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范本5份

首页 / 教案 / |

  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能量的概念。

  2、理解动能的初步概念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势能的初步概念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重点

  通过实例理解动能、势能的初步概念,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影响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后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1.复*

  鉴于能量和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怎样才算做了功"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成效、功的两要素。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引入新课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3.进行新课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进而通过演示实验,猜想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探究,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网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槽上追上从接*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2)势能: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并推动纸弹移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变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阐明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被举高的重物,也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举高的夯落下时能把木桩打入地里。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如:举起同样高度的铅球和乒乓球,铅球落下时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势能大。铅球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导学生讨论树上结的苹果是否有重力势能?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能够做功只是说物体具有了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做了功。树上结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但只要它从树上掉下来就能做功,所以我们说它具有重力势能。

  (3)机械能:让学生分析静止在桌面上的钢球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势能)继而让学生分析在桌面上滚动的钢球具有什么能?通过分析得知滚动的钢球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一个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那么动能和势能的和就是它的总机械能。

  (4)能量的单位: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识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联系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因此,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

  3.进行新课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进而通过演示实验,猜想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探究,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网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槽上追上从接*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知道什么是机械能及机械能的单位。

  (二)教具

  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等。

  (三)教学过程

  1.复*

  鉴于能量和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怎样才算做了功”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成效、功的两要素。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出示一木块,并将其置于水*桌面上。说明木块受重力的作用,但木块没有在重力方向上运动,所以重力对木块没有做功。继而用手推动木块,使木块运动一段距离。在此过程中,重力仍然没有做功,手的推力做了功。进而强调力和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功的两要素,且功的大小就等于两者的乘积。

  2.引入新课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3.进行新课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进而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演示课本图1-1实验,实验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钢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槽上追上从接*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2)势能: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并推动纸弹移动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解释弹性形变: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的形状变化,叫做形变。如果外力撤消,物体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弹性形变。如:拉长的弹簧,压扁的皮球,弯曲的钢锯条,上紧的钟表发条等。

  利用课本图1-4的实验,阐明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为节省课堂时间,课前将两个性质相同弹簧,按照课本图1-4压缩到不同的长度。先后将拉紧弹簧的绳烧断,两次砝码被弹起的高度不同。弹簧压得越紧,放松时它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弹性势能越大。

  被举高的重物,也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举高的夯落下时能把木桩打入地里。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如:举起同样高度的铅球和乒乓球,铅球落下时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势能大。铅球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导学生讨论树上结的苹果是否具有重力势能?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能够做功只是说物体具有了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做了功。树上结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但只要它从树上掉下来就能做功,所以我们说它具有重力势能。

  (3)机械能:让学生分析静止在桌面上的钢球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势能)继而让学生分析在桌面上滚动的钢球具有什么能?通过分析得知滚动的钢球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一个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那么动能和势能的和就是它的总机械能。

  (4)能量的单位: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识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联系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因此,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

  4.小结

  通过以下问题的讨论,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能量、动能、势能、机械能等概念及机械能的单位。

  (1)高山上有一块大石头,稳稳地待在那里,它有没有能量?有什么能量?

  (2)列举几个物体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事例。

  (3)在空中飞行的球,它具有的重力势能是5焦,具有的动能是4焦,这只球具有的总机械能是多少?

  (4)在同一高度铅球和棒球具有的重力势能不相等,若使它们的重力势能相等,可采取哪些方法?

  (5)从斜槽上端滚下的小球,它有没有重力势能?在它下滚的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大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在滚下的过程中有没有动能?它的动能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四)说明

  1.能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但它比较抽象。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认识它比较困难。应紧扣教材,从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来认识能量。这实际上是说“能是物体做功的本领”。尽管这种说法不甚严谨,但比较通俗、易懂。

  2.关于动能,应讲明运动的物体能够对其他物体施力,并推动物体做功,所以它具有能量。因为容易讲清弹性形变的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并做功,便于学生理解,所以将弹性势能提到重力势能之前讲。

  3.势能应是物体系统(有保守力作用的)所共有。举高的重锤能够做功,应当是重锤和地球组成的系统具有势能。而重力势能表现它做功本领时,通常有一个重力势能先转化为动能的过程。但在本节课中都不宜引入这些内容。只能让学生粗略地知道,举起的物体能够做功。

  4.势能的大小是相对的。对初中学生来说也不能引入势能的相对性。只能统一地用地面做为零势能面来分析问题。

  5.小结中的问题(5),暗含着势能和动能的转化,目的为下一节课作准备。

  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本第二册动能和势能教案

  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3

  学*目标

  1、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2、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过程

  一、学生展示

  1、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在物理学中,能的单位是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_。

  2、物体由于_______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物体动能的大小跟它的_______和______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_____;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_____。

  3、物体由于被_______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物体的重力势能跟它的_______和______有关。对于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的势能越______;对于质量相同的物体,高度越高的势能越______。

  4、物体由于_____________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

  5、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统称势能。_________和_________统称机械能。

  6、课本上“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和“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两个实验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7、在“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要探究动能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应该选质量_______的小球,从斜面上________位置滚下去推动水*面上的木块,观察木块被推出的距离。(填“相同”或“不同”)

  8、在“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要探究重力势能与高度之间的关系,应该让同一重锤从_______高度落下,打击小桌,观察小桌陷入沙中的深度。

  9、一个木箱重100N,某人用20N的水*推力推动它前进了5m,则此人所做的功是多少?若把这个木箱搬到5m高的楼上,则此人做功又是多少?

  二、目标定向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三、学生自学

  自学指导

  一、阅读课本,知道什么是能量以及能量的单位是什么。

  物体________________,表示这个物体具有_______,简称______,它的单位是_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_。

  二、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动能。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重力势能;____________________叫弹性势能。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势能;_________和_________统称为势能。

  针对练*

  1、下列物体中具有重力势能的是_______________;具有弹性势能的是____________

  A、因挤压而变形的气球

  B、在水*路面上飞驰的小轿车

  C、正在下坠的桩锤

  D、停在空中不动的直升机

  E、钟表中卷紧的发条

  F、高山上的石头

  G、三峡水库中的水

  H、被推开的弹簧门的弹簧

  I、跑百米的运动员

  2、“黄河远上白云间”说明黄河水具有____________能。

  3、“滚滚长江东逝水”说明黄河水具有____________能。

  查看课本小资料中表一的内容,分组讨论后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速度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吗?

  2、质量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吗?

  3、你认为物体的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课堂作业

  1、关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速度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

  B、质量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

  C、速度和质量都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

  D、动能是运动物体本身的性质,与质量、速度无关

  2、关于能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高山上静止的石头不具有能

  B、物体已做的功越多,说明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多

  C、只要物体能够做功,说明物体具有能

  D、只有正在做功的物体才具有能

  3、如图所示,让钢球从斜面上由静止滚下,打到一个小木块上,能将木块撞出一段距离,放在同一水*面上相同位置的木块,被撞地越远,

  表示钢球的动能越大。现用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看哪次木块被推得远,回答以下问题

  (1)设计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让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表给出了一头牛慢步行走和一名普通中学生百米赛跑时的数据。

  物体质量m(kg)速度v(m/s)动能E(J)

  牛约600约0、5约75

  中学生约50约6约900

  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对物体动能大小影响较大的因素是_________,你这样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型例题

  1、物体所具有的能的判断

  例1、下列物体具有什么形式的能,请写在空白处。

  (1)在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__________(2)竖直上抛的小球在最高点时________

  (3)静止在空中的气球_______________(4)从空中降落的雨点_________ _

  (5)被压缩了的弹簧_________________(6)飞流之下的瀑布______________ _

  2、动能、势能、变化的判断

  例2、直升飞机在空中匀速上升过程中,它的()

  A、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减小

  B、重力势能和动能增大

  C、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大

  D、动能和重力势能减小

  四、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

  1、认真阅读课本上的实验,然后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回答以下问题:

  ①实验中是通过观察什么来反映小球的动能的大小的?

  ②实验中是怎样探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的?

  ③实验中是怎样探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的?

  ④这个实验是用什么方法探究的?

  ⑤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把结论填到课本上。

  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________和________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______,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越_____。

  2、阅读课本的探究实验,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实验中是通过观察什么来判断重锤具有的重力势能的大小的?

  (2)实验中怎样探究重力势能与物体被举高的高度之间的关系的?

  (3)实验中怎样探究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之间的关系的?

  (4)这个实验所采用的探究方法是什么?

  (5)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把课本上的结论填写完整。

  五、答疑解惑

  1、如图,小明在做哪些因素与物体的动能有关的几次实验中,说明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的是()

  A、甲、乙B、乙、丙C、丙、丁D、甲、丙

  六、反馈评价

  1、有一辆汽车和一列火车,若以相同的速度行驶,则_______具有的动能大;处在同一高度以相同的速度飞行的子弹和炮弹相比较,_______的重力势能大。

  2、洒水车匀速行驶在*直路面上洒水,则在此过程中洒水车的动能逐渐______。

  3、跳水运动员从最高点向水面下落的过程中,他的速度逐渐_______,所以动能逐渐_______,重力势能逐渐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4、自行车下坡时速度越来越大,它的动能逐渐_______,重力势能逐渐_______。

  5、下列物体中重力势能最大的是()

  A、放在一楼窗台上的质量是4kg的石块

  B、放在三楼窗台上的质量是4kg的陶罐

  C、放在五楼窗台上质量是4kg的一盆花

  D、晾晒在五楼窗台上的质量是1、5kg的球鞋

  6、下列物体既具有动能又具有重力势能的是()

  A、在轨道上行驶的火车

  B、从坡顶向坡下跑的运动员

  C、江河中的流水

  D、空中静止的飞机

  7、空中沿水*方向匀速飞行的一架飞机,正在向灾区空投物资,在空投过程中,飞机的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变化情况是()

  A、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增大

  B、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减小

  C、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

  D、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

  七、知识整合

  1、物体能够对外做功(但不一定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3、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4、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

  ①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物体被举得越高,质量越大,具有的重力势能也越大。

  ②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八、课外作业

  1、练*册每天1练。

  2、教材课后经典*题。

  中考宝典

  1、打木桩的重锤自由下落时,关于它的动能和势能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动能不变,势能不变

  B、动能增大,势能不变

  C、动能增大,势能减小

  D、动能减小,势能增大

  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4

  教学目标

  1,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

  2,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3,分析和解释实例,说明过程,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情况。

  4,建立能量的概念,树立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念,为后面学*能的转化和守恒大小基础。

  5、通过分析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养成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惯和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安排了麦克斯韦滚摆实验来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接着又安排了把用细线悬挂起来的金属小球拉到一定高度放开,以及木球与弹簧片碰撞两个实验,来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使学生一开始就注意到动能和这两种势能都可以相互转化。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减少转化为内能的问题安排在下一章讲,在这里没有涉及。教材最后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教法建议

  注重实验教学,分析上抛小球的实验到观察麦克斯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观察物理现象,清楚具体的过程,从速度变化、高度变化到能量变化,学生能从能量变化中知道能量的转化。

  课本实验中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不用细致分析,但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观察的分析木球碰撞弹簧片的过程,由于碰撞非常短,所以应当帮助学生想象弹簧片的形变,从而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教学中注意把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注重分析实例,例如分析射箭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分析卫星运行时。在分析卫星运行时,应当利用板图标出远地点和*地点,使学生养成画图帮助分析的*惯。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节

  【课题】

  【重点难点解析】;分析转化过程。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教学过程】

  1,实验引课

  观察滚摆实验,用板图帮助分析。

  实验时要注意观察:滚摆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如何变化;上升阶段速度如何变化。

  注意分析的问题:到最高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到最低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在下降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在上升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新授课:。

  1)分析实例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己列举能体现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现象,并具体分析能量转化的过程。用讨论分析的方法完成课堂学*。

  方法2:一般情况下,可以分析重点实例,例如分析乒乓球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过程中,不考虑空气的阻力,注意分析:乒乓球从某他高度下落到接触地面的过程;乒乓球从接触地面到发生最大弹性形变的过程;乒乓球逐渐恢复原来形状到反弹起来的瞬间;乒乓球反弹起来后上升到最高点的过程。

  2)结论: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是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在乒乓球发生弹性形变过程和恢复原来的形状的过程中,是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所以动能也可以和弹性势能相互转化。

  3)其他实例分析:可以做课本上的实验2和实验3,并由学生自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4)难点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分析能量的转化。

  方法1,一把般情况下,学生由板图观察*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和速度的特点,从而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从*地点到远地点和从远地点到*地点移动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并知道机械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也为以后学*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方法2,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板图观察*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的特点,并告知学生在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让学生分析在卫星到达*地点和远地点的位置时,运行速度的特点是什么,并想象卫星是如何绕地球转动的,从而增强学生想象事物的能力。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名称】观察和分析某个动能和弹性势能转化的实例

  【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

  【辅导参考】

  1,观察和实践蹦床运动,分析在接触蹦床过程中,蹦床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和能量转化。

  2,拆开一个玩具小车,观察上弦时,发生的弹性形变,以及它在恢复原状过程中的特点。

  【评价方案】

  1、学生自评。

  2、写出分析和观察的过程。

  3、应用到其他的实例。

  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5

  教学目的.

  1.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

  3.理解机械能的初步概念。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

  教学难点

  能的概念的建立。

  教具

  钢球、斜槽轨道、小木块、砝码、弹簧。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能,诸如热能、电能、能源开发等等。“能”确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能的概念跟功的概念有密切联系。我们说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电流能做功,具有电能;燃料燃烧放热可以做功,有热能。

  自然界中,能的形式很多,今天我们学*最常见的能的形式——动能和势能。

  (二)动能

  1.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动能?

  急流的河水能把石头冲走,流水能做功;飞行的子弹能把木板打穿,飞行的子弹能做功;风吹动帆船航行,空气流动形成的风能做功。这些物体能做功,它们都具有能。它们的能量由于物体运动才具有的。水由于流动、子弹由于飞行、空气由于流动而具有能。

  物理学中把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2.请同学们判断下列物体中哪些物体具有动能。

  **的人,足球场上奔跑的运动员,炮膛中准备发射的炮弹,从飞机上投出的炸弹,被电风扇吹动的空气。

  (学生回答)。

  奔跑的运动员,飞机投出的炸弹,被吹动的空气具有动能。原因是运动员、炸弹和空气是运动的。而**的人和炮膛中等待发射的炮弹是静止的,所以不具有动能。

  3.动能的大小或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

  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大。那么动能的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这是个带槽的木板,我们把钢球放到斜面上令其滚下,到达*面上打击一个小木块,推动木块做功,根据木块被推动的距离远*来判断钢球具有的动能的大小。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

  第一次,我们使小钢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注意木块被推的距离。

  第二次,我们换一个质量大的钢球,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到达*面上时和刚才的小钢球具有同样的速度,再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很显然,第二次木块被推的距离比第一次远得多。说明大钢球做的功多,也就是大钢球具有的动能大。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

  这个实验说明了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它的质量有关,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我们用同一个钢球再做两次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第一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低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第二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高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比较两次实验中木块被推的距离大小。

  很显然,钢球从更高的位置滚下来,到达*面上时具有更大的速度,木块被推的更远。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

  这个实验说明同一个物体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通过以上实验可知,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

  4.课堂练*。

  (1)一辆汽车加速运动,它的动能______。

  (2)火车进站时做减速运动,它的动能______,停止后,它的动能=______。

  (3)一辆洒水车在马路上匀速前进并正在洒水,它的动能______。

  (三)势能

  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并没有运动,但是它们也能做功,也具有能。

  1.什么样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人们在打桩时,必须把重锤高高举起,当重锤落下时可以做功,因为重锤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重锤下落时沿着重力的方向向下通过了一段距离,所以举高的重锤可以做功,将木桩打入地里。试想,一个重锤如果静止地压在本桩上是不能做功的。重锤只有在被举高的情况下才能做功,即重锤被举高时才具有做功的本领——能。

  一池静止的水是不能做功的,但是这一池静止的水如果处在高山上,水落下时就可以做功,把水车冲得转起来。

  被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2.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请大家判断下列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大小。

  (1)打地基时,质量是20千克的石头重锤和质量是100千克的铁制重锤被举得同样高,谁的重力势能大?(学生回答)

  (2)同一个重锤,被举高1米或3米两种情况下,哪种情况重力势能大?(学生回答)

  通过以上的两个例子说明大家能判断出重力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被举的高度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3.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大家看一个实验。(教师边演示,边讲授)

  这是一个弹簧,把一个砝码放在弹簧上的小木板上,用力将弹簧压缩,使其发生弹性形变。此时,弹簧静止,没有动能。弹簧也没有被举高,也没有重力势能。可是大家想象,弹簧能不能做功?

  能!放开手,砝码被弹簧举起来。

  可见,被压缩的弹簧也具有能。这种能区别于动能和重力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所以,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物体在很多情况下都具有弹性势能。射箭用的弓被拉满时产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钟表的发条在卷紧时具有弹性势能,通过做功来带动钟表机件正常转动。

  4.物体的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形变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5.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都叫做势能。

  (四)机械能

  1.提问:飞行中的飞机具有什么能?(学生回答)

  飞机是运动的,它具有动能。飞机从地面飞上高空,所以具有重力势能。很多物体可以既有动能又有势能。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

  2.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能量越大。物体做了多少功,必然消耗了多少某种形式的能。所以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例如,推出去的铅球,动能是300焦耳,重力势能是200焦耳,弹性势能为0,那么铅球的机械能就是500焦耳。

  (五)布置作业

  (1)复*课文

  (2)*题1、2、3。(盛重光)


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范本5份扩展阅读


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范本5份(扩展1)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 (菁华5篇)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1

  教学目的

  1.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

  3.理解机械能的初步概念。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

  教学难点

  能的概念的建立。

  教具

  钢球、斜槽轨道、小木块、砝码、弹簧。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能,诸如热能、电能、能源开发等等。“能”确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能的概念跟功的概念有密切联系。我们说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电流能做功,具有电能;燃料燃烧放热可以做功,有热能。

  自然界中,能的形式很多,今天我们学*最常见的能的形式——动能和势能。

  (二)动能

  1.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动能?

  急流的河水能把石头冲走,流水能做功;飞行的子弹能把木板打穿,飞行的子弹能做功;风吹动帆船航行,空气流动形成的风能做功。这些物体能做功,它们都具有能。它们的能量由于物体运动才具有的。水由于流动、子弹由于飞行、空气由于流动而具有能。

  物理学中把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2.请同学们判断下列物体中哪些物体具有动能。

  *的人,足球场上奔跑的运动员,炮膛中准备发射的炮弹,从飞机上投出的炸弹,被电风扇吹动的空气。

  (学生回答)。

  奔跑的运动员,飞机投出的炸弹,被吹动的空气具有动能。原因是运动员、炸弹和空气是运动的。而*的人和炮膛中等待发射的炮弹是静止的,所以不具有动能。

  3.动能的大小或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

  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大。那么动能的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这是个带槽的木板,我们把钢球放到斜面上令其滚下,到达*面上打击一个小木块,推动木块做功,根据木块被推动的距离远*来判断钢球具有的动能的大小。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

  第一次,我们使小钢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注意木块被推的距离。

  第二次,我们换一个质量大的钢球,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到达*面上时和刚才的小钢球具有同样的速度,再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很显然,第二次木块被推的距离比第一次远得多。说明大钢球做的功多,也就是大钢球具有的动能大。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

  这个实验说明了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它的质量有关,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我们用同一个钢球再做两次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第一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低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第二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高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比较两次实验中木块被推的距离大小。

  很显然,钢球从更高的位置滚下来,到达*面上时具有更大的速度,木块被推的更远。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

  这个实验说明同一个物体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通过以上实验可知,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

  4.课堂练*。

  (1)一辆汽车加速运动,它的动能______。

  (2)火车进站时做减速运动,它的动能______,停止后,它的动能=______。

  (3)一辆洒水车在马路上匀速前进并正在洒水,它的动能______。

  (三)势能

  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并没有运动,但是它们也能做功,也具有能。

  1.什么样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人们在打桩时,必须把重锤高高举起,当重锤落下时可以做功,因为重锤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重锤下落时沿着重力的方向向下通过了一段距离,所以举高的重锤可以做功,将木桩打入地里。试想,一个重锤如果静止地压在本桩上是不能做功的。重锤只有在被举高的情况下才能做功,即重锤被举高时才具有做功的本领——能。

  一池静止的水是不能做功的,但是这一池静止的水如果处在高山上,水落下时就可以做功,把水车冲得转起来。

  被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2.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请大家判断下列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大小。

  (1)打地基时,质量是20千克的石头重锤和质量是100千克的铁制重锤被举得同样高,谁的重力势能大?(学生回答)

  (2)同一个重锤,被举高1米或3米两种情况下,哪种情况重力势能大?(学生回答)

  通过以上的两个例子说明大家能判断出重力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被举的高度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3.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大家看一个实验。(教师边演示,边讲授)

  这是一个弹簧,把一个砝码放在弹簧上的小木板上,用力将弹簧压缩,使其发生弹性形变。此时,弹簧静止,没有动能。弹簧也没有被举高,也没有重力势能。可是大家想象,弹簧能不能做功?

