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论善学》阅读答案 (菁华3篇)

首页 / 阅读答案 / | 阅读答案

《李生论善学》阅读答案1

  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①改之乎?不然,迨②年事蹉跎③,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注释】①盍:通“何”,为何,为什么。②迨:贻误,耽误。③蹉跎:虚度光阴。

  9.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①或谓君不善学( ) ②王生惊觉( )

  10. 选出对文中句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 )。(3分)

  A.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大概学*贵在善于思考,你却只有志向但不去思考

  B.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王生(虽然)更加恼恨,(但)不应该马上就走啊。

  C.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学*的最大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感到满足的,你为什么不改正呢

  D. 虽欲改励,恐不及矣:虽然想改过自勉,但恐怕也赶不上了。

  11. 王生的态度刚开始是怎样的?后来为何有这样的转变?(4分)

  答案解析:

  9.有人 觉醒,醒悟

  10.C

  11.答:王生刚开始是发怒不接受别人的劝告,但后来李生诚恳的态度和中肯的劝说让他看到自己的不足,才心悦诚服的接受劝导。

《李生论善学》阅读答案2

  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1.给下列句中加粗的字注音并释义。

  (1)吾悉能志之( )_________________

  (2)李生说之曰( )_________________

  2.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王生不说

  B.盍改之乎

  C.吾悉能志之

  D.才美不外见

  3.翻译句子。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与“李生故寻王生”一句中“故”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公问其故

  B.广故数言欲亡

  C.故为之说

  D.桓侯故使人问之

  5.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zhì,遁“识”;记。(2)shuì,劝说。

  2.B

  3.那些善于学*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他们的好处而学*,是希望听到真理啊!

  4.D

  5.①学贵善思;②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

《李生论善学》阅读答案3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①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②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识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③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④改之乎?不然,迨⑤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⑥炯戒⑦。”

  【注】:①或:有人。 ②悉:全,都。 ③还:通“旋”,掉转身。 ④盍:何。 ⑤迨:等到。

  ⑥昭:展示。 ⑦炯戒:明显的警戒。

  【小题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4分)

  ①或谓君不善学 ②王生不说

  ③王生益愠 ④余不敏

  ⑵与所给例句中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句:其友李生问之A.是吾剑之所从坠(《刻舟求剑》$ h: f, C6 O/ VB.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B N( Q4 h$ ^; C7 T& U* D ^C.方为秋田之害(《以虫治虫》) ; V* a( H; D( D% K# TD.乃以瓦布之(《梵天寺木塔》). [1 c: F+ B: b- B, c! F; ?【小题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君 但 识 之 而 不 思 之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凡师之所言,吾悉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三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结合课文,说说李生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可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这对我们又有

  怎样的启发。(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1)①说;②同“悦”,愉快,高兴;③恼恨、怨恨;④聪明 (2)D

  【小题2】.君 ∕ 但 识 之 ∕ 而 不 思 之

  【小题3】(1)凡是老师说的话,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吗?(2)略

  【小题4】学贵善思,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等(答对一点即给1分);启发: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是学有成就的关键。(意思达到即可)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谓、愠”意思都是固定的,记住便可做答。“说”是重点的通假字。“敏”是古今异义字,此句中应译为“聪明”。选择题中的“之”在题干中为代词用法,只有D中的“之”是代词,所以是相同的。A、B中的“之”无义,C中的.译为“的”,助词用法。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本句的意思,根据语意将其划分停顿。“君”是主语,应停顿,“而”表转折,所以前后的语意要停顿。即应为“君 ∕ 但 识 之 ∕ 而 不 思 之”。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理解和诵读能力。

  点评:划分停顿首先要整体理解句子,然后根据句意把句子有机的分开,注意词语不能断开。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是”“回清倒影”等。“是”在文言文中一般是代词用法,在此句中应译为“这”,“回清倒影”中的“回”和“倒”都要解释为动词用法,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4】试题分析:"可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那么我们在原文中寻找,从前向后读,可见“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识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冀闻道也”,根据这些语句不难提取出答案。对我们的启发是学*要善于思考,学*要注意方法,要勇于向别人请教等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点评:从文中提取信息,一定要找准范围,然后从前向后找寻完整.启示一定结合语句的意思及文章的内容主旨来回答,注意找到最为明显的,最主要的写出来。


《李生论善学》阅读答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李生论善学》阅读答案 (菁华3篇)(扩展1)

——《李生论善学》阅读答案 (菁华3篇)

《李生论善学》阅读答案1

  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①改之乎?不然,迨②年事蹉跎③,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注释】①盍:通“何”,为何,为什么。②迨:贻误,耽误。③蹉跎:虚度光阴。

  9.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①或谓君不善学( ) ②王生惊觉( )

  10. 选出对文中句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 )。(3分)

  A.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大概学*贵在善于思考,你却只有志向但不去思考

  B.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王生(虽然)更加恼恨,(但)不应该马上就走啊。

  C.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学*的最大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感到满足的,你为什么不改正呢

  D. 虽欲改励,恐不及矣:虽然想改过自勉,但恐怕也赶不上了。

  11. 王生的态度刚开始是怎样的?后来为何有这样的转变?(4分)

  答案解析:

