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势能》教案范本五份

首页 / 教案 / |

  《重力势能》教案 1

  一、教材分析

  《重力势能》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7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4节课的内容,这节课通过分析重力做功的特点,推导得出了重力势能的表达式,并进一步讨论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及重力势能是物体与地球系统所共有;是后面学*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础。

  二、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2.能力目标:

  用所学功的概念推导重力做功与路径的关系,亲身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难点:重力势能的系统性和相对性.

  四、学情分析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物体的势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准备:预*重力势能一节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制作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教室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提出问题:打桩机的重锤从高处落下时,可以把水泥桩打进地里,为什么??

  学生回答:重锤具有重力势能.?

  教师继续提问:那么什么是重力势能??

  学生回答: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演示实验:?

  在一个透明的玻璃容器内装上沙子.?

  实验一:用一个铁球从不同高度释放,观察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

  实验二:用大小不同的两个铁球从同一高度释放,观察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

  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在实验一中,铁球的释放高度越大,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越大.?

  在实验二中,质量大的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大.?

  教师:通过上述演示,我们可以定性得到:重力势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高度都有关系,且物体的质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入:那么,怎样定量地表示重力势能呢??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重力势能?

  教师设置问题:

  (1)把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竖直向上抛出,在它上升和下落的过程中,重力分别做什么功?重力势能如何变化??

  (2)前边我们学过了功和能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物体的能量就将变化多少,那么同学们认为重力所做的功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重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

  分析实例:?

  用投影片出示问题:?

  质量为m的物体从高度为h1的A点下落到高度为h2的B点,重力所做的功为多少??

  学生求解得到:重力所做的功为:WG=mgΔh=mg(h1-h2)?

  教师指出:前边我们结合功和能的关系分析得到重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而我们经过推导又得到重力所做的功等于mgh这个量的变化,所以在物理学中就用mgh这个式子来表示物体的重力势能.?

  板书:EP=mgh

  推导重力势能的单位:?

  1kg?m/s2?m=1N?m=1J

  重力势能是标量?

  (3)教师指导学生推导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

  当物体由高处运动到低处时,h1>h2,WG>0 ∴

  当物体由低处运动到高处时,h1<h2,WG<0 ∴

  ③教师总结:重力做正功及负功时,重力势能都是怎么变化的,其变化量与重力的功有什么关系??

  (4)讨论:如图所示,物体从高为h1处运动到高为h2处,运动的路径有无数条,讨论在这些运动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是否相同.?

  学生:重力所做的功相同,因为重力所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而重力势能的减少量mg(h1-h2)是一定的.?

  教师:由此得到:重力所做的功只跟物体初位置的高度h1和末位置的高度h2有关,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2.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教师:有一个物体放在三楼顶,每层楼高h,则该物体的重力势能为多大??

  学生会说出一些不同的答案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同一个物体的重力势能,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值呢??

  学生通过看教材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好奇心,使他们对知识点有更深刻的印象。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

  我们这节课学*了重力势能及其表达式还有它的相对性,机械能包括动能、我们今天所学的重力势能,还有弹性势能,那么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是什么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这一部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一、重力势能

  (一)表达式

  (二)单位

  二、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学案,学生预*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课通过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和科学的推导加深了学生对重力势能这一概念的理解,并通过设疑,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解决了重力势能的相对性这一难点。

  本节课时间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5分钟,精讲点拨15分钟左右,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分钟左右,其余环节18分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重力势能》教案 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二、过程与方法

  用所学功的概念推导重力做功与路径的关系,亲身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

  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势能的系统性和相对性。

  教具

  铁球、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xx年9月21日上午,俄罗斯高加索北奥塞梯地区的一个村庄发生雪崩,造成至少100人失踪,如左图所示。

  右图是美国内华达州亚利桑那陨石坑。这个陨石坑是5万年前,一颗直径约为30—50米的铁质流星撞击地面的结果。据说,坑中可以安放下20个足球场,四周的看台则能容纳200多万观众。

  参考问题:1.我们看到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它带给人们的是圣洁、*和、宁静的感受,一种心灵的洗涤。但是一旦大量积雪从高处滑下形成雪崩,一面面白茫茫的雪墙排山倒海而来,你将感受到大雪崩所带来最令人惊心动魄的白色恐惧,将对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带来灾难……为什么这么漂亮的雪花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发生的雪崩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能量?

  2.通过美国内华达州亚利桑那的陨石坑现象,你能说出这么大的能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新课教学

  (一)重力的功

  教师:重力做功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我们现在就通过几个例子来探究一下。

  (多媒体投影教材上的图7.4-1、图7.4-2、图7.4-3,让学生独立推导这几种情况下重力做的功)

  教师:比较容易做的是哪一个问题?

  学生: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

  教师:为什么这两个问题容易研究呢?

  学生:因为这两个问题中物体运动的路径是直线,所以在研究重力做功的问题上比较容易研究。

  教师:那么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呢?

  学生:第一个问题中WG=mgh=mghl-mgh2,第二个问题中WG=mglcosθ=mgh=mgh1-mgh2,和第一个问题中所求出的答案相同。

  教师:我们大胆猜想一下,第三个图中重力做的功和前两个是否相等呢?

  学生:可能是相等的。

  教师:我们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第三个图的困难在哪里?

  学生:力做功的路径是曲线。

  教师:我们怎样突破这个难点呢?曲线问题不容易解决,我们可以把这一条曲线看作由很多小的直线组成,这样把每小段直线上重力做的功合起来就是整个过程中重力做的总功。在第三种情况下重力做的功和前两种情况中重力做的功相同。

  教师: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与物体的初末位置有关,具体的表达式是WG=mgh1-mgh2,其中hl和h2表示物体所处位置的高度,可见物体的重力mg与它所在位置的高度h的乘积“mgh”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

  教师总结并板书:物体运动时,重力对它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位置有关,而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练*:

  1.如图所示,某物块分别沿三条不同的轨道由离地**的A点滑到同一水*面上,轨道1、2是光滑的,轨道3是粗糙的,则()。

  A.沿轨道1滑下重力做功多

  B.沿轨道2滑下重力做功多

  C.沿轨道3滑下重力做功多

  D.沿三条轨道滑下重力做的功一样多

  答案:D

  2.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木块,以初速度v0冲上倾角为θ的固定斜面,沿斜面上升l的距离后又返回运动。若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求:

  (1)木块上升过程克服重力做功的*均功率;木块的重力势能变化了多少?

  (2)木块从开始运动到返回到出发点的过程中,滑动摩擦力做的功是多少?

  (3)木块从开始运动到返回到出发点的过程中,重力做的功是多少?

  答案:(1)mgv0sinθ/2mglsinθ(2)2μmglcosθ(3)0

  (二)重力势能

  教师演示实验:在一个透明的玻璃容器内装上沙子。

  实验一:用一个铁球从不同高度释放,观察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

  实验二:用大小不同的两铁球从同一高度释放,观察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

  学生观察思考并讨论,教师总结:

  通过上述演示,我们可以定性得到:重力势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高度都有关系,且物体的质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

  1.重力势能的概念

  2.重力势能的表达式:Ep=mgh

  教师提出问题:重力做功引起了物**置的变化,物**置的变化引起重力势能的变化,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有什么关系呢?

  引导学生推导,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完善总结。

  3.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重力做功也可以写成WG=Ep1-Ep2当物体下落时,重力做正功mgh,WG>0,即Ep1>Ep2,这说明,重力做功,重力势能Ep减少,减少的值等于重力所做的功。同理,当物体上升时,重力做负功﹣mgh,重力势能Ep增加的值等于重力所做的功。要注意的是,重力做负功也可以说成物体克服重力做功,重力做功是重力势能变化的量度。

  即: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重力势能的变化量与重力做的功数值相等。

  练*:

  1.一实心铁球和一实心木球质量相等,将它们放在同一水*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铁球的重力势能大于木球重力势能

  B.铁球的重力势能等于木球重力势能

  C.铁球的重力势能小于木球重力势能

  D.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答案:D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克服重力做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加

  B.物体克服重力做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

  C.重力对物体做正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加

  D.重力对物体做负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

  答案:A

  3.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克服重力做功50J,则()。

  A.物体的重力势能一定为50JB.物体的重力势能一定增加50J

  C.物体的重力势能一定减少50JD.物体的重力势能可能不变

  答案:B

  (三)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教师提出问题:将一个质量为5kg的铁球放在4楼一张1.5m高的桌子上,已知每层楼的高度均为2.5m,求铁球的重力势能。

  要求学生分组计算,让各小组代表自由表述自己的计算结果,教师暂不作评价。预测学生的计算情况,在高度的数值代入上有不同的意见,出现计算上的矛盾,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由于参考面的选取不同,给计算造成了不便,无法计算。因为没有说明物体的高度是以什么位置为零高度。

  请学生分别写出上图中以B和地面C为零点的物体的重力势能:Ep1=mgh1,Ep2=mg(h1+h2)(h1=AB,h2=BC)。

  总结:1.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是与零点选取有关的,因此在表达重力势能时,要指明势能零点的位置。我们把重力势能为零的水*面叫做零势能面。通常以水*地面为零势能面。

  2.对选定的参考*面而言,在参考*面上方的物体,高度是正值,重力势能也是正值;在参考*面下方的物体,高度是负值,重力势能也是负值。物体具有负的重力势能,表示物体在该位置具有的重力势能比在参考*面上具有的重力势能要少。

  自主学*:学生分别写出以B和地面C为零势能面情况下,物体落在B和落在地面C上时与初态的重力势能差:ΔEp1=-mgh1,ΔEp2=-mg(h1+h2),这是与零点选取无关的。

  师生总结:不论我们如何选择参考系,对于一物理过程,重力势能的改变是一定的,即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与参考系的选取没有关系。我们今后的学*中,更多地是研究某物理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变化,这时我们就可以适当选择参考系使问题简化,而不会影响结果。

  练*:

  1.将同一物体分两次举高,每次举高的高度相同,则()。

  A.不论选取什么参考*面,两种情况中,物体重力势能的增加量相同

  B.不论选取什么参考*面,两种情况中,物体最后的重力势能相等

  C.不同的参考*面,两种情况中,重力做功不等

  D.不同的参考*面,两种情况中,重力最后的重力势能肯定不等

  答案:A

  2.井深8m,井上支架高2m,在支架上用一根长3m的绳子系住一个重100N的物体,若以地面为参考*面,则物体的重力势能有;若以井底面为参考*面,则物体的重力势能是。

  答案:-100J700J

  (四)势能是系统所共有的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6“势能是系统所共有的”部分,思考讨论势能的系统性。

  学生:阅读、讨论并理解。

  教师总结: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而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没有物体,谈不上重力势能;没有地球施加重力,重力势能也就不复存在。重力势能是物体跟地球组成的系统所共有的,而不是物体单独具有的。

  三、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学*了以下内容:

  1.势能由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由它们的相对位置而决定。

  2.势能是标量,单位是焦耳。

  3.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的运动路径无关,只跟物体运动的始、末位置有关,重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始、末位置的重力势能之差。

  4.重力势能是地球和地面上的物体共同具有的,一个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参考*面的选取有关。

  四、课堂训练

  1.关于重力势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势能的大小只由重物本身决定

  B.重力势能恒大于零

  C.在地面上的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一定等于零

  D.重力势能实际上是物体和地球所共有的

  2.关于重力势能与重力做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克服重力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增加

  B.在同一高度,将物体以初速v0向不同的方向抛出,从抛出到落地过程中,重力做的功相等,物体所减少的重力势能一定相等

  C.重力势能等于零的物体,不可能对别的物体做功

  D.用手托住一个物体匀速上举时,手的支持力做的功等于克服重力的功与物体所增加的重力势能之和

  3.关于重力势能的几种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对物体做正功时,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小

  B.放在地面上的物体,它的重力势能一定等于零

  C.在不同高度将某一物体抛出,落地时重力势能相等

  D.相对不同的参考*面,物体具有不同数值的重力势能,但并不影响有关重力势能问题

  4.将一个物体由A移至B,重力做功()。

  A.与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阻力有关

  B.与物体沿直线或曲线运动有关

  C.与物体是做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有关

  D.与物体初、末位置高度差有关

  5.一质量为1kg的物体,位于离地面高1.5m处,比天花板低2.5m。以地面为零势能位置时,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__J;以天花板为零势能位置时,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____J(g取10m/s2)

  6.甲、乙两物体,质量大小关系为m甲=5m乙,从很高的同一高度处自由下落2s,重力做功之比为_____,对地面而言的重力势能之比为_____。

  三、计算题

  7.如图所示,一条铁链长为2m,质量为10kg,放在水*地面上,拿住一端提起铁链直到铁链全部离开地面的瞬间,物体克服重力做功为多少?物体的重力势能变化了多少?

  答案:

  1.D2.AB3.ACD4.D5.15﹣256.5:15:1

  7.在这个过程中铁链重心上升了h=1m,所以,克服重力做功为:=100J,重力势能增加了100J。

  五、布置作业

  教材P66、67问题与练*第2、3题。

  《重力势能》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能力目标

  1、根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2、学会从功和能的关系上解释和分析物理形象。

  德育目标

  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

  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势能的系统性和相对性

  课程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分析归纳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ppt课件,电子教鞭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叫做《汕头的雪》,汕头也会下雪吗?

  汕头也会下雪,与众不同的雪——木棉棉絮。南方的人,对北方的雪总有一些期待,我也不例外。

  有哪些同学见过北方的雪吗?

  洁白无垠的雪,总让人浮想联翩,也让人向往,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它也具有惊人的破坏力:

  例1:20xx年9月21日上午,俄罗斯高加索北奥塞梯地区的一个村庄发生雪崩,造成100人失踪(附图片)

  例2:四川丹巴亚丁雪崩(附图片)

  如此美丽的雪花,怎么会有这么大的破坏力?雪崩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能量?

  浩瀚夜空,点点繁星,当我们在欣赏璀璨星空的时候,绝不会想象到它们也会给地球带来巨大的伤害:

  美国内华达州亚利桑那陨石坑,5万年前,一颗直径约为30~50m的铁质流星撞击地面,它的爆炸力超过美国轰炸日本广岛那颗原子弹的一千倍。爆炸在地面上产生了一个大坑,据说,坑中可以安放下20个足球场,四周的看台则能容纳200多万观众。(附图片)

  陨石为何具有这么大的能量?这些能量与什么因素有关?

  雪崩和陨石都有一个特点,具有一定的高度。

  学*了中学物理后,我们知道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就叫做重力势能,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小实验(视频):

  实验一:相同质量的小球,从不同高度下落。

  实验二:不同质量的物体,从同一高度下落。

  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

  实验一:质量一定时,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实验二:高度一定时,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要研究重力势能,就不能脱离对重力做功的研究

  新课教学

  一、重力做功

  讨论小球竖直下落,重力所做的功

  物体由A运动到B,重力做功mgh

  讨论小球沿斜线下落,重力所做的功

  物体由A运动到B,重力做功mgh

  3、讨论小球沿曲线下落,重力所做的功

  物体由A运动到B,重力做功mgh

  综合以上三种情况,可以得到结论:物体运动时,重力对它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而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即WG =mgh1- mgh2

  二、重力势能:

  结合功和能的关系,我们可以分析得到重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并且经过推导又得到重力所做的功等于mgh这个量的变化,所以在物理学中就用mgh这个式子来表示物体的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物体凭借其高度而具有的能量 EP=mgh

  1、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 WG = mgh1-mgh2= Ep1 - Ep2

  重力做功WG

  (正、负)

  重力势能Ep

  (增加、减少)

  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物体上升

  负

  增加

  物体克服重力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增加

  物体下落

  正

  减少

  重力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少

  【练*】

  一质量为5kg的小球从5m高处下落,碰撞地面后弹起,每次弹起的高度比下落高度低1m,求:小球从下落到停在地面的过程中重力一共做了多少功?重力势能如何变化? (g=9.8m/s )

  解略 新课教学

  1、讨论课本P60中的“说一说”。

  2、确定重力势能的大小

  学生分组讨论:一栋三层高的楼房,每层的高度3m,将一个质量为5kg的小球放在三楼阳台的栏杆上,栏杆的高度是1m,求小球的重力势能。( g=9.8m/s2 )

  不同学生得到的重力势能数值可能不同。

  这是由于所选高度的起点不同而造成的。

  我们把所选高度的起点处的*面叫参考*面

  确定重力势能的方法:

  ①先选定参考*面(0势能面)

  ②在参考面上方的物体的高度是正值,重力势能也是正值;

  《重力势能》教案 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能力目标

  1、根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2、学会从功和能的关系上解释和分析物理形象。

  德育目标

  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

  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势能的系统性和相对性

  课程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分析归纳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ppt课件,电子教鞭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叫做《汕头的雪》,汕头也会下雪吗?

  汕头也会下雪,与众不同的雪——木棉棉絮。南方的人,对北方的雪总有一些期待,我也不例外。

  有哪些同学见过北方的雪吗?

  洁白无垠的雪,总让人浮想联翩,也让人向往,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它也具有惊人的破坏力:

  例1:20xx年9月21日上午,俄罗斯高加索北奥塞梯地区的一个村庄发生雪崩,造成100人失踪(附图片)

  例2:四川丹巴亚丁雪崩(附图片)

  如此美丽的雪花,怎么会有这么大的破坏力?雪崩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能量?

  浩瀚夜空,点点繁星,当我们在欣赏璀璨星空的时候,绝不会想象到它们也会给地球带来巨大的伤害:

  美国内华达州亚利桑那陨石坑,5万年前,一颗直径约为30~50m的铁质流星撞击地面,它的爆炸力超过美国轰炸日本广岛那颗原子弹的一千倍。爆炸在地面上产生了一个大坑,据说,坑中可以安放下20个足球场,四周的看台则能容纳200多万观众。(附图片)

  陨石为何具有这么大的能量?这些能量与什么因素有关?

  雪崩和陨石都有一个特点,具有一定的高度。

  学*了中学物理后,我们知道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就叫做重力势能,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小实验(视频):

  实验一:相同质量的小球,从不同高度下落。

  实验二:不同质量的物体,从同一高度下落。

  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

  实验一:质量一定时,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实验二:高度一定时,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要研究重力势能,就不能脱离对重力做功的研究

  新课教学

  一、重力做功

  讨论小球竖直下落,重力所做的功

  物体由A运动到B,重力做功mgh

  讨论小球沿斜线下落,重力所做的功

  物体由A运动到B,重力做功mgh

  3、讨论小球沿曲线下落,重力所做的功

  物体由A运动到B,重力做功mgh

  综合以上三种情况,可以得到结论:物体运动时,重力对它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而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即WG =mgh1- mgh2

  二、重力势能:

  结合功和能的关系,我们可以分析得到重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并且经过推导又得到重力所做的功等于mgh这个量的变化,所以在物理学中就用mgh这个式子来表示物体的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物体凭借其高度而具有的能量 EP=mgh

  1、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 WG = mgh1-mgh2= Ep1 - Ep2

  重力做功WG

  (正、负)

  重力势能Ep

  (增加、减少)

  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物体上升

  负

  增加

  物体克服重力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增加

  物体下落

  正

  减少

  重力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少

  【练*】

  一质量为5kg的小球从5m高处下落,碰撞地面后弹起,每次弹起的高度比下落高度低1m,求:小球从下落到停在地面的过程中重力一共做了多少功?重力势能如何变化? (g=9.8m/s )

  解略 新课教学

  1、讨论课本P60中的“说一说”。

  2、确定重力势能的大小

  学生分组讨论:一栋三层高的楼房,每层的高度3m,将一个质量为5kg的小球放在三楼阳台的栏杆上,栏杆的高度是1m,求小球的重力势能。( g=9.8m/s2 )

  不同学生得到的重力势能数值可能不同。

  这是由于所选高度的起点不同而造成的。

  我们把所选高度的起点处的*面叫参考*面

  确定重力势能的方法:

  ①先选定参考*面(0势能面)

  ②在参考面上方的物体的高度是正值,重力势能也是正值;

  《重力势能》教案 5

  一、教材分析

  《重力势能》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7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4节课的内容,这节课通过分析重力做功的特点,推导得出了重力势能的表达式,并进一步讨论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及重力势能是物体与地球系统所共有;是后面学*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础。

  二、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2.能力目标:

  用所学功的概念推导重力做功与路径的关系,亲身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难点:重力势能的系统性和相对性.

  四、学情分析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物体的势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准备:预*重力势能一节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制作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教室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提出问题:打桩机的重锤从高处落下时,可以把水泥桩打进地里,为什么??

  学生回答:重锤具有重力势能.?

  教师继续提问:那么什么是重力势能??

  学生回答: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演示实验:?

  在一个透明的玻璃容器内装上沙子.?

  实验一:用一个铁球从不同高度释放,观察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

  实验二:用大小不同的两个铁球从同一高度释放,观察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

  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在实验一中,铁球的释放高度越大,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越大.?

  在实验二中,质量大的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大.?

  教师:通过上述演示,我们可以定性得到:重力势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高度都有关系,且物体的质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入:那么,怎样定量地表示重力势能呢??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重力势能?

  教师设置问题:

  (1)把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竖直向上抛出,在它上升和下落的过程中,重力分别做什么功?重力势能如何变化??

  (2)前边我们学过了功和能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物体的能量就将变化多少,那么同学们认为重力所做的功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重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

  分析实例:?

  用投影片出示问题:?

  质量为m的物体从高度为h1的A点下落到高度为h2的B点,重力所做的功为多少??

  学生求解得到:重力所做的功为:WG=mgΔh=mg(h1-h2)?

  教师指出:前边我们结合功和能的关系分析得到重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而我们经过推导又得到重力所做的功等于mgh这个量的变化,所以在物理学中就用mgh这个式子来表示物体的重力势能.?

  板书:EP=mgh

  推导重力势能的单位:?

  1kg?m/s2?m=1N?m=1J

  重力势能是标量?

  (3)教师指导学生推导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

  当物体由高处运动到低处时,h1>h2,WG>0 ∴

  当物体由低处运动到高处时,h1<h2,WG<0 ∴

  ③教师总结:重力做正功及负功时,重力势能都是怎么变化的,其变化量与重力的功有什么关系??

  (4)讨论:如图所示,物体从高为h1处运动到高为h2处,运动的路径有无数条,讨论在这些运动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是否相同.?

  学生:重力所做的功相同,因为重力所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而重力势能的减少量mg(h1-h2)是一定的.?

  教师:由此得到:重力所做的功只跟物体初位置的高度h1和末位置的高度h2有关,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2.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教师:有一个物体放在三楼顶,每层楼高h,则该物体的重力势能为多大??

  学生会说出一些不同的答案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同一个物体的重力势能,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值呢??

