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教学反思(精选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密度教学反思 1

  在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物理,同样物理也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因而在物理教学中随时都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在讲解《密度》一节时我注意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

  1、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学*,然后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由她们自主合作地进行实验研究,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的问题,来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学*活动中完成听意义建构。

  2、与速度概念对比,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密度与速度概念的异同点,既可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以后学*其他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加强物理过程教学,渗透科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特别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在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时,不是直接计算出比值结果进行比较,而是通过一系列“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然后再通过计算机来处理数据(学生不在课堂上花时间用于计算),通过作图来比较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对同一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而对不同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渗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

  密度教学反思 2

  《密度》在第七章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上课前在教材处理上我将本节课分成导入――实验探究――密度概念的建立――练*巩固四部分。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来源于生活中的趣味实验,如何鉴别水、煤油、酒精和醋?并让他们总结辨认的依据,当他们意识到可以利用颜色、味道等特性鉴别物质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从学生的最*发展区着手,拿出上节课测量过的体积相同但外表被我涂成了相同颜色的铜、铁、铝让学生辨认,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这也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就用密度表示,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何通过实验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进行探究。

  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变化规律;

  2、不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在上课前教师准备好大量的器材可供学生选择,学生进行实验并得出结论,对密度概念的教学采用了让学生与速度概念的学*进行对比分组学*,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展示。最后选择适当的练*对学生的学*进行巩固。现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反思如下:

  1、本节课的导入部分的设计与生活中有很大的关联,学生能按照自己原先设计的思路下来,所以在导入部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

  2、在实验探究部分,我在这个环节中对学生的估计不足,学生分组讨论,有几个组不知道要做什么得不出实验探究的过程,所以实验探究部分教师要做两手准备,一旦学生反应不好时,要与学生共同计论设计实验步骤。

  3、在类比法学*密度的概念时,学生对组合单位的换算在练*上出现了很多问题,这是我在上课前所没有预想到的,所以在这个环节上发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内容时间不够。

  4、课堂上自己总是生怕学生不懂,所以一节课感觉自己讲的东西过多了点,而留给学生思考、分析的时间稍微少了点。在学生分析练*时,应要做到倾听,而不应有过多的讲解。

  5、课堂上要及时对学生的学*行为进行评价,我自认为这节课我做得还的是比较好的。请同学们回答,一个“请”字可以拉*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每个学生回答问题以后,我及时插上一句,“回答得很棒”、“做得很好”,相信这可以对学生进行激励。

  6、一节课如何对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进行突破,是通过不断的讲解呢还是通过练*得以突破。密度知识是初中物理知识的一个难点,那么对于这一知识点我们又应该如何进行突破呢?这是我今后应该要思考的问题。

  7、如何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现在学生*惯于动脑,很少有动笔,这样容易造成上课全听懂,下课统忘掉的现象,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形成动脑又动手的*惯,这要靠*时的引导和培养。

  以上是我对《密度》这节课的教学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也学会了很多,为我在今后的在教学上积累经验,避免无效课堂的发生。使课堂教学做到有效,最终达到高效。

  密度教学反思 3

  《物质的密度》这节内容非常重要,我是这样开始新课的:

  先让同学们简单的回忆上节课所学的质量的内容,回忆起质量是物质的属性,不随位置、形态、形状、温度等变化而变化。然后引出今天我们要学物质的一个特性,这个特性大有用处可以让我们鉴别物质,它就是密度。

  然后根据导学案的内容给六大小组分配展示任务,第一组负责展示观察活动1鉴别三个形状和体积相同的金属铁铜铝。第二组负责展示观察活动2比较相同体积的三种不同金属的质量。第三组负责展示3.密度的定义公式及含义。第四组负责展示观察活动3单位体积的质量计算。第五组负责展示观察活动4认识常见物质的密度。第六组负责展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然后给学生十到十五分钟的时间进行组内交流与讨论。然后分组上台展示自己的负责部分。而我只在他们点评错误或漏点评或共性错误问题上加以引导和解释,做到自主课堂上学生的真正自主合作和探究。

  经过听课组的前辈的精彩点拨,我看到了自身的优势与这节课所存在的不足。这里我主要反思下存在的不足:

  1、一二组学生在展示的时候不能熟练的利用其发放的磁体天*圆柱体等工具。如果学生能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其他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的理解展示同学所要表达的意思。

  2、导学案的展示题目编排顺序观察活动三单位体积的质量计算应该放到密度的定义公式含义之前。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得出密度的公式。

  3、上课语言太*淡缺乏起伏,在讲到重点内容的时候应该提高自己的音调,增加一些肢体语言从而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让学生知道你接下来要讲述的是重点内容。

  4、密度的含义应该具体到一个例子而不是让学生直接说出密度的含义。

  改进办法:

  一、在学生展示之前提出展示要求要利用工具和小黑板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二、重新编排导学案。

  三、加强对自己的语言表达技巧的训练。

  四、先举水的密度表示的物理意义的例子让学生模仿学*,让学生讲出书本表格中其他物质密度所表示的含义,点出容易错的单位问题。

  密度教学反思 4

  《物质的密度》这节内容很重要,它与压强、浮力的知识联系很紧密。我是这样开始新课的:

  先请同学说出身边的桌子、电扇、窗分别都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再叫他们回答身边有无数种物质,我们怎样辨别它们?给他们具体的实例,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一个铁块和一个木块,同学找到很多方法,有颜色、气味、磁铁吸引等等。然后问他们如果从表面情况无法鉴别时怎么办?有没有一种科学又简单的辨别方法可以鉴别物质的种类?给他们实例一个铜块和一个塑料块怎样区别,并结合以前速度的引导让他们讲出相同体积比质量和相同质量比体积。那到底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猜想,然后请同学设计实验并实施实验等到若干组数据,请同学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然后让同学计算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再分析得到结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等,不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等。就因为不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等,我们才可以利用物质的这种特性来辨别物质的种类,我们把这个比值定义为密度,用它来表示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请同学根据公式推断单位及物理意义。整节课教学任务基本能完成。

  困惑的地方:

  1、在引导学生讲出相同体积比质量和相同质量比体积后,猜想就叫他们自己猜呢?给他们一个填空形式:体积不同的相同物质,质量不同;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2、这节课到底分几课时?一课时的话,要介绍量筒的使用,做实验,分析数据,有必要的话画折线图,还要得出结论,那肯定来不及介绍单位换算、物理意义等。

  不足之处:

  1、整节课思路感觉不清晰,过渡不自然,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2、在实验过程中未强调量筒在实验结束后侧放,造成学生离开时碰碎一个。

  密度教学反思 5

  在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物理,同样物理也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因而在物理教学中随时都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在讲解《密度》一节时我注意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

  1.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学*,然后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由她们自主合作地进行实验研究,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的问题,来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学*活动中完成听意义建构。

  2.与速度概念对比,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密度与速度概念的异同点,既可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以后学*其他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加强物理过程教学,渗透科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特别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在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时,不是直接计算出比值结果进行比较,而是通过一系列“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然后再通过计算机来处理数据(学生不在课堂上花时间用于计算),通过作图来比较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对同一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而对不同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渗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


密度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阅读


密度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1)

——《密度》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密度》教学反思1

  教后记密度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课,密度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总的教学思路:

  通过情景创设导入新课的学*,然后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自主的进行情景创设,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地思考探索活动中完成学*任务。

  二、重难点的突破:

  1、本节课重难点是学会应用比值法揭示物质的性质,建立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因此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关键。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我将学生分成12个小组,而每个实验小组只测出一种物质的体积、质量及比值,要求每个小组通过探究就课本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结论。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有的实验小组只测出了一种物质的质量、体积及其比值,别的物质的质量、体积与比值必须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才能获得,测量结束后,课堂中的交流活动比较活跃,同时,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在交流过程中得到改进和提高。实验结束后,学生得出了以下结论并进行了交流:

  (1)不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2)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在实验中获得的数据是相*的,但是,由于测量中存在误差,所以其比值应该是相同的;否则就不能说明是相同物质这一前提。(由比值相*通过科学思维加工而得到比值是相同的,这是培养煅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极好素材)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的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与速度概念对比,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密度与速度概念的异同点,既可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以后学*其它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坚实基础。

  2、对于g/cm3与kg/m3单位的换算过程没有作强调,否则难点集中,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接受。本节课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能区别二者的大小关系。

  三、不足之处:

  1、由于学生分组探究用时偏长,没有反馈练*,不能知道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2、通过本节学*,建立了密度的概念,但是应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还不熟练,需要安排一节*题课进行巩固拓展。

  3、在本节*题课中,还需要补充体积单位换算知识,让学生熟练m3、dm3、cm3的换算关系,还要明确l、ml的换算关系。

《密度》教学反思2

  一、课题提出,小组初探

  本节课前老师利用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时间事先向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手边不同时具备天*和量筒,却有一些其他器材,你能否巧妙地运用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去测出盐水的密度?你能找出多少种方案?”课题提出后学生们马上议论开了,热情很高,自由结合成一个个小组研究讨论,查阅书籍,上网浏览,积极设计方案和实验方法,讨论研究出的方案有的组多达12个。有一组竟在网上查到要用高中学的知识才能解决的方法。

  二、组际交流,再次探究

  老师课前把备课组的教师们集体讨论能想到的'方法所涉及到的实验器材在讲台各准备了几组;课堂上,首先让各小组长把自己组所设计的方案有多少种、所需器材和实验步骤简述出来,其他小组对不明白、不清楚处可提出质疑。例如:有个小组用杠杆、两个相同的小瓶、水、刻度尺来测盐水密度,其他小组有同学不明白,让他们说出原理来,该组马上有同学到黑板上写出了“水Vl1=盐水Vl2,量出l1、l2即可。”但是又有同学问:“两个小瓶的质量不考虑吗?”他们答道:“这个问题我们早想到了,我们挑选的两个小瓶质量是相等的。”经过小组之间充分讨论和交流,应该说每一个学生对密度测量这个问题都有了新的认识。为了让每一组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老师要求各小组把本组认为设计最科学的方案步骤说出来并写出板书,让其他同学听听有没有不同意见,然后每组按自己设计的方法开始实验,来验证此方案的可行性,并让不同小组间互派观察员,以便实验结束后进行论证分析。

  同学们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到讲台选取实验所需的器材,有选杠杆、弹簧测力计的,有选U形管、煤油的,还有选弹簧测力计、铁块和水杯的,等等。有的小组还挑选两套器材,分两个实验来进行对比。

  因为教师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讨论时间,给了他们能领会并综合运用知识的空间,学生们才能把问题想得深,想得广,想得全。在此过程中观察员将看到的问题记录下来,是为了进行组与组之间的切磋,并锻炼和考查双方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实验分析,深入探究

  各组认真做完实验,将实验结果,即表达式和测得数据进行板书,使之方案表达完整,然后由观察员提出问题或质疑方案的科学性,被质疑小组学生都争先恐后地答辩。例如:“你们将量筒直接放在天*盘上称量,能放稳吗?是否可操作性差?”“我们是根据天*实际来这样做的,因为我们所用量筒不大,发现它放在天*盘上较稳,并且认为这样直接测出体积和质量会误差小。”再例如:“你们组为什么先向U形管内倒入盐水就做成功了,开始时你们先倒入的是煤油,为什么不出现液面差?”“开始时我们忽视了煤油密度小于盐水密度的问题,倒入盐水时发现有盐水冲入煤油中,煤油柱中间有盐水柱,所以我们又改变了做法。”观察员们提出的问题很多:“你们先称铁块在水中所受的重力,不科学,误差大。”“天*指针不静止能算天**衡吗?”“刻度尺测液体深度时应该估读。”“你们测出的盐水密度为什么比水还小?”等等。

  在学生“双方”的争辩中,对学生感到疑难或难说服的问题,老师及时启发,适当引导和点拨,真正使学生们越辩越明,越说越清。

  最后还设计了各组评议讨论环节,对每小组提出的实验探究方案的器材选择、步骤的合理性、表达公式及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对其优劣进行评价。其实在此过程中有些组的方案经实践检验是不成功的,为此他们学会了如何评估他人和自己所做的工作;有些组做得非常成功,同学们心情激动,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他们对经历探究实践所学到的东西会刻骨铭心的,同时还能体验到科学探索迂回曲折和知识的来之不易。

  四、课后思考

  通过“探究性学*”课题的设计和实施,我们看到,学生首先是非常欢迎这样的课型,他们觉得既紧张又轻松。在认真讨论准备的过程中,给了学生**思想、发散思维、提高能力、展示特长的机会,开拓了学生自行探究的空间,满足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的愿望。本课题的研究,也拓展了老师对学生全面评价的方法和途径。过去只按分数高低评价学生学*效果的“好”与“差”,现在通过“研究性学*”,来展示、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纠错能力、动手实验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配合协作意识等,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更合理、更客观,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的积极性。

《密度》教学反思3

  按照课前设计,我将学生分成四大组,每大组分成五个实验小组,而每个实验小组只测出一种物质的体积、质量及比值,要求每个大组通过探究就课本P121上(1)、(2)、(3)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结论。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实验小组只测出了一种物质的质量、体积及其比值,别的物质的质量、体积与比值必须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才能获得,测量结束后,课堂中的交流活动非常活跃,同时,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在交流过程中得到改进和提高。

  在班级的交流活动中,学生发表了如下的见解:

  1、不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2、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在实验中获得的数据是相*的,但是,由于测量中存在误差,所以其比值应该是相同的;否则就不能说明是相同物质这一前提。(由比值相*通过科学思维加工而得到比值是相同的,这是培养煅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极好素材,所以我又谈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思维过程)

  3、由于各小组所测物质的比值在本大组中是唯一的,所以应当认真、仔细做好实验,以获得比较准确、真实的实验数据,使本大组在此基础上获得正确的结论,所以每小组的同学应有对自己和本大组负责的态度,认真做好自己的实验、数据收集和处理,因为有的大组因个别小组的实验数据差别太大而无法下定论,在第三组发表本看法时,有个学生说了一句:“态度决定一切。”而引起学生的轻笑,因为学生都知道,这是*足球队前主教练常说的一句话。

  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不仅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煅炼,同时,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也有了提高,特别是在第二点结论获得的过程中,科学思维的力量得到了体现。学生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发现自己所进行的实验活动对获得科学的结论及团体的作用,这就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情感态度得到了培养,有了正确认识和提高。团队精神也有了初步培养和认识。因为各大组之间的交流中,表现较好的大组同学的表情是兴奋的,而表现较差的同学则较为沉闷。这是学生在探究中的收获。

  三、促使学生的反思

  在让学生对密度的公式、单位进行分析,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学查密度表的常规教学活动后,我特意布置了这样的题目:某液体的密度是0.8×103kg/m3,你能肯定这是什么物质吗?因为煤油、酒精的密度相同,仅凭密度是不能肯定是煤油还是酒精,促使学生对密度这一识别物质方法的反思,即密度识别物质不是万能的,其它的识别方法都有各自的作用,所以常有用几种识别方法去鉴别一种物质,这是第一层意义。那么能不能有更具普遍意义的识别方法呢?意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是第二层意义。在本节教学活动中,师生通过探究与交流,都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我认为这是教育理念的改变所带来的。


密度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2)

——《密度》物理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密度》物理教学反思1

  本节课在学*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测量物质的密度和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等测量工具来测量,液态物质的体积应该使用量筒来测量,不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也可以使用量筒来测量。

  怎样使用量筒?

  可在让学生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课本“信息快递”,回答课本中提出的几个有关问题,并动手操作,学*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注意观察事物和动脑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

  1.量筒上的单位刻度多是以毫升(mL),也有一些是用立方厘米(cm3)来标度的。

  2.与许多测量仪器(学过的电流表、电压表、天*等)一样,量筒也有它的最大测量值。实验室中常用的有:50mL、100mL、500mL、1000mL等。

  3.量筒的分度值也各不相同,根据你测量精度的要求和被测物的尺度等因素来选择量筒的大小和分度值。

  4.视线与液面水*,与刻度线垂直。

  5.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不规则固体物质体积的测量,需用量筒或量杯。这里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要求学生较好地掌握,有助于后面浮力部分内容的学*。

  另外,对于有余力的学生可在此基础上提出这样的问题:

  1.如果要测量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过大或无法浸入现有量筒之内,

  你有什么办法测量出它的体积?

  可采用“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如果现有量筒一次仍不能盛取溢出的水量,可慢慢将物体浸入,并多次盛接和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物体的体积。2.如何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石蜡)的体积?

  可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浸没于量筒中液体时对应的体积,然后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入量筒中读取此时的体积。两者的差值便是石蜡的体积。

  该问题一方面是对量筒使用方法的拓展;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探究怎样来测量物质的密度?

  我们选择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石块为研究对象,具体教学中也可选择其他种类的液体和固体为研究对象测量其密度。

  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用于记录测量盐水和石块(或其他样品)密度时所用的数据及所得的结果。注意不要强求一致,关键是要让学生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让学生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其表格中,并根据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通过物理公式计算,间接得出被测物质的密度值。

  从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并根据数据得出结果,这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课本上没有现成的实验步骤,而是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设计并实际操作,正确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由于有上一节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这一实验的基础,因此本节的探究活动学生是有能力自主完成的。

  教学中建议以小组讨论形式,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教师不要定些条条框框,这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要求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要清楚说明其理由。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是十分有意义的。

  通过“探究性学*”课题的设计和实施,我们看到,学生首先是非常欢迎这样的课型,他们觉得既紧张又轻松。在认真讨论准备的过程中,给了学生**思想、发散思维、提高能力、展示特长的机会,开拓了学生自行探究的空间,满足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的愿望。本课题的研究,也拓展了老师对学生全面评价的方法和途径。过去只按分数高低评价学生学*效果的“好”与“差”,现在通过“研究性学*”,来展示、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纠错能力、动手实验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配合协作意识等,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更合理、更客观,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的积极性。

《密度》物理教学反思2

  1、从日常生活的事例出发,贴*生活实际,提出一个研究的问题,符合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这样使本来难以理解的密度知识,找到了一个好的切入点,即从学生知识的发生点出发,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拉*了学生与知识的距离。

  2、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逐步去探索、去猜想本节课的探究主题,使学生对课堂上探究实验的实验目的更明确,思路更清晰,让学生感觉物理知识就在身边,不是遥不可及的,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学生的学*会更主动、更积极,更富有热情。事实后面的课堂效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3、通过设计探究实验去提出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总结规律,注重了学生掌握学*的过程和方法,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密度》物理教学反思3

  今年,有幸参加了两年一届的市优质课评选活动。首先,要感谢给我这次机会的县教研室牛主任,给我大力支持鼓励的学校领导,以及帮助过我的.各位老师。

  《密度》这节课在我看来是不算成功的一节课。回来的时候我认真总结了分析了讲课不足之处:

  1、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

  在开始讲《密度》这节课时,我是以一个《寻宝》视频引入的新课。但是当我将课件考入电脑上时,发现视频不能播放。我的大脑一下子就空白了,不知道怎样引入合适了。我向第三实验学校的步宝炎老师说明情况,他也愣住了。但是瞬间他就找了一个比视频更好的小故事。小故事的内容是:一位女士被“飞车党”抢走了项链,女士追之不及。女士急智之下说了一句话,犯罪分子扔下项链跑了。那么女士说了句什么话?(“假项链你也抢!”)这个故事不仅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更吸引了评委的注意力,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

  对于这件事我深有感触。因为这个故事就是在当天早上电视中播放过,我同步老师一起观看过。为什么步老师能一下子联想到而我就不能。我想这是因为自己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老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能随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要达到这个要求或者标准,需要*时大量的经验积累,及时的教学反思。

  2、“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最深感触。

  没有春夏勤勤恳恳地努力耕耘,就不可能有秋季硕果累累的丰收。想要将一堂课上好,就需要课下认真的准备。更需要*时一点一滴的积累,积累的不仅是知识,还有讲课的经验与技巧。*时我们感觉这么一点积累没有多少用途,但是“水滴石穿”“积少成多”,其实结果也就早在这一点一滴中注定了。

  3、基本功需要再次加强。

  (1)语言要精炼,问的问题要有价值。(2)跟学生要互动,多说鼓励、赏识性的语言。(3)课堂活动,不要因为讨论而讨论。

  通过这次讲课,还让我明白了,想提高自己,就得不断学*。

  学*要伴随我们一生,我们要多看书,多学*。

  书籍可以开拓视野,让智慧之花闪现。我们不仅要学*与教材有关的内容,还要积极学*先进的教学理论。

  多听其他老师的课。要想上好自己的课,就得多学*其他老师的长处。今后一定多反思,多做教学后记,在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最后再次感谢学校对我们新教师的栽培和教育,感谢一直在身边指导和帮助我的尊敬的师长和亲爱的同事们。

《密度》物理教学反思4

  往往一个知识点要连续讲解多遍才能掌握。最*教学密度的相关知识,学生的表现令人沮丧。现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加强的。

  什么是密度?当时我想,学生是不理解密度的概念,有什么好方法能使学生较容易理解呢?在密度新课的教学中,我按照教材中的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方法引入新课,分别测量出不同体积的铜块和铝块的质量的大小,列出表格,再以体积V为横坐标,以质量m为纵坐标,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得到m—v的图像,请同学们通过表格数据和图像,进行总结,得到用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例关系,从而引出密度的概念及公式。课堂上我发现,许多同学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得到m—v的图像有困难,描点都不会,经过个别指点,还是很茫然!恨自己不是数学老师!

