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范文10份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骆驼画得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从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一些 “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1.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谁能讲一讲大家都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指名讲故事,要求讲得清楚、简洁。

  2.说说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或者说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12*想别人没想到的)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

  1.引导读课文连接语,明确阅读要求: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根据要求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三个徒弟的画各是什么样子的?画师分别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原因是什么?

  3.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自学。

  三、小组合作探究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分组讨论: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句子。

  (2)三个徒弟都画了什么?

  (3)画师对三个徒弟的画都作出了什么反应?

  (4)为什么画师看了第三个徒弟的画会有那样的反应?

  3.集体交流。

  出示课本的插图。师:这三幅画,从数量上看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骆驼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

  (1)出示画师的话。

  A.读一读画师的话。理解“连绵起伏”“若隐若现”。

  B.看图找一找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C.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2)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词看出来?

  什么叫“恍然大悟”?大徒弟和二徒弟悟出了什么?

  (3)我们从三徒弟的身上学*到什么?

  4.完整地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四、总结道理,拓展延伸

  1.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2.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说一说。

  板书设计:

  12*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   很多

  二徒弟   更多

  小徒弟   两只

  以少代多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2

  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育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重点:

  学*他人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过程: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一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二、汇报交流

  1、同桌互相检查

  2、指名读,想机指导读流利。交流思考问题: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说说为什么师父夸小徒弟画得好?好在哪里?根据交流,重点读师父说的话,体会好在哪里?

  三、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读好三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总结,随文阅读

  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而小徒弟不光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画一画,看谁想别人没想到的。

  五、课外拓展。

  课外收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听。把课文中的事像画师那样考考家人,看他们谁想得更妙。

  板书:

  想别人所没想到的

  大徒弟画满

  二徒弟许多

  小徒弟两只刚露头――巧(不知多少,给人想象)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合作学*,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写有生字词、自学提示的小黑板。

  2.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3.布置学生预*课文。

  学生准备

  1.预*课文。

  2.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出示一张白纸)同学们,如果要让你们在这么大一张纸上画尽可能多的骆驼,你会怎样画?(学生自由作答)

  2.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画师的三个徒弟是怎么画的。(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齐读课题。)

  二、学*课文。

  1.按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理解词意。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解决。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学*情况。指名读,齐读。(小黑板出示)

  召(zhào)集 骆(luò) 驼(tuo) 连绵(mián)起伏(fú)

  若(ruò)隐若现 恰(qià)好

  (2)生交流词意,掌握字形。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再读课文,分组讨论:

  (1)三个徒弟的画分别是什么样的?

  (2)你觉得谁画得最棒?为什么?

  (3)从三个徒弟的画中,你体会到什么?

  5.学生读课文,讨论。

  6.学生汇报。

  7.说得真棒!谁能读一读画师的话,看谁读得最像,最有感情。

  8.指名读,师生评价。齐读。

  三、拓展延伸。

  1.你们*时是不是也有想到过别人没有想到过的事?

  2.你还知道哪些想过别人没有想到的故事?

  四、总结全文。

  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试一试,在一张白纸上怎样画出最多的花?

  板书设计: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用细笔画满

  二徒弟——画许多头

  小徒弟——只画山、一头骆驼——画师满意

  (动脑、创新)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

  (1)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2)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自学,掌握生字词;通过诵读品味,合作学*,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3)通过对比探究,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4)通过拓展资料,丰富知识,扩大阅读面,体验创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难点: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预*课文。2.收集一些 “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课件出示:(故事连连看一)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欢画画,常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画,以此来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宋徽宗没有一个满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请问,宋徽宗刚开始为什么不满意?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为什么又连声叫好呢?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同学们按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课件出示:(故事连连看二)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理解词意。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解决。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有困难的学生。

  3.反馈交流自学情况。

  课件出示:

  (1)交流词意,掌握字形。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随问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课件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3、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谁读懂了第一个问题?汇报一下:(指名汇报,相机朗读)

  ⑴ 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 (板书;很多小骆驼)

  ⑵ 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骆驼头)

  ⑶ 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 (板书:两只在山谷中走)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4、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课件显示三幅画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评评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用“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评评小徒弟的画。

  5、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⑴ 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 理解“若隐若现”。

  课件显示:“若”的意思:① 要是;② 你;③ 好像。应选择哪一种?连起来说意思。

  ⑶ 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这样画有什么妙处?

  6、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7、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8、齐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9、课件出示:你还有其他办法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四、拓展内容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课件出示:(故事连连看三) 《踏花归来马蹄香》:

  你从哪里看出这个人的画很有创意?他是怎么表现出香的?

  课件出示: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拓展练*

  1、导语:这一单元讲了这么多的故事,我们也来练*写个故事吧。

  、课件出示:(故事连连看四)《十里蛙声出山泉》的画及简介

  启发:课文中,作者是怎样把一个故事写得引人入胜的呢?。

  3、每人在本上写故事,而后交流。

  4、总结全文

  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六、板书设计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不满意) 大徒弟 许多小骆驼

  画师(不满意) 二徒弟 许多骆驼头

  (称 赞) 小徒弟 两只在山谷中走(妙在创新)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5

  【教材简介】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内容比较简单。讲的是一位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骆驼画得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创新思维的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课文的题目也揭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插图揭示了小徒弟画面的内容。从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学情分析】

  三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在前面三篇精读课文的学*中,学生初步掌握了默读方法,能边读边想,抓住文中主要人物的描写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在这一课的学*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自主探究,在学*中巩固和提高。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2、感悟小徒弟的创新精神,教育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才能有新颖的思维。

  3、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抓住关键的语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难点:理解小徒弟画的蕴意及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一张白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特别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并用考画来取仕。考题都是一句诗,让考生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画。有一年,考画的内容是“踏花归来马蹄香。”这里“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这就得考生们动一动脑筋了。有的画是骑马人踏春归来,手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画上沾着的几片花瓣,只有一位考生他画了几只蝴蝶飞舞在奔走的马蹄周围。假如你是皇上,你觉得哪幅画画得最好呢?为什么?

  2、导入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

  3、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文,自读自悟

  1、整体感知课文,出示读书要求。

  (1)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概括提示。

  2、汇报交流。

  三、细读感悟,理解课文

  1、出示默读要求,自读自悟

  (1)画师给徒弟们出了一道什么考题?

  (2)他的三个徒弟分别是怎么画的?请用不同的符号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作画的句子。

  2、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第一个问题汇报交流(指名回答,相机朗读)

  (2)第二个问题汇报交流(指名回答,相机朗读)

  ①大徒弟是怎么画的?要读出“多”,强调重读哪些字词,指导读。猜猜大徒弟是怎么想的,揣摩人物心理活动。

  ②二徒弟是怎么画的?多吗?从哪里看出多?猜猜他又是怎么想的?

  ③出示小徒弟的画,你看到了什么?

  3、比较三幅画,哪个徒弟画的最多?

  4、当画师面对三幅画时,他是怎样的表现?想一想: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是偏心还是另有原因?

  5、画师是怎么评价的?(出示画师的话)

  ⑴指名读。

  ⑵理解画师的话。(解释“若隐若现”)

  6、现在你能明白画师为什么会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吗?从哪个词看出来?(恍然大悟)

  7、你还有没有其他办法画出更多的骆驼?

  8、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呢?(学过的课文: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爱迪生救妈妈等)

  四、总结全文,领悟启示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6

  一、教材简介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是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册中的一篇选学课文。内容比较简单。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骆驼画得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从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会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说话。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①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②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文本对话,感悟课文内容;

  ③巧设空白,通过对比探究,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④通过拓展资料,丰富知识,扩大阅读面,体验创新。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能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并树立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难点:用“虽然……但是……”来评价三位徒弟的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人一张白纸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欢画画,常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画,以此来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宋徽宗没有一个满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请问,宋徽宗刚开始为什么不满意?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为什么又连声叫好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选学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些问题自己去找一找。

  3、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很多小骆驼)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骆驼头)

  (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在山谷中走)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4、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课件显示三幅画)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画师是怎么评画的呢?老师故意把画师的话隐去,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评评三位徒弟的画,把画师的话补充完整。

  5、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理解“若隐若现”

  课件显示:“若”的意思① 要是 ② 你 ③好像应选择哪一种?连起来说意思。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6、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7、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8、齐读课文

  下面,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四)、拓展内容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⑴《踏花归来马蹄香》

  你从哪里看出这个人的画很有创意?他是怎么表现出香的?

  ⑵引言:关于赵佶皇帝以诗做画的故事还有许多,比较有名的还有这一篇。有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

  下面四幅图,哪一幅最适合"深山藏古寺"的画面,为什么?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

  (3)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考考你

  1、导语:讲了这么多创新的故事,老师也想考考你们有没有创新思维。我们也来“画骆驼”,比比谁画得骆驼大。

  启发:课文中,小徒弟是用“以少代多”的方法赢得了称赞,现在我们要画大,我们可以用――“以小衬大”的方法来表现。

  2、每人在白纸上画,而后交流

  3、总结道理: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板书设计: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 许多小骆驼

  画多 二徒弟 许多骆驼头

  小徒弟 两只在山谷中走 以少代多(妙)

  六、设计意图

  根据课改精神,针对教材特点,并联系学生实际,我对本课教材做了如下处理:

  一、故事连故事,让学生入情入境,自主学*

  新课标倡导的是自主学*的精神。或许,很多人认为自主学*就是“自己学*”或“自由学*”。我的理解是,自主学*应该是师生互动,积极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因此,上课伊始,我就用一个故事导入课文,激起学生的兴趣。接着学*课文中的故事,学完后又引出类似创新的故事。整堂课,学生都在听故事,学故事、用故事中增长知识,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我想,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符合他们那种的爱听故事的心理,又是一种愉悦的享受。学生会非常自觉、主动地学*。

  二、文中留空白,让学生动脑动口,主动探究

  文中,画师评画是全文的重点。在复印教材时,我故意把它隐去,目的就是给学生一次思考练说的机会: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两个人的画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加以称赞呢?由于文章在关键之处嘎然而止,这样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产生急于补充教材的冲动。而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这三幅画,自己去体验小徒弟画的妙处,明白师父称赞小徒弟的原因。最后引导学生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说一说,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究的能力,使他们的思维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想,这比直接让他们去读画师的话要好的多。

  三、课后设拓展,让学生动手实践,主动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对此,学完课文后,我穿插了两个故事。它们既是对课内知识的补充,又是课外知识的延伸。我想这对学生在写作文时如何构思、选材都会有一定的好处。当然,如果一味地听故事,未免太枯燥,太单一。最后,我在新课快要结束时,安排了一个实践操作:书中比赛看谁骆驼画得多,我们就来比赛看谁骆驼画得大。(对采用何种比赛,我思考了很多,但很得意于忽然蹦出来的思维火花――比赛骆驼画得大)这样的题材,有顺手捏来之妙处,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疑。通过比赛,鼓起了学生想创新的欲望,学到一点点以小见大这种创新的方法,体验到创新的滋味,又在创新的过程中明白了道理:创新头脑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要*时积极动脑,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7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课件1)

  1.(出示一张白纸)同学们,如果要让你们在这张纸上画风,你会怎样画?(生答)

  2.大家说的都有道理,画画贵在创新,做事情也贵在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画师的三个徒弟是怎么在一张纸上,画出尽可能多的骆驼的。(板书课题:12、想别人没想到的,齐读课题。)

  (二)出示学*目标,预*课文。

  请看学*目标,下面我们就带着这样的学*目标来学*课文。先看预*要求,下面我们结合课文导读部分和预*要求,开始预*课文。(课件2.3)

  抽查重点词语的认读情况。(课件4)

  (三)学*课文。

  1.初读感知:下面我们开火车读课文,每个人读一句话,要求边读变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听了同学的朗读,你想说些什么?

  课文里出现了哪些角色?他们是什么关系?(生答)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你的答案和同桌交流一下。(课件5)

  2、细读感悟:自己再读一遍课文,用横线画出画师称赞小徒弟的话。读完之后,和同桌交流以下问题:画师的三个徒弟分别是怎么画骆驼的?(课件6、板书)三个徒弟谁画的骆驼最多?画师是怎样称赞小徒弟的画的?(课件8)

  3、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课件9、板书)

  (四)拓展延伸。

  1.阅读拓展材料,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小故事呢?说一说。(课件10)

  2.*时,你是不是也做过别人没有想到过的事?举例说一说。

  (五)总结全文。(课件11)

  (六)作业设计。(课件12)

  (七)板书设计: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

  徒弟 画师

  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 不满意

  二徒弟——画许许多多的头 不满意

  小徒弟——画山、一只骆驼、半只骆驼 称赞

  (动脑、创新)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合作学*,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写有生字词、自学提示的小黑板。

  2.收集一些

  “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3.布置学生预*课文。

  学生准备

  1.预*课文。

  2.收集一些

  “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出示一张白纸)同学们,如果要让你们在这么大一张纸上画尽可能多的骆驼,你会怎样画?(学生自由作答)

  2.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画师的三个徒弟是怎么画的。(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齐读课题。)

  二、学*课文

  1.按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理解词意。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解决。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学*情况。指名读,齐读。(小黑板出示)

  召(zhào)集

  骆(luò)

  驼(tuo)

  连绵(mián)起伏(fú)

  若(ruò)隐若现

  恰(qià)好

  (2)生交流词意,掌握字形。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再读课文,分组讨论:

  (1)三个徒弟的画分别是什么样的?

