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的基础知识 (菁华3篇)

首页 / 知识 / | 会计

会计的基础知识1

  本章是今年考试大纲中新增加的内容,考试时一定会涉及,但由于内容非常少,所以,分值不会太多,估计在2分左右,本章主要介绍了两部分内容:一是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二是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

  一、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会计核算的内容是指特定主体的资金运动,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包括七个方面:

  (一)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1.款项是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资金,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以及其他视同现金和银行存款的外埠存款、银

  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存款和各种备用金等。其中,外埠存款是指企业到外地进行

  临时或零星采购时,汇往采购地银行开立采购专户的款项;银行汇票存款是指企业为取得银行汇票按规定存入银行的款项;银行本票存款是指企业为取得银行本票按规定存入银行的款项;信用卡存款是指企业为取得信用卡按规定存入银行的款项;信用证存款是信用证保证金存款的简称,是指企业为取得信用证按规定存入银行的保证金;备用金是企业财会部门为了便于日常零星开支(如差旅费、零星采购等)的需要,预付给企业内部各单位或职工个人备用的款项。

  2.有价证券是指表示一定财产拥有权或支配权的证券,如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等。

  〔例1〕下列属于款项的是()。

  A.银行存款

  B.外埠存款

  C.信用卡存款

  D.信用证存款

  答案:ABCD

  (二)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财物是财产物资的简称,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且具有实物形态的经济资源,一般包括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库存商品等流动资产,以及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设施、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

  〔例2〕下列属于财物的是()。

  A.应收账款

  B.应收票据

  C.库存商品

  D.运输工具答案:CD

  解析:财物是单位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且具有实物形态的经济资源,选项AB没有实物形态。

  (三)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债权是企业收取款项的权利,一般包括各种应收和预付款项等。

  债务是指由于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企业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现时义务,即负债。一般包括各项借款、应付和预收款项,以及应交款项等。

  〔例3〕下列属于债务的是()。

  A.应收账款

  B.应收票据

  C.预收账款

  D.预付账款

  答案:C

  (四)资本的增减

  资本是投资者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而投入的资金。会计上的资本专指所有者权益中的投入资本。〔例4〕资本是投资者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而投入的资金。会计上的资本指的是投资者投入的资本,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和债权人投入的资本。()

  答案:×

  (五)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收入和费用的概念我们已经学过,这里不再重复。

  支出指的是企业所实际发生的各项开支以及在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以外的支出和损失。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是按一定的产品或劳务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的费用。对于生产企业而言,成本指的是产品的生产成本;对于提供劳务的企业而言,成本指的是劳务成本。

  (六)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财务成果主要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在财务上所取得的成果,具体表现为盈利或亏损。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一般包括利润的计算、所得税的计算、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等。

  (七)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二、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

  具体包括六方面的内容:

  (一)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进行成本核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二)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目的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各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在依法设置的会计账簿上统一登记、核算,不得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私设会计账簿登记、核算。例如:不许为了私设小金库、隐瞒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偷逃税款等,设置账外账。

  (四)各单位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应当建立档案,妥善保管。

  (五)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其软件及其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也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六)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民族自治地区,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

  〔例6〕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使用一种外国文字,而不必使用中文。()

  答案:×

  解析: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

  本章内容总结:

  本章主要讲述了两部分的内容,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和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大致总结如下:

  1.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包括七个方面:(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4)资本的增减;(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7)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2.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包括六项:(1)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进行成本核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2)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3)各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在依法设置的会计账簿上统一登记、核算,不得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私设会

  计账簿登记、核算。(4)各单位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应当建立档案,妥善保管。(5)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其软件及其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也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6)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民族自治地区,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考试大:

  本章的分值及内容简介:

  本章内容较少。主要讲述了会计科目和账户的相关内容,包括:会计科目的概念、会计科目的分类、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账户的概念、账户的分类、账户的基本结构、账户与会计科目的联系和区别。

  一、会计科目的概念(要求掌握)

  (一)定义:会计科目是指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

  (二)说明: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这六个会计要素又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而这六个会计要素对于纷繁复杂的企业经济业务的反映又显得过于粗略。因此,为满足经营管理及有关各方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必须对会计要素进行细化。即采用一定的形式,对每个会计要素所反映的具体内容进一步分门别类的划分,设置会计科目。

  (三)会计科目在会计核算中的意义:

  会计科目是进行各项会计记录和提供各项会计信息的基础,在会计核算中具有重要意义。

  (1)会计科目是复式记账的基础。

  复式记账要求每一笔经济业务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以反映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

  (2)会计科目是编制记账凭证的基础。

  会计凭证是确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应计入何种科目以及分门别类登记账簿的凭据。

  (3)会计科目为成本计算与财产清查提供了前提条件。

  通过会计科目的设置,有助于成本核算,使各种成本计算成为可能;而通过账面记录与实际结存的核对,又为财产清查、保证账实相符提供了必备条件。

  (4)会计科目为编制会计报表提供了方便。

  会计报表是提供会计信息的主要手段,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及其提供的及时性,会计报表中的许多项目与会计科目是一致的,并根据会计科目的本期发生额或余额填列。

  二、会计科目的分类(要求掌握)

  (一)会计科目按其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不同,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

  (1)总分类科目又称为总账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提供总括信息的会计科目,如“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原材料”等。设置:总分类科目一般按*门制定的统一会计制度规定设置。

  (2)明细分类科目又称为明细科目,是对于总分类科目作进一步分类、提供更详细更具体会计信息的科目,如“应收账款”科目按债务人名称或姓名设置明细科目,反映应收账款的具体对象。设置:除会计制度规定设置的明细分类科目以外,企业可以根据本单位经营管理的需要和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自行设置明细分类科目。

  (3)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的关系:

  总分类科目概括地反映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明细分类科目详细反映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总分类科目对明细分类科目具有控制作用,而明细分类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的补充和说明。

  (二)会计科目按其所归属的会计要素不同,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五大类。具体如下:

  (1)资产类科目是指用于核算资产增减变化,提供资产类项目会计信息的会计科目。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资产类科目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短期投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应收票据、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坏帐准备、预付账款、应收补贴款、物资采购、

  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材料成本差异、库存商品、委托加工物资、委托代销商品、受托代销商品、存货跌价准备、分期收款发出商品、待摊费用(已取消该科目)、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工程物资、在建工程、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清理、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长期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损益等。

  (2)负债类科目是指用于核算负债增减变化,提供负债类项目会计信息的会计科目。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负债类科目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代销商品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付股利、应交税金、其他应交款、其他应付款、应付利息、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专项应付款等。

  (3)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是指用于核算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化,提供所有者权益有关项目会计信息的会计科目。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和利润分配等。

  (4)成本类科目是用于核算成本的发生和归集情况,提供成本相关会计信息的会计科目。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成本类科目包括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劳务成本。

  (5)损益类科目是指用于核算收入、费用的发生或归集,提供一定期间损益相关的会计信息的会计科目。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损益类科目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支出、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所得税等。

  归纳总结:上面的内容很多,对于初学者来说,要想在短时间内记清楚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下面帮助大家归纳总结强调一下,以便于记忆:

  (1)很多科目名称是相对应的:

  1)收付对应:

  例如:应收票据和应付票据、应收股利和应付股利、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

  2)收支对应:

  例如: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支出、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

  3)长短对应:

  例如: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短期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

  (2)有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科目:例如:现金、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库存商品、固定资产、工程物资、在建工程等等。

  (3)有一些根据名字就可以理解其含义的科目:

  例如: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股利、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物资采购、原材料、低值易耗品、材料成本差异、库存商品、委托加工物资、委托代销商品、受托代销商品、分期收款发出商品、待摊费用(已取消该科目)、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工程物资、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损溢、短期借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付股利、应交税金、其他应交款、其他应付款、应付利息、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本年利润、利润分配、生产成本、劳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补贴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支出、所得税等等。

  (4)有些科目的最后两个字是“准备”:

  例如: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补充:对常用会计科目的简要解释和说明(只需简单了解):

  资产类:

  (1)库存现金科目核算的是企业的库存现金。

  (2)银行存款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存入银行的各种存款。

  (3)短期投资科目核算的是企业购入的能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一年(含一年)的投资。

  包括各种股票、债券、基金等。

  (4)应收票据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因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等而收到的商业汇票,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

  (5)应收股利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因股权投资而应收取的现金股利。企业应该收取的其它单位的利润,也在本科目核算。

  (6)应收利息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因债券投资而应收取的利息。

  (7)应收账款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因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等,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

  (8)其他应收款科目核算的是除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等以外的其它各种应收、暂付款项。

  (9)坏帐准备科目核算的是企业提取的坏帐准备。

  (10)预付账款科目核算的是企业按照购货合同规定预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

  (11)原材料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库存的各种材料的计划成本或实际成本。

  (12)库存商品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库存的各种商品的实际成本或计划成本。

  (13)待摊费用(已取消该科目)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已经支出,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别负担的分摊期限在一年以内(包括一年)的各项费用。

  (14)长期债权投资科目核算的是企业购入的在一年内不能变现或不准备随时变现的债券和其它债权投资。

  (15)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核算的是企业投出的期限在一年以上各种股权性质的投资,包括购入的股票和其它股权投资等。

  (16)固定资产科目核算的是企业的固定资产的原价。

  (17)累计折旧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

  (18)在建工程科目核算的是进行基建工程、安装工程、技术改造工程、大修理工程等发生的实际支出,包括需要安装的设备的价值。

  (19)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因出售、报废和毁损等原因转入清理的固定资产价值及其在清理过程中所发生的清理费用和清理收入等。

  (20)无形资产科目核算的是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和商誉等。

  (21)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在清查财产过程中查明的各种财产盘盈、盘亏和毁损的价值。负债类:

  (1)短期借款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向银行或者其它金融机构等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下的各种借款。

  (2)应付票据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因购买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供应等而开出并承兑的商业汇票,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和和商业承兑汇票。

  (3)应付账款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因购买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供应等而应付给供货单位的款项。

