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势能》教学反思(5)份

首页 / 教学反思 / |

  《重力势能》教学反思 1

  电势能是静电学部分的重要概念,但其比较抽象,更是教学的难点。由于各个版本的教材,重力势能内容均安排在电势能的前面,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势能的知识,一般说来,都需要用重力势能作类比。电势能和重力势能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先来看一看电场力跟重力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一、保守力做功的特点及与势能变化的关系

  任何势能都是与保守力相联系,所谓的保守力,其典型特征在于做功大小与路径无关,电场力和重力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均属于保守力。当除保守力外没有其他力做功时,保守力(对电荷或重物)做正功时,其动能增加;当保守力(对电荷或重物)做负功时,其动能减小。从能量守恒的角度来看,我们说动能增加的来源是电荷或重物的势能减少,前者我们称为电势能,后者称为重力势能,即动能的增加来自于相应势能的下降,还可理解为,保守力做功等于势能的下降。

  在带领学生学*重力势能和电势能时,我们都要从重力做功和静电力做功的特点入手。关于重力做功的特点教学时,可以在学生先预*了教材的基础上,老师带领学生推导并得出结论,并找到重力做功的数值与初末位置高度差的关系(wg=mgh1-mgh2)。值得强调的是在处理一般路径时用到的微元思想及将无限小的一段曲线可以*似为一小段直线的极限思想。这些思想虽然在前面学*中有所

  接触,但许多学生并未完全真正接受,而这些思想在整个高中的学*乃至更进一步的学*都非常重要。而关于静电力做功的特点教学时,在已经学*重力做功的特点学*方法的基础上,则可以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动手推导并总结出结论,找出静电力做功的数值与初末位置高度差的关系(wab=qed,指明d的含义),老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即可。

  二、重力势能、电势能的定义

  笔者阅读了不同版本的教材,查阅了一些参考资料,关于重力势能的引入及定义大致如下:

  由重力做功的数值与初末位置高度差的关系:wg=mgh1-mgh2,结合能量守恒思想,引导学生注意到物体的重力mg与物体所处位置的高度h的乘积“mgh”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这个物理量恰与重力势能特征一致。因此,我们把物理量mgh叫做物体的重力势能。

  笔者认为物体在某处的重力势能可以按如下方式给出:如图所示,将质量为m的小球从地面上方距地面为h1的a点移动到地面时,重力做功[wg][a] =mgh1,若取地面的'势能为零势能面,而小球在a点的重力势能为[ep][a] =mgh1与[wg][a] 相等;同样,小球从地面下方h2处的b点移动到地面重力做功[wg][b] =-mgh2,小球在b处的重力势能为[ep][b] =-mgh2也与[wg][b] 相同。

  [a][b][m][h2][h1][m]

  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将物体在某处的重力势能可以定义

  为:将物体从该处移动到所选定的零势能面处重力所做的功。 物体在某处的重力势能定义为把物体从该处移动到零势能面处重力所做的功,这样学生也便于理解,同时这里也隐含了物体的重力势能与零势能的选择有关,即重力势能的相对性。而且,这样定义重力势能最大的好处在于后面讲电势能时可以更好地迁移、类比,有助于学生接受、理解电势能这个抽象的概念。笔者在重力势能的教学实践中也正是按照这样给学生讲授重力势能相关的内容的。在后面学电势能时,对电势能理解就很顺利,接受起来学生感觉很自然,学生个人觉得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的一点思考,由于水*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请予以批评指正。

  《重力势能》教学反思 2

  电势能是静电学部分的重要概念,但其比较抽象,更是教学的难点。由于各个版本的教材,重力势能内容均安排在电势能的前面,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势能的知识,一般说来,都需要用重力势能作类比。电势能和重力势能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先来看一看电场力跟重力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一、保守力做功的特点及与势能变化的关系

  任何势能都是与保守力相联系,所谓的保守力,其典型特征在于做功大小与路径无关,电场力和重力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均属于保守力。当除保守力外没有其他力做功时,保守力(对电荷或重物)做正功时,其动能增加;当保守力(对电荷或重物)做负功时,其动能减小。从能量守恒的角度来看,我们说动能增加的来源是电荷或重物的势能减少,前者我们称为电势能,后者称为重力势能,即动能的增加来自于相应势能的下降,还可理解为,保守力做功等于势能的下降。

  在带领学生学*重力势能和电势能时,我们都要从重力做功和静电力做功的特点入手。关于重力做功的特点教学时,可以在学生先预*了教材的基础上,老师带领学生推导并得出结论,并找到重力做功的数值与初末位置高度差的关系(wg=mgh1-mgh2)。值得强调的是在处理一般路径时用到的微元 思想及将无限小的一段曲线可以*似为一小段直线的极限 思想。这些 思想虽然在前面学*中有所接触,但许多学生并未完全真正接受,而这些 思想在整个高中的学*乃至更进一步的学*都非常重要。而关于静电力做功的特点教学时,在已经学*重力做功的特点学*方法的基础上,则可以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动手推导并 总结出结论,找出静电力做功的数值与初末位置高度差的关系(wab=qed,指明d的含义),老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即可。

  二、重力势能、电势能的定义

  笔者阅读了不同版本的教材,查阅了一些 参考资料,关于重力势能的引入及定义大致如下:

  由重力做功的数值与初末位置高度差的关系:wg=mgh1-mgh2,结合能量守恒 思想,引导学生注意到物体的重力mg与物体所处位置的高度h的乘积“mgh”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这个物理量恰与重力势能特征一致。因此,我们把物理量mgh叫做物体的重力势能。

  笔者认为物体在某处的重力势能可以按如下方式给出: 如图所示,将质量为m的小球从地面上方距地面为h1的a点移动到地面时,重力做功[wg][a]=mgh1,若取地面的势能为零势能面,而小球在a点的重力势能为[ep][a]=mgh1与[wg][a]相等;同样,小球从地面下方h2处的b点移动到地面重力做功[wg][b]=-mgh2,小球在b处的重力势能为[ep][b]=-mgh2也与[wg][b]相同。

  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将物体在某处的重力势能可以定义为:将物体从该处移动到所选定的零势能面处重力所做的功。物体在某处的重力势能定义为把物体从该处移动到零势能面处重力所做的功,这样学生也便于理解,同时这里也隐含了物体的重力势能与零势能的选择有关,即重力势能的相对性。而且,这样定义重力势能最大的好处在于后面讲电势能时可以更好地迁移、类比,有助于学生接受、理解电势能这个抽象的概念。笔者在重力势能的教学实践中也正是按照这样给学生讲授重力势能相关的内容的。在后面学电势能时,对电势能理解就很顺利,接受起来学生感觉很自然,学生个人觉得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的一点思考,由于水*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请予以批评指正。

  《重力势能》教学反思 3

  重力势能是高一物理第七章机器能第五节的内容。本章第三节介绍了功和能的基本知识,第四五节分别介绍机械能的两个组成内容:动能和重力势能,重力势能的理解关系到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也关系着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也关系着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一节内容,由于初中学过关于重力势能的介绍。因此本节的主要任务是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定性到定量的转化。

  1、视频导入。本节课由几段视频引入,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尽快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并且也给了学生对于重力势能的感性认识。

  有几个形象生动的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猜想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更重要的是猜想也是一种在科学研究中经常用到的很常见的方法。如何根据经验和现象进行猜想,也是科学研究中的一重要的能力。这一环节很符合新课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要求。

  2、规范的物理推导。这一节课的重点就是重力势能定义式的推导,因此严格的.根据恒力做功的公式推导重力做功,得出重力势能的定义式,经历了一个思维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的体会理解。这一环节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一定要到位。切不可生硬的告诉学生知道或记住这就是重力势能的定义式。

  3.学以致用。学生在理解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变化均与零势能面的选取无关,而重力势能本身却与零势能面的选取有关时,通过一个课本后面的练*题,让具体的数据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点,显然就降低了难度,容易让学生接受。

  4.巩固深化。最后在学*重力势能能的正负和重力势能属于物体和地球组成的系统时,把重力势能与大家熟悉的温度相类比,更始一个知识的同化过程,降低了难度。

  总之,这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亲身在学*中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想方设法降低难度让学生更易于接受新知识。在新课标的路上,愿尽最大努力远走越远。

  《重力势能》教学反思 4

  重力势能是本章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和物理量,要求学生知道重力势能的定义,掌握重力势能的公式,知道重力势能是标量,单位是焦耳,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改变的关系,知道重力势能的值是相对的,理解重力势能正负的'含义。难点是重力势能的相对性,而重力势能的改变与参考*面无关。如果只是说明,学生很难理解和把握,于是把设计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探讨问题,自己推出结论,用已学旧知识,推导新知识的结论,这样学生就能更好的理解了,对于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也是引导学生用旧知识的推导得到结论。

  为了突破难点从高度具有相对性入手,问学生挂在天花板上的电灯、电风扇有多高。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这样从矛盾当中,我们很自然的就引入了参考*面,即零势能面。有了高度的相对性,学生根据重力势能的计算式,就会很容易理解重力势能也具有相对性:选择不同的参考*面,物体的重力势能是不同的。然后,再让学生选择不同的参考*面来计算物体从A位置下落到B位置重力势能的改变。这样的切入学生容易理解,难点也自然而然地被突破了。

  不足之处是过于追求知识的完整和严谨,对学生的答案要求过高,给予补充的太多太细,还过于急躁的在学生回答时插话,有些问题放不开让学生讨论。老担心学生的讨论不够全面,有遗漏。以后上课我要多加强学生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真正变为主体,引导的方法和技巧要设计得更科学、灵活、合理。

  《重力势能》教学反思 5

鄠邑区第二中 宋党兵

本节课以课改精神为指导,以教学要为学生服务为理念。在教学设计中贯彻“自主学*﹑合作探究﹑快乐学*”的理念,放手学生主动学*,充分体现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的热情,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真正来自自身的主动学*,不仅长了知识,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改“一言堂”,“满堂灌”的授课形式。

在教学中,以“三个探究点”为主线,使每个学生积极学*于这个主线,主动探究掌握重力做功的`特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关系,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在领悟知识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在处理学生展示,点评上掌握的节奏还不够好,在时间的把握上还有瑕疵。在以后的教学上要注意这些不足,使教育教学更科学﹑合理﹑高效,促进学生更好成长!


《重力势能》教学反思(5)份扩展阅读


《重力势能》教学反思(5)份(扩展1)

——《重力势能》教学反思菁选

《重力势能》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重力势能》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重力势能》教学反思1

  重力势能是高一物理第七章机器能第五节的内容。本章第三节介绍了功和能的基本知识,第四五节分别介绍机械能的两个组成内容:动能和重力势能,重力势能的理解关系到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也关系着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也关系着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一节内容,由于初中学过关于重力势能的介绍。因此本节的主要任务是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定性到定量的转化。

  1、视频导入。本节课由几段视频引入,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尽快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并且也给了学生对于重力势能的感性认识。

  有几个形象生动的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猜想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更重要的是猜想也是一种在科学研究中经常用到的很常见的方法。如何根据经验和现象进行猜想,也是科学研究中的一重要的能力。这一环节很符合新课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要求。

  2、规范的物理推导。这一节课的重点就是重力势能定义式的推导,因此严格的.根据恒力做功的公式推导重力做功,得出重力势能的定义式,经历了一个思维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的体会理解。这一环节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一定要到位。切不可生硬的告诉学生知道或记住这就是重力势能的定义式。

  3.学以致用。学生在理解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变化均与零势能面的选取无关,而重力势能本身却与零势能面的选取有关时,通过一个课本后面的练*题,让具体的数据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点,显然就降低了难度,容易让学生接受。

  4.巩固深化。最后在学*重力势能能的正负和重力势能属于物体和地球组成的系统时,把重力势能与大家熟悉的温度相类比,更始一个知识的同化过程,降低了难度。

  总之,这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亲身在学*中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想方设法降低难度让学生更易于接受新知识。在新课标的路上,愿尽最大努力远走越远。

《重力势能》教学反思2

  本节课在设计过程中力求化难为易,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接受。

  一、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激趣激学。

  动能和势能这两个全新的概念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一些动画或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播放一段有趣的动画短片,动画中设计一些和本节学*内容相关的动画图片,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进入到学*状态。这一点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无法直接达到的,因此此处应用多媒体教学有其可取之处。