  学生通过看教材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好奇心,使他们对知识点有更深刻的印象。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

  我们这节课学*了重力势能及其表达式还有它的相对性,机械能包括动能、我们今天所学的重力势能,还有弹性势能,那么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是什么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这一部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一、重力势能

  (一)表达式

  (二)单位

  二、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学案,学生预*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课通过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和科学的推导加深了学生对重力势能这一概念的理解,并通过设疑,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解决了重力势能的相对性这一难点。

  本节课时间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5分钟,精讲点拨15分钟左右,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分钟左右,其余环节18分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重力势能》教案范本五份扩展阅读


《重力势能》教案范本五份(扩展1)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5)份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的概念:

  (1)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强调“势”的含义。

  (2)通过做功与能量关系,得到重力势能公式ep=mgh,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势能的单位是焦耳(j);势能是标量。

  (3)了解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及势能差的不变性。

  2.掌握重力做功特点及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应用其解决相关问题。

  3.知道弹性势能及其相关因素。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重力势能的表达,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2.对于势能这种潜在做功能力的理解:一旦做了功,势能就发挥出来而减少了。

  3.要强调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相反量的关系,这在初学时很容易发生错误,所以应作为难点强调。

  三、教具

  投影仪及幻灯片(主要用于把课上要举的例题和图打出,节约时间和黑板空间)。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那么静止的物体是否有能量?我们又是如何知道它是否具有能量的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内容。

  (二)教学过程设计

  1.重力势能

  利用刚才学生举的例子说明,被举高的重物一旦下落就可以做功,表明处于一定高度的重物“储存”着一种能量,这就是重力势能,即:重力势能是由于物体处于一定高度而具有的能量。

  从重力势能的含义可以看出,它与物体的重力和高度有关,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2.重力势能公式

  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重力势能的变化也可用做功表示出来。例如,用一外力把一质量为m的物体匀速举**,由于是匀速上升,物体的动能不变,外力举高物体做的功w=mgh全部用于增加物体的重力势能。而此过程中克服重力做功亦为mgh,也就是克服重力做了多少功,就获得了多少重力势能。用ep表示势能,则处于高度h处的物体的重力势能为:

  ep=mgh

  即重力势能等于物体重力与高度的乘积。

  从势能公式的指导可以看出,它与功一样,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焦耳(j),而且也是标量。它是由物体所处的位置状态决定的,所以与动能一样是状态量。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的概念:

  (1)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强调“势”的含义。

  (2)通过做功与能量关系,得到重力势能公式ep=mgh,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势能的单位是焦耳(j);势能是标量。

  (3)了解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及势能差的不变性。

  2.掌握重力做功特点及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应用其解决相关问题。

  3.知道弹性势能及其相关因素。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重力势能的表达,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2.对于势能这种潜在做功能力的理解:一旦做了功,势能就发挥出来而减少了。

  3.要强调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相反量的关系,这在初学时很容易发生错误,所以应作为难点强调。

  三、教具

  投影仪及幻灯片(主要用于把课上要举的例题和图打出,节约时间和黑板空间)。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那么静止的物体是否有能量?我们又是如何知道它是否具有能量的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内容。

  (二)教学过程设计

  1.重力势能

  利用刚才学生举的例子说明,被举高的重物一旦下落就可以做功,表明处于一定高度的'重物“储存”着一种能量,这就是重力势能,即:重力势能是由于物体处于一定高度而具有的能量。

  从重力势能的含义可以看出,它与物体的重力和高度有关,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2.重力势能公式

  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重力势能的变化也可用做功表示出来。例如,用一外力把一质量为m的物体匀速举**,由于是匀速上升,物体的动能不变,外力举高物体做的功w=mgh全部用于增加物体的重力势能。而此过程中克服重力做功亦为mgh,也就是克服重力做了多少功,就获得了多少重力势能。用ep表示势能,则处于高度h处的物体的重力势能为:

  ep=mgh

  即重力势能等于物体重力与高度的乘积。

  从势能公式的指导可以看出,它与功一样,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焦耳(j),而且也是标量。它是由物体所处的位置状态决定的,所以与动能一样是状态量。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知道重力势能是物体和地球系统共有的。

  (二)过程与方法:用所学功的概念推导重力做功与路径的关系,亲身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2.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防止高空坠物。

  【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重力势能的系统性和相对性。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有句话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从物理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搬起的石头有了做功的本领,它就具有了能,这种能我们称为重力势能。我们今天就来学*重力势能。

  二、新课教学

  物体重力势能发生变化时,必然牵扯到重力做功,物体下降时,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物体被举高时,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大。因此认识重力势能,不能脱离对重力做功的研究。

  1.重力的功

  重力做功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我们现在就通过下列三种例子来探究一下。

  思考:你认为这三个哪个比较容易做呢?

  图7.4-1:重力做功=

  图7.4-2:重力做功=mgcosθ

  图7.4-3:本图中小球做曲线运动,怎样来求解呢?想一想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的。重力做功=

  =

  这三个运动重力做功有什么关系,我们得到的结论:重力做功只跟它的起点与终点的位置有关,而与运动路径无关。 表达式

  练*1:下图表示一个斜抛物体的运动,当物体由抛出位置1运动到最高位置2时,重力做功是多少?由位置2运动到跟位置1在同一水*面上的位置3时,重力做功是多少?由位置1运动到位置3呢?

  由1至2重力做功

  由2至3重力做功

  由1至3重力做功为零

  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所处位置的高度的乘积

  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它一方面与重力所做的功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它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恰与势能的基本特征一致。因此,我们把物理量叫做重力势能。

  2.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的定义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它所受的重力与所处的高度的乘积。

  重力势能是矢量?还是标量?与所有的能量一样,是标量

  重力势能的单位: 焦耳 符号是 J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之间的关系

  即物体由高处向低处运动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由低处运送到高处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

  思考与讨论:阅读课本说一说,并回答上面有关问题。

  如果重力做功与运动路径有关,能量变化不能表示重力做的功

  练*2.质量是100 g的球从1.8 m的高处落到水*板上,又弹回到1.25 m的高度,在整个过程中重力对球所做的功为多少?球的重力势能变化了多少?(g取10 m/s2)

  3.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讨论歌词:“山上有棵小树,山下有棵大树,我不知道,不知道哪棵更高”这是说高度具有 相对性 。重力势能与高度有关,重力势能也有 相对性。

  在研究重力势能是应该选择 参考*面 。在参考*面上,物体的重力势能为零;在参考*面上方物体的重力势能为正的,表示重力势能比零势能面的势能大;在参考*面下方物体的重力势能为负的,表示重力势能比零势能面的势能小。

  参考*面的选择是任意的,选不同的参考*面重力势能是否相等?重力势能的差值是否相同?例如根据图,m=0.5kg,.完成下列表格:

  参考*面的选择

  小球在A处的重力势能

  小球在B处的重力势能

  整个下落过程中重力的.功

  整个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增量

  桌面

  地面

  重力势能是物体与地球组成的系统共同具有的。

  例1 在离地80 m处无初速释放一小球,小球质量为m=200 g,不计空气阻力,g取10 m/s2,取最高点所在水*面为零势能参考面。求:

  (1)在第2 s末小球的重力势能;

  解析:在第2 s末小球所处的高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力势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3 s内重力所做的功,重力势能的变化.

  解析:前2s下降了 m , 前3s下降了 m,第3s内的位移 m

  第3 s内重力做功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G>0,所以小球的重力势能_______,且减少了_____J。

  例2如图5―26所示,质量为m物体静止在地面上,物体上面连着一个直立的轻质弹簧,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现用手拉住弹簧上端,使弹簧上端缓慢提升高度h,此时物体已经离开地面,求物体重力势能的增加量。

  解析:物体离开地面后,弹簧的伸长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见,物体上升的高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而,物体重力势能的增加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

  1.重力做功的特点:

  与路径无关,只与起点和终点的高度差有关

  2.重力势能:

  3.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4.重力势能是相对的 ,正负表示大小。

  作业布置:

  课本61页问题与练*第1,2题。

  板书设计:

  7.4重力势能

  一、重力的功

  三、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只与起点和终点的高度差有关。

  1.重力势能与参考*面的选取有关,

  与物体的路径无关。 但重力势能的变化量与参考*面的选取无关

  2.势能是系统所共有的

  二、重力势能

  四、例题讲解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 4

  1.使学生对重力势能概念的建立和理解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定性到定量的过程,在多媒体、实验、板书的运用上,相互补充,克服了单一媒体运用的呆板的课堂教学形式,幻灯片所展示的各种生动、活泼、有趣的图片,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和积极性。  2.教学方法上看:运用“实验(举例)——理论探究归纳——实例研究”教学方法。贴*生活的实例、小实验,使学生的学*兴趣高涨,。  【教材分析】  “势能的改变”是下节“能量守恒定律”的知识基础,是本章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本节进述重力势能及其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以及与重力做功的关系。由于与动能定理的表述不一致,学生往往不易理解,教学时最好能结合一些实例,从功能关系、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解开学生的困惑,为下节讲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做好准备。  【学生分析】  1.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图片、视频画面来支持。  2.学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重力势能的概念,在高中阶段要定量的学*重力势能及体验建立过程。  3.学生已学*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重力做功的计算来判断重力势能的变化,通过弹性力做功来判断弹性势能的变化。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能用重力势能的表达式计算重力势能,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具有绝对性。  2.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并能用这一结论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知道重力做功与运动路径无关。  3.理解重力功是物体重力势能变化的量度。  4.知道弹性势能的初步概念。  ㈡。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以理思物”的发散思维和“见物思理”理论探究归纳能力  2.体会用“实验法”和“理论推导”相互验证研究问题的方法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2.预防高空坠物的社会公德教育,通过实例分析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荣誉观念。  3.体验科学不仅仅是认识自然,挑战自然,更在于能动的改造自然。  【重点难点】  重点:重力势能的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难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重力势能变化的绝对性。  举生活现象分析重力做功特点  通过实例探究WG=-ΔEP关系  总结提升  练*反馈  弹性势能初步了解  经历探究过程得出EP=mgh  结合生活理解EP=mgh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视频引入,激发兴趣  我们看到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它带给人们是圣洁、*和、宁静的'感受,一种心灵的洗涤。但是一旦大量积雪从高处滑下形成——雪崩。一面面白茫茫的雪墙排山倒海而来,你将感受到大雪崩所带来最令人惊心动魄的白色恐惧,将对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带来灾难……  为什么这么漂亮的雪花有如此大的破坏力?是因为它们具有潜在能量。只要一有机会,就会通过做功把这种能量释放出来。我们将这种能量叫重力势能。(渗透: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能量的变化通过做功来实现。为下面实验定性检验作理论铺垫。)  定义:地球上的物体由于处于一定的高度而具有的能量,我们把这种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用EP表示。  二、教学过程  (一)重力势能  第一层次:探究EP=mgh  ▲程序一:提出问题: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要进一步对重力势能定量的研究,你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程序二:建立假设  师:同学们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胆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说明你的理由。  生:高度有关。  ①由定义:地球上的物体由于处于一定的高度而具有的能量,我们把这种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②例如,放在地面上的石头没有杀伤力,一旦从较高处落下,就会很危险;一个杠铃放在你的脚边,你一定不觉得什么?但是如果把它悬挂在你的头顶之上,那一定会让你如坐针毡。“禁止高空抛物”;高层建筑在施工时必须有“工程防护网”等。(渗透社会公德教育:预防高空坠物的危险)  生:  ①与物体的质量(重力)有关。如果悬挂在头顶之上的是一团棉花,不是杠铃,就不会觉得可怕。  ②如果你的头顶电线下悬挂的不是日光灯,而是200千克的杠铃,你有何感受?  生:与质量和高度都有关系。 ……(教师做好对学生的即时性评价)  ▲程序三:检验假设  ①实验定性检验  出示实验器材:塑料桶、报纸(蒙上塑料桶口)、大小相同而质量不同的两个小球。以报纸是否被小球击破来体现势能的大小。这样实验效果明显,可见度大。  教师演示,要求通过3个实验步骤,能够科学严谨的说明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高度之间的定性关系。  [教师引导]前面我们已学过,物体所具有能量越大,对外做功的本领就越强。  图1  图2  得到:同一高度的物体: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质量相同的物体: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②理论定量推导  师: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我们可否通过“力做了多少功,从而使重力势能发生多少变化”的角度,来定量推导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问题:你能设计一个物理过程来从理论上定量推导重力势能与重力mg和高度h的关系?  学生讨论、设计物理过程,并发表自己的设想。  可能的设想:(教师可随手演示)  如图1,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由动能定理mgh= ;由“能量守恒与转化思想”(动能由重力势能转化而来)重力势能等于动能即EP= ,所以EP=mgh  如图2,将物体竖直向上匀速抬**,由*衡条件F=mg ;则F做功为WF=Fh=mgh;  由功能关系得到:EP=WF=Fh=mgh  ▲程序四:得出结论:EP=mgh  第二层次:理解EP=mgh  主要采取讲授式  ①标矢性:标量  ②单位:焦耳(J)  ③相对性:Ep与参考*面(零势能面)的选择有关  ④系统性:重力势能为地球与物体所共有的,重力势能具有系统性。为了叙述方便,可以说成是某一物体的重力势能。  [相对性的教学]  二、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讨论回答:  1、把课本放在桌面上,课本的高度是多少呢?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大约是讲桌的高度,约为1 m左右。  答案2、它就在讲桌上,所以它的高度是0 m 。  2、哪个答案错了呢?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什么结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么重力势能有没有相对性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在研究一个物体重力势能时应该先干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1:重力势能总是相对于某个水*面来说的,这个水*面叫_______._______选取不同,重力势能的数值就__ ___.  可见,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选择哪个水*面作为参考*面,可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通常选择地面作为参考*面。选择不同的参考*面,物体的重力势能的数值是不同的。  6、那么重力势能是谁具有的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果没有地球,有没有重力呢?那么还有没有重力势能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2】:重力势能应该是____________组成的系统共同具有的,而不是地球上某一个物体单独具有的,不只是重力势能,任何形式的势能,都是相应的物体系统由于其中各物体之间,或物体内的各部分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而具有的能,是由各物体的相对位置决定的。  过渡语: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合外力做功是物体动能变化的量度,物体重力势能发生变化与什么力做功相对应呢?  (二)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改变  例题1、如图,质量0.  5kg的小球,从桌面以上h1 =  1.2m的A点落到地面的B点,桌面**2 = 0.  8m.请按要求填写下表。(g=10m/s2?)  拓展:如?果人拿小球从B匀速回到A呢?尝试再填写下表。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 5

  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知道重力势能是物体和地球系统共有的。

  (二)过程与方法:用所学功的概念推导重力做功与路径的关系,亲身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2.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防止高空坠物。

  学*过程:

  一、重力的功

  试求下列三种情况下重力的功:

  图7.4-1:重力做功=

  图7.4-2:重力做功=

  图7.4-3:本图中小球做曲线运动,怎样来求解呢?想一想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的。重力做功=

  这三个运动重力做功有什么关系,我们得到的结论:。

  练*1:如图表示一个斜抛物体的运动,当物体由抛出位置1运动到最高位置2时,重力做功是多少?由位置2运动到跟位置1在同一水*面上的位置3时,重力做功是多少?由位置1运动到位置3呢?

  二、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的定义 重力势能是矢量?还是标量?重力势能的单位: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之间的关系 。

  思考与讨论:阅读课本说一说,并回答上面有关问题。

  练*2.质量是100 g的球从1.8 m的`高处落到水*板上,又弹回到1.25 m的高度,在整个过程中重力对球所做的功为多少?球的重力势能变化了多少?(g取10 m/s2)

  三、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讨论歌词:“山上有棵小树,山下有棵大树,我不知道,不知道哪棵更高”这是说高度具有 。

  重力势能与高度有关,重力势能也有 。在研究重力势能是应该选择 。参考*面的选择是任意的,选不同的参考*面重力势能是否相等?重力势能的差值是否相同?例如根据图,m=0.5kg,.完成下列表格:

  参考*面的选择

  小球在A处的重力势能

  小球在B处的重力势能

  整个下落过程中重力的功

  整个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变化

  桌面

  地面

  5.重力势能是 具有的。

  例题:例1 在离地80 m处无初速释放一小球,小球质量为m=200 g,不计空气阻力,g取10 m/s2,取最高点所在水*面为零势能参考面.求:

  (1)在第2 s末小球的重力势能;

  解析:在第2 s末小球所处的高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力势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3 s内重力所做的功,重力势能的变化.

  解析:前2s下降了,《重力势能》学案设计

  m , 前3s下降了 m,第3s内的位移 m

  第3 s内重力做功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G>0,所以小球的重力势能_______,且减少了_____J.

  例2 如图5—26所示,质量为m物体静止在地面上,物体上面连着一个直立的轻质弹簧,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现用手拉住弹簧上端,使弹簧上端缓慢提升高度h,此时物体已经离开地面,求物体重力势能的增加量。

  解析物体离开地面后,弹簧的伸长量为:

  可见,物体上升的高度为:

  从而,物体重力势能的增加量为:


《重力势能》教案范本五份(扩展2)

——《重力势能》说课稿实用五份

  《重力势能》说课稿 1

  一、说教材(板书)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知识点是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七章第四节的内容,重力势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能量,它与重力做功紧密联系,加深了学生对做功的理解,并且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是本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必备知识,本节的讲解思路也为学生学*电势能、分子势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这一部分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1、从认知上看,高一学生由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过渡;

  2、从思维上看,学生由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由于初中学过关于重力势能的介绍。因此本节的主要任务是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定性认识到定量计算的转化。

  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又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学生能用计算式计算物体的重力势能。

  (2)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3)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共和能的关系,推出重力势能表达式

  (2)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3)通过对结果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的操作、观察、讨论,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为了有效的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之间的关系。难点:

  1、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间的关系

  2、重力势能的系统性和相对性。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结合新课程以教师为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理念,我确立了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采用:设疑法、理论探究法、讲授法、例举法。

  三、说学法(板书)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采取自主学*、交流合作式学*、分析归纳式学*等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这些教法和学法将会得到体现。最后我重点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板书)

  (一)【导入新课】

  投影多媒体图片:利用生活常见事例,比如屋檐上一块摇摇欲坠的瓦片,常使行人惊心。(意图: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引出重力势能的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重力势能。物体的高度发生变化时,重力要做功,因而认识重力势能要对重力做功进行研究。

  (二)【推进新课】本版块我分为四个环节层层推进。 【第一环节】探究重力的功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计算下列三种情况下重力做的功1.小球自由下落(图)2.小球沿倾斜直线下落(图)3.小球沿曲线下落(图)

  学生比较计算结果,讨论重力做到功,最终得出结论:

  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路径无关,只跟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

  (设计意图:从具体情景入手,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推导,总结寻求重力做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接下来我们探究重力势能的表达式?【第二环节】探究重力势能

  【步骤一】:定性探究:重力势能与那些因素有关学生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检验假设

  实验1:用同体积的铁球和橡胶球从相同高度落下,观察落入橡皮泥的深度。实验2:用同一小铁球从不同高度落下,观察落入橡皮泥的深度。

  归纳总结:重力势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高度都有关系;物体的质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认识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为重力势能的定量表示奠定基础,同时学生掌握了控制变量法的科学研究方法)

  【步骤二】定量探究:怎么样定量地表示重力势能?

  引导学生联想重力做功表达式:WG=mgh=mgh1-mgh2由上面式子可以看出,式子右边正好是某个物理量的变化值,在物理学中,我们用“mgh”表示重力势能。

  归纳总结:重力势能的定义式:EP=mgh(采用讲授法,指出mgh的特殊含义,重力势能的定义的提出也就水到渠成了)指出重力势能是标量,其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在国际单位中都是焦耳(J)。

  【步骤三】设问:物**置变化,重力做功,同时重力势能发生变化,那么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有什么关系呢?小组讨论总结:WG= EP1-EP2即:重力做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分两种情况讨论:

  1.物体从高处运动到低处:重力做正功,势能减小量等于重力所做的功

  2.物体从低处运动到高处:重力做负功,势能的增加量为物体客服重力所做的功

  (设计意图:分两种情况讨论,学生能够更深刻的认识功与能的关系:做功过程就是能量变化的过程。从而也到达了本节重点的突破)

  【第三环节】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设问:计算某物体在一定高度时的重力势能

  (设计意图:学生出现不同计算结果,展开讨论,引出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归纳总结:1.重力势能的相对性,与参考*面的选择有关,重力势能的差值与参考*面无关

  2.重力势能有正负

  【第四环节】势能是系统所共有的设问:重力势能是谁的?学生会想当然回答是物体m的

  设问:如果没有地球,还有重力势能吗?

  学生豁然开朗:原来重力势能是地球和物体组成的系统所共有的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引发思维冲突,学生不断思考,讨论,加深对问题的认识,突破本节难点。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的兴趣。)

  (三)【课堂小结】学生小结本课学*知识,一是检查上课内容的落实情况,另一方面便于建构本课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教师加以完善补充,形成板书如下板书设计

  4.重力势能

  一、重力势能:1.定义:

  2.表达式:EP=mgh标量J 3.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WG= EP1-EP2

  与路径无关

  4.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系统性

  (四)【作业布置】

  重力势能说课稿

  重力势能教法(全文)

  重力势能(陈先)

  宁夏教师招聘面试备考:《重力势能》说课稿

  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案3

  7.4重力势能教学设计3

  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重力势能

  5.4重力势能教学设计(新课标)

  四川教师招聘面试:高中物理《重力势能》说课稿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

  《重力势能》说课稿 2

  【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2”中的二级主题“机械能与能源”的内容标准中涉及本节内容的条目是:“理解重力势能,知道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该条目要求学生理解什么是重力势能,并能从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出发,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之间的关系,同时在高中物理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势能有:重力势能、电势能、分子势能,重力势能的学*对以后相关概念的学*至关重要。

  “势能的改变”是下节“能量守恒定律”的知识基础,是本章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本节进述重力势能及其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以及与重力做功的关系,为下节讲机械能守恒定律做好准备。

  【学生分析】

  1.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图片画面来支持。

  2.学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重力势能的概念,在高中阶段要定量的学*重力势能。

  3.学生已学*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重力做功的计算来判断重力势能的变化,通过弹性力做功来判断弹性势能的变化。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能用重力势能的.表达式计算重力势能,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具有绝对性。

  2.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并能用这一结论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知道重力做功与运动路径无关。

  3.理解重力做功是物体重力势能变化的量度。

  4.知道弹性势能的初步概念。

  ㈡过程与方法

  1.经历发散思维和理论探究归纳能力,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2.体会用“实验法”和“理论推导”相互验证研究问题的方法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2.体验科学不仅仅是认识自然,挑战自然,更在于能动的改造自然。

  【重点难点】

  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难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重力势能变化的绝对性、及WG=Ep1-Ep2 关系的得出及应用

  【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采用:理论探究法、实验法、讲授法、归纳法。

  通过的雪崩及水库等图片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重力势能与高度和重力的关系,让学生通过演示实验,来学*体验应用“控制变量法”与“比较法”定性研究;通过设计物理过程体会“理论探究法”定量研究。通过实例计算来认识重力势能的相对性以及重力势能变化的绝对性,从而突破教学难点。根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重力做功跟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加深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教学流程】

  1、 开始,播放图片,创设物理问题情境。

  导出概念:重力势能Ep。时间5分钟。

  2、 教师引导,提出问题:Ep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师生交流互动,猜测,建立假设。

  实验定性检验,得出结论Ep与g 及h 有关。时间5分钟。

  3、 教师引导创设物理情景,学生思考,并从理论上定量推导Ep与g 及h的关系。时间5分钟。

  4、 教师创设实例,学生思考分析,教师辅导总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及重力势能变化的绝对性,及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关系。时间10分钟。

  5、 教师创设实例,师生共同分析得出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特点。时间5分钟。

  6、 最后让学生自主讨论多米诺骨牌现象及斜抛物体运动中重力势能的变化及重力做功及潮汐能三个问题,使学生能结合生活现象深化知识应用,提升分析处理问题能力。时间10分钟。

  7、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一、重力势能 符号:Ep

  【教学媒体及手段】

  图片

  实验

  视频

  《重力势能》说课稿 3

  一、说教材(板书)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知识点是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七章第四节的内容,重力势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能量,它与重力做功紧密联系,加深了学生对做功的理解,并且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是本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必备知识,本节的讲解思路也为学生学*电势能、分子势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这一部分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1、从认知上看,高一学生由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过渡;

  2、从思维上看,学生由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由于初中学过关于重力势能的介绍。因此本节的主要任务是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定性认识到定量计算的转化。

  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又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学生能用计算式计算物体的重力势能。

  (2)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3)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共和能的关系,推出重力势能表达式

  (2)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3)通过对结果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的操作、观察、讨论,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为了有效的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之间的关系。难点:

  1、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间的关系

  2、重力势能的系统性和相对性。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结合新课程以教师为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理念,我确立了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采用:设疑法、理论探究法、讲授法、例举法。

  三、说学法(板书)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采取自主学*、交流合作式学*、分析归纳式学*等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这些教法和学法将会得到体现。最后我重点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板书)

  (一)【导入新课】

  投影多媒体图片:利用生活常见事例,比如屋檐上一块摇摇欲坠的瓦片,常使行人惊心。(意图: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引出重力势能的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重力势能。物体的高度发生变化时,重力要做功,因而认识重力势能要对重力做功进行研究。

  (二)【推进新课】本版块我分为四个环节层层推进。 【第一环节】探究重力的功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计算下列三种情况下重力做的功1.小球自由下落(图)2.小球沿倾斜直线下落(图)3.小球沿曲线下落(图)

  学生比较计算结果,讨论重力做到功,最终得出结论:

  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路径无关,只跟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

  (设计意图:从具体情景入手,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推导,总结寻求重力做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接下来我们探究重力势能的表达式?【第二环节】探究重力势能

  【步骤一】:定性探究:重力势能与那些因素有关学生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检验假设

  实验1:用同体积的铁球和橡胶球从相同高度落下,观察落入橡皮泥的深度。实验2:用同一小铁球从不同高度落下,观察落入橡皮泥的深度。

  归纳总结:重力势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高度都有关系;物体的质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认识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为重力势能的定量表示奠定基础,同时学生掌握了控制变量法的科学研究方法)

  【步骤二】定量探究:怎么样定量地表示重力势能?

