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前后意思相反,第(2)句前后意思相*。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7.小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

  8.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

  运用了道理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1)比喻论证: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在两件事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2)正反对比论证:

  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3)道理论证。第1自然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

  (4)举例论证。第2自然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推理更加有力,强调了要讲“义”,不能忍受羞辱,“蹴尔而与之”连乞丐都不接受,何况是把“义”看得很重的人了;举“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9.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请举例说明。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反问等手法。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

  排比:多处运用。排比句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语势和论辩力量。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反问:一个反问句否定了三种不“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10.归纳《孟子》文章的语言特点。

  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11.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作出怎样的选择呢?

  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意义,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在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阐述了“生”“死”和“义”的关系,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一人都有的“本心”,那些不义之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1.逻辑严密,雄辩有力量。

  不管是分别来看各部分,还是纵观全文,都会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例如文章的第一部分,开头以“舍鱼而取熊掌”为喻,提出“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然后先从正面说明,因为有比生更可贵的东西,有比死更可恶的东西,所以要舍生取义;接着用推理和事实证明,“义”比求生恶死更重要,所以应该舍生取义;最后归结到人本来都有“舍生取义”的美德,不应丧失。一层紧扣一层,紧密无间,两大部分之间也是如此,在第一部分推理的基础上,第二部分用事例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死,“义”重于利;并批判了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最后着重指出这种行为就是失掉了原来固有的“羞恶之心”。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补充和深入,前后连贯,密切呼应。

  2.善用比喻和举例论证的手法,颇富说服力。

  文章一开始便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自然引出文章的题旨:“舍生取义”。这种以一般的生活经验作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能把抽象而深刻的道理说得十分浅显明白,又十分形象生动、引人入胜。文中还以行人不受“呼尔”之食和乞人不受“蹴尔”之食为例,更加深入地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共有的本心,使文章的题旨不断深化。

  3.正反论证,层次清晰。

  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在论述“生死”问题与“义”发生矛盾,应该舍生取义时,就先从正面论述了义重于生的道理,又从反面论述了不义恶于死的道理,从而深刻地阐明了舍生取义是人之本性的道理。又如,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以乞人不受不义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了舍生取义是人之共性;又以“万钟”虽好也不能接受为例,从反面论证了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论证极为严密,说理极为深刻,层次十分分明。

  4.语句流畅,气势充沛。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常使用排比句式。如第2自然段中连用三组排比句,对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加以批判,语言极为流畅,气势也很充沛。

  本课的教学是在一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下进行的,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程理念,学生在与文本、与同学、与教师的对话中品味了孟子的“仁”“义”思想,感受了孟子雄辩的文风,体验了孟子侃侃而谈的大家风度。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1.用对话的方式串联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师生的互动。

  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用对话的方式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引起学生思考,教师的引领性得到了很好的展示。让生生之间的对话在恰到好处的时机展开,学生合作探究也就自然呈现出来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最后我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自然融入。

  2.注重了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培养。

  有人说:新课改就是让学生上课热热闹闹,就是只要过程不要结果。我认为不是这样的,课改后,学生能力的运用应更加全面。我在执教时,注意了基础知识的积累:文言文中的字、词、句的理解,议论文中的论证方法,中心论点的提出方式等,这些都是学生应掌握的。教学中把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认真落实了,就会让学生学有所得。同时,我注意新的教学方式的引入,比如让学生先自主学*、自主探究,之后分小组合作探究……其学*能力在循序渐进的学*进程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鱼的教学设计 2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文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1、文章论点及论证方法;

  2、文章“义”的理解及其现实意义。

  教材设计

  本文说理较深,对初中学生来说,文字理解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基于此,学*课文前,首先安排学生做好课前预*,疏通文意;其次,利用互联网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并设计课件;最后,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完成课文学*及拓展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作者情况介绍,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查找的资料来完成,教师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课件,向大家展示。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辨认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朗读。

  1)在自由散读的基础上抽读(4名左右),抽读学生可任意选取文段朗读,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作好点评准备。

  2)朗读点评(由学生完成,教师点拨、引导即可)。

  点评着重强调咬字、语气、节奏、断句等几个方面,注意突出演讲式朗读的特点。

  3)全班根据以上朗读点评的要点,齐声朗读课文。

  2、串译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相互交流预*成果,对于小组内共同出现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

  课文翻译放在预*中完成,课堂上只解决学生难解的词、句。对于词语的解释,尽量用成语积累的方法,做到古今沟通。例如:

  欲(欲盖弥彰)兼(德才兼备)(风雨兼程)

  患(后患无穷)丧(丧尽天良)

  屑(不屑一顾)与(与人为善)

  已(死而后已)舍生取义(出自课文)

  ……

  3、熟悉课文,概括文意。

  要求学生在预*的基础上,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并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学生概括不要强求统一,关键是要引导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一些警句进行思考。

  参考答案: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要求学生根据前面所学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积累的有关议论文知识,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的论点是什么?结合课后练*,思考你赞同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2、为了阐明观点,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来,大家交流。

  3、课文导语说“文中孟子对于‘义’的论说,对于今人仍不无启迪”,想想你从课文中得到了哪些启迪,整理思路并与小组同学交流。

  说明:以上问题采取小组内自主、合作的方式完成,小组内每个同学承担一道思考题,思考结果交由小组讨论,组长记录讨论结果,并由中心发言人汇报讨论成果。

  第一题的回答,不要强调答案的统一,注意要求学生做到有理有据,言之成理。

  第二题论证方法,学生往往比较熟悉举例论证,至于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可能相对生疏一些,教师不妨运用浅显易懂的例子,以帮助学生理解。

  第三题的回答要强调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启迪不必局限在某一、二个方面,只要和课文内容相关,都应该肯定。

  四、自主质疑,探究学*

  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探究性学*的意识,要求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质疑问难,提出有一定创新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问题,由学生小组探讨,全班交流。

  说明:这个环节,学生质疑提问应提前布置,由学生在课前完成,上课前提交问题即可。另,学生的提问,教师也可给予一定的启发、点拨,注意问题的质量。

  参考问题:

  1、课文中“本心”指人的天性,那么从全文看,作者认为人应该具有怎样的天性呢?按照你的理解,人的天性除课文所指外,还应该有哪些?不妨说说。

  参考答案: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人的这四种“本心”不必要求学生的回答完全一致,只要意思大致相同即可,也不必仅局限在这四种回答里。

  2、能否为课文补充一、二个现实材料,以突出论点。

  五、朗读背诵,积累巩固

  课堂背诵,可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完成。例如:运用幻灯,打出相应的译句,由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原文进行诵读,记忆;学生相互间提问背诵,教师抽查背诵等。

  六、比较阅读,拓展学*

  1、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学生回家查阅,并同课文进行阅读比较,看看它们各自表现出怎样的价值取向。

  参考资料:文天祥《过伶仃洋》、夏明翰“就义诗”、裴多菲《爱情,自由》、李清照《夏日绝句》、**《梅岭三章》、叶挺《囚歌》等。

  2、查阅“嗟来之食”的故事,与课文比较,看看内容上有哪些不同,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3、孟子主张的“义”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可作哪些理解?它有没有现实意义?搜集整理资料具体分析说明。

  鱼的教学设计 3

  【教学目的】

  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2、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教学设想】

  1、安排两教时。

  2、《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因此领会作者的整体构思和语言特色应作为本课的学*重点。

  3、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如看苏州园林的照片、放映幻灯片或看有关电视专涵片等,与课文学*相配合,更便于学生理解。

  4、预*要求。

  ⑴ 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标注段的序号。

  ⑵ 看预*提示,查字典,给加点字词注音,读课本上的注释。

  ⑶ 鼓励学生提出有关课文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和本文文体;正音、正字,解释词语;通读课文;了解作者构思和文章结构;辨析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作者和本文文体

  今天我们学*介绍江南第宅园林的名篇──《苏州园林》。

  本文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它不是介绍苏州某处园林的特色,而是就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说的。叶老的这篇文章不仅准确地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

  二、正音、正字,解释词语

  根据预*提示,给加点字词注音。

  同学注音、朗读,教师提示读准字音和正确掌握汉语拼音规则。

  补充两个多音字;对称chèn 相间jiān

  解释词语:(出示投影──几个重点词语的注释)

  同学解释、教师重点提示的词语:

  标本、布局、映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别具匠心等,强调要把词放在句中来解释。

  三、朗读课文

  要求。掌握字的读音;进一步理解词在文中的意思;思考作者怎样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探求作者的思路)

  四、从写作构思入手,分析文章结构

  (可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导入,也可由教师提出。)

  问: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找出本文说明事物特征的课文内容,即第2段中“……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问:作者怎样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的结构呢?

  文章开头:结合重点词“标本”(原指供学*、研究时用的动、植物的实物,这里有“范本”的意思)、“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全文的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总体)。

  问:第2段课文,作者围绕苏州园林共同特征,写了几层内容?

  第一,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

  第二,苏州园林共同点具体在四个“讲究”。

  第三,再一次强调共同点什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

  第四,用游览者的话证实作者的评价—突出本文是从欣赏者的角度写的。

  问: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第2段是总说,第3、4、5、6段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

  上述四方面是重点,作者作详细说明。

  问:课文第7、8、9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这三段从园林角落的布置、门和窗以及色彩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是细部介绍属非重点,故写得简略。

  问:读第10段,想本文结尾有何特点?

  文章收尾留有余地,令人回味。总观全文的结构脉络(投影显示):

  总说(完美的图画)──分说(第2段)

  大处讲究:布局(3段)配合(4段)映衬(5段)层次(6段)

  细部注意:每个角落(第7段)门窗图案(第8段)色彩(第9段)

  课上做练*一,填写结构图表。

  思考: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是怎样的?

  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

  提示: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段中也有体现。以第4段为例作分析。

  问: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试找出第3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运用作比较、打比喻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园林是美术画,讲求自然之趣。

  六、布置作业

  1、复*字、词,会写、会注音、会解释。

  2、笔答课后练*二、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学*本文的说明方法;具体分析本文的语言;总结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生字词

  二、结合讲评检查课后练*二的作业完成情况,归纳本文的说明方法。由同学举例说明

  1、作比较。如第5段:“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点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又如第9段,与北京园林的色彩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极少彩绘的特点。

  2、举例子。如第2段以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为例,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再如以几个园里的.古藤为例,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花树的艺术风采。

  3、描摹。如第5段中对树木的栽种和修剪着眼在画意的描摹等。

  小结: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不仅突出了事物的特征,而使语言既准确、鲜明又生动形象,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三、重点分析本文语言的多样性

  提示:本文语言的多样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归纳。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2、句子的多样性:描述性和概括性的句子

  3、用词的精练、准确和周密

  4、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逐项分析时,先由同学举例、分析,再由教师补充,归纳。举例时尽量照顾课文的先后顺序。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问:本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第5段为例说明。同学发言,归纳。

  第1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木映衬方面的图画美。第2句是描写,描写了俯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第4句“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是议论,阐明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问:还能找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例子吗?

  如第7段中的描写,第1段中的议论,既增强文章生动性、趣味性,又对苏州园林作了画龙点睛的评价。

  问:前面看到本文有不少具体描述的句子,其实文中也有不少概括说明的句子。

  如第2段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第5、6、7、8段的第一句都起到了概括苏州园林特点的作用。

  问:请同学们找找本文运用词语的特点。

  ⑴ 准确:

  结合练*三,辨析:玩赏、鉴赏、欣赏、观赏──玩赏:有品味、赏玩之意;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观赏:指观看欣赏。此处的“鉴赏”一词最恰当。

  ⑵ 周密:

  请说出以下各句加点词的作用。(投影显示)

  ① 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②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画。

  ③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④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⑶ 精练:

  请读第7段,说说段中“栽、蔓延、补”几个动词用得为什么好?

  恰当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

  问:能找出本文中使用的多种修辞方法吗?

  排比:第2段;设问:第3段;比喻:第3段等。

  教师:有人说本文具有散文特色。是因为作者通过说明描绘,自然、真切地再现了苏州园林的风貌,使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正如题目所写,使人有种“眷恋”之情。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吗?

  如第4、5、7、8、9段的结尾及全文的结尾,都是有景有情的。

  小结:本文语言准确、精练又生动、优美,表现力很强,从而看出说明文的语言并不是枯燥的,是可以充满情趣的。

  四、总结全文

  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再现了它的美丽画面,显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五、配乐朗读课文

  (边出画面配合),进一步体会本文的两个学*重点,从而获得知识和美感。

  六、布置作业

  笔答课后练*五、六、七。

  鱼的教学设计 4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青年人“特别”的举止为线索,介绍了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青年看鱼画鱼的情形,让读者由衷地产生一种敬佩之情,无不为之精神所感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青年的优秀品质。

  技能目标:

  1、抓描写青年看鱼、画鱼的句子,感悟青年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从而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先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2、学*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2、难点:理解“鱼游到纸上”和“鱼游到心里”的关系。

  教学策略:情景教学法、读写结合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就像鸟儿离不开天空。可我们昨天见到的鱼却可以在纸上游动,想弄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吗?那就和老师一起走进课文(板书课题)读题。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主要讲作者在玉泉游玩时,发现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他看鱼看得非常专心,画鱼画得活灵活现。)板书:看鱼画鱼

  二、品“画鱼”感受“鱼游到了纸上”。

  1、师:看来你把上节课的知识学到了心里去了,老师为你高兴,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鱼是自己游到纸上的吗?是怎么上去的?青年竟然能把鱼画的像在纸上游动,看来这位青年非常的厉害,那他是怎么把鱼画得像在纸上游动的呢?请你们快速地读一读课文,找出青年画鱼的语句,并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生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青年是怎样让鱼游到了纸上呢?谁来给大家读一读。(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生齐读。)

  师:在谈感受之前,我们先来解决两个词,工笔和速写都是画的一种画法,工笔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特点是用笔工整,细致,速写是指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对

  象的主要特征和动态描写出来,老师这里有两张图片,看看那张是工笔,那张是速写。

  2、下面谁来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

  生:我体会到了青年画画很认真,我体会到了青年的画技很高超.)

  师:有相同体会的请举手,你是从哪儿感受到他画鱼认真的?(一丝不苟)一丝不苟是什么意思?谁能用一丝不苟来说一句话.(做事很认真,一点儿也不马虎。文中指青年画鱼很认真,一点不马虎。)很好,从你的句子中,老师知道你掌握了这个词语的意思.

  (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在这里把青年画鱼和姑娘绣花进行了比较,突出了青年画鱼的细致)

  除了感受到他的认真,你还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我体会到了青年的画技很高超.)

  你又是从哪里体会到他画鱼技术高超的?(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非常好,真是善于思考的好孩子。来,带上你的感受我们女同学一丝不苟的读工笔细描部分,男同学动力十足地读挥笔速写部分。

  3、看你们读得这么起劲,老师也想读一读,可以吗?但是老师希望你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青年画的鱼都有哪些动态。呆会告诉我,准备好了吗?咱们开始。师配乐范读句子。

  师:睁开眼睛,你看到了鱼的哪些动态?(生发言)

  师:你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来,带上你的想象,把每个细节都一丝不苟地记在心里。再读。(配乐)

  4、真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啊!怪不得这位小姑娘叫了起来,出示小女孩的话,你打算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句话。(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那就请你把这份惊奇、这份赞叹读出来吧!(生读)

  5、同学们再来看看这句话,作者是抓住了小女孩的哪些方面来描写的呢?知道的说出来。出示(语言、动作、神态)作者在这里抓住了小女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让我们体会到青年的画画得好。这种写作方法我们今后在*作中也要学会去用。

  师:小姑娘的这一叫可谓是一石激起了千层浪,围观的人纷纷议论着,赞叹着,(出示课文插图)想象他们会分别说些什么了?(看,这位白胡子老爷爷挤了过来,看着画,说,这位大伯伯也走了过来,探着身子,看着画,说小弟弟听到叫声跑过来,看了看画,又看了看鱼缸里的金鱼,又看了看画,说)这一声声赞叹都汇成这样了一句话,读(指大屏幕)(板书:鱼游到了纸上)

  6、青年听到我们的赞叹声、议论声了吗?为什么?明确他不仅仅因是聋哑人,更是因为他已经和鱼融为一体了。)用书上的话说就是-------

  出示:(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师:是啊,此时此刻青年和鱼已经融合在一起了,已经到了不知金鱼是我,还是我是金鱼的境界了)

  7、太阳下山了,大家都准备回家了,可他还在那里静静地画,出示:(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但他没有忘记(金鱼),他手里所画的,眼中所见的,心中所想的,都是金鱼。你们说他爱鱼到了什么境界?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忘我)

  三、悟“看鱼”感受“鱼游到了心里”。

  1、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他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的?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汇报)

  2、谁来把他画的句子读一读.师相机出示: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3、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说说从这句话中哪个词可以感受这个青年的忘我呢?(老是呆呆地静静地从来)

  “呆呆地”是不是说他在发呆呀?是说看鱼看得十分入神,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静静地”是什么意思?他不只看鱼时静静地,他还在什么时候也是静静地?对,画鱼。你们看他不管做什么都会静下心去做,多专心多投入的一位青年啊!“老是”是什么意思?能给他换一个词吗?说明经常是这样的,并非是偶然的。

  4、师:同学们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读,想想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青年的?

  生:(出示神态、动作)。那么我们在写人物时,这种方法用不用得上?要学会学以致用哦。

  5、师:还可以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爱鱼到了忘我呢?生说师出示:

  (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从中你感受到青年是一个怎样的人?生汇报。

  师:一整天就是指从早上到晚上,而且每个星期天都来,如果按一年365天算,那么他观察了五十来天!这五十来天不管严寒酷暑,无论刮风下雨,他从不间断,我们来想象一下他看鱼时的情景,老师来描述情境,同学们把看到的情景读出来。好吗?

  这是一个烈日炎炎的星期天,如果你来到玉泉边,会看到

  这是一个大雨滂沱的星期天,如果你来到玉泉边,会看到

  这是一个寒风凛冽的星期天,如果你来到玉泉边,会看到

  师:孩子们,从春天到夏天,从夏天到秋天,从秋天到冬天,那位青年就是这样坚持不懈地看鱼,记住了(鱼的特点),记住了(鱼的`形象),记住了(鱼的动态),所以说鱼游到了(心里)(板书:鱼游到了心里)

  四、理解“游到心里”与“游到纸上”的关系。

  1、由鱼游到心里,你能想到一个成语吗?但老师想起了一位画家,他是北宋的文与可,他最擅长画竹子,知道是什么了吗?(胸有成竹)

  2、师总结:是的,正因为青年坚持不懈地细心地观察,正因为青年胸有成竹,才会让鱼游到了他的心里,正因为他让鱼先游到心里,所以才会有了在画鱼时有了鱼游到了纸上这种令人惊奇的事情的发生。

  3、你能用一个关联词把“鱼先游到了心里”与“鱼游到了纸上”的关系表示出来吗?

  4、师:让鱼游到纸上来的这位青年,他居然是位聋哑人,而且他竟然做到了由心中有鱼到纸上游鱼。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他身上有什么样的品质?

  五、拓展延伸

  1、其实在生活中还有一些人具有这些美好的品质?你知道谁?同桌交流。

  2、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想与大家分享一下,可以吗?

  知道这个节目叫什么名字吗?(千手观音)但是这群姑娘却是聋哑人,她们用表演感动了全国观众,甚至震撼了世界。

  3、从这些人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4、是啊,他们给予我们的震撼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他们告诉我们,瞄准目标,然后坚持不懈地去努力,相信成功的大门会向你敞开的。

  5、相信大家都记住了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形象,那么作者是怎么把青年写得如此生动形象的呢?

  1)、通过细心地观察。2)、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来描写的。

  六、出示小练笔:

  师:作者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以致用吧,完成下面的小练笔。

  提示: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那么人们是怎样赞叹和议论的呢?请同学们想象当时人们的表情、神态、动作、语言,学*作者的写法把它写下来。

  七、板书设计:

  鱼游到了纸上

  看鱼勤奋专注

  青年

  画鱼执着画技高超

  作者欣赏——误解——敬佩教后反思:

  这篇课文是主要讲一位聋哑青年是如何观鱼画鱼的,赞美了他做事一丝不苟、全神贯注、持之以恒的精神。教学流程的设计科学清晰,先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纸上,再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心中,最后感悟鱼游到了我们的心中。整个教学过程隐含着内容和情感的主线,内容主线是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游到纸上,由此而展开学*小女孩的那句话——“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以及描写青年画鱼的动作和神态的段落。情感的主线随着内容的主线而行走,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一丝不苟、全神贯注、坚持不懈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两条主线既齐头并进又相互交融。围绕着这两条主线,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品词析句积累语言,抓住课文中语言的生发点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游”和“画”的对比朗读;想象鱼的动态的词语进行扩展读;将文字还原成真实的画面来读;通过音乐感受文字来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学*方法和学**惯的渗透,即抓住关键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惯。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发展。问题的设计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给了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着一些遗憾。这节课的整体感觉比较“紧”,作为教师,我自己的情绪调动的不够,学生的情绪当然更不够。在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上不是那么的自然,这里还需要好好去设计,去努力。

  鱼的教学设计 5

  教材分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孟子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一个重要的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仪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学*任务

  1. 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2. 学*经典论说文在论证结构和方法的独到之处。

  3. 感受孟子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多朗读,多背诵。

  学*方法

  1. 采用“诵读—积累—感悟”的学*方法完成学*任务。

  2. 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为文章观点找论据,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

  3. 善于联系当代,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拓展探究,更好地借鉴古人的思想精华。

  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疏通课文大意,找出疑难之处,留待课堂解决。

  2. 默读课文,基本断句准确。

  3. 教师推荐网站,了解孟子。

  学生根据教师推荐网站,或自行搜索,全面了解孟子,分组查找以下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介绍:孟子简介、孟子人生、孟子思想、孟子学说、孟子故居、孟子故事、孟子名言、出自《孟子》的成语。

  二、激趣导入

  检查学生预*情况,引出课文内容,激发学*兴趣,打消畏难情绪。

  1. 由一二位同学讲一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迁”“孟母对织”。

  2. 归纳至今为人们所乐于运用的孟子名言。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尽信书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 《孟子》还留下了很多有生命力的成语,抢答说出哪些熟悉的成语是出自《孟子》的。例:专心致志、与人为善、舍己为人、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等。

  4. 课文涉及的孟子的名言是哪一句,蕴含的成语是什么?