  二、学生实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加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训练;本节课由于与生活紧密联系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此时学生便能体验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导入、新授和训练三个方面。导入包括章题的导入和节题的导入两部分,新授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我动用了各种方式,力求使教学效果最优化,训练是新授的延伸,是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必要途径之一。我的整个教学显得比较流畅,学生配合也较好。从中反映出的不足之处有:

  1、对于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这几个问题,我本打算让学生在观看动画和教师相关的演示实验后通过自己的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最好是自己的结论。但是学生只满足于从课本上找到现成答案,而不去自己思考,用自己语言总结自己的所得。我想这是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以课本为本进行教学造成的后果,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包括不成熟的甚至不正确的观点,并且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失误和错误进行嘲笑。

  2、在训练方面,我所选的题目典型,尤其是其中的讨论题,对于学生理解本节内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我觉得漏掉了一个方面,那就是在机械能的组成方面没有设计一道相关的计算题。对于“机械能的组成和单位”的巩固就显得不够。

  对于本节课教学过程所反映出来的`优点,我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当中继续发扬,对于教学教程中反映出来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不管是自己发现的还是别的同志提出来的,我都会认真吸取教训,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不断改正,使教学水*得到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训练,对有些实验先让个别学生谈自己的方案给那些没有方法的学生以提示,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多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在实验中让学生有目的的观察,明确实验目的。

《重力势能》教学反思3

  现对该课堂教学做几点思考、总结:

  对于一个物理概念的形成,学生往往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从定性认识到定量计算,对于概念应用更需要创设一些特例情景供学生探究,在实践中强化物理概念。遵循以上规律,在这堂课教学中处理如下:

  引入概念: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图片创设情景,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及对引入的物理概念的认同感。

  探究概念:由播放视频展示问题情景,通过实验和理论探究相结合得出重力势能的定义式,该环节教学以学生的.初中知识为起点,引导学生从感性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元的感知方式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形成。

  应用概念:在这一堂课中关于“重力势能变化与重力做功关系”及“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这两点教学内容的安排就是针对重力势能概念应用而设计的,通过这一环节学*,能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物理概念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设计时有意识选择典型的特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授课过程中结合学生认知水*,合理安排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即有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可供学生水*较低的学生从思想方法获得模仿,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实践,巩固物理概念,并在应用中体验和感悟知识应用。

  矛盾对立之处:对于课时紧张问题,是课改以来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在上一个学段中,我的一个指导原则即在有限时间中,以讲授方式传授知识,这样很多探究直接由教师一人言,一堂课下来,学生被动紧张,身心疲惫,提不起兴趣,学生学*效果不佳。

  解决矛盾之法:我在不断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探索在有限时间资源下,做到时间与进度最优化的统一。

  所做的教学策略如下:

  (1)在教学中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重点难度放慢放缓教学进度,以学生能掌握为原则,决不赶进度。

  (2)应用各种教学辅助手段,提升上课效率,对于抽象的情景用视频展示。

  (3)提前布置预*问题,且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基于以上的理念,我对这堂课的教学时间安排为:观赏图片2分钟,视频实验展示5分钟,教师启迪引导探究5分钟,学生自主探究15分钟,其余时间作为*题时间和为个别学生答疑。这样的安排可将课堂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放缓教学节奏。结果是学生学*兴趣浓厚,课堂参与积极,学*效果很好。

  我认为讲授式教学,学生接受式学*在有些教学内容中仍然是的最直接有效的教学方式,而探究式学*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任何时候都适合。我们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只有这样教学才是最有效的。

《重力势能》教学反思4

  电势能是静电学部分的重要概念,但其比较抽象,更是教学的难点。由于各个版本的教材,重力势能内容均安排在电势能的前面,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势能的知识,一般说来,都需要用重力势能作类比。电势能和重力势能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先来看一看电场力跟重力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一、保守力做功的特点及与势能变化的关系

  任何势能都是与保守力相联系,所谓的保守力,其典型特征在于做功大小与路径无关,电场力和重力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均属于保守力。当除保守力外没有其他力做功时,保守力(对电荷或重物)做正功时,其动能增加;当保守力(对电荷或重物)做负功时,其动能减小。从能量守恒的角度来看,我们说动能增加的来源是电荷或重物的势能减少,前者我们称为电势能,后者称为重力势能,即动能的增加来自于相应势能的下降,还可理解为,保守力做功等于势能的下降。

  在带领学生学*重力势能和电势能时,我们都要从重力做功和静电力做功的特点入手。关于重力做功的特点教学时,可以在学生先预*了教材的基础上,老师带领学生推导并得出结论,并找到重力做功的数值与初末位置高度差的关系(wg=mgh1-mgh2)。值得强调的是在处理一般路径时用到的微元思想及将无限小的一段曲线可以*似为一小段直线的极限思想。这些思想虽然在前面学*中有所

  接触,但许多学生并未完全真正接受,而这些思想在整个高中的学*乃至更进一步的学*都非常重要。而关于静电力做功的特点教学时,在已经学*重力做功的特点学*方法的基础上,则可以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动手推导并总结出结论,找出静电力做功的数值与初末位置高度差的关系(wab=qed,指明d的含义),老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即可。

  二、重力势能、电势能的定义

  笔者阅读了不同版本的教材,查阅了一些参考资料,关于重力势能的引入及定义大致如下:

  由重力做功的数值与初末位置高度差的关系:wg=mgh1-mgh2,结合能量守恒思想,引导学生注意到物体的重力mg与物体所处位置的高度h的乘积“mgh”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这个物理量恰与重力势能特征一致。因此,我们把物理量mgh叫做物体的重力势能。

  笔者认为物体在某处的重力势能可以按如下方式给出:如图所示,将质量为m的小球从地面上方距地面为h1的a点移动到地面时,重力做功[wg][a] =mgh1,若取地面的'势能为零势能面,而小球在a点的重力势能为[ep][a] =mgh1与[wg][a] 相等;同样,小球从地面下方h2处的b点移动到地面重力做功[wg][b] =-mgh2,小球在b处的重力势能为[ep][b] =-mgh2也与[wg][b] 相同。

  [a][b][m][h2][h1][m]

  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将物体在某处的重力势能可以定义

  为:将物体从该处移动到所选定的零势能面处重力所做的功。 物体在某处的重力势能定义为把物体从该处移动到零势能面处重力所做的功,这样学生也便于理解,同时这里也隐含了物体的重力势能与零势能的选择有关,即重力势能的相对性。而且,这样定义重力势能最大的好处在于后面讲电势能时可以更好地迁移、类比,有助于学生接受、理解电势能这个抽象的概念。笔者在重力势能的教学实践中也正是按照这样给学生讲授重力势能相关的内容的。在后面学电势能时,对电势能理解就很顺利,接受起来学生感觉很自然,学生个人觉得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的一点思考,由于水*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请予以批评指正。

《重力势能》教学反思5

  在完成《重力势能的变化》教学后,对课堂教学做了几点思考总结:

  (一) 关于物理概念的教学

  对于一个物理概念的形成,学生往往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从定性认识到定量计算,对于概念应用更需要创设一些特例情景供学生探究,在实践中强化物理概念。遵循以上规律,在这堂课中《重力势能的变化》教学中做了如下处理:

  首先引入概念 ,这一阶段主要通过视屏创设情景,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及对引入的物理概念的认同感。

  接着通过实验和理论探究相结合引入重力势能的定义式,该环节教学以学生的最*发展区为起点,引导学生从感性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接受表达物理现象的抽象符号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元的感知方式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形成。

  最后是物理概念的应用,在这一堂课中关于“重力势能变化与重力做功关系”及“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这两点教学内容的安排就是针对重力势能概念应用而设计的,通过这一环节学*,能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物理概念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设计时有意识选择典型的特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授课过程中结合学生认知水*,合理安排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即有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可供学生水*较低的学生从思想方法获得模仿,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实践,巩固物理概念,并在应用中体验和感悟知识应用。

  以这节课的教学,总结一下概念课教学模式其基本教学环节:“引入,定性定量描述,应用”;相应教学策略:“创设情景,实验及理论探究,特例探究分析总结”。

  (二) 关于教学中时间把握及教学效率教学方式问题

  对于课时紧张问题,是课改以来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在上一个学段中,我的一个指导原则即在有限时间中,以高效的方式授课方式传授知识,这样很多探究直接由教师讲授,一堂课下来,学生被动紧张,身心疲惫,学生学*效果不佳。教学中,我也在不断反思采用的.教学策略,但为了赶进度,也是无计可施,最终进度是赶完了,可教学效果很差,于是我们也在不断反思调整教学策略,在有限时间资源下,做到最优化。同时给自己教学确定了几项原则和做法,并付诸实践。

  (1) 教学中不*均用力,要做到张驰有度,对于重点难度放慢放缓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不赶进度。

  (2) 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3) 综合应用各种教学辅助手段,提升上课效率。

  (4) 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

  (5) 课前有计划布置学生做好课前预*,课堂探究教师要做到有效指导。

  基于以上的理念,这堂课还有一点体会就是,“直接的传授式教学,学生接受式学*”在课堂中仍然是的最直接有效的教学方式,“探究式学*”并不是所有学*内容都适合,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学生个性不同,“探究式”与好,“接受式”也罢,适合学生个体特点的学*方法才是最有效的。如果学*对学生是有意义的,它肯定能启迪学生思维,它肯定有“探究”的成份。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运用各种学*方式,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实现课堂的最优化。

《重力势能》教学反思6

  重力势能是本章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和物理量,要求学生知道重力势能的定义,掌握重力势能的公式,知道重力势能是标量,单位是焦耳,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改变的关系,知道重力势能的值是相对的,理解重力势能正负的'含义。难点是重力势能的相对性,而重力势能的改变与参考*面无关。如果只是说明,学生很难理解和把握,于是把设计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探讨问题,自己推出结论,用已学旧知识,推导新知识的结论,这样学生就能更好的理解了,对于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也是引导学生用旧知识的推导得到结论。

  为了突破难点从高度具有相对性入手,问学生挂在天花板上的电灯、电风扇有多高。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这样从矛盾当中,我们很自然的就引入了参考*面,即零势能面。有了高度的相对性,学生根据重力势能的计算式,就会很容易理解重力势能也具有相对性:选择不同的参考*面,物体的重力势能是不同的。然后,再让学生选择不同的参考*面来计算物体从A位置下落到B位置重力势能的改变。这样的切入学生容易理解,难点也自然而然地被突破了。

  不足之处是过于追求知识的完整和严谨,对学生的答案要求过高,给予补充的太多太细,还过于急躁的在学生回答时插话,有些问题放不开让学生讨论。老担心学生的讨论不够全面,有遗漏。以后上课我要多加强学生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真正变为主体,引导的方法和技巧要设计得更科学、灵活、合理。


《重力势能》教学反思(5)份(扩展2)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5)份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的概念:

  (1)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强调“势”的含义。

  (2)通过做功与能量关系,得到重力势能公式ep=mgh,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势能的单位是焦耳(j);势能是标量。

  (3)了解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及势能差的不变性。

  2.掌握重力做功特点及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应用其解决相关问题。

  3.知道弹性势能及其相关因素。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重力势能的表达,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2.对于势能这种潜在做功能力的理解:一旦做了功,势能就发挥出来而减少了。

  3.要强调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相反量的关系,这在初学时很容易发生错误,所以应作为难点强调。

  三、教具

  投影仪及幻灯片(主要用于把课上要举的例题和图打出,节约时间和黑板空间)。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那么静止的物体是否有能量?我们又是如何知道它是否具有能量的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内容。

  (二)教学过程设计

  1.重力势能

  利用刚才学生举的例子说明,被举高的重物一旦下落就可以做功,表明处于一定高度的重物“储存”着一种能量,这就是重力势能,即:重力势能是由于物体处于一定高度而具有的能量。

  从重力势能的含义可以看出,它与物体的重力和高度有关,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2.重力势能公式

  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重力势能的变化也可用做功表示出来。例如,用一外力把一质量为m的物体匀速举**,由于是匀速上升,物体的动能不变,外力举高物体做的功w=mgh全部用于增加物体的重力势能。而此过程中克服重力做功亦为mgh,也就是克服重力做了多少功,就获得了多少重力势能。用ep表示势能,则处于高度h处的物体的重力势能为:

  ep=mgh

  即重力势能等于物体重力与高度的乘积。

  从势能公式的指导可以看出,它与功一样,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焦耳(j),而且也是标量。它是由物体所处的位置状态决定的,所以与动能一样是状态量。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的概念:

  (1)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强调“势”的含义。

  (2)通过做功与能量关系,得到重力势能公式ep=mgh,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势能的单位是焦耳(j);势能是标量。

  (3)了解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及势能差的不变性。

  2.掌握重力做功特点及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应用其解决相关问题。

  3.知道弹性势能及其相关因素。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重力势能的表达,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2.对于势能这种潜在做功能力的理解:一旦做了功,势能就发挥出来而减少了。

  3.要强调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相反量的关系,这在初学时很容易发生错误,所以应作为难点强调。

  三、教具

  投影仪及幻灯片(主要用于把课上要举的例题和图打出,节约时间和黑板空间)。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那么静止的物体是否有能量?我们又是如何知道它是否具有能量的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内容。

  (二)教学过程设计

  1.重力势能

  利用刚才学生举的例子说明,被举高的重物一旦下落就可以做功,表明处于一定高度的'重物“储存”着一种能量,这就是重力势能,即:重力势能是由于物体处于一定高度而具有的能量。

  从重力势能的含义可以看出,它与物体的重力和高度有关,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2.重力势能公式

  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重力势能的变化也可用做功表示出来。例如,用一外力把一质量为m的物体匀速举**,由于是匀速上升,物体的动能不变,外力举高物体做的功w=mgh全部用于增加物体的重力势能。而此过程中克服重力做功亦为mgh,也就是克服重力做了多少功,就获得了多少重力势能。用ep表示势能,则处于高度h处的物体的重力势能为:

  ep=mgh

  即重力势能等于物体重力与高度的乘积。

  从势能公式的指导可以看出,它与功一样,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焦耳(j),而且也是标量。它是由物体所处的位置状态决定的,所以与动能一样是状态量。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知道重力势能是物体和地球系统共有的。

  (二)过程与方法:用所学功的概念推导重力做功与路径的关系,亲身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2.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防止高空坠物。

  【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重力势能的系统性和相对性。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有句话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从物理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搬起的石头有了做功的本领,它就具有了能,这种能我们称为重力势能。我们今天就来学*重力势能。

  二、新课教学

  物体重力势能发生变化时,必然牵扯到重力做功,物体下降时,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物体被举高时,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大。因此认识重力势能,不能脱离对重力做功的研究。

  1.重力的功

  重力做功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我们现在就通过下列三种例子来探究一下。

  思考:你认为这三个哪个比较容易做呢?

  图7.4-1:重力做功=

  图7.4-2:重力做功=mgcosθ

  图7.4-3:本图中小球做曲线运动,怎样来求解呢?想一想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的。重力做功=

  =

  这三个运动重力做功有什么关系,我们得到的结论:重力做功只跟它的起点与终点的位置有关,而与运动路径无关。 表达式

  练*1:下图表示一个斜抛物体的运动,当物体由抛出位置1运动到最高位置2时,重力做功是多少?由位置2运动到跟位置1在同一水*面上的位置3时,重力做功是多少?由位置1运动到位置3呢?

  由1至2重力做功

  由2至3重力做功

  由1至3重力做功为零

  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所处位置的高度的乘积

  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它一方面与重力所做的功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它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恰与势能的基本特征一致。因此,我们把物理量叫做重力势能。

  2.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的定义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它所受的重力与所处的高度的乘积。

  重力势能是矢量?还是标量?与所有的能量一样,是标量

  重力势能的单位: 焦耳 符号是 J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之间的关系

  即物体由高处向低处运动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由低处运送到高处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

  思考与讨论:阅读课本说一说,并回答上面有关问题。

  如果重力做功与运动路径有关,能量变化不能表示重力做的功

  练*2.质量是100 g的球从1.8 m的高处落到水*板上,又弹回到1.25 m的高度,在整个过程中重力对球所做的功为多少?球的重力势能变化了多少?(g取10 m/s2)

  3.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讨论歌词:“山上有棵小树,山下有棵大树,我不知道,不知道哪棵更高”这是说高度具有 相对性 。重力势能与高度有关,重力势能也有 相对性。

  在研究重力势能是应该选择 参考*面 。在参考*面上,物体的重力势能为零;在参考*面上方物体的重力势能为正的,表示重力势能比零势能面的势能大;在参考*面下方物体的重力势能为负的,表示重力势能比零势能面的势能小。

  参考*面的选择是任意的,选不同的参考*面重力势能是否相等?重力势能的差值是否相同?例如根据图,m=0.5kg,.完成下列表格:

  参考*面的选择

  小球在A处的重力势能

  小球在B处的重力势能

  整个下落过程中重力的.功

  整个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增量

  桌面

  地面

  重力势能是物体与地球组成的系统共同具有的。

  例1 在离地80 m处无初速释放一小球,小球质量为m=200 g,不计空气阻力,g取10 m/s2,取最高点所在水*面为零势能参考面。求:

  (1)在第2 s末小球的重力势能;

  解析:在第2 s末小球所处的高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力势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3 s内重力所做的功,重力势能的变化.

  解析:前2s下降了 m , 前3s下降了 m,第3s内的位移 m

  第3 s内重力做功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G>0,所以小球的重力势能_______,且减少了_____J。

  例2如图5―26所示,质量为m物体静止在地面上,物体上面连着一个直立的轻质弹簧,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现用手拉住弹簧上端,使弹簧上端缓慢提升高度h,此时物体已经离开地面,求物体重力势能的增加量。

  解析:物体离开地面后,弹簧的伸长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见,物体上升的高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而,物体重力势能的增加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

  1.重力做功的特点:

  与路径无关,只与起点和终点的高度差有关

  2.重力势能:

  3.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4.重力势能是相对的 ,正负表示大小。

  作业布置:

  课本61页问题与练*第1,2题。

  板书设计:

  7.4重力势能

  一、重力的功

  三、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只与起点和终点的高度差有关。

  1.重力势能与参考*面的选取有关,

  与物体的路径无关。 但重力势能的变化量与参考*面的选取无关

  2.势能是系统所共有的

  二、重力势能

  四、例题讲解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 4

  1.使学生对重力势能概念的建立和理解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定性到定量的过程,在多媒体、实验、板书的运用上,相互补充,克服了单一媒体运用的呆板的课堂教学形式,幻灯片所展示的各种生动、活泼、有趣的图片,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和积极性。  2.教学方法上看:运用“实验(举例)——理论探究归纳——实例研究”教学方法。贴*生活的实例、小实验,使学生的学*兴趣高涨,。  【教材分析】  “势能的改变”是下节“能量守恒定律”的知识基础,是本章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本节进述重力势能及其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以及与重力做功的关系。由于与动能定理的表述不一致,学生往往不易理解,教学时最好能结合一些实例,从功能关系、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解开学生的困惑,为下节讲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做好准备。  【学生分析】  1.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图片、视频画面来支持。  2.学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重力势能的概念,在高中阶段要定量的学*重力势能及体验建立过程。  3.学生已学*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重力做功的计算来判断重力势能的变化,通过弹性力做功来判断弹性势能的变化。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能用重力势能的表达式计算重力势能,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具有绝对性。  2.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并能用这一结论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知道重力做功与运动路径无关。  3.理解重力功是物体重力势能变化的量度。  4.知道弹性势能的初步概念。  ㈡。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以理思物”的发散思维和“见物思理”理论探究归纳能力  2.体会用“实验法”和“理论推导”相互验证研究问题的方法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2.预防高空坠物的社会公德教育,通过实例分析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荣誉观念。  3.体验科学不仅仅是认识自然,挑战自然,更在于能动的改造自然。  【重点难点】  重点:重力势能的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难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重力势能变化的绝对性。  举生活现象分析重力做功特点  通过实例探究WG=-ΔEP关系  总结提升  练*反馈  弹性势能初步了解  经历探究过程得出EP=mgh  结合生活理解EP=mgh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视频引入,激发兴趣  我们看到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它带给人们是圣洁、*和、宁静的'感受,一种心灵的洗涤。但是一旦大量积雪从高处滑下形成——雪崩。一面面白茫茫的雪墙排山倒海而来,你将感受到大雪崩所带来最令人惊心动魄的白色恐惧,将对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带来灾难……  为什么这么漂亮的雪花有如此大的破坏力?是因为它们具有潜在能量。只要一有机会,就会通过做功把这种能量释放出来。我们将这种能量叫重力势能。(渗透: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能量的变化通过做功来实现。为下面实验定性检验作理论铺垫。)  定义:地球上的物体由于处于一定的高度而具有的能量,我们把这种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用EP表示。  二、教学过程  (一)重力势能  第一层次:探究EP=mgh  ▲程序一:提出问题: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要进一步对重力势能定量的研究,你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程序二:建立假设  师:同学们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胆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说明你的理由。  生:高度有关。  ①由定义:地球上的物体由于处于一定的高度而具有的能量,我们把这种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②例如,放在地面上的石头没有杀伤力,一旦从较高处落下,就会很危险;一个杠铃放在你的脚边,你一定不觉得什么?但是如果把它悬挂在你的头顶之上,那一定会让你如坐针毡。“禁止高空抛物”;高层建筑在施工时必须有“工程防护网”等。(渗透社会公德教育:预防高空坠物的危险)  生:  ①与物体的质量(重力)有关。如果悬挂在头顶之上的是一团棉花,不是杠铃,就不会觉得可怕。  ②如果你的头顶电线下悬挂的不是日光灯,而是200千克的杠铃,你有何感受?  生:与质量和高度都有关系。 ……(教师做好对学生的即时性评价)  ▲程序三:检验假设  ①实验定性检验  出示实验器材:塑料桶、报纸(蒙上塑料桶口)、大小相同而质量不同的两个小球。以报纸是否被小球击破来体现势能的大小。这样实验效果明显,可见度大。  教师演示,要求通过3个实验步骤,能够科学严谨的说明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高度之间的定性关系。  [教师引导]前面我们已学过,物体所具有能量越大,对外做功的本领就越强。  图1  图2  得到:同一高度的物体: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质量相同的物体: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②理论定量推导  师: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我们可否通过“力做了多少功,从而使重力势能发生多少变化”的角度,来定量推导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问题:你能设计一个物理过程来从理论上定量推导重力势能与重力mg和高度h的关系?  学生讨论、设计物理过程,并发表自己的设想。  可能的设想:(教师可随手演示)  如图1,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由动能定理mgh= ;由“能量守恒与转化思想”(动能由重力势能转化而来)重力势能等于动能即EP= ,所以EP=mgh  如图2,将物体竖直向上匀速抬**,由*衡条件F=mg ;则F做功为WF=Fh=mgh;  由功能关系得到:EP=WF=Fh=mgh  ▲程序四:得出结论:EP=mgh  第二层次:理解EP=mgh  主要采取讲授式  ①标矢性:标量  ②单位:焦耳(J)  ③相对性:Ep与参考*面(零势能面)的选择有关  ④系统性:重力势能为地球与物体所共有的,重力势能具有系统性。为了叙述方便,可以说成是某一物体的重力势能。  [相对性的教学]  二、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讨论回答:  1、把课本放在桌面上,课本的高度是多少呢?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大约是讲桌的高度,约为1 m左右。  答案2、它就在讲桌上,所以它的高度是0 m 。  2、哪个答案错了呢?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什么结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么重力势能有没有相对性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在研究一个物体重力势能时应该先干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1:重力势能总是相对于某个水*面来说的,这个水*面叫_______._______选取不同,重力势能的数值就__ ___.  可见,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选择哪个水*面作为参考*面,可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通常选择地面作为参考*面。选择不同的参考*面,物体的重力势能的数值是不同的。  6、那么重力势能是谁具有的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果没有地球,有没有重力呢?那么还有没有重力势能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2】:重力势能应该是____________组成的系统共同具有的,而不是地球上某一个物体单独具有的,不只是重力势能,任何形式的势能,都是相应的物体系统由于其中各物体之间,或物体内的各部分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而具有的能,是由各物体的相对位置决定的。  过渡语: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合外力做功是物体动能变化的量度,物体重力势能发生变化与什么力做功相对应呢?  (二)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改变  例题1、如图,质量0.  5kg的小球,从桌面以上h1 =  1.2m的A点落到地面的B点,桌面**2 = 0.  8m.请按要求填写下表。(g=10m/s2?)  拓展:如?果人拿小球从B匀速回到A呢?尝试再填写下表。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 5

  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知道重力势能是物体和地球系统共有的。

  (二)过程与方法:用所学功的概念推导重力做功与路径的关系,亲身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2.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防止高空坠物。

  学*过程:

  一、重力的功

  试求下列三种情况下重力的功:

  图7.4-1:重力做功=

  图7.4-2:重力做功=

  图7.4-3:本图中小球做曲线运动,怎样来求解呢?想一想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的。重力做功=

  这三个运动重力做功有什么关系,我们得到的结论:。

  练*1:如图表示一个斜抛物体的运动,当物体由抛出位置1运动到最高位置2时,重力做功是多少?由位置2运动到跟位置1在同一水*面上的位置3时,重力做功是多少?由位置1运动到位置3呢?

