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的教学反思合集十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密度的教学反思 1

  上完这节课,我有这么几点反思:

  一、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我个人认为除了相关课题的内容标准之外,还有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学生起点高,在课标的基础上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如果学生起点低,不妨分期达成教学目标,不必强求一步到位。所以老师事先了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我就是因为没有在课前仔细了解学生情况,才导致在教学中不断修订自己的计划,

  二、基于学生的教学还是基于知识的教学?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促进学生的成长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而不仅仅是完成某些知识技能的传输。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起点出发的教学,比把什么知识都讲精细对学生成长更有益。不要怕没有讲完所有相关的知识点,也不要怕哪相题目是怎样出的还没有说到,只要让所学到的学生有实在的收获。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什么都讲了,学生没有学到东西,表面上完成了任务,实际还是等于零,不如学一点是一点,这样效率更高。

  三、学生差的因由何在?

  学生从初二开始学*物理,一开始就差了,这问题是不是都在学生呢?如果老师用心了解学生,了解每个教学内容中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和障碍,并帮助他们扫清障碍,学生也许会离老师的期望*一些,比如他们数学知识在这节课中是障碍,可以先花些时间补上相关数学内容再进行教学,学生学*起来就会有进步。干脆不学*的学生也有,但那些人开始是少数,如果让其他人感到学*没趣、没法、没希望,这个队伍就会扩大,老师有责任防止这个不学*的队伍变大,尽可能让这个队伍变小。

  四、下面是某中学校长话,与大家共勉:

  1、教育原本不需要跟风逐潮,不需要不断的花样更新,教育需要的是可贵的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坚持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凡的事情坚持做精就是不*凡,从预防做起,讲究教育教学管理的朴实精致,让每个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就是追求零缺陷。

  2、围绕零缺陷教育的三句话: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是零缺陷;要求每个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良药是事先预防,而不是事后检验。

  3、让学生学会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

  4、思考在先,解决在先;标准在先,执行在先;估计在先,处理在先,多角度全方位预见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寻求解决的办法。

  密度的教学反思 2

  今年,有幸参加了两年一届的市优质课评选活动。首先,要感谢给我这次机会的县教研室牛主任,给我大力支持鼓励的学校领导,以及帮助过我的各位老师。

  《密度》这节课在我看来是不算成功的一节课。回来的时候我认真总结了分析了讲课不足之处:

  1、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

  在开始讲《密度》这节课时,我是以一个《寻宝》视频引入的新课。但是当我将课件考入电脑上时,发现视频不能播放。我的大脑一下子就空白了,不知道怎样引入合适了。我向第三实验学校的步宝炎老师说明情况,他也愣住了。但是瞬间他就找了一个比视频更好的小故事。小故事的内容是:一位女士被“飞车党”抢走了项链,女士追之不及。女士急智之下说了一句话,犯罪分子扔下项链跑了。那么女士说了句什么话?(“假项链你也抢!”)这个故事不仅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更吸引了评委的注意力,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

  对于这件事我深有感触。因为这个故事就是在当天早上电视中播放过,我同步老师一起观看过。为什么步老师能一下子联想到而我就不能。我想这是因为自己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老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能随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要达到这个要求或者标准,需要*时大量的经验积累,及时的教学反思。

  2、“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最深感触。

  没有春夏勤勤恳恳地努力耕耘,就不可能有秋季硕果累累的丰收。想要将一堂课上好,就需要课下认真的准备。更需要*时一点一滴的积累,积累的不仅是知识,还有讲课的经验与技巧。*时我们感觉这么一点积累没有多少用途,但是“水滴石穿”“积少成多”,其实结果也就早在这一点一滴中注定了。

  3、基本功需要再次加强。

  (1)语言要精炼,问的问题要有价值。

  (2)跟学生要互动,多说鼓励、赏识性的语言。

  (3)课堂活动,不要因为讨论而讨论。

  通过这次讲课,还让我明白了,想提高自己,就得不断学*。

  学*要伴随我们一生,我们要多看书,多学*。

  书籍可以开拓视野,让智慧之花闪现。我们不仅要学*与教材有关的内容,还要积极学*先进的教学理论。

  多听其他老师的课。要想上好自己的课,就得多学*其他老师的长处。今后一定多反思,多做教学后记,在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最后再次感谢学校对我们新教师的栽培和教育,感谢一直在身边指导和帮助我的尊敬的师长和亲爱的同事们。

  密度的教学反思 3

  按照课前设计,我将学生分成四大组,每大组分成五个实验小组,而每个实验小组只测出一种物质的体积、质量及比值,要求每个大组通过探究就课本P121上(1)、(2)、(3)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结论。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实验小组只测出了一种物质的质量、体积及其比值,别的物质的质量、体积与比值必须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才能获得,测量结束后,课堂中的交流活动非常活跃,同时,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在交流过程中得到改进和提高。

  在班级的交流活动中,学生发表了如下的见解:

  1、不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2、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在实验中获得的数据是相*的,但是,由于测量中存在误差,所以其比值应该是相同的;否则就不能说明是相同物质这一前提。(由比值相*通过科学思维加工而得到比值是相同的,这是培养煅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极好素材,所以我又谈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思维过程)

  3、由于各小组所测物质的比值在本大组中是唯一的,所以应当认真、仔细做好实验,以获得比较准确、真实的实验数据,使本大组在此基础上获得正确的结论,所以每小组的同学应有对自己和本大组负责的态度,认真做好自己的实验、数据收集和处理,因为有的大组因个别小组的实验数据差别太大而无法下定论,在第三组发表本看法时,有个学生说了一句:“态度决定一切。”而引起学生的轻笑,因为学生都知道,这是中国足球队前主教练常说的一句话。

  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不仅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煅炼,同时,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也有了提高,特别是在第二点结论获得的过程中,科学思维的力量得到了体现。学生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发现自己所进行的实验活动对获得科学的结论及团体的作用,这就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情感态度得到了培养,有了正确认识和提高。团队精神也有了初步培养和认识。因为各大组之间的交流中,表现较好的大组同学的表情是兴奋的,而表现较差的同学则较为沉闷。这是学生在探究中的收获。

  三、促使学生的反思

  在让学生对密度的公式、单位进行分析,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学查密度表的常规教学活动后,我特意布置了这样的题目:某液体的密度是0.8×103kg/m3,你能肯定这是什么物质吗?因为煤油、酒精的密度相同,仅凭密度是不能肯定是煤油还是酒精,促使学生对密度这一识别物质方法的反思,即密度识别物质不是万能的,其它的识别方法都有各自的作用,所以常有用几种识别方法去鉴别一种物质,这是第一层意义。那么能不能有更具普遍意义的识别方法呢?意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是第二层意义。在本节教学活动中,师生通过探究与交流,都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我认为这是教育理念的改变所带来的。

  密度的教学反思 4

  在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物理,同样物理也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因而在物理教学中随时都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在讲解《密度》一节时我注意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

  1.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学*,然后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由她们自主合作地进行实验研究,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的问题,来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学*活动中完成听意义建构。

  2.与速度概念对比,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密度与速度概念的异同点,既可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以后学*其他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加强物理过程教学,渗透科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特别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在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时,不是直接计算出比值结果进行比较,而是通过一系列“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然后再通过计算机来处理数据(学生不在课堂上花时间用于计算),通过作图来比较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对同一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而对不同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渗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

  密度的教学反思 5

  往往一个知识点要连续讲解多遍才能掌握。最*教学密度的相关知识,学生的表现令人沮丧。现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加强的。

  什么是密度?当时我想,学生是不理解密度的概念,有什么好方法能使学生较容易理解呢?在密度新课的教学中,我按照教材中的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方法引入新课,分别测量出不同体积的铜块和铝块的质量的大小,列出表格,再以体积V为横坐标,以质量m为纵坐标,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得到m—v的图像,请同学们通过表格数据和图像,进行总结,得到用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例关系,从而引出密度的概念及公式。课堂上我发现,许多同学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得到m—v的图像有困难,描点都不会,经过个别指点,还是很茫然!恨自己不是数学老师!

  接下来在密度知识的应用的讲解中,物理量与物理符号有的同学就搞不清了,运用公式计算更不行,后来看到有个物理老师讲解密度时用到了人口密度感觉比较浅显易懂,灵感马上来到我的脑海中,于是我也尝试用人口密度来帮助理解密度的概念和公式。

  开始,请学生回答什么是人口密度,接着给出我们这一居民区的人口总数和面积,请学生算出人口密度,接着,再给出甲草地2*方米的'面积内有400棵草,乙草地3*方米的面积上有480棵草,请学生说出哪块草地的草长的密,学生用草的棵数比面积,求出草的密度。然后我又启发怎样比较物质的密度,学生马上回答,用物质的多少除以体积,我又启发物质的多少叫……,学生异口同声回答质量,那么物质的密度应该怎么计算呢?学生回答:质量除以体积。显然每个学生都能很好的理解了密度的概念,而且对单位,公式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也掌握的较好。

  密度的教学反思 6

  在本节课的备课中我对于分组实验的设计很详细,认为引导学生设计出实验步骤就一定能成功的完成小组实验,但是,在本节课结束之后在反思过程中才发现了问题的所在。

  首先,在实验的理论部分,我没有复*天*测质量的过程,本想已是前面讲过的内容他们应该是能正确使用,结果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完全正确的使用天*,学生在调节天**衡时就用了很长的时间,测量过程中错误很多,我在巡视过程中及时的纠正,导致了后面的实验时间不够用。

  其次,我让学生用小石头做的实验,由于我们学校的石头是沙石头,有一定的吸水性,而且每个小组的石头的材质也不一样,每个小组的结果都不同,相差很大,学生就对自己本组的实验产生了质疑,影响了实验的准确性。而且,测量小石头体积的方法虽然前面讲过了,但学生还是很生疏,也导致了实验的时间过长。 再次,学生在测量盐水的密度时,我采取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想办法,没有强调保证最小的误差,结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反反复复的倒盐水,误差是越来越大,导致盐水的密度比水的密度还要小,或者盐水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很多很多,使很多学生对书中密度表中盐水的密度产生了质疑。

  最后,小石头密度表格的设计我是直接告诉学生的,学生有点不太理解,导致了在测盐水的密度时,学生根本不设计表格,测得的数据就随便写在了本上,导致最后小组汇报数据时找不到关键的数据了,耽误了太长的时间。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在以后的实验设计中都要自己先动手操作之后再让学生完成,排除试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保证实验的准确,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密度的教学反思 7

  在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物理,同样物理也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因而在物理教学中随时都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在讲解《密度》一节时我注意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

  1、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学*,然后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由她们自主合作地进行实验研究,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的问题,来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学*活动中完成听意义建构。

  2、与速度概念对比,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通过对比密度与速度概念的异同点,既可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以后学*其他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加强物理过程教学,渗透科学方法。

  在教学设计中,特别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在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时,不是直接计算出比值结果进行比较,而是通过一系列“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然后再通过计算机来处理数据(学生不在课堂上花时间用于计算),通过作图来比较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对同一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而对不同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渗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

  密度的教学反思 8

  《质量和密度》这一章是力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章,在这一章里学生要掌握的内容也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学生在这一章里要掌握质量和密度的概念,要学会使用天*和量筒这两种仪器测密度的原理和方法,要能比较灵活地运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本章内容的特点是定量的测量性实验较多和定量的计算较多,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为根基的。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才能全面提高能力。教师在传授本章知识的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真正懂得质量和密度的概念,真正掌握用天*、量筒测密度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在教给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解决问题时,教师更应注重物理思想、物理过程的传授,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能力。

  针对以上特点我在教学设计上对本章复*采用了3课时的复*思路。第一课时复*基础知识,主要让学生识记并理解相关的定义、公式、单位;理解相关的物理量;理解测密度所用的仪器、方法、原理等。第二课时重点训练密度的相关测量,以及进行适当的拓展,补充“溢杯法” 的相关知识(由于测量密度在中考中是一重点内容,故拿出一节课进行复*)。第三节重点复*密度的有关计算,并进行分类总结。上玩着节课后,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应该做到。

  第一:在上课特别是复*课时应该抓住重点、难点;寻找突破点。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在这节课上都有收获。通过上课我认为复*课很可能上成新授课或*题课。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上课开始就给学生明确的复*目标,让学生明白这节课应该复*什么;应该掌握什么;怎样做。后由学生讨论自学,然后教师训练,训练后学生订正,然后当堂作业,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向考试一样紧张。我认为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动起来,这样就提高了学*的效率。在这节课上我采用了这一模式,但没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效果不是很好。

  第二:因为我所教的学生基础较差,所以我在复*时非常注重基础知识的复*。根据以前我上课的经验也是在上课时往往眼高手低,学生掌握的不够扎实。所以今年我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训练。但这样一来课堂上的训练量就显得有点少。 总的来说我感觉这一节课上的并不是十分成功,因为我对学生的学情不是十分了解,设计的题目通过上课来看并不是十分理想,主要是题目的难度不够。再就是因为设计思路不是十分清晰只是想尽力的囊括这一章的所有内容,所以分析相关知识点的深度、广度都不够。相关题目的拓展也不够。

  随着新课改的开展我觉得我的教学思路、授课模式都得改了。但教学中是重视能力还是重视知识?我感到比较困惑。对于制试点的检测出什么样的题目才是适应新课改的好题?我也感到困惑。对于知识点讲到什么深度才是最好的?希望这些困惑都能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而得到解决

  密度的教学反思 9

  1、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我个人认为除了相关课题的内容标准之外,还有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学生起点高,在课标的基础上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如果学生起点低,不妨分期达成教学目标,不必强求一步到位。所以老师事先了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我就是因为没有在课前仔细了解学生情况,才导致在教学中不断修订自己的计划。

  2、基于学生的教学还是基于知识的教学?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促进学生的成长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而不仅仅是完成某些知识技能的传输。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起点出发的教学,比把什么知识都讲精细对学生成长更有益。不要怕没有讲完所有相关的知识点,也不要怕哪相题目是怎样出的还没有说到,只要让所学到的学生有实在的收获。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什么都讲了,学生没有学到东西,表面上完成了任务,实际还是等于零,不如学一点是一点,这样效率更高。

  3、学生差的因由何在?学生从初二开始学*物理,一开始就差了,这问题是不是都在学生呢?如果老师用心了解学生,了解每个教学内容中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和障碍,并帮助他们扫清障碍,学生也许会离老师的期望*一些。比如他们数学知识在这节课中是障碍,可以先花些时间补上相关数学内容再进行教学,学生学*起来就会有进步。干脆不学*的学生也有,但那些人开始是少数,如果让其他人感到学*没趣、没法、没希望,这个队伍就会扩大,老师有责任防止这个不学*的队伍变大,尽可能让这个队伍变小。

  4、下面是某中学校长话,与大家共勉:

  教育原本不需要跟风逐潮,不需要不断的花样更新,教育需要的是可贵的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坚持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凡的事情坚持做精就是不*凡,从预防做起,讲究教育教学管理的朴实精致,让每个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就是追求零缺陷。

  围绕零缺陷教育的三句话: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是零缺陷;要求每个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良药是事先预防,而不是事后检验。

  思考在先,解决在先;标准在先,执行在先;估计在先,处理在先,多角度全方位预见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寻求解决的办法。

  让学生学会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

  密度的教学反思 10

  1、从日常生活的事例出发,贴*生活实际,提出一个研究的问题,符合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这样使本来难以理解的密度知识,找到了一个好的切入点,即从学生知识的发生点出发,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拉*了学生与知识的距离。

  2、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逐步去探索、去猜想本节课的探究主题,使学生对课堂上探究实验的实验目的更明确,思路更清晰,让学生感觉物理知识就在身边,不是遥不可及的,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学生的学*会更主动、更积极,更富有热情。事实后面的课堂效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3、通过设计探究实验去提出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总结规律,注重了学生掌握学*的过程和方法,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密度的教学反思合集十篇扩展阅读


