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教学设计实用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1

  一、抓住诗眼,导入新课

  1、 都说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奇妙的文字,一个字就是一幅画。看老师写“雨”,注意看这四点,你的脑海中想到了什么?(相机:一个雨字,让我们产生了这么多联想)

  2、 今天,我们来学**商隐的《夜雨寄北》,看看:这首诗中的雨又是怎样的一场雨呢?

  二、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 请大家打开课本,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为止。

  2、 谁想读一读?(相机:诗要慢慢读才有味道,谁再试一试)

  3、 老师和大家合作,我读前面的,你们读后面的。题目一起来,可以吗?师生合作读,读出节奏。

  4、 读诗不仅要读得顺口、读出节奏,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那怎样才能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呢?(生:弄懂诗句的意思)

  5、 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诗句,借助大屏幕上的注释,再联系书上插图,了解一下诗句的大致意思。

  6、 同位同学你说给我听,我说给你听。

  7、 谁能说一说诗句大致的意思。

  三、文本补读,品悟诗情

  1、从诗中,你感受到这是一场怎样的夜雨,用你知道的词语形容一下。

  相机:(倾盆大雨)你是从诗中的哪个地方体会到的?这句中最能表现雨大的是 --(涨)

  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这句。听出来了,是倾盆大雨。

  你感受到这是一场怎样的夜雨?(瓢泼大雨)试着读出你的理解(滂沱大雨)请读出你的感受

  2、 同学们,联系我们的生活经验想一想:秋夜,这样一场倾盆大雨落下来,诗人站在窗口,会看到什么?

  相机:(大大小小的池塘都积满了雨水)那池塘边的树木会怎样?(落叶满地)这情景让人感到——(冷、寒意)

  3、 这样一个下着倾盆大雨的冷冷的秋夜,诗人在哪儿?(巴山)

  4、 巴山就是现在的四川一带,这一带在古代被称为“巴山蜀地”,想知道李商隐生活的时代,那儿的情况吗?

  5、 请看大屏幕,自由读一读,记住那句话: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为止。再看看注释。

  6、 读了这段文字,你们知道了什么?

  相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能具体描述一下吗?可以用自己的话也可以用诗中的句子。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由此可见,李商隐生活的时代,巴山蜀地交通不便。

  还有谁能说一说,也可以读一读(连峰去天不盈尺……)这可见,李商隐生活的时代,巴山蜀地路途险恶。所以,——(君问归期未有期)

  7、 你体会到这句包含着什么情绪?(无奈)请读出你的感受(苦闷)请读出你的理解。

  8、 诗人的亲人在哪儿?(北方长安)

  9、 同学们,巴山到长安,那可是山高水远,路途艰险呀!唉!遇上这样一个冷冷的秋夜,又碰上这样一场大雨,诗人的心情会怎样?

  相机:因为苦闷,他会觉得这雨——(特别大)

  因为苦闷,他会觉得这雨——(特别冷)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我们一起来。

  10、 此刻,诗人会想些什么?

  11、 诗中的哪些语句,让你产生了这样的联想?

  12、 是啊,诗人想念亲人,亲人又何尝不想念千里之外的诗人呢?

  13、 请看大屏幕,这儿有两首词,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还是那句话: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为止。想一想:这两首词都表达了什么情绪?

  14、 温庭筠是李商隐的好朋友,谁来读一读他的《忆江南》

  相机: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干嘛?(盼亲人回来)这时,江上驶来一帆,是亲人回来了吗?(不是)望呀望呀,过尽十帆,是亲人回来了吗?望呀望呀,过尽百帆(皆不是)望呀望呀,过尽千帆(皆不是),只看见(斜晖脉脉水悠悠)。这样从早盼到(太阳落山),每天如此,每月如此,每年如此。真是令人(肠断白苹洲)这就叫柔肠寸断(板书)

  师生共同:长安的亲人如此,远在巴山的诗人也是一样。

  15、 白天如此思念也就算了,那晚上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你们想听谁读?(听你的朗读真是享受)

  16、 这首词中给你们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7、 “此情”是什么“情”?(思念之情)“无计可消除”,从这两首词中你知道分开两地的人儿想了哪些办法来排解这种思念呢?

  相机:(独上兰舟、望月……)可望着望着,看到大雁又想起了(亲人)让人忍不住轻轻吟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独倚望江楼……)江水悠悠,望着望着,(又想起了亲人)于是,情不自禁地悠悠吟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绵绵细雨的春天,(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赤日炎炎的夏季,(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落叶飘零的秋天,(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白雪纷飞的冬季,(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8、 这是怎样的思念?(刻骨铭心……)

  19、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样的相思缠绕在分开两地的人儿心头。同学们,请想一想:一千多年前,巴山的那个秋夜,涨满秋池的仅仅是滂沱大雨,还有什么呢?(思念)涨满了诗人的心湖。

  20、 那漫天飘飞的仅仅是秋雨吗?还是(思念)

  那满天飞洒的仅仅是雨吗?还是(眼泪)相思的眼泪(板书)

  21、 这样的一场夜雨,怎能不留在我们的口边呢?(齐读)

  这样的一场夜雨,怎能不刻在我们的记忆里呢?

  这样的一场夜雨,怎能不烙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呢?

  22、 如果有一天,使人能与亲人团聚,他会和亲人说起什么呢?

  四、 总结、升华

  1、 同学们,雨总会停的,可是,思念能停止吗?

  2、 请看李商隐的名句,让我们深情齐读(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3、 此刻,我觉得一千年前巴山的那场夜雨正穿越时空,飘洒在你我的心中……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深情朗读!

  五、 作业(拓展阅读)

  读:杜甫《春夜喜雨》、

  韩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三首诗中的雨又是怎样的雨?

  思:这三首诗中的雨又是怎样的雨?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2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教学目标: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整体感知作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意蕴。

  二、教学内容:

  1.点提取:诗歌的意蕴

  2.点释意: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比如说作品中渗透的情感,比如说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风骨,表现的人生的某种精义,或者某种主旨。一般来讲文学作品都有三个层面,即语言层面、意象层面和意蕴层面。诗歌鉴赏也要从这三个层面入手。

  3.关键词:诗歌意蕴

  三、教学材料1.典型材料:李商隐《夜雨寄北》2.补充材料:卞之琳《断章》、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点导入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学*诗歌的意蕴。我们在*时的学*过程中一直问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学*诗歌哪些方面呢?今天我们就讲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诗歌的意蕴

  (二)点强化1、作者介绍(知人论诗)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H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现存的诗有600余首。他由于处在“牛李”倾轧的党争之中,所以受人排挤,很不志。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2、文章脉络结构全诗有四句。首句一开头抓住妻子的来信“问归期”来回答。“未有期”三字,既是对妻子问的回答,又包含着自己宦途失意、羁旅穷愁,有家归不得的抑郁难堪之情。“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似乎是在写眼前景物,实际上是写客怀离绪的惆怅之情,绵绵夜雨,涨满秋池,长夜难眠,孤灯听雨,诗人正是借写萧瑟之景,抒离索之情。三、四句写想象中夫妻二人共居长安,共话巴山夜雨时自己孤凄的生活,既是空间的变化,又有时间的推移,写出了人的悲欢离合。3、该诗三个层面分析(1)、语言层面分析诗有很强的直觉性。诗歌语言高度概括、凝练,极富意蕴,它常常违背一般的语法规范,比一般的文学语言具有更强的陌生感,诗行间常留下许多空白,显示出很强的跳跃性。正是这种跳跃性,才容纳了诗歌更丰富的意象,从而在非常有限的篇幅里,构筑出使人耳目一新的诗歌意蕴。这种语言艺术特点的形成,多半依靠具象词与抽象词的巧妙嵌合,即有意将抽象词与具象词搭配,构成一种既具体又模糊的虚实相交的境界,从而给读者提供追寻诗人个体感受的信息。《夜雨寄北》就体现了这个特点。这首诗仅用28个字,把自己仕途不得志、有家归不得的抑郁之情表现出了,极富想象力。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为什么要剪“西窗烛”。

  能力目标

  背诵全文,并扩写成一段优美的文字。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的思念之情,培养欣赏诗歌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设身当时的情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

  黑板,教科书,多媒体教室。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一段背景音乐《相思》引入情境。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怀州河内人。诗与杜牧齐名,有“小李杜”之称,有《李义山诗集》。

  三、朗读

  结合注释,快速的浏览一遍课文,老师范读一遍,找朗诵水*高的学生范读一遍,然后集体朗诵一遍。

  四、重点串讲,深入情境,领会作者的境地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①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北。

  ②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③却话:重头谈起。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对话体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五、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六、总结全文并背诵这首诗

  七、布置作业

  将本诗改写成一段优美的文字,字数不限,没背会的同学下来将诗背熟!下节课交作业。

  八、课后小结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1.感受诗歌强烈的画面2.体会诗人对妻子深切的思念和欲归不能的惆怅和孤寂3.体会诗中虚实结合和反复手法运用的妙处。

  二、教学重点、难点:目标2和3

  三、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诵读法、引导法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音乐《琵琶语》)爱情是世上最美的情感花朵。在中国的诗坛上,有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少有文名,抱负远大,受到当时权贵的赏识,26岁时,他与一位节度使的女儿相爱成婚,从此开始了一段至死不渝的爱情佳话。但是由于政治原因,他不得不远赴离家千里之遥的四川边境任职,过着身不由己寄人篱下的幕府生活。这位出身于富贵家庭的女儿,多年来一直尽心照料家庭,丈夫常年宦游在外,夫妻聚少离多,只好鸿雁传书,倾吐相思。一个秋雨绵绵的黄昏,他又收到了妻子的来信,诗人急切地打开信,一行娟秀的工楷映入眼帘: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一阵秋风吹来,诗人望着眼前摇曳不定的烛火,眼前的景渐渐模糊,无尽的惆怅化作两行清泪,打湿了手中的信,他颤巍巍提起手中仿佛千斤重的笔,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位诗人是谁呀?(学生回答李商隐。)

  师: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李商隐,走*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这位大唐奇才留给我们的千古绝唱——《夜雨寄北》(板书课题、作者)

  (二)感知诗中画

  1.学生自由读诗歌,多读几遍,先出声读,再默默读,读的时候要发挥想象,争取读出自己的感觉和味道来。

  2.借助书上和大屏幕上的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带着自己对诗歌的感觉,想象诗里的画面并用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下来。

  屏显:剪烛花,又称剪烛芯,简称剪烛,意同剪烛西窗,后以剪烛引申为促膝夜谈之典,取其盼望相聚,秉烛夜语之意。

  明确:好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理解好诗歌的内涵是读好本诗的前提。能够带着自己的理解去描摹诗歌的画面,形象的语言描述可以形成一种感染的氛围,就能够从感性层面把握诗歌的意境,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

  (三)描摹画中人。

  3.对照插图和诗的内容,看看插图中表现了什么景、物和人,他在干什么?发挥想象,写出来,并体会一下诗人此时的心理,试着读出那种感觉。

  明确:巴山夜雨时,诗人倚窗独坐,秋雨绵绵无绝期,诗人长久伫立凝望那涨满溢出的秋水出神,绵绵的愁思正如这窗外的秋雨,溢满心间,溢满眼眶。

  4.课文中的插图能涵盖全诗吗?如果让你在这一幅画里表现诗歌的所有内容,你还会画什么呢?说说你这样的话的理由。

  明确:会在诗人的头顶再画几幅画:他和他的妻子正在西窗下秉烛夜谈;共剪烛花;谈论他在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夜晚在远方对她的思念。

  因为这些画面是诗人的想象。一个是眼前的实景,一个是想象的画面。“何当”也表现了这是想象的。

  (四)赏析意象,品味语言

  资料助读:

  一、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二、韦应物在《滁州西涧》中写到春天的雨,“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李煜在《相见欢》里写到暮春的雨,“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易安在《声声慢》里写过秋天的雨,“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林黛玉也在秋霖潇潇的夜晚,看着那烛泪滚滚,听着那雨滴竹梢,愁绪化作“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三、李商隐24岁时登进士及第,曾任过几任小官,后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困顿不得志。38岁受邀前往西南边陲的梓州幕府任职,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李商隐一生处在政治的夹缝中抑郁寡欢,45岁时病死在郑州。

  5.思考:李商隐为什么要选取“巴山夜雨”这个意象?诗人仅仅是在写涨满秋池的夜雨吗?

  明确:诗中的雨给人一种凄凉萧瑟的感觉,“夜雨秋池”这样的图画、景观之外,有一双眼睛在看,看着夜雨涨满了秋天的池塘。这里应该有一个涨的过程,那么是诗人眼看着它涨得越来越满的吧?这一双眼睛是长久不动的吧?是无言的吧?是无奈的吧?这凄凉的巴山和绵绵的秋雨阻隔了两个相爱的人,这长久地凝望让人更能感觉到诗人心中的那份孤寂,那份思念,那种无奈,那种惆怅。

  6.你还在哪里看到了诗人?这个诗人和上面的诗人有什么不同?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明确:后两句。从“共剪”“却话巴山夜雨时”看出来。这个诗人是想象场景中的诗人。诗人从眼前之景跳跃到未来之景,憧憬着和他的妻子在西窗下秉烛夜谈,共剪烛花,此时的他们仿佛有说不完的话,彼此倾吐着相思之情。这样写既是安慰自己的妻子,又以相见的欢乐场景来反衬今夜的孤寂、无奈、惆怅和思念,虚实结合,更显得缠绵悱恻,哀婉动人。

  7.绝句里重复用词是大忌讳,可是这首《夜雨寄北》后世对它的评价却很高,结合诗的内容和情感,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这是反复的修辞。起到了加强语气,强调感情的作用。两个“期”,一写出了妻子盼望的急切,询问归期,第二个“期”回答归期无定,欲与下文中的想象欢聚形成反差,更具艺术张力。两个“巴山夜雨”,一实一虚,把个思念写的荡气回肠。

  (五)拓展提升,有味诵读。

  令人心痛的是,自古红颜多薄命。李商隐在收到这封信的时候,他的妻子王氏已经离开了人世,阴阳两隔,李商隐却还不知,在秋雨绵绵的夜晚他或许还会在信中写道:“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王氏死后,李商隐每逢七夕必有一诗,怀念当时欢爱,直到四十五岁去世。爱情,这朵世上最美丽的情感之花,刺伤了他,也滋养了他;败坏了他,又成全了他!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代诗人将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他的耳旁响起了幽幽的锦瑟之曲,往事如烟一般在心底漫开,又提笔写下了《锦瑟》,以表达对她妻子的深切怀念!请大家带着这种深切的思念再来朗诵《夜雨寄北》和《锦瑟》。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学生配乐诵读,下课。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同样的夜晚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默写。

  4、用复述、改写、表演等方式把对诗意的理解表达出来。

  教学重难点:

  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感受诗中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时间:一教时

  一、引入学*《夜雨寄北》

  二、初读理解诗歌的意思。

  1、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2、小组讨论:在小组内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说给同学听听。你还有什么不懂的,讨论讨论,看能解决吗?不能解决的留下来。

  3、全班交流。交流后学生说说诗的意思。

  三、品读诗歌。

  1、谁愿意读读?读后评议,你觉得怎么样?你也读读。

  2、小组品读。在小组中互读,边读边品议。

  3、比读。愿意读的同学,我们来比一比。

  四、深读感悟。

  轻轻的读这首诗,在心中体会一下诗人当时在想什么?诗中的哪些词使你有了这种感觉?

