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的作文600字 (菁华3篇)

  • 作文,孟子
  •   既然提到了墨子是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就不得不说说两家学派的异同。

      书中也说:墨子对孔子的中心思想—仁义—并没有提出异议,但事实上两人的思想真的没有相互不同之处吗?墨子说:兼相爱交相利。他所重视的是“兼”与“别”的区别。如果世人都能做到兼相爱,那么,社会就是完全*等的,每个人从别人那里得到的和自己给予的是恒定不变的。然而孔子却将仁爱分了等级,从父母子女,再到兄弟姐妹,最后到国人、远人,所有人都不能像爱父母那样去爱远人,这从根本上与墨子的观点不甚相同。再说交相利,在墨子看来,如果兼相爱能实现,那么交相利是必然实现的,爱与利的关系是对立的统一,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爱与利是不分亲疏、贵贱的。在孔子的思想中,一切都要遵循礼法,只要遵从了礼,就是正确的。所以综上,墨子注重是与否,而孔子注重多与少。但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二者都是柔性的理念,不是通过苛求来实现的,而是逐步的改善。

      一谈鬼神,一不谈鬼神,这似乎又是明显的异同,但是在这样的大观点之下,又有分歧,“子不语怪力乱神”,看似是不信鬼神,然而孔子又说:“敬鬼神而远之”。这二者是否矛盾呢?我认为不然。从当时时代的角度说,孔子的目标是恢复周礼,祭祀这样的活动就属于礼的范畴,而并不在于祭祀的对象,只要尊重祭祀的对象,那么目的就达到了。孔子对于鬼神的.态度,既不崇拜,也不反对,而是出于一种居中的态度。墨子信鬼神,却又不谈祭祀,这也是不矛盾的。书中说,这是为了让人做到兼爱。孔子又何尝不是呢?““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这不就是为了教人向善吗?带着对鬼神的敬畏,祭祀也好,不祭祀也好,才能让世人做到爱人。

      如此看来,二者从根本上,并不是完全不同,但就从反对纷繁复杂的礼乐的角度来看,如果把墨子放到现在,可能会成为极简主义的新一代领军人物吧。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以,你诺能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对你的学*和成才将有很大益处。

    [阅读全文]...

2022-11-11 00:00:00
  • 孟子二章教案 (菁华3篇)

  • 教案,孟子
  •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疏通文句,识记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以及本文出现的通假字、常见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在诵读中感受孟子的文气和语势,学会运用譬喻和寓言说理的方法使议论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3、理解孟子思想中“义”与“气”的意义与联系,了解孟子“性善论”在文中的体现及其“取义”、“养气”之说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说明:“舍生取义”、“浩然之气”是本文体现的孟子思想的核心价值所在。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将孟子“取义”、“养气”之说的本质(即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的道德信仰)揭示出来。鉴于当代学生对孔孟之道的疏离可在分析课文之前先借钱穆、黄仁宇、鲍鹏山等知名学者作家对孟子的精辟独到的评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对作者及课文产生兴趣。花一定时间带领学生认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孟子充沛的文气与酣畅的语势。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历史、评传资料,让“亚圣”形象鲜活饱满,吸引学生切实关注孟子的道德诉求与人格取向并鼓励他们在浩瀚历史长河中找出躬身饯行孟子学说的例子。

    [阅读全文]...

2022-11-11 00:00:00
  • 孟子的名言 60句菁华

  • 名言,孟子
  • 1、以五十步笑百步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4、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5、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孟子·腾文公上》

    [阅读全文]...

2022-10-26 00:00:00
  • 关于孟子名言 30句菁华

  • 名言,孟子
  • 1、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3、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4、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

    5、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阅读全文]...

  • 出自孟子的名言 40句菁华

  • 名言,孟子
  • 1、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2、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3、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4、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5、则天下归之,以政伤民,民乐其亡,以梃服强,仁与不仁也。

    [阅读全文]...

  • 孟子名言 (菁华5篇)

  • 名言,孟子
  •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其进锐者,其退速。 (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阅读全文]...

  • 我眼中的孟子作文 (菁华6篇)

  • 作文,孟子
  •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今山战国时期鲁国人。*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东省邹城市)。又字子车、子居。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生命是坎坷的,除非有了勇气;勇气是莽撞的,除非有了理性;理性是暂时的,除非有了信念;信念是可变的,除非有了信仰。

      我们努力于物质遗存的碎片中,寻找和发现人类精神和智慧的交集。信仰使我们能在变化多端的时代,以淡然自若的潇洒决胜于千里之外;以游刃有余的技能突出于茫茫人海;以泰然自若的倜傥抒写生命的美好;在时代的竞争中,成为坦然面对的真正英雄。《孟子》所教给我的正是一种信仰,一种生生不息、独立自强的精神。

      读《孟子》,读出的是“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义”字贯穿了孟子的全部道德观,如果“仁”是爱人的话,那么“义”就是助人;如果“仁”是博爱的话,那么“义”就是广利;如果“仁”是尚慈的话,那么“义”就是豪举,在孟子的“义”里,凝聚着心中装有集体的高尚道德情操。因此,在我心中,孟子不仅是战国时代的美男子,更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化身!他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当仁不让、反对战争、蔑视强权,都源于他高尚的人格操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它教导我们要坚守做人起码的道德底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它激励我们要培养坚贞不屈的大丈夫精神。

    [阅读全文]...

  • 孟子的语录 50句菁华

  • 语录,孟子
  •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2、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3、则天下归之,以政伤民,民乐其亡,以梃服强,仁与不仁也。

    4、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5、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阅读全文]...

  • 孟子的名言150句菁华

  • 名言,孟子
  • 1、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2、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

    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孟子·梁惠王下》

    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阅读全文]...

标签索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