  (4)预收账款科目核算的是企业按照合同规定向购货单位预收的款项。

  (5)应付工资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应该支付给职工的工资总额,包括各种工资、奖金、津贴等。但是注意:退休人员的工资不在本科目核算,而是在实际发放时直接计入管理费用。

  (6)应付福利费科目核算的是企业提取的福利费(按照应付工资的14%计提)。

  (7)应付股利科目核算的是企业经董事会或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决议确定分配的现金股利或利润。企业配的股票股利,不通过本科目核算。

  (8)应交税金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应该交纳的各种税金,但是注意:印花税、耕地占用税以及契税不通过应交税金科目核算。

  (9)其他应付款核算的是企业应付、暂收其他单位或个人的款项。

  (10)应付利息科目核算的是企业按照规定从成本费用中预先提取但尚未支付的费用,如预提的租金、保险费、借款利息、固定资产修理费等。

会计的基础知识2

  一、财务基础知识六大要素

  六大要素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此六者构成了企业财务的全部。前三者为企业资产数据,后三者为企业经营数据,关系具体如下:

  1.资产由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等组成;

  2.负债由流动负债、长期负债等组成;

  3.所有者权益由实收资本、盈余公积等组成;

  4.收入由主营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等组成;

  5.费用由制造费用、经营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组成;

  6.利润由营业利润扣除各项开支后的项目等组成;

  7.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8.所有者权益=资本+利润;

  9.利润=收入-费用;

  10.资产+费用(成本)=负债+资本+收入;

  11.资产类科目余额+成本类科目余额=负债类科目余额+所有者权益类科目余额+损益类科目余额。

  二、看懂财务报表

  财务信息的主要来源是企业的年度财务报告。这些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收益表和现金流量表。

  在年度财务报告中,会发现,题为管理讨论与分析的部分。这是企业管理者发现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机会。

  财务报表附注虽然是以脚注的形式对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的解释,但实际上,这与财务报表本身同样重要。这些附注可能会揭示企业的一些重要事项,例如重要的法律诉讼案、会计方法的变更、高级职员组成结构的变化、以及各商业分部的买卖和重组等。

  如何合理地减少纳税减税同增加收入和营业利润一样,增加了其净利润或称“底线”。通常,企业可以用许多种方法达到合理地减税目的。

  1、企业的结构

  即使一个经济实体是公司,而非合伙或独资企业,不同种类的公司都有不同的所得税税率。在经济实体从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时,也会引起纳税款状况的变化,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收益情况。此外,公司注册地所在的地区税收政策或法律,也会影响企业的税收负担。

  2、购买的时机

  大多数会计活动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之上的。运用这种方法,经营活动所带来的收入,在其实际发生的会计年度予以确认;反之,如果收入在其实际取得的会计年度予以确认,那么其会计核算便遵循现收现付制。有时,将业务仅仅推迟一天,就会引起收入的确认挪至下一个年度的问题。如果在某一年度获利较多,企业可通过在同一年度冲销各种可扣除的开支而获益,即有效降低其应税收入;反之,如果获利很少,或企业已经在本年度冲销了许多支出,那就可以将购买行为推迟至下一年度,即将其在下一年度扣减。

  3、坏帐冲销的时机

  那些实际已经过期而尚未收回的应收帐款,有时可能收不回。与上述购买的时机完全相似,企业可将冲销坏帐的时间,定在这种扣减能够带来很大好处时候。

  4、折旧

  *允许企业确认因设备和不动产的磨损或过时所引起的价值减少,进而减少其应缴税金。一般来说,*可以通过折旧政策的变更,来试图刺激某一特定行业或经济的增长。

  三、看懂报表的方法

  财务报表是企业向管理者和外界提供和公布企业经营情况的正式文件,因此正确编制会计报表对于企业来说十分重要。

  会计报表中除财务状况变动表中有些数据来自于分析外,其余各表都来自于帐本。基本报表为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资产负债表资产总数等于负债总数?并且要求数字正确?期期相关;损益表实际上是一张结转利润的会计凭证,通过收入与各项费用的相互抵减可以体现出企业本期的净利润;利润分配表是分配企业净利润去向的会计报表,通过净利润与各项目的抵减,可结算出未分配利润的数额;财务状况变动表是反映企业年度内营运资金增减变化的报表(营运资金就是流动资金减去流动负债后的差额?流动资金是用于企业日常经营的资产?流动负债是企业在一年要偿还的债务)。财务状况变动表可以帮助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了解企业资金的使用是不是合理?资金来源的渠道是不是顺畅?企业资金融通有没有困难?进而了解企业的财务政策?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各种经济业务上所发生的现金流量的一张动态报表,现金流量的最后结果是计算出本期新增加的净现金流量。现金流量表可以反映净收益与现金余额的关系,现金余额与企业盈亏并不一定成正向变化,一般认为有现金流量支持的净收益是高质量的,否则反之,现金流量表报告过去一年中的现金流量,可以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评价企业取得和运用现金的能力,确定企业支付利息、股利和到期债务的能力,再者可以表明企业生产性资产组合的变化情况。

  各报表的作用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

  1.资产负债表是反映某一时刻的财务状况。

  2.损益表是反映某一时刻的经营成果,该表的最后一个数字“净利润“将列入利润分配表。

  3.利润分配表反映某一时期的利润分配情况,将期初未分配利润调整为期末未分配利润,并列入资产负债表。

  4.现金流量表反映现金变化的结果和财务状况变化的原因。

  1、资产负债表

  A、公式1借方=贷方

  会计的基础课程始于借方和贷方。借方在帐簿的左侧,贷方在帐簿的右侧。在这里,要牢记一条不变的定律:“借方=贷方”,换句话说,在任何交易中,都必须同时登记到帐簿的左右两侧,其原则如下:

  (1)资产增加时,记入左侧;资产减少时,记入右侧。

  (2)负债增加时,记入右侧;负责减少时,记入左侧。

  B、公式2资产=负债+股东权益

  会计学上最重要的概念是“*衡”,它的主体就是刚才提过的借方与贷方,简言之,资产增加是借方;负债或股东权益增加是贷方,双方相抵即所谓的“*衡”。

  资产负债表以这两个重要公式为依据,它反映了企业在某一定时间的财务状况,它揭示了公司拥有什么,即公司的资产;公司欠什么人的债,即公司的负债;以及公司净资产价值,即股东的权益。资产负债表上的各帐户在每一新的会计年度开始时,不能被结清而使其余额为零。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是按流动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而负债则是按债务到期日由*到远的顺序排列。

会计的基础知识3

  会计总论

  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2、会计按报告对象不同,分为财(国家)务会计(侧重于外部、过去信息)与管理会计(侧重于内部、未来信息)

  3、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核算(基础)和监督(质保),会计还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的职能。

  4、会计的对象是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投入—运用—退出<偿债、交税、分配利润>)

  5、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会计主体(空间范围,法人可以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持续经营(核算基础)、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必要手段)

  6、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基本分类,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

  7、会计等式是设置账户、进行复式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资产=权益(金额不变:资产一增一减、权益一增一减益同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第一等式也是基本等式,静态要素,反映财务状况,编制资产负债表依据)收入-费用=利润(第二等式,动态要素,反映经营成果,编制利润债表(损益表)依据)取得收入表现为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发生费用表现为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金额变华:资产权益同增、资产权会计科目与账户

  1、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2、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是合法性、相关性、实用性。

  3、账户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记录经济业务的。

  4、会计科目(账户)按反映业务详细程度分为总账和明细账。按会计要素不同可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

  5、账户的四个金额要素及关系: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6、账户的基本结构包括账户名称(会计科目)、记录业务的日期、凭证号数、经济业务摘要、增减金额、余额等。

  7、账户分为左右两方,哪方增加,哪方减少取决于账户性质和记录的经济业务,账户余额一般在增加方。

  8、会计科目和账户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分类,两者口径一致、性质相同;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开设依据;账户是会计科目载体和具体运用。无科目,账户无依据,无自由式户,科目无作用;科目无结构,账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实际工作中,科目和账户不加以严格区分,相互通用。

  会计基础知识: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又称会计恒等式、会计方程式或会计*衡公式,它是表明各会计要素之间基本关系的等式。

  一、会计等式的表现形式

  (一)财务状况等式

  财务状况等式,亦称基本会计等式和静态会计等式,是用以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时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者之间*衡关系的会计等式。即: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一等式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

  (二)经营成果等式

  经营成果等式,亦称动态会计等式,是用以反映企业一定时期收入、费用和利润之间恒等关系的会计等式。即:

  收入-费用=利润

  这一等式反映了利润的实现过程,是编制利润表的依据。

  二、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经济业务,又称会计事项,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使会计要素发生增减变动的交易或者事项。

  企业经济业务按其对财务状况等式的影响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九种基本类型:

  (1)一项资产增加、另一项资产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

  (2)一项资产增加、一项负债等额增加的经济业务;

  (3)一项资产增加、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增加的经济业务;

  (4)一项资产减少、一项负债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

  (5)一项资产减少、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

  (6)一项负债增加、另一项负债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

  (7)一项负债增加、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

  (8)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一项负债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

  (9)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另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

  上述九类基本经济业务的发生均不影响财务状况等式的*衡关系,具体分为三种情形:基本经济业务(1)、(6)、(7)、(8)、(9)使财务状况等式左右两边的金额保持不变;基本经济业务(2)、(3)使财务状况等式左右两边的金额等额增加;基本经济业务(4)、(5)使财务状况等式左右两边的金额等额减少。


会计的基础知识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会计的基础知识 (菁华3篇)(扩展1)

——会计的基础知识 (菁华3篇)

会计的基础知识1

  本章是今年考试大纲中新增加的内容,考试时一定会涉及,但由于内容非常少,所以,分值不会太多,估计在2分左右,本章主要介绍了两部分内容:一是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二是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

  一、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会计核算的内容是指特定主体的资金运动,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包括七个方面:

  (一)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1.款项是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资金,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以及其他视同现金和银行存款的外埠存款、银

