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优秀作文 (菁华9篇)

首页 / 作文 / | 优秀作文

送别优秀作文1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歌声犹如一把把锋利的刀子,刺进了我的心里。

  今天下雪了,断断续续的下了一天一夜,好久没有看到这么没的画面了。我和我的好朋友们,坐在老学校的仿草坪里叙旧,本来是件高兴的事,可同学们却给我唱起了送别,和铉很美,声音很轻,就这样把歌唱给我听,我忍不住潸然泪下,因为我要转学了,大家不知道何时才能相见,可能是一年,可能是两年,也可能是永远。尽管在一个星期前大家就做好了思想准备,可一想到从小到大的玩伴就要分开,心里还是很难受,要有多坚强,我才能做到念念不忘......还记得那个天真的约定,说好每年下雪都要在一起,离约定的时间不到两年,我就要食言了。去年下雪,各个班级之间展开了一上午的较量,在操场上,我们和老师们玩的不亦乐乎,尽管全身都被雪球砸湿,可那一次的经历却成了我最美好的回忆。翻开回忆的图册,寻觅记忆的源泉,如今,只剩下了照片。

  到了分别的时候,那句再见久久没有说出口......

送别优秀作文2

  荒原上一道碧蓝的伤口在干燥的*原上蜿蜒而过。深秘的风寒冷而萧瑟,已有一丝仲冬的冷冽。零落的枯草在摇曳中艰难地站立。越是靠*这道伤口,枯草就是密集。依稀辨认出草原上芦苇荡的尸体。

  深秘的季节,只有大雁愿越过这伤口飞向南去。突然,一个雄厚却不宏亮的男音划破了寂寥的天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伴着高渐离躁动不安的鼓声,那声音似乎更加坚决以至于几百人一起唱起来,声音响彻天空。

  那无尽的伤口映射着蔚蓝的苍穹,那白衣冠在枯草的摇曳中显得更加刺眼。

  “荆卿”,一碗酒在一双不安的手里泛起不安的涟漪,太子丹将目光从酒盏上缓缓移至对面人的脸上,“我敬你”。触及到的是一双波澜不惊的眸子,荆轲定往了,随即端起一碗酒,仰视苍穹,那酒便顺着衣袖渗透地下,而后便是利落的绝响,易水河畔,雄壮的歌声取代了伤悲,

  荆轲载着许多希冀,离开了,他始终也没有回头……

送别优秀作文3

  阳春三月,春光明媚。天上飘着朵朵白云,遍堤的花儿就像浮动的迷雾。然而这么美的一天,黄鹤楼顶上就弥漫了离别之苦。原来马上孟浩然要迎江而下,去往扬州。

  此时,孟浩然和李白盘坐在垫子上,都沉默不语,李白拿起酒壶倒了满满的两杯,递了一杯给孟浩然:“浩然兄,这次您一出去多久方得回来?今日让我们再次畅饮一回,干了!”话毕,两人扬起脖子一饮而尽,孟浩然眼睛里闪烁着泪水:“太白兄,这酒还是从前的味道,不知此次出行回来还能尝到这么爽口的酒吗?”李白也挤出了笑容:“浩然兄,我这酒给您留着,您什么时候回来,我什么时候请您喝!”

  李白沉默了许久,又道:“记得以前我们游山玩水,吟诗作画好不乐乎。但现今你我却要天各一方……”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孟浩然走向船,一步一回头,小船慢慢向东边上下漂浮着,欲行欲远。最终消失在天和水交接处,一只船变成了一个黑点,李白仍然屹立在江边,眼含热泪,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往天的尽头涌动。良久,李白回到黄鹤楼,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别优秀作文4

  这是一个普通到再也不能普通的早晨,晴空万里,秋风**。但,我的心情却不像天气这般晴朗。因为今天,我亲爱的姥爷就要回老家了。

  早上,全家人起床后,所有人都不说话,静静地帮姥爷整理行李箱。我的大脑里一片空白,整理着整理着就忽然停了下来,忘了自己在干什么。只觉得身体像飞起来一般,腾云驾雾,轻飘飘的。过了好长一会儿,我才猛地一下,从虚幻回到了现实。在回到现实后,我还是有点晕乎乎的,以至于好几次都把东西装错了。

  终于到了九点钟,姥爷该从家出发了,我们也开车送一送他。一路上,我的大脑还是一片空白。明明是一个小时的漫长路程,我却觉得像过了一秒钟那么快。到了火车站,谁也不说一句话,只是静静的等待高铁进站。我坐在椅子上,盯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发呆。广播里传来姥爷的高铁到站的几句话。我忽然意识到老爷以后再也不能陪我玩了,泪水在眼眶中打转着,却又流不下来。姥爷背好包,拉好行李箱,向我们挥手,我们也向姥爷一个劲儿地挥起了手……

  姥爷的身影一点一点的消失在我的眼睛里,最后,在我的泪水中变成了一个模糊的小黑点儿,直到消失在嘈杂的人群中……

送别优秀作文5

  天很高,很蓝,栀子花的香气在空中飘散,时而浓郁,时而淡雅,我们在小路上携手走过,终于还是要说再见了,在这个忧愁的夏日里……

  今夜的星空显得很美,点点繁星好似颗颗明珠,镶嵌在天幕下,闪闪的发着光。一会儿高,一会儿低,高的时候觉得怎样的摸不着它们,低的时候又觉得摇摇欲坠。繁星点点的星空是那么美丽,每颗星星似乎都有一个亲密的挚友他们一边聊天一边“闪”着。可我呢?我的闺蜜早晨告诉我,她要走了,我问她:“你就不能留下吗?”她却什么都没说,只见阳光照在她的脸上,我看到她眼角那晶莹的泪珠在打转。已到深夜,我还未入眠……

  黎明,像一把利剑,劈开了分别的帷幕,迎来了初升的太阳。天已经亮了,小窗上流进来清泉般的晨光,枝头上,小鸟在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可我却始终高兴不起来,我一直望着窗前欢腾的场景发愣……终于,清脆的电话铃打破了一切,是她打过来的,电话就这样通着。许久,她叹息道:“我要走了,下午的飞机,我希望我们还能一起走过那段熟悉的路。”我仍然将电话放在耳边,久久未放。我特意换上了我最喜欢的衣服,扎上马尾辫,绑上蝴蝶结,整理了一下衣角,拿了一本发黄的纪念册,去我们约定的小路。我一个人走在充满我美好回忆的小路上,看到了曾经的木椅、大树、石头还有栀子花……小时候,我和她总是在这条路上摘一大捧的栀子花,因为栀子花代表我和她的友谊,而这种友谊,甚至超过了亲情、爱情。我把栀子花夹进纪念册,就好像把我和她的友谊夹了纪念册。我找了一张木椅坐下,望着那条长长的小路尽头……渐渐地,渐渐地,我依稀看见一个人,向我缓缓走来,越走越*。而随着她来的是朦胧的小雨,不知是否太过悲伤,连上帝也忍不住哭泣。我期盼着,期盼着她开口说话,而等待的结果却是一句“你走吧”。这句话仿佛让我听到世界崩溃的声音,我的心碎了,“难道她是一个绝情的人?一点也没有什么离别的话?也许是她不想让我伤心,不想让我为她的离去而哭泣。”我们就这样互相对望,此时无声胜有声,我已然忘记了天还在下着小雨,而她的面孔也有些模糊。雨,是那么无情,冲淡了我与她九年的友谊,在今天,我就要与她分离。我静静聆听着,雨水交织出一首悲伤的曲子为她送行。她看了看还有几滴雨水在上面的手表,无奈地说:“时间到了,我……我该走了。”她拎起行李箱从我身边走过,这时,我唱起了我学过的骊歌为她送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她在我的视线中越来越远,越来越远,直到模糊的身影彻底消失。忽然,我想起了那本泛黄的纪念册,可是人已经走远了。我一个人,又回到那张木椅坐下,望了望那条长长的小路,看着像雾似的雨,像雨似的雾,丝丝缕缕缠绵不断,毛毛细雨,悄悄无声地飘落着,像是无数蚕娘吐出的银丝。许久,稀疏的小雨仍旧在下,我抬手往脸上胡乱抹了抹,不知是雨还是泪……我跑着,这次我真的流泪了,尽管下着雨。我回到家,关上门,打开那本泛黄的纪念册,所有字迹都模糊了,只有那些被我和她夹进纪念册的栀子花,仍保留着属于我和她美好记忆的最后一缕香气。“朋”,似两个月亮坐在天空,相互关怀,相互照亮,缺一不可,那源源不断的光芒是连接彼此的纽带和桥梁!没有朋友的人是生活的黑暗中的人,没有朋友的人是真正的孤儿,朋友啊,你会让我的旅途黯然失色吗?