  接下来在密度知识的应用的讲解中,物理量与物理符号有的同学就搞不清了,运用公式计算更不行,后来看到有个物理老师讲解密度时用到了人口密度感觉比较浅显易懂,灵感马上来到我的脑海中,于是我也尝试用人口密度来帮助理解密度的概念和公式。

  开始,请学生回答什么是人口密度,接着给出我们这一居民区的人口总数和面积,请学生算出人口密度,接着,再给出甲草地2*方米的面积内有400棵草,乙草地3*方米的面积上有480棵草,请学生说出哪块草地的草长的密,学生用草的棵数比面积,求出草的密度。然后我又启发怎样比较物质的密度,学生马上回答,用物质的多少除以体积,我又启发物质的多少叫……,学生异口同声回答质量,那么物质的密度应该怎么计算呢?学生回答:质量除以体积。显然每个学生都能很好的理解了密度的概念,而且对单位,公式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也掌握的较好。

《密度》物理教学反思5

  一、课题提出,小组初探

  本节课前老师利用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时间事先向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手边不同时具备天*和量筒,却有一些其他器材,你能否巧妙地运用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去测出盐水的密度?你能找出多少种方案?”课题提出后学生们马上议论开了,热情很高,自由结合成一个个小组研究讨论,查阅书籍,上网浏览,积极设计方案和实验方法,讨论研究出的方案有的组多达12个。有一组竟在网上查到要用高中学的知识才能解决的方法。

  二、组际交流,再次探究

  老师课前把备课组的教师们集体讨论能想到的方法所涉及到的实验器材在讲台各准备了几组;课堂上,首先让各小组长把自己组所设计的方案有多少种、所需器材和实验步骤简述出来,其他小组对不明白、不清楚处可提出质疑。例如:有个小组用杠杆、两个相同的小瓶、水、刻度尺来测盐水密度,其他小组有同学不明白,让他们说出原理来,该组马上有同学到黑板上写出了“水Vl1=盐水Vl2,量出l1、l2即可。”但是又有同学问:“两个小瓶的质量不考虑吗?”他们答道:“这个问题我们早想到了,我们挑选的两个小瓶质量是相等的。”经过小组之间充分讨论和交流,应该说每一个学生对密度测量这个问题都有了新的认识。为了让每一组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老师要求各小组把本组认为设计最科学的方案步骤说出来并写出板书,让其他同学听听有没有不同意见,然后每组按自己设计的方法开始实验,来验证此方案的可行性,并让不同小组间互派观察员,以便实验结束后进行论证分析。

  同学们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到讲台选取实验所需的器材,有选杠杆、弹簧测力计的,有选U形管、煤油的,还有选弹簧测力计、铁块和水杯的,等等。有的小组还挑选两套器材,分两个实验来进行对比。

  因为教师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讨论时间,给了他们能领会并综合运用知识的空间,学生们才能把问题想得深,想得广,想得全。在此过程中观察员将看到的问题记录下来,是为了进行组与组之间的切磋,并锻炼和考查双方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实验分析,深入探究

  各组认真做完实验,将实验结果,即表达式和测得数据进行板书,使之方案表达完整,然后由观察员提出问题或质疑方案的科学性,被质疑小组学生都争先恐后地答辩。例如:“你们将量筒直接放在天*盘上称量,能放稳吗?是否可操作性差?”“我们是根据天*实际来这样做的,因为我们所用量筒不大,发现它放在天*盘上较稳,并且认为这样直接测出体积和质量会误差小。”再例如:“你们组为什么先向U形管内倒入盐水就做成功了,开始时你们先倒入的是煤油,为什么不出现液面差?”“开始时我们忽视了煤油密度小于盐水密度的问题,倒入盐水时发现有盐水冲入煤油中,煤油柱中间有盐水柱,所以我们又改变了做法。”观察员们提出的问题很多:“你们先称铁块在水中所受的重力,不科学,误差大。”“天*指针不静止能算天**衡吗?”“刻度尺测液体深度时应该估读。”“你们测出的盐水密度为什么比水还小?”等等。

  在学生“双方”的争辩中,对学生感到疑难或难说服的问题,老师及时启发,适当引导和点拨,真正使学生们越辩越明,越说越清。

  最后还设计了各组评议讨论环节,对每小组提出的实验探究方案的器材选择、步骤的合理性、表达公式及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对其优劣进行评价。其实在此过程中有些组的方案经实践检验是不成功的,为此他们学会了如何评估他人和自己所做的工作;有些组做得非常成功,同学们心情激动,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他们对经历探究实践所学到的东西会刻骨铭心的,同时还能体验到科学探索迂回曲折和知识的来之不易。

  四、课后思考

  通过“探究性学*”课题的设计和实施,我们看到,学生首先是非常欢迎这样的课型,他们觉得既紧张又轻松。在认真讨论准备的过程中,给了学生**思想、发散思维、提高能力、展示特长的机会,开拓了学生自行探究的空间,满足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的愿望。本课题的研究,也拓展了老师对学生全面评价的方法和途径。过去只按分数高低评价学生学*效果的“好”与“差”,现在通过“研究性学*”,来展示、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纠错能力、动手实验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配合协作意识等,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更合理、更客观,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的积极性。


密度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3)

——《密度》物理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密度》物理教学反思 1

  往往一个知识点要连续讲解多遍才能掌握。最*教学密度的相关知识,学生的表现令人沮丧。现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加强的。

  什么是密度?当时我想,学生是不理解密度的概念,有什么好方法能使学生较容易理解呢?在密度新课的教学中,我按照教材中的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方法引入新课,分别测量出不同体积的铜块和铝块的质量的大小,列出表格,再以体积V为横坐标,以质量m为纵坐标,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得到m—v的图像,请同学们通过表格数据和图像,进行总结,得到用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例关系,从而引出密度的概念及公式。课堂上我发现,许多同学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得到m—v的图像有困难,描点都不会,经过个别指点,还是很茫然!恨自己不是数学老师!

  接下来在密度知识的应用的讲解中,物理量与物理符号有的同学就搞不清了,运用公式计算更不行,后来看到有个物理老师讲解密度时用到了人口密度感觉比较浅显易懂,灵感马上来到我的脑海中,于是我也尝试用人口密度来帮助理解密度的概念和公式。

  开始,请学生回答什么是人口密度,接着给出我们这一居民区的人口总数和面积,请学生算出人口密度,接着,再给出甲草地2*方米的面积内有400棵草,乙草地3*方米的面积上有480棵草,请学生说出哪块草地的草长的密,学生用草的棵数比面积,求出草的密度。然后我又启发怎样比较物质的密度,学生马上回答,用物质的多少除以体积,我又启发物质的多少叫……,学生异口同声回答质量,那么物质的密度应该怎么计算呢?学生回答:质量除以体积。显然每个学生都能很好的理解了密度的概念,而且对单位,公式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也掌握的较好。

  《密度》物理教学反思 2

  1、从日常生活的事例出发,贴*生活实际,提出一个研究的问题,符合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这样使本来难以理解的密度知识,找到了一个好的切入点,即从学生知识的发生点出发,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拉*了学生与知识的距离。

  2、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逐步去探索、去猜想本节课的探究主题,使学生对课堂上探究实验的实验目的更明确,思路更清晰,让学生感觉物理知识就在身边,不是遥不可及的,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学生的学*会更主动、更积极,更富有热情。事实后面的课堂效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3、通过设计探究实验去提出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总结规律,注重了学生掌握学*的过程和方法,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密度》物理教学反思 3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作者及工作单位 教材分析 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后面学*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学情分析 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着重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密度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通过探究实验,进一步熟悉天*的构造、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会用刻度尺、量筒和天*测定液体和固体的体积与质量。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理解物质的属性之一——密度。 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理解物理中研究问题常用的求比值的基本方法。 体验和感悟密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实验探究及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及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密度》物理教学反思 4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六章质量和密度第二节《密度》教学完成后,回顾教学过程,觉得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做法,也体会到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现回顾反思如下以便今后扬长避短,更好地搞好教学工作。

  一、转变观念,定位角色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依据此理念,本节整个教学设计都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依据导学案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研讨编排的,力争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实现学生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中被动的学*态度,发展多样化学*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方式,更能体现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二、重视探究,把握关键

  本节课以"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为突破口,认识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不变这一物质的性质,引出密度概念,进而理解密度含义,因而做好探究实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本节教学在实验探究环节中我让学生分为三个大组,每个大组下设三个小组,三个大组分别探究木块、铝块、铁块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得出数据和结论后小组间进行交流总结。随后让他们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大组中三个小组进行交流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这一物质的特性,为密度概念的引出埋下伏笔,再让大组之间交流对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学生将明确地得出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这一结论,为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与质量、体积的大小无关奠定基础。这样整个课堂教学以学生小组探究、合作研讨、归纳总结为主线,以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探究、归纳,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策略,在经历获取知识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水到渠成,理解概念

  学生通过探究交流已经对本节主要内容有具体的认识,教师通过导学案因势利导引出密度,学生易于接受,容易理解掌握,也能认识公式?籽=m/v只是计算式,而物质密度的大小与质量体积无关。

  四、学以致用,当堂达标

  学生得到知识后及时应用,是巩固、提高、升华的必要途径。练*是最好的、最直接的巩固和提高方式,在导学案中除了安排探究过程、知识形成的问题性思考题外,每完成一个知识性问题后都有相应的跟踪练*,使学生学以致用、及时巩固,在课后再安排当堂检测,及时对本节知识的掌握进行检查、反馈,及时解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反思不足,教学相长

  回顾本节课教学也体会到一些不足,首先,探究实验材料选取上存在不足,若再用些橡皮泥之类的易于分割的物体,让学生改变体积质量后进行测量计算,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密度不随物质的体积和质量而变化,效果将会更好一些。其次,在*题设计中要注意有层次,兼顾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

  《密度》物理教学反思 5

  在进行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的探究实验中,本人首先让学生复*了一下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的公式,通过公式知道如果要求物质的密度,就要知道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物体的质量我们可以用天*来测量,物体的体积有的可以用量筒直接测量,有的则不用。规则的物体我们可以用数学上的方法测得。例如: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不规则的物体,密度比水大的,可以用排水法,就是在一个量筒里加入一点量的水,再将物体放入水中液面上升,两个体积差就是物体的体积。如果密度比水小的,比如木块可以用压入法、吊挂法、捆绑法、埋砂法等。分组实验用天*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量筒和量杯的使用]量筒和量杯是实验室中常用于测液体体积的仪器。使用时应注意:

  1.首先观察量筒刻度单位和最小分度表示的体积,以及最大测量体积值。

  2.要置于水*桌面上读数。读数时视线应与凹形液面底部(或凸形液面顶部)相*。

  3.读数时。液面靠*哪条刻度线,就读该刻度示值。一般不作估读。实验时要注意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测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后通过公式就能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在查密度表,可以知道是什么物质。例如探究如何测量盐水的密度,有学生的探究方案是先测出一杯盐水的总质量,把整一杯盐水倒入量筒测出体积,然后测出空烧杯的质量,得出盐水的密度。还有的是先用天*测出空量筒的质量,然后往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盐水测出他们的总质量同时得出盐水的体积和质量算出盐水的密度,看到这种情况,我引导他们分析各种方案中可能出现的误差,比较他们的探究方案的优劣,用误差最小的做实验,后来我发现学生很快完成了探究实验,并且效果很好。我也感到很轻松和愉悦。教学中我深刻的体会到:在课堂上一定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成为课堂的主人公。我不但教得轻松愉悦。而且教学效果非常好。也让我体会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新教学理念对教学的指导意义有多么的重要。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更深入的体会它的作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是我自己本身的问题,就是我的口头禅太多,而且语言太*淡,没有激情,其次是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这样学生进行实验后更能理解。


密度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4)

——《密度》教学反思优选【十】篇

  《密度》教学反思 1

  密度的教学是八年级上册物理的教学难点,北师大教材的编排顺序又不合理,数学上还没有学到科学记数法的计算,给密度的计算又增加了难度。每年讲到这一点的时候,速度都是放的慢之又慢,生怕学生听不懂学不会。

  今年再一次讲这一节的时候,我依然按往常的思路讲,讲完一节刚好把密度的基础知识讲完。密度的计算只能等到第二课时,我结合例题,一步步规范物理计算题解题步骤,并将之与数学计算题中的步骤进行区分,希望学生能在比较中加深印象。

  讲完一道例题后,我突发奇想让学生演板,这样可以直接纠正学生的错误,尤其是演板的学生,印象会更加深刻。当我提出让学生演板的时候,在四班竟然没有一个学生自愿去讲台。幸好暑假中学校新装的教学设备中有一个高拍仪,能将学生的作业拍照投到屏幕上。

  我收了几本学生作业,先把正确解题步骤让学生看一遍,再将他们的作业投屏,让学生对比着检查错误。投屏的'十份作业中,有三份写的很好,字体工整,书面整洁,并且无一处错误。剩下的七份中把能出的错都出完了,有的没有写公式,有的代入数据的时候数字后面没有单位,有的结果单位的后边加上了括号,还有的干脆带错了单位。

  这样一投屏,学生易犯的错误大家一起来改正,这就是大家一起面批,能把学生的错误立即反馈给学生。

  不得不感叹科技兴教,合理的运用教育技术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密度》教学反思 2

  让学生利用观察和生活体验来理解密度的概念,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仅仅是学生概念学*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学*活动中完成听意义建构。

  学生正确得出实验数据,再根据数据用描点法画出坐标系中的图像是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学设计中,因此,特别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在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时,不是直接计算出比值结果进行比较,而是通过一系列“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然后再通过计算机来处理数据(学生不在课堂上花时间用于计算),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对同一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而对不同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渗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

  《密度》教学反思 3

  密度的教学是八年级上册物理的教学难点,北师大教材的编排顺序又不合理,数学上还没有学到科学记数法的计算,给密度的计算又增加了难度。每年讲到这一点的时候,速度都是放的慢之又慢,生怕学生听不懂学不会。

  今年再一次讲这一节的时候,我依然按往常的思路讲,讲完一节刚好把密度的基础知识讲完。密度的计算只能等到第二课时,我结合例题,一步步规范物理计算题解题步骤,并将之与数学计算题中的步骤进行区分,希望学生能在比较中加深印象。

  讲完一道例题后,我突发奇想让学生演板,这样可以直接纠正学生的错误,尤其是演板的学生,印象会更加深刻。当我提出让学生演板的时候,在四班竟然没有一个学生自愿去讲台。幸好暑假中学校新装的教学设备中有一个高拍仪,能将学生的作业拍照投到屏幕上。

  我收了几本学生作业,先把正确解题步骤让学生看一遍,再将他们的作业投屏,让学生对比着检查错误。投屏的十份作业中,有三份写的.很好,字体工整,书面整洁,并且无一处错误。剩下的七份中把能出的错都出完了,有的没有写公式,有的代入数据的时候数字后面没有单位,有的结果单位的后边加上了括号,还有的干脆带错了单位。

  这样一投屏,学生易犯的错误大家一起来改正,这就是大家一起面批,能把学生的错误立即反馈给学生。

  不得不感叹科技兴教,合理的运用教育技术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密度》教学反思 4

  密度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总的教学思路:

  通过情景创设导入新课的学*,然后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自主的进行情景创设,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地思考探索活动中完成学*任务。

  二、重难点的突破:

  1、本节课重难点是学会应用比值法揭示物质的性质,建立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因此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关键。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我将学生分成12个小组,而每个实验小组只测出一种物质的体积、质量及比值,要求每个小组通过探究就课本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结论。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有的实验小组只测出了一种物质的质量、体积及其比值,别的物质的质量、体积与比值必须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才能获得,测量结束后,课堂中的交流活动比较活跃,同时,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在交流过程中得到改进和提高。实验结束后,学生得出了以下结论并进行了交流:

  (1)不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2)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在实验中获得的'数据是相*的,但是,由于测量中存在误差,所以其比值应该是相同的;否则就不能说明是相同物质这一前提。(由比值相*通过科学思维加工而得到比值是相同的,这是培养煅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极好素材) 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的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与速度概念对比,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密度与速度概念的异同点,既可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以后学*其它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坚实基础。

  2、对于g/cm3 与kg/m3单位的换算过程没有作强调,否则难点集中,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接受。本节课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能区别二者的大小关系。

  三、不足之处:

  1、由于学生分组探究用时偏长,没有反馈练*,不能知道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2、通过本节学*,建立了密度的概念,但是应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还不熟练,需要安排一节*题课进行巩固拓展。

  3、在本节*题课中,还需要补充体积单位换算知识,让学生熟练m3、dm3、 cm3的换算关系,还要明确l、ml的换算关系。

  《密度》教学反思 5

  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本课题我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在教学方式上也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来操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学*,然后由学生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自主地进行实验研究,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的问题,来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学*活动中完成听意义建构。

  2.加强物理过程教学,渗透科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特别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在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时,不是直接计算出比值结果进行比较,而是通过一系列“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然后再通过计算机来处理数据(学生不在课堂上花时间用于计算),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对同一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而对不同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渗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

  3.与速度概念对比,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密度与速度概念的异同点,既可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以后学*其他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密度》教学反思 6

  实验方案的产生,使学生沉浸在喜悦之中,他们迫不及待地要尝试,此时就放手让学生动手去做,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自己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进行模拟科学家研究的“探索研究”,教时适时地给予知道、点拨,使实验方案得到实施,使学生的探究获得成功。

  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模拟科学家们的认真的探究态度,宽松、愉悦、恬淡的课堂氛围,使探索测定物质密度的实验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通过实验过程的交流,使学生受益匪浅。学生们都说,从实验中的发现,通过经历了科学的探究过程从而学到了物理知识。来自这样的学*过程是深刻的',比那种*通过老师将和做*题达到理解物理知识的学*方法受益更深,更可贵的是有利于今后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探究式教学,从教学目标看,它着重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充分开发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从方法上看,它以探究为主,强调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等,从形式上看,它采用的是开放式教学,它让学生动起来,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从学生受影响看,它更能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视学*为乐趣,更富有创新力。