  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存款和各种备用金等。其中,外埠存款是指企业到外地进行

  临时或零星采购时,汇往采购地银行开立采购专户的款项;银行汇票存款是指企业为取得银行汇票按规定存入银行的款项;银行本票存款是指企业为取得银行本票按规定存入银行的款项;信用卡存款是指企业为取得信用卡按规定存入银行的款项;信用证存款是信用证保证金存款的简称,是指企业为取得信用证按规定存入银行的保证金;备用金是企业财会部门为了便于日常零星开支(如差旅费、零星采购等)的需要,预付给企业内部各单位或职工个人备用的款项。

  2.有价证券是指表示一定财产拥有权或支配权的证券,如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等。

  〔例1〕下列属于款项的是()。

  A.银行存款

  B.外埠存款

  C.信用卡存款

  D.信用证存款

  答案:ABCD

  (二)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财物是财产物资的简称,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且具有实物形态的经济资源,一般包括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库存商品等流动资产,以及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设施、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

  〔例2〕下列属于财物的是()。

  A.应收账款

  B.应收票据

  C.库存商品

  D.运输工具答案:CD

  解析:财物是单位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且具有实物形态的经济资源,选项AB没有实物形态。

  (三)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债权是企业收取款项的权利,一般包括各种应收和预付款项等。

  债务是指由于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企业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现时义务,即负债。一般包括各项借款、应付和预收款项,以及应交款项等。

  〔例3〕下列属于债务的是()。

  A.应收账款

  B.应收票据

  C.预收账款

  D.预付账款

  答案:C

  (四)资本的增减

  资本是投资者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而投入的资金。会计上的资本专指所有者权益中的投入资本。〔例4〕资本是投资者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而投入的资金。会计上的资本指的是投资者投入的资本,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和债权人投入的资本。()

  答案:×

  (五)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收入和费用的概念我们已经学过,这里不再重复。

  支出指的是企业所实际发生的各项开支以及在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以外的支出和损失。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是按一定的产品或劳务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的费用。对于生产企业而言,成本指的是产品的生产成本;对于提供劳务的企业而言,成本指的是劳务成本。

  (六)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财务成果主要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在财务上所取得的成果,具体表现为盈利或亏损。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一般包括利润的计算、所得税的计算、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等。

  (七)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二、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

  具体包括六方面的内容:

  (一)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进行成本核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二)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目的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各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在依法设置的会计账簿上统一登记、核算,不得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私设会计账簿登记、核算。例如:不许为了私设小金库、隐瞒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偷逃税款等,设置账外账。

  (四)各单位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应当建立档案,妥善保管。

  (五)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其软件及其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也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六)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民族自治地区,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

  〔例6〕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使用一种外国文字,而不必使用中文。()

  答案:×

  解析: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

  本章内容总结:

  本章主要讲述了两部分的内容,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和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大致总结如下:

  1.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包括七个方面:(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4)资本的增减;(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7)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2.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包括六项:(1)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进行成本核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2)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3)各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在依法设置的会计账簿上统一登记、核算,不得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私设会

  计账簿登记、核算。(4)各单位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应当建立档案,妥善保管。(5)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其软件及其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也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6)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民族自治地区,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考试大:

  本章的分值及内容简介:

  本章内容较少。主要讲述了会计科目和账户的相关内容,包括:会计科目的概念、会计科目的分类、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账户的概念、账户的分类、账户的基本结构、账户与会计科目的联系和区别。

  一、会计科目的概念(要求掌握)

  (一)定义:会计科目是指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

  (二)说明: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这六个会计要素又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而这六个会计要素对于纷繁复杂的企业经济业务的反映又显得过于粗略。因此,为满足经营管理及有关各方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必须对会计要素进行细化。即采用一定的形式,对每个会计要素所反映的具体内容进一步分门别类的划分,设置会计科目。

  (三)会计科目在会计核算中的意义:

  会计科目是进行各项会计记录和提供各项会计信息的基础,在会计核算中具有重要意义。

  (1)会计科目是复式记账的基础。

  复式记账要求每一笔经济业务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以反映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

  (2)会计科目是编制记账凭证的基础。

  会计凭证是确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应计入何种科目以及分门别类登记账簿的凭据。

  (3)会计科目为成本计算与财产清查提供了前提条件。

  通过会计科目的设置,有助于成本核算,使各种成本计算成为可能;而通过账面记录与实际结存的核对,又为财产清查、保证账实相符提供了必备条件。

  (4)会计科目为编制会计报表提供了方便。

  会计报表是提供会计信息的主要手段,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及其提供的及时性,会计报表中的许多项目与会计科目是一致的,并根据会计科目的本期发生额或余额填列。

  二、会计科目的分类(要求掌握)

  (一)会计科目按其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不同,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

  (1)总分类科目又称为总账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提供总括信息的会计科目,如“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原材料”等。设置:总分类科目一般按*门制定的统一会计制度规定设置。

  (2)明细分类科目又称为明细科目,是对于总分类科目作进一步分类、提供更详细更具体会计信息的科目,如“应收账款”科目按债务人名称或姓名设置明细科目,反映应收账款的具体对象。设置:除会计制度规定设置的明细分类科目以外,企业可以根据本单位经营管理的需要和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自行设置明细分类科目。

  (3)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的关系:

  总分类科目概括地反映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明细分类科目详细反映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总分类科目对明细分类科目具有控制作用,而明细分类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的补充和说明。

  (二)会计科目按其所归属的会计要素不同,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五大类。具体如下:

  (1)资产类科目是指用于核算资产增减变化,提供资产类项目会计信息的会计科目。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资产类科目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短期投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应收票据、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坏帐准备、预付账款、应收补贴款、物资采购、

  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材料成本差异、库存商品、委托加工物资、委托代销商品、受托代销商品、存货跌价准备、分期收款发出商品、待摊费用(已取消该科目)、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工程物资、在建工程、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清理、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长期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损益等。

  (2)负债类科目是指用于核算负债增减变化,提供负债类项目会计信息的会计科目。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负债类科目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代销商品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付股利、应交税金、其他应交款、其他应付款、应付利息、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专项应付款等。

  (3)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是指用于核算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化,提供所有者权益有关项目会计信息的会计科目。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和利润分配等。

  (4)成本类科目是用于核算成本的发生和归集情况,提供成本相关会计信息的会计科目。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成本类科目包括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劳务成本。

  (5)损益类科目是指用于核算收入、费用的发生或归集,提供一定期间损益相关的会计信息的会计科目。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损益类科目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支出、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所得税等。

  归纳总结:上面的内容很多,对于初学者来说,要想在短时间内记清楚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下面帮助大家归纳总结强调一下,以便于记忆:

  (1)很多科目名称是相对应的:

  1)收付对应:

  例如:应收票据和应付票据、应收股利和应付股利、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

  2)收支对应:

  例如: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支出、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

  3)长短对应:

  例如: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短期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

  (2)有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科目:例如:现金、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库存商品、固定资产、工程物资、在建工程等等。

  (3)有一些根据名字就可以理解其含义的科目:

  例如: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股利、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物资采购、原材料、低值易耗品、材料成本差异、库存商品、委托加工物资、委托代销商品、受托代销商品、分期收款发出商品、待摊费用(已取消该科目)、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工程物资、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损溢、短期借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付股利、应交税金、其他应交款、其他应付款、应付利息、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本年利润、利润分配、生产成本、劳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补贴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支出、所得税等等。

  (4)有些科目的最后两个字是“准备”:

  例如: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补充:对常用会计科目的简要解释和说明(只需简单了解):

  资产类:

  (1)库存现金科目核算的是企业的库存现金。

  (2)银行存款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存入银行的各种存款。

  (3)短期投资科目核算的是企业购入的能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一年(含一年)的投资。

  包括各种股票、债券、基金等。

  (4)应收票据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因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等而收到的商业汇票,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

  (5)应收股利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因股权投资而应收取的现金股利。企业应该收取的其它单位的利润,也在本科目核算。

  (6)应收利息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因债券投资而应收取的利息。

  (7)应收账款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因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等,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

  (8)其他应收款科目核算的是除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等以外的其它各种应收、暂付款项。

  (9)坏帐准备科目核算的是企业提取的坏帐准备。

  (10)预付账款科目核算的是企业按照购货合同规定预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

  (11)原材料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库存的各种材料的计划成本或实际成本。

  (12)库存商品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库存的各种商品的实际成本或计划成本。

  (13)待摊费用(已取消该科目)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已经支出,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别负担的分摊期限在一年以内(包括一年)的各项费用。

  (14)长期债权投资科目核算的是企业购入的在一年内不能变现或不准备随时变现的债券和其它债权投资。

  (15)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核算的是企业投出的期限在一年以上各种股权性质的投资,包括购入的股票和其它股权投资等。

  (16)固定资产科目核算的是企业的固定资产的原价。

  (17)累计折旧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

  (18)在建工程科目核算的是进行基建工程、安装工程、技术改造工程、大修理工程等发生的实际支出,包括需要安装的设备的价值。

  (19)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因出售、报废和毁损等原因转入清理的固定资产价值及其在清理过程中所发生的清理费用和清理收入等。

  (20)无形资产科目核算的是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和商誉等。

  (21)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在清查财产过程中查明的各种财产盘盈、盘亏和毁损的价值。负债类:

  (1)短期借款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向银行或者其它金融机构等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下的各种借款。

  (2)应付票据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因购买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供应等而开出并承兑的商业汇票,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和和商业承兑汇票。

  (3)应付账款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因购买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供应等而应付给供货单位的款项。

  (4)预收账款科目核算的是企业按照合同规定向购货单位预收的款项。

  (5)应付工资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应该支付给职工的工资总额,包括各种工资、奖金、津贴等。但是注意:退休人员的工资不在本科目核算,而是在实际发放时直接计入管理费用。

  (6)应付福利费科目核算的是企业提取的福利费(按照应付工资的14%计提)。

  (7)应付股利科目核算的是企业经董事会或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决议确定分配的现金股利或利润。企业配的股票股利,不通过本科目核算。