  能!放开手,砝码被弹簧举起来。

  可见,被压缩的弹簧也具有能。这种能区别于动能和重力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所以,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物体在很多情况下都具有弹性势能。射箭用的弓被拉满时产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钟表的发条在卷紧时具有弹性势能,通过做功来带动钟表机件正常转动。

  4.物体的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形变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5.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都叫做势能。

  (四)机械能

  1.提问:飞行中的飞机具有什么能?(学生回答)

  飞机是运动的,它具有动能。飞机从地面飞上高空,所以具有重力势能。很多物体可以既有动能又有势能。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

  2.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能量越大。物体做了多少功,必然消耗了多少某种形式的能。所以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例如,推出去的铅球,动能是300焦耳,重力势能是200焦耳,弹性势能为0,那么铅球的机械能就是500焦耳。

  (五)布置作业

  (1)复*课文

  (2)*题1、2、3。(盛重光)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2

  一、新课引入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二、新课讲解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进而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演示实验,实验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钢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槽上追上从接*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2)势能: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

  并推动纸弹移动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解释弹性形变: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的形状变化,叫做形变。如果外力撤消,物体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弹性形变。如:拉长的弹簧,压扁的皮球,弯曲的钢锯条,上紧的钟表发条等。

  演示实验,阐明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为节省课堂时间,课前将两个性质相同弹簧,压缩到不同的长度。先后将拉紧弹簧的绳烧断,两次砝码被弹起的高度不同。弹簧压得越紧,放松时它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弹性势能越大。

  被举高的重物,也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举高的夯落下时能把木桩打入地里。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如:举起同样高度的铅球和乒乓球,铅球落下时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势能大。铅球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导学生讨论树上结的苹果是否具有重力势能?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能够做功只是说物体具有了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做了功。树上结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但只要它从树上掉下来就能做功,所以我们说它具有重力势能。

  (3)机械能:让学生分析静止在桌面上的钢球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势能)继而让学生分析在桌面上滚动的钢球具有什么能?通过分析得知滚动的钢球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一个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那么动能和势能的和就是它的总机械能。

  (4)能量的单位: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识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联系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因此,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3

  学*目标

  1、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2、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过程

  一、学生展示

  1、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在物理学中,能的单位是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_。

  2、物体由于_______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物体动能的大小跟它的_______和______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_____;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_____。

  3、物体由于被_______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物体的重力势能跟它的_______和______有关。对于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的势能越______;对于质量相同的物体,高度越高的势能越______。

  4、物体由于_____________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

  5、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统称势能。_________和_________统称机械能。

  6、课本上“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和“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两个实验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7、在“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要探究动能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应该选质量_______的小球,从斜面上________位置滚下去推动水*面上的木块,观察木块被推出的距离。(填“相同”或“不同”)

  8、在“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要探究重力势能与高度之间的关系,应该让同一重锤从_______高度落下,打击小桌,观察小桌陷入沙中的深度。

  9、一个木箱重100N,某人用20N的水*推力推动它前进了5m,则此人所做的功是多少?若把这个木箱搬到5m高的楼上,则此人做功又是多少?

  二、目标定向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三、学生自学

  自学指导

  一、阅读课本,知道什么是能量以及能量的单位是什么。

  物体________________,表示这个物体具有_______,简称______,它的单位是_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_。

  二、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动能。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重力势能;____________________叫弹性势能。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势能;_________和_________统称为势能。

  针对练*

  1、下列物体中具有重力势能的是_______________;具有弹性势能的是____________

  A、因挤压而变形的气球

  B、在水*路面上飞驰的小轿车

  C、正在下坠的桩锤

  D、停在空中不动的直升机

  E、钟表中卷紧的发条

  F、高山上的石头

  G、三峡水库中的水

  H、被推开的弹簧门的弹簧

  I、跑百米的运动员

  2、“黄河远上白云间”说明黄河水具有____________能。

  3、“滚滚长江东逝水”说明黄河水具有____________能。

  查看课本小资料中表一的内容,分组讨论后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速度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吗?

  2、质量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吗?

  3、你认为物体的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课堂作业

  1、关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速度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

  B、质量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

  C、速度和质量都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

  D、动能是运动物体本身的性质,与质量、速度无关

  2、关于能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高山上静止的石头不具有能

  B、物体已做的功越多,说明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多

  C、只要物体能够做功,说明物体具有能

  D、只有正在做功的物体才具有能

  3、如图所示,让钢球从斜面上由静止滚下,打到一个小木块上,能将木块撞出一段距离,放在同一水*面上相同位置的木块,被撞地越远,

  表示钢球的动能越大。现用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看哪次木块被推得远,回答以下问题

  (1)设计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让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表给出了一头牛慢步行走和一名普通中学生百米赛跑时的数据。

  物体质量m(kg)速度v(m/s)动能E(J)

  牛约600约0、5约75

  中学生约50约6约900

  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对物体动能大小影响较大的因素是_________,你这样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型例题

  1、物体所具有的能的判断

  例1、下列物体具有什么形式的能,请写在空白处。

  (1)在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__________(2)竖直上抛的小球在最高点时________

  (3)静止在空中的气球_______________(4)从空中降落的雨点_________ _

  (5)被压缩了的弹簧_________________(6)飞流之下的瀑布______________ _

  2、动能、势能、变化的判断

  例2、直升飞机在空中匀速上升过程中,它的()

  A、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减小

  B、重力势能和动能增大

  C、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大

  D、动能和重力势能减小

  四、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

  1、认真阅读课本上的实验,然后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回答以下问题:

  ①实验中是通过观察什么来反映小球的动能的大小的?

  ②实验中是怎样探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的?

  ③实验中是怎样探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的?

  ④这个实验是用什么方法探究的?

  ⑤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把结论填到课本上。

  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________和________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______,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越_____。

  2、阅读课本的探究实验,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实验中是通过观察什么来判断重锤具有的重力势能的大小的?

  (2)实验中怎样探究重力势能与物体被举高的高度之间的关系的?

  (3)实验中怎样探究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之间的关系的?

  (4)这个实验所采用的探究方法是什么?

  (5)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把课本上的结论填写完整。

  五、答疑解惑

  1、如图,小明在做哪些因素与物体的动能有关的几次实验中,说明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的是()

  A、甲、乙B、乙、丙C、丙、丁D、甲、丙

  六、反馈评价

  1、有一辆汽车和一列火车,若以相同的速度行驶,则_______具有的动能大;处在同一高度以相同的速度飞行的子弹和炮弹相比较,_______的重力势能大。

  2、洒水车匀速行驶在*直路面上洒水,则在此过程中洒水车的动能逐渐______。

  3、跳水运动员从最高点向水面下落的过程中,他的速度逐渐_______,所以动能逐渐_______,重力势能逐渐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4、自行车下坡时速度越来越大,它的动能逐渐_______,重力势能逐渐_______。

  5、下列物体中重力势能最大的是()

  A、放在一楼窗台上的质量是4kg的石块

  B、放在三楼窗台上的质量是4kg的陶罐

  C、放在五楼窗台上质量是4kg的一盆花

  D、晾晒在五楼窗台上的质量是1、5kg的球鞋

  6、下列物体既具有动能又具有重力势能的是()

  A、在轨道上行驶的火车

  B、从坡顶向坡下跑的运动员

  C、江河中的流水

  D、空中静止的飞机

  7、空中沿水*方向匀速飞行的一架飞机,正在向灾区空投物资,在空投过程中,飞机的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变化情况是()

  A、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增大

  B、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减小

  C、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

  D、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

  七、知识整合

  1、物体能够对外做功(但不一定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3、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4、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

  ①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物体被举得越高,质量越大,具有的重力势能也越大。

  ②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八、课外作业

  1、练*册每天1练。

  2、教材课后经典*题。

  中考宝典

  1、打木桩的重锤自由下落时,关于它的动能和势能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动能不变,势能不变

  B、动能增大,势能不变

  C、动能增大,势能减小

  D、动能减小,势能增大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4

  教学目的

  1.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

  3.理解机械能的初步概念。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

  教学难点

  能的概念的建立。

  教具

  钢球、斜槽轨道、小木块、砝码、弹簧。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能,诸如热能、电能、能源开发等等。“能”确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能的概念跟功的概念有密切联系。我们说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电流能做功,具有电能;燃料燃烧放热可以做功,有热能。

  自然界中,能的形式很多,今天我们学*最常见的能的形式——动能和势能。

  (二)动能

  1.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动能?

  急流的河水能把石头冲走,流水能做功;飞行的子弹能把木板打穿,飞行的子弹能做功;风吹动帆船航行,空气流动形成的风能做功。这些物体能做功,它们都具有能。它们的能量由于物体运动才具有的。水由于流动、子弹由于飞行、空气由于流动而具有能。

  物理学中把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2.请同学们判断下列物体中哪些物体具有动能。

  *的人,足球场上奔跑的运动员,炮膛中准备发射的炮弹,从飞机上投出的炸弹,被电风扇吹动的空气。

  (学生回答)。

  奔跑的运动员,飞机投出的炸弹,被吹动的空气具有动能。原因是运动员、炸弹和空气是运动的。而*的人和炮膛中等待发射的炮弹是静止的,所以不具有动能。

  3.动能的大小或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

  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大。那么动能的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这是个带槽的木板,我们把钢球放到斜面上令其滚下,到达*面上打击一个小木块,推动木块做功,根据木块被推动的距离远*来判断钢球具有的动能的大小。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

  第一次,我们使小钢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注意木块被推的距离。

  第二次,我们换一个质量大的钢球,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到达*面上时和刚才的小钢球具有同样的速度,再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很显然,第二次木块被推的距离比第一次远得多。说明大钢球做的功多,也就是大钢球具有的动能大。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

  这个实验说明了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它的质量有关,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我们用同一个钢球再做两次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第一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低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第二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高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比较两次实验中木块被推的距离大小。

  很显然,钢球从更高的位置滚下来,到达*面上时具有更大的速度,木块被推的更远。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

  这个实验说明同一个物体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通过以上实验可知,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

  4.课堂练*。

  (1)一辆汽车加速运动,它的动能______。

  (2)火车进站时做减速运动,它的动能______,停止后,它的动能=______。

  (3)一辆洒水车在马路上匀速前进并正在洒水,它的动能______。

  (三)势能

  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并没有运动,但是它们也能做功,也具有能。

  1.什么样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人们在打桩时,必须把重锤高高举起,当重锤落下时可以做功,因为重锤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重锤下落时沿着重力的方向向下通过了一段距离,所以举高的重锤可以做功,将木桩打入地里。试想,一个重锤如果静止地压在本桩上是不能做功的。重锤只有在被举高的情况下才能做功,即重锤被举高时才具有做功的本领——能。

  一池静止的水是不能做功的,但是这一池静止的水如果处在高山上,水落下时就可以做功,把水车冲得转起来。

  被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2.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请大家判断下列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大小。

  (1)打地基时,质量是20千克的石头重锤和质量是100千克的铁制重锤被举得同样高,谁的重力势能大?(学生回答)

  (2)同一个重锤,被举高1米或3米两种情况下,哪种情况重力势能大?(学生回答)

  通过以上的两个例子说明大家能判断出重力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被举的高度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3.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大家看一个实验。(教师边演示,边讲授)

  这是一个弹簧,把一个砝码放在弹簧上的小木板上,用力将弹簧压缩,使其发生弹性形变。此时,弹簧静止,没有动能。弹簧也没有被举高,也没有重力势能。可是大家想象,弹簧能不能做功?

  能!放开手,砝码被弹簧举起来。

  可见,被压缩的弹簧也具有能。这种能区别于动能和重力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所以,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物体在很多情况下都具有弹性势能。射箭用的弓被拉满时产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钟表的发条在卷紧时具有弹性势能,通过做功来带动钟表机件正常转动。

  4.物体的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形变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5.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都叫做势能。

  (四)机械能

  1.提问:飞行中的飞机具有什么能?(学生回答)

  飞机是运动的,它具有动能。飞机从地面飞上高空,所以具有重力势能。很多物体可以既有动能又有势能。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

  2.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能量越大。物体做了多少功,必然消耗了多少某种形式的能。所以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例如,推出去的铅球,动能是300焦耳,重力势能是200焦耳,弹性势能为0,那么铅球的机械能就是500焦耳。

  (五)布置作业

  (1)复*课文

  (2)*题1、2、3。(盛重光)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5

  动能和势能教学目标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5、能用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解释简单的现象。

  6、通过演示实验、生活中的现象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想象、归纳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教材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最后,教材给出了机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法建议

  对于能量的引入,可以从一些涉及能量的词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再联系做功的知识,列举实例如课本上的实例和演示小实验。

  用学生自主学*的方法,让学生列举运动物体能做功的现象,并分析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点,进而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是动能的结论。进一步用实验或多媒体资料发现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并进而用学到的知识,即动能定义、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来分析和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对于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学*,也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设计与动能相同的学*框架,让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同时学生可以加深体验学*物理的方法和感觉到学*物理的乐趣。

  对于机械能的学*,可以用学生阅读课本或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材料,教师进行总结,注意要用联系实际的事例使学生能够分析机械能的实际问题,并理解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中“统称”的含义。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节动能和势能

  课题动能和势能

  重点和难点分析动能和势能概念的建立。重力势能概念建立:由于实际看到的下落物体做功都表现为有速度的物体的做功,所以在建立重力势能概念时,要强化能够做功的物体就有能量。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由于能量和做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由功和能的关系理解能量的概念。提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有:怎样才算做功了;功的必要条件和单位;分析具体实例引入能量的概念。

  实验:演示钢球从斜面上滚下,在水*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一段距离,学生分析在碰撞过程中,做功的情况。由分析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出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在物理学中,能量和做功有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一个物体能做的功越多,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2,新授课:动能

  1),动能概念的建立

  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实例:风吹动帆船航行,空气对帆船做了功;急流的河水把石头冲走,水对石头做了功,运动的钢球打在木块上,把木块推走,钢球对木块做了功。

  利用板图帮助学生找到不同现象的共性的内容:运动的物体能够做功,我们把它们所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从板图上,学生应当能够总结出“物体由于运动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由学生总结结论,也可以教师帮助学生逐步的寻求共同点,得到结论。

  2),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

  实验步骤1:让同一个钢球在斜面的不同位置上滚下,观察小球撞击木块的现象,并分析得到的结论。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要思考的问题:钢球先后从不同高度处滚下的原因;撞击距离的远*说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

  分析过程:同一个钢球,原来的位置越高,滚到斜面下端时的速度越大,把木块推得越远,做的功越多,说明具有的动能越大,所以动能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

  实验步骤2:观察钢球和木球在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撞到*面上的木块发生的现象,并分析实验的结论。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思考的问题:钢球和木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的原因;撞击木块的远*说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

  分析过程:钢球和木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到达斜面底部时速度相同,钢球的质量大,把木块推得远,做功多,具有动能大,所以动能的大小还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综上所述:物体的动能大小和物体的质量、运动速度有关。

  3,新授课:势能

  1),力势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重锤具有做功能力,因而具有能量:重锤被举高,当下落时,能够把木桩打入地里,对木桩做功,所以它因能够做功而具有能量,我们把这种能量称为重力势能。

  学生列举生活中存在重力势能的实例。并结合实例分析出物体和地面有高度差就有重力势能(可以让学生知道我们都是以地面为参考,来分析重力势能的)

  学生从实例中分析重力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并结合实际现象分析是否有重力势能、重力势能大小比较、重力势能的变化三个方面的问题。

  2),弹性势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

  建议学*方法为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什么是弹性势能;举例说明物体具有弹性势能可以做功;分析压缩弹簧被放松而做功的实例;列举并分析弹性势能大小比较和弹性势能变化的实例。

  4,新授课:机械能

  讲清机械能上动能和势能的统称其中统称的含义:表示动能和势能都属于机械能,即机械能有两种表示方式:动能和势能。一个物体既可以有动能也可以有势能。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课题分析玩具小车在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活动方案参考

  1、观察小车的传动结构,在上紧发条时和松开发条时的情景;思考弹性势能大小和做功多少的关系。

  2、看看市场或超市中还有哪些上发条的小车。

  3、观察现在流行的儿童玩具靠什么发动的。评价

  1、材料全班共享。

  2、写出观察和分析的过程报告。

  3、从网上查找的资料,要列出学*过程清单。


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范本5份(扩展2)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精选5篇)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1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电压表的用途和表示符号;

  2、掌握电压表的量程、刻度方法、连接方法及调“零”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会正确使用电压表并能正确地读出电压表的示数.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仪器、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 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为两部分:一是电压表的读数,二是电压表的使用.这些知识均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因此必须利用实物或挂图进行 教学 ,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重视实践的良好*惯.

  教材介绍了四种外形不同的电压表,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形状各不相同、测量范围各不相同,然后要向学生说明我们物理实验室用的电压表示要求熟练掌握的

  在实际测量电压中,要选用电压表的量程.选用电压表量程时,首先要知道刻度盘上每个大格和每个小格所代表的电压值,对于有两个量程的电压表要分清它们对应的刻度线所表示的电压值.这一点是学生容易错的,要通过反复练*是学生掌握.

  电压表的使用是本节的重点,首先是根据实际需要量程正确地接入电路,其次是根据选用的量程正确记录测量数据.这部分内容 教学 , 教师 要先做好示范,然后让学生反复练*.

  教法建议

  1.首先要从生活实际中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在学生"需求"状态下引入课题.例如:你家中的用电器,如收音机、电子钟、电风扇等,它们的工作电压各不相同.你知道它们的电压是怎样得到的吗?用什么仪表?怎样测量?

  2.接下来介绍教材图6-5、6-7形状不同、量程不同的各式电压表.(可以根据自己学校实际情况酌情处理).

  3.着重介绍物理实验室现有的学生用的电压表的量程和读数.对于选用的电压表的量程,要知道刻度盘上每个大格和每个小格所表示的电压值.着重练*有两个量程的电压表读数.

  读数是一件认真细心做的事.要仿照教材上图6-6的电压表表头,做一个较大的刻度盘供学生练读.

  在学生已使用过电流表的基础上,可以介绍电压表调零知识.当指针在电路未接通时不指在零位置,需用螺丝到调节中间旋钮,直至调到指针指在零位置为止.若无法调到零位置时,读数要计入这个差值.

  4.电压表的使用,可以按课文顺序,对每一条使用电压表的规则,先画图说明,接着进行操作演示,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准备演示实验时,要注意如下两方面:

  (1)增大观察对象的能见度和清晰度.如用大型电表,利用幻灯放大,布线分开适当距离等,利用活动指针练*读数.

  (2)提高仪器放置的位置,尽可能使每给学生都能看到.

  建议自制一些试教板,将部件安放在试教板上,竖直地挂起来,边讲边操作.

  最后将电压表的使用根电流表的使用进行对比,做出小结.它们的共同点是:

  ①都要选择量程;

  ②都要在弄清最小刻度值后再度数;

  ③都要使电流从正接线柱流进,从负接线柱流出.

  它们的不同点是:

  ①电流表是串联在被测电路中,电压表要与被测电路并联;

  ②电流表的两个接线柱不允许直接接到电源的两个极上,而电压表在被测量范围内,可以这样连接.

  使用多个量程的电压表测量电压时,如果不能预先估计被测电压的大小,应先用哪个量程试触,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实际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课深化使用电压表的知识.试触方法是学生应该学会的, 教师 要根据学生情况对电压表的试触做一次示范.告诉学生,试触时宜用单根导线从侧面试触,这样可在看到指针偏转超出最大刻度时立即移开导线.

  教学 设计方案

  教学 单元分析

  本节 教学 重点是电压表的使用,电压表的使用包括电压表的读数和电压表的连接.在电压表连接时,首先要选择量程,其次是把电压表并联在被测电路中,让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

  本节的难点是根据电压表不同的量程去读数.应当通过反复练*让学生掌握.

  教学 过程 分析

  1.通过比较电流表和电压表,加深对电压表的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前面学完电流表使用的基础上,学*电压表有类似之处.因此在 教学 时,首先提出测电压的必要,其次指出测电压的仪表叫电压表.在介绍了电压表之后,要把电压表与学过的电流表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方法是每两个学生位一组,课桌上摆放一块电流表和一块电压表,看一看表头的标记有什么区别?表盘的标度有什么区别?表盘的接线柱标记有什么区别?

  2.介绍与量程对应的表头读数.在使用电压表测电压前,要先估计被测电压值,再确定量程.确定量程后,介绍读数方法.

  照上图做表头试教板,移动指针练*读数.

  3. 教师 示范连接电压表,侧小灯泡两端电压.

  在连接教材图6-8电路用电压表测灯泡两端电压过程中,向学生介绍电压表的使用规则(教材中的三条).

  4. 教师 可以组织学生练*连接电压表测小灯泡两端电压.在实验室每两个学生为一组进行练*.

  板书 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电压表的种类、原理、构造.

  【组织形式】学生小组

  【活动方式】

  制订分类课题:1种类2原理3构造

  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

  1)查阅有关文档资料

  2)浏览网上有关站点

  3)小组讨论、交流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2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初步概念,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

  2.知道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

  知道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性形变有关。

  3.能解释一些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二)教具

  1.可以改变倾斜度的斜面(或斜槽),质量显著不同的两个钢球(或金属滑块),木块一个,用以做课本图1-1的实验。

  2.玩具弹簧枪(或课本图1-4的实验器材)。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中引入“能量”这个词。

  运动员在激烈运动后,我们说消耗了体内储存的能量;燃烧煤可以取暖,我们说煤燃烧时放出了能量;电灯发光,电炉发热,电扇吹风,我们说都消耗了能量。

  在这些不同的现象中,有一个共同的东西把它们联系起来,这就是能量,简称能。

  2.新课教学

  (1)“能”是什么?

  能的概念和跟前面学过的功的概念有密切联系。一个物体能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

  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今天,我们学*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的能——机械能。

  (2)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吗?

  (启发学生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运动物体能做功。例如,风可以吹转风车,流水可以推动水磨,挥动的铁锤可以把桩打进地面等。当学生举例中固体、液体、气体都有了时,教师总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物体,只要它们运动,即具有速度,就具有动能)

  提问:运动物体做功后静止,它还具有动能吗?动能到哪里去了呢?