密度的教学反思合集十篇(扩展1)

——《密度》教学反思优选【十】篇

  《密度》教学反思 1

  密度的教学是八年级上册物理的教学难点,北师大教材的编排顺序又不合理,数学上还没有学到科学记数法的计算,给密度的计算又增加了难度。每年讲到这一点的时候,速度都是放的慢之又慢,生怕学生听不懂学不会。

  今年再一次讲这一节的时候,我依然按往常的思路讲,讲完一节刚好把密度的基础知识讲完。密度的计算只能等到第二课时,我结合例题,一步步规范物理计算题解题步骤,并将之与数学计算题中的步骤进行区分,希望学生能在比较中加深印象。

  讲完一道例题后,我突发奇想让学生演板,这样可以直接纠正学生的错误,尤其是演板的学生,印象会更加深刻。当我提出让学生演板的时候,在四班竟然没有一个学生自愿去讲台。幸好暑假中学校新装的教学设备中有一个高拍仪,能将学生的作业拍照投到屏幕上。

  我收了几本学生作业,先把正确解题步骤让学生看一遍,再将他们的作业投屏,让学生对比着检查错误。投屏的'十份作业中,有三份写的很好,字体工整,书面整洁,并且无一处错误。剩下的七份中把能出的错都出完了,有的没有写公式,有的代入数据的时候数字后面没有单位,有的结果单位的后边加上了括号,还有的干脆带错了单位。

  这样一投屏,学生易犯的错误大家一起来改正,这就是大家一起面批,能把学生的错误立即反馈给学生。

  不得不感叹科技兴教,合理的运用教育技术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密度》教学反思 2

  让学生利用观察和生活体验来理解密度的概念,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仅仅是学生概念学*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学*活动中完成听意义建构。

  学生正确得出实验数据,再根据数据用描点法画出坐标系中的图像是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学设计中,因此,特别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在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时,不是直接计算出比值结果进行比较,而是通过一系列“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然后再通过计算机来处理数据(学生不在课堂上花时间用于计算),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对同一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而对不同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渗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

  《密度》教学反思 3

  密度的教学是八年级上册物理的教学难点,北师大教材的编排顺序又不合理,数学上还没有学到科学记数法的计算,给密度的计算又增加了难度。每年讲到这一点的时候,速度都是放的慢之又慢,生怕学生听不懂学不会。

  今年再一次讲这一节的时候,我依然按往常的思路讲,讲完一节刚好把密度的基础知识讲完。密度的计算只能等到第二课时,我结合例题,一步步规范物理计算题解题步骤,并将之与数学计算题中的步骤进行区分,希望学生能在比较中加深印象。

  讲完一道例题后,我突发奇想让学生演板,这样可以直接纠正学生的错误,尤其是演板的学生,印象会更加深刻。当我提出让学生演板的时候,在四班竟然没有一个学生自愿去讲台。幸好暑假中学校新装的教学设备中有一个高拍仪,能将学生的作业拍照投到屏幕上。

  我收了几本学生作业,先把正确解题步骤让学生看一遍,再将他们的作业投屏,让学生对比着检查错误。投屏的十份作业中,有三份写的.很好,字体工整,书面整洁,并且无一处错误。剩下的七份中把能出的错都出完了,有的没有写公式,有的代入数据的时候数字后面没有单位,有的结果单位的后边加上了括号,还有的干脆带错了单位。

  这样一投屏,学生易犯的错误大家一起来改正,这就是大家一起面批,能把学生的错误立即反馈给学生。

  不得不感叹科技兴教,合理的运用教育技术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密度》教学反思 4

  密度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总的教学思路:

  通过情景创设导入新课的学*,然后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自主的进行情景创设,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地思考探索活动中完成学*任务。

  二、重难点的突破:

  1、本节课重难点是学会应用比值法揭示物质的性质,建立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因此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关键。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我将学生分成12个小组,而每个实验小组只测出一种物质的体积、质量及比值,要求每个小组通过探究就课本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结论。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有的实验小组只测出了一种物质的质量、体积及其比值,别的物质的质量、体积与比值必须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才能获得,测量结束后,课堂中的交流活动比较活跃,同时,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在交流过程中得到改进和提高。实验结束后,学生得出了以下结论并进行了交流:

  (1)不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2)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在实验中获得的'数据是相*的,但是,由于测量中存在误差,所以其比值应该是相同的;否则就不能说明是相同物质这一前提。(由比值相*通过科学思维加工而得到比值是相同的,这是培养煅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极好素材) 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的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与速度概念对比,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密度与速度概念的异同点,既可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以后学*其它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坚实基础。

  2、对于g/cm3 与kg/m3单位的换算过程没有作强调,否则难点集中,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接受。本节课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能区别二者的大小关系。

  三、不足之处:

  1、由于学生分组探究用时偏长,没有反馈练*,不能知道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2、通过本节学*,建立了密度的概念,但是应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还不熟练,需要安排一节*题课进行巩固拓展。

  3、在本节*题课中,还需要补充体积单位换算知识,让学生熟练m3、dm3、 cm3的换算关系,还要明确l、ml的换算关系。

  《密度》教学反思 5

  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本课题我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在教学方式上也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来操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学*,然后由学生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自主地进行实验研究,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的问题,来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学*活动中完成听意义建构。

  2.加强物理过程教学,渗透科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特别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在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时,不是直接计算出比值结果进行比较,而是通过一系列“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然后再通过计算机来处理数据(学生不在课堂上花时间用于计算),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对同一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而对不同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渗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

  3.与速度概念对比,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密度与速度概念的异同点,既可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以后学*其他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密度》教学反思 6

  实验方案的产生,使学生沉浸在喜悦之中,他们迫不及待地要尝试,此时就放手让学生动手去做,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自己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进行模拟科学家研究的“探索研究”,教时适时地给予知道、点拨,使实验方案得到实施,使学生的探究获得成功。

  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模拟科学家们的认真的探究态度,宽松、愉悦、恬淡的课堂氛围,使探索测定物质密度的实验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通过实验过程的交流,使学生受益匪浅。学生们都说,从实验中的发现,通过经历了科学的探究过程从而学到了物理知识。来自这样的学*过程是深刻的',比那种*通过老师将和做*题达到理解物理知识的学*方法受益更深,更可贵的是有利于今后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探究式教学,从教学目标看,它着重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充分开发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从方法上看,它以探究为主,强调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等,从形式上看,它采用的是开放式教学,它让学生动起来,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从学生受影响看,它更能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视学*为乐趣,更富有创新力。

  《密度》教学反思 7

  这个实验是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是从实验原理、使用仪器、实验步骤的安排,记录数据、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全面地进行实验能力的训练的一个重要实验,对培养实验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量筒和量杯的结构比较简单,使用时主要是会认识它们的刻度。所以教材首先要求学生观察量筒和量杯的刻度,认清它们的量程和每小格代表多少立方厘米。对于如何正确使用量筒或量杯测量液体和固体的体积,教材是通过几幅图加以说明的。选择石块作为测量对象,是因为从密度表中查不出它的密度值,石块的形状一般都不规则,必须用量筒或量杯才能测出它的体积,学生测量时会更有兴趣些。

  教法建议: 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实验法完成本节课的学*。

  1.关于实验原理

  实验前可与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密度公式来测定物质的密度,需要测出哪些量?用什么办法和仪器来测量?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兴趣,搞清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

  2.在使用量筒时应注意的问题

  (1)了解量筒(或量杯)的用途。量筒是实验室里用来测物体体积的仪器。

  (2)知道量筒的构造,学会判定量筒的最小分度和量程,认识“ml”表示“毫升”,读数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3)量筒一定要放置在水*面上,然后再将液体倒入量筒中。

  (4)观察量筒里液面到达的刻度时,视线要跟液面相*,若液面呈凹形,观察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若液面呈凸形,观察时要以凸形的顶部为准。

  (5)用量筒(杯)测固体体积的方法叫排液法。 在练*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体积时,两次的测量应让同组的两个同学各测一次。如果分组仪器全部是量筒,应给 教师 准备一个量杯,让学生看到实物。观察量筒时,可就观察问题提问练*。在视线和凹面相*时, 教师 应做一个示范动作。滴管是学生第一次使用,也应讲清楚如何使用,尤其是要从量筒中取出液体时应怎样做,让学生思考一下,最好找学生示范一下。测出的水的体积不要倒回烧杯中,做下一个实验时用。

  3.关于实验的操作

  (1)在测固体的体积时,要让学生弄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并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数据表中,再求出石块的体积和密度。 测固体密度最好用烧锅炉的焦炭,选一些大小形状均合适的(体积最好在20~40cm3之间),事先要蘸上腊,以防吸水。如果用石块,一定要求学生用细线栓牢,否则极易砸坏量筒。要讲清用排液法测体积的做法和这种方法的适用条件。

  第一,这种物质不能溶于这种液体,若溶于这种液体就要换用其他的液体或想其他的解决办法。第二,这种物质不能吸收这种液体,若吸收也需要换成其它的液体。因此排液法不是万能的。

  (2)测盐水的.密度时,要让学生明白盐水的质量是怎样得到的,需记录哪些数据,并把测得的数据填在数据表中,最后求出盐水密度。 测盐水的密度中盐水一定要饱和溶液。如果天*不够精确,系统误差较大,则应考虑换用其他溶液如硫酸铜溶液等

  4.整个实验过程可有三种处理方法

  对基础较差的班级可采用一个实验一个实验领着做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实验过程容易控制,但不易于每个同学的个性发展,进度会受些影响。对于中等程度以上的班级可采取先做实验1.练*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体积,然后把以下的实验要求、步骤讲清楚,让各组再进行以下的实验。在学生实验过程中, 教师 要加强巡视,加强个别指导。特别要对实验能力较差的组给予更多的关注,防止这些同学的实验走过场。为此也就有了第三种方法:在实验课前可先培养几名学生骨干,让他们在实验课上当 教师 的小助手,重点帮助一些实验有困难的同学。

  5.实验进度的安排

  因各实验小组的实验水*不同,所以实验进度就不*衡。对实验进度快的组除了加强检查他们的操作与数据外,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实验机会,为此 教师 可事先准备一些蜡块,让进度快的组测一下蜡块的密度。对进度慢的组,可把这一问题作为思考题,把实验过程写在实验报告上。

  6.实验报告

  关于实验报告,最好是让学生自己写。应有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包括数量和规格)、实验内容及主要步骤、实验数据和结果、还应有实验日期和同组人。条件较好的学校也可统一印制实验报告纸,发给学生使用。实验记录的表格最好让学生参照教材自己设计, 教师 在这方面也应给予一定的指导。

  《密度》教学反思 8

  按照课前设计,我将学生分成四大组,每大组分成五个实验小组,而每个实验小组只测出一种物质的体积、质量及比值,要求每个大组通过探究就课本P121上(1)、(2)、(3)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结论。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实验小组只测出了一种物质的质量、体积及其比值,别的物质的质量、体积与比值必须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才能获得,测量结束后,课堂中的交流活动非常活跃,同时,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在交流过程中得到改进和提高。

  在班级的交流活动中,学生发表了如下的见解:

  1、不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2、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在实验中获得的数据是相*的,但是,由于测量中存在误差,所以其比值应该是相同的;否则就不能说明是相同物质这一前提。(由比值相*通过科学思维加工而得到比值是相同的,这是培养煅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极好素材,所以我又谈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思维过程)

  3、由于各小组所测物质的比值在本大组中是唯一的,所以应当认真、仔细做好实验,以获得比较准确、真实的实验数据,使本大组在此基础上获得正确的结论,所以每小组的同学应有对自己和本大组负责的态度,认真做好自己的实验、数据收集和处理,因为有的大组因个别小组的实验数据差别太大而无法下定论,在第三组发表本看法时,有个学生说了一句:“态度决定一切。”而引起学生的轻笑,因为学生都知道,这是中国足球队前主教练常说的一句话。

  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不仅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煅炼,同时,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也有了提高,特别是在第二点结论获得的过程中,科学思维的力量得到了体现。学生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发现自己所进行的实验活动对获得科学的结论及团体的作用,这就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情感态度得到了培养,有了正确认识和提高。团队精神也有了初步培养和认识。因为各大组之间的交流中,表现较好的大组同学的表情是兴奋的,而表现较差的同学则较为沉闷。这是学生在探究中的收获。

  三、促使学生的反思

  在让学生对密度的公式、单位进行分析,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学查密度表的常规教学活动后,我特意布置了这样的题目:某液体的密度是0.8×103kg/m3,你能肯定这是什么物质吗?因为煤油、酒精的密度相同,仅凭密度是不能肯定是煤油还是酒精,促使学生对密度这一识别物质方法的反思,即密度识别物质不是万能的,其它的识别方法都有各自的作用,所以常有用几种识别方法去鉴别一种物质,这是第一层意义。那么能不能有更具普遍意义的识别方法呢?意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是第二层意义。在本节教学活动中,师生通过探究与交流,都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我认为这是教育理念的改变所带来的。

  《密度》教学反思 9

  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本课题我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在教学方式上也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来操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学*,然后由学生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自主地进行实验研究,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的问题,来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学*活动中完成听意义建构。

  2.加强物理过程教学,渗透科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特别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在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时,不是直接计算出比值结果进行比较,而是通过一系列“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然后再通过计算机来处理数据(学生不在课堂上花时间用于计算),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对同一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而对不同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渗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

  3.与速度概念对比,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密度与速度概念的异同点,既可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以后学*其他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研修日志

  在初中教学工作中,很难争取到外出学*交流的机会。实际上从教师内心来说,都希望通过学*获得提高,教师们都愿意在自己的专业上有所建树。开放的远程研修较好的解决了这个矛盾。从八月份开始,我参与了远程研修。回想这几个月的研修,我努力并且有所收获。我慎重的对待每一份作业。事实上,这也让我受益匪浅,我的整个教育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自己的学*只是阅读有关教育理论,却不能很好地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而通过阅读其他教师的作业和点评,使自己看到了发生在别人课堂上的事件及他们的思考,进而开始以一种审视的目光来看待自己的教学,去思考其中的问题。在学校评课的时候我有话说了,不只是局限于教态自然,板书工整这些的话,我抱着学*和共同提高的诚意与授课教师交流,尝试着用从远程研修上学到的来分析一堂课,试图使自己站高一点,看远一点。当然这些都只是有限度的成功,远远没有达到高标准的要求。所以说,远程研修使我产生最大 的改变就是使自己养成了勤于思考的*惯。

  远程研修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的“学*方式”。从参加远程研修以来,我在网上结识了很多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有一线的教师、有高校的教师、教授,教育科研人员),他们对教育事业执着,有着先进的理念,睿智的思想,当我有了疑惑时就会去向他们请教,不管是教育理论还是数学专业知识,我都找到了良师益友,他们向我推荐了很多网站,博客。对我来说,远程教育是一个*台,我在研修中学*,学*中专业成长。

  第三是学*效率的提高。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校教师的业余时间很少。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效率便成了很现实的问题,在远程教育中,我看到了教育视点,教育博客这些栏目,使我能迅速有效地分享别人的经验,无疑就节省了学*的时间,“行动时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思想时做一个重行动的人,在学*、思考、交流中提高工作效率!”