  (2)你觉得谁画得最棒?为什么?

  (3)从三个徒弟的画中,你体会到什么?

  5.学生读课文,讨论。

  6.学生汇报。

  7.说得真棒!谁能读一读画师的话,看谁读得最像,最有感情。

  8.指名读,师生评价。齐读。

  三、拓展延伸

  1.你们*时是不是也有想到过别人没有想到过的事?

  2.你还知道哪些想过别人没有想到的故事?

  四、总结全文

  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试一试,在一张白纸上怎样画出最多的花?

  板书设计: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用细笔画满

  二徒弟――画许多头

  小徒弟――只画山、一头骆驼――画师满意

  (动脑、创新)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①以谈话的形式,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②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文本对话,感悟课文内容。

  ③巧设空白,通过对比探究,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④通过拓展资料,丰富知识,扩大阅读面,体验创新。

  3、在学*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上回书说到:在洛阳城中有位画师,画技一流 ,许多人都慕名前来买画。有这么三个年轻人,一起来学画,他们都非常诚心。画师被三个感动了,遂收下三人为徒。三年时间弹指一挥间,就要出师了,画师召集三人出了一道题目,要考考三人。

  如果要让你们在这么大一张纸上画尽可能多的骆驼,你会怎样画?(学生自由作答)

  2.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画师的三个徒弟是怎么画。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

  (三)细读全文 明确课文的主要内容。

  1、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出示课件)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文,并把找到的理由划出来。

  小组先讨论,后推荐代表在班上说一说。

  2、三个徒弟作画的不同构思和结果。(出示课件)

  (1)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三个徒弟分别是怎么画的?请你把划出来的段落读一读。

  (2)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课件显示三幅画)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3)你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也可以画出更多的骆驼?

  (4)三个徒弟的画,画师又是怎么评价的?(课件显示画师的话)(5)谁能读一读画师的话,看谁读得最像,最有感情。

  (6)指名读,师生评价。齐读。

  (7)听了画师的话,我们来看看这幅受到称赞的画吧。现在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课文的哪个词看出来?(恍然大悟)

  (6)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总结,随文阅读

  总结: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小徒弟不仅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

  (1)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现这样的事?(自主谈,教师也交流自己知道的事)

  (2)听故事《聪明的乌龟》

  (3)随文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你从哪里看出这个人的画很有创意?他是怎么表现出香的?

  (4)画一画花,比比谁画得花多。看看谁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五)课外拓展

  课外收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把课文中的事像画师那样考考家人,看他们谁想得更妙。

  教学反思:

  备课时受到一句话的提醒,说要把课文讲的有意思些,我想到了评书这种形式,于是在备课的时候我就这样的准备了:上回书说到,有这样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家,他的画那可真是惟妙惟肖。(尽量用上孩子们熟悉的词语来介绍)上课时虽然我的声音不高,但是我用评书这种形式来开头,很多孩子都很喜欢,而且脸上带着笑容,看来他们是很喜欢的。在课堂上出现了一点创新就可以让自己的教学产生巨大的变化,如果肯动脑筋我想这种变化不会仅仅是物理变化,而会产生力量无穷的化学变化。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10

  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准备: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画杨桃》这篇课文,它告诉我们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那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这篇课文又会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2、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过渡语:好一个想别人没想到的,现在我们也来读别人没读到的,说别人没说到的。请同学们按要求自由读课文。(出示读书要求: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检查预*情况。谁能读准下面的词语?

  召(zhào)集骆(luò)驼(tuo)连绵(mián)起伏(fú)若(ruò)隐若现恰(qià)好

  2、请同学们再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归纳,老师板书:考画得多)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同学们真棒,也能想别人没想到的。那么画师考的结果怎样?课文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2、出示句子: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这是为什么呢?请在文中用“——”划出答案。

  3、根据问题研读课文。师相机板书(密密麻麻、许许多多、一只……另一只)

  (1)、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怎么读?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

  (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

  4、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出示三幅画)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

  师:这三幅画中,你认为哪一幅图画得妙呢?请在小组内讨论(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5、画师是怎么评画的呢?(出示画师的话)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理解“若隐若现”

  出示:“若”的意思 ①要是  ②你  ③好像  应选择哪一种?连起来说意思。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6、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词看出来?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板书:以少代多)

  7、你能用一个字来夸夸小徒弟吗?(预设:好 妙 绝 棒 高 goodwell)

  8、老师小结: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能数得清的。小徒弟不仅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的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拓展思维:还有其他的办法能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四、拓展。

  1、其实,在想别人没想到的的故事还有很多,请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看看谁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链接短文)

  阅读链接:

  踏花归去马蹄香

  北宋皇帝徽宗赵佶喜欢绘画,是一个善于画花鸟的能手。他绘画很注意意境,所以在朝廷考试画家时,常常以诗句为题,让应试的画家按题作画,择优录取。

  有一次,朝廷决定考试天下的画家。考试那天,主考官出了一个试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让画家按这句诗作一幅画,把诗的内容表现出来。

  开始,画家们个个面面相觑,不知怎么画。过了一会儿,就先后动起笔来。考试完毕,主考官一幅一幅地审看,他看到的画有:有的画家在画面上画了许多花瓣,一个人骑马在花上踏行;有的画家在“马”上下功夫,画了一位扬鞭少年,黄昏时疾速归来;有的画家在“蹄”上做文章,画了一只大大的马蹄;有的画是骑马人踏春归来,手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画上沾着的几片花瓣;还有一位画家着重突出一个“香”字。他画的是:在一个夏天落日的时刻,一个官人骑马归去,马儿疾驰,马蹄高举,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翩翩起舞……

  (如果你就是这位主考官,你会选哪一幅呢?(学生畅所欲言,只有自己的想法都可以。)

  2、师小结:是呀,蝴蝶绕蹄翻飞,恰恰暗示踏花归来,马蹄上花香犹存,引得蝴蝶前来凑热闹,含蓄而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十分精妙。这位考生比别人多动了脑筋,才会如此的别出心裁,受到主考官的表扬。

  3、同学们,在同一件事情上,每个人的思考角度都会有所不同,也就会有不同的结果,这就得要看你有没有别想没想到的,有没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有没有创新精神了。

  5、说话练*: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

  6、小结:对啊,在我们的生活中,哪怕是老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如果你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往往会有很精彩的回答。

  7、总结道理:同学们,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作业。(选做题)

  过渡语:今天我们一起来说了别人没说到的,想了别人没想到的,也来做别人没做到的作业吧。让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独特的思考,创新的精神吧。(出示作业)

  1、把课文内容复述给家长听。

  2、继续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最多的骆驼。

  六、板书设计: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  密密麻麻

  考画多   二徒弟  许许多多     创新精神

  小徒弟  一只……另一只  以少代多 (妙)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范文10份扩展阅读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范文10份(扩展1)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菁华9篇)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1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1、喜欢猜脑筋急转弯吗?

  (1)小明站在18层楼高处往下跳,却安然无恙,这是为什么呢?

  (2)小明的爸爸生了三个儿子,大儿子叫大毛,二儿子叫二毛,三儿子叫什么?

  2、看来难不到你们,再来出一个难一点的题目: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是单眼瞎和瘸腿(腿长腿短的问题)。有一天,国王请了三个人来给他画像。如果是你,你该怎么画?

  第一个人的画出来,把国王画的很完美,眼不瞎,腿不瘸。国王一看,被定了欺君之罪,被砍了头;第二个想了好久,就全如实画出来,国王看到一个这么丑(单眼瞎和瘸腿),很不高兴,一怒之下,把他也砍了;第三个人很聪明,只见他的画上画了国王穿着一身打猎的服装,英姿飒爽,单腿踏在一块大石上,眯起一眼在瞄准打猎。国王看了非常高兴,赏了这位画师。

  3、第三个人为什么能得到国王的赏赐呢?

  他在不违背事实的情况下,想了别人所没有想到的。(板题)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选学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一)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二)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三)过渡: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四)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什么?

  (1)出示句子:大徒弟用细笔密密麻麻地在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

  谁来读读,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

  (2)如果你是大徒弟,能说说你为什么这么画?

  (3)对自己的画,你满意吗?——读读有关句子。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

  出示句子:他画了许许多多骆驼的头。

  指名读。怎么会想到这个办法呢?

  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

  指名说,板书:只画山、两头骆驼

  (1)面对这一幅画,我们来听听画师是怎么评价的?

  出示: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他们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里走着,若隐若现,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自由朗读句子。

  (2)小徒弟究竟怎样把这数不尽的骆驼画下来的呢?请看插图。

  数数骆驼,真是奇怪了,我们一下子就数出了,这是为什么?

  说得多好呀,浮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不尽相同的画面,怪不得小徒弟会得到画师的啧啧赞叹。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骆驼的话,就叫做——(若隐若现!)

  (3)比较句子

  4、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最后一段)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5、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6、齐读课文:下面,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7、小结: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限的,小徒弟不但画法简洁,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却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让我们一起读读画师的话。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

  2、讲故事:宋代的徽宗赵佶喜爱书画,常出题考画家。有一次考试,主考官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画“藏”《深山藏古寺》

  (到了揭榜那天,第三幅画却被列为佳品,大家围着欣赏,并且同声称赞不绝.

  (1)第一幅画:画面中露出寺庙一角,便不是深山所藏了,藏应该是看不见的;

  (2)第二幅画:一个和尚在奔走,也可以解释是云游或在赶路,不能说明山中有寺。

  (3)第三幅画:画的是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进桶里。就这么一个挑水的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表现得含蓄深邃极了。和尚挑水,当然是用来烧茶煮饭,洗衣浆衫,这就叫人想到附*一定有庙;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来挑水,可以想象到那庙是座破败的古庙了。庙一定是在深山中,画面上看不见,这就把“藏”字表现出来了。

  此画列为上品,因为深得题意,“藏”字,通过到山间去挑水的老和尚,清楚的点出;深山有古寺。

  3、 试一试: (老师这里有一道画题,想考考你们,你们有没有信心?) 画“风”

  五、板书设计: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用细笔画满骆驼 不满意

  画多 二徒弟──画许多骆驼头

  小徒弟──只画山、两头骆驼 称赞 创新 以少代多(妙)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2

  一、【教材简介】

  《想别人没有想到的》这篇课文内容比较简单。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看谁骆驼画得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从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同时也形象生动地突现了本组教材“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的专题。

  二、【学情介绍】

  本班大部分学生养成了从字、词、句三个方面进行预*的好*惯,并且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也能在字、词、句、段、篇等各方面对课文进行简单的质疑。初步掌握了独立阅读课文的学*方法,基本上能抓住重点语句表达比较浅显的个人体会。但大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主要原因是课外阅读量太少。

  三、【设计理念】

  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2、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3、以读引读:通过这篇课文的学*,引导学生在课外读一些历史故事。

  四、【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中四字词语,理解体会画师说的那段话。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合作学*,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五、【教学重难点】

  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的含义。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布置学生预*课文。

  (2)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3)制作课件PPT

  2.学生准备

  (1)按要求预*课文。

  (2)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教学活动 时间安排 设计意图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听) 1、 故事(心灵烛光)导入 (PPT)

  2、 顺势提问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提示读法

  3、 就课题质疑(预设:别人没想到的是一件什么事?为什么他想到了别人没有想到的事?),相机板书在黑板右侧

  4分钟 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主动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思) 1、初步检查预*:召集;多音字:禁,曲,数

  2、根据自学提示默读课文,不理解的地方作记号,与同桌讨论解决。

  3、思考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老师巡查,点拔,学生齐读)(PPT)

  7分钟 放手让学生自学,练*默读;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填补式地概括全文大意

  三、细读课文,直奔重点

  (拨—理)

  顺势衔接:小徒弟为什么赢得了画师称赞?

  A、找出三个徒弟画骆驼的句子和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积累四字词语和近义词。(根据《全程学练考》设计这一环节)

  B、分组讨论:画师说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自由说原因

  13分钟 倡导学生合作学*的方式;结合课后作业积累词语;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解决学*重点

  四、升华主题,突破难点

  (理—悟) 画师是怎样称赞小徒弟的画的?

  1、 抓住关键词句诵读最后两段,深入体会。

  2、 理解“连绵起伏,若隐若现,恍然大悟”词语和最后一个反问句: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6分钟 诵读体会,

  突破难点

  五、拓展延伸

  1、结合课文P46页的学*伙伴说说你想到了别人没有想到的哪些事?(学生自由说,教师相机点拨),或者说说你自己读过的类似故事,并且讲述自己从这个故事中明白的道理。

  2、引读《买椟还珠》。

  3、教师推荐书籍。 9分钟 以读引读(结合学校“读历史故事,评书香少年”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故事)

  六、总结

  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1分钟

  七、作业布置

  (1)《全程式学练考》第12课

  (2)阅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历史故事,简写读后感(阅读评价表)

  (3)想一想,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完成课文中老师的考题(3号本)

  (4)按要求预*第10课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骆驼画得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从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一些 “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1.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谁能讲一讲大家都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指名讲故事,要求讲得清楚、简洁。

  2.说说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或者说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12*想别人没想到的)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

  1.引导读课文连接语,明确阅读要求: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根据要求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三个徒弟的画各是什么样子的?画师分别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原因是什么?

  3.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自学。

  三、小组合作探究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分组讨论: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句子。

  (2)三个徒弟都画了什么?

  (3)画师对三个徒弟的画都作出了什么反应?

