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书教学反思菁选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3-03-01 00:00:00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大的书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

  新课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最大的“书”》这篇文章的表现形式是人物对话。叙述了川川与爸爸在登山过程中跟地质勘探员交流的见闻,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可以说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下面摘录一篇不错的《最大的“书”》的教学反思与各位小学语文老师分享。

  《最大的“书”》这篇课文以对话为线索,将地质的相关知识融入课文之中,语言中充满了儿童对自然界的好奇心与热爱之情。通过学*这篇课文,达到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科学意识。

  所以,我在《最大的“书”》的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加强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之间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从而激起小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激起学生研究、探索自然的愿望。

  比如:

  1、叔叔讲到岩石书的用处时:它能告诉我们,哪里藏着铁矿,哪里埋着煤矿……省略号代表还有什么呢?还有什么宝藏呢?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的说是石油、有的说是钻石、金子、瓷器等,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同时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2、叔叔告诉川川岩石上有图画的句子: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抓住“小鱼”一词理解叔叔开心的心情。*时我们看到小鱼,都会很开心,因为小鱼很可爱。今天我们在哪里看到小鱼呢?(在岩石上)除了开心的心情,叔叔的心还带着惊奇、感到意外,特别的高兴。

  我在教学《最大的“书”》时,除了侧重朗读外,还重视双基训练,有完形填空题、修改句式等练*。特别是填空小练*,效果比较好,因为它能帮助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将刚的知识巩固。

  《最大的“书”》的`教学设计还是满完整的,但在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流畅。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较少,课堂的语言不够精炼。在今后的日子,我会加强自身的学*,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在此,我十分感谢二年级的老师们,特别是廖老师和李老师,在教学和业务工作中,她们常常指点我,让我学到知识、积累了经验。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2

  《最大的“书”》一课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述了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

  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川川。

  课堂上,我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主要目标设计了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主要路线。当我出示课题时,为了引起学生对课题中引号的注意,我故意将其漏写,然后就让学生顺着这条思路去提出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 有的说“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还有的说:“最大的书到底有多大?”

  学生学会了提出自己的见解。接下来就要让学生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答案。地质的变迁这一部分,地质的演变对孩子来说很陌生,理解会比较困难。我就用简笔画的形式,把这一地质的演变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寥寥数笔就理清了学生的思路,这样一来,学生对文本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要诊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尽管我没有过多的讲解,但是,学生们对“岩石”这本最大的书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而且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3

  《最大的“书”》一课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述了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川川。

  对小学生来讲,这篇课文的内容极富吸引力,同时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也是课文的一个特点。因此我在教学中着力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发现、体会,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发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

  1、为了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语文,扎扎实实地理解词语,这一课中,我采用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首先让孩子们在读课文的同时,画出难以理解的词语,然后在课文的学*中自然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在质疑时,我让学生说出不懂的词语,不少学生提出“刨根问底”这个词的意思。于是我问:谁总爱刨根问底?他怎么刨根问底?接着我重点指导读好人物的对话。在读了几遍课文后,我再问:川川总是在干什么?孩子们已对课文有一定的印象,所以脱口而出:他总是在问问题。我接着问:问的问题多吗?问了哪些问题?

  面对川川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孩子们就自然地明白了,原来把事情问明白,问到底就是“刨根问底”。这样的教学预设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发挥了教师的有效引领作用。针对川川最后说的话,我让学生猜想川川长大后想干什么?叔叔是怎样获得那些知识的?以此引导学生动脑想和动口说,也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2、在教学中着力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比如:

  ⑴叔叔告诉川川岩石上有图画的句子: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叔叔看到小鱼不仅开心而且还特别惊奇、感到意外,特别的高兴。

  ⑵叔叔讲到岩石书的用处时:它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矿,哪里藏着铁矿……省略号代表还有什么呢?还有什么宝藏呢?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的说是钻石、有的说是石油、瓷器、金子等,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感兴趣,同时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3、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这篇课文内容对学生极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教法的选择上,我采用了质疑,小组探究,全班交流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课文中的学*伙伴读到“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时,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实际上,让我们“真没想到”的事物可多了。孩子们的学*兴致高涨,同伴间迫不及待地开始讨论,研究该怎样动手。课外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交流展示,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

  4、在处理课文的3-8自然段中。我让学生自己读文,然后提出这样的一个主要问题“最大的岩石书里都有什么”。让学生在书上勾画然后再到小组去交流。学生通过探究知道岩石书里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矿物。岩石书里有画。画是树叶、贝壳和小鱼。

  然后随之问学生这样的字和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读文。之后让学生看老师准备的岩石书。学生们惊诧不已,之后再来分角色读文,学生非常有兴趣。随之学生们再来汇报,书里面告诉我们这些字和画怎么来的。我让学生再来读86页的我知道的内容。学生们通过读“我知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些奇妙的字和画是如何来的了。这点设计我认为很值得推介。“我知道”的内容是为我们课文服务的。应该在备课的时候把它背进去。相信一定会让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彻。在结尾的地方我设计了扩展性训练:让学生说说大自然中还有什么巧妙的地方……让学生在思想情感价值观方面有更好的指引。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内容涉及的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点较多,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朗读训练的时间略长,以至于后半节课的理解课文环节显得急追猛赶,并且孩子们虽然理解了课文内容,但缺乏消化反刍的过程。当我问出:你知道大自然中还有哪些是书?有的孩子还在思考,我就迫不及待叫学生回答,阻碍了孩子们自己的思考,犯了越俎代庖的错误。

  在以后的教学研究中,我将针对自己的不足,有效地学*,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对动态生成的有效引领作用。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4

  《最大的“书”》这篇课文主要是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显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它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在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颜老师用我班的孩子执教了本课,师生配合默契,老师引导有效,评价有针对性,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效果良好。

  一、落实识字写字教学目标

  低段的语文教学,主要是字词的教学。颜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牢牢抓住了低段语文教学的目标,紧扣字、词,扎扎实实地进行基础知识的训练。例如:在检查生字词时,生字词分组出现,先是一组前鼻音,接着是一组多音字,再接着是一个专有名词和一个难读成语,再是简单的短语,再到演示字的演变指导识记生字,最后通过猜谜语识记生字。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本课的生字比较多,要求会写的`字就有十二个,其中带竖撇的字有五个,如何正确地书写同一类的生字,也就是本课写字教学环节的主要任务。在教学中,颜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质、厚、底”的笔顺,引导孩子们观察第一笔与第二笔的不同,用红字进行标注,逐笔的书写,逐笔的比较,多媒体教学手段与识字、写字教学的有机结合,引发了孩子们识字写字的兴趣,使孩子们迅速有效地掌握了归类写字的方法。

  二、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本课是人物对话的形式呈现的,这正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好素材。在学*前两次对话时,颜老师通过学*叔叔说的话“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册厚厚的书吗?”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从而激起小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激起学生研究、探索自然的愿望。在进行口语交际的时候,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交际的*台,引导学生在回答别人的问题的时候,要有明确的回答,而且还要有理有据,然后运用“读课外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际,学生说的都很到位,培养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三、利用课后资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课后的“我知道”的内容是为我们课文服务的。应该在备课的时候把它背进去。颜老师做到了这一点。在处理课文的5-8自然段中,颜老师让学生自己读文,然后提出这样的一个主要问题“最大的岩石书里都有什么”。让学生在书上勾画然后再到小组去交流。学生通过探究知道岩石书里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矿物。岩石书里有画。画是树叶、贝壳和小鱼。然后随之问学生这样的字和画和我们*时见到的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读文,再来分角色人物对话。学生明显读的非常有兴趣。随之学生们再来汇报。书里面告诉我们这些字和画怎么来的。我让学生再来读86页的“我知道”的内容。学生们通过读“我知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些奇妙的字和画是如何来的了。相信一定会让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彻。

  总之,颜老师的讲授很清晰,目标达成度高,评价多样,有针对性,值得我学*。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5

  《最大的书》一文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奇的大自然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为此,本课的教学,以指导朗读为切入点,以读代讲, 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比如:1、叔叔告诉川川岩石上有图画的句子: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叔叔看到小鱼不仅开心而且还特别惊奇、感到意外,特别的高兴。2、叔叔讲到岩石书用处时:它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矿,哪里藏着铁矿……省略号代表还有什么呢?还有什么宝藏呢?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的说是钻石、有的说是石油、瓷器、金子等,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感兴趣,同时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6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入角色朗读,读好人物的语气。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分角色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投影仪、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课题:最大的“书”。

  2、生读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问问下面的小鱼。

  2、勾画喜欢的词语、不懂的字词。

  3、学*生字:

  ⑴ 和同伴说说你已经认识了哪个字,是怎样认识的?

  ⑵ 全班交流。

  ⑶ 游戏识字。

  ⑷ 和同桌合作朗读课文,争取把带生字的句子和段落读正确、读流利。

  ⑸ 说说自己帮同桌纠正了哪个音,全班对这些音节再读一读。

  三、写字指导

  半包围结构的字:“厚”字上下都无点,而“底”字上下都有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五”。“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埋”字左边是土字旁,要与“理”区分字形。还可以引导学生记住“有土才能埋”。

  四、质疑

  读了课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或者提出问题考考大家?

  对于学生提出的字词。可以当场叫学生补充理解。

  第二课时

  一、复*检查认读词语

  认真 奇怪 闪光 透明 宝藏 足迹 创根问底

  二、朗读感悟

  1、针对上堂课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中悟,在交流互动中有所得:

  ⑴ 自由读。你在文中能解决同学们的哪些问题。

  ⑵ 小组交流。

  ⑶ 全班交流,互相补充,教师相机点拨。

  2、演中悟:

  ⑴ 同桌合作演一演。角色选定。熟读对话。分角色朗读,熟悉人物的语言特点。创编动作。

  ⑵ 朗读展示。

  3、猜中想:

  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说说你的`根据。你能猜想出叔叔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吗?你想学他吗?

  三、积累运用

  1、看看课后“我会填”中红花里的字,你发现规律了吗?你会填吗?

  如:宝石──石头 化石──石英 高山──山岭

  大山──山川 大地──地球 土地──地图

  2、问句:

  ⑴ 哪里有书啊?

  ⑵ 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⑶ 这能说明什么呢?

  3、感叹句:

  ⑴ 它们都是字呀!

  ⑵ 太好了,太好了!

  ⑶ 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四、实践活动

  课文中的学*伙伴读到“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时,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实际上,让我们“真没想到”的事物可多了。课外读一读《自然百科全书》一类的书籍,办一期“奇妙的大自然”班刊。

  【课后反思】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这篇课文内容对学生极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教法的选择上,采用了质疑,小组探究,全班交流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但令人担忧的是在小组合作中,很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欣赏别人。当我叫一名学生回答问题时,就会有很多学生失望的叫喊声,很不甘心坐在位置上,如果不及时指正,就势必一节课由着性子随心所欲,“小皇帝”的本色表现无遗!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狠抓“ 学会聆听、学会宽容、欣赏他人”的良好学**惯。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7

  今天上午,我讲完了本学期的评估课,我选择的课文是第19课《最大的“书”》,这篇课文是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气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在设计本篇课文的时候,我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对话上,让学生通过读来获取岩石的相关知识,通过读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此外,我还适当穿插了对生字词的认识,以及部分生字的书写指导。讲课结束后,我对课前的准备、本节课的设计、课堂表现等方面做了深刻的反思。

  一、课前准备不够充分。

  由于上课在实验楼的录播教室,上课用的道具都提前准备好了。我是第二节课,第一节我还去听课,中间回到教室领学生,三班的学生走后,我一边领着学生到指定位置坐好,一边忙着把课件拷到电脑上。结果部分学生做错了位置,我的优盘也无法显示。本来将评估课就紧张,面对如此境地,那颗心不觉跳得更快乐,真是有点手忙脚乱。赶紧拿出电话找多媒体管理员解决,终于在上课后一会打开后盖插上了优盘。为了方便在教室里走动,本打算讲课的时候用翻页笔的,可是翻页笔也无法显示,心情真是郁闷到极点。这只能怪自己,没能提前调试一下,在上第一节课前我就该把准备好工作做好。以后的课堂,课前准备还是要多加重视的。

  二、部分地方的设计不够合理。

  在设计教学时,我以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都读过哪些书?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出本课的课题《最大的“书”》。在交流读书的环节中,我发现学生曲解了我的初衷。我想要学生交流的是书名,很多学生把读书的类型分享给了大家,比如有的学生说故事书、有的学生说科技书等。在进一步强调后,学生才按照我的初衷是交流,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整体表现并不理想。可能是我没有把自己的问题表达清楚,让学生产生了误解。

  另外,指导学生书写的环节有点脱节,导致在讲课的时候没有连贯起来,当翻到课件时才想起来。从这里,我感觉我在备课时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做得还不到位。其实读完生字词再进行书写指导是很自然的事情,由于后面的问题一直在耳边响起,竟然漏掉了,再回头补充的时候就明显地显出了环节设计的`不协调。

  三、课堂氛围低沉,没有激起学生的兴趣。

  这篇课文是川川和叔叔的对话,应该很容易走进去的。可是通过学生的表现,我感觉课堂低沉,没有一点活力。提出的问题我感觉并不难,在课文中就能找到答案,可是漫长的等待后还是得由我说出来。对于这点,我很是失望。周二在三班试讲,虽然学生有点差距,但是不应该是这样的大,根据三班学生的课堂表现我已经调整了自己的教案,可效果还是不够理想。也许是学生换了新的地方上课有点紧张,也许是学生对新的教室很好奇,每个人的眼睛总是在游离不定,无法落到讲课的内容上。学生如此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与我*时的课堂管理或许也有很大关系。学生的表现,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及课堂管理又有了新的思考:怎样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课堂上来?我现在的答案是走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

  四、课堂秩序有始无终,是导致讲课不够理想的又一重要原因。

  由于开始上课时就已经打过上课铃了,所以铃声已经不能作为课堂结束的标志。无论如何我也要把整节课的内容讲完。可是,当我讲到:同学们,今天的课我们就讲到这里,课后同学们探索一下大自然还有哪些秘密,下节课的时候再交流。这句话我还没有讲完,有几个男孩拿着书本就想往外跑,其中一个已经走到了教室的中间。此时,我停止了说话,把目光投向了那一片,那些想出去的学生立刻就回去了。我继续我的总结:下课的时候同学们要做到文明游戏不打闹,下课!“下课”这个词还没说完,那几个孩子又要往外跑,连最起码的文明礼仪都没有了。这时候听课的老师还没动呢!我无法抑制内心的怒火,大声把学生喊了回来。无论我说什么,都已无法挽回了,我总感觉,这节课无论开始、过程还是结束,我做得都很失败,我得不到学生最起码的尊重,此时的我真像昨天我误打了彦淞一样,眼泪止不住就要往下流。此时,我才知道,我的这节课真是彻底失败了。给学生上一节文明礼仪课迫在眉睫。

  这节课从准备到上课,也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可是教学的效果让我明白,我的功夫没有做到点子上:教学准备不充分,教学设计缺乏合理性,学生管理也有很大的问题。一节小小的课,反映出了我语文教学上的不足,同时也反映出了我的班主任工作做得还不够。

  这是一节失败的课,失败虽然让我很伤心,但是课后我努力反思,找到了失败的原因。有了原因我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前进的动力。

  一节好课,不但要有好的教学设计,流利的语言表达,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参与其中,真正在课堂上有所学、有所获。

  就让这本《最大的“书”》给我提个醒吧,让我时刻记住,哪里失败了,哪里需要努力。这样在以后的课堂上我才能有更好的表现。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8

  这是我实*以来的第二节课,较之前那一次自我感觉是有一些进步的。对于教案的设计有了一定的.思路,在课堂上也没有第一次那么紧张了,基本能够控制课堂,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第一,对于教案的把握还是不够熟练,落下了一个环节;第二,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语太少,不够衔接;第三,对于学生的评价还是有些不到位,应该引导学生去自我评价,可以是师生评价,更多的是生生评价,而且在评价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先去评价同学的优点再说缺点,不应该只看到别人的缺点;第四,板书不到位,对于课文中的重点和生字需要注意的地方没有及时的板书,导致有些学生没有牢固掌握知识。总之,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加注意,及时改正。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9

  记得崔峦老师曾经说过:每堂语文课都应该让学生写写字,这一说法,我是十分赞同的。尤其是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更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最大的书》这节课的教学中,识字、写字环节也成为这节课的重点。在写字方面我让学生自主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哪个笔画重要。需要提醒同学写好哪一笔才会让字更美观。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也让他们把本节课的7个生字任务顺利的完成了。在此环节的教学我还是很满意。

  我让学生自己读文,然后提出这样的一个主要问题“最大的.岩石书里都有什么”。让学生在书上勾画然后再到小组去交流。学生通过探究知道岩石书里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矿物。岩石书里有画。画是树叶、贝壳和小鱼。然后随之问学生这样的字和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读文。之后让学生看老师准备的岩石书。学生们惊诧不已。之后再来分角色读文。学生明显读的非常有兴趣。随之学生们再来汇报。书里面告诉我们这些字和画怎么来的。我让学生再来读86页的我知道的内容。学生们通过读“我知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些奇妙的字和画是如何来的了。这点设计我认为很值得推介。以往我再教学当中,经常忽略我知道的内容。这回的深入备课让我知道了,“我知道”的内容是为我们课文服务的。应该在备课的时候把它背进去。相信一定会让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彻。教研员听完我的课后给予一定的肯定。但是同时也指出,我在结尾的地方应该有扩展性训练。比如让学生说说大自然中还有什么巧妙的地方。。。让学生在思想情感价值观方面有更好的指引。一堂课,给了我很多启示,相信我在不断的反思中更会不断的成长。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0

  教学前,我认为学生对本文的内容可能兴趣不大,没想到,课堂上,我刚出示课题《最大的“书”》,同学们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当让大家说一说你想知道什么或者你想到了什么时,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有的说“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还有的说:“最大的书到底有多大?”有一个小朋友说:“我知道书加上引号是因为它跟我们*时看的`书不同。”学生学会了提出自己的见解,还能帮助其他小朋友解答问题,我禁不住鼓起掌来。教师要让学生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答案,或者学生自己学会了学*的方法,那我们的教育才算成功。

  在学*课文时,我说:“课文中最大的书是指什么?快读文找一找。”孩子们马上行动起来,很快,小手举起来了,孩子在念书上的句子,“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那么书上的字是什么?”我说。孩子们马上找到了书上的句子“你看,这是雨点留下的痕迹,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些透明闪光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那么书上的画又是什么?”我说。

  “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呢!”孩子们说着,我引导他们读着,交流着,孩子们明白了最大的书就是指岩石,书上的字和画都是大自然创造的,接着,我请孩子们和同桌一起把课文再读,这回读,让他们自己选择人物,或者当川川,或者当叔叔,两个人就这么对读。孩子练*读后,又请我们的男孩女孩分开读。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唤起了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

  课后,我在博客中给学生们写道: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在地质勘探队员的眼中,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小朋友们,为丰富你们的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1

  语文和科学课是不同的,这是我对自己这篇课文教学之后的感受与反思,不管老师本身具有多深厚的知识,语文课就应该是语文课,可以穿插其它学科的知识,但是不能占据语文课堂的主体。

  这篇课文是一篇含有科普性质的文章,一看到课文题目的时候,就有很多小朋友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关于课文内容的,也有课外的。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 有的说“书,为什么要家引号呢?”还有的'说:“最大的书到底有多大?”这样的问题有许许多多,让人一下子适应不过来。

  在教学了生字词之后,我打乱了原本的教学计划,让学生自主质疑,根据先课内,再课外的顺序,依次解决学生的问题。但是在课后才发现自己犯了个错误。

  《最大的“书”》指的是岩石。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在这篇文章里,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就像《教师教学用书》上要求的“不必作过细的讲解,只要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欲望就可以了。”

  语文教学不是科学教学,它们之间有着相当的不同。虽然学生的疑问确实有必要解决,但是绝对不应该是在语文课堂上。

  本文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应该把朗读的重点放在知道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上。我的这次课堂教学是相当失败的。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2

  《最大的“书”》课文比较长,不但含有很多的地理知识,而且还拥有大量的人物对话,所以,在这一课时(第二课时)中我把教学目标定位成:1、会写上节课剩下的6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记得崔峦老师曾经说过:每堂语文课都应该让学生写写字,这一说法,我是十分赞同的。尤其是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更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最大的“书”》这节课的教学中,识字、写字环节也成为这节课的重点。在这课时开始时我还是以生字教学进入,在写字方面我让学生自主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哪个笔画重要。需要提醒同学写好哪一笔才会让字更美观。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也让他们把本节课要求写的6个生字任务顺利的完成了。在此环节的教学我还是很满意。

  在处理课文的3—8自然段中。我让学生自己读文,然后提出这样的一个主要问题“最大的岩石书里都有什么”。让学生在书上勾画然后再到小组去交流。学生通过探究知道岩石书里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矿物。岩石书里有画。画是树叶、贝壳和小鱼。然后随之问学生这样的字和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读文。读流利了再来分角色人物对话。学生明显读的非常有兴趣。随之学生们再来汇报。书里面告诉我们这些字和画怎么来的。我让学生再来读86页的“我知道”的内容。学生们通过读“我知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些奇妙的`字和画是如何来的了。这点设计我认为很值得推介。以往我在教学当中,经常忽略“我知道”的内容。这回的深入备课让我知道了,“我知道”的内容是为我们课文服务的。应该在备课的时候把它背进去。相信一定会让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彻。

  这堂课里,学生学得比较投入,对课文比较感兴趣,我看到了学生在不断地进步,这是我比较欣慰的地方。尽管整堂课也是落实了重难点,但是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教学机智还有待于提高,比如说在教学“岩石书能说明什么”这一块内容时,我觉得自己在处理时缺乏机智,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到整个地壳运动的过程,但是学生没有说出我预期的答案,还一个劲儿在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对于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没有及时的引导,错过了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机会。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3

  《最大的“书”》课文比较长,不但含有很多的地理知识,而且还拥有大量的人物对话,所以,在这一课时(第二课时)中我把教学目标定位成:

  1、会写上节课剩下的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记得崔峦老师曾经说过:每堂课都应该让写写字,这一说法,我是十分赞同的。尤其是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更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最大的“书”》课的教学中,识字、写字环节也成为这节课的重点。在这课时开始时我还是以生字教学进入,在写字方面我让学生自主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哪个笔画重要。需要提醒同学写好哪一笔才会让字更美观。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也让他们把本节课要求写的6个生字任务顺利的完成了。在此环节的教学我还是很满意。

  在处理课文的3-8自然段中。我让学生自己读文,然后提出这样的一个主要问题“最大的书里都有什么”。让学生在书上勾画然后再到小组去交流。学生通过探究知道岩石书里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矿物。岩石书里有画。画是树叶、贝壳和。然后随之问学生这样的字和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读文。读流利了再来分角色人物对话。学生明显读的非常有兴趣。随之学生们再来汇报。书里面告诉我们这些字和画怎么来的。我让学生再来读86页的“我知道”的内容。学生们通过读“我知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些奇妙的字和画是如何来的了。这点设计我认为很值得推介。以往我在教学当中,经常忽略“我知道”的.内容。这回的深入备课让我知道了,“我知道”的内容是为我们课文服务的。应该在备课的时候把它背进去。相信一定会让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彻。

  这堂课里,学生学得比较投入,对课文比较感兴趣,我看到了学生在不断地进步,这是我比较欣慰的地方。尽管整堂课也是落实了重难点,但是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教学机智还有待于提高,比如说在教学“岩石书能说明什么”这一块内容时,我觉得自己在处理时缺乏机智,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在中感受到整个地壳运动的过程,但是学生没有说出我预期的答案,还一个劲儿在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对于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没有及时的引导,错过了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机会。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4

  《最大的“书”》一课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述了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川川。

  教学前,我认为学生对本文的内容可能兴趣不大,没想到,课堂上,我刚出示课题《最大的“书”》,同学们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当让大家说一说你想知道什么或者你想到了什么时,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

  有的说“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还有的说:“最大的书到底有多大?”有一个小朋友说:“我知道书加上引号是因为它跟我们*时看的书不同。”学生学会了提出自己的见解,还能帮助其他小朋友解答问题,我禁不住鼓起掌来。教师要让学生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答案,或者学生自己学会了学*的方法,那我们的教育才算成功。

  在学*课文时,我说:“课文中最大的书是指什么?快读课文找一找。”孩子们马上行动起来,很快,小手举起来了,孩子在念书上的句子,“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那么书上的字是什么?”我说。孩子们马上找到了书上的句子“你看,这是雨点留下的痕迹,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些透明闪光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那么书上的画又是什么?”我说。“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呢!”孩子们说着,我引导他们读着,交流着,孩子们明白了最大的书就是指岩石,书上的字和画都是大自然创造的,接着,我请孩子们和同桌一起把课文再读一遍,这回读,让他们自己选择人物,或者当川川,或者当叔叔,两个人就这么对读,还分角色读。孩子练*读后,又请我们的男孩女孩分开读,还分角色读。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唤起了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诊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尽管老师没有过多的讲解,但是,学生们对“岩石”这本最大的书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而且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因此我在教学中着力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

  这堂课里,我们班的学生学得比较投入,对课文比较感兴趣。整堂课没有完全落实了重难点,并且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教学机智还有待于提高,对于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没有及时的引导,错过了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机会。我对文本的研读还不够,在课堂上不能很好的把握课堂,使自己在紧张的情绪中上完课。课前的准备的也不够充分,这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5

  《最大的书》一课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内容比较浅显,孩子比较感兴趣,因此,我力争不把这样的课上成地理课,尽最大努力上出语文味儿。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我认为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以“刨根问底”展开有序教学。

  在教学中我抓住一条主线“刨根问底”展开教学,全文始终围绕“川川是怎样刨根问底的?”这个主问题展开教学,第一大块川川刨根问底中了解岩石就是一本书;第二大块川川刨根问底中知道岩石书上有字有画,岩石书能说明地壳运动的漫长过程;第三大块川川继续刨根问底,了解“书”的作用,在回味整课对话中,让学生再次感受“刨根问底”的意思。每一大块的内容都是以对话展开,让同学们通过对话体会其中情感。

  二、围绕“语言文字”进行想象说话。

  我采用图片展示的`方法,让学生探究岩石“书”的内容时,想象雨痕、波痕的样子,通过一番想象,学生区分“雨痕、波痕、矿物”就水到渠成。然后运用书上的语言介绍这些“字”,让教学始终围绕语言文字展开教学,又如让学生欣赏岩石“书”上还有哪些画,在孩子们的好奇的猜测中,进而让学生围绕这些图片进行拓展说话“你看,这儿有( ),有( ),还有( )哩!”