  “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

  三、整体感知

  1. 教师和学生一起以不同的方式默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节奏。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引发质疑。在梳理过程中对重点实词如:“欲”“得兼”“莫”“由是”“与”“蹴”“万钟”要特别关注。对文中出现的五个通假字进行归纳整理。找出课文中出现的对称句和排比句,感受文章语言特点。背诵也以这些句子为基础,先背诵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

  2. 教师以若干问题带动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①孟子在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②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③请两三个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

  ④作者为证明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四、深入探究

  1.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 为什么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只是一种假设,可以鱼和熊掌都得到,可以生命和义都不舍弃,只是假设当你在遇到两者中必取其一的时候,你当作怎样的选择的问题。

  3. “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

  五、拓展探究

  1.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什么,“舍生取义”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下面一则孟子的语录概括总结。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2. 孟轲所说的“义”有它特定的阶级内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亲、尊长等一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义”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对于后世,特别是今天来说“义”应该赋予新的含义,请简要归纳。

  如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不少仁人志士坚持民族气节,坚持正义事业,他们的壮举曾彪炳史册,他们所坚持的“舍生取义”突破了孟子当时的规范,成为正义事业、正义行为的代称。现在,我们把“义”可以赋予***精神的具体内涵,“舍生取义”就是一种十分高尚的品质──为了正义事业和真理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

  3. 课文第二段内容隐含一个什么典故?可以用我们搜集的哪句孟子名言来印证?“贫者不受嗟来之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 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六、延伸拓展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一言,警醒几千年。多少仁人志士追随着“取义”之路,开拓了一条精忠之道。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的屈原,终因遭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汩罗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文天祥,被囚禁狱中宁死不屈,舍身取义,留名千古。鲁迅以笔代枪,在文坛掀起千层浪,留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动人诗句。

  对于今天的我们,亲历生与义的重大抉择也许很难得,但我们的人生不乏选择。我们一直在选择,谨慎地选择。

  1. 模仿下面一段话,发表对选择的感言。

  选择博爱,我们品味异样精彩的人生;选择回忆,我们度量往事的厚重;选择诚信,我们畅享生命的'真真切切;选择坚强,我们感受经历失败后的成功的甘甜;选择关爱,我们因几颗心同时跳动而愉悦不已……

  2. 请讲述自己或他人人生选择的故事,并谈谈选择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例:一个14岁小女孩,站在法庭上面对离婚的父母,她会选择谁?这不是一个普通的选择,因为选择了母亲,她就选择了富贵、选择了澳大利亚;选择父亲,她就选择了贫穷,选择了中国。人人都说这太难了,可小女孩选择了父亲,选择了含辛茹苦单独抚养她长大的父亲,舍弃了富有却极少见的母亲。大家都被震撼了,面对这种艰难的抉择,小女孩做到了无愧于心。

  七、推荐欣赏

  1. 20xx年“全国大专辩论会”──中山大学vs电子科技大学(正其义是否谋其利)

  2. 20xx年高考满分作文《心灵的选择》《倾听心灵的钟声》《张开双臂,选择博爱》

  3. 电影《生死抉择》中**李高成最后的演讲。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摘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鱼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阅读


鱼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1)

——《鱼游到纸上》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鱼游到纸上》教学设计1

  教材依据: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7课127页――128页

  设计思路: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以青年人“特别”的举止为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浓。

  悬念叠出,篇末解疑是本文的主要特点。读这篇文章,会让你产生许多疑问。文题就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文本也设置了一系列的悬念。这位青年是谁?他的金鱼为什么画得那么像?当别人惊叹他画得好时他为什么毫无反应?等等这些层见迭出的疑团,直到文章最后才一下全都解开,使读者恍然大悟。这样写,不仅能紧紧吸引读者的兴趣,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其次,本文对人物描写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传神;语言*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性,令人回味无穷。是一篇集人文性与工具性于一体的很好的语言学*范例。一方面,学生可以从青年人做事勤奋、精神专注中受到的感染,培养坚持不懈的品质;另一方面,可以学*作者对人物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花港、清澈、一壶茶、鱼缸、罢了、一丝不苟、绣花、挥笔、厂徽、聋哑”等词语,能合理运用部分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几句话。

  2、品味“游”字,懂得一个好的文题更能吸引读者。学*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练*抓住人物特点,用简要的语言描写外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教学重点:学*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学*抓住人物特点。教学难点:用简要的语言描写外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题

  板书:鱼游到了纸上有什么疑问吗?是啊,鱼只能画到纸上,怎么可能“游”到纸上呢?想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吗?那就自己去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第一遍读:带着疑问自由读。

  反馈:你心中的疑问解决了吗?

  小结:同学们读得特别有味道,我想很多同学就是被这个“游”字所吸引。如果文章的题目用“鱼画到了纸上”,恐怕这篇文章就不能这么强烈激起我们读书的欲望了。你们看这就是一个好文题的魅力所在。同学们也可以尝试给自己的作文取这么一个充满吸引力的题目。

  2、第二遍读:带着任务仔细读。

  要求:(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划出与课文题目相照应的句子。

  反馈:字词检查第一组词:花港 厂徽 聋哑人指名读,联系课文内容用上这几个词说话。第二组词:清澈见底 一壶茶 金鱼缸 赏心悦目联系课文内容用上这几个词说几句话。书写指导:港 澈 壶 徽 (指导重点:写正确、端正)

  三、品读“游”

  1、交流:文中那些句子于课文题目相照应。小结:给文章确定题目的时候,这是一种很常用的方法:引用文中的一句话,或者对文中的一句话、一个说法进行提炼,作为文章的题目。

  2、出示句子:“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1)指名读,引导读出这样惊奇的感觉。(2)小女孩为什么这么惊奇?他仿佛看到了一条怎样的金鱼? 小结:把一句话就读成了一幅幅画面,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如果,我们再能把脑海中那幅灵动的画面又浓缩成这样一句话,相信你会读出新的感觉。(3)练*感情朗读。

  四、研读外貌描写

  1、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神奇的青年?请你划出文中描写青年外貌的一句话。

  2、口头填空:他( )身材,长得( ),一对大眼睛( )。

  3、读了这样的外貌描写,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青年?小结:带给你这些感觉的无非就是括号里的这几个词。大家看,青年的外貌描写语言非常简洁。可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一个青年的形象已鲜明地展示在我们眼前。看来描写一个人的外貌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抓住特点,三言两语,也能把一个人物形象写的鲜活。

  4、出示小女孩图片,抓住人物的特点,试着用一两句话来写一写她的外貌。

  五、研读动作描写就是这么一位秀气的青年,竟然把鱼给画活了

  想不想看一看他究竟是怎样画鱼?找出描写青年画画的自然段,读一读。

  1、出示描写青年画画的段落

  2、青年在怎样地画画?用这段话中的一个词来形容“一丝不苟”是什么意思?你*时会一丝不苟地做那些事?

  3、圈出描写青年画画动作的两个词工笔细描 挥笔速写怎样画是工笔细描?怎样画又是挥笔速写呢?你能比较一下这两种画法不同在哪里吗?(速度,细致程度,内容)

  4、练*朗读,读出两种画法的不同感觉?

  小结:青年不管是工笔细描,还是挥笔速写,都是那样一丝不苟,才把金鱼画得惟妙惟肖,让人觉得是鱼游到了纸上。其实青年不仅画画是如此一丝不苟,他还有更多的时间在一丝不苟地干什么?让鱼游到纸上的真正秘诀是什么?我们下堂课再讨论。

  教学反思:

  语言的学*需要范例。这篇课文写作特点鲜明,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挖掘的地方。但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怎样的语言学*才能最有效,这是我在做教学预设时思考得比较多的问题。教学预案几经易稿,最后确定把学*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

  (1)文题的特点解析。文章题目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文题与文本内容相照应,是本文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做了必要的点拨,引导学生懂得这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手法,有利于提高学生作文时确定文题的能力,取得一定的实效;(2)外貌描写的品读与写作模仿。由于对本文的外貌描写已抓住特点,故学生在仿写时对这一写作要求了然于心,在课堂中也出现了一些仿写得精彩的句子,教给了学生一种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3)人物动作描写与人物的精神内涵。由于课堂节奏没有掌握好,前半节课有些松散,后半节课就显得仓促了。原来预设的从人物动作领略人物精神内涵的目标落实得不到位,影响了学*效果。所以在课堂生成与预设有出入的时候,教师要能够及时调整教案,要以追求学*的实际效果为目标,而不是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已完成。

《鱼游到纸上》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花港、清澈、一壶茶、鱼缸、罢了、一丝不苟、绣花、挥笔、厂徽、聋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4、学*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略)

  布置、检查预*,正确读写生字新词;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感知人物形象;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这位青年人的初步印象,并说一说理由;也可按事情发展顺序,即作者对年轻人的认识(举止特别—画技高超—骄傲—令人敬佩)来进行交流。初步感知人物形象,感受作者由欣赏、误解到由衷敬佩的情感变化。)

  第二课时

  一、引入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鱼游到了纸上》(板书)同学们读一读课题,第一次读课题哪个字让你眼前一亮?

  生:“游”字、“纸上”……

  师:这个“游”字怎么就让你眼睛为之一亮呢?

  (为什么说金鱼游到了纸上?这话是谁说的?)

  二、第一次读书交流: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

  1、师: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找找吧。(明确读书要求:“鱼游到了纸上”这句话是谁说的?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2、(生按读书要求读书、思考。)

  3、师生交流:

  ◆这句话是谁说的?(出示句子并指导朗读:抓住“惊奇”、“叫”。

  ◆当时你就在现场,听到女孩惊叫声,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你挤过去,看到了那青年是

  4、学*青年画鱼的段落

  ◆(出示画鱼的句子)自由地读读这一段话,你读出了青年的什么?

  “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流动。”

  ◆你想怎样夸赞那青年画的鱼呢?(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5、再次指导朗读女孩说的话。

  ◆师:面对如此逼真传神的金鱼画作,难怪那位围观的女孩会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叫。(手一挥,全班齐读:“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写话说话)师:她这一叫可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啊,围观的人都纷纷议论着、赞叹着。请同学们仔细看看文中的插图,观察他们的神态,猜想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也可以想想当时你就在现场,你会怎么夸?

  那儿聚集着许多爱鱼的人:有老人,有孩子,也有青年、大家赞叹着,议论着。

  “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一个男孩挤到跟前,也随声附和:“()!”

  一位老人()说:“()!”

  那位男青年():“()!”

  ◆(齐读女孩说的话)你们夸得不错,让我们把所有的称赞融为一句话。

  三、第二次读书交流:鱼为什么游到了纸上?

  1、师:(过渡)这位青年为什么能让鱼游到了纸上?最好能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生:(思考、交流)“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或他坚持不懈、勤奋专注等)

  师:(明确第二次读书要求)怪不得呢!课文中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青年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动笔圈画写批注。找到句段后多读几遍,并和你的同学交流,想办法理解它。

  2、(学生自由读书、画找句子、讨论交流。时间保证不少于5分钟。)

  3、师生交流、相机指导读书、语言训练。

  ◆生:(第4自然段)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谈谈你的理解,你为什么找到这句话?突出“老是”(换词—总是、经常)、“呆呆地”、“静静地”理解句意、指导朗读。小结过渡:真是一个“特别”的青年,他爱鱼竟到了忘我的境界。)

  ◆生:(第8自然段)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理解“融为一体”。小结过渡:美丽的风景没有吸引他,围观者的议论也没有打扰他,此时此刻,他自己也不记得“金鱼是我”还是“我是金鱼”了。)

  ◆生:(第9自然段)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那他记着什么呢?)

  ◆生:(第12自然段)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为什么会忘呢?)小结过渡:是呵!青年是多么勤奋专注啊!一整天了,他心里只有鱼。)

  (小结过渡:能把鱼画得栩栩如生,青年花了多少时间去观察鱼、画鱼呀!没有坚持不懈、一丝不苟的精神是很难做到的。正是心中有“鱼”(板书),才让人们夸赞那青年“鱼游到了纸上”。所以当我把女孩说的这句话告诉这位青年时,他回答:鱼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四、第三次读书交流:体会作者的心,进一步认识聋哑青年

  ◆理解“咯噔”一词:(同学们,聋哑人是我们生活中寻常可见的,作者何以看到青年厂徽时,心里会咯噔一跳呢?请不要忙着回答,自己再联系前文来谈谈。)

  ◆师:看似简单的“咯噔”一词,其实并不简单。在它的背后有作者没有说出的许多的话,有作者的复杂情感在里面啊!一个命运不眷顾的聋哑人,能如此孜孜追求喜欢的艺术,使自己的无声世界,变得如此多姿多彩,使自己的人生变得这样不同寻常,该让多少人心怀感动、心生感慨啊!(齐读11自然段)

  五、联系生活实践,拓展悟情:说说对聋哑青年的敬佩

  ◆写话:面对这位聋哑人,作者心里咯噔一跳,现在你认识了这位青年,读完了课文,你的心里会怎样呢?

  ◆师总结:心中有鱼,才能纸上有鱼;心中有鱼,才能落笔生辉。马克吐温说过:“人的专注力是十分了不起的,主要你认真地专注于自己所钟爱的事,坚持不懈,你就能做出连你自己都感到吃惊的事情来。——仅仅一年的时间,一位聋哑青年做出了让我们如此敬佩之事。那么,如果我们也能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相信也会有所成就的。

  板书设计: 鱼先游到了心里 鱼游到了纸上

  (专注投入废寝忘食) (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鱼游到纸上》教学设计3

  【教材简析】

  《鱼游到了纸上》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写人的文章。本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以青年人“特别”的举止为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浓。作者对对人物的描写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传神;年轻人的话——“鱼先游到了我的心里”语言*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性,令人回味无穷。是课文理解的难点。全文可分为两大主要版块,一观鱼——“鱼游到心里”(3-4自然段);二画鱼 ——“鱼游到纸上”(5-9自然段)。两个版块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理解了原因——鱼为什么能游到年轻人的心里,也就自然明白了鱼为什么游到了纸上。课文对年轻人的细心、专注地看鱼、画鱼,“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传神,描写细致入微,是一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

  本文教学的重点一是让学生从青年人做事勤奋、精神专注中受到的感染,培养坚持不懈的品质;二是学*作者对人物的观察和描写方法。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走个来回,不但知道写什么,还要知道怎么写。本节课让学生找到青年言行的句子品读、感悟,再通过适当的语言文字训练,使一个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聋哑青年跃然纸上。同时,在这种品读、感悟之中也了解了作者是怎样写的。然后再让学生读文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进行观察的。就这样,学生学完课文后,不但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学情分析】

  本册在阅读教学上有两个重点:一是教会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阅读方法;二是要抓住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并展开联想与想象,从而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学生已学会的想象法,抓住重点词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以及课文“鱼游到心里再游到纸上”的这个特殊的内容决定,我打算紧抓重点句,扣重点词,展开想象理解“鱼是如何游到纸上的?”引出鱼如何游到年轻人心里的探究,从而感受年轻人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花港、清澈、一壶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4、学*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年轻人做事的勤奋与专注,受到启发。

  2、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准备】

  学生预*课文,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划出描写聋哑青年外貌和他看鱼、画鱼的句子,准备练*纸。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读题质疑。

  1、欣赏鱼图(出示课件)

  ●老师听说西湖有很多地方可以观鱼。而花港可是最有名的观鱼点,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吧。

  2、揭题板题

  ●这些活泼可爱的鱼,*时都生活在-----水里。是的,鱼儿的生活离不开水。但今天我们要学的27课却很特别,鱼不是游到水里,而是游到了纸上。

  板书:鱼游到了纸上 齐读课题

  3、读题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的脑海里冒出了什么问题呢?

  预设:老师把孩子的问题进行梳理,在关键词上打上 “?”

  ① 为什么说金鱼游到了纸上?

  ② 鱼怎么样游到纸上的?

  ③ 这话是谁说的?

  ④ 是谁让鱼游到了纸上?

  ……

  (在解决问题3、4时,引出“聋哑青年”。)

  4、随机学*“聋哑”

  (1)初识人物,带学第3自然段。(出示课件聋哑、句子)谁来介绍一下?

  (2)这句话对聋哑青年进行了什么描写?或写出来了青年的?(外貌描写)

  (3)小结:外貌描写是我们写人时常用的一种方法,我们要好好读一读,学一学。副板书:外貌

  【设计意图:兴趣是创造一个快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对学*有了兴趣,学*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乐此不疲的奥秘。同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立足课题提问,引起学生阅读期待和探究文本的兴趣。】

  二、再读课文,把握整体。

  1、再读课文,要求:

  导:那课文(示课件)讲了聋哑青年哪几件事呢?我们再去读读课文,要求

  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的基础上,思考这个问题。板书:聋哑青年

  2、交流:课文讲了聋哑青年哪几件事呢?板书:观鱼 画鱼

  3、 出示词语,朗读积累

  ① 花港、茶壶、鱼缸、绣花、罢了、厂徽

  ●标红的生字中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老师挑“徽”字要大家一起写一写)

  ②泉白如玉 清澈见底 赏心悦目

  ●读完这组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美好的事物-----泉白如玉的玉泉,清澈见底的池水,真是令人“赏心悦目”。看到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愉快就叫做赏心悦目。

  ●我们再来带着这种美好的感觉读读,把它们积累下来。

  ③一丝不苟 工笔细描 挥笔速写 融为一体

  过渡:这组词语也很有什么特点,都是描写谁干什么?聋哑青年画鱼时的情景

  【设计意图:本课文的写作思路不是十分清晰,考虑到让四年级的学生整体把握有一定的难度。就从问题中解决“主角是谁?”再读思考“讲了他的一几件事?”采用分步提示的方式来降低难度,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另外,在学词时分组学*,目标明确,学有重点,一点带面。】

  三、研读 “画鱼”,感悟专注。

  1、再细读课文,注意听,划出描写青年画鱼的句子。

  2、反馈交流,预设出示:

  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3、自由地读一读。

  ●这段一共只有2句,其中,把青年画鱼的过程写具体的是哪句?

  4、聚焦第2句话,圈出分号,了解“分号”的作用。

  ●那我们再读读第2句话,有没有发现有一个*时不太常见的标点?分号。

  ●分号往往用在几个并列的句子之间,这些句子既表达相同的内容,但又有很大的不同。不信看这句话,这分句的前后两部分,同样是在讲青年画鱼,但他在画法上又有很大的不同,谁知道,来听听你的意见。

  5、理解“工笔细描、挥笔速写”板书:工笔细描 挥笔速写

  A、出示课件引导先从字面理解“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工笔细描”,怎样是“挥笔速写”?

  ●老师听懂了,“工笔细描”,关键在于“细”上,那“挥笔速写”重点在什么?(突出一个“速”)

  小结:老师查过资料,知道了“工笔和速写是*画的两种不同画法,工笔讲究一笔一画慢慢描,用笔工整细致;挥笔速写正好相反,下笔速度很快,简单几笔就把主要的特征迅速画下来。

  B、引导看图理解:

  ●这里有两幅图,你们觉得哪一幅需要工笔细描,哪一幅是挥笔速写?

  ●演示:是的,大家注意看,金鱼身上的鳞片需要大家工笔细描。

  来,咱们也当一回画家,以手代笔,想象你手上拿着的是一支细细的毛笔,我们来把金鱼身上的鳞片工笔细描一下,你看,这细细的线条需要大家慢慢地画,细细地画,要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

  我来采访一下这位小画家,说说你刚才是怎样画的?