  9.有人 觉醒,醒悟

  10.C

  11.答:王生刚开始是发怒不接受别人的劝告,但后来李生诚恳的态度和中肯的劝说让他看到自己的不足,才心悦诚服的接受劝导。

《李生论善学》阅读答案2

  类文阅读。

  【甲】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节选)

  【乙】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①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②五日,李生故③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④,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日:“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⑤。”(《李生论善学》)

  【注释】①志:记。②居:过了。③故:特地。④蹉跎:光阴消逝。⑤昭炯戒:展示明显的警戒。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意思。

  (1)不亦说乎____________

  (2)李生说之日_____________

  (3)学而不厌____________

  (4)王生益愠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粗的“之”与“前人之述备矣”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之

  B.学者之大忌

  C.择善而从之

  D.是以谓之“文”也

  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

  B.可以为师/矣

  C.盖/学贵善思

  D.请铭之坐/右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方法。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这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同“悦”,愉快,高兴

  (2)劝说

  (3)满足

  (4)恼恨,怨恨

  2.B

  3.C

  4.(1)只知道学*却不知道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知道思考却不知道学*,就会有疑惑。

  (2)善于学*的人不认为向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的事情,选择别人的长处来学*,希望听到真理啊!

  5.善学者:①学贵善思。②不耻不问,择善而从之。

  启发(示例):有位哲人说过,“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确,好问善思、取长补短,都是正确的学*方法,掌握了这些方法,才是学有成就的关键。(意思对即可)

《李生论善学》阅读答案3

  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1.给下列句中加粗的字注音并释义。

  (1)吾悉能志之( )_________________

  (2)李生说之曰( )_________________

  2.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王生不说

  B.盍改之乎

  C.吾悉能志之

  D.才美不外见

  3.翻译句子。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与“李生故寻王生”一句中“故”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公问其故

  B.广故数言欲亡

  C.故为之说

  D.桓侯故使人问之

  5.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zhì,遁“识”;记。(2)shuì,劝说。

  2.B

  3.那些善于学*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他们的好处而学*,是希望听到真理啊!

  4.D

  5.①学贵善思;②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


《李生论善学》阅读答案 (菁华3篇)(扩展2)

——《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答案 (菁华3篇)

《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答案1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高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愠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5、解释加点的词(4分)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 (2)俟其欣悦( )

  (3)于是遂就书 ( ) (4)吾徒相教( )

  6、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7、宋濂和邴原小时候都是家贫好学,但他们的求学态度有什么不同?(2分)

  8、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3分)

  9、读了上面两则短文,你得到怎样的启示?(3分)

  [答案] 5、(1)借 (2)等待 (3)于是,就 (4)白白地(每个1分,共4分) 6、(1)(我)曾经走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2)我一来仰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每小题2分,共4分。) 7、宋濂,目的性明确,主动借书抄录阅读,拜访名师,虚心求教。而邴原,中是被动地等待机会,只有遇到富有同情心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的机会。(2分。) 8、(1)具有伯乐之慧眼,(2)富有同情心,(3)能把孔子关于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主张作为办学方针的可贵精神。(3分。能答出两点,即可得3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1)为自己的学*创造条件,(2)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学*条件,(3)学*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辛的过程,应有恒心和毅力。(3分。能抓住一点联系实际进行阐述,自圆其说即可得分)

《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823题。(请用0.5mm的黑色签字笔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共10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归至家,妻不下纴①,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吾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注释】①纴(rèn)纺织。

  18.《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 》,作者 ,明初文学家。(1分)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⑴四支僵劲不能动 ⑵腰白玉之环

  ⑶去秦而归 ⑷苏秦喟然叹曰

  20.下面是选文中画线的语句,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写在答题卡上。(2分)

  ⑴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⑵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21.为什么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请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

  22.乙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苏秦读书刻苦?(2分)

  23.读完甲、乙两选文,谈谈你在读书求学方面得到的启示。(2分)

  参考答案:

  18、《宋学士文集》 宋濂 (每空0.5分,共1分)

  19、⑴通肢 ⑵腰佩。用作动词。 ⑶离开 ⑷的样子 (每个0.5分,共2分)

  20、⑴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1分)

  ⑵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不跟他说话。(1分)

  2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1分)

  22、⑴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1分)

  ⑵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1分)

  23、两文都是写勤奋学*的。(结合文章主旨答即可,1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生活都比较安逸,缺少勤学苦练的精神,读了语段后,我真正认识到书山有路勤为径的道理。(围绕现实生活答即可,1分)

《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答案3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高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愠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5、解释加点的词(4分)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 (2)俟其欣悦( )

  (3)于是遂就书 ( ) (4)吾徒相教( )

  6、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7、宋濂和邴原小时候都是家贫好学,但他们的求学态度有什么不同?(2分)

  8、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3分)

  9、读了上面两则短文,你得到怎样的启示?(3分)