  (启发学生得出物体不运动就没有动能以后,教师讲解:物体原有的动能用来做功了,即能量可以做功,做功要消耗能量。打个比方,你有钱可以买商品,买了商品钱就付出去了)

  (3)用小钉锤钉木桩和用大铁锤钉木桩,显然做功多少是不一样的,这说明运动的钉锤和铁锤具有的动能大小不一样。那么,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教师演示课本图1-1所示的实验。先说明钢球把*面上的木块推得越远,做的功就越多,这是因为阻碍木块运动的摩擦力是一定的,推得越远说明克服摩擦力做的功越多,表示钢球推木块前具有的动能越大。然后做同一个钢球从不同高度滚下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从不同高度滚下的钢球的速度不同,得出:钢球速度越大,动能越大的结论;最后做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的速度是相同的,从而得出: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教师总结:运动物体的动能,与物体质量和运动速度两个因素有关。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提问:行驶的出租车和卡车,如出租车速度大于卡车速度,哪个动能大些?如出租车速度小于卡车速度,哪个动能大些?(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前一情况无法判断,后一情况是卡车的动能大)教师总结:动能由质量和速度两个因素决定,且是随任一因素增大而增大的。因此在比较物体的动能大小时:①当一个量相等,另一个较大时,则动能较大。②当两个量都较大时,动能亦较大。③当一个量较大,另一个量较小,则无法判断动能的大小。

  最后说明: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是一个定性的粗略的比较,并不是数学上的按比例的变化。

  (4)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吗?

  (启发学生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举高的物体落下来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重锤落下来打桩,拦河坝把水位升高,水流下来可以冲动水轮机等)教师强调:如果不把重锤举高,重锤就不能把木桩打入地里做功;如果没有重力作用,铁锤就不会落下来。因此被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5)提问: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引导学生由重锤打桩得出:

  物体的质量越大,举高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6)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演示弹簧枪或课本图1-4的实验,并简单说明什么是弹性形变后,即引出弹性势能概念)

  教师简单介绍“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

  由于只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教师讲解时应力求简单明了,时间不宜超过5分钟。

  (7)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

  教师讲明两点:

  ①物体具有动能,也可以说具有机械能;物体具有势能,也可以说具有机械能;物体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动能和势能加在一起就是物体具有的机械能。

  ②物体具有的能量大小是用做功多少来衡量的。因此,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

  3.板书设计(配合教学过程,板书如下)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

  能的初步概念——物体能做功,就说它具有能。

  动能——运动物体具有的能。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

  势能

  重力势能——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

  弹性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物体具有的能。

  4.想想议议

  (1)在航空史上,有不少飞机失事,是由于飞鸟碰在飞机上,飞鸟为什么能使飞机失事?

  (2)在一空战中,飞行员觉得旁边有个东西跟着他,他用手抓住一看,原来是颗子弹,这种情况可能吗?子弹为什么不伤飞行员?

  (3)楼顶*台上放一块砖,砖对*台有没有重力势能?对地面有没有重力势能?

  (将这3道题,预先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得出:运动是相对的,飞鸟相对于飞机速度很大,故动能很大,足以打碎玻璃、打坏机内的人和机器;子弹相对于飞行员,速度为零,动能为零,故飞行员抓住子弹就像我们*常拿起铅笔一样;高度也是相对的,砖对*台没有高度,故没有重力势能,砖对地面有高度,故有重力势能)

  5.布置作业

  阅读本节课文,思考和解答以下问题。

  (1)除了课文中讲过的,再分别举出三个物体具有动能、具有势能的实例。

  (2)说明下列物体具有什么形式的机械能:

  ①在海上行驶的轮船;

  ②高空中云彩里的小冰粒;

  ③空中飞行的子弹;

  ④拉长的**橡皮条。

  (3)把废钟表或废玩具里的发条拆下来看看它是怎样工作的。为什么发条拧得紧些钟表或玩具走的时间就长些?

  (以上题目即课本机械能一章的*题第1、2、3题)

  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本第二册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3

  教学目标

  1, 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

  2, 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3, 分析和解释实例,说明过程,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情况.

  4, 建立能量的概念,树立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念,为后面学*能的转化和守恒大小基础.

  5、通过分析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养成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惯和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安排了麦克斯韦滚摆实验来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接着又安排了把用细线悬挂起来的金属小球拉到一定高度放开,以及木球与弹簧片碰撞两个实验,来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使学生一开始就注意到动能和这两种势能都可以相互转化.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减少转化为内能的问题安排在下一章讲,在这里没有涉及.教材最后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教法建议

  注重实验教学,分析上抛小球的实验到观察麦克斯韦实验,在教学过程 中要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观察物理现象,清楚具体的过程,从速度变化、高度变化到能量变化,学生能从能量变化中知道能量的转化.

  课本实验中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不用细致分析,但是要在教学过程 中让学生注意观察的分析木球碰撞弹簧片的过程,由于碰撞非常短,所以应当帮助学生想象弹簧片的形变,从而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教学中注意把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注重分析实例,例如分析射箭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分析卫星运行时.在分析卫星运行时,应当利用板图标出远地点和*地点,使学生养成画图帮助分析的*惯.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节

  【课题】

  【重点难点解析】分析转化过程.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教学过程 】

  1, 实验引课

  观察滚摆实验,用板图帮助分析.

  实验时要注意观察:滚摆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如何变化;上升阶段速度如何变化.

  注意分析的问题:到最高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到最低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在下降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在上升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新授课:.

  1)分析实例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己列举能体现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现象,并具体分析能量转化的过程.用讨论分析的方法完成课堂学*.

  方法2:一般情况下,可以分析重点实例,例如分析乒乓球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过程中,不考虑空气的阻力,注意分析:乒乓球从某他高度下落到接触地面的过程;乒乓球从接触地面到发生最大弹性形变的过程;乒乓球逐渐恢复原来形状到反弹起来的瞬间;乒乓球反弹起来后上升到最高点的过程.

  2)结论: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是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在乒乓球发生弹性形变过程和恢复原来的形状的过程中,是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所以动能也可以和弹性势能相互转化.

  3)其他实例分析:可以做课本上的实验2和实验3,并由学生自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4)难点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分析能量的转化.

  方法1,一把般情况下,学生由板图观察*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和速度的特点,从而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从*地点到远地点和从远地点到*地点移动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并知道机械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也为以后学*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方法2,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板图观察*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的特点,并告知学生在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让学生分析在卫星到达*地点和远地点的位置时,运行速度的特点是什么,并想象卫星是如何绕地球转动的,从而增强学生想象事物的能力.

  【板书设计 】

  探究活动

  【课题名称】观察和分析某个动能和弹性势能转化的实例

  【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

  【辅导参考】

  1,观察和实践蹦床运动,分析在接触蹦床过程中,蹦床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和能量转化.

  2,拆开一个玩具小车,观察上弦时,发生的弹性形变,以及它在恢复原状过程中的特点.

  【评价方案】

  1、学生自评.

  2、写出分析和观察的过程.

  3、应用到其他的实例.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4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掌握家庭电路的组成.

  2.懂得火线、零线的概念.

  3.理解保险丝的作用.

  4.了解插座及家用电器的接地.

  5.了解测电笔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能力目标

  会解决有关家庭电路的简单问题.

  情感目标

  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

  教学 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阐述家庭电路的组成,各个组成部分是什么,起什么作用,它们是怎样连接在一起的.

  教材介绍了家庭电路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教材首先运用学生已有的串、并联电路的知识,根据家庭电路的特点.指出在家庭电路中,所有的用电器都是并联接入电路的然后给出家庭电路图和各组成部分的实物图,介绍了什么是零线和火线,使学生认识家庭电路.再分别介绍电能表、保险丝、插座的作用、连接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项.关于电能表,说明了其作用和规格.保险丝与生活用电联系很密切,对其原理教材作了说明.教材详细说明了三孔插座和三脚插头的作用,以及家用电器的金属外壳为什么要接地的道理,使得教材与生活的联系更为密切.教材最后介绍了用测电笔辨别火线与零线的方法,符合生活实际需要,也为第三节安全用电知识做了必要的知识准备.

  本节的另一个难点是虽然学生对家庭电路有一定的了解,但家庭电路与生活实际联系十分紧密,应把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重点教授给学生.

  同时也由于现在施工日益注重美观,所以家庭电路中的许多线路都埋在墙内,讲解起来可观察性差,应努力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起来.

  教学 建议

  本节课 教学 内容可以主要采取问答形式教授,通过提问引起学生对身边熟悉的事情的思考,激发学*兴趣,讲解时避免理论化,要求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确实可以解决实际问题.

  1.家庭电路的组成, 教学 时应先演示示教板,让学生观察任何一个家用电器的通断都不影响其他用电器.或者可以依次通断教室内的各盏电灯,看它对其他电灯有无影响.然后可提问学生: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是并联的还是串联的?这样连接有什么好处?

  2.在讲述电能表时,应让学生观察表盘上的铭牌,从而计算出电能表允许安装的家用电器的最大功率.并举出数字实例让学生分析许多大功率用电器同时使用,电能表是否能安全工作?这样可以使学生获得较深刻的印象.

  3.保险丝的作用和原理在本节课里是重点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解.

  (1)保险丝的作用,在电路中的电流增大而超过线路设计的允许值前,能立即自动切断电路,串联在电路中的保险丝就可以起到这种自动切断电路的作用.以保证电路的安全,避免发生事故.

  (2)保险丝为什么能在电路中的电流过大时,自动切断电路呢?这是因为选做保险丝的材料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①电阻率大.这样电流通过保险丝时发热多,温度能迅速上升;

  ②熔点低.电流过大,温度上升到熔点时能及时熔断,使电路切断.

  (3)保险丝的实际应用,这里可以简要说明,保险丝越粗,熔断的电流就越大;实际中应根据电路设计的安全电流,选择合适的保险丝.

  (4)保险丝熔断实验,为了使学生对保险丝的作用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可利用示教板演示保险丝的作用.

  4.插座的作用是本节的又一要点时,演示家用电器是怎样插到插座上的三孔插座和三脚插头的作用及家电的金属外壳接地的问题,应该用实物、挂图或幻灯投影片予以具体说明,使学生认识电冰箱、洗衣机等具有金属外壳的电器,为什么其电源插头必须使用三脚插头.

  教学 设计示例

  家庭电路

  (一)提问引入:

  (1)大家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冬天家里开着电暖器,微波炉也正在工作,突然冰箱启动制冷,结果家里所有电器一下子都停止了工作.有时当你打开台灯准备做功课时,灯泡闪了几下便灭了,但其它电器却仍能正常工作.为什么有时所有电器一起停止工作,而有时某个电器坏了却不影响其它电器的工作呢?

  (2)如果你家中所有的电源插孔都被占满了,但又添置了新电器,怎样做才能使新电器也能工作起来?

  若能准确回答上述问题,则需要知道我们家庭电路的组成.

  (二)新课 教学 过程

  演示家庭电路组成板.

  (1)进户线.

  进户线有两极,如图1中所示A和B.其中一根是火线,一根是零线,家庭电路中的零线一般是接地的,因此零线与大地(地线)之间不存在电压;但火线与零线之间存在220V电压,只是一会儿电流由火线经用电器流入零线,一会儿电流又由零线经用电器流入火线,如此按一定频率变化,即我们家庭电路使用的是交流电.

  为了保证某个电器发生故障后不影响其它电器的工作,各个电器都应是一端接在火线上,另一端接在零线上,即这些电器之间是并联关系,一个支路发生故障其它支路仍能工作,所以台灯坏了,并不会影响电视机等其它电器的工作.

  (2)保险丝(如图1中的D).

  提问:现在生活水*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有能力购买各种电器,但我们能否无限制地增加家用电器呢?

  讲解:

  由于各个电器是并联的,同时使用的电器越多,干路(即进户的火线和零线)上的电流就越大.但进户线是有一定规格的,只能允许某个值以下的电流通过,若通过的电流超过此值,就会使电线过热,有可能引发火灾,造成生命财产的危险.在火线和零线上分别串入两根保险丝,就可以在电流超过进户线的允许值时,保险丝自动熔断,切断干路电流,使所有电器停止工作,避免发生火灾,同时提醒用户:你目前同时使用的电器过多了,由此可见,我们在使用电器时一定要注意干路电流的允许值,不能无限制增加同时工作的电器数量.

  提问:保险丝是怎样对电路起到保护作用的?

  讲解:

  保险丝是用电阻率比较大、熔点比较低的铅锑合金做成的.当干路电流过大时,保险丝发热很快,温度急速上升,到达其熔点时,保险丝熔断,干路就成为断路,支路上一切电器都停止工作.

  因此在供电正常情况下,家中所有电器同时停止工作,往往意味着保险丝熔断了.

  有些用户为了自家用电方便,私自将保险丝换成粗的(允许通过的电流大)或干脆换成铁丝或铜丝,这样使用大功率电器时,保险丝就不会断了.但这种做法引起的后果是极其危险的,曾经就有这样的事例;干路中电流大到已使火线和零线成为两条火龙,并且沿着各个支路蔓延开去,而保险丝却安然无恙,根本没有切断电源,起到保险的作用.

  (3)插座(见图1中的E)

  提问:既然各个电器都是并联在火线与零线之间,我们怎样才能将电器并联上去呢?

  在我们房间的墙壁上往往有电源插孔(可看教室中的实物)这就是插座(如图2中的甲和乙).插座的每个孔中都有金属片,若插孔是两个孔的,那么其中一个孔中的金属片连接火线,另一个孔中的金属片连零线.当电器的插头插入插座时,插头的金属片与插座的金属片相接触,电器就通上电了.

  对于三孔插座(如图2中的乙),一般孔“2”接火线,孔“3”接零线,孔“1”接地,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插座呢?我们家中的洗衣机、饮水机等电器的外壳本来是与火线绝缘的,但如果天长日久绝缘被破坏,外壳就会与火线相连,人站在地上,人与外壳间会存在电压,此时一触外壳便会触电.若将电器外壳与地线相连,人与外壳间没电压,就安全了.由于上述原因,这种电器的插头是三脚的(如图2中的丙),最上方的一脚接电器外壳,此脚插入插座的孔“1”,外壳便与地线相连了.

  如果多个电器都要用同一个插座,就必须用插座板了(出示实物插座板),这样可以解决多个用电器的用电问题.

  观察打开的插座板,提问:

  ①插座板中哪些地方是导电的、哪些地方是绝缘的?

  ②怎样安装插座板?

  ③安装插座板时一定要注意什么问题?(两根导电的弹簧片间必须绝缘)

  ④插座板外壳上的数字有什么意义?

  (4)照明线路(如图1中的F)

  ①让学生观察线路的接法,提问:为什么要这样连接?灯和开关的位置能否互换?

  要求学生通过讨论明确:灯与开关互换后,即使开关断开,灯也与火线相连,与站在地上的人之间存在电压,人若触摸电的产绝缘处便会发生危险.

  ②让学生课后观察螺口灯与卡口灯的灯泡及灯座,分析它们的工作电路,并说明哪种更安全些?

  (5)电能表(如图1中的C)

  提问:

  ①电能表能否安装在图1的“E”和“F”之间?

  ②某电能表上标有“220V,10A”字样,这是什么意思?

  ③电能表上的“1500r/kWh”字样表示什么意思?

  要求学生明确:该字样说明用户用电能1度时,此电能表的转盘会转1500转.

  例题某电器单独工作30分钟的过程中,该电能表的转盘转了500转,则该电器的功率应为多少?可否根据此题设计一个测未知功率电器额定功率的方案?需测哪些数据?

  (6)测电笔.

  讲解:在连接家庭电路时,首先应区分零线和火线.我们可以用测电笔来完成这项工作.

  测电笔的构造

  如图3所示:由金属笔尖、大电阻、氖管和笔尾金属体依次相连而成.在使用测电笔时,用手捏住笔尾金属体,将笔尖接触进户线,若碰到的是火线,则氖管发光.这是因为火线与人所站的大地之间存在电压,而大电阻和氖管的电阻比人体电阻大很多,所以大部分电压加在了大电阻和氖管上,使氖管发光.若笔尖接触的是零线,氖管就不会发光.

  测电笔分为高压测电笔和低压测电笔,一般一千伏以上的电压称为高压,我们家庭电路的电压属于低压.千万不要用低压测电笔去测高压火线,因为此时人体按比例分得的电压会超过人体所能承受的安全电压.

  探究活动

  【课题】

  探究生活用电中的接地方法

  【组织形式】

  个人和学*小组

  【活动方式】

  1.制定子课题.

  三相插座如何接地

  地线的接地方法

  2.图书馆、互联网查找资料

  3.小组讨论总结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5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初步概念,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

  2.知道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

  知道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性形变有关。

  3.能解释一些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二)教具

  1.可以改变倾斜度的斜面(或斜槽),质量显著不同的两个钢球(或金属滑块),木块一个,用以做课本图1-1的实验。

  2.玩具弹簧枪(或课本图1-4的实验器材)。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中引入“能量”这个词。

  运动员在激烈运动后,我们说消耗了体内储存的能量;燃烧煤可以取暖,我们说煤燃烧时放出了能量;电灯发光,电炉发热,电扇吹风,我们说都消耗了能量。

  在这些不同的现象中,有一个共同的东西把它们联系起来,这就是能量,简称能。

  2.新课教学

  (1)“能”是什么?

  能的概念和跟前面学过的功的概念有密切联系。一个物体能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

  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今天,我们学*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的能——机械能。

  (2)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吗?

  (启发学生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运动物体能做功。例如,风可以吹转风车,流水可以推动水磨,挥动的铁锤可以把桩打进地面等。当学生举例中固体、液体、气体都有了时,教师总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物体,只要它们运动,即具有速度,就具有动能)

  提问:运动物体做功后静止,它还具有动能吗?动能到哪里去了呢?

  (启发学生得出物体不运动就没有动能以后,教师讲解:物体原有的动能用来做功了,即能量可以做功,做功要消耗能量。打个比方,你有钱可以买商品,买了商品钱就付出去了)

  (3)用小钉锤钉木桩和用大铁锤钉木桩,显然做功多少是不一样的,这说明运动的钉锤和铁锤具有的动能大小不一样。那么,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教师演示课本图1-1所示的实验。先说明钢球把*面上的木块推得越远,做的功就越多,这是因为阻碍木块运动的摩擦力是一定的,推得越远说明克服摩擦力做的功越多,表示钢球推木块前具有的动能越大。然后做同一个钢球从不同高度滚下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从不同高度滚下的钢球的速度不同,得出:钢球速度越大,动能越大的结论;最后做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的速度是相同的,从而得出: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教师总结:运动物体的动能,与物体质量和运动速度两个因素有关。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提问:行驶的出租车和卡车,如出租车速度大于卡车速度,哪个动能大些?如出租车速度小于卡车速度,哪个动能大些?(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前一情况无法判断,后一情况是卡车的动能大)教师总结:动能由质量和速度两个因素决定,且是随任一因素增大而增大的。因此在比较物体的动能大小时:①当一个量相等,另一个较大时,则动能较大。②当两个量都较大时,动能亦较大。③当一个量较大,另一个量较小,则无法判断动能的大小。

  最后说明: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是一个定性的粗略的比较,并不是数学上的按比例的变化。

  (4)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吗?

  (启发学生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举高的物体落下来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重锤落下来打桩,拦河坝把水位升高,水流下来可以冲动水轮机等)教师强调:如果不把重锤举高,重锤就不能把木桩打入地里做功;如果没有重力作用,铁锤就不会落下来。因此被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5)提问: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引导学生由重锤打桩得出:

  物体的质量越大,举高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6)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演示弹簧枪或课本图1-4的实验,并简单说明什么是弹性形变后,即引出弹性势能概念)

  教师简单介绍“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

  由于只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教师讲解时应力求简单明了,时间不宜超过5分钟。

  (7)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

  教师讲明两点:

  ①物体具有动能,也可以说具有机械能;物体具有势能,也可以说具有机械能;物体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动能和势能加在一起就是物体具有的机械能。

  ②物体具有的能量大小是用做功多少来衡量的。因此,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

  3.板书设计(配合教学过程,板书如下)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

  能的初步概念——物体能做功,就说它具有能。

  动能——运动物体具有的能。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

  势能

  重力势能——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

  弹性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物体具有的能。

  4.想想议议

  (1)在航空史上,有不少飞机失事,是由于飞鸟碰在飞机上,飞鸟为什么能使飞机失事?

  (2)在一空战中,飞行员觉得旁边有个东西跟着他,他用手抓住一看,原来是颗子弹,这种情况可能吗?子弹为什么不伤飞行员?

  (3)楼顶*台上放一块砖,砖对*台有没有重力势能?对地面有没有重力势能?

  (将这3道题,预先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得出:运动是相对的,飞鸟相对于飞机速度很大,故动能很大,足以打碎玻璃、打坏机内的人和机器;子弹相对于飞行员,速度为零,动能为零,故飞行员抓住子弹就像我们*常拿起铅笔一样;高度也是相对的,砖对*台没有高度,故没有重力势能,砖对地面有高度,故有重力势能)

  5.布置作业

  阅读本节课文,思考和解答以下问题。

  (1)除了课文中讲过的,再分别举出三个物体具有动能、具有势能的实例。

  (2)说明下列物体具有什么形式的机械能:

  ①在海上行驶的轮船;

  ②高空中云彩里的小冰粒;

  ③空中飞行的子弹;

  ④拉长的**橡皮条。

  (3)把废钟表或废玩具里的发条拆下来看看它是怎样工作的。为什么发条拧得紧些钟表或玩具走的时间就长些?