  《密度》教学反思 7

  这个实验是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是从实验原理、使用仪器、实验步骤的安排,记录数据、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全面地进行实验能力的训练的一个重要实验,对培养实验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量筒和量杯的结构比较简单,使用时主要是会认识它们的刻度。所以教材首先要求学生观察量筒和量杯的刻度,认清它们的量程和每小格代表多少立方厘米。对于如何正确使用量筒或量杯测量液体和固体的体积,教材是通过几幅图加以说明的。选择石块作为测量对象,是因为从密度表中查不出它的密度值,石块的形状一般都不规则,必须用量筒或量杯才能测出它的体积,学生测量时会更有兴趣些。

  教法建议: 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实验法完成本节课的学*。

  1.关于实验原理

  实验前可与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密度公式来测定物质的密度,需要测出哪些量?用什么办法和仪器来测量?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兴趣,搞清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

  2.在使用量筒时应注意的问题

  (1)了解量筒(或量杯)的用途。量筒是实验室里用来测物体体积的仪器。

  (2)知道量筒的构造,学会判定量筒的最小分度和量程,认识“ml”表示“毫升”,读数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3)量筒一定要放置在水*面上,然后再将液体倒入量筒中。

  (4)观察量筒里液面到达的刻度时,视线要跟液面相*,若液面呈凹形,观察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若液面呈凸形,观察时要以凸形的顶部为准。

  (5)用量筒(杯)测固体体积的方法叫排液法。 在练*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体积时,两次的测量应让同组的两个同学各测一次。如果分组仪器全部是量筒,应给 教师 准备一个量杯,让学生看到实物。观察量筒时,可就观察问题提问练*。在视线和凹面相*时, 教师 应做一个示范动作。滴管是学生第一次使用,也应讲清楚如何使用,尤其是要从量筒中取出液体时应怎样做,让学生思考一下,最好找学生示范一下。测出的水的体积不要倒回烧杯中,做下一个实验时用。

  3.关于实验的操作

  (1)在测固体的体积时,要让学生弄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并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数据表中,再求出石块的体积和密度。 测固体密度最好用烧锅炉的焦炭,选一些大小形状均合适的(体积最好在20~40cm3之间),事先要蘸上腊,以防吸水。如果用石块,一定要求学生用细线栓牢,否则极易砸坏量筒。要讲清用排液法测体积的做法和这种方法的适用条件。

  第一,这种物质不能溶于这种液体,若溶于这种液体就要换用其他的液体或想其他的解决办法。第二,这种物质不能吸收这种液体,若吸收也需要换成其它的液体。因此排液法不是万能的。

  (2)测盐水的.密度时,要让学生明白盐水的质量是怎样得到的,需记录哪些数据,并把测得的数据填在数据表中,最后求出盐水密度。 测盐水的密度中盐水一定要饱和溶液。如果天*不够精确,系统误差较大,则应考虑换用其他溶液如硫酸铜溶液等

  4.整个实验过程可有三种处理方法

  对基础较差的班级可采用一个实验一个实验领着做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实验过程容易控制,但不易于每个同学的个性发展,进度会受些影响。对于中等程度以上的班级可采取先做实验1.练*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体积,然后把以下的实验要求、步骤讲清楚,让各组再进行以下的实验。在学生实验过程中, 教师 要加强巡视,加强个别指导。特别要对实验能力较差的组给予更多的关注,防止这些同学的实验走过场。为此也就有了第三种方法:在实验课前可先培养几名学生骨干,让他们在实验课上当 教师 的小助手,重点帮助一些实验有困难的同学。

  5.实验进度的安排

  因各实验小组的实验水*不同,所以实验进度就不*衡。对实验进度快的组除了加强检查他们的操作与数据外,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实验机会,为此 教师 可事先准备一些蜡块,让进度快的组测一下蜡块的密度。对进度慢的组,可把这一问题作为思考题,把实验过程写在实验报告上。

  6.实验报告

  关于实验报告,最好是让学生自己写。应有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包括数量和规格)、实验内容及主要步骤、实验数据和结果、还应有实验日期和同组人。条件较好的学校也可统一印制实验报告纸,发给学生使用。实验记录的表格最好让学生参照教材自己设计, 教师 在这方面也应给予一定的指导。

  《密度》教学反思 8

  按照课前设计,我将学生分成四大组,每大组分成五个实验小组,而每个实验小组只测出一种物质的体积、质量及比值,要求每个大组通过探究就课本P121上(1)、(2)、(3)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结论。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实验小组只测出了一种物质的质量、体积及其比值,别的物质的质量、体积与比值必须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才能获得,测量结束后,课堂中的交流活动非常活跃,同时,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在交流过程中得到改进和提高。

  在班级的交流活动中,学生发表了如下的见解:

  1、不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2、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在实验中获得的数据是相*的,但是,由于测量中存在误差,所以其比值应该是相同的;否则就不能说明是相同物质这一前提。(由比值相*通过科学思维加工而得到比值是相同的,这是培养煅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极好素材,所以我又谈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思维过程)

  3、由于各小组所测物质的比值在本大组中是唯一的,所以应当认真、仔细做好实验,以获得比较准确、真实的实验数据,使本大组在此基础上获得正确的结论,所以每小组的同学应有对自己和本大组负责的态度,认真做好自己的实验、数据收集和处理,因为有的大组因个别小组的实验数据差别太大而无法下定论,在第三组发表本看法时,有个学生说了一句:“态度决定一切。”而引起学生的轻笑,因为学生都知道,这是中国足球队前主教练常说的一句话。

  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不仅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煅炼,同时,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也有了提高,特别是在第二点结论获得的过程中,科学思维的力量得到了体现。学生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发现自己所进行的实验活动对获得科学的结论及团体的作用,这就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情感态度得到了培养,有了正确认识和提高。团队精神也有了初步培养和认识。因为各大组之间的交流中,表现较好的大组同学的表情是兴奋的,而表现较差的同学则较为沉闷。这是学生在探究中的收获。

  三、促使学生的反思

  在让学生对密度的公式、单位进行分析,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学查密度表的常规教学活动后,我特意布置了这样的题目:某液体的密度是0.8×103kg/m3,你能肯定这是什么物质吗?因为煤油、酒精的密度相同,仅凭密度是不能肯定是煤油还是酒精,促使学生对密度这一识别物质方法的反思,即密度识别物质不是万能的,其它的识别方法都有各自的作用,所以常有用几种识别方法去鉴别一种物质,这是第一层意义。那么能不能有更具普遍意义的识别方法呢?意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是第二层意义。在本节教学活动中,师生通过探究与交流,都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我认为这是教育理念的改变所带来的。

  《密度》教学反思 9

  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本课题我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在教学方式上也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来操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学*,然后由学生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自主地进行实验研究,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的问题,来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学*活动中完成听意义建构。

  2.加强物理过程教学,渗透科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特别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在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时,不是直接计算出比值结果进行比较,而是通过一系列“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然后再通过计算机来处理数据(学生不在课堂上花时间用于计算),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对同一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而对不同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渗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

  3.与速度概念对比,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密度与速度概念的异同点,既可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以后学*其他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研修日志

  在初中教学工作中,很难争取到外出学*交流的机会。实际上从教师内心来说,都希望通过学*获得提高,教师们都愿意在自己的专业上有所建树。开放的远程研修较好的解决了这个矛盾。从八月份开始,我参与了远程研修。回想这几个月的研修,我努力并且有所收获。我慎重的对待每一份作业。事实上,这也让我受益匪浅,我的整个教育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自己的学*只是阅读有关教育理论,却不能很好地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而通过阅读其他教师的作业和点评,使自己看到了发生在别人课堂上的事件及他们的思考,进而开始以一种审视的目光来看待自己的教学,去思考其中的问题。在学校评课的时候我有话说了,不只是局限于教态自然,板书工整这些的话,我抱着学*和共同提高的诚意与授课教师交流,尝试着用从远程研修上学到的来分析一堂课,试图使自己站高一点,看远一点。当然这些都只是有限度的成功,远远没有达到高标准的要求。所以说,远程研修使我产生最大 的改变就是使自己养成了勤于思考的*惯。

  远程研修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的“学*方式”。从参加远程研修以来,我在网上结识了很多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有一线的教师、有高校的教师、教授,教育科研人员),他们对教育事业执着,有着先进的理念,睿智的思想,当我有了疑惑时就会去向他们请教,不管是教育理论还是数学专业知识,我都找到了良师益友,他们向我推荐了很多网站,博客。对我来说,远程教育是一个*台,我在研修中学*,学*中专业成长。

  第三是学*效率的提高。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校教师的业余时间很少。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效率便成了很现实的问题,在远程教育中,我看到了教育视点,教育博客这些栏目,使我能迅速有效地分享别人的经验,无疑就节省了学*的时间,“行动时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思想时做一个重行动的人,在学*、思考、交流中提高工作效率!”

  今后的工作打算:

  1、在模仿中摸索课堂教学。在远程研修中,我把重点放在观摩课堂教学上,模仿别人,借他山之石来攻自己的“教学之玉”。远程研修中有很多优秀的课学教学实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可以揣摩每一个精彩的段落,学*他们独具匠心的构思,积累成功的经验,我不是邯郸学步,而是把别人的经验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模仿,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最终是要学会自己走路,走自己的路。

  2、坚持写教育日志。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有些是上课上出来的,有些是通过写作写出来的。我希望通过不停的写教育日志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达到一定的高度。这次远程研修,我看了很多精彩的教育日志,在日志后面的点评中可以看出这是促使自己专业成长的极好方式。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之余,要把真实的教育场景转化为文字、语言符号加以记载,与同行交流。我通过写教育日志定期回顾和反思日常的教育教学。那将有助于我深入理解学生的问题,了解自己是怎样组织教学的,寻找到最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方式。

  老师们,我们都是在一线工作的教师。我相信,只要善待每一次研修,我们就能分享研修中思想的觉醒、观念的碰撞、实践的磨擦、成功的快乐,一定会生发出新的教育机智与灵感,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密度》教学反思 10

  往往一个知识点要连续讲解多遍才能掌握。最*教学密度的相关知识,学生的表现令人沮丧。现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加强的。

  什么是密度?当时我想,学生是不理解密度的概念,有什么好方法能使学生较容易理解呢?在密度新课的教学中,我按照教材中的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方法引入新课,分别测量出不同体积的铜块和铝块的质量的大小,列出表格,再以体积V为横坐标,以质量m为纵坐标,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得到m—v的图像,请同学们通过表格数据和图像,进行总结,得到用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例关系,从而引出密度的概念及公式。课堂上我发现,许多同学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得到m—v的图像有困难,描点都不会,经过个别指点,还是很茫然!恨自己不是数学老师!

  接下来在密度知识的应用的讲解中,物理量与物理符号有的同学就搞不清了,运用公式计算更不行,后来看到有个物理老师讲解密度时用到了人口密度感觉比较浅显易懂,灵感马上来到我的脑海中,于是我也尝试用人口密度来帮助理解密度的概念和公式。

  开始,请学生回答什么是人口密度,接着给出我们这一居民区的人口总数和面积,请学生算出人口密度,接着,再给出甲草地2*方米的面积内有400棵草,乙草地3*方米的面积上有480棵草,请学生说出哪块草地的草长的密,学生用草的棵数比面积,求出草的密度。然后我又启发怎样比较物质的密度,学生马上回答,用物质的多少除以体积,我又启发物质的多少叫……,学生异口同声回答质量,那么物质的密度应该怎么计算呢?学生回答:质量除以体积。显然每个学生都能很好的理解了密度的概念,而且对单位,公式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也掌握的较好。


密度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5)

——密度的教学反思合集十篇

  密度的教学反思 1

  上完这节课,我有这么几点反思:

  一、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我个人认为除了相关课题的内容标准之外,还有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学生起点高,在课标的基础上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如果学生起点低,不妨分期达成教学目标,不必强求一步到位。所以老师事先了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我就是因为没有在课前仔细了解学生情况,才导致在教学中不断修订自己的计划,

  二、基于学生的教学还是基于知识的教学?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促进学生的成长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而不仅仅是完成某些知识技能的传输。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起点出发的教学,比把什么知识都讲精细对学生成长更有益。不要怕没有讲完所有相关的知识点,也不要怕哪相题目是怎样出的还没有说到,只要让所学到的学生有实在的收获。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什么都讲了,学生没有学到东西,表面上完成了任务,实际还是等于零,不如学一点是一点,这样效率更高。

  三、学生差的因由何在?

  学生从初二开始学*物理,一开始就差了,这问题是不是都在学生呢?如果老师用心了解学生,了解每个教学内容中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和障碍,并帮助他们扫清障碍,学生也许会离老师的期望*一些,比如他们数学知识在这节课中是障碍,可以先花些时间补上相关数学内容再进行教学,学生学*起来就会有进步。干脆不学*的学生也有,但那些人开始是少数,如果让其他人感到学*没趣、没法、没希望,这个队伍就会扩大,老师有责任防止这个不学*的队伍变大,尽可能让这个队伍变小。

  四、下面是某中学校长话,与大家共勉:

  1、教育原本不需要跟风逐潮,不需要不断的花样更新,教育需要的是可贵的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坚持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凡的事情坚持做精就是不*凡,从预防做起,讲究教育教学管理的朴实精致,让每个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就是追求零缺陷。

  2、围绕零缺陷教育的三句话: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是零缺陷;要求每个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良药是事先预防,而不是事后检验。

  3、让学生学会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

  4、思考在先,解决在先;标准在先,执行在先;估计在先,处理在先,多角度全方位预见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寻求解决的办法。

  密度的教学反思 2

  今年,有幸参加了两年一届的市优质课评选活动。首先,要感谢给我这次机会的县教研室牛主任,给我大力支持鼓励的学校领导,以及帮助过我的各位老师。

  《密度》这节课在我看来是不算成功的一节课。回来的时候我认真总结了分析了讲课不足之处:

  1、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

  在开始讲《密度》这节课时,我是以一个《寻宝》视频引入的新课。但是当我将课件考入电脑上时,发现视频不能播放。我的大脑一下子就空白了,不知道怎样引入合适了。我向第三实验学校的步宝炎老师说明情况,他也愣住了。但是瞬间他就找了一个比视频更好的小故事。小故事的内容是:一位女士被“飞车党”抢走了项链,女士追之不及。女士急智之下说了一句话,犯罪分子扔下项链跑了。那么女士说了句什么话?(“假项链你也抢!”)这个故事不仅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更吸引了评委的注意力,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

  对于这件事我深有感触。因为这个故事就是在当天早上电视中播放过,我同步老师一起观看过。为什么步老师能一下子联想到而我就不能。我想这是因为自己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老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能随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要达到这个要求或者标准,需要*时大量的经验积累,及时的教学反思。

  2、“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最深感触。

  没有春夏勤勤恳恳地努力耕耘,就不可能有秋季硕果累累的丰收。想要将一堂课上好,就需要课下认真的准备。更需要*时一点一滴的积累,积累的不仅是知识,还有讲课的经验与技巧。*时我们感觉这么一点积累没有多少用途,但是“水滴石穿”“积少成多”,其实结果也就早在这一点一滴中注定了。

  3、基本功需要再次加强。

  (1)语言要精炼,问的问题要有价值。

  (2)跟学生要互动,多说鼓励、赏识性的语言。

  (3)课堂活动,不要因为讨论而讨论。

  通过这次讲课,还让我明白了,想提高自己,就得不断学*。

  学*要伴随我们一生,我们要多看书,多学*。

  书籍可以开拓视野,让智慧之花闪现。我们不仅要学*与教材有关的内容,还要积极学*先进的教学理论。

  多听其他老师的课。要想上好自己的课,就得多学*其他老师的长处。今后一定多反思,多做教学后记,在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最后再次感谢学校对我们新教师的栽培和教育,感谢一直在身边指导和帮助我的尊敬的师长和亲爱的同事们。

  密度的教学反思 3

  按照课前设计,我将学生分成四大组,每大组分成五个实验小组,而每个实验小组只测出一种物质的体积、质量及比值,要求每个大组通过探究就课本P121上(1)、(2)、(3)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结论。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实验小组只测出了一种物质的质量、体积及其比值,别的物质的质量、体积与比值必须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才能获得,测量结束后,课堂中的交流活动非常活跃,同时,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在交流过程中得到改进和提高。

  在班级的交流活动中,学生发表了如下的见解:

  1、不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2、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在实验中获得的数据是相*的,但是,由于测量中存在误差,所以其比值应该是相同的;否则就不能说明是相同物质这一前提。(由比值相*通过科学思维加工而得到比值是相同的,这是培养煅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极好素材,所以我又谈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思维过程)

  3、由于各小组所测物质的比值在本大组中是唯一的,所以应当认真、仔细做好实验,以获得比较准确、真实的实验数据,使本大组在此基础上获得正确的结论,所以每小组的同学应有对自己和本大组负责的态度,认真做好自己的实验、数据收集和处理,因为有的大组因个别小组的实验数据差别太大而无法下定论,在第三组发表本看法时,有个学生说了一句:“态度决定一切。”而引起学生的轻笑,因为学生都知道,这是中国足球队前主教练常说的一句话。

  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不仅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煅炼,同时,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也有了提高,特别是在第二点结论获得的过程中,科学思维的力量得到了体现。学生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发现自己所进行的实验活动对获得科学的结论及团体的作用,这就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情感态度得到了培养,有了正确认识和提高。团队精神也有了初步培养和认识。因为各大组之间的交流中,表现较好的大组同学的表情是兴奋的,而表现较差的同学则较为沉闷。这是学生在探究中的收获。

  三、促使学生的反思

  在让学生对密度的公式、单位进行分析,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学查密度表的常规教学活动后,我特意布置了这样的题目:某液体的密度是0.8×103kg/m3,你能肯定这是什么物质吗?因为煤油、酒精的密度相同,仅凭密度是不能肯定是煤油还是酒精,促使学生对密度这一识别物质方法的反思,即密度识别物质不是万能的,其它的识别方法都有各自的作用,所以常有用几种识别方法去鉴别一种物质,这是第一层意义。那么能不能有更具普遍意义的识别方法呢?意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是第二层意义。在本节教学活动中,师生通过探究与交流,都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我认为这是教育理念的改变所带来的。

  密度的教学反思 4

  在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物理,同样物理也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因而在物理教学中随时都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在讲解《密度》一节时我注意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

  1.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学*,然后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由她们自主合作地进行实验研究,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的问题,来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学*活动中完成听意义建构。

  2.与速度概念对比,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密度与速度概念的异同点,既可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以后学*其他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加强物理过程教学,渗透科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特别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在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时,不是直接计算出比值结果进行比较,而是通过一系列“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然后再通过计算机来处理数据(学生不在课堂上花时间用于计算),通过作图来比较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对同一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而对不同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渗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

  密度的教学反思 5

  往往一个知识点要连续讲解多遍才能掌握。最*教学密度的相关知识,学生的表现令人沮丧。现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加强的。

  什么是密度?当时我想,学生是不理解密度的概念,有什么好方法能使学生较容易理解呢?在密度新课的教学中,我按照教材中的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方法引入新课,分别测量出不同体积的铜块和铝块的质量的大小,列出表格,再以体积V为横坐标,以质量m为纵坐标,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得到m—v的图像,请同学们通过表格数据和图像,进行总结,得到用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例关系,从而引出密度的概念及公式。课堂上我发现,许多同学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得到m—v的图像有困难,描点都不会,经过个别指点,还是很茫然!恨自己不是数学老师!

