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 (菁华5篇)

首页 / 知识 / |

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1

  1、汉字的结构与“六书”

  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3)指事:许慎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一眼看去就可以认识大体,仔细观察就发现意义所在。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

  4)会意: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如:逐、取、武、及、戒、朝、暮、牧等

  5)形声: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部分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叫形符(或意符);另一部分大致地表音,叫声符。如:江、河、杨、柳等。

  6)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的字来代替,后来*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如:莫。

  7)转注: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即两个字的部首相同、两个字的意义有引申关系。如:考、老。

  8)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的位置:

  (1)左形右声。如:松、理、越。

  (2)右形左声。如雕、期、鸿、救。

  (3)上形下声。如茅、空、简。

  (4)下形上声。如基、裳、姿。

  (5)外形内声。如园、闾、街。

  (6)内形外声。如辩、闻、雠。

  9)形符和声符位置有反常的情况:如“视、祁、锦、钦、冯、和、蚀”是右形左声,“钊、到”是左形右声,“闷、问”是内形外声,“闺、阁”是外形内声,“孟”是上形下声,“笃、筑、竺”是下形上声。

  10)形符和声符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

  (1)形符偏于一隅:修、倏、腾、滕、裁、栽、颖、颍、佞、疆。

  (2)声符偏于一隅:旗、施、徒、徙。

  (3)形符藏于声符中间:赢、羸、辩、辨、哀。

  (4)声符藏于形符中间:裹、衷、戚。

  (5)互相穿插,分合离奇:随、游、赖。

  11)省形和省声:有少数形声字,它的形符或声符已经简省,必须补全才能起表意或表声作用。如:釜,从金省,父声。雷,从雨,田省声。

  12)最早成系统的文字,现在已知的是商代的文字,包括商代金文、甲骨文。

  13)文字的演变阶段:

  (1)古代文字:商-金文、甲骨文。周金文。战国西方周秦的“籀文”属大篆文字。东方六国系统的文字是“古文”。秦小篆、秦隶。

  (2)今文字:汉隶、章草、行书。魏晋真书(楷书)。

  14)隶变: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

  15)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1)部首形体的变化:如“人”变为“亻”,“心”变为“忄”。

  (2)简省或讹变。如“春”,从艹从日,屯声,(上部讹变)。“更”,从攴丙声(整体讹变)。

  (3)混同,是讹变的后果。有些原先不相同的偏旁,隶变后就混同了。如“服”从舟而不从月,“脍”从肉而不从月。

  16)本义:汉字在造字之初所代表的词义称为文字的本义。

  17)如何探求本义:探求本义,既不能脱离文字形体,也不能脱离文献用例。若撇开字形,仅从文献用例追溯词义的源头,是无法或难以办到的。如诛;若仅根据字形而脱离文献语言,探求本义也是不大可能的。如高。

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2

  1假借字:凡文献中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伸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

  2、假借字的分类:

  (1)本无其字: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它,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有两种结果:A某些词既然本无其字,于是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归它使用了。至于假借字是否还同时用于表示本义,有两种情况:

  a有的假借字自从被它借用以后,它又改头换面以新的面貌来表示本义。如“莫”本义是昏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自从它被借用后,为本义又造了一个“暮”字。“莫”的本义反而不为人所知了。

  b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义和假借义两种功能,如“汝”本义是水名,假借义为第二人称代词,现本义和假借义同时存在。B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使用一段时期以后,为了区别用法,人们为假借义另造新字。如“辟”,本义是刑法,假借义是避开,为假借义造了后起本字为“避”。

  (2)本有其字: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

  而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的字来代替它,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

  有三种情况:

  A、在某种意义上借字与本字通用。

  a本字是规范字,如“早蚤”、“疲罢”、“伸信”前面一个是本字,后面是假借字。尽管两字通用,在常人心中仍以本字为规范字。

  b假借字人们*以为常,把它视同本字。如“彼匪”。

  B、*时用本字,偶尔用同音字、*音字来代替。如“寤”借为“牾”,即写了别字。

  C、假借字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了本字,以致最后通行的是假借字,本字反而不用或罕用了,如“亡”最初只表示没有或亡失,“无”只表示求雨的舞蹈;从西周金文开始,有无的无既用“亡”,也用“无”;先秦古书中“无”的用例已大大超过了“亡”;到后代,基本上都用“无”字了。

  3、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如“莫→暮”。

  4、古今字的形体:

  (1)古字+形符→今字。如“其→箕”“取→娶”“昏→婚”。

  (2)古字改变形符→今字。如“说→悦”“振→赈”“没→殁”“张→胀”。

  (3)古字略加变形→今字。如“大→太”“闲→间”“陈→阵”。

  (4)也有些由通假造成的古今字,形体上可能无关。如“亡→无”“伯→霸”。

  5、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1)古今字假借为其他用途,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正→征”“队→坠”“或→域”。

  (2)古字用于表示引申义,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责→债”“益→溢”“景→影”。

  (3)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引申义造今字。如“解→懈”“家→嫁”“支→肢”“道→导”。

  (4)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假借义造今字。如“辟→避”“厌→餍”“与→欤”。

  6、古今字与假借字的关系:二者有交叉现象。古今字立足于时代的不同和用法的分工,假借字则立足于文献中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跟它的本义是否有关。

  7、异体字:

  (1)狭义的异体字指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文字。

  (2)广义的异体字除包括狭义异体字外,还包括文献中通用的假借字和古今字。本教材讨论的是前者。

  8、异体字的形体类别:

  (1)文字结构类型的不同。如“泪-”“野-”“看-”。

  (2)同是会意字,而构成成分不同。如“明-”“弃”。

  (3)同是形声字而成份或位置不同。如“烟”“歌-”“村-”“岭-”“鞍-”。

  (4)隶变不同或文字讹变。如“春-”“享-”。

  (5)为了书写方便而形成的俗字。如“册”“别-”。

  (6)还有一些是古体字。如“礼-”“无-”。

  9、异体字的辨识:

  (1)同出一源,分化后分工明确。如“乌”和“於”原先是同一个字,春秋后才逐渐分化为不同形体,二字分工明确,意义不同。因此它们曾经是异体字,现在却不算了。

  (2)虽然通用,但有一个义项不通用。如“修”和“”是通假关系,而不是异体关系。

  10、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

  (1)简化字:特指1956年*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不一定笔画少就是简体字。

  (2)繁体字:特指与简化字相应的繁写楷书字体。

  11、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1)同形字:有些简化定与古书中的某些字字形完全相同,但实际上是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的两个字,形体相同纯属于巧合。如“腊-”“术-”“适-”。