  (以上题目即课本机械能一章的*题第1、2、3题)

  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本第二册


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范本5份(扩展3)

——《动能和势能》教案设计 (菁华3篇)

《动能和势能》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能关系。

  2、知道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3、在探究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4、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迁移理解功能关系。

  2、通过观察知道动能、势能的存在。

  3、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4、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出影响动能及势能的因素

  5、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出各因素对能量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并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素材出示和教师引导,适当进行思想教育和学科渗透。

  【教学重点】

  1、观察归纳得出动能及势能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功能关系

  【教学用具】

  干电池、多媒体课件,斜面,铜圆柱、铁圆柱,木块,橡皮泥,橡皮筋,刻度尺,不同的(粗细)弹簧,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橡皮筋。导线,开关,小灯泡。

  【教学组织】

  将学生分4人一组分为10个小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趣味导入(2分钟)

  1、播放小鸟撞飞机新闻报道。学生观看。

  2、师:小小的小鸟为什么会撞坏巨大的飞机?要搞清这一问题,我们要学*能量的相关知识。能量这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在八年级电学部分我们已正式接触过了。下面我们先来复*电学中能量知识。

  二、功能关系(5分钟)

  师:出示一节干电池。并提问:你怎样判断这节电池是否储存有能量?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生:接入一个小灯泡,如果亮,就说明它存有能量。小灯炮发光,说明有电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电流正在做功。

  师:如果我们断开开关,电池是否储存有能量呢?说出你判断的理由。

  生:也有。如果把电路连通,会看到小灯泡发光,电流会做功,所以它也具有能量。

  师:很好。从做功的角度来看,我们该如何判断这节电池是否储存有能量呢?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再给出结论。完毕

  师投影:

  1、现在正在做功。

  2、现在没有做功,接通电路后,能够做功。

  师:在电学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判断电源是否还存有能量,那么在力学中,我们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储存有能量呢?

  师投影如下图片,并提问:请判断下列各图物体是否具有能量?

  1、流动的河水

  2、黄山上耸立的巨石

  3、拉弯的弓

  生思考与讨论。毕。交流

  生1:流动的河水具有能量。因为它对竹排有力的作用,竹排又在力的方向上前进了一段距离,所以流水对竹排做正在做功。

  生2:黄山上耸立的巨石具有能量。现在它虽然没有做功。但一旦从山上滚下来,就可以对其它的物体做功,所以它肯定具有能量。

  生3:拉弯的弓具有能量。它现在虽然没有做功,但放手后,可以把箭射出去,对箭做功,所以它具有能量。

  师:力学里我们又该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能量的?

  生总结:也分两种情况:

  一、物体正在做功,肯定具有能量。

  二,物体现在没有做功,但条件改变时,如杲它能够做功,也具有能量。

  师:大家请看教材中是如何判断的?

  生找到并阅读: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师投影:功能关系: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师:刚才我们得出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能量,要分两种情况。可是教材所给的方法中没提呀。问题出在哪儿?

  生(沉默后):能够。

  师:能具体点吗?

  生:能够做功,包含了两种情况:

  一、现在正在做功。

  二、现在没有做功,但具有做功的能力。

  师投影:“能够”的两层含义:

  1、一个物体现在正在做功;

  2、一个物体现在没有做功,但条件改变时,它具有做功的能力。

《动能和势能》教案设计2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初步概念,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

  2.知道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知道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性形变有关。

  3.能解释一些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二)教具

  1.可以改变倾斜度的斜面(或斜槽),质量显著不同的两个钢球(或金属滑块),木块一个,用以做课本图1-1的实验。

  2.玩具弹簧枪(或课本图1-4的实验器材)。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中引入“能量”这个词。

  运动员在激烈运动后,我们说消耗了体内储存的能量;燃烧煤可以取暖,我们说煤燃烧时放出了能量;电灯发光,电炉发热,电扇吹风,我们说都消耗了能量。

  在这些不同的现象中,有一个共同的东西把它们联系起来,这就是能量,简称能。

  2.新课教学

  (1)“能”是什么?

  能的概念和跟前面学过的功的概念有密切联系。一个物体能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

  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今天,我们学*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的能——机械能。

  (2)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吗?

  (启发学生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运动物体能做功。例如,风可以吹转风车,流水可以推动水磨,挥动的铁锤可以把桩打进地面等。当学生举例中固体、液体、气体都有了时,教师总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物体,只要它们运动,即具有速度,就具有动能)

  提问:运动物体做功后静止,它还具有动能吗?动能到哪里去了呢?

  (启发学生得出物体不运动就没有动能以后,教师讲解:物体原有的动能用来做功了,即能量可以做功,做功要消耗能量。打个比方,你有钱可以买商品,买了商品钱就付出去了)

  (3)用小钉锤钉木桩和用大铁锤钉木桩,显然做功多少是不一样的,这说明运动的钉锤和铁锤具有的动能大小不一样。那么,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教师演示课本图1-1所示的实验。先说明钢球把*面上的木块推得越远,做的功就越多,这是因为阻碍木块运动的摩擦力是一定的,推得越远说明克服摩擦力做的功越多,表示钢球推木块前具有的动能越大。然后做同一个钢球从不同高度滚下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从不同高度滚下的钢球的速度不同,得出:钢球速度越大,动能越大的结论;最后做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的速度是相同的,从而得出: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教师总结:运动物体的动能,与物体质量和运动速度两个因素有关。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提问:行驶的出租车和卡车,如出租车速度大于卡车速度,哪个动能大些?如出租车速度小于卡车速度,哪个动能大些?(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前一情况无法判断,后一情况是卡车的动能大)教师总结:动能由质量和速度两个因素决定,且是随任一因素增大而增大的。因此在比较物体的动能大小时:

  ①当一个量相等,另一个较大时,则动能较大。

  ②当两个量都较大时,动能亦较大。

  ③当一个量较大,另一个量较小,则无法判断动能的大小。

  最后说明: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是一个定性的粗略的比较,并不是数学上的按比例的变化。

  (4)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吗?

  (启发学生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举高的物体落下来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重锤落下来打桩,拦河坝把水位升高,水流下来可以冲动水轮机等)教师强调:如果不把重锤举高,重锤就不能把木桩打入地里做功;如果没有重力作用,铁锤就不会落下来。因此被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5)提问: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引导学生由重锤打桩得出:

  物体的质量越大,举高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6)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演示弹簧枪或课本图1-4的实验,并简单说明什么是弹性形变后,即引出弹性势能概念)

  教师简单介绍“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

  由于只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教师讲解时应力求简单明了,时间不宜超过5分钟。

  (7)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

  教师讲明两点:

  ①物体具有动能,也可以说具有机械能;物体具有势能,也可以说具有机械能;物体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动能和势能加在一起就是物体具有的机械能。

  ②物体具有的能量大小是用做功多少来衡量的。因此,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

  3.板书设计(配合教学过程,板书如下)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

  能的初步概念——物体能做功,就说它具有能。

  动能——运动物体具有的能。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

  势能

  重力势能——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

  弹性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物体具有的能。

  4.想想议议

  (1)在航空史上,有不少飞机失事,是由于飞鸟碰在飞机上,飞鸟为什么能使飞机失事?

  (2)在一空战中,飞行员觉得旁边有个东西跟着他,他用手抓住一看,原来是颗子弹,这种情况可能吗?子弹为什么不伤飞行员?

  (3)楼顶*台上放一块砖,砖对*台有没有重力势能?对地面有没有重力势能?

  (将这3道题,预先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得出:运动是相对的,飞鸟相对于飞机速度很大,故动能很大,足以打碎玻璃、打坏机内的人和机器;子弹相对于飞行员,速度为零,动能为零,故飞行员抓住子弹就像我们*常拿起铅笔一样;高度也是相对的,砖对*台没有高度,故没有重力势能,砖对地面有高度,故有重力势能)

  5.布置作业

  阅读本节课文,思考和解答以下问题。

  (1)除了课文中讲过的,再分别举出三个物体具有动能、具有势能的实例。

  (2)说明下列物体具有什么形式的机械能:

  ①在海上行驶的轮船;

  ②高空中云彩里的小冰粒;

  ③空中飞行的子弹;

  ④拉长的*橡皮条。

  (3)把废钟表或废玩具里的发条拆下来看看它是怎样工作的。为什么发条拧得紧些钟表或玩具走的时间就长些?

  (以上题目即课本机械能一章的*题第1、2、3题)

《动能和势能》教案设计3

  教学目的

  1.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

  3.理解机械能的初步概念。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

  教学难点

  能的概念的建立。

  教具

  钢球、斜槽轨道、小木块、砝码、弹簧。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能,诸如热能、电能、能源开发等等。“能”确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能的概念跟功的概念有密切联系。我们说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电流能做功,具有电能;燃料燃烧放热可以做功,有热能。

  自然界中,能的形式很多,今天我们学*最常见的能的形式——动能和势能。

  (二)动能

  1.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动能?

  急流的河水能把石头冲走,流水能做功;飞行的子弹能把木板打穿,飞行的子弹能做功;风吹动帆船航行,空气流动形成的风能做功。这些物体能做功,它们都具有能。它们的能量由于物体运动才具有的。水由于流动、子弹由于飞行、空气由于流动而具有能。

  物理学中把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2.请同学们判断下列物体中哪些物体具有动能。

  *的人,足球场上奔跑的运动员,炮膛中准备发射的炮弹,从飞机上投出的炸弹,被电风扇吹动的空气。

  (学生回答)。

  奔跑的运动员,飞机投出的炸弹,被吹动的空气具有动能。原因是运动员、炸弹和空气是运动的。而*的人和炮膛中等待发射的炮弹是静止的,所以不具有动能。

  3.动能的大小或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

  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大。那么动能的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这是个带槽的木板,我们把钢球放到斜面上令其滚下,到达*面上打击一个小木块,推动木块做功,根据木块被推动的距离远*来判断钢球具有的动能的大小。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

  第一次,我们使小钢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注意木块被推的距离。

  第二次,我们换一个质量大的钢球,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到达*面上时和刚才的小钢球具有同样的速度,再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很显然,第二次木块被推的距离比第一次远得多。说明大钢球做的功多,也就是大钢球具有的动能大。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

  这个实验说明了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它的质量有关,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我们用同一个钢球再做两次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第一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低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第二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高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比较两次实验中木块被推的距离大小。

  很显然,钢球从更高的位置滚下来,到达*面上时具有更大的速度,木块被推的更远。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

  这个实验说明同一个物体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通过以上实验可知,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

  4.课堂练*。

  (1)一辆汽车加速运动,它的动能______。

  (2)火车进站时做减速运动,它的动能______,停止后,它的动能=______。

  (3)一辆洒水车在马路上匀速前进并正在洒水,它的动能______。

  (三)势能

  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并没有运动,但是它们也能做功,也具有能。

  1.什么样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人们在打桩时,必须把重锤高高举起,当重锤落下时可以做功,因为重锤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重锤下落时沿着重力的方向向下通过了一段距离,所以举高的重锤可以做功,将木桩打入地里。试想,一个重锤如果静止地压在本桩上是不能做功的。重锤只有在被举高的情况下才能做功,即重锤被举高时才具有做功的本领——能。

  一池静止的水是不能做功的,但是这一池静止的水如果处在高山上,水落下时就可以做功,把水车冲得转起来。

  被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2.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请大家判断下列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大小。

  (1)打地基时,质量是20千克的石头重锤和质量是100千克的铁制重锤被举得同样高,谁的重力势能大?(学生回答)

  (2)同一个重锤,被举高1米或3米两种情况下,哪种情况重力势能大?(学生回答)

  通过以上的两个例子说明大家能判断出重力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被举的高度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3.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大家看一个实验。(教师边演示,边讲授)

  这是一个弹簧,把一个砝码放在弹簧上的小木板上,用力将弹簧压缩,使其发生弹性形变。此时,弹簧静止,没有动能。弹簧也没有被举高,也没有重力势能。可是大家想象,弹簧能不能做功?

  能!放开手,砝码被弹簧举起来。

  可见,被压缩的弹簧也具有能。这种能区别于动能和重力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所以,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物体在很多情况下都具有弹性势能。射箭用的弓被拉满时产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钟表的发条在卷紧时具有弹性势能,通过做功来带动钟表机件正常转动。

  4.物体的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形变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5.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都叫做势能。

  (四)机械能

  1.提问:飞行中的飞机具有什么能?(学生回答)

  飞机是运动的,它具有动能。飞机从地面飞上高空,所以具有重力势能。很多物体可以既有动能又有势能。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

  2.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能量越大。物体做了多少功,必然消耗了多少某种形式的能。所以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例如,推出去的铅球,动能是300焦耳,重力势能是200焦耳,弹性势能为0,那么铅球的机械能就是500焦耳。

  (五)布置作业

  (1)复*课文

  (2)*题1、2、3。(盛重光)


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范本5份(扩展4)

——小班音乐教案《狼和小兔》范本5份

  小班音乐教案《狼和小兔》 1

  活动目标:

  1、再熟悉音乐的基础上学*演唱歌曲《小兔和狼》。

  2、体验并表现出小兔高兴和害怕的不同情绪和神态。

  3、体验音乐游戏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树林场景

  2、大灰狼头饰一个,小兔胸饰一个,小兔指偶一个。

  3、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理解歌词

  1、导入

  师:小朋友们好!

  幼:老师好!

  师:今天呀,我们班要来一位小客人,你们看它是谁?(出示小兔指偶)

  幼:小兔子。

  师:我们赶快向小兔子问好吧!

  幼:小兔子好!

  小兔子:小朋友们好!

  2、故事《小兔和狼》

  师:今天,李老师就给小朋友讲一个关于小兔子的故事。

  (故事)一天,小兔子跳呀跳呀跳到树林里,它竖起耳朵仔细听,听到风儿呼呼吹,树叶沙沙响。正当小兔子玩的开心的时候,哎呀,不好,来了一只大灰狼。吓得小兔子赶快躲到了大树的后面,大灰狼没有发现它,灰溜溜地走了,小兔子又高高兴兴地出来玩了。

  提问:

  (1)师:老师的故事讲完了,谁来说一说故事里面都有谁?

  幼:小兔子和大灰狼。

  (2)师:小兔子去了什么地方?它是怎样去的?

  幼:小兔子跳呀跳呀跳到树林里。

  (3)师:在树林里小兔听到了什么声音?

  幼:听到风儿呼呼吹,树叶沙沙响。

  师:它是怎么听到的?

  幼:竖起耳朵仔细听。

  (4)师:后来,发生什么事了?

  幼:哎呀!狼来了。

  3、总结:师幼以接话的形式再次熟悉歌词

  师:我们再一起讲一讲这个小故事吧:

  合:小兔子跳呀跳呀跳到树林里,竖起耳朵仔细听,风儿呼呼吹,树叶沙沙响,哎呀!狼来了。

  二、在游戏中感知歌曲《小兔和狼》

  1、在交代游戏规则的同时,引导幼儿表现小兔高兴和害怕的不同情绪。

  师:这个故事可真有趣,还能玩成一个好玩的游戏呢,你们想不想玩?

  幼:想。

  师:好,那么我们就玩一个《小兔和狼的游戏》。前面就是一片大树林,小朋友和李老师扮演小兔子,何老师来扮演大灰狼,小兔子怎样去树林里呢?

  幼:跳呀跳呀跳到树林里。(引导幼儿边做动作,边说歌词)

  师:小兔子去树林里玩,心里怎么样呢?

  幼:高兴。

  师:让老师看一看小兔高兴的样子。到了树林里小兔(以接话的形式引导幼儿说出“竖起耳朵仔细听”并做动作)听到什么声音呢?

  幼:风儿呼呼吹,树叶沙沙响。(边做动作边说歌词)

  师:现在小兔子的表情也是什么样的呢?(高兴)哎呀!发生什么事了?

  幼儿:狼来了。(引导幼儿表现出惊讶和害怕的表情)

  师:大灰狼突然出现,小兔子怎么样?(非常惊讶)还非常的(害怕)谁来做一做小兔子害怕的样子?

  师:小朋友在玩游戏的时候,老师要提两点要求:第一,每人选一个小兔的胸饰并戴好,不要抢;第二,小兔子藏到大树后面的时候千万不要挤,不然小兔摔了,哭了,就会被大灰狼听到了,大灰狼就会把它吃掉。

  2、小男孩玩游戏一次,在游戏中感知音乐《小兔和狼》,游戏过后老师根据游戏情况作出评价,重点说一说小兔高兴和害怕的情绪。

  3、小女孩玩游戏一次,在游戏中继续感知音乐《小兔和狼》。

  三、学唱歌曲《小兔和狼》

  1、老师范唱,幼儿可自由跟唱。

  师:游戏好玩不好玩?(好玩)我们快坐下来休息一会。刚才呀,在做游戏的时候,小朋友有没有听到一首好听的歌曲呢?

  幼:听到了。

  师:这首歌曲的名字就叫《小兔和狼》。现在我们一起唱一唱这首歌好不好?如果你会唱,可以小点声跟着老师一起唱。

  (老师范唱,保育员老师弹琴)

  2、师幼合唱,并自由表演

  师:老师发现呀,有的小朋友已经会唱了,那么这次,我们大家一起唱好不好?你可以站起来一边做动作一边唱,咱们比一比,谁唱的歌声最好听,谁的动作最生动。

  3.集体表演

  师:小朋友唱的'可真不错,给自己鼓鼓掌。那么小朋友还想不想再玩一次《小兔和狼》的游戏呢?(想)那好,这次呀,老师有一个小要求:就是呀一边唱歌一边玩这个游戏,不光歌要唱的好听,还要表现出小兔高兴和害怕的样子。我们再选一位小朋友当大灰狼。小兔子们我们一起去树林里玩高不高兴呀?

  四、结束

  师:游戏好不好玩?(好玩)还想不想玩?(想)外面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到外面去玩好不好?(好)

  活动结束

  反思:

  《小兔和狼》是一首富有故事性的歌曲,二拍子,旋律简洁流畅、活泼有趣。特别是趣味故事性的歌词,形象生动,便于幼儿记忆。还有幼儿熟悉喜欢的小兔子,都是他们很感兴趣的,也有助于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最后大灰狼的出现,更是在游戏时把活动气氛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幼儿在游戏中感知歌曲,在玩玩乐乐中学*,体验到了音乐游戏的快乐,而且在活动中师幼的状态都非常好。

  活动的场景布置,形象生动,幼儿就像置身于大森林中,更加激发了幼儿参加音乐活动的积极性。

  当然,活动也有不足之处,活动的衔接还应更加紧凑,老师的引导还应更加到位。

  小班音乐教案《狼和小兔》 2

  活动目标:

  1、感知音乐的游戏情节,熟悉乐曲旋律,知道A段音乐跳跃,B段音乐沉重的特点。

  2、初步尝试看图谱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3、愉快地参加演奏活动。

  活动准备:

  大鼓一个,串铃若干(人数一半)、圆舞板若干(幼儿人数一半)

  节奏图一张(A段)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

  在音乐的伴奏下,教师讲述故事,帮助幼儿理解音乐情节和熟悉音乐旋律。

  A段:春天到了,花儿都开了,草地上也长出了很多嫩嫩的青草。有一只小白兔来了,看见了这么多青草:“啊,**的青草啊……”于是,它就赶紧喊自己的好朋友们一起来吃青草。小白兔们听到了,都跳了过来,大家一起吃青草,好开心哦!

  B段:听,谁来了?原来是大灰狼来了。小白兔们一看,赶紧躲了起来。大灰狼东找找,西看看:“咦,小白兔怎么都不见了?”一只小兔也没有找到,大灰狼只好回家了。

  A段:大灰狼走了,小白兔们高高兴兴地跳了出来,快乐地做游戏。

  2、根据对乐曲的理解选择打击乐器。

  出示打击乐器,引导幼儿感知A、B段不同的特点。

  (1)师用圆舞板有节奏地敲,xx xx xx xx师:今天,小白兔和大灰狼都来了,听,谁先来了?

  请幼儿猜测这是谁的脚步声?

  (2)师用鼓敲节奏:x x问:谁来了?

  (3)请幼儿跟着音乐,在教师圆舞板的伴奏下,学学小白兔跳跃。

  放音乐A段,请幼儿跟着音乐一起跳跃,吃草。

  放音乐B段,教师引导幼儿跟着音乐有节奏地学大灰狼走路。

  3、出示节奏图,引导幼儿看图谱。

  (1)刚才很多小白兔都跳得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故事里的小兔们是怎么跳的?

  (2)幼儿跟着节奏图打节奏。(拍手—跺脚———拍腿)

  跟着音乐一起打节奏。师用圆舞板、串铃和语言引导幼儿徒手打节奏。

  (3)请幼儿选择打击乐器为A段进行伴奏。

  4、师幼完整表演。

  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表演A段,打鼓由老师演奏。

  5、结束部分:小白兔们听到小朋友们的伴奏可开心了,森林里马上有个联欢会,它们邀请我们一起去表演,好不好?

  请幼儿拿起乐器和老师一起收起来。

  小班音乐教案《狼和小兔》 3

  活动目标:

  1.听辨小兔和狼两种不同的音乐形象,在愉快和紧张两种不同的游戏气氛中,体验音乐游戏带来的快乐。

  2.在游戏过程中逐步发现躲藏的规则,形成初步的自我控制意识。

  活动准备:

  1.狼头饰一个;树、石头等背景。

  2.熟悉歌曲,能跟随音乐做简单的模仿动作

  活动过程:

  1.听音乐进活动室,引导幼儿熟悉“森林”场景。

  “今天,兔妈妈要带你们去树林里玩,快跟上吧!”

  2.复*歌曲《兔子和狼》,引导幼儿有感情地演唱。

  “玩得真累呀,我们快来找一个小椅子休息一下。”请幼儿坐好。

  “兔宝宝们,树林里漂亮吗?你们玩得开心吗?那我们一起来唱唱歌吧!”

