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书”》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教学反思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这篇课文内容对学生极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教法的选择上,我采用了质疑,小组探究,全班交流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课文中的学*伙伴读到“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时,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

  实际上,让我们“真没想到”的事物可多了。课外读一读《自然百科全书》一类的书籍,办一期“奇妙的大自然”班刊。孩子们的学*兴致高涨,同伴间迫不及待地开始讨论,研究该怎样动手。但令人担忧的是在小组合作中,很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欣赏别人。当一名学生回答问题时,就会有很多学生失望的叫喊声,很不甘心坐在位置上,如果不及时指正,就势必影响一节课的情绪,由着性子随心所欲,难以达到教学最佳效果,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狠抓“学会聆听、学会宽容、欣赏他人”的良好学**惯。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2

  《最大的“书”》是人教版新课标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四组的一篇课文。写的是川川和爸爸在爬山时巧遇地质勘探员,在地质勘探员的介绍下认识最大的“书”——岩石的故事。

  根据以往的惯例,我是打算第一课时主要以领着学生学*生字新词,识字写字,整体地把握课文为主。可是当我说完导入语,板书完课题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孩子高高地举起了他们的小手。一开始,我还以为是自己板书的课题出了问题。等我叫起一个举手的孩子的时候,我才知道,这些孩子是主动要求提问的。

  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我一板书完课题他们就发现了课题《最大的“书”》和我们以往学*的课文不一样,多了一个“引号”而这个引号就引起了孩子们广泛的疑问。为什么课题里有个引号啊?引号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呢?最大的“书”是什么书啊?最大的“书”里写了些什么呢?这些有价值的问题仿佛印在了孩子们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里。而我的心里,却开始了纠结。

  关于课题的疑问,我本来是安排在明天上第二课时的时候解决的。于是我开始了筛选问题:“孩子们,最大的“书”是什么书?最大的“书”里写了什么呢?这两个问题让我们打开书,听老师读课文思考。看看谁能找到答案。而关于课题引号的问题,我们存到问题银行,下节课再解决好吗?孩子们嘴上虽然答“好”。可是眼睛里分明暗淡了一下。这些,我都看在眼里。开始思考是不是自己应该调整教学思路,先解决孩子们的这些问题?也许是出于对自己掌控课堂能力的不自信,也许是出于怕改了课堂预设会比较麻烦的“惰性”。教学还是按照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了下去。可是,当孩子们识记了生字,再一次自由读完课文,我正打算进入教学写字的教学环节的时候。又有几双小手举了起来。“老师,第二自然段里为什么引号只有一半呀?”“为什么第二自然段的‘书’用上了只有一半的引号,而第三自然段里的‘书’却没有引号呢?小小的引号,让这些孩子们燃起了高昂的好奇心。

  孩子们的眼睛里,重新燃烧起了熊熊的求知欲。我想,如果我这个时候再提出“问题银行”孩子们一定会很失望的。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语文老师,我深知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和学*兴趣是多么重要。如果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让不满足孩子的求知欲的话,很有可能造成孩子们今后不再愿意提问了。

  所以,我毅然决定停下教写生字的步骤,从课题的引号开始解决孩子们的问题。引导孩子们理解课文,尝试打破惯例把阅读教学放到写字教学的前面。

  问题解决了,孩子们通过自己读课文,仔细和同伴研讨自己很快就找到了答案,而下课的时间也随之到了。

  反思这节课,我没有完成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但是看着孩子们眼底洋溢的幸福和满足,回想孩子们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学*态度。我还是觉得这节课很棒!真心实意地尊重学生,当然也包括为学生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呀!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3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这篇课文内容对学生极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教法的选择上,我采用了质疑,小组探究,全班交流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

  课文中的学*伙伴读到“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时,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实际上,让我们“真没想到”的事物可多了。课外读一读《自然百科全书》一类的书籍,办一期“奇妙的大自然”班刊。孩子们的学*兴致高涨,同伴间迫不及待地开始讨论,研究该怎样动手。 但令人担忧的是在小组合作中,很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欣赏别人。

  当一名学生回答问题时,就会有很多学生失望的叫喊声,很不甘心坐在位置上,如果不及时指正,就势必影响一节课的情绪,由着性子随心所欲,难以达到教学最佳效果,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狠抓“ 学会聆听、学会宽容、欣赏他人”的良好学**惯。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4

  教学前,我认为学生对本文的内容可能兴趣不大,没想到,课堂上,我刚出示课题《最大的“书”》,同学们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当让大家说一说你想知道什么或者你想到了什么时,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有的说“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还有的说:“最大的书到底有多大?”有一个小朋友说:“我知道书加上引号是因为它跟我们*时看的书不同。”学生学会了提出自己的见解,还能帮助其他小朋友解答问题,我禁不住鼓起掌来。教师要让学生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答案,或者学生自己学会了学*的方法,那我们的教育才算成功。

  在学*课文时,我说:“课文中最大的书是指什么?快读文找一找。”孩子们马上行动起来,很快,小手举起来了,孩子在念书上的句子,“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那么书上的字是什么?”我说。孩子们马上找到了书上的句子“你看,这是雨点留下的痕迹,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些透明闪光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那么书上的画又是什么?”我说。

  “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呢!”孩子们说着,我引导他们读着,交流着,孩子们明白了最大的书就是指岩石,书上的字和画都是大自然创造的,接着,我请孩子们和同桌一起把课文再读,这回读,让他们自己选择人物,或者当川川,或者当叔叔,两个人就这么对读。孩子练*读后,又请我们的男孩女孩分开读。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唤起了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

  课后,我在博客中给学生们写道: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在地质勘探队员的眼中,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小朋友们,为丰富你们的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5

  今天上午,我讲完了本学期的评估课,我选择的课文是第19课《最大的“书”》,这篇课文是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气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在设计本篇课文的时候,我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对话上,让学生通过读来获取岩石的相关知识,通过读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此外,我还适当穿插了对生字词的认识,以及部分生字的书写指导。讲课结束后,我对课前的准备、本节课的设计、课堂表现等方面做了深刻的反思。

  一、课前准备不够充分。

  由于上课在实验楼的录播教室,上课用的道具都提前准备好了。我是第二节课,第一节我还去听课,中间回到教室领学生,三班的学生走后,我一边领着学生到指定位置坐好,一边忙着把课件拷到电脑上。结果部分学生做错了位置,我的优盘也无法显示。本来将评估课就紧张,面对如此境地,那颗心不觉跳得更快乐,真是有点手忙脚乱。赶紧拿出电话找多媒体管理员解决,终于在上课后一会打开后盖插上了优盘。为了方便在教室里走动,本打算讲课的时候用翻页笔的,可是翻页笔也无法显示,心情真是郁闷到极点。这只能怪自己,没能提前调试一下,在上第一节课前我就该把准备好工作做好。以后的课堂,课前准备还是要多加重视的。

  二、部分地方的设计不够合理。

  在设计教学时,我以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都读过哪些书?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出本课的课题《最大的“书”》。在交流读书的环节中,我发现学生曲解了我的初衷。我想要学生交流的是书名,很多学生把读书的类型分享给了大家,比如有的学生说故事书、有的学生说科技书等。在进一步强调后,学生才按照我的初衷是交流,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整体表现并不理想。可能是我没有把自己的问题表达清楚,让学生产生了误解。

  另外,指导学生书写的环节有点脱节,导致在讲课的时候没有连贯起来,当翻到课件时才想起来。从这里,我感觉我在备课时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做得还不到位。其实读完生字词再进行书写指导是很自然的事情,由于后面的问题一直在耳边响起,竟然漏掉了,再回头补充的时候就明显地显出了环节设计的不协调。

  三、课堂氛围低沉,没有激起学生的兴趣。

  这篇课文是川川和叔叔的对话,应该很容易走进去的。可是通过学生的表现,我感觉课堂低沉,没有一点活力。提出的问题我感觉并不难,在课文中就能找到答案,可是漫长的等待后还是得由我说出来。对于这点,我很是失望。周二在三班试讲,虽然学生有点差距,但是不应该是这样的大,根据三班学生的课堂表现我已经调整了自己的教案,可效果还是不够理想。也许是学生换了新的地方上课有点紧张,也许是学生对新的教室很好奇,每个人的眼睛总是在游离不定,无法落到讲课的内容上。学生如此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与我*时的课堂管理或许也有很大关系。学生的表现,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及课堂管理又有了新的思考:怎样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课堂上来?我现在的答案是走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

  四、课堂秩序有始无终,是导致讲课不够理想的又一重要原因。

  由于开始上课时就已经打过上课铃了,所以铃声已经不能作为课堂结束的标志。无论如何我也要把整节课的内容讲完。可是,当我讲到:同学们,今天的课我们就讲到这里,课后同学们探索一下大自然还有哪些秘密,下节课的时候再交流。这句话我还没有讲完,有几个男孩拿着书本就想往外跑,其中一个已经走到了教室的中间。此时,我停止了说话,把目光投向了那一片,那些想出去的学生立刻就回去了。我继续我的总结:下课的时候同学们要做到文明游戏不打闹,下课!“下课”这个词还没说完,那几个孩子又要往外跑,连最起码的文明礼仪都没有了。这时候听课的老师还没动呢!我无法抑制内心的怒火,大声把学生喊了回来。无论我说什么,都已无法挽回了,我总感觉,这节课无论开始、过程还是结束,我做得都很失败,我得不到学生最起码的尊重,此时的我真像昨天我误打了彦淞一样,眼泪止不住就要往下流。此时,我才知道,我的这节课真是彻底失败了。给学生上一节文明礼仪课迫在眉睫。

  这节课从准备到上课,也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可是教学的效果让我明白,我的功夫没有做到点子上:教学准备不充分,教学设计缺乏合理性,学生管理也有很大的问题。一节小小的课,反映出了我语文教学上的不足,同时也反映出了我的班主任工作做得还不够。

  这是一节失败的课,失败虽然让我很伤心,但是课后我努力反思,找到了失败的原因。有了原因我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前进的动力。

  一节好课,不但要有好的教学设计,流利的语言表达,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参与其中,真正在课堂上有所学、有所获。

  就让这本《最大的“书”》给我提个醒吧,让我时刻记住,哪里失败了,哪里需要努力。这样在以后的课堂上我才能有更好的表现。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

  新课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最大的“书”》这篇文章的表现形式是人物对话。叙述了川川与爸爸在登山过程中跟地质勘探员交流的见闻,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可以说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下面摘录一篇不错的《最大的“书”》的教学反思与各位小学语文老师分享。

  《最大的“书”》这篇课文以对话为线索,将地质的相关知识融入课文之中,语言中充满了儿童对自然界的好奇心与热爱之情。通过学*这篇课文,达到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科学意识。

  所以,我在《最大的“书”》的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加强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之间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从而激起小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激起学生研究、探索自然的愿望。

  比如:

  1、叔叔讲到岩石书的用处时:它能告诉我们,哪里藏着铁矿,哪里埋着煤矿……省略号代表还有什么呢?还有什么宝藏呢?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的`说是石油、有的说是钻石、金子、瓷器等,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同时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2、叔叔告诉川川岩石上有图画的句子: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抓住“小鱼”一词理解叔叔开心的心情。*时我们看到小鱼,都会很开心,因为小鱼很可爱。今天我们在哪里看到小鱼呢?(在岩石上)除了开心的心情,叔叔的心还带着惊奇、感到意外,特别的高兴。

