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书”》语文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最大的“书”》语文教学反思1

  孩子特别喜欢新奇、有趣、神秘的事物,而且他们喜欢冒险,喜欢探索未知的领域。本课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孩子的这一心理规律。

  课的开头就让学生进入了一个让他们感到新鲜好奇的氛围里,并且在每一个关卡都设有问题,让小朋友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闯过难关。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合作意识,而且让他们非常有成就感,有信心、有兴趣地继续向前探索。闯关过程中,把课文内容以“大自然的话”呈现在孩子面前,让学生们学得有兴趣,接受得特别快。

  在他们闯关结束后,把课文最后一节以“大自然的忠告”出现,让他们感悟其中的'道理。

  拓展训练则锻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发现科学知识的意识。

《最大的“书”》语文教学反思2

  这是我实*以来的第二节课,较之前那一次自我感觉是有一些进步的。对于教案的设计有了一定的思路,在课堂上也没有第一次那么紧张了,基本能够控制课堂,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第一,对于教案的把握还是不够熟练,落下了一个环节;第二,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语太少,不够衔接;第三,对于学生的评价还是有些不到位,应该引导学生去自我评价,可以是师生评价,更多的是生生评价,而且在评价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先去评价同学的优点再说缺点,不应该只看到别人的缺点;第四,板书不到位,对于课文中的重点和生字需要注意的地方没有及时的板书,导致有些学生没有牢固掌握知识。总之,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加注意,及时改正。

《最大的“书”》语文教学反思3

  《最大的“书”》一课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述了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教学前,我认为学生对本文的内容可能兴趣不大,没想到,课堂上,我刚出示课题《最大的“书”》,同学们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当让大家说一说你想知道什么或者你想到了什么时,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有的说“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还有的说:“最大的书到底有多大?”有一个小朋友说:“我知道书加上引号是因为它跟我们*时看的书不同。”学生学会了提出自己的见解,还能帮助其他小朋友解答问题,我禁不住鼓起掌来。教师要让学生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答案,或者学生自己学会了学*的方法,那我们的教育才算成功。

  在学*课文时,我说:“课文中最大的书是指什么?快读文找一找。”孩子们马上行动起来,很快,小手举起来了,孩子在念书上的句子,“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那么书上的字是什么?”我说。孩子们马上找到了书上的句子“你看,这是雨点留下的痕迹,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些透明闪光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那么书上的画又是什么?”我说。“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呢!”孩子们说着,我引导他们读着,交流着,孩子们明白了最大的书就是指岩石,书上的字和画都是大自然创造的,接着,我请孩子们和同桌一起把课文再读,这回读,让他们自己选择人物,或者当川川,或者当叔叔,两个人就这么对读。孩子练*读后,又请我们的男孩女孩分开读。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唤起了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诊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尽管老师没有过多的讲解,但是,学生们对“岩石”这本最大的书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而且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最大的“书”》语文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最大的“书”》语文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1)

——《最大的“书”》语文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最大的“书”》语文教学反思1

  《最大的“书”》一课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述了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教学前,我认为学生对本文的内容可能兴趣不大,没想到,课堂上,我刚出示课题《最大的“书”》,同学们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当让大家说一说你想知道什么或者你想到了什么时,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有的说“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还有的说:“最大的书到底有多大?”有一个小朋友说:“我知道书加上引号是因为它跟我们*时看的书不同。”学生学会了提出自己的见解,还能帮助其他小朋友解答问题,我禁不住鼓起掌来。教师要让学生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答案,或者学生自己学会了学*的方法,那我们的教育才算成功。

  在学*课文时,我说:“课文中最大的书是指什么?快读文找一找。”孩子们马上行动起来,很快,小手举起来了,孩子在念书上的句子,“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那么书上的字是什么?”我说。孩子们马上找到了书上的句子“你看,这是雨点留下的痕迹,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些透明闪光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那么书上的画又是什么?”我说。“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呢!”孩子们说着,我引导他们读着,交流着,孩子们明白了最大的书就是指岩石,书上的字和画都是大自然创造的,接着,我请孩子们和同桌一起把课文再读,这回读,让他们自己选择人物,或者当川川,或者当叔叔,两个人就这么对读。孩子练*读后,又请我们的男孩女孩分开读。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唤起了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诊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尽管老师没有过多的讲解,但是,学生们对“岩石”这本最大的书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而且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最大的“书”》语文教学反思2

  《最大的“书”》一课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述了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教学前,我认为学生对本文的内容可能兴趣不大,没想到,课堂上,我刚出示课题《最大的“书”》,同学们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当让大家说一说你想知道什么或者你想到了什么时,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有的说“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还有的说:“最大的书到底有多大?”有一个小朋友说:“我知道书加上引号是因为它跟我们*时看的书不同。”学生学会了提出自己的见解,还能帮助其他小朋友解答问题,我禁不住鼓起掌来。教师要让学生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答案,或者学生自己学会了学*的方法,那我们的教育才算成功。

  在学*课文时,我说:“课文中最大的书是指什么?快读文找一找。”孩子们马上行动起来,很快,小手举起来了,孩子在念书上的句子,“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那么书上的字是什么?”我说。孩子们马上找到了书上的句子“你看,这是雨点留下的痕迹,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些透明闪光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那么书上的画又是什么?”我说。“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呢!”孩子们说着,我引导他们读着,交流着,孩子们明白了最大的书就是指岩石,书上的字和画都是大自然创造的,接着,我请孩子们和同桌一起把课文再读,这回读,让他们自己选择人物,或者当川川,或者当叔叔,两个人就这么对读。孩子练*读后,又请我们的男孩女孩分开读。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唤起了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诊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尽管老师没有过多的讲解,但是,学生们对“岩石”这本最大的书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而且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最大的“书”》语文教学反思3

  孩子特别喜欢新奇、有趣、神秘的事物,而且他们喜欢冒险,喜欢探索未知的领域。本课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孩子的这一心理规律。

  课的开头就让学生进入了一个让他们感到新鲜好奇的氛围里,并且在每一个关卡都设有问题,让小朋友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闯过难关。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合作意识,而且让他们非常有成就感,有信心、有兴趣地继续向前探索。闯关过程中,把课文内容以“大自然的话”呈现在孩子面前,让学生们学得有兴趣,接受得特别快。

  在他们闯关结束后,把课文最后一节以“大自然的忠告”出现,让他们感悟其中的道理。

  拓展训练则锻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发现科学知识的意识。


《最大的“书”》语文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2)

——《氓》的语文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氓》的语文教学反思1

  上课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很不错,讨论热烈,发言积极。展示问题三时学生总结了三点:一是结婚前的幸福甜蜜到结婚后“氓”对女主人公的“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这么大的变化让女主人公很痛苦;二是娘家人的“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让女子失去了依靠的坚强后盾很痛苦;三是当时女人地位低下的时代因素。这个讨论结果比我自己预设的答案全面,所以我以学生回答为准。拓展探究题目将本节课推向高潮,学生的答案出乎我的意料,写诗的同学大有人在,比如一位同学写给女主人公“多年泪沾裳,爱恨两茫茫。冷若寒风逝,此戏已散场。世事变无常,勿要空悲伤。愿有一人心,伴你天地荒。”不但给予了女主人公劝慰更是对她后面的生活展开了幸福的期盼。另外一位男同学写给女主人公“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老矣生哀怨。”还有同学写道“一场失败的婚姻并不是你一人之错,不要悲伤,不要哭泣,要乐观向前看,相信你一定能遇到一个与你相伴终生的良人。”这位同学肯定对《诗经》里的《国风·唐风·绸缪》 比较熟悉,“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存在的问题是展示问题一时,学生回答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说女主人公温柔纯真,任劳任怨等这些性格时没有及时点出,导致性格和情感扯到一起混为一谈。另外展示拓展探究问题时,大部分同学都是写给坚强的女主人公的,仅有两名同学是写给《氓》的。以后课前设计应该注意到这些细节问题,可以设计成女同学写给女主人公,男同学写给《氓》,这样更合理。

《氓》的语文教学反思2

  我们学校组织了智慧*板信息化教学,语文组有这样一个赛课活动。我的个人读书爱好比较驳杂,不太像其他同事去细致探讨女性的性格和爱情的心理曲线,自身更乐意去思考女性的社会成因。

  尤其是在古代社会,男性和女性关系相对宽松的《诗经》时代,和走入了封建社会的汉代以及文明较为发达的唐代,通过《白头吟》《井底引银瓶》的对比分析,我看到了女性在古代社会所处地位的不同变化,当然,三首诗歌的女性其自身地位在当时也是有所区别的,耕织人家的女子,富豪之家千金和小家碧玉女,但是她们在面对男权社会时的困境是相似的,给与了她们悲剧的一生。

  作为读者的我们投入到鉴赏中的情感也不禁受到了现代社会的浸染。今日人们在面对爱情时毕竟不像古人那样受到众多社会因素的制约。今日的爱情悲剧,在门户上更多变现为生活*惯与价值观的碰撞。凤凰男,麻雀女在面对都市生活时总有自己的小小不如意,正如一句话,我奋斗了18年,才能坐在这里和你喝杯咖啡。

  在文本层面,对艺术手法和语言的鉴赏也作为了一个点展开,高中阶段诗歌鉴赏手法类之所以成为学生学*的难点,应该有基本概念不清楚,逻辑认知不明确的问题。厘清这一点对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是有帮助的。

《氓》的语文教学反思3

  古典诗歌文字简约、蕴含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而忽视学生的诵读与体悟,由于教师细致的咀嚼和强行的灌输占去了大量的时间,学生就相应地失去了更多的与文本亲密接触的机会,而沉溺于支离零散的解析中,不能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感知和把握,这种做法,既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也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新教材第三册古诗单元《氓》的教学中,我把教师从讲台上赶下来,让学生充分成为课堂的主人,收到了较为良好的效果。

  “最*两周,我们在现当代诗歌的百花园中快乐地徜徉,欣赏到无数动听的旋律,聆听到各种风格的鸣唱,这里有百灵的欢歌,也有杜鹃的哀鸣,这里有黄鹂的啼啭,也有雄鹰的啸叫,真让人觉得美不胜收、流连忘返。今天,我们将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去探寻诗歌之河悠远而古老的源头。”充满诗意的导语十分自然地把学生引进《诗经》,简明扼要地作了相关的文学常识介绍后,我和学生便进入到新课《氓》的学*中。首先,我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注音大声朗读一遍,要求他们读准字音。在初读的基础上,我再播放课文的录音,让学生结合录音校正字音、把握节奏、体会情感。在两遍有声朗读的基础上,再加上课前的预*,学生大多对整首诗歌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绝大多数的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并富有情感地诵读课文。接下来,我再让学生默读,结合注释梳理诗歌的大意,当他们看完第三遍后,老师再将重要的字、词投影出来,让学生闭上课本回答它们的读音和意义。有了前面的较为扎实的诵读和理解,我再将著名学者余冠英先生对该诗的第一段的翻译投影出来,要求学生仿照余老的翻译,尝试把余下的五段译成通顺的白话文,内容上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形式上可以不作过分的讲究,句式可长可短,但最好音韵和谐,或者一韵到底,或者两句一韵。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致,老师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自己单独作为一组,四组学生各选一节,剩下的一节留给老师,师生同堂翻译,即兴完成。大约不到十分钟(我由于对诗歌已经非常熟悉,只用了六分钟时间就翻译完毕),学生就陆陆续续地翻译好了,然后,我安排学生每四人结成一个小组相互传阅、讨论、评选,同学们彼此交流和切磋,兴致极高,老师趁机巡视,以发现较为典型的译文进行全班交流。随后,教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集体交流,我先念自己翻译的`第二段:

  登上城墙看远方,想把复关来眺望。复关不见我的郎,两眼盈盈泪汪汪。复关走来我冤家,又说又笑乐开花。冤家占卜又问卦,卦上全是吉利话。开来你的桑塔那,拉上嫁妆结婚吧!