  接下来在密度知识的应用的讲解中,物理量与物理符号有的同学就搞不清了,运用公式计算更不行,后来看到有个物理老师讲解密度时用到了人口密度感觉比较浅显易懂,灵感马上来到我的脑海中,于是我也尝试用人口密度来帮助理解密度的概念和公式。

  开始,请学生回答什么是人口密度,接着给出我们这一居民区的人口总数和面积,请学生算出人口密度,接着,再给出甲草地2*方米的'面积内有400棵草,乙草地3*方米的面积上有480棵草,请学生说出哪块草地的草长的密,学生用草的棵数比面积,求出草的密度。然后我又启发怎样比较物质的密度,学生马上回答,用物质的多少除以体积,我又启发物质的多少叫……,学生异口同声回答质量,那么物质的密度应该怎么计算呢?学生回答:质量除以体积。显然每个学生都能很好的理解了密度的概念,而且对单位,公式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也掌握的较好。

  密度的教学反思 6

  在本节课的备课中我对于分组实验的设计很详细,认为引导学生设计出实验步骤就一定能成功的完成小组实验,但是,在本节课结束之后在反思过程中才发现了问题的所在。

  首先,在实验的理论部分,我没有复*天*测质量的过程,本想已是前面讲过的内容他们应该是能正确使用,结果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完全正确的使用天*,学生在调节天**衡时就用了很长的时间,测量过程中错误很多,我在巡视过程中及时的纠正,导致了后面的实验时间不够用。

  其次,我让学生用小石头做的实验,由于我们学校的石头是沙石头,有一定的吸水性,而且每个小组的石头的材质也不一样,每个小组的结果都不同,相差很大,学生就对自己本组的实验产生了质疑,影响了实验的准确性。而且,测量小石头体积的方法虽然前面讲过了,但学生还是很生疏,也导致了实验的时间过长。 再次,学生在测量盐水的密度时,我采取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想办法,没有强调保证最小的误差,结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反反复复的倒盐水,误差是越来越大,导致盐水的密度比水的密度还要小,或者盐水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很多很多,使很多学生对书中密度表中盐水的密度产生了质疑。

  最后,小石头密度表格的设计我是直接告诉学生的,学生有点不太理解,导致了在测盐水的密度时,学生根本不设计表格,测得的数据就随便写在了本上,导致最后小组汇报数据时找不到关键的数据了,耽误了太长的时间。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在以后的实验设计中都要自己先动手操作之后再让学生完成,排除试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保证实验的准确,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密度的教学反思 7

  在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物理,同样物理也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因而在物理教学中随时都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在讲解《密度》一节时我注意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

  1、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学*,然后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由她们自主合作地进行实验研究,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的问题,来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学*活动中完成听意义建构。

  2、与速度概念对比,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通过对比密度与速度概念的异同点,既可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以后学*其他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加强物理过程教学,渗透科学方法。

  在教学设计中,特别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在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时,不是直接计算出比值结果进行比较,而是通过一系列“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然后再通过计算机来处理数据(学生不在课堂上花时间用于计算),通过作图来比较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对同一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而对不同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渗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

  密度的教学反思 8

  《质量和密度》这一章是力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章,在这一章里学生要掌握的内容也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学生在这一章里要掌握质量和密度的概念,要学会使用天*和量筒这两种仪器测密度的原理和方法,要能比较灵活地运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本章内容的特点是定量的测量性实验较多和定量的计算较多,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为根基的。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才能全面提高能力。教师在传授本章知识的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真正懂得质量和密度的概念,真正掌握用天*、量筒测密度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在教给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解决问题时,教师更应注重物理思想、物理过程的传授,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能力。

  针对以上特点我在教学设计上对本章复*采用了3课时的复*思路。第一课时复*基础知识,主要让学生识记并理解相关的定义、公式、单位;理解相关的物理量;理解测密度所用的仪器、方法、原理等。第二课时重点训练密度的相关测量,以及进行适当的拓展,补充“溢杯法” 的相关知识(由于测量密度在中考中是一重点内容,故拿出一节课进行复*)。第三节重点复*密度的有关计算,并进行分类总结。上玩着节课后,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应该做到。

  第一:在上课特别是复*课时应该抓住重点、难点;寻找突破点。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在这节课上都有收获。通过上课我认为复*课很可能上成新授课或*题课。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上课开始就给学生明确的复*目标,让学生明白这节课应该复*什么;应该掌握什么;怎样做。后由学生讨论自学,然后教师训练,训练后学生订正,然后当堂作业,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向考试一样紧张。我认为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动起来,这样就提高了学*的效率。在这节课上我采用了这一模式,但没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效果不是很好。

  第二:因为我所教的学生基础较差,所以我在复*时非常注重基础知识的复*。根据以前我上课的经验也是在上课时往往眼高手低,学生掌握的不够扎实。所以今年我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训练。但这样一来课堂上的训练量就显得有点少。 总的来说我感觉这一节课上的并不是十分成功,因为我对学生的学情不是十分了解,设计的题目通过上课来看并不是十分理想,主要是题目的难度不够。再就是因为设计思路不是十分清晰只是想尽力的囊括这一章的所有内容,所以分析相关知识点的深度、广度都不够。相关题目的拓展也不够。

  随着新课改的开展我觉得我的教学思路、授课模式都得改了。但教学中是重视能力还是重视知识?我感到比较困惑。对于制试点的检测出什么样的题目才是适应新课改的好题?我也感到困惑。对于知识点讲到什么深度才是最好的?希望这些困惑都能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而得到解决

  密度的教学反思 9

  1、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我个人认为除了相关课题的内容标准之外,还有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学生起点高,在课标的基础上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如果学生起点低,不妨分期达成教学目标,不必强求一步到位。所以老师事先了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我就是因为没有在课前仔细了解学生情况,才导致在教学中不断修订自己的计划。

  2、基于学生的教学还是基于知识的教学?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促进学生的成长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而不仅仅是完成某些知识技能的传输。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起点出发的教学,比把什么知识都讲精细对学生成长更有益。不要怕没有讲完所有相关的知识点,也不要怕哪相题目是怎样出的还没有说到,只要让所学到的学生有实在的收获。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什么都讲了,学生没有学到东西,表面上完成了任务,实际还是等于零,不如学一点是一点,这样效率更高。

  3、学生差的因由何在?学生从初二开始学*物理,一开始就差了,这问题是不是都在学生呢?如果老师用心了解学生,了解每个教学内容中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和障碍,并帮助他们扫清障碍,学生也许会离老师的期望*一些。比如他们数学知识在这节课中是障碍,可以先花些时间补上相关数学内容再进行教学,学生学*起来就会有进步。干脆不学*的学生也有,但那些人开始是少数,如果让其他人感到学*没趣、没法、没希望,这个队伍就会扩大,老师有责任防止这个不学*的队伍变大,尽可能让这个队伍变小。

  4、下面是某中学校长话,与大家共勉:

  教育原本不需要跟风逐潮,不需要不断的花样更新,教育需要的是可贵的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坚持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凡的事情坚持做精就是不*凡,从预防做起,讲究教育教学管理的朴实精致,让每个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就是追求零缺陷。

  围绕零缺陷教育的三句话: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是零缺陷;要求每个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良药是事先预防,而不是事后检验。

  思考在先,解决在先;标准在先,执行在先;估计在先,处理在先,多角度全方位预见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寻求解决的办法。

  让学生学会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

  密度的教学反思 10

  1、从日常生活的事例出发,贴*生活实际,提出一个研究的问题,符合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这样使本来难以理解的密度知识,找到了一个好的切入点,即从学生知识的发生点出发,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拉*了学生与知识的距离。

  2、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逐步去探索、去猜想本节课的探究主题,使学生对课堂上探究实验的实验目的更明确,思路更清晰,让学生感觉物理知识就在身边,不是遥不可及的,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学生的学*会更主动、更积极,更富有热情。事实后面的课堂效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3、通过设计探究实验去提出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总结规律,注重了学生掌握学*的过程和方法,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密度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6)

——《密度》说课稿(精选10篇)

  《密度》说课稿 1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九年级物理教材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中的第三节《密度》的第一课时。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内容: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密度定义建构的过程

  2、 本节内容在初中物理体系中的作用、地位:

  密度这一节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它反映了物质属性的概念,它是在已有知识质量和体积的基础上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概念。它既是后面学*和理解比热容、电阻等物质的属性的基础,又为今后学*压强、功率等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物理量打下了基础。密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探究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比值一定;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能联系实际运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引入密度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利用比值不变反映的数量关系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生活中有应用密度知识的意识,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三、 教学重点:探究密度概念建构的过程

  教学难点: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四、教 法: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演示法、练*法等

  学 法:探究式、讨论式、合作式等

  五、教学准备:土豆块1cm3 8cm3 27cm3、木块 1cm3 8cm3 27cm3 大约各5套

  圆柱体组大约10套

  六、教学流程

  1、引入

  教师引导学生合作:用天*测量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铜块的质量。然后指两名学生代表说出结果。此时教师总结说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它们的质量是不同的。再引导学生观察有这个情景你还能想到那些问题?指多名学生说出。此处有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这节课探究的问题:体积不同的同种物质,它们的质量怎样?指学生说出。接着教师引导:体积不同的同种物质它们的质量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同种物质它们的质量与体积是什么关系呢?从而确定这节课探究的课题。这样引出本节课的探究课题,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为这节课顺利的探究问题打下了基础。

  2、 新授

  有了确定出的课题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说出探究的一般思维程序,这个一般思维程序学生在初二的时候就已经能掌握了,故此处学生就能很容易的说出下一步是什么了?

  猜想:这里有学生说出猜想的内容是什么。接着引导学生说出探究的下一步。

  设计实验:这一步时有教师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前后位成为一个小组展开合作交流,讨论出实验中运用的物理研究方法是什么及实验的步骤、设计的表格。随后指两名学生代表说出他们的实验步骤及设计的表格。有不当的地方,可以让其他的小组帮助解决。也可以由教师适当的进行补充。这样做不但可以充分的发挥每个学生的思维,而且还可以使小组中学*比较差的同学在学*比较好的同学的带动下,来弥补差生的不足,使差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其次还提高了学生合作的意识,有利于学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发展。下一步

  实验验证:让学生合作进行探究,有五个小组探究土豆块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另五个小组探究小木块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探究时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指导。下一步

  归纳分析:让学生在小组内对实验数据展开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然后再找两名学生代表说出他们得出的结论:同种物质它们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比值是一定的。不对的、不全的地方,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助补充。最后教师再进行适当的补充。此处的归纳分析得出结论并加以应用,这是中考中能力题中最难的部分,故在这一步骤上要*时加强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下一步

  得出结论:得出结论后,再让学生分别对这两大组土豆块和小木块进行比较,仔细观察土豆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及小木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进行比较,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然后再说出结论:体积相同的这两种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是不相同的。若学生交流不出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数据中的哪次和哪次试验,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得出结论。在让学生进行数据比较的时候,对一部分中等的学生来说难度有点大,因为通过数据比较进行归纳分析,学生在初二的时候并没有形成能力。此时再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如果再换用其他别的物质也会发现:体积相同但是它们的质量是不同的。

  因此,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就能很自然的引导学生得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不同的物质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这个比值的不同就是每一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用一个新的名词来表示:那就是密度。此处有教师讲解引出。引出密度这个词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点出密度就是每一种物质所具有的性质。密度这个概念很抽象,是一个难点,只有教师讲解才能引导学生得出。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性质上运用比值定义法推导出密度的定义,然后教师举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例如:一杯水倒出一半,剩下水的密度怎样变化?

  3、 巩固练*:目标反馈练*一中的选择题1、2小题。有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有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密度的定义推导出密度的公式,这是利用了等价信息交换处理法。接着有教师讲解密度公式的内涵。此处学生对内涵的理解首次接触这种模式,还需要在以后的练*中加强练*,这为以后学*其他的公式做准备。内涵的运用一般出现在选择题中,经常做为考点。接着有教师引导出密度的单位,先从国际单位,再从生活中的单位,最后引导出生活中的单位和国际单位的换算关系,教师演示推导过程。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巩固公式、单位。

  5、让学生观察小资料,你能发现那些信息?让学生说出,从而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接着让学生找出水的密度,并要求掌握住。接着引导学生说出水的物理意义。

  6、巩固练*:见目标中的达标练*1、2小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7、课堂小结:可以有学生交流得出,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

  8、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密度定义的建构

  密

  度 2、密度的公式

  单位

  换算关系

  3、巩固练*

  我的说课内容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密度》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密度知识的应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苏教版8年级下册第六章的第四节。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通过密度的测定实验进一步领会密度的物理意义。会用量筒和量杯直接测量液体的体积,会用转化替代法间接测量固体的体积,会用托盘天*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从整体上看,本节是本章的总结,也可以说是本章内容的理解应用,本节是本章的重点,本章与第十章内容的有密贴联系,为学*“物体的沉浮”做好了铺垫,是初中阶段难理解的内容之一,也是中考必考点。

  依据新课标要求、学生实际及本课内容确定出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知识和技能:

  (1)、通过测定密度的实验进一步领会密度的物理意义;

  (2)、会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及固体的体积;

  (3)、会应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或固体密度的方法;

  (2)通过活动学会利用公式间接测定一个物理量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通过测金属螺母的密度,体验科学探究带来的乐趣。

  重点难点:

  1、重点: 用天*和量筒测不规则物体的密度。

  2、难点:测密度时,如何安排实验步骤,才能减小误差。

  课前准备:

  托盘天*、量筒、螺母、烧杯、适量的水和细线

  二、说教法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学*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本节课利用故事导课,分组实验探究,讲授、自主讨论,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物理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结论。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的主人,我通过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学*的。

  1、通过故事,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物理的能力。

  2、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及积极思考,对问题有独立判断能力。

  3、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兴趣,在学*中积极主动地学*。

  四.说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良好的开头,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针对初二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我以阿基米德的故事引入,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学*应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的新课中,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二).新知识的学*

  1.测量物质的密度

  学生自学“物质密度的测量”,设计测量固体(小石块)密度的步骤及测量液体(盐水)密度的步骤,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学会优化实验方案,以减小误差。

  活动1:测量石块的密度

  (1)实验讨论设计

  1、如何设计实验方案?

  2、实验依据什么原理?

  3、需要测哪些物理量?测各物理量的仪器?

  4、怎样测小石块质量和体积?

  对于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引入量筒的使用:

  出示量筒、量杯,讨论下列问题:

  ①观察量筒、量杯,它们的刻度有何不同之处?

  ②量筒的测量单位是什么?它与立方厘米是什么关系?

  ③这个量筒的最大测量值是多少?分度值是多少?

  ④使用量筒应注意什么问题?

  5、如何使用用量筒测小石块的体积?

  (2)设计并进行实验

  想一想:是先测质量,还是先测体积?为什么?若步骤不合理,会使测量结果偏大还是偏小?

  归纳实验步骤

  ①用天*称出石块的质量m.

  ②在量筒里倒入适量的水,记**积V1;

  ③用细线悬吊着石块慢慢没入水中,记下总体积V2;

  ④石块的密度

  设计记录用的表格

  进行实验并且处理数据

  交流与评价

  活动2、用天*和量筒测量盐水的密度.

  (1).在玻璃杯中盛盐水,称出总质量m;

  (2).把玻璃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一部分,记下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3).称出玻璃杯和杯中剩下的盐水的质量m1;

  (4).盐水密度

  想一想:如果先测空杯子的质量会使测量结果偏大还是偏小?

  2、鉴别物质

  例1. 一枚第25届奥运会的纪念币,它的质量为16.1g,体积为1.8cm3.试求制成这种纪念币的金属的密度,并从密度表中找出它是那种金属。

  3、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1)求质量

  让学生估测教室空气的质量。

  由密度公式 ,可以得出 ,,从密度表中查出它的密度,最后计算出它的质量.

  (2)求体积

  密度公式还可以变形为 ,如果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质量、密度,可以求体积,比如估测人的体积,从密度表中查出它的密度,最后计算出它的体积.

  (三).归纳小结

  1、鉴别物质

  根据ρ=m/V,测出质量,量出体积,算出密度,通过查密度表,就可以知道这是哪种物质了

  2 、计算一些不容易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

  根据m=ρV,知道组成这种物体的物质的密度,量出物体体积,就可以知道这个物体的质量

  3、计算一些不易直接测量的物体的体积

  根据V=m/ ρ ,测出质量,查出密度,通过计算就可以知道该物体的体积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巩固密度知识的应用。

  课后作业:

  思考:阿基米德是如何鉴别出皇冠是否是纯金的?

  补充*题:密度的应用

  五、说板书

  本板书共分三块。第一块:测量密度。包括固体和液体,学生讨论实验得出优化步骤。

  第二块:鉴别物质。通过例题的讨论、讲授得出如何鉴别物质。

  第三块: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通过身边的常见事物说明密度公式的灵活使用。

  《密度》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是一个物理量,用来描述物质在单位体积下的质量。密度也可以引申为一个量与一个范围的比值作为这种情况下的简称例如人口密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4.教具、学具

  (1)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

  (2)质量,大小不同的若干木块、铝块、铁块。

  (3)托盘天*和砝码1套。

  (4)刻度尺1只。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想想做做

  让学生用天*称量体积相同的不同种物质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

  学生对称量的结果会认识到,体积大小一样,但种类不同的物质,质量是不同的。表明物质在这方面性质上的差异。

  2.新课教学

  (1)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通过上面“想想做做” 提出问题: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会有什么关系?

  推测:同一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如果体积增大到原来的两倍,质量是否也会增加到原来的两倍呢。也就是说,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吗?

  取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分别用天*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列出表格来,然后以体积V为横坐标,以质量m为纵坐标,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起来。

  从测量数据上看,会得到同种物质的质量增加,其体积也增大;质量减少,体积也会减小的结论。将测量数据图像化,会更直观地得出: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线性关系,即同一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

  将铝块换成铁块重做上述实验。

  分别计算每个铝块、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以得出其比值是个定值。这种比值不变性反映的正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对不同物质来说,其质量和体积的线性关系表现在过原点的不同直线上。换句话说,各种物质所对应的比值是不同的。

  (2)讲解: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同,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由此可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3)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4)密度的公式

  密度=质量/体积

  讲解: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ρ=m/v

  教师指出:要注意:(1)ρ的写法、读法。(2)密度只与物质种类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5)密度的单位

  密度国际单位:千克/米3(kg/m3)

  密度其他单位:,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

  (6)课后作业

  让学生看课本一些物质(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值,要求学生会查密度表中的密度值。引导学生阅读表中列出的各种物质的密度值,对于那些常见的物质的密度,形成一些具体的认识,例如金比铜的密度大,铜比铁的密度大,冰比水的密度小,记住水的密度等。

  (7)讲解例题

  教给学生如何运用物理公式进行密度计算。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格式和步骤进行计算,不能只写公式和数字,一定要把必要的文字说明写出来。特别是对单位的运算要加以强调,提醒学生注意正确地书写,不能遗漏。

  四、板书设计

  《密度》说课稿 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简的使用方法,即用量简测量液体体积的办法,以及用量筒测不规则形状的物体体积的办法.

  4.通过使用天*,加深对某些题目的理解.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正确使用天*、量筒能做到尽量周全.

  2.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并且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尽量做到仔细、客观、认真,这对学生以后的学*是大有好处的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用量筒测固体、液体的体积.

  2.用天*和量筒测固体、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用天*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

  教学方法:

  1.实验法:会通过实验,间接地利用公式测量物体.

  2.观察法:用正确的方法给天*和量筒读数.

  教具准备

  天*、砝码、量筒、水、铁块、铜块、铝块、细线、花岗岩、刻度尺、三角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了密度的计算公式,如何用实验的方法测量?用什么仪器可以测量密度?

  [生]可以先用天*测出物体的质量,然后用量简测出液体的体积,根据密度的公式,就可以求出物体的密度.

  [师]回答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具体学*一下测量物体的密度的方法.

  二、新课教学

  [师]今天,我们来动手做一个实验,测物体的密度.同学们先分组(三人一组).