  我在教学《最大的“书”》时,除了侧重朗读外,还重视双基训练,有完形填空题、修改句式等练*。特别是填空小练*,效果比较好,因为它能帮助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将刚的知识巩固。

  《最大的“书”》的教学设计还是满完整的,但在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流畅。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较少,课堂的语言不够精炼。在今后的日子,我会加强自身的学*,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在此,我十分感谢二年级的老师们,特别是廖老师和李老师,在教学和业务工作中,她们常常指点我,让我学到知识、积累了经验。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2

  记得崔峦老师曾经说过:每堂语文课都应该让学生写写字,这一说法,我是十分赞同的。尤其是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更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最大的书》这节课的教学中,识字、写字环节也成为这节课的重点。

  《最大的书》一课的生字比较多,要求会写的字就有十二个,其中带竖撇的字有五个,如何正确地书写竖撇这一笔画,也就是本课识字、写字教学环节的主要任务。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识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能自觉地去学*并掌握生字。只有提高孩子们对识字的兴趣,才能使孩子们对枯燥的生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增强识字的能力。在教学中,我没有用常用的在黑板上书写生字的方法,而是利用课件展示“质”的笔顺,引导孩子们观察第一笔与第二笔的不同,那不同于*时的白底红字,明显放大的`笔画,逐笔的书写,逐笔的比较,多媒体教学手段与识字、写字教学的有机结合,引发了孩子们识字写字的兴趣,使孩子们迅速有效地掌握了竖撇的正确写法。

  为了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语文,扎扎实实地理解词语,这节课中,我采用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首先让孩子们在读课文的同时,画出难以理解的词语,然后在课文的学*中自然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如理解“刨根问底”,先问孩子们:文中的川川总是在干什么?孩子们在读了几遍课文后,已对课文有一定的印象,所以脱口而出:他总是在问问题。我接着问:问的问题多吗?问了哪些问题?面对川川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孩子们就自然地明白了,原来把事情问明白,问到底就是“刨根问底”。这样的教学预设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发挥了教师的有效引领作用。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内容涉及的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点较多,由于我的教学经验的缺乏,以至于后半节课的理解课文环节显得急追猛赶,朗读训练的时间明显不足,并且孩子们虽然理解了课文内容,但缺乏消化反刍的过程,这一点在拓展环节中体现尤为明显。当我问出:你知道大自然中还有哪些是书?孩子们正在思考,我就迫不及待抛出《绿**报员》一文,阻碍了孩子们自己的思考,犯了越俎代庖的错误。

  在以后的教学研究中,我将针对自己的不足,有效地学*,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对动态生成的有效引领作用。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3

  记得崔峦老师曾经说过:每堂语文课都应该让学生写写字,这一说法,我是十分赞同的。尤其是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更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最大的书》这节课的教学中,识字、写字环节也成为这节课的重点。在写字方面我让学生自主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哪个笔画重要。需要提醒同学写好哪一笔才会让字更美观。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也让他们把本节课的7个生字任务顺利的完成了。在此环节的教学我还是很满意。

  我让学生自己读文,然后提出这样的一个主要问题“最大的岩石书里都有什么”。让学生在书上勾画然后再到小组去交流。学生通过探究知道岩石书里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矿物。岩石书里有画。画是树叶、贝壳和小鱼。然后随之问学生这样的字和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读文。之后让学生看老师准备的岩石书。学生们惊诧不已。之后再来分角色读文。学生明显读的非常有兴趣。随之学生们再来汇报。书里面告诉我们这些字和画怎么来的。我让学生再来读86页的我知道的内容。学生们通过读“我知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些奇妙的字和画是如何来的了。这点设计我认为很值得推介。以往我再教学当中,经常忽略我知道的内容。这回的深入备课让我知道了,“我知道”的内容是为我们课文服务的。应该在备课的时候把它背进去。相信一定会让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彻。教研员听完我的课后给予一定的肯定。但是同时也指出,我在结尾的地方应该有扩展性训练。比如让学生说说大自然中还有什么巧妙的地方。。。让学生在思想情感价值观方面有更好的指引。一堂课,给了我很多启示,相信我在不断的反思中更会不断的成长。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4

  今天上午,我讲完了本学期的评估课,我选择的课文是第19课《最大的“书”》,这篇课文是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气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在设计本篇课文的时候,我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对话上,让学生通过读来获取岩石的相关知识,通过读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此外,我还适当穿插了对生字词的认识,以及部分生字的书写指导。讲课结束后,我对课前的准备、本节课的设计、课堂表现等方面做了深刻的反思。

  一、课前准备不够充分。

  由于上课在实验楼的录播教室,上课用的道具都提前准备好了。我是第二节课,第一节我还去听课,中间回到教室领学生,三班的学生走后,我一边领着学生到指定位置坐好,一边忙着把课件拷到电脑上。结果部分学生做错了位置,我的优盘也无法显示。本来将评估课就紧张,面对如此境地,那颗心不觉跳得更快乐,真是有点手忙脚乱。赶紧拿出电话找多媒体管理员解决,终于在上课后一会打开后盖插上了优盘。为了方便在教室里走动,本打算讲课的时候用翻页笔的.,可是翻页笔也无法显示,心情真是郁闷到极点。这只能怪自己,没能提前调试一下,在上第一节课前我就该把准备好工作做好。以后的课堂,课前准备还是要多加重视的。

  二、部分地方的设计不够合理。

  在设计教学时,我以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都读过哪些书?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出本课的课题《最大的“书”》。在交流读书的环节中,我发现学生曲解了我的初衷。我想要学生交流的是书名,很多学生把读书的类型分享给了大家,比如有的学生说故事书、有的学生说科技书等。在进一步强调后,学生才按照我的初衷是交流,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整体表现并不理想。可能是我没有把自己的问题表达清楚,让学生产生了误解。

  另外,指导学生书写的环节有点脱节,导致在讲课的时候没有连贯起来,当翻到课件时才想起来。从这里,我感觉我在备课时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做得还不到位。其实读完生字词再进行书写指导是很自然的事情,由于后面的问题一直在耳边响起,竟然漏掉了,再回头补充的时候就明显地显出了环节设计的不协调。

  三、课堂氛围低沉,没有激起学生的兴趣。

  这篇课文是川川和叔叔的对话,应该很容易走进去的。可是通过学生的表现,我感觉课堂低沉,没有一点活力。提出的问题我感觉并不难,在课文中就能找到答案,可是漫长的等待后还是得由我说出来。对于这点,我很是失望。周二在三班试讲,虽然学生有点差距,但是不应该是这样的大,根据三班学生的课堂表现我已经调整了自己的教案,可效果还是不够理想。也许是学生换了新的地方上课有点紧张,也许是学生对新的教室很好奇,每个人的眼睛总是在游离不定,无法落到讲课的内容上。学生如此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与我*时的课堂管理或许也有很大关系。学生的表现,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及课堂管理又有了新的思考:怎样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课堂上来?我现在的答案是走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

  四、课堂秩序有始无终,是导致讲课不够理想的又一重要原因。

  由于开始上课时就已经打过上课铃了,所以铃声已经不能作为课堂结束的标志。无论如何我也要把整节课的内容讲完。可是,当我讲到:同学们,今天的课我们就讲到这里,课后同学们探索一下大自然还有哪些秘密,下节课的时候再交流。这句话我还没有讲完,有几个男孩拿着书本就想往外跑,其中一个已经走到了教室的中间。此时,我停止了说话,把目光投向了那一片,那些想出去的学生立刻就回去了。我继续我的总结:下课的时候同学们要做到文明游戏不打闹,下课!“下课”这个词还没说完,那几个孩子又要往外跑,连最起码的文明礼仪都没有了。这时候听课的老师还没动呢!我无法抑制内心的怒火,大声把学生喊了回来。无论我说什么,都已无法挽回了,我总感觉,这节课无论开始、过程还是结束,我做得都很失败,我得不到学生最起码的尊重,此时的我真像昨天我误打了彦淞一样,眼泪止不住就要往下流。此时,我才知道,我的这节课真是彻底失败了。给学生上一节文明礼仪课迫在眉睫。

  这节课从准备到上课,也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可是教学的效果让我明白,我的功夫没有做到点子上:教学准备不充分,教学设计缺乏合理性,学生管理也有很大的问题。一节小小的课,反映出了我语文教学上的不足,同时也反映出了我的班主任工作做得还不够。

  这是一节失败的课,失败虽然让我很伤心,但是课后我努力反思,找到了失败的原因。有了原因我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前进的动力。

  一节好课,不但要有好的教学设计,流利的语言表达,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参与其中,真正在课堂上有所学、有所获。

  就让这本《最大的“书”》给我提个醒吧,让我时刻记住,哪里失败了,哪里需要努力。这样在以后的课堂上我才能有更好的表现。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5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这篇课文内容对学生极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教法的选择上,我采用了质疑,小组探究,全班交流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

  课文中的学*伙伴读到“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时,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实际上,让我们“真没想到”的事物可多了。课外读一读《自然百科全书》一类的书籍,办一期“奇妙的大自然”班刊。孩子们的学*兴致高涨,同伴间迫不及待地开始讨论,研究该怎样动手。但令人担忧的是在小组合作中,很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欣赏别人。

  当一名学生回答问题时,就会有很多学生失望的叫喊声,很不甘心坐在位置上,如果不及时指正,就势必影响一节课的情绪,由着性子随心所欲,难以达到教学最佳效果,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狠抓“学会聆听、学会宽容、欣赏他人”的良好学**惯。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最大的书》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最大的书》的教学反思1

  《最大的“书”》一课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述了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川川。

  教学前,我认为学生对本文的内容可能兴趣不大,没想到,课堂上,我刚出示课题《最大的“书”》,同学们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当让大家说一说你想知道什么或者你想到了什么时,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

  有的说“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还有的说:“最大的书到底有多大?”有一个小朋友说:“我知道书加上引号是因为它跟我们*时看的书不同。”学生学会了提出自己的见解,还能帮助其他小朋友解答问题,我禁不住鼓起掌来。教师要让学生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答案,或者学生自己学会了学*的方法,那我们的教育才算成功。

  在学*课文时,我说:“课文中最大的书是指什么?快读课文找一找。”孩子们马上行动起来,很快,小手举起来了,孩子在念书上的句子,“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那么书上的字是什么?”我说。孩子们马上找到了书上的句子“你看,这是雨点留下的痕迹,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些透明闪光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那么书上的画又是什么?”我说。“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呢!”孩子们说着,我引导他们读着,交流着,孩子们明白了最大的书就是指岩石,书上的字和画都是大自然创造的,接着,我请孩子们和同桌一起把课文再读一遍,这回读,让他们自己选择人物,或者当川川,或者当叔叔,两个人就这么对读,还分角色读。孩子练*读后,又请我们的男孩女孩分开读,还分角色读。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唤起了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诊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尽管老师没有过多的讲解,但是,学生们对“岩石”这本最大的书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而且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因此我在教学中着力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

  这堂课里,我们班的学生学得比较投入,对课文比较感兴趣。整堂课没有完全落实了重难点,并且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教学机智还有待于提高,对于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没有及时的引导,错过了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机会。我对文本的研读还不够,在课堂上不能很好的把握课堂,使自己在紧张的情绪中上完课。课前的准备的也不够充分,这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

《最大的书》的教学反思2

  今天在教《最大的“书”》一文时,我问学生:这本岩石之“书”,“书”中真的有字吗?很多学生说没有,也有学生说有。我说其实这本岩石之“书”,“书”上是没字的,之不过地质学家叔叔能从中看出很多有关发生在这块岩石上的事,及它经历的年代或其他相关的事,对我们研究很早很早以前人类及自然的活动很有意义。

  学生便开始发问,我给他们讲了化石以及很多很多我知道的这方面的知识,可学生的刨根问底,足足问了我一节课,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我一一做答。但最后还是让我这个自认为知识不少的老师也黔驴技穷。当时真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装进自己的脑袋,只能让他们自己有空上网查资料了。

  以后看来除了语文方面的知识要加强,其他方面的也要加强啊!

