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5篇)

首页 / 心得体会 / | 体会,读书心得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1

  冰心说过:“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部书将这句话做了很好的诠释。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学*时绝不死记硬背,而是在游戏、故事、美、音乐、幻想和创造的世界中进行朝气蓬勃的.智力活动。他希望孩子们能成为这个世界中的旅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

  他带领儿童认识自然和社会,用各种方式学*小学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如用“环球旅行”让学生认识国家和社会,用在校园和灌木丛创建“美丽角”让学生认识各种植物和花草,用“童话室”世界引导学生开展语言和优美故事的学*,他的全部施教活动丰富多彩,伸向自然和社会的各个层面,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知识的入门。在这本书中阐述得淋漓尽致。也有人说过:“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凡的人。”

  那次去外面听课学*,回来了不禁感叹,那些孩子文学素养高,知识面广,课堂中总是精彩不断,而自己班的孩子,相同类型的题目,反复讲却怎么教也教不会。弄得自己快没耐心了,心里很烦躁,很想对他们发火。我去和一位老师倾诉时,这位老师和跟我分享了一句话“我们现在都认为,教了学生就应该会,会是正常的,不会是不正常的。而我们有时连一句表扬的话都没有;要批评,甚至要惩罚。学生来学校就是为了学,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因为他们还在学。”忆起这堂课,当我抛出第一个问题时,他们答不上来,我有些不高兴了第二个我面露难色,开始批评了。学生配合不默契,自然互动开展不下来了。我想应该去培养孩子的学*兴趣,激发他们对学*的热情。

  爱学生,就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求者。”教低年级的孩子时,他们在文字的表情达意上有它的局限性。语文课上可以在理解词语和课文时用上音乐、动作、甚至绘画、视频……帮助学生理解。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变得聪明,而且让学生时时体味来自学*的快乐和幸福。

  记得学生毕业不久的那个下午。我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心里有感动也有失落、孩子们毕业了他们回来看我,并表示以后会想念我的,心中泛起一圈又一圈感动的涟漪。可是,*时我关注很多的侯浪、钟楚栋、却没来,回忆这些年来点点滴滴,在他们身上我倾注了太多,一次一次找他们谈话,一次一次给他们鼓励,一次一次单独辅导,一次一次与他们的朋友式的交流,而如今,他们……

  有时我会想想是不是我的要求太严格了?我们的语言是太刻薄了?我们的脾气是不是太急躁了?是啊,我们“恨铁不成钢”,我们“爱之深”,但表现出来的却往往是“责之切”。像这种“只给好心,不给好脸”的爱,学生岂能接受?你给学生一缕春风,学生不一定能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你给学生一句话,却让他感受到六月寒。

  真诚的赞美,发自内心的鼓励,无私的关心和帮助,是沁人心脾的玫瑰,是滋养万物的阳光雨露,作为一名教师,把爱心留给学生,不断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迈进!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2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光荣,因为孩子像是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自然而美好,教师的工作就是结合孩子们自身的特点,将他们雕琢成一件件艺术品,同时,教师又是一个对人的素质要求很高的职业,没有学识、品德、智慧等一把把“刻刀”在手,是不能完成艺术品的创作的。但苏霍姆林斯基做的很好。究其原因,我觉得以下几点十分重要。

  一、他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

  当其他的孩子被勒令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解枯燥无味的知识时,他却带孩子们去野外玩耍,在黄昏时分看着夕阳和云彩编者自己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他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建造城堡,去看望生病的老爷爷……在这些过程中,他逐步地启发孩子们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他的理念是:不要让学*成为孩子们的精神负担,在与自然的接触中感受到快乐,让他们保持对周围世界的兴趣,成为世界的探索者。其实,教育是为了让人更好地生活,而作为教育活动指导原则的教育理念在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指导原则是正确的,才能根据教育过程中的条件确定教育活动的方式,最终达成理想的教育目的,产生好的教育结果。

  二、他是一位生活的智者,是生活中美的发现者。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通过课堂上教授的知识体现出来,更多的是体现在潜默异化的生活影响上面。他带孩子们去大自然中旅行,是因为作为教师的他自己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并通过旅行发现的方式向学生传达这种美的体验,如果他自己对此没有深切的感受,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没有在他的心中产生过激动、兴奋、美好的情感,那么,即使把孩子们带进森林和田野,他也无法引导孩子们去发现大自然的美丽。他说过,自然是孩子们语言、情感发展的源头。我想,只有自己对生活中的美时有发现、时有体悟,孩子们语言、情感的源头才能有“源头活水”。

  三、他拥有对学生、对教育的爱心和热情。

  若没有这颗爱心,他不会细心关注每个孩子的精神状态,不会对他们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不会熟知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若没有这份热情,他不会费劲周折地去进行教育改革实验,不会花那么长的时间对孩子进行跟踪调查以便取得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正如他自己说的“诚然,这颗心也有过疲倦的时刻。而每当它精疲力竭时,孩子们啊,我就回到你们身旁来。你们的欢声笑语就给我的心田注入新的力量……”我想每个老师都会经历职业倦怠期,每当自己感觉精疲力竭时不妨看看这段文字,它会给自己莫大的鼓舞!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把毕生的爱倾注到自己所爱的事业中去,教师不仅是最光荣的人,而且是最幸福的人!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3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育人先育心。”“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这些教育名言,让我认识了苏联的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但从没完整地拜读过他的某一本著作。这些天,一直在品读他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第一次深刻地领悟到这样一个投身于教育事业的教育家如此精辟的教育思想,对教育事业及其孩子如此深沉的爱。

  苏霍姆林斯基让我切身体会到了教育事业是需要用爱浇灌才会结出累累硕果的事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几章用了不少笔墨写了每个孩子的情况,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这位大师不会对每个孩子有那么详尽的了解;没有他对孩子的深入了解,他就无法走进那些孩子们的内心。正如他的著作的名称,他是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孩子,献给了他投身的教育事业,所以他收获了孩子的心,走*了孩子的心灵世界,领悟到了教育的真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回想起我刚走上三尺讲台,对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充满了热情,跟孩子们在一起我感到很快乐,虽然有时他们不懂事不守纪律会惹我生气。课堂上我是严师引导着他们走向知识的彼岸,课后我似大姐姐跟他们一起玩一起疯一起大笑。那时的我拿着微薄的代课工资生活是清贫的,可我是很快乐的。因为那时的我是发自内心的爱着教育事业,爱着我面对的孩子们的,我跟他们交心似的相处,我也就走进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收获了孩子们带给我的幸福和欣慰。后来,随着工作时间的长久,职业倦怠感越加明显,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也日益消减,对孩子也不再有往日的用心和关爱,我的教育激情不再,离孩子们的内心也远了。虽然课堂上他们遵守纪律,认真学*,完成好我所布置的学*任务,可课堂外不再有往日孩子们的围绕,不再有他们交心似的交流和嬉笑,我是他们的良师却不是他们的益友,工作的价值也大打折扣。这本书的末页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又找回了迷失的方向。“孩子们啊!五年来,我拉着你们的手一步一步向前走,我把整个的心都献给了你们。诚然,这颗心也有过疲惫的时刻。而当它精疲力竭时,孩子们啊,我就尽快来到你们身旁。你们的欢声笑语给我的心田注入新的力量,你们的张张笑脸使我的精神重新焕发,你们那渴求知识的目光,激发我去思考。”一如既往地用心浇灌教育事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你也就会收获到百花齐放的绚丽,更会收获到孩子们那一颗颗童心给你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感。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详细地描述了他所创建的“快乐学校”,引领着他的孩子们也引领着我走进了教育的“世外挑源”。能成为苏霍姆林斯基学校的学生是幸福的,因为那些孩子不需要为分数而心不甘情不愿的学*着,他们没有繁重的`学*任务所压着,没有失去童年所该有的天真、快乐。他们的学校在蓝天底下,在大梨树下,在葡萄园里,在牧草场上。苏霍姆林斯基带领着孩子们在新鲜的空气中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假日,他组织孩子们远足、野营。书中描述的瓜园度假的欢乐情景让我心驰神往。孩子们在苏霍姆林斯基所营造的“蓝天下的学校”、“幻想之角”、“童话故事会”、“健康乐园”在愉快地游玩着劳动着学*着,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地由欣赏大自然中玩耍中变为观察大自然、去思考去学*,收获着知识也收获了健康的身体和和谐的心理。苏霍姆林斯基如一位独居匠心的园丁,带领着孩子们走进了教育的“世外桃源”,和谐而健康地成长,快乐而欢欣鼓舞地学*。我在心驰神往这样的“世外桃源”的同时也感到自己也有一种使命,那就是以这位大师为榜样,尽心尽力为我的孩子们营造这样一个“世外桃源”,把他们从分数的“铐链”,繁重而枯燥无味的题海中**出来,还他们一个和谐、自然而富有生命力的学*环境。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4

  前一段时间,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教育实践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爱,这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是啊!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的高尚的结晶。它既有人类关心幼小、爱护稚弱、促进新一代的发展的自然朴素之情,更有对国家、民族的美好未来憧憬和负责的精神。而父母对孩子的爱,有着本能之爱的情感成份。这种爱往往较多地渗透着长辈对下一代的保护、支配的情绪色彩,甚至掺杂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师爱则具有完全不同于父母之爱的特征。教师对学生的爱,包含了对学生中每一成员的关心、尊重、理解和期待。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师生关系的和谐性,直接关系到教育过程的进展和成效。

  生活中什么最重要?他回答说是爱孩子。的确,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最基本条件就是爱孩子。正如他书中所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是最大的幸福。”只有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孩子放到心灵的深处,和孩子们一起共同活动,在活动中与孩子们进行活跃的、自然的、不间断的交往,要成为孩子的知心的朋友。

  爱孩子就是要接触孩子。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从这句话我不由得想到我毕业实*时发生的一些事:那次实*我觉得孩子们好象和我相处的很好,但他们并不是与我特别的亲*,这让我觉得有点难过。在第二天与该班的老师交谈后我们才知道问题的所在。原因是我在刚开始的时候只是拿着纸和笔站在旁边记着一些东西而忽略了与孩子们的交流,没有主动的参与到孩子中去,没有主动与孩子们一起玩,一起乐。老师给我们的建议就是要放下身份,怀着童心主动去找孩子们,主动与他们交流,与他们“打成一片”。随后的一些天中,我时刻记着自己是作为孩子知心朋友的身份去与他们一起学*,一起做游戏。最后我们都成为了好朋友,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虽然只是很短的时间,但我对孩子付出了真心付出了爱,我也得到了孩子们对我的爱。深入孩子中间去,爱所有的孩子成为他们的朋友,与他们一起分享快乐与忧愁是我们做教师最应该做到的。

  当一个学生受到教师的热情关怀和爱护,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就会逐步学会用友好、合作的态度处理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获得爱的能力。这正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的基础。师爱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的主动给予,是奉献,它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尊重、负责和理解,而这些品质正是我们教育学生所希望塑造的健康人格的基本内容。教育实践证明,师爱是教师美好心灵的一种表露,是优秀品质的一种表现,这是学生最现实的审美的感受,使他们亲切地感受到教师心灵的美好,获得真、善、美的熏陶,从而激起仿效的欲望。总之,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

  当我们学会了尊重孩子,学会了*等对待每一个孩子,懂得用自己的心灵唤醒孩子的心灵,我想教育教学也就不会有力不从心和捉襟见肘的尴尬了,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5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教育名著,我深深被他的理论折服。被其教育实践所吸引。苏霍姆林斯基用自己的行动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激励我们用童心唤醒爱心,用爱心滋润童心。

  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教育实践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爱,这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作者深爱着这些孩子,他亲昵地称他们为“小家伙、小鬼”,他认为教师首要的职责就是“爱孩子”。因为爱,他期望每一个孩子都有着健康的体魄;因为爱,他也竭尽全力去帮助孩子们学会学*。爱孩子,应该说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如果是始终如一的爱,坚持不懈的爱,面向全体的爱,也是不容易做到的。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不是施舍,不搀杂功利。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告诫教师们:“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我们上课时,向学生露出的亲切笑脸,投去的友善目光,;下课时,我们留在教室和学生们谈心,说笑话……都是师爱的表现。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学生才会把我们当朋友,敞开心扉,让我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如果我们发自内心地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启发他们、感化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最终他们会成为生活和学*的强者。

  苏霍姆林斯基曾多次在书中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知识的入门。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使学生的学*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应该成为每个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追求、探索的重要内容。爱尔维修如是说:“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凡的人。”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当把关心留给社会,把热心留给学校,把中心留给教育,把真心留给同事,把耐心留给自己,把爱心留给学生;让我们真正做到:把整个心灵献给每一个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1)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6篇)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1

  暑假期间,我读了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洗礼。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深深地被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大师的教育实践所吸引。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这一点,对于我们音乐教师尤为重要。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以张空白的试卷。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

  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身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赏识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所独有的情感艺术中得到熏陶,。由此可见我们爱学生、赏识学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他们、爱集体、爱社会,从而的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我想作为一个教师,要想得到更多孩子们的爱戴,就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给他们信心,这应该是对所有孩子而言的。对一个腼腆的孩子、对一个木讷的孩子、对一个经常是表现**的孩子,教师往往一句不经意的称赞的话语,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小动作,就会温暖孩子的自卑的心,给他们信心,同时也亮丽了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

  感谢给我推荐这本书的朋友,感谢书本给我知识与力量,让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要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努力学*他的教育思想,传承和践行他的教育思想,学*他为孩子健康成长,为教育事业发展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去爱我所教的所有的孩子,并让这种爱在我所教的学生身上得到延续。我想,这就是爱的价值;这就使爱的奉献!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2

  冰心说过:“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部书将这句话做了很好的诠释。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学*时绝不死记硬背,而是在游戏、故事、美、音乐、幻想和创造的世界中进行朝气蓬勃的.智力活动。他希望孩子们能成为这个世界中的旅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

  他带领儿童认识自然和社会,用各种方式学*小学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如用“环球旅行”让学生认识国家和社会,用在校园和灌木丛创建“美丽角”让学生认识各种植物和花草,用“童话室”世界引导学生开展语言和优美故事的学*,他的全部施教活动丰富多彩,伸向自然和社会的各个层面,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知识的入门。在这本书中阐述得淋漓尽致。也有人说过:“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凡的人。”

  那次去外面听课学*,回来了不禁感叹,那些孩子文学素养高,知识面广,课堂中总是精彩不断,而自己班的孩子,相同类型的题目,反复讲却怎么教也教不会。弄得自己快没耐心了,心里很烦躁,很想对他们发火。我去和一位老师倾诉时,这位老师和跟我分享了一句话“我们现在都认为,教了学生就应该会,会是正常的,不会是不正常的。而我们有时连一句表扬的话都没有;要批评,甚至要惩罚。学生来学校就是为了学,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因为他们还在学。”忆起这堂课,当我抛出第一个问题时,他们答不上来,我有些不高兴了第二个我面露难色,开始批评了。学生配合不默契,自然互动开展不下来了。我想应该去培养孩子的学*兴趣,激发他们对学*的热情。

  爱学生,就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求者。”教低年级的孩子时,他们在文字的表情达意上有它的局限性。语文课上可以在理解词语和课文时用上音乐、动作、甚至绘画、视频……帮助学生理解。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变得聪明,而且让学生时时体味来自学*的快乐和幸福。