  二、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的定义 重力势能是矢量?还是标量?重力势能的单位: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之间的关系 。

  思考与讨论:阅读课本说一说,并回答上面有关问题。

  练*2.质量是100 g的球从1.8 m的`高处落到水*板上,又弹回到1.25 m的高度,在整个过程中重力对球所做的功为多少?球的重力势能变化了多少?(g取10 m/s2)

  三、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讨论歌词:“山上有棵小树,山下有棵大树,我不知道,不知道哪棵更高”这是说高度具有 。

  重力势能与高度有关,重力势能也有 。在研究重力势能是应该选择 。参考*面的选择是任意的,选不同的参考*面重力势能是否相等?重力势能的差值是否相同?例如根据图,m=0.5kg,.完成下列表格:

  参考*面的选择

  小球在A处的重力势能

  小球在B处的重力势能

  整个下落过程中重力的功

  整个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变化

  桌面

  地面

  5.重力势能是 具有的。

  例题:例1 在离地80 m处无初速释放一小球,小球质量为m=200 g,不计空气阻力,g取10 m/s2,取最高点所在水*面为零势能参考面.求:

  (1)在第2 s末小球的重力势能;

  解析:在第2 s末小球所处的高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力势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3 s内重力所做的功,重力势能的变化.

  解析:前2s下降了,《重力势能》学案设计

  m , 前3s下降了 m,第3s内的位移 m

  第3 s内重力做功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G>0,所以小球的重力势能_______,且减少了_____J.

  例2 如图5—26所示,质量为m物体静止在地面上,物体上面连着一个直立的轻质弹簧,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现用手拉住弹簧上端,使弹簧上端缓慢提升高度h,此时物体已经离开地面,求物体重力势能的增加量。

  解析物体离开地面后,弹簧的伸长量为:

  可见,物体上升的高度为:

  从而,物体重力势能的增加量为:


《重力势能》教学反思(5)份(扩展3)

——《重力势能》说课稿实用五份

  《重力势能》说课稿 1

  一、说教材(板书)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知识点是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七章第四节的内容,重力势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能量,它与重力做功紧密联系,加深了学生对做功的理解,并且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是本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必备知识,本节的讲解思路也为学生学*电势能、分子势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这一部分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1、从认知上看,高一学生由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过渡;

  2、从思维上看,学生由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由于初中学过关于重力势能的介绍。因此本节的主要任务是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定性认识到定量计算的转化。

  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又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学生能用计算式计算物体的重力势能。

  (2)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3)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共和能的关系,推出重力势能表达式

  (2)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3)通过对结果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的操作、观察、讨论,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为了有效的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之间的关系。难点:

  1、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间的关系

  2、重力势能的系统性和相对性。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结合新课程以教师为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理念,我确立了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采用:设疑法、理论探究法、讲授法、例举法。

  三、说学法(板书)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采取自主学*、交流合作式学*、分析归纳式学*等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这些教法和学法将会得到体现。最后我重点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板书)

  (一)【导入新课】

  投影多媒体图片:利用生活常见事例,比如屋檐上一块摇摇欲坠的瓦片,常使行人惊心。(意图: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引出重力势能的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重力势能。物体的高度发生变化时,重力要做功,因而认识重力势能要对重力做功进行研究。

  (二)【推进新课】本版块我分为四个环节层层推进。 【第一环节】探究重力的功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计算下列三种情况下重力做的功1.小球自由下落(图)2.小球沿倾斜直线下落(图)3.小球沿曲线下落(图)

  学生比较计算结果,讨论重力做到功,最终得出结论:

  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路径无关,只跟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

  (设计意图:从具体情景入手,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推导,总结寻求重力做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接下来我们探究重力势能的表达式?【第二环节】探究重力势能

  【步骤一】:定性探究:重力势能与那些因素有关学生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检验假设

  实验1:用同体积的铁球和橡胶球从相同高度落下,观察落入橡皮泥的深度。实验2:用同一小铁球从不同高度落下,观察落入橡皮泥的深度。

  归纳总结:重力势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高度都有关系;物体的质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认识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为重力势能的定量表示奠定基础,同时学生掌握了控制变量法的科学研究方法)

  【步骤二】定量探究:怎么样定量地表示重力势能?

  引导学生联想重力做功表达式:WG=mgh=mgh1-mgh2由上面式子可以看出,式子右边正好是某个物理量的变化值,在物理学中,我们用“mgh”表示重力势能。

  归纳总结:重力势能的定义式:EP=mgh(采用讲授法,指出mgh的特殊含义,重力势能的定义的提出也就水到渠成了)指出重力势能是标量,其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在国际单位中都是焦耳(J)。

  【步骤三】设问:物**置变化,重力做功,同时重力势能发生变化,那么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有什么关系呢?小组讨论总结:WG= EP1-EP2即:重力做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分两种情况讨论:

  1.物体从高处运动到低处:重力做正功,势能减小量等于重力所做的功

  2.物体从低处运动到高处:重力做负功,势能的增加量为物体客服重力所做的功

  (设计意图:分两种情况讨论,学生能够更深刻的认识功与能的关系:做功过程就是能量变化的过程。从而也到达了本节重点的突破)

  【第三环节】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设问:计算某物体在一定高度时的重力势能

  (设计意图:学生出现不同计算结果,展开讨论,引出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归纳总结:1.重力势能的相对性,与参考*面的选择有关,重力势能的差值与参考*面无关

  2.重力势能有正负

  【第四环节】势能是系统所共有的设问:重力势能是谁的?学生会想当然回答是物体m的

  设问:如果没有地球,还有重力势能吗?

  学生豁然开朗:原来重力势能是地球和物体组成的系统所共有的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引发思维冲突,学生不断思考,讨论,加深对问题的认识,突破本节难点。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的兴趣。)

  (三)【课堂小结】学生小结本课学*知识,一是检查上课内容的落实情况,另一方面便于建构本课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教师加以完善补充,形成板书如下板书设计

  4.重力势能

  一、重力势能:1.定义:

  2.表达式:EP=mgh标量J 3.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WG= EP1-EP2

  与路径无关

  4.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系统性

  (四)【作业布置】

  重力势能说课稿

  重力势能教法(全文)

  重力势能(陈先)

  宁夏教师招聘面试备考:《重力势能》说课稿

  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案3

  7.4重力势能教学设计3

  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重力势能

  5.4重力势能教学设计(新课标)

  四川教师招聘面试:高中物理《重力势能》说课稿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

  《重力势能》说课稿 2

  【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2”中的二级主题“机械能与能源”的内容标准中涉及本节内容的条目是:“理解重力势能,知道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该条目要求学生理解什么是重力势能,并能从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出发,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之间的关系,同时在高中物理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势能有:重力势能、电势能、分子势能,重力势能的学*对以后相关概念的学*至关重要。

  “势能的改变”是下节“能量守恒定律”的知识基础,是本章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本节进述重力势能及其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以及与重力做功的关系,为下节讲机械能守恒定律做好准备。

  【学生分析】

  1.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图片画面来支持。

  2.学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重力势能的概念,在高中阶段要定量的学*重力势能。

  3.学生已学*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重力做功的计算来判断重力势能的变化,通过弹性力做功来判断弹性势能的变化。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能用重力势能的.表达式计算重力势能,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具有绝对性。

  2.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并能用这一结论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知道重力做功与运动路径无关。

  3.理解重力做功是物体重力势能变化的量度。

  4.知道弹性势能的初步概念。

  ㈡过程与方法

  1.经历发散思维和理论探究归纳能力,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2.体会用“实验法”和“理论推导”相互验证研究问题的方法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2.体验科学不仅仅是认识自然,挑战自然,更在于能动的改造自然。

  【重点难点】

  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难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重力势能变化的绝对性、及WG=Ep1-Ep2 关系的得出及应用

  【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采用:理论探究法、实验法、讲授法、归纳法。

  通过的雪崩及水库等图片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重力势能与高度和重力的关系,让学生通过演示实验,来学*体验应用“控制变量法”与“比较法”定性研究;通过设计物理过程体会“理论探究法”定量研究。通过实例计算来认识重力势能的相对性以及重力势能变化的绝对性,从而突破教学难点。根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重力做功跟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加深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教学流程】

  1、 开始,播放图片,创设物理问题情境。

  导出概念:重力势能Ep。时间5分钟。

  2、 教师引导,提出问题:Ep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师生交流互动,猜测,建立假设。

  实验定性检验,得出结论Ep与g 及h 有关。时间5分钟。

  3、 教师引导创设物理情景,学生思考,并从理论上定量推导Ep与g 及h的关系。时间5分钟。

  4、 教师创设实例,学生思考分析,教师辅导总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及重力势能变化的绝对性,及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关系。时间10分钟。

  5、 教师创设实例,师生共同分析得出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特点。时间5分钟。

  6、 最后让学生自主讨论多米诺骨牌现象及斜抛物体运动中重力势能的变化及重力做功及潮汐能三个问题,使学生能结合生活现象深化知识应用,提升分析处理问题能力。时间10分钟。

  7、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一、重力势能 符号:Ep

  【教学媒体及手段】

  图片

  实验

  视频

  《重力势能》说课稿 3

  一、说教材(板书)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知识点是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七章第四节的内容,重力势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能量,它与重力做功紧密联系,加深了学生对做功的理解,并且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是本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必备知识,本节的讲解思路也为学生学*电势能、分子势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这一部分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1、从认知上看,高一学生由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过渡;

  2、从思维上看,学生由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由于初中学过关于重力势能的介绍。因此本节的主要任务是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定性认识到定量计算的转化。

  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又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学生能用计算式计算物体的重力势能。

  (2)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3)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共和能的关系,推出重力势能表达式

  (2)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3)通过对结果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的操作、观察、讨论,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为了有效的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之间的关系。难点:

  1、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间的关系

  2、重力势能的系统性和相对性。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结合新课程以教师为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理念,我确立了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采用:设疑法、理论探究法、讲授法、例举法。

  三、说学法(板书)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采取自主学*、交流合作式学*、分析归纳式学*等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这些教法和学法将会得到体现。最后我重点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板书)

  (一)【导入新课】

  投影多媒体图片:利用生活常见事例,比如屋檐上一块摇摇欲坠的瓦片,常使行人惊心。(意图: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引出重力势能的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重力势能。物体的高度发生变化时,重力要做功,因而认识重力势能要对重力做功进行研究。

  (二)【推进新课】本版块我分为四个环节层层推进。 【第一环节】探究重力的功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计算下列三种情况下重力做的功1.小球自由下落(图)2.小球沿倾斜直线下落(图)3.小球沿曲线下落(图)

  学生比较计算结果,讨论重力做到功,最终得出结论:

  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路径无关,只跟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

  (设计意图:从具体情景入手,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推导,总结寻求重力做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接下来我们探究重力势能的表达式?【第二环节】探究重力势能

  【步骤一】:定性探究:重力势能与那些因素有关学生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检验假设

  实验1:用同体积的铁球和橡胶球从相同高度落下,观察落入橡皮泥的深度。实验2:用同一小铁球从不同高度落下,观察落入橡皮泥的深度。

  归纳总结:重力势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高度都有关系;物体的质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认识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为重力势能的定量表示奠定基础,同时学生掌握了控制变量法的科学研究方法)

  【步骤二】定量探究:怎么样定量地表示重力势能?