  学生听完老师的译文,笑得前仰后合,觉得这样的翻译通俗易懂,而且十分*民化、生活化,极富创造性。课堂气氛顿时被激活,学生纷纷把自己富有新意的翻译读给全班同学。

  陶涛同学读了他的第三段译文:

  桑树枝叶未落时,叶子润泽嫩无比。斑鸠斑鸠警告你,贪吃就会拉痢疾。姑娘姑娘提醒你,莫陷爱情漩涡里。男子都是负心汉,转身就变大坏蛋。痴心女子用情专,想要解脱也难办。

  孙标同学的第四段译文是:

  桑树落叶时,叶黄有瑕疵。自为新妇起,劳累为家事。滚滚淇水逝,车幔雨打湿。我自无差池,你却有偏失。男人无定一,三心又二意。

  徐正同学的第五段译文为:

  做你老婆已多年,又苦又累从不嫌。睡得晚来起得早,无时无刻不操劳。你的欲望渐得逞,对我无情又专横。兄弟姐妹不知情,笑我当初缺脑筋。静下心来细思考,独自伤心把泪掉。

  潘鹏同学对第六段是这样翻译的:

  本想同你白头偕老,如此必会怨恨气恼。淇水再宽岸能看到,洼地再大边能找着。我们从前一起乱跑,嘻嘻哈哈欢欢笑笑。本以为海誓山盟有个依靠,不料你家花不闻野花乱找。你见异思迁不念旧好,我下定决心和你拉倒!

  以上选取的只是55名同学中的小部分,他们的翻译如此精彩,这不得不让我对自己的学生刮目相看,如果把《诗经鉴赏辞典》中的专家译文与之比较,学生们的翻译丝毫也不逊色。循着这种“场效应”,第二节课,我和学生在生与生的讨论中和师与生的对话中,分析了男女主人公形象,鉴赏了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课堂气氛十分轻松活跃,时时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回顾《氓》的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控制课堂的救霸主地位被颠覆了,学生由过去的听众甚至看客的角色而一跃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不再以滔滔不绝的讲析剥夺学生的思考和实践,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对语言的真切触摸和操练──在诵读中感知语言、在仿译中揣摩语言,通过与语言的亲密接触,学生实现了对语言的透彻的理解,无疑,这比老师独霸讲台的硬塞硬灌要好得多,学生的体会也要亲切得多、深刻得多,也更符合文学读解的根本规律、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更为可喜的是,在这种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创造欲被激发,从而在心灵深处产生了亲*诗歌的愿望,浓厚了参与阅读的热情,在这种愿望和热情的驱使下,他们在相对独立与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里,主动同文本进行亲密接触,长此以往,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增强了,积淀丰厚了,想象能力和写作也能力得到了锻炼,鉴赏能力和综合素养自然也就有了坚实的根基。

  从《氓》的教学中,我领悟到古诗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一个真谛: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中心的位置,强**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我们都应当竭力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教学的情景,并一以贯之地引导学生阅读、质疑、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唯其如此,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得以真正培养,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卓有成效。


《最大的“书”》语文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3)

——《猫》教学反思_语文教学反思 (菁华3篇)

《猫》教学反思_语文教学反思1

  今天我们班上了一堂公开课,讲的是寓言两则之一《掩盖过失的猫》。同学们的精彩的发言,宏亮的声音都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节课下来,我有这样一些感受:

  一、教师准确的角色定位和学生角色转换。

  在这一节课中,我始终都是以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出现的,教师的作用是恰如其分地“引”上。而学生则是以故事中的“成员”身份出现的,他们开始就一直站在主人公小猫的身边,他们“目睹”了小猫的种种过失和百般掩盖,他们以朋友的身份指出了小猫身上的缺点,帮助小猫改过自新,由“喜欢—不喜欢—喜欢”,重新和小猫了成了朋友。学生始终都是故事中的一员。

  二、新型的教学设计---寓言故事的生动化。

  在这节课中,以介绍朋友方式导入课文,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课文的兴趣,而且这样的设计特别适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

  寓言故事一般都是充满哲理的,但在这一节课中,我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充满哲理的寓言故事,生动化,生活化,让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

  三、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寓言故事是让人从故事中悟出一定的道理,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故事对他们来说太充满理性,因此,我在故事的结局处继续开拓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以朋友的身份去帮助小猫改过自新,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更有利,语文教学三个维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猫》教学反思_语文教学反思2

  备课前,我查阅了很多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了解到这篇文章是从鲁迅先生写的《狗·猫·老鼠》中节选的。它由温馨的回忆开始,为下文蓄势。表面上看这仅仅是百姓口头流传的故事,其实,鲁迅先生是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诫善良的人要小心防备那些心怀鬼胎,心术不正的人。

  鲁迅先生的文章比较深奥,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感悟出这么深刻的道理的确很难。所以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水*,在教学中,我把目标定位在了解故事内容,从这个故事内容的本身悟出一些道理。我班的个别学生对文字已有较好的感悟能力,并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文字。他们愿意在课上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想象力颇为丰富。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通过读、讲,想像来组织课堂教学,以填空、引读形式推进教学。“老虎学会了扑、捉、吃的本领后,心想:要是 ___________,就__________;猫是早知道它的来意的,爬上了树,心想:要是___________,就__________。”通过这个练*,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尽情发挥他们个性化的想象,用各种各样的语言表达,达到发挥想象的目的,并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教学最后,我还设计了拓宽环节,引导学生认识鲁迅的朋友、导师以及笔下的人物,为学生的后续学*做好铺垫。

《猫》教学反思_语文教学反思3

  《大熊猫》是一篇说明文,第一自然段总写大熊猫是一种最可爱的吸引人的珍奇动物,后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大熊猫的外形特征、生活*性两个方面作具体的说明。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大熊猫的喜爱之情。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学伊始,我出示大熊猫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大熊猫的外形,以此调动学生的热情,为全文教学创设良好的“乐学”氛围。

  二、以读为本,以读促讲。新课程标准强调:小学各阶段都要重视朗读。读是学*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所以,教学时,我运用了齐读、指名读、小组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书声中感受大熊猫的可爱。

  三、引导感悟。教学时,我让学生图文结合,以及板书,生动再现了大熊猫的可爱的外形,以及它吃竹叶的可爱样子,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大熊猫是许多珍奇动物中最可爱的一个,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四、注重学生的词语积累的训练和课外知识的拓展延伸。在教学时,我指导学生运用文中叠词对大熊猫的外形进行填空式的描述,让学生感受大熊猫憨态可掬的样子,以此强化学生的词语积累的运用。同时在课外知识的延伸上:我让学生收集大熊猫的资料或给大熊猫画一幅画,这样既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又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这节课,不足之处也还很多,如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读得不够充分,不到位,精读部分能读懂,但感情还不够投入,这些都待于今后加强指导,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最大的“书”》语文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4)

——《孔子》教学反思_语文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孔子》教学反思_语文教学反思1

  最*,我执教了《孔子游春》一课。《孔子游春》是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游记。它生动地描绘了孔子带领弟子们到泗水河畔游赏,巧借泗水实施教育的故事。教学课文时,我发现“游赏泗水”折射着新课程精神的灿烂光芒,和当今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有着惊人的“合拍”。我不由自主地认为“游赏泗水”其实就是孔子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社会实践)。教学这一课后,我对生活于春秋末期、距今有2500多年之遥的孔子先生深深佩服并充满感激,因为“游赏泗水”加深了我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和感悟:

  感悟一、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为师者崇高的教育使命。

  1、形成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对学生生命负责的教育理解。

  孔子组织“游赏泗水”这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春天到了,泗水涨春潮了。简单的答案却蕴涵着深刻的教育理念。因为时空限制,我们不可能和孔子先生进行直接对话。可是谁能说孔子不是这样想的呢?春天来了,我应该带弟子们去感受春天的美景;泗水涨春潮了,我应该带弟子们去感受春潮。孔子自觉地把组织“游赏泗水”当作了义无返顾的教育使命。

  其间透露出孔子先生先进而明确的教育理念:为弟子们的发展服务,对弟子们的生命负责。我们再来审视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因为现行的课程评价体系还不完善,执行教育评价不够严实,应试教育之风依旧强盛,所以是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质量如何,事实上一直没有真正纳入对学校、教师的实质性评价范畴。

  于是导致一些学校、教师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乏热情,是必然的。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说更要倡导一种为师者的教育责任感和使命感,用孔子先生式的自觉良知和行动来认识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形成“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对学生的生命负责”的教育理解。通过积极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学生与其生活世界的密切联系;关注学生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关注发现、探究学*在人的发展中的价值;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等,实现为师者责无旁贷的崇高教育使命。

  2、为了“崇高的教育使命”努力排除障碍。

  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所以决定了教育的复杂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个新事物,也增加了实施的难度。特别是在课程改革的起始阶段,广大一线教师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肯定不能够妥善把握,遇到一些困难也是不可避免的。如何面对并战胜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困难,孔子的“游赏泗水”至少给我们带来二点启示:

  ①要有敏感的课程资源意识。春天到了,听说泗水涨春潮了(注意“听说”一词),孔子便带领学生“游赏泗水”。可见,孔子有一颗敏感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意识,特别注意课程资源信息的收集和利用。而我们许多教师,常常为不知道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而苦恼,他们苦恼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建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库,缺乏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其实,我们可以围绕三条线索进行选择和组织活动内容:“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我们应该把活动内容进行处理、整合,使之序列化,形成系列活动。除了注意收集和处理固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以外,还要注意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收集多种信息,使之成为即时课程资源,然后组织即时的综合实践活动,彻底解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知道做什么的烦恼。

  ②消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安全相矛盾的顾虑。当今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为了学生的生命安全,不实施或者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短斤缺两”,这都是事实。我不知道孔子组织“游赏泗水”时是否因为安全问题而“前怕狼,后怕虎”。

  我只知道泗水“波澜起伏”、“滚滚而来”,在泗水河畔游玩,无论对于孔子的弟子们,还是对于我们现在的学生,都可以说是危险暗伏。但是孔子和弟子们都兴致盎然地去了,并且满载而归。而假如换了我们现在的学生,能有机会去吗?哪怕是保证离泗水远远地观看!“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出了问题谁来负责?”这些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话,就这样悄悄地剥夺了学生应该亲历的生命成长历程。我不是说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要安全。

  相反,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安全放在首位,早作细实准备,努力排除一切安全隐患。但是,如果以安全为借口,总是把校门关闭得紧紧的,剥夺学生生命成长的实践需要,那至少是恶劣的“误人子弟”的行为。总之,我们不能拿表面的自然生命的存在作为挡箭牌,漠视并杜绝学生精神生命的丰厚过程。并且,这同样是恶性的教育安全事故!