  五、小结学法,布置学生按照学法自学《枫桥夜泊》。

  六、分组汇报自学情况。

  七、对比体会两首诗的情感。

  八、课外延展。

  选一首诗,自己赏析,把赏析的情况在班内展示。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实用5篇扩展阅读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实用5篇(扩展1)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1

  教学设想

  喜欢古典诗词,悠远的意境,清丽淡雅的笔墨,寥寥几笔便勾勒出疏云淡影的古朴画卷,展卷细赏,得意而忘言。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象征、美的象征、审美情感的象征。教学古典诗词就是要通过精巧的设计引导学生把握本民族的独特的审美心理和文化情趣,从而了解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并且使这些民族文化触及学生的情感涟漪,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用心感受天地万物,大千世界,且歌且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欣赏。

  诗词意境优美,内涵丰富,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共鸣呢?我想,教师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创造新颖、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到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落实到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树立全面的学生观、全新的课程观,不仅自己具有开放的思维,对文本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对诗词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训练他们的个性化的表达,使他们在课堂学*中能真正的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从而享受到审美乐趣。本节课我尝试运用唐诗素描的方法,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学*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5.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

  1.学*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2.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喜欢听雨,小雨声使我感觉温柔静谧和*,而又缠绵弥漫无尽。中雨声使我感到活泼跳荡滋润,似乎这声音能带来某种新的转机,新的希望。大雨声使我壮怀激烈,威严和恐怖呼唤着豪情,而突然的风声能使我的心一下子抽紧在一起,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

  李商隐独坐窗前,听雨声潺潺,轻飞的雨丝撩起了他怎样的思绪呢?

  (设计意图:以优美隽永的语言创设情境,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学*兴趣。)

  二、诵读诗歌

  1.配乐范读诗歌。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

  3.指名配乐朗读。

  4.齐读诗歌。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走*作者

  先由学生介绍李商隐的相关资料,老师再做整理归纳: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了解背景,为解读诗歌做好铺垫。)

  四、夜雨情思(整体感知)

  缠绵的雨丝撩起了诗人怎样的思绪呢?

  这是作者留滞巴蜀写给北方妻子的诗。诗中描绘了他在巴山秋雨之夜对妻子的怀念。

  作者先写自己客居巴山在秋雨连绵、涨满秋池的夜晚怀念妻子的情景。在这样的夜晚,作者辗转不眠,孤灯听雨,满怀离愁,内心充溢着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但此情此景妻子此时并不知道,什么时候妻子能知道自己这种心情呢?由此,作者盼望有一天能回到家乡,在西窗烛下向妻子谈谈,今夜雨中思亲的情景。

  前两句写客中境况,后两句写对重聚的渴望,情绪递升。由降到升,把客中的寂寞孤独及寂寞中的强烈希望表现得很有层次,很有感染力。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五、夜雨诗情(细部品析)

  哪句诗打动了你的心?说说你的理由。

  (一)君问归期未有期

  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一个突兀而起的问与答,回答以它的不能确定而给人以失望。

  (二)巴山夜雨涨秋池

  1.在这一个秋天的夜晚,整个巴山都在下雨,雨水的绵密以至于使池塘水满。没完没了的雨声打着山间的草木和水里的浮萍,也敲动了离人的心弦,秋雨所带来的寒漠与凄清,更为浓重地渲染了愁思与离情,何况还有不能确定的归期!

  2.巴山意味着遥远的异乡,季节是凄清孤寂最容易勾动归思和寂寞情怀的秋天。时间也是寂静黑暗的夜晚,独居他乡的诗人也特别容易感受到寂寞忧伤的氛围,雨也撩拨人的情绪。风雨如晦的夜晚最易引人伤怀。

  3.“涨”非常富有神韵,是凭感觉而不是凭视觉。“雨涨秋池”在黑暗的雨夜是看不见的,表现在漫长的雨夜中,诗人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寂寞无聊的心境。

  4.延展:

  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⑵一枝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⑶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⑷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⑸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⑹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⑺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三)何当共剪西窗烛

  他借“何当共剪西窗烛”把现在的时间推移到未来,把眼前的实景推移到想象境界:何时能与你共剪烛花于秋窗之下,共话如今这种巴山夜雨之中两地的深深思念?那时,把如今这万般愁苦都化作了回首往事的欢乐。

  (四)却话巴山夜雨时

  对伤感辛酸的往事,人们总是带着一种不堪回首的心情。但在这,诗人却偏偏要回首,要重提巴山旧事,不是咀嚼痛苦,而是在将来的重逢欢乐中来回顾今日的寂寞凄凉。这种欢乐式的回顾,一方面使愉快的重逢变得珍贵,更充溢着幸福感,就像忆苦思甜一样;另一方面那设想中将来愉快的重逢本身又照亮了今夕“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情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一字一句入手,品析诗歌的意境与情感,体会诗歌用词的巧妙之处。)

  六、夜雨素描

  (一)唐诗素描

  “唐诗素描”以诗歌为载体,通过准确理解诗歌内涵,把握诗歌感情基调,用自由活泼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营造优美的意境,描写具体可感、极富感染力的形象,使诗歌具体化、形象化。它是一种作文的形式。

  (二)例文:

  游子吟

  母亲拨亮了那盏昏暗的油灯,温暖顿时洒满了简陋的屋子。

  灯光下,母亲又颤颤地对准了针眼。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母亲就这样用那根细细的线,串起了一个又一个艰辛的日子。

  每一针,都仔仔细细;每一线,都饱蘸深情。看着母亲满头的银发和被岁月的风雨分割得沟壑纵横的脸,泪水禁不住淌了我年轻的面颊。

  缝好了,母亲又比试着,觉得满意了,才套到我的身上,把扣子一粒粒地扣好,就像打点一粒即将洒播的种子。母亲哽咽着我的肩:"儿呀,要记住回家的路……"

  我知道,我是一棵土生土长的小草,一棵春天里朴素的小草。母亲阳光般的注视,将把我的一生覆盖。

  无论飘泊多远,黑暗中的那盏油灯,永远是我生活中惟一的方向,惟一的牵挂。

  今生今世,我明白了。

  (三)课上练笔:唐诗素描:《夜雨寄北》

  雨寄北

  点亮灯,展开家书。你的笑容就隐藏在文字的后面,灿烂着,温暖着,还有些淡淡的泪痕。你的牵挂,你的思念,你的轻轻细细的话语,越过了千里迢迢的黑暗,越过心,飞抵我寂寞的窗台。而我,却总是把早已定好的归期改了又改,改了又改,最后仍说,不定哪一天可以走进你守望的目光。

  巴山不觉,春光早逝,一转身,秋已到了。雨淅淅沥沥地落下来,挤满了小池。这群无家可归的孩子,又将陪我度过一个孤独的夜晚。依稀是梦,你坐到了窗前,静静地看着我。烛光是一朵刚刚开放的小花,把你装扮得那么年轻,那么美,就像许多年前掀起红盖头的那个晚上。

  朦胧中,抓起你柔弱如水的手,我感到了幸福,感到了一生的快乐和幸福。

  我拥着你,附在你的耳边,温柔地说起巴山那些孤寂的日子,那个展信的秋夜,那场淅淅沥沥的雨。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感受和表达诗歌的形象和意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七、布置作业

  结合对"唐诗素描"含义的理解,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唐诗,写一篇300字以内的唐诗素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具体描述画面中感受诗歌的意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八、结束语:

  听雨,就是听灵魂的对话,听真情的奔泻,听心灵的遥相呼应,听年华的淙淙流淌。南宋词人蒋捷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点滴滴到天明。”

  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各异。少不更事时,并不在意也无法理解雨声的内涵;及到饱经世事历尽沧桑的暮年,方生出“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慨叹。原来雨声所敲打的,除去岁月的回响外,还有昔日难再的痛惜与欲说还休的惆怅。

  (设计意图:在动情的总结中,深化本节课的主题,呼应开头。)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2

  一、抓住诗眼,导入新课

  1、 都说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奇妙的文字,一个字就是一幅画。看老师写“雨”,注意看这四点,你的脑海中想到了什么?(相机:一个雨字,让我们产生了这么多联想)

  2、 今天,我们来学*商隐的《夜雨寄北》,看看:这首诗中的雨又是怎样的一场雨呢?

  二、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 请大家打开课本,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为止。

  2、 谁想读一读?(相机:诗要慢慢读才有味道,谁再试一试)

  3、 老师和大家合作,我读前面的,你们读后面的。题目一起来,可以吗?师生合作读,读出节奏。

  4、 读诗不仅要读得顺口、读出节奏,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那怎样才能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呢?(生:弄懂诗句的意思)

  5、 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诗句,借助大屏幕上的注释,再联系书上插图,了解一下诗句的大致意思。

  6、 同位同学你说给我听,我说给你听。

  7、 谁能说一说诗句大致的意思。

  三、文本补读,品悟诗情

  1、从诗中,你感受到这是一场怎样的夜雨,用你知道的词语形容一下。

  相机:(倾盆大雨)你是从诗中的哪个地方体会到的?这句中最能表现雨大的是 --(涨)

  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这句。听出来了,是倾盆大雨。

  你感受到这是一场怎样的夜雨?(瓢泼大雨)试着读出你的理解(滂沱大雨)请读出你的感受

  2、 同学们,联系我们的生活经验想一想:秋夜,这样一场倾盆大雨落下来,诗人站在窗口,会看到什么?

  相机:(大大小小的池塘都积满了雨水)那池塘边的树木会怎样?(落叶满地)这情景让人感到——(冷、寒意)

  3、 这样一个下着倾盆大雨的冷冷的秋夜,诗人在哪儿?(巴山)

  4、 巴山就是现在的四川一带,这一带在古代被称为“巴山蜀地”,想知道李商隐生活的时代,那儿的情况吗?

  5、 请看大屏幕,自由读一读,记住那句话: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为止。再看看注释。

  6、 读了这段文字,你们知道了什么?

  相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能具体描述一下吗?可以用自己的话也可以用诗中的句子。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由此可见,李商隐生活的时代,巴山蜀地交通不便。

  还有谁能说一说,也可以读一读(连峰去天不盈尺……)这可见,李商隐生活的时代,巴山蜀地路途险恶。所以,——(君问归期未有期)

  7、 你体会到这句包含着什么情绪?(无奈)请读出你的感受(苦闷)请读出你的理解。

  8、 诗人的亲人在哪儿?(北方长安)

  9、 同学们,巴山到长安,那可是山高水远,路途艰险呀!唉!遇上这样一个冷冷的秋夜,又碰上这样一场大雨,诗人的心情会怎样?

  相机:因为苦闷,他会觉得这雨——(特别大)

  因为苦闷,他会觉得这雨——(特别冷)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我们一起来。

  10、 此刻,诗人会想些什么?

  11、 诗中的哪些语句,让你产生了这样的联想?

  12、 是啊,诗人想念亲人,亲人又何尝不想念千里之外的诗人呢?

  13、 请看大屏幕,这儿有两首词,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还是那句话: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为止。想一想:这两首词都表达了什么情绪?

  14、 温庭筠是李商隐的好朋友,谁来读一读他的《忆江南》

  相机: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干嘛?(盼亲人回来)这时,江上驶来一帆,是亲人回来了吗?(不是)望呀望呀,过尽十帆,是亲人回来了吗?望呀望呀,过尽百帆(皆不是)望呀望呀,过尽千帆(皆不是),只看见(斜晖脉脉水悠悠)。这样从早盼到(太阳落山),每天如此,每月如此,每年如此。真是令人(肠断白苹洲)这就叫柔肠寸断(板书)

  师生共同:长安的亲人如此,远在巴山的诗人也是一样。

  15、 白天如此思念也就算了,那晚上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你们想听谁读?(听你的朗读真是享受)

  16、 这首词中给你们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7、 “此情”是什么“情”?(思念之情)“无计可消除”,从这两首词中你知道分开两地的人儿想了哪些办法来排解这种思念呢?

  相机:(独上兰舟、望月……)可望着望着,看到大雁又想起了(亲人)让人忍不住轻轻吟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独倚望江楼……)江水悠悠,望着望着,(又想起了亲人)于是,情不自禁地悠悠吟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绵绵细雨的春天,(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赤日炎炎的夏季,(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落叶飘零的秋天,(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白雪纷飞的冬季,(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8、 这是怎样的思念?(刻骨铭心……)

  19、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样的相思缠绕在分开两地的人儿心头。同学们,请想一想:一千多年前,巴山的那个秋夜,涨满秋池的仅仅是滂沱大雨,还有什么呢?(思念)涨满了诗人的心湖。

  20、 那漫天飘飞的仅仅是秋雨吗?还是(思念)

  那满天飞洒的仅仅是雨吗?还是(眼泪)相思的眼泪(板书)

  21、 这样的一场夜雨,怎能不留在我们的口边呢?(齐读)

  这样的一场夜雨,怎能不刻在我们的记忆里呢?

  这样的一场夜雨,怎能不烙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呢?

  22、 如果有一天,使人能与亲人团聚,他会和亲人说起什么呢?

  四、 总结、升华

  1、 同学们,雨总会停的,可是,思念能停止吗?

  2、 请看李商隐的名句,让我们深情齐读(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3、 此刻,我觉得一千年前巴山的那场夜雨正穿越时空,飘洒在你我的心中……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深情朗读!

  五、 作业(拓展阅读)

  读:杜甫《春夜喜雨》、

  韩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三首诗中的雨又是怎样的雨?

  思:这三首诗中的雨又是怎样的雨?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3

  教学设想

  喜欢古典诗词,悠远的意境,清丽淡雅的笔墨,寥寥几笔便勾勒出疏云淡影的古朴画卷,展卷细赏,得意而忘言。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象征、美的象征、审美情感的象征。教学古典诗词就是要通过精巧的设计引导学生把握本民族的独特的审美心理和文化情趣,从而了解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并且使这些民族文化触及学生的情感涟漪,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用心感受天地万物,大千世界,且歌且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欣赏。

  诗词意境优美,内涵丰富,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共鸣呢?我想,教师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创造新颖、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到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落实到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树立全面的学生观、全新的课程观,不仅自己具有开放的思维,对文本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对诗词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训练他们的个性化的表达,使他们在课堂学*中能真正的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从而享受到审美乐趣。本节课我尝试运用唐诗素描的方法,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学*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5、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喜欢听雨,小雨声使我感觉温柔静谧和*,而又缠绵弥漫无尽。中雨声使我感到活泼跳荡滋润,似乎这声音能带来某种新的转机,新的希望。大雨声使我壮怀激烈,威严和恐怖呼唤着豪情,而突然的风声能使我的心一下子抽紧在一起,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

  李商隐独坐窗前,听雨声潺潺,轻飞的雨丝撩起了他怎样的思绪呢?

  设计意图:以优美隽永的语言创设情境,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学*兴趣。

  二、诵读诗歌

  1、配乐范读诗歌。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

  3、指名配乐朗读。

  4、齐读诗歌。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走*作者

  先由学生介绍李商隐的相关资料,老师再做整理归纳: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了解背景,为解读诗歌做好铺垫。

  四、夜雨情思(整体感知)

  缠绵的雨丝撩起了诗人怎样的思绪呢?这是作者留滞巴蜀写给北方妻子的诗。诗中描绘了他在巴山秋雨之夜对妻子的怀念。

  作者先写自己客居巴山在秋雨连绵、涨满秋池的夜晚怀念妻子的情景。在这样的夜晚,作者辗转不眠,孤灯听雨,满怀离愁,内心充溢着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但此情此景妻子此时并不知道,什么时候妻子能知道自己这种心情呢?由此,作者盼望有一天能回到家乡,在西窗烛下向妻子谈谈,今夜雨中思亲的情景。

  前两句写客中境况,后两句写对重聚的渴望,情绪递升。由降到升,把客中的寂寞孤独及寂寞中的强烈希望表现得很有层次,很有感染力。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五、夜雨诗情(细部品析)

  哪句诗打动了你的心?说说你的理由。

  (一)君问归期未有期

  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一个突兀而起的问与答,回答以它的不能确定而给人以失望。

  (二)巴山夜雨涨秋池

  1、在这一个秋天的夜晚,整个巴山都在下雨,雨水的绵密以至于使池塘水满。没完没了的雨声打着山间的草木和水里的浮萍,也敲动了离人的心弦,秋雨所带来的寒漠与凄清,更为浓重地渲染了愁思与离情,何况还有不能确定的归期!