送别优秀作文6

  今天,朋友孟浩然要去扬州,于是,我便邀请孟浩然去黄鹤楼饮酒,同时为他送行。

  在黄鹤楼上,我们一边饮酒,一边聊着自己远大的抱负,同时也聊到了三月繁花似锦的扬州。“光阴似箭,月光如梭”。到了朋友该上船的时间了,我便依依不舍地与朋友向江边走去,到了江边,我对孟浩然说:“孟兄这次离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啊﹗望你多多保重……”孟浩然对我说:“贤弟你也一样,要多多保重啊﹗有时间来扬州玩吧﹗”

  孟浩然上了船,我们挥手告别,船越行越远,渐渐地消失在碧蓝的天边,只看见滔滔江水向天边奔流而去,也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去。我久久地伫立在黄鹤楼上,深情地目送着好友孟浩然的离去,内心很不是滋味,这时,我与孟浩然相交成朋友时的情景,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于是我便拿起笔,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朋友,再见了,愿我们的友情天长地久。

送别优秀作文7

  远去了,远去了……

  柳絮飘飞,清风轻抚,脑中、心间都只留下了我们梦一般的回忆。友人啊,当你离开久居的故土时,你是否难过?你是否不舍?你是否徘徊?你是否彷徨?无论有否,我只能在心中默默祝福你。

  望着你离去的背影,我只想道一声:珍重,安好。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当年李白惜别孟浩然时,那又是怎样一种惆怅?纵使万般不舍,却又无能为力。古来皆言知音难求,谁知知音更是难留啊

  长亭依旧,人已不在。

  落红秋枫,只为我一人而舞。你还会回来吗?或许当你归来时,红叶已落地,绿草已枯黄。

  离别何足挂齿,我们在心里都没有望记谁。泪,总是不经意流下,只为昨昔,只为今朝,只为你。

  相逢是多么短暂!等待又是何等漫长?以后的岁月我不能期待什么,有独自伤感,叹息。

  你离开了,我送你到城口,山那边是你想要的世界,山这边,是你难舍的乡愁。送你啊,别了!我已经说不出什么,你似乎也有些迷茫。

  再见吧,再见罢!只是,不要忘了我,不要忘了我们一起共度的时光。

  雨,纷乱迷离,窗外的世界渐渐模糊。如今已是深秋,我抬头看天,却只感到灰蒙蒙的一片,如今,你又在何方?

  感伤,泪流。友人,愿你安好,早回乡。

送别优秀作文8

  暑气未消的午后,送别的路上依稀浮现着一二身影。匆匆的人群,我置身其中,身旁是我的好友。

  两个人缄默着,沉默许久。

  翁翁郁郁的树林遮住了天空的颜色,轻柔的浮云笼罩着太阳,仿佛轻纱般的梦,凝固的空气仿佛要蒸发世间的一切。

  我望了一眼好友,叹了一口气,打破了宁静,“你还是决定走么?”我问道。

  他苦笑“是啊。”长叹……

  我点了点头,莫名的情绪在心中。

  依旧沉默,依旧前行。冗长的时光在这路上曼延,流离的悲欢在这肆意的狰狞。

  过了一段时间,二人同时停住了脚步,对望,凝视,苦笑……

  有些事情终归是要去面对的。

  于是,同时迈出了走进车站的那一步。

  “到了那边别忘的打电话。”

  “放心吧。”

  短暂的喧嚣后又归于宁静。

  我买了一张站台票,陪同他来到月台,准备将他送上火车。

  他停住了脚步,从行李箱中小心翼翼的取出了一张纸,递到我手中。

  “这是那次我们一起画得画,现在,就当礼物送给你吧。”

  他不擅言辞,说出这些话已是奇迹了。我的手有一丝颤抖,小心翼翼地将那幅画放进我的书包中,又从书包中轻轻的取出一本书。

  “这是你在喜欢的那本书,嗯,送给你,希望你一切*安。”

  对望,两颗心开始摇动,不是因为寂寞,而是因为感动。

  车轮碾转,他在火车里从我招手,但我坏没反应放过来,车便一闪而过,淡淡的遗憾……

  小雨淅沥里的下着,水模糊了我的视线,不知是雨,还是泪……

送别优秀作文9

  阳春三月,黄鹤楼顶上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前奔流着。微风吹来,点点浪花,轻轻融进江水之中。

  黄鹤楼内,李白与好友孟浩然面对面坐着。两人沉默了一会儿,李白说道:“孟兄,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扬州的气候不比这里,十分温热。孟兄到了扬州一定要保重身体啊!”孟浩然笑着说:“不过是去扬州任官,老弟不必过于担心,住一些日子便会*惯,到时候我定在游览中给老弟写信,让你也瞧瞧西湖的风光。”“好。”李白哈哈大笑,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几只白鹤正在楼顶,听到这笑声在暖阳中展开洁白的羽翼,飞向天边。李白又倒了一杯酒,向孟浩然敬道:“孟兄,你生性如此洒脱,让愚弟十分羡慕。要说写诗,我便只服孟兄您一人。您瞧那《春晓》仅仅20字,却将夜来无雨、落叶缤纷的春景描绘得……”“打住,就此打住。老弟又要挖苦了,如说写诗我哪里比得上你?”二人一碰杯,饮下美酒,相视一笑。小船已靠*岸边,默默的等着孟浩然,孟浩然与李白再饮一杯,便站了起来,依依不舍地说:“我要启程了,后会有期,老弟。”

  李白赶忙回礼,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郁闷,二人从相识到成为至交的情景在他脑海中回放,他望着孟浩然走下黄鹤楼,登上船,忍不住大喊:“孟兄一路顺风,也让我瞧瞧西湖的美景。”“好……”小船缓缓离开岸边,朝扬州方向驶去,李白沉思片刻,心中的灵感爆发,长叹一声:“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别优秀作文 (菁华9篇)扩展阅读


送别优秀作文 (菁华9篇)(扩展1)

——送别优秀作文 (菁华6篇)

送别优秀作文1

  荒原上一道碧蓝的伤口在干燥的*原上蜿蜒而过。深秘的风寒冷而萧瑟,已有一丝仲冬的冷冽。零落的枯草在摇曳中艰难地站立。越是靠*这道伤口,枯草就是密集。依稀辨认出草原上芦苇荡的尸体。

  深秘的季节,只有大雁愿越过这伤口飞向南去。突然,一个雄厚却不宏亮的男音划破了寂寥的天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伴着高渐离躁动不安的鼓声,那声音似乎更加坚决以至于几百人一起唱起来,声音响彻天空。

  那无尽的伤口映射着蔚蓝的苍穹,那白衣冠在枯草的摇曳中显得更加刺眼。

  “荆卿”,一碗酒在一双不安的手里泛起不安的涟漪,太子丹将目光从酒盏上缓缓移至对面人的脸上,“我敬你”。触及到的是一双波澜不惊的眸子,荆轲定往了,随即端起一碗酒,仰视苍穹,那酒便顺着衣袖渗透地下,而后便是利落的绝响,易水河畔,雄壮的歌声取代了伤悲,

  荆轲载着许多希冀,离开了,他始终也没有回头……

送别优秀作文2

  车窗外,绿树、青山飞一般地从眼前掠过,家乡这座美丽的小城被远远地抛在了身后。汽车风驰电掣般地行驶在*整的高速公路上,载着我们一家三口,还有我精心为孩子准备好的行囊。

  因为他要去的地方冬天比我们这儿冷,所以保暖衣,棉衣棉裤,手套……这些厚衣物必须得带足了,还有一些日用品与儿子喜欢吃的东西。每一样不多,除了行李箱,加起来却有一大包。身旁静静地坐着远行的儿子,此刻,虽然他还在我的身边,与我靠得那么*,但是我知道他的脚步已经在渐渐地离开我了,一步步向前,愈走愈远。这一场远行,只是未来无数个日子里,将要与他一次次别过所拉开的序幕。

  我为儿子的行囊,整整准备了一个月之久。自认为一向不是个办事拖沓的人,而在这件事情上,我却不能做到雷厉风行。没有经历过此境的人也许无法理解,一位母亲在孩儿即将远行之前的那一份错综复杂的心情。这期间,是怀着怎样深情的爱与不舍,叮咛与牵挂,还有一份沉甸甸的祝福,一并儿注入行囊,精心打包,渴望孩儿在临行时一同带上。害怕一旦收拾停当,孩子远行的时刻也就已经到来。

  尽管,从六月八号高考结束至九月七号离别,几乎是整整三个月的时间,我与儿子朝夕相处。每天认真地做好他喜欢吃的饭菜,与他嬉笑争论某一件事。日子温馨而甜蜜,但是却不敢任意挥霍每一个珍贵的时刻。因为我知道,这之后,再也没有一个如此长的假期让我可以这样奢侈地和孩子腻在一起了。