  记得学生毕业不久的那个下午。我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心里有感动也有失落、孩子们毕业了他们回来看我,并表示以后会想念我的,心中泛起一圈又一圈感动的涟漪。可是,*时我关注很多的侯浪、钟楚栋、却没来,回忆这些年来点点滴滴,在他们身上我倾注了太多,一次一次找他们谈话,一次一次给他们鼓励,一次一次单独辅导,一次一次与他们的朋友式的交流,而如今,他们……

  有时我会想想是不是我的要求太严格了?我们的语言是太刻薄了?我们的脾气是不是太急躁了?是啊,我们“恨铁不成钢”,我们“爱之深”,但表现出来的却往往是“责之切”。像这种“只给好心,不给好脸”的爱,学生岂能接受?你给学生一缕春风,学生不一定能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你给学生一句话,却让他感受到六月寒。

  真诚的赞美,发自内心的鼓励,无私的关心和帮助,是沁人心脾的玫瑰,是滋养万物的阳光雨露,作为一名教师,把爱心留给学生,不断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迈进!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3

  看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被苏霍姆林斯基的细心、耐心、专心和对孩子伟大的爱而感动,对现行教育感到痛心和无奈——现在,我们的绝大部分老师争分夺秒地往孩子们的头脑里堵塞现成的说法、结论和论断,从来不给孩子机会去接触思想源泉和生动语言的源泉,捆住了孩子的想象、幻想和创作的翅膀,孩子由一个活泼、积极、好动的人变成一部记忆机器——我们的教育用一堵墙把孩子同周围世界隔离开来。而苏霍姆林斯基为了教孩子认识一个字母、一个单词费尽心机把他们带到农场、田野地头、河边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为了培养孩子的感性和善心,他把孩子带到森林里上音乐课,感受森林里蜜蜂的嗡嗡声、鸟叫声、流水声……,试问:我们现在有多少老师能够做到?不用说做到,就是想都不会想,我们现在的幼儿园和学校,为了防止出现意外,推脱责任,宁可把孩子整天关在教室里,低年级同学连在学校里玩都没有机会,春秋游有的学校都取消了,更不用说带孩子到大自然里去感受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这只是教育的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而已”、“真正的学校并不仅仅是儿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那是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它以多种多样的志趣和爱好把施教者与受教育者联系在一起,一个只是在讲课时隔着讲台跟学生会面的人是不会了解儿童心灵的,他不可能成为教育者。”

  苏霍姆林斯基当了校长,为了零距离接触孩子,研究孩子的成长情况(包括细节)和各种变化,他直接选择兼任班主任。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主要教育者只是教别人怎样教育而不直接接触孩子,他就不再是教育者了”。李镇西老师是苏霍姆林斯基虔诚的追随者,这方面和苏霍姆林斯基何其相似!试问我们现在还有多少位校长还兼任班主任?当然,这不能全怪校长,教育行政部门推行的教育行政化使校长们大多疲于应付各种检查、达标验收而疲惫不堪,不用说校长兼任班主任,很多时候任课老师们还要牺牲教学时间或加班加点来突击做资料应付检查呢。

  苏霍姆林斯基学校的孩子们,大多来自战后残缺不全的“病态”家庭,那些孩子各方面的状况远比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孩子们要差得多,但是,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用最大的勇气和决心教育好这些孩子,他说:“要成为孩子们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同时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劝告我们的老师说:“对孩子的依恋之情,这是教育修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低年级教师在孩子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对孩子来说应当是一个与生母一般亲昵可爱的人”“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就是对孩子深沉的爱,父母亲的亲昵温存同睿智的严厉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

  老师们大多数喜欢上课时孩子“听话”,在老师的威严之下,很多孩子确实很听话——老老实实坐在那里两眼瞪着黑板,好象在注意听课,其实一句话都听不懂,苦不堪言,考试时孩子分数很低,老师就又骂孩子们说“你怎么这么蠢呢”,其实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这是老师蠢而不是孩子蠢!他说:“在未能用儿童的乐趣吸引住孩子之前,我便无权谈论给他施加什么教育影响”。我偶尔会到大学里给大学生上课,基本上是上课结束后学生仍然不愿意离开教室,总缠着我问东问西,和我一同去上课的教授们问我:“你从未当过老师,也没有教师资格证,为什么你上课学生喜欢听,而且总是意尤未尽?”我回答说“因为我知道学生们想听什么、我知道如何抓住学生的心”——我认为,一个老师纵然满腹经论,如果没有演讲能力,上课缺乏感染力,不能捕获学生的心,那他就不是合格的老师。另外,老师用心讲课,付出了真情,总是可以感动人的。

  从《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当好老师,深入研究了心理学、医学、生物学等学科,当然我们的老师大多数也都修了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课程,但从我所接触的大多数老师的情况看,老师们学的这点所谓心理学,与苏霍姆林斯基比起来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如果真的学成了,那么我们的一些老师就不可能在教育孩子(特别是犯错误的孩子)时,只会对孩子吼叫和恐吓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看到孩子们把校园的花朵摘下来时,他不是吼叫和恐吓,而是默不作声,之后他*静地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摘掉了花,现在这块地方还美吗?这些光杆好看吗?现在我们到哪里去看花呀?”轻轻地几句话,孩子知错了,然后他动员孩子们动手劳动种花,孩子们欣然接受,苏霍姆林斯基就样达到了教育目的。对这件事,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总结道:“情感,形象地讲乃是高尚行为的肥沃土壤,……心灵的易感性和同情心都在童年形成”。

  如今许多家长对孩子确实十分好,好到不讲原则,什么都依孩子的,只差没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给他,所以——在家里孩子是小皇帝,打个喷嚏全家人都着急围着孩子团团转,上个医院全家人陪着上满医院跑;在学校里如果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打打闹闹吃了点小亏,他立即找学校算帐;班级劳动怕孩子累着,帮助孩子装病请假……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是一个缺乏怜悯、对别人没有同情心、冷漠无情、自私自利的人,最后对家长都不会尊重,何谈对社会负责任?在谈到培养孩子的道德时,苏霍姆林斯基写道:“一个人的道德面貌如何,归根结底要看在他的童年时期是从哪些来取得快乐的,如果他的快乐在于无思无虑、坐享其成,如果孩子不知什么是忧伤、委屈和痛苦,他就会成长为利己主义者,对别人的事不闻不问。非常重要的是,让我们培养的人懂得最大的快乐——出于对人的关怀而感受到的激动人心的快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4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遇见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具有深远意义的书,涓涓文字如溪流浸润着我的心灵,点点温暖如春风吹散我的迷惘。我被苏霍姆林斯基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所折服,对于孩子,他有着那样纯粹的感情,那样执着的爱。

  唯愿时光清浅,将你温柔以待。热爱一份职业,赠予一注温情。我是一名教师,在最美好的年华我选择走向三尺讲台去实现我教书育人的梦想,成长的道路上我乐此不疲地收获着我用爱浇灌的胜利果实,通过对《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品读和揣摩,我收获良多。

  教育源于不断的思索,更需爱的播种。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人。用爱感召学生,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他们的心声,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用温暖和爱让每个孩子都拥有灿烂阳光的童年,用爱培养出来的孩子,才会有感恩之心,才会有积极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面对不谙世事的孩子们,老师要用博大的胸襟去包容孩子的淘气,去理解他们的迷惘,更要用爱和温暖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知识的海洋里找到幸福的源泉,感受生活的美好馈赠。把整颗心献给孩子是一种育人的境界,是身为人师的沉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但更多的时候教师不仅仅是传递知识,还应该以一种弯下腰的姿态来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让每一粒种子都能在适宜的土壤里发芽成长,结出累累硕果。这不是正是我价值的体现吗?

  用宽容的胸怀去接纳孩子的个体差异,尊重孩子的每一次成长。我快乐我幸福,作为一名教师,我用包容和慈爱让我的学生相信自己是美好的幸福的。感恩遇见,感恩让我成为一名老师!

  我愿意悉心为孩子插上梦想的翅膀,让他们飞出天际寻找最美的未来;我愿意倾情为孩子带来童年最快乐的时光,让他们憧憬阳光绽放灿烂的光芒;我愿意执着三尺讲台用有限的时光书写生命的华丽乐章,让青春不悔,初心不忘!阳光下,拾起一枚枚漂亮的贝壳,妆点我绮丽充实的人生。将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做一个有温度的教师是我毕生最大的幸福!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5

  我阅读了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当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这段真诚的话时--"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使我的思想受到了深深的洗礼。一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深切地反映出了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教育实践里所流露出的爱,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和对教育孩子的热情,他真正做到如他所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爱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的爱崇高伟大,是整个心灵的付出,是无私的奉献与自我牺牲。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我们对孩子的爱应该是始终如一的,坚持不懈的,面向全体的。正如他书中所言:"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读后感《《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只有这样,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也才能真正体会到一个教师所有的幸福和快乐。

  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深深的爱,以此拉*师生间的距离,达到因人施教。

  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们希望别人肯定和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积极向上的动力,是生活的精神支柱,有了自尊心,孩子才能自爱、自严、自重;做了错事才能自责,才能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及自我教育。

  感谢书本给我知识与力量,让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我要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努力学*他的教育思想,传承和践行他的教育思想;学*他恪守实践其教育信念的沉着坚定性;学*他为孩子健康成长,为教育事业发展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从现在起我要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真正意义上投入到这自身工作中,扎扎实实地,专注认真的做好每一项本职工作,努力成为苏霍姆林斯基式的好教师。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6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教育名著,我深深被他的理论折服。被其教育实践所吸引。苏霍姆林斯基用自己的行动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激励我们用童心唤醒爱心,用爱心滋润童心。

  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教育实践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爱,这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作者深爱着这些孩子,他亲昵地称他们为“小家伙、小鬼”,他认为教师首要的职责就是“爱孩子”。因为爱,他期望每一个孩子都有着健康的体魄;因为爱,他也竭尽全力去帮助孩子们学会学*。爱孩子,应该说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如果是始终如一的爱,坚持不懈的爱,面向全体的爱,也是不容易做到的。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不是施舍,不搀杂功利。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告诫教师们:“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我们上课时,向学生露出的亲切笑脸,投去的友善目光,;下课时,我们留在教室和学生们谈心,说笑话……都是师爱的表现。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学生才会把我们当朋友,敞开心扉,让我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如果我们发自内心地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启发他们、感化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最终他们会成为生活和学*的强者。

  苏霍姆林斯基曾多次在书中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知识的入门。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使学生的学*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应该成为每个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追求、探索的重要内容。爱尔维修如是说:“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凡的人。”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当把关心留给社会,把热心留给学校,把中心留给教育,把真心留给同事,把耐心留给自己,把爱心留给学生;让我们真正做到:把整个心灵献给每一个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2)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 1

  暑假期间,我读了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洗礼。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深深地被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大师的教育实践所吸引。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这一点,对于我们音乐教师尤为重要。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以张空白的试卷。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

  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身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赏识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所独有的情感艺术中得到熏陶,。由此可见我们爱学生、赏识学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他们、爱集体、爱社会,从而的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我想作为一个教师,要想得到更多孩子们的爱戴,就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给他们信心,这应该是对所有孩子而言的。对一个腼腆的孩子、对一个木讷的孩子、对一个经常是表现**的孩子,教师往往一句不经意的称赞的话语,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小动作,就会温暖孩子的自卑的心,给他们信心,同时也亮丽了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

  感谢给我推荐这本书的朋友,感谢书本给我知识与力量,让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要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努力学*他的教育思想,传承和践行他的教育思想,学*他为孩子健康成长,为教育事业发展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去爱我所教的所有的孩子,并让这种爱在我所教的学生身上得到延续。我想,这就是爱的价值;这就使爱的奉献!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 2

  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这一点,对于我们音乐教师尤为重要。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以张空白的试卷。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

  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身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赏识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所独有的情感艺术中得到熏陶。由此可见我们爱学生、赏识学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他们、爱集体、爱社会,从而的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我想作为一个教师,要想得到更多孩子们的爱戴,就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给他们信心,这应该是对所有孩子而言的。对一个腼腆的孩子、对一个木讷的孩子、对一个经常是表现**的孩子,教师往往一句不经意的称赞的话语,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小动作,就会温暖孩子的自卑的心,给他们信心,同时也亮丽了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

  感谢给我推荐这本书的朋友,感谢书本给我知识与力量,让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要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努力学*他的教育思想,传承和践行他的教育思想,学*他为孩子健康成长,为教育事业发展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去爱我所教的所有的孩子,并让这种爱在我所教的学生身上得到延续。我想,这就是爱的价值;这就使爱的奉献!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 3

  如果教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只象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种通晓书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题记

  *期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感触颇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句话一直萦绕耳边并影响了我的行动我深深被这位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其教育实践所吸引。万千感慨化作一句话:高素质的教师应该真诚地热爱每一位学生,应该*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应该永远不对任何学生言放弃,应该乐于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大师用自己的行动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激励我们用童心唤醒爱心,用爱心滋润童心。

  我是一名刚从学校毕业,踏入社会进入教育行业的教师,我所任教的学校依山傍水,风景极美,学生们也大多来自农村,纯洁质朴。记得刚来到学校得知自己担任的是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我心里暗暗想到:这也太没挑战性了吧,一年级的小孩子应该很容易搞定的啦!那时我以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就能当好老师,但上了一天课后我才知道自己的想法多么愚蠢,因为哪怕你学富五车,你的课堂上照样会有人充耳不闻,尽管你在讲台上讲的汗流浃背、声音沙哑,那些小家伙依然在下面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有说话的、有玩小玩具的、有吃东西的、有看着窗外发呆的、更有下座位到处跑的······我心里很是郁闷,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捍卫自己的教师尊严,树立自己的教师威信,有我在,岂能容他们胡来!于是,我开始对着镜子练*板脸,高声说话,还有那传说中的具有杀伤力的眼神,这一招还真奏效,每次我走进教室,学生们总是乖乖的,很守纪律,但依然我的讲课熟视无睹,爱听不听。不明白啊!这群山里的小花朵为什么这么难侍侯?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后,我豁然开朗,终于明白了问题出在哪,以前,如果有人问我教学是什么,我的脑海里闪现的是传授知识。可学*了大师的论著后,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学生对你的课不感兴趣,成绩提不上来,不一定是你教学水*低。而是我们把教学看得太单一了。“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那儿传授到孩子那儿,它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儿童对知识和学*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仔细想想,这一论点我们不应该感到陌生,通俗地说就是对于学生来说喜欢哪个老师,哪门功课就容易学得好。

  要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这也决非易事。人是感情动物,情感是相互的,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教育职业的老师会喜欢学生。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确实如此!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给予的爱是学生学*的动力,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

  于是乎,我转变想法,做大胆的尝试,决定把伪装的严厉面具摘掉,心想即使孩子们都不怕我了也没关系,只要他们学的开心,愿意学*,我就是成功的。说干就干,课堂上我表扬每一位积极发言的同学,制作奖励卡,只要有些许进步便给予鼓励,对待犯错误的同学,没有了往常的严厉批评,而是给其三次改正的机会,没想到我的转变让我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惊喜,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踊跃举手,认真听讲,路队、卫生、纪律,学生表现样样精彩,更值得欣慰的'是,我几乎没有惩罚过任何一位学生,因为他们如果同一个错误犯三次,自己都不好意思了!至于我最初的担心现在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孩子们一见到我就热情的打招呼,盼望上语文课,我再也不用再板着脸维持纪律了。把鼓励给孩子,把赞叹给孩子,把整个心灵给孩子,试问,有谁不渴望、不喜欢这样的老师呢?