  2、巴山意味着遥远的异乡,季节是凄清孤寂最容易勾动归思和寂寞情怀的秋天。时间也是寂静黑暗的夜晚,独居他乡的诗人也特别容易感受到寂寞忧伤的氛围,雨也撩拨人的情绪。风雨如晦的夜晚最易引人伤怀。

  3、“涨”非常富有神韵,是凭感觉而不是凭视觉。“雨涨秋池”在黑暗的雨夜是看不见的,表现在漫长的雨夜中,诗人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寂寞无聊的心境。

  4、延展:

  (1)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2)一枝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3)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4)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5)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6)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7)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三)何当共剪西窗烛

  他借“何当共剪西窗烛”把现在的时间推移到未来,把眼前的实景推移到想象境界:何时能与你共剪烛花于秋窗之下,共话如今这种巴山夜雨之中两地的深深思念?那时,把如今这万般愁苦都化作了回首往事的欢乐。

  (四)却话巴山夜雨时

  对伤感辛酸的往事,人们总是带着一种不堪回首的心情。但在这,诗人却偏偏要回首,要重提巴山旧事,不是咀嚼痛苦,而是在将来的重逢欢乐中来回顾今日的寂寞凄凉。这种欢乐式的回顾,一方面使愉快的重逢变得珍贵,更充溢着幸福感,就像忆苦思甜一样;另一方面那设想中将来愉快的重逢本身又照亮了今夕“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情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一字一句入手,品析诗歌的意境与情感,体会诗歌用词的巧妙之处。

  六、夜雨素描

  (一)唐诗素描

  “唐诗素描”以诗歌为载体,通过准确理解诗歌内涵,把握诗歌感情基调,用自由活泼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营造优美的意境,描写具体可感、极富感染力的形象,使诗歌具体化、形象化。它是一种作文的形式。

  (二)例文:

  游子吟

  母亲拨亮了那盏昏暗的油灯,温暖顿时洒满了简陋的屋子。灯光下,母亲又颤颤地对准了针眼。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母亲就这样用那根细细的线,串起了一个又一个艰辛的日子。每一针,都仔仔细细;每一线,都饱蘸深情。看着母亲满头的银发和被岁月的风雨分割得沟壑纵横的脸,泪水禁不住淌了我年轻的面颊。缝好了,母亲又比试着,觉得满意了,才套到我的身上,把扣子一粒粒地扣好,就像打点一粒即将洒播的种子。母亲哽咽着我的肩:“儿呀,要记住回家的路……”

  我知道,我是一棵土生土长的小草,一棵春天里朴素的小草。母亲阳光般的注视,将把我的一生覆盖。无论飘泊多远,黑暗中的那盏油灯,永远是我生活中惟一的方向,惟一的牵挂。今生今世,我明白了。

  (三)课上练笔:唐诗素描:《夜雨寄北》

  雨寄北

  点亮灯,展开家书。你的笑容就隐藏在文字的后面,灿烂着,温暖着,还有些淡淡的泪痕。你的牵挂,你的思念,你的轻轻细细的话语,越过了千里迢迢的黑暗,越过心,飞抵我寂寞的窗台。而我,却总是把早已定好的归期改了又改,改了又改,最后仍说,不定哪一天可以走进你守望的目光。

  巴山不觉,春光早逝,一转身,秋已到了。雨淅淅沥沥地落下来,挤满了小池。这群无家可归的孩子,又将陪我度过一个孤独的夜晚。依稀是梦,你坐到了窗前,静静地看着我。烛光是一朵刚刚开放的小花,把你装扮得那么年轻,那么美,就像许多年前掀起红盖头的那个晚上。朦胧中,抓起你柔弱如水的手,我感到了幸福,感到了一生的快乐和幸福。我拥着你,附在你的耳边,温柔地说起巴山那些孤寂的日子,那个展信的秋夜,那场淅淅沥沥的雨。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感受和表达诗歌的形象和意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七、布置作业

  结合对“唐诗素描”含义的理解,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唐诗,写一篇300字以内的唐诗素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具体描述画面中感受诗歌的意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八、结束语:

  听雨,就是听灵魂的对话,听真情的奔泻,听心灵的遥相呼应,听年华的淙淙流淌。南宋词人蒋捷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点滴滴到天明。”

  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各异。少不更事时,并不在意也无法理解雨声的内涵;及到饱经世事历尽沧桑的暮年,方生出“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慨叹。原来雨声所敲打的,除去岁月的回响外,还有昔日难再的痛惜与欲说还休的惆怅。

  设计意图:在动情的总结中,深化本节课的主题,呼应开头。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实用5篇(扩展2)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一、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二、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今天,我们就来学*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评析。

  这个步骤意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为深入学*此诗做好铺垫。

  (要读出诗中的情感,如蕴含其中的郁闷、孤寂、思念和伤感。)

  三、在评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教师范读。接下来进行分析诗歌。

  1、翻译全诗。

  2、分析诗歌。

  问:读完诗歌,你的眼前出现了几个形象?

  (二个。从"君问归期未有期"可看出有二个人物在进行问答。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 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所以是亲人或友人在问询李商隐何时才能归去,但自己归期无定。诗人心境之郁闷、孤寂不难想见。)

  问:但紧接着作者却写了"巴山夜雨"之景,这是否偏离了作者在首句所创设的感情基调?

  (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巴山夜雨点涨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远,相隔千里,而且处境惨淡,透露出羁旅之苦。巴蜀多秋雨,这本已使身为异乡之人的作者倍感神伤;而恰在此时,又得妻子千里家信,此时,诗人该有多么伤感呀!)

  问:但作者是否一直延续这一感情进行抒写呢?如果不是,又写了怎样的情感呢?从哪个词语可看出这种转变?

  ("何当",何时,什么时候。"何当"是个表示愿望的词。诗的后两句,紧扣"夜雨",顿生想像,遥想他日重逢,剪烛夜谈,回忆此时面对这"巴山夜雨" 的情景。这两句是最为人称道的设想"奇绝"之句,它好就好在将"未有期"的现实与剪烛共话的想像联结在一起了,不仅写出了重逢的欢乐,感情的深挚,而且通过遥想将来,排遣了当前客居异地的孤寂与思念家人的痛苦,使全诗多少带有明朗轻快的情调,形成了半是悲哀,半是温暖的深长情韵。)

  小结,板书。

  李商隐-(问答)-友人(亲人) 离愁

  写实 衬托出

  景 交融 情 别绪 眼下的孤寂、

  何当: 共剪 思念

  虚写 什么时候 未来的欢聚

  却话

  3、请一位同学有感情朗读全诗,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有怎样的画面在你的面前闪过。接下来用文字把它们表述出来。

  (设计这一步骤是让学生明白:学*诗歌不能只停留在翻译的基础上,还要学会想像,去体会诗中丰富的意境。)

  4、齐读全诗。

  四、分发赏析资料,深入分析写法上的技巧。

  (*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的重复的,可是在这首诗中,作者有意重复使用了"期"字和"巴山夜雨"这个短语,这可以说是这首诗为人称道的"奇绝"之二。重复"期"字,意在强调诗人滞留在外、前途未卜、归期无定的愁苦;重复"巴山夜雨",更是作者匠心独具的表现,它表现了时间和空间的回还往复的意境美,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第一次写"巴山夜雨",在于渲染环境与相思,第二次写"巴山夜雨"是作者想像夫妻相见后秉烛长谈的画面,夫妻追述往事,回味无穷。

  这种重复,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上书的回环往复之妙,恰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上的回环往复之美。是作者有意打破常规的成功尝试。

  从时间上看,今宵-他日-今宵,回环往复;从空间上看,此地-彼地-此地,即巴山-西窗-巴山,往复对照。从意境上看,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深婉、隽永,余味无穷。)

  五、学生共同欣赏所收集的李商隐诗歌。

  (让学生通过收集李诗,加深对李商隐和他诗歌的了解。)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1.感受诗歌强烈的画面2.体会诗人对妻子深切的思念和欲归不能的惆怅和孤寂3.体会诗中虚实结合和反复手法运用的妙处。

  二、教学重点、难点:目标2和3

  三、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诵读法、引导法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音乐《琵琶语》)爱情是世上最美的情感花朵。在*的诗坛上,有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少有文名,抱负远大,受到当时权贵的赏识,26岁时,他与一位节度使的女儿相爱成婚,从此开始了一段至死不渝的爱情佳话。但是由于政治原因,他不得不远赴离家千里之遥的四川边境任职,过着身不由己寄人篱下的幕府生活。这位出身于富贵家庭的女儿,多年来一直尽心照料家庭,丈夫常年宦游在外,夫妻聚少离多,只好鸿雁传书,倾吐相思。一个秋雨绵绵的黄昏,他又收到了妻子的来信,诗人急切地打开信,一行娟秀的工楷映入眼帘: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一阵秋风吹来,诗人望着眼前摇曳不定的烛火,眼前的景渐渐模糊,无尽的惆怅化作两行清泪,打湿了手中的信,他颤巍巍提起手中仿佛千斤重的笔,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位诗人是谁呀?(学生回答李商隐。)

  师: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李商隐,走*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这位大唐奇才留给我们的千古绝唱——《夜雨寄北》(板书课题、作者)

  (二)感知诗中画

  1.学生自由读诗歌,多读几遍,先出声读,再默默读,读的时候要发挥想象,争取读出自己的感觉和味道来。

  2.借助书上和大屏幕上的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带着自己对诗歌的感觉,想象诗里的画面并用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下来。

  屏显:剪烛花,又称剪烛芯,简称剪烛,意同剪烛西窗,后以剪烛引申为促膝夜谈之典,取其盼望相聚,秉烛夜语之意。

  明确:好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理解好诗歌的内涵是读好本诗的前提。能够带着自己的理解去描摹诗歌的画面,形象的语言描述可以形成一种感染的氛围,就能够从感性层面把握诗歌的意境,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

  (三)描摹画中人。

  3.对照插图和诗的内容,看看插图中表现了什么景、物和人,他在干什么?发挥想象,写出来,并体会一下诗人此时的心理,试着读出那种感觉。

  明确:巴山夜雨时,诗人倚窗独坐,秋雨绵绵无绝期,诗人长久伫立凝望那涨满溢出的秋水出神,绵绵的愁思正如这窗外的'秋雨,溢满心间,溢满眼眶。

  4.课文中的插图能涵盖全诗吗?如果让你在这一幅画里表现诗歌的所有内容,你还会画什么呢?说说你这样的话的理由。

  明确:会在诗人的头顶再画几幅画:他和他的妻子正在西窗下秉烛夜谈;共剪烛花;谈论他在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夜晚在远方对她的思念。

  因为这些画面是诗人的想象。一个是眼前的实景,一个是想象的画面。“何当”也表现了这是想象的。

  (四)赏析意象,品味语言

  资料助读:

  一、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二、韦应物在《滁州西涧》中写到春天的雨,“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李煜在《相见欢》里写到暮春的雨,“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易安在《声声慢》里写过秋天的雨,“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林黛玉也在秋霖潇潇的夜晚,看着那烛泪滚滚,听着那雨滴竹梢,愁绪化作“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三、李商隐24岁时登进士及第,曾任过几任小官,后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困顿不得志。38岁受邀前往西南边陲的梓州幕府任职,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李商隐一生处在政治的夹缝中抑郁寡欢,45岁时病死在郑州。

  5.思考:李商隐为什么要选取“巴山夜雨”这个意象?诗人仅仅是在写涨满秋池的夜雨吗?

  明确:诗中的雨给人一种凄凉萧瑟的感觉,“夜雨秋池”这样的图画、景观之外,有一双眼睛在看,看着夜雨涨满了秋天的池塘。这里应该有一个涨的过程,那么是诗人眼看着它涨得越来越满的吧?这一双眼睛是长久不动的吧?是无言的吧?是无奈的吧?这凄凉的巴山和绵绵的秋雨阻隔了两个相爱的人,这长久地凝望让人更能感觉到诗人心中的那份孤寂,那份思念,那种无奈,那种惆怅。

  6.你还在哪里看到了诗人?这个诗人和上面的诗人有什么不同?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明确:后两句。从“共剪”“却话巴山夜雨时”看出来。这个诗人是想象场景中的诗人。诗人从眼前之景跳跃到未来之景,憧憬着和他的妻子在西窗下秉烛夜谈,共剪烛花,此时的他们仿佛有说不完的话,彼此倾吐着相思之情。这样写既是安慰自己的妻子,又以相见的欢乐场景来反衬今夜的孤寂、无奈、惆怅和思念,虚实结合,更显得缠绵悱恻,哀婉动人。

  7.绝句里重复用词是大忌讳,可是这首《夜雨寄北》后世对它的评价却很高,结合诗的内容和情感,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这是反复的修辞。起到了加强语气,强调感情的作用。两个“期”,一写出了妻子盼望的急切,询问归期,第二个“期”回答归期无定,欲与下文中的想象欢聚形成反差,更具艺术张力。两个“巴山夜雨”,一实一虚,把个思念写的荡气回肠。

  (五)拓展提升,有味诵读。

  令人心痛的是,自古红颜多薄命。李商隐在收到这封信的时候,他的妻子王氏已经离开了人世,阴阳两隔,李商隐却还不知,在秋雨绵绵的夜晚他或许还会在信中写道:“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王氏死后,李商隐每逢七夕必有一诗,怀念当时欢爱,直到四十五岁去世。爱情,这朵世上最美丽的情感之花,刺伤了他,也滋养了他;败坏了他,又成全了他!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代诗人将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他的耳旁响起了幽幽的锦瑟之曲,往事如烟一般在心底漫开,又提笔写下了《锦瑟》,以表达对她妻子的深切怀念!请大家带着这种深切的思念再来朗诵《夜雨寄北》和《锦瑟》。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学生配乐诵读,下课。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一、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二、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今天,我们就来学*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评析。

  这个步骤意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为深入学*此诗做好铺垫。

  (要读出诗中的情感,如蕴含其中的郁闷、孤寂、思念和伤感。)

  三、在评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教师范读。接下来进行分析诗歌。

  1、翻译全诗。

  2、分析诗歌。

  问:读完诗歌,你的眼前出现了几个形象?

  (二个。从"君问归期未有期"可看出有二个人物在进行问答。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 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所以是亲人或友人在问询李商隐何时才能归去,但自己归期无定。诗人心境之郁闷、孤寂不难想见。)

  问:但紧接着作者却写了"巴山夜雨"之景,这是否偏离了作者在首句所创设的感情基调?

  (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巴山夜雨点涨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远,相隔千里,而且处境惨淡,透露出羁旅之苦。巴蜀多秋雨,这本已使身为异乡之人的作者倍感神伤;而恰在此时,又得妻子千里家信,此时,诗人该有多么伤感呀!)

  问:但作者是否一直延续这一感情进行抒写呢?如果不是,又写了怎样的情感呢?从哪个词语可看出这种转变?

  ("何当",何时,什么时候。"何当"是个表示愿望的词。诗的后两句,紧扣"夜雨",顿生想像,遥想他日重逢,剪烛夜谈,回忆此时面对这"巴山夜雨" 的情景。这两句是最为人称道的设想"奇绝"之句,它好就好在将"未有期"的现实与剪烛共话的想像联结在一起了,不仅写出了重逢的欢乐,感情的深挚,而且通过遥想将来,排遣了当前客居异地的孤寂与思念家人的痛苦,使全诗多少带有明朗轻快的情调,形成了半是悲哀,半是温暖的深长情韵。)

  小结,板书。

  李商隐-(问答)-友人(亲人) 离愁

  写实 衬托出

  景 交融 情 别绪 眼下的孤寂、

  何当: 共剪 思念

  虚写 什么时候 未来的欢聚

  却话

  3、请一位同学有感情朗读全诗,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有怎样的画面在你的面前闪过。接下来用文字把它们表述出来。

  (设计这一步骤是让学生明白:学*诗歌不能只停留在翻译的基础上,还要学会想像,去体会诗中丰富的意境。)

  4、齐读全诗。

  四、分发赏析资料,深入分析写法上的技巧。

  (*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的重复的,可是在这首诗中,作者有意重复使用了"期"字和"巴山夜雨"这个短语,这可以说是这首诗为人称道的"奇绝"之二。重复"期"字,意在强调诗人滞留在外、前途未卜、归期无定的愁苦;重复"巴山夜雨",更是作者匠心独具的表现,它表现了时间和空间的回还往复的意境美,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第一次写"巴山夜雨",在于渲染环境与相思,第二次写"巴山夜雨"是作者想像夫妻相见后秉烛长谈的画面,夫妻追述往事,回味无穷。

  这种重复,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上书的回环往复之妙,恰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上的回环往复之美。是作者有意打破常规的成功尝试。

  从时间上看,今宵-他日-今宵,回环往复;从空间上看,此地-彼地-此地,即巴山-西窗-巴山,往复对照。从意境上看,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深婉、隽永,余味无穷。)

  五、学生共同欣赏所收集的李商隐诗歌。

  (让学生通过收集李诗,加深对李商隐和他诗歌的了解。)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4

  一、抓住诗眼,导入新课

  1、 都说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奇妙的文字,一个字就是一幅画。看老师写“雨”,注意看这四点,你的脑海中想到了什么?(相机:一个雨字,让我们产生了这么多联想)

  2、 今天,我们来学*商隐的《夜雨寄北》,看看:这首诗中的雨又是怎样的一场雨呢?