  [师]大家看自己的实验台上,有这样一些实验器材:天*一架,砝码一盒,量筒一只,烧杯中装有水、铁块、铜块、铝块各一个,另外还有一根细线,一块花岗岩,一副三角板,刻度尺.

  [师]今天我们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投影]

  一、测铝块、铁块、铜块的密度.

  二、测水的密度.

  三、测不规则物体――花岗岩矿石的密度.

  [师]根据我们上节课学*的知识,同学们会测吗?

  [生]测三种金属圆柱体的密度分为几步:

  (1)先用天*测出铜、铁、铝各自的质量.

  (2)接下来测三个物体的体积.即上节课讲过的,采用体积差的方法测它的体积:即先用量简量取一定量的水,记下示数V1,将物块全部浸入水中,再记下这时的示数V2.所以囱块的体积即为V2-V1.

  [师]讲得非常好.下面提一个问题:能不能先测体积后测质量?

  [生]这要看怎样测体积了,如果是采用第一种方法测体积,则先测体积还是先测质量都无所谓,如果是采用第二种方法测体积,则必须先测质量,后测体积.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如果采用后一种方法测体积,则物块要沾上水,我们知道,天*在使用时是不能沾上水的,同时物块沾上水后质量有可能会变大,因此应测质量后测体积,

  [师]总结得非常精彩.通过大家群策群力,我们已经找到了测铁块、铜块、铝块密度的方法.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在测量中.由于仪器、操作方法及操作人的因素影响,必定会产生一些误差.如何来减小这些误差呢?

  [生]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改进测量工具、完善测量手段等,但我认为最有效.也是最容易办到的还是多次测量取*均值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最有效.

  [师]说得很好,多次测量取*均值的方法在我们的实验过程中是一种有效地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测几次好呢?

  [生]三次为宜.

  [师]对,咱们做本实验时三次测量取*均值可以有效地减小误差.

  [生]今后的实验过程中是不是都要多次测量取*均值呢?

  [师]对于一些产生数据的实验,最好是这样做,一些伟大的科学家正是从误差微小的变化中找到很多科学知识.

  [师]接下来大家思考一下如何来测不规则物体(如花岗岩)的密度呢?

  [生]基本上与测铜、铁、铝的方法一样,只不过在测岩石的体积时应采用浸入法,即第二种方法.因为岩石是不规则物体,用三角板和直尺法测量时,由于形状不规则,所以很难测出它的体积,因此用第一种方法不合适.

  [师]如何来测水的密度?

  [生]测水的密度以及测液体的密度都要用量筒.

  [师]具体如何来测呢?

  [生]先测出一定量的水的体积,将水倒进量简中,观察示数.

  [师]观察示数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生]应使视线与液面的凹面相*,这样可以减小误差,如右图.

  测出体积后,接下来测水的质量.由于测质量时水不能与天*相接触,因此应间接测水的质量.

  [师]怎样测呢?

  [生]可以先测一个空烧杯的质量M1,然后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2,那么水的质量M=M2-M1.这样水的质量和体积已全部测出来了,二者一除即可得密度.

  [师]大家想想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生]有.

  [师]怎么测呢?

  [生]可以把上面的烧杯换成量筒.

  [师]换成量简?能不能具体说一下.

  [生]取一只量筒,先测出它的质量M1,然后往量筒中装水,测出量筒和水的总质量M2.那么水的质量M=M2-M1同时,由量简中液面的示数直接把水的体积读出来,两者相除即得水的密度.

  [师]大家总结得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测一下以下几种物质的密度.

  (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不时指点学生遇到的问题)

  参考实验数据:

  ρ铁:7.9×103kg/m3ρ铝:2.7×103kg/m3ρ铜:8.9×103kg/m3

  ρ花岗岩:2.6~2.8×103kg/m3ρ水:1.0×103kg/m3

  《密度》说课稿 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说的密度一节属于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包括了后面所有八章的内容,它们形成了经典力学的初步知识。众所周知,经典力学包括了质量、时间、空间三大基石。初二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基本具备了绝对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因而第七章第一节开始就进行绝对质量观的教学,第三节的密度是对质量认识的进一步延伸,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

  再从本节的编排看,课本首先从第二节的实验入手,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如何鉴别不同的物质?接着用实验分析、归纳得出密度的概念,最后是密度知识的简单应用。这种方法,体现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学*一点研究问题和定义物理量的常用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惯,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根据大纲及学生实际,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由于初二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初期,如何处理实验中的数据进而得到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

  本节有关密度的知识都是从实验中分析归纳出来的,因而本节课着重采用实验探究法。

  学法:学生要想正确的从实验中得到密度的概念,他们必须掌握数学法、分析法、比较法和归纳法

  教具准备:每两人一天*,砝码,体积不等的两个木块和两个铁块,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难点,我还制作了一个课件。

  五、教学过程

  1、激趣引学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是新大纲规定的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来源于生活中的趣味实验,如何鉴别水、煤油、酒精和醋?并让他们总结辨认的依据,当他们意识到可以利用颜色、味道等特性鉴别物质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从学生的最*发展区着手,拿出上节课测量过的体积相同但外表被我涂成了相同颜色的铜、铁、铝让学生辨认,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这也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就用密度表示,很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密度的概念

  新大纲要求:实验不仅是物理教学的手段,它还是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改成了每两人一组的分组实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实验中,当学生测出了质量与体积之后,我改变了教材中直接要求学生计算m/V的编排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处理实验数据我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根据测出的质量和体积,仍然能得出什么结论?面对这样的问题,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根据认识心理学,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直接利用这些数据去寻求某种规律,有的'甚至能得出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这样的结论,还有部分学生,他们可能想到要对这些实验数据进行运算。当学生讨论得出利用m和V可以计算它们的比值时,我用课件出示鼓励性的评语,并播放一段音乐,以松缓刚才紧张的思维。然后引导学生应用数学法分析m/V的含义,利用比较法、归纳法得出密度的概念。并告诉学生: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是初中阶段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我还要引导学生欣赏天**衡时的对称美,领会物理学方法的和谐美,感受物理概念的简洁美。促使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德育、智育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感情,加深对物理学的热爱。

  3、密度的公式

  密度的公式属于本节的重点,它要求学生能弄清公式的来源,并能记住公式。要记住公式,除了了解各个字母代表的物理量,还要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并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在这一部分,我利用知识的迁移理论,设计了一些跳一跳能摸到的问题:

  ①怎样计算单位体积某物质的质量?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

  ②如何用字母表示这个公式?怎样计算密度的单位?

  ③一木块,体积为 10cm3,质量为6克,它的密度多大?若切掉它的3/4,剩下的密度多大?

  ④根据密度的公式,我们能说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吗?

  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教师适度点拨,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通过这样的办法,加深学生对密度公式的理解、记忆和应用,培养学生规范的解题格式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这里通过对公式物理意义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现,形成基本的、朴素的、唯物物理学思想。在学生紧张的劳动之后,课件出示“王冠”图,告诉学生阿基米德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王冠的故事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怕困难,积极探索,服务人类的科学思想。

  六、小结

  一堂成功的物理课,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物理学知识,还要学生学到一定的物理学方法,甚至要形成一些基本的物理学思想。小结中,我准备先让同桌的学生相互回忆本节学过的主要内容,让这些知识同化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以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老师再从物理学方法和物理学思想两个方面着手,总结学生在这堂课中的表现,肯定他们的成绩,指明他们努力的方向。体现成功教学的激励机制。

  练*

  ①向自行车轮胎内打气,轮胎内空气的密度如何改变?

  ②ABC三种物质的质量M和V的关系如图所示,谁的密度大?

  板书设计

  为了简明扼要的再现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我采用图表法板书。

  《密度》说课稿 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整个科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原因:①、密度是学生学*科学过程中遇到第一个重要物理概念。②、密度概念的教学中所包含的“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是学*科学的重要方法之一,观察和探究是建立许多物理概念的科学方法。③、从密度的定义,得出密度的单位,及其读法和意义。总而言之,密度是科学的教与学的又一个的新开篇,为今后的学*方法、知识迁移设下重要的伏笔。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水的密度的意义,知道水的密度是水的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记住4℃时纯水的密度值。学会用天*、量筒测定水的密度。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训练分析概念等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水的密度概念的探索,培养学生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3、教学重点

  根据教材的内容确定为:水的密度概念

  4、教学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规律,确定教学的难点为: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质量、体积无关。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前期知识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密度本身有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一下子“蒙”的感觉,教师引导从学生对生活常识的感性认识,用实验、分析的方法建立密度概念,认识用比值定义密度的方法。

  2、学生的学*兴趣

  初一学生的学*兴趣表现的有些狭隘—仅限于一般的、直接的水*上。他们只满足于新奇的实验现象,希望看到鲜明、生动、不*常的实验现象,并未产生探索这些实验原因的需要,有的学生只对实验的操作感兴趣,却忽略了对现象本质的认识,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培养学生学*兴趣,提高试验能力。

  3、学生的思维品质

  初中学生的思维认识过程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阶段。密度的教学内容恰好是学生的认知的转折点,因此在教学中要由形象思维开始,展开教学内容,又要不失时机,适时的向抽象思维过度,进行分析概括等思维的训练。

  三、教法和学法确定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以学生为前提,从教学目标为出发点,依据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认识规律,遵循教材内容科学性和思想性确定本节教法。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形成科学的概念,学生的分组实验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实验研究发现水的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学中学生学*的主体性、活动性。这样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学法是教法的支撑点,没有学法指导,就没有学生主体地位,学生也不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教法研究,更要重视学法指导。1、以启发设疑培养学生学*兴趣,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进而自主学*。2、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过程中提高实验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四、教学程序设计

  1、新课引入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出问题,从而引发思考,产生疑问,激发学*兴趣。首先提问水和酒精如何区别?(指出判断是利用它们的性质)接着又问水有哪些性质?最后点明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水的又个重要特性“密度”。

  2、新课教学

  (1)指导水的密度探究实验。教师启发学生应该测的物理量,设计实验步骤、实验表格,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多次测量水的体积和质量,并把数据填入表格中。

  (2)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本节教学设计的重头戏,要特别突出密度概念建立过程。在分析表格中实验数据时,不要直接计算出质量跟体积的比值进行比较,通过质量与体积数据比较,水的质量随着体积增大而增大,发现水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让学生逐步认识到水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这比值是一定说明它与体积、质量无关,从而让学生建立密度是水的一种特性概念。在建立概念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渗透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3)了解意义。在学生对密度定义明确、密度概念有所了解后,从实验数据中讨论,如果1立方厘米的水的质量是多少?这样从密度定义得到了密度单位、读法和意义,使学生易理解接受。并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推导密度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

  3、归纳小结,知识升华

  通过学生课堂练*来评价反馈教学效果,又借此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4、作业布置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巩固,又是课堂练*的延伸,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层布置作业。

  《密度》说课稿 7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学的。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密度社会生活》,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鲁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密度社会生活》。学生通过学*前三节质量和密度的知识后,对物体的质量这一属性和物质密度这一特性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学会了使用天*和量筒来测定物理的质量和体积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方法积累。而这一节课恰是讲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理论联系实际且应用于生活的实践性课。为此,我采用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再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验性课型。实验过程中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各自课题,加深合作交流的意识。此外,这节课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具有培养功能。

  二、学情分析:

  从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间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在学*密度的知识后也期望继续研究并且去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从学生掌握知识水*上来看,虽然学*了质量和密度的知识,了解了一些常见的测量工具名称,但在对知识原理的理解程度还不够深刻,有些测量工具仅是通过多媒体见过其形,没有真正的去实践过,有些没有见过的材料也只有合作交流,猜想其作用,所以在这一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适应的加以引导教给学生使用工具的方法,利用测量数据分析问题的思路,并对实验操作及结果进行适时分析。

  三、设计理念:

  做到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方式的多元化。教师在这节课打破教材结构,合理重组内容,使整个课堂既充实、严谨,又增强了科学性。教师善于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呈现出情理相济、动静相成和谐美。在教师的'组织下,全体学生和教师一道积极的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时地对学生进行点评。给获取成功的同学以祝贺,给遇到困难的同学以指引,给失去信心的同学以支援。

  教师深挖本节课所能体现的各个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这节实验活动课的内容就是依靠实验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常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难题”,教师利用这些“难题”来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其自发学*、自主探究、自行获解,实验中发挥一个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培养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困难、战胜自我信心,与此同时,学会与同学共同交流获取知识。

  四、设计思路: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

  过程与方法:学会系统地整理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量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探究活动中,受到科学态度、科学观念的熏陶,培养他们创新的精神、实践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都是利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突出与突破的方法是利用组间合作与汇报交流来实现。

  3、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评价、评估,完成本节内容从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得出每一个问题的初步结论,并总结出每个情境中使用的方法。

  合作学*:学生组内合作与集体合作是这一节课呈现的主要方式,充分利用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与智慧,积思广仪、众志成城。合作学*贯穿了教学的始终,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进行影响与渗透。

  4、学法指导

  在进行课程探究前,针对学*未知的方法、没有接触到的(自制教具)材料给予适量的方法提示;在进行课题研究时,鼓励实验方法的多样化,对于明显的思路和操作错误及时指导;在课题探究结束后,和学生一起对实验中的知识与方法进行总结归纳。

  五、实验前的准备

  教师根据实验可能用的器材进行相应的实验器材准备,并与实验管理员协调好,上课时一同协助提供学生所需器材。对实验室中没有的一些器材提前作好收集和准备,如大塑料可乐瓶、铅球、保鲜膜、油漆、木锯、废旧的课桌、台秤等。由于本节内容较多,所以可以进行适当的调课连着下午第四节的活动课进行两节课较好。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这段时间学*了三个重要的物理量:密度、质量、体积,请问哪位同学能

  告诉大家三者的关系呢?

  生:三者的关系可用一表达式来说明: ρ=m/v

  对于同种物质,它的密度不受 m 和V 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表述给予表扬,同时指出他们所述之处的不足,物质的密度受到状态的影响。)

  师:我们还学*了测量质量和体积的仪器:天*和量筒。请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器材使用

  时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生:(描述使用方法,找几位同学补充,使表达更完整。)

  师:课下我有几个问题,请大家帮助我来解决,每个实验小组都选择了一个探究课题,采用

  各种方法进行了探究,然后向同学们进行陈述报告。

  (二) 课题选定和探究方案制定

  教师依据学情对全班同学进行小组划分,每组大约十二三个人,全班共划分为四个小组,然

  后采用抽签的形式进行探究课题的选择。然后小组内进行课题的研讨并制定实验方案,老师巡回观察,并

  适当的进行指导。

  探究课题:

  1、铅球是铅做的吗?

  2、测砖的密度

  3、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4、测量方糖的密度

  (三)实验探究和汇报

  各组制定完毕探究方案之后,根据方案进行相应的器材选择,完毕之后,按顺序各小组进行

  实验方案的汇报并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

  第一组:铅球是铅做的吗?

  学生甲:我们从器材桌上选择了一个铅球,上面标的是6斤的铅球,为了得到精确的数据,

  我们在课下用台秤测量了一下,其质量为2.9kg。

  学生乙:(板书)m=2.9kg。

  学生甲:在测量铅球的体积时,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没有合适的量筒,于是我们使用了水

  槽,把铅球放入水槽中,用烧杯向水槽中注水,直到水没过铅球,用粘贴纸在此处作一标记。

  学生乙:在学生甲的描述下进行操作。

  学生甲:将铅球取出,水面下降,然后用量筒向水槽中注水,直至再次达到标记,记下注入的水的体积,即铅球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 V水= V铅球 = 0.38L

  学生甲:根据 可计算出铅球的密度,密度表中ρ铅=11.3g/cm3。

  学生乙:(板书)ρ球<ρ铅

  学生甲:通过测量和计算,我们澄清了一个事实,铅球的基本成分是铁,而不是铅做的!请同学们对我们的实验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丙:有一种更直接的方法:测量铅球的体积,利用墙角、直尺和三角板直接测出铅球的直径d,根据球体的积公式进行计算。

  学生丁:为测量球的体积,我对实验器材进行了改进。自制量筒,利用直径足够大的透明塑料瓶,去掉顶端较细的部分,在瓶的外壁贴一张纸条,用标准量筒量好100cm3的水,倒入瓶内,在纸条上画出液面的位置,再用量筒倒入400cm3的水,作标记500cm3,将二者之间进行*分,用自制量筒测出铅球的体积。

  师:大家太棒了!每个同学的想法都非常有创意,让老师受益匪浅,尤其是自制量筒。下面,哪组同学再为大家作一次汇报?

  第二组:测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探究的课题是:测砖的密度。用天*直接测量砖的质量m。

  学生乙:(板书) m=60.5g 。

  学生甲:用量筒测量砖的体积时,我们发现砖放入水中时,砖具有吸水性,这样测出来的砖

  的体积偏大。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

  V水 ,让砖头吸饱水之后,再放入量筒中,测出体积V,由此计算砖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演算)V水= 20cm3 V =60cm3

  V砖 = V -V水= 60cm3- 20cm3= 40cm3

  学生甲:也许我们的办法不是最好的,让大家提出更巧妙的办法。

  (学生进行一番激烈的讨论,由学生代表发言,对改进的方法进行表述)

  学生丙:砖吸水后会膨胀,同样体积会变大,为了克服砖的吸水性,我们采取在砖的表面涂

  层油漆或包一层保鲜膜的方法。

  学生丁:我在想,我们为什么不测量整块砖的密度呢?这样,我们可以用直尺直接测量砖的

  长、宽、高。计算出整块砖的体积。

  第三组:测量方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测量方糖的密度。首先用天*测出几块方糖的质量m,然后除

  以方糖的个数n,求出一块方糖的质量。

  (板书)

  学生甲:在测量体积时,我们想到一些方法来克服糖溶于水的问题,如包上保鲜膜等。后来我想起妈妈在沏糖水时,糖达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溶解了,于是我们就想到用不再溶解糖的糖水来测方糖的体积,实验中由于一块方糖体积较小,测量时误差较大,所以我们测量出几块方糖体积,再除以方糖的个数,求出一块方糖的体积。

  学生乙:(进行操作,板书) V糖水=20ml V=25ml

  学生丙:我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来测方糖的体积,糖溶于水,但是糖不溶于油啊,如果我们用油来测体积,就避免了糖溶于水这一问题。

  师:大家的方法都很好,尤其是用油测方糖的体积,更让我们有新的思路。

  第四组: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课桌的体积有多大。我们利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这一点,采用测样本的方法,取和课桌一样的木料来测密度。我们先用台秤测一张课桌的质量m1,用天*测小木块的质量m2

  学生乙:(板书)m1=15kg m2=28g

  学生甲: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将木块放入量筒中,它在水面上漂浮,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读出体积V2,计算木料的体积V样本。

  学生乙:(操作并计算) V1= 40cm3 V2= 80cm3

  V样本= V2- V1= 40cm3

  学生丙:在测木块体积时,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不易操作,我有一个更便于操作的方法:

  1.用细线将一石块系在木块下。2.将量筒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3.将石块先浸没在水中,读量筒中的

  示数V2。4.将石块和木块一起浸没在水中,读出量筒中的示数V3。5.木块的体积V=V3-V2。

  (四)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

  今天我很受感动,从同学们的身上我深刻体会到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不断探索勇于克服困难的态度,同时,大家也教会了我很多新的方法,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所收获。当然大家在实验操作中可能有些地方不够规范,例如:胶头滴管的使用。我相信经过大家的不断努力,会做得更好。

  《密度》说课稿 8

  各位专家、领导,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测量物质的密度》,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六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三节内容。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测量型实验课,是对天*、量筒密度等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和量筒的正确使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实验步骤;

  过程目标:通过实验探究,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点: 测量不规则的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5、教学难点:由实验原理设计出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表格再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是本节的难点。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突破此难点。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物质的密度,由于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表格,这就需要学生先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表格,然后自己动手操作测出实验结果。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再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学*方法。从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并达到提高学生的探究的能力。

  四、说过程

  教学环节一、 创设情景

  1、复*密度公式引出新课《测量物质的密度》并板书课题

  2、教师出示一个正方体铜块,要测量这个铜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3、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烧杯中的盐水,还能否用刻度尺来测小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呢?引出量筒的使用。

  教学环节二、 量筒的使用

  教师展示:量筒,学生观察:量筒

  1.师生共同讨论量筒的'单位、量程、分度值、读数时注意问题及用途。特别强调1ml=1cm3

  然后让学生动手往量筒内倒水,练*读数

  2.学生讨论并口头回答:用量筒测石块的体积的方法。

  教师稍后板书: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排水法) V=V2-V1

  教学环节三、 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1、 设计实验方案

  首先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各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实验步骤:

  (1)调节天*测出小石块质量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面到达的刻度V1

  (3)用细线拴住小石块,慢慢浸没到水中,读出水面上升到的刻度V2

  (4)计算石块密度ρ=m/(V2-V1)

  最后老师提问:为什么先测质量,后测体积?让同学们从减小误差方面进行思考。

  2、设计记录表格

  操作过程中的数据,需要专门的表格来记录,下面根据我们的需要设计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教师巡视并提示实验时应记录:实验中直接测量的物理量,中间计算量,最终计算量三方面的数据。最后让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实验记录表格,并纠正设计中的不足。

  3.分组实验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老师强调小组分工,有操作的,有记录的,并巡视指导。

  4、教师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教学环节四 、测量盐水的密度

  设计实验方案

  考虑到设计该实验方案比较难,学生不易想到,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最佳实验方案。

  设计问题:(播放课件)

  在“用天*和量筒测盐水密度”的实验中,甲乙两同学各提出了一套方案.