  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省思了自己作为教师的一生:“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疑地回答说:爱孩子。”而对孩子的爱,不仅仅是停留在学校里、停留在课堂上,如果要爱孩子、把心灵献给孩子就应当走进孩子的生活、走进孩子的心里。

  我们班里有个女孩小利有一段时间天天迟到,学*下降越来越明显。看到这种情况我心里特别着急,课下我找这个女孩了解情况,她只是哭,却什么也不说,让我更加难受。经家访了解到她父母离婚了,女孩随父亲,父亲又去打工,几个月了都没回来了,家里只有一位上了年纪的奶奶勉强照顾她,现在奶奶又生病了。看到她所处的环境,我的心也在流血,这么小的孩子自己都不会照顾自己,还要照顾奶奶。于是我赶紧给孩子做饭,教她如何简单自理生活:梳头、整理书包衣物、洗红领巾等。教给她应急迟到的办法。并期待的说“孩子,老师相信你能做到。”一个寒冷的清晨,我发现她到校很早。可能是为了不迟到,走的急。她敞开着外衣,连袜子也没穿,半截脚腕露在外面。此时一股爱子之情油然而生,我说“小利赶快把你的衣服拉链拉好,冷不冷呀?明天一定要穿上袜子,小心冻感冒啦。”她嘴角蠕动了一下,没有说话,眼里却分明是感激。中午放学后,我赶紧买了两双袜子给她送去,孩子流着泪说:“老师您比我妈妈还要好。”孩子的奶奶抹着泪说:“老师,让你费心了。”后来,我和女孩走的更*了,我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帮她补课,孩子很聪明,慢慢的学*成绩又赶上来了,从此再也不迟到了。

  孩子像是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自然而美好,教师的工作就是结合孩子们自身的特点,将他们雕琢成一件件艺术品,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因为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每个老师都应该爱孩子,将自己的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要给予孩子多少的爱、理解、关心。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孩子的一切便会是自己的一切,便会竭尽一切为孩子谋划与工作。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要走进孩子的心中,尊重、认识、理解、欣赏孩子,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要,给孩子成长所需要的精神食粮。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看到班上32张可爱、质朴的小脸,我仿佛看到了32个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在对着这些山中的花朵微笑的日子里,我很快乐,将自己的爱倾注到自己所热爱的失业中让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光荣的,而且是幸福的。

  对着山里的花朵微笑,让他们开的更加灿烂、更加夺目、更加绚丽多姿!

  老师的爱,是学生永远的阳光地带!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 4

  如果教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只象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种通晓书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题记

  *期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感触颇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句话一直萦绕耳边并影响了我的行动我深深被这位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其教育实践所吸引。万千感慨化作一句话:高素质的教师应该真诚地热爱每一位学生,应该*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应该永远不对任何学生言放弃,应该乐于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大师用自己的行动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激励我们用童心唤醒爱心,用爱心滋润童心。

  我是一名刚从学校毕业,踏入社会进入教育行业的教师,我所任教的学校依山傍水,风景极美,学生们也大多来自农村,纯洁质朴。记得刚来到学校得知自己担任的是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我心里暗暗想到:这也太没挑战性了吧,一年级的小孩子应该很容易搞定的啦!那时我以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就能当好老师,但上了一天课后我才知道自己的想法多么愚蠢,因为哪怕你学富五车,你的课堂上照样会有人充耳不闻,尽管你在讲台上讲的汗流浃背、声音沙哑,那些小家伙依然在下面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有说话的、有玩小玩具的、有吃东西的、有看着窗外发呆的、更有下座位到处跑的······我心里很是郁闷,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捍卫自己的教师尊严,树立自己的教师威信,有我在,岂能容他们胡来!于是,我开始对着镜子练*板脸,高声说话,还有那传说中的具有杀伤力的眼神,这一招还真奏效,每次我走进教室,学生们总是乖乖的,很守纪律,但依然我的讲课熟视无睹,爱听不听。不明白啊!这群山里的小花朵为什么这么难侍侯?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后,我豁然开朗,终于明白了问题出在哪,以前,如果有人问我教学是什么,我的脑海里闪现的是传授知识。可学*了大师的论著后,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学生对你的课不感兴趣,成绩提不上来,不一定是你教学水*低。而是我们把教学看得太单一了。“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那儿传授到孩子那儿,它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儿童对知识和学*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仔细想想,这一论点我们不应该感到陌生,通俗地说就是对于学生来说喜欢哪个老师,哪门功课就容易学得好。

  要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这也决非易事。人是感情动物,情感是相互的,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教育职业的老师会喜欢学生。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确实如此!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给予的爱是学生学*的动力,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

  于是乎,我转变想法,做大胆的尝试,决定把伪装的严厉面具摘掉,心想即使孩子们都不怕我了也没关系,只要他们学的开心,愿意学*,我就是成功的。说干就干,课堂上我表扬每一位积极发言的同学,制作奖励卡,只要有些许进步便给予鼓励,对待犯错误的同学,没有了往常的严厉批评,而是给其三次改正的机会,没想到我的转变让我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惊喜,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踊跃举手,认真听讲,路队、卫生、纪律,学生表现样样精彩,更值得欣慰的是,我几乎没有惩罚过任何一位学生,因为他们如果同一个错误犯三次,自己都不好意思了!至于我最初的担心现在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孩子们一见到我就热情的打招呼,盼望上语文课,我再也不用再板着脸维持纪律了。把鼓励给孩子,把赞叹给孩子,把整个心灵给孩子,试问,有谁不渴望、不喜欢这样的老师呢?

  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省思了自己作为教师的一生:“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疑地回答说:爱孩子。”而对孩子的爱,不仅仅是停留在学校里、停留在课堂上,如果要爱孩子、把心灵献给孩子就应当走进孩子的生活、走进孩子的心里。

  我们班里有个女孩小利有一段时间天天迟到,学*下降越来越明显。看到这种情况我心里特别着急,课下我找这个女孩了解情况,她只是哭,却什么也不说,让我更加难受。经家访了解到她父母离婚了,女孩随父亲,父亲又去打工,几个月了都没回来了,家里只有一位上了年纪的奶奶勉强照顾她,现在奶奶又生病了。看到她所处的环境,我的心也在流血,这么小的孩子自己都不会照顾自己,还要照顾奶奶。于是我赶紧给孩子做饭,教她如何简单自理生活:梳头、整理书包衣物、洗红领巾等。教给她应急迟到的办法。并期待的说“孩子,老师相信你能做到。”一个寒冷的清晨,我发现她到校很早。可能是为了不迟到,走的急。她敞开着外衣,连袜子也没穿,半截脚腕露在外面。此时一股爱子之情油然而生,我说“小利赶快把你的衣服拉链拉好,冷不冷呀?明天一定要穿上袜子,小心冻感冒啦。”她嘴角蠕动了一下,没有说话,眼里却分明是感激。中午放学后,我赶紧买了两双袜子给她送去,孩子流着泪说:“老师您比我妈妈还要好。”孩子的奶奶抹着泪说:“老师,让你费心了。”后来,我和女孩走的更*了,我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帮她补课,孩子很聪明,慢慢的学*成绩又赶上来了,从此再也不迟到了。

  孩子像是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自然而美好,教师的工作就是结合孩子们自身的特点,将他们雕琢成一件件艺术品,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因为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每个老师都应该爱孩子,将自己的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要给予孩子多少的爱、理解、关心。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孩子的一切便会是自己的一切,便会竭尽一切为孩子谋划与工作。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要走进孩子的心中,尊重、认识、理解、欣赏孩子,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要,给孩子成长所需要的精神食粮。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看到班上32张可爱、质朴的小脸,我仿佛看到了32个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在对着这些山中的花朵微笑的日子里,我很快乐,将自己的爱倾注到自己所热爱的失业中让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光荣的,而且是幸福的。

  对着山里的花朵微笑,让他们开的更加灿烂、更加夺目、更加绚丽多姿!

  老师的爱,是学生永远的阳光地带!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 5

  暑假期间,我读了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洗礼。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深深地被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大师的教育实践所吸引。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这一点,对于我们音乐教师尤为重要。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以张空白的试卷。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

  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身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赏识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所独有的情感艺术中得到熏陶,。由此可见我们爱学生、赏识学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他们、爱集体、爱社会,从而的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我想作为一个教师,要想得到更多孩子们的爱戴,就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给他们信心,这应该是对所有孩子而言的。对一个腼腆的孩子、对一个木讷的孩子、对一个经常是表现**的孩子,教师往往一句不经意的称赞的话语,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小动作,就会温暖孩子的自卑的心,给他们信心,同时也亮丽了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

  感谢给我推荐这本书的朋友,感谢书本给我知识与力量,让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要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努力学*他的教育思想,传承和践行他的教育思想,学*他为孩子健康成长,为教育事业发展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去爱我所教的所有的孩子,并让这种爱在我所教的学生身上得到延续。我想,这就是爱的价值;这就使爱的奉献!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3)

——《把心灵献给孩子》教师读后感 (菁华3篇)

《把心灵献给孩子》教师读后感1

  很多老师对一些学生十分头痛——如何才能让学生们听话?然后争分夺秒地给学生们灌输所谓的知识,如果有学生稍一走神,就拍惊堂木提醒。在长达四十分钟的时间里,要学生总是聚精会神地听课,确定很难做到,如果学生做到了,那他们也付出了十分沉重的精神代价——任由老师对他们进行了精神绑架。他们听课时紧张不已,听课效果会好吗?如果说用这种办法来达到所谓的聚精会神,这样会使孩子的神经极端疲劳,引起神经衰弱和神经不安,就算学生成绩有暂时的提高,从整个过程来看,这种榨干孩子全部精力的老师,也不能算是好老师。

  每个孩子都以自己的眼光看世界,以自己的方式感知事物和现象,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思考。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老师不应该让知识如潮水般向他涌来,使孩子应接不暇、不知所措。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拙劣的教师把真理送到人前,一个优秀的教师教人寻找真理”,要让孩子在学*中慢慢地了解世界和各种现象,让知识慢慢地向他展现,最高明的老师会用自己的教学技巧让学生并不觉得自己在紧张地学*,并没有强迫学生去听老师讲课、去记忆和思考,而实际上却在注意地听老师讲解、记忆和思考,这样可以减轻孩子的疲劳。如果老师坚持精神绑架不变,其结果可能会导致学生对老师和同学态度粗暴、无礼,会引发很多矛盾——这是学生在神经耐力达到极点时的正常反应,也是厌学的前兆。

  现行体制,低年级语文教育往往是一整天把孩子关在教室里进行灌输,一天只学几个生字或生词,老师反复地教、学生反复地背,回到家还要再背,孩子对所学内容的讨厌程度可想而知。苏霍姆林斯基说:“年幼孩子的智育应该通过发展他们的求知的要求——求知欲、好奇心来进行,正是探索精神、好奇心、求知欲这些品质激发着孩子们对学*的兴趣,当孩子真正出自愿望而不是被迫成为一个从事劳动的人时,他就变成一个真正的思想家了。”没有充满欢乐和激情的劳动,就难以想象真正的和幸福的童年。

  孩子总是抱着坦率的胸怀和好好学*的愿望进学校的,但是在学*过程中,如果孩子看不到自己劳动的成绩(收获),渴求知识的火花就会熄灭。火花一旦熄灭,任你教师如何灌输、如何刺激他,都不会有任何效果,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最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使每个孩子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尊心和自豪感”。所以,我建议,我敬爱的老师们,你们不要再做任何扼杀孩子自尊心的事情了。给孩子以劳动的欢乐,在他们心中激发自豪感、自尊心,这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学*取得成绩是孩子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和学*愿望的内在力量的唯一源泉。只有当掌握知识过程中取得成绩而产生欢欣鼓舞的心情时学生才能出现学*兴趣。一个从来不知道学*欢乐的孩子、一个从来没有体验过克服困难后的自豪感的孩子,是一个不幸的人。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那儿传授到孩子那儿,它首先是人与人之间有关系,儿童对知识和学*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老师的态度(也可以说是取决于老师对他的态度)。

  分数是教师衡量孩子学*取得成绩的尺度,但我们的很多老师和家长常常把分数当成控制孩子的手段,成为用来驱赶孩子的鞭子,因此分数成了束缚儿童思想的枷锁,破坏了教育的基础本身。

  现在老师们十分热衷于家长的签名,什么都要家长签名,我猜想老师的想法可能是——你的孩子学*不好,是因为你家长不过问,如果过问了但很粗心,很随便地给孩子的作业签名,那也是家长不负责任,孩子学不好,与我学校和老师没有关系了,是你家长的事!这显然是在推脱学校和老师的责任,也是旧学校师生之间互不信任和相互怀疑的残余。试想,如果老师、学生和家长之间都互相怀疑而毫无信任,那还谈什么互相配合开展教育、还谈什么教育效果呢?痛苦的是现在我每天都还得签这些字,哪怕少一次也不行。

  我们一直在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但常常在教室里进行教育,教孩子们说那些他们所不理解的的.词语。祖国是什么?祖国在哪里?人民是谁?人民在哪里?我如何爱他们?从哪里爱起?哪些行动是爱祖国爱人民的表现?孩子们都茫然无知。乖巧的孩子会投家长和老师所好,说得比谁都好,学校评价教育效果也往往以谁说得好来评判,结果学生个个会豪言壮语,个个理想都很崇高。但这些教育内容在学生心里只是空洞而响亮的词藻,并因为他们的一再重复而变得失色和*淡无奇,原来那些为人们视为神圣的东西因此变成毫无意义的空谈了。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心中没有确立起对亲*的和敬爱的人的依恋之情,口头上表示对人们的爱,这不是真正的爱。”一个连亲人都不知道如何去爱的人,让他去爱祖国爱人民,有可能吗?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学生将成为什么样的公民,这要看在童年时代周围环境给孩子展现的是什么,是什么使他欣赏和神往,是什么使他愤懑并使他哭泣”。为此,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劳动的乐趣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只有当劳动能给孩子带来愉快的时候,他才会产生做事的意愿,劳动的欢乐是任何其他快乐所无法比拟的!所以劳动教育就是要在孩子们心中树立起劳动人民对待劳动的态度,对周围世界的美的感受和体验。没有对周围世界的美的感受和体验,就唤不起对祖国的感情。”我们北大高材生刘海洋泼了熊,留美留学生朱海洋杀了人,我们武大博士生杨士高跳了楼,难道不是最好的反例吗?