  [答案] 5、(1)借 (2)等待 (3)于是,就 (4)白白地(每个1分,共4分) 6、(1)(我)曾经走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2)我一来仰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每小题2分,共4分。) 7、宋濂,目的性明确,主动借书抄录阅读,拜访名师,虚心求教。而邴原,中是被动地等待机会,只有遇到富有同情心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的机会。(2分。) 8、(1)具有伯乐之慧眼,(2)富有同情心,(3)能把孔子关于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主张作为办学方针的`可贵精神。(3分。能答出两点,即可得3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1)为自己的学*创造条件,(2)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学*条件,(3)学*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辛的过程,应有恒心和毅力。(3分。能抓住一点联系实际进行阐述,自圆其说即可得分)


《李生论善学》阅读答案 (菁华3篇)(扩展3)

——余幼时即嗜学阅读答案 (菁华3篇)

余幼时即嗜学阅读答案1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 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

  【乙】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选自《西京杂记》)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

  ①走送之

  ②礼愈至

  ③邻居有烛而不逮

  ④遂成大学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小题3: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4分)

  甲文:(1) (2)

  乙文:(1) (2)

  小题4:

  甲、乙两文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请说说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3分)

  (1) (2) (3)

  参考答案:

  小题1:①跑 ②周到 ③到,及④大学问家 (每个1分)

  小题2:①我站在他旁边侍侯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3分)

  ②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3分)

  小题3:甲文:①余凭诚信借书苦读。②余毕恭毕敬请教老师。(2分)乙文:①匡衡凿壁借光读书。 ②匡衡劳作不求报酬借书。(2分)

  小题4:一个人要在学*上有所成就,就应该:①刻苦勤奋 ②博览群书 ③虚心请教。(3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走大学皆是古今异义,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小题2: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援质请引,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小题3:

  试题分析:疏通本文文字,了解内容,以人物活动为中心,梳理情节,根据情节点概括。

  小题4:

  试题分析:两文的内容浅显易懂,根据两文的情节,抓住人物行为表现,从做学问的精神、方式方面概括。

余幼时即嗜学阅读答案2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字词。(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媵人持汤沃灌

  ③同舍生皆被绮绣

  ④卒获有所闻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小题3:本文中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自己求学的勤且艰?(3分)

  小题4:文章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作者求学的经历给了我们怎样的启迪?(3分)

  小题5: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①因此 ②热水 ③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④最后,终于

  小题1:(2分)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我并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其他人。

  小题1:(3分) (1)幼年读书的艰难;(2)成年从师的艰难;(3)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

  小题1:(3分)围绕逆境成才、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有正确的苦乐观等来回答即可。

  小题1:(3分)不设标准。

  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学生能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小题1:只要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小题1:可从两方面作答:尊敬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代师生之间应该是亲密去间的朋友,应互相信任,互相交流,对学生的学*和成长都是有利的。

余幼时即嗜学阅读答案3

  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①,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①文不识:人名。

  1.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1)无从致书以观致______________

  (2)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______________

  (3)色愈恭,礼愈至 至______________

  (4)邻舍有烛而不逮 逮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和()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文的作者是怎样解决读书的困难的?(每一点各四字)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这两段文字看,主人公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相同原因有哪些?(说出两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得到(2)请教(3)周到(4)及,到

  2.C和D

  3.(1)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2)希望能够读遍主人的藏书。

  4.[甲]抄书求师 [乙]凿壁偷光

  5.刻苦学*博览群书。(得到他人的帮助)


《李生论善学》阅读答案 (菁华3篇)(扩展4)

——《转身》阅读答案 (菁华3篇)

《转身》阅读答案1

  ①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

  ②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曾经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③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的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我挡着你了。”我竟然被感动了,只顾欣赏这张善良、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江南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闪动的各色衣服……

  ④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似已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着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的一瞥里只看到“好看”的朦胧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的失落和惆怅。怎么办呢?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细些。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

  ⑤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服褴褛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给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看不见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丁字路口,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转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于是我把防寒的衣服披在了这位贫苦的老人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能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着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他们到哪里去了,一转身?

  ⑥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⑦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23.标题“转身”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2分)

  “转身”的深层含义是不管是自然的景物变化,还是人类的种种人生经历,它都不依你的意志为转移,自然地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这个变化常在你不知不觉中就发生了,短的就像你“转身”一样,身边的一切都不是从前了。我们要珍惜当下的人和事。不要给自己留遗憾。

  24.文中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3分)

  画线句子使用了排比、比喻和拟人。用排比表现了作者所见的春花多,水的清、柔、和谐;比喻、拟人的运用使自然的花、水充满灵性和感情,读来琅琅上口,意境优美,沁人心脾,回味悠长。

  2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E ) (3 分)

  A.本文重点描写了三次“转身”的动人情景,分别为:在车站,善良的年轻人转身没人入群,我来不及道歉;秦岭深处,一个美丽的女孩转身消失在命运的路径;南大街路口,我想帮助的一位贫苦的中年乞丐转身而逝。

  B.第①段“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一句中, “打捞”这个词用得极妙,与前文中的“人海”相呼应,说明人海茫茫,纵然可以寻找也不可能再找到她的影子。

  C.第②段“转身,就是永别”这句话,总括了作者个人的体验与感悟,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同时也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D.本文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采取“概括——具体——概括” 的结构模式,表达出了对*的热切追求。

  E.本文主要采用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深刻揭示了“转身”的内在意蕴,使文章的立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让人读之耳目一新。

《转身》阅读答案2

  转身

  ①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

  ②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经常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③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一个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我挡着你了。”我竟然被感动了,只顾欣赏这张善良的、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张江南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最诚挚的心情告诉她。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闪动的各色衣服……

  ④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已走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着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一瞥里只得到“好看”的朦胧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的失落和惆怅。怎么办呢?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细些。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去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一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她肯定知道我注意到了她,那么,在岔路口,在她转身的时候,她是否知道,不远处,有一位陌生的叔叔,他眺望的眼睛?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

  ⑤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衫褴褛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找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看不见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丁字路口,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交换了方向,交换 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于是我把防寒服披在这位贫苦老人的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能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着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他们到哪里去了,一转身?