  引导学生联想重力做功表达式:WG=mgh=mgh1-mgh2由上面式子可以看出,式子右边正好是某个物理量的变化值,在物理学中,我们用“mgh”表示重力势能。

  归纳总结:重力势能的定义式:EP=mgh(采用讲授法,指出mgh的特殊含义,重力势能的定义的.提出也就水到渠成了)指出重力势能是标量,其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在国际单位中都是焦耳(J)。

  【步骤三】设问:物**置变化,重力做功,同时重力势能发生变化,那么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有什么关系呢?小组讨论总结:WG= EP1-EP2即:重力做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分两种情况讨论:

  1.物体从高处运动到低处:重力做正功,势能减小量等于重力所做的功

  2.物体从低处运动到高处:重力做负功,势能的增加量为物体客服重力所做的功

  (设计意图:分两种情况讨论,学生能够更深刻的认识功与能的关系:做功过程就是能量变化的过程。从而也到达了本节重点的突破)

  【第三环节】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设问:计算某物体在一定高度时的重力势能

  (设计意图:学生出现不同计算结果,展开讨论,引出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归纳总结:1.重力势能的相对性,与参考*面的选择有关,重力势能的差值与参考*面无关

  2.重力势能有正负

  【第四环节】势能是系统所共有的设问:重力势能是谁的?学生会想当然回答是物体m的

  设问:如果没有地球,还有重力势能吗?

  学生豁然开朗:原来重力势能是地球和物体组成的系统所共有的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引发思维冲突,学生不断思考,讨论,加深对问题的认识,突破本节难点。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的兴趣。)

  (三)【课堂小结】学生小结本课学*知识,一是检查上课内容的落实情况,另一方面便于建构本课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教师加以完善补充,形成板书如下板书设计

  4.重力势能

  一、重力势能:1.定义:

  2.表达式:EP=mgh标量J 3.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WG= EP1-EP2

  与路径无关

  4.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系统性

  (四)【作业布置】

  重力势能说课稿

  重力势能教法(全文)

  重力势能(陈先)

  宁夏教师招聘面试备考:《重力势能》说课稿

  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案3

  7.4重力势能教学设计3

  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重力势能

  5.4重力势能教学设计(新课标)

  四川教师招聘面试:高中物理《重力势能》说课稿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

  《重力势能》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重力势能》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四节。本节重点讲述重力势能及其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及与重力做功的关系。这个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实例,从能量角度分析,解开学生疑惑。这样做也可以为后面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做好准备。

  二、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重力势能的概念,高中阶段要定量地学*重力势能并体验其建立过程。让学生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只与重力做功有关,理解在实际生活中重力势能的改变,这对高一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由于高一学生认知能力不是很强,他们的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所以在理解上理性概念的建立过程仍然要通过具体形象图片、视频画面来支持,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引用事实来说明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什么是重力势能,能用公式表示重力势能,知道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

  (2)能用重力势能的公式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通过类比功的概念推导重力做功与路径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物理的兴趣;通过类比推导,形成严谨的物理思维。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其表达式。【难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其标矢性。

  五、说教学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节课我采用了小组讨论法、实验法以及多媒体演示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采用的是情景导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出示三个情景:

  1.打桩机的重锤从高处落下,把水泥桩打进地里;

  2.水力发电站的图片。

  3.20xx年9月21日上午,俄罗斯高加索北奥塞梯地区的一个村庄发生雪崩,造成至少100人失踪。

  让学生从这情境中感受到重力势能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界蕴含的巨大能量,是学生产生对自然的敬畏心理,同时引出本节新课——重力势能。【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导入,能够帮助学生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功与能的关系。

  《重力势能》说课稿 5

  【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2”中的二级主题“机械能与能源”的内容标准中涉及本节内容的条目是:“理解重力势能,知道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该条目要求学生理解什么是重力势能,并能从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出发,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之间的关系,同时在高中物理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势能有:重力势能、电势能、分子势能,重力势能的学*对以后相关概念的学*至关重要。

  “势能的改变”是下节“能量守恒定律”的知识基础,是本章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本节进述重力势能及其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以及与重力做功的关系,为下节讲机械能守恒定律做好准备。

  【学生分析】

  1.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图片画面来支持。

  2.学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重力势能的概念,在高中阶段要定量的学*重力势能。

  3.学生已学*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重力做功的计算来判断重力势能的变化,通过弹性力做功来判断弹性势能的变化。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能用重力势能的表达式计算重力势能,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具有绝对性。

  2.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并能用这一结论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知道重力做功与运动路径无关。

  3.理解重力做功是物体重力势能变化的量度。

  4.知道弹性势能的初步概念。

  ㈡过程与方法

  1.经历发散思维和理论探究归纳能力,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2.体会用“实验法”和“理论推导”相互验证研究问题的方法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2.体验科学不仅仅是认识自然,挑战自然,更在于能动的改造自然。

  【重点难点】

  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难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重力势能变化的绝对性、及WG=Ep1-Ep2 关系的得出及应用

  【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采用:理论探究法、实验法、讲授法、归纳法。

  通过的雪崩及水库等图片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重力势能与高度和重力的关系,让学生通过演示实验,来学*体验应用“控制变量法”与“比较法”定性研究;通过设计物理过程体会“理论探究法”定量研究。通过实例计算来认识重力势能的相对性以及重力势能变化的绝对性,从而突破教学难点。根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重力做功跟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加深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教学流程】

  1、 开始,播放图片,创设物理问题情境。

  导出概念:重力势能Ep。时间5分钟。

  2、 教师引导,提出问题:Ep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师生交流互动,猜测,建立假设。

  实验定性检验,得出结论Ep与g 及h 有关。时间5分钟。

  3、 教师引导创设物理情景,学生思考,并从理论上定量推导Ep与g 及h的关系。时间5分钟。

  4、 教师创设实例,学生思考分析,教师辅导总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及重力势能变化的绝对性,及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关系。时间10分钟。

  5、 教师创设实例,师生共同分析得出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特点。时间5分钟。

  6、 最后让学生自主讨论多米诺骨牌现象及斜抛物体运动中重力势能的变化及重力做功及潮汐能三个问题,使学生能结合生活现象深化知识应用,提升分析处理问题能力。时间10分钟。

  7、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一、重力势能 符号:Ep

  【教学媒体及手段】

  图片

  实验

  视频


《重力势能》教学反思(5)份(扩展4)

——《重力》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重力》教学反思1

  对于《重力》这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前一节学过的力的知识基础上,利用这些知识来研究最常见的一种力—— 重力,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使学生认识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用在坐标上作图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质量的关系,这种做法思路简捷。学生容易掌握,同时学会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图象法。关于重力的方向,首先说明用线将物体悬挂起来后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这个方向叫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通过想想议议让学生明白竖直向下的“ 下” 指的是什么,它与“ 垂直向下” 的区别。通过实际的例子说明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惯和能力。最后告诉学生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认为是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物体的重心。

  一、立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设计

  1 、让学生从熟悉的瀑布图入手,引导学生抓住图中的主要信息,大胆地提出问题。

  2 、放手让学生进行猜想,并建立假设,讨论确定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的正确假设。

  3 、让每个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教理想的方案。

  4 、进行实验,检验假设,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探究过程。

  5 、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组内讨论,组际交流,得出结论。

  二、在创设情景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1 、引入新课时,提供瀑布图,让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各种问题,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2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得出重力的方向是向下的,在让学生判断,结果利用已有知识不能解决问题,产生了矛盾,让学生进入学*重力方向的状态中。

  3 、通过情景变换,让学生建立:从挂在铁架台上的钩码无论怎么倾斜细线都处于竖直方向,由此转换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归纳的思维方法。

  4 、让学生完成对重力和质量关系的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析和处理数据能力。

  5 、让学生算自己的重力有多大,直接应用了重力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通过想象没有重力可能会出现的现象,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丰富的想象力,体会到重力的存在意义。

  7 、通过重垂线的学*,学生很快联系到建筑业。借此我们就可以当堂培养学生 的创造能力,让学生设计不同类型的重垂线仪器,由此及彼设计水*仪,实践证明:学生对设计、创造相当感兴趣,当堂,学生就设计了好几种不错的方案。别忘了让学生课后延续他们的创造梦想。

  三、本课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1 、科学教学中需要大量的自然图片作为问题的来源或知识的铺垫,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容量大的图片可以节省时间,效果显着。

  2 、科学教学中需要结合前沿科技信息,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达到立即搜索,立即呈现,学生兴趣立即被激发。如太空中宇宙飞船,人造卫星等。

《重力》教学反思2

  经过备课、试教后,发现上课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科组老师的指点和建议下,我经过反思、改进,再次备课,将原来的教学方案做了合理的调整:

  1、在做“小球受力情况研究”实验时,改为两种以上放置方法,目的让学生多方位了解当绳子剪断之后,小铁球都是竖直向下运动,都是只受到重力作用。

  2、将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分解为“向下”和“竖直”,最后再归纳为“竖直向下”,这样一分解就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做法是:先让小球由静止自由下落,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其方向“向下”,再用线将钩码静止悬挂起来,让学生观察细线的方向,并告诉学生这称为“竖直向下”,最后再归纳出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3、在学生得出“地球吸引力”之后,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重力应用的事例。使学生体验、感受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

  反思,改进后,在正式上课过程,课堂效果很好。整堂课比之前流畅了很多,但是还是感到有不足的地方,主要体现在:

  课堂还不够放开,还不大胆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讨论:生活当中重力有那些应用时,学生没有提出较多的生活实例,所以我觉得这里的讨论是否有必要,还是把它改为“讨论:举出生活当中由于地球引力向下运动的例子“会更好。

  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如果能够先引导学生说出设计的理由和作法,会使到学生在做实验更有针对性,和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更明确。

  得出结论只是个别组的结论,之前没有给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合作。

  在讲到拓展:地球上的“上“和”下“的时候,我觉得如果可以让每个小组有一个地球仪,让学生小组内自己问自己解决,这样学生学得更深刻、更明了。

《重力》教学反思3

  长期以来,学生感到科学“难学”,如何打消学生畏难情绪,让科学课堂“生动”起来,通过《重力》一课的教学,我有了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师生相互交流的课堂舞台让学生思维动起来

  1、课堂不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相互交流的舞台。探究重力方向时,先以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三个运动画面,接着学生交流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如雨水下落,悬挂物体的细线自由下垂,墨水由静止下落且在白纸上留下痕迹等。一改过去呆板、机械的学*方式,使课堂气氛活跃,大大激发了学生个性化思维和独特见解。

  2、课堂不再是对学生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学生探究重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交流了一些令人惊喜的想法。猜想一,重力的存在;猜想依据:物体放手后会下落。猜想二,重力的方向怎样;猜想依据:抛在空中的物体总是竖直掉在地面。在猜想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热情和探索兴趣被激发,从而产生对科学的偏爱。

  二、科学探究活动让物理课堂生动起来发现、创新是人的一种天性,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发展这种天性。

  在《重力》一课中,有一位学生做出了“重力的方向垂直向下”的猜想,有的已经做过预*的同学掩口而笑,我马上意识到这有损该同学的自尊心。于是表扬他热情高,敢于猜想,并鼓励他用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这位同学一扫脸上的阴云,特别投入地思考、实验。猜想本不言对错(需要依据),可贵的是怎样在实践中检验,在实验中体验过程、感知方法。实验时,也许会有一些看似错误的步骤,但我们切不可轻易否定,或许智慧的火花就会在此闪亮。比如学生在演示墨水下落的时候,操作方法不正确,我并不急于指正,而是让其他同学帮助完善,让更多学生能够学到知识。玩中学,本就是青少年的特点,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其效果反而更好,学生的智慧会在玩和错中碰撞出火花,会在玩与错中逐步走进科学的殿堂。

  三、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学生由于对科学探究的精神体会不多,进行科学猜测时,不够主动、大胆,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进行有效调控,鼓励和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大胆地进行其它猜想。

  2、实验过程中个别学生独立意识太强,不注重配合。教师应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将个人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竞争,培养合作精神、团队意识、集体观念。

《重力》教学反思4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课题引入中,以众多的事例、图景创设学*情景,勇于激发学生兴趣、点燃思维火花,使学生以积极态度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在重力方向教学中,设置实验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和谐、科学的氛围中感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在课堂中构建了“变教为诱”,“以诱达思”的教学意场。使教与学和谐一致,激发学*动机,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2 引导探究。

  力图避免“灌输”式教学,每个结论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得出,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探究过程。在重力大小教学中,教师设置疑问,引导猜想,自然引出课本中的探究活动,留出思维空间,由学生自主讨论,设计实验,安排实验步骤,进行实验研究,培养学生大胆探究的能力和*惯,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大显著特点。

  3 启发诱导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学过程。

  (1)鼓励学生动口说。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开始的,在本节课中对力的方向,通过观看、联想,以生活感受而动口说,使他们热情高涨的参与师生间的共同讨论,这不仅是传授知识的需要,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动手做。让学生动手检查桌腿是否竖直,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3)采用个人及小组的竞争第一的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增加学*的趣味性。