《最大的书》的教学反思3

  《最大的书》一课的生字比较多,要求会写的字就有十二个,其中带竖撇的字有五个,如何正确地书写竖撇这一笔画,也就是本课识字、写字教学环节的主要任务。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识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能自觉地去学*并掌握生字。只有提高孩子们对识字的兴趣,才能使孩子们对枯燥的生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增强识字的能力。在教学中,我没有用常用的在黑板上书写生字的方法,而是利用课件展示“质”的笔顺,引导孩子们观察第一笔与第二笔的不同,那不同于*时的白底红字,明显放大的笔画,逐笔的书写,逐笔的比较,多媒体教学手段与识字、写字教学的有机结合,引发了孩子们识字写字的兴趣,使孩子们迅速有效地掌握了竖撇的正确写法。

  为了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语文,扎扎实实地理解词语,这节课中,我采用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首先让孩子们在读课文的同时,画出难以理解的词语,然后在课文的学*中自然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如理解“刨根问底”,先问孩子们:文中的川川总是在干什么?孩子们在读了几遍课文后,已对课文有一定的印象,所以脱口而出:他总是在问问题。我接着问:问的问题多吗?问了哪些问题?面对川川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孩子们就自然地明白了,原来把事情问明白,问到底就是“刨根问底”。这样的教学预设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发挥了教师的有效引领作用。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内容涉及的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点较多,由于我的教学经验的缺乏,以至于后半节课的理解课文环节显得急追猛赶,朗读训练的时间明显不足,并且孩子们虽然理解了课文内容,但缺乏消化反刍的过程,这一点在拓展环节中体现尤为明显。

  在以后的教学研究中,我将针对自己的不足,有效地学*,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对动态生成的有效引领作用。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入角色朗读,读好人物的语气。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分角色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投影仪、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课题:最大的书。

  2、生读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问问下面的小鱼。

  2、勾画喜欢的词语、不懂的字词。

  3、学*生字:

  ⑴ 和同伴说说你已经认识了哪个字,是怎样认识的?

  ⑵ 全班交流。

  ⑶ 游戏识字。

  ⑷ 和同桌合作朗读课文,争取把带生字的句子和段落读正确、读流利。

  ⑸ 说说自己帮同桌纠正了哪个音,全班对这些音节再读一读。

  三、写字指导

  半包围结构的字:厚字上下都无点,而底字上下都有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五。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埋字左边是土字旁,要与理区分字形。还可以引导学生记住有土才能埋。

  四、质疑

  读了课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或者提出问题考考大家?

  对于学生提出的字词。可以当场叫学生补充理解。

  第二课时

  一、复*检查认读词语

  认真 奇怪 闪光 透明 宝藏 足迹 创根问底

  二、朗读感悟

  1、针对上堂课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中悟,在交流互动中有所得:

  ⑴ 自由读。你在文中能解决同学们的哪些问题。

  ⑵ 小组交流。

  ⑶ 全班交流,互相补充,教师相机点拨。

  2、演中悟:

  ⑴ 同桌合作演一演。角色选定。熟读对话。分角色朗读,熟悉人物的语言特点。创编动作。

  ⑵ 朗读展示。

  3、猜中想:

  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说说你的根据。你能猜想出叔叔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吗?你想学他吗?

  三、积累运用

  1、看看课后我会填中红花里的字,你发现规律了吗?你会填吗?

  如:宝石──石头 化石──石英 高山──山岭

  大山──山川 大地──地球 土地──地图

  2、问句:

  ⑴ 哪里有书啊?

  ⑵ 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⑶ 这能说明什么呢?

  3、感叹句:

  ⑴ 它们都是字呀!

  ⑵ 太好了,太好了!

  ⑶ 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四、实践活动

  课文中的学*伙伴读到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时,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实际上,让我们真没想到的事物可多了。课外读一读《自然百科全书》一类的书籍,办一期奇妙的大自然班刊。

  【课后反思】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这篇课文内容对学生极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教法的选择上,采用了质疑,小组探究,全班交流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但令人担忧的是在小组合作中,很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欣赏别人。当我叫一名学生回答问题时,就会有很多学生失望的叫喊声,很不甘心坐在位置上,如果不及时指正,就势必一节课由着性子随心所欲,小皇帝的本色表现无遗!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狠抓 学会聆听、学会宽容、欣赏他人的良好学**惯。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新课程倡导“以学定教”,要求教师依据学情调节教学顺序,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时数:2课时。

  设计思路:

  本文以人物对话的方式构篇,其内容对小学生极富吸引力。教学本文宜采取合作学*的方式进行,引导学生读中思考,读中探究,读中感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同时通过“读、演、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理解能力,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和学*热情。

  教学流程:

  第1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回忆你见过的最大的书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要学*一篇新课文——《最大的“书”》,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标题上“书”字的双引号故意不写。)

  2、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标题,看看黑板上的标题和课本上的标题有什么不同。

  过渡:课文标题上的“书”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从中找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2、用多媒体出示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开火车”读,齐读。

  3、师生对读课文,教师读叙述语,男女生分别读地质勘探队员与川川的对话。读后思考:课文标题中的“书”字为什么要加引号?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出示句子: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指名学生读,齐读。)(板书:岩石)

  过渡:岩石除了样子像书外,还有哪些地方像书?下面我们继续读课文,从中寻找答案。

  三、研读课文,朗读感悟

  1、读中学。

  (1)自由读。好问的川川通过问,学到了好多有关地质方面的知识。你想知道他问了些什么,学到些什么吗?请赶快读一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画出他和“叔叔”的对话。

  (2)伙伴对读。同桌分角色读“川川”和“叔叔”的对话,想想你学到了什么。(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好问句和感叹句。)

  2、论中学。

  (1)讨论交流:①为什么把岩石称为“书”?②岩石这本“书”有什么作用?

  (2)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有关“雨痕、波痕、矿物”的图片和“树叶、贝壳、小鱼”的化石图片以及课文的相关句段,指导朗读、理解。(板书:雨痕 波痕 矿物 画 树叶 贝壳 小鱼 为国找宝藏)

  3、看中悟。

  用多媒体播放“地壳变迁、化石形成”等地质变化的录像资料,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和热情。

  4、猜中想。

  (1)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说说你的根据。

  (2)你能猜出“叔叔”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四、回归整体,深化理解

  1、说说你从岩石这本“书”中学到了什么知识。

  2、小结谈话,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最大的“书”》一文以人物对话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在地质勘探队员的眼中,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大自然的变迁,陆地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这本“书”里还有许多奥秘等着大家去探索、去发现。同学们愿意在今后的学*中走进大自然,一起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吗?

  3、课堂交流。

  把你搜集到的有关岩石、化石方面的资料在班内交流一下。

  五、课外延伸,推荐书目

  神奇的大自然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要想了解这座宝库中更多的奥秘,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自然百科全书》和《十万个为什么》等书,你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和收获。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一、复*旧知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2、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再分段读一读。

  二、实践活动:演一演

  1、四人小组合作编演课本剧。

  角色选定。川川、叔叔、爸爸、旁白。

  熟读对话。分角色朗读,熟悉人物的语言特点。

  创编动作。虽然“爸爸”在文中一句话都没说,但要设计出相应的动作神态。

  2、集体评一评哪个角色演得好。

  三、识记字形

  1、多媒体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字,“开火车”认读,说说自己记住了哪些字,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2、学生提出难记的字,老师指导记忆。

  3、巩固练*:口头组词。

  四、指导写字

  1、多媒体课件出示“我会写”中的字,观察这些字的结构及其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2、练*写字。要求:(1)写正确。“厚”字上面无点,“底”字上下都有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王”。“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 “埋”字左边是土字旁,“理”字左边是王字旁。(2)写美观。在本课要求写的字中,出现了很多“竖撇”,如“质、厚、底”的左撇,“铁”字右边的第二撇, “册”字的两撇。重点指导竖撇的书写。

  五、积累运用

  1、词语开花。

  看看课文后“我会填”中红花里的字,发现规律,自主填字。

  宝石——石头 化石——石英

  高山——山岭 大山——山川

  大地——地球 土地——地图

  2、理解下面词语,选其中的一个词语说句话。

  认真 奇怪 闪光 透明

  宝藏 足迹 刨根问底

  六、布置作业

  1、在汉语拼音本上抄写“我会写”中的字,每字写三遍。

  2、读课文,勾出你喜欢的新词和句子,把自己喜欢的新词、句子抄写在“好词佳句积累本”上。

  3、自编一份“奇妙的大自然”手抄报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3

  教材理解:

  《最大的“书”》是以人物对话的形式介绍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在地质勘探队员的眼中,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字、有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了。根据该单元的教学任务,我认为:教学时,应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积累丰富语言,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从而拓宽学生视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3、过程与方法目标: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大自然的情趣,激发探究大自然知识的兴趣。

  课前准备:

  课件、书、彩色粉笔、话筒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交流展示、走*文本

  一、交流展示,谈话引入。

  1、 师生交流自己爱看的书,2、 展示图书。

  3、 师谈话导入。今天同4、 学们把自己喜欢的书都带来了,5、 快说说你们都喜欢什么样的书?老师也要向大家介绍一本最大的书。

  揭题(师:板书课题)题目少了引号、题目中的书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加引号?我们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得益于靳家彦老师)

  第二板块:读书感悟、走进文本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问中读 《最大的“书”》向我们描绘的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你知道了什么?把知道的和大家分享。解决为什么加引号。

  1、 学生自由读文,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3、 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a 自由读文,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或生字表把字音读准。

  b 同桌互读,检查纠正字音。

  4、 师检查初读情况,

  5、 指

  6、 导朗读。

  7、 题目中的“书”指8、 的是什么?(板书:岩石)为什么加引号,9、 这本书有什么作用?(解决1—4自然段和最后两段)

  品读课文,入境感悟。

  读中学 好问的川川通过问,学到了好多有关地质方面的知识,他问了些什么?学到了些什么?找出川川问话和叔叔回答的句子读。(指导朗读)

  10、 合作学*:学生自主选择学*伙伴,11、 各自抓住具体语言进行合作学*,12、 细细体

  会品味后与组内同学交流。

  2、展示读 川川学到的,你学到了吗?说来听听。(师相机指导学生评价)

  (师板书: 岩石上有字:雨痕 波痕 矿物

  岩石上有画:树叶 贝壳 鱼的简笔画)

  猜中想 川川长大想干什么?叔叔怎样知道这些知识的,你想学他吗?

  第三板块:拓展延伸,走出文本

  现场《实话实说》最早的主持人崔永元、川川、地质勘探员叔叔现场采访。

  主持人:

  请问川川:“书”到底指的是什么?你现在知道书上为什么加引号了吗?

  请问川川:你长大了后想干什么?你准备怎样去读这本最大的书?

  请问地质勘探员叔叔:你还能告诉我们一些关于“岩石书”的知识吗? 有什么话要给大家“交代”吗?