  感悟二、实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价值的最大化。

  1、正确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性目标。

  假如我们细心思考一下,就不难发现孔子带领学生“游赏泗水”的教育目标开始时只有一个:即游赏风光迷人的泗水春景。我们不妨把这个目标称为起始目标。它是触发孔子组织弟子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根本动力,是直接的、显性的。但是,孔子并不满足于这一目标的达成。当弟子们沉醉于“阳光普照、桃红柳绿、草色青青、**的春风”泗水美景的时刻,孔子故意意味深长地发表了一番“关于泗水”的宏论:“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等孔子以自己阐述的关于流水的深奥道理,激发学生体悟人生哲理。由此,孔子实现了起始目标向第二个目标的过渡和转折。在此,我们不妨把第二个目标称为后继目标,较起始目标而言,后继目标是生成性目标,是深层次的、隐性的,而不是简单的在感官上的刺激,也不是在知识和技能层面上的获得,而是在更重要的方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启迪和重构。

  后继目标实现了对起始目标的超越。在教育目标的发展深化过程中,学生也得到了“生命意义的不断扩充。”孔子的“游赏泗水”给予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性——生成性于妥帖的诠释。因为后继目标是生成性的,所以我们应该在周全预设的基础上,凭借我们的教育热情、教育智慧、教育敏感,精确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性目标,从而实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目标价值的最大化。

  2、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策略:体悟教学。

  体悟教学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注重以理性认知为基础的非理性认知方式;强调学*者自觉主动的践知态度和践知过程;追求个体内在具有自我指导意义的新质的产生。”(20xx年第4期《课程?教材?教法》张华龙《课程目标一体化和体悟教学》)其实,正是孔子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开创了体悟教学思想、教学精神和教学方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名言便是出自孔子的《论语》。在“游赏泗水”时,孔子没有直接告诉弟子应该向泗水学*做人的道理,而是出自肺腑地赞叹“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听了孔子的宏论,弟子们大为惊讶并深受启发,于是子路悟到应该“有福同享”,颜回悟到应该做‘不为自己表功的人”。

  他们都悟到了也要做一名“真君子”。孔子不留痕迹的体悟教学艺术可谓出神入化。我们在实施体悟教学时,首先教师要对文本有体悟,教师的体悟是学生体悟的基础和前提。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教育敏感和智慧,需要我们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全身心投入,把自己的体悟作为一种资源,反思自己的体悟,放大为活动的后继目标;其次,诱导学生体悟也是十分关键的。后继目标往往是建立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上的,不是*告诉就能够实现,而是一个自我思辩、自我建构、自我提升的过程,是一个“文本价值”内化为自我精神经验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要求学生思想、情感、精神的亲历。教师的作用只是诱导,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去艺术性地诱导,促进学生的反思和体悟。

  最后,我们要承认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学生学*经验、生活背景、心智发展水*等方面造成每个学生个体都不仅相同。我们要正视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差异性。学生的体悟也有差异性,比如“游赏泗水”后子路、颜回的体悟就各不相同。作为教师要把学生体悟的差异性作为宝贵的资源,借以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

  感悟三、务必建立“春意更浓”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和谐、融洽、友善的师生关系会使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满魅力。假如我们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和学生远而离之,不闻不问,只能使师生关系处于“游离”状态,必然降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质量。孔子深切品尝到师生关系进入良性循环状态的“甜头”。《孔子游春》最后一句写道: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这“更浓”的“春意”,我认为完全可以理解为师生的和谐默契和教与学都达到一种人生价值高度所带来的快乐。孔子妥善处理和弟子间的关系,有哪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呢?

  首先,是真诚的期待和关注。孔子希望弟子们“学有所成”,不失时机(“听说”后便去游玩)、挖空心思(遇水必观,动情地望着河水沉思)地利用课程资源教育弟子,可谓用心良苦;其次,是坦诚的对话交流。对话交流既是语言的交流,也是情感的交流,更是人生观、价值观的交流和碰撞。在游玩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流动着相互吸引的“情感场”,孔子“赞许的眼光”、“看着他们”、“微微地点头”……孔子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体悟,展示自己在精神上收获,都使得师生之间情感和谐,成为知音;最后,是*等的与生同乐。

  孔子与弟子共同陶醉于迷人的春景中,弟子围着老师,老师弹琴,弟子唱歌;弟子弹琴,老师倾听,然后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教师和学生融洽地聚集在一起,教师快乐着学生的快乐,并尽情地表露自己的快乐。教师成为学生中的一员,角色的同化才能带来行为上的亲切、随和及自然,才能带来心理和情感上的零距离,才能产生“春意更浓”的共鸣。

《孔子》教学反思_语文教学反思2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故事,体现学而不厌的精神。学*这篇文章时,我重点让学生通过研读课文相关句子感悟孔子的品行。在汇报过程中,有的学生看出了孔子谦虚好学,有的学生看出了孔子有礼有节。当学生说到“孔子是个有礼貌的人”时,我又通过读对话,结合“人们佩服孔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在教学他们师徒在游玩时由于干渴难忍的情况下准备喝“盗泉”的水是,孔子发现旁边立有一个木牌,木牌上面写这“盗”字,孔子立即停了下来。尽管那么渴也不喝水反应了孔子不与盗贼同流合污的品质。这样,学生能从简单的语句中挖出深刻的道理,了解到孔子教育学生的方法,对孔子有一些较为感性的认识。课前,我指导学生通过不同途径了解了孔子的资料,名言以及他的小故事,为学*这篇记述孔子生*活动及成就的文章作准备。本文脉络清晰,讲了孔子的四个小故事。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来给故事加小标题。

  教学中,我还结合作业中的练*,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学*是无止境的”。有的学生说:“我爷爷虽然年纪大了,可还在学*电脑。”有的学生说:“妈妈一直在学*,还经常要参加考试。”最后引读相关名言,如:学海无涯苦作舟。活到老,学到老。本以为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应该在作业中表现得很好。但在批改中,我发现学生的思维却局限在上课说过的那几个例子中。有时候真觉得,在指导学生写作上,不指导,学生无从下手,指导得多了,就怕局限他们的思维。真是两难!

《孔子》教学反思_语文教学反思3

  《孔子》教学反思

  课文中短小精练的故事,仿佛把我们带回了两千五百年前,仿佛带到了万人师表孔圣人面前。沐浴着他的微笑,聆听他的教诲。同时,也正是这篇课文为学生和我打开了一扇窗。那朴素的哲理宛若和煦的阳光洒进我们的心里。

  首先,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我感到这篇课文的故事,虽然短小,但字里行间却蕴含着中华儒家文化那经千年积淀的中华文化哲理。细细品读那些含义深刻的语句,确实耐人寻味。为了在教学中落实单元导语中提出的要求:读懂课文内容,初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课文中人物在中华文化史上产生的影响。我在学生接触课文之前,首先在班上开展了诵读经典书籍,传承中华文化的主题读书活动。推荐同学们去读青少年版的《论语》。并以读后感、手抄报的形式在班内展开交流。学生在这一语文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热情,以他们读后感中稚嫩的文字,以配插图讲故事的形式,以小组表演课本剧的形式,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孔夫子和《论语》并不高不可测。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地拉*了学生和《论语》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的兴趣。针对课文内容含量达,语言较为深刻的特点,我们在第一课时中,除了安排常规的生字词的预*,以及理清课文结构等学*步骤后,,仍然在列出小标题的基础上,把第

  一、第二自然段拿出来进行认真的学*。结合课前参与,使学生对孔子、《论语》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随后,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针对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教师对问题加以梳理,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当堂解决了一些浅显的问题,留下更具思考性的问题,放入第二课时共同探讨。

  进入第二课时的学*,在做了简单的回顾以后,我引用上节课遗留的问题,直接引发学生思考。在关注全体的同时,注意到问题的幅度,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带着问去阅读文本。同时,为了加强阅读指导,我在自学提示及学生交流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采用有效的阅读方法,联系上下文,结合课外资料,联系生活实际,来初步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进而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人特点,体会文中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实施课堂交流的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利用自己课前参与的成果,以不同方式展开交流。看题目,展开联想,讲故事,可分角色表现故事情节。虽然形式多样,但仍随时注意引导学生回归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回归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更好地把课堂学*延伸到课外,我在课尾出示了配有三幅插图的《论语》中的小故事。并布置了这样的课后作业:1、学而时*之,复*本课的生字词,摘抄成语。2、学而不厌,再找一篇《论语》中的故事读一读,想一想这个故事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收获,准备下节课讲给同学们听。想借此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不断从经典书籍中汲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最大的“书”》语文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5)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菁选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大的“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入角色朗读,读好人物的语气。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分角色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投影仪、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课题:最大的“书”。

  2、生读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问问下面的小鱼。

  2、勾画喜欢的词语、不懂的字词。

  3、学*生字:

  ⑴ 和同伴说说你已经认识了哪个字,是怎样认识的?

  ⑵ 全班交流。

  ⑶ 游戏识字。

  ⑷ 和同桌合作朗读课文,争取把带生字的句子和段落读正确、读流利。

  ⑸ 说说自己帮同桌纠正了哪个音,全班对这些音节再读一读。

  三、写字指导

  半包围结构的字:“厚”字上下都无点,而“底”字上下都有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五”。“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埋”字左边是土字旁,要与“理”区分字形。还可以引导学生记住“有土才能埋”。

  四、质疑

  读了课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或者提出问题考考大家?