  今后的工作打算:

  1、在模仿中摸索课堂教学。在远程研修中,我把重点放在观摩课堂教学上,模仿别人,借他山之石来攻自己的“教学之玉”。远程研修中有很多优秀的课学教学实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可以揣摩每一个精彩的段落,学*他们独具匠心的构思,积累成功的经验,我不是邯郸学步,而是把别人的经验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模仿,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最终是要学会自己走路,走自己的路。

  2、坚持写教育日志。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有些是上课上出来的,有些是通过写作写出来的。我希望通过不停的写教育日志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达到一定的高度。这次远程研修,我看了很多精彩的教育日志,在日志后面的点评中可以看出这是促使自己专业成长的极好方式。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之余,要把真实的教育场景转化为文字、语言符号加以记载,与同行交流。我通过写教育日志定期回顾和反思日常的教育教学。那将有助于我深入理解学生的问题,了解自己是怎样组织教学的,寻找到最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方式。

  老师们,我们都是在一线工作的教师。我相信,只要善待每一次研修,我们就能分享研修中思想的觉醒、观念的碰撞、实践的磨擦、成功的快乐,一定会生发出新的教育机智与灵感,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密度》教学反思 10

  往往一个知识点要连续讲解多遍才能掌握。最*教学密度的相关知识,学生的表现令人沮丧。现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加强的。

  什么是密度?当时我想,学生是不理解密度的概念,有什么好方法能使学生较容易理解呢?在密度新课的教学中,我按照教材中的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方法引入新课,分别测量出不同体积的铜块和铝块的质量的大小,列出表格,再以体积V为横坐标,以质量m为纵坐标,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得到m—v的图像,请同学们通过表格数据和图像,进行总结,得到用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例关系,从而引出密度的概念及公式。课堂上我发现,许多同学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得到m—v的图像有困难,描点都不会,经过个别指点,还是很茫然!恨自己不是数学老师!

  接下来在密度知识的应用的讲解中,物理量与物理符号有的同学就搞不清了,运用公式计算更不行,后来看到有个物理老师讲解密度时用到了人口密度感觉比较浅显易懂,灵感马上来到我的脑海中,于是我也尝试用人口密度来帮助理解密度的概念和公式。

  开始,请学生回答什么是人口密度,接着给出我们这一居民区的人口总数和面积,请学生算出人口密度,接着,再给出甲草地2*方米的面积内有400棵草,乙草地3*方米的面积上有480棵草,请学生说出哪块草地的草长的密,学生用草的棵数比面积,求出草的密度。然后我又启发怎样比较物质的密度,学生马上回答,用物质的多少除以体积,我又启发物质的多少叫……,学生异口同声回答质量,那么物质的密度应该怎么计算呢?学生回答:质量除以体积。显然每个学生都能很好的理解了密度的概念,而且对单位,公式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也掌握的较好。


密度的教学反思合集十篇(扩展2)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合集10篇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1

  本节课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课题引入。展示一些实物让学生判断,由通常辨别物质的一些办法到有时无法直接辨别,引到需要有科学方法解决。

  第二部分:探究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通过简单的例子请学生初步分析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分小组设计实验、选择器材,从实验器材的选择上看,为使实验简单、方便、有可操作性,选择了学生熟悉常见的物质,密度分布均匀的固态化合物和液体:肥皂、橡皮、酒精,增强生活化。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根据数据讨论得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质比值不同。进而尝试用做图象的方法处理分析结果。评估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得到实验结论。

  第三部分:密度有关内容的讨论。由比值的特点可以来区别物质,过渡到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一特性。讨论出密度的计算公式,由公式的应用引出密度表和两套单位。

  第四部分:学生举例讨论生活中的密度应用,进行评估与交流,评选最佳合作小组。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2

  本节课在学*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测量物质的密度和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等测量工具来测量,液态物质的体积应该使用量筒来测量,不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也可以使用量筒来测量。

  怎样使用量筒?

  可在让学生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课本“信息快递”,回答课本中提出的几个有关问题,并动手操作,学*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注意观察事物和动脑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

  1.量筒上的单位刻度多是以毫升(mL),也有一些是用立方厘米(cm3)来标度的。

  2.与许多测量仪器(学过的电流表、电压表、天*等)一样,量筒也有它的最大测量值。实验室中常用的有:50mL、100mL、500mL、1000mL等。

  3.量筒的分度值也各不相同,根据你测量精度的要求和被测物的尺度等因素来选择量筒的大小和分度值。

  4.视线与液面水*,与刻度线垂直。

  5.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不规则固体物质体积的测量,需用量筒或量杯。这里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要求学生较好地掌握,有助于后面浮力部分内容的.学*。

  另外,对于有余力的学生可在此基础上提出这样的问题:

  1.如果要测量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过大或无法浸入现有量筒之内,

  你有什么办法测量出它的体积?

  可采用“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如果现有量筒一次仍不能盛取溢出的水量,可慢慢将物体浸入,并多次盛接和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物体的体积。2.如何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石蜡)的体积?

  可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浸没于量筒中液体时对应的体积,然后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入量筒中读取此时的体积。两者的差值便是石蜡的体积。

  该问题一方面是对量筒使用方法的拓展;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探究怎样来测量物质的密度?

  我们选择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石块为研究对象,具体教学中也可选择其他种类的液体和固体为研究对象测量其密度。

  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用于记录测量盐水和石块(或其他样品)密度时所用的数据及所得的结果。注意不要强求一致,关键是要让学生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让学生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其表格中,并根据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通过物理公式计算,间接得出被测物质的密度值。

  从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并根据数据得出结果,这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课本上没有现成的实验步骤,而是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设计并实际操作,正确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由于有上一节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这一实验的基础,因此本节的探究活动学生是有能力自主完成的。

  教学中建议以小组讨论形式,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教师不要定些条条框框,这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要求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要清楚说明其理由。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是十分有意义的。

  通过“探究性学*”课题的设计和实施,我们看到,学生首先是非常欢迎这样的课型,他们觉得既紧张又轻松。在认真讨论准备的过程中,给了学生**思想、发散思维、提高能力、展示特长的机会,开拓了学生自行探究的空间,满足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的愿望。本课题的研究,也拓展了老师对学生全面评价的方法和途径。过去只按分数高低评价学生学*效果的“好”与“差”,现在通过“研究性学*”,来展示、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纠错能力、动手实验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配合协作意识等,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更合理、更客观,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的积极性。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3

  这个实验是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是从实验原理、使用仪器、实验步骤的安排,记录数据、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全面地进行实验能力的训练的一个重要实验,对培养实验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量筒和量杯的结构比较简单,使用时主要是会认识它们的刻度。所以教材首先要求学生观察量筒和量杯的刻度,认清它们的量程和每小格代表多少立方厘米。对于如何正确使用量筒或量杯测量液体和固体的体积,教材是通过几幅图加以说明的。选择石块作为测量对象,是因为从密度表中查不出它的密度值,石块的形状一般都不规则,必须用量筒或量杯才能测出它的体积,学生测量时会更有兴趣些。

  教法建议: 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实验法完成本节课的学*。

  1.关于实验原理

  实验前可与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密度公式来测定物质的密度,需要测出哪些量?用什么办法和仪器来测量?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兴趣,搞清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

  2.在使用量筒时应注意的问题

  (1)了解量筒(或量杯)的用途。量筒是实验室里用来测物体体积的仪器。

  (2)知道量筒的构造,学会判定量筒的最小分度和量程,认识“ml”表示“毫升”,读数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3)量筒一定要放置在水*面上,然后再将液体倒入量筒中。

  (4)观察量筒里液面到达的刻度时,视线要跟液面相*,若液面呈凹形,观察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若液面呈凸形,观察时要以凸形的顶部为准。

  (5)用量筒(杯)测固体体积的方法叫排液法。 在练*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体积时,两次的测量应让同组的两个同学各测一次。如果分组仪器全部是量筒,应给 教师 准备一个量杯,让学生看到实物。观察量筒时,可就观察问题提问练*。在视线和凹面相*时, 教师 应做一个示范动作。滴管是学生第一次使用,也应讲清楚如何使用,尤其是要从量筒中取出液体时应怎样做,让学生思考一下,最好找学生示范一下。测出的水的体积不要倒回烧杯中,做下一个实验时用。

  3.关于实验的操作

  (1)在测固体的体积时,要让学生弄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并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数据表中,再求出石块的体积和密度。 测固体密度最好用烧锅炉的焦炭,选一些大小形状均合适的(体积最好在20~40cm3之间),事先要蘸上腊,以防吸水。如果用石块,一定要求学生用细线栓牢,否则极易砸坏量筒。要讲清用排液法测体积的做法和这种方法的适用条件。

  第一,这种物质不能溶于这种液体,若溶于这种液体就要换用其他的`液体或想其他的解决办法。第二,这种物质不能吸收这种液体,若吸收也需要换成其它的液体。因此排液法不是万能的。

  (2)测盐水的密度时,要让学生明白盐水的质量是怎样得到的,需记录哪些数据,并把测得的数据填在数据表中,最后求出盐水密度。 测盐水的密度中盐水一定要饱和溶液。如果天*不够精确,系统误差较大,则应考虑换用其他溶液如硫酸铜溶液等

  4.整个实验过程可有三种处理方法

  对基础较差的班级可采用一个实验一个实验领着做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实验过程容易控制,但不易于每个同学的个性发展,进度会受些影响。对于中等程度以上的班级可采取先做实验1.练*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体积,然后把以下的实验要求、步骤讲清楚,让各组再进行以下的实验。在学生实验过程中, 教师 要加强巡视,加强个别指导。特别要对实验能力较差的组给予更多的关注,防止这些同学的实验走过场。为此也就有了第三种方法:在实验课前可先培养几名学生骨干,让他们在实验课上当 教师 的小助手,重点帮助一些实验有困难的同学。

  5.实验进度的安排

  因各实验小组的实验水*不同,所以实验进度就不*衡。对实验进度快的组除了加强检查他们的操作与数据外,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实验机会,为此 教师 可事先准备一些蜡块,让进度快的组测一下蜡块的密度。对进度慢的组,可把这一问题作为思考题,把实验过程写在实验报告上。

  6.实验报告

  关于实验报告,最好是让学生自己写。应有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包括数量和规格)、实验内容及主要步骤、实验数据和结果、还应有实验日期和同组人。条件较好的学校也可统一印制实验报告纸,发给学生使用。实验记录的表格最好让学生参照教材自己设计, 教师 在这方面也应给予一定的指导。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4

  上完这节课,我有这么几点反思:

  一、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我个人认为除了相关课题的内容标准之外,还有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学生起点高,在课标的基础上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如果学生起点低,不妨分期达成教学目标,不必强求一步到位。所以老师事先了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我就是因为没有在课前仔细了解学生情况,才导致在教学中不断修订自己的计划,

  二、基于学生的教学还是基于知识的教学?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促进学生的成长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而不仅仅是完成某些知识技能的传输。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起点出发的教学,比把什么知识都讲精细对学生成长更有益。不要怕没有讲完所有相关的知识点,也不要怕哪相题目是怎样出的还没有说到,只要让所学到的学生有实在的收获。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什么都讲了,学生没有学到东西,表面上完成了任务,实际还是等于零,不如学一点是一点,这样效率更高。

  三、学生差的.因由何在?

  学生从初二开始学*物理,一开始就差了,这问题是不是都在学生呢?如果老师用心了解学生,了解每个教学内容中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和障碍,并帮助他们扫清障碍,学生也许会离老师的期望*一些,比如他们数学知识在这节课中是障碍,可以先花些时间补上相关数学内容再进行教学,学生学*起来就会有进步。干脆不学*的学生也有,但那些人开始是少数,如果让其他人感到学*没趣、没法、没希望,这个队伍就会扩大,老师有责任防止这个不学*的队伍变大,尽可能让这个队伍变小。

  四、下面是某中学校长话,与大家共勉:

  1、教育原本不需要跟风逐潮,不需要不断的花样更新,教育需要的是可贵的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坚持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凡的事情坚持做精就是不*凡,从预防做起,讲究教育教学管理的朴实精致,让每个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就是追求零缺陷。

  2、围绕零缺陷教育的三句话: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是零缺陷;要求每个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良药是事先预防,而不是事后检验。

  3、让学生学会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

  4、思考在先,解决在先;标准在先,执行在先;估计在先,处理在先,多角度全方位预见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寻求解决的办法。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5

  20xx年12月25日,星期二第三节课,作为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健康课堂的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构建多种健康课堂的基本流程和模式框架》课题组成员之一,按课题组的安排,我在学校物理实验室讲了一节健康课堂的入门课——《测量物质的密度》。在评课中,课题组的成员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数学、物理、化学这样的理科学科是否适用导学案,而起因则是因为我的这节实验课课堂与导学案完全脱节。

  原来这节课的导学案我是照抄照搬现在九年级同事的本节导学案的(原导学案附后),今年八年级启用新教材,而九年级教材没变,导致八年级第六章与九年级第十一章内容相同,我仅仅作了简单的修改。结果在课堂中出现了下列问题:

  1、虽然有导学案,但是我和学生们根本没用一秒钟,导学案形同虚设,从而导致课堂中自学导学、交流协作、展示激励、深化引领、巩固拓展这些环节没有做或体现不出来。因为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用天*和量筒正确地测出液体(盐水)和固体(小石块)的密度,而事实上学生在自学导学上就耽搁了太多的时间,有很多学生10分钟只填写了两个空,我问了他们,都说自学导学部分太难,看不懂。最终我为了保证教学重点得到落实,而不得不硬着头皮连自学导学这一环节都搁置了,更加不谈展示激励了,因为这时很多组实验根本就未做好,展示什么呢?

  2、课堂中难点未能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是学生能分析出所测物质的密度偏大(或偏小)的原因并及时更正,有三个组测得的盐水的密度大于2g/cm3,有一个组测得的小石块的密度小于1 g/cm3,这样的结论很显然都是错误的,但由于时间所限,只能由我简单讲了,学生没有用实验验证,似懂非懂。

  3、没有有效的展示激励的措施。在教学中,面对着12个小组,我只能一组一组地巡视,做的好的说一声好,做的差的指出不当之处,组与组之间无法进行对比,没有交流,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究其原因,是因为备课时没有备学生,不该利用三年级的导学案,不是这份导学案不好,而是学生不同。初二上学期的学生刚刚接触到物理,不说很多实验器材不知如何使用,也不说如何来设计一份误差最小的实验方案,仅仅是这个物理实验室也是学生第二次进来,这样状况的学生怎能与初三的学生相比呢?这节课的'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痛定思痛,我接受了苏校长的建议,重新设计了一份导学案,又邀请课题组的成员于12月28日(周五)在我带的另一个班讲了这一节课,效果得到课题组成员和学生的一致认同,我也自觉满意。这份导学案有如下特点:

  1、自学导学、交流协作、展示激励、巩固拓展部分都大为简单、简化,都紧紧扣住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绝不拖泥带水,做到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

  2、创新了展示激励的方法。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实验结果记录表格(如下图所示),只记录12个组所测得的最终结果(盐水的密度和小石块的密度),而且说明谁先测出来谁先填写表格,前三名的和单个的都会奖分,能够找出其他组错误之处的组或个人也给予高额的奖分,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个别的落后组也是一种激励。这种简单的做法竟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惊人的效果,得到了课题组所有成员的肯定。

  组 别

  盐水的密度(g/cm3)

  小石块的密度

  (g/cm3)

  组 别

  盐水的密度(g/cm3)

  小石块的密度

  (g/cm3)

  一组

  七组

  二组

  八组

  三组

  九组

  四组

  十组

  五组

  十一组

  六组

  十二组

  3、教学的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由于导学案主要体现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而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合作、交流。例如我在设计时预想到学生在设计试验步骤是会有几种方法,但在实际上课时,发现学生的试验方案有很多种,这是我上课之前没有想到的,学生在讨论方案时,各抒己见十分活跃,全身心投入到方案的讨论之中去,对学生的这种探索精神,我十分感动,我也给了他们充分的展示机会。另外第六组所测得的两个物理量怎么测都偏小,这时组长要求我给他们换一架天*,换后,他们一下子就测出了正确的结果,真正体会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避免了单纯炒冷饭的尴尬境地,让学生感到有趣、有得,从而真正达到学*的目的,我也及时称赞了他们。

  从这两节课取得的迥异的效果来看,导学案作为采取引发式教学的一种媒介和手段,能让教师水到渠成地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激发学*兴趣和管理好自我情绪,否则就会回到原来填鸭式教学的老路上来,因而可以得出结论:导学案也非常适用于物理的教学。只不过每一节课的导学案都要教师自己动手编制,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要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在教学中还要以学生为主体,要真正放手,同时要能不断创新激励评价方法,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6

