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教学反思

《重力》教学反思1

  对于《重力》这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前一节学过的力的知识基础上,利用这些知识来研究最常见的一种力—— 重力,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使学生认识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用在坐标上作图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质量的关系,这种做法思路简捷。学生容易掌握,同时学会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图象法。关于重力的方向,首先说明用线将物体悬挂起来后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这个方向叫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通过想想议议让学生明白竖直向下的“ 下” 指的是什么,它与“ 垂直向下” 的区别。通过实际的例子说明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惯和能力。最后告诉学生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认为是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物体的重心。

  一、立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设计

  1 、让学生从熟悉的瀑布图入手,引导学生抓住图中的主要信息,大胆地提出问题。

  2 、放手让学生进行猜想,并建立假设,讨论确定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的正确假设。

  3 、让每个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教理想的方案。

  4 、进行实验,检验假设,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探究过程。

  5 、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组内讨论,组际交流,得出结论。

  二、在创设情景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1 、引入新课时,提供瀑布图,让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各种问题,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2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得出重力的方向是向下的,在让学生判断,结果利用已有知识不能解决问题,产生了矛盾,让学生进入学*重力方向的状态中。

  3 、通过情景变换,让学生建立:从挂在铁架台上的钩码无论怎么倾斜细线都处于竖直方向,由此转换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归纳的思维方法。

  4 、让学生完成对重力和质量关系的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析和处理数据能力。

  5 、让学生算自己的重力有多大,直接应用了重力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通过想象没有重力可能会出现的现象,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丰富的想象力,体会到重力的存在意义。

  7 、通过重垂线的学*,学生很快联系到建筑业。借此我们就可以当堂培养学生 的创造能力,让学生设计不同类型的重垂线仪器,由此及彼设计水*仪,实践证明:学生对设计、创造相当感兴趣,当堂,学生就设计了好几种不错的方案。别忘了让学生课后延续他们的创造梦想。

  三、本课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1 、科学教学中需要大量的自然图片作为问题的来源或知识的铺垫,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容量大的图片可以节省时间,效果显着。

  2 、科学教学中需要结合前沿科技信息,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达到立即搜索,立即呈现,学生兴趣立即被激发。如太空中宇宙飞船,人造卫星等。

《重力》教学反思2

  经过备课、试教后,发现上课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科组老师的指点和建议下,我经过反思、改进,再次备课,将原来的教学方案做了合理的调整:

  1、在做“小球受力情况研究”实验时,改为两种以上放置方法,目的让学生多方位了解当绳子剪断之后,小铁球都是竖直向下运动,都是只受到重力作用。

  2、将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分解为“向下”和“竖直”,最后再归纳为“竖直向下”,这样一分解就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做法是:先让小球由静止自由下落,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其方向“向下”,再用线将钩码静止悬挂起来,让学生观察细线的方向,并告诉学生这称为“竖直向下”,最后再归纳出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3、在学生得出“地球吸引力”之后,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重力应用的事例。使学生体验、感受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

  反思,改进后,在正式上课过程,课堂效果很好。整堂课比之前流畅了很多,但是还是感到有不足的地方,主要体现在:

  课堂还不够放开,还不大胆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讨论:生活当中重力有那些应用时,学生没有提出较多的生活实例,所以我觉得这里的讨论是否有必要,还是把它改为“讨论:举出生活当中由于地球引力向下运动的例子“会更好。

  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如果能够先引导学生说出设计的理由和作法,会使到学生在做实验更有针对性,和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更明确。

  得出结论只是个别组的结论,之前没有给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合作。

  在讲到拓展:地球上的“上“和”下“的时候,我觉得如果可以让每个小组有一个地球仪,让学生小组内自己问自己解决,这样学生学得更深刻、更明了。

《重力》教学反思3

  长期以来,学生感到科学“难学”,如何打消学生畏难情绪,让科学课堂“生动”起来,通过《重力》一课的教学,我有了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师生相互交流的课堂舞台让学生思维动起来

  1、课堂不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相互交流的舞台。探究重力方向时,先以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三个运动画面,接着学生交流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如雨水下落,悬挂物体的细线自由下垂,墨水由静止下落且在白纸上留下痕迹等。一改过去呆板、机械的学*方式,使课堂气氛活跃,大大激发了学生个性化思维和独特见解。

  2、课堂不再是对学生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学生探究重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交流了一些令人惊喜的想法。猜想一,重力的存在;猜想依据:物体放手后会下落。猜想二,重力的方向怎样;猜想依据:抛在空中的物体总是竖直掉在地面。在猜想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热情和探索兴趣被激发,从而产生对科学的偏爱。

  二、科学探究活动让物理课堂生动起来发现、创新是人的一种天性,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发展这种天性。

  在《重力》一课中,有一位学生做出了“重力的方向垂直向下”的猜想,有的已经做过预*的同学掩口而笑,我马上意识到这有损该同学的自尊心。于是表扬他热情高,敢于猜想,并鼓励他用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这位同学一扫脸上的阴云,特别投入地思考、实验。猜想本不言对错(需要依据),可贵的是怎样在实践中检验,在实验中体验过程、感知方法。实验时,也许会有一些看似错误的步骤,但我们切不可轻易否定,或许智慧的火花就会在此闪亮。比如学生在演示墨水下落的时候,操作方法不正确,我并不急于指正,而是让其他同学帮助完善,让更多学生能够学到知识。玩中学,本就是青少年的特点,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其效果反而更好,学生的智慧会在玩和错中碰撞出火花,会在玩与错中逐步走进科学的殿堂。

  三、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学生由于对科学探究的精神体会不多,进行科学猜测时,不够主动、大胆,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进行有效调控,鼓励和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大胆地进行其它猜想。

  2、实验过程中个别学生独立意识太强,不注重配合。教师应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将个人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竞争,培养合作精神、团队意识、集体观念。

《重力》教学反思4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课题引入中,以众多的事例、图景创设学*情景,勇于激发学生兴趣、点燃思维火花,使学生以积极态度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在重力方向教学中,设置实验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和谐、科学的氛围中感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在课堂中构建了“变教为诱”,“以诱达思”的教学意场。使教与学和谐一致,激发学*动机,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2 引导探究。

  力图避免“灌输”式教学,每个结论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得出,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探究过程。在重力大小教学中,教师设置疑问,引导猜想,自然引出课本中的探究活动,留出思维空间,由学生自主讨论,设计实验,安排实验步骤,进行实验研究,培养学生大胆探究的能力和*惯,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大显著特点。

  3 启发诱导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学过程。

  (1)鼓励学生动口说。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开始的,在本节课中对力的方向,通过观看、联想,以生活感受而动口说,使他们热情高涨的参与师生间的共同讨论,这不仅是传授知识的需要,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动手做。让学生动手检查桌腿是否竖直,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3)采用个人及小组的竞争第一的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增加学*的趣味性。

  本节课不足之处

  由于实验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占用了比较多的时间,以至于力的示意图这部分知识巩固不够充分,只能下一节课继续加深,同时G=mg公式还可拓展。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学生由于对科学探究的精神体会不多,进行科学猜想时,不够主动、大胆,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进行有效调控,鼓励和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大胆地进行其它猜想。

  2、实验过程中个别学生独立意识太强,不注重配合。教师应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将个人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竞争,培养合作精神、团队意识、集体观念。

  3、个别学生动手能力弱,不敢大胆开展实验。教师应采用有效激励方式,关注困难学生,给予及时辅导。这也充分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重力》教学反思5

  1、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内容的要求为“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以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在学*了重力,重力势能的知识后,又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体现了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新课程理念。

  2、“科学探究”既是教学内容又是教学方法,因此在本节课中安排了两个探究活动,以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了解重力大小的同时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3、苏科版教材第八章《力》的设计思想是先学*特殊现象,再学*一般现象,即先学*弹力、重力、摩擦力,再学*力,因此本节课的除了完成基本知识教学以外,还指导学生掌握研究的力的常见方法即通过力的三要素去研究力,并在第四节的教学中有良好的反馈。

  4、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物理社会的内容,拓展介绍了万户飞天和神州飞船相关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献身科学的激情,成功地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5、本节课教学中适当的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化解了教学重难点,并获得了成功。


《重力》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重力》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重力》教学反思 (菁华6篇)

《重力》教学反思1

  经过备课、试教后,发现上课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科组老师的指点和建议下,我经过反思、改进,再次备课,将原来的教学方案做了合理的调整:

