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精选5篇)

首页 / 教案 / |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1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电压表的用途和表示符号;

  2、掌握电压表的量程、刻度方法、连接方法及调“零”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会正确使用电压表并能正确地读出电压表的示数.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仪器、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 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为两部分:一是电压表的读数,二是电压表的使用.这些知识均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因此必须利用实物或挂图进行 教学 ,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重视实践的良好*惯.

  教材介绍了四种外形不同的电压表,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形状各不相同、测量范围各不相同,然后要向学生说明我们物理实验室用的电压表示要求熟练掌握的

  在实际测量电压中,要选用电压表的量程.选用电压表量程时,首先要知道刻度盘上每个大格和每个小格所代表的电压值,对于有两个量程的电压表要分清它们对应的刻度线所表示的电压值.这一点是学生容易错的,要通过反复练*是学生掌握.

  电压表的使用是本节的重点,首先是根据实际需要量程正确地接入电路,其次是根据选用的量程正确记录测量数据.这部分内容 教学 , 教师 要先做好示范,然后让学生反复练*.

  教法建议

  1.首先要从生活实际中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在学生"需求"状态下引入课题.例如:你家中的用电器,如收音机、电子钟、电风扇等,它们的工作电压各不相同.你知道它们的电压是怎样得到的吗?用什么仪表?怎样测量?

  2.接下来介绍教材图6-5、6-7形状不同、量程不同的各式电压表.(可以根据自己学校实际情况酌情处理).

  3.着重介绍物理实验室现有的学生用的电压表的量程和读数.对于选用的电压表的量程,要知道刻度盘上每个大格和每个小格所表示的电压值.着重练*有两个量程的电压表读数.

  读数是一件认真细心做的事.要仿照教材上图6-6的电压表表头,做一个较大的刻度盘供学生练读.

  在学生已使用过电流表的基础上,可以介绍电压表调零知识.当指针在电路未接通时不指在零位置,需用螺丝到调节中间旋钮,直至调到指针指在零位置为止.若无法调到零位置时,读数要计入这个差值.

  4.电压表的使用,可以按课文顺序,对每一条使用电压表的规则,先画图说明,接着进行操作演示,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准备演示实验时,要注意如下两方面:

  (1)增大观察对象的能见度和清晰度.如用大型电表,利用幻灯放大,布线分开适当距离等,利用活动指针练*读数.

  (2)提高仪器放置的位置,尽可能使每给学生都能看到.

  建议自制一些试教板,将部件安放在试教板上,竖直地挂起来,边讲边操作.

  最后将电压表的使用根电流表的使用进行对比,做出小结.它们的共同点是:

  ①都要选择量程;

  ②都要在弄清最小刻度值后再度数;

  ③都要使电流从正接线柱流进,从负接线柱流出.

  它们的不同点是:

  ①电流表是串联在被测电路中,电压表要与被测电路并联;

  ②电流表的两个接线柱不允许直接接到电源的两个极上,而电压表在被测量范围内,可以这样连接.

  使用多个量程的电压表测量电压时,如果不能预先估计被测电压的大小,应先用哪个量程试触,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实际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课深化使用电压表的知识.试触方法是学生应该学会的, 教师 要根据学生情况对电压表的试触做一次示范.告诉学生,试触时宜用单根导线从侧面试触,这样可在看到指针偏转超出最大刻度时立即移开导线.

  教学 设计方案

  教学 单元分析

  本节 教学 重点是电压表的使用,电压表的使用包括电压表的读数和电压表的连接.在电压表连接时,首先要选择量程,其次是把电压表并联在被测电路中,让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

  本节的难点是根据电压表不同的量程去读数.应当通过反复练*让学生掌握.

  教学 过程 分析

  1.通过比较电流表和电压表,加深对电压表的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前面学完电流表使用的基础上,学*电压表有类似之处.因此在 教学 时,首先提出测电压的必要,其次指出测电压的仪表叫电压表.在介绍了电压表之后,要把电压表与学过的电流表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方法是每两个学生位一组,课桌上摆放一块电流表和一块电压表,看一看表头的标记有什么区别?表盘的标度有什么区别?表盘的接线柱标记有什么区别?

  2.介绍与量程对应的表头读数.在使用电压表测电压前,要先估计被测电压值,再确定量程.确定量程后,介绍读数方法.

  照上图做表头试教板,移动指针练*读数.

  3. 教师 示范连接电压表,侧小灯泡两端电压.

  在连接教材图6-8电路用电压表测灯泡两端电压过程中,向学生介绍电压表的使用规则(教材中的三条).

  4. 教师 可以组织学生练*连接电压表测小灯泡两端电压.在实验室每两个学生为一组进行练*.

  板书 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电压表的种类、原理、构造.

  【组织形式】学生小组

  【活动方式】

  制订分类课题:1种类2原理3构造

  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

  1)查阅有关文档资料

  2)浏览网上有关站点

  3)小组讨论、交流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2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初步概念,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

  2.知道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

  知道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性形变有关。

  3.能解释一些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二)教具

  1.可以改变倾斜度的斜面(或斜槽),质量显著不同的两个钢球(或金属滑块),木块一个,用以做课本图1-1的实验。

  2.玩具弹簧枪(或课本图1-4的实验器材)。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中引入“能量”这个词。

  运动员在激烈运动后,我们说消耗了体内储存的能量;燃烧煤可以取暖,我们说煤燃烧时放出了能量;电灯发光,电炉发热,电扇吹风,我们说都消耗了能量。

  在这些不同的现象中,有一个共同的东西把它们联系起来,这就是能量,简称能。

  2.新课教学

  (1)“能”是什么?

  能的概念和跟前面学过的功的概念有密切联系。一个物体能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

  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今天,我们学*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的能——机械能。

  (2)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吗?

  (启发学生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运动物体能做功。例如,风可以吹转风车,流水可以推动水磨,挥动的铁锤可以把桩打进地面等。当学生举例中固体、液体、气体都有了时,教师总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物体,只要它们运动,即具有速度,就具有动能)

  提问:运动物体做功后静止,它还具有动能吗?动能到哪里去了呢?

  (启发学生得出物体不运动就没有动能以后,教师讲解:物体原有的动能用来做功了,即能量可以做功,做功要消耗能量。打个比方,你有钱可以买商品,买了商品钱就付出去了)

  (3)用小钉锤钉木桩和用大铁锤钉木桩,显然做功多少是不一样的,这说明运动的钉锤和铁锤具有的动能大小不一样。那么,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教师演示课本图1-1所示的实验。先说明钢球把*面上的木块推得越远,做的功就越多,这是因为阻碍木块运动的摩擦力是一定的,推得越远说明克服摩擦力做的功越多,表示钢球推木块前具有的动能越大。然后做同一个钢球从不同高度滚下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从不同高度滚下的钢球的速度不同,得出:钢球速度越大,动能越大的结论;最后做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的速度是相同的,从而得出: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教师总结:运动物体的动能,与物体质量和运动速度两个因素有关。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提问:行驶的出租车和卡车,如出租车速度大于卡车速度,哪个动能大些?如出租车速度小于卡车速度,哪个动能大些?(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前一情况无法判断,后一情况是卡车的动能大)教师总结:动能由质量和速度两个因素决定,且是随任一因素增大而增大的。因此在比较物体的动能大小时:①当一个量相等,另一个较大时,则动能较大。②当两个量都较大时,动能亦较大。③当一个量较大,另一个量较小,则无法判断动能的大小。

  最后说明: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是一个定性的粗略的比较,并不是数学上的按比例的变化。

  (4)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吗?

  (启发学生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举高的物体落下来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重锤落下来打桩,拦河坝把水位升高,水流下来可以冲动水轮机等)教师强调:如果不把重锤举高,重锤就不能把木桩打入地里做功;如果没有重力作用,铁锤就不会落下来。因此被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5)提问: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引导学生由重锤打桩得出:

  物体的质量越大,举高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6)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演示弹簧枪或课本图1-4的实验,并简单说明什么是弹性形变后,即引出弹性势能概念)

  教师简单介绍“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

  由于只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教师讲解时应力求简单明了,时间不宜超过5分钟。

  (7)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

  教师讲明两点:

  ①物体具有动能,也可以说具有机械能;物体具有势能,也可以说具有机械能;物体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动能和势能加在一起就是物体具有的机械能。

  ②物体具有的能量大小是用做功多少来衡量的。因此,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

  3.板书设计(配合教学过程,板书如下)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

  能的初步概念——物体能做功,就说它具有能。

  动能——运动物体具有的能。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

  势能

  重力势能——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

  弹性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物体具有的能。

  4.想想议议

  (1)在航空史上,有不少飞机失事,是由于飞鸟碰在飞机上,飞鸟为什么能使飞机失事?

  (2)在一空战中,飞行员觉得旁边有个东西跟着他,他用手抓住一看,原来是颗子弹,这种情况可能吗?子弹为什么不伤飞行员?

  (3)楼顶*台上放一块砖,砖对*台有没有重力势能?对地面有没有重力势能?

  (将这3道题,预先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得出:运动是相对的,飞鸟相对于飞机速度很大,故动能很大,足以打碎玻璃、打坏机内的人和机器;子弹相对于飞行员,速度为零,动能为零,故飞行员抓住子弹就像我们*常拿起铅笔一样;高度也是相对的,砖对*台没有高度,故没有重力势能,砖对地面有高度,故有重力势能)

  5.布置作业

  阅读本节课文,思考和解答以下问题。

  (1)除了课文中讲过的,再分别举出三个物体具有动能、具有势能的实例。

  (2)说明下列物体具有什么形式的机械能:

  ①在海上行驶的轮船;

  ②高空中云彩里的小冰粒;

  ③空中飞行的子弹;

  ④拉长的**橡皮条。

  (3)把废钟表或废玩具里的发条拆下来看看它是怎样工作的。为什么发条拧得紧些钟表或玩具走的时间就长些?

  (以上题目即课本机械能一章的*题第1、2、3题)

  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本第二册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3

  教学目标

  1, 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

  2, 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3, 分析和解释实例,说明过程,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情况.

  4, 建立能量的概念,树立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念,为后面学*能的转化和守恒大小基础.

  5、通过分析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养成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惯和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安排了麦克斯韦滚摆实验来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接着又安排了把用细线悬挂起来的金属小球拉到一定高度放开,以及木球与弹簧片碰撞两个实验,来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使学生一开始就注意到动能和这两种势能都可以相互转化.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减少转化为内能的问题安排在下一章讲,在这里没有涉及.教材最后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教法建议

  注重实验教学,分析上抛小球的实验到观察麦克斯韦实验,在教学过程 中要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观察物理现象,清楚具体的过程,从速度变化、高度变化到能量变化,学生能从能量变化中知道能量的转化.

  课本实验中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不用细致分析,但是要在教学过程 中让学生注意观察的分析木球碰撞弹簧片的过程,由于碰撞非常短,所以应当帮助学生想象弹簧片的形变,从而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教学中注意把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注重分析实例,例如分析射箭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分析卫星运行时.在分析卫星运行时,应当利用板图标出远地点和*地点,使学生养成画图帮助分析的*惯.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节

  【课题】

  【重点难点解析】分析转化过程.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教学过程 】

  1, 实验引课

  观察滚摆实验,用板图帮助分析.

  实验时要注意观察:滚摆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如何变化;上升阶段速度如何变化.

  注意分析的问题:到最高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到最低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在下降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在上升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新授课:.

  1)分析实例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己列举能体现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现象,并具体分析能量转化的过程.用讨论分析的方法完成课堂学*.

  方法2:一般情况下,可以分析重点实例,例如分析乒乓球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过程中,不考虑空气的阻力,注意分析:乒乓球从某他高度下落到接触地面的过程;乒乓球从接触地面到发生最大弹性形变的过程;乒乓球逐渐恢复原来形状到反弹起来的瞬间;乒乓球反弹起来后上升到最高点的过程.

  2)结论: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是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在乒乓球发生弹性形变过程和恢复原来的形状的过程中,是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所以动能也可以和弹性势能相互转化.

  3)其他实例分析:可以做课本上的实验2和实验3,并由学生自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4)难点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分析能量的转化.

  方法1,一把般情况下,学生由板图观察*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和速度的特点,从而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从*地点到远地点和从远地点到*地点移动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并知道机械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也为以后学*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方法2,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板图观察*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的特点,并告知学生在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让学生分析在卫星到达*地点和远地点的位置时,运行速度的特点是什么,并想象卫星是如何绕地球转动的,从而增强学生想象事物的能力.

  【板书设计 】

  探究活动

  【课题名称】观察和分析某个动能和弹性势能转化的实例

  【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

  【辅导参考】

  1,观察和实践蹦床运动,分析在接触蹦床过程中,蹦床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和能量转化.

  2,拆开一个玩具小车,观察上弦时,发生的弹性形变,以及它在恢复原状过程中的特点.

  【评价方案】

  1、学生自评.

  2、写出分析和观察的过程.

  3、应用到其他的实例.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4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掌握家庭电路的组成.

  2.懂得火线、零线的概念.

  3.理解保险丝的作用.

  4.了解插座及家用电器的接地.

  5.了解测电笔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能力目标

  会解决有关家庭电路的简单问题.

  情感目标

  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

  教学 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阐述家庭电路的组成,各个组成部分是什么,起什么作用,它们是怎样连接在一起的.

  教材介绍了家庭电路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教材首先运用学生已有的串、并联电路的知识,根据家庭电路的特点.指出在家庭电路中,所有的用电器都是并联接入电路的然后给出家庭电路图和各组成部分的实物图,介绍了什么是零线和火线,使学生认识家庭电路.再分别介绍电能表、保险丝、插座的作用、连接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项.关于电能表,说明了其作用和规格.保险丝与生活用电联系很密切,对其原理教材作了说明.教材详细说明了三孔插座和三脚插头的作用,以及家用电器的金属外壳为什么要接地的道理,使得教材与生活的联系更为密切.教材最后介绍了用测电笔辨别火线与零线的方法,符合生活实际需要,也为第三节安全用电知识做了必要的知识准备.

  本节的另一个难点是虽然学生对家庭电路有一定的了解,但家庭电路与生活实际联系十分紧密,应把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重点教授给学生.

  同时也由于现在施工日益注重美观,所以家庭电路中的许多线路都埋在墙内,讲解起来可观察性差,应努力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起来.

  教学 建议

  本节课 教学 内容可以主要采取问答形式教授,通过提问引起学生对身边熟悉的事情的思考,激发学*兴趣,讲解时避免理论化,要求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确实可以解决实际问题.

  1.家庭电路的组成, 教学 时应先演示示教板,让学生观察任何一个家用电器的通断都不影响其他用电器.或者可以依次通断教室内的各盏电灯,看它对其他电灯有无影响.然后可提问学生: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是并联的还是串联的?这样连接有什么好处?

  2.在讲述电能表时,应让学生观察表盘上的铭牌,从而计算出电能表允许安装的家用电器的最大功率.并举出数字实例让学生分析许多大功率用电器同时使用,电能表是否能安全工作?这样可以使学生获得较深刻的印象.

  3.保险丝的作用和原理在本节课里是重点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解.

  (1)保险丝的作用,在电路中的电流增大而超过线路设计的允许值前,能立即自动切断电路,串联在电路中的保险丝就可以起到这种自动切断电路的作用.以保证电路的安全,避免发生事故.

  (2)保险丝为什么能在电路中的电流过大时,自动切断电路呢?这是因为选做保险丝的材料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①电阻率大.这样电流通过保险丝时发热多,温度能迅速上升;

  ②熔点低.电流过大,温度上升到熔点时能及时熔断,使电路切断.

  (3)保险丝的实际应用,这里可以简要说明,保险丝越粗,熔断的电流就越大;实际中应根据电路设计的安全电流,选择合适的保险丝.

  (4)保险丝熔断实验,为了使学生对保险丝的作用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可利用示教板演示保险丝的作用.

  4.插座的作用是本节的又一要点时,演示家用电器是怎样插到插座上的三孔插座和三脚插头的作用及家电的金属外壳接地的问题,应该用实物、挂图或幻灯投影片予以具体说明,使学生认识电冰箱、洗衣机等具有金属外壳的电器,为什么其电源插头必须使用三脚插头.

  教学 设计示例

  家庭电路

  (一)提问引入:

  (1)大家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冬天家里开着电暖器,微波炉也正在工作,突然冰箱启动制冷,结果家里所有电器一下子都停止了工作.有时当你打开台灯准备做功课时,灯泡闪了几下便灭了,但其它电器却仍能正常工作.为什么有时所有电器一起停止工作,而有时某个电器坏了却不影响其它电器的工作呢?

  (2)如果你家中所有的电源插孔都被占满了,但又添置了新电器,怎样做才能使新电器也能工作起来?

  若能准确回答上述问题,则需要知道我们家庭电路的组成.

  (二)新课 教学 过程

  演示家庭电路组成板.

  (1)进户线.

  进户线有两极,如图1中所示A和B.其中一根是火线,一根是零线,家庭电路中的零线一般是接地的,因此零线与大地(地线)之间不存在电压;但火线与零线之间存在220V电压,只是一会儿电流由火线经用电器流入零线,一会儿电流又由零线经用电器流入火线,如此按一定频率变化,即我们家庭电路使用的是交流电.

  为了保证某个电器发生故障后不影响其它电器的工作,各个电器都应是一端接在火线上,另一端接在零线上,即这些电器之间是并联关系,一个支路发生故障其它支路仍能工作,所以台灯坏了,并不会影响电视机等其它电器的工作.

  (2)保险丝(如图1中的D).

  提问:现在生活水*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有能力购买各种电器,但我们能否无限制地增加家用电器呢?

  讲解:

  由于各个电器是并联的,同时使用的电器越多,干路(即进户的火线和零线)上的电流就越大.但进户线是有一定规格的,只能允许某个值以下的电流通过,若通过的电流超过此值,就会使电线过热,有可能引发火灾,造成生命财产的危险.在火线和零线上分别串入两根保险丝,就可以在电流超过进户线的允许值时,保险丝自动熔断,切断干路电流,使所有电器停止工作,避免发生火灾,同时提醒用户:你目前同时使用的电器过多了,由此可见,我们在使用电器时一定要注意干路电流的允许值,不能无限制增加同时工作的电器数量.

  提问:保险丝是怎样对电路起到保护作用的?

  讲解:

  保险丝是用电阻率比较大、熔点比较低的铅锑合金做成的.当干路电流过大时,保险丝发热很快,温度急速上升,到达其熔点时,保险丝熔断,干路就成为断路,支路上一切电器都停止工作.

  因此在供电正常情况下,家中所有电器同时停止工作,往往意味着保险丝熔断了.

  有些用户为了自家用电方便,私自将保险丝换成粗的(允许通过的电流大)或干脆换成铁丝或铜丝,这样使用大功率电器时,保险丝就不会断了.但这种做法引起的后果是极其危险的,曾经就有这样的事例;干路中电流大到已使火线和零线成为两条火龙,并且沿着各个支路蔓延开去,而保险丝却安然无恙,根本没有切断电源,起到保险的作用.

  (3)插座(见图1中的E)

  提问:既然各个电器都是并联在火线与零线之间,我们怎样才能将电器并联上去呢?

  在我们房间的墙壁上往往有电源插孔(可看教室中的实物)这就是插座(如图2中的甲和乙).插座的每个孔中都有金属片,若插孔是两个孔的,那么其中一个孔中的金属片连接火线,另一个孔中的金属片连零线.当电器的插头插入插座时,插头的金属片与插座的金属片相接触,电器就通上电了.

  对于三孔插座(如图2中的乙),一般孔“2”接火线,孔“3”接零线,孔“1”接地,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插座呢?我们家中的洗衣机、饮水机等电器的外壳本来是与火线绝缘的,但如果天长日久绝缘被破坏,外壳就会与火线相连,人站在地上,人与外壳间会存在电压,此时一触外壳便会触电.若将电器外壳与地线相连,人与外壳间没电压,就安全了.由于上述原因,这种电器的插头是三脚的(如图2中的丙),最上方的一脚接电器外壳,此脚插入插座的孔“1”,外壳便与地线相连了.

  如果多个电器都要用同一个插座,就必须用插座板了(出示实物插座板),这样可以解决多个用电器的用电问题.

  观察打开的插座板,提问:

  ①插座板中哪些地方是导电的、哪些地方是绝缘的?

  ②怎样安装插座板?

  ③安装插座板时一定要注意什么问题?(两根导电的弹簧片间必须绝缘)

  ④插座板外壳上的数字有什么意义?