  了解游戏规则。

  (1)小朋友呀都还记得这首歌,真棒,下面张老师要带你们玩一个游戏,我请小朋友站起来跟我学小白兔,跳呀跳,但是我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狼来了,可怎么办呀?(启发幼儿坐回椅子椅子就是小朋友的家)

  “今天,兔妈妈要带你们到森林里玩了。等一会儿,大灰狼来了可怎么办呀?躲哪里?”(启发幼儿想出躲到大石头、大树、后面。)”

  “那什么时候躲?歌里是怎么唱的?”(唱到“哎呀,狼来了”时)

  “那我们一起来试一试。”(一起唱“哎呀,狼来了”,做躲的动作。)

  4.完整游戏,进一步了解规则,

  (1)“那我们一起边唱歌边到树林里玩吧!”

  第一遍游戏时,请一名老师当大灰狼。

  重点关注孩子们是否能分辨两种不同性质的音乐,并作出相应的动作和表情。以及是否有孩子在藏的时候是否有声音或动的。

  围到教师身边讨论:刚才***为什么被大灰狼抓住了呀?(说话了、动了)

  “那狼来了应该怎么办呢?”

  “大灰狼的耳朵很灵,眼睛也很尖。那我们怎样才不会被大灰狼发现呢?”

  (2)幼儿休息,说说游戏规则。

  “天黑啦,兔宝宝们,我们快回家吧!”

  “刚才我们玩得可真累,休息一下吧。”

  幼儿回椅子随舒缓的音乐休息。

  “刚才兔宝宝们躲得可真好,大灰狼一只兔子也没抓到,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你是怎么做到不被大灰狼发现的呀?”(不发出声音,不动)

  “聪明的兔宝宝们,你们都想好躲的地方了吗?那我们又要去森林里玩喽!”

  游戏一次。“你刚才躲在哪里啦?”

  “其实,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躲,不过,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躲到危险的地方。”

  5.游戏结束,体验游戏快乐。

  “兔宝宝们,你们可真棒,都没有被大灰狼捉住。大灰狼快要饿死啦!我们快到其他地方去玩吧!”随音乐边跳边退场。

  活动反思:

  兔子和狼是小班幼儿熟悉的音乐形象,在认知上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孩子喜欢游戏,在游戏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渗透活动内容,同时在游戏中学*音乐 , 能够感受音乐的流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跳跃、音色的变化、速度的统一与变化 , 并随时根据音乐的变化作出反应。通过让幼儿扮演小兔和大灰狼 , 让幼儿愉快的参与角色表演,体验游戏的快乐。

  小班音乐教案《狼和小兔》 4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小兔和狼”的游戏情节,基本熟悉乐曲旋律。

  2、感知A段音乐的跳跃,B段音乐的沉重特点。

  3、鼓励幼儿大胆创编动作,体验集表演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已学过兔跳的基本动作。

  2、图谱、兔、狼的标贴,大灰狼头饰一个,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1、师:“老师带来了一段音乐,请小朋友听一听。”

  2、师:“你听了这段音乐心里有什么感觉?

  幼儿个别回答。

  3、教师讲述《小兔和狼》的故事。

  4、师:“我们再来仔细的听一听音乐,听听哪一段音乐是表现小兔的?哪一段音乐是表现大灰狼的?”

  幼儿讨论回答。

  5、教师边出示图谱,幼儿听音乐。

  6、幼儿看图谱听音乐自由表演。

  7、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创编动作。(幼儿各自表演、创编)

  8、跟着音乐表演一边。

  9、教师和幼儿一起分角色游戏。

  10、再一次游戏,结束活动。

  小班音乐教案《狼和小兔》 5

  设计意图:

  小班音乐欣赏《小兔和狼》是教师预设的活动内容。选择这首乐曲是因为《小兔和狼》整首乐曲ABA结构鲜明、AB两段的对比强烈,适合小班幼儿欣赏,而且欣赏的过程以小兔和狼发生的故事为线索,便于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把握,其中设计的“狼来了,小兔躲”的情节非常符合小班孩子爱玩“躲猫猫”游戏的心理特点,使孩子们能在故事表演中体验参加音乐活动的快乐,从而提高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感知A、B两段音乐的不同性质:A段活泼、跳跃,B段稍慢、沉重,初步把握ABA乐曲的结构特点;

  2、引导幼儿创编小兔跳和采蘑菇等动作,并学会控制动作,有节奏地表演;

  3、激发幼儿欣赏音乐和进行表演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知A、B两段音乐的不同性质。

  教学难点:

  学会控制动作,有节奏地表演。

  活动准备:

  1、毛绒玩具小兔和狼;

  2、乐曲图谱一张;

  3、《小兔和狼》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师:老师带来了两个小动物,小兔和狼,我们用音乐把它们请出来好吗?

  [评析:开门见山,直接点出音乐中的形象,可以引导幼儿有针对性地倾听音乐,更好地比较、把握两段音乐的不同性质。]

  2、初步欣赏,感知A段活泼、跳跃,B段稍慢、沉重的性质。

  师:(播放A段音乐)谁来了?(出示小兔)

  师:(播放B段音乐)谁来了?(出示狼)

  师:小兔来的音乐和狼来的音乐有什么不一样?(小结A、B段音乐的性质)

  3、完整欣赏:

  (1)想象故事情节,初步完整欣赏。

  师:小兔和狼会发生什么事呢?(自由讲述)

  [评析:这时的猜想,可以调动已有经验,达到发展幼儿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起倾听兴趣的目的。]

  我们一起来听一听音乐中的故事吧。

  (播放乐曲《小兔和狼》)

  师:听了音乐,你觉得小兔和狼发生了什么事?(自由讲述)

  狼吃到小兔了吗?

  你怎么知道的?

  小兔会怎样保护自己呢?

  躲好了,能动吗?

  对了,小兔一动大灰狼就看见了,所以,小兔要躲好了,不能动。

  [评析:将表演时控制动作“不能动”这一难点提前和分解,为较好地表演打好了基础。]

  (2)结合图谱,完整欣赏。

  师:原来故事是这样的。

  (出示图谱,有节奏地讲述故事)

  [评析:图谱的应用将无形的音乐具象化了,正适应了小班幼儿思维直观形象的特点,更有利于幼儿理解和把握音乐。]

  4、完整表演

  (1)创编动作,重点提示,完整表演。

  师:小兔是怎样跳的?

  小兔是怎样采蘑菇的?(个别示范)

  我们一起学一学。(集体跟学)

  (播放乐曲《小兔和狼》)

  边讲故事,边表演,重点提示跟好节奏和控制动作“不能动”。(集体表演)

  [评析:故事的节奏是和图谱完全吻合的,边讲故事边听音乐表演,使幼儿较好地控制了动作,解决了活动难点。]

  (2)完整表演,提醒表演的情绪。

  师:小兔跳着采蘑菇时心里怎样?

  遇到大灰狼时心里怎样?

  [评析:形象特征的分析,便于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是对表演的明确要求,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及表现力。]

  那我们再来表演一次吧。(集体表演)

  (播放乐曲《小兔和狼》)

  5、结束活动

  师:小兔,你们都采到蘑菇了吗?真高兴呀,我们回家吧。

  活动反思:

  熟悉的小动物,形象的图谱,有趣的故事,使幼儿理解和认识了音乐作品。

  愉快的活动,成功的体验,使孩子爱上了音乐,更愿意表现和创造。而这正是幼儿园艺术教育“审美、创美”这一核心价值所在。


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范本5份(扩展5)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合集五篇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 1

  我说课的课题是《动能和势能》。

  一.说教材

  我先对教材进行一下分析:《动能和势能》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3节的教学内容。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内容为“机械能及其转化”的学*做准备。

  二.说学情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学情进行如下分析 :日常生活中,有的学生听说过“能”,但同时也存在很多疑惑。因此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喜欢动手进行实验。 “能”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八年级学生又是首次接触“能”这个概念,学*的难度较大。

  三.说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三个学*目标,

  (1) 知道能量、 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

  (2) 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因素。

  (3) 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说教学重、难点

  鉴于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及其影响因素。教学难点是:能的概念的建立及动能、势能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说学法和教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创设开式的教学情境,构建体验性教学模式”为指导,使用我校的“学生自学、展示反思、小组互学、汇报反思、教师导学、练*反思”的教学模式。

  为了达成本节的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开放性学*,我选择的学法有:自学、探究、展示交流、练*反馈等。教法有:聆听、导学、提问、精讲等。

  六.说教学流程

  我设计的教学流程是:

  一、自主学*、独立思考、展示汇报、反思交流

  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把在课外利用20min时间预*的能量、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知识,在课堂上利用10min的时间检查、展示汇报,使学生初步理解“能量、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 初步了解“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学生汇报过程中我认真聆听,适时点拨精讲。

  二、 小组合作、探究学*、汇报结论、交流反思

  本环节我让学生分组利用18min的时间,用实验验证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我不断巡视,观察学生做实验的情况,个别指导,引导学

  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归纳总结能量。我预设的实验方案如下,学生也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一):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动能与速度的关系:

  实验方法:我们用同一个钢球做两次实验。

  第一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低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第二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高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比较两次实验中木块被推的距离大小。 实验结论: ( 学生完成)

  2、动能与质量的关系:

  实验方法:第一次,我们使小玻璃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注意木块被推的距离。第二次,我们换一个质量大的钢球,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到达*面上时和刚才的小钢球具有同样的速度,再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 实验结论:( 学生完成)

  (二):重力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1、势能与高度的关系:

  实验方法:我们用同一个钢球做两次实验。第一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低的位置自由下落,落入沙中;第二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高的位置自由下落,落入沙中。比较两次实验中钢球砸入沙中的深度。

  实验结论:( 学生完成)

  2、势能与质量的关系:

  实验方法:我们用体积和形状相同的钢球和玻璃球做两次实验。让钢球和玻璃球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落入沙中,比较两次实验中钢球和玻璃球砸入沙中的深度。

  实验结论:( 学生完成)

  (三):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大家做一个实验。把一块硬纸片放在弹簧上,用力将弹簧压缩,使其发生弹性形变。大家猜想,弹簧能不能做功?放开手,我们观察到什么现象?

  三、练*反思、激化悟性、精秒拓展、激活能力

  本环节学生利用9min的时间,独立完成练*并汇报反思,我进行巡视,观察学生做题的情况,然后聆听学生的汇报,并作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和巩固。我设计的练*题如下。

  1、判定下列物体是否具有动能或势能,假如有,说出能量的名称,假如没有,说明原因:

  ①在水*地面上滚动的铅球: ;

  ②悬挂在室内的电灯: ;

  ③玩具汽车中被卷紧的发条: ;

  ④弹簧: ;

  ⑤在空中飞行的波音747客机: ;

  ⑥静止在水*轨道上的列车: ;

  ⑦高速升空的火箭 ;

  ⑧被拉弯的钢板尺 ;

  ⑨被水电站拦河坝拦住的上游水 ;

  ⑩空中下落的皮球 。

  2、质量较大的喜鹊与质量较小的燕子在空中飞行,假如它们的动能相等,那么 飞得快。

  3、假如卡车空载和满载时都以同样的速度行驶,那么空载时具有的动能 满载时具有的动能.(选填“大于”、“小 于”或“等于”)

  四、课堂小结

  我引导学生利用2min的时间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我利用1min的时间布置作业。

  1、独立完成P70“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1-4题,第5题不做共同要求同学之间可以交流,也可以选做。

  2、预*:第4节 机械能及其转化。

  六、板书设计

  第3节 动能和势能

  一、能量

  1、概念

  2、单位

  二、动能

  1、概念

  2、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三、重力势能

  1、概念

  2、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四、弹性势能

  1、概念

  2、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 2

  一、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要内容有:功和内能的关系,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能量的概念跟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功是能量变化多少的量度,做功的过程是能量改变或转化的过程),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新课程标准将能量作为三个内容标准之一,可见它的重要性。

  首先通过教材中的图片展示,在前面学*功的知识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能量的初步概念,再通过教材中的图片展示列举风、流水能够做功的例子,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然后再通过“活动1”的实验,探究动能的大小跟物体的速度、质量的关系。势能的学*也是先通过教材中的图片展示,从做功的角度引入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再通过“活动2”的实验,探究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大小分别跟哪些因素有关。在建立这些概念的基础上,教材又给出了机械能的概念,并通过“活动3”研究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最后,教材指出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

  二、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分析:

  本节需要达成“三个方面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什么是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

  2、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并能解释自然界中机械能相互转化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描述所观察各种能量现象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探究动能和势能分别跟哪些因素有关,学*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和合作学*,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比较形象直观,易于学生理解,但它是学生理解一般概念的基础;理解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是解释生产、生活中一些能量转化现象的基础,所以建立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理解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难点:能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因此让学生形成能的初步概念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三、 学情分析:

  我执教的对象是普通班学生,学生物理学*能力参差不齐,学*能力“分化”现象较为明显,学*能力强,思维反应快的学生占10%,物理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占30%。但总体对物理学*的兴趣较高,能感觉物理有趣,有学*物理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切入口,逐步展开教学。

  四、 教法选择:

  教学方法:“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这句醒目的格言告诉我们: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光说是没有用的,听见后很快就忘记了。只有亲自动手去做,才能真正的了解。多让孩子有动手的机会,放心让孩子去实践,这样学*到的东西才是孩子自己掌握的。也就是说,动手第一,看见第二,听见第三。再依据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式学*的教育理念。

  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和实验探究法。

  五、 学法选择: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方面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六、 教学程序与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所学新课

  利用幻灯片播放《超强台风》电影片段:排山倒海的巨浪冲入城镇,横扫一切,击碎一切。嚎叫的龙卷风中,汽车被贴在墙上、一艘艘巨轮在空中飞舞,然后砸向房屋!身陷绝境的人们到了最后的生死关头……。军民一心抗灾救人谱出一曲惊心动魄的乐章,人性在天灾面前绽放出瑰丽光辉。

  为什么巨浪和龙卷风有如此大的危害呢?由此引入新课。

  2、建立能的概念,知道功和能的关系

  演示实验:在讲台上放一塑料玩具小汽车,用吹风机对着小汽车吹,车子向前行驶。

  让学生仔细观察演示实验总结出:车子向前行驶是因为吹风机吹出的风对车子做功了。电影中巨浪推动汽车、龙卷风吹动汽车也都是对汽车做功了。

  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上的图,讨论分析:

  (1)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 这些物体是否能够做功?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3) 从功的角度来看,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给出能量的定义。

  然后可以让学生列举具有能的实例,并从能否做功的角度分析,加深对能量的理解。

  紧接着,可通过播放视频“微风拂柳、台风来袭”和演示实验“吹风机大小不同的风吹讲台上的玩具小汽车”顺势引导学生思考能量的大小和如何去判断能的大小。通过学生的回答和实验的总结,得出功和能的关系。

  3、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播放视频“风车转动”和“冲浪运动”,启发学生通过分析,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总结出动能的初步概念。然后补充几个生活中动能的实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素材。进一步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列举具有动能的实例。

  利用幻灯片展示车祸的图片和报道,让学生猜想动能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然后进行“活动1”的实验,在实验前,可让学生先动手实验:

  1、探究同一小球从不同高度处滚到水*面时速度

  2、探究不同小球从同一高度处滚到水*面时的速度

  引导学生得出动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并渗透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的科学研究方法。

  安排两道题反馈,努力引导学*成绩较弱学生发表看法。总结时,可让中等学生思考后回答,鼓励学生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再安排一道探究题让学生明白动能与质量和速度都有关,其中速度对动能的影响更大,从而明白为什么要对车辆限速,而且不同的车型限速不同。

  然后播放“车窗垃圾”的公益广告,让学生从动能的角度分析它的危险性,并倡导文明。

  4、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播放视频“打桩机”和“撑杆跳高”,启发学生通过分析,总结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初步概念。然后补充几个生活中势能的实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素材。进一步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列举具有势能的实例。

  利用幻灯片展示图片“哪块大石头让你感到不安?”,让学生猜想重力势能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然后进行“活动2”的实验,引导学生得出重力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并渗透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的科学研究方法。

  然后播放“请勿高空抛物”的公益广告,让学生从重力势能的角度分析它的危险性,并倡导文明。

  利用幻灯片展示图片“愤怒的小鸟”,让学生猜想弹性势能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然后进行实验:哪种情况下的钢尺可以将小木块弹得更高?,

  引导学生得出弹性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并渗透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的科学研究方法。

  5、机械能的转化

  让学生明确动能和势能都属于机械能。演示实验摆球的摆动,播放视频:跳板表演、蹦床、过山车,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认识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再演示实验:乒乓球的下落过程,让学生知道克服摩擦阻力做功,机械能会不断减少。

  最后,举一些例子,让学生知道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

  6、归纳整理知识,及时反馈矫正

  引导学生归纳整理,问学生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自主小结。

  最后结束本课,布置作业。

  谢谢!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

  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和合作学*,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讽

  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

  教学难点:势能的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举例说明法

  教学用具:斜面、钢球、木块、弹簧、皮球、投影仪及自制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二、新课教学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进而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演示课本图实验,实验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钢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槽上追上从接*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2、势能: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并推动纸弹移动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解释弹性形变: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的形状变化,叫做形变。如果外力撤消,物体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弹性形变。如:拉长的弹簧,压扁的皮球,弯曲的钢锯条,上紧的钟表发条等。

  利用课本图1—4的实验,阐明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为节省课堂时间,课前将两个性质相同弹簧,按照课本图1—4压缩到不同的长度。先后将拉紧弹簧的绳烧断,两次砝码被弹起的高度不同。弹簧压得越紧,放松时它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弹性势能越大。

  被举高的重物,也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举高的夯落下时能把木桩打入地里。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如:举起同样高度的铅球和乒乓球,铅球落下时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势能大。铅球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导学生讨论树上结的苹果是否具有重力势能?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能

  够做功只是说物体具有了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做了功。树上结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但只要它从树上掉下来就能做功,所以我们说它具有重力势能。

  3、能量的单位: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识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联系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因此,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

  4、想想议议

  (1)在航空史上,有不少飞机失事,是由于飞鸟碰在飞机上,飞鸟为什么能使飞机失事?

  (2)在一空战中,飞行员觉得旁边有个东西跟着他,他用手抓住一看,原来是颗子弹,这种情况可能吗?子弹为什么不伤飞行员?

  (3)楼顶*台上放一块砖,砖对*台有没有重力势能?对地面有没有重力势能?

  (将这3道题,预先写在投影片上,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得出:运动是相对的,飞鸟相对于飞机速度很大,故动能很大,足以打碎玻璃、打坏机内的人和机器;子弹相对于飞行员,速度为零,动能为零,故飞行员抓住子弹就像我们*常拿起铅笔一样;高度也是相对的,砖对*台没有高度,故没有重力势能,砖对地面有高度,故有重力势能)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动能和势能

  1、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

  3、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

  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弹性形变具有的能量。

  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势能。

  4、能量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j。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授课内容是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四节――《动能和势能》。

  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教材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学生设计实验并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势能大小的决定因素。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继续发展,具有成年人那种从众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一般规律的能力,以及假设推理的能力。他们对问题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认识事物的兴趣更浓,但也有不扎实的地方。学生的学*态度比较认真积极,求知欲望较强。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2)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

  (2)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3)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

  (1)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

  (五)教学难点:势能的概念

  二、教法分析

  新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因此,本节课采用了如下的教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提问引导法。

  三、学法分析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为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我采用了如下的学法:实验探究法。

  四、教具学具准备

  大玻璃球、小玻璃球、小木块、斜面、橡皮筋

  五、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的设计,在教学环节安排中注重了知识点的条理性和层次性。在教学方法上,注意了密切联系实际,从问题的提出、概念的引入以及结论的出现,都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实际探究为主线,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一)导入新知

  能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但它比较抽象。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认识它比较困难。应紧扣教材,从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来认识能量。举一些学生很好理解的例子,认识功和能的关系。

  (一)动能

  由学生熟悉的实际情景来认识物体能够做功。通过学生分析总结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特点,得出这些物体具有的能是同一种能,即动能。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得出动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让学生说出一些具有动能的物体,加深对动能的理解。知道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动能。

  4、提出问题:这些物体具有的动能大小一样吗?让同学知道动能有大有小。然后通过两个新闻资料,让学生猜想一下动能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启发学生得出,动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运动的速度有关。

  5、学生实验:利用桌上的斜面、小球、小方块来探究动能的大小是否与物体的质量、运动的速度有关。

  6、交流归纳

  (有利于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试验、概括总结的能力)

  7、思考:高速公路上的限速为什么不一样呀?