  1、在做“小球受力情况研究”实验时,改为两种以上放置方法,目的让学生多方位了解当绳子剪断之后,小铁球都是竖直向下运动,都是只受到重力作用。

  2、将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分解为“向下”和“竖直”,最后再归纳为“竖直向下”,这样一分解就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做法是:先让小球由静止自由下落,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其方向“向下”,再用线将钩码静止悬挂起来,让学生观察细线的方向,并告诉学生这称为“竖直向下”,最后再归纳出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3、在学生得出“地球吸引力”之后,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重力应用的事例。使学生体验、感受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

  反思,改进后,在正式上课过程,课堂效果很好。整堂课比之前流畅了很多,但是还是感到有不足的地方,主要体现在:

  课堂还不够放开,还不大胆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讨论:生活当中重力有那些应用时,学生没有提出较多的生活实例,所以我觉得这里的讨论是否有必要,还是把它改为“讨论:举出生活当中由于地球引力向下运动的例子“会更好。

  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如果能够先引导学生说出设计的理由和作法,会使到学生在做实验更有针对性,和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更明确。

  得出结论只是个别组的结论,之前没有给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合作。

  在讲到拓展:地球上的“上“和”下“的时候,我觉得如果可以让每个小组有一个地球仪,让学生小组内自己问自己解决,这样学生学得更深刻、更明了。

《重力》教学反思2

  周一,我上了一节小组的教研公开课,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综合。这是一节*题评讲课,对我来说这还是第一次上公开课。这节课有师傅张玉滨、刘旭升、崔晓丽、张海龙听课评课。

  在我准备这节课时,我就听别人说*题课不好讲,心里就有些没底,不知所措。所以我就提前开始着手,大量听老教师的*题课。当我听到师傅张老师的一节*题课时给我很大的启发。那就是利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利用知识点来讲*题。我反复琢磨这种方式很适用我这节*题课的口味。因为这次课的题量大,如果一个一个的讲肯定是讲不完的。我于是就决定采取这种方式。同时还征求康主任和刘老师的意见,他们都说这种方式很好。

  通过实际的操作,确实在讲课的过程中节省了不少时间,同时每个知识点都能讲到。并且还有大量的时间和学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和以前相比学生的积极性大幅度的提高,课后同学们反映也很好。至少通过这节课也给学生一种学*方法——归纳法。通过重点讲解某个*题而带动类似的一串*题,即讲了知识又给学生课后发挥的余地。再不是以前的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个重点,学生听完总是是懂非懂,模模糊糊这一次确实能够体现出和以往不一样的效果。

  讲完评课的过程中各位老师也都肯定了这次公开课很成功,学生确实积极性高,个个都精神饱满。但是我自己也感觉到有不少不足之处,比喻有些小的细节没有讲到,但是它对作题也很重要,板书也要进一步提高,语言还要进一步锤炼。但总体我认为达到了目的,但是我还要进一步向老教师学*、请教、多听他们的课,多归纳、多总结。

《重力》教学反思3

  一、立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设计

  1、让学生从熟悉的瀑布图入手,引导学生抓住图中的主要信息,大胆地提出问题。

  2、放手让学生进行猜想,并建立假设,讨论确定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的正确假设。

  3、让每个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教理想的方案。

  4、进行实验,检验假设,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探究过程。

  5、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组内讨论,组际交流,得出结论。

  二、在创设情景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1、引入新课时,提供瀑布图,让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各种问题,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看图提问的能力。

  2、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得出重力的方向是向下的,在让学生判断,结果利用已有知识不能解决问题,产生了矛盾,让学生进入学*重力方向的状态中。

  3、通过情景变换,让学生建立:从挂在铁架台上的钩码无论怎么倾斜细线都处于竖直方向,由此转换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归纳的思维方法。

  4、让学生完成对重力和质量关系的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析和处理数据能力。

  5、让学生算自己的重力有多大,直接应用了重力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通过想象没有重力可能会出现的现象,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丰富的想象力,体会到重力的存在意义。

  7、通过重垂线的学*,学生很快联系到建筑业。借此我们就可以当堂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设计不同类型的重垂线仪器,由此及彼设计水*仪,实践证明:学生对设计、创造相当感兴趣,当堂,学生就设计了好几种不错的方案。别忘了让学生课后延续他们的创造梦想。

  三、本课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1、科学教学中需要大量的自然图片作为问题的来源或知识的铺垫,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容量大的图片可以节省时间,效果显著。

  2、科学教学中需要结合前沿科技信息,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达到立即搜索,立即呈现,学生兴趣立即被激发。如太空中宇宙飞船,人造卫星等。

  3、科学教学中学生经常通过探究进行学*,在针对某个问题进行探究时,教师务必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的、方法、过程等,而这些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使学生在讨论之后一目了然。

《重力》教学反思4

  对于学生在猜想环节中出现的一些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想法,教师不应作简单的否定,也不应漠然处之,而应积极的肯定他们猜想中的合理成份并适当放大,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探究学*的热情,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学生经常把重力的方向记成是垂直向下,这里要有针对性的分析垂直和数值的概念,纠正学生错误的思想。

  本节的知识点有两个:一是重力的概念,二是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探究过程有: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对于重力概念,通过与拉力类比,通过万有引力发现过程的学*,使学生初步形成一定的认识。在这里,需要向学生说明的是:“重力”不就是“万有引力”,想继续探究的学生可以通过提问,得到老师的继续指导。对于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课本专门设计了探究过程,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验证,得到他们的第一手资料,得到自己的g值。描点作图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应鼓励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世界》里的内容要鼓励有兴趣的学生阅读、探讨,并通过查阅等形式继续深入学*相关内容。

  本节难点在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上,教师应切实抓好学生探究过程的设计和指导,使学生真正从实验中体验探索的乐趣。

《重力》教学反思5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课题引入中,以众多的事例、图景创设学*情景,勇于激发学生兴趣、点燃思维火花,使学生以积极态度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在重力方向教学中,设置实验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和谐、科学的氛围中感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在课堂中构建了“变教为诱”,“以诱达思”的教学意场。使教与学和谐一致,激发学*动机,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2 引导探究。

  力图避免“灌输”式教学,每个结论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得出,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探究过程。在重力大小教学中,教师设置疑问,引导猜想,自然引出课本中的探究活动,留出思维空间,由学生自主讨论,设计实验,安排实验步骤,进行实验研究,培养学生大胆探究的能力和*惯,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大显著特点。

  3 启发诱导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学过程。

  (1)鼓励学生动口说。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开始的,在本节课中对力的方向,通过观看、联想,以生活感受而动口说,使他们热情高涨的参与师生间的共同讨论,这不仅是传授知识的需要,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动手做。让学生动手检查桌腿是否竖直,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3)采用个人及小组的竞争第一的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增加学*的趣味性。

  本节课不足之处

  由于实验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占用了比较多的`时间,以至于力的示意图这部分知识巩固不够充分,只能下一节课继续加深,同时G=mg公式还可拓展。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学生由于对科学探究的精神体会不多,进行科学猜想时,不够主动、大胆,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进行有效调控,鼓励和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大胆地进行其它猜想。

  2、实验过程中个别学生独立意识太强,不注重配合。教师应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将个人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竞争,培养合作精神、团队意识、集体观念。

  3、个别学生动手能力弱,不敢大胆开展实验。教师应采用有效激励方式,关注困难学生,给予及时辅导。这也充分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重力》教学反思6

  一、本节课成功之处

  (1)教学重点突出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实验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在这个环节中,书上只要求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而我考虑到学生会对“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提出各种不同的猜想,这时就应该教会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而去除一些不合理的猜想,最后提出由于条件的限制,本节课只对“质量、形状和体积”这三个可能对重力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分组探究。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所以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方案的设计、器材的选取、实验步骤的制定以及实验数据的记录方式等全部由学生自行讨论决定,教师只起组织引导的作用。通过第一个环节的探究,学生总结得出“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与它的形状、体积等无关”的结论。

  进一步探究“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仍然采取上述的探究思想,通过自主合作实验探究,表格归纳总结出“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的结论。在由此结论推导出重力与质量关系式的过程中,采取了引导学生利用得到的“重力/质量的比值为10N/kg”的结论和科学家定义g=9.8N/kg,得出关系式G/m=g,再将公式变形为G=mg的方法,这样可能更为直接,易于学生接受。同时,通过建立重力与质量的图像关系,进一步理解“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的结论。通过读一读的形式,让学生了解重力与地理位置的关系,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难点有效突破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如何来突破“竖直向下”这个教学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自制的教具,用一个水槽装入一些水,把重垂线吊入水中,再用一把直角三角板配合使用,直观显示重力的方向与水*面垂直,称之为竖直向下,若倾斜水槽底部,发现还是与水*面垂直,但与倾斜的底面不垂直。通过这个演示实验,学生就能理解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而不是垂直向下,从而有效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这也是本节课的创新亮点之一。