  (4)照明线路(如图1中的F)

  ①让学生观察线路的接法,提问:为什么要这样连接?灯和开关的位置能否互换?

  要求学生通过讨论明确:灯与开关互换后,即使开关断开,灯也与火线相连,与站在地上的人之间存在电压,人若触摸电的产绝缘处便会发生危险.

  ②让学生课后观察螺口灯与卡口灯的灯泡及灯座,分析它们的工作电路,并说明哪种更安全些?

  (5)电能表(如图1中的C)

  提问:

  ①电能表能否安装在图1的“E”和“F”之间?

  ②某电能表上标有“220V,10A”字样,这是什么意思?

  ③电能表上的“1500r/kWh”字样表示什么意思?

  要求学生明确:该字样说明用户用电能1度时,此电能表的转盘会转1500转.

  例题某电器单独工作30分钟的过程中,该电能表的转盘转了500转,则该电器的功率应为多少?可否根据此题设计一个测未知功率电器额定功率的方案?需测哪些数据?

  (6)测电笔.

  讲解:在连接家庭电路时,首先应区分零线和火线.我们可以用测电笔来完成这项工作.

  测电笔的构造

  如图3所示:由金属笔尖、大电阻、氖管和笔尾金属体依次相连而成.在使用测电笔时,用手捏住笔尾金属体,将笔尖接触进户线,若碰到的是火线,则氖管发光.这是因为火线与人所站的大地之间存在电压,而大电阻和氖管的电阻比人体电阻大很多,所以大部分电压加在了大电阻和氖管上,使氖管发光.若笔尖接触的是零线,氖管就不会发光.

  测电笔分为高压测电笔和低压测电笔,一般一千伏以上的电压称为高压,我们家庭电路的电压属于低压.千万不要用低压测电笔去测高压火线,因为此时人体按比例分得的电压会超过人体所能承受的安全电压.

  探究活动

  【课题】

  探究生活用电中的接地方法

  【组织形式】

  个人和学*小组

  【活动方式】

  1.制定子课题.

  三相插座如何接地

  地线的接地方法

  2.图书馆、互联网查找资料

  3.小组讨论总结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5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初步概念,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

  2.知道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

  知道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性形变有关。

  3.能解释一些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二)教具

  1.可以改变倾斜度的斜面(或斜槽),质量显著不同的两个钢球(或金属滑块),木块一个,用以做课本图1-1的实验。

  2.玩具弹簧枪(或课本图1-4的实验器材)。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中引入“能量”这个词。

  运动员在激烈运动后,我们说消耗了体内储存的能量;燃烧煤可以取暖,我们说煤燃烧时放出了能量;电灯发光,电炉发热,电扇吹风,我们说都消耗了能量。

  在这些不同的现象中,有一个共同的东西把它们联系起来,这就是能量,简称能。

  2.新课教学

  (1)“能”是什么?

  能的概念和跟前面学过的功的概念有密切联系。一个物体能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

  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今天,我们学*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的能——机械能。

  (2)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吗?

  (启发学生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运动物体能做功。例如,风可以吹转风车,流水可以推动水磨,挥动的铁锤可以把桩打进地面等。当学生举例中固体、液体、气体都有了时,教师总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物体,只要它们运动,即具有速度,就具有动能)

  提问:运动物体做功后静止,它还具有动能吗?动能到哪里去了呢?

  (启发学生得出物体不运动就没有动能以后,教师讲解:物体原有的动能用来做功了,即能量可以做功,做功要消耗能量。打个比方,你有钱可以买商品,买了商品钱就付出去了)

  (3)用小钉锤钉木桩和用大铁锤钉木桩,显然做功多少是不一样的,这说明运动的钉锤和铁锤具有的动能大小不一样。那么,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教师演示课本图1-1所示的实验。先说明钢球把*面上的木块推得越远,做的功就越多,这是因为阻碍木块运动的摩擦力是一定的,推得越远说明克服摩擦力做的功越多,表示钢球推木块前具有的动能越大。然后做同一个钢球从不同高度滚下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从不同高度滚下的钢球的速度不同,得出:钢球速度越大,动能越大的结论;最后做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的速度是相同的,从而得出: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教师总结:运动物体的动能,与物体质量和运动速度两个因素有关。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提问:行驶的出租车和卡车,如出租车速度大于卡车速度,哪个动能大些?如出租车速度小于卡车速度,哪个动能大些?(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前一情况无法判断,后一情况是卡车的动能大)教师总结:动能由质量和速度两个因素决定,且是随任一因素增大而增大的。因此在比较物体的动能大小时:①当一个量相等,另一个较大时,则动能较大。②当两个量都较大时,动能亦较大。③当一个量较大,另一个量较小,则无法判断动能的大小。

  最后说明: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是一个定性的粗略的比较,并不是数学上的按比例的变化。

  (4)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吗?

  (启发学生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举高的物体落下来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重锤落下来打桩,拦河坝把水位升高,水流下来可以冲动水轮机等)教师强调:如果不把重锤举高,重锤就不能把木桩打入地里做功;如果没有重力作用,铁锤就不会落下来。因此被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5)提问: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引导学生由重锤打桩得出:

  物体的质量越大,举高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6)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演示弹簧枪或课本图1-4的实验,并简单说明什么是弹性形变后,即引出弹性势能概念)

  教师简单介绍“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

  由于只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教师讲解时应力求简单明了,时间不宜超过5分钟。

  (7)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

  教师讲明两点:

  ①物体具有动能,也可以说具有机械能;物体具有势能,也可以说具有机械能;物体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动能和势能加在一起就是物体具有的机械能。

  ②物体具有的能量大小是用做功多少来衡量的。因此,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

  3.板书设计(配合教学过程,板书如下)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

  能的初步概念——物体能做功,就说它具有能。

  动能——运动物体具有的能。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

  势能

  重力势能——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

  弹性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物体具有的能。

  4.想想议议

  (1)在航空史上,有不少飞机失事,是由于飞鸟碰在飞机上,飞鸟为什么能使飞机失事?

  (2)在一空战中,飞行员觉得旁边有个东西跟着他,他用手抓住一看,原来是颗子弹,这种情况可能吗?子弹为什么不伤飞行员?

  (3)楼顶*台上放一块砖,砖对*台有没有重力势能?对地面有没有重力势能?

  (将这3道题,预先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得出:运动是相对的,飞鸟相对于飞机速度很大,故动能很大,足以打碎玻璃、打坏机内的人和机器;子弹相对于飞行员,速度为零,动能为零,故飞行员抓住子弹就像我们*常拿起铅笔一样;高度也是相对的,砖对*台没有高度,故没有重力势能,砖对地面有高度,故有重力势能)

  5.布置作业

  阅读本节课文,思考和解答以下问题。

  (1)除了课文中讲过的,再分别举出三个物体具有动能、具有势能的实例。

  (2)说明下列物体具有什么形式的机械能:

  ①在海上行驶的轮船;

  ②高空中云彩里的小冰粒;

  ③空中飞行的子弹;

  ④拉长的**橡皮条。

  (3)把废钟表或废玩具里的发条拆下来看看它是怎样工作的。为什么发条拧得紧些钟表或玩具走的时间就长些?

  (以上题目即课本机械能一章的*题第1、2、3题)

  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本第二册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精选5篇)扩展阅读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精选5篇)(扩展1)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 (菁华5篇)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1

  教学目的

  1.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

  3.理解机械能的初步概念。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

  教学难点

  能的概念的建立。

  教具

  钢球、斜槽轨道、小木块、砝码、弹簧。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能,诸如热能、电能、能源开发等等。“能”确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能的概念跟功的概念有密切联系。我们说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电流能做功,具有电能;燃料燃烧放热可以做功,有热能。

  自然界中,能的形式很多,今天我们学*最常见的能的形式——动能和势能。

  (二)动能

  1.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动能?

  急流的河水能把石头冲走,流水能做功;飞行的子弹能把木板打穿,飞行的子弹能做功;风吹动帆船航行,空气流动形成的风能做功。这些物体能做功,它们都具有能。它们的能量由于物体运动才具有的。水由于流动、子弹由于飞行、空气由于流动而具有能。

  物理学中把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2.请同学们判断下列物体中哪些物体具有动能。

  *的人,足球场上奔跑的运动员,炮膛中准备发射的炮弹,从飞机上投出的炸弹,被电风扇吹动的空气。

  (学生回答)。

  奔跑的运动员,飞机投出的炸弹,被吹动的空气具有动能。原因是运动员、炸弹和空气是运动的。而*的人和炮膛中等待发射的炮弹是静止的,所以不具有动能。

  3.动能的大小或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

  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大。那么动能的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这是个带槽的木板,我们把钢球放到斜面上令其滚下,到达*面上打击一个小木块,推动木块做功,根据木块被推动的距离远*来判断钢球具有的动能的大小。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

  第一次,我们使小钢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注意木块被推的距离。

  第二次,我们换一个质量大的钢球,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到达*面上时和刚才的小钢球具有同样的速度,再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很显然,第二次木块被推的距离比第一次远得多。说明大钢球做的功多,也就是大钢球具有的动能大。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

  这个实验说明了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它的质量有关,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我们用同一个钢球再做两次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第一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低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第二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高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比较两次实验中木块被推的距离大小。

  很显然,钢球从更高的位置滚下来,到达*面上时具有更大的速度,木块被推的更远。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

  这个实验说明同一个物体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通过以上实验可知,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

  4.课堂练*。

  (1)一辆汽车加速运动,它的动能______。

  (2)火车进站时做减速运动,它的动能______,停止后,它的动能=______。

  (3)一辆洒水车在马路上匀速前进并正在洒水,它的动能______。

  (三)势能

  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并没有运动,但是它们也能做功,也具有能。

  1.什么样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人们在打桩时,必须把重锤高高举起,当重锤落下时可以做功,因为重锤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重锤下落时沿着重力的方向向下通过了一段距离,所以举高的重锤可以做功,将木桩打入地里。试想,一个重锤如果静止地压在本桩上是不能做功的。重锤只有在被举高的情况下才能做功,即重锤被举高时才具有做功的本领——能。

  一池静止的水是不能做功的,但是这一池静止的水如果处在高山上,水落下时就可以做功,把水车冲得转起来。

  被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2.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请大家判断下列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大小。

  (1)打地基时,质量是20千克的石头重锤和质量是100千克的铁制重锤被举得同样高,谁的重力势能大?(学生回答)

  (2)同一个重锤,被举高1米或3米两种情况下,哪种情况重力势能大?(学生回答)

  通过以上的两个例子说明大家能判断出重力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被举的高度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3.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大家看一个实验。(教师边演示,边讲授)

  这是一个弹簧,把一个砝码放在弹簧上的小木板上,用力将弹簧压缩,使其发生弹性形变。此时,弹簧静止,没有动能。弹簧也没有被举高,也没有重力势能。可是大家想象,弹簧能不能做功?

  能!放开手,砝码被弹簧举起来。

  可见,被压缩的弹簧也具有能。这种能区别于动能和重力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所以,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物体在很多情况下都具有弹性势能。射箭用的弓被拉满时产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钟表的发条在卷紧时具有弹性势能,通过做功来带动钟表机件正常转动。

  4.物体的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形变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5.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都叫做势能。

  (四)机械能

  1.提问:飞行中的飞机具有什么能?(学生回答)

  飞机是运动的,它具有动能。飞机从地面飞上高空,所以具有重力势能。很多物体可以既有动能又有势能。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

  2.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能量越大。物体做了多少功,必然消耗了多少某种形式的能。所以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例如,推出去的铅球,动能是300焦耳,重力势能是200焦耳,弹性势能为0,那么铅球的机械能就是500焦耳。

  (五)布置作业

  (1)复*课文

  (2)*题1、2、3。(盛重光)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2

  一、新课引入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二、新课讲解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进而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演示实验,实验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钢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槽上追上从接*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2)势能: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

  并推动纸弹移动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解释弹性形变: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的形状变化,叫做形变。如果外力撤消,物体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弹性形变。如:拉长的弹簧,压扁的皮球,弯曲的钢锯条,上紧的钟表发条等。

  演示实验,阐明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为节省课堂时间,课前将两个性质相同弹簧,压缩到不同的长度。先后将拉紧弹簧的绳烧断,两次砝码被弹起的高度不同。弹簧压得越紧,放松时它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弹性势能越大。

  被举高的重物,也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举高的夯落下时能把木桩打入地里。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如:举起同样高度的铅球和乒乓球,铅球落下时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势能大。铅球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导学生讨论树上结的苹果是否具有重力势能?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能够做功只是说物体具有了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做了功。树上结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但只要它从树上掉下来就能做功,所以我们说它具有重力势能。

  (3)机械能:让学生分析静止在桌面上的钢球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势能)继而让学生分析在桌面上滚动的钢球具有什么能?通过分析得知滚动的钢球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一个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那么动能和势能的和就是它的总机械能。

  (4)能量的单位: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识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联系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因此,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3

  学*目标

  1、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2、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过程

  一、学生展示

  1、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在物理学中,能的单位是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_。

  2、物体由于_______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物体动能的大小跟它的_______和______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_____;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_____。

  3、物体由于被_______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物体的重力势能跟它的_______和______有关。对于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的势能越______;对于质量相同的物体,高度越高的势能越______。

  4、物体由于_____________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

  5、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统称势能。_________和_________统称机械能。

  6、课本上“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和“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两个实验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7、在“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要探究动能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应该选质量_______的小球,从斜面上________位置滚下去推动水*面上的木块,观察木块被推出的距离。(填“相同”或“不同”)

  8、在“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要探究重力势能与高度之间的关系,应该让同一重锤从_______高度落下,打击小桌,观察小桌陷入沙中的深度。

  9、一个木箱重100N,某人用20N的水*推力推动它前进了5m,则此人所做的功是多少?若把这个木箱搬到5m高的楼上,则此人做功又是多少?

  二、目标定向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三、学生自学

  自学指导

  一、阅读课本,知道什么是能量以及能量的单位是什么。

  物体________________,表示这个物体具有_______,简称______,它的单位是_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_。

  二、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动能。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重力势能;____________________叫弹性势能。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势能;_________和_________统称为势能。

  针对练*

  1、下列物体中具有重力势能的是_______________;具有弹性势能的是____________

  A、因挤压而变形的气球

  B、在水*路面上飞驰的小轿车

  C、正在下坠的桩锤

  D、停在空中不动的直升机

  E、钟表中卷紧的发条

  F、高山上的石头

  G、三峡水库中的水

  H、被推开的弹簧门的弹簧

  I、跑百米的运动员

  2、“黄河远上白云间”说明黄河水具有____________能。

  3、“滚滚长江东逝水”说明黄河水具有____________能。

  查看课本小资料中表一的内容,分组讨论后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速度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吗?

  2、质量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吗?

  3、你认为物体的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课堂作业

  1、关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速度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

  B、质量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

  C、速度和质量都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

  D、动能是运动物体本身的性质,与质量、速度无关

  2、关于能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高山上静止的石头不具有能

  B、物体已做的功越多,说明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多

  C、只要物体能够做功,说明物体具有能

  D、只有正在做功的物体才具有能

  3、如图所示,让钢球从斜面上由静止滚下,打到一个小木块上,能将木块撞出一段距离,放在同一水*面上相同位置的木块,被撞地越远,

  表示钢球的动能越大。现用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看哪次木块被推得远,回答以下问题

  (1)设计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让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表给出了一头牛慢步行走和一名普通中学生百米赛跑时的数据。

  物体质量m(kg)速度v(m/s)动能E(J)

  牛约600约0、5约75

  中学生约50约6约900

  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对物体动能大小影响较大的因素是_________,你这样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型例题

  1、物体所具有的能的判断

  例1、下列物体具有什么形式的能,请写在空白处。

  (1)在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__________(2)竖直上抛的小球在最高点时________

  (3)静止在空中的气球_______________(4)从空中降落的雨点_________ _

  (5)被压缩了的弹簧_________________(6)飞流之下的瀑布______________ _

  2、动能、势能、变化的判断

  例2、直升飞机在空中匀速上升过程中,它的()

  A、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减小

  B、重力势能和动能增大

  C、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大

  D、动能和重力势能减小

  四、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

  1、认真阅读课本上的实验,然后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回答以下问题:

  ①实验中是通过观察什么来反映小球的动能的大小的?

  ②实验中是怎样探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的?

  ③实验中是怎样探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的?

  ④这个实验是用什么方法探究的?

  ⑤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把结论填到课本上。

  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________和________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______,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越_____。

  2、阅读课本的探究实验,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实验中是通过观察什么来判断重锤具有的重力势能的大小的?

  (2)实验中怎样探究重力势能与物体被举高的高度之间的关系的?

  (3)实验中怎样探究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之间的关系的?

  (4)这个实验所采用的探究方法是什么?

  (5)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把课本上的结论填写完整。

  五、答疑解惑

  1、如图,小明在做哪些因素与物体的动能有关的几次实验中,说明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的是()

  A、甲、乙B、乙、丙C、丙、丁D、甲、丙

  六、反馈评价

  1、有一辆汽车和一列火车,若以相同的速度行驶,则_______具有的动能大;处在同一高度以相同的速度飞行的子弹和炮弹相比较,_______的重力势能大。

  2、洒水车匀速行驶在*直路面上洒水,则在此过程中洒水车的动能逐渐______。

  3、跳水运动员从最高点向水面下落的过程中,他的速度逐渐_______,所以动能逐渐_______,重力势能逐渐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4、自行车下坡时速度越来越大,它的动能逐渐_______,重力势能逐渐_______。

  5、下列物体中重力势能最大的是()

  A、放在一楼窗台上的质量是4kg的石块

  B、放在三楼窗台上的质量是4kg的陶罐

  C、放在五楼窗台上质量是4kg的一盆花

  D、晾晒在五楼窗台上的质量是1、5kg的球鞋

  6、下列物体既具有动能又具有重力势能的是()

  A、在轨道上行驶的火车

  B、从坡顶向坡下跑的运动员

  C、江河中的流水

  D、空中静止的飞机

  7、空中沿水*方向匀速飞行的一架飞机,正在向灾区空投物资,在空投过程中,飞机的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变化情况是()

  A、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增大

  B、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减小

  C、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

  D、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

  七、知识整合

  1、物体能够对外做功(但不一定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3、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4、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

  ①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物体被举得越高,质量越大,具有的重力势能也越大。

  ②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八、课外作业

  1、练*册每天1练。

  2、教材课后经典*题。

  中考宝典

  1、打木桩的重锤自由下落时,关于它的动能和势能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动能不变,势能不变

  B、动能增大,势能不变

  C、动能增大,势能减小

  D、动能减小,势能增大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4

  教学目的

  1.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

  3.理解机械能的初步概念。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

  教学难点

  能的概念的建立。

  教具

  钢球、斜槽轨道、小木块、砝码、弹簧。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能,诸如热能、电能、能源开发等等。“能”确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能的概念跟功的概念有密切联系。我们说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电流能做功,具有电能;燃料燃烧放热可以做功,有热能。

  自然界中,能的形式很多,今天我们学*最常见的能的形式——动能和势能。

  (二)动能

  1.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动能?