  三、唯材“适”用,让语文味儿更浓。

  在这堂课里,我选择了适合课文内容的相关资料进行拓展,有对岩石“书”中还有哪些画进行拓展,有对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书进行拓展,特别是对大自然中的书进行拓展,我选择了“动植物化石、岩石”等图片,从不同层次进行拓展,在欣赏中学生充满了惊讶,轻轻地低呼着“这也是书呀?”在我的徐徐地叙述中,孩子们的视野更开阔,他们明白了生活中存在着很多书,都需要孩子们细细去读,从而激发他们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在生活学*语文。

  语文老师,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这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菁选扩展阅读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菁选(扩展1)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菁选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大的“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入角色朗读,读好人物的语气。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分角色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投影仪、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课题:最大的“书”。

  2、生读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问问下面的小鱼。

  2、勾画喜欢的词语、不懂的字词。

  3、学*生字:

  ⑴ 和同伴说说你已经认识了哪个字,是怎样认识的?

  ⑵ 全班交流。

  ⑶ 游戏识字。

  ⑷ 和同桌合作朗读课文,争取把带生字的句子和段落读正确、读流利。

  ⑸ 说说自己帮同桌纠正了哪个音,全班对这些音节再读一读。

  三、写字指导

  半包围结构的字:“厚”字上下都无点,而“底”字上下都有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五”。“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埋”字左边是土字旁,要与“理”区分字形。还可以引导学生记住“有土才能埋”。

  四、质疑

  读了课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或者提出问题考考大家?

  对于学生提出的字词。可以当场叫学生补充理解。

  第二课时

  一、复*检查认读词语

  认真 奇怪 闪光 透明 宝藏 足迹 创根问底

  二、朗读感悟

  1、针对上堂课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中悟,在交流互动中有所得:

  ⑴ 自由读。你在文中能解决同学们的哪些问题。

  ⑵ 小组交流。

  ⑶ 全班交流,互相补充,教师相机点拨。

  2、演中悟:

  ⑴ 同桌合作演一演。角色选定。熟读对话。分角色朗读,熟悉人物的语言特点。创编动作。

  ⑵ 朗读展示。

  3、猜中想:

  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说说你的根据。你能猜想出叔叔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吗?你想学他吗?

  三、积累运用

  1、看看课后“我会填”中红花里的字,你发现规律了吗?你会填吗?

  如:宝石──石头 化石──石英 高山──山岭

  大山──山川 大地──地球 土地──地图

  2、问句:

  ⑴ 哪里有书啊?

  ⑵ 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⑶ 这能说明什么呢?

  3、感叹句:

  ⑴ 它们都是字呀!

  ⑵ 太好了,太好了!

  ⑶ 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四、实践活动

  课文中的学*伙伴读到“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时,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实际上,让我们“真没想到”的事物可多了。课外读一读《自然百科全书》一类的书籍,办一期“奇妙的大自然”班刊。

  【课后反思】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这篇课文内容对学生极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教法的选择上,采用了质疑,小组探究,全班交流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但令人担忧的是在小组合作中,很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欣赏别人。当我叫一名学生回答问题时,就会有很多学生失望的叫喊声,很不甘心坐在位置上,如果不及时指正,就势必一节课由着性子随心所欲,“小皇帝”的本色表现无遗!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狠抓“ 学会聆听、学会宽容、欣赏他人”的良好学**惯。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2

  《最大的“书”》课文比较长,不但含有很多的地理知识,而且还拥有大量的人物对话,所以,在这一课时(第二课时)中我把教学目标定位成:1、会写上节课剩下的6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记得崔峦老师曾经说过:每堂语文课都应该让学生写写字,这一说法,我是十分赞同的。尤其是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更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最大的“书”》这节课的教学中,识字、写字环节也成为这节课的.重点。在这课时开始时我还是以生字教学进入,在写字方面我让学生自主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哪个笔画重要。需要提醒同学写好哪一笔才会让字更美观。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也让他们把本节课要求写的6个生字任务顺利的完成了。在此环节的教学我还是很满意。

  在处理课文的3—8自然段中。我让学生自己读文,然后提出这样的一个主要问题“最大的岩石书里都有什么”。让学生在书上勾画然后再到小组去交流。学生通过探究知道岩石书里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矿物。岩石书里有画。画是树叶、贝壳和小鱼。然后随之问学生这样的字和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读文。读流利了再来分角色人物对话。学生明显读的非常有兴趣。随之学生们再来汇报。书里面告诉我们这些字和画怎么来的。我让学生再来读86页的“我知道”的内容。学生们通过读“我知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些奇妙的字和画是如何来的了。这点设计我认为很值得推介。以往我在教学当中,经常忽略“我知道”的内容。这回的深入备课让我知道了,“我知道”的内容是为我们课文服务的。应该在备课的时候把它背进去。相信一定会让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彻。

  这堂课里,学生学得比较投入,对课文比较感兴趣,我看到了学生在不断地进步,这是我比较欣慰的地方。尽管整堂课也是落实了重难点,但是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教学机智还有待于提高,比如说在教学“岩石书能说明什么”这一块内容时,我觉得自己在处理时缺乏机智,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到整个地壳运动的过程,但是学生没有说出我预期的答案,还一个劲儿在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对于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没有及时的引导,错过了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机会。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3

  《最大的书》一文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奇的大自然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为此,本课的教学,以指导朗读为切入点,以读代讲, 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比如:1、叔叔告诉川川岩石上有图画的句子: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叔叔看到小鱼不仅开心而且还特别惊奇、感到意外,特别的高兴。2、叔叔讲到岩石书用处时:它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矿,哪里藏着铁矿……省略号代表还有什么呢?还有什么宝藏呢?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的说是钻石、有的说是石油、瓷器、金子等,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感兴趣,同时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4

  《最大的“书”》这篇课文主要是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显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它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在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颜老师用我班的孩子执教了本课,师生配合默契,老师引导有效,评价有针对性,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效果良好。

  一、落实识字写字教学目标

  低段的语文教学,主要是字词的教学。颜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牢牢抓住了低段语文教学的目标,紧扣字、词,扎扎实实地进行基础知识的训练。例如:在检查生字词时,生字词分组出现,先是一组前鼻音,接着是一组多音字,再接着是一个专有名词和一个难读成语,再是简单的短语,再到演示字的演变指导识记生字,最后通过猜谜语识记生字。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本课的生字比较多,要求会写的字就有十二个,其中带竖撇的字有五个,如何正确地书写同一类的生字,也就是本课写字教学环节的主要任务。在教学中,颜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质、厚、底”的笔顺,引导孩子们观察第一笔与第二笔的不同,用红字进行标注,逐笔的书写,逐笔的比较,多媒体教学手段与识字、写字教学的有机结合,引发了孩子们识字写字的兴趣,使孩子们迅速有效地掌握了归类写字的方法。

  二、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本课是人物对话的形式呈现的,这正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好素材。在学*前两次对话时,颜老师通过学*叔叔说的.话“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册厚厚的书吗?”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从而激起小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激起学生研究、探索自然的愿望。在进行口语交际的时候,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交际的*台,引导学生在回答别人的问题的时候,要有明确的回答,而且还要有理有据,然后运用“读课外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际,学生说的都很到位,培养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三、利用课后资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课后的“我知道”的内容是为我们课文服务的。应该在备课的时候把它背进去。颜老师做到了这一点。在处理课文的5-8自然段中,颜老师让学生自己读文,然后提出这样的一个主要问题“最大的岩石书里都有什么”。让学生在书上勾画然后再到小组去交流。学生通过探究知道岩石书里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矿物。岩石书里有画。画是树叶、贝壳和小鱼。然后随之问学生这样的字和画和我们*时见到的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读文,再来分角色人物对话。学生明显读的非常有兴趣。随之学生们再来汇报。书里面告诉我们这些字和画怎么来的。我让学生再来读86页的“我知道”的内容。学生们通过读“我知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些奇妙的字和画是如何来的了。相信一定会让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彻。

  总之,颜老师的讲授很清晰,目标达成度高,评价多样,有针对性,值得我学*。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5

  【课前透视】

  本文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融地质知识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学*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对小学生来讲,这篇课文的内容极富吸引力,同时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也是课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发现,体会,在对话的朗读中引发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培养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有感情地读好人物的对话。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

  2、收集有关地壳变迁、化石等相关知识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依题激疑:你们读过书吗?你们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样吗?(板题)课题中的.“书”为什么加上引号?你们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呢?

  2、展示激趣:教师出示化石标本或相关的图片资料,启发: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们究竟是怎样得来的呢?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本“书”,看看这本“书”是怎样介绍的!(板题)

  〖对话*台

  一、初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识字生字。

  出示“我会认”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识字交流,可以采取组内交流的形式,说说自己已经认识了哪些字,是怎样认识的?同时交流记字的方法,如熟字加偏旁、形*字换偏旁、组词语以及学生个性化的记字方法。同时把自己不懂的词语作一标记与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2、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识字情况。分段合作读文,互相检查读文情况。教师巡视吸收反馈。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相机引导学生交流识记重点字的方法。同时,教师强调重点字读音、字形等相关内容。如:“册”是*舌音;“质”读第四声;“岩”和“印”的声母都是“y”而不是“r”;“痕”字的下面是“艮”不是“良”等。

  识字能力是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去组织引导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二、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岩、册、宝、刨、痕、质”。

  2、引导学生从笔划、结构等方面观察这些字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相机强调。

  如:“厚”字上下都无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五”,“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

  3、“挑战难点字”。启发学生到板前书写大家认为不好写的字,师生评议。

  4、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同桌互相评议。展示优秀的作品。

  观察、交流是写好字的一个重要前提,引导学生到板前范写难点字,激发学生写字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大胆尝试,向困难挑战的精神。相互交流与评议,促进了学生欣赏水*的提高。

  三、质疑

  1、快速读文,思考: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或者提出问题考考大家?

  2、组织交流,解决疑难。

  这一环节,可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读书能力。解决学生在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了解了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但要注意字词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当场解决,其他涉及课文内容的问题,可以简略处理,为下节课作准备。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6

  最大的“书“一课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我认为不必作过细的讲解,只要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欲望就可以了。本文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因此,我把朗读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上。

  教学前,我认为学生对本文内容的兴趣可能兴趣不大 ,没想到,课堂上,当我由谈话导入课题时,孩子们的兴趣特浓厚,我说:“课文中最大的书是指什么?快读文找一找。”孩子们马上行动起来,很快,小手举起来了,。孩子在念书上的句子,“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册厚厚的书吗?”“那么书上的字是什么?”我说。孩子们马上找到了书上的句子“你看,这是雨点留下的痕迹,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些透明闪光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那么书上的画又是什么?”我说。“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呢!”。孩子们说着,我引导他们读着,交流着,孩子们明白了最大的书就是指岩石,书上的字和画都是大自然创造的 ,接着,我请孩子们和同桌一起把课文再读,这回读,让他们自己选择人物,或者当川川,或者当叔叔,两个人就这么对读。孩子练*读后,开始,请我们的男孩女孩分开读。我读叙述部分,女孩读川川的话,男孩读叔叔的话。孩子就这样分角色读起了课文。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唤起了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教学结束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7

  今天上午,我讲完了本学期的评估课,我选择的课文是第19课《最大的“书”》,这篇课文是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气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在设计本篇课文的时候,我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对话上,让学生通过读来获取岩石的相关知识,通过读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此外,我还适当穿插了对生字词的认识,以及部分生字的书写指导。讲课结束后,我对课前的准备、本节课的设计、课堂表现等方面做了深刻的反思。

  一、课前准备不够充分。

  由于上课在实验楼的录播教室,上课用的道具都提前准备好了。我是第二节课,第一节我还去听课,中间回到教室领学生,三班的学生走后,我一边领着学生到指定位置坐好,一边忙着把课件拷到电脑上。结果部分学生做错了位置,我的优盘也无法显示。本来将评估课就紧张,面对如此境地,那颗心不觉跳得更快乐,真是有点手忙脚乱。赶紧拿出电话找多媒体管理员解决,终于在上课后一会打开后盖插上了优盘。为了方便在教室里走动,本打算讲课的时候用翻页笔的,可是翻页笔也无法显示,心情真是郁闷到极点。这只能怪自己,没能提前调试一下,在上第一节课前我就该把准备好工作做好。以后的课堂,课前准备还是要多加重视的。

  二、部分地方的设计不够合理。

  在设计教学时,我以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都读过哪些书?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出本课的课题《最大的`“书”》。在交流读书的环节中,我发现学生曲解了我的初衷。我想要学生交流的是书名,很多学生把读书的类型分享给了大家,比如有的学生说故事书、有的学生说科技书等。在进一步强调后,学生才按照我的初衷是交流,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整体表现并不理想。可能是我没有把自己的问题表达清楚,让学生产生了误解。

  另外,指导学生书写的环节有点脱节,导致在讲课的时候没有连贯起来,当翻到课件时才想起来。从这里,我感觉我在备课时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做得还不到位。其实读完生字词再进行书写指导是很自然的事情,由于后面的问题一直在耳边响起,竟然漏掉了,再回头补充的时候就明显地显出了环节设计的不协调。

  三、课堂氛围低沉,没有激起学生的兴趣。

  这篇课文是川川和叔叔的对话,应该很容易走进去的。可是通过学生的表现,我感觉课堂低沉,没有一点活力。提出的问题我感觉并不难,在课文中就能找到答案,可是漫长的等待后还是得由我说出来。对于这点,我很是失望。周二在三班试讲,虽然学生有点差距,但是不应该是这样的大,根据三班学生的课堂表现我已经调整了自己的教案,可效果还是不够理想。也许是学生换了新的地方上课有点紧张,也许是学生对新的教室很好奇,每个人的眼睛总是在游离不定,无法落到讲课的内容上。学生如此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与我*时的课堂管理或许也有很大关系。学生的表现,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及课堂管理又有了新的思考:怎样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课堂上来?我现在的答案是走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

  四、课堂秩序有始无终,是导致讲课不够理想的又一重要原因。

  由于开始上课时就已经打过上课铃了,所以铃声已经不能作为课堂结束的标志。无论如何我也要把整节课的内容讲完。可是,当我讲到:同学们,今天的课我们就讲到这里,课后同学们探索一下大自然还有哪些秘密,下节课的时候再交流。这句话我还没有讲完,有几个男孩拿着书本就想往外跑,其中一个已经走到了教室的中间。此时,我停止了说话,把目光投向了那一片,那些想出去的学生立刻就回去了。我继续我的总结:下课的时候同学们要做到文明游戏不打闹,下课!“下课”这个词还没说完,那几个孩子又要往外跑,连最起码的文明礼仪都没有了。这时候听课的老师还没动呢!我无法抑制内心的怒火,大声把学生喊了回来。无论我说什么,都已无法挽回了,我总感觉,这节课无论开始、过程还是结束,我做得都很失败,我得不到学生最起码的尊重,此时的我真像昨天我误打了彦淞一样,眼泪止不住就要往下流。此时,我才知道,我的这节课真是彻底失败了。给学生上一节文明礼仪课迫在眉睫。

  这节课从准备到上课,也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可是教学的效果让我明白,我的功夫没有做到点子上:教学准备不充分,教学设计缺乏合理性,学生管理也有很大的问题。一节小小的课,反映出了我语文教学上的不足,同时也反映出了我的班主任工作做得还不够。

  这是一节失败的课,失败虽然让我很伤心,但是课后我努力反思,找到了失败的原因。有了原因我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前进的动力。

  一节好课,不但要有好的教学设计,流利的语言表达,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参与其中,真正在课堂上有所学、有所获。

  就让这本《最大的“书”》给我提个醒吧,让我时刻记住,哪里失败了,哪里需要努力。这样在以后的课堂上我才能有更好的表现。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8

  《最大的“书” 》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阅读课文。全文以对话的方式介绍了岩石这本耐人寻味的“书”,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

  现在,我将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谈谈我的本课设计中想体现的教学思想:

  一、创设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在新课程中指出:把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放在首位。要让学生把学*当成一种享受,这样,学生乐学,便会积极投入其中。于是,我努力创设了愉悦的氛围,上课伊始,我板书课题,故意把“书”字的双引号漏写。学生发现了,马上指出我的'错误。我顺势问:“这个‘书’字为什么要加上双引号呢?你们想知道有关这本‘书’的什么知识?”从疑问引出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读书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观察思维能力。

  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学生是学*发展的主体,是探究者,体验者,发现者。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我努力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过程,成为共同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通过我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有所发现和收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我运用直观形象的课件进行识字教学。先通过学生自主识字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的能力,识字过程体现循序渐进。我先让学生认读带有本课生字(生字有注音)的句子,再认读不带拼音的生词,接着,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识字记字方法,学生体验了成功带来的喜悦,同时识字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在朗读指导,以读为本中,使学生积累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尊重独特感受。整个读书过程为弘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我努力将以上思想运用教学实践中。

  1、读书方式多样,激趣学文:课文教学中,我力求把读放首位,通过自读,评读,比赛读,分角色读等方式,使学生喜欢读书,并把课文读准,读流利,到有感情。

  2、在读中落实重点词句,感悟课文内容。在细读课文时,我对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对“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有什么疑问?学生读出问题来了,有的学生提出:“我觉得很奇怪,怎么岩石是书呢?”有的学生问:“这本书有什么作用?”有的学生问:“书上有什么字,有什么图画呢?”有的问“这本书有什么用呀?”我认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根据他们提出的问题,让他们通过读书,在书上找答案。这样,更好地发挥学生自主学*。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尽管我非常投入地走进课堂,但是细细回味课堂中的每一环节,许多疏漏和处理不当的地方便呈现出来。这节课学*的内容涉及到科学知识很多,但我考虑到自己撑握有关的知识很有限。因此,我没有放手让学生就课文内容质疑。课后,我又想:如果我课前肯花时间查阅大量有关的资料,做到“心中有数”,再让他们质疑,我相信学生此时此刻不仅仅只有只局限像川川这些疑问,他们一定有很多问题想解答。学生们会畅所欲言,交流自己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相信学生学*的热情一定会更高,收获一定会更大!可见,课前准备真的要做到充分!再充分啊!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9

  《最大的“书”》一课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涉和了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述了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化,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爱刨根问底的小朋友川川。

  教学前,我认为同学对本文的内容可能兴趣不大,没想到,课堂上,我刚出示课题《最的“书”》,同学们就发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当让大家说一说你想知道什么或者你想到了什么时,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

  有的说“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还有的说:“最大的书到底有多大?”有一个小朋友说:“我知道书加上引号是因为它跟我们*时看的书不同。”同学学会了提出自身的见解,还能协助其他小朋友解答问题,我禁不住鼓起掌来。教师要让同学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让同学通过自身的努力寻找答案,或者同学自身学会了学*的方法,那我们的教育才算胜利。

  在学*课文时,我说:“课文中最大的书是指什么?快读课文找一找。”小朋友们马上行动起来,很快,小手举起来了,小朋友在念书上的句子,“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那么书上的字是什么?”我说。小朋友们马上找到了书上的句子“你看,这是雨点留下的痕迹,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些透明闪光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那么书上的画又是什么?”我说。“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呢!”小朋友们说着,我引导他们读着,交流着,小朋友们明白了最大的书就是指岩石,书上的字和画都是大自然发明的,接着,我请小朋友们和同桌一起把课文再读一遍,这回读,让他们自身选择人物,或者当川川,或者当叔叔,两个人就这么对读,还分角色读。小朋友练*读后,又请我们的男孩女孩分开读,还分角色读。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唤起了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应让同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诊视同学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尽管老师没有过多的讲解,但是,同学们对“岩石”这本最大的书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而且对自然科学知识发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0

  《最大的“书”》一课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述了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川川。

  教学前,我认为学生对本文的内容可能兴趣不大,没想到,课堂上,我刚出示课题《最大的“书”》,同学们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当让大家说一说你想知道什么或者你想到了什么时,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

  有的说“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还有的说:“最大的书到底有多大?”有一个小朋友说:“我知道书加上引号是因为它跟我们*时看的书不同。”学生学会了提出自己的见解,还能帮助其他小朋友解答问题,我禁不住鼓起掌来。教师要让学生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答案,或者学生自己学会了学*的方法,那我们的教育才算成功。

