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古诗 (菁华6篇)

首页 / 古诗 / | 古诗

送别古诗1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2、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3、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4、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5、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6、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7、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8、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9、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10、春水别来应到海,小松生命合禁霜。

送别古诗2

  《渡荆门送别》李白(八上课内)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送友人》李白(八上课外)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黄鹤楼》崔颢(八上课外)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八下课外)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月下独酌》李白(九下课外)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八上课外)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山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海夕漫漫。

  《羌村三首》杜甫(九下课外)

  群鸡正乱叫, 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 始闻叩柴荆。父老四五人, 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 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 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 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 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 四座泪纵横。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七下课外)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八下课内)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送别古诗3

  【篇一:《赠汪伦》】

  李白(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篇二:《送人游岭南》】

  戴叔伦(唐)

  少别华阳万里游,*南风景不曾秋。

  红芳绿笋是行路,纵有啼猿听却幽。

  【篇三:《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唐)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篇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篇五:《别州民》】

  白居易(唐)

  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

  甘棠一无树,那得泪潸然。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篇六:《寒江独钓图》】

  马远(宋)

  天涯何处觅佳音,世路茫茫本无心。

  无情未必真豪杰,知交何须同生根?

  垂泪一别人千里,日后寒暖各自珍。

  慷慨自古英雄色,甘洒热血写青春。

送别古诗4

  岸柳萧疏野荻秋,都门行客莫回头。一条灞水清如剑,不为离人割断愁。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送别古诗5

  杨柳枝词

  唐·刘禹锡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创作背景介绍】

  此组《杨柳枝词》共九首,当为刘禹锡晚年所作。此诗为第八首。旧说是刘禹锡在唐文宗大和六至八年(832~834)在苏州时所作。然据诗意,皆言长安、洛阳风物,恐非苏州之作。这组诗的风格已不似在湘沅、巴渝时期所作《踏歌词》、《竹枝词》那样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了。虽仍标民歌题目,但其中已有较多文人诗的味道。这说明民歌到文人手中后,逐渐雅化的普遍规律。清人王士祯在《诗友诗传录》中曾指出《竹枝词》与《杨柳枝词》的区别:《竹枝》泛咏风土,《柳枝》专咏杨柳,此其异也。的确,《竹枝词》组诗每首随意取材,而《杨柳枝词》九首则皆咏杨柳,题材统一;又皆以杨柳拟人或象征,咏物抒情、言理,手法亦一致。杨柳乃北方风物,诗中明言长安及洛阳金谷园、铜驼陌、炀帝行宫等,可推知是晚年在东西二京时期所作。

  由于长期的贬谪生活,刘禹锡有机会接触到湘沅巴蜀的民歌民谣。《旧唐书》本传云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蛮俗好巫,每淫辞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在唐代,如此认真地学*民歌并取得卓越成绩的,刘禹锡首屈一指。

送别古诗6

  1、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聂胜琼《鹧鸪天·别情》

  2、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李清照《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3、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纳兰性德《于中好·送梁汾南还为题小影》

  4、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瘦。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张耒《秋蕊香·帘幕疏疏风透》

  5、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6、薄衾小枕凉天气,乍觉别离滋味。——柳永《忆帝京·薄衾小枕凉天气》

  7、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黄景仁《别老母》

  8、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9、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10、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11、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

  12、离愁万种,醉乡一夜头白。——施耐庵《念奴娇·天南地北》

  13、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苏轼《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14、黄菊开时伤聚散。曾记花前,共说深深愿。——晏几道《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

  15、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16、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周邦彦《花犯·小石梅花》

  17、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周邦彦《蝶恋花·早行》

  18、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杜甫《赠李白》

  19、长条别有风流处,密映钱塘苏小家。——寇准《柳·晓带轻烟间杏花》

  20、江春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送别古诗 (菁华6篇)扩展阅读


送别古诗 (菁华6篇)(扩展1)

——《送别》古诗鉴赏 (菁华5篇)

《送别》古诗鉴赏1

  送君灞陵亭,

  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

  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岐,

  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

  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

  骊歌愁绝不忍听。

  李白诗鉴赏

  灞陵位于长安东南三十里处,原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送亲别友,常常在这里分手。因此,灞上、灞陵、灞水等,在唐诗里经常是与离别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词本身就带有离别的色彩。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首句点出送别题旨灞陵、灞水重迭出现,烘托出浓郁的离别气氛。写灞水水势流浩浩,固然是实写,也象征诗人那种惜别的感情。这是赋,而又略带比兴。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这两句一笔宕开,大大拓开了诗的意境,不仅展现了灞陵道边的古树春草,而且在写景中表现了朋友临别时不忍分手,左右顾盼之状。春草萋萋,自不必说会增加离别的惆怅意绪,令人伤心不已;而古树枯而无花,对于春天似无反映,那种历经沧桑、归于默然的样子,似比多情的芳草能引起更深沉的人生感慨。这样,前面四句,由于点到灞陵、古树,在伤离、送别的环境描写中,已经透露着怀古的情绪了。因此五六句的出现就显得自然。

  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王粲,建安时代著名诗人。汉献帝初*三年,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在长安作乱,他避难荆州,作了著名的《七哀诗》,其中有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的诗句。这里指朋友南行之途,乃是当年王粲避乱时走过的古道,既暗示了朋友此行的不如意,而且隐含了王粲《七哀诗》中回首望长安的诗意。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这是回望所见。漫长的古道,世世代代运送过多少前往长安的人,仿佛古道本身就飞动着直奔西京。然而今日的西京,巍巍紫阙之上,日欲落而浮云生,景象黯淡。

  这当然也是写实,灞上离长安三十里,回望长安,暮霭笼罩着宫阙的景象。但在古诗中,落日和浮云联系在一起时,往往有指喻谗邪害公正的寓意。这里就是用落日浮云来象征朝廷中邪佞蔽主,谗毁忠良,暗示朋友离京有着令人不愉快的政治原因。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骊歌,指逸诗《骊驹》,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因此骊歌也就泛指离歌。骊歌之所以愁绝,正因为今夕并非单纯的离别,而是由此触发的更深广的愁思。

  诗是送别诗,真正明点离别的只收尾两句,但全诗紧紧围绕着送别,诗人抒发的感情绵长而深厚。从这首诗的语言节奏和音调,能感受出诗人欲别而不忍别的绵绵情思和内心深处的感慨与惆怅。诗以两个较短的五言句开头,但灞水流浩浩的后面三字,仿佛临别时感情如流水般地不可控制。随着这种流浩浩的情感和语势,以下都是七言长句。三句、四句和六句用了三个之字,一方面造成语气的贯注,一方面又在句中将语势稍稍收缓,不显得过分流走,又与诗人送之而又欲留之的那种感情相契合。诗的一二句之间,有灞陵和灞水相递连;三四句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由于排比和用字的重迭,既相递连,又显得回荡。五六句和七八句的顶针句式更是造成断而复续、回环往复的语气,从而体现了别离时内心深处的感情波澜。围绕离别,诗人笔下还展开了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古老的西京,绵绵的古道,紫阙落日的浮云,怀忧去国、曾在灞陵道上留下足迹的前代诗人王粲..由于思绪绵绵,向着历史和现实多方面扩展,更给人以世事浩茫的感受。

  诗的风格是飘逸的,但飘逸并不等于飘渺空泛,也不等于清空。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却又都是丰满的。诗中展现的西京古道、暮霭紫阙、浩浩灞水,以及那无花古树、伤心春草,构成了一幅令人心神激荡而几乎目不暇接的景象。

《送别》古诗鉴赏2

  《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注释:

  饮君酒:劝君喝酒。

  何所之:去哪里。

  归卧:隐居。

  南山陲:终南山边。

  「解释」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你要到哪里去?你说因为不甚得志,要到终南山那边隐居。只管去吧,我不再多问,那白云没有穷尽的时候。

  译文1:

  请你下马喝一杯美酒,我想问问你要去哪里?

  你说官场生活不得志,想要归隐南山的边陲。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问,白云无穷尽足以自娱。

  译文2:

  请你下马喝点酒,我要好好地为你饯行。我且问你,你打算到什么地方去?你说因为官场不得意,要到终南山边去归隐。那么,你就尽管去吧,我也不再细问了。因为我知道那里的白云是悠闲自在的,你从此以后所得到的隐居之乐,也一定会无穷无尽的啊。

  译文3:

  我下马为你准备了酒食,并问你到什么地方去。你说处境不好,准备到南山边去隐居。你尽管去吧,我不再苦苦询问了,那山中的白云悠悠足够你娱乐排遣了。

  赏析:

  这是一首送友人归隐的诗。表面看来语句*淡无奇,然而细细无味,却是词浅情深,含义深刻。诗的开头两句叙事、写饮酒饯别,以问话引起下文。三、四句是交代友人归隐原因——“不得志”。五、六句是写对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对隐居的羡慕,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否定。

  全诗写失志归隐,借以贬斥功名,抒发陶醉白云,自寻其乐之情,诗的后两句韵味骤增,诗意顿浓,羡慕有心,感慨无限。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第一句叙事。“饮”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一开始就写饮酒饯别,是点题。第二句设句,问君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关切爱护的深厚情意。送别者的感情起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不仅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的心情。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的一把钥匙。