  甲方案:先用天*测出空烧杯的质量,然后在烧杯中装入一些盐水,测出它们的总质量,再将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

  乙方案:先用天*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然后将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盐水体积,再测出余下的盐水和烧杯的质量.

  学生交流,回答你觉得谁的方案更好?请说明原因。小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如何使实验误差更小讨论确定最佳方案。

  2设计实验记录表格。教师巡视指导,之后让学生汇报。

  3.分组实验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实验结果。给予适当评价。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教学环节五、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

  1、实验原理:ρ=m/v

  2、量筒的使用

  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排水法): V=V2-V1

  3.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m, v1, V2

  4、测量盐水的密度。

  m1 , v , m2

  六、布置作业。

  为了使学生对测量固体密度更全面更系统的掌握,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蜡块不能沉入水中,还能用天*和量筒测出蜡块的密度吗?想想有什么好办法?

  七、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测量物质的密度》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密度》说课稿 9

  各位老师好: 我是阳光中学的一名物理教师宁二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密度》。说的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 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是将来学*浮力和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实验探究是本节的重要内容,通过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加深对密度知识的理解。密度公式是学生在初中接触到的第一个物理公式,应注意强调公式在计算过程中的应用和变形。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密度知识有着广泛的应用,应注意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知道可以根据密度鉴别物质,计算质量和体积。

  二、 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内容难度较大,确定的教学目标不宜过高,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尝试用密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3)会用天*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初步体验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2)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七个基本环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密度知识的探究与测量,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密度知识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应用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良好品质。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水的密度和物理含义。

  (2)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会公式变形和单位换算。

  难点:

  (1)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2)灵活运用密度计算公式,将密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四、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并更好地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我采纳了科学探究的方法来形成科学概念。首先让学生分别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将测得的结果填入事先设计好的表格中,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发现其中的规律,进而引出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这一教学方法包括了讨论、启发、探究式教学和生活实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方法的人”, 因此,培养学生的学法是教师研究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任何一个好的教法,都必须能够培养好的学法。由于物理学具有实践性、理论性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性的特点,学生的学*方法也要符合这些特点。大家都知道:"物理是以实验为本的科学。"所以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是学好物理最有效的方法,而在实验激发出兴趣与求知欲后再进行分析、推理,从而达到实验与理性思维的高度统一,这样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才是最深刻的,所以学好物理的重要方法为:实验探究和理论联系实际 。

  六、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1~2分钟)

  首先我会创设故事情境:拿戒子给学生看,然后提问:同学们,怎样鉴别戒子的真伪呢?

  学生积极思考给出不同的答案,然后对学生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来学*本节课程。

  (二)新课教学(30分钟)

  课堂教学是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进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首先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让学生观察书中的六幅图片,让同学们从体积和质量的角度来归纳每组图片有什么异同?进而引出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物体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密度。

  2、学生实验,猎取有效数据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密

  度概念建立的基础。我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选取不同的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并发给每小组相应的记录数据的表格,分工合作共同收集数据。以小组为单位,不同小组选取不同的物质进行测量,一可以节省时间,二可以获得多种物质的多组数据,由此得出的结论才具有科学性。三可以加强全班同学的交流,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及科学的探究态度。 学生实验结束后,选取几个小组的数据投影展示,并让其小组成员分析质量与对应体积比值的特点。在此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分析给予鼓舞引导及评价。

  3、寻找规律,引出密度概念 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经过讨论、综合分析各小组测量结果后得出的结论。 (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 (2)、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由此得出物质与体积的比值即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这个物质特性通俗地说就是物质分布的密集程度。如实验中比值大的铁物质分布密集些,而比值小的松木物质分布稀疏些。这就像居住在城市里的人拥挤些,而居住在乡村的人分散些。因此我们把物质的这一特性称为密度。

  4、举例分析,加深理解概念 引导学生由密度的定义得出密度的定义式、两个常见的单位及换算关系。并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密度公式:(1)弄清各个字母代表的物理量,记住公式及其推导公式和应用,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时要注意单位要一致。(2)明确公式中三个物理量的关系。(3)是密度的定义式、计算式而不是决定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的大小应由物质的种类决定,而与质量、体积无关。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同学展示若干道相关练*题,学生认真思考独立作答,从而巩固本节课的学*内容。

  (三) 课堂小结:(2~3分钟)

  (四)课堂作业:(4~5分钟)

  (五)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六) 布置作业。

  针对八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课时达标练与测

  七、说小结

  1. 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2. 教学策略的选用

  八、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密度》说课稿 10

  大家好!

  我是来自莘县古云镇初级中学的张士占,我说课的课题是八年级上册物理新教材第六章第二节。本次说课我将分为五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既是质量的深化和延伸,又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同时也为压强、浮力的学*奠定基础。教材三个内容,即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密度的公式和单位、密度公式的计算和应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掌握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也具备了一定实验、观察和思考能力,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成熟,根据这些具体情况,我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确立为:

  ·知识与技能

  能理解密度的概念。

  知道密度的公式单位,会查密度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找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领会比值定义这一科学思维方法。

  通过自学了解密度的公式单位和密度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3、重点难点

  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理解密度的概念;

  难点是:密度概念的建立。

  二、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情特点,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讨论法,问题发现法等,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

  1、情境导入(2分钟)

  可以从一些影片的情境中,比如《唐山大地震》,提问“房屋倒塌,演员受伤了吗?”“如果你是导演,该如何设计墙砖?”从而引入新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也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

  2、互动交流 实验探究 形成概念(15分钟)

  根据教材的安排,教师把本节课的学*目标,及今天所要掌握的内容,做出具体的安排。

  根据学生的学*和生活经验,来设计比较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先了解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为更深入的探究这一问题做好铺垫。让问题简单化。

  设计实验:选择研究对象时,我准备了铝、铁、铜三种物质,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物质,可依据教

  材进行实验,难度小。

  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学生动手,老师巡视引导,提示:不要随意篡改数据,应该尊重实验数据,培养实事求是的作风。

  分析与论证:为了让学生更容易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我要求将数据图像化,以此培养学生用图像表达信息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经过自主分析数据,组内讨论,得出的初步结论还不完善,或还存在感想、疑问,急需交流讨论,解决问题,丰富实验素材。

  评估与交流,组织学生开展全班交流,各组展示自己的学*成果和心得。通过开放式的交流讨论,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质,比值不同,比值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从而得出密度的概念。

  在以上合作探究的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得出结论,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密度的概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也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等全方位得到提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物理的持久兴趣。

  3、精讲点拨(10分钟)

  重点讲述密度大概念、公式、单位及密度的应用;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主要是对以上问题知识的解疑,让学生对概念得以巩固。

  4、拓展应用(5分钟)

  为使学生能更深入的理解密度的概念及这一物质的特性,安排稍微有点深度的题目,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5、全员达标测试(8分钟)

  根据学生的学*特点及学*程度,安排了简单的测试,尽可能的使所有学生能够达标,所以测试内容比较简单,为下一课时的计算训练打下基础。

  四、板书设计:

  为了使学生对密度的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板书如下:力求简单明了。

  第二节、密度

  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概念: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m/v

  单位:kg/m3 g/cm3 1g/cm3 = 1×103kg/m3

  密度表:

  五、教学创新:

  1、本节课避免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我采用实验自主探究和自学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建立概念,自主了解密度的公式、单位,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惯和能力。

  3、我除了让学生探究固体的特性,还探究液体的,甚至可以要求学生课后利用各种资源探究气体的,力求探究结论的科学性。

  以上是我对“密度”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有限,还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指正,谢谢!

  物理教学中的困惑

  物理教学以实验为主,实验课是不是就是任课老师的事,实验教师摆好器材,就没什么事了吗?我觉得的实验课实验老师必须跟班上课,辅助任课老师完成任务。

  现在的学生知识基础差,有部分学生学*起来确实困难,所以教学必须放低难度,放慢进度。但考试时还是有些简答分析题,就连老师简述出来就比较困难,正式考试少考这类的题,考一些自然现象、科技知识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常识的问题。


密度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7)

——寸教学反思(精选5篇)

  寸教学反思 1

  一条身体很小、一点力气都没有的小小一寸虫,它有很多敌人,像鸟儿,一个不小心,就会被它们吃掉,当点心!可是一寸虫每次遇到危险时,总是能化险为夷,因为它知道自己有一个很得意的用处──它会用自己的身体量东西。所以,遇到危险它就用这个长处来帮敌人量身体、量尾巴、量脚……转移敌人的注意力。

  这就是美国作家李欧·李奥尼的绘本故事《一寸虫》中所描绘的'可爱形象,同时也为大班幼儿的操作找到了一个适度的点,激发幼儿活动的情绪,引领着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使活动走向成功。教师为幼儿创设了一个“经验化、探究化、过程化、多元化“的活动环境”,让幼儿随着一寸虫遇到的种种危险去感知、去思索、去寻找方法,将预设的目标融入游戏活动中,使幼儿主动地开放地依据个人的已有经验、认知水*,愉快地学*。同时,也告诉孩子,在生活中,我们随时都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有很多事情并不是靠强壮的身体或力气大就可以解决的,而动动脑、用智慧来解决问题,往往会比那些外表看似强大的力量来得更有力!就像一寸虫一样,它脆弱得不堪一击,但它化解危机、解救自己生命的方法,无关身体大小,也无关力气大小,而是对自己的认识和善用智慧。

  寸教学反思 2

  3月30号,马牧池中学的薛校长带领几位优秀教师来我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指导,并作了报告,谈了他们的改革经验,我听了收获很大,对小组合作学*又有了新的认识,也有了更大的信心。是的,课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对课堂要不断的进行反思,要想相信学生,教师在合作学*中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参与者”等角色。必须给学生自主学*的台阶,必须有内容的呈现方式,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提供自主学*的的时间与空间;要加强小组管理;要加强小组评价机制。只有这样小组合作学*才有成效,合作学*才不流于形式。

  薛校长又进一步科学的分析了“高效学*236策略”:

  “2”指以自主学*为核心,以落实为主线,

  “3”指围绕自主学*、合作互助、精彩展示,实施教与学行为,

  “6”指做到“教师指导下的真独学、实自查”、“独学基础上的全对学、互学”“形式多样的展示、展评”。

  我认为这才是小组合作学*成功的关键,在教师指导下,可以有效监控学生参与度,可以确保独学、自查的真实性,可以有效调控自主学*的内容进度。展示的过程既是鼓励学生的过程、学生参与的过程,也是发现学情和问题进行补教的过程;展示的过程要恰如其分的进行小组评价;小测也是展示的一种形式。要把自主互助展示延伸到课下、延伸到学*的全过程,只有如此,才可以称之为确立了学*的'主动性真实性。小组合作学*才是成功的。

  差距在哪里

  昨天马牧池学校的老师给我们学校上了8节示范课,薛校长给全体教师作了一节课的关于课改解疑释惑的报告,收获很多。

  通过听课,也看出了我们与他们学校的差距,虽然早知道干什么都有个过程,可仍然想尽快缩短,他们老师讲的课感觉很成熟,就是胸中有课、有学生,很自信。而我在上课的时候,因为处在摸索阶段,感觉没有成熟的模式,老想形成自己的有效地教学流程,所以对学生的指导底气不足,使课堂效率不高。今天的课上我找到了感觉,其实是自己给了自己自信与感觉。

  听了薛校长的报告,更坚定了课改的决心,并且通过老师们的检测,也看出小组合作学*确实值得使用与推广。而站在足够高的高度还需要自己不断努力,不断反思总结,不断提升。

  寸教学反思 3

  时光飞逝,随着期末考试工作的结束,紧张了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也将结束,回顾这一深藏,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在讲课时总是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展开,不能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研究和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致使教师的思维展示与学生的思考过程不能很好地结合,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思维结果,再加上题目太多、节奏太快、过程过粗,因此很难使多数学生理解得深、认识得透。

  2、中有时缺少侧重点,面面俱到觉得也需要掌握、那也需要掌握,反复强调,使学生抓不住重点。

  3、*时对学生基础知识识汇考察得不够,总觉得课堂容量那么大,时间不够,抓紧时间讲课,要不然就完不成进度,一劲地往里灌输但效果不好。

  4、政治本身学科特点一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兴趣。

  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1、尽量引入学生身边的实际材料,培养学生的学*兴趣,课堂上多给予学生发言的机会,使他们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敢于直言。

  2、教学中要有所侧重,详略得当,该详讲得详讲、该略讲就略讲,重点知识重点记。

  3、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学*经济常识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能运用所有的经济理论知识去分析身边的经济现象及国家的一原则经济政策,而学生在这些方面比较欠缺,死记硬背、不能理解、不会运用,这也是需要在教学中渗透的。

  寸教学反思 4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专家也曾说过:从创新的角度出发,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有价值。

  《小摄影师》一文主要是通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来感受高尔基对小男孩儿的关怀爱护和小男孩儿对高尔基的崇拜热爱,因为高尔基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在课前我就布置了让学生搜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通过学生对搜集资料的了解,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对高尔基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更好的学*本课作了很好的`铺垫,在学课文时,我又依据教学重点采取了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清了课文的叙述顺序:纸团飞进窗口,小男孩儿请求高尔基允许为他照相——高尔基摆好姿势,小男孩儿准备为他照相——忘了带胶卷,小男孩儿哭着离开——高尔基等着小男孩儿再次来照相。紧接着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又提出了几个问题,经过我们师生的共同总结后确立了两个问题为我们研究的重点:“高尔基是如何对待孩子给他照相的”和“孩子是如何给高尔基照相的”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探究从而突破了重难点。在扩展联系中,我又提出:“小男孩儿还会不会回来再为高尔基照相?”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时课堂很活跃。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

  寸教学反思 5

  今天,我执教的是《月光曲》的第二课时。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汹涌澎湃的意境,是课文教学的难点。我在教学在利用课件让学生在聆听《月光曲》的同时,观看课文中穷兄妹想象到的图画,让学生能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让他们在脑海中构成画面与之前所见的`画面相比较,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划出描述兄妹俩在聆听《月光曲》时所幻想出来的画面的句子,用多种方法让同学们反复的读,让学生体会到运用联想的写作手法可以使文章已经变得更加优美,透过指导阅读把人物的“感情线”和音乐的“乐曲线”结合起来,使学生理解了乐曲的发展层次,弄清了贝多芬感情的变化。

  对于重点段的教学,我采用的是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们通过多种方式的读来体会文章描写的意境,学*联想的描写方法。在今天的随文练笔中,我安排的是让同学们听一首名为《天空之城》的钢琴曲,让同学们听着动听的旋律写出自己所想象到的景象。在集体备课时,我曾和其他老师讨论过这个题目的设定,因为这个宽泛的命题也许会让学生无从下手,所以在上课时,我给学生设定了几句开头,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在分享作品时,个别同学写的不错,有的能就某一处景色进行细致的联想,有的能由联想景物引出自己的感情,但大部分同学的写作达不到理想水*,还需在以后的课程中加强对于写作的训练。


密度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8)

——《关节》教学反思(精选5篇)

  《关节》教学反思 1

  本课在学生学*骨骼的基础上进行学*。学生在了解骨骼的之后,就能够较为好了解关节。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在开始的时候,我播放了一个运动在非常的灵活的运球。然后再播放一个课件是一个在行走的骨架。我问学生为什么他们能够这样的灵活呢。学生还是比较的轻松的说出的关节。这样我就比较容易的导入本课。在本课的教学的导入环节的效果还是比较的好的。然后我开始向学生介绍什么关节。现在想来,如果我问学生什么是关节,然后让学生进行猜想,我想效果会更好的。这样再介绍的'时候,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再加上老师的指导,学生们理解的会更加深刻好的。

  在介绍完关节的定义之后,我又想学生介绍我们身体上上主要的关节。在在这个的活动的过程中,我还是帮助学生进行体验式学*。首先我让学生看图认识我们身体的各个主要的关节,然后我指导学生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到相应的关节并且去体验这个关节。这样活动进行的还是不错的,学生都非常积极的寻找和感受自己的关节。现在想来,学生的兴趣还是比较的高的。

  同时我强调,我们身体上的关节不止我们认识这个几个主要的关节,还有许多的关节我们可以再课下进行认识。这个时候我相关如果让学生介绍自己了解和搜集的相关关节资料的知识,这样效果就会更好的。

  在介绍关节的作用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思考猜想,关节有什么作用。然后再猜想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关节的作用。在这个部分的的过程中,我是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来体验关节的作用,我想在当时如果让学生设计自己的方法进行体验,这样更加符合科学教学的组织的原则。在当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两个体验活动,其中一个是不让自己的肘关节活动,进行系扣子。第二是跳起落下的时候不弯曲自己的膝关节进行感受自己的关节的作用。同学们都兴致勃勃的进行活动,并且深刻的理解的关节的重要作用。

  在介绍关节保健的部分比较的简略,现在想来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学*。

  《关节》教学反思 2

  本课在学生学*骨骼的基础上进行学*。学生在了解骨骼的之后,就能够较为好了解关节。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在开始的时候,我播放了一个运动在非常的灵活的运球。然后再播放一个课件是一个在行走的骨架。我问学生为什么他们能够这样的灵活呢。学生还是比较的轻松的说出的关节。这样我就比较容易的导入本课。在本课的教学的导入环节的效果还是比较的好的。然后我开始向学生介绍什么关节。现在想来,如果我问学生什么是关节,然后让学生进行猜想,我想效果会更好的。这样再介绍的时候,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再加上老师的指导,学生们理解的会更加深刻好的。

  在介绍完关节的定义之后,我又想学生介绍我们身体上上主要的关节。在在这个的活动的过程中,我还是帮助学生进行体验式学*。首先我让学生看图认识我们身体的.各个主要的关节,然后我指导学生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到相应的关节并且去体验这个关节。这样活动进行的还是不错的,学生都非常积极的寻找和感受自己的关节。现在想来,学生的兴趣还是比较的高的。