  读词理解:-----现在我们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工笔细描,轻、细、慢 ;

  再看这两条金鱼的尾巴,就需要我们挥笔速写。现在你手里拿着的是粗大的毛笔,蘸满了颜料,我们一块来速写一下。准备好,来,很快地画出来…很快地画出来,

  读词理解:-----现在我们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快速读---挥笔速写,

  C、引导联系句子理解:

  ●像我们刚才这样一点一点的,慢慢地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即使是一个细小的鳞片都是精雕细琢的,不能有一丝马虎。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咱们就称为他“工笔细描”,

  而挥笔速写,抓住的是鱼的转瞬即逝的动作,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所以要画得快,但要画得活灵活现。

  6、指导朗读。带着我们的理解,再回到句子好好读读。

  ●师生合作读:

  师——他有时…有时又…;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

  ●男女生合作读:(指名再带齐读)

  1)师:听出来吧,这青年画的时候,有细有粗,有轻有重,有慢有快,有淡有浓---这就是它们的不同,来我请两个同学合作读,女同学心思细腻点,就读工笔细描,男同学潇洒点,来读挥笔速写。

  2)真好,来,女同学跟着她来一起细描,男同学跟着一起速写一下。

  3)来,这边同学试着细描,这边同学跟着速写,读。

  4)能试着背一背吗?试背、指名、齐背(机动)

  【设计意图: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因为只有学生真正了解了蕴涵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情感。根据“工笔细描”“挥笔速写”的词意,引领学生正确理解文本,从而深入地体会年轻人画技的高超。】

  7、体会青年的专心。(抓“静静地”、“融为一体”)

  引说:青年就这样时而细,时而粗,时而快,时而慢,时而轻,时而重,静静地画着,一直这样静静地画着,他似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正如课文中写的出示课件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8、赞叹点题

  ●引说:整整一天,这位青年一直就这样静静地画鱼,一条条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怪不得,有个小女孩不由自主地叫起来:“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读)

  ●是的,同学们,女孩在说这句话的同时,还会有怎样的反应?

  1)预设:不可思议的表情,惊讶——是的惊讶时睁大眼睛、张大嘴巴

  2)读——我们带着这种神态和感受一起来读读。女孩看青年画画,越看越惊讶,越看越佩服,最后,情不自禁地叫起来,读-----

  【设计意图:在本课教学中,体会年轻人的专注是重点之一,也是难点。而要领悟到如何专注,读懂重点词句是关键。通过抓重点词句体会的方法,引导学生想象体会自主学*,才能品读得仔细,体会得到位。】

  四、练笔升华,设疑延引。

  1、是啊,女孩这一叫,把其他看鱼的人都吸引过来啊。

  2、你瞧,读,

  (示——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

  3、作业练笔:想一想,如果你也在围观的人群中,会看到观众怎样的反应呢?你会听到他们怎样的议论和赞叹呢?来拿出作业纸,动笔写一写。有没有注意到“分号”标点?刚才我们研究了这个标点,现在试着来用一用这个标点。请同学们听清楚老师的要求:三个人物你选一个人物写一写。如果能写出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你可以得★ ★ ★ 级的最高评价。

  师巡视中提醒孩子看图联系生活,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下来。

  副板书:动作、神态、语言

  4、交流反馈:

  请大家仔细听一听,你们要听仔细他是怎样写的,还要注意体会,我们用分号把三位同学写的话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注意,老师读第一句话,老人、青年、小孩接下去……

  写得好,读得也好。大家发现没有,我们把三句话用分号连起来,然后用第一句串起来,就成了一段精彩的文字了。这就是分号的作用。另外两个人物,请课后完成。你自己通过努力,也把它组成一段精彩的文字。

  5、设疑延引:

  1)听了刚才大家的议论和赞叹,我们知道了这个青年画的鱼实在太好了,画得太逼真了,就像真的鱼在纸上游动。难怪,一个女孩说——回读课题。

  2)为什么会画得这么好啊?课文最后,青年他写了一句话,他说:先游到我心里。那鱼怎样又游到他的心里呢?“鱼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又有什么关系呢?下节课再继续学*。

  【设计意图:回到课始的疑问,前后呼应使课堂结构完整、一体化,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引出文章的难点的突破,再读课题,使学生很有一种成就感。但是,笔者在结尾处还提到学生将三读课题,由初读时的惊讶读到这堂课的肯定与默认,再到三读课题时的惊叹与敬佩。】

  五、作业设计,思考延读。

  1、试着练*纸的其他两个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

  2、再读课文,思考:鱼怎样又游到青年的心里?“鱼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又有什么关系呢?

  【板书设计】 鱼游到了纸上?! 写人

  外貌

  观鱼 神态

  聋哑青年 工笔细描 动作

  画鱼 语言

  挥笔速写 ……

  课件:鱼游到了心里

  附:作业纸设计

  想一想,如果你也在围观的人群中,会看到观众怎样的反应呢?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写下来。如果能写出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可得★ ★ ★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的27课《鱼游到了纸上》一文,通过对聋哑青年观鱼、画鱼表现的细致描写,赞美了其勤奋专注的品质。作者观察细微、构思巧妙成文,写得有情有趣,有声有色,生动感人。其内容贴*学生生活,是学生很喜爱阅读的一篇课文。下面是我对《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反思。

  在备课《鱼游到了纸上》时,我曾先后设计了3条线:第一次主线:抓课文的 7处带“游”字的句子为主线;第二次主线:抓青年的特别为主线;第三次主线:抓课题“鱼游到了纸上” 为主线,反反复复思考,借鉴中,最后我把教学的核心目标锁定于“感悟青年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精心找准了进入文本的发窍处:引领学生学*青年看鱼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句子,青年画鱼画得栩栩如生的句子。感悟青年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为主线,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必须先游到心里。

  基于学情的考虑,孩子的阅读基础较薄,字词教学也必须抓落实,所以,又精心设计了词语教学板块和重点研读“青年画鱼”板块,解决“鱼游到纸上”的问题,提炼第二课时的研读主题“鱼怎样游到心里?”

  ◎教学设想:

  整堂课我主要是按照以下的思路展开教学的:

  一、激趣导入,读题质疑。

  虽说,我也一贯赞同快速导题,可有时一段精选的激趣也很必要。因此,我从课文的第一段的句子“西湖有很多地方可以观鱼。我喜欢花港……”中提炼导语:老师听说西湖有很多地方可以观鱼。而花港可是最有名的观鱼点,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吧。自然引出精美的金鱼图片,配以舒缓的音乐让学生欣赏。就这样在宽松愉快的情景中开始教与学。

  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快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对学*有了兴趣,学*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乐此不疲的奥秘。而多媒体就能在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和轻松的音乐所造成的氛围中激起学生学*的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课堂提问又是唤起学生学*兴趣的一条有效途径。于是,我又根据课题设计富有吸引力的问题:“这些活泼可爱的鱼,*时都生活在-----水里。是的,鱼儿的生活离不开水。但今天我们要学的27课却很特别,鱼不是游到水里,而是游到了纸上。”启发学生针对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疑问?学生会纷纷提出:鱼应该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纸上?是谁使鱼游到纸上来的?他是怎样使鱼游到纸上来的?通过对课题的质疑,又大大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

  二、再读课文,把握整体。

  1、我首先让学生自读一遍课文,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说说课文主要讲了聋哑青年哪几件事?然后让学生展示学*字词。

  2、在字词教学,我分三组进行。

  第一组:花港、茶壶、鱼缸、绣花、罢了、厂徽,重点读准音的基础上,重点指导难写字,如“徽”字的书写落实。

  第二组:泉白如玉、清澈见底、赏心悦目。联系具体事物,了解词语意思:“读完这组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美好的事物——泉白如玉的玉泉,清澈见底的池水,真是令人“赏心悦目”。看到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愉快就叫做赏心悦。

  第三组:一丝不苟、工笔细描、挥笔速写、融为一体——以这组词引出聋哑青年画鱼时的情景

  三、细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品味语句,体会人物品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在课本上画出描写青年人画鱼的语句,在读议中,通过对这些句子的理解,认识到聋哑青年勤奋专注、执著追求、做事一丝不苟的品质,进而启发学生从青年人身上学到了什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应该如何去做。

  四、美读课文,表达情感,积累运用语言。在这一环节中,我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7段。采用指名读、师生合作读、分角色读、齐读,最后读背等多种形式,通过朗读,不但培养积累*惯,而且加深了学生对青年人美好品质的认识。

  五、练笔写话,既拓宽了孩子的思维,又渗透了写人作文时的一些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

  教师自评及反思

  ◎教学收获:

  反思自己教学历程,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能把握文章重点,体现语言文字的训练,特别是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1、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看似无疑,其实有疑之处进行生疑,从而触及学生“最*发展区”,引导他们进入思维的高一级阶段,也就提高了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

  2、加强了读的训练。

  为了落实《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围绕“读”而展开的。以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抓住关键句、关键词理解课文,感受青年看鱼的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画鱼得栩栩如生,在教学课文的画鱼这一个内容时,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句式对比、引读、反复强调等方式进行读议结合,在读和议中,认识到聋哑青年身残志坚、勤奋专注、执著追求的品质,并受到感染。教学中反复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落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课堂小练笔让学生有情可抒,落实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3、渗透了写作方法。

  结合课后题,读中介绍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征,感受写人时常用“外貌描写”方法;同时,在练笔设计中,学*课文字里行间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方法,如“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讶地叫起来。让学生围绕围观的人想一想,如果你也在围观的人群中,会看到观众怎样的反应呢?你会听到他们怎样的议论和赞叹呢?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写下来。如果能写出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可得★ ★ ★

  ◎反思不足:

  一堂课下来,教学目标已完成,但心里也有不少遗憾:

  1、本堂课我自己认为备得较充分,但缺乏磨课实践的过程,理论与实践操作之间存在相当差距。

  2、课堂上总是觉得自己关注教案多了,关注学生少了,学生主体地位还不明显。

  3、课堂对学生评价的语言欠缺,读中感悟落实不到位。

  4、自身对教材的把握能力不足,每次备课时在教学内容上总遇“难以取舍”之困惑。

  每一次的遗憾和失败,虽然让我心情沉重,但也让我在语文的教学之路中不断地看清自己的不足,带来思考,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我们每个人也都要有这种敢于自省、自察的勇气,因为“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只有敢于挑战自身的弱点,并采取积极的态度及时纠正,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生命的质量。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可能不上公开课,每一次上公开课都是一种历练,每一次历练都是一次超越,每一次超越都是痛并快乐的成长,而每一点的成长都让你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

《鱼游到纸上》教学设计4

  一、导入

  1、同学们,古今中外,涌现出了许多有名的画家,你都知道谁,他最擅长画什么?(学生回答后,随机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郑板桥的竹、李苦禅的鹰等。)

  2、有一位很特殊的画家,他擅长画鱼,同学们,今天,我们学*27课,大家一齐读课题。

  3、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带着你的疑问再来读读题目。那么鱼究竟能不能游到纸上呢,请同学们打开书,出声朗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师板书:鱼游到了纸上。

  二、初读

  PPT填空:这篇课文主要讲作者在( )观鱼时,发现了一位( )青年,他( )看的非常专心,( )画的活灵活现。

  三、整体感知

  (一)1、通过总结和读书,你觉得聋哑青年画的鱼怎么样?你想怎么称赞他画的鱼?

  2、那么书上的一个小女孩是如何称赞的?谁来朗读这一句。

  PPT“哟,金鱼游到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小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3、从一个“呦”字,你体会到什么?你再来读一读!谁还愿意读一读。

  (二)1、一个“哟“字,就引来了许多游客的目光,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PPT出示:“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2、谁来读读这段话?

  3、自由的朗读这句话,思考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体会到的?

  4、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一读 ,谁来评一评

  (引导学生从重点词语:工笔细描、一丝不苟、像姑娘绣花、细致、挥笔速写这些重点词语进行理解。)(板书:画技高超)

  5、一个“游”字把金鱼画活了,用得多好呀,咱们也来用一用。

  PPT出示:把鸟画活了,应是:鸟()了纸上。

  把青蛙画活了,应是:青蛙()了纸上。

  把——画活了,应是:—— ( )了纸上。

  (三)1、如果让老师来画鱼,肯定是画不好,因为老师不喜欢鱼,可是聋哑青年学画鱼才一年多,就能把鱼画的如此逼真,你们知道原因吗?请你用直线在文中画出来。可以与同桌轻轻交流。

  老师选取一处最有代表性的一段话,咱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PPT出示: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在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哪些词让你觉得最能体现出他的认真专注?(抓住“老是”体会到青年爱看鱼;“呆呆”写出了青年看鱼看得入神,着迷;“静静”体会到青年在用心记鱼的样子。)

  你体会的真好,你能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

  是呀,聋哑青年看鱼就是专注这么忘我。

  PPT假如星期天,风和日丽,他就这样——

  假如这个星期天,寒风凛冽,他也──

  如果这个星期天,烈日炎炎,太阳炙烤着大地,他仍旧──

  2、不管春夏秋冬,严寒酷暑,为了画好鱼,聋哑青年都要来玉泉来看金鱼。此时此刻,你想这位聋哑青年说些什么吗?(板书:勤奋)

  3、那么鱼游到纸上与鱼游到心里是什么关系呢?

  对啊,只有这么专注,努力,才能画出这么活灵活现的金鱼来。

  四、总结

  PPT通过学*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拿起你的笔写一写。

  是呀,聋哑青年这种专注忘我的精神深深地打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我们把对青年的赞叹融入到我们的朗读中。

《鱼游到纸上》教学设计5

  一、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读课文中理解“一丝不苟、工笔细描、挥笔速写”等词语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感悟青年人绘画时专注、坚持不懈的品质

  ②通过边读边想象,体会重点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感受作者对人物描写的细致传神。

  3、情感目标:体会青年高超的画技及忘我的精神,培养学生做事勤奋、专注、坚持不懈的品质。

  二、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三、学*难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四、学*准备

  1、学生准备:预*课文,大体了解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自学生字新词。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浅疑“鱼游到了纸上”

  1、我们都知道鱼儿生活在水里,可今天呀,有一群活泼可爱的鱼儿却游离了水中,游到了纸。

  2、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题。

  3、不错,再来一遍。听一听,谁不仅用嘴巴在读,而且也用心在读。

  4、真好。想一想,当你第一次读到这个题目,特别是读到这个“游”字的时候,(在“游”字下标上三角形)你的脑子里顿时想到了些什么问题呢?(学生提问题)

  5、下面就让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能否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二、感悟“鱼游到了纸上”

  1、请同学们一边静静地听老师朗读课文,一边认真地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课件出示)

  思考:

  “鱼游到了纸上”是谁说的?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

  2、我们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鱼游到了纸上”是谁说的?(课件出示句子)

  “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

  ①谁来读读这句话?

  ②小女孩是很惊奇地哦,谁还能读出小女孩的惊奇?

  ③小女孩是情不自禁、脱口而出叫起来的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让小女孩惊奇的喊叫声传到每一个人的耳朵里去。

  3、金鱼能自己游到纸上吗?(不能)那小女孩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呢?

  (学生回答)

  4、师归纳:看来,同学们已经知道小女孩的话是对青年所做的画的最高赞赏,赞赏其画技高超,画的鱼栩栩如生,像鱼真的游到了纸上一样。

  5、下面请同学们快速地朗读课文,勾画出描写这位青年画技高超的句子。

  6、指导理解青年画鱼的认真和熟练。

  ①课件出示句子

  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7、想象说话

  请同学们仔细看看文中的插图,观察围观人们的动作、神态,想一想他们又会说些什么?

  (课件出示说话练*)

  一位老人不住点头称赞说:“?!”

  一位青年望着画上的金鱼赞叹道:“!”

  一群孩子拍手叫道:“!”

  9、小结:让我们把所有人的赞叹和议论都融为一句话,那就是“鱼游到了纸上”

  三、感悟“忘我的看”

  1、过渡:那么,青年是怎样让鱼游到纸上的?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2、青年是怎样让鱼游到心里的?他有什么秘诀吗?请带着这个问题从文中找答案。

  出示课件

  ①“说他‘特别’,是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生感受)

  ②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生感受)

  3、正是因为青年忘我的看鱼,坚持不懈的看鱼,才让鱼游到了他的心里。

  四、感悟“忘我的画”

  过渡:那么,青年又是怎样让心里的鱼游到纸上的?出示课件:

  1、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

  (读后生感受)

  2、我仍旧去茶室喝茶,等到太阳快下上才起身往回走,路过后院,看到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生感受)

  3、师归纳:正是因为青年忘我的画鱼才让鱼游到了纸上。

  五、感悟“纸上”、“心里”的关系,升华情感

  1、小结:

  2、格言升华:

  3、回归文本

  4、达标测试


鱼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2)

——教学设计:鱼我所欲也(精选5篇)

  教学设计:鱼我所欲也 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4、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今天,我们学*《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资料助读

  孟子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4、本性也需要养。

  三、理解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读音、停顿。

  重点字音与停顿: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5)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7)是/亦不可以已乎

  2、学生默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3、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重点词句: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与通欤,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是亦不可以已*:这种做法。

  乡为身死而不受:宁愿;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为了;接受。

  故不为苟得也:得到;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呼尔而与之:给予。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四、概括本文主旨

  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

  3、自读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抽查课文背诵与理解。

  二、整体感知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文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

  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4、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①用比喻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

  ②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

  5、我们该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三、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

  四、布置作业

  1、请以义与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2、预*《<庄子>故事两则》。

  教学设计:鱼我所欲也 2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懂得“舍生取义”的道理,培养正确的生死观。

  二、继续学*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及判断句式等知识。

  三、学*并体会孟子文章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善于运用比喻和排比手法的特点。

  教学思想

  1、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尤其是一些名句名篇更应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2、《孟子二章》中,相对而言,《鱼我所欲也》的文字较艰深些,并考虑到学生没有预*且要当堂背诵,故把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教学放到第二课时中,连带《庄暴见孟子》一并完成。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引出课题,提示要点

  提问:大家放弃了暑假休息,来这里上课,真不容易!但如果让

  你们自己作出选择的话,你们也仍然会选择到这里上课吗?

  在人的一生中,要作出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待象生和死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当我们必须作出非此即

  彼的选择的时候,这对任何人都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我们今天学*的《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

  个道理:我们应怎样作出选择。(板书课题)

  2、回顾复*,导向新课

  提问:对孟子和他的文章大家已经有所了解,初中时我们就学过《孟子》中的文章,大家还记得里边的一些名言名句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的文章善于雄辩,气势磅礴,感情充沛,辞锋犀利,擅长运用比喻和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今天我们学的《鱼的所欲也》

  也体现了这种风格。

  二、疏通词句文义

  (学生朗读课文前二个自然段并找出不理解的词句等。)

  (一)词

  1、所欲:“所”加名词,相当于名词,意为“喜爱的东西”。

  2、可得:同义词连用,意为“可能”或“可以”。

  3、者也:语气词连用,“者”表停顿,“也”也表肯定。

  4、苟得:苟且偷生的事情。

  5、由:按照、通过。

  6、独:只是。

  7、尔:助词,无义。

  (二)句子

  1、“……者也。……者也”两句:判断句式,取舍观点鲜明,语气肯定。

  2、“所欲有甚于生者”句:甚,超过,重要,形容词。于,比,介词,引进比较对“生者”。译成现代汉语时语序应作调整。

  3、“贤者能勿丧耳”句:贤者,这里可理解为“道德高尚的人”。丧,丧失。可译为道德高尚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句:由是,介宾词组。是,(求生或避患)的手段或办法。而,转折连词,可是。有,有人,指不愿舍义而求生。

  三、文义

  第一自然段

  提问这一段中孟子讲了一个什么问题?他对这个问题的基本看法是怎样的?

  明确:生和死的问题。应该舍生求义。

  (学生朗读)

  层次结构分析。明确:按句号划分,本段共九句:第1句引喻,使生和义的问题抽象变为具体,深奥变为浅显,让人容易接受。第2句表明观点,1、2句为并列关系,3、4句从正面、5、6句从反面加以论述证明。3、4句和5、6、句为对照关系。第7句举例论证,第8句做出结论,末尾第9句为结论引伸,补充理由。7句与8句为因果关系。

  (学生背读)

  补充解疑:

  “甚于生者”指“义”、“甚于死者”指“不义”。

  “有所”可理解为“有┅┅”的意思。

  “是心”即“义”。课文中的“义”指封建伦理道德标准,从今天看,可理解为“正义“,赋予了新的内容。

  (学生试背)

  第二自然段

  本段的论点即为“是心”人皆有之,进一步从正面举例论证。各种类植物,古代总称为“菽”。

  (学生朗读数遍)

  四、深化理解

  要求学生选背一、二自然段中本人喜爱的一至两句,并述说理由。

  归纳:生死观是我们人生观重要而又集中的体现。或许在短短的一堂课中,我们还不能深深体味其中所包括的丰富蕴涵,但我

  们一定已明白了:人是应该而且能够作出这种高尚选择的。文天祥的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革命英

  雄刘胡兰等英雄典范应该成为永远激励我们的人生座右铭!

  五、布置作业略

  教学设计:鱼我所欲也 3

  教材分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孟子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一个重要的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仪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学*任务

  1. 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2. 学*经典论说文在论证结构和方法的独到之处。

  3. 感受孟子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多朗读,多背诵。

  学*方法

  1. 采用“诵读―积累―感悟”的学*方法完成学*任务。

  2. 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为文章观点找论据,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

  3. 善于联系当代,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拓展探究,更好地借鉴古人的思想精华。

  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疏通课文大意,找出疑难之处,留待课堂解决。

  2. 默读课文,基本断句准确。

  3. 教师推荐网站,了解孟子。

  学生根据教师推荐网站,或自行搜索,全面了解孟子,分组查找以下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介绍:孟子简介、孟子人生、孟子思想、孟子学说、孟子故居、孟子故事、孟子名言、出自《孟子》的成语。

  二、激趣导入

  检查学生预*情况,引出课文内容,激发学*兴趣,打消畏难情绪。

  1. 由一二位同学讲一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迁”“孟母对织”。

  2. 归纳至今为人们所乐于运用的孟子名言。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尽信书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 《孟子》还留下了很多有生命力的成语,抢答说出哪些熟悉的成语是出自《孟子》的。例:专心致志、与人为善、舍己为人、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等。

  4. 课文涉及的孟子的名言是哪一句,蕴含的成语是什么?