  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很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对隐居的欣羡;既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又似乎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联系前面“不得意”三字看来,在这两句诗中,更主要的则是对朋友的同情之心,并蕴含着诗人自己对现实的愤激之情,这正是此诗的着意之处和题旨所在。从写法上看,前面四句,写得比较*淡,似乎无甚意味,至此两句作结,诗意顿浓,韵味骤增,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当然,这两句也不是*空而起的,而是由前面看似乎*淡的四句发展而来的,如果没有前四句作铺垫,这两句结尾也就不会给人这样强的“清音有余”的感觉。

《送别》古诗鉴赏3

  《谢亭送别》

  年代:

  作者: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鉴赏

  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

  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俗。“劳歌”,原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

  时值深秋,*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

  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行舟。但通过“水急流”的刻画,舟行的迅疾读者可以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也使整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带有一点逼仄忧伤、骚屑不宁的意味。这和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的心境是相一致的。

  诗的前后联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朋友乘舟走远后,诗人并没有离开送别的谢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别前喝了点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后,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薄暮时分。天色变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眼前的江面,*的青山红叶都已经笼罩在蒙蒙雨雾和沉沉暮色之中。而朋友的船,此刻更不知道随着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胧,追忆别时情景所感到的怅惘空虚,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别凄黯孤寂,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的包围,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

  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

《送别》古诗鉴赏4

  唐代:骆宾王

  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

  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

  译文

  寒夜的敲更声接续着这漫漫长夜,清凉的夜晚像秋天那般澄澈。

  离别时难以割舍,拿什么赠送给你呢?我这自有如装在玉壶冰一样真心。

  赏析

  这首诗把离情表现得高洁纯真,不似前人作品般悲切哀伤,此种手法少见于初唐诗歌。前两句是写长长的秋夜寒冷,渲染离别时难舍的气氛。后两句用“玉壶冰”表明心情,体现了两位朋友之间坦诚相见的真正友谊。

  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并不是说君子把人与人之间的友谊看得比水还要淡,而是说:君子之间的友谊应该像清澈见底的水一样纯洁。这首诗正体现了这种纯洁的友谊。

  诗的前二句运用了倒装句法,先说“夜永"、“更寒”,然后再倒转回去说:在秋高气爽的秋日黄昏,他和一位朋友已经促膝话别。这种章法的运用,改变了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的方式,强调了“更寒”、“夜永”,突出了两位挚友之间依依惜别的心情。收到了化*铺直叙为起伏跌宕的艺术效果。“秋澄”、“夜永”巾的“澄”、“永”,不只是点明节序的特征与时间,而且也映带出朋友之间的真诚相见与友谊长存;“凉夕”,“寒更”中的“凉”、“寒”也同样是不只说明环境的“凉”、“寒”,而且显示出一对朋友在临别之际心绪不佳。倒装、侧重、心与境谐等艺术手法被诗人揉合在两句诗中,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既然两人的友谊是那样的深长,在离别之际用什么赠给对方就值得思考了。“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这出人意表的两句诗体现了两位朋友之间坦诚相见的真正友谊。诗人赠给对方的,不是客套式的祝愿,而是一颗冰清玉洁的心。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的“离心”比作“玉壶冰”。其命意同于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别》古诗鉴赏5

  【提要】

  本篇《陈子昂唐诗《送别崔著作东征》》由应届毕业生小编特别为需要送别古诗古文的朋友收集整理的,仅供参阅。内容如下:

  关于陈子昂唐诗《送别崔著作东征》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呢?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一起来欣赏下!

  【作品介绍】

  送别崔著作东征诗题又作《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作于万岁通天元年(696),这一年,由于唐朝将帅对边事处置失宜,契丹孙万荣、李尽忠发动叛乱,攻陷营州(《旧唐书·北狄传》)。唐王朝于同年七月以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赴边地以备契丹。契丹辖地在今河北、辽宁一带,在帝都长安之东,因此称东征。崔著作,指崔融,时任著作佐郎,以掌*身份随武三思出征。

  【原文】

  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

  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

  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

  【赏析】

  “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首联点明出征送别的时间。金天,指秋天,《礼记·月令》载:“孟春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天子乃命将帅,选士厉兵,简练俊杰,专任有功,以征不义。”诗人在序中也写道,“古者凉风至,白露下,天子命将帅,训甲兵”,大唐王朝这次东征*叛,选择在秋气肃杀的时候,正是为了“昭我王师,恭天讨”。这两句暗示唐军乃正义之师,讨伐不义,告捷指日可待。“肃杀”、“白露”勾划出送别时的气氛,使出征者那种庄重严肃的神情如在眼前。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统治者当垂恤生灵,“偃兵天下”(《序》),因此王师不喜战伐,以仁义为本。之子,指崔融。佳兵,本指精良的军队。《老子》:“夫佳兵,本不祥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这里用“慎佳兵”来劝友人要慎重兵事,少杀戮,两句表面歌颂王师,实则规谏崔融,显得委婉、含蓄。五、六两句借表现河北战场的环境,来盛赞唐军的兵威。梁王大军兵多将良,军容整肃,这次东征定能击败叛军,大获全胜。北*,郡名,在河北,初唐时称*州。这里指孙、李叛军的巢。“海气”、“边风”都是带杀气的物象,“侵”、“扫”来表现东征的气势。

  末二句进一步以古人的高风节义期许友人,呼应三、四两句。卢龙塞,古代是河北通往东北的交通要道。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丸,田畴献计,引曹军出卢龙塞,出敌不意,大败乌丸。曹操欲对其行封,畴说:“岂可卖卢龙之塞,以易赏禄哉?”终不受封。(《魏志·田畴传》)。麟阁,即麒麟阁。汉武帝时曾画十一名功臣的形貌于其上。后来就以麒麟阁作为功成名就的象征。诗人用这两个典故是有针对性的。武后临朝称制时,轻启战争。公元687年(垂拱三年),凿山开道,袭击生羌、吐蕃,不但造成士卒的痛苦,也给中原和少数民族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眼下,孙、李利用契丹人民的怨恨,大举叛乱,烧杀掳掠,贻害河北人民。因此,陈子昂一方面力主*叛,在诗序中称赞崔融等出征时“酒中乐酣,拔剑起舞”、“气横辽碣,志扫獯戎”的豪气,后来自己也亲随武攸宜出征,参谋帷幕;另一方面,他又反对穷兵黩武,反对将领们为了贪功邀赏,迎得武后的欢心而扩大战事,希望他们能像田畴那样淡泊明志,以国家大义为重。这两句的担忧,希望友人能在这方面做出表率。表达了诗人出语坚决,正气凛然,词句铿锵,撼动人心。

  全诗质朴自然,写景议论不事雕琢,元方回评论说:“天下皆知其能为古诗,一扫南北绮靡,殊不知律诗极佳”。


送别古诗 (菁华6篇)(扩展2)

——送别古诗 50句菁华

1、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严蕊《如梦令·道是梨花不是》

2、绣帏人念远,暗垂珠泪,泣送征轮。——韩缜《凤箫吟·锁离愁》

3、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4、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孟浩然《送朱大入秦》

5、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杜甫《石壕吏》

6、酒醒人静奈愁浓。——徐昌图《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

7、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8、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

9、马蹀阏氏血,旗袅可汗头。——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10、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

11、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李颀《送陈章甫》

12、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13、津亭杨柳碧毵毵,人立东风酒半酣。

14、醉别西楼醒不记。——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15、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青溪》

16、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为报故人憔悴尽,如今不似洛阳时。——《齐州送祖》

17、为*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18、更南浦,送君去。凉生岸柳催残暑。

19、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20、一樽别酒苦促,还似陇头流水,多西东。

21、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苏轼《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22、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23、长条别有风流处,密映钱塘苏小家。——寇准《柳·晓带轻烟间杏花》

24、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25、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26、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刘长卿《送方外上人/送上人》

27、南浦凄凄别,西风袭袭秋。一看肠一断,好云莫回头。

28、离心不异西江水,直送征帆万里行。

29、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李颀《送陈章甫》

30、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31、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32、*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3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35、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阳城闻笛》

3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37、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38、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39、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李冶

40、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李清照

41、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

42、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

43、人间离别尽堪哭,何况不知何日归。赵嘏

44、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

45、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李商隐

46、离别使爱情热烈,相逢则使它牢固。托富勒

47、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韵译】: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

  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

  【评析】: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

  赏析王维 送别 下马饮君酒诗: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唐代诗人王维,大多数人知道他对佛学有所领悟,在他的许多诗中有一种禅静的空明灵静的感觉。但是,在他的有些诗中,却有一种道的味道,就是他的 送别 下马饮君酒诗,道的味道就很重。

  禅味在诗中表现为一种空静,虚明,灵智的精美感。所以,对于禅味浓厚的诗,许多都很注意诗的格律与对仗,使诗的形式上做到精美,然后是意境上对仗,做到动静相宜,虚明兼空,从而使诗具有灵性,仿佛月光一样玲珑剔透。 因为佛是主要让人从内心修起,所以,一般的诗的意境都具有某种封闭性,以求在这个封闭的环境中,使意境无比的精美。在此基础上,使得心灵得以净化,以通向禅觉。 拿 床前明月光 一诗来说,此诗的意境就是相对封闭的,只是由月光泄落床前,从而勾起了思乡之情,整诗精美,而其境只是床前一片月光。 独坐幽篁里 一诗,其境也是封闭的,只是选取一个景点,然后将外围的事物都模糊化了。再拿白日依山尽来说,此诗虽然提到白日,山,黄河,海,楼等,看似景远,但是其诗的意境还是封闭的,最终收到了一个固定的楼里。而且使成了说理诗,使诗味无多,而理性突起。

