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易失分知识点范文5份

首页 / 知识 / |

  高考数学易失分知识点 1

  遗忘空集致误由于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因此B=?时也满足B?A。解含有参数的集合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当参数在某个范围内取值时所给的集合可能是空集这种情况。

  忽视集合元素的三性致误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集合元素的三性中互异性对解题的影响最大,特别是带有字母参数的集合,实际上就隐含着对字母参数的一些要求。

  混淆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命题的“否定”与命题的“否命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命题p的否定是否定命题所作的判断,而“否命题”是对“若p,则q”形式的命题而言,既要否定条件也要否定结论。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颠倒致误对于两个条件A,B,如果A?B成立,则A是B的充分条件,B是A的必要条件;如果B?A成立,则A是B的必要条件,B是A的充分条件;如果A?B,则A,B互为充分必要条件。解题时最容易出错的就是颠倒了充分性与必要性,所以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一定要根据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作出准确的判断。

  “或”“且”“非”理解不准致误命题p∨q真?p真或q真,命题p∨q假?p假且q假(概括为一真即真);命题p∧q真?p真且q真,命题p∧q假?p假或q假(概括为一假即假);绨p真?p假,绨p假?p真(概括为一真一假)。求参数取值范围的题目,也可以把“或”“且”“非”与集合的“并”“交”“补”对应起来进行理解,通过集合的运算求解。

  函数的单调区间理解不准致误在研究函数问题时要时时刻刻想到“函数的图像”,学会从函数图像上去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函数的几个不同的单调递增(减)区间,切忌使用并集,只要指明这几个区间是该函数的单调递增(减)区间即可。

  判断函数奇偶性忽略定义域致误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首先要考虑函数的定义域,一个函数具备奇偶性的必要条件是这个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函数一定是非奇非偶函数。

  函数零点定理使用不当致误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像是一条连续的曲线,并且有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但f(a)f(b)0时,不能否定函数y=f(x)在(a,b)内有零点。函数的零点有“变号零点”和“不变号零点”,对于“不变号零点”函数的零点定理是“无能为力”的,在解决函数的零点问题时要注意这个问题。

  三角函数的单调性判断致误对于函数y=Asin(ωx+φ)的单调性,当ω0时,由于内层函数u=ωx+φ是单调递增的,所以该函数的单调性和y=sin x的单调性相同,故可完全按照函数y=sin x的单调区间解决;但当ω0时,内层函数u=ωx+φ是单调递减的,此时该函数的单调性和函数y=sinx的单调性相反,就不能再按照函数y=sinx的单调性解决,一般是根据三角函数的奇偶性将内层函数的系数变为正数后再加以解决。对于带有绝对值的三角函数应该根据图像,从直观上进行判断。

  忽视零向量致误零向量是向量中最特殊的向量,规定零向量的长度为0,其方向是任意的,零向量与任意向量都共线。它在向量中的位置正如实数中0的位置一样,但有了它容易引起一些混淆,稍微考虑不到就会出错,考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向量夹角范围不清致误解题时要全面考虑问题。数学试题中往往隐含着一些容易被考生所忽视的因素,能不能在解题时把这些因素考虑到,是解题成功的关键,如当a・b0时,a与b的夹角不一定为钝角,要注意θ=π的情况。

  an与Sn关系不清致误在数列问题中,数列的通项an与其前n项和Sn之间存在下列关系:an=S1,n=1,Sn-Sn-1,n≥2。这个关系对任意数列都是成立的,但要注意的是这个关系式是分段的,在n=1和n≥2时这个关系式具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也是解题中经常出错的一个地方,在使用这个关系式时要牢牢记住其“分段”的特点。

  对数列的定义、性质理解错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在公差不为零时是关于n的常数项为零的二次函数;一般地,有结论“若数列{an}的前n项和Sn=an2+bn+c(a,b,c∈R),则数列{an}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c=0”;在等差数列中,Sm,S2m-Sm,S3m-S2m(m∈N*)是等差数列。

  数列中的最

  值错误数列问题中其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都是关于正整数n的函数,要善于从函数的观点认识和理解数列问题。数列的通项an与前n项和Sn的关系是高考的命题重点,解题时要注意把n=1和n≥2分开讨论,再看能不能统一。在关于正整数n的二次函数中其取最值的点要根据正整数距离二次函数的对称轴的远*而定。

  错位相减求和项处理不当致误错位相减求和法的适用条件:数列是由一个等差数列和一个等比数列对应项的乘积所组成的,求其前n项和。基本方法是设这个和式为Sn,在这个和式两端同时乘以等比数列的公比得到另一个和式,这两个和式错一位相减,就把问题转化为以求一个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或前n-1项和为主的求和问题.这里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就是错位相减后对剩余项的处理。

  不等式性质应用不当致误在使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推理论证时一定要准确,特别是不等式两端同时乘以或同时除以一个数式、两个不等式相乘、一个不等式两端同时n次方时,一定要注意使其能够这样做的条件,如果忽视了不等式性质成立的前提条件就会出现错误。

  忽视基本不等式应用条件致误利用基本不等式a+b≥2ab以及变式ab≤a+b22等求函数的最值时,务必注意a,b为正数(或a,b非负),ab或a+b其中之一应是定值,特别要注意等号成立的条件。对形如y=ax+bx(a,b0)的函数,在应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最值时,一定要注意ax,bx的符号,必要时要进行分类讨论,另外要注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在此范围内等号能否取到。

  不等式恒成立问题致误解决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常规求法是:借助相应函数的单调性求解,其中的主要方法有数形结合法、变量分离法、主元法。通过最值产生结论。应注意恒成立与存在性问题的区别,如对任意x∈[a,b]都有f(x)≤g(x)成立,即f(x)-g(x)≤0的恒成立问题,但对存在x∈[a,b],使f(x)≤g(x)成立,则为存在性问题,即f(x)min≤g(x)max,应特别注意两函数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关系。

  忽视三视图中的实、虚线致误三视图是根据正投影原理进行绘制,严格按照“长对正,高*齐,宽相等”的规则去画,若相邻两物体的表面相交,表面的交线是它们的原分界线,且分界线和可视轮廓线都用实线画出,不可见的轮廓线用虚线画出,这一点很容易疏忽。

  面积体积计算转化不灵活致误面积、体积的计算既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要用到一些重要的思想方法,是高考考查的重要题型.因此要熟练掌握以下几种常用的思想方法。(1)还台为锥的思想:这是处理台体时常用的思想方法。(2)割补法:求不规则图形面积或几何体体积时常用。(3)等积变换法:充分利用三棱锥的任意一个面都可作为底面的特点,灵活求解三棱锥的体积。(4)截面法:尤其是关于旋转体及与旋转体有关的组合问题,常画出轴截面进行分析求解。

  随意推广*面几何中结论致误*面几何中有些概念和性质,推广到空间中不一定成立.例如“过直线外一点只能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行”等性质在空间中就不成立。

  对折叠与展开问题认识不清致误折叠与展开是立体几何中的常用思想方法,此类问题注意折叠或展开过程中*面图形与空间图形中的变量与不变量,不仅要注意哪些变了,哪些没变,还要注意位置关系的变化。

  点、线、面位置关系不清致误关于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组合判断类试题是高考全面考查考生对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定和性质掌握程度的理想题型,历来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有两个:一是逐个寻找反例作出否定的判断或逐个进行逻辑证明作出肯定的判断;二是结合长方体模型或实际空间位置(如课桌、教室)作出判断,但要注意定理应用准确、考虑问题全面细致。

  忽视斜率不存在致误在解决两直线*行的相关问题时,若利用l1∥l2?k1=k2来求解,则要注意其前提条件是两直线不重合且斜率存在。如果忽略k1,k2不存在的情况,就会导致错解。这类问题也可以利用如下的结论求解,即直线l1:A1x+B1y+C1=0与l2:A2x+B2y+C2=0*行的必要条件是A1B2-A2B1=0,在求出具体数值后代入检验,看看两条直线是不是重合从而确定问题的答案。对于解决两直线垂直的相关问题时也有类似的情况。利用l1⊥l2?k1・k2=-1时,要注意其前提条件是k1与k2必须同时存在。利用直线l1:A1x+B1y+C1=0与l2:A2x+B2y+C2=0垂直的充要条

  件是A1A2+B1B2=0,就可以避免讨论。

  忽视零截距致误解决有关直线的截距问题时应注意两点:一是求解时一定不要忽略截距为零这种特殊情况;二是要明确截距为零的直线不能写成截距式。因此解决这类问题时要进行分类讨论,不要漏掉截距为零时的情况。

  忽视圆锥曲线定义中条件致误利用椭圆、双曲线的定义解题时,要注意两种曲线的定义形式及其限制条件。如在双曲线的定义中,有两点是缺一不可的:其一,绝对值;其二,2a|F1F2|。如果不满足第一个条件,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差为常数,而不是差的绝对值为常数,那么其轨迹只能是双曲线的一支。

  误判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过定点的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基本的解决思路有两个:一是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来确定,但一定要注意,利用判别式的前提是二次项系数不为零,当二次项系数为零时,直线与双曲线的渐*线*行(或重合),也就是直线与双曲线最多只有一个交点;二是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画出图形,根据图形判断直线和双曲线各种位置关系。在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中,抛物线和双曲线都有特殊情况,在解题时要注意,不要忘记其特殊性。

  两个计数原理不清致误分步加法计数原理与分类乘法计数原理是解决排列组合问题最基本的原理,故理解“分类用加、分步用乘”是解决排列组合问题的前提,在解题时,要分析计数对象的本质特征与形成过程,按照事件的结果来分类,按照事件的发生过程来分步,然后应用两个基本原理解决.对于较复杂的问题既要用到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又要用到分步乘法计数原理,一般是先分类,每一类中再分步,注意分类、分步时要不重复、不遗漏,对于“至少、至多”型问题除了可以用分类方法处理外,还可以用间接法处理。

  排列、组合不分致误为了简化问题和表达方便,解题时应将具有实际意义的排列组合问题符号化、数学化,建立适当的模型,再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建立模型的关键是判断所求问题是排列问题还是组合问题,其依据主要是看元素的组成有没有顺序性,有顺序性的是排列问题,无顺序性的是组合问题。

  混淆项系数与二项式系数致误在二项式(a+b)n的展开式中,其通项Tr+1=Crnan-rbr是指展开式的第r+1项,因此展开式中第1,2,3,...,n项的二项式系数分别是C0n,C1n,C2n,...,Cn-1n,而不是C1n,C2n,C3n,...,Cnn。而项的系数是二项式系数与其他数字因数的积。

  循环结束判断不准致误控制循环结构的是计数变量和累加变量的变化规律以及循环结束的条件。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弄清楚这两个变量的变化规律,其次要看清楚循环结束的条件,这个条件由输出要求所决定,看清楚是满足条件时结束还是不满足条件时结束。

  条件结构对条件判断不准致误条件结构的程序框图中对判断条件的分类是逐级进行的,其中没有遗漏也没有重复,在解题时对判断条件要仔细辨别,看清楚条件和函数的对应关系,对条件中的数值不要漏掉也不要重复了端点值。

  复数的概念不清致误

  对于复数a+bi(a,b∈R),a叫做实部,b叫做虚部;当且仅当b=0时,复数a+bi(a,b∈R)是实数a;当b≠0时,复数z=a+bi叫做虚数;当a=0且b≠0时,z=bi叫做纯虚数。解决复数概念类试题要仔细区分以上概念差别,防止出错。另外,i2=-1是实现实数与虚数互化的桥梁,要适时进行转化,解题时极易丢掉“-”而出错。

  高考数学易失分知识点 2

  遗忘空集致误

  由于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因此B=时也满足BA.解含有参数的集合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当参数在某个范围内取值时所给的集合可能是空集这种情况.

  忽视集合元素的三性致误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集合元素的三性中互异性对解题的影响最大,特别是带有字母参数的集合,实际上就隐含着对字母参数的一些要求.

  混淆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命题的否定与命题的否命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命题p的否定是否定命题所作的判断,而否命题是对若p,则q形式的命题而言,既要否定条件也要否定结论.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颠倒致误

  对于两个条件A,B,如果AB成立,则A是B的充分条件,B是A的必要条件;如果BA成立,则A是B的必要条件,B是A的充分条件;如果AB,则A,B互为充分必要条件.解题时最容易出错的就是颠倒了充分性与必要性,所以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一定要根据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作出准确的判断.

  或且非理解不准致误

  命题pq真p真或q真,命题pq假p假且q假(概括为一真即真);命题pq真p真且q真,命题pq假p假或q假(概括为一假即假);�p真p假,�p假p真(概括为一真一假).求参数取值范围的题目,也可以把或且非与集合的并交补对应起来进行理解,通过集合的运算求解.

  函数的单调区间理解不准致误

  在研究函数问题时要时时刻刻想到函数的图像,学会从函数图像上去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函数的几个不同的单调递增(减)区间,切忌使用并集,只要指明这几个区间是该函数的单调递增(减)区间即可.

  判断函数奇偶性忽略定义域致误

  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首先要考虑函数的定义域,一个函数具备奇偶性的必要条件是这个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函数一定是非奇非偶函数.函数零点定理使用不当致误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像是一条连续的曲线,并且有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但f(a)f(b)0时,不能否定函数y=f(x)在(a,b)内有零点.函数的零点有变号零点和不变号零点,对于不变号零点函数的零点定理是无能为力的,在解决函数的零点问题时要注意这个问题.

  导数的几何意义不明致误

  函数在一点处的导数值是函数图像在该点处的切线的斜率.但在许多问题中,往往是要解决过函数图像外的一点向函数图像上引切线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思想是设出切点坐标,根据导数的几何意义写出切线方程.然后根据题目中给出的其他条件列方程(组)求解.因此解题中要分清是在某点处的切线,还是过某点的切线

  导数与极值关系不清致

  f(x0)=0只是可导函数f(x)在x0处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即必须有这个条件,但只有这个条件还不够,还要考虑是否满足f(x)在x0两侧异号.另外,已知极值点求参数时要进行检验.

  三角函数的单调性判断致误

  对于函数y=Asin(x+)的单调性,当0时,由于内层函数u=x+是单调递增的,所以该函数的单调性和y=sinx的单调性相同,故可完全按照函数y=sinx的单调区间解决;但当0时,内层函数u=x+是单调递减的,此时该函数的单调性和函数y=sinx的单调性相反,就不能再按照函数y=sinx的单调性解决,一般是根据三角函数的奇偶性将内层函数的系数变为正数后再加以解决.对于带有绝对值的三角函数应该根据图像,从直观上进行判断.

  图像变换方向把握不准致误

  函数y=Asin(x+)(其中A0,0,xR)的图像可看作由下面的方法得到:(1)把正弦曲线上的所有点向左(当0时)或向右(当0时)*行移动||个单位长度;(2)再把所得各点横坐标缩短(当1时)或伸长(当01时)到原来的1倍(纵坐标不变);(3)再把所得各点的纵坐标伸长(当A1时)或缩短(当0

  忽视零向量致误

  零向量是向量中最特殊的向量,规定零向量的长度为0,其方向是任意的,零向量与任意向量都共线.它在向量中的位置正如实数中0的位置一样,但有了它容易引起一些混淆,稍微考虑不到就会出错,考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向量夹角范围不清致误

  解题时要全面考虑问题.数学试题中往往隐含着一些容易被考生所忽视的因素,能不能在解题时把这些因素考虑到,是解题成功的关键,如当ab0时,a与b的夹角不一定为钝角,要注意的情况.

  an与Sn关系不清致误

  在数列问题中,数列的通项an与其前n项和Sn之间存在下列关系:an=S1,n=1,Sn-Sn-1,n2.这个关系对任意数列都是成立的,但要注意的是这个关系式是分段的,在n=1和n2时这个关系式具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也是解题中经常出错的一个地方,在使用这个关系式时要牢牢记住其分段的特点.

  对数列的定义、性质理解错误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在公差不为零时是关于n的常数项为零的二次函数;一般地,有结论若数列{an}的前n项和Sn=an2+bn+c(a,b,cR),则数列{an}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c=0在等差数列中,Sm,S2m-Sm,S3m-S2m(mN*)是等差数列.

  数列中的最值错误

  数列问题中其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都是关于正整数n的函数,要善于从函数的观点认识和理解数列问题.数列的通项an与前n项和Sn的关系是高考的命题重点,解题时要注意把n=1和n2分开讨论,再看能不能统一.在关于正整数n的二次函数中其取最值的点要根据正整数距离二次函数的对称轴的远*而定.

  错位相减求和项处理不当致误

  错位相减求和法的适用条件:数列是由一个等差数列和一个等比数列对应项的乘积所组成的,求其前n项和.基本方法是设这个和式为Sn,在这个和式两端同时乘以等比数列的公比得到另一个和式,这两个和式错一位相减,就把问题转化为以求一个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或前n-1项和为主的求和问题.这里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就是错位相减后对剩余项的处理.

  不等式性质应用不当致误

  在使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推理论证时一定要准确,特别是不等式两端同时乘以或同时除以一个数式、两个不等式相乘、一个不等式两端同时n次方时,一定要注意使其能够这样做的条件,如果忽视了不等式性质成立的前提条件就会出现错误.

  忽视基本不等式应用条件致误

  利用基本不等式a+b2ab以及变式aba+b22等求函数的最值时,务必注意a,b为正数(或a,b非负),ab或a+b其中之一应是定值,特别要注意等号成立的条件.对形如y=ax+bx(a,b0)的函数,在应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最值时,一定要注意ax,bx的符号,必要时要进行分类讨论,另外要注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在此范围内等号能否取到.

  解含参数的不等式分类不当

  解形如ax2+bx+c0的不等式时,首先要考虑对x2的系数进行分类讨论.当a=0时,这个不等式是一次不等式,解的时候还要对b,c进一步分类讨论;当a0且0时,不等式可化为a(x-x1)(x-x2)0,其中x1,x2(x1

  不等式恒成立问题致误

  解决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常规求法是:借助相应函数的单调性求解,其中的主要方法有数形结合法、变量分离法、主元法.通过最值产生结论.应注意恒成立与存在性问题的区别,如对任意x[a,b]都有f(x)g(x)成立,即f(x)-g(x)0的恒成立问题,但对存在x[a,b],使f(x)g(x)成立,则为存在性问题,即f(x)ming(x)max,应特别注意两函数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关系

  忽视三视图中的实、虚线致误

  三视图是根据正投影原理进行绘制,严格按照长对正,高*齐,宽相等的规则去画,若相邻两物体的表面相交,表面的交线是它们的原分界线,且分界线和可视轮廓线都用实线画出,不可见的轮廓线用虚线画出,这一点很容易疏忽.

  面积体积计算转化不灵活致误

  面积、体积的计算既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要用到一些重要的思想方法,是高考考查的重要题型.因此要熟练掌握以下几种常用的思想方法.(1)还台为锥的思想:这是处理台体时常用的思想方法.(2)割补法:求不规则图形面积或几何体体积时常用.(3)等积变换法:充分利用三棱锥的任意一个面都可作为底面的特点,灵活求解三棱锥的体积.(4)截面法:尤其是关于旋转体及与旋转体有关的组合问题,常画出轴截面进行分析求解.

  随意推广*面几何中结论致误

  *面几何中有些概念和性质,推广到空间中不一定成立.例如过直线外一点只能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行等性质在空间中就不成立.

  对折叠与展开问题认识不清致误

  折叠与展开是立体几何中的常用思想方法,此类问题注意折叠或展开过程中*面图形与空间图形中的变量与不变量,不仅要注意哪些变了,哪些没变,还要注意位置关系的变化.

  点、线、面位置关系不清致误

  关于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组合判断类试题是高考全面考查考生对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定和性质掌握程度的理想题型,历来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有两个:一是逐个寻找反例作出否定的判断或逐个进行逻辑证明作出肯定的判断;二是结合长方体模型或实际空间位置(如课桌、教室)作出判断,但要注意定理应用准确、考虑问题全面细致.

  忽视斜率不存在致误

  在解决两直线*行的相关问题时,若利用l1∥l2k1=k2来求解,则要注意其前提条件是两直线不重合且斜率存在.如果忽略k1,k2不存在的情况,就会导致错解.这类问题也可以利用如下的结论求解,即直线l1:A1x+B1y+C1=0与l2:A2x+B2y+C2=0*行的必要条件是A1B2-A2B1=0,在求出具体数值后代入检验,看看两条直线是不是重合从而确定问题的答案.对于解决两直线垂直的相关问题时也有类似的情况.利用l1l2k1k2=-1时,要注意其前提条件是k1与k2必须同时存在.利用直线l1:A1x+B1y+C1=0与l2:A2x+B2y+C2=0垂直的充要条件是A1A2+B1B2=0,就可以避免讨论.

  忽视零截距致误

  解决有关直线的截距问题时应注意两点:一是求解时一定不要忽略截距为零这种特殊情况;二是要明确截距为零的直线不能写成截距式.因此解决这类问题时要进行分类讨论,不要漏掉截距为零时的情况.

  忽视圆锥曲线定义中条件致误

  利用椭圆、双曲线的定义解题时,要注意两种曲线的定义形式及其限制条件.如在双曲线的定义中,有两点是缺一不可的:其一,绝对值;其二,2a|F1F2|.如果不满足第一个条件,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差为常数,而不是差的绝对值为常数,那么其轨迹只能是双曲线的一支.

  误判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

  过定点的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基本的解决思路有两个:一是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来确定,但一定要注意,利用判别式的前提是二次项系数不为零,当二次项系数为零时,直线与双曲线的渐*线*行(或重合),也就是直线与双曲线最多只有一个交点;二是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画出图形,根据图形判断直线和双曲线各种位置关系.在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中,抛物线和双曲线都有特殊情况,在解题时要注意,不要忘记其特殊性.

  两个计数原理不清致误

  分步加法计数原理与分类乘法计数原理是解决排列组合问题最基本的原理,故理解分类用加、分步用乘是解决排列组合问题的前提,在解题时,要分析计数对象的本质特征与形成过程,按照事件的.结果来分类,按照事件的发生过程来分步,然后应用两个基本原理解决.对于较复杂的问题既要用到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又要用到分步乘法计数原理,一般是先分类,每一类中再分步,注意分类、分步时要不重复、不遗漏,对于至少、至多型问题除了可以用分类方法处理外,还可以用间接法处理.

  排列、组合不分致误

  为了简化问题和表达方便,解题时应将具有实际意义的排列组合问题符号化、数学化,建立适当的模型,再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建立模型的关键是判断所求问题是排列问题还是组合问题,其依据主要是看元素的组成有没有顺序性,有顺序性的是排列问题,无顺序性的是组合问题.

  混淆项系数与二项式系数致误

  在二项式(a+b)n的展开式中,其通项Tr+1=Crnan-rbr是指展开式的第r+1项,因此展开式中第1,2,3,,n项的二项式系数分别是C0n,C1n,C2n,,Cn-1n,而不是C1n,C2n,C3n,,Cnn.而项的系数是二项式系数与其他数字因数的积.

  循环结束判断不准致误

  控制循环结构的是计数变量和累加变量的变化规律以及循环结束的条件.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弄清楚这两个变量的变化规律,其次要看清楚循环结束的条件,这个条件由输出要求所决定,看清楚是满足条件时结束还是不满足条件时结束.

  条件结构对条件判断不准致误

  条件结构的程序框图中对判断条件的分类是逐级进行的,其中没有遗漏也没有重复,在解题时对判断条件要仔细辨别,看清楚条件和函数的对应关系,对条件中的数值不要漏掉也不要重复了端点值.

  复数的概念不清致误

  对于复数a+bi(a,bR),a叫做实部,b叫做虚部;当且仅当b=0时,复数a+bi(a,bR)是实数a;当b0时,复数z=a+bi叫做虚数;当a=0且b0时,z=bi叫做纯虚数.解决复数概念类试题要仔细区分以上概念差别,防止出错.另外,i2=-1是实现实数与虚数互化的桥梁,要适时进行转化,解题时极易丢掉-而出错.

  高考数学易失分知识点 3

  1、遗忘空集致误

  由于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因此B=?时也满足B?A。解含有参数的集合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当参数在某个范围内取值时所给的集合可能是空集这种情况。

  2、忽视集合元素的三性致误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集合元素的三性中互异性对解题的影响最大,特别是带有字母参数的集合,实际上就隐含着对字母参数的一些要求。

  3、混淆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命题的“否定”与命题的“否命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命题p的否定是否定命题所作的判断,而“否命题”是对“若p,则q”形式的命题而言,既要否定条件也要否定结论。

  4、充分条件、必要条件颠倒致误

  对于两个条件A,B,如果A?B成立,则A是B的.充分条件,B是A的必要条件;如果B?A成立,则A是B的必要条件,B是A的充分条件;如果A?B,则A,B互为充分必要条件。解题时最容易出错的就是颠倒了充分性与必要性,所以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一定要根据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作出准确的判断。

  5、“或”“且”“非”理解不准致误

  命题p∨q真?p真或q真,命题p∨q假?p假且q假(概括为一真即真);命题p∧q真?p真且q真,命题p∧q假?p假或q假(概括为一假即假);綈p真?p假,綈p假?p真(概括为一真一假)。求参数取值范围的题目,也可以把“或”“且”“非”与集合的“并”“交”“补”对应起来进行理解,通过集合的运算求解。

  6、函数的单调区间理解不准致误

  在研究函数问题时要时时刻刻想到“函数的图像”,学会从函数图像上去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函数的几个不同的单调递增(减)区间,切忌使用并集,只要指明这几个区间是该函数的单调递增(减)区间即可。

  7、判断函数奇偶性忽略定义域致误

  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首先要考虑函数的定义域,一个函数具备奇偶性的必要条件是这个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函数一定是非奇非偶函数。

  8、函数零点定理使用不当致误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像是一条连续的曲线,并且有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但f(a)f(b)>0时,不能否定函数y=f(x)在(a,b)内有零点。函数的零点有“变号零点”和“不变号零点”,对于“不变号零点”函数的零点定理是“无能为力”的,在解决函数的零点问题时要注意这个问题。

  9、三角函数的单调性判断致误

  对于函数y=Asin(ωx+φ)的单调性,当ω>0时,由于内层函数u=ωx+φ是单调递增的,所以该函数的单调性和y=sin x的单调性相同,故可完全按照函数y=sin x的单调区间解决;但当ω<0时,内层函数u=ωx+φ是单调递减的,此时该函数的单调性和函数y=sinx的单调性相反,就不能再按照函数y=sinx的单调性解决,一般是根据三角函数的奇偶性将内层函数的系数变为正数后再加以解决。对于带有绝对值的三角函数应该根据图像,从直观上进行判断。

  10、忽视零向量致误

  零向量是向量中最特殊的向量,规定零向量的长度为0,其方向是任意的,零向量与任意向量都共线。它在向量中的位置正如实数中0的位置一样,但有了它容易引起一些混淆,稍微考虑不到就会出错,考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11、向量夹角范围不清致误

  解题时要全面考虑问题。数学试题中往往隐含着一些容易被考生所忽视的因素,能不能在解题时把这些因素考虑到,是解题成功的关键,如当a·b<0时,a与b的夹角不一定为钝角,要注意θ=π的情况。

  12、an与Sn关系不清致误

  在数列问题中,数列的通项an与其前n项和Sn之间存在下列关系:an=S1,n=1,Sn—Sn—1,n≥2。这个关系对任意数列都是成立的,但要注意的是这个关系式是分段的,在n=1和n≥2时这个关系式具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也是解题中经常出错的一个地方,在使用这个关系式时要牢牢记住其“分段”的特点。

  13、对数列的定义、性质理解错误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在公差不为零时是关于n的常数项为零的二次函数;一般地,有结论“若数列{an}的前n项和Sn=an2+bn+c(a,b,c∈R),则数列{an}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c=0”;在等差数列中,Sm,S2m—Sm,S3m—S2m(m∈N)是等差数列。

  14、数列中的最值错误

  数列问题中其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都是关于正整数n的函数,要善于从函数的观点认识和理解数列问题。数列的通项an与前n项和Sn的关系是高考的命题重点,解题时要注意把n=1和n≥2分开讨论,再看能不能统一。在关于正整数n的二次函数中其取最值的点要根据正整数距离二次函数的对称轴的远*而定。

  15、错位相减求和项处理不当致误

  错位相减求和法的适用条件:数列是由一个等差数列和一个等比数列对应项的乘积所组成的,求其前n项和。基本方法是设这个和式为Sn,在这个和式两端同时乘以等比数列的公比得到另一个和式,这两个和式错一位相减,就把问题转化为以求一个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或前n—1项和为主的求和问题。这里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就是错位相减后对剩余项的处理。

  16、不等式性质应用不当致误

  在使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推理论证时一定要准确,特别是不等式两端同时乘以或同时除以一个数式、两个不等式相乘、一个不等式两端同时n次方时,一定要注意使其能够这样做的条件,如果忽视了不等式性质成立的前提条件就会出现错误。

  17、忽视基本不等式应用条件致误

  利用基本不等式a+b≥2ab以及变式ab≤a+b22等求函数的最值时,务必注意a,b为正数(或a,b非负),ab或a+b其中之一应是定值,特别要注意等号成立的条件。对形如y=ax+bx(a,b>0)的函数,在应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最值时,一定要注意ax,bx的符号,必要时要进行分类讨论,另外要注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在此范围内等号能否取到。

  18、不等式恒成立问题致误

  解决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常规求法是:借助相应函数的单调性求解,其中的主要方法有数形结合法、变量分离法、主元法。通过最值产生结论。应注意恒成立与存在性问题的区别,如对任意x∈[a,b]都有f(x)≤g(x)成立,即f(x)—g(x)≤0的恒成立问题,但对存在x∈[a,b],使f(x)≤g(x)成立,则为存在性问题,即f(x)min≤g(x)max,应特别注意两函数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关系。

  19、忽视三视图中的实、虚线致误

  三视图是根据正投影原理进行绘制,严格按照“长对正,高*齐,宽相等”的规则去画,若相邻两物体的表面相交,表面的交线是它们的原分界线,且分界线和可视轮廓线都用实线画出,不可见的轮廓线用虚线画出,这一点很容易疏忽。

  20、面积体积计算转化不灵活致误

  面积、体积的计算既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要用到一些重要的思想方法,是高考考查的重要题型。因此要熟练掌握以下几种常用的思想方法。(1)还台为锥的'思想:这是处理台体时常用的思想方法。(2)割补法:求不规则图形面积或几何体体积时常用。(3)等积变换法:充分利用三棱锥的任意一个面都可作为底面的特点,灵活求解三棱锥的体积。(4)截面法:尤其是关于旋转体及与旋转体有关的组合问题,常画出轴截面进行分析求解。

  21、随意推广*面几何中结论致误

  *面几何中有些概念和性质,推广到空间中不一定成立。例如“过直线外一点只能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行”等性质在空间中就不成立。

  22、对折叠与展开问题认识不清致误

  折叠与展开是立体几何中的常用思想方法,此类问题注意折叠或展开过程中*面图形与空间图形中的变量与不变量,不仅要注意哪些变了,哪些没变,还要注意位置关系的变化。

  23、点、线、面位置关系不清致误

  关于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组合判断类试题是高考全面考查考生对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定和性质掌握程度的理想题型,历来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有两个:一是逐个寻找反例作出否定的判断或逐个进行逻辑证明作出肯定的判断;二是结合长方体模型或实际空间位置(如课桌、教室)作出判断,但要注意定理应用准确、考虑问题全面细致。

  24、忽视斜率不存在致误

  在解决两直线*行的相关问题时,若利用l1∥l2?k1=k2来求解,则要注意其前提条件是两直线不重合且斜率存在。如果忽略k1,k2不存在的情况,就会导致错解。这类问题也可以利用如下的结论求解,即直线l1:A1x+B1y+C1=0与l2:A2x+B2y+C2=0*行的必要条件是A1B2—A2B1=0,在求出具体数值后代入检验,看看两条直线是不是重合从而确定问题的答案。对于解决两直线垂直的相关问题时也有类似的情况。利用l1⊥l2?k1·k2=—1时,要注意其前提条件是k1与k2必须同时存在。利用直线l1:A1x+B1y+C1=0与l2:A2x+B2y+C2=0垂直的充要条件是A1A2+B1B2=0,就可以避免讨论。