  (3)教学设计思路清晰,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本节课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体思想应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和学*,所以,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在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体现出学生作为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的探究实验来得出物体的重力和物体的质量的关系;同时要体现新教材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物理知识的学*。

  二、本节课不足之处

  由于实验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占用了比较多的时间,以至于重力学生撑握不是太好,就该用作图的形式让学生明白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的区别,使学生不再犯重力的方向垂直向下的错误了。


《重力》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假如重力消失优秀作文 (菁华3篇)

假如重力消失优秀作文1

  我们把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具有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大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可以用式子G=mg来表示。

  地球上的任何物体,无一例外地要受到地球的吸引,因而都具有重力,正是由于物体受到重力作用的缘故,物体才能够被吸附在地球上,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重力突然消失,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如果没有重力,河水就不能流动;茶杯里的水就倒不进嘴里;把装满水的杯子慢慢倒过来,即使底朝天,也不会有一滴水从杯中流出;飞扬的尘土就永远留在空气中;人轻轻一跳就会离开地球,横七竖八地在空中悬浮着,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挥动手臂,靠击打空气得到一点动力而缓慢运动,行动十分不便,就像电影中的慢镜头一样。

  几岁的孩童用一个手指头便可举起重几百千克的杠铃,松开手指,那杠铃居然仍悬在那个位置,奥运会举重比赛将无法分出谁出冠军。

  如果某球场正在进行足球比赛,22名球员为一个足球你争我抢时,突然重力消失,你想比赛还能进行下去吗?

  可以这样说,没有了重力,人类将无法生存。

  也许有同学会说,你这只是假想,实际生活中是不会存在的,大可不必担心。实际上,在围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卫星中以及在太空中遨游的宇宙飞船上,就处在这样一种“重力消失”的状态,其中的奥秘需同学们继续学*,进入高中阶段以后方能弄明白。

  美国人已提出2010年在太空中建立一个空间旅游站的设想,专门安排在“失去”重力条件下的娱乐活动,到时候,同学们有机会一定要去参观一下。

  你对重力消失后还有哪些畅想,请写出来,跟同学们交流一下,阅读一下这方面的文章,看看你对重力的知识了解了多少。

假如重力消失优秀作文2

  昨晚,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到地球上的重力消失了。

  在梦中,我看到每个人走路都腾云驾雾似的,即使最胖的人也不用担心,因为地球没有了重力,不管你有多重你都可以象蓝天上的白云一样自由自在漂浮着,想飞到哪里就飞到哪里。还有马路上的那些汽车,再也不会遇到路阻的苦恼,因为汽车都能象飞机一样,既可以在马路上奔跑,也可以在空中飞翔。在梦里我还看到身边随处可见悬浮在空中的鸡毛、石块、尘土等各种物体。梦里我还感慨着失去了重力的地球多好啊!

  醒来后仔细想想,假如那一天真的到来,我们人类又将会是怎么样呢?当地球上的重力消失后,我们可就惨了,就说那些连坐飞机都会感觉头晕的人,还有那些有恐高症的人,如果让他们在空中飘来飘去的,很可能因为受到惊吓而重病不起。更为严重的是,因为重力的消失,大气也象地球上的其它物体一样,在没有引力的作用下很容易摆脱地球的束缚而一去不返。从此,由于失去大气层的保温能力,地球将变得天寒地冻,人类也将无法再立足于地球之上,恐龙时代的灭顶之灾会再次降临,我们*时生活的这个喧闹的地球将再一次变得万籁俱寂。

  我真希望这可怕的一天永远不会到来。

假如重力消失优秀作文3

  2108年的一天,忽然地球上空一声巨响,经过一分钟什么也见不到的黑暗,人们发现,我们会飞了。不光是人类,什么汽车啊,路灯啊,全都会飞了,漫天飘动着本该在地球表面上的一切物体,这时人们顿悟:地球上失去重力了。

  没有重力真好啊!我不需要到公园,游乐场,就可以玩一些以前都不敢想象的游戏。我能够不用任何工具和仪器就能一下子飞到天上去,也可以在没有任何风的情况下,将风筝放到太空中去。哦,是多么不可思议!我变成了大力士,可以把一切重物从东搬到西,从南搬到北。更重要的'是,田径比赛就不仅是瘦子的专利了,胖子冠军也很常见,这样我去参加比赛就很容易得冠军了。而且没有重力,跳楼者不会丧命,溺水者也不必入地狱,想自杀是很困难的。生活多么美好啊!

  我渐渐喜欢上没有重力的日子了……

  这时,我飞回家,回家的路途真不太*,随处可被飘在空中的物品伤害到。又饿又乏的我不知今晚能不能把饭菜吃到嘴里?也不知道能不能安安稳稳的躺在床上睡一觉?我挣扎着朝家的方向飘去,终于到达了!可是地基打得很牢的家也悬在空中。进入家门,家里的所有东西都飘荡在空中……

  我想喝水,水倒出来就散落到四面八方,好不容易使茶进入口中,可就没有流进胃里,一直悬了起来,没有被人体吸收;我想吃东西,但是别扭极了——碎渣不往地上掉,反而钻进我的鼻子、眼睛,使我呼吸困难,无法观看;我想做饭,可是饭也没法做。火无法点燃,东西一碰就飞,我只能饿着——连西北风也喝不上:因为,空气全飞到宇宙中去了……我想刷牙,刚把牙刷放进口中,泡沫就飞得到处都是;我想睡觉,躺在床上稍微一动,我就不知道飘到了哪里,越挣扎越麻烦,我甚至一头撞到了墙上,最后只好绑在睡袋里睡了,由于睡相不好,把手伸到了外面,醒来后突然发现有两只大手向我脸上飘来,吓了我一大跳,后来才发现原来这飘动的两只手正是我自己的手!我想剪头发,但理发店的人必须发扬团结精神互相帮助,一人理发,一人拿着吸尘器吸走剪下的头发;我想洗澡,可我要把脚套在一个固定的环里,不然飘浮的身体被水一冲会不停地翻跟头而且水全是一粒粒的小水珠,很容易呛伤人,甚至呛死人,所以洗澡时,我还要戴上呼吸罩和护目罩。洗完澡后,身上的污水不会自动流下来,需要开动水泵连同空气一起抽走。沾在帆布罩上的水也得用水泵抽走。洗一次澡,真正的洗澡时间只有15分钟,可清理污水和其他准备工作却需45分钟。

  没有了重力,雨水不会自空中落下,也不能够汇聚,这给人畜饮水,农作物浇灌带来极大的不便;没有了重力,一阵微风便会使灰尘漫天,落叶、塑料袋等弥漫环宇。而一阵强风刮来,世界便会陷入混乱和无序之中。一切都被风吹到了半空中,且东一个西一个。高低还有差距。在此之中,许多人必然会在风的吹动下撞击到其它物品,便会造成巨大的人身财产损失。


《重力》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教学反思的反思 (菁华5篇)

教学反思的反思1

  【内容提要】作为旨在促进教学完善与合理的一种理念,反思性教学一度成为*年来教育科学领域的主题词之一。但是,仅仅从技术与经验的层面考虑教学问题是远远不够甚至是不可取的,教学实践的情境性和教学行为的复杂性要求:反思性教学必需还原为反思的理性与决策的自觉。我们需要对反思性教学的发生予以廓清和关照,从历史与实际的追溯中揭示其发展轨迹和其相关的认识偏差,从而敞亮和刷新反思性教学存在的合理性:能力和态度构成反思性教学的先在前提,实践与有效构成反思性教学的逻辑规范。

  【关 键 词】反思性教学/教学实践/教学主体

  作为*年来在教育科学领域新兴的研究范式和教学理念,“反思”以强大的聚光灯从哲学照向教育学,从一个丰富的语词形成为较为幼稚的理论体系。作为教育改革和教师培训的一个重点和热点,反思性教学也迅速生长为教育改革和教师发展的主题词之一。毫无疑问,对于反思性教学的可能性、必要性,的确已经得到合法、合情的供认与接受,反思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予以了完美的结合,这无疑将极大地提高当前教育教学实践的可行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期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但不无遗憾的是,对于反思性教学的操作性、价值性和合理性,似乎仍然还处于某种“失语”状况,甚至带有一系列根源性的认识偏差。为了让“反思性教学”不再失却“自信力”与“他信度”,藉以达成对其理解的合理性和操作的有效性,如何*衡反思与教学二者的关系,便成为了我们一起关注而又必需加以廓清的问题。