  ⑥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已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⑦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24.本文描写了三次“转身”的动人情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3分)

  答:

  25.标题“转身”的深层含义是什么?<2分)

  答:

  26.第4自然段,作者对秦岭深处的风光作了细致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

  27.简要赏析最后一段中“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这句话,并根据文章内容,仿照这句话的句式再续写两句。<6分)

  赏析<2分):

  续写<4分):;。

  2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采取“概括——具体——概括”的结构模式,表达出了对*的热切追求。

  B.第1段“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一句中,“打捞”这个词用得极妙,与前文中的“人海”相呼应,说明人海茫茫,纵然可以寻找也不可能再找到她的影子。

  C.第2段“转身,就是永别”这句话,总括了个人体验与感悟,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同时也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D.本文的选材极具典型性,描写的几幅“转身”画面充满了*,收到了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E.本文主要采用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深刻揭示了“转身”的内在意蕴,使文章的立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让人读之耳目一新。

  答案:

  24、在车站,善良的年轻人转身没入人群,我来不及道歉<1分);秦岭深处,一个美丽的女孩转身消失在命运的路径<1分);南大街路口,我想帮助的一位贫苦的中年乞丐转身而逝<1分)。<共3分)

  25、“转身”指的是人们在人生路途中与美好事物相逢相遇的短暂(或失去美好事物的迅速><2分)。

  26、为小姑娘的出场做了铺垫,用清丽秀美的秦岭山水景致来衬托小姑娘的清新纯真美丽<1分),更为后文“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这些美好事物转瞬间即逝的遗憾埋下伏笔,使文章的情韵愈发悠长<1分)。<共2分)

  27、赏析:运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1分),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青春转瞬即逝的感叹,表达了作者劝诫人们珍惜美好事物,好好把握美好现在的主题<1分)。

  续写要求:句式与例句相同,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内容上要体现本文的主题。

  如:青枝一转身变成败叶<2分);少年一转身变成老人<2分)。<共6分)

  28、A、E

  29、错误1:“绵延”就有连绵不断的意思,与“连山”语意重复;改正:改“绵延”为“起伏”、“苍茫”等均可,或改“连山”为“青山”等也可。

  错误2:“使我激情大发”一句缺主语;改正:把“使”去掉。

  错误3:“光临寒舍”不符合谦敬词的用法,改正:“特来拜访”等适合学生对老师的身份的语言均可。

《转身》阅读答案3

  阅读《学会转身》,完成20-23题。(共8分)

  ①一个木匠丢了一块手表,几个热心的邻居一起帮他找。他们将地上的刨花、工具箱,以及木匠身上的每个口袋都翻遍了也没有找到,结果却让一个孩子找到了。木匠很惊讶,问那孩子是怎么找到的。孩子说,很简单啊!你知道,手表是有声音的,我只是在你们都安静下来的时候坐到刨花旁听,然后沿着声音的方向走过去,就找到了。

  ②事实上,在遇到困难时学会转身,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就可以使问题迎刃而解,使我们获得意想不到的成果。就像丢失在刨花里的那块表,大人们翻烂了刨花,找遍了工具箱,甚至木匠的口袋,都没能找到,而那个孩子只是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即凭借手表指针“嘀嗒、嘀嗒”的走动声就轻易地找到了。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转身,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还会获得哪些意想不到的成果呢?

  ③【甲】卡耐基说:“一个人要想让自己的生活愉快、自在,在事业上取得重大的成就,学会变通是很重要的。”一次,爱迪生让助手帮助自己测量一下一个梨形灯泡的容积。助手接手后,立即开始了工作。他一会儿拿游标卡尺测量,一会儿在稿纸上计算,后来甚至还动用了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几个小时过去了,他忙得满头大汗,可还是没有算出结果。就在助手搬出大学里学过的知识,准备再一次计算灯泡的容积时,爱迪生进来了。爱迪生看到助手面前摆满的各种工具书和身旁的那一堆稿纸,立刻就明白了怎么回事。于是,他拿起灯泡,往里面倒满水,递给助手说:“你去把灯泡里的水倒进量杯里,就会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这时,忙得满头大汗的助手才恍然大悟:自己想的太复杂了。看来,学会变通,善于让自己的思维转身是很重要的。

  ⑤【乙】1916年,美国犹他州的小镇准备修建一座银行。镇长买好了地,备好了建筑图纸,可最后在砖头上出现了问题。因为,从盐湖城用火车运砖过来,每磅要2.5美元。这个价格远远超出了镇里的预算。后来,大家又想了许多种货运方式,甚至包括空运都不行。就在人们束手无策的时候,不知谁说了句,邮寄砖啊!结果是,包裹邮费每磅是1.05美元,比火车便宜了一半多。这样,小镇的居民很骄傲地拥有了他们的第一家银行。