  25、忽视零截距致误

  解决有关直线的截距问题时应注意两点:一是求解时一定不要忽略截距为零这种特殊情况;二是要明确截距为零的直线不能写成截距式。因此解决这类问题时要进行分类讨论,不要漏掉截距为零时的情况。

  26、忽视圆锥曲线定义中条件致误

  利用椭圆、双曲线的定义解题时,要注意两种曲线的定义形式及其限制条件。如在双曲线的定义中,有两点是缺一不可的:其一,绝对值;其二,2a<|F1F2|。如果不满足第一个条件,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差为常数,而不是差的绝对值为常数,那么其轨迹只能是双曲线的一支。

  27、误判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

  过定点的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基本的解决思路有两个:一是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来确定,但一定要注意,利用判别式的前提是二次项系数不为零,当二次项系数为零时,直线与双曲线的渐*线*行(或重合),也就是直线与双曲线最多只有一个交点;二是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画出图形,根据图形判断直线和双曲线各种位置关系。在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中,抛物线和双曲线都有特殊情况,在解题时要注意,不要忘记其特殊性。

  28、两个计数原理不清致误

  分步加法计数原理与分类乘法计数原理是解决排列组合问题最基本的原理,故理解“分类用加、分步用乘”是解决排列组合问题的前提,在解题时,要分析计数对象的本质特征与形成过程,按照事件的结果来分类,按照事件的发生过程来分步,然后应用两个基本原理解决。对于较复杂的问题既要用到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又要用到分步乘法计数原理,一般是先分类,每一类中再分步,注意分类、分步时要不重复、不遗漏,对于“至少、至多”型问题除了可以用分类方法处理外,还可以用间接法处理。

  29、排列、组合不分致误

  为了简化问题和表达方便,解题时应将具有实际意义的排列组合问题符号化、数学化,建立适当的模型,再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建立模型的关键是判断所求问题是排列问题还是组合问题,其依据主要是看元素的组成有没有顺序性,有顺序性的是排列问题,无顺序性的是组合问题。

  30、混淆项系数与二项式系数致误

  在二项式(a+b)n的展开式中,其通项Tr+1=Crnan—rbr是指展开式的第r+1项,因此展开式中第1,2,3,......n项的二项式系数分别是C0n,C1n,C2n,.......,Cn—1n,而不是C1n,C2n,C3n,.......,Cnn。而项的系数是二项式系数与其他数字因数的积。

  31、循环结束判断不准致误

  控制循环结构的是计数变量和累加变量的变化规律以及循环结束的条件。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弄清楚这两个变量的变化规律,其次要看清楚循环结束的条件,这个条件由输出要求所决定,看清楚是满足条件时结束还是不满足条件时结束。

  32、条件结构对条件判断不准致误

  条件结构的程序框图中对判断条件的分类是逐级进行的,其中没有遗漏也没有重复,在解题时对判断条件要仔细辨别,看清楚条件和函数的对应关系,对条件中的数值不要漏掉也不要重复了端点值。

  33、复数的概念不清致

  对于复数a+bi(a,b∈R),a叫做实部,b叫做虚部;当且仅当b=0时,复数a+bi(a,b∈R)是实数a;当b≠0时,复数z=a+bi叫做虚数;当a=0且b≠0时,z=bi叫做纯虚数。解决复数概念类试题要仔细区分以上概念差别,防止出错。另外,i2=—1是实现实数与虚数互化的桥梁,要适时进行转化,解题时极易丢掉“—”而出错。

  高考数学易失分知识点 4

  遗忘空集致误由于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因此B=?时也满足B?A。解含有参数的集合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当参数在某个范围内取值时所给的集合可能是空集这种情况。

  忽视集合元素的三性致误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集合元素的三性中互异性对解题的影响最大,特别是带有字母参数的集合,实际上就隐含着对字母参数的一些要求。

  混淆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命题的“否定”与命题的“否命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命题p的否定是否定命题所作的判断,而“否命题”是对“若p,则q”形式的命题而言,既要否定条件也要否定结论。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颠倒致误对于两个条件A,B,如果A?B成立,则A是B的充分条件,B是A的必要条件;如果B?A成立,则A是B的必要条件,B是A的充分条件;如果A?B,则A,B互为充分必要条件。解题时最容易出错的就是颠倒了充分性与必要性,所以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一定要根据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作出准确的判断。

  “或”“且”“非”理解不准致误命题p∨q真?p真或q真,命题p∨q假?p假且q假(概括为一真即真);命题p∧q真?p真且q真,命题p∧q假?p假或q假(概括为一假即假);绨p真?p假,绨p假?p真(概括为一真一假)。求参数取值范围的题目,也可以把“或”“且”“非”与集合的“并”“交”“补”对应起来进行理解,通过集合的运算求解。

  函数的单调区间理解不准致误在研究函数问题时要时时刻刻想到“函数的图像”,学会从函数图像上去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函数的几个不同的单调递增(减)区间,切忌使用并集,只要指明这几个区间是该函数的单调递增(减)区间即可。

  判断函数奇偶性忽略定义域致误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首先要考虑函数的定义域,一个函数具备奇偶性的必要条件是这个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函数一定是非奇非偶函数。

  函数零点定理使用不当致误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像是一条连续的曲线,并且有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但f(a)f(b)0时,不能否定函数y=f(x)在(a,b)内有零点。函数的零点有“变号零点”和“不变号零点”,对于“不变号零点”函数的零点定理是“无能为力”的,在解决函数的零点问题时要注意这个问题。

  三角函数的单调性判断致误对于函数y=Asin(ωx+φ)的单调性,当ω0时,由于内层函数u=ωx+φ是单调递增的,所以该函数的单调性和y=sin x的单调性相同,故可完全按照函数y=sin x的单调区间解决;但当ω0时,内层函数u=ωx+φ是单调递减的,此时该函数的单调性和函数y=sinx的单调性相反,就不能再按照函数y=sinx的单调性解决,一般是根据三角函数的奇偶性将内层函数的系数变为正数后再加以解决。对于带有绝对值的三角函数应该根据图像,从直观上进行判断。

  忽视零向量致误零向量是向量中最特殊的向量,规定零向量的长度为0,其方向是任意的,零向量与任意向量都共线。它在向量中的位置正如实数中0的位置一样,但有了它容易引起一些混淆,稍微考虑不到就会出错,考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向量夹角范围不清致误解题时要全面考虑问题。数学试题中往往隐含着一些容易被考生所忽视的因素,能不能在解题时把这些因素考虑到,是解题成功的关键,如当a·b0时,a与b的夹角不一定为钝角,要注意θ=π的情况。

  an与Sn关系不清致误在数列问题中,数列的通项an与其前n项和Sn之间存在下列关系:an=S1,n=1,Sn-Sn-1,n≥2。这个关系对任意数列都是成立的,但要注意的是这个关系式是分段的,在n=1和n≥2时这个关系式具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也是解题中经常出错的一个地方,在使用这个关系式时要牢牢记住其“分段”的特点。

  对数列的定义、性质理解错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在公差不为零时是关于n的常数项为零的二次函数;一般地,有结论“若数列{an}的前n项和Sn=an2+bn+c(a,b,c∈R),则数列{an}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c=0”;在等差数列中,Sm,S2m-Sm,S3m-S2m(m∈N*)是等差数列。

  数列中的最

  值错误数列问题中其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都是关于正整数n的函数,要善于从函数的观点认识和理解数列问题。数列的通项an与前n项和Sn的关系是高考的命题重点,解题时要注意把n=1和n≥2分开讨论,再看能不能统一。在关于正整数n的二次函数中其取最值的点要根据正整数距离二次函数的对称轴的远*而定。

  错位相减求和项处理不当致误错位相减求和法的适用条件:数列是由一个等差数列和一个等比数列对应项的乘积所组成的,求其前n项和。基本方法是设这个和式为Sn,在这个和式两端同时乘以等比数列的公比得到另一个和式,这两个和式错一位相减,就把问题转化为以求一个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或前n-1项和为主的求和问题.这里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就是错位相减后对剩余项的处理。

  不等式性质应用不当致误在使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推理论证时一定要准确,特别是不等式两端同时乘以或同时除以一个数式、两个不等式相乘、一个不等式两端同时n次方时,一定要注意使其能够这样做的条件,如果忽视了不等式性质成立的前提条件就会出现错误。

  忽视基本不等式应用条件致误利用基本不等式a+b≥2ab以及变式ab≤a+b22等求函数的最值时,务必注意a,b为正数(或a,b非负),ab或a+b其中之一应是定值,特别要注意等号成立的条件。对形如y=ax+bx(a,b0)的函数,在应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最值时,一定要注意ax,bx的符号,必要时要进行分类讨论,另外要注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在此范围内等号能否取到。

  不等式恒成立问题致误解决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常规求法是:借助相应函数的单调性求解,其中的主要方法有数形结合法、变量分离法、主元法。通过最值产生结论。应注意恒成立与存在性问题的区别,如对任意x∈[a,b]都有f(x)≤g(x)成立,即f(x)-g(x)≤0的恒成立问题,但对存在x∈[a,b],使f(x)≤g(x)成立,则为存在性问题,即f(x)min≤g(x)max,应特别注意两函数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关系。

  忽视三视图中的实、虚线致误三视图是根据正投影原理进行绘制,严格按照“长对正,高*齐,宽相等”的规则去画,若相邻两物体的表面相交,表面的交线是它们的原分界线,且分界线和可视轮廓线都用实线画出,不可见的轮廓线用虚线画出,这一点很容易疏忽。

  面积体积计算转化不灵活致误面积、体积的计算既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要用到一些重要的思想方法,是高考考查的重要题型.因此要熟练掌握以下几种常用的思想方法。(1)还台为锥的思想:这是处理台体时常用的思想方法。(2)割补法:求不规则图形面积或几何体体积时常用。(3)等积变换法:充分利用三棱锥的任意一个面都可作为底面的特点,灵活求解三棱锥的体积。(4)截面法:尤其是关于旋转体及与旋转体有关的组合问题,常画出轴截面进行分析求解。

  随意推广*面几何中结论致误*面几何中有些概念和性质,推广到空间中不一定成立.例如“过直线外一点只能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行”等性质在空间中就不成立。

  对折叠与展开问题认识不清致误折叠与展开是立体几何中的常用思想方法,此类问题注意折叠或展开过程中*面图形与空间图形中的变量与不变量,不仅要注意哪些变了,哪些没变,还要注意位置关系的变化。

  点、线、面位置关系不清致误关于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组合判断类试题是高考全面考查考生对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定和性质掌握程度的理想题型,历来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有两个:一是逐个寻找反例作出否定的判断或逐个进行逻辑证明作出肯定的判断;二是结合长方体模型或实际空间位置(如课桌、教室)作出判断,但要注意定理应用准确、考虑问题全面细致。

  忽视斜率不存在致误在解决两直线*行的相关问题时,若利用l1∥l2?k1=k2来求解,则要注意其前提条件是两直线不重合且斜率存在。如果忽略k1,k2不存在的情况,就会导致错解。这类问题也可以利用如下的结论求解,即直线l1:A1x+B1y+C1=0与l2:A2x+B2y+C2=0*行的必要条件是A1B2-A2B1=0,在求出具体数值后代入检验,看看两条直线是不是重合从而确定问题的答案。对于解决两直线垂直的相关问题时也有类似的情况。利用l1⊥l2?k1·k2=-1时,要注意其前提条件是k1与k2必须同时存在。利用直线l1:A1x+B1y+C1=0与l2:A2x+B2y+C2=0垂直的充要条

  件是A1A2+B1B2=0,就可以避免讨论。

  忽视零截距致误解决有关直线的截距问题时应注意两点:一是求解时一定不要忽略截距为零这种特殊情况;二是要明确截距为零的直线不能写成截距式。因此解决这类问题时要进行分类讨论,不要漏掉截距为零时的情况。

  忽视圆锥曲线定义中条件致误利用椭圆、双曲线的定义解题时,要注意两种曲线的定义形式及其限制条件。如在双曲线的定义中,有两点是缺一不可的:其一,绝对值;其二,2a|F1F2|。如果不满足第一个条件,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差为常数,而不是差的绝对值为常数,那么其轨迹只能是双曲线的一支。

  误判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过定点的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基本的解决思路有两个:一是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来确定,但一定要注意,利用判别式的前提是二次项系数不为零,当二次项系数为零时,直线与双曲线的渐*线*行(或重合),也就是直线与双曲线最多只有一个交点;二是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画出图形,根据图形判断直线和双曲线各种位置关系。在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中,抛物线和双曲线都有特殊情况,在解题时要注意,不要忘记其特殊性。

  两个计数原理不清致误分步加法计数原理与分类乘法计数原理是解决排列组合问题最基本的原理,故理解“分类用加、分步用乘”是解决排列组合问题的前提,在解题时,要分析计数对象的本质特征与形成过程,按照事件的结果来分类,按照事件的发生过程来分步,然后应用两个基本原理解决.对于较复杂的问题既要用到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又要用到分步乘法计数原理,一般是先分类,每一类中再分步,注意分类、分步时要不重复、不遗漏,对于“至少、至多”型问题除了可以用分类方法处理外,还可以用间接法处理。

  排列、组合不分致误为了简化问题和表达方便,解题时应将具有实际意义的排列组合问题符号化、数学化,建立适当的模型,再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建立模型的关键是判断所求问题是排列问题还是组合问题,其依据主要是看元素的组成有没有顺序性,有顺序性的是排列问题,无顺序性的是组合问题。

  混淆项系数与二项式系数致误在二项式(a+b)n的展开式中,其通项Tr+1=Crnan-rbr是指展开式的第r+1项,因此展开式中第1,2,3,...,n项的二项式系数分别是C0n,C1n,C2n,...,Cn-1n,而不是C1n,C2n,C3n,...,Cnn。而项的系数是二项式系数与其他数字因数的积。

  循环结束判断不准致误控制循环结构的是计数变量和累加变量的变化规律以及循环结束的条件。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弄清楚这两个变量的变化规律,其次要看清楚循环结束的条件,这个条件由输出要求所决定,看清楚是满足条件时结束还是不满足条件时结束。

  条件结构对条件判断不准致误条件结构的程序框图中对判断条件的分类是逐级进行的,其中没有遗漏也没有重复,在解题时对判断条件要仔细辨别,看清楚条件和函数的对应关系,对条件中的数值不要漏掉也不要重复了端点值。

  复数的概念不清致误

  对于复数a+bi(a,b∈R),a叫做实部,b叫做虚部;当且仅当b=0时,复数a+bi(a,b∈R)是实数a;当b≠0时,复数z=a+bi叫做虚数;当a=0且b≠0时,z=bi叫做纯虚数。解决复数概念类试题要仔细区分以上概念差别,防止出错。另外,i2=-1是实现实数与虚数互化的桥梁,要适时进行转化,解题时极易丢掉“-”而出错。

  高考数学易失分知识点 5

  1.遗忘空集致误

  由于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因此B=?时也满足B?A.解含有参数的集合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当参数在某个范围内取值时所给的集合可能是空集这种情况.

  2.忽视集合元素的三性致误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集合元素的三性中互异性对解题的影响最大,特别是带有字母参数的集合,实际上就隐含着对字母参数的一些要求.

  3.混淆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命题的“否定”与命题的“否命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命题p的否定是否定命题所作的判断,而“否命题”是对“若p,则q”形式的命题而言,既要否定条件也要否定结论.

  4.充分条件、必要条件颠倒致误

  对于两个条件A,B,如果A?B成立,则A是B的充分条件,B是A的必要条件;如果B?A成立,则A是B的必要条件,B是A的充分条件;如果A?B,则A,B互为充分必要条件.解题时最容易出错的就是颠倒了充分性与必要性,所以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一定要根据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作出准确的判断.

  5.“或”“且”“非”理解不准致误

  命题p∨q真?p真或q真,命题p∨q假?p假且q假(概括为一真即真);命题p∧q真?p真且q真,命题p∧q假?p假或q假(概括为一假即假);�p真?p假,�p假?p真(概括为一真一假).求参数取值范围的题目,也可以把“或”“且”“非”与集合的“并”“交”“补”对应起来进行理解,通过集合的运算求解.

  6.函数的单调区间理解不准致误

  在研究函数问题时要时时刻刻想到“函数的图像”,学会从函数图像上去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函数的几个不同的单调递增(减)区间,切忌使用并集,只要指明这几个区间是该函数的单调递增(减)区间即可.

  7.判断函数奇偶性忽略定义域致误

  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首先要考虑函数的定义域,一个函数具备奇偶性的必要条件是这个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函数一定是非奇非偶函数.

  8.函数零点定理使用不当致误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像是一条连续的曲线,并且有f(a)f(b)<0 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但f(a)f(b)">0时,不能否定函数y=f(x)在(a,b)内有零点.函数的零点有“变号零点”和“不变号零点”,对于“不变号零点”函数的零点定理是“无能为力”的,在解决函数的零点问题时要注意这个问题.

  13.忽视零向量致误

  零向量是向量中最特殊的向量,规定零向量的长度为0,其方向是任意的,零向量与任意向量都共线.它在向量中的位置正如实数中0的位置一样,但有了它容易引起一些混淆,稍微考虑不到就会出错,考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14.向量夹角范围不清致误

  解题时要全面考虑问题.数学试题中往往隐含着一些容易被考生所忽视的因素,能不能在解题时把这些因素考虑到,是解题成功的关键,如当a・b<0时,a与b的夹角不一定为钝角,要注意θ=π的情况.

  15.an与Sn关系不清致误

  在数列问题中,数列的通项an与其前n项和Sn之间存在下列关系:an=S1,n=1,Sn-Sn-1,n≥2.这个关系对任意数列都是成立的,但要注意的是这个关系式是分段的,在n=1和n≥2时这个关系式具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也是解题中经常出错的一个地方,在使用这个关系式时要牢牢记住其“分段”的特点.

  16.对数列的定义、性质理解错误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在公差不为零时是关于n的常数项为零的二次函数;一般地,有结论“若数列{an}的前n项和Sn=an2+bn+c(a,b,c∈R),则数列{an}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c=0”;在等差数列中,Sm,S2m-Sm,S3m-S2m(m∈N*)是等差数列.

  17.数列中的最值错误

  数列问题中其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都是关于正整数n的函数,要善于从函数的观点认识和理解数列问题.数列的通项an与前n项和Sn的关系是高考的命题重点,解题时要注意把n=1和n≥2分开讨论,再看能不能统一.在关于正整数n的二次函数中其取最值的点要根据正整数距离二次函数的对称轴的远*而定.

  18.错位相减求和项处理不当致误

  错位相减求和法的适用条件:数列是由一个等差数列和一个等比数列对应项的乘积所组成的,求其前n项和.基本方法是设这个和式为Sn,在这个和式两端同时乘以等比数列的公比得到另一个和式,这两个和式错一位相减,就把问题转化为以求一个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或前n-1项和为主的求和问题.这里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就是错位相减后对剩余项的处理.

  19.不等式性质应用不当致误

  在使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推理论证时一定要准确,特别是不等式两端同时乘以或同时除以一个数式、两个不等式相乘、一个不等式两端同时n次方时,一定要注意使其能够这样做的条件,如果忽视了不等式性质成立的前提条件就会出现错误.

  20.忽视基本不等式应用条件致误

  利用基本不等式a+b≥2ab以及变式ab≤a+b22等求函数的最值时,务必注意a,b为正数(或a,b非负),ab或a+b其中之一应是定值,特别要注意等号成立的条件.对形如y=ax+bx(a,b>0)的函数,在应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最值时,一定要注意ax,bx的符号,必要时要进行分类讨论,另外要注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在此范围内等号能否取到.

  21.解含参数的不等式分类不当

  解形如ax2+bx+c>0的不等式时,首先要考虑对x2的系数进行分类讨论.当a=0时,这个不等式是一次不等式,解的时候还要对b,c进一步分类讨论;当a≠0且Δ>0时,不等式可化为a(x-x1)(x-x2)>0,其中x1,x2(x1

  22.不等式恒成立问题致误

  解决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常规求法是:借助相应函数的单调性求解,其中的主要方法有数形结合法、变量分离法、主元法.通过最值产生结论.应注意恒成立与存在性问题的区别,如对任意x∈[a,b]都有f(x)≤g(x)成立,即f(x)-g(x)≤0的恒成立问题,但对存在x∈[a,b],使f(x)≤g(x)成立,则为存在性问题,即f(x)min≤g(x)max,应特别注意两函数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关系

  23.忽视三视图中的实、虚线致误

  三视图是根据正投影原理进行绘制,严格按照“长对正,高*齐,宽相等”的规则去画,若相邻两物体的表面相交,表面的交线是它们的原分界线,且分界线和可视轮廓线都用实线画出,不可见的轮廓线用虚线画出,这一点很容易疏忽.

  24.面积体积计算转化不灵活致误

  面积、体积的计算既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要用到一些重要的思想方法,是高考考查的重要题型.因此要熟练掌握以下几种常用的思想方法.(1)还台为锥的思想:这是处理台体时常用的思想方法.(2)割补法:求不规则图形面积或几何体体积时常用.(3)等积变换法:充分利用三棱锥的任意一个面都可作为底面的特点,灵活求解三棱锥的体积.(4)截面法:尤其是关于旋转体及与旋转体有关的组合问题,常画出轴截面进行分析求解.

  25.随意推广*面几何中结论致误

  *面几何中有些概念和性质,推广到空间中不一定成立.例如“过直线外一点只能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行”等性质在空间中就不成立.

  26.对折叠与展开问题认识不清致误

  折叠与展开是立体几何中的常用思想方法,此类问题注意折叠或展开过程中*面图形与空间图形中的变量与不变量,不仅要注意哪些变了,哪些没变,还要注意位置关系的变化.

  27.点、线、面位置关系不清致误

  关于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组合判断类试题是高考全面考查考生对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定和性质掌握程度的理想题型,历来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有两个:一是逐个寻找反例作出否定的判断或逐个进行逻辑证明作出肯定的判断;二是结合长方体模型或实际空间位置(如课桌、教室)作出判断,但要注意定理应用准确、考虑问题全面细致.

  28.忽视斜率不存在致误

  在解决两直线*行的相关问题时,若利用l1∥l2?k1=k2来求解,则要注意其前提条件是两直线不重合且斜率存在.如果忽略k1,k2不存在的情况,就会导致错解.这类问题也可以利用如下的结论求解,即直线l1:A1x+B1y+C1=0与l2:A2x+B2y+C2=0*行的必要条件是A1B2-A2B1=0,在求出具体数值后代入检验,看看两条直线是不是重合从而确定问题的答案.对于解决两直线垂直的相关问题时也有类似的情况.利用l1⊥l2?k1・k2=-1时,要注意其前提条件是k1与k2必须同时存在.利用直线l1:A1x+B1y+C1=0与l2:A2x+B2y+C2=0垂直的充要条件是A1A2+B1B2=0,就可以避免讨论.

  29.忽视零截距致误

  解决有关直线的截距问题时应注意两点:一是求解时一定不要忽略截距为零这种特殊情况;二是要明确截距为零的直线不能写成截距式.因此解决这类问题时要进行分类讨论,不要漏掉截距为零时的情况.

  30.忽视圆锥曲线定义中条件致误

  利用椭圆、双曲线的定义解题时,要注意两种曲线的定义形式及其限制条件.如在双曲线的定义中,有两点是缺一不可的:其一,绝对值;其二,2a<|F1F2|.如果不满足第一个条件,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差为常数,而不是差的绝对值为常数,那么其轨迹只能是双曲线的一支.

  31.误判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

  过定点的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基本的解决思路有两个:一是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来确定,但一定要注意,利用判别式的前提是二次项系数不为零,当二次项系数为零时,直线与双曲线的渐*线*行(或重合),也就是直线与双曲线最多只有一个交点;二是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画出图形,根据图形判断直线和双曲线各种位置关系.在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中,抛物线和双曲线都有特殊情况,在解题时要注意,不要忘记其特殊性.

  32.两个计数原理不清致误

  分步加法计数原理与分类乘法计数原理是解决排列组合问题最基本的原理,故理解“分类用加、分步用乘”是解决排列组合问题的前提,在解题时,要分析计数对象的本质特征与形成过程,按照事件的结果来分类,按照事件的发生过程来分步,然后应用两个基本原理解决.对于较复杂的问题既要用到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又要用到分步乘法计数原理,一般是先分类,每一类中再分步,注意分类、分步时要不重复、不遗漏,对于“至少、至多”型问题除了可以用分类方法处理外,还可以用间接法处理.

  33.排列、组合不分致误

  为了简化问题和表达方便,解题时应将具有实际意义的排列组合问题符号化、数学化,建立适当的模型,再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建立模型的关键是判断所求问题是排列问题还是组合问题,其依据主要是看元素的组成有没有顺序性,有顺序性的是排列问题,无顺序性的是组合问题.

  34.混淆项系数与二项式系数致误

  在二项式(a+b)n的展开式中,其通项Tr+1=Crnan-rbr是指展开式的第r+1项,因此展开式中第1,2,3,…,n项的二项式系数分别是C0n,C1n,C2n,…,Cn-1n,而不是C1n,C2n,C3n,…,Cnn.而项的系数是二项式系数与其他数字因数的积.

  35.循环结束判断不准致误

  控制循环结构的是计数变量和累加变量的变化规律以及循环结束的条件.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弄清楚这两个变量的变化规律,其次要看清楚循环结束的条件,这个条件由输出要求所决定,看清楚是满足条件时结束还是不满足条件时结束.

  36.条件结构对条件判断不准致误

  条件结构的程序框图中对判断条件的分类是逐级进行的,其中没有遗漏也没有重复,在解题时对判断条件要仔细辨别,看清楚条件和函数的对应关系,对条件中的数值不要漏掉也不要重复了端点值.

  37.复数的概念不清致误

  对于复数a+bi(a,b∈R),a叫做实部,b叫做虚部;当且仅当b=0时,复数a+bi(a,b∈R)是实数a;当b≠0时,复数z=a+bi叫做虚数;当a=0且b≠0时,z=bi叫做纯虚数.解决复数概念类试题要仔细区分以上概念差别,防止出错.另外,i2=-1是实现实数与虚数互化的桥梁,要适时进行转化,解题时极易丢掉“-”而出错.


高考数学易失分知识点范文5份扩展阅读


高考数学易失分知识点范文5份(扩展1)

——数学高考知识点归纳范文10份

  数学高考知识点归纳 1

  符合一定条件的动点所形成的图形,或者说,符合一定条件的点的全体所组成的集合,叫做满足该条件的点的轨迹、

  轨迹,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凡在轨迹上的点都符合给定的条件,这叫做轨迹的纯粹性(也叫做必要性);凡不在轨迹上的点都不符合给定的条件,也就是符合给定条件的点必在轨迹上,这叫做轨迹的完备性(也叫做充分性)

  【轨迹方程】就是与几何轨迹对应的代数描述。

  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

  ⒈、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

  ⒉、写出点M的集合;

  ⒊、列出方程=0;

  ⒋、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

  ⒌、检验。

  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

  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直译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和交轨法等。

  ⒈、直译法:直接将条件翻译成等式,整理化简后即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

  ⒉、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⒊、相关点法:用动点Q的坐标x,y表示相关点P的坐标x0、y0,然后代入点P的坐标(x0,y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得到动点Q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

  ⒋、参数法:当动点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往往先寻找x、y与某一变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

  ⒌、交轨法: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

  直译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②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

  ③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

  ④代换——依条件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关于X,Y的方程式,并化简;

  ⑤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数学高考知识点归纳 2

  高考数学知识点归纳:判断函数值域的方法

  1、配方法:利用二次函数的配方法求值域,需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换元法:常用代数或三角代换法,把所给函数代换成值域容易确定的另一函数,从而得到原函数值域,如y=ax+b+_√cx-d(a,b,c,d均为常数且ac不等于0)的函数常用此法求解。

  3、判别式法:若函数为分式结构,且分母中含有未知数x?,则常用此法。通常去掉分母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再由判别式△≥0,确定y的'范围,即原函数的值域

  4、不等式法:利用a+b≥2√ab(其中a,b∈R+)求函数值域时,要时刻注意不等式成立的条件,即“一正,二定,三相等”。

  5、反函数法:若原函数的值域不易直接求解,则可以考虑其反函数的定义域,根据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定义域与值域互换的特点,确定原函数的值域,如y=cx+d/ax+b(a≠0)型函数的值域,可采用反函数法,也可用分离常数法。

  6、单调性法: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然后在根据其单调性求函数值域,常用到函数y=x+p/x(p>0)的单调性:增区间为(-∞,-√p)的左开右闭区间和(√p,+∞)的左闭右开区间,减区间为(-√p,0)和(0,√p)

  7、数形结合法:分析函数解析式表达的集合意义,根据其图像特点确定值域。

  高考数学知识点归纳:对数函数性质

  定义域求解:对数函数y=logax的定义域是{x丨x>0},但如果遇到对数型复合函数的定义域的求解,除了要注意大于0以外,还应注意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如求函数y=logx(2x-1)的定义域,需同时满足x>0且x≠1和2x-1>0,得到x>1/2且x≠1,即其定义域为{x丨x>1/2且x≠1}

  值域:实数集R,显然对数函数无界。

  定点:函数图像恒过定点(1,0)。

  单调性:a>1时,在定义域上为单调增函数;

  奇偶性:非奇非偶函数

  周期性:不是周期函数

  对称性:无

  最值:无

  零点:x=1

  注意:负数和0没有对数。

  两句经典话:底真同对数正,底真异对数负。解释如下:

  也就是说:若y=logab (其中a>0,a≠1,b>0)

  当a>1,b>1时,y=logab>0;

  当01时,y=logab<0;

  当a>1,0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方差的性质

  1.设C为常数,则D(C) = 0(常数无波动);

  2. D(CX )=C2 D(X ) (常数*方提取);

  证:

  特别地D(-X ) = D(X ),D(-2X ) = 4D(X )(方差无负值)

  3.若X 、Y相互独立,则

  证:

  记则前面两项恰为D(X )和D(Y ),第三项展开后为

  当X、Y相互独立时,故第三项为零。

  特别地独立前提的逐项求和,可推广到有限项。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判断函数值域的方法

  1、配方法:利用二次函数的配方法求值域,需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换元法:常用代数或三角代换法,把所给函数代换成值域容易确定的另一函数,从而得到原函数值域,如y=ax+b+_√cx-d(a,b,c,d均为常数且ac不等于0)的函数常用此法求解。

  3、判别式法:若函数为分式结构,且分母中含有未知数x?,则常用此法。通常去掉分母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再由判别式△≥0,确定y的'范围,即原函数的值域

  4、不等式法:利用a+b≥2√ab(其中a,b∈R+)求函数值域时,要时刻注意不等式成立的条件,即“一正,二定,三相等”。

  5、反函数法:若原函数的值域不易直接求解,则可以考虑其反函数的定义域,根据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定义域与值域互换的特点,确定原函数的值域,如y=cx+d/ax+b(a≠0)型函数的值域,可采用反函数法,也可用分离常数法。

  6、单调性法: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然后在根据其单调性求函数值域,常用到函数y=x+p/x(p>0)的单调性:增区间为(-∞,-√p)的左开右闭区间和(√p,+∞)的左闭右开区间,减区间为(-√p,0)和(0,√p)

  7、数形结合法:分析函数解析式表达的集合意义,根据其图像特点确定值域。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对数函数性质

  定义域求解:对数函数y=logax的定义域是{x丨x>0},但如果遇到对数型复合函数的定义域的求解,除了要注意大于0以外,还应注意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如求函数y=logx(2x-1)的定义域,需同时满足x>0且x≠1和2x-1>0,得到x>1/2且x≠1,即其定义域为{x丨x>1/2且x≠1}

  值域:实数集R,显然对数函数无界。

  定点:函数图像恒过定点(1,0)。

  单调性:a>1时,在定义域上为单调增函数;

  奇偶性:非奇非偶函数

  周期性:不是周期函数

  对称性:无

  最值:无

  零点:x=1

  注意:负数和0没有对数。

  两句经典话:底真同对数正,底真异对数负。解释如下:

  也就是说:若y=logab (其中a>0,a≠1,b>0)

  当a>1,b>1时,y=logab>0;

  当01时,y=logab<0;