  “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

  三、整体感知

  1. 教师和学生一起以不同的方式默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节奏。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引发质疑。在梳理过程中对重点实词如:“欲”“得兼”“莫”“由是”“与”“蹴”“万钟”要特别关注。对文中出现的五个通假字进行归纳整理。找出课文中出现的对称句和排比句,感受文章语言特点。背诵也以这些句子为基础,先背诵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

  2. 教师以若干问题带动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①孟子在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②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③请两三个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

  ④作者为证明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四、深入探究

  1.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 为什么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只是一种假设,可以鱼和熊掌都得到,可以生命和义都不舍弃,只是假设当你在遇到两者中必取其一的时候,你当作怎样的选择的问题。

  3. “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

  五、拓展探究

  1.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什么,“舍生取义”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下面一则孟子的语录概括总结。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2. 孟轲所说的“义”有它特定的阶级内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亲、尊长等一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义”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对于后世,特别是今天来说“义”应该赋予新的含义,请简要归纳。

  如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不少仁人志士坚持民族气节,坚持正义事业,他们的壮举曾彪炳史册,他们所坚持的“舍生取义”突破了孟子当时的规范,成为正义事业、正义行为的代称。现在,我们把“义”可以赋予***精神的具体内涵,“舍生取义”就是一种十分高尚的品质──为了正义事业和真理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

  3. 课文第二段内容隐含一个什么典故?可以用我们搜集的哪句孟子名言来印证?“贫者不受嗟来之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 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六、延伸拓展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一言,警醒几千年。多少仁人志士追随着“取义”之路,开拓了一条精忠之道。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的屈原,终因遭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汩罗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文天祥,被囚禁狱中宁死不屈,舍身取义,留名千古。鲁迅以笔代枪,在文坛掀起千层浪,留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动人诗句。

  对于今天的我们,亲历生与义的重大抉择也许很难得,但我们的人生不乏选择。我们一直在选择,谨慎地选择。

  1. 模仿下面一段话,发表对选择的感言。

  选择博爱,我们品味异样精彩的人生;选择回忆,我们度量往事的厚重;选择诚信,我们畅享生命的真真切切;选择坚强,我们感受经历失败后的成功的甘甜;选择关爱,我们因几颗心同时跳动而愉悦不已……

  2. 请讲述自己或他人人生选择的故事,并谈谈选择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例:一个14岁小女孩,站在法庭上面对离婚的父母,她会选择谁?这不是一个普通的选择,因为选择了母亲,她就选择了富贵、选择了澳大利亚;选择父亲,她就选择了贫穷,选择了中国。人人都说这太难了,可小女孩选择了父亲,选择了含辛茹苦单独抚养她长大的父亲,舍弃了富有却极少见的母亲。大家都被震撼了,面对这种艰难的抉择,小女孩做到了无愧于心。

  七、推荐欣赏

  1. 20xx年“全国大专辩论会”──中山大学vs电子科技大学(正其义是否谋其利)

  2. 20xx年高考满分作文《心灵的选择》《倾听心灵的钟声》《张开双臂,选择博爱》

  3. 电影《生死抉择》中**李高成最后的演讲。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摘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教学设计:鱼我所欲也 4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学*本文的论证方法。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过程方法

  1、以学生自学为主,自己解决课文的翻译,大体理解文章的意思。

  2、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情感态度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会取舍,明辨是非,做一个有“大义”的人。

  教学重点

  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作者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语设计

  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期专访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让倪萍选取了她主持生涯的几个关键词,她选中了“选择”这个词。倪萍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

  二、自由朗读,初步感知“义”

  1、教师示范。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3、师生补充介绍孟子的生*、政治主张、生活的时代背景。

  三、细读课文、疏通积累“义”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疏通文意,将交流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小组交流互相指正,不能解决的向教师质疑。

  3、教师点拨

  学生聆听教师讲故事,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听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

  介绍自己积累相关资料

  整理积累笔记

  分组疏通文意

  对不懂得地方质疑、记录交流释疑

  这个导语的设计更加接*生活,符合学生信息接受需求大的特点,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让学生自主合作扫清字词障碍,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四、研读课文,探究“义”的论证

  (一)探究论点:

  1、文章用哪一句话提出论点?

  2、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取义”;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舍生取义”是最高境界。你同意哪个观点?

  (二)探究论证过程:

  1、文章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2、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逐层展开?

  明确:

  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理论论述,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

  3你能够从所了解的诗句或事例中找出能证明文章论点的诗句或事例吗?

  (三)探究重难点句子含义:

  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明确: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2、“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明确:

  “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五.精美朗读,品读“义”的语言

  在《〈孟子〉二章》里同学们已经领会到了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文采和气势。在课文中找出能够

  体现这些特点的句子品读。

  集体探究论点

  回答教师提问,阐述自己观点并说明理由

  课堂上座位相邻的学生自由组合,四人一组,探究论点的提出方式,并阐述理由。

  同桌探究,从课文中找出不同论证方法的句段,加以说明。最后集体整理。

  学生发表看法,集体交流、理解

  多名学生阐述自己的理解,整理记忆

  找出语句并朗读

  赏析品味

  明确论点,把握议论文的灵魂

  引导学生明确比喻的妙用,就更好的理解了论点的提出。设计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易懂。

  理解论证方法,进一步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丰富积累

  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犹如一个投入湖面的石子,从而溅起文章这池湖水的涟漪,突破重难点。

  在诵读中欣赏品味,学生的感受会更深刻。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六、领悟思想,拓展延伸“义”

  时空连线,设置情境.从下面的问题中任选一个回答,假若我是节目主持人,同学们是孟子,穿越二千多年的时空隧道,请回答我的问题:

  1、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你该如何舍生取义?

  梳理:

  把“道德”、“正义”放在首位,勇于识别真、善、美、假、恶、丑,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不受各种各样变相的“利”的诱惑,不去做不道德、不正义、不合法的事,做一个正直的人,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对国家、对集体、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2、讲述一个体现“义”的故事,用一句话概括你所理解的“义”。

  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总结回顾:

  同学们,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崇敬,但却不要认为高不可及。舍生取义,是这样的崇高与豁达,是这样的*凡与伟大;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行为准则。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保持自己固有的本心,谱写现实生活的舍生取义的壮丽篇章。

  学生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讲述体现“义”的故事,进行说话练*

  体会教师的总结语,接受情感教育。

  教师通过两个活动设计,为学生创设情境,再度理解文本内涵,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体验,让学生发表自己见解,补充事例对课文主旨进行拓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慷慨的总结语,让学生在此感受文本主旨,接受情感教育

  作业设计现实生活中,面对着义和利,你一定也作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

  和孟子学生活:孟子的“浩然之气”

  何谓“浩然之气”?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孟子声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何谓“浩然之气”?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谦于心,则馁也。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孟子公孙丑上》)

  这段话的意思是:“那一种气,最伟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一点不加伤害,就会充满上下四方,无所不在。那种气,必须与义和道配合;缺乏它,就没有力量了。那一种气,是由正义的经常积累所产生的,不是偶然的正义行为所能取得的。只要做一件于心有愧的事,那种气就会疲软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之物。(我们必须把义看成心内之物),一定要培养它,但不要有特定的目的;时时刻刻地记住它,但是不能违背规律地帮助它生长。”

  孟子说:“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浩然之气”是一种合于自然,通于宇宙的具有某种实体意味的感性力量。这种感性力量的形成有一个内在的源泉,那就是人的心志,人的道德心灵。故“浩然之气”是既感性又超感性。这种“超”是内在的超越而非向外驰骛的超越。“浩然之气”的形成是一种道德人格的精诚的修炼过程,这一修炼过程具有一种无目的的目的性,并从而化成“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同一,理性与感性同一)的境界。可以说,“浩然之气”其实就是“善”达到极境时所放射的“美”的光辉。它是善的巨大力量与美的强烈感染力的内在统一,是一种崇高美。

  宋人文天祥《正气歌》撼人心魄地呈示了“浩然之气”所具的崇高美——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孤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万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是气所磅礴,凛冽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孟子的“浩然正气”就是他一贯表白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说不能。”“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说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是两千年来始终激励人心,传颂不绝的伟词名句。它似乎是中华民族特别是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很明显,这种理想的道德人格并不是宗教性的精神,而是具有审美性灼灼光华的感性现实品格;它不是上帝的忠诚的仆人,而勿宁是道德意志的独立自足的主体。”

  从孟子到文天祥,再到*代以来的无数仁人志士,正是以那种惊天地泣鬼神,辉映千古的“浩然正气”铸就了我们民族的脊梁,开拓着中国的希望。

  孟子故事

  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大师。我游说各国君王,对天下施行仁政。君轻,社稷次之,民为贵。是孟子很有名的儒家思想

  有个小故事,明太祖看过孟子这本书后,吓了一跳,这思想可不利于我统治啊。马上下命令把孟子从孔子身边拉下来。这遭到无数读书人的誓死抵抗。

  西方的一位学者读到孟子的时候。也吓了一跳,天哪,没想到中国几千年前就有这么民主的思想

  1、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2、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教学设计:鱼我所欲也 5

  教学目的:

  知识:1、积累文言词语。

  能力:2、准确、明白的翻译文句。

  3、学*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德育: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以导读法、讨论法和讲读法为主。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其文气势充沛,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二、研*1、2段。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2、让学生结合注释,以同桌合作,翻译第一段。

  老师抄写重点词语:

  所欲得兼舍生取义甚于故不为苟得所恶患如使得生者何不用使何不为由是则生是故非独是心勿丧耳

  呼尔与之蹴尔不屑

  3、提问学生译文句,师生一起来纠错。

  4、问题探究:

  ①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③“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④“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⑤文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哪句?

  ⑥第2段的故事中,那乞丐为什么不接受别人的施舍?

  5、讨论并归纳

  ①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

  ②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鱼喻生,熊掌喻义,义高于生,所以顺理成章地提出了“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观点。

  ③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所以“所欲有甚至生者”,指“义”而言;“苟得”,苟且得生之意。

  ④这里的“所恶”指“不义”而言,即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放火等。

  ⑤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

  ⑥因为他觉得施舍者的行为有辱他的人格。

  6、教师小结:

  第一层,以鱼和熊掌为喻,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第二层,分析人所以能舍生取义的原因。从生、死的角度提出为了正义绝不能贪生怕死,这是从正面论证本章主旨。

  第三层:从反面论证了“义”的价值和作用。如果生命高于一切,那就会不顾“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而实际上有些人就不求生避患,这就足以说明义是高于生的。

  第四层,总结,指出“义”的境界是人人都有的,贤者不失。实际上是号召向他们学*,坚守义的操守。

  第二段举例证明“义重于生”的道理。

  三、作业布置

  P209思考练*二

  黄超文


鱼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3)

——《北冥有鱼》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北冥有鱼》教学设计1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生*思想。

  2、理解文意,把握故意的寓意,理解庄子与惠子不同的志趣。

  3.掌握“是““国”“相”等文言词义。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故事的寓意,体会庄子的志趣。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人物的志趣。第二篇还可以采用对话的形式展开争辩,表现二人的差异。

  2比较法。比较惠子与庄子的思想志趣的不同

  3.延伸拓展法。拓宽阅读视野。多介绍一些有关庄子的故事,了解庄子的生*,思想。课外读庄子的文章,进一步体会《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庄子的故事导入

  古时有一个人,才学和品质都为人之首,到大限之日时,很多弟子极伤心,竟呜咽有声,情不自禁。大师笑道:“你不是不明白: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死生为伴,通天一气,你又何必悲伤?”

  弟子道:“生死之理,我何尚不明。只是我跟随您至今,受益匪浅,弟子却无以为报。想先生贫困一世,死后竟没什么陪葬。弟子所悲者,即为此也!”大帅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壁,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弟子道:“没有棺椁、我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大帅*静笑道:“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两样?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

  这个大师就是庄子!2400年前,就有这样非凡的见识!

  二、介绍庄子和《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身处乱世,博学多才,家境贫寒而又有志节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三、通读课文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他们的语气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于是鸱得腐鼠

  (6)鱼出游从容

  (7)是鱼之乐也

  3.翻译句子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注意“国”及语序倒的翻译)

  于是鸱得腐鼠: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口赫我邪:”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

  四、理解感悟

  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鹓刍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刍,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3、两人辩论的结果且不论谁输赢,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他们的人生态度不同,结合前一篇试作分析。

  ——《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五、课外延伸

  1.庄子与惠子的友情

  庄子与惠子,由于性格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基本立场,进而导致两种对立的思路──一个超然物外,但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论,即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

  庄子与惠子由于基本观点的差异,在讨论问题时,便经常互相抬杠,而挨捧子的,好像总是惠子。在《逍遥游》上,庄子笑惠子“拙于用大”;《德充符》上也说惠子:“你劳费精力……自鸣得意于坚白之论。”这些批评,庄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学观点上,而他最大的用意,则在于借惠子来抒发己意。

  他们两人,在现实生活上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相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确是庄子生*惟一的契友。这从惠子死后,庄子的一节纪念词上可以看出: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士,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2.美文阅读,欣赏《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矣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六、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庄子》选段。

  2.查找积累一些有关庄子的故事,进一步了解庄子的生*。

《北冥有鱼》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最有价值的思想。——海德格尔(德国)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林语堂《信仰之旅》

  一说到庄子,我们就会想起“庄生化蝶”的故事,“庄生晓梦迷蝴蝶”,非常富有想象力,非常富有情趣。在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并且在高一学*过他的《秋水》,对他的情况和思想有了初步了解,谁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庄子?

  2.庄子简介: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

  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家贫,曾借粟于监河候(官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的厚币礼聘。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鲁迅先生曾说他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

  3.解题:逍遥自在、逍遥马、逍遥宫、逍遥冠,这些词语应该都与《逍遥游》有关,庄子所谓逍遥游,用课文原话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庄子·天下》讲到庄子的思想时,说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这两句话非常典型地总结了庄子的思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就是《逍遥游》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也是庄子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即摆脱了一切束缚的绝对自由。

  二、正音、熟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检查字音、句读、节奏和重音的掌握情况。

  2.明确字音:

  鲲(kūn)鹏抟(tuán)齐谐(xié)坳(ào)堂

  迁徙(xǐ)北冥(mínɡ)夭阏(è)沮(jǔ)丧

  知(zhì)效一官榆枋(fānɡ)斥鴳(yàn)晦朔(shuò)

  决(xuè)起而飞蓬蒿(hāo)翱(áo)翔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泠(línɡ)然舂(chōnɡ)米蜩(tiáo)

  数数(shuò)然飡(cān)蟪(huì)

  3.教师范读。

  4.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对照注释,理解内容

  1.借助于课文注释和字词典,理解课文内容。

  2.不理解的内容,同桌或前后位可小声讨论。

  3.集中处理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教师注意引导。

  第二课时

  四、整体感知,掌握主旨

  1.庄子逍遥游的主旨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

  明确: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2.作者认为真正的逍遥游是一种什么境界?

  明确:现在一般认为,所谓的“逍遥”,就是从一切社会现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也是主观的“绝对自由”。庄子提出他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是一种“无待”的境界,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是一种摆脱了一切主、客观束缚的绝对的自由。显然,庄子所追求的这种逍遥或自由在社会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庄子认为,人只能通过精神的修养,即无知无欲,保持恬淡宁静的心境,体认人与“道”、人与宇宙万物的一体,这样才可以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3.你对这样的境界有什么看法?

  提倡百家争鸣。

  4.试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明确结构:第一段写不论是鲲鹏还是蜩与学鸠,虽有大小的区别,但都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不是真正的逍遥。

  第二段承接上文,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即小与大的区别。中心意思还是说明,小与大等一切关系都是相对的。

  第三段,指出不论是德才兼备的一般贤人还是更高境界的宋荣子和列子,都还是有所待的,都不是真正的逍遥,并最终指出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

  明确论证方法:

  1.一一列举鲲鹏、蜩与学鸠、朝菌、蟪蛄、冥灵和大椿、斥鷃、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虽然有小大之辩,但都有所待,都不是真正的逍遥,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真正的逍遥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因为“彼且恶乎待哉”。这*似于驳论。

  2.鲁迅《拿来主义》的论证方法,先批驳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拿来主义,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赏析最后一段。

  ①作者分别列举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目的是要说明什么道理?

  ②是将作者列举的形象做一个分类比较。

  在庄子眼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与蜩与学鸠、朝菌、蟪蛄、斥鷃一类。他们“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它们的视野受客观条件限制,“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才导致了它们嘲笑鲲鹏,宋荣子、列子和鲲鹏、冥灵和大椿是一类,通过比较,得出的观点具有说服力,令人闻所未闻,又不容置疑。

  ③作者怎样连接这几部分内容?

  明确:“而宋荣子犹然笑之”;“虽然,犹有未树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通过这些否定性的句子,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积累文言知识

  1.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

  (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

  (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

  (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2.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志怪者也(志: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3.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4.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

  (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

  (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

  (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5.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6.固定句式

  (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7.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六、赏析语言:探讨鲲鹏的形象

  1.课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来描写鲲、鹏,找出有关语句。

  明确: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粃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2.鲲鹏是否达到了作者所推崇的“逍遥游”的境界?

  3.鲲鹏的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试找出一些诗句。

  明确: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

  宿云鹏翼落,残月蚌中开。宋之问《早发始兴江至虚氏村作》

  安得瑶池饮残酒,半醉骑下垂天鹏。皮日休《奉和鲁望秋赋有期次韵》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

  苏轼: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及三千里,组练长趋十万夫。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念奴娇·鸟儿问答》)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

  七、试比较庄子和孟子、韩非子作品中寓言

  明确:

  1.孟子、韩非子作品中也多用寓言,如五十步笑百步、守株待兔等。这类寓言多为扩大化的比喻,运用的目的,在于将寓言作为抽象理论的形象例证。庄子寓言则注重以寓言本身来说明观点寄寓思想。

  2.诸子寓言多取材于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和熟知的历史传闻。庄子寓言则善于发挥惊人的想像力,虚构出神奇莫测令人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多姿多彩令人瞠目结舌的形象。

  八、小结

  庄子的影响:庄子在诸子百家中是独树一帜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孔子仁爱,孟子仁政,墨子兼爱,法家强国,兵家攻战,都是不离现实生活的,可以称为现实主义。但庄子讲逍遥,讲齐物,却是远离人间烟火,并且行文洒脱,意象新奇,如天马行空,属于百家中的浪漫主义。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他教会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用非功利的眼光观照这个世界,直接影响着后人的思维和创作。特别是那些浪漫主义大师,如李白,李贺,*……郭沫若说:“秦汉以来的一部*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从上面这些诗句,可以看出基本上都是脱胎于庄子《逍遥游》的描写。

  九、作业

  课外阅读庄子的作品,写一篇读书心得。

《北冥有鱼》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qú)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庄周问老子,老子曰:周即蝴蝶,蝴蝶即周,以明道之为一。

  二、审题辨体

  三、了解作者

  庄子名周,战国宋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并称“老庄”。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环中和人生边上来反思人生。因此,他的思考具有终极意义。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今存33篇。

  4、“逍遥”也写作“消遥”,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四、读文识字:

  1、注意下列划线字的注音:

  北冥(míng)鲲鹏(kūn)抟(tuán)迁徙(xǐ)

  2、听录音,注意停顿和语气。

  3、自由练*朗读。

  4、指名读,其他同学加以评价。

  5、分组读,再齐读。

  五、理解内容:

  (一)回顾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二)师生共同翻译第一部分。

  (三)学生按照示范,自由翻译,并汇报成果。

  (四)翻译重点语句。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振翅奋飞,它的翅膀就好像天边垂下的云彩。

  2、去以六月息者也。

  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去了。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

  (五)浅析鲲鹏形象

  1、庄子笔下的鲲鹏有哪些特点?(找出具体的词、句概括)。

  2、庄子笔下的鲲鹏在你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画面?

  3、这些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可以播放视频,感受一下。

  4、总结庄子笔下鲲鹏的艺术特色。

  ①借用寓言说理:文章借用大量的寓言自己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鹏、野马、尘埃等。

  ②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③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六、后世有没有人承袭他这种创作手法的?

  李白。

  七、课堂小结

  庄子用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给我们讲述了鲲鹏将徙于南冥的故事,那他为什么要创作出这样一个气势宏大的形象呢?他想借鲲鹏传达什么?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

  八、布置作业

  实记重点词语的意思。查找有关“鲲鹏”的诗词。

  第二课时

  复*上节课内容:

  1、基础知识

  2、齐读课文,并指名概述其内容。

  二、探究中心

  (一)深入探讨鲲鹏形象

  1、庄子笔下的鲲鹏要去做什么?它是怎样去的?它为什么要去?

  2、庄子心中的“逍遥”是怎样的?你觉得鲲鹏做到庄子的“逍遥”境界了吗?

  3、“野马”和“尘埃”是否达到了“逍遥”的境界?

  4、鲲鹏到天上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可结合最后两句话分析)。

  5、文章意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6、庄子笔下的“鲲鹏”有什么象征意义?