  ⑥同一件事,如果依照同样的*惯思维去运作,肯定不会有新的改变。但若能改变一下固有的思维方式,转个身,用不同的方法去开拓,自然会结出不同的.硕果。学会转身,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你就会发现人生其实好简单,成功其实离你也并不远。

  (选自《演讲与口才》,有改动)

  20.文章开头列举木匠找表的事例,有什么作用?(2分)

  答:_______

  2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1分)

  22.根据文意,从下面三个语句中选择两个语句分别填入文中【甲】【乙】处(只填序号)。(2分)

  ①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使无解问题容易化。

  ②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使疑难问题简单化。

  ③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甲】处应填:_____【乙】处应填:_____

  23.阅读下面的事例,简要分析这一事例为什么可以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齐威王约定,要进行一场比赛。他们商量好,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每次都是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得多,所以田忌都失败了。一次,田忌又失败了,觉得很扫兴,比赛还没有结束,就垂头丧气地离开赛马场。这时孙膑走来,并献上“以盈去虚”的战术,于是又开始了新一场的比赛。孙膑先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一局田忌输了。接着进行第二场比赛。孙膑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获胜了一局。第三局比赛,孙膑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战胜了一局。这下,齐威王目瞪口呆了。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田忌赢了齐威王。

  答:

  参考答案:

  20.答案要点: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中心论点。

  (共2分。每个要点1分)

  21. 答案:

  在遇到困难时,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就可以使问题迎刃而解,使我们获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共1分)

  22.答案:

  【甲】③ 【乙】①

  (共2分。每空1分)

  23. 答案示例:

  因为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强壮,几次比赛都以田忌失败而告终。(1分)但孙膑换个角度看问题,改变马的出场顺序,以己方的下等马对对方的上等马,以上等马对中等马,以中等马对下等马,最后赢了威王。(1分)孙膑换个角度看问题,就使田忌获胜。(1分)因此这个例子可以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共3分)


《李生论善学》阅读答案 (菁华3篇)(扩展5)

——论友谊阅读答案(精选5篇)

  论友谊阅读答案 1

  ① 毕达哥拉斯曾说过一句隐秘的格言不要损伤自己的心。确实,如果一个人有心事却无法向朋友诉说,那么他必然会成为损伤自己心的人。实际上,友谊的一大奇特作用是: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蒋被分掉一半忧愁。所以友谊对于人生,真像炼金术士所要寻找的那种点金石。它能使黄金加倍,又能使黑铁成金。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很自然的规律。在自然界中,物质通过结台可以得到增强,而人与人难道不也是如此吗?

  ②如果以上所说已证明友谊能够调剂人的感情的话,那么友谊的又一种作用则是能增进人的智慧。因为友谊不但能使人走出暴风骤雨的感情世界而进入和风细雨的春天,而且能使人摆脱黑暗混乱的胡思乱想而走入光明与理性的思考。这不仅是因为一个朋友能给你提出忠告,而且任何一种*心静气的讨论都能把搅扰着你心头的一团乱麻整理得井然有序。

  ③当人把-种设想用语言表达的时候,他也就渐渐看到了它们可能招来的后果。有人曾对波斯王说:思想是卷着的绣毯,而语言则是张开的绣毯。所以有时与朋友作一小时的促膝交谈可以比一整天的沉思默想更能令人聪明。其实即使没有一个能对你提出忠告的朋友,人也可以通过语言的交流而增长见识。讨论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两相砥砺将使思想更加锐利。

  ④友谊时于人除了以上所说这些益处以外,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益处,多得如同一个石榴上的果仁,难以一一细数。只要你想想一个人一生中有多少事务是不能靠自己去做的,就可以知道友谊有多少种益处了。由此可见,友谊时人生是何等重要。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

  阅读题:

  1.选文第一段主要运用丁哪两种论证方法?(4分)

  2.这几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分论点又有哪些?(4分)

  3.请说说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中繁华的沙漠的含义。(2分)

  参考答案:

  1.引用论证(或道埋论证),比喻论证

  2.中心论点:友谊对人生十分重要。主要分论点:友谊能能够调和人的感情,友谊能够增进人的智慧。

  3.繁华指的是物质世界的丰富,抄漠喻指缺失友情的社会。没有友情的社会尽管物质是丰富的,但是精神(或情感)是匮乏的。

  论友谊阅读答案 2

  论友谊

  西塞罗

  公民们:

  ①我以为,友谊的基础是美德。别人相信你有美德,所以才与你建立友谊。你若放弃了美德,友谊也就不存在了。

  ②我们早已定下了一条保护友谊的准则:不要求他人做不道德的事;别人求你做不道德的 事,你也不要做。所以,A你请朋友做事,必须以道德为限。B如果为了朋友的缘故而做犯法 的事,尤其是背叛国家,那是绝对不道德的,不容辩解的。如果确认是道德的,便应毫不迟疑地去做,并且永远热诚。