  (2)同音替代字:简化字中有一些来源于原先意义不同的同音(或音*)字,如“后後”“药-”“仆-”“几”“谷-”。

  (3)两字共简为一形,必须注意判别它代表的到底是哪一个字。如“钟”是“锺”和“”的简化字。另外还有“历-、”“复-、”。

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3

  1、词义异同的情况:

  1)有些词古今都用,词义不变。如山、水、雪、母、弟、心、耳等。

  2)古用今废词。古代曾经使用而现代不用的旧词。如“觥”等。

  3)古今义绝对不同。古代和现代用的是相同的字,而古义与今义却迥然不同。如“斋”本来是动词,指古代祭祀或典礼前的清心洁身,以示虔诚。魏晋时期有了居室、房舍的意义。

  4)大多数词古今义有联系有区别。

  2、造成旧词消亡的原因:

  1)它们随着所表示的历史事物的消亡而消亡。如“喽腊”的“喽”,是古代楚地祭祀饮食神的节日,后来祭祀这种形式消亡了,“喽”这个词也就不用了。

  2)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而消逝。如“祲”。

  3)被别的词语所替代,也就是说旧词所反映的事物、观念等仍是后代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但后代改变了说法。如“倡优”现在用“艺人、演员”来代替,旧词“倡优”也就死亡了。

  3、古今词义的差别:

  1)意义的多少不同。一个词有本义,有引申义,一个词的古今意义的多少,往往会产生变化,有的旧义消亡了,有的新义产生了。如“池”在古代意义是a护城河b池塘。现代意义是a池塘b旁边高中间洼下的地方。古今相比,“池”的意义一增一减。另外还有:国、防、家、列、怜、仇、除、仅、书、信、将等。

  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如“售”,古义侧重行为的结果,指把商品卖掉,今义侧重行为的本身,是卖。“再”,古义是侧重行为的数量,是两次是第二次。今义侧重于行为的重复,是“又”。

  3)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一些词在发展中意义的轻重发生了变化。如“恨”的古义轻,是遗憾、不满,今义重,是仇恨、忿恨。“怨”的古义重,是恨的意思,今义轻,是埋怨和不满。还有一些词在发展中褒贬意义发生了变化。如“谣言”古义是中性的,今义是贬义。另外“下流”古中今贬,“吹嘘”古褒今贬,“谤议”古中今贬,“爪牙”古褒今贬,“锻炼”古贬今褒。

  4)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如“布”古指麻布、葛布。今指棉布。“坐”古指两膝着*或床榻,臀部压在脚后根上,今指臀着*位上。

  4、词义变化的类型:

  从古今词义的范围着眼,可以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的缩小、词义的扩大、词义的转移三类。

  5、词义的缩小:

  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如“坟”古义是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今义是埋尸体的土堆。“臭”古义是气味,今义是难闻的气味。另外还有“亲戚”“宫”“禽”“丈夫”“丈人”等。

  6、词义的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焚”古义是放火烧山进行围猎,今义泛指一切焚烧。另外有:“响”“色”“河”“江”“裁”等。

  7、词义的转移:

  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如“封”古义指积土成堆,今义指封闭。另外还有“走、脚、狱、诛、货”等。

  8、怎样掌握词的古义:

  我们必须勤查有关的工具书与阅读古代作品相结合,对词义的古今义例反复参证比较,还可以通过一些文字的和语言的手段帮助我们掌握词的古义。分三方面谈:

  1)从字形上分析。如“劝”从“力”,可见本义是勉力、奋力。“醒”从酉,本义是酒醒。

  2)从语境上分析。如“童子莫对,垂头而睡。”证明“睡”的本义是“打瞌睡”。

  3)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如“进退”“高下”“富贫”“穷达”“治-乱”。

  4)从今语中保存的古词古义上去考察。如“款待”中的“款”古义是诚恳。“捐躯”中的“捐”古义是舍弃。“呼天抢地”中的“抢”古义是触、碰。“举世无双”中的“举”古义是“全”。等。

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4

  1、词类的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如“从左右,皆肘之”。句中的“肘”是名词,在此临时用作动词,意为“用肘撞”。

  2、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3、动词的活用: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带上宾

  语时,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如:“庄公寤生,惊姜氏。”“惊”意为“使……惊”。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及物动词本来就可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作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只能是“使……跟从”。

  4、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果形容词在叙述句里充当谓语,就是活用为动词。

  如:“益烈山泽而焚之。”“烈”形容大火,这里是“放大火烧”。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美”

  “饱”原是形容词,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清洁”“使……华美”“使……饱”。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句中的“甘”“美”“安”“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香甜”

  “认为……华美”“认为……安逸”“认为……快乐”。

  5、名词的活用:

  (1)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是“用目光示意”的意思。

  (2)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腊”原义为“干肉”,动词。在此句中用作使动用法“使(之)成为干肉”。

  (3)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友风而子雨”意为“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儿子”。

  (4)名词用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相当普遍,本不属于活用范畴,只是为了叙述方便,在此介绍。

  6、名词作状语的类型:

  (1)表示处所。如“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道”意为“在道路上”作“苦”的状语。又如“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廷”意为“在朝廷”。

  (2)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如“失期,法皆斩”,“法”意为“依照法律”。

  (3)表示对人的态度。如“秦军降诸侯,诸侯多奴虏使之。”“奴虏”译为“象对奴虏一样”。

  (4)表示比喻。如“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句中,“蛇”译为“象蛇一样”。再如“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句中“云”“响”“景”是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象云一样(聚集)”“象回声一样(应和)”“象影子一样(跟从)”。

  7、古代汉语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识别:

  (1)名+名。

  a名动+名→动宾,如“王天下”。

  b名+名动→主谓。如“陈胜王”。

  c名动+(于)+名→述补。如“王关中”,应看成是“王于关中”。

  (2)形动+名→动宾。如“素善留侯张良”。

  (3)名、形动+之、我→动宾。如“妻之”“安我”。

  (4)助动词、“所”、副词+名、形动→合成谓语、“所”字结构、状中结构。如“非能水”“所耕”“不雨”。

  (5)名动+介词结构→述补。如“风乎舞雩”。

  (6)名动+而+动→动词性联合结构,如“衣冠而见之”。

  8、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识别

  :(1)名、形、动词都可以用作使动;而只有名、形可以有意动用法,动词无意动。

  (2)使动是使宾语“做什么、怎么样”,是客观的结果。意动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把宾语“当作什么”,是主观的看法、意念。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和“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两句很相似,但从上下文意的分析中可知前句是客观行为,是使动,后句是主观看法,是意动。