  对于学生提出的字词。可以当场叫学生补充理解。

  第二课时

  一、复*检查认读词语

  认真 奇怪 闪光 透明 宝藏 足迹 创根问底

  二、朗读感悟

  1、针对上堂课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中悟,在交流互动中有所得:

  ⑴ 自由读。你在文中能解决同学们的哪些问题。

  ⑵ 小组交流。

  ⑶ 全班交流,互相补充,教师相机点拨。

  2、演中悟:

  ⑴ 同桌合作演一演。角色选定。熟读对话。分角色朗读,熟悉人物的语言特点。创编动作。

  ⑵ 朗读展示。

  3、猜中想:

  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说说你的根据。你能猜想出叔叔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吗?你想学他吗?

  三、积累运用

  1、看看课后“我会填”中红花里的字,你发现规律了吗?你会填吗?

  如:宝石──石头 化石──石英 高山──山岭

  大山──山川 大地──地球 土地──地图

  2、问句:

  ⑴ 哪里有书啊?

  ⑵ 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⑶ 这能说明什么呢?

  3、感叹句:

  ⑴ 它们都是字呀!

  ⑵ 太好了,太好了!

  ⑶ 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四、实践活动

  课文中的学*伙伴读到“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时,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实际上,让我们“真没想到”的事物可多了。课外读一读《自然百科全书》一类的书籍,办一期“奇妙的大自然”班刊。

  【课后反思】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这篇课文内容对学生极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教法的选择上,采用了质疑,小组探究,全班交流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但令人担忧的是在小组合作中,很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欣赏别人。当我叫一名学生回答问题时,就会有很多学生失望的叫喊声,很不甘心坐在位置上,如果不及时指正,就势必一节课由着性子随心所欲,“小皇帝”的本色表现无遗!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狠抓“ 学会聆听、学会宽容、欣赏他人”的良好学**惯。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2

  《最大的“书”》课文比较长,不但含有很多的地理知识,而且还拥有大量的人物对话,所以,在这一课时(第二课时)中我把教学目标定位成:1、会写上节课剩下的6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记得崔峦老师曾经说过:每堂语文课都应该让学生写写字,这一说法,我是十分赞同的。尤其是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更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最大的“书”》这节课的教学中,识字、写字环节也成为这节课的.重点。在这课时开始时我还是以生字教学进入,在写字方面我让学生自主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哪个笔画重要。需要提醒同学写好哪一笔才会让字更美观。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也让他们把本节课要求写的6个生字任务顺利的完成了。在此环节的教学我还是很满意。

  在处理课文的3—8自然段中。我让学生自己读文,然后提出这样的一个主要问题“最大的岩石书里都有什么”。让学生在书上勾画然后再到小组去交流。学生通过探究知道岩石书里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矿物。岩石书里有画。画是树叶、贝壳和小鱼。然后随之问学生这样的字和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读文。读流利了再来分角色人物对话。学生明显读的非常有兴趣。随之学生们再来汇报。书里面告诉我们这些字和画怎么来的。我让学生再来读86页的“我知道”的内容。学生们通过读“我知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些奇妙的字和画是如何来的了。这点设计我认为很值得推介。以往我在教学当中,经常忽略“我知道”的内容。这回的深入备课让我知道了,“我知道”的内容是为我们课文服务的。应该在备课的时候把它背进去。相信一定会让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彻。

  这堂课里,学生学得比较投入,对课文比较感兴趣,我看到了学生在不断地进步,这是我比较欣慰的地方。尽管整堂课也是落实了重难点,但是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教学机智还有待于提高,比如说在教学“岩石书能说明什么”这一块内容时,我觉得自己在处理时缺乏机智,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到整个地壳运动的过程,但是学生没有说出我预期的答案,还一个劲儿在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对于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没有及时的引导,错过了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机会。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3

  《最大的书》一文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奇的大自然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为此,本课的教学,以指导朗读为切入点,以读代讲, 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比如:1、叔叔告诉川川岩石上有图画的句子: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叔叔看到小鱼不仅开心而且还特别惊奇、感到意外,特别的高兴。2、叔叔讲到岩石书用处时:它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矿,哪里藏着铁矿……省略号代表还有什么呢?还有什么宝藏呢?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的说是钻石、有的说是石油、瓷器、金子等,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感兴趣,同时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4

  《最大的“书”》这篇课文主要是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显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它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在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颜老师用我班的孩子执教了本课,师生配合默契,老师引导有效,评价有针对性,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效果良好。

  一、落实识字写字教学目标

  低段的语文教学,主要是字词的教学。颜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牢牢抓住了低段语文教学的目标,紧扣字、词,扎扎实实地进行基础知识的训练。例如:在检查生字词时,生字词分组出现,先是一组前鼻音,接着是一组多音字,再接着是一个专有名词和一个难读成语,再是简单的短语,再到演示字的演变指导识记生字,最后通过猜谜语识记生字。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本课的生字比较多,要求会写的字就有十二个,其中带竖撇的字有五个,如何正确地书写同一类的生字,也就是本课写字教学环节的主要任务。在教学中,颜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质、厚、底”的笔顺,引导孩子们观察第一笔与第二笔的不同,用红字进行标注,逐笔的书写,逐笔的比较,多媒体教学手段与识字、写字教学的有机结合,引发了孩子们识字写字的兴趣,使孩子们迅速有效地掌握了归类写字的方法。

  二、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本课是人物对话的形式呈现的,这正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好素材。在学*前两次对话时,颜老师通过学*叔叔说的.话“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册厚厚的书吗?”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从而激起小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激起学生研究、探索自然的愿望。在进行口语交际的时候,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交际的*台,引导学生在回答别人的问题的时候,要有明确的回答,而且还要有理有据,然后运用“读课外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际,学生说的都很到位,培养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三、利用课后资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课后的“我知道”的内容是为我们课文服务的。应该在备课的时候把它背进去。颜老师做到了这一点。在处理课文的5-8自然段中,颜老师让学生自己读文,然后提出这样的一个主要问题“最大的岩石书里都有什么”。让学生在书上勾画然后再到小组去交流。学生通过探究知道岩石书里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矿物。岩石书里有画。画是树叶、贝壳和小鱼。然后随之问学生这样的字和画和我们*时见到的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读文,再来分角色人物对话。学生明显读的非常有兴趣。随之学生们再来汇报。书里面告诉我们这些字和画怎么来的。我让学生再来读86页的“我知道”的内容。学生们通过读“我知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些奇妙的字和画是如何来的了。相信一定会让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彻。

  总之,颜老师的讲授很清晰,目标达成度高,评价多样,有针对性,值得我学*。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5

  【课前透视】

  本文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融地质知识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学*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对小学生来讲,这篇课文的内容极富吸引力,同时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也是课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发现,体会,在对话的朗读中引发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培养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有感情地读好人物的对话。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

  2、收集有关地壳变迁、化石等相关知识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依题激疑:你们读过书吗?你们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样吗?(板题)课题中的.“书”为什么加上引号?你们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呢?

  2、展示激趣:教师出示化石标本或相关的图片资料,启发: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们究竟是怎样得来的呢?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本“书”,看看这本“书”是怎样介绍的!(板题)

  〖对话*台

  一、初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识字生字。

  出示“我会认”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识字交流,可以采取组内交流的形式,说说自己已经认识了哪些字,是怎样认识的?同时交流记字的方法,如熟字加偏旁、形*字换偏旁、组词语以及学生个性化的记字方法。同时把自己不懂的词语作一标记与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2、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识字情况。分段合作读文,互相检查读文情况。教师巡视吸收反馈。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相机引导学生交流识记重点字的方法。同时,教师强调重点字读音、字形等相关内容。如:“册”是*舌音;“质”读第四声;“岩”和“印”的声母都是“y”而不是“r”;“痕”字的下面是“艮”不是“良”等。

  识字能力是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去组织引导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二、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岩、册、宝、刨、痕、质”。

  2、引导学生从笔划、结构等方面观察这些字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相机强调。

  如:“厚”字上下都无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五”,“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

  3、“挑战难点字”。启发学生到板前书写大家认为不好写的字,师生评议。

  4、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同桌互相评议。展示优秀的作品。

  观察、交流是写好字的一个重要前提,引导学生到板前范写难点字,激发学生写字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大胆尝试,向困难挑战的精神。相互交流与评议,促进了学生欣赏水*的提高。

  三、质疑

  1、快速读文,思考: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或者提出问题考考大家?

  2、组织交流,解决疑难。

  这一环节,可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读书能力。解决学生在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了解了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但要注意字词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当场解决,其他涉及课文内容的问题,可以简略处理,为下节课作准备。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6

  最大的“书“一课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我认为不必作过细的讲解,只要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欲望就可以了。本文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因此,我把朗读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上。

  教学前,我认为学生对本文内容的兴趣可能兴趣不大 ,没想到,课堂上,当我由谈话导入课题时,孩子们的兴趣特浓厚,我说:“课文中最大的书是指什么?快读文找一找。”孩子们马上行动起来,很快,小手举起来了,。孩子在念书上的句子,“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册厚厚的书吗?”“那么书上的字是什么?”我说。孩子们马上找到了书上的句子“你看,这是雨点留下的痕迹,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些透明闪光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那么书上的画又是什么?”我说。“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呢!”。孩子们说着,我引导他们读着,交流着,孩子们明白了最大的书就是指岩石,书上的字和画都是大自然创造的 ,接着,我请孩子们和同桌一起把课文再读,这回读,让他们自己选择人物,或者当川川,或者当叔叔,两个人就这么对读。孩子练*读后,开始,请我们的男孩女孩分开读。我读叙述部分,女孩读川川的话,男孩读叔叔的话。孩子就这样分角色读起了课文。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唤起了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教学结束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7

  今天上午,我讲完了本学期的评估课,我选择的课文是第19课《最大的“书”》,这篇课文是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气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在设计本篇课文的时候,我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对话上,让学生通过读来获取岩石的相关知识,通过读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此外,我还适当穿插了对生字词的认识,以及部分生字的书写指导。讲课结束后,我对课前的准备、本节课的设计、课堂表现等方面做了深刻的反思。

  一、课前准备不够充分。

  由于上课在实验楼的录播教室,上课用的道具都提前准备好了。我是第二节课,第一节我还去听课,中间回到教室领学生,三班的学生走后,我一边领着学生到指定位置坐好,一边忙着把课件拷到电脑上。结果部分学生做错了位置,我的优盘也无法显示。本来将评估课就紧张,面对如此境地,那颗心不觉跳得更快乐,真是有点手忙脚乱。赶紧拿出电话找多媒体管理员解决,终于在上课后一会打开后盖插上了优盘。为了方便在教室里走动,本打算讲课的时候用翻页笔的,可是翻页笔也无法显示,心情真是郁闷到极点。这只能怪自己,没能提前调试一下,在上第一节课前我就该把准备好工作做好。以后的课堂,课前准备还是要多加重视的。