  引导学生联想重力做功表达式:WG=mgh=mgh1-mgh2由上面式子可以看出,式子右边正好是某个物理量的变化值,在物理学中,我们用“mgh”表示重力势能。

  归纳总结:重力势能的定义式:EP=mgh(采用讲授法,指出mgh的特殊含义,重力势能的定义的.提出也就水到渠成了)指出重力势能是标量,其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在国际单位中都是焦耳(J)。

  【步骤三】设问:物**置变化,重力做功,同时重力势能发生变化,那么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有什么关系呢?小组讨论总结:WG= EP1-EP2即:重力做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分两种情况讨论:

  1.物体从高处运动到低处:重力做正功,势能减小量等于重力所做的功

  2.物体从低处运动到高处:重力做负功,势能的增加量为物体客服重力所做的功

  (设计意图:分两种情况讨论,学生能够更深刻的认识功与能的关系:做功过程就是能量变化的过程。从而也到达了本节重点的突破)

  【第三环节】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设问:计算某物体在一定高度时的重力势能

  (设计意图:学生出现不同计算结果,展开讨论,引出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归纳总结:1.重力势能的相对性,与参考*面的选择有关,重力势能的差值与参考*面无关

  2.重力势能有正负

  【第四环节】势能是系统所共有的设问:重力势能是谁的?学生会想当然回答是物体m的

  设问:如果没有地球,还有重力势能吗?

  学生豁然开朗:原来重力势能是地球和物体组成的系统所共有的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引发思维冲突,学生不断思考,讨论,加深对问题的认识,突破本节难点。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的兴趣。)

  (三)【课堂小结】学生小结本课学*知识,一是检查上课内容的落实情况,另一方面便于建构本课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教师加以完善补充,形成板书如下板书设计

  4.重力势能

  一、重力势能:1.定义:

  2.表达式:EP=mgh标量J 3.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WG= EP1-EP2

  与路径无关

  4.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系统性

  (四)【作业布置】

  重力势能说课稿

  重力势能教法(全文)

  重力势能(陈先)

  宁夏教师招聘面试备考:《重力势能》说课稿

  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案3

  7.4重力势能教学设计3

  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重力势能

  5.4重力势能教学设计(新课标)

  四川教师招聘面试:高中物理《重力势能》说课稿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

  《重力势能》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重力势能》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四节。本节重点讲述重力势能及其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及与重力做功的关系。这个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实例,从能量角度分析,解开学生疑惑。这样做也可以为后面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做好准备。

  二、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重力势能的概念,高中阶段要定量地学*重力势能并体验其建立过程。让学生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只与重力做功有关,理解在实际生活中重力势能的改变,这对高一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由于高一学生认知能力不是很强,他们的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所以在理解上理性概念的建立过程仍然要通过具体形象图片、视频画面来支持,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引用事实来说明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什么是重力势能,能用公式表示重力势能,知道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

  (2)能用重力势能的公式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通过类比功的概念推导重力做功与路径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物理的兴趣;通过类比推导,形成严谨的物理思维。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其表达式。【难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其标矢性。

  五、说教学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节课我采用了小组讨论法、实验法以及多媒体演示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采用的是情景导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出示三个情景:

  1.打桩机的重锤从高处落下,把水泥桩打进地里;

  2.水力发电站的图片。

  3.20xx年9月21日上午,俄罗斯高加索北奥塞梯地区的一个村庄发生雪崩,造成至少100人失踪。

  让学生从这情境中感受到重力势能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界蕴含的巨大能量,是学生产生对自然的敬畏心理,同时引出本节新课——重力势能。【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导入,能够帮助学生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功与能的关系。

  《重力势能》说课稿 5

  【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2”中的二级主题“机械能与能源”的内容标准中涉及本节内容的条目是:“理解重力势能,知道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该条目要求学生理解什么是重力势能,并能从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出发,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之间的关系,同时在高中物理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势能有:重力势能、电势能、分子势能,重力势能的学*对以后相关概念的学*至关重要。

  “势能的改变”是下节“能量守恒定律”的知识基础,是本章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本节进述重力势能及其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以及与重力做功的关系,为下节讲机械能守恒定律做好准备。

  【学生分析】

  1.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图片画面来支持。

  2.学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重力势能的概念,在高中阶段要定量的学*重力势能。

  3.学生已学*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重力做功的计算来判断重力势能的变化,通过弹性力做功来判断弹性势能的变化。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能用重力势能的表达式计算重力势能,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具有绝对性。

  2.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并能用这一结论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知道重力做功与运动路径无关。

  3.理解重力做功是物体重力势能变化的量度。

  4.知道弹性势能的初步概念。

  ㈡过程与方法

  1.经历发散思维和理论探究归纳能力,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2.体会用“实验法”和“理论推导”相互验证研究问题的方法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2.体验科学不仅仅是认识自然,挑战自然,更在于能动的改造自然。

  【重点难点】

  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难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重力势能变化的绝对性、及WG=Ep1-Ep2 关系的得出及应用

  【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采用:理论探究法、实验法、讲授法、归纳法。

  通过的雪崩及水库等图片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重力势能与高度和重力的关系,让学生通过演示实验,来学*体验应用“控制变量法”与“比较法”定性研究;通过设计物理过程体会“理论探究法”定量研究。通过实例计算来认识重力势能的相对性以及重力势能变化的绝对性,从而突破教学难点。根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重力做功跟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加深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教学流程】

  1、 开始,播放图片,创设物理问题情境。

  导出概念:重力势能Ep。时间5分钟。

  2、 教师引导,提出问题:Ep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师生交流互动,猜测,建立假设。

  实验定性检验,得出结论Ep与g 及h 有关。时间5分钟。

  3、 教师引导创设物理情景,学生思考,并从理论上定量推导Ep与g 及h的关系。时间5分钟。

  4、 教师创设实例,学生思考分析,教师辅导总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及重力势能变化的绝对性,及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关系。时间10分钟。

  5、 教师创设实例,师生共同分析得出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特点。时间5分钟。

  6、 最后让学生自主讨论多米诺骨牌现象及斜抛物体运动中重力势能的变化及重力做功及潮汐能三个问题,使学生能结合生活现象深化知识应用,提升分析处理问题能力。时间10分钟。

  7、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一、重力势能 符号:Ep

  【教学媒体及手段】

  图片

  实验

  视频


《重力势能》教案范本五份(扩展3)

——《重力势能》教学反思(5)份

  《重力势能》教学反思 1

  电势能是静电学部分的重要概念,但其比较抽象,更是教学的难点。由于各个版本的教材,重力势能内容均安排在电势能的前面,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势能的知识,一般说来,都需要用重力势能作类比。电势能和重力势能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先来看一看电场力跟重力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一、保守力做功的特点及与势能变化的关系

  任何势能都是与保守力相联系,所谓的保守力,其典型特征在于做功大小与路径无关,电场力和重力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均属于保守力。当除保守力外没有其他力做功时,保守力(对电荷或重物)做正功时,其动能增加;当保守力(对电荷或重物)做负功时,其动能减小。从能量守恒的角度来看,我们说动能增加的来源是电荷或重物的势能减少,前者我们称为电势能,后者称为重力势能,即动能的增加来自于相应势能的下降,还可理解为,保守力做功等于势能的下降。

  在带领学生学*重力势能和电势能时,我们都要从重力做功和静电力做功的特点入手。关于重力做功的特点教学时,可以在学生先预*了教材的基础上,老师带领学生推导并得出结论,并找到重力做功的数值与初末位置高度差的关系(wg=mgh1-mgh2)。值得强调的是在处理一般路径时用到的微元思想及将无限小的一段曲线可以*似为一小段直线的极限思想。这些思想虽然在前面学*中有所

  接触,但许多学生并未完全真正接受,而这些思想在整个高中的学*乃至更进一步的学*都非常重要。而关于静电力做功的特点教学时,在已经学*重力做功的特点学*方法的基础上,则可以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动手推导并总结出结论,找出静电力做功的数值与初末位置高度差的关系(wab=qed,指明d的含义),老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即可。

  二、重力势能、电势能的定义

  笔者阅读了不同版本的教材,查阅了一些参考资料,关于重力势能的引入及定义大致如下:

  由重力做功的数值与初末位置高度差的关系:wg=mgh1-mgh2,结合能量守恒思想,引导学生注意到物体的重力mg与物体所处位置的高度h的乘积“mgh”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这个物理量恰与重力势能特征一致。因此,我们把物理量mgh叫做物体的重力势能。

  笔者认为物体在某处的重力势能可以按如下方式给出:如图所示,将质量为m的小球从地面上方距地面为h1的a点移动到地面时,重力做功[wg][a] =mgh1,若取地面的'势能为零势能面,而小球在a点的重力势能为[ep][a] =mgh1与[wg][a] 相等;同样,小球从地面下方h2处的b点移动到地面重力做功[wg][b] =-mgh2,小球在b处的重力势能为[ep][b] =-mgh2也与[wg][b] 相同。

  [a][b][m][h2][h1][m]

  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将物体在某处的重力势能可以定义

  为:将物体从该处移动到所选定的零势能面处重力所做的功。 物体在某处的重力势能定义为把物体从该处移动到零势能面处重力所做的功,这样学生也便于理解,同时这里也隐含了物体的重力势能与零势能的选择有关,即重力势能的相对性。而且,这样定义重力势能最大的好处在于后面讲电势能时可以更好地迁移、类比,有助于学生接受、理解电势能这个抽象的概念。笔者在重力势能的教学实践中也正是按照这样给学生讲授重力势能相关的内容的。在后面学电势能时,对电势能理解就很顺利,接受起来学生感觉很自然,学生个人觉得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的一点思考,由于水*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请予以批评指正。

  《重力势能》教学反思 2

  电势能是静电学部分的重要概念,但其比较抽象,更是教学的难点。由于各个版本的教材,重力势能内容均安排在电势能的前面,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势能的知识,一般说来,都需要用重力势能作类比。电势能和重力势能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先来看一看电场力跟重力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一、保守力做功的特点及与势能变化的关系

  任何势能都是与保守力相联系,所谓的保守力,其典型特征在于做功大小与路径无关,电场力和重力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均属于保守力。当除保守力外没有其他力做功时,保守力(对电荷或重物)做正功时,其动能增加;当保守力(对电荷或重物)做负功时,其动能减小。从能量守恒的角度来看,我们说动能增加的来源是电荷或重物的势能减少,前者我们称为电势能,后者称为重力势能,即动能的增加来自于相应势能的下降,还可理解为,保守力做功等于势能的下降。

  在带领学生学*重力势能和电势能时,我们都要从重力做功和静电力做功的特点入手。关于重力做功的特点教学时,可以在学生先预*了教材的基础上,老师带领学生推导并得出结论,并找到重力做功的数值与初末位置高度差的关系(wg=mgh1-mgh2)。值得强调的是在处理一般路径时用到的微元 思想及将无限小的一段曲线可以*似为一小段直线的极限 思想。这些 思想虽然在前面学*中有所接触,但许多学生并未完全真正接受,而这些 思想在整个高中的学*乃至更进一步的学*都非常重要。而关于静电力做功的特点教学时,在已经学*重力做功的特点学*方法的基础上,则可以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动手推导并 总结出结论,找出静电力做功的数值与初末位置高度差的关系(wab=qed,指明d的含义),老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即可。

  二、重力势能、电势能的定义

  笔者阅读了不同版本的教材,查阅了一些 参考资料,关于重力势能的引入及定义大致如下:

  由重力做功的数值与初末位置高度差的关系:wg=mgh1-mgh2,结合能量守恒 思想,引导学生注意到物体的重力mg与物体所处位置的高度h的乘积“mgh”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这个物理量恰与重力势能特征一致。因此,我们把物理量mgh叫做物体的重力势能。

  笔者认为物体在某处的重力势能可以按如下方式给出: 如图所示,将质量为m的小球从地面上方距地面为h1的a点移动到地面时,重力做功[wg][a]=mgh1,若取地面的势能为零势能面,而小球在a点的重力势能为[ep][a]=mgh1与[wg][a]相等;同样,小球从地面下方h2处的b点移动到地面重力做功[wg][b]=-mgh2,小球在b处的重力势能为[ep][b]=-mgh2也与[wg][b]相同。

  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将物体在某处的重力势能可以定义为:将物体从该处移动到所选定的零势能面处重力所做的功。物体在某处的重力势能定义为把物体从该处移动到零势能面处重力所做的功,这样学生也便于理解,同时这里也隐含了物体的重力势能与零势能的选择有关,即重力势能的相对性。而且,这样定义重力势能最大的好处在于后面讲电势能时可以更好地迁移、类比,有助于学生接受、理解电势能这个抽象的概念。笔者在重力势能的教学实践中也正是按照这样给学生讲授重力势能相关的内容的。在后面学电势能时,对电势能理解就很顺利,接受起来学生感觉很自然,学生个人觉得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的一点思考,由于水*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请予以批评指正。

  《重力势能》教学反思 3

  重力势能是高一物理第七章机器能第五节的内容。本章第三节介绍了功和能的基本知识,第四五节分别介绍机械能的两个组成内容:动能和重力势能,重力势能的理解关系到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也关系着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也关系着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一节内容,由于初中学过关于重力势能的介绍。因此本节的主要任务是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定性到定量的转化。

  1、视频导入。本节课由几段视频引入,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尽快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并且也给了学生对于重力势能的感性认识。

  有几个形象生动的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猜想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更重要的是猜想也是一种在科学研究中经常用到的很常见的方法。如何根据经验和现象进行猜想,也是科学研究中的一重要的能力。这一环节很符合新课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要求。

  2、规范的物理推导。这一节课的重点就是重力势能定义式的推导,因此严格的.根据恒力做功的公式推导重力做功,得出重力势能的定义式,经历了一个思维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的体会理解。这一环节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一定要到位。切不可生硬的告诉学生知道或记住这就是重力势能的定义式。

  3.学以致用。学生在理解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变化均与零势能面的选取无关,而重力势能本身却与零势能面的选取有关时,通过一个课本后面的练*题,让具体的数据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点,显然就降低了难度,容易让学生接受。

  4.巩固深化。最后在学*重力势能能的正负和重力势能属于物体和地球组成的系统时,把重力势能与大家熟悉的温度相类比,更始一个知识的同化过程,降低了难度。

  总之,这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亲身在学*中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想方设法降低难度让学生更易于接受新知识。在新课标的路上,愿尽最大努力远走越远。

  《重力势能》教学反思 4

  重力势能是本章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和物理量,要求学生知道重力势能的定义,掌握重力势能的公式,知道重力势能是标量,单位是焦耳,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改变的关系,知道重力势能的值是相对的,理解重力势能正负的'含义。难点是重力势能的相对性,而重力势能的改变与参考*面无关。如果只是说明,学生很难理解和把握,于是把设计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探讨问题,自己推出结论,用已学旧知识,推导新知识的结论,这样学生就能更好的理解了,对于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也是引导学生用旧知识的推导得到结论。

  为了突破难点从高度具有相对性入手,问学生挂在天花板上的电灯、电风扇有多高。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这样从矛盾当中,我们很自然的就引入了参考*面,即零势能面。有了高度的相对性,学生根据重力势能的计算式,就会很容易理解重力势能也具有相对性:选择不同的参考*面,物体的重力势能是不同的。然后,再让学生选择不同的参考*面来计算物体从A位置下落到B位置重力势能的改变。这样的切入学生容易理解,难点也自然而然地被突破了。

  不足之处是过于追求知识的完整和严谨,对学生的答案要求过高,给予补充的太多太细,还过于急躁的在学生回答时插话,有些问题放不开让学生讨论。老担心学生的讨论不够全面,有遗漏。以后上课我要多加强学生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真正变为主体,引导的方法和技巧要设计得更科学、灵活、合理。

  《重力势能》教学反思 5

鄠邑区第二中 宋党兵

本节课以课改精神为指导,以教学要为学生服务为理念。在教学设计中贯彻“自主学*﹑合作探究﹑快乐学*”的理念,放手学生主动学*,充分体现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的热情,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真正来自自身的主动学*,不仅长了知识,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改“一言堂”,“满堂灌”的授课形式。

在教学中,以“三个探究点”为主线,使每个学生积极学*于这个主线,主动探究掌握重力做功的`特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关系,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在领悟知识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在处理学生展示,点评上掌握的节奏还不够好,在时间的把握上还有瑕疵。在以后的教学上要注意这些不足,使教育教学更科学﹑合理﹑高效,促进学生更好成长!


《重力势能》教案范本五份(扩展4)

——《动能和势能》教案设计 (菁华3篇)

《动能和势能》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能关系。

  2、知道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3、在探究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4、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迁移理解功能关系。

  2、通过观察知道动能、势能的存在。

  3、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4、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出影响动能及势能的因素

  5、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出各因素对能量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并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素材出示和教师引导,适当进行思想教育和学科渗透。

  【教学重点】

  1、观察归纳得出动能及势能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功能关系

  【教学用具】

  干电池、多媒体课件,斜面,铜圆柱、铁圆柱,木块,橡皮泥,橡皮筋,刻度尺,不同的(粗细)弹簧,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橡皮筋。导线,开关,小灯泡。

  【教学组织】

  将学生分4人一组分为10个小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趣味导入(2分钟)

  1、播放小鸟撞飞机新闻报道。学生观看。

  2、师:小小的小鸟为什么会撞坏巨大的飞机?要搞清这一问题,我们要学*能量的相关知识。能量这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在八年级电学部分我们已正式接触过了。下面我们先来复*电学中能量知识。

  二、功能关系(5分钟)

  师:出示一节干电池。并提问:你怎样判断这节电池是否储存有能量?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生:接入一个小灯泡,如果亮,就说明它存有能量。小灯炮发光,说明有电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电流正在做功。

  师:如果我们断开开关,电池是否储存有能量呢?说出你判断的理由。

  生:也有。如果把电路连通,会看到小灯泡发光,电流会做功,所以它也具有能量。

  师:很好。从做功的角度来看,我们该如何判断这节电池是否储存有能量呢?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再给出结论。完毕

  师投影:

  1、现在正在做功。

  2、现在没有做功,接通电路后,能够做功。

  师:在电学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判断电源是否还存有能量,那么在力学中,我们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储存有能量呢?

  师投影如下图片,并提问:请判断下列各图物体是否具有能量?

  1、流动的河水

  2、黄山上耸立的巨石

  3、拉弯的弓

  生思考与讨论。毕。交流

  生1:流动的河水具有能量。因为它对竹排有力的作用,竹排又在力的方向上前进了一段距离,所以流水对竹排做正在做功。

  生2:黄山上耸立的巨石具有能量。现在它虽然没有做功。但一旦从山上滚下来,就可以对其它的物体做功,所以它肯定具有能量。

  生3:拉弯的弓具有能量。它现在虽然没有做功,但放手后,可以把箭射出去,对箭做功,所以它具有能量。

  师:力学里我们又该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能量的?

  生总结:也分两种情况:

  一、物体正在做功,肯定具有能量。

  二,物体现在没有做功,但条件改变时,如杲它能够做功,也具有能量。

  师:大家请看教材中是如何判断的?

  生找到并阅读: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师投影:功能关系: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师:刚才我们得出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能量,要分两种情况。可是教材所给的方法中没提呀。问题出在哪儿?

  生(沉默后):能够。

  师:能具体点吗?

  生:能够做功,包含了两种情况:

  一、现在正在做功。

  二、现在没有做功,但具有做功的能力。

  师投影:“能够”的两层含义:

  1、一个物体现在正在做功;

  2、一个物体现在没有做功,但条件改变时,它具有做功的能力。

《动能和势能》教案设计2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初步概念,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

  2.知道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知道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性形变有关。

  3.能解释一些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二)教具

  1.可以改变倾斜度的斜面(或斜槽),质量显著不同的两个钢球(或金属滑块),木块一个,用以做课本图1-1的实验。

  2.玩具弹簧枪(或课本图1-4的实验器材)。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中引入“能量”这个词。

  运动员在激烈运动后,我们说消耗了体内储存的能量;燃烧煤可以取暖,我们说煤燃烧时放出了能量;电灯发光,电炉发热,电扇吹风,我们说都消耗了能量。

  在这些不同的现象中,有一个共同的东西把它们联系起来,这就是能量,简称能。

  2.新课教学

  (1)“能”是什么?

  能的概念和跟前面学过的功的概念有密切联系。一个物体能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

  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今天,我们学*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的能——机械能。

  (2)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吗?

  (启发学生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运动物体能做功。例如,风可以吹转风车,流水可以推动水磨,挥动的铁锤可以把桩打进地面等。当学生举例中固体、液体、气体都有了时,教师总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物体,只要它们运动,即具有速度,就具有动能)

  提问:运动物体做功后静止,它还具有动能吗?动能到哪里去了呢?