  但是,王维的这首送别诗则不然,这首诗以极*白的语言写出来,舒叙了一个生活上很细微的情节,然而他的意境却是无限遥远的。 开始只是在路边相遇友人,同时饮酒,然后问话,朋友回答,而其意缈缈。这首诗我不知*仄是否合律,但是整诗却不对仗,而每一句都是按事情的发展情况**淡淡的写出,不着一点做诗的痕迹,所以,此诗来得很自然。 虽然来得自然得宛若随便,但是诗的味道很浓,其境意无穷尽。 如果将诗划类的话,我想此诗应做为叙事诗,因为每一句话都是写的诗或是诗中人物很自然的话语,但是正是这些句子,却反映了许多内容,正如王维的别的诗一样,此诗也是诗中有画,这个画景并不是作者有心去采摘来的,而是适时碰在一起了。下马饮酒,问答,遥指远山,白云缥缈。这首诗又表现了情,朋友相见苦涩的喜悦,朋友之间的关心,以及朋友的失意,还有就是白云无尽时的感叹忧伤。而这些都来自于诗外,却是诗所含有的.东西。

  回过头来再说道与这首诗的联系,<<道德经>>中的道提倡的是一种无为的思想,一种取于自然的思想,一种不加人为雕琢的思想,一种周而复始,生而弗有,为了弗持的绵绵不绝的思想,最后还有一种大道通幽微的思想。 这首诗它来源于生活的片段,不经雕琢而天成,随心记事而情在,这是这首诗的天成自然与无为特点,正是由于他的无为,使得这个故事虽然以但去莫复问为结,但是却更由于 这个不问,而带来的思虑就更多了,从而形成白云无尽时。白云无尽,人生缥缈,思想也感觉到了一种缈小而微弱。 感到的是面对人世的繁杂与不适,面对的是青山无尽头,白云绵绵不绝而变化无穷的自然。 人面对这些,思想感觉到了天地万物的宏大,感到了自然变比的奇妙。从而融合在无尽的大自然变化之中,成为人世与自然的一个分子,参与着人世的变迁与大自然的变化。这种感觉已经入于道的玄微了.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

  这一句出自《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

  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

  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是鬼斧神工的手笔。

关于送别古诗3

  1、长安故人别後,料征鸿声里,画阑凭偏。——王月山《齐天乐·夜来疏雨鸣金井》

48、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郑文宝《柳枝词》

关于送别古诗12

  《逢侠者》

  作者:钱起

  燕赵悲歌士,相逢剧孟家。

  寸心言不尽,前路日将斜。

  【鉴赏】

  这是一首因路遇侠者而写的赠别诗。此诗造句别致,寓意隐蔽。诗里用到了典故。“燕赵悲歌士”里用到了战国时代诸侯国的名称“燕,赵”,古时这两个战国七雄中的诸侯国出了许多勇士,因此后人就用燕赵人士指代侠士。高适有这样的诗句:“拂衣去燕赵,驱马怅不乐”,就是对燕赵刺客的悲壮大义表示同情与敬佩。最有名的荆轲刺秦王,应该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了,而荆轲就是赵国太子派出的刺客。

  “剧孟”本人是雒阳(即今天的河南洛阳东部)人,素有豪侠的名声。这里“剧孟”是用来指代洛阳的。

  侠者,一般指剑客。钱起本人不是武士,因此对朋友豪侠的气概是佩服加崇敬的。诗的开头两句,用“燕赵悲歌士”,借以比拟所遇见的侠者;而“相逢剧孟家”,则是说他们两人相逢于洛阳道中。如此写来,极为切合侠者身份。后面两句,是说相逢时彼此倾心交谈,可是太阳又快要落山了,只好恋恋不舍地分手而别了。这既抒发了作者心中的不*,也表露了对侠士的倾慕之情。

  此诗一开始就把心里的赞美写了出来,朋友被他称赞为燕赵豪侠,可见钱起的坦率。对“寸心言不尽”,可以理解为这是文人与武士间的区别造成得欲言又止,意犹未尽。最后写到落日,其实有诗人对朋友的一丝担忧(因为夕阳这个素材在文学作品里一般来说终归没有朝阳那么热烈积极),剑客的前路定是有坎坷的。当然也可以这样理解:为分别而相聚的诗人与侠者,终究要分道扬镳了,太阳都落山了,像在催促他们,尽管依依不舍,但是天下无不散的筵*。这份感情被描述得真是格外珍贵。

  钱起的朋友中有名诗人王维、裴迪等,本人是大历才子,认识的人一定很多。这里的侠者,在他应该是与众不同的尤为记忆深刻的一位朋友。钱起自己如果“言不尽”了,那么这离别的感伤是非常浓烈的。这是赠别的作品,不过诗里字字句句都是浓情,这样的编辑确实算得上体格新奇,这和一般人比较起来率意得多。高仲武说钱起诗风“体格新奇,理致清赡”。“理致清赡”这个特点其实表现在“前路日将斜”里,将诗意很好得放开,使读者有思索的余地。

关于送别古诗13

  岸柳萧疏野荻秋,都门行客莫回头。一条灞水清如剑,不为离人割断愁。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关于送别古诗14

  杨柳枝词

  唐·刘禹锡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创作背景介绍】

  此组《杨柳枝词》共九首,当为刘禹锡晚年所作。此诗为第八首。旧说是刘禹锡在唐文宗大和六至八年(832~834)在苏州时所作。然据诗意,皆言长安、洛阳风物,恐非苏州之作。这组诗的风格已不似在湘沅、巴渝时期所作《踏歌词》、《竹枝词》那样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了。虽仍标民歌题目,但其中已有较多文人诗的味道。这说明民歌到文人手中后,逐渐雅化的普遍规律。清人王士祯在《诗友诗传录》中曾指出《竹枝词》与《杨柳枝词》的区别:《竹枝》泛咏风土,《柳枝》专咏杨柳,此其异也。的确,《竹枝词》组诗每首随意取材,而《杨柳枝词》九首则皆咏杨柳,题材统一;又皆以杨柳拟人或象征,咏物抒情、言理,手法亦一致。杨柳乃北方风物,诗中明言长安及洛阳金谷园、铜驼陌、炀帝行宫等,可推知是晚年在东西二京时期所作。

  由于长期的贬谪生活,刘禹锡有机会接触到湘沅巴蜀的民歌民谣。《旧唐书》本传云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蛮俗好巫,每淫辞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在唐代,如此认真地学*民歌并取得卓越成绩的,刘禹锡首屈一指。

关于送别古诗15

  1.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49、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送别古诗 篇2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50、*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送别古诗 篇6

  1、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送别古诗 (菁华6篇)(扩展3)

——《送别》古诗词鉴赏 (菁华3篇)

《送别》古诗词鉴赏1

  古诗原文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译文翻译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

  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注释解释

  饮君酒:劝君饮酒。饮,使……喝。

  何所之:去哪里。之,往。

  归卧:隐居。南山:终南山,即秦岭,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陲:边缘。

  但,只。

  诗文赏析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全诗六句,仅第一句叙事,五个字就叙写出自己骑马并辔送了友人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马设酒,饯别友人。下马之处也就是饯饮之地,大概在进入终南山的山口。这样就把题旨点足。以下五句,是同友人的问答对话。第二句设问,问友人向哪里去,以设问自然地引出下面的答话,并过渡到归隐,表露出对友人的关切。三、四句是友人的回答。看似语句*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杜甫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不得意”三字,指出了友人归隐的原因,道出了友人心中郁抑不*。至于友人不得意的内容,当然主要是指政治上、功业上的怀才不遇。诗人没有明确写出,也不必写出,留以想象空间。五、六句,是他在得知友人“不得意”后,对友人的劝慰。他劝友人只管到山中去,不必再为尘世间得意失意的事情苦恼,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是无穷无尽的。这里明说山中白云无尽,而尘世的功名利禄的“有尽”,无常,已含蕴其中。这两句意蕴非常复杂、丰富,诗的韵味很浓。句中有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安慰,也有自己对现实的愤懑,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也有对隐居山林的向往。似乎是旷达超脱,又带着点无可奈何的情绪。从全篇看,诗人以问答的方式,既使送者和行人双方的思想感情得以交流,又能省略不少交代性的文字,还使得诗意空灵跳脱,语调亲切。

  王维这首《送别》,用了禅法入诗,富于禅家的机锋。禅宗师弟子间斗机锋,常常不说话,而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以求“心心相印”。即使要传达禅意,也往往是妙喻取譬,将深邃意蕴藏在自然物象之中,让弟子自己去参悟。王维在诗歌创作中吸收了这种通过直觉、暗示、比喻、象征来寄寓深层意蕴的方法。他在这首诗中,就将自己内心世界的复杂感受凝缩融汇在“白云无尽时”这一幅自然画面之中,从而达到了“拈花一笑,不言而喻”,寻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送别》古诗词鉴赏2

  《逢侠者》

  作者:钱起

  燕赵悲歌士,相逢剧孟家。

  寸心言不尽,前路日将斜。

  【鉴赏】

  这是一首因路遇侠者而写的赠别诗。此诗造句别致,寓意隐蔽。诗里用到了典故。“燕赵悲歌士”里用到了战国时代诸侯国的名称“燕,赵”,古时这两个战国七雄中的诸侯国出了许多勇士,因此后人就用燕赵人士指代侠士。高适有这样的诗句:“拂衣去燕赵,驱马怅不乐”,就是对燕赵刺客的悲壮大义表示同情与敬佩。最有名的荆轲刺秦王,应该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了,而荆轲就是赵国太子派出的刺客。