  按照课前设计,我将学生分成四大组,每大组分成五个实验小组,而每个实验小组只测出一种物质的体积、质量及比值,要求每个大组通过探究就课本P121上(1)、(2)、(3)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结论。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实验小组只测出了一种物质的质量、体积及其比值,别的物质的质量、体积与比值必须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才能获得,测量结束后,课堂中的交流活动非常活跃,同时,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在交流过程中得到改进和提高。

  在班级的交流活动中,学生发表了如下的见解:

  1、不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2、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在实验中获得的数据是相*的,但是,由于测量中存在误差,所以其比值应该是相同的;否则就不能说明是相同物质这一前提。(由比值相*通过科学思维加工而得到比值是相同的,这是培养煅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极好素材,所以我又谈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思维过程)

  3、由于各小组所测物质的比值在本大组中是唯一的,所以应当认真、仔细做好实验,以获得比较准确、真实的实验数据,使本大组在此基础上获得正确的结论,所以每小组的同学应有对自己和本大组负责的态度,认真做好自己的实验、数据收集和处理,因为有的大组因个别小组的实验数据差别太大而无法下定论,在第三组发表本看法时,有个学生说了一句:“态度决定一切。”而引起学生的轻笑,因为学生都知道,这是中国足球队前主教练常说的一句话。

  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不仅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煅炼,同时,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也有了提高,特别是在第二点结论获得的过程中,科学思维的力量得到了体现。学生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发现自己所进行的实验活动对获得科学的结论及团体的作用,这就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情感态度得到了培养,有了正确认识和提高。团队精神也有了初步培养和认识。因为各大组之间的交流中,表现较好的大组同学的表情是兴奋的,而表现较差的同学则较为沉闷。这是学生在探究中的收获。

  三、促使学生的反思

  在让学生对密度的公式、单位进行分析,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学查密度表的常规教学活动后,我特意布置了这样的题目:某液体的密度是0.8×103kg/m3,你能肯定这是什么物质吗?因为煤油、酒精的密度相同,仅凭密度是不能肯定是煤油还是酒精,促使学生对密度这一识别物质方法的反思,即密度识别物质不是万能的,其它的识别方法都有各自的作用,所以常有用几种识别方法去鉴别一种物质,这是第一层意义。那么能不能有更具普遍意义的识别方法呢?意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是第二层意义。在本节教学活动中,师生通过探究与交流,都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我认为这是教育理念的改变所带来的。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7

  这个实验是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是从实验原理、使用仪器、实验步骤的安排,记录数据、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全面地进行实验能力的训练的一个重要实验,对培养实验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量筒和量杯的结构比较简单,使用时主要是会认识它们的刻度。所以教材首先要求学生观察量筒和量杯的刻度,认清它们的量程和每小格代表多少立方厘米。对于如何正确使用量筒或量杯测量液体和固体的体积,教材是通过几幅图加以说明的。选择石块作为测量对象,是因为从密度表中查不出它的密度值,石块的形状一般都不规则,必须用量筒或量杯才能测出它的体积,学生测量时会更有兴趣些。

  教法建议: 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实验法完成本节课的学*。

  1.关于实验原理

  实验前可与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密度公式来测定物质的密度,需要测出哪些量?用什么办法和仪器来测量?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兴趣,搞清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

  2.在使用量筒时应注意的问题

  (1)了解量筒(或量杯)的用途。量筒是实验室里用来测物体体积的仪器。

  (2)知道量筒的构造,学会判定量筒的最小分度和量程,认识“ml”表示“毫升”,读数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3)量筒一定要放置在水*面上,然后再将液体倒入量筒中。

  (4)观察量筒里液面到达的刻度时,视线要跟液面相*,若液面呈凹形,观察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若液面呈凸形,观察时要以凸形的顶部为准。

  (5)用量筒(杯)测固体体积的方法叫排液法。 在练*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体积时,两次的测量应让同组的两个同学各测一次。如果分组仪器全部是量筒,应给 教师 准备一个量杯,让学生看到实物。观察量筒时,可就观察问题提问练*。在视线和凹面相*时, 教师 应做一个示范动作。滴管是学生第一次使用,也应讲清楚如何使用,尤其是要从量筒中取出液体时应怎样做,让学生思考一下,最好找学生示范一下。测出的水的体积不要倒回烧杯中,做下一个实验时用。

  3.关于实验的操作

  (1)在测固体的体积时,要让学生弄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并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数据表中,再求出石块的体积和密度。 测固体密度最好用烧锅炉的焦炭,选一些大小形状均合适的(体积最好在20~40cm3之间),事先要蘸上腊,以防吸水。如果用石块,一定要求学生用细线栓牢,否则极易砸坏量筒。要讲清用排液法测体积的做法和这种方法的适用条件。

  第一,这种物质不能溶于这种液体,若溶于这种液体就要换用其他的液体或想其他的'解决办法。第二,这种物质不能吸收这种液体,若吸收也需要换成其它的液体。因此排液法不是万能的。

  (2)测盐水的密度时,要让学生明白盐水的质量是怎样得到的,需记录哪些数据,并把测得的数据填在数据表中,最后求出盐水密度。 测盐水的密度中盐水一定要饱和溶液。如果天*不够精确,系统误差较大,则应考虑换用其他溶液如硫酸铜溶液等

  4.整个实验过程可有三种处理方法

  对基础较差的班级可采用一个实验一个实验领着做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实验过程容易控制,但不易于每个同学的个性发展,进度会受些影响。对于中等程度以上的班级可采取先做实验1.练*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体积,然后把以下的实验要求、步骤讲清楚,让各组再进行以下的实验。在学生实验过程中, 教师 要加强巡视,加强个别指导。特别要对实验能力较差的组给予更多的关注,防止这些同学的实验走过场。为此也就有了第三种方法:在实验课前可先培养几名学生骨干,让他们在实验课上当 教师 的小助手,重点帮助一些实验有困难的同学。

  5.实验进度的安排

  因各实验小组的实验水*不同,所以实验进度就不*衡。对实验进度快的组除了加强检查他们的操作与数据外,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实验机会,为此 教师 可事先准备一些蜡块,让进度快的组测一下蜡块的密度。对进度慢的组,可把这一问题作为思考题,把实验过程写在实验报告上。

  6.实验报告

  关于实验报告,最好是让学生自己写。应有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包括数量和规格)、实验内容及主要步骤、实验数据和结果、还应有实验日期和同组人。条件较好的学校也可统一印制实验报告纸,发给学生使用。实验记录的表格最好让学生参照教材自己设计, 教师 在这方面也应给予一定的指导。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8

  实验方案的产生,使学生沉浸在喜悦之中,他们迫不及待地要尝试,此时就放手让学生动手去做,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自己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进行模拟科学家研究的“探索研究”,教时适时地给予知道、点拨,使实验方案得到实施,使学生的探究获得成功。

  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模拟科学家们的认真的探究态度,宽松、愉悦、恬淡的课堂氛围,使探索测定物质密度的实验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通过实验过程的交流,使学生收益匪浅。学生们都说,从实验中的发现,通过经历了科学的探究过程从而学到了物理知识。来自这样的学*过程是深刻的,比那种*通过老师将和做*题达到理解物理知识的学*方法受益更深,更可贵的是有利于今后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探究式教学,从教学目标看,它着重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充分开发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从方法上看,它以探究为主,强调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等,从形式上看,它采用的是开放式教学,它让学生动起来,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从学生受影响看,它更能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视学*为乐趣,更富有创新力。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9

  这个实验是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是从实验原理、使用仪器、实验步骤的安排,记录数据、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全面地进行实验能力的训练的一个重要实验,对培养实验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量筒和量杯的结构比较简单,使用时主要是会认识它们的刻度。所以教材首先要求学生观察量筒和量杯的刻度,认清它们的量程和每小格代表多少立方厘米。对于如何正确使用量筒或量杯测量液体和固体的体积,教材是通过几幅图加以说明的。选择石块作为测量对象,是因为从密度表中查不出它的密度值,石块的形状一般都不规则,必须用量筒或量杯才能测出它的体积,学生测量时会更有兴趣些。

  教法建议: 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实验法完成本节课的学*。

  1.关于实验原理

  实验前可与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密度公式来测定物质的密度,需要测出哪些量?用什么办法和仪器来测量?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兴趣,搞清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

  2.在使用量筒时应注意的问题

  (1)了解量筒(或量杯)的用途。量筒是实验室里用来测物体体积的仪器。

  (2)知道量筒的构造,学会判定量筒的最小分度和量程,认识“ml”表示“毫升”,读数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3)量筒一定要放置在水*面上,然后再将液体倒入量筒中。

  (4)观察量筒里液面到达的刻度时,视线要跟液面相*,若液面呈凹形,观察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若液面呈凸形,观察时要以凸形的顶部为准。

  (5)用量筒(杯)测固体体积的方法叫排液法。 在练*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体积时,两次的测量应让同组的两个同学各测一次。如果分组仪器全部是量筒,应给 教师 准备一个量杯,让学生看到实物。观察量筒时,可就观察问题提问练*。在视线和凹面相*时, 教师 应做一个示范动作。滴管是学生第一次使用,也应讲清楚如何使用,尤其是要从量筒中取出液体时应怎样做,让学生思考一下,最好找学生示范一下。测出的水的体积不要倒回烧杯中,做下一个实验时用。

  3.关于实验的操作

  (1)在测固体的体积时,要让学生弄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并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数据表中,再求出石块的体积和密度。 测固体密度最好用烧锅炉的焦炭,选一些大小形状均合适的`(体积最好在20~40cm3之间),事先要蘸上腊,以防吸水。如果用石块,一定要求学生用细线栓牢,否则极易砸坏量筒。要讲清用排液法测体积的做法和这种方法的适用条件。

  第一,这种物质不能溶于这种液体,若溶于这种液体就要换用其他的液体或想其他的解决办法。第二,这种物质不能吸收这种液体,若吸收也需要换成其它的液体。因此排液法不是万能的。

  (2)测盐水的密度时,要让学生明白盐水的质量是怎样得到的,需记录哪些数据,并把测得的数据填在数据表中,最后求出盐水密度。 测盐水的密度中盐水一定要饱和溶液。如果天*不够精确,系统误差较大,则应考虑换用其他溶液如硫酸铜溶液等

  4.整个实验过程可有三种处理方法

  对基础较差的班级可采用一个实验一个实验领着做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实验过程容易控制,但不易于每个同学的个性发展,进度会受些影响。对于中等程度以上的班级可采取先做实验1.练*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体积,然后把以下的实验要求、步骤讲清楚,让各组再进行以下的实验。在学生实验过程中, 教师 要加强巡视,加强个别指导。特别要对实验能力较差的组给予更多的关注,防止这些同学的实验走过场。为此也就有了第三种方法:在实验课前可先培养几名学生骨干,让他们在实验课上当 教师 的小助手,重点帮助一些实验有困难的同学。

  5.实验进度的安排

  因各实验小组的实验水*不同,所以实验进度就不*衡。对实验进度快的组除了加强检查他们的操作与数据外,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实验机会,为此 教师 可事先准备一些蜡块,让进度快的组测一下蜡块的密度。对进度慢的组,可把这一问题作为思考题,把实验过程写在实验报告上。

  6.实验报告

  关于实验报告,最好是让学生自己写。应有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包括数量和规格)、实验内容及主要步骤、实验数据和结果、还应有实验日期和同组人。条件较好的学校也可统一印制实验报告纸,发给学生使用。实验记录的表格最好让学生参照教材自己设计, 教师 在这方面也应给予一定的指导。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10

  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如果现有量筒一次仍不能盛取溢出的水量,可慢慢将物体浸入,并多次盛接和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物体的体积。2.如何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石蜡)的体积?

  可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浸没于量筒中液体时对应的体积,然后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入量筒中读取此时的体积。两者的差值便是石蜡的体积。

  该问题一方面是对量筒使用方法的拓展;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探究怎样来测量物质的密度?

  我们选择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石块为研究对象,具体教学中也可选择其他种类的液体和固体为研究对象测量其密度。

  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用于记录测量盐水和石块(或其他样品)密度时所用的数据及所得的结果。注意不要强求一致,关键是要让学生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让学生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其表格中,并根据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通过物理公式计算,间接得出被测物质的密度值。

  从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并根据数据得出结果,这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课本上没有现成的实验步骤,而是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设计并实际操作,正确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由于有上一节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这一实验的基础,因此本节的探究活动学生是有能力自主完成的。

  教学中建议以小组讨论形式,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教师不要定些条条框框,这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要求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要清楚说明其理由。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是十分有意义的。

  通过“探究性学*”课题的设计和实施,我们看到,学生首先是非常欢迎这样的课型,他们觉得既紧张又轻松。在认真讨论准备的过程中,给了学生**思想、发散思维、提高能力、展示特长的机会,开拓了学生自行探究的空间,满足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的愿望。本课题的研究,也拓展了老师对学生全面评价的方法和途径。过去只按分数高低评价学生学*效果的“好”与“差”,现在通过“研究性学*”,来展示、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纠错能力、动手实验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配合协作意识等,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更合理、更客观,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的积极性。

  反思五: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在进行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的探究实验中,本人首先让学生复*了一下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的公式,通过公式知道如果要求物质的密度,就要知道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物体的质量我们可以用天*来测量,物体的体积有的可以用量筒直接测量,有的则不用。规则的物体我们可以用数学上的方法测得。例如: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不规则的物体,密度比水大的,可以用排水法,就是在一个量筒里加入一点量的水,再将物体放入水中液面上升,两个体积差就是物体的体积。如果密度比水小的,比如木块可以用压入法、吊挂法、捆绑法、埋砂法等。分组实验用天*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量筒和量杯的使用]量筒和量杯是实验室中常用于测液体体积的仪器。使用时应注意:

  1.首先观察量筒刻度单位和最小分度表示的体积,以及最大测量体积值。

  2.要置于水*桌面上读数。读数时视线应与凹形液面底部(或凸形液面顶部)相*。

  3.读数时。液面靠*哪条刻度线,就读该刻度示值。一般不作估读。实验时要注意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测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后通过公式就能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在查密度表,可以知道是什么物质。例如探究如何测量盐水的密度,有学生的探究方案是先测出一杯盐水的总质量,把整一杯盐水倒入量筒测出体积,然后测出空烧杯的质量,得出盐水的密度。还有的是先用天*测出空量筒的质量,然后往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盐水测出他们的总质量同时得出盐水的体积和质量算出盐水的密度,看到这种情况,我引导他们分析各种方案中可能出现的误差,比较他们的探究方案的优劣,用误差最小的做实验,后来我发现学生很快完成了探究实验,并且效果很好。我也感到很轻松和愉悦。教学中我深刻的体会到:在课堂上一定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成为课堂的主人公。我不但教得轻松愉悦。而且教学效果非常好。也让我体会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新教学理念对教学的指导意义有多么的重要。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更深入的体会它的作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是我自己本身的问题,就是我的口头禅太多,而且语言太*淡,没有激情,其次是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这样学生进行实验后更能理解。


密度的教学反思合集十篇(扩展3)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合集5篇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1

  20xx年12月25日,星期二第三节课,作为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健康课堂的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构建多种健康课堂的基本流程和模式框架》课题组成员之一,按课题组的安排,我在学校物理实验室讲了一节健康课堂的入门课——《测量物质的密度》。在评课中,课题组的成员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数学、物理、化学这样的理科学科是否适用导学案,而起因则是因为我的这节实验课课堂与导学案完全脱节。

  原来这节课的导学案我是照抄照搬现在九年级同事的本节导学案的(原导学案附后),今年八年级启用新教材,而九年级教材没变,导致八年级第六章与九年级第十一章内容相同,我仅仅作了简单的修改。结果在课堂中出现了下列问题:

  1、虽然有导学案,但是我和学生们根本没用一秒钟,导学案形同虚设,从而导致课堂中自学导学、交流协作、展示激励、深化引领、巩固拓展这些环节没有做或体现不出来。因为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用天*和量筒正确地测出液体(盐水)和固体(小石块)的密度,而事实上学生在自学导学上就耽搁了太多的时间,有很多学生10分钟只填写了两个空,我问了他们,都说自学导学部分太难,看不懂。最终我为了保证教学重点得到落实,而不得不硬着头皮连自学导学这一环节都搁置了,更加不谈展示激励了,因为这时很多组实验根本就未做好,展示什么呢?