  (启发学生得出物体不运动就没有动能以后,教师讲解:物体原有的动能用来做功了,即能量可以做功,做功要消耗能量。打个比方,你有钱可以买商品,买了商品钱就付出去了)

  (3)用小钉锤钉木桩和用大铁锤钉木桩,显然做功多少是不一样的,这说明运动的钉锤和铁锤具有的动能大小不一样。那么,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教师演示课本图1-1所示的实验。先说明钢球把*面上的木块推得越远,做的功就越多,这是因为阻碍木块运动的摩擦力是一定的,推得越远说明克服摩擦力做的功越多,表示钢球推木块前具有的动能越大。然后做同一个钢球从不同高度滚下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从不同高度滚下的钢球的速度不同,得出:钢球速度越大,动能越大的结论;最后做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的速度是相同的,从而得出: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教师总结:运动物体的动能,与物体质量和运动速度两个因素有关。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提问:行驶的出租车和卡车,如出租车速度大于卡车速度,哪个动能大些?如出租车速度小于卡车速度,哪个动能大些?(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前一情况无法判断,后一情况是卡车的动能大)教师总结:动能由质量和速度两个因素决定,且是随任一因素增大而增大的。因此在比较物体的动能大小时:

  ①当一个量相等,另一个较大时,则动能较大。

  ②当两个量都较大时,动能亦较大。

  ③当一个量较大,另一个量较小,则无法判断动能的大小。

  最后说明: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是一个定性的粗略的比较,并不是数学上的按比例的变化。

  (4)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吗?

  (启发学生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举高的物体落下来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重锤落下来打桩,拦河坝把水位升高,水流下来可以冲动水轮机等)教师强调:如果不把重锤举高,重锤就不能把木桩打入地里做功;如果没有重力作用,铁锤就不会落下来。因此被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5)提问: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引导学生由重锤打桩得出:

  物体的质量越大,举高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6)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演示弹簧枪或课本图1-4的实验,并简单说明什么是弹性形变后,即引出弹性势能概念)

  教师简单介绍“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

  由于只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教师讲解时应力求简单明了,时间不宜超过5分钟。

  (7)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

  教师讲明两点:

  ①物体具有动能,也可以说具有机械能;物体具有势能,也可以说具有机械能;物体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动能和势能加在一起就是物体具有的机械能。

  ②物体具有的能量大小是用做功多少来衡量的。因此,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

  3.板书设计(配合教学过程,板书如下)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

  能的初步概念——物体能做功,就说它具有能。

  动能——运动物体具有的能。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

  势能

  重力势能——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

  弹性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物体具有的能。

  4.想想议议

  (1)在航空史上,有不少飞机失事,是由于飞鸟碰在飞机上,飞鸟为什么能使飞机失事?

  (2)在一空战中,飞行员觉得旁边有个东西跟着他,他用手抓住一看,原来是颗子弹,这种情况可能吗?子弹为什么不伤飞行员?

  (3)楼顶*台上放一块砖,砖对*台有没有重力势能?对地面有没有重力势能?

  (将这3道题,预先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得出:运动是相对的,飞鸟相对于飞机速度很大,故动能很大,足以打碎玻璃、打坏机内的人和机器;子弹相对于飞行员,速度为零,动能为零,故飞行员抓住子弹就像我们*常拿起铅笔一样;高度也是相对的,砖对*台没有高度,故没有重力势能,砖对地面有高度,故有重力势能)

  5.布置作业

  阅读本节课文,思考和解答以下问题。

  (1)除了课文中讲过的,再分别举出三个物体具有动能、具有势能的实例。

  (2)说明下列物体具有什么形式的机械能:

  ①在海上行驶的轮船;

  ②高空中云彩里的小冰粒;

  ③空中飞行的子弹;

  ④拉长的*橡皮条。

  (3)把废钟表或废玩具里的发条拆下来看看它是怎样工作的。为什么发条拧得紧些钟表或玩具走的时间就长些?

  (以上题目即课本机械能一章的*题第1、2、3题)

《动能和势能》教案设计3

  教学目的

  1.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

  3.理解机械能的初步概念。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

  教学难点

  能的概念的建立。

  教具

  钢球、斜槽轨道、小木块、砝码、弹簧。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能,诸如热能、电能、能源开发等等。“能”确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能的概念跟功的概念有密切联系。我们说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电流能做功,具有电能;燃料燃烧放热可以做功,有热能。

  自然界中,能的形式很多,今天我们学*最常见的能的形式——动能和势能。

  (二)动能

  1.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动能?

  急流的河水能把石头冲走,流水能做功;飞行的子弹能把木板打穿,飞行的子弹能做功;风吹动帆船航行,空气流动形成的风能做功。这些物体能做功,它们都具有能。它们的能量由于物体运动才具有的。水由于流动、子弹由于飞行、空气由于流动而具有能。

  物理学中把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2.请同学们判断下列物体中哪些物体具有动能。

  *的人,足球场上奔跑的运动员,炮膛中准备发射的炮弹,从飞机上投出的炸弹,被电风扇吹动的空气。

  (学生回答)。

  奔跑的运动员,飞机投出的炸弹,被吹动的空气具有动能。原因是运动员、炸弹和空气是运动的。而*的人和炮膛中等待发射的炮弹是静止的,所以不具有动能。

  3.动能的大小或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

  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大。那么动能的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这是个带槽的木板,我们把钢球放到斜面上令其滚下,到达*面上打击一个小木块,推动木块做功,根据木块被推动的距离远*来判断钢球具有的动能的大小。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

  第一次,我们使小钢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注意木块被推的距离。

  第二次,我们换一个质量大的钢球,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到达*面上时和刚才的小钢球具有同样的速度,再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很显然,第二次木块被推的距离比第一次远得多。说明大钢球做的功多,也就是大钢球具有的动能大。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

  这个实验说明了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它的质量有关,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我们用同一个钢球再做两次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第一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低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第二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高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比较两次实验中木块被推的距离大小。

  很显然,钢球从更高的位置滚下来,到达*面上时具有更大的速度,木块被推的更远。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

  这个实验说明同一个物体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通过以上实验可知,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

  4.课堂练*。

  (1)一辆汽车加速运动,它的动能______。

  (2)火车进站时做减速运动,它的动能______,停止后,它的动能=______。

  (3)一辆洒水车在马路上匀速前进并正在洒水,它的动能______。

  (三)势能

  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并没有运动,但是它们也能做功,也具有能。

  1.什么样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人们在打桩时,必须把重锤高高举起,当重锤落下时可以做功,因为重锤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重锤下落时沿着重力的方向向下通过了一段距离,所以举高的重锤可以做功,将木桩打入地里。试想,一个重锤如果静止地压在本桩上是不能做功的。重锤只有在被举高的情况下才能做功,即重锤被举高时才具有做功的本领——能。

  一池静止的水是不能做功的,但是这一池静止的水如果处在高山上,水落下时就可以做功,把水车冲得转起来。

  被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2.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请大家判断下列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大小。

  (1)打地基时,质量是20千克的石头重锤和质量是100千克的铁制重锤被举得同样高,谁的重力势能大?(学生回答)

  (2)同一个重锤,被举高1米或3米两种情况下,哪种情况重力势能大?(学生回答)

  通过以上的两个例子说明大家能判断出重力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被举的高度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3.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大家看一个实验。(教师边演示,边讲授)

  这是一个弹簧,把一个砝码放在弹簧上的小木板上,用力将弹簧压缩,使其发生弹性形变。此时,弹簧静止,没有动能。弹簧也没有被举高,也没有重力势能。可是大家想象,弹簧能不能做功?

  能!放开手,砝码被弹簧举起来。

  可见,被压缩的弹簧也具有能。这种能区别于动能和重力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所以,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物体在很多情况下都具有弹性势能。射箭用的弓被拉满时产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钟表的发条在卷紧时具有弹性势能,通过做功来带动钟表机件正常转动。

  4.物体的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形变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5.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都叫做势能。

  (四)机械能

  1.提问:飞行中的飞机具有什么能?(学生回答)

  飞机是运动的,它具有动能。飞机从地面飞上高空,所以具有重力势能。很多物体可以既有动能又有势能。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

  2.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能量越大。物体做了多少功,必然消耗了多少某种形式的能。所以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例如,推出去的铅球,动能是300焦耳,重力势能是200焦耳,弹性势能为0,那么铅球的机械能就是500焦耳。

  (五)布置作业

  (1)复*课文

  (2)*题1、2、3。(盛重光)


《重力势能》教案范本五份(扩展5)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 (菁华5篇)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1

  教学目的

  1.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

  3.理解机械能的初步概念。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

  教学难点

  能的概念的建立。

  教具

  钢球、斜槽轨道、小木块、砝码、弹簧。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能,诸如热能、电能、能源开发等等。“能”确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能的概念跟功的概念有密切联系。我们说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电流能做功,具有电能;燃料燃烧放热可以做功,有热能。

  自然界中,能的形式很多,今天我们学*最常见的能的形式——动能和势能。

  (二)动能

  1.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动能?

  急流的河水能把石头冲走,流水能做功;飞行的子弹能把木板打穿,飞行的子弹能做功;风吹动帆船航行,空气流动形成的风能做功。这些物体能做功,它们都具有能。它们的能量由于物体运动才具有的。水由于流动、子弹由于飞行、空气由于流动而具有能。

  物理学中把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2.请同学们判断下列物体中哪些物体具有动能。

  *的人,足球场上奔跑的运动员,炮膛中准备发射的炮弹,从飞机上投出的炸弹,被电风扇吹动的空气。

  (学生回答)。

  奔跑的运动员,飞机投出的炸弹,被吹动的空气具有动能。原因是运动员、炸弹和空气是运动的。而*的人和炮膛中等待发射的炮弹是静止的,所以不具有动能。

  3.动能的大小或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

  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大。那么动能的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这是个带槽的木板,我们把钢球放到斜面上令其滚下,到达*面上打击一个小木块,推动木块做功,根据木块被推动的距离远*来判断钢球具有的动能的大小。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

  第一次,我们使小钢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注意木块被推的距离。

  第二次,我们换一个质量大的钢球,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到达*面上时和刚才的小钢球具有同样的速度,再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很显然,第二次木块被推的距离比第一次远得多。说明大钢球做的功多,也就是大钢球具有的动能大。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

  这个实验说明了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它的质量有关,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我们用同一个钢球再做两次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第一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低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第二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高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比较两次实验中木块被推的距离大小。

  很显然,钢球从更高的位置滚下来,到达*面上时具有更大的速度,木块被推的更远。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

  这个实验说明同一个物体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通过以上实验可知,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

  4.课堂练*。

  (1)一辆汽车加速运动,它的动能______。

  (2)火车进站时做减速运动,它的动能______,停止后,它的动能=______。

  (3)一辆洒水车在马路上匀速前进并正在洒水,它的动能______。

  (三)势能

  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并没有运动,但是它们也能做功,也具有能。

  1.什么样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人们在打桩时,必须把重锤高高举起,当重锤落下时可以做功,因为重锤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重锤下落时沿着重力的方向向下通过了一段距离,所以举高的重锤可以做功,将木桩打入地里。试想,一个重锤如果静止地压在本桩上是不能做功的。重锤只有在被举高的情况下才能做功,即重锤被举高时才具有做功的本领——能。

  一池静止的水是不能做功的,但是这一池静止的水如果处在高山上,水落下时就可以做功,把水车冲得转起来。

  被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2.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请大家判断下列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大小。

  (1)打地基时,质量是20千克的石头重锤和质量是100千克的铁制重锤被举得同样高,谁的重力势能大?(学生回答)

  (2)同一个重锤,被举高1米或3米两种情况下,哪种情况重力势能大?(学生回答)

  通过以上的两个例子说明大家能判断出重力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被举的高度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3.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大家看一个实验。(教师边演示,边讲授)

  这是一个弹簧,把一个砝码放在弹簧上的小木板上,用力将弹簧压缩,使其发生弹性形变。此时,弹簧静止,没有动能。弹簧也没有被举高,也没有重力势能。可是大家想象,弹簧能不能做功?

  能!放开手,砝码被弹簧举起来。

  可见,被压缩的弹簧也具有能。这种能区别于动能和重力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所以,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物体在很多情况下都具有弹性势能。射箭用的弓被拉满时产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钟表的发条在卷紧时具有弹性势能,通过做功来带动钟表机件正常转动。

  4.物体的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形变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5.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都叫做势能。

  (四)机械能

  1.提问:飞行中的飞机具有什么能?(学生回答)

  飞机是运动的,它具有动能。飞机从地面飞上高空,所以具有重力势能。很多物体可以既有动能又有势能。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

  2.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能量越大。物体做了多少功,必然消耗了多少某种形式的能。所以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例如,推出去的铅球,动能是300焦耳,重力势能是200焦耳,弹性势能为0,那么铅球的机械能就是500焦耳。

  (五)布置作业

  (1)复*课文

  (2)*题1、2、3。(盛重光)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2

  一、新课引入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二、新课讲解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进而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演示实验,实验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钢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槽上追上从接*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2)势能: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

  并推动纸弹移动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解释弹性形变: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的形状变化,叫做形变。如果外力撤消,物体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弹性形变。如:拉长的弹簧,压扁的皮球,弯曲的钢锯条,上紧的钟表发条等。

  演示实验,阐明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为节省课堂时间,课前将两个性质相同弹簧,压缩到不同的长度。先后将拉紧弹簧的绳烧断,两次砝码被弹起的高度不同。弹簧压得越紧,放松时它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弹性势能越大。

  被举高的重物,也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举高的夯落下时能把木桩打入地里。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如:举起同样高度的铅球和乒乓球,铅球落下时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势能大。铅球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导学生讨论树上结的苹果是否具有重力势能?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能够做功只是说物体具有了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做了功。树上结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但只要它从树上掉下来就能做功,所以我们说它具有重力势能。

  (3)机械能:让学生分析静止在桌面上的钢球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势能)继而让学生分析在桌面上滚动的钢球具有什么能?通过分析得知滚动的钢球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一个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那么动能和势能的和就是它的总机械能。

  (4)能量的单位: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识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联系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因此,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3

  学*目标

  1、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2、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过程

  一、学生展示

  1、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在物理学中,能的单位是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_。

  2、物体由于_______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物体动能的大小跟它的_______和______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_____;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_____。

  3、物体由于被_______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物体的重力势能跟它的_______和______有关。对于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的势能越______;对于质量相同的物体,高度越高的势能越______。

  4、物体由于_____________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

  5、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统称势能。_________和_________统称机械能。

  6、课本上“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和“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两个实验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7、在“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要探究动能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应该选质量_______的小球,从斜面上________位置滚下去推动水*面上的木块,观察木块被推出的距离。(填“相同”或“不同”)

  8、在“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要探究重力势能与高度之间的关系,应该让同一重锤从_______高度落下,打击小桌,观察小桌陷入沙中的深度。

  9、一个木箱重100N,某人用20N的水*推力推动它前进了5m,则此人所做的功是多少?若把这个木箱搬到5m高的楼上,则此人做功又是多少?

  二、目标定向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三、学生自学

  自学指导

  一、阅读课本,知道什么是能量以及能量的单位是什么。

  物体________________,表示这个物体具有_______,简称______,它的单位是_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_。

  二、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动能。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重力势能;____________________叫弹性势能。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势能;_________和_________统称为势能。

  针对练*

  1、下列物体中具有重力势能的是_______________;具有弹性势能的是____________

  A、因挤压而变形的气球

  B、在水*路面上飞驰的小轿车

  C、正在下坠的桩锤

  D、停在空中不动的直升机

  E、钟表中卷紧的发条

  F、高山上的石头

  G、三峡水库中的水

  H、被推开的弹簧门的弹簧

  I、跑百米的运动员

  2、“黄河远上白云间”说明黄河水具有____________能。

  3、“滚滚长江东逝水”说明黄河水具有____________能。

  查看课本小资料中表一的内容,分组讨论后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速度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吗?

  2、质量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吗?

  3、你认为物体的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课堂作业

  1、关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速度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

  B、质量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

  C、速度和质量都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

  D、动能是运动物体本身的性质,与质量、速度无关

  2、关于能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高山上静止的石头不具有能

  B、物体已做的功越多,说明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多

  C、只要物体能够做功,说明物体具有能

  D、只有正在做功的物体才具有能

  3、如图所示,让钢球从斜面上由静止滚下,打到一个小木块上,能将木块撞出一段距离,放在同一水*面上相同位置的木块,被撞地越远,

  表示钢球的动能越大。现用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看哪次木块被推得远,回答以下问题

  (1)设计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让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表给出了一头牛慢步行走和一名普通中学生百米赛跑时的数据。

  物体质量m(kg)速度v(m/s)动能E(J)

  牛约600约0、5约75

  中学生约50约6约900

  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对物体动能大小影响较大的因素是_________,你这样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型例题

  1、物体所具有的能的判断

  例1、下列物体具有什么形式的能,请写在空白处。

  (1)在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__________(2)竖直上抛的小球在最高点时________

  (3)静止在空中的气球_______________(4)从空中降落的雨点_________ _

  (5)被压缩了的弹簧_________________(6)飞流之下的瀑布______________ _

  2、动能、势能、变化的判断

  例2、直升飞机在空中匀速上升过程中,它的()

  A、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减小

  B、重力势能和动能增大

  C、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大

  D、动能和重力势能减小

  四、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

  1、认真阅读课本上的实验,然后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回答以下问题:

  ①实验中是通过观察什么来反映小球的动能的大小的?

  ②实验中是怎样探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的?

  ③实验中是怎样探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的?

  ④这个实验是用什么方法探究的?

  ⑤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把结论填到课本上。

  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________和________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______,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越_____。

  2、阅读课本的探究实验,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实验中是通过观察什么来判断重锤具有的重力势能的大小的?

  (2)实验中怎样探究重力势能与物体被举高的高度之间的关系的?

  (3)实验中怎样探究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之间的关系的?

  (4)这个实验所采用的探究方法是什么?

  (5)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把课本上的结论填写完整。

  五、答疑解惑

  1、如图,小明在做哪些因素与物体的动能有关的几次实验中,说明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的是()

  A、甲、乙B、乙、丙C、丙、丁D、甲、丙

  六、反馈评价

  1、有一辆汽车和一列火车,若以相同的速度行驶,则_______具有的动能大;处在同一高度以相同的速度飞行的子弹和炮弹相比较,_______的重力势能大。

  2、洒水车匀速行驶在*直路面上洒水,则在此过程中洒水车的动能逐渐______。

  3、跳水运动员从最高点向水面下落的过程中,他的速度逐渐_______,所以动能逐渐_______,重力势能逐渐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4、自行车下坡时速度越来越大,它的动能逐渐_______,重力势能逐渐_______。

  5、下列物体中重力势能最大的是()

  A、放在一楼窗台上的质量是4kg的石块

  B、放在三楼窗台上的质量是4kg的陶罐

  C、放在五楼窗台上质量是4kg的一盆花

  D、晾晒在五楼窗台上的质量是1、5kg的球鞋

  6、下列物体既具有动能又具有重力势能的是()

  A、在轨道上行驶的火车

  B、从坡顶向坡下跑的运动员

  C、江河中的流水

  D、空中静止的飞机

  7、空中沿水*方向匀速飞行的一架飞机,正在向灾区空投物资,在空投过程中,飞机的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变化情况是()

  A、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增大

  B、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减小

  C、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

  D、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

  七、知识整合

  1、物体能够对外做功(但不一定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3、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4、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

  ①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物体被举得越高,质量越大,具有的重力势能也越大。

  ②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八、课外作业

  1、练*册每天1练。

  2、教材课后经典*题。

  中考宝典

  1、打木桩的重锤自由下落时,关于它的动能和势能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动能不变,势能不变

  B、动能增大,势能不变

  C、动能增大,势能减小

  D、动能减小,势能增大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4

  教学目的

  1.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

  3.理解机械能的初步概念。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

  教学难点

  能的概念的建立。

  教具

  钢球、斜槽轨道、小木块、砝码、弹簧。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能,诸如热能、电能、能源开发等等。“能”确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能的概念跟功的概念有密切联系。我们说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电流能做功,具有电能;燃料燃烧放热可以做功,有热能。

  自然界中,能的形式很多,今天我们学*最常见的能的形式——动能和势能。

  (二)动能

  1.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动能?

  急流的河水能把石头冲走,流水能做功;飞行的子弹能把木板打穿,飞行的子弹能做功;风吹动帆船航行,空气流动形成的风能做功。这些物体能做功,它们都具有能。它们的能量由于物体运动才具有的。水由于流动、子弹由于飞行、空气由于流动而具有能。

  物理学中把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2.请同学们判断下列物体中哪些物体具有动能。

  *的人,足球场上奔跑的运动员,炮膛中准备发射的炮弹,从飞机上投出的炸弹,被电风扇吹动的空气。

  (学生回答)。

  奔跑的运动员,飞机投出的炸弹,被吹动的空气具有动能。原因是运动员、炸弹和空气是运动的。而*的人和炮膛中等待发射的炮弹是静止的,所以不具有动能。

  3.动能的大小或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

  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大。那么动能的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这是个带槽的木板,我们把钢球放到斜面上令其滚下,到达*面上打击一个小木块,推动木块做功,根据木块被推动的距离远*来判断钢球具有的动能的大小。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

  第一次,我们使小钢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注意木块被推的距离。

  第二次,我们换一个质量大的钢球,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到达*面上时和刚才的小钢球具有同样的速度,再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很显然,第二次木块被推的距离比第一次远得多。说明大钢球做的功多,也就是大钢球具有的动能大。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

  这个实验说明了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它的质量有关,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我们用同一个钢球再做两次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第一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低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第二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高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比较两次实验中木块被推的距离大小。

  很显然,钢球从更高的位置滚下来,到达*面上时具有更大的速度,木块被推的更远。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

  这个实验说明同一个物体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通过以上实验可知,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

  4.课堂练*。

  (1)一辆汽车加速运动,它的动能______。

  (2)火车进站时做减速运动,它的动能______,停止后,它的动能=______。

  (3)一辆洒水车在马路上匀速前进并正在洒水,它的动能______。

  (三)势能

  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并没有运动,但是它们也能做功,也具有能。

  1.什么样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人们在打桩时,必须把重锤高高举起,当重锤落下时可以做功,因为重锤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重锤下落时沿着重力的方向向下通过了一段距离,所以举高的重锤可以做功,将木桩打入地里。试想,一个重锤如果静止地压在本桩上是不能做功的。重锤只有在被举高的情况下才能做功,即重锤被举高时才具有做功的本领——能。

  一池静止的水是不能做功的,但是这一池静止的水如果处在高山上,水落下时就可以做功,把水车冲得转起来。

  被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2.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请大家判断下列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大小。

  (1)打地基时,质量是20千克的石头重锤和质量是100千克的铁制重锤被举得同样高,谁的重力势能大?(学生回答)

  (2)同一个重锤,被举高1米或3米两种情况下,哪种情况重力势能大?(学生回答)

  通过以上的两个例子说明大家能判断出重力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被举的高度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3.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大家看一个实验。(教师边演示,边讲授)

  这是一个弹簧,把一个砝码放在弹簧上的小木板上,用力将弹簧压缩,使其发生弹性形变。此时,弹簧静止,没有动能。弹簧也没有被举高,也没有重力势能。可是大家想象,弹簧能不能做功?