《把心灵献给孩子》教师读后感2

  教师工作告诉我:爱学生是每一个老师的天职,是成功的源泉。只要我爱自己的事业,爱每个孩子,智慧的火花就会永远闪现,热情就会永驻心间,工作就会回味无穷,师生间就会心心相融。当一个好的老师,最重要的就是要拥有一颗爱孩子的心。如果你想得到孩子们的爱,你就必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孩子,孩子才会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只要你能够发现、挖掘孩子们中弥漫着的那种美,你就会每天都产生冲动,你就会看到每个孩子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

  1、用真心来关爱每一个孩子

  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时刻告诫自己: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在工作中,总能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以自然和谐的美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一方面需要在课堂上和课后能以自己的智慧去获得学生的信任。另一方面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

  2、 用诚心来感染每一个孩子

  在工作中,能*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偏爱优生,不歧视差生;每当成绩测验或每周评比之后,要常找学生谈话,对有进步的同学加以鼓励,对于退步的同学,尽量了解他们的学*和生活情况,帮助他们找到问题所在,及时和他们交谈,对于问题较大的学生,在征得他们同意之后,与家长取得联系,及时与家长沟通,寻求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法。这样做的目的,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真诚的关爱。此在教室里和他们拉家常、聊天,或者一起进行体育活动……这样,既了解孩子们的一些生活、学*情况,

  3、 用善心来体谅每一个孩子

  孩子们做了错事,不大声批评,不讽刺、挖苦。因为如果那样做,他们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即使勉强服从,也是应付,过后仍要犯错。批评学生采取多肯定、少否定的方式,最好不用或少用“不准”、“不行”、“不能”.据心理学研究,否定式语言不利于保持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主动精神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好学生是夸出来的” ,“数生十过,不如赞生一长”.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学生来说,赞扬的力量是多么大。学生多喜欢听表扬话,不愿听批评话,甚至一听批评就心理逆反。因此,我们在批评其不足之前,应真诚地赞扬他的进步,或者巧妙地用赞扬其进步代替批评其不足。

  教师是人类最伟大最神圣的事业,担负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知道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感,与孩子们一起成长,一起欢笑, “没有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是的,这句至理名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教师,在工作中应该身体力行,用爱心感染每一位学生。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将会达到和谐圆满,师生之间将会达到互敬互爱。

《把心灵献给孩子》教师读后感3

  寒假期间,我总算能静下心来浏览《把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了。书中有良多教育观点。比方:李镇西老师和他共事的对话。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协调发展的条件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明深藏在每一个人心坎的财产。*教育的理智。”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活泼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剖析,娓娓道来。它让我清楚了一个情理,本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实践对我影响深远,现选一例作以阐明。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李老师用灵性的语言刻画了教师的形象。真正的教育怎能分开教师的滴滴雨露!是教师与儿童性命的对话才使教育发出深谷流水之声。那儿童呢?每一颗心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他们盼望胜利的休会和快乐的满意,他们祈盼教师用智慧的睿语解开他们心灵的密码。是教师的理智之爱,使儿童的事实生涯充斥意思;是儿童如水的清纯,给教师带来生命的知足。真正的教育始终是教师与学生独奏的乐章。尊敬是一缕精力阳光,他能够照亮孩子的心扉,尊重儿童,把全部心灵献给孩子,那就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活,对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把孩子放在本人的心灵深处怜悯、爱惜,走进他们的感情世界,懂得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哀伤,才干博得孩子的心。

  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先生的时光问题是与教导进程的一系列因素跟方面亲密相干的。老师进行劳动和发明的时间比如一条大河,要靠很多小的溪流来滋润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坚持活气,有潺潺一直的流水,这是咱们部署时间时应当首先斟酌明白的!但给我印象最深入的却是,书中贯串始终的怎么用爱心去看待学生。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4)

——孩子读书心得体会最新 (菁华5篇)

孩子读书心得体会最新1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世界著名的幼儿教育家。她独创的“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方法”也深深地影响了全世界。

  最*,我还仔细阅读了她的经典早教书籍《发现孩子》,这本书揭示了理解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需要观察、反应、学*、专注,甚至独处。她描述了孩子的特点,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他们天生的学*热情。

  在这本书中,让我感受到的是“新时代教师”该如何做,作为一个初学学前教育的人,这正是我所需要的,不是夸夸其谈的长篇大论,而是贴*我们教育生活的实例,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有了这样的指引,就像在黑暗中有一盏灯照亮前方的路。书中提到“教育应探索合适的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孩子自然学*。”虽然我们也潜心学*教学方式,但总是片面和肤浅的。当然,我们必须相信教育就是要找到正确的方法,我总是在抱怨今天的孩子们是多么的难教,因为我们没有为孩子们找到正确的方法。

  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能让孩子自发地学*,且是建立在孩子性格的基础上。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会把教育的责任定义为“教”。事实上,这一观点与事实大相径庭,因为每个老师的责任远比这更重要。教师有责任引导孩子的精神发展,所以他们在观察孩子的时候不应该局限于理解他们。教师的观察最终应该帮助孩子的能力呈现出来,这也是观察的目的。

  我认为在新时代当老师是不容易的。首先,我认为老师必须知道孩子的注意力在哪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完全正确。其次是尊重学生。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时刻注意观察孩子并谨慎安排学*环境。爱和洞察力无疑是教师的法宝。所以在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师能把他所学的知识暂时放在一边;如果老师能谦虚,就不要把他的教导当作必要;如果老师有耐心,他一定会在孩子身上看到新的变化。只有当老师等待孩子发现他自己未发现的潜力时,孩子的不安才会*息。

孩子读书心得体会最新2

  我读了《水孩子》这部英国*代童话,书中讲述了小男孩汤姆从小就失去了爸爸妈妈,跟着师傅格兰姆斯去哈索沃庄园中扫烟囱时,一个偶然的遭遇让他变成了一个四英尺长,“死不了”的两栖孩子,水孩子。在仙女的指导下,他去了世外仙境,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历尽了各种奇怪事和重重考验,最终成为一个善良、可爱的孩子。仙女给汤姆的那句教导,我印象深刻:“你得一个人去,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鼻子嗅,自己雕的床来铺,自己玩火烧自己的指头。”意思是说,汤姆现在应该自立,去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汤姆听后决定出发去寻找并尽量帮助自己的师傅兰格姆斯。

  汤姆有一种精神,就是他那顽强不屈,笑对困难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他那不怕困难,敢于和困难抗争的勇气也值得我们效仿。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总依赖别人,缺乏和困难抗争的勇气,做事一旦失败,便一蹶不振。然而,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应该向汤姆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好好学*,要爱护上苍给我们的东西,包括纯净的水,我们自己也要保持自身的纯净,做一个心灵纯洁的人。

孩子读书心得体会最新3

  阅读,是一种能给孩子带来无限乐趣的娱乐活动。热爱阅读可以改变孩子的一切,使孩子受益终身。孩子喜欢阅读胜过纯粹的学校教育,亲子阅读给家长和孩子带来愉快的享受和情感的交流。亲子阅读时注意:顺应孩子的心理,精心挑选图书;提供自由阅读环境,创造轻松学*氛围;观察阅读爱好,学*事半功倍;提倡亲子共读,关爱孩子心灵。下面具体谈一谈,也算是抛砖引玉吧。

  一、顺应孩子的心理特点,选好孩子“爱看”的第一批书,使孩子对书产生好感。

  孩子天生喜欢玩具,并非天生就爱看书。阅读的兴趣与*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孩子爱不爱看书,喜欢不喜欢阅读,如何培养是件技巧的事。在阅读的初期,家长一定要对提供给孩子的书刊进行精心的挑选,书刊的内容和外观色彩尽量迎合孩子的心理。在孩子看来,花花绿绿的昆虫、活泼可爱的大小动物要比大人心目中的A、B、C、D和1、2、3、4有趣和有意思得多。因此尽量给孩子挑选一些印刷美观漂亮、内容丰富有趣、情节发展符合儿童想象和思维特点的图画书。

  二、提供自由阅读环境,创造轻松学*氛围。

  好奇、好动、缺乏耐心和持久力是孩子普遍的心理特点,他们往往不可能像大人那样把一本书从头至尾看完。表现为孩子总是一会儿翻翻这本,一会儿翻那本。在上小学前,对此不要太在意。通常,在学前这一阶段,只要是孩子愿意把一本书拿在手上津津有味地翻看,家长就应该感到心满意足了。因为,这类表现完全符合孩子的早期阅读心理。

  三、观察阅读爱好,把阅读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尽可能为孩子提供轻松自由的阅读环境。

  苏珊罗森韦格有一句名言:“如果您想要孩子完全按照你的计划阅读,那注定不会长久。”阅读是一种求知行为,也是一种享受。因此家长除了对不健康的读物进行控制外,不需要对孩子所读书籍的内容、类型和范围进行人为的约束和控制。

  所以每次在书店选择图书以及为孩子征订各类杂志时,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书本,有的孩子特别喜欢卡通动画类书籍,但是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应该是范围越广越好。为了避免阅读上的“偏食”,在她选择书本的时候适时的给孩子推荐一些其他读物,给其介绍这些书籍的内容、特点,以提起孩子对这些书本的兴趣,而不对孩子的选择进行简单的干涉,尽量做到不影响孩子的阅读积极性。

  四、亲子共读,营造阅读氛围。

  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上有这样一段话:“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亲子阅读”是以阅读为纽带,通过共读,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一同成长,为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互动的机会,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为孩子的心带去更多的关爱慰藉:欢喜、智慧、希望、勇气、热情和信心。

  所谓言教不如身教,要让孩子有良好的阅读兴趣和*惯,家长必须以身作则,且尽可能做到多和孩子一起看书,多与孩子交流,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复述出来,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然后与孩子分析、讨论。经常这样做,孩子的阅读兴趣就变得更加浓郁,同时阅读水*也在逐步提高。这样既营造了和谐的亲子关系,又让孩子享受到读书的乐趣,还让孩子体会到了学*的满足。

  好的读物能丰富孩子的心灵,扩展孩子的视野。实际上我们在亲子阅读上做的还远远不够,今后我们会更加努力,希望能过这些努力能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阅读*惯,从而塑造自已良好的人格。以上就是我的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勉。

孩子读书心得体会最新4

  女儿黄滢琛就读市机关第三幼儿园小小(1)班,有幸被院方授予“书香宝宝”荣誉,作为家长,我们很是高兴,对于琛琛来说也是一种鼓励和鞭策。说实在的,家长没有对她有过高的要求,只不过给她创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和培养了学*的兴趣而已,主要还是归功于机关三幼的领导和老师们对黄滢琛的悉心栽培。借此机会,向机关三幼的领导和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也感谢学校提供了这个*台,让我们家长互相学*和借鉴更多、更好的教育方法。

  孩子喜欢阅读胜过纯粹的学校教育。热爱阅读可以改变孩子的一切,使孩子受益终身。像琛琛3岁这个年龄段,我家亲子阅读的体会是顺应幼儿心理,精心挑选童书;提供自由阅读环境,创造轻松学*氛围;观察阅读爱好,学*事半功倍;鼓励汇报成果,及时肯定成绩;提倡亲子共读,关爱孩子心灵。下面具体谈一谈,也算是抛砖引玉吧。

  一、顺应幼儿心理,精心挑选童书

  孩子天生喜欢玩具,并非天生就爱看书。阅读的兴趣与*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孩子爱不爱看书,喜欢不喜欢阅读,如何培养是件技巧的事。在阅读的初期,我们对提供给孩子的书刊进行了精心的挑选,书刊的内容和外观色彩尽量迎合孩子的心理。在孩子看来,花花绿绿的昆虫、活泼可爱的大小动物要比大人心目中的A、B、C、D和1、2、3、4有趣和有意思得多。因此我们给琛琛挑选了一些印刷美观漂亮、内容丰富有趣、情节发展符合儿童想象和思维特点的图画书,如动物卡、《半小时妈妈》、动脑贴贴画等。

  由于琛琛很喜欢贴纸,所以我们特意买来了《动脑贴贴画》,让她阅读和学东西之余,过足贴纸瘾。《动脑贴贴画》是一套让脑筋开动起来的贴画书,涵盖创意、数学、语言、思维、英语5大能力的学*内容。有趣的故事、奇妙的问题、漂亮的贴纸,培养琛琛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

  在学*“语言”贴画书里的寓言故事时,我手指文字,用普通话读一句,琛琛跟着读一句,读到贴画的地方就让她贴上对应的贴纸,通常一晚学一页,次日复*和巩固已经学会的。在读的过程中,让琛琛目光跟随手指的文字,加强对文字的认识和印象。贴纸只是一种提高学*兴趣的工具,学*普通话、认识汉字、提高阅读等多方面能力才是最终目的。

  二、提供自由阅读环境,创造轻松学*氛围。

  好奇、好动、缺乏耐心和持久力是孩子普遍的心理特点。因此,在孩子的早期阅读过程中,他们往往不可能像大人那样把一本书从头至尾看完。他们喜欢的阅读方式是,一会儿翻翻这本,一会儿翻翻那本。对此,家长不应急于对他发火或表示失望。只要孩子不是故意撕毁或乱扔图书,家长就不必过多的去管他。通常在这一阶段,只要是孩子愿意把一本书拿在手上津津有味地翻看,家长就应该感到心满意足了。因为,这类表现完全符合孩子的早期阅读心理,是孩子在阅读求知的道路上迈开重要一步的标志。

  针对琛琛的心理特点,我们提供了较自由的阅读环境,就是将*期学*的图书放在书桌上任其挑选阅读,创造轻松学*氛围。但一般来说,我们还是会引导她阅读和复*的。比如,幼儿园派发的《托班》课程优先复*,已阅读一部分的系列内容或故事优先学*。

  另外,结合琛琛缺乏耐性的特点,我们购买了《小朋友手工游戏》这本手工制作用书,正好培养她的耐心,还有训练她的手眼协调、组合粘贴能力。一个星期中有几天是穿插和琛琛一起制作手工的,说起来,她已经有“不倒翁”、“创意相框”、“手机”等十几个作品了!小朋友手工是一种非常好的亲子互动游戏,它不仅可以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同时也可以促使孩子手脑并用,充分活跃大脑思维、调动手指的协调能力,是一套真正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的手工制作用书。寓教于乐,受益无穷!

  三、观察阅读爱好,学*事半功倍。

  阅读是一种求知行为,也是一种享受。因此,在孩子的阅读过程中,家长除了需要对真正有害于孩子的书刊进行控制外,不应对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类型和范围进行人为的约束和控制。通常,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范围越广越好。所以我们经常带琛琛去图书馆、博雅、新华书店去感受阅读的良好氛围和提供更广更多的读书内容。这里,我想说一下琛琛学《三字经》的事。

  说起学《三字经》,还是有段小插曲的。机关三幼小小班没开设《三字经》课程,我们也没计划这么快就让她学,至于琛琛是如何与《三字经》结下不解之缘的,大概是受了小表姐和小哥哥的熏陶和影响。今年过年的时候,读中班的小表姐在众亲戚前表演朗诵《三字经》,大方得体的小表姐朗诵得字正腔圆、娴熟流利,让坐在一旁的琛琛听得入了迷……过了些日子,我们去博雅书店的时候,又刚巧碰上了一位小朋友拿着《三字经》在朗诵,而这位小哥哥只比琛琛大一岁。只见琛琛目不转睛地看着,全神贯注地听着,看来她和《三字经》还是挺有缘的,于是当天便买下了一本。随

  后,琛琛便自觉认真地学起了《三字经》。前不久的家长会上,我提起了琛琛在学《三字经》,已经能较熟练地朗诵好几段了。没多久,班主任卢老师就请她在班上朗诵,还表扬了她。学*《三字经》,这真是无心插柳,没想到琛琛会这么棒呢!