  (4)为什么画师看了第三个徒弟的画会有那样的反应?

  3.集体交流。

  出示课本的插图。师:这三幅画,从数量上看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骆驼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

  (1)出示画师的话。

  A.读一读画师的话。理解“连绵起伏”“若隐若现”。

  B.看图找一找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C.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2)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词看出来?

  什么叫“恍然大悟”?大徒弟和二徒弟悟出了什么?

  (3)我们从三徒弟的身上学*到什么?

  4.完整地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四、总结道理,拓展延伸

  1.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2.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说一说。

  板书设计:

  12*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   很多

  二徒弟   更多

  小徒弟   两只

  以少代多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合作学*,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写有生字词、自学提示的小黑板。

  2.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3.布置学生预*课文。

  学生准备

  1.预*课文。

  2.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出示一张白纸)同学们,如果要让你们在这么大一张纸上画尽可能多的骆驼,你会怎样画?(学生自由作答)

  2.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画师的三个徒弟是怎么画的。(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齐读课题。)

  二、学*课文

  1.按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理解词意。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解决。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学*情况。指名读,齐读。(小黑板出示)

  召(zhào)集骆(luò)

  驼(tuo)

  连绵(mián)起伏(fú)

  若(ruò)隐若现恰(qià)好

  (2)生交流词意,掌握字形。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再读课文,分组讨论:

  (1)三个徒弟的画分别是什么样的?

  (2)你觉得谁画得最棒?为什么?

  (3)从三个徒弟的画中,你体会到什么?

  5.学生读课文,讨论。

  6.学生汇报。

  7.说得真棒!谁能读一读画师的话,看谁读得最像,最有感情。

  8.指名读,师生评价。齐读。

  三、拓展延伸

  1.你们*时是不是也有想到过别人没有想到过的事?

  2.你还知道哪些想过别人没有想到的故事?

  四、总结全文

  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试一试,在一张白纸上怎样画出最多的花?

  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用细笔画满

  二徒弟——画许多头

  小徒弟——只画山、一头骆驼——画师满意

  (动脑、创新)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若隐若现”、“恍然大悟”等词语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兴趣,导入课文内容。

  ②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文本对话,感悟课文内容。

  ③通过对比探究,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④通过拓展资料,丰富知识,扩大阅读面,体验创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能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并树立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认真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出示一张白纸)同学们,如果要让你们在这么大一张纸上画尽可能多的骆驼,你会怎样画?(学生自由作答)

  2.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画师的三个徒弟是怎么画的。(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齐读课题。)

  二、学*课文

  1.按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理解词意。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解决。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学*情况。指名读,齐读。(小黑板出示)

  召(zhào)集 骆(luò) 驼(tuo) 连绵(mián)起伏(fú) 若(ruò)隐若现 恰(qià)好

  (2)生交流词意,掌握字形。

  二、细读全文 明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出示课件一: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文。

  (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小组先讨论,后推荐代表在班上说一说。

  ·进一步分析小徒弟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呢?指导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

  ·屏显课件二:三个徒弟作画的不同构思和结果。

  ·要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尽可能多的骆驼,大徒弟想到的办法最简单,也是常人一般的画法,那就是把骆驼画小。当然,骆驼画得越小,画出的骆陀就有可能越多。二徒弟的方法与大徒弟相比,有一定的进步,他用骆驼的头来代表整个骆驼,这样,他画出的骆驼数就比大徒弟多了。不过,无论是大徒弟还是二徒弟,他们画出的骆驼数毕竟都是有限的,都没脱出俗套。与他们相比,小徒弟的办法之所以最好,是因为他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谁也说不清究竟会有多少只骆驼,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他的画最好。

  ·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小徒弟取日生就是因为做到了想别人没想到的这一点。(板书:开动脑筋 柳暗花明又一村)

  ·抓住契机,师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也可以画出更多的骆驼,将课堂教学情境进一步推向高潮。

  ·反复诵读课文第七自然段即画师说的话,理解画师的慧眼独具之处。

  ·学*文中的“小泡泡”:我也想到过别人没有想到的事。师引导学生结合学*、生活实际事例畅所欲言。

  · 屏显课件三,整体认识,理解全文。

  三、升华主题 充分理解课题

  ·在学生广泛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去想,去做。

  四、拓展延伸

  1.你们*时是不是也有想到过别人没有想到过的事?

  2.你还知道哪些想过别人没有想到的故事?

  四、总结全文

  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学生在发言、交流后,教师总结全文,布置课后作业。

  ·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大的收获,写一写,把你的感受读给家里人听,与他们一起分享你的喜悦。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6

  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准备:相关的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谈话导入

  1.教师讲故事: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特别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并用考画来取仕。考题都是一句诗,让考生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画。有一年,考画的内容是“踏花归来马蹄香”(课件出示“踏花归来马蹄香”)这里“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这就得考生们动一动脑筋了。有的画是骑马人踏春归来,手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画上沾着的几片花瓣,只有一位考生别出心裁,他画了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主考官一见之下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2.引导学生思考:主考官为什么一见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我们做任何事,要想有创意,就应该想别人没想到的。

  3.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学生齐读课题。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课件出示下列句式,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画师让三个徒弟____________,看谁____________。大徒弟____________,二徒弟____________,而三徒弟____________,却得到了画师的高度赞扬。

  请学生按照句式的提示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指导,主要让学生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品读课文,感悟妙处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课文哪一段是写这个问题的,找出来读一读。指名读。

  2.画师考的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学生自由读这段话,思考:根据这段话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话却点头称赞?)

  3.学生默读课文,根据问题在文中找一找,并用笔勾画出来。

  4.交流阅读感受,对比探究,重点感知三徒弟的画面。

  (1)大徒弟画的什么?要读出多应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密密麻麻 很小很小)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些字词看出多?指名答(板书:许许多多 果然)

  猜想:二徒弟可能画了多少只骆驼?

  (3)三徒弟是怎样画的?读一读相关的句子。指名读后提问:小徒弟画的多吗?哪里看出不多(板书:两只 一只 另一只)

  5、对比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更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你还有什么好办法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如果你是画师,你会怎么评价这三幅画,请用这些关联词来评评他们的画。(课件出示:虽然……但是……

  不但……而且……

  因为……所以……)指名回答。

  6、理解画师的话,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1)读一读画师的话,指名读,齐读。

  (2)理解“若隐若现”(课件出示:若 要是;你;好像)应选择哪一个,连起来说说意思。

  (3)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画中那只若隐若现的骆驼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小徒弟的画)学生发言后再齐读画师的话。

  (4)从大徒弟和二徒弟的反应中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了吗?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理解“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练*说话。

  (5)教师小结:虽然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骆驼比较多,但是他们画的骆驼数毕竟是有限的。而小徒弟却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他的画才会得到师傅的赏识。

  四、拓展延伸,丰富认识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

  1.继续讲故事:宋代的赵佶皇帝喜欢以诗作画,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让画师们用画表现出“深山藏古寺”的意蕴。如果你就是当时在场的画师,会怎样画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再讲讲。

  学生自由发言。(关注有创意的学生随时鼓励)

  2.揭谜。

  你们想知道当时的画师们是怎样画的吗?

  课件出示: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角。(深山露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

  哪幅画更能体现“深山藏古寺”的意蕴,并简要说明理由。学生发言后再出示括号中的答案。

  4.联系实际: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5.总结: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该怎样做呢?(*时多观察,多动脑,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密密麻麻 很小很小

  有限

  二徒弟:许许多多 果然

  三徒弟:两只 一只 另一只 用有限表无限(妙)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骆驼画得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从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一些 “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1.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谁能讲一讲大家都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指名讲故事,要求讲得清楚、简洁。

  2.说说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或者说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12*想别人没想到的)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

  1.引导读课文连接语,明确阅读要求: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根据要求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三个徒弟的画各是什么样子的?画师分别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原因是什么?

  3.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自学。

  三、小组合作探究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分组讨论: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句子。

  (2)三个徒弟都画了什么?

  (3)画师对三个徒弟的画都作出了什么反应?

  (4)为什么画师看了第三个徒弟的画会有那样的反应?

  3.集体交流。

  出示课本的插图。师:这三幅画,从数量上看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骆驼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

  (1)出示画师的话。

  A.读一读画师的话。理解“连绵起伏”“若隐若现”。

  B.看图找一找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C.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2)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词看出来?

  什么叫“恍然大悟”?大徒弟和二徒弟悟出了什么?

  (3)我们从三徒弟的身上学*到什么?

  4.完整地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四、总结道理,拓展延伸

  1.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2.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说一说。

  板书设计:

  12*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   很多

  二徒弟   更多

  小徒弟   两只

  以少代多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8

  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育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重点:

  学*他人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过程: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一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二、汇报交流

  1、同桌互相检查

  2、指名读,想机指导读流利。交流思考问题: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说说为什么师父夸小徒弟画得好?好在哪里?根据交流,重点读师父说的话,体会好在哪里?

  三、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读好三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总结,随文阅读

  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而小徒弟不光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画一画,看谁想别人没想到的。

  五、课外拓展。

  课外收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听。把课文中的事像画师那样考考家人,看他们谁想得更妙。

  板书:

  想别人所没想到的

  大徒弟画满

  二徒弟许多

  小徒弟两只刚露头——巧(不知多少,给人想象)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

  (1)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2)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自学,掌握生字词;通过诵读品味,合作学*,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3)通过对比探究,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4)通过拓展资料,丰富知识,扩大阅读面,体验创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难点: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预*课文。2.收集一些 “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课件出示:(故事连连看一)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欢画画,常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画,以此来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宋徽宗没有一个满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请问,宋徽宗刚开始为什么不满意?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为什么又连声叫好呢?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同学们按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课件出示:(故事连连看二)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理解词意。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解决。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有困难的学生。

  3.反馈交流自学情况。

  课件出示:

  (1)交流词意,掌握字形。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随问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课件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3、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谁读懂了第一个问题?汇报一下:(指名汇报,相机朗读)

  ⑴ 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 (板书;很多小骆驼)

  ⑵ 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骆驼头)

  ⑶ 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 (板书:两只在山谷中走)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4、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课件显示三幅画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评评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用“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评评小徒弟的画。

  5、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⑴ 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 理解“若隐若现”。

  课件显示:“若”的意思:① 要是;② 你;③ 好像。应选择哪一种?连起来说意思。

  ⑶ 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这样画有什么妙处?

  6、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7、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8、齐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9、课件出示:你还有其他办法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四、拓展内容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课件出示:(故事连连看三) 《踏花归来马蹄香》:

  你从哪里看出这个人的画很有创意?他是怎么表现出香的?

  课件出示: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拓展练*

  1、导语:这一单元讲了这么多的故事,我们也来练*写个故事吧。

  、课件出示:(故事连连看四)《十里蛙声出山泉》的画及简介

  启发:课文中,作者是怎样把一个故事写得引人入胜的呢?。

  3、每人在本上写故事,而后交流。

  4、总结全文

  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六、板书设计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不满意) 大徒弟 许多小骆驼

  画师(不满意) 二徒弟 许多骆驼头

  (称 赞) 小徒弟 两只在山谷中走(妙在创新)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范文10份(扩展2)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菁华9篇)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1

  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准备:相关的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谈话导入

  1.教师讲故事: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特别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并用考画来取仕。考题都是一句诗,让考生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画。有一年,考画的内容是“踏花归来马蹄香”(课件出示“踏花归来马蹄香”)这里“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这就得考生们动一动脑筋了。有的画是骑马人踏春归来,手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画上沾着的几片花瓣,只有一位考生别出心裁,他画了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主考官一见之下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2.引导学生思考:主考官为什么一见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我们做任何事,要想有创意,就应该想别人没想到的。

  3.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学生齐读课题。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课件出示下列句式,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画师让三个徒弟____________,看谁____________。大徒弟____________,二徒弟____________,而三徒弟____________,却得到了画师的高度赞扬。

  请学生按照句式的提示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指导,主要让学生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品读课文,感悟妙处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课文哪一段是写这个问题的,找出来读一读。指名读。

  2.画师考的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学生自由读这段话,思考:根据这段话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话却点头称赞?)

  3.学生默读课文,根据问题在文中找一找,并用笔勾画出来。

  4.交流阅读感受,对比探究,重点感知三徒弟的画面。

  (1)大徒弟画的什么?要读出多应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密密麻麻 很小很小)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些字词看出多?指名答(板书:许许多多 果然)

  猜想:二徒弟可能画了多少只骆驼?

  (3)三徒弟是怎样画的?读一读相关的句子。指名读后提问:小徒弟画的多吗?哪里看出不多(板书:两只 一只 另一只)

  5、对比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更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你还有什么好办法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如果你是画师,你会怎么评价这三幅画,请用这些关联词来评评他们的画。(课件出示:虽然……但是……

  不但……而且……

  因为……所以……)指名回答。

  6、理解画师的话,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1)读一读画师的话,指名读,齐读。

  (2)理解“若隐若现”(课件出示:若 要是;你;好像)应选择哪一个,连起来说说意思。

  (3)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画中那只若隐若现的骆驼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小徒弟的画)学生发言后再齐读画师的话。

  (4)从大徒弟和二徒弟的反应中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了吗?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理解“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练*说话。

  (5)教师小结:虽然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骆驼比较多,但是他们画的骆驼数毕竟是有限的。而小徒弟却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他的'画才会得到师傅的赏识。

  四、拓展延伸,丰富认识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

  1.继续讲故事:宋代的赵佶皇帝喜欢以诗作画,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让画师们用画表现出“深山藏古寺”的意蕴。如果你就是当时在场的画师,会怎样画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再讲讲。

  学生自由发言。(关注有创意的学生随时鼓励)

  2.揭谜。

  你们想知道当时的画师们是怎样画的吗?