  二、部分地方的设计不够合理。

  在设计教学时,我以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都读过哪些书?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出本课的课题《最大的`“书”》。在交流读书的环节中,我发现学生曲解了我的初衷。我想要学生交流的是书名,很多学生把读书的类型分享给了大家,比如有的学生说故事书、有的学生说科技书等。在进一步强调后,学生才按照我的初衷是交流,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整体表现并不理想。可能是我没有把自己的问题表达清楚,让学生产生了误解。

  另外,指导学生书写的环节有点脱节,导致在讲课的时候没有连贯起来,当翻到课件时才想起来。从这里,我感觉我在备课时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做得还不到位。其实读完生字词再进行书写指导是很自然的事情,由于后面的问题一直在耳边响起,竟然漏掉了,再回头补充的时候就明显地显出了环节设计的不协调。

  三、课堂氛围低沉,没有激起学生的兴趣。

  这篇课文是川川和叔叔的对话,应该很容易走进去的。可是通过学生的表现,我感觉课堂低沉,没有一点活力。提出的问题我感觉并不难,在课文中就能找到答案,可是漫长的等待后还是得由我说出来。对于这点,我很是失望。周二在三班试讲,虽然学生有点差距,但是不应该是这样的大,根据三班学生的课堂表现我已经调整了自己的教案,可效果还是不够理想。也许是学生换了新的地方上课有点紧张,也许是学生对新的教室很好奇,每个人的眼睛总是在游离不定,无法落到讲课的内容上。学生如此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与我*时的课堂管理或许也有很大关系。学生的表现,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及课堂管理又有了新的思考:怎样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课堂上来?我现在的答案是走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

  四、课堂秩序有始无终,是导致讲课不够理想的又一重要原因。

  由于开始上课时就已经打过上课铃了,所以铃声已经不能作为课堂结束的标志。无论如何我也要把整节课的内容讲完。可是,当我讲到:同学们,今天的课我们就讲到这里,课后同学们探索一下大自然还有哪些秘密,下节课的时候再交流。这句话我还没有讲完,有几个男孩拿着书本就想往外跑,其中一个已经走到了教室的中间。此时,我停止了说话,把目光投向了那一片,那些想出去的学生立刻就回去了。我继续我的总结:下课的时候同学们要做到文明游戏不打闹,下课!“下课”这个词还没说完,那几个孩子又要往外跑,连最起码的文明礼仪都没有了。这时候听课的老师还没动呢!我无法抑制内心的怒火,大声把学生喊了回来。无论我说什么,都已无法挽回了,我总感觉,这节课无论开始、过程还是结束,我做得都很失败,我得不到学生最起码的尊重,此时的我真像昨天我误打了彦淞一样,眼泪止不住就要往下流。此时,我才知道,我的这节课真是彻底失败了。给学生上一节文明礼仪课迫在眉睫。

  这节课从准备到上课,也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可是教学的效果让我明白,我的功夫没有做到点子上:教学准备不充分,教学设计缺乏合理性,学生管理也有很大的问题。一节小小的课,反映出了我语文教学上的不足,同时也反映出了我的班主任工作做得还不够。

  这是一节失败的课,失败虽然让我很伤心,但是课后我努力反思,找到了失败的原因。有了原因我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前进的动力。

  一节好课,不但要有好的教学设计,流利的语言表达,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参与其中,真正在课堂上有所学、有所获。

  就让这本《最大的“书”》给我提个醒吧,让我时刻记住,哪里失败了,哪里需要努力。这样在以后的课堂上我才能有更好的表现。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8

  《最大的“书” 》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阅读课文。全文以对话的方式介绍了岩石这本耐人寻味的“书”,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

  现在,我将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谈谈我的本课设计中想体现的教学思想:

  一、创设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在新课程中指出:把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放在首位。要让学生把学*当成一种享受,这样,学生乐学,便会积极投入其中。于是,我努力创设了愉悦的氛围,上课伊始,我板书课题,故意把“书”字的双引号漏写。学生发现了,马上指出我的'错误。我顺势问:“这个‘书’字为什么要加上双引号呢?你们想知道有关这本‘书’的什么知识?”从疑问引出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读书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观察思维能力。

  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学生是学*发展的主体,是探究者,体验者,发现者。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我努力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过程,成为共同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通过我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有所发现和收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我运用直观形象的课件进行识字教学。先通过学生自主识字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的能力,识字过程体现循序渐进。我先让学生认读带有本课生字(生字有注音)的句子,再认读不带拼音的生词,接着,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识字记字方法,学生体验了成功带来的喜悦,同时识字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在朗读指导,以读为本中,使学生积累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尊重独特感受。整个读书过程为弘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我努力将以上思想运用教学实践中。

  1、读书方式多样,激趣学文:课文教学中,我力求把读放首位,通过自读,评读,比赛读,分角色读等方式,使学生喜欢读书,并把课文读准,读流利,到有感情。

  2、在读中落实重点词句,感悟课文内容。在细读课文时,我对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对“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有什么疑问?学生读出问题来了,有的学生提出:“我觉得很奇怪,怎么岩石是书呢?”有的学生问:“这本书有什么作用?”有的学生问:“书上有什么字,有什么图画呢?”有的问“这本书有什么用呀?”我认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根据他们提出的问题,让他们通过读书,在书上找答案。这样,更好地发挥学生自主学*。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尽管我非常投入地走进课堂,但是细细回味课堂中的每一环节,许多疏漏和处理不当的地方便呈现出来。这节课学*的内容涉及到科学知识很多,但我考虑到自己撑握有关的知识很有限。因此,我没有放手让学生就课文内容质疑。课后,我又想:如果我课前肯花时间查阅大量有关的资料,做到“心中有数”,再让他们质疑,我相信学生此时此刻不仅仅只有只局限像川川这些疑问,他们一定有很多问题想解答。学生们会畅所欲言,交流自己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相信学生学*的热情一定会更高,收获一定会更大!可见,课前准备真的要做到充分!再充分啊!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9

  《最大的“书”》一课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涉和了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述了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化,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爱刨根问底的小朋友川川。

  教学前,我认为同学对本文的内容可能兴趣不大,没想到,课堂上,我刚出示课题《最的“书”》,同学们就发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当让大家说一说你想知道什么或者你想到了什么时,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

  有的说“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还有的说:“最大的书到底有多大?”有一个小朋友说:“我知道书加上引号是因为它跟我们*时看的书不同。”同学学会了提出自身的见解,还能协助其他小朋友解答问题,我禁不住鼓起掌来。教师要让同学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让同学通过自身的努力寻找答案,或者同学自身学会了学*的方法,那我们的教育才算胜利。

  在学*课文时,我说:“课文中最大的书是指什么?快读课文找一找。”小朋友们马上行动起来,很快,小手举起来了,小朋友在念书上的句子,“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那么书上的字是什么?”我说。小朋友们马上找到了书上的句子“你看,这是雨点留下的痕迹,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些透明闪光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那么书上的画又是什么?”我说。“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呢!”小朋友们说着,我引导他们读着,交流着,小朋友们明白了最大的书就是指岩石,书上的字和画都是大自然发明的,接着,我请小朋友们和同桌一起把课文再读一遍,这回读,让他们自身选择人物,或者当川川,或者当叔叔,两个人就这么对读,还分角色读。小朋友练*读后,又请我们的男孩女孩分开读,还分角色读。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唤起了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应让同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诊视同学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尽管老师没有过多的讲解,但是,同学们对“岩石”这本最大的书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而且对自然科学知识发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0

  《最大的“书”》一课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述了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川川。

  教学前,我认为学生对本文的内容可能兴趣不大,没想到,课堂上,我刚出示课题《最大的“书”》,同学们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当让大家说一说你想知道什么或者你想到了什么时,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

  有的说“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还有的说:“最大的书到底有多大?”有一个小朋友说:“我知道书加上引号是因为它跟我们*时看的书不同。”学生学会了提出自己的见解,还能帮助其他小朋友解答问题,我禁不住鼓起掌来。教师要让学生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答案,或者学生自己学会了学*的方法,那我们的教育才算成功。

  在学*课文时,我说:“课文中最大的书是指什么?快读课文找一找。”孩子们马上行动起来,很快,小手举起来了,孩子在念书上的句子,“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那么书上的字是什么?”我说。孩子们马上找到了书上的句子“你看,这是雨点留下的痕迹,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些透明闪光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那么书上的画又是什么?”我说。“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呢!”孩子们说着,我引导他们读着,交流着,孩子们明白了最大的书就是指岩石,书上的字和画都是大自然创造的,接着,我请孩子们和同桌一起把课文再读一遍,这回读,让他们自己选择人物,或者当川川,或者当叔叔,两个人就这么对读,还分角色读。孩子练*读后,又请我们的男孩女孩分开读,还分角色读。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唤起了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诊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尽管老师没有过多的讲解,但是,学生们对“岩石”这本最大的书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而且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因此我在教学中着力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

  这堂课里,我们班的学生学得比较投入,对课文比较感兴趣。整堂课没有完全落实了重难点,并且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教学机智还有待于提高,对于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没有及时的引导,错过了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机会。我对文本的研读还不够,在课堂上不能很好的把握课堂,使自己在紧张的情绪中上完课。课前的准备的也不够充分,这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1

  《最大的“书”》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气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当看到课题时,非常的茫然,这样一篇有关科学知识的文章,该怎么上呢?又该怎么样通过学*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语文味”又该如何体现呢?百思不得其解。

  这节课上下来,我觉得自己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是在文本的解读方面。在备这节课时,我尽量让自己不要太受网络的影响,尽可能地自己想出有创意的点子来。一堂课中不可能处处有亮点,但是能把一个亮点上精彩我觉得还是不错的'。

  本堂课中,我在学生理解了“书”加上“双引号”的意义后,还让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把“双引号”的不同作用理出来了,我想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另外一个,我这堂课中的知识点也都抓得比较多,能比较有序地让学生学下来。

  关于朗读的评价指导,特别是川川问叔叔的话,疑问的语气,我认为自己还是指导的比较到位的。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比如:叔叔告诉川川岩石上有图画的句子: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叔叔看到小鱼不仅开心而且还特别惊奇、感到意外,特别的高兴等。但学生在朗读完一个句子之后,我不知道该怎样有效地评价,怎样把朗读指导蕴藏到评价语中。这也是需要我好好琢磨和学*的。

  课堂中最大的问题还是我在传授知识时的讲法存在问题。很多时候总是把知识赤裸裸地传授给学生,没有做到等待孩子回答,实在是答不出师再解惑的地步,可能导致孩子们在接受我的信息时有点茫然的感觉。低段的孩子,毕竟不懂的东西很多,怎样把知识点融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学到知识,我想这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2

  新课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最大的“书”》这篇文章的表现形式是人物对话。叙述了川川与爸爸在登山过程中跟地质勘探员交流的见闻,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可以说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下面摘录一篇不错的《最大的“书”》的教学反思与各位小学语文老师分享。