  然而,纵然是曾经有过再多日子的相聚,当离别的时刻越来越*时,还是会感觉相聚的短暂。时光流逝得那样匆匆,如指间的沙,即使你再用力,也握不住一丝一毫。

  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陪着儿子奔走于我们这个熟悉的小城里的一家家店铺,精心挑选适合他的衣服,选择每一件日用品。然后我把选好的每一件衣服都过了水,晒在太阳底下,晾干后,整整齐齐地叠好,放在那里。而直到临行前一天,儿子才把准备好的衣物一件件收进行李箱。我在旁边帮他收拾,心中却五味杂陈。我想一直以来,孩子一颗即将远行的心,必定也是对家充满了无限地留恋,才会把收拾行李这件事一拖再拖的吧。

  儿子考取的是省内的一座大学,距离我们这儿有七八百里路程,报到的日子是9月6——7日,为了让孩子多在家待一晚,我们决定9月7号一大早出发。临行前一晚,当行李箱与那些大大小小的包都收拾停当,堆放在家门口的地板上时,我的心隐隐作痛。离愁在尚未启程时便已经到来,结结实实地填满了心房。

  也许,在与孩子的离别面前,所有的母亲都难以淡定,总是表现得比想象中的脆弱罢。夜深了,儿子依然没有睡,坐在床边与我话别,嘱咐我们要按时休息,保重身体,他在外面会好好地照顾自己。顿时,心中溢满了酸楚与不舍,眼泪情不自禁地滑落。深夜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眠。

  凌晨四点钟起床,为儿子做好了临行前的早饭,收拾停当,拂晓时我们踏上行程。经过五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我看到了“太原理工大学”那几个醒目的大字,与儿子一起拎着大包小包随着涌动的人潮走进了校门。我看到那宽敞的校园里,许许多多双陪着孩子的身影,欣喜地踏入,拖着沉重的行囊,在烈日下奔走。之后又有许多双发红的眼睛在校门口与孩子合影,然后千叮咛万嘱咐,一步三回头,依依不舍地离去。

  我们陪着孩子报了到,办好了一卡通与这样那样的事情,一切安顿停当,时间已经过了中午。我们在学校的餐厅草草用过午饭,与儿子在校门口匆匆合影,迎新的大二学生也热情地为我们拍了纪念性的照片,送给我们留念,这时已经三点多钟。因为路远,儿子催促我们返程。

  害怕面对的时刻终于到来,儿子与我们挥手道别,说着“爸妈再见……”此时,我多么想给他一个深深的拥抱,就像他中学时每次离开家的时候那样,但是我不敢,我怕拥抱之后的无法转身,怕我的眼泪不听使唤,脆弱的内心承受不住这场景的伤感。

  想到从此后就要把他一个人留在这座陌生的城市,我的心有一种切割般的疼。但我还是努力地告诉自己要坚强,不能让儿子看到我流泪。但是,就在儿子即将转身的时刻,我清楚地看到了他发红的眼睛。在这一场盛大的离别中,一贯坚强的他,最终还是没能扛得住离愁的强烈撞击。但是他的目标在前方,不能回头不能停留也不能迟疑,只能大步往前走。

  为了不让我们看到他的难过与不舍,他转身很快地跑进了校园。在这座陌生的城市,我看到他孤独的背影渐渐消失在拐角处……此时,我的泪再也抑制不住了,如泄闸的洪水,夺眶而涌。心被撕扯着,痛得缩成一团,只是任由泪水在脸上恣意奔淌。别离在想象中来临,却还是在瞬间让我们都变成了世界上最最脆弱的人。

  以后的日子,我再也不用在周末到来时,清晨赶着去早市采购一篮子的新鲜蔬菜,想着法子搭配出一桌子色香味俱全的营养美食。然后约摸在你要回来的时刻,探着身子,把目光一次次伸向窗外探寻。周末的中午,再也没有一个朗朗的声音推门而入:“妈,又给我做啥好吃的了?先让我尝一口呗!”然后嬉笑着,放下肩头的书包,送给我一个暖暖的拥抱。

  在这个初秋的黄昏,坐在返程的车上,窗外的建筑物飞一般地后移,我的心空落落的难受。无数次向往的时刻,就这样,为你打理好行囊,亲自送你踏上远去的行程。然而,心已经做好了准备,放手时却是千般的难。在孩子成长的途中,一个母亲的心情总是如此的纠结与矛盾,宝贝,盼你飞,又怕你飞。

  你在一天天长大,却意味着与我们相聚的时刻在逐渐减少。这种剥离是一种必然,无声无息,只是一次次分割的疼痛在逐渐加重。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唯有父母的爱,指向别离。而你的成长,必须要经过不断地离开才能完成。

  所以,孩子,在陪着你前行的道路上,我们和你一样需要经历成长,经历磨练,才能变得坚强,这其中也包括一次次面对离别时的从容。

  孩子,也许未来有一天,阳光正好,我还是要与你别过,你背着行囊,我站立在小路的一端,目送你的背影渐行渐远。我微笑着,不再流泪,但是我的心依旧会抽搐,而只是努力地把一场场历经的疼长成了心里的茧。

  倘若有一天,我再也跟不上你的脚步,那么,我会选择站在原地,努力地把我的目光延伸,延伸,至你在的任何一个地方,锁定。然后给予你最深的祝福与祈祷。

送别优秀作文3

  4岁

  在校门口,一个小男孩由母亲带着送进了学校。初入学校,他的那种兴奋与渴望荡然无存,往日对学校的憧憬也在一步步跨向教室的路上消逝殆尽。是的,他恐惧。他以孩子的第六感,意识到了不久后母亲的离开,进入教室,进入他“梦寐以求”的座位,他的内心充满了恐慌,充满了畏惧,他如坐针毡的在座位上,眼望着妈妈一步步走向门口。他开始啜泣。妈妈离开了教室,他追到门口,听着妈妈逐渐远去却坚定无比的脚步声,他像一只受伤的鸟感知到猎人的存在一样。他开始哭喊,口中传出模糊不清的“妈妈、妈妈……”妈妈却依然在走,像听着欢送曲似的走向校门口。只是在门口轻轻转了一下头,用眼角的余光迅速地看了男孩一眼,手颤抖着,然后迅速将手放进口袋,依旧迈着坚定的步伐向远处走去,只留下男孩儿无尽的哭喊。

  14岁

  男孩被送进了县城的学校。那是他羡慕已久的,但他不敢奢求。他很清楚自己的家境承担不起如此昂贵的费用,到了开学那一天,他意外地接过母亲手中的学费—那是妈妈东拼西凑才借够的。他知道:妈妈为满足他求学的愿望,拒绝了所有亲戚善意的“劝告”。他两眼模糊,强忍着,没有说一句话,他怕一张口,出来的却是一声哭泣,妈妈的眼神是那么的“*静与淡定”。时间好像故意捉弄人。转眼间他登上了前往县城的车。眼中的泪水终于无法抑制。他担心,他害怕,好像雏鹰在离巢时被妈妈从悬崖上摔下。他怕,他怕从此不能见到妈妈,他怕被人欺负时无人保护他,他怕……他隔着车窗,望见的依旧是妈妈“*静而淡定的眼神”,车渐渐的开动,他像一只笼中小鸟,极目向妈妈的方向望去,妈妈从容地转过身,一步一步坚定的向回走去,只是在转角处回过头快速地看了一眼远去的车,“*静而淡定的眼神”中透出一丝晶莹的光亮,妈妈转身离去,依旧那么坚定与决绝,只是颤抖的双手显得很不协调,妈妈走了,只留下车窗里默默落泪的男孩儿。