  课件出示: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角。(深山露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

  哪幅画更能体现“深山藏古寺”的意蕴,并简要说明理由。学生发言后再出示括号中的答案。

  4.联系实际: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5.总结: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该怎样做呢?(*时多观察,多动脑,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密密麻麻 很小很小

  有限

  二徒弟:许许多多 果然

  三徒弟:两只 一只 另一只 用有限表无限(妙)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

  (1)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2)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自学,掌握生字词;通过诵读品味,合作学*,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3)通过对比探究,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4)通过拓展资料,丰富知识,扩大阅读面,体验创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难点: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预*课文。2.收集一些 “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课件出示:(故事连连看一)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欢画画,常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画,以此来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宋徽宗没有一个满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请问,宋徽宗刚开始为什么不满意?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为什么又连声叫好呢?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同学们按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课件出示:(故事连连看二)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理解词意。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解决。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有困难的学生。

  3.反馈交流自学情况。

  课件出示:

  (1)交流词意,掌握字形。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随问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课件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3、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谁读懂了第一个问题?汇报一下:(指名汇报,相机朗读)

  ⑴ 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 (板书;很多小骆驼)

  ⑵ 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骆驼头)

  ⑶ 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 (板书:两只在山谷中走)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4、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课件显示三幅画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评评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用“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评评小徒弟的画。

  5、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⑴ 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 理解“若隐若现”。

  课件显示:“若”的意思:① 要是;② 你;③ 好像。应选择哪一种?连起来说意思。

  ⑶ 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这样画有什么妙处?

  6、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7、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8、齐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9、课件出示:你还有其他办法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四、拓展内容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课件出示:(故事连连看三) 《踏花归来马蹄香》:

  你从哪里看出这个人的画很有创意?他是怎么表现出香的?

  课件出示: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拓展练*

  1、导语:这一单元讲了这么多的故事,我们也来练*写个故事吧。

  、课件出示:(故事连连看四)《十里蛙声出山泉》的画及简介

  启发:课文中,作者是怎样把一个故事写得引人入胜的呢?。

  3、每人在本上写故事,而后交流。

  4、总结全文

  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六、板书设计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不满意) 大徒弟 许多小骆驼

  画师(不满意) 二徒弟 许多骆驼头

  (称 赞) 小徒弟 两只在山谷中走(妙在创新)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3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1、喜欢猜脑筋急转弯吗?

  (1)小明站在18层楼高处往下跳,却安然无恙,这是为什么呢?

  (2)小明的爸爸生了三个儿子,大儿子叫大毛,二儿子叫二毛,三儿子叫什么?

  2、看来难不到你们,再来出一个难一点的题目: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是单眼瞎和瘸腿(腿长腿短的问题)。有一天,国王请了三个人来给他画像。如果是你,你该怎么画?

  第一个人的画出来,把国王画的很完美,眼不瞎,腿不瘸。国王一看,被定了欺君之罪,被砍了头;第二个想了好久,就全如实画出来,国王看到一个这么丑(单眼瞎和瘸腿),很不高兴,一怒之下,把他也砍了;第三个人很聪明,只见他的画上画了国王穿着一身打猎的服装,英姿飒爽,单腿踏在一块大石上,眯起一眼在瞄准打猎。国王看了非常高兴,赏了这位画师。

  3、第三个人为什么能得到国王的赏赐呢?

  他在不违背事实的情况下,想了别人所没有想到的。(板题)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选学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一)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二)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三)过渡: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四)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什么?

  (1)出示句子:大徒弟用细笔密密麻麻地在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

  谁来读读,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

  (2)如果你是大徒弟,能说说你为什么这么画?

  (3)对自己的画,你满意吗?——读读有关句子。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

  出示句子:他画了许许多多骆驼的头。

  指名读。怎么会想到这个办法呢?

  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

  指名说,板书:只画山、两头骆驼

  (1)面对这一幅画,我们来听听画师是怎么评价的?

  出示: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他们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里走着,若隐若现,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自由朗读句子。

  (2)小徒弟究竟怎样把这数不尽的骆驼画下来的呢?请看插图。

  数数骆驼,真是奇怪了,我们一下子就数出了,这是为什么?

  说得多好呀,浮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不尽相同的画面,怪不得小徒弟会得到画师的啧啧赞叹。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骆驼的话,就叫做——(若隐若现!)

  (3)比较句子

  4、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最后一段)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5、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6、齐读课文:下面,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7、小结: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限的,小徒弟不但画法简洁,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却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让我们一起读读画师的话。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

  2、讲故事:宋代的徽宗赵佶喜爱书画,常出题考画家。有一次考试,主考官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画“藏”《深山藏古寺》

  (到了揭榜那天,第三幅画却被列为佳品,大家围着欣赏,并且同声称赞不绝.

  (1)第一幅画:画面中露出寺庙一角,便不是深山所藏了,藏应该是看不见的;

  (2)第二幅画:一个和尚在奔走,也可以解释是云游或在赶路,不能说明山中有寺。

  (3)第三幅画:画的是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进桶里。就这么一个挑水的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表现得含蓄深邃极了。和尚挑水,当然是用来烧茶煮饭,洗衣浆衫,这就叫人想到附*一定有庙;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来挑水,可以想象到那庙是座破败的古庙了。庙一定是在深山中,画面上看不见,这就把“藏”字表现出来了。

  此画列为上品,因为深得题意,“藏”字,通过到山间去挑水的老和尚,清楚的点出;深山有古寺。

  3、 试一试: (老师这里有一道画题,想考考你们,你们有没有信心?) 画“风”

  五、板书设计: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用细笔画满骆驼 不满意

  画多 二徒弟──画许多骆驼头

  小徒弟──只画山、两头骆驼 称赞 创新 以少代多(妙)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4

  一、教材简介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是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册中的一篇选学课文。内容比较简单。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骆驼画得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从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会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说话。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①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②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文本对话,感悟课文内容;

  ③巧设空白,通过对比探究,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④通过拓展资料,丰富知识,扩大阅读面,体验创新。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能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并树立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难点:用“虽然……但是……”来评价三位徒弟的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人一张白纸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欢画画,常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画,以此来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宋徽宗没有一个满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请问,宋徽宗刚开始为什么不满意?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为什么又连声叫好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选学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些问题自己去找一找。

  3、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很多小骆驼)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骆驼头)

  (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在山谷中走)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4、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课件显示三幅画)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画师是怎么评画的呢?老师故意把画师的话隐去,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评评三位徒弟的画,把画师的话补充完整。

  5、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理解“若隐若现”

  课件显示:“若”的意思① 要是 ② 你 ③好像应选择哪一种?连起来说意思。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6、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7、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8、齐读课文

  下面,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四)、拓展内容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⑴《踏花归来马蹄香》

  你从哪里看出这个人的画很有创意?他是怎么表现出香的?

  ⑵引言:关于赵佶皇帝以诗做画的故事还有许多,比较有名的还有这一篇。有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

  下面四幅图,哪一幅最适合"深山藏古寺"的画面,为什么?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

  (3)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考考你

  1、导语:讲了这么多创新的故事,老师也想考考你们有没有创新思维。我们也来“画骆驼”,比比谁画得骆驼大。

  启发:课文中,小徒弟是用“以少代多”的方法赢得了称赞,现在我们要画大,我们可以用——“以小衬大”的方法来表现。

  2、每人在白纸上画,而后交流

  3、总结道理: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板书设计: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 许多小骆驼

  画多 二徒弟 许多骆驼头

  小徒弟 两只在山谷中走 以少代多(妙)

  六、设计意图

  根据课改精神,针对教材特点,并联系学生实际,我对本课教材做了如下处理:

  一、故事连故事,让学生入情入境,自主学*

  新课标倡导的是自主学*的精神。或许,很多人认为自主学*就是“自己学*”或“自由学*”。我的理解是,自主学*应该是师生互动,积极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因此,上课伊始,我就用一个故事导入课文,激起学生的兴趣。接着学*课文中的故事,学完后又引出类似创新的故事。整堂课,学生都在听故事,学故事、用故事中增长知识,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我想,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符合他们那种的爱听故事的心理,又是一种愉悦的享受。学生会非常自觉、主动地学*。

  二、文中留空白,让学生动脑动口,主动探究

  文中,画师评画是全文的重点。在复印教材时,我故意把它隐去,目的就是给学生一次思考练说的机会: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两个人的画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加以称赞呢?由于文章在关键之处嘎然而止,这样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产生急于补充教材的冲动。而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这三幅画,自己去体验小徒弟画的妙处,明白师父称赞小徒弟的原因。最后引导学生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说一说,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究的能力,使他们的思维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想,这比直接让他们去读画师的话要好的多。

  三、课后设拓展,让学生动手实践,主动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对此,学完课文后,我穿插了两个故事。它们既是对课内知识的补充,又是课外知识的延伸。我想这对学生在写作文时如何构思、选材都会有一定的好处。当然,如果一味地听故事,未免太枯燥,太单一。最后,我在新课快要结束时,安排了一个实践操作:书中比赛看谁骆驼画得多,我们就来比赛看谁骆驼画得大。(对采用何种比赛,我思考了很多,但很得意于忽然蹦出来的思维火花——比赛骆驼画得大)这样的题材,有顺手捏来之妙处,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疑。通过比赛,鼓起了学生想创新的欲望,学到一点点以小见大这种创新的方法,体验到创新的滋味,又在创新的过程中明白了道理:创新头脑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要*时积极动脑,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5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1、喜欢猜脑筋急转弯吗?

  (1)小明站在18层楼高处往下跳,却安然无恙,这是为什么呢?

  (2)小明的爸爸生了三个儿子,大儿子叫大毛,二儿子叫二毛,三儿子叫什么?

  2、看来难不到你们,再来出一个难一点的题目: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是单眼瞎和瘸腿(腿长腿短的问题)。有一天,国王请了三个人来给他画像。如果是你,你该怎么画?

  第一个人的画出来,把国王画的很完美,眼不瞎,腿不瘸。国王一看,被定了欺君之罪,被砍了头;第二个想了好久,就全如实画出来,国王看到一个这么丑(单眼瞎和瘸腿),很不高兴,一怒之下,把他也砍了;第三个人很聪明,只见他的画上画了国王穿着一身打猎的服装,英姿飒爽,单腿踏在一块大石上,眯起一眼在瞄准打猎。国王看了非常高兴,赏了这位画师。

  3、第三个人为什么能得到国王的赏赐呢?

  他在不违背事实的情况下,想了别人所没有想到的。(板题)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选学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一)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二)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三)过渡: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四)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什么?

  (1)出示句子:大徒弟用细笔密密麻麻地在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

  谁来读读,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

  (2)如果你是大徒弟,能说说你为什么这么画?

  (3)对自己的画,你满意吗?——读读有关句子。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

  出示句子:他画了许许多多骆驼的头。

  指名读。怎么会想到这个办法呢?

  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

  指名说,板书:只画山、两头骆驼

  (1)面对这一幅画,我们来听听画师是怎么评价的?

  出示: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他们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里走着,若隐若现,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自由朗读句子。

  (2)小徒弟究竟怎样把这数不尽的骆驼画下来的呢?请看插图。

  数数骆驼,真是奇怪了,我们一下子就数出了,这是为什么?

  说得多好呀,浮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不尽相同的画面,怪不得小徒弟会得到画师的啧啧赞叹。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骆驼的话,就叫做——(若隐若现!)

  (3)比较句子

  4、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最后一段)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5、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6、齐读课文:下面,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7、小结: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限的,小徒弟不但画法简洁,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却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让我们一起读读画师的话。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

  2、讲故事:宋代的徽宗赵佶喜爱书画,常出题考画家。有一次考试,主考官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画“藏”《深山藏古寺》

  (到了揭榜那天,第三幅画却被列为佳品,大家围着欣赏,并且同声称赞不绝.

  (1)第一幅画:画面中露出寺庙一角,便不是深山所藏了,藏应该是看不见的;

  (2)第二幅画:一个和尚在奔走,也可以解释是云游或在赶路,不能说明山中有寺。

  (3)第三幅画:画的是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进桶里。就这么一个挑水的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表现得含蓄深邃极了。和尚挑水,当然是用来烧茶煮饭,洗衣浆衫,这就叫人想到附*一定有庙;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来挑水,可以想象到那庙是座破败的古庙了。庙一定是在深山中,画面上看不见,这就把“藏”字表现出来了。

  此画列为上品,因为深得题意,“藏”字,通过到山间去挑水的老和尚,清楚的点出;深山有古寺。

  3、 试一试: (老师这里有一道画题,想考考你们,你们有没有信心?) 画“风”

  五、板书设计: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用细笔画满骆驼 不满意

  画多 二徒弟──画许多骆驼头

  小徒弟──只画山、两头骆驼 称赞 创新 以少代多(妙)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6

  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准备:相关的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谈话导入

  1.教师讲故事: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特别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并用考画来取仕。考题都是一句诗,让考生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画。有一年,考画的内容是“踏花归来马蹄香”(课件出示“踏花归来马蹄香”)这里“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这就得考生们动一动脑筋了。有的画是骑马人踏春归来,手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画上沾着的几片花瓣,只有一位考生别出心裁,他画了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主考官一见之下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2.引导学生思考:主考官为什么一见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我们做任何事,要想有创意,就应该想别人没想到的。

  3.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学生齐读课题。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课件出示下列句式,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画师让三个徒弟____________,看谁____________。大徒弟____________,二徒弟____________,而三徒弟____________,却得到了画师的高度赞扬。

  请学生按照句式的提示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指导,主要让学生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品读课文,感悟妙处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课文哪一段是写这个问题的,找出来读一读。指名读。

  2.画师考的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学生自由读这段话,思考:根据这段话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话却点头称赞?)