  能!放开手,砝码被弹簧举起来。

  可见,被压缩的弹簧也具有能。这种能区别于动能和重力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所以,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物体在很多情况下都具有弹性势能。射箭用的弓被拉满时产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钟表的发条在卷紧时具有弹性势能,通过做功来带动钟表机件正常转动。

  4.物体的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形变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5.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都叫做势能。

  (四)机械能

  1.提问:飞行中的飞机具有什么能?(学生回答)

  飞机是运动的,它具有动能。飞机从地面飞上高空,所以具有重力势能。很多物体可以既有动能又有势能。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

  2.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能量越大。物体做了多少功,必然消耗了多少某种形式的能。所以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例如,推出去的铅球,动能是300焦耳,重力势能是200焦耳,弹性势能为0,那么铅球的机械能就是500焦耳。

  (五)布置作业

  (1)复*课文

  (2)*题1、2、3。(盛重光)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5

  动能和势能教学目标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5、能用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解释简单的现象。

  6、通过演示实验、生活中的现象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想象、归纳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教材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最后,教材给出了机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法建议

  对于能量的引入,可以从一些涉及能量的词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再联系做功的知识,列举实例如课本上的实例和演示小实验。

  用学生自主学*的方法,让学生列举运动物体能做功的现象,并分析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点,进而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是动能的结论。进一步用实验或多媒体资料发现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并进而用学到的知识,即动能定义、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来分析和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对于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学*,也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设计与动能相同的学*框架,让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同时学生可以加深体验学*物理的方法和感觉到学*物理的乐趣。

  对于机械能的学*,可以用学生阅读课本或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材料,教师进行总结,注意要用联系实际的事例使学生能够分析机械能的实际问题,并理解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中“统称”的含义。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节动能和势能

  课题动能和势能

  重点和难点分析动能和势能概念的建立。重力势能概念建立:由于实际看到的下落物体做功都表现为有速度的物体的做功,所以在建立重力势能概念时,要强化能够做功的物体就有能量。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由于能量和做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由功和能的关系理解能量的概念。提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有:怎样才算做功了;功的必要条件和单位;分析具体实例引入能量的概念。

  实验:演示钢球从斜面上滚下,在水*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一段距离,学生分析在碰撞过程中,做功的情况。由分析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出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在物理学中,能量和做功有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一个物体能做的功越多,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2,新授课:动能

  1),动能概念的建立

  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实例:风吹动帆船航行,空气对帆船做了功;急流的河水把石头冲走,水对石头做了功,运动的钢球打在木块上,把木块推走,钢球对木块做了功。

  利用板图帮助学生找到不同现象的共性的内容:运动的物体能够做功,我们把它们所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从板图上,学生应当能够总结出“物体由于运动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由学生总结结论,也可以教师帮助学生逐步的寻求共同点,得到结论。

  2),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

  实验步骤1:让同一个钢球在斜面的不同位置上滚下,观察小球撞击木块的现象,并分析得到的结论。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要思考的问题:钢球先后从不同高度处滚下的原因;撞击距离的远*说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

  分析过程:同一个钢球,原来的位置越高,滚到斜面下端时的速度越大,把木块推得越远,做的功越多,说明具有的动能越大,所以动能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

  实验步骤2:观察钢球和木球在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撞到*面上的木块发生的现象,并分析实验的结论。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思考的问题:钢球和木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的原因;撞击木块的远*说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

  分析过程:钢球和木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到达斜面底部时速度相同,钢球的质量大,把木块推得远,做功多,具有动能大,所以动能的大小还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综上所述:物体的动能大小和物体的质量、运动速度有关。

  3,新授课:势能

  1),力势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重锤具有做功能力,因而具有能量:重锤被举高,当下落时,能够把木桩打入地里,对木桩做功,所以它因能够做功而具有能量,我们把这种能量称为重力势能。

  学生列举生活中存在重力势能的实例。并结合实例分析出物体和地面有高度差就有重力势能(可以让学生知道我们都是以地面为参考,来分析重力势能的)

  学生从实例中分析重力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并结合实际现象分析是否有重力势能、重力势能大小比较、重力势能的变化三个方面的问题。

  2),弹性势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

  建议学*方法为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什么是弹性势能;举例说明物体具有弹性势能可以做功;分析压缩弹簧被放松而做功的实例;列举并分析弹性势能大小比较和弹性势能变化的实例。

  4,新授课:机械能

  讲清机械能上动能和势能的统称其中统称的含义:表示动能和势能都属于机械能,即机械能有两种表示方式:动能和势能。一个物体既可以有动能也可以有势能。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课题分析玩具小车在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活动方案参考

  1、观察小车的传动结构,在上紧发条时和松开发条时的情景;思考弹性势能大小和做功多少的关系。

  2、看看市场或超市中还有哪些上发条的小车。

  3、观察现在流行的儿童玩具靠什么发动的。评价

  1、材料全班共享。

  2、写出观察和分析的过程报告。

  3、从网上查找的资料,要列出学*过程清单。


《重力势能》教案范本五份(扩展6)

——《重力》说课稿汇总10篇

  《重力》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说教材地位:

  本节课是讲述有关力的基本知识,理解重力产生、大小、方向,物体的重心与哪些因素有关,会画出力的图示。本节课具有预备性,基础性,与初中学过的力学知识衔接密切,教学中应适当复*初中学过的力学知识,以便把初高中的台阶尽量铺得*缓些。

  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描述力

  知道重力的概念及其测量,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其应用

  知道重心与稳定的关系

  过程方法

  用简单材料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

  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重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的作用

  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各种力现象的奇妙,保持对力现象的探索热情。体会各种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观察和了解重力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说重点难点:

  1.“重力的三要素”的分析过程

  2.“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g值恒定是有条件的。

  3.“重心”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重心”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而引入的,它是物体每一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而力的合成以后才学到。

  二、说学情、活动:

  说学情:

  经过初中两年的学*,初中已粗略学*了力的知识:

  1、“力的描述”

  2、重力的三要素

  说活动:

  通过让学生画力的图示、找一薄纸片的重心、用实验悬挂法找薄纸片的重心。

  三、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熟了的苹果总是向地面下落;衣服上的水总是落到地面上;一切物体在失去支持的时候都要向地面降落,这是因为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引力,能把它们拉向地面.引起学生对力现象的兴趣。

  演示实验:绳使钩码上升,磁铁吸引铁块,手推粉笔盒,不倒翁。

  生活中到处是力的现象,请同学举例说明: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学*力的现象,感受一下力的有趣现象,感受下大自然的奥秘,首先了解一下重力

  讲授新课:

  1、[提出问题]

  初中我们就初步学*过力了,那什么是力呢?力有什么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设计意图:引出力的性质(物质性、相互性)、力的作用效果(A使物体发生形变、B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学会力和图示。)

  2、[学生活动]请各小组推荐一同学上黑板来做有关力的图示的题目。

  说明:不要忘了定标度,力的图示要正确反映力的三要素

  (设计意图:体现新课程对学生主体性的要求,增强学生的参与性)

  3、[引出问题]

  我们每天都要运动,有时做操,有时跑步,有时走路,无论我们怎么用力跳

  跃,最后都会落回地面,为什么?*常留意会注意到地球上的一切物体,在失去支持时最终会落下来,为什么呢?一般上我们*似认为地球是圆的,海水为什么不会洒向天空?

  (设计意图:创设一些物理情景,引入这些力现象与重力有关,接下来要研究重力。)

  4、[复*提问与学生活动]

  问:重力是什么样的力呢?

  答:重力是地球上或附*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课件展示)

  问:重力的大小是多少?

  答:学生讨论,归纳并总结:

  重力的大小可以利用二力*衡,用弹簧秤测量,也可以用G=mg求解

  教师说明:因为公式中的g的大小与纬度、高度有关,所以同样一个物体受重力的大小在地球的不同地方是不同。(课件展示)

  问:物重跟质量有什么关系?(课件展示)

  问:你知道重力的方向怎样?请举实例作为你的依据。

  答:物体自由下落时,落向地面的物体总是竖直向下。

  悬挂物体的绳子静止时总是竖直下垂的。(课件展示)

  学生讨论,归纳并总结: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注意不是垂直向下。

  教师演示:演示生活中应用到重力竖直向下的例子:

  一、重力方向应用一:用铅垂线检查墙面是否竖直

  二、重力方向应用二 :用水*仪检查桌面是否水*

  问:重力的作用点在哪里?

  教师说明: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当研究重力对一物体的作用效果时,也可以把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作用到一点上,这个点就是重力的作用点,也叫做物体的重心。任何物体都有重心,且只有一重心。类比质点,这也是种等效法,重心也是种理想化模型。(课件展示)

  问:如何找物体重心呢?

  教师说明:

  粗细均匀的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

  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球的重心在球心

  质量均匀、外形规则的唱片的重心在它的圆心上.(课件展示)

  说明: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如果物体的形状是中心对称的,对称中心就是物体的重心。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除了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的质量的分布情况有关;重心的分布有可能在物体上,也有可能在物体外。

  举例说明如空木桶、光盘、运动员在跳高时采用的跨越式、背越式时的重心位置。

  问: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找形状不规则,质量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

  可以用悬挂法,或通过复杂的数**算得出用ppt课件演示:

  指出一般只有薄板状物体才能用悬挂法测量出物体的重心。

  [学生活动]

  用手指把块硬纸板稳稳顶起,则手指所在处就是纸板的重心。

  演示实验:把粉笔盒绕其一条棱翻转,直到倒下。

  学生归纳总结得出:

  重心的高低会影响物体的稳定。重心越低,物体越稳定。

  举例:走钢丝的杂技演员,赛车等。

  实际上物体的稳定除了跟重心有关外,还跟支持面有关。

  不倒翁是什么原理呢?

  想想议议:(课件展示)

  我们站在地面上,脚朝下,站得很稳.但地球是球形的,在我们“脚下”的阿根廷人,好像是脚朝上的,他们为什么也站得很稳呢?

  (设计意图:重力的大小、方向采用复*的方式、主要说明重心的位置用重心的应用、多举些与重心应用有关的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讨论交流。)

  课堂小结:(也是板书设计)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作用效果:

  A、使物体发生形变

  B、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即速度大小、运动方向

  3、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二、重力

  1、重力的产生:

  2、重力的三要素:

  三、重心与稳定

  重心的高低会影响物体的稳定。重心越低,物体越稳定

  布置作业:作业纸(交)------教材P62的1、2、6

  导学大课堂的本节的*题

  《重力》说课稿 2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重力》是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质量、力、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它在力学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是以后学*压强,浮力,功等知识的基础,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2)教材编排: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从感性的日常生活入手通过理性的实验探究得出定量的结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3)课标要求: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会用示意图描述重力,会测量重力的大小。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我校学生来自农村,思想纯朴上进,但对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通过半年多的物理学*,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目标分析:

  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锤线的应用,知道重心并会画重力的示意图,理解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猜想、设计、操作、分析论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大胆猜想、敢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根据课程标准和中考要求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的方向及重锤线的应用。

  器材准备: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重锤线、不倒翁、刻度尺等。

  四、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法: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类比联想、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学法: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观察思考等方法获得知识,通过动手实验、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激发学*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教程分析: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如下几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设疑:谁是操纵者?

  展示唐县全胜峡瀑布图片和王亚*太空吞水滴视频截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地球上的水总是往低处流,而在太空会悬浮呢?谁是幕后的操纵者呢?”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认识重力的概念。(约 5 分钟)

  第二个环节:合作学*,探究新知(约 22 分钟)

  1、重力大小

  探究重力大小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出这一重点,我设计了四个步骤完成教学。

  (1)感受重力

  引导学生对比自己身边的课本,铅笔、橡皮等物体的轻重。(增强对重力的感性认识)

  (2)实验探究

  引导学生大胆猜想,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指导学生分组对这些猜想进行实验探究,看是否科学合理,并把结果记录下来,最后指导学生利用测力计和钩码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并完成P14教材表格。(通过探究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学*兴趣)

  (3)数形分析(绘制G—m图像)

  指导学生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完成G—m关系图像并计算G与m的比值,用g表示,约为了9、8牛/千克,由此得出G=mg这一公式。(通过建立G—m关系图像,可以更加直观形象的表达二者关系。)

  (4)应用练*

  指导学生自己参照教材例题,完成自我评价第1题

  (通过应用练*,达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四个步骤,从感性认识入手,通过实验探究,建立关系图像,到应用练*,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

  2.重力的方向

  重力的方向是本节课的难点,初学的学生很容易将重力方向竖直向下理解为垂直向下。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以下三个步骤完成教学:

  (1)观察重力方向

  引导学生用细线悬挂重物,待物体静止后观察物体自由下垂的方向。然后松手,观察物体自由下落所受重力的方向。(通过观察,增加感性认识)

  (2)应用重垂线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器材自制重垂线,分组检测教室的墙壁是否竖直,自己的桌面是否水*,(通过应用重垂线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兴趣,使学生感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3)区别“竖直”和“垂直”

  教师指导学生参考教材P14(7-4-4图),分组讨论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的区别。

  (通过讨论交流,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了思维)

  以上三个环节,从感性认识的观察入手到理性的讨论交流遵循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心理,力求突破难点。

  3.重力的作用点

  (1)小游戏

  重心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为此我首先设计了一个“一指定乾坤”的小游戏,来让学生感受重心的存在。每组选出两名学生,用一根手指分别顶起铅笔和刻度尺,用时最少者胜。

  (通过游戏,使学生在趣味中感受到了重心的存在,增加了学生的学*兴趣,从而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2)确定重心的大致位置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使学生认识规则的物体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指导学生不规则的物体可用悬挂法确定它的重心的位置。)

  (3)利用重心揭秘“不倒”之谜

  老师出示不倒翁,然后指出不倒翁“不倒之谜”主要在于它的重心低,稳定性强。这一理论可以解释赛车车身为何要做的很低。

  (通过重心的学*,可以增加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物理是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有用的学科。)

  《重力》说课稿 3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重力》,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过渡句)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重力》选自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质量、力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它在力学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是以后学*压强、浮力、功等知识的基础,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接下来谈谈我对学情的分析。

  二、说学情

  我所面对的是初中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对物理的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对实验也充满浓厚的兴趣,但是很多同学缺乏自主学*的能力,动手能力不强,需要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小组合作来提高学*效率。另外,重力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已经能够定性的认识,但尚不能够科学认知,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优势,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可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过渡句)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心理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通过分析生活及实验现象得出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困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会根据G-m图象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式G=mg,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认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能够应用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生活与物理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下: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力的大小、方向以及重心。

  【难点】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

  (过渡句)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五、说教学方法

  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

  (过渡句)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1:新课导入

  我会先通过多媒体播放“苹果落地”、“瀑布”的动画,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同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的产生?学生回答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引出重力,由此导入新课。

  【意图: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导入课堂,是因为重力现象在生活中较为普遍,从这种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定量研究重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和求知欲望,而且能很快进入学*高潮。】

  环节2:新课讲授

  本环节总共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讲解重力的概念。由导入中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总结出是因为地球对它附*的物体的吸引作用,进而可以得出重力的概念,重力用字母G表示。并给学生强调地球附*的所有物体都要受到重力。

  其次探究重力的大小。首先提问学生重力有没有大小,大家是如何感受重力的大小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并交流讨论不难得出重力有大小,且大小和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则重力越大。但这只是定性的理解,此时我会引导学生定量的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结合教材指导学生正确选取器材,设计并进行实验,首先测量出一个钩码所受的重力,记录数据。接着逐次增加钩码,分别测出它们所受的重力,准确记录数据。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我会要求注意小组之间分工合作。之后让学生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描点连线,并观察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观察铅垂线的方向与水*桌面和斜面的关系,以此来区分“竖直向下”和“垂直于接触面”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此时教师可以从数学角度强调竖直也是一种垂直,是特殊的垂直情况,是与水*面垂直。。

  接下来我会给学生讲解重心以及重力的由来。

  我会先让学生尝试将钢笔或者刻度尺放在手指上并且能让它们静止不动。学生完成小实验之后,我会提问学生是不是随便怎么放都可以做到静止不动。学生会答出只有在某一个固定的位置才可以。于是我在此基础上总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某一个点上,我们把这个点叫做重心。

  我会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重心位置是不是与它的形状以及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学生通过寻找方形薄板以及粗细均匀的直棒的重心的小实验会总结出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最后我会给学生讲解重力的由来。先让学生用细线牵着橡皮做一个“模拟”引力的小实验,然后通过讲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例子使学生明白由于地球对它附*物体的引力,才会出现多媒体上那些一系列物体在下落的现象。

  【意图:这样设计不仅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把学*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个环节中,教师始终扮演的是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环节3:拓展提升

  在此环节,我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知识,思考如何利用三角尺判断桌面是否水*,还需要哪些物品?应该怎样操作?

  【意图:这样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将课堂知识得以拓展,而且可以调动课堂气氛,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使得有趣的知识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中显得更有味道,也做到了活学活用。】

  环节4:小结作业

  对于课堂小结,我打算让学生自己来总结,

  【意图: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让我在第一时间得到教学反馈,及时加以疏导。】

  之后我会留下这样一个作业,课后写一篇“如果没有重力,生活将会怎样”的短文。

  【意图:这不仅能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也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思考,真正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重力》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重力是北师大版物理第七章第三节的内容,也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

  2、教学目标根据重力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达到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心。

  (2)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会用公式G=mg计算重力或质量。

  (3)理解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3、教学重点和难点由于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都是通过实验来研究的,其研究问题的方法对今后进一步学*有指导意义,所以列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能运用重力计算公式解决相关问题及时重点又是难点。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演示实验、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再加上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三、学法指导要点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惯。

  四、教学程序设计

  由于初二学生是第一次利用力的基础知识来研究常见力的,所以本节课将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按照教材的编排,设计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复*旧知,引入新课

  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复*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和力的测量工具,为学*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然后利用媒体展示图片,引入新课由于学生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这幅图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水从高处向低处流、苹果或衣服上的水滴降落地面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利用这几幅插图引入新课很自然。

  (二)新课教学分析

  1、什么叫重力引入新课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提高自学能力。

  2、重力的大小这个内容在本章第二节的力的测量实验中已经探究过,现改为学生总结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对实验信息的收集及分析处理,从而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通过归纳总结出重力计算公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运用。分析例题,书写演算过程,同时强调解题时应注意的问题,最后让学生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力的方向这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时先做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粉笔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的方向以及悬挂物体静止时细线的方向。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掌握重锤线的应用。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图片展示)重心在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跟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向学生出示圆形薄板和方形薄板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演示),作出重力的示意图。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个点上;利用这个重心的*衡特点,(演示找粉笔重心)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

  5、课堂小结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做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三)课堂检测与评价通过课堂练*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既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对问题分析、解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文章来源

  《重力》说课稿 5

  一、说教材(板书)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知识点是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七章第四节的内容,重力势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能量,它与重力做功紧密联系,加深了学生对做功的理解,并且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是本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必备知识,本节的讲解思路也为学生学*电势能、分子势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这一部分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1、从认知上看,高一学生由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过渡;

  2、从思维上看,学生由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由于初中学过关于重力势能的介绍。因此本节的主要任务是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定性认识到定量计算的转化。

  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又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学生能用计算式计算物体的重力势能。

  (2)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3)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共和能的关系,推出重力势能表达式

  (2)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3)通过对结果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的操作、观察、讨论,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为了有效的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之间的关系。难点:

  1、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间的关系

  2、重力势能的系统性和相对性。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结合新课程以教师为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理念,我确立了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采用:设疑法、理论探究法、讲授法、例举法。

  三、说学法(板书)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采取自主学*、交流合作式学*、分析归纳式学*等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这些教法和学法将会得到体现。最后我重点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板书)

  (一)【导入新课】

  投影多媒体图片:利用生活常见事例,比如屋檐上一块摇摇欲坠的瓦片,常使行人惊心。(意图: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引出重力势能的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重力势能。物体的高度发生变化时,重力要做功,因而认识重力势能要对重力做功进行研究。

  (二)【推进新课】本版块我分为四个环节层层推进。 【第一环节】探究重力的功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计算下列三种情况下重力做的功1.小球自由下落(图)2.小球沿倾斜直线下落(图)3.小球沿曲线下落(图)

  学生比较计算结果,讨论重力做到功,最终得出结论:

  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路径无关,只跟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

  (设计意图:从具体情景入手,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推导,总结寻求重力做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接下来我们探究重力势能的表达式?【第二环节】探究重力势能

  【步骤一】:定性探究:重力势能与那些因素有关学生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检验假设

  实验1:用同体积的铁球和橡胶球从相同高度落下,观察落入橡皮泥的深度。实验2:用同一小铁球从不同高度落下,观察落入橡皮泥的深度。

  归纳总结:重力势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高度都有关系;物体的质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认识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为重力势能的定量表示奠定基础,同时学生掌握了控制变量法的科学研究方法)

  【步骤二】定量探究:怎么样定量地表示重力势能?

  引导学生联想重力做功表达式:WG=mgh=mgh1-mgh2由上面式子可以看出,式子右边正好是某个物理量的变化值,在物理学中,我们用“mgh”表示重力势能。

  归纳总结:重力势能的定义式:EP=mgh(采用讲授法,指出mgh的特殊含义,重力势能的定义的提出也就水到渠成了)指出重力势能是标量,其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在国际单位中都是焦耳(J)。

  【步骤三】设问:物**置变化,重力做功,同时重力势能发生变化,那么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有什么关系呢?小组讨论总结:WG= EP1-EP2即:重力做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分两种情况讨论:

  1.物体从高处运动到低处:重力做正功,势能减小量等于重力所做的功

  2.物体从低处运动到高处:重力做负功,势能的增加量为物体客服重力所做的功

  (设计意图:分两种情况讨论,学生能够更深刻的认识功与能的关系:做功过程就是能量变化的过程。从而也到达了本节重点的突破)

  【第三环节】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设问:计算某物体在一定高度时的重力势能

  (设计意图:学生出现不同计算结果,展开讨论,引出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归纳总结:1.重力势能的相对性,与参考*面的选择有关,重力势能的差值与参考*面无关

  2.重力势能有正负

  【第四环节】势能是系统所共有的设问:重力势能是谁的?学生会想当然回答是物体m的

  设问:如果没有地球,还有重力势能吗?