  《最大的“书”》这篇课文以对话为线索,将地质的相关知识融入课文之中,语言中充满了儿童对自然界的好奇心与热爱之情。通过学*这篇课文,达到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科学意识。

  所以,我在《最大的“书”》的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加强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之间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从而激起小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激起学生研究、探索自然的愿望。

  比如:

  1、叔叔讲到岩石书的用处时:它能告诉我们,哪里藏着铁矿,哪里埋着煤矿……省略号代表还有什么呢?还有什么宝藏呢?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的说是石油、有的说是钻石、金子、瓷器等,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同时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2、叔叔告诉川川岩石上有图画的句子: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抓住“小鱼”一词理解叔叔开心的心情。*时我们看到小鱼,都会很开心,因为小鱼很可爱。今天我们在哪里看到小鱼呢?(在岩石上)除了开心的心情,叔叔的心还带着惊奇、感到意外,特别的高兴。

  我在教学《最大的“书”》时,除了侧重朗读外,还重视双基训练,有完形填空题、修改句式等练*。特别是填空小练*,效果比较好,因为它能帮助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将刚的知识巩固。

  《最大的“书”》的教学设计还是满完整的,但在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流畅。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较少,课堂的语言不够精炼。在今后的日子,我会加强自身的学*,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在此,我十分感谢二年级的老师们,特别是廖老师和李老师,在教学和业务工作中,她们常常指点我,让我学到知识、积累了经验。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3

  《最大的书》一课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内容比较浅显,孩子比较感兴趣,因此,我力争不把这样的课上成地理课,尽最大努力上出语文味儿。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我认为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以“刨根问底”展开有序教学。

  在教学中我抓住一条主线“刨根问底”展开教学,全文始终围绕“川川是怎样刨根问底的?”这个主问题展开教学,第一大块川川刨根问底中了解岩石就是一本书;第二大块川川刨根问底中知道岩石书上有字有画,岩石书能说明地壳运动的漫长过程;第三大块川川继续刨根问底,了解“书”的'作用,在回味整课对话中,让学生再次感受“刨根问底”的意思。每一大块的内容都是以对话展开,让同学们通过对话体会其中情感。

  二、围绕“语言文字”进行想象说话。

  我采用图片展示的方法,让学生探究岩石“书”的内容时,想象雨痕、波痕的样子,通过一番想象,学生区分“雨痕、波痕、矿物”就水到渠成。然后运用书上的语言介绍这些“字”,让教学始终围绕语言文字展开教学,又如让学生欣赏岩石“书”上还有哪些画,在孩子们的好奇的猜测中,进而让学生围绕这些图片进行拓展说话“你看,这儿有( ),有( ),还有( )哩!”

  三、唯材“适”用,让语文味儿更浓。

  在这堂课里,我选择了适合课文内容的相关资料进行拓展,有对岩石“书”中还有哪些画进行拓展,有对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书进行拓展,特别是对大自然中的书进行拓展,我选择了“动植物化石、岩石”等图片,从不同层次进行拓展,在欣赏中学生充满了惊讶,轻轻地低呼着“这也是书呀?”在我的徐徐地叙述中,孩子们的视野更开阔,他们明白了生活中存在着很多书,都需要孩子们细细去读,从而激发他们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在生活学*语文。

  语文老师,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这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4

  今天在教《最大的“书”》一文时,我问学生:这本岩石之“书”,“书”中真的有字吗?很多学生说没有,也有学生说有。我说其实这本岩石之“书”,“书”上是没字的,之不过地质学家叔叔能从中看出很多有关发生在这块岩石上的事,及它经历的年代或其他相关的事,对我们研究很早很早以前人类及自然的活动很有意义。

  学生便开始发问,我给他们讲了化石以及很多很多我知道的这方面的知识,可学生的'刨根问底,足足问了我一节课,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我一一做答。但最后还是让我这个自认为知识不少的老师也黔驴技穷。当时真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装进自己的脑袋,只能让他们自己有空上网查资料了。

  以后看来除了语文方面的知识要加强,其他方面的也要加强啊!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5

  《最大的“书”》一课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述了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

  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川川。

  课堂上,我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主要目标设计了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主要路线。当我出示课题时,为了引起学生对课题中引号的注意,我故意将其漏写,然后就让学生顺着这条思路去提出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 有的说“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还有的说:“最大的书到底有多大?”

  学生学会了提出自己的见解。接下来就要让学生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答案。地质的变迁这一部分,地质的演变对孩子来说很陌生,理解会比较困难。我就用简笔画的形式,把这一地质的演变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寥寥数笔就理清了学生的思路,这样一来,学生对文本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要诊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尽管我没有过多的讲解,但是,学生们对“岩石”这本最大的书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而且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最大的“书”》语文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6)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菁选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大的书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

  新课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最大的“书”》这篇文章的表现形式是人物对话。叙述了川川与爸爸在登山过程中跟地质勘探员交流的见闻,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可以说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下面摘录一篇不错的《最大的“书”》的教学反思与各位小学语文老师分享。

  《最大的“书”》这篇课文以对话为线索,将地质的相关知识融入课文之中,语言中充满了儿童对自然界的好奇心与热爱之情。通过学*这篇课文,达到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科学意识。

  所以,我在《最大的“书”》的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加强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之间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从而激起小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激起学生研究、探索自然的愿望。

  比如:

  1、叔叔讲到岩石书的用处时:它能告诉我们,哪里藏着铁矿,哪里埋着煤矿……省略号代表还有什么呢?还有什么宝藏呢?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的说是石油、有的说是钻石、金子、瓷器等,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同时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2、叔叔告诉川川岩石上有图画的句子: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抓住“小鱼”一词理解叔叔开心的心情。*时我们看到小鱼,都会很开心,因为小鱼很可爱。今天我们在哪里看到小鱼呢?(在岩石上)除了开心的心情,叔叔的心还带着惊奇、感到意外,特别的高兴。

  我在教学《最大的“书”》时,除了侧重朗读外,还重视双基训练,有完形填空题、修改句式等练*。特别是填空小练*,效果比较好,因为它能帮助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将刚的知识巩固。

  《最大的“书”》的`教学设计还是满完整的,但在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流畅。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较少,课堂的语言不够精炼。在今后的日子,我会加强自身的学*,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在此,我十分感谢二年级的老师们,特别是廖老师和李老师,在教学和业务工作中,她们常常指点我,让我学到知识、积累了经验。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2

  《最大的“书”》一课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述了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

  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川川。

  课堂上,我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主要目标设计了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主要路线。当我出示课题时,为了引起学生对课题中引号的注意,我故意将其漏写,然后就让学生顺着这条思路去提出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 有的说“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还有的说:“最大的书到底有多大?”

  学生学会了提出自己的见解。接下来就要让学生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答案。地质的变迁这一部分,地质的演变对孩子来说很陌生,理解会比较困难。我就用简笔画的形式,把这一地质的演变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寥寥数笔就理清了学生的思路,这样一来,学生对文本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要诊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尽管我没有过多的讲解,但是,学生们对“岩石”这本最大的书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而且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3

  《最大的“书”》一课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述了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川川。

  对小学生来讲,这篇课文的内容极富吸引力,同时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也是课文的一个特点。因此我在教学中着力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发现、体会,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发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

  1、为了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语文,扎扎实实地理解词语,这一课中,我采用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首先让孩子们在读课文的同时,画出难以理解的词语,然后在课文的学*中自然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在质疑时,我让学生说出不懂的词语,不少学生提出“刨根问底”这个词的意思。于是我问:谁总爱刨根问底?他怎么刨根问底?接着我重点指导读好人物的对话。在读了几遍课文后,我再问:川川总是在干什么?孩子们已对课文有一定的印象,所以脱口而出:他总是在问问题。我接着问:问的问题多吗?问了哪些问题?

  面对川川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孩子们就自然地明白了,原来把事情问明白,问到底就是“刨根问底”。这样的教学预设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发挥了教师的有效引领作用。针对川川最后说的话,我让学生猜想川川长大后想干什么?叔叔是怎样获得那些知识的?以此引导学生动脑想和动口说,也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2、在教学中着力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比如:

  ⑴叔叔告诉川川岩石上有图画的句子: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叔叔看到小鱼不仅开心而且还特别惊奇、感到意外,特别的高兴。

  ⑵叔叔讲到岩石书的用处时:它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矿,哪里藏着铁矿……省略号代表还有什么呢?还有什么宝藏呢?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的说是钻石、有的说是石油、瓷器、金子等,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感兴趣,同时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3、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这篇课文内容对学生极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教法的选择上,我采用了质疑,小组探究,全班交流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课文中的学*伙伴读到“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时,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实际上,让我们“真没想到”的事物可多了。孩子们的学*兴致高涨,同伴间迫不及待地开始讨论,研究该怎样动手。课外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交流展示,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

  4、在处理课文的3-8自然段中。我让学生自己读文,然后提出这样的一个主要问题“最大的岩石书里都有什么”。让学生在书上勾画然后再到小组去交流。学生通过探究知道岩石书里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矿物。岩石书里有画。画是树叶、贝壳和小鱼。

  然后随之问学生这样的字和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读文。之后让学生看老师准备的岩石书。学生们惊诧不已,之后再来分角色读文,学生非常有兴趣。随之学生们再来汇报,书里面告诉我们这些字和画怎么来的。我让学生再来读86页的我知道的内容。学生们通过读“我知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些奇妙的字和画是如何来的了。这点设计我认为很值得推介。“我知道”的内容是为我们课文服务的。应该在备课的时候把它背进去。相信一定会让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彻。在结尾的地方我设计了扩展性训练:让学生说说大自然中还有什么巧妙的地方……让学生在思想情感价值观方面有更好的指引。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内容涉及的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点较多,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朗读训练的时间略长,以至于后半节课的理解课文环节显得急追猛赶,并且孩子们虽然理解了课文内容,但缺乏消化反刍的过程。当我问出:你知道大自然中还有哪些是书?有的孩子还在思考,我就迫不及待叫学生回答,阻碍了孩子们自己的思考,犯了越俎代庖的错误。

  在以后的教学研究中,我将针对自己的不足,有效地学*,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对动态生成的有效引领作用。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4

  《最大的“书”》这篇课文主要是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显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它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在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颜老师用我班的孩子执教了本课,师生配合默契,老师引导有效,评价有针对性,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效果良好。