  17岁

  昔日的小男孩儿今已长大,他凭借着妈妈“*静而淡定的眼神”。进入了县里最好的高中,他为自己感到骄傲与自豪。毕竟在他们那个偏僻的小村里,他是为数不多的一个,他拿着入学通知书,一股唯我独尊的傲气,油然而生,他满怀欣喜地跑到妈妈面前炫耀着自己光辉的 “成就”:“妈妈,看儿子多……”他停住了,妈妈的眼里是出奇的*静和淡定。似乎还夹带着一丝怒气,妈妈夺过通知书随手甩在身旁的小桌上,没有鼓励 没有赞扬。有的只是“不屑和漠然”,他沉默了,内心渐渐*静下来了。开学那一天,他拒绝在村里坐车,借口是:车上太挤了。于是他要求妈妈送她去乡里,他坐在破旧的自行车上,双手抱着妈妈,妈妈没有说什么,天上的太阳今天似乎出奇的高兴。本已七月流火,可今天它却表现出六月的热情,他将下巴放在妈妈的肩头。蓦然间,他发现妈妈的双鬓添了几根银丝。讨厌的皱纹也不知不觉地爬上了妈妈的脸颊,他心头一颤。忽然有一丝冰凉从心底泛起,传遍了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在自行车吱吱呀呀的交响曲中,他来到了那个喜爱已久却又讨厌至极的车站,他依旧坐在靠窗的位置,看着窗外些许憔悴的妈妈,他的心牵起了一阵无名的痛,好像有人拿着一把尖刀冲进自己的胸膛向心上最敏感的部位插了一刀。他用尽所有的力气向那不觉中已渐老的妈妈望去,好像如果他用尽全力就能够从玻璃穿出去一样,但他看到的依旧是妈妈“*静而淡定的眼神”。妈妈转过自行车快速地走出车站却在拐角侧过身,向他坐的车看了一眼便转身离去。对面驶来一辆轿车,他看到妈妈微弓的脊背挺得很直,脚下叮当乱响的自行车也显得异常神气。车开动了,妈妈离去了,只留下男孩深深的沉思。

  教室里,我拿起笔,记下这一次次的离别之景。没有皓月当空,没有河岸踏歌更没有微霜鸿雁,有的只是妈妈对我无言的爱。

  无言的送别,我开始爱上那种离别时心中的愁绪。

送别优秀作文4

  一转眼二十多天的寒假过去了,在我家玩的哥哥就要走了。那天,我一大早就爬起来,和爸爸一起去车站送哥哥。

  天阴沉沉的,下着蒙蒙细雨,我心里觉得有好些话对哥哥说,可又不知说什么好。爸爸哥哥都默默地走着,我一步不离地紧跟在哥哥身后,两眼噙满了泪水,心里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我们来到车站,把行李放在候车室的连椅上。我低着头,两手不知所措地在口袋里掏摸着。忽然,触到了什么,掏出一看,啊,压岁钱!我连忙把它塞到哥哥手里,说:“哥哥,这些钱当个礼物送给你吧,好买点学*用品什么的。”哥哥说什么也不接,激动地说:“弟弟,我带足了钱,不审你留着吧!”我带着哭腔说:“不,哥,我说给你就给你,这也是我的一点心意嘛!”说着,硬是把钱塞进了哥哥的衣兜里。哥哥知道我任性,只好收下钱,抚摸着我的`头说:“弟弟,我觉得你下子长大了许多。今年你就要小学毕业了,好好干,我等着你的好消息。”我听了,点了点头,两行热泪倏地从眼眶里滚了出来。

  五点整了,哥哥站在旅客的队伍里。哥哥含着泪说:“回去吧,四姑爷、弟弟!”爸爸说:“好,到家回个信。”我挥着手,哽咽着说:“哥哥,再……见……!”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扭转身,泪水又流了出来。

  车开了,哥哥就要离开我们了,我又紧追了几步,想再和哥哥握一下手,说声:“哥哥,再见!”

送别优秀作文5

  秋日的长亭,总是给人一种寞落的感觉。长亭总是送别的地方。古道边,芳草萋萋。自古文人多悲秋,秋天又总是送别的最佳时期。当落日的余晖撒在那琉璃瓦上,洒在那朱红色的漆柱上,洒在那两人一桌的酒壶上,宛如阿波罗的神庙,又似尼罗河畔残缺的建筑。总给人悲凉而又美丽的感觉,但又不失它的神圣,只是徒留下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惆怅。

  每次总喜欢独自一人在长亭里坐着,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心情。杨柳依依,仿佛诉说着离别的不舍,落叶飘零,仿佛掩抑着心中的悲凉。旁边的荷花池里再也没有夏日的蜻蜓点水,只留下一两片残败的荷叶,孤零零的飘在水面上,不复往日的亭亭玉立。现在还只是初秋,还没有枯藤老树昏鸦的悲凉,也没有无边落木萧萧下的颓废,但周围总能感到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气氛。古人送别总有四样:酒,长亭,夕阳,秋日。这是我又在现了2000年前的长亭送别。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高山流水,难遇知音,今日一别,不知何时再见,三杯两盏淡酒,劝君更尽一杯,因为出了阳关就没有了旧时的有人,渔舟唱晚,雁阵惊寒,天高地迥,关山难越,祝你一路顺风。西风调碧,唱出了我们的离别苦,多情自古伤离别,趁着骤雨初歇,走吧,不要再留恋,念去去,千里烟波。你要保重。每当我想起这些的时候,总是不觉得感伤,自己坐在长亭里,旁边的柳树落下了几片叶子,像一片轻轻的鹅毛飘落在我的手上。长亭一别,以后可能已是物是人非。

  这时夕阳已转入地*线以下,只留下一抹红晕,天色已渐晚,站起身来,走出长亭,踏着飘落的叶子回到家中,家里人已经等我好久了

送别优秀作文6

  阿太去世了,她的遗体存被存放在了殡仪馆里,我们一行人去参加她的葬礼。

  我们在存放阿太遗体的那个厅门口静静地等待,不一会儿,哨子响起来了,其中一些人并走进了那个厅,他们与亲人一起手拉手成为了一个圈不停地绕着阿太的棺木转圈,途中有些人是边哭边转的,时不时还嚎啕大哭,我摸了摸下巴想:转圈转得如此之慢,大概是为阿太守灵吧。忽然又有一声哨声打断了我的思路,工作人员大声喊道:“门外的亲属,快来见李老太太最后一面。”剩下的人也赶了进去,我们排成了一条极长的队伍,我看着前面的人都是如此的悲伤,心里突然涌现出一阵害怕的感觉,轮到我了,我故意放慢速度,是为了看清阿太的最后一面,走到棺木旁深深地鞠了一躬,缓慢地抬起头,看清楚了,棺木中的阿太离我仅仅只有一个塑料盖的距离,她那凄凉的微笑深深地刻在了那苍白的脸上,身上盖着金黄的“被子”下面则是鲜红棺木,我急忙站回了队伍。

  我非常好奇:阿太为何要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将自己的微笑绽放出来,她一向都不爱笑,是要叫亲人们不要担心她的离去?还是想要在快死的那一刻,给亲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记得阿太生前,亲人们就常常请保姆来照顾阿太。

  想起阿太生前,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而大吵大闹,有一次,保姆因为阿太不让她吃好吃的',而将阿太打得青一块,紫一块,为了这件事亲人们就将保姆给辞退了,也许阿太是为了迎接幸福的“新生活”而一笑。突然厅里的哭声越来越响,越来越悲壮,将我从回忆中惊醒,我转身一看,原来是阿太要关上棺材了,此时响起了军乐声......

  也许,只有等到梦见阿太,亲自去问阿太才能得到答案。


送别优秀作文 (菁华9篇)(扩展2)

——《送别》古诗鉴赏 (菁华5篇)

《送别》古诗鉴赏1

  送君灞陵亭,

  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

  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岐,

  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

  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

  骊歌愁绝不忍听。

  李白诗鉴赏

  灞陵位于长安东南三十里处,原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送亲别友,常常在这里分手。因此,灞上、灞陵、灞水等,在唐诗里经常是与离别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词本身就带有离别的色彩。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首句点出送别题旨灞陵、灞水重迭出现,烘托出浓郁的离别气氛。写灞水水势流浩浩,固然是实写,也象征诗人那种惜别的感情。这是赋,而又略带比兴。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这两句一笔宕开,大大拓开了诗的意境,不仅展现了灞陵道边的古树春草,而且在写景中表现了朋友临别时不忍分手,左右顾盼之状。春草萋萋,自不必说会增加离别的惆怅意绪,令人伤心不已;而古树枯而无花,对于春天似无反映,那种历经沧桑、归于默然的样子,似比多情的芳草能引起更深沉的人生感慨。这样,前面四句,由于点到灞陵、古树,在伤离、送别的环境描写中,已经透露着怀古的情绪了。因此五六句的出现就显得自然。

  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王粲,建安时代著名诗人。汉献帝初*三年,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在长安作乱,他避难荆州,作了著名的《七哀诗》,其中有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的诗句。这里指朋友南行之途,乃是当年王粲避乱时走过的古道,既暗示了朋友此行的不如意,而且隐含了王粲《七哀诗》中回首望长安的诗意。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这是回望所见。漫长的古道,世世代代运送过多少前往长安的人,仿佛古道本身就飞动着直奔西京。然而今日的西京,巍巍紫阙之上,日欲落而浮云生,景象黯淡。