  二、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 请大家打开课本,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为止。

  2、 谁想读一读?(相机:诗要慢慢读才有味道,谁再试一试)

  3、 老师和大家合作,我读前面的,你们读后面的。题目一起来,可以吗?师生合作读,读出节奏。

  4、 读诗不仅要读得顺口、读出节奏,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那怎样才能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呢?(生:弄懂诗句的意思)

  5、 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诗句,借助大屏幕上的注释,再联系书上插图,了解一下诗句的大致意思。

  6、 同位同学你说给我听,我说给你听。

  7、 谁能说一说诗句大致的意思。

  三、文本补读,品悟诗情

  1、从诗中,你感受到这是一场怎样的夜雨,用你知道的词语形容一下。

  相机:(倾盆大雨)你是从诗中的哪个地方体会到的?这句中最能表现雨大的是 --(涨)

  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这句。听出来了,是倾盆大雨。

  你感受到这是一场怎样的夜雨?(瓢泼大雨)试着读出你的理解(滂沱大雨)请读出你的感受

  2、 同学们,联系我们的生活经验想一想:秋夜,这样一场倾盆大雨落下来,诗人站在窗口,会看到什么?

  相机:(大大小小的池塘都积满了雨水)那池塘边的树木会怎样?(落叶满地)这情景让人感到——(冷、寒意)

  3、 这样一个下着倾盆大雨的冷冷的秋夜,诗人在哪儿?(巴山)

  4、 巴山就是现在的四川一带,这一带在古代被称为“巴山蜀地”,想知道李商隐生活的时代,那儿的情况吗?

  5、 请看大屏幕,自由读一读,记住那句话: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为止。再看看注释。

  6、 读了这段文字,你们知道了什么?

  相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能具体描述一下吗?可以用自己的话也可以用诗中的句子。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由此可见,李商隐生活的时代,巴山蜀地交通不便。

  还有谁能说一说,也可以读一读(连峰去天不盈尺……)这可见,李商隐生活的时代,巴山蜀地路途险恶。所以,——(君问归期未有期)

  7、 你体会到这句包含着什么情绪?(无奈)请读出你的感受(苦闷)请读出你的理解。

  8、 诗人的亲人在哪儿?(北方长安)

  9、 同学们,巴山到长安,那可是山高水远,路途艰险呀!唉!遇上这样一个冷冷的秋夜,又碰上这样一场大雨,诗人的心情会怎样?

  相机:因为苦闷,他会觉得这雨——(特别大)

  因为苦闷,他会觉得这雨——(特别冷)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我们一起来。

  10、 此刻,诗人会想些什么?

  11、 诗中的哪些语句,让你产生了这样的联想?

  12、 是啊,诗人想念亲人,亲人又何尝不想念千里之外的诗人呢?

  13、 请看大屏幕,这儿有两首词,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还是那句话: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为止。想一想:这两首词都表达了什么情绪?

  14、 温庭筠是李商隐的好朋友,谁来读一读他的《忆江南》

  相机: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干嘛?(盼亲人回来)这时,江上驶来一帆,是亲人回来了吗?(不是)望呀望呀,过尽十帆,是亲人回来了吗?望呀望呀,过尽百帆(皆不是)望呀望呀,过尽千帆(皆不是),只看见(斜晖脉脉水悠悠)。这样从早盼到(太阳落山),每天如此,每月如此,每年如此。真是令人(肠断白苹洲)这就叫柔肠寸断(板书)

  师生共同:长安的亲人如此,远在巴山的诗人也是一样。

  15、 白天如此思念也就算了,那晚上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你们想听谁读?(听你的朗读真是享受)

  16、 这首词中给你们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7、 “此情”是什么“情”?(思念之情)“无计可消除”,从这两首词中你知道分开两地的人儿想了哪些办法来排解这种思念呢?

  相机:(独上兰舟、望月……)可望着望着,看到大雁又想起了(亲人)让人忍不住轻轻吟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独倚望江楼……)江水悠悠,望着望着,(又想起了亲人)于是,情不自禁地悠悠吟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绵绵细雨的春天,(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赤日炎炎的夏季,(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落叶飘零的秋天,(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白雪纷飞的冬季,(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8、 这是怎样的思念?(刻骨铭心……)

  19、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样的相思缠绕在分开两地的人儿心头。同学们,请想一想:一千多年前,巴山的那个秋夜,涨满秋池的仅仅是滂沱大雨,还有什么呢?(思念)涨满了诗人的心湖。

  20、 那漫天飘飞的仅仅是秋雨吗?还是(思念)

  那满天飞洒的仅仅是雨吗?还是(眼泪)相思的眼泪(板书)

  21、 这样的一场夜雨,怎能不留在我们的口边呢?(齐读)

  这样的一场夜雨,怎能不刻在我们的记忆里呢?

  这样的一场夜雨,怎能不烙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呢?

  22、 如果有一天,使人能与亲人团聚,他会和亲人说起什么呢?

  四、 总结、升华

  1、 同学们,雨总会停的,可是,思念能停止吗?

  2、 请看李商隐的名句,让我们深情齐读(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3、 此刻,我觉得一千年前巴山的那场夜雨正穿越时空,飘洒在你我的心中……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深情朗读!

  五、 作业(拓展阅读)

  读:杜甫《春夜喜雨》、

  韩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三首诗中的雨又是怎样的雨?

  思:这三首诗中的雨又是怎样的雨?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学*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5.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1.学*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2.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喜欢听雨,小雨声使我感觉温柔静谧和*,而又缠绵弥漫无尽。中雨声使我感到活泼跳荡滋润,似乎这声音能带来某种新的转机,新的希望。大雨声使我壮怀激烈,威严和恐怖呼唤着豪情,而突然的风声能使我的心一下子抽紧在一起,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

  李商隐独坐窗前,听雨声潺潺,轻飞的雨丝撩起了他怎样的思绪呢?

  (以优美隽永的语言创设情境,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学*兴趣。)

  二、诵读诗歌

  1.配乐范读诗歌。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

  3.指名配乐朗读。

  4.齐读诗歌。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走*作者

  先由学生介绍李商隐的相关资料,老师再做整理归纳: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知人论世,了解背景,为解读诗歌做好铺垫。)

  四、夜雨情思(整体感知)

  缠绵的雨丝撩起了诗人怎样的思绪呢?

  这是作者留滞巴蜀写给北方妻子的诗。诗中描绘了他在巴山秋雨之夜对妻子的怀念。

  作者先写自己客居巴山在秋雨连绵、涨满秋池的夜晚怀念妻子的情景。在这样的夜晚,作者辗转不眠,孤灯听雨,满怀离愁,内心充溢着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但此情此景妻子此时并不知道,什么时候妻子能知道自己这种心情呢?由此,作者盼望有一天能回到家乡,在西窗烛下向妻子谈谈,今夜雨中思亲的情景。

  前两句写客中境况,后两句写对重聚的渴望,情绪递升。由降到升,把客中的寂寞孤独及寂寞中的强烈希望表现得很有层次,很有感染力。

  (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五、夜雨诗情(细部品析)

  哪句诗打动了你的心?说说你的理由。

  (一)君问归期未有期

  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一个突兀而起的问与答,回答以它的不能确定而给人以失望。

  (二)巴山夜雨涨秋池

  1.在这一个秋天的夜晚,整个巴山都在下雨,雨水的绵密以至于使池塘水满。没完没了的雨声打着山间的草木和水里的浮萍,也敲动了离人的心弦,秋雨所带来的寒漠与凄清,更为浓重地渲染了愁思与离情,何况还有不能确定的归期!

  2.巴山意味着遥远的异乡,季节是凄清孤寂最容易勾动归思和寂寞情怀的秋天。时间也是寂静黑暗的夜晚,独居他乡的诗人也特别容易感受到寂寞忧伤的氛围,雨也撩拨人的情绪。风雨如晦的夜晚最易引人伤怀。

  3.“涨”非常富有神韵,是凭感觉而不是凭视觉。“雨涨秋池”在黑暗的雨夜是看不见的,表现在漫长的雨夜中,诗人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寂寞无聊的心境。

  4.延展:

  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⑵一枝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⑶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⑷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⑸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⑹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⑺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三)何当共剪西窗烛

  他借“何当共剪西窗烛”把现在的时间推移到未来,把眼前的实景推移到想象境界:何时能与你共剪烛花于秋窗之下,共话如今这种巴山夜雨之中两地的深深思念?那时,把如今这万般愁苦都化作了回首往事的欢乐。

  (四)却话巴山夜雨时

  对伤感辛酸的往事,人们总是带着一种不堪回首的心情。但在这,诗人却偏偏要回首,要重提巴山旧事,不是咀嚼痛苦,而是在将来的重逢欢乐中来回顾今日的寂寞凄凉。这种欢乐式的回顾,一方面使愉快的重逢变得珍贵,更充溢着幸福感,就像忆苦思甜一样;另一方面那设想中将来愉快的重逢本身又照亮了今夕“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情景。

  (引导学生从一字一句入手,品析诗歌的意境与情感,体会诗歌用词的巧妙之处。)

  六、布置作业

  结合对"唐诗素描"含义的理解,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唐诗,写一篇300字以内的唐诗素描。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具体描述画面中感受诗歌的意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七、课后反思: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实用5篇(扩展3)

——《梅花》教学设计实用5篇

  《梅花》教学设计 1

  一、导入

  1、一到春天,漫山遍野,梅花盛开。跟我们一起来写课题

  (1)教师板书:梅花山

  (2)春天到了,春姑娘会怎样打扮梅花山呢?

  (3)齐读课题

  二、新授

  1、自己读读课文。

  (当学生齐读的时候,丁老师请孩子们掌握自己读读的原则进行读书、正音的活动。)

  2、学*生字词

  (1)出示

  (2)借助拼音,读准音;想想办法,记住形;组成词儿,想意思

  (3)请大家先自己学*,然后和自己的同座交流和讨论一下,这些字都在语文书上,我们就开始自学吧。

  (4)在字音方面,我们小朋友有没有提醒大家要注意的?

  师生交流

  学生:我要提醒大家“尽”是前鼻音,请大家跟我读两遍

  (学生训练有素)

  你能连成词语来读读吗?——教师进行板贴

  学生:我想提醒大家——休息的读音

  什么时候是休息日啊(这个字读第一声)

  这个字会变魔术,这个字应该怎样读呢?如果把“日”这个字去掉,这次词语就成为了“轻声”——学生读读

  学生:“盛”是后鼻音需要注意。

  还有没有要提醒大家的词语啦?

  学生:晶莹透亮的生字词

  (学生每说一个都进行一个版贴)

  (5)字音大家掌握得不错,记字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呢?

  学生:我会记“寒”、“休”

  “休”是什么意思呢?老师讲解“休”的由来(可以用动画的方式来进行讲解)

  学生:我会记“欢”

  教师指导这个新偏旁的写法

  学生:……(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方法的指导和交流)

  学生:“尽”(你们知道这个尽是怎么来的呢?以前人洗完,把它洗干净了,所以“尽”还有“完”的意思?

  学生:……

  师:“片”这个字还优美与小朋友来记一记啊?

  学生说——报笔顺——板书——你们会用“片”来组词吗?

  出示:片的组词——叶片、药片、卡片、名片……(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点呢?学生说,所以“片”就是指*而薄的物体。)

  这个你们会填吗?出示:

  一( )叶子 一( )花瓣 一( )彩云

  这些事物都是有这样的特点,所以都可以用上“片”

  书上说片片彩云是什么意思?

  多多梅花呢?(师生交流)

  再想想,我们教室里有很多桌子,你们可以怎样说?明天是植树节了,我们植了很多树,你们会说些什么呢?

  你们还会记哪个字?

  学生说:“发”——教师指导书空

  黑发、奶奶的头发、男孩子的头发短叫—— 女孩子……

  跟头发有关读第四声,但是在课文当中,这个词语和头发没有关系,所以读“发”(第一声)

  你们还会记哪个词语啊?

  “寒”字比较难记,别着急,丁老师教给大家一个好办法

  出示:古文字——寒

  下面的部分就像是结着厚厚的冰,于是他就躲到了一个房子里,还是觉得冷,于是就裹上了很多稻草。看看这些文字,你们发现了什么?房子变成了什么?稻草有变成了什么呢?房子里的人变成了什么?那些冰呢?变成了“两点”。你们能记住这个字了吗?

  寒是什么意思呢?——“寒”还可以组成什么样的词语?

  (6)生字都记住了,生词的意思也搞懂了,这些词语一定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出示,齐读

  学生最后两词语有些拖,老师带着再读了一遍

  (7)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学生自读——师生交流

  学生说:写的是梅花山(教师点评)——学生说:这是春天的梅花山

  3、春天来了,寒气还没有散尽,梅花就开了,梅花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说说有几句话?说说你喜欢哪一句?

  (1)学生读——学生说——我喜欢这句的理由是:梅花非常好看。

  (学生在读书的时候,老师又提醒孩子要边读边划是个好*惯)

  (2)是的,把梅花写得很美,什么地方最美呢?片片彩云是真的彩云吗?

  出示图片,图文结合,读读、指名读、指导朗读(孩子们做动作)

  出示图片,好看吗?喜欢吗?一起读读,放到句子里再读一读。

  (3)你们还喜欢哪一句?

  “晶莹透亮”——你们见过“晶莹透亮”的东西吗?师生交流

  老师又给同学们带来一些晶莹透亮的东西……(你们看到这些晶莹透亮的事物有什么感受啊?)出示相关的梅花图片,再读文字。

  (4)梅花不仅美,还有什么特点啊?