  当a>1,0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方差的性质

  1.设C为常数,则D(C) = 0(常数无波动);

  2. D(CX )=C2 D(X ) (常数*方提取);

  证:

  特别地D(-X ) = D(X ),D(-2X ) = 4D(X )(方差无负值)

  3.若X 、Y相互独立,则

  证:

  记则前面两项恰为D(X )和D(Y ),第三项展开后为

  当X、Y相互独立时,故第三项为零。

  特别地独立前提的逐项求和,可推广到有限项。

  提升数学成绩的方法

  第一部分:学*的方法

  一、预*是聪明的选择

  最好老师指定预*内容,每天不超过十分钟,预*的目的就是强制记忆基本概念。

  二、基本概念是根本

  基本概念要一个字一个字理解并记忆,要准确掌握基本概念的内涵外延。只有思维钻进去才能了解内涵,思维要发散才能了解外延。只有概念过关,作题才能又快又准。

  三、作业可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一定要认真做,不要为节约时间省步骤,作业不要自检,全面暴露存在的问题是好事。

  四、难题要独立完成

  想得高分一定要过难题关,难题的关键是学会三种语言的熟练转换。(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

  第二部分:复*的方法

  五、加倍递减训练法

  通过训练,从心理上、精力上、准确度上逐渐调整到考试的最佳状态,该训练一定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否则达不到效果。

  六、考前不要做新题

  考前找到你*期做过的试卷,把错的题重做一遍,这才是有的放矢的复*方法。

  第三部分:考试的方法

  七、良好心态

  考生要自信,要有客观的考试目标。追求正常发挥,而不要期望自己超长表现,这样心态会放的很*和。沉着冷静的同时也要适度紧张,要使大脑处于最佳活跃状态

  八、考试从审题开始

  审题要避免“猜”、“漏”两种不良*惯,为此审题要从字到词再到句。

  九、学会使用演算纸

  要把演算纸看成是试卷的一部分,要工整有序,为了方便检查要写上题号。

  十、正确对待难题

  难题是用来拉开分数的,不管你水*高低,都应该学会绕开难题最后做,不要被难题搞乱思绪,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无论什么考试,你都能排前几名。

  数学高考知识点归纳 3

  一、间断点求极限

  1、连续、间断点以及间断点的分类:判断间断点类型的基础是求函数在间断点处的左右极限;

  2、可导和可微,分段函数在分段点处的导数或可导性,一律通过导数定义直接计算或检验存在的定义是极限 存在;

  3、渐*线,(垂直、水*或斜渐*线);

  4、多元函数积分学,二重极限的讨论计算难度较大,常考查证明极限不存在。

  二、下面我们重点讲一下数列极限的典型方法。

  (一)重要题型及点拨

  1、求数列极限

  求数列极限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形式。

  2、抽象数列求极限

  这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因此可以通过举反例来排除。 此外,也可以按照定义、基本性质及运算法则直接验证。

  (二)求具体数列的极限,可以参考以下几种方法:

  a、利用单调有界必收敛准则求数列极限。

  首先,用数学归纳法或不等式的放缩法判断数列的单调性和有界性,进而确定极限存在性;其次,通过递推关系中取极限,解方程, 从而得到数列的极限值。

  b、利用函数极限求数列极限

  如果数列极限能看成某函数极限的特例,形如,则利用函数极限和数列极限的关系转化为求函数极限,此时再用洛必达法则求解。

  (三)求项和或项积数列的极限,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a、利用特殊级数求和法

  如果所求的项和式极限中通项可以通过错位相消或可以转化为极限已知的一些形式,那么通过整理可以直接得出极限结果。

  b、利用幂级数求和法

  若可以找到这个级数所对应的幂级数,则可以利用幂级数函数的方法把它所对应的和函数求出,再根据这个极限的形式代入相应的变量求出函数值。

  c、利用定积分定义求极限

  若数列每一项都可以提出一个因子,剩余的项可用一个通项表示, 则可以考虑用定积分定义求解数列极限。

  d、利用夹逼定理求极限

  若数列每一项都可以提出一个因子,剩余的项不能用一个通项表示,但是其余项是按递增或递减排列的,则可以考虑用夹逼定理求解。

  e、求项数列的积的极限

  一般先取对数化为项和的形式,然后利用求解项和数列极限的方法进行计算。

  数学高考知识点归纳 4

  1、数列的定义、分类与通项公式

  (1)数列的定义:

  ①数列: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

  ②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

  (2)数列的分类:

  分类标准类型满足条件

  项数有穷数列项数有限

  无穷数列项数无限

  项与项间的大小关系递增数列an+1>an其中n∈N

  递减数列an+1

  常数列an+1=an

  (3)数列的通项公式:

  如果数列{an}的第n项与序号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式子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2、数列的递推公式

  如果已知数列{an}的首项(或前几项),且任一项an与它的前一项an—1(n≥2)(或前几项)间的关系可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叫数列的递推公式、

  3、对数列概念的理解

  (1)数列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一个数列不仅与构成它的“数”有关,而且还与这些“数”的排列顺序有关,这有别于集合中元素的无序性、因此,若组成两个数列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那么它们就是不同的两个数列、

  (2)数列中的数可以重复出现,而集合中的元素不能重复出现,这也是数列与数集的区别、

  4、数列的函数特征

  数列是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_或它的有限子集{1,2,3,…,n})的特殊函数,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就是相应的函数解析式,即f(n)=an(n∈N_、

  数学高考知识点归纳 5

  一、指数函数

  (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1.根式的概念:一般地,如果,那么叫做的次方根(nthroot),其中1,且*.

  当是奇数时,正数的次方根是一个正数,负数的次方根是一个负数.此时,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式子叫做根式(radical),这里叫做根指数(radicalexponent),叫做被开方数(radicand).

  当是偶数时,正数的次方根有两个,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此时,正数的正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负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正的次方根与负的次方根可以合并成(0).由此可得: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

  注意:当是奇数时,,当是偶数时,

  2.分数指数幂

  正数的分数指数幂的意义,规定: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指出:规定了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后,指数的概念就从整数指数推广到了有理数指数,那么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也同样可以推广到有理数指数幂.

  3.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1、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叫做指数函数(exponential),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

  注意:指数函数的底数的取值范围,底数不能是负数、零和1.

  2、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a1

  图象特征

  函数性质

  向x、y轴正负方向无限延伸

  函数的定义域为R

  图象关于原点和y轴不对称

  非奇非偶函数

  函数图象都在x轴上方

  函数的值域为R+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0,1)

  自左向右看,

  图象逐渐上升

  自左向右看,

  图象逐渐下降

  增函数

  减函数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1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1

  在第二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1

  在第二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1

  图象上升趋势是越来越陡

  图象上升趋势是越来越缓

  函数值开始增长较慢,到了某一值后增长速度极快;

  函数值开始减小极快,到了某一值后减小速度较慢;

  注意:利用函数的单调性,结合图象还可以看出:

  (1)在[a,b]上,值域是或;

  (2)若,则;取遍所有正数当且仅当;

  (3)对于指数函数,总有;

  (4)当时,若,则;

  二、对数函数

  (一)对数

  1.对数的概念:一般地,如果,那么数叫做以为底的对数,记作:(底数,真数,对数式)

  说明:1注意底数的限制,且;

  2;

  3注意对数的书写格式.

  两个重要对数:

  1常用对数:以10为底的对数;

  2自然对数:以无理数为底的对数的对数.

  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对数式指数式

  对数底数幂底数

  对数指数

  真数幂

  (二)对数函数

  1、对数函数的概念:函数,且叫做对数函数,其中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注意:1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指数函数类似,都是形式定义,注意辨别。

  如:,都不是对数函数,而只能称其为对数型函数.

  2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且.

  2、对数函数的性质:

  a1

  图象特征

  函数性质

  函数图象都在y轴右侧

  函数的定义域为(0,+)

  图象关于原点和y轴不对称

  非奇非偶函数

  向y轴正负方向无限延伸

  函数的值域为R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1,0)

  自左向右看,

  图象逐渐上升

  自左向右看,

  图象逐渐下降

  增函数

  减函数

  第一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

  第一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

  第二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0

  第二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0

  (三)幂函数

  1、幂函数定义:一般地,形如的函数称为幂函数,其中为常数.

  2、幂函数性质归纳.

  (1)所有的幂函数在(0,+)都有定义,并且图象都过点(1,1);

  (2)时,幂函数的图象通过原点,并且在区间上是增函数.特别地,当时,幂函数的图象下凸;当时,幂函数的图象上凸;

  (3)时,幂函数的图象在区间上是减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当从右边趋向原点时,图象在轴右方无限地逼*轴正半轴,当趋于时,图象在轴上方无限地逼*轴正半轴.

  数学高考知识点归纳 6

  一、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1.用联结词且联结命题p和命题q,记作pq,读作p且q.

  2.用联结词或联结命题p和命题q,记作pq,读作p或q.

  3.对一个命题p全盘否定,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綈p,读作非p或p的否定.

  4.命题pq,pq,綈p的真假判断:

  pq中p、q有一假为假,pq有一真为真,p与非p必定是一真一假.

  二、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1.全称量词与全称命题

  (1)短语所有的任意一个在逻辑中通常叫做全称量词,并用符号表示.

  (2)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叫做全称命题.

  (3)全称命题对M中任意一个x,有p(x)成立可用符号简记为xM,p(x),读作对任意x属于M,有p(x)成立.

  2.存在量词与特称命题

  (1)短语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在逻辑中通常叫做存在量词,并用符号表示.

  (2)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叫做特称命题.

  (3)特称命题存在M中的一个x0,使p(x0)成立可用符号简记为x0M,P(x0),读作存在M中的元素x0,使p(x0)成立.

  三、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的否定

  四、解题思路

  1.逻辑联结词与集合的关系

  或、且、非三个逻辑联结词,对应着集合运算中的并、交、补,因此,常常借助集合的并、交、补的意义来解答由或、且、非三个联结词构成的命题问题.

  2.正确区别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否命题是对原命题若p,则q的条件和结论分别加以否定而得到的命题,它既否定其条件,又否定其结论;命题的否定即非p,只是否定命题p的结论. 命题的否定与原命题的真假总是对立的,即两者中有且只有一个为真,而原命题与否命题的真假无必然联系.

  3.全称命题真假的判断方法

  (1)要判断一个全称命题是真命题,必须对限定的集合M中的每一个元素x,证明p(x)成立;

  (2)要判断一个全称命题是假命题,只要能举出集合M中的一个特殊值x=x0,使p(x0)不成立即可.

  4.特称命题真假的判断方法

  要判断一个特称命题是真命题,只要在限定的集合M中,找到一个x=x0,使p(x0)成立即可,否则这一特称命题就是假命题.

  数学高考知识点归纳 7

  1、进行集合的交、并、补运算时,不要忘了全集和空集的特殊情况,不要忘记了借助数轴和文氏图进行求解、

  2、在应用条件时,易A忽略是空集的情况

  3、你会用补集的思想解决有关问题吗?

  4、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有什么区别?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如何判断充分与必要条件?

  5、你知道“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形式”的区别、

  6、求解与函数有关的问题易忽略定义域优先的原则、

  7、判断函数奇偶性时,易忽略检验函数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8、求一个函数的解析式和一个函数的反函数时,易忽略标注该函数的定义域、

  9、原函数在区间[―a,a]上单调递增,则一定存在反函数,且反函数也单调递增;但一个函数存在反函数,此函数不一定单调

  10、你熟练地掌握了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方法吗?定义法(取值,作差,判正负)和导数法

  11、求函数单调性时,易错误地在多个单调区间之间添加符号“∪”和“或”;单调区间不能用集合或不等式表示、

  12、求函数的值域必须先求函数的定义域。

  13、如何应用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解题?①比较函数值的大小;②解抽象函数不等式;③求参数的范围(恒成立问题)、这几种基本应用你掌握了吗?

  14、解对数函数问题时,你注意到真数与底数的限制条件了吗?

  15、三个二次(哪三个二次?)的关系及应用掌握了吗?如何利用二次函数求最值?

  16、用换元法解题时易忽略换元前后的等价性,易忽略参数的范围。

  17、“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解”转化时,你是否注意到:当时,“方程有解”不能转化为。若原题中没有指出是二次方程,二次函数或二次不等式,你是否考虑到二次项系数可能为的零的情形?

  18、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时,你是否注意到:“一正;二定;三等”、

  19、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及其几何意义是什么?

  20、解分式不等式应注意什么问题?用“根轴法”解整式(分式)不等式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21、解含参数不等式的通法是“定义域为前提,函数的单调性为基础,分类讨论是关键”,注意解完之后要写上:“综上,原不等式的解集是……”

  22、在求不等式的解集、定义域及值域时,其结果一定要用集合或区间表示;不能用不等式表示、

  23、两个不等式相乘时,必须注意同向同正时才能相乘,即同向同正可乘;同时要注意“同号可倒”即a>b>0,a<0、

  24、解决一些等比数列的前项和问题,你注意到要对公比及两种情况进行讨论了吗?

  25、在“已知,求”的问题中,你在利用公式时注意到了吗?(时,应有)需要验证,有些题目通项是分段函数。

  26、你知道存在的条件吗?(你理解数列、有穷数列、无穷数列的概念吗?你知道无穷数列的前项和与所有项的和的不同吗?什么样的无穷等比数列的所有项的和必定存在?

  27、数列单调性问题能否等同于对应函数的单调性问题?(数列是特殊函数,但其定义域中的值不是连续的。)

  28、应用数学归纳法一要注意步骤齐全,二要注意从到过程中,先假设时成立,再结合一些数学方法用来证明时也成立。

  29、正角、负角、零角、象限角的概念你清楚吗?,若角的终边在坐标轴上,那它归哪个象限呢?你知道锐角与第一象限的角;终边相同的角和相等的角的区别吗?

  30、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单位圆内的三角函数线(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的定义你知道吗?

  31、在解三角问题时,你注意到正切函数、余切函数的定义域了吗?你注意到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有界性了吗?

  32、你还记得三角化简的通性通法吗?(切割化弦、降幂公式、用三角公式转化出现特殊角、异角化同角,异名化同名,高次化低次)

  33、反正弦、反余弦、反正切函数的取值范围分别是

  34、你还记得某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吗?

  35、掌握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及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你会写三角函数的单调区间吗?会写简单的三角不等式的解集吗?(要注意数形结合与书写规范,可别忘了),你是否清楚函数的图象可以由函数经过怎样的变换得到吗?

  36、函数的图象的*移,方程的*移以及点的*移公式易混:

  (1)函数的图象的*移为“左+右―,上+下―”;如函数的图象左移2个单位且下移3个单位得到的图象的解析式为y=2(x+2)+4―3,即y=2x+5、

  (2)方程表示的图形的*移为“左+右―,上―下+”;如直线左移2个个单位且下移3个单位得到的图象的解析式为2(x+2)―(y+3)+4=0,即y=2x+5、

  (3)点的*移公式:点P(x,y)按向量*移到点P(x,y),则x=x+hy=y+k、

  37、在三角函数中求一个角时,注意考虑两方面了吗?(先求出某一个三角函数值,再判定角的范围)

  38、形如的周期都是,但的周期为。

  39、正弦定理时易忘比值还等于2R。

  数学高考知识点归纳 8

  (1)先看“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当命题“若p则q”为真时,可表示为p=>q,则我们称p为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这里由p=>q,得出p为q的充分条件是容易理解的。

  但为什么说q是p的必要条件呢?

  事实上,与“p=>q”等价的逆否命题是“非q=>非p”。它的意思是:若q不成立,则p一定不成立。这就是说,q对于p是必不可少的,因而是必要的。

  (2)再看“充要条件”

  若有p=>q,同时q=>p,则p既是q的充分条件,又是必要条件。简称为p是q的充要条件。记作p<=>q

  (3)定义与充要条件

  数学中,只有A是B的充要条件时,才用A去定义B,因此每个定义中都包含一个充要条件。如“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叫做*行四边形”这一定义就是说,一个四边形为*行四边形的充要条件是它的两组对边分别*行。

  显然,一个定理如果有逆定理,那么定理、逆定理合在一起,可以用一个含有充要条件的语句来表示。

  “充要条件”有时还可以改用“当且仅当”来表示,其中“当”表示“充分”。“仅当”表示“必要”。

  (4)一般地,定义中的条件都是充要条件,判定定理中的条件都是充分条件,性质定理中的“结论”都可作为必要条件。

  数学高考知识点归纳 9

  解排列组合问题的依据是:分类相加,分步相乘,有序排列,无序组合。

  解排列组合问题的规律是:相邻问题捆绑法;不邻问题插空法;多排问题单排法;定位问题优先法;定序问题倍缩法;多元问题分类法;有序分配问题法;选取问题先排后排法;至多至少问题间接法。

  二项式系数与展开式某一项的系数易混,第r+1项的二项式系数为。二项式系数最大项与展开式中系数最大项易混。二项式系数最大项为中间一项或两项;展开式中系数最大项的求法要用解不等式组来确定r

  你掌握了三种常见的'概率公式吗?(①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公式;②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公式;③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公式。)

  二项式展开式的通项公式、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A发生k次的概率易记混。

  通项公式:它是第r+1项而不是第r项;

  事件A发生k次的概率:。其中k=0,1,2,3,…,n,且0

  求分布列的解答题你能把步骤写全吗?

  如何对总体分布进行估计?(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研究统计问题的一个基本思想方法,一般地,样本容量越大,这种估计就越精确,要求能画出频率分布表和频率分布直方图;理解频率分布直方图矩形面积的几何意义。)

  你还记得一般正态总体如何化为标准正态总体吗?(对任一正态总体来说,取值小于x的概率,其中表示标准正态总体取值小于的概率)

  数学高考知识点归纳 10

  解排列组合问题的依据是:分类相加,分步相乘,有序排列,无序组合。

  解排列组合问题的规律是:相邻问题捆绑法;不邻问题插空法;多排问题单排法;定位问题优先法;定序问题倍缩法;多元问题分类法;有序分配问题法;选取问题先排后排法;至多至少问题间接法。

  二项式系数与展开式某一项的系数易混,第r+1项的二项式系数为。二项式系数最大项与展开式中系数最大项易混。二项式系数最大项为中间一项或两项;展开式中系数最大项的求法要用解不等式组来确定r

  你掌握了三种常见的概率公式吗?(①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公式;②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公式;③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公式。)

  二项式展开式的通项公式、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A发生k次的概率易记混。

  通项公式:它是第r+1项而不是第r项;

  事件A发生k次的概率:。其中k=0,1,2,3,…,n,且0

  求分布列的解答题你能把步骤写全吗?

  如何对总体分布进行估计?(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研究统计问题的一个基本思想方法,一般地,样本容量越大,这种估计就越精确,要求能画出频率分布表和频率分布直方图;理解频率分布直方图矩形面积的几何意义。)

  你还记得一般正态总体如何化为标准正态总体吗?(对任一正态总体来说,取值小于x的概率,其中表示标准正态总体取值小于的概率)


高考数学易失分知识点范文5份(扩展2)

——高考数学的知识点归纳(5)份

  高考数学的知识点归纳 1

  1.等差数列的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若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差是d,则其通项公式为an=a1+(n-1)d.

  3.等差中项

  如果A=(a+b)/2,那么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

  4.等差数列的常用性质

  (1)通项公式的推广:an=am+(n-m)d(n,m∈N.).

  (2)若{an}为等差数列,且m+n=p+q,

  则am+an=ap+aq(m,n,p,q∈N.).

  (3)若{an}是等差数列,公差为d,则ak,ak+m,ak+2m,…(k,m∈N.)是公差为md的等差数列.

  (4)数列Sm,S2m-Sm,S3m-S2m,…也是等差数列.

  (5)S2n-1=(2n-1)an.

  (6)若n为偶数,则S偶-S奇=nd/2;

  若n为奇数,则S奇-S偶=a中(中间项).

  注意:

  一个推导

  利用倒序相加法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Sn=a1+a2+a3+…+an,①

  Sn=an+an-1+…+a1,②

  ①+②得:Sn=n(a1+an)/2

  两个技巧

  已知三个或四个数组成等差数列的一类问题,要善于设元.

  (1)若奇数个数成等差数列且和为定值时,可设为…,a-2d,a-d,a,a+d,a+2d,….

  (2)若偶数个数成等差数列且和为定值时,可设为…,a-3d,a-d,a+d,a+3d,…,其余各项再依据等差数列的定义进行对称设元.

  四种方法

  等差数列的判断方法

  (1)定义法:对于n≥2的任意自然数,验证an-an-1为同一常数;

  (2)等差中项法:验证2an-1=an+an-2(n≥3,n∈N.)都成立;

  (3)通项公式法:验证an=pn+q;

  (4)前n项和公式法:验证Sn=An2+Bn.

  注:后两种方法只能用来判断是否为等差数列,而不能用来证明等差数列.

  高考数学的知识点归纳 2

  一、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当命题“若A则B”为真时,A称为B的充分条件,B称为A的必要条件。

  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常用判断法

  1.定义法:判断B是A的'条件,实际上就是判断B=>A或者A=>B是否成立,只要把题目中所给的条件按逻辑关系画出箭头示意图,再利用定义判断即可

  2.转换法:当所给命题的充要条件不易判断时,可对命题进行等价装换,例如改用其逆否命题进行判断。

  3.集合法

  在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间的关系判断有困难时,可从集合的角度考虑,记条件p、q对应的集合分别为A、B,则:

  若A?B,则p是q的充分条件。

  若A?B,则p是q的必要条件。

  若A=B,则p是q的充要条件。

  若A?B,且B?A,则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三、知识扩展

  1.四种命题反映出命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结合实际问题,理解其关系(尤其是两种等价关系)的产生过程,关于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也可以叙述为:

  (1)交换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新命题就是原来命题的逆命题;

  (2)同时否定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新命题就是原来的否命题;

  (3)交换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且同时否定,所得的新命题就是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2.由于“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四种命题的关系的深化,他们之间存在这密切的联系,故在判断命题的条件的充要性时,可考虑“正难则反”的原则,即在正面判断较难时,可转化为应用该命题的逆否命题进行判断。一个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可以不止一个,必要条件也可以不止一个。

  高考数学的知识点归纳 3

  1.等差数列的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若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差是d,则其通项公式为an=a1+(n-1)d.

  3.等差中项

  如果A=(a+b)/2,那么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

  4.等差数列的常用性质

  (1)通项公式的推广:an=am+(n-m)d(n,m∈N.).

  (2)若{an}为等差数列,且m+n=p+q,

  则am+an=ap+aq(m,n,p,q∈N.).

  (3)若{an}是等差数列,公差为d,则ak,ak+m,ak+2m,…(k,m∈N.)是公差为md的等差数列.

  (4)数列Sm,S2m-Sm,S3m-S2m,…也是等差数列.

  (5)S2n-1=(2n-1)an.

  (6)若n为偶数,则S偶-S奇=nd/2;

  若n为奇数,则S奇-S偶=a中(中间项).

  注意:

  一个推导

  利用倒序相加法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Sn=a1+a2+a3+…+an,①

  Sn=an+an-1+…+a1,②

  ①+②得:Sn=n(a1+an)/2

  两个技巧

  已知三个或四个数组成等差数列的一类问题,要善于设元.

  (1)若奇数个数成等差数列且和为定值时,可设为…,a-2d,a-d,a,a+d,a+2d,….

  (2)若偶数个数成等差数列且和为定值时,可设为…,a-3d,a-d,a+d,a+3d,…,其余各项再依据等差数列的定义进行对称设元.

  四种方法

  等差数列的判断方法

  (1)定义法:对于n≥2的任意自然数,验证an-an-1为同一常数;

  (2)等差中项法:验证2an-1=an+an-2(n≥3,n∈N.)都成立;

  (3)通项公式法:验证an=pn+q;

  (4)前n项和公式法:验证Sn=An2+Bn.

  注:后两种方法只能用来判断是否为等差数列,而不能用来证明等差数列.

  高考数学的知识点归纳 4

  一、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1.用联结词且联结命题p和命题q,记作pq,读作p且q.

  2.用联结词或联结命题p和命题q,记作pq,读作p或q.

  3.对一个命题p全盘否定,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读作非p或p的否定.

  4.命题pq,pq,�p的真假判断:

  pq中p、q有一假为假,pq有一真为真,p与非p必定是一真一假.

  二、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1.全称量词与全称命题

  (1)短语所有的任意一个在逻辑中通常叫做全称量词,并用符号表示.

  (2)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叫做全称命题.

  (3)全称命题对M中任意一个x,有p(x)成立可用符号简记为xM,p(x),读作对任意x属于M,有p(x)成立.

  2.存在量词与特称命题

  (1)短语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在逻辑中通常叫做存在量词,并用符号表示.

  (2)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叫做特称命题.

  (3)特称命题存在M中的一个x0,使p(x0)成立可用符号简记为x0M,P(x0),读作存在M中的元素x0,使p(x0)成立.

  三、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的否定

  四、解题思路

  1.逻辑联结词与集合的关系

  或、且、非三个逻辑联结词,对应着集合运算中的并、交、补,因此,常常借助集合的并、交、补的意义来解答由或、且、非三个联结词构成的命题问题.

  2.正确区别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否命题是对原命题若p,则q的条件和结论分别加以否定而得到的命题,它既否定其条件,又否定其结论;命题的否定即非p,只是否定命题p的结论. 命题的否定与原命题的真假总是对立的,即两者中有且只有一个为真,而原命题与否命题的真假无必然联系.

  3.全称命题真假的判断方法

  (1)要判断一个全称命题是真命题,必须对限定的集合M中的每一个元素x,证明p(x)成立;

  (2)要判断一个全称命题是假命题,只要能举出集合M中的一个特殊值x=x0,使p(x0)不成立即可.

  4.特称命题真假的判断方法

  要判断一个特称命题是真命题,只要在限定的集合M中,找到一个x=x0,使p(x0)成立即可,否则这一特称命题就是假命题.

  高考数学的知识点归纳 5

  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

  ⒈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

  ⒉写出点M的集合;

  ⒊列出方程=0;

  ⒋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

  ⒌检验。

  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直译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和交轨法等。

  ⒈直译法:直接将条件翻译成等式,整理化简后即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

  ⒉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⒊相关点法:用动点Q的坐标x,y表示相关点P的坐标x0、y0,然后代入点P的坐标(x0,y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得到动点Q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

  ⒋参数法:当动点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往往先寻找x、y与某一变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

  ⒌交轨法: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

  直译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②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

  ③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

  ④代换依条件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关于X,Y的方程式,并化简;

  ⑤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高考数学易失分知识点范文5份(扩展3)

——高考数学易错知识点范本5份

  高考数学易错知识点 1

  遗忘空集致误

  错因分析:由于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因此,对于集合B高三经典纠错笔记:数学A,就有B=A,B高三经典纠错笔记:数学A,B,三种情况,在解题中如果思维不够缜密就有可能忽视了 B这种情况,导致解题结果错误。尤其是在解含有参数的集合问题时,更要充分注意当参数在某个范围内取值时所给的集合可能是空集这种情况。空集是一个特殊的集合,由于思维定式的原因,考生往往会在解题中遗忘了这个集合,导致解题错误或是解题不全面。

  易错点2

  忽视集合元素的三性致误

  错因分析: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集合元素的三性中互异性对解题的影响最大,特别是带有字母参数的集合,实际上就隐含着对字母参数的一些要求。在解题时也可以先确定字母参数的范围后,再具体解决问题。

  易错点3

  四种命题的结构不明致误

  错因分析:如果原命题是若 A则B,则这个命题的逆命题是若B则A,否命题是若┐A则┐B,逆否命题是若┐B则┐A。这里面有两组等价的命题,即原命题和它的逆否命题等价,否命题与逆命题等价。在解答由一个命题写出该命题的其他形式的命题时,一定要明确四种命题的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等价关系。另外,在否定一个命题时,要注意全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特称命题的否定是全称命题。如对a,b都是偶数的否定应该是a,b不都是偶数,而不应该是a ,b都是奇数。

  易错点4

  充分必要条件颠倒致误

  错因分析:对于两个条件A,B,如果A=B成立,则A是B的充分条件,B是A的必要条件;如果B=A成立,则A是B的必要条件,B是A的充分条件;如果AB,则A,B互为充分必要条件。解题时最容易出错的就是颠倒了充分性与必要性,所以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一定要根据充要条件的概念作出准确的判断。

  易错点5

  逻辑联结词理解不准致误

  错因分析:在判断含逻辑联结词的命题时很容易因为理解不准确而出现错误,在这里我们给出一些常用的判断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p=p真或q真,命题p=p假且q假(概括为一真即真);命题pq真p真且q真,pq假p假或q假(概括为一假即假);┐p真p假,┐p假p真(概括为一真一假)。

  易错点6

  求函数定义域忽视细节致误

  错因分析: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因此要求定义域就要根据函数解析式把各种情况下的自变量的限制条件找出来,列成不等式组,不等式组的解集就是该函数的定义域。在求一般函数定义域时要注意下面几点:(1)分母不为0;(2)偶次被开放式非负;(3)真数大于0;(4)0的0次幂没有意义。函数的定义域是非空的数集,在解决函数定义域时不要忘记了这点。对于复合函数,要注意外层函数的定义域是由内层函数的值域决定的。

  易错点7

  带有绝对值的函数单调性判断错误

  错因分析:带有绝对值的函数实质上就是分段函数,对于分段函数的单调性,有两种基本的判断方法:一是在各个段上根据函数的解析式所表示的函数的单调性求出单调区间,最后对各个段上的单调区间进行整合;二是画出这个分段函数的图象,结合函数图象、性质进行直观的判断。研究函数问题离不开函数图象,函数图象反应了函数的所有性质,在研究函数问题时要时时刻刻想到函数的图象,学会从函数图象上去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函数的几个不同的单调递增(减)区间,千万记住不要使用并集,只要指明这几个区间是该函数的单调递增(减)区间即可。

  易错点8

  求函数奇偶性的常见错误

  错因分析:求函数奇偶性的常见错误有求错函数定义域或是忽视函数定义域,对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前提条件不清,对分段函数奇偶性判断方法不当等。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首先要考虑函数的定义域,一个函数具备奇偶性的必要条件是这个函数的定义域区间关于原点对称,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函数一定是非奇非偶的函数。在定义域区间关于原点对称的前提下,再根据奇偶函数的定义进行判断,在用定义进行判断时要注意自变量在定义域区间内的任意性。

  易错点9

  抽象函数中推理不严密致误

  错因分析:很多抽象函数问题都是以抽象出某一类函数的共同特征而设计出来的,在解决问题时,可以通过类比这类函数中一些具体函数的性质去解决抽象函数的性质。解答抽象函数问题要注意特殊赋值法的应用,通过特殊赋值可以找到函数的不变性质,这个不变性质往往是进一步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抽象函数性质的证明是一种代数推理,和几何推理证明一样,要注意推理的严谨性,每一步推理都要有充分的条件,不可漏掉一些条件,更不要臆造条件,推理过程要层次分明,书写规范。

  易错点10

  函数零点定理使用不当致误

  错因分析: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存在c(a,b),使得f(c)=0,这个c也是方程f(c)=0的根,这个结论我们一般称之为函数的零点定理。函数的零点有变号零点和不变号零点,对于不变号零点,函数的零点定理是无能为力的,在解决函数的零点时要注意这个问题。

  易错点11

  混淆两类切线致误

  错因分析:曲线上一点处的切线是指以该点为切点的曲线的切线,这样的切线只有一条;曲线的过一个点的切线是指过这个点的曲线的所有切线,这个点如果在曲线上当然包括曲线在该点处的切线,曲线的过一个点的切线可能不止一条。因此求解曲线的切线问题时,首先要区分是什么类型的切线。

  易错点12

  混淆导数与单调性的关系致误

  错因分析:对于一个函数在某个区间上是增函数,如果认为函数的导函数在此区间上恒大于0,就会出错。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与其导函数的关系时一定要注意:一个函数的导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单调递增(减)的充要条件是这个函数的导函数在此区间上恒大(小)于等于0,且导函数在此区间的任意子区间上都不恒为零。