  9、名词作状语的识别:名主+名状+动

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5

  1疑问代词: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

  (1)指人的。有“谁、孰”。

  a“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

  b“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

  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它还可指物、处所。“孰与介”表比较:如“吾孰与徐公美?”;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

  (2)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何”:作主、宾、定、判谓,

  a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

  b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

  “胡、奚、曷”经常

  a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

  b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原因。

  c“奚以”询问方法。

  (3)指处所。有“安、恶、焉”。

  a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如“焉置土石?”;

  b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询问处所。如“沛*在?”

  c还可以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类似于“哪里”。

  d“焉”用于反问句后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如“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

  2、指示代词:

  (1)“之、兹、其”,表泛指和特指。

  a“其”特指代词只作定语。

  b“之、兹”泛指,

  c“之”作定、宾。

  (2)“此、是、斯”*指。

  a表示“这”义。

  b作主、定、宾语。

  c“此、是”可作判断谓语。d此和彼对应。

  (3)“彼、夫”远指。

  a表“那”义。

  b“彼”指代性强,可作主、定宾语。

  c“夫”指示性较弱,多作定语。

  (4)“尔、若、然”,谓词性。

  a表“如此”“象这(那)样”义。

  b在先秦,“尔”作定、宾语。

  c“若”只作定语。

  d“然”多作谓语。

  (5)“焉、诸”特殊的指示代词。

  a“焉”相当“于此(之)”,常作补语。如“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b一部分“焉”在句末虚化成语气词,表提示。如“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c“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或语气词“乎”的合音形式。

  d相当“之于”的“诸”用在叙述句里,如“投诸渤海之尾”;

  e相当“之乎”的“诸”用在疑问句里,如“不识有诸?”。

  3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代词,有“我、吾、余、予”。

  a它们都可作定、主、宾语。

  b“吾” 一般只在否定句里作前置宾语,c而在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宾语。

  d“朕”先秦时意同“我”,秦朝后,是皇帝自称。

  (2)第二人称,有“女(汝)、尔、若”。

  a它们可作主、定、宾语。

  b“而、乃”一般只作定语。

  (3)第三人称,

  a“彼”出现率不高,一般作主语,个别用作宾语,仍有指示性,有轻蔑意味。

  b“之、其”出现率很高,“之”只作宾语,“其”只作定语。

  (4)第一、二人称代词后,加“侪、辈、属、曹”表复数。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无定代词:这是古代汉语特有的一类代词。它们只能作主语。

  (1)“或”:表肯定。

  a意“有的人”、“某人”、“有的(东西)”。

  b前有先行词,“或”指代其中一个人或一些人。如“宋人或得玉”。

  c句中连续出现几个“或”,构成排比。如“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指“有的人”,不能表示选择。

  (2)“莫”:表广泛的否定。

  a若没有先行词,表示一种不强调范围的否定,一般都指人。如“保民而王,莫之能御”;b若有先行词,表强调范围的否定,指人又指物。如“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c汉以后,“莫”发展出了否定副词的用法,表示禁止性的否定,相当于“不要”。

  d也可以表示一般性否定,相当于“不”。

  5、辅助性代词:这类代词有“所、者”,它们有一定的指代作用,但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1)“所”:基本语*能是加在谓词性成分前,指代某种动作的对象,组成所字结构,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名词、形容词出现在“所”后也变成动词了。

  可分三类:

  a“所+动词”。如“所载”“所画”,意思为“载的东西”“画的事物”。中心语在语义上都是动词的宾语,即受事者。

  b“所+介词+谓词性成分”,如“是吾剑之所从坠。”中心语在语义上是介词的宾语。译为“坠下去的地方。”

  c“所+(介词)+谓词性成分”表达的语义同第二种结构。其中心语实际上是介词的宾语。如“所杀大臣,多吕后力。”可以认为“所”后省略了介词“以”,是指“杀大臣凭借的力量”。

  (2)“者”:基本语*能是位于词或词组之后,构成者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

  可分两类

  a“谓词性成分+者”,如“赦之,以劝事君者”。代词“者”加在谓词性成分后,可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

  b“名词性成分(名词、所字结构)+者”起复指名词性成分的作用,使这个名词性成分得到强调。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字结构表示施事者。

  第十二节副词

  1、副词:是一种只能充当状语的虚词,它虽然有一定的词汇意义,但不能表示具体事物、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而只能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时间、程度、范围、肯定否定或情态、证据。它一般是修饰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性词语。

  2、时间副词:

  (1)表动作行为发生在过去的时间。

  a“向、乡”是同一个副词,只是写法不同,译为“从前、刚才”;

  b“既、业”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完成,相当于“已经”;

  c“尝”“曾”表示过去做过某事,译为“曾经”。先秦只用“尝”,汉代后用“曾”。

  (2)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正在实现的时间,有“方、正、适、会”等。

  a“方”一般只用在动词性词语前面,译作“正在”;

  b“适、会”还可作用在主语前面,译作“正遇上”。

  (3)表示动作行为将要进行的时间,有“行、将、且、垂”等。在动词前作状语。可译为“将要、快要、就要”。

  (4)表示动作行为的久暂,有“俄、暂、姑、常、雅、素”等。“俄、暂”是表示时间短暂的,相当于“一会儿”“不久”。

  a“姑”意为“暂且”;

  b“常、雅、素”表示时间长久。“常”相当于“经常、时常”,“雅、素”相当于*素、一向。

  3、范围副词:

  (1)表示总括:包括无遗或很少例外的副词,有“皆、尽、毕、悉、举、咸、具、凡、都、共、率”等。

  a“毕、举”是表示都、全部的意思,

  b“凡”意有二,一是用在句子前面表示规律性的归纳,表示“凡是”、“大凡”;二是用在数词前面表示总括事物的数量或动作的数量,相当于“总共、共”;

  c“率”也表示总括,意思相当于大都、大致。

  (2)表示范围小或有限制或有例外的副词。有“但、特、只、直、止、第、独、徒、仅、唯”等。

  a它们都有“只、仅仅”的意思。

  b“仅”除了表示“只”的意思,在唐代表示数量多,有“几乎、将*、差不多达到”的意思,读jin.