  2、课堂中难点未能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是学生能分析出所测物质的密度偏大(或偏小)的原因并及时更正,有三个组测得的盐水的密度大于2g/cm3,有一个组测得的小石块的密度小于1 g/cm3,这样的结论很显然都是错误的,但由于时间所限,只能由我简单讲了,学生没有用实验验证,似懂非懂。

  3、没有有效的展示激励的措施。在教学中,面对着12个小组,我只能一组一组地巡视,做的好的说一声好,做的差的指出不当之处,组与组之间无法进行对比,没有交流,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究其原因,是因为备课时没有备学生,不该利用三年级的导学案,不是这份导学案不好,而是学生不同。初二上学期的学生刚刚接触到物理,不说很多实验器材不知如何使用,也不说如何来设计一份误差最小的实验方案,仅仅是这个物理实验室也是学生第二次进来,这样状况的学生怎能与初三的学生相比呢?这节课的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痛定思痛,我接受了苏校长的建议,重新设计了一份导学案,又邀请课题组的成员于12月28日(周五)在我带的另一个班讲了这一节课,效果得到课题组成员和学生的一致认同,我也自觉满意。这份导学案有如下特点:

  1、自学导学、交流协作、展示激励、巩固拓展部分都大为简单、简化,都紧紧扣住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绝不拖泥带水,做到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

  2、创新了展示激励的方法。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实验结果记录表格(如下图所示),只记录12个组所测得的最终结果(盐水的密度和小石块的密度),而且说明谁先测出来谁先填写表格,前三名的和单个的都会奖分,能够找出其他组错误之处的组或个人也给予高额的奖分,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个别的落后组也是一种激励。这种简单的做法竟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惊人的效果,得到了课题组所有成员的肯定。

  组 别

  盐水的密度(g/cm3)

  小石块的密度

  (g/cm3)

  组 别

  盐水的密度(g/cm3)

  小石块的密度

  (g/cm3)

  一组

  七组

  二组

  八组

  三组

  九组

  四组

  十组

  五组

  十一组

  六组

  十二组

  3、教学的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由于导学案主要体现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而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合作、交流。例如我在设计时预想到学生在设计试验步骤是会有几种方法,但在实际上课时,发现学生的试验方案有很多种,这是我上课之前没有想到的,学生在讨论方案时,各抒己见十分活跃,全身心投入到方案的讨论之中去,对学生的这种探索精神,我十分感动,我也给了他们充分的展示机会。另外第六组所测得的两个物理量怎么测都偏小,这时组长要求我给他们换一架天*,换后,他们一下子就测出了正确的结果,真正体会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避免了单纯炒冷饭的尴尬境地,让学生感到有趣、有得,从而真正达到学*的目的,我也及时称赞了他们。

  从这两节课取得的迥异的效果来看,导学案作为采取引发式教学的一种媒介和手段,能让教师水到渠成地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激发学*兴趣和管理好自我情绪,否则就会回到原来填鸭式教学的老路上来,因而可以得出结论:导学案也非常适用于物理的教学。只不过每一节课的导学案都要教师自己动手编制,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要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在教学中还要以学生为主体,要真正放手,同时要能不断创新激励评价方法,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2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实验小组只测出了一种物质的质量、体积及其比值,别的物质的质量、体积与比值必须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才能获得,测量结束后,课堂中的交流活动非常活跃,同时,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在交流过程中得到改进和提高。

  在班级的交流活动中,学生发表了如下的见解:

  1、不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2、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在实验中获得的数据是相*的,但是,由于测量中存在误差,所以其比值应该是相同的;否则就不能说明是相同物质这一前提。(由比值相*通过科学思维加工而得到比值是相同的,这是培养煅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极好素材,所以我又谈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思维过程)

  3、由于各小组所测物质的比值在本大组中是唯一的`,所以应当认真、仔细做好实验,以获得比较准确、真实的实验数据,使本大组在此基础上获得正确的结论,所以每小组的同学应有对自己和本大组负责的态度,认真做好自己的实验、数据收集和处理,因为有的大组因个别小组的实验数据差别太大而无法下定论,在第三组发表本看法时,有个学生说了一句:“态度决定一切。”而引起学生的轻笑,因为学生都知道,这是中国足球队前主教练常说的一句话。

  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不仅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煅炼,同时,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也有了提高,特别是在第二点结论获得的过程中,科学思维的力量得到了体现。学生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发现自己所进行的实验活动对获得科学的结论及团体的作用,这就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情感态度得到了培养,有了正确认识和提高。团队精神也有了初步培养和认识。因为各大组之间的交流中,表现较好的大组同学的表情是兴奋的,而表现较差的同学则较为沉闷。这是学生在探究中的收获。

  三、促使学生的反思

  在让学生对密度的公式、单位进行分析,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学查密度表的常规教学活动后,我特意布置了这样的题目:某液体的密度是0.8×103kg/m3,你能肯定这是什么物质吗?因为煤油、酒精的密度相同,仅凭密度是不能肯定是煤油还是酒精,促使学生对密度这一识别物质方法的反思,即密度识别物质不是万能的,其它的识别方法都有各自的作用,所以常有用几种识别方法去鉴别一种物质,这是第一层意义。那么能不能有更具普遍意义的识别方法呢?意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是第二层意义。在本节教学活动中,师生通过探究与交流,都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我认为这是教育理念的改变所带来的。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3

  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如果现有量筒一次仍不能盛取溢出的水量,可慢慢将物体浸入,并多次盛接和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物体的体积。2.如何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石蜡)的体积?

  可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浸没于量筒中液体时对应的体积,然后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入量筒中读取此时的体积。两者的差值便是石蜡的体积。

  该问题一方面是对量筒使用方法的拓展;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探究怎样来测量物质的密度?

  我们选择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石块为研究对象,具体教学中也可选择其他种类的液体和固体为研究对象测量其密度。

  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用于记录测量盐水和石块(或其他样品)密度时所用的数据及所得的结果。注意不要强求一致,关键是要让学生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让学生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其表格中,并根据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通过物理公式计算,间接得出被测物质的密度值。

  从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并根据数据得出结果,这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课本上没有现成的实验步骤,而是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设计并实际操作,正确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由于有上一节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这一实验的基础,因此本节的探究活动学生是有能力自主完成的。

  教学中建议以小组讨论形式,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教师不要定些条条框框,这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要求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要清楚说明其理由。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是十分有意义的。

  通过“探究性学*”课题的设计和实施,我们看到,学生首先是非常欢迎这样的课型,他们觉得既紧张又轻松。在认真讨论准备的过程中,给了学生**思想、发散思维、提高能力、展示特长的机会,开拓了学生自行探究的空间,满足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的愿望。本课题的研究,也拓展了老师对学生全面评价的方法和途径。过去只按分数高低评价学生学*效果的“好”与“差”,现在通过“研究性学*”,来展示、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纠错能力、动手实验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配合协作意识等,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更合理、更客观,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的积极性。

  反思五: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在进行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的探究实验中,本人首先让学生复*了一下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的公式,通过公式知道如果要求物质的密度,就要知道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物体的质量我们可以用天*来测量,物体的体积有的可以用量筒直接测量,有的则不用。规则的物体我们可以用数学上的方法测得。例如: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不规则的物体,密度比水大的,可以用排水法,就是在一个量筒里加入一点量的水,再将物体放入水中液面上升,两个体积差就是物体的体积。如果密度比水小的,比如木块可以用压入法、吊挂法、捆绑法、埋砂法等。分组实验用天*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量筒和量杯的使用]量筒和量杯是实验室中常用于测液体体积的仪器。使用时应注意:

  1.首先观察量筒刻度单位和最小分度表示的体积,以及最大测量体积值。

  2.要置于水*桌面上读数。读数时视线应与凹形液面底部(或凸形液面顶部)相*。

  3.读数时。液面靠*哪条刻度线,就读该刻度示值。一般不作估读。实验时要注意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测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后通过公式就能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在查密度表,可以知道是什么物质。例如探究如何测量盐水的密度,有学生的探究方案是先测出一杯盐水的总质量,把整一杯盐水倒入量筒测出体积,然后测出空烧杯的质量,得出盐水的密度。还有的是先用天*测出空量筒的质量,然后往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盐水测出他们的总质量同时得出盐水的体积和质量算出盐水的密度,看到这种情况,我引导他们分析各种方案中可能出现的误差,比较他们的探究方案的优劣,用误差最小的做实验,后来我发现学生很快完成了探究实验,并且效果很好。我也感到很轻松和愉悦。教学中我深刻的体会到:在课堂上一定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成为课堂的主人公。我不但教得轻松愉悦。而且教学效果非常好。也让我体会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新教学理念对教学的指导意义有多么的重要。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更深入的体会它的作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是我自己本身的问题,就是我的口头禅太多,而且语言太*淡,没有激情,其次是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这样学生进行实验后更能理解。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4

  在进行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的探究实验中,本人首先让学生复*了一下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的公式,通过公式知道如果要求物质的密度,就要知道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物体的质量我们可以用天*来测量,物体的体积有的可以用量筒直接测量,有的则不用。规则的物体我们可以用数学上的方法测得。例如: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不规则的物体,密度比水大的,可以用排水法,就是在一个量筒里加入一点量的水,再将物体放入水中液面上升,两个体积差就是物体的体积。

  如果密度比水小的,比如木块可以用压入法、吊挂法、捆绑法、埋砂法等。我讲了二种情况,在我要上同学们做实验的时候,张艺宝起来问我,如果物体溶于水怎么办,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这是我打算让他们回去自己回家做的一个实验,我让学生思考怎么求,他们超出了我的认知,有人答出来可以用埋砂法,也可以用排水法,但是为什么说可以排水法求糖的密度呢?出乎意料地是学生通过思考找出一些正确答案来。徐志远说我们在用排水法测量糖的体积时,因为用的时间很短,这段时间糖块溶解的很少可以忽略,所以可以。他答得非常标准,这也是实验允许的范围。之后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测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后通过公式就能计算出物质的密度。在查密度表,可以知道是什么物质。

  二组是探究如何测量盐水的密度,有学生的探究方案是先测出一杯盐水的总质量,把整一杯盐水倒入量筒测出体积,然后测出空烧杯的质量,得出盐水的密度。还有的是先用天*测出空量筒的质量,然后往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盐水测出他们的总质量同时得出盐水的体积和质量算出盐水的密度,看到这种情况,我引导他们分析各种方案中可能出现的误差,比较他们的探究方案的优劣,用误差最小的做实验,后来我发现学生很快完成了探究实验,并且效果很好。我也感到很轻松和愉悦。一组和三组是测量固体(我给他们的是铁块和铝块)的密度,学生也很快地完成了整个探究实验,并且分析了可能产生误差的操作地方。并且还大家一起分析设计出记录数据的表格。整个探究过程还比较顺利。四组是测量小木块的密度,也很快测量出木块的密度。在汇报的过程中,同学们存在一些计算上的问题和表格的问题,经过我的提醒,后面汇报的同学将自己组里面的问题都找出来了。

  最后打算让大家做一道题的,但是发现同学们对于做实验非常的有兴趣,就增加了一个实验,测量糖的密度,这个实验我是找的同学上来演示,其他同学挑毛病,上来的同学大部分操作都是规范的,同学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在他们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都把密度的主要内容学进去了,而且学的很透,我们的课堂也达到了高潮。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深刻的体会到:在课堂上一定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成为课堂的主人公。我不但教得轻松愉悦。而且教学效果非常好。也让我体会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新教学理念对教学的指导意义有多么的重要啊。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更深入的体会它的作用。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是我自己本身的问题,就是我的口头禅太多,而且语言太*淡,没有激情。课堂上真是随时可能出现超出自己的计划,我比较欠缺应变能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加强自身的教学基本功,提高自身修养。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5

  本节课在学*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测量物质的密度和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等测量工具来测量,液态物质的体积应该使用量筒来测量,不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也可以使用量筒来测量。

  怎样使用量筒?

  可在让学生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课本“信息快递”,回答课本中提出的几个有关问题,并动手操作,学*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注意观察事物和动脑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

  1.量筒上的单位刻度多是以毫升(mL),也有一些是用立方厘米(cm3)来标度的。

  2.与许多测量仪器(学过的电流表、电压表、天*等)一样,量筒也有它的最大测量值。实验室中常用的有:50mL、100mL、500mL、1000mL等。

  3.量筒的分度值也各不相同,根据你测量精度的要求和被测物的尺度等因素来选择量筒的大小和分度值。

  4.视线与液面水*,与刻度线垂直。

  5.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不规则固体物质体积的测量,需用量筒或量杯。这里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要求学生较好地掌握,有助于后面浮力部分内容的学*。

  另外,对于有余力的学生可在此基础上提出这样的问题:

  1.如果要测量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过大或无法浸入现有量筒之内,

  你有什么办法测量出它的体积?

  可采用“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如果现有量筒一次仍不能盛取溢出的水量,可慢慢将物体浸入,并多次盛接和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物体的体积。2.如何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石蜡)的体积?

  可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浸没于量筒中液体时对应的体积,然后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入量筒中读取此时的体积。两者的差值便是石蜡的体积。

  该问题一方面是对量筒使用方法的拓展;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探究怎样来测量物质的密度?