  这当然也是写实,灞上离长安三十里,回望长安,暮霭笼罩着宫阙的景象。但在古诗中,落日和浮云联系在一起时,往往有指喻谗邪害公正的寓意。这里就是用落日浮云来象征朝廷中邪佞蔽主,谗毁忠良,暗示朋友离京有着令人不愉快的政治原因。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骊歌,指逸诗《骊驹》,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因此骊歌也就泛指离歌。骊歌之所以愁绝,正因为今夕并非单纯的离别,而是由此触发的更深广的愁思。

  诗是送别诗,真正明点离别的只收尾两句,但全诗紧紧围绕着送别,诗人抒发的感情绵长而深厚。从这首诗的语言节奏和音调,能感受出诗人欲别而不忍别的绵绵情思和内心深处的感慨与惆怅。诗以两个较短的五言句开头,但灞水流浩浩的后面三字,仿佛临别时感情如流水般地不可控制。随着这种流浩浩的情感和语势,以下都是七言长句。三句、四句和六句用了三个之字,一方面造成语气的贯注,一方面又在句中将语势稍稍收缓,不显得过分流走,又与诗人送之而又欲留之的那种感情相契合。诗的一二句之间,有灞陵和灞水相递连;三四句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由于排比和用字的重迭,既相递连,又显得回荡。五六句和七八句的顶针句式更是造成断而复续、回环往复的语气,从而体现了别离时内心深处的感情波澜。围绕离别,诗人笔下还展开了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古老的西京,绵绵的古道,紫阙落日的浮云,怀忧去国、曾在灞陵道上留下足迹的前代诗人王粲..由于思绪绵绵,向着历史和现实多方面扩展,更给人以世事浩茫的感受。

  诗的风格是飘逸的,但飘逸并不等于飘渺空泛,也不等于清空。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却又都是丰满的。诗中展现的西京古道、暮霭紫阙、浩浩灞水,以及那无花古树、伤心春草,构成了一幅令人心神激荡而几乎目不暇接的景象。

《送别》古诗鉴赏2

  《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注释:

  饮君酒:劝君喝酒。

  何所之:去哪里。

  归卧:隐居。

  南山陲:终南山边。

  「解释」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你要到哪里去?你说因为不甚得志,要到终南山那边隐居。只管去吧,我不再多问,那白云没有穷尽的时候。

  译文1:

  请你下马喝一杯美酒,我想问问你要去哪里?

  你说官场生活不得志,想要归隐南山的边陲。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问,白云无穷尽足以自娱。

  译文2:

  请你下马喝点酒,我要好好地为你饯行。我且问你,你打算到什么地方去?你说因为官场不得意,要到终南山边去归隐。那么,你就尽管去吧,我也不再细问了。因为我知道那里的白云是悠闲自在的,你从此以后所得到的隐居之乐,也一定会无穷无尽的啊。

  译文3:

  我下马为你准备了酒食,并问你到什么地方去。你说处境不好,准备到南山边去隐居。你尽管去吧,我不再苦苦询问了,那山中的白云悠悠足够你娱乐排遣了。

  赏析:

  这是一首送友人归隐的诗。表面看来语句*淡无奇,然而细细无味,却是词浅情深,含义深刻。诗的开头两句叙事、写饮酒饯别,以问话引起下文。三、四句是交代友人归隐原因——“不得志”。五、六句是写对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对隐居的羡慕,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否定。

  全诗写失志归隐,借以贬斥功名,抒发陶醉白云,自寻其乐之情,诗的后两句韵味骤增,诗意顿浓,羡慕有心,感慨无限。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第一句叙事。“饮”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一开始就写饮酒饯别,是点题。第二句设句,问君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关切爱护的深厚情意。送别者的感情起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不仅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的心情。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的一把钥匙。

  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很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对隐居的欣羡;既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又似乎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联系前面“不得意”三字看来,在这两句诗中,更主要的则是对朋友的同情之心,并蕴含着诗人自己对现实的愤激之情,这正是此诗的着意之处和题旨所在。从写法上看,前面四句,写得比较*淡,似乎无甚意味,至此两句作结,诗意顿浓,韵味骤增,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当然,这两句也不是*空而起的,而是由前面看似乎*淡的四句发展而来的,如果没有前四句作铺垫,这两句结尾也就不会给人这样强的“清音有余”的感觉。

《送别》古诗鉴赏3

  《谢亭送别》

  年代:

  作者: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鉴赏

  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

  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俗。“劳歌”,原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

  时值深秋,*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

  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行舟。但通过“水急流”的刻画,舟行的迅疾读者可以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也使整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带有一点逼仄忧伤、骚屑不宁的意味。这和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的心境是相一致的。

  诗的前后联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朋友乘舟走远后,诗人并没有离开送别的谢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别前喝了点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后,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薄暮时分。天色变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眼前的江面,*的青山红叶都已经笼罩在蒙蒙雨雾和沉沉暮色之中。而朋友的船,此刻更不知道随着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胧,追忆别时情景所感到的怅惘空虚,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别凄黯孤寂,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的包围,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

  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

《送别》古诗鉴赏4

  唐代:骆宾王

  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

  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

  译文

  寒夜的敲更声接续着这漫漫长夜,清凉的夜晚像秋天那般澄澈。

  离别时难以割舍,拿什么赠送给你呢?我这自有如装在玉壶冰一样真心。

  赏析

  这首诗把离情表现得高洁纯真,不似前人作品般悲切哀伤,此种手法少见于初唐诗歌。前两句是写长长的秋夜寒冷,渲染离别时难舍的气氛。后两句用“玉壶冰”表明心情,体现了两位朋友之间坦诚相见的真正友谊。

  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并不是说君子把人与人之间的友谊看得比水还要淡,而是说:君子之间的友谊应该像清澈见底的水一样纯洁。这首诗正体现了这种纯洁的友谊。

  诗的前二句运用了倒装句法,先说“夜永"、“更寒”,然后再倒转回去说:在秋高气爽的秋日黄昏,他和一位朋友已经促膝话别。这种章法的运用,改变了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的方式,强调了“更寒”、“夜永”,突出了两位挚友之间依依惜别的心情。收到了化*铺直叙为起伏跌宕的艺术效果。“秋澄”、“夜永”巾的“澄”、“永”,不只是点明节序的特征与时间,而且也映带出朋友之间的真诚相见与友谊长存;“凉夕”,“寒更”中的“凉”、“寒”也同样是不只说明环境的“凉”、“寒”,而且显示出一对朋友在临别之际心绪不佳。倒装、侧重、心与境谐等艺术手法被诗人揉合在两句诗中,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既然两人的友谊是那样的深长,在离别之际用什么赠给对方就值得思考了。“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这出人意表的两句诗体现了两位朋友之间坦诚相见的真正友谊。诗人赠给对方的,不是客套式的祝愿,而是一颗冰清玉洁的心。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的“离心”比作“玉壶冰”。其命意同于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别》古诗鉴赏5

  【提要】

  本篇《陈子昂唐诗《送别崔著作东征》》由应届毕业生小编特别为需要送别古诗古文的朋友收集整理的,仅供参阅。内容如下:

  关于陈子昂唐诗《送别崔著作东征》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呢?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一起来欣赏下!

  【作品介绍】

  送别崔著作东征诗题又作《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作于万岁通天元年(696),这一年,由于唐朝将帅对边事处置失宜,契丹孙万荣、李尽忠发动叛乱,攻陷营州(《旧唐书·北狄传》)。唐王朝于同年七月以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赴边地以备契丹。契丹辖地在今河北、辽宁一带,在帝都长安之东,因此称东征。崔著作,指崔融,时任著作佐郎,以掌*身份随武三思出征。

  【原文】

  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

  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

  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

  【赏析】

  “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首联点明出征送别的时间。金天,指秋天,《礼记·月令》载:“孟春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天子乃命将帅,选士厉兵,简练俊杰,专任有功,以征不义。”诗人在序中也写道,“古者凉风至,白露下,天子命将帅,训甲兵”,大唐王朝这次东征*叛,选择在秋气肃杀的时候,正是为了“昭我王师,恭天讨”。这两句暗示唐军乃正义之师,讨伐不义,告捷指日可待。“肃杀”、“白露”勾划出送别时的气氛,使出征者那种庄重严肃的神情如在眼前。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统治者当垂恤生灵,“偃兵天下”(《序》),因此王师不喜战伐,以仁义为本。之子,指崔融。佳兵,本指精良的军队。《老子》:“夫佳兵,本不祥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这里用“慎佳兵”来劝友人要慎重兵事,少杀戮,两句表面歌颂王师,实则规谏崔融,显得委婉、含蓄。五、六两句借表现河北战场的环境,来盛赞唐军的兵威。梁王大军兵多将良,军容整肃,这次东征定能击败叛军,大获全胜。北*,郡名,在河北,初唐时称*州。这里指孙、李叛军的巢。“海气”、“边风”都是带杀气的物象,“侵”、“扫”来表现东征的气势。