  c“唯”表“只有”。

  4、程度副词。

  可分三类:

  (1)表示程度高的。a“最、至、极、绝”表示最高度,意思是“最”;

  b“大”意思是“十分”;

  c“太”意思是指程度上超过一定的限度;

  d“殊、特、尤、良”的意思是特别、非常。

  e“良”在汉代与“久”连用,表很久意。六朝以后修饰其他词语,是的确、很的意思。

  f“甚”六朝前,既作状语,也作谓语、定语,是形容词,六朝后,才专作状语成为程度很高的副词。

  (2)表示程度不深、轻微的副词,有“少、稍、微、略、颇”等。都是稍微、略微的意思。

  a先秦表示这类意思的一般用“少”,汉代以后才用“略、微、颇”,

  b唐宋后“稍”才由表逐渐义的情态副词分化出程度副词的用法。

  (3)表示程度在原有基础上的加深加重。有“加、更、愈、益、弥、兹(滋)”等,相当于“更、越、更加”。

  5、情态副词。

  分三小类;

  (1)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

  a“俱、并”表示几个施动者一起做某件事;

  b“闲、微、窃”表示秘密地、暗中地做某件事;

  c“帮”表示故意特意;

  d“固”表示坚决地做某件事。

  (2)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或进行的速度。

  a“暂”两属:强调时间的短暂时(一会儿、短时间),是时间副词;强调动作的`突然性时,属情态副词。

  b“遽”表示匆忙急迫;

  c“卒(猝)”表示时间急促突然;

  d“立、即、旋”表示事或行为紧接着发生;

  f“稍、渐”表示动作的逐渐性;

  g“益”汉代后也产生了逐渐义。唐前是程度副词,“更加”义。

  (3)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频率。

  a“数、亟、累、屡、仍”表示动作多次出现;

  b“辄”表示同一动作行为的多次重复相当于往往、总是;

  c“每”表示反复出现的情况或动作中的任何一次;

  d“复”表示重复进行同一动作。

  6、语气副词。

  分五小类:

  (1)表示确认的语气。

  a“乃、即”相当于“就是”;

  b“必、定”相当于“一定”;c“诚、信”相当于“实在、的确”

  d“果”相当于“果真”。

  (2)表示委婉的测度、商榷或论议语气。

  a“其、盖、殆”相当于“大概(是)、恐怕(是)”。

  b“盖”大多用在句首,既表示猜测性的论断语气,又带有提示的语气;也可用在谓语前面,表“大概”意。

  (3)表示出自意外的惊异语气,常用的有“曾”多与否定副词“不”连用,相当于“竟然”。如“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4)表示祈使语气。“其”用在祈使句中,有希望、请求、劝勉的意思,可译为“希望、还是”等。

  (5)表示反诘的语气,常用的有“岂、其、庸、巨(讵)宁”等,意思相当于“难道、哪里、怎么”,有时不能译出。

  7、否定副词。

  a“不”和“弗”都表示一般的否定,“不”的用法较宽,“弗”在秦汉前使用范围相当窄,通常只用在及物动词前,后面也不再出现宾语。

  b“毋”和“勿”通常用在祈使句中,表示禁止或劝阻,意思是“不要”。“勿”有时也用作一般性的否定。“毋”也写作“无”。

  c“未”是表示情况还没有出现或动作还没有进行,相当于“没有”。

  d“非”一般用于名词性谓语前,表示否定判断;有时含有假设性的否定,相当于“若不是”,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有时也可用于叙述句和描写句,表示对行为和性质的否认。

  e“微”可用在单句中表示否定,与“非”相当;又可表示假设性的否定,相当于“若不是”;还可同副词“独”结合,表示“不但(如此)”。

  f“否”不作谓语的修饰成分,而与谓语并用,构成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表示否定的一面。或单用,构成独词句。

  8、指代性的副词“相”和“见”。它们用在及物动词前面作状语,指代动词后面的宾语。

  (1)“相”,a表互指,意为“相互”。如“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b表偏指,即指代动作受事者的一方,不包括动作施事者。如“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意是“莫忘我”。

  (2)“见”a原是助动词,用在动词前表示主语是动作的受事者;b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演变为副词,用在及物动词前,表示对他人所发动作行为的接受,有指代宾语的作用。可译作“自己”或“我”。

  9、谦敬副词。a表敬副词:“请、敬、谨、幸、惠、辱、猥、垂、蒙”等。b表谦副词。有:“敢、窃、忝、猥、伏”等。应注意动词“请”和表敬副词“请”的用法。作动词时表示“请求对方做”;作副词时表示“请允许我做”。如:“请京,使居之。”“欲与大叔,臣请事之。”前句是动词,后句是表敬副词。


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 (菁华5篇)(扩展1)

——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 40句菁华

1、按号码排列。

2、《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3、《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4、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5、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6、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的字来代替,后来*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如:莫。

7、转注: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即两个字的部首相同、两个字的意义有引申关系。如:考、老。

8、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的位置:

9、形符和声符位置有反常的情况:如“视、祁、锦、钦、冯、和、蚀”是右形左声,“钊、到”是左形右声,“闷、问”是内形外声,“闺、阁”是外形内声,“孟”是上形下声,“笃、筑、竺”是下形上声。

10、本义:汉字在造字之初所代表的词义称为文字的本义。

11、假借字的分类:

12、异体字:

13、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

14、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如“售”,古义侧重行为的结果,指把商品卖掉,今义侧重行为的本身,是卖。“再”,古义是侧重行为的数量,是两次是第二次。今义侧重于行为的重复,是“又”。

15、词义变化的类型:

16、词义的转移:

17、考察文献语言用例。如“狱”在先秦文献中都是“诉讼”、案件义,到汉代文献才有当“监狱”讲的,因而本义是“诉讼”。

18、相似:

19、掌握规律,举一反三。

20、范围广狭不同。如“人”和“民”,“民”的外延比“人”的小。它的范围是“人”当中被认为愚昧无知的部分。“问、询、访”三个词中“访”的适用范围比较小,通常指君长就重大问题向臣下征求意见。

21、侧重的方面不同。如“恭、敬”“恭”侧重外貌,“敬”侧重内心。

22、感情色彩不同。如“诛、杀、弑”“杀”是中性,“诛”表示杀死有罪者,含罪有应得的肯定意味。“弑”用于下杀上,含犯上违礼、应予贬责的意味。

23、语*能不同。如“耻、辱”中“耻”作动词时是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之为耻”。“辱”作动词时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之蒙受耻辱”。

24、辨析同义词的根据和方法:

25、察看各自的反义词。

26、古代汉语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是不用系词“是”的,而是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27、“主+谓+也”,如:此王业也。

28、“主+者+谓”,如:兵者,凶器。

29、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如:夫战,勇气也。

30、谓语前置:古代汉语的一些句子,谓语在主语之前,称之为谓语前置。有两种句子里谓语前置的现象比较多见。(1)表示疑问的句子。如:何哉,尔所谓达者?