  一、历史与实际:理念的梳理与追问

  首先完成把反思与教学融合起来这一建设性任务的先驱人物是杜威,他对“反思性教学”作了萌芽和启蒙层面的开拓:反思“能够使我们的行动具有深思熟虑和自觉的方式……思维是把单纯情欲的、盲目的和激动的行动转变为智慧的行动。”对此作出突破性认识的关键人物则是萧恩,他首次提出了“反思性实践”这一概念,强调在问题设定与情境重构中进行“反思性对话”:“实践者通过价值、知识、理论和实践等所有恢复经验的技能来解释或构成他们的经验。” 追随教学活动实际的考虑和理想的守望,“反思性教学”在西方课程改革的推波助澜中逐渐从理念向范式予以转捩与突围,相继形成了以埃拜模型、爱德华兹—布朗托模型、拉博斯凯模型为代表的反思性教学的多元格局,从而使反思性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操作过程和严密的逻辑性展现,而是对人的生命尊重,赋予教学者以更为丰富而普遍的意义,反思性教学和教学之反思被融入到了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宏大视野中。

  毫无疑问,反思性的历史发展在充沛张扬对人类实践的开放精神和逻辑力量的同时,也迅速抢占了教师发展以和教学研究的制高点。国外学者波斯纳提出的一个教师生长的公式“经验+反思=生长”,以和我国学者林崇德提出的“优秀教师=教育过程+反思”,同样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教学需要反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反思”之于“教学”,无论是从初衷还是归宿来说,都是教师主体和教育本体一次积极的自我敞亮、自我审视的行为,以达到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最优化。从更为普遍的意义上说,教师生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教师自身对自身的评价和教师自身的自我改造。从学术研究的意义和实践探索的价值这一双重指向而言,反思不只是促使教师从技术的“奴役者”演进成教育的“思想者”,而且引导教师从职业的“谋生者”凸现为专业的“创生者”。

  但是,“必需说明的是,尽管反思性教*动是种强有力的和有价值的运动,但反思性教学并不一定是好的教学”,换言之,是否“反思”了就足以促成教学的改善?“尽管形形色色的反思性教学方法和方案与日俱增,但它的一个被普遍认同的特征是反思性教学的观念难以用于实践,这反过来影响了对理论化和促进教师反思的许多问题的认识”,我们目前最大的困惑就是:“反思性教学”的空间和时间有多大?以什么样的“规范”衡量教学的“反思”已经得以实现和完成?“反思”和“教学”之间如何坚持相互的张力与耦合?事实上,尽管一大批专家、学者最*对“反思性教学”刻画得如何惟妙惟肖、传唱得如何震天价响,“反思性教学”仍然还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一种“黑箱”——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是一个“黑洞”——任何内容都可以在其强大的引力之下一扫而光、一网打尽。于是,即使“反思性教学”这一术语在教师例会上、教育文集中被广泛征用,甚至开始被作为诸多教育行动的前提,但人云亦云、趋之若鹜的心态却一起将“反思性教学”推向了空中楼阁。在某种程度上说,类似的一堆扑朔迷离的认识和相关的一些美轮美奂的措辞导致“人们总是不加批判的赞扬教师反思的结果,而把一个更为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单化……更多的反思会使有害于同学的实践行为得到强化甚至合法化”。

  固然,影响反思性教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教师个性、固有观念、能力、经验等等主观因素,也包括同学特征、师生关系状况和课堂情景等客观因素。不同阶段,教师所形成的观念的水*和层次不同,对教育行为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尤其是长期教育工作所形成的惯性容易让一些教师满足目前的状态,宁安勿宁变,惰性让观念只能活跃在纸面上,在行为上只能是一种静态。特别是在不少煞费苦心的培训后,在多数有意识、有组织、有目的的学*后,反思观念仍然是反思观念,反思行动仍然是反思行动,没有关联,也没有变化。一方面,对于教师教学而言,反思性教学在形式上只是一种精神、一种主义,它倡议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倡议了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供认发生于教学实践中的“个人实践知识”;另一方面,当涉和如何来评判这些教学活动,如何发展这些反思性实践的价值和效用的问题时,反思性教学似乎还是一个盲点。如此,“反思性教学”必定将置身于一种浮躁与尴尬之境:浮躁于观念、思想层面的“趋之若鹜”,尴尬于实践、操作层面的“曲高和寡”。

  此外,目前教师所接受的“反思性教学”,大多是观念的传授。这些理论来源于他人的概括,即使来源于实践,但他人的、笼统的、从实践中经过过滤的观念要真正内化为教师自身的教育行为还要有一个消化过程。比方对“反思性教学”是否有真正的理解?它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常见一些学校、教师将这个观念转化为“冥思苦想”、“独立考虑”这个教育行为,偏离了其真正内涵。是否认同所接收的新观念?是因为权威而去认同还是发自内心的认同?是否有愿意将旧有观念转化为教育行动的再学*愿望?在观念和已有经验的强烈共鸣的情况下,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来执行?是否在很多时候仍然依照个人经验、直觉甚至激动而非实质和实质的反思理念与认识等来做出相应的反思行为?诸如此类的问题不得不促使我们进一步反思:反思性教学所依赖的直接推动力和内在支撑点在哪里?

  二、能力与态度:现象的扫描与探询

  当“反思”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开辟“教学”的康庄大道时,反思性教学依然解脱不了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所面临的一种“宿命”:大多数教师(包括当今的优秀教师)*时对教育的价值问题考虑甚少,多数教师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表示自信[6]。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常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妨追问一句:教师的灵魂由谁来塑造?经常要求同学“创新”,却不愿、不屑、不肯先从自身创新;希望提高同学的某种“素养”,却很少关注教师自身的素养。这至少可以说明,我们对教师自身的反思是缺乏挖掘的深度和勇气的。仅仅从技术与经验的层面考虑教学问题是远远不够甚至是不可取的,教学实践的情境性和教学行为的复杂性要求,反思性教学必需还原为反思的理性与决策的自觉。换言之,反思性教学的发生首先需要拥有自身的主体性条件(实践主体的自我意识、认知能力和价值尺度等一起构成了内在的主体性条件)。

  教师是决定反思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因素,“胜利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发明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和他们自身的职业能力”。要完成教学反思,必需依赖于反思性教学行为发生的主体——教师,而教师的能力与态度则首先构成反思性教学得以达成的逻辑要素。反思不是教学的必定行为,它依赖于教师是否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并关注问题,即能力和态度两方面。就能力而言,假如教师完全的依照其既定程序进行教学,那么问题是很难被捕获到的;就态度而言,教师能发现问题,但是他并不想多关注它,反思行为同样不能发生。进言之,倘若一位教师具有反思的能力,进而其反思的层次、境界都领先于他人,但他没有反思的愿望或责任,其反思难以发生;倘若一位教师在责任与良心的推波助澜中发生了强烈反思的欲望与激情,并涌现出一种跃跃欲试的鲜活状态,但他缺乏反思的能力和战略,其反思也难以最终实现。

  一方面,构成反思的问题是实践者(教师)提出来的,它不是原本在教学中客观存在的,它与教师的经验、方法和能力有密切的联系,能成为一位教师反思对象的问题,即使在相似的情境也难以成为另一位教师反思的对象。有什么样的问题源自实践者有什么样的眼光、视野和现时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是无法受到外界控制的,也难以得到外界的协助,因此,其已有的经验和能力在决定着反思性教学的发展方向。所以,发展方向对于当时教师而言是一个必定的结果,而不是应然的结果。就一般教师的反思能力而言,除了学科专业知识(所谓本体性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所谓条件性知识)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性知识、缄默知识和教育智慧。教学主体在反思性教学的环境中,他的教学行为自然地以教学实践为核心生成、展开,教学环境中充溢着学科的气息,形成一种独有的反思文化。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学主体,能够真正地确证自身教学主体地位的方向与尺度,明确教学主体得以实现的维度与根基,选择相应的反思战略,比方教师可以建立学*档案、进行问卷调查、撰写反思日记等形式予以总结与反思。因此,真正的一名反思型教师,“除了专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和能力以外,还应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试图维系反思主体角色的合法性和教学的合理性,行使反思者的权利以提升反思的境界,就必需要扩展教师的能力范畴,否则,就会遗憾地重温泰戈尔的经典之言:世界上最痛苦的事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另一方面,即使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经验是教师发展反思性教学的重要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力和经验会自动转化为自我反思的财富。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与反思性教学之间并不存在统计上的'相关性,一名老教师并不见得比年轻教师更善于、更勇于、更常于反思。丰富的学科知识并不是形成反思性教学的唯一条件,教师的教学经历或经验也不是反思性教学质量的绝对指标。能否想得好、教得好取决于是否具有反思性探究精神的内容、方法和层次,这也是建构赋有效果的反思性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师只有认真考虑,深入研究其特定教学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努力尝试最好的教学行动,才干真正实现反思性教学。

