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有感 (菁华9篇)

首页 / 文库 / |

读曾国藩有感1

  “假设A是条件,B是结论

  由A可以推出B~由B可以推出A~~则A是B的充要条件(充分且必要条件)

  由A可以推出B~由B不可以推出A~~则A是B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由A不可以推出B~由B可以推出A~~则A是B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由A不可以推出B~由B不可以推出A~~则A是B的不充分不必要条件 ”这是几何学中的关系,同样适用于生活。如果把“成功”看做结论B。那么成功的充要条件A是什么呢?自律、有恒、志向高远。

  今日读了著名历史学者张宏杰所著的《曾国藩传》堪称学*、励志的典范。成功诠释了一个普通人成功成才的秘诀——自律、有恒、志向高远。

  一、自律

  曾国藩“出身*常,天赋堪称同时代大人物中最差,身体也很差。”“年轻时性格中还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差。”单是一个秀才就考了将*十年,以致成为湘人的笑柄。尤其是道光十二年,不仅落榜还被主考官“悬牌批责”,成了“文理欠通”反面典型,全省“出名”。然而他并没有气馁,“回家后一头钻进书房,反思自己这么多年读书考试的经历,找出失败的原因。”“他找出自己历年的考卷和那些模范试卷放在一起反复对比,看看自己到底差在哪里。看来看去,曾国藩总结出来自己的主要问题在于写东西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通关和整体气势。”功夫不负有心人,道光十三年当他再次踏上科举之路,果然中了秀才。“掌握了考试的诀窍,写应试文章越来越得心应手。紧接着又中了举人。并顺利一路进入翰林院”。艰难的科举经历对曾国藩是一次极好的自我教育,不仅强化了他“愈挫愈奋”的性格特点,还塑造了他独特的人生哲学“尚拙”。正因为尚拙,他认识到笨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

  进入翰林院,这里都是全国精英中的精英,他和人家一比,身上有很多严重缺陷:说一口难懂的方言、视野狭窄、观念庸俗、吸烟、浮躁坐不住、爱去菜市口看**等。这更坚定了他的自律信心,坚持每天写日记规范自己的行为,并把日记送给朋友传阅,以达到自律的目的。这是他的成功秘诀之一。

  直到晚年,仍然每日照常工作,每天清理文件,见客,阅理学著作,核改信稿等。

  二、志向高远。

  “曾国藩1840年到北京做官,进入翰林院,1852年离开北京。在十多年里,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创造了道光朝的记录。”他既非官二代也非富二代,还有一身的坏毛病。为什么在官场上如此春风得意呢?第一自律,自我管理能力强。第二目标高远。他在三十岁提出“学做圣人”的目标。为此他给自己定下了十二条军规矩:

  1、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每日不拘何时,*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5。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6。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9。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10。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11。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12。夜不出门。

  曾国藩的这十二条规矩,前三条是为读书作准备的。第四、五、九、十、十一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读好书,因而这看似关系不大的规矩,却是保证读书质量的重要手段。曾国藩的读书特点是:日课有程,持之以恒;博求约守,不拘门户;提要钩玄,善于概括;挈长补短,与时变化。曾国藩的这些读书经验,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曾国藩一介书生起家,创建军队,统率群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是*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使清王朝的生命有延续了六十年。他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道德修养*乎纯粹。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宏大志向,民胞物与的博大胸怀是支撑曾国藩在艰难困苦中奋力挣挫的精神动力。”

  三、有恒

  曾国藩从开始考秀才之举就能看出其恒心。不然怎么会连考*十年?怎么会在成为湘乡笑柄、全省反面典型的情况下依然坚持科考。相反没有恒心早就放弃了,清王朝女历史就应该重写了。

  再看进入翰林院后他发现同事都是全国精英中的精英,自己有太多陋*,怎么办?他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给自己定下了十二条军规,并以记日记的形式规范自己的行为。直到暮年曾国藩都生活在不停的自省中,每天在日记中不断的反省自己的缺点,纠正自己的行为。六十二岁的他已经功成名就,在日记中的自责自省依然和他三十岁时一模一样。他用三十天戒了烟,然后用三十年戒掉他更难戒的毛病。“晚年的曾国藩虽然已经油尽灯枯,仍然勤奋有恒,尽管右眼失明右眼视力也并不好,但她还是在每年处理完公事后读一点书。有时眼晴实在太疼,就闭目默诵。直到生命的末尾,仍没有停止高强度的工作,也没有停止自省。”他通过个人不懈的努力,完成了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变化,达到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境界,曾国藩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达到的高度。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一个资质非常*庸的人如果实心实意的进行自我完善,通过陶冶变化,也可以成为一个超人。值得后人借鉴、崇拜。

  我也是一个普通人,要想成功,那就开启自律、有恒、目标高远之舟起航吧!这是通往成功之门的最直接途径。

读曾国藩有感2

  *日,每遇心中郁塞便静心慕读“曾国藩全集”。

  “悔”“敬”“勤”“仁”是曾古人的为人宗旨,静思其中没有一项我能做的到位,特别败在一个“悔”之中。心中积郁甚多如石头般一层又一层压着我,很想大声哭泣只是欲哭无泪,泪已流干心已碎成片。纵是心中一片愤然如火烧般揪心面上还是一片*静。人以镜而正冠看到自己的短处。

  “悔”字当头:自不量力,投机取巧,冲动莽撞,不慎言,不居敬,不明强,不自信,不立达,不豁达,不勤劳,没耐性,固执,敏感,骄傲,没有一技之长。

  这些都是我的毛病,以些种种致使我现在一事无成,梦想离我如此遥远,“青春有梦,勇敢去追”光“勇”字一味蛮干是没有用的,还有识。御去吧,该放下的就该放弃,沙子终究是沙子——曾经宝石和沙子放在我的面前,我选择了沙子因为它的朴实无华,我也是一个质朴的人。我太怕失去它了抓的越紧它流的越快,我忽略了它的本性,放手吧,放手后我拥有全世界,包括我所遗弃的宝石。

  现在终于相信了人生自有定数,该是你的赶也赶不起,不是你的强求也求不来。

读曾国藩有感3

  最早关注到唐浩明版的《曾国藩》,还是因为读白岩松的访谈,他非常推崇这部作品,认为从中可以理解人性是多么复杂多么矛盾。买回来放在书架上很久,春节假期终于一口气读完了,整整1300页,着实是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原本以为是书写这位建功立业、被后人极其推崇的曾大人辉煌的一生。不想读下来竟是一部悲剧,随处都可以感受到曾国藩内心的痛苦与挣扎。从卑微的草根无名之辈,到清朝*最*位,明明是开了挂的一生,却远没有想象中那样风光无限。也正因此,才更接*真实的人生,有得必有失,总是充满了遗憾和缺陷。读完这部作品,会有一种更加释然的感觉,功名终是一场空,真正的幸福绝不是来源于此。

  1、曾国藩的初心与本性

  曾国藩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儒家代表,一生克己修身。他出生在一个极其普通的家庭,祖上也没有什么人当官、走仕途。按照我们现代人的说法就是草根阶层、没有任何背景。曾国藩自身资质也不算很高,但极其勤奋,道光十八年考取了进士,入翰林院。到了京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修养和身边人相比差距甚大,过去把时间都花在八股文上了、没有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于是痛下决心,读书、修身、养性。应该说曾国藩是一个对自己非常狠的人,极其自律。“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经过不懈努力,他整个人的气质和修为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曾国藩的初心是建功立业,他的本性是一个真性情的君子。在北京看到官场的腐败,他不但拒绝同流合污、还经常上奏折批评举报,导致自己处处受排挤,不得不回到湖南老家。到了湖南、江西创办湘军,他看不惯当地官员的腐败和不作为,索性直接越过他们自己单干,引发很多矛盾纠纷,处处碰壁。最严重的一次,咸丰皇帝刚刚继位,他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指出咸丰诸多缺点,气的咸丰差一点把他处死。尽管侥幸躲过去了,但咸丰在位期间也确实因此没少给曾国藩下绊子、穿小鞋。

  曾国藩的本性其实是非常不适合当官的,性格刚烈不圆滑,让他前半生的仕途充满了坎坷和委屈,怀才不遇的巨大痛苦终究促成了他的重大转变。

  2、曾国藩的重大转变

  曾国藩的转变发生在湘军江西战败受挫后。曾国藩郁郁不得志,向咸丰提出要回湖南老家为父亲守丧。原本以为咸丰会挽留他,谁知咸丰痛痛快快同意了。曾国藩回到湖南,看到湘军没有他的率领,反而打了一场接一场的胜仗,他一手创建了湘军,功绩却跟他没半毛钱关系,内心十分痛苦。反思自己十年仕途,辛辛苦苦兢兢业业,付出了这么多,确是这样的下场,到底哪里做错了?

  以儒家立身的曾国藩,最终在道家文化中找到了答案。曾国藩重新翻读《老子》、《庄子》,发现道家才是入世处身之道。“柔弱胜坚强”,他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就是太过“坚强”,要“知其雄守其雌”,迂回曲折好过正面冲突。自此,曾国藩为人处世之道发生了重大转变,再出山时已经好似变了一个人。完全遵循为官之道,投其所好、明哲保身,从真君子变为了半个君子、半个小人。

  这点我还是真心很佩服曾国藩的。性格决定命运,但即便认识到性格上有缺陷,要真正改变自己的本性,还是需要极其大的勇气和毅力的。年轻时也读过老庄,当时的感觉是,这也太怂太弱太消极了吧……到了中年,经历了不少坎坷后,也终于像曾大人一样,明白了老庄的超群智慧。可是明白了,并不等于能够把自己彻底打造成另外一个人。说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内心太过痛苦。如果本性就是一个趋利避害、见风使舵的人,是不会纠结的,李鸿章就是典型,他在官场上混的比他的老师曾国藩还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原本就是小人作风。左宗棠则是另一个极端,自始至终是一个真君子,所以在他看来曾国藩就是个伪君子。客观来说,曾国藩的本性还是真君子多一些,否则早期也不会干出那么多直谏犯上的事情。

  曾国藩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他真的改变了自己的性格和处事之道,也正是这样的转变才促成他后半生取得重大成就。如果没有极其渴望的目标作为动力,人是很难做出这样重大改变的,与本性不符的冲突和矛盾是极其痛苦的,只有高于一切的目标才能克服、化解这份痛苦。这个目标对于曾国藩来说,就是“功名”。他对功名的极*追求,是促成他改变的最重要的动力来源。当然,他为此也付出了很多,牺牲了很多。

  儒家以仁义为本,曾国藩为了打败太*天国,**如麻,获得了“曾剃头”的骂名。收降太*天国的几员大将,曾国藩都许诺了他们升官发财,真降了之后却几乎斩尽杀绝。不顾其他功臣的利益,将攻打太*天国的决战机会千方百计留给了自己的九弟曾国荃,更为曾国荃掩盖了诸多过失。为了证明自己的忠诚,太*天国战争后主动裁军,自剪羽翼。为了保住皇帝颁给曾家的“一门忠心”荣誉,即使后来发现六弟曾国保还活着,而且个性上也同样极其追求建功立业,还是非让曾国保出家、不能够被任何人发现,了此一生。明明知道女儿被婆家严重家暴,为了名声,还是不让女儿回家,最终活活被打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曾国藩对“功名”的执念实在是太深了……

  当然,也正是因为有如此坚定的功名追求,才让曾国藩可以做到常人做不到的事情,最终成为一代名臣,站到了权利最顶峰。可就在他刚刚实现了人生最大的理想抱负,以为可以功成身退时,发生了著名的天津教案,让曾国藩摔了大跟头,一世美名一夜之间消失殆尽。曾国藩也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会如此戏剧般跌到了谷底,心情郁郁寡欢,很快就去世了。

  3、曾国藩的反思

  天津教案后,曾国藩再一次陷入极大的痛苦中,临死前他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反思。他最辉煌的成就是消灭太*天国,他以为灭了太*天国,就可以励精图治,让百姓过上丰盈的生活。不想晚晴的*如此昏庸,只想着皇家自身的荣华富贵,根本没有人考虑过苍生。官员腐败成风,别说励精图治,小小的改革都是困难重重。自己终其一生,虽然得到过功名,但终究也只是为了一个走向末路的皇族多争取了少许时间罢了。为此做了那么多违心的事情,真的值得吗?