  3.学生默读课文,根据问题在文中找一找,并用笔勾画出来。

  4.交流阅读感受,对比探究,重点感知三徒弟的画面。

  (1)大徒弟画的什么?要读出多应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密密麻麻 很小很小)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些字词看出多?指名答(板书:许许多多 果然)

  猜想:二徒弟可能画了多少只骆驼?

  (3)三徒弟是怎样画的?读一读相关的句子。指名读后提问:小徒弟画的多吗?哪里看出不多(板书:两只 一只 另一只)

  5、对比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更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你还有什么好办法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如果你是画师,你会怎么评价这三幅画,请用这些关联词来评评他们的画。(课件出示:虽然……但是……

  不但……而且……

  因为……所以……)指名回答。

  6、理解画师的话,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1)读一读画师的话,指名读,齐读。

  (2)理解“若隐若现”(课件出示:若 要是;你;好像)应选择哪一个,连起来说说意思。

  (3)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画中那只若隐若现的骆驼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小徒弟的画)学生发言后再齐读画师的话。

  (4)从大徒弟和二徒弟的反应中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了吗?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理解“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练*说话。

  (5)教师小结:虽然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骆驼比较多,但是他们画的骆驼数毕竟是有限的。而小徒弟却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他的画才会得到师傅的赏识。

  四、拓展延伸,丰富认识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

  1.继续讲故事:宋代的赵佶皇帝喜欢以诗作画,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让画师们用画表现出“深山藏古寺”的意蕴。如果你就是当时在场的画师,会怎样画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再讲讲。

  学生自由发言。(关注有创意的学生随时鼓励)

  2.揭谜。

  你们想知道当时的画师们是怎样画的吗?

  课件出示: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角。(深山露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

  哪幅画更能体现“深山藏古寺”的意蕴,并简要说明理由。学生发言后再出示括号中的答案。

  4.联系实际: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5.总结: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该怎样做呢?(*时多观察,多动脑,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密密麻麻 很小很小

  有限

  二徒弟:许许多多 果然

  三徒弟:两只 一只 另一只 用有限表无限(妙)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7

  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准备: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画杨桃》这篇课文,它告诉我们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那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这篇课文又会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2、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过渡语:好一个想别人没想到的,现在我们也来读别人没读到的,说别人没说到的。请同学们按要求自由读课文。(出示读书要求: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检查预*情况。谁能读准下面的词语?

  召(zhào)集骆(luò)驼(tuo)连绵(mián)起伏(fú)若(ruò)隐若现恰(qià)好

  2、请同学们再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归纳,老师板书:考画得多)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同学们真棒,也能想别人没想到的。那么画师考的结果怎样?课文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2、出示句子: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这是为什么呢?请在文中用“——”划出答案。

  3、根据问题研读课文。师相机板书(密密麻麻、许许多多、一只……另一只)

  (1)、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怎么读?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

  (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

  4、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出示三幅画)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

  师:这三幅画中,你认为哪一幅图画得妙呢?请在小组内讨论(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5、画师是怎么评画的呢?(出示画师的话)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理解“若隐若现”

  出示:“若”的意思 ①要是  ②你  ③好像  应选择哪一种?连起来说意思。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6、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词看出来?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板书:以少代多)

  7、你能用一个字来夸夸小徒弟吗?(预设:好 妙 绝 棒 高 goodwell)

  8、老师小结: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能数得清的。小徒弟不仅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的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拓展思维:还有其他的办法能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四、拓展。

  1、其实,在想别人没想到的的故事还有很多,请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看看谁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链接短文)

  阅读链接:

  踏花归去马蹄香

  北宋皇帝徽宗赵佶喜欢绘画,是一个善于画花鸟的能手。他绘画很注意意境,所以在朝廷考试画家时,常常以诗句为题,让应试的画家按题作画,择优录取。

  有一次,朝廷决定考试天下的画家。考试那天,主考官出了一个试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让画家按这句诗作一幅画,把诗的内容表现出来。

  开始,画家们个个面面相觑,不知怎么画。过了一会儿,就先后动起笔来。考试完毕,主考官一幅一幅地审看,他看到的画有:有的画家在画面上画了许多花瓣,一个人骑马在花上踏行;有的画家在“马”上下功夫,画了一位扬鞭少年,黄昏时疾速归来;有的画家在“蹄”上做文章,画了一只大大的马蹄;有的画是骑马人踏春归来,手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画上沾着的几片花瓣;还有一位画家着重突出一个“香”字。他画的是:在一个夏天落日的时刻,一个官人骑马归去,马儿疾驰,马蹄高举,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翩翩起舞……

  (如果你就是这位主考官,你会选哪一幅呢?(学生畅所欲言,只有自己的想法都可以。)

  2、师小结:是呀,蝴蝶绕蹄翻飞,恰恰暗示踏花归来,马蹄上花香犹存,引得蝴蝶前来凑热闹,含蓄而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十分精妙。这位考生比别人多动了脑筋,才会如此的别出心裁,受到主考官的表扬。

  3、同学们,在同一件事情上,每个人的思考角度都会有所不同,也就会有不同的结果,这就得要看你有没有别想没想到的,有没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有没有创新精神了。

  5、说话练*: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

  6、小结:对啊,在我们的生活中,哪怕是老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如果你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往往会有很精彩的回答。

  7、总结道理:同学们,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作业。(选做题)

  过渡语:今天我们一起来说了别人没说到的,想了别人没想到的,也来做别人没做到的作业吧。让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独特的思考,创新的精神吧。(出示作业)

  1、把课文内容复述给家长听。

  2、继续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最多的骆驼。

  六、板书设计: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  密密麻麻

  考画多   二徒弟  许许多多     创新精神

  小徒弟  一只……另一只  以少代多 (妙)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8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骆驼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4、想想有哪些地方读得不明白,做上记号。

  二、讨论与交流。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师引导说清人物、事情、结果)

  师:读了课文后,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吗?

  2、交流自读疑难。

  3、重点计论交流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4、拓展思维:还有其他的办法能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展示: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参与评价。

  3、重点读好三个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综合拓展。

  1、交流:与同学交流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1)小组交流。(2)全班交流。

  2、教师小结:

  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小徒弟不仅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的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

  3、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

  4、课外拓展

  (1)课外搜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2)把课文中的事像画师那样考考家人,看他们谁想得更妙。

  五、巩固作业

  1、写出你积累的含有下列字的词。

  悦()()()()

  熟()()()()

  肃()()()()

  嘱()()()()

  审()()()()

  2、随文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看看谁想别人没想到的。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9

  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准备: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画杨桃》这篇课文,它告诉我们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那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这篇课文又会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2、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过渡语:好一个想别人没想到的,现在我们也来读别人没读到的,说别人没说到的。请同学们按要求自由读课文。(出示读书要求: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检查预*情况。谁能读准下面的词语?

  召(zhào)集骆(luò)驼(tuo)连绵(mián)起伏(fú)若(ruò)隐若现恰(qià)好

  2、请同学们再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归纳,老师板书:考画得多)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同学们真棒,也能想别人没想到的。那么画师考的结果怎样?课文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2、出示句子: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这是为什么呢?请在文中用“——”划出答案。

  3、根据问题研读课文。师相机板书(密密麻麻、许许多多、一只……另一只)

  (1)、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怎么读?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

  (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

  4、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出示三幅画)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

  师:这三幅画中,你认为哪一幅图画得妙呢?请在小组内讨论(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5、画师是怎么评画的呢?(出示画师的话)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理解“若隐若现”

  出示:“若”的意思 ①要是  ②你  ③好像  应选择哪一种?连起来说意思。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6、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词看出来?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板书:以少代多)

  7、你能用一个字来夸夸小徒弟吗?(预设:好 妙 绝 棒 高 goodwell)

  8、老师小结: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能数得清的。小徒弟不仅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的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拓展思维:还有其他的办法能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四、拓展。

  1、其实,在想别人没想到的的故事还有很多,请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看看谁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链接短文)

  阅读链接:

  踏花归去马蹄香

  北宋皇帝徽宗赵佶喜欢绘画,是一个善于画花鸟的能手。他绘画很注意意境,所以在朝廷考试画家时,常常以诗句为题,让应试的画家按题作画,择优录取。

  有一次,朝廷决定考试天下的画家。考试那天,主考官出了一个试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让画家按这句诗作一幅画,把诗的内容表现出来。

  开始,画家们个个面面相觑,不知怎么画。过了一会儿,就先后动起笔来。考试完毕,主考官一幅一幅地审看,他看到的画有:有的画家在画面上画了许多花瓣,一个人骑马在花上踏行;有的画家在“马”上下功夫,画了一位扬鞭少年,黄昏时疾速归来;有的画家在“蹄”上做文章,画了一只大大的.马蹄;有的画是骑马人踏春归来,手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画上沾着的几片花瓣;还有一位画家着重突出一个“香”字。他画的是:在一个夏天落日的时刻,一个官人骑马归去,马儿疾驰,马蹄高举,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翩翩起舞……

  (如果你就是这位主考官,你会选哪一幅呢?(学生畅所欲言,只有自己的想法都可以。)

  2、师小结:是呀,蝴蝶绕蹄翻飞,恰恰暗示踏花归来,马蹄上花香犹存,引得蝴蝶前来凑热闹,含蓄而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十分精妙。这位考生比别人多动了脑筋,才会如此的别出心裁,受到主考官的表扬。

  3、同学们,在同一件事情上,每个人的思考角度都会有所不同,也就会有不同的结果,这就得要看你有没有别想没想到的,有没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有没有创新精神了。

  5、说话练*: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

  6、小结:对啊,在我们的生活中,哪怕是老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如果你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往往会有很精彩的回答。

  7、总结道理:同学们,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作业。(选做题)

  过渡语:今天我们一起来说了别人没说到的,想了别人没想到的,也来做别人没做到的作业吧。让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独特的思考,创新的精神吧。(出示作业)

  1、把课文内容复述给家长听。

  2、继续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最多的骆驼。

  六、板书设计: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  密密麻麻

  考画多   二徒弟  许许多多     创新精神

  小徒弟  一只……另一只  以少代多 (妙)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范文10份(扩展3)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菁华6篇)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1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骆驼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4、想想有哪些地方读得不明白,做上记号。

  二、讨论与交流。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师引导说清人物、事情、结果)

  师:读了课文后,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吗?

  2、交流自读疑难。

  3、重点计论交流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4、拓展思维:还有其他的办法能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展示: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参与评价。

  3、重点读好三个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综合拓展。

  1、交流:与同学交流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1)小组交流。(2)全班交流。

  2、教师小结:

  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小徒弟不仅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的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

  3、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

  4、课外拓展

  (1)课外搜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2)把课文中的事像画师那样考考家人,看他们谁想得更妙。

  五、巩固作业

  1、写出你积累的含有下列字的词。

  悦()()()()

  熟()()()()

  肃()()()()

  嘱()()()()

  审()()()()

  2、随文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看看谁想别人没想到的。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育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重点:

  学*他人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过程: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一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二、汇报交流

  1、同桌互相检查

  2、指名读,想机指导读流利。交流思考问题: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说说为什么师父夸小徒弟画得好?好在哪里?根据交流,重点读师父说的话,体会好在哪里?

  三、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读好三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总结,随文阅读

  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而小徒弟不光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画一画,看谁想别人没想到的。

  五、课外拓展。

  课外收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听。把课文中的事像画师那样考考家人,看他们谁想得更妙。

  板书:

  想别人所没想到的

  大徒弟画满

  二徒弟许多

  小徒弟两只刚露头——巧(不知多少,给人想象)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3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骆驼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4、想想有哪些地方读得不明白,做上记号。

  二、讨论与交流。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师引导说清人物、事情、结果)

  师:读了课文后,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吗?

  2、交流自读疑难。

  3、重点计论交流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4、拓展思维:还有其他的办法能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展示: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参与评价。

  3、重点读好三个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综合拓展。

  1、交流:与同学交流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1)小组交流。(2)全班交流。

  2、教师小结:

  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小徒弟不仅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的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

  3、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

  4、课外拓展

  (1)课外搜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2)把课文中的事像画师那样考考家人,看他们谁想得更妙。

  五、巩固作业

  1、写出你积累的含有下列字的词。

  悦()()()()

  熟()()()()

  肃()()()()

  嘱()()()()

  审()()()()

  2、随文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看看谁想别人没想到的。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4

  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育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重点:

  学*他人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时间:一课时

  学*过程: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一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二、汇报交流

  1、同桌互相检查

  3、指旬读,想机指导读流利。

  交流思考问题: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说说为什么师父夸小徒弟画得好?好在哪里?

  (根据交流,重点读师父说的话,体会好在哪里?)