  (8)应交税金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应该交纳的各种税金,但是注意:印花税、耕地占用税以及契税不通过应交税金科目核算。

  (9)其他应付款核算的是企业应付、暂收其他单位或个人的款项。

  (10)应付利息科目核算的是企业按照规定从成本费用中预先提取但尚未支付的费用,如预提的租金、保险费、借款利息、固定资产修理费等。

会计的基础知识2

  一、会计基础的概念和种类

  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的基础,简称会计基础。会计基础主要有两种:权责发生制基础和收付实现制基础。

  二、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也称应计制。权责发生制要求,凡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两个凡要记住)。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也就是说,企业应当在收入已经实现和费用已经发生时就进行确认,而不是等到实际收到现金或者支付现金时才确认。

  例如,甲企业2008年6月销售给乙企业一批商品,根据合同规定,乙企业应于当年9月付款。乙企业信用良好,财务状况稳定。根据权责发生制要求,此项销售业务,甲企业确认收入的时间是2008年6月,而不是2008年9月。

  又如,C公司2010年9月以银行存款8800元支付某项租入设备9月份和10月份两个月的租金。根据权责发生制要求,此项业务,C公司应在2010年9月份和10月份分别确认费用4400元,而不应在9月份一次确认费用8800元。

  在权责发生制下:

  销售款未收到——应该作为当期的收入

  预收的销售款——不应该作为当期的收入

  计提借款利息——应该作为当期的费用

  预付下期租金——不应该作为当期的费用

  三、收付实现制

  收付实现制,也称现金收付制或现金制。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基础,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等的依据。在这种会计基础下,凡在本期实际收到现金(包括银行存款)的收入,不论其应否归属于本期,均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处理;凡在本期实际以现金(包括银行存款)付出的费用,不论其应否在本期收入中取得补偿,均应作为本期的费用处理。(两个凡要记住)

  对于上面例题中,甲企业2008年6月销售商品,2008年9月才能收到货款,按照收付实现制的要求,甲企业应9月份收到现金时才能确认收入。对于C公司,按照收付实现制的要求,9月所付8800元应全部作为9月份的费用。

  显然,按照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与费用,会使得各有关会计期间损益的确定更为合理。在实际工作中,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并非绝对只能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当某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金额很小,对企业经营成果基本没有影响的情况下,根据重要性原则,为简化核算,可采用收付实现制。例如,某企业1月份订全年报刊一份,金额360元。该项业务,按照权责发生制基础处理,每月应计费用30元,每月均需对该项业务进行处理;若按收付实现制基础处理,支付报刊费当月,即可将360元全部计入费用,其他月份不再需要对该项业务进行处理。由于费用金额小,采用收付实现制对企业盈亏没有实质性影响,而且会计处理简化,节约了核算成本。因此,可以选择使用收付实现制基础。

  目前,我国的行政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会计除经营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以外,其他大部分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

  【例题16·判断题】在我国,各单位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例题17·单选题】某企业1月份发生下列支出:

  (1)预付全年仓库租金36000元;

  (2)支付上年第4季度银行借款利息16200元;

  (3)以现金520元购买行政管理部门使用的办公用品;

  (4)预提本月应负担的银行借款利息4500元。

  按权责发生制确认的本月费用为(B)。

  A.57220元B.8020元C.24220元D.19720元

  【解析】本月费用=36000×1/12+520+4500=8020

会计的基础知识3

  第一章总论

  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2.会计的基本特征:

  (1)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2)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3)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

  (4)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

  (5)会计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

  3.会计对象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具体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即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企业的资金运动表现为资金投入、资金运用和资金退出三个过程。

  (1)企业的资金投入包括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金和债权人投入的资金,前者形成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后者形成企业的负债。

  (2)企业的资金运用是指资金投入企业后,在供应、生产和销售等环节不断循环与周转。

  (3)企业的资金退出包括偿还各项债务、缴纳各项税费、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等,这部分资金将离开企业,退出企业的资金循环与周转。

  4.会计目标也称会计目的,是要求会计工作完成的任务或达到的标准,即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

  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5.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1)会计核算职能,又称会计反映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2)会计监督职能,又称会计控制职能,是指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和相关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监督检查。会计监督是一个过程,它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

  (3)拓展职能: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

  6.会计核算的内容主要包括:

  (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4)资本、基金的增减。

  (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7)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7.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由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登记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专门方法构成。

  8.一般认为,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1)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法人)并非是对等的概念,法人可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

  (2)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会计主体将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3)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4)会计核算应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在境外设立的*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5)会计核算的四项基本前提,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而货币计量则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手段。

  9.权责发生制,也称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是以权利或责任的发生与否为标准来确认收入和费用。凡属本期的收入,不管其款项是否收到,都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凡属本期应当负担的费用,不管其款项是否付出,都应作为本期的费用。反之,凡不应归属本期的收入,即使款项在本期收到,也不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凡不应归属本期的费用,即使款项已经付出,也不能作为本期的费用。

  10.收付实现制,也称现金制,是以现金收到或付出为标准,来记录收入的实现或费用的发生。凡属本期收到的收入和支出的费用,不管其是否应归属本期,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反之,凡本期未收到的收入和未支付的费用,即使应归属本期收入和费用,也不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

  11.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及其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12.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所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基本规范,是使财务会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

  (1)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2)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和现在的情况作出评价,对未来的情况作出预测。

  (3)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①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②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

  (5)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6)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7)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8)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13.会计准则具有严密和完整的体系。我国已颁布的会计准则有《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第二章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14.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类,其中,前三类属于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后三类属于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在利润表中列示。

  15.(1)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①资产的特征:a.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b.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c.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②资产的确认条件: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需要符合资产的定义,还应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a.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b.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③资产的分类:资产按流动性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变现、出售或耗用,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预计在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变现的资产,以及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交换其他资产或清偿负债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流动资产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

  (2)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①负债具有以下特征:a.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b.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c.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②负债的确认条件:将一项现时义务确认为负债,需要符合负债的定义,还应当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a.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b.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③负债的分类:按偿还期限的长短,一般将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流动负债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偿还,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到期应予以清偿,或者企业无权自主地将清偿推迟至资产负债表日以后一年以上的负债。

  此处一个正常营业周期的界定与流动资产定义中涉及的一个正常营业周期的界定相一致。流动负债主要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股利等。

  非流动负债是指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主要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3)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

  ①所有者权益具有以下特征.a.除非发生减资、清算或分派现金股利,企业不需要偿还所有者权益;b.企业清算时,只有在清偿所有的负债后,所有者权益才返还给所有者;c.所有者凭借所有者权益能够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

  ②所有者权益的确认:

  所有者权益的确认、计量主要取决于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其他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所有者权益在数量上等于企业资产总额扣除债权****益后的净额,即为企业的净资产,反映所有者(股东)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

  ③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具体表现为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含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16.(1)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人。

  ①收入具有以下特征:a.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b.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c.收入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②企业收入的来源渠道多种多样,不同收入来源的特征有所不同,其收入确认条件也往往存在一些差别,但收入的确认除了应当符合定义外,至少应当符合以下条件:a.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人企业;b.经济利益流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c.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

  ③收入的分类: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是由企业的主营业务所带来的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是由企业的兼营业务所带来的收入。收入按性质不同,可分为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等。

  (2)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①费用具有以下特征:a.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b.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c.费用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②费用的确认除了应当符合定义外,至少应当符合以下条件:a.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当很可能流出企业;b.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c.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

  ③费用的分类:费用包括生产费用与期间费用。生产费用是指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费用,按其经济用途可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生产费用应按其实际发生情况计人产品的生产成本;对于生产几种产品共同发生的生产费用,应当按照受益原则,采用适当的方法和程序分配计入相关产品的生产成本。

  期间费用是指企业本期发生的、不能直接或间接归入产品生产成本,而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各项费用,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

  (3)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①利润反映收入减去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减去损失后的净额。

  ②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人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等。其中,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反映企业日常活动的经营业绩;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反映企业非日常活动的业绩。

  ③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最终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企业应当严格区分收入和利得、费用和损失,以便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

  17.会计计量属性是指会计要素的数量特征或外在表现形式,反映了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

  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地计量。

  18.(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2)收入-费用=利润

  (3)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19.(I)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每天都会发生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经济业务,从而引起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但并不影响资产与权益的恒等关系。资产与权益的恒等关系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

  (2)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式而言,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会计要素的变动同样不改变该等式的恒等性。

  具体的变动情况有以下九种:

  ①资产和负债要素同时等额增加;

  ②资产和负债要素同时等额减少;

  ③资产和所有者权益要素同时等额增加;

  ④资产和所有者权益要素同时等额减少;

  ⑤资产要素内部项目等额有增有减,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不变;

  ⑥负债要素内部项目等额有增有减,资产和所有者权益要素不变;

  ⑦所有者权益要素内部项目等额有增有减,资产和负债要素不变;

  ⑧负债要素增加,所有者权益要素等额减少,资产要素不变;

  ⑨负债要素减少,所有者权益要素等额增加,资产要素不变。

  第三章会计科目与账户

  20.(1)会计科目按其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同,可分为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共同类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成本类科目和损益类科目。

  (2)会计科目按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可以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

  (3)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的关系是:总分类科目对其所属的明细分类科目具有统驭和控制作用,而明细分类科目是对其归属的总分类科目的补充和说明。总分类科目及其所属的明细分类科目,共同反映经济业务既总括又详细的情况。

  21.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合法性、相关性、实用性。

  22.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

  (1)根据核算的经济内容,账户分为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共同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成本类账户和损益类账户六类。

  (2)根据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账户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

  (3)账户的期初余额、期末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和本期减少发生额统称为账户的四个金额要素。对于同一账户而言,它们之间的基本关系为: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4)会计科目与账户都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分类,两者核算内容一致、性质相同。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也是设置账户的依据;账户是会计科目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格式,并通过其结构反映某项经济内容的增减变动及其余额。