  曾国藩问弟弟曾国荃,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是曾家兄弟拿到了消灭太*天国的头等功?曾国藩最终给出的答案居然是运气,是命运使然。曾国藩坦言,有能力的人才很多,左宗棠、李鸿章……最终拿到头功,很大程度是运气好,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意外,结果就完全不同,很多时候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所以处于顺境的时候要多想想也许是自己运气好,不要太骄傲;处于逆境的时候也要坦然接受,没什么大不了,我们终究没有任何人能够完全掌控自己的人生。

  曾国藩对儿子的遗言是希望他们不要当武将,也不必非要当官,但要坚持读书做君子。他送给儿子四个字“不忮不求”,即不嫉妒、不追求。曾国藩写到:“将欲造福,失去忮心;将欲立品、失去求心。忮不去,满怀皆是荆棘;求不去,满腔日即卑污。余于此二者常加克服,恨未能草除净尽。尔等欲心地干净,宜于此二者痛下功夫,并愿子孙世世戒之”。

  曾国藩终其一生并没有做到不忮不求,他对功名的执念是痛苦和悲剧的来源。给我们带来最大伤害的恰恰就是执念。无常是常,即使得到了也会失去,患得患失正是因为执念太深。只有不求,才能无所伤无所惧。恐怕曾国藩也没有想到,他的子孙到是真的做到了,曾家代代出人才,家繁叶茂。而曾国藩的美名在他死后也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众多后人的偶像和榜样。泉下有知,曾大人也该甚为欣慰了。

读曾国藩有感4

  从小至今读过的书籍很多,似乎哪本书看完后都有感触,读曾国藩有感。但仔细一想,十多年前我看过的《曾国藩》这部小说给我的感触最深。

  这部三卷本的小说是我省现任作家协会*唐浩明的成名之作,对100多年前清朝的大人物曾国藩作了深入细致的刻画和描写。记得我当时从书店买回这套书,只花两个通晚就看完了。

  曾国藩历来是个有争议的人物,誉之为圣贤、毁之曰元凶。但掩卷长思,曾国藩的确是个能人、是个功德*乎完美的人。大致说说吧:

  一是他的进取精神值得学*。他从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乡下孩子,通过科举考试,先是秀才、再考举人、最后考中进士,并进入当时朝廷的最高学问机构—翰林院。这条路径绝不是一般人所能走下去的,但他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居然成功了。除开天份、机遇之外,更多的是他那顽强的学*精神使然。

  二是他那超人的洞察力值得钦佩。他从一介书生投笔从戎,通过自己募兵、训练出战斗力很强的湘军,最终将太*天国起义镇压下去,为保住大清的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当然,在此不多评说他的政治立场,这方面的评价已经很多很多,有人谓其为"元凶"就由此而来。单从他在军事行动和复杂的政治格局中表现出来的超人洞察力这点,就颇令人觉得他很不一般。他的裁撤湘军、他的忍辱负重、他之后大力促进洋务运动,等等,无不证明他不愧是个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这种洞察力的形成,离不开广博知识的积累、离不开善于审时度势的头脑。

  三是他的慎独精神值得借鉴。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写日记,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日记中,他不断地反省自我每天的得失成败。如果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他不惜痛责自己,并在今后有意识地加以改正。数年下来,成就了一个人格完整、立身修德堪称楷模的曾国藩。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有如此多的人研究曾国藩、崇拜曾国藩了。

  当然,曾国藩值得学*的地方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唐浩明先生写的这部小说,基本上遵循史实,为我们今天完整地了解曾国藩可谓是开启了一扇方便之门。谢谢唐先生、更谢谢曾国藩老先生,是你们教会了我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读曾国藩有感5

  《曾国藩》一书主要写了曾国藩少年时代的劳累生活,中举到北*做京官,在太*天国崛起时用自己一个人的力量,使满清死里逃生。这本书的第二部分写了曾国藩依然在不断奋斗的晚年生活。比起曾国藩的成功,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他的伟大人格。他每天坚持用楷书写日记,风雨无阻,终身不间断,这得有多大的毅力!直到年已衰老,位居总督,对于自己仍不可稍失检点。可见曾国藩的一生,没有一天不在严谨的监视自己、教训自己。不仅如此,他治家也是严格的,严在什么地方呢?一是勤,二是俭。

  话说回来,曾国藩为什么能够如此要求自己?因为他心中有两个字:拙诚。大智若愚,便是拙。他从来都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慢慢走,不抄*路,不耍滑头。诚乃人之本,是对他人诚实,更是对自己诚实,所以他严以律己,不肯放一点松宽。在当时那个虚浮伪滑的世界里,能这样埋头苦干踏实的人不多见,做了*却依然节俭的人更是寥寥无几。我想,只有守“拙”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惟有至“诚”才能收获实效。我想起我以前练长笛的时候,一开始因为怕累不肯练长音,后来我发现吹曲子的时候,音是准的,但是曲调却总缺少了点悠扬地意境,经常气息不够用、不够稳,这不就是没打好基础的后果吗?我突然想到了曾国藩,我应该像他一样啊,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向前行呀!后来,我补练了好久的长音,终于有了一点进步,吹起曲子就轻松了许多,听起来也舒服了许多。我想,我会坚持下去,脚踏实地稳步向前。

  曾国藩的时代诚然是过去了,但他勤俭克己的品质,以及克服困难的方法、应付事业的手段,即使在现在,也是人们学*的榜样。

读曾国藩有感6

  《曾国藩传》是我最*正在读的书,作者是对曾国藩研究颇深的张宏杰。在读《曾国藩传》前,我对曾国藩镇压太*天国有几分不太理解,但今天,我的这种想法便荡然无存了。

  在书中,作者自然地引出并较详细地谈到了曾国藩镇压太*天国的根本原因。在曾国藩眼中,儒学是天地间唯一的真理。而洪秀全却偏偏“唱反调”。他十分信仰西方的基督教,这个或多或少是可以理解的。但洪秀全却将*的传统文化称之为“妖”书“妖”术,意图焚毁所有*经典,扫灭所有*传统信仰。

  读到这里,我的神情高度集中,绷紧了心弦。“寺观庙宇,或焚或拆”“书籍字画,可谓整洗一空”。我当时读到这些文字都感到心口痛。在那时,*几千年来的文化积累,面临全部毁灭的危险。若是换我,我也会坐不住的,何况是曾国藩呢!单是凭太*天国这一点,曾国藩就一定不会坐视不管。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没有一个想要摧毁*文化的,曾国藩镇压太*天国的根本原因即为这一点。

  书中也引用了钱穆先生的观点:太*天国如果致力推翻清王朝,是可能成功的。但是他们还要全部推翻*历史文化,就不可能成功了。这也是太*天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我认为,曾国藩镇压了太*天国,是极其明智的。曾国藩选择镇压太*军,在一定程度上使*文化得以传承,直至今日。

读曾国藩有感7

  曾国藩,人之典范,今之圣人,其一生是一部坚定的奋斗史,从少时七次不中,到后期的权倾朝野,用其的勤奋和毅力完成了人生的超越。

  观其一生,可以称得上坎坷与共,意向振天,一生注重学*造诣,为达到圣人的必生所求,每日读书不倦,笔书不止,在修身之上堪称完美,从始至终坚守勤能补拙,以其严格的勤奋改变了其小农的家族命运,虽已过而立方高中秀才,但却坚毅有加,执着仍旧,终生坚持自省,诲人,以己之宽广终成一代圣贤,成就人生大业,究其本源,源顾有三:

  一、自律自省,以勤至诚。

  自有记载以来,对曾公的评价都是:笨拙,天资不高。对于这个基本否定一生的定义,曾公从不回避,坚持以勤至上,每日必读经卷,必写日记,坚持每日对一天工作生活的总结和自省,孜孜不倦,坚持始终。

  对于这个坚持了一生的*惯,曾公的解释是坚持理学学*,追求人之圣贤的大目标之人生必备,对于自律自省,天资高之人能坚持的尚且不多,又何况天资愚钝之辈,由此可知,勤奋的价值对于一个普通人的改造何其珍贵,何其艰辛,坚持几年尚可,而终其一生是坚贞不二,除曾公外,未曾有二人,可谓难能可贵。

  借之今日,此法依然奏效,勤奋,超越的基础,成长的前提,成功的不二法则。

  二、固守基础,以退为进

  曾公之所以称之为天人,为*、蒋介石所敬仰,与他的成功战迹不无关系,十年的太*天国剿灭之战,曾公建湘军、灭捻军,以“笨”为本,坚持结硬寨,打呆仗,固守自己的有利基础,逐步推进,以守为本,以困为基,以边缘至中心,一步步,一层层,一圈圈,利用自己的团练兵——湘军,逐步将太*天国活活围困至死,同时也为今后的军阀政体建立了根本。

  一介文人,创立军队,一介书生,指挥作战,曾公不仅开创了文能制军的典范,也言明了以文治国的重要和基础,同时,为避免兔死狗烹,曾公及时转移上封视线,以退为进,及时裁退湘军,转由门生转建淮军,既保留了原有门生势力的不败落,又为新的军队实体建立了基础,可谓手腕高深,心思周密至极。

  时之今时,坚持自己的有利基础,坚持自有所长、所专,层层推进,以年为日,不惧时长,一步一进,步步为营,仍不为前进有利保证。

  一句话:坚持自有,固守根本,有所专长,方能一丈万里,前途光明。

  三、广收门生,积极推荐

  曾公从入仕初始,即坚持向朋友征求对自己的劝诫和建议,从其日记中不难发现,其对于朋友,、幕僚、门生的收罗极其广博,至其晚生,曾公在朝野中的门生超过几百人,从上至下遍及四方,对于朋友劝诫之言,积极听取,及时反馈自省,对于门生,大力推荐,极尽培养,但凡小支小结,均不在意,虽然一生中有沈葆桢、左宗棠等恩将仇报,对其反水,自成一系,但究其一生,无论门庭若市,还是势单力薄,对于人才的教育培养,对于门生的推举提拔,曾公都亲力亲为,不得不说,门生,为其庞大的朝野势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谓:人才尽出门生,由此可见,人脉,对于初始自律和后期勃发的重要。

  人过中年必读曾氏,其圣人一生,可圈可点之处,远非今人所能比拟,但有心者总结二三,便觉益处良多,由此,曾公伟事何其重,何其多,多读有益,强脑壮心,人所共荐!

读曾国藩有感8

  最*,我读了一本叫《曾国藩—血祭》的书。

  "远远地看到家门口素灯高挂,魂幡飘摇,曾国藩悲痛万分,他三步并作两步朝大门口奔去。三道大门早已全部打开,曾府老少数十人一律站在中门两旁。曾国藩一眼看见父亲拄着拐杖站在正中,便不顾一切地跑上前去,双膝跪在父亲面前,语声哽咽地说:"不孝儿来迟了……"话未说完,眼泪早已一串串流下来。"

  "正是要自己办大事的时候,为何如此瞻前顾后、疑虑重重呢?""世无艰难,何来人杰?"

  我看出:曾国藩非常孝顺,这可以从"远远地看到家门口素灯高挂,魂幡飘摇,曾国藩悲痛万分,他三步并作两步朝大门口奔去。三道大门早已全部打开,曾府老少数十人一律站在中门两旁。曾国藩一眼看见父亲拄着拐杖站在正中,便不顾一切地跑上前去,双膝跪在父亲面前,语声哽咽地说:"不孝儿来迟了……"话未说完,眼泪早已一串串流下来。"看出。

  曾国藩有决心战胜困难,从"世无艰难,何来人杰?"可以看出。

  如果曾国藩不孝顺,那他就不会悲痛万分,如果这样,他的母亲在九泉之下也不得安宁。

  如果曾国藩没决心,那他就不会成为清代的著名将领。

  我要像曾国藩那样孝敬父母、有决心战胜困难。我会帮父母分担家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会对自己说"世无艰难,何来人杰?",这样,我会有战胜困难的勇气。

  曾国藩孝敬父母、决心战胜困难的精神值得我们学*。

  成语九泉之下:九泉:地下。死人埋葬的地方,即在阴间。如:汉·阮瑀《七哀》诗:“冥冥九泉室,漫漫长夜台。”《魏书·阳*王传》:“若为死鬼,永旷天颜,九泉之下,实深重恨。”又如:替你孩儿,尽养生送死之礼,我便九泉之下,可也瞑目。——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

  成语漫漫长夜:漫漫:无边际的样子。漫长的黑夜无边无际。多用来比喻社会的黑暗。如:《古诗源·宁戚〈饭牛歌〉》:“生不逢尧与舜禅,短布单衣才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

读曾国藩有感9

  最早关注到唐浩明版的《曾国藩》,还是因为读白岩松的访谈,他非常推崇这部作品,认为从中可以理解人性是多么复杂多么矛盾。买回来放在书架上很久,春节假期终于一口气读完了,整整1300页,着实是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原本以为是书写这位建功立业、被后人极其推崇的曾大人辉煌的一生。不想读下来竟是一部悲剧,随处都可以感受到曾国藩内心的痛苦与挣扎。从卑微的草根无名之辈,到清朝*最*位,明明是开了挂的一生,却远没有想象中那样风光无限。也正因此,才更接*真实的人生,有得必有失,总是充满了遗憾和缺陷。读完这部作品,会有一种更加释然的感觉,功名终是一场空,真正的幸福绝不是来源于此。

  1、曾国藩的初心与本性

  曾国藩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儒家代表,一生克己修身。他出生在一个极其普通的家庭,祖上也没有什么人当官、走仕途。按照我们现代人的说法就是草根阶层、没有任何背景。曾国藩自身资质也不算很高,但极其勤奋,道光十八年考取了进士,入翰林院。到了京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修养和身边人相比差距甚大,过去把时间都花在八股文上了、没有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于是痛下决心,读书、修身、养性。应该说曾国藩是一个对自己非常狠的人,极其自律。“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经过不懈努力,他整个人的气质和修为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曾国藩的初心是建功立业,他的本性是一个真性情的君子。在北京看到官场的腐败,他不但拒绝同流合污、还经常上奏折批评举报,导致自己处处受排挤,不得不回到湖南老家。到了湖南、江西创办湘军,他看不惯当地官员的腐败和不作为,索性直接越过他们自己单干,引发很多矛盾纠纷,处处碰壁。最严重的一次,咸丰皇帝刚刚继位,他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指出咸丰诸多缺点,气的咸丰差一点把他处死。尽管侥幸躲过去了,但咸丰在位期间也确实因此没少给曾国藩下绊子、穿小鞋。

  曾国藩的本性其实是非常不适合当官的,性格刚烈不圆滑,让他前半生的仕途充满了坎坷和委屈,怀才不遇的巨大痛苦终究促成了他的重大转变。

  2、曾国藩的重大转变

  曾国藩的转变发生在湘军江西战败受挫后。曾国藩郁郁不得志,向咸丰提出要回湖南老家为父亲守丧。原本以为咸丰会挽留他,谁知咸丰痛痛快快同意了。曾国藩回到湖南,看到湘军没有他的率领,反而打了一场接一场的胜仗,他一手创建了湘军,功绩却跟他没半毛钱关系,内心十分痛苦。反思自己十年仕途,辛辛苦苦兢兢业业,付出了这么多,确是这样的下场,到底哪里做错了?