  学生豁然开朗:原来重力势能是地球和物体组成的系统所共有的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引发思维冲突,学生不断思考,讨论,加深对问题的认识,突破本节难点。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的兴趣。)

  (三)【课堂小结】学生小结本课学*知识,一是检查上课内容的落实情况,另一方面便于建构本课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教师加以完善补充,形成板书如下板书设计

  4.重力势能

  一、重力势能:1.定义:

  2.表达式:EP=mgh标量J 3.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WG= EP1-EP2

  与路径无关

  4.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系统性

  (四)【作业布置】

  重力势能说课稿

  重力势能教法(全文)

  重力势能(陈先)

  宁夏教师招聘面试备考:《重力势能》说课稿

  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案3

  7.4重力势能教学设计3

  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重力势能

  5.4重力势能教学设计(新课标)

  四川教师招聘面试:高中物理《重力势能》说课稿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

  《重力》说课稿 6

  说课时间:XXXX-X-X

  说课人: XXX

  各位评委早上好!我说课的课题是《重力》,原标题是《重力的示意图》。我计划将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力的作用效果,三要素,示意图。第二课时讲重力。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重力》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首先是教材的作用和地位。《重力》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在学*重力力之前,已经学*了力的概念,测量等,本节课再学*常见的,具体的一种力——重力,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重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在力学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一节课

  2.教学目标

  根据重力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达到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了解重心。

  ②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会用公式G=mg计算重力或质量。

  ③理解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学*拟定简单的科学计划,能收集实验信息。

  ②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学*信息处理的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都是通过实验来研究的,其研究问题的方法对今后进一步学*有指导意义,所以列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而知识的应用——重垂线,则为本课的教学难点,这是因为对刚开始学*力学知识的初二学生来说,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经验。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感性材料丰富的教材特点和初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实验、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再加上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力求达到“教”与“学”的优化组合。 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符合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

  三、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我主要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学*方法。

  四、说教具及设备

  1、选择教具依据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选取得当有利于提高训练的密度及广度,能使教学过程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还能激发学生们的学*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为此,我选择以下的教具及设备:

  2、教具:弹簧测力计、钩码、图片等一些器材。

  设备:多媒体

  五、说教学过程

  由于八年级学生是第一次利用力的基础知识来研究常见的力,所以本节课将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按照教材的编排,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3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牛顿在苹果树下思考,苹果下落)普通的现象,伟大的问题,(飞流直下的瀑布、高台跳水的运动员、踢出去的足球落向地面等)。教师接着问:产生这种现象是由于什么原因呢?(引入新课,板书课题。)由于学生在小学自然课上已有物体受地球吸引的认识,学生会比较容易说出吸引等词。

  (这样引入可以激发学生想要学*重力的愿望)

  (二)新课教学

  1、什么是“重力”(5分钟)

  进一步从力的作用效果启发引导学生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苹果向下落?苹果的运动状态改变了没有?改变了?为什么?受力了。所受的力是谁给的?地球。地球对他附*的'物体由于吸引的作用而产生的力。总结得出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因为插图直观、形象,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知道了重力的概念后教师接着让学生充分例举他们熟悉的重力现象,使他们意识到地球周围的一切物体时时刻刻都受到重力的作用。接着以下落的苹果为例,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及重力的三要素。并按重力的方向、大小、作用点的顺序组织教学。

  2、重力的“方向”(8分钟)

  这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时先做演示实验 ,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竖直向下”,避免与“垂直向下”相混淆,我做如下的演示:把一小球用细线悬挂在水*放置的铁架台上,观察细线的方向。然后再把铁架台底座一侧抬起(模拟在不*地面的情况),在抬起过程中再次观察细线的方向。提出问题:两种情况下观察的方向是否一致?与当地地面情况是否有关?是否与当地地面一定垂直?学生经过分析得出:重力方向不一定始终垂直于地面,教师这时可指出:但它垂直于水*面,我们观察到的这个方向与重力的方向是一致的,称为“竖直向下”

  对于重力方向的应用这部分内容,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重垂线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感性认识。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垂线进行操作,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循序渐进学生易于理解。

  3、重力的“大小”(10分钟)

  这部分内容我想设计为学生探究性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索,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体会探究性实验的过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论证,得出结论。

  本节课中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数量钩码的重力,并把数据记录下表,由学生分析数据、总结实验结果。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对实验信息的收集及用比值分析处理数据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实验将数据填入书上的表格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相应增大了*似的倍数,即(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比值约是9.8N/Kg,是个定值,用g表示,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10N/Kg,接着介绍g的值读法和含义后指出用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尝试让学生按数学关系写出物理公式表达形式。在得出公式后进行运用:分析例题,书写演算过程,同时强调解题时应注意的问题(只有m的单位用千克时,计算出的重力G的单位才是N ),培养学生利用重力

  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介绍:在同一地点g是恒量,如果位置改变,g就不是一个定值了。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5分钟)

  教材对“重心”的概念没有涉及,但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可以用重心的知识来解释。因此,在了解重力的大小和方向后,可适当补充重心的知识。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通过用手托住一把尺子的小实验引入重心的概念:重心是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同时告知学生当尺子*衡时的重心就在手指的上方。重心在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跟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向学生出示圆形薄板和方形薄板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演示)。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个点上。利用这个重心的*衡特点,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至于如何找出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在这不做细讲。个别基础好或感兴趣的同学可介绍他们通过课后思考题进行探究了解。

  6、课堂小结(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2分钟)

  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做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7、课堂检测与评价(4分钟)

  (通过课堂练*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既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对问题分析、解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以一个话题讨论:“假如没有重力,世界将是什么景象?”结束。以此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他们的思维。(3分钟)

  8、板书设计

  第三节 重 力

  一、重力的概念: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G)

  二、重力的三要素

  方向:竖直向下

  大小:G=mg

  作用点:重心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个构想,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点!

  《重力》说课稿 7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重力是北师大版物理第七章第三节的内容,也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

  2.教学目标

  根据重力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达到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心。

  (2)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会用公式G=mg计算重力或质量。

  (3)理解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都是通过实验来研究的,其研究问题的方法对今后进一步学*有指导意义,所以列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能运用重力计算公式解决相关问题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4.学情分析

  在前面,学生已经学过了力的概念,对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了力的图示,学生的这种储备为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因此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突出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教育,这样使我们的物理课更接*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演示实验、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再加上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三、学法指导要点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惯。

  四、教学程序设计

  由于八年学生是第一次利用力的基础知识来研究常见力的,所以本节课将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按照教材的编排,设计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学生自主复*,引入新课

  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复*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和力的测量工具,为学*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然后利用媒体展示图片,引入新课由于学生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

  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这幅图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水从高处向低处流、苹果或衣服上的水滴降落地面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利用这几幅插图引入新课很自然。

  (二)新课教学分析

  1.什么叫重力

  引入新课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提高自学能力。

  2.重力的大小

  这个内容在本章第二节的力的测量实验中已经探究过,现改为学生总结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对实验信息的收集及分析处理,从而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通过归纳总结出重力计算公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运用。分析例题,书写演算过程,同时强调解题时应注意的问题,最后让学生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力的方向

  这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时先做演示实验 ,让学生观察粉笔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的方向以及悬挂物体静止时细线的方向。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掌握重锤线的应用。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图片展示)重心在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跟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向学生出示圆形薄板和方形薄板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

  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演示),作出重力的示意图。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个点上;利用这个重心的*衡特点,(演示找粉笔重心)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

  5、课堂小结

  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做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三)课堂检测与评价

  通过课堂练*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既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对问题分析、解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反思

  本节知识点多以回顾、复*为主,因此知识点的传授所花时间不多;重点部分放在与实际相结合,动手实验及思考讨论,课堂景观丰富,较能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并带动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但将所有学生制作与活动都放在课堂上,时间会有所不足。因此必须要让学生提前准备材料,实验效果未能预料,课堂上较为被动。因此教学中要适当照顾实验能力较差的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分享。

  《重力》说课稿 8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重力是北师大版物理第七章第三节的内容,也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

  2.教学目标

  根据重力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达到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心。

  (2)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会用公式G=mg计算重力或质量。

  (3)理解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都是通过实验来研究的,其研究问题的方法对今后进一步学*有指导意义,所以列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能运用重力计算公式解决相关问题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4.学情分析

  在前面,学生已经学过了力的概念,对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了力的图示,学生的这种储备为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因此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突出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教育,这样使我们的物理课更接*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演示实验、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再加上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三、学法指导要点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惯。

  四、教学程序设计

  由于八年学生是第一次利用力的基础知识来研究常见力的,所以本节课将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按照教材的编排,设计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学生自主复*,引入新课

  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复*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和力的测量工具,为学*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然后利用媒体展示图片,引入新课由于学生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

  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这幅图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水从高处向低处流、苹果或衣服上的水滴降落地面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利用这几幅插图引入新课很自然。

  (二)新课教学分析

  1.什么叫重力

  引入新课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提高自学能力。

  2.重力的大小

  这个内容在本章第二节的力的测量实验中已经探究过,现改为学生总结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对实验信息的收集及分析处理,从而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通过归纳总结出重力计算公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运用。分析例题,书写演算过程,同时强调解题时应注意的问题,最后让学生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力的方向

  这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时先做演示实验 ,让学生观察粉笔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的方向以及悬挂物体静止时细线的方向。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掌握重锤线的应用。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图片展示)重心在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跟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向学生出示圆形薄板和方形薄板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

  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演示),作出重力的示意图。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个点上;利用这个重心的*衡特点,(演示找粉笔重心)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

  5、课堂小结

  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做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三)课堂检测与评价

  通过课堂练*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既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对问题分析、解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反思

  本节知识点多以回顾、复*为主,因此知识点的传授所花时间不多;重点部分放在与实际相结合,动手实验及思考讨论,课堂景观丰富,较能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并带动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但将所有学生制作与活动都放在课堂上,时间会有所不足。因此必须要让学生提前准备材料,实验效果未能预料,课堂上较为被动。因此教学中要适当照顾实验能力较差的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分享。

  《重力》说课稿 9

  《重力与重心》是司南版必修1第四章第1节的内容,是本章重要的基础内容。本章从最常见的重力入手,讲授力学的基础知识,是高中力学的基础,为后面的学*做好准备,所以本章的教学 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好坏。

  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

  1.力的描述;

  2.重力及其测量;

  3.重心与稳度。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领略丰富多彩的力现象,学会基本的力学研究方法,理解重力的大小与方向,并结合重心与稳度,强调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结合本节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描述力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生活中测量重力的方法

  3.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

  4.会用简单器材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

  5.知道重心与稳度的关系

  6.运用重力,重心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用简单器材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各种力现象的奇妙保持对力现象的探索热情,体会重力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由于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在初中已经学*了力的示意图,进一步扩展重力与重心。本节的重点是力的图示,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重心与稳度;教学的难点是 重心与稳度。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力的示意图和重力已有自己的认识,可以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力的图示的描述方法,并通过复*力的三要素来引导学生学*重力的三要素,并通过实验探究均匀、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再进一步联系生活,理解重心与稳度;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初中的基础上,复*力的示意图和力的三要素,来引导学生学*力的图示和重力的三要素,再扩展到重心与稳度,强调学生学会画力的图示,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环境下完成学*任务。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教师通过(静态和动态)图片展示奇特的力现象,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通过几幅有关重力的图片来告诉学生今天研究的是最常见的力——重力。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

  2.新课教学:(大约需要35分钟的时间)

  通过提问,复* 初中时是怎样描述力的?(力的示意图);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让学生学*新的力的描述方法,引出什么是力的图示,怎样画力的图示?对于力的图示,学生常常容易出错,因此有必要让学生亲自动手画,而不是只记住它的画法。所以教师先举例(图4-6 力的图示)该怎样画。举例(某人用50 N水*向左的力推静止在水*地面上的箱子)并让学生动手画,叫两个学生到黑板上画,教师评价与分析 学生所画的力的图示,指出他们的错误,进一步指导学生学*力的图示的画法。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思考来获取新知识。

  教师举例(树叶飘落等)引出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概念),让学生感受重力无处不在。通过力的三要素分别讲解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重心)):让学生讨论怎样测量重力的大小?引出测量重力大小的原理:G=mg,并让学生知道g值会随地球上纬度和高度而变化。教师通过作图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分析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那物体的重心如何确定?学生阅读课本、思考、讨论,得出有规则几何形状且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是几何中心;教师提问:没有规则的物体重心如何确定?指导学生利用悬挂法寻找重心,学生进行实验,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教师把知识扩展到;重心的高低影响物体的稳度,教师举例说明;学生阅读课本,利用所学的知识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 :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主动探究。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重力》说课稿 10

  《重力与重心》是必修 1 第四章第 1 节的内容,涉及到力的描述、重力及其测量、重心与稳定。重力作用于一切物体,并贯穿于物体整个运动过程,对重力的学*有助于研究物体运动,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也是力学的重点内容,是物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涉及到动力学部分。本节内容是力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是在初中的“来自地球的力”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展,是对力学*的基础上对常见的力--重力的进一步学*,有助于对力的认识和掌握,也为后面的力的合成与分解,以及力与运动的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力的三要素来表达一个力

  2.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知道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知道在不同纬度的g的取值是不一样的

  3.知道重心的概念.与物体稳定相关的两个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悬挂法来测重心,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方向

  3.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4. 通过实验探究和实验对比的`方法来研究解决稳定与重心的高低、支面面积的大小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锥体爬坡实验引起学生学*物理知识的兴趣,通过学*质心,让学生了解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应用。

  2.通过稳定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积极思考的学**惯,增强学*物理、学*科学知识的兴趣.

  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的“来自地球的力”已经学*了重力的一些基本的知识,学*了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还运用探究的教学方法学*了重力的大小,知道了g=9.8N/Kg。不过都是一些比浅的,知识感较肤性的认识,在一定意义上说,很难理解质心这样的概念,所以要引导学生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在这里学生将学*不同的知识点,质点、重心与稳定,特别是质点高一的学生比较难接受。

  对于生活中重力的例子比较熟悉,学*时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对于高一的学生对小实验比较感兴趣,老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做实验,并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点

  1、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不同的纬度、高度的g取值是不一样的。

  2、重心的测量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3、物体稳定的有关因素

  教学难点

  1、重力的方向及应用.

  2、物体稳定的有关因素

  教学方法

  实验法:通过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探究法: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得出稳定和重心的高低、支面面积的大小的关系

  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演示实验——锥体爬坡,给学生一种与他们认为不一样的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锥体会从低往高处滚动呢?)让学生思考并引起学生的兴趣,向学生说,学完了今天的课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学生就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不仅可以让学生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提问的问题 ,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听课效率。

  二、新课教学

  力的描述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了力、以及力的三个要素,在这里只是为学*新的内容——而准备的知识基础的,由于我们对力的学*都从三个要素来学*的,所以,对重力的学*也要从三个要素开始,而力的学*已经是初中,经过了暑假,学生会生疏了,在这里也可以看成是复*的形式进行,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复*以前的知识,也为后面的重力的学*打下基础。对与一个力的描述,要有大小、方向、作用点。

  重力及其测量

  由于在初中的时候,学生已经学过了重力的测量,同时也知道了G和m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这里运用讲授法给学生讲清楚重力和物重两个概念,并让学生清楚的理解两者的关系(正比,比值为g),同是也让学生测量重力是用什么仪器,其工作原理是什么。在这里有一点与初中不一样的是初中时没讲到g的取值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是不一样的,而且,在不同的高度,其值也是不一样的。对于方向,初中的时候已经学*过了,在这里还是要学生清楚的理解竖直向下,要跟垂直向下区分开来。

  重心与稳定

  由于重力与稳定比较抽象,因此将此定为我讲课的重点,由于用交点来测重心所在直线很容易让学生误解,而且中心是应用很广泛的针对,因此我才用实验法。

  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在初中学生已经有学了,在这里不仅要教给学生什么是重心,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明白物体的重心可以不在物体上。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用悬挂法来测量物体的重心的。同时也给学生讲解在日常生活中重心的应用,使学生清楚原理。通过上面的学*,使学生可以自己解决在上课时的引入,这时,可以让学生领悟重心的奥妙,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再次被激发。

  另外一难点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稳定问题,通过让学生摆放物件进行探究。

  课堂练*:课本P62:1、2

  三、小结

  1、力的描述是通过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地面附*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3、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用G=mg来计算大小,g=9.8 N/kg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4、对于物体,在不同纬度的g的取值是不一样的。

  5、物体的稳定与物体的重心高度、物体的支面面积有关,重心越低越稳定,支面面积越大越稳定。

  四、作业P62:3、5

  五、板书设计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重力:定义:地面附*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受到力叫重力

  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G=mg=9.8N/kg(g不同纬度的取值不同)

  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物体的重心,(用悬挂法测量)

  重心和稳定:重心的高低、支面面积的大小

  越低越稳定,支面面积越大越稳定

  六、教学效果预估

  通过本节课的学*,使学生不仅可以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了解到g的取值情况,知道用悬挂法来测量重心,能把物体抽象成一质点,这对于后面的学*有很大的帮助,并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到与稳定相关的因素。


《重力势能》教案范本五份(扩展7)

——《秋》教案范本五份

  《秋》教案 1

  教学目标

  1、在看看、画画中认识田字格及各部分。

  2、在游戏、竞赛中进一步主动地认识、巩固田字格各部分。

  3、使学生意识到“写字”的乐趣,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惯

  教具准备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我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每位学生收到老师送的一件礼物——一本“田字格”本子。估计许多学生已认识“田”字,会欢乐的叫着“田”,到时老师可以直接告诉他们“这本本子就叫田字格。打开本子看看,哪位小朋友知道为什么这本本子叫田字格?”这样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了田字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知识越贴*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不少学生早已认识“田字格”,以此为切入点,除了能引导他们主动去认识新知外,还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教学新知。

  画一画横竖中线、圈一圈上(下)左(右)半格、涂一涂左上(下)格、右上(下)格,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动手、动脑、动口,不知不觉中认识田字格各部分。

  [画画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感兴趣的事,把它引入新知教学中,把枯燥的理论知识以感兴趣的方式进行学*,有利于提高学*的效率]

  三、巩固新知。

  这一环节教师设计了“你画我说”的游戏。学生自由找合作伙伴,一生在田字格上画、圈、涂,另一生说出相应的名称,说对一个,奖励小星星,游戏结束后全班交流,让同学们体验成功的欢乐。

  四、尝试练*。

  教师在田字格中慢慢书写“上、下、天、地”,学生边看边想每一笔画的位置。等教师写好后,开展擂台赛,即学生自选对手,选其中任一字由对方评说每一笔的位置。说对了奖励一颗星。

  [刚上学的.孩子容易出现学*疲劳,游戏和擂台赛的形式有助于他们消除疲劳,积极的、不知不觉地巩固新知,并获得成功的学*体验,增强学*的兴趣。]

  五、正确的坐姿是怎样的?

  请学生演示,教师一边帮助纠正一边讲解:身体坐正,两腿自然*放,头和上身稍向前倾,胸部离桌子一拳,两臂*放在桌面。右手执笔写字,左手按纸,纸要放正。(要给孩子配备高矮合适的桌椅。当孩子要写字时,首先提醒他注意姿势,然后再帮助他纠正错误姿势。只要持之以恒,孩子一定能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

  六、会正确握笔书写吗?

  教师讲解,学生操作:笔杆放在拇指、食指和中指的三个指梢之间,食指在前,拇指在左后,中指在右下,食指应较拇指低些,手指尖应距笔尖约3厘米。笔杆与作业本保持六十度的倾斜,掌心虚圆,指关节略弯曲。

  七、姿势竞赛

  1、每人写自己的姓名,注意自己的坐姿和握笔姿势。

  2、学生书写,教师巡视,给姿势正确的学生发小星星。

  《秋》教案 2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的乐趣。

  2、知识和能力:

  学*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过程和方法】

  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学*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课堂导入

  前面我们学*了两篇写景状物的散文,《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这节课我们学*本单元的第三篇文章《囚绿记》。这篇文章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高中阶段又能学到哪些新的'东西呢?

  二、品析文章标题

  探讨:课文写了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等几个层次的内容,为什么要以“囚绿记”为题目?

  小结: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由文入题是很有用的读书方法,但是要想对题目理解得深刻,还是要回到文章中,结合作者、背景和文字信息综合分析方可。

  三、学*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1、《囚绿记》一文重点描写的情节是“囚绿”,要把握作者囚绿的原因,应注意文中哪些语言信息?请你找出来并做批注。

  方法小结:我们在赏析文章时要抓住重点问题,然后围绕这一问题圈点批注,可以做到对信息筛选整合,最终解决问题。圈点时要注意语句之间的关联,批注时要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2、对“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一句做批注。

  3、对“卢沟桥事件发生了”一句做批注。

  4、对“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句做批注。

  5、从课文中选取其它你最喜欢的一句做批注。

  小结:圈点批注时要抓住重点语句,这些重点语句对我们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文章的艺术特点都很有帮助。

  这样的语句有:

  1、文眼句: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两文的文眼句。

  2、主旨句:如《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接榫句:如《荷塘月色》第3段结尾的句子。

  4、警策句:如《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些句子。

  5、情感共鸣句。

  以上我们着重分析重点句子,但是抓重点词语的道理是一样的。

  四、迁移练*

  对精短美文《遍地黄金》做圈点批注。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如何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如标题和重点语句来理解文章的方法,还学*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用在各种体裁的文章阅读中。同时,我们从作者描写的“常春藤”“油菜花”这些微小的生命体中感悟到了生命的气息,感悟到了心灵净化、品质提升的可贵。我们也应该做一个有“心”人。

  六、布置作业

  1、本节课后,你对赏读文章的方法有什么心得体会,写一段文字进行总结。

  2、交流《遍地黄金》的圈点批注。

  《秋》教案 3

  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

  通过对前几篇课文的学*,学生已了解了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友人的怀念,孩子在秋天感受到的美,秋天里具体的景物,这些都为他们理解这首现代诗打下了基础,虽然诗歌语言精练,跳跃性强,但是相信理解起来并不难,不过学生对秋天声音的直观感受不强,还需要老师的引导。

  课前安排学生搜集各种与秋天有关的声音,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声等。老师准备一些与秋声有关的录音带,适合作课文朗诵背景的音乐以及相关课件。教学时,应着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领悟到词句表达的精妙,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

  知识与技能

  1、会认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展开想象,从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中体会秋天的活力。

  3、能自主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叮咛”“歌吟”等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交流读后的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重点

  1、会认9个生字。

  2、从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中体会秋天的活力。

  难点

  能自主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叮咛”“歌吟”等词语的意思。

  教师:准备课文朗读磁带及各种声响(如风声、雨声、落叶声)的录音带,旋律优美的轻音乐磁带,课件。

  学生:预*课文。

  1课时

  一、享受音乐,展开想象

  1、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请大家闭上眼睛,听音乐,边听边想象画面。

  2、小组内交流感受: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也听到了许多美妙的声音,并写下了一首诗,你们想听听吗?(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出示课件)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3、做游戏,检查生字的朗读情况。

  4、小组内互读,相互纠正。(教师巡视指导)

  5、感知内容:课文中写了秋天的哪些声音?(师相机板书:黄叶声、蟋蟀声、大雁声、秋风声。)

  三、自主学*,交流感悟

  1、小组合作学*第1~4节,完成自主学*卡。

  出示自主学*卡:

  内容

  阅读思考:诗歌中写了秋天的哪些声音?你想象出什么样的画面?

  声音

  画面

  第一小节

  第二小节

  第三小节

  第四小节

  2。交流汇报。

  (1)语言训练:仿照第一句的形式将诗歌内容换个表达形式。

  ①秋的声音,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②秋的声音,是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秋的声音,是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秋的声音,是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想象出了什么样的画面?指名说,其他学生补充,相机理解“叮咛”“歌吟”的意思。

  (3)指导朗读:把喜欢的小节自由多读几遍。

  (4)分小组交流,你还听到了秋天的哪些声音?可选择一种,仿照课文第1~4节的形式说一说。

  3、自主学*第5、6节。

  (1)自由读这两节,想一想这次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无声的)

  (2)通过对这两节的学*你知道了什么?

  (3)学生自由谈理解体会。(师重点点拨: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秋天里大自然到处都有秋的声音。而与前面不同的是,这里是不能听到的声音。)

  (4)生把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互相评价。

  (5)学了这两节诗,你的感受与学*前面4节时有什么不同?(前面感觉秋天的声音丰富,悦耳动听,而此时觉得秋天又是静谧的,让人感到温馨。)

  4、指名说说学了整首诗后你对秋天的感受。

  5、带着这种感受自由朗读诗歌。

  四、诵读回味

  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可以一个人诵读,也可以小组成员一起合作诵读,边诵读边加上动作。

  听听,秋的声音

  本文是一首语言简洁优美,富有韵味的现代诗,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描写了秋天的景物,赞美了秋天。虽然诗中描写的景物很普通,很常见,但由于视角独特语言精练,再加上学生年龄、思维的限制必定有一些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美蕴含其中,为此我借助多媒体来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理解、感悟,课堂氛围活跃,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秋》教案 4

  活动目标:

  1、了解诗歌的句式结构,理解诗歌内容。

  2、能模仿诗歌的句式结构,大胆仿编诗歌。

  3、感受诗歌中秋娃娃对他人的关爱之情。

  活动准备:

  1、《秋娃娃写信》。

  2、教师自备信封实物4个。(每个信封分别装一片红或黄色树叶,树叶上分别贴有松鼠,大雁,田鼠,小朋友的图片)

  配套课件:

  大班语言诗歌课件《秋娃娃写信》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激发幼儿学*兴趣

  (1)教师:今天我拿到了秋娃娃写的几封特别的信,你们猜猜秋娃娃是用什么做信纸的`?给谁写的信?又会说些什么呢?