  ③我以为那些错把功利当作基础的人,实在是丢掉了友谊的基础。我们愉快,不是由于从 朋友那里得到了物质利益,而是由于得到了朋友的爱。如果我们的资助使我们得到了愉快,那是因为其资助是出于真诚的爱。请问天下有谁愿意只能享受无穷的物质财富,却不能爱别人,同时也不能得到别人的爱呢?只有暴君愿意过这样的生活。没有信仰,没有爱,也没有对人的信任,一切都是猜疑、犹豫、憎十艮,这里绝对没有友谊的位置。

  ④哲人恩尼乌斯说:“在身处困境时才能找到忠实的朋友。”不可靠的朋友大约有两种:一 种是在自己得志、飞黄腾达时,忘了朋友;一种是见朋友有难而弃之不顾,逃之天天。所以,在上述两种情形之下,仍能想到朋友的人,才真正难能可贵;仍能丝毫不减色的友谊,才可以称之 为神圣友谊。

  ⑤“我们爱朋友犹如爱自己”,这样说是不恰当的,因为有许多事,我们不为自己做而只为朋友做。有时去恳求一个卑鄙的人,有时去冒犯一个不该冒犯的人,这些为自己本不值得去做 的事,为了朋友却欣然去做了。在许多情况下,有美德的人宁肯牺牲自身利益,而使朋友得到 欢乐。所以,应该说,爱朋友胜过爱自己。

  ⑥友谊还应该有一条准则:不要为了自己过分钟情友谊、依恋友谊而妨碍了朋友的大事。凡是,舍不得离开朋友而阻止、妨碍朋友去尽他高尚义务的人,不但无知、怯弱,而且简直就不懂友谊。

  ⑦美德之所以能创造友谊,保持友谊,是因为美德里有和谐,有坚贞,有忠诚,有无私,有明智,有善,有关,有爱。一个人的美德一旦表现出来,便会光芒四射,并且借助这种光芒、照见人的美德。美德与美德互相吸引,光芒与光芒交相辉映,结果便燃出友谊的光焰。

  ⑧先看准了朋友,然后再爱他。不要因为先爱了他,就认作朋友。 因为,凡是心灵值得爱的人,才是值得去结交的人。

  17.这篇演讲词始终围绕着 这一观点展开论述。(2分)

  18.第②段中画线的AB两句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3分)

  19.从第⑥段看,“不懂友谊”的表现是什么?(2分)

  20.第④段中恩尼乌斯说:“在身处困境时才能找到忠实的朋友。”下列出自课文的事例不能证明这个名言的一项是( )(2分)

  A.“我”被困在悬崖上,其他小伙伴离“我”而去,杰利却喊来“我”的父亲解救“我”。(《走一 步,再走一步》)

  B.小伙伴们看社戏归途中肚子饿了,阿发冒着被妈妈哭骂的风险,偷来自家的罗汉豆给小伙伴们吃。(《社戏》)

  C.乔元贞家境贫寒买不起课本,“我”把自己的课本裁成两半,给了乔元贞一半。(《我的第 一本书》)

  D.安东尼奥因货船失事而违约,将被夏洛克割取一磅肉时,他的好友巴萨尼奥、鲍西娅等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威尼斯商人》)

  参考答案:

  17.(2分)友谊的基础是美德

  18.(3分)不能。因为因句对应“不要求他人做不道德的事”,⑧句对应“别人求你,你也不要 做”。(“不能”1分;理由2分,每点1分,答“④⑧两句分别对应上面两句话”也可)

  19、 (2分)为了自己过分钟情友谊、依恋友疽而妨碍了朋友的大事。(或:舍不得离开朋友而阻止、妨碍朋友去尽他高尚义务)

  20.(3分)B

  论友谊阅读答案 3

  论友谊西塞罗

  公民们:

  ①我以为,友谊的基础是美德。别人相信你有美德,所以才与你建立友谊。你若放弃了美德,友谊也就不存在了。

  ②我们早已定下了一条保护友谊的准则:不要求他人做不道德的事;别人求你做不道德的事,你也不要做。所以,A你请朋友做事,必须以道德为限。B如果为了朋友的缘故而做犯法的事,尤其是背叛国家,那是绝对不道德的,不容辩解的。如果确认是道德的,便应毫不迟疑地去做,并且永远热诚。

  ③我以为那些错把功利当作基础的人,实在是丢掉了友谊的基础。我们愉快,不是由于从朋友那里得到了物质利益,而是由于得到了朋友的爱。如果我们的资助使我们得到了愉快,那是因为其资助是出于真诚的爱。请问天下有谁愿意只能享受无穷的物质财富,却不能爱别人,同时也不能得到别人的爱呢?只有暴君愿意过这样的生活。没有信仰,没有爱,也没有对人的信任,一切都是猜疑、犹豫、憎十艮,这里绝对没有友谊的位置。

  ④哲人恩尼乌斯说:在身处困境时才能找到忠实的朋友。不可靠的朋友大约有两种:一种是在自己得志、飞黄腾达时,忘了朋友;一种是见朋友有难而弃之不顾,逃之天天。所以,在上述两种情形之下,仍能想到朋友的人,才真正难能可贵;仍能丝毫不减色的友谊,才可以称之为神圣友谊。