31、动量成分的位置:古代汉语一般只用单个数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量,数词可以处在两种语法位置上。

32、名词作状语的识别:名主+名状+动

33、语气副词。

34、“且”:既是副词,又是连词。用作副词有“将要、将*、暂且、姑且”等意思,在动词或数词前作状语;连词“且”只起连接作用,不能独立充当句法成分。

35、“且”的具体用法:

36、“而”:

37、“然而”是指示代词“然”和转折连词“而”的连用。“然”字总结上文,“而”字引起下文的转折,意思是“这样却”“虽然如此,可是”。

38、“已”同“矣”的作用相*,原是动词,表示停止、限止语气,表示事实止于这种情况,有往小里说的意思。一般可译为“了”或“啦”。

39、“夫”:用在感叹句尾表示的感叹语气偏于惋惜悲伤的情绪,仍译为“啊”。

40、“兮”:一般用于韵文的感叹句尾,可译为“啊”“呀”。


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 (菁华5篇)(扩展2)

——入门会计基础知识 (菁华3篇)

入门会计基础知识1

  会计入门基础知识书籍有那下?会计初入门者应该看些什么书?一起看看下面吧!

  一、要经常看会计基础方面的书

  推荐书籍: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教材。

  推荐理由:1、大师之所以是大师,是因为他的基本功扎实,而未必是他们有多么的“尖端”。

  同样的道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三本教材虽然看似浅显,但这是基础知识,是会计工作的“源”之所在。

  2、这三本书写的通俗易懂。

  3、打好基础,提高水*才是水到渠成的。

  4、这是我自己的切身体会。

  可能有人会说,我已经拿到会计证了,为啥还要看这些书呢?道理很简单:你通过了考试,不意味着你吃透了这些内容。

  我对“学会”的标准,历来主张:只有会用了才叫学会了。

  就拿会计的定义来说吧,我多次在写有关专业方面的文章时都提这个问题,因为这是学*会计的第一个问题,应该说你都不知道什么是会计,怎么会把会计工作做好呢?但我问一下大家,有多少人能理解会计的定义?我在每次培训的时候都强调,离开经济活动本身、离开管理的本质谈会计,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再有,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这是会计工作好坏的衡量标准,我问大家,有多少人真正去理解这些内容了呢?

  应该说:会计从业资格的三本教材----《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已经把会计基本工作的内容涵盖了,我可以负责任的说,大家如果真正吃透了这三本书,会计工作会做得非常出色。

  这是个掌握程度的问题,大家注意我的措辞是“吃透了”。

  最后,我还是提醒大家,学*过程中要“悟”,这点非常重要。

  以为自己明白了,是不行的,只要你不会用,或用的不对,那就是还理解的不透。

  二、要看会计制度、准则、相关法规方面的书

  因为会计工作是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要把会计比作一门语言的话,那这些政策、法规就是这门语言的语法。

  《会计法》、《税法》、《公司法》、《金融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都是会计人员必备的知识。

  养成读政策法规、文件的*惯,这是会计人员的应有素质。

  并且在信息时代,很容易获取这些信息,因为这是公用知识,我给大家说一种最经济的方法----经常登录*、国家税务总局、*海关、外汇管理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等部门的官方网站,这样你就会获得大量最新的政策法规,以备工作之需。

  既实用、又经济,不用再花钱去买书,最主要的是快、新。

  但有个问题,就是对政策法规的规定要领会的到位,这需要功夫,但你在打好基础的情况下,做到这点就不难了。

  另外,我再教大家一个办法,多到专业论坛上看一些相关的交流文章。

  说到家,就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我的观点是:网络是工具,就看你会不会用。

  三、要看企业管理方面的书

  我认为:一个合格的会计人员,应该对产、供、销、人、财、物等的管理书都该涉猎一些

  首先,会计工作的本质就是管理,管理的基本原理同样适用于财务管理;第二,会计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专业”二字往往会束缚你的头脑,我始终认为“会计专业”的特点就是“专了”就“不专”了,自己琢磨这句话吧;第三,这类资料并不难找,还是那一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四、有必要补一下中小学的文化课

  我仅简单举两个例子说明这个问题:

  例一:(我曾在一篇小文中提到过这个例子,今天是旧话重提):我在会计培训中考这道简单的物理题:“冬天在室外铁,砖,木块,哪个温度高?”遗憾的是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的会计人员却并不多,他们给出的答案大都是“木块温度高”。

  而正确答案是:温度一样高,三个物体接触到的是空气,空气的温度是一样的,所以三个物体的温度是一样的,但是由于铁传热快,所以手摸上去热会很快传走,因而人感觉摸铁会冷一些。

  我出这道题目的初衷是:要求会计人员深刻理解啥叫“四脚着地”,因为会计工作的对象是单位的经济活动,只有了解活动的内容才会做出正确的会计记录、才能在活动的每个流程和环节上实施有效的财务监督。

  很明显,答错这道题目的财务人员有主观臆断的倾向,或者说缺乏生活基本常识,这样是不符合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的。

  例二:我看到过许多企业的财务人员的工作交接清册中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

  1、凭证、账册、证照等实物交接数量描述不清,经常看到“账册9本”这类的描述(规范的写法应该是具体那一年的什么账册各多少本,如:某某年现金日记账壹本、某某年银行行存款日记账壹本......),

  2、居然将财务系统、税控系统、网银等一系列软件、工具的操作员密码公然写在交接清册上,请想这还叫密码吗?财务工作是件细心的工作,细心到这个地步,应该是让人贻笑大方的;

  3、账表截止日期和交接日期不分,大家都知道,财务交接工作是个很复杂的工作,一般需要10天左右的时间,不明确这两个日期,对责任的划分就是不明确的;