  易错点13

  导数与极值关系不清致误

  错因分析:在使用导数求函数极值时,很容易出现的.错误就是求出使导函数等于0的点,而没有对这些点左右两侧导函数的符号进行判断,误以为使导函数等于0的点就是函数的极值点。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是对导数与极值关系不清。可导函数在一个点处的导函数值为零只是这个函数在此点处取到极值的必要条件,光华专家提醒考生在使用导数求函数极值时一定要注意对极值点进行检验。

  易错点14

  用错基本公式致误

  错因分析: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1、公差为d,则其通项公式an=a1+(n-1)d,前n项和公式Sn=na1+n(n-1)d/2=(a1+an)d/2;等比数列的首项为a1、公比为q,则其通项公式an=a1pn-1,当公比q1时,前n项和公式Sn=a1(1-pn)/(1-q)=(a1-anq)/(1-q),当公比q=1时,前n项和公式Sn=na1。在数列的基础性试题中,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这几个公式是解题的根本,用错了公式,解题就失去了方向。

  易错点15

  an,Sn关系不清致误

  错因分析:在数列问题中,数列的通项an与其前n项和Sn之间存在关系:这个关系是对任意数列都成立的,但要注意的是这个关系式是分段的,在n=1和n2时这个关系式具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也是解题中经常出错的一个地方,在使用这个关系式时要牢牢记住其分段的特点。当题目中给出了数列{an}的an与Sn之间的关系时,这两者之间可以进行相互转换,知道了an的具体表达式可以通过数列求和的方法求出Sn,知道了Sn可以求出an,解题时要注意体会这种转换的相互性。

  易错点16

  对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理解错误

  错因分析: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在公差不为0时是关于n的常数项为0的二次函数。一般地,有结论若数列{an}的前N项和Sn=an2+bn+c(a,b,cR),则数列{an}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c=0在等差数列中,Sm,S2m-Sm,S3m-S2m(mN*)是等差数列。解决这类题目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考虑问题要全面,把各种可能性都考虑进去,认为正确的命题给以证明,认为不正确的命题举出反例予以驳斥。在等比数列中公比等于-1时是一个很特殊的情况,在解决有关问题时要注意这个特殊情况。

  高考数学易错知识点 2

  1易错点遗忘空集致误

  错因分析:由于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因此,对于集合B,就有B=A,B,B,三种情况,在解题中如果思维不够缜密就有可能忽视了B这种情况,导致解题结果错误。尤其是在解含有参数的集合问题时,更要充分注意当参数在某个范围内取值时所给的集合可能是空集这种情况。空集是一个特殊的集合,由于思维定式的原因,考生往往会在解题中遗忘了这个集合,导致解题错误或是解题不全面。

  2易错点忽视集合元素的三性致误

  错因分析: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集合元素的三性中互异性对解题的影响最大,特别是带有字母参数的集合,实际上就隐含着对字母参数的一些要求。在解题时也可以先确定字母参数的范围后,再具体解决问题。

  3易错点四种命题的结构不明致误

  错因分析:如果原命题是若A则B,则这个命题的逆命题是若B则A,否命题是若┐A则┐B,逆否命题是若┐B则┐A。

  这里面有两组等价的命题,即原命题和它的逆否命题等价,否命题与逆命题等价。在解答由一个命题写出该命题的其他形式的命题时,一定要明确四种命题的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等价关系。

  另外,在否定一个命题时,要注意全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特称命题的否定是全称命题。如对a,b都是偶数的否定应该是a,b不都是偶数,而不应该是a,b都是奇数。

  4易错点充分必要条件颠倒致误

  错因分析:对于两个条件A,B,如果A=B成立,则A是B的充分条件,B是A的必要条件;如果B=A成立,则A是B的必要条件,B是A的充分条件;如果AB,则A,B互为充分必要条件。解题时最容易出错的就是颠倒了充分性与必要性,所以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一定要根据充要条件的概念作出准确的判断。

  5易错点逻辑联结词理解不准致误

  错因分析:在判断含逻辑联结词的命题时很容易因为理解不准确而出现错误,在这里我们给出一些常用的判断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p=p真或q真,

  p=p假且q假(概括为一真即真);

  pq真p真且q真,

  pq假p假或q假(概括为一假即假);

  ┐p真p假,┐p假p真(概括为一真一假)。

  函数与导数

  6易错点求函数定义域忽视细节致误

  错因分析: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因此要求定义域就要根据函数解析式把各种情况下的自变量的限制条件找出来,列成不等式组,不等式组的解集就是该函数的定义域。

  在求一般函数定义域时要注意下面几点:

  (1)分母不为0;

  (2)偶次被开放式非负;

  (3)真数大于0;

  (4)0的0次幂没有意义。

  函数的定义域是非空的数集,在解决函数定义域时不要忘记了这点。对于复合函数,要注意外层函数的定义域是由内层函数的值域决定的。

  7易错点带有绝对值的函数单调性判断错误

  错因分析:带有绝对值的函数实质上就是分段函数,对于分段函数的单调性,有两种基本的判断方法:

  一是在各个段上根据函数的解析式所表示的函数的单调性求出单调区间,最后对各个段上的单调区间进行整合;

  二是画出这个分段函数的图象,结合函数图象、性质进行直观的判断。研究函数问题离不开函数图象,函数图象反应了函数的所有性质,在研究函数问题时要时时刻刻想到函数的图象,学会从函数图象上去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对于函数的几个不同的单调递增(减)区间,千万记住不要使用并集,只要指明这几个区间是该函数的单调递增(减)区间即可。

  8易错点求函数奇偶性的常见错误

  错因分析:求函数奇偶性的常见错误有求错函数定义域或是忽视函数定义域,对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前提条件不清,对分段函数奇偶性判断方法不当等。

  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首先要考虑函数的定义域,一个函数具备奇偶性的必要条件是这个函数的定义域区间关于原点对称,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函数一定是非奇非偶的函数。

  在定义域区间关于原点对称的前提下,再根据奇偶函数的定义进行判断,在用定义进行判断时要注意自变量在定义域区间内的任意性。

  9易错点抽象函数中推理不严密致误

  错因分析:很多抽象函数问题都是以抽象出某一类函数的共同特征而设计出来的,在解决问题时,可以通过类比这类函数中一些具体函数的性质去解决抽象函数的性质。

  解答抽象函数问题要注意特殊赋值法的应用,通过特殊赋值可以找到函数的不变性质,这个不变性质往往是进一步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抽象函数性质的证明是一种代数推理,和几何推理证明一样,要注意推理的严谨性,每一步推理都要有充分的条件,不可漏掉一些条件,更不要臆造条件,推理过程要层次分明,书写规范。

  10易错点函数零点定理使用不当致误

  错因分析: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存在c(a,b),使得f(c)=0,这个c也是方程f(c)=0的根,这个结论我们一般称之为函数的零点定理。

  函数的零点有变号零点和不变号零点,对于不变号零点,函数的零点定理是无能为力的,在解决函数的零点时要注意这个问题。

  11易错点混淆两类切线致误

  错因分析:曲线上一点处的切线是指以该点为切点的曲线的切线,这样的切线只有一条;曲线的过一个点的切线是指过这个点的曲线的所有切线,这个点如果在曲线上当然包括曲线在该点处的切线,曲线的过一个点的切线可能不止一条。因此求解曲线的切线问题时,首先要区分是什么类型的切线。

  12易错点混淆导数与单调性的关系致误

  错因分析:对于一个函数在某个区间上是增函数,如果认为函数的导函数在此区间上恒大于0,就会出错。

  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与其导函数的关系时一定要注意:一个函数的导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单调递增(减)的充要条件是这个函数的导函数在此区间上恒大(小)于等于0,且导函数在此区间的任意子区间上都不恒为零。

  13易错点导数与极值关系不清致误

  错因分析:在使用导数求函数极值时,很容易出现的错误就是求出使导函数等于0的点,而没有对这些点左右两侧导函数的符号进行判断,误以为使导函数等于0的点就是函数的极值点。

  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是对导数与极值关系不清。可导函数在一个点处的导函数值为零只是这个函数在此点处取到极值的必要条件,在此提醒广大考生在使用导数求函数极值时一定要注意对极值点进行检验。

  数列

  14易错点用错基本公式致误

  错因分析: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1、公差为d,则其通项公式an=a1+(n-1)d,前n项和公式Sn=na1+n(n-1)d/2=(a1+an)d/2;等比数列的首项为a1、公比为q,则其通项公式an=a1pn-1,当公比q1时,前n项和公式Sn=a1(1-pn)/(1-q)=(a1-anq)/(1-q),当公比q=1时,前n项和公式Sn=na1。在数列的基础性试题中,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这几个公式是解题的根本,用错了公式,解题就失去了方向。

  15易错点an,Sn关系不清致误

  错因分析:在数列问题中,数列的通项an与其前n项和Sn之间存在关系:

  这个关系是对任意数列都成立的,但要注意的是这个关系式是分段的,在n=1和n2时这个关系式具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也是解题中经常出错的一个地方,在使用这个关系式时要牢牢记住其分段的特点。

  当题目中给出了数列{an}的an与Sn之间的关系时,这两者之间可以进行相互转换,知道了an的具体表达式可以通过数列求和的方法求出Sn,知道了Sn可以求出an,解题时要注意体会这种转换的相互性。

  16易错点对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理解错误

  错因分析: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在公差不为0时是关于n的常数项为0的二次函数。

  一般地,有结论若数列{an}的前N项和Sn=an2+bn+c(a,b,cR),则数列{an}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c=0在等差数列中,Sm,S2m-Sm,S3m-S2m(mN*)是等差数列。

  解决这类题目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考虑问题要全面,把各种可能性都考虑进去,认为正确的命题给以证明,认为不正确的命题举出反例予以驳斥。在等比数列中公比等于-1时是一个很特殊的情况,在解决有关问题时要注意这个特殊情况。

  17易错点数列中的最值错误

  错因分析: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都是关于正整数的函数,要善于从函数的观点认识和理解数列问题。

  但是考生很容易忽视n为正整数的特点,或即使考虑了n为正整数,但对于n取何值时,能够取到最值求解出错。在关于正整数n的二次函数中其取最值的点要根据正整数距离二次函数的对称轴远*而定。

  18易错点错位相减求和时项数处理不当致误

  错因分析:错位相减求和法的适用环境是:数列是由一个等差数列和一个等比数列对应项的乘积所组成的,求其前n项和。基本方法是设这个和式为Sn,在这个和式两端同时乘以等比数列的公比得到另一个和式,这两个和式错一位相减,得到的和式要分三个部分:

  (1)原来数列的第一项;

  (2)一个等比数列的前(n-1)项的和;

  (3)原来数列的第n项乘以公比后在作差时出现的。在用错位相减法求数列的和时一定要注意处理好这三个部分,否则就会出错。

  高考数学易错知识点 3

  一、集合与函数

  1.进行集合的交、并、补运算时,不要忘了全集和空集的特殊情况,不要忘记了借助数轴和文氏图进行求解。

  2.在应用条件时,易A忽略是空集的情况

  3.你会用补集的思想解决有关问题吗?

  4.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有什么区别?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如何判断充分与必要条件?

  5.你知道“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形式”的区别。

  6.求解与函数有关的问题易忽略定义域优先的原则。

  7.判断函数奇偶性时,易忽略检验函数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8.求一个函数的解析式和一个函数的反函数时,易忽略标注该函数的定义域。

  9.原函数在区间[-a,a]上单调递增,则一定存在反函数,且反函数也单调递增;但一个函数存在反函数,此函数不一定单调。例如:。

  10.你熟练地掌握了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方法吗?定义法(取值, 作差, 判正负)和导数法

  11. 求函数单调性时,易错误地在多个单调区间之间添加符号“∪”和“或”;单调区间不能用集合或不等式表示。

  12.求函数的值域必须先求函数的定义域。

  13.如何应用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解题?①比较函数值的大小;②解抽象函数不等式;③求参数的范围(恒成立问题).这几种基本应用你掌握了吗?

  14.解对数函数问题时,你注意到真数与底数的限制条件了吗?

  (真数大于零,底数大于零且不等于1)字母底数还需讨论

  15.三个二次(哪三个二次?)的关系及应用掌握了吗?如何利用二次函数求最值?

  16.用换元法解题时易忽略换元前后的等价性,易忽略参数的范围。

  17.“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解”转化时,你是否注意到:当时,“方程有解”不能转化为。若原题中没有指出是二次方程,二次函数或二次不等式,你是否考虑到二次项系数可能为的零的情形?

  二、不等式

  1.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时,你是否注意到:“一正;二定;三等”.

  2.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及其几何意义是什么?

  3.解分式不等式应注意什么问题?用“根轴法”解整式(分式)不等式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4.解含参数不等式的通法是“定义域为前提,函数的单调性为基础,分类讨论是关键”,注意解完之后要写上:“综上,原不等式的解集是……”.

  5. 在求不等式的解集、定义域及值域时,其结果一定要用集合或区间表示;不能用不等式表示。

  6. 两个不等式相乘时,必须注意同向同正时才能相乘,即同向同正可乘;同时要注意“同号可倒”即a>b>0,a

  三、数列

  1.解决一些等比数列的前项和问题,你注意到要对公比及两种情况进行讨论了吗?

  2.在“已知,求”的问题中,你在利用公式时注意到了吗?(时,应有)需要验证,有些题目通项是分段函数。

  3.你知道存在的条件吗?(你理解数列、有穷数列、无穷数列的概念吗?你知道无穷数列的前项和与所有项的和的不同吗?什么样的无穷等比数列的所有项的和必定存在?

  4.数列单调性问题能否等同于对应函数的单调性问题?(数列是特殊函数,但其定义域中的值不是连续的。)

  5.应用数学归纳法一要注意步骤齐全,二要注意从到过程中,先假设时成立,再结合一些数学方法用来证明时也成立。

  四、三角函数

  1.正角、负角、零角、象限角的概念你清楚吗,若角的终边在坐标轴上,那它归哪个象限呢?你知道锐角与第一象限的角;终边相同的角和相等的角的区别吗?

  2.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单位圆内的三角函数线(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的定义你知道吗?

  3. 在解三角问题时,你注意到正切函数、余切函数的定义域了吗?你注意到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有界性了吗?

  4. 你还记得三角化简的通性通法吗?(切割化弦、降幂公式、用三角公式转化出现特殊角。 异角化同角,异名化同名,高次化低次)

  5. 反正弦、反余弦、反正切函数的取值范围分别是

  6.你还记得某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吗?

  7.掌握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及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你会写三角函数的单调区间吗?会写简单的三角不等式的解集吗?(要注意数形结合与书写规范,可别忘了),你是否清楚函数的图象可以由函数经过怎样的变换得到吗?

  五、*面向量

  1..数0有区别,的模为数0,它不是没有方向,而是方向不定。可以看成与任意向量*行,但与任意向量都不垂直。

  2..数量积与两个实数乘积的区别:

  在实数中:若,且ab=0,则b=0,但在向量的数量积中,若,且,不能推出。

  已知实数,且,则a=c,但在向量的数量积中没有。

  在实数中有,但是在向量的数量积中,这是因为左边是与共线的向量,而右边是与共线的向量。

  3.是向量与*行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是向量和向量夹角为钝角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六、解析几何

  1.在用点斜式、斜截式求直线的方程时,你是否注意到不存在的情况?

  2.用到角公式时,易将直线l1、l2的斜率k1、k2的顺序弄颠倒。

  3.直线的倾斜角、到的角、与的夹角的取值范围依次是。

  4. 定比分点的坐标公式是什么?(起点,中点,分点以及值可要搞清),在利用定比分点解题时,你注意到了吗?

  5. 对不重合的两条直线

  (建议在解题时,讨论后利用斜率和截距)

  6. 直线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直线方程可以理解为,但不要忘记当时,直线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都是0,亦为截距相等。

  7.解决线性规划问题的基本步骤是什么?请你注意解题格式和完整的文字表达。(①设出变量,写出目标函数②写出线性约束条件③画出可行域④作出目标函数对应的系列*行线,找到并求出最优解⑦应用题一定要有答。)

  8.三种圆锥曲线的定义、图形、标准方程、几何性质,椭圆与双曲线中的两个特征三角形你掌握了吗?

  9.圆、和椭圆的参数方程是怎样的?常用参数方程的方法解决哪一些问题?

  10.利用圆锥曲线第二定义解题时,你是否注意到定义中的定比前后项的顺序?如何利用第二定义推出圆锥曲线的焦半径公式?如何应用焦半径公式?

  11. 通径是抛物线的所有焦点弦中最短的弦。(想一想在双曲线中的结论?)

  12. 在用圆锥曲线与直线联立求解时,消元后得到的方程中要注意:二次项的系数是否为零?椭圆,双曲线二次项系数为零时直线与其只有一个交点,判别式的限制。(求交点,弦长,中点,斜率,对称,存在性问题都在下进行).

  13.解析几何问题的求解中,*面几何知识利用了吗?题目中是否已经有坐标系了,是否需要建立直角坐标系?

  七、立体几何

  1.你掌握了空间图形在*面上的直观画法吗?(斜二测画法)。

  2.线面*行和面面*行的定义、判定和性质定理你掌握了吗?线线*行、线面*行、面面*行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和转化在解决立几问题中的应用是怎样的?每种*行之间转换的条件是什么?

  3.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你记住了吗?你知道三垂线定理的关键是什么吗?(一面、四线、三垂直、立柱即面的垂线是关键)一面四直线,立柱是关键,垂直三处见

  4.线面*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在应用时都是三个条件,但这三个条件易混为一谈;面面*行的判定定理易把条件错误地记为”一个*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行”而导致证明过程跨步太大。

  5.求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面所成的角和二面角时,如果所求的角为90°,那么就不要忘了还有一种求角的方法即用证明它们垂直的方法。

  6.异面直线所成角利用“*移法”求解时,一定要注意*移后所得角等于所求角(或其补角),特别是题目告诉异面直线所成角,应用时一定要从题意出发,是用锐角还是其补角,还是两种情况都有可能。

  7.你知道公式:和中每一字母的意思吗?能够熟练地应用它们解题吗?

  8. 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范围:0°<α≤90°< p="">

  直线与*面所成的角的范围:0o≤α≤90°

  高考数学易错知识点 4

  易错点1 用错基本公式致误

  错因分析: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1、公差为d,则其通项公式an=a1+(n-1)d,前n项和公式Sn=na1+n(n-1)d/2=(a1+an)d/2;等比数列的首项为a1、公比为q,则其通项公式an=a1pn-1,当公比q≠1时,前n项和公式Sn=a1(1-pn)/(1-q)=(a1-anq)/(1-q),当公比q=1时,前n项和公式Sn=na1。在数列的基础性试题中,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这几个公式是解题的根本,用错了公式,解题就失去了方向。

  易错点2 an,Sn关系不清致误

  错因分析:在数列问题中,数列的通项an与其前n项和Sn之间存在关系:

  这个关系是对任意数列都成立的,但要注意的是这个关系式是分段的,在n=1和n≥2时这个关系式具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也是解题中经常出错的一个地方,在使用这个关系式时要牢牢记住其“分段”的特点。当题目中给出了数列{an}的an与Sn之间的关系时,这两者之间可以进行相互转换,知道了an的具体表达式可以通过数列求和的方法求出Sn,知道了Sn可以求出an,解题时要注意体会这种转换的相互性。

  易错点3 对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理解错误

  错因分析: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在公差不为0时是关于n的常数项为0的二次函数。一般地,有结论“若数列{an}的前N项和Sn=an2+bn+c(a,b,c∈R),则数列{an}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c=0”;在等差数列中,Sm,S2m-Sm,S3m-S2m(m∈N*)是等差数列。解决这类题目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考虑问题要全面,把各种可能性都考虑进去,认为正确的命题给以证明,认为不正确的命题举出反例予以驳斥。在等比数列中公比等于-1时是一个很特殊的情况,在解决有关问题时要注意这个特殊情况。

  易错点4数列中的最值错误

  错因分析: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都是关于正整数的函数,要善于从函数的观点认识和理解数列问题。但是考生很容易忽视n为正整数的特点,或即使考虑了n为正整数,但对于n取何值时,能够取到最值求解出错。在关于正整数n的二次函数中其取最值的点要根据正整数距离二次函数的对称轴远*而定。

  易错点5 错位相减求和时项数处理不当致误

  错因分析:错位相减求和法的适用环境是:数列是由一个等差数列和一个等比数列对应项的乘积所组成的,求其前n项和。基本方法是设这个和式为Sn,在这个和式两端同时乘以等比数列的公比得到另一个和式,这两个和式错一位相减,得到的和式要分三个部分:

  (1)原来数列的第一项;

  (2)一个等比数列的前(n-1)项的和;

  (3)原来数列的第n项乘以公比后在作差时出现的。在用错位相减法求数列的和时一定要注意处理好这三个部分,否则就会出错。

  高考数学易错知识点 5

  易错点 遗忘空集导致错误

  错因分析:由于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因此,对于集合B,就有B=A,B,B,三种情况,在解题中如果思维不够缜密就有可能忽视了 B这种情况,导致解题结果错误。尤其是在解含有参数的集合问题时,更要充分注意当参数在某个范围内取值时所给的集合可能是空集这种情况。空集是一个特殊的集合,由于思维定式的原因,考生往往会在解题中遗忘了这个集合,导致解题错误或是解题不全面。

  易错点 忽视集合元素的三性致误

  错因分析: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集合元素的三性中互异性对解题的影响最大,特别是带有字母参数的集合,实际上就隐含着对字母参数的一些要求。在解题时也可以先确定字母参数的范围后,再具体解决问题。

  易错点 四种命题的结构不明致误

  错因分析:如果原命题是若 A则B,则这个命题的逆命题是若B则A,否命题是若┐A则┐B,逆否命题是若┐B则┐A。

  这里面有两组等价的命题,即原命题和它的逆否命题等价,否命题与逆命题等价。在解答由一个命题写出该命题的其他形式的命题时,一定要明确四种命题的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等价关系。

  另外,在否定一个命题时,要注意全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特称命题的否定是全称命题。如对a,b都是偶数的否定应该是a,b不都是偶数,而不应该是a ,b都是奇数。

  易错点 充分必要条件颠倒致误

  错因分析:对于两个条件A,B,如果A=B成立,则A是B的充分条件,B是A的必要条件;如果B=A成立,则A是B的必要条件,B是A的充分条件;如果AB,则A,B互为充分必要条件。解题时最容易出错的就是颠倒了充分性与必要性,所以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一定要根据充要条件的概念作出准确的判断。

  易错点 逻辑联结词理解不准致误

  错因分析:在判断含逻辑联结词的命题时很容易因为理解不准确而出现错误,在这里我们给出一些常用的判断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p=p真或q真,

  p=p假且q假(概括为一真即真);

  pq真p真且q真,

  pq假p假或q假(概括为一假即假);

  ┐p真p假,┐p假p真(概括为一真一假)。

  二、函数与导数

  易错点 求函数定义域忽视细节致误

  错因分析: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因此要求定义域就要根据函数解析式把各种情况下的自变量的限制条件找出来,列成不等式组,不等式组的解集就是该函数的定义域。

  在求一般函数定义域时要注意下面几点:

  (1)分母不为0;

  (2)偶次被开放式非负;

  (3)真数大于0;

  (4)0的0次幂没有意义。

  函数的定义域是非空的数集,在解决函数定义域时不要忘记了这点。对于复合函数,要注意外层函数的定义域是由内层函数的值域决定的。

  易错点 带有绝对值的函数单调性判断错误

  错因分析:带有绝对值的函数实质上就是分段函数,对于分段函数的单调性,有两种基本的判断方法:

  一是在各个段上根据函数的解析式所表示的函数的单调性求出单调区间,最后对各个段上的单调区间进行整合;

  二是画出这个分段函数的图象,结合函数图象、性质进行直观的判断。研究函数问题离不开函数图象,函数图象反应了函数的所有性质,在研究函数问题时要时时刻刻想到函数的图象,学会从函数图象上去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对于函数的几个不同的单调递增(减)区间,千万记住不要使用并集,只要指明这几个区间是该函数的单调递增(减)区间即可。

  易错点 求函数奇偶性的常见错误

  错因分析:求函数奇偶性的常见错误有求错函数定义域或是忽视函数定义域,对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前提条件不清,对分段函数奇偶性判断方法不当等。

  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首先要考虑函数的定义域,一个函数具备奇偶性的必要条件是这个函数的定义域区间关于原点对称,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函数一定是非奇非偶的函数。

  在定义域区间关于原点对称的前提下,再根据奇偶函数的定义进行判断,在用定义进行判断时要注意自变量在定义域区间内的任意性。

  易错点 抽象函数中推理不严密致误

  错因分析:很多抽象函数问题都是以抽象出某一类函数的共同特征而设计出来的,在解决问题时,可以通过类比这类函数中一些具体函数的性质去解决抽象函数的性质。

  解答抽象函数问题要注意特殊赋值法的应用,通过特殊赋值可以找到函数的不变性质,这个不变性质往往是进一步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抽象函数性质的证明是一种代数推理,和几何推理证明一样,要注意推理的严谨性,每一步推理都要有充分的条件,不可漏掉一些条件,更不要臆造条件,推理过程要层次分明,书写规范。

  易错点 函数零点定理使用不当致误

  错因分析: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存在c(a,b),使得f(c)=0,这个c也是方程f(c)=0的根,这个结论我们一般称之为函数的零点定理。

  函数的零点有变号零点和不变号零点,对于不变号零点,函数的零点定理是无能为力的,在解决函数的零点时要注意这个问题。

  易错点 混淆两类切线致误

  错因分析:曲线上一点处的切线是指以该点为切点的曲线的切线,这样的切线只有一条;曲线的过一个点的切线是指过这个点的曲线的所有切线,这个点如果在曲线上当然包括曲线在该点处的切线,曲线的过一个点的切线可能不止一条。因此求解曲线的切线问题时,首先要区分是什么类型的切线。

  易错点 混淆导数与单调性的关系致误

  错因分析:对于一个函数在某个区间上是增函数,如果认为函数的导函数在此区间上恒大于0,就会出错。

  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与其导函数的关系时一定要注意:一个函数的导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单调递增(减)的充要条件是这个函数的导函数在此区间上恒大(小)于等于0,且导函数在此区间的任意子区间上都不恒为零。

  易错点 导数与极值关系不清致误

  错因分析:在使用导数求函数极值时,很容易出现的错误就是求出使导函数等于0的点,而没有对这些点左右两侧导函数的符号进行判断,误以为使导函数等于0的点就是函数的极值点。

  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是对导数与极值关系不清。可导函数在一个点处的导函数值为零只是这个函数在此点处取到极值的必要条件,在此提醒广大考生在使用导数求函数极值时一定要注意对极值点进行检验。

  三、数列

  易错点 用错基本公式致误

  错因分析: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1、公差为d,则其通项公式an=a1+(n-1)d,前n项和公式Sn=na1+n(n-1)d/2=(a1+an)d/2;等比数列的首项为a1、公比为q,则其通项公式an=a1pn-1,当公比q1时,前n项和公式Sn=a1(1-pn)/(1-q)=(a1-anq)/(1-q),当公比q=1时,前n项和公式Sn=na1。在数列的基础性试题中,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这几个公式是解题的根本,用错了公式,解题就失去了方向。

  易错点 an,Sn关系不清致误

  错因分析:在数列问题中,数列的通项an与其前n项和Sn之间存在关系:

  这个关系是对任意数列都成立的,但要注意的是这个关系式是分段的,在n=1和n2时这个关系式具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也是解题中经常出错的一个地方,在使用这个关系式时要牢牢记住其分段的特点。

  当题目中给出了数列{an}的an与Sn之间的关系时,这两者之间可以进行相互转换,知道了an的具体表达式可以通过数列求和的方法求出Sn,知道了Sn可以求出an,解题时要注意体会这种转换的相互性。

  易错点 对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理解错误

  错因分析: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在公差不为0时是关于n的常数项为0的二次函数。

  一般地,有结论若数列{an}的前N项和Sn=an2+bn+c(a,b,cR),则数列{an}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c=0在等差数列中,Sm,S2m-Sm,S3m-S2m(mN*)是等差数列。

  解决这类题目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考虑问题要全面,把各种可能性都考虑进去,认为正确的命题给以证明,认为不正确的命题举出反例予以驳斥。在等比数列中公比等于-1时是一个很特殊的情况,在解决有关问题时要注意这个特殊情况。

  易错点 数列中的最值错误

  错因分析: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都是关于正整数的函数,要善于从函数的观点认识和理解数列问题。

  但是考生很容易忽视n为正整数的特点,或即使考虑了n为正整数,但对于n取何值时,能够取到最值求解出错。在关于正整数n的二次函数中其取最值的点要根据正整数距离二次函数的对称轴远*而定。

  易错点 错位相减求和时项数处理不当致误

  错因分析:错位相减求和法的适用环境是:数列是由一个等差数列和一个等比数列对应项的乘积所组成的,求其前n项和。基本方法是设这个和式为Sn,在这个和式两端同时乘以等比数列的公比得到另一个和式,这两个和式错一位相减,得到的和式要分三个部分:

  (1)原来数列的第一项;

  (2)一个等比数列的前(n-1)项的和;

  (3)原来数列的第n项乘以公比后在作差时出现的。在用错位相减法求数列的和时一定要注意处理好这三个部分,否则就会出错。


高考数学易失分知识点范文5份(扩展4)

——数学高考知识点 (菁华6篇)

数学高考知识点1

  1、基本概念:

  (1)事件的包含、并事件、交事件、相等事件

  (2)若A∩B为不可能事件,即A∩B=ф,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斥;

  (3)若A∩B为不可能事件,A∪B为必然事件,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为对立事件;

  (4)当事件A与B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A∪B)=P(A)+P(B);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则A∪B为必然事件,所以P(A∪B)=P(A)+P(B)=1,于是有P(A)=1—P(B)

  2、概率的基本性质:

  1)必然事件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概率为0,因此0≤P(A)≤1;

  2)当事件A与B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A∪B)=P(A)+P(B);

  3)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则A∪B为必然事件,所以P(A∪B)=P(A)+P(B)=1,于是有P(A)=1—P(B);

  4)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互斥事件是指事件A与事件B在一次试验中不会同时发生,其具体包括三种不同的情形:(1)事件A发生且事件B不发生;(2)事件A不发生且事件B发生;(3)事件A与事件B同时不发生,而对立事件是指事件A与事件B有且仅有一个发生,其包括两种情形;(1)事件A发生B不发生;(2)事件B发生事件A不发生,对立事件互斥事件的特殊情形。

数学高考知识点2

  (1)直线与*面*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线面*行的判定定理:*面外一条直线与此*面内一条直线*行,则该直线与此*面*行。

  线线*行线面*行

  线面*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面*行,经过这条直线的*面和这个*面相交,

  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行。线面*行线线*行

  (2)*面与*面*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两个*面*行的判定定理

  (1)如果一个*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行于另一个*面,那么这两个*面*行

  (线面*行→面面*行),

  (2)如果在两个*面内,各有两组相交直线对应*行,那么这两个*面*行。

  (线线*行→面面*行),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面*行,

  两个*面*行的性质定理

  (1)如果两个*面*行,那么某一个*面内的直线与另一个*面*行。(面面*行→线面*行)

  (2)如果两个*行*面都和第三个*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行。(面面*行→线线*行)

数学高考知识点3

  不等式的解法:

  (1)一元二次不等式: 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项系数小于零的,同解变形为二次项系数大于零;注:要对 进行讨论:

  (2)绝对值不等式:若 ,则 ; ;

  注意:

  (1)解有关绝对值的问题,考虑去绝对值,去绝对值的方法有:

  ⑴对绝对值内的部分按大于、等于、小于零进行讨论去绝对值;

  (2).通过两边*方去绝对值;需要注意的是不等号两边为非负值。

  (3).含有多个绝对值符号的不等式可用按零点分区间讨论的方法来解。

  (4)分式不等式的解法:通解变形为整式不等式;

  (5)不等式组的解法: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每个不等式的解集,然后求其交集,即是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求交集中,通常把每个不等式的解集画在同一条数轴上,取它们的公共部分。

  (6)解含有参数的不等式:

  解含参数的不等式时,首先应注意考察是否需要进行分类讨论.如果遇到下述情况则一般需要讨论:

  ①不等式两端乘除一个含参数的式子时,则需讨论这个式子的正、负、零性.

  ②在求解过程中,需要使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时,则需对它们的底数进行讨论.