  (通过了解社会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应用能力)

  (二)重力势能

  1、启发归纳:通过观看两个大石头的图片,想象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怎样的?这样可以体会到被举高的物体能够做功,得出重力势能的概念。

  2、引导思考:观看重力势能的一个应用图片,提问打桩机为什么做的又高又大呢?引导学生猜想:重力势能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3、鼓励学生自己课下完成实验探究:重力势能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三)弹性势能

  1、启发归纳:学生对弹性势能的实例比较熟悉,通过几组有关弹性势能的图片,参考重力势能的概念,学生思考讨论得出弹性势能的概念。

  2、得出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3、动手做做:把橡皮筋套在手指上,拉开橡皮筋后放手,弹开小木块,根据拉开的程度不同,观察几次弹开的情况。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弹性形变的程度越大,物体的弹性势能就越大。然后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弹性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材料有关。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通过对本节课知识的回忆和概括,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四)巩固练*

  根据时间合理安排

  (五)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及研究能力)

  六、板书设计

  动能和势能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影响因素:质量、速度

  2、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影响因素:质量、举高的高度

  3、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影响因素:弹性形变程度

  弹性物体的材料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 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五章第四节――《动能和势能》。本节教材在学生学过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学生对能量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本课内容为学*《机械能及其转化》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

  (2)让学生掌握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了解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2)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对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概括物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

  (1) 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 探究决定动能、势能的因素。

  (四)教学难点: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五)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斜面、带孔的小车、木块、钩码、直尺、不同质量的小球、一盆松软的泥砂等。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求知欲更强,认识事物的兴趣更浓,他们喜欢探索自己熟悉的或与所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科学事件。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新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法:实例教学法和实验探究相结合。

  学法: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的方法 。

  教学手段:以实验教学为主,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的设计,在教学环节安排中注重了知识点的条理性和层次性。在教学方法上,注意了密切联系实际,从问题的提出、概念的引入以及结论的出现,都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实验探究为主线,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视频(激发学生好奇心),学生看完后会感到迷惑不解:“小小的飞鸟为什么会撞伤坚硬的飞机?”由此引出课题:《动能和势能》。 第二环节:合作学*,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观察两幅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分析:风、汽车是否做了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从而引出能量的概念。

  1、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能量的单位: 焦耳, 简称:焦, 符号是: J

  2、动能

  (1)在讲解动能的概念时,先用多媒体展示两幅图(图一: 风吹着帆船航行, 流动的空气对帆船做功。图二:流水推动水轮转动,水对水轮做功)。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运动的物体能够做功,他们具有能量”,引出动能的概念。

  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具有动能的物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探究一: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老师提出问题:狂风能撼动大树,而微风只能摇动树叶,说明动能有大有小,你能猜想一下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先让学生猜想(鼓励学生,敢于猜想才会有发明创造),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此时,老师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然后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展示本人在教学中的片断)。记录数据,分析思考,得出结论,最后进行交流评估。(整个探究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重力势能

  (1)“重力势能”的概念难以理解,我让两个学生做以下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分析:被举高的钩码做了功,具有能量。引出重力势能的概念。然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具有重力势能的物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探究二: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在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让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实验器材,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再让两个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实验(学生边演示边讲解)。然后记录数据,分析思考,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

  4、弹性势能

  (1)启发归纳:多媒体出示一幅射箭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弹性势能的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加深理解:你能举出物体具有弹性势能的例子吗?(张开的弓、拉开的**、弯曲的撑竿、压弯的跳板、形变的网球及网球拍等。)

  (2)老师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得出决定弹性势能的大小的因素:弹性势能的大小与材料及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弹性形变的程度越大,物体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5、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势能。 与其他形式的能一样,动能和势能的单位也是焦耳,符号是J。

  (学*这一内容,始终是尊重学生的想法和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得出相关知识)

  第三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老师加以归纳总结。 (学生通过对本节课知识的回忆和概括,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课堂反馈:

  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入课题时提出的问题:“小小的飞鸟为什么会撞伤飞机?”(使课堂首尾呼应)。

  练一练:

  1、下列物体具有何种形式的能量:

  升空的火箭: ;

  正在下落的雨滴: ;

  被拉长的橡皮筋:________________;

  在水*铁轨上行驶的火车___________ ;

  被起重机吊在空中静止的货物 _________。

  2、 唐诗中有“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这动人的诗句生动、形象地反映

  了这条大河蕴藏了大量的 能。

  3、一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物体的( )

  A.动能增加,势能减小 B.动能、势能都减小

  C.动能不变,势能减小 D.动能、势能都增加

  4、思考:如果一块石头静静地躺在高山上,它是否具有能量?

  (通过练*,巩固所学知识。)

  分析资料:城市道路上的最高行驶速度v(km/h)

  同车型的限制车速不一样?(让学生体验学有所用的喜悦)

  五、板书设计

  为了使学生对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板书如下:

  15.4 动能和势能

  1、能量: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能量的单位:焦(J)

  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2、动能影响因素:质量、速度

  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

  影响因素:质量、举高的高度

  3、

  弹性势能

  4、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转化法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层次性,注意了密切联系实际,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研究新课标,深层次挖掘教材,虚心向同行学*,提高教学水*。我深刻地领会到“教无定法,学无止境”。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范本5份(扩展6)

——《孔子和学生》语文教案范本5份

  《孔子和学生》语文教案 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理解本课的重点词语。

  3、学会写摘录笔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大家还记不记得在上一篇课文中,作者开头第一天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2、为什么要拜孔子呢?

  3、这么伟大的一位万世之师,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如何教育学生的?

  二、整体感知

  1、好,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孔子与学生》

  1、请学生提问,老师将问题整理归类。

  3、带着这些问题,请同学起来朗读一下这篇课文。

  4、评论一下,引出生字的学*

  三、分析课文,解决问题

  1、什么是有教无类?老师评价后给予正确解释。从文中哪几句话可以看出孔子的有教无类?

  2、什么是因材施教?文中哪几段体现了孔子的因材施教?

  3、请大家看一下,在孔子和子夏对话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啊?

  板书设计:

  孔子和学生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孔子和学生》语文教案 2

  一、设计理念

  1.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本单元的“学会标注问题”这一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充沛的实践中掌握这一阅读方法。

  2.根据文章的描写较为疏淡,语言较为*直的特点,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想像能力与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活动。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课文,使学生初步了解孔子,了解孔子在今天仍然具有实际意义的教育思想。

  2.学生认生字7个,学写10个。联系课文理解和积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颜悦色”等词语。

  3.继续练*在自读中作批注笔记,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作好读书笔记。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板书“孔子”,学生根据自身的预*情况上台向大家介绍孔子。

  2.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3.过渡: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它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

  4.板书课题:“孔子和学生”,齐读课题。

  (关于孔子的相关资料很多,为了教学时不喧宾夺主,课前安排学生收集资料的活动时,我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准备:在不超越一分钟的时间里,用喜欢的方式介绍孔子。结果在上课时,有的小组画了画,介绍的是孔子的外貌;有的小组介绍的是孔子的一些思想,背了一些孔子的话,并进行解释;有的小组介绍的是孔子的生*。正如《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中所说的:“教学时,没有必要把孔子说得神乎其神,也没有必要对孔子的学说和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做过多的分析批判,因为学生将会在后续学*中不时加深对孔子的认识。”所以我做了以上设计,提供一个锻炼*台给学生。学生为了这短短的一分钟发言,要查阅资料,要确定介绍的主题,然后整理资料,要和别的小组沟通,以便准备的内容不“撞车”,还要以集体的智慧训练小组发言人。这样有趣的、充溢智慧的、锻炼能力的课外作业,学生是兴致勃勃地去完成的。)

  (二)整体感知,巩固识字

  1.过渡:你们预*课文时读了几遍课文?有什么收获?

  2.齐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提醒学生注意读好预*时新认识的字。

  3.识字检测:同桌互相听读新认识的词语;在小组中互考认字表的字,并选择其中的一两个字组成词语练*说话;开火车;小老师说识字(解决读音、字形难点);完成学*卡的第一、二题:“拼拼音,再连线。”“找一找,把读音相同的字用相同的符号圈出来。”(认字能力培养方面,从第七册开始,字、词、句的学*仍然是语文学*的重要内容,但应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在课外完成预*后,教师在课堂上要设计互动的*台,检测学生的识字情况。)

  (三)默读课文,学会质疑

  1.过渡:在读书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会发生问题,在无法马上解决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呢?

  2.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另一篇文章随文标注问题的例子,感知用符号、线段标注问题或在有疑问的地方用文字标注问题的方法。

  3.边默读边圈点自身遇到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4.每人看5名同学的批注,互相学*如何批注问题,再以8人组为单位推选出做得较好的同学上讲台用投影仪展示。

  5.小组讨论解决自身在预*中遇到的问题。

  6.小组汇报交流情况,提出未解决的疑难问题,一起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接下去的学*活动中相机引导解决。

  7.引导反思:在以上的活动中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在本单元要学会标注问题。学生对阅读方法的掌握,是在实践中完成的。教师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实践。在此环节,我考虑到学生的水*差别,进行了梯度推进,先让学生读第一段,进行批注后,和时发现已经学会用问号或横线旁写文字的学生,请他们上来用投影仪在全班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个别学生还有困难,鼓励其先向身边的同学学*后再开始。)

  (四)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考虑:孔子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人们称他为伟大的教育家呢?

  2.默读课文,边读边考虑,边圈点。

  (此环节,教师要巡查学生的课本,务必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根据问题在有关的语句旁写文字,引导学生简要地记下自身的考虑。上课时,我发现有的学生实在不会,就走到他的身旁,鼓励他走出座位,不出声,悄悄地去看三个同学怎么做,再回到座位做自身的。)

  3.组织学生交流自身探究的结果。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学生:

  a.个人读、小组竞赛读、齐读有关的语句,用联系上文的方法了解课文中孔子教育学生不分高低贵贱,一视同仁,理解“有教无类”一词。

  b.引导同桌分角色,男女生分角色读孔子与子夏对话,联系下文了解孔子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理解“因材施教”一词。

  4.听了孔子的话,“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身的教育。”子夏明白了老师教育他什么?

  5.小组讨论:孔子的话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找一找你在哪方面还需要进步?

  6.小组发言人汇报讨论结果。

  7.教师小结:在孔子的眼里,每个人都有自身独特的优点,比方颜回的守信用、子贡的聪明、子路的勇敢、子张的严谨庄重,都值得自身学*;比起他人,每个人都必定有缺乏,即使是孔子这样的人,也需要学*。这些思想即使是现在,也很有价值,对我们现在的教师也是很有启发的。所以说他是大教育家。子夏“明白这是老师对自身的教育”,“这”指的是“要不时学*”的道理,我们也受到了启发,相信这会对我们以后的学*态度有很大的影响。

  (本环节,教师以问题引发探究,学生在交流阅读所得时学会合作,在合作释疑中领会阅读方法。在阅读中渗透学*态度的教育。本课的生字不多,在此环节的教学中,我贯彻北师大版教材随文识字的原则,结合拼音识字,在读中相机巩固生字词“富裕、选择、谨慎、谦虚”。)

  (五)自读摘录,深化感悟

  1.读课文,采集孔子的言语,摘录自身喜欢的做摘录笔记,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把自身摘录的孔子名言小组交流,谈谈自身对它的理解。

  3.拓展考虑: 假如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想对他说什么?

  (在阅读中积累,积累的过程也是感悟的过程,学生在个性化的积累的同时也积淀了情感,再次对“万世之师”�D�D孔子的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六)创设情景,逾越文本

  1.对比以下两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孔子告诉子夏:“颜回很守信用,但不懂得变通;子贡聪明,但他不够谦虚……”

  孔子和颜悦色地告诉子夏:“颜回很守信用,但不懂得变通;子贡聪明,但他不够谦虚……”

  《孔子和学生》语文教案 3

  一、教材分析

  本课共四段,内容简短。第一段主要讲孔子是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他主张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受到学生的敬重。第二段主要讲孔子在评价学生的优点的同时谦虚地表示自己的不足,需要不断地学*。最后一段讲后人对孔子的评价。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孔子的敬佩之情并结合自身树立正确学*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含义。

  2、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学生的影响。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电脑、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认识这个人吗?(课件展示孔子画像)你是怎么认识他的?(在书上、电视上、挂图、走廊的名人相框中……)看来咱同学的视野还挺开阔的,那你还知道有关孔子的哪些信息呢?(学生交流),师补充:孔子不仅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他还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及其言行被他的弟子收入《论语》中,后人为纪念孔子还专门修建孔庙,孔庙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你们想知道他是怎样教育学生吗?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惯,提出阅读要求。

  ①在文中圈出不懂的问题。

  ②思考:孔子是一个的人,我从文中、、、地方看出来的。

  2、学生质疑

  老师听说过一句话:“问号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读书贵有疑”,刚才同学们在自读课文时,我发现有的的同学在文中标示出自己的疑问,还有的同学甚至向孔子提出自己的疑惑,老师觉得同学们读书的境界提高了很多,我很欣赏你们。

  (学生可能会对文中的生词和难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问,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颜悦色”等,引导学生在理解这些词语时可将四个字逐字拆开理解字面的意思,再考虑放在语境中的意思,比如“和颜悦色”引导学生说出四个字的字面意思,“温和的容颜,高兴的脸色”放在此语境中也是指一个态度和蔼)

  3、学生释疑

  孔子是一个人,我从文中、、、地方看得出来。

  综合学生们的意见,老师随机板书:

  孔子是个有爱心、伟大、谦虚、受人尊敬、了解学生、不贪财、善于教育、因材施教的人。

  同学们的词汇真丰富,由此我们对大教育家孔子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了,孔子身上有这么多品质,那么他的哪种品质给你印象最深,对你的感染最大呢?(孔子的谦虚,那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孔子的谦虚好吗?

  (三)品味赏析,朗读感悟

  1、品读第二段

  下面请同学们同桌搭档分角色朗读第二段,同学们要注意读出人物的语气。

  ①同学们自愿分角色朗读。

  ②其他同学点评

  师总结大家意见,读孔子时语气应舒缓,读出虚心;子夏的语气要读出疑惑。

  ③再找2个同学分角色朗读

  这次他们读的怎么样?对两个人物感情把握得都很到位,老师我在这里另有疑惑:你说孔子和子夏在对话时会有怎样的动作和表情呢?请大家插上想象的翅膀,展开联想,等会我们来个“孔子论学模仿秀”怎么样?谁愿意演绎孔子?子夏呢?(掌声雷鸣)太精彩了!想不到咱班同学们不仅是课堂上学*的小精灵,更是舞台上的明星,不愧为21世纪的才子才女呀!我们再次用掌声感谢刚才两位同学,让我们目睹了春秋时期孔子论学场面。

  孔子是一个德高望众的老师,他敢在学生面前,说出自己的不足,他的谦虚的确令人佩服,难怪孔子的这一品质可以影响到那么多同学,其实孔子的品质更深深地感染着我,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呢?就是孔子作为教育家,他对自己的学生行为观察细致,对学生的性格了解深刻,我做得还远远不够,所以老师以后也要向孔子学*呢,那让我们大家共同来赏析这一段好吗?

  2、品读第三段

  ①分角色朗读

  这次分角色朗读老师也想参加一份行吗?那你们希望我读哪个角色呢?(孔子)那好,今天我就来当回孔子,谁愿意扮演我的学生子夏呢?好,我们来个师生使用。

  ②学生点评

  谢谢同学们对老师朗读的肯定,其实老师觉得我的语速处理得不如子夏,以后我们要互相学*好吗?

  ③问题探讨:“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一句中,老师对子夏的考评是什么?

  (此环节根据学生的分析情况,由个人思考到同桌交流再到小组合作探究)

  同学们,子夏经过孔子的指点深受启发,那你呢?

  下面我们小组再来次互动,分别说: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四)拓展升华

  哪个同学最有勇气能开诚布公地说出自己的优点或缺点

  (学生交流)

  老师相信他敢于说出自己的优缺点以后就敢于去面对,他会做得更好!

  (学生交流……)

  (此环节当有的学生否认自己有优点失去自信时,我随机调动全班同学用放大镜寻找他的优点,以为其树立自信心)

  我真高兴,大家都敞开了心扉,说出了自己的心理话,那你们知道彼此的优缺点后,会怎样做?

  大家说得非常棒!我看到了同学们不断改进自己,虚心学*的身影了,孔子也有一些看法和你们说的一样,他是这样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将孔子名言齐读,男生读,女生读,背诵)

  (五)小结及收获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了孔子,知道了他在教育学生方面是位了不起的老师,他的思想、他的人格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学生,影响了他学生的学生,以至影响了中国的教育,被世人尊称为“万世老师”(板书)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你遇见了孔子,你有什么话对他说呢?

  《孔子和学生》语文教案 4

  说教材

  《孔子和学生》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师生”中的一篇课文。开学伊始,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教材以“师生”为主题设置第一单元,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体会老师为自己的成长付出的努力和作出的贡献,尊师重教,进行感恩教育。《孔子和学生》这一课主要是通过学*孔子和学生的对话记叙了解被誉为“万世先师”的孔子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的教育思想,并通过课文了解不断学*进步的必须性。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检测巩固课文的生字词,理解有教无类等词语的意思并积累

  2、指导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锻炼学生的自主学*和说话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孔子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的教育思想,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孔子的高大形象,激发学生对孔子的敬佩之情。

  说教学重、难点

  1、了解孔子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的教育思想,理解“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含义。

  2、锻炼学生的自主学*和合作能力

  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1)、讨论探究法: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本节课主要采用讨论探究法进行教学。以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进行学*,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讲授法:

  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尊重的学生主体地位,也要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讲授法具有灵活性大、信息量大的特点,因此是我们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不过也要注重和其他教学方法的结合,避免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将讲授与讨论法等结合使用,在师生互动,学生热情的氛围下进行重难点的突破掌握。

  (3)、朗读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不仅在朗读中进行生字学*,更在朗读中学*了太阳的特点,人与太阳的密切关系,以及在朗读中加深了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的学*和运用。

  2、说学法

  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根据本课浅显易懂的特点,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的方式,进行课文的生字和主要内容的学*,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和探究的能力。此外还有朗读法等。

  说课时安排

  本框题共两课时,今天主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与安排。

  说学情

  四年级的孩子对孔子的了解很少,只是闻其名而已。课前让学生搜集了有关孔子的资料,加深学生对孔子的印象。

  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通过出示孔子的图像,引入课题。然后引导学生畅谈对孔子的了解,并最终确立孔子伟大教育家的课堂基础(此举:目的有二,一是、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二是、奠定孔子的地位,为授课做情感铺垫)

  二、检查预*作业,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字词,让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学*。(此举主要是为培养了学生合作的能力,为每一名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

  2、在检查朗读情况的同时,引导学生快速找出文中提及的孔子的弟子名称。(此举为点明颜回、子贡、子路、子张是孔子得意的四大弟子。而后得出再出色的人也有不足,也要不断学*)

  三、细读课文、深入学*

  1、通过读课文,让学生谈谈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随机板书:(可能有以下的认识) 有爱心 谦虚 伟大 受人尊敬 了解学生不贪财 善于教育 大教育家

  (此举不仅是为教师因势利导,深化对孔子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孔子的敬佩之情。也同时为引入段落具体教学做准备)

  1、通过引导,让学生找出说明孔子有爱心(也就是:有教无类)、谦虚、了解学生(因材施教)相对应的段落。并在段落学*中,说明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断学*的思想。

  2、对于段落的学*,则主要是在朗读进行。(朗读方式有小组、个人自由、以及角色对读等)

  四、总结升华

  1、在结束段落教学后,在基本奠定孔子伟大教育家形象的同时,通过(出示孔子的画像)让学生谈谈如果你是孔子的学生,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最终奠定孔子的光辉形象,尊师重道的观念)

  五、作业布置

  1、让同学们去收集自己喜欢的孔子语录,谁来把你喜欢的背给同学们听听,当然了如果能说出理由就更好了!(畅所欲言,锻炼说话能力)

  说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1、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

  2、教学策略的选用

  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又不失教师的主导地位,是我选择教学策略的主要主要依据。

  (1)对于说明方法和文章的主要内容以提问的方式详细解析,力求突破掌握;而对于生字词的学*和说话训练则主要是展开小组合作学*的方式。

  (2)在作业布置方面,通过小短文的形式,联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巩固说明方法的运用,通过说话的形式,巩固文章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

  结束

  各位评委老师们你们好!本次我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采用提问教学和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生学有所得为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达到预期的学*目标。

  《孔子和学生》语文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通过学*课文,使学生正确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2、基本技能:能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学**惯;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够大胆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3、思想教育: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孔子的高大形象,激发学生对孔子的敬佩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含义。

  2、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课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孔子的画像)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板书:孔子)你们了解孔子吗?

  2、学生结合资料谈对孔子的了解。

  3、教师补充资料:孔子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大教育家,后人为了纪念他,专门修建了孔庙。(课件出示孔庙的图片)孔庙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孔子同时受到世界人民的敬仰。

  4、补充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课件出示词语,检查读音情况。

  3、指名朗读,要求:仔细听,有没有读错的地方;同时画一画课文提到了哪几个学生。

  4、课文提到了哪几个学生?(课件出示:颜回子贡子路子张子夏)点明颜回、子贡、子路、子张是孔子得意的四大弟子。

  5、快速默读课文,画出不懂的问题。

  6、小组交流对孔子的印象。

  三、学生谈对孔子的初步印象。

  1、通过读课文,你觉得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教师随机板书:(可能有以下的认识)

  有爱心谦虚伟大受人尊敬了解学生不贪财

  善于教育大教育家

  四、教师因势利导,深化对孔子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孔子的敬佩之情。

  (一)、第一段的学*依据学生对孔子的初步印象进行进一步的引导。

  1、你从哪部分读出孔子有爱心的?请你给大家读读这个自然段。

  2、说说看,你怎么觉得他有爱心?

  3、谁有和他不同的感受?引导学生结合句子说出自己的见解。课件随机出示重点语句:

  当时,只要你想跟孔子学*,哪怕是带上一束肉干作见面礼或学费,孔子也会乐意收做学生。

  孔子从不以家境贫穷或富裕、天资聪明或愚笨来选择学生,所以他门下的学生,包罗各种各样的人才。

  4、小结:看来孔子确实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再来读读书,书中有一个词和大家说的意思差不多。(板写:有教无类)为了让学生得到一样的教育,不管贫穷或富裕,不管聪明或愚笨,他都乐意收做学生。他的确是位令人敬重的好老师!

  第二课时

  (一)复*旧知

  通过上节课的学*,大家回忆一下,孔子有哪些重要的教育思想?