  一、落实识字写字教学目标

  低段的语文教学,主要是字词的教学。颜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牢牢抓住了低段语文教学的目标,紧扣字、词,扎扎实实地进行基础知识的训练。例如:在检查生字词时,生字词分组出现,先是一组前鼻音,接着是一组多音字,再接着是一个专有名词和一个难读成语,再是简单的短语,再到演示字的演变指导识记生字,最后通过猜谜语识记生字。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本课的生字比较多,要求会写的`字就有十二个,其中带竖撇的字有五个,如何正确地书写同一类的生字,也就是本课写字教学环节的主要任务。在教学中,颜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质、厚、底”的笔顺,引导孩子们观察第一笔与第二笔的不同,用红字进行标注,逐笔的书写,逐笔的比较,多媒体教学手段与识字、写字教学的有机结合,引发了孩子们识字写字的兴趣,使孩子们迅速有效地掌握了归类写字的方法。

  二、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本课是人物对话的形式呈现的,这正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好素材。在学*前两次对话时,颜老师通过学*叔叔说的话“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册厚厚的书吗?”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从而激起小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激起学生研究、探索自然的愿望。在进行口语交际的时候,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交际的*台,引导学生在回答别人的问题的时候,要有明确的回答,而且还要有理有据,然后运用“读课外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际,学生说的都很到位,培养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三、利用课后资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课后的“我知道”的内容是为我们课文服务的。应该在备课的时候把它背进去。颜老师做到了这一点。在处理课文的5-8自然段中,颜老师让学生自己读文,然后提出这样的一个主要问题“最大的岩石书里都有什么”。让学生在书上勾画然后再到小组去交流。学生通过探究知道岩石书里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矿物。岩石书里有画。画是树叶、贝壳和小鱼。然后随之问学生这样的字和画和我们*时见到的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读文,再来分角色人物对话。学生明显读的非常有兴趣。随之学生们再来汇报。书里面告诉我们这些字和画怎么来的。我让学生再来读86页的“我知道”的内容。学生们通过读“我知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些奇妙的字和画是如何来的了。相信一定会让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彻。

  总之,颜老师的讲授很清晰,目标达成度高,评价多样,有针对性,值得我学*。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5

  《最大的书》一文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奇的大自然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为此,本课的教学,以指导朗读为切入点,以读代讲, 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比如:1、叔叔告诉川川岩石上有图画的句子: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叔叔看到小鱼不仅开心而且还特别惊奇、感到意外,特别的高兴。2、叔叔讲到岩石书用处时:它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矿,哪里藏着铁矿……省略号代表还有什么呢?还有什么宝藏呢?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的说是钻石、有的说是石油、瓷器、金子等,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感兴趣,同时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6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入角色朗读,读好人物的语气。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分角色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投影仪、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课题:最大的“书”。

  2、生读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问问下面的小鱼。

  2、勾画喜欢的词语、不懂的字词。

  3、学*生字:

  ⑴ 和同伴说说你已经认识了哪个字,是怎样认识的?

  ⑵ 全班交流。

  ⑶ 游戏识字。

  ⑷ 和同桌合作朗读课文,争取把带生字的句子和段落读正确、读流利。

  ⑸ 说说自己帮同桌纠正了哪个音,全班对这些音节再读一读。

  三、写字指导

  半包围结构的字:“厚”字上下都无点,而“底”字上下都有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五”。“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埋”字左边是土字旁,要与“理”区分字形。还可以引导学生记住“有土才能埋”。

  四、质疑

  读了课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或者提出问题考考大家?

  对于学生提出的字词。可以当场叫学生补充理解。

  第二课时

  一、复*检查认读词语

  认真 奇怪 闪光 透明 宝藏 足迹 创根问底

  二、朗读感悟

  1、针对上堂课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中悟,在交流互动中有所得:

  ⑴ 自由读。你在文中能解决同学们的哪些问题。

  ⑵ 小组交流。

  ⑶ 全班交流,互相补充,教师相机点拨。

  2、演中悟:

  ⑴ 同桌合作演一演。角色选定。熟读对话。分角色朗读,熟悉人物的语言特点。创编动作。

  ⑵ 朗读展示。

  3、猜中想:

  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说说你的`根据。你能猜想出叔叔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吗?你想学他吗?

  三、积累运用

  1、看看课后“我会填”中红花里的字,你发现规律了吗?你会填吗?

  如:宝石──石头 化石──石英 高山──山岭

  大山──山川 大地──地球 土地──地图

  2、问句:

  ⑴ 哪里有书啊?

  ⑵ 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⑶ 这能说明什么呢?

  3、感叹句:

  ⑴ 它们都是字呀!

  ⑵ 太好了,太好了!

  ⑶ 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四、实践活动

  课文中的学*伙伴读到“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时,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实际上,让我们“真没想到”的事物可多了。课外读一读《自然百科全书》一类的书籍,办一期“奇妙的大自然”班刊。

  【课后反思】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这篇课文内容对学生极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教法的选择上,采用了质疑,小组探究,全班交流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但令人担忧的是在小组合作中,很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欣赏别人。当我叫一名学生回答问题时,就会有很多学生失望的叫喊声,很不甘心坐在位置上,如果不及时指正,就势必一节课由着性子随心所欲,“小皇帝”的本色表现无遗!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狠抓“ 学会聆听、学会宽容、欣赏他人”的良好学**惯。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7

  今天上午,我讲完了本学期的评估课,我选择的课文是第19课《最大的“书”》,这篇课文是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气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在设计本篇课文的时候,我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对话上,让学生通过读来获取岩石的相关知识,通过读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此外,我还适当穿插了对生字词的认识,以及部分生字的书写指导。讲课结束后,我对课前的准备、本节课的设计、课堂表现等方面做了深刻的反思。

  一、课前准备不够充分。

  由于上课在实验楼的录播教室,上课用的道具都提前准备好了。我是第二节课,第一节我还去听课,中间回到教室领学生,三班的学生走后,我一边领着学生到指定位置坐好,一边忙着把课件拷到电脑上。结果部分学生做错了位置,我的优盘也无法显示。本来将评估课就紧张,面对如此境地,那颗心不觉跳得更快乐,真是有点手忙脚乱。赶紧拿出电话找多媒体管理员解决,终于在上课后一会打开后盖插上了优盘。为了方便在教室里走动,本打算讲课的时候用翻页笔的,可是翻页笔也无法显示,心情真是郁闷到极点。这只能怪自己,没能提前调试一下,在上第一节课前我就该把准备好工作做好。以后的课堂,课前准备还是要多加重视的。

  二、部分地方的设计不够合理。

  在设计教学时,我以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都读过哪些书?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出本课的课题《最大的“书”》。在交流读书的环节中,我发现学生曲解了我的初衷。我想要学生交流的是书名,很多学生把读书的类型分享给了大家,比如有的学生说故事书、有的学生说科技书等。在进一步强调后,学生才按照我的初衷是交流,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整体表现并不理想。可能是我没有把自己的问题表达清楚,让学生产生了误解。

  另外,指导学生书写的环节有点脱节,导致在讲课的时候没有连贯起来,当翻到课件时才想起来。从这里,我感觉我在备课时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做得还不到位。其实读完生字词再进行书写指导是很自然的事情,由于后面的问题一直在耳边响起,竟然漏掉了,再回头补充的时候就明显地显出了环节设计的`不协调。

  三、课堂氛围低沉,没有激起学生的兴趣。

  这篇课文是川川和叔叔的对话,应该很容易走进去的。可是通过学生的表现,我感觉课堂低沉,没有一点活力。提出的问题我感觉并不难,在课文中就能找到答案,可是漫长的等待后还是得由我说出来。对于这点,我很是失望。周二在三班试讲,虽然学生有点差距,但是不应该是这样的大,根据三班学生的课堂表现我已经调整了自己的教案,可效果还是不够理想。也许是学生换了新的地方上课有点紧张,也许是学生对新的教室很好奇,每个人的眼睛总是在游离不定,无法落到讲课的内容上。学生如此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与我*时的课堂管理或许也有很大关系。学生的表现,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及课堂管理又有了新的思考:怎样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课堂上来?我现在的答案是走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

  四、课堂秩序有始无终,是导致讲课不够理想的又一重要原因。

  由于开始上课时就已经打过上课铃了,所以铃声已经不能作为课堂结束的标志。无论如何我也要把整节课的内容讲完。可是,当我讲到:同学们,今天的课我们就讲到这里,课后同学们探索一下大自然还有哪些秘密,下节课的时候再交流。这句话我还没有讲完,有几个男孩拿着书本就想往外跑,其中一个已经走到了教室的中间。此时,我停止了说话,把目光投向了那一片,那些想出去的学生立刻就回去了。我继续我的总结:下课的时候同学们要做到文明游戏不打闹,下课!“下课”这个词还没说完,那几个孩子又要往外跑,连最起码的文明礼仪都没有了。这时候听课的老师还没动呢!我无法抑制内心的怒火,大声把学生喊了回来。无论我说什么,都已无法挽回了,我总感觉,这节课无论开始、过程还是结束,我做得都很失败,我得不到学生最起码的尊重,此时的我真像昨天我误打了彦淞一样,眼泪止不住就要往下流。此时,我才知道,我的这节课真是彻底失败了。给学生上一节文明礼仪课迫在眉睫。

  这节课从准备到上课,也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可是教学的效果让我明白,我的功夫没有做到点子上:教学准备不充分,教学设计缺乏合理性,学生管理也有很大的问题。一节小小的课,反映出了我语文教学上的不足,同时也反映出了我的班主任工作做得还不够。

  这是一节失败的课,失败虽然让我很伤心,但是课后我努力反思,找到了失败的原因。有了原因我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前进的动力。

  一节好课,不但要有好的教学设计,流利的语言表达,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参与其中,真正在课堂上有所学、有所获。

  就让这本《最大的“书”》给我提个醒吧,让我时刻记住,哪里失败了,哪里需要努力。这样在以后的课堂上我才能有更好的表现。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8

  这是我实*以来的第二节课,较之前那一次自我感觉是有一些进步的。对于教案的设计有了一定的.思路,在课堂上也没有第一次那么紧张了,基本能够控制课堂,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第一,对于教案的把握还是不够熟练,落下了一个环节;第二,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语太少,不够衔接;第三,对于学生的评价还是有些不到位,应该引导学生去自我评价,可以是师生评价,更多的是生生评价,而且在评价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先去评价同学的优点再说缺点,不应该只看到别人的缺点;第四,板书不到位,对于课文中的重点和生字需要注意的地方没有及时的板书,导致有些学生没有牢固掌握知识。总之,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加注意,及时改正。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9

  记得崔峦老师曾经说过:每堂语文课都应该让学生写写字,这一说法,我是十分赞同的。尤其是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更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最大的书》这节课的教学中,识字、写字环节也成为这节课的重点。在写字方面我让学生自主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哪个笔画重要。需要提醒同学写好哪一笔才会让字更美观。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也让他们把本节课的7个生字任务顺利的完成了。在此环节的教学我还是很满意。