  我们选择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石块为研究对象,具体教学中也可选择其他种类的液体和固体为研究对象测量其密度。

  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用于记录测量盐水和石块(或其他样品)密度时所用的数据及所得的结果。注意不要强求一致,关键是要让学生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让学生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其表格中,并根据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通过物理公式计算,间接得出被测物质的密度值。

  从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并根据数据得出结果,这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课本上没有现成的实验步骤,而是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设计并实际操作,正确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由于有上一节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这一实验的基础,因此本节的探究活动学生是有能力自主完成的。

  教学中建议以小组讨论形式,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教师不要定些条条框框,这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要求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要清楚说明其理由。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是十分有意义的。

  通过“探究性学*”课题的设计和实施,我们看到,学生首先是非常欢迎这样的课型,他们觉得既紧张又轻松。在认真讨论准备的过程中,给了学生**思想、发散思维、提高能力、展示特长的机会,开拓了学生自行探究的空间,满足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的愿望。本课题的研究,也拓展了老师对学生全面评价的方法和途径。过去只按分数高低评价学生学*效果的'“好”与“差”,现在通过“研究性学*”,来展示、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纠错能力、动手实验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配合协作意识等,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更合理、更客观,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的积极性。


密度的教学反思合集十篇(扩展4)

——《密度》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密度》教学反思1

  教后记密度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课,密度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总的教学思路:

  通过情景创设导入新课的学*,然后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自主的进行情景创设,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地思考探索活动中完成学*任务。

  二、重难点的突破:

  1、本节课重难点是学会应用比值法揭示物质的性质,建立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因此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关键。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我将学生分成12个小组,而每个实验小组只测出一种物质的体积、质量及比值,要求每个小组通过探究就课本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结论。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有的实验小组只测出了一种物质的质量、体积及其比值,别的物质的质量、体积与比值必须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才能获得,测量结束后,课堂中的交流活动比较活跃,同时,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在交流过程中得到改进和提高。实验结束后,学生得出了以下结论并进行了交流:

  (1)不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2)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在实验中获得的数据是相*的,但是,由于测量中存在误差,所以其比值应该是相同的;否则就不能说明是相同物质这一前提。(由比值相*通过科学思维加工而得到比值是相同的,这是培养煅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极好素材)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的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与速度概念对比,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密度与速度概念的异同点,既可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以后学*其它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坚实基础。

  2、对于g/cm3与kg/m3单位的换算过程没有作强调,否则难点集中,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接受。本节课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能区别二者的大小关系。

  三、不足之处:

  1、由于学生分组探究用时偏长,没有反馈练*,不能知道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2、通过本节学*,建立了密度的概念,但是应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还不熟练,需要安排一节*题课进行巩固拓展。

  3、在本节*题课中,还需要补充体积单位换算知识,让学生熟练m3、dm3、cm3的换算关系,还要明确l、ml的换算关系。

《密度》教学反思2

  一、课题提出,小组初探

  本节课前老师利用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时间事先向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手边不同时具备天*和量筒,却有一些其他器材,你能否巧妙地运用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去测出盐水的密度?你能找出多少种方案?”课题提出后学生们马上议论开了,热情很高,自由结合成一个个小组研究讨论,查阅书籍,上网浏览,积极设计方案和实验方法,讨论研究出的方案有的组多达12个。有一组竟在网上查到要用高中学的知识才能解决的方法。

  二、组际交流,再次探究

  老师课前把备课组的教师们集体讨论能想到的'方法所涉及到的实验器材在讲台各准备了几组;课堂上,首先让各小组长把自己组所设计的方案有多少种、所需器材和实验步骤简述出来,其他小组对不明白、不清楚处可提出质疑。例如:有个小组用杠杆、两个相同的小瓶、水、刻度尺来测盐水密度,其他小组有同学不明白,让他们说出原理来,该组马上有同学到黑板上写出了“水Vl1=盐水Vl2,量出l1、l2即可。”但是又有同学问:“两个小瓶的质量不考虑吗?”他们答道:“这个问题我们早想到了,我们挑选的两个小瓶质量是相等的。”经过小组之间充分讨论和交流,应该说每一个学生对密度测量这个问题都有了新的认识。为了让每一组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老师要求各小组把本组认为设计最科学的方案步骤说出来并写出板书,让其他同学听听有没有不同意见,然后每组按自己设计的方法开始实验,来验证此方案的可行性,并让不同小组间互派观察员,以便实验结束后进行论证分析。

  同学们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到讲台选取实验所需的器材,有选杠杆、弹簧测力计的,有选U形管、煤油的,还有选弹簧测力计、铁块和水杯的,等等。有的小组还挑选两套器材,分两个实验来进行对比。

  因为教师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讨论时间,给了他们能领会并综合运用知识的空间,学生们才能把问题想得深,想得广,想得全。在此过程中观察员将看到的问题记录下来,是为了进行组与组之间的切磋,并锻炼和考查双方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实验分析,深入探究

  各组认真做完实验,将实验结果,即表达式和测得数据进行板书,使之方案表达完整,然后由观察员提出问题或质疑方案的科学性,被质疑小组学生都争先恐后地答辩。例如:“你们将量筒直接放在天*盘上称量,能放稳吗?是否可操作性差?”“我们是根据天*实际来这样做的,因为我们所用量筒不大,发现它放在天*盘上较稳,并且认为这样直接测出体积和质量会误差小。”再例如:“你们组为什么先向U形管内倒入盐水就做成功了,开始时你们先倒入的是煤油,为什么不出现液面差?”“开始时我们忽视了煤油密度小于盐水密度的问题,倒入盐水时发现有盐水冲入煤油中,煤油柱中间有盐水柱,所以我们又改变了做法。”观察员们提出的问题很多:“你们先称铁块在水中所受的重力,不科学,误差大。”“天*指针不静止能算天**衡吗?”“刻度尺测液体深度时应该估读。”“你们测出的盐水密度为什么比水还小?”等等。

  在学生“双方”的争辩中,对学生感到疑难或难说服的问题,老师及时启发,适当引导和点拨,真正使学生们越辩越明,越说越清。

  最后还设计了各组评议讨论环节,对每小组提出的实验探究方案的器材选择、步骤的合理性、表达公式及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对其优劣进行评价。其实在此过程中有些组的方案经实践检验是不成功的,为此他们学会了如何评估他人和自己所做的工作;有些组做得非常成功,同学们心情激动,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他们对经历探究实践所学到的东西会刻骨铭心的,同时还能体验到科学探索迂回曲折和知识的来之不易。

  四、课后思考

  通过“探究性学*”课题的设计和实施,我们看到,学生首先是非常欢迎这样的课型,他们觉得既紧张又轻松。在认真讨论准备的过程中,给了学生**思想、发散思维、提高能力、展示特长的机会,开拓了学生自行探究的空间,满足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的愿望。本课题的研究,也拓展了老师对学生全面评价的方法和途径。过去只按分数高低评价学生学*效果的“好”与“差”,现在通过“研究性学*”,来展示、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纠错能力、动手实验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配合协作意识等,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更合理、更客观,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的积极性。

《密度》教学反思3

  按照课前设计,我将学生分成四大组,每大组分成五个实验小组,而每个实验小组只测出一种物质的体积、质量及比值,要求每个大组通过探究就课本P121上(1)、(2)、(3)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结论。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实验小组只测出了一种物质的质量、体积及其比值,别的物质的质量、体积与比值必须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才能获得,测量结束后,课堂中的交流活动非常活跃,同时,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在交流过程中得到改进和提高。

  在班级的交流活动中,学生发表了如下的见解:

  1、不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2、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在实验中获得的数据是相*的,但是,由于测量中存在误差,所以其比值应该是相同的;否则就不能说明是相同物质这一前提。(由比值相*通过科学思维加工而得到比值是相同的,这是培养煅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极好素材,所以我又谈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思维过程)

  3、由于各小组所测物质的比值在本大组中是唯一的,所以应当认真、仔细做好实验,以获得比较准确、真实的实验数据,使本大组在此基础上获得正确的结论,所以每小组的同学应有对自己和本大组负责的态度,认真做好自己的实验、数据收集和处理,因为有的大组因个别小组的实验数据差别太大而无法下定论,在第三组发表本看法时,有个学生说了一句:“态度决定一切。”而引起学生的轻笑,因为学生都知道,这是*足球队前主教练常说的一句话。

  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不仅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煅炼,同时,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也有了提高,特别是在第二点结论获得的过程中,科学思维的力量得到了体现。学生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发现自己所进行的实验活动对获得科学的结论及团体的作用,这就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情感态度得到了培养,有了正确认识和提高。团队精神也有了初步培养和认识。因为各大组之间的交流中,表现较好的大组同学的表情是兴奋的,而表现较差的同学则较为沉闷。这是学生在探究中的收获。

  三、促使学生的反思

  在让学生对密度的公式、单位进行分析,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学查密度表的常规教学活动后,我特意布置了这样的题目:某液体的密度是0.8×103kg/m3,你能肯定这是什么物质吗?因为煤油、酒精的密度相同,仅凭密度是不能肯定是煤油还是酒精,促使学生对密度这一识别物质方法的反思,即密度识别物质不是万能的,其它的识别方法都有各自的作用,所以常有用几种识别方法去鉴别一种物质,这是第一层意义。那么能不能有更具普遍意义的识别方法呢?意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是第二层意义。在本节教学活动中,师生通过探究与交流,都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我认为这是教育理念的改变所带来的。


密度的教学反思合集十篇(扩展5)

——*作教学反思合集十篇

  *作教学反思 1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对写作提出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时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激**感,突出主体体验是诱发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前提。

  在《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提出“写作教学应贴*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课堂中以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再让他们联系生活去回味或期待、或沮丧、或欣喜等情感体验,学生的写作兴趣就浓厚了很多。

  二、真情交流,感悟自我是燃起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火花。

  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都很强,正处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时期,教师要合理引导,把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给每一个学生在他觉得安全的范围内进行自由地表达,使各种水*的学生都体验到被倾听的乐趣,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三、借助*作例文,融会贯通是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保障。

  教师在指导作文教学时,应当巧妙地运用好*作例文教给学生的方法,可以结合“交流*台与初显身手”的内容,引领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写作素材,从而有利于学生在*作中写出真情实感。

  *作教学反思 2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对于小学*我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体系,我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重点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掌握作为的基本模式。我觉得小学作文教学还是要从模式教学开始,所谓模式,简言之就是事物的一个样板、框架。很多的人都认为,作文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不应对孩子们要求过多,要让他们自由发挥。但其实,孩子们连最基本的作文知识都没有,又从何谈起写作文呢?我觉得应先让孩子们了解作文的基本的模式,也就是说,要掌握作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于是我要求孩子们作文一定要分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而在此基础上,再教孩子们如何将句子写通顺,怎样分自然段写。然后,再进一步的引导孩子们怎样一不一不把内容写清楚、写具体,等等。

  其次,尽量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你的`文章才可以成为受人观注的文章。我要求孩子们写作文时尽量写自己身边最真实的事来写,而除此,我还有一个要求:每篇作文的结尾一定要写出自己的最真实的感受和观点。

  再次,鼓励学生写日记和好句摘抄。通过日记和读书笔记,孩子们可以和老师做心与心的交流,可以随心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我们面对孩子们心中的高兴和烦恼,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去和他们交心,可以在本子上直接给孩子回话,而更多的是应该主动找他们谈心。这一过程中,我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孩子的成长。有了老师的回音,孩子们在写时就会没顾及,而写作的兴趣也会更浓。要写好作文,需要大量的积累,阅读是最直接的方法,所以我制定了睡前半小时的读书计划和好词好句摘抄计划。睡前半小时,就是睡觉前必须读书半小时,而书籍类型我并不做规定,摘抄多少也不做规定。

  最后,加强*时训练。要想写好作文,无外乎多练。我布置小练笔是很频繁的,内容大多取之于生活中的小事,或班级中出现的事写自己的感想。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孩子们只有多练,才能最终熟练运用各种技巧。

  *作教学反思 3

  记得三年级第一篇*作是介绍自己的课余生活,虽然上课教师进行了指导,学生也试着说了,但是等到作文交上来,真是惨不忍睹,与自己想象中的距离相差太远了。一次作文下来,在我当时的眼睛里,没有一篇是像作文的,更多的是不知所云,几乎有2/3的作文要重写。我想,这是第一次*作,可马虎不得,我就再上一次,非让他们写好不可。破天荒地我对学生进行了详细的指导,不但给学生看了人家写的介绍课余生活的文章,还针对学生的题材进行提问,让他们把这些问题串起来就是作文了。这样又一轮下来,还有将*1/5的人写不好。怎么办?是坚持不懈地让他们再写再改吗?我犹豫了,因为这样二度指导下来,我已经花去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再指导学生还是写不好呢,会不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于是我就给这些作文放行。

  反思:那时我个别指导学生作文时,学生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老师,到底什么是作文啊?”他们很困惑。第一次作文,我存在着急功*利的思想,其实学生的作文是在练*实践中逐步提高的,不能操之过急。其二在作文前缺少铺垫,其实一开学就应该指导学生参加一些比较有意思的课余活动,让他们记录下来;下课有意识的跟学生进行谈话,了解熟悉他们的课余生活,这样上起*作指导课来就比较有针对性;三是要了解学生的实际*作水*和课标的*作要求,用*常心来看待学会的*作。

  学生作文不会写,怎么办呢?那就从写日记入手吧。写日记就相对比较宽松,内容和形式以及文字的数量上我都不会给学生定什么框框,只要能写就好。出现转机是在第二单元的观察作文阶段。吸取了前一单元*作教学的教训,也想起教研员曾经说的以单元为整体进行备课,所以在上本单元第一课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去记录生活。第二天的日记交上来,我不禁喜上眉梢,因为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视角不能的方面去观察,有的观察了树叶,有的观察了蜗牛。我马上抽了一段时间,让写得好的学生上台读他们的日记,我在边上评议每一篇*作的优点。问他们这次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他们说昨天科学老师带他们在校园里观察过了。哦,原来是这样,观察前进行观察方法指导很重要啊。接下来的几天当中,每天都有不少的观察日记被表扬到,终于有不少学生恍然大悟:“哦,这样就是作文啊!”有一天我还没有开始看学生的日记,有学生悄悄地告诉我:“老师,杨冬冬带了一个鸡蛋到学校。”“带来干什么?”“我也不知道。”等我改到他的日记,我终于明白了他的用意,他从电视的“不可能的任务”中看到不借助任何辅助用具,鸡蛋也不能有任何损坏,让生鸡蛋立起来,自己进行了实践,把过程记录了下来。最后还写着:“我知道有很多同学都不会相信的,我带了鸡蛋,会做给他们看的。”对这样认真的学生,我能拒绝吗?于是又有了欢声笑语的一堂学生展示欣赏课。

  既然讲到了鸡蛋,我又告诉学生:“你别看鸡蛋这么容易碎,可任凭你是怎么样的大力士,你就是没办法把它捏破。”是真的吗?学生睁大了眼睛。“我们班谁的力气最大?”“郑芬忠——”郑芬忠也兴奋地举起了双手,大声说:“我不信!让我来!”结果尽管他捏得面红耳赤,呲牙咧嘴,还是奈何不得,只好作罢,心中暗暗惊奇。其他的人也惊呆了。我说:“回去试试看吧,最好能找到原因哦。”这样有全家谁也捏不破的,

  也有被四岁的弟弟捏破的,成了大花脸的,日记就异彩纷呈了。

  就这样,慢慢的,学生就有了许多的*作素材,慢慢地,他们就喜欢上了写日记。偶尔有三五天没有布置日记,学生就主动央求:“老师,今天的家庭作业就写日记吧!我们已经好几天没有写了。”听到学生这样的话,我怎么能不开心呢?

  反思:在这一阶段,我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恐怕就是:一不提写作文,转向日记,让学生有什么写什么;二把写作和生活联系,写实在的事情,写想表达的感受;三是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在展示中鼓励优秀学生,带动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四是评价以鼓励为主,在评价中引导学生怎么样去观察生活,记录生活。

  *作教学反思 4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玩是学生的天性,为了让学生爱上写作文,这堂作文课我就设计了“杯水传情”这个游戏,目的除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有内容写以外,还让他们知道要有团队精神、懂得要节约水资源,知道场面描写的基本方法。

  首先,我让学生看了两组图片(异龙湖的美景及现在干涸的图片),目的是引起学生要珍惜水资源及参加游戏的`欲望,然后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游戏规则,让学生有竞争意识,并布置任务,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观察,接着又讲了场面描写的基本方法、给出写作提示,最后进行*作和作文讲评。在讲评中我采取的办法是让学生互评,没想到学生评得头头是道,既说出了同学作文中的优点,还能委婉地指出不足。

  在教学中,我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1、课件中图片、音乐制作的比较好,能起到辅助作用;

  2、学生游戏时,制定了观察任务,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观察,为后面的*作作了铺垫;3、把学生游戏时的场景照下来,放到课件里,让精彩镜头重现,使学生有写作欲望。

  但课堂总是有缺憾的,我觉得在这节课里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对学生进行*作方法的指导时,还不够细致,没能很好地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对学生的*作进行评价时,评价语不够全面;另外,*作时应该降低坡度,做成填空式的,如:“比赛开始了,只见啦啦队(参赛队)的同学()。活动在同学们的笑声中结束了!”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场面,抓住主要人物进行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这样的话,展示学生作文时,效果可能会更好。

  *作教学反思 5

  【学*目标】

  1、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

  2、巩固识字,积累词汇。

  3、初步掌握部首查字典的方法。

  4、积极参与展示活动。

  5、拓展:说说课外知道的带提手旁的字和姓氏。

  【课前准备】

  1、每人准备──本常用的字典。

  2、实物投影仪、课本“语文园地二”投影片。

  3、“我会认”里的生字卡片。

  4、学生准备“露──手”里的内容。

  5、小奖杯、红五星若干。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我的发现

  1、我的发现:

  出示投影“我的发现”,指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

  ⑴ 教师引导分析“纺”字的字形特点:“方”与“纺”有什么不同?