  本节课不足之处

  由于实验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占用了比较多的时间,以至于力的示意图这部分知识巩固不够充分,只能下一节课继续加深,同时G=mg公式还可拓展。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学生由于对科学探究的精神体会不多,进行科学猜想时,不够主动、大胆,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进行有效调控,鼓励和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大胆地进行其它猜想。

  2、实验过程中个别学生独立意识太强,不注重配合。教师应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将个人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竞争,培养合作精神、团队意识、集体观念。

  3、个别学生动手能力弱,不敢大胆开展实验。教师应采用有效激励方式,关注困难学生,给予及时辅导。这也充分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重力》教学反思5

  1、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内容的要求为“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以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在学*了重力,重力势能的知识后,又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体现了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新课程理念。

  2、“科学探究”既是教学内容又是教学方法,因此在本节课中安排了两个探究活动,以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了解重力大小的同时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3、苏科版教材第八章《力》的设计思想是先学*特殊现象,再学*一般现象,即先学*弹力、重力、摩擦力,再学*力,因此本节课的除了完成基本知识教学以外,还指导学生掌握研究的力的常见方法即通过力的三要素去研究力,并在第四节的教学中有良好的反馈。

  4、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物理社会的内容,拓展介绍了万户飞天和神州飞船相关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献身科学的激情,成功地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5、本节课教学中适当的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化解了教学重难点,并获得了成功。


《重力势能》教学反思(5)份(扩展5)

——假如失去重力作文 (菁华5篇)

假如失去重力作文1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一举一动都受到重力的影响,人们都早以*以为常了,要是一旦失去重力,我们的生活又变成什么样子呢,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有了宇宙飞船和航天飞行器,宇航员们体验到了人在失去重力的情况下的生活,宇宙飞船和航天飞行器上的宇航员,在船内就失去重力。

  在失重状态下,人可以静止在空中,要举起笨重的物体,也不用费力气,真是?举重若轻?,宇航员要睡觉,躺着站着都行,没有不同的感觉,实际上,宇航员是钻进固定在舱壁上的睡袋里去睡觉的,就像虫茧挂在树枝上那样。

  在太空中吃饭也很特别,不能吃碎渣飞溅的饼干,以免碎渣受力运动在空中,吸入气管,早先宇航员的食物是装在像牙膏那样的管里,吃的时候往嘴里挤,现在制成了可以在太空吃的普通饭菜,如一口一个的面包,外面裹着一层蛋白质薄膜的蛋糕,用塑料袋装的各种冷冻压缩食品等,在失重状态下,杯里的水倒不进嘴里,宇航员喝水时要把水挤到嘴里去。

  航天飞船进入太空绕地球飞行时,宇航员的衣食住行与在地球上完全不同。宇航员进餐时用一种特殊的托盘,将不同的食品隔开,以防食品受力运动。宇航员刷牙的牙膏是特质的,刷完牙之后要把咽到肚子里去,要使用没有泡沫的肥皂,禁止使用电动剃须刀,否则胡渣会像粉末一样在舱内四处乱飞。淋浴时也钻到袋子式的?浴缸?中水从水栓中喷出来后,用海绵块代替毛巾在身上擦洗。

  这些都是因为宇航员在太空时处于失重状态,即好像所受重力为零一样,那么世界上没有重力会怎么样呢?

假如失去重力作文2

  今天早上我刚一起来就飘到了屋顶上,我头一往上抬撞上了,疼死我了,我刚要穿衣服,可是我怎么也找不到,原来衣服飘到下面去了,我使了全身的力气往下游,终于拿到了衣服,我穿上了衣服在吃早饭的时候,饭菜也都飘了起来,牛奶没有洒,而是飘到了屋顶上,早上饭也没吃成。

  我上学的时候,在路上,我看见汽车也飞了起来,可是因为太重了,没有飞太高,到了学校几百人都飞了起来,我认为很好玩,教室里的.桌子、椅子,也全飞了起来,可把我撞疼了,等了很长时间王终于挺过了上午的四节课,中午吃饭的时间,我不敢吃,因为饭都是飘在空中的,我可不想满脸都是饭可恶心了,像吃狗屎一样,我一想到下午的那三节课,我就头疼,上午的时候我已经备撞的满头是包了,一想到这里,我就很不开心,原来没有重力的世界一点也不好玩,下午的第二节课我上的都不是很好,而是很糟,好不容易我挺到了我最爱的体育课,本认为会玩的很开心,可是已经飘到了篮筐上,篮球不是一投就进了吗?我又想踢足球,可是我们在空中怎么踢呀!

  我又想踢足球,我们连球台都摸不到怎么打呢?什么都不能玩,放学了,我伤心的飘回了家。 早上我一起床发现世界上又有了重力,我的生活恢复了原样,有重量的世界真好啊!

假如失去重力作文3

  如果失去了重力会怎样呢?

  如果失去了重力,人就会飘起来,在云中穿梭,跟云朵玩躲猫猫,眺望世界,看看这个世界到底有多大?如果不碰到其他东西还好,要是遇见飞机那就可不好受了。

  如果失去重力,那么都不用汽车、轮船、地铁、火车、动车,只要轻轻一跳,就可以在天上放飞自我,想去哪就飘到哪儿。

  可是并不是失去重力就是好的。上厕所坐到马桶上,可是不一会儿就飞起来了,抓也抓不稳,只能大声呼喊求救。*时上课也上不好,没上多久就飞了起来,连老师也飞到天花板上去了,开始上“空中课堂”,那课也不用上了,全都忙着找东西了,铅笔、书本都飞在天上去了。

  那样,地上什么人都没有了,天上“飞人”满天,闹哄哄的一片,人都挤成一团,你碰我,我碰你,搞不好便来个大碰撞!

  看来失去重力也不方便。

假如失去重力作文4

  有一首歌差不多人人都会唱,“啊……喜马拉雅山啊,再高也有顶哟……”

  是的,喜马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瞩目的最高峰。海拔8848.13米。各国的登山队员不也是爬上去了,真了不起!

  但是,登山队员爬上去花的劲儿太大了,这都是重力在“作怪”。于是,您也许会想,要是没有了重力,那么人们爬山、走道儿、搬木头,该有多轻松啊……

  其实,假如失去了重力,您连“西北风”也喝不上的。空气失重后,再也不会老老实实地呆在地球表面了。它将自由自在地飞到广阔的宇宙空间……

  我告诉您,可别尽想着轻松,随之而来的麻烦可多啦,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首先,假如失去了重力,人就失了重量,像个汽球一样,悬在空中。无论被什么东西碰了一下,就能飞个十万八千里。而且地面上原来摆着的物体,也都失了重,什么锅碗瓢盆,水桶水缸,桌椅板凳,洗衣机,电冰箱,大衣柜,双人床,小汽车,大吊车一齐在空中飘来飘去,全成了气球啦!

  也许您会说,这一下我可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了。您别高兴得太早,麻烦事在后头呢

  就拿吃饼干来说吧,一咬免不了要掉渣儿,而渣子没有重力的作用,就不往地上掉了,有的钻进您的鼻孔,有的迷住您的眼睛叫您没办法呼吸与观看。喝水也别扭,水不受重力影响,就呈球状,而且,有多大空间就能充满多大空间,满天空都是小水珠,您休想痛痛快快喝一大口。

  做饭更难了,炉子和锅一碰就飞开了,而且点着了火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不能上升,把火陷围严了,火也就灭了,看来只好“喝西北风”了。

  可见,重力是多么重要啊!

假如失去重力作文5

  没有重力。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一举一动都受到重力的影响,人们都早以*以为常了,要是一旦失去重力,我们的生活又变成什么样子呢,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有了宇宙飞船和航天飞行器,宇航员们体验到了人在失去重力的情况下的生活,宇宙飞船和航天飞行器上的宇航员,在船内就失去重力。?

  在失重状态下,人可以静止在空中,要举起笨重的物体,也不用费力气,真是?举重若轻?,宇航员要睡觉,躺着站着都行,没有不同的感觉,实际上,宇航员是钻进固定在舱壁上的睡袋里去睡觉的,就像虫茧挂在树枝上那样。

  在太空中吃饭也很特别,不能吃碎渣飞溅的饼干,以免碎渣受力运动在空中,吸入气管,早先宇航员的食物是装在像牙膏那样的管里,吃的时候往嘴里挤,现在制成了可以在太空吃的普通饭菜,如一口一个的面包,外面裹着一层蛋白质薄膜的蛋糕,用塑料袋装的各种冷冻压缩食品等,在失重状态下,杯里的水倒不进嘴里,宇航员喝水时要把水挤到嘴里去。

  航天飞船进入太空绕地球飞行时,宇航员的衣食住行与在地球上完全不同。宇航员进餐时用一种特殊的托盘,将不同的食品隔开,以防食品受力运动。宇航员刷牙的牙膏是特质的,刷完牙之后要把咽到肚子里去,要使用没有泡沫的肥皂,禁止使用电动剃须刀,否则胡渣会像粉末一样在舱内四处乱飞。淋浴时也钻到袋子式的?浴缸?中水从水栓中喷出来后,用海绵块代替毛巾在身上擦洗。

  这些都是因为宇航员在太空时处于失重状态,即好像所受重力为零一样,那么世界上没有重力会怎么样呢?


《重力势能》教学反思(5)份(扩展6)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精选5篇)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1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电压表的用途和表示符号;

  2、掌握电压表的量程、刻度方法、连接方法及调“零”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会正确使用电压表并能正确地读出电压表的示数.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仪器、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 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为两部分:一是电压表的读数,二是电压表的使用.这些知识均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因此必须利用实物或挂图进行 教学 ,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重视实践的良好*惯.

  教材介绍了四种外形不同的电压表,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形状各不相同、测量范围各不相同,然后要向学生说明我们物理实验室用的电压表示要求熟练掌握的

  在实际测量电压中,要选用电压表的量程.选用电压表量程时,首先要知道刻度盘上每个大格和每个小格所代表的电压值,对于有两个量程的电压表要分清它们对应的刻度线所表示的电压值.这一点是学生容易错的,要通过反复练*是学生掌握.

  电压表的使用是本节的重点,首先是根据实际需要量程正确地接入电路,其次是根据选用的量程正确记录测量数据.这部分内容 教学 , 教师 要先做好示范,然后让学生反复练*.

  教法建议

  1.首先要从生活实际中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在学生"需求"状态下引入课题.例如:你家中的用电器,如收音机、电子钟、电风扇等,它们的工作电压各不相同.你知道它们的电压是怎样得到的吗?用什么仪表?怎样测量?

  2.接下来介绍教材图6-5、6-7形状不同、量程不同的各式电压表.(可以根据自己学校实际情况酌情处理).

  3.着重介绍物理实验室现有的学生用的电压表的量程和读数.对于选用的电压表的量程,要知道刻度盘上每个大格和每个小格所表示的电压值.着重练*有两个量程的电压表读数.

  读数是一件认真细心做的事.要仿照教材上图6-6的电压表表头,做一个较大的刻度盘供学生练读.

  在学生已使用过电流表的基础上,可以介绍电压表调零知识.当指针在电路未接通时不指在零位置,需用螺丝到调节中间旋钮,直至调到指针指在零位置为止.若无法调到零位置时,读数要计入这个差值.

  4.电压表的使用,可以按课文顺序,对每一条使用电压表的规则,先画图说明,接着进行操作演示,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准备演示实验时,要注意如下两方面:

  (1)增大观察对象的能见度和清晰度.如用大型电表,利用幻灯放大,布线分开适当距离等,利用活动指针练*读数.

  (2)提高仪器放置的位置,尽可能使每给学生都能看到.

  建议自制一些试教板,将部件安放在试教板上,竖直地挂起来,边讲边操作.

  最后将电压表的使用根电流表的使用进行对比,做出小结.它们的共同点是:

  ①都要选择量程;

  ②都要在弄清最小刻度值后再度数;

  ③都要使电流从正接线柱流进,从负接线柱流出.

  它们的不同点是:

  ①电流表是串联在被测电路中,电压表要与被测电路并联;

  ②电流表的两个接线柱不允许直接接到电源的两个极上,而电压表在被测量范围内,可以这样连接.