  4、没有类似“本交接清册一共多少页,一式几份”等描述词语,试想,这怎么能划得清责任呢?这就是语言漏洞较多的表现,如果做预算和财务分析的话,这种表达能力显然是不符合要求的。

入门会计基础知识2

  会计入门重点基础知识【1】

  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2、会计按报告对象不同,分为财(国家)务会计(侧重于外部、过去信息)与管理会计(侧重于内部、未来信息)

  3、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核算(基础)和监督(质保) 会计还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的职能。

  4、会计的对象是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投入—运用—退出<偿债、交税、分配利润>)

  5、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会计主体(空间范围,法人可以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持续经营(核算基础)、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必要手段)

  6、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基本分类,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

  7、会计等式是设置账户、进行复式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

  (1)资产=权益(金额不变:资产一增一减、权益一增一减 金额变华:资产权益同增、资产权益同减)

  (2)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第一等式也是基本等式,静态要素,反映财务状况,编制资产负债表依据)

  (3)收入-费用=利润(第二等式,动态要素,反映经营成果,编制利润债表(损益表)依据)

  (4)取得收入表现为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发生费用表现为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

  会计入门重点基础知识【2】

  1.款项和有价证券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

  (1)款项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备用金等;

  (2)有价证券是指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等。

  2.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区别

  (1)支出是指企业所实际发生的各项开支和损失,费用是指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2)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是按一定的产品或劳务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了的费用。

  (3)收入、支出、费用、成本是判断经营成果及盈亏状况的主要依据。

  3.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一般包括:利润的计算、所得税的计算和交纳、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

  4.会计核算币种的基本要求

  (1)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

  (2)在民族自治地区,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

  (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

  会计入门重点基础知识【3】

  1.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

  2.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是合法性、相关性、实用性。

  3.账户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记录经济业务的。

  4.会计科目(账户)按反映业务详细程度分为总账和明细账。

  5.按会计要素不同可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

  6.账户的四个金额要素及关系: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7.账户的基本结构包括账户名称(会计科目)、记录业务的日期、凭证号数、经济业务摘要、增减金额、余额等。

  8.账户分为左右两方,哪方增加,哪方减少取决于账户性质和记录的经济业务,账户余额一般在增加方。

  9.会计科目和账户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分类,两者口径一致、性质相同;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开设依据;账户是会计科目载体和具体运用。

入门会计基础知识3

  会计是什么

  会计是企业计量、核算财务经营成果的一种方法,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借助于专门的`技术方法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的反映和监督,借以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同时是一切商业、经济活动的语言、准则和根基。它既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

  会计需要学*什么东西

  1、基础会计与实务: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全面、系统地学*课程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并通过模拟实*学会会计核算的基本操作程序,为学好专业会计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求此课程时数的三分之一用于基本技能训练。[注:对口生要有三分之二的课时用于基本技能训练]

  2、计算机应用基础: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包括计算机的基础结构、基本工作原理、汉字信息处理原则、汉字输入方法、常用的编辑软件及工具软件等。要求此课程学*时数的二分之一用于计算机操作技能训练。

  3、会计电算化实务:要求学生了解国内外电算会计发展状况,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知识,以及会计核算软件各功能模块基本工作原理。学会编写部分具备基本功能的会计核算功能模块,具有熟练运用、维护通用会计软件的操作技能。并取得财政局颁发的《会计电算化操作人员合格证》。要求此课程学*时数的三分之二用于会计电算化技能训练。

  4、财务会计实务:要求学生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业务,掌握货币资金、工资、材料、固定资产、对外投资、销售等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以及编制会计报表的方法。要求此课程学时数的二分之一用于会计核算模拟实*,并组织好两周的教学实*。掌握税务会计知识。

  5、成本会计实务:要求学生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材料费用、辅助生产费用、制造费用等各种费用项目的归集与分配。要求此课程学*时数的三分之一用于成本会计核算模拟实*。

  6、财务管理实务与电算: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财务管理的价值观念,即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投资的风险价值;掌握筹集方式、筹集决策以及财务电算分析。

  7、管理会计实务与电算:掌握变动成本分析的基本方法;掌握销售和利润的预测;生产、定价、投资的决策;预算控制、成本控制等内容,掌握电算分析技术。

  8、税务实务与电算:要求学生谙熟税收法则,掌握流转税、所得税等的计税依据,计算方法及帐务处理。掌握税务电算的技术。

  9、审计实务与电算:要求学生了解审计基本理论,重点掌握审计程序和方法。掌握审计电算技术。

  10、资产评估:该学科是会计的延伸和应用,主要讲述:

  〈1〉、机器组成与分类、机械制造过程、典型生产设备、设备的经济管理或成本的确定等。

  〈2〉、建筑工程概述、房屋建筑物的构成与分类、建筑预算的编制、建筑工程技术基础知识等。

  会计的岗位职责

  1、固定资产核算岗位的职责一般包括:

  (1)会同有关部门拟定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办法;

  (2)参与编制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和大修理计划;

  (3)负责固定资产的明细核算和有关报表的编制;

  (4)计算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和大修理资金;

  (5)参与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

  2、材料物资核算岗位职责一般包括:

  (1)会同有关部门拟定材料物资的核算与管理办法;

  (2)审查汇编材料物资的采购资金计划;

  (3)负责材料物资的明细核算;

  (4)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材料物资计划成本目录;

  (5)配合有关部门制定材料物资消耗定额;

  (6)参与材料物资的清查盘点。

  3、库存商品核算岗位的职责一般包括:

  (l)负责库存商品的明细分类核算;

  (2)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库存商品计划成本目录;

  (3)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库存商品的最低、最高限额;

  (4)参与库存商品的清查盘点。

  4、工资核算岗位的职责一般包括:

  (1)监督工资基金的使用;

  (2)审核发放工资、奖金;

  (3)负责工资的明细核算;

  (4)负责工资分配的核算;

  (5)计提应付福利费和工会经费等费用。

  5、成本核算岗位的职责一般包括:

  (1)拟定成本核算办法;

  (2)制定成本费用计划;

  (3)负责成本管理基础工作;

  (4)核算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

  (5)编制成本费用报表并进行分析;

  (6)协助管理在产品和自制半成品。

  6、收入、利润核算岗位的职责一般包括:

  (1)负责编制收入、利润计划;

  (2)办理销售款项结算业务;

  (3)负责收入和利润的明细核算;

  (4)负责利润分配的明细核算;

  (5)编制收入和利润报表;