  ⑵ 鼓励学生观察熟字与生字:你发现了什么?

  ⑶ 鼓励用其他方法认识这些生字,如“柏、纪、织”也可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识记(伯──柏、记──纪、识──织)。

  2、我会认:

  轮流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我会认”里的生字。

  3、我会读:

  出示投影“我会读”:有什么发现?

  4、谁还知道课外的带提手旁的字?

  1、⑴ 同桌合作学*:观察两字有什么不同?

  ⑵ 小组合作学*,汇报:熟字与生字的读音有关,熟字加与字义有关的偏旁组成生字。

  ⑶ 自主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字。

  2、小组为单位开火车认读并口头组词。

  3、个别发言:带点的字都有提手旁,字义与手的动作有关。

  4、个别拓展说。

  日积月累

  1、 读读比比:

  ⑴ 出示投影“读读比比”,指导学生读词。

  ⑵ 指导区别异同:注意每一行上下两个词中带点的'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读读记记:

  ⑴ 指导读“读读记记”中的内容。

  ⑵ 指导记姓氏:你是怎么记住的?

  ⑶ 谁还知道课外的姓氏?

  3、学*查字典。

  ⑴ 出示“庞”字。

  ⑵ 出示投影“查字典步骤”。

  ⑶ 做课本上的练*,比一比谁能查得又准又快。 1、⑴ 自由读,齐读。

  ⑵ 同桌交流,区别带点字的异同。

  2、⑴ 自读,发现姓氏歌特点。

  ⑵ 个别介绍记姓氏的方法。

  ⑶ 自由说课外的姓氏。

  3、⑴ 认读。(当学生答不上来时,提示学生可以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⑵ 看投影“查字典步骤”,认读,全体用部首查字法查“庞”字。

  ⑶ 查字典比赛,每一组评一名优胜者奖励红五星。

  展示台

  小朋友都来露一手怎么样? 1、组内展示。

  2、选出代表在全班展示、评价,开展“擂台赛”。

  3、分类选出擂主,颁发奖杯。

  *作教学反思 6

  一、以“知”为基石

  所有的教学都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虽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但知识在儿童想象力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要为儿童打开一扇基于知识背景、展开合理想象的*作之窗。拍卖会是本课的一个活动*台,学生需要了解拍卖的一般流程,知晓相关规范。绿叶、水、空气这三样拍品虽是学生熟悉的,但因为是500年后的物品,仍需要课堂上的.介绍与描述。知识的铺垫是儿童想象之翼张开、想象之轮速滑的跑道,能让儿童想得更广、更远、更深。

  二、以“境”为依托

  教学中,我以角色扮演、音乐渲染、图画演示等手段创设了一个仿真情景,带着学生凭借想象,穿越时空,来到500年后的拍卖会现场,学生们置身于拍卖情境,亲身体验拍卖过程,从而有了语言表达的源,有了鲜活的口头和书面语言。

  三、以“情”为纽带

  儿童是情感的王子,他们的想象不是简单的虚构,想象的世界往往就是儿童生活的真实世界,是充满着真情的。教学始终注重对儿童情感的唤醒和激发,让儿童的内心受到强烈冲击,产生不吐不快的自我构建,儿童在*作时就能说真话、吐真情。

  四、以“导”为方略

  想象作文更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导如何把握一个度?我以为,要能在课堂上构筑收放*衡、生态和谐的*作磁场。我们不可束缚学生的思维,更不可硬性规定*作套路。

  *作教学反思 7

  作为语文教师,各位同仁也许深有同感,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而言,最难写的是作文,作文简直成了令人头痛的“顽症”了,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找准病因,对症下药,让师生不为之“头痛”呢?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多读多背,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打开学生紧闭的心扉,我从鼓励学生多读多背做起,激发学生爱作文的情感,为写作文夯实基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的阅读是提高作文水*的有效途径,语文课本中选用的教材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如,肖复兴的《荔枝》用朴实的语言建筑着真情的殿堂,让学生无不感同身受;《梅花魂》中的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对梅花的珍爱,对祖国的眷恋均融于那点点滴滴的小事当中,读之无不动容??教师应善于抓住这个有利的契机,诱导学生多读、善读,教会学生读,让他们爱读,经过读强化训练,在增强学生语感的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作品深刻的人文内涵与情感内含,引起最终的共鸣。

  从古至今,名篇佳作数不胜数,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背诵能力是**的4—5倍,背诵这些名篇佳句不但能丰富学生的词汇、语汇,更能让学生在背诵中体会语文学*的成就感,体会其中乐趣,为今后的作文打良坚实的基础。

  二、抓基本功,让学生稳步发展。

  作文训练,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不但要懂得遣词造句,而且要懂得分段、布局、谋篇、确定中心思想,所以,作文需要有一定的基本功。有的学生语文基础差,基本功不扎实,因此,写起作文来难度很大。根据这一情况,作文要从打牢学生的基本功入手:一是扎实抓好口头表达基本功,由讲导写。口头表达训练从组词、造句,到要求学生看图说几句话或一段话,再把说的写下来,这样由易到难,学生容易接受,也容易做到。二是指导学生写好短文。如写日记,看图写短文,把一件事按顺序写下来等,其中应以写日记作为常练之内容。在指导写日记时,要根据小学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日记内容各有侧重。例如,三年级侧重于摘抄好词、好句、优美片断,四年级侧重>记事、>写人,五年级在三、四年级的基础上学*>写景、状物,六年级在三至五年级的基

  础上开始写读书笔记。这样通过引导学生扩展自己的日记内容,使学生由抄到写,由易到难,不断提高自己的日记水*,为各年级学生写好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对学生进行分段、布局、谋篇和确定中心思想的训练。这样通过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基本功训练,学生的作文基本功不断加强,而有了一定基本功,学生作文的难度也就大大降低了。

  三、敢说敢写,增强自信。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最基础的特点,而写作水*的高低又是学生语文水*的直接体现。因为写作其实就是用笔交谈,教师应坚信“能说便能写”,对学生低起点,低要求;写前指导中充分创设情境,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激发学生说——口头作文的欲望。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与适宜的情境之下,教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自法与体会,并租机点拨、指导,帮助他们挖掘内心最深处的感动,如:“我最喜欢的一只小动物”“>我的爸爸(妈妈)”“我的'老师”“童年趣事”“一件傻事”这些话题能激起他们记忆的涟漪;他们爱说。

  能说也想说,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来,只不过他们碍于面子,没有自信,即便私下写了,也怕被老师说成“内容不具体,”“表达没有方法”,“感情不到位”,最终不爱写作了。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鼓励学生写真人,说真话,诉真情,这写作文可能很粗糙,没有华美的词汇,可能很丑陋,没见精细的雕琢,但我们应相信“真实是最美丽的”,对教师而言,这类作文比披着“抄袭”外衣的作文更欣喜。

  四、教学相长,保持写作兴趣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保持学生浓厚学*兴趣的一个外在条件。要让学生喜欢写作文,首先要让学生热爱教作文的老师。我常常给学生出《老师,请您到我家》、《给老师的一封信》、《和老师说悄悄话》等,作文题目。既让学生练*写作文又拉*师生距离,以一个朋友的身份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帮助他们解除苦恼,和他们一起阅读课外书,一起讨论>读后感,获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

  2、让学生参与教学,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兴趣。例如:在作文审题训练时,有时可以把命题写在黑板上,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而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有时则把审题的目的、范围、要求、重点、体裁等几个要素在课堂上分析讲解,然后拟一命题让学生当堂练*,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允许争议。但是一蹴而就的,师生间需要经过相互了解磨合,不断训练。对这样的课,认真设计教学计划,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最佳效果。

  3、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老师要及时批改作文,让学生及时知道老师对自己的评价,有时哪怕小小的肯定,几个重点符号都能使学生兴奋,产生对作文的热情。老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做有心人,注意发现“差生”作文中的“闪光点”,一个好段落、一个好句子,都要尽量找机会予以展示;或许讲评中作为范例,或用红笔画上肯定的符号,有进步就及时加以鼓励,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写作兴趣。

  4、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我将学生的优秀*作作为>范文讲评比展出,或推荐给有关报刊发表,并让作者在全班同学前讲述写这篇作文的体会。鼓励指导作文水*高的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的作文竞赛,为他们提供发挥写作能力的机会。身边同学的成功给大家带来喜悦,带来鞭策,也带来写好作文的欲望。

  *作教学反思 8

  第一单元的*作内容,是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到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作,《第一单元*作批改》教学反思。可以写著名的旅游景点,也可以写身边的景物。写之前要想想主要突出哪一点奇特之处,大体按怎样的顺序写。利用国庆这个假期,第一单元的作文已批改完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作中写出真情实感。

  1.充分利用文本

  本单元是以“自然奇观”为专题编写的,由四篇课文组成,这些课文虽然都是描写自然景观,但描写的方法却不一样,各有特色,每篇课文都是经典之作。除了四篇课文以外,还安排了很多与专题密切相关的学*内容,如“资料袋”中有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口语交际”与“*作”要求学生就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观展开交流;“日积月累”中,安排的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趣联,教学反思《《第一单元*作批改》教学反思》。教学本组课文,主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同时要重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课文中精彩的语段应让学生熟读成诵。另外,应建议学生运用课上获得的阅读方法阅读选读课文中的《五彩池》。通过学*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

  2.做好充分的准备

  虽然,用了整整两节课来进行作文教学,但我觉得值得,在孩子下笔前进行指导,有助于学生养成下笔三思的作文*惯。教学本单元开始,让学生收集自己曾经旅游过的景点的资料,初步学会筛选资料,这样要求明确具体,有助于学生目标明确的搜集资料,而且有助于在资料搜集过程中回忆自己当时的亲身经历,为写作选材作准备。)接着,我利用连堂进行作文教学,让学生上台介绍他们的景点,老师相机在一旁点拨、提问,有意引导同学留意选材。最后,老师才介绍“如何写景”的几种不同结构、方法。

  3.学生写作水*有所提高

  通过批改第一单元的*作,学生的写作水*有了很大的提升。一是作文结构更加完整,掌握了*作的三段式,重难点突出,观察仔细。二是学会运用自己*时阅读中积累的好词佳句,为*作锦上添花。三是学会运用课文中学过的写作方法,如修辞方法、中心句、过渡句、首尾呼应等等。四是书写水*也有了进步,学生的对待态度端正。

  还需要努力的地方就是个别学生的*作内容有些偏少,今后还要加强阅读,多积累,多运用。

  *作教学反思 9

  最*,我看了一份《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实验报告》,其中,作文教学“四步走”的部分因操作性强而引起了我的兴趣。这个“四步走”其实就是课内一次作文训练按“看“、“说”、“写”、“评”四步进行。

  看,即观察事物(含阅读),获取写作材料。观察是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它是靠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实现的。由于小学生智力水*有限,加之缺乏自控力,观察时很容易被一些无足轻重的事物所吸引,而对那些应该仔细观察的事物反倒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致使观察流于形式,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要使学生学会观察,教师必须善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根据*作要求,在观察前和观察中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同时注意做好立意、选材等方面的有意识的启发、引导。

  说,即写前指导学生构思文章、口头表述。进行“说”的训练,要求教师首先依据*作要求复*课文的有关章节,从读学写,强化训练重点。然后,让学生口头叙述观察到的事物,并谈出对所叙事物的看法或见解。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观察后的反馈,启发、引导学生依据各自掌握的材料和对事物的认识,从命题、立意、选材、组材等方面着手构思文章。最后,训练学生口头表达。教学的每个环节应注意群体作用的'发挥,视具体情况组织学生进行评论。

  写,即书面作文(指起草文章)。要求学生写完后,至少要读两遍,注意改正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仔细斟酌词语的运用,修改不通顺的句子,删去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

  评,即评改作文。评改作文要在教师掌握全班学生作文总体情况并在课堂上做出总结的基础上进行。集体评改作文的方式大体有群批群改、互批互改、民主讲评等几种。群批群改主要是集中解决值得注意的共性问题。其做法是:划印或用幻灯打出有代表性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后自行修改,之后谈修改意见。互评互改是指同桌学生交换*作进行评改。集中讲评是在小组或全班内进行口头讲评作文。讲评前,教师要明确要求;讲评时,学生可以广开言路,按讲评要求各抒己见,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对有分歧的问题,可以展开争论,教师只做点拨、引导、调控,不要急于做出结论。

  其实,作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是靠一点一点扎扎实实的累积,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又有扎实的教学,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会爱上作文,能用笔书写属于自己的东西,在广阔的生活中放飞心灵。我们期待着。

  *作教学反思 10

  在教学中着眼于学生的实际,创设氛围使学生敢说,鼓励学生发现自己,说真话,是我们中年级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但学生*作时往往觉得“无从下手”、“无内容可写”,这就是*常的积累不够。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周围的世界每天发生着多少事情?

  学校、家庭、街头……虽事事入了眼,却未必入了心,学生经常熟视无睹,视而不见,*作时就感到“无米下锅”。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生活一缺少观察,缺少体验;二缺少思考,缺少发现。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会积累,还要注意在*作时调动学生积累,让学生的各种积累“呈于眼前,浮于笔端”。

  而积累的途径,有效的无外乎两种,即充实生活,博览书籍。在小学生*作上,我们提倡“儿童*作无禁区”!要求学生*作时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就是要求学生实事求是,教师则要做到“童言无忌”、“宽容童言”、“呵护童真”。在*作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用自己的语言自由抒发、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内心体验。只有降低了*作教学的门槛,学生的.思想才能得到**,学生的想象才能真正放飞,学生的语言才会充满灵性,学生的个性和才情才会得以彰显。


密度的教学反思合集十篇(扩展6)

——《大花瓶》教学反思合集十篇

  《大花瓶》教学反思 1

  本节课我认为重点就是探讨对称剪纸和阴刻剪纸的方法,剪出有花纹图案,造型美观的大花瓶。所以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备,包括对个人教学环节的设计、课件的制作、范画的绘制等,也对同学做了肯定的分析。

  在本节课中,我认为从观赏花瓶图片——对称式图样——花瓶的造型——观赏同学作品这几个环节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先给同学看看现实中的花瓶,体会花瓶的外形美和花纹美,并有意识的.引导同学去制造,在这个基础上,我导出了对称式的花瓶,创设了一个关于怎样剪出对称式花瓶的疑问,同学挺直就可以转过来,然后就请一个同学上来演示,在其它同学也带入进来,一同思索,这个地方是个.也是个本课的重点地方,假如没有解决好,激发不起同学的爱好也就激发不起同学创作的热忱;假如激发的好,那全班同学都会有想要动手的冲动,仿佛真的走进了那个对称式剪纸的世界。我认为我在执教时,我的激发创作已经打动了孩子,并把他们引入到了对称式剪纸的奇妙中,所以从同学的回答中就可以体现出来。如同学们主动踊跃的举手发言,那种渴望被我叫到眼神和一个个布满童趣的回答,在告知我孩子们已经融入进去了。从同学完成的作业中也可以看出来每个孩子都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

  从激发完创作结束都,我是挺直设问“你们都会剪了对称式的花瓶,你们觉得还增加点什么会更美呢”,这样的设计是想在同学们在看完花瓶的外形后,确定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为了帮孩子们说出来,我设计了一个问题,目的是解决下本课的一个重点,剪出有花纹图案的对称式花瓶。结果这个环节很胜利,随着一个一个同学的发言,把课堂带上了一个小.,打开了同学们的思路,结果是各种各样的花纹外形和图案就出现了。