  同时我强调,我们身体上的关节不止我们认识这个几个主要的关节,还有许多的关节我们可以再课下进行认识。这个时候我相关如果让学生介绍自己了解和搜集的相关关节资料的知识,这样效果就会更好的。

  在介绍关节的作用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思考猜想,关节有什么作用。然后再猜想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关节的作用。在这个部分的的过程中,我是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来体验关节的作用,我想在当时如果让学生设计自己的方法进行体验,这样更加符合科学教学的组织的原则。在当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两个体验活动,其中一个是不让自己的肘关节活动,进行系扣子。第二是跳起落下的时候不弯曲自己的膝关节进行感受自己的关节的作用。同学们都兴致勃勃的进行活动,并且深刻的理解的关节的重要作用。

  在介绍关节保健的部分比较的简略,现在想来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学*。

  《关节》教学反思 3

  《3-6岁儿童学*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在《勇敢的龙虎娃》这一主题中,幼儿对自己身体的运动充满了探究的兴趣,我们顺应孩子的兴趣,开展了《会动的关节》这一活动,通过自主探索、记录、分享,以及图片、视频的帮助,让幼儿发现了身体上更多能动的地方,了解了关节与运动的关系,同时又对自己身体内部的运动有了一些初步的认知。整个活动实施后,既有精彩之处,也有有待调整之处,接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所思所想。

  活动精彩之处:

  1、 注重激发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本次活动开头以"手指儿歌"这一形象的描述来引起幼儿的兴趣,自然导入课题。首先我在手指上套好"亲亲一家人"的指偶,并请幼儿一起和这一家人用手指打招呼,想一想我们的手指为什么会弯曲?让幼儿从自身对手指会弯曲这一认识入手,知道我们的手指上有关节。从而让幼儿比较容易进入探究状态,并保持持续的求知欲望。在认识关节这一活动过程中,我着眼于以"活动各个关节"来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使幼儿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玩中体验,玩中交流,玩中探究”。

  2、创设了自主探索的机会,注重了幼儿的亲历过程。

  在初步认识了我们身体上的关节后,我又以“活动身体上的关节我们可以干些什么事情”为线索,让幼儿亲自体验人体关节重要性,激发他们认识、探究自己身体的兴趣。通过这样的亲历活动,使幼儿较好的掌握和理解了我预定的教学目标。

  同时幼儿在宽松的氛围中,与小组成员一起边寻找自己身体能动的部位,边在人体图上记录下大家的发现。幼儿通过观察同伴、亲身实践等,发现了一个又一个身体能动的部位,探索、发现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活动中为幼儿创设了交流、分享的机会,《3-6岁儿童学*与发展指南》也指出:要支持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究与分享交流,引导他们在交流中尝试整理、概括自己探究的成果,体验合作探究和发现的乐趣。在本活动中,幼儿在分组探索、记录后,就进入了分享、交流的环节。幼儿能大胆交流小组的发现并演示相关的能动的部位,幼儿在这一环节中,还分享到了同伴的经验。在分享中,幼儿也对其他小组的记录结果提出疑问,大家也一起通过运动来验证了记录结果的正确性。在分享最后,教师梳理、总结、归纳幼儿的结果,再补充一些幼儿遗漏的部位,帮助幼儿积累了更多的经验。

  3、直观的图片、视频,形象的了解活动内容。

  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直观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幼儿了解人体内部的器官以及器官的运动。例如,幼儿对身体上的关节是什么样的,关节怎么运动是没有什么经验的。因此在活动前,我就准备了关节的图片以及关节运动的视频,让幼儿直观地感受,从而理解关节与人运动的关系。再如:幼儿对人体内部的构造是不太了解的,对这些器官的运动也是不清楚的。通过图片和视频,幼儿初步了解了器官的位置,对心脏、胃肠的运动也有了一些直观的了解。活动中,幼儿对这一部分的内容也是兴趣极浓,他们觉得自己的身体很神奇。

  有待调整的部分:

  1、在感受心脏在动以及脉搏的跳动时,很多小朋友没有感受到,可以让幼儿在运动过后,感知心脏的跳动,和肺部的急促呼吸。此外身体的运动,除了关节,还有肌肉,在活动中可以渗透一些这方面的内容,使之更科学。

  2、活动中忽略了幼儿对“关节”这一概念是否准确、科学地理解。在引出关节这一概念时,教师要强调它是骨头与骨头连接起来,能够弯曲活动的部分就是关节,并出示骨头模型,让幼儿直观形象深入的理解了关节这一概念。再引导幼儿寻找身体上各个关节,幼儿也能顺利正确的找到身体上的各个关节,从而让幼儿对关节的概念更加准确的理解。

  张丽

  《关节》教学反思 4

  成功之处:

  《关节》就是在继《骨骼》之后指导学生认识人体的关节,研究关节的作用。这节课始终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通过找关节、绑关节、踮脚尖后脚跟下落的活动,让学生了解人体关节的部位、功能、结构,懂得关节的类型和运动中的作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各项学*活动之中,不仅让学生体验到学*的乐趣、也让学生掌握了科学知识。

  不足之处和改进地方:

  学生的活动不规范。有些学生不按要求活动,以后,活动要求需要再细致学生活动之前必须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学生按要求去活动。

  《关节》教学反思 5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自身的活动,尝试发现身体各部分的关节,并知道它们的名称和各自的作用。

  2.发展幼儿的尝试精神和大胆的说话及口语表达能力。学*“关节”一词。

  3.教育幼儿*时要注意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关节。

  【活动准备】 皮球、筐、关节活动小人,人体图一张,纸夹板、纸夹长臂、线绳、水彩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发现关节,感知关节的重要性。 出示皮球,问可以怎样玩,讲一讲可一拍球、滚球、踢球、投篮等,介绍一些规则,检查鞋子裤子。提出要求玩球时看看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动起来了?

  1.幼儿分散尝试活动。 活动后提问:你刚才玩了什么?身体的哪个部位动起来了?

  2.小结:小朋友刚才玩的时候手、脚、腰、肩等部位动了起来,为什么我们身体的各个部位会这样灵活地运动呢? 学*关节一词。

  3、游戏“机器人与小精灵”。两名幼儿一个扮机器人将纸夹板用线绳绑住膝关节,双臂套纸夹长臂。一个扮小精灵,教师扮发出口令。两人分别取放筐里的球,看哪一个人先取胜。 引发讨论:为什么小精灵取的快,机器人取的慢?教师与幼儿共同总结;人体如果没有关节行动起来很困难,有了关节活动起来很灵活方便。教育幼儿要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关节。

  二、引导幼儿发现认识关节

  1.引导幼儿寻找身体上的关节,小朋友试着找一找,你身体还有哪个部位有关节?在人体图上做标记。如:有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膝关节、踝关节、髋关节,等等。 小结:原来,我们身体许多部位都有关节,它们的部位不同,名称也不同。

  2.听口令活动各自的关节,幼儿感知自身的关节。

  3、安装活动小人,用活动小人摆一摆做动作。


密度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9)

——《密度知识的应用》物理教学教案(5)份

  《密度知识的应用》物理教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

  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总结出: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高,密度变小;温度低,密度变大。学会利用密度这一重要属性鉴别物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充分把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教学重点: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密度与物质鉴别。

  教学难点:水的反常膨胀,4℃水的密度最大。

  课堂导学

  课前预*

  1、*时生活中的风、龙卷风的形成与我们所学的密度知识是否有关呢?

  我们通过对前面学*知道水的密度是1.0×103kg/m3,冰的密度上0.9×103kg/m3,那么大家来计算一下1kg水的体积是多少,当这些水结冰后,冰的体积是多少?

  下面请同学们利用上面的知识点来解释为什么冬天自来水管会冬裂?

  2、怎样能知道这块“运动会的金牌”是不是纯金的?例题1:“市中***会的金牌质量为29.5克,体积为5.2厘米3,它是真金的吗?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课内探究

  (一)密度与温度

  1、问题思考:*时生活中的风、龙卷风的形成与我们所学的密度知识是否有关呢?

  2、演示实验1:在室温下,吹鼓两个气球。分别把它们放在一大堆冰块和酒精灯火焰附*。

  3、我来归纳:在室温下,吹鼓两个气球,分别把它们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和炉火附*,过一会儿,你会发现:在冷藏室的气球体积,在炉火附*的气球体积。由于密度ρ=m/v,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膨胀后,密度。

  4、演示实验2:按课本图做一个纸风车。如果把风车放在点燃的酒精灯附*,风车能转动起来。

  5、我来归纳:酒精灯附*的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而上升。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从四面八方流过来,从而形成了风,推动纸风车转动起来。

  可见,温度(“能”或“不能”)改变物质的密度。在我们常见的物质中的热胀冷缩最为显著。和的密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小。

  6、讨论一下吧:生活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生活中的风就是空气在受热时,密度变而上升。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形成风。

  (二)状态与密度

  1、问题思考:北方冬天的自来水管为什么会被冻裂?

  2、我来归纳:水遇冷结冰后,体积会变,而质量保持,这是因为水结冰后密度变。这说明密度除了与物质的种类、温度有关外,还与物质的有关。

  (三)水的反常膨胀

  我来归纳:4℃水的密度最。当温度高于4℃时,随着温度升高,水的密度会变得越来越;当温度底于4℃时,随着温度升高,水的密度会变得越来越;

  北方冬天,如果不保护好自来水管,自来水管会结冰,结冰时,自来水管遵从的规律,水结冰时遵从的规律,从而使水管破裂。

  (四)密度与鉴别物质

  从密度表可以看出,各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密度是不同的。只要测出了戒指的密度,再与密度表中金的密度进行比较就可鉴别戒指是不是纯金做成的。

  (1)利用公式求密度,利用密度鉴别物质;

  (2)利用公式求质量。

  (3)利用公式求体积。

  达标检测

  1.关于公式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ρ与m成正比,与V成反比

  B.同一种物质密度一定相同,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C.不论是不是同种物质,m大的ρ肯定大

  D.不论V是否相同,ρ大的m就大,ρ小的m就小

  2.一杯糖水,喝掉一半,剩下的半杯糖水()

  A.因质量减半,所以它的密度减半

  B.它的体积减半,所以密度减半

  C.它的质量、体积、密度都减半

  D.虽然质量和体积都减半,但密度却不变

  3.汽油的密度是0.71×103kg/m3,它的物理意义是()

  A.1kg汽油的体积是0.71×103m3

  B.1m3汽油的质量为0.71kg

  C.1kg汽油,密度是0.71×103kg/m3

  D.0.71m3汽油,质量为1×103kg

  4.一定质量的水结成冰后,(已知ρ冰=0.9g/cm3)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密度减小了B.密度减小了

  C.体积增大了D.体积增大了

  5.体积为4×10-3m3的铜球.其质量为24kg.试判断这个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铜的密度是8.9×103kg/m3)

  6.有三种不同的液体,它们的密度分别为ρ1=1.7×103kg/m3,ρ2=1.3×103kg/m3,ρ3=1.5×103kg/m3.如果体积相同的三种液体混合,求混合后液体的总密度.

  7.燃料公司采回1500t柴油,以备春耕时农机的需要.用运油的槽车,每节车厢能装38m3,把这批柴油一次运回来要安排多少节这样的油罐车?(ρ油=0.8×103kg/m3)

  [参考答案]

  1.B

  分析:公式ρ=是密度的定义式,正确的理解应足:对于某种物质,体积较大时,质量也较大,但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保持不变,密度跟质量和体积没有关系,它是物质的特性,因此选项A、C、D不对,选项B正确.

  2.D.

  分析:根据密度公式ρ=,进行分析即可得到正确答案,剩下的半杯糖水,质量减为原来的一半,体积也变为原来的一半,即有m′=,V′=V,故

  ρ′=

  可见,糖水虽然质量和体积都变为原来的一半,但密度是不变的.以后遇到类似问题,都应根据密度公式分析、推理.

  3.B

  分析:本题的关键是密度的单位“kg/m3”的理解.正确理解是:1m3汽油,质量是0.71×103kg,因此选项A、C、D错误.选项B正确.

  4.AD

  分析:已知水的密度ρ水=1.0g/cm3,而ρ冰=0.9g/cm3,密度减为原来的,故密度减小了,又由ρ=,V=.

  水在结冰时.可认为质量不变

  故体积增大了.

  5.分析:此题判断铜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有以下几种办法:

  办法一:可以求出铜球的密度,把它与铜的密度进行比较,如果相等是实心的,如果小于铜的密度,则是空心的.

  解法一:密度比较法

  ρ球=6×10kg/m3〈8.9×103kg/m3

  因为ρ球<ρ铜,所以铜球为空心.

  办法二:我们先假设它是实心的,计算一下它的质量多大,把计算出的值与铜球的实际质量进行比较,如果大于球的实际质量,则球是空心的.

  解法二,质量比较法

  m实=ρ铜V铜=8.9×103kg/m3×4×10-3m3=35.6kg>24kg

  因为m实>m球,所以铜球为空心.

  办法三:根据给出的质量,计算一下它的体积,如果结果小于已知铜球的体积,则铜球是空心的.

  解法三:体积比较法

  V铜==2.7×10-3m3〈4×10-3m3

  因为V铜 球,所以铜球为空心.

  6.分析:本题要点:①三种液体混合前的质量之和等于混合后的总质量.

  ②三种液体混合前的体积之和等于混合后的总体积.

  解:设混合前每种液体的体积(取用的)为V,则由m=ρV有

  ρ1V+ρ2V+ρ3V=3ρV

  ρ=(ρ1+ρ2+ρ3)

  =×4.5×103kg/m3=1.5×103kg/m3

  混合液的密度是1.5×103kg/m3.

  [同类变式1]

  取体积相同的三种不同的液体混合,已知ρ1=1.7×103kg/m3,ρ2=1.3×103kg/m3,混合后混合液的密度ρ=1.5×103kg/m3.求ρ3.

  分析:本题是上题的同类变式,分析思路完全相同.

  解:设取每种液体的体积为V,由ρ=m=ρV

  ρ1V+ρ2V+ρ3V=3ρV3ρ=ρ1+ρ2+ρ3

  所以ρ3=3ρ-(ρ1+ρ2)

  =3×1.5×103kg/m3-(1.7+1.3)×103kg/m3

  =1.5×103kg/m3

  第三种液体的密度为1.5×103kg/m3.

  [同类变式2]

  有三种不同的液体,密度分别为ρ1=1.7×103kg/m3ρ2=1.3×103kg/m3ρ3=1.5×103kg/m3.现取质量相等的三种液体混合,求混合液体的密度ρ.

  分析:解:设取三种液体的'质量均为m

  由ρ=V=

  ρ=

  =

  =1.48×103kg/m3

  所以混合后的密度为1.48×103kg/m3.

  7.分析:(1)由于柴油的质量单位是吨,故密度用t/m3作单位好.

  (2)1500t柴油的体积应由V=求出.

  (3)V油是V车的多少倍?(注意这种运算是不能舍的,只能入)

  解:柴油的总体积:

  V油==1875m3

  车厢节数==49.4,取50节.

  分析:本题也可以根据质量来求,一车38m3柴油的质量是多少?

  1500t是一车的多少倍?

  解:由ρ=m/V,得:m=ρV

  m车=ρ油V车=0.8t/m3×38m3=30.4t

  车厢的节数==49.4,取50节.

  《密度知识的应用》物理教学教案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密度的初步概念、单位、计算公式.

  2.过程与方法

  学*以物质本质特征来定义概念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教学重点:理解密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自制幻灯片、天*、石块、木块、水、量筒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二、新课教学

  1.建立密度的概念

  (1)实验:用天*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数据如下:

  质量(克)体积(厘米3)质量/体积(克/厘米3)

  木块15100.5

  木块210200.5

  石块11042.5

  石块22082.5

  (2)分析数据

  A.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B.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c.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V;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题: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密度多大?

  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

  求:ρ

  解:

  答:铁块的密度是7.9×103kg/m3

  2.密度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的物理意义。

  4.巩固练*:幻灯片出示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第三节密度

  1.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

  2.密度公式:

  3.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

  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

  03kg/m3

  4.密度物理意义:ρ水=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它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因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

  《密度知识的应用》物理教学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2.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规范解题,认真细致的良好行为*惯.

  2.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解决疑难问题的良好品质.

  3.通过公式变形及计算题规范格式的学*,培养学生认真做作业,以形成整洁、规范的作业*惯,以美的作业给人以享受.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一节主要是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知识,教材首先提出了三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的积极性,并把学生引向运用密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感觉到密度知识很有用处,能解决很多问题.然后说明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用到各种物质的密度,给出了一些物质的密度表.再以提出的三个问题为线索,讲述运用密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材注意启发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给出解答,以利于学生动脑思考,独立地解决问题,培养能力.最后用一个例题作示范进一步教给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法建议

  本节课可用正迁移的方法由速度公式类比而导出密度的推导公式,可采用自学、讨论、示范的方法.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材重点与难点分析

  1.通过公式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学*中,经常要运用数学方法对物理问题进行计算、分析、推理、论证,但是应注意,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必须要受到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的制约.分析问题的物理过程、物理意义,弄清各物理量间的关系,明确公式的物理意义及其适用范围,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而且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时,一定不要把物理问题数学化,不能生搬硬套用数学规律,如 ,不能认为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因此在解题过程中要重视对相关内容物理意义的理解.

  2.对 进行公式变形

  对密度公式进行变形,可以参照速度公式的变形进行讲解,并通过数**算规律,使学生掌握公式变形的基本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弄清每一个公式的物理意义.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根据公式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 和 .

  2.组织学生练*读密度表,通过读表进一步熟悉某种物质密度的读法.

  3.练*求解有关密度的综合题.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首先提出几个有趣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的办法,调动学*的积极性.

  如:1.怎样鉴别戒指是不是纯金的?怎样知道矿石可能是什么物质组成的?2.怎样知道一块很大的长方形碑石的质量?怎样知道教室内空气的质量?3.怎样知道一个不规则的钢零件的体积?怎样知道一大卷细铜丝的长度?等等.然后告诉学生运用密度的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把学生引入应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的新课教学中.

  (二)新课教学

  1.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要鉴别某一物体是什么物质组成的,我们需要知道各种物质的密度是多少,教材中给出了一些物质的密度,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下三个表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看书,然后请同学回答老师的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对密度表应主要认识以下几个问题

  a.气体的密度表上边标明了“0℃,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条件,应请同学作出说明.

  b.在液体中水银的密度比较大,它大于一般金属的密度.

  c.气体的密度都比较小.

  在看书的基础上,应请学生读几种物质的密度,说出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在密度表的教学中要说明这是科学家经过严格准确的测量得出来的,而且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而不断准确.

  2.求质量

  体积很大的长方形花岗岩石碑,质量很大,无法直接用秤称量,怎样才能知道它的质量呢?让学生说出他们想出的办法.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能不能应用密度的公式来求.如何求?需要先知道哪些量?如何才能得到这些量?

  前几章我们学*了速度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如果我们要求路程和时间怎么办?

  可以进行公式变形,得出

  和速度公式变形一样,对密度公式也可以用同样的数学方法进行变形,下面请同学们将密度公式进行变形,然后考虑变形后的式子,有什么实际意义?并举出一些实例来.同学之间可以讨论一下.

  对于学*基础差的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教学认识公式变形的方法,例如 , ,对比可解决 的公式变形问题.

  学生练*公式变形,并讨论变形后的公式在实际中的意义.教师在学生中间巡视,进行指导,学生活动结束后请学生回答前边的问题.

  由密度公式 ,可以得出 ,从式子中可以知道,用物体的体积乘以它的密度可以求出它的质量.这样对一些体积庞大的物体,质量不便测量.可以测量出它的体积,从密度表中查出它的密度,最后计算出它的质量.

  也就是说用密度知识可以求质量.