  学生:清香

  闻到这样的清香,你们有什么感觉?(很舒服)

  这淡淡的清香,包围着整个梅花山啊,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5)第一句有人喜欢吗?写出了梅花的……

  学生:写出美化不怕冷

  现在的时候就是早春,我们还穿着厚厚的衣服,现在梅花呢?读读

  正是因为她开得早,所以才说她是报春的梅花。

  (6)让我们带着对梅花的喜欢之情,再来读读这段文字吧。

  三、写字(8分钟)

  (写字的时间显得少了一点)

  1、写“寒”

  宝盖点点写在上……左“丿”右“捺”要舒展,两个点点排成行。

  对照这个小哥哥,把姿势摆好。——复*写字口诀

  打开*字册,练*

  2、小结

  《梅花》教学设计 2

  【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缕缕、幽芳、漂泊、唯独、顿时、稀罕、离别、大抵、精神、品格、灵魂、骨气、民族、气节、磨难、欺凌、境遇、毕竟、梳理、衰老、珍藏、华侨、能书善画、风欺雪压、顶天立地、低头折节、泪眼蒙眬”等词语。读读记记“颇负盛名、玷污、秉性、凉飕飕、眷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思乡意,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进行语言积累。

  3.全力以赴,激情参与,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养成良好的阅读*惯,学会圈点勾画、批注及编写文段序号。

  2、通过独立思考、深情朗读、小组合作,抓住文中的具体词语和句子,通过联系生活来想象。

  3、认真研究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全诗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山中送别》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全诗是: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浣溪沙》北宋诗人秦观的词。全词是: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自主学*】

  1、我能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还能看拼音写词语。

  yōu fāng piáo pō ci xiáng xī hǎn mó nàn qi líng

  ( ) ( ) ( ) ( ) ( ) ( )

  shuāi lǎo zhēn cáng fēng qi xuě yā ding tiān lì dì

  ( ) ( ) ( ) ( )

  我要把学*目标中的词语再抄一遍

  2、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梳( ) 撩( ) 玷( ) 祥( )

  流( ) 燎( ) 沾( ) 样( )

  琉( ) 潦( ) 贴( ) 洋( )

  3、给带点的字选择合适的解释,在被选答案的序号处画“√”。

  (1)、能书善画

  ①善良,慈善;②善行,善事;③友好,和好;④擅长,长于;⑤容易,易于。

  (2)颇负盛名

  ①背;②担负;③依仗;④遭受;⑤享有;⑥失败。

  (3)、独在异乡为异客

  ①有分别,不相同;②奇异,奇特,特别;③另外的,别的;④惊奇,奇怪;⑤分开。

  (4)、愈是寒冷

  ①(病)好;②较好;③叠用,跟“越……越”相同。

  4、句段推敲

  1、“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有奇怪”

  我害怕,是因为

  我奇怪,是因为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这两句话前后对比,更说明了

  【合作探究】

  问题一: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体会到的,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问题二:朗读第2自然段,体会外祖父的思想感情。画出使外祖父伤心落泪的诗句。朗读并讨论:怎样理解这几句诗的意思?外祖父为何读到这些诗句时就会落泪?说说从这些诗句你体会出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

  问题三:朗读课文,用“──”划出表现外祖父非常喜欢梅花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体会。讨论: ①梅花的品格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用~~画在书上。②外祖父为何珍爱梅花?这说明什么?③外祖父保存这幅墨梅图是为了什么?现在把它送给外孙女又是为什么?

  问题四:本文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练练测测】

  1、我能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分(fēn fèn )

  ①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外祖父分( ) 外爱惜。

  ②外祖父十分( )爱惜那幅墨梅图。

  卷 (juǎn juàn)

  ①外祖父给了我一卷( )白杭绸包的东西。

  ②那些书被保存得很好,没有一页书角是卷( )起来的。

  2、选字填空。 竟 境 竞

  ,梅花魂导学案4

  (1) 想不到外祖父( )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2) 智力( )赛使同学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起来了。

  (3) 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 )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4) 虽然热带是无所谓隆冬的,但腊月天气,也( )凉飕飕的。

  (5) 保护环( ),人人有责。

  3、想一想,填一填。

  “梅花魂”的“魂”指一种精神。我们还可以说

  ( )魂 ( )魂 ( )魂 ( )魂

  “缕”作量词常用于细而长的东西。我们可以说

  一缕( ) 一缕( ) 一缕( ) 一缕( )

  4、阅读全文,把下面答案补充完整。

  课文的字里行间都表达了外祖父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件事情上:一是常教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读着读着就_______________;二是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因我的一次不小心弄脏了它,受到_________;三是因不能_________,而难过得呜呜哭起来;四是在离别前,_________,五是船快开时_________。

  5、抄写课文中的诗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我还能背出这三首诗。

  《梅花》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自读探究,体会梅花坚韧高洁的品格,感悟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深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梅花的坚贞不屈,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及爱国情意。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深入感悟梅花 精神及外祖父深厚的爱国情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谈话入题,赏梅花

  1、 导语引入:

  同学们,不知不觉中,暑气渐去渐远,我们一下子撞进了秋天的怀抱,寒来暑往,四季更替。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夏天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荷,秋日有“本性能耐寒,风霜挺且直”的菊,而严冬,则更有此花开尽更无花而一枝独秀的梅。

  梅历来是画家、诗人所赞美的对象,我国宋代诗人王安石、陆游;元代画家王冕都曾经写下诗句赞美它。我们的开国领袖也曾写下词盛赞她。梅花不愧是花中之王,花之君子。

  2、课件演示,欣赏梅花,学生吟诵咏梅的诗句。

  3、过渡:看到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作家陈慧瑛常常会想起了身在异乡的外祖父,并由此勾起了她一连串的回忆。

  二、理清脉络,知梅花

  1、速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文章中回忆了外祖父的哪些事?

  2、讨论交流,理清条理,出示小标题。(吟诗落泪、珍爱梅图、思国伤怀、赠墨梅图、送梅花绢)

  三、细读引导,悟梅花

  1、在作者的记忆中,外祖父是一个爱梅的人,你能从哪能地方体会到这一点呢?

  同学们,我们读过这几件小事,都倒感觉到外祖父爱梅花。你是怎样从这些段落中读出这种感情的呢?

  出示:我们可以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用这些方法:(1)、联系上下文;(2)、抓重点词句(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4)、用朗读的方式;(5)、其它自己喜欢的方法。

  2、自学体会,动手圈画。

  3、读句交流,谈理解。

  4、重点引导第二件事:从对比手法的使用及对外祖父神情、语言、动作等的描写体会对梅花的爱。

  指读第三段。品读第三段,感受惜梅之情。

  重点指导:

  ⑴“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①找出句子中的一对反义词。(不甚留意──分外爱惜)

  ②你们认为,古玩和一幅画哪个更值钱?从这对反义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③古玩和一幅墨梅图相比,在我们心中古玩更有价值。然而,在外祖父的心中,古玩可以碰得,“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这是一份多么深沉的爱梅之情哪!请你读出外祖父的这份“唯独”,这份“分外爱惜”!

  (学生朗读体会,教师适时点评。)

  ⑵“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公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呢?”

  ①看到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你是不是与莺儿一样觉得又害怕又奇怪?为什么?

  ②文字是有灵性的。你们仔细读读,细细品品,这一字字,一句句,一个个标点,不都在向你诉说着一段感人的情怀吗?你听到它在诉说着什么吗?从祖父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祖父的话语中,你又体会到什么?你可以抓住一个词,一个句,一处标点来谈你的独特感受。

  圈圈描写外祖父动作的词,如“轻轻刮去”“细绸子慢慢抹净”等,朗读体会外祖父的爱梅之情。感觉像是小心翼翼地呵护一个婴儿。

  读读外祖父训斥我的话,引导学生理解外祖父他为什么不直接说:“不要弄脏梅花。”而说:“清白的梅花玷污不得。”而且还用上了反问的语气训斥呢?(强调梅花高洁、清白的秉性)

  换位体验:你就是外祖父,请你冲着莺儿她妈大发脾气吧!(引导学生“拉下脸来”训斥“我妈”,感受外祖父爱梅花胜过爱“我”之情。)

  学生朗读体会。

  过渡:是呀,不就是一枝画梅吗,有什么稀罕的呢?犯得着这么生气吗?你们说呢?引读13段。

  5、练*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四、品读升华,颂梅花

  1、过渡:外祖父为什么对梅花情有独钟,文中哪一段话给我们解开这个谜团?

  2、自由读外祖父所说的那段话,互相交流、讨论。

  (1)从这段话中你了解到哪些内容?

  (2)把你了解到的内容讲给同桌听听。

  (3)全班交流:a、梅花的 精神(不畏严寒、坚贞不屈);b、梅花的 精神象征中华民族的 精神;c、保存墨梅图激励自己保持民族气节。

  3、说说 中国历史上出了哪些有气节的人物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外祖父对梅花,对有骨气的 中国人的敬佩。

  ⑴自由练读;⑵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⑶齐读。

  五、拓读深化,学梅花。

  1、课文除了写外祖父挚爱梅花外,还写了外祖父几次哭了,请找出来读一读。

  引导学生想象说话

  (1)读唐诗宋词时,外公满脸忧伤,“莺儿啊,莺儿——。“

  (2)当外公因年纪太大而无法回国而哭时,“亲爱的外公,你别哭了——。”

  (3)当外公含泪递梅花手绢时,外公满心凄楚:“莺儿啊,莺儿——。”

  2、学完了课文,你明白文章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目了吗?

  3、学生结合着自己的理解来谈。让学生明白,梅花魂就是爱国心

  4、文章的开头了结尾有什么联系?

  5、古往今来,由于许多历史原因,许多向外祖父一样的中华儿女流落他乡。它们虽然身穿洋装、说着异地的语言,但是他们的血管里流动着 中国人的血,它们的胸中跳动着一颗颗 中国心。

  六、拓展升华,加深体验

  1、说话练*

  假如你是外祖父,此时站在海边眺望着祖国的方向,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要求:认真思考之后说一说(出示课件)

  看着船儿越漂越远,我_____________。(指名说)

  2、写话练*

  假如你是莺儿,想像孤独的外祖父会怎样寄托思乡之情?在祖国日益繁荣富强的今天你最想告诉外祖父和众多海外华侨什么呢?

  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想像,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课件出示:我仿佛看到孤独的外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我想告诉外祖父和所有的海外华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组内进行交流

  4、展示,教师随机进行 评价。

  七、布置作业:

  选择性作业:

  (1)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段落。

  (2)继续搜集赞美梅花的诗句背一背,搜集梅花图片展览。

  板书设计:

  品格

  梅花魂 灵魂 民族魂

  骨气

  《梅花》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1.会认“魂”“幽”等12个生字,会写“魂”“缕”等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情境感悟、小组合作学*等方法学*课文内容,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

  3.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感情,懂得梅花“不畏风欺雪压”的 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魂”的含义,感受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和对祖国的眷恋。

  难点: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体会梅花所表现的 中国人的 精神。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谈话法、情景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花冬天开放吗?听到有同学说是梅花。那么你们在*时的学*中学过哪些描写梅花的诗歌呢?王安石《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冕《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还有“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可见梅花历来是画家、诗人所赞美的对象。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个和梅花有关的故事,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梅花魂》。(板书题目)

  我们先看一看题目,昨天已经让同学们在课下预*课文了,这 篇课文是围绕着外祖父喜爱梅花、珍爱梅花图来写的,但是课文的题目为什么不是“梅花”或者“梅花图”,而是“梅花魂”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将生字词提前放在投影上,指名读,并进行纠正。

  2.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 篇课文讲了什么事?

  明确:这 篇课文围绕着梅花讲了漂泊他乡的外祖父珍爱梅花图、眷恋祖国的故事,表达了外祖父热爱祖国、思念祖国的 思想感情。

  3.文章可以划分为哪几个部分?

  明确:

  1段:因梅花而回忆

  2-15段:教作者读唐诗宋词;对墨梅图分外爱惜;因不能回国痛哭;把墨梅图赠给作者;送手绢给作者

  16段:照应开头,赞扬老华侨的爱国 精神

  (根据回答板书:读诗落泪;珍爱梅图;不能回国;赠墨梅图;送梅花绢)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课文共写了5件事,那件事最能体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明确:珍爱梅图。

  2.这一部分的哪些句子能看出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呢?从这些句子中你能体会出什么呢?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思考并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明确: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这句话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体现了外祖父对梅花图的珍爱。

  (2)“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从“顿时”“第一次”等词语都能看出,外祖父对于墨梅图是非常宝贝的。在训斥后,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慢慢”抹净,都能看出外祖父分外珍惜墨梅图。(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关键字词)

  3.外祖父说:“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梅花为什么不能玷污?学生独立思考回答

  明确:“赠墨梅图”部分:“这梅花,是我们 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 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

  外祖父这里所说的是梅花的 精神。正因为梅花有这样的 精神,所以老人倍加珍爱。

  4.外祖父仅仅是在说梅花有品格、灵魂、气骨吗?(小组讨论,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小组派代表回答。)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 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由此可见,老人喜爱、赞赏梅花,实际是在赞美中华儿女,赞美中华民族的 精神和气节。作者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梅花是中华民族 精神的象征,老人珍爱梅花,就是因为梅花是祖国的象征。老热保存梅花图,是为了自己保持梅花的秉性,也是 中国人的气节;送给外孙女,想让外孙女也有这样的秉性、气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四)拓展延伸

  如果你有机会见到课文中的老人,你想对这位老人说些什么呢?并播放《我的 中国心》音乐。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言之有理即可)

  (五) 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 总结本科学*的内容。作业:将你学*这 篇课文后的收获写成小短文,下节课一起分享。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梅花,凌霜傲雪,品格高尚。古往今来,人们常把她当作理想的寄托。《梅花魂》这 篇课文展现了一个客居异乡的老人分外珍爱这能体现中华民族 精神的墨梅图。老人含泪教外孙女读写满乡思、乡愁的唐诗宋词,像个孩子似的泪眼婆娑地送孙女登船。老人那颗赤诚的 中国心长久带给学生感动。在教学中层层叩问,情感步步推进,学生心中的 精神丰碑自然高耸。

  《梅花》教学设计 5

  一、教材分析:

  《梅花魂》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这一单元是以“思乡怀乡”为专题,安排有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略读课文,使学生能够通过这一单元文本的学*,在阅读文本,品读文本的过程中,感悟到作者以及文本的中人物,对自己故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梅花魂》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课文从故乡的梅花又开了引入,追忆了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的一些往事。通过对外祖父珍爱梅花,在归国之际将墨梅图与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送给外孙女的回忆,体现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整篇课文还借物喻人,用梅花来赞誉中华儿女的品格,从中表达了外祖父对中华儿女以及祖国深深的爱意。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选编本文的意图在于:通过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与感悟,能够领会到文本中所传达的深深爱国之情,从而激发学生自身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

  经过四年的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具有一定量语言的积累。他们的形象思维正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的丰富与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在逐步发展。这些使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悟,自主学*成为了可能。

  虽然已经是高年级的学生,但由于他们的知识还非常有限,特别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不深,这对于理解本文中梅花与华儿女之间的联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课前,教师应该布置相应的预*作业,引导学生多去了解一些有关梅花的古诗词,以利于理解文本中所蕴含的深意。

  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生接触的还比较的少,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放低要求,帮助学生逐步地理解、体会与接受,消除他们的畏惧感,使他们在*作过程中能够模仿应用,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

  以往爱国教育的教授方式,往往是僵化、死板的。教师一味地传道,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但是真正的爱国教育应该是使学生的文本的学*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不是一味的灌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与学*的空间,让他们去自读自悟。

  三、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文本,用自己的方式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空间,鼓励每一个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中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与教材的基础之上,以朗读为经,品读为纬,通过读课文,品语言,悟内涵的方式展开与文本的对话,与教师的对话以及与自己心灵的对话,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四、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缕缕幽芳、葬身异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

  3、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梅花魂的深意,从对外祖父追忆的往事中感悟外祖父对祖国的深深的怀念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4、学*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领会作者的表达手法。

  教学重点:

  体会梅花魂的深意,从对外祖父追忆的往事中感悟外祖父对祖国的深深怀念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梅花魂的深意,学*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

  五、课时分配:

  两课时

  六、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查找有关梅花的资料,了解梅花的特点。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感,导入新课

  1、看梅花图,说梅花特点。

  2、是啊,别的花大多春暖才开花,只有梅花在冬天开放,越是寒冷,它开得越精神。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和梅花有关的课文《梅花魂》(板书课题)

  3、查字典说说“魂”的意思以及在本课中的意思。

  4、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的心中有疑问吗?(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质疑)

  教师过渡语:是啊,梅花只不过是一种植物,它何来之魂?带着“?”让我们走进课文,来解答心中的困惑。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梅花的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梅花的精神,为之后的课文感知做好铺垫。借助查字典的方式来学*“魂”,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该字的部首、写法,还了解了“魂”的意思。通过对课题的质疑,让学生带着好奇去学*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2、小组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交流自读生字新词的效果,教师重点指导“缕、葬、腮、甚、眷、飕、衰”的读音,指导“幽、衰、葬”的字形。

  3、全班交流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字音读得是否准确,句子是否读通顺。

  【设计意图:五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生字能力,通过小组交流以及全班交流,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识记方法,强化记忆。教师只需适时的检查、纠正,对重点字词进行教学。】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1、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全文,想一想课文内主要写了几件事?