  ③在解含有字母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时,需要考虑相应的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状况(有时要分析△),比较两个根的大小,设根为 (或更多)但含参数,要讨论。

数学高考知识点4

  1.遗忘空集致误

  由于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因此B=?时也满足B?A.解含有参数的集合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当参数在某个范围内取值时所给的集合可能是空集这种情况.

  2.忽视集合元素的三性致误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集合元素的三性中互异性对解题的影响最大,特别是带有字母参数的集合,实际上就隐含着对字母参数的一些要求.

  3.混淆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命题的“否定”与命题的“否命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命题p的否定是否定命题所作的判断,而“否命题”是对“若p,则q”形式的命题而言,既要否定条件也要否定结论.

  4.充分条件、必要条件颠倒致误

  对于两个条件A,B,如果A?B成立,则A是B的充分条件,B是A的必要条件;如果B?A成立,则A是B的必要条件,B是A的充分条件;如果A?B,则A,B互为充分必要条件.解题时最容易出错的就是颠倒了充分性与必要性,所以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一定要根据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作出准确的判断.

  5.“或”“且”“非”理解不准致误

  命题p∨q真?p真或q真,命题p∨q假?p假且q假(概括为一真即真);命题p∧q真?p真且q真,命题p∧q假?p假或q假(概括为一假即假);綈p真?p假,綈p假?p真(概括为一真一假).求参数取值范围的题目,也可以把“或”“且”“非”与集合的“并”“交”“补”对应起来进行理解,通过集合的运算求解.

  6.函数的单调区间理解不准致误

  在研究函数问题时要时时刻刻想到“函数的图像”,学会从函数图像上去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函数的几个不同的单调递增(减)区间,切忌使用并集,只要指明这几个区间是该函数的单调递增(减)区间即可.

  7.判断函数奇偶性忽略定义域致误

  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首先要考虑函数的定义域,一个函数具备奇偶性的必要条件是这个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函数一定是非奇非偶函数.

  8.函数零点定理使用不当致误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像是一条连续的曲线,并且有f(a)f(b)<0 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但f(a)f(b)">0时,不能否定函数y=f(x)在(a,b)内有零点.函数的零点有“变号零点”和“不变号零点”,对于“不变号零点”函数的零点定理是“无能为力”的,在解决函数的零点问题时要注意这个问题.

  13.忽视零向量致误

  零向量是向量中最特殊的向量,规定零向量的长度为0,其方向是任意的,零向量与任意向量都共线.它在向量中的位置正如实数中0的位置一样,但有了它容易引起一些混淆,稍微考虑不到就会出错,考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14.向量夹角范围不清致误

  解题时要全面考虑问题.数学试题中往往隐含着一些容易被考生所忽视的因素,能不能在解题时把这些因素考虑到,是解题成功的关键,如当a·b<0时,a与b的夹角不一定为钝角,要注意θ=π的情况.

  15.an与Sn关系不清致误

  在数列问题中,数列的通项an与其前n项和Sn之间存在下列关系:an=S1,n=1,Sn-Sn-1,n≥2.这个关系对任意数列都是成立的,但要注意的是这个关系式是分段的,在n=1和n≥2时这个关系式具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也是解题中经常出错的一个地方,在使用这个关系式时要牢牢记住其“分段”的特点.

  16.对数列的定义、性质理解错误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在公差不为零时是关于n的常数项为零的二次函数;一般地,有结论“若数列{an}的前n项和Sn=an2+bn+c(a,b,c∈R),则数列{an}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c=0”;在等差数列中,Sm,S2m-Sm,S3m-S2m(m∈N*)是等差数列.

  17.数列中的最值错误

  数列问题中其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都是关于正整数n的函数,要善于从函数的观点认识和理解数列问题.数列的通项an与前n项和Sn的关系是高考的命题重点,解题时要注意把n=1和n≥2分开讨论,再看能不能统一.在关于正整数n的二次函数中其取最值的点要根据正整数距离二次函数的对称轴的远*而定.

  18.错位相减求和项处理不当致误

  错位相减求和法的适用条件:数列是由一个等差数列和一个等比数列对应项的乘积所组成的,求其前n项和.基本方法是设这个和式为Sn,在这个和式两端同时乘以等比数列的公比得到另一个和式,这两个和式错一位相减,就把问题转化为以求一个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或前n-1项和为主的求和问题.这里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就是错位相减后对剩余项的处理.

  19.不等式性质应用不当致误

  在使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推理论证时一定要准确,特别是不等式两端同时乘以或同时除以一个数式、两个不等式相乘、一个不等式两端同时n次方时,一定要注意使其能够这样做的条件,如果忽视了不等式性质成立的前提条件就会出现错误.

  20.忽视基本不等式应用条件致误

  利用基本不等式a+b≥2ab以及变式ab≤a+b22等求函数的最值时,务必注意a,b为正数(或a,b非负),ab或a+b其中之一应是定值,特别要注意等号成立的条件.对形如y=ax+bx(a,b>0)的函数,在应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最值时,一定要注意ax,bx的符号,必要时要进行分类讨论,另外要注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在此范围内等号能否取到.

  21.解含参数的不等式分类不当

  解形如ax2+bx+c>0的不等式时,首先要考虑对x2的系数进行分类讨论.当a=0时,这个不等式是一次不等式,解的时候还要对b,c进一步分类讨论;当a≠0且Δ>0时,不等式可化为a(x-x1)(x-x2)>0,其中x1,x2(x1

  22.不等式恒成立问题致误

  解决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常规求法是:借助相应函数的单调性求解,其中的主要方法有数形结合法、变量分离法、主元法.通过最值产生结论.应注意恒成立与存在性问题的区别,如对任意x∈[a,b]都有f(x)≤g(x)成立,即f(x)-g(x)≤0的恒成立问题,但对存在x∈[a,b],使f(x)≤g(x)成立,则为存在性问题,即f(x)min≤g(x)max,应特别注意两函数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关系

  23.忽视三视图中的实、虚线致误

  三视图是根据正投影原理进行绘制,严格按照“长对正,高*齐,宽相等”的规则去画,若相邻两物体的表面相交,表面的交线是它们的原分界线,且分界线和可视轮廓线都用实线画出,不可见的轮廓线用虚线画出,这一点很容易疏忽.

  24.面积体积计算转化不灵活致误

  面积、体积的计算既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要用到一些重要的思想方法,是高考考查的重要题型.因此要熟练掌握以下几种常用的思想方法.(1)还台为锥的思想:这是处理台体时常用的思想方法.(2)割补法:求不规则图形面积或几何体体积时常用.(3)等积变换法:充分利用三棱锥的任意一个面都可作为底面的特点,灵活求解三棱锥的体积.(4)截面法:尤其是关于旋转体及与旋转体有关的组合问题,常画出轴截面进行分析求解.

  25.随意推广*面几何中结论致误

  *面几何中有些概念和性质,推广到空间中不一定成立.例如“过直线外一点只能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行”等性质在空间中就不成立.

  26.对折叠与展开问题认识不清致误

  折叠与展开是立体几何中的常用思想方法,此类问题注意折叠或展开过程中*面图形与空间图形中的变量与不变量,不仅要注意哪些变了,哪些没变,还要注意位置关系的变化.

  27.点、线、面位置关系不清致误

  关于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组合判断类试题是高考全面考查考生对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定和性质掌握程度的理想题型,历来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有两个:一是逐个寻找反例作出否定的判断或逐个进行逻辑证明作出肯定的判断;二是结合长方体模型或实际空间位置(如课桌、教室)作出判断,但要注意定理应用准确、考虑问题全面细致.

  28.忽视斜率不存在致误

  在解决两直线*行的相关问题时,若利用l1∥l2?k1=k2来求解,则要注意其前提条件是两直线不重合且斜率存在.如果忽略k1,k2不存在的情况,就会导致错解.这类问题也可以利用如下的结论求解,即直线l1:A1x+B1y+C1=0与l2:A2x+B2y+C2=0*行的必要条件是A1B2-A2B1=0,在求出具体数值后代入检验,看看两条直线是不是重合从而确定问题的答案.对于解决两直线垂直的相关问题时也有类似的情况.利用l1⊥l2?k1·k2=-1时,要注意其前提条件是k1与k2必须同时存在.利用直线l1:A1x+B1y+C1=0与l2:A2x+B2y+C2=0垂直的充要条件是A1A2+B1B2=0,就可以避免讨论.

  29.忽视零截距致误

  解决有关直线的截距问题时应注意两点:一是求解时一定不要忽略截距为零这种特殊情况;二是要明确截距为零的直线不能写成截距式.因此解决这类问题时要进行分类讨论,不要漏掉截距为零时的情况.

  30.忽视圆锥曲线定义中条件致误

  利用椭圆、双曲线的定义解题时,要注意两种曲线的定义形式及其限制条件.如在双曲线的定义中,有两点是缺一不可的:其一,绝对值;其二,2a<|F1F2|.如果不满足第一个条件,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差为常数,而不是差的绝对值为常数,那么其轨迹只能是双曲线的一支.

  31.误判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

  过定点的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基本的解决思路有两个:一是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来确定,但一定要注意,利用判别式的前提是二次项系数不为零,当二次项系数为零时,直线与双曲线的渐*线*行(或重合),也就是直线与双曲线最多只有一个交点;二是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画出图形,根据图形判断直线和双曲线各种位置关系.在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中,抛物线和双曲线都有特殊情况,在解题时要注意,不要忘记其特殊性.

  32.两个计数原理不清致误

  分步加法计数原理与分类乘法计数原理是解决排列组合问题最基本的原理,故理解“分类用加、分步用乘”是解决排列组合问题的前提,在解题时,要分析计数对象的本质特征与形成过程,按照事件的结果来分类,按照事件的发生过程来分步,然后应用两个基本原理解决.对于较复杂的问题既要用到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又要用到分步乘法计数原理,一般是先分类,每一类中再分步,注意分类、分步时要不重复、不遗漏,对于“至少、至多”型问题除了可以用分类方法处理外,还可以用间接法处理.

  33.排列、组合不分致误

  为了简化问题和表达方便,解题时应将具有实际意义的排列组合问题符号化、数学化,建立适当的模型,再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建立模型的关键是判断所求问题是排列问题还是组合问题,其依据主要是看元素的组成有没有顺序性,有顺序性的是排列问题,无顺序性的是组合问题.

  34.混淆项系数与二项式系数致误

  在二项式(a+b)n的展开式中,其通项Tr+1=Crnan-rbr是指展开式的第r+1项,因此展开式中第1,2,3,…,n项的二项式系数分别是C0n,C1n,C2n,…,Cn-1n,而不是C1n,C2n,C3n,…,Cnn.而项的系数是二项式系数与其他数字因数的积.

  35.循环结束判断不准致误

  控制循环结构的是计数变量和累加变量的变化规律以及循环结束的条件.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弄清楚这两个变量的变化规律,其次要看清楚循环结束的条件,这个条件由输出要求所决定,看清楚是满足条件时结束还是不满足条件时结束.

  36.条件结构对条件判断不准致误

  条件结构的程序框图中对判断条件的分类是逐级进行的,其中没有遗漏也没有重复,在解题时对判断条件要仔细辨别,看清楚条件和函数的对应关系,对条件中的数值不要漏掉也不要重复了端点值.

  37.复数的概念不清致误

  对于复数a+bi(a,b∈R),a叫做实部,b叫做虚部;当且仅当b=0时,复数a+bi(a,b∈R)是实数a;当b≠0时,复数z=a+bi叫做虚数;当a=0且b≠0时,z=bi叫做纯虚数.解决复数概念类试题要仔细区分以上概念差别,防止出错.另外,i2=-1是实现实数与虚数互化的桥梁,要适时进行转化,解题时极易丢掉“-”而出错.

数学高考知识点5

  在用点斜式、斜截式求直线的方程时,你是否注意到不存在的情况?

  用到角公式时,易将直线l1、l2的斜率k1、k2的顺序弄颠倒。

  直线的倾斜角、到的角、与的夹角的取值范围依次是。

  定比分点的坐标公式是什么?(起点,中点,分点以及值可要搞清),在利用定比分点解题时,你注意到了吗?

  对不重合的两条直线

  (建议在解题时,讨论后利用斜率和截距)

  直线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直线方程可以理解为,但不要忘记当时,直线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都是0,亦为截距相等。

  解决线性规划问题的基本步骤是什么?请你注意解题格式和完整的文字表达。(①设出变量,写出目标函数②写出线性约束条件③画出可行域④作出目标函数对应的系列*行线,找到并求出最优解⑦应用题一定要有答。)

  三种圆锥曲线的定义、图形、标准方程、几何性质,椭圆与双曲线中的两个特征三角形你掌握了吗?

  圆、和椭圆的参数方程是怎样的?常用参数方程的方法解决哪一些问题?

  利用圆锥曲线第二定义解题时,你是否注意到定义中的定比前后项的顺序?如何利用第二定义推出圆锥曲线的焦半径公式?如何应用焦半径公式?

  通径是抛物线的所有焦点弦中最短的弦。(想一想在双曲线中的结论?)

  在用圆锥曲线与直线联立求解时,消元后得到的方程中要注意:二次项的系数是否为零?椭圆,双曲线二次项系数为零时直线与其只有一个交点,判别式的限制。(求交点,弦长,中点,斜率,对称,存在性问题都在下进行)。

数学高考知识点6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归纳必修一:

  1、集合与函数的概念(这部分知识抽象,较难理解)2、基本的初等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3、函数的性质及应用(比较抽象,较难理解)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归纳必修二:

  1、立体几何(1)、证明:垂直(多考查面面垂直)、*行(2)、求解:主要是夹角问题,包括线面角和面面角。

  这部分知识是高一学生的难点,比如:一个角实际上是一个锐角,但是在图中显示的钝角等等一些问题,需要学生的立体意识较强。这部分知识高考占22---27分

  2、直线方程:高考时不单独命题,易和圆锥曲线结合命题

  3、圆方程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归纳必修三:

  1、算法初步:高考必考内容,5分(选择或填空)2、统计:3、概率:高考必考内容,09年理科占到15分,文科数学占到5分。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归纳必修四:

  1、三角函数:(图像、性质、高中重难点,)必考大题:15---20分,并且经常和其他函数混合起来考查。

  2、*面向量:高考不单独命题,易和三角函数、圆锥曲线结合命题。09年理科占到5分,文科占到13分。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归纳必修五:

  1、解三角形:(正、余弦定理、三角恒等变换)高考中理科占到22分左右,文科数学占到13分左右2、数列:高考必考,17---22分3、不等式:(线性规划,听课时易理解,但做题较复杂,应掌握技巧。高考必考5分)不等式不单独命题,一般和函数结合求最值、解集。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归纳文科选修:

  选修1--1:重点:高考占30分

  1、逻辑用语:一般不考,若考也是和集合放一块考2、圆锥曲线:3、导数、导数的应用(高考必考)

  选修1--2:

  1、统计:2、推理证明:一般不考,若考会是填空题3、复数:(新课标比老课本难的多,高考必考内容)。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归纳理科选修:

  选修2--1:1、逻辑用语2、圆锥曲线3、空间向量:(利用空间向量可以把立体几何做题简便化)选修2--2:1、导数与微积分2、推理证明:一般不考3、复数

  选修2--3:1、计数原理:(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掌握这部分知识点需要大量做题找规律,无技巧。高考必考,10分2、随机变量及其分布:不单独命题3、统计:


高考数学易失分知识点范文5份(扩展5)

——数学高考知识点总结 (菁华6篇)

数学高考知识点总结1

  一、集合与函数

  1.进行集合的交、并、补运算时,不要忘了全集和空集的特殊情况,不要忘记了借助数轴和文氏图进行求解。

  2.在应用条件时,易A忽略是空集的情况

  3.你会用补集的思想解决有关问题吗?

  4.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有什么区别?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如何判断充分与必要条件?

  5.你知道“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形式”的区别。

  6.求解与函数有关的问题易忽略定义域优先的原则。

  7.判断函数奇偶性时,易忽略检验函数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8.求一个函数的解析式和一个函数的反函数时,易忽略标注该函数的定义域。

  9.原函数在区间[-a,a]上单调递增,则一定存在反函数,且反函数也单调递增;但一个函数存在反函数,此函数不一定单调。例如:。

  10.你熟练地掌握了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方法吗?定义法(取值, 作差, 判正负)和导数法

  11. 求函数单调性时,易错误地在多个单调区间之间添加符号“∪”和“或”;单调区间不能用集合或不等式表示。

  12.求函数的值域必须先求函数的定义域。

  13.如何应用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解题?①比较函数值的大小;②解抽象函数不等式;③求参数的范围(恒成立问题).这几种基本应用你掌握了吗?

  14.解对数函数问题时,你注意到真数与底数的限制条件了吗?

  (真数大于零,底数大于零且不等于1)字母底数还需讨论

  15.三个二次(哪三个二次?)的关系及应用掌握了吗?如何利用二次函数求最值?

  16.用换元法解题时易忽略换元前后的等价性,易忽略参数的范围。

  17.“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解”转化时,你是否注意到:当时,“方程有解”不能转化为。若原题中没有指出是二次方程,二次函数或二次不等式,你是否考虑到二次项系数可能为的零的情形?

  二、不等式

  1.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时,你是否注意到:“一正;二定;三等”.

  2.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及其几何意义是什么?

  3.解分式不等式应注意什么问题?用“根轴法”解整式(分式)不等式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4.解含参数不等式的通法是“定义域为前提,函数的单调性为基础,分类讨论是关键”,注意解完之后要写上:“综上,原不等式的解集是……”.

  5. 在求不等式的解集、定义域及值域时,其结果一定要用集合或区间表示;不能用不等式表示。

  6. 两个不等式相乘时,必须注意同向同正时才能相乘,即同向同正可乘;同时要注意“同号可倒”即a>b>0,a

  三、数列

  1.解决一些等比数列的前项和问题,你注意到要对公比及两种情况进行讨论了吗?

  2.在“已知,求”的问题中,你在利用公式时注意到了吗?(时,应有)需要验证,有些题目通项是分段函数。

  3.你知道存在的条件吗?(你理解数列、有穷数列、无穷数列的概念吗?你知道无穷数列的前项和与所有项的和的不同吗?什么样的无穷等比数列的所有项的和必定存在?

  4.数列单调性问题能否等同于对应函数的单调性问题?(数列是特殊函数,但其定义域中的值不是连续的。)

  5.应用数学归纳法一要注意步骤齐全,二要注意从到过程中,先假设时成立,再结合一些数学方法用来证明时也成立。

  四、三角函数

  1.正角、负角、零角、象限角的概念你清楚吗,若角的终边在坐标轴上,那它归哪个象限呢?你知道锐角与第一象限的角;终边相同的角和相等的角的区别吗?

  2.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单位圆内的三角函数线(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的定义你知道吗?

  3. 在解三角问题时,你注意到正切函数、余切函数的定义域了吗?你注意到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有界性了吗?

  4. 你还记得三角化简的通性通法吗?(切割化弦、降幂公式、用三角公式转化出现特殊角。 异角化同角,异名化同名,高次化低次)

  5. 反正弦、反余弦、反正切函数的取值范围分别是

  6.你还记得某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吗?

  7.掌握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及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你会写三角函数的单调区间吗?会写简单的三角不等式的解集吗?(要注意数形结合与书写规范,可别忘了),你是否清楚函数的图象可以由函数经过怎样的变换得到吗?

  五、*面向量

  1..数0有区别,的模为数0,它不是没有方向,而是方向不定。可以看成与任意向量*行,但与任意向量都不垂直。

  2..数量积与两个实数乘积的区别:

  在实数中:若,且ab=0,则b=0,但在向量的数量积中,若,且,不能推出。

  已知实数,且,则a=c,但在向量的数量积中没有。

  在实数中有,但是在向量的数量积中,这是因为左边是与共线的向量,而右边是与共线的向量。

  3.是向量与*行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是向量和向量夹角为钝角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六、解析几何

  1.在用点斜式、斜截式求直线的方程时,你是否注意到不存在的情况?

  2.用到角公式时,易将直线l1、l2的斜率k1、k2的顺序弄颠倒。

  3.直线的倾斜角、到的角、与的夹角的取值范围依次是。

  4. 定比分点的坐标公式是什么?(起点,中点,分点以及值可要搞清),在利用定比分点解题时,你注意到了吗?

  5. 对不重合的两条直线

  (建议在解题时,讨论后利用斜率和截距)

  6. 直线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直线方程可以理解为,但不要忘记当时,直线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都是0,亦为截距相等。

  7.解决线性规划问题的基本步骤是什么?请你注意解题格式和完整的文字表达。(①设出变量,写出目标函数②写出线性约束条件③画出可行域④作出目标函数对应的系列*行线,找到并求出最优解⑦应用题一定要有答。)

  8.三种圆锥曲线的定义、图形、标准方程、几何性质,椭圆与双曲线中的两个特征三角形你掌握了吗?

  9.圆、和椭圆的参数方程是怎样的?常用参数方程的方法解决哪一些问题?

  10.利用圆锥曲线第二定义解题时,你是否注意到定义中的定比前后项的顺序?如何利用第二定义推出圆锥曲线的焦半径公式?如何应用焦半径公式?

  11. 通径是抛物线的所有焦点弦中最短的弦。(想一想在双曲线中的结论?)

  12. 在用圆锥曲线与直线联立求解时,消元后得到的方程中要注意:二次项的系数是否为零?椭圆,双曲线二次项系数为零时直线与其只有一个交点,判别式的限制。(求交点,弦长,中点,斜率,对称,存在性问题都在下进行).

  13.解析几何问题的求解中,*面几何知识利用了吗?题目中是否已经有坐标系了,是否需要建立直角坐标系?

  七、立体几何

  1.你掌握了空间图形在*面上的直观画法吗?(斜二测画法)。

  2.线面*行和面面*行的定义、判定和性质定理你掌握了吗?线线*行、线面*行、面面*行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和转化在解决立几问题中的应用是怎样的?每种*行之间转换的条件是什么?

  3.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你记住了吗?你知道三垂线定理的关键是什么吗?(一面、四线、三垂直、立柱即面的垂线是关键)一面四直线,立柱是关键,垂直三处见

  4.线面*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在应用时都是三个条件,但这三个条件易混为一谈;面面*行的判定定理易把条件错误地记为”一个*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行”而导致证明过程跨步太大。

  5.求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面所成的角和二面角时,如果所求的角为90°,那么就不要忘了还有一种求角的方法即用证明它们垂直的方法。

  6.异面直线所成角利用“*移法”求解时,一定要注意*移后所得角等于所求角(或其补角),特别是题目告诉异面直线所成角,应用时一定要从题意出发,是用锐角还是其补角,还是两种情况都有可能。

  7.你知道公式:和中每一字母的意思吗?能够熟练地应用它们解题吗?

  8. 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范围:0°<α≤90°< p="">

  直线与*面所成的角的范围:0o≤α≤90°

数学高考知识点总结2

  求函数奇偶性的常见错误

  错因分析:求函数奇偶性的常见错误有求错函数定义域或是忽视函数定义域,对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前提条件不清,对分段函数奇偶性判断方法不当等。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首先要考虑函数的定义域,一个函数具备奇偶性的必要条件是这个函数的定义域区间关于原点对称,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函数一定是非奇非偶的函数。在定义域区间关于原点对称的前提下,再根据奇偶函数的定义进行判断,在用定义进行判断时要注意自变量在定义域区间内的任意性。

  抽象函数中推理不严密致误

  错因分析:很多抽象函数问题都是以抽象出某一类函数的共同“特征”而设计出来的,在解决问题时,可以通过类比这类函数中一些具体函数的性质去解决抽象函数的性质。解答抽象函数问题要注意特殊赋值法的应用,通过特殊赋值可以找到函数的不变性质,这个不变性质往往是进一步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抽象函数性质的证明是一种代数推理,和几何推理证明一样,要注意推理的严谨性,每一步推理都要有充分的条件,不可漏掉一些条件,更不要臆造条件,推理过程要层次分明,书写规范。

  函数零点定理使用不当致误

  错因分析: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存在c∈(a,b),使得f(c)=0,这个c也是方程f(c)=0的根,这个结论我们一般称之为函数的零点定理。函数的零点有“变号零点”和“不变号零点”,对于“不变号零点”,函数的零点定理是“无能为力”的,在解决函数的零点时要注意这个问题。

  混淆两类切线致误

  错因分析:曲线上一点处的切线是指以该点为切点的曲线的切线,这样的切线只有一条;曲线的过一个点的切线是指过这个点的曲线的所有切线,这个点如果在曲线上当然包括曲线在该点处的切线,曲线的过一个点的切线可能不止一条。因此求解曲线的切线问题时,首先要区分是什么类型的切线。

  混淆导数与单调性的关系致误

  错因分析:对于一个函数在某个区间上是增函数,如果认为函数的导函数在此区间上恒大于0,就会出错。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与其导函数的关系时一定要注意:一个函数的导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单调递增(减)的充要条件是这个函数的导函数在此区间上恒大(小)于等于0,且导函数在此区间的任意子区间上都不恒为零。

  导数与极值关系不清致误

  错因分析:在使用导数求函数极值时,很容易出现的错误就是求出使导函数等于0的点,而没有对这些点左右两侧导函数的符号进行判断,误以为使导函数等于0的点就是函数的极值点。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是对导数与极值关系不清。可导函数在一个点处的导函数值为零只是这个函数在此点处取到极值的必要条件,在此提醒广大考生在使用导数求函数极值时一定要注意对极值点进行检验。

  用错基本公式致误

  错因分析: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1、公差为d,则其通项公式an=a1+(n-1)d,前n项和公式Sn=na1+n(n-1)d/2=(a1+an)d/2;等比数列的首项为a1、公比为q,则其通项公式an=a1pn-1,当公比q≠1时,前n项和公式Sn=a1(1-pn)/(1-q)=(a1-anq)/(1-q),当公比q=1时,前n项和公式Sn=na1。在数列的基础性试题中,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这几个公式是解题的根本,用错了公式,解题就失去了方向。

  an,Sn关系不清致误

  错因分析:在数列问题中,数列的通项an与其前n项和Sn之间存在关系:这个关系是对任意数列都成立的,但要注意的是这个关系式是分段的,在n=1和n≥2时这个关系式具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也是解题中经常出错的一个地方,在使用这个关系式时要牢牢记住其“分段”的特点。当题目中给出了数列{an}的an与Sn之间的关系时,这两者之间可以进行相互转换,知道了an的具体表达式可以通过数列求和的方法求出Sn,知道了Sn可以求出an,解题时要注意体会这种转换的相互性。

  对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理解错误

  错因分析: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在公差不为0时是关于n的常数项为0的二次函数。一般地,有结论“若数列{an}的前N项和Sn=an2+bn+c(a,b,c∈R),则数列{an}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c=0”;在等差数列中,Sm,S2m-Sm,S3m-S2m(m∈N*)是等差数列。解决这类题目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考虑问题要全面,把各种可能性都考虑进去,认为正确的命题给以证明,认为不正确的命题举出反例予以驳斥。在等比数列中公比等于-1时是一个很特殊的情况,在解决有关问题时要注意这个特殊情况。

  遗忘空集致误

  错因分析:由于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因此,对于集合B高三经典纠错笔记:数学A,就有B=A,φ≠B高三经典纠错笔记:数学A,B≠φ,三种情况,在解题中如果思维不够缜密就有可能忽视了 B≠φ这种情况,导致解题结果错误。尤其是在解含有参数的集合问题时,更要充分注意当参数在某个范围内取值时所给的集合可能是空集这种情况。空集是一个特殊的集合,由于思维定式的原因,考生往往会在解题中遗忘了这个集合,导致解题错误或是解题不全面。

  忽视集合元素的三性致误

  错因分析: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集合元素的三性中互异性对解题的影响最大,特别是带有字母参数的集合,实际上就隐含着对字母参数的一些要求。在解题时也可以先确定字母参数的范围后,再具体解决问题。

  四种命题的结构不明致误

  错因分析:如果原命题是“若 A则B”,则这个命题的逆命题是“若B则A”,否命题是“若┐A则┐B”,逆否命题是“若┐B则┐A”。这里面有两组等价的命题,即“原命题和它的逆否命题等价,否命题与逆命题等价”。在解答由一个命题写出该命题的其他形式的命题时,一定要明确四种命题的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等价关系。另外,在否定一个命题时,要注意全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特称命题的否定是全称命题。如对“a,b都是偶数”的否定应该是“a,b不都是偶数”,而不应该是“a ,b都是奇数”。

  充分必要条件颠倒致误

  错因分析:对于两个条件A,B,如果A=>B成立,则A是B的充分条件,B是A的必要条件;如果B=>A成立,则A是B的必要条件,B是A的充分条件;如果A<=>B,则A,B互为充分必要条件。解题时最容易出错的就是颠倒了充分性与必要性,所以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一定要根据充要条件的概念作出准确的判断。

  易错点5 逻辑联结词理解不准致误

  错因分析:在判断含逻辑联结词的命题时很容易因为理解不准确而出现错误,在这里我们给出一些常用的判断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p∨q真<=>p真或q真,命题p∨q假<=>p假且q假(概括为一真即真);命题p∧q真<=>p真且q真,p∧q假<=>p假或q假(概括为一假即假);┐p真<=>p假,┐p假<=>p真(概括为一真一假)。 函数与导数

  易错点6 求函数定义域忽视细节致误

  错因分析: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因此要求定义域就要根据函数解析式把各种情况下的自变量的限制条件找出来,列成不等式组,不等式组的解集就是该函数的定义域。在求一般函数定义域时要注意下面几点:(1)分母不为0;(2)偶次被开放式非负;(3)真数大于0;(4)0的0次幂没有意义。函

  数的定义域是非空的数集,在解决函数定义域时不要忘记了这点。对于复合函数,要注意外层函数的定义域是由内层函数的值域决定的。 易错点7 带有绝对值的函数单调性判断错误

  错因分析:带有绝对值的函数实质上就是分段函数,对于分段函数的单调性,有两种基本的判断方法:一是在各个段上根据函数的解析式所表示的函数的单调性求出单调区间,最后对各个段上的单调区间进行整合;二是画出这个分段函数的图象,结合函数图象、性质进行直观的判断。研究函数问题离不开函数图象,函数图象反应了函数的所有性质,在研究函数问题时要时时刻刻想到函数的图象,学会从函数图象上去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函数的几个不同的单调递增(减)区间,千万记住不要使用并集,只要指明这几个区间是该函数的单调递增(减)区间即可。

  易错点8 求函数奇偶性的常见错误

  错因分析:求函数奇偶性的常见错误有求错函数定义域或是忽视函数定义域,对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前提条件不清,对分段函数奇偶性判断方法不当等。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首先要考虑函数的定义域,一个函数具备奇偶性的必要条件是这个函数的定义域区间关于原点对称,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函数一定是非奇非偶的函数。在定义域区间关于原点对称的前提下,再根据奇偶函数的定义进行判断,在用定义进行判断时要注意自变量在定义域区间内的任意性。

  易错点9 抽象函数中推理不严密致误

  错因分析:很多抽象函数问题都是以抽象出某一类函数的共同“特征”而设计出来的,在解决问题时,可以通过类比这类函数中一些具体函数的性质去解决抽象函数的性质。解答抽象函数问题要注意特殊赋值法的应用,通过特殊赋值可以找到函数的不变性质,这个不变性质往往是进一步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抽象函数性质的证明是一种代数推理,和几何推理证明一样,要注意推理的严谨性,每一步推理都要有充分的条件,不可漏掉一些条件,更不要臆造条件,推理过程要层次分明,书写规范。

  易错点10 函数零点定理使用不当致误

  错因分析: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存在c∈(a,b),使得f(c)=0,这个c也是方程f(c)=0的根,这个结论我们一般称之为函数的零点定理。函数的零点有“变号零点”和“不变号零点”,对于“不变号零点”,函数的零点定理是“无能为力”的,在解决函数的零点时要注意这个问题。

  易错点11 混淆两类切线致误

  错因分析:曲线上一点处的切线是指以该点为切点的曲线的切线,这样的切线只有一条;曲线的过一个点的切线是指过这个点的曲线的所有切线,这个点如果在曲线上当然包括曲线在该点处的切线,曲线的过一个点的切线可能不止一条。因此求解曲线的切线问题时,首先要区分是什么类型的切线。

  易错点12 混淆导数与单调性的关系致误

  错因分析:对于一个函数在某个区间上是增函数,如果认为函数的导函数在此区间上恒大于0,就会出错。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与其导函数的关系时一定要注意:一个函数的导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单调递增(减)的充要条件是这个函数的导函数在此区间上恒大(小)于等于0,且导函数在此区间的任意子区间上都不恒为零。

  易错点13 导数与极值关系不清致误

  错因分析:在使用导数求函数极值时,很容易出现的错误就是求出使导函数等于0的点,而没有对这些点左右两侧导函数的符号进行判断,误以为使导函数等于0的点就是函数的极值点。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是对导数与极值关系不清。可导函数在一个点处的导函数值为零只是这个函数在此点处取到极值的必要条件,在此提醒广大考生在使用导数求函数极值时一定要注意对极值点进行检验。

  数列

  易错点14 用错基本公式致误

  错因分析: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1、公差为d,则其通项公式an=a1+(n-1)d,前n项和公式Sn=na1+n(n-1)d/2=(a1+an)d/2;等比数列的首项为a1、公比为q,则其通项公式an=a1pn-1,当公比q≠1时,前n项和公式Sn=a1(1-pn)/(1-q)=(a1-anq)/(1-q),当公比q=1时,前n项和公式Sn=na1。在数列的基础性试题中,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这几个公式是解题的根本,用错了公式,解题就失去了方向。 易错点15 an,Sn关系不清致误

数学高考知识点总结3

  一个推导

  利用错位相减法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Sn=a1+a1q+a1q2+…+a1qn-1,

  同乘q得:qSn=a1q+a1q2+a1q3+…+a1qn,

  两式相减得(1-q)Sn=a1-a1qn,∴Sn=(q≠1).