  三、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读好三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总结,随文阅读

  总结: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两小徒弟不公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自主谈,教师也交流自己知道的事)

  随文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画一画,看看谁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五、课外拓展。

  课外收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把课文中的事像画师那样考考家人,看他们谁想得更妙。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5

  三维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创新意识。

  设计理念:《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渗透着创新思维的略读课文,在教学中既要落实语文的工具性,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价值引领,由此,本设计从教学要求出发,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导读中的主要问题,自主探究,重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得到画师的称赞,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特别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并用考画来取仕。考题都是一句诗,让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画。有一年,考画的内容是“踏花归来马蹄香”。“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这就得让考生动一动脑筋了。有的画是骑马人踏青归来,手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沾着几片花瓣;只有一位考生别出心裁,他画了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主考官一见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教师生动地讲述课件中的故事,让学生注意听)

  2、引导学生思考:主考官为什麽一见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作总结:对呀,有香气的地方才会吸引蝴蝶来,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说明马蹄很香,这正好表达出“踏花归来马蹄香”的意思。这位考生比别人多动了脑筋,才会如此的别出心裁,受到主考官的欣赏。我们做任何事情,要想有创意,就应该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师相机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对故事依然充满好奇,用一个类似的故事激趣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并对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探究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学*要求自学课文。

  出示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初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理解词意。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学*情况。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词语)

  (2)交流词义,掌握字形。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件出示下列句式,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画师让三个徒弟画骆驼,看谁画的骆驼多。大徒弟------------------,二徒弟----------------------,而三徒弟---------------------,却得到画师的高度称赞。

  让学生按照句式的提示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指导,让学生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把握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什么事】

  三、品读课文,感悟妙处

  1、默读课文,找出三个徒弟的画的不同表现意图,并圈出重点词语进行说明。

  2、交流阅读感受,重点感知三位徒弟的画面。

  (1)大徒弟画了什么?他想怎样表现骆驼多?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指名读(板书:密密麻麻画满)

  猜想:大徒弟可能画了多少只骆驼?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他想怎样表现骆驼的多?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板书:许许多多果然)

  猜想:二徒弟可能画了多少只骆驼?

  (3)三徒弟怎么画的?画了几只骆驼?读一读相关的句子。(板书:两只)

  指名读后问:小徒弟画的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3、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1)引导学生讨论:三个徒弟的画,哪一个表现的骆驼更多?

  (学生讨论,并用关联词语“虽然----但是----”“因为-----所以----”进行评价交流)

  (2)重点理解画师的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学生读一读画师的话,理解“若隐若现”

  思考: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那只若隐若现的骆驼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小徒弟的画)

  再读画师的话,通过读,让学生领会其中的含义。

  4、从大徒弟与二徒弟的反应中,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听了画师的话,大家一定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那么大徒弟与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从哪个词看出来?(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虽然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骆驼比较多,但是他们画出的数目毕竟是有限的,小徒弟的办法之所以最好,是因为他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谁也说不清有多少只骆驼,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因此,他的画最好。

  【设计意图:通过多层面感悟引领学生把握三徒弟的画为何与众不同,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想别人没想到的”深层意义。同时,通过学生默读课文、感悟词语以及运用关联词语表达等手段,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课外延伸,丰富知识

  1、联系实际说说在生活中,你听说过或见到过哪些“别人没想到的”事情?

  2、学生广泛思考交流;教师相机提示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聪明的华佗,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等,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说出他们的创新之处。

  3、总结: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时要多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学*中拓展开去,联系实际,大胆想象,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6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1、喜欢猜脑筋急转弯吗?

  (1)小明站在18层楼高处往下跳,却安然无恙,这是为什么呢?

  (2)小明的爸爸生了三个儿子,大儿子叫大毛,二儿子叫二毛,三儿子叫什么?

  2、看来难不到你们,再来出一个难一点的题目: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是单眼瞎和瘸腿(腿长腿短的问题)。有一天,国王请了三个人来给他画像。如果是你,你该怎么画?

  第一个人的画出来,把国王画的很完美,眼不瞎,腿不瘸。国王一看,被定了欺君之罪,被砍了头;第二个想了好久,就全如实画出来,国王看到一个这么丑(单眼瞎和瘸腿),很不高兴,一怒之下,把他也砍了;第三个人很聪明,只见他的画上画了国王穿着一身打猎的服装,英姿飒爽,单腿踏在一块大石上,眯起一眼在瞄准打猎。国王看了非常高兴,赏了这位画师。

  3、第三个人为什么能得到国王的赏赐呢?

  他在不违背事实的情况下,想了别人所没有想到的。(板题)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选学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一)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二)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三)过渡: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四)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什么?

  (1)出示句子:大徒弟用细笔密密麻麻地在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

  谁来读读,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

  (2)如果你是大徒弟,能说说你为什么这么画?

  (3)对自己的画,你满意吗?——读读有关句子。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

  出示句子:他画了许许多多骆驼的头。

  指名读。怎么会想到这个办法呢?

  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

  指名说,板书:只画山、两头骆驼

  (1)面对这一幅画,我们来听听画师是怎么评价的?

  出示: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他们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里走着,若隐若现,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自由朗读句子。

  (2)小徒弟究竟怎样把这数不尽的骆驼画下来的呢?请看插图。

  数数骆驼,真是奇怪了,我们一下子就数出了,这是为什么?

  说得多好呀,浮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不尽相同的画面,怪不得小徒弟会得到画师的啧啧赞叹。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骆驼的话,就叫做——(若隐若现!)

  (3)比较句子

  4、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最后一段)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5、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6、齐读课文:下面,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7、小结: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限的,小徒弟不但画法简洁,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却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让我们一起读读画师的话。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

  2、讲故事:宋代的徽宗赵佶喜爱书画,常出题考画家。有一次考试,主考官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画“藏”《深山藏古寺》

  (到了揭榜那天,第三幅画却被列为佳品,大家围着欣赏,并且同声称赞不绝.

  (1)第一幅画:画面中露出寺庙一角,便不是深山所藏了,藏应该是看不见的;

  (2)第二幅画:一个和尚在奔走,也可以解释是云游或在赶路,不能说明山中有寺。

  (3)第三幅画:画的是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进桶里。就这么一个挑水的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表现得含蓄深邃极了。和尚挑水,当然是用来烧茶煮饭,洗衣浆衫,这就叫人想到附*一定有庙;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来挑水,可以想象到那庙是座破败的古庙了。庙一定是在深山中,画面上看不见,这就把“藏”字表现出来了。

  此画列为上品,因为深得题意,“藏”字,通过到山间去挑水的老和尚,清楚的点出;深山有古寺。

  3、 试一试: (老师这里有一道画题,想考考你们,你们有没有信心?) 画“风”

  五、板书设计: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用细笔画满骆驼 不满意

  画多 二徒弟──画许多骆驼头

  小徒弟──只画山、两头骆驼 称赞 创新 以少代多(妙)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范文10份(扩展4)

——三年级语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 (菁华3篇)

三年级语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合作学*,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写有生字词、自学提示的小黑板。

  2、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3、布置学生预*课文。

  学生准备

  1、预*课文。

  2、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出示一张白纸)同学们,如果要让你们在这么大一张纸上画尽可能多的骆驼,你会怎样画?(学生自由作答)

  2、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画师的三个徒弟是怎么画的。(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齐读课题。)

  二、学*课文

  1、按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理解词意。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解决。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学*情况。指名读,齐读。(小黑板出示)

  召(zhào)集骆(luò)驼(tuo)连绵(mián)起伏(fú)若(ruò)隐若现恰(qià)好

  (2)生交流词意,掌握字形。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再读课文,分组讨论:

  (1)三个徒弟的画分别是什么样的?

  (2)你觉得谁画得最棒?为什么?

  (3)从三个徒弟的画中,你体会到什么?

  5、学生读课文,讨论。

  6、学生汇报。

  7、说得真棒!谁能读一读画师的话,看谁读得最像,最有感情。

  8、指名读,师生评价。齐读。

  三、拓展延伸

  1、你们*时是不是也有想到过别人没有想到过的事?

  2、你还知道哪些想过别人没有想到的故事?

  四、总结全文

  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试一试,在一张白纸上怎样画出最多的花?

三年级语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2

  1. 、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在山谷中走)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2、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师:现在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因为……所以……”来评评三位徒弟的画,把画师的话补充完整。

  3、师:是啊,你们评价的真好。你们把画师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了。

  (显示画师的话:你们看这幅画,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它们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里走着,若隐若现,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理解“若隐若现”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4、反问句的改写。

  5、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生:恍然大悟)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生用“原来——”说话)。

  6、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7、齐读课文

  下面,把你们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四)、拓展内容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

  ①故事: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特别设立了翰林书画院,并用考画来取仕。有一年,考画的内容是“踏花归来马蹄香”。这里的“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这就得让考生们动一动脑筋了。有的画是骑马人踏春归来,手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画上沾着的几片花瓣。只有一位考生画了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显然是马儿踏花归来,马蹄上花香犹存,才招引来了蝴蝶。主考官见了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②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爱迪生救妈妈、鲁班造锯)

  (五)、考考你

  1、导语:讲了这么多创新的故事,老师也想考考你们的创新能力,我们也来“画花”,比比谁画得花多。

  启发:课文中,小徒弟大胆的创新赢得了画师称赞,希望同学们多动脑筋,用最巧妙的方法画出最多的花。

  2、每人在白纸上画,而后交流。

  3、总结: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六)作业:配套练*册。

三年级语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句话。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欢画画,常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画,以此来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宋徽宗没有一个满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请问,宋徽宗刚开始为什么不满意?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为什么又连声叫好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古时候,有一位的画师要考考他的三位徒弟,他让徒弟们在同样大小的纸上画骆驼,看谁画的多。结果是,纸上画骆驼最少的徒弟却受到了画师的称赞,想知道是为什么吗?下面我们就学*这个故事——《想别人没想到的》。

  二、自读课文,粗知大意

  1、自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认读词语,纠正读音。

  (课件出示)

  zhào luò tuo mián qǐ fú ruò

  召集骆驼连绵不断起伏若隐若现

  3、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召集:招呼集合在一起

  连绵不断:绵,延续不断。文中指山峰一座连一座,不间断。

  起伏:伏,低下去。文中指山峰有高有低。

  若隐若现:若,如,像。隐,不显露。现,显露。文中指群山中的骆驼有时看得清楚,有时又看不清,看不清究竟有多少只

  4、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然后用简练的语言叙述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课件出示填空练*)

  故事的起因:(画师)要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经过: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的骆驼的头),小徒弟(画了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结果:(小徒弟)的画得到了画师的称赞。

  三、讨论交流,领会内涵

  故事的结果真让人感到意外,想知道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吗?

  1、指名读大徒弟画的内容,你来帮大徒弟说一说绘画构思。

  (要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尽可能多的骆驼,“我”的想法就是把骆驼画的小一点,这样就能在纸上多画骆驼了)

  大徒弟的想法最简单,也是常人的想法

  2、指名读二徒弟画的内容,他的想法好在哪?

  (二徒弟的方法和大徒弟的相比,有一定的进步,他用骆驼的头来代表整个骆驼,这样他画的骆驼数就比大徒弟多了)

  大徒弟和二徒弟究竟可以画多少只骆驼?

  (无论大徒弟还是二徒弟,他们画的骆驼毕竟受到纸张的限制,骆驼的数量是有限的。)

  他们俩的画法有什么缺陷?

  (无论是画骆驼,还是画骆驼头,太麻烦,要花费很长时间)

  3、那么,小徒弟画了什么,好在哪?指名读小徒弟画的内容。

  (小徒弟只画了一只完整的骆驼和一只不完整的骆驼。)

  读读画师说的话,你有哪些收获?

  (小徒弟的办法之所以好,是因为他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谁也说不清楚究竟有多少只骆驼,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小徒弟思考的角度和别人不一样,是想别人想不到的事。)

  如果让你画,你想怎么样画?

  (可以画许多骆驼的脚印……)

  四、广泛思考,课外延伸

  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⑴<<踏花归来马蹄香>>

  你从哪里看出这个人的画很有创意?他是怎么表现出香的?

  ⑵引言:关于赵佶皇帝以诗做画的故事还有许多,比较有名的还有这一篇。有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

  下面四幅图,哪一幅最适合"深山藏古寺"的画面,为什么?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

  下面,老师给大家留一个思考题:画风,你将怎样画呢?

  总结道理: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板书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用细笔画满

  二徒弟——画许多头

  小徒弟——只画山、一头骆驼——画师满意

  (动脑、创新)

  六、课堂练*

  1、照样子,写词语。

  密密麻麻:

  若隐若现:

  2、补充词语。

  连绵()自()为()()大悟

  情()禁若()若()惊()鸟

  3、按要求写句子。

  (1)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改成陈述句)

  (2)少先队员应该助人为乐。(改成反问句)

  (3)草地上开满花。(扩句)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范文10份(扩展5)

——《想别人没想到的》说课稿 (菁华3篇)

《想别人没想到的》说课稿1

  一、教材简介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册中的一篇选学课文。内容比较简单。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骆驼画得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从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会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说话。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

  ①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②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文本对话,感悟课文内容;

  ③巧设空白,通过对比探究,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④通过拓展资料,丰富知识,扩大阅读面,体验创新。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能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并树立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难点:用“虽然……但是……”来评价三位徒弟的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人一张白纸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欢画画,常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画,以此来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宋徽宗没有一个满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请问,宋徽宗刚开始为什么不满意?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为什么又连声叫好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选学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些问题自己去找一找。

  3、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很多小骆驼)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骆驼头)

  (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在山谷中走)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4、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课件显示三幅画)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画师是怎么评画的呢?老师故意把画师的话隐去,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评评三位徒弟的画,把画师的话补充完整。

  5、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理解“若隐若现”

  课件显示:“若”的意思①要是②你③好像应选择哪一种?连起来说意思。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6、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7、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8、齐读课文

  下面,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四)、拓展内容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⑴《踏花归来马蹄香》

  你从哪里看出这个人的画很有创意?他是怎么表现出香的?