  “剧孟”本人是雒阳(即今天的河南洛阳东部)人,素有豪侠的名声。这里“剧孟”是用来指代洛阳的。

  侠者,一般指剑客。钱起本人不是武士,因此对朋友豪侠的气概是佩服加崇敬的。诗的开头两句,用“燕赵悲歌士”,借以比拟所遇见的侠者;而“相逢剧孟家”,则是说他们两人相逢于洛阳道中。如此写来,极为切合侠者身份。后面两句,是说相逢时彼此倾心交谈,可是太阳又快要落山了,只好恋恋不舍地分手而别了。这既抒发了作者心中的不*,也表露了对侠士的倾慕之情。

  此诗一开始就把心里的赞美写了出来,朋友被他称赞为燕赵豪侠,可见钱起的坦率。对“寸心言不尽”,可以理解为这是文人与武士间的区别造成得欲言又止,意犹未尽。最后写到落日,其实有诗人对朋友的一丝担忧(因为夕阳这个素材在文学作品里一般来说终归没有朝阳那么热烈积极),剑客的前路定是有坎坷的。当然也可以这样理解:为分别而相聚的诗人与侠者,终究要分道扬镳了,太阳都落山了,像在催促他们,尽管依依不舍,但是天下无不散的筵*。这份感情被描述得真是格外珍贵。

  钱起的朋友中有名诗人王维、裴迪等,本人是大历才子,认识的人一定很多。这里的侠者,在他应该是与众不同的尤为记忆深刻的一位朋友。钱起自己如果“言不尽”了,那么这离别的感伤是非常浓烈的。这是赠别的作品,不过诗里字字句句都是浓情,这样的编辑确实算得上体格新奇,这和一般人比较起来率意得多。高仲武说钱起诗风“体格新奇,理致清赡”。“理致清赡”这个特点其实表现在“前路日将斜”里,将诗意很好得放开,使读者有思索的余地。

《送别》古诗词鉴赏3

  【原文】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注释】

  ⑴掩:关闭。

  ⑵柴扉:柴门。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译文】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明年春草再绿的时候,

  您能不能回来呢?、

  思想感情:怀念友人、盼望友人快快回来的思想感情。

  【鉴赏】

  这首《山中送别》,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


送别古诗 (菁华6篇)(扩展4)

——《长亭送别》教案 (菁华6篇)

《长亭送别》教案1

  长亭送别

  科目 语 文 课题

  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鉴赏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富于文采的曲词;学*本文善于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方法。

  2、 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对文章感情的感悟能力;培养学生深入探究主题的能力;

  3、 思想教育目标:结合时代背景,透视《西厢记》的爱情观,体会本文

  的进步意义。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艺术形象崔莺莺的社会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法

  辅助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语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往今来,最动人的文字是离别的文字,最难写的文字也是离别的文字。也许一个故事并不能深深打动人,但几句诗词却可以臻其妙境。《西厢记》就是这样一部迷人的诗剧。

  《长亭送别》中的曲词或情景交融,或化用诗句,或借用典故,或特写情态,画尽世间有情人缠绵辗转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

  二、质疑与解疑

  《西厢记》语言美,故事美,人物也美,无论是张生的钟情之美,莺莺的深情之美,红娘的热情之美,皆清丽夭矫,沁人心脾。在我们节选的剧中,还有一个人,她的语言动作不多,看似次要,实际上却是极重要的一个人物,如果少了她,《西厢记》就没有了矛盾冲突,没有了波澜起伏,故事也就变得索然无味。这个人就是——老夫人。

  1、 有关她的言语行动主要在节选的第二部分——临行饯别,请同学们找到并阅读有关部分,结合具体文字分析老夫人的心理和思想观念。

  安排座位——不承认崔张二人的夫妻关系

  “辱没”——蔑视张生,封建等级观念

  “重功名,轻爱情”

  催促敬酒——想尽快结束饯别宴

  明确:从老夫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一大部分人心中的婚姻爱情观,那是一种功名利益之余的闲情,可有可无。

  2、在那重功名轻爱情的社会中,贵为相国千金的莺莺对白衣秀士张生除了离愁之外还有怎样的感情和心理?表现出她怎样的心理观念?结合课文语句谈一谈。

  举案齐眉的渴望 重爱情

  一往情深的坚贞 轻名利 (板书)

  明确:分析人物性格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把功名利益作为爱情婚姻的基础,这是在当时社会得到认同的一种观点,崔莺莺却反其道而行,这显然是叛逆的,并且她反叛的绝不仅是一种观念,还有那观念背后的封建制度封建礼教。正因为如此,崔莺莺的形象在文学史中才那么光辉耀目。

  3、在饯行宴上许多话说不出口,因为还有必须回避的外人在。饯别宴结束后,张生临别前,当须回避的人离开后,莺莺又叮嘱了哪些话?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

  关心——旅途风霜

  担心——考不中状元不归

  停妻再娶妻

  4、既然是两情相悦心灵投合的爱情,为什么莺莺又有这样的担心?

  明确: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

  在当时的社会,始乱终弃的例子不胜枚举。汉代有一位遭遗弃的女子用从一到万的数字串联起自己的凄凉心境,希望借此感动负心的丈夫。

  一别之后,两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眼望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重九登高望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逐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也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

  我为男。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点明了这种状况的根源就是“男尊女卑”。男尊女卑的社会不改变,那被遗弃的女子除了思念,除了辗转,除了痛苦,除了等待之外,便只有深深的哀怨,而哀怨又注定了与事无补。所以莺莺在临别时的句句叮咛中流露出那么多的忧虑,那么多的惶恐,那么多的无奈与愁苦,而这正是因为她对自己的爱情与婚姻没有把握,不能自主。

  无法自主的愁苦 反礼教 (板书)

  小结:如果等级门第不再森严,张生便不必跋涉千里,为娶妻求取功名;

  如果男尊女卑不复存在,莺莺便没有了临别前忧心将来,满怀愁苦与无奈。

  观念总是先于制度产生的,在变革中伴随着阵痛。崔张的爱情发生在男尊女卑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们有对爱情自由与婚姻自主的渴望,就注定了他们满怀愁绪。莺莺的离愁别恨固然反映了她对爱情的执著,同时也是她对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悲哀和抗争,不应理解为单纯的儿女情长。

  5、 对主题的深入分析探讨

  将《西厢记》的结局与唐代诗人元稹的《会真记》的结局进行对比分析,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爱情观。

  唐代元稹在他的《会真记》结尾写道,张生没有考中状元,名落孙山,他反省说莺莺是天生尤物,红颜祸水,是能让沾上她的人亡国亡身的灾祸。于是将她遗弃另娶。

  王实甫在《西厢记》第五本中安排张生中状元回来迎娶莺莺的情节。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创作意图和爱情观。

  明确:歌颂自由爱情,体现“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主题,具有反封建的思想。

  同时,作者以张生中了状元来换取幸福美满的婚姻,这也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妥协。

  三、结束语:《西厢记》写才子佳人“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却又跳出一般风花雪月的局限,反映了崭新的爱情观。提出“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婚姻理想;歌颂了“直教人生死相许”的自由爱情,这是《西厢记》高于历代崔张爱情为内容的作品,也高于同时代其他爱情剧的地方,他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红楼梦》中曹雪芹借贾宝玉之口评论《西厢记》“词藻警人,余香满口”,所继承和称赞的也是这种精神。

  板书 西厢记长亭送别

  王实甫

  举案齐眉的渴望 重爱情

  一往情深的坚贞 轻名利

  无法自主的愁苦 反礼教

《长亭送别》教案2

  预*题目:结合注释,了解《西厢记》的故事梗概。

  1. 划分层次。

  2. 选择自己喜欢的曲子背诵并鉴赏(不少于三支)

  3. 概括莺莺在本折戏里面的心理。

  4. 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5. 找到并重新背诵柳永的《雨霖玲》。

  教学目标:

  1.赏析本文写景、抒情的手法

  2.概括莺莺在这折戏里的感情

  3. 把握全文的主旨

  重点难点:

  情景交融手法的理解把握。

  [整体把握]

  《西厢记》突破了杂剧一本四折的形式,是五本21折的连本戏。《长亭送别》,共十九支曲文,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场面。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别张生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局部分析]

  一.送别途中(长亭路上)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端正好] 其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是怎样情景交融的?

  (因景生情?缘情入景?)

  1. 斜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秋林如醉。

  2.作用:借凄凉的暮秋景象写莺莺的离愁别恨。(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3.情景交融:(1)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2)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满山的红叶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3)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柳永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亦有人说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但一个“泪”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这是多么精湛的语言技巧!

  作者如椽之笔,由头顶之天至脚下之地,从耳边之风到眼中之归雁、经霜的红叶,大块设色,融情于景,只捕捉几样形象,稍加点染,就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柳永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4.《西厢记》以词采典雅见长[端正好]一曲正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色一、意象的组合, 典雅华美 ——空间广阔,色彩斑斓;二、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 ——三、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染”

  5.是先有这样的情,才有那样的景,还是先有这样的景,才有那样的情,此时达到了难分难辨的境地。“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离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是由惜别的血泪染红的。使人很难说清何者是景,何者是情,情与景融为一体,合二为一了。

  [滚绣球]一曲是怎样情景交融的?