  两个防范

  (1)由an+1=qan,q≠0并不能立即断言{an}为等比数列,还要验证a1≠0.

  (2)在运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必须注意对q=1与q≠1分类讨论,防止因忽略q=1这一特殊情形导致解题失误.

  三种方法

  等比数列的判断方法有:

  (1)定义法:若an+1/an=q(q为非零常数)或an/an-1=q(q为非零常数且n≥2且n∈N.),则{an}是等比数列.

  (2)中项公式法:在数列{an}中,an≠0且a=an·an+2(n∈N.),则数列{an}是等比数列.

  (3)通项公式法:若数列通项公式可写成an=c·qn(c,q均是不为0的常数,n∈N.),则{an}是等比数列.

  注:前两种方法也可用来证明一个数列为等比数列.

数学高考知识点总结4

  求函数奇偶性的常见错误

  错因分析:求函数奇偶性的常见错误有求错函数定义域或是忽视函数定义域,对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前提条件不清,对分段函数奇偶性判断方法不当等。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首先要考虑函数的定义域,一个函数具备奇偶性的必要条件是这个函数的定义域区间关于原点对称,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函数一定是非奇非偶的函数。在定义域区间关于原点对称的前提下,再根据奇偶函数的定义进行判断,在用定义进行判断时要注意自变量在定义域区间内的任意性。

  抽象函数中推理不严密致误

  错因分析:很多抽象函数问题都是以抽象出某一类函数的共同“特征”而设计出来的,在解决问题时,可以通过类比这类函数中一些具体函数的性质去解决抽象函数的性质。解答抽象函数问题要注意特殊赋值法的应用,通过特殊赋值可以找到函数的不变性质,这个不变性质往往是进一步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抽象函数性质的证明是一种代数推理,和几何推理证明一样,要注意推理的严谨性,每一步推理都要有充分的条件,不可漏掉一些条件,更不要臆造条件,推理过程要层次分明,书写规范。

  函数零点定理使用不当致误

  错因分析: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存在c∈(a,b),使得f(c)=0,这个c也是方程f(c)=0的根,这个结论我们一般称之为函数的零点定理。函数的零点有“变号零点”和“不变号零点”,对于“不变号零点”,函数的零点定理是“无能为力”的,在解决函数的零点时要注意这个问题。

  混淆两类切线致误

  错因分析:曲线上一点处的切线是指以该点为切点的曲线的切线,这样的切线只有一条;曲线的过一个点的切线是指过这个点的曲线的所有切线,这个点如果在曲线上当然包括曲线在该点处的切线,曲线的过一个点的切线可能不止一条。因此求解曲线的切线问题时,首先要区分是什么类型的切线。

  混淆导数与单调性的关系致误

  错因分析:对于一个函数在某个区间上是增函数,如果认为函数的导函数在此区间上恒大于0,就会出错。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与其导函数的关系时一定要注意:一个函数的导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单调递增(减)的充要条件是这个函数的导函数在此区间上恒大(小)于等于0,且导函数在此区间的任意子区间上都不恒为零。

  导数与极值关系不清致误

  错因分析:在使用导数求函数极值时,很容易出现的错误就是求出使导函数等于0的点,而没有对这些点左右两侧导函数的符号进行判断,误以为使导函数等于0的点就是函数的极值点。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是对导数与极值关系不清。可导函数在一个点处的导函数值为零只是这个函数在此点处取到极值的必要条件,在此提醒广大考生在使用导数求函数极值时一定要注意对极值点进行检验。

  用错基本公式致误

  错因分析: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1、公差为d,则其通项公式an=a1+(n-1)d,前n项和公式Sn=na1+n(n-1)d/2=(a1+an)d/2;等比数列的首项为a1、公比为q,则其通项公式an=a1pn-1,当公比q≠1时,前n项和公式Sn=a1(1-pn)/(1-q)=(a1-anq)/(1-q),当公比q=1时,前n项和公式Sn=na1。在数列的基础性试题中,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这几个公式是解题的根本,用错了公式,解题就失去了方向。

  an,Sn关系不清致误

  错因分析:在数列问题中,数列的通项an与其前n项和Sn之间存在关系:这个关系是对任意数列都成立的,但要注意的是这个关系式是分段的,在n=1和n≥2时这个关系式具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也是解题中经常出错的一个地方,在使用这个关系式时要牢牢记住其“分段”的特点。当题目中给出了数列{an}的an与Sn之间的关系时,这两者之间可以进行相互转换,知道了an的具体表达式可以通过数列求和的方法求出Sn,知道了Sn可以求出an,解题时要注意体会这种转换的相互性。

  对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理解错误

  错因分析: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在公差不为0时是关于n的常数项为0的二次函数。一般地,有结论“若数列{an}的前N项和Sn=an2+bn+c(a,b,c∈R),则数列{an}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c=0”;在等差数列中,Sm,S2m-Sm,S3m-S2m(m∈N*)是等差数列。解决这类题目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考虑问题要全面,把各种可能性都考虑进去,认为正确的命题给以证明,认为不正确的命题举出反例予以驳斥。在等比数列中公比等于-1时是一个很特殊的情况,在解决有关问题时要注意这个特殊情况。

  遗忘空集致误

  错因分析:由于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因此,对于集合B高三经典纠错笔记:数学A,就有B=A,φ≠B高三经典纠错笔记:数学A,B≠φ,三种情况,在解题中如果思维不够缜密就有可能忽视了 B≠φ这种情况,导致解题结果错误。尤其是在解含有参数的集合问题时,更要充分注意当参数在某个范围内取值时所给的集合可能是空集这种情况。空集是一个特殊的集合,由于思维定式的原因,考生往往会在解题中遗忘了这个集合,导致解题错误或是解题不全面。

  忽视集合元素的三性致误

  错因分析: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集合元素的三性中互异性对解题的影响最大,特别是带有字母参数的集合,实际上就隐含着对字母参数的一些要求。在解题时也可以先确定字母参数的范围后,再具体解决问题。

  四种命题的结构不明致误

  错因分析:如果原命题是“若 A则B”,则这个命题的逆命题是“若B则A”,否命题是“若┐A则┐B”,逆否命题是“若┐B则┐A”。这里面有两组等价的命题,即“原命题和它的逆否命题等价,否命题与逆命题等价”。在解答由一个命题写出该命题的其他形式的命题时,一定要明确四种命题的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等价关系。另外,在否定一个命题时,要注意全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特称命题的否定是全称命题。如对“a,b都是偶数”的否定应该是“a,b不都是偶数”,而不应该是“a ,b都是奇数”。

  充分必要条件颠倒致误

  错因分析:对于两个条件A,B,如果A=>B成立,则A是B的充分条件,B是A的必要条件;如果B=>A成立,则A是B的必要条件,B是A的充分条件;如果A<=>B,则A,B互为充分必要条件。解题时最容易出错的就是颠倒了充分性与必要性,所以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一定要根据充要条件的概念作出准确的判断。

  求函数定义域忽视细节致误

  错因分析: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因此要求定义域就要根据函数解析式把各种情况下的自变量的限制条件找出来,列成不等式组,不等式组的解集就是该函数的定义域。在求一般函数定义域时要注意下面几点:(1)分母不为0;(2)偶次被开放式非负;(3)真数大于0;(4)0的0次幂没有意义。函数的定义域是非空的数集,在解决函数定义域时不要忘记了这点。对于复合函数,要注意外层函数的定义域是由内层函数的值域决定的。

  带有绝对值的函数单调性判断错误

  错因分析:带有绝对值的函数实质上就是分段函数,对于分段函数的单调性,有两种基本的判断方法:一是在各个段上根据函数的解析式所表示的函数的单调性求出单调区间,最后对各个段上的单调区间进行整合;二是画出这个分段函数的图象,结合函数图象、性质进行直观的判断。研究函数问题离不开函数图象,函数图象反应了函数的所有性质,在研究函数问题时要时时刻刻想到函数的图象,学会从函数图象上去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函数的几个不同的单调递增(减)区间,千万记住不要使用并集,只要指明这几个区间是该函数的单调递增(减)区间即可。

数学高考知识点总结5

  求函数奇偶性的常见错误

  错因分析:求函数奇偶性的常见错误有求错函数定义域或是忽视函数定义域,对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前提条件不清,对分段函数奇偶性判断方法不当等。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首先要考虑函数的定义域,一个函数具备奇偶性的必要条件是这个函数的定义域区间关于原点对称,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函数一定是非奇非偶的函数。在定义域区间关于原点对称的前提下,再根据奇偶函数的定义进行判断,在用定义进行判断时要注意自变量在定义域区间内的任意性。

  抽象函数中推理不严密致误

  错因分析:很多抽象函数问题都是以抽象出某一类函数的共同“特征”而设计出来的,在解决问题时,可以通过类比这类函数中一些具体函数的性质去解决抽象函数的性质。解答抽象函数问题要注意特殊赋值法的应用,通过特殊赋值可以找到函数的不变性质,这个不变性质往往是进一步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抽象函数性质的证明是一种代数推理,和几何推理证明一样,要注意推理的严谨性,每一步推理都要有充分的条件,不可漏掉一些条件,更不要臆造条件,推理过程要层次分明,书写规范。

  函数零点定理使用不当致误

  错因分析: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存在c∈(a,b),使得f(c)=0,这个c也是方程f(c)=0的根,这个结论我们一般称之为函数的零点定理。函数的零点有“变号零点”和“不变号零点”,对于“不变号零点”,函数的零点定理是“无能为力”的,在解决函数的零点时要注意这个问题。

  混淆两类切线致误

  错因分析:曲线上一点处的切线是指以该点为切点的曲线的切线,这样的切线只有一条;曲线的过一个点的切线是指过这个点的曲线的所有切线,这个点如果在曲线上当然包括曲线在该点处的切线,曲线的过一个点的切线可能不止一条。因此求解曲线的切线问题时,首先要区分是什么类型的切线。

  混淆导数与单调性的关系致误

  错因分析:对于一个函数在某个区间上是增函数,如果认为函数的导函数在此区间上恒大于0,就会出错。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与其导函数的关系时一定要注意:一个函数的导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单调递增(减)的充要条件是这个函数的导函数在此区间上恒大(小)于等于0,且导函数在此区间的任意子区间上都不恒为零。

  导数与极值关系不清致误

  错因分析:在使用导数求函数极值时,很容易出现的错误就是求出使导函数等于0的点,而没有对这些点左右两侧导函数的符号进行判断,误以为使导函数等于0的点就是函数的极值点。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是对导数与极值关系不清。可导函数在一个点处的导函数值为零只是这个函数在此点处取到极值的必要条件,在此提醒广大考生在使用导数求函数极值时一定要注意对极值点进行检验。

  用错基本公式致误

  错因分析: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1、公差为d,则其通项公式an=a1+(n-1)d,前n项和公式Sn=na1+n(n-1)d/2=(a1+an)d/2;等比数列的首项为a1、公比为q,则其通项公式an=a1pn-1,当公比q≠1时,前n项和公式Sn=a1(1-pn)/(1-q)=(a1-anq)/(1-q),当公比q=1时,前n项和公式Sn=na1。在数列的基础性试题中,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这几个公式是解题的根本,用错了公式,解题就失去了方向。

  an,Sn关系不清致误

  错因分析:在数列问题中,数列的通项an与其前n项和Sn之间存在关系:这个关系是对任意数列都成立的,但要注意的是这个关系式是分段的,在n=1和n≥2时这个关系式具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也是解题中经常出错的一个地方,在使用这个关系式时要牢牢记住其“分段”的特点。当题目中给出了数列{an}的an与Sn之间的关系时,这两者之间可以进行相互转换,知道了an的具体表达式可以通过数列求和的方法求出Sn,知道了Sn可以求出an,解题时要注意体会这种转换的相互性。

  对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理解错误

  错因分析: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在公差不为0时是关于n的常数项为0的二次函数。一般地,有结论“若数列{an}的前N项和Sn=an2+bn+c(a,b,c∈R),则数列{an}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c=0”;在等差数列中,Sm,S2m-Sm,S3m-S2m(m∈N*)是等差数列。解决这类题目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考虑问题要全面,把各种可能性都考虑进去,认为正确的命题给以证明,认为不正确的命题举出反例予以驳斥。在等比数列中公比等于-1时是一个很特殊的情况,在解决有关问题时要注意这个特殊情况。

  遗忘空集致误

  错因分析:由于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因此,对于集合B高三经典纠错笔记:数学A,就有B=A,φ≠B高三经典纠错笔记:数学A,B≠φ,三种情况,在解题中如果思维不够缜密就有可能忽视了 B≠φ这种情况,导致解题结果错误。尤其是在解含有参数的集合问题时,更要充分注意当参数在某个范围内取值时所给的集合可能是空集这种情况。空集是一个特殊的集合,由于思维定式的原因,考生往往会在解题中遗忘了这个集合,导致解题错误或是解题不全面。

  忽视集合元素的三性致误

  错因分析: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集合元素的三性中互异性对解题的影响最大,特别是带有字母参数的集合,实际上就隐含着对字母参数的一些要求。在解题时也可以先确定字母参数的范围后,再具体解决问题。

  四种命题的`结构不明致误

  错因分析:如果原命题是“若 A则B”,则这个命题的逆命题是“若B则A”,否命题是“若┐A则┐B”,逆否命题是“若┐B则┐A”。这里面有两组等价的命题,即“原命题和它的逆否命题等价,否命题与逆命题等价”。在解答由一个命题写出该命题的其他形式的命题时,一定要明确四种命题的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等价关系。另外,在否定一个命题时,要注意全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特称命题的否定是全称命题。如对“a,b都是偶数”的否定应该是“a,b不都是偶数”,而不应该是“a ,b都是奇数”。

  充分必要条件颠倒致误

  错因分析:对于两个条件A,B,如果A=>B成立,则A是B的充分条件,B是A的必要条件;如果B=>A成立,则A是B的必要条件,B是A的充分条件;如果A<=>B,则A,B互为充分必要条件。解题时最容易出错的就是颠倒了充分性与必要性,所以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一定要根据充要条件的概念作出准确的判断。

  求函数定义域忽视细节致误

  错因分析: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因此要求定义域就要根据函数解析式把各种情况下的自变量的限制条件找出来,列成不等式组,不等式组的解集就是该函数的定义域。在求一般函数定义域时要注意下面几点:(1)分母不为0;(2)偶次被开放式非负;(3)真数大于0;(4)0的0次幂没有意义。函数的定义域是非空的数集,在解决函数定义域时不要忘记了这点。对于复合函数,要注意外层函数的定义域是由内层函数的值域决定的。

  带有绝对值的函数单调性判断错误

  错因分析:带有绝对值的函数实质上就是分段函数,对于分段函数的单调性,有两种基本的判断方法:一是在各个段上根据函数的解析式所表示的函数的单调性求出单调区间,最后对各个段上的单调区间进行整合;二是画出这个分段函数的图象,结合函数图象、性质进行直观的判断。研究函数问题离不开函数图象,函数图象反应了函数的所有性质,在研究函数问题时要时时刻刻想到函数的图象,学会从函数图象上去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函数的几个不同的单调递增(减)区间,千万记住不要使用并集,只要指明这几个区间是该函数的单调递增(减)区间即可。

数学高考知识点总结6

  ①正棱锥各侧棱相等,各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各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相等(它叫做正棱锥的斜高).

  ②正棱锥的高、斜高和斜高在底面内的射影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正棱锥的高、侧棱、侧棱在底面内的射影也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⑶特殊棱锥的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位置:

  ①棱锥的侧棱长均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的外心.

  ②棱锥的`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均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的外心.

  ③棱锥的各侧面与底面所成角均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内心.

  ④棱锥的顶点到底面各边距离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内心.

  ⑤三棱锥有两组对棱垂直,则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为三角形垂心.

  ⑥三棱锥的三条侧棱两两垂直,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三角形的垂心.

  ⑦每个四面体都有外接球,球心0是各条棱的中垂面的交点,此点到各顶点的距离等于球半径;

  ⑧每个四面体都有内切球,球心

  是四面体各个二面角的*分面的交点,到各面的距离等于半径.

  [注]:i.各个侧面都是等腰三角形,且底面是正方形的棱锥是正四棱锥.(×)(各个侧面的等腰三角形不知是否全等)

  ii.若一个三角锥,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则第三对角线必然垂直.

  简证:AB⊥CD,AC⊥BD

  BC⊥AD.令得,已知则.

  iii.空间四边形OABC且四边长相等,则顺次连结各边的中点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

  iv.若是四边长与对角线分别相等,则顺次连结各边的中点的四边是一定是正方形.

  简证:取AC中点,则*面90°易知EFGH为*行四边形

  EFGH为长方形.若对角线等,则为正方形.


高考数学易失分知识点范文5份(扩展6)

——高考数学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

1、你会用补集的思想解决有关问题吗?

2、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有什么区别?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如何判断充分与必要条件?

3、你知道“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形式”的区别。

4、判断函数奇偶性时,易忽略检验函数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5、你熟练地掌握了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方法吗?定义法(取值, 作差, 判正负)和导数法

6、你知道存在的条件吗?(你理解数列、有穷数列、无穷数列的概念吗?你知道无穷数列的前项和与所有项的和的不同吗?什么样的无穷等比数列的所有项的和必定存在?

7、数列单调性问题能否等同于对应函数的单调性问题?(数列是特殊函数,但其定义域中的值不是连续的。)

8、你还记得三角化简的通性通法吗?(切割化弦、降幂公式、用三角公式转化出现特殊角。 异角化同角,异名化同名,高次化低次)

9、.数0有区别,的模为数0,它不是没有方向,而是方向不定。可以看成与任意向量*行,但与任意向量都不垂直。

10、对不重合的两条直线

11、解决线性规划问题的基本步骤是什么?请你注意解题格式和完整的文字表达。(①设出变量,写出目标函数②写出线性约束条件③画出可行域④作出目标函数对应的系列*行线,找到并求出最优解⑦应用题一定要有答。)

12、三种圆锥曲线的定义、图形、标准方程、几何性质,椭圆与双曲线中的两个特征三角形你掌握了吗?

13、在用圆锥曲线与直线联立求解时,消元后得到的方程中要注意:二次项的系数是否为零?椭圆,双曲线二次项系数为零时直线与其只有一个交点,判别式的限制。(求交点,弦长,中点,斜率,对称,存在性问题都在下进行).

14、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你记住了吗?你知道三垂线定理的关键是什么吗?(一面、四线、三垂直、立柱即面的垂线是关键)一面四直线,立柱是关键,垂直三处见

15、异面直线所成角利用“*移法”求解时,一定要注意*移后所得角等于所求角(或其补角),特别是题目告诉异面直线所成角,应用时一定要从题意出发,是用锐角还是其补角,还是两种情况都有可能。

16、解分式不等式应注意什么问题?用“根轴法”解整式(分式)不等式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17、掌握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及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你会写三角函数的单调区间吗?会写简单的三角不等式的解集吗?(要注意数形结合与书写规范,可别忘了),你是否清楚函数的图象可以由函数经过怎样的变换得到吗?

18、函数的图象的*移,方程的*移以及点的*移公式易混:

19、形如的周期都是,但的周期为。

20、数0有区别,的模为数0,它不是没有方向,而是方向不定。可以看成与任意向量*行,但与任意向量都不垂直。

21、数量积与两个实数乘积的区别:

22、在用圆锥曲线与直线联立求解时,消元后得到的方程中要注意:二次项的系数是否为零?椭圆,双曲线二次项系数为零时直线与其只有一个交点,判别式的限制。(求交点,弦长,中点,斜率,对称,存在性问题都在下进行)。

23、线面*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在应用时都是三个条件,但这三个条件易混为一谈;面面*行的判定定理易把条件错误地记为”一个*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行”而导致证明过程跨步太大。

24、你知道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如何运用吗?

25、搞清是什么概率模型,套用哪个公式;

26、记准均值、方差、标准差公式;

27、求概率时,正难则反(根据p1+p2+……+pn=1);

28、注意计数时利用列举、树图等基本方法;

29、函数的基本概念

30、命题趋势

31、集合的含义

32、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x?R| x-3>2} ,{x| x-3>2}

33、Venn图:

34、函数的周期性

35、方程k=f(x)有解 k∈D(D为f(x)的值域);

36、a≥f(x) 恒成立 a≥[f(x)]max,; a≤f(x) 恒成立 a≤[f(x)]min;

37、做题之后加强反思。学生一定要明确,现在正坐着的题,一定不是考试的题目。而是要运用现在正做着的题目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因此,要把自己做过的每道题加以反思。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要总结出,这是一道什么内容的题,用的是什么方法。做到知识成片,问题成串,日久天长,构建起一个内容与方法的科学的网络系统。

38、立几问题的求解分为“作”,“证”,“算”三个环节,你是否只注重了“作”,“算”,而忽视了“证”这一重要环节?

39、解排列组合问题的依据是:分类相加,分步相乘,有序排列,无序组合。

40、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等比)数列时,最后下结论时要写上以谁为首项,谁为公差(公比)的等差(等比)数列;


高考数学易失分知识点范文5份(扩展7)

——对口高考数学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

对口高考数学知识点总结1

  1.集合的有关概念。

  1)集合(集):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注意:①集合与集合的元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科书中是通过描述给出的,这与*面几何中的点与直线的概念类似。

  ②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a?A和a?A,二者必居其一)、互异性(若a?A,b?A,则a≠b)和无序性({a,b}与{b,a}表示同一个集合)。

  ③集合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即:凡是符合条件的对象都是它的元素;只要是它的元素就必须符号条件

  2)集合的表示方法:常用的有列举法、描述法和图文法

  3)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4)常用数集:N,Z,Q,R,N.

  2.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空集、全集等概念。

  1)子集:若对x∈A都有x∈B,则A B(或A B);

  2)真子集:A B且存在x0∈B但x0 A;记为A B(或,且)

  3)交集:A∩B={x| x∈A且x∈B}

  4)并集:A∪B={x| x∈A或x∈B}

  5)补集:CUA={x| x A但x∈U}

  注意:①? A,若A≠?,则? A ;

  ②若,,则;

  ③若且,则A=B(等集)

  3.弄清集合与元素、集合与集合的关系,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特别要注意以下的符号:(1)与、?的区别;(2)与的区别;(3)与的区别。

  4.有关子集的几个等价关系

  ①A∩B=A A B;②A∪B=B A B;③A B C uA C uB;

  ④A∩CuB =空集CuA B;⑤CuA∪B=I A B。

  5.交、并集运算的性质

  ①A∩A=A,A∩? = ?,A∩B=B∩A;②A∪A=A,A∪? =A,A∪B=B∪A;

  ③Cu (A∪B)= CuA∩CuB,Cu (A∩B)= CuA∪CuB;

  6.有限子集的个数:设集合A的元素个数是n,则A有2n个子集,2n-1个非空子集,2n-2个非空真子集。

对口高考数学知识点总结2

  1、函数零点的概念:

  对于函数,把使成立的实数叫做函数的零点。

  2、函数零点的意义:

  函数的零点就是方程实数根,亦即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即:方程有实数根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交点函数有零点。

  3、函数零点的求法:

  求函数的零点:

  (1)(代数法)求方程的实数根;

  (2)(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4、二次函数的零点:

  二次函数。

  1)△>0,方程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

  2)△=0,方程有两相等实根(二重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

  3)△<0,方程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无交点,二次函数无零点。

对口高考数学知识点总结3

  1.数列的定义

  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数列的项.

  (1)从数列定义可以看出,数列的数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如果组成数列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那么它们就不是同一数列,例如数列1,2,3,4,5与数列5,4,3,2,1是不同的数列.

  (2)在数列的定义中并没有规定数列中的数必须不同,因此,在同一数列中可以出现多个相同的数字,如:-1的1次幂,2次幂,3次幂,4次幂,…构成数列:-1,1,-1,1,….

  (4)数列的项与它的项数是不同的,数列的项是指这个数列中的某一个确定的数,是一个函数值,也就是相当于f(n),而项数是指这个数在数列中的位置序号,它是自变量的值,相当于f(n)中的n.

  (5)次序对于数列来讲是十分重要的,有几个相同的数,由于它们的排列次序不同,构成的数列就不是一个相同的数列,显然数列与数集有本质的区别.如:2,3,4,5,6这5个数按不同的次序排列时,就会得到不同的数列,而{2,3,4,5,6}中元素不论按怎样的次序排列都是同一个集合.

  2.数列的分类

  (1)根据数列的项数多少可以对数列进行分类,分为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在写数列时,对于有穷数列,要把末项写出,例如数列1,3,5,7,9,…,2n-1表示有穷数列,如果把数列写成1,3,5,7,9,…或1,3,5,7,9,…,2n-1,…,它就表示无穷数列.

  (2)按照项与项之间的大小关系或数列的增减性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递增数列、递减数列、摆动数列、常数列.

  3.数列的通项公式

  数列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其内涵的本质属性是确定这一列数的规律,这个规律通常是用式子f(n)来表示的,

  这两个通项公式形式上虽然不同,但表示同一个数列,正像每个函数关系不都能用解析式表达出来一样,也不是每个数列都能写出它的通项公式;有的数列虽然有通项公式,但在形式上,又不一定是的,仅仅知道一个数列前面的有限项,无其他说明,数列是不能确定的,通项公式更非.如:数列1,2,3,4。


高考数学易失分知识点范文5份(扩展8)

——高考数学知识点总结(精选10篇)

  高考数学知识点总结 1

  三角函数

  注意归一公式、诱导公式的正确性

  数列题

  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等比)数列时,最后下结论时要写上以谁为首项,谁为公差(公比)的等差(等比)数列;

  最后一问证明不等式成立时,如果一端是常数,另一端是含有n的式子时,一般考虑用放缩法;如果两端都是含n的式子,一般考虑数学归纳法(用数学归纳法时,当n=k+1时,一定利用上n=k时的假设,否则不正确。利用上假设后,如何把当前的式子转化到目标式子,一般进行适当的放缩,这一点是有难度的。简洁的方法是,用当前的式子减去目标式子,看符号,得到目标式子,下结论时一定写上综上:由①②得证;

  证明不等式时,有时构造函数,利用函数单调性很简单

  立体几何题

  证明线面位置关系,一般不需要去建系,更简单;

  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线面角、二面角、存在性问题、几何体的高、表面积、体积等问题时,要建系;

  注意向量所成的角的余弦值(范围)与所求角的余弦值(范围)的关系。

  概率问题

  搞清随机试验包含的所有基本事件和所求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

  搞清是什么概率模型,套用哪个公式;

  记准均值、方差、标准差公式;

  求概率时,正难则反(根据p1+p2+...+pn=1);

  注意计数时利用列举、树图等基本方法;

  注意放回抽样,不放回抽样。

  高考数学知识点总结 2

  掌握每一个公式定理

  做课本的例题,课本的例题的思路比较简单,其知识点也是单一不会交叉的,如果课本上的例题你拿出来都会做了,说明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力。

  做课后练*题,前面的题是和课本例题一个级别的,如果课本上所有的题都会做了,那么基础夯实可以告一段落。

  进行专题训练提高数学成绩

  1、做高中数学题的时候千万不能怕难题!有很多人数学分数提不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的畏惧心理。有的人看到圆锥曲线和导数,看到稍微长一点的复杂一点的叙述,甚至看到21、22就已经开始退却了。这部分的分数,如果你不去努力,永远都不会挣到的,所以第一个建议,就是大胆的去做。前面亏欠数学这门学科太多,就算让它打肿了又怎样,后面一点一点的强大起来,总有那么一天你去打它的脸。

  2、错题本怎么用。和记笔记一样,整理错题不是誊写不是照抄,而是摘抄。你只顾着去采撷问题,就失去了理解和挑选题目的过程,笔记同理,如果老师说什么记什么,那只能说明你这节课根本没听,真正有效率的人,是会把知识简化,把书本读薄的。先学学你能思考到答案的哪一步,学着去偷分。当然,因人而异,如果你觉得还有哪些题需要整理也可以记下来。

  3、如何学好高中数学

  1)先看笔记后做作业。有的高中学生感到。老师讲过的,自己已经听得明明白白了。但是,为什么自己一做题就困难重重了呢?其原因在于,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的理解,还没能达到教师所要求的层次。因此,每天在做作业之前,一定要把课本的有关内容和当天的课堂笔记先看一看。能否坚持如此,常常是好学生与差学生的最大区别。尤其练*题不太配套时,作业中往往没有老师刚刚讲过的题目类型,因此不能对比消化。如果自己又不注意对此落实,天长日久,就会造成极大损失。

  2)做题之后加强反思。学生一定要明确,现在正坐着的题,一定不是考试的题目。而是要运用现在正做着的题目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因此,要把自己做过的每道题加以反思。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要总结出,这是一道什么内容的题,用的是什么方法。做到知识成片,问题成串,日久天长,构建起一个内容与方法的科学的网络系统。

  3)主动复**结提高。进行章节总结是非常重要的。初中时是教师替学生做总结,做得细致,深刻,完整。高中是自己给自己做总结,老师不但不给做,而且是讲到哪,考到哪,不留复*时间,也没有明确指出做总结的时间。

  高考数学知识点总结 3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的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发扬成绩,为此要我们写一份总结。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总结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考数学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数学复*的五大要点分析

  一、端正态度,切忌浮躁,忌急于求成

  在第一轮复*的过程中,心浮气躁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时复*觉得没有问题,题目也能做,但是到了考试时就是拿不了高分!这主要是因为:

  (1)对复*的知识点缺乏系统的理解,解题时缺乏思维层次结构。第一轮复*着重对基础知识点的挖掘,数学老师一定都会反复强调基础的重要性。如果不重视对知识点的系统化分析,不能构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网络构架,自然在解题时就不能拥有整体的构思,也不能深入理解高考典型例题的思维方法。

  (2)复*的时候心不静。心不静就会导致思维不清晰,而思维不清晰就会促使复*没有效率。建议大家在开始一个学科的复*之前,先静下心来认真想一想接下来需要复*哪一块儿,需要做多少事情,然后认真去做,同时需要很高的注意力,只有这样才会有很好的效果。

  (3)在第一轮复*阶段,学*的重心应该转移到基础复*上来。

  因此,建议广大同学在一轮复*的时候千万不要急于求成,一定要静下心来,认真的揣摩每个知识点,弄清每一个原理。只有这样,一轮复*才能显出成效。

  二、注重教材、注重基础,忌盲目做题

  要把书本中的常规题型做好,所谓做好就是要用最少的时间把题目做对。部分同学在第一轮复*时对基础题不予以足够的重视,认为题目看上去会做就可以不加训练,结果常在一些“不该错的地方错了”,最终把原因简单的归结为粗心,从而忽视了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对基本结论和公式的记忆及基本计算的训练和常规方法的积累,造成了实际成绩与心理感觉的偏差。