  在学*课文时,我说:“课文中最大的书是指什么?快读课文找一找。”孩子们马上行动起来,很快,小手举起来了,孩子在念书上的句子,“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那么书上的字是什么?”我说。孩子们马上找到了书上的句子“你看,这是雨点留下的痕迹,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些透明闪光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那么书上的画又是什么?”我说。“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呢!”孩子们说着,我引导他们读着,交流着,孩子们明白了最大的书就是指岩石,书上的字和画都是大自然创造的,接着,我请孩子们和同桌一起把课文再读一遍,这回读,让他们自己选择人物,或者当川川,或者当叔叔,两个人就这么对读,还分角色读。孩子练*读后,又请我们的男孩女孩分开读,还分角色读。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唤起了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诊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尽管老师没有过多的讲解,但是,学生们对“岩石”这本最大的书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而且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因此我在教学中着力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

  这堂课里,我们班的学生学得比较投入,对课文比较感兴趣。整堂课没有完全落实了重难点,并且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教学机智还有待于提高,对于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没有及时的引导,错过了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机会。我对文本的研读还不够,在课堂上不能很好的把握课堂,使自己在紧张的情绪中上完课。课前的准备的也不够充分,这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1

  《最大的“书”》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气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当看到课题时,非常的茫然,这样一篇有关科学知识的文章,该怎么上呢?又该怎么样通过学*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语文味”又该如何体现呢?百思不得其解。

  这节课上下来,我觉得自己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是在文本的解读方面。在备这节课时,我尽量让自己不要太受网络的影响,尽可能地自己想出有创意的点子来。一堂课中不可能处处有亮点,但是能把一个亮点上精彩我觉得还是不错的'。

  本堂课中,我在学生理解了“书”加上“双引号”的意义后,还让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把“双引号”的不同作用理出来了,我想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另外一个,我这堂课中的知识点也都抓得比较多,能比较有序地让学生学下来。

  关于朗读的评价指导,特别是川川问叔叔的话,疑问的语气,我认为自己还是指导的比较到位的。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比如:叔叔告诉川川岩石上有图画的句子: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叔叔看到小鱼不仅开心而且还特别惊奇、感到意外,特别的高兴等。但学生在朗读完一个句子之后,我不知道该怎样有效地评价,怎样把朗读指导蕴藏到评价语中。这也是需要我好好琢磨和学*的。

  课堂中最大的问题还是我在传授知识时的讲法存在问题。很多时候总是把知识赤裸裸地传授给学生,没有做到等待孩子回答,实在是答不出师再解惑的地步,可能导致孩子们在接受我的信息时有点茫然的感觉。低段的孩子,毕竟不懂的东西很多,怎样把知识点融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学到知识,我想这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2

  新课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最大的“书”》这篇文章的表现形式是人物对话。叙述了川川与爸爸在登山过程中跟地质勘探员交流的见闻,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可以说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下面摘录一篇不错的《最大的“书”》的教学反思与各位小学语文老师分享。

  《最大的“书”》这篇课文以对话为线索,将地质的相关知识融入课文之中,语言中充满了儿童对自然界的好奇心与热爱之情。通过学*这篇课文,达到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科学意识。

  所以,我在《最大的“书”》的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加强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之间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从而激起小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激起学生研究、探索自然的愿望。

  比如:

  1、叔叔讲到岩石书的用处时:它能告诉我们,哪里藏着铁矿,哪里埋着煤矿……省略号代表还有什么呢?还有什么宝藏呢?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的说是石油、有的说是钻石、金子、瓷器等,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同时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2、叔叔告诉川川岩石上有图画的句子: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抓住“小鱼”一词理解叔叔开心的心情。*时我们看到小鱼,都会很开心,因为小鱼很可爱。今天我们在哪里看到小鱼呢?(在岩石上)除了开心的心情,叔叔的心还带着惊奇、感到意外,特别的高兴。

  我在教学《最大的“书”》时,除了侧重朗读外,还重视双基训练,有完形填空题、修改句式等练*。特别是填空小练*,效果比较好,因为它能帮助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将刚的知识巩固。

  《最大的“书”》的教学设计还是满完整的,但在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流畅。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较少,课堂的语言不够精炼。在今后的日子,我会加强自身的学*,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在此,我十分感谢二年级的老师们,特别是廖老师和李老师,在教学和业务工作中,她们常常指点我,让我学到知识、积累了经验。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3

  《最大的书》一课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内容比较浅显,孩子比较感兴趣,因此,我力争不把这样的课上成地理课,尽最大努力上出语文味儿。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我认为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以“刨根问底”展开有序教学。

  在教学中我抓住一条主线“刨根问底”展开教学,全文始终围绕“川川是怎样刨根问底的?”这个主问题展开教学,第一大块川川刨根问底中了解岩石就是一本书;第二大块川川刨根问底中知道岩石书上有字有画,岩石书能说明地壳运动的漫长过程;第三大块川川继续刨根问底,了解“书”的'作用,在回味整课对话中,让学生再次感受“刨根问底”的意思。每一大块的内容都是以对话展开,让同学们通过对话体会其中情感。

  二、围绕“语言文字”进行想象说话。

  我采用图片展示的方法,让学生探究岩石“书”的内容时,想象雨痕、波痕的样子,通过一番想象,学生区分“雨痕、波痕、矿物”就水到渠成。然后运用书上的语言介绍这些“字”,让教学始终围绕语言文字展开教学,又如让学生欣赏岩石“书”上还有哪些画,在孩子们的好奇的猜测中,进而让学生围绕这些图片进行拓展说话“你看,这儿有( ),有( ),还有( )哩!”

  三、唯材“适”用,让语文味儿更浓。

  在这堂课里,我选择了适合课文内容的相关资料进行拓展,有对岩石“书”中还有哪些画进行拓展,有对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书进行拓展,特别是对大自然中的书进行拓展,我选择了“动植物化石、岩石”等图片,从不同层次进行拓展,在欣赏中学生充满了惊讶,轻轻地低呼着“这也是书呀?”在我的徐徐地叙述中,孩子们的视野更开阔,他们明白了生活中存在着很多书,都需要孩子们细细去读,从而激发他们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在生活学*语文。

  语文老师,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这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4

  今天在教《最大的“书”》一文时,我问学生:这本岩石之“书”,“书”中真的有字吗?很多学生说没有,也有学生说有。我说其实这本岩石之“书”,“书”上是没字的,之不过地质学家叔叔能从中看出很多有关发生在这块岩石上的事,及它经历的年代或其他相关的事,对我们研究很早很早以前人类及自然的活动很有意义。

  学生便开始发问,我给他们讲了化石以及很多很多我知道的这方面的知识,可学生的'刨根问底,足足问了我一节课,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我一一做答。但最后还是让我这个自认为知识不少的老师也黔驴技穷。当时真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装进自己的脑袋,只能让他们自己有空上网查资料了。

  以后看来除了语文方面的知识要加强,其他方面的也要加强啊!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5

  《最大的“书”》一课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述了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

  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川川。

  课堂上,我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主要目标设计了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主要路线。当我出示课题时,为了引起学生对课题中引号的注意,我故意将其漏写,然后就让学生顺着这条思路去提出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 有的说“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还有的说:“最大的书到底有多大?”

  学生学会了提出自己的见解。接下来就要让学生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答案。地质的变迁这一部分,地质的演变对孩子来说很陌生,理解会比较困难。我就用简笔画的形式,把这一地质的演变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寥寥数笔就理清了学生的思路,这样一来,学生对文本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要诊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尽管我没有过多的讲解,但是,学生们对“岩石”这本最大的书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而且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菁选(扩展2)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菁选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大的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

  《最大的“书”》这篇课文主要是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显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它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在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颜老师用我班的孩子执教了本课,师生配合默契,老师引导有效,评价有针对性,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效果良好。

  一、落实识字写字教学目标

  低段的语文教学,主要是字词的教学。颜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牢牢抓住了低段语文教学的目标,紧扣字、词,扎扎实实地进行基础知识的训练。例如:在检查生字词时,生字词分组出现,先是一组前鼻音,接着是一组多音字,再接着是一个专有名词和一个难读成语,再是简单的短语,再到演示字的演变指导识记生字,最后通过猜谜语识记生字。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本课的生字比较多,要求会写的字就有十二个,其中带竖撇的字有五个,如何正确地书写同一类的生字,也就是本课写字教学环节的主要任务。在教学中,颜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质、厚、底”的笔顺,引导孩子们观察第一笔与第二笔的不同,用红字进行标注,逐笔的书写,逐笔的比较,多媒体教学手段与识字、写字教学的有机结合,引发了孩子们识字写字的兴趣,使孩子们迅速有效地掌握了归类写字的方法。

  二、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本课是人物对话的形式呈现的,这正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好素材。在学*前两次对话时,颜老师通过学*叔叔说的话“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册厚厚的书吗?”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从而激起小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激起学生研究、探索自然的愿望。在进行口语交际的时候,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交际的*台,引导学生在回答别人的问题的时候,要有明确的回答,而且还要有理有据,然后运用“读课外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际,学生说的`都很到位,培养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三、利用课后资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课后的“我知道”的内容是为我们课文服务的。应该在备课的时候把它背进去。颜老师做到了这一点。在处理课文的5-8自然段中,颜老师让学生自己读文,然后提出这样的一个主要问题“最大的岩石书里都有什么”。让学生在书上勾画然后再到小组去交流。学生通过探究知道岩石书里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矿物。岩石书里有画。画是树叶、贝壳和小鱼。然后随之问学生这样的字和画和我们*时见到的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读文,再来分角色人物对话。学生明显读的非常有兴趣。随之学生们再来汇报。书里面告诉我们这些字和画怎么来的。我让学生再来读86页的“我知道”的内容。学生们通过读“我知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些奇妙的字和画是如何来的了。相信一定会让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彻。

  总之,颜老师的讲授很清晰,目标达成度高,评价多样,有针对性,值得我学*。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2

  《最大的“书”》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气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当看到课题时,非常的茫然,这样一篇有关科学知识的文章,该怎么上呢?又该怎么样通过学*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语文味”又该如何体现呢?百思不得其解。

  这节课上下来,我觉得自己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是在文本的解读方面。在备这节课时,我尽量让自己不要太受网络的影响,尽可能地自己想出有创意的点子来。一堂课中不可能处处有亮点,但是能把一个亮点上精彩我觉得还是不错的。

  本堂课中,我在学生理解了“书”加上“双引号”的意义后,还让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把“双引号”的不同作用理出来了,我想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另外一个,我这堂课中的知识点也都抓得比较多,能比较有序地让学生学下来。

  关于朗读的评价指导,特别是川川问叔叔的`话,疑问的语气,我认为自己还是指导的比较到位的。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比如:叔叔告诉川川岩石上有图画的句子: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叔叔看到小鱼不仅开心而且还特别惊奇、感到意外,特别的高兴等。但学生在朗读完一个句子之后,我不知道该怎样有效地评价,怎样把朗读指导蕴藏到评价语中。这也是需要我好好琢磨和学*的。

  课堂中最大的问题还是我在传授知识时的讲法存在问题。很多时候总是把知识赤裸裸地传授给学生,没有做到等待孩子回答,实在是答不出师再解惑的地步,可能导致孩子们在接受我的信息时有点茫然的感觉。低段的孩子,毕竟不懂的东西很多,怎样把知识点融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学到知识,我想这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3

  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解决科学知识。多媒体计算机进入课堂教学,以其便捷、直观、丰富等特点开启了课堂教学的新天地,给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但由于有时在教学中往往出现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的现象,导致这个辅助工具“想说爱你也不容易”。

  在这节课中,我努力采用后置的方式呈现课件,既不使语文过于直白,失去了应有的语文味,变成了课件展示课;又比较准确地解决了常识性知识,使语文教学与科学知识的落实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当然在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探究大自然中更广的“书”时,我则采用前置的方式展示课件,利用精美的课件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这篇课文内容对学生极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教法的选择上,我采用了质疑,小组探究,全班交流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课文中的学*伙伴读到“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时,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实际上,让我们“真没想到”的事物可多了。课外读一读《自然百科全书》一类的书籍,办一期“奇妙的大自然”班刊。孩子们的学*兴致高涨,同伴间迫不及待地开始讨论,研究该怎样动手。

  但令人担忧的是在小组合作中,很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欣赏别人。当一名学生回答问题时,就会有很多学生失望的叫喊声,很不甘心坐在位置上,如果不及时指正,就势必影响一节课的情绪,由着性子随心所欲,难以达到教学最佳效果,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狠抓“学会聆听、学会宽容、欣赏他人”的良好学**惯。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4

  这是我实*以来的第二节课,较之前那一次自我感觉是有一些进步的。对于教案的设计有了一定的思路,在课堂上也没有第一次那么紧张了,基本能够控制课堂,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第一,对于教案的把握还是不够熟练,落下了一个环节;第二,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语太少,不够衔接;第三,对于学生的评价还是有些不到位,应该引导学生去自我评价,可以是师生评价,更多的是生生评价,而且在评价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先去评价同学的优点再说缺点,不应该只看到别人的缺点;第四,板书不到位,对于课文中的重点和生字需要注意的地方没有及时的板书,导致有些学生没有牢固掌握知识。总之,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加注意,及时改正。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5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入角色朗读,读好人物的语气。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分角色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投影仪、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课题:最大的“书”。

  2、生读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问问下面的小鱼。

  2、勾画喜欢的`词语、不懂的字词。

  3、学*生字:

  ⑴ 和同伴说说你已经认识了哪个字,是怎样认识的?

  ⑵ 全班交流。

  ⑶ 游戏识字。

  ⑷ 和同桌合作朗读课文,争取把带生字的句子和段落读正确、读流利。

  ⑸ 说说自己帮同桌纠正了哪个音,全班对这些音节再读一读。

  三、写字指导

  半包围结构的字:“厚”字上下都无点,而“底”字上下都有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五”。“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埋”字左边是土字旁,要与“理”区分字形。还可以引导学生记住“有土才能埋”。

  四、质疑

  读了课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或者提出问题考考大家?

  对于学生提出的字词。可以当场叫学生补充理解。

  第二课时

  一、复*检查认读词语

  认真 奇怪 闪光 透明 宝藏 足迹 创根问底

  二、朗读感悟

  1、针对上堂课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中悟,在交流互动中有所得:

  ⑴ 自由读。你在文中能解决同学们的哪些问题。

  ⑵ 小组交流。

  ⑶ 全班交流,互相补充,教师相机点拨。

  2、演中悟:

  ⑴ 同桌合作演一演。角色选定。熟读对话。分角色朗读,熟悉人物的语言特点。创编动作。

  ⑵ 朗读展示。

  3、猜中想:

  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说说你的根据。你能猜想出叔叔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吗?你想学他吗?

  三、积累运用

  1、看看课后“我会填”中红花里的字,你发现规律了吗?你会填吗?

  如:宝石──石头 化石──石英 高山──山岭

  大山──山川 大地──地球 土地──地图

  2、问句:

  ⑴ 哪里有书啊?

  ⑵ 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⑶ 这能说明什么呢?

  3、感叹句:

  ⑴ 它们都是字呀!

  ⑵ 太好了,太好了!

  ⑶ 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四、实践活动

  课文中的学*伙伴读到“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时,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实际上,让我们“真没想到”的事物可多了。课外读一读《自然百科全书》一类的书籍,办一期“奇妙的大自然”班刊。

  【课后反思】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这篇课文内容对学生极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教法的选择上,采用了质疑,小组探究,全班交流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但令人担忧的是在小组合作中,很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欣赏别人。当我叫一名学生回答问题时,就会有很多学生失望的叫喊声,很不甘心坐在位置上,如果不及时指正,就势必一节课由着性子随心所欲,“小皇帝”的本色表现无遗!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狠抓“ 学会聆听、学会宽容、欣赏他人”的良好学**惯。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6

  《最大的“书”》一课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述了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川川。

  对小学生来讲,这篇课文的内容极富吸引力,同时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也是课文的一个特点。因此我在教学中着力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发现、体会,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发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

  1、为了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语文,扎扎实实地理解词语,这一课中,我采用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首先让孩子们在读课文的同时,画出难以理解的词语,然后在课文的学*中自然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在质疑时,我让学生说出不懂的词语,不少学生提出“刨根问底”这个词的意思。于是我问:谁总爱刨根问底?他怎么刨根问底?接着我重点指导读好人物的对话。在读了几遍课文后,我再问:川川总是在干什么?孩子们已对课文有一定的印象,所以脱口而出:他总是在问问题。我接着问:问的问题多吗?问了哪些问题?面对川川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孩子们就自然地明白了,原来把事情问明白,问到底就是“刨根问底”。这样的教学预设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发挥了教师的有效引领作用。针对川川最后说的话,我让学生猜想川川长大后想干什么?叔叔是怎样获得那些知识的?以此引导学生动脑想和动口说,也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2、在教学中着力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比如:

  ⑴叔叔告诉川川岩石上有图画的句子: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叔叔看到小鱼不仅开心而且还特别惊奇、感到意外,特别的高兴。

  ⑵叔叔讲到岩石书的用处时:它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矿,哪里藏着铁矿……省略号代表还有什么呢?还有什么宝藏呢?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的说是钻石、有的说是石油、瓷器、金子等,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感兴趣,同时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3、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这篇课文内容对学生极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教法的选择上,我采用了质疑,小组探究,全班交流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课文中的学*伙伴读到“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时,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实际上,让我们“真没想到”的事物可多了。孩子们的学*兴致高涨,同伴间迫不及待地开始讨论,研究该怎样动手。课外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交流展示,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

  4、在处理课文的3-8自然段中。我让学生自己读文,然后提出这样的一个主要问题“最大的岩石书里都有什么”。让学生在书上勾画然后再到小组去交流。学生通过探究知道岩石书里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矿物。岩石书里有画。画是树叶、贝壳和小鱼。然后随之问学生这样的字和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读文。之后让学生看老师准备的岩石书。学生们惊诧不已,之后再来分角色读文,学生非常有兴趣。随之学生们再来汇报,书里面告诉我们这些字和画怎么来的。我让学生再来读86页的我知道的内容。学生们通过读“我知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些奇妙的字和画是如何来的了。这点设计我认为很值得推介。“我知道”的内容是为我们课文服务的。应该在备课的时候把它背进去。相信一定会让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彻。在结尾的地方我设计了扩展性训练:让学生说说大自然中还有什么巧妙的地方……让学生在思想情感价值观方面有更好的指引。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内容涉及的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点较多,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朗读训练的时间略长,以至于后半节课的理解课文环节显得急追猛赶,并且孩子们虽然理解了课文内容,但缺乏消化反刍的过程。当我问出:你知道大自然中还有哪些是书?有的孩子还在思考,我就迫不及待叫学生回答,阻碍了孩子们自己的思考,犯了越俎代庖的错误。

  在以后的教学研究中,我将针对自己的不足,有效地学*,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对动态生成的有效引领作用。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7

  《最大的“书”》课文比较长,不但含有很多的地理知识,而且还拥有大量的人物对话,所以,在这一课时(第二课时)中我把教学目标定位成:

  1、会写上节课剩下的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记得崔峦老师曾经说过:每堂课都应该让写写字,这一说法,我是十分赞同的。尤其是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更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最大的“书”》课的教学中,识字、写字环节也成为这节课的重点。在这课时开始时我还是以生字教学进入,在写字方面我让学生自主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哪个笔画重要。需要提醒同学写好哪一笔才会让字更美观。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也让他们把本节课要求写的6个生字任务顺利的完成了。在此环节的教学我还是很满意。

  在处理课文的3-8自然段中。我让学生自己读文,然后提出这样的一个主要问题“最大的书里都有什么”。让学生在书上勾画然后再到小组去交流。学生通过探究知道岩石书里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矿物。岩石书里有画。画是树叶、贝壳和。然后随之问学生这样的字和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读文。读流利了再来分角色人物对话。学生明显读的非常有兴趣。随之学生们再来汇报。书里面告诉我们这些字和画怎么来的。我让学生再来读86页的“我知道”的内容。学生们通过读“我知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些奇妙的字和画是如何来的了。这点设计我认为很值得推介。以往我在教学当中,经常忽略“我知道”的内容。这回的深入备课让我知道了,“我知道”的内容是为我们课文服务的。应该在备课的时候把它背进去。相信一定会让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彻。

  这堂课里,学生学得比较投入,对课文比较感兴趣,我看到了学生在不断地进步,这是我比较欣慰的地方。尽管整堂课也是落实了重难点,但是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教学机智还有待于提高,比如说在教学“岩石书能说明什么”这一块内容时,我觉得自己在处理时缺乏机智,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在中感受到整个地壳运动的过程,但是学生没有说出我预期的答案,还一个劲儿在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对于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没有及时的引导,错过了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机会。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8

  《最大的“书”》一课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述了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

  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川川。

  课堂上,我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主要目标设计了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主要路线。当我出示课题时,为了引起学生对课题中引号的注意,我故意将其漏写,然后就让学生顺着这条思路去提出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 有的说“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还有的说:“最大的书到底有多大?”