  《送别》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把它作为描写艺术的典范篇章,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描写真正达到“交融”的高度。[滚绣球]一曲正是情景交融的典例。

  (1)离情难舍,寸阴可贵,恨柳丝难系马,望疏林“挂住”残阳不落,分明是写情,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柳丝飘垂、斜阳挂树、暮色苍然的景色。这是情中见景。

  (2)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并且一笔双至,莺莺的依恋,张生的难舍,同样传神。

  莺莺眼中的枫林红叶是离人的泪,垂柳长条是拴征马的缰绳,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凡途中景物,无一不是传情寄恨的标记。这是特定的途中之境与莺莺之情的合一,不可挪移他处。

  [叨叨令]一曲,用丰富的情态描写,补述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手法)几个叠词?(五个)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

  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红娘面前尽情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因此在描写上与前面[端正好]和[滚绣球]委婉含蓄的内心独白不一样,整段曲词无遮无拦,直抒胸臆,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二.送别宴上(长亭饯别)。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脱布衫]——黄叶衰草图:飒飒秋风、纷飞黄叶,袅袅烟气、凋零野草。

  长亭离筵,环境一变,情随境转。酒*间最使她关情的当然是张生。离筵上的张生,不同于西厢之境,内心难受,但又要矜持,作者用细腻传神之笔,从莺莺的眼睛里写出张生的委曲难言之情:“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这种细腻隐微的情绪,正是离筵特定之境与张生之情的合一,也是不可挪移他处的。

  [朝天子]一曲中所写之情及抒情的特点?

  离别之愁和对功名利禄的恨。直接抒情、借景(物)抒情和妙用修辞——比喻、夸张、对偶。杯盘酒菜,都供传情,“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

  三.临别叮嘱。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曲终人散,只剩他俩和红娘,境又一变。只有在四顾无人之境,她才可以向张生倾诉私情。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说得多么一往情深!有此境方有此情,作者一刻也没忘记情与境的关系。

  四.别后情思。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离别的痛苦、别后的思念)

  张生远去,独留莺莺,人远山遥,含情凝望。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她极目寻找张生远去的影像,偶然见征马又在残阳里闪现了一下,随即隐没在群山暮霭之中,留下的是一片阒寂。

  此又一境,又一情。景随人远,情随恨长,情境关合,丝丝入扣。

  [一煞][收尾]——古道烟霭图:青山疏林、轻烟薄暮、夕阳古道、风啸马嘶。——全是触动离情这景。

  [形象分析]

  1.张生:轻狂兼有诚实厚道,洒脱兼有迂腐可笑,对爱情直率痴情,敢于大胆挑战封建思想、世俗观念。此折戏主要表现为对爱情的忠贞。

  2.莺莺的心理——离愁:经历艰难,始能结合,昨夜允婚,今日别离。忧心:(1)荒村雨露,野店风霜,无人扶持,最难调护。(2)异乡花草,再行栖迟,停妻再娶,忘情负义。

  埋怨:拆散鸳鸯,催逼上路,此情难诉,此恨谁知。

  刻画方法——直抒胸臆: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借景言情: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以情衬景: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妙用修辞:典故、比喻、对偶、夸张

  对拆散鸳鸯的不满——[滚绣球]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叨叨令]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科白]: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煞] :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主题]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已经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反抗和否定。

  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西厢记》结尾处,在*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争。

  《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不仅在于其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而且它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思相启迪(现实意义)]

  《长亭送别》给人以深沉的美感,她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动人心弦的情歌,是一曲爱情的颂歌。但是我们今天学*的除了美的享受以外,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剧中人物的思想行为,给我们以怎样的启迪?

  1.应珍惜爱情——爱情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一种感情。越是珍贵的东西越不要轻易示人,切记千万不要亵渎了“爱情”这一神圣的字眼。

  2 要有更高的追求——爱情固然美好,但爱情绝不是人生的唯一。珍重爱情、鄙视功名利禄—— [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科白]: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煞] :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主题]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已经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反抗和否定。

  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西厢记》结尾处,在*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争。

  《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不仅在于其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而且它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长亭送别》教案3

  教学目的

  1、了解剧情,把握莺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2、着重鉴赏文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揣摩和鉴赏文中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重点

  1、莺莺的叛逆性格。

  2、景物描写的作用。

  3、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设想

  重视诵读 ,背诵开头一曲与结尾两曲;分析[朝天子][二煞],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把握全折的戏剧冲突和主人公的叛逆精神。有条件可分角色表演;收集资料、下载资料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

  参照注释并借助于工具书掌握下列疑难字词。

  1、注音:玉骢 金钏 揣 玉醅 泠 谨 赓 谂知

  2、释义:举案齐眉 淡烟暮霭 蜗角 虚名 蝇头微利 余荫 厮守 口占 青鸾

  第 一课

  教学要点:导入课文,简介作者及剧情梗概,表演或诵读,理清情节线索。

  教学流程

  导入课文

  这节我们来学*《西厢记》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

  作家简介

  王实甫,名得信,大都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常出入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是一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晚年弃官归隐。王的杂剧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园》等3种。剧中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戏剧性强,曲词以婉约俊丽著称。

  剧情简介

  相国的小姐崔莺莺和白衣秀才张珙于普救寺相遇,一见倾心。孙飞虎

  兵围普救寺,要夺走崔莺莺。老夫人当众宣布:有能退贼兵者以女妻之。张珙函请好友白马将军杜确来营救。杜将军打退了贼兵,可是老夫人变了卦,让张、崔以兄妹之礼相见。这两位青年不屈服于封建礼教,在婢女红娘的协助下,私下结为夫妻。老夫人拷问红娘,红娘数责夫人言而无信的过错。老夫人被迫承认莺莺和张珙的婚事。但又提出张珙必须应举得官回来才能见她。结果张珙中了状元,以大团结结局。这个剧歌颂了张珙和崔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追求纯洁爱情而向封建礼教展开的斗争,表现了作者“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阅读提示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全剧共五本21折,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第4本第3折,写张生在老夫人威逼下,被迫离开崔莺莺赴京赶考;莺莺、红娘、老夫人等在十里长亭为张生饯行送别。这折戏由莺莺主唱,其他的人道白,细腻地刻画了莺莺内心的离愁别怨,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流露出了对封建礼教阻挠青年爱情的强烈不满。这折戏素以曲词优美、情意动人而脍炙人口。阅读与鉴赏要注意体会莺莺和张生在艰难中结合又分离的极为复杂的内心活动,鉴赏曲词中有情有景,景为情设,情由景生,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5、诵读课文(或表演)

  6、结构线索

  明确:

  (1)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

  (2)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

  (3)莺莺担心和关心张生

  (4)莺莺目送张生和别后痛苦

  主要情节:送别途中——长亭送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7、感情基调

  明确:充满哀怨,凄婉之情

  8、布置作业: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示例:暮秋时节的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白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向十里长亭。车上坐着相府千金小姐 莺莺和侍女红娘。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上,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轻车左前侧,张生骑在马上,不紧不慢地行着。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红娘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面容凄惨双目噙泪。

  …………

  第二课

  教学要点

  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揣摩富于文采的戏剧语言。

  教学过程

  《长亭送别》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被认为是抒情艺术的典范篇章,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真正达到了“交融”的境界。全折以写景始,以写景终,通过暮秋郊外景色的点染,构成萧索凄凉的氛围,与莺莺的浓重离愁相融合,意境十分优美。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描写秋景的组合意象

  [端正好]长亭路上——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堪称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化用范仲淹的词句,既写秋天之景,又写离人之情,情景交融,臻于化境,遂成千古绝唱。一个“染”字,沟通了景物和情感的联系,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端正好]是历来传诵的借景抒情、富于诗情画意的名曲,可与唐诗宋词的名做媲美。

  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 无情,更在斜阳处。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泪。

  [脱布衫]筵*之中——黄叶衰草图:飒飒秋风、黄叶纷飞,袅袅烟气、野草零落。

  [一煞][收尾]分手之时——古道烟霭图:青山疏林、轻烟薄暮、夕阳古道、风啸马嘶。[一煞]写别愁,使用了“青山”、“古道”、“夕阳”、“烟霞”四种意象。似从唐诗宋词中查找运用这些意象写“愁”的名句

  如:烟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

  2、景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一煞]与[端正好]两相辉映,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得疏林挂住斜晖”互相照应;[收尾]一“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终之,自始至终,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

  富有文采的戏剧语言

  唱词中融入古诗词的优美诗句

  [端正好]中的“碧云天,黄花地”语句化用了范仲淹《苏幕遮》词句中的“碧云天,黄叶地”语句,并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李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引用了苏轼的《满庭芳》词原句,形象地表现了莺莺珍重袄请、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耍孩儿》中的“未饮心先醉”,化用了柳永《诉衷情*》中的“未饮心如醉”之句,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唱词中融入古诗词语句的作用

  明确:以其特有的语意、情味和表达效果与剧中的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

  唱词中的修辞方法与表达效果

  如,[端正好]中的前三句可看做是对仗或排比,但不是严格的对偶或排比。[叨叨令],使用儿化、叠词、排比、反复、等修辞方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声情并茂,营造出一种浓重的抒情氛围。[快活三]中的一二句是比喻、夸张;后几句是进一步的比喻和夸张。[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是比喻、夸张、对偶;“拆鸳鸯在两下里”也是比喻。

  小结:王实甫的戏曲语言富于文采,主要体现在,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

  美读鉴赏、练*改写

  以“怅望”为题,将[一煞][收尾]两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歌,尽量用上曲中意象,从莺莺视角表现离别之情。要有一点文采。示例:

  一骑绝尘去,山峦笼轻烟 。

  转山坡,穿疏林,

  熟悉的身影依稀可见。

  道一生*安,道一生珍重,陪伴游子的是冷清清的斜阳。

  秋风掠过禾黍,飘来声声马嘶,马嘶声声扣击莺莺心田。

  劳燕分飞谁主使?离愁别恨苦难言。

  说什么功名仕途,只问何处归程何时归年。

  山程水泽情难忘,夕阳古道心相连。

  青山下,秋风里,离人泪,心自颤。

  那离愁啊,长如水,沉如铅。

  一辆车儿,如何载得起?如何施向前?