  可见,数学的基本概念、定义、公式,数学知识点的联系,基本的数学解题思路与方法,是第一轮复*的重中之重。不妨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的函数部分为例,就必须掌握函数的概念,建立函数关系式,掌握定义域、值域与最值、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学会利用图像即数形结合。

  三、抓薄弱环节,做好复*的针对性,忌无计划

  每个同学在数学学*上遇到的问题有共同点,更有不同点。在复*课上,老师只能针对性去解决共同点,而同学们自己的个别问题则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同学们的讨论,并向老师提问来解决问题,我们提倡同学多问老师,要敢于问。每个同学必须了解自己掌握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要明确只有把漏洞一一补上才能提高。复*的过程,实质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解决了,复*的效果就实现了。同时,也请同学们注意:在你问问题之前先经过自己思考,不要把不经过思考的问题就直接去问,因为这并不能起到更大作用。

  高三的复*一定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所以千万不要盲目做题。第一轮复*非常具有针对性,对于所有知识点的地毯式轰炸,一定要做到不缺不漏。因此,仅靠简单做题是达不到一轮复*应该具有的效果。而且盲目做题没有针对性,更不会有全面性。在概念模糊的情况下一定要回归课本,注意教材上最清晰的概念与原理,注重对知识点运用方法的总结。

  四、在*时做题中要养成良好的解题*惯,忌不思

  1.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运算*惯。部分同学*时学*过程中自信心不足,做作业时免不了互相对答案,也不认真找出错误原因并加以改正。“会而不对”是高三数学学*的大忌,常见的有审题失误、计算错误等,*时都以为是粗心,其实这就是一种非常不好的*惯,必须在第一轮复*中逐步克服,否则,后患无穷。可结合*时解题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逐题找出原因,看其是行为*惯方面的原因,还是知识方面的缺陷,再有针对性加以解决。必要时作些记录,也就是错题本,每位同学必备的,以便以后查询。

  2.做好解题后的开拓引申,培养一题多解和举一反三的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一题多解和举一反三中得到提高,因而解完题后,需要再回味和引申,它包括对解题方法的开拓引申,即一道数学题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去分析,可以有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解法。

  考虑的愈广泛愈深刻,获得的思路愈广阔,解法愈多样;及对题目做开拓引申,引申出新题和新解法,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发散思维,激发创造精神,提高解题能力:

  (1)把题目条件开拓引申。

  ①把特殊条件一般化;②把一般条件特殊化;③把特殊条件和一般条件交替变化。

  (2)把题目结论开拓引申。

  (3)把题型开拓引申,同一个题目,给出不同的提法,可以变成不同的题型。俗称为“一题多变”但其解法仍类似,按其解法而言,这些题又可称为“多题一解”或“一法多用”。

  3.提高解题速度,掌握解题技巧。提高解题速度的主要因素有二:一是解题方法的巧妙与简捷;二是对常规解法的掌握是否达到高度的熟练程度。

  五、学会总结、归纳,训练到位,忌题量不足

  我在暑期上课的时候发现,很多同学都是一看到题目就开始做题,这也是一轮复*应该避免的地方。做题如果不注重思路的分析,知识点的运用,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建议同学们在做题前要把老师上课时复*的知识再回顾一下,梳理知识体系,回顾各个知识点,对所学的知识结构要有一个完整清楚的认识,认真分析题目考查的知识,思想,以及方法,还要学会总结归纳不留下任何知识的盲点,在一轮复*中要注意对各个知识点的细化。这个过程不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到了后续阶段会越来越熟练。因此,养成良好的做题*惯,有助于训练自己的解题思维,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实践出真知,充足的题量是把理论转化为能力的一种保障,在足够的题目的练*下不仅可以更扎实的掌握知识点,还可以更深入的了解知识点,避免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现象。由于高考依然是以做题为主,所以解题能力是高考分数的一个直接反映,尤其是数学试题。而解题能力不是三两道题就能提升的,而是要大量的反复的训练、认真细致的推敲才会有较大的提升。有句话说的好,“量变导致质变”,因此,同学们在每章复*的时候,一定要做足够的题,才能够充分的理解这一章的内容,才能够做到对这一章知识点的熟练运用。

  但是,大量训练绝对不是题海战术。因为针对每章节做题都有目标,同时做题训练都需要不断的总结,既要横向总结,也要纵向深入。只要在每章节做题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都能感觉到这一章的知识点有哪些,典型题型有哪些,方法和技巧有哪些,换句话说,如果随机抽取一些*几年关于这一章的高考题都会做,那我认为就可以了。

  高中数学知识点归纳

  1.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

  必修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指数函数,幂函数,对数函数)

  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面解析几何初步。

  必修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必修4:基本初等函数(三角函数)、*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必修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以上所有的知识点是所有高中生必须掌握的,而且要懂得运用。

  选修课程分为4个系列:

  系列1:2个模块

  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框图

  系列2:3个模块

  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

  选修2-3:计数原理、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统计案例

  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

  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选修4-5:不等式选讲

  2.重难点及其考点:

  重点:函数,数列,三角函数,*面向量,圆锥曲线,立体几何,导数

  难点:函数,圆锥曲线

  高考相关考点:

  1.集合与逻辑:集合的逻辑与运算(一般出现在高考卷的第一道选择题)、简易逻辑、充要条件

  2.函数:映射与函数、函数解析式与定义域、值域与最值、反函数、三大性质、函数图象、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函数的应用

  3.数列:数列的有关概念、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数列求通项、求和

  4.三角函数:有关概念、同角关系与诱导公式、和差倍半公式、求值、化简、证明、三角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应用

  5.*面向量:初等运算、坐标运算、数量积及其应用

  6.不等式:概念与性质、均值不等式、不等式的证明、不等式的解法、绝对值不等式(经常出现在大题的选做题里)、不等式的应用

  7.直线与圆的方程:直线的方程、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线性规划、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8.圆锥曲线方程: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轨迹问题、圆锥曲线的应用

  9.直线、*面、简单几何体:空间直线、直线与*面、*面与*面、棱柱、棱锥、球、空间向量

  10.排列、组合和概率:排列、组合应用题、二项式定理及其应用

  11.概率与统计:概率、分布列、期望、方差、抽样、正态分布

  12.导数:导数的概念、求导、导数的应用

  13.复数:复数的概念与运算

  高三数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考点一:集合与简易逻辑

  集合部分一般以选择题出现,属容易题。重点考查集合间关系的理解和认识。*年的试题加强了对集合计算化简能力的考查,并向无限集发展,考查抽象思维能力。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要注意利用几何的直观性,并注重集合表示方法的转换与化简。简易逻辑考查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直接考查命题及其关系、逻辑联结词、“充要关系”、命题真伪的判断、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的否定等,二是在解答题中深层次考查常用逻辑用语表达数学解题过程和逻辑推理。

  考点二:函数与导数

  函数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为载体针对性考查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函数的性质、函数与方程、基本初等函数(一次和二次函数、指数、对数、幂函数)的应用等,分值约为10分,解答题与导数交汇在一起考查函数的性质。导数部分一方面考查导数的运算与导数的几何意义,另一方面考查导数的简单应用,如求函数的单调区间、极值与最值等,通常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属于容易题和中档题,三是导数的综合应用,主要是和函数、不等式、方程等联系在一起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如一些不等式恒成立问题、参数的取值范围问题、方程根的个数问题、不等式的证明等问题。

  考点三:三角函数与*面向量

  一般是2道小题,1道综合解答题。小题一道考查*面向量有关概念及运算等,另一道对三角知识点的补充。大题中如果没有涉及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可能就是一道和解答题相互补充的三角函数的图像、性质或三角恒等变换的题目,也可能是考查*面向量为主的试题,要注意数形结合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向量重点考查*面向量数量积的概念及应用,向量与直线、圆锥曲线、数列、不等式、三角函数等结合,解决角度、垂直、共线等问题是“新热点”题型.

  考点四:数列与不等式

  不等式主要考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二次不等式组和简单线性规划问题、基本不等式的应用等,通常会在小题中设置1到2道题。对不等式的工具性穿插在数列、解析几何、函数导数等解答题中进行考查.在选择、填空题中考查等差或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求和公式等的灵活应用,一道解答题大多凸显以数列知识为工具,综合运用函数、方程、不等式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们都属于中、高档题目.

  考点五: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

  一是考查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直观图与三视图;二是考查空间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三是考查利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利用空间向量证明线面*行与垂直、求空间角等(文科不要求).在高考试卷中,一般有1~2个客观题和一个解答题,多为中档题。

  考点六:解析几何

  一般有1~2个客观题和1个解答题,其中客观题主要考查直线斜率、直线方程、圆的方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锥曲线的定义应用、标准方程的求解、离心率的计算等,解答题则主要考查直线与椭圆、抛物线等的位置关系问题,经常与*面向量、函数与不等式交汇,考查一些存在性问题、证明问题、定点与定值、最值与范围问题等。

  考点七:算法复数推理与证明

  高考对算法的考查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或给解答题披层“外衣”.考查的热点是流程图的识别与算法语言的阅读理解.算法与数列知识的网络交汇命题是考查的主流.复数考查的重点是复数的有关概念、复数的代数形式、运算及运算的几何意义,一般是选择题、填空题,难度不大.推理证明部分命题的方向主要会在函数、三角、数列、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方面,单独出题的可能性较小。对于理科,数学归纳法可能作为解答题的一小问.

  高考数学知识点总结 4

  一、集合有关概念

  1. 集合的含义

  2. 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 元素的确定性,

  (2) 元素的互异性,

  (3) 元素的无序性,

  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 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 记作:N

  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1) 列举法:{a,b,c……}

  2)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x?R| x-3>2} ,{x| x-3>2}

  3) 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4) Venn图:

  4、集合的分类:

  (1) 有限集 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 无限集 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 空集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注意: 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 B或B A

  2.“相等”关系:A=B (5≥5,且5≤5,则5=5)

  实例:设 A={x|x2-1=0} B={-1,1} “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

  即:①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

  ②真子集:如果A?B,且A? 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

  ③如果 A?B, B?C ,那么 A?C

  ④ 如果A?B 同时 B?A 那么A=B

  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

  三、集合的运算

  运算类型 交 集 并 集 补 集

  定 义 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记作A B(读作‘A交B’),即A B={x|x A,且x B}.

  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记作:A B(读作‘A并B’),即A B ={x|x A,或x B}).

  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

  高考数学知识点总结 5

  人教版高考数学复*知识点

  1.有关*行与垂直(线线、线面及面面)的问题,是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过程中,大量的、反复遇到的,而且是以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论证、计算角、与距离等)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在主体几何的总复*中,首先应从解决“*行与垂直”的有关问题着手,通过较为基本问题,熟悉公理、定理的内容和功能,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与概括,掌握立体几何中解决问题的规律--充分利用线线*行(垂直)、线面*行(垂直)、面面*行(垂直)相互转化的思想,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判定两个*面*行的`方法:

  (1)根据定义--证明两*面没有公共点;

  (2)判定定理--证明一个*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行于另一个*面;

  (3)证明两*面同垂直于一条直线。

  3.两个*面*行的主要性质:

  (1)由定义知:“两*行*面没有公共点”;

  (2)由定义推得:“两个*面*行,其中一个*面内的直线必*行于另一个*面”;

  (3)两个*面*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行*面同时和第三个*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行”;

  (4)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行*面中的一个*面,它也垂直于另一个*面;

  (5)夹在两个*行*面间的*行线段相等;

  (6)经过*面外一点只有一个*面和已知*面*行。

  高考高三数学复*知识点

  1、三类角的求法:

  ①找出或作出有关的角。

  ②证明其符合定义,并指出所求作的角。

  ③计算大小(解直角三角形,或用余弦定理)。

  2、正棱柱――底面为正多边形的直棱柱

  正棱锥――底面是正多边形,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

  正棱锥的计算集中在四个直角三角形中:

  3、怎样判断直线l与圆C的位置关系?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比较。

  直线与圆相交时,注意利用圆的“垂径定理”。

  4、对线性规划问题:作出可行域,作出以目标函数为截距的直线,在可行域内*移直线,求出目标函数的最值。

  不看后悔!清华名师揭秘学好高中数学的方法

  培养兴趣是关键。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自然有动力去钻研。如何培养兴趣呢?

  (1)欣赏数学的美感

  比如几何图形中的对称、变换前后的不变量、概念的严谨、逻辑的严密……

  通过对旋转变换及其不变量的讨论,我们可以证明反比例函数、“对勾函数”的图象都是双曲线――*面上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定值(小于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的点的集合。

  (2)注意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等额本金、等额本息两种不同的还款方式,用数列的知识就可以理解.

  学好数学,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之一啊.

  人教版高考年级数学知识点

  1、直线的倾斜角

  定义:x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轴*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2、直线的斜率

  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表示。即。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

  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注意下面四点:

  (1)当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

  (2)k与P1、P2的顺序无关;

  (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

  (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

  云南高考数学知识点总结

  高考数学知识点总结 6

  1、函数零点的概念:

  对于函数,把使成立的实数叫做函数的零点。

  2、函数零点的意义:

  函数的零点就是方程实数根,亦即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即:方程有实数根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交点函数有零点。

  3、函数零点的求法:

  求函数的零点:

  (1)(代数法)求方程的实数根;

  (2)(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4、二次函数的零点:

  二次函数。

  1)△>0,方程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

  2)△=0,方程有两相等实根(二重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

  3)△<0,方程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无交点,二次函数无零点。

  高考数学知识点总结 7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如:世界上最高的山

  (2)元素的互异性如:由HAPPY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

  (3)元素的无序性:如:{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

  3、集合的表示:{…}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XKb1、Com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x或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1)列举法:{a,b,c……}

  2)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x?R|x―3>2},{x|x―3>2}

  3)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4)Venn图: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注意: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

  2、“相等”关系:A=B(5≥5,且5≤5,则5=5)

  实例:设A={x|x2―1=0}B={―1,1}“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

  即: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

  ②真子集:如果A?B,且A?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

  ③如果A?B,B?C,那么A?C

  ④如果A?B同时B?A那么A=B

  3、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4、子集个数:

  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含有2n―1个非空子集,含有2n―1个非空真子集

  三、集合的运算

  运算类型交集并集补集

  定义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xA,且xB}、

  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即AB={x|xA,或xB})。

  高考数学知识点总结 8

  1.数列的定义

  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数列的项.

  (1)从数列定义可以看出,数列的数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如果组成数列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那么它们就不是同一数列,例如数列1,2,3,4,5与数列5,4,3,2,1是不同的数列.

  (2)在数列的定义中并没有规定数列中的数必须不同,因此,在同一数列中可以出现多个相同的数字,如:-1的1次幂,2次幂,3次幂,4次幂,…构成数列:-1,1,-1,1,….

  (4)数列的项与它的项数是不同的,数列的项是指这个数列中的某一个确定的数,是一个函数值,也就是相当于f(n),而项数是指这个数在数列中的位置序号,它是自变量的值,相当于f(n)中的n.

  (5)次序对于数列来讲是十分重要的,有几个相同的数,由于它们的排列次序不同,构成的数列就不是一个相同的数列,显然数列与数集有本质的区别.如:2,3,4,5,6这5个数按不同的次序排列时,就会得到不同的数列,而{2,3,4,5,6}中元素不论按怎样的次序排列都是同一个集合.

  2.数列的分类

  (1)根据数列的项数多少可以对数列进行分类,分为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在写数列时,对于有穷数列,要把末项写出,例如数列1,3,5,7,9,…,2n-1表示有穷数列,如果把数列写成1,3,5,7,9,…或1,3,5,7,9,…,2n-1,…,它就表示无穷数列.

  (2)按照项与项之间的大小关系或数列的增减性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递增数列、递减数列、摆动数列、常数列.

  3.数列的通项公式

  数列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其内涵的本质属性是确定这一列数的规律,这个规律通常是用式子f(n)来表示的,

  这两个通项公式形式上虽然不同,但表示同一个数列,正像每个函数关系不都能用解析式表达出来一样,也不是每个数列都能写出它的通项公式;有的数列虽然有通项公式,但在形式上,又不一定是的,仅仅知道一个数列前面的有限项,无其他说明,数列是不能确定的,通项公式更非.如:数列1,2,3,4。

  高考数学知识点总结 9

  高考数学重要知识点整理

  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

  ⒈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

  ⒉写出点M的集合;

  ⒊列出方程=0;

  ⒋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

  ⒌检验。

  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直译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和交轨法等。

  ⒈直译法:直接将条件翻译成等式,整理化简后即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

  ⒉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⒊相关点法:用动点Q的坐标x,y表示相关点P的坐标x0、y0,然后代入点P的坐标(x0,y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得到动点Q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

  ⒋参数法:当动点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往往先寻找x、y与某一变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

  ⒌交轨法: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

  6.直译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②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

  ③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

  ④代换――依条件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关于X,Y的方程式,并化简;

  ⑤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人教版高三年级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

  ①正棱锥各侧棱相等,各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各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相等(它叫做正棱锥的斜高).

  ②正棱锥的高、斜高和斜高在底面内的射影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正棱锥的高、侧棱、侧棱在底面内的射影也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⑶特殊棱锥的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位置:

  ①棱锥的侧棱长均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的外心.

  ②棱锥的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均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的外心.

  ③棱锥的各侧面与底面所成角均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内心.

  ④棱锥的顶点到底面各边距离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内心.

  ⑤三棱锥有两组对棱垂直,则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为三角形垂心.

  ⑥三棱锥的三条侧棱两两垂直,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三角形的垂心.

  ⑦每个四面体都有外接球,球心0是各条棱的中垂面的交点,此点到各顶点的距离等于球半径;

  ⑧每个四面体都有内切球,球心

  是四面体各个二面角的*分面的交点,到各面的距离等于半径.

  [注]:

  i.各个侧面都是等腰三角形,且底面是正方形的棱锥是正四棱锥.(×)(各个侧面的等腰三角形不知是否全等)

  ii.若一个三角锥,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则第三对角线必然垂直.

  简证:AB⊥CD,AC⊥BD

  BC⊥AD.令得,已知则.

  iii.空间四边形OABC且四边长相等,则顺次连结各边的中点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

  iv.若是四边长与对角线分别相等,则顺次连结各边的中点的四边是一定是正方形.

  简证:取AC中点,则*面90°易知EFGH为*行四边形

  EFGH为长方形.若对角线等,则为正方形.

  高三数学高考复*知识点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又是学*高等数学的基础。高考对本章的考查比较全面,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考查每年都不会遗漏。有关数列的试题经常是综合题,经常把数列知识和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不等式的知识综合起来,试题也常把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求极限和数学归纳法综合在一起。

  探索性问题是高考的热点,常在数列解答题中出现。本章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在主观题中着重考查函数与方程、转化与化归、分类讨论等重要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等基本数学方法。

  *几年来,高考关于数列方面的命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数列本身的有关知识,其中有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及求和公式。

  (2)数列与其它知识的结合,其中有数列与函数、方程、不等式、三角、几何的结合。

  (3)数列的应用问题,其中主要是以增长率问题为主。试题的难度有三个层次,小题大都以基础题为主,解答题大都以基础题和中档题为主,只有个别地方用数列与几何的综合与函数、不等式的综合作为最后一题难度较大。

  1.在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定义、性质、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的基础上,系统掌握解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综合题的规律,深化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实践中的指导作用,灵活地运用数列知识和方法解决数学和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在解决综合题和探索性问题实践中加深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沟通各类知识的联系,形成更完整的知识网络,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数学知识点总结 10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

  一、设两个圆的半径为R和r,圆心距为d。

  则有以下五种关系:

  1、d>R+r两圆外离;两圆的圆心距离之和大于两圆的半径之和。

  2、d=R+r两圆外切;两圆的圆心距离之和等于两圆的半径之和。

  3、d=R—r两圆内切;两圆的圆心距离之和等于两圆的半径之差。

  4、d

  5、d

  二、圆和圆的位置关系,还可用有无公共点来判断:

  1、无公共点,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离,在之内叫内含。

  2、有唯一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切,在之内叫内切。

  3、有两个公共点的叫相交。两圆圆心之间的距离叫做圆心距。


高考数学易失分知识点范文5份(扩展9)

——高考数学知识点归纳汇总十篇

  高考数学知识点归纳 1

  【轨迹方程】就是与几何轨迹对应的代数描述。

  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

  ⒈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

  ⒉写出点M的集合;

  ⒊列出方程=0;

  ⒋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

  ⒌检验。

  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直译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和交轨法等。

  ⒈直译法:直接将条件翻译成等式,整理化简后即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

  ⒉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⒊相关点法:用动点Q的坐标x,y表示相关点P的坐标x0、y0,然后代入点P的坐标(x0,y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得到动点Q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

  ⒋参数法:当动点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往往先寻找x、y与某一变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

  ⒌交轨法: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

  .直译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②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

  ③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

  ④代换――依条件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关于X,Y的方程式,并化简;

  ⑤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高考数学知识点归纳 2

  【轨迹方程】就是与几何轨迹对应的代数描述。

  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

  ⒈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

  ⒉写出点M的集合;

  ⒊列出方程=0;

  ⒋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

  ⒌检验。

  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直译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和交轨法等。

  ⒈直译法:直接将条件翻译成等式,整理化简后即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

  ⒉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⒊相关点法:用动点Q的坐标x,y表示相关点P的坐标x0、y0,然后代入点P的坐标(x0,y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得到动点Q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

  ⒋参数法:当动点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往往先寻找x、y与某一变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

  ⒌交轨法: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

  .直译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②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

  ③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

  ④代换——依条件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关于X,Y的方程式,并化简;

  ⑤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高考数学知识点归纳 3

  高考数学知识点归纳:判断函数值域的方法

  1、配方法:利用二次函数的配方法求值域,需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换元法:常用代数或三角代换法,把所给函数代换成值域容易确定的另一函数,从而得到原函数值域,如y=ax+b+_√cx-d(a,b,c,d均为常数且ac不等于0)的函数常用此法求解。

  3、判别式法:若函数为分式结构,且分母中含有未知数x?,则常用此法。通常去掉分母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再由判别式△≥0,确定y的'范围,即原函数的值域

  4、不等式法:利用a+b≥2√ab(其中a,b∈R+)求函数值域时,要时刻注意不等式成立的条件,即“一正,二定,三相等”。

  5、反函数法:若原函数的值域不易直接求解,则可以考虑其反函数的定义域,根据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定义域与值域互换的特点,确定原函数的值域,如y=cx+d/ax+b(a≠0)型函数的值域,可采用反函数法,也可用分离常数法。

  6、单调性法: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然后在根据其单调性求函数值域,常用到函数y=x+p/x(p>0)的单调性:增区间为(-∞,-√p)的左开右闭区间和(√p,+∞)的左闭右开区间,减区间为(-√p,0)和(0,√p)

  7、数形结合法:分析函数解析式表达的集合意义,根据其图像特点确定值域。

  高考数学知识点归纳:对数函数性质

  定义域求解:对数函数y=logax的定义域是{x丨x>0},但如果遇到对数型复合函数的定义域的求解,除了要注意大于0以外,还应注意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如求函数y=logx(2x-1)的定义域,需同时满足x>0且x≠1和2x-1>0,得到x>1/2且x≠1,即其定义域为{x丨x>1/2且x≠1}

  值域:实数集R,显然对数函数无界。

  定点:函数图像恒过定点(1,0)。

  单调性:a>1时,在定义域上为单调增函数;

  奇偶性:非奇非偶函数

  周期性:不是周期函数

  对称性:无

  最值:无

  零点:x=1

  注意:负数和0没有对数。

  两句经典话:底真同对数正,底真异对数负。解释如下:

  也就是说:若y=logab (其中a>0,a≠1,b>0)

  当a>1,b>1时,y=logab>0;

  当01时,y=logab<0;

  当a>1,0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方差的性质

  1.设C为常数,则D(C) = 0(常数无波动);

  2. D(CX )=C2 D(X ) (常数*方提取);

  证:

  特别地D(-X ) = D(X ),D(-2X ) = 4D(X )(方差无负值)

  3.若X 、Y相互独立,则

  证:

  记则前面两项恰为D(X )和D(Y ),第三项展开后为

  当X、Y相互独立时,故第三项为零。

  特别地独立前提的逐项求和,可推广到有限项。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判断函数值域的方法

  1、配方法:利用二次函数的配方法求值域,需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换元法:常用代数或三角代换法,把所给函数代换成值域容易确定的另一函数,从而得到原函数值域,如y=ax+b+_√cx-d(a,b,c,d均为常数且ac不等于0)的函数常用此法求解。

  3、判别式法:若函数为分式结构,且分母中含有未知数x?,则常用此法。通常去掉分母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再由判别式△≥0,确定y的'范围,即原函数的值域

  4、不等式法:利用a+b≥2√ab(其中a,b∈R+)求函数值域时,要时刻注意不等式成立的条件,即“一正,二定,三相等”。

  5、反函数法:若原函数的值域不易直接求解,则可以考虑其反函数的定义域,根据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定义域与值域互换的特点,确定原函数的值域,如y=cx+d/ax+b(a≠0)型函数的值域,可采用反函数法,也可用分离常数法。

  6、单调性法: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然后在根据其单调性求函数值域,常用到函数y=x+p/x(p>0)的单调性:增区间为(-∞,-√p)的左开右闭区间和(√p,+∞)的左闭右开区间,减区间为(-√p,0)和(0,√p)

  7、数形结合法:分析函数解析式表达的集合意义,根据其图像特点确定值域。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对数函数性质

  定义域求解:对数函数y=logax的定义域是{x丨x>0},但如果遇到对数型复合函数的'定义域的求解,除了要注意大于0以外,还应注意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如求函数y=logx(2x-1)的定义域,需同时满足x>0且x≠1和2x-1>0,得到x>1/2且x≠1,即其定义域为{x丨x>1/2且x≠1}

  值域:实数集R,显然对数函数无界。

  定点:函数图像恒过定点(1,0)。

  单调性:a>1时,在定义域上为单调增函数;

  奇偶性:非奇非偶函数

  周期性:不是周期函数

  对称性:无

  最值:无

  零点:x=1

  注意:负数和0没有对数。

  两句经典话:底真同对数正,底真异对数负。解释如下:

  也就是说:若y=logab (其中a>0,a≠1,b>0)

  当a>1,b>1时,y=logab>0;

  当01时,y=logab<0;

  当a>1,0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方差的性质

  1.设C为常数,则D(C) = 0(常数无波动);

  2. D(CX )=C2 D(X ) (常数*方提取);

  证:

  特别地D(-X ) = D(X ),D(-2X ) = 4D(X )(方差无负值)

  3.若X 、Y相互独立,则

  证:

  记则前面两项恰为D(X )和D(Y ),第三项展开后为

  当X、Y相互独立时,故第三项为零。

  特别地独立前提的逐项求和,可推广到有限项。

  提升数学成绩的方法

  第一部分:学*的方法

  一、预*是聪明的选择

  最好老师指定预*内容,每天不超过十分钟,预*的目的就是强制记忆基本概念。

  二、基本概念是根本

  基本概念要一个字一个字理解并记忆,要准确掌握基本概念的内涵外延。只有思维钻进去才能了解内涵,思维要发散才能了解外延。只有概念过关,作题才能又快又准。

  三、作业可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一定要认真做,不要为节约时间省步骤,作业不要自检,全面暴露存在的问题是好事。

  四、难题要独立完成

  想得高分一定要过难题关,难题的关键是学会三种语言的熟练转换。(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

  第二部分:复*的方法

  五、加倍递减训练法

  通过训练,从心理上、精力上、准确度上逐渐调整到考试的最佳状态,该训练一定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否则达不到效果。

  六、考前不要做新题

  考前找到你*期做过的试卷,把错的题重做一遍,这才是有的放矢的复*方法。

  第三部分:考试的方法

  七、良好心态

  考生要自信,要有客观的考试目标。追求正常发挥,而不要期望自己超长表现,这样心态会放的很*和。沉着冷静的同时也要适度紧张,要使大脑处于最佳活跃状态

  八、考试从审题开始

  审题要避免“猜”、“漏”两种不良*惯,为此审题要从字到词再到句。

  九、学会使用演算纸

  要把演算纸看成是试卷的一部分,要工整有序,为了方便检查要写上题号。

  十、正确对待难题

  难题是用来拉开分数的,不管你水*高低,都应该学会绕开难题最后做,不要被难题搞乱思绪,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无论什么考试,你都能排前几名。

  高考数学知识点归纳 4

  一、指数函数

  (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1.根式的概念:一般地,如果,那么叫做的次方根(nthroot),其中1,且*.

  当是奇数时,正数的次方根是一个正数,负数的次方根是一个负数.此时,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式子叫做根式(radical),这里叫做根指数(radicalexponent),叫做被开方数(radicand).

  当是偶数时,正数的次方根有两个,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此时,正数的正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负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正的次方根与负的次方根可以合并成(0).由此可得: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

  注意:当是奇数时,,当是偶数时,

  2.分数指数幂

  正数的分数指数幂的意义,规定: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指出:规定了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后,指数的概念就从整数指数推广到了有理数指数,那么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也同样可以推广到有理数指数幂.

  3.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1、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叫做指数函数(exponential),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

  注意:指数函数的底数的取值范围,底数不能是负数、零和1.

  2、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a1

  图象特征

  函数性质

  向x、y轴正负方向无限延伸

  函数的定义域为R

  图象关于原点和y轴不对称

  非奇非偶函数

  函数图象都在x轴上方

  函数的值域为R+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0,1)

  自左向右看,

  图象逐渐上升

  自左向右看,

  图象逐渐下降

  增函数

  减函数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1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1

  在第二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1

  在第二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1

  图象上升趋势是越来越陡

  图象上升趋势是越来越缓

  函数值开始增长较慢,到了某一值后增长速度极快;

  函数值开始减小极快,到了某一值后减小速度较慢;

  注意:利用函数的单调性,结合图象还可以看出:

  (1)在[a,b]上,值域是或;

  (2)若,则;取遍所有正数当且仅当;

  (3)对于指数函数,总有;

  (4)当时,若,则;

  二、对数函数

  (一)对数

  1.对数的概念:一般地,如果,那么数叫做以为底的对数,记作:(底数,真数,对数式)

  说明:1注意底数的限制,且;

  2;

  3注意对数的书写格式.

  两个重要对数:

  1常用对数:以10为底的对数;

  2自然对数:以无理数为底的对数的对数.

  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对数式指数式

  对数底数幂底数

  对数指数

  真数幂

  (二)对数函数

  1、对数函数的概念:函数,且叫做对数函数,其中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注意:1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指数函数类似,都是形式定义,注意辨别。

  如:,都不是对数函数,而只能称其为对数型函数.

  2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且.

  2、对数函数的性质:

  a1

  图象特征

  函数性质

  函数图象都在y轴右侧

  函数的定义域为(0,+)

  图象关于原点和y轴不对称

  非奇非偶函数

  向y轴正负方向无限延伸

  函数的值域为R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1,0)

  自左向右看,

  图象逐渐上升

  自左向右看,

  图象逐渐下降

  增函数

  减函数

  第一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

  第一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

  第二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0

  第二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0

  (三)幂函数

  1、幂函数定义:一般地,形如的函数称为幂函数,其中为常数.

  2、幂函数性质归纳.

  (1)所有的幂函数在(0,+)都有定义,并且图象都过点(1,1);

  (2)时,幂函数的图象通过原点,并且在区间上是增函数.特别地,当时,幂函数的图象下凸;当时,幂函数的图象上凸;

  (3)时,幂函数的图象在区间上是减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当从右边趋向原点时,图象在轴右方无限地逼*轴正半轴,当趋于时,图象在轴上方无限地逼*轴正半轴.