  (2)教师出示4个信封,并一一拆开,拿出每个信封里的树叶信,引起幼儿的兴趣。

  2、欣赏树叶信上的图片,感受秋娃娃的关爱。

  (1)教师分别出示贴有大雁,松鼠,田鼠图片的信。

  教师:这封信写给谁的?你们觉得秋娃娃会在信中说什么?

  (2)教师出示贴有小朋友图片的信。

  教师:这封信是写给小朋友的,秋娃娃又会对小朋友说些什么?

  秋娃娃这么关心小朋友,你们喜欢她吗?

  3、观看课件《秋娃娃写信》,学*诗歌内容。

  (1)教师播放《秋娃娃写信》,同时讲解诗歌内容。

  教师:秋娃娃用树叶做成了什么?她给谁写信了?

  信中说了什么?

  (2)幼儿跟着教师学念诗歌。

  教师:秋娃娃为什么要给它们写信?

  秋娃娃把树叶当成了什么?

  4、学念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结构特点。

  (1)教师再次播放《秋娃娃写信》,老师诵读。

  教师:听完这首诗歌,你觉得诗歌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诗歌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2)师生共同小结诗歌句式结构。

  a、诗歌开头和结尾各有一句话,中间部分的每一句结构相同。

  b、有问有答,问有三个字,答也有三个字。

  c、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音都很押韵。

  5、仿编诗歌,进一步体会诗歌的结构特点。

  (1)引导幼儿思考:想一想秋娃娃还会给谁写信。

  (2)请幼儿自由仿编诗歌中间部分的句子,教师巡回指导。

  (3)请个别幼儿朗诵自己仿编的句子,教师帮助幼儿梳理语句。

  (4)请几名幼儿完整地朗诵自己仿编的诗歌。

  (5)师生一起朗诵仿编完整的诗歌。

  《秋》教案 5

  教学目标:

  1、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品味诗一般的语言、意境,品鉴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与重点:

  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注意课文章的文眼。

  把握文章大意。

  一、导入:

  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季)那我们看到外面的树啊、山啊是什么颜色啊?(绿色)你感受到秋的到来吗?但是现在的北方却已是秋意浓浓(图片:北方的秋景图)。今天,我们就来学*郁达夫《故都的秋》,看看郁达夫是怎么比较南国与北国的秋。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写作背景(投影):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三、解题: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四、课文分析: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地阅读一遍课文,在阅读中解决这样一个问题:郁达夫是从哪个角

  度写秋的?有人写秋声,有人写秋形、秋色,他写的是什么?找一找,找着了。可以划一下,注意文中关键性的段子。

  明确:第一段:秋味。(投影)他从杭州赶上青岛,又从青岛赶上北*的理由,只不过是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这故都的秋味。这就是中心段,是统领全篇的文字。我们一块来读读。文章一开篇,作者就紧扣题目,紧紧地围绕着故都的秋这个着眼点来写。那么他该怎样赏玩这故都的秋味呢?也就是说,他在文中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品味这个秋味的呢?有没有具体的景物描写?

  明确:(投影)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

  五幅。有:静对蓝朵、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人话秋、秋果将熟。

  不知道大家在阅读的时候注意到了没有,郁达夫曾经告诉我们,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他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

  明确:第三段:陶然亭的芦花、***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大家自己读一读(自由诵读第三段的前一部分)。

  那我们来想一想,这些*素让他魂牵梦萦的景色,现在到了故都,他为什么不着力的写,而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反而大写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呢?这是什么原因?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安排吗?


《重力势能》教案范本五份(扩展8)

——匆匆教案范本五份

  匆匆教案 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学*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3、体会文章的语言美,领悟作者对时光流逝而无法留住它的无奈和留恋,懂得时光易逝,需分秒必争,有所作为。

  【教学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句子的语言美,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准备】:轻音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配乐朗诵《匆匆》第一自然节。

  2、听过老师朗诵想说什么?(学生回答)

  3、教师虽然读的美,文更美,喜欢这篇文章吗?(板书:匆匆)知道这篇文章出处吗?

  二、检查预*,交流资料。

  师:课前大家进行预*,并请你们了解朱自清或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你们做到了吗?(学生进行交流)。

  1、《匆匆》是一篇散文,我们学过散文吗?(学生回答:《鸟的天堂》。)

  2、《匆匆》是写的什么?

  3、总结学生课前预*及资料交流情况。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教学立足五年学生具备的阅读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充分的读中感悟散文语言生动细腻的美,在读中获得独特的体验,让学生的个性在自由的阅读实践中飞扬,并从课文内容想开去读。

  三、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1、师生合作配乐朗读课文,说说读后你从中体会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学生交流:懊悔、愧疚、留恋、珍惜生命、珍惜时间……)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交流。

  (1)你想怎么学*这篇课文,用什么方法学*?

  (2)归纳出示语文学*“知识树”。

  四、自读、自悟、积累、运用。

  师:你们读出听出的情感如此丰富,作者用生动的语言道来心中无限感慨。打开书,让我们细心读书,按照我们刚才归纳的语文学*课文方法,从文中找出描写日子匆匆的字词、句子、段落,也可以是你喜欢的句子,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通过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

  1、学生自由读文。

  2、组内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解决问题。

  3、教师组织引导学生班上汇报自己的读书收获?

  交流(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从我手中溜去……泪潸潸了?”

  读懂:这是一个比喻句,把八千多日子离去比作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广阔的大海里,一嘀水那么小,大海那么大,比喻中对比鲜明,感受到时间有限。

  重点理解词语:头涔涔、泪潸潸。(从本义、转义、引申义来入手,联系上下文学懂、会用这个词。)

  指导朗读这一句话,然后指导背诵。

  交流(2)课文的第三自然节,朱自清具体描写时间都流逝在哪里了。学生交流:吃饭、洗手、默默、遮挽、掩面、叹息中。

  读懂:这里用到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描写时间的流逝,时间本无形,但这里朱自清的描写让时间在笔下有形,突出朱自清对现在流逝日子的无奈、惋惜,以及想急迫留住时间的迫切心情。

  重点理解词语:伶伶俐俐、凝然。

  指导朗读:范读——指名读——评价读——推荐读。

  仿写:根据第三小节朱自清文中对时间的刻画,引导学生拿起笔自己也写一写自己或别人时间流逝的踪影。

  交流(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什么痕迹呢?

  学懂:利用换词理解“游丝”,如“丝线、丝条”,体会时间流逝的无影无踪。

  补充资料:教师介绍学时朱自清的文学上的成就,体会朱自清对时间流逝的惋惜,对时间无比珍爱。

  交流(4):我赤裸裸来到这个世界上……白白去这一遭啊!

  学懂:作者反躬自问,思考自己未来的日子不能白白度过,体会我们要好好利用时间,不断思考,度过有意义的每一分,每一秒。

  重点理解词语:赤裸裸。

  指导朗读:读出坚定,不能*的感情。

  交流(5)课文第一自然节。

  学懂:体会作者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突出过去时间一去不复返。

  重点指导朗读、背诵:开头部分读得高兴、轻快,后部分读得深沉、哀愁,感受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心,懊悔。积累语言,指导背诵这一节。

  4、总结学生交流情况,梳理文章内容,适机板书。

  【设计意图】这篇散文的学*中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对语文的学*方法形成一种知识体系,在老师的帮助引导下,梳理出语文学*由字、词、句、段、篇、章入手,逐步掌握语文学*的基础知识,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学会写作,注重让学生学懂一篇课文到学会一类课文,再到能学一册书……使六年级的学生学会学语文,从而建立起本色的语文学*课堂。

  五、拓展迁移,升华情感。

  1、朱自清到底在告诉我们什么?(珍惜时间,珍爱生命。)

  2、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节。

  3、用名言、诗文、警句表达一下自己此时的感受。

  4、情动而辞发,老师用一首小诗表达我的感受,来看,喜欢吗?齐读。

  让我们再次感悟朱自清散文中朴素淡雅的文风,诗情画意的神韵,和他“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铮铮铁骨的人格。

  【设计意图】读其文亦读其人,促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趋丰满,激发学生阅读朱自清的兴趣。

  板书:

  16、匆匆

  燕去柳枯桃花开,*复周始可重来。

  八千日子茫然去,凝然思索时惜爱。

  匆匆教案 2

  一、自主朗读,感悟体验

  (一)自主阅读,组内交流: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找出文中的语句,用心体会。

  2、和小组同学交流你的理解和感受。

  3、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说一说。

  二、集体交流:

  1、读出文中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日子从我们生活的细微之处,在我们不注意时不知不觉地流逝了。)

  指导朗读:体会时间短暂易逝。

  作者细心地发现日子在洗手、吃饭、默默时,在我们不注意它时悄悄地过去了,除了以上的例子你还能想到其他的方面吗?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中想开去……(聊天时,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时,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时,日子从屏幕上过去;晒太阳时,日子从身上一闪而过……)

  (2)“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作者想留住时间,但时间还是匆匆地过去了,作者只能掩面叹息,而时间又在叹息里闪过了。)

  指导朗读:读出作者想留住时间的迫切以及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惋惜之情。

  (3)过渡:是啊,岁月如梭,时光飞逝,时间在我们每个人的眼前飞快地闪过,一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这就告诉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把握住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刻,跟时间赛跑,不要让时间白白地匆匆地流逝,以至于感叹、惋惜。

  1、找出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交流、朗读: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3、细读课文,画出与作者有同感的句子,感受作者情感,感悟文章道理:

  (1)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讨论:作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感受?

  (2)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a理解:徘徊罢了,匆匆罢了。

  b问一问自己能做什么?

  c问一问想问的人能做什么?

  d写话练*: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_____,我能做_____,我还能做_____。

  三、回读全文,懂得惜时

  作者以优美的笔触表现了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些什么?

  四、友情倾诉,共享格言

  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请你把一句有关惜时的格言送给我们身边的人好吗?

  五、作业

  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惜时格言。

  板书设计

  匆匆

  花有重开日

  逝去如飞 珍惜时间

  人无再少年

  匆匆教案 3

  教材简析:

  《匆匆》一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从而警世人们应该珍惜时间和生命。

  目标要求:

  1、了解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懂得人生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和生命的道理。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3、搜集有关时间方面的诗词、格言,拓展延伸,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情感奠基。

  1、学生自由背诵有关时间方面的诗词格言。

  2、教师谈话导入并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找准新旧知识的契合点,辅之师生课外资料的有机融合,更利于学生提早进入文本阅读状态。)

  二、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以“我来读读”、“我来说说”的形式检查学生自学字词和读文情况。

  2、学生在组内互相交流预*中遇到的难理解的词句,教师相机引导。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更是学*的主人,主体地位回归,内在潜能被激发,学生会无拘无束的交流,自主学*效果明显增强。)

  三、品读欣赏,个性感悟。

  1、默读。圈点批画自己喜欢的句段,反复揣摩体会。

  2、精读。学生采取适合的读书方式,结合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从不同的角度想开去,品词析句,深层研读。然后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与好朋友交流研讨。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此环节学生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自由选择学*内容,直接触摸感受文本,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同时学*伙伴间的合作交流又提升了自己独特的感悟,使个人的情感熏陶得以升华。)

  重点指导: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3)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进行仿写练*。)

  (4)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太阳蒸融了。

  (这些句子运用了排比、拟人和比喻等手法,读起来格外轻巧婉转,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3、赏读。以“挑战擂主”的形式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句段感情朗读,也可以背诵积累。

  (竞赛朗读鼓励学生进行个性解读,体现了由会读书到读好书的过程。)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学生汇报收集到的有关时间方面的散文、诗词、格言警句。

  2、从“写名言”的视角,让学生仿照名人写出自己的名言。

  3、课外阅读建议(可从中任意选择):

  继续查找有关时间方面的资料,召开“惜时”交流会;

  阅读朱自清其他文章:如《背影》《荷塘月色》等;

  有条件的同学自己录制朗读录音带,也可找伙伴合作进行。

  匆匆教案 4

  一、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统览全文

  首先,让学生谈一谈“匆匆”是什么意思,生活语言中什么时候用到“匆匆”一词;然后,引导学生初步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说的“匆匆”指什么,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时间的“匆匆”,并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根据课文语言流畅上口和情感表达直白浓烈的特点,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视学生的自主多元感悟,重视学生朗读中谈体会和朗读中的师生评价、交流,真正达到有感情朗读的要求。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感受深的段落。

  三、激发兴趣,为文配画

  1.提出要求。

  朱自清的散文成就很高,因为他的文不仅仅是文,还是画,更是诗,诗情画意,读后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他的《荷塘月色》就被拍成了电视散文MTV,请大家赏美画,听美文。看完《荷塘月色》后,再引导学生为《匆匆》一文拍电视散文MTV。

  2.模感悟散文意境,为下一步的图画创意打基础。

  3.构思画面,画外配音。

  这一环节,请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创作一两段内容,要求有朗读,有画中景的描述,举例如下(第一自然段)。

  生(甲):(描述场面)一望无际的田野,金黄一片,丰收在望,一派秋天的景象。高高的天空,燕子们呼朋唤友,相约一起飞向南方。春染大地时,它们又飞到了这去年住过的地方。

  生(乙):(朗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生(丙):(描述场面)燕子飞过青青的柳梢,飞过鲜艳的花朵,好一派迷人的春色……

  生(乙):(朗读)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

  4.小组学*后,充分展示他们的学*成果,相机评价、鼓励。

  四、动手实践,扩展学*

  读好课文后,布置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惜时的现代诗歌、古代诗词、名言警句、故事等,办专题手抄报。手抄报办好后,开展手抄报一周展活动。在展出期间,学生可以观摩阅读,可以相互比较,还可以交流经验,进行口语交际。展出结束,从材料掌握、书写、版面设计等方面评出优秀小报。

  匆匆教案 5

匆匆教案

  一、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我的几张老照片,大家有兴趣看看吗?

  2、教师随.课件介绍:

  这是我儿时的照片,天真无邪的笑容中透着几分顽皮。

  这是我青年时的照片,青春正如花般绽放着。

  慢慢地我步入了中年,这是我与学生在毕业典礼后的合影。看着学生长大了,我开心地笑了,不过此时已有几丝鱼尾纹悄悄地爬上了我的眼角。

  3、照片拍到现在就没有了,大家想,再过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后,老师的样子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4、那时当我再回首来看这些老照片时,我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5、是啊!当皱纹悄悄爬上我的额头、眼角,当时间用无情的刻刀在我脸上写下岁月的沧桑时,我多想抓住时间的脚步,留住我的青春岁月、花样年华啊!于是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便引起了我的共鸣,我特别喜欢这篇文章,今天便跟大家一起去品味其中的滋味。

  6、板书课题。谁按自己的理解读一读。(指名读题)

  二、整体感知

  1、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这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在他轻灵、细腻、诗意化的语言中去触摸时间这个精灵。

  2、.课件出示读书建议:

  选择自己*惯的方式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划出有关句子反复读一读,再就你的体会与同桌交流。

  (生自读交流,师巡视辅导)

  3、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呢?

  三、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随着学生的交流。.课件相机出示第三自然段。

  2、时间这个精灵它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作者是如何具体地描述出它的匆匆脚步的呢?请大家把心沉进去,再读一读,想一想,感受一下日子匆匆流逝的足迹。

  (生自读、品味)

  3、(指名交流)时间的脚步你们感到到了吗?谁能来说说。

  4、是啊,作者通过写自己的日常生活来将无声无形的时间具体化了,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它就在我们*凡的生活中,在一个又一个极普通的日子里匆匆流逝了,让我们真切地触摸到了时间这个精灵的脚步。

  写得多好啊!这么美的语言让我们再次去读中品味一下吧。请大家再练*有感情地读一读,碰到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时就多读读。

  (生自练读,师巡视辅导)

  5、乐于交流,善于交流,让我们在交流中学会交流。大家喜欢哪些句子就来给大家读一读,好吗?大家别忘了听完后用自己的方式夸夸他。(指名读后评读)

  6、读得这么美的句子,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读一读,愿意听吗?如果你觉得我哪个地方读的好,别忘了也夸夸我,可以吗?(师范读)

  这么多的同学在夸我呢!说说为什么夸我!

  这么有感情的朗读,那么你听出了什么感情?听了心理有着怎样的想法?

  7、同学们还想读吗?那么再有滋有味地读一读吧。(生再练读)

  读得这么投入,让我们再一起来试试,老师起头,读到你特别喜爱的句子时就站起来读,好吗?准备好了吗?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师生齐读,.课件配音乐画面)

  四、审视自己,反思过去

  1、作者的时间步履匆匆,那么你的时间又是怎样过去的呢?

  能像作者这样具体地拣拾起时间的足迹吗?

  2、点生仿照着说句子。

  3、评:你夸他什么?

  五、精读第4自然段,提升认识,升华感情。

  1、是啊!闲聊时,日子从我们的嘴边溜去;跳橡皮筋时,日子从皮筋底下钻过去;打电子游戏时,它遍轻灵地从我们的鼠标上夸过。从我们手边飞逝了某一日,你觉察它去的匆匆了,惋惜时,日子便又随着我们的`叹息声轻轻飘去了。

  时间就这样白白流逝,我们甘心吗?那作者甘心吗?请大家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作依据。

  (生自默读,找出有关句子,谈理解)

  2、是啊,作者为时光匆匆逝去感到了痛苦,并发出了不甘心虚度此生的呐喊,这一个紧跟着一个的问题中实际上蕴涵着答案,你能试着按你的理解解答吗?(师读课文生试答)

  3、把同学们的理解加进去,让我们采用问答的方式来对读,好吗?咱们一起读“过去的日子……”这一句,然后你们问,我来答,迅速看一看,弄清哪些句子该你读,准备好了吗?

  生问读,师答

  延伸朗读:同学们,你们愿意白白走着一遭吗?

  我们能让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在闲聊中、嬉闹中消磨、打发掉吗?

  4、多么动听的声音,多么响亮的回答啊!这里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名言,它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的。(.课件出示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师读名言)

  六、品读

  学到这里,大家对时间一定有了许多新的感悟,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悟再次走进文本,选择你喜欢的部分用自己的方式尽情去读吧。

  1、生自由读文。

  2、点生读,如果喜欢哪些句子,就大胆地来展示吧!

  七、作业超市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些对时间的感悟走向课外更广阔的语文天地——生活舞台吧!

  (.课件出示)

  1、录制课文朗读录音带,与你喜欢的人一起欣赏。

  2、收集有关朱自清的个人资料及文章读一读,再联系课文思考:作者真的没有留下什么吗?为什么作者感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什么也没剩下”呢?

  美文推荐:《绿》《荷塘月色》《背影》《给亡妇》

  3、搜集阅读有关时间方面的诗词、格言、警句及名人珍惜时间的故事,准备开展交流。

  4、以“日子”为主题,自创一首诗或写一篇文章,记录下你或你身边人的日子,再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和感受。

  结束语:

  同学们,往者既可鉴,来者犹可追,过去如果由于某钟原因浪费了不少时间的同学,那么就从现在起开始抓紧每一天吧,因为抓住了今天,你将赢得明天!

  这是最*的一次听课笔记。一篇如诗的文章,一堂如诗的课。教师把学生带进了朱自清轻灵的世界中,和他一起去感受时间。课完了,学生在走廊上还在回味:抬手间,日子从我的袖口滑过……可以说这节课学生在读中有了很深的感悟。

  可回过头再看看,课堂中老师是不是把学生抱的太死,所有的学生几乎所有的感悟都是雷同的,缺少了比较突出的个性化的思考和体验。

  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指点,谢谢!


《重力势能》教案范本五份(扩展9)

——《重力》物理教案(精选5篇)

  《重力》物理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5.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过程与方法

  1.知道人类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

  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重心的实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5.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本节课的学*,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木块,锯条,橡皮条,已知质量的钩码,重垂线,铅笔,刻度尺,质量均匀的金属板等.

  课时安排:

  新授课(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多媒体投影]

  播放“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运动员用头顶球、人推物体(但没有推动)、火箭发射、压缩海绵”等录像资料.

  学生观察讨论,引发学生的兴趣

  师:通过以上的观看,大家可以总结出这几个物体的共同点吗?

  生1:这几个物体都在运动.

  生2:不对,有的在运动,有的静止,比如说人推物体时并没有推动物体.

  生3:海绵的情况和那几个物体有所不同,那几个物体都是从运动到静止或者从静止到运动,形状都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海绵形状变化比较明显.

  师:刚才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除了海绵之外的其他物体形状好像没有发生变化,或者说它们的变化从图中观察不出来.是不是真的没有发生变化呢?其他几个物体从运动到静止或从静止到运动,而海绵的形状发生了变化,这些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生:是因为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新课教学]

  一、力和力的图示

  [演示实验]

  演示用手压锯条、拉橡皮条等等,提出问题.

  师:类似这些你还能举出哪些生活实例?

  生: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小树在大风的作用下的弯曲,直尺在力的作用下的弯曲,绳子在力的作用下的扭转,弹簧对压缩它的物体的力的作用.

  师:所有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要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要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师: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称为形变,从刚才几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生:力是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

  师:这是力的作用效果之一,除了这样一种作用效果之外,力还有什么样的作用效果呢?试举例说明.

  生1:用力推箱子,可以发现箱子开始运动了,说明是力使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了.可见力可以使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

  生2:汽车停下来,首先要刹车,可见要使物体从运动变为静止,需要力的作用。

  生3:飞行在空中的足球,当一个运动员用头顶一下,发现足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可见运动方向的变化需要力的作用.

  师:刚才几个同学举例非常好,物体速度的变化称为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那么我们能不能把上述几位同学的话总结成一句话呢?

  生: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师:结合上面的分析,再加上我们初中所学的知识,大家给力下一个定义.

  生: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力是物体发生形变的原因.

  师:当我们向东拉一个物体和向南拉一个物体时,同样大小的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所以力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这样的物理量叫什么?以前我们所学的哪几个物理量和力具有相同的情况?

  生:这样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我们在以前的学*中位移、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

  师:物理量都有自己的单位,力的单位是什么呢?

  生: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师:要想测量力的大小,我们可以用什么工具呢?

  生:可以用测力计(弹簧秤).

  师:要具体描述作用在物体上的一个力,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可以用力的图示的方法.

  师:要想画力的图示,需要了解哪几个问题?

  生: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师:下面我们就进行一下力的图示的练*.

  (多媒体投影例题)

  [参考例题]

  如图3—1—1所示,绳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大小为150N,用力的图示法表示拉力.

  解析:画力的图示要严格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选定标度.

  (2)从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线段,线段长短按选定的标度和力的大小画.线段上加刻度,如图甲所示从O点竖直向上画一段3倍于标度的线段;

  (3)在线段终点上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为了简便也可以照图乙那样不画物体,而用质点来表示物体,画出力F的图示.

  学生活动:做例题中物体受力的图示,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水*较差的学生,把做得好的同学的图示用实物投影投到大屏幕上,和学生自己做的进行比较,也可以让同位之间互换进行检查,找出对方的缺点,锻炼学生发现错误的能力.

  师:(微笑)刚才同学们做得很好,看来大家初中的基础还是比较好的,由于高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时候很多,力的图示画起来比较麻烦,我们以后会经常画一种简化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是在力的图示的基础上,不对力的大小有具体的要求,只画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我们在以后经常要用到这种方法,希望大家能够熟练掌握.