  第三课

  教学要点

  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把握莺莺的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提出思考题

  莺莺的反封建意识具体表现在哪些曲词中?

  明确:(1)对拆散鸳鸯的不满。莺莺“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2)对功名富贵的蔑视。莺莺劝张生休忧“文齐福不齐”,休提“金榜无名誓不归”,认为“得一个并头莲,煞强于状元及第”,功名富贵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全折突出地刻画了莺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突出地刻画了莺莺的叛逆个性。在莺莺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也有深深的忧虑明确地告诉张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她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的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

  提出讨论题

  《西厢记》第五本写张生高中状元,衣锦还乡,莺莺“金冠霞披”,有情人终成眷属。明代流行的金圣叹批点本砍去大团圆结局,崔张分手,亦即剧本的结局,遂令《西厢记》,由喜剧变为悲剧。对金批《西厢》的结局,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第一种看法:剧中主人公生活的时代,封建礼教坚如磐石,大团圆结局本来就缺少生活依据,而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崔张爱情走向毁灭是合乎逻辑的结果。状元及第,奉命完婚更是入了俗套,令人感到先前崔母的刁难是如此的“合理”。金批《西厢》让崔张爱情在凄凄切切中收场,揭露了封建礼教对美好爱情的摧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批《西厢》的流行,是历史的选择。

  第二种看法:爱情的极点便是幻灭的终点,这不符和“让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美好愿望,也不符和观众希望“花好月圆”的审美心理。崔张从一见钟情到两情相悦,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起码,在王实甫看来,大团圆是这对痴男怨女的最好结局。第五本中的封建因素是时代造成,不宜苛求古人。金批《西厢》尾截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没有道理的。

  运用想象,以“临行”为题,将[耍孩儿]一曲改写成话剧片段。示例:

  人物:莺莺 张生 红娘

  地点:十里长亭

  莺莺(举杯,神色惨恻)今日一别,且饮此杯!未知何日相见(泪落杯中)复为公子举觞?

  张生(接杯)小姐放心,此一去,定然争得功名,早日回归!(饮酒)

  [红娘见张生有自负之色,轻笑]

  红娘 金榜题名,倒要小心招婿。

  张生 (语塞)这……红娘是了解我的心迹的。(摔杯)有违情义,如同这杯!

  莺莺 夫妇情投意合,如同并蒂莲话花,胜过状元及第,何必千里奔波求取虚名?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回来就是。张生(感动,流泪)小姐知我。(传来马嘶生)时辰不早,我得准备上路了。

  莺莺 且慢。君行别无所赠,但有一物送君。(展帕,轻吟)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张生 (恭听,接帕端详)小姐不必多虑!谨庚一绝,以剖寸心。(吟诗)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

  红娘 (轻叹)劳燕分飞,一对苦命的人儿!

  后记:

  后记:

  闺 塾

  学*目标

  掌握本文的词汇和相关文化知识

  体味剧中极富风趣极具个性的语言

  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

  明确剧中的人物冲突

  通过人物说白了解人物性格,尤其是杜丽娘的性格。

  教学设想

  重视诵读,熟读课文

  把握剧情,抓住冲突来认识人物性格,引导学生体会剧中生动的细节,风趣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教学准备

  确定主持人担任导演,组织排练

  查阅资料,制作课件 。

  第一课

  教学要点:介绍《牡丹亭》,诵读或表演,整体感知,了解剧情

  教学过程

  引出新课

  《牡丹亭》明代传奇,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剧,也是我国戏剧曲上一部浪漫主义杰作。全剧共五十五出,课文为剧本的第七出。闺塾,教女孩读书的私人学堂。这是全剧中的一场重头戏,仅这一出,在戏剧冲突的处理上,人物说白,细节描写等方面,足以让人拍案叫绝。《闺塾》后被称为《春香闹学》,这一“闹”字,颇能道出戏的喜剧气氛。

  剧情梗概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从此经常想念她。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杜丽娘才貌端妍,年已二八,尚未议婚。一天被《诗经》的爱情诗引动春心,不顾封建严厉的礼教约束,私自到花园游园赏春,明媚的春光助长了她青春的觉醒,结想成梦,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梦醒之后怅然感伤。因相思梦中情人意恹恹而死,死前留下一幅自画小像。杜宝升官离任,在埋葬丽娘的花园里造起一座梅花观。岭南书生柳梦梅赴京赶考,途径南安,借寓梅花观,发现丽娘的自画小像,见画生情,引得丽娘的魂灵和他来幽会。柳梦梅从丽娘灵魂那得知真情,掘墓开棺,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同赴京城临安。柳梦梅试后,因金兵入侵延迟放榜,此时杜宝在淮安被乱兵包围,他受丽娘嘱托寻找岳父,杜宝却将自称女婿的柳梦梅囚禁起来,兵退放榜,柳梦梅中了状元。但杜宝仍不认这门亲事,要强行拆散丽娘与柳梦梅。皇帝得知,下旨命,二人成婚。丽娘生生死死,历经磨难,终于得到了幸福。

  二、课文内容提要

  选文描写小姐杜丽娘、侍女春香听老师陈最良讲解《诗经》时的情景。描写了杜丽娘心灵的初步觉醒。她虽然处于礼节上的尊重,不象春香那样公然嘲弄那个宣扬封建礼教的塾师陈最良,却同样向往着高墙大院外面的自由天地,表现了她对封建教育的抵制以及对个性**是追求。春香的形象,机智、勇敢、泼辣、活泼,和杜丽娘端庄、含蓄、矜持的详细相映成趣。

  三 诵读或表演

  四 疏通文字

  五 检测练*

  1选出各组中字音字形有误的一项,并加以改正

  A咂(za)瓶花 B雎鸠(ju)(jiu) C 窈窕 (yao)(tiao) D诨(hun)

  A君子好求(hao) B屦(ju) C葩(pa) D女郎行(hang)

  A盥(guan)漱(shu)栉(zhi)笄(yan) B笺(jian) C觞(shang) D敷(fu)

  2选出各组中解释有误的一项,并加以改正

  A:设帐:汉朝马融讲学时设绛纱帐,后人称教学为设帐

  B:管待:照顾和接待

  C:膳:饭食

  D:逑:追求

  A:上书:上课

  B:诨:开玩笑

  C:款步:快步

  D:敷演:陈述而加以发挥

  A:潇洒:坐姿自然优雅,心情舒畅

  B:葩:华美

  C:铅华:妇女化妆用的脂粉

  D:风化:风俗、教化

  五 关于作者

  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家 。少有文名,万历进士。因讥评朝政,多次遭贬。他政治上开明,反对程朱理学,要求个性**。代表作《牡丹亭》(原名《牡丹还魂记》)及《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它们被称之为“临川四梦”,此外还有《紫箫记》。

  六、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语文读本》365页的《游园》

  第二课

  教学要点:明确剧中冲突、赏析剧中风趣、个性化的语言,简析人物 形象

  教学过程

  明确戏剧冲突

  明确;这出戏的戏剧冲突主要是在陈最良与春香之间展开,但潜伏的暗线是杜丽娘的心理冲突,同时三人之间的矛盾又彼此交织,情节生动,博波澜起伏,有很强的戏剧性。首先,陈最良与杜丽娘、春香一相见便发生冲突;接着是模字的情景;然后是春香在大花园逃学游玩又引发了冲突;最后是先生一走,杜丽娘、春香立刻得到**。

  体会语言特点

  提出思考:

  1、剧中人物语言富于风趣,主要体现在哪里?

  明确:主要表现在陈最良和春香的对白上。陈最良的话酸腐不堪,总 是引人耻笑。春香口无遮拦,她的话处处冲满对陈最良的嘲弄,令人开心大笑。

  剧中的三个人物各有特色,各表现出其什么不同性格特征,显示了怎样的不同地位?