  学生学会了提出自己的见解。接下来就要让学生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答案。地质的变迁这一部分,地质的演变对孩子来说很陌生,理解会比较困难。我就用简笔画的形式,把这一地质的演变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寥寥数笔就理清了学生的`思路,这样一来,学生对文本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要诊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尽管我没有过多的讲解,但是,学生们对“岩石”这本最大的书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而且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9

  在教学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小主人公“刨根问底”这个词展开教学,全文始终围绕“川川是怎样刨根问底的?”这个主问题展开教学,川川刨根问底中了解岩石就是一本书;川川在刨根问底中知道岩石书上有字有画,岩石书能说明地壳运动的漫长过程;川川继续刨根问底,了解“书”的作用,在回味整课对话中,让学生再次感受“刨根问底”的意思。每一部分的内容都是以对话展开,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比如采用分角色对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合作读,一生与全班学生对读来感受这一课对话的特点,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

  这是一篇带有科普味道的课文,怎样让课文充满语文味?在这堂课里我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其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及加入自己大量的想象就是其方法之一。

  在上课初始,我让学生从课题开始,探究课题与以往学过的课题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书”加上了双引号,而别的课题却没有,于是,我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思考原因,从而明白,课题的书并不是我们见到的用纸做成的我们所读过的书,而是把岩石比作书。学*岩石“书”的内容时,我采用了想象和拓展说话,比如让学生想象雨痕、波痕的样子,通过一番想象,并出示图片配合学生的`想像,让学生区分“雨痕、波痕、矿物”就水到渠成,然后运用书上的语言介绍这些“字”,让教学始终围绕语言文字展开教学,又如让学生欣赏岩石“书”上还有哪些画,在孩子们的好奇的猜测中,进而让学生围绕这些图片进行拓展说话“你看,这儿有(),有(),还有()哩!然后我还跟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把对话练*进行到底!整堂课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活跃,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0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在地质勘探队员的眼中,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于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

  课堂是学生的,就该让学生把所思、所想、所知道的说出来。所以我在课堂中创设“伙伴合作学*”的情境,可以使学生自然地抒发。上课一开始,我让孩子们初读课文,勾画生字、喜欢的词语、不懂得字词。然后互相交流,和同伴说说你已经认识了哪个字,是怎样认识的,可以怎样记住其他的字。如:“岩”,高山上的`石壁就是“岩”;我去过重庆的红岩村。“册”,教科书封面上写有“二年级下册”。把自己喜欢的生词读给同伴听,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这样引导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促使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向同桌请教不懂得字词。和同桌合作朗读课文,争取把带生字的句子和段落读正确,读流利。并且多种形式认读。

  写字环节仍是个重点,“厚”字上下都无点,而“底”字上下都有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王”。“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埋”字左边是土字旁,要与“理”区分字形。我让学生记住“有土才能埋”。

  本课以人物对话为主,教学时我采取“角色体验”的方式,去读、演、悟。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1

  语文和科学课是不同的,这是我对自己这篇课文教学之后的感受与反思,不管老师本身具有多深厚的知识,语文课就应该是语文课,可以穿插其它学科的知识,但是不能占据语文课堂的主体。

  这篇课文是一篇含有科普性质的文章,一看到课文题目的时候,就有很多小朋友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关于课文内容的,也有课外的。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 有的说“书,为什么要家引号呢?”还有的说:“最大的`书到底有多大?”这样的问题有许许多多,让人一下子适应不过来。

  在教学了生字词之后,我打乱了原本的教学计划,让学生自主质疑,根据先课内,再课外的顺序,依次解决学生的问题。但是在课后才发现自己犯了个错误。

  《最大的“书”》指的是岩石。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在这篇文章里,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就像《教师教学用书》上要求的“不必作过细的讲解,只要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欲望就可以了。”

  语文教学不是科学教学,它们之间有着相当的不同。虽然学生的疑问确实有必要解决,但是绝对不应该是在语文课堂上。

  本文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应该把朗读的重点放在知道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上。我的这次课堂教学是相当失败的。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2

  1、语文就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沈大安指出语文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面对《最大的"书"》这一常识性课文,如何把握好语文的特质和特点,坚守语文的课程本位?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抓住本文对话较多的特点,让学生亲密地与文本接触,"潜心会文本",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地诵读、感悟、发现、体验和创造,初步认识化石,感知地壳运动,再利用句式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介绍化石,利用给动画配音赏析文本。在师生、生生分角色对话朗读,情景表演、语言积累中又进一步认识这本最大的"书",在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

  2、挖掘想象资源--使文本活力充溢。让文本活力充溢,就要让学生多元地解读文本,学会想象。"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尤其是面对低年级学生,更应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培养他们想象力的舞台。这节课我让学生由雨点的脚印去想象雨痕,由波浪的.足迹去想象波痕,再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想象地壳运动的场景……既展示了学生理解的多元,又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既避免了讲解科学常识的枯燥乏味,又为学生的智慧学*搭建了一个个*台。整堂课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活跃,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

  3、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解决科学知识。多媒体计算机进入课堂教学,以其便捷、直观、丰富等特点开启了课堂教学的新天地,给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但由于有时在教学中往往出现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的现象,导致这个辅助工具"想说爱你也不容易"。在这节课中,我努力采用后置的方式呈现课件,既不使语文过于直白,失去了应有的语文味,变成了课件展示课;又比较准确地解决了常识性知识,使语文教学与科学知识的落实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当然在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探究大自然中更广的"书"时,我则采用前置的方式展示课件,利用精美的课件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

  4、准确把握"书"的内涵,引领学生走向生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准确把握三个难度的"书",即*常的书,文中最大的"书",大自然中更广的"书"。我以*常的书引入,以大自然中更宽泛的"书"结尾,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又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使学生的视野不再被禁锢在本教室,使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本课堂。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3

  今天上午,我讲完了本学期的评估课,我选择的课文是第19课《最大的“书”》,这篇课文是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气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在设计本篇课文的时候,我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对话上,让学生通过读来获取岩石的相关知识,通过读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此外,我还适当穿插了对生字词的认识,以及部分生字的书写指导。讲课结束后,我对课前的准备、本节课的设计、课堂表现等方面做了深刻的反思。

  一、课前准备不够充分。

  由于上课在实验楼的录播教室,上课用的道具都提前准备好了。我是第二节课,第一节我还去听课,中间回到教室领学生,三班的学生走后,我一边领着学生到指定位置坐好,一边忙着把课件拷到电脑上。结果部分学生做错了位置,我的优盘也无法显示。本来将评估课就紧张,面对如此境地,那颗心不觉跳得更快乐,真是有点手忙脚乱。赶紧拿出电话找多媒体管理员解决,终于在上课后一会打开后盖插上了优盘。为了方便在教室里走动,本打算讲课的时候用翻页笔的',可是翻页笔也无法显示,心情真是郁闷到极点。这只能怪自己,没能提前调试一下,在上第一节课前我就该把准备好工作做好。以后的课堂,课前准备还是要多加重视的。

  二、部分地方的设计不够合理。

  在设计教学时,我以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都读过哪些书?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出本课的课题《最大的“书”》。在交流读书的环节中,我发现学生曲解了我的初衷。我想要学生交流的是书名,很多学生把读书的类型分享给了大家,比如有的学生说故事书、有的学生说科技书等。在进一步强调后,学生才按照我的初衷是交流,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整体表现并不理想。可能是我没有把自己的问题表达清楚,让学生产生了误解。

  另外,指导学生书写的环节有点脱节,导致在讲课的时候没有连贯起来,当翻到课件时才想起来。从这里,我感觉我在备课时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做得还不到位。其实读完生字词再进行书写指导是很自然的事情,由于后面的问题一直在耳边响起,竟然漏掉了,再回头补充的时候就明显地显出了环节设计的不协调。

  三、课堂氛围低沉,没有激起学生的兴趣。

  这篇课文是川川和叔叔的对话,应该很容易走进去的。可是通过学生的表现,我感觉课堂低沉,没有一点活力。提出的问题我感觉并不难,在课文中就能找到答案,可是漫长的等待后还是得由我说出来。对于这点,我很是失望。周二在三班试讲,虽然学生有点差距,但是不应该是这样的大,根据三班学生的课堂表现我已经调整了自己的教案,可效果还是不够理想。也许是学生换了新的地方上课有点紧张,也许是学生对新的教室很好奇,每个人的眼睛总是在游离不定,无法落到讲课的内容上。学生如此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与我*时的课堂管理或许也有很大关系。学生的表现,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及课堂管理又有了新的思考:怎样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课堂上来?我现在的答案是走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

  四、课堂秩序有始无终,是导致讲课不够理想的又一重要原因。

  由于开始上课时就已经打过上课铃了,所以铃声已经不能作为课堂结束的标志。无论如何我也要把整节课的内容讲完。可是,当我讲到:同学们,今天的课我们就讲到这里,课后同学们探索一下大自然还有哪些秘密,下节课的时候再交流。这句话我还没有讲完,有几个男孩拿着书本就想往外跑,其中一个已经走到了教室的中间。此时,我停止了说话,把目光投向了那一片,那些想出去的学生立刻就回去了。我继续我的总结:下课的时候同学们要做到文明游戏不打闹,下课!“下课”这个词还没说完,那几个孩子又要往外跑,连最起码的文明礼仪都没有了。这时候听课的老师还没动呢!我无法抑制内心的怒火,大声把学生喊了回来。无论我说什么,都已无法挽回了,我总感觉,这节课无论开始、过程还是结束,我做得都很失败,我得不到学生最起码的尊重,此时的我真像昨天我误打了彦淞一样,眼泪止不住就要往下流。此时,我才知道,我的这节课真是彻底失败了。给学生上一节文明礼仪课迫在眉睫。

  这节课从准备到上课,也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可是教学的效果让我明白,我的功夫没有做到点子上:教学准备不充分,教学设计缺乏合理性,学生管理也有很大的问题。一节小小的课,反映出了我语文教学上的不足,同时也反映出了我的班主任工作做得还不够。

  这是一节失败的课,失败虽然让我很伤心,但是课后我努力反思,找到了失败的原因。有了原因我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前进的动力。

  一节好课,不但要有好的教学设计,流利的语言表达,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参与其中,真正在课堂上有所学、有所获。

  就让这本《最大的“书”》给我提个醒吧,让我时刻记住,哪里失败了,哪里需要努力。这样在以后的课堂上我才能有更好的表现。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4

  最大的“书“一课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我认为不必作过细的讲解,只要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欲望就可以了。本文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因此,我把朗读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上。

  教学前,我认为学生对本文内容的'兴趣可能兴趣不大 ,没想到,课堂上,当我由谈话导入课题时,孩子们的兴趣特浓厚,我说:“课文中最大的书是指什么?快读文找一找。”孩子们马上行动起来,很快,小手举起来了,。孩子在念书上的句子,“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册厚厚的书吗?”“那么书上的字是什么?”我说。孩子们马上找到了书上的句子“你看,这是雨点留下的痕迹,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些透明闪光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那么书上的画又是什么?”我说。“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呢!”。孩子们说着,我引导他们读着,交流着,孩子们明白了最大的书就是指岩石,书上的字和画都是大自然创造的 ,接着,我请孩子们和同桌一起把课文再读,这回读,让他们自己选择人物,或者当川川,或者当叔叔,两个人就这么对读。孩子练*读后,开始,请我们的男孩女孩分开读。我读叙述部分,女孩读川川的话,男孩读叔叔的话。孩子就这样分角色读起了课文。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唤起了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教学结束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5

  新课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最大的“书”》这篇文章的表现形式是人物对话。叙述了川川与爸爸在登山过程中跟地质勘探员交流的见闻,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可以说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下面摘录一篇不错的《最大的“书”》的教学反思与各位小学语文老师分享。

  《最大的“书”》这篇课文以对话为线索,将地质的相关知识融入课文之中,语言中充满了儿童对自然界的好奇心与热爱之情。通过学*这篇课文,达到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科学意识。

  所以,我在《最大的“书”》的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加强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之间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从而激起小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激起学生研究、探索自然的愿望。

  比如:

  1、叔叔讲到岩石书的用处时:它能告诉我们,哪里藏着铁矿,哪里埋着煤矿……省略号代表还有什么呢?还有什么宝藏呢?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的说是石油、有的'说是钻石、金子、瓷器等,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同时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2、叔叔告诉川川岩石上有图画的句子: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抓住“小鱼”一词理解叔叔开心的心情。*时我们看到小鱼,都会很开心,因为小鱼很可爱。今天我们在哪里看到小鱼呢?(在岩石上)除了开心的心情,叔叔的心还带着惊奇、感到意外,特别的高兴。

  我在教学《最大的“书”》时,除了侧重朗读外,还重视双基训练,有完形填空题、修改句式等练*。特别是填空小练*,效果比较好,因为它能帮助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将刚的知识巩固。

  《最大的“书”》的教学设计还是满完整的,但在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流畅。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较少,课堂的语言不够精炼。在今后的日子,我会加强自身的学*,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在此,我十分感谢二年级的老师们,特别是廖老师和李老师,在教学和业务工作中,她们常常指点我,让我学到知识、积累了经验。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菁选(扩展3)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菁选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大的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

  《最大的“书”》这篇课文主要是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显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它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在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颜老师用我班的孩子执教了本课,师生配合默契,老师引导有效,评价有针对性,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效果良好。

  一、落实识字写字教学目标

  低段的语文教学,主要是字词的教学。颜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牢牢抓住了低段语文教学的目标,紧扣字、词,扎扎实实地进行基础知识的训练。例如:在检查生字词时,生字词分组出现,先是一组前鼻音,接着是一组多音字,再接着是一个专有名词和一个难读成语,再是简单的短语,再到演示字的演变指导识记生字,最后通过猜谜语识记生字。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本课的生字比较多,要求会写的字就有十二个,其中带竖撇的字有五个,如何正确地书写同一类的生字,也就是本课写字教学环节的主要任务。在教学中,颜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质、厚、底”的笔顺,引导孩子们观察第一笔与第二笔的不同,用红字进行标注,逐笔的书写,逐笔的比较,多媒体教学手段与识字、写字教学的有机结合,引发了孩子们识字写字的兴趣,使孩子们迅速有效地掌握了归类写字的方法。

  二、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本课是人物对话的`形式呈现的,这正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好素材。在学*前两次对话时,颜老师通过学*叔叔说的话“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册厚厚的书吗?”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从而激起小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激起学生研究、探索自然的愿望。在进行口语交际的时候,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交际的*台,引导学生在回答别人的问题的时候,要有明确的回答,而且还要有理有据,然后运用“读课外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际,学生说的都很到位,培养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三、利用课后资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课后的“我知道”的内容是为我们课文服务的。应该在备课的时候把它背进去。颜老师做到了这一点。在处理课文的5-8自然段中,颜老师让学生自己读文,然后提出这样的一个主要问题“最大的岩石书里都有什么”。让学生在书上勾画然后再到小组去交流。学生通过探究知道岩石书里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矿物。岩石书里有画。画是树叶、贝壳和小鱼。然后随之问学生这样的字和画和我们*时见到的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读文,再来分角色人物对话。学生明显读的非常有兴趣。随之学生们再来汇报。书里面告诉我们这些字和画怎么来的。我让学生再来读86页的“我知道”的内容。学生们通过读“我知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些奇妙的字和画是如何来的了。相信一定会让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彻。

  总之,颜老师的讲授很清晰,目标达成度高,评价多样,有针对性,值得我学*。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2

  《最大的“书”》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气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当看到课题时,非常的茫然,这样一篇有关科学知识的文章,该怎么上呢?又该怎么样通过学*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语文味”又该如何体现呢?百思不得其解。

  这节课上下来,我觉得自己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是在文本的解读方面。在备这节课时,我尽量让自己不要太受网络的影响,尽可能地自己想出有创意的点子来。一堂课中不可能处处有亮点,但是能把一个亮点上精彩我觉得还是不错的。

  本堂课中,我在学生理解了“书”加上“双引号”的意义后,还让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把“双引号”的不同作用理出来了,我想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另外一个,我这堂课中的知识点也都抓得比较多,能比较有序地让学生学下来。

  关于朗读的评价指导,特别是川川问叔叔的'话,疑问的语气,我认为自己还是指导的比较到位的。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比如:叔叔告诉川川岩石上有图画的句子: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叔叔看到小鱼不仅开心而且还特别惊奇、感到意外,特别的高兴等。但学生在朗读完一个句子之后,我不知道该怎样有效地评价,怎样把朗读指导蕴藏到评价语中。这也是需要我好好琢磨和学*的。

  课堂中最大的问题还是我在传授知识时的讲法存在问题。很多时候总是把知识赤裸裸地传授给学生,没有做到等待孩子回答,实在是答不出师再解惑的地步,可能导致孩子们在接受我的信息时有点茫然的感觉。低段的孩子,毕竟不懂的东西很多,怎样把知识点融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学到知识,我想这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3

  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解决科学知识。多媒体计算机进入课堂教学,以其便捷、直观、丰富等特点开启了课堂教学的新天地,给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但由于有时在教学中往往出现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的现象,导致这个辅助工具“想说爱你也不容易”。

  在这节课中,我努力采用后置的方式呈现课件,既不使语文过于直白,失去了应有的语文味,变成了课件展示课;又比较准确地解决了常识性知识,使语文教学与科学知识的落实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当然在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探究大自然中更广的“书”时,我则采用前置的方式展示课件,利用精美的课件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这篇课文内容对学生极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教法的选择上,我采用了质疑,小组探究,全班交流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课文中的学*伙伴读到“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时,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实际上,让我们“真没想到”的事物可多了。课外读一读《自然百科全书》一类的书籍,办一期“奇妙的大自然”班刊。孩子们的学*兴致高涨,同伴间迫不及待地开始讨论,研究该怎样动手。

  但令人担忧的`是在小组合作中,很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欣赏别人。当一名学生回答问题时,就会有很多学生失望的叫喊声,很不甘心坐在位置上,如果不及时指正,就势必影响一节课的情绪,由着性子随心所欲,难以达到教学最佳效果,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狠抓“学会聆听、学会宽容、欣赏他人”的良好学**惯。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4

  这是我实*以来的第二节课,较之前那一次自我感觉是有一些进步的。对于教案的设计有了一定的思路,在课堂上也没有第一次那么紧张了,基本能够控制课堂,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第一,对于教案的把握还是不够熟练,落下了一个环节;第二,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语太少,不够衔接;第三,对于学生的评价还是有些不到位,应该引导学生去自我评价,可以是师生评价,更多的是生生评价,而且在评价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先去评价同学的优点再说缺点,不应该只看到别人的缺点;第四,板书不到位,对于课文中的重点和生字需要注意的地方没有及时的板书,导致有些学生没有牢固掌握知识。总之,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加注意,及时改正。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5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入角色朗读,读好人物的语气。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分角色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投影仪、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课题:最大的“书”。

  2、生读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问问下面的小鱼。

  2、勾画喜欢的词语、不懂的字词。

  3、学*生字:

  ⑴ 和同伴说说你已经认识了哪个字,是怎样认识的?

  ⑵ 全班交流。

  ⑶ 游戏识字。

  ⑷ 和同桌合作朗读课文,争取把带生字的句子和段落读正确、读流利。

  ⑸ 说说自己帮同桌纠正了哪个音,全班对这些音节再读一读。

  三、写字指导

  半包围结构的字:“厚”字上下都无点,而“底”字上下都有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五”。“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埋”字左边是土字旁,要与“理”区分字形。还可以引导学生记住“有土才能埋”。

  四、质疑

  读了课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或者提出问题考考大家?

  对于学生提出的字词。可以当场叫学生补充理解。

  第二课时

  一、复*检查认读词语

  认真 奇怪 闪光 透明 宝藏 足迹 创根问底

  二、朗读感悟

  1、针对上堂课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中悟,在交流互动中有所得:

  ⑴ 自由读。你在文中能解决同学们的哪些问题。

  ⑵ 小组交流。

  ⑶ 全班交流,互相补充,教师相机点拨。

  2、演中悟:

  ⑴ 同桌合作演一演。角色选定。熟读对话。分角色朗读,熟悉人物的语言特点。创编动作。

  ⑵ 朗读展示。

  3、猜中想:

  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说说你的根据。你能猜想出叔叔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吗?你想学他吗?

  三、积累运用

  1、看看课后“我会填”中红花里的字,你发现规律了吗?你会填吗?

  如:宝石──石头 化石──石英 高山──山岭

  大山──山川 大地──地球 土地──地图

  2、问句:

  ⑴ 哪里有书啊?

  ⑵ 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⑶ 这能说明什么呢?

  3、感叹句:

  ⑴ 它们都是字呀!

  ⑵ 太好了,太好了!

  ⑶ 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四、实践活动

  课文中的学*伙伴读到“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时,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实际上,让我们“真没想到”的事物可多了。课外读一读《自然百科全书》一类的书籍,办一期“奇妙的大自然”班刊。

  【课后反思】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这篇课文内容对学生极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教法的选择上,采用了质疑,小组探究,全班交流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但令人担忧的是在小组合作中,很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欣赏别人。当我叫一名学生回答问题时,就会有很多学生失望的叫喊声,很不甘心坐在位置上,如果不及时指正,就势必一节课由着性子随心所欲,“小皇帝”的本色表现无遗!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狠抓“ 学会聆听、学会宽容、欣赏他人”的良好学**惯。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6

  《最大的“书”》一课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述了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川川。

  对小学生来讲,这篇课文的内容极富吸引力,同时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也是课文的一个特点。因此我在教学中着力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发现、体会,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发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

  1、为了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语文,扎扎实实地理解词语,这一课中,我采用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首先让孩子们在读课文的同时,画出难以理解的词语,然后在课文的学*中自然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在质疑时,我让学生说出不懂的词语,不少学生提出“刨根问底”这个词的意思。于是我问:谁总爱刨根问底?他怎么刨根问底?接着我重点指导读好人物的对话。在读了几遍课文后,我再问:川川总是在干什么?孩子们已对课文有一定的印象,所以脱口而出:他总是在问问题。我接着问:问的问题多吗?问了哪些问题?面对川川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孩子们就自然地明白了,原来把事情问明白,问到底就是“刨根问底”。这样的教学预设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发挥了教师的有效引领作用。针对川川最后说的话,我让学生猜想川川长大后想干什么?叔叔是怎样获得那些知识的?以此引导学生动脑想和动口说,也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2、在教学中着力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比如:

  ⑴叔叔告诉川川岩石上有图画的句子: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叔叔看到小鱼不仅开心而且还特别惊奇、感到意外,特别的高兴。

  ⑵叔叔讲到岩石书的用处时:它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矿,哪里藏着铁矿……省略号代表还有什么呢?还有什么宝藏呢?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的说是钻石、有的说是石油、瓷器、金子等,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感兴趣,同时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3、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这篇课文内容对学生极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教法的选择上,我采用了质疑,小组探究,全班交流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课文中的学*伙伴读到“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时,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实际上,让我们“真没想到”的事物可多了。孩子们的学*兴致高涨,同伴间迫不及待地开始讨论,研究该怎样动手。课外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交流展示,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

  4、在处理课文的3-8自然段中。我让学生自己读文,然后提出这样的一个主要问题“最大的岩石书里都有什么”。让学生在书上勾画然后再到小组去交流。学生通过探究知道岩石书里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矿物。岩石书里有画。画是树叶、贝壳和小鱼。然后随之问学生这样的字和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读文。之后让学生看老师准备的岩石书。学生们惊诧不已,之后再来分角色读文,学生非常有兴趣。随之学生们再来汇报,书里面告诉我们这些字和画怎么来的。我让学生再来读86页的我知道的内容。学生们通过读“我知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些奇妙的字和画是如何来的了。这点设计我认为很值得推介。“我知道”的内容是为我们课文服务的。应该在备课的时候把它背进去。相信一定会让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彻。在结尾的地方我设计了扩展性训练:让学生说说大自然中还有什么巧妙的地方……让学生在思想情感价值观方面有更好的指引。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内容涉及的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点较多,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朗读训练的时间略长,以至于后半节课的理解课文环节显得急追猛赶,并且孩子们虽然理解了课文内容,但缺乏消化反刍的过程。当我问出:你知道大自然中还有哪些是书?有的孩子还在思考,我就迫不及待叫学生回答,阻碍了孩子们自己的思考,犯了越俎代庖的错误。

  在以后的教学研究中,我将针对自己的不足,有效地学*,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对动态生成的有效引领作用。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7

  《最大的“书”》课文比较长,不但含有很多的地理知识,而且还拥有大量的人物对话,所以,在这一课时(第二课时)中我把教学目标定位成:

  1、会写上节课剩下的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记得崔峦老师曾经说过:每堂课都应该让写写字,这一说法,我是十分赞同的。尤其是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更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最大的“书”》课的教学中,识字、写字环节也成为这节课的重点。在这课时开始时我还是以生字教学进入,在写字方面我让学生自主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哪个笔画重要。需要提醒同学写好哪一笔才会让字更美观。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也让他们把本节课要求写的6个生字任务顺利的完成了。在此环节的教学我还是很满意。

  在处理课文的3-8自然段中。我让学生自己读文,然后提出这样的一个主要问题“最大的书里都有什么”。让学生在书上勾画然后再到小组去交流。学生通过探究知道岩石书里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矿物。岩石书里有画。画是树叶、贝壳和。然后随之问学生这样的字和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读文。读流利了再来分角色人物对话。学生明显读的非常有兴趣。随之学生们再来汇报。书里面告诉我们这些字和画怎么来的。我让学生再来读86页的“我知道”的内容。学生们通过读“我知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些奇妙的字和画是如何来的了。这点设计我认为很值得推介。以往我在教学当中,经常忽略“我知道”的内容。这回的深入备课让我知道了,“我知道”的内容是为我们课文服务的。应该在备课的时候把它背进去。相信一定会让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彻。

  这堂课里,学生学得比较投入,对课文比较感兴趣,我看到了学生在不断地进步,这是我比较欣慰的地方。尽管整堂课也是落实了重难点,但是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教学机智还有待于提高,比如说在教学“岩石书能说明什么”这一块内容时,我觉得自己在处理时缺乏机智,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在中感受到整个地壳运动的过程,但是学生没有说出我预期的答案,还一个劲儿在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对于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没有及时的引导,错过了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机会。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8

  《最大的“书”》一课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述了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

  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川川。

  课堂上,我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主要目标设计了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主要路线。当我出示课题时,为了引起学生对课题中引号的注意,我故意将其漏写,然后就让学生顺着这条思路去提出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 有的说“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还有的说:“最大的书到底有多大?”