  急流的河水能把石头冲走,流水能做功;飞行的子弹能把木板打穿,飞行的子弹能做功;风吹动帆船航行,空气流动形成的风能做功。这些物体能做功,它们都具有能。它们的能量由于物体运动才具有的。水由于流动、子弹由于飞行、空气由于流动而具有能。

  物理学中把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2.请同学们判断下列物体中哪些物体具有动能。

  *的人,足球场上奔跑的运动员,炮膛中准备发射的炮弹,从飞机上投出的炸弹,被电风扇吹动的空气。

  (学生回答)。

  奔跑的运动员,飞机投出的炸弹,被吹动的空气具有动能。原因是运动员、炸弹和空气是运动的。而*的人和炮膛中等待发射的炮弹是静止的,所以不具有动能。

  3.动能的大小或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

  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大。那么动能的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这是个带槽的木板,我们把钢球放到斜面上令其滚下,到达*面上打击一个小木块,推动木块做功,根据木块被推动的距离远*来判断钢球具有的动能的大小。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

  第一次,我们使小钢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注意木块被推的距离。

  第二次,我们换一个质量大的钢球,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到达*面上时和刚才的小钢球具有同样的速度,再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很显然,第二次木块被推的距离比第一次远得多。说明大钢球做的功多,也就是大钢球具有的动能大。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

  这个实验说明了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它的质量有关,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我们用同一个钢球再做两次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第一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低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第二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高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比较两次实验中木块被推的距离大小。

  很显然,钢球从更高的位置滚下来,到达*面上时具有更大的速度,木块被推的更远。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

  这个实验说明同一个物体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通过以上实验可知,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

  4.课堂练*。

  (1)一辆汽车加速运动,它的动能______。

  (2)火车进站时做减速运动,它的动能______,停止后,它的动能=______。

  (3)一辆洒水车在马路上匀速前进并正在洒水,它的动能______。

  (三)势能

  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并没有运动,但是它们也能做功,也具有能。

  1.什么样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人们在打桩时,必须把重锤高高举起,当重锤落下时可以做功,因为重锤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重锤下落时沿着重力的方向向下通过了一段距离,所以举高的重锤可以做功,将木桩打入地里。试想,一个重锤如果静止地压在本桩上是不能做功的。重锤只有在被举高的情况下才能做功,即重锤被举高时才具有做功的本领——能。

  一池静止的水是不能做功的,但是这一池静止的水如果处在高山上,水落下时就可以做功,把水车冲得转起来。

  被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2.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请大家判断下列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大小。

  (1)打地基时,质量是20千克的石头重锤和质量是100千克的铁制重锤被举得同样高,谁的重力势能大?(学生回答)

  (2)同一个重锤,被举高1米或3米两种情况下,哪种情况重力势能大?(学生回答)

  通过以上的两个例子说明大家能判断出重力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被举的高度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3.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大家看一个实验。(教师边演示,边讲授)

  这是一个弹簧,把一个砝码放在弹簧上的小木板上,用力将弹簧压缩,使其发生弹性形变。此时,弹簧静止,没有动能。弹簧也没有被举高,也没有重力势能。可是大家想象,弹簧能不能做功?

  能!放开手,砝码被弹簧举起来。

  可见,被压缩的弹簧也具有能。这种能区别于动能和重力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所以,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物体在很多情况下都具有弹性势能。射箭用的弓被拉满时产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钟表的发条在卷紧时具有弹性势能,通过做功来带动钟表机件正常转动。

  4.物体的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形变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5.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都叫做势能。

  (四)机械能

  1.提问:飞行中的飞机具有什么能?(学生回答)

  飞机是运动的,它具有动能。飞机从地面飞上高空,所以具有重力势能。很多物体可以既有动能又有势能。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

  2.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能量越大。物体做了多少功,必然消耗了多少某种形式的能。所以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例如,推出去的铅球,动能是300焦耳,重力势能是200焦耳,弹性势能为0,那么铅球的机械能就是500焦耳。

  (五)布置作业

  (1)复*课文

  (2)*题1、2、3。(盛重光)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5

  动能和势能教学目标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5、能用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解释简单的现象。

  6、通过演示实验、生活中的现象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想象、归纳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教材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最后,教材给出了机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法建议

  对于能量的引入,可以从一些涉及能量的词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再联系做功的知识,列举实例如课本上的实例和演示小实验。

  用学生自主学*的方法,让学生列举运动物体能做功的现象,并分析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点,进而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是动能的结论。进一步用实验或多媒体资料发现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并进而用学到的知识,即动能定义、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来分析和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对于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学*,也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设计与动能相同的学*框架,让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同时学生可以加深体验学*物理的方法和感觉到学*物理的乐趣。

  对于机械能的学*,可以用学生阅读课本或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材料,教师进行总结,注意要用联系实际的事例使学生能够分析机械能的实际问题,并理解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中“统称”的含义。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节动能和势能

  课题动能和势能

  重点和难点分析动能和势能概念的建立。重力势能概念建立:由于实际看到的下落物体做功都表现为有速度的物体的做功,所以在建立重力势能概念时,要强化能够做功的物体就有能量。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由于能量和做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由功和能的关系理解能量的概念。提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有:怎样才算做功了;功的必要条件和单位;分析具体实例引入能量的概念。

  实验:演示钢球从斜面上滚下,在水*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一段距离,学生分析在碰撞过程中,做功的情况。由分析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出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在物理学中,能量和做功有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一个物体能做的功越多,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2,新授课:动能

  1),动能概念的建立

  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实例:风吹动帆船航行,空气对帆船做了功;急流的河水把石头冲走,水对石头做了功,运动的钢球打在木块上,把木块推走,钢球对木块做了功。

  利用板图帮助学生找到不同现象的共性的内容:运动的物体能够做功,我们把它们所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从板图上,学生应当能够总结出“物体由于运动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由学生总结结论,也可以教师帮助学生逐步的寻求共同点,得到结论。

  2),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

  实验步骤1:让同一个钢球在斜面的不同位置上滚下,观察小球撞击木块的现象,并分析得到的结论。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要思考的问题:钢球先后从不同高度处滚下的原因;撞击距离的远*说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

  分析过程:同一个钢球,原来的位置越高,滚到斜面下端时的速度越大,把木块推得越远,做的功越多,说明具有的动能越大,所以动能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

  实验步骤2:观察钢球和木球在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撞到*面上的木块发生的现象,并分析实验的结论。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思考的问题:钢球和木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的原因;撞击木块的远*说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

  分析过程:钢球和木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到达斜面底部时速度相同,钢球的质量大,把木块推得远,做功多,具有动能大,所以动能的大小还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综上所述:物体的动能大小和物体的质量、运动速度有关。

  3,新授课:势能

  1),力势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重锤具有做功能力,因而具有能量:重锤被举高,当下落时,能够把木桩打入地里,对木桩做功,所以它因能够做功而具有能量,我们把这种能量称为重力势能。

  学生列举生活中存在重力势能的实例。并结合实例分析出物体和地面有高度差就有重力势能(可以让学生知道我们都是以地面为参考,来分析重力势能的)

  学生从实例中分析重力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并结合实际现象分析是否有重力势能、重力势能大小比较、重力势能的变化三个方面的问题。

  2),弹性势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

  建议学*方法为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什么是弹性势能;举例说明物体具有弹性势能可以做功;分析压缩弹簧被放松而做功的实例;列举并分析弹性势能大小比较和弹性势能变化的实例。

  4,新授课:机械能

  讲清机械能上动能和势能的统称其中统称的含义:表示动能和势能都属于机械能,即机械能有两种表示方式:动能和势能。一个物体既可以有动能也可以有势能。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课题分析玩具小车在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活动方案参考

  1、观察小车的传动结构,在上紧发条时和松开发条时的情景;思考弹性势能大小和做功多少的关系。

  2、看看市场或超市中还有哪些上发条的小车。

  3、观察现在流行的儿童玩具靠什么发动的。评价

  1、材料全班共享。

  2、写出观察和分析的过程报告。

  3、从网上查找的资料,要列出学*过程清单。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精选5篇)(扩展2)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精选5篇)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 1

  教学目标

  1,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

  2,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3,分析和解释实例,说明过程,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情况。

  4,建立能量的概念,树立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念,为后面学*能的转化和守恒大小基础。

  5、通过分析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养成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惯和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安排了麦克斯韦滚摆实验来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接着又安排了把用细线悬挂起来的金属小球拉到一定高度放开,以及木球与弹簧片碰撞两个实验,来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使学生一开始就注意到动能和这两种势能都可以相互转化。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减少转化为内能的问题安排在下一章讲,在这里没有涉及。教材最后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教法建议

  注重实验教学,分析上抛小球的实验到观察麦克斯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观察物理现象,清楚具体的过程,从速度变化、高度变化到能量变化,学生能从能量变化中知道能量的转化。

  课本实验中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不用细致分析,但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观察的分析木球碰撞弹簧片的过程,由于碰撞非常短,所以应当帮助学生想象弹簧片的形变,从而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教学中注意把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注重分析实例,例如分析射箭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分析卫星运行时。在分析卫星运行时,应当利用板图标出远地点和*地点,使学生养成画图帮助分析的*惯。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节

  【课题】

  【重点难点解析】;分析转化过程。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教学过程】

  1,实验引课

  观察滚摆实验,用板图帮助分析。

  实验时要注意观察:滚摆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如何变化;上升阶段速度如何变化。

  注意分析的问题:到最高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到最低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在下降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在上升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新授课:。

  1)分析实例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己列举能体现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现象,并具体分析能量转化的过程。用讨论分析的方法完成课堂学*。

  方法2:一般情况下,可以分析重点实例,例如分析乒乓球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过程中,不考虑空气的阻力,注意分析:乒乓球从某他高度下落到接触地面的过程;乒乓球从接触地面到发生最大弹性形变的过程;乒乓球逐渐恢复原来形状到反弹起来的瞬间;乒乓球反弹起来后上升到最高点的过程。

  2)结论: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是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在乒乓球发生弹性形变过程和恢复原来的形状的过程中,是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所以动能也可以和弹性势能相互转化。

  3)其他实例分析:可以做课本上的实验2和实验3,并由学生自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4)难点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分析能量的转化。

  方法1,一把般情况下,学生由板图观察*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和速度的特点,从而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从*地点到远地点和从远地点到*地点移动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并知道机械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也为以后学*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方法2,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板图观察*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的特点,并告知学生在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让学生分析在卫星到达*地点和远地点的位置时,运行速度的特点是什么,并想象卫星是如何绕地球转动的,从而增强学生想象事物的能力。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名称】观察和分析某个动能和弹性势能转化的实例

  【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

  【辅导参考】

  1,观察和实践蹦床运动,分析在接触蹦床过程中,蹦床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和能量转化。

  2,拆开一个玩具小车,观察上弦时,发生的弹性形变,以及它在恢复原状过程中的特点。

  【评价方案】

  1、学生自评。

  2、写出分析和观察的过程。

  3、应用到其他的实例。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 2

  动能和势能教学目标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5、能用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解释简单的现象。

  6、通过演示实验、生活中的现象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想象、归纳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教材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最后,教材给出了机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法建议

  对于能量的引入,可以从一些涉及能量的词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再联系做功的知识,列举实例如课本上的实例和演示小实验。

  用学生自主学*的方法,让学生列举运动物体能做功的现象,并分析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点,进而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是动能的结论。进一步用实验或多媒体资料发现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并进而用学到的知识,即动能定义、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来分析和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对于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学*,也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设计与动能相同的学*框架,让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同时学生可以加深体验学*物理的方法和感觉到学*物理的乐趣。

  对于机械能的学*,可以用学生阅读课本或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材料,教师进行总结,注意要用联系实际的事例使学生能够分析机械能的实际问题,并理解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中“统称”的含义。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节动能和势能

  课题动能和势能

  重点和难点分析动能和势能概念的建立。重力势能概念建立:由于实际看到的下落物体做功都表现为有速度的物体的做功,所以在建立重力势能概念时,要强化能够做功的物体就有能量。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由于能量和做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由功和能的关系理解能量的概念。提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有:怎样才算做功了;功的必要条件和单位;分析具体实例引入能量的概念。

  实验:演示钢球从斜面上滚下,在水*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一段距离,学生分析在碰撞过程中,做功的情况。由分析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出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在物理学中,能量和做功有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一个物体能做的功越多,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2,新授课:动能

  1),动能概念的建立

  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实例:风吹动帆船航行,空气对帆船做了功;急流的河水把石头冲走,水对石头做了功,运动的钢球打在木块上,把木块推走,钢球对木块做了功。

  利用板图帮助学生找到不同现象的共性的内容:运动的物体能够做功,我们把它们所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从板图上,学生应当能够总结出“物体由于运动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由学生总结结论,也可以教师帮助学生逐步的寻求共同点,得到结论。

  2),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

  实验步骤1:让同一个钢球在斜面的不同位置上滚下,观察小球撞击木块的现象,并分析得到的结论。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要思考的问题:钢球先后从不同高度处滚下的原因;撞击距离的远*说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

  分析过程:同一个钢球,原来的位置越高,滚到斜面下端时的速度越大,把木块推得越远,做的功越多,说明具有的动能越大,所以动能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

  实验步骤2:观察钢球和木球在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撞到*面上的木块发生的现象,并分析实验的结论。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思考的问题:钢球和木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的原因;撞击木块的远*说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

  分析过程:钢球和木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到达斜面底部时速度相同,钢球的质量大,把木块推得远,做功多,具有动能大,所以动能的大小还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综上所述:物体的动能大小和物体的质量、运动速度有关。

  3,新授课:势能

  1),力势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重锤具有做功能力,因而具有能量:重锤被举高,当下落时,能够把木桩打入地里,对木桩做功,所以它因能够做功而具有能量,我们把这种能量称为重力势能。

  学生列举生活中存在重力势能的实例。并结合实例分析出物体和地面有高度差就有重力势能(可以让学生知道我们都是以地面为参考,来分析重力势能的)

  学生从实例中分析重力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并结合实际现象分析是否有重力势能、重力势能大小比较、重力势能的变化三个方面的问题。

  2),弹性势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

  建议学*方法为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什么是弹性势能;举例说明物体具有弹性势能可以做功;分析压缩弹簧被放松而做功的实例;列举并分析弹性势能大小比较和弹性势能变化的实例。

  4,新授课:机械能

  讲清机械能上动能和势能的统称其中统称的含义:表示动能和势能都属于机械能,即机械能有两种表示方式:动能和势能。一个物体既可以有动能也可以有势能。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课题分析玩具小车在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活动方案参考

  1、观察小车的传动结构,在上紧发条时和松开发条时的情景;思考弹性势能大小和做功多少的关系。

  2、看看市场或超市中还有哪些上发条的小车。

  3、观察现在流行的儿童玩具靠什么发动的。评价

  1、材料全班共享。

  2、写出观察和分析的过程报告。

  3、从网上查找的资料,要列出学*过程清单。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 3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并能举例说明。

  2.能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二)教具

  1.麦克斯韦滚摆。

  2.课本图1-7的装置,在弹簧片前加一弹簧。

  3.单摆、皮球(或乒乓球)。

  (三)教学过程

  1.复*提问

  (1)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判断质量一定的物体的动能的变化?

  (2)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判断重力势能大小的变化?

  (演示钢球从斜槽滚下,斜槽倾角应尽量小一些,使钢球从斜槽滚下的时间尽量长一些,引导学生观察钢球竖直高度的变化和速度的变化,回答上述问题)

  2.新课教学

  (1)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从上面实验可以看到,钢球从斜槽滚下的过程中,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小;速度变快,动能增大,这个动能是怎样产生的?(引导学生回答是由重力势能转化来的)

  问:重力势能可以转化为动能,动能可不可以转化为重力势能呢?

  演示滚摆(将摆轮涂成黑白相间,使学生明显观察到转速的变化),引导学生观察:摆下降时,摆轮越转越快;摆上升时,摆轮越转越慢,并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变化的情况,最后得出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的结论。

  (2)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吗?

  演示课本图1-7(水*槽末端加一弹簧,以使动能和弹性势能的变化明显显示出来),引导学生观察:钢球接触弹簧后,速度减小,弹簧压缩;弹簧恢复时,形变减小,钢球速度变大,但方向反过来了(教师应指出:动能大小跟运动快慢有关,跟运动方向无关,因为物体向任何方向运动都能做功)。

  对钢球和弹簧间的能的转化,应分两步讲:①从钢球压弹簧开始到弹簧形变最大:钢球动能由最大变到零,弹簧弹性势能由零到最大,即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②从弹簧形变最大到恢复原状:弹簧弹性势能又转化为钢球的动能。

  (3)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先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例子,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下列事例:

  ①演示单摆,引导学生观察摆球在高度最大处和最低点的速度大小,说明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②人造卫星:教师先指出:卫星在远地点,势能最大,在*地点势能最小。问学生:卫星由远地点向*球点运动的过程中,速度怎样变化?能量怎样转比?引导学生回答:卫星由远地点到*地点,势能减小了,减小的势能转化为动能,故速度增大。再让学生回答卫星由*地点向远地点运动能的转化情况。

  ③撑竿跳高:由于过程比较复杂,可由教师分析讲解。为使问题简化,分析时一律不考虑起跳前助跑的作用。

  徒手跳高的高度由起跳时向上的速度决定。即起跳时的动能转化为最高点的重力势能。

  撑竿跳高时,人在起跳时使撑竿弯曲(形变),这时人具有动能,撑竿具有弹性势能。到最高点时,撑竿恢复原状。人的动能和撑竿的弹性势能都转化为人的重力势能。

  故撑竿跳高比徒手跳高的高度大。

  ①跳板跳水:引导学生回答:起跳时为什么人要向下猛压跳板?(答:使跳板形变,具有弹性势能)人离开跳板时的动能是哪里来的?(答:跳板的弹性势能转化来的)人起跳的高度由什么因素决定?(答:由起跳时的动能,也就是由跳板形变最大时的弹性势能决定)

  注意:不讨论人在空中的翻转。

  3.板书设计

  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4.想想议议

  (1)演示皮球的下落和跳起(将皮球涂黑使它落在涂白的水*木板上,观察木块上的黑色圆斑),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为什么木块上是圆斑,而不是黑点?(答:因为皮球发生了形变)

  发生弹性形变的皮球具有的弹性势能是哪里来的?(答:由动能转化来的)

  皮球反跳有向上的速度,即具有动能,这个动能是哪里来的:(答:弹性势能转化来的)

  最后提出:皮球从一定高度落下,反跳到最高点,说明这一过程能的转化情况?

  (点名要学*好的学生回答)

  (2)演示皮球反跳高度一次比一次低,再演示滚摆高度也是一次比一次低.最后都要停下来,问:这是什么原因呢?

  (引导学生回答:物体运动要克服摩擦和空气阻力做功,要消耗物体的机械能。最后机械能完全被用来克服摩擦和空气阻力做功消耗掉了,所以物体最后要停下来)

  教师点明:消耗掉的机械能并未消失,而是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了。这个问题以后将学到。

  (3)物体能做功才具有能,举高的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怎能做功?既然不能做功,为什么说它具有重力势能?

  (引导学生回答:举高的物体落下来具有动能,动能可以做功,但动能是由重力势能转化来的,故我们说势能可以做功,实际上是势能可以转化为动能而做功)

  (4)钢球落在钢板上,也会反跳起来,反跳时的动能是怎样转变来的?教师指出:钢球和钢板相碰,也要发生弹性形变,只是这个形变较难觉察。事实上,任何坚硬的物体相碰时,都要发生形变。

  然后让学生回答。

  5.布置作业

  (1)说明下列过程中机械能的转化:

  ①雪橇从山坡上滑下;

  ②炮弹从炮口斜向上射出,又落到远处地上;

  ③玩具弹簧枪将“子弹”射出去;

  ④小孩坐在秋千上,在妈妈推了一次以后,自己荡着。

  (2)你骑自行车时,在上坡前往往要加紧蹬几下;汽车司机在开车上坡前,也往往要加大油门,加大速度。从能的转化来说明这样做的好处。

  (3)弹簧门在推开以后能自己关闭。说明这件事怎样利用了能的转化。

  (以上三题即课本机械能一章*题第4、5、6题)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 4

  教学目标

  1,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

  2,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3,分析和解释实例,说明过程,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情况。

  4,建立能量的概念,树立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念,为后面学*能的转化和守恒大小基础。

  5、通过分析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养成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惯和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安排了麦克斯韦滚摆实验来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接着又安排了把用细线悬挂起来的金属小球拉到一定高度放开,以及木球与弹簧片碰撞两个实验,来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使学生一开始就注意到动能和这两种势能都可以相互转化。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减少转化为内能的问题安排在下一章讲,在这里没有涉及。教材最后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教法建议

  注重实验教学,分析上抛小球的实验到观察麦克斯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观察物理现象,清楚具体的过程,从速度变化、高度变化到能量变化,学生能从能量变化中知道能量的转化。

  课本实验中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不用细致分析,但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观察的分析木球碰撞弹簧片的过程,由于碰撞非常短,所以应当帮助学生想象弹簧片的形变,从而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教学中注意把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注重分析实例,例如分析射箭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分析卫星运行时。在分析卫星运行时,应当利用板图标出远地点和*地点,使学生养成画图帮助分析的*惯。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节

  【课题】

  【重点难点解析】;分析转化过程。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教学过程】

  1,实验引课

  观察滚摆实验,用板图帮助分析。

  实验时要注意观察:滚摆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如何变化;上升阶段速度如何变化。

  注意分析的问题:到最高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到最低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在下降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在上升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新授课:。

  1)分析实例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己列举能体现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现象,并具体分析能量转化的过程。用讨论分析的方法完成课堂学*。

  方法2:一般情况下,可以分析重点实例,例如分析乒乓球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过程中,不考虑空气的阻力,注意分析:乒乓球从某他高度下落到接触地面的过程;乒乓球从接触地面到发生最大弹性形变的过程;乒乓球逐渐恢复原来形状到反弹起来的瞬间;乒乓球反弹起来后上升到最高点的过程。

  2)结论: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是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在乒乓球发生弹性形变过程和恢复原来的形状的过程中,是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所以动能也可以和弹性势能相互转化。

  3)其他实例分析:可以做课本上的实验2和实验3,并由学生自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4)难点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分析能量的转化。

  方法1,一把般情况下,学生由板图观察*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和速度的特点,从而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从*地点到远地点和从远地点到*地点移动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并知道机械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也为以后学*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方法2,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板图观察*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的特点,并告知学生在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让学生分析在卫星到达*地点和远地点的位置时,运行速度的特点是什么,并想象卫星是如何绕地球转动的,从而增强学生想象事物的能力。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名称】观察和分析某个动能和弹性势能转化的实例

  【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

  【辅导参考】

  1,观察和实践蹦床运动,分析在接触蹦床过程中,蹦床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和能量转化。

  2,拆开一个玩具小车,观察上弦时,发生的弹性形变,以及它在恢复原状过程中的特点。

  【评价方案】

  1、学生自评。

  2、写出分析和观察的过程。

  3、应用到其他的实例。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 5

  教学目的

  1.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

  3.理解机械能的初步概念。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

  教学难点

  能的概念的建立。

  教具

  钢球、斜槽轨道、小木块、砝码、弹簧。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能,诸如热能、电能、能源开发等等。“能”确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能的概念跟功的概念有密切联系。我们说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电流能做功,具有电能;燃料燃烧放热可以做功,有热能。

  自然界中,能的形式很多,今天我们学*最常见的能的形式――动能和势能。

  (二)动能

  1.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动能?