  二、给学生推荐网址,建议观看电视《神奇的地球》。

  总结:神奇的大自然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而岩石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这本书有许多奥秘,等着大家今后去探索、发现。

  板书设计:

  19 最大的“书” 岩石上有字:雨痕 波痕 矿物

  岩石上有画:树叶 贝壳 鱼 简笔画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4

  一、教材解读:

  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十九课。这部分教材是围绕自然现象、自然景观来编排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描写自然景观的古代诗歌,也有语言*实的介绍自然知识的短文。通过这些课文的学*,学生既能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积累丰富的语言,还可以汲取自然科学知识的琼浆,开阔视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本文以人物对话为主要的叙说方式,介绍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在地质勘探队员的眼中,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因此,本课在读好人物对话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欲望。

  二、学情分析: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在本节课的学*中,他们能够在自由读文的基础上,自学本课的生字词,并结合重点的词句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分析,从而了解到课文中的书的真正含义与加双引号的原因。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在各种形式的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当他们越读越感到有趣的时候,再揭示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进而激发他们对自然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探索的欲望。

  三、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字词。准确把握人物心理,读好人物对话。

  教学难点:

  了解书中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的有关化石和岩石的相关资料、生字卡片、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快说说你们都喜欢读什么书?老师要向你们介绍一本最大的书,你们想看吗?

  (出示课题)生与师书空课题后齐读题目。问:课文题目中的书为什么要加双引号呢?它是指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学生自由读文,同桌之间利用手中的工具书来解决生字问题。师:现在让老师来检验一下大家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出示带有拼音的要求认识的字词,指生认读,然后再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学生用各种方法来读,加深认识,并在小组之间相互理解。

  2、 同桌间再读课文,了解课文讲的主要内容。学生介绍。

  (三)、深入学*课文:

  1、指读课文 师:现在谁来说说课文中的书指的是什么?(岩石)

  2、师:那既然岩石不是书,为什么地质勘探队员却把岩石称为书呢?请你认真读一读课文,到文中去找一找,看谁找的全,找的准。找到之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3、小组汇报:

  (1)岩石就是书,岩石一层一层的就象一册厚厚的书。

  (2)岩石上有字。

  (3)岩石上有图画 老师让学生到文中找句子读一读,结合学生回答,老师出示网上搜集的图片引导学生看图,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适当板书。

  4、结合板书,师问:以上这些,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学生齐读第十自然段。

  5、师:哦,原来这本书里蕴涵着这么多知识,读了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呢?

  (为祖国找到无穷的宝藏)师板书

  6、师:好问的川川通过发问,学到了好多有关地质方面的知识,川川学到的,你学到了吗?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简介课文主要内容)

  7、师:川川学到了这么多知识,他高兴吗?从哪看出的?学生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师:你能猜出川川长大后想干什么吗?(和叔叔一样,做一名出色的地质勘探队员)

  师:地质勘探队的叔叔真是了不起,他们不怕苦和累,为了给祖国找到更多的宝藏不知要多辛苦,你们想对叔叔说些什么吗?(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畅所欲言)

  师:你们喜欢文中的川川吗?为什么?(好学好问有理想)

  8、 师: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让我们分角色朗读,怎么样?学生有感情分角色朗读,教师指导。

  师:文中爸爸一句话都没有,你能设计一下爸爸的动作和神态吗?小组合作演一演。

  9、 学生边读边表演。

  (四)、总结师: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需要我们仔细去思考,认真去研究。我们需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读一读《自然百科全书》一类的书籍,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吸取营养,感受大自然那无穷的魅力所在。好吗?

  板书: 一层一层的 19、最大的书(岩石)

  有字:雨痕 波痕 矿物 无穷宝藏

  有图画:树叶 贝壳 小鱼

  教学资源:本节课用了实物投影仪,出示了在本节课中需要学生认识的生字词,反复的出示,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比较深刻的记忆。然后又利用投影仪出示了在网上搜集到的与岩石相关的图片,一张张一层层的岩石、一幅幅被雨点波浪留下痕迹的岩石,仿佛使学生置身与课文中,好象正在与文中的川川一起聆听那有趣的知识,并一起到大自然这座知识宝库中遨游,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更加使他们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欲望。从而达到主动学*、探索的目的。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5

  教材简说:

  大自然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在自然界里有许多需要我们去学*的知识,普通的石头里也有着属于他自己的秘密,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这篇课文语言简洁易懂,内容学生也会颇感兴趣,以对话的形式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对于化石的理解,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自己先去了解下关于化石的相关知识,课文基本上大部分内容就是两人的对话,因此朗读的重点可以放在川川和叔叔之间的对话,从对话中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这书上有什么?书有什么用处等等问题。

  学生的心中对了解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充满了兴趣。他们也常在发问为什么?我们要做的就是激发他们的这种发问的精神,引发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

  教学目标:

  文字形式: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测试题形式:

  1、抽写:趴下、埋没、地质、陆地、岩石、印象、刨根问底、钢铁

  2、用“就像、有,有,还有”各说一句话。

  教学重难点:

  识字:指导学生利用卡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字;难记的字:勘、痕、厚。

  写字: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抓关键笔画把字书写正确、美观。难点是写好半包围结构的字“质、厚、底”,抓住关键笔“竖撇”写好字。

  初读:把课文朗读正确、通顺、流利。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字卡

  (2)学生预*:勾画生字;朗读练*;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尽量想办法解决。……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老师:孩子们,喜欢爬山吗?这节课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去登一座神奇的山峰。爬山之前,让我们先做好准备,请同学们先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碰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完了以后,再请小组长利用字卡采用自己组喜欢的`方式组织学*,目标是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读准生字字音。

  (学生自读课文——小组长利用字卡*认读、开火车读、抢读等,同时指正字音。)

  老师:在刚才的学*过程中,你认为哪些字音值得提醒大家注意?

  学生:我提醒大家:“勘”是前鼻音,“勘”……(全班跟读:“勘”)

  学生:我提醒大家:“册”字是*舌音,“册”……

  ……

  老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把这些生字齐读一遍,特别注意读准刚才小朋友提醒的字音。

  (学生齐读)

  老师:小朋友字音都读准了,那么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我们把这些字记得更牢呢?

  学生:“岩、宝、册”我早就认识的,比如“册”字,就是我们语文书封面“二年级下册”的“册”;“勘、煤、刨、厚”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记,比如“堪”用“甚至”的“甚”加“力”;“痕、刨、底”我用“换一换”的方法记,比如“痕”,把“很多”的“很”,双耳旁换成病字框;……

  老师:还有不一样的识记方法吗?

  学生:……;“刨、趴”是形声字;“印、册”我用“想象”的方法记,比如“册”字,横着看,我把它看成一册厚厚的书;……

  老师:其他同学也说说,你觉得哪些字最难记,你是怎么记的。

  学生:我觉得“厚”最难记,我用想象的方法记,一个孩子盖着厚厚的被子在睡觉。

  学生:我觉得“痕”最难记,我把“狠”的反犬旁换成病字框。

  学生:“痕”还可以用“恨”字来换,把竖心旁换成病字框。

  学生:我觉得“质”不好记,我用笔画加熟字的方法记,横撇、竖撇,加“十”和“贝”。

  ……

  老师:由于时间关系,其他同学可以利用下课时间再互相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接下来我说你找,考考你是不是都会认这些字了。准备——

  (学生把字卡稍作整理)

  老师:“勘探”的“勘”

  学生:勘、勘、勘,“勘探”的“勘”(学生找出相应的字卡,同桌互相检查是否找对)

  老师:“脚印”的“印”(“刨根问底”的“刨”;“波痕”的“痕”;地质的“质”;一册书的“册”;厚厚的“厚”;岩石的“岩”;“宝藏”的“宝”;海底的“底”。)

  ……

  老师:刚才老师说的词语都在“我会认”山上,认认,你能读好吗?看看我们能不能登上这座山。

  出示幻灯:

  勘探、脚印、刨根问底、波痕、地质、一册书、厚厚的、岩石、宝藏、海底

  (课件出示“我会认”山峰,学生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屏幕上,小组领读,全班跟读。)

  二、指导书写“册、岩、宝、质、厚、底”。

  老师:小朋友都把字词读准了,真棒!接下来,让我们学*把这些生字书写正确美观,开始攀登“我会写”这座山,有信心吗?

  出示幻灯片:“册、岩、宝、质、厚、底”

  (继续攀登高山,学生兴趣浓厚)

  老师:有哪些生字呢?大家一起读一遍。

  (学生齐读)

  老师:认真观察,从结构上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了“册”是独体字;“岩、宝”是上下结构的字;“质、厚、底”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老师:眼睛真亮!接下来,让我们先来学*写好这三个半包围结构的字。要把它们书写正确美观要注意哪些笔画呢?让我们一起翻开书认真观察,把每个字的关键笔画描出来,等一下再来交流。

  老师:谁来汇报,你描了哪些关键笔画?

  学生:“质”起笔是短撇,不能写成横,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厚”起笔是横,和“质”不一样,“子”的横钩压横中线,最后一笔横要长些;“底”起笔“点”在竖中线,这一横(第六笔)压在横中线,底下这一点不能漏掉。

  老师:观察得很仔细,说得很好!老师也描了关键笔和小朋友们交流。我觉得要把这三个半包围的字书写漂亮还要特别注意“竖撇”这个关键笔,先竖再撇。(老师在投影仪下边说边描)大家一起书空一遍。

  老师:看看,哪个字不好写,需要老师给大家范写的。

  学生:“厚”

  学生:“底”

  (老师范写、学生练写两遍)

  老师:“册、岩、宝”三个字,你们觉得要注意哪些关键笔呢?

  学生:“册”也有两个“竖撇”,最后一横要长些,而且压在横中线上。

  学生:“宝”下面是“玉”不是“王”,点不能漏掉。

  老师:这三个字比较简单,请同学们自己写一写。

  老师:写完了,请同学们对照课文里的范字,看看哪些字你最满意,画上红旗。不满意改改!同桌也互相夸夸,送上笑脸。

  老师:哪个小朋友认为自己进步最大,把作业拿上来给大家瞧瞧!

  (指名上台展示自己的作业。)

  老师:自己评完自己的作业,也得到同桌夸奖的还有谁?(学生举手)

  老师:真棒!这么多同学这么快就把生字写完而且得到同桌的夸奖。接下来我们要爬这座最高的山,(出示幻灯“我会读”山峰)你们怕不怕?

  学生:不怕!

  在老师的激励下,学生的学*兴趣更浓了,注意力集中到了“我会读”的要求上。

  三、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整体感知全文。

  老师:请小组合作把课文读一读,要求把课文朗读通顺、流利。

  (学生先自读,再转身四人小组合作读——齐读或分段合作读)

  老师:这三句可是这篇课文中最难读的句子,老师听听你们能不能读好它们?

  出示难句检查:

  ①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②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

  ③岩石这本书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炭,哪里藏着铁矿……把这本“书”读懂,就能为祖国找到更多的宝藏(zàng)!

  四、师小结布置课外作业:

  老师:看来,小朋友的收获可真不少!今天我们还成功地登了三座高山,说说你还收获了什么?

  学生:我认识了许多生字词朋友,还学会了六个字的书写。

  学生:我能把课文读通顺了。

  学生:我知道了为什么岩石就是“一本书”。

  老师:那么,你们下节课还想收获什么?

  学生:我想学*把课文读好听。

  学生:我想知道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

  学生:我还想学写新的生字。

  学生:我想知道陆地为什么会变成大海,会变成高山?