  ⑵引言:关于赵佶皇帝以诗做画的故事还有许多,比较有名的还有这一篇。有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

  下面四幅图,哪一幅最适合"深山藏古寺"的画面,为什么?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

  (3)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考考你

  1、导语:讲了这么多创新的故事,老师也想考考你们有没有创新思维。我们也来“画骆驼”,比比谁画得骆驼大。

  启发:课文中,小徒弟是用“以少代多”的方法赢得了称赞,现在我们要画大,我们可以用——“以小衬大”的方法来表现。

  2、每人在白纸上画,而后交流

  3、总结道理: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许多小骆驼

  画多

  二徒弟许多骆驼头

  小徒弟两只在山谷中走以少代多(妙)

  六、设计意图

  根据课改精神,针对教材特点,并联系学生实际,我对本课教材做了如下处理:

  一、故事连故事,让学生入情入境,自主学*

  新课标倡导的是自主学*的精神。或许,很多人认为自主学*就是“自己学*”或“自由学*”。我的理解是,自主学*应该是师生互动,积极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因此,上课伊始,我就用一个故事导入课文,激起学生的兴趣。接着学*课文中的故事,学完后又引出类似创新的故事。整堂课,学生都在听故事,学故事、用故事中增长知识,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我想,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符合他们那种的爱听故事的心理,又是一种愉悦的享受。学生会非常自觉、主动地学*。

  二、文中留空白,让学生动脑动口,主动探究

  文中,画师评画是全文的重点。在复印教材时,我故意把它隐去,目的就是给学生一次思考练说的机会: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两个人的画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加以称赞呢?由于文章在关键之处嘎然而止,这样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产生急于补充教材的冲动。而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这三幅画,自己去体验小徒弟画的妙处,明白师父称赞小徒弟的原因。最后引导学生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说一说,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究的能力,使他们的思维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想,这比直接让他们去读画师的话要好的多。

  三、课后设拓展,让学生动手实践,主动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对此,学完课文后,我穿插了两个故事。它们既是对课内知识的补充,又是课外知识的延伸。我想这对学生在写作文时如何构思、选材都会有一定的好处。当然,如果一味地听故事,未免太枯燥,太单一。最后,我在新课快要结束时,安排了一个实践操作:书中比赛看谁骆驼画得多,我们就来比赛看谁骆驼画得大。(对采用何种比赛,我思考了很多,但很得意于忽然蹦出来的思维火花——比赛骆驼画得大)这样的题材,有顺手捏来之妙处,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疑。通过比赛,鼓起了学生想创新的欲望,学到一点点以小见大这种创新的方法,体验到创新的滋味,又在创新的过程中明白了道理:创新头脑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要*时积极动脑,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想别人没想到的》说课稿2

  一、教材简介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册中的一篇选学课文。内容比较简单。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骆驼画得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从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会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说话。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

  ①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②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文本对话,感悟课文内容;

  ③巧设空白,通过对比探究,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④通过拓展资料,丰富知识,扩大阅读面,体验创新。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能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并树立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难点:用“虽然……但是……”来评价三位徒弟的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人一张白纸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欢画画,常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画,以此来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宋徽宗没有一个满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请问,宋徽宗刚开始为什么不满意?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为什么又连声叫好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选学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些问题自己去找一找。

  3、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很多小骆驼)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骆驼头)

  (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在山谷中走)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4、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课件显示三幅画)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画师是怎么评画的呢?老师故意把画师的话隐去,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评评三位徒弟的画,把画师的话补充完整。

  5、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理解“若隐若现”

  课件显示:“若”的意思①要是②你③好像应选择哪一种?连起来说意思。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6、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7、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8、齐读课文

  下面,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四)、拓展内容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⑴《踏花归来马蹄香》

  你从哪里看出这个人的画很有创意?他是怎么表现出香的?

  ⑵引言:关于赵佶皇帝以诗做画的故事还有许多,比较有名的还有这一篇。有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

  下面四幅图,哪一幅最适合"深山藏古寺"的画面,为什么?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

  (3)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考考你

  1、导语:讲了这么多创新的故事,老师也想考考你们有没有创新思维。我们也来“画骆驼”,比比谁画得骆驼大。

  启发:课文中,小徒弟是用“以少代多”的方法赢得了称赞,现在我们要画大,我们可以用——“以小衬大”的方法来表现。

  2、每人在白纸上画,而后交流

  3、总结道理: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许多小骆驼

  画多

  二徒弟许多骆驼头

  小徒弟两只在山谷中走以少代多(妙)

  六、设计意图

  根据课改精神,针对教材特点,并联系学生实际,我对本课教材做了如下处理:

  一、故事连故事,让学生入情入境,自主学*

  新课标倡导的是自主学*的精神。或许,很多人认为自主学*就是“自己学*”或“自由学*”。我的理解是,自主学*应该是师生互动,积极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因此,上课伊始,我就用一个故事导入课文,激起学生的兴趣。接着学*课文中的故事,学完后又引出类似创新的故事。整堂课,学生都在听故事,学故事、用故事中增长知识,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我想,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符合他们那种的爱听故事的心理,又是一种愉悦的享受。学生会非常自觉、主动地学*。

  二、文中留空白,让学生动脑动口,主动探究

  文中,画师评画是全文的重点。在复印教材时,我故意把它隐去,目的就是给学生一次思考练说的机会: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两个人的画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加以称赞呢?由于文章在关键之处嘎然而止,这样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产生急于补充教材的冲动。而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这三幅画,自己去体验小徒弟画的妙处,明白师父称赞小徒弟的原因。最后引导学生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说一说,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究的能力,使他们的思维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想,这比直接让他们去读画师的话要好的多。

  三、课后设拓展,让学生动手实践,主动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对此,学完课文后,我穿插了两个故事。它们既是对课内知识的补充,又是课外知识的延伸。我想这对学生在写作文时如何构思、选材都会有一定的好处。当然,如果一味地听故事,未免太枯燥,太单一。最后,我在新课快要结束时,安排了一个实践操作:书中比赛看谁骆驼画得多,我们就来比赛看谁骆驼画得大。(对采用何种比赛,我思考了很多,但很得意于忽然蹦出来的思维火花——比赛骆驼画得大)这样的题材,有顺手捏来之妙处,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疑。通过比赛,鼓起了学生想创新的欲望,学到一点点以小见大这种创新的方法,体验到创新的滋味,又在创新的过程中明白了道理:创新头脑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要*时积极动脑,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想别人没想到的》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教科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组的一篇略读课文。

  这一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这个专题编写,都是在用具体的事情来说一个道理。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

  《想别人没想到的》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却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课文的题目揭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插图揭示了小徒弟画面的内容。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讲述的道理却很有现实意义,学生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选编本课的意图,是进一步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并结合课文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根据这样的教材理解,我制定了我的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召集、骆驼、得意、禁不住、恰好”等词语;正确理解“密密麻麻、连绵不断、若隐若现、恍然大悟”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而我的教学重点则是:通过师父(画师)的话,来体会小徒弟画的巧妙之处。

  二、教学方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和三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故事导入、口头复述、图文对照、朗读训练等方法。

  三、教学流程

  (一)、情趣导入,引出课题。

  这里通过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故事《司马光砸缸》作为这节课的导入,能够让学生对以前的知识有进一步回顾。并且因此引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

  (二)、感知课文,简单讲述。

  1、让学生默读课文,再熟悉故事,并加深对生词的印象。

  [这样的环节设计,是要让学生养成快速默读的*惯,并能准确把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朗读生词,并运用词语简单地讲述故事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考虑到后进生,因为生词对他们来说是最重要的,认真就不难,所以我选择几位成绩不怎么好的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中也有一次表现的机会;而简单讲述故事,则是考虑到成绩比较拔尖的同学,能够锻炼口才,学会复述课文。]

  (三)、抓住重点,深入探究。

  1、抓住三个徒弟画画结果的句子。

  (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2、学生针对上面两句话,自由提问。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考虑到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求学生要自己去发现问题。]

  3、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①了解大徒弟和二徒弟分别怎么画?

  ②知道小徒弟是怎么画的?

  [这是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去寻找答案。]

  4、重点知道画师的话。

  (四)、结合生活,拓展延伸。

  1、讲述在生活中,我们有遇到这样的事情吗?有想别人没想到的吗?

  2、师: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师讲述《踏花归去马蹄香》故事,请学生选择。

  (五)、总结道理:

  师: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四、说教学反思

  1、个性化学*是一种自主性学*

  我所教学的《想别人没想到的》一课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了画师收了三个徒弟,他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多,三个徒弟画了不同的画,只有小徒弟得到了师傅的称赞。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围绕着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这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学生将精读课文中所学*的分段、理解课文等语文基本功,用于了本课的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了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2、个性化学*要重视学生体验

  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语文,必须加强体验性学*。然而,由于学生个体认知水*的不同,体验和感悟也就不一样,学生的理解就显示出多样化的特点。学生如何交流和展示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悟?如何深化对教材的理解与认识?在本节教学中我采用了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的形式。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范文10份(扩展6)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汇总10篇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合作学*,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写有生字词、自学提示的小黑板。

  2.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3.布置学生预*课文。

  学生准备

  1.预*课文。

  2.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出示一张白纸)同学们,如果要让你们在这么大一张纸上画尽可能多的骆驼,你会怎样画?(学生自由作答)

  2.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画师的三个徒弟是怎么画的。(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齐读课题。)

  二、学*课文

  1.按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理解词意。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解决。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学*情况。指名读,齐读。(小黑板出示)

  召(zhào)集骆(luò)驼(tuo)连绵(mián)起伏(fú)若(ruò)隐若现恰(qià)好

  (2)生交流词意,掌握字形。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再读课文,分组讨论:

  (1)三个徒弟的画分别是什么样的?

  (2)你觉得谁画得最棒?为什么?

  (3)从三个徒弟的画中,你体会到什么?

  5.学生读课文,讨论。

  6.学生汇报。

  7.说得真棒!谁能读一读画师的话,看谁读得最像,最有感情。

  8.指名读,师生评价。齐读。

  三、拓展延伸

  1.你们*时是不是也有想到过别人没有想到过的`事?

  2.你还知道哪些想过别人没有想到的故事?

  四、总结全文

  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试一试,在一张白纸上怎样画出最多的花?

  板书设计: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用细笔画满

  二徒弟――画许多头

  小徒弟――只画山、一头骆驼――画师满意

  (动脑、创新)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

  (1)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2)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自学,掌握生字词;通过诵读品味,合作学*,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3)通过对比探究,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4)通过拓展资料,丰富知识,扩大阅读面,体验创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难点: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预*课文。

  2.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课件出示:(故事连连看一)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欢画画,常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画,以此来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宋徽宗没有一个满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请问,宋徽宗刚开始为什么不满意?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为什么又连声叫好呢?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同学们按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课件出示:(故事连连看二)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理解词意。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解决。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有困难的学生。

  3.反馈交流自学情况。

  课件出示:

  (1)交流词意,掌握字形。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随问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课件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3、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谁读懂了第一个问题?汇报一下:(指名汇报,相机朗读)

  ⑴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很多小骆驼)

  ⑵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骆驼头)

  ⑶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在山谷中走)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4、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课件显示三幅画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评评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用“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评评小徒弟的'画。

  5、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理解“若隐若现”。

  课件显示:“若”的意思:

  ①要是;

  ②你;

  ③好像。

  应选择哪一种?连起来说意思。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这样画有什么妙处?

  6、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7、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8、齐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9、课件出示:你还有其他办法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四、拓展内容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课件出示:(故事连连看三)《踏花归来马蹄香》:

  你从哪里看出这个人的画很有创意?他是怎么表现出香的?

  课件出示: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拓展练*

  1、导语:这一单元讲了这么多的故事,我们也来练*写个故事吧。

  2、课件出示:(故事连连看四)《十里蛙声出山泉》的画及简介

  启发:课文中,作者是怎样把一个故事写得引人入胜的呢?。

  3、每人在本上写故事,而后交流。

  4、总结全文

  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不满意)大徒弟,许多小骆驼

  画师(不满意)二徒弟,许多骆驼头

  (称赞)小徒弟,两只在山谷中走(妙在创新)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 3

  1. 、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在山谷中走)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2、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师:现在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因为……所以……”来评评三位徒弟的画,把画师的话补充完整。

  3、师:是啊,你们评价的真好。你们把画师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了。

  (显示画师的话:你们看这幅画,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它们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里走着,若隐若现,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理解“若隐若现”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4、反问句的改写。

  5、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生:恍然大悟)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生用“原来——”说话)。

  6、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7、齐读课文

  下面,把你们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四)、拓展内容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

  ①故事: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特别设立了翰林书画院,并用考画来取仕。有一年,考画的内容是“踏花归来马蹄香”。这里的“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这就得让考生们动一动脑筋了。有的画是骑马人踏春归来,手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画上沾着的几片花瓣。只有一位考生画了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显然是马儿踏花归来,马蹄上花香犹存,才招引来了蝴蝶。主考官见了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②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爱迪生救妈妈、鲁班造锯)

  (五)、考考你

  1、导语:讲了这么多创新的故事,老师也想考考你们的创新能力,我们也来“画花”,比比谁画得花多。

  启发:课文中,小徒弟大胆的创新赢得了画师称赞,希望同学们多动脑筋,用最巧妙的方法画出最多的花。

  2、每人在白纸上画,而后交流。

  3、总结: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六)作业:配套练*册。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 4

  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育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重点:

  学*他人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时间:

  一课时

  学*过程: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二、汇报交流

  1、同桌互相检查

  2、指旬读,想机指导读流利。

  交流思考问题: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说说为什么师父夸小徒弟画得好?好在哪里?