  明确:

  A春香——言辞犀利,快人快语;B杜丽娘——说话不多,含而不露;C陈最良——喋喋不休,一本正经,满口酸话。杜丽娘与陈最良的对话表现了常规的师生关系;与春香的对话,表现了两人的主仆兼伙伴的关系。

  简析人物性格

  春香:机智、勇敢、敢于公然嘲弄宣扬封建礼教的塾师,天真、直爽、率真、活泼、风趣,天性自然开朗,思想单纯,很少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和杜丽娘相比更富反抗性。

  杜丽娘:大家闺秀,生于名门宦族之家,长于深闺之中,性格复杂,外在的表现与真实的心理不一致,知书达理又向往自由,温顺又不失个性,稳重又不失机敏。虽然长期遭受封建礼教束缚更禁锢严厉,却同样向往着高墙大院外面的自由天地,表现了多封建礼教的抵制以及对个性**的追求。体现了心灵的初步的觉醒。

  陈最良:宣扬封建礼教的塾师。严格遵守封建教义,言谈举止充满酸溜溜的味道。有一定的虚伪性,封建礼教的化身,被封建礼教与科举扭曲和麻木了心灵的道学家的形象。

  四 作业:选作《同步训练》

《长亭送别》教案4

  指导思想:

  积极贯彻我校新课改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师生互动,学*并感受古典文化的诗情画意,初步让学生学会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努力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设想:

  1、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唤起旧知,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通过启发学生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学生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3、以碟片《西厢记》(越剧)的播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和视听享受,同时,引导学生“观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创见,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议学生课前预*:

  1、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2、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和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

  2、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3、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

  4、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语:

  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黛玉来了……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了,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妹妹,要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人。真是好文章!你要看了,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过去。黛玉把花具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时,己看了好几出了。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一面看了,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看来这真是本好书,你知道他们读的是什么书吗?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在*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板书)。它讲述的就是相国千金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爱,在幻想里,比在现实中更真实;爱,在回忆里,比在现实中更美好;爱,在舞台上,比在现实中更有价值。”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板书)。

  (教学设想:通过充满深情的导语,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拉*与学生的距离,走进学生的心灵。通过循循善诱,让学生树立“学*与生活,学*与做人联系”的意识,懂得珍惜时间,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通过熟悉的影片唤起学生的联想,通过书法作品的展示,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通过唱歌让学生产生心灵震撼,使课堂成为一个教学磁场,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为下阶段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进行审美评价奠定基础。)

  《西厢记》和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板书:元代杂剧家

  《西厢记》前身是《西厢记诸宫调》,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这三部书的区别是:《会真记》叙述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西厢记诸宫调》摒弃了《会真记》的悲剧结尾,以张生和崔莺莺双双私奔团圆作为结尾,剧中人物也更显个性化,比如崔母,完全是一个封建势力的维护者,成为崔张婚姻的直接障碍,崔莺莺,则成为了一个封建婚姻的反抗者。《会真记》和《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是宰相家的千金小姐,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见了白衣秀才张珙,拥有高贵地位的宰相千金与书剑飘零的布衣书生一见钟情,他们以清风明月为证,私定终身。但这却让崔莺莺的母亲恼怒不已,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她万万不能接受的,她拿出家长的权威,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为由,逼张生进京赶考,中的状元才能成亲。莺莺无奈只得在长亭送别张生,此时此刻,她会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在心头呢?让我们来认识崔莺莺这位不同凡响的女子,走进她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

  板书:前身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再前身唐代元缜《莺莺传》或《会真记》

  二、听课文朗读,疏通文意……

  1.注意下面几个词语的读音

  玉骢cōng迍zhūn迍金钏cuàn靥yè儿揾wèn挣zhèng揣chuài

  谂shěn知玉醅pēi白泠líng泠罗帏wéi青鸾luán

  2.整体把握

  三、师生共同研讨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

  要求学生浏览课文,用四个小标题概括画面内容,理清情节线索。板书: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2、重点赏析课文,把握两个目标

  (教学设想:着重赏析[端正好][滚绣球],提供范例,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运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名言来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从而较好地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熔古典诗词入曲的特点。)

  3.借景抒情是王实甫在“长亭送别”中最重要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方法。在同学们找出来的这些段落中哪些段落采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方法?……

  端正好、滚绣球、一煞等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作者如何借景抒情的。请一个同学朗读“端正好”。……

  4.作者怎样借景抒情?

  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征?艺术效果如何?“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

  醉”这三句中,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好?有何艺术效果?这支曲子在整折戏中有何作用?

  明确:景碧云天(烘托气氛)黄花地(诗情画意)西风紧北雁南飞(化用诗词加深意境)霜林染醉(促人想象)情痛(愁苦)……

  “端正好”鉴赏点

  紧西风紧,秋风里莺莺的心也被张生的离去紧紧地揪着

  醉霜林象喝了酒一样红,莺莺也在离愁的折磨下象喝醉了酒一样不能自持染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自然之物中融入了人的愁苦泪一路离别泪,一路离别情

  这段话作者化用范仲淹的“苏幕遮”,描写了一幅深秋、旷远又凄凉的秋景,通过这个秋景,我们感受到了莺莺心中那无以言表却又无处不流露的愁苦。

  (讲析时一可联系相关诗词,让学生知道并理解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以营造优美意境的方法。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苏幕遮》、晏殊的《蝶恋花》和张继的《枫桥夜泊》。课后整理。也可联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这雪下得紧”作为分析的范例,帮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和艺术性。二可插讲故事:传说作者写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时,因为毕其一生,所以,“思尽,倒地而死。”说明文辞极其优美,缠绵悱恻之至,艺术水*相当高,令人叹为观止。)

  四、看影片《长亭送别》片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五、作业。

  结合课文和《非常学案》了解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长亭送别》教案5

  预*题目:结合注释,了解《西厢记》的故事梗概。

  1. 划分层次。

  2. 选择自己喜欢的曲子背诵并鉴赏(不少于三支)

  3. 概括莺莺在本折戏里面的心理。

  4. 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5. 找到并重新背诵柳永的《雨霖玲》。

  教学目标:

  1.赏析本文写景、抒情的手法

  2.概括莺莺在这折戏里的感情

  3. 把握全文的主旨

  重点难点:

  情景交融手法的理解把握。

  [整体把握]

  《西厢记》突破了杂剧一本四折的形式,是五本21折的连本戏。《长亭送别》,共十九支曲文,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场面。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别张生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局部分析]

  一.送别途中(长亭路上)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端正好] 其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是怎样情景交融的?

  (因景生情?缘情入景?)

  1. 斜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秋林如醉。

  2.作用:借凄凉的暮秋景象写莺莺的离愁别恨。(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3.情景交融:(1)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2)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满山的红叶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3)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柳永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亦有人说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但一个“泪”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这是多么精湛的语言技巧!

  作者如椽之笔,由头顶之天至脚下之地,从耳边之风到眼中之归雁、经霜的红叶,大块设色,融情于景,只捕捉几样形象,稍加点染,就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柳永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4.《西厢记》以词采典雅见长[端正好]一曲正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色一、意象的组合, 典雅华美 ——空间广阔,色彩斑斓;二、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 ——三、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染”

  5.是先有这样的情,才有那样的景,还是先有这样的景,才有那样的情,此时达到了难分难辨的境地。“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离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是由惜别的血泪染红的。使人很难说清何者是景,何者是情,情与景融为一体,合二为一了。

  [滚绣球]一曲是怎样情景交融的?

  《送别》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把它作为描写艺术的典范篇章,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描写真正达到“交融”的高度。[滚绣球]一曲正是情景交融的典例。

  (1)离情难舍,寸阴可贵,恨柳丝难系马,望疏林“挂住”残阳不落,分明是写情,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柳丝飘垂、斜阳挂树、暮色苍然的景色。这是情中见景。

  (2)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并且一笔双至,莺莺的依恋,张生的难舍,同样传神。

  莺莺眼中的枫林红叶是离人的泪,垂柳长条是拴征马的缰绳,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凡途中景物,无一不是传情寄恨的标记。这是特定的途中之境与莺莺之情的合一,不可挪移他处。

  [叨叨令]一曲,用丰富的情态描写,补述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手法)几个叠词?(五个)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

  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红娘面前尽情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因此在描写上与前面[端正好]和[滚绣球]委婉含蓄的内心独白不一样,整段曲词无遮无拦,直抒胸臆,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二.送别宴上(长亭饯别)。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脱布衫]——黄叶衰草图:飒飒秋风、纷飞黄叶,袅袅烟气、凋零野草。

  长亭离筵,环境一变,情随境转。酒*间最使她关情的当然是张生。离筵上的张生,不同于西厢之境,内心难受,但又要矜持,作者用细腻传神之笔,从莺莺的眼睛里写出张生的委曲难言之情:“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这种细腻隐微的情绪,正是离筵特定之境与张生之情的合一,也是不可挪移他处的。

  [朝天子]一曲中所写之情及抒情的特点?

  离别之愁和对功名利禄的恨。直接抒情、借景(物)抒情和妙用修辞——比喻、夸张、对偶。杯盘酒菜,都供传情,“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

  三.临别叮嘱。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曲终人散,只剩他俩和红娘,境又一变。只有在四顾无人之境,她才可以向张生倾诉私情。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说得多么一往情深!有此境方有此情,作者一刻也没忘记情与境的关系。

  四.别后情思。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离别的痛苦、别后的思念)

  张生远去,独留莺莺,人远山遥,含情凝望。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她极目寻找张生远去的影像,偶然见征马又在残阳里闪现了一下,随即隐没在群山暮霭之中,留下的是一片阒寂。

  此又一境,又一情。景随人远,情随恨长,情境关合,丝丝入扣。

  [一煞][收尾]——古道烟霭图:青山疏林、轻烟薄暮、夕阳古道、风啸马嘶。——全是触动离情这景。

  [形象分析]

  1.张生:轻狂兼有诚实厚道,洒脱兼有迂腐可笑,对爱情直率痴情,敢于大胆挑战封建思想、世俗观念。此折戏主要表现为对爱情的忠贞。

  2.莺莺的心理——离愁:经历艰难,始能结合,昨夜允婚,今日别离。忧心:(1)荒村雨露,野店风霜,无人扶持,最难调护。(2)异乡花草,再行栖迟,停妻再娶,忘情负义。

  埋怨:拆散鸳鸯,催逼上路,此情难诉,此恨谁知。

  刻画方法——直抒胸臆: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借景言情: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以情衬景: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妙用修辞:典故、比喻、对偶、夸张

  对拆散鸳鸯的不满——[滚绣球]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叨叨令]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科白]: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煞] :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主题]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已经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反抗和否定。

  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西厢记》结尾处,在*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争。

  《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不仅在于其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而且它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思相启迪(现实意义)]

  《长亭送别》给人以深沉的美感,她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动人心弦的情歌,是一曲爱情的颂歌。但是我们今天学*的除了美的享受以外,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剧中人物的思想行为,给我们以怎样的启迪?