  (6)协助有关部门对产成品进行清查盘点。

  7、资金核算岗位的职责一般包括:

  (1)拟定资金管理和核算办法;

  (2)编制资金收支计划;

  (3)负责资金调度;

  (4)负责资金筹集的明细分类核算;

  (5)负责企业各项投资的明细分类核算。

  8、往来结算岗位的职责一般包括:

  (l)建立往来款项结算手续制度;

  (2)办理往来款项的结算业务;

  (3)负责往来款项结算的明细核算。

  9、总账报表岗位的职责一般包括:

  (l)负责登记总账;

  (2)负责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有关财务会计报表;

  (3)负责管理会计凭证和财务会计报表。

  10、稽核岗位的职责一般包括:

  (l)审查财务成本计划;

  (2)审查各项财务收支;

  (3)复核会计凭证和财务会计报表。


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 (菁华5篇)(扩展3)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 (菁华5篇)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1

  在实践当中,“驳斥”和“反驳”两词是可以互换的,但在教学性辩论中每位辩手的第二次发言被称为反驳发言。

  驳论的方法,最基本的仍然是摆事实、讲道理,立论的各种方法都可以在驳论中使用。

  驳论的一般方法包括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

  驳论点是就文章的论点中的根本性错误,与相关基本原则冲突的部分进行反驳。

  驳论据是对文章的支撑——论据进行反驳,既可以直接反驳,也可以通过归纳论据中的谬误的办法反驳。

  驳论证是对文章的论证方式进行反驳,针对举例论证可以是找出例子与事实,情理不符的部分,针对排比论证,可以指出

  排比中不合理的部分,针对道理论证(马克思主义原理)可以采用哲学知识指出其错误的方法进行反驳。

  常用的驳论方法有直接反驳、反证法、归谬法等。 (与立论都属于论证方式)

  (1)直接反驳

  就是运用论据或推理,直接证明敌论点是错误的方法。

  (2)反证法

  为了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可以先证明与其相矛盾的另一论点是正确的,这就是所谓反证法。例如:鲁迅的《*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为了驳斥“*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错误论点,就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人在”这个正面论点,然后运用古往今来的事实,证明这一论点的正确性,从而驳倒了反面论点。

  (3)归谬法

  先假定对方的论点是对的,然后以它为前提,推导出一个明显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论点是错误的。例如:如果按那些政治“精英”们所述的理论来分析,只会产生这样一个现实:即凡是走上资本主义私有化道路的国家,全部或至少大部都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得快。但可惜的是,这种现实还不存在,这种材料在现实的世界上还没有。

  总结:

  在教学性辩论中,辩手们只需对对方辩手所提出的个别论据和论点进行驳斥。在应用辩论中,辩手们则有必要对任何有可能对决策者产生影响的证据和论证进行驳斥。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2

  谢灵运出身名门,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为了摆脱自己的政治烦恼,谢灵运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从不同角度刻画自然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

  《隋书·经籍志》所录谢灵运著作,除《晋书》而外,尚有《谢灵运集》等14种。《谢灵运集》19卷(梁20卷,录 1卷),北宋以后就已散佚。明代李献吉等从《文选》、《乐府诗集》及类书中辑出谢灵运的作品,由焦竑刊刻为《谢康乐集》。

  诗歌代表作如《登池上楼》等。

  谢灵运除诗歌外还有赋10余篇,其中《山居赋》、《岭表赋》、《江妃赋》等比较有名,景物刻划颇具匠心,但成就远不及诗歌。谢灵运早年信奉佛道,曾注释过《金刚般若经》,润饰过《大般涅经》,有《辩宗论》为其阐释顿悟的哲学名篇。谢灵运还于元嘉间奉诏撰《晋书》,《隋书·经籍志》著录36卷,已佚。《隋书·经籍志》又著录有《谢灵运集》19卷,已佚。明代张溥辑有《谢康公集》2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另有明代李献吉等辑刻的《谢康乐集》。*人黄节也作有《谢康乐诗注》等。

  谢灵运的诗歌虽不乏名句,他的诗文大都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仍带有玄言诗的尾巴。但尽管如此,谢灵运以他的创作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从此山水诗成为*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

  对于自己的才华,谢灵运曾说过一句很狂放的话:天下才共一石(即十斗),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吾占一斗,天下才共分一斗。

  总结:谢灵运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诗人,善于用富艳精工的语言记叙游赏经历、描绘自然景物,多有形象鲜明、意境优美的佳句,对唐代的诗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3

  *第一部散文诗集是鲁迅的《野草》。

  *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郁达夫《沉沦》

  *现代第一部新诗集………………………………郭沫若《女神》

  *第一首信天游形式民歌体叙事长诗……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夏衍《包身工》

  *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1921年成立

  *第一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第一位伟大的国主义诗人…………………………………屈原

  *第一位女诗人………………………………………………蔡文姬

  *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

  *第一位著名女词人…………………………………………李清照

  *新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郭沫若

  *第一位儿童作家………………………………………………冰心

  *第一个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叶圣陶

  温馨提示:*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是老舍。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4

  口技起源甚早。可以一直追溯至上古时代,人们为了狩猎,经常必须要模仿鸟兽的叫声来欺骗并引诱它们,或以恐吓的吼叫声驱赶围猎野兽,以利捕之。

  据史*载在公元前298年的战国时期就有《孟尝君夜闯函谷关》的口技故事。战国孟尝君的门客学鸡鸣使孟尝君脱险出函谷关的故事是关于口技的最早历史记录,可以说口技起源于战国,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但那时的口技还未用于演出。齐国孟尝君田文因才能享誉六国,遭嫉妒,秦昭襄王准备杀害他。他让门客学狗叫,盗得狐面裘,贿赂宠妃,取得“通行证”;又让门客学鸡叫,使守关官吏打开城门,因而逃脱。

  口技作为表演艺术不晚于宋代。宋人《杂记》中说在京城的游艺场里,有“学乡谈”和“百鸟鸣”,可能都是口技。宋元戏剧中的“犬吠”、“鸡叫”之类的舞台效果,大多是表演口技的人在后台处完成的。

  到了清代,口技从单纯模拟某一种声音,发展到能同时用各种声音,串组成一个故事,被列为“百戏”之一,即“口戏”,俗称“隔壁戏”。它表演“军旅狩猎”、“群猪争食”,无不惟妙惟肖。