  由此可见,阅读这事儿,只要孩子有兴趣了,就什么都好办了。如果家长没有注意观察和引导,而强行要求孩子学*所谓的必读书目,或按照自己的意志改变孩子的阅读爱好的话,孩子就容易对阅读产生厌恶和恐惧,从而失去阅读兴趣。就如美国图书馆学教师苏珊·罗森韦格有一句名言:“如果您想要孩子完全按照你的计划阅读,那注定不会长久。”也就是说,如果只是家长一厢情愿,结果往往是吃力不讨好,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四、鼓励汇报成果,及时肯定成绩。

  结合琛琛喜欢唱歌和表演,我们就鼓励她将阅读学到的东西,以儿歌朗诵、讲故事等表演形式进行汇报,做到汇报学*成果、及时肯定成绩,培养多方面综合素质。

  还没上幼儿园的时候,琛琛就已经在家学会了《咏鹅》、《悯农》、《静夜思》、《清明》、《登鹳鹤楼》等古诗,我们鼓励她在亲戚朋友前古诗朗诵。《从小好*惯》一书是特级幼教专家指导同步用书,分为生活好*惯、行为好*惯、卫生好*惯、安全好*惯四大部分,以日常生活和发展需要为基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惯为需要,运用情景化、生活化、趣味化的方式,使孩子积累真实生活体验。琛琛最爱表演里面的儿歌《小闹钟》——“小闹钟,真可爱,天天和我在一块。叫我早早睡,叫我早早起,早早睡,早早起,我有一个好身体。”这些儿歌和故事,教会她从日常生活做起,培养良好的*惯。

  上学后,琛琛在幼儿园里学*的《托班》读本很好,每学完一期《托班》,老师就会让小朋友带回家里,这时,我们就会让琛琛“汇报”学*情况。因为带回家的《托班》课程琛琛基本上学会了,所以她非常乐意“汇报”,能够将书里面的内容较完整地讲述、朗读或表演出来。此时,我们会以她是“小老师”,家长是“学生”的身份,激发她再学*的兴趣,以达到温故知新的学*效果。

  另外,我们还经常上机关三幼的网站和琛琛所在精灵班的网页,及时掌握琛琛在校的学*和活动情况,如升**、新年拜年、做手工、生日会等,特别是下载有琛琛的相片,加深其对幼儿园和班级以及学*的热爱,鼓励其在班上认真听课、大胆表演。最*,在课外书的学*方面,琛琛已经会讲述贴画书里的“狮子和小老鼠”的故事,实在让人雀跃!

孩子读书心得体会最新5

  孩子上三年级了,除了在学校学*知识,自己在家里也养成了读书的好*惯,陪孩子读书对家长来说也由开始时的义务,变成了现在的乐趣。我谈一谈自己陪孩子读书的心得:

  一、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身教重于言传,家长们空闲时读点书,而不是看电视、闲聊天、甚至打扑克,整个家庭有了安静的读书环境,有了良好的读书氛围,自然孩子也有样学样,做完作业,适当玩耍后也有了读书的兴趣,渐渐也就养成喜欢读书的*惯。

  二、进行正确的引导:现在的孩子,知识的接触面广,但是他们小小的年纪很难分辨出语言表述的好坏,很多怪话,脏话他们一下就记住了;很多人物形象他们很难分辨出好坏。因此在这个对一切充满好奇,兴奋和求知欲很浓而又对事物缺乏必要的理解和判断的年龄,家长首先要帮孩子选择适宜他们的书籍,适当抽出时间同孩子一起阅读,分享读书的乐趣,同时也助于帮助他们辨析是非好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三、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惯:孩子读书,家长要有选择地帮孩子选择对他们来说由易到难的书籍,小时候识字量小,自己看书连猜带蒙,慢慢识字量多了,生僻的字渐渐少了,但仍要准备一本新华字典,对于不好猜的字,让他自己查字典,明白什么意思。渐渐增加他们的识字量。有时孩子偷懒,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总是问家长,这时可以引导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从而培养孩子自己对知识的探索和追求,得到收获知识的乐趣。

  以上是我个人的几点体会,其实每位家长都有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应根据不同的孩子因材施教,与孩子沟通,掌握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进行正确地引导,让孩子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5)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菁华6篇)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1

  我读了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感动。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这一点,对于我们音乐教师尤为重要.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以张空白的试卷。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身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赏识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所独有的情感艺术中得到熏陶。由此可见我们爱学生、赏识学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他们、爱集体、爱社会,从而的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真正的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滴滴雨露,离不开教师的心灵!是教师与儿童生命的对话才使教育发出高山流水之声。那儿童呢?每一颗心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他们渴望成功的体验和快乐的满足,他们祈盼教师用智慧的睿语解开他们心灵的密码。是教师的理智之爱,使儿童的现实生活充满意义;是儿童如水的清纯,给教师带来生命的满足。真正的教育始终是教师与学生合奏的乐章。尊重是一缕精神阳光,他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扉,尊重儿童,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就是真正的教育。

  读《把心灵献给孩子》,我最大的收获是我懂得了教育是一件雕刻心灵的工作。我们的对象是一群有着灵魂和理想的人,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次行动,每一次喜怒哀乐,都是在孩子心灵的白板上刻下了重重的一刀,都是在孩子心灵的扉页上写下了浓浓的一行,那一刀下去,那一笔下去,写下的是正义还是邪恶,是美德还是丑恶,是真理还是谬误,不在孩子的心灵是什么,全在于我们教师是什么!

  换言之,我们希望我们塑造的对象成为什么,你自己必须首先成为什么。世界上不可能有一种完全空洞的塑造,单凭想像就能完成的雕塑那只能唯心主义的幻想,心手合一不仅仅对于雕刻家是这样,对于教育家更是这样。所以,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不在于给孩子传授多少知识,而恰恰在于丰富自己的灵魂,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一块宝石,那样孩子天天看着这块宝石,捏着这块宝石,听着这块宝石,耳濡目染,他们也就具有了宝石的特质。

  教育的真谛不在于说教,而在于熏陶,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心灵。孩子最终能不能够成为一件艺术珍品,全在于雕刻家的品质。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2

  我阅读了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当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这段真诚的话时--"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使我的思想受到了深深的洗礼。一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深切地反映出了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教育实践里所流露出的爱,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和对教育孩子的热情,他真正做到如他所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爱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的爱崇高伟大,是整个心灵的付出,是无私的奉献与自我牺牲。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我们对孩子的爱应该是始终如一的,坚持不懈的,面向全体的。正如他书中所言:"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读后感《《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只有这样,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也才能真正体会到一个教师所有的幸福和快乐。

  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深深的爱,以此拉*师生间的距离,达到因人施教。

  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们希望别人肯定和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进取向上的动力,是生活的精神支柱,有了自尊心,孩子才能自爱、自严、自重;做了错事才能自责,才能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及自我教育。

  感谢书本给我知识与力量,让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我要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努力学*他的教育思想,传承和践行他的教育思想;学*他恪守实践其教育信念的沉着坚定性;学*他为孩子健康成长,为教育事业发展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从现在起我要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真正意义上投入到这自身工作中,扎扎实实地,专注认真的做好每一项本职工作,努力成为苏霍姆林斯基式的好教师。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3

  很多老师对一些学生十分头痛——如何才能让学生们听话?然后争分夺秒地给学生们灌输所谓的知识,如果有学生稍一走神,就拍惊堂木提醒。在长达四十分钟的时间里,要学生总是聚精会神地听课,确定很难做到,如果学生做到了,那他们也付出了十分沉重的精神代价——任由老师对他们进行了精神绑架。他们听课时紧张不已,听课效果会好吗?如果说用这种办法来达到所谓的聚精会神,这样会使孩子的神经极端疲劳,引起神经衰弱和神经不安,就算学生成绩有暂时的提高,从整个过程来看,这种榨干孩子全部精力的老师,也不能算是好老师。

  每个孩子都以自己的眼光看世界,以自己的方式感知事物和现象,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思考。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老师不应该让知识如潮水般向他涌来,使孩子应接不暇、不知所措。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拙劣的教师把真理送到人前,一个优秀的教师教人寻找真理”,要让孩子在学*中慢慢地了解世界和各种现象,让知识慢慢地向他展现,最高明的老师会用自己的教学技巧让学生并不觉得自己在紧张地学*,并没有强迫学生去听老师讲课、去记忆和思考,而实际上却在注意地听老师讲解、记忆和思考,这样可以减轻孩子的疲劳。如果老师坚持精神绑架不变,其结果可能会导致学生对老师和同学态度粗暴、无礼,会引发很多矛盾——这是学生在神经耐力达到极点时的正常反应,也是厌学的前兆。

  现行体制,低年级语文教育往往是一整天把孩子关在教室里进行灌输,一天只学几个生字或生词,老师反复地教、学生反复地背,回到家还要再背,孩子对所学内容的讨厌程度可想而知。苏霍姆林斯基说:“年幼孩子的智育应该通过发展他们的求知的要求——求知欲、好奇心来进行,正是探索精神、好奇心、求知欲这些品质激发着孩子们对学*的兴趣,当孩子真正出自愿望而不是被迫成为一个从事劳动的人时,他就变成一个真正的思想家了。”没有充满欢乐和激情的劳动,就难以想象真正的和幸福的童年。

  孩子总是抱着坦率的胸怀和好好学*的愿望进学校的,但是在学*过程中,如果孩子看不到自己劳动的成绩(收获),渴求知识的火花就会熄灭。火花一旦熄灭,任你教师如何灌输、如何刺激他,都不会有任何效果,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最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使每个孩子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尊心和自豪感”。所以,我建议,我敬爱的老师们,你们不要再做任何扼杀孩子自尊心的事情了。给孩子以劳动的欢乐,在他们心中激发自豪感、自尊心,这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学*取得成绩是孩子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和学*愿望的内在力量的唯一源泉。只有当掌握知识过程中取得成绩而产生欢欣鼓舞的心情时学生才能出现学*兴趣。一个从来不知道学*欢乐的孩子、一个从来没有体验过克服困难后的自豪感的孩子,是一个不幸的人。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那儿传授到孩子那儿,它首先是人与人之间有关系,儿童对知识和学*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老师的态度(也可以说是取决于老师对他的态度)。

  分数是教师衡量孩子学*取得成绩的尺度,但我们的很多老师和家长常常把分数当成控制孩子的手段,成为用来驱赶孩子的鞭子,因此分数成了束缚儿童思想的枷锁,破坏了教育的基础本身。

  现在老师们十分热衷于家长的签名,什么都要家长签名,我猜想老师的想法可能是——你的孩子学*不好,是因为你家长不过问,如果过问了但很粗心,很随便地给孩子的作业签名,那也是家长不负责任,孩子学不好,与我学校和老师没有关系了,是你家长的事!这显然是在推脱学校和老师的责任,也是旧学校师生之间互不信任和相互怀疑的残余。试想,如果老师、学生和家长之间都互相怀疑而毫无信任,那还谈什么互相配合开展教育、还谈什么教育效果呢?痛苦的`是现在我每天都还得签这些字,哪怕少一次也不行。

  我们一直在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但常常在教室里进行教育,教孩子们说那些他们所不理解的的词语。祖国是什么?祖国在哪里?人民是谁?人民在哪里?我如何爱他们?从哪里爱起?哪些行动是爱祖国爱人民的表现?孩子们都茫然无知。乖巧的孩子会投家长和老师所好,说得比谁都好,学校评价教育效果也往往以谁说得好来评判,结果学生个个会豪言壮语,个个理想都很崇高。但这些教育内容在学生心里只是空洞而响亮的词藻,并因为他们的一再重复而变得失色和*淡无奇,原来那些为人们视为神圣的东西因此变成毫无意义的空谈了。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心中没有确立起对亲*的和敬爱的人的依恋之情,口头上表示对人们的爱,这不是真正的爱。”一个连亲人都不知道如何去爱的人,让他去爱祖国爱人民,有可能吗?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学生将成为什么样的公民,这要看在童年时代周围环境给孩子展现的是什么,是什么使他欣赏和神往,是什么使他愤懑并使他哭泣”。为此,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劳动的乐趣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只有当劳动能给孩子带来愉快的时候,他才会产生做事的意愿,劳动的欢乐是任何其他快乐所无法比拟的!所以劳动教育就是要在孩子们心中树立起劳动人民对待劳动的态度,对周围世界的美的感受和体验。没有对周围世界的美的感受和体验,就唤不起对祖国的感情。”我们北大高材生刘海洋泼了熊,留美留学生朱海洋杀了人,我们武大博士生杨士高跳了楼,难道不是最好的反例吗?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4

  如果教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只象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种通晓书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题记

  *期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感触颇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句话一直萦绕耳边并影响了我的行动我深深被这位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其教育实践所吸引。万千感慨化作一句话:高素质的教师应该真诚地热爱每一位学生,应该*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应该永远不对任何学生言放弃,应该乐于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大师用自己的行动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激励我们用童心唤醒爱心,用爱心滋润童心。

  我是一名刚从学校毕业,踏入社会进入教育行业的教师,我所任教的学校依山傍水,风景极美,学生们也大多来自农村,纯洁质朴。记得刚来到学校得知自己担任的是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我心里暗暗想到:这也太没挑战性了吧,一年级的小孩子应该很容易搞定的啦!那时我以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就能当好老师,但上了一天课后我才知道自己的想法多么愚蠢,因为哪怕你学富五车,你的课堂上照样会有人充耳不闻,尽管你在讲台上讲的汗流浃背、声音沙哑,那些小家伙依然在下面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有说话的、有玩小玩具的、有吃东西的、有看着窗外发呆的、更有下座位到处跑的······我心里很是郁闷,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捍卫自己的教师尊严,树立自己的教师威信,有我在,岂能容他们胡来!于是,我开始对着镜子练*板脸,高声说话,还有那传说中的具有杀伤力的眼神,这一招还真奏效,每次我走进教室,学生们总是乖乖的,很守纪律,但依然我的讲课熟视无睹,爱听不听。不明白啊!这群山里的小花朵为什么这么难侍侯?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后,我豁然开朗,终于明白了问题出在哪,以前,如果有人问我教学是什么,我的脑海里闪现的是传授知识。可学*了大师的论著后,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学生对你的课不感兴趣,成绩提不上来,不一定是你教学水*低。而是我们把教学看得太单一了。“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那儿传授到孩子那儿,它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儿童对知识和学*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仔细想想,这一论点我们不应该感到陌生,通俗地说就是对于学生来说喜欢哪个老师,哪门功课就容易学得好。

  要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这也决非易事。人是感情动物,情感是相互的,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教育职业的老师会喜欢学生。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确实如此!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给予的爱是学生学*的动力,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

  于是乎,我转变想法,做大胆的尝试,决定把伪装的严厉面具摘掉,心想即使孩子们都不怕我了也没关系,只要他们学的开心,愿意学*,我就是成功的。说干就干,课堂上我表扬每一位积极发言的同学,制作奖励卡,只要有些许进步便给予鼓励,对待犯错误的同学,没有了往常的严厉批评,而是给其三次改正的机会,没想到我的转变让我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惊喜,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踊跃举手,认真听讲,路队、卫生、纪律,学生表现样样精彩,更值得欣慰的是,我几乎没有惩罚过任何一位学生,因为他们如果同一个错误犯三次,自己都不好意思了!至于我最初的担心现在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孩子们一见到我就热情的打招呼,盼望上语文课,我再也不用再板着脸维持纪律了。把鼓励给孩子,把赞叹给孩子,把整个心灵给孩子,试问,有谁不渴望、不喜欢这样的老师呢?