  我让学生自己读文,然后提出这样的一个主要问题“最大的.岩石书里都有什么”。让学生在书上勾画然后再到小组去交流。学生通过探究知道岩石书里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矿物。岩石书里有画。画是树叶、贝壳和小鱼。然后随之问学生这样的字和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读文。之后让学生看老师准备的岩石书。学生们惊诧不已。之后再来分角色读文。学生明显读的非常有兴趣。随之学生们再来汇报。书里面告诉我们这些字和画怎么来的。我让学生再来读86页的我知道的内容。学生们通过读“我知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些奇妙的字和画是如何来的了。这点设计我认为很值得推介。以往我再教学当中,经常忽略我知道的内容。这回的深入备课让我知道了,“我知道”的内容是为我们课文服务的。应该在备课的时候把它背进去。相信一定会让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彻。教研员听完我的课后给予一定的肯定。但是同时也指出,我在结尾的地方应该有扩展性训练。比如让学生说说大自然中还有什么巧妙的地方。。。让学生在思想情感价值观方面有更好的指引。一堂课,给了我很多启示,相信我在不断的反思中更会不断的成长。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0

  教学前,我认为学生对本文的内容可能兴趣不大,没想到,课堂上,我刚出示课题《最大的“书”》,同学们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当让大家说一说你想知道什么或者你想到了什么时,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有的说“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还有的说:“最大的书到底有多大?”有一个小朋友说:“我知道书加上引号是因为它跟我们*时看的`书不同。”学生学会了提出自己的见解,还能帮助其他小朋友解答问题,我禁不住鼓起掌来。教师要让学生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答案,或者学生自己学会了学*的方法,那我们的教育才算成功。

  在学*课文时,我说:“课文中最大的书是指什么?快读文找一找。”孩子们马上行动起来,很快,小手举起来了,孩子在念书上的句子,“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那么书上的字是什么?”我说。孩子们马上找到了书上的句子“你看,这是雨点留下的痕迹,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些透明闪光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那么书上的画又是什么?”我说。

  “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呢!”孩子们说着,我引导他们读着,交流着,孩子们明白了最大的书就是指岩石,书上的字和画都是大自然创造的,接着,我请孩子们和同桌一起把课文再读,这回读,让他们自己选择人物,或者当川川,或者当叔叔,两个人就这么对读。孩子练*读后,又请我们的男孩女孩分开读。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唤起了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

  课后,我在博客中给学生们写道: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在地质勘探队员的眼中,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小朋友们,为丰富你们的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1

  语文和科学课是不同的,这是我对自己这篇课文教学之后的感受与反思,不管老师本身具有多深厚的知识,语文课就应该是语文课,可以穿插其它学科的知识,但是不能占据语文课堂的主体。

  这篇课文是一篇含有科普性质的文章,一看到课文题目的时候,就有很多小朋友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关于课文内容的,也有课外的。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 有的说“书,为什么要家引号呢?”还有的'说:“最大的书到底有多大?”这样的问题有许许多多,让人一下子适应不过来。

  在教学了生字词之后,我打乱了原本的教学计划,让学生自主质疑,根据先课内,再课外的顺序,依次解决学生的问题。但是在课后才发现自己犯了个错误。

  《最大的“书”》指的是岩石。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在这篇文章里,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就像《教师教学用书》上要求的“不必作过细的讲解,只要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欲望就可以了。”

  语文教学不是科学教学,它们之间有着相当的不同。虽然学生的疑问确实有必要解决,但是绝对不应该是在语文课堂上。

  本文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应该把朗读的重点放在知道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上。我的这次课堂教学是相当失败的。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2

  《最大的“书”》课文比较长,不但含有很多的地理知识,而且还拥有大量的人物对话,所以,在这一课时(第二课时)中我把教学目标定位成:1、会写上节课剩下的6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记得崔峦老师曾经说过:每堂语文课都应该让学生写写字,这一说法,我是十分赞同的。尤其是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更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最大的“书”》这节课的教学中,识字、写字环节也成为这节课的重点。在这课时开始时我还是以生字教学进入,在写字方面我让学生自主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哪个笔画重要。需要提醒同学写好哪一笔才会让字更美观。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也让他们把本节课要求写的6个生字任务顺利的完成了。在此环节的教学我还是很满意。

  在处理课文的3—8自然段中。我让学生自己读文,然后提出这样的一个主要问题“最大的岩石书里都有什么”。让学生在书上勾画然后再到小组去交流。学生通过探究知道岩石书里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矿物。岩石书里有画。画是树叶、贝壳和小鱼。然后随之问学生这样的字和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读文。读流利了再来分角色人物对话。学生明显读的非常有兴趣。随之学生们再来汇报。书里面告诉我们这些字和画怎么来的。我让学生再来读86页的“我知道”的内容。学生们通过读“我知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些奇妙的`字和画是如何来的了。这点设计我认为很值得推介。以往我在教学当中,经常忽略“我知道”的内容。这回的深入备课让我知道了,“我知道”的内容是为我们课文服务的。应该在备课的时候把它背进去。相信一定会让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彻。

  这堂课里,学生学得比较投入,对课文比较感兴趣,我看到了学生在不断地进步,这是我比较欣慰的地方。尽管整堂课也是落实了重难点,但是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教学机智还有待于提高,比如说在教学“岩石书能说明什么”这一块内容时,我觉得自己在处理时缺乏机智,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到整个地壳运动的过程,但是学生没有说出我预期的答案,还一个劲儿在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对于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没有及时的引导,错过了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机会。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3

  《最大的“书”》课文比较长,不但含有很多的地理知识,而且还拥有大量的人物对话,所以,在这一课时(第二课时)中我把教学目标定位成:

  1、会写上节课剩下的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记得崔峦老师曾经说过:每堂课都应该让写写字,这一说法,我是十分赞同的。尤其是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更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最大的“书”》课的教学中,识字、写字环节也成为这节课的重点。在这课时开始时我还是以生字教学进入,在写字方面我让学生自主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哪个笔画重要。需要提醒同学写好哪一笔才会让字更美观。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也让他们把本节课要求写的6个生字任务顺利的完成了。在此环节的教学我还是很满意。

  在处理课文的3-8自然段中。我让学生自己读文,然后提出这样的一个主要问题“最大的书里都有什么”。让学生在书上勾画然后再到小组去交流。学生通过探究知道岩石书里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矿物。岩石书里有画。画是树叶、贝壳和。然后随之问学生这样的字和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读文。读流利了再来分角色人物对话。学生明显读的非常有兴趣。随之学生们再来汇报。书里面告诉我们这些字和画怎么来的。我让学生再来读86页的“我知道”的内容。学生们通过读“我知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些奇妙的字和画是如何来的了。这点设计我认为很值得推介。以往我在教学当中,经常忽略“我知道”的.内容。这回的深入备课让我知道了,“我知道”的内容是为我们课文服务的。应该在备课的时候把它背进去。相信一定会让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彻。

  这堂课里,学生学得比较投入,对课文比较感兴趣,我看到了学生在不断地进步,这是我比较欣慰的地方。尽管整堂课也是落实了重难点,但是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教学机智还有待于提高,比如说在教学“岩石书能说明什么”这一块内容时,我觉得自己在处理时缺乏机智,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在中感受到整个地壳运动的过程,但是学生没有说出我预期的答案,还一个劲儿在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对于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没有及时的引导,错过了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机会。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4

  《最大的“书”》一课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述了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川川。

  教学前,我认为学生对本文的内容可能兴趣不大,没想到,课堂上,我刚出示课题《最大的“书”》,同学们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当让大家说一说你想知道什么或者你想到了什么时,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

  有的说“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还有的说:“最大的书到底有多大?”有一个小朋友说:“我知道书加上引号是因为它跟我们*时看的书不同。”学生学会了提出自己的见解,还能帮助其他小朋友解答问题,我禁不住鼓起掌来。教师要让学生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答案,或者学生自己学会了学*的方法,那我们的教育才算成功。

  在学*课文时,我说:“课文中最大的书是指什么?快读课文找一找。”孩子们马上行动起来,很快,小手举起来了,孩子在念书上的句子,“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那么书上的字是什么?”我说。孩子们马上找到了书上的句子“你看,这是雨点留下的痕迹,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些透明闪光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那么书上的画又是什么?”我说。“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呢!”孩子们说着,我引导他们读着,交流着,孩子们明白了最大的书就是指岩石,书上的字和画都是大自然创造的,接着,我请孩子们和同桌一起把课文再读一遍,这回读,让他们自己选择人物,或者当川川,或者当叔叔,两个人就这么对读,还分角色读。孩子练*读后,又请我们的男孩女孩分开读,还分角色读。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唤起了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诊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尽管老师没有过多的讲解,但是,学生们对“岩石”这本最大的书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而且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因此我在教学中着力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

  这堂课里,我们班的学生学得比较投入,对课文比较感兴趣。整堂课没有完全落实了重难点,并且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教学机智还有待于提高,对于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没有及时的引导,错过了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机会。我对文本的研读还不够,在课堂上不能很好的把握课堂,使自己在紧张的情绪中上完课。课前的准备的也不够充分,这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5

  《最大的书》一课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内容比较浅显,孩子比较感兴趣,因此,我力争不把这样的课上成地理课,尽最大努力上出语文味儿。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我认为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以“刨根问底”展开有序教学。

  在教学中我抓住一条主线“刨根问底”展开教学,全文始终围绕“川川是怎样刨根问底的?”这个主问题展开教学,第一大块川川刨根问底中了解岩石就是一本书;第二大块川川刨根问底中知道岩石书上有字有画,岩石书能说明地壳运动的漫长过程;第三大块川川继续刨根问底,了解“书”的作用,在回味整课对话中,让学生再次感受“刨根问底”的意思。每一大块的内容都是以对话展开,让同学们通过对话体会其中情感。

  二、围绕“语言文字”进行想象说话。

  我采用图片展示的`方法,让学生探究岩石“书”的内容时,想象雨痕、波痕的样子,通过一番想象,学生区分“雨痕、波痕、矿物”就水到渠成。然后运用书上的语言介绍这些“字”,让教学始终围绕语言文字展开教学,又如让学生欣赏岩石“书”上还有哪些画,在孩子们的好奇的猜测中,进而让学生围绕这些图片进行拓展说话“你看,这儿有( ),有( ),还有( )哩!”

  三、唯材“适”用,让语文味儿更浓。

  在这堂课里,我选择了适合课文内容的相关资料进行拓展,有对岩石“书”中还有哪些画进行拓展,有对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书进行拓展,特别是对大自然中的书进行拓展,我选择了“动植物化石、岩石”等图片,从不同层次进行拓展,在欣赏中学生充满了惊讶,轻轻地低呼着“这也是书呀?”在我的徐徐地叙述中,孩子们的视野更开阔,他们明白了生活中存在着很多书,都需要孩子们细细去读,从而激发他们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在生活学*语文。

  语文老师,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这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