  (五件事:a、外祖父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还常流出眼泪。

  b、外祖父对墨梅图分外珍惜,“我”不小心弄脏,他竟大发脾气。

  c、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了。

  d、外祖父将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了“我”。

  e、分别那天,外祖父有把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我”。)

  找找五件事分别对应的是哪些段落?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归纳,并板书:读诗词落泪2

  珍爱梅图3

  不能回国而哭4——11

  送墨梅图12——13

  递梅花手绢14——15

  【设计意图:对五件事的概括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于课文内容整体把握的程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四、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1、学生自读第一件事,交流从中读到了什么。(外祖父对于家乡,对于祖国的思念之情)

  2、引导:眼尖的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在这一段中引用了不少古诗词,那你对这些诗词是怎么理解的呢?外祖父教文中的“我”学这些,用意何在呢?

  3、点拨:外祖父为什么在读这些诗词的时候会流泪呢,原因是什么?

  4、教师小结:看来,虽然文中的“我”身在异国,但外祖父丝毫不肯放松对我的教导,让我从小接触祖国的传统文化,使我不要忘“本”,这份心意真是难得啊!

  5、再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外祖父的思想感情。

  6、学生思考: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能看出外祖父的这种思乡情?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a、我跑进外祖父的书房,老人正躺在藤沙发上。我说:“外公,您也回祖国去吧!”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理解“呜呜呜”地哭是怎样的哭;外祖父为什么会这么哭;他哭的时候在想什么,扩充省略号内容。)

  b、①回国的那一天正是元旦,虽然热带是无所谓隆冬的,但腊月天气,也毕竟凉飕飕的。外祖父把我们送到码头。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②船快开了,妈妈只好狠下心来,拉着我登上大客轮。想不到泪眼蒙眬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快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理解第一段中的外貌描写,体会“一下子衰老”的含义;感受“泪眼蒙眬“的原因)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的主体,是课堂学*的真正主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于第一件事的教学引出外祖父另外两次的哭,引导学生敬爱那个阅读与思考、阅读与质疑、阅读与感悟有机地融合,在教师巧妙的引导、启发之下,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尽情交流自己阅读感受的*台,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得教师真正地扮演了组织者、合作者与引导者的角色。

  除此之外,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是通过朗读和品味语言文字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语文不是无情物,应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使他们在朗读和品味语言文字中,提高语文的素养。】

  五、课堂小结,提问升华

  通过外祖父的三次落泪,我们能深刻感受到他那种思念故乡、渴望回国的思想感情,可是文章题目却是“梅花魂”,这与梅花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下节课再讨论!

  六、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或让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2、读读阅读链接中的诗歌《故乡》,写写自己的阅读感受。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实用5篇(扩展4)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1

  一、抓住诗眼,导入新课

  1、都说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奇妙的文字,一个字就是一幅画。看老师写“雨”,注意看这四点,你的脑海中想到了什么?(相机:一个雨字,让我们产生了这么多联想)

  2、今天,我们来学**商隐的《夜雨寄北》,看看:这首诗中的雨又是怎样的一场雨呢?

  二、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请大家打开课本,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为止。

  2、谁想读一读?(相机:诗要慢慢读才有味道,谁再试一试)

  3、老师和大家合作,我读前面的,你们读后面的。题目一起来,可以吗?师生合作读,读出节奏。

  4、读诗不仅要读得顺口、读出节奏,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那怎样才能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呢?(生:弄懂诗句的意思)

  5、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诗句,借助大屏幕上的注释,再联系书上插图,了解一下诗句的大致意思。

  6、同位同学你说给我听,我说给你听。

  7、谁能说一说诗句大致的意思。

  三、文本补读,品悟诗情

  1、从诗中,你感受到这是一场怎样的夜雨,用你知道的词语形容一下。

  相机:(倾盆大雨)你是从诗中的哪个地方体会到的?这句中最能表现雨大的是——(涨)

  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这句。听出来了,是倾盆大雨。

  你感受到这是一场怎样的夜雨?(瓢泼大雨)试着读出你的理解(滂沱大雨)请读出你的感受

  2、同学们,联系我们的生活经验想一想:秋夜,这样一场倾盆大雨落下来,诗人站在窗口,会看到什么?

  相机:(大大小小的池塘都积满了雨水)那池塘边的树木会怎样?(落叶满地)这情景让人感到——(冷、寒意)

  3、这样一个下着倾盆大雨的冷冷的秋夜,诗人在哪儿?(巴山)

  4、巴山就是现在的四川一带,这一带在古代被称为“巴山蜀地”,想知道李商隐生活的时代,那儿的情况吗?

  5、请看大屏幕,自由读一读,记住那句话: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为止。再看看注释。

  6、读了这段文字,你们知道了什么?

  相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能具体描述一下吗?可以用自己的话也可以用诗中的句子。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由此可见,李商隐生活的时代,巴山蜀地交通不便。

  还有谁能说一说,也可以读一读(连峰去天不盈尺……)这可见,李商隐生活的时代,巴山蜀地路途险恶。所以,——(君问归期未有期)

  7、你体会到这句包含着什么情绪?(无奈)请读出你的感受(苦闷)请读出你的理解。

  8、诗人的亲人在哪儿?(北方长安)

  9、同学们,巴山到长安,那可是山高水远,路途艰险呀!唉!遇上这样一个冷冷的秋夜,又碰上这样一场大雨,诗人的心情会怎样?

  相机:因为苦闷,他会觉得这雨——(特别大)

  因为苦闷,他会觉得这雨——(特别冷)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我们一起来。

  10、此刻,诗人会想些什么?

  11、诗中的哪些语句,让你产生了这样的联想?

  12、是啊,诗人想念亲人,亲人又何尝不想念千里之外的诗人呢?

  13、请看大屏幕,这儿有两首词,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还是那句话: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为止。想一想:这两首词都表达了什么情绪?

  14、温庭筠是李商隐的好朋友,谁来读一读他的《忆江南》

  相机: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干嘛?(盼亲人回来)这时,江上驶来一帆,是亲人回来了吗?(不是)望呀望呀,过尽十帆,是亲人回来了吗?望呀望呀,过尽百帆(皆不是)望呀望呀,过尽千帆(皆不是),只看见(斜晖脉脉水悠悠)。这样从早盼到(太阳落山),每天如此,每月如此,每年如此。真是令人(肠断白苹洲)这就叫柔肠寸断(板书)

  师生共同:长安的亲人如此,远在巴山的诗人也是一样。

  15、白天如此思念也就算了,那晚上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你们想听谁读?(听你的朗读真是享受)

  16、这首词中给你们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7、“此情”是什么“情”?(思念之情)“无计可消除”,从这两首词中你知道分开两地的人儿想了哪些办法来排解这种思念呢?

  相机:(独上兰舟、望月……)可望着望着,看到大雁又想起了(亲人)让人忍不住轻轻吟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独倚望江楼……)江水悠悠,望着望着,(又想起了亲人)于是,情不自禁地悠悠吟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绵绵细雨的春天,(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赤日炎炎的夏季,(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落叶飘零的秋天,(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白雪纷飞的冬季,(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8、这是怎样的思念?(刻骨铭心……)

  19、“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样的相思缠绕在分开两地的人儿心头。同学们,请想一想:一千多年前,巴山的那个秋夜,涨满秋池的仅仅是滂沱大雨,还有什么呢?(思念)涨满了诗人的心湖。

  20、那漫天飘飞的仅仅是秋雨吗?还是(思念)

  那满天飞洒的仅仅是雨吗?还是(眼泪)相思的眼泪(板书)

  21、这样的一场夜雨,怎能不留在我们的口边呢?(齐读)

  这样的一场夜雨,怎能不刻在我们的记忆里呢?

  这样的一场夜雨,怎能不烙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呢?

  22、如果有一天,使人能与亲人团聚,他会和亲人说起什么呢?

  四、总结、升华

  1、同学们,雨总会停的,可是,思念能停止吗?

  2、请看李商隐的名句,让我们深情齐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此刻,我觉得一千年前巴山的那场夜雨正穿越时空,飘洒在你我的心中……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深情朗读!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2

  教学设想

  喜欢古典诗词,悠远的意境,清丽淡雅的笔墨,寥寥几笔便勾勒出疏云淡影的古朴画卷,展卷细赏,得意而忘言。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象征、美的象征、审美情感的象征。教学古典诗词就是要通过精巧的设计引导学生把握本民族的独特的审美心理和文化情趣,从而了解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并且使这些民族文化触及学生的情感涟漪,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用心感受天地万物,大千世界,且歌且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欣赏。

  诗词意境优美,内涵丰富,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共鸣呢?我想,教师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创造新颖、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到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落实到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树立全面的学生观、全新的课程观,不仅自己具有开放的思维,对文本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对诗词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训练他们的个性化的表达,使他们在课堂学*中能真正的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从而享受到审美乐趣。本节课我尝试运用唐诗素描的方法,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学*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5.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

  1.学*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2.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喜欢听雨,小雨声使我感觉温柔静谧和*,而又缠绵弥漫无尽。中雨声使我感到活泼跳荡滋润,似乎这声音能带来某种新的转机,新的希望。大雨声使我壮怀激烈,威严和恐怖呼唤着豪情,而突然的风声能使我的心一下子抽紧在一起,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

  李商隐独坐窗前,听雨声潺潺,轻飞的雨丝撩起了他怎样的思绪呢?

  (设计意图:以优美隽永的语言创设情境,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学*兴趣。)

  二、诵读诗歌

  1.配乐范读诗歌。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

  3.指名配乐朗读。

  4.齐读诗歌。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走*作者

  先由学生介绍李商隐的相关资料,老师再做整理归纳: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了解背景,为解读诗歌做好铺垫。)

  四、夜雨情思(整体感知)

  缠绵的雨丝撩起了诗人怎样的思绪呢?

  这是作者留滞巴蜀写给北方妻子的诗。诗中描绘了他在巴山秋雨之夜对妻子的怀念。

  作者先写自己客居巴山在秋雨连绵、涨满秋池的夜晚怀念妻子的情景。在这样的夜晚,作者辗转不眠,孤灯听雨,满怀离愁,内心充溢着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但此情此景妻子此时并不知道,什么时候妻子能知道自己这种心情呢?由此,作者盼望有一天能回到家乡,在西窗烛下向妻子谈谈,今夜雨中思亲的情景。

  前两句写客中境况,后两句写对重聚的渴望,情绪递升。由降到升,把客中的寂寞孤独及寂寞中的强烈希望表现得很有层次,很有感染力。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五、夜雨诗情(细部品析)

  哪句诗打动了你的心?说说你的理由。

  (一)君问归期未有期

  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一个突兀而起的问与答,回答以它的不能确定而给人以失望。

  (二)巴山夜雨涨秋池

  1.在这一个秋天的夜晚,整个巴山都在下雨,雨水的绵密以至于使池塘水满。没完没了的雨声打着山间的草木和水里的浮萍,也敲动了离人的心弦,秋雨所带来的寒漠与凄清,更为浓重地渲染了愁思与离情,何况还有不能确定的归期!

  2.巴山意味着遥远的异乡,季节是凄清孤寂最容易勾动归思和寂寞情怀的秋天。时间也是寂静黑暗的夜晚,独居他乡的诗人也特别容易感受到寂寞忧伤的氛围,雨也撩拨人的情绪。风雨如晦的夜晚最易引人伤怀。

  3.“涨”非常富有神韵,是凭感觉而不是凭视觉。“雨涨秋池”在黑暗的雨夜是看不见的,表现在漫长的雨夜中,诗人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寂寞无聊的心境。

  4.延展:

  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⑵一枝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⑶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⑷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⑸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⑹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⑺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三)何当共剪西窗烛

  他借“何当共剪西窗烛”把现在的时间推移到未来,把眼前的实景推移到想象境界:何时能与你共剪烛花于秋窗之下,共话如今这种巴山夜雨之中两地的深深思念?那时,把如今这万般愁苦都化作了回首往事的欢乐。

  (四)却话巴山夜雨时

  对伤感辛酸的往事,人们总是带着一种不堪回首的心情。但在这,诗人却偏偏要回首,要重提巴山旧事,不是咀嚼痛苦,而是在将来的重逢欢乐中来回顾今日的寂寞凄凉。这种欢乐式的回顾,一方面使愉快的重逢变得珍贵,更充溢着幸福感,就像忆苦思甜一样;另一方面那设想中将来愉快的重逢本身又照亮了今夕“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情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一字一句入手,品析诗歌的意境与情感,体会诗歌用词的巧妙之处。)

  六、夜雨素描

  (一)唐诗素描

  “唐诗素描”以诗歌为载体,通过准确理解诗歌内涵,把握诗歌感情基调,用自由活泼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营造优美的意境,描写具体可感、极富感染力的形象,使诗歌具体化、形象化。它是一种作文的形式。

  (二)例文:

  游子吟

  母亲拨亮了那盏昏暗的油灯,温暖顿时洒满了简陋的屋子。

  灯光下,母亲又颤颤地对准了针眼。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母亲就这样用那根细细的线,串起了一个又一个艰辛的日子。

  每一针,都仔仔细细;每一线,都饱蘸深情。看着母亲满头的银发和被岁月的风雨分割得沟壑纵横的脸,泪水禁不住淌了我年轻的面颊。

  缝好了,母亲又比试着,觉得满意了,才套到我的身上,把扣子一粒粒地扣好,就像打点一粒即将洒播的种子。母亲哽咽着我的肩:"儿呀,要记住回家的路……"

  我知道,我是一棵土生土长的小草,一棵春天里朴素的小草。母亲阳光般的注视,将把我的一生覆盖。

  无论飘泊多远,黑暗中的那盏油灯,永远是我生活中惟一的方向,惟一的牵挂。

  今生今世,我明白了。

  (三)课上练笔:唐诗素描:《夜雨寄北》

  点亮灯,展开家书。你的笑容就隐藏在文字的后面,灿烂着,温暖着,还有些淡淡的泪痕。你的牵挂,你的思念,你的轻轻细细的话语,越过了千里迢迢的黑暗,越过心,飞抵我寂寞的窗台。而我,却总是把早已定好的归期改了又改,改了又改,最后仍说,不定哪一天可以走进你守望的目光。

  巴山不觉,春光早逝,一转身,秋已到了。雨淅淅沥沥地落下来,挤满了小池。这群无家可归的孩子,又将陪我度过一个孤独的夜晚。依稀是梦,你坐到了窗前,静静地看着我。烛光是一朵刚刚开放的小花,把你装扮得那么年轻,那么美,就像许多年前掀起红盖头的那个晚上。

  朦胧中,抓起你柔弱如水的手,我感到了幸福,感到了一生的快乐和幸福。

  我拥着你,附在你的耳边,温柔地说起巴山那些孤寂的日子,那个展信的秋夜,那场淅淅沥沥的雨。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感受和表达诗歌的形象和意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七、布置作业

  结合对"唐诗素描"含义的理解,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唐诗,写一篇300字以内的唐诗素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具体描述画面中感受诗歌的意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八、结束语:

  听雨,就是听灵魂的对话,听真情的奔泻,听心灵的遥相呼应,听年华的淙淙流淌。南宋词人蒋捷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点滴滴到天明。”

  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各异。少不更事时,并不在意也无法理解雨声的内涵;及到饱经世事历尽沧桑的暮年,方生出“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慨叹。原来雨声所敲打的,除去岁月的回响外,还有昔日难再的痛惜与欲说还休的惆怅。

  (设计意图:在动情的总结中,深化本节课的主题,呼应开头。)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3

  教学目的:

  一、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二、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今天,我们就来学**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评析。

  这个步骤意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为深入学*此诗做好铺垫。

  (要读出诗中的情感,如蕴含其中的郁闷、孤寂、思念和伤感。)

  三、在评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教师范读。接下来进行分析诗歌。

  1、翻译全诗。

  2、分析诗歌。

  问:读完诗歌,你的眼前出现了几个形象?