  因此,“仅仅从技术上考虑、质疑或评价自身的教学的有效性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还要求教师审慎地考虑他们实践的伦理意义并乐意根据顿悟矫正不良行为”,反思的责任之感和虔诚之心不只是反思性教学得以有效生成的基本条件,而且是教学和其主体坚持其独立性,赢得职业地位与职业尊重的必要前提。主体的反思态度、精神、道德等作为意识形态的存在,决定了它的非必定性,假如没有主体时常地反思,不可能成为主体的*惯性存在,也不可能成为主体的智慧,而只能是对主体的外加规范和约束。反思必定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清晰地认识到教学的性质与独特表征,在教学过程中有将反思的特性置于主体的地位,致力于教学主体的教学素养提高的反思意识。教学主体的反思态度是坚守反思性教学的有力保证和实践前提,教学的生成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主体的意识发展方向,这也决定着反思性教学的性质与意义。

  三、实践与有效:合理的理解与阐释

  哈贝马斯指出:“当人们努力追求合理性并确定观念与行动,以形成对现象的新的理解和鉴赏时,就要激励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事与愿违的状况却毫不客气地给了我们一记响亮的耳光:“非常明显的是,在实际的教同学活中,教师们往往把某种教学意向当成是一种既定的工作任务来接受,而不是当成一种需要和个理性反思的主题。”

教学反思的反思2

  五月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早已落下帷幕,但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几分欣喜、几分失落、几分收获。说实在的.,科学课的教龄和同办公室的姚老师一样——再过两个月才满“周岁”(因为本人刚开始两年都是常识兼体育,一直与科学无缘)。好在抽得一个“上上签”——最后一节上课,有较多的时间准备。虽然以前也看多教学的内容,也听过这一内容的公开课,但真正要轮到自己上台了,还是很心虚,也许不是用“一点点”可以形容的。于是决定静下心来好好把教材理一遍,还担心对材料把握得不对,又参考了教参,总算踏实一点了,心中也有了教学的基本思路了。还暗自庆幸上周已经布置学生准备好了食物包装袋了,不然可要“无米之炊”、“纸上谈兵”喽!

  本课教学下来有一些成功之处,也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做得较好的地方如对教材把握较好,课堂上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以学生为本,以食品的保质期为切入口,步步深入,有重点、有层次。不足的地方如对学生观察的指导不够,对保质期以外的一些信息渗透不足等,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学生观察需要教师一定的指导

  “一切科学发现都从观察开始”(我们科学教师标语)。的确,观察在科学研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全面深入地观察就没有高质量的科学发现。本课开门见山引入学*的内容以后,放手让学生观察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显然还没有深入观察,有的学生甚至是看到一样说一样,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学生较多地关注保质期、生产日期、配料、营养成分、生产厂家等文字信息,而对一些花花绿绿的图片视而不见,对质量安全标识、条形码、撕口等很少关注。这时候,教师应该及时介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如问学生我们从食品包装上除了能获取保质期、商品名称等文字信息以外还有其他的发现吗?这样学生的关注点就会像条形码、锯齿形等非文字的转移,从而更加全面地从食物包装上获取信息。

  2、科学探究也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

  在教学课的第二部分“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的时候,我采用一袋从抽屉中翻出来的麦片引入,这样很自然地引起学生对保质期的注意。但教学后总感觉还缺少什么?保质期固然是一个大家都很关注的内容,但生活中学生在选择食品的时候是不是只关注保质期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对食品的名称、商标等因素也非常关注。所以我觉得这个情景可以再生活化一点,比如老师准备到超市买鲜牛奶,请同学们介绍介绍自己*时如何选择的经验。在学生介绍的中,对食品商标品牌、保质期、生产日期等都会有一个选择的过程,经过交流、讨论学生自然会选择一些质量把关较好知名度较好的品牌的牛奶,然后从中挑选没有超过保质期的,在都没有超过保质期的情况下,选择生产日期*的更新鲜等,同时注意一些“早产奶”等等。最后再自然地过度到比较几种食品包装袋上保质期的长短,猜测影响保质期的长短的因素、寻找证据等环节。这样的情境更贴*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他们的生活经验支撑。

  3、材料呈现需要有一定的结构

  影响保质期的因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我觉得这就需要借助有结构的材料。在准备材料的时候,有几个组我特地准备了达能酸奶、鲜牛奶、罐装牛奶;保质期相差较大的蛋糕、饼干、咖啡等。这些有结构的材料能够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保存方法、不同的包装方法、不同的配料以及食品本身的特点等都可能对保质期的长短产生影响。利用这样有结构的材料为学生影响保质期长短的猜想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避免学生只凭自己主观猜测,把猜想当结论的做法,较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4、课后延伸需要依托一定的材料和激励措施

  在*常的上课、听课过程,很多老师们把一些课内完不成的探究任务延伸到课外,这本无可厚非。但课后能够真正去开展研究的恐怕寥寥无几,延伸的实效性大打折扣,课结束后也很少有人问津。这样,课后延伸便成为了“美丽的谎言”。本节课除了下发对食物配料的调查表以外还用一些食品包装袋的小制作作为认真完成作业奖励,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课后学生的反馈来看效果也非常好,学生通过上网、看书查资料,或者询问一些食品厂、医院里工作的亲戚把这些配料在食物里的作用,对人体产生的影响等都进行了调查。当然,实际的操作中不一定都要奖励学生物品,可以以精神鼓励为主,在下节课上课的时候对认真完成调查的小组大加表扬,奖励红五星,加分等激励措施。相信有一定的激励,学生完成的数量和质量一定会更好!

  5、科学作业需要一些灵活处理

  就目前为止,笔者看到的、听到的各级各类的科学公开课中,基本都是科学探究活动从头到尾,从来没有要求学生做科学课堂作业的。科学作业都无人问津,俨然成为一个“被遗忘的角落”。那么,科学课真的不需要做作业么?笔者不敢苟同!有关部门组织很多的专家编写了作业本,我们的学校花了钱购买了这样的作业本,难道就这么置之不理!再说,科学探究也并不意味着不要做作业了,对所学科学知识、方法的巩固还是很有必要的。课堂上对科学作业不闻不问,什么时候让学生来完成?科学作业究竟该如何处理比较合适,笔者认为应该视作业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取舍,也可以在课的过程中适当穿插等。本节课根据作业本的内容,(1、观察一种食物包装袋,你能从包装袋上获得哪些信息?2、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和保存方法。)让学生在收集食品包装时完成。虽然这里没有老师的指导,学生的观察、比较可能不是很仔细,但这是初步让学生去有意识地从食物包装袋上获取一些信息,而不是仅仅完成收集几个包装袋的任务。这样也可以节约课堂上的一部分时间,对让教学的重点观察研究几种食品的保质期及影响保质期的因素有充足的时间,而不是匆匆地走过场。

  也许应该感谢这样的一次机会,让我有了更多的了解教材,了解自己的机会,了解到要真正成为一名科学老师还是很多的路要走。教,然后知困!然也!