  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省思了自己作为教师的一生:“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疑地回答说:爱孩子。”而对孩子的爱,不仅仅是停留在学校里、停留在课堂上,如果要爱孩子、把心灵献给孩子就应当走进孩子的生活、走进孩子的心里。

  我们班里有个女孩小利有一段时间天天迟到,学*下降越来越明显。看到这种情况我心里特别着急,课下我找这个女孩了解情况,她只是哭,却什么也不说,让我更加难受。经家访了解到她父母离婚了,女孩随父亲,父亲又去打工,几个月了都没回来了,家里只有一位上了年纪的奶奶勉强照顾她,现在奶奶又生病了。看到她所处的环境,我的心也在流血,这么小的孩子自己都不会照顾自己,还要照顾奶奶。于是我赶紧给孩子做饭,教她如何简单自理生活:梳头、整理书包衣物、洗红领巾等。教给她应急迟到的办法。并期待的说“孩子,老师相信你能做到。”一个寒冷的清晨,我发现她到校很早。可能是为了不迟到,走的急。她敞开着外衣,连袜子也没穿,半截脚腕露在外面。此时一股爱子之情油然而生,我说“小利赶快把你的衣服拉链拉好,冷不冷呀?明天一定要穿上袜子,小心冻感冒啦。”她嘴角蠕动了一下,没有说话,眼里却分明是感激。中午放学后,我赶紧买了两双袜子给她送去,孩子流着泪说:“老师您比我妈妈还要好。”孩子的奶奶抹着泪说:“老师,让你费心了。”后来,我和女孩走的更*了,我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帮她补课,孩子很聪明,慢慢的学*成绩又赶上来了,从此再也不迟到了。

  孩子像是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自然而美好,教师的工作就是结合孩子们自身的特点,将他们雕琢成一件件艺术品,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因为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每个老师都应该爱孩子,将自己的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要给予孩子多少的爱、理解、关心。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孩子的一切便会是自己的一切,便会竭尽一切为孩子谋划与工作。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要走进孩子的心中,尊重、认识、理解、欣赏孩子,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要,给孩子成长所需要的精神食粮。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看到班上32张可爱、质朴的小脸,我仿佛看到了32个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在对着这些山中的花朵微笑的日子里,我很快乐,将自己的爱倾注到自己所热爱的失业中让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光荣的`,而且是幸福的。

  对着山里的花朵微笑,让他们开的更加灿烂、更加夺目、更加绚丽多姿!

  老师的爱,是学生永远的阳光地带!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5

  很多老师对一些学生十分头痛——如何才能让学生们听话?然后争分夺秒地给学生们灌输所谓的知识,如果有学生稍一走神,就拍惊堂木提醒。在长达四十分钟的时间里,要学生总是聚精会神地听课,确定很难做到,如果学生做到了,那他们也付出了十分沉重的精神代价——任由老师对他们进行了精神绑架。他们听课时紧张不已,听课效果会好吗?如果说用这种办法来达到所谓的聚精会神,这样会使孩子的神经极端疲劳,引起神经衰弱和神经不安,就算学生成绩有暂时的提高,从整个过程来看,这种榨干孩子全部精力的老师,也不能算是好老师。

  每个孩子都以自己的眼光看世界,以自己的方式感知事物和现象,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思考。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老师不应该让知识如潮水般向他涌来,使孩子应接不暇、不知所措。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拙劣的教师把真理送到人前,一个优秀的教师教人寻找真理”,要让孩子在学*中慢慢地了解世界和各种现象,让知识慢慢地向他展现,最高明的老师会用自己的教学技巧让学生并不觉得自己在紧张地学*,并没有强迫学生去听老师讲课、去记忆和思考,而实际上却在注意地听老师讲解、记忆和思考,这样可以减轻孩子的疲劳。如果老师坚持精神绑架不变,其结果可能会导致学生对老师和同学态度粗暴、无礼,会引发很多矛盾——这是学生在神经耐力达到极点时的正常反应,也是厌学的前兆。

  现行体制,低年级语文教育往往是一整天把孩子关在教室里进行灌输,一天只学几个生字或生词,老师反复地教、学生反复地背,回到家还要再背,孩子对所学内容的讨厌程度可想而知。苏霍姆林斯基说:“年幼孩子的智育应该通过发展他们的求知的要求——求知欲、好奇心来进行,正是探索精神、好奇心、求知欲这些品质激发着孩子们对学*的兴趣,当孩子真正出自愿望而不是被迫成为一个从事劳动的人时,他就变成一个真正的思想家了。”没有充满欢乐和激情的劳动,就难以想象真正的和幸福的童年。

  孩子总是抱着坦率的胸怀和好好学*的愿望进学校的,但是在学*过程中,如果孩子看不到自己劳动的成绩(收获),渴求知识的火花就会熄灭。火花一旦熄灭,任你教师如何灌输、如何刺激他,都不会有任何效果,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最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使每个孩子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尊心和自豪感”。所以,我建议,我敬爱的老师们,你们不要再做任何扼杀孩子自尊心的事情了。给孩子以劳动的欢乐,在他们心中激发自豪感、自尊心,这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学*取得成绩是孩子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和学*愿望的内在力量的唯一源泉。只有当掌握知识过程中取得成绩而产生欢欣鼓舞的心情时学生才能出现学*兴趣。一个从来不知道学*欢乐的孩子、一个从来没有体验过克服困难后的自豪感的孩子,是一个不幸的人。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那儿传授到孩子那儿,它首先是人与人之间有关系,儿童对知识和学*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老师的态度(也可以说是取决于老师对他的态度)。

  分数是教师衡量孩子学*取得成绩的尺度,但我们的很多老师和家长常常把分数当成控制孩子的手段,成为用来驱赶孩子的鞭子,因此分数成了束缚儿童思想的枷锁,破坏了教育的基础本身。

  现在老师们十分热衷于家长的签名,什么都要家长签名,我猜想老师的想法可能是——你的孩子学*不好,是因为你家长不过问,如果过问了但很粗心,很随便地给孩子的作业签名,那也是家长不负责任,孩子学不好,与我学校和老师没有关系了,是你家长的事!这显然是在推脱学校和老师的责任,也是旧学校师生之间互不信任和相互怀疑的残余。试想,如果老师、学生和家长之间都互相怀疑而毫无信任,那还谈什么互相配合开展教育、还谈什么教育效果呢?痛苦的是现在我每天都还得签这些字,哪怕少一次也不行。

  我们一直在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但常常在教室里进行教育,教孩子们说那些他们所不理解的的词语。祖国是什么?祖国在哪里?人民是谁?人民在哪里?我如何爱他们?从哪里爱起?哪些行动是爱祖国爱人民的表现?孩子们都茫然无知。乖巧的孩子会投家长和老师所好,说得比谁都好,学校评价教育效果也往往以谁说得好来评判,结果学生个个会豪言壮语,个个理想都很崇高。但这些教育内容在学生心里只是空洞而响亮的词藻,并因为他们的一再重复而变得失色和*淡无奇,原来那些为人们视为神圣的东西因此变成毫无意义的空谈了。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心中没有确立起对亲*的和敬爱的人的依恋之情,口头上表示对人们的爱,这不是真正的爱。”一个连亲人都不知道如何去爱的人,让他去爱祖国爱人民,有可能吗?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学生将成为什么样的公民,这要看在童年时代周围环境给孩子展现的是什么,是什么使他欣赏和神往,是什么使他愤懑并使他哭泣”。为此,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劳动的乐趣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只有当劳动能给孩子带来愉快的时候,他才会产生做事的意愿,劳动的欢乐是任何其他快乐所无法比拟的!所以劳动教育就是要在孩子们心中树立起劳动人民对待劳动的态度,对周围世界的美的感受和体验。没有对周围世界的美的感受和体验,就唤不起对祖国的感情。”我们北大高材生刘海洋泼了熊,留美留学生朱海洋杀了人,我们武大博士生杨士高跳了楼,难道不是最好的反例吗?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6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光荣,因为孩子像是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自然而美好,教师的工作就是结合孩子们自身的特点,将他们雕琢成一件件艺术品,同时,教师又是一个对人的素质要求很高的职业,没有学识、品德、智慧等一把把“刻刀”在手,是不能完成艺术品的创作的。但苏霍姆林斯基做的很好。究其原因,我觉得以下几点十分重要。

  一、他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当其他的孩子被勒令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解枯燥无味的知识时,他却带孩子们去野外玩耍,在黄昏时分看着夕阳和云彩编者自己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他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建造城堡,去看望生病的老爷爷……在这些过程中,他逐步地启发孩子们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他的理念是:不要让学*成为孩子们的精神负担,在与自然的接触中感受到快乐,让他们保持对周围世界的兴趣,成为世界的探索者。其实,教育是为了让人更好地生活,而作为教育活动指导原则的教育理念在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指导原则是正确的,才能根据教育过程中的条件确定教育活动的方式,最终达成理想的教育目的,产生好的教育结果。

  二、他是一位生活的智者,是生活中美的发现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通过课堂上教授的知识体现出来,更多的是体现在潜默异化的生活影响上面。他带孩子们去大自然中旅行,是因为作为教师的他自己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并通过旅行发现的方式向学生传达这种美的体验,如果他自己对此没有深切的感受,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没有在他的心中产生过激动、兴奋、美好的情感,那么,即使把孩子们带进森林和田野,他也无法引导孩子们去发现大自然的美丽。他说过,自然是孩子们语言、情感发展的源头。我想,只有自己对生活中的美时有发现、时有体悟,孩子们语言、情感的源头才能有“源头活水”。

  三、他拥有对学生、对教育的爱心和热情。若没有这颗爱心,他不会细心关注每个孩子的精神状态,不会对他们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不会熟知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若没有这份热情,他不会费劲周折地去进行教育改革实验,不会花那么长的时间对孩子进行跟踪调查以便取得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正如他自己说的“诚然,这颗心也有过疲倦的时刻。而每当它精疲力竭时,孩子们啊,我就回到你们身旁来。你们的欢声笑语就给我的心田注入新的力量……”我想每个老师都会经历职业倦怠期,每当自己感觉精疲力竭时不妨看看这段文字,它会给自己莫大的鼓舞!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把毕生的爱倾注到自己所爱的事业中去,教师不仅是最光荣的人,而且是最幸福的人!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6)

——孩子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6篇)

孩子读书心得体会1

  女儿黄滢琛就读市机关第三幼儿园小小(1)班,有幸被院方授予“书香宝宝”荣誉,作为家长,我们很是高兴,对于琛琛来说也是一种鼓励和鞭策。说实在的,家长没有对她有过高的要求,只不过给她创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和培养了学*的兴趣而已,主要还是归功于机关三幼的领导和老师们对黄滢琛的'悉心栽培。借此机会,向机关三幼的领导和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也感谢学校提供了这个*台,让我们家长互相学*和借鉴更多、更好的教育方法。

  孩子喜欢阅读胜过纯粹的学校教育。热爱阅读可以改变孩子的一切,使孩子受益终身。像琛琛3岁这个年龄段,我家亲子阅读的体会是顺应幼儿心理,精心挑选童书;提供自由阅读环境,创造轻松学*氛围;观察阅读爱好,学*事半功倍;鼓励汇报成果,及时肯定成绩;提倡亲子共读,关爱孩子心灵。下面具体谈一谈,也算是抛砖引玉吧。

  一、顺应幼儿心理,精心挑选童书

  孩子天生喜欢玩具,并非天生就爱看书。阅读的兴趣与*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孩子爱不爱看书,喜欢不喜欢阅读,如何培养是件技巧的事。在阅读的初期,我们对提供给孩子的书刊进行了精心的挑选,书刊的内容和外观色彩尽量迎合孩子的心理。在孩子看来,花花绿绿的昆虫、活泼可爱的大小动物要比大人心目中的A、B、C、D和1、2、3、4有趣和有意思得多。因此我们给琛琛挑选了一些印刷美观漂亮、内容丰富有趣、情节发展符合儿童想象和思维特点的图画书,如动物卡、《半小时妈妈》、动脑贴贴画等。

  由于琛琛很喜欢贴纸,所以我们特意买来了《动脑贴贴画》,让她阅读和学东西之余,过足贴纸瘾。《动脑贴贴画》是一套让脑筋开动起来的贴画书,涵盖创意、数学、语言、思维、英语5大能力的学*内容。有趣的故事、奇妙的问题、漂亮的贴纸,培养琛琛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

  在学*“语言”贴画书里的寓言故事时,我手指文字,用普通话读一句,琛琛跟着读一句,读到贴画的地方就让她贴上对应的贴纸,通常一晚学一页,次日复*和巩固已经学会的。在读的过程中,让琛琛目光跟随手指的文字,加强对文字的认识和印象。贴纸只是一种提高学*兴趣的工具,学*普通话、认识汉字、提高阅读等多方面能力才是最终目的。

  二、提供自由阅读环境,创造轻松学*氛围。

  好奇、好动、缺乏耐心和持久力是孩子普遍的心理特点。因此,在孩子的早期阅读过程中,他们往往不可能像大人那样把一本书从头至尾看完。他们喜欢的阅读方式是,一会儿翻翻这本,一会儿翻翻那本。对此,家长不应急于对他发火或表示失望。只要孩子不是故意撕毁或乱扔图书,家长就不必过多的去管他。通常在这一阶段,只要是孩子愿意把一本书拿在手上津津有味地翻看,家长就应该感到心满意足了。因为,这类表现完全符合孩子的早期阅读心理,是孩子在阅读求知的道路上迈开重要一步的标志。

  针对琛琛的心理特点,我们提供了较自由的阅读环境,就是将*期学*的图书放在书桌上任其挑选阅读,创造轻松学*氛围。但一般来说,我们还是会引导她阅读和复*的。比如,幼儿园派发的《托班》课程优先复*,已阅读一部分的系列内容或故事优先学*。

  另外,结合琛琛缺乏耐性的特点,我们购买了《小朋友手工游戏》这本手工制作用书,正好培养她的耐心,还有训练她的手眼协调、组合粘贴能力。一个星期中有几天是穿插和琛琛一起制作手工的,说起来,她已经有“不倒翁”、“创意相框”、“手机”等十几个作品了!小朋友手工是一种非常好的亲子互动游戏,它不仅可以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同时也可以促使孩子手脑并用,充分活跃大脑思维、调动手指的协调能力,是一套真正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的手工制作用书。寓教于乐,受益无穷!