  (二)、第二、三段的学*

  1、刚才同学们还谈到了谦虚,你是从哪部分读出来的?

  ⑴、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⑵、谁来说说孔子什么地方让你感到谦虚?

  小结:一位德高望众的老师敢于在学生面前说出自己的不足,孔子的谦虚真让人敬佩啊!

  ⑶、朗读孔子的话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课件出示四句话)

  ⑷、指名分角色朗读孔子与子夏的对话。

  2、刚才有同学谈到孔子非常了解他的学生,你们又是从哪部分读出来的?(第三自然段)

  ⑴、在阅读这部分的时候,你们有没有遇到不懂的问题,现在可以提出来。

  引导学生弄懂“变通”、“和颜悦色”、“谦厚”等词语的意思。

  ⑵、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思考过孔子这么了解每一位学生,对他教学生成才有没有什么帮助?

  ⑶、小结:的确如同学们所说,孔子这么了解学生,使他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课文第一自然段有一个词和我们说的意思一样,那就是“因材施教”。(板写:因材施教)孔子正是善于把握学生的特点,发挥学生的优势,改进学生的不足。培养出了各种各样的人才,造就了七十二个才华超众的贤人,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培育人才的纪录。

  3、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⑴、指导朗读,孔子和子夏的话分别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⑵、指名分角色朗读。

  ⑶、练*朗读二、三自然段。

  4、(课件出示句子: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这段对话让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那么老师对子夏的教育是什么呢?

  5、小结:看来孔子在教育学生方面的确是位了不起的老师,他的思想和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学生,影响了他学生的学生,影响了中国的教育。被世世代代的人们尊为先师。(板写:万世先师)

  6、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7、(课件出示孔子的画像)如果你是孔子的学生,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三)、课外拓展。

  1、(课件出示孔子的名言)

  2、全班齐读。

  3、推荐学生阅读漫画版的《论语》和反映孔子生*事迹的连环图画《孔子胜迹图》。

  五、板书设计:

  孔子和学生

  有教无类

  孔子

  因材施教

  六、教学后记:


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范本5份(扩展7)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反思汇总五篇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反思 1

  1.教学预设的科学性是指“程序化问题”的设计上。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基础和先验经验,紧扣课时目标 精心设计。它的有效性是指能否调动学生发展的内驱力,基于教材的理解进行有效地学*,实现自主性学*的目的。只有程序性问题切入学生的'发展基础,才能做到有效的任务驱动。为此对学生的学*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主要问题都必须是在课前精心设计好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发展能力、学会学*,要有代表性,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像推导动能定理的时候,必须设计程序化的问题:如何表征外力 ?采取什么方法表征位移 如何计算恒力功。

  2.提问的目的和方式要随教学进度灵活变化:复*旧课,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设疑激趣,导入新课;表演实验,列举实例,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课后结尾,总结深化,提出问题,承上启下,使学生回味无穷,增强学生学*的主动性。所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要学生回答,可以是问而不答,也可以是自问自答,要根据提问的目的灵活处理。若信口开河、随意提问,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教师必须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能将果子摘到”,提问的过程要由浅入深、温故知新、循序渐进、逐步深化,提问的重点在于弄清“为什么”,学会怎样去学*。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反思 2

  在高一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下面是我对此的一点反思。

  在第七章学*了探究功与速度的变化关系后,教材研究了动能和动能定理。动能定理主要从功和动能的变化的两个方面来入手。里面包含了:功、能、质量、速度、力、位移等物理量,综合性很高。并且动能定理几乎贯穿了高中物理的所有章节、是物理课程的重头戏。

  反思我在教学中存在的'很多问题:

  1、落实不到位。本来应该当时落实没能及时落实。

  2、探究程度不够,*时让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总是满足于自己一言到底。

  3、不给学生机会出错,而学生从自己的错误中得到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在这次探究中是我感受到:

  1、探究是全方面的,不一定仅仅体现在实验探究。

  2、学生的积极性要在合适的环境中、用合适的方式、合适的语言调动的。

  以后我如果再上这节课,我会多从生活入手,将理论渗透到实际的事例中,这样会更通俗易懂。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反思 3

  物理组

  该节课上过之后,通过其他教师的点评和自己对课堂过程的深刻思考,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学生做题时间把握、控制不好,每个题目几乎都比原定时间超出很多。考虑到主要原因还是对学生这部分知识情况了解不够具体,所选练*难度有点难度,学生思考量较大,用去时间较多,以后一定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选题。

  二、提问问题设计语言不巧妙,意图不明确,会使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或者是提问问题太难,学生不会回答。这与自己备课时没有认真思考提问语言,想着直来直去的提问或者直接提问学生最明白,而实际上是恰恰相反,提问一个问题之前最好能做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入,或给学生以适当的提示,这样应该会好点。

  三、教态不自然,和学生的亲和力不够,表情不丰富,课堂气氛显得有些生硬、呆板。

  这主要应该是课前准备时对授课过程环节把握不够,总怕讲不完预定任务,只顾着赶时间,显得像背台词一样,不能随机应变,不灵活。

  四、语言不优美,问题之间的转折、连接过渡不自然,使学生觉跳跃性太大、太突然,语言组织不太合理。备课时对细节没注意反复酝酿,想着这些题训练的是同一个知识点,因此不需要什么过渡语言,直截了当就行,自己觉得没什么,而到学生那儿听起来觉得太突然了,没过渡过程。

  五、对学生回答问题时评价不太注意方式,没能给出鼓励性的语言,或者说评价太随意,评价语言没没什么价值,过于简单。有时候备课设计问题时没有提前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各种可能答案,总认为学生站起来直接回答的就是教师事先想要的标准答案,一旦当学生突然回答的是自己意料之外的答案时,便会一时不知该如何来评价学生这个答案,给出什么烟的评价才合适,并且有时候会觉得学生回答的答案没什么价值,置之不理或者没给出人和评价,打消了学生学*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六、课堂容量有点小,分析问题不透彻,知识点训练力度不够、强度不够,应反复训练,加大训练容量。还是在备课选题时难度把握把好,或者是怕时间控制不好而没敢加大练*数量,如果说能够合理选题,讲题时做到详略得当,完全可以增大课堂容量,并且能够轻松按预定教学计划完成任务。

  以上是我个人对自己这节课的几点个人认识,我想如果再上此类的课题我会吸取这些反思来提醒自己的,作出改进。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反思 4

  1.教学预设的科学性是指“程序化问题”的设计上。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基础和先验经验,紧扣课时目标 精心设计。它的有效性是指能否调动学生发展的内驱力,基于教材的理解进行有效地学*,实现自主性学*的目的。只有程序性问题切入学生的发展基础,才能做到有效的任务驱动。为此对学生的`学*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主要问题都必须是在课前精心设计好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发展能力、学会学*,要有代表性,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像推导动能定理的时候,必须设计程序化的问题:如何表征外力 ?采取什么方法表征位移 如何计算恒力功。

  2.提问的目的和方式要随教学进度灵活变化:复*旧课,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设疑激趣,导入新课;表演实验,列举实例,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课后结尾,总结深化,提出问题,承上启下,使学生回味无穷,增强学生学*的主动性。所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要学生回答,可以是问而不答,也可以是自问自答,要根据提问的目的灵活处理。若信口开河、随意提问,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教师必须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能将果子摘到”,提问的过程要由浅入深、温故知新、循序渐进、逐步深化,提问的重点在于弄清“为什么”,学会怎样去学*。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反思 5

  在高一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下面是我对此的一点反思。

  在第七章学*了探究功与速度的变化关系后,教材研究了动能和动能定理。动能定理主要从功和动能的.变化的两个方面来入手。里面包含了:功、能、质量、速度、力、位移等物理量,综合性很高。并且动能定理几乎贯穿了高中物理的所有章节、是物理课程的重头戏。

  反思我在教学中存在的很多问题:

  1、落实不到位。本来应该当时落实没能及时落实。

  2、探究程度不够,*时让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总是满足于自己一言到底。

  3、不给学生机会出错,而学生从自己的错误中得到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在这次探究中是我感受到:

  1、探究是全方面的,不一定仅仅体现在实验探究。

  2、学生的积极性要在合适的环境中、用合适的方式、合适的语言调动的。

  以后我如果再上这节课,我会多从生活入手,将理论渗透到实际的事例中,这样会更通俗易懂。


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范本5份(扩展8)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精选5篇)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 1

  教学目标

  1,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

  2,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3,分析和解释实例,说明过程,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情况。

  4,建立能量的概念,树立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念,为后面学*能的转化和守恒大小基础。

  5、通过分析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养成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惯和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安排了麦克斯韦滚摆实验来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接着又安排了把用细线悬挂起来的金属小球拉到一定高度放开,以及木球与弹簧片碰撞两个实验,来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使学生一开始就注意到动能和这两种势能都可以相互转化。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减少转化为内能的问题安排在下一章讲,在这里没有涉及。教材最后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教法建议

  注重实验教学,分析上抛小球的实验到观察麦克斯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观察物理现象,清楚具体的过程,从速度变化、高度变化到能量变化,学生能从能量变化中知道能量的转化。

  课本实验中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不用细致分析,但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观察的分析木球碰撞弹簧片的过程,由于碰撞非常短,所以应当帮助学生想象弹簧片的形变,从而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教学中注意把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注重分析实例,例如分析射箭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分析卫星运行时。在分析卫星运行时,应当利用板图标出远地点和*地点,使学生养成画图帮助分析的*惯。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节

  【课题】

  【重点难点解析】;分析转化过程。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教学过程】

  1,实验引课

  观察滚摆实验,用板图帮助分析。

  实验时要注意观察:滚摆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如何变化;上升阶段速度如何变化。

  注意分析的问题:到最高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到最低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在下降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在上升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新授课:。

  1)分析实例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己列举能体现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现象,并具体分析能量转化的过程。用讨论分析的方法完成课堂学*。

  方法2:一般情况下,可以分析重点实例,例如分析乒乓球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过程中,不考虑空气的阻力,注意分析:乒乓球从某他高度下落到接触地面的过程;乒乓球从接触地面到发生最大弹性形变的过程;乒乓球逐渐恢复原来形状到反弹起来的瞬间;乒乓球反弹起来后上升到最高点的过程。

  2)结论: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是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在乒乓球发生弹性形变过程和恢复原来的形状的过程中,是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所以动能也可以和弹性势能相互转化。

  3)其他实例分析:可以做课本上的实验2和实验3,并由学生自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4)难点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分析能量的转化。

  方法1,一把般情况下,学生由板图观察*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和速度的特点,从而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从*地点到远地点和从远地点到*地点移动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并知道机械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也为以后学*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方法2,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板图观察*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的特点,并告知学生在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让学生分析在卫星到达*地点和远地点的位置时,运行速度的特点是什么,并想象卫星是如何绕地球转动的,从而增强学生想象事物的能力。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名称】观察和分析某个动能和弹性势能转化的实例

  【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

  【辅导参考】

  1,观察和实践蹦床运动,分析在接触蹦床过程中,蹦床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和能量转化。

  2,拆开一个玩具小车,观察上弦时,发生的弹性形变,以及它在恢复原状过程中的特点。

  【评价方案】

  1、学生自评。

  2、写出分析和观察的过程。

  3、应用到其他的实例。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 2

  动能和势能教学目标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5、能用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解释简单的现象。

  6、通过演示实验、生活中的现象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想象、归纳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教材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最后,教材给出了机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法建议

  对于能量的引入,可以从一些涉及能量的词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再联系做功的知识,列举实例如课本上的实例和演示小实验。

  用学生自主学*的方法,让学生列举运动物体能做功的现象,并分析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点,进而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是动能的结论。进一步用实验或多媒体资料发现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并进而用学到的知识,即动能定义、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来分析和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对于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学*,也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设计与动能相同的学*框架,让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同时学生可以加深体验学*物理的方法和感觉到学*物理的乐趣。

  对于机械能的学*,可以用学生阅读课本或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材料,教师进行总结,注意要用联系实际的事例使学生能够分析机械能的实际问题,并理解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中“统称”的含义。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节动能和势能

  课题动能和势能

  重点和难点分析动能和势能概念的建立。重力势能概念建立:由于实际看到的下落物体做功都表现为有速度的物体的做功,所以在建立重力势能概念时,要强化能够做功的物体就有能量。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由于能量和做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由功和能的关系理解能量的概念。提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有:怎样才算做功了;功的必要条件和单位;分析具体实例引入能量的概念。

  实验:演示钢球从斜面上滚下,在水*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一段距离,学生分析在碰撞过程中,做功的情况。由分析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出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在物理学中,能量和做功有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一个物体能做的功越多,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2,新授课:动能

  1),动能概念的建立

  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实例:风吹动帆船航行,空气对帆船做了功;急流的河水把石头冲走,水对石头做了功,运动的钢球打在木块上,把木块推走,钢球对木块做了功。

  利用板图帮助学生找到不同现象的共性的内容:运动的物体能够做功,我们把它们所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从板图上,学生应当能够总结出“物体由于运动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由学生总结结论,也可以教师帮助学生逐步的寻求共同点,得到结论。

  2),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

  实验步骤1:让同一个钢球在斜面的不同位置上滚下,观察小球撞击木块的现象,并分析得到的结论。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要思考的问题:钢球先后从不同高度处滚下的原因;撞击距离的远*说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

  分析过程:同一个钢球,原来的位置越高,滚到斜面下端时的速度越大,把木块推得越远,做的功越多,说明具有的动能越大,所以动能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

  实验步骤2:观察钢球和木球在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撞到*面上的木块发生的现象,并分析实验的结论。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思考的问题:钢球和木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的原因;撞击木块的远*说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

  分析过程:钢球和木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到达斜面底部时速度相同,钢球的质量大,把木块推得远,做功多,具有动能大,所以动能的大小还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综上所述:物体的动能大小和物体的质量、运动速度有关。

  3,新授课:势能

  1),力势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重锤具有做功能力,因而具有能量:重锤被举高,当下落时,能够把木桩打入地里,对木桩做功,所以它因能够做功而具有能量,我们把这种能量称为重力势能。

  学生列举生活中存在重力势能的实例。并结合实例分析出物体和地面有高度差就有重力势能(可以让学生知道我们都是以地面为参考,来分析重力势能的)

  学生从实例中分析重力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并结合实际现象分析是否有重力势能、重力势能大小比较、重力势能的变化三个方面的问题。

  2),弹性势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

  建议学*方法为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什么是弹性势能;举例说明物体具有弹性势能可以做功;分析压缩弹簧被放松而做功的实例;列举并分析弹性势能大小比较和弹性势能变化的实例。

  4,新授课:机械能

  讲清机械能上动能和势能的统称其中统称的含义:表示动能和势能都属于机械能,即机械能有两种表示方式:动能和势能。一个物体既可以有动能也可以有势能。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课题分析玩具小车在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活动方案参考

  1、观察小车的传动结构,在上紧发条时和松开发条时的情景;思考弹性势能大小和做功多少的关系。

  2、看看市场或超市中还有哪些上发条的小车。

  3、观察现在流行的儿童玩具靠什么发动的。评价

  1、材料全班共享。

  2、写出观察和分析的过程报告。

  3、从网上查找的资料,要列出学*过程清单。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 3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并能举例说明。

  2.能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二)教具

  1.麦克斯韦滚摆。

  2.课本图1-7的装置,在弹簧片前加一弹簧。

  3.单摆、皮球(或乒乓球)。

  (三)教学过程

  1.复*提问

  (1)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判断质量一定的物体的动能的变化?

  (2)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判断重力势能大小的变化?

  (演示钢球从斜槽滚下,斜槽倾角应尽量小一些,使钢球从斜槽滚下的时间尽量长一些,引导学生观察钢球竖直高度的变化和速度的变化,回答上述问题)

  2.新课教学

  (1)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从上面实验可以看到,钢球从斜槽滚下的过程中,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小;速度变快,动能增大,这个动能是怎样产生的?(引导学生回答是由重力势能转化来的)

  问:重力势能可以转化为动能,动能可不可以转化为重力势能呢?

  演示滚摆(将摆轮涂成黑白相间,使学生明显观察到转速的变化),引导学生观察:摆下降时,摆轮越转越快;摆上升时,摆轮越转越慢,并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变化的情况,最后得出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的结论。

  (2)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吗?

  演示课本图1-7(水*槽末端加一弹簧,以使动能和弹性势能的变化明显显示出来),引导学生观察:钢球接触弹簧后,速度减小,弹簧压缩;弹簧恢复时,形变减小,钢球速度变大,但方向反过来了(教师应指出:动能大小跟运动快慢有关,跟运动方向无关,因为物体向任何方向运动都能做功)。

  对钢球和弹簧间的能的转化,应分两步讲:①从钢球压弹簧开始到弹簧形变最大:钢球动能由最大变到零,弹簧弹性势能由零到最大,即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②从弹簧形变最大到恢复原状:弹簧弹性势能又转化为钢球的动能。

  (3)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先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例子,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下列事例:

  ①演示单摆,引导学生观察摆球在高度最大处和最低点的速度大小,说明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②人造卫星:教师先指出:卫星在远地点,势能最大,在*地点势能最小。问学生:卫星由远地点向*球点运动的过程中,速度怎样变化?能量怎样转比?引导学生回答:卫星由远地点到*地点,势能减小了,减小的势能转化为动能,故速度增大。再让学生回答卫星由*地点向远地点运动能的转化情况。

  ③撑竿跳高:由于过程比较复杂,可由教师分析讲解。为使问题简化,分析时一律不考虑起跳前助跑的作用。

  徒手跳高的高度由起跳时向上的速度决定。即起跳时的动能转化为最高点的重力势能。

  撑竿跳高时,人在起跳时使撑竿弯曲(形变),这时人具有动能,撑竿具有弹性势能。到最高点时,撑竿恢复原状。人的动能和撑竿的弹性势能都转化为人的重力势能。

  故撑竿跳高比徒手跳高的高度大。

  ①跳板跳水:引导学生回答:起跳时为什么人要向下猛压跳板?(答:使跳板形变,具有弹性势能)人离开跳板时的动能是哪里来的?(答:跳板的弹性势能转化来的)人起跳的高度由什么因素决定?(答:由起跳时的动能,也就是由跳板形变最大时的弹性势能决定)

  注意:不讨论人在空中的翻转。

  3.板书设计

  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4.想想议议

  (1)演示皮球的下落和跳起(将皮球涂黑使它落在涂白的水*木板上,观察木块上的黑色圆斑),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为什么木块上是圆斑,而不是黑点?(答:因为皮球发生了形变)

  发生弹性形变的皮球具有的弹性势能是哪里来的?(答:由动能转化来的)

  皮球反跳有向上的速度,即具有动能,这个动能是哪里来的:(答:弹性势能转化来的)

  最后提出:皮球从一定高度落下,反跳到最高点,说明这一过程能的转化情况?

  (点名要学*好的学生回答)

  (2)演示皮球反跳高度一次比一次低,再演示滚摆高度也是一次比一次低.最后都要停下来,问:这是什么原因呢?

  (引导学生回答:物体运动要克服摩擦和空气阻力做功,要消耗物体的机械能。最后机械能完全被用来克服摩擦和空气阻力做功消耗掉了,所以物体最后要停下来)

  教师点明:消耗掉的机械能并未消失,而是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了。这个问题以后将学到。

  (3)物体能做功才具有能,举高的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怎能做功?既然不能做功,为什么说它具有重力势能?

  (引导学生回答:举高的物体落下来具有动能,动能可以做功,但动能是由重力势能转化来的,故我们说势能可以做功,实际上是势能可以转化为动能而做功)

  (4)钢球落在钢板上,也会反跳起来,反跳时的动能是怎样转变来的?教师指出:钢球和钢板相碰,也要发生弹性形变,只是这个形变较难觉察。事实上,任何坚硬的物体相碰时,都要发生形变。

  然后让学生回答。

  5.布置作业

  (1)说明下列过程中机械能的转化:

  ①雪橇从山坡上滑下;

  ②炮弹从炮口斜向上射出,又落到远处地上;

  ③玩具弹簧枪将“子弹”射出去;

  ④小孩坐在秋千上,在妈妈推了一次以后,自己荡着。

  (2)你骑自行车时,在上坡前往往要加紧蹬几下;汽车司机在开车上坡前,也往往要加大油门,加大速度。从能的转化来说明这样做的好处。

  (3)弹簧门在推开以后能自己关闭。说明这件事怎样利用了能的转化。

  (以上三题即课本机械能一章*题第4、5、6题)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 4

  教学目标

  1,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

  2,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3,分析和解释实例,说明过程,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情况。

  4,建立能量的概念,树立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念,为后面学*能的转化和守恒大小基础。

  5、通过分析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养成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惯和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安排了麦克斯韦滚摆实验来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接着又安排了把用细线悬挂起来的金属小球拉到一定高度放开,以及木球与弹簧片碰撞两个实验,来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使学生一开始就注意到动能和这两种势能都可以相互转化。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减少转化为内能的问题安排在下一章讲,在这里没有涉及。教材最后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教法建议

  注重实验教学,分析上抛小球的实验到观察麦克斯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观察物理现象,清楚具体的过程,从速度变化、高度变化到能量变化,学生能从能量变化中知道能量的转化。

  课本实验中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不用细致分析,但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观察的分析木球碰撞弹簧片的过程,由于碰撞非常短,所以应当帮助学生想象弹簧片的形变,从而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教学中注意把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注重分析实例,例如分析射箭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分析卫星运行时。在分析卫星运行时,应当利用板图标出远地点和*地点,使学生养成画图帮助分析的*惯。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节

  【课题】

  【重点难点解析】;分析转化过程。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教学过程】

  1,实验引课

  观察滚摆实验,用板图帮助分析。

  实验时要注意观察:滚摆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如何变化;上升阶段速度如何变化。

  注意分析的问题:到最高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到最低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在下降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在上升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新授课:。

  1)分析实例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己列举能体现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现象,并具体分析能量转化的过程。用讨论分析的方法完成课堂学*。

  方法2:一般情况下,可以分析重点实例,例如分析乒乓球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过程中,不考虑空气的阻力,注意分析:乒乓球从某他高度下落到接触地面的过程;乒乓球从接触地面到发生最大弹性形变的过程;乒乓球逐渐恢复原来形状到反弹起来的瞬间;乒乓球反弹起来后上升到最高点的过程。

  2)结论: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是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在乒乓球发生弹性形变过程和恢复原来的形状的过程中,是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所以动能也可以和弹性势能相互转化。

  3)其他实例分析:可以做课本上的实验2和实验3,并由学生自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4)难点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分析能量的转化。

  方法1,一把般情况下,学生由板图观察*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和速度的特点,从而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从*地点到远地点和从远地点到*地点移动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并知道机械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也为以后学*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方法2,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板图观察*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的特点,并告知学生在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让学生分析在卫星到达*地点和远地点的位置时,运行速度的特点是什么,并想象卫星是如何绕地球转动的,从而增强学生想象事物的能力。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名称】观察和分析某个动能和弹性势能转化的实例

  【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

  【辅导参考】

  1,观察和实践蹦床运动,分析在接触蹦床过程中,蹦床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和能量转化。

  2,拆开一个玩具小车,观察上弦时,发生的弹性形变,以及它在恢复原状过程中的特点。

  【评价方案】

  1、学生自评。

  2、写出分析和观察的过程。

  3、应用到其他的实例。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 5

  教学目的

  1.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

  3.理解机械能的初步概念。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

  教学难点

  能的概念的建立。

  教具

  钢球、斜槽轨道、小木块、砝码、弹簧。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能,诸如热能、电能、能源开发等等。“能”确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能的概念跟功的概念有密切联系。我们说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电流能做功,具有电能;燃料燃烧放热可以做功,有热能。

  自然界中,能的形式很多,今天我们学*最常见的能的形式――动能和势能。

  (二)动能

  1.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动能?