教学反思的反思3

 选择《食物包装上的信息》这节课时我就一直在考虑设计一种由学生经过亲身经历来了解和发现来自食品包装上的信息,从材料的准备以及观察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课前也准备了大量的食品包装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接触到更多来自食品包装上的信息;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用彩色笔和卡纸制作了课题,揭示课题马上就能抓住学生,讲到食品没有哪个学生不感兴趣的。

  从学生汇报来自食品包装上的信息时,我也一直想是让学生边说边与其交流,还是学生一边汇报教师一边板*录呢?试教时分别采用了两种方法,后一种方法感觉更加尊重学生,而且详细记录更方便教学活动的开展。

  分析整理来自食品包装上的信息是一个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根据教师的板*录,学生一一分析整理,很快就会发现食品的保质期和生产日期是我们选择食品时非常关心的问题,再美味的食品由于超过了保质期都要妥善处理,不能食用了。而后自然引出“为什么有的食品保质期长,有的食品保质期短?”的问题,就此话题展开激烈讨论,在本课以讨论为主的教学中,我一直参与学生之中,有时甚至就一个问题不停地追问,生动而又有趣,师生在互动中都将自己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学生的讨论是很精彩的,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有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讲述的有关食品的内容甚至涉及到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如“三无”产品等。看来小小的食品包装袋上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当然,这节课也同样给我一些思考:教师应如何组织学生有效的开展讨论活动呢?仅仅是参与其中加入讨论吗?显然不够,因为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只是作为一名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觉得还应该能更加深入地去引导学生探寻问题,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激励自己一边学*一边探索,相信在新课改的教学道路上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在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

  如时间分配不合理,第一个环节中为了让学生重视“人们为什么要把这些信息印在食物的包装上?各种信息的意思?”,在教学没有按原有的设计仅是交流“有哪些信息”而是多问了“这些信息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所以收集包装袋上的信息用了较长的时间。这导致学生“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这一活动不够充分。统计五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时间过长。学生在记录了保质期后,对保质期引发的思考因为时间紧张就没能充分展开。在教学中当有学生注意到保持期长短后,老师仅是抓住影响保质期的因素开展了讨论。其实学生填写了有关表格后,引发的思考还有很多,如:蛋黄派上没有生产日期、光明鲜牛奶已经过期了等。

  没有在关键处点拨。对“影响食物的保质期的因素”进行讨论后,我没有趁势让学生对“同一类食品,选择保质期长的食品还是选择保质期短的?”进行研讨,这丧失了对学生进行“用知识改善生活品质,提高饮食质量”的教学契机。还有让学生说你最关心的信息是什么时,也可以让学生在配料、三无产品等方面有个了解,而不是直奔主题——研究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教学反思的反思4

  传统的教学法强调了教师的讲授作用,其课堂结构千篇一律,难以创设生气。当今,加强素质教育就要改变这种状况。“读、讲、议、练”教学法注重“教”与“学”的互相渗透和互相作用,在历史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较好地掌握历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及其规律。这种方法,一改教师过去硬性灌输、包办代替的现象,真正体现了课堂教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现代教育思想。*年来,我校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尝试“读、讲、议、练”四段教学法,效果显著。

  读:教师课前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题,阅读教材,思考问题。读是教学开始部分,时间控制在6至8分钟。要求学生阅读时注意章、节、句、段之间,特别是小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教师列出的问题,初步读懂教材内容,明确重点、难点,标出疑点,理清线索,做好读书笔记。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教师应注意巡回指导,解惑释疑。如《**现代史》上册《帝国主义瓜分*的狂潮》一节,教师可先提出“什么是资本输出”,“帝国主义国家对华资本输出的形式及危害”等问题,指导学生读书,独立思考,并对学*有困难的学生个别辅导,阐释“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等概念。

  讲:就是教师的讲授,授课时突出一个“精”字。即学生通览教材,经过一般思索后教师“精讲”。其目的是要用精练的语言,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和热点,把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讲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时间掌握在20分钟左右,讲授中教师要用彩色粉笔书写正副板书,凡是重要的年代、地名、人名,主要内容——>历史的基本线索、重要的基础知识,亦即基本观点和基本概念等,都要求学生在课本相应的位置上注明符号和写出要点。教师精讲后,应即安排2至3分钟时间让学生速读,将学生在自学时的疑点和教师精讲部分的重点,有选择地再读一遍,强化记忆,以达到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的目的。

  议:教师有目的地让学生把尚未弄懂问题的疑点提出来,师生一起展开讨论。方法可以由教师先提出疑点,引导学生思维,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或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启发,开启学生的思路,当堂讲清疑点;也可以概括几种不同看法,然后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应的课外读物,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让学生在课外寻求正确答案。如在讲授西欧启蒙思想时,学生提出:启蒙思想的核心是反对专制、特权,要求民主、自由、*等,可卢梭又提倡“社会契约”,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社会契约”,这前后两种要求是不是矛盾的?通过讨论,学生终于弄清启蒙思想家是要求以“社会契约”——“法制”来维持一个民主、自由、*等的社会。从而,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内涵,学生对教材上一些问题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和全面了。

  练:学生在经过读、讲、议几个过程,获得了新知识、新概念后,为了巩固这些知识,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练*题(包括课后练*题),要求学生及时完成,一般以选择题和简答题为宜。课堂上的练*主要是师生一起分析具有典型性、示范性的例题,为学生课后作业扫除障碍,并希望通过“练”,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达到当堂掌握、当堂理解、当堂巩固的目的。但不宜把求知的目标定得太高,以免脱离学生的学*实际,有时不妨稍稍降低一些训练的难度。从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着眼,训练应有一个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的总体构思,引导学生“拾阶而上”,一步步登堂入室。

  “读、讲、议、练”教学法注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学*中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读、讲、议、练”注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开发智力,使之逐步养成积极思维的良好*惯。“读、讲、议、练”注重学生思维的流畅性,通过经常、反复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读、讲、议、练”注重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教师讲得少,学生动脑、动手机会多,思维训练容量大,不仅使学生把知识真正化为己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创造了条件。

  应该注意的是“读、讲、议、练”要体现历史课的特点,切忌将>历史课上成>语文课。不应在语言文字上兜圈子,要突出把握>历史课的“个性”。

  “读、讲、议、练”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课堂结构、教学方法的设计,都要*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合理组织,同时,在教学过程,又必须随时根据课堂出现的新情况,因势利导,调整教学步骤,以便把学生求知探索的积极性引向既定的目标。

  教学中,要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倡导教学相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等、民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教师应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积极开发学生潜能,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标新立异,使学生身心愉悦。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敏捷,真知灼见、创新火花才会迸发。

  在“读、讲、议、练”教学中,直观教具,特别是现代化教学手段要充分运用,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的反思5

  【内容提要】作为旨在促进教学完善与合理的一种理念,反思性教学一度成为*年来教育科学领域的主题词之一。但是,仅仅从技术与经验的层面考虑教学问题是远远不够甚至是不可取的,教学实践的情境性和教学行为的复杂性要求:反思性教学必需还原为反思的理性与决策的自觉。我们需要对反思性教学的发生予以廓清和关照,从历史与实际的追溯中揭示其发展轨迹和其相关的认识偏差,从而敞亮和刷新反思性教学存在的合理性:能力和态度构成反思性教学的先在前提,实践与有效构成反思性教学的逻辑规范。

  【关 键 词】反思性教学/教学实践/教学主体

  作为*年来在教育科学领域新兴的`研究范式和教学理念,“反思”以强大的聚光灯从哲学照向教育学,从一个丰富的语词形成为较为幼稚的理论体系。作为教育改革和教师培训的一个重点和热点,反思性教学也迅速生长为教育改革和教师发展的主题词之一。毫无疑问,对于反思性教学的可能性、必要性,的确已经得到合法、合情的供认与接受,反思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予以了完美的结合,这无疑将极大地提高当前教育教学实践的可行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期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但不无遗憾的是,对于反思性教学的操作性、价值性和合理性,似乎仍然还处于某种“失语”状况,甚至带有一系列根源性的认识偏差。为了让“反思性教学”不再失却“自信力”与“他信度”,藉以达成对其理解的合理性和操作的有效性,如何*衡反思与教学二者的关系,便成为了我们一起关注而又必需加以廓清的问题。

  一、历史与实际:理念的梳理与追问

  首先完成把反思与教学融合起来这一建设性任务的先驱人物是杜威,他对“反思性教学”作了萌芽和启蒙层面的开拓:反思“能够使我们的行动具有深思熟虑和自觉的方式……思维是把单纯情欲的、盲目的和激动的行动转变为智慧的行动。”对此作出突破性认识的关键人物则是萧恩,他首次提出了“反思性实践”这一概念,强调在问题设定与情境重构中进行“反思性对话”:“实践者通过价值、知识、理论和实践等所有恢复经验的技能来解释或构成他们的经验。” 追随教学活动实际的考虑和理想的守望,“反思性教学”在西方课程改革的推波助澜中逐渐从理念向范式予以转捩与突围,相继形成了以埃拜模型、爱德华兹—布朗托模型、拉博斯凯模型为代表的反思性教学的多元格局,从而使反思性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操作过程和严密的逻辑性展现,而是对人的生命尊重,赋予教学者以更为丰富而普遍的意义,反思性教学和教学之反思被融入到了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宏大视野中。