  学生学会了提出自己的见解。接下来就要让学生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答案。地质的变迁这一部分,地质的演变对孩子来说很陌生,理解会比较困难。我就用简笔画的形式,把这一地质的演变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寥寥数笔就理清了学生的思路,这样一来,学生对文本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要诊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尽管我没有过多的讲解,但是,学生们对“岩石”这本最大的书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而且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9

  在教学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小主人公“刨根问底”这个词展开教学,全文始终围绕“川川是怎样刨根问底的?”这个主问题展开教学,川川刨根问底中了解岩石就是一本书;川川在刨根问底中知道岩石书上有字有画,岩石书能说明地壳运动的漫长过程;川川继续刨根问底,了解“书”的作用,在回味整课对话中,让学生再次感受“刨根问底”的意思。每一部分的内容都是以对话展开,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比如采用分角色对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合作读,一生与全班学生对读来感受这一课对话的特点,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

  这是一篇带有科普味道的`课文,怎样让课文充满语文味?在这堂课里我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其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及加入自己大量的想象就是其方法之一。

  在上课初始,我让学生从课题开始,探究课题与以往学过的课题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书”加上了双引号,而别的课题却没有,于是,我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思考原因,从而明白,课题的书并不是我们见到的用纸做成的我们所读过的书,而是把岩石比作书。学*岩石“书”的内容时,我采用了想象和拓展说话,比如让学生想象雨痕、波痕的样子,通过一番想象,并出示图片配合学生的想像,让学生区分“雨痕、波痕、矿物”就水到渠成,然后运用书上的语言介绍这些“字”,让教学始终围绕语言文字展开教学,又如让学生欣赏岩石“书”上还有哪些画,在孩子们的好奇的猜测中,进而让学生围绕这些图片进行拓展说话“你看,这儿有(),有(),还有()哩!然后我还跟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把对话练*进行到底!整堂课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活跃,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0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在地质勘探队员的眼中,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于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

  课堂是学生的,就该让学生把所思、所想、所知道的说出来。所以我在课堂中创设“伙伴合作学*”的情境,可以使学生自然地抒发。上课一开始,我让孩子们初读课文,勾画生字、喜欢的词语、不懂得字词。然后互相交流,和同伴说说你已经认识了哪个字,是怎样认识的.,可以怎样记住其他的字。如:“岩”,高山上的石壁就是“岩”;我去过重庆的红岩村。“册”,教科书封面上写有“二年级下册”。把自己喜欢的生词读给同伴听,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这样引导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促使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向同桌请教不懂得字词。和同桌合作朗读课文,争取把带生字的句子和段落读正确,读流利。并且多种形式认读。

  写字环节仍是个重点,“厚”字上下都无点,而“底”字上下都有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王”。“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埋”字左边是土字旁,要与“理”区分字形。我让学生记住“有土才能埋”。

  本课以人物对话为主,教学时我采取“角色体验”的方式,去读、演、悟。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1

  语文和科学课是不同的,这是我对自己这篇课文教学之后的感受与反思,不管老师本身具有多深厚的知识,语文课就应该是语文课,可以穿插其它学科的知识,但是不能占据语文课堂的主体。

  这篇课文是一篇含有科普性质的文章,一看到课文题目的时候,就有很多小朋友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关于课文内容的,也有课外的。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 有的说“书,为什么要家引号呢?”还有的说:“最大的书到底有多大?”这样的问题有许许多多,让人一下子适应不过来。

  在教学了生字词之后,我打乱了原本的教学计划,让学生自主质疑,根据先课内,再课外的顺序,依次解决学生的问题。但是在课后才发现自己犯了个错误。

  《最大的`“书”》指的是岩石。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在这篇文章里,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就像《教师教学用书》上要求的“不必作过细的讲解,只要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欲望就可以了。”

  语文教学不是科学教学,它们之间有着相当的不同。虽然学生的疑问确实有必要解决,但是绝对不应该是在语文课堂上。

  本文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应该把朗读的重点放在知道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上。我的这次课堂教学是相当失败的。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2

  1、语文就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沈大安指出语文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面对《最大的"书"》这一常识性课文,如何把握好语文的特质和特点,坚守语文的课程本位?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抓住本文对话较多的特点,让学生亲密地与文本接触,"潜心会文本",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地诵读、感悟、发现、体验和创造,初步认识化石,感知地壳运动,再利用句式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介绍化石,利用给动画配音赏析文本。在师生、生生分角色对话朗读,情景表演、语言积累中又进一步认识这本最大的"书",在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

  2、挖掘想象资源--使文本活力充溢。让文本活力充溢,就要让学生多元地解读文本,学会想象。"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尤其是面对低年级学生,更应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培养他们想象力的舞台。这节课我让学生由雨点的脚印去想象雨痕,由波浪的足迹去想象波痕,再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想象地壳运动的场景……既展示了学生理解的多元,又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既避免了讲解科学常识的枯燥乏味,又为学生的智慧学*搭建了一个个*台。整堂课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活跃,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

  3、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解决科学知识。多媒体计算机进入课堂教学,以其便捷、直观、丰富等特点开启了课堂教学的新天地,给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但由于有时在教学中往往出现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的现象,导致这个辅助工具"想说爱你也不容易"。在这节课中,我努力采用后置的方式呈现课件,既不使语文过于直白,失去了应有的语文味,变成了课件展示课;又比较准确地解决了常识性知识,使语文教学与科学知识的落实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当然在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探究大自然中更广的"书"时,我则采用前置的方式展示课件,利用精美的课件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

  4、准确把握"书"的内涵,引领学生走向生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准确把握三个难度的"书",即*常的书,文中最大的"书",大自然中更广的"书"。我以*常的书引入,以大自然中更宽泛的"书"结尾,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又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使学生的视野不再被禁锢在本教室,使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本课堂。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3

  今天上午,我讲完了本学期的评估课,我选择的课文是第19课《最大的“书”》,这篇课文是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气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在设计本篇课文的时候,我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对话上,让学生通过读来获取岩石的相关知识,通过读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此外,我还适当穿插了对生字词的认识,以及部分生字的书写指导。讲课结束后,我对课前的准备、本节课的设计、课堂表现等方面做了深刻的反思。

  一、课前准备不够充分。

  由于上课在实验楼的录播教室,上课用的道具都提前准备好了。我是第二节课,第一节我还去听课,中间回到教室领学生,三班的学生走后,我一边领着学生到指定位置坐好,一边忙着把课件拷到电脑上。结果部分学生做错了位置,我的优盘也无法显示。本来将评估课就紧张,面对如此境地,那颗心不觉跳得更快乐,真是有点手忙脚乱。赶紧拿出电话找多媒体管理员解决,终于在上课后一会打开后盖插上了优盘。为了方便在教室里走动,本打算讲课的时候用翻页笔的,可是翻页笔也无法显示,心情真是郁闷到极点。这只能怪自己,没能提前调试一下,在上第一节课前我就该把准备好工作做好。以后的课堂,课前准备还是要多加重视的。

  二、部分地方的设计不够合理。

  在设计教学时,我以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都读过哪些书?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出本课的课题《最大的“书”》。在交流读书的环节中,我发现学生曲解了我的初衷。我想要学生交流的是书名,很多学生把读书的类型分享给了大家,比如有的学生说故事书、有的学生说科技书等。在进一步强调后,学生才按照我的初衷是交流,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整体表现并不理想。可能是我没有把自己的问题表达清楚,让学生产生了误解。

  另外,指导学生书写的环节有点脱节,导致在讲课的时候没有连贯起来,当翻到课件时才想起来。从这里,我感觉我在备课时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做得还不到位。其实读完生字词再进行书写指导是很自然的事情,由于后面的问题一直在耳边响起,竟然漏掉了,再回头补充的时候就明显地显出了环节设计的不协调。

  三、课堂氛围低沉,没有激起学生的兴趣。

  这篇课文是川川和叔叔的对话,应该很容易走进去的。可是通过学生的表现,我感觉课堂低沉,没有一点活力。提出的问题我感觉并不难,在课文中就能找到答案,可是漫长的等待后还是得由我说出来。对于这点,我很是失望。周二在三班试讲,虽然学生有点差距,但是不应该是这样的大,根据三班学生的课堂表现我已经调整了自己的教案,可效果还是不够理想。也许是学生换了新的地方上课有点紧张,也许是学生对新的`教室很好奇,每个人的眼睛总是在游离不定,无法落到讲课的内容上。学生如此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与我*时的课堂管理或许也有很大关系。学生的表现,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及课堂管理又有了新的思考:怎样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课堂上来?我现在的答案是走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

  四、课堂秩序有始无终,是导致讲课不够理想的又一重要原因。

  由于开始上课时就已经打过上课铃了,所以铃声已经不能作为课堂结束的标志。无论如何我也要把整节课的内容讲完。可是,当我讲到:同学们,今天的课我们就讲到这里,课后同学们探索一下大自然还有哪些秘密,下节课的时候再交流。这句话我还没有讲完,有几个男孩拿着书本就想往外跑,其中一个已经走到了教室的中间。此时,我停止了说话,把目光投向了那一片,那些想出去的学生立刻就回去了。我继续我的总结:下课的时候同学们要做到文明游戏不打闹,下课!“下课”这个词还没说完,那几个孩子又要往外跑,连最起码的文明礼仪都没有了。这时候听课的老师还没动呢!我无法抑制内心的怒火,大声把学生喊了回来。无论我说什么,都已无法挽回了,我总感觉,这节课无论开始、过程还是结束,我做得都很失败,我得不到学生最起码的尊重,此时的我真像昨天我误打了彦淞一样,眼泪止不住就要往下流。此时,我才知道,我的这节课真是彻底失败了。给学生上一节文明礼仪课迫在眉睫。

  这节课从准备到上课,也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可是教学的效果让我明白,我的功夫没有做到点子上:教学准备不充分,教学设计缺乏合理性,学生管理也有很大的问题。一节小小的课,反映出了我语文教学上的不足,同时也反映出了我的班主任工作做得还不够。

  这是一节失败的课,失败虽然让我很伤心,但是课后我努力反思,找到了失败的原因。有了原因我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前进的动力。

  一节好课,不但要有好的教学设计,流利的语言表达,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参与其中,真正在课堂上有所学、有所获。

  就让这本《最大的“书”》给我提个醒吧,让我时刻记住,哪里失败了,哪里需要努力。这样在以后的课堂上我才能有更好的表现。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4

  最大的“书“一课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我认为不必作过细的讲解,只要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欲望就可以了。本文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因此,我把朗读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上。

  教学前,我认为学生对本文内容的兴趣可能兴趣不大 ,没想到,课堂上,当我由谈话导入课题时,孩子们的兴趣特浓厚,我说:“课文中最大的书是指什么?快读文找一找。”孩子们马上行动起来,很快,小手举起来了,。孩子在念书上的句子,“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册厚厚的书吗?”“那么书上的字是什么?”我说。孩子们马上找到了书上的句子“你看,这是雨点留下的痕迹,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些透明闪光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那么书上的画又是什么?”我说。“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呢!”。孩子们说着,我引导他们读着,交流着,孩子们明白了最大的书就是指岩石,书上的字和画都是大自然创造的 ,接着,我请孩子们和同桌一起把课文再读,这回读,让他们自己选择人物,或者当川川,或者当叔叔,两个人就这么对读。孩子练*读后,开始,请我们的男孩女孩分开读。我读叙述部分,女孩读川川的话,男孩读叔叔的话。孩子就这样分角色读起了课文。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唤起了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教学结束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5

  新课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最大的“书”》这篇文章的表现形式是人物对话。叙述了川川与爸爸在登山过程中跟地质勘探员交流的见闻,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可以说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下面摘录一篇不错的《最大的“书”》的教学反思与各位小学语文老师分享。

  《最大的“书”》这篇课文以对话为线索,将地质的相关知识融入课文之中,语言中充满了儿童对自然界的好奇心与热爱之情。通过学*这篇课文,达到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科学意识。

  所以,我在《最大的“书”》的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加强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之间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从而激起小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激起学生研究、探索自然的愿望。

  比如:

  1、叔叔讲到岩石书的用处时:它能告诉我们,哪里藏着铁矿,哪里埋着煤矿……省略号代表还有什么呢?还有什么宝藏呢?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的说是石油、有的说是钻石、金子、瓷器等,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同时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2、叔叔告诉川川岩石上有图画的句子: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抓住“小鱼”一词理解叔叔开心的心情。*时我们看到小鱼,都会很开心,因为小鱼很可爱。今天我们在哪里看到小鱼呢?(在岩石上)除了开心的心情,叔叔的心还带着惊奇、感到意外,特别的高兴。

  我在教学《最大的“书”》时,除了侧重朗读外,还重视双基训练,有完形填空题、修改句式等练*。特别是填空小练*,效果比较好,因为它能帮助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将刚的知识巩固。

  《最大的“书”》的教学设计还是满完整的,但在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流畅。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较少,课堂的语言不够精炼。在今后的日子,我会加强自身的学*,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在此,我十分感谢二年级的老师们,特别是廖老师和李老师,在教学和业务工作中,她们常常指点我,让我学到知识、积累了经验。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菁选(扩展4)

——《最大的“书”》语文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最大的“书”》语文教学反思1

  《最大的“书”》一课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述了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教学前,我认为学生对本文的内容可能兴趣不大,没想到,课堂上,我刚出示课题《最大的“书”》,同学们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当让大家说一说你想知道什么或者你想到了什么时,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有的说“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还有的说:“最大的书到底有多大?”有一个小朋友说:“我知道书加上引号是因为它跟我们*时看的书不同。”学生学会了提出自己的见解,还能帮助其他小朋友解答问题,我禁不住鼓起掌来。教师要让学生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答案,或者学生自己学会了学*的方法,那我们的教育才算成功。

  在学*课文时,我说:“课文中最大的书是指什么?快读文找一找。”孩子们马上行动起来,很快,小手举起来了,孩子在念书上的句子,“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那么书上的字是什么?”我说。孩子们马上找到了书上的句子“你看,这是雨点留下的痕迹,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些透明闪光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那么书上的画又是什么?”我说。“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呢!”孩子们说着,我引导他们读着,交流着,孩子们明白了最大的书就是指岩石,书上的字和画都是大自然创造的,接着,我请孩子们和同桌一起把课文再读,这回读,让他们自己选择人物,或者当川川,或者当叔叔,两个人就这么对读。孩子练*读后,又请我们的男孩女孩分开读。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唤起了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诊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尽管老师没有过多的讲解,但是,学生们对“岩石”这本最大的书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而且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最大的“书”》语文教学反思2

  《最大的“书”》一课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述了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教学前,我认为学生对本文的内容可能兴趣不大,没想到,课堂上,我刚出示课题《最大的“书”》,同学们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当让大家说一说你想知道什么或者你想到了什么时,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有的说“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还有的说:“最大的书到底有多大?”有一个小朋友说:“我知道书加上引号是因为它跟我们*时看的书不同。”学生学会了提出自己的见解,还能帮助其他小朋友解答问题,我禁不住鼓起掌来。教师要让学生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答案,或者学生自己学会了学*的方法,那我们的教育才算成功。

  在学*课文时,我说:“课文中最大的书是指什么?快读文找一找。”孩子们马上行动起来,很快,小手举起来了,孩子在念书上的句子,“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那么书上的字是什么?”我说。孩子们马上找到了书上的句子“你看,这是雨点留下的痕迹,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些透明闪光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那么书上的画又是什么?”我说。“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呢!”孩子们说着,我引导他们读着,交流着,孩子们明白了最大的书就是指岩石,书上的字和画都是大自然创造的,接着,我请孩子们和同桌一起把课文再读,这回读,让他们自己选择人物,或者当川川,或者当叔叔,两个人就这么对读。孩子练*读后,又请我们的男孩女孩分开读。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唤起了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诊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尽管老师没有过多的讲解,但是,学生们对“岩石”这本最大的书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而且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最大的“书”》语文教学反思3

  孩子特别喜欢新奇、有趣、神秘的事物,而且他们喜欢冒险,喜欢探索未知的领域。本课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孩子的这一心理规律。

  课的开头就让学生进入了一个让他们感到新鲜好奇的氛围里,并且在每一个关卡都设有问题,让小朋友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闯过难关。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合作意识,而且让他们非常有成就感,有信心、有兴趣地继续向前探索。闯关过程中,把课文内容以“大自然的话”呈现在孩子面前,让学生们学得有兴趣,接受得特别快。

  在他们闯关结束后,把课文最后一节以“大自然的忠告”出现,让他们感悟其中的道理。

  拓展训练则锻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发现科学知识的意识。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菁选(扩展5)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 (菁华6篇)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

  在这堂课里,我选择了适合课文内容的相关资料进行拓展,有对岩石“书”中还有哪些画进行拓展,有对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书进行拓展,特别是对大自然中的书进行拓展,我选择了“美丽的星空、我们居住的长沙城、燕子低飞、山川河流”等图片,从不同层次进行拓展,在欣赏中学生充满了惊讶,轻轻地低呼着“这也是书呀?”在我的徐徐地叙述中,孩子们的视野更开阔,他们明白了生活中存在着很多书,都需要孩子们细细去读,从而激发他们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这堂课里,我们班的学生学得比较投入,对课文比较感兴趣,我看到了学生在不断地进步,这是我比较欣慰的地方。尽管整堂课也是落实了重难点,但是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教学机智还有待于提高,比如说在教学“岩石书能说明什么”这一块内容时,我觉得自己在处理时缺乏机智,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到整个地壳运动的过程,但是学生没有说出我预期的答案,还一个劲儿在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对于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没有及时的引导,错过了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机会。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2

  在教学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小主人公“刨根问底”这个词展开教学,全文始终围绕“川川是怎样刨根问底的?”这个主问题展开教学,川川刨根问底中了解岩石就是一本书;川川在刨根问底中知道岩石书上有字有画,岩石书能说明地壳运动的漫长过程;川川继续刨根问底,了解“书”的作用,在回味整课对话中,让学生再次感受“刨根问底”的意思。每一部分的内容都是以对话展开,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比如采用分角色对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合作读,一生与全班学生对读来感受这一课对话的特点,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

  这是一篇带有科普味道的课文,怎样让课文充满语文味?在这堂课里我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其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及加入自己大量的想象就是其方法之一。

  在上课初始,我让学生从课题开始,探究课题与以往学过的课题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书”加上了双引号,而别的课题却没有,于是,我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思考原因,从而明白,课题的书并不是我们见到的用纸做成的我们所读过的书,而是把岩石比作书。学*岩石“书”的内容时,我采用了想象和拓展说话,比如让学生想象雨痕、波痕的样子,通过一番想象,并出示图片配合学生的想像,让学生区分“雨痕、波痕、矿物”就水到渠成,然后运用书上的语言介绍这些“字”,让教学始终围绕语言文字展开教学,又如让学生欣赏岩石“书”上还有哪些画,在孩子们的好奇的猜测中,进而让学生围绕这些图片进行拓展说话“你看,这儿有(),有(),还有()哩!然后我还跟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把对话练*进行到底!整堂课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活跃,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3

  教学前,我认为学生对本文的内容可能兴趣不大,没想到,课堂上,我刚出示课题《最大的“书”》,同学们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当让大家说一说你想知道什么或者你想到了什么时,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有的说“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还有的说:“最大的书到底有多大?”有一个小朋友说:“我知道书加上引号是因为它跟我们*时看的书不同。”学生学会了提出自己的见解,还能帮助其他小朋友解答问题,我禁不住鼓起掌来。教师要让学生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答案,或者学生自己学会了学*的方法,那我们的教育才算成功。

  在学*课文时,我说:“课文中最大的书是指什么?快读文找一找。”孩子们马上行动起来,很快,小手举起来了,孩子在念书上的句子,“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那么书上的字是什么?”我说。孩子们马上找到了书上的句子“你看,这是雨点留下的痕迹,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些透明闪光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那么书上的画又是什么?”我说。

  “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呢!”孩子们说着,我引导他们读着,交流着,孩子们明白了最大的书就是指岩石,书上的字和画都是大自然创造的,接着,我请孩子们和同桌一起把课文再读,这回读,让他们自己选择人物,或者当川川,或者当叔叔,两个人就这么对读。孩子练*读后,又请我们的男孩女孩分开读。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唤起了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

  课后,我在博客中给学生们写道: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在地质勘探队员的眼中,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小朋友们,为丰富你们的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4

  新课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最大的“书”》这篇文章的表现形式是人物对话。叙述了川川与爸爸在登山过程中跟地质勘探员交流的见闻,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可以说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下面摘录一篇不错的《最大的“书”》的教学反思与各位小学语文老师分享。

  《最大的“书”》这篇课文以对话为线索,将地质的相关知识融入课文之中,语言中充满了儿童对自然界的好奇心与热爱之情。通过学*这篇课文,达到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科学意识。

  所以,我在《最大的“书”》的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加强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之间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从而激起小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激起学生研究、探索自然的愿望。

  比如:

  1、叔叔讲到岩石书的用处时:它能告诉我们,哪里藏着铁矿,哪里埋着煤矿……省略号代表还有什么呢?还有什么宝藏呢?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的说是石油、有的说是钻石、金子、瓷器等,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同时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2、叔叔告诉川川岩石上有图画的句子: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抓住“小鱼”一词理解叔叔开心的心情。*时我们看到小鱼,都会很开心,因为小鱼很可爱。今天我们在哪里看到小鱼呢?(在岩石上)除了开心的心情,叔叔的心还带着惊奇、感到意外,特别的高兴。

  我在教学《最大的“书”》时,除了侧重朗读外,还重视双基训练,有完形填空题、修改句式等练*。特别是填空小练*,效果比较好,因为它能帮助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将刚的知识巩固。

  《最大的“书”》的教学设计还是满完整的,但在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流畅。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较少,课堂的语言不够精炼。在今后的日子,我会加强自身的学*,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在此,我十分感谢二年级的老师们,特别是廖老师和李老师,在教学和业务工作中,她们常常指点我,让我学到知识、积累了经验。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5

  《最大的“书”》课文比较长,不但含有很多的地理知识,而且还拥有大量的人物对话,所以,在这一课时(第二课时)中我把教学目标定位成:1、会写上节课剩下的6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记得崔峦老师曾经说过:每堂语文课都应该让学生写写字,这一说法,我是十分赞同的。尤其是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更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最大的“书”》这节课的教学中,识字、写字环节也成为这节课的重点。在这课时开始时我还是以生字教学进入,在写字方面我让学生自主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哪个笔画重要。需要提醒同学写好哪一笔才会让字更美观。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也让他们把本节课要求写的6个生字任务顺利的完成了。在此环节的教学我还是很满意。