  急流的河水能把石头冲走,流水能做功;飞行的子弹能把木板打穿,飞行的子弹能做功;风吹动帆船航行,空气流动形成的风能做功。这些物体能做功,它们都具有能。它们的能量由于物体运动才具有的。水由于流动、子弹由于飞行、空气由于流动而具有能。

  物理学中把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2.请同学们判断下列物体中哪些物体具有动能。

  **的人,足球场上奔跑的运动员,炮膛中准备发射的炮弹,从飞机上投出的炸弹,被电风扇吹动的空气。

  (学生回答)。

  奔跑的运动员,飞机投出的炸弹,被吹动的空气具有动能。原因是运动员、炸弹和空气是运动的。而**的人和炮膛中等待发射的炮弹是静止的,所以不具有动能。

  3.动能的大小或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

  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大。那么动能的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这是个带槽的木板,我们把钢球放到斜面上令其滚下,到达*面上打击一个小木块,推动木块做功,根据木块被推动的距离远*来判断钢球具有的动能的大小。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

  第一次,我们使小钢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注意木块被推的距离。

  第二次,我们换一个质量大的钢球,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到达*面上时和刚才的小钢球具有同样的速度,再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很显然,第二次木块被推的距离比第一次远得多。说明大钢球做的功多,也就是大钢球具有的动能大。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

  这个实验说明了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它的质量有关,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我们用同一个钢球再做两次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第一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低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第二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高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比较两次实验中木块被推的距离大小。

  很显然,钢球从更高的位置滚下来,到达*面上时具有更大的速度,木块被推的更远。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

  这个实验说明同一个物体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通过以上实验可知,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

  4.课堂练*。

  (1)一辆汽车加速运动,它的动能______。

  (2)火车进站时做减速运动,它的动能______,停止后,它的动能=______。

  (3)一辆洒水车在马路上匀速前进并正在洒水,它的动能______。

  (三)势能

  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并没有运动,但是它们也能做功,也具有能。

  1.什么样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人们在打桩时,必须把重锤高高举起,当重锤落下时可以做功,因为重锤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重锤下落时沿着重力的方向向下通过了一段距离,所以举高的重锤可以做功,将木桩打入地里。试想,一个重锤如果静止地压在本桩上是不能做功的。重锤只有在被举高的情况下才能做功,即重锤被举高时才具有做功的本领――能。

  一池静止的水是不能做功的,但是这一池静止的水如果处在高山上,水落下时就可以做功,把水车冲得转起来。

  被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2.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请大家判断下列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大小。

  (1)打地基时,质量是20千克的石头重锤和质量是100千克的铁制重锤被举得同样高,谁的重力势能大?(学生回答)

  (2)同一个重锤,被举高1米或3米两种情况下,哪种情况重力势能大?(学生回答)

  通过以上的两个例子说明大家能判断出重力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被举的高度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3.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大家看一个实验。(教师边演示,边讲授)

  这是一个弹簧,把一个砝码放在弹簧上的小木板上,用力将弹簧压缩,使其发生弹性形变。此时,弹簧静止,没有动能。弹簧也没有被举高,也没有重力势能。可是大家想象,弹簧能不能做功?

  能!放开手,砝码被弹簧举起来。

  可见,被压缩的弹簧也具有能。这种能区别于动能和重力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所以,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物体在很多情况下都具有弹性势能。射箭用的弓被拉满时产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钟表的发条在卷紧时具有弹性势能,通过做功来带动钟表机件正常转动。

  4.物体的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形变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5.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都叫做势能。

  (四)机械能

  1.提问:飞行中的飞机具有什么能?(学生回答)

  飞机是运动的,它具有动能。飞机从地面飞上高空,所以具有重力势能。很多物体可以既有动能又有势能。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

  2.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能量越大。物体做了多少功,必然消耗了多少某种形式的能。所以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例如,推出去的铅球,动能是300焦耳,重力势能是200焦耳,弹性势能为0,那么铅球的机械能就是500焦耳。

  (五)布置作业

  (1)复*课文

  (2)*题1、2、3。(盛重光)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精选5篇)(扩展3)

——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范本5份

  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能量的概念。

  2、理解动能的初步概念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势能的初步概念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重点

  通过实例理解动能、势能的初步概念,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影响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后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1.复*

  鉴于能量和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怎样才算做了功"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成效、功的两要素。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引入新课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3.进行新课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进而通过演示实验,猜想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探究,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网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槽上追上从接*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2)势能: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并推动纸弹移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变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阐明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被举高的重物,也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举高的夯落下时能把木桩打入地里。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如:举起同样高度的铅球和乒乓球,铅球落下时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势能大。铅球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导学生讨论树上结的苹果是否有重力势能?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能够做功只是说物体具有了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做了功。树上结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但只要它从树上掉下来就能做功,所以我们说它具有重力势能。

  (3)机械能:让学生分析静止在桌面上的钢球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势能)继而让学生分析在桌面上滚动的钢球具有什么能?通过分析得知滚动的钢球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一个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那么动能和势能的和就是它的总机械能。

  (4)能量的单位: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识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联系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因此,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

  3.进行新课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进而通过演示实验,猜想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探究,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网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槽上追上从接*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知道什么是机械能及机械能的单位。

  (二)教具

  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等。

  (三)教学过程

  1.复*

  鉴于能量和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怎样才算做了功”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成效、功的两要素。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出示一木块,并将其置于水*桌面上。说明木块受重力的作用,但木块没有在重力方向上运动,所以重力对木块没有做功。继而用手推动木块,使木块运动一段距离。在此过程中,重力仍然没有做功,手的推力做了功。进而强调力和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功的两要素,且功的大小就等于两者的乘积。

  2.引入新课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3.进行新课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进而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演示课本图1-1实验,实验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钢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槽上追上从接*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2)势能: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并推动纸弹移动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解释弹性形变: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的形状变化,叫做形变。如果外力撤消,物体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弹性形变。如:拉长的弹簧,压扁的皮球,弯曲的钢锯条,上紧的钟表发条等。

  利用课本图1-4的实验,阐明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为节省课堂时间,课前将两个性质相同弹簧,按照课本图1-4压缩到不同的长度。先后将拉紧弹簧的绳烧断,两次砝码被弹起的高度不同。弹簧压得越紧,放松时它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弹性势能越大。

  被举高的重物,也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举高的夯落下时能把木桩打入地里。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如:举起同样高度的铅球和乒乓球,铅球落下时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势能大。铅球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导学生讨论树上结的苹果是否具有重力势能?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能够做功只是说物体具有了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做了功。树上结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但只要它从树上掉下来就能做功,所以我们说它具有重力势能。

  (3)机械能:让学生分析静止在桌面上的钢球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势能)继而让学生分析在桌面上滚动的钢球具有什么能?通过分析得知滚动的钢球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一个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那么动能和势能的和就是它的总机械能。

  (4)能量的单位: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识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联系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因此,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

  4.小结

  通过以下问题的讨论,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能量、动能、势能、机械能等概念及机械能的单位。

  (1)高山上有一块大石头,稳稳地待在那里,它有没有能量?有什么能量?

  (2)列举几个物体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事例。

  (3)在空中飞行的球,它具有的重力势能是5焦,具有的动能是4焦,这只球具有的总机械能是多少?

  (4)在同一高度铅球和棒球具有的重力势能不相等,若使它们的重力势能相等,可采取哪些方法?

  (5)从斜槽上端滚下的小球,它有没有重力势能?在它下滚的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大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在滚下的过程中有没有动能?它的动能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四)说明

  1.能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但它比较抽象。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认识它比较困难。应紧扣教材,从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来认识能量。这实际上是说“能是物体做功的本领”。尽管这种说法不甚严谨,但比较通俗、易懂。

  2.关于动能,应讲明运动的物体能够对其他物体施力,并推动物体做功,所以它具有能量。因为容易讲清弹性形变的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并做功,便于学生理解,所以将弹性势能提到重力势能之前讲。

  3.势能应是物体系统(有保守力作用的)所共有。举高的重锤能够做功,应当是重锤和地球组成的系统具有势能。而重力势能表现它做功本领时,通常有一个重力势能先转化为动能的过程。但在本节课中都不宜引入这些内容。只能让学生粗略地知道,举起的物体能够做功。

  4.势能的大小是相对的。对初中学生来说也不能引入势能的相对性。只能统一地用地面做为零势能面来分析问题。

  5.小结中的问题(5),暗含着势能和动能的转化,目的为下一节课作准备。

  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本第二册动能和势能教案

  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3

  学*目标

  1、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2、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过程

  一、学生展示

  1、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在物理学中,能的单位是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_。

  2、物体由于_______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物体动能的大小跟它的_______和______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_____;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_____。

  3、物体由于被_______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物体的重力势能跟它的_______和______有关。对于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的势能越______;对于质量相同的物体,高度越高的势能越______。

  4、物体由于_____________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

  5、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统称势能。_________和_________统称机械能。

  6、课本上“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和“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两个实验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7、在“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要探究动能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应该选质量_______的小球,从斜面上________位置滚下去推动水*面上的木块,观察木块被推出的距离。(填“相同”或“不同”)

  8、在“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要探究重力势能与高度之间的关系,应该让同一重锤从_______高度落下,打击小桌,观察小桌陷入沙中的深度。

  9、一个木箱重100N,某人用20N的水*推力推动它前进了5m,则此人所做的功是多少?若把这个木箱搬到5m高的楼上,则此人做功又是多少?

  二、目标定向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三、学生自学

  自学指导

  一、阅读课本,知道什么是能量以及能量的单位是什么。

  物体________________,表示这个物体具有_______,简称______,它的单位是_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_。

  二、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动能。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重力势能;____________________叫弹性势能。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势能;_________和_________统称为势能。

  针对练*

  1、下列物体中具有重力势能的是_______________;具有弹性势能的是____________

  A、因挤压而变形的气球

  B、在水*路面上飞驰的小轿车

  C、正在下坠的桩锤

  D、停在空中不动的直升机

  E、钟表中卷紧的发条

  F、高山上的石头

  G、三峡水库中的水

  H、被推开的弹簧门的弹簧

  I、跑百米的运动员

  2、“黄河远上白云间”说明黄河水具有____________能。

  3、“滚滚长江东逝水”说明黄河水具有____________能。

  查看课本小资料中表一的内容,分组讨论后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速度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吗?

  2、质量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吗?

  3、你认为物体的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课堂作业

  1、关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速度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

  B、质量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

  C、速度和质量都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

  D、动能是运动物体本身的性质,与质量、速度无关

  2、关于能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高山上静止的石头不具有能

  B、物体已做的功越多,说明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多

  C、只要物体能够做功,说明物体具有能

  D、只有正在做功的物体才具有能

  3、如图所示,让钢球从斜面上由静止滚下,打到一个小木块上,能将木块撞出一段距离,放在同一水*面上相同位置的木块,被撞地越远,

  表示钢球的动能越大。现用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看哪次木块被推得远,回答以下问题

  (1)设计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让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表给出了一头牛慢步行走和一名普通中学生百米赛跑时的数据。

  物体质量m(kg)速度v(m/s)动能E(J)

  牛约600约0、5约75

  中学生约50约6约900

  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对物体动能大小影响较大的因素是_________,你这样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型例题

  1、物体所具有的能的判断

  例1、下列物体具有什么形式的能,请写在空白处。

  (1)在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__________(2)竖直上抛的小球在最高点时________

  (3)静止在空中的气球_______________(4)从空中降落的雨点_________ _

  (5)被压缩了的弹簧_________________(6)飞流之下的瀑布______________ _

  2、动能、势能、变化的判断

  例2、直升飞机在空中匀速上升过程中,它的()

  A、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减小

  B、重力势能和动能增大

  C、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大

  D、动能和重力势能减小

  四、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

  1、认真阅读课本上的实验,然后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回答以下问题:

  ①实验中是通过观察什么来反映小球的动能的大小的?

  ②实验中是怎样探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的?

  ③实验中是怎样探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的?

  ④这个实验是用什么方法探究的?

  ⑤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把结论填到课本上。

  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________和________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______,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越_____。

  2、阅读课本的探究实验,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实验中是通过观察什么来判断重锤具有的重力势能的大小的?

  (2)实验中怎样探究重力势能与物体被举高的高度之间的关系的?

  (3)实验中怎样探究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之间的关系的?

  (4)这个实验所采用的探究方法是什么?

  (5)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把课本上的结论填写完整。

  五、答疑解惑

  1、如图,小明在做哪些因素与物体的动能有关的几次实验中,说明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的是()

  A、甲、乙B、乙、丙C、丙、丁D、甲、丙

  六、反馈评价

  1、有一辆汽车和一列火车,若以相同的速度行驶,则_______具有的动能大;处在同一高度以相同的速度飞行的子弹和炮弹相比较,_______的重力势能大。

  2、洒水车匀速行驶在*直路面上洒水,则在此过程中洒水车的动能逐渐______。

  3、跳水运动员从最高点向水面下落的过程中,他的速度逐渐_______,所以动能逐渐_______,重力势能逐渐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4、自行车下坡时速度越来越大,它的动能逐渐_______,重力势能逐渐_______。

  5、下列物体中重力势能最大的是()

  A、放在一楼窗台上的质量是4kg的石块

  B、放在三楼窗台上的质量是4kg的陶罐

  C、放在五楼窗台上质量是4kg的一盆花

  D、晾晒在五楼窗台上的质量是1、5kg的球鞋

  6、下列物体既具有动能又具有重力势能的是()

  A、在轨道上行驶的火车

  B、从坡顶向坡下跑的运动员

  C、江河中的流水

  D、空中静止的飞机

  7、空中沿水*方向匀速飞行的一架飞机,正在向灾区空投物资,在空投过程中,飞机的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变化情况是()

  A、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增大

  B、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减小

  C、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

  D、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

  七、知识整合

  1、物体能够对外做功(但不一定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3、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4、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

  ①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物体被举得越高,质量越大,具有的重力势能也越大。

  ②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八、课外作业

  1、练*册每天1练。

  2、教材课后经典*题。

  中考宝典

  1、打木桩的重锤自由下落时,关于它的动能和势能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动能不变,势能不变

  B、动能增大,势能不变

  C、动能增大,势能减小

  D、动能减小,势能增大

  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4

  教学目标

  1,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

  2,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3,分析和解释实例,说明过程,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情况。

  4,建立能量的概念,树立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念,为后面学*能的转化和守恒大小基础。

  5、通过分析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养成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惯和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安排了麦克斯韦滚摆实验来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接着又安排了把用细线悬挂起来的金属小球拉到一定高度放开,以及木球与弹簧片碰撞两个实验,来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使学生一开始就注意到动能和这两种势能都可以相互转化。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减少转化为内能的问题安排在下一章讲,在这里没有涉及。教材最后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教法建议

  注重实验教学,分析上抛小球的实验到观察麦克斯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观察物理现象,清楚具体的过程,从速度变化、高度变化到能量变化,学生能从能量变化中知道能量的转化。

  课本实验中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不用细致分析,但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观察的分析木球碰撞弹簧片的过程,由于碰撞非常短,所以应当帮助学生想象弹簧片的形变,从而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教学中注意把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注重分析实例,例如分析射箭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分析卫星运行时。在分析卫星运行时,应当利用板图标出远地点和*地点,使学生养成画图帮助分析的*惯。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节

  【课题】

  【重点难点解析】;分析转化过程。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教学过程】

  1,实验引课

  观察滚摆实验,用板图帮助分析。

  实验时要注意观察:滚摆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如何变化;上升阶段速度如何变化。

  注意分析的问题:到最高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到最低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在下降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在上升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新授课:。

  1)分析实例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己列举能体现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现象,并具体分析能量转化的过程。用讨论分析的方法完成课堂学*。

  方法2:一般情况下,可以分析重点实例,例如分析乒乓球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过程中,不考虑空气的阻力,注意分析:乒乓球从某他高度下落到接触地面的过程;乒乓球从接触地面到发生最大弹性形变的过程;乒乓球逐渐恢复原来形状到反弹起来的瞬间;乒乓球反弹起来后上升到最高点的过程。

  2)结论: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是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在乒乓球发生弹性形变过程和恢复原来的形状的过程中,是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所以动能也可以和弹性势能相互转化。

  3)其他实例分析:可以做课本上的实验2和实验3,并由学生自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4)难点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分析能量的转化。

  方法1,一把般情况下,学生由板图观察*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和速度的特点,从而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从*地点到远地点和从远地点到*地点移动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并知道机械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也为以后学*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方法2,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板图观察*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的特点,并告知学生在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让学生分析在卫星到达*地点和远地点的位置时,运行速度的特点是什么,并想象卫星是如何绕地球转动的,从而增强学生想象事物的能力。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名称】观察和分析某个动能和弹性势能转化的实例

  【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

  【辅导参考】

  1,观察和实践蹦床运动,分析在接触蹦床过程中,蹦床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和能量转化。

  2,拆开一个玩具小车,观察上弦时,发生的弹性形变,以及它在恢复原状过程中的特点。

  【评价方案】

  1、学生自评。

  2、写出分析和观察的过程。

  3、应用到其他的实例。

  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5

  教学目的.

  1.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

  3.理解机械能的初步概念。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

  教学难点

  能的概念的建立。

  教具

  钢球、斜槽轨道、小木块、砝码、弹簧。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能,诸如热能、电能、能源开发等等。“能”确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能的概念跟功的概念有密切联系。我们说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电流能做功,具有电能;燃料燃烧放热可以做功,有热能。

  自然界中,能的形式很多,今天我们学*最常见的能的形式——动能和势能。

  (二)动能

  1.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动能?