  ⑤我们爱朋友犹如爱自己,这样说是不恰当的,因为有许多事,我们不为自己做而只为朋友做。有时去恳求一个卑鄙的人,有时去冒犯一个不该冒犯的人,这些为自己本不值得去做的事,为了朋友却欣然去做了。在许多情况下,有美德的人宁肯牺牲自身利益,而使朋友得到欢乐。所以,应该说,爱朋友胜过爱自己。

  ⑥友谊还应该有一条准则:不要为了自己过分钟情友谊、www.gaokw.com依恋友谊而妨碍了朋友的大事。凡是,舍不得离开朋友而阻止、妨碍朋友去尽他高尚义务的人,不但无知、怯弱,而且简直就不懂友谊。

  ⑦美德之所以能创造友谊,保持友谊,是因为美德里有和谐,有坚贞,有忠诚,有无私,有明智,有善,有关,有爱。一个人的羌德一旦表现出来,便会光芒四射,并且借助这种光芒、照见别人的美德。美德与美德互相吸引,光芒与光芒交相辉映,结果便燃出友谊的光焰。

  ⑧先看准了朋友,然后再爱他。不要因为先爱了他,就认作朋友。因为,凡是心灵值得爱的人,才是值得去结交的人。

  13.这篇演讲词始终围绕着这一观点展开论述。(2分)

  14.第②段中画线的AB两句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2分)

  15.第⑤段是怎样得出爱朋友胜过爱自己这一结论的?请简述论证过程。(3分)

  16.从第⑥段看,不懂友谊的表现是什么?(2分)

  17.第④段中恩尼乌斯说:在身处困境时才能找到忠实的朋友。下列出自课文的事例不能证明这个名言的一项是()(2分)

  A.我被困在悬崖上,其他小伙伴离我而去,杰利却喊来我的父亲解救我。(《走一步,再走一步》)

  B.小伙伴们看社戏归途中肚子饿了,阿发冒着被妈妈哭骂的风险,偷来自家的罗汉豆给小伙伴们吃。(《社戏》)

  C.乔元贞家境贫寒买不起课本,我把自己的课本裁成两半,给了乔元贞一半。(《我的第一本书》)

  D.安东尼奥因货船失事而违约,将被夏洛克割取一磅肉时,他的好友巴萨尼奥、鲍西娅等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威尼斯商人》)

  参考答案:

  13.(2分)友谊的基础是美德

  14.(2分)不能。因为因句对应不要求他人做不道德的事,⑧句对应别人求你,你也不要做。每点1分,答④⑧两句分别对应上面两句话也可)

  15.(3分)首先摆出不恰当的观点,然后举例论证爱朋友胜过爱自己(或:举例论证我们爱朋友犹如爱自己是不恰当的),最后得出结论。(每点1分,意对即可)

  16.(2分)为了自己过分钟情友谊、依恋友疽而妨碍了朋友的大事。(或:舍不得离开朋友而阻止、妨碍朋友去尽他高尚义务)

  17.(2分)B

  论友谊阅读答案 4

  阅读培根《论友谊》中的几段文字,完成14-16题。

  毕达哥拉斯曾说过一句隐秘的格言——。“不要损伤自己的心”。确实,如果一个人有心事却无法向朋友诉说,那么他必然会成为损伤自己心的人。实际上,友谊的一大奇特作用是: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所以友谊对于人生,真像炼金术士所要寻找的那种“点金石”。它能使黄金加倍,又能使黑铁成全。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很自然的规律。在自然界中,物质通过结合可以得到增强,而人与人难道不也是如此吗?

  如果以上所说已证明友谊能够调剂人的感情的话,那么友谊的又一种作用则是能增进人的智慧。因为友谊不但能使人走出暴风骤雨的感情世界而进入和风细雨的春天,而且能使人摆脱黑暗混乱的胡思乱想而走入光明与理性的思考。这不仅是因为一个朋友能给你提出忠告,而且任何一种*心静气的讨论都能把搅扰着你心头的一团乱麻整理得井然有序。

  当人把一种设想用语言表达的时候,他也就渐渐看到了它们可能招来的后果。有人曾对波斯王说:“思想是卷着的绣毯,而语言则是张开的绣毯。”所以有时与朋友作一小时的促膝交谈可以比一整天的沉思默想更能令人聪明。其实即使没有一个能对你提出忠告的朋友,人也可以通过语言的交流而增长见识。讨论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两相砥砺将使思想更加锐利。

  友谊对于人除了以上所说这些益处以外,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益处,多得如同一个石榴上的果仁,难以一一细数。只要你想想一个人一生中有多少事务是不能靠自己去做的,就可以知道友谊有多少种益处了。由此可见,友谊对人生是何等重要。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

  小题1:.选文第一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2分)

  小题2:.这几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分论点又有哪些?(3分)

  小题3:.请说说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一句中“繁华的沙漠”的含义。(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引用论证(或“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小题2:中心论点:友谊对人生十分重要。主要分论点:友谊能够调剂人地感情,友谊能够增进人地智慧。