  三、观察阅读爱好,学*事半功倍。

  阅读是一种求知行为,也是一种享受。因此,在孩子的阅读过程中,家长除了需要对真正有害于孩子的书刊进行控制外,不应对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类型和范围进行人为的约束和控制。通常,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范围越广越好。所以我们经常带琛琛去图书馆、博雅、新华书店去感受阅读的良好氛围和提供更广更多的读书内容。这里,我想说一下琛琛学《三字经》的事。

  说起学《三字经》,还是有段小插曲的。机关三幼小小班没开设《三字经》课程,我们也没计划这么快就让她学,至于琛琛是如何与《三字经》结下不解之缘的,大概是受了小表姐和小哥哥的熏陶和影响。今年过年的时候,读中班的小表姐在众亲戚前表演朗诵《三字经》,大方得体的小表姐朗诵得字正腔圆、娴熟流利,让坐在一旁的琛琛听得入了迷……过了些日子,我们去博雅书店的时候,又刚巧碰上了一位小朋友拿着《三字经》在朗诵,而这位小哥哥只比琛琛大一岁。只见琛琛目不转睛地看着,全神贯注地听着,看来她和《三字经》还是挺有缘的,于是当天便买下了一本。随

  后,琛琛便自觉认真地学起了《三字经》。前不久的家长会上,我提起了琛琛在学《三字经》,已经能较熟练地朗诵好几段了。没多久,班主任卢老师就请她在班上朗诵,还表扬了她。学*《三字经》,这真是无心插柳,没想到琛琛会这么棒呢!

  由此可见,阅读这事儿,只要孩子有兴趣了,就什么都好办了。如果家长没有注意观察和引导,而强行要求孩子学*所谓的必读书目,或按照自己的意志改变孩子的阅读爱好的话,孩子就容易对阅读产生厌恶和恐惧,从而失去阅读兴趣。就如美国图书馆学教师苏珊·罗森韦格有一句名言:“如果您想要孩子完全按照你的计划阅读,那注定不会长久。”也就是说,如果只是家长一厢情愿,结果往往是吃力不讨好,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四、鼓励汇报成果,及时肯定成绩。

  结合琛琛喜欢唱歌和表演,我们就鼓励她将阅读学到的东西,以儿歌朗诵、讲故事等表演形式进行汇报,做到汇报学*成果、及时肯定成绩,培养多方面综合素质。

  还没上幼儿园的时候,琛琛就已经在家学会了《咏鹅》、《悯农》、《静夜思》、《清明》、《登鹳鹤楼》等古诗,我们鼓励她在亲戚朋友前古诗朗诵。《从小好*惯》一书是特级幼教专家指导同步用书,分为生活好*惯、行为好*惯、卫生好*惯、安全好*惯四大部分,以日常生活和发展需要为基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惯为需要,运用情景化、生活化、趣味化的方式,使孩子积累真实生活体验。琛琛最爱表演里面的儿歌《小闹钟》——“小闹钟,真可爱,天天和我在一块。叫我早早睡,叫我早早起,早早睡,早早起,我有一个好身体。”这些儿歌和故事,教会她从日常生活做起,培养良好的*惯。

  上学后,琛琛在幼儿园里学*的《托班》读本很好,每学完一期《托班》,老师就会让小朋友带回家里,这时,我们就会让琛琛“汇报”学*情况。因为带回家的《托班》课程琛琛基本上学会了,所以她非常乐意“汇报”,能够将书里面的内容较完整地讲述、朗读或表演出来。此时,我们会以她是“小老师”,家长是“学生”的身份,激发她再学*的兴趣,以达到温故知新的学*效果。

  另外,我们还经常上机关三幼的网站和琛琛所在精灵班的网页,及时掌握琛琛在校的学*和活动情况,如升**、新年拜年、做手工、生日会等,特别是下载有琛琛的相片,加深其对幼儿园和班级以及学*的热爱,鼓励其在班上认真听课、大胆表演。最*,在课外书的学*方面,琛琛已经会讲述贴画书里的“狮子和小老鼠”的故事,实在让人雀跃!

孩子读书心得体会2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名言道出了阅读的重要性。书籍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虽然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能丰富人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我却认为书中自有乐趣在,特别是陪孩子一起读书的时候。

  孩子的世界充满着青春,洋溢着快乐。我们要走进孩子的世界,与孩子做到真正的零距离接触。亲子阅读就是一种快乐的体验。我深深体会到,阅读是一种能给孩子带来无限乐趣的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他们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的一种学*方法。作为家长,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也回味到了学生生活的幸福,也能体会孩子们的酸甜苦辣。为了让孩子尽可能多的接触书籍,扩充他的知识面,营造读书的家庭氛围,在学校和老师的“亲子阅读”倡仪下,我特意在繁忙的工作时间外挤出时间和儿子一起读书。

  我认为,陪孩子一起阅读,应该顺应孩子的心理特点,选好孩子爱看的书,使他对书产生好感,而不宜对孩子的阅读管得太死。同时,还要与孩子一起交流读书的方法和心得,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说出来,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然后大家一起分析、讨论。如果经常这样做,孩子的阅读兴趣就可能变得更加浓厚,同时孩子的阅读水*也将逐步提高。这是一个培养他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好方法。如果我们再把自己看到和想到的告诉他,引导他以后学会自己去看、自己去想,这样的阅读过程,就不知不觉地让我们和孩子一起陶醉在书的世界里,一起享受读书带来的快乐与幸福。久而久之,孩子会爱上了阅读,也和父母亲密无间。我们也在陪孩子阅读的同时,充实了自己,丰富了自己。

  通过亲子阅读,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一同成长,为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分享读书的乐趣。和孩子一起读书吧,让我们的家庭少一点烟酒味,多一点书卷气,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书香,为孩子树立一个阅读学*的好榜样。

孩子读书心得体会3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阅读的情有独钟。其实,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阅读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可见阅读对我们每个人的益处,因此如何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惯,使其受益一生,是我们每个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我们家庭的做法是:

  一、培养读书的氛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孩子爱看书,家长必须爱看书,如果家长*时很少看书,要求孩子看书的话也是苍白无力的,家长爱读书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传给孩子,所以给孩子创造读书的氛围很重要。

  二、争取坚持每天与孩子一起读书

  与学校开展的“阅读存折”活动有效结合,营造家庭阅读氛围,比如每天晚上八点到九点是家庭阅读时间段,这个时间不看电视、不打电话、不说话,只有阅读;给孩子读书,孩子从中获得的,常常并不只是学*技巧,还可以让孩子学会分享与参与,它使家庭充满亲情。让孩子时刻感受到家长的关爱。最重要的是和孩子一起读书,会增加很多和孩子聊天的话题。在和孩子讨论书中的内容的同时,受益的不止是孩子,进步是共同的。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孩子会逐渐养成期待看书的好*惯。

  三、用耐心培养阅读*惯

  阅读*惯不是一天两天就培养好了,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不断去激励孩子。尤其是对于年幼的孩子,每幅图要让孩子多看几遍,一个故事可以多讲几遍。要有意识地与孩子交流阅读心得。

  四、利用周末,带孩子到图书馆阅读书籍及借阅书籍。

  在图书馆阅读,孩子可以感受和享用另一种读书环境,有助于培养他的读书兴趣和借阅到自己喜欢读的书。

  五、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阅读活动

  通过参加活动增强孩子的读书动力,经过努力孩子取得了东营市“读一本好书”征文低年级组一等奖及学校评选的“书香小硕士”的成绩。

  这是我们家培养孩子读书方面的一点点体会,相信有这个愿望,并用心了,孩子一定会爱上这项有益的活动的。

孩子读书心得体会4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会使我们受益匪浅,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作为家长,感谢学校和老师们的精心培养和爱心帮助,为孩子们的将来考虑,通过亲子阅读、亲子共读、独立阅读,使孩子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以书为友,终身受益。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还能塑造健全的人格、锤炼顽强的意志。通过亲子阅读启蒙孩子对这个世界有更多地认知和理解,在故事中锻炼孩子的情商和智商、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亲子共读不但是教育孩子非常有益的方式。也是一种美丽的休闲方式,孩子的成长其实也是一本书,多一点心思,多一点投入,收获的不仅是孩子,还有很多。涓涓细流汇聚浩瀚,滴滴微水蕴成大海。培养孩子读书的*惯,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快乐、共同成长。

  人生的时间是有限的,做有意义事情的时间更有限,家长如此,孩子更如此,如不多做有意义的事情,其他的事情必将会占据你更多宝贵时间。

  阅读可以滋养智慧、启迪心灵,是一种能给孩子带来无限乐趣的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他们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的一种学*方法,阅读*惯是人生最有价值的*惯。多读书,读好书,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提高孩子的课外知识,激发孩子的学*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阅读是学*的基础,通过阅读逐渐学会独立思考并不断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是给孩子、家庭带来无限的乐趣,更应该持之以恒。

  但愿每一个孩子都能腹有诗书气自华!

孩子读书心得体会5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分别讲述了“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中的基本理念之重构”,阐述了教育情境与教育时机的及教育机智的概念;“幼儿园教育活动运行条件分析与优化,强调了教育活动的成败取决于教师、幼儿、环境及管理四个主要的因素;“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的基本策略”,说明幼儿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活动情境和幼儿的需要及时调整具体方法;“幼儿园各类教育活动的指导策略”,针对五种不同领域的教育活动进行了策略指导;“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价策略”,教育活动评价是现代幼儿教师的日常教育工作之一,是现代幼儿教师必备的一项专业能力。

  教师必须对理论与实际进行反思,发掘自身的理论资源与发展能力,建构理论与实践对话,理论工作者与具体实践工作者结合具体教学情境对话、理论工作者与具体幼儿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对话的智慧的幼儿园教与学。社会。家庭、儿童的变化,都要求我们的幼儿园必须提供多元化的服务,这就使得教师的儿童观与教育观要变化,评价方式要改革,服务方针、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师资格要调整、幼儿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管能动性,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构建自己的幼儿园教育学理论以指导自己的实践,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统一。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面对的每个幼儿都是富有个性的,每位家长是独特的,信息与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教育过程中是不会出现矛盾教冲突的,这些都使得任何抽象的、外加的理论都显得苍白乏力,而要求幼儿教师必须要自己能敏锐感受、准确判断出于生成和变动的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趋势及新问题,能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与冲突,根据实际环境选择和决策,调节自己的教育行为。

  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不仅知道了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儿童,读懂儿童。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关注幼儿的生活世界,尽可能地从幼儿的生活中寻找教育的契机,将教育目标结合幼儿的真实生活来实现;要尽可能地避免告诉儿童现成的、结论性的知识,不仅引导儿童探索怎么做,更要启发儿童知道怎么想;对儿童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思维;能正确对待与处理价值冲突。在教学方法上,既注重传授,更要注重教学;不是简单地向儿童“奉送真理”,而是教会儿童“寻求和发现真理”。

  还知道了在教育评价上,不仅仅看到儿童对于知识的掌握的程度,同时更要看重儿童利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儿童个体的发展与内部变化。

  对于幼儿不能“偏爱”,“好孩子与坏孩子”的区别不仅是在乖巧与顽皮上,还在其他方面也有所表现,对于孩子的评价要客观,不能让主观情绪占据主导,以致不能客观公正。要注意保护幼儿的自尊,利用好每一个情境。

孩子读书心得体会6

  寒假期间为了能让孩子更好的走入书的海洋,让孩子喜欢这片海域,我决定多抽出些时间陪孩子读读书与孩子共同进步。

  在陪孩子读书的过程中,给我的体会很多。首先让我感受到了读一本书一个故事都会让孩子懂得不少的知识和道理。如果这些道理用语言去讲述孩子并非很理解,但通过书里的故事孩子孩子很快的就能读懂。还有陪孩子读书也是对孩子的一种感染。每回我陪孩子读书的时候她都很兴致勃勃的,孩子总觉得妈妈都这么爱看我也要好好的看,甚至有的时候还要给我朗诵一段,根据故事的人物情节讲的有声有色。读后还会跟我讲述一翻,说说故事里的主人公和一些故事的小情节。这样一来拉*了我和孩子的距离,我们还成了书友。

  这个假期陪孩子读书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家长在陪读的过程中是给孩子一个阶梯,让孩子学会攀爬知识的高峰,为了孩子的明天会更好,我要让孩子懂得知识的力量有多大。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7)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心得体会(五)份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心得体会 1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当我无意中看到这本书名时,就被他的'书名所吸引。虽经历了十几年的教育生涯,虽已为人母十年,而随着社会发展和影响,家长的要求的不断提升,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我总是感觉自己在教育的方法上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和欠缺,所以一直在不断寻求有效的工作方法。

  “在教了几年书之后,他才意识到,自己还没有为与‘现实中’的孩子打交道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句虽是简单的话却引起了我的共鸣,让我反思了很久。是啊,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有多少在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们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再来的呢?当然,包括我自己,虽经历了十几年的教育生涯,却可以说仍然没有完全做好与孩子打交道的准备,想起来真是让我感到汗颜……

  海姆。吉诺特博士提到:“我得出了一个可怕的结论。我成了教室里的决定因素。我个人的方法,决定着教室里的气氛;我每天的情绪,左右着教室里的氛围。作为一个教师,我拥有巨大的力量,既能让一个孩子痛苦,也能让他欢乐。我可以是折磨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是激励孩子的手段。我可以羞辱他们,也能迁就他们;我可以伤害他们,也可以治愈他们。在所有情况下,都是我的回应决定了一个危机是升级恶化还是逐步化解,一个孩子是更具人性还是泯灭人性”。总之,“方法、技巧——”是现在的教育者最好的工具。而这本书就以短文的形式来描述,提供了沟通原则的实际指导。让我们即清晰的看到方法,又能体会到在每个情景之下,每个角色的心理状态。透过在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五岁的小女孩,第一天去幼儿园,很害怕。幼儿园的来老师通过亲切的言语回答,让孩子放心将自己的小手交到了老师的手中。例如她看到难看的画就大声地询问老师:“谁画了这么难看的画?”其实她是想知道如果自己在幼儿园画了难看的画会怎么样。但是老师的回答让她很满意,老师说:“在这儿,你没有必要一定要画漂亮的画,如果你喜欢,你也可以画简单的画。”小女孩看到了坏掉的玩具她又开始发问:“谁弄坏了玩具?”其实她不是想知道弄坏玩具的孩子的名字,而是想知道弄坏玩具的小朋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这时老师的回答又让幼儿感到很满意。老师说:“玩具本来就是拿来玩的,玩的时间长了,它有时候就会坏。”这一系列的回答,看是简单,但她诠释了老师与孩子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使老师从细微处在不以意间打开孩子封闭的内心世界。

  很多父母经常会训斥孩子,不许生气,不许哭,不要难过。想起自己的童年就这么莫名被灌输了一些不恰当的价值观。这些都无形的存在潜意识中,导致我对某些情绪有罪恶愧疚感,认为自己不该有。背负了本不应该有的心理压力。和孩子交流中要善于解析语言和行为隐藏的情感需求,然后说出来孩子的感觉,有助于孩子理解自己是怎么想的。这样可以正确认识对待情绪。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心得体会 2

  用了一周的时间,我认认真真地把《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看完,整本书用了无数个例子讲解了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该掌握哪些技巧,里面大量的实例,细致地向我们讲解了家长面对教育孩子时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应该怎样做?