  急流的河水能把石头冲走,流水能做功;飞行的子弹能把木板打穿,飞行的子弹能做功;风吹动帆船航行,空气流动形成的风能做功。这些物体能做功,它们都具有能。它们的能量由于物体运动才具有的。水由于流动、子弹由于飞行、空气由于流动而具有能。

  物理学中把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2.请同学们判断下列物体中哪些物体具有动能。

  **的人,足球场上奔跑的运动员,炮膛中准备发射的炮弹,从飞机上投出的炸弹,被电风扇吹动的空气。

  (学生回答)。

  奔跑的运动员,飞机投出的炸弹,被吹动的空气具有动能。原因是运动员、炸弹和空气是运动的。而**的人和炮膛中等待发射的炮弹是静止的,所以不具有动能。

  3.动能的大小或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

  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大。那么动能的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这是个带槽的木板,我们把钢球放到斜面上令其滚下,到达*面上打击一个小木块,推动木块做功,根据木块被推动的距离远*来判断钢球具有的动能的大小。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

  第一次,我们使小钢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注意木块被推的距离。

  第二次,我们换一个质量大的钢球,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到达*面上时和刚才的小钢球具有同样的速度,再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很显然,第二次木块被推的距离比第一次远得多。说明大钢球做的功多,也就是大钢球具有的动能大。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

  这个实验说明了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它的质量有关,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我们用同一个钢球再做两次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第一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低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第二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高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比较两次实验中木块被推的距离大小。

  很显然,钢球从更高的位置滚下来,到达*面上时具有更大的速度,木块被推的更远。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

  这个实验说明同一个物体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通过以上实验可知,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

  4.课堂练*。

  (1)一辆汽车加速运动,它的动能______。

  (2)火车进站时做减速运动,它的动能______,停止后,它的动能=______。

  (3)一辆洒水车在马路上匀速前进并正在洒水,它的动能______。

  (三)势能

  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并没有运动,但是它们也能做功,也具有能。

  1.什么样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人们在打桩时,必须把重锤高高举起,当重锤落下时可以做功,因为重锤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重锤下落时沿着重力的方向向下通过了一段距离,所以举高的重锤可以做功,将木桩打入地里。试想,一个重锤如果静止地压在本桩上是不能做功的。重锤只有在被举高的情况下才能做功,即重锤被举高时才具有做功的本领——能。

  一池静止的水是不能做功的,但是这一池静止的水如果处在高山上,水落下时就可以做功,把水车冲得转起来。

  被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2.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请大家判断下列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大小。

  (1)打地基时,质量是20千克的石头重锤和质量是100千克的铁制重锤被举得同样高,谁的重力势能大?(学生回答)

  (2)同一个重锤,被举高1米或3米两种情况下,哪种情况重力势能大?(学生回答)

  通过以上的两个例子说明大家能判断出重力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被举的高度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3.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大家看一个实验。(教师边演示,边讲授)

  这是一个弹簧,把一个砝码放在弹簧上的小木板上,用力将弹簧压缩,使其发生弹性形变。此时,弹簧静止,没有动能。弹簧也没有被举高,也没有重力势能。可是大家想象,弹簧能不能做功?

  能!放开手,砝码被弹簧举起来。

  可见,被压缩的弹簧也具有能。这种能区别于动能和重力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所以,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物体在很多情况下都具有弹性势能。射箭用的弓被拉满时产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钟表的发条在卷紧时具有弹性势能,通过做功来带动钟表机件正常转动。

  4.物体的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形变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5.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都叫做势能。

  (四)机械能

  1.提问:飞行中的飞机具有什么能?(学生回答)

  飞机是运动的,它具有动能。飞机从地面飞上高空,所以具有重力势能。很多物体可以既有动能又有势能。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

  2.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能量越大。物体做了多少功,必然消耗了多少某种形式的能。所以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例如,推出去的铅球,动能是300焦耳,重力势能是200焦耳,弹性势能为0,那么铅球的机械能就是500焦耳。

  (五)布置作业

  (1)复*课文

  (2)*题1、2、3。(盛重光)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精选5篇)(扩展4)

——初中物理教案 (菁华9篇)

初中物理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建立热值概念。知道热值是燃料的重要特性,了解热值的表示法和常见燃料的热值,能利用热值表进行有关燃料放热的简单计算。

  2、了解热机效率。知道热机工作时燃料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可以怎样提高热机效率以及提高热机效率的意义所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社会调查、分组交流合作,了解热机效率及热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热机的利用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并能够简述热机使用产生的排放物

  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培养自觉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燃料的热值、热机效率以及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教学难点

  热机效率的理解和环境保护。

  课前准备

  木柴、烟煤、焦炭、汽油、柴油、酒精、液化石油气(打火机中装有)等燃料样本,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课前进行有关环境污染方面的社会调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无论是烧菜做饭,还是奔驰的汽车与火车,乃至直入苍穹的火箭等都离不开燃料。即从原始人类学会用火的那天起,至今,人们使用的能量绝大部分还是通过燃料燃烧获得的。那么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究竟有多少用来做了有用功?以及燃料的燃烧对环境会造成那些影响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第四节 热机效率和环境保护”。

  二、新课教学

  1、课件展示:木柴取暖、煤气烧饭、锅炉中煤炭燃烧、内燃机车、飞机、轮船等,引出常见的燃料。

  2、设疑:常见的燃料有木柴、煤炭、汽油、酒精等,在燃烧时都会释放能量,但它们释放能量的能力是否相同呢?如果不同,那又如何来表示它们这种能力的大小呢?

  3、交流与讨论:如何比较不同燃料燃烧释放能量的能力的不同?

  注:如果学生不能回答,可由教师引导:必须保证哪些量相同才能进行比较?(燃料的质量要相同,而且都要完全燃烧)。

  (一)燃料的热值

  燃料的热值:把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释放出的能量(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用q表示。单位是J/kg,气体燃料热值单位是J/m3。

  注意,质量必须是单位质量1千克,必须完全燃烧。

  强调:热值是燃料的重要特性,只和燃料的种类有关,与质量和是否完全燃烧无关。

  学生查热值表,并表述木柴、液化气热值的物理意义。

  由热值的定义我们知道:

  1kg的干木柴完全燃烧释放出1.2×107J的热量;

  那么质量为m kg的干木柴完全燃烧释放出多少J的热量,怎么计算?

  m﹒q

  由此得出热值的计算公式:Q=mq 。

  思考:气体燃料通常不用质量而用体积,因此计算气体燃料放热时,公式应该写成 Q=qV

  例:计算4kg柴油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

  解:查表可知q=3.3×107J/kg,

  所以Q=mq=4 kg×3.3×107J/kg=1.32×108 J。

  答: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为1.32×108 J。

  估算练*:在图12-26所示的情况下,所需的干木柴、烟煤和汽油。

  交流与讨论:在图12-26中,实际需要的干木柴、烟煤和汽油的质量大大超过计算得出的数值,这是为什么?

  (二)热机效率

  实际上热机工作时,并不能将燃料所蕴藏的化学能全部用来对外做有用功,有很大一部分能量在工作的过程中损耗掉了。

  课件展示:教材图12-27“热机燃料燃烧能量走向示意图”。

  由图可知,真正能转变为有用功的能量只是燃料燃烧所释放能量的一部分。

  热机效率:热机转变为有用功的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所释放的能量的比值称为热机效率。用η表示(即η=Q有/Q总×100%)。

  过渡语:为了合理利用能源,人们一直都在努力提高热机的效率。

  自学P38第四自然段

  交流与讨论:如何合理利用能源,提高热机的效率?

  归纳:主要途径是减少热机各种能量损失。

  具体措施:(1)使燃料尽可能完全燃烧(煤粉、鼓风)

  (2)减小机械摩擦(选用优良润滑油)

  (3)尽量简化机械传动部分(三角旋转式发动机)

  5、课件展示:各种热机的效率

  思考:热机的效率能否达到100%?为什么?

  (三)环境保护

  热机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造成了环境污染,如噪声污染、废气污染等。

  课件展示:燃料燃烧造成的环境污染的有关图片和生活场景。

  交流与讨论:通过上面的展示,并联系我们的生活环境谈一谈:燃料燃烧对环境有哪些影响?

  归纳:(1)燃料燃烧排放的烟尘,使空气混浊,影响动植物生长。

  (2)汽车等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如过多二氧化碳,引起地球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CO能造成“煤气中毒”,让人缺氧致死。二氧化硫会形成酸雨,危害植物、危害庄稼,破坏生态*衡,还会腐蚀建筑物……

  阅读: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信息窗内容,进行环保总动员。

  三、课堂小结:

  1、热值:①概念:②单位;③公式:④计算:

  2、热机效率:①概念:②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具体措施:

  3、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四、课堂练*

  1、液化气的热值是4.9×107J/ m3,,其物理意义是 ,完全燃烧5 m3 的液化气可以产生 J的热量。

  2、火箭常用液态氢气作燃料,其原因是 。

  3、下列关于热值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燃料不燃烧,其热值为零。

  B、燃料不完全燃烧其热值要变小。

  C、.燃料的热值与燃烧情况和质量无关,只与燃料种类有关。

  D、 燃料燃烧时放出热量多的其热值就大。

  4、一个含0.6 kg无烟煤的'蜂窝煤,能烧开5瓶水,而0.6 kg的液化气可以供普通人家一天做饭、烧开水、洗澡用水。这样看来不同的燃料的 不同,若q无烟煤=3.4×107J/kg,5瓶水的质量是9kg,从20℃到烧开,那么这个煤炉的效率是 。(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5、要提高热机的效率,下列做法不可行的是( )

  A、尽量减少废气带走的热量。

  B、尽量保持机械部件之间有良好的润滑。

  C、尽量减少曲轴传递给飞轮的机械能。

  D、尽量减少散热损失。

  6、煤和石油在燃烧时生成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等,燃料的不完全燃烧还会产生粉尘和一氧化碳,这些 和 排放到空气中,严重污染了大气。

  7、用煤炭烧开水,水实际吸收的热量远远小于依照热值计算的热量,为什么?

  作业设计

  ①一台大型推土机的推力约为3×104N,匀速推着土总行程达10km,消耗柴油约30.3kg,求推土机上装的柴油机的热机效率。

  ②点燃一只无烟煤(0.6kg),能烧开5瓶水,而点燃0.6kg的液化气可以供普通人家烧一天的饭菜,开水还可以烧淋浴用的洗澡水。这样看来:不同的燃料( )不相同。若q无烟煤=3.4×107J/kg,5瓶水的质量约为9.5kg,从20℃烧开,那么这个煤炉的热效率是( )

  板书设计

  第四节 热机效率和环境保护

  一、燃料的热值。

  热值:1千克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

  (1)符号:q

  (2)单位:焦/千克。(J/kg)。或气体燃料的热值:J/m3

  (3)热值的物理意义:

  (1) 公式: Q=mq或q=Q/m

  二、热机效率。

  三、环境保护。

初中物理教案2

  《比热容》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1、本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基本信息作者

  2、教学内容

  1)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2)年级或模块:九年级

  3)所属的章节:第十六章第三节4)教学时间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比热容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学*,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2、内容分析

  教材是在学生学*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应把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由于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学生学*的难点。

  3、学情分析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部分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4、设计思路

  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等方法开展本节教学,探究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给比

  热容下定义时,用到比值定义法、类比法。探究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寻找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对课本提供的探究方案进行大胆的改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探究中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体验成功的愉悦。为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努力使本节的教学活动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帮助学生构建“身边的物理”,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四、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设法让学生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设计此课时,从老百姓极为关心的天气预报入手,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着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两个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2.纵观本节课的设计,不难发现每个环节都由提出问题入手开展教学的,这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组成一个步步攀升的台阶,带领学生走向科学的殿堂。

  3.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方案的设计等等。这些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教案3

  教学目标

  了解内能的实际利用,知道内能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的学*,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情感目标

  联系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关系,感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建立发展的观念

  教学建议

  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和社会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和社会实践

  在内能的利用的发展上,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学*

  环境保护的学*,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信息中学*,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课题】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重难点分析】利用内能造成的环境污染的主要危害、保护环境的措施及其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和内能利用及环保有关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可以有: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大气污染的危害是什么;解决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我国利用内能的发展历程是什么;各种内能的利用方式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是什么.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的方法.实例如下

  实验探究:调查附*的工厂在利用内能进行生产上是如何进行的,对于环境的危害有哪些,如何减小对环境的影响.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写出调查报告,分析的结论等.

  实验探究(另一例):调查社区中是如何利用内能的,调查本地区*三十年中利用内能来取暖的发展情况,咨询和分析现在的取暖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样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分析并得出调查报告和结论.

  信息学*:网上查阅有关内能的利用,环境保护,及内能利用对环保的影响等方面的资料,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小组讨论.这种学*是为了形成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板书设计】

  第六节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1.内能的利用

  2.环境保护的问题

  探究活动

  利用信息学*: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课题】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流程】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注意在收集足够材料的基础上分析。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发现新问题。

初中物理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的公式。

  难点:

  1.速度概念的建立;

  2.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资源: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

  (设计意图:回顾物**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以参照物作为标准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增加前后内容的联系,引出详细学*运动的相关知识)

  二、新课教学

  模块一:引入新课,建构速度的概念。

  【环节一】引入新课

  在实际生活过程中,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出游时,人们希望最快到达目的地;刘翔比赛时,第一个冲到终点;草原上,猎豹追捕鹿。

  此时,运动的快慢决定的不只是是否快捷或者荣耀,而关系到生死的角逐。

  演示实验:

  将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剪去不同大小的扇形后粘贴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比较这两张纸锥从相同高度下落的快慢,然后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问题:如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设计意图:初中学生思维活跃,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例来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快慢很重要从而提出问题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引出新课)

  【环节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前面三个事例,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比较物体快慢的方法;

  2.交流总结;

  3.展示各组讨论成果。

  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并总结: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①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所用时间的长短;(用时短的就快)②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看路程的大小。(路程大的就快)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结合生活实际总结规律,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环节三】创设情境,建构速度概念

  教师提出新问题:若路程不相同,时间也不相同时,那如何去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1.创设情境

  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2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

  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教师启发:时间和路程都不一样,我们可不可以把他们其中一个量设置成一样呢?

  学生思考讨论:可以计算两位冠军每1s内运动的路程,每一个相等时间内运动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的就快。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情况下进行比较。

  2.速度

  我们*时就是用这种方法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称作速度,用符号v表示。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也就是,路程用s表示,时间用t表示,所以。物理量都有单位,那么速度的国际制单位是什么呢?

  学生数学中学过路程的国际制单位是米,时间的国际制单位是秒,所以会很容易想到速度的国际制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

  教师补充在交通运输中我们还常用到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1m/s=3.6km/h。并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并强调常用的几个。

  【环节四】速度应用(多媒体展示)

  例题1: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物理计算,规范计算步骤:①要把必要的文字说明写出来。②如果相同的物理量单位不同,要统一单位。③把已知量代入公式时,数字后面要写上正确的单位。

  例题2:火车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为104km/h,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1453km,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强调公式变形,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例题3:一位百米赛跑运动员跑完全程用了11s,一辆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40km/h,哪一个的速度比较快?

  学生自主解答。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速度概念;例题展示规范学生解决物理题的步骤并学会速度公式的变式,同时注意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模块二:匀速直线运动

  【环节一】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多媒体展示两个网球运动时频闪照片,提出问题:①哪个球运动的时间比较长?

  ②哪个小球运动的速度(即运动快慢)基本保持不变?③哪个小球的运动越来越快?(提示可以用两种比较快慢的方法)

  第一个网球任何相等时间通过的路程相等也就是运动快慢不变,并且一直沿着直线运动,并且运动方向不变,我们成这样的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

  (设计意图:用频闪摄影形象直观的向学生展示物体的运动情况,加深学生记忆;提出问题,学生自主讨论思考,引出匀速直线运动)

  【环节二】匀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注意:运动路线是直线,运动快慢不变即速度不变)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2.*均速度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改变即速度改变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运动基本上都是变速运动。物体做变速运动时速度时快时慢,怎样描述它的运动情况呢?

  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如果只做粗率研究,也可以用来计算,这样算出来的就是用以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运动情况的*均速度。此时s是某段的总路程,t是某段的总时间,v表示的就是某段时间或某段路程的*均速度。

  例题:火车从北京行驶1小时到天津,通过的路程是140km,求火车的*均速度.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给予总结提升,构建本节知识网络。

  (一)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计算公式是v=

  3、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千米/时(km/h).1m/s=3.6km/h

  (二)变速运动中,v=求出的是*均速度。

初中物理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现象.

  2.理解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总结得出定律,培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定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光路图的应用,逐渐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生动有趣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学*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由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引入现象,然后转入研究规律,通过实验总结出定律,并指出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随后介绍了光的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时说明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正是由于漫反射的原因.本节学*的重点是理解定律,难点是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过实验总结出反射规律.

  教法建议

  1)研究反射规律的实验尽可能准确,这是上好这一节课的关键.

  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对学生总结定律很重要.虽然误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关系,这个实验的准确度非常重要,做好这个实验能为学生总结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础.

  2)要给学生树立空间的概念

  由于我们把定律最终落实在纸面上的光路图,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错觉,认为光现象都是*面的,要有意识的借助立体模型或微机模拟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光现象的空间感.

  3)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对光路可逆的理解.

  4)定律的表述一定要清楚,语言要准确,要注意入射光与反射光,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因果关系.

初中物理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惯

  二、重点难点

  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三、教学方法:

  探究实验法,对比法。

  四、教学仪器:

  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纸,弹簧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

  (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形状。

  (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

  让学生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

  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3、弹性限度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二)弹簧测力计

  1、测量原理

  它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

  2、让学生自己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使用测力计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调节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

  (3)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4)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

  5、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四)课堂小结:

  1、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塑性?什么是弹力?

  2、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五)巩固练*:

  1、乒乓球掉在地上马上会弹起来,使乒乓球自下而上运动的力是 ,它是由于乒乓球发生了 而产生的。

  2、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 。它有一个前提条件,该条件是 , 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制作的。

  3、关于弹力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只有弹簧、橡皮筋等这类物体才可能产生弹力

  B、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会产生弹力

  C、任何物体的弹性都有一定的限度,因而弹力不可能无限大

  D、弹力的大小只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

  4、下列哪个力不属于弹力( )

  A、绳子对重物的拉力 B、万有引力 C、地面对人的。支持力 D、人对墙的推力

  5、两个同学同时用4.2N的力,向两边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和提纽,此时弹簧测力计显示的示数是 。

  (六)布置作业:

  六、课后反思:

  1、成功的地方:

  2、不足的地方:

  3、改进措施:

  附:板书设计: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弹性限度

  二、弹簧测力计:

  1、测量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2、使用方法:

  (1)认清量程、分度值

  (2)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

初中物理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会用伏安法测电阻,加深对电阻概念的理解。

  (2)能正确画出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并按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

  (3)学会正确选择电压表量程,并用试触法确定电流表的量程。

  (4)理解小电灯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过程与方法:

  设计实验电路图,并且比较各个电路图的优缺点,从而确定本实验用哪个电路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热情,产生探测未知电阻阻值的欲望,积极动手操作,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做好实验的`科学态度,感受用物理知识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

  二、设计思路

  用伏安法测电阻属于欧姆定律变换式的具体应用,对于加深学生欧姆定律和电阻概念的理解有重要作用,同时又给学生提供了综合使用初中常用电学器材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如何测量一个定值电阻的阻值”问题后,由学生设计实验,通过交流和讨论发现,应该用有滑动变阻器的电路图进行实验,好处是可以通过多次测量求*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并设计出实验表格;第二部分准备需要哪些器材,了解实连接图如何连接,并根据实物图说出实验中的注意点,为下面的实验做好准备;第三部分开展实验,先进行定值电阻阻值的测量,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为什么电阻两端的电压变了,通过它的电流也变了,电阻几乎没变?第四部分,仿一仿,开展实验测量小电灯的电阻的测量,讨论为什么小灯泡阻值变化比较大?从而分析出小电灯不需要求*均值。两个实验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电阻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能够设计电路和表格。

  2、难点:分析出灯丝电阻受温度的影响。

  四、实验器材:

  每组配备干电池两节,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各1件,待测电阻一只(5欧或10欧,其电阻值用不透明白胶布粘封,并标以Rx字样。要求学生暂不揭开。),导线若干条,小灯泡(2、5V)。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忆一忆”)

  师:前面我们学*了电学中的一条什么重要规律?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如何写?(学生回答略)

  (“想一想”)

  师:怎样利用欧姆定律测量导体的电阻?引出本节。 板书:(第四节 欧姆定律的应用 测电阻)

  (二)进行新课

  (“动一动”)

  1、设计实验

  (1)测量电阻的方法

  师:同学们说说看,你准备如何测量电阻的阻值?板书:(一)测未知电阻Rx

  答:用电压表测电阻两端的电压,用电流表测通过它的电流。

  (2)问: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板书:实验原理

  答:根据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计算出它的电阻。 板书:R=u/I

  (3)问:根据同学所说的方法,你们能否设计出实验电路图? 板书:实验电路

  学生设计,教师巡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几张电路图实物投影,师生共同评价。

  师:这是同学们设计的电路图,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哪幅电路图更好一些,好在哪里。(提醒:实验中总是有误差的,为了减小误差,我们应该怎么办?联系前面学的一个重要的器材,如何改进?) 投影正确的实验电路图

  (“考一考”)

  师:滑动变阻器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投影:

  ①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多次测量取*均植,减小误差。

  ②保护电路

  (“探一探”)

  2、实验准备

  (1)需要哪些实验器材?板书:实验器材

  电源(干电池2节)、电流表、待测电阻R 、滑动变阻器、开关、电压表、导线若干 (投影)

  检查和认识自己小组的实验器材。注意认清哪个元件是待测定值电阻Rx。

  (2)设计表格 板书:设计表格

  提醒:要测哪些物理量?计算什么?表格需要几列几行?