  末二句进一步以古人的高风节义期许友人,呼应三、四两句。卢龙塞,古代是河北通往东北的交通要道。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丸,田畴献计,引曹军出卢龙塞,出敌不意,大败乌丸。曹操欲对其行封,畴说:“岂可卖卢龙之塞,以易赏禄哉?”终不受封。(《魏志·田畴传》)。麟阁,即麒麟阁。汉武帝时曾画十一名功臣的形貌于其上。后来就以麒麟阁作为功成名就的象征。诗人用这两个典故是有针对性的。武后临朝称制时,轻启战争。公元687年(垂拱三年),凿山开道,袭击生羌、吐蕃,不但造成士卒的痛苦,也给中原和少数民族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眼下,孙、李利用契丹人民的怨恨,大举叛乱,烧杀掳掠,贻害河北人民。因此,陈子昂一方面力主*叛,在诗序中称赞崔融等出征时“酒中乐酣,拔剑起舞”、“气横辽碣,志扫獯戎”的豪气,后来自己也亲随武攸宜出征,参谋帷幕;另一方面,他又反对穷兵黩武,反对将领们为了贪功邀赏,迎得武后的欢心而扩大战事,希望他们能像田畴那样淡泊明志,以国家大义为重。这两句的担忧,希望友人能在这方面做出表率。表达了诗人出语坚决,正气凛然,词句铿锵,撼动人心。

  全诗质朴自然,写景议论不事雕琢,元方回评论说:“天下皆知其能为古诗,一扫南北绮靡,殊不知律诗极佳”。


送别优秀作文 (菁华9篇)(扩展3)

——《送别》赏析 (菁华5篇)

《送别》赏析1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诗的前两句点出了诗人渡荆门壮游楚国故地的目的。诗人经巴渝,过三峡,渡荆门入楚。渡过荆门之后,就漫游到开阔旷远的楚地了。坐在船上极目远眺长江*一路壮丽多姿的景色,快速流动的崇山峻岭随着船的飞流直下而逐渐隐退,直至消失在*野的尽头,别具空间流动感。从荆门望去,滚滚大江东逝去,好像流到荒漠之外,天空也愈发显得高远辽阔,一个“入”字形象生动,自然贴切。“山随*野尽,江人大荒流”一句气势博大,是胜炙人口的名句。面对如此壮美的景色,诗人豪情万丈,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和昂扬的激情。接下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写长江白天和夜晚时的景色,晚上映在江面上的月亮的倒影,好像是从天外飞来的明镜。白天,抬头仰望辽阔的楚天,彩云悠悠,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的奇观。这两句把诗人初次离家远游的新鲜、惊喜表达出来了。然而诗人笔锋一转,虽然楚地风光、楚天景色那么壮美辽阔,诗人仍然想念的是故乡的山水。这里诗人不说自已怀念故乡,而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写故乡山水的殷勤,言简意丰。由于诗人选取日、月、江。天这样瑰丽大气的意象,显得大气磅礴,风格雄健有力,描写又逼真如画,意境高远,成为李白描绘祖国壮丽河山著名的诗篇之一。

《送别》赏析2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公元721年(开元九年)中进士第一,累官至给事中。安史乱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兼通音乐,工书画。存诗约四百首,有《王右丞集》。

  译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诗歌赏析(一):

  《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写送别友人,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耐人寻味,令人神远。

  诗歌赏析(二):

  这是一首送别诗,抒写了诗人依依难舍的深厚友情,表现了送别友人后诗人寂寞和思念的心情。全诗含蓄深厚,曲折别致,独具匠心,耐人寻味。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送别》赏析3

  诗词赏鉴: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的青少年时期,在蜀中即今四川读书、任侠。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秋,他23岁,为追求功业,实现“大丈夫”的“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见其《上安州裴长史书》),出蜀沿长江三峡东下。在舟出三峡、初入今湖北江汉*原时,创作了这首精彩的五言律诗。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送别,一般是送他人别去。诗中无此内容,故明清以来有一些学者认为诗题中的“送别”二字是衍文,可删。

  首联交代自己所到之地,所向之地,叙事简洁明快。从,至、向。楚国,江汉*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楚国的腹地,故称。

  颔联勾勒所到、所向之地的地理形势:三峡群山随着*原的出现而消失殆尽,长江进入广阔的大地尽性奔流。刚从曲折漫长而险狭逼仄的三峡出来,诗人的视野豁然开朗,精神也为之一振。大笔擘窠,气象不凡。明胡应麟《诗薮》以为杜甫《旅夜书怀》“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二句“骨力过之”。其实,李白这两句有冲口而出之妙,杜甫那两句有锻造锤炼之工,殊途同归,不分轩轾。

  颈联宕开一笔,视线由“地”而上升至“天”:明月冉冉西倾,仿佛天上明镜在飞行;云气渐生渐漫衍,仿佛幻出了海市蜃楼。扁舟一叶,漂流在*野大荒,不免孤独而寂寞;而今由云、月联想出楼、镜等与人类社会生活相关的意象,便有未尝远离人群的感觉。故此二句的好处,不仅在造境的优美,还含蕴着人类与自然的亲切。

  尾联收笔回归地面,再次写到长江。由于有了上一联“镜”“楼”二字的铺垫,这里的江水,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之物,而成了自然与人关系的纽带。古人认为长江的上源是蜀中的岷江,诗人的故乡在蜀中,此番远游又是从蜀中沿江东下,故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将江水拟人化,怜爱它不远万里,一路送行。实际上,这也是诗人在渐行渐远之际,怀念故乡思绪的一种委婉含蓄的表达。

  全诗不用典故,不施藻采,纯用洗练流畅而*易*人的语言来叙事,写景,抒情,达到了很高的审美境界,包含着浓郁的诗味。

《送别》赏析4

  《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赏析: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第一句叙事。“饮”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一开始就写饮酒饯别,是点题。第二句设句,问君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诗人对友人关切爱护的深厚情意。送别者的感情起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不仅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的心情。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的一把钥匙。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很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对隐居的欣羡;既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又似乎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联系前面“不得意”三字看来,在这两句诗中,更主要的则是对朋友的同情之心,并蕴含着诗人自己对现实的愤激之情,这正是此诗的着意之处和题旨所在。从写法上看,前面四句,写得比较*淡,似乎无甚意味,至此两句作结,诗意顿浓,韵味骤增,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当然,这两句也不是*空而起的,而是由前面看似乎*淡的四句发展而来的,如果没有前四句作铺垫,这两句结尾也就不会给人这样强的“清音有余”(谢榛语)的感觉。

《送别》赏析5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公元721年(开元九年)中进士第一,累官至给事中。安史乱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兼通音乐,工书画。存诗约四百首,有《王右丞集》。

  译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诗歌赏析(一):

  《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写送别友人,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耐人寻味,令人神远。

  诗歌赏析(二):

  这是一首送别诗,抒写了诗人依依难舍的深厚友情,表现了送别友人后诗人寂寞和思念的心情。全诗含蓄深厚,曲折别致,独具匠心,耐人寻味。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送别优秀作文 (菁华9篇)(扩展4)

——《长亭送别》教案 (菁华5篇)

《长亭送别》教案1

  预*题目:结合注释,了解《西厢记》的故事梗概。

  1. 划分层次。

  2. 选择自己喜欢的曲子背诵并鉴赏(不少于三支)

  3. 概括莺莺在本折戏里面的心理。

  4. 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5. 找到并重新背诵柳永的《雨霖玲》。

  教学目标:

  1.赏析本文写景、抒情的手法

  2.概括莺莺在这折戏里的感情

  3. 把握全文的主旨

  重点难点:

  情景交融手法的理解把握。

  [整体把握]

  《西厢记》突破了杂剧一本四折的形式,是五本21折的连本戏。《长亭送别》,共十九支曲文,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场面。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别张生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局部分析]

  一.送别途中(长亭路上)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端正好] 其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是怎样情景交融的?

  (因景生情?缘情入景?)

  1. 斜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秋林如醉。

  2.作用:借凄凉的暮秋景象写莺莺的离愁别恨。(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3.情景交融:(1)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2)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满山的红叶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3)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柳永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亦有人说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但一个“泪”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这是多么精湛的语言技巧!

  作者如椽之笔,由头顶之天至脚下之地,从耳边之风到眼中之归雁、经霜的红叶,大块设色,融情于景,只捕捉几样形象,稍加点染,就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柳永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4.《西厢记》以词采典雅见长[端正好]一曲正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色一、意象的组合, 典雅华美 ——空间广阔,色彩斑斓;二、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 ——三、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染”

  5.是先有这样的情,才有那样的景,还是先有这样的景,才有那样的情,此时达到了难分难辨的境地。“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离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是由惜别的血泪染红的。使人很难说清何者是景,何者是情,情与景融为一体,合二为一了。

  [滚绣球]一曲是怎样情景交融的?