  ……

  老师:好!下节课老师再安排三座大山让小朋友来攀登。今天回去后,还请同学们完成两个作业:(1)认真完成语文书p86课后“我会填”,组词开花,先找规律再填;(2)和同桌一起把我们今天学*的六个生字再认认真真的书写两遍!比一比,谁写得好!大家能做好吗?/好了,川川要和我们说再见了。

  最大的“书”(第二课时)

  一、导语:

  孩子们,喜欢读书吗?快告诉大家,你最*几个月都读了那些好书?看来大家读的书是种类繁多,老师相信大家一定都会有不小的收获。书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书中有丰富的知识,它可以告诉我们很多道理。读书,是一种非常好的*惯,老师希望咱们同学继续坚持下去,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这节课咱们要继续和川川一起来读懂这本最大的书。(板书:最大的)齐读课题

  二、巩固生字词:

  孩子们,在第一课时我们已经对这篇课文作了初步了解,并且学*了生字词,课下老师也布置大家复*过,那咱们现在还是老规矩————字词大过关。拿出本子,老师抽一个你们写一个。

  趴在、埋没、地质、陆地、岩石、印象、刨根问底、钢铁

  (揭开黑板上的生字词)孩子们,老师已经把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容易写错的地方老师也做了特别的标记,对照黑板自己批改,错的地方在旁边订正,同时在课后的生字表中打上三角做标记,以后再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全对的同学自己打上对号,继续努力。

  三、深读解疑:

  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71页,上节课咱们从川川和叔叔的对话中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老师特别想和大家合作读读川川和叔叔的对话,好吗?我是地质勘探队员,那你就是谁?再请一位同学读旁白。其他同学认真听,一会儿有问题问。

  咱们挺有默契,合作的不错。

  这本最大的书是什么?———岩石(板书)你也可以学着老师的样子把它记在书上,这也是一种学*的好方法。

  岩石书和咱们*日里所指的书一样吗?所以题目中的书带有引号。

  你从哪句话知道岩石就是最大的书?

  “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黑板出示这句话)谁愿意再来读读这句话?

  你真了不起,不但是一个会思考的孩子,更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把句子中的!和?都读出来了。哪位同学愿意学着他的样子再给大家读读这句话?

  岩石和书有什么相似之处?

  —————岩石是一层一层的,书是一张一张的。岩石厚厚的,我们的书也是厚厚的。

  现在,你能用“就像”来说这句话吗?

  ——————这岩石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同学们,你看咱们通过读书明白了岩石就是最大的书,并且还会变一种句式来说。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看来一点也不假。来孩子们,就带着咱们的理解齐读这句话。

  真没想到,岩石也是一本书,可是你们看,我们读的书里有字有画,这本岩石书也有字有画吗?

  请两位同学来读读5—8小节,川川和叔叔的对话。

  你们俩读的非常投入,孩子们岩石上有字吗?有些什么字?

  出示“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恨;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谁愿意再为同学们读读这句话?

  “它们”在这段话中指什么?请你再来读读这句话,在文中划出来。

  ————雨痕、波痕、矿物

  孩子们,你们见过雨痕、波痕吗?———没见过

  那咱们猜测一下、想象一下,这雨痕、波痕可能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圆形的

  —————是长时间下雨留下的痕迹。

  大家听说过“水滴石穿”这个词语吗?雨水长时间打在岩石上就会留下痕迹。

  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到网上查查,一定可以看到他们的庐山正面目。

  这些雨痕、波痕、矿物就像文字一样,告诉了我们许多的知识,那咱们更要好好读读这句话。

  师当川川问。男生读、女声读。

  岩石上有画吗?

  “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黑板出示)

  原来岩石上有这么美的画呀,谁再给同学们读读这句话?

  你发现没有,这句话有个句式咱们以前学过,有———,有————,还有————。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岩石上画有什么?树叶、小鱼、贝壳

  这些画与我们*日里见到的树叶、小鱼、贝壳有什么不一样吗?

  ————没有生命、没有颜色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化石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73页的资料袋,请一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

  试想,叔叔在山谷中突然发现了这些化石,心情会怎样,谁愿意扮演叔叔高兴地把这些画介绍给川川。

  原来岩石书和咱们*日里读的书一样,有字有画,让我们快用书上的语言告诉川川吧。

  男女生合作读5—8小节。

  咱们*日里读书,通过文字和图画,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岩石上的字和画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引导学生读第十小节

  通过岩石上的字画,我们可以推断出这里发生过地壳运动。当然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向大家熟知的珠穆朗玛峰一样,曾经就是一片汪洋大海。

  大自然是神奇的,所以我们需要了解它、读懂它,不知道叔叔读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

  请两位同学合作读11—13小节。强调藏字的两种读音。

  孩子们,其实不仅岩石是一本书,大自然中还有很多藏着奥秘的书,老师这有一个小故事,相信大家听后会有更多的收获。

  绿**报员

  植物科学院请小燕子选一批绿**报员。

  一大早,小燕子刚飞出去,就被小桃树拦住了。

  “你能干什么?”燕子问。

  “我能预报农时。”桃树对小燕子说,“我一开花,农民伯伯就得忙着种谷子。”

  “好,算你一个。”燕子说。

  小燕子飞过一片胡杨树林,胡杨树叫住了她。小燕子问:“你有什么本领?”

  “我能报告地下水。”胡杨树说,“不信,顺着我的身子挖下去,准能找到地下水。”

  这时,山坡上的篦子草又喊住了燕子:“我可以报名当土壤化验员。”

  小燕子有点儿弄不懂,篦子草说:“我们喜欢长在钙质土壤中。”“噢,原来是这样。”小燕子话音刚落,那边的蓝玫瑰又说话了:“我也能做情报员,我的脚下就有铜矿哩!”

  “花朵能报矿?”小燕子掏出小本子记下,“还有什么花有这种本领?”蓝玫瑰花说:“七瓣莲能报锡矿,蝴蝶花能报锌矿。”

  忙了一天的小燕子高兴极了。这一天,她增加了多少知识呀!

  课下,我们可以继续查找大自然中的语言,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用眼睛去发现,像川川一样多问一个为什么,学好眼前的这些书,相信我们也一定可以实现我们的理想。

  板书设计:最大的“书”

  岩石

  字画

  大自然的语言

  教后反思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最大的“书”》这篇课文以人物对话的方式,讲述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

  在教学本篇课文时,我把朗读的重点放在人物的对话上。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和“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三句话。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自己悟出句子的含义。

  整堂课下来,感觉自身存在很多的不足和遗憾,同时在听取其他同事的课后也学到了很多。

  自我反思:

  1、自身调节课堂的能力不足,课前没有充分的备好学生,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的评价单一、无力。

  2、整堂课学生的读书热情没有被调动起来,读书环节的设计有些乏味。

  3、在课堂上教师的语速过快,源于教师本身的情绪没有调节好。

  4、最后的阅读补充处理的不是很得当,可以让学生交流听后的收获。

  收获:

  1、蔡老师的课堂清晰、明了,实效性很强。

  2、蔡老师在理解“刨根问底”这个词语时,请孩子们用自己的话说说川川是怎样的孩子,同学们用了“勤学好问”、“打破沙锅问到底”等词语,用换词的方式很好的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3、最后,老师提供的网址为有兴趣的同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资源。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菁选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大的书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

  新课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最大的“书”》这篇文章的表现形式是人物对话。叙述了川川与爸爸在登山过程中跟地质勘探员交流的见闻,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可以说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下面摘录一篇不错的《最大的“书”》的教学反思与各位小学语文老师分享。

  《最大的“书”》这篇课文以对话为线索,将地质的相关知识融入课文之中,语言中充满了儿童对自然界的好奇心与热爱之情。通过学*这篇课文,达到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科学意识。

  所以,我在《最大的“书”》的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加强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之间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从而激起小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激起学生研究、探索自然的愿望。

  比如:

  1、叔叔讲到岩石书的用处时:它能告诉我们,哪里藏着铁矿,哪里埋着煤矿……省略号代表还有什么呢?还有什么宝藏呢?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的说是石油、有的说是钻石、金子、瓷器等,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同时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2、叔叔告诉川川岩石上有图画的句子: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抓住“小鱼”一词理解叔叔开心的心情。*时我们看到小鱼,都会很开心,因为小鱼很可爱。今天我们在哪里看到小鱼呢?(在岩石上)除了开心的心情,叔叔的心还带着惊奇、感到意外,特别的高兴。

  我在教学《最大的“书”》时,除了侧重朗读外,还重视双基训练,有完形填空题、修改句式等练*。特别是填空小练*,效果比较好,因为它能帮助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将刚的知识巩固。

  《最大的“书”》的`教学设计还是满完整的,但在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流畅。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较少,课堂的语言不够精炼。在今后的日子,我会加强自身的学*,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在此,我十分感谢二年级的老师们,特别是廖老师和李老师,在教学和业务工作中,她们常常指点我,让我学到知识、积累了经验。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2

  《最大的“书”》一课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述了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

  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川川。

  课堂上,我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主要目标设计了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主要路线。当我出示课题时,为了引起学生对课题中引号的注意,我故意将其漏写,然后就让学生顺着这条思路去提出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 有的说“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还有的说:“最大的书到底有多大?”

  学生学会了提出自己的见解。接下来就要让学生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答案。地质的变迁这一部分,地质的演变对孩子来说很陌生,理解会比较困难。我就用简笔画的形式,把这一地质的演变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寥寥数笔就理清了学生的思路,这样一来,学生对文本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要诊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尽管我没有过多的讲解,但是,学生们对“岩石”这本最大的书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而且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3

  《最大的“书”》一课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述了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川川。

  对小学生来讲,这篇课文的内容极富吸引力,同时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也是课文的一个特点。因此我在教学中着力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发现、体会,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发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

  1、为了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语文,扎扎实实地理解词语,这一课中,我采用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首先让孩子们在读课文的同时,画出难以理解的词语,然后在课文的学*中自然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在质疑时,我让学生说出不懂的词语,不少学生提出“刨根问底”这个词的意思。于是我问:谁总爱刨根问底?他怎么刨根问底?接着我重点指导读好人物的对话。在读了几遍课文后,我再问:川川总是在干什么?孩子们已对课文有一定的印象,所以脱口而出:他总是在问问题。我接着问:问的问题多吗?问了哪些问题?