  以儒家立身的曾国藩,最终在道家文化中找到了答案。曾国藩重新翻读《老子》、《庄子》,发现道家才是入世处身之道。“柔弱胜坚强”,他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就是太过“坚强”,要“知其雄守其雌”,迂回曲折好过正面冲突。自此,曾国藩为人处世之道发生了重大转变,再出山时已经好似变了一个人。完全遵循为官之道,投其所好、明哲保身,从真君子变为了半个君子、半个小人。

  这点我还是真心很佩服曾国藩的。性格决定命运,但即便认识到性格上有缺陷,要真正改变自己的本性,还是需要极其大的勇气和毅力的。年轻时也读过老庄,当时的感觉是,这也太怂太弱太消极了吧……到了中年,经历了不少坎坷后,也终于像曾大人一样,明白了老庄的超群智慧。可是明白了,并不等于能够把自己彻底打造成另外一个人。说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内心太过痛苦。如果本性就是一个趋利避害、见风使舵的人,是不会纠结的,李鸿章就是典型,他在官场上混的比他的老师曾国藩还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原本就是小人作风。左宗棠则是另一个极端,自始至终是一个真君子,所以在他看来曾国藩就是个伪君子。客观来说,曾国藩的本性还是真君子多一些,否则早期也不会干出那么多直谏犯上的事情。

  曾国藩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他真的改变了自己的性格和处事之道,也正是这样的转变才促成他后半生取得重大成就。如果没有极其渴望的目标作为动力,人是很难做出这样重大改变的,与本性不符的冲突和矛盾是极其痛苦的,只有高于一切的目标才能克服、化解这份痛苦。这个目标对于曾国藩来说,就是“功名”。他对功名的极*追求,是促成他改变的最重要的动力来源。当然,他为此也付出了很多,牺牲了很多。

  儒家以仁义为本,曾国藩为了打败太*天国,**如麻,获得了“曾剃头”的骂名。收降太*天国的几员大将,曾国藩都许诺了他们升官发财,真降了之后却几乎斩尽杀绝。不顾其他功臣的利益,将攻打太*天国的决战机会千方百计留给了自己的九弟曾国荃,更为曾国荃掩盖了诸多过失。为了证明自己的忠诚,太*天国战争后主动裁军,自剪羽翼。为了保住皇帝颁给曾家的“一门忠心”荣誉,即使后来发现六弟曾国保还活着,而且个性上也同样极其追求建功立业,还是非让曾国保出家、不能够被任何人发现,了此一生。明明知道女儿被婆家严重家暴,为了名声,还是不让女儿回家,最终活活被打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曾国藩对“功名”的执念实在是太深了……

  当然,也正是因为有如此坚定的功名追求,才让曾国藩可以做到常人做不到的事情,最终成为一代名臣,站到了权利最顶峰。可就在他刚刚实现了人生最大的理想抱负,以为可以功成身退时,发生了著名的天津教案,让曾国藩摔了大跟头,一世美名一夜之间消失殆尽。曾国藩也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会如此戏剧般跌到了谷底,心情郁郁寡欢,很快就去世了。

  3、曾国藩的反思

  天津教案后,曾国藩再一次陷入极大的痛苦中,临死前他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反思。他最辉煌的成就是消灭太*天国,他以为灭了太*天国,就可以励精图治,让百姓过上丰盈的生活。不想晚晴的*如此昏庸,只想着皇家自身的荣华富贵,根本没有人考虑过苍生。官员腐败成风,别说励精图治,小小的改革都是困难重重。自己终其一生,虽然得到过功名,但终究也只是为了一个走向末路的皇族多争取了少许时间罢了。为此做了那么多违心的事情,真的值得吗?

  曾国藩问弟弟曾国荃,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是曾家兄弟拿到了消灭太*天国的头等功?曾国藩最终给出的答案居然是运气,是命运使然。曾国藩坦言,有能力的人才很多,左宗棠、李鸿章……最终拿到头功,很大程度是运气好,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意外,结果就完全不同,很多时候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所以处于顺境的时候要多想想也许是自己运气好,不要太骄傲;处于逆境的时候也要坦然接受,没什么大不了,我们终究没有任何人能够完全掌控自己的人生。

  曾国藩对儿子的遗言是希望他们不要当武将,也不必非要当官,但要坚持读书做君子。他送给儿子四个字“不忮不求”,即不嫉妒、不追求。曾国藩写到:“将欲造福,失去忮心;将欲立品、失去求心。忮不去,满怀皆是荆棘;求不去,满腔日即卑污。余于此二者常加克服,恨未能草除净尽。尔等欲心地干净,宜于此二者痛下功夫,并愿子孙世世戒之”。

  曾国藩终其一生并没有做到不忮不求,他对功名的执念是痛苦和悲剧的来源。给我们带来最大伤害的恰恰就是执念。无常是常,即使得到了也会失去,患得患失正是因为执念太深。只有不求,才能无所伤无所惧。恐怕曾国藩也没有想到,他的子孙到是真的做到了,曾家代代出人才,家繁叶茂。而曾国藩的美名在他死后也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众多后人的偶像和榜样。泉下有知,曾大人也该甚为欣慰了。


读曾国藩有感 (菁华9篇)扩展阅读


读曾国藩有感 (菁华9篇)(扩展1)

——读曾国藩有感 (菁华6篇)

读曾国藩有感1

  “假设A是条件,B是结论

  由A可以推出B~由B可以推出A~~则A是B的充要条件(充分且必要条件)

  由A可以推出B~由B不可以推出A~~则A是B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由A不可以推出B~由B可以推出A~~则A是B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由A不可以推出B~由B不可以推出A~~则A是B的不充分不必要条件 ”这是几何学中的关系,同样适用于生活。如果把“成功”看做结论B。那么成功的充要条件A是什么呢?自律、有恒、志向高远。

  今日读了著名历史学者张宏杰所著的《曾国藩传》堪称学*、励志的典范。成功诠释了一个普通人成功成才的秘诀——自律、有恒、志向高远。

  一、自律

  曾国藩“出身*常,天赋堪称同时代大人物中最差,身体也很差。”“年轻时性格中还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差。”单是一个秀才就考了将*十年,以致成为湘人的笑柄。尤其是道光十二年,不仅落榜还被主考官“悬牌批责”,成了“文理欠通”反面典型,全省“出名”。然而他并没有气馁,“回家后一头钻进书房,反思自己这么多年读书考试的经历,找出失败的原因。”“他找出自己历年的考卷和那些模范试卷放在一起反复对比,看看自己到底差在哪里。看来看去,曾国藩总结出来自己的主要问题在于写东西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通关和整体气势。”功夫不负有心人,道光十三年当他再次踏上科举之路,果然中了秀才。“掌握了考试的诀窍,写应试文章越来越得心应手。紧接着又中了举人。并顺利一路进入翰林院”。艰难的科举经历对曾国藩是一次极好的自我教育,不仅强化了他“愈挫愈奋”的性格特点,还塑造了他独特的人生哲学“尚拙”。正因为尚拙,他认识到笨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

  进入翰林院,这里都是全国精英中的精英,他和人家一比,身上有很多严重缺陷:说一口难懂的方言、视野狭窄、观念庸俗、吸烟、浮躁坐不住、爱去菜市口看**等。这更坚定了他的自律信心,坚持每天写日记规范自己的行为,并把日记送给朋友传阅,以达到自律的目的。这是他的成功秘诀之一。

  直到晚年,仍然每日照常工作,每天清理文件,见客,阅理学著作,核改信稿等。

  二、志向高远。

  “曾国藩1840年到北京做官,进入翰林院,1852年离开北京。在十多年里,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创造了道光朝的记录。”他既非官二代也非富二代,还有一身的坏毛病。为什么在官场上如此春风得意呢?第一自律,自我管理能力强。第二目标高远。他在三十岁提出“学做圣人”的目标。为此他给自己定下了十二条军规矩:

  1、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每日不拘何时,*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5。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6。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9。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10。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11。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12。夜不出门。

  曾国藩的这十二条规矩,前三条是为读书作准备的。第四、五、九、十、十一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读好书,因而这看似关系不大的规矩,却是保证读书质量的重要手段。曾国藩的读书特点是:日课有程,持之以恒;博求约守,不拘门户;提要钩玄,善于概括;挈长补短,与时变化。曾国藩的这些读书经验,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曾国藩一介书生起家,创建军队,统率群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是*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使清王朝的生命有延续了六十年。他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道德修养*乎纯粹。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宏大志向,民胞物与的博大胸怀是支撑曾国藩在艰难困苦中奋力挣挫的精神动力。”

  三、有恒

  曾国藩从开始考秀才之举就能看出其恒心。不然怎么会连考*十年?怎么会在成为湘乡笑柄、全省反面典型的情况下依然坚持科考。相反没有恒心早就放弃了,清王朝女历史就应该重写了。

  再看进入翰林院后他发现同事都是全国精英中的精英,自己有太多陋*,怎么办?他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给自己定下了十二条军规,并以记日记的形式规范自己的行为。直到暮年曾国藩都生活在不停的自省中,每天在日记中不断的反省自己的缺点,纠正自己的行为。六十二岁的他已经功成名就,在日记中的自责自省依然和他三十岁时一模一样。他用三十天戒了烟,然后用三十年戒掉他更难戒的毛病。“晚年的曾国藩虽然已经油尽灯枯,仍然勤奋有恒,尽管右眼失明右眼视力也并不好,但她还是在每年处理完公事后读一点书。有时眼晴实在太疼,就闭目默诵。直到生命的末尾,仍没有停止高强度的工作,也没有停止自省。”他通过个人不懈的努力,完成了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变化,达到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境界,曾国藩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达到的高度。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一个资质非常*庸的人如果实心实意的进行自我完善,通过陶冶变化,也可以成为一个超人。值得后人借鉴、崇拜。

  我也是一个普通人,要想成功,那就开启自律、有恒、目标高远之舟起航吧!这是通往成功之门的最直接途径。

读曾国藩有感2

  曾国藩是**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修身治国的千古完人、*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成功者,也是*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更是深刻影响数代人的精神偶像。

  曾国藩是一位出身*凡、资质*庸之人,奋起而蜕变为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完人,他是放眼看世界的一位伟人。虽然他在前中期没有什么很突出的表现,更是在中年的时候因为自己的谏言险些丢命,但是他的勤奋和恒心在后期却是几乎达到了极致。凡是做一件事,无论艰险还是容易,都必须埋头去做。曾国藩还常用“不忮不求”作为治心的方法。他说:我这一辈子粗读儒家经典,看见圣贤教人修身,千言万语中最重要的是‘不忮不求’。忮,就是嫉贤害能,妒功急宠。…不去掉‘忮’,满怀都是荆棘;不去掉‘求’,满腔天天都是卑污。我对于这两项常常加以克服,只恨没能够扫除干净。所以说一个人最了不起的不是说“我天赋异秉,我有什么好的遗传”,而是说“我不管怎样,我都要把自己变得越来越好”,这才是最大的修炼。

  曾国藩受到挫折的时候也曾经想到过自杀,后来是左宗棠骂醒了他。他才意识到就算是自己死了也解决不了问题。后来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自己最大的缺点就是缺少恒心,那一天的日记可以说是他自我改造命运的一个转折点。后来他在给弟弟的一封信中写道:“余生*坐无恒之弊,万事无成,德无成,业无成,深耻矣。”也就是一个人要勇敢地面对自己,要能找出自己的缺点。“不惯早起,强之未明即起。不惯庄敬,强之祭祀斋戒。不惯劳苦,强之与士卒同甘苦,强之勤劳不倦。不惯有恒,强之贞恒。”我们要记住,一个人的缺点就是你这辈子的功课。一个人有自知之明很难,更难的就是克服自己的缺点。

  他那超人的洞察力也很是值得钦佩。他从一介书生投笔从戎,通过自己募兵、训练出战斗力很强的湘军,最终将太*天国起义镇压下去,为保住大清的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当然,在此不多评说他的政治立场,有人谓其为“元凶”就由此而来。单从他在军事行动和复杂的政治格局中表现出来的超人洞察力这点,就颇令人觉得他很不一般。他的裁军不去官、他的忍辱负重、他之后大力促进洋务运动,等等,无不证明他不愧是个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这种洞察力的形成,离不开广博知识的积累、离不开善于审时度势的头脑。

  然后我还觉得他的传家八宝非常好。“书,蔬、鱼、猪、早、扫、考、宝。”书,指读书。知书达理,德才兼备。蔬,指种菜。自种蔬菜,味道鲜美。鱼,指养鱼。池塘养鱼,自见乐趣。猪,指喂猪。家中喂猪,增加收入。早,指早起。早睡早起,精神饱满。扫,指扫地。房屋内外,洒扫干净。考,指祭祖。孝道盛行,民风醇厚。宝,指睦邻。邻居相睦,其乐融融。这些东西其实看起来都是非常不起眼的一些东西,但是我细心的观察一下我从小长大的环境,其实长辈们在教育我们的时候就有很多东西和里面的差不多。所以从曾国藩身上体现的修身、齐家、治国都很充分,而且对于修身来说应该内外兼修。

  我也给自己做了一张每天的作息安排,但愿自己能够坚持,坚持锻炼,坚持学*,养成好的*惯。

读曾国藩有感3

  《曾国藩》一书主要写了曾国藩少年时代的劳累生活,中举到北*做京官,在太*天国崛起时用自己一个人的力量,使满清死里逃生。这本书的第二部分写了曾国藩依然在不断奋斗的晚年生活。比起曾国藩的成功,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他的伟大人格。他每天坚持用楷书写日记,风雨无阻,终身不间断,这得有多大的毅力!直到年已衰老,位居总督,对于自己仍不可稍失检点。可见曾国藩的一生,没有一天不在严谨的监视自己、教训自己。不仅如此,他治家也是严格的,严在什么地方呢?一是勤,二是俭。

  话说回来,曾国藩为什么能够如此要求自己?因为他心中有两个字:拙诚。大智若愚,便是拙。他从来都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慢慢走,不抄*路,不耍滑头。诚乃人之本,是对他人诚实,更是对自己诚实,所以他严以律己,不肯放一点松宽。在当时那个虚浮伪滑的世界里,能这样埋头苦干踏实的人不多见,做了*却依然节俭的人更是寥寥无几。我想,只有守“拙”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惟有至“诚”才能收获实效。我想起我以前练长笛的时候,一开始因为怕累不肯练长音,后来我发现吹曲子的时候,音是准的,但是曲调却总缺少了点悠扬地意境,经常气息不够用、不够稳,这不就是没打好基础的后果吗?我突然想到了曾国藩,我应该像他一样啊,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向前行呀!后来,我补练了好久的长音,终于有了一点进步,吹起曲子就轻松了许多,听起来也舒服了许多。我想,我会坚持下去,脚踏实地稳步向前。

  曾国藩的时代诚然是过去了,但他勤俭克己的品质,以及克服困难的方法、应付事业的手段,即使在现在,也是人们学*的榜样。

读曾国藩有感4

  “我都三十好几的人了,事业事业没有,家庭家庭焦灼,我这辈子就这样了,算是废了!”