  古代称口技为“相声”,取仿声之意,是一种仿声艺术,至今仍流行。但“口戏”已经消亡。一是因为“口戏”需表演者有高超技艺,二是“口戏”的许多条件和作用,已为现代技术设备所代替。运用*的口技技术可源远流长,技术精湛。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后边,俗称“隔壁戏”。且其中还有腹语术。运用嘴、舌、喉、鼻、等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如火车声、鸟鸣声等,表演时配合动作,可加强真实感。20xx年5月18日,**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由北京市宣武区申报的“口技”入选,列入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口技的用途越来越广,不仅仅作为杂技节目表演,还用于相声、小品、评书、四川相书、东北二人转等曲艺和地方剧种节目中,也被使用在手影戏、皮影戏、音乐广播剧、影视剧的配音、拟音等艺术形式中、特别是被经常使用于即兴表演。好的口技作品,其作用的意义就是能使听众产生丰富的联想和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欢乐中潜移默化的得到教育和美好的艺术享受。 20世纪末以来,口技逐渐被广泛运用于各种文艺表演体裁形式之中,被视为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这种技艺,古代称相声,亦作象声、象生、口戏。由于演员用口来摹仿自然界中的各种音响,故又称拟声。

  总结:至于那时的“寻声问路”,就是用不同的吼叫声在山涧森林里寻找、区分同伴,它也是人类最早的语言,但那时的“寻声问路”只是口技的前身,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技。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5

  望月怀人,是古诗词中*见的题材,但象张九龄写得如此幽清淡远,深情绵邈,却不多见。诗是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的。

  点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诗人以朴实而自然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皓月从东海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诗中人不写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中寄托的深远。句中一生字,极为生动,与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天涯共此时句,是化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而来。诗人巧妙地把写景与抒情融合起来,写出彼此共对皓月之境 ,又蕴含怀远之情 。首联擒题,以下诸句均由此生发开去。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写多情人恼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这是表现诗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现实,由望月而转身就寝的矛盾心情。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动作过程,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这一声怨长夜 ,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按律诗的要求,颔联应是工整的对偶,此诗却采用流水对的格式,这固然因为唐代初期律诗尚无严格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仍保存着古诗的风貌,另一方面,此联采用流水对的形式,与首联在内容上就显得更为

  密切,蝉联而下,自然流动,给人一种气韵纯厚之感。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二句,写诗中人因遥思远人,彻夜相思,灭烛之后,更觉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方觉醒过来 。这是一个为相思所苦的形象。

  这一联看似写赏月,实则寓写怀远幽思。月的清辉,最易引人相思,诗人神思飞跃,幻想月光能成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与之相依为伴。灭烛,正是为了追随月光:披衣,则是为了与月华多停留些时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意。诗既写出月光的可爱,也写出诗人寄意的深远。这联属对工整,顿挫有致。句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使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这是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幽清意境。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二句,表现因思念远人而不得相见,因此面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将月赠送远人的想法。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句,诗中的不堪盈手赠即由此化出。随之而来就是寻梦之想,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歌在这失望与希望的交织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诗题《望月怀远》,全诗以望、怀着眼,将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

  总结:因而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将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表现得那么沉着,诗的情意是那么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 (菁华5篇)(扩展4)

——会计的基础知识 30句菁华

1、会计按报告对象不同,分为财(国家)务会计(侧重于外部、过去信息)与管理会计(侧重于内部、未来信息)

2、账户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记录经济业务的。

3、账户的四个金额要素及关系: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4、会计科目和账户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分类,两者口径一致、性质相同;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开设依据;账户是会计科目载体和具体运用。无科目,账户无依据,无自由式户,科目无作用;科目无结构,账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实际工作中,科目和账户不加以严格区分,相互通用。

5、有价证券是指表示一定财产拥有权或支配权的证券,如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等。

6、会计的基本特征:

7、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由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登记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专门方法构成。

8、收付实现制,也称现金制,是以现金收到或付出为标准,来记录收入的实现或费用的发生。凡属本期收到的收入和支出的费用,不管其是否应归属本期,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反之,凡本期未收到的收入和未支付的费用,即使应归属本期收入和费用,也不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

9、(I)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每天都会发生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经济业务,从而引起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但并不影响资产与权益的恒等关系。资产与权益的恒等关系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

10、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合法性、相关性、实用性。

11、收入由主营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等组成;

12、购买的时机

13、资产负债表是反映某一时刻的财务状况。

14、利润分配表反映某一时期的利润分配情况,将期初未分配利润调整为期末未分配利润,并列入资产负债表。

15、资产负债表

1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一般包括:利润的计算、所得税的计算和交纳、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

17、复式记账按照记账符号不同,分为借贷记账法、收付记账法、增减记账法。

18、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19、借贷记账法的试算*衡:发生额试算*衡法(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余额试算*衡法(全部账户的借方期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贷方期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借方期末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贷方期末余额合计)试算不*衡,肯定有错;试算*衡,不一定正确(重记、漏记、借贷方向错误、科目错误)。

20、会计分录指对某项经济业务事项标明应借应贷账户及其金额的记录(三要素:账户<科目>名称、金额、借贷方向)

21、会计分录分为简单分录(一借一贷)和复合分录(一借多贷、一贷多借、多借多贷)

22、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行登记要求:同依据、同方向、同期间、同金额

23、会计凭证按照编制的程序和用途不同,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24、原始凭证填写时不得涂改、刮擦、挖补。原始凭证金额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不得在原始凭证上更正。

25、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的会计凭证,是登记账簿的直接依据。

26、红色墨水(红字冲销、多栏账中,登记减少数、三栏账中,未印余额方向的,登记负数)

27、过次页与承前页(1、不需结计发生额,页末余额转次页2、需结计本月发生额自月初至页末3、需结计本年发生额,自年初至页末)

28、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静态报表)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等式编制而成的,分左右两方,左方为资产项目(按资产的流动性大小排列);右方为负债(按清偿债务的先后排列)及所有者权益项目利润表(反映企业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动态报表)的格式主要有多步式利润表和单步式利润表两种。我国企业的利润表采用四步式报表(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

29、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和定期两类。定期保管期限分为3年、5年、10年、15年、25年。3年5年月、季度财务会计报告银行对账单、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固定资产卡片(报废清理后)15年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汇总凭证、总账、明细账、日记账、辅助账、会计移交清册25年现金日记账、银行日记账永久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决算)、会计档案销毁清册、会计档案保管清册。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为最低保管期限,从会计年度终了后的第一天算起。

30、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静态会计报表。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