会计的基础知识 (菁华3篇)(扩展2)

——初中历史基础知识归纳 (菁华3篇)

初中历史基础知识归纳1

  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2.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3.代表人物: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

  4.目的:学*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5.主张(口号):师夷长技(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6.洋务派的主要活动:

  ①前期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②后期创办民用工业(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③筹建三支海军(南洋、北洋、福建);

  ④兴办新式学堂(第一所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

  7.性质: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8.破产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9.失败原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

  10.评价:它没有使*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出现了一批*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的*代化开辟了道路。

  ★第七课 戊戌变法(性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重(表现为:《马关条约》签订);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时间:十九世纪末的1898年(旧历戊戌年)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4.主张:学*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亡。

  5.过程: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序幕)、成立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标志)、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戊戌*(变法失败)。

  6.失败原因:一是脱离群众,仅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二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7.意义: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具有国和进步作用。

  8.启示:说明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是行不通的;改良道路在*行不通。

  辛亥革命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2.时间:1911年(旧历辛亥年)

  3.代表人物:孙中山等

  4.主张:以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主)为纲领,试图用革命的手段在*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5.革命活动: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建立*同盟会(*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提出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1911年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标志);1912年建立*;颁布《临时约法》。

  6.失败标志:*就任*临时大总统

  7.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窃取了,它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8.启示: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是行不通的。

初中历史基础知识归纳2

  一、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生活的时间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二、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1、约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这表明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通过推举选出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

  2、约公元前16世纪,汤灭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时盘庚迁都至殷并使统治稳定下来。

  3、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记熟书P12的司母戊鼎图)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4、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发兵灭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秦时实行中央集权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最高统治机构。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机构:中央实行一省制: 元朝废除三省,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三、春秋战国(东周)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国家日益强大。最后一个霸主是越王勾践。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各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东齐、上中下是赵魏韩)。赵、魏、韩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分裂而来的。

  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实行商鞅变法,战国时,地处最西边的诸侯是秦国。

  5、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西周。最早出现铁农具的时期是春秋时期

  6、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原变成“水汗从人,不知饥馑”,有“天府之国”美称。

  7、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汉字源于甲骨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钟鼎文。雕塑艺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已发展到很高水*。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8、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经》里;庄子是战国时道家学派的继承人物。

  9、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诗经》,编订了《春秋》,其言行记载在《论语》中;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物,他们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为贵,君为轻”,反对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

  10、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非攻”、反对不义战争。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权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以法治国。

  12、孙武是春秋晚期齐国杰出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一书;战国时杰出的军事家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13、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对社会变化提出不同的看法,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初中历史基础知识归纳3

  第一次世界大战

  1.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衡。

  2.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3.爆发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4.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

  5.重要战役:1916年 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6.战争的`结束: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投降,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宣告结束。

  7.大战的影响:

  (1)给交战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大战涉及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亿人口。

  (2)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

  8.启示:要珍爱和*,远离战争,战争悲剧不能重演。

  9.一战的性质: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一、法国启蒙思想

  1.出现的时间:18世纪

  2.背景:法国的旧制度衰败。

  3.代表人物: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

  4.主要内容:反对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宣传资产阶级自由、*等思想。

  5.性质: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

  6.作用: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对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的猛烈抨击和对自由、*等思想的宣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在启蒙思想影响下,法国爆发了大革命,美国爆发独立战争。也促进了亚洲的*、日本的思想**。

  二、科学的革命——自然科学的大发展

  1.英国科学家,*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牛顿的贡献

  (1)天文学: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2)数学:创建微积分

  (3)力学: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其中力学三定律对*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

  2.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贡献

  于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进化论”思想,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3.爱因期坦的贡献

  他是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其最重要的贡献是20世纪初提出了相对论,为原子弹的发明和原子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会计的基础知识 (菁华3篇)(扩展3)

——初中历史基础知识归纳 (菁华3篇)

初中历史基础知识归纳1

  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2.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3.代表人物: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

  4.目的:学*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5.主张(口号):师夷长技(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6.洋务派的主要活动:

  ①前期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②后期创办民用工业(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③筹建三支海军(南洋、北洋、福建);

  ④兴办新式学堂(第一所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

  7.性质: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8.破产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9.失败原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

  10.评价:它没有使*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出现了一批*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的*代化开辟了道路。

  ★第七课 戊戌变法(性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重(表现为:《马关条约》签订);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时间:十九世纪末的1898年(旧历戊戌年)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4.主张:学*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亡。

  5.过程: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序幕)、成立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标志)、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戊戌*(变法失败)。

  6.失败原因:一是脱离群众,仅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二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7.意义: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具有国和进步作用。

  8.启示:说明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是行不通的;改良道路在*行不通。

  辛亥革命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2.时间:1911年(旧历辛亥年)

  3.代表人物:孙中山等

  4.主张:以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主)为纲领,试图用革命的手段在*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5.革命活动: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建立*同盟会(*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提出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1911年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标志);1912年建立*;颁布《临时约法》。

  6.失败标志:*就任*临时大总统

  7.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窃取了,它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8.启示: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是行不通的。

初中历史基础知识归纳2

  一、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生活的时间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二、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1、约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这表明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通过推举选出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

  2、约公元前16世纪,汤灭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时盘庚迁都至殷并使统治稳定下来。

  3、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记熟书P12的司母戊鼎图)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4、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发兵灭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秦时实行中央集权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最高统治机构。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机构:中央实行一省制: 元朝废除三省,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三、春秋战国(东周)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国家日益强大。最后一个霸主是越王勾践。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各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东齐、上中下是赵魏韩)。赵、魏、韩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分裂而来的。

  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实行商鞅变法,战国时,地处最西边的诸侯是秦国。

  5、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西周。最早出现铁农具的时期是春秋时期

  6、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原变成“水汗从人,不知饥馑”,有“天府之国”美称。

  7、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汉字源于甲骨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钟鼎文。雕塑艺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已发展到很高水*。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8、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经》里;庄子是战国时道家学派的继承人物。

  9、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诗经》,编订了《春秋》,其言行记载在《论语》中;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物,他们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为贵,君为轻”,反对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

  10、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非攻”、反对不义战争。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权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以法治国。

  12、孙武是春秋晚期齐国杰出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一书;战国时杰出的军事家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13、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对社会变化提出不同的看法,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初中历史基础知识归纳3

  秦汉时期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始皇帝)灭亡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结束了

  春秋战国时期割据局面。(书P44秦始皇像)。

  2、秦朝规定全国规范的文字是小篆,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圆形方孔钱。秦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宁。

  3、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在大泽乡爆发,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

  4、公元前202年,刘邦(汉高祖)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5、西汉初年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帝与景帝两代,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发展农业,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提倡节俭,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展迅速,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休养生息的政策实行,促进了西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6、汉武帝的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促成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7、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著名学者是西汉时期的董仲舒。

  8、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定都于洛阳。刘秀在位时,政局渐趋稳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国力日益强盛,史称为“光武中兴”。

  9、西汉时的播种工具是耧车;东汉时出现了新型灌溉工具是翻车;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内冶铁,比欧洲早1000多年。

  10、秦朝末年,匈奴首领冒顿单于在蒙古草原建立统一的奴隶制军事*,第一次实现了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大统一。

  11、公元前119年,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12、西汉时期汉元帝把王嫱(王昭君)出塞嫁给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从而密切了汉匈关系。

  13、西汉武帝时期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标志,成为当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的开始。公元73年,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经营了30年,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奴役,恢复和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14、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往西,经甘肃的河西走廊及当今的新疆地区,远达中亚,南亚,西亚,以至地中海东岸各国和南欧、北非等地。开辟丝绸之路功劳最大是西域的使者张骞。

  15、成书于西汉的《周髀算经》和东汉的《九章算术》是著名的数学著作,对世界古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16、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有张仲景和华佗,张仲景写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被后代奉为医学经典,张仲景被尊称为“医圣”。华佗创制麻醉剂“麻沸散”,他是世界上最早用全身麻醉方法做手术的医生,被后世尊称为外科鼻祖,他还编成锻炼身体的“五禽戏”。

  17、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张衡发明了能测量地震的地动仪。

  18、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道教是东汉时期兴起于我国本土的宗教。

  19、西汉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3000多年历史,《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0、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是我国古代艺术珍品。秦始皇陵兵马俑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艺术宝库,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会计的基础知识 (菁华3篇)(扩展4)

——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 (菁华5篇)

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1

  1、汉字的结构与“六书”

  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3)指事:许慎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一眼看去就可以认识大体,仔细观察就发现意义所在。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

  4)会意: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如:逐、取、武、及、戒、朝、暮、牧等

  5)形声: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部分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叫形符(或意符);另一部分大致地表音,叫声符。如:江、河、杨、柳等。

  6)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的字来代替,后来*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如:莫。

  7)转注: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即两个字的部首相同、两个字的意义有引申关系。如:考、老。

  8)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的位置:

  (1)左形右声。如:松、理、越。

  (2)右形左声。如雕、期、鸿、救。

  (3)上形下声。如茅、空、简。

  (4)下形上声。如基、裳、姿。

  (5)外形内声。如园、闾、街。

  (6)内形外声。如辩、闻、雠。

  9)形符和声符位置有反常的情况:如“视、祁、锦、钦、冯、和、蚀”是右形左声,“钊、到”是左形右声,“闷、问”是内形外声,“闺、阁”是外形内声,“孟”是上形下声,“笃、筑、竺”是下形上声。

  10)形符和声符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

  (1)形符偏于一隅:修、倏、腾、滕、裁、栽、颖、颍、佞、疆。

  (2)声符偏于一隅:旗、施、徒、徙。

  (3)形符藏于声符中间:赢、羸、辩、辨、哀。

  (4)声符藏于形符中间:裹、衷、戚。

  (5)互相穿插,分合离奇:随、游、赖。

  11)省形和省声:有少数形声字,它的形符或声符已经简省,必须补全才能起表意或表声作用。如:釜,从金省,父声。雷,从雨,田省声。

  12)最早成系统的文字,现在已知的是商代的文字,包括商代金文、甲骨文。

  13)文字的演变阶段:

  (1)古代文字:商-金文、甲骨文。周金文。战国西方周秦的“籀文”属大篆文字。东方六国系统的文字是“古文”。秦小篆、秦隶。

  (2)今文字:汉隶、章草、行书。魏晋真书(楷书)。

  14)隶变: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

  15)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1)部首形体的变化:如“人”变为“亻”,“心”变为“忄”。

  (2)简省或讹变。如“春”,从艹从日,屯声,(上部讹变)。“更”,从攴丙声(整体讹变)。

  (3)混同,是讹变的后果。有些原先不相同的偏旁,隶变后就混同了。如“服”从舟而不从月,“脍”从肉而不从月。

  16)本义:汉字在造字之初所代表的词义称为文字的本义。

  17)如何探求本义:探求本义,既不能脱离文字形体,也不能脱离文献用例。若撇开字形,仅从文献用例追溯词义的源头,是无法或难以办到的。如诛;若仅根据字形而脱离文献语言,探求本义也是不大可能的。如高。

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2

  1假借字:凡文献中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伸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

  2、假借字的分类:

  (1)本无其字: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它,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有两种结果:A某些词既然本无其字,于是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归它使用了。至于假借字是否还同时用于表示本义,有两种情况:

  a有的假借字自从被它借用以后,它又改头换面以新的面貌来表示本义。如“莫”本义是昏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自从它被借用后,为本义又造了一个“暮”字。“莫”的本义反而不为人所知了。

  b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义和假借义两种功能,如“汝”本义是水名,假借义为第二人称代词,现本义和假借义同时存在。B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使用一段时期以后,为了区别用法,人们为假借义另造新字。如“辟”,本义是刑法,假借义是避开,为假借义造了后起本字为“避”。

  (2)本有其字: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

  而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的字来代替它,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

  有三种情况:

  A、在某种意义上借字与本字通用。

  a本字是规范字,如“早蚤”、“疲罢”、“伸信”前面一个是本字,后面是假借字。尽管两字通用,在常人心中仍以本字为规范字。

  b假借字人们*以为常,把它视同本字。如“彼匪”。

  B、*时用本字,偶尔用同音字、*音字来代替。如“寤”借为“牾”,即写了别字。

  C、假借字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了本字,以致最后通行的是假借字,本字反而不用或罕用了,如“亡”最初只表示没有或亡失,“无”只表示求雨的舞蹈;从西周金文开始,有无的无既用“亡”,也用“无”;先秦古书中“无”的用例已大大超过了“亡”;到后代,基本上都用“无”字了。

  3、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如“莫→暮”。

  4、古今字的形体:

  (1)古字+形符→今字。如“其→箕”“取→娶”“昏→婚”。

  (2)古字改变形符→今字。如“说→悦”“振→赈”“没→殁”“张→胀”。

  (3)古字略加变形→今字。如“大→太”“闲→间”“陈→阵”。

  (4)也有些由通假造成的古今字,形体上可能无关。如“亡→无”“伯→霸”。

  5、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1)古今字假借为其他用途,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正→征”“队→坠”“或→域”。

  (2)古字用于表示引申义,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责→债”“益→溢”“景→影”。

  (3)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引申义造今字。如“解→懈”“家→嫁”“支→肢”“道→导”。

  (4)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假借义造今字。如“辟→避”“厌→餍”“与→欤”。

  6、古今字与假借字的关系:二者有交叉现象。古今字立足于时代的不同和用法的分工,假借字则立足于文献中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跟它的本义是否有关。

  7、异体字:

  (1)狭义的异体字指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文字。

  (2)广义的异体字除包括狭义异体字外,还包括文献中通用的假借字和古今字。本教材讨论的是前者。

  8、异体字的形体类别:

  (1)文字结构类型的不同。如“泪-”“野-”“看-”。

  (2)同是会意字,而构成成分不同。如“明-”“弃”。

  (3)同是形声字而成份或位置不同。如“烟”“歌-”“村-”“岭-”“鞍-”。

  (4)隶变不同或文字讹变。如“春-”“享-”。

  (5)为了书写方便而形成的俗字。如“册”“别-”。

  (6)还有一些是古体字。如“礼-”“无-”。

  9、异体字的辨识:

  (1)同出一源,分化后分工明确。如“乌”和“於”原先是同一个字,春秋后才逐渐分化为不同形体,二字分工明确,意义不同。因此它们曾经是异体字,现在却不算了。

  (2)虽然通用,但有一个义项不通用。如“修”和“”是通假关系,而不是异体关系。

  10、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

  (1)简化字:特指1956年*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不一定笔画少就是简体字。

  (2)繁体字:特指与简化字相应的繁写楷书字体。

  11、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1)同形字:有些简化定与古书中的某些字字形完全相同,但实际上是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的两个字,形体相同纯属于巧合。如“腊-”“术-”“适-”。

  (2)同音替代字:简化字中有一些来源于原先意义不同的同音(或音*)字,如“后後”“药-”“仆-”“几”“谷-”。

  (3)两字共简为一形,必须注意判别它代表的到底是哪一个字。如“钟”是“锺”和“”的简化字。另外还有“历-、”“复-、”。

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3

  1、词义异同的情况:

  1)有些词古今都用,词义不变。如山、水、雪、母、弟、心、耳等。

  2)古用今废词。古代曾经使用而现代不用的旧词。如“觥”等。

  3)古今义绝对不同。古代和现代用的是相同的字,而古义与今义却迥然不同。如“斋”本来是动词,指古代祭祀或典礼前的清心洁身,以示虔诚。魏晋时期有了居室、房舍的意义。

  4)大多数词古今义有联系有区别。

  2、造成旧词消亡的原因:

  1)它们随着所表示的历史事物的消亡而消亡。如“喽腊”的“喽”,是古代楚地祭祀饮食神的节日,后来祭祀这种形式消亡了,“喽”这个词也就不用了。

  2)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而消逝。如“祲”。

  3)被别的词语所替代,也就是说旧词所反映的事物、观念等仍是后代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但后代改变了说法。如“倡优”现在用“艺人、演员”来代替,旧词“倡优”也就死亡了。

  3、古今词义的差别:

  1)意义的多少不同。一个词有本义,有引申义,一个词的古今意义的多少,往往会产生变化,有的旧义消亡了,有的新义产生了。如“池”在古代意义是a护城河b池塘。现代意义是a池塘b旁边高中间洼下的地方。古今相比,“池”的意义一增一减。另外还有:国、防、家、列、怜、仇、除、仅、书、信、将等。

  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如“售”,古义侧重行为的结果,指把商品卖掉,今义侧重行为的本身,是卖。“再”,古义是侧重行为的数量,是两次是第二次。今义侧重于行为的重复,是“又”。

  3)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一些词在发展中意义的轻重发生了变化。如“恨”的古义轻,是遗憾、不满,今义重,是仇恨、忿恨。“怨”的古义重,是恨的意思,今义轻,是埋怨和不满。还有一些词在发展中褒贬意义发生了变化。如“谣言”古义是中性的,今义是贬义。另外“下流”古中今贬,“吹嘘”古褒今贬,“谤议”古中今贬,“爪牙”古褒今贬,“锻炼”古贬今褒。

  4)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如“布”古指麻布、葛布。今指棉布。“坐”古指两膝着*或床榻,臀部压在脚后根上,今指臀着*位上。

  4、词义变化的类型:

  从古今词义的范围着眼,可以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的缩小、词义的扩大、词义的转移三类。

  5、词义的缩小:

  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如“坟”古义是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今义是埋尸体的土堆。“臭”古义是气味,今义是难闻的气味。另外还有“亲戚”“宫”“禽”“丈夫”“丈人”等。

  6、词义的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焚”古义是放火烧山进行围猎,今义泛指一切焚烧。另外有:“响”“色”“河”“江”“裁”等。

  7、词义的转移:

  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如“封”古义指积土成堆,今义指封闭。另外还有“走、脚、狱、诛、货”等。

  8、怎样掌握词的古义:

  我们必须勤查有关的工具书与阅读古代作品相结合,对词义的古今义例反复参证比较,还可以通过一些文字的和语言的手段帮助我们掌握词的古义。分三方面谈:

  1)从字形上分析。如“劝”从“力”,可见本义是勉力、奋力。“醒”从酉,本义是酒醒。

  2)从语境上分析。如“童子莫对,垂头而睡。”证明“睡”的本义是“打瞌睡”。

  3)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如“进退”“高下”“富贫”“穷达”“治-乱”。

  4)从今语中保存的古词古义上去考察。如“款待”中的“款”古义是诚恳。“捐躯”中的“捐”古义是舍弃。“呼天抢地”中的“抢”古义是触、碰。“举世无双”中的“举”古义是“全”。等。

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4

  1、词类的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如“从左右,皆肘之”。句中的“肘”是名词,在此临时用作动词,意为“用肘撞”。

  2、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3、动词的活用: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带上宾

  语时,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如:“庄公寤生,惊姜氏。”“惊”意为“使……惊”。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及物动词本来就可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作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只能是“使……跟从”。

  4、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果形容词在叙述句里充当谓语,就是活用为动词。

  如:“益烈山泽而焚之。”“烈”形容大火,这里是“放大火烧”。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美”

  “饱”原是形容词,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清洁”“使……华美”“使……饱”。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句中的“甘”“美”“安”“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香甜”

  “认为……华美”“认为……安逸”“认为……快乐”。

  5、名词的活用:

  (1)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是“用目光示意”的意思。

  (2)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腊”原义为“干肉”,动词。在此句中用作使动用法“使(之)成为干肉”。

  (3)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友风而子雨”意为“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儿子”。

  (4)名词用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相当普遍,本不属于活用范畴,只是为了叙述方便,在此介绍。

  6、名词作状语的类型:

  (1)表示处所。如“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道”意为“在道路上”作“苦”的状语。又如“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廷”意为“在朝廷”。

  (2)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如“失期,法皆斩”,“法”意为“依照法律”。

  (3)表示对人的态度。如“秦军降诸侯,诸侯多奴虏使之。”“奴虏”译为“象对奴虏一样”。

  (4)表示比喻。如“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句中,“蛇”译为“象蛇一样”。再如“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句中“云”“响”“景”是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象云一样(聚集)”“象回声一样(应和)”“象影子一样(跟从)”。

  7、古代汉语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识别:

  (1)名+名。

  a名动+名→动宾,如“王天下”。

  b名+名动→主谓。如“陈胜王”。

  c名动+(于)+名→述补。如“王关中”,应看成是“王于关中”。

  (2)形动+名→动宾。如“素善留侯张良”。

  (3)名、形动+之、我→动宾。如“妻之”“安我”。

  (4)助动词、“所”、副词+名、形动→合成谓语、“所”字结构、状中结构。如“非能水”“所耕”“不雨”。

  (5)名动+介词结构→述补。如“风乎舞雩”。

  (6)名动+而+动→动词性联合结构,如“衣冠而见之”。

  8、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识别

  :(1)名、形、动词都可以用作使动;而只有名、形可以有意动用法,动词无意动。

  (2)使动是使宾语“做什么、怎么样”,是客观的结果。意动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把宾语“当作什么”,是主观的看法、意念。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和“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两句很相似,但从上下文意的分析中可知前句是客观行为,是使动,后句是主观看法,是意动。

  9、名词作状语的识别:名主+名状+动

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5

  1疑问代词: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

  (1)指人的。有“谁、孰”。

  a“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

  b“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

  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它还可指物、处所。“孰与介”表比较:如“吾孰与徐公美?”;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

  (2)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何”:作主、宾、定、判谓,

  a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

  b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

  “胡、奚、曷”经常

  a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

  b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原因。

  c“奚以”询问方法。

  (3)指处所。有“安、恶、焉”。

  a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如“焉置土石?”;

  b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询问处所。如“沛*在?”

  c还可以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类似于“哪里”。

  d“焉”用于反问句后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如“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

  2、指示代词:

  (1)“之、兹、其”,表泛指和特指。

  a“其”特指代词只作定语。

  b“之、兹”泛指,

  c“之”作定、宾。

  (2)“此、是、斯”*指。

  a表示“这”义。

  b作主、定、宾语。

  c“此、是”可作判断谓语。d此和彼对应。

  (3)“彼、夫”远指。

  a表“那”义。

  b“彼”指代性强,可作主、定宾语。

  c“夫”指示性较弱,多作定语。

  (4)“尔、若、然”,谓词性。

  a表“如此”“象这(那)样”义。

  b在先秦,“尔”作定、宾语。

  c“若”只作定语。

  d“然”多作谓语。

  (5)“焉、诸”特殊的指示代词。

  a“焉”相当“于此(之)”,常作补语。如“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b一部分“焉”在句末虚化成语气词,表提示。如“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c“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或语气词“乎”的合音形式。

  d相当“之于”的“诸”用在叙述句里,如“投诸渤海之尾”;

  e相当“之乎”的“诸”用在疑问句里,如“不识有诸?”。

  3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代词,有“我、吾、余、予”。

  a它们都可作定、主、宾语。

  b“吾” 一般只在否定句里作前置宾语,c而在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宾语。

  d“朕”先秦时意同“我”,秦朝后,是皇帝自称。

  (2)第二人称,有“女(汝)、尔、若”。

  a它们可作主、定、宾语。

  b“而、乃”一般只作定语。

  (3)第三人称,

  a“彼”出现率不高,一般作主语,个别用作宾语,仍有指示性,有轻蔑意味。

  b“之、其”出现率很高,“之”只作宾语,“其”只作定语。

  (4)第一、二人称代词后,加“侪、辈、属、曹”表复数。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无定代词:这是古代汉语特有的一类代词。它们只能作主语。

  (1)“或”:表肯定。

  a意“有的人”、“某人”、“有的(东西)”。

  b前有先行词,“或”指代其中一个人或一些人。如“宋人或得玉”。

  c句中连续出现几个“或”,构成排比。如“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指“有的人”,不能表示选择。

  (2)“莫”:表广泛的否定。

  a若没有先行词,表示一种不强调范围的否定,一般都指人。如“保民而王,莫之能御”;b若有先行词,表强调范围的否定,指人又指物。如“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c汉以后,“莫”发展出了否定副词的用法,表示禁止性的否定,相当于“不要”。

  d也可以表示一般性否定,相当于“不”。

  5、辅助性代词:这类代词有“所、者”,它们有一定的指代作用,但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1)“所”:基本语*能是加在谓词性成分前,指代某种动作的对象,组成所字结构,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名词、形容词出现在“所”后也变成动词了。

  可分三类:

  a“所+动词”。如“所载”“所画”,意思为“载的东西”“画的事物”。中心语在语义上都是动词的宾语,即受事者。

  b“所+介词+谓词性成分”,如“是吾剑之所从坠。”中心语在语义上是介词的宾语。译为“坠下去的地方。”

  c“所+(介词)+谓词性成分”表达的语义同第二种结构。其中心语实际上是介词的宾语。如“所杀大臣,多吕后力。”可以认为“所”后省略了介词“以”,是指“杀大臣凭借的力量”。

  (2)“者”:基本语*能是位于词或词组之后,构成者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

  可分两类

  a“谓词性成分+者”,如“赦之,以劝事君者”。代词“者”加在谓词性成分后,可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

  b“名词性成分(名词、所字结构)+者”起复指名词性成分的作用,使这个名词性成分得到强调。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字结构表示施事者。

  第十二节副词

  1、副词:是一种只能充当状语的虚词,它虽然有一定的词汇意义,但不能表示具体事物、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而只能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时间、程度、范围、肯定否定或情态、证据。它一般是修饰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性词语。

  2、时间副词:

  (1)表动作行为发生在过去的时间。

  a“向、乡”是同一个副词,只是写法不同,译为“从前、刚才”;

  b“既、业”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完成,相当于“已经”;

  c“尝”“曾”表示过去做过某事,译为“曾经”。先秦只用“尝”,汉代后用“曾”。

  (2)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正在实现的时间,有“方、正、适、会”等。

  a“方”一般只用在动词性词语前面,译作“正在”;

  b“适、会”还可作用在主语前面,译作“正遇上”。

  (3)表示动作行为将要进行的时间,有“行、将、且、垂”等。在动词前作状语。可译为“将要、快要、就要”。

  (4)表示动作行为的久暂,有“俄、暂、姑、常、雅、素”等。“俄、暂”是表示时间短暂的,相当于“一会儿”“不久”。

  a“姑”意为“暂且”;

  b“常、雅、素”表示时间长久。“常”相当于“经常、时常”,“雅、素”相当于*素、一向。

  3、范围副词:

  (1)表示总括:包括无遗或很少例外的副词,有“皆、尽、毕、悉、举、咸、具、凡、都、共、率”等。

  a“毕、举”是表示都、全部的意思,

  b“凡”意有二,一是用在句子前面表示规律性的归纳,表示“凡是”、“大凡”;二是用在数词前面表示总括事物的数量或动作的数量,相当于“总共、共”;

  c“率”也表示总括,意思相当于大都、大致。

  (2)表示范围小或有限制或有例外的副词。有“但、特、只、直、止、第、独、徒、仅、唯”等。

  a它们都有“只、仅仅”的意思。

  b“仅”除了表示“只”的意思,在唐代表示数量多,有“几乎、将*、差不多达到”的意思,读jin.

  c“唯”表“只有”。

  4、程度副词。

  可分三类:

  (1)表示程度高的。a“最、至、极、绝”表示最高度,意思是“最”;

  b“大”意思是“十分”;

  c“太”意思是指程度上超过一定的限度;

  d“殊、特、尤、良”的意思是特别、非常。

  e“良”在汉代与“久”连用,表很久意。六朝以后修饰其他词语,是的确、很的意思。

  f“甚”六朝前,既作状语,也作谓语、定语,是形容词,六朝后,才专作状语成为程度很高的副词。

  (2)表示程度不深、轻微的副词,有“少、稍、微、略、颇”等。都是稍微、略微的意思。

  a先秦表示这类意思的一般用“少”,汉代以后才用“略、微、颇”,

  b唐宋后“稍”才由表逐渐义的情态副词分化出程度副词的用法。

  (3)表示程度在原有基础上的加深加重。有“加、更、愈、益、弥、兹(滋)”等,相当于“更、越、更加”。

  5、情态副词。

  分三小类;

  (1)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

  a“俱、并”表示几个施动者一起做某件事;

  b“闲、微、窃”表示秘密地、暗中地做某件事;

  c“帮”表示故意特意;

  d“固”表示坚决地做某件事。

  (2)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或进行的速度。

  a“暂”两属:强调时间的短暂时(一会儿、短时间),是时间副词;强调动作的`突然性时,属情态副词。

  b“遽”表示匆忙急迫;

  c“卒(猝)”表示时间急促突然;

  d“立、即、旋”表示事或行为紧接着发生;

  f“稍、渐”表示动作的逐渐性;

  g“益”汉代后也产生了逐渐义。唐前是程度副词,“更加”义。

  (3)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频率。

  a“数、亟、累、屡、仍”表示动作多次出现;

  b“辄”表示同一动作行为的多次重复相当于往往、总是;

  c“每”表示反复出现的情况或动作中的任何一次;

  d“复”表示重复进行同一动作。

  6、语气副词。

  分五小类:

  (1)表示确认的语气。

  a“乃、即”相当于“就是”;

  b“必、定”相当于“一定”;c“诚、信”相当于“实在、的确”

  d“果”相当于“果真”。

  (2)表示委婉的测度、商榷或论议语气。

  a“其、盖、殆”相当于“大概(是)、恐怕(是)”。

  b“盖”大多用在句首,既表示猜测性的论断语气,又带有提示的语气;也可用在谓语前面,表“大概”意。

  (3)表示出自意外的惊异语气,常用的有“曾”多与否定副词“不”连用,相当于“竟然”。如“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4)表示祈使语气。“其”用在祈使句中,有希望、请求、劝勉的意思,可译为“希望、还是”等。