  毫无疑问,反思性的历史发展在充沛张扬对人类实践的开放精神和逻辑力量的同时,也迅速抢占了教师发展以和教学研究的制高点。国外学者波斯纳提出的一个教师生长的公式“经验+反思=生长”,以和我国学者林崇德提出的“优秀教师=教育过程+反思”,同样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教学需要反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反思”之于“教学”,无论是从初衷还是归宿来说,都是教师主体和教育本体一次积极的自我敞亮、自我审视的行为,以达到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最优化。从更为普遍的意义上说,教师生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教师自身对自身的评价和教师自身的自我改造。从学术研究的意义和实践探索的价值这一双重指向而言,反思不只是促使教师从技术的“奴役者”演进成教育的“思想者”,而且引导教师从职业的“谋生者”凸现为专业的“创生者”。

  但是,“必需说明的是,尽管反思性教*动是种强有力的和有价值的运动,但反思性教学并不一定是好的教学”,换言之,是否“反思”了就足以促成教学的改善?“尽管形形色色的反思性教学方法和方案与日俱增,但它的一个被普遍认同的特征是反思性教学的观念难以用于实践,这反过来影响了对理论化和促进教师反思的许多问题的认识”,我们目前最大的困惑就是:“反思性教学”的空间和时间有多大?以什么样的“规范”衡量教学的“反思”已经得以实现和完成?“反思”和“教学”之间如何坚持相互的张力与耦合?事实上,尽管一大批专家、学者最*对“反思性教学”刻画得如何惟妙惟肖、传唱得如何震天价响,“反思性教学”仍然还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一种“黑箱”——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是一个“黑洞”——任何内容都可以在其强大的引力之下一扫而光、一网打尽。于是,即使“反思性教学”这一术语在教师例会上、教育文集中被广泛征用,甚至开始被作为诸多教育行动的前提,但人云亦云、趋之若鹜的心态却一起将“反思性教学”推向了空中楼阁。在某种程度上说,类似的一堆扑朔迷离的认识和相关的一些美轮美奂的措辞导致“人们总是不加批判的赞扬教师反思的结果,而把一个更为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单化……更多的反思会使有害于同学的实践行为得到强化甚至合法化”。

  固然,影响反思性教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教师个性、固有观念、能力、经验等等主观因素,也包括同学特征、师生关系状况和课堂情景等客观因素。不同阶段,教师所形成的观念的水*和层次不同,对教育行为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尤其是长期教育工作所形成的惯性容易让一些教师满足目前的状态,宁安勿宁变,惰性让观念只能活跃在纸面上,在行为上只能是一种静态。特别是在不少煞费苦心的培训后,在多数有意识、有组织、有目的的学*后,反思观念仍然是反思观念,反思行动仍然是反思行动,没有关联,也没有变化。一方面,对于教师教学而言,反思性教学在形式上只是一种精神、一种主义,它倡议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倡议了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供认发生于教学实践中的“个人实践知识”;另一方面,当涉和如何来评判这些教学活动,如何发展这些反思性实践的价值和效用的问题时,反思性教学似乎还是一个盲点。如此,“反思性教学”必定将置身于一种浮躁与尴尬之境:浮躁于观念、思想层面的“趋之若鹜”,尴尬于实践、操作层面的“曲高和寡”。

  此外,目前教师所接受的“反思性教学”,大多是观念的传授。这些理论来源于他人的概括,即使来源于实践,但他人的、笼统的、从实践中经过过滤的观念要真正内化为教师自身的教育行为还要有一个消化过程。比方对“反思性教学”是否有真正的理解?它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常见一些学校、教师将这个观念转化为“冥思苦想”、“独立考虑”这个教育行为,偏离了其真正内涵。是否认同所接收的新观念?是因为权威而去认同还是发自内心的认同?是否有愿意将旧有观念转化为教育行动的再学*愿望?在观念和已有经验的强烈共鸣的情况下,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来执行?是否在很多时候仍然依照个人经验、直觉甚至激动而非实质和实质的反思理念与认识等来做出相应的反思行为?诸如此类的问题不得不促使我们进一步反思:反思性教学所依赖的直接推动力和内在支撑点在哪里?

  二、能力与态度:现象的扫描与探询

  当“反思”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开辟“教学”的康庄大道时,反思性教学依然解脱不了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所面临的一种“宿命”:大多数教师(包括当今的优秀教师)*时对教育的价值问题考虑甚少,多数教师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表示自信[6]。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常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妨追问一句:教师的灵魂由谁来塑造?经常要求同学“创新”,却不愿、不屑、不肯先从自身创新;希望提高同学的某种“素养”,却很少关注教师自身的素养。这至少可以说明,我们对教师自身的反思是缺乏挖掘的深度和勇气的。仅仅从技术与经验的层面考虑教学问题是远远不够甚至是不可取的,教学实践的情境性和教学行为的复杂性要求,反思性教学必需还原为反思的理性与决策的自觉。换言之,反思性教学的发生首先需要拥有自身的主体性条件(实践主体的自我意识、认知能力和价值尺度等一起构成了内在的主体性条件)。

  教师是决定反思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因素,“胜利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发明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和他们自身的职业能力”。要完成教学反思,必需依赖于反思性教学行为发生的主体——教师,而教师的能力与态度则首先构成反思性教学得以达成的逻辑要素。反思不是教学的必定行为,它依赖于教师是否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并关注问题,即能力和态度两方面。就能力而言,假如教师完全的依照其既定程序进行教学,那么问题是很难被捕获到的;就态度而言,教师能发现问题,但是他并不想多关注它,反思行为同样不能发生。进言之,倘若一位教师具有反思的能力,进而其反思的层次、境界都领先于他人,但他没有反思的愿望或责任,其反思难以发生;倘若一位教师在责任与良心的推波助澜中发生了强烈反思的欲望与激情,并涌现出一种跃跃欲试的鲜活状态,但他缺乏反思的能力和战略,其反思也难以最终实现。

  一方面,构成反思的问题是实践者(教师)提出来的,它不是原本在教学中客观存在的,它与教师的经验、方法和能力有密切的联系,能成为一位教师反思对象的问题,即使在相似的情境也难以成为另一位教师反思的对象。有什么样的问题源自实践者有什么样的眼光、视野和现时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是无法受到外界控制的,也难以得到外界的协助,因此,其已有的经验和能力在决定着反思性教学的发展方向。所以,发展方向对于当时教师而言是一个必定的结果,而不是应然的结果。就一般教师的反思能力而言,除了学科专业知识(所谓本体性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所谓条件性知识)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性知识、缄默知识和教育智慧。教学主体在反思性教学的环境中,他的教学行为自然地以教学实践为核心生成、展开,教学环境中充溢着学科的气息,形成一种独有的反思文化。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学主体,能够真正地确证自身教学主体地位的方向与尺度,明确教学主体得以实现的维度与根基,选择相应的反思战略,比方教师可以建立学*档案、进行问卷调查、撰写反思日记等形式予以总结与反思。因此,真正的一名反思型教师,“除了专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和能力以外,还应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试图维系反思主体角色的合法性和教学的合理性,行使反思者的权利以提升反思的境界,就必需要扩展教师的能力范畴,否则,就会遗憾地重温泰戈尔的经典之言:世界上最痛苦的事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另一方面,即使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经验是教师发展反思性教学的重要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力和经验会自动转化为自我反思的财富。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与反思性教学之间并不存在统计上的相关性,一名老教师并不见得比年轻教师更善于、更勇于、更常于反思。丰富的学科知识并不是形成反思性教学的唯一条件,教师的教学经历或经验也不是反思性教学质量的绝对指标。能否想得好、教得好取决于是否具有反思性探究精神的内容、方法和层次,这也是建构赋有效果的反思性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师只有认真考虑,深入研究其特定教学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努力尝试最好的教学行动,才干真正实现反思性教学。

  因此,“仅仅从技术上考虑、质疑或评价自身的教学的有效性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还要求教师审慎地考虑他们实践的伦理意义并乐意根据顿悟矫正不良行为”,反思的责任之感和虔诚之心不只是反思性教学得以有效生成的基本条件,而且是教学和其主体坚持其独立性,赢得职业地位与职业尊重的必要前提。主体的反思态度、精神、道德等作为意识形态的存在,决定了它的非必定性,假如没有主体时常地反思,不可能成为主体的*惯性存在,也不可能成为主体的智慧,而只能是对主体的外加规范和约束。反思必定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清晰地认识到教学的性质与独特表征,在教学过程中有将反思的特性置于主体的地位,致力于教学主体的教学素养提高的反思意识。教学主体的反思态度是坚守反思性教学的有力保证和实践前提,教学的生成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主体的意识发展方向,这也决定着反思性教学的性质与意义。