  急流的河水能把石头冲走,流水能做功;飞行的子弹能把木板打穿,飞行的子弹能做功;风吹动帆船航行,空气流动形成的风能做功。这些物体能做功,它们都具有能。它们的能量由于物体运动才具有的。水由于流动、子弹由于飞行、空气由于流动而具有能。

  物理学中把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2.请同学们判断下列物体中哪些物体具有动能。

  **的人,足球场上奔跑的运动员,炮膛中准备发射的炮弹,从飞机上投出的炸弹,被电风扇吹动的空气。

  (学生回答)。

  奔跑的运动员,飞机投出的炸弹,被吹动的空气具有动能。原因是运动员、炸弹和空气是运动的。而**的人和炮膛中等待发射的炮弹是静止的,所以不具有动能。

  3.动能的大小或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

  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大。那么动能的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这是个带槽的木板,我们把钢球放到斜面上令其滚下,到达*面上打击一个小木块,推动木块做功,根据木块被推动的距离远*来判断钢球具有的动能的大小。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

  第一次,我们使小钢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注意木块被推的距离。

  第二次,我们换一个质量大的钢球,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到达*面上时和刚才的小钢球具有同样的速度,再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很显然,第二次木块被推的距离比第一次远得多。说明大钢球做的功多,也就是大钢球具有的动能大。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

  这个实验说明了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它的质量有关,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我们用同一个钢球再做两次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第一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低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第二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高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比较两次实验中木块被推的距离大小。

  很显然,钢球从更高的位置滚下来,到达*面上时具有更大的速度,木块被推的更远。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

  这个实验说明同一个物体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通过以上实验可知,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

  4.课堂练*。

  (1)一辆汽车加速运动,它的动能______。

  (2)火车进站时做减速运动,它的动能______,停止后,它的动能=______。

  (3)一辆洒水车在马路上匀速前进并正在洒水,它的动能______。

  (三)势能

  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并没有运动,但是它们也能做功,也具有能。

  1.什么样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人们在打桩时,必须把重锤高高举起,当重锤落下时可以做功,因为重锤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重锤下落时沿着重力的方向向下通过了一段距离,所以举高的重锤可以做功,将木桩打入地里。试想,一个重锤如果静止地压在本桩上是不能做功的。重锤只有在被举高的情况下才能做功,即重锤被举高时才具有做功的本领――能。

  一池静止的水是不能做功的,但是这一池静止的水如果处在高山上,水落下时就可以做功,把水车冲得转起来。

  被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2.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请大家判断下列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大小。

  (1)打地基时,质量是20千克的石头重锤和质量是100千克的铁制重锤被举得同样高,谁的重力势能大?(学生回答)

  (2)同一个重锤,被举高1米或3米两种情况下,哪种情况重力势能大?(学生回答)

  通过以上的两个例子说明大家能判断出重力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被举的高度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3.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大家看一个实验。(教师边演示,边讲授)

  这是一个弹簧,把一个砝码放在弹簧上的小木板上,用力将弹簧压缩,使其发生弹性形变。此时,弹簧静止,没有动能。弹簧也没有被举高,也没有重力势能。可是大家想象,弹簧能不能做功?

  能!放开手,砝码被弹簧举起来。

  可见,被压缩的弹簧也具有能。这种能区别于动能和重力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所以,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物体在很多情况下都具有弹性势能。射箭用的弓被拉满时产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钟表的发条在卷紧时具有弹性势能,通过做功来带动钟表机件正常转动。

  4.物体的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形变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5.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都叫做势能。

  (四)机械能

  1.提问:飞行中的飞机具有什么能?(学生回答)

  飞机是运动的,它具有动能。飞机从地面飞上高空,所以具有重力势能。很多物体可以既有动能又有势能。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

  2.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能量越大。物体做了多少功,必然消耗了多少某种形式的能。所以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例如,推出去的铅球,动能是300焦耳,重力势能是200焦耳,弹性势能为0,那么铅球的机械能就是500焦耳。

  (五)布置作业

  (1)复*课文

  (2)*题1、2、3。(盛重光)


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范本5份(扩展9)

——《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5)份

  《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 1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必修2第七章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说课,教材分析,学生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主要学*一个物理概念:动能;一个物理规律:动能定理,通过前几节的学*,学生已认识到某个力对物体做工就一定对应着某种能量的变化。在本章第一节追寻守恒量中,学生也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那么物体的动能跟那些因素有关,引起动能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都是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既深化了对功的理解,对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拓展了求功的思路,也为下一节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打下了基础,并为用功能关系处理问题打开了思维通道,因此本届内容在本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关建的一节,是重点的一节。

  二、学生学情

  深入了解学生是上好课的关键,我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如下:

  (1)学生已经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2)学生已经认识到做功必然引起对应能量发生变化。

  (3)学生已经知道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可以把力学量与运动联系到一起。

  (4)通过三年多物理知识的学*,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单位以及符号

  2、理解动能定理及其物理意义

  3、理解做功的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体会演绎推理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动能定理演绎推理过程,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通过动能定理应用的学*,领会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通过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加深对功、能关系的认识。

  关键点:动能定理的推导

  四、教法学法

  教法(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法):

  1、直观演示法、问题探究的方式(创设情景,引发兴趣)

  2、活动探究法(理论推理)

  3、集体讨论法(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分析归纳总结)

  学法:观察思考、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五、教学过程

  1、复*提问,引出课题

  2、实验演示,分析影响动能的因素

  3、理论推导,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4、拓展延伸,引出动能定理

  5、典例引领,内化反思

  6、反思总结,加深记忆

  (一)本章第一节“追寻守恒量”告诉我们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上一节我们探

  2那么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具体的表达式如何究了功和速度的关系得出了呢?

  出示课题:动能和动能定理

  (二)实验演示,分析影响动能的因素

  演示观察实验思考:

  (1)从高度相同质量不同的小球滚到底端谁的速度大?谁做的功多?谁得动能大?

  (2)从高度不同质量相同的小球到低端谁的速度大?谁做的功多?哪个的动能大呢?

  (3)总结一些动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以达到引发学生兴趣为目的)

  结论:质量大,速度决定动能大小。

  3、理论推导,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情境展示:例1、在光滑的水*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在水*力F的作用下移动L,速度由V1增大到V2。

  提出问题:学生推导

  1、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是多大?

  2、物体的加速度多大?

  3、物体的初速度、末速度、位移之间有什么关系?

  4、综合上述三式,你能推导得出什么样的式子?

  5、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1) 它包含了影响动能的两个因素:m和v

  (2) 这个过程末状态与初状态的差,正好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

  (3) 它涵盖了我们前面探究得到的结论W∝V

  2.于是我们说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v运动时的动能为Ek

  (1)概念:

  (2)动能的标矢性:

  (3)动能的单位:

  (4)动能式状态量还是过程量

  4、拓展延伸,引出动能定理,组织学生一起进一步分析例1的推导结果:提出问题:

  (1)等式左边W的意义

  (2)等式右边意义是什么?

  (3)此式的又表达了什么意思?

  (4)结论.上面关系表明:

  概念:合外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的动能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能定理。

  (1)W为合力所做的功,公式右边代表着变化量

  (2)当物体在变力作用下或者是做曲线运动时,动能定理也同样适用。

  5、典例引领,内化反思

  例2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为m=5000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当位移达到L=530m时,速度达到起飞速度v=60m/s。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均阻力是飞机重量的0.02倍。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

  6、反思总结,加深记忆

  1、为什么动能定理能解决变力问题?

  2、建立动能和动能定理用了什么研究方法?

  3、建立动能定理经历了那些过程?

  4、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课堂小结)?

  目的(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认知过程、结果进行自我检查)

  《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 2

  尊敬的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必修2第七章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说课,教材分析,学生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主要学*一个物理概念:动能;一个物理规律:动能定理,通过前几节的学*,学生已认识到某个力对物体做工就一定对应着某种能量的变化。在本章第一节追寻守恒量中,学生也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那么物体的动能跟那些因素有关,引起动能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都是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既深化了对功的理解,对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拓展了求功的思路,也为下一节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打下了基础,并为用功能关系处理问题打开了思维通道,因此本届内容在本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关建的一节,是重点的一节。

  二、学生学情

  深入了解学生是上好课的关键,我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如下:

  (1)学生已经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2)学生已经认识到做功必然引起对应能量发生变化。

  (3)学生已经知道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可以把力学量与运动联系到一起。

  (4)通过三年多物理知识的学*,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单位以及符号

  2、理解动能定理及其物理意义

  3、理解做功的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体会演绎推理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动能定理演绎推理过程,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通过动能定理应用的学*,领会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通过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加深对功、能关系的认识。

  关键点:动能定理的推导

  四、教法学法

  教法(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法):

  1、直观演示法、问题探究的方式(创设情景,引发兴趣)

  2、活动探究法(理论推理)

  3、集体讨论法(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分析归纳总结)

  学法:观察思考、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五、教学过程

  1、复*提问,引出课题

  2、实验演示,分析影响动能的因素

  3、理论推导,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4、拓展延伸,引出动能定理

  5、典例引领,内化反思

  6、反思总结,加深记忆

  (一)本章第一节“追寻守恒量”告诉我们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上一节我们那么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具体的表达式如何究了功和速度的关系得出了呢?

  出示课题:动能和动能定理

  (二)实验演示,分析影响动能的因素

  演示观察实验思考:

  (1)从高度相同质量不同的小球滚到底端谁的速度大?谁做的功多?谁得动能大?

  (2)从高度不同质量相同的小球到低端谁的速度大?谁做的功多?哪个的动能大呢?

  (3)总结一些动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以达到引发学生兴趣为目的)

  结论:质量大,速度决定动能大小。

  3、理论推导,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情境展示:例1、在光滑的水*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在水*力F的作用下移动L,速度由V1增大到V2。

  提出问题:学生推导

  1、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是多大?

  2、物体的加速度多大?

  3、物体的初速度、末速度、位移之间有什么关系?

  4、综合上述三式,你能推导得出什么样的式子?

  5、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1) 它包含了影响动能的两个因素:m和v

  (2) 这个过程末状态与初状态的差,正好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

  (3) 它涵盖了我们前面探究得到的结论W∝V

  2.于是我们说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v运动时的动能为Ek

  (1)概念:

  (2)动能的.标矢性:

  (3)动能的单位:

  (4)动能式状态量还是过程量

  4、拓展延伸,引出动能定理,组织学生一起进一步分析例1的推导结果:提出问题:

  (1)等式左边W的意义

  (2)等式右边意义是什么?

  (3)此式的又表达了什么意思?

  (4)结论.上面关系表明:

  概念:合外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的动能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能定理。

  (1)W为合力所做的功,公式右边代表着变化量

  (2)当物体在变力作用下或者是做曲线运动时,动能定理也同样适用。

  5、典例引领,内化反思

  例2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为m=5000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当位移达到L=530m时,速度达到起飞速度v=60m/s。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均阻力是飞机重量的0.02倍。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

  6、反思总结,加深记忆

  1、为什么动能定理能解决变力问题?

  2、建立动能和动能定理用了什么研究方法?

  3、建立动能定理经历了那些过程?

  4、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课堂小结)?

  目的(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认知过程、结果进行自我检查)

  《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 3

  《动能和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第七节的内容,我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六个纬度作如下汇报: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动能和动能定理》主要学*一个物理概念:动能;一个物理规律:动能定理。 从知识与技能上要掌握动能表达式及其相关决定因素,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和实际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上,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恒力功知识推导动能定理,理解“定理”的意义,并深化理解第五节探究性实验中形成的结论;

  通过例题1的分析,理解恒力作用下利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优越于牛顿运动定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和整合上,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切实进行两种方法的相关计算,在例题1后,要补充合力功和曲线运动中变力功的相关计算;

  通过例题2的探究,理解正负功的物理意义,初步从能量守恒与转化的角度认识功。 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在尝试解决程序性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物理学科既是基于实验探究的一门实验性学科,同时也是严密数学语言逻辑的学科,只有两种方法体系并重,才能有效地认识自然,揭示客观世界存在的物理规律。

  2、内容地位

  通过初中的学*,对功和动能概念已经有了相关的认识,通过第六节的实验探究,认识到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将本节课设计成一堂理论探究课有着积极的意义。因为通过“动能定理”的学*,深入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并在解释功能关系上有着深远的意义。为此设计如下目标:

  二、目标分析

  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

  3、深入理解W合的物理含义;

  4、知道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

  2、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状态的变化量量度复杂过程量”这一物理思想;感受数学语言对物理过程描述的简洁美;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通过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加深对功、能关系的认识。

  教学关键点:动能定理的推导

  三、教法和学法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通过问题探究的方式,强化学生在学*过程中基于问题探究的过程性体验,为此,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设计程序化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有效的探究性学*。为此,在教学设计中重点突出三个环节:“问题驱动下学生对教材的理解”、“问题解决中对物理规律的深化理解”、“引申提高中对物理规律的深化应用”。所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成为本节课重要的教学方式,同时采取精讲释疑教学法;学生的学法采取:任务驱动和合作探究;选取多媒体展示、尝试练*题和“任务驱动问题” 本节课为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设计成6个教学环节: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任务驱动,感知教材;合作探究,分享交流;精讲点拨,释疑解惑;典例引领,内化反思;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动能和动能定理》主要学*一个物理概念:动能;一个物理规律:动能定理。从知识与技能上要掌握动能表达式及其相关决定因素,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和实际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上,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恒力功知识推导动能定理,理解“定理”的意义,并深化理解第五节探究性实验中形成的结论;

  通过例题1的分析,理解恒力作用下利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优越于牛顿运动定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和整合上,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切实进行两种方法的相关计算,在例题1后,要补充合力功和曲线运动中变力功的相关计算;

  通过例题2的探究,理解正负功的物理意义,初步从能量守恒与转化的角度认识功。

  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在尝试解决程序性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物理学科既是基于实验探究的一门实验性学科,同时也是严密数学语言逻辑的学科,只有两种方法体系并重,才能有效地认识自然,揭示客观世界存在的物理规律。

  1.教学地位

  通过初中的学*,对功和动能概念已经有了相关的认识,通过第六节的实验探究,认识到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将本节课设计成一堂理论探究课有着积极的意义。因为通过“动能定理”的学*,深化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并在解释功能关系上有着深远的意义。为此设计如下目标:

  2.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

  3.深化性理解的物理含义,区别共点力作用与多方物理过程下的表述形式;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

  2.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状态的变化量量度复杂过程量”这一物理 思想;感受数学语言对物理过程描述的简洁美;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通过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加深对功、能关系的认识。

  教学关键点:动能定理的推导

  二、教法、学法和教具的选择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课堂 教学设计中要通过问题探究的方式,强化学生在学*过程中基于问题探究的过程性体验,为此,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设计程序化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有效的探究性学*。为此,在 教学设计中重点突出三个环节:“问题驱动下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与 相关内容的把握”、“问题解决中对物理规律的深化理解”、“引申性提高中对物理现象的认识以及对物理场景的提炼与物理规律的深化性应用”。所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成为本节课重要的'教学方式,同时采取有轨尝试和探究释疑教学法;

  学生的学法采取:任务驱动式和自主合作探究式;

  选取多媒体演示动态物理过程、展示尝试练*题和“任务驱动问题”

  本节课为一课时。

  三、教学程序

  为此设计成9个教学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任务驱动,感知教材;反馈练*,有轨尝试;合作探究,指导监控;释疑解惑;典型引路;反馈练*,自我 评价;内化反思,自我小节;教师 总结,布置作业。

  基于旧知的复*,提出以下问题: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通过橡皮筋对小车做功,探究“功与物体速度的变化关系”,得出了,但具体的数学表达式应当是什么?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探讨这一问题。板书1

  【任务驱动,感知教材 】给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并带着这些问题在学*小组内进行合作性学*,进行兵教兵,实现基本问题学生自学掌握。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不断地巡回指导个学*小组的讨论与合作性学*,以学生的身份认真积极地参与讨论。教师要收集一些问题,为释疑解惑收集素材,进行有效地点拨服务。时间控制在10min内。为此设计了四个程序性问题,加强学生对教材的感知与理解。

  1.动能与什么有关?等质量的两物体以相同的速率相向而行,试比较两物体的动能?如果甲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乙物体做曲线运动呢?

  已知,,甲乙两物体运动状态是否相同?动能呢?

  车以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车内的人以相对于车向车前进的方向走动,分别以车和地面为参照物,描述的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通过以上问题你得出什么结论?

  2.动能定理推导时,如果在实际水*面上运动,摩擦力为,如何推导?

  如果在实际水*面上先作用一段时间,发生的位移,尔后撤去,再运动停下来,如何表述?

  3.试采用牛顿运动定律方法求解教材的例题1,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

  4.做正功与做负功表现的现象是什么?本质上是什么?表述你的看法。

  【合作探究,分享交流 】时间控制在8min内;

  〖有轨尝试〗教材:1.2.3;时间控制在4min内;

  【互动交流,填写教学案 】时间控制在3min内;

  【精讲点拨,释疑解惑 】着眼于知识内容的挖掘与适当的拓展。时间控制在6min内。

  ⑴的理解:如果物体受到多个共点力作用,同时产生同时撤销,则:;

  像例题1所给出的物理场景下,运用动能定理求解合力功,通过受力分析图又可以进一步求解某一分力。同学们对教材68页“动能定理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的加速度和时间,因此用它处理问题常常比较方便”。

  如果发生在多方物理过程中,不同过程作用力个数不相同,则:

  ⑵对标量性的认识:

  ⑶对“增加”一词的理解;

  ⑷对状态变化量与过程量的理解:

  ⑸对的理解;

  ⑹适用范围的理解;

  《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 5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内容,此内容为本节的第1课时。

  下面中公资深讲师张艳梅将从教材内容、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

  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动能和动能定理等两部分,属于掌握的范围,是在学*了“探究功与速度的关系”的基础上的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动能的概念,可结合初中学*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动能及动能定理的涵义。动能定理贯穿于这一章教材,是这一章的重点。课本在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二者分开讲述,而是以功能关系为线索,同时引人了动能的定义式和动能定理,这样叙述,思路简明,能充分体现功能关系这一线索,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概念,能进行相关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

  (2)通过小组讨论,体会利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学生从中领略到物理等自然学科中所蕴含的严谨的逻辑关系,反映了自然界的真实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将详讲动能和动能定理,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动能定理是本章的重点之一,也是整个力学的重点之一,对学生以后的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对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的清楚认识,知道不论外力是否为恒力,也不论物体是否做直线运动,动能定理都成立,是本节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之一,要突破学生思维上的这一难点,设计实验是关键。

  分析例题之后,让学生做一道题,大家使用的方法不同,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解题比较方便、灵活。

  三、说学法:

  学生在学*这一节时,对动能公式比较容易掌握,但是要真正意义上理解动能定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要真正地理解动能定理,必须要循序渐进,遵循教学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从生活中众多实例出发,通过分析、感受真正体验动能定理的内涵,此外,可以通过实验设计、动手操作等环节,让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有意义学*。

  四、教学过程:

  1、复*回顾,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3、课堂小结:

  4、巩固练*:教材例题

  5、作业设置:课后*题。

  板书设计

  第七节 动能和动能定理

  一、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2、公式:

  3、动能是标量,是状态量

  4、单位:焦耳(J)

  二、动能定理

  1、定义

  2、表达式:

  3、解题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及其运动过程

  (2)受力分析,并确定各个力所做的功

  (3)明确初、末状态的动能

  (4)列方程求解,对结果进行必要的讨论说明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