  生活中,我们总是能听到这样带有怨气的话。有些人,三十好几,彷徨一生,但觉一事无成。

  嗟叹低沉,从此一蹶不振,总觉得自己这一辈子就这样了。

  任何事情,有因必有果,到了一定年龄还未事业有成,那么我们就应该停下脚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哪里做错了。

  在古代,到了三十岁还未事业有成,那么很容易被人笑话的。古代人因为寿命短的原因,所以做任何事都会提前。

  有些人十几岁功成名就,有些人二十多岁可能就做官了。

  曾国藩到了三十岁的时候,才幡然醒悟。也和一开始的情况差不多,三十而立的年纪却蹉跎了十载岁月。

  可是他没有抱怨,也没有认命,而是开始了改变自己的计划。

  “吾日三省吾身”,曾国藩为了做到反省自己,在以后的日子里便开始了记日记。当然,虽然一开始他也记了,然而也有断更的时候。

  这就涉及到坚持的原则,在后来,因为遇到的人以及环境的变化,让他开始一直坚持下来。

  在湖南的环境当然和在京城是不能比的。那些身居高位或者能被宫廷选拔的人才,那都是有些东西的。

  跟优秀的人,自然学优秀的东西,于是在那时候曾国藩便有了很大的改变。

  每天写日记,这是入圣之基,所谓做圣人,那是曾国藩从上到下,从外到内,针对自己的一次改变。

  日记的作用在于“研几”,所谓研几就是细节。从细节出发,然后反省自己。

  那反省自己是不是得找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啊?没错,曾国藩找到了,而且还是我们身上所拥有的。

  第一个毛病——浮躁、坐不住

  第二个毛病——为人傲慢、修养不好

  第三个毛病——虚伪

  这三个缺点或者毛病,哪怕现在也通用于很多人的身上。

  曾国藩这个人看起来并不是很聪明,至少和他父亲一样,科举考试连续多次,甚至曾经被主考官当众点名批评,而成为了众人的笑柄。

  他没什么好牌,甚至拿到的都是一手烂牌。然而正是因为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因此才慢慢的把烂牌换成了好牌。

  通读《曾国藩传》,我们会发现,曾国藩仕途的关键人物不仅仅是他自己,更多的是来自皇帝以及青睐他的官员。

  这和后来的李鸿章一样,是在曾国藩的培养下成长出来的人物。当然了,曾国藩能如此培养李鸿章,还是因为李鸿章有些东西。

  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如果没有实力,或者没有他人的青睐,那哪里能遇到贵人呢。

  如果您到了三十多岁还是事业无成,我建议您可以读一读这本《曾国藩传》,反省自己改变自己,只要我们愿意且坚持,任何时候都不晚!

读曾国藩有感5

  *曾说:“愚于*人,独服曾文正。”曾文正,何许人也?竟能获得*这么高的评价,他就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

  曾国藩,字伯涵,谥号文正,出生于湖南湘乡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他从小刻苦读书,多次会试未中,依旧发奋努力,27岁考中进士,自此踏上仕途之路。道光二十三年四月任翰林院侍讲,七月任四川正考官。道光二十九年授礼部侍郎,在京十多年间,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据说在他小时候,有一天晚上,他家的房梁上趴着一个贼,贼想等人都睡了,进到他家去偷东西。贼发现有个小男孩在屋里背书,背的是啥,贼也不知道,只想着这孩子一会儿背会了就该去睡了,烛火摇曳,书声不绝于耳,贼等得昏昏欲睡,可那朗朗书声竟一直持续到清晨,男孩还没背会,贼气急败坏地从屋顶上跳下来,骂道:“你个笨小孩!这有什么难背的?”说着熟练地背出了全篇,原来男孩背的是《岳阳楼记》。

  就是这么一个笨的小孩,后来却成了鼎鼎大名的晚清重臣。曾国藩到底是凭着什么完美“逆袭”呢?读罢《曾国藩》,我反复思考这个问题,觉得答案只有两个字:自律。虽然他是“笨小孩”,但他的自律性比别人强上几百倍,他付出了千百倍的努力,终于功成名就。要想做到自律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诱惑是自律最可怕的敌人。当你正在背一篇课文时,客厅的茶几上摆着美味的零食、电视正播放精彩的节目,你会选择美食与电视的诱惑还是继续努力?当你正在写作业时,瞄一眼闹钟的同时发现自己*时最爱的玩具或课外读物就在触手可及之处,你会放弃努力去选择诱惑吗……生活中的诱惑往往令人情不自禁,自律不仅是自我约束也是刻苦钻研,自律不仅是坚韧不拔也是勤学苦练。我对曾国藩那百折不挠的自律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小时候写作业时也曾经三心二意,看到彩纸拿来叠一叠,摸到画笔拿来画一画……时间就在不经意间流逝了。成功的路上没有捷径,当人们在遇到了诱惑时,又有多少人依旧保留一颗自律的心呢?《曾国藩》一书带给我无限的感慨,希望我们珍惜眼前、活在当下,只有自律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读曾国藩有感6

  最早关注到唐浩明版的《曾国藩》,还是因为读白岩松的访谈,他非常推崇这部作品,认为从中可以理解人性是多么复杂多么矛盾。买回来放在书架上很久,春节假期终于一口气读完了,整整1300页,着实是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原本以为是书写这位建功立业、被后人极其推崇的曾大人辉煌的一生。不想读下来竟是一部悲剧,随处都可以感受到曾国藩内心的痛苦与挣扎。从卑微的草根无名之辈,到清朝*最*位,明明是开了挂的一生,却远没有想象中那样风光无限。也正因此,才更接*真实的人生,有得必有失,总是充满了遗憾和缺陷。读完这部作品,会有一种更加释然的感觉,功名终是一场空,真正的幸福绝不是来源于此。

  1、曾国藩的初心与本性

  曾国藩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儒家代表,一生克己修身。他出生在一个极其普通的家庭,祖上也没有什么人当官、走仕途。按照我们现代人的说法就是草根阶层、没有任何背景。曾国藩自身资质也不算很高,但极其勤奋,道光十八年考取了进士,入翰林院。到了京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修养和身边人相比差距甚大,过去把时间都花在八股文上了、没有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于是痛下决心,读书、修身、养性。应该说曾国藩是一个对自己非常狠的人,极其自律。“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经过不懈努力,他整个人的气质和修为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曾国藩的初心是建功立业,他的本性是一个真性情的君子。在北京看到官场的腐败,他不但拒绝同流合污、还经常上奏折批评举报,导致自己处处受排挤,不得不回到湖南老家。到了湖南、江西创办湘军,他看不惯当地官员的腐败和不作为,索性直接越过他们自己单干,引发很多矛盾纠纷,处处碰壁。最严重的一次,咸丰皇帝刚刚继位,他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指出咸丰诸多缺点,气的咸丰差一点把他处死。尽管侥幸躲过去了,但咸丰在位期间也确实因此没少给曾国藩下绊子、穿小鞋。

  曾国藩的本性其实是非常不适合当官的,性格刚烈不圆滑,让他前半生的仕途充满了坎坷和委屈,怀才不遇的巨大痛苦终究促成了他的重大转变。

  2、曾国藩的重大转变

  曾国藩的转变发生在湘军江西战败受挫后。曾国藩郁郁不得志,向咸丰提出要回湖南老家为父亲守丧。原本以为咸丰会挽留他,谁知咸丰痛痛快快同意了。曾国藩回到湖南,看到湘军没有他的率领,反而打了一场接一场的胜仗,他一手创建了湘军,功绩却跟他没半毛钱关系,内心十分痛苦。反思自己十年仕途,辛辛苦苦兢兢业业,付出了这么多,确是这样的下场,到底哪里做错了?

  以儒家立身的曾国藩,最终在道家文化中找到了答案。曾国藩重新翻读《老子》、《庄子》,发现道家才是入世处身之道。“柔弱胜坚强”,他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就是太过“坚强”,要“知其雄守其雌”,迂回曲折好过正面冲突。自此,曾国藩为人处世之道发生了重大转变,再出山时已经好似变了一个人。完全遵循为官之道,投其所好、明哲保身,从真君子变为了半个君子、半个小人。

  这点我还是真心很佩服曾国藩的。性格决定命运,但即便认识到性格上有缺陷,要真正改变自己的本性,还是需要极其大的勇气和毅力的。年轻时也读过老庄,当时的感觉是,这也太怂太弱太消极了吧……到了中年,经历了不少坎坷后,也终于像曾大人一样,明白了老庄的超群智慧。可是明白了,并不等于能够把自己彻底打造成另外一个人。说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内心太过痛苦。如果本性就是一个趋利避害、见风使舵的人,是不会纠结的,李鸿章就是典型,他在官场上混的比他的老师曾国藩还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原本就是小人作风。左宗棠则是另一个极端,自始至终是一个真君子,所以在他看来曾国藩就是个伪君子。客观来说,曾国藩的本性还是真君子多一些,否则早期也不会干出那么多直谏犯上的事情。

  曾国藩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他真的改变了自己的性格和处事之道,也正是这样的转变才促成他后半生取得重大成就。如果没有极其渴望的目标作为动力,人是很难做出这样重大改变的,与本性不符的冲突和矛盾是极其痛苦的,只有高于一切的目标才能克服、化解这份痛苦。这个目标对于曾国藩来说,就是“功名”。他对功名的极*追求,是促成他改变的最重要的动力来源。当然,他为此也付出了很多,牺牲了很多。

  儒家以仁义为本,曾国藩为了打败太*天国,**如麻,获得了“曾剃头”的骂名。收降太*天国的几员大将,曾国藩都许诺了他们升官发财,真降了之后却几乎斩尽杀绝。不顾其他功臣的利益,将攻打太*天国的决战机会千方百计留给了自己的九弟曾国荃,更为曾国荃掩盖了诸多过失。为了证明自己的忠诚,太*天国战争后主动裁军,自剪羽翼。为了保住皇帝颁给曾家的“一门忠心”荣誉,即使后来发现六弟曾国保还活着,而且个性上也同样极其追求建功立业,还是非让曾国保出家、不能够被任何人发现,了此一生。明明知道女儿被婆家严重家暴,为了名声,还是不让女儿回家,最终活活被打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曾国藩对“功名”的执念实在是太深了……

  当然,也正是因为有如此坚定的功名追求,才让曾国藩可以做到常人做不到的事情,最终成为一代名臣,站到了权利最顶峰。可就在他刚刚实现了人生最大的理想抱负,以为可以功成身退时,发生了著名的天津教案,让曾国藩摔了大跟头,一世美名一夜之间消失殆尽。曾国藩也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会如此戏剧般跌到了谷底,心情郁郁寡欢,很快就去世了。

  3、曾国藩的反思

  天津教案后,曾国藩再一次陷入极大的痛苦中,临死前他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反思。他最辉煌的成就是消灭太*天国,他以为灭了太*天国,就可以励精图治,让百姓过上丰盈的生活。不想晚晴的*如此昏庸,只想着皇家自身的荣华富贵,根本没有人考虑过苍生。官员腐败成风,别说励精图治,小小的改革都是困难重重。自己终其一生,虽然得到过功名,但终究也只是为了一个走向末路的皇族多争取了少许时间罢了。为此做了那么多违心的事情,真的值得吗?

  曾国藩问弟弟曾国荃,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是曾家兄弟拿到了消灭太*天国的头等功?曾国藩最终给出的答案居然是运气,是命运使然。曾国藩坦言,有能力的人才很多,左宗棠、李鸿章……最终拿到头功,很大程度是运气好,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意外,结果就完全不同,很多时候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所以处于顺境的时候要多想想也许是自己运气好,不要太骄傲;处于逆境的时候也要坦然接受,没什么大不了,我们终究没有任何人能够完全掌控自己的人生。

  曾国藩对儿子的遗言是希望他们不要当武将,也不必非要当官,但要坚持读书做君子。他送给儿子四个字“不忮不求”,即不嫉妒、不追求。曾国藩写到:“将欲造福,失去忮心;将欲立品、失去求心。忮不去,满怀皆是荆棘;求不去,满腔日即卑污。余于此二者常加克服,恨未能草除净尽。尔等欲心地干净,宜于此二者痛下功夫,并愿子孙世世戒之”。

  曾国藩终其一生并没有做到不忮不求,他对功名的执念是痛苦和悲剧的来源。给我们带来最大伤害的恰恰就是执念。无常是常,即使得到了也会失去,患得患失正是因为执念太深。只有不求,才能无所伤无所惧。恐怕曾国藩也没有想到,他的子孙到是真的做到了,曾家代代出人才,家繁叶茂。而曾国藩的美名在他死后也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众多后人的偶像和榜样。泉下有知,曾大人也该甚为欣慰了。


读曾国藩有感 (菁华9篇)(扩展2)

——读《养花》有感 (菁华9篇)

读《养花》有感1

  我读一篇文章,名字叫《养花》。从这篇文章中我明白了养花的过程中,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劳动筋骨,又增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我想:从小我们就得热爱劳动的好*惯,否则什么事都做不成。

  《养花》作者老舍说:“一来一去,我摸着一些门道:有的喜阴,就别放在太阳地里;有的.喜干,就别多浇水。”这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不光是养花遵循科学规律,做任何事都是如此,都不能违背容观规律;根据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区别对待,这一点我是深刻体会的。就想做数学题一样,归一应用题就用归一的思路来解……否则就像《堰苗助长》寓言里的农夫,因为心急麦苗长不快,就把他们拔出一大截,还自以为是帮助麦苗生长,农夫违反了植物生长规律所以麦苗都枯死了。

  读到看着友人拿走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特别高兴特别喜欢,这句话,我体会到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并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还把自己的成果与别人分享,这正是老舍爷爷的高尚之处。

  俗话说的好:“不劳动,金山被吃空。”所以有劳动才能创造愉快,只有劳动才能创造财富。

读《养花》有感2

  老舍先生的散文《养花》写的情真意切。散文一开始,老舍先生就是明确地告诉我们:“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

  在养花的过程中,老舍先生的“喜”是爱,“忧”是爱,“笑”是爱,“泪”还是爱。花长得旺了他高兴,花开放了他更高兴。一夜之间花在院子里,花枝被大风吹断了,他感到难过,心里疼得慌,眼里流下泪水。

  他是个文学家,一有空就管理他养的花。是爱的动力使他坚持不懈,并享受到“有花有果”,“有香有色”的乐趣。

  这篇文章,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性。我认为:如果一个人对某事物充满了爱的感情,那么这种爱就是追求的动力,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面临多么大的阻力,也要持之一恒,追求到底。

  有一个同学,*常好贪玩,对读书不感兴趣,玩起来就忘掉一切,因此学*成绩始终稀松*常。尤其是作文,总是干巴巴的那几句话。后来,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懂得知识的重要,对书产生了感情,爱读书,爱思考,爱作文,学*成绩、作文水*有了提高。

  老舍先生爱养花,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鲜花飘香,我们爱读书,用勤奋的大脑换来了优异的成绩。爱不正是换来成绩的动力吗?