  面对川川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孩子们就自然地明白了,原来把事情问明白,问到底就是“刨根问底”。这样的教学预设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发挥了教师的有效引领作用。针对川川最后说的话,我让学生猜想川川长大后想干什么?叔叔是怎样获得那些知识的?以此引导学生动脑想和动口说,也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2、在教学中着力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比如:

  ⑴叔叔告诉川川岩石上有图画的句子: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叔叔看到小鱼不仅开心而且还特别惊奇、感到意外,特别的高兴。

  ⑵叔叔讲到岩石书的用处时:它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矿,哪里藏着铁矿……省略号代表还有什么呢?还有什么宝藏呢?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的说是钻石、有的说是石油、瓷器、金子等,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感兴趣,同时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3、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这篇课文内容对学生极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教法的选择上,我采用了质疑,小组探究,全班交流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课文中的学*伙伴读到“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时,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实际上,让我们“真没想到”的事物可多了。孩子们的学*兴致高涨,同伴间迫不及待地开始讨论,研究该怎样动手。课外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交流展示,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

  4、在处理课文的3-8自然段中。我让学生自己读文,然后提出这样的一个主要问题“最大的岩石书里都有什么”。让学生在书上勾画然后再到小组去交流。学生通过探究知道岩石书里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矿物。岩石书里有画。画是树叶、贝壳和小鱼。

  然后随之问学生这样的字和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读文。之后让学生看老师准备的岩石书。学生们惊诧不已,之后再来分角色读文,学生非常有兴趣。随之学生们再来汇报,书里面告诉我们这些字和画怎么来的。我让学生再来读86页的我知道的内容。学生们通过读“我知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些奇妙的字和画是如何来的了。这点设计我认为很值得推介。“我知道”的内容是为我们课文服务的。应该在备课的时候把它背进去。相信一定会让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彻。在结尾的地方我设计了扩展性训练:让学生说说大自然中还有什么巧妙的地方……让学生在思想情感价值观方面有更好的指引。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内容涉及的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点较多,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朗读训练的时间略长,以至于后半节课的理解课文环节显得急追猛赶,并且孩子们虽然理解了课文内容,但缺乏消化反刍的过程。当我问出:你知道大自然中还有哪些是书?有的孩子还在思考,我就迫不及待叫学生回答,阻碍了孩子们自己的思考,犯了越俎代庖的错误。

  在以后的教学研究中,我将针对自己的不足,有效地学*,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对动态生成的有效引领作用。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4

  《最大的“书”》这篇课文主要是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显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它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在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颜老师用我班的孩子执教了本课,师生配合默契,老师引导有效,评价有针对性,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效果良好。

  一、落实识字写字教学目标

  低段的语文教学,主要是字词的教学。颜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牢牢抓住了低段语文教学的目标,紧扣字、词,扎扎实实地进行基础知识的训练。例如:在检查生字词时,生字词分组出现,先是一组前鼻音,接着是一组多音字,再接着是一个专有名词和一个难读成语,再是简单的短语,再到演示字的演变指导识记生字,最后通过猜谜语识记生字。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本课的生字比较多,要求会写的`字就有十二个,其中带竖撇的字有五个,如何正确地书写同一类的生字,也就是本课写字教学环节的主要任务。在教学中,颜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质、厚、底”的笔顺,引导孩子们观察第一笔与第二笔的不同,用红字进行标注,逐笔的书写,逐笔的比较,多媒体教学手段与识字、写字教学的有机结合,引发了孩子们识字写字的兴趣,使孩子们迅速有效地掌握了归类写字的方法。

  二、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本课是人物对话的形式呈现的,这正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好素材。在学*前两次对话时,颜老师通过学*叔叔说的话“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册厚厚的书吗?”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从而激起小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激起学生研究、探索自然的愿望。在进行口语交际的时候,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交际的*台,引导学生在回答别人的问题的时候,要有明确的回答,而且还要有理有据,然后运用“读课外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际,学生说的都很到位,培养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三、利用课后资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课后的“我知道”的内容是为我们课文服务的。应该在备课的时候把它背进去。颜老师做到了这一点。在处理课文的5-8自然段中,颜老师让学生自己读文,然后提出这样的一个主要问题“最大的岩石书里都有什么”。让学生在书上勾画然后再到小组去交流。学生通过探究知道岩石书里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矿物。岩石书里有画。画是树叶、贝壳和小鱼。然后随之问学生这样的字和画和我们*时见到的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读文,再来分角色人物对话。学生明显读的非常有兴趣。随之学生们再来汇报。书里面告诉我们这些字和画怎么来的。我让学生再来读86页的“我知道”的内容。学生们通过读“我知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些奇妙的字和画是如何来的了。相信一定会让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彻。

  总之,颜老师的讲授很清晰,目标达成度高,评价多样,有针对性,值得我学*。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5

  《最大的书》一文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奇的大自然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为此,本课的教学,以指导朗读为切入点,以读代讲, 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比如:1、叔叔告诉川川岩石上有图画的句子: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叔叔看到小鱼不仅开心而且还特别惊奇、感到意外,特别的高兴。2、叔叔讲到岩石书用处时:它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矿,哪里藏着铁矿……省略号代表还有什么呢?还有什么宝藏呢?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的说是钻石、有的说是石油、瓷器、金子等,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感兴趣,同时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6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入角色朗读,读好人物的语气。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分角色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投影仪、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课题:最大的“书”。

  2、生读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问问下面的小鱼。

  2、勾画喜欢的词语、不懂的字词。

  3、学*生字:

  ⑴ 和同伴说说你已经认识了哪个字,是怎样认识的?

  ⑵ 全班交流。

  ⑶ 游戏识字。

  ⑷ 和同桌合作朗读课文,争取把带生字的句子和段落读正确、读流利。

  ⑸ 说说自己帮同桌纠正了哪个音,全班对这些音节再读一读。

  三、写字指导

  半包围结构的字:“厚”字上下都无点,而“底”字上下都有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五”。“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埋”字左边是土字旁,要与“理”区分字形。还可以引导学生记住“有土才能埋”。

  四、质疑

  读了课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或者提出问题考考大家?

  对于学生提出的字词。可以当场叫学生补充理解。

  第二课时

  一、复*检查认读词语

  认真 奇怪 闪光 透明 宝藏 足迹 创根问底

  二、朗读感悟

  1、针对上堂课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中悟,在交流互动中有所得:

  ⑴ 自由读。你在文中能解决同学们的哪些问题。

  ⑵ 小组交流。

  ⑶ 全班交流,互相补充,教师相机点拨。

  2、演中悟:

  ⑴ 同桌合作演一演。角色选定。熟读对话。分角色朗读,熟悉人物的语言特点。创编动作。

  ⑵ 朗读展示。

  3、猜中想:

  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说说你的`根据。你能猜想出叔叔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吗?你想学他吗?

  三、积累运用

  1、看看课后“我会填”中红花里的字,你发现规律了吗?你会填吗?

  如:宝石──石头 化石──石英 高山──山岭

  大山──山川 大地──地球 土地──地图

  2、问句:

  ⑴ 哪里有书啊?

  ⑵ 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⑶ 这能说明什么呢?

  3、感叹句:

  ⑴ 它们都是字呀!

  ⑵ 太好了,太好了!

  ⑶ 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四、实践活动

  课文中的学*伙伴读到“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时,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实际上,让我们“真没想到”的事物可多了。课外读一读《自然百科全书》一类的书籍,办一期“奇妙的大自然”班刊。

  【课后反思】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这篇课文内容对学生极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教法的选择上,采用了质疑,小组探究,全班交流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但令人担忧的是在小组合作中,很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欣赏别人。当我叫一名学生回答问题时,就会有很多学生失望的叫喊声,很不甘心坐在位置上,如果不及时指正,就势必一节课由着性子随心所欲,“小皇帝”的本色表现无遗!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狠抓“ 学会聆听、学会宽容、欣赏他人”的良好学**惯。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7

  今天上午,我讲完了本学期的评估课,我选择的课文是第19课《最大的“书”》,这篇课文是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气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在设计本篇课文的时候,我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对话上,让学生通过读来获取岩石的相关知识,通过读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此外,我还适当穿插了对生字词的认识,以及部分生字的书写指导。讲课结束后,我对课前的准备、本节课的设计、课堂表现等方面做了深刻的反思。

  一、课前准备不够充分。

  由于上课在实验楼的录播教室,上课用的道具都提前准备好了。我是第二节课,第一节我还去听课,中间回到教室领学生,三班的学生走后,我一边领着学生到指定位置坐好,一边忙着把课件拷到电脑上。结果部分学生做错了位置,我的优盘也无法显示。本来将评估课就紧张,面对如此境地,那颗心不觉跳得更快乐,真是有点手忙脚乱。赶紧拿出电话找多媒体管理员解决,终于在上课后一会打开后盖插上了优盘。为了方便在教室里走动,本打算讲课的时候用翻页笔的,可是翻页笔也无法显示,心情真是郁闷到极点。这只能怪自己,没能提前调试一下,在上第一节课前我就该把准备好工作做好。以后的课堂,课前准备还是要多加重视的。

  二、部分地方的设计不够合理。

  在设计教学时,我以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都读过哪些书?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出本课的课题《最大的“书”》。在交流读书的环节中,我发现学生曲解了我的初衷。我想要学生交流的是书名,很多学生把读书的类型分享给了大家,比如有的学生说故事书、有的学生说科技书等。在进一步强调后,学生才按照我的初衷是交流,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整体表现并不理想。可能是我没有把自己的问题表达清楚,让学生产生了误解。

  另外,指导学生书写的环节有点脱节,导致在讲课的时候没有连贯起来,当翻到课件时才想起来。从这里,我感觉我在备课时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做得还不到位。其实读完生字词再进行书写指导是很自然的事情,由于后面的问题一直在耳边响起,竟然漏掉了,再回头补充的时候就明显地显出了环节设计的`不协调。

  三、课堂氛围低沉,没有激起学生的兴趣。

  这篇课文是川川和叔叔的对话,应该很容易走进去的。可是通过学生的表现,我感觉课堂低沉,没有一点活力。提出的问题我感觉并不难,在课文中就能找到答案,可是漫长的等待后还是得由我说出来。对于这点,我很是失望。周二在三班试讲,虽然学生有点差距,但是不应该是这样的大,根据三班学生的课堂表现我已经调整了自己的教案,可效果还是不够理想。也许是学生换了新的地方上课有点紧张,也许是学生对新的教室很好奇,每个人的眼睛总是在游离不定,无法落到讲课的内容上。学生如此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与我*时的课堂管理或许也有很大关系。学生的表现,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及课堂管理又有了新的思考:怎样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课堂上来?我现在的答案是走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

  四、课堂秩序有始无终,是导致讲课不够理想的又一重要原因。

  由于开始上课时就已经打过上课铃了,所以铃声已经不能作为课堂结束的标志。无论如何我也要把整节课的内容讲完。可是,当我讲到:同学们,今天的课我们就讲到这里,课后同学们探索一下大自然还有哪些秘密,下节课的时候再交流。这句话我还没有讲完,有几个男孩拿着书本就想往外跑,其中一个已经走到了教室的中间。此时,我停止了说话,把目光投向了那一片,那些想出去的学生立刻就回去了。我继续我的总结:下课的时候同学们要做到文明游戏不打闹,下课!“下课”这个词还没说完,那几个孩子又要往外跑,连最起码的文明礼仪都没有了。这时候听课的老师还没动呢!我无法抑制内心的怒火,大声把学生喊了回来。无论我说什么,都已无法挽回了,我总感觉,这节课无论开始、过程还是结束,我做得都很失败,我得不到学生最起码的尊重,此时的我真像昨天我误打了彦淞一样,眼泪止不住就要往下流。此时,我才知道,我的这节课真是彻底失败了。给学生上一节文明礼仪课迫在眉睫。

  这节课从准备到上课,也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可是教学的效果让我明白,我的功夫没有做到点子上:教学准备不充分,教学设计缺乏合理性,学生管理也有很大的问题。一节小小的课,反映出了我语文教学上的不足,同时也反映出了我的班主任工作做得还不够。

  这是一节失败的课,失败虽然让我很伤心,但是课后我努力反思,找到了失败的原因。有了原因我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前进的动力。

  一节好课,不但要有好的教学设计,流利的语言表达,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参与其中,真正在课堂上有所学、有所获。

  就让这本《最大的“书”》给我提个醒吧,让我时刻记住,哪里失败了,哪里需要努力。这样在以后的课堂上我才能有更好的表现。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8