  使用多个量程的电压表测量电压时,如果不能预先估计被测电压的大小,应先用哪个量程试触,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实际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课深化使用电压表的知识.试触方法是学生应该学会的, 教师 要根据学生情况对电压表的试触做一次示范.告诉学生,试触时宜用单根导线从侧面试触,这样可在看到指针偏转超出最大刻度时立即移开导线.

  教学 设计方案

  教学 单元分析

  本节 教学 重点是电压表的使用,电压表的使用包括电压表的读数和电压表的连接.在电压表连接时,首先要选择量程,其次是把电压表并联在被测电路中,让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

  本节的难点是根据电压表不同的量程去读数.应当通过反复练*让学生掌握.

  教学 过程 分析

  1.通过比较电流表和电压表,加深对电压表的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前面学完电流表使用的基础上,学*电压表有类似之处.因此在 教学 时,首先提出测电压的必要,其次指出测电压的仪表叫电压表.在介绍了电压表之后,要把电压表与学过的电流表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方法是每两个学生位一组,课桌上摆放一块电流表和一块电压表,看一看表头的标记有什么区别?表盘的标度有什么区别?表盘的接线柱标记有什么区别?

  2.介绍与量程对应的表头读数.在使用电压表测电压前,要先估计被测电压值,再确定量程.确定量程后,介绍读数方法.

  照上图做表头试教板,移动指针练*读数.

  3. 教师 示范连接电压表,侧小灯泡两端电压.

  在连接教材图6-8电路用电压表测灯泡两端电压过程中,向学生介绍电压表的使用规则(教材中的三条).

  4. 教师 可以组织学生练*连接电压表测小灯泡两端电压.在实验室每两个学生为一组进行练*.

  板书 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电压表的种类、原理、构造.

  【组织形式】学生小组

  【活动方式】

  制订分类课题:1种类2原理3构造

  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

  1)查阅有关文档资料

  2)浏览网上有关站点

  3)小组讨论、交流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2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初步概念,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

  2.知道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

  知道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性形变有关。

  3.能解释一些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二)教具

  1.可以改变倾斜度的斜面(或斜槽),质量显著不同的两个钢球(或金属滑块),木块一个,用以做课本图1-1的实验。

  2.玩具弹簧枪(或课本图1-4的实验器材)。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中引入“能量”这个词。

  运动员在激烈运动后,我们说消耗了体内储存的能量;燃烧煤可以取暖,我们说煤燃烧时放出了能量;电灯发光,电炉发热,电扇吹风,我们说都消耗了能量。

  在这些不同的现象中,有一个共同的东西把它们联系起来,这就是能量,简称能。

  2.新课教学

  (1)“能”是什么?

  能的概念和跟前面学过的功的概念有密切联系。一个物体能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

  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今天,我们学*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的能——机械能。

  (2)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吗?

  (启发学生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运动物体能做功。例如,风可以吹转风车,流水可以推动水磨,挥动的铁锤可以把桩打进地面等。当学生举例中固体、液体、气体都有了时,教师总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物体,只要它们运动,即具有速度,就具有动能)

  提问:运动物体做功后静止,它还具有动能吗?动能到哪里去了呢?

  (启发学生得出物体不运动就没有动能以后,教师讲解:物体原有的动能用来做功了,即能量可以做功,做功要消耗能量。打个比方,你有钱可以买商品,买了商品钱就付出去了)

  (3)用小钉锤钉木桩和用大铁锤钉木桩,显然做功多少是不一样的,这说明运动的钉锤和铁锤具有的动能大小不一样。那么,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教师演示课本图1-1所示的实验。先说明钢球把*面上的木块推得越远,做的功就越多,这是因为阻碍木块运动的摩擦力是一定的,推得越远说明克服摩擦力做的功越多,表示钢球推木块前具有的动能越大。然后做同一个钢球从不同高度滚下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从不同高度滚下的钢球的速度不同,得出:钢球速度越大,动能越大的结论;最后做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的速度是相同的,从而得出: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教师总结:运动物体的动能,与物体质量和运动速度两个因素有关。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提问:行驶的出租车和卡车,如出租车速度大于卡车速度,哪个动能大些?如出租车速度小于卡车速度,哪个动能大些?(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前一情况无法判断,后一情况是卡车的动能大)教师总结:动能由质量和速度两个因素决定,且是随任一因素增大而增大的。因此在比较物体的动能大小时:①当一个量相等,另一个较大时,则动能较大。②当两个量都较大时,动能亦较大。③当一个量较大,另一个量较小,则无法判断动能的大小。

  最后说明: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是一个定性的粗略的比较,并不是数学上的按比例的变化。

  (4)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吗?

  (启发学生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举高的物体落下来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重锤落下来打桩,拦河坝把水位升高,水流下来可以冲动水轮机等)教师强调:如果不把重锤举高,重锤就不能把木桩打入地里做功;如果没有重力作用,铁锤就不会落下来。因此被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5)提问: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引导学生由重锤打桩得出:

  物体的质量越大,举高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6)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演示弹簧枪或课本图1-4的实验,并简单说明什么是弹性形变后,即引出弹性势能概念)

  教师简单介绍“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

  由于只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教师讲解时应力求简单明了,时间不宜超过5分钟。

  (7)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

  教师讲明两点:

  ①物体具有动能,也可以说具有机械能;物体具有势能,也可以说具有机械能;物体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动能和势能加在一起就是物体具有的机械能。

  ②物体具有的能量大小是用做功多少来衡量的。因此,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

  3.板书设计(配合教学过程,板书如下)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

  能的初步概念——物体能做功,就说它具有能。

  动能——运动物体具有的能。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

  势能

  重力势能——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

  弹性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物体具有的能。

  4.想想议议

  (1)在航空史上,有不少飞机失事,是由于飞鸟碰在飞机上,飞鸟为什么能使飞机失事?

  (2)在一空战中,飞行员觉得旁边有个东西跟着他,他用手抓住一看,原来是颗子弹,这种情况可能吗?子弹为什么不伤飞行员?

  (3)楼顶*台上放一块砖,砖对*台有没有重力势能?对地面有没有重力势能?

  (将这3道题,预先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得出:运动是相对的,飞鸟相对于飞机速度很大,故动能很大,足以打碎玻璃、打坏机内的人和机器;子弹相对于飞行员,速度为零,动能为零,故飞行员抓住子弹就像我们*常拿起铅笔一样;高度也是相对的,砖对*台没有高度,故没有重力势能,砖对地面有高度,故有重力势能)

  5.布置作业

  阅读本节课文,思考和解答以下问题。

  (1)除了课文中讲过的,再分别举出三个物体具有动能、具有势能的实例。

  (2)说明下列物体具有什么形式的机械能:

  ①在海上行驶的轮船;

  ②高空中云彩里的小冰粒;

  ③空中飞行的子弹;

  ④拉长的**橡皮条。

  (3)把废钟表或废玩具里的发条拆下来看看它是怎样工作的。为什么发条拧得紧些钟表或玩具走的时间就长些?

  (以上题目即课本机械能一章的*题第1、2、3题)

  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本第二册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3

  教学目标

  1, 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

  2, 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3, 分析和解释实例,说明过程,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情况.

  4, 建立能量的概念,树立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念,为后面学*能的转化和守恒大小基础.

  5、通过分析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养成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惯和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安排了麦克斯韦滚摆实验来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接着又安排了把用细线悬挂起来的金属小球拉到一定高度放开,以及木球与弹簧片碰撞两个实验,来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使学生一开始就注意到动能和这两种势能都可以相互转化.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减少转化为内能的问题安排在下一章讲,在这里没有涉及.教材最后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教法建议

  注重实验教学,分析上抛小球的实验到观察麦克斯韦实验,在教学过程 中要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观察物理现象,清楚具体的过程,从速度变化、高度变化到能量变化,学生能从能量变化中知道能量的转化.

  课本实验中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不用细致分析,但是要在教学过程 中让学生注意观察的分析木球碰撞弹簧片的过程,由于碰撞非常短,所以应当帮助学生想象弹簧片的形变,从而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教学中注意把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注重分析实例,例如分析射箭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分析卫星运行时.在分析卫星运行时,应当利用板图标出远地点和*地点,使学生养成画图帮助分析的*惯.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节

  【课题】

  【重点难点解析】分析转化过程.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教学过程 】

  1, 实验引课

  观察滚摆实验,用板图帮助分析.

  实验时要注意观察:滚摆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如何变化;上升阶段速度如何变化.

  注意分析的问题:到最高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到最低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在下降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在上升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新授课:.

  1)分析实例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己列举能体现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现象,并具体分析能量转化的过程.用讨论分析的方法完成课堂学*.

  方法2:一般情况下,可以分析重点实例,例如分析乒乓球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过程中,不考虑空气的阻力,注意分析:乒乓球从某他高度下落到接触地面的过程;乒乓球从接触地面到发生最大弹性形变的过程;乒乓球逐渐恢复原来形状到反弹起来的瞬间;乒乓球反弹起来后上升到最高点的过程.

  2)结论: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是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在乒乓球发生弹性形变过程和恢复原来的形状的过程中,是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所以动能也可以和弹性势能相互转化.

  3)其他实例分析:可以做课本上的实验2和实验3,并由学生自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4)难点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分析能量的转化.

  方法1,一把般情况下,学生由板图观察*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和速度的特点,从而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从*地点到远地点和从远地点到*地点移动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并知道机械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也为以后学*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方法2,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板图观察*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的特点,并告知学生在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让学生分析在卫星到达*地点和远地点的位置时,运行速度的特点是什么,并想象卫星是如何绕地球转动的,从而增强学生想象事物的能力.

  【板书设计 】

  探究活动

  【课题名称】观察和分析某个动能和弹性势能转化的实例

  【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

  【辅导参考】

  1,观察和实践蹦床运动,分析在接触蹦床过程中,蹦床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和能量转化.

  2,拆开一个玩具小车,观察上弦时,发生的弹性形变,以及它在恢复原状过程中的特点.

  【评价方案】

  1、学生自评.

  2、写出分析和观察的过程.

  3、应用到其他的实例.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4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掌握家庭电路的组成.

  2.懂得火线、零线的概念.

  3.理解保险丝的作用.

  4.了解插座及家用电器的接地.

  5.了解测电笔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能力目标

  会解决有关家庭电路的简单问题.

  情感目标

  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

  教学 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阐述家庭电路的组成,各个组成部分是什么,起什么作用,它们是怎样连接在一起的.

  教材介绍了家庭电路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教材首先运用学生已有的串、并联电路的知识,根据家庭电路的特点.指出在家庭电路中,所有的用电器都是并联接入电路的然后给出家庭电路图和各组成部分的实物图,介绍了什么是零线和火线,使学生认识家庭电路.再分别介绍电能表、保险丝、插座的作用、连接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项.关于电能表,说明了其作用和规格.保险丝与生活用电联系很密切,对其原理教材作了说明.教材详细说明了三孔插座和三脚插头的作用,以及家用电器的金属外壳为什么要接地的道理,使得教材与生活的联系更为密切.教材最后介绍了用测电笔辨别火线与零线的方法,符合生活实际需要,也为第三节安全用电知识做了必要的知识准备.

  本节的另一个难点是虽然学生对家庭电路有一定的了解,但家庭电路与生活实际联系十分紧密,应把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重点教授给学生.

  同时也由于现在施工日益注重美观,所以家庭电路中的许多线路都埋在墙内,讲解起来可观察性差,应努力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起来.

  教学 建议

  本节课 教学 内容可以主要采取问答形式教授,通过提问引起学生对身边熟悉的事情的思考,激发学*兴趣,讲解时避免理论化,要求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确实可以解决实际问题.

  1.家庭电路的组成, 教学 时应先演示示教板,让学生观察任何一个家用电器的通断都不影响其他用电器.或者可以依次通断教室内的各盏电灯,看它对其他电灯有无影响.然后可提问学生: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是并联的还是串联的?这样连接有什么好处?

  2.在讲述电能表时,应让学生观察表盘上的铭牌,从而计算出电能表允许安装的家用电器的最大功率.并举出数字实例让学生分析许多大功率用电器同时使用,电能表是否能安全工作?这样可以使学生获得较深刻的印象.

  3.保险丝的作用和原理在本节课里是重点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解.

  (1)保险丝的作用,在电路中的电流增大而超过线路设计的允许值前,能立即自动切断电路,串联在电路中的保险丝就可以起到这种自动切断电路的作用.以保证电路的安全,避免发生事故.