  (二个。从“君问归期未有期”可看出有二个人物在进行问答。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所以是亲人或友人在问询李商隐何时才能归去,但自己归期无定。诗人心境之郁闷、孤寂不难想见。)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同样的夜晚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默写。

  4、用复述、改写、表演等方式把对诗意的理解表达出来。

  教学重难点:

  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感受诗中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时间:一教时

  一、引入学*《夜雨寄北》

  二、初读理解诗歌的意思。

  1、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2、小组讨论:在小组内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说给同学听听。你还有什么不懂的,讨论讨论,看能解决吗?不能解决的留下来。

  3、全班交流。交流后学生说说诗的意思。

  三、品读诗歌。

  1、谁愿意读读?读后评议,你觉得怎么样?你也读读。

  2、小组品读。在小组中互读,边读边品议。

  3、比读。愿意读的同学,我们来比一比。

  四、深读感悟。

  轻轻的读这首诗,在心中体会一下诗人当时在想什么?诗中的哪些词使你有了这种感觉?

  五、小结学法,布置学生按照学法自学《枫桥夜泊》。

  六、分组汇报自学情况。

  七、对比体会两首诗的情感。

  八、课外延展。

  选一首诗,自己赏析,把赏析的情况在班内展示。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5

  一、抓住诗眼,导入新课

  1、 都说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奇妙的文字,一个字就是一幅画。看老师写“雨”,注意看这四点,你的脑海中想到了什么?(相机:一个雨字,让我们产生了这么多联想)

  2、 今天,我们来学**商隐的《夜雨寄北》,看看:这首诗中的雨又是怎样的一场雨呢?

  二、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 请大家打开课本,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为止。

  2、 谁想读一读?(相机:诗要慢慢读才有味道,谁再试一试)

  3、 老师和大家合作,我读前面的,你们读后面的。题目一起来,可以吗?师生合作读,读出节奏。

  4、 读诗不仅要读得顺口、读出节奏,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那怎样才能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呢?(生:弄懂诗句的意思)

  5、 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诗句,借助大屏幕上的注释,再联系书上插图,了解一下诗句的大致意思。

  6、 同位同学你说给我听,我说给你听。

  7、 谁能说一说诗句大致的意思。

  三、文本补读,品悟诗情

  1、从诗中,你感受到这是一场怎样的夜雨,用你知道的词语形容一下。

  相机:(倾盆大雨)你是从诗中的哪个地方体会到的?这句中最能表现雨大的是 --(涨)

  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这句。听出来了,是倾盆大雨。

  你感受到这是一场怎样的夜雨?(瓢泼大雨)试着读出你的理解(滂沱大雨)请读出你的感受

  2、 同学们,联系我们的生活经验想一想:秋夜,这样一场倾盆大雨落下来,诗人站在窗口,会看到什么?

  相机:(大大小小的池塘都积满了雨水)那池塘边的树木会怎样?(落叶满地)这情景让人感到——(冷、寒意)

  3、 这样一个下着倾盆大雨的冷冷的秋夜,诗人在哪儿?(巴山)

  4、 巴山就是现在的四川一带,这一带在古代被称为“巴山蜀地”,想知道李商隐生活的时代,那儿的情况吗?

  5、 请看大屏幕,自由读一读,记住那句话: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为止。再看看注释。

  6、 读了这段文字,你们知道了什么?

  相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能具体描述一下吗?可以用自己的话也可以用诗中的句子。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由此可见,李商隐生活的时代,巴山蜀地交通不便。

  还有谁能说一说,也可以读一读(连峰去天不盈尺……)这可见,李商隐生活的时代,巴山蜀地路途险恶。所以,——(君问归期未有期)

  7、 你体会到这句包含着什么情绪?(无奈)请读出你的感受(苦闷)请读出你的理解。

  8、 诗人的亲人在哪儿?(北方长安)

  9、 同学们,巴山到长安,那可是山高水远,路途艰险呀!唉!遇上这样一个冷冷的秋夜,又碰上这样一场大雨,诗人的心情会怎样?

  相机:因为苦闷,他会觉得这雨——(特别大)

  因为苦闷,他会觉得这雨——(特别冷)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我们一起来。

  10、 此刻,诗人会想些什么?

  11、 诗中的哪些语句,让你产生了这样的联想?

  12、 是啊,诗人想念亲人,亲人又何尝不想念千里之外的诗人呢?

  13、 请看大屏幕,这儿有两首词,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还是那句话: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为止。想一想:这两首词都表达了什么情绪?

  14、 温庭筠是李商隐的好朋友,谁来读一读他的《忆江南》

  相机: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干嘛?(盼亲人回来)这时,江上驶来一帆,是亲人回来了吗?(不是)望呀望呀,过尽十帆,是亲人回来了吗?望呀望呀,过尽百帆(皆不是)望呀望呀,过尽千帆(皆不是),只看见(斜晖脉脉水悠悠)。这样从早盼到(太阳落山),每天如此,每月如此,每年如此。真是令人(肠断白苹洲)这就叫柔肠寸断(板书)

  师生共同:长安的亲人如此,远在巴山的诗人也是一样。

  15、 白天如此思念也就算了,那晚上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你们想听谁读?(听你的朗读真是享受)

  16、 这首词中给你们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7、 “此情”是什么“情”?(思念之情)“无计可消除”,从这两首词中你知道分开两地的人儿想了哪些办法来排解这种思念呢?

  相机:(独上兰舟、望月……)可望着望着,看到大雁又想起了(亲人)让人忍不住轻轻吟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独倚望江楼……)江水悠悠,望着望着,(又想起了亲人)于是,情不自禁地悠悠吟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绵绵细雨的春天,(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赤日炎炎的夏季,(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落叶飘零的秋天,(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白雪纷飞的冬季,(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8、 这是怎样的思念?(刻骨铭心……)

  19、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样的相思缠绕在分开两地的人儿心头。同学们,请想一想:一千多年前,巴山的那个秋夜,涨满秋池的仅仅是滂沱大雨,还有什么呢?(思念)涨满了诗人的心湖。

  20、 那漫天飘飞的仅仅是秋雨吗?还是(思念)

  那满天飞洒的仅仅是雨吗?还是(眼泪)相思的眼泪(板书)

  21、 这样的一场夜雨,怎能不留在我们的口边呢?(齐读)

  这样的一场夜雨,怎能不刻在我们的记忆里呢?

  这样的一场夜雨,怎能不烙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呢?

  22、 如果有一天,使人能与亲人团聚,他会和亲人说起什么呢?

  四、 总结、升华

  1、 同学们,雨总会停的,可是,思念能停止吗?

  2、 请看李商隐的名句,让我们深情齐读(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3、 此刻,我觉得一千年前巴山的那场夜雨正穿越时空,飘洒在你我的心中……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深情朗读!

  五、 作业(拓展阅读)

  读:杜甫《春夜喜雨》、

  韩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三首诗中的雨又是怎样的雨?

  思:这三首诗中的雨又是怎样的雨?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实用5篇(扩展5)

——《背影》 教学设计实用5篇

  《背影》 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识记“狼藉”“簌簌”“颓唐”“蹒跚”等词语。

  2。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

  3。 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氛围,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学*。】

  父亲给我们的印象是严肃,所以我们都喜欢母亲,其实,父亲给我们的爱是无声的、是厚重的、更是伟大的,下面,请大家欣赏歌曲刘和刚的《父亲》。歌曲欣赏完了,我们带着对父亲崇敬的感情走进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背影》。

  课堂实录

  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朱自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有更全面的了解,进而更深刻的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1。介绍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25年来清华执教,长斯担任清华中国文学系主任一职。有诗文集《踪迹》、《欧游杂记》。散文代表作是《背影》、《荷塘月色》。《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

  2。写作背景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往事。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20岁,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二、听课文朗读,扫清字词障碍。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预*,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读准下列词语。

  交卸(xiè)       奔丧(sāng)      狼藉( jí )      簌簌(sù )

  差使(chāi)     迂腐(yū)        琐屑 (xiè)        栅栏(zhà)

  颓唐( tuí)       晶莹(yíng)

  2。须掌握的词语。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踌躇:犹豫。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本题旨在让学生整体把握本文的结构。】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回答:父子浦口送别。

  2。找出本文的行文线索?

  明确:  背 影

  3。全文共写了父亲的几次背影?每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并依次划分课文结构层次。

  四写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分别为:

  ⑴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⑶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⑷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1

  悲凉气氛(别时家境) 2—3

  铺垫背影(细心关照) 4—5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6

  别后思念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7

  四、再读课文,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设计意图:在合作学*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学*能力。】

  1。作者为什么一看到父亲或想到父亲的背影,就忍不住流泪?

  因为从父亲的背影里,儿子感悟到父亲对我的爱子之情。  也看到了父亲老年处境的艰难,谋生的艰辛,所以忍不住流下眼泪。

  2。背影、眼泪在文章**出现了几次?请从课文中圈画出来。分析流泪的原因和饱含的感情。

  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惦记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刻画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惜别背影)

  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再现背影)

  课后小结

  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本文以小见大,将父母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读了本文,你不会不想到父母*时对自己的许多钟爱,甚至有些是自己本来不怎么在意的事情,这时也会浮现出来,令你动心,乃至流泪,甚或惭愧。

  课后*题

  请同学们回到家里,用你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亲人表示你对他们理解,对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给父母夹一次菜,给他们写一张纸条,为他们倒一杯水,向他们道一声辛苦……

  板书

  背影

  朱自清

  线索:背影为线索

  开头设疑——点出背影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结尾思念——再现背影

  《背影》 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识记“狼藉”“簌簌”“颓唐”“蹒跚”等词语。

  2。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

  3。 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氛围,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学*。】

  父亲给我们的印象是严肃,所以我们都喜欢母亲,其实,父亲给我们的爱是无声的、是厚重的、更是伟大的,下面,请大家欣赏歌曲刘和刚的《父亲》。歌曲欣赏完了,我们带着对父亲崇敬的感情走进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背影》。

  课堂实录

  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朱自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有更全面的了解,进而更深刻的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1。介绍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25年来清华执教,长斯担任清华中国文学系主任一职。有诗文集《踪迹》、《欧游杂记》。散文代表作是《背影》、《荷塘月色》。《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

  2。写作背景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往事。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20岁,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二、听课文朗读,扫清字词障碍。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预*,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读准下列词语。

  交卸(xiè)       奔丧(sāng)      狼藉( jí )      簌簌(sù )

  差使(chāi)     迂腐(yū)        琐屑 (xiè)        栅栏(zhà)

  颓唐( tuí)       晶莹(yíng)

  2。须掌握的词语。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踌躇:犹豫。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本题旨在让学生整体把握本文的结构。】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回答:父子浦口送别。

  2。找出本文的行文线索?

  明确:  背 影

  3。全文共写了父亲的几次背影?每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并依次划分课文结构层次。

  四写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分别为:

  ⑴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⑶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⑷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1

  悲凉气氛(别时家境) 2—3

  铺垫背影(细心关照) 4—5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6

  别后思念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7

  四、再读课文,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设计意图:在合作学*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学*能力。】

  1。作者为什么一看到父亲或想到父亲的背影,就忍不住流泪?

  因为从父亲的背影里,儿子感悟到父亲对我的爱子之情。  也看到了父亲老年处境的艰难,谋生的艰辛,所以忍不住流下眼泪。

  2。背影、眼泪在文章**出现了几次?请从课文中圈画出来。分析流泪的原因和饱含的感情。

  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惦记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刻画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惜别背影)

  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再现背影)

  课后小结

  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本文以小见大,将父母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读了本文,你不会不想到父母*时对自己的许多钟爱,甚至有些是自己本来不怎么在意的事情,这时也会浮现出来,令你动心,乃至流泪,甚或惭愧。

  课后*题

  请同学们回到家里,用你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亲人表示你对他们理解,对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给父母夹一次菜,给他们写一张纸条,为他们倒一杯水,向他们道一声辛苦……

  板书

  背影

  朱自清

  线索:背影为线索

  开头设疑——点出背影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结尾思念——再现背影

  《背影》 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揣摩文章朴实而简洁的语言,感悟文字中蕴涵的父子深情。

  2、仔细研读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子时的“背影”,学* 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3、联系自己的生活,进一步体会亲情的内涵。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 篇回忆性散文,作者朱自清通过对父亲的背影在特定环境下的几个细节描写,刻画了父亲颓唐的老境和“我”对父亲的眷恋之情作者“诚实”的 写作使文章真实可感,触人心弦,读之潸然泪下;语言朴实,意蕴深厚,“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美学风格,深深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教学中,宜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采用朗读、研读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以及对文章重点词句的分析,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浓浓的人间亲情。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你*时注意过别人的背影吗?今天我们要学*一 篇著名的纪实散文,作为语文材料的传统 篇目,它感动了很多很多读者,因为它写出了人世间至深至诚的父子之爱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二)整体感知(自主学*)

  1、朗读课文,进一步体验作品的情感。

  2、讨论交流针对阅读中不理解的地方,如某些词语、句子等,提出疑问梳理筛选,将学生比较关注的、较有价值的问题找出来,共同解决。

  (三)研读课文

  1、在写父子离别之前,作者还交代了随父奔丧、家境衰败、父亲到南京谋事等内容,从中可见父亲当时怎样的处境和心情?这对写“背影”有什么作用?

  2、文中四次写到“背影”,组织讨论,体会关键词句所表达的 思想感情

  讨论:文章写了几次背影?哪次写得最具体、细腻?在这次描写中,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明确:

  (1)

  ①难忘背影

  ②刻画背影

  ③惜别背影

  ④再现背影

  (2)(提示:找动词、形容词)如:“探”表明父亲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了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到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肥胖的身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把父亲爬月台是的艰难动作,写得栩栩如生。

  (3)有感情地朗读第六段,体会作者在朴实、细腻的叙述中所蕴涵的深情。

  3、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们的含义。

  4、文章除了写父亲外,还写了自己的感受,作者是通过什么细节表现出来的?你认为作者当时的心情怎样?表现出怎样的感情?

  睹家境、想父母———悲哀

  望父买橘———感激泪(体贴父亲)

  父子离别———不舍

  再现背影———伤心

  以上问题,让学生探究,教师归纳。

  5、根据以上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你能具体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父子情”吗?

  提示:父亲疼爱儿子,儿子体贴父亲。

  6、朗读最后一段,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四)品味鉴赏(探究学*)

  1、 本文语言*淡中蕴涵深情,请从文中找出两个句子加以品味。

  2、课文 写作者一见父亲的背影就流泪,为什么?

  3、文末作者再次写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4、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 思想感情。

  5、仔细观察课文彩页中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说说画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怎样地印象(拓展)

  (五)拓展延伸与作业

  课后练*一、二题

  教学反思

  我在教《背影》这一课时,发现学生对“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父亲背影,对于从中折射出的深沉博大的亲情,学生并不能深切体会,可能由于离学生的生活相距太远,也可能是由于他们*时生活中对于亲情体察得不够敏锐,因此感受得不够真切,解读得不够深入其实,在教学中英更加注重探究性学*,引导学生敏锐观察,深入思考。

  《背影》 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爱亲情。

  2、学*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学* 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摄取闪光瞬间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

  3、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难点:

  体味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三、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父亲》,创设氛围。

  同学们,刚刚听到的歌曲名叫《父亲》,这是一首爱的颂歌,歌中的老父亲为了儿女操劳一生,任劳任怨,无怨无悔,父亲就像一座山,伟大而坚强。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再认识一位父亲,他就是诗人、学者、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父亲。我们以前曾经学过朱自清的文章,还记得吗?对,是《春》、《匆匆》、还有《荷塘月色》片段,今天我们再学*他的另一名 篇《背影》。同学们已经做了预*,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请的叙事散文《背影》。

  (二)读背影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 篇散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父亲到浦口车站为“我”送行。

  2、文**出现哪几次“背影”?