  这是我实*以来的第二节课,较之前那一次自我感觉是有一些进步的。对于教案的设计有了一定的.思路,在课堂上也没有第一次那么紧张了,基本能够控制课堂,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第一,对于教案的把握还是不够熟练,落下了一个环节;第二,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语太少,不够衔接;第三,对于学生的评价还是有些不到位,应该引导学生去自我评价,可以是师生评价,更多的是生生评价,而且在评价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先去评价同学的优点再说缺点,不应该只看到别人的缺点;第四,板书不到位,对于课文中的重点和生字需要注意的地方没有及时的板书,导致有些学生没有牢固掌握知识。总之,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加注意,及时改正。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9

  记得崔峦老师曾经说过:每堂语文课都应该让学生写写字,这一说法,我是十分赞同的。尤其是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更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最大的书》这节课的教学中,识字、写字环节也成为这节课的重点。在写字方面我让学生自主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哪个笔画重要。需要提醒同学写好哪一笔才会让字更美观。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也让他们把本节课的7个生字任务顺利的完成了。在此环节的教学我还是很满意。

  我让学生自己读文,然后提出这样的一个主要问题“最大的.岩石书里都有什么”。让学生在书上勾画然后再到小组去交流。学生通过探究知道岩石书里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矿物。岩石书里有画。画是树叶、贝壳和小鱼。然后随之问学生这样的字和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读文。之后让学生看老师准备的岩石书。学生们惊诧不已。之后再来分角色读文。学生明显读的非常有兴趣。随之学生们再来汇报。书里面告诉我们这些字和画怎么来的。我让学生再来读86页的我知道的内容。学生们通过读“我知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些奇妙的字和画是如何来的了。这点设计我认为很值得推介。以往我再教学当中,经常忽略我知道的内容。这回的深入备课让我知道了,“我知道”的内容是为我们课文服务的。应该在备课的时候把它背进去。相信一定会让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彻。教研员听完我的课后给予一定的肯定。但是同时也指出,我在结尾的地方应该有扩展性训练。比如让学生说说大自然中还有什么巧妙的地方。。。让学生在思想情感价值观方面有更好的指引。一堂课,给了我很多启示,相信我在不断的反思中更会不断的成长。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0

  教学前,我认为学生对本文的内容可能兴趣不大,没想到,课堂上,我刚出示课题《最大的“书”》,同学们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当让大家说一说你想知道什么或者你想到了什么时,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有的说“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还有的说:“最大的书到底有多大?”有一个小朋友说:“我知道书加上引号是因为它跟我们*时看的`书不同。”学生学会了提出自己的见解,还能帮助其他小朋友解答问题,我禁不住鼓起掌来。教师要让学生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答案,或者学生自己学会了学*的方法,那我们的教育才算成功。

  在学*课文时,我说:“课文中最大的书是指什么?快读文找一找。”孩子们马上行动起来,很快,小手举起来了,孩子在念书上的句子,“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那么书上的字是什么?”我说。孩子们马上找到了书上的句子“你看,这是雨点留下的痕迹,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些透明闪光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那么书上的画又是什么?”我说。

  “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呢!”孩子们说着,我引导他们读着,交流着,孩子们明白了最大的书就是指岩石,书上的字和画都是大自然创造的,接着,我请孩子们和同桌一起把课文再读,这回读,让他们自己选择人物,或者当川川,或者当叔叔,两个人就这么对读。孩子练*读后,又请我们的男孩女孩分开读。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唤起了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

  课后,我在博客中给学生们写道: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在地质勘探队员的眼中,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小朋友们,为丰富你们的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1

  语文和科学课是不同的,这是我对自己这篇课文教学之后的感受与反思,不管老师本身具有多深厚的知识,语文课就应该是语文课,可以穿插其它学科的知识,但是不能占据语文课堂的主体。

  这篇课文是一篇含有科普性质的文章,一看到课文题目的时候,就有很多小朋友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关于课文内容的,也有课外的。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 有的说“书,为什么要家引号呢?”还有的'说:“最大的书到底有多大?”这样的问题有许许多多,让人一下子适应不过来。

  在教学了生字词之后,我打乱了原本的教学计划,让学生自主质疑,根据先课内,再课外的顺序,依次解决学生的问题。但是在课后才发现自己犯了个错误。

  《最大的“书”》指的是岩石。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在这篇文章里,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就像《教师教学用书》上要求的“不必作过细的讲解,只要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欲望就可以了。”

  语文教学不是科学教学,它们之间有着相当的不同。虽然学生的疑问确实有必要解决,但是绝对不应该是在语文课堂上。

  本文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应该把朗读的重点放在知道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上。我的这次课堂教学是相当失败的。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2

  《最大的“书”》课文比较长,不但含有很多的地理知识,而且还拥有大量的人物对话,所以,在这一课时(第二课时)中我把教学目标定位成:1、会写上节课剩下的6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记得崔峦老师曾经说过:每堂语文课都应该让学生写写字,这一说法,我是十分赞同的。尤其是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更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最大的“书”》这节课的教学中,识字、写字环节也成为这节课的重点。在这课时开始时我还是以生字教学进入,在写字方面我让学生自主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哪个笔画重要。需要提醒同学写好哪一笔才会让字更美观。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也让他们把本节课要求写的6个生字任务顺利的完成了。在此环节的教学我还是很满意。

  在处理课文的3—8自然段中。我让学生自己读文,然后提出这样的一个主要问题“最大的岩石书里都有什么”。让学生在书上勾画然后再到小组去交流。学生通过探究知道岩石书里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矿物。岩石书里有画。画是树叶、贝壳和小鱼。然后随之问学生这样的字和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读文。读流利了再来分角色人物对话。学生明显读的非常有兴趣。随之学生们再来汇报。书里面告诉我们这些字和画怎么来的。我让学生再来读86页的“我知道”的内容。学生们通过读“我知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些奇妙的`字和画是如何来的了。这点设计我认为很值得推介。以往我在教学当中,经常忽略“我知道”的内容。这回的深入备课让我知道了,“我知道”的内容是为我们课文服务的。应该在备课的时候把它背进去。相信一定会让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彻。

  这堂课里,学生学得比较投入,对课文比较感兴趣,我看到了学生在不断地进步,这是我比较欣慰的地方。尽管整堂课也是落实了重难点,但是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教学机智还有待于提高,比如说在教学“岩石书能说明什么”这一块内容时,我觉得自己在处理时缺乏机智,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到整个地壳运动的过程,但是学生没有说出我预期的答案,还一个劲儿在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对于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没有及时的引导,错过了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机会。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3

  《最大的“书”》课文比较长,不但含有很多的地理知识,而且还拥有大量的人物对话,所以,在这一课时(第二课时)中我把教学目标定位成:

  1、会写上节课剩下的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记得崔峦老师曾经说过:每堂课都应该让写写字,这一说法,我是十分赞同的。尤其是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更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最大的“书”》课的教学中,识字、写字环节也成为这节课的重点。在这课时开始时我还是以生字教学进入,在写字方面我让学生自主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哪个笔画重要。需要提醒同学写好哪一笔才会让字更美观。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也让他们把本节课要求写的6个生字任务顺利的完成了。在此环节的教学我还是很满意。

  在处理课文的3-8自然段中。我让学生自己读文,然后提出这样的一个主要问题“最大的书里都有什么”。让学生在书上勾画然后再到小组去交流。学生通过探究知道岩石书里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矿物。岩石书里有画。画是树叶、贝壳和。然后随之问学生这样的字和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读文。读流利了再来分角色人物对话。学生明显读的非常有兴趣。随之学生们再来汇报。书里面告诉我们这些字和画怎么来的。我让学生再来读86页的“我知道”的内容。学生们通过读“我知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些奇妙的字和画是如何来的了。这点设计我认为很值得推介。以往我在教学当中,经常忽略“我知道”的.内容。这回的深入备课让我知道了,“我知道”的内容是为我们课文服务的。应该在备课的时候把它背进去。相信一定会让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彻。

  这堂课里,学生学得比较投入,对课文比较感兴趣,我看到了学生在不断地进步,这是我比较欣慰的地方。尽管整堂课也是落实了重难点,但是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教学机智还有待于提高,比如说在教学“岩石书能说明什么”这一块内容时,我觉得自己在处理时缺乏机智,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在中感受到整个地壳运动的过程,但是学生没有说出我预期的答案,还一个劲儿在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对于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没有及时的引导,错过了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机会。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4

  《最大的“书”》一课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述了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川川。

  教学前,我认为学生对本文的内容可能兴趣不大,没想到,课堂上,我刚出示课题《最大的“书”》,同学们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当让大家说一说你想知道什么或者你想到了什么时,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

  有的说“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还有的说:“最大的书到底有多大?”有一个小朋友说:“我知道书加上引号是因为它跟我们*时看的书不同。”学生学会了提出自己的见解,还能帮助其他小朋友解答问题,我禁不住鼓起掌来。教师要让学生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答案,或者学生自己学会了学*的方法,那我们的教育才算成功。

  在学*课文时,我说:“课文中最大的书是指什么?快读课文找一找。”孩子们马上行动起来,很快,小手举起来了,孩子在念书上的句子,“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那么书上的字是什么?”我说。孩子们马上找到了书上的句子“你看,这是雨点留下的痕迹,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些透明闪光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那么书上的画又是什么?”我说。“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呢!”孩子们说着,我引导他们读着,交流着,孩子们明白了最大的书就是指岩石,书上的字和画都是大自然创造的,接着,我请孩子们和同桌一起把课文再读一遍,这回读,让他们自己选择人物,或者当川川,或者当叔叔,两个人就这么对读,还分角色读。孩子练*读后,又请我们的男孩女孩分开读,还分角色读。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唤起了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诊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尽管老师没有过多的讲解,但是,学生们对“岩石”这本最大的书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而且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因此我在教学中着力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

  这堂课里,我们班的学生学得比较投入,对课文比较感兴趣。整堂课没有完全落实了重难点,并且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教学机智还有待于提高,对于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没有及时的引导,错过了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机会。我对文本的研读还不够,在课堂上不能很好的把握课堂,使自己在紧张的情绪中上完课。课前的准备的也不够充分,这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5

  《最大的书》一课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内容比较浅显,孩子比较感兴趣,因此,我力争不把这样的课上成地理课,尽最大努力上出语文味儿。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我认为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以“刨根问底”展开有序教学。

  在教学中我抓住一条主线“刨根问底”展开教学,全文始终围绕“川川是怎样刨根问底的?”这个主问题展开教学,第一大块川川刨根问底中了解岩石就是一本书;第二大块川川刨根问底中知道岩石书上有字有画,岩石书能说明地壳运动的漫长过程;第三大块川川继续刨根问底,了解“书”的作用,在回味整课对话中,让学生再次感受“刨根问底”的意思。每一大块的内容都是以对话展开,让同学们通过对话体会其中情感。

  二、围绕“语言文字”进行想象说话。

  我采用图片展示的`方法,让学生探究岩石“书”的内容时,想象雨痕、波痕的样子,通过一番想象,学生区分“雨痕、波痕、矿物”就水到渠成。然后运用书上的语言介绍这些“字”,让教学始终围绕语言文字展开教学,又如让学生欣赏岩石“书”上还有哪些画,在孩子们的好奇的猜测中,进而让学生围绕这些图片进行拓展说话“你看,这儿有( ),有( ),还有( )哩!”