  学生设计,教师巡视,实物投影并作出评价,强调表格的规范,并让学生完善自己设计的表格。

  问:三次测量的*均值放哪里?

  引导学生在表格后加一列*均值,为了计算方便,可以调节电路中的电流为整

  数值(投影完整的实验表格)

  实验次数 电压

  U/ V 电流

  I/ A 电阻

  R/ Ω 电阻*均值

  R/ Ω

  (3)连接实物图(根据所设计的电路图连接)

  师:请一位同学到屏幕上将电路图连成实物图,其他同学在下面观察是否正确,若有错误的地方,请同学们纠正。

  (4)实验注意点 板书:实验注意点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实验中要注意哪些方面?

  学生要进行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实验的注意事项: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该断开

  (2)滑动变阻器应该一上一下接,实验前将阻值调到最大处

  (3)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选择 (投影)

  这个实验需要哪些步骤? 板书:实验步骤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①按电路图连接电路。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是断开状态。

  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放在最大电阻值位置。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要连

  接正确。电压表使用0~3伏量程,电流表用试触法确定量程。

  ②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后,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电路中的电流,观察电流的示数为0、1A,0、2A,0、25A时电压表的示数记录在表格中。

  ③根据记录的三组实验数据分别算出未知电阻的三个值。为了减小误差,算出电阻的*均值,作为被测电阻的阻值。

  ④实验要求:积极动手,按要求操作,记录数据、计算结果要实事求是。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

  以上内容,边讲边投影

  (“做一做”)

  3、实验探究(伏安法测电阻)

  教师巡视,指出学生在操作中有问题的地方

  (“比一比”)

  哪个小组的实验规范 准确 迅速

  4、分析与讨论

  实物投影学生的测量结果。揭开定值电阻Rx上的封条,核对自己测试结果的正确性。

  思考:你测量的电阻值为什么和定值电阻上标出的数值不完全相同?

  答:由于实验电路和仪表造成的误差。

  (“议一议”)

  分析:

  1、为什么电阻两端的电压变了,通过它的电流也变了,电阻几乎没变?

  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不随电压和电流的变化而变化。

  (“仿一仿”)

  小电灯也有电阻,将待测电阻R换成小电灯,仿照刚才的实验测小电灯的电阻。

  注意:加在小电灯两端的电压不要超过小电灯上所标注的电压

  实验时,观察小电灯的亮度并用手摸一摸它的温度

  板书:(二)测小电灯的电阻

  汇报测小电灯的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然后带领学生进行分析:

  2、为什么小灯泡阻值变化比较大?

  这似乎与刚才的实验结论优点矛盾,谁来分析一下这是什么原因呢?

  小电灯的灯丝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进行工作的,电灯越亮,灯丝的温度就越高,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有的材料受温度影响较大,有的几乎部首影响)

  问:对于小电灯的灯丝,他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那么求出小电灯阻值的*均值是否有意义?表格中还有必要写*均值吗?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检查仪器是否收拾好,按要求摆放。

  (三)课堂小结

  (“谈一谈”)

  师: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懂得了如何去测量一个未知电阻的阻值和小电灯的电阻,并且根据所测出的实验数据机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了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四)布置作业 :完成本节实验报告。

  (五)说明:本节实验要引导学生按实验的目的,完成电路设计、器材选用、实验步骤、设计表格等项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六)板书设计

  四、欧姆定律的应用

  (一)测未知电阻Rx

  1、原理:欧姆定律的变形式:R=u/I

  2、电路图

  3、实验器材

  4、设计表格

  5、实验注意点

  6、实验步骤

  (二)测小电灯的电阻

  方法:伏安法测电阻

初中物理教案8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复*目标]掌握质量,密度,比热容等物理量,巩固天*,量筒等仪器的使用方法.

  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手脑并用,合作探究的科学精神.

  [复*重点和难点]密度和比热容知识的理解运用

  [教具和学具]天*,量筒,一元硬币,五角硬币,磁铁,三角板,刻度尺,铁汤匙和塑料汤匙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点评

  一、了解硬币(20分钟)

  1、 用天*分别称出一元硬币和五角硬币质量,并加以比较。测量中要注意天*的使用方法。(能否用没有砝码的天*比较出两枚硬币的质量大小呢?)

  2、 请大家比较两枚硬币的密度,要求大家设计表格,记录你测量的数据。最好能用两种方法来测量密度。

  3、 自选器材,探究这两枚硬币还有那些性质。

  动手测量硬币的质量,进一步掌握天*的使用方法,并提出可以把两枚硬币分别放在调节好的天*两边来比较他们的质量。自主设计测量密度的实验表格,提出不同的测量密度的方法。(一种用天*和刻度尺,一种用天*和量筒),最好能引导学生自发的把桌上的硬币拿到一起,用测多算少的方法来测量硬币的厚度。学生研究总结出两种硬币是否可以被磁铁吸引 通过这个活动大家要掌握天*量筒的使用方法,学会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并且能够研究发现一些新的问题

  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8分钟)

  水的比热容比较大,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了这一性质,请大家总结自己知道的现象,交流一下 学生讨论

  交流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 总结每个小组的讨论,让大家对比热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物质有哪些物理属性?(10分钟)

  总结学过的物质的物理属性,请同学们设计实验从物质的物理属性的角度比较铁汤匙和塑料汤匙 从密度角度比较

  从比热容的角度比较

  从硬度角度比较

  从导电性角度比较

  从导热性角度比较 制造每一件物品的选材都要根据它的用处,我们要把不同物理属性的物质用在最适合的地方

  四、总结知识点 (7分钟)

  归纳质量,密度,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及其单位,复*课后的知识梳理 学生听讲

  [教学资源]复*课往往比较枯燥,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时候可以上物理课件圆,发光的小球等网站下载flash,配合课堂使用

  [教学评析]从运用知识的角度来复*本章内容,以为是复*课,教师只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做必要的引导,大部分活动让学生自主完成。这样学生不但认识了知识,也用过了这些知识。

初中物理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惯

  二、重点难点

  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三、教学方法:探究实验法,对比法。

  四、教学仪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纸,弹簧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

  (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形状。

  (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

  让学生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

  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3、弹性限度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二)弹簧测力计

  1、测量原理

  它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

  2、让学生自己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使用测力计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调节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

  (3)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4)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

  5、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四)课堂小结:1、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塑性?什么是弹力?

  2、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五)巩固练*:

  1、乒乓球掉在地上马上会弹起来,使乒乓球自下而上运动的力是 ,它是由于乒乓球发生了 而产生的。

  2、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 。它有一个前提条件,该条件是 , 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制作的。

  3、关于弹力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只有弹簧、橡皮筋等这类物体才可能产生弹力

  B、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会产生弹力

  C、任何物体的弹性都有一定的限度,因而弹力不可能无限大

  D、弹力的大小只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

  4、下列哪个力不属于弹力( )

  A、绳子对重物的拉力 B、万有引力 C、地面对人的支持力 D、人对墙的推力

  5、两个同学同时用4.2N的力,向两边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和提纽,此时弹簧测力计显示的示数是 。

  (六)布置作业:

  六、课后反思:

  1、成功的地方:

  2、不足的地方:

  3、改进措施:

  附:板书设计: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弹性限度

  二、弹簧测力计:

  1、测量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2、使用方法:

  (1)认清量程、分度值

  (2)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精选5篇)(扩展5)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反思1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反思

  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学生已认识到某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就一定对应着某种能量的变化。在《追寻守恒量》中,学生已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那么,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引起动能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就是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本节内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拓展了求功的思路,也是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打下了基础。这节课首先是帮助学生了解动能的表达式,掌握动能定理的内容,学会简单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物理问题,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研究问题的优越性。动能定理主要从功和动能的变化的两个方面来入手。里面包含了:功、能、质量、速度、力、位移等物理量,综合性很高。并且动能定理几乎贯穿了高中物理的所有章节,因此,学好本节内容至关重要。教学时我按照以下的思路进行:导入新课─探究动能的相关因素(定性)─探究功与动能的关系(推理、演绎)─问题引领、总结知识─知识应用─方法总结─巩固训练,课堂效果较好。不过通过反思,我认为在这节课教学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部分学生课前预*不足

  部分学生没有认真预*《导学案》中《动能和动能定理》以及之前几节学过的内容,所以这部分学生知识遗忘比较严重,在课堂上不能主动积极参与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中来,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被动的在学。因此,我要加强课前的督促和检查。

  2、应加强实验探究

  在探究动能的相关因素(定性)时,本节课只是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及想象,但没有通过实验实际操作,如果事先准备好实验器材,让学生当堂实验,效果会更好。

  3、语言要精练

  课堂语言较流利,但语言的严谨性和准确性还有待继续提高。部分内容讲解过于详细,无疑浪费课堂上的宝贵时间,不利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后要做到详略得当,把握好尺度。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对教材和教法的研究,并且充分研究学情,让“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打造高效的课堂。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反思2

  在高一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下面是我对此的一点反思。

  在第七章学*了探究功与速度的变化关系后,教材研究了动能和动能定理。动能定理主要从功和动能的变化的两个方面来入手。里面包含了:功、能、质量、速度、力、位移等物理量,综合性很高。并且动能定理几乎贯穿了高中物理的所有章节、是物理课程的重头戏。

  反思我在教学中存在的很多问题:

  1、落实不到位。本来应该当时落实没能及时落实。

  2、探究程度不够,*时让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总是满足于自己一言到底。

  3、不给学生机会出错,而学生从自己的`错误中得到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在这次探究中是我感受到:

  1、探究是全方面的,不一定仅仅体现在实验探究。

  2、学生的积极性要在合适的环境中、用合适的方式、合适的语言调动的。

  以后我如果再上这节课,我会多从生活入手,将理论渗透到实际的事例中,这样会更通俗易懂。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反思3

  在高一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下面是我对此的一点反思。

  在第七章学*了探究功与速度的变化关系后,教材研究了动能和动能定理。动能定理主要从功和动能的变化的两个方面来入手。里面包含了:功、能、质量、速度、力、位移等物理量,综合性很高。并且动能定理几乎贯穿了高中物理的所有章节、是物理课程的重头戏。

  反思我在教学中存在的很多问题:

  1、落实不到位。本来应该当时落实没能及时落实。

  2、探究程度不够,*时让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总是满足于自己一言到底。

  3、不给学生机会出错,而学生从自己的错误中得到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在这次探究中是我感受到:

  1、探究是全方面的,不一定仅仅体现在实验探究。

  2、学生的积极性要在合适的环境中、用合适的方式、合适的语言调动的。

  以后我如果再上这节课,我会多从生活入手,将理论渗透到实际的事例中,这样会更通俗易懂。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精选5篇)(扩展6)

——初中物理力学教案 (菁华3篇)

初中物理力学教案1

  学*目标

  1.知道自然界中热侍导的方向性。

  2.初步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并能用热力学第二定律解释第二类永动机不能制造成功的原因。

  3.能用热力学第二定律解释自然界中的能量转化、转移以及方向性问题。

  学*重、难点

  热力学第二定律及用定律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师生讨论

  知识链接

  1.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内容:。

  2.机械能能否全部转化为内能,那么内能能否全部转化为机械能?举例说明

  学*过程

  用案人自我创新

  [自主学*]

  1.阅读P56思考与讨论提出的问题,体会热传导的方向性。说说你对一切与热现象有关的宏观自然过程都是不可逆的这名话的理解。

  2.热机是一种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热机包括热源、工作物质、冷凝器几部分组成。其工作原理为:热机从热源吸收热量Q1,推动活塞做功W,然后向冷凝器释放热量Q2。

  思考:热机的效率能否达到100%,为什么?

  3.第二类永动机:

  只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引起其它变化的热机。根据你所了解的知识,第二类永动机可能研制成吗?说说你的理由。

  4.热力学第二定律

  (1)两种表述:

  ①(这是按照热传导的方向性来描述的)。

  ②(这是按照机械能与热能转化过程的方向性来描述的)。

  说明:

  (1)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联系,然而实际上它们是等效的。

  (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是它揭示了大量分子参与的宏观过程的方向性,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进行的涉及热现象的宏观过程都具有方向性。

  (3)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区别:

  [例题与*题]

  [例1]下列哪些过程具有方向性()

  A热传导过程

  B.机械能向内能转化过程

  C.气体的扩散过程

  D.气体向真空中的膨胀

  [例2]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它变化

  B.没有冷凝器,只有单一的热源,能将从单一热源吸收的热量全部用来做或,而不引起其它变化的热机是可能实现的

  C.制冷系统将冰箱里的热量传给外界较高的温度的空气中不引起其它变化

  D.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变化

  [练*1]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热机中燃气的内能不可能全部转化成机械能

  B.电流的能不可能全部转化成内能

  C.在火力发电机中,燃气的内能不可能全部变成电能

  D.在热传导中,热量不可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物体。

  [例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第二类永动机和第一类永动机一样,都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

  B.第二类永动机违背了能量转化的方向性

  C.自然界中的能量是守恒的,所以不用节约能源

  D.自然界中的能量尽管是定恒的,但有的能量便于利用,有的能量不便于利用,帮要节约能源

  [例4]关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热力学第一定律指出内能可以与其它形式的能相互转化,而热力学第二定律则指出内能不可能完全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帮这两条定律是相互矛盾的

  B.内能可以全部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只是会产生其它影响,帮两条定律并不矛盾

  C.两条定律都是有关能量的转化定律,它们不但不矛盾,而且没有本质的区别

  D.其实能量守恒定律已经包含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初中物理力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热传导过程的方向性

  2.了解什么是第二类永动机,为什么第二类永动机不可制成

  3.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方法以及这两种表述的物理实质

  4.了解什么是能量耗散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内容是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方法以及这两种表述的物理实质,知道为什么第二类永动机不可制成。

  2.第二类永动机不可制成的物理实质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与学生课堂自学结合,并讨论归纳

  四、教具:

  投影仪,大屏幕,相关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地球上有大量海水,它的总质量约为1.4×1018t,只要这些海水的温度降低0.1℃,就能放出5.8×1023J的热量,这相当于1800万个核电站一年的发电量.为什么人们不去研究这种“新能源”呢?原来,这样做是不可能的.这涉及物理学的一个基本定律,就是本节要讨论的热力学第二定律。

  【板书】第七节热力学第二定律

  (二)进行新课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讨论]:

  思考:

  1、何为热传导的方向性?

  2、什么是第二类永动机?它违背了什么规律?

  3、何为热力学第二定律?它有几种表述方法?

  归纳:

  Ⅰ、热传导的方向性:

  高温物体只能“自发地”将热量传给低温物体,而低温物体必须要依靠外界的辅助才能将热量传给高温物体。

  Ⅱ、第二类永动机

  1、没有冷凝器的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的热机。

  2、特征:符合能量守恒定律;不可能引起其他变化。

  3、结论:机械能和内能的转化过程具有方向性,尽管机械能可以全部转化为内能,但内能却不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同时不引起其它变化

  Ⅲ、热力学第二定律

  表述一: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变化。(按热传导的方向性表述)

  表述二: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按能量转化的方向性表述)

  小结:热力学第二定律揭示了自然界中进行的涉及热现象的宏观过程都具有方向性,使得它成为独立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一个重要的自然规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中有重要的应用,它对于我们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Ⅳ、能量耗散

  在自然界中的宏观过程由于方向性,使得能量在转化过程中不可能使转化后的能量全部加以利用,总会有一部分能量会流散,这种现象叫能量耗散。

  (三)让学生合上书本,思考并回答问题

  1.电冰箱内部的温度比外部低,为什么致冷系统还能不断地把箱内的热量传给外界的空气?这个事实说明了什么?

  这是因为电冰箱消耗了电能,对致冷系统做了功(下图所示,投影).一旦切断电源,电冰箱就不能把箱内的热量传给外界的空气了.相反,外界的热量会自发地传给电冰箱,使箱内的温度逐渐升高.

  我们看到,热传导的过程是有方向性的,这个过程可以向一个方向自发地进行,但是向相反的方向却不能自发地进行.要实现相反方向的过程,必须借助外界的帮助,因而产生其他影响或引起其他变化.

  2.能否生产出效率可达到100%的热机?为什么?

  气缸中的气体得到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热量Q1,推动活塞做功W,然后排出废气,同时把热量Q2散发到大气中.由能量守恒定律知道Q1=W+Q2.我们把热机做的功W和它从热源吸收的热量Q1的比值叫做热机的效率,用η表示效率,则有,

  只有当气缸中工作物质的温度比大气温度高时内燃机才能工作,所以Q2这部分热量是不可避免的.热机工作时,总要向冷凝器散热,总要由工作物质带走一部分热量Q2(如下图,投影),所以总有Q1>W.因此,热机的效率不可能达100%.

  3.能量耗散和能量守恒是否矛盾?试举例说明。

  不矛盾。比如流动的水带动水磨做功,由于磨盘之间的摩擦、磨盘和粮食之间的摩擦和挤压,磨盘、粮食的温度升高,水流的机械能转变成了内能.这些内能最终流散到周围的环境中.我们没有办法把这些流散的内能重新收集起来加以利用.这种现象叫做能量的耗散,而总能量并没有减少。电池中的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电能又在灯泡中转变成光能.光被墙壁吸收之后变成周围环境的内能,我们无法把这些内能收集起来重新利用.火炉把屋子烤暖,这时高温物体的内能变成低温物体的内能.谁也不能把这些散失的能量重新收集到火炉中再次用来取暖.

  自然界中的宏观过程具有方向性,能量耗散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反映出这种方向性,与能量守恒定律是不矛盾的。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了解了热传导过程的方向性、什么是第二类永动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方法以及什么是能量耗散。大家课下要多看课本,掌握好这些内容。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本上练*六(P87)(1)-(4)

  教学建议

  1.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是构成热力学知识的理论基础,热力学第一定律对自然过程没有任何限制,只指出在任何热力学过程中能量不会有任何增加或损失,热力学第二定律解决哪些过程可以发生,教学时要注意讲清二者的关系。

  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以重视按照传导过程的方向性表述,另一种是按照机械能和内能转化过程的方向性表述。这两种表述是等价的,它们都表明,自然界中一切与热现象有关的实际宏观过程都是不可逆的。教学时,要注意说明这两种不同表述的内在联系,讲清这两种表述的物理实质。

初中物理力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道宏观热学过程的方向性

  (2)知道热力学第二定律

  (3)知道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能的

  (4)知道能量耗散

  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节内容首先由热现象的方向性,说明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能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

  分析二:自然界中的能量是守恒的,但有些能量便于利用,而有些能量不便于利用,我们没办法将流失的内能重新收集起来加以利用,能量转化的方向性造成能源不可能“用之不完,取之不尽”。

  教法建议

  建议:本节内容要求不高,只要求学生对热力学第二定律有所了解,因此可采取学生自学,教师对难点简单引导的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

  知道热传导的方向性以及热力学第二定律

  教学难点:

  热力学第二定律

  学生先自学,教师再难点简单引导、讲解。

  探究活动

  题目: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发现过程

  组织:个人

  方案:科技小论文

  评价:论文的科普性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精选5篇)(扩展7)

——初中物理浮力教案 (菁华3篇)

初中物理浮力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③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探究试验

  四、教学器材

  瓶盖、玉米粒、弹簧测力计、阿基米德演示器(力学实验盒内的套装)、水槽、空易拉罐、水、大烧杯、小烧杯等

  五、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木头能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下沉的铁块也受浮力吗?(自己阅读粗略找出本节的主要内容)

  (二)、探究新知

  1、浮力的概念

  对生活现象的描述引出浮力的概念

  一切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

  演示实验:浮在水面上的瓶盖

  方向:竖直向上

  3、浮力的作用点

  通过学生的认知,规范为了研究方便,通常画在物体的重心上。

  4、浮力的大小

  (1)猜想:浮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实验1:在漂浮的瓶盖内逐渐加入玉米粒,随着玉米粒的增加观察瓶盖在水中的位置,猜想浮力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不予评论)

  实验2:在大烧杯内盛满水,将空易拉罐逐渐压入水中,体会浮力大小变化,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不予评论)

  实验3: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沙筒在空气中的重力,再将沙筒逐渐浸入大烧杯的水中,直至浸没,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予以总结)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2)实验探究:物体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排开水的重力的关系?