  《送别》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把它作为描写艺术的典范篇章,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描写真正达到“交融”的高度。[滚绣球]一曲正是情景交融的典例。

  (1)离情难舍,寸阴可贵,恨柳丝难系马,望疏林“挂住”残阳不落,分明是写情,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柳丝飘垂、斜阳挂树、暮色苍然的景色。这是情中见景。

  (2)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并且一笔双至,莺莺的依恋,张生的难舍,同样传神。

  莺莺眼中的枫林红叶是离人的泪,垂柳长条是拴征马的缰绳,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凡途中景物,无一不是传情寄恨的标记。这是特定的途中之境与莺莺之情的合一,不可挪移他处。

  [叨叨令]一曲,用丰富的情态描写,补述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手法)几个叠词?(五个)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

  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红娘面前尽情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因此在描写上与前面[端正好]和[滚绣球]委婉含蓄的内心独白不一样,整段曲词无遮无拦,直抒胸臆,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二.送别宴上(长亭饯别)。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脱布衫]——黄叶衰草图:飒飒秋风、纷飞黄叶,袅袅烟气、凋零野草。

  长亭离筵,环境一变,情随境转。酒*间最使她关情的当然是张生。离筵上的张生,不同于西厢之境,内心难受,但又要矜持,作者用细腻传神之笔,从莺莺的眼睛里写出张生的委曲难言之情:“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这种细腻隐微的情绪,正是离筵特定之境与张生之情的合一,也是不可挪移他处的。

  [朝天子]一曲中所写之情及抒情的特点?

  离别之愁和对功名利禄的恨。直接抒情、借景(物)抒情和妙用修辞——比喻、夸张、对偶。杯盘酒菜,都供传情,“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

  三.临别叮嘱。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曲终人散,只剩他俩和红娘,境又一变。只有在四顾无人之境,她才可以向张生倾诉私情。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说得多么一往情深!有此境方有此情,作者一刻也没忘记情与境的关系。

  四.别后情思。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离别的痛苦、别后的思念)

  张生远去,独留莺莺,人远山遥,含情凝望。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她极目寻找张生远去的影像,偶然见征马又在残阳里闪现了一下,随即隐没在群山暮霭之中,留下的是一片阒寂。

  此又一境,又一情。景随人远,情随恨长,情境关合,丝丝入扣。

  [一煞][收尾]——古道烟霭图:青山疏林、轻烟薄暮、夕阳古道、风啸马嘶。——全是触动离情这景。

  [形象分析]

  1.张生:轻狂兼有诚实厚道,洒脱兼有迂腐可笑,对爱情直率痴情,敢于大胆挑战封建思想、世俗观念。此折戏主要表现为对爱情的忠贞。

  2.莺莺的心理——离愁:经历艰难,始能结合,昨夜允婚,今日别离。忧心:(1)荒村雨露,野店风霜,无人扶持,最难调护。(2)异乡花草,再行栖迟,停妻再娶,忘情负义。

  埋怨:拆散鸳鸯,催逼上路,此情难诉,此恨谁知。

  刻画方法——直抒胸臆: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借景言情: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以情衬景: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妙用修辞:典故、比喻、对偶、夸张

  对拆散鸳鸯的不满——[滚绣球]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叨叨令]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科白]: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煞] :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主题]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已经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反抗和否定。

  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西厢记》结尾处,在*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争。

  《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不仅在于其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而且它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思相启迪(现实意义)]

  《长亭送别》给人以深沉的美感,她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动人心弦的情歌,是一曲爱情的颂歌。但是我们今天学*的除了美的享受以外,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剧中人物的思想行为,给我们以怎样的启迪?

  1.应珍惜爱情——爱情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一种感情。越是珍贵的东西越不要轻易示人,切记千万不要亵渎了“爱情”这一神圣的字眼。

  2 要有更高的追求——爱情固然美好,但爱情绝不是人生的唯一。珍重爱情、鄙视功名利禄—— [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科白]: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煞] :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主题]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已经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反抗和否定。

  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西厢记》结尾处,在*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争。

  《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不仅在于其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而且它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长亭送别》教案2

  指导思想:

  积极贯彻我校新课改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师生互动,学*并感受古典文化的诗情画意,初步让学生学会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努力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设想:

  1、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唤起旧知,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通过启发学生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学生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3、以碟片《西厢记》(越剧)的播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和视听享受,同时,引导学生“观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创见,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议学生课前预*:

  1、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2、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和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

  2、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3、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

  4、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语:

  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黛玉来了……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了,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妹妹,要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人。真是好文章!你要看了,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过去。黛玉把花具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时,己看了好几出了。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一面看了,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看来这真是本好书,你知道他们读的是什么书吗?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在*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板书)。它讲述的就是相国千金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爱,在幻想里,比在现实中更真实;爱,在回忆里,比在现实中更美好;爱,在舞台上,比在现实中更有价值。”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板书)。

  (教学设想:通过充满深情的导语,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拉*与学生的距离,走进学生的心灵。通过循循善诱,让学生树立“学*与生活,学*与做人联系”的意识,懂得珍惜时间,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通过熟悉的影片唤起学生的联想,通过书法作品的展示,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通过唱歌让学生产生心灵震撼,使课堂成为一个教学磁场,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为下阶段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进行审美评价奠定基础。)

  《西厢记》和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板书:元代杂剧家

  《西厢记》前身是《西厢记诸宫调》,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这三部书的区别是:《会真记》叙述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西厢记诸宫调》摒弃了《会真记》的悲剧结尾,以张生和崔莺莺双双私奔团圆作为结尾,剧中人物也更显个性化,比如崔母,完全是一个封建势力的维护者,成为崔张婚姻的直接障碍,崔莺莺,则成为了一个封建婚姻的反抗者。《会真记》和《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是宰相家的千金小姐,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见了白衣秀才张珙,拥有高贵地位的宰相千金与书剑飘零的布衣书生一见钟情,他们以清风明月为证,私定终身。但这却让崔莺莺的母亲恼怒不已,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她万万不能接受的,她拿出家长的权威,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为由,逼张生进京赶考,中的状元才能成亲。莺莺无奈只得在长亭送别张生,此时此刻,她会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在心头呢?让我们来认识崔莺莺这位不同凡响的女子,走进她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

  板书:前身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再前身唐代元缜《莺莺传》或《会真记》

  二、听课文朗读,疏通文意……

  1.注意下面几个词语的读音

  玉骢cōng迍zhūn迍金钏cuàn靥yè儿揾wèn挣zhèng揣chuài

  谂shěn知玉醅pēi白泠líng泠罗帏wéi青鸾luán

  2.整体把握

  三、师生共同研讨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

  要求学生浏览课文,用四个小标题概括画面内容,理清情节线索。板书: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2、重点赏析课文,把握两个目标

  (教学设想:着重赏析[端正好][滚绣球],提供范例,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运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名言来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从而较好地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熔古典诗词入曲的特点。)

  3.借景抒情是王实甫在“长亭送别”中最重要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方法。在同学们找出来的这些段落中哪些段落采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方法?……

  端正好、滚绣球、一煞等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作者如何借景抒情的。请一个同学朗读“端正好”。……

  4.作者怎样借景抒情?

  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征?艺术效果如何?“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

  醉”这三句中,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好?有何艺术效果?这支曲子在整折戏中有何作用?

  明确:景碧云天(烘托气氛)黄花地(诗情画意)西风紧北雁南飞(化用诗词加深意境)霜林染醉(促人想象)情痛(愁苦)……

  “端正好”鉴赏点

  紧西风紧,秋风里莺莺的心也被张生的离去紧紧地揪着

  醉霜林象喝了酒一样红,莺莺也在离愁的折磨下象喝醉了酒一样不能自持染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自然之物中融入了人的愁苦泪一路离别泪,一路离别情

  这段话作者化用范仲淹的“苏幕遮”,描写了一幅深秋、旷远又凄凉的秋景,通过这个秋景,我们感受到了莺莺心中那无以言表却又无处不流露的愁苦。

  (讲析时一可联系相关诗词,让学生知道并理解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以营造优美意境的方法。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苏幕遮》、晏殊的《蝶恋花》和张继的《枫桥夜泊》。课后整理。也可联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这雪下得紧”作为分析的范例,帮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和艺术性。二可插讲故事:传说作者写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时,因为毕其一生,所以,“思尽,倒地而死。”说明文辞极其优美,缠绵悱恻之至,艺术水*相当高,令人叹为观止。)

  四、看影片《长亭送别》片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五、作业。

  结合课文和《非常学案》了解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长亭送别》教案3

  一、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性格特征。

  (二)通过探究体会课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学*课文修辞方法多种多样、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设想:

  1、直接导入。

  2、简介《西厢记》故事情节。(课下注释很详细,老师读一下,稍加润色,使之更完整、详细。)

  3、显而易见《长亭送别》是崔莺莺送张生去赶考,考取功名的,我们早上已把课文读了一便,除了张生,莺莺还有谁?(老夫人,和尚,丫鬟)。

  在哪里送别?(长亭)“亭”指哪里?(古代设在道路旁的公房,为远行之人送别或停宿之用。例如:李白“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对长亭晚,寒蝉凄切”)

  4、快速读课文理清情节结构:

  全折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科白和【端正好】等三曲),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至“小生又生此念”),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二煞】至结尾),是分手后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5、再读课文,讨论问题

  既然是送别,想想莺莺是一种什么感情,心理?