  7、你觉得庄子所说的“逍遥”之境是指什么?有什么积极意义?

  8、你心中有没有这样一股“风”来束缚你?怎样摆脱束缚?

  三、课堂小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应该感谢先哲给我们留下的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儒家思想教会了我们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勇往直前;而道家思想又教会了我们生命的境界是无限的,要自我超越,摆脱现实束缚,畅意于天地遨游。他们在我们人生不同的际遇下,给了我们正确的指导,希望我们可以热爱祖国的文化,传承祖国的文化,在成长中汲取有利的因素,不断完善自己。

  四、布置作业

  读一读苏东坡的诗文,感受他的精神境界。


鱼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4)

——《鱼游到纸上》教学设计 (菁华6篇)

《鱼游到纸上》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

  2、学*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3、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并从中受到启发;学*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27课。(板书:鱼画到了纸上)

  学生:老师,您写错了,是“鱼游到了纸上”,不是“鱼画到了纸上”

  老师:(故作愕然)不对吧,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

  学生之间的争议引入课文。

  二、检查预*

  上一节课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预*这篇课文,现在检查一下预*情况。

  1、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是什么?

  (“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残疾青年,他每个星期天都来这里画金鱼。“鱼游

  到了纸上”意思是说这位青年画的金鱼十分形象生动,像活的那样在纸上游动。学生可以从整

  体感知课文内容,只要大致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就行了。)

  2、你是怎么知道这位青年是聋哑人?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从来不说一句话”“

  没有任何反应”,和他胸前佩戴的“福利工厂”的厂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聋哑青年。如果是

  会说话的人,不可能从来不说一句话;如果是听得见的人,那么在众人的赞叹、议论声中,不

  可能“没有任何反应”;“福利工厂”一般是专为残疾人开办的工厂。)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

  2、轻声朗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讲了什么。

  3、指名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段意。学生讨论。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常去玉泉观鱼。

  第二段(3—4自然段)讲“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

  第三段(5—8自然段)讲“我”通过看这位青年画金鱼,对他有了更多了解。

  第四段(9—13自然段)讲“我”对这位青年产生了敬佩之情。

  4、出示生字生词卡片,用指名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致”是翘舌音,“聋

  ”是后鼻音。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和停顿不恰当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第一、二段

  二、提问

  1、“赏心悦目”是什么意思?作者在玉泉观鱼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赏心悦目”的意思是指因欣赏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因为玉泉的“池水清澈见

  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样美好的情景看在眼里自然觉得心情舒畅愉快。)

  2、想想第一段的哪句话引出下文?

  (“十几缸金鱼”。)

  3、“举止”的意思是什么?“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举止”,动作、神态。“我”是在金鱼缸边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特别”的地方就是“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即爱鱼达到了忘掉自己的程度。)

  三、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二、三、四段,思考问题:这位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2、学生讨论思考题。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有时…

  …有时”“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太阳快下山了……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

  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为了画好金鱼……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等)

  3、提问:

  (1)“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青年画的鱼仿佛活的一样在纸上游动,引起了人们围观和赞叹。说明他对鱼的特点非常了解,画得非常像。)

  (2)“融为一体”的意思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融合在一起的意思。他和金鱼融合在一起,好象自己也成了金鱼,这正是达到忘我境界的集中表现。说明这位青年画鱼非常勤奋、专注。)

  (3)“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鱼“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青年对鱼的特点非常熟悉,在心中已经形成了金鱼的清晰、准确、生动的形象。

  一个“先”字点明了“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把鱼画得像,画得活,必须反复观察,使头脑中的金鱼形象、生动。鱼“游到纸上”是“游到心里”的结果,鱼“游到心里”是“游到纸上”的前提和原因。这位聋哑青年之所以能使鱼“先游到”自己的心里,是他勤于观察,刻苦练*,达到忘我境界的结果。)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注意读出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所表达的语气。

  2、教师范读课文。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讨论下面问题: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作者与那位青年“只是碰到过几次”,却发现了他的“特别”之处,对那位青年爱鱼爱到忘我境界的准确描写以及发现那位青年是聋哑人,都能体会出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正因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所以文章写得具体、生动)

  2、聋哑青年又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一看就是一整天”等,说明他观察事物十分专注、刻苦。从“有时……有时”可以看出他观察时抓住了金鱼的特点,因此,画出的金鱼才能做到仿佛在纸上游动。)

  3、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可从两方面加以引导,一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积累,并说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二是谈谈如何学*那位聋哑青年的勤奋、刻苦的精神。)

  三、布置作业

  ①抄写生词两遍,提示难点:聚、聋、哑。

  ②先写出带点字的意思,再写出词语的意思:一丝不苟、赏心悦目、融为一体。

  附:板书

  27.鱼游到了纸上

  聋哑青年

  举止特别(忘我)游到纸上

  先游到心理

  “我”

  认识 了解 敬佩

《鱼游到纸上》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花港、清澈、一壶茶、鱼缸、罢了、一丝不苟、绣花、挥笔、厂徽、聋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4、学*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略)

  布置、检查预*,正确读写生字新词;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感知人物形象;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这位青年人的初步印象,并说一说理由;也可按事情发展顺序,即作者对年轻人的认识(举止特别—画技高超—骄傲—令人敬佩)来进行交流。初步感知人物形象,感受作者由欣赏、误解到由衷敬佩的情感变化。)

  第二课时

  一、引入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鱼游到了纸上》(板书)同学们读一读课题,第一次读课题哪个字让你眼前一亮?

  生:“游”字、“纸上”……

  师:这个“游”字怎么就让你眼睛为之一亮呢?

  (为什么说金鱼游到了纸上?这话是谁说的?)

  二、第一次读书交流: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

  1、师: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找找吧。(明确读书要求:“鱼游到了纸上”这句话是谁说的?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2、(生按读书要求读书、思考。)

  3、师生交流:

  ◆这句话是谁说的?(出示句子并指导朗读:抓住“惊奇”、“叫”。

  ◆当时你就在现场,听到女孩惊叫声,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你挤过去,看到了那青年是

  4、学*青年画鱼的段落

  ◆(出示画鱼的句子)自由地读读这一段话,你读出了青年的什么?

  “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流动。”

  ◆你想怎样夸赞那青年画的鱼呢?(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5、再次指导朗读女孩说的话。

  ◆师:面对如此逼真传神的金鱼画作,难怪那位围观的女孩会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叫。(手一挥,全班齐读:“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写话说话)师:她这一叫可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啊,围观的人都纷纷议论着、赞叹着。请同学们仔细看看文中的插图,观察他们的神态,猜想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也可以想想当时你就在现场,你会怎么夸?

  那儿聚集着许多爱鱼的人:有老人,有孩子,也有青年、大家赞叹着,议论着。

  “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一个男孩挤到跟前,也随声附和:“()!”

  一位老人()说:“()!”

  那位男青年():“()!”

  ◆(齐读女孩说的话)你们夸得不错,让我们把所有的称赞融为一句话。

  三、第二次读书交流:鱼为什么游到了纸上?

  1、师:(过渡)这位青年为什么能让鱼游到了纸上?最好能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生:(思考、交流)“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或他坚持不懈、勤奋专注等)

  师:(明确第二次读书要求)怪不得呢!课文中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青年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动笔圈画写批注。找到句段后多读几遍,并和你的同学交流,想办法理解它。

  2、(学生自由读书、画找句子、讨论交流。时间保证不少于5分钟。)

  3、师生交流、相机指导读书、语言训练。

  ◆生:(第4自然段)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谈谈你的理解,你为什么找到这句话?突出“老是”(换词—总是、经常)、“呆呆地”、“静静地”理解句意、指导朗读。小结过渡:真是一个“特别”的青年,他爱鱼竟到了忘我的境界。)

  ◆生:(第8自然段)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理解“融为一体”。小结过渡:美丽的风景没有吸引他,围观者的议论也没有打扰他,此时此刻,他自己也不记得“金鱼是我”还是“我是金鱼”了。)

  ◆生:(第9自然段)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那他记着什么呢?)

  ◆生:(第12自然段)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为什么会忘呢?)小结过渡:是呵!青年是多么勤奋专注啊!一整天了,他心里只有鱼。)

  (小结过渡:能把鱼画得栩栩如生,青年花了多少时间去观察鱼、画鱼呀!没有坚持不懈、一丝不苟的精神是很难做到的。正是心中有“鱼”(板书),才让人们夸赞那青年“鱼游到了纸上”。所以当我把女孩说的这句话告诉这位青年时,他回答:鱼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四、第三次读书交流:体会作者的心,进一步认识聋哑青年

  ◆理解“咯噔”一词:(同学们,聋哑人是我们生活中寻常可见的,作者何以看到青年厂徽时,心里会咯噔一跳呢?请不要忙着回答,自己再联系前文来谈谈。)

  ◆师:看似简单的“咯噔”一词,其实并不简单。在它的背后有作者没有说出的许多的话,有作者的复杂情感在里面啊!一个命运不眷顾的聋哑人,能如此孜孜追求喜欢的艺术,使自己的无声世界,变得如此多姿多彩,使自己的人生变得这样不同寻常,该让多少人心怀感动、心生感慨啊!(齐读11自然段)

  五、联系生活实践,拓展悟情:说说对聋哑青年的敬佩

  ◆写话:面对这位聋哑人,作者心里咯噔一跳,现在你认识了这位青年,读完了课文,你的心里会怎样呢?

  ◆师总结:心中有鱼,才能纸上有鱼;心中有鱼,才能落笔生辉。马克吐温说过:“人的专注力是十分了不起的,主要你认真地专注于自己所钟爱的事,坚持不懈,你就能做出连你自己都感到吃惊的事情来。——仅仅一年的时间,一位聋哑青年做出了让我们如此敬佩之事。那么,如果我们也能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相信也会有所成就的。

  板书设计: 鱼先游到了心里 鱼游到了纸上

  (专注投入废寝忘食) (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鱼游到纸上》教学设计3

  【教材简析】

  《鱼游到了纸上》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写人的文章。本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以青年人“特别”的举止为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浓。作者对对人物的描写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传神;年轻人的话——“鱼先游到了我的心里”语言*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性,令人回味无穷。是课文理解的难点。全文可分为两大主要版块,一观鱼——“鱼游到心里”(3-4自然段);二画鱼 ——“鱼游到纸上”(5-9自然段)。两个版块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理解了原因——鱼为什么能游到年轻人的心里,也就自然明白了鱼为什么游到了纸上。课文对年轻人的细心、专注地看鱼、画鱼,“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传神,描写细致入微,是一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

  本文教学的重点一是让学生从青年人做事勤奋、精神专注中受到的感染,培养坚持不懈的品质;二是学*作者对人物的观察和描写方法。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走个来回,不但知道写什么,还要知道怎么写。本节课让学生找到青年言行的句子品读、感悟,再通过适当的语言文字训练,使一个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聋哑青年跃然纸上。同时,在这种品读、感悟之中也了解了作者是怎样写的。然后再让学生读文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进行观察的。就这样,学生学完课文后,不但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学情分析】

  本册在阅读教学上有两个重点:一是教会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阅读方法;二是要抓住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并展开联想与想象,从而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学生已学会的想象法,抓住重点词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以及课文“鱼游到心里再游到纸上”的这个特殊的内容决定,我打算紧抓重点句,扣重点词,展开想象理解“鱼是如何游到纸上的?”引出鱼如何游到年轻人心里的探究,从而感受年轻人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花港、清澈、一壶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4、学*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年轻人做事的勤奋与专注,受到启发。

  2、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准备】

  学生预*课文,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划出描写聋哑青年外貌和他看鱼、画鱼的句子,准备练*纸。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读题质疑。

  1、欣赏鱼图(出示课件)

  ●老师听说西湖有很多地方可以观鱼。而花港可是最有名的观鱼点,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吧。

  2、揭题板题

  ●这些活泼可爱的鱼,*时都生活在-----水里。是的,鱼儿的生活离不开水。但今天我们要学的27课却很特别,鱼不是游到水里,而是游到了纸上。

  板书:鱼游到了纸上 齐读课题

  3、读题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的脑海里冒出了什么问题呢?

  预设:老师把孩子的问题进行梳理,在关键词上打上 “?”

  ① 为什么说金鱼游到了纸上?

  ② 鱼怎么样游到纸上的?

  ③ 这话是谁说的?

  ④ 是谁让鱼游到了纸上?

  ……

  (在解决问题3、4时,引出“聋哑青年”。)

  4、随机学*“聋哑”

  (1)初识人物,带学第3自然段。(出示课件聋哑、句子)谁来介绍一下?

  (2)这句话对聋哑青年进行了什么描写?或写出来了青年的?(外貌描写)

  (3)小结:外貌描写是我们写人时常用的一种方法,我们要好好读一读,学一学。副板书:外貌

  【设计意图:兴趣是创造一个快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对学*有了兴趣,学*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乐此不疲的奥秘。同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立足课题提问,引起学生阅读期待和探究文本的兴趣。】

  二、再读课文,把握整体。

  1、再读课文,要求:

  导:那课文(示课件)讲了聋哑青年哪几件事呢?我们再去读读课文,要求

  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的基础上,思考这个问题。板书:聋哑青年

  2、交流:课文讲了聋哑青年哪几件事呢?板书:观鱼 画鱼

  3、 出示词语,朗读积累

  ① 花港、茶壶、鱼缸、绣花、罢了、厂徽

  ●标红的生字中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老师挑“徽”字要大家一起写一写)

  ②泉白如玉 清澈见底 赏心悦目

  ●读完这组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美好的事物-----泉白如玉的玉泉,清澈见底的池水,真是令人“赏心悦目”。看到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愉快就叫做赏心悦目。

  ●我们再来带着这种美好的感觉读读,把它们积累下来。

  ③一丝不苟 工笔细描 挥笔速写 融为一体

  过渡:这组词语也很有什么特点,都是描写谁干什么?聋哑青年画鱼时的情景

  【设计意图:本课文的写作思路不是十分清晰,考虑到让四年级的学生整体把握有一定的难度。就从问题中解决“主角是谁?”再读思考“讲了他的一几件事?”采用分步提示的方式来降低难度,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另外,在学词时分组学*,目标明确,学有重点,一点带面。】

  三、研读 “画鱼”,感悟专注。

  1、再细读课文,注意听,划出描写青年画鱼的句子。

  2、反馈交流,预设出示:

  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3、自由地读一读。

  ●这段一共只有2句,其中,把青年画鱼的过程写具体的是哪句?

  4、聚焦第2句话,圈出分号,了解“分号”的作用。

  ●那我们再读读第2句话,有没有发现有一个*时不太常见的标点?分号。

  ●分号往往用在几个并列的句子之间,这些句子既表达相同的内容,但又有很大的不同。不信看这句话,这分句的前后两部分,同样是在讲青年画鱼,但他在画法上又有很大的不同,谁知道,来听听你的意见。

  5、理解“工笔细描、挥笔速写”板书:工笔细描 挥笔速写

  A、出示课件引导先从字面理解“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工笔细描”,怎样是“挥笔速写”?

  ●老师听懂了,“工笔细描”,关键在于“细”上,那“挥笔速写”重点在什么?(突出一个“速”)

  小结:老师查过资料,知道了“工笔和速写是*画的两种不同画法,工笔讲究一笔一画慢慢描,用笔工整细致;挥笔速写正好相反,下笔速度很快,简单几笔就把主要的特征迅速画下来。

  B、引导看图理解:

  ●这里有两幅图,你们觉得哪一幅需要工笔细描,哪一幅是挥笔速写?

  ●演示:是的,大家注意看,金鱼身上的鳞片需要大家工笔细描。

  来,咱们也当一回画家,以手代笔,想象你手上拿着的是一支细细的毛笔,我们来把金鱼身上的鳞片工笔细描一下,你看,这细细的线条需要大家慢慢地画,细细地画,要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

  我来采访一下这位小画家,说说你刚才是怎样画的?

  读词理解:-----现在我们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工笔细描,轻、细、慢 ;

  再看这两条金鱼的尾巴,就需要我们挥笔速写。现在你手里拿着的是粗大的毛笔,蘸满了颜料,我们一块来速写一下。准备好,来,很快地画出来…很快地画出来,

  读词理解:-----现在我们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快速读---挥笔速写,

  C、引导联系句子理解:

  ●像我们刚才这样一点一点的,慢慢地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即使是一个细小的鳞片都是精雕细琢的,不能有一丝马虎。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咱们就称为他“工笔细描”,

  而挥笔速写,抓住的是鱼的转瞬即逝的动作,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所以要画得快,但要画得活灵活现。

  6、指导朗读。带着我们的理解,再回到句子好好读读。

  ●师生合作读:

  师——他有时…有时又…;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

  ●男女生合作读:(指名再带齐读)

  1)师:听出来吧,这青年画的时候,有细有粗,有轻有重,有慢有快,有淡有浓---这就是它们的不同,来我请两个同学合作读,女同学心思细腻点,就读工笔细描,男同学潇洒点,来读挥笔速写。

  2)真好,来,女同学跟着她来一起细描,男同学跟着一起速写一下。

  3)来,这边同学试着细描,这边同学跟着速写,读。

  4)能试着背一背吗?试背、指名、齐背(机动)

  【设计意图: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因为只有学生真正了解了蕴涵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情感。根据“工笔细描”“挥笔速写”的词意,引领学生正确理解文本,从而深入地体会年轻人画技的高超。】

  7、体会青年的专心。(抓“静静地”、“融为一体”)

  引说:青年就这样时而细,时而粗,时而快,时而慢,时而轻,时而重,静静地画着,一直这样静静地画着,他似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正如课文中写的出示课件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8、赞叹点题

  ●引说:整整一天,这位青年一直就这样静静地画鱼,一条条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怪不得,有个小女孩不由自主地叫起来:“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读)

  ●是的,同学们,女孩在说这句话的同时,还会有怎样的反应?

  1)预设:不可思议的表情,惊讶——是的惊讶时睁大眼睛、张大嘴巴

  2)读——我们带着这种神态和感受一起来读读。女孩看青年画画,越看越惊讶,越看越佩服,最后,情不自禁地叫起来,读-----

  【设计意图:在本课教学中,体会年轻人的专注是重点之一,也是难点。而要领悟到如何专注,读懂重点词句是关键。通过抓重点词句体会的方法,引导学生想象体会自主学*,才能品读得仔细,体会得到位。】

  四、练笔升华,设疑延引。

  1、是啊,女孩这一叫,把其他看鱼的人都吸引过来啊。

  2、你瞧,读,

  (示——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

  3、作业练笔:想一想,如果你也在围观的人群中,会看到观众怎样的反应呢?你会听到他们怎样的议论和赞叹呢?来拿出作业纸,动笔写一写。有没有注意到“分号”标点?刚才我们研究了这个标点,现在试着来用一用这个标点。请同学们听清楚老师的要求:三个人物你选一个人物写一写。如果能写出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你可以得★ ★ ★ 级的最高评价。

  师巡视中提醒孩子看图联系生活,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下来。

  副板书:动作、神态、语言

  4、交流反馈:

  请大家仔细听一听,你们要听仔细他是怎样写的,还要注意体会,我们用分号把三位同学写的话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注意,老师读第一句话,老人、青年、小孩接下去……

  写得好,读得也好。大家发现没有,我们把三句话用分号连起来,然后用第一句串起来,就成了一段精彩的文字了。这就是分号的作用。另外两个人物,请课后完成。你自己通过努力,也把它组成一段精彩的文字。

  5、设疑延引:

  1)听了刚才大家的议论和赞叹,我们知道了这个青年画的鱼实在太好了,画得太逼真了,就像真的鱼在纸上游动。难怪,一个女孩说——回读课题。

  2)为什么会画得这么好啊?课文最后,青年他写了一句话,他说:先游到我心里。那鱼怎样又游到他的心里呢?“鱼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又有什么关系呢?下节课再继续学*。

  【设计意图:回到课始的疑问,前后呼应使课堂结构完整、一体化,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引出文章的难点的突破,再读课题,使学生很有一种成就感。但是,笔者在结尾处还提到学生将三读课题,由初读时的惊讶读到这堂课的肯定与默认,再到三读课题时的惊叹与敬佩。】

  五、作业设计,思考延读。

  1、试着练*纸的其他两个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

  2、再读课文,思考:鱼怎样又游到青年的心里?“鱼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又有什么关系呢?

  【板书设计】 鱼游到了纸上?! 写人

  外貌

  观鱼 神态

  聋哑青年 工笔细描 动作

  画鱼 语言

  挥笔速写 ……

  课件:鱼游到了心里

  附:作业纸设计

  想一想,如果你也在围观的人群中,会看到观众怎样的反应呢?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写下来。如果能写出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可得★ ★ ★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的27课《鱼游到了纸上》一文,通过对聋哑青年观鱼、画鱼表现的细致描写,赞美了其勤奋专注的品质。作者观察细微、构思巧妙成文,写得有情有趣,有声有色,生动感人。其内容贴*学生生活,是学生很喜爱阅读的一篇课文。下面是我对《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反思。

  在备课《鱼游到了纸上》时,我曾先后设计了3条线:第一次主线:抓课文的 7处带“游”字的句子为主线;第二次主线:抓青年的特别为主线;第三次主线:抓课题“鱼游到了纸上” 为主线,反反复复思考,借鉴中,最后我把教学的核心目标锁定于“感悟青年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精心找准了进入文本的发窍处:引领学生学*青年看鱼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句子,青年画鱼画得栩栩如生的句子。感悟青年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为主线,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必须先游到心里。

  基于学情的考虑,孩子的阅读基础较薄,字词教学也必须抓落实,所以,又精心设计了词语教学板块和重点研读“青年画鱼”板块,解决“鱼游到纸上”的问题,提炼第二课时的研读主题“鱼怎样游到心里?”