  爱就是动力。爱养花,花才开得鲜艳;爱知识,才认真读书;爱工作,工作才有成就。因为爱是我们扬起的帆,荡起的桨,是使我们到达成功彼岸的必经之路。

读《养花》有感3

  今天,我阅读了著名文学家老舍的文章《养花》。这篇文章写了老舍先生通过自己的养花实践,体会到了养花的乐趣,悟出了真理。读了这篇文章,我的感触很深。“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这看似一句很普通的话,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劳动是人的本能,生活的快乐来自劳动的硕果,想不劳而获,必将自食其果。就拿我的同桌来说吧,上课时不认真听,总是抄别人的作业;*时玩得很痛快,考试时却对着试卷发呆。结果,成绩总是“挂红灯“,被大家公认为“差生”。由此可见,想不劳而获的结果必定是自食其果。“我只把养花当作生活的乐趣,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

  这句话我更有体会。一般人认为,养花就要养好花,养花的目的就是为了看到娇艳的花儿。而老舍却不这样认为。“只要开花,我就高兴。”这句话更是体现了老舍对花的喜爱之情。老舍从不养奇花异草,他专养那些好种易活的花草。我的奶奶也非常爱花。她家种了许多花,但没有名贵花草。我也十分喜欢这些花草。它们有的开得小,有的开得大,有的颜色鲜艳,有的颜色浅。尽管如此,每当我闻到那一阵阵香味,还是非常高兴。我对花是这样感兴趣,我的奶奶更是如此。每天早晨起来,奶奶总是要给花浇水;每天傍晚,奶奶总是要看看花,这儿闻闻,摸摸。我们全家真正把养花当成一种乐趣。“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这是老舍在劳动中尝到的乐趣。这种乐趣我们不也能感受到吗?

读《养花》有感4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养花》,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写的,它使我受益匪浅。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老舍先生养花的过程和感受。

  “不劳动,连棵花儿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从古代雄伟的万里长城,到如今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哪一样不是通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地来的呢?不劳动,想获得成果,那只能是空想!

  我又继续往下看,这时一个句子又使我陷入了沉思:“花儿分根了,一棵分为数棵,就赠给朋友们一些,看着友人拿走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自然特别喜欢。”我也品尝过劳动的甜蜜。

  那是一年春天,我从水沟边挖了几棵翠绿的小草,养在花盆里,每天我都按时给它浇一些水,施一点肥。在我的培育下,这些小草越长越壮。一天,表弟来我家,发现了这些小草,嚷嚷着让我送给他,我爽快地答应了。因为,自己的劳动果实,要分享才能品尝出甜蜜。

  只有尝尽苦,辣,酸,咸的滋味之后,才会获得甘甜的果实。我认为这就是劳动的含义。

读《养花》有感5

  今天,我读了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文章--《养花》,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所以读得特别认真。这篇文章,每个字之间都充满了老舍先生养花时的乐趣,我读了之后,觉得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养花的乐趣。

  老舍先生在养花的过程中,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特别是遇上狂风暴雨,就得全家出动抢救花草,轻常弄的腰醒背疼,但老舍先生却觉得“这多么有意义呀!”从而体会到了“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的真理。以前,我在家是个什么活也不干,一放学就看电视,不会帮助别人的人。自从学了《养花》一文,老舍先生的言行使我深受启发:只有劳动,才会有收获,生活才能过的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于是,我一放学就帮妈妈干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活,我再也不是以前那一个放学就看电视的人了。有时我虽然很累,但心里却有一种用语言无法表达出来的快乐。妈妈还时不时地夸我是个爱干活的好孩子呢,我听了,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

  老舍先生在《养花》这篇文章中还讲道:“看着友人拿走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自然喜欢。”这一句讲的一点都不假,我深有其感,收藏是我的业余受好,在我的抽屉里收藏了许多各种各样、形态各异、千奇百怪的东西,亲戚朋友来我家的时候,临走时,我送了一些给他们,与他们共同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感到别有一番乐趣。

  读了《养花》一文,我沉思着,要想把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要付出辛苦的劳动,因为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出美好生活。

读《养花》有感6

  《 养花》这篇文章,作者通过自己的养花的实践,亲身体会到了养花的乐趣。我学了这篇文章,不仅了解了一些养花的“门道”,而且懂得了生活中的乐趣。

  没想到养花也要很大的学问,正如作者从文章中明白的“门道”:有的喜干,就别多浇水,有的喜阴,就别放在太阳里面,”作者摸着这些“门道”将花草养活了。而且三年五载老活。*时,我否没有分别,可是一味的浇水。当然,有的开出了绚丽的花朵。有的则只长出叶子,却没有开花。有的,干脆什么出没长。读了这篇课文后,我还懂得了养花的一些知识。

  作者从养花中得到了一些知识和乐趣。也总结出了一个道理---“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是啊!劳动创造了一切,我也有所体会。记得,我第一次做面条,热水,放面,放盐……,载妈妈的一声声口令下,忙得我手忙脚乱,不亦乐乎。终于,面做好了,自己吃着香喷喷的面,别提有多高兴,劳动是快乐的,劳动创造了一切。让我们做个爱劳动的我吧!

读《养花》有感7

  最*我学了一篇老舍的文章,题目是:养花。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老舍先生爱花,所以也爱养花。他只养些好种易活的花。他在养花的过程中也学会了一些养花的技巧。还有老舍先生养花的乐趣、享受劳动成果的乐趣还有一些养花中的伤心事。最后,文章还有这么一段话: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即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学了这篇文章,我感觉这篇文章读过去不但语句通顺,而且还蕴藏这人生的哲理。文章的最后一段: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即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这段话不但说了养花的乐趣,而且还说了老舍先生对人生的看法。我也懂得了:人生不一定都完全是完美的。有时我们会遇到伤心事,有时我们会有开心的事。不论有什么事,我们应该笑着去面对,笑着面对人生的酸、甜、苦、辣。人生的各种事可能都是对我们的磨练,让我们学会怎样去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让我们学会怎样去面对伤心的事。

  笑对人生,笑这面对人生的酸、甜、苦、辣,也许是最好的!

读《养花》有感8

  今天,我随手翻了一本课外书,其中《养花》这篇文章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细细地读着,体味着,感受很深。

  老舍爷爷在这篇文章中写道:“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这句话让我震动。确实如此,只有喜爱,才会有兴趣,不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我从小就在爸爸读科学家的故事熏陶中成长的,听到他们爱看书从中获得知识时,我也爱上了书,这浓郁的书香令我陶醉。瞧!在我的抽屉里、书柜中,大大小小的全是书,什么《儿童文学》、《故事与智力测试》、《西游记》------如果凑在一起都可以开个小书店了。这是爸爸对我的爱,这是现在生活给我的幸福,我就更加想读书,想以书去知恩、感恩。于是每天一有空,我总要拿出几本书来看看,有时还会连续看了几个钟头,时常是看得如痴如醉,整个身心都沐浴在这醉人的书香里,连家里人叫自己吃饭也听不见。“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当我读到这句时,不禁陷入了沉思:学*和养花不是一样的吗?上学期期末考试后,那些*时刻苦努力学*的同学都取得了令自己满意的好成绩;而那些学*不认真、偷懒耍滑的同学,到头来却害了自己——好分数与他们无缘。

  我想说,同学们感恩我们生在幸福的社会,努力学*,做祖国有用之人。这是我从书中感受到的!

读《养花》有感9

  我读了《养花》这篇文章,不仅知道作者把养花当作一个乐趣,而且明白了只有劳动,才有收获的道理。

  《养花》这篇文章一层一层讲的很清楚:先提出“我的天天照管他们,好像朋友似的关切它们。”可以看出,老舍非常喜爱养花。因此,老舍每天都要精心地照顾这些花儿。接着用“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会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和“花草养活了而且三年五载若活着开花,多么有意思呀。”说明老舍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乐趣,并且在工作时候总是“歇一会儿就到院子里浇浇这颗,搬搬那盆,如此循环,让脑力和体力得到适当的调节,有益于身心。”可以看出老舍在劳动中得到了益处。

  老舍还在文中说:“不劳动,连盆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说得多好呀!的确,放学后,只有劳动,经过努力,才有丰硕的成果。譬如我的作文,之所以有进步,就是我利用一切时间广泛阅读。放学后,周日的下午在学校图书室一呆就是一两个小时。积累了素材,积累了优美的词句探讨了写作技巧,在老师的辅导下多次在校作文大赛中获奖。

  还有,老舍先生总结体会时说:“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是的,在学*中能走上领奖台是我牺牲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的佳绩,在运动场上能冲锋在前,是我肯流血磨皮的结果。在生活上能自立自强是坚韧不拔的精神的鼓舞了我的收获……是的,乐趣靠自我!乐趣靠奋斗!乐趣靠自勉!


读曾国藩有感 (菁华9篇)(扩展3)

——读《灯光》有感 (菁华9篇)

读《灯光》有感1

  今天我在老师的指导下的了《灯光》这篇课文,郝副营长的那种精神使我非常感动。

  这篇课文以灯光为线索,通过郝副营长给后续部队照亮前进的道路而英勇牺牲的,赞扬了革命烈士为了理想,为了下一代的幸福勇于献身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革命烈士的高度赞扬和纪念。当我读到“听说一按电钮,那玩意儿就亮了很亮很亮……。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的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未来的憧憬里。”的时候,我感觉到郝副营长是一心要孩子们在光亮的灯光下学*,就算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也使我明白,我们之所以可以在那么亮的灯光下学*,是革命烈士拼命战斗,用性命换取回来的,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这些用生命换回来的`幸福。

  又当我读到“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地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可是,火光暴露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的时候,郝副营长那种勇于牺牲的精神更加使我感到我们的幸福是多么来之不以的。郝副营长的更是牺牲了自己,夺得了战斗的胜利,换得人民的幸福。

  读了这篇文章,我的收获也不少啊,也使我知道了革命者的精神,如果没有他们,*也没有今天,所以我要尊敬他们。

读《灯光》有感2

  “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该有多好啊!”课文《灯光》郝副营长正是靠着这样美好的憧憬,这样崇高的理想,勇往直前的。

  是啊,理想是人生导航的灯塔,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可是,我们当中又有多少人有自己远大的梦想呢?只不过是整天吊儿郎当地假装看书,只不过无奈于父母和老师的逼迫“用功”读书。但是他们的.心有多少是放在学*上的呢?哪怕是一丁点,肉眼看不到的一丁点灰尘那样?不学*,哪有梦想可言?

  就在前不久,我与梦想就是水火不容。上一秒刚上课,下一秒我就期盼下课。感觉每一天都是煎熬,度日如年。放假了,也只顾着玩,早把老师的话语抛却在脑后。难道我就这样一直消沉下去吗?猛然间,我又想起了郝副营长的那句话“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该有多好啊!”顿时觉得自己羞愧不已,我掩着面叹息,叹息自己虚掷光阴,没有学*。就像时光给了我一个耳光一样,我瞬间清醒了:为了我忘却一时的梦想,我应该努力了。是啊,我们最等不起的就是时间,最挥霍不起的也是时间。时间匆匆,一转眼,四千多日子从我的手中溜走。无论是否拥有过欢笑、还是悲伤,那都已经过去,成为永恒的记忆不再重要。

  现在,在我面前的一切都是新的。新的一学期已经开始了,新的生命也在破土而出,让我们化身成为一个个勇士,带着自信、带着勇气、带着希望向目标进军吧!让我们在星光中追逐彩虹,永远不停,用青春拼搏一段无悔传说!

读《灯光》有感3

  读完这篇文章,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久久地沉浸在故事情景中。郝副营长为了照亮队伍前进的方向,为了照亮新*前进的道路,竟不惜让敌人用机枪反复扫射自己。正是有了像郝副营长这样为了他人幸福,宁可牺牲自己的烈士们,我们的祖国才能脱离苦难,变成如今的新面貌,他们用生命之光换来了我们现在灯光下和*安宁的幸福生活。多么可亲可敬、可歌可泣的先烈们啊!他们这种点燃自己,照亮后人的献身精神,永远值得我们缅怀,永远值得我们学*。

读《灯光》有感4

  大半个学期过去了,在书本上,我们已经学会了不少发人深省的课文。我觉得《灯光》这篇课文是最令人感动的,虽然它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是却让我感触很大,让我想到了许多。

  电灯是和*年代生活中的普通物品,然而,在战争年代,它却是美好生活的象征。本文是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在**战争时期一次围歼战就要打响的时候,郝副营长借着火柴微弱的亮光看一副孩子在电灯下读书的插图,陷入无限憧憬。战争打响之后,后续部队与突击连失去了联系,郝副营长点燃那本书,用火光照亮了后续部队前进的道路。战斗胜利了,郝副营长却牺牲了。

  年轻的郝副营长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孩子们能在明亮的灯光下学*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个故事可歌可泣,这种精神永垂不朽。

  可是,现在的'孩子知道吗?别的人我不知道,就拿我们班的来说。每天回去,我都能看到部分男同学在追逐打闹,女同学在聊天,等到要交作业的时候,就问人借来抄。上课也要说话,老师说就顶嘴。明明已经学过这篇课文了,为什么就不能认真学*呢?我们如此幸福地坐在灯光下学*,一定要牢记过去,用拳拳爱国之心,告慰为今天的幸福生活付出宝贵生命的革命先辈们。

  今非昔比,*如今已没有那么多人是能为革命作出牺牲的了。所以,我们应该努力认真地学*,将来做一个爱国的人,为祖国作出牺牲。像郝副营长那样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幸福的生活。

读《灯光》有感5

  这几天整理旧书,重温了巴金的《爱尔克的灯光》,阅读着巴金的文字,我仿佛陪着孤独的巴金,一起彷徨在那黑暗而狭长的小巷,浑噩的灯光下,与他一样拖动着长长的身影。一样踟躇着沉沉的步履,一样挥洒着冷冷泪行。不同的是,他是失去姐姐的兄弟。而我……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哈立希岛上有个叫爱尔克的姐姐,每夜每夜都在自己的窗前燃着一盏灯。因为她有一个在海上航行的兄弟,她怕他那远航的兄弟找不到回家的方向。她要用自己燃亮的灯光给她航海的兄弟指路,指出一条回家的路。她每天都在等,每天都在盼。可是一直等到死,那可怜的姐姐也没有等回自己的兄弟,最终带着无尽的失望走进了坟墓。

  我不知道等待一个人到底需要多么漫长的时光;我不知道我窗前的灯光是否已经足够明亮;我不知道我远行的他是否还知道回家的路;我不知道他是否知道我仍然在等待,等待他来与我牵手的时光。

  只是夜夜执着地点燃一盏心的灯火,等待,等待他的归来。

  我也不知道这世界上是否还有一盏灯为我特意燃亮,但我清清楚楚地知道,在这灯火通明的城市,一盏灯光已失去光芒。

  望着天上的星星,我经常在想,究竟哪一颗是由他幻化而成?我执意要找到属于我的那一颗,却发现自己在灿烂的星河中逐渐迷失了方向。

  记得第一次读《爱尔克的灯光》,我为爱尔克流了泪。再读,却不知自己到底为什么而流泪……

读《灯光》有感6

  今天我们能在灯光下尽情的学*使用战士们的一滴滴鲜血换来的。今天我们能尽情的干自己想做的事情是用战士们在战场上视死如归的勇敢心态换来的。在今天,灯光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灯光》是讲述了我们今天的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应该要好好珍惜……

  《灯光》这篇课文讲了郝副营长在牺牲的前一秒是点燃了他憧憬的灯光的书,为战友照亮了前进的路。但自己被敌人发现,壮烈牺牲了。

  那本书上画的是一个小孩在电灯下专心的读书。郝副营长不禁憧憬道:“多好啊!”。他也想让我们祖国的每一个孩子过上这种生活。从“多好啊!”这短短的一句话中却饱含着深深的情感的羡慕让人体会到郝副营长对革命事业胜利的信心。因为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的发达,这样才能给孩子们过上有电灯的生活。

  而在最后的危急关头把那本书点燃了,用自己的鲜血换来了团队的胜利,让人忍不住为这位可歌可泣的战友致敬了。

  这篇课文是我们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要好好珍惜这“希望之光”!