  1.应珍惜爱情——爱情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一种感情。越是珍贵的东西越不要轻易示人,切记千万不要亵渎了“爱情”这一神圣的字眼。

  2 要有更高的追求——爱情固然美好,但爱情绝不是人生的唯一。珍重爱情、鄙视功名利禄—— [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科白]: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煞] :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主题]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已经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反抗和否定。

  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西厢记》结尾处,在*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争。

  《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不仅在于其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而且它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长亭送别》教案6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名篇,它在“董西厢”的“才子合配佳人”的基础上,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主题深刻,词采华丽。王实甫的词,在艺术上有“花间美人”之称,“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朱权《太和正音谱》)。尤其是《送别》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绪的绝唱。在教学本文的时候,本人是这样设计的。

  一:导语的设计

  (1)播放李叔同的〈送别〉,营造氛围。

  (2)联系柳永的〈雨霖铃〉的下阕和江淹〈别赋〉中的“黯然消魂者,唯别离而已。”

  二:介绍作者及“西厢”的发展。

  三:题解:

  指名:将标题扩展成一句话概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什麽时间,在什麽地点,谁为谁送别,去干什麽。)

  四:理清思路:

  (1)去长亭的路上(2)长亭饯别(3)临别叮咛(4)分手后的场面

  五:具体赏析“绝唱”的体现。

  提问:绝唱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1)在刻画双方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的方面,的确是典范篇章。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描写真正达到“交融”的高度。

  指名:找出情景交融的曲子。

  (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一煞)(首尾)等。

  具体分析:(端正好)和(滚绣球)(叨叨令)几支曲子在情景方面的不同。

  明确:两支曲子都是借途中之景传离别之情。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因景及情,而后者却是由情及景,在具体的赏析中除了抓住所描写的景外,还要抓住抒**感的句子。景是萧瑟凄凉的。情——“离人泪”“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中的“恨”和“怨”字。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莺莺眼里的枫林红叶是离人的泪血,垂柳长条是拴征马的缰绳,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凡途中景物,无一不是传情寄恨的标记。

  (一煞)以青山疏林,淡烟暮蔼,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

  明确:(2)调动多种修辞手法表现情感。

  松了金钏,减了玉肌——夸张;(叨叨令)——排比和反复;(快活三)——比喻夸张对偶;(朝天子)——比喻夸张对偶引用;(耍孩儿)——引用夸张;(四煞)——夸张

  明确:(3)表现主人公珍重爱情而鄙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两下里”

  “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六:总结:

  七:布置作业。


送别古诗 (菁华6篇)(扩展5)

——描写送别的诗句 (菁华6篇)

描写送别的诗句1

  1、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3、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

  4、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5、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6、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7、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8、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9、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10、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11、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12、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13、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14、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15、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16、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17、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8、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19、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20、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描写送别的诗句2

  1、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3、渭城朝雨悒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5、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6、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7、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8、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9、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10、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11、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1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3、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14、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15、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16、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17、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8、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19、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20、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21、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22、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23、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

描写送别的诗句3

  1、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朱淑真《蝶恋花送春》

  2、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袁枚《马嵬》

  3、等闲离别易销魂。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4、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王昌龄《送任五之桂林》

  5、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韦庄《古离别》

  6、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吴潜《满江红送李御带珙》

  7、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8、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柳永《采莲令月华收》

  9、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岑参《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10、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温庭筠《送渤海王子归本国》

  11、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金地藏《送童子下山》

  12、日月如磨蚁,万事且浮休。辛弃疾《水调歌头送杨民瞻》

  13、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14、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李攀龙《送明卿之江西》

  15、万点落花舟一叶,载将春色过江南。陆娟《代父送人之新安》

  16、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人。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17、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18、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19、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0、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21、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孙光宪《浣溪沙蓼岸风多橘柚香》

  22、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23、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描写送别的诗句4

  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9.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

  11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别【唐】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渭城曲【唐】王维

  又名《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梓州李使君【唐】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幢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唐】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描写送别的诗句5

  1、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2、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张炎《解连环·孤雁》

  3、*来诗句如春柳,只向东风赠别离。——刘絮窗《送别感赋》

  4、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5、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于易水送别》

  6、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刘禹锡《杨柳枝/柳枝词》

  7、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纳兰性德《采桑子·当时错》

  8、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莫辞频。——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9、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王安石《江上》

  10、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

  11、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

  12、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13、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14、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送别/山中送别/送友》

  15、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谢枋得《武夷山中》

描写送别的诗句6

  1、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何逊《相送》

  2、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卢纶《李端公》

  3、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李商隐《落花》

  4、*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王之涣《送别》

  5、把酒送春春不语。——朱淑真《蝶恋花·送春》

  6、垂柳不萦裙带住。——吴文英《唐多令·惜别》

  7、一鞭清晓喜还家。——万俟咏《诉衷情·送春》

  8、黄昏却下潇潇雨。——朱淑真《蝶恋花·送春》

  9、野渡波摇月,空城雨翳钟。——方干《送从兄郜》

  10、依然一笑作春温。——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送别古诗 (菁华6篇)(扩展6)

——送别的古诗菁选

送别的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送别的古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送别的古诗1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芙蓉楼:遗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寒冷的雨。

  连江:满江。

  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简称这一带为吴,与下文楚为互文。

  *明:清晨天刚亮。

  客:指辛渐。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孤:独自,孤单一人。

  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壶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

  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黄河南岸。

  【译文】

  昨天晚上,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大地,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

  清晨当我送别友人的时候,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

  我的心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般晶莹纯洁。

  【赏析】

  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王昌龄大约于开元末年受任江宁丞,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江宁属今南京市,东邻镇江。王昌龄由江宁至镇江西北隅的芙蓉楼,饯别友人辛渐,写了两首赠行诗,这是第一首。

  此外,王昌龄还写过一首《别辛渐》,其中有别馆萧条风雨寒句,别馆即客馆。庾信《哀江南赋序》云三年囚于别馆。可见辛、王此别是在被贬滴或流落途中。芙蓉楼之別则是在一个阴雨的秋夜。寒雨连江夜入吴的吴,就是前文所说的江宁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明接上句,意谓次日清晨。楚山有的理解为友人经镇江取道安徽入洛阳,安徽古属楚国,故称楚山。其实这里当是泛指南方的`山。楚字只是与上句的吴字相照应。因为安徽不仅属楚国,也曾经属孙吴,而孙吴占有今长江中下游的安徽、江苏等地。所以楚山与通常所说的楚天一样,也是指辽阔的南方。第二句还值得一提的是孤字的用法,它在修辞上被赋予的拟人化性质,能够更好地体现作者的感情色彩,突出特定的氛围,收到物我浑一之效。

  《新唐书》王昌龄本传称其诗绪密而思清。他的绝句大都有这一特点,此首也不例外,特别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二句,细致精密,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正如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所云:

  恬退之人,借送友以自写胸臆。其词自潇洒可爱。玉壶本纯洁之品,更置一片冰心,可谓纤尘不染。其对洛阳亲友之意,乃自愿隐论,毋烦招致。洛阳虽好,宁动冰心。左太冲诗: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自非攀龙客,何为欻来游,正与同意。但此诗自明高志,与送友无涉。故作第二首云: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寞寒江明月心。叙出芙蓉楼饯别之意。

  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所谓自明高志。其中冰心二字见于《宋书》卷九十二:冰心与贪流争激,霜情与晚节弥茂。这是刘宋时代清*无私、为上民所爱咏的良吏陆徽的话,王吕龄取用冰心二字,当表示自己与厉志廉洁,历任恪勤,奉公尽诚,克己无倦的陆徽志同。玉壶二字见于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是高洁的象征。此外,陆机《汉高祖功臣颂》的周苛慷慨,心若怀冰、姚崇《冰壶诫序》的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大致都是不牵于宦情之意。王昌龄的这一名句不仅包蕴了冰心、玉壶、心若怀冰、玉壶之德等语意,而且深情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品格和德行。

  与此诗有关的还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叫旗亭画壁,见于唐代薛用弱《集异记·王之涣》条,其文曰: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时风尘未偶,而游处略同,一日天寒微雪,三诗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三诗人因避*隈映,拥炉火以观焉。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曳,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冷新讴,若诗入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俄而一伶拊节而唱曰: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从明代起就有人提出怀疑,这里只引以说明王昌龄的这首绝句与高适、王之涣的优秀作品一样,流传人口,备受喜爱。

  【作者简介】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送别的古诗2

  唐·王昌龄《送别》

  春江愁送君,蕙草生氤氲。

  醉后不能语,乡山雨纷纷。

  唐·王之涣《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贯休《春送僧》

  蜀魄关关花雨深,送师冲雨到江浔。

  不能更折江头柳,自有青青松柏心。

  唐·王维《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宋·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唐·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远。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唐·刘长卿《重送斐郎中贬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唐·王昌龄《送狄宗享》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唐·许浑《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