  ◎教学设想:

  整堂课我主要是按照以下的思路展开教学的:

  一、激趣导入,读题质疑。

  虽说,我也一贯赞同快速导题,可有时一段精选的激趣也很必要。因此,我从课文的第一段的句子“西湖有很多地方可以观鱼。我喜欢花港……”中提炼导语:老师听说西湖有很多地方可以观鱼。而花港可是最有名的观鱼点,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吧。自然引出精美的金鱼图片,配以舒缓的音乐让学生欣赏。就这样在宽松愉快的情景中开始教与学。

  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快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对学*有了兴趣,学*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乐此不疲的奥秘。而多媒体就能在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和轻松的音乐所造成的氛围中激起学生学*的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课堂提问又是唤起学生学*兴趣的一条有效途径。于是,我又根据课题设计富有吸引力的问题:“这些活泼可爱的鱼,*时都生活在-----水里。是的,鱼儿的生活离不开水。但今天我们要学的27课却很特别,鱼不是游到水里,而是游到了纸上。”启发学生针对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疑问?学生会纷纷提出:鱼应该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纸上?是谁使鱼游到纸上来的?他是怎样使鱼游到纸上来的?通过对课题的质疑,又大大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

  二、再读课文,把握整体。

  1、我首先让学生自读一遍课文,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说说课文主要讲了聋哑青年哪几件事?然后让学生展示学*字词。

  2、在字词教学,我分三组进行。

  第一组:花港、茶壶、鱼缸、绣花、罢了、厂徽,重点读准音的基础上,重点指导难写字,如“徽”字的书写落实。

  第二组:泉白如玉、清澈见底、赏心悦目。联系具体事物,了解词语意思:“读完这组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美好的事物——泉白如玉的玉泉,清澈见底的池水,真是令人“赏心悦目”。看到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愉快就叫做赏心悦。

  第三组:一丝不苟、工笔细描、挥笔速写、融为一体——以这组词引出聋哑青年画鱼时的情景

  三、细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品味语句,体会人物品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在课本上画出描写青年人画鱼的语句,在读议中,通过对这些句子的理解,认识到聋哑青年勤奋专注、执著追求、做事一丝不苟的品质,进而启发学生从青年人身上学到了什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应该如何去做。

  四、美读课文,表达情感,积累运用语言。在这一环节中,我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7段。采用指名读、师生合作读、分角色读、齐读,最后读背等多种形式,通过朗读,不但培养积累*惯,而且加深了学生对青年人美好品质的认识。

  五、练笔写话,既拓宽了孩子的思维,又渗透了写人作文时的一些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

  教师自评及反思

  ◎教学收获:

  反思自己教学历程,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能把握文章重点,体现语言文字的训练,特别是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1、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看似无疑,其实有疑之处进行生疑,从而触及学生“最*发展区”,引导他们进入思维的高一级阶段,也就提高了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

  2、加强了读的训练。

  为了落实《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围绕“读”而展开的。以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抓住关键句、关键词理解课文,感受青年看鱼的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画鱼得栩栩如生,在教学课文的画鱼这一个内容时,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句式对比、引读、反复强调等方式进行读议结合,在读和议中,认识到聋哑青年身残志坚、勤奋专注、执著追求的品质,并受到感染。教学中反复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落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课堂小练笔让学生有情可抒,落实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3、渗透了写作方法。

  结合课后题,读中介绍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征,感受写人时常用“外貌描写”方法;同时,在练笔设计中,学*课文字里行间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方法,如“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讶地叫起来。让学生围绕围观的人想一想,如果你也在围观的人群中,会看到观众怎样的反应呢?你会听到他们怎样的议论和赞叹呢?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写下来。如果能写出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可得★ ★ ★

  ◎反思不足:

  一堂课下来,教学目标已完成,但心里也有不少遗憾:

  1、本堂课我自己认为备得较充分,但缺乏磨课实践的过程,理论与实践操作之间存在相当差距。

  2、课堂上总是觉得自己关注教案多了,关注学生少了,学生主体地位还不明显。

  3、课堂对学生评价的语言欠缺,读中感悟落实不到位。

  4、自身对教材的把握能力不足,每次备课时在教学内容上总遇“难以取舍”之困惑。

  每一次的遗憾和失败,虽然让我心情沉重,但也让我在语文的教学之路中不断地看清自己的不足,带来思考,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我们每个人也都要有这种敢于自省、自察的勇气,因为“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只有敢于挑战自身的弱点,并采取积极的态度及时纠正,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生命的质量。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可能不上公开课,每一次上公开课都是一种历练,每一次历练都是一次超越,每一次超越都是痛并快乐的成长,而每一点的成长都让你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

《鱼游到纸上》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鱼游到了纸上》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作者通过写一个聋哑青年是怎样观察鱼、怎样画鱼以及作者与他之间的“谈话”,把一个热爱生活的残疾青年形象生动地勾画出来了。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四大段。

  第一段(1、2自然段)概括地讲玉泉是观鱼的好地方,有许多爱鱼的人到这里观鱼。先讲作者喜欢玉泉;然后写作者为什么喜欢玉泉:池水清澈,坐在池边的茶室,边品茶边看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动,可以得到一种美的享受;最后写茶室的后院有十几缸金鱼,这里有许多爱鱼的人,有老人,有小孩,也有青年。

  第二段(3、4自然段)讲“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第一句是过渡句,指出“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围绕这一句首先描写了青年的外貌,特别强调了:“他那一双大眼就像玉泉的水。”接着具体描写了他的特别之处:“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举止的特别引起了“我”的注意,也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第三段(5―9自然段)讲青年人画鱼画得非常逼真,把鱼画活了。

  这段分三层。

  第一层(一个星期天……惊奇的叫起来)讲青年人画的鱼吸引了许多人。“挤满”和一个小女孩惊奇的叫声:“金鱼游到纸上来啦!”可以使人充分地感觉出青年画的鱼是多么惟妙惟肖,多么逼真!这一层从侧面说明青年把鱼画活了。

  第二层讲青年在认真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勾出鱼的动态。”从正面写青年把鱼画“活”了。

  第三层讲青年作画的专注。

  第四段(“我仍旧喝茶”――完)讲“我”和青年的“交谈”。

  天快黑了,青年仍在金鱼缸边画画。作者从他胸前的厂徽上发现了他是个聋哑人。于是他们用笔在纸上交谈。作者从中了解到:这个青年学画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当作者告诉他小女孩所说的话时,他笑得那么甜,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心里。”这说明他非常爱鱼。因为爱鱼,才如醉如痴地观察鱼。通过观察,鱼的样子、鱼的动态就活灵活现地刻在他脑子里。只要一想,鱼的造型、姿态、顽皮的样子就展现在他眼前,所以说:“先游到了我心里。”他虽然听不到美妙的音乐,表达不出真挚的情感,但他却用一双明亮的眼睛去捕捉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并用自己的画笔表现出生活的美,从而美化人们的生活,这充分证明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只要热爱生活,聋哑人的生活,聋哑人的心灵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

  《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是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材料”。积累材料是以仔细观察作为前提的。只有通过仔细观察,才能达到积累的目的。这一课有两个观察角度:一个是作者通过仔细观察青年的一举一动,把聋哑青年写“活”的;二是聋哑青年通过仔细观察鱼的每个部位和鱼游动的样子,把鱼画“活”的。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就要根据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和篇目安排的特点,以及这篇课文的特点来设计这一课的教法,让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了解作者及聋哑青年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和作者是怎样积累材料的,并把学到的积累材料的方法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

  (一)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理解“赏心悦目”、“一丝不苟”、“唯一”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学*聋哑青年热爱生活的精神,教育学生要热爱生活,用自己的双手去美化生活。

  3.学*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和聋哑青年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三)教学难点:“鱼游到了我心里”句子意思。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具准备:幻灯片

  二、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自学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知道鱼儿离不开水,鱼在水里游。

  今天我们学*7课《鱼游到了纸上》(板书)。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呢?

  1.鱼怎么会游到纸上了?

  2.“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意思?下面,同学们根据预*提示自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再读课文,布置自学:自学生字词,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三)检查自学:

  1.生字:罢、苟、唯、骄

  2.词意:赏心悦目、聚集、忘我、融为一体、一丝不苟

  3.分段、概括段意。

  (四)再读课文,提出问题:刚才,我们已经划分了段落,下面我们就根据逻辑段提问题。

  归纳:1.作者为什么喜欢“玉泉”?说明了什么?

  2.“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3.为什么说“鱼游到了他的纸上”?你从哪看出来的?

  4.从哪看出这是个聋哑青年?

  5.“鱼先游到了我心里”是什么意思?“游到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是什么关系?根据提出的这些问题自学,圈点勾画,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课后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学*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上节课,我们根据逻辑段提出了问题,并自学,在小组进行了讨论,这节课我们集体讨论。

  1.作者为什么喜欢“玉泉”?说明了什么?指导朗读。

  2.“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有什么“特别”之处?“忘我的境界”什么意思?指导朗读,表达出青年的特别之处。指名读三段,分层、层意。

  3.为什么说“鱼游到了他纸上”?从哪里看出?朗读、体会青年作画的认真,鱼的逼真。

  4.从哪看出是聋哑青年?“融为一体”什么意思?

  5.“鱼先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游到心里”和“游到纸上”是什么关系?

  生读全文,思考:聋哑青年是个怎样的人?

  总结全文,归纳观察方法。

《鱼游到纸上》教学设计5

  一、导入

  1、同学们,古今中外,涌现出了许多有名的画家,你都知道谁,他最擅长画什么?(学生回答后,随机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郑板桥的竹、李苦禅的鹰等。)

  2、有一位很特殊的画家,他擅长画鱼,同学们,今天,我们学*27课,大家一齐读课题。

  3、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带着你的疑问再来读读题目。那么鱼究竟能不能游到纸上呢,请同学们打开书,出声朗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师板书:鱼游到了纸上。

  二、初读

  PPT填空:这篇课文主要讲作者在( )观鱼时,发现了一位( )青年,他( )看的非常专心,( )画的活灵活现。

  三、整体感知

  (一)1、通过总结和读书,你觉得聋哑青年画的鱼怎么样?你想怎么称赞他画的鱼?

  2、那么书上的一个小女孩是如何称赞的?谁来朗读这一句。

  PPT“哟,金鱼游到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小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3、从一个“呦”字,你体会到什么?你再来读一读!谁还愿意读一读。

  (二)1、一个“哟“字,就引来了许多游客的目光,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PPT出示:“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2、谁来读读这段话?

  3、自由的朗读这句话,思考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体会到的?

  4、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一读 ,谁来评一评

  (引导学生从重点词语:工笔细描、一丝不苟、像姑娘绣花、细致、挥笔速写这些重点词语进行理解。)(板书:画技高超)

  5、一个“游”字把金鱼画活了,用得多好呀,咱们也来用一用。

  PPT出示:把鸟画活了,应是:鸟()了纸上。

  把青蛙画活了,应是:青蛙()了纸上。

  把——画活了,应是:—— ( )了纸上。

  (三)1、如果让老师来画鱼,肯定是画不好,因为老师不喜欢鱼,可是聋哑青年学画鱼才一年多,就能把鱼画的如此逼真,你们知道原因吗?请你用直线在文中画出来。可以与同桌轻轻交流。

  老师选取一处最有代表性的一段话,咱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PPT出示: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在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哪些词让你觉得最能体现出他的认真专注?(抓住“老是”体会到青年爱看鱼;“呆呆”写出了青年看鱼看得入神,着迷;“静静”体会到青年在用心记鱼的样子。)

  你体会的真好,你能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

  是呀,聋哑青年看鱼就是专注这么忘我。

  PPT假如星期天,风和日丽,他就这样——

  假如这个星期天,寒风凛冽,他也──

  如果这个星期天,烈日炎炎,太阳炙烤着大地,他仍旧──

  2、不管春夏秋冬,严寒酷暑,为了画好鱼,聋哑青年都要来玉泉来看金鱼。此时此刻,你想这位聋哑青年说些什么吗?(板书:勤奋)

  3、那么鱼游到纸上与鱼游到心里是什么关系呢?

  对啊,只有这么专注,努力,才能画出这么活灵活现的金鱼来。

  四、总结

  PPT通过学*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拿起你的笔写一写。

  是呀,聋哑青年这种专注忘我的精神深深地打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我们把对青年的赞叹融入到我们的朗读中。

《鱼游到纸上》教学设计6

  【教学设计说明】

  《鱼游到了纸上》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组的课文。

  课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作者对这位身残志坚的青年由衷地敬佩,以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本文可以分成四段,教学时没有按常规先分段,然后根据分好的段落一段一段地讲解进行教学。而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线索,抓住重点的词语来理解文章的段落、语句,完成学*任务,提高学生素质。

  【训练重点】

  “注意积累材料”,通过本文的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选择了哪些材料,而且从中学*观察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1、留心周围的事物,做个有心人。

  2、认真观察,多看、多听、多问。

  3、勤于动笔。

  本课是本单元的开篇课文,渗透训练重点尤为重要。通过这一训练项目为后面学*读写例话作一铺垫。教学时先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写法,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会积累材料的基本方法(本课时主要是留心周围事物,多看、多听、多问),以此指导学生的作文。

  【准备用时】

  第一课时:

  理解内容,学*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学*作者积累材料的方法。

  第二课时:

  继续学*作者积累材料的方法,读写结合。 这一课采用“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课堂上力求师生关系融洽。通过学生自主读书,自读自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再读书交流,合作学*。经教师点拨指导共性难点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学*写法,指导作文。

  1、明确每课时的学*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又便于学生检查自己的学*任务是否完成,这样把教路和学路有效地统一起来,取得更好的教

  学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读书,整体感知,互相交流:

  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并且通过再读书自己解决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再通过相互合作学*,尝试解答。课堂上也应有生生互学的场面。组内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由小组代表写在卡片上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梳理排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多给学生活动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克服课堂上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的现象。

  3、学生不理解的共性问题,在梳理排序形成几个重点问题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读、思、议。学生读书讨论,互相合作学*,共同解决不懂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者抓住共性的、重点的、难点的词、句点拨精讲,使学生由不懂到弄懂,不会到会,不会学到会学。在体会词句内涵的同时,使学生情感的闸门大开,心灵也受到触动,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以达到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效果。朗读指导,在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读出感情,加深印象,提高阅读能力。

  4、对本课重点“鱼游到纸上和鱼游到心里的关系”这一问题,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再给学生充分发表独到见解的同时,适时地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导就应体现在此。

  5、在自读、精读以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体会,练*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让学生的感情在此处升华。

  6、学*作者积累材料的方法:

  从读学写,在学生完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读课文,通过再次的合作学*,明确作者到玉泉观鱼,不仅看鱼,而且还留心那里的人。使学生了解,这节课只是初步学*的,今后的学*还要逐步深入学*积累材料的方法,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7、第二课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写一个人物的片段或写一种喜爱小动物的片段。读写结合,以巩固本单元的知识,培养学生注意积累材料的良好*惯。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学*目标

  今天,我们来学*──鱼游到了纸上,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多媒体出示课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们脑海中有什么问题?

  我相信,经过努力我们大家一定能够完成的。有没有信心?

  二、小组交流,提出问题,梳理排序

  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预*,我们先来看看生字预*得怎么样?

  (多媒体出示生字,指读。一人读,再齐读)

  我们都知道鱼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了纸上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时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拿出笔来边读边作上记号。

  1、自读课文:

  给够时间,围绕“鱼怎么会游到了纸上”这一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边读边做记号。教师短短的几句话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渗透了读书的方法。

  下面就请你们在小组内先说说哪些问题你没弄懂,如果小组内理解不了,等一会儿,老师发给你们纸,把它写在上面,我们大家共同来理解。请同学们现在开始小组交流吧!

  (小组交流,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小组内共同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写在纸上。)

  小组交流是学生之间互相学*、横向交流信息的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学生精神放松,无拘无束,能者为师,人人参与,调动了全体学生学*的积极性。

  投影仪显示学生的问题:

  ⑴ 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

  ⑵ 青年怎么和鱼融为一体?

  ⑶ 这位青年举止特别在哪儿?

  ⑷ 这位青年特别在哪儿?

  ⑸ 鱼先游到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两者是什么关系?

  ⑹ 鱼游到了纸上和鱼先游到心里两者是什么关系?

  ⑺ 鱼游到心里怎么理解?

  ⑻ 鱼先游到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之间是什么关系?

  同学们提了这么多的问题,其中有重复的,咱们把它拿掉?教师梳理问题 现在还剩下这几个问题,根据课文的顺序,看看我们应该先理解哪个问题?

  (教师随机排序并画上序号)先理解“这位青年举止特别在哪儿”这个问题。

  再理解“青年怎么和鱼融为一体”。

  第三个理解“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

  最后理解“鱼先游到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两者是什么关系”。

  每个小组的代表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这些问题具有共性,也是应该解决的重点问题。巧妙的是教师首先让学生自己把问题写在胶片上,自己走到前面用投影仪放出问题;然后教师帮助学生梳理问题,把重复的问题去掉;再启发学生按照课文内容叙述的先后,调整了顺序。教师精心设计的这个教学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主体意识。

  三、探索感悟

  下面根据排好的顺序,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在书中找到有关的段落,抓住重点的词、句进行理解,然后讲给组内的同学听一听。请你们现在开始吧!(给学生5分钟读书时间)

  生讨论学*。

  又一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按照排好顺序的问题,在书中找有关的段落,抓住重点的词、句子进行理解。

  又一次发挥群体的智慧,小组讨论,进行合作学*。教师非常善于调动学生自主学*。

  学生汇报学*情况:

  1、我们理解“青年举止特别在哪儿”,先得知道“举止”指的是什么?

  (板书:青年)

  2、师:“举止特别”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板书:忘我境界)

  3、“忘我境界”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板书:看鱼)

  从你们抓住的这些重点词、句可以看出青年看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作者写得多好啊!我们一齐读读,读时突出那些重点词、句,语速不要太快,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那忘我的境界吧!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也是本课要解决的重、难点问题,组织全体同学进行讨论,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并不强求答案一致,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的主体的指导思想。

  青年看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看看这幅图,说说还从哪儿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注意观察青年人在做什么,他的动作、神态;再看看周围人的神态、动作,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

  (多媒体显示青年画鱼的图像,学生观察。)

  采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谁能结合课文的词、句说一说,还从哪儿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板书:画鱼)

  1、“唯一”是什么意思?谁还能再说说。

  2、这是达到忘我境界的一种表现:

  “青年怎么和鱼融为一体”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解决了。(把这个问题拿下来。)谁能再补充?

  (“一丝不苟”的意思是一点儿也不马虎,说明青年画鱼认真、全身心地投入,与别人不一样。)

  教师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紧紧抓住关键的词、句子适时点拨、精讲,使学生理解聋哑青年举止特别是因为爱鱼、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与鱼融为一体。

  小结:

  正因为青年看鱼、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所以我们才感到他的“举止特别”。这个问题你们弄懂了吗?(把第一个问题拿下来)

  接下来我们来理解“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谁能把你们讨论的结果说给大家听听。

  (先在心里出现了一个印象,牢牢记住。青年要很多次去看,结果才画出这么好的金鱼。)

  小结:

  青年通过反复观察,把金鱼的每个部位、每个细微的动作都深深地刻在自己的心里,他的心里装的都是金鱼鲜明、生动的形象。这就是“鱼游到心里”的意思。(拿下这个问题)我们最后来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要理解二者的关系,必须知道每句话的意思。鱼游到心里的意思已经知道,咱们先来理解“鱼游到了纸上”这句话的意思。

  1、“鱼游到了纸上”是谁说的?

  2、在书中找到,我们一起读这句话。

  (齐读)

  3、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哪个字可以看出青年画鱼画得像?

  5、一个“游”字告诉我们青年画的鱼像真的那样在纸上游动,这是小女孩对青年的一句赞叹,用这种赞叹的语气练*读读好吗?

  (生练读)(师指名读,生齐读。)

  6、小女孩一句赞叹的话让我们感到青年那忘我的精神终于有了回报──鱼游到了纸上,所以作者要以此为题。(指题目,学生齐读。)

  7、“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清楚了,“鱼游到心里”也理解了,现在谁能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

  小结:

  青年通过反复的观察,把金鱼的每个部位,每个细微的动作都深深地刻在心里,正因为有了鱼先游到了心里这个前提,才有了最终的结果──鱼游到了纸上。

  (教师边多媒体演示,边说二者之间的关系。最后把这个问题拿下。)

  这些问题我们全都理解了,你们真行!经过前面读书自学,提问,讨论,我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青年人呀?