读《灯光》有感7

  小巧玲珑的灯光能发出柔和的光线,我在灯下一遍又一遍读着《灯光》这篇课文。

  《灯光》里写的是一位著名的战斗英雄,虽然只有22岁,却已经打过不少仗了。为了让祖国的下一代能在灯光学*,那次战斗中,他划着了火柴,点燃了书。燃着的书本发出微弱的光,为黑暗中的后续部队找到了突破口。敌人被消灭了,而郝副营长却因火光暴露了自己,英勇牺牲了。

  读着读着,我被郝副营长的英勇事迹所感动,心情久久不能*静,今天我们在在明亮的灯光下学*,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是千千万万个像郝副营长一样的革命先烈,用年轻的生命换来的,然而有时候,我们却没有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有的人做事半途而废,有的人现在开始不上学,不读书。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这甜如蜜的幸福生活是当年的革命志士用鲜血换去的。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努力学*,让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看着桌子上小巧玲珑的灯,我又想起了郝副营长,又想起了那微弱的灯光……

读《灯光》有感8

  这个学期我们学了《灯光》一课,读了以后我百感交集,我心里十分感动,让我想起了用鲜血换来我们辛福生活的先烈们。

  课文记叙了在****战争时期,一次围歼战就要打响的时候,郝副营长借着微弱的灯光,看一副一个孩子在灯光下读书的插图,陷入无限憧憬。战争打响的时候,后续部队与突击连失去联系,郝副营长点燃那本书,用火光照亮了部队前进的道路,战争胜利了,郝副营长却牺牲了。郝副营长用生命换来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而他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战争胜利以后,能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一盏明亮的灯,让他们在灯下好好学*,长大后报效祖国。

  而如今,我们都拥有一盏明亮的灯,我们都拥有一盏灯,我们一定要好好学*,长大后报效祖国,让他们没有白白牺牲。今天的辛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今天,我们能幸福地坐在灯下学*,一定不要忘掉过去,要用拳拳爱国之心,告慰为今天幸福付出宝贵生命地先烈们!

读《灯光》有感9

  郝副营长为了能使后代千万万万的人使用上电灯,本身却捐躯了。他是何等盼望看电灯一眼啊!但为了*的成功,为了人民能过上好日子,他却掉臂自身安全,用生命照亮了*进步的门路。“真巨大呀!”我不但这样说着。

  电灯,这个词对于见过太多新颖玩意儿的二十一世纪的新人类,是何等*常,甚至是何等微不足道啊!但在当时那个战乱纷飞的年月,能看上一眼电灯都成了布衣百姓心中最大的愿望,可见,当时的条件…… 实在,不光郝副营长具有舍己为人的精神,狼牙山五壮士也是这样。他们为了让敌军不发明*部队,于是就将他们引上山崖,末了在弹药枪绝的时间跳下山崖。铁路游击队 读后感

  我掩卷沉思,原来这幸福生存是这么来之不易呀!我们如今这甜如蜜的好生存是当年的*志士用鲜血换来的。因而,我们就更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生存,努力学*科学文明知识,将来长大后,做一名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读后,我心潮汹涌,郝副营长为了战斗的成功,为了后代能在灯光放学*,为了人民能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他捐躯了本身。但盼望用上电灯的他,却连电灯都没有来得及见上一眼。由此想到,我们如今的幸福生存来之不易,它是由有数前辈用生命换来的,没有他们的抛头颅,洒热血,我们本日的幸福生存从何而来,*是*前辈用鲜血染红的。总之,本日的统统的统统,我们都要感射英勇的*先烈。灯光读后感银河铁道之夜读后感

  当我看到《灯光》这个标题时,我十分地不明白,灯光,随处都有,很*凡呀,围绕灯光有什么好写的呢?我带着满脑筋的问号往下读。

  噢,原来作者是回忆本身当随军记者时产生在一场围歼战中的一个动人故事,在一次围歼战之前,郝副营长看见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个小孩子在明亮的灯光下全神贯注地学*,看完。他的脑筋满是电灯的等待与未来的憧憬,但他却在这次围歼战中,为了给部队,而扑灭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但却袒露了他本身,他就这样捐躯了。灯光读后感

  读后,我心潮汹涌,郝副营长为了战斗的成功,为了后代能在灯光放学*,为了人民能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他捐躯了本身。但盼望用上电灯的他,却连电灯都没有来得及见上一眼。


读曾国藩有感 (菁华9篇)(扩展4)

——读《飘》有感 (菁华9篇)

读《飘》有感1

  天生丽质却任性虚伪,精明能干却冷酷无情,不安现状却不折手段,坚强自信却贪婪自私,不屈不挠却卑鄙阴险,渴望爱情却追求实际,毋庸置疑,玛格丽特的《飘》中的斯佳丽是一个不完美的人。但当她站在浓雾弥漫的院中时,我却看到了她的美,那种不同于外表光鲜亮丽的美。''无论如何,明天又是另外一天。''唤起了我灵魂深处的坚强。

  思佳丽,这一在美国动荡年代所诞生的出色的人物,她的优秀个性散发出无穷的光芒。她勇敢坚强,乐观向上,对生活顽强抗争,从不屈服。她处事雷厉风行,精明能干。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她对爱情的执着。她所拥有天使般的脸蛋和魔鬼般的身材——用修饰*古代美女的话那就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使得多少青年男子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然而她对这些毫不在乎,她对爱情疯狂的执着。但是出于无奈,她分别嫁给了两个自己不喜欢的人。当再一次见到她钟爱的艾希礼时,依然像少女般疯狂地爱着他,不顾一切的向他倾诉钟情。这让我想到了*封建时代的女子对爱情忠贞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以《孔雀东南飞》为例,一对男女要表现对爱的忠贞就要结为连理枝,他们的爱情是与婚姻紧密相连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当他们的爱情遭受别人的破坏时,为了表现对爱的执着,他们只有“自挂东南枝”了。然而思佳丽却不一样,在她的爱情观中,爱情与婚姻是可以分离的,或者说是一种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分离。她不在乎彼此都有的婚姻,抛开一切大胆的去爱艾希礼,争取自己的幸福,她并未将爱情套上礼义,道德的枷锁,她的爱情永远是自由奔放的。这也许是东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吧。爱的本质是不因表达方式的变更而变化的。

  思佳丽的大半生又是为爱所迷惑的。因为迷惑而做了很多错事。知道最后她才发现,原来她一直钟爱的艾希礼并不爱她,也不曾象她所想的那般优秀。其实她爱的并不是艾希礼,而是自己内心的一个完美形象。艾希礼越是拒绝她,她心中的那个形象就越完善——这正应了*的一句老话: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而恰恰因为她错误的迷恋,才使她错了身边真正的幸福。这也给了我一个启示:人要学会明辨是非,不要让幸福从自己的指间溜走。

  值得欣慰的是,在思佳丽的爱情世界里没有什么是为之已晚的,当她彻底的失去艾希礼,失去女儿,丈夫瑞德也已离她而去之后,她才意识到原来她真正爱的人是瑞德,她于是抛开心灵上的创伤与悔恨,相信自己一定能挽回瑞德的心。“不管怎样,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呢!”如果许多人对爱情都能有这种乐观自信的态度,那么许多爱情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在品读《飘》的日子里,多少次我与之同喜、同闹、同悲、同笑。几许惆怅,几许欣喜,几许感慨,几许惊叹。掩卷息,留下的是强烈的震撼和一生的感动。

读《飘》有感2

  人性的弱点—读《飘》有感读后感寒假

  合上书页,脑海里还满是书中最后的场景,这已是我第二次读《飘》了,它带给我的感觉依旧是那么坚定与执着。

  《飘》这篇小说是玛格丽特米切尔短暂的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小说作品,米切尔以南北战争中的南方社会为背景,一号私家的三次婚姻为主线,描写了几对青年的爱慕纠葛,米切尔以他女性的细腻,精确地把握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成功的塑造了郝思嘉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小说的构思极富浪漫情调,人物和场景的描写细腻生动,语言优美生动,对白个性化,使得整部作品极具魅力。

  在《飘》中,我最钟爱的人物是郝思嘉。

  郝思嘉是位难得一见的女性,她聪明机智,慎重,有野心,又有远见,可同时她又太不可思议,为了农场可以与自己不爱的人结婚,可见她有多么大的勇气,又或者说战争是多么的残忍。

  倔强的郝思嘉是美国战后精神的象征,面对被战火毁掉的家园,她坚定不屈,毫不妥协;面对亲人的死亡,她擦干眼泪,努力振作;面对爱人的离去,她毫不气妥,重头再来,她爱土地,并向土地一样承受苦难,饱含激情。

  郝思嘉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再苦难中蜕变,在苦难中成长的过程,让每一个读者为之震撼,为之感动,但不会为之流泪,只因为郝思嘉的精神在鼓舞着我们,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坚强。

  同时,郝思嘉还告诉我们:对于你所爱的事物,要勇敢的去追求,哪怕结果是失败,也不能放弃对生活的希望,而要更加热爱生活。

  我一直在猜测米切尔为什么要把书名命名为《飘》,或许是这部小说中的人物的生活太过动乱,又或许是几段感情的虚无缥缈吧,总而言之,《飘》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小说作品。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现在的*。

  在新*成立以后,经济迅速发展,到现在我们这一代,有太多的富二代。父母亲过于宠爱,孩子从小泡在蜜罐里,缺乏独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凡事依靠父母,都按照父母给铺好的路一步一步走向未来,很难想象,假如有一天那我们的父母都不见了,那我们,那这个社会,将会是什么样子。

  著名作家刘冬阳在他十四岁那年的暑假,不带分文,独自一人从江苏南京直奔湖南老家。因为此前他看过一篇报道,中外少年在一次夏令营的较量中,*孩子垮了。他说:“我想证明*孩子不全这样!”

  为什么美国是世界第一大国而*不是?这不仅仅归咎于两国的教育方式,,更归咎与人们心中的信念,和所具有的精神。

  美国精神有自强不信等,也许你会说,自强不息也是*精神啊,但是,*人民有百分之几做到了真正自强不息?美国落实到行动上,*只是说说而已。

  *不少想者,不少说客,只是做的还需坚强。

  这就是*人的弱点所在。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人向郝思嘉那样,那*就不应该站在世界第二这个位置。

  *要与时俱进的不仅仅是科技,还有思想与精神。这才是*所缺乏的,所需要的。

  好了,写到这里再写下去也无意,你无意看,我无意写,想了很久的文题,最后决定用周国*那本书的书名——《人性的弱点》。

  就此搁笔。

读《飘》有感3

  《飘》是美国作家米切尔写的一本经典小说。整部小说以女主人公郝思嘉为线索,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以郝思嘉的三次婚姻为主线,描写郝思嘉和白瑞德那段壮美动人、几度悲欢离合的爱情。

  其实《飘》我早在小学读过,但当时读了点便读不下去了。最*重新翻开这本名著,一口气就读完了。合上书,思维还沉浸在故事情节里,不能自拔。然而我感触最深的,是小说中每个人物鲜明的性格。

  先说郝思嘉,有人说她是个好人,也有人说她是个坏人。但我认为,郝思嘉不能用单纯的好坏来评价,她不是单纯的好人,也不是绝对的坏蛋,在她身上,善恶是那样的模糊而混沌,又是那样的对立而统一,然而却是那样的真实!她坚强不屈,从亚特兰大逃回塔拉,面对荒芜的庄园,精神失常的父亲,生病的妹妹和已故的母亲,她是那么悲痛无助,但她并没有像父亲一样一蹶不起,而是理智地、有组织地安排黑奴工作,甚至亲自下田摘棉花,一双纤纤玉手因劳作而变得粗糙不堪,从娇小姐成长锤炼成为一个坚强到几乎残忍的女人,她经历了多少苦难啊!她有个性,敢作敢当,适应能力强,有人说“她的成功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可是在那个战争刚结束的混乱年代,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如果不学会残忍,就别想在那个残忍的年代生活下来。她是一个一旦决定了要做的事就义无返顾的女人,她不关心别人的想法,活的就是她自己!而且她是那样热切的爱着故乡的那片红土!她是有缺点,比如爱慕虚荣、争强好胜,但这使她更真实。她是如此漂亮又个性鲜明,如男人般聪明,思路清晰,完全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坚强和果断得几乎不像个女人。正是她这种性格深深地震撼了我。

  接着是媚兰,正如白瑞德的评价:“她是我所认识的唯一完美的好人,一个非常伟大的女性!”她与郝思嘉的母亲是如此相似,一样善良、温柔似水,仿佛是一个天使。刚开始我以为她是那种胆小、随叫随从、唯唯诺诺的小女人。但是我错了,她也是一个勇敢正直的人,但与郝思嘉张扬的个性相比,她相对含蓄许多,郝思嘉是真实得虚幻,而她是虚幻得真实。

  再说白瑞德,如同他本人所说,他和郝思嘉是同一类人。他们的性格都是如此顽强,如同风中的小草,有一种韧性,百折不挠。他是一个时髦又非常真实、真性情的人,敢作敢为从不后悔,痛恨别人对他说谎话,对别人的不屑从不寄放于心,还有对爱的那份执着,一旦认定了就毫无顾忌。他最后的结局是我不愿看到的,但对他也许是一种很好的解脱吧!