  仪器介绍:弹簧测力计、水槽、大烧杯、小套筒、沙筒

  参照课本48页探究实验的内容和步骤进行探究实验(小组讨论)

  方案交流:需要测得的物理量,为了避免错误,减小误差,实验需要注意事项。

  进行实验:完成表格

  实验数据:

  沙筒重: 小套桶重:

  沙筒完全浸入水中后拉力F:

  浮力F浮:

  小套桶和水的总重G总:

  排出的水的重力G排 :

  交流数据,得出结论。

  结论:沙筒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水所受的重力

  (3)阿基米德原理

  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在上述实验中,(有)推导:G排=m排g=液V排g,所以,F浮= G排=液gV排。(液是指液体的密度)。

  (三)浮力练*

  课本50页第3题和第6题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布置

  同步训练《浮力》一节1-10题

初中物理浮力教案2

  (一)教材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浮力;

  (2)理解物理物体的浮沉条件;

  (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重点难点

  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产生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归纳

  (五)教学用具

  两端扎上橡皮膜的透明圆筒、弹簧秤、石块、细线、木块、水槽、水、酒精、煤油、盐、乒乓球、鸡蛋、石蜡块、玻璃块、氢气球。

  (六)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二力*衡条件是什么?

  物**于光滑的水*桌面上,如图1所示,当物体受力F1>F2时,这个物体还能保持*衡吗?学生们很快答出:“不能”。教师接着提问:“物体将要向哪个方向运动?”(学生答):“向F1方向运动”。接着,教师小结:“当F1>F2或F1

  二、新课引入:

  演示:木块浮在水面;用手将乒乓球压入水中,放手后乒乓球能浮上来,这是为什么?(学生答):“这是因为它们都受到了水的浮力。”那么在水里下沉的石块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第一节浮力

  三、讲授新课

  演示:用细线拴住石块挂在弹簧秤上,弹簧秤读数表示石块的重力。此时我用手向上托一下石块,并向学生发问:弹簧秤的读数如何变化?学生答:“减少”。教师追问: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石块受到手向上托的力。

  演示:课本12-2实验,学生观察弹簧秤的读数有何变化?学生观察后回答:“减少”,减少的原因是:石块受到了水向上托的力,这个托的'力也就是水对石块的浮力,所以在水中的物体要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重G减去物体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F。

  F浮=G-F(板书)

  演示:将烧杯中的水换成酒精或煤油,重做上面实验。实验表明了石块在酒精或煤油中也受到了浮力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一)浮力:一切浸入液体内的物体,都受到了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板书)

  既然浸在水中的物体都受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呢?

  (二)物体的浮沉条件(板书)

  让学生思考:在水中下沉的石块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两个力的作用”。石块下沉说明了浮力小于重力,所以浸入液体的物体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由此对于浸入液体的物体得出结论

  当浮力小于重力,物体下沉(板书)

  再让学生思考:浸入水中的木块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这两个力的作用”。木块上浮说明了浮力大于重力,所以

  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板书)

  演示:将鸡蛋放入已配好的盐水中,使它悬浮在盐水中不动时,让同学们自己分析:鸡蛋受哪几个力的作用?鸡蛋不动说明这两个力大小如何关系?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作用,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所以对于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得出结论

  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板书)

  演示:继续往盐水中加盐,观察现象。鸡蛋将漂浮在液面上,同学们思考:鸡蛋受哪些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这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如何?学生答:“大小相等。”所以对于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得出以下结论

  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板书)

  由此可知: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取决于它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

  学生练*一第141页图12-3(写在小黑板上)

  通过前面学*我们知道,只要物体在液体中,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浮力是怎样产生呢?

  (三)、浮力产生的原因(板书)

  演示浮力产生的原因:

  演示一:用一个两端开口的透明圆筒,两端扎上橡皮膜,先将圆筒水*浸没入水中(如图2),橡皮膜受到水的压力向里凹,可以看到两边橡皮膜凹进程度比上端明显(如图3),这说明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不相等,这个压力差就是物体受到的浮力。

  下面我们根据压强知识,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设想有一个立方体的浸没在水中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压力(图4)。它的左右两侧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学生答:“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衡。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学生答):“是一对*衡力”。它的上、下面受到的压力是否也相等?(学生答):“不相等”。哪个表面受到的压力大?为什么?(学生答):“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大,因为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大,受到的压强大,压力就大。”上表面受到的压力小,这两个压力的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

  F浮=F'-F(板书)

  因为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所以,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板书)

  演示二把表面很光滑的石蜡块紧贴在玻璃片上,将玻璃片及蜡块放入水槽,让蜡块与水槽底部紧密结合,蜡块并不上浮(如图5),轻轻拨动蜡块,让水进入蜡块底部。蜡块就会上浮(分析解释这个现象可使学生加深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所以,要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否受浮力,关键是看清这个物体是否受到来自液体向上的压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这个压力差方向是否竖直向上。

  学生练*二

  如图6示,两个正方体物体分别与容器底部和侧壁紧密接触,往容器中倒水,两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学生回答:“侧壁上的物体受浮力、底部物体不受浮力。”

  物体不仅在液体中受浮力,在气体中也受浮力。

  演示:氢气球脱手后上升,就是因为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

  让学生思考:吹了空气的气球是否受浮力?(学生答):“受浮力”,为什么气球不上升呢?学生答:“因为受到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

  四、课堂小结:

  (1)浮力;(2)物体的浮沉条件;(3)浮力产生的原因。

  五、课堂练*:

  第142页1、3、4题。

  想想议议从水中浮上来的皮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皮球受到的重力始终不变,皮球上浮的过程中,浮力大于重力;当皮球漂浮在水面上不动时,皮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可见浮力是逐渐减少的,皮球浸在水中的体积也在逐渐减少,所以浮力的大小跟浸在水中的体积有关,有何关系呢?同学们根据本节所学知识想一想,下节课我们再研究。

  六、布置作业:第142页5题

初中物理浮力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

  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

  4.能认识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运用实验和分析的方法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提出问题:1.船为什么能在海面上航行?2.救生圈、救生衣的作用是什么?

  板书: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

  (二)出示学*目标

  课件展示学*目标,指导学生观看。过渡语:看完了没有?

  二、先学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P49----P52内容,要求边看、边划、边记。

  1.看课本p49图10.1-1回答,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

  2.根据图10.1-3总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看演示实验:测量铝块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学会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浮力的大小。

  4.看课本p51找出浮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与哪些因素无关?你能举例说明吗?

  (二)学生自学教材

  老师巡视,了解学情,掌控学生高效学*,时间到,问完成的请举手?

  过渡语:合上书,独立完成自我检测

  (三)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6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目,要求书写认真、规范。让四个小组的基础较差的同学到黑板完成,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

  1.鸭子能浮在水面上,用钢铁做的轮船也能浮在水面上,说明水对他们有xxx力。

  2.你游过泳吗?当你的身体浸入水中体积越大,你会感觉到水给你向上的托力xx这个水对你向上的托的力其实就是xxx力。再比如,我们从水中抬起一个石头要比在空气中抬起感觉要xx(“轻”或“重”),这些事例都说明,在水中要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xx力。

  3.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xxx,它与重力方向xxx。

  4.如果用测力计测出铜块重为1N,将铜块没入水中,测力计的示数变为0.87N,铜块受到的浮力是xxx。

  5.浮力产生的原因是xxx。

  三、后教

  (一)展示交流,统一答案

  先交换学案,然后更正。2分钟时间让发现问题的学生到黑板上用红笔更正,提出先学中未解决的疑惑,小组或全班讨论解决。

  (二)生生合作,探究交流

  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实验设计,小组长组织进行探究实验,展示交流,老师给予即时评价。

  探究1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2浮力产生的原因:xxx。

  实验:将一去掉底的矿泉水瓶倒置,放入一乒乓球,去掉瓶盖,向瓶中加入水,可观察到乒乓球xxx(会不会上浮),因为乒乓球下底部没有受到压强作用。xxx将瓶盖盖好,再向瓶中加水,可观察到乒乓球xxx(会不会上浮),此时乒乓球受到xxx力的作用。

  分析:盖上瓶盖后,向瓶内加水,乒乓球在水中上下表面所处的深度xxx,所以上下表面所受的液体压力不同,下表面所受的向上的压力xxx上表面所受的向下的压力,这个压力差就是浮力。

  结论:浮力产生的原因是

  (三)同学总结,调查学情.

  四、当堂训练

  (一)过渡语

  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完成学案训练题。10分钟完成。

  (二)学生练*,教师巡视。

  1.弹簧测力计下挂一石块,下列情况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最小的是()

  A石块在空气中B石块在水中C石块在酒精中D石块在盐水中

  2.某同学将一金属块轻轻放入盛满水的烧杯中,当它浸没在水中后,溢出了重3N的水,如果将该金属块浸没在盐水中则受到盐水的浮力将3N。(填“>”“=”或“<”)

  3.一金属块在空气中称重27N,把它全部浸没在水中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7N,则该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是.

  (三)展示答案,学生交换批阅,小组长检查小组互评,老师了解学情

  (四)学生根据学*目标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精选5篇)(扩展8)

——初中物理《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初中物理《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3.学会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重点: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

  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教学难点】

  难点:升华和凝华是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而学生易误认为需要通过液态这一过程。

  突破策略:加强实验指导、教师启发点拨,着重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过程。

  【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设问

  烈日当空,久旱无雨,为了解决旱情,在过去人们摆起香案,祈祷龙王爷恩惠,然而滴雨未下;而现在,派出几架飞机在高空投撤了一些固态物质,顷刻间乌云密布,下起了大雨,问:“这种固态物质是什么呢?它变成了什么?为什么会有雨形成?”引起学生兴趣,激发热爱科学、破除迷信思想。

  2、导入新课,猜想

  a.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

  b.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c.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

  (衣柜中的卫生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干了;冬天的雪人变小了……)

  3、设计实验

  ①出示装在烧瓶里的几粒碘,让学生观察碘的状态、颜色,问:给碘加热,碘会变成什么状态?颜色会变吗?停止加热,又会变成什么状态?颜色又会变吗?让学生猜想,将有代表性的发言写在一边。

  ②由学生设计实验,包括器材。

  对学生的实验方案给予肯定,引导学生共同筛选出较优的方案。

  4、学生实验探究

  让一名学生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其余学生注意观察,用酒精灯加热,过一会儿,让学生观察。

  问:你看到烧瓶中有什么现象?

  (颜色由黑变紫,碘由固态变成气态)

  问:此时有没有液态的碘产生?你如何验证?

  演示:将瓶塞取下,烧瓶倒立,让学生观察看到了什么?(有紫色气体逸出,无液体流下)

  移去酒精灯,盖上瓶塞,烧瓶倒立,让学生观察看到了什么?(颜色由紫变浅,逐渐变黑,瓶壁上有细小的冰粒形成,无液体流下)

  演示人造“雪景”:在封闭烧瓶中插有小树枝,内放一些卫生球粉末,微微加热后停止加热,让学生观察树枝上出现了什么?是如何形成的?

  5、学生交流结果,处理信息。

  实验结果表明,碘可以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此时要用酒精灯加热;也可以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此时没有用酒精灯加热,而是对外放热。

  6、学生举例,交流,评估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或自然现象中的有关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师生、生生共同交流,统一看法,对学生的举例,积极参与给予鼓励,同时教育学生要留心身边的物理现象(如雪、霜、冰雹的形成,冰冻衣服也会干,积雪未熔化,但一天比一天少,卫生球逐渐变小、消失、有气味等)

  7、知识应用

  让学生解释“生活物理社会”中讲的人工降雨,教师作出评价并统一观点,指出干冰易升华吸热还可用来给食品降温,在舞台上制造“白雾”等。

  8、巩固练*,创新迁移。

  ①用久了日光灯管(或灯泡)为什么会变黑?

  ②“潮湿的衣服干了”与“寒冬冰冻的衣服干了”是否一样?

  ③卫生球(樟脑丸)在空气中会变小,这是什么物态变化?

  ④窗户上的冰花这是什么物态变化,它一般在窗户的侧?

  9、小结。

初中物理《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利用公式η=W有用/W总进行有关计算,知道机械效率小于1。

  (3)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探究物理学的有关知识,深入认识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

  (2)通过探究活动,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学生分析

  学生在前一节的学*中已对“功”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在日常生活、学*中也体会到“效率”的问题,为这节教学的开展和知识的理解奠定一定的基础。

  重点难点

  1、重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概念教学和对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探究;

  2、难点:在实例中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确定,对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计算方法

  W=F·S

  二、新课教学

  1、思考:

  有什么办法可以将建筑工地上的一堆沙子运上三楼?

  通过比较三种做法哪些是有用的功,哪些是没用的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引出机械的三种功,并总结出三种功之间的关系。引入机械效率。

  2、有用功的定义:

  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W有=Gh

  3、额外功:人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W额=W总—W有

  任何机械本身都受到重力作用,相对运动的零件间又存在磨擦,所以使用任何机械,不仅要作有用功,还不得不作,不可避免的要做额外功,这时动力所做的总功等于有用功加额外功。

  4、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W总=FS

  5、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之比。

  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机械效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例如总功是500J,有用功是400J,机械效率就是400J/500J=0.8=80%。

  6、了解一些常见机械的效率。

  起重机的机械效率一般是40%—50%,滑轮组的效率是50%—70%,抽水机的机械效率一般是60%—80%。

  7、例题:

  用一个动滑轮,将200N的物体匀速提升2m高,拉力F为120N,此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解:W有=Gh=200N×2m=400J

  W总=Fs=120N×4M=480J

  η=W有/W总×100℅

  =400J/480J×100%=83.3%

  8、如保提高机械效率

  通过对例题进行改动得出使用同一动滑轮提起的物体越重机械效率越高,及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额外功越少,机械效率越高。从而得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三、巩固练*:出示幻灯片,对本课内容进行检测

  四、小结:让学生说本节课的收获有哪些?

  五、作业:同步练*

初中物理《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内容为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二章《光》第二节内容,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光的折射是继光的反射后的又一个新的光现象。本节知识是光学中的重点知识、是理解透镜作用原因的基础,同时又是理解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惯

  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为以后透镜及探究透镜成像规律学*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知识之一。

  2、教学目标

  本节内容我们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折射规律;能从众多光的现象中辨别出属于折射的现象,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2.了解光的折射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有关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猜测、检验、联想等的活动,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在学*中交流、团结和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学*热情,使学生在实验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乐于合作,渗透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基本理念。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1)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规律;

  (2)让学生会作光折射的光路图。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整体上采用对比、猜想、提问设疑、设计实验探究的模式,教学流程上采用以上方式:

  第一步:观察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对照光的反射定义自己分析得出光的折射定义。学生对定义总结很有可能不是很周密,但可以通过后面的观察实验和分析来逐步引导学生修正定义,让学生明白为何要用“斜射入、一般”这些词。

  第二步: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对照光的反射定律,让学生猜想光的折射可能有哪些规律,然后按照猜想设计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当然整个实验主要是我来操作完成。在此我补说一点,因为在探讨光折射时光路是否可逆时,由于没有演示光从水射入空气中的器材,所以我采用的是用半圆形玻璃砖来做这个实验,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步:学生练*画光的折射光路图,为下一部分学*透镜的作用做好铺垫。

  第四步:利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光的折射现象。在这一步我采用让学生做硬币“上浮”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光的折射带来的错觉,引起学生思考硬币为什么会“自动上浮”,启发学生画光路图来解释原因。同时也说出了盛水的碗变浅、放入水中的筷子变弯等现象的原因。

  第五步:通过多媒体演示“海市蜃楼”现象。联系生活实际,解释“潭清疑水浅”、“叉不到水中鱼的原因”等现象。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精选5篇)(扩展9)

——物理教案《力》(精选5篇)

  物理教案《力》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现象.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与实际的联系,了解摩擦现象存在普遍性,并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能力和猜想假设能力.

  (2)通过实验设计与操作,掌握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3)通过对摩擦现象、因素猜想、方案设计等的讨论,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摩擦现象以及其运用的学*使学生关注周围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

  (2)通过体会本节内容中探究的各个环节,培养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探究滑动摩擦力与什么有关,猜想过程与设计方案过程

  教学难点 掌握控制变量的方法;摩擦力的测量

  仪器材料一斜面,一木块;木块、木板、弹簧测力计、毛巾、小铁块、厚海绵、圆铅笔(多组)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讨论汇报,实践活动,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2

  板书设计 第四节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一、滑动摩擦力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滑动时受到阻碍的现象,称为滑动摩擦现象.在滑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3)物体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可画在物体重心上.

  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各种猜想:

  (2)制定计划与实验表格:

  (3)数据分析:

  (4)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接触面越粗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三、静摩擦和滚动摩擦现象

  四、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办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播放视频:冰球比赛中,推出的冰球在冰面上慢慢停下来;滑冰运动员到终点时停止用力后慢慢停下来,骑自行车不蹬后滑行一段停下来.

  (或者演示:一木块从一斜面上滑下,在水*桌面上滑行一段后停下.)

  师:为什么最终都停了下来?

  (2)布置小活动.

  (3)师: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滑动时受到阻碍的现象,称为滑动摩擦现象.在滑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4)师:滑动摩擦力是物体受到的阻碍物体运动的力,那么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有什么规律吗?

  (5)师:你是否感受过滑动摩擦的存在?(鼓励各种想法)

  (6)展示图片:看似光滑的金属表面,用显微镜看时的模样.

  (7)对滑动摩擦力这个力我们已知道了大小和作用点,现在你还想知道什么? 观看视频,思考现象共同点和原因.

  生:由于有摩擦.

  小活动:用橡皮擦去书上的字或用抹布擦桌子,并体会其中的力,感觉阻碍作用.

  知道滑动摩擦和滑动摩擦力概念.体会“相对滑动”情景.

  生:与运动(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生:滑滑梯时裤子会磨破;摔跤时皮被蹭破;……

  生:简单了解滑动摩擦产生原因.

  生: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2.设置实践小活动,进行猜想

  (1)布置小活动.

  (2)师:请大家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尽量说出你的猜想依据.(鼓励学生的各种猜想,发掘其中合理的因素给予表扬;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猜想,比如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或越小).)

  在黑板上列出各种猜想和猜想依据.(有些猜想不合理或猜想正确但依据有偏差的,可以在探究出结论后再解释探讨.)

  小活动:用手掌在桌面上滑动,用手掌在衣服上滑动,用脚在地上蹭动,轻轻的试试,再用力试试,体会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生: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粗糙程度)有关,地面越光滑拖物体越容易.

  生:与压力有关,因为物体越重越难拖.

  生:与接触面的材料情况有关,旱冰在水泥地上好溜,在地毯上难溜起来.

  生: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因为接触面越大,受到阻碍的面就越大.

  生: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滑动摩擦是相对运动引起的,应该和速度有关.滑滑梯时滑得越快屁股越热.……

  3.小组讨论,制定计划和设计方案

  (1)演示:滑动摩擦力如何测量.

  师:用弹簧测力计水*拉着木块匀速滑动,指针不要颤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反映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强调要“匀速”,可不作解释,但要留给学生这样一个疑问,使他们清楚有这样的要求.)

  (2)师:请各小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分别来验证各个猜想.要求至少对两种猜想进行方案设计.(或者直接与学生说明首先对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这两因素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后再研究其它因素.)

  参加一些小组的讨论,指导学生研究各个猜想因素与摩擦力的关系时,只能一个一个的单独研究,而且在研究某一个因素的变化怎样影响摩擦力时,必须保持其它因素不变,否则不能确定摩擦力的变化是由哪个因素引起的.指出这就是在研究多因素问题时常用的“控制变量法”.

  (3)请各小组汇报设计方案.

  在和学生一起讨论各个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时注意渗透“控制变量法”.最后交流制定出研究各个因素的最佳方案,制定出实验表格,举例如下:

  实验 操作(简单表述) 滑动摩擦力大小

  1 木块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木块在毛巾上匀速运动

  2 木块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木块加上重物后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3 木块在毛巾上匀速运动

  木块在海绵上匀速运动

  4 木块*放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木块横放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5 木块以较慢速度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木块以较快速度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掌握用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来反映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小组讨论,包括器材和实验步骤,并且对实验的可行性进行考虑.

  生:研究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块*放在毛巾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与压力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第二步再在木块上加一重物,用弹簧测力计水*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与接触面材料性质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放在薄毛巾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块*放在表面*整的厚海绵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与接触面积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品*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块横放(或竖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与运动速度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以较慢的速度水*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块*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以较快的速度水*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4.进行实验,记录收集数据

  师:请大家根据以上的讨论,修正自己的探究计划后进行实验,并作好记录. 进行实验,如实记录收集数据.