  (根据交流,重点读师父说的话,体会好在哪里?)

  三、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读好三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总结,随文阅读

  总结: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两小徒弟不公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自主谈,教师也交流自己知道的事)

  随文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画一画,看看谁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踏花归去马蹄香(写作趣谈)

  伍玉成

  宋朝时候,有一次画院招考。考试是命题作画,题目是一句古诗:“踏花归去马蹄香”。

  考场上安静极了,应考者都在认真思索。有的认为诗句的`重点在“踏花”二字。于是就画了一些花瓣,让一青年骑着马在花瓣上行走。他想这不正是踏花么?表现了那春游之后的愉快心情。

  有的在分析之后,觉得重点是在“马”上。踏花也好,归去也好,马蹄也好,都离不开“马”。于是就精心地画了一匹骏马,一青年骑在马上从花丛中疾驰,显得很有气势。

  也有的人琢磨“马蹄”应是重点,因此在画纸上突出那腾空的马蹄,并在“马蹄”旁画着纷飞的花瓣。他想花瓣都被扬了起来,马蹄还不会“香”么!

  众多的应考者中,只有一位画得很特别。他的画卷上根本没画花瓣。他画的是:夕阳西下之时,一位英俊少年骑在一匹骏马上。马在奔腾着,马蹄高高扬起,一些蝴蝶紧紧地追逐着,在马蹄的周围飞舞。

  考生交卷后,考官一张张评选。当他看到那张蝴蝶纷飞的画卷时,就会心地笑了。这张画被评为。

  为什么呢?考官作了一番评说,应考者也都非常佩服。

  这考生的成功,关键在于他仔细地分析了题目,全面领会了诗句的含义,并找到了体现题意的巧妙的方法。

  画题中的“踏花、归去、马蹄”都是具体的事物,容易用图形表现,所以一般人都在这表面上下功夫。而题中的重点在“香”字上。这“香”是一种感觉,凭嗅觉所得,而绘画是让人从视觉上感受。如何在画面上体现出“马蹄香”来就很不容易了。让马踏花瓣太表面、也太直接了,也难突出那“香”味。用蝴蝶来烘托真是想法新颖。蝴蝶为什么追逐马蹄呢?不正是体现“马蹄”的香么。这“香”不是直接画出来的,而是观画者很自然能想到的,所感受到的。

  写作也是一样,作文之初要仔细分析题意,这就是审题。它是动笔的基础。然后精心地构思,寻找体现题意的表现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好文章。

  一、读一读,写一写。

  召集骆驼得意称赞群山

  连绵起伏若隐若现恍然大悟

  二、照样子,写一写。

  密密麻麻()()()

  整理整理()()()

  三、不改变原意,把下面句子换个说法

  1、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2、画师把三个徒弟召集在一起。

  3、怎么能这样做?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 5

  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准备:相关的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故事激趣,谈话导入

  1、教师讲故事:

  2、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学生齐读课题。

  3、交流读书经验。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课件出示下列句式,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画师让三个徒弟 ,看谁 。大徒弟 ,二徒弟 ,而三徒弟 ,却得到了画师的高度赞扬。

  请学生按照句式的提示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指导,主要让学生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 品读课文,感悟妙处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课文哪一段是写这个问题的,找出来读一读。指名读。

  2.画师考的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学生自由读这段话,思考:根据这段话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话却点头称赞?)

  3.学生默读课文,根据问题在文中找一找,并用笔勾画出来。

  4.交流阅读感受,对比探究,重点感知三徒弟的画面。

  (1)大徒弟画的什么?要读出多应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密密麻麻 很小很小)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些字词看出多?指名答(板书:许许多多 果然)

  猜想:二徒弟可能画了多少只骆驼?

  (3)三徒弟是怎样画的?读一读相关的句子。指名读后提问:小徒弟画的多吗?哪里看出不多(板书:两只 一只 另一只)

  5.对比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更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你还有什么好办法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6.理解画师的话,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1)读一读画师的话,指名读,齐读。

  (2)理解“若隐若现”(课件出示:若 要是;你;好像)应选择哪一个,连起来说说意思。

  (3)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画中那只若隐若现的骆驼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小徒弟的画)学生发言后再齐读画师的话。

  (4)从大徒弟和二徒弟的反应中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了吗?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理解“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练*说话。

  (5)教师小结:虽然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骆驼比较多,但是他们画的骆驼数毕竟是有限的。而小徒弟却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他的画才会得到师傅的赏识。

  四、拓展延伸,丰富认识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

  1、《踏花归来马蹄香》:

  你从哪里看出这个人的画很有创意?他是怎么表现出香的?

  2、联系实际: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考考你

  1、导语:讲了这么多创新的故事,老师也想考考你们有没有创新思维。我们也来“画骆驼”,比比谁画得骆驼多。

  2、每人在白纸上画,而后交流。

  3、总结: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六、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 许多小骆驼

  画师 二徒弟 许多骆驼头

  小徒弟 两只在山谷中走 以少代多(妙)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 6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向别人没想到的”这样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一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二、汇报交流

  1、 同桌互相检查

  2、指旬读,想机指导读流利。

  交流思考问题: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说说为什么师父夸小徒弟画得好?好在哪里? (根据交流,重点读师父说的话,体会好在哪里?)

  三、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读好三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总结,随文阅读

  总结: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两小徒弟不公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自主谈,教师也交流自己知道的事)

  随文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画一画,看看谁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五、课外拓展。

  课外收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把课文中的事像画师那样考考家人,看他们谁想得更妙。

  【教学评价方案】

  1 达标测评

  参评人数( )

  注:表内【人数】为达标人数。

  2 教学反思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 7

  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准备:相关的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故事激趣,谈话导入

  1、教师讲故事:

  2、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学生齐读课题。

  3、交流读书经验。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课件出示下列句式,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画师让三个徒弟 ,看谁 。大徒弟 ,二徒弟 ,而三徒弟 ,却得到了画师的高度赞扬。

  请学生按照句式的提示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指导,主要让学生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 品读课文,感悟妙处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课文哪一段是写这个问题的,找出来读一读。指名读。

  2.画师考的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学生自由读这段话,思考:根据这段话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话却点头称赞?)

  3.学生默读课文,根据问题在文中找一找,并用笔勾画出来。

  4.交流阅读感受,对比探究,重点感知三徒弟的画面。

  (1)大徒弟画的.什么?要读出多应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密密麻麻 很小很小)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些字词看出多?指名答(板书:许许多多 果然)

  猜想:二徒弟可能画了多少只骆驼?

  (3)三徒弟是怎样画的?读一读相关的句子。指名读后提问:小徒弟画的多吗?哪里看出不多(板书:两只 一只 另一只)

  5.对比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更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你还有什么好办法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6.理解画师的话,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1)读一读画师的话,指名读,齐读。

  (2)理解“若隐若现”(课件出示:若 要是;你;好像)应选择哪一个,连起来说说意思。

  (3)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画中那只若隐若现的骆驼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小徒弟的画)学生发言后再齐读画师的话。

  (4)从大徒弟和二徒弟的反应中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了吗?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理解“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练*说话。

  (5)教师小结:虽然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骆驼比较多,但是他们画的骆驼数毕竟是有限的。而小徒弟却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他的画才会得到师傅的赏识。

  四、拓展延伸,丰富认识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

  1、《踏花归来马蹄香》:

  你从哪里看出这个人的画很有创意?他是怎么表现出香的?

  2、联系实际: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考考你

  1、导语:讲了这么多创新的故事,老师也想考考你们有没有创新思维。我们也来“画骆驼”,比比谁画得骆驼多。

  2、每人在白纸上画,而后交流。

  3、总结: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六、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 许多小骆驼

  画师 二徒弟 许多骆驼头

  小徒弟 两只在山谷中走 以少代多(妙)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 8

  一、教材简介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是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册中的一篇选学课文。内容比较简单。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骆驼画得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从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难点:用虽然......但是......因为......所以......来评价三位徒弟的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谁能讲一讲大家都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指名讲故事,要求讲得清楚、简洁。

  说说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或者说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选学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

  3、用课件出示填空,来帮助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3、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4、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些问题自己去找一找。

  5、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很多)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

  (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6、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画师是怎么评画的呢?老师故意把画师的话隐去,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因为......所以......来评评小徒弟的画,把画师的话补充完整。

  7、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理解若隐若现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8、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9、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10、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11、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12、完整地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四)、拓展内容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1、引言:宋代的赵佶皇帝喜欢以诗做画。比较有名的还有这一篇。有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课件出示:

  下面四幅图,哪一幅最适合深山藏古寺的画面,为什么?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

  2、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总结道理:

  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很多

  二徒弟许多

  小徒弟两只

  以少代多(妙)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 9

  一、教材分析: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课文虽然篇幅短小,但讲述的道理却很有现实意义,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教材选编本课的意图,是进一步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并结合课文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在阅读时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问题,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在前面三篇精读课文的学*中,学生初步掌握了默读方法,能边读边想,抓住文中主要人物的描写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在这一课的学*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自主探究,在学*中巩固和提高。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合作学*,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2.默读课文,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明白在日常生活中,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四、教学重、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五、教学准备:课件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激趣,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很喜欢听故事,所以今天又带来了一个,想听吗?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非常喜欢画画。每当选拔人才的时候,他常常会让前来考试的人根据他所出的一句诗画一幅画。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皇帝没有一个满意的。但是,当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请问同学们,为什么皇帝刚开始不满意,当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又连声叫好呢?

  师:对,因为最后一幅画的作者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画法,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一个《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板题)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参照课文前面的提示语首先进行三读:(读准确、读流利、读感情)

  大屏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意。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解决。

  师:老师看大家已经把生词画出来了,请同学们看大屏上的词语,你能准确地读出来吗?

  大屏出示:召集 连绵不断 连绵起伏 半截

  恰好 若隐若现 恍然大悟 称赞

  师: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读给大家听?

  师:刚才同学们都已经读了课文,有谁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聪明,老师根据大家刚才讲的归纳整理了一下(大屏出示),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三、默读课文,分组讨论

  师:画师让三个徒弟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骆驼,看谁画的多。那么三个徒弟是怎么画的呢?倒底是谁画的多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并完成这个表格。

  1.小组讨论交流,完成表格。

  考题:

  徒 弟

  画 了什么

  自我感觉

  画师评价

  大徒弟

  二徒弟

  小徒弟

  2.小徒弟的画为什么得到画师的称赞?

  3.你们还有其他的办法也可以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学*成果?(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呢?

  师: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这不恰恰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变换句式)

  师:谁知道“若隐若现”是什么意思?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这样画有什么妙处?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扮演画师,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评价三个徒弟的画好不好?

  师: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师: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师:让我们齐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师:如果你是大徒弟或二徒弟,你会对小徒弟说什么呢?谁来表演一下。

  3.你们还有其他的办法也可以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师:同学们,课文中作者不急于告诉我们该怎样画出最多的骆驼,而是一步步地展示三个徒弟所画的画,让人迫不急待地往下读,最后揭开奥秘,说明小徒弟画的是最好的,这种写法是: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

  四、感悟道理、升华主题

  师:同学们,读了这个故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把你的感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好吗?

  师:同学们,通过这个故事后,其实大徒弟和二徒弟并不服气,纷纷要求师傅再出一道题,于是画师又出了这样一道题――深山藏古寺。假如是你你准备怎么画这幅画?可以小组同学商量一下。

  出示三个徒弟的画,分小组讨论点评,再指名点评。

  大徒弟:一座茂密的森林里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二徒弟: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小徒弟::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

  师:画师的小徒弟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事,你们*时是不是也有想到过别人没有想到过的事呢?或者谁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哪些课文是写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师:其实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课下请同学们也收集一些创新故事,和同学们交流好吗?

  五、全文总结

  师:同学们,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限的,而小徒弟不仅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第7自然段。

  2.搜集具有创新思维精神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 许多小骆驼 不满意

  二徒弟 许多骆驼头 不满意

  小徒弟 两只在山谷中走 称 赞(妙在创新)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 10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向别人没想到的”这样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一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二、汇报交流

  1、 同桌互相检查

  2、指旬读,想机指导读流利。

  交流思考问题: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说说为什么师父夸小徒弟画得好?好在哪里? (根据交流,重点读师父说的话,体会好在哪里?)

  三、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读好三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总结,随文阅读

  总结: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两小徒弟不公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自主谈,教师也交流自己知道的事)

  随文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画一画,看看谁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五、课外拓展。

  课外收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把课文中的事像画师那样考考家人,看他们谁想得更妙。

  【教学评价方案】

  1 达标测评

  参评人数( )

  注:表内【人数】为达标人数。

  2 教学反思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