  [课堂训练]

  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射出枪口的子弹,能打到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作用

  B.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

  C. 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到力

  D.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

  解析:子弹在枪管内受到火药爆炸所产生的强大推力,使子弹离开枪口时有很大的速度,但子弹离开枪口以后,只受重力和空气阻力作用,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推力,因为不可能找到这个“推力”的施力物体;故不存在,所以A错.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甲推乙的同时乙也推甲,故说法B错.不论物体是否有生命或是否有动力,它们受到别的物体作用时,都会施力,马拉车时,车也拉马;书向下压桌子,桌子也向上推书,故C错.由于自然界中的物体都是相互联系的,找不到一个孤立的、不受其他物体作用的物体,所以每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又是施力物体,故说法D正确.

  (投影展示物体下落的几幅图象)

  下落的物体可以有从树上下落的苹果、跳高运动员、飞机投下救援物资等等.

  师:这样几个物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生:它们都落向地球.

  师: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那么物体的下落是由于什么力作用呢?

  生:是受到重力的作用.

  二、重力

  师: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师:要研究一个力,首先要研究这个力的三要素,重力的三要素应该怎样进行研究呢?

  生: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进行测量.

  师:同样一个物体受重力的大小在地球的`不同地方是不同的,根据公式G=mg中的g是我们以前所学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它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高度和纬度有关.当高度增加时,g的值减小;当纬度增加时,g的值增大.那么重力的方向是如何的呢?

  生: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师: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物体的重心是如何进行确定的呢?

  生l:如果是规则形状的物体,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生2:不一定,当物体密度分布不均匀时,即使是规则形状的物体,重心也不一定在物体的几何中心.比如一个空杯子,逐渐地向里面注入水,它的重心应该不断地变化.所以应该说成规则形状并且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是在几何中心.

  师:(鼓励的微笑)刚才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物体的重心可以随物体质量分布变化而变化.现在这里有一个不规则形状的薄木板,大家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标出这块木板的重心所在.

  (学生设计实验,对实验方案进行讨论)

  [参考案例]

  用悬挂法确定薄板的重心

  这是一种老师们比较熟悉的方法.演示时可以增加重心在物体之外的情况.例如,如图3—1—2所示的薄板,在用悬挂法确定了物体的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条细线ab,再在其重心c处拴上细线提拉,可使薄板水**衡.

  生:可以用悬挂的方法来确定这块薄木板的重心位置.

  师:实验的原理是什么呢?

  生:根据物体的拉力和物体的重力*衡,拉力的方向一定是竖直向上,绳子的反向延长线一定通过重心的位置,我们可以改变薄木板的悬挂点,用两条直线的交点来确定薄木板的重心.

  师:很好,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大家分组进行实验,同时,也可以选择其他的物体想办法测出他们的重心,例如我们的直尺、三角板、物理课本、橡皮等等.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寻找薄物体的重心)

  [课堂训练]

  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

  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无论怎样运动都受到重力

  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答案:CD

  解析: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两个效果:一个效果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使物体绕地球转动;另一个效果即另一部分力才是重力,也就是说重力通常只是吸引力的一部分.重力只决定于地球对物体的作用,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也与物体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无关.

  师:除了重力之外,自然界还有很多力的作用,它们的类别很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方法,这些相互作用都是由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演变而来,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四种基本相互

  作用.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第56页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注:由于这一部分是属于了解性质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科技论文的能力,是学生提高自己水*的很好机会,老师一定要相信学生有这个能力,不能把一切都进行讲解,而是应该把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由支配,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作好准备.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阅读的内容总结一下.

  生:这一部分叙述的是自然界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它们分别是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师:它们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生:万有引力相互作用存在于一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电磁相互作用是存在于电荷之间和磁体之间,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称之为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存在范围很小,它们的作用范围只有10-15m,但是弱相互作用的强度只有强相互作用的10—12.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总结得非常好,自然界的这四种相互作用是*几十年才发现的,许多科学家都认为这四种相互作用是一种相互作用不同的体现形式,也就是说有更为一般的一种相互作用就可以解释自然界所有的力学现象了,这里面包括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支持这种说法,并且在晚年致力于统一场方面的研究但没有成功.这也给我们同学们留下了需要研究的问题,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同学当中有一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有.

  点评:通过讲解这一部分,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前沿的了解,积极投身到为科学而献身的队伍中去.

  [小结]

  力的概念在初中已经有所接触,但是它的理解仍然是一个难点,关键是在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一问题上,并且两个力地位是相同的.重力是在初中已经学*过的一个概念,对它的理解主要应该放在重心的研究上,知道不同情况下物体重心的位置.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对它的理解不必太深,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为将来发展打下基础.

  板书设计:

  § 3.1 重 力

  一、力和力的图示

  1.定义

  2.单位

  3.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二、重力

  1.重力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重力的三要素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1.万有引力

  2.电磁相互作用

  3.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重力》物理教案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重力,及其方向和作用点。

  (2)能用G=mg计算重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培养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2)在发现重力与质量关系的规律时,指导学生学会用比值来处理数据的方法。

  (3)在重力的运用上,教多的采用学生讨论,给学生展示课外知识的机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重力以及其运用的学*使学生关注与人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

  (2)通过比较简单的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让大多数同学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熟悉探究的过程方法。

  教学重点

  重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

  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掌握公式G=mg。

  一、重力G(gravity):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二、重力的三要素

  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重力的大小

  (1)实验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猜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方案与表格:

  钩码的质量m/kg;钩码受到的重力G/N;重力与质量之比(N/kg)。

  结论:重力和质量成正比。

  (2)公式:G=mg,g=9.8牛/千克。

  3、重力的作用点:

  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力作用点在几何中心,重力的作用点也叫做物体的重心。

  4、重力的图示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得出:什么是重力

  (1)师:请大家观看自然和生活中的几个现象。

  (2)播放视频:瀑布、投篮、苹果落地

  (3)师:“水为什么往低处流?”、“向上抛出的球为什么总落回地面?”“大家知道牛顿思考苹果落地的故事吗?”

  (4)请学生简要讲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

  (5)由前面故事指出:“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地球的吸引力作用。”“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gravity)。”(在这里,针对善于思考的同学可指出:重力并不等同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但不作深入讲解。)

  (6)在物理学中,重力用大写的英文字母G表示(英**ravity的首字母)。

  (7)师:大家是否能例举一些物体受到重力的现象呢?(强调:地面上以及地面附*所有物体都受重力作用。)

  师:重力作为一种力,它的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

  (8)指出: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受力物体是地面附*的物体。(地面附*的所有物体都受重力)观看视频,思考其共同特点:落回地面。

  回忆小学自然课所知的物体受地球吸引的概念回答问题。

  积极举例(跳水、滑滑梯、飞机失事坠毁等)。

  思考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直观讲解:重力的方向

  (1)演示:让粉笔由静止自由下落。

  (2)演示:把一物体用细线悬挂在水*铁架台上,把物体抬高后放手,最后竖直悬挂静止。(演示完后点击相应图片。)

  (3)师:从这些现象中,你能猜想出重力的方向吗?(学生容易回答:垂直向下。)

  (4)演示:如上实验中,把铁架台放在一斜面上,演示此时细线悬挂情况。(演示完后点击相应图片。)

  (5)比较两图片,得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竖直方向即为垂直水*面的方向。)

  (6)师:大家能不能想个办法检测一下你的桌子是否水*?

  (7)介绍水*仪和重垂线的应用。观察粉笔自由下落的方向。

  观察悬挂重物的细线静止时的.方向。

  猜想重力的方向。

  观察铁架台倾斜过程中细线的悬挂方向,思考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的区别。

  掌握重力的方向为竖直向下,不能简单的说“向下”也不是“垂直向下”。

  知识迁移能力强的同学应能想到利用铁架台实验的思路。

  积极发现并了解重力方向在生活中的巧妙应用。

  3、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

  (1)演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把一个钩码(50克)竖直悬挂在弹簧测力计钩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就等于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约0.49N)。

  (2)师:你的体重(质量)是多少千克呢?你觉得你的重力大还是一个钩码的重力大?

  (3)提出问题:物体的重力大小和它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吗?(看学生情况也可启发学生自己提出。)

  (4)组织学生猜想

  (5)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和制定表格

  (6)请各小组交流方案和表格,帮助总结出实验方案和表格。

  (指出应多测几组数据)

  (7)请学生分组实验并收集数据。提出要求: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研究,尝试发现规律。

  (8)请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和所发现的规律。

  根据情况可提醒学生计算G与m的比值,在表格中补充一列,如:

  钩码的质量m/kg 钩码受到的重力G/N 重力与质量之比(N/ kg)

  0.1 0.98 9.8

  0.2 1.96 9.8

  0.3 2.94 9.8

  0.4 3.92 9.8

  (9)由实验可总结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比值是9.8牛/千克(用g表示)。(对有的同学得出的比值不正好等于9.8可稍作解释。)

  重力跟质量的关系可以写作:G=mg。

  强调:①在公式中,m的单位需用千克,计算出的G的单位才是牛。

  ②g=9.8 N/ kg,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

  ③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属性,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作用,是一种力。在*地面范围内,重力是质量的9.8倍左右,但比如在月球上,物体所受引力约为地球上的1/6。(举例:宇航员的称重图片;播放宇航员月球行走的图片。)

  (10)师:请同学们计算自己的重力?(指出*时所说的体重其实是质量。)

  (11)师:请大家想象一下,要是地球对物体没有重力作用将会是什么样子?

  播放宇航员在失重状况下的生活场景。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物体重力的办法。

  根据日常经验应能回答自己重力比一个钩码的重力大。

  积极猜想物体的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能提出:物体质量越大,所受重力越大。

  分组讨论实验设计方案,以及所需记录的物理量,并且根据方案制定实验表格。

  积极交流实验方案和表格,如:钩码的质量m/kg,钩码受到的重力G/N。

  认真实验并记录数据。认真分析研究实验数据,总结发现规律。

  通过计算G与m的比值发现规律:G与m的比值基本上是一定的,即G与m成正比。

  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质量的计算关系。

  理解质量和重力的区别。

  掌握用公式计算重力的方法。

  充分想象重力消失后的各种场景。体会重力作用的重要性。

  4、简单介绍:重力的作用点

  (1)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

  (2)举例(课件):找出正方体、球、直尺的重心。

  (3)请学生想办法用一个手指托住一把直尺(图),观察手指所在刻度。

  (4)(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补充,可放在扩展资料中)重心的应用:重心越低,物体越稳,如不倒翁。掌握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力的作用点。

  用一个手指托住直尺,观察手指所在刻度可知重心在尺子中央,从而体会重心的概念。

  5、重力的图示:举例:试作出静止在一斜面上的质量为2千克的正方体木块所受重力的图示。

  (目的在于通过作重力的图示总结所学内容: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通过作重力的图示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与回顾。

  6、总结:探究生活中运用重力的事例:组织学生讨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可从中获得及时的教学反馈情况。)积极思考重力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能从重力的存在、大小、方向、重心等各个角度展开讨论,体会重力与世界的息息相关。

  课后作业:练*册相应内容;小论文:“假如重力突然消失”或“重力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反馈

  (1)由于学生已知地球对物体有吸引力,所以对重力的存在直接能接受。

  (2)在没有进行辨析前,很多学生确实会把质量与重力划等号。

  (3)学生参与思考和动手的部分较多;学生展示自己*时课外知识的机会较多,比如关于失重、不倒翁等的讨论。

  《重力》物理教案 3

  一、 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重力是初三物理第十二章第一节的一个重点内容,重力 —— 初中物理第二册。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采用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和讲解法,使学生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等知识。

  关键信息:

  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初三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3.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及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初三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初二物理学*,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

  2、在学*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掌握压力和压强的有关知识,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学*者对即将学*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 教学/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

  2.方法与过程目标:经历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四、 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台;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教会他们自己探究想了解的知识;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社会价值,并能客观的、一分为二的看待某一问题。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学生是学*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教法:根据本节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探究”教学的基础上采用了:

  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实验、模型、投影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加上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3.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观察实验,关注学生在观察操作、现象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给学生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将思维充分发散,揭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过程,并反馈了班级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五、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

  事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分别在本课的引入、学生探究等环节中得到应用,它们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氛围,和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学生的学*资源更为丰富。

  六、 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了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动画演示多媒体课件,在引入新课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组长主要肩负引领和鼓舞同学学*积极性之责。希望每小队含合作小组数目一样。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具体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板块来完成:

  第一板块:复*旧知识,引入新课

  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复*力的概念,弹簧秤的使用方法、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为学好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然后,利用课本42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

  【说明:1.让学生通过实验先感受橡皮不会飞走是因为受到“引力”作用,拉进了学生跟所学知识的距离。2.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插图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重物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第二板块: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引入新课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说明:方法简单明了,并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第三板块: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实验方法是:先用弹簧秤分别称出质量为100克、200克、300克的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填入书中表格,然后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跟质量的比值,使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为9.8牛/千克,由此得出G=mg这个计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并将数据整理画出图像。(正比例函数图像,利用事物投影展示。)

  此实验的关键是:①要选精确度较高的弹簧秤。②要正确使用弹簧秤。

  【说明: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四板块:重力的方向

  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实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这个知识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垂线,它是建筑工人砌墙时用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的。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要先易到学生观察图12.1-6,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垂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当学生理解了这一现象后提问:如何用这个重垂线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需要什么辅助器材?这是学生最难理解的地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测量人体身高的办法,并通过一些动作适当提示,最后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基础上归纳:重垂线其实是应用了重力的方向,然后再解决水*问题。

  想想议议:看图12.1-7思考地球上几个地方的苹果都可以向“下”落,但从地球外面看,几个苹果下落的方向显然不同。那么,我们所说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说明: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垂线、水*仪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们的学*,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第五板块: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后告诉学生,刻度尺上与手指接触的位置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重心做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跟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向学生出示圆形薄板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演示),并在黑板上画出这两种形状的物体图形,标出重心位置,作出重力的示意图。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点上;利用这个重心的*衡特点,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说明: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了“重心”这个较难理解的物理模型,并应用于实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六板块:布置作业

  1.作出质量为100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图示。

  2.完成课后练*

  七、课后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引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惯。

  2.由于初三学生刚接触到力,对利用力的知识来研究常见力,所以本节课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完成教学,并获得了成功。

  3.通过实验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

  《重力》物理教案 4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第3节第1课时:“重力、弹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能在具体问题中区分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及大小计算;了解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过程与方法:通过联系生产生活中的力现象,通过各种力现象的区别比较,培养观察概括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微小形变现象的实验观察,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重力、弹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弹力的产生条件及方向确定。

  【教具准备】

  弹簧、弹簧秤、小车、砝码、橡皮泥、PPT课件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一、力

  1.回顾初中所学内容:

  (1)什么是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里的作用指的是一个物体提、压、推、拉另一个物体,所以一提到力,至少有两个物体,一个物体施加出力,称为施力物体,另一个物体受到力,称为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2)力作用在物体上,能产生什么效果?

  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产生加速度;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力有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意思是说,力作用于物体,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系。要明确说明一个力,就要说明白力的大小是多少牛顿,方向朝什么方向,作用在受力物体上的什么位置(点)。

  力是矢量。

  (4)力的单位是什么?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

  (5)力的大小能测量吗?

  力的大小可用测力计来测量。

  (6)如何用图示表示一个力?

  用图示表示一个力,就是运用图形表示出力的三要素。具体做法是:从力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按一定的标度(比例)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这样,线段的起点就代表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在以后的学*中常常需要分析一个物体的受力情况,用受力示意图表示分析结果,相当于画出每个力的图示,不过对线段的长度没有严格要求,不需要确定标度。

  2.教师讲述

  在物理学的力学部分,按照力的产生过程,即力的性质,把力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

  ◆合作探究──新课学*

  二、重力

  1.回顾初中所学内容

  (1)什么是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是重力。需要注意的是,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但重力不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3)怎样测量重力的大小?

  演示并讲解:将物体挂在弹簧秤弹簧自由端的挂钩上,提起弹簧称外壳上的挂钩,使弹簧秤和物体静止在空中,此时弹簧秤指钟所指出的值,就是被测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4)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与它的质量有什么关系?

  在地球上的同一地点,物体所受的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用公式表示就是:,式中的',表示质量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顿。

  若已知物体的质量,利用此式可以求出物体的重力大小。

  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但不同地理位置处的g值不一样,所以同一物体在地球上的不同位置(纬度)所受重力大小不同。

  (5)怎样确定重力的作用点?

  物体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它的各个部分都受到重力作用,我们可以把各部分的重力等效成物体上的一个点所受到的重力,这个点称为物体的重心。

  2.交流评价──关于重心的讨论

  (1)重心的确定:对于形状规则且质量分布均匀(各处密度相同)的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如均匀球体的重心在球心,均匀细杆的中心在它的中点,均匀圆柱体的重心在其轴线的中点。

  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位置,随物体中质量分布的变化而变化;有些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可能在物体之外。

  (2)重心与稳度

  把物体竖直放置在支持面上,物体的重心位置越低,物体受到让它晃动的力以后,越不容易翻到,重心位置越高,越容易翻到。

  在建筑中,建筑物的重心应尽量低;装载货物的车辆、船只的重心要尽量低。

  三、弹力

  1.举例并演示

  (1)物体的形变:物体受力作用后,形状发生变化。

  (2)两种形变:用橡皮筋、弹簧、橡皮泥等演示并说明:有些物体,当引起形变的外力撤去后不能恢复原状;有些物体,当引起形变的外力撤去后,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弹性形变,能够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

  (3)弹力的演示:用弹簧与小车演示被压缩或拉长的弹簧能够对别的物体(使它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想把使它形变的物体弹开,这种力是由于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而产生的,称为弹力。

  2.探究弹力的产生条件

  (1)两物体直接接触。

  (2)两物体的接触处发生弹性形变。

  这两条必须同时具备,才会出现弹力。接触处是否发生弹性形变,可根据其中一个物体所受已知力的方向确定,如对另一物体在接触处造成挤压或拉伸效果,则接触处一定发生弹性形变。如将书本放在水*桌面上,书本受到向下的重力,书本向下挤压桌面,使桌面向下弯曲,桌面产生向上的弹力F2,作用给了书本,支持着书本,按这个效果,可称它为支持力;同时桌面向上挤压书本的下表面,使其向上弯曲,书本产生向下的弹力F1作用给了桌面,向下压桌面,可称为压力。

  3.弹力方向探究

  (1)压力、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物体或被支持的物体。

  (2)拉力的方向:线、绳子等只能产生伸长形变,所以只能产生拉力,拉力沿着线、绳子指向它们缩短的方向

  4.弹力大小的探究

  (1)与物体的弹性形变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弹性限度: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5.弹簧弹力大小探究──胡克定律

  (1)内容: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的大小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用公式表示就是:。式中的x是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单位是m,k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是N/m,F是弹力,单位是N。

  (2)弹簧的劲度系数:

  胡克定律公式中的k称为劲度系数,它的大小只由弹簧自身因素决定,如弹簧的长度、材料、粗细等,与弹力大小及形变大小无关。

  (3)应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缓冲装置等。

  ◆案例研究──归纳小结

  1.案例研究

  例1 书本静止在斜面上,画出斜面所产生的弹力方向。

  解析:

  (1)确定接触面:斜面

  (2)判断斜面有无弹性形变:书本受重力作用,挤压斜面,斜面产生弹性形变。

  (3)垂直斜面,指向被支持的书本──垂直斜面向上。

  例2 画出图中的两根细绳产生的弹力。

  简析:沿细绳斜向上。

  2.学生练*:课本第25页“复*与巩固”1、2、4、5。

  【布置作业】

  1.复*课文,书面完成课本第25页“复*与巩固”3、7。

  2.预*本节“摩擦力”部分内容。

  【板书设计】

  重力

  弹力

  定义

  产生条件

  方向

  大小计算

  《重力》物理教案 5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采用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和讲解法,使学生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等知识。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八年级上学期的物理学*,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4)知道被举高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水往低处流、物体从空中落下、抛向空中的物体最终落回地面等现象,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引出重力的概念,培养学养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经历探究过程得到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培养学生的实验、归纳能力

  (3)由实验感知重力的方向并能运用结论对实际问题做出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惯,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意识,激发起较高的求知欲和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2、教学难点:重力概念的建立

  设计思路

  通过对实际现象的观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分析讨论,找出其共同原因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从而引出重力概念;指导学生经历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探究活动,得出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及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的结论;通过联系实际,知道重力方向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观察被举高物体能对其他物体“工作”,感受重力势能的存在。

  教学工具

  1、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泥、线、小球、铁架台。

  2、演示器材:重物一个,沙箱一个,小木桩一个。

  3、课件:瀑布、跳伞、水力发电站、打夯机等视频资料及练*。

  4、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观察教材三幅图的视频课件,然后学生再亲手操作,观察重物下落。

  师问:这些现象有何共同原因?

  学生观察现象,思考。(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得出物体都受地球的吸引的共同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出重力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实际现象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重物下落原因的认识,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求知欲。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课件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重物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二、讲授新课

  1、关于重力

  根据以上分析教师板书重力概念

  [板书]: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强调指出重力的产生是由于地球的吸引,物体受到的重力也叫物重,物重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师问:如何测出物重?

  学生回答: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读出示数

  [做一做]:(学生分组活动,测出重物的重力。教师可强调测力计要竖直,至于为什么,告诉学生与下面要学*的重力方向有关。)

  [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将测得的数据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行复*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并测量物重,同时感知重力的方向。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加深对重力概念的理解)

  2、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1)提出问题

  师问: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学生进行猜想。

  猜想1: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猜想2: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2)设计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教师巡回指导,指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一步修正。

  (3)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先用弹簧秤分别称出质量为100克、200克、300克的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填入自己设计的表格,然后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跟质量的比值,使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为9.8牛/千克,由板书结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形状无关,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4)交流与评价

  让学生学会总结实验结果,并加强相互交流,相互改进。并对学生的探究结果给予一定的评价。

  [板书]: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G=mg(g=9.8N/Kg)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重力的方向

  [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

  (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归纳]: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强调]:竖直向下不能说成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指的是与水*地面相垂直,不能笼统指垂直方向。

  [练一练]:(出示课件)请画出下列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方向:

  1)空中飞行的飞机

  2)正在爬坡的汽车

  (学生板演完成)

  [应用]:重垂线

  [做一做]:如何用重垂线来检查桌面是否水*?

  (学生分组动手探究,加深对重力方向的理解。教师

  巡回指导。并要求学生课后去检查教室的墙角是否竖直,窗台是否水*?)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再通过练*和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重力势能

  [课件演示]:从大坝流下的水发电和正在工作的打夯机。

  师问:请大家观察课件,从大坝流下的水和正在工作的打夯机都具有一个怎样的共同特点?

  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讨论、交流,从中归纳出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即重力势能。

  [归纳]: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物理上把这种能量叫重力势能。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展示,让学生联系生活,从中归纳出知识,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课题引入中,以众多的事例、图景创设学*情景,勇于激发学生兴趣、点燃思维火花,使学生以积极态度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在重力方向教学中,设置实验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和谐、科学的氛围中感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在课堂中构建了“变教为诱”,“以诱达思”的教学意场。使教与学和谐一致,激发学*动机,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由于八年级学生刚接触到力,对利用力的知识来研究常见力,所以本节课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完成教学,并获得了成功。通过实验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