  3.求体积

  密度公式还可以变形为 ,如果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质量、密度,可以求体积,比如有的物体、体积不规则,不便于直接测量,可以测出它的质量,从密度表中查出它的密度,最后计算出它的体积.

  4.讲解例题

  例题:有一个体积是 的钢球,它的质量是316g,这个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请同学们用三种方法进行鉴别.

  学生练*,教师在同学中巡视,进行指导,学生练*结束后,教师请学生回答,并分析解题思路.

  请几个同学分别说出他们的判断方法.

  可以求出这个球的密度,把它与铜的密度进行比较,如果相等是实心的,但是我们的计算结果是小于铜的密度,所以是空心的.

  我们先假设它是实心的,计算一下它的质量应当是多大,把计算出的值与球的实际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大于球的实际质量,所以原球是空心的.

  根据给出的铜球的质量,计算一下它的体积是多少,结果小于已知球的体积,所以是空心的.

  那么我们计算出的体积值是谁的体积.

  是球壳的体积.

  由学生们的分析归纳出:判断这个球是空心还是实心有密度比较法、质量比较法、体积比较法三种.

  用投影打出如下标准解题过程,教师讲解巡视中发现的问题,要求学生予以改正.

  已知:

  求 判断球是空心还是实心

  解法一、密度比较法

  球为空心.

  解法二、质量比较法

  铜球为空心.

  解法三、体积比较法

  铜球是空心的.

  请同学们计算一下,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少?

  空心部分体积等于球的体积 减去壳的体积 ,是 .

  从前边的计算我们看到,这个铜球的密度是 ,它恰好和铁的密度相同.这里边告诉了我们两个问题.

  一是*均密度问题,我们刚才计算出的 ,实际是这个球的*均密度,如果一个物体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这个物体的密度应当是

  二是用密度鉴别物质问题,如果我们计算出某一物体密度和密度表中某一物质密度相同,我们只能说可能是这种物质,如果前边例题中你不知道是铜球,这样用计算出的密度值一分析就会错误地认为是铁球.而且从密度表中可以看到花岗石的密度在 之间,如果一块花岗石密度恰好是 ,我们能说它是铝吗?显然不能.所以在用密度进行物质鉴别时往往还要配合利用物质的其他特性,比如颜色、硬度等等.更科学的鉴别物质的方法,应采用化学分析或光谱分析,鉴别组成它的化学元素成分.

  3.总结、扩展

  本节课的教学实际上是应用密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研究求解物体质量、体积、密度的问题,在实际运用中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死记硬背公式,要了解公式中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灵活运用,尤其是比例问题,(以下内容可采取边讲边讨论的方式进行)

  (1)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两物体均应为实心).

  由于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其密度相同,所以 由此得出 .说明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其质量也与它们的体积成正比,体积大的物体其质量也大.

  (2)不同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其体积与密度的关系.

  由于 ,所以 ,也就是 ,说明相同质量的不同物体,密度大的体积小,它们的体积与它们的密度成反比.

  (3)不同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它们的体积相同,它们的质量与它们的密度之间的关系.

  由于 所以 也就是 ,它告诉我们相同体积的不同物体,密度大的物体质量也大,它们的质量与它们的密度成正比.

  探究活动

  【课题】鉴别铅球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用密度知识鉴别体育课用的铅球是否是纯铅的.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密度知识的应用》物理教学教案 4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2、知道密度是物质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同种物质密度是一定的;

  3、初步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概括、归纳物理概念的能力;

  重难点:

  1、理解密度的概念;

  2、密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辨认物质,在现实生活中,如根据颜色辨别红色墨水和水,根据气味辨别水和酒精。此中颜色和气味是物体所具有的特性,可以据以区分不同物质。

  如何区分外观上相同的不同物质:

  如:体积一样的铁块和铜块;

  质量一样的水和酒精。

  提出:有时仅仅根据物质的形态、颜色、气味和外部特征,很难鉴别不同物质,需要找出物质的其他特征——密度。

  二、实验(密度概念的建立)

  取体积为10立方厘米的铁块和铝块各三块,用天*分别称出它们的质量,其结果如下:

  分析实验数据可得:

  1、对同一种物质,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即两块铁的体积是一块铁的体积的2倍;二块铁的质量是一块铁质量的2倍;两块铁和一块铁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2、对不同物资,体积相同时,它们的质量不等,即它们的m/v值不同;

  3、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种类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体的特性。

  三、密度

  1、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密度的公式:

  知道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由密度定义可得到计算密度的公式:

  密度= 通常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公式变为: ρ=

  辨析:a、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b、物质的密度跟它的体积成正比;

  c、物质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

  d、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体积无关。

  4、物理意义:铝的密度2.7×103kg/m3物理意义:表示每立方米的铝的质量是2.7×103千克。

  练*:质量为3千克,密度为8.8×103kg/m3,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xxx;将它截去一半,剩余的密度是xx;如果再截0.5千克,则密度为xx

  5、密度的单位

  密度的单位四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

  在国际单位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符号:kg/m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常用单位:克/厘米3,符号:g/cm3。

  6、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单位换算依先换后算的原则

  例:铜的密度是8.9×103千克/米3,等于多少克/厘米3?

  解:8.9×103千克/米3=8.9×103× =8.9克/厘米3

  练*ρ金=19.3×103kg/m3=……g/dm3;

  ρ银=10.5×103kg/m3=……g/cm3。

  四、总结

  1、对同一种物质,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2、密度是表示物体特性的物理量,和质量、体积无关;

  3、密度是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4、密度= ;

  5、密度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

  五、布置作业。

  《密度知识的应用》物理教学教案 5

  (一)教学目的

  1、较熟练地用天*称出物体的质量。

  2、学会用量筒(或量杯)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3、会利用天*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教具

  教师演示用具:量筒、量杯、小黑板(抄有课本上的实验表格)。

  学生实验用具:托盘天*(或物理天*)和砝码、量筒、石块、玻璃杯、水、盐水、细线。

  (三)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1)什么是物质的密度?

  (2)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

  (3)要求出物质的密度需要知道哪些量?

  教师出示:小石块和1杯盐水。指出:用天*可以称出石块与盐水的质量,但用刻度尺却无法测出它的体积。本实验我们学*用量筒测它们的体积。

  (板书:四实验:用天*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进行新课

  1、引导学生看课本实验的“目的”,对照实验的“器材”将桌上用具对照检查。

  2、讲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

  教师出示:量筒和量杯实物,介绍量筒和量杯。

  让学生观察桌上量筒的刻度。教师说明,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

  提问:(1)你所用的量筒的最大刻度(即量程)多大?(2)它每小格(即最小刻度值)为多少厘米3?

  让学生观察课本图7—6、图7—7。说出量筒和量杯使用时怎样放?怎样读出液体的体积?怎样测固体的体积?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1)测量时量筒或量杯应放*稳;

  (2)读数时,视线要与筒内或杯内液体液面相*;(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面相*;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凸面相*。)

  (3)测固体体积的方法:

  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

  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这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2;

  ③用V2—V1,得到待测固体的体积。

  3、学生分组实验:测石块的密度

  提问:测石块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

  教师强调: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该先用天*称出石块的质量。

  学生实际操作,将实验数据填在课前已画在作业本上的表中。教师请一学生将他的测量结果填在小黑板的表1中。

  师生共同分析小黑板表1中的数据是否合理,纠正发生的错误。

  4、学生分组实验:测盐水的密度

  提问:测盐水的密度步骤是什么?

  教师指出:

  (1)该实验测盐水质量的方法与本章第二节测液体质量的方法不一样,采用该实验方法测液体的质量,在测体积时没有残留的液体在杯内,能减小测量的误差。

  (2)为了计算方便,盐水的体积尽量取整数。

  学生实际操作,将结果填在作业本上的实验表格中。教师请一学生将测量结果填入小黑板表2内。

  师生共同分析小黑板表2的数据是否合理,及时纠正错误。

  实验结束后,整理器材。

  5、讨论课本“想想议议”。

  三、布置作业:课本上的小实验:“自制量筒”’。


密度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10)

——培训教学反思(精选5篇)

  培训教学反思 1

  阴差阳错报了心理健康xx的学*,对从未接触心理健康教育的我的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参加第一次学*后才知道要完成这么多的任务,还要开课。无奈之下上网找课件修改课件,准备上课。

  抱着忐忑不安的心去开了一节课,课堂上有让我难忘的片段,也有让我惊讶的瞬间。真是让我百感交集。现将本次课做如下反思和整理:

  1、教学理念上:

  本课的选材和设计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实际。当了*一年的班主任,让我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得更深入,而这也将有利于我心理工作的开展,本课的设计来源于我*时发现的学生实际案例。

  2、教学目标上:

  本课的目标总体上基本达成,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交往准则,体验到了共遵准则对维护友谊的重要性,也一定程度上训练了交友能力。

  3、教学设计方面:

  本课的设计是比较贴*学生实际生活的,选材也是图文并茂,呈现方式也是各色各样的,易引起学生共鸣,不过在最后环节要是能联系学生自身,而不仅仅限于探讨小云的案例,效果会更好。

  4、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学生来说,一堂吸引他们的课是联系他们生活实际,能产生那么一点心灵触动的课。在此次课上,学生反映还是蛮热烈的,也愿意讲述自己的实际情况,敞开心扉和同学分享,也很喜欢这种课的氛围和基调。不过由于是第一次上心理课,师生之间未建立起更深厚的友谊,课堂上主动发言的同学还是少了点,都只愿意在小组内分享,这限制了集体的力量,需要教师去总结反思。

  5、突发事件需要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

  在本次课上,班级里有个学生非常活跃,记得在分配任务时,他极力要求一个学*任务,可到最后却又不肯发言。在后来,还说出了一句令全班同学和听课老师震惊的话语。当时,我愣住了,不知道该如何反应。事后细细反思,要是能将其转化为一种教学资源该多好,有点遗憾。所以,今后将要不断训练和增强自己的应变能力。

  6、团队合作是进步的源泉:

  设计这堂课时,一个人埋头苦干,默默思索。试上时,总觉得个别环节思虑不周到,但就是找寻不到病根在哪。后来,集体评课后,恍然大悟。相信如果下次再上这堂课,效果会更好!这就是合作的力量!

  培训教学反思 2

  听了朱美仙老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上、二上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校本培训,我受益匪浅,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种种不足,我觉得以后教学时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重视领会编辑意图,这是深挖教材,过好教材关的关键。

  小学语文教材都是按专题组织教材,我们在备课时也应该认真研读教材、教参,很好领会编辑意图,明确每单元、每课的目标,围绕目标确定教法、学法,做到心中有数。首先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备课前,先不要看教参,静下心来,认真地读课文,反复地读课文,像教学生读书一样,划词语、划句子、作批注,整体感悟,读出自己的感受。其次在钻研课标上下功夫。语文课标对小学语文不同学段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所谓课标,就是教学的标准,教学的依据。标准不清楚,就不可能吃透教材的精神,就不可能准确把握教材的训练要求,教学就可能出现盲目性。吃透课标,才能抓住教学目标,抓准教材训练点,抓准情感目标的渗透点,才能根据目标对教材进行处理,加工、设计,才能把语文课教得有效,才能把课讲实、讲活。再次认真钻研单元训练目标和教学参考。课标是一个学段的目标和要求,单元训练是对一个单元、一篇文章的目标和要求,是对课标阶段目标的分解。单元训练的目标要求,往往就是一篇课文的训练点。即使课标要求弄清楚了,单元目标不清楚,也照样吃不透教材。吃透单元目标的同时,再看看教参。教参教参,只是参考,不要完全当作教学的要求。要学会分析、比较,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二、重新定位阅读课文教学模式。

  以往阅读课文教学无外乎三步走,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写作方法。新课改形势下精读教学应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初读、自读课文,疏通词句、知其事(即讲了什么事)。第二再读课文,画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为什么受感动?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第三同学之间交流,教师适当点拨。采用批、画、注等形式引导学生自己学*,能够自己投入到读、思、练、议等语文实践活动中。弄清楚你所批画句段是什么、在何处?你为什么感动?又为什么会使你受感动?(研究写作方法)这些都可以在一个环节完成,有感动,还能传达自己的感动。

  三、淡化对课文内容分析,不必要进行繁琐的课文分析、人文教学,要强化对语言的积累运用,写法揣摩、迁移及学法的*得。

  ①重视语言积累运用。可以让学生摘抄课文中打动自己的词、句、段,从而积累语言。

  ②重视写法揣摩、迁移。应该借助文本语言(教师、范读、朗读指导,抓比喻句、拟人句体会)。从整体上很好的朗读,再在整体朗读基础上,抓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凸现人物的特点,从而使学生心中的人物形象高大起来。

  ③强化对表达方法的理解运用,即归纳可学可用之处,使学生学法上有所*得。可以适时进行小练笔,一个词语、一句话、一小段都可以,不必在课尾去做,与方法的*得一样可贯穿于整堂课,随时去做。

  总之,通过校本培训我深切地认识到:钻研新教材,推进新课改势在必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加强语言教学,加强阅读教学容量,讲求实教,才能促进新课改深入发展。

  培训教学反思 3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激趣是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采用一定的方法、手段和措施,诱导和引导学生对当前所要进行的认知活动产生兴趣。

  1、注重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兴趣。

  在学生进音乐教室时,根据需要适当播放音乐,同时通过课件展示“音乐课堂”等图片,使学生受到了音乐的启迪。墙上写上了音乐家的名言,几句话加上洁净的室内外环境和必不可少的音乐教学用具,使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进行音乐活动无疑使学生的情感和心灵受到了陶冶产生了兴趣。

  2、注重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的开始是很重要的,开头开的好,学生有兴趣了,对整堂课的授课质量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的顺利进行。导入新课时,教师的神态和手势、眼神等也是创设情境的好方法。微笑进课堂,态度和蔼可亲,师生心灵的沟通,感情的融洽,孩子们在毫无压抑的气氛中学*音乐使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教会学生正确的发声,让学生会体验美创造美。

  教会学生正确的发声,可以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优美的姿式。有端正的坐姿和规范的站姿是学唱歌的第一步,只有养成良好的歌唱*惯,才能发出正确的声音来。如果坐姿、站姿不规范,就不能用好气息呼吸。比如:在发声练*时,学生会出现抬高肩,伸下巴、吸气时会有响声,经过长期训练,养成了良好的*惯,就不可能出现以上的现象,发声自然会正确。长此以往正确训练,学生的坐姿、站姿就会显得端庄而优美。

  三、音乐教学突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学生的智力、创造力是在学*过程中逐渐发展的。在音乐教学中为学生设置一些难度适当的学*任务,并设计一些利于学生想学。想创造的学*材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在创编节奏上,我先拍出两小节节奏。然后让学生模仿其第一小节节奏并在第二小节创编节奏,要求节奏不能重复,做节奏问答游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边拍节奏边创编短句,如苹果大苹果、我们去公园,等等。通过这个活动,对今后学生创造歌词及旋律做好了铺垫。又如,歌曲《大雨和下雨》,在大雨和小雨的律动表演中,学生感受了音的强弱。然后再扩展学生的思维,找找生活中还有什么事物能表现昔的强弱。学生举手非常积极,有的说:“大猫和小猫”,“大老虎和小老虎”等,学生不仅举了很多例子,还进行了声音的模仿,然后,我让学生们把自己编的词随着《大雨和小雨》的旋律唱一唱,学生学*的'兴趣提高了,课堂的气氛十分活跃。

  四、应用激励性评价,激发学*兴趣。

  课堂教学中善于应用激励性评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自豪感,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兴趣。

  在教完一首新歌时,我常常让学生上台个别演唱、小组开火车唱等不同方式演唱来巩固歌曲,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和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演唱之后,让个别学生进行评价,并提供评分标准,让学生自己担任评委相互评议。然后引导他们从歌曲的情感、音准、速度、力度等方面进行评价,最后评出〝优秀小歌手〞和一位〝最佳评委〞。这样,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不仅提高了判断力、音乐表现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知道了自己的优点,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更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兴趣。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只有在学生“亲其师”的前提下才能达到“信其道”。因此,除了注重师德修养,认真树立好自己的形象外,还认真地钻研教材,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广泛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给他们树立自信心和培养学*热情。

  感谢这次培训,让自己有时间、有空间思考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对教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更是全面提升自己的开始。人只有不断地学*与研究,才会有进步。这次培训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找到不足,对于今后如何更好提高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培训教学反思 4

  我校进行校本培训的培训学*,通过观看视频,阅读相关资料,参与讨论等,使我受益匪浅。我十分珍惜这次不断完善和提高自我的机会,积极认真地参与了培训的全过程。在培训中我聆听了教育专家的精彩讲座,领略了他们幽默风趣的教育风格、先进的教育理论;也与其他的教师一起进行了交流,不但加强了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更坚定了我在教学实践中成长和问题研究意识,去不断地发现自身的问题和不足,改进教学教学。

  在培训中我聆听了教育专家的精彩讲座,领略了他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风格、先进的教育理论;也与其他教师一起进行了交流,不但加强了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又和本组的语文教师一起进行了探讨,可以说此次培训收益颇丰。具体从以下几点谈起:

  一、提升品德修养,坚定教育信念。

  通过培训学*,特别是课改培训,让我的教育信念更坚实,俗话说:“改造人首先就要改造一个人的思想。”思想指导、决定行动,培训后,让我把埋着苦干的头抬了起来,发现教育是需要远见卓识的。在本次培训中,录像专家老师给我们做精彩的讲座。各位专家老师的讲座,阐述了他们对教学的独特见解,对新课程的各种看法,以及如何开展课例研究。从专家的亲身体验,从教育到理念,让我犹如呼吸到清新的空气,为之振奋。

  二、熟悉教材联系,把握教改方向。

  作为一名教师,我努力把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能,使之有效地指导*时的教学工作。在培训过程中,更让我明确了教学目标及联系,更有效的把握教材,听评课时更能发现优点和不足。同时,我学会了变换角度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新理念的引领下,不断反思、调整我的教育观,正是这种换位思考,让我学会了信任学生,并不断地感受到信任带来的惊喜和力量。

  三、加强课例研究,促进专业成长。

  课例是教师课堂教学轨迹的真实反映。这次培训,观看专家的录像研究解说,知道了自己的严重不足,这样培训学*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职业成长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自然成熟过程,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教学研究,能有效缩短教师成长周期。此次培训我觉得让我收获最大。

  这次培训使我深刻的认识到培训要有务实的态度,教师要敢于自我解剖,要有不断自我提高的意识,要善于合作,善于反思,更要有一种随时学*的意识。只有做到这些,教师的素质才能得以提高,教师才能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培训教学反思 5

  20xx年10月13日,在博兴实验小学举行了全县科学课堂教学系列达标活动培训会,我我听了三节立标课,三节录像立标课的说课,受益匪浅。

  特别是学生的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让我对科学学科的动手和积累运用有了新的认识。对观摩教学课堂我认识到要想上好科学课,教师自身的修养就要不断提高,进行自我加压,要想把科学课堂上的有声有色,那么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前的准备,资料的搜集整理等,为上好科学课打下良好的基础。课堂放给学生,学生才是实验的主人,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汇报交流结果,提高了学生的'情感思维,使他们真正产生兴趣,热爱科学,也使授课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授课任务。

  听了一小高飞老师的录像课说课,使我认识到科学一科,并不只是在课堂上,社会本身就是一个科学大舞台,让我知道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协调才是科学实践最有坚实的基础。最后有高小丽教研员作总结,她只出我们小学科学课的课型流程(提问题、猜想假设、实验论证、结论、交流)。

  总之,科学学科虽小,但我们应该把眼光方的长远一些。不管是科学课堂还是实验实践,我们都应像鱼儿入水一样对待,给科学一个广阔的空间。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