  讨论:

  师:你们说的都对,是一个勤奋专注的青年。(板书:勤奋专注)

  “鱼游到了心里”是“鱼游到了纸上”的前提,“鱼游到了纸上”是“鱼游到了心里”的结果,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教师抓住这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巧妙地点拨了一个“游”字,让学生体会青年人勤于观察,刻苦练*,达到忘我境界的专注品质,进一步理解了内容。

  多么好的一个青年人,为了画好金鱼忘了吃饭,忘了回家,忘了时间,忘了自己,我被他勤奋、专注、忘我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也有同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站起来带着这种敬佩之情放声朗读。

  (全体起立朗读课文)

  四、拓展、积累

  过渡语:

  做任何事情只要像青年那样全身心的投入,就一定会取得成功。青年画鱼取得成功,得力于反复观察积累了很多有关金鱼的材料,心中有鱼才能落笔生辉。作者写这位勤奋、专注的青年,同样得先进行观察。作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方法进行观察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

  小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作者到玉泉观鱼,不仅看鱼,还留心那里的人,发现了一位青年举止特别,他就多次跟踪观察,看他怎么看鱼、怎么画鱼,同时注意听听别人的议论,当发现他是聋哑青年,又采取笔谈的方式进一步了解。作者就是通过看、听、问等观察方法积累材料(板书:积累材料),把这些材料加以整理,以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本组的训练重点是“注意积累材料”,今天我们只是初步学*,以后的学*还要逐步深入学*积累材料的方法,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教师注意遵循阅读教学“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原则,在指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落实本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注意积累材料”。教师启发学生,适时点拨,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看、听、问等观察方法积累了材料,水到渠成,非常自然地加强了读写之间的联系。

  【反思】

  教学设计很有新意,充分体现了主体意识和训练意识。

  1、教学目标明确、适当,体现了年段特点:

  上课开始,教师将学*目标展示在学生面前,不仅引导、规范了学生的学*行为,同时激发了学生为达成学*目标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2、教学过程科学、优化: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发现问题,质疑问难,在小组内讨论;经过讨论仍然有不理解的问题再一次提出来,老师引导全班同学进行梳理;然后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比较、分析、理解。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读、自悟、自解、自练,主动学*的过程。学生真正居于主体地位。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合理:

  教师在揭示课题时问学生:“鱼是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纸上呢?”并用彩色粉笔在“游”字下面重重地画了个“……”符号,留给学生一个悬念。在引导学生反复讨论、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大屏幕显示出几条金鱼游动的姿态,教师边演示边做小结。一个“游”字,画龙点睛,学生比较轻松地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 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同时悟出了课题的深刻含义,水到渠成地归纳出中心思想。

  4、读写结合,突出读写训练重点:

  本组读写训练重点是“注意积累材料”,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举止特别”“融为一体”等词语时,有意识让学生体会聋哑青年勤于观察、刻苦学*,看鱼、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因而能画出鲜明、生动、活灵活现的鱼。教师又进一步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作者是怎样观察,怎样选择材料写出这篇文章的?”让学生悟出作者到玉泉观鱼,发现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就跟踪观察,通过看、听、问等方式,积累了很多有关聋哑青年的材料,加以整理,以“爱鱼达到忘我境界”为主线,写成这篇文章。学生完全是在自然状态下弄懂了什么是积累材料,怎样积累材料,感受到积累材料之重要。强化了语言文字训练,突出了本组读写训练重点。

  5、加强了读的训练:

  教学过程体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特别是读的训练。自读课文给以足够的时间,全体学生带着问题反复读书,边读边思,真正地读书,不是走形式,培养了学生的读书能力和读书*惯。当理解了内容,学生为聋哑青年忘我、专注的品质所感染,情感的闸门打开的时候,教师适时地指导学生朗读,渲染了气氛,加深了内容的理解,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思想教育。可以看出教师在改革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探索素质教育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有所创新,效果比较好。


鱼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5)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以青年人“特别”的举止为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浓。悬念叠出,篇末解疑是本文的主要特点。读这篇文章,会让你产生许多疑问。文题就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文本也设置了一系列的悬念。这位青年是谁?他的金鱼为什么画得那么像?当别人惊叹他画得好时他为什么毫无反应?等等这些层见迭出的疑团,直到文章最后才一下全都解开,使读者恍然大悟。这样写,不仅能紧紧吸引读者的兴趣,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其次,本文对人物描写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传神;语言*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性,令人回味无穷。是一篇集人文性与工具性于一体的很好的语言学*范例。一方面,学生可以从青年人做事勤奋、精神专注中受到的感染,培养坚持不懈的品质;另一方面,可以学*作者对人物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花港、清澈、一壶茶、鱼缸、罢了、一丝不苟、绣花、挥笔、厂徽、聋哑”等词语,能合理运用部分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几句话。

  2、品味“游”字,懂得一个好的文题更能吸引读者。学*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练*抓住人物特点,用简要的语言描写外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学*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学*抓住人物特点,用简要的语言描写外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题

  板书:鱼游到了纸上

  有什么疑问吗?

  是啊,鱼只能画到纸上,怎么可能“游”到纸上呢?想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吗?那就自己去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第一遍读:带着疑问自由读。

  反馈:你心中的疑问解决了吗?

  小结:同学们读得特别有味道,我想很多同学就是被这个“游”字所吸引。如果文章的题目用“鱼画到了纸上”,恐怕这篇文章就不能这么强烈激起我们读书的欲望了。你们看这就是一个好文题的魅力所在。同学们也可以尝试给自己的作文取这么一个充满吸引力的题目。

  2、第二遍读:带着任务仔细读。

  要求:(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划出与课文题目相照应的句子。

  反馈:字词检查

  第一组词:花港 厂徽 聋哑人

  指名读,联系课文内容用上这几个词说话。

  第二组词:清澈见底 一壶茶 金鱼缸 赏心悦目

  联系课文内容用上这几个词说几句话。

  书写指导:港 澈 壶 徽 (指导重点:写正确、端正)

  三、品读“游”

  1、交流:文中那些句子于课文题目相照应。

  小结:给文章确定题目的时候,这是一种很常用的方法:引用文中的一句话,或者对文中的一句话、一个说法进行提炼,作为文章的题目。

  2、出示句子:“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1)指名读,引导读出这样惊奇的感觉。

  (2)小女孩为什么这么惊奇?他仿佛看到了一条怎样的金鱼?

  小结:把一句话就读成了一幅幅画面,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如果,我们再能把脑海中那幅灵动的画面又浓缩成这样一句话,相信你会读出新的感觉。

  (3)练*感情朗读。

  四、研读外貌描写

  1、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神奇的青年?请你划出文中描写青年外貌的一句话。

  2、口头填空:他( )身材,长得( ),一对大眼睛( )。

  3、读了这样的外貌描写,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青年?

  小结:带给你这些感觉的无非就是括号里的这几个词。大家看,青年的外貌描写语言非常简洁。可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一个青年的形象已鲜明地展示在我们眼前。看来描写一个人的外貌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抓住特点,三言两语,也能把一个人物形象写的鲜活。

  4、出示小女孩图片,抓住人物的特点,试着用一两句话来写一写她的外貌。

  五、研读动作描写

  就是这么一位秀气的青年,竟然把鱼给画活了。想不想看一看他究竟是怎样画鱼?找出描写青年画画的自然段,读一读。

  1、出示描写青年画画的段落。

  2、青年在怎样地画画?用这段话中的一个词来形容。

  “一丝不苟”是什么意思?

  你*时会一丝不苟地做那些事?

  3、圈出描写青年画画动作的两个词。

  工笔细描 挥笔速写

  怎样画是工笔细描?怎样画又是挥笔速写呢?你能比较一下这两种画法不同在哪里吗?(速度,细致程度,内容)

  4、练*朗读,读出两种画法的不同感觉?

  小结:青年不管是工笔细描,还是挥笔速写,都是那样一丝不苟,才把金鱼画得惟妙惟肖,让人觉得是鱼游到了纸上。其实青年不仅画画是如此一丝不苟,他还有更多的时间在一丝不苟地干什么?让鱼游到纸上的真正秘诀是什么?我们下堂课再讨论

  【教学反思】

  语言的学*需要范例。这篇课文写作特点鲜明,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挖掘的地方。但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怎样的语言学*才能最有效,这是我在做教学预设时思考得比较多的问题。教学预案几经易稿,最后确定把学*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

  (1)文题的特点解析。文章题目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文题与文本内容相照应,是本文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做了必要的点拨,引导学生懂得这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手法,有利于提高学生作文时确定文题的能力,取得一定的实效。

  (2)外貌描写的品读与写作模仿。由于对本文的外貌描写已抓住特点,故学生在仿写时对这一写作要求了然于心,在课堂中也出现了一些仿写得精彩的句子,教给了学生一种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

  (3)人物动作描写与人物的精神内涵。由于课堂节奏没有掌握好,前半节课有些松散,后半节课就显得仓促了。原来预设的从人物动作领略人物精神内涵的目标落实得不到位,影响了学*效果。所以在课堂生成与预设有出入的时候,教师要能够及时调整教案,要以追求学*的实际效果为目标,而不是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已完成。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2

  一、教材简析《鱼游到了纸上》入选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单元的主题是执著的追求,讲的都是人们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故事。伽利略作为一名科学家,他甘于付出一切,甚至用生命去捍卫科学的真理;罗丹作为一名艺术家,他用全神贯注的态度去追求艺术的完美;而对于一个聋哑的青年人,他也能用对鱼如痴如醉的一颗心,最终实现了“鱼游到了纸上”。文章按着事情发展的顺序,以青年人“特别”的举止为线索,通过动作、神态传神地刻画,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浓。

  二、教学对象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二、三学段的衔接期,学生的求知欲强。他们已经有了*四年的学*经验,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但还应不断加强。由于异地教学,且学生课前没有进行任何的预*,因此必须加强初读的环节。

  三、教学目标(一)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四)学*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教学难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五、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法、读写结合法六、课前准备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七、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目标要求】

  一、认识5个生字“罢、徽、聋、哑”,指导书写“徽”等字。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含义,体会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四、学*作者运用外貌、动作、神态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预设】:

  一、初读,建构执著的主题

  (一)师生交流,揭题并质疑。

  (二)学生初读课文,要求把语句读通顺,字音读准确。

  (三)检查学生初读情况。相机指导难写的生字。

  (四)学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1. 质疑是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重要手段。文题中是文章的题眼,对于理解文章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引导学生抓住文题质疑有助于学生直奔文章的重点。 2.扎实进行初读,扫清读音障碍,引导学生在默读中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概括能力。】

  二、细读,洞察执著的内心

  (一) 生自主学*课文,要求:1. 边读边划,找出文中体现青年人特别的句子,把它划下来;2. 边读边写,写出对句子理解与感受。 (二)反馈汇报,相机指导:1.观察中感受一份专注重点指导句子“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1)学生读句子,谈感受并请其他同学补充。(2)学生通过朗读初步明白“呆呆地”与“静静地”的含义(3)关注“老是”,引出他长期观察的句子“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通过对句子中三个时间词的引读,让学生体会青年对鱼的喜欢是逐层深入的,进一步体会到神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1.抓住“呆呆”与“静静”这两个神态描写的词语,让学生体会青年看鱼的认真。2.学生对青年的那份认真体会得并不深,只体会在一种“喜欢”的程度,通过学*课文内容,让学生从“一整天、每个星期天、一年”中,逐层深入体会青年对鱼的痴迷与沉醉。】

  2.品读中展现高超的画技重点指导句子“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1)学生读句子,谈感受。(2)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理解“工笔细描”与“挥笔速写”的意思,体会比喻句的妙用及青年的画技高超。(3)学生想象青年在画画时的其他动作,从动作描写中体会其品质。

  (4)朗读“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了!”,进一步体会“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运用体悟与内化,先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方法区别两种不同的技法,再让学生联系文本进一步了解两种技法。更重要的是学生不仅从表面了解这两个动词的含义,而且体会出它的表达效果。】

  3.读写中体会一种境界重点指导句子“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1)让学生观察插图,想象当时人们议论的情境,把它写下来,注意运用神态、动作等的方法进行描写。(2)全班反馈交流,并在引读“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了!”深入体会其画技高超。(3)品味“融”字,体会青年爱鱼到达深层次的境界。【设计意图:1.双引号的作用是本单元“我的发现”中提出来,旨在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其意思。教学中以“特别”为切入点,原因之一是青年在看鱼、画鱼、谈鱼中处处体现其特别之处;原因之二是以其作为切入点,随着对青年特别之处体会的深入,“特别”中带双引号的意义也润物无声般地让学生理解了。2.读写结合是本环节的特点。基于文章是通过侧面描写进一步烘托青年忘我投入,另外,体会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也是重要的,因此,小练点就能体现出能力的迁移。】

  三、提升,追寻执著的根源

  (一)结合青年所做的事,让学生谈谈懂得了什么。(二)布置作业:1. 有感情地把课文多读几遍2.把描写聋哑青年的外貌和他看鱼、画鱼的句子抄了下来【设计意图:1.本环节在于让学生在体会青年人勤奋、专注的基础上,联系其活实际,畅谈自身的体会,内心青年的品质。2.作业的布置有助于积累人物描写的好词佳句,为单元*作做铺垫。】

  (附板书)

  第二课时【主要目标要求】:一、会写11个生字。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三、从作者的角度来了解其情感的变化,体会他细致的观察。四、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预设】:

  一、通过谈话交流,帮助学生回顾上节课对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感悟。

  二、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之间的关系。

  三、学*课文,从作者的角度理解课文,了解其情感的变化,体会他是如何进行观察的。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五、拓展阅读,进一步体会人物执著的追求以及描写人物的方法。(第二课时教学过程略)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以聋哑青年“特别”的举止为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逐渐清晰起来。

  课文在写法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描写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传神;二是语言*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性,令人回味无穷。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从聋哑青年做事勤奋、精神专注中受到感染,培养坚持不懈的品质;二是学*作者对人物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花港、清澈、一壶茶、鱼缸、罢了、一丝不苟、绣花、挥笔、厂徽、聋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4、学*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准备

  一是布置学生进行充分预*;二是准备童谣、制作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新词,初知课文内容。

  2、品读重点语句,感受人物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品读文章,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感悟“游”字的精妙

  [课前准备] 童谣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二、初读

  1、读准生字新词,读通句子。

  2、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人什么事?

  三、检查生字新词预*情况

  1、指名读;

  2、汇报预*收获;

  3、全班齐读。

  四、品读语句,感悟人物品质

  (一)“游”字的精妙:

  出示“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小女孩惊奇地叫出来。

  1、指名读;

  2、交流惊叫的原因;

  3、想象生情,表演感悟;

  4、再读再悟。

  (二)画鱼的专注:

  出示年青年人画鱼的段落。

  1、多形式品读;

  2、范读想象;

  3、交流、感悟青年人的专注与高超画技。

  五、设疑延伸

  六、作业

  1、摘抄优美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聋哑青年人为什么能让鱼儿游到纸上来?

  3、小练笔:想象围观人议论的情景并描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文,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我心里”的关系,培养勤奋、专注的品质。(重点)

  2、学*作者观宗和描写人特的方法。(难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青年人 地画画。他有时 ,把金鱼的每个部位 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 ;有时又 很快地画出金鱼的 ,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意外的是,他居然是个 人。

  1、完成填空。

  2、想想“聋哑人”三个字给你带来什么思考?

  二、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找出青年人画技高超的依据,理解“鱼游到我的心里”。

  2、联系上下文,交流体会“游到纸上”与“游到心里”的关系。

  三、文章片断选读,加深感受。

  四、学*作者观察,描写人物的方法。

  1、谈谈文中哪些细节描写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小组)

  2、全班交流。

  五、教师总结激励。

  六、作业。

  1、把最想对聋哑青年说的话写下来。

  2、搜集“身残志坚”的感人故事,与别人交流、共享。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27、鱼游到了纸上

  工笔细描

  鱼游到了纸上

  聋哑青年

  (画技高超) 挥笔速写

  第二课时

  27、鱼游到了纸上

  鱼游到心里 鱼游到了纸上

  (勤奋、专注) (画技高超)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学会11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丝不苟、融为一体、赏心悦目”等词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弄清“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4、学*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注意积累材料的*惯。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和聋哑青年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教学难点:

  “鱼游到了我心里”句子意思,“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鱼是在哪里游的吗?那你们有没有见过在纸上游的鱼呢?

  想知道鱼为什么会游到了纸上吗?好,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新课文《鱼游到了纸上》。

  二、学*生字词,理解运用

  1、生字卡片形式,认识“罢、徽、聋、哑”,学会“港、澈、壶、缸、罢、苟、绣、挥、徽、聋、哑”

  2、弄清词意并造句:赏心悦目、聚集、忘我、融为一体、一丝不苟

  三、初学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残疾青年,通过写一个聋哑青年是怎样观察鱼、怎样画鱼以及作者与他之间的“谈话”,把一个热爱生活的残疾青年形象生动地勾画出来了。)

  2、小组四个人讨论,该如何分段并说说段意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常去玉泉观鱼。

  第二段(3—4自然段)讲“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

  第三段(5—8自然段)讲“我”通过看这位青年画金鱼,对他有了更多了解。

  第四段(9—14自然段)讲“我”与青年“交谈”,对这位青年产生了敬佩之情。

  四、带着问题,品读课文

  指名朗读课文,比一比,哪个同学读得最有感情。品读课文时要思考一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喜欢“玉泉”?说明了什么?

  2、“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3、为什么说“鱼游到了他的纸上”?你从哪看出来的?

  4、从哪看出这是个聋哑青年?

  5、“鱼先游到了我心里”是什么意思?“游到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是什么关系?

  第二课时

  一、全班一起朗读第1、2自然段,回答问题

  1、作者为什么喜欢玉泉?这说明了什么?

  2、赏心悦目”是什么意思?作者在玉泉观鱼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赏心悦目”的意思是指因欣赏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因为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样美好的情景看在眼里自然觉得心情舒畅愉快。)

  二、男同学读第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4自然段,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1、“举止”的意思是什么?“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举止”,动作、神态。“我”是在金鱼缸边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特别”的地方就是“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即爱鱼达到了忘掉自己的程度。)

  2、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忘我境界”是什么意思(达到忘掉自己的程度),表现在什么地方?

  三、自由朗读5—8自然段,小组讨论

  1、为什么女孩会惊奇地叫了起来“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这说明了什么?(青年画的鱼仿佛活的一样在纸上游动,引起了人们围观和赞叹。说明他对鱼的特点非常了解,画得非常像。)

  2、“融为一体”的意思是什么?说明了什么?(融合在一起的意思。他和金鱼融合在一起,好象自己也成了金鱼,这正是达到忘我境界的集中表现。说明这位青年画鱼非常勤奋、专注。)

  四、指名读9——14自然段

  思考并回答:“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鱼“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青年对鱼的特点非常熟悉,在心中已经形成了金鱼的清晰、准确、生动的形象。一个“先”字点明了“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把鱼画得像,画得活,必须反复观察,使头脑中的金鱼形象、生动。鱼“游到纸上”是“游到心里”的结果,鱼“游到心里”是“游到纸上”的前提和原因。这位聋哑青年之所以能使鱼“先游到”自己的心里,是他勤于观察,刻苦练*,达到忘我境界的结果。)

  五、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1)课文有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他是聋哑青年,请用“————”画出来

  (2)你觉得聋哑青年是怎么的一个人呢?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体会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并把自己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去体会。(用课件出示句子)

  a.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老是”“呆呆地”“静静地”都说明了这个青年和其他看鱼的人不一样,入神着迷,到了忘掉自我的程度。

  b.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这句话充分表现了青年的忘我。在围观的人赞叹议论时,他没有任何反应,除因他是聋哑人外,更重要的是他专心致志地作画,眼中所见,心里所想,笔下所画全都是鱼,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条鱼,才把鱼画活了。

  c.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青年看鱼、画鱼持之以恒,勤奋执着,才将鱼画得那么生动形象。

  d.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鱼“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青年长期观察后,对金鱼特点非常熟悉,在头脑中形成了准确生动的形象,才会下笔如有神。“鱼游到了纸上”是女孩惊奇的赞叹,表明青年画技高超,画得鱼活灵活现,形神兼备,像活的鱼在纸上游动一样。

  六、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从这位青年由“心中有鱼”到“纸上游鱼”的学画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好品质。

  2、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具有这种品质的人?