  5.分析交流,得出结论

  师:请各小组分析所得数据,得出结论,描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关系如何?

  (给学生解释,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材料性质有关,但我们不作深入研究,只作为了解层面,一般不用考虑).

  分析所得数据,把结论表述出来.

  进行小组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材料性质有关.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大小无关.

  6.总结与评估

  师:在实验过程中是否有新的发现?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还会和其它的因素有关?对我们所得的结论你还能做更深入的研究吗? 能激发兴趣,对自己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或其他学生和老师提出的问题作更深入思考.

  7.设计实验,介绍静摩擦和滚动摩擦

  (1)演示实验:筷子提米

  (2)师:其实摩擦有三兄弟,除了滑动摩擦外,还有静摩擦和滚动摩擦.两个有相对运动趋势但保持相对静止的物体间产生的摩擦叫静摩擦,比如用手握起饮料瓶.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叫滚动摩擦,比如旱冰鞋与地面间的摩擦.你能举出生活中这两种摩擦的现象吗? 思考杯子和米的受力可能.

  了解静摩擦和滚动摩擦概念,进行举例.

  生:推桌子但桌子没动时,与地面有静摩擦;人走路时靠的是鞋与地面的静摩擦;司机转动方向盘时手与方向盘间有静摩擦;各种绳结.……

  生:带轮子的行李箱拖动时与地面间有滚动摩擦;用圆珠笔写字时笔尖的滚珠发生滚动,笔与纸间有滚动摩擦.……

  8.实例说明,有害摩擦和有益摩擦

  (1)播放视频:磁悬浮列车.

  播放气垫船图片

  (2)布置小活动,要求学生找出几根圆铅笔.

  总结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可以减小摩擦力的大小.

  (3)展示图片,请大家说出图中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小有害摩擦和增大有益摩擦的.图片有:有花纹的鞋底;用力刹车;光滑*整的雪橇;给车轮的轴加润滑油;轴承中的滚珠.

  (4)总结:增大有益摩擦的办法有: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压力.

  减小有害摩擦的办法有: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压力;给接触面处加润滑油;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使摩擦面脱离接触. 思考设计意图,知道目的是为了减小摩擦力.

  小活动:用手掌在桌面上移动,体会受到的阻碍;在手掌下垫上几根圆铅笔再在桌面上移动,体会体会受到的阻碍.对比发现,摩擦力变小了.

  生:鞋底的花纹是为了通过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与地面的有益摩擦;刹车时通过增加刹车皮和轮间的压力来增大有益摩擦.

  生:雪橇是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有害摩擦;通过加润滑油来减小轴间的有害摩擦;轴承用滚珠是利用滚动摩擦来减小有害摩擦.

  能举出生活中更多的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事例.

  课后作业 相应练*册;小论文: 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教学反馈 (1)学生对一些摩擦现象虽然较熟悉,但有时意识不到摩擦的存在,所以教学一开始意识不到摩擦的重要意义.

  (2)科学探究中猜想阶段发现凭学生的感觉不合理的猜想还是较多的.

  (3)实验过程中学生对匀速时读数容易把握不准.

  (4)对于摩擦的一些现象和运用学生兴趣很大.

  备注 根据教学情况可把这些内容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为探究滑动摩擦力和什么因素有关,第二课时接着介绍静摩擦和滚动摩擦,以及讨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办法.

  说明:需要视频目录:(1)冰球比赛中,推出的冰球在冰面上慢慢停下来的情景(一小段) (2)滑冰运动员到终点时停止用力后慢慢停下来的情景(一小段) (3)骑自行车不蹬后滑行一段后停下来的情景(一小段)

  物理教案《力》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磁感应强度B的定义及单位.

  2、知道用磁感线的疏密可以形象直观地反映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3、知道什么叫匀强磁场,知道匀强磁场的磁感线的分布情况.

  4、知道什么是安培力,知道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行时,电流受的安培力为零;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电流受安培力的大小.

  5、会用左手定则熟练地判定安培力的方向.

  能力目标

  1、通过演示磁场对电流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

  2、通过学*左手定则,理解磁场方向、电流方向和安培力方向三者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安培定则的学*,使得学生了解科学的发现不仅需要勤奋的努力,还需要严谨细密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安培力这一重要的内容,需要强调:

  1、安培力的使用条件:磁场均匀,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

  2、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行时,安培力具有最小值。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安培力具有最大值。

  教法建议

  由于前面我们已经学*过电场的有关知识,讲解时可以将磁场和电场进行类比,以加深学生对磁场的有关知识的理解。例如:电场和磁场相互对比,电场线与磁感线相互对比,磁感应强度与电场强度进行对比等等。

  在上一节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回忆电场强度的定义,对比说明引入磁场强度的定义的思路是通过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的研究得出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磁场,可以在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教学设计方案

  安培力磁感应强度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 、理解磁感应强度B的定义及单位.

  2 、知道用磁感线的疏密可以形象直观地反映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3 、知道什么叫匀强磁场,知道匀强磁场的磁感线的分布情况.

  4 、知道什么是安培力,知道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行时,电流受的安培力为零;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电流受安培力的大小

  5 、会用左手定则熟练地判定安培力的方向.

  (二)能力训练点

  1 、通过演示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总结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

  2 、通过学*左手定则,理解磁场方向、电流方向和安培力方向三者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阅读材料介绍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说明科学家之所以能取得辉煌的成就,除了本身所具有的聪明才智外,刻苦勤奋地学*和工作,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灵感更为重要,鼓励和激发学生从现在开始更加发奋地学*,将来为国家做贡献.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介绍物理学家安培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是靠勤奋自学、刻苦钻研的顽强意志,让学生感受物理学家们的人格美、情操美.

  二、学法引导

  1 、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法直观教学,决定安培力大小的因素,通过启发讲解,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公式

  及B的定义式.结合练*法使学生掌握左手定则使用.

  2 、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在教师启发的指导下总结规律,积极动手动脑理解公式,掌握左手定则的应用.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 、重点

  (1)理解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大小的决定因素,掌握电流与磁场垂直时,安培力大小为:

  (2)掌握左手定则.

  2 、难点

  对左手定则的理解.

  3 、疑点

  磁场方向、电流方向和安培力方向三者之间的空间关系.

  4 、解决办法

  以演示实验为突破口,直观地引导学生掌握电流在磁场中所受安培力大小的决定因素;反复地借助实验,来理解左手定则,建立磁场方向、电流方向和安培力方向三者关系的正确图景.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铁架台、三个相同的蹄形磁铁、电源、滑动变阻器、电键、导线.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先通过实验,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总结出安培力公式,再引入磁感强度B的定义式,通过讲解类比电场强度,启发学生理解公式

  的意义,借助墙角(或桌角)帮助学生建立三维坐标空间,理解掌握左手定同.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略)

  (二)整体感知

  本节教学是在上一节学*了磁场的概念及方向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磁场的强弱性质,根据磁场力的性质用定义法定义B描述磁场的强弱,用磁感线形象地反映磁场的强弱,同时利用定义式来计算安培力的大小,再用左手定则来确定磁场方向、电流方向和安培力的方向.

  (三)重点、难点的学*与目标完成过程

  1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用条形磁铁可以在一定的距离内吸起较小质量的铁块,巨大的电磁铁却能吸起成吨的钢块,表明磁场有强有弱,如何表示磁场的强弱呢?我们利用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安培力来研究磁场的强弱.

  2 、决定安培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利用演示实验装置,研究安培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与电流的大小有关.

  保持导线在磁铁中所处的位置及与磁场方向不变这两个条件下,通过移动滑动变阻器触头改变导线中电流的大小.

  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导线摆动的角度大小随电流的改变而改变,电流大,摆角大;电流小,摆角小.

  实验结论:垂直于磁场方向的通电直导线,受到磁场的作用力的大小眼导线中电流的大小有关,电流大,作用力大;电流小,作用力也小.

  (2)与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长度有关.

  保持导线在磁铁中所处的位置及方向不变,电流大小也不变,改变通电电流部分的长度.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导线摆动的角度大小随通电导线长度而改变,导线长、摆角大;导线短,摆角小.

  实验结论:垂直于磁场方向的通电直导线,受到的磁场的作用力的大小限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长度有关,导线长、作用力大;导线短,作用力小.

  (3)与导线在磁场中的放置方向有关.

  保持电流的大小及通电导线的长度不变,改变导线与磁场方向的夹角,当夹角为0 °时,导线不动,即电流与磁场方向*行时不受安培力作用;当夹角增大到90 °的过程中,导线摆角不断增大,即电流与磁场方向垂直时,所受安培力最大;不*行也不垂直时,安培力大小介于和最大值之间.

  3 、磁感应强度

  总结归纳以上实验现象,用L表示通电导线长度,I表示电流,保持电流和磁场方向垂直,通电导线所受的安培力大小FIL

  用B表示这一比值,有B的物理意义为:通电导线垂直置于磁场同一位置,B值保持不变;若改变通电导线的位置,B值随之改变.表明B值的大小是由磁场本身的位置决定为.对于电流和长度相同的导线,放置在B值大的位置受的安培力F也大,表明磁场强.放在B值小的位置受的安培力F也小,表明磁场弱

  4 、安培力的大小和方向.

  根据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可得通电导线垂直磁场方向放置时所受的安培力大小为:

  举例计算安培力的大小.

  安培力的方向如何呢?还过前面的演示实验现象可知,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的安培力方向跟导线中的电流方向、磁场方向都有关系.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总结出通电导线受安培力方向和电流方向、磁场方向存在着一个规律――左手定则.

  左手定则:伸开左手,使大拇指跟其余四个手指垂直,并且跟手掌在同一个*面内,把手放入磁场中,让磁感线垂直穿入手心,并使伸开的四指指向电流方向,那么,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

  应该注意的是:若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垂直,则磁场力的方向、电流方向、磁场方向三者互相垂直;若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不垂直,则磁场力的方向仍垂直于电流方向,也同时垂直于磁场方向.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学*了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安培力,通过研究安培力的大小,我们定义了反映磁场强弱的物理量――磁感应强度

  八、布置作业

  九、 板书设计

  物理教案《力》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的*衡和二力*衡的条件,物理教案-二力*衡。

  2.会应用用二力*衡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衡;观察物体受两力*衡时力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3.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二力*衡条件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表达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感目标:

  二力*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建立了*衡状态、*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衡的情况是二力*衡,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二力*衡的条件.得出二力*衡条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使学生的认识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衡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再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衡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教材通过“想想议议”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

  二力*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教法建议

  1.本节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从牛顿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现象出发,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

  2.*衡条件的得出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不能只强调结论,而要加强过程教学.做好二力*衡条件的实验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为了更容易从实验得出*衡条件的二力共线的结论,可采用如图9-3-1所示的实验装置.取一块薄木板在边缘开几个小孔,用细线系住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悬挂钩码.

  3.*衡条件的应用是对教学的检验,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最后的小结应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进一步加以补充,使其更完整.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学生认知结构中建立二力*衡条件的过程;应用二力*衡条件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教具:滑轮、钩码、细绳、木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方法1 :复*提问引入

  牛顿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是不是只有不受力的物体才能保持静止、才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引导: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可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引出*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

  方法2 : 现象引入

  课堂演示:静止在桌面上的物体、匀速行驶的电动汽车

  或录像片段: 在*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匀速步行的学生、静止在地面上的汽车

  提出问题:上述物体保持静止状态和做匀速直线运动是否受到外力?请你再举出几个静止和做匀速直线的物体,分析它们受到的力,物理教案《物理教案-二力*衡》。

  引出*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 *衡状态

  由上面学生举出的例子定义*衡状态。指出这时作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衡。物体受力*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用。

  过渡:物体受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衡?

  2. 二力*衡条件

  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得出二力*衡的条件。

  介绍实验装置如图9-3-1所示,用细线系住木板上的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各悬挂一个相同质量的钩码。

  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下面问题。

  木板是否静止?木板静止时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方向有什么关系?

  把木板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木板还能静止吗?重新*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同的钩码,木板还能静止吗?

  任选其它两个孔重复上述实验。

  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自己得出结论。可在教师引导下由多名同学互相补充使其完善。

  方法2:学生探究性学*(学生分组实验,研究二力*衡的条件)。

  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同上。

  教师明确实验目的:观察分析总结满足什么条件木板静止?

  学生探究性实验

  学生讨论、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根据力的合成的知识,彼此*衡的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

  3. 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方法1:通过练*使学生掌握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请学生画出图9-3-2中物体受力的示意图,并分析物体是否受到*衡力,哪一对力是二力*衡。

  1) 静止悬挂的电灯。

  2) 静止在桌面上的茶杯。

  3) 匀速运动的拖车。

  方法2: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由学生自己举例自己分析受力情况。

  应用二力*衡的条件解决问题,首先要判断被研究的物体是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只有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才可以应用这个条件。对于能够应用二力*衡条件的物体,要分析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如水*面上拖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竖直方向的二力*衡,水*方向的二力也*衡。在学生分析中要注意纠正学生认识上的简单化和片面性。

  一、 巩固练*

  1.放在水*桌面上的书所受力中,属于*衡力的是 [ ]

  A.书对桌面的压力与书所受的重力;

  B.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书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D.书对桌面的压力加上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2.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重物,比较在重物静止时,重物匀速上升时,重物匀速下降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大小,则( )

  A. 重物匀速上升时,拉力最大

  B. 重物静止时,拉力最大

  C. 重物匀速下降时,拉力最大

  D. 上述三种情况,拉力一样大

  二、 总结、扩展

  让学生讨论课本“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总结力和运动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

  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在总结运动和力的关系之后,可让学生分析一对*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三、 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完成书后练*。

  物理教案《力》 4

  教学目标

  基本知识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够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矢量,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两种不同的分类;

  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了解对某个力进行分析的线索和方法。

  情感目标: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在初中知识学*的基础上,适应高中物理的学*。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2、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3、要会从性质和效果两个方面区分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对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点:

  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图示是本节的难点。

  (三)、力的分类需要注意的是:

  1、两种分类;

  2、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教法建议:

  一、关于讲解“什么是力”的教法建议。

  力是普遍存在的,但力又是抽象的,力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力的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况下,力的效果也很难用眼直接观察到,只能凭我们去观察、分析力的效果才能认识力的存在。在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注意身边的事情,想一下力的作用效果。对一些不易观察的力的作用效果,能否找到办法观察到。

  二、关于讲解力的图示的教法建议。

  力的图示是物理学中的一种语言,是矢量的表示方法,能科学形象的对矢量进行表述,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很快的熟悉用图示的方法来表示物理的含义,并且能够熟练的应用。由于初始学*,对质点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在课堂上讲解有关概念时,除了要求将作用点画在力的实际作用点处,对于不确知力的作用点,可以用一个点代表物体,但不对学生说明“质点”概念。

  教学过程设计方案:

  一、提问:什么是力?

  教师通过对初中内容复*、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如用弹簧拉动钩码,或者拍打桌子等实验现象展示力的效果以引导学生总结力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指出了力的物质性。

  提问:下列实例,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

  (1)、马拉车,马对车的拉力。

  (2)、桌子对课本的支持力。

  总结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体就有受力物体,有力作用,同时出现两个物体。

  强调:在研究物体受力时,有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

  二、提问、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

  教师总结:力的测量:力的测量用测力计。实验室里常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

  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

  三、提问:仅仅用力的大小,能否确定一个力:

  演示压缩、拉伸弹簧,演示推门的动作。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力是有方向的,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并得出力的三要素来。

  教师总结: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提问:如何表示力?

  先由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然后教师小结。

  力的表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用一条有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讲解例题:用20N的推力沿水*方向推一正方形物体向右匀速运动。用力的图示表示出推力。

  教师边画边讲解。注意说明:

  1、选择不同标度(单位),力的图示线段的长短可以不同;

  2、标度的选取要利于作图

  通过作图练*、教师指导让学生掌握力的图示作图规范。

  力的示意图:用一条无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让学生体会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的不同。

  五、力的作用效果:

  回忆初中的知识,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

  六、力的分类:

  教师总结力的分类,强调高中阶段按照力的性质划分,在力学范围内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

  按性质命名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力、磁力等等;

  按效果命名的力:拉力、压力、动力、阻力、支持力、压力等等;

  在力学范围内,按力的性质划分的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

  探究活动

  测定患者的血沉。在医学上有助于医生对病情作出判断。设血液是由红血球和血浆组成的悬浮液。将此悬浮液放进竖直放置的血沉管内,红血球就会在血浆中匀速下沉,其下沉速率称为血沉。某人的血沉v的值大约是10mm/h。如果把红血球*似看作是半径为R的小球,且认为它在血浆中下沉时所受的黏滞阻力为。在室温下Pa・s。已知血浆的密度,红血球的密度。试由以上数据估算红血球半径的大小。

  答案:m。

  物理教案《力》 5

  素质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学生用图11-4-1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①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

  ②光滑的水*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放磁铁吸引,速度变快。

  ③光滑的水*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3)学生看课文图11.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①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由静止变为运动。

  ②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在磁铁吸引下小钢珠运动状态改变情况和手球、足球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6)学生看课本图11.4-2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7)让学生再举些例子,如:踢足球时,足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等。

  (8)让学生自己根据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另一类效果。

  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三、力的单位

  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体验1N的大小:让学生用手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是1N。

  补充例子: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等等。

  四、力的三要素

  1、提出问题: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让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力作用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方向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位置有关。

  3、探究: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力作用效果的实验结合课文图示以及学生生活的经验进行论证。

  (1)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2)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

  这些事例说明了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位置是否有关用实验探究:

  ①推门实验:用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不同。体会手在不同位置时施力的不同效果。

  ②举尺实验: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请一位同学用一个力作用在尺子的中点,向上将尺子举起来;然后力作用在尺的一端,仍然向上举尺子。

  可见,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

  让学生总结: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所以,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五、力的图示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六、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请同学们观察或进行下列实验,通过观察或实验你们对力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认识、

  (1)演示: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让学生观察:两个气球都变扁了。(施力的气球在施力时也变扁了,说明它同样受到另一个气球作用力)

  (2)演示:两个带相同电荷的通草球靠*时相互排斥。(一个通草球排开另一个通草球时,自己也被排开了,说明两个通草球同时都受到了对方力的作用)

  (3)学生实验: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吗?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吗?(打的同学感到疼,说明他的手也被打了)

  (4)学生实验:向上拧书包,你对书包用力了,你是否感觉到了书包也在拉你?(拎书包手同时受到书包向下的拉力)

  (5)看课文第33页图11.4-4,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坐的船也被推开了。(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小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所坐的船也被推开了。说明推船的人同时受到另一只船的推力,推船的人被推开时连同他坐的船也被推开。)

  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结论: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达标自查

  1、人推车时,是和之间发生了力的作用,对于人推车的力,施力物体是,这时,人也受到推力,施力物体是。

  2、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托起一个苹果的力大约为。

  3、力的、、称为力的三要素,因为。

  4、下列哪个物体最接*3N()

  A、一头小牛B、一块砖C、九年级物理课本D、两枚1元硬币

  5、游泳的人,手脚用力向后划水,人就能向前进,这表明,人向后给水作用力的同时受到了的推力,这个现象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6、画出下列力的示意图:

  (1)放在水*桌面上的书对桌面的压力;(2)用50N沿水*方向推桌子的力

  能力提高

  7、小明在探究力的作用效果时,完成了如下实验,请帮他把实验结果填在空格中。

  (1)小明首先将小钢球放在光滑的水*面上,当磁体靠*小钢球时,看见小钢球向磁体运动;然后让小钢球在光滑的水*面上做直线运动,当在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时,小钢球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从上面两个实验,你总结出的结论是力能。

  (2)小明用双手拉一根橡皮筋,看见橡皮筋在力的作用下变长了,说明力能。

  8、甲、乙两个同学穿着滑冰鞋面对面静止站在冰面上,如果甲对乙用力推一下,其结果是()

  A、甲仍然静止,乙被推开B、乙受到甲的力,甲不受推力作用

  C、乙受到的推力大于甲受到的推力D、甲、乙同时相对离开

  9、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后一个物体一定同时对前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常常叫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什么关系呢?请就此问题做出你的猜想,并说明猜想的理由。

  10、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那么如果物体没有受到力,运动状态还会改变吗?请写出你的猜想。

  11、力的另外一作用效果是力能改物体的形状,如果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改变了,当这个力撤去的时候,物体的形状会怎么样?谈谈你的观点,并列举日常生活的事例支持你的观点。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