  高考数学知识点归纳 5

  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

  ⒈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

  ⒉写出点M的集合;

  ⒊列出方程=0;

  ⒋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

  ⒌检验。

  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直译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和交轨法等。

  ⒈直译法:直接将条件翻译成等式,整理化简后即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

  ⒉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⒊相关点法:用动点Q的坐标x,y表示相关点P的坐标x0、y0,然后代入点P的坐标(x0,y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得到动点Q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

  ⒋参数法:当动点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往往先寻找x、y与某一变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

  ⒌交轨法: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

  直译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②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

  ③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

  ④代换依条件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关于X,Y的方程式,并化简;

  ⑤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高考数学知识点归纳 6

  高考数学知识点归纳:判断函数值域的方法

  1、配方法:利用二次函数的配方法求值域,需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换元法:常用代数或三角代换法,把所给函数代换成值域容易确定的另一函数,从而得到原函数值域,如y=ax+b+_√cx-d(a,b,c,d均为常数且ac不等于0)的函数常用此法求解。

  3、判别式法:若函数为分式结构,且分母中含有未知数x?,则常用此法。通常去掉分母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再由判别式△≥0,确定y的'范围,即原函数的值域

  4、不等式法:利用a+b≥2√ab(其中a,b∈R+)求函数值域时,要时刻注意不等式成立的条件,即“一正,二定,三相等”。

  5、反函数法:若原函数的值域不易直接求解,则可以考虑其反函数的定义域,根据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定义域与值域互换的特点,确定原函数的值域,如y=cx+d/ax+b(a≠0)型函数的值域,可采用反函数法,也可用分离常数法。

  6、单调性法: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然后在根据其单调性求函数值域,常用到函数y=x+p/x(p>0)的单调性:增区间为(-∞,-√p)的左开右闭区间和(√p,+∞)的左闭右开区间,减区间为(-√p,0)和(0,√p)

  7、数形结合法:分析函数解析式表达的集合意义,根据其图像特点确定值域。

  高考数学知识点归纳:对数函数性质

  定义域求解:对数函数y=logax的定义域是{x丨x>0},但如果遇到对数型复合函数的定义域的求解,除了要注意大于0以外,还应注意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如求函数y=logx(2x-1)的定义域,需同时满足x>0且x≠1和2x-1>0,得到x>1/2且x≠1,即其定义域为{x丨x>1/2且x≠1}

  值域:实数集R,显然对数函数无界。

  定点:函数图像恒过定点(1,0)。

  单调性:a>1时,在定义域上为单调增函数;

  奇偶性:非奇非偶函数

  周期性:不是周期函数

  对称性:无

  最值:无

  零点:x=1

  注意:负数和0没有对数。

  两句经典话:底真同对数正,底真异对数负。解释如下:

  也就是说:若y=logab (其中a>0,a≠1,b>0)

  当a>1,b>1时,y=logab>0;

  当01时,y=logab<0;

  当a>1,0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方差的性质

  1.设C为常数,则D(C) = 0(常数无波动);

  2. D(CX )=C2 D(X ) (常数*方提取);

  证:

  特别地D(-X ) = D(X ),D(-2X ) = 4D(X )(方差无负值)

  3.若X 、Y相互独立,则

  证:

  记则前面两项恰为D(X )和D(Y ),第三项展开后为

  当X、Y相互独立时,故第三项为零。

  特别地独立前提的逐项求和,可推广到有限项。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判断函数值域的方法

  1、配方法:利用二次函数的配方法求值域,需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换元法:常用代数或三角代换法,把所给函数代换成值域容易确定的另一函数,从而得到原函数值域,如y=ax+b+_√cx-d(a,b,c,d均为常数且ac不等于0)的函数常用此法求解。

  3、判别式法:若函数为分式结构,且分母中含有未知数x?,则常用此法。通常去掉分母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再由判别式△≥0,确定y的'范围,即原函数的值域

  4、不等式法:利用a+b≥2√ab(其中a,b∈R+)求函数值域时,要时刻注意不等式成立的条件,即“一正,二定,三相等”。

  5、反函数法:若原函数的值域不易直接求解,则可以考虑其反函数的定义域,根据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定义域与值域互换的特点,确定原函数的值域,如y=cx+d/ax+b(a≠0)型函数的值域,可采用反函数法,也可用分离常数法。

  6、单调性法: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然后在根据其单调性求函数值域,常用到函数y=x+p/x(p>0)的单调性:增区间为(-∞,-√p)的左开右闭区间和(√p,+∞)的左闭右开区间,减区间为(-√p,0)和(0,√p)

  7、数形结合法:分析函数解析式表达的集合意义,根据其图像特点确定值域。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对数函数性质

  定义域求解:对数函数y=logax的定义域是{x丨x>0},但如果遇到对数型复合函数的定义域的求解,除了要注意大于0以外,还应注意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如求函数y=logx(2x-1)的定义域,需同时满足x>0且x≠1和2x-1>0,得到x>1/2且x≠1,即其定义域为{x丨x>1/2且x≠1}

  值域:实数集R,显然对数函数无界。

  定点:函数图像恒过定点(1,0)。

  单调性:a>1时,在定义域上为单调增函数;

  奇偶性:非奇非偶函数

  周期性:不是周期函数

  对称性:无

  最值:无

  零点:x=1

  注意:负数和0没有对数。

  两句经典话:底真同对数正,底真异对数负。解释如下:

  也就是说:若y=logab (其中a>0,a≠1,b>0)

  当a>1,b>1时,y=logab>0;

  当01时,y=logab<0;

  当a>1,0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方差的性质

  1.设C为常数,则D(C) = 0(常数无波动);

  2. D(CX )=C2 D(X ) (常数*方提取);

  证:

  特别地D(-X ) = D(X ),D(-2X ) = 4D(X )(方差无负值)

  3.若X 、Y相互独立,则

  证:

  记则前面两项恰为D(X )和D(Y ),第三项展开后为

  当X、Y相互独立时,故第三项为零。

  特别地独立前提的逐项求和,可推广到有限项。

  提升数学成绩的方法

  第一部分:学*的方法

  一、预*是聪明的选择

  最好老师指定预*内容,每天不超过十分钟,预*的目的就是强制记忆基本概念。

  二、基本概念是根本

  基本概念要一个字一个字理解并记忆,要准确掌握基本概念的内涵外延。只有思维钻进去才能了解内涵,思维要发散才能了解外延。只有概念过关,作题才能又快又准。

  三、作业可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一定要认真做,不要为节约时间省步骤,作业不要自检,全面暴露存在的问题是好事。

  四、难题要独立完成

  想得高分一定要过难题关,难题的关键是学会三种语言的熟练转换。(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

  第二部分:复*的方法

  五、加倍递减训练法

  通过训练,从心理上、精力上、准确度上逐渐调整到考试的最佳状态,该训练一定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否则达不到效果。

  六、考前不要做新题

  考前找到你*期做过的试卷,把错的题重做一遍,这才是有的放矢的复*方法。

  第三部分:考试的方法

  七、良好心态

  考生要自信,要有客观的考试目标。追求正常发挥,而不要期望自己超长表现,这样心态会放的很*和。沉着冷静的同时也要适度紧张,要使大脑处于最佳活跃状态

  八、考试从审题开始

  审题要避免“猜”、“漏”两种不良*惯,为此审题要从字到词再到句。

  九、学会使用演算纸

  要把演算纸看成是试卷的一部分,要工整有序,为了方便检查要写上题号。

  十、正确对待难题

  难题是用来拉开分数的,不管你水*高低,都应该学会绕开难题最后做,不要被难题搞乱思绪,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无论什么考试,你都能排前几名。

  高考数学知识点归纳 7

  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

  ⒈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

  ⒉写出点M的集合;

  ⒊列出方程=0;

  ⒋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

  ⒌检验。

  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直译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和交轨法等。

  ⒈直译法:直接将条件翻译成等式,整理化简后即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

  ⒉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⒊相关点法:用动点Q的坐标x,y表示相关点P的坐标x0、y0,然后代入点P的坐标(x0,y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得到动点Q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

  ⒋参数法:当动点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往往先寻找x、y与某一变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

  ⒌交轨法: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

  直译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②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

  ③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

  ④代换依条件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关于X,Y的方程式,并化简;

  ⑤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高考数学知识点归纳 8

  一、指数函数

  (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1.根式的概念:一般地,如果,那么叫做的次方根(nthroot),其中1,且*.

  当是奇数时,正数的次方根是一个正数,负数的次方根是一个负数.此时,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式子叫做根式(radical),这里叫做根指数(radicalexponent),叫做被开方数(radicand).

  当是偶数时,正数的次方根有两个,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此时,正数的正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负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正的次方根与负的次方根可以合并成(0).由此可得: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

  注意:当是奇数时,,当是偶数时,

  2.分数指数幂

  正数的分数指数幂的意义,规定: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指出:规定了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后,指数的概念就从整数指数推广到了有理数指数,那么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也同样可以推广到有理数指数幂.

  3.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1、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叫做指数函数(exponential),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

  注意:指数函数的.底数的取值范围,底数不能是负数、零和1.

  2、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a1

  图象特征

  函数性质

  向x、y轴正负方向无限延伸

  函数的定义域为R

  图象关于原点和y轴不对称

  非奇非偶函数

  函数图象都在x轴上方

  函数的值域为R+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0,1)

  自左向右看,

  图象逐渐上升

  自左向右看,

  图象逐渐下降

  增函数

  减函数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1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1

  在第二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1

  在第二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1

  图象上升趋势是越来越陡

  图象上升趋势是越来越缓

  函数值开始增长较慢,到了某一值后增长速度极快;

  函数值开始减小极快,到了某一值后减小速度较慢;

  注意:利用函数的单调性,结合图象还可以看出:

  (1)在[a,b]上,值域是或;

  (2)若,则;取遍所有正数当且仅当;

  (3)对于指数函数,总有;

  (4)当时,若,则;

  二、对数函数

  (一)对数

  1.对数的概念:一般地,如果,那么数叫做以为底的对数,记作:(底数,真数,对数式)

  说明:1注意底数的限制,且;

  2;

  3注意对数的书写格式.

  两个重要对数:

  1常用对数:以10为底的对数;

  2自然对数:以无理数为底的对数的对数.

  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对数式指数式

  对数底数幂底数

  对数指数

  真数幂

  (二)对数函数

  1、对数函数的概念:函数,且叫做对数函数,其中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注意:1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指数函数类似,都是形式定义,注意辨别。

  如:,都不是对数函数,而只能称其为对数型函数.

  2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且.

  2、对数函数的性质:

  a1

  图象特征

  函数性质

  函数图象都在y轴右侧

  函数的定义域为(0,+)

  图象关于原点和y轴不对称

  非奇非偶函数

  向y轴正负方向无限延伸

  函数的值域为R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1,0)

  自左向右看,

  图象逐渐上升

  自左向右看,

  图象逐渐下降

  增函数

  减函数

  第一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

  第一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

  第二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0

  第二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0

  (三)幂函数

  1、幂函数定义:一般地,形如的函数称为幂函数,其中为常数.

  2、幂函数性质归纳.

  (1)所有的幂函数在(0,+)都有定义,并且图象都过点(1,1);

  (2)时,幂函数的图象通过原点,并且在区间上是增函数.特别地,当时,幂函数的图象下凸;当时,幂函数的图象上凸;

  (3)时,幂函数的图象在区间上是减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当从右边趋向原点时,图象在轴右方无限地逼*轴正半轴,当趋于时,图象在轴上方无限地逼*轴正半轴.

  高考数学知识点归纳 9

  解排列组合问题的依据是:分类相加,分步相乘,有序排列,无序组合。

  解排列组合问题的规律是:相邻问题捆绑法;不邻问题插空法;多排问题单排法;定位问题优先法;定序问题倍缩法;多元问题分类法;有序分配问题法;选取问题先排后排法;至多至少问题间接法。

  二项式系数与展开式某一项的系数易混,第r+1项的二项式系数为。二项式系数最大项与展开式中系数最大项易混。二项式系数最大项为中间一项或两项;展开式中系数最大项的求法要用解不等式组来确定r

  你掌握了三种常见的概率公式吗?(①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公式;②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公式;③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公式。)

  二项式展开式的通项公式、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A发生k次的概率易记混。

  通项公式:它是第r+1项而不是第r项;

  事件A发生k次的概率:。其中k=0,1,2,3,…,n,且0

  求分布列的.解答题你能把步骤写全吗?

  如何对总体分布进行估计?(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研究统计问题的一个基本思想方法,一般地,样本容量越大,这种估计就越精确,要求能画出频率分布表和频率分布直方图;理解频率分布直方图矩形面积的几何意义。)

  你还记得一般正态总体如何化为标准正态总体吗?(对任一正态总体来说,取值小于x的概率,其中表示标准正态总体取值小于的概率)

  高考数学知识点归纳 10

  高考数学知识点归纳:判断函数值域的方法

  1、配方法:利用二次函数的配方法求值域,需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换元法:常用代数或三角代换法,把所给函数代换成值域容易确定的另一函数,从而得到原函数值域,如y=ax+b+_√cx-d(a,b,c,d均为常数且ac不等于0)的函数常用此法求解。

  3、判别式法:若函数为分式结构,且分母中含有未知数x?,则常用此法。通常去掉分母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再由判别式△≥0,确定y的'范围,即原函数的值域

  4、不等式法:利用a+b≥2√ab(其中a,b∈R+)求函数值域时,要时刻注意不等式成立的条件,即“一正,二定,三相等”。

  5、反函数法:若原函数的值域不易直接求解,则可以考虑其反函数的定义域,根据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定义域与值域互换的特点,确定原函数的值域,如y=cx+d/ax+b(a≠0)型函数的值域,可采用反函数法,也可用分离常数法。

  6、单调性法: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然后在根据其单调性求函数值域,常用到函数y=x+p/x(p>0)的单调性:增区间为(-∞,-√p)的左开右闭区间和(√p,+∞)的左闭右开区间,减区间为(-√p,0)和(0,√p)

  7、数形结合法:分析函数解析式表达的集合意义,根据其图像特点确定值域。

  高考数学知识点归纳:对数函数性质

  定义域求解:对数函数y=logax的定义域是{x丨x>0},但如果遇到对数型复合函数的定义域的求解,除了要注意大于0以外,还应注意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如求函数y=logx(2x-1)的定义域,需同时满足x>0且x≠1和2x-1>0,得到x>1/2且x≠1,即其定义域为{x丨x>1/2且x≠1}

  值域:实数集R,显然对数函数无界。

  定点:函数图像恒过定点(1,0)。

  单调性:a>1时,在定义域上为单调增函数;

  奇偶性:非奇非偶函数

  周期性:不是周期函数

  对称性:无

  最值:无

  零点:x=1

  注意:负数和0没有对数。

  两句经典话:底真同对数正,底真异对数负。解释如下:

  也就是说:若y=logab (其中a>0,a≠1,b>0)

  当a>1,b>1时,y=logab>0;

  当01时,y=logab<0;

  当a>1,0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方差的性质

  1.设C为常数,则D(C) = 0(常数无波动);

  2. D(CX )=C2 D(X ) (常数*方提取);

  证:

  特别地D(-X ) = D(X ),D(-2X ) = 4D(X )(方差无负值)

  3.若X 、Y相互独立,则

  证:

  记则前面两项恰为D(X )和D(Y ),第三项展开后为

  当X、Y相互独立时,故第三项为零。

  特别地独立前提的逐项求和,可推广到有限项。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判断函数值域的方法

  1、配方法:利用二次函数的配方法求值域,需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换元法:常用代数或三角代换法,把所给函数代换成值域容易确定的另一函数,从而得到原函数值域,如y=ax+b+_√cx-d(a,b,c,d均为常数且ac不等于0)的函数常用此法求解。

  3、判别式法:若函数为分式结构,且分母中含有未知数x?,则常用此法。通常去掉分母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再由判别式△≥0,确定y的'范围,即原函数的值域

  4、不等式法:利用a+b≥2√ab(其中a,b∈R+)求函数值域时,要时刻注意不等式成立的条件,即“一正,二定,三相等”。

  5、反函数法:若原函数的值域不易直接求解,则可以考虑其反函数的'定义域,根据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定义域与值域互换的特点,确定原函数的值域,如y=cx+d/ax+b(a≠0)型函数的值域,可采用反函数法,也可用分离常数法。

  6、单调性法: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然后在根据其单调性求函数值域,常用到函数y=x+p/x(p>0)的单调性:增区间为(-∞,-√p)的左开右闭区间和(√p,+∞)的左闭右开区间,减区间为(-√p,0)和(0,√p)

  7、数形结合法:分析函数解析式表达的集合意义,根据其图像特点确定值域。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对数函数性质

  定义域求解:对数函数y=logax的定义域是{x丨x>0},但如果遇到对数型复合函数的定义域的求解,除了要注意大于0以外,还应注意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如求函数y=logx(2x-1)的定义域,需同时满足x>0且x≠1和2x-1>0,得到x>1/2且x≠1,即其定义域为{x丨x>1/2且x≠1}

  值域:实数集R,显然对数函数无界。

  定点:函数图像恒过定点(1,0)。

  单调性:a>1时,在定义域上为单调增函数;

  奇偶性:非奇非偶函数

  周期性:不是周期函数

  对称性:无

  最值:无

  零点:x=1

  注意:负数和0没有对数。

  两句经典话:底真同对数正,底真异对数负。解释如下:

  也就是说:若y=logab (其中a>0,a≠1,b>0)

  当a>1,b>1时,y=logab>0;

  当01时,y=logab<0;

  当a>1,0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方差的性质

  1.设C为常数,则D(C) = 0(常数无波动);

  2. D(CX )=C2 D(X ) (常数*方提取);

  证:

  特别地D(-X ) = D(X ),D(-2X ) = 4D(X )(方差无负值)

  3.若X 、Y相互独立,则

  证:

  记则前面两项恰为D(X )和D(Y ),第三项展开后为

  当X、Y相互独立时,故第三项为零。

  特别地独立前提的逐项求和,可推广到有限项。

  提升数学成绩的方法

  第一部分:学*的方法

  一、预*是聪明的选择

  最好老师指定预*内容,每天不超过十分钟,预*的目的就是强制记忆基本概念。

  二、基本概念是根本

  基本概念要一个字一个字理解并记忆,要准确掌握基本概念的内涵外延。只有思维钻进去才能了解内涵,思维要发散才能了解外延。只有概念过关,作题才能又快又准。

  三、作业可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一定要认真做,不要为节约时间省步骤,作业不要自检,全面暴露存在的问题是好事。

  四、难题要独立完成

  想得高分一定要过难题关,难题的关键是学会三种语言的熟练转换。(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

  第二部分:复*的方法

  五、加倍递减训练法

  通过训练,从心理上、精力上、准确度上逐渐调整到考试的最佳状态,该训练一定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否则达不到效果。

  六、考前不要做新题

  考前找到你*期做过的试卷,把错的题重做一遍,这才是有的放矢的复*方法。

  第三部分:考试的方法

  七、良好心态

  考生要自信,要有客观的考试目标。追求正常发挥,而不要期望自己超长表现,这样心态会放的很*和。沉着冷静的同时也要适度紧张,要使大脑处于最佳活跃状态

  八、考试从审题开始

  审题要避免“猜”、“漏”两种不良*惯,为此审题要从字到词再到句。

  九、学会使用演算纸

  要把演算纸看成是试卷的一部分,要工整有序,为了方便检查要写上题号。

  十、正确对待难题

  难题是用来拉开分数的,不管你水*高低,都应该学会绕开难题最后做,不要被难题搞乱思绪,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无论什么考试,你都能排前几名。


高考数学易失分知识点范文5份(扩展10)

——高考重点数学知识点汇总5篇

  高考重点数学知识点 1

  第一、高考数学中有函数、数列、三角函数、*面向量、不等式、立体几何等九大章节。

  主要是考函数和导数,这是我们整个高中阶段里最核心的板块,在这个板块里,重点考察两个方面:第一个函数的性质,包括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第二是函数的解答题,重点考察的是二次函数和高次函数,分函数和它的一些分布问题,但是这个分布重点还包含两个分析就是二次方程的分布的问题,这是第一个板块。

  第二、*面向量和三角函数。

  重点考察三个方面:一个是划减与求值,第一,重点掌握公式,重点掌握五组基本公式。第二,是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这里重点掌握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第三,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解三角形。难度比较小。

  第三、数列。

  数列这个板块,重点考两个方面:一个通项;一个是求和。

  第四、空间向量和立体几何,在里面重点考察两个方面:一个是证明;一个是计算。

  第五、概率和统计。

  这一板块主要是属于数学应用问题的范畴,当然应该掌握下面几个方面,第一……等可能的概率,第二………事件,第三是独立事件,还有独立重复事件发生的概率。

  第六、解析几何。

  这是我们比较头疼的问题,是整个试卷里难度比较大,计算量的题,当然这一类题,我总结下面五类常考的'题型,包括:

  第一类所讲的直线和曲线的位置关系,这是考试最多的内容。考生应该掌握它的通法;

  第二类我们所讲的动点问题;

  第三类是弦长问题;

  第四类是对称问题,这也是20xx年高考已经考过的一点;

  第五类重点问题,这类题时往往觉得有思路,但是没有答案,

  当然这里我相等的是,这道题尽管计算量很大,但是造成计算量大的原因,往往有这个原因,我们所选方法不是很恰当,因此,在这一章里我们要掌握比较好的算法,来提高我们做题的准确度,这是我们所讲的第六大板块。

  第七、押轴题。

  考生在备考复*时,应该重点不等式计算的方法,虽然说难度比较大,我建议考生,采取分部得分整个试卷不要留空白。这是高考所考的七大板块核心的考点。

  高考重点数学知识点 2

  一、直线方程.

  1. 直线的倾斜角:一条直线向上的方向与轴正方向所成的最小正角叫做这条直线的倾斜角,其中直线与轴*行或重合时,其倾斜角为0,故直线倾斜角的范围是.

  注:①当或时,直线垂直于轴,它的斜率不存在.

  ②每一条直线都存在惟一的倾斜角,除与轴垂直的直线不存在斜率外,其余每一条直线都有惟一的斜率,并且当直线的斜率一定时,其倾斜角也对应确定.

  2. 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截距式、两点式、斜切式.

  特别地,当直线经过两点,即直线在轴,轴上的截距分别为时,直线方程是:.

  注:若是一直线的方程,则这条直线的方程是,但若则不是这条线.

  附:直线系:对于直线的斜截式方程,当均为确定的数值时,它表示一条确定的直线,如果变化时,对应的直线也会变化.①当为定植,变化时,它们表示过定点(0,)的直线束.②当为定值,变化时,它们表示一组*行直线.

  3. ⑴两条直线*行:

  ∥两条直线*行的条件是:①和是两条不重合的直线. ②在和的斜率都存在的前提下得到的. 因此,应特别注意,抽掉或忽视其中任一个“前提”都会导致结论的错误.

  (一般的结论是:对于两条直线,它们在轴上的纵截距是,则∥,且或的斜率均不存在,即是*行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且)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的倾斜角为则∥.

  ⑵两条直线垂直:

  两条直线垂直的条件:①设两条直线和的斜率分别为和,则有这里的前提是的斜率都存在. ②,且的斜率不存在或,且的斜率不存在. (即是垂直的充要条件)

  4. 直线的交角:

  ⑴直线到的角(方向角);直线到的角,是指直线绕交点依逆时针方向旋转到与重合时所转动的角,它的范围是,当时.

  ⑵两条相交直线与的夹角:两条相交直线与的夹角,是指由与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最小的正角,又称为和所成的角,它的取值范围是,当,则有.

  5. 过两直线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参数,不包括在内)

  6. 点到直线的距离:

  ⑴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设点,直线到的距离为,则有.

  注:

  1. 两点P1(x1,y1)、P2(x2,y2)的距离公式:.

  特例:点P(x,y)到原点O的距离:

  2. 定比分点坐标分式。若点P(x,y)分有向线段,其中P1(x1,y1),P2(x2,y2).则

  特例,中点坐标公式;重要结论,三角形重心坐标公式。

  3. 直线的倾斜角(0°≤<180°)、斜率:

  4. 过两点.

  当(即直线和x轴垂直)时,直线的倾斜角=,没有斜率

  ⑵两条*行线间的距离公式:设两条*行直线,它们之间的距离为,则有.

  注;直线系方程

  1. 与直线:Ax+By+C= 0*行的直线系方程是:Ax+By+m=0.( m?R, C≠m).

  2. 与直线:Ax+By+C= 0垂直的直线系方程是:Bx-Ay+m=0.( m?R)

  3. 过定点(x1,y1)的直线系方程是: A(x-x1)+B(y-y1)=0 (A,B不全为0)

  4. 过直线l1、l2交点的直线系方程:(A1x+B1y+C1)+λ( A2x+B2y+C2)=0 (λ?R) 注:该直线系不含l2.

  7. 关于点对称和关于某直线对称:

  ⑴关于点对称的两条直线一定是*行直线,且这个点到两直线的距离相等.

  ⑵关于某直线对称的两条直线性质:若两条直线*行,则对称直线也*行,且两直线到对称直线距离相等.

  若两条直线不*行,则对称直线必过两条直线的交点,且对称直线为两直线夹角的角*分线.

  ⑶点关于某一条直线对称,用中点表示两对称点,则中点在对称直线上(方程①),过两对称点的直线方程与对称直线方程垂直(方程②)①②可解得所求对称点.

  注:①曲线、直线关于一直线()对称的解法:y换x,x换y. 例:曲线f(x ,y)=0关于直线y=x–2对称曲线方程是f(y+2 ,x –2)=0.

  ②曲线C: f(x ,y)=0关于点(a ,b)的对称曲线方程是f(a – x, 2b – y)=0.

  高考重点数学知识点 3

  (1)弄清楚自己的需要。例如拿到老师布置的作业,无论是试卷还是课本*题,如果带着情绪做,那么效果肯定不好。首先要弄清自己的需要,比如这些题目中哪些题目质量好?哪些是你还没有弄懂的?哪些是以前常出现的?哪些是你肯定会做的等等,你最想解决哪题?

  (2)制定目标。如果应付老师来做题无疑导致做题质量不高,那么在做题之前应该制定一定目标,如上面说的那样,你通过哪些题目来训练正确率?通过哪些题目来练*速度?通过哪些题目来完善步骤等等。有了目标,更好的实现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你肯定有很多收获。

  (3)对于学生来说,资源很多,例如说学校的老师、同学、资料等等。但是利用资源之前要做到明白什么是你需要的资源?打算怎样去利用资源等等。

  高考数学复*方法

  抓好专题复*,领会数学思想

  高考数学第二轮复*重在知识和方法专题的复*。在知识专题复*中可以进一步巩固第一轮复*的成果,加强各知识板块的综合。尤其注意知识的交叉点和结合点,进行必要的针对性专题复*。例如:1).函数与导数。此专题函数和导数、应用导数知识解决函数问题是重点,特别要注重交汇问题的训练。

  2).三角函数、*面向量和解三角形。此专题中*面向量和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恒等变换是重点。

  3).数列。此专题中数列是重点,同时也要注意数列与其他知识交汇问题的训练等。

  抓规范训练,提高解题速度与准确率

  【1】加强思维训练,规范答题过程

  解题一定要非常规范,俗语说:“不怕难题不得分,就怕每题都扣分”,所以大家要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惯,务必将解题过程写得层次分明结构完整。

  【2】加强客观题的解题速度和正确率的强化训练

  选择、填空题都是客观试题,它的特点是:概念性强、量化突出、充满思辨性、形数皆备、解法多样形、题量大,分值高,实现对“三基”的考查。每次小题训练应不断强化自己选择题的解法,如特值法、数形结合等,另外,在解答一道选择题时,往往需要同时采用几种方法进行分析、推理,只有这样,才会在高考时充分利用题目自身提供的信息,化常规为特殊,避免小题大作,真正做到准确和快速。通过训练,要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大部分同学都能在45分钟以内完成十道选择题和五道填空题,并且失误控制在两题之内。

  高考重点数学知识点 4

  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

  ⒈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

  ⒉写出点M的集合;

  ⒊列出方程=0;

  ⒋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

  ⒌检验。

  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直译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和交轨法等。

  ⒈直译法:直接将条件翻译成等式,整理化简后即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

  ⒉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⒊相关点法:用动点Q的坐标x,y表示相关点P的坐标x0、y0,然后代入点P的坐标(x0,y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得到动点Q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

  ⒋参数法:当动点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往往先寻找x、y与某一变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

  ⒌交轨法: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

  直译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②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

  ③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

  ④代换——依条件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关于X,Y的方程式,并化简;

  ⑤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高考重点数学知识点 5

  考点一:集合与简易逻辑

  集合部分一般以选择题出现,属容易题。重点考查集合间关系的理解和认识。*年的试题加强了对集合计算化简能力的考查,并向无限集发展,考查抽象思维能力。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要注意利用几何的直观性,并注重集合表示方法的转换与化简。简易逻辑考查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直接考查命题及其关系、逻辑联结词、“充要关系”、命题真伪的判断、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的否定等,二是在解答题中深层次考查常用逻辑用语表达数学解题过程和逻辑推理。

  考点二:函数与导数

  函数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为载体针对性考查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函数的性质、函数与方程、基本初等函数(一次和二次函数、指数、对数、幂函数)的应用等,分值约为10分,解答题与导数交汇在一起考查函数的性质。导数部分一方面考查导数的运算与导数的几何意义,另一方面考查导数的简单应用,如求函数的单调区间、极值与最值等,通常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属于容易题和中档题,三是导数的综合应用,主要是和函数、不等式、方程等联系在一起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如一些不等式恒成立问题、参数的取值范围问题、方程根的个数问题、不等式的证明等问题。

  考点三:三角函数与*面向量

  一般是2道小题,1道综合解答题。小题一道考查*面向量有关概念及运算等,另一道对三角知识点的补充。大题中如果没有涉及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可能就是一道和解答题相互补充的三角函数的图像、性质或三角恒等变换的题目,也可能是考查*面向量为主的试题,要注意数形结合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向量重点考查*面向量数量积的概念及应用,向量与直线、圆锥曲线、数列、不等式、三角函数等结合,解决角度、垂直、共线等问题是“新热点”题型.

  考点四:数列与不等式

  不等式主要考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二次不等式组和简单线性规划问题、基本不等式的应用等,通常会在小题中设置1到2道题。对不等式的工具性穿插在数列、解析几何、函数导数等解答题中进行考查.在选择、填空题中考查等差或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求和公式等的灵活应用,一道解答题大多凸显以数列知识为工具,综合运用函数、方程、不等式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们都属于中、高档题目.

  考点五: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

  一是考查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直观图与三视图;二是考查空间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三是考查利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利用空间向量证明线面*行与垂直、求空间角等(文科不要求).在高考试卷中,一般有1~2个客观题和一个解答题,多为中档题。

  考点六:解析几何

  一般有1~2个客观题和1个解答题,其中客观题主要考查直线斜率、直线方程、圆的方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锥曲线的定义应用、标准方程的求解、离心率的计算等,解答题则主要考查直线与椭圆、抛物线等的位置关系问题,经常与*面向量、函数与不等式交汇,考查一些存在性问题、证明问题、定点与定值、最值与范围问题等。

  考点七:算法复数推理与证明

  高考对算法的考查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或给解答题披层“外衣”.考查的热点是流程图的识别与算法语言的阅读理解.算法与数列知识的网络交汇命题是考查的主流.复数考查的重点是复数的有关概念、复数的代数形式、运算及运算的几何意义,一般是选择题、填空题,难度不大.推理证明部分命题的方向主要会在函数、三角、数列、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方面,单独出题的可能性较小。对于理科,数学归纳法可能作为解答题的一小问.

  高考数学学*方法

  1.先看笔记后做作业。

  有的同学感到,老师讲过的,自己已经听得明明白白了。但是为什么你这么做有那么多困难呢?原因是学生对教师所说的理解没有达到教师要求的水*。

  因此,每天做作业之前,我们必须先看一下课本的相关内容和当天的课堂笔记。能否如此坚持,常常是好学生与差学生的最大区别。尤其是当练*不匹配时,老师通常没有刚刚讲过的练*类型,因此它们不能被比较和消化。如果你不重视这个实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2.做题之后加强反思。

  学生一定要明确,现在正做着的`题,一定不是考试的题目。但使用现在做主题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我们应该反思我们所做的每一个问题,并总结我们自己的收获。

  要总结出:这是一道什么内容的题,用的是什么方法。做到知识成片,问题成串。日复一日,建立科学的网络系统的内容和方法。俗话说:有钱难买回头看。做完作业,回头细看,价值极大。这一回顾,是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