  在处理课文的3—8自然段中。我让学生自己读文,然后提出这样的一个主要问题“最大的岩石书里都有什么”。让学生在书上勾画然后再到小组去交流。学生通过探究知道岩石书里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矿物。岩石书里有画。画是树叶、贝壳和小鱼。然后随之问学生这样的字和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读文。读流利了再来分角色人物对话。学生明显读的非常有兴趣。随之学生们再来汇报。书里面告诉我们这些字和画怎么来的。我让学生再来读86页的“我知道”的内容。学生们通过读“我知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些奇妙的字和画是如何来的了。这点设计我认为很值得推介。以往我在教学当中,经常忽略“我知道”的内容。这回的深入备课让我知道了,“我知道”的内容是为我们课文服务的。应该在备课的时候把它背进去。相信一定会让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彻。

  这堂课里,学生学得比较投入,对课文比较感兴趣,我看到了学生在不断地进步,这是我比较欣慰的地方。尽管整堂课也是落实了重难点,但是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教学机智还有待于提高,比如说在教学“岩石书能说明什么”这一块内容时,我觉得自己在处理时缺乏机智,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到整个地壳运动的过程,但是学生没有说出我预期的答案,还一个劲儿在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对于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没有及时的引导,错过了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机会。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6

  《最大的“书” 》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阅读课文。全文以对话的方式介绍了岩石这本耐人寻味的“书”,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

  现在,我将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谈谈我的本课设计中想体现的教学思想:

  一、创设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在新课程中指出:把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放在首位。要让学生把学*当成一种享受,这样,学生乐学,便会积极投入其中。于是,我努力创设了愉悦的氛围,上课伊始,我板书课题,故意把“书”字的双引号漏写。学生发现了,马上指出我的错误。我顺势问:“这个‘书’字为什么要加上双引号呢?你们想知道有关这本‘书’的什么知识?”从疑问引出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读书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观察思维能力。

  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学生是学*发展的主体,是探究者,体验者,发现者。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我努力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过程,成为共同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通过我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有所发现和收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我运用直观形象的课件进行识字教学。先通过学生自主识字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的能力,识字过程体现循序渐进。我先让学生认读带有本课生字(生字有注音)的句子,再认读不带拼音的生词,接着,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识字记字方法,学生体验了成功带来的喜悦,同时识字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在朗读指导,以读为本中,使学生积累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尊重独特感受。整个读书过程为弘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我努力将以上思想运用教学实践中。

  1、读书方式多样,激趣学文:课文教学中,我力求把读放首位,通过自读,评读,比赛读,分角色读等方式,使学生喜欢读书,并把课文读准,读流利,到有感情。

  2、在读中落实重点词句,感悟课文内容。在细读课文时,我对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对“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有什么疑问?学生读出问题来了,有的学生提出:“我觉得很奇怪,怎么岩石是书呢?”有的学生问:“这本书有什么作用?”有的学生问:“书上有什么字,有什么图画呢?”有的问“这本书有什么用呀?”我认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根据他们提出的问题,让他们通过读书,在书上找答案。这样,更好地发挥学生自主学*。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尽管我非常投入地走进课堂,但是细细回味课堂中的每一环节,许多疏漏和处理不当的地方便呈现出来。这节课学*的内容涉及到科学知识很多,但我考虑到自己撑握有关的知识很有限。因此,我没有放手让学生就课文内容质疑。课后,我又想:如果我课前肯花时间查阅大量有关的资料,做到“心中有数”,再让他们质疑,我相信学生此时此刻不仅仅只有只局限像川川这些疑问,他们一定有很多问题想解答。学生们会畅所欲言,交流自己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相信学生学*的热情一定会更高,收获一定会更大!可见,课前准备真的要做到充分!再充分啊!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菁选(扩展6)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入角色朗读,读好人物的语气。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分角色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投影仪、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课题:最大的书。

  2、生读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问问下面的小鱼。

  2、勾画喜欢的词语、不懂的字词。

  3、学*生字:

  ⑴ 和同伴说说你已经认识了哪个字,是怎样认识的?

  ⑵ 全班交流。

  ⑶ 游戏识字。

  ⑷ 和同桌合作朗读课文,争取把带生字的句子和段落读正确、读流利。

  ⑸ 说说自己帮同桌纠正了哪个音,全班对这些音节再读一读。

  三、写字指导

  半包围结构的字:厚字上下都无点,而底字上下都有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五。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埋字左边是土字旁,要与理区分字形。还可以引导学生记住有土才能埋。

  四、质疑

  读了课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或者提出问题考考大家?

  对于学生提出的字词。可以当场叫学生补充理解。

  第二课时

  一、复*检查认读词语

  认真 奇怪 闪光 透明 宝藏 足迹 创根问底

  二、朗读感悟

  1、针对上堂课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中悟,在交流互动中有所得:

  ⑴ 自由读。你在文中能解决同学们的哪些问题。

  ⑵ 小组交流。

  ⑶ 全班交流,互相补充,教师相机点拨。

  2、演中悟:

  ⑴ 同桌合作演一演。角色选定。熟读对话。分角色朗读,熟悉人物的语言特点。创编动作。

  ⑵ 朗读展示。

  3、猜中想:

  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说说你的根据。你能猜想出叔叔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吗?你想学他吗?

  三、积累运用

  1、看看课后我会填中红花里的字,你发现规律了吗?你会填吗?

  如:宝石──石头 化石──石英 高山──山岭

  大山──山川 大地──地球 土地──地图

  2、问句:

  ⑴ 哪里有书啊?

  ⑵ 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⑶ 这能说明什么呢?

  3、感叹句:

  ⑴ 它们都是字呀!

  ⑵ 太好了,太好了!

  ⑶ 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四、实践活动

  课文中的学*伙伴读到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时,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实际上,让我们真没想到的事物可多了。课外读一读《自然百科全书》一类的书籍,办一期奇妙的大自然班刊。

  【课后反思】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这篇课文内容对学生极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教法的选择上,采用了质疑,小组探究,全班交流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但令人担忧的是在小组合作中,很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欣赏别人。当我叫一名学生回答问题时,就会有很多学生失望的叫喊声,很不甘心坐在位置上,如果不及时指正,就势必一节课由着性子随心所欲,小皇帝的本色表现无遗!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狠抓 学会聆听、学会宽容、欣赏他人的良好学**惯。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新课程倡导“以学定教”,要求教师依据学情调节教学顺序,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时数:2课时。

  设计思路:

  本文以人物对话的方式构篇,其内容对小学生极富吸引力。教学本文宜采取合作学*的方式进行,引导学生读中思考,读中探究,读中感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同时通过“读、演、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理解能力,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和学*热情。

  教学流程:

  第1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回忆你见过的最大的书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要学*一篇新课文——《最大的“书”》,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标题上“书”字的双引号故意不写。)

  2、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标题,看看黑板上的标题和课本上的标题有什么不同。

  过渡:课文标题上的“书”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从中找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2、用多媒体出示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开火车”读,齐读。

  3、师生对读课文,教师读叙述语,男女生分别读地质勘探队员与川川的对话。读后思考:课文标题中的“书”字为什么要加引号?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出示句子: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指名学生读,齐读。)(板书:岩石)

  过渡:岩石除了样子像书外,还有哪些地方像书?下面我们继续读课文,从中寻找答案。

  三、研读课文,朗读感悟

  1、读中学。

  (1)自由读。好问的川川通过问,学到了好多有关地质方面的知识。你想知道他问了些什么,学到些什么吗?请赶快读一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画出他和“叔叔”的对话。

  (2)伙伴对读。同桌分角色读“川川”和“叔叔”的对话,想想你学到了什么。(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好问句和感叹句。)

  2、论中学。

  (1)讨论交流:①为什么把岩石称为“书”?②岩石这本“书”有什么作用?

  (2)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有关“雨痕、波痕、矿物”的图片和“树叶、贝壳、小鱼”的化石图片以及课文的相关句段,指导朗读、理解。(板书:雨痕 波痕 矿物 画 树叶 贝壳 小鱼 为国找宝藏)

  3、看中悟。

  用多媒体播放“地壳变迁、化石形成”等地质变化的录像资料,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和热情。

  4、猜中想。

  (1)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说说你的根据。

  (2)你能猜出“叔叔”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四、回归整体,深化理解

  1、说说你从岩石这本“书”中学到了什么知识。

  2、小结谈话,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最大的“书”》一文以人物对话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在地质勘探队员的眼中,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大自然的变迁,陆地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这本“书”里还有许多奥秘等着大家去探索、去发现。同学们愿意在今后的学*中走进大自然,一起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吗?

  3、课堂交流。

  把你搜集到的有关岩石、化石方面的资料在班内交流一下。

  五、课外延伸,推荐书目

  神奇的大自然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要想了解这座宝库中更多的奥秘,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自然百科全书》和《十万个为什么》等书,你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和收获。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一、复*旧知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2、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再分段读一读。

  二、实践活动:演一演

  1、四人小组合作编演课本剧。

  角色选定。川川、叔叔、爸爸、旁白。

  熟读对话。分角色朗读,熟悉人物的语言特点。

  创编动作。虽然“爸爸”在文中一句话都没说,但要设计出相应的动作神态。

  2、集体评一评哪个角色演得好。

  三、识记字形

  1、多媒体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字,“开火车”认读,说说自己记住了哪些字,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2、学生提出难记的字,老师指导记忆。

  3、巩固练*:口头组词。

  四、指导写字

  1、多媒体课件出示“我会写”中的字,观察这些字的结构及其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2、练*写字。要求:(1)写正确。“厚”字上面无点,“底”字上下都有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王”。“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 “埋”字左边是土字旁,“理”字左边是王字旁。(2)写美观。在本课要求写的字中,出现了很多“竖撇”,如“质、厚、底”的左撇,“铁”字右边的第二撇, “册”字的两撇。重点指导竖撇的书写。

  五、积累运用

  1、词语开花。

  看看课文后“我会填”中红花里的字,发现规律,自主填字。

  宝石——石头 化石——石英

  高山——山岭 大山——山川

  大地——地球 土地——地图

  2、理解下面词语,选其中的一个词语说句话。

  认真 奇怪 闪光 透明

  宝藏 足迹 刨根问底

  六、布置作业

  1、在汉语拼音本上抄写“我会写”中的字,每字写三遍。

  2、读课文,勾出你喜欢的新词和句子,把自己喜欢的新词、句子抄写在“好词佳句积累本”上。

  3、自编一份“奇妙的大自然”手抄报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3

  教材理解:

  《最大的“书”》是以人物对话的形式介绍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在地质勘探队员的眼中,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字、有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了。根据该单元的教学任务,我认为:教学时,应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积累丰富语言,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从而拓宽学生视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3、过程与方法目标: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大自然的情趣,激发探究大自然知识的兴趣。

  课前准备:

  课件、书、彩色粉笔、话筒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交流展示、走*文本

  一、交流展示,谈话引入。

  1、 师生交流自己爱看的书,2、 展示图书。

  3、 师谈话导入。今天同4、 学们把自己喜欢的书都带来了,5、 快说说你们都喜欢什么样的书?老师也要向大家介绍一本最大的书。

  揭题(师:板书课题)题目少了引号、题目中的书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加引号?我们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得益于靳家彦老师)

  第二板块:读书感悟、走进文本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问中读 《最大的“书”》向我们描绘的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你知道了什么?把知道的和大家分享。解决为什么加引号。

  1、 学生自由读文,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3、 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a 自由读文,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或生字表把字音读准。

  b 同桌互读,检查纠正字音。

  4、 师检查初读情况,

  5、 指

  6、 导朗读。

  7、 题目中的“书”指8、 的是什么?(板书:岩石)为什么加引号,9、 这本书有什么作用?(解决1—4自然段和最后两段)

  品读课文,入境感悟。

  读中学 好问的川川通过问,学到了好多有关地质方面的知识,他问了些什么?学到了些什么?找出川川问话和叔叔回答的句子读。(指导朗读)

  10、 合作学*:学生自主选择学*伙伴,11、 各自抓住具体语言进行合作学*,12、 细细体

  会品味后与组内同学交流。

  2、展示读 川川学到的,你学到了吗?说来听听。(师相机指导学生评价)

  (师板书: 岩石上有字:雨痕 波痕 矿物

  岩石上有画:树叶 贝壳 鱼的简笔画)

  猜中想 川川长大想干什么?叔叔怎样知道这些知识的,你想学他吗?

  第三板块:拓展延伸,走出文本

  现场《实话实说》最早的主持人崔永元、川川、地质勘探员叔叔现场采访。

  主持人:

  请问川川:“书”到底指的是什么?你现在知道书上为什么加引号了吗?

  请问川川:你长大了后想干什么?你准备怎样去读这本最大的书?

  请问地质勘探员叔叔:你还能告诉我们一些关于“岩石书”的知识吗? 有什么话要给大家“交代”吗?

  二、给学生推荐网址,建议观看电视《神奇的地球》。

  总结:神奇的大自然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而岩石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这本书有许多奥秘,等着大家今后去探索、发现。

  板书设计:

  19 最大的“书” 岩石上有字:雨痕 波痕 矿物

  岩石上有画:树叶 贝壳 鱼 简笔画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4

  一、教材解读:

  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十九课。这部分教材是围绕自然现象、自然景观来编排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描写自然景观的古代诗歌,也有语言*实的介绍自然知识的短文。通过这些课文的学*,学生既能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积累丰富的语言,还可以汲取自然科学知识的琼浆,开阔视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本文以人物对话为主要的叙说方式,介绍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在地质勘探队员的眼中,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因此,本课在读好人物对话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欲望。

  二、学情分析: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在本节课的学*中,他们能够在自由读文的基础上,自学本课的生字词,并结合重点的词句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分析,从而了解到课文中的书的真正含义与加双引号的原因。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在各种形式的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当他们越读越感到有趣的时候,再揭示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进而激发他们对自然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探索的欲望。

  三、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字词。准确把握人物心理,读好人物对话。

  教学难点:

  了解书中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的有关化石和岩石的相关资料、生字卡片、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快说说你们都喜欢读什么书?老师要向你们介绍一本最大的书,你们想看吗?

  (出示课题)生与师书空课题后齐读题目。问:课文题目中的书为什么要加双引号呢?它是指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学生自由读文,同桌之间利用手中的工具书来解决生字问题。师:现在让老师来检验一下大家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出示带有拼音的要求认识的字词,指生认读,然后再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学生用各种方法来读,加深认识,并在小组之间相互理解。

  2、 同桌间再读课文,了解课文讲的主要内容。学生介绍。

  (三)、深入学*课文:

  1、指读课文 师:现在谁来说说课文中的书指的是什么?(岩石)

  2、师:那既然岩石不是书,为什么地质勘探队员却把岩石称为书呢?请你认真读一读课文,到文中去找一找,看谁找的全,找的准。找到之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3、小组汇报:

  (1)岩石就是书,岩石一层一层的就象一册厚厚的书。

  (2)岩石上有字。

  (3)岩石上有图画 老师让学生到文中找句子读一读,结合学生回答,老师出示网上搜集的图片引导学生看图,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适当板书。

  4、结合板书,师问:以上这些,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学生齐读第十自然段。

  5、师:哦,原来这本书里蕴涵着这么多知识,读了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呢?

  (为祖国找到无穷的宝藏)师板书

  6、师:好问的川川通过发问,学到了好多有关地质方面的知识,川川学到的,你学到了吗?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简介课文主要内容)

  7、师:川川学到了这么多知识,他高兴吗?从哪看出的?学生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师:你能猜出川川长大后想干什么吗?(和叔叔一样,做一名出色的地质勘探队员)

  师:地质勘探队的叔叔真是了不起,他们不怕苦和累,为了给祖国找到更多的宝藏不知要多辛苦,你们想对叔叔说些什么吗?(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畅所欲言)

  师:你们喜欢文中的川川吗?为什么?(好学好问有理想)

  8、 师: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让我们分角色朗读,怎么样?学生有感情分角色朗读,教师指导。

  师:文中爸爸一句话都没有,你能设计一下爸爸的动作和神态吗?小组合作演一演。

  9、 学生边读边表演。

  (四)、总结师: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需要我们仔细去思考,认真去研究。我们需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读一读《自然百科全书》一类的书籍,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吸取营养,感受大自然那无穷的魅力所在。好吗?

  板书: 一层一层的 19、最大的书(岩石)

  有字:雨痕 波痕 矿物 无穷宝藏

  有图画:树叶 贝壳 小鱼

  教学资源:本节课用了实物投影仪,出示了在本节课中需要学生认识的生字词,反复的出示,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比较深刻的记忆。然后又利用投影仪出示了在网上搜集到的与岩石相关的图片,一张张一层层的岩石、一幅幅被雨点波浪留下痕迹的岩石,仿佛使学生置身与课文中,好象正在与文中的川川一起聆听那有趣的知识,并一起到大自然这座知识宝库中遨游,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更加使他们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欲望。从而达到主动学*、探索的目的。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5

  教材简说:

  大自然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在自然界里有许多需要我们去学*的知识,普通的石头里也有着属于他自己的秘密,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这篇课文语言简洁易懂,内容学生也会颇感兴趣,以对话的形式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对于化石的理解,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自己先去了解下关于化石的相关知识,课文基本上大部分内容就是两人的对话,因此朗读的重点可以放在川川和叔叔之间的对话,从对话中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这书上有什么?书有什么用处等等问题。

  学生的心中对了解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充满了兴趣。他们也常在发问为什么?我们要做的就是激发他们的这种发问的精神,引发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

  教学目标:

  文字形式: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测试题形式:

  1、抽写:趴下、埋没、地质、陆地、岩石、印象、刨根问底、钢铁

  2、用“就像、有,有,还有”各说一句话。

  教学重难点:

  识字:指导学生利用卡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字;难记的字:勘、痕、厚。

  写字: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抓关键笔画把字书写正确、美观。难点是写好半包围结构的字“质、厚、底”,抓住关键笔“竖撇”写好字。

  初读:把课文朗读正确、通顺、流利。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字卡

  (2)学生预*:勾画生字;朗读练*;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尽量想办法解决。……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老师:孩子们,喜欢爬山吗?这节课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去登一座神奇的山峰。爬山之前,让我们先做好准备,请同学们先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碰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完了以后,再请小组长利用字卡采用自己组喜欢的`方式组织学*,目标是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读准生字字音。

  (学生自读课文——小组长利用字卡*认读、开火车读、抢读等,同时指正字音。)

  老师:在刚才的学*过程中,你认为哪些字音值得提醒大家注意?

  学生:我提醒大家:“勘”是前鼻音,“勘”……(全班跟读:“勘”)

  学生:我提醒大家:“册”字是*舌音,“册”……

  ……

  老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把这些生字齐读一遍,特别注意读准刚才小朋友提醒的字音。

  (学生齐读)

  老师:小朋友字音都读准了,那么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我们把这些字记得更牢呢?

  学生:“岩、宝、册”我早就认识的,比如“册”字,就是我们语文书封面“二年级下册”的“册”;“勘、煤、刨、厚”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记,比如“堪”用“甚至”的“甚”加“力”;“痕、刨、底”我用“换一换”的方法记,比如“痕”,把“很多”的“很”,双耳旁换成病字框;……

  老师:还有不一样的识记方法吗?

  学生:……;“刨、趴”是形声字;“印、册”我用“想象”的方法记,比如“册”字,横着看,我把它看成一册厚厚的书;……

  老师:其他同学也说说,你觉得哪些字最难记,你是怎么记的。

  学生:我觉得“厚”最难记,我用想象的方法记,一个孩子盖着厚厚的被子在睡觉。

  学生:我觉得“痕”最难记,我把“狠”的反犬旁换成病字框。

  学生:“痕”还可以用“恨”字来换,把竖心旁换成病字框。

  学生:我觉得“质”不好记,我用笔画加熟字的方法记,横撇、竖撇,加“十”和“贝”。

  ……

  老师:由于时间关系,其他同学可以利用下课时间再互相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接下来我说你找,考考你是不是都会认这些字了。准备——

  (学生把字卡稍作整理)

  老师:“勘探”的“勘”

  学生:勘、勘、勘,“勘探”的“勘”(学生找出相应的字卡,同桌互相检查是否找对)

  老师:“脚印”的“印”(“刨根问底”的“刨”;“波痕”的“痕”;地质的“质”;一册书的“册”;厚厚的“厚”;岩石的“岩”;“宝藏”的“宝”;海底的“底”。)

  ……

  老师:刚才老师说的词语都在“我会认”山上,认认,你能读好吗?看看我们能不能登上这座山。

  出示幻灯:

  勘探、脚印、刨根问底、波痕、地质、一册书、厚厚的、岩石、宝藏、海底

  (课件出示“我会认”山峰,学生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屏幕上,小组领读,全班跟读。)

  二、指导书写“册、岩、宝、质、厚、底”。

  老师:小朋友都把字词读准了,真棒!接下来,让我们学*把这些生字书写正确美观,开始攀登“我会写”这座山,有信心吗?

  出示幻灯片:“册、岩、宝、质、厚、底”

  (继续攀登高山,学生兴趣浓厚)

  老师:有哪些生字呢?大家一起读一遍。

  (学生齐读)

  老师:认真观察,从结构上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了“册”是独体字;“岩、宝”是上下结构的字;“质、厚、底”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老师:眼睛真亮!接下来,让我们先来学*写好这三个半包围结构的字。要把它们书写正确美观要注意哪些笔画呢?让我们一起翻开书认真观察,把每个字的关键笔画描出来,等一下再来交流。

  老师:谁来汇报,你描了哪些关键笔画?

  学生:“质”起笔是短撇,不能写成横,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厚”起笔是横,和“质”不一样,“子”的横钩压横中线,最后一笔横要长些;“底”起笔“点”在竖中线,这一横(第六笔)压在横中线,底下这一点不能漏掉。

  老师:观察得很仔细,说得很好!老师也描了关键笔和小朋友们交流。我觉得要把这三个半包围的字书写漂亮还要特别注意“竖撇”这个关键笔,先竖再撇。(老师在投影仪下边说边描)大家一起书空一遍。

  老师:看看,哪个字不好写,需要老师给大家范写的。

  学生:“厚”

  学生:“底”

  (老师范写、学生练写两遍)

  老师:“册、岩、宝”三个字,你们觉得要注意哪些关键笔呢?

  学生:“册”也有两个“竖撇”,最后一横要长些,而且压在横中线上。

  学生:“宝”下面是“玉”不是“王”,点不能漏掉。

  老师:这三个字比较简单,请同学们自己写一写。

  老师:写完了,请同学们对照课文里的范字,看看哪些字你最满意,画上红旗。不满意改改!同桌也互相夸夸,送上笑脸。

  老师:哪个小朋友认为自己进步最大,把作业拿上来给大家瞧瞧!

  (指名上台展示自己的作业。)

  老师:自己评完自己的作业,也得到同桌夸奖的还有谁?(学生举手)

  老师:真棒!这么多同学这么快就把生字写完而且得到同桌的夸奖。接下来我们要爬这座最高的山,(出示幻灯“我会读”山峰)你们怕不怕?

  学生:不怕!

  在老师的激励下,学生的学*兴趣更浓了,注意力集中到了“我会读”的要求上。

  三、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整体感知全文。

  老师:请小组合作把课文读一读,要求把课文朗读通顺、流利。

  (学生先自读,再转身四人小组合作读——齐读或分段合作读)

  老师:这三句可是这篇课文中最难读的句子,老师听听你们能不能读好它们?