  (5)表示反诘的语气,常用的有“岂、其、庸、巨(讵)宁”等,意思相当于“难道、哪里、怎么”,有时不能译出。

  7、否定副词。

  a“不”和“弗”都表示一般的否定,“不”的用法较宽,“弗”在秦汉前使用范围相当窄,通常只用在及物动词前,后面也不再出现宾语。

  b“毋”和“勿”通常用在祈使句中,表示禁止或劝阻,意思是“不要”。“勿”有时也用作一般性的否定。“毋”也写作“无”。

  c“未”是表示情况还没有出现或动作还没有进行,相当于“没有”。

  d“非”一般用于名词性谓语前,表示否定判断;有时含有假设性的否定,相当于“若不是”,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有时也可用于叙述句和描写句,表示对行为和性质的否认。

  e“微”可用在单句中表示否定,与“非”相当;又可表示假设性的否定,相当于“若不是”;还可同副词“独”结合,表示“不但(如此)”。

  f“否”不作谓语的修饰成分,而与谓语并用,构成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表示否定的一面。或单用,构成独词句。

  8、指代性的副词“相”和“见”。它们用在及物动词前面作状语,指代动词后面的宾语。

  (1)“相”,a表互指,意为“相互”。如“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b表偏指,即指代动作受事者的一方,不包括动作施事者。如“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意是“莫忘我”。

  (2)“见”a原是助动词,用在动词前表示主语是动作的受事者;b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演变为副词,用在及物动词前,表示对他人所发动作行为的接受,有指代宾语的作用。可译作“自己”或“我”。

  9、谦敬副词。a表敬副词:“请、敬、谨、幸、惠、辱、猥、垂、蒙”等。b表谦副词。有:“敢、窃、忝、猥、伏”等。应注意动词“请”和表敬副词“请”的用法。作动词时表示“请求对方做”;作副词时表示“请允许我做”。如:“请京,使居之。”“欲与大叔,臣请事之。”前句是动词,后句是表敬副词。


会计的基础知识 (菁华3篇)(扩展5)

——小学语文的基础知识 40句菁华

1、复韵母:ai、ei、ui、ao、ou、iu、ie、üe、er(9个)

2、因果关系:因为...所以;由于...因此 ...;之所以...是因为;既然...就...

3、条件关系: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任凭...也

4、夸张:对某一个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但不是豪无边际没有原则无限的,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5、反问:用问的预期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气。说白了就是有问答在句中。 设问:可以直白的说就是自问自答。

6、反复:为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

7、双引号:表明文中直接引用别人的话、书上的话、人物的话等。

8、括号:标明文中注释的部分。

9、破折号:表示出现种种不同的语境、情态和语法意义。

10、着重号:表示文中特别重要,需要注意的字词句。

11、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12、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13、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14、竹篮打水——一场空

15、打开天窗——说亮话

16、船到桥头——自会直

17、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18、百米赛跑——分秒必争

19、新官上任——三把火

20、兔子尾巴——长不了

21、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22、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23、板上订钉——跑不了

24、竹筒倒豆子——直来直去

25、高山上敲鼓——四面闻名(鸣)

26、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27、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28、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29、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30、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31、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

3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33、猪鼻子里插葱——装象

34、感叹句:用于抒发感情、表示感叹的句子,句尾用叹号。

35、AABB式

36、ABAB:

37、生字“小魔术”:

38、圈点强记。对诗文中的易混字、易错字,要用红笔圈点出来,以激起有意注意,重点把握。

39、规范书写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异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添减笔画。

40、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会计的基础知识 (菁华3篇)(扩展6)

——家电维修基础知识-新手知识 (菁华3篇)

家电维修基础知识-新手知识1

  电阻(功用、类型、阻值识别、检测方法与技巧等)

  电容(功用、类别、标值、检测方法与技巧等)

  电感器(功用、类型、检测方法与技巧等)

  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集成电路等元器件的功用、检测方法与技巧)

家电维修基础知识-新手知识2

  1.电压法

  2.电阻法

  3.电流法

  4.代换法

  5.信号检测法

  6.干扰法

  7.加热法

  8.冷却法

  9.跨接法

  10.改装法

家电维修基础知识-新手知识3

  正确学会焊接技术,学会正确使用电烙铁等工具焊接电路。

  六、常做电路实验和制作实用电子小产品

  这样可以不断地积累经验,对元器件、电路板、电路、焊接等许多知识加深认识,不断地提高综合能力,熟能生巧嘛!

  元器件、基础电路、电路图、维修工具构成了家电维修的主要内容,有了这些基础,就可以逐渐地修理家电常见故障!

  有信心,有恒心,有耐心,相信自己,没问题的'


会计的基础知识 (菁华3篇)(扩展7)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点 (菁华3篇)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点1

  1、并列关系: ...一边...一边... ...一面...一面 ... 不是...而是... 有时...有时... 既...又... 又...又 ... 那么...那么...

  2、承接关系:一...就 首先...然后 ...又... ...就... ... 接着 ...

  3、递进关系:不仅...而且 不是...甚至 不但...而且 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还(又、也)

  4、因果关系:因为...所以 由于...因此 ...因故... 之所以...是因为 既然...就 ...因此...

  5、选择关系:是...还是 不是...就是 要么...要么 与其...不如 宁可...也不 宁愿...不愿...

  6、转折关系:虽然...但是 尽管...还 尽管...却 但是(可、却、可是、然而、不过、只是、仅)

  7、假设关系:如果(假设、倘若、要是)...就(那么、那就) 即使(就是、就算、纵然)...也(还)

  8、条件关系:只要...就 只有...才 除非...才 任凭...也 关联词语的运用,关键在于*时语感的培养,如果一句话当你添上了关联词语之后意思表达出现的差异,那么肯定是不对,所以关联词语的运用窍门就在于对句子和意思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点2

  词语搭配类:

  青青的假山(小虾、草地)

  绿绿的草地(小草、叶子)

  弯弯的小河(月儿、小船)

  有趣的问题 难忘的日子温暖的春天

  炎热的夏天 凉爽的秋天 寒冷的冬天

  雪白的肚皮长长的小路大大的脑袋

  美丽的风景 精彩的球赛 挺拔的松树

  茂密的树林 美丽的衣裳会心的微笑

  透明的翅膀淘气的娃娃 美丽的夏夜

  可口的松果 快乐的时光宽宽的街道

  多彩的季节 满意的笑容高高的房子

  鲜艳的红领巾闷热的天气

  形*字辨析

  青(青草)(青蛙)

  请(请坐)(请客)

  清(清水)(清凉)

  情(事情)(心情)

  晴(天晴)(晴天)睛(眼睛)

  玩(玩笑)(玩耍)

  完(完成)(写完)

  新(新年)(新鲜)(新旧)

  心(心中)(心里)(爱心)

  坐(请坐)(坐下)

  座(座位)(让座)(一座山)

  小学语文的学*方法

  1、 学*未动,兴趣先行

  2、 务学与求道

  3、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4、 态度决定一切

  5、 不强调进步

  6、 练就过硬的本领是学*的根本目的

  7、 会玩、会偷懒、然后会学

  8、 考试、分析考试结果、做出下一步计划、调整自己

  9、 学*别人

  小学语文的学*技巧

  首先要培养浓厚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也就说明了学*一定要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有兴趣去学*,是学好的根本,学*语文也一样。只要有了学*语文的兴趣,才会发觉其中的乐趣,发现了学*的乐趣,才有助于我们去持之以恒地学*语文,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根本学不好语文。有的同学认为语文很无聊,要背记的东西太多,所以根本不想去学,成绩当然也就上不去,所以,兴趣对学*来说是很重要的。

  其次,学*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使语文学得更好。积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阅读与背诵,当我们空闲的时候,读一读好的书籍或文章不仅能丰富知识,还能陶冶你的性情。不过,不能只是读,还要思考,我们应准备一个记录与摘抄的本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将遇到的好的句子抄下来,并不时地看看,让它们变为自己的东西,当遇到疑点难点时,也要记下来,与旁人讨论,听取别人的看法。这样才会有所长进,水*才会提高。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点3

  一、两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四、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五、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六、六种病句类型:

  1 成分残缺;2 搭配不当;3 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4 前后矛盾;5 语序不当;6 误用滥用虚词(介词)

  七、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八、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九、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双关。

  十、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十一、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十二、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三、记叙线索: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十四、描写角度:正面描写、反面描写

  十五、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十六、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十七、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八、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或由*到远)、移步换景

  十九、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思想

  二十、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二十一、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六种形式:1 一般个别 2 现象本质 3 原因结果 4 概括具体 5 部分整体 6 主要次要

  二十二、说明语言:*实、生动

  二十三、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二十四、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列图表

  二十五、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六、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二十七、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称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二十八、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九、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十、结构形式: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三十一、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十二、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三十三、引号的作用:1 表引用 2 表讽刺或否定 3 表特定称谓 4 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5 特殊含义

  三十四、破折号用法:1 表注释 2 表插说 3 表声音中断、延续 4 表话题转换 5 表意思递进

  三十五、省略号的六种用法:1 表内容省略 2 表语言断续 3 表话未说完 4 表心情矛盾 5 表思维跳跃 6 表思索正在进行

  三十六、其他:

  (一)某句话在句子中的'作用: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文中: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对比:强调了突出了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四)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五)段意的归纳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六)复句关系和常用关联词语:并列:既又;一边一边;不是而是承接:便;就;于是递进:不但而且;并且;甚至;更;何况等选择:不是就是;或者或者;要么要么;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转折:虽然但是;尽管却;然而;却;只是;不过等因果:因为所以;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假设:如果那么;即使(哪怕)也条件:只有才;只要就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