  3、回忆一下在我们身边你所了解的人物中有没有具有这种品质的人,学*了他们的品质,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七、反复朗读,学*积累材料的方法

  (一)说说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你感受到“鱼游到了纸上”的。

  三、自由朗读5—8自然段,小组讨论

  1、为什么女孩会惊奇地叫了起来“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这说明了什么?(青年画的鱼仿佛活的一样在纸上游动,引起了人们围观和赞叹。说明他对鱼的特点非常了解,画得非常像。)

  2、“融为一体”的意思是什么?说明了什么?(融合在一起的意思。他和金鱼融合在一起,好象自己也成了金鱼,这正是达到忘我境界的集中表现。说明这位青年画鱼非常勤奋、专注。)

  四、指名读9——14自然段

  思考并回答:“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鱼“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青年对鱼的特点非常熟悉,在心中已经形成了金鱼的清晰、准确、生动的形象。一个“先”字点明了“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把鱼画得像,画得活,必须反复观察,使头脑中的金鱼形象、生动。鱼“游到纸上”是“游到心里”的结果,鱼“游到心里”是“游到纸上”的前提和原因。这位聋哑青年之所以能使鱼“先游到”自己的心里,是他勤于观察,刻苦练*,达到忘我境界的结果。)

  五、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1)课文有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他是聋哑青年,请用“————”画出来

  (2)你觉得聋哑青年是怎么的一个人呢?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全班交流,引导学生

  体会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并把自己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去体会。(用课件出示句子)

  a.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老是”“呆呆地”“静静地”都说明了这个青年和其他看鱼的人不一样,入神着迷,到了忘掉自我的程度。

  b.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这句话充分表现了青年的忘我。在围观的人赞叹议论时,他没有任何反应,除因他是聋哑人外,更重要的是他专心致志地作画,眼中所见,心里所想,笔下所画全都是鱼,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条鱼,才把鱼画活了。

  c.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青年看鱼、画鱼持之以恒,勤奋执着,才将鱼画得那么生动形象。

  d.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鱼“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青年长期观察后,对金鱼特点非常熟悉,在头脑中形成了准确生动的形象,才会下笔如有神。“鱼游到了纸上”是女孩惊奇的赞叹,表明青年画技高超,画得鱼活灵活现,形神兼备,像活的鱼在纸上游动一样。

  六、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从这位青年由“心中有鱼”到“纸上游鱼”的学画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好品质。

  2、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具有这种品质的人?

  3、回忆一下在我们身边你所了解的人物中有没有具有这种品质的人,学*了他们的品质,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七、反复朗读,学*积累材料的方法

  (一)说说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你感受到“鱼游到了纸上”的。

  1.用小女孩的话直接赞叹。

  2、细致的动作描写,写他有时工笔细描,像姑娘绣花一样耐心细致,把每个部位画得形似;有时挥笔速写,捕捉金鱼的动态,画得神似。

  3、写围观人物的赞叹和议论。

  (二)研讨作者所用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1、观察方法:认真看,仔细听。

  2、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侧面烘托。

  总结升华:作者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不仅仔细观察,认真看、仔细听,并且与青年进行笔谈;而且在描写时注意通过外表、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青年人的执着与专注。聋哑青年的勤奋与专注让我们敬佩,小作者善于观察和积累材料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

  板书设计:鱼游到了纸上

  玉泉观鱼

  呆呆静静不说话

  举止特别:没有反应忘我境界

  忘记时间忘记自己

  游到心里——游到纸上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学会11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丝不苟、融为一体、赏心悦目”等词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教学重点:体会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良好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含义及相互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明确学*目标

  今天,我们来学*第七课——鱼游到了纸上,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多媒体出示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们脑海中有什么问题?

  我相信,经过努力我们大家一定能够完成的。有没有信心?

  二、小组交流,提出问题,梳理排序

  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预*,我们先来看看生字预*得怎么样?(多媒体出示生字,指读。一人读,再齐读)

  我们都知道鱼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了纸上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时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拿出笔来边读边作上记号。

  自读课文。

  [给够时间,围绕“鱼怎么会游到了纸上”这一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边读边做记号。教师短短的几句话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渗透了读书的方法。]

  下面就请你们在小组内先说说哪些问题你没弄懂,如果小组内理解不了,等一会儿,老师发给你们纸,把它写在上面,我们大家共同来理解。请同学们现在开始小组交流吧!

  (小组交流。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小组内共同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写在纸上。)

  [小组交流是学生之间互相学*、横向交流信息的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学生精神放松,无拘无束,能者为师,人人参与,调动了全体学生学*的积极性。]

  投影仪显示学生的问题:

  (1)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

  (2)青年怎么和鱼融为一体?

  (3)这位青年举止特别在哪儿?

  (4)这位青年特别在哪儿?

  (5)鱼先游到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两者是什么关系?

  (6)鱼游到了纸上和鱼先游到心里两者是什么关系?

  (7)鱼游到心里怎么理解?

  (8)鱼先游到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之间是什么关系?

  同学们提了这么多的问题,其中有重复的,咱们把它拿掉?

  教师梳理问题

  现在还剩下这几个问题,根据课文的顺序,看看我们应该先理解哪个问题?

  (教师随机排序并画上序号)

  先理解“这位青年举止特别在哪儿”这个问题。

  再理解“青年怎么和鱼融为一体”。

  第三个理解“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

  最后理解“鱼先游到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两者是什么关系”。

  [每个小组的代表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这些问题具有共性,也是应该解决的重点问题。巧妙的是教师首先让学生自己把问题写在胶片上,自己走到前面用投影仪放出问题;然后教师帮助学生梳理问题,把重复的问题去掉;再启发学生按照课文内容叙述的先后,调整了顺序。教师精心设计的这个教学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主体意识。]

  三、探索感悟

  下面根据排好的顺序,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在书中找到有关的段落,抓住重点的词、句进行理解,然后讲给组内的同学听一听。请你们现在开始吧!

  (给学生5分钟读书时间)

  生讨论学*

  [又一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按照排好顺序的问题,在书中找有关的段落,抓住重点的词、句子进行理解。又一次发挥群体的智慧,小组讨论,进行合作学*。教师非常善于调动学生自主学*。]

  学生汇报学*情况

  1.我们理解“青年举止特别在哪儿”,先得知道“举止”指的是什么?(板书:青年)

  2.师:“举止特别”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板书:忘我境界)

  3.“忘我境界”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板书:看鱼)

  从你们抓住的这些重点词、句可以看出青年看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作者写得多好啊!我们一齐读读,读时突出那些重点词、句,语速不要太快,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那忘我的境界吧!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也是本课要解决的重、难点问题,组织全体同学进行讨论,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并不强求答案一致,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的主体的指导思想。]

  青年看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看看这幅图,说说还从哪儿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注意观察青年人在做什么,他的动作、神态;再看看周围人的神态、动作,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

  (多媒体显示青年画鱼的图像,学生观察。)

  [采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谁能结合课文的词、句说一说,还从哪儿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板书:画鱼)

  1.“唯一”是什么意思?谁还能再说说。

  2.这是达到忘我境界的一种表现。“青年怎么和鱼融为一体”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解决了。(把这个问题拿下来。)谁能再补充?

  (“一丝不苟”的意思是一点儿也不马虎,说明青年画鱼认真、全身心地投入,与别人不一样。)

  [教师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紧紧抓住关键的词、句子适时点拨、精讲,使学生理解聋哑青年举止特别是因为爱鱼、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与鱼融为一体。]

  小结:正因为青年看鱼、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所以我们才感到他的“举止特别”。这个问题你们弄懂了吗?(把第一个问题拿下来)

  1.接下来我们来理解“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谁能把你们讨论的结果说给大家听听。

  (先在心里出现了一个印象,牢牢记住。青年要很多次去看,结果才画出这么好的金鱼。)

  小结:青年通过反复观察,把金鱼的每个部位、每个细微的动作都深深地刻在自己的心里,他的心里装的都是金鱼鲜明、生动的形象。这就是“鱼游到心里”的意思。(拿下这个问题)

  我们最后来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要理解二者的关系,必须知道每句话的意思。鱼游到心里的意思已经知道,咱们先来理解“鱼游到了纸上”这句话的意思。

  1.“鱼游到了纸上”是谁说的?

  2.在书中找到,我们一起读这句话。

  (齐读)

  3.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哪个字可以看出青年画鱼画得像?

  5.一个“游”字告诉我们青年画的鱼像真的那样在纸上游动,这是小女孩对青年的一句赞叹,用这种赞叹的语气练*读读好吗?(生练读)

  (师指名读,生齐读。)

  6.小女孩一句赞叹的话让我们感到青年那忘我的精神终于有了回报——鱼游到了纸上,所以作者要以此为题。(指题目,学生齐读。)

  7.“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清楚了,“鱼游到心里”也理解了,现在谁能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

  小结:青年通过反复的观察,把金鱼的每个部位,每个细微的动作都深深地刻在心里,正因为有了鱼先游到了心里这个前提,才有了最终的结果——鱼游到了纸上。(教师边多媒体演示,边说二者之间的关系。最后把这个问题拿下。)

  这些问题我们全都理解了,你们真行!经过前面读书自学,提问,讨论,我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青年人呀?

  讨论

  师:你们说的都对,是一个勤奋专注的青年。(板书:勤奋专注)

  [“鱼游到了心里”是“鱼游到了纸上”的前提,“鱼游到了纸上”是“鱼游到了心里”的结果,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教师抓住这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巧妙地点拨了一个“游”字,让学生体会青年人勤于观察,刻苦练*,达到忘我境界的专注品质,进一步理解了内容。]

  多么好的一个青年人,为了画好金鱼忘了吃饭,忘了回家,忘了时间,忘了自己,我被他勤奋、专注、忘我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也有同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站起来带着这种敬佩之情放声朗读。

  (全体起立朗读课文)

  四、拓展、积累

  过渡语:做任何事情只要像青年那样全身心的投入,就一定会取得成功。青年画鱼取得成功,得力于反复观察积累了很多有关金鱼的材料,心中有鱼才能落笔生辉。作者写这位勤奋、专注的青年,同样得先进行观察。

  作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方法进行观察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

  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作者到玉泉观鱼,不仅看鱼,还留心那里的人,发现了一位青年举止特别,他就多次跟踪观察,看他怎么看鱼、怎么画鱼,同时注意听听别人的议论,当发现他是聋哑青年,又采取笔谈的方式进一步了解。作者就是通过看、听、问等观察方法积累材料(板书:积累材料),把这些材料加以整理,以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本组的训练重点是“注意积累材料”,今天我们只是初步学*,以后的学*还要逐步深入学*积累材料的方法,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教师注意遵循阅读教学“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原则,在指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落实本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注意积累材料”。教师启发学生,适时点拨,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看、听、问等观察方法积累了材料,水到渠成,非常自然地加强了读写之间的联系。]

  反思

  教学设计很有新意,充分体现了主体意识和训练意识。1.教学目标明确、适当,体现了年段特点。上课开始,教师将学*目标展示在学生面前,不仅引导、规范了学生的学*行为,同时激发了学生为达成学*目标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性。2.教学过程科学、优化。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发现问题,质疑问难,在小组内讨论;经过讨论仍然有不理解的问题再一次提出来,老师引导全班同学进行梳理;然后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比较、分析、理解。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读、自悟、自解、自练,主动学*的过程。学生真正居于主体地位。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合理。教师在揭示课题时问学生:“鱼是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纸上呢?”并用彩色粉笔在“游”字下面重重地画了个“…”符号,留给学生一个悬念。在引导学生反复讨论、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大屏幕显示出几条金鱼游动的姿态,教师边演示边做小结。一个“游”字,画龙点睛,学生比较轻松地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同时悟出了课题的深刻含义,水到渠成地归纳出中心思想。4.读写结合,突出读写训练重点。本组读写训练重点是“注意积累材料”,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举止特别”“融为一体”等词语时,有意识让学生体会聋哑青年勤于观察、刻苦学*,看鱼、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因而能画出鲜明、生动、活灵活现的鱼。教师又进一步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作者是怎样观察,怎样选择材料写出这篇文章的?”让学生悟出作者到玉泉观鱼,发现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就跟踪观察,通过看、听、问等方式,积累了很多有关聋哑青年的材料,加以整理,以“爱鱼达到忘我境界”为主线,写成这篇文章。学生完全是在自然状态下弄懂了什么是积累材料,怎样积累材料,感受到积累材料之重要。强化了语言文字训练,突出了本组读写训练重点。5.加强了读的训练。教学过程体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特别是读的训练。自读课文给以足够的时间,全体学生带着问题反复读书,边读边思,真正地读书,不是走形式,培养了学生的读书能力和读书*惯。当理解了内容,学生为聋哑青年忘我、专注的品质所感染,情感的闸门打开的时候,教师适时地指导学生朗读,渲染了气氛,加深了内容的理解,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思想教育。可以看出教师在改革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探索素质教育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有所创新,效果比较好。


鱼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6)

——《用彩墨画鱼》教学反思(精选5篇)

  《用彩墨画鱼》教学反思 1

  用彩墨画鱼教学反思千姿百态海底世界的鱼把海底打扮的分外美丽,用彩墨表现各式各样的鱼,无论在表现方法上还是在独特的画面效果上都能体现彩墨画独特的魅力和情趣。本课示范了两种用中国画画鱼的方法,勾染法、泼染法,艺术教育的重要原则就是艺术实践,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有深刻的艺术体验。我在教学中通过示范比较使学生对作画的`步骤、技法有了基本的了解,如何用浓淡墨表现鱼的结构,并配上适当的环境,尝试用各种画法来完成很完整的作业。

  这一课学生很感兴趣,作业效果也不错,不过在做作业时学生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表现鱼的结构上,而容易忽略构图的安排,画面会缺乏主次和疏密关系,这个问题下次我会通过让学生分析不同画面的构图,引起学生对构图问题的重视,提高学生对画面问题的重视,提高组织画面的能力。

  《用彩墨画鱼》教学反思 2

  《用彩墨画鱼》是“造型.表现”的一课,让学生学*中国画的两种画法—双勾法和没骨法,能够运用所学到的技法表现鱼的结构特征。

  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是通过欣赏、观察让孩子们了解鱼的结构特征,通过教师演示并且更直观的了解中国画的技法及绘画步骤,通过动手实践感受水与墨、纸产生的奇特变化,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不断提高学*水墨画的兴趣,逐步掌握方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也有很多不足,如学生在动手实践时在抓住了鱼的结构同时与丰富色彩表现的同时,往往忽略了构图,可在欣赏时对孩子们进行引导;在教学评价时,学生一味的抓住鱼的特征,只是注重它画的像不像,应鼓励孩子们多方面的进行评价,可教师在对一幅作品可从色彩、造型、构图上进行评价,在鼓励学生的同时也指出不足,也让孩子们试着从各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出其优缺点。

  《用彩墨画鱼》教学反思 3

  在四年级的教材中,第七课和第八课都是彩墨画的课。这两课都属于“造型、表现”的领域。我们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的情感,并通过简单的彩墨画技巧,创作彩墨画。

  在《用彩墨画鸟》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感受到了宣纸的吸水性强,以及绘画工具——毛笔的多种使用方法。了解了国画中的浓、淡、干、湿等,他们已经对国画充满了好奇,已有着浓厚的兴趣,为这节课的彩墨画鱼打下了铺垫。鱼是一种很漂亮的的动物,特别是海里的热带鱼,有着造型、色彩、动态的美。正因为鱼的美,所以很多美术家都将它们作为艺术创作的题材。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欣赏课本中热带鱼的图片和课件,再让学生欣赏我画的中国画范画,让学生感受用中国画形式表现出来的`鱼的美感,激发起了学生的学*兴趣,很多同学就跃跃欲试起来。

  在技法的传授中,我从墨色的调配到笔墨的运用,从勾线和晕染的介绍到画面的构图,逐一示范,让学生清楚的了解用彩墨画鱼创作的全过程。在示范的过程中,我也通过讲解,开启学生的创作、创新思维,让学生能运用基本方法,把握鱼的基本结构,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鱼在水里游来游去的优美场景。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鱼的造型、画面的构图、背景的处理等方面加深印象。

  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我鼓励他们大胆下笔、大胆表现,为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个别指导和帮助。因为是初学中国画,在作画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有的勾线造型不够大胆,有的在晕染时将颜料涂得比较厚重,有的或者水份太多而渗化。

  学生对构图造型、对“染”的技法掌握不到位,是本单元中国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这说明了中国画的学*必须多多练*、多多实践,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有兴趣去多画画;在教学中,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教学。另外,教师多做示范和讲解非常重要,非常有效。

  《用彩墨画鱼》教学反思 4

  《用彩墨画鱼》是“造型.表现”的一课。让学生了解国画的特点,学*中国画的两种画法—双勾法和没骨法,能够运用所学到的技法表现鱼的结构特征。

  我播放了海底世界的视频,海底那五彩斑斓的世界立即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欣赏生活中常见的.鱼的形象,感受鱼的美,知道鱼的寓意。让学生欣赏大师的范画,让学生感受用中国画形式表现出来的鱼的美感,激发起了学生的学*兴趣,很多同学就跃跃欲试起来。

  本课是一节国画基本技法练*课,所以在技法的传授中,我从墨色的调配到笔墨的运用,从勾线和晕染的介绍到画面的构图。通过教师演示并且更直观的了解中国画的技法及绘画步骤,通过动手实践感受水与墨、纸产生的奇特变化,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不断提高学*水墨画的兴趣,逐步掌握方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也有很多不足,如学生在动手实践时在抓住了鱼的结构同时与丰富色彩表现的同时,往往忽略了构图,可在欣赏时对孩子们进行引导;在教学评价时,应鼓励孩子们多方面的进行评价,可教师在对一幅作品可从色彩、造型、构图上进行评价,在鼓励学生的同时也指出不足,也让孩子们试着从各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出其优缺点。

  《用彩墨画鱼》教学反思 5

  知识:学*了解鱼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特征,学会用彩墨的方法画鱼。

  技能:运用所学笔墨知识和方法大胆地进行作画,尝试彩墨表现技法,感受笔墨、宣纸等工具材料的特性,提高创作实践能力。

  情感:在笔情墨趣中,发现彩墨魅力,体验民族艺术,大胆地亲*彩墨,表现鱼的生命和美丽,并获得欢愉和满足。

  重点:欣赏、分析、认知鱼的结构特征和结构变化,教会学生用彩墨画鱼的方法,表现不同造型的鱼,从中体验彩墨学*的乐趣。

  难点:用彩墨表现出具有富于情趣的画面。

  学情分析:

  学*起点预测---学生以学过基本的彩墨知识和表现方法。在前一课又学*了“用彩墨画鸟”,为本课学*奠定了基础。

  用墨用色不够大胆,特别是在造型上比较单一。所以本课重点要调动学*困难预测---学生的学*积极性,在认知鱼的特征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地用笔、用墨表现出具有造型独特又富于彩墨变化的鱼。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大家好:今天这节美术课由我和大家一起完成,

  1.课前请大家准备了一些用具:指认(毛笔、宣纸、水彩)这都是画什么画用的?

  2.游戏活动:

  我们以前常用油画棒水彩笔画画,今天换换口味画画,先给大家几分钟。用手中的用具随意玩玩、画画(学生尝试作画,音乐伴奏)可以跟着音乐节奏来

  老师和学生一起玩:1.画的时候注意体会和我们*时的用具有何不同?

  2.会玩(滴、吹、印、刷)

  小结:说说你们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总结出用笔用墨的方法)奖小鱼

  用笔——水分多晕开,少干;

  用色——水加得多浅,少浓。颜色和颜色可以溶合,可以变出新的颜色

  谁玩出了新花样(滴、吹、印、刷、染、泼)

  小结:不同的方法产生了不同的效果,这张像————

  这张像————(教师添画成鱼)

  板书课题:用彩墨画鱼 P16

  二、欣赏评述

  1.师:说道鱼,大家都不陌生,让我们把它请进课堂,细细观察品味一番 欣赏视频

  师:鱼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动物。它们居住在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环境中━━从淡水的湖泊、河流到咸水的大海和大洋。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

  留意观察它们的外形、颜色、身上的花纹

  2.小结:

  外形、 用词概括:形态各异

  颜色、 用词概括:五颜六色

  花纹 用词概括:多种多样

  PP.T 虽然它们外形各异但都有:头、躯干、、尾、鳍等部分

  3. 欣赏:我们欣赏了自然界当中形态各异的鱼,可是用彩墨表现这样的鱼会是什么样的?

  1.用笔灵活,用色简单,是有选择的运用色彩。

  2.特点:用色饱满

  3.主要体现的是鱼的动势

  *奥运福娃的设计者韩美林先生的作品)

  师:(1)这幅画造型简练、彩墨融合、整幅画一种鱼按不同的方向去排列,在构图上感觉很奇特。同学们也可以借鉴画家的这种构图形式。

  6.彩墨画由于它特殊的水墨效果,所以使画面产生一种很神奇的艺术效果。你们画的鱼,会选择什么方法呢?可以看书,和同学交流

  7.学生说教师示范:中锋、侧锋。色笔 墨笔

  勾染画法:用中锋墨线或彩线勾勒出鱼的外形,然后画出鳃、鳍、嘴、眼,再以墨线进行装饰,最后用淡墨或淡色渲染。

  色破墨,即在画中上了墨,在未干时,用彩色点打上去。

  没骨画法:侧锋直接用颜色渲染出鱼的外形,然后再用颜色,或者用墨通过点染的方法来进行装饰。(没骨画法)不用勾轮廓,不要打底稿,将运笔和设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墨破色,即在画上点色后,当彩色未干时,墨点打上去,使其在纸上化开

  三、学生实践:

  1.请同学们用彩墨的.方法表现鱼,可以画真实的鱼也可画想象中的鱼,彩墨要富于变化,体现出笔趣、墨趣、水趣、情趣。

  2.欣赏(鱼造型的各种艺术品,提高学生对鱼文化的了解)

  鱼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开始试着表现它:又因为“鱼”与“余”谐音,所以它象征着富贵有余,就连布艺、剪纸中也常常见到它的身影。

  四、教师指导目标检测内容

  目标检测:

  1.了解了哪些鱼的知识?

  2.学会了几种彩墨画法?

  3.说说彩墨画和简笔画有什么不同?

  小结:今天的课上,老师看到了每位同学们的创作激情,也感受到了同学们的笔墨情趣,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祖先赐予我们的灵性,记住呈现它最好的方式就是尽情地用画笔去描绘它!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