  出示难句检查:

  ①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②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

  ③岩石这本书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炭,哪里藏着铁矿……把这本“书”读懂,就能为祖国找到更多的宝藏(zàng)!

  四、师小结布置课外作业:

  老师:看来,小朋友的收获可真不少!今天我们还成功地登了三座高山,说说你还收获了什么?

  学生:我认识了许多生字词朋友,还学会了六个字的书写。

  学生:我能把课文读通顺了。

  学生:我知道了为什么岩石就是“一本书”。

  老师:那么,你们下节课还想收获什么?

  学生:我想学*把课文读好听。

  学生:我想知道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

  学生:我还想学写新的生字。

  学生:我想知道陆地为什么会变成大海,会变成高山?

  ……

  老师:好!下节课老师再安排三座大山让小朋友来攀登。今天回去后,还请同学们完成两个作业:(1)认真完成语文书p86课后“我会填”,组词开花,先找规律再填;(2)和同桌一起把我们今天学*的六个生字再认认真真的书写两遍!比一比,谁写得好!大家能做好吗?/好了,川川要和我们说再见了。

  最大的“书”(第二课时)

  一、导语:

  孩子们,喜欢读书吗?快告诉大家,你最*几个月都读了那些好书?看来大家读的书是种类繁多,老师相信大家一定都会有不小的收获。书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书中有丰富的知识,它可以告诉我们很多道理。读书,是一种非常好的*惯,老师希望咱们同学继续坚持下去,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这节课咱们要继续和川川一起来读懂这本最大的书。(板书:最大的)齐读课题

  二、巩固生字词:

  孩子们,在第一课时我们已经对这篇课文作了初步了解,并且学*了生字词,课下老师也布置大家复*过,那咱们现在还是老规矩————字词大过关。拿出本子,老师抽一个你们写一个。

  趴在、埋没、地质、陆地、岩石、印象、刨根问底、钢铁

  (揭开黑板上的生字词)孩子们,老师已经把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容易写错的地方老师也做了特别的标记,对照黑板自己批改,错的地方在旁边订正,同时在课后的生字表中打上三角做标记,以后再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全对的同学自己打上对号,继续努力。

  三、深读解疑:

  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71页,上节课咱们从川川和叔叔的对话中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老师特别想和大家合作读读川川和叔叔的对话,好吗?我是地质勘探队员,那你就是谁?再请一位同学读旁白。其他同学认真听,一会儿有问题问。

  咱们挺有默契,合作的不错。

  这本最大的书是什么?———岩石(板书)你也可以学着老师的样子把它记在书上,这也是一种学*的好方法。

  岩石书和咱们*日里所指的书一样吗?所以题目中的书带有引号。

  你从哪句话知道岩石就是最大的书?

  “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黑板出示这句话)谁愿意再来读读这句话?

  你真了不起,不但是一个会思考的孩子,更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把句子中的!和?都读出来了。哪位同学愿意学着他的样子再给大家读读这句话?

  岩石和书有什么相似之处?

  —————岩石是一层一层的,书是一张一张的。岩石厚厚的,我们的书也是厚厚的。

  现在,你能用“就像”来说这句话吗?

  ——————这岩石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同学们,你看咱们通过读书明白了岩石就是最大的书,并且还会变一种句式来说。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看来一点也不假。来孩子们,就带着咱们的理解齐读这句话。

  真没想到,岩石也是一本书,可是你们看,我们读的书里有字有画,这本岩石书也有字有画吗?

  请两位同学来读读5—8小节,川川和叔叔的对话。

  你们俩读的非常投入,孩子们岩石上有字吗?有些什么字?

  出示“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恨;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谁愿意再为同学们读读这句话?

  “它们”在这段话中指什么?请你再来读读这句话,在文中划出来。

  ————雨痕、波痕、矿物

  孩子们,你们见过雨痕、波痕吗?———没见过

  那咱们猜测一下、想象一下,这雨痕、波痕可能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圆形的

  —————是长时间下雨留下的痕迹。

  大家听说过“水滴石穿”这个词语吗?雨水长时间打在岩石上就会留下痕迹。

  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到网上查查,一定可以看到他们的庐山正面目。

  这些雨痕、波痕、矿物就像文字一样,告诉了我们许多的知识,那咱们更要好好读读这句话。

  师当川川问。男生读、女声读。

  岩石上有画吗?

  “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黑板出示)

  原来岩石上有这么美的画呀,谁再给同学们读读这句话?

  你发现没有,这句话有个句式咱们以前学过,有———,有————,还有————。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岩石上画有什么?树叶、小鱼、贝壳

  这些画与我们*日里见到的树叶、小鱼、贝壳有什么不一样吗?

  ————没有生命、没有颜色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化石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73页的资料袋,请一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

  试想,叔叔在山谷中突然发现了这些化石,心情会怎样,谁愿意扮演叔叔高兴地把这些画介绍给川川。

  原来岩石书和咱们*日里读的书一样,有字有画,让我们快用书上的语言告诉川川吧。

  男女生合作读5—8小节。

  咱们*日里读书,通过文字和图画,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岩石上的字和画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引导学生读第十小节

  通过岩石上的字画,我们可以推断出这里发生过地壳运动。当然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向大家熟知的珠穆朗玛峰一样,曾经就是一片汪洋大海。

  大自然是神奇的,所以我们需要了解它、读懂它,不知道叔叔读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

  请两位同学合作读11—13小节。强调藏字的两种读音。

  孩子们,其实不仅岩石是一本书,大自然中还有很多藏着奥秘的书,老师这有一个小故事,相信大家听后会有更多的收获。

  绿**报员

  植物科学院请小燕子选一批绿**报员。

  一大早,小燕子刚飞出去,就被小桃树拦住了。

  “你能干什么?”燕子问。

  “我能预报农时。”桃树对小燕子说,“我一开花,农民伯伯就得忙着种谷子。”

  “好,算你一个。”燕子说。

  小燕子飞过一片胡杨树林,胡杨树叫住了她。小燕子问:“你有什么本领?”

  “我能报告地下水。”胡杨树说,“不信,顺着我的身子挖下去,准能找到地下水。”

  这时,山坡上的篦子草又喊住了燕子:“我可以报名当土壤化验员。”

  小燕子有点儿弄不懂,篦子草说:“我们喜欢长在钙质土壤中。”“噢,原来是这样。”小燕子话音刚落,那边的蓝玫瑰又说话了:“我也能做情报员,我的脚下就有铜矿哩!”

  “花朵能报矿?”小燕子掏出小本子记下,“还有什么花有这种本领?”蓝玫瑰花说:“七瓣莲能报锡矿,蝴蝶花能报锌矿。”

  忙了一天的小燕子高兴极了。这一天,她增加了多少知识呀!

  课下,我们可以继续查找大自然中的语言,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用眼睛去发现,像川川一样多问一个为什么,学好眼前的这些书,相信我们也一定可以实现我们的理想。

  板书设计:最大的“书”

  岩石

  字画

  大自然的语言

  教后反思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最大的“书”》这篇课文以人物对话的方式,讲述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

  在教学本篇课文时,我把朗读的重点放在人物的对话上。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和“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三句话。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自己悟出句子的含义。

  整堂课下来,感觉自身存在很多的不足和遗憾,同时在听取其他同事的课后也学到了很多。

  自我反思:

  1、自身调节课堂的能力不足,课前没有充分的备好学生,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的评价单一、无力。

  2、整堂课学生的读书热情没有被调动起来,读书环节的设计有些乏味。

  3、在课堂上教师的语速过快,源于教师本身的情绪没有调节好。

  4、最后的阅读补充处理的不是很得当,可以让学生交流听后的收获。

  收获:

  1、蔡老师的课堂清晰、明了,实效性很强。

  2、蔡老师在理解“刨根问底”这个词语时,请孩子们用自己的话说说川川是怎样的孩子,同学们用了“勤学好问”、“打破沙锅问到底”等词语,用换词的方式很好的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3、最后,老师提供的网址为有兴趣的同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资源。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菁选(扩展7)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

  新课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最大的“书”》这篇文章的表现形式是人物对话。叙述了川川与爸爸在登山过程中跟地质勘探员交流的见闻,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可以说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下面摘录一篇不错的《最大的“书”》的教学反思与各位小学语文老师分享。

  《最大的“书”》这篇课文以对话为线索,将地质的相关知识融入课文之中,语言中充满了儿童对自然界的好奇心与热爱之情。通过学*这篇课文,达到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科学意识。

  所以,我在《最大的“书”》的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加强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之间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从而激起小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激起学生研究、探索自然的愿望。

  比如:

  1、叔叔讲到岩石书的用处时:它能告诉我们,哪里藏着铁矿,哪里埋着煤矿……省略号代表还有什么呢?还有什么宝藏呢?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的`说是石油、有的说是钻石、金子、瓷器等,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同时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2、叔叔告诉川川岩石上有图画的句子: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抓住“小鱼”一词理解叔叔开心的心情。*时我们看到小鱼,都会很开心,因为小鱼很可爱。今天我们在哪里看到小鱼呢?(在岩石上)除了开心的心情,叔叔的心还带着惊奇、感到意外,特别的高兴。

  我在教学《最大的“书”》时,除了侧重朗读外,还重视双基训练,有完形填空题、修改句式等练*。特别是填空小练*,效果比较好,因为它能帮助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将刚的知识巩固。

  《最大的“书”》的教学设计还是满完整的,但在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流畅。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较少,课堂的语言不够精炼。在今后的日子,我会加强自身的学*,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在此,我十分感谢二年级的老师们,特别是廖老师和李老师,在教学和业务工作中,她们常常指点我,让我学到知识、积累了经验。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2

  记得崔峦老师曾经说过:每堂语文课都应该让学生写写字,这一说法,我是十分赞同的。尤其是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更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最大的书》这节课的教学中,识字、写字环节也成为这节课的重点。

  《最大的书》一课的生字比较多,要求会写的字就有十二个,其中带竖撇的字有五个,如何正确地书写竖撇这一笔画,也就是本课识字、写字教学环节的主要任务。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识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能自觉地去学*并掌握生字。只有提高孩子们对识字的兴趣,才能使孩子们对枯燥的生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增强识字的能力。在教学中,我没有用常用的在黑板上书写生字的方法,而是利用课件展示“质”的笔顺,引导孩子们观察第一笔与第二笔的不同,那不同于*时的白底红字,明显放大的`笔画,逐笔的书写,逐笔的比较,多媒体教学手段与识字、写字教学的有机结合,引发了孩子们识字写字的兴趣,使孩子们迅速有效地掌握了竖撇的正确写法。

  为了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语文,扎扎实实地理解词语,这节课中,我采用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首先让孩子们在读课文的同时,画出难以理解的词语,然后在课文的学*中自然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如理解“刨根问底”,先问孩子们:文中的川川总是在干什么?孩子们在读了几遍课文后,已对课文有一定的印象,所以脱口而出:他总是在问问题。我接着问:问的问题多吗?问了哪些问题?面对川川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孩子们就自然地明白了,原来把事情问明白,问到底就是“刨根问底”。这样的教学预设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发挥了教师的有效引领作用。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内容涉及的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点较多,由于我的教学经验的缺乏,以至于后半节课的理解课文环节显得急追猛赶,朗读训练的时间明显不足,并且孩子们虽然理解了课文内容,但缺乏消化反刍的过程,这一点在拓展环节中体现尤为明显。当我问出:你知道大自然中还有哪些是书?孩子们正在思考,我就迫不及待抛出《绿**报员》一文,阻碍了孩子们自己的思考,犯了越俎代庖的错误。

  在以后的教学研究中,我将针对自己的不足,有效地学*,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对动态生成的有效引领作用。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3

  记得崔峦老师曾经说过:每堂语文课都应该让学生写写字,这一说法,我是十分赞同的。尤其是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更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最大的书》这节课的教学中,识字、写字环节也成为这节课的重点。在写字方面我让学生自主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哪个笔画重要。需要提醒同学写好哪一笔才会让字更美观。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也让他们把本节课的7个生字任务顺利的完成了。在此环节的教学我还是很满意。

  我让学生自己读文,然后提出这样的一个主要问题“最大的岩石书里都有什么”。让学生在书上勾画然后再到小组去交流。学生通过探究知道岩石书里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矿物。岩石书里有画。画是树叶、贝壳和小鱼。然后随之问学生这样的字和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读文。之后让学生看老师准备的岩石书。学生们惊诧不已。之后再来分角色读文。学生明显读的非常有兴趣。随之学生们再来汇报。书里面告诉我们这些字和画怎么来的。我让学生再来读86页的我知道的内容。学生们通过读“我知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些奇妙的字和画是如何来的了。这点设计我认为很值得推介。以往我再教学当中,经常忽略我知道的内容。这回的深入备课让我知道了,“我知道”的内容是为我们课文服务的。应该在备课的时候把它背进去。相信一定会让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彻。教研员听完我的课后给予一定的肯定。但是同时也指出,我在结尾的地方应该有扩展性训练。比如让学生说说大自然中还有什么巧妙的地方。。。让学生在思想情感价值观方面有更好的指引。一堂课,给了我很多启示,相信我在不断的反思中更会不断的成长。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4

  今天上午,我讲完了本学期的评估课,我选择的课文是第19课《最大的“书”》,这篇课文是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气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在设计本篇课文的时候,我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对话上,让学生通过读来获取岩石的相关知识,通过读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此外,我还适当穿插了对生字词的认识,以及部分生字的书写指导。讲课结束后,我对课前的准备、本节课的设计、课堂表现等方面做了深刻的反思。

  一、课前准备不够充分。

  由于上课在实验楼的录播教室,上课用的道具都提前准备好了。我是第二节课,第一节我还去听课,中间回到教室领学生,三班的学生走后,我一边领着学生到指定位置坐好,一边忙着把课件拷到电脑上。结果部分学生做错了位置,我的优盘也无法显示。本来将评估课就紧张,面对如此境地,那颗心不觉跳得更快乐,真是有点手忙脚乱。赶紧拿出电话找多媒体管理员解决,终于在上课后一会打开后盖插上了优盘。为了方便在教室里走动,本打算讲课的时候用翻页笔的.,可是翻页笔也无法显示,心情真是郁闷到极点。这只能怪自己,没能提前调试一下,在上第一节课前我就该把准备好工作做好。以后的课堂,课前准备还是要多加重视的。

  二、部分地方的设计不够合理。

  在设计教学时,我以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都读过哪些书?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出本课的课题《最大的“书”》。在交流读书的环节中,我发现学生曲解了我的初衷。我想要学生交流的是书名,很多学生把读书的类型分享给了大家,比如有的学生说故事书、有的学生说科技书等。在进一步强调后,学生才按照我的初衷是交流,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整体表现并不理想。可能是我没有把自己的问题表达清楚,让学生产生了误解。

  另外,指导学生书写的环节有点脱节,导致在讲课的时候没有连贯起来,当翻到课件时才想起来。从这里,我感觉我在备课时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做得还不到位。其实读完生字词再进行书写指导是很自然的事情,由于后面的问题一直在耳边响起,竟然漏掉了,再回头补充的时候就明显地显出了环节设计的不协调。

  三、课堂氛围低沉,没有激起学生的兴趣。

  这篇课文是川川和叔叔的对话,应该很容易走进去的。可是通过学生的表现,我感觉课堂低沉,没有一点活力。提出的问题我感觉并不难,在课文中就能找到答案,可是漫长的等待后还是得由我说出来。对于这点,我很是失望。周二在三班试讲,虽然学生有点差距,但是不应该是这样的大,根据三班学生的课堂表现我已经调整了自己的教案,可效果还是不够理想。也许是学生换了新的地方上课有点紧张,也许是学生对新的教室很好奇,每个人的眼睛总是在游离不定,无法落到讲课的内容上。学生如此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与我*时的课堂管理或许也有很大关系。学生的表现,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及课堂管理又有了新的思考:怎样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课堂上来?我现在的答案是走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

  四、课堂秩序有始无终,是导致讲课不够理想的又一重要原因。

  由于开始上课时就已经打过上课铃了,所以铃声已经不能作为课堂结束的标志。无论如何我也要把整节课的内容讲完。可是,当我讲到:同学们,今天的课我们就讲到这里,课后同学们探索一下大自然还有哪些秘密,下节课的时候再交流。这句话我还没有讲完,有几个男孩拿着书本就想往外跑,其中一个已经走到了教室的中间。此时,我停止了说话,把目光投向了那一片,那些想出去的学生立刻就回去了。我继续我的总结:下课的时候同学们要做到文明游戏不打闹,下课!“下课”这个词还没说完,那几个孩子又要往外跑,连最起码的文明礼仪都没有了。这时候听课的老师还没动呢!我无法抑制内心的怒火,大声把学生喊了回来。无论我说什么,都已无法挽回了,我总感觉,这节课无论开始、过程还是结束,我做得都很失败,我得不到学生最起码的尊重,此时的我真像昨天我误打了彦淞一样,眼泪止不住就要往下流。此时,我才知道,我的这节课真是彻底失败了。给学生上一节文明礼仪课迫在眉睫。

  这节课从准备到上课,也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可是教学的效果让我明白,我的功夫没有做到点子上:教学准备不充分,教学设计缺乏合理性,学生管理也有很大的问题。一节小小的课,反映出了我语文教学上的不足,同时也反映出了我的班主任工作做得还不够。

  这是一节失败的课,失败虽然让我很伤心,但是课后我努力反思,找到了失败的原因。有了原因我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前进的动力。

  一节好课,不但要有好的教学设计,流利的语言表达,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参与其中,真正在课堂上有所学、有所获。

  就让这本《最大的“书”》给我提个醒吧,让我时刻记住,哪里失败了,哪里需要努力。这样在以后的课堂上我才能有更好的表现。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5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这篇课文内容对学生极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教法的选择上,我采用了质疑,小组探究,全班交流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

  课文中的学*伙伴读到“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时,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实际上,让我们“真没想到”的事物可多了。课外读一读《自然百科全书》一类的书籍,办一期“奇妙的大自然”班刊。孩子们的学*兴致高涨,同伴间迫不及待地开始讨论,研究该怎样动手。但令人担忧的是在小组合作中,很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欣赏别人。

  当一名学生回答问题时,就会有很多学生失望的叫喊声,很不甘心坐在位置上,如果不及时指正,就势必影响一节课的情绪,由着性子随心所欲,难以达到教学最佳效果,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狠抓“学会聆听、学会宽容、欣赏他人”的良好学**惯。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菁选(扩展8)

——《最大麦穗》教学反思通用5篇

  《最大麦穗》教学反思 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读题

  2、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学*了第一段。请大家再读苏格拉底的话。(多媒体出示图片。师引读,面对满地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3、要表达苏格拉底不给学生们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该如何用朗读来表达,生再读。

  过渡: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探讨弟子们为何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苏格拉底教育弟子的话到底有何目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你一定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二、读讲第二段

  1、自由读课文2~6节,用“——”画出弟子们摘麦穗时的表现的句子,用“~~”画出苏格拉底教育学生的话。

  2、交流: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把你画到的句子来交流一下。

  3、四人组合作学*,读中感悟。

  师述:其实读书有声是个展示,合作讨论也是一种学*形式。课文最大的麦穗如果是一个精神家园,那么,只要你走进这个家园,动脑去思考,用心去讨论,一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不信你就试试。

  要求:

  ⑴自由读划出的这些话,然后在小组中交流你体会到的。

  ⑵把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达。

  ⑶最后小组长交流。

  4、交流学*情况。

  1)小组长交流弟子们表现的句子。

  出示:“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抓住“两手空空”、“如梦初醒”体会。

  弟子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围绕下面问题展开)

  “如梦初醒”是什么意思?弟子们醒悟了些什么?明白了些什么?

  【弟子们摘麦穗时很认真。(抓“埋头”“低着头”“用心挑挑拣拣体会)

  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眼光不够开阔,这样是找不到最大麦穗的。(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埋头”、“低着头”)

  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出示几株麦穗图〕,(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摘了几穗……随手扔掉了”)】

  读句子“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他们为什么这样?(引读,他们总认为……他们总以为……)

  正因为这样,谁能用“虽然……但……”说说你对这些弟子们摘麦穗的有什么看法?(如何评价他们)

  他们的心情如何?(懊悔)读中表达。

  过渡: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自由读读他说的话,就能体会出。

  (2)小组长交流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

  读第5节苏格拉底说的话,你要表达出苏格拉底的什么意思?(对弟子们的表现惋惜,方法的不对而不满意)“到头了”突出读。(启发,你这声音老师听上去不够苍老,“洪钟”的意思是声音浑厚、凝重、洪亮,练了再读)

  苏格拉底又说了一段话,谁来读一下?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你还体会到什么?(对弟子们的教育是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出示图〕在小组里读的基础上,交流体会。(各自感受一下,哪些词突出读了,在最能表达句子的意思的词语下面加上?,再练读一下)集体再来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读到这,大家知道苏格拉底用摘一棵最的麦穗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从中我们知道,苏格拉底是一个(循循善诱)的人。

  读到这,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说几句话。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三、读讲第三段

  1、引读: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出示并集体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抓重点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段话,使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事,并谈谈体会。同桌间可以相互交流。

  2、交流学*情况。(有多人联系实际来谈)

  学生交流生活中的事例,师随机板书(追求)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并出示名人名言。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谁能把感悟到的用朗读表达。板书(要抓住机遇)

  “最大的”、“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突出读。

  学到这,你希望一生中找到最大的麦穗吗?为了找到这最大的麦穗,你会怎么做?

  3、朗读句子,小结。

  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名人名言告诉我们,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其实,我们的古人也说过这样的话,让我们共同回忆三年级学过的,《明日歌》。

  四、总结课文

  学*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上,然后交流。

  一晃,一课将结束,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的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往返,不知不觉当中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聪慧,变得有个性,变得更有创造性!