  最后是阿希礼,阿希礼是一个只生活在过去、活在十二橡树旧的美好生活里的人,十二橡树的消失,使他不敢面对现实的残酷,没有追求新生活的勇气,甘心去被生活所淘汰,去找阴影和梦境,十足的一个懦夫!有人同情他,但我认为他不值得让人同情他,一个自愿躲在过去、不敢也不想面对现实的人,不值得让人同情。

  还有许多人物:嬷嬷、卡琳、查理……他们的形象、性格,如天上的星星,永远被铭记在每个读者的心中……

读《飘》有感4

  《飘》讲述了一个美丽而又坚强的女孩——郝思嘉,在经历了痛苦、战争和三次破裂的婚姻后,她终于明白了爱的真谛,但这时,她的亲人、爱人以及朋友已经离开了她,她决心一定要把爱人找回来……

  书中的女主角——思嘉是一位美丽、骄傲、坚强而又勇敢的女孩,她为了让情敌们眼红、嫉妒,便嫁给了一个自己不爱的男人。接着她为了拯救自己从小居住的庄园,甘愿嫁给了一个有钱的丑老头。后来,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真爱,但却不懂得珍惜,直到这份爱离她远去,她才豁然省悟。思嘉本是个花钱如流水的任性小姑娘,但是她在经历了母亲的死、父亲的精神失常、躲避战争的痛苦生活和炎炎夏日辛苦的劳作等一系列无法言喻的灾难后,她成熟了,长大了,早已不再是那个娇生惯养的大小姐了。她像母亲一样,可以把家事管理的井井有条。她爱自己所生活的这片红土地,她和土地一起饱受苦难,富有激情。在她身上到处都透漏出一种不服输,坚定不屈的精神,使得每个人都不得不对她刮目相看。

  瑞德是一位成熟、稳重的绅士,他一直在暗中悄悄保护着思嘉。为了思嘉,他在疯狂的战争中舍命偷走了一匹马儿;为了思嘉,他尽最大的努力让她感到快乐、幸福;为了思嘉,他总是想方设法的挣更多的金钱来满足她的愿望。但是,幸福在一次接一次的意外中,一点一点的流逝而去,直到女儿邦妮的死亡才让瑞德明白,自己对思嘉的爱在岁月中早已消磨殆尽,尽管他以前是那么的疯狂,但爱情却把他折磨的筋疲力尽,苦不堪言。

  《飘》塑造了思嘉这样一个美丽、坚强的女人,她默默忍受着一切辛酸与痛楚。她是一个女人,却坚强到了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地步,而她的美丽也在坚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飘》是一部令人倾倒的小说。我们远不知道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还隐藏着一个如此美妙的故事。翻翻看吧,也许我们会收获到不少宝贵的真情呢!

读《飘》有感5

  《飘》,我已经不是第一次读了。这本被誉为“人生四书之首”的著作,我每次看了之后,心头总会涌起不同的感想。

  《飘》的历史背景正值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主人公郝思嘉出生于南方一富有家庭,家中有许多黑奴。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把她的性格描写得十分细腻——“她的教育很粗浅,至于跳舞,那是全区里没有哪一个女子能够像她那样风度翩跹的。”正是这么一个娇生惯养的小姐,残酷的战争让她失去一切——黑人被**了,母亲害病死了,父亲神智糊涂了,财产消失殆尽,没有吃的,没有穿的。面对这残酷的现实,她没有自甘堕落,而是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这失去的一切,她坚信世上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双手更强有力了!父亲爱尔兰人的血液在她身上沸腾。郝思嘉什么都干了!她亲自下农田干活,去学做生意,以前从未想过的一切,在她身上都出现了。

  最终,她闯出了一片天,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女商人。我时常疑惑她是怎么做到的?年幼的时候想不通,现在明白了:生的欲望赛过了所有的东西!战乱,把郝思嘉身上深藏的潜力和毅力激发出来,迸发无穷的力量。我不禁深深感叹:人的内在力竟如此强大,足以战胜一切!这本书也让我知道:女性不比男性差,只要敢与残酷的现实抗争,就会活得精彩!

  认准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实现目标。不轻言放弃,目标会把你带到成功的身边!

读《飘》有感6

  大学时就读过美国著名女作家米切尔的《飘》,如今又重温一遍,由衷感觉觉到亲切。“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这是一种面对困难永不放弃,对于一切都充满希望的境界。这是斯佳丽最后说的一句话,也是文章的最后一句结尾,斯佳丽是著名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所写《飘》里面的女主角。她是一位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女人。为了爱情,她可以突破传统的观念;为了亲情,她勇敢在逆境中重生;为了友情;她能够不惧任何困难。她的一生风光无限,却也有些悲伤的情节。

  她的爱情生活丰富多彩。她一生嫁了三次,却都没有完美的结局。艾西利是她一直认为的白马王子,可是在当时的环境下,艾西利是一个非常遵守传统的人,也很具有绅士风度。斯佳丽曾多次像他表白,可他始终没有爱上斯佳丽,也许,他认为斯佳丽太美丽,太骄傲,使他不能驾驭。却要与另一个女人(梅勒妮)结婚,梅勒妮倒是一个标准的妻子形象,至少在那个时代是这样认为的,她外表温柔娇小可人,让人总有一种冲动去保护她。这也是艾西利面对斯佳丽的美丽而一直没有背叛妻子的重要原因。同时,梅勒妮也是一位非常坚强、镇定、善良、善解人意的人,可亲可敬。面对北方军队的质问搜查,每一个人都不知所措,她却能够在危急的情况下,组织大家共同应对困难。在军官的大声吓唬声中,她表现得那样泰然自若。她的勇敢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不仅是她的勇敢,还有她对朋友的宽容。当她听到谣言说自己最好的朋友也就是斯佳丽和艾西利在外面玩暧昧时,她并没有责备他们,因为她相信丈夫的绅士风度,她也相信斯佳丽的为人。在梅勒妮的生日晚会上,每一个人都对斯佳丽投去鄙视憎恶的眼光,斯佳丽和艾西利面对她都很尴尬,她也没有借此大哭大闹,而是将两人拉在一起,打破了僵局。她知道,丈夫和他一样,把斯佳丽当作最好的朋友。也正是因为这种宽容,这种海纳百川的胸襟,让她守住了爱情,赢得了友情,获得了别人的尊敬。正如她死后,每一个人都那么伤心,巴特勒还甚至说梅勒妮是她这一生见过的真正勇敢地人,是他真正值得尊敬的人。那么在这部又名《乱世佳人》著作中,梅勒妮也算是其中一位佳人。

  再说斯佳丽听到艾西利和梅勒妮结婚时,她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她以为艾西利是爱着她的,却娶了一个自己不爱的女人作妻子。为了*衡她的心态,也可以说是她认为的一种报复艾西利,冲动之下她嫁给了梅勒妮的弟弟查尔斯,这样她也能更多的引得艾西利的注意,因为毕竟也算一家人,也可以时常见面。但是当时正值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查尔斯不得不去参军,却不幸染病死去。斯佳丽并没有因为丈夫的死而难过,却因为在守孝期间,穿着太素而生气,因为不能去参加舞会而伤心。随着故事的发展,南北战争也在激烈的进行中,斯佳丽当时正在亚特兰大照顾那些受伤的病人,在那里,她也体现出了一种对朋友不离不弃之情。战乱中,许多人都逃到另一个地方避难去了,可是,梅勒妮却在此时临产,身边在无其他人,斯佳丽本想随着大家一起逃离这烽火连天的城市。但是当她想到梅勒妮危险可怜的处境时,她留了下来,这其中也是由于她曾经答应艾西利照顾梅勒妮,为了实现承诺,她不得不这样做。对于她那样一个贵族小姐来讲,可以说是历尽千辛终于使梅勒妮*安生下了孩子。斯佳丽对于朋友这种大无畏精神,也体现了她佳人的气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这样做呢,在自己发达后不忘记故友的也许都少了,更何况在困境中,自保都难了,还会管别人的死活吗?

  当斯佳丽听到母亲病危的消息时,在巴特勒的帮助下,带着刚生完孩子的梅勒妮披荆斩棘终于回到了家,可生活在南方的斯佳丽的家桃瑞园,因为战争破坏而面目全非。母亲在照顾伤员时染病死去,父亲也变得神志不清,家中所有的钱财都被北方的军队搜走了,就只剩下一座空房子和两个仆人。斯佳丽在在悲痛过后,没有被困难打到,而是化悲痛为力量,带领着大家在逆境中重生。不管他们怎样节衣缩食,仍旧筹不到一大笔钱去支付高额的税收。为了撑起这个破碎的家,她又嫁给了自己妹妹苏安林的未婚夫弗兰克。可是好景不长,弗兰克在一次突击行动中死去。她又成了寡妇,还在还在服孝期间,她却答应嫁给巴特勒船长。她的这些举动,在那时人们的眼中都是不能接受的,但是,斯佳丽她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只要自己生活的开心就行。现在的我们,却很难做到这一点,虽然表面上说自己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实际上,在心里面把别人的评价当成了自己成功与否的标准。以至于在生活中,总是活得那么累,明明可以不用去改变的,可是,因为某某说不好,不得不改变;明明不需要加以修饰的,却因为某某说太朴素,不得不大修边幅。

  在这部著作中,最使我看好的也就是斯佳丽的第三次婚姻。她和巴特勒两人称得上叫作不是冤家不聚头,都有着骄傲的资本,斯佳丽因为美丽而骄傲,巴特勒则是因为自身的财产。虽然他也是一个风流的人,但是对于斯佳丽的爱,确是执着的。他苦苦的等待斯佳丽将艾西利忘记,在她经历了两次婚姻后,他以为斯佳丽已经把艾西利忘记了,而且他再也不能看到斯佳丽总是嫁给自己不喜欢的人。于是他们在一起了,因为巴特勒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赢得了她的芳心。可是他错了,因为斯佳丽仍然想着艾西利,把幸福拒之于门外,却去追求得不到的幸福。当斯佳丽最后明白自己一直爱的是巴特勒时,为时已晚,因为巴特勒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之下,心灰意冷,最终他选择了离开,所以最看好的一次婚姻也失败了。

  引人深思的是,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一切,不应当失去以后,才后悔为什么当初没有好好把握。不管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一切都不会从头再来,因为时间的年轮只会一直向前。

读《飘》有感7

  当我郑重地合上《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时,我的心灵被深深震撼了。28年,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一个不可思议的数字!而鲁滨逊正是凭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在这种与世隔绝的地方,顽强的活了下来。

  1659年9月30日,鲁滨逊在一次航海中遇到了可怕的风浪,轮船触礁,除了他之外无一人生还。鲁滨逊流落到了孤岛上,面对着这种凄凉的环境,没有食物,没有房屋,没有衣服,没有被救的希望,更没有人能陪自己聊天,眼前只有死,不是被野兽吞噬就是被活活饿死……但是正是在这种环境下,铸就了他坚强、独立的性格。他硬是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王国。

  鲁滨逊这种坚毅的性格让我深深敬佩。正因为有了这种坚强不屈的性格,他才能在这座荒岛上生存了28年。他开始在岛上开荒地,种植大麦和水稻、盖房子、养牲畜、做面包,并勇敢的救下了野人星期五……经过千辛万苦才回到祖国。

  读完这本书,我常常这样问自己:假如我是鲁滨逊,我会像他一样不自暴自弃,充分运用头脑和双手在荒岛上顽强的生存下来吗?这时我才反省起来。我常常意志不坚定,碰到一点点小挫折就放弃、就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我遇到船在暴风雨中失事时,我不可能像鲁滨逊那样接

  受种种困难与挫折,估计也只能对着大海哭泣吧。我们*惯了父母为我们创造的条件,像温室里的花朵,没有经历风雨,也没有经历过挫折,只会享受幸福富裕的生活,根本不懂得如何在困境中学会生存。我觉得我们应该学*鲁滨逊这种大无畏顽强进取的精神。学*他这种在逆境中坚毅的性格。

  鲁滨逊这种精神一直促使着我们向前,向前!

读《飘》有感8

  每秒钟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每个小时都是新的承诺,每个明天都是一个新的希望。

  美国米切尔曾写过一本著作《飘》,它揭示了许多生活的道理。故事的主人公叫斯嘉丽,谜一样的性格及身份,使她拥有了唾手可得的一切。然而,她却得不到阿希礼。听闻阿希礼将娶玫兰妮,斯嘉丽赌气嫁给了并不喜欢的人。随后,瑞特。巴特勒进入了她的生活,以“特有”的方式挖苦并关心她。之后,战争爆发,斯嘉丽揽下整个庄园的重任,独自面对一切危险,拼命努力保护自己的家园。只是,在瑞特离开之际,她才意识到,自己爱着的是瑞特,阿希礼不过是泡影。可惜,她醒悟得太晚了,瑞特早已决定离开。对此,斯嘉丽并不气馁,她始终坚信: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的确,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充满了未知的变数,带来了希望。也许,生活不会一帆风顺,也许,一个个困难正在前面等着你,但是,我们不可以,也绝不能放弃。有时候,仅仅是在你犹豫、退缩着的那几秒,一切就都变了。逃避是没有用的,我们要相信,只要坚持克服困难,美丽的明天照样会到来。世界是充满希望的,所有的努力都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回报。

  明天的希望光芒一直在眼前,我们要相信自己能握住它。

读《飘》有感9

  面对被战火毁掉的家园,她坚定不屈;面对亲人的死亡,他努力振作;面对爱人的离去,她毫不气馁她就是郝斯嘉丽,那个富有农场主的女儿、社会圈子里倔强高傲的美女郝斯嘉丽。

  《飘》以南北战争的南方社会为背景,以斯嘉丽的三次婚姻为主线,谱写了一部壮美动人的爱情史诗。

  起初我读这本书时,我认为斯嘉丽是个敢于追求的女子,后来看到她贪婪虚荣、为了钱不择手段时,我对她的好感荡然无存。当感情与金钱利益冲突时,她毅然选择了金钱,为此甚至把终生幸福当儿戏。但读到她用双手挽回农场,用斤斤计较赚来的钱换来自己与朋友们的生存时,我眼眶湿了。或许她的不择手段是不得已的权宜之计,都是为了生存。确实如此,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个弱女子根本无法养活一个大家庭,也保不住祖辈留下来的基业。她为了自己和朋友在社会中生存,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和幸福。不过正是因为她认为婚姻是一场交易,所以当真爱来临时,她没有珍惜,只顾追求那只会给她痛苦的卫希礼,只顾得利用白瑞德的爱作为自保和赚钱的工具。当她想要珍惜时,爱已不复存在。郝斯嘉丽用双手和婚姻换来了生存和财富,却丢失了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

  倔强的斯嘉丽是美国战后精神的象征。她爱土地,并像土地一样承受苦难,饱含激情这使我联想到了爱国两个字。《飘》中其实蕴含了美国那种自强不息、默默反抗的爱国精神。斯嘉丽的爱国精神是阴柔的,坚定不屈。而*的爱国精神则是阳刚的,体现的是像黄继光、董存瑞那样的勇于为国牺牲。若是我们既拥有*的爱国精神,又拥有美国的爱国精神,刚柔结合;在国家和谐的时候,做好自己的本分,不做社会的包袱;在国家困苦的时候,自强自爱,支持国家;在国家动乱时,试着帮助国家分忧,共同打击恶势力;在国家战乱时,全力打击敌人,做好国家的精神后盾那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昌盛繁荣、日渐强大!若是人人都如此爱国,那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来吧!让我们好好学*,长大报效祖国,成为一个同斯嘉丽一类的爱国之人!