  明确:四次,思念父亲时的背影,望父买橘时的背影,父子分手时的背影,别后思念时的背影。

  (三)寻背影

  朱自清写《背影》时28岁,此时身为人父的他已是北大的教授,但文中背影出现的时间是作者20岁的时候。时隔八年之久,为什么父亲的背影却一直铭记在作者的心里?朱自清曾说:“我写《背影》就是因为父亲来信中的一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那么究竟是“哪一回”背影令他最不能忘怀呢?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结合文中内容告诉大家:时的背影是“我”最不能忘记的,因为。

  (学生看书,然后交流)

  (四)议背影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 篇老课文,但在新教材编写时,老课文遇到新问题。前几天我查阅资料时,看到了这段文字:9月12日《北京青年报》报道:有一部分人认为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已不符合时代特征,建议将该文从语文教科书中撤下。

  请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不同角度说说你的看法。(提示:可从主题、选材、语言、 写作手法……角度谈)

  (学生思考后交流)

  小结:《背影》这 篇叙事散文以朴实的语言叙写了人间真情;它的选材独特,选取了一个聚焦点,以极少的材料来表达最丰富的情感。有人说,读散文要读朱自清的《背影》,它是一支爱之曲,情之歌,它曾使多少人魂牵梦饶,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有诗赞曰:舐犊情深数背影,一声长叹泪沾襟。人间自有***,玉壶冰心堪晶莹。

  (五)续背影

  作者对父亲的浓浓的爱无以回报,只能在泪眼中感念父爱,用手中的笔倾诉对父亲的思念。文章结尾的一声长叹:不知何时再能与他想见道出了无限的惆怅。尤其是朱自清读了父亲的来信,更是感慨万分。

  让我们走进朱自清当时的情感世界,发自内心地说:父亲,

  结束语:同学们,世间的爱有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这爱已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让我们载着这份爱书写自己完美的人生吧!

  四、布置作业

  提炼 文章内容,把这 篇散文改成一首诗(不少于12行)

  《背影》 教学设计 5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狼藉、颓唐、琐屑、蹒跚、踌躇”等词语。

2.品味赏析文章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能力目标

1.体会关键性语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揣摩文中家庭生活内容及作者心境与感受的表达。

2.学*本文独具匠心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

德育目标

体察深厚而动人的父子深情,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心。

●教学重点

赏析文章朴实却含蕴至爱深情的语言,体会感情流程。

●教学难点 

从理清文章脉络入手整体把握内容,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理解2、3语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纪实散文《背影》的语言*实自然。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整体感知作品,获得心灵上的沟通和共鸣。同时,在诵读中理清文章的线索和行文脉络,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研讨探究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研讨文中关键性语句的表义和表达作用。如四次写背影的文字和四次描写“我”的眼泪;理解对父亲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的作用;同时,结合生活体验揣摩作者的心情和感受,激发爱心。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文章,理清行文脉络。分析*淡中显神奇的特定背景,体会文章的感染力。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设计(一)(投影显示孟郊的《游子吟》)

孟郊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诗人中也许算不上耀眼,但他的一首《游子吟》却历久不衰,千百年来拨动着无数读者的心弦,为人们所传颂它的魅力就在于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诵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唤起普天下儿女们多少深挚的忆念。是的,“可怜天下父母心”,是无私深沉的父母之爱沐浴着儿女们的成长。今天我们学*的是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一篇表现父子之情的典范之作。

设计(二)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发自于内心的真挚无私的爱,柔蜜的爱意伴随着我们的成长经历。同学们,请大家说一说曾让你感动过的父母的疼爱。(学生动情讲述)是的,这种感情无论是蕴蓄在*常的片言只语,还是流露在不经意的神情动作中,都是那样令人难忘。今天我们学*的则是一篇从父亲的背影中感悟出亲子之爱的散文——《背影》。

设计(三)(投影)

“这是一个普通的中学国文教员的永恒记忆: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三日,走出家门,就看见一群小学生在争着抢着地看一张当天的报纸,其中一个惊慌地喊道:‘老师,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昨天死了!’看到孩子们那种怆惶悲戚的神情,不禁无言地流下泪来。”

读了这段文字,我们不禁要问: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怎样的文章,能够这样打动人们的魅力又何在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朱自清,走进《背影》,去体会那份曾让无数读者感动过的感动。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

1.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2.《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散文。是朱自清于1925年10月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它描写了在祖母亡故回家奔丧之后与父亲在车站上别离时的情景。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点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三、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1.范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后学生自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词语含义。

(投影)

(1)注音。

差使(chāi) 奔丧(sāng) 狼藉(jí) 簌(sù)簌

蹒跚(pán shān) 踌躇(chóu chú) 迂(yū)腐 拭(shì)

颓(tuí)唐 举箸(zhù) 琐屑(suǒ xiè)

(2)结合注释,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勾留:短时间停留。

典质:(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典,当。质,抵押。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踌躇:犹豫。

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

不能自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2.学生放声朗读,圈点勾画出文中最感动自己的地方,并作简明点评。

思考、讨论:

(1)本文不同于一般作品从正面着笔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选取了对儿子来说再*常、再熟悉不过的“背影”为表现角度,为什么车站送行父亲的背影竟使儿子感动得流泪?

(2)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画出文中四次写背影的文字,这表现了父子间什么样的感情?

(3)找出文中四次描写“我”的眼泪的语句,体会眼泪与父亲背影的联系。

(4)本文是通过“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爱子之情的,文章的2、3语段与此有什么关系呢?

(5)课文4、5语段中所写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1)“这一次”是在家境惨淡、心境凄苦的特定背景下的父亲的“背影”,作者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抒发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也正因为作品写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字里行间有淡淡的哀愁,显得更加真挚动人。

(2)四次写背影的文字: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用背影开篇点题,不仅是采用破题法,而且是表达了儿子对父亲深厚的真挚的爱。一个副词“最”表示了印象深刻之极。

②“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虽是素描式的简单勾勒,形象却异常鲜明。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父亲离开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写,由*而远,由显而隐,并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表现出这样的感

   [4] [5] [6]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实用5篇(扩展6)

——思乡诗:《夜雨寄北》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思乡诗:《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1.感受诗歌强烈的画面2.体会诗人对妻子深切的思念和欲归不能的惆怅和孤寂3.体会诗中虚实结合和反复手法运用的妙处。

  二、教学重点、

  难点:目标2和3

  三、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诵读法、引导法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音乐《琵琶语》)爱情是世上最美的情感花朵。在中国的诗坛上,有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少有文名,抱负远大,受到当时权贵的赏识,26岁时,他与一位节度使的女儿相爱成婚,从此开始了一段至死不渝的爱情佳话。但是由于政治原因,他不得不远赴离家千里之遥的四川边境任职,过着身不由己寄人篱下的幕府生活。这位出身于富贵家庭的女儿,多年来一直尽心照料家庭,丈夫常年宦游在外,夫妻聚少离多,只好鸿雁传书,倾吐相思。一个秋雨绵绵的黄昏,他又收到了妻子的来信,诗人急切地打开信,一行娟秀的工楷映入眼帘: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一阵秋风吹来,诗人望着眼前摇曳不定的烛火,眼前的景渐渐模糊,无尽的惆怅化作两行清泪,打湿了手中的信,他颤巍巍提起手中仿佛千斤重的笔,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位诗人是谁呀?(学生回答李商隐。)

  师: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李商隐,走*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这位大唐奇才留给我们的千古绝唱——《夜雨寄北》(板书课题、作者)

  (二)感知诗中画

  1.学生自由读诗歌,多读几遍,先出声读,再默默读,读的时候要发挥想象,争取读出自己的感觉和味道来。

  2.借助书上和大屏幕上的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带着自己对诗歌的感觉,想象诗里的画面并用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下来。

  屏显:剪烛花,又称剪烛芯,简称剪烛,意同剪烛西窗,后以剪烛引申为促膝夜谈之典,取其盼望相聚,秉烛夜语之意。

  明确:好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理解好诗歌的内涵是读好本诗的前提。能够带着自己的理解去描摹诗歌的画面,形象的语言描述可以形成一种感染的氛围,就能够从感性层面把握诗歌的意境,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

  (三)描摹画中人。

  3.对照插图和诗的内容,看看插图中表现了什么景、物和人,他在干什么?发挥想象,写出来,并体会一下诗人此时的心理,试着读出那种感觉。

  明确:巴山夜雨时,诗人倚窗独坐,秋雨绵绵无绝期,诗人长久伫立凝望那涨满溢出的秋水出神,绵绵的愁思正如这窗外的秋雨,溢满心间,溢满眼眶。

  4.课文中的插图能涵盖全诗吗?如果让你在这一幅画里表现诗歌的所有内容,你还会画什么呢?说说你这样的话的理由。

  明确:会在诗人的头顶再画几幅画:他和他的妻子正在西窗下秉烛夜谈;共剪烛花;谈论他在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夜晚在远方对她的思念。

  因为这些画面是诗人的想象。一个是眼前的实景,一个是想象的画面。“何当”也表现了这是想象的。

  (四)赏析意象,品味语言

  资料助读:

  一、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二、韦应物在《滁州西涧》中写到春天的雨,“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李煜在《相见欢》里写到暮春的雨,“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易安在《声声慢》里写过秋天的雨,“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林黛玉也在秋霖潇潇的夜晚,看着那烛泪滚滚,听着那雨滴竹梢,愁绪化作“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三、李商隐24岁时登进士及第,曾任过几任小官,后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困顿不得志。38岁受邀前往西南边陲的梓州幕府任职,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李商隐一生处在政治的夹缝中抑郁寡欢,45岁时病死在郑州。

  5.思考:李商隐为什么要选取“巴山夜雨”这个意象?诗人仅仅是在写涨满秋池的夜雨吗?

  明确:诗中的雨给人一种凄凉萧瑟的感觉,“夜雨秋池”这样的图画、景观之外,有一双眼睛在看,看着夜雨涨满了秋天的池塘。这里应该有一个涨的过程,那么是诗人眼看着它涨得越来越满的吧?这一双眼睛是长久不动的吧?是无言的吧?是无奈的吧?这凄凉的巴山和绵绵的秋雨阻隔了两个相爱的人,这长久地凝望让人更能感觉到诗人心中的那份孤寂,那份思念,那种无奈,那种惆怅。

  6.你还在哪里看到了诗人?这个诗人和上面的诗人有什么不同?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明确:后两句。从“共剪”“却话巴山夜雨时”看出来。这个诗人是想象场景中的诗人。诗人从眼前之景跳跃到未来之景,憧憬着和他的妻子在西窗下秉烛夜谈,共剪烛花,此时的他们仿佛有说不完的话,彼此倾吐着相思之情。这样写既是安慰自己的妻子,又以相见的欢乐场景来反衬今夜的孤寂、无奈、惆怅和思念,虚实结合,更显得缠绵悱恻,哀婉动人。

  7.绝句里重复用词是大忌讳,可是这首《夜雨寄北》后世对它的评价却很高,结合诗的内容和情感,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这是反复的修辞。起到了加强语气,强调感情的作用。两个“期”,一写出了妻子盼望的急切,询问归期,第二个“期”回答归期无定,欲与下文中的想象欢聚形成反差,更具艺术张力。两个“巴山夜雨”,一实一虚,把个思念写的荡气回肠。

  (五)拓展提升,有味诵读。

  令人心痛的是,自古红颜多薄命。李商隐在收到这封信的时候,他的'妻子王氏已经离开了人世,阴阳两隔,李商隐却还不知,在秋雨绵绵的夜晚他或许还会在信中写道:“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王氏死后,李商隐每逢七夕必有一诗,怀念当时欢爱,直到四十五岁去世。爱情,这朵世上最美丽的情感之花,刺伤了他,也滋养了他;败坏了他,又成全了他!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代诗人将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他的耳旁响起了幽幽的锦瑟之曲,往事如烟一般在心底漫开,又提笔写下了《锦瑟》,以表达对她妻子的深切怀念!请大家带着这种深切的思念再来朗诵《夜雨寄北》和《锦瑟》。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学生配乐诵读,下课。

  思乡诗:《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同样的夜晚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默写。

  4、用复述、改写、表演等方式把对诗意的理解表达出来。

  教学重难点:

  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感受诗中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时间:一教时

  一、引入学*《夜雨寄北》

  二、初读理解诗歌的意思。

  1、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2、小组讨论:在小组内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说给同学听听。你还有什么不懂的,讨论讨论,看能解决吗?不能解决的留下来。

  3、全班交流。交流后学生说说诗的意思。

  三、品读诗歌。

  1、谁愿意读读?读后评议,你觉得怎么样?你也读读。

  2、小组品读。在小组中互读,边读边品议。

  3、比读。愿意读的同学,我们来比一比。

  四、深读感悟。

  轻轻的读这首诗,在心中体会一下诗人当时在想什么?诗中的哪些词使你有了这种感觉?

  五、小结学法,布置学生按照学法自学《枫桥夜泊》。

  六、分组汇报自学情况。

  七、对比体会两首诗的情感。

  八、课外延展。

  选一首诗,自己赏析,把赏析的情况在班内展示。

  思乡诗:《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商隐的文学常识;有节奏地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意蕴。

  2、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所创造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正确理解、认识朋友间的友情。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课型:

  新授课。

  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今天,我们就来学**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夜雨”指秋天夜里下的雨。“寄北”即寄给北方的友人,“北”是指长安,因在蜀地之北,故称;一作“内”,即内人、妻子,指寄给在北边的妻子。文题蕴涵着离情别绪的绵绵意境。

  2、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诗人。曾任县尉、秘书郎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也常有所寄寓。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3、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4、教师范读,领读,学生齐读。

  三、感受品味:

  1、“君问归期未有期”——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

  品评: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2、“巴山夜雨涨秋池”——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

  品评: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3、“何当共剪西窗烛”——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

  品评: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

  4、“却话巴山夜雨时”——再来叙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品评:却话:回叙。此句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四、合作探究:

  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二句有什么意蕴?

  明确: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谈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快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委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妻子思念的深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诗从空间上看,此地——彼地——此地,即巴山——西窗——巴山,往复对照;从时间上看,今宵——他日——今宵,回环对比,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奇诡的意境。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夜雨寄北

  问归期未有,夜雨涨秋池——绵绵愁思;

  何当共剪,却话夜雨——盼望早归。

  ——羁旅之愁,思归之苦。

  思乡诗:《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4

  重点、难点:

  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朗读古诗,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像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朗读古诗,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像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思想。

  一、揭题

  我们刚刚学了李商隐的《无题》,今天再来学*他的一首《夜雨寄北》。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李商隐呢?

  二、解题:这首诗大约是他身处巴蜀,收到妻子来信后所作,寄给妻子,故称“寄北”,寄给住在北方的妻子。

  三、品味感悟

  1、思考:君问归期未有期—————句中是谁在问谁?

  妻子问什么?我是怎么回答的?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这样一问一答,足见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真挚。)

  “巴山夜雨涨秋池”—————读了这句,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

  是啊,这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谁能用你的朗读来表达这种情感?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何当”体现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体现主人公当时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让我们带着诗人对妻子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范读,生画节奏读,分组读,齐读,背诵。

  补充:

  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

  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板书设计

  1、君问归期未有期——句中是谁在问谁?

  2、“何当”体现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思乡诗:《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并背诵诗歌。

  2、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回环之美。

  3、体会诗人的感情。

  4、重难点:

  (1)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回环之美。

  (2)体会诗人的感情。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了解作者: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现河南省沁阳县)人,唐代诗人。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2、分析理解题目: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王氏。而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3、师有感情地范读此诗,注意停顿节奏。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生多种形式朗读朗读此诗。生速记此诗,并让生展示背诵。

  5、自此解释:

  (1)君:对对方的尊称,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2)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3)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4)秋池:秋天的池塘。

  (5)何当:什么时候。

  (6)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7)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6、逐句解释:

  “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巴山夜雨涨秋池”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

  “却话巴山夜雨时”

  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7、诗歌主旨: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8、小结: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

  9、生再次朗读此诗。

  10、课堂练*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