  五、作业

  1、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一个具体例子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背最后自然段。

  附板书:

  16最大的麦穗

  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最大麦穗》教学反思 2

  《最大的麦穗》课文讲述的是古希腊大学者苏格拉底给学生上的一堂课,让学生走进麦地去采摘一个最大的麦穗,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却收获了一个道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把握眼前的机会,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

  文章本身的思想性很强,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应该相信学生的学*潜力,他们已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默读有一定速度,能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恰当意义,能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已有经验推想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有对文本的独特感悟、思考和体验,他们更有在交流和讨论中提出自己看法的激情。这是我对学生学*状态的分析,它提示我的教学设计中该如何整合利用学*资源。

  以下就是我的教学设想:课文是一篇思想性极强的文章,所以在落实字词句段的训练时更应突出对学生思维的提升。一般来说,教学会先从质疑开始,即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就理解的最后一自然段,然后联系上下文中的相关句子去细读体会,从而对道理有所感悟。在我看来这种抽丝剥茧式的演绎思维比较适合六年级学生。

  一、故事激趣,进入情境

  让学生初步认识苏格拉底后激起他们想当他的学生的冲动,自然而然进入课堂情境走进麦田,开始寻找最大的麦穗。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自主研读,自主思考,自主理解

  一开始就让学生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边思考,把自己的感悟、理解写在书的旁边。给足了学生读书的时间,让他们有充足的思考的时间,然后再让他们在小组讨论,发挥大家的长处,听取别人的意见完善自己的观点。最后再在班上交流。这样做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开动了学生脑筋。

  三、研读课文,感悟道理

  当学生都找到显而易见的答案时,进一步提问学生是用心寻找,麦地里明明有最大的麦穗,可学生为什么就是没有摘到呢?引导学生发现自己认识上的矛盾,怀疑自己已有的理解,促使认真研读课文,更积极思考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充分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我真的希望自己能有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我希望适时的引导能让学生加深认识,我希望巧妙的点拔能让思维混沌的学生豁然开朗,我希望精要的引领能帮助学生思维提升。可我经验不够,机敏不足,现实的课堂或许和理想有一定距离。尤其在预设中我是希望孩子在谈关于最后一小节的理解中结合实际来谈的,可是我引导不到位,学生没有汲及。

  四、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感悟道理之后希望学生能够熟读道理并铭记于心,如果前面的.环节是扎实有效的那学生积累起来就是水到渠成了,因为时间关系,课堂上我没有让学生背诵。最后本想出示有关机遇的名言是对文章中心的提炼,旨在能够以拓展阅读的形式来增强课堂的延展性,可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能进行。

  如果说我的课堂生涯也好比是走在麦地里,那么追求愉悦、互动、有效的理想课堂是我想要采摘的最大的麦穗。只是刚起步的我,也会犹豫不决,无法作出准确的判断,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点。

  《最大麦穗》教学反思 3

  这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本文故事情节较为简单,而蕴含其中的道理却让人深思,对于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为何要抓住眼前一穗?什么是人生的机遇?如何正确处理追求与实际的问题?这些都太深奥,难以真正透彻理解。这些都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是需要我想办法突破的地方。

  在强化的预*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我做了一下几点的尝试,感觉对本课重难点的处理有些作用:

  反复品读、以读促悟

  只有给予孩子充足的反复朗读课文的时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走进文本,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打开心灵的窗户与文本交流、相融。反复品读、以读促悟,也是新课标倡导的思想。在整节课中,“读”始终贯穿课堂,上课伊始,初读课文,读准词语、读通句子,扫清阅读障碍,了解掌握故事梗概;深入理解,默读课文,读中思考、读中品悟,勾画、批注、交流;再次品读、心领神会……设计了很多读的环节,整个课堂,书声琅琅。

  联系生活、内化升华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就课文内容而言,孩子们说的头头是道,然而,是否真的就是懂了呢?学*语文也要学以致用,于是我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你把握住机遇了么?”经过一番回顾讨论,孩子们说道“上次老师要我们自己推荐当班干部,我退缩了,没有把握住机会。”“我的哥哥,找工作时,嫌弃人家这里不好那里不好,结果毕业两年了还是没有正式工作,而他的同学,就在一个地方好好干,现在都升职了,哥哥后悔的不得了!”……

  “同学们,你有什么收获呢?你会如何处理远大理想和眼前机会的关系呢?”

  语文教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在教学中应该引领孩子走进生活,由生活中提炼出哲理,相信,此时,这个哲理对孩子们来说已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身临其境,更加深刻。

  《最大麦穗》教学反思 4

  《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感悟人生”。《天游峰的扫路人》告诉我们豁达的人生,《山谷中的谜底》告诉我们智慧人生,而《最大的麦穗》则告诉我们智慧人生。《最大的麦穗》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反思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亮点:

  一、不动笔墨不读书

  教学本课时为了突破重难点,让学生领悟到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我让学生自主充分地读,让他们在读中画出描写弟子们摘麦穗时的动作、神态、心理的语句,并体会说说感想。这一环节我认为设计的很好,通过读课文、画句子,同学们感悟到了很多。“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体会到了弟子们的犹豫不决,正是在他们犹豫之时,失去了许多机会。“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体会到弟子们的不满足,很随便的放弃,不知不觉中一再错失良机。

  二、融入角色深理解

  文中写道:“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再为他们惋惜。”教学时我让学生当小麦,想想当时会对弟子们说些什么。这些“麦穗”纷纷动脑,七嘴八舌说开了,都在劝诫弟子们不该错失良机,不该犹豫不决,痛惜、遗憾之情溢于言表。紧接着我又让学生们当弟子,“假如你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让你再一次按同样的要求去摘麦穗,你会怎么做?”同学们经过对课文的理解,都懂得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的重要。

  三、联系实际谈感悟

  对于文中最后一段揭示的道理,特别是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又是一个难点,仅仅靠死记硬背,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于是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联系结合身边的实际事例,来谈感悟,加深理解。同学们能联想到身边大学生找工作不停跳槽,却一事无成;身边的同学做事没有稳扎稳打,结果错失良机……大家畅所欲言,热烈讨论交流,进一步理解了做事不能好高骛远,追求远大理想应脚踏实地,拥有当下,才拥有未来。

  四、搜集资料重积累

  语文的学*离不开积累,学了这课,我们为世界级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用麦地模拟人生的道路,用麦穗模拟人生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机遇来深入浅出教导弟子的教育艺术所折服,同时又被苏格拉底带给我们的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所打动。于是我借机让学生查资料,更好的了解苏格拉底。并让他们搜集积累有关“机遇”的名人名言,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和积累。

  通过教学本课,我从苏格拉底身上也学到了很多,教育学生应该是潜移默化的,*时的一点一滴也很重要。对于课堂的灵活调控,以及运用评价语言等许多细节方面,我自己做的还很不到位,有待于今后更好的学*提高。

  《最大麦穗》教学反思 5

  把课上到孩子们的心里,在我看来,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一,情感撞击;其二,心灵对话;其三,学会分享。

  所谓情感撞击,首先意味着课堂是一种情感的课堂;其次意味着师生情感同时运动,相互碰撞;再次意味着它是促使学*者以最佳心境投入到学*中的有效保证。

  如果说滔滔河流是两山之间的桥;绵绵细雨是天地之间的桥;缕缕阳光是天宇和地球之间的桥;那么,浓浓情感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的桥。

  情感似一股扑面而至的春风,似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情感的力量可谓绵中有坚,软中有硬,轻中有重,柔中有钢。而且,越是形无实有,无中生有,潜移默化,越使学生觉察不到你是在实施感染,这种情感的劲往往越足,神效越大。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课堂上,教师把学生看作心上的朋友,学生将视教师为眼中的亲人。教师眉开眼笑,学生眉飞色舞;教师欢声笑语,学生莺歌燕舞;教师柔情似水,学生情深似海……真正意义上的情感撞击,将带给师生同品共享合作学*的愉悦,将带给师生曼妙丰盈的心路历程。

  所谓心灵对话,它既是优秀课堂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又是艺术课堂教学的一种具体操作。成功的心灵对话离不开精心打造的场景,我们可以想像:星空月朗,凉风**,地碧天蓝,襟怀若谷;话语如涓涓细水,潺潺而流;心门似春的柴扉,轻轻洞开;那该是多么美妙的对话场景!身置此境,只要话,谈清了;理,摆透了;情,交融了;心,贴紧了;哪有心声不能聆听?哪有心灵不能理喻?哪有心灵不能点燃?哪有心花不能怒放?

  所谓分享,是双向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和共同的拥有。分享,意味着教师有更多的唤醒,而不是灌输;更多的引领,而不是强制;更多的*等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

  所谓学会分享,首先意味着学会倾听,学会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学会用儿童的眼光看待世界。课堂上的倾听是师生心与心的碰撞、爱与爱的交流、情与情的融会;是一种亲切的对待,一种由衷的信赖,一种美妙的心境。一个心情浮躁、功利熏心、心胸如豆、城府深藏的教师,由于缺少颖悟的耐心、适度的宽容、舒展的心灵、好奇的天真,他所能听到的只能是铜臭的撞击、生活的噪音,而不是学生真情的呼唤,心灵的呐喊。其次意味着学会欣赏。有人讲,我们不见得喜欢我们所赏识的人,但一定喜欢赏识我们的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对别人的真诚褒扬和欣赏会使我们的生活阳光明媚、温馨浪漫。

  教师学会欣赏学生的本意在于欣赏学生的真。天空最摄人心魄的美丽,并不是白云朵朵、彩霞飘飘,而是那一汪高远的湛蓝,那一份肃穆与深邃;原野最震撼心灵的风景,并不是姹紫嫣红、繁花似海,而是那苍茫广漠的皑皑雪景中,钻出一枝摇曳的竹绿。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真,是生命固有的本色;真,是生命美的极致;真,是每一位教师永远值得欣赏的生命图画。

  在教学中欣赏,在欣赏中教学,教师就会变得胸襟开阔、气度恢弘,就会变得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就会变得心智灵慧、行为机敏,就会变得尊重多样性、珍视个性,就会变得*惯于“一个世界,多种声音。”

  把课上到孩子们的心里,是一种观念,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境界。它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心胸宽广、乐观向上的气质;需要教师具有自尊、自信、自持的精神;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关心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怀;需要教师具有一种求实致远、质朴高雅的品位;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菁选(扩展9)

——《谁画的与最大》教学反思范文5份

  《谁画的与最大》教学反思 1

  没有讲解鱼的具体的结构组成,但并不影响孩子们的创作表现,我发现似乎这样的安排更能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和表现能力,因为没有了束缚、没有了繁复的规定和要求,就能更加大胆的进行描写了。这学期增加了拟人化表现方法的内容,使得学生的想象和表现又更进一步。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使学生有一个大体的概念,其余的一些细节留出空白,让学生自己去创作发挥。第一课时的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第二课时在色彩方面,一再强调了配色的方法,使得学生最后的整体画面效果出奇的好,画出了各种各样的颜色,特别是水的颜色变化很多。

  练*中可以强调水的颜色,打破常规思考理解的模式。

  《谁画的与最大》教学反思 2

  本课设计目的旨在于训练学生敢于充满画面大胆作画的*惯,认识鱼的形状和特点,了解自然界的鱼与美术作品所表现的鱼的异同,初步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教师在教学构思中,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和年龄特点,确定了知识、能力、情感三项学*目标。知识目标,初步感受自然界中的形象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两者之间的关系,知道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能力目标,能大胆作画、充满画面,画一条大鱼。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学*的兴趣和热爱自然的情感。以“了解鱼的形状和特征,画一只漂亮的大鱼”为重点,着重解决“自然与创作的区别及让学生了解如何突出重点、大胆创造”的教学难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中,积极实践新课程改革理念。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引导学生认识美、创造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让美术文化从小扎根孩子的心田。整节课以“美”为主线,运用各种活动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欣赏艺术之美、讨论美从何来,达到创造个性美,领会美在自然、美在生活、美在创造的目的。学生通过体验、尝试、思考、讨论、游戏、交流、创作等活动层层深入、自主学*,在观察中学会思考,在创作中表现自我,提高学*美术的兴趣,能力得到综合发展。

  教师充分重视教学的直观性,运用多媒体课件、优美的范画、板书,营造良好的美术教学气氛,体现美术学科的特点;积极开发课内外资源,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学*效果。教学中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互动、玩中学,让学生充分体验造型活动所带来的乐趣。课堂教学做到张弛结合、气氛活跃,学生的认知心理、情感心理及动手能力和谐并进。同时重视课堂知识的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运用各种方法表现鱼、制作鱼的装饰品,体现新课程发展性、生活性的理念。但由于教学过程中游戏环节的设置,课堂教学时间段难以控制,使迁移发散部分显得较为仓促。今后教学中,应注意收与放的安排。

  《谁画的与最大》教学反思 3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第9课,设计目标旨在训练学生敢于充满画面大胆作画的*惯,认识鱼的形状和特点,了解自然界的鱼与美术作品所表现的鱼的异同,初步感受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我在教学构思中,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和年龄特点,确定了审美、技能、情感三项学*目标。知识目标,初步感受自然界中的形象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两者之间的关系,知道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技能目标,能大胆作画、充满画面,画一条大鱼。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学*的兴趣和热爱自然的情感。以“了解鱼的形状和特征,画一条漂亮的大鱼”为重点,着重解决“自然与创作的区别及让学生了解如何突出重点、大胆创造”我在教学过程设计中,积极实践新课程改革理念。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引导学生认识美、创造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让美术文化从小扎根孩子的心田。整节课以“美”为主线,运用各种活动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欣赏艺术之美、讨论美从何而来,达到创造个性美,领会美在自然、美在生活、美在创造的目的。学生通过体验、尝试、思考、讨论、游戏、交流、创作等活动层层深入、自主学*,在观察中学会思考,在创作中表现自我,提高学*美术的兴趣,能力得到综合发展。

  课堂开始,我以谜语激趣导入,紧紧吸引住孩子,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这样就可以带出后面的课程内容,在探究活动中,我层层递进,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先出示大量鱼的图片,让学生直观了解自然界鱼的种类、形象特征、色彩和花纹图案,感受自然的美。接着我就示范,在此过程中我说了这样一句话:“说到形状,老师想给你们来个超级变变变”,一下子把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都认真的看着,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作画的步骤,加深印象。说大鱼,我先给学生提出一个探究的问题:小组讨论怎么才能把鱼画大呢?接着请一个学生前来试试,评价后,教师又出示两条大小不同的鱼,启发学生理解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教师讲解之后,就是学生自己创作阶段,我在此过程中,进行了巡视指导,在作品展示时,先让学生在组内进行评议,然后将每一组中画的最大的同学请到上面进行作品展示,并让他们自己说作画的过程,锻炼他们的胆量。在结尾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爱护环境,保护动物。

  我充分重视教学的直观性,运用各种鱼的图片、优美的范画、板书,海底世界背景图、营造良好的美术教学气氛,体现美术学科的特点;积极开发课内外资源,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学*效果。教学中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互动、玩中学,让学生充分体验造型活动所带来的乐趣。课堂教学做到张弛结合、气氛活跃,学生的认知心理、情感心理及动手能力和谐并进。同时重视课堂知识的延伸,体现新课程发展性、生活性的理念。

  通过反思,我感觉还有许多的不足,值得今后改进。

  1、教师的课堂用语,一定要准确,要清楚地知道,语言所产生的行为。我感觉,我在上课指导,说多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活动少了点。

  2、对画不好的学生的鼓励可以多些,再多些,鼓励的方式要改进。

  3、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对一年级学生“即画大鱼,又画美鱼”的要求可能稍微高了一些。由于学生作画慢,难以当堂完成任务,心里急躁。

  4、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应恰当点评、语言不够舔美、温柔。

  5、我觉得课堂评价难度很大,想评价每个人的作品,显然时间不允许。而且美术的形式多样,有*面的,有立体的,有大的,有小的,很难给予一个恰当的评价并把信息反馈给学生,这个是需要我今后继续关注和研究的一个课题。

  《谁画的与最大》教学反思 4

  教材分析:

  本课设计目的是训练学生敢于充满画面,大胆作画的*惯,认识鱼的形状和特点,了解自然界的鱼与美术作品所表现的鱼的异同,初步了解艺术源于生活。

  教学目标:

  审美领域:初步感受自然界中的形象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两者之间的关系,知道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

  技能领域:能大胆的作画,充满画面,画一条大鱼。

  情感领域:培养学生对美术学*的兴趣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了解鱼的形状和特征,运用所学的知识画一条漂亮的并充满画面的大鱼。

  教学难点:

  如何突出特征把鱼画大。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水彩笔、油画棒、纸等工具材料。

  2、教师准备多媒体资料、图片等材料。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嗨!小朋友们好!我是红果果,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关于鱼的儿歌。你们想学吗?生:想。听清要求:我说一句请小朋友们说一句“一条鱼,水里游,孤孤单单在发愁;两条鱼,水里游,摇摇尾巴点点头;三条鱼,水里游,快快乐乐做朋友。”让我们一起做个朋友好吧!上课!

  修改:嗨!小朋友们好!喜欢看“小小智慧树”吗?我是红果果,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鱼的儿歌,跟我一起来学吧!听清要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教师扮演小小智慧树里的红果果的角色)听说小朋友们要在多功能厅上课,我的一位朋友可高兴了,它也偷偷来到了现场,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他就是当当,当当的时间到了!小朋友快握起你的小拳头来唱当当歌吧。(我和小朋友们一起唱)红果果示范画鱼、学生们猜画的是什么?先画尾巴、再画身子,最后画头,小朋友猜出来了红果果画的是一条大鱼!

  修改:1、听说小朋友们要在多功能厅上课,我的一位朋友可高兴了,它也偷偷来到了现场,欢迎我们的——“当当”!小朋友,快握起你的小拳头,一起来唱《当当歌》。(师生同唱)

  师:你们觉得这条鱼好看吗?你想画出和这条一样漂亮的鱼吗?那好,我们今天就来比一比谁画的鱼最大、最漂亮!(出示课题)《谁画的鱼最大》。

  修改:2、(师示范画鱼)先画尾巴、再画身子、最后画头,小朋友猜这是什么呢?(鱼)你们也想画鱼吗?那好,我们今天就来比一比谁画的鱼最大、最漂亮!(出示课题)《谁画的鱼最大》。

  二、观察感受,探究新知

  师:小朋友们你们愿意陪红果果到海底世界去看一看吗?注意看大屏幕!(出示课件多媒体显示海底动画。)

  师:小朋友,你们看:海底的景色多美啊!还有许许多多既漂亮又可爱的小鱼儿在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呢!瞧!那边还有一条小鱼儿在和我们打招乎呢!这些鱼多美呀,有大的、有小的,在鱼身上你还有什么发现?谁能告诉我?

  修改:1、我们先到海底世界去看看。(出示课件:海底动画。)海底的景色多美啊!你们瞧:这么多漂亮可爱的小鱼们在海底自由自地游来游去呢!快看!那边的一条小鱼儿在和我们打招呼呢!

  师:(红果果再放一组图片)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这些鱼漂亮吗?(出示课件)你发现都有什么形状的鱼?鱼身上还有哪些颜色和花纹?

  你们真聪明,鱼要漂亮,不但要有好看的形状,还要有漂亮的花纹和颜色!

  修改:2、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再放一组图片)你发现都有什么形状的鱼?它们身上有哪些颜色和花纹?你们真聪明,鱼要漂亮,不但要有好看的形状,还要有漂亮的花纹和颜色!

  师:说到形状,红果果想给你们来个超级变变变!小朋友想看吗?这是什么形?(圆形)我添加了三角形、椭圆形,它变成了什么?(鱼)这是用不同形状变出的鱼,想让红果果再给你们变一个吗?请看:这是一个半圆形,添上了我最喜欢的红红的鸡冠子和童话故事中白雪公主那漂亮的长裙子,你们看,变成了什么?我还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人鱼公主。想想看,你还能用什么形变出鱼来?想和我挑战吗?有信心的同学请到前面来!

  修改:3、说到形状,我们来个超级变变变!睁大眼睛,你们看,这是什么形?

  师:红果果发现你们太善于动脑了,所以我想请你们帮我拿拿主意:这是三条大小不一的鱼,要放在同样大的一张纸上,哪一条鱼最合适?

  师:得到你们的帮助红果果非常高兴,我这里还有几条鱼,想请你们找一找,那条鱼最大最漂亮?谁想来…说一说你的原因?那我们到哪里去找漂亮的花纹和颜色呢?请看大屏幕!

  师:看到同学们想用那么漂亮的花纹和颜色来装扮鱼,一年级二班的同学也把他们的作品拿到了这里,想和同学们比一比谁画的鱼最大最漂亮?想看吗?(出示课件)你们有信心比他们画的更大吗?

  三、学生作画,教师辅导

  提出作业要求:拿起你手中的画笔,看谁画的鱼最大最漂亮!画完之后每三人一组先比一比谁画的鱼最大最漂亮,选本组最大的鱼送到海底世界去。

  四、作品展评

  师:今天的海底世界真热闹,鱼儿们欢快的唱着、游着,原来他们又迎来了一群又大又漂亮的鱼儿朋友,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哪条鱼最大最漂亮?

  修改: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哪条鱼最大最漂亮?说一说你的理由。

  师:请同学说一说你为什么画的这么漂亮?

  五、课后延伸

  我也想讲一讲有关鱼儿的故事,想听吗?请看大屏幕,这些鱼都是世界上最珍贵的鱼种,有雷达鱼、神仙鱼。可是随着环境的污染和人类的乱捕乱杀,它们越来越少了,鱼是我们的好朋友,大海是它们的家,让我们在爱护鱼类的同时也来爱护它们的家,好吗?

  修改:这节课,同学们学会了如何画漂亮的大鱼,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小礼物,请看大屏幕:

  六、轻松舞蹈:

  教师播放欢快的儿童歌曲,学生随着音乐学鱼儿游动的样子,尽情舞蹈,并在音乐中结束本节课学*任务

  修改:(播放欢快的儿童歌曲)让我们听着音乐,学小鱼儿游动的样子,来结束今天的美术课。下课。

  《谁画的鱼最大》教学反思

  上课开始,我扮演同学们喜欢看的小小智慧树里的红果果教小朋友儿歌导入,紧紧吸引住孩子,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这样就可以带出后面的课程内容,在探究活动中,我层层递进,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先出示大量鱼的图片,让学生直观了解自然界鱼的种类、形象特征、色彩和花纹图案,感受自然的美。接着我就示范,在此过程中我说了这样一句话:“说到形状,老师想给你们来个超级变变变”,一下子把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都认真的看着,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作画的步骤,加深印象。说大鱼,我先给学生提出一个探究的问题:小组讨论怎么才能把鱼画大呢?接着请一个学生前来试试,评价后,教师又出示两条大小不同的鱼,启发学生理解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教师讲解之后,就是学生自己创作阶段,我在此过程中,进行了巡视指导,在作品展示时,先让学生在组内进行评议,然后将每一组中画的最大的同学请到上面进行作品展示,并让他们自己说作画的过程,锻炼他们的胆量。

  通过反思,我感觉还有许多的不足,值得今后改进。

  1、对画不好的学生的鼓励可以多些,再多些,鼓励的方式要改进。

  2、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对一年级学生“即画大鱼,又画美鱼”的要求可能稍微高了一些。由于学生作画慢,难以当堂完成任务,心里急躁。

  3、由于教学过程中先画大鱼外形这一环节的设置,个别学生不愿意放下听老师讲评学生的作业,想接着把画完成,对于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要做到注意力迅速转移很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组织教学这方面的训练,多向一年级的语数老师取经,加强对学生的常规训练,才能够做到“收”“放”自如。

  《谁画的与最大》教学反思 5

  《谁画的鱼最大》是人美版一年级美术上册第九课的教学内容,本课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观察力为目标,引导学生画一条充满画面的大鱼。鱼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很熟悉很容易掌握,主要在于画面的大和创新。

  一开始我以小客人尼莫为引入点,海底总动员里面的小丑鱼尼莫学生比较感兴趣,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自然而然的带出后面课程所学的相关内容。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观看海底世界的视频,让学生能够直观的了解鱼的各种形状和颜色,五彩缤纷,感受到自然的美。通过欣赏各种鱼的图片,拓宽学生的眼界和思维,为后面学生的作画做好铺垫。

  整堂课的重点是围绕鱼的特征画一条充满画面的又大又漂亮的鱼而展开的。而难点在于学生的胆子比较小,虽然教师的强调已经比较突出,但是最终的画面效果上看还有待加强,学生的画面还不够大。学生作品的对比性可以加强,让学生了解到画一条小鱼的画面效果的不佳之处,从而避免让学生走入误区。

  秦老师来校指导,给我指出了很多有待提高的地方,我获益良多。深深的记住了自己的身上存在的不足,我可以把一些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师生互动,一方面学生比较感兴趣,积极性比较强,学生开心,而且能够促进对鱼的知识的进一步深化认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更加努力,不断的自我反思并分析,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增加师生之间的默契,让学生喜爱美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