  三、唯材“适”用,让语文味儿更浓。

  在这堂课里,我选择了适合课文内容的相关资料进行拓展,有对岩石“书”中还有哪些画进行拓展,有对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书进行拓展,特别是对大自然中的书进行拓展,我选择了“动植物化石、岩石”等图片,从不同层次进行拓展,在欣赏中学生充满了惊讶,轻轻地低呼着“这也是书呀?”在我的徐徐地叙述中,孩子们的视野更开阔,他们明白了生活中存在着很多书,都需要孩子们细细去读,从而激发他们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在生活学*语文。

  语文老师,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这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5)

——《最大的书》的教学反思优选【五】份

  《最大的书》的教学反思 1

  《最大的书》一课的生字比较多,要求会写的字就有十二个,其中带竖撇的字有五个,如何正确地书写竖撇这一笔画,也就是本课识字、写字教学环节的主要任务。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识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能自觉地去学*并掌握生字。只有提高孩子们对识字的兴趣,才能使孩子们对枯燥的生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增强识字的能力。在教学中,我没有用常用的在黑板上书写生字的方法,而是利用课件展示“质”的笔顺,引导孩子们观察第一笔与第二笔的不同,那不同于*时的白底红字,明显放大的笔画,逐笔的书写,逐笔的比较,多媒体教学手段与识字、写字教学的有机结合,引发了孩子们识字写字的兴趣,使孩子们迅速有效地掌握了竖撇的正确写法。

  为了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语文,扎扎实实地理解词语,这节课中,我采用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首先让孩子们在读课文的同时,画出难以理解的词语,然后在课文的学*中自然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如理解“刨根问底”,先问孩子们:文中的川川总是在干什么?孩子们在读了几遍课文后,已对课文有一定的印象,所以脱口而出:他总是在问问题。我接着问:问的问题多吗?问了哪些问题?面对川川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孩子们就自然地明白了,原来把事情问明白,问到底就是“刨根问底”。这样的教学预设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发挥了教师的有效引领作用。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内容涉及的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点较多,由于我的教学经验的缺乏,以至于后半节课的理解课文环节显得急追猛赶,朗读训练的时间明显不足,并且孩子们虽然理解了课文内容,但缺乏消化反刍的过程,这一点在拓展环节中体现尤为明显。

  在以后的教学研究中,我将针对自己的不足,有效地学*,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对动态生成的有效引领作用。

  《最大的书》的教学反思 2

  《最大的“书”》是人教版新课标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四组的一篇课文。写的是川川和爸爸在爬山时巧遇地质勘探员,在地质勘探员的介绍下认识最大的“书”——岩石的故事。

  根据以往的惯例,我是打算第一课时主要以领着学生学*生字新词,识字写字,整体地把握课文为主。可是当我说完导入语,板书完课题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孩子高高地举起了他们的小手。一开始,我还以为是自己板书的课题出了问题。等我叫起一个举手的孩子的时候,我才知道,这些孩子是主动要求提问的。

  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我一板书完课题他们就发现了课题《最大的“书”》和我们以往学*的课文不一样,多了一个“引号”而这个引号就引起了孩子们广泛的疑问。为什么课题里有个引号啊?引号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呢?最大的“书”是什么书啊?最大的“书”里写了些什么呢?这些有价值的问题仿佛印在了孩子们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里。而我的心里,却开始了纠结。

  关于课题的疑问,我本来是安排在明天上第二课时的时候解决的。于是我开始了筛选问题:“孩子们,最大的“书”是什么书?最大的“书”里写了什么呢?这两个问题让我们打开书,听老师读课文思考。看看谁能找到答案。而关于课题引号的问题,我们存到问题银行,下节课再解决好吗?孩子们嘴上虽然答“好”。可是眼睛里分明暗淡了一下。这些,我都看在眼里。开始思考是不是自己应该调整教学思路,先解决孩子们的这些问题?也许是出于对自己掌控课堂能力的不自信,也许是出于怕改了课堂预设会比较麻烦的“惰性”。教学还是按照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了下去。可是,当孩子们识记了生字,再一次自由读完课文,我正打算进入教学写字的教学环节的时候。又有几双小手举了起来。“老师,第二自然段里为什么引号只有一半呀?”“为什么第二自然段的‘书’用上了只有一半的.引号,而第三自然段里的‘书’却没有引号呢?小小的引号,让这些孩子们燃起了高昂的好奇心。

  孩子们的眼睛里,重新燃烧起了熊熊的求知欲。我想,如果我这个时候再提出“问题银行”孩子们一定会很失望的。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语文老师,我深知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和学*兴趣是多么重要。如果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让不满足孩子的求知欲的话,很有可能造成孩子们今后不再愿意提问了。

  所以,我毅然决定停下教写生字的步骤,从课题的引号开始解决孩子们的问题。引导孩子们理解课文,尝试打破惯例把阅读教学放到写字教学的前面。

  问题解决了,孩子们通过自己读课文,仔细和同伴研讨自己很快就找到了答案,而下课的时间也随之到了。

  反思这节课,我没有完成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但是看着孩子们眼底洋溢的幸福和满足,回想孩子们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学*态度。我还是觉得这节课很棒!真心实意地尊重学生,当然也包括为学生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呀!

  《最大的书》的教学反思 3

  《最大的“书”》一课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述了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川川。

  教学前,我认为学生对本文的内容可能兴趣不大,没想到,课堂上,我刚出示课题《最大的“书”》,同学们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当让大家说一说你想知道什么或者你想到了什么时,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

  有的说“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还有的说:“最大的书到底有多大?”有一个小朋友说:“我知道书加上引号是因为它跟我们*时看的书不同。”学生学会了提出自己的见解,还能帮助其他小朋友解答问题,我禁不住鼓起掌来。教师要让学生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答案,或者学生自己学会了学*的方法,那我们的教育才算成功。

  在学*课文时,我说:“课文中最大的书是指什么?快读课文找一找。”孩子们马上行动起来,很快,小手举起来了,孩子在念书上的句子,“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那么书上的字是什么?”我说。孩子们马上找到了书上的句子“你看,这是雨点留下的痕迹,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些透明闪光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那么书上的画又是什么?”我说。“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呢!”孩子们说着,我引导他们读着,交流着,孩子们明白了最大的书就是指岩石,书上的字和画都是大自然创造的,接着,我请孩子们和同桌一起把课文再读一遍,这回读,让他们自己选择人物,或者当川川,或者当叔叔,两个人就这么对读,还分角色读。孩子练*读后,又请我们的男孩女孩分开读,还分角色读。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唤起了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诊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尽管老师没有过多的讲解,但是,学生们对“岩石”这本最大的书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而且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因此我在教学中着力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

  这堂课里,我们班的学生学得比较投入,对课文比较感兴趣。整堂课没有完全落实了重难点,并且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教学机智还有待于提高,对于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没有及时的引导,错过了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机会。我对文本的研读还不够,在课堂上不能很好的把握课堂,使自己在紧张的情绪中上完课。课前的准备的也不够充分,这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

  《最大的书》的教学反思 4

  《最大的“书”》一课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述了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教学前,我认为学生对本文的内容可能兴趣不大,没想到,课堂上,我刚出示课题《最大的“书”》,同学们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当让大家说一说你想知道什么或者你想到了什么时,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有的说“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还有的说:“最大的书到底有多大?”有一个小朋友说:“我知道书加上引号是因为它跟我们*时看的书不同。”学生学会了提出自己的见解,还能帮助其他小朋友解答问题,我禁不住鼓起掌来。教师要让学生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答案,或者学生自己学会了学*的方法,那我们的教育才算成功。

  在学*课文时,我说:“课文中最大的书是指什么?快读文找一找。”孩子们马上行动起来,很快,小手举起来了,孩子在念书上的句子,“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那么书上的字是什么?”我说。孩子们马上找到了书上的句子“你看,这是雨点留下的痕迹,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些透明闪光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那么书上的画又是什么?”我说。“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呢!”孩子们说着,我引导他们读着,交流着,孩子们明白了最大的书就是指岩石,书上的字和画都是大自然创造的,接着,我请孩子们和同桌一起把课文再读,这回读,让他们自己选择人物,或者当川川,或者当叔叔,两个人就这么对读。孩子练*读后,又请我们的男孩女孩分开读。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唤起了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诊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尽管老师没有过多的讲解,但是,学生们对“岩石”这本最大的书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而且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最大的“书”》是人教版新课标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四组的一篇课文。写的是川川和爸爸在爬山时巧遇地质勘探员,在地质勘探员的介绍下认识最大的“书”——岩石的故事。

  根据以往的惯例,我是打算第一课时主要以领着学生学*生字新词,识字写字,整体地把握课文为主。可是当我说完导入语,板书完课题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孩子高高地举起了他们的小手。一开始,我还以为是自己板书的课题出了问题。等我叫起一个举手的孩子的时候,我才知道,这些孩子是主动要求提问的。

  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我一板书完课题他们就发现了课题《最大的“书”》和我们以往学*的课文不一样,多了一个“引号”而这个引号就引起了孩子们广泛的疑问。为什么课题里有个引号啊?引号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呢?最大的“书”是什么书啊?最大的“书”里写了些什么呢?这些有价值的问题仿佛印在了孩子们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里。而我的心里,却开始了纠结。

  关于课题的疑问,我本来是安排在明天上第二课时的时候解决的。于是我开始了筛选问题:“孩子们,最大的“书”是什么书?最大的“书”里写了什么呢?这两个问题让我们打开书,听老师读课文思考。看看谁能找到答案。而关于课题引号的问题,我们存到问题银行,下节课再解决好吗?孩子们嘴上虽然答“好”。可是眼睛里分明暗淡了一下。这些,我都看在眼里。开始思考是不是自己应该调整教学思路,先解决孩子们的这些问题?也许是出于对自己掌控课堂能力的不自信,也许是出于怕改了课堂预设会比较麻烦的“惰性”。教学还是按照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了下去。可是,当孩子们识记了生字,再一次自由读完课文,我正打算进入教学写字的教学环节的时候。又有几双小手举了起来。“老师,第二自然段里为什么引号只有一半呀?”“为什么第二自然段的‘书’用上了只有一半的引号,而第三自然段里的‘书’却没有引号呢?小小的引号,让这些孩子们燃起了高昂的好奇心。

  孩子们的眼睛里,重新燃烧起了熊熊的求知欲。我想,如果我这个时候再提出“问题银行”孩子们一定会很失望的。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语文老师,我深知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和学*兴趣是多么重要。如果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让不满足孩子的求知欲的话,很有可能造成孩子们今后不再愿意提问了。

  所以,我毅然决定停下教写生字的步骤,从课题的引号开始解决孩子们的问题。引导孩子们理解课文,尝试打破惯例把阅读教学放到写字教学的前面。

  问题解决了,孩子们通过自己读课文,仔细和同伴研讨自己很快就找到了答案,而下课的时间也随之到了。

  反思这节课,我没有完成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但是看着孩子们眼底洋溢的幸福和满足,回想孩子们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学*态度。我还是觉得这节课很棒!真心实意地尊重学生,当然也包括为学生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呀!

  《最大的书》的教学反思 5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这篇课文内容对学生极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教法的选择上,我采用了质疑,小组探究,全班交流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

  课文中的学*伙伴读到“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时,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实际上,让我们“真没想到”的事物可多了。课外读一读《自然百科全书》一类的书籍,办一期“奇妙的大自然”班刊。孩子们的`学*兴致高涨,同伴间迫不及待地开始讨论,研究该怎样动手。但令人担忧的是在小组合作中,很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欣赏别人。

  当一名学生回答问题时,就会有很多学生失望的叫喊声,很不甘心坐在位置上,如果不及时指正,就势必影响一节课的情绪,由着性子随心所欲,难以达到教学最佳效果,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狠抓“学会聆听、学会宽容、欣赏他人”的良好学**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