  小题3:“繁华”指的是物质世界的丰富,“沙漠”喻指缺失友谊的社会。没有友谊的社会尽管物质是丰富的,但是精神(或“情感”)是匮乏的。

  论友谊阅读答案 5

  朋友居五伦之末,其实朋友是极重要的一伦。所谓友谊实即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良好的关系,其中包括了解、欣赏、信任、容忍、牺牲等诸多美德。如果以友谊作基础,则其他的各种关系如父子夫妇兄弟之类均可圆满地建立起来。《论语》里面关于交友的话很多。在西方亦是如此。罗马的西塞罗有一篇著名的《论友谊》。法国的蒙田、英国的培根、美国的爱默生,都有论友谊的文章。

  古之所谓 刎颈交 ,非常人所能企及。就是把友谊的标准降低一些,真正能称得起朋友的还是很难得。试想一想,如有银钱经手的事,你信得过的朋友能有几人?在你蹭蹬失意或疾病患难之中还肯登门拜访乃至雪中送炭的朋友又有几人?再退一步,*素投桃报李,莫逆于心,能维持长久于不坠者,又有几人?总角之交①,如无特别利害关系以为维系,恐怕很难在若干年后不变成为路人。富兰克林说: 有三个朋友是最忠实可靠的 老妻、老狗和现款。 妙的是这三个朋友都不是朋友。倒是亚里斯多德的一句话最干脆: 我的朋友们啊!世界上根本没有朋友。 这句话*于愤世嫉俗,事实上世界上还是有朋友的,不过虽然无需打着灯笼去找,却是像沙里淘金而且还需要长时间地洗炼。

  大抵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臭味相投,方能永以为好。交朋友也讲究门当户对,纵不是那么严格,也有个界线。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于 自轻肥 之余还能对着往日的旧游而不把眼睛移到眉毛上边去么?汉光武容许严子陵把他的大腿压在自己的肚子上,固然是雅量可风,但是严子陵之毅然决然地归隐于富春山,则尤为知趣。朱洪武写信给他的一位朋友说: 朱元璋作了皇帝,朱元璋还是朱元璋 话自管说得很漂亮,看看他后来之诛戮功臣,也就不免令人心悸。人一入宦途,可能发生突变。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

  史**载,弥衡与孔子是忘年交,弥衡年未二十,孔融年已五十。他们这对忘年交之所以得以长久,除了有赖于他们兴趣之相*与互相之器赏,更重要的是,年长的一方多少能保持一点童心,年幼的一方多少能显著几分老成。所以,友谊的保持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

  君子之交淡如水。 君子之交,因为淡所以不腻,才能持久。 与朋友交,久而敬之。 敬就是保持距离,也就是防止过分的亲昵。最要注意的是,友谊不可透支,总要保留几分。马克 吐温说: 神圣的友谊之情,其性质是如此的甜蜜、稳定、忠实、持久。可以终身不渝,如果不开口向你借钱。 这真是慨而言之。世上最难忘的事是借出去的钱,一般人为最倒霉的事幼莫过于还钱。一牵涉到钱,恩怨便很难清算得清楚,多少成长中的友谊都被这阿堵物②所戕害!

  规劝朋友乃是朋友之间应有之义,但是谈何容易。名利场中,沆瀣一气,自己都难以明辨是非,哪有余力规劝别人?而在对方则又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谁又愿意别人批他的逆鳞?规劝,不可当着第三者的面前行之,以免伤他的颜面;不可在他情绪不宁时行之,以免逢彼之怒。孔子说: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我总以为劝善规过是友谊的消极的作用。

  人是要朋友的,只有神仙和野兽才喜欢孤独。 假如一个人独自升天,看见宇宙的大观,群星的美丽,他并不能感到快乐,他必要找到一个人向他述说他所见的奇景,他才能快乐。 (此文有删改)

  【注释】①总角之交:指童年时期就结交的朋友。②阿堵物:西晋的一些士族阶层人士自命清高,耻于言钱,钱被称为 阿堵物 。

  1.阅读全文,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2.作者认为如何才能让友谊长久呢?(3分)

  3.有人认为第六段与文章内容关系不大,可以删去。你同意吗?为什么? (3分)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段提到蒙田、培根、爱默生等人有论友谊的文章,其意都在说明西方人注重交友。

  B.第二段中引用富兰克林和亚里斯多德的话,目的都是为了说明 世界上没有朋友。

  C. 第三段中将朱元璋做皇帝后所说和所做的进行对比,是为了说明朋友需要门当户对。

  D.第六段划线句运用比喻手法告诉我们规劝朋友不易,故不要劝善规过,免得朋友反感。

  1. (3分)友谊很重要,但是朋友很难得(或 需要长时间地洗练 ),友谊也很难长久保持(或要追求 久而敬之 )。 (每点1分)

  2. (3分)需要门当户对, 臭味相投 (类聚、群分);需要双方共同努力;需要掌握好分寸(或 保持距离,也就是防止过分的亲昵 )。(每点1分)

  3. (3分)不同意。第⑥段讲的是规劝朋友之不易,必须考虑自身有没有余力规劝别人,还得考虑选择恰当的说话方式、合适的场合和时机,否则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会影响友谊(1分)。这是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保持友谊的长久需要掌握分寸(1分),是对第⑤段的补充与充实,可以更好地论证作者的观点(1分)。

  4. (2分)C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