  作为父母,我们没有学会一种表达爱的语言方式。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应该是正面的、鼓励的。我们要承认努力、表达感激,但是我们不能评价孩子,回想一下,我们教育孩子的语言通常是批评、指责、说教、甚至辱骂、恐吓之类的。这些,只能使孩子离我们所期望的那个自信、乐观、充满人性的目标越来越远。说教和批评只能产生距离和怨恨。更糟的是,如果孩子经常受到批评,他们就学会了谴责自己和别人;他们学会怀疑自己的价值,轻视别人的价值,学会怀疑别人,导致人格缺陷。所以和孩子说话就要讲究一些技巧,才不会发生一些对孩子不好的事情。

  从而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尚的人,一个有着爱心、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另外,判断和评价性的赞扬都是要避免的,他们需要依赖自己内心的激励和评价。通过读这本书,给我的感触颇多,我总结以下几点:

  一、学会称赞的方法

  称赞包括两个部分:我们对孩子说的话,以及孩子听了我们的话在心里跟自己说的话。在这本书中,从不会对孩子说:你是个好孩子。或者你很棒。为什么?因为那样没有用,那些话会使孩子产生焦虑,助长孩子的依赖性,唤起孩子的防御心理,对培养孩子自立、自我指导、自我控制的能力以及不受外界看法影响的品质没有帮助。所以,我们表扬孩子的话应该明确表明。我们的话应该让孩子能对自己的品格有一个现实的看法。我们的话应该像一块有魔法的帆布,这块布虽然不能给孩子提供帮助,但是,能让他们给自己画一幅正面的画像。因此,比较好的方法是:表达中要充满欣喜和赞赏,言辞中要传达对孩子努力的承认、尊重和理解。

  二给孩子指导而不是批评

  批评和评定性的称赞是双刃剑,两者都是在给孩子下判断。当麻烦发生时,我们要寻求解决的方法,而不是责备和批评。即使无法避免的怒火,也不可以带指责、不带定性评价地表达出来。所有这些人道的交流方式技巧的背后,是对孩子深深的理解和尊重。虽然这样的语言我的孩子目前来说还听不懂,但是我想,只要按照这样的方向和孩子去沟通,一定能为塑造孩子优秀品质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我在努力学*中,因为,我想这样的语言技巧也适用于对待身边的人吧!

  三、如何处理我们自己的愤怒

  作为父母,我深有感触:当我发怒时,我的行为就像完全失去了理智。我就大喊大叫。然而当这一切结束时,我会感到内疚,我郑重地在心中决定,以后绝不能重复这样的行为了。所以,以后我一定要克制住自己,依靠周密计划的程序,可以在爆发前有系统地减轻紧张情绪。

  四、培养礼貌的方法

  礼貌既是品质特征,也是社交技巧,孩子可以通过对有礼貌的父母同化、模仿来学会礼貌举止。所以,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在教育孩子要有礼貌时,我们必须要有礼貌。另外,我们也要注意在公众场合对待孩子的有些不礼貌的做法要给予尊重,继而与孩子进行沟通。

  五、学会怎样才能不说谎

  当说真话会受到惩罚时,孩子有时会用说谎来自卫。有时他们说谎,是为了用幻想来弥补在真实中的不足。所以,作为父母,对谎言的理智的处理方法应该是对它真实的意图表示理解,而不是否定它的意图或者指责说谎的孩子们,且我们则能从谎言中获得的信息可以帮助孩子分辨现实和希望的区别。

  看完这本书,我就想,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父母对孩子太顺从,太溺爱,生怕孩子受委屈,孩子就是家里的小皇帝说怎么做大人就得怎么做,所以养成了孩子任性的坏脾气。如果父母都能向这本书里讲的和孩子建立联系,实现真正的沟通,讲究一些说话的技巧,会不会能改变一些这些不良的风气呢?为什么不放手,让孩子自己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培养他们的意志,父母可以适当的给些提醒和帮助,让他们自己来完成,这样他们会有成就感、自豪感,所以请父母放手吧。

  也许有人会问我做到了吗?其实我也是在学*,在进行当中,不会这么快出成效,需要一段时间改变以前的方式方法,我想我会怒力的来改变和孩子的沟通,建立真正的沟通,做好朋友似的!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心得体会 3

  每当辅导儿子想发火时,耳畔就想起了公公看似护犊子的一句话:”如果你把他当成你的学生你就教他,如果你把他当成你的儿子,你就不要再教下去了。“是啊!从教20余载,从来没有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苦恼过,教学生我是有用不完的方法和耐心,无论学生怎样,我都有一个原谅的心态,可是教育自己的儿子怎么就不行了呢?思考之余我明白:我总把儿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觉得我疼你、爱你,所以怎么样对你都是应该的,都是爱你的。

  一旦教育是桂冠于这样的前提下,那么教育就没有了方法而言,所以,才有了后来教儿子学*时的暴躁与不容忍。是啊!爷爷看似在护孙子,但也道出了一个教育的真理:孩子不是谁的辅助品,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你的尊重、承认与鼓励。于是,什么时候想发火,就想起公公的那句话,让自己来个深呼吸*静一下,久而久之,我竟能发现儿子以前从没有被发现的优点,无形之中就有了对他的表扬,就这样,辅导的效果也逐渐见成效了。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无论对于大人,还是对于孩子来说,一句恶毒的语言,将你的魅力立减到0分,哪怕你以后说了一百句的好话,也无法增强别人对你的好感。所以语言所掩藏的力量,是非常神奇的,很多时候被我们忽视,甚至意识不到语言给别人的人生带来的破坏和摧毁的力量,尤其是你最亲最*的人,当你后悔的时候,你用”我疯了、我真的糊涂了“来表示的时候,就为时已晚。伤害一旦有了,人与人的缝隙和鸿沟就存在了,无法弥补。

  对于我们的孩子,或许你用父母的权威表示你的翻云覆雨,说明你的地位,但其实,你知道吗?孩子以后为何会反叛你,不相信,或许那一刻,他对你不信任了。我们与孩子是*等的,他无法做到自己是个完美的成年人表现,按时起床,按时睡觉,每天除了看书,不玩游戏。我们也不能要求他做到如隔壁的谁谁,每天学*到深夜,一早起来读书预*,想想你自己做到了吗?

  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们不能有让他难堪的语言,也不能对他过分的严厉和斥责,我们是*等的。譬如你在工作中,你喜欢听领导说你这样不对,你那样做的也不好,还是喜欢听他说:或许,你这么做就会更好一些;我知道,你肯定会做的更好一些。愉悦的语言,会让心情飞扬一周。而不悦的斥责,则会让你每天战战兢兢,对于工作也就激情不再。不是吗?我们**都无法逾越的坎儿,让一个孩子去承担,是不是有点太残忍了点儿。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主要强调的就是这样几点。

  一:如何化解孩子消极的情绪

  有的时候,孩子哭了,我们或许会认为:大惊小怪,这有啥好哭的,尤其是一个小男生,哭哭啼啼算啥呢?所以,有的时候,我会对孩子说:宝贝,别哭,男生不要掉眼泪,譬如爸爸。或者说:我不喜欢哭泣的男生。或许孩子会立马擦掉自己的眼泪,而实际上我还是看到了他紧缩的眉头,他的心结其实还没有完全化解掉。这样拥抱或者一些身体语言,其实会更让孩子好一些。譬如他因为不小心将牛奶洒掉了,你不是斥责他,而是走过来抱走他,去冲洗身体的奶渍,然后告诉他,咱们一起去用纸或者毛巾擦掉地上的斑。孩子会一声不响的擦掉眼泪,然后抢着跟你去擦牛奶斑点。

  很多时候,我们的不以为怪,总会给孩子带来伤害。或者总是以母亲的名义,去指导这个或者指导那个,譬如孩子摔倒了,是他不小心碰到门或者其他。我们就会大声的说到:你怎么不长眼睛呢?门不动怎么会撞到你呢?这样孩子就会哭了,他知道自己错在哪儿?如果这时的你,走过去,摸摸他的额头,问道:很痛吗?他说出很痛很痛,我们想他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应该会明白一些。就像人们常说:衣服破旧者,观者重在衣;衣服洁净者,赏者重在人。在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中,如果我们注重的是孩子的鲁莽行为,而不是这件事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上,那么我们所说的话,则不是从同情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儿,而从理性的研究去分析,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公*的,因为我们是他们的父母,而不是研究小白鼠的科学家,我们的责任在于保护他们,而不是剖析他们。

  二:关心在于质而不是量

  有的时候,看到孩子的闷闷不乐,我们想,或许他自己会理解的,所以不会多管闲事,生怕一个询问会伤害了孩子脆弱的心。有的时候,也会是看着笑话的态度去询问:呵,今天被老师批评啦?这时孩子会自动避你三尺,远离你这个隔岸观火的爸爸妈妈,这样孩子有了小心思也不会跟你说了。你则转而会抱怨:是不是孩子大了,不需要我了,小时候可呱呱的跟我说个不停。其实,不经意间,是我们把孩子的心远离我们的世界。

  碰到放学回来不高兴的儿子,你或许可以走过去,帮助他拿下书包,然后说出的情绪:我感觉你好像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如果这个时候儿子不愿意跟你说,因为他觉得自己犯了错误,或者理亏,或者丢人。你不要刨根问底,在他后面紧追不舍。我想过了一会儿,孩子会走过来,对你说:妈妈,我想有话对你说。此时的你,一定要停下来手中所有的事儿,因为这是你的关注和尊重。静静的听完,你只需要说一句:哦,被人打到鼻子流血的确是一件痛苦的事儿,但这不是丢人。我想这本书中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事例,只需要说一句话,无需连篇累牍,也无需刨根问底,你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关心一些就足够了。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我的手给你,你的人生,我的世界,我们一起去看、去听、去说话。因为我知道,有爱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对彼此的宽容、尊重和谅解;更需要的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心得体会 4

  这本书是老牌的育儿书,读了一半,主要就是在讲如何跟小孩交流。《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讲的是一样的。所以这两本书打算放在一起看。我想可能很多观点是雷同的。

  作者是位心理医生,但他在书中没有从生晦的心理语词来讲述。表达方式很浅显,也使用了大量的案例。因为是国外书籍,又是本沟通的书,所以书中语言的表达很西方化,作为中国的家长,只有参考价值,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

  在第三章,有提到谎言。"如果我们希望孩育孩子诚实的品德,那么我们必须作好心理准备,既要听让人愉快的真话,也要听让人不高兴的真话。"

  二岁半的儿子有时也会说一些可能认为是谎言的话,他会对我说:我不喜欢妈妈。我不要和妈妈一起睡。我只是笑笑对他说:我知道你喜欢妈妈,你想和妈妈一起睡。还亲他一下,他笑了,笑的很开心。

  有时他会假装做些假动作,我会问他:宝宝在干嘛?他说:把瓜子给妈妈。我问他:你要吃吗?他说:要。我也假装给他吃瓜子。然后大家一起笑了。

  我想有谎言也不是大人所谓的谎言吧,他已经有想像力,只是想像与现实有时他还不能界定清楚。他有把他想像的一部分当现实跟我们一起说。我觉得大人应该尊重他的那想法。不要定义为这是在说谎。

  当他做错事的时候,我们也尽量不要用谩骂等方式来表达。他做错事,也会内疚,就像圈圈做了坏事他就哭。他做错了,他意识到错了,我和外公外婆只会对他说:不要紧。一句话,就不会让他那么紧张。如果用打骂方式来处理,他将来就会用所谓的谎言来掩饰。而圈圈做错事,当我们问他这是谁做的,他会说:宝宝做的。那做的对吗?他会说:不对。仅此就够了。过多的说教,就如作者所说,不一定有效果。

  这就是沟通,沟通需要效果。如果没有效果,说明这次沟通的方式是失败的。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心得体会 5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无论对于大人,还是对于孩子来说,一句恶毒的语言,将你的魅力立减到0分,哪怕你以后说了一百句的好话,也无法增强别人对你的好感。所以语言所掩藏的力量,是非常神奇的,很多时候被我们忽视,甚至意识不到语言给别人的人生带来的破坏和摧毁的力量,尤其是你最亲最亲的人,当你后悔的时候,你用我疯了,我真的糊涂了来表示的时候,但伤害,一旦有了,人与人的缝隙和鸿沟就存在了,无法弥补。

  对于我们的孩子,或许你用父母的权威表示你的翻云覆雨,说明你的地位,但其实,你知道吗?孩子以后为何会反叛你,不相信,或许那一刻,他对你不信任了。我们与孩子是*等的,他无法做到自己是个完美的成年人表现,按时起床,按时睡觉,每天除了看书,不玩游戏。想想我们自己做到了吗?

  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们不能有让他难堪的语言,也不能对他过分的严厉和斥责,我们是*等。譬如你在工作中,你喜欢听领导说你这样不对,你那样做的也不好,还是喜欢你听他说:或许,你这么做就会更好一些,我知道,你肯定会做的更好一些。愉悦的语言,会让心情飞扬一周。而不悦的斥责,则会让你每天战战兢兢,对于工作也就激情不再。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主要强调的就是这样几点:

  一、如何化解孩子消极的情绪

  有的时候,孩子哭了,我们或许会认为:大惊小怪,这有啥好哭的,尤其是一个小男生,哭哭啼啼算啥呢?所以,有的时候,我会对孩子说:宝贝,别哭,男生不要掉眼泪,譬如爸爸。或者说:我不喜欢哭泣的男生。或许孩子会立马擦掉自己的眼泪,而实际上我还是看到了他紧缩的眉头,他的心结其实还没有完全化解掉。

  很多时候,我们的不以为怪,总会给孩子带来伤害。或者总是以教母的名义,去指导这个或者指导那个,譬如孩子摔倒了,是他不小心碰到门或者其他。我们就会大声的说到:你怎么不长眼睛呢?门不动怎么会撞到你呢?这样孩子就会哭了,他知道自己错在哪儿?这时的你,走过去,摸摸他的额头,问道:很痛吗?他说出很痛很痛,我们想他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应该会明白一些。

  就像人们常说衣服破旧者,观者重在衣;衣服洁净者,赏者重在人。在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中,如果我们注重的是孩子的鲁莽行为,而不是这件事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上,那么我们所说的话,则不是从同情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儿,而从理性的研究去分析,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公*的,因为我们是他们的父母,而不是研究小白鼠的科学家,我们的责任在于保护他们,而不是剖析他们。

  二、关心在于质而不是量

  有的时候,看到孩子的闷闷不乐,我们想,或许他自己会理解的,所以不会多管闲事,生怕一个询问会伤害了孩子脆弱的心。有的时候,也会是看着笑话的态度去询问:呵,今天被老师批评啦?这时孩子会自动避你三尺,远离你这个隔岸观火的爸爸妈妈,这样孩子有了小心思也不会跟你说了。你则转而会抱怨:是不是孩子大了,不需要我了,小时候可呱呱的跟我说个不停。

  其实,不经意间,是我们把孩子的心远离我们的世界。碰到放学回来不高兴的儿子,你或许可以走过去,帮助他拿下书包,然后说出的情绪:我感觉你好像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如果这个时候儿子不愿意跟你说,因为他觉得自己犯了错误,或者理亏,或者丢人。你不要刨根问底,在他后面紧追不舍。我想过了一会儿,孩子会走过来,对你说:妈妈,我想有话对你说。

  此时的你,一定要停下来手中所有的事儿,因为这是你的关注和尊重。静静的听完,你只需要说一句:哦,被人打到鼻子流血的确是一件痛苦的事儿,但这不是丢人。我想这本书中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事例,只需要说一句话,无需连篇累牍,也无需刨根问底,你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关心一些就足够了。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我的手给你,你的人生,我的世界,我们一起去看,去听,去说话。因为我知道,有爱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对彼此的宽容、尊重和谅解。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