  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莺莺心理感受的语句:…………试加分析。

  莺莺感情概括:

  A、痛苦(害怕考不中,一则父母不答应:二则他考不中自觉无脸回来见莺莺就不回来。其实,在古代一个像张生这样的白衣书生很难考中,想想当时残酷的血淋淋的科考制度,那是十万里挑一啊,张生就那么优秀?再者像张生这样深陷爱情,哪有心思读书!学业已荒废不少了!希望更渺茫了。如果考中,害怕他喜心弃旧,一去不返。所以考中考不中,都意味着永久的分别,莺莺已看到这种严酷的现实。这不是暂时的分离,意味着永远的失去。面对现实,希望何其渺茫!自然便痛彻肺腑。)

  B、无奈(自己是无法不让张生不去的,这是老夫人的旨意。另外,张生又没有想到私奔,也不可能想到,毕竟他认为读书仕进是他们爱情的唯一出路,就是不为爱情,考取功名也是他们实现自我理想的唯一一条路。即使私奔又怎样?只有饿死。)

  C、愁闷(自己一腔话,怎对张生说?又有老夫人在场,没有尽诉衷肠的机会啊!)

  (引导学生分析:我提倡一种圆融的分析,揉到一块儿去。对于学生提出的句子,在修辞上,用典上,表情达意上等诸方面系统分析,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它语言的魅力,让学生知道经典好到底好在哪里?这里分析是关键,网上对课文语言的分析很多,这里不再赘述。)

  接着,还可引导学生将课文与关汉卿的《窦娥冤》进行比较,体会两位大师的不同语言特色。(最好由学生发言、然后归纳。)

  《长亭送别》语言华美典雅,以富于文采为特色:

  (1)善于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情、景交融,情、境合一,富于意境美,语言委婉隽永;

  (2)较多地借用或化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善于将古代诗词中典雅凝炼的语句,与生动活泼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语言更具有诗化的特点;

  (3)修辞方法多种多样。

  《窦娥冤》语言朴实无华,以“本色”见长:

  (1)直抒胸臆,感情浓烈,语言直白;

  (2)多用白话,多用方言词语,语言通俗,更具有口语化的特点;

  (3)较少使用修辞方法。

  6、“我看崔莺莺爱情观”由学生讨论,但不能空口无凭,从文中找到例证!(这有些热闹。)

  7、分析完之后,一定要留时间让学生诵读,并背会某些精彩语句。

《长亭送别》教案4

  【学*目标】

  1. 简单了解作者及相关元曲、元杂剧。

  2. 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 揣摩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学*重点】

  1、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难点】

  1、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方法指导】

  诵读法 点评法

  【知识链接】

  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2、《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金代,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莺莺传》,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3、有关元曲及杂剧

  (1)、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3)元曲五大剧作家及其代表作

  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 郑光祖:《倩女离魂》 马致远:《汉宫秋》

  白 朴:《墙头马上》、《梧桐雨》 王实甫: 《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

  4.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

  【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积累(a级)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筵*( ) 玉骢 ( ) 迍迍 ( ) 蹙眉( ) 萋迷( )

  玉醅( ) 金钏( ) 靥儿 ( ) 谂知( ) 青鸾( )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b级)

  1、《长亭送别》这一折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场景?(请用四个小标题加以概括)

  ( 1 — )送别途中——( — 11 ) ——( — )临别叮嘱

  ———( ——19)

  2、《长亭送别》表现崔莺莺和张君瑞 ,反映“

  ”(提示:用课文原话)的送别主题。)

  三、阅读与品味(c级)

  哪些段落最能表达出主人公崔莺莺缠绵不舍、痛快忧愁、担忧牵挂、郁闷怨恨的内心思想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从哪些曲词中概括出来的?

  (一)赏读“途中之境”

  赏读曲词《端正好》。(先背诵,后赏析。)

  1、有哪些意象?组成了并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2、哪俩个字实现了情与景的交融?(明确:前者不仅把离别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昨夜伤心到天明,血泪竟染红了整座山林!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非霜林醉,乃人不能自禁也。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情由景生,境由情出,世传王实甫写到这里“思竭,扑地而死”。)

  3、这幅图画中哪句话展现了主人公的主观感情? 又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二).赏读“滚绣球”

  1、找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体会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三).恋恋不舍、痛苦担心是夫妻分别是的人之常情,莺莺在送别张生时还有一种特别的心情是一般情侣分别时不一定有的,是什么之情呢?一起品读“朝天子”。

  1.在这里,崔莺莺还表露了这样的情感?

  2.在莺莺眼里中状元得功名与她的爱情相比是虚名微利,重要的是两情相悦,长相厮守,她 这种对爱情的认识在课文中表现了多次,请分别找出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思想的 句子。

  (四)赏读“目送之境”回答问题。

  1、《一煞》《收尾》写了哪些景?

  2、《一煞》《收尾》中的那景是怎样体现莺莺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的?(提示:可以从“极目而不见,欲语又无人,闻声人无迹,见马不见人”四处入手,这支曲子句句写景,句句含情,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四、探究与对话(d级)

  1、对待爱情和科举功名、莺莺、老妇人、张生各有什么想法?(最好应用“幺篇”和“朝天子”中的话回答。)

  2、结合全文,概括文章所揭示的主题?

  五、课堂小结(c级)

  【学*反思】

  【作业布置】

  品味写愁妙句,感受语言魅力。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句子?请写出来与同学交流。

  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王实甫《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明确:都是写愁高手。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都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 ,秦观又将愁说成比 更多,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 ,李清照又进一步将愁搬上了 。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均意境完整。但也有不同,语气的变化:设问-假设-反问-肯定; 修辞:明喻-暗喻-无比喻词。

《长亭送别》教案5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名篇,它在“董西厢”的“才子合配佳人”的基础上,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主题深刻,词采华丽。王实甫的词,在艺术上有“花间美人”之称,“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朱权《太和正音谱》)。尤其是《送别》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绪的绝唱。在教学本文的时候,本人是这样设计的。

  一:导语的设计

  (1)播放李叔同的〈送别〉,营造氛围。

  (2)联系柳永的〈雨霖铃〉的下阕和江淹〈别赋〉中的“黯然消魂者,唯别离而已。”

  二:介绍作者及“西厢”的发展。

  三:题解:

  指名:将标题扩展成一句话概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什麽时间,在什麽地点,谁为谁送别,去干什麽。)

  四:理清思路:

  (1)去长亭的路上(2)长亭饯别(3)临别叮咛(4)分手后的场面

  五:具体赏析“绝唱”的体现。

  提问:绝唱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1)在刻画双方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的方面,的确是典范篇章。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描写真正达到“交融”的高度。

  指名:找出情景交融的曲子。

  (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一煞)(首尾)等。

  具体分析:(端正好)和(滚绣球)(叨叨令)几支曲子在情景方面的不同。

  明确:两支曲子都是借途中之景传离别之情。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因景及情,而后者却是由情及景,在具体的赏析中除了抓住所描写的景外,还要抓住抒**感的句子。景是萧瑟凄凉的。情——“离人泪”“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中的“恨”和“怨”字。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莺莺眼里的枫林红叶是离人的泪血,垂柳长条是拴征马的缰绳,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凡途中景物,无一不是传情寄恨的标记。

  (一煞)以青山疏林,淡烟暮蔼,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

  明确:(2)调动多种修辞手法表现情感。

  松了金钏,减了玉肌——夸张;(叨叨令)——排比和反复;(快活三)——比喻夸张对偶;(朝天子)——比喻夸张对偶引用;(耍孩儿)——引用夸张;(四煞)——夸张

  明确:(3)表现主人公珍重爱情而鄙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两下里”

  “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六:总结:

  七:布置作业。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