读曾国藩有感 (菁华9篇)(扩展5)

——读雷锋有感 (菁华9篇)

读雷锋有感1

  《雷锋》这本书里把雷锋所做的好事都记录了下来。他是一位乐于助人、关心别人、无私奉献、爱学*的好战士。雷锋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小小年纪就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后,雷锋成长为一名光荣的*战士。在日常生活中,雷锋处处关心别人,对待同志就像对待亲兄弟一样。有一次,雷锋发现战友小周愁眉苦脸,就关心询问他:“家里出了什事?”小周说“没什么!”雷锋无意中得知原来是小周的父亲生病了。雷锋想:战友的困难,也就是自己的困难,他便把地址抄下来,把自己*时节省下来的钱寄到小周的家里。雷锋关心同志真是随时随地都表现出来。

  我读《雷锋》这本书后,发现我们班上也有许多小雷锋。有一天,我在家门口看见大学生哥哥、姐姐正在组织为贫困地区送温暖献爱心的活动。我想起了雷锋叔叔把自己*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200元钱寄给了灾区的人民。我要向雷锋叔叔学*。于是就立刻回家和妈妈一起把我穿小的,但还是完好无损的衣服清理出来,放入几个大袋子中。我便和妈妈一起提着袋子来到“爱心站”将衣物送到大哥哥、大姐姐的手中,他们对我说:“谢谢你对贫困地区小朋友的帮助,我们代表他们向你表示感谢!”这时我内心有一种自豪感,因为我能为贫困地区的小朋友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

  我要向雷锋叔叔学*,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争做二十一世纪的小雷锋!

读雷锋有感2

  有人说,雷锋,这位伟大的战士,用螺丝钉鼓励自己。他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他所做过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凡的',小小的,细微的,然而正是这无数的*凡构成了他的伟大,他将自己那些*凡的脚印,一个个清晰地刻在人们的心中。雷锋叔叔只是一个普通的汽车兵,而他却做出了不*凡的举动,好事做得不计其数。雷锋叔叔之所以这么伟大,是因为他把远大的理想和生活、工作中最细小的事情联系在一起,用革命的干劲深深地鼓舞着自己,用党的光芒照亮着自己。战友的棉裤破了,他不声不响地把棉裤补好;大嫂的车票丢了,雷锋主动用自己的津贴补车票;当战友家有困难的时候,他偷偷地以战友的名义寄钱......他常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就是说,不单单是补棉裤、寄钱......雷锋叔叔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是到处都可以闪光的。

  今天,我希望在此,倡导大家,学*雷锋的钉子精神。

读雷锋有感3

  寒假期间,我读了红色经典图书——《雷锋的故事》。读完后,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久久不能*静。

  雷锋的童年是在苦难中度过的,他从小就失去亲人,成了孤儿。他的爸爸是**本人打死的,爷爷是被地主逼死的,哥哥是被地主活活累死的、弟弟是饿死的妈妈是悬崖自尽的。他经常吃不饱,穿不暖,直到*人民***了他的家乡,他才有机会上学。刚上小学时,由于雷锋年龄大,基础差,为了赶上其他同学,他常常利用可以挤出来的点滴时间努力学*,可以想象,在当时的艰苦年代,作为孤儿的雷锋,寄居在邻居家上学,生活上遇到的困难一定很多很多,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里,他克服种种困难,决心好好学*,立志报效祖国……。

  想想雷锋叔叔的童年,再回过头看看我的童年。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我有疼我爱我的爸爸妈妈,住着舒适、漂亮的房子,穿着漂亮、时尚的名牌童装童鞋,一日三餐吃得饱吃得好,上得是最好的学校,教室宽敞明亮,教我们的是最好的老师,外出公交车、BRT、出租和私家小汽车方便着我们的外出,想学*课外知识,扩充视野,有舞蹈班、语言班、电子琴班……可以说雷锋叔叔是在苦水中泡大的,而我是在福水中淹过的福孩子。我是多么幸福和快乐了呀!此外,雷锋叔叔长大以后,还热心助人,敬敬业业……以实际行动来报效祖国。

  通过读这本书,使我认识深刻,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以雷锋叔叔为榜样,学*他的钉子精神,争分夺秒,从点滴做起,努力学*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要学*他吃苦耐劳,助人为乐,时刻想着人民的大,长大以后能成为有用的人才,争取以后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读雷锋有感4

  读完《雷锋》这本书,我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静。雷锋爷爷艰苦朴素的精神深深感动着我,从心底油然而生一股敬意。

  有一年夏天开运动会,许多人都排队买汽水,好不容易轮到雷锋,可他一抬头看见了送水的过来了,就毅然离开了队伍。

  想想我自己,*时不愿喝白开水,经常买对自己身体不好的饮料。我是一个小学生,可用起钱来却大手大脚,还经常买一些不该买没用的东西。我每次吃饭吃不完总是剩点,甚至成了*惯。想想节俭的雷锋,真是羞愧万分。

  雷锋有个节约箱,是一个破木箱,里面装的是他*时捡来的破铜烂铁,废牙膏皮。雷锋随时把别人扔掉的牙膏皮一个一个捡回来,攒多了卖给废品站。辽阳市洪水灾害,雷锋挺身而出把自己*时省吃俭用攒下的100元捐给了灾区,他深情的说:"人民公社就是我的家!"这情景真让人感动啊!

  这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联想到同学们一件件学雷锋热心助人的事迹。学校搞一对一帮助贫困山区的同学。同学们把自己的书、笔装在捐的书包里。班里印东西,要买花……同学们都争着去,利用休息时间,帮助"差生"补课,不让一个同学掉队,个个都想成为班集体做点好事。捡到钱包等贵重物品交给学校……

  雷锋爷爷虽然离开我们了,但他的精神永存,他活在千千万万个红领巾心中,活在全国人们心中,世世代代,永远流传。

  改革开发的今天,经济建设同样需要雷锋精神。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肩负着祖国未来建设的重任,更要学*、继承雷锋精神,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做一个有益于民族的人!

读雷锋有感5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每当我看到这句话,就会想到《雷锋》这本书,书上对雷锋短暂的一生进行了深刻的描述,使我深有感触。

  有一次,雷锋要回抚顺的部队去,在人流中,雷锋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雷锋感紧跑上去问那个大娘要去哪儿,原来大娘也要去抚顺,她要去看她的儿子。雷锋立刻接过大娘的包袱,搀扶着大娘一起上了火车。下车后,雷锋又送大娘回了家。大娘的儿子拉着雷锋的手,一再感谢……

  雷锋所做的好事真是数不胜数啊!

  面对英雄的高大形象,我又何等的渺小。是啊!人活着又岂能为自己呢!

  我想起以前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觉得惭愧不已。那是去年春天的一件事,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个不停。在密密的雨中,街上行人稀少,我也低着头往家跑。忽然,我撞在了一个人身上。我急忙抬头,只见那个人踉跄了一下,扶住了墙。“对不起,对不起!”我连忙道歉。

  在朦胧的雨中,我看见他中等个儿,瘦削的脸上一双木然的眼睛直直地对着前方。原来他是个盲人,我感到有些内疚,连忙说大伯:“我送您回去吧!”“小同学,太谢谢你了。”那个人连忙向我道谢。

  我搀扶着他,向前走着。忽然,我的脚被绊了一下,差点跌倒。我低头一看,原来是一块下水道的盖板移开了。我嚷着:“谁那么缺德!把盖板移开了又不盖上!”“大伯,您走这边,小心绊倒。”只见他迈了几步又站住了,蹲下去,一边说:“还会有人从这过的,不弄好,会绊倒的。”他小心翼翼地把下水道盖板盖好,他那沾满泥水的手在他那块洁白的手绢上擦着。我的眼睛温润了。

  是呀!一位盲人都会为别人着想,我们这些健康的人为何不为人着想呢?我们当代的小学生应该学*雷锋叔叔的那种为人民服务和大公无私的精神,好好学*本领,争取以后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读雷锋有感6

  读后《我敬佩的老雷锋》这篇文章,一幅老爷爷正在送信的画面出现在我面前。

  《我敬佩的老雷锋》主要写一位六十多岁的张爷爷一天到晚“闲不住”地做好事:扫院子、发报纸、传电话……,份内份外的事他都管。有一次小作者在帮老爷爷分报纸,张爷爷发现少了一份报纸,扔下手里的活就急匆匆地去邮局,找到了那份报纸。还有一次,传达室的电话铃响了,是找303号的张海冰。张爷爷一听连忙跑去张海冰他家,可张海冰不在,张爷爷就一直在传达室等,直到他回来了,张爷爷就把记有来电号码的纸条给了他。张爷爷真是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老雷锋。

  仔细想想,我们身边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在为人们默默地奉献。记得有一次,我一人坐公交车去外婆家,车上满满的都是人。车子停靠在一个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上公交车。这时,只见一个跟我差不多大的小女孩马上站起让位给老奶奶,并扶着老奶奶在座位上坐好。老奶奶连忙说:“谢谢你,孩子!”小女孩笑笑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事呀!”这件事深深地感动了我。

  我要向张爷爷、小女孩……学*,学*他们乐于助人的品质,学*他们争当活雷锋的精神。因为他们都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读雷锋有感7

  今天我读了《雷锋》这本书,他那先人后己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令我深受感动。书里写了关于雷锋的许多故事,真是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书中一个故事让我留下了眼泪。一九六零年初夏的一个星期天,雷锋肚子疼的厉害,他去医院后回来的路上经过工地时,见到工人们再给小学校盖大楼。雷锋不顾肚子疼痛,推起小车加入了运砖的行列中。直到中午休息时添砖,雷锋被工人围住,面对大家他谦虚的说:“我们都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加瓦。我和大家一样,只要尽了自己的一点义务,也算是有一份光发一份光吧!”雷锋这种无私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能不使人流泪,使人心灵震撼吗?

  伟大出自*凡,崇高寓以*凡,我们学生学*雷锋叔叔,就要像雷锋叔叔那样,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小事做起。我要在学*中学*雷锋的“钉子”精神,不怕困难,踏踏实实,刻苦专研。在生活中,勤俭节约无私奉献,不乱花零钱。

  将自己的积款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同学。在学校的集体中︰团结同学、互帮互助、热爱集体、热爱劳动、将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读完雷锋这本书,我真是受益匪浅。一颗为人民服务的种子,在我心中生了根。今后我一定要沿着雷锋叔叔的光明大道走下去!

读雷锋有感8

  雷锋,是一个了不起的大英雄。他是我们大家心目中的大英雄。他做了无数件好事,做了一辈子的好事。有人说:“雷锋在外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雷锋从小出生在一个及为贫困的家庭里。年幼时,父母双亡。长大以后,参加了“*人民*”。

  有一次,雷锋再回去坐火车时,看见了一位妇女,手抱婴儿,可怜凄凄地。一群人围着她说东说西地。那个妇女的手,在身上的每一个口袋里找了又找,翻了又翻,还是没找到火车票。雷锋上前一步,赶紧把口袋里所仅剩的钱,为他买了一张火车票……

  雷锋再一次执行工务时,因公殉职。年仅22岁。

  雷锋入伍时,所有积蓄共是:200元。有一次,工友落了难,一个工程落了难,雷锋共捐了:100元;有一次强地震,雷锋又捐赠了:100元。

  雷锋叔叔这种无私奉献、默默无闻地精神很值得我们学*。

  我可以在生活中,帮助一些贫困的人;我可以在学*上,帮助同学,来解开一道道难题。

  *曾为雷锋亲笔写字,写到:向雷锋学*。

  虽然,雷锋叔叔已经去世那么多年了,但他的形象,我永远不能忘记。

读雷锋有感9

  《雷锋日记》的故事让我很受感动,雷锋精神永记心间。

  使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雨夜送大嫂》。这件事体现了雷锋喜欢乐于助人的精神,也体现出来了雷锋把别人的困难当做自己的困难。读完这篇故事后,我非常振奋,下面我来给你们讲一下这篇故事吧!

  有一天,雷锋去车场保养汽车。一会儿,密密麻麻的细雨落了下来。于是雷锋就把地上的帆布捡起来,铺在车身上。一抬头,就看见了几个人影,雷锋赶紧往那里跑去。到了公路上,看见了有一个妇女和两个孩子吃力的走着。大嫂看到了雷锋,于是带着哭腔问,“大兄弟,你说我怎么办啊?还有十多里路,天快黑了,我还带着两个孩子,你说我怎么回家呀……”雷锋一听,于是赶紧跑回部队驻地,取了雨衣回来,把雨衣给大嫂披上,一手缠着大嫂,一手抱着大一点儿的孩子走了。到了大嫂的家,大嫂非常感谢雷锋,并让他住她家一晚。雷锋说:“不用了,部队明天还有任务,我一定要回去。”说完,雷锋就回去了。

  助人为乐这一点值得学*。我以后也要帮他人度过难关。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