  (2)保险丝为什么能在电路中的电流过大时,自动切断电路呢?这是因为选做保险丝的材料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①电阻率大.这样电流通过保险丝时发热多,温度能迅速上升;

  ②熔点低.电流过大,温度上升到熔点时能及时熔断,使电路切断.

  (3)保险丝的实际应用,这里可以简要说明,保险丝越粗,熔断的电流就越大;实际中应根据电路设计的安全电流,选择合适的保险丝.

  (4)保险丝熔断实验,为了使学生对保险丝的作用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可利用示教板演示保险丝的作用.

  4.插座的作用是本节的又一要点时,演示家用电器是怎样插到插座上的三孔插座和三脚插头的作用及家电的金属外壳接地的问题,应该用实物、挂图或幻灯投影片予以具体说明,使学生认识电冰箱、洗衣机等具有金属外壳的电器,为什么其电源插头必须使用三脚插头.

  教学 设计示例

  家庭电路

  (一)提问引入:

  (1)大家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冬天家里开着电暖器,微波炉也正在工作,突然冰箱启动制冷,结果家里所有电器一下子都停止了工作.有时当你打开台灯准备做功课时,灯泡闪了几下便灭了,但其它电器却仍能正常工作.为什么有时所有电器一起停止工作,而有时某个电器坏了却不影响其它电器的工作呢?

  (2)如果你家中所有的电源插孔都被占满了,但又添置了新电器,怎样做才能使新电器也能工作起来?

  若能准确回答上述问题,则需要知道我们家庭电路的组成.

  (二)新课 教学 过程

  演示家庭电路组成板.

  (1)进户线.

  进户线有两极,如图1中所示A和B.其中一根是火线,一根是零线,家庭电路中的零线一般是接地的,因此零线与大地(地线)之间不存在电压;但火线与零线之间存在220V电压,只是一会儿电流由火线经用电器流入零线,一会儿电流又由零线经用电器流入火线,如此按一定频率变化,即我们家庭电路使用的是交流电.

  为了保证某个电器发生故障后不影响其它电器的工作,各个电器都应是一端接在火线上,另一端接在零线上,即这些电器之间是并联关系,一个支路发生故障其它支路仍能工作,所以台灯坏了,并不会影响电视机等其它电器的工作.

  (2)保险丝(如图1中的D).

  提问:现在生活水*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有能力购买各种电器,但我们能否无限制地增加家用电器呢?

  讲解:

  由于各个电器是并联的,同时使用的电器越多,干路(即进户的火线和零线)上的电流就越大.但进户线是有一定规格的,只能允许某个值以下的电流通过,若通过的电流超过此值,就会使电线过热,有可能引发火灾,造成生命财产的危险.在火线和零线上分别串入两根保险丝,就可以在电流超过进户线的允许值时,保险丝自动熔断,切断干路电流,使所有电器停止工作,避免发生火灾,同时提醒用户:你目前同时使用的电器过多了,由此可见,我们在使用电器时一定要注意干路电流的允许值,不能无限制增加同时工作的电器数量.

  提问:保险丝是怎样对电路起到保护作用的?

  讲解:

  保险丝是用电阻率比较大、熔点比较低的铅锑合金做成的.当干路电流过大时,保险丝发热很快,温度急速上升,到达其熔点时,保险丝熔断,干路就成为断路,支路上一切电器都停止工作.

  因此在供电正常情况下,家中所有电器同时停止工作,往往意味着保险丝熔断了.

  有些用户为了自家用电方便,私自将保险丝换成粗的(允许通过的电流大)或干脆换成铁丝或铜丝,这样使用大功率电器时,保险丝就不会断了.但这种做法引起的后果是极其危险的,曾经就有这样的事例;干路中电流大到已使火线和零线成为两条火龙,并且沿着各个支路蔓延开去,而保险丝却安然无恙,根本没有切断电源,起到保险的作用.

  (3)插座(见图1中的E)

  提问:既然各个电器都是并联在火线与零线之间,我们怎样才能将电器并联上去呢?

  在我们房间的墙壁上往往有电源插孔(可看教室中的实物)这就是插座(如图2中的甲和乙).插座的每个孔中都有金属片,若插孔是两个孔的,那么其中一个孔中的金属片连接火线,另一个孔中的金属片连零线.当电器的插头插入插座时,插头的金属片与插座的金属片相接触,电器就通上电了.

  对于三孔插座(如图2中的乙),一般孔“2”接火线,孔“3”接零线,孔“1”接地,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插座呢?我们家中的洗衣机、饮水机等电器的外壳本来是与火线绝缘的,但如果天长日久绝缘被破坏,外壳就会与火线相连,人站在地上,人与外壳间会存在电压,此时一触外壳便会触电.若将电器外壳与地线相连,人与外壳间没电压,就安全了.由于上述原因,这种电器的插头是三脚的(如图2中的丙),最上方的一脚接电器外壳,此脚插入插座的孔“1”,外壳便与地线相连了.

  如果多个电器都要用同一个插座,就必须用插座板了(出示实物插座板),这样可以解决多个用电器的用电问题.

  观察打开的插座板,提问:

  ①插座板中哪些地方是导电的、哪些地方是绝缘的?

  ②怎样安装插座板?

  ③安装插座板时一定要注意什么问题?(两根导电的弹簧片间必须绝缘)

  ④插座板外壳上的数字有什么意义?

  (4)照明线路(如图1中的F)

  ①让学生观察线路的接法,提问:为什么要这样连接?灯和开关的位置能否互换?

  要求学生通过讨论明确:灯与开关互换后,即使开关断开,灯也与火线相连,与站在地上的人之间存在电压,人若触摸电的产绝缘处便会发生危险.

  ②让学生课后观察螺口灯与卡口灯的灯泡及灯座,分析它们的工作电路,并说明哪种更安全些?

  (5)电能表(如图1中的C)

  提问:

  ①电能表能否安装在图1的“E”和“F”之间?

  ②某电能表上标有“220V,10A”字样,这是什么意思?

  ③电能表上的“1500r/kWh”字样表示什么意思?

  要求学生明确:该字样说明用户用电能1度时,此电能表的转盘会转1500转.

  例题某电器单独工作30分钟的过程中,该电能表的转盘转了500转,则该电器的功率应为多少?可否根据此题设计一个测未知功率电器额定功率的方案?需测哪些数据?

  (6)测电笔.

  讲解:在连接家庭电路时,首先应区分零线和火线.我们可以用测电笔来完成这项工作.

  测电笔的构造

  如图3所示:由金属笔尖、大电阻、氖管和笔尾金属体依次相连而成.在使用测电笔时,用手捏住笔尾金属体,将笔尖接触进户线,若碰到的是火线,则氖管发光.这是因为火线与人所站的大地之间存在电压,而大电阻和氖管的电阻比人体电阻大很多,所以大部分电压加在了大电阻和氖管上,使氖管发光.若笔尖接触的是零线,氖管就不会发光.

  测电笔分为高压测电笔和低压测电笔,一般一千伏以上的电压称为高压,我们家庭电路的电压属于低压.千万不要用低压测电笔去测高压火线,因为此时人体按比例分得的电压会超过人体所能承受的安全电压.

  探究活动

  【课题】

  探究生活用电中的接地方法

  【组织形式】

  个人和学*小组

  【活动方式】

  1.制定子课题.

  三相插座如何接地

  地线的接地方法

  2.图书馆、互联网查找资料

  3.小组讨论总结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5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初步概念,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

  2.知道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

  知道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性形变有关。

  3.能解释一些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二)教具

  1.可以改变倾斜度的斜面(或斜槽),质量显著不同的两个钢球(或金属滑块),木块一个,用以做课本图1-1的实验。

  2.玩具弹簧枪(或课本图1-4的实验器材)。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中引入“能量”这个词。

  运动员在激烈运动后,我们说消耗了体内储存的能量;燃烧煤可以取暖,我们说煤燃烧时放出了能量;电灯发光,电炉发热,电扇吹风,我们说都消耗了能量。

  在这些不同的现象中,有一个共同的东西把它们联系起来,这就是能量,简称能。

  2.新课教学

  (1)“能”是什么?

  能的概念和跟前面学过的功的概念有密切联系。一个物体能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

  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今天,我们学*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的能——机械能。

  (2)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吗?

  (启发学生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运动物体能做功。例如,风可以吹转风车,流水可以推动水磨,挥动的铁锤可以把桩打进地面等。当学生举例中固体、液体、气体都有了时,教师总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物体,只要它们运动,即具有速度,就具有动能)

  提问:运动物体做功后静止,它还具有动能吗?动能到哪里去了呢?

  (启发学生得出物体不运动就没有动能以后,教师讲解:物体原有的动能用来做功了,即能量可以做功,做功要消耗能量。打个比方,你有钱可以买商品,买了商品钱就付出去了)

  (3)用小钉锤钉木桩和用大铁锤钉木桩,显然做功多少是不一样的,这说明运动的钉锤和铁锤具有的动能大小不一样。那么,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教师演示课本图1-1所示的实验。先说明钢球把*面上的木块推得越远,做的功就越多,这是因为阻碍木块运动的摩擦力是一定的,推得越远说明克服摩擦力做的功越多,表示钢球推木块前具有的动能越大。然后做同一个钢球从不同高度滚下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从不同高度滚下的钢球的速度不同,得出:钢球速度越大,动能越大的结论;最后做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的速度是相同的,从而得出: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教师总结:运动物体的动能,与物体质量和运动速度两个因素有关。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提问:行驶的出租车和卡车,如出租车速度大于卡车速度,哪个动能大些?如出租车速度小于卡车速度,哪个动能大些?(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前一情况无法判断,后一情况是卡车的动能大)教师总结:动能由质量和速度两个因素决定,且是随任一因素增大而增大的。因此在比较物体的动能大小时:①当一个量相等,另一个较大时,则动能较大。②当两个量都较大时,动能亦较大。③当一个量较大,另一个量较小,则无法判断动能的大小。

  最后说明: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是一个定性的粗略的比较,并不是数学上的按比例的变化。

  (4)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吗?

  (启发学生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举高的物体落下来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重锤落下来打桩,拦河坝把水位升高,水流下来可以冲动水轮机等)教师强调:如果不把重锤举高,重锤就不能把木桩打入地里做功;如果没有重力作用,铁锤就不会落下来。因此被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5)提问: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引导学生由重锤打桩得出:

  物体的质量越大,举高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6)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演示弹簧枪或课本图1-4的实验,并简单说明什么是弹性形变后,即引出弹性势能概念)

  教师简单介绍“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

  由于只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教师讲解时应力求简单明了,时间不宜超过5分钟。

  (7)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

  教师讲明两点:

  ①物体具有动能,也可以说具有机械能;物体具有势能,也可以说具有机械能;物体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动能和势能加在一起就是物体具有的机械能。

  ②物体具有的能量大小是用做功多少来衡量的。因此,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

  3.板书设计(配合教学过程,板书如下)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

  能的初步概念——物体能做功,就说它具有能。

  动能——运动物体具有的能。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

  势能

  重力势能——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

  弹性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物体具有的能。

  4.想想议议

  (1)在航空史上,有不少飞机失事,是由于飞鸟碰在飞机上,飞鸟为什么能使飞机失事?

  (2)在一空战中,飞行员觉得旁边有个东西跟着他,他用手抓住一看,原来是颗子弹,这种情况可能吗?子弹为什么不伤飞行员?

  (3)楼顶*台上放一块砖,砖对*台有没有重力势能?对地面有没有重力势能?

  (将这3道题,预先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得出:运动是相对的,飞鸟相对于飞机速度很大,故动能很大,足以打碎玻璃、打坏机内的人和机器;子弹相对于飞行员,速度为零,动能为零,故飞行员抓住子弹就像我们*常拿起铅笔一样;高度也是相对的,砖对*台没有高度,故没有重力势能,砖对地面有高度,故有重力势能)

  5.布置作业

  阅读本节课文,思考和解答以下问题。

  (1)除了课文中讲过的,再分别举出三个物体具有动能、具有势能的实例。

  (2)说明下列物体具有什么形式的机械能:

  ①在海上行驶的轮船;

  ②高空中云彩里的小冰粒;

  ③空中飞行的子弹;

  ④拉长的**橡皮条。

  (3)把废钟表或废玩具里的发条拆下来看看它是怎样工作的。为什么发条拧得紧些钟表或玩具走的时间就长些?

  (以上题目即课本机械能一章的*题第1、2、3题)

  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本第二册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