  三、实践与有效:合理的理解与阐释

  哈贝马斯指出:“当人们努力追求合理性并确定观念与行动,以形成对现象的新的理解和鉴赏时,就要激励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事与愿违的状况却毫不客气地给了我们一记响亮的耳光:“非常明显的是,在实际的教同学活中,教师们往往把某种教学意向当成是一种既定的工作任务来接受,而不是当成一种需要和个理性反思的主题。”


《重力》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假如失去重力作文 (菁华5篇)

假如失去重力作文1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一举一动都受到重力的影响,人们都早以*以为常了,要是一旦失去重力,我们的生活又变成什么样子呢,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有了宇宙飞船和航天飞行器,宇航员们体验到了人在失去重力的情况下的生活,宇宙飞船和航天飞行器上的宇航员,在船内就失去重力。

  在失重状态下,人可以静止在空中,要举起笨重的物体,也不用费力气,真是?举重若轻?,宇航员要睡觉,躺着站着都行,没有不同的感觉,实际上,宇航员是钻进固定在舱壁上的睡袋里去睡觉的,就像虫茧挂在树枝上那样。

  在太空中吃饭也很特别,不能吃碎渣飞溅的饼干,以免碎渣受力运动在空中,吸入气管,早先宇航员的食物是装在像牙膏那样的管里,吃的时候往嘴里挤,现在制成了可以在太空吃的普通饭菜,如一口一个的面包,外面裹着一层蛋白质薄膜的蛋糕,用塑料袋装的各种冷冻压缩食品等,在失重状态下,杯里的水倒不进嘴里,宇航员喝水时要把水挤到嘴里去。

  航天飞船进入太空绕地球飞行时,宇航员的衣食住行与在地球上完全不同。宇航员进餐时用一种特殊的托盘,将不同的食品隔开,以防食品受力运动。宇航员刷牙的牙膏是特质的,刷完牙之后要把咽到肚子里去,要使用没有泡沫的肥皂,禁止使用电动剃须刀,否则胡渣会像粉末一样在舱内四处乱飞。淋浴时也钻到袋子式的?浴缸?中水从水栓中喷出来后,用海绵块代替毛巾在身上擦洗。

  这些都是因为宇航员在太空时处于失重状态,即好像所受重力为零一样,那么世界上没有重力会怎么样呢?

假如失去重力作文2

  今天早上我刚一起来就飘到了屋顶上,我头一往上抬撞上了,疼死我了,我刚要穿衣服,可是我怎么也找不到,原来衣服飘到下面去了,我使了全身的力气往下游,终于拿到了衣服,我穿上了衣服在吃早饭的时候,饭菜也都飘了起来,牛奶没有洒,而是飘到了屋顶上,早上饭也没吃成。

  我上学的时候,在路上,我看见汽车也飞了起来,可是因为太重了,没有飞太高,到了学校几百人都飞了起来,我认为很好玩,教室里的.桌子、椅子,也全飞了起来,可把我撞疼了,等了很长时间王终于挺过了上午的四节课,中午吃饭的时间,我不敢吃,因为饭都是飘在空中的,我可不想满脸都是饭可恶心了,像吃狗屎一样,我一想到下午的那三节课,我就头疼,上午的时候我已经备撞的满头是包了,一想到这里,我就很不开心,原来没有重力的世界一点也不好玩,下午的第二节课我上的都不是很好,而是很糟,好不容易我挺到了我最爱的体育课,本认为会玩的很开心,可是已经飘到了篮筐上,篮球不是一投就进了吗?我又想踢足球,可是我们在空中怎么踢呀!

  我又想踢足球,我们连球台都摸不到怎么打呢?什么都不能玩,放学了,我伤心的飘回了家。 早上我一起床发现世界上又有了重力,我的生活恢复了原样,有重量的世界真好啊!

假如失去重力作文3

  如果失去了重力会怎样呢?

  如果失去了重力,人就会飘起来,在云中穿梭,跟云朵玩躲猫猫,眺望世界,看看这个世界到底有多大?如果不碰到其他东西还好,要是遇见飞机那就可不好受了。

  如果失去重力,那么都不用汽车、轮船、地铁、火车、动车,只要轻轻一跳,就可以在天上放飞自我,想去哪就飘到哪儿。

  可是并不是失去重力就是好的。上厕所坐到马桶上,可是不一会儿就飞起来了,抓也抓不稳,只能大声呼喊求救。*时上课也上不好,没上多久就飞了起来,连老师也飞到天花板上去了,开始上“空中课堂”,那课也不用上了,全都忙着找东西了,铅笔、书本都飞在天上去了。

  那样,地上什么人都没有了,天上“飞人”满天,闹哄哄的一片,人都挤成一团,你碰我,我碰你,搞不好便来个大碰撞!

  看来失去重力也不方便。

假如失去重力作文4

  有一首歌差不多人人都会唱,“啊……喜马拉雅山啊,再高也有顶哟……”

  是的,喜马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瞩目的最高峰。海拔8848.13米。各国的登山队员不也是爬上去了,真了不起!

  但是,登山队员爬上去花的劲儿太大了,这都是重力在“作怪”。于是,您也许会想,要是没有了重力,那么人们爬山、走道儿、搬木头,该有多轻松啊……

  其实,假如失去了重力,您连“西北风”也喝不上的。空气失重后,再也不会老老实实地呆在地球表面了。它将自由自在地飞到广阔的宇宙空间……

  我告诉您,可别尽想着轻松,随之而来的麻烦可多啦,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首先,假如失去了重力,人就失了重量,像个汽球一样,悬在空中。无论被什么东西碰了一下,就能飞个十万八千里。而且地面上原来摆着的物体,也都失了重,什么锅碗瓢盆,水桶水缸,桌椅板凳,洗衣机,电冰箱,大衣柜,双人床,小汽车,大吊车一齐在空中飘来飘去,全成了气球啦!

  也许您会说,这一下我可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了。您别高兴得太早,麻烦事在后头呢

  就拿吃饼干来说吧,一咬免不了要掉渣儿,而渣子没有重力的作用,就不往地上掉了,有的钻进您的鼻孔,有的迷住您的眼睛叫您没办法呼吸与观看。喝水也别扭,水不受重力影响,就呈球状,而且,有多大空间就能充满多大空间,满天空都是小水珠,您休想痛痛快快喝一大口。

  做饭更难了,炉子和锅一碰就飞开了,而且点着了火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不能上升,把火陷围严了,火也就灭了,看来只好“喝西北风”了。

  可见,重力是多么重要啊!

假如失去重力作文5

  没有重力。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一举一动都受到重力的影响,人们都早以*以为常了,要是一旦失去重力,我们的生活又变成什么样子呢,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有了宇宙飞船和航天飞行器,宇航员们体验到了人在失去重力的情况下的生活,宇宙飞船和航天飞行器上的宇航员,在船内就失去重力。?

  在失重状态下,人可以静止在空中,要举起笨重的物体,也不用费力气,真是?举重若轻?,宇航员要睡觉,躺着站着都行,没有不同的感觉,实际上,宇航员是钻进固定在舱壁上的睡袋里去睡觉的,就像虫茧挂在树枝上那样。

  在太空中吃饭也很特别,不能吃碎渣飞溅的饼干,以免碎渣受力运动在空中,吸入气管,早先宇航员的食物是装在像牙膏那样的管里,吃的时候往嘴里挤,现在制成了可以在太空吃的普通饭菜,如一口一个的面包,外面裹着一层蛋白质薄膜的蛋糕,用塑料袋装的各种冷冻压缩食品等,在失重状态下,杯里的水倒不进嘴里,宇航员喝水时要把水挤到嘴里去。

  航天飞船进入太空绕地球飞行时,宇航员的衣食住行与在地球上完全不同。宇航员进餐时用一种特殊的托盘,将不同的食品隔开,以防食品受力运动。宇航员刷牙的牙膏是特质的,刷完牙之后要把咽到肚子里去,要使用没有泡沫的肥皂,禁止使用电动剃须刀,否则胡渣会像粉末一样在舱内四处乱飞。淋浴时也钻到袋子式的?浴缸?中水从水栓中喷出来后,用海绵块代替毛巾在身上擦洗。

  这些都是因为宇航员在太空时处于失重状态,即好像所受重力为零一样,那么世界上没有重力会怎么样呢?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