  我还是比较满足同学们的课堂作品。孩子们在各种不同外形的花瓶上又剪出了各种不同外形的花纹,并且能在短短的20分钟左右完成如此奇妙的作品,大部分同学已经达到本课的学问与技能的学*目标。但是,我也发觉了一些同学在花瓶的大小上还有些差距,有些同学还是不敢大胆的剪出自己心中的花纹图样,所以下次我会在这个方面多加留意。

  《大花瓶》教学反思 2

  二班级美术教材中《我们的大花瓶》是一节工艺兼绘画课,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观赏与感受各种各样的瓶子,了解瓶子艺术的造型特点及其美化方法。把握瓶子对称特点的折剪方法,能较顺当地剪出一个大小合适、造型好看的瓶子,并能进行美化与装饰。通过折折、剪剪、画画、玩玩,提高同学的动手力量,培育同学对美术活动的爱好,体验制造胜利的乐趣。确定了课题之后,我就开头着手预备,在一番努力后,我制作出了精致的课件,撰写了具体的教案。在讲完课后,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

  1、课件中出示的瓶子图片太多,以致于老师教授的时间太长,造成后面同学制作的时间较短,同学的作品未完成。

  2、还是由于教授的时间太长,同学迫不及待的想抓紧制作,同学在听讲时有些骚动。

  3、结尾的展评未进行。

  在我进行了教学反思之后,同组的各位老师也给我进行了评课,除了自己意识到的几点问题之外,老师们还提出了以下看法:师生沟通、师生互动的体现较少,观赏各种各样瓶子的时候,应当让同学畅所欲言进行评价,特殊是在讲授完瓶子的组成部分后,让同学来体会是由于瓶子各部分的外形、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才使瓶子各种各样,奇形怪状这一环节,老师讲授的过多,不如让同学来自己观看发觉,自己来总结猎取学问。

  听取了看法之后,我对教案进行了修改,删掉了课件中的`部分图片,只保留了几张能代表造型奇怪、花纹奇异的瓶子图片。在其次次讲课后,我对比第一次进行了总结:

  课堂教学较完整,从导入到讲授、同学制作、展评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支配较合适。师生互动、沟通,充分体现了同学的自主探究。同学对利用瓶子对称特点的折剪方法基本把握,但是在制作中出现了一些状况:同学不能充分利用纸张,剪得过小,造成材料的铺张。在折叠纸后,对错纸边,造成剪出的瓶子成为两半。听课的老师也提出了相同的看法。

  依据这些状况,我又进行了第三次修改,在演示折剪方法的时候我加入了这一环节:

  首先咱们要用纸剪出一个瓶子的外形,刚才大家已经发觉瓶子的左右是对称的,谁来告知我,怎样能够很快剪出一个对称的瓶子呢?(同学回答)把一张纸对折,以折叠的纸边为中心线,只要画出瓶子的一半,就可以剪出一个完整的瓶子。(出示步骤图)

  大家先看老师剪一个瓶子,(演示画得太小的瓶子)怎么样?(让同学自己发觉,画的太小的后果:铺张纸张,并且不能很好的进行装饰)

  那再看老师剪一个,这回我肯定得剪个美丽的,(演示对错纸边的错误剪法)这个怎么样?咦!怎么变成两瓣儿啦?(生答:对错了纸边,应当以折叠的那一边做为中心线)同学们在制作的时候要留意这两点。

  经过前两次的讲课,总结、改进,我进行了第三次讲授。经过多次的修改,第三次的讲授避开了以往出现的一些问题。针对这次课后反思活动,我发觉自己的课堂教学力量又更进了一步,同时我也发觉自身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对课堂节奏的把握还是不够紧凑,不够收放自如。对教学中遇到的意料之外的问题,不够敏捷处理等等。针对自己的不足,我会更加努力的加强业务学*,更新教学理念,积累更丰富的教学阅历,在自己的教学道路上扎实前行。

  《大花瓶》教学反思 3

  二班级美术教材中《我们的大花瓶》是一节工艺兼绘画课,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观赏与感受各种各样的瓶子,了解瓶子艺术的造型特点及其美化方法。把握瓶子对称特点的折剪方法,能较顺当地剪出一个大小合适、造型好看的瓶子,并能进行美化与装饰。通过折折、剪剪、画画、玩玩,提高同学的动手力量,培育同学对美术活动的爱好,体验制造胜利的乐趣。确定了课题之后,我就开头着手预备,在一番努力后,我制作出了精致的课件,撰写了具体的教案。在讲完课后,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

  1、课件中出示的瓶子图片太多,以致于老师教授的时间太长,造成后面同学制作的时间较短,同学的作品未完成。

  2、还是由于教授的时间太长,同学迫不及待的`想抓紧制作,同学在听讲时有些骚动。

  3、结尾的展评未进行。

  在我进行了教学反思之后,同组的各位老师也给我进行了评课,除了自己意识到的几点问题之外,老师们还提出了以下看法:师生沟通、师生互动的体现较少,观赏各种各样瓶子的时候,应当让同学畅所欲言进行评价,特殊是在讲授完瓶子的组成部分后,让同学来体会是由于瓶子各部分的外形、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才使瓶子各种各样,奇形怪状这一环节,老师讲授的过多,不如让同学来自己观看发觉,自己来总结猎取学问。

  听取了看法之后,我对教案进行了修改,删掉了课件中的部分图片,只保留了几张能代表造型奇怪、花纹奇异的瓶子图片。在其次次讲课后,我对比第一次进行了总结:

  课堂教学较完整,从导入到讲授、同学制作、展评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支配较合适。师生互动、沟通,充分体现了同学的自主探究。同学对利用瓶子对称特点的折剪方法基本把握,但是在制作中出现了一些状况:同学不能充分利用纸张,剪得过小,造成材料的铺张。在折叠纸后,对错纸边,造成剪出的瓶子成为两半。听课的老师也提出了相同的看法。

  依据这些状况,我又进行了第三次修改,在演示折剪方法的时候我加入了这一环节:

  首先咱们要用纸剪出一个瓶子的外形,刚才大家已经发觉瓶子的左右是对称的,谁来告知我,怎样能够很快剪出一个对称的瓶子呢?(同学回答)把一张纸对折,以折叠的纸边为中心线,只要画出瓶子的一半,就可以剪出一个完整的瓶子。(出示步骤图)

  大家先看老师剪一个瓶子,(演示画得太小的瓶子)怎么样?(让同学自己发觉,画的太小的后果:铺张纸张,并且不能很好的进行装饰)

  那再看老师剪一个,这回我肯定得剪个美丽的,(演示对错纸边的错误剪法)这个怎么样?咦!怎么变成两瓣儿啦?(生答:对错了纸边,应当以折叠的那一边做为中心线)同学们在制作的时候要留意这两点。

  经过前两次的讲课,总结、改进,我进行了第三次讲授。经过多次的修改,第三次的讲授避开了以往出现的一些问题。针对这次课后反思活动,我发觉自己的课堂教学力量又更进了一步,同时我也发觉自身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对课堂节奏的把握还是不够紧凑,不够收放自如。对教学中遇到的意料之外的问题,不够敏捷处理等等。针对自己的不足,我会更加努力的加强业务学*,更新教学理念,积累更丰富的教学阅历,在自己的教学道路上扎实前行。

  《大花瓶》教学反思 4

  二年级美术教材中《我们的大花瓶》是一节工艺兼绘画课,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欣赏与感受各种各样的瓶子,了解瓶子艺术的造型特点及其美化方法。掌握瓶子对称特点的折剪方法,能较顺利地剪出一个大小合适、造型好看的瓶子,并能进行美化与装饰。通过折折、剪剪、画画、玩玩,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体验创造成功的乐趣。确定了课题之后,我就开始着手准备,在一番努力后,我制作出了精美的课件,撰写了详细的教案。在讲完课后,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

  1、课件中出示的瓶子图片太多,以致于教师教授的时间太长,造成后面学生制作的时间较短,学生的作品未完成。

  2、还是由于教授的时间太长,学生迫不及待的`想赶紧制作,学生在听讲时有些骚动。

  3、结尾的展评未进行。

  在我进行了教学反思之后,同组的各位老师也给我进行了评课,除了自己意识到的几点问题之外,老师们还提出了以下意见:师生交流、师生互动的体现较少,欣赏各种各样瓶子的时候,应该让学生畅所欲言进行评价,特别是在讲授完瓶子的组成部分后,让学生来体会是由于瓶子各部分的形状、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才使瓶子各种各样,奇形怪状这一环节,教师讲授的过多,不如让学生来自己观察发现,自己来总结获取知识。

  听取了意见之后,我对教案进行了修改,删掉了课件中的部分图片,只保留了几张能代表造型奇特、花纹奇异的瓶子图片。在第二次讲课后,我对比第一次进行了总结:

  课堂教学较完整,从导入到讲授、学生制作、展评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较合适。师生互动、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对利用瓶子对称特点的折剪方法基本掌握,但是在制作中出现了一些情况:学生不能充分利用纸张,剪得过小,造成材料的浪费。在折叠纸后,对错纸边,造成剪出的瓶子成为两半。听课的老师也提出了相同的意见。

  根据这些情况,我又进行了第三次修改,在演示折剪方法的时候我加入了这一环节:

  首先咱们要用纸剪出一个瓶子的形状,刚才大家已经发现瓶子的左右是对称的,谁来告诉我,怎样能够很快剪出一个对称的瓶子呢?(学生回答)把一张纸对折,以折叠的纸边为中心线,只要画出瓶子的一半,就可以剪出一个完整的瓶子。(出示步骤图)

  大家先看老师剪一个瓶子,(演示画得太小的瓶子)怎么样?(让学生自己发现,画的太小的后果:浪费纸张,并且不能很好的进行装饰)

  那再看老师剪一个,这回我一定得剪个漂亮的,(演示对错纸边的错误剪法)这个怎么样?咦!怎么变成两瓣儿啦?(生答:对错了纸边,应该以折叠的那一边做为中心线)同学们在制作的时候要注意这两点。

  经过前两次的讲课,总结、改进,我进行了第三次讲授。经过多次的修改,第三次的讲授避免了以往出现的一些问题。针对这次课后反思活动,我发现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又更进了一步,同时我也发现自身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对课堂节奏的把握还是不够紧凑,不够收放自如。对教学中遇到的意料之外的问题,不够灵活处理等等。针对自己的不足,我会更加努力的加强业务学*,更新教学理念,积累更丰富的教学经验,在自己的教学道路上扎实前行。

  《大花瓶》教学反思 5

  本节课我认为重点就是探讨对称剪纸和阴刻剪纸的方法,剪出有花纹图案,造型美观的大花瓶。所以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备,包括对个人教学环节的设计、课件的制作、范画的绘制等,也对同学做了肯定的分析。

  在本节课中,我认为从观赏花瓶图片――对称式图样――花瓶的造型――观赏同学作品这几个环节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先给同学看看现实中的花瓶,体会花瓶的外形美和花纹美,并有意识的'引导同学去制造,在这个基础上,我导出了对称式的花瓶,创设了一个关于怎样剪出对称式花瓶的疑问,同学挺直就可以转过来,然后就请一个同学上来演示,在其它同学也带入进来,一同思索,这个地方是个.也是个本课的重点地方,假如没有解决好,激发不起同学的爱好也就激发不起同学创作的热忱;假如激发的好,那全班同学都会有想要动手的冲动,仿佛真的走进了那个对称式剪纸的世界。我认为我在执教时,我的激发创作已经打动了孩子,并把他们引入到了对称式剪纸的奇妙中,所以从同学的回答中就可以体现出来。如同学们主动踊跃的举手发言,那种渴望被我叫到眼神和一个个布满童趣的回答,在告知我孩子们已经融入进去了。从同学完成的作业中也可以看出来每个孩子都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

  从激发完创作结束都,我是挺直设问“你们都会剪了对称式的花瓶,你们觉得还增加点什么会更美呢”,这样的设计是想在同学们在看完花瓶的外形后,确定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为了帮孩子们说出来,我设计了一个问题,目的是解决下本课的一个重点,剪出有花纹图案的对称式花瓶。结果这个环节很胜利,随着一个一个同学的发言,把课堂带上了一个小.,打开了同学们的思路,结果是各种各样的花纹外形和图案就出现了。

  我还是比较满足同学们的课堂作品。孩子们在各种不同外形的花瓶上又剪出了各种不同外形的花纹,并且能在短短的20分钟左右完成如此奇妙的作品,大部分同学已经达到本课的学问与技能的学*目标。但是,我也发觉了一些同学在花瓶的大小上还有些差距,有些同学还是不敢大胆的剪出自己心中的花纹图样,所以下次我会在这个方面多加留意。

  《大花瓶》教学反思 6

  《大花瓶》是岭南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第13课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剪纸课,属于“设计与应用”学*领域。

  本课强调在核心素养观下,创设有效的情境,在问题意识的前提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会学*,达到教学目标。整节课以“一”加“三”美术课教学模式展开教学,首先是“一”导入,我用动画短片引出主题,充分激发了孩子们的创作欲望。然后是“三”合作,以三次小组合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次是小组合作讨论主题、小组合作创作主题、小组合作展示与评价主题三个环节,此种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说、做、评。

  此次研讨课较好地展示了人民小学美术科组长期研讨的“一”加“三”美术课教学模式。“一”加“三”美术课教学模式是学校活力课堂的体现,美术课有了确定的教学模式后,上课的思路明晰了很多,以这样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不仅让学生真正投入课堂,也让老师轻松了不少。

  通过观看自己的上课视频,和聆听各校科组老师和跟组专家李健芳老师的建议,许多的问题很值得我去思考和探索。为了更好的展开以后的教学,特作教学反思如下:

  一、在课前准备方面。

  课前准备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堂教学的实施至关重要。首先必须要求学生准备好学具,需要用到彩纸、剪刀和胶水,而我也精心制作了课前导入和结课相呼应的动画片,以及学生制作前观看的微课示范,还有学生制作过程中循环播放的图片、音乐,当然少不了思路清晰的教案和精美的课件。

  二、在课堂教学方面。

  1、首先导入环节是吸引学生、引发兴趣的关键,我精心制作了一个动画片,让卡通人物小学贝贝来邀请同学们参加学校的创客艺术节剪纸展览,学生在小象贝贝的夸奖以及邀请下愉快地投入课堂。

  2、导入之后,我安排了三个清晰明了的环节:小组讨论主题,小组合作创作,小组合作展示与评价。真正做到把时间交给孩子们,不让课堂成为老师的一言堂,让孩子们在讨论中不停地思考、交流,并让学生分享汇报,而我只是做一个鼓励评价和引导的促进角色。

  首先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们带着三个问题去翻看课本,寻找答案并进行小组讨论,学生讨论热烈,回答也较精彩,加上我的课件展示,所有同学都能清楚花瓶的特点和剪的步骤。这一环节达到了预期效果,完成了教学目标。

  第二环节是小组合作制作一组大花瓶,经过第一环节的思考讨论与观看老师制作都微课示范,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最后每个小组都完成得不错。

  第三环节是展示与评价,我采用先小组内互评再让小组之间互评的方式,让小组的'同学上台汇报自己组的完成情况,再合作商量投出自己满意的小组作品,这样能让学生更有目的地欣赏所有作品,评价标准体现新课程理念,达到了学生自评、互评的目的。

  3、课程即将结束之际,我让小象贝贝再次出现,表扬学生的表现,并顺势把剪纸在生活中的运用给同学们简单展示,鼓励学生能剪出更多优秀作品美化生活。最后提醒学生收拾好纸屑,做个讲卫生的好孩子。

  三、在评课方面(集体评课):

  1、亮点:

  ①引入环节:动画片导入,卡通人物的邀请,快速吸引全班同学投入课堂,引出主题。

  ②思路清晰,环节安排合理,突出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自主合作学*,是新课改提倡的授课形式。

  ③微课的制作清晰明了,达到了正确引导学生制作要领。

  ④图片以视频的形式播放,节约时间,吸引学生,还能自动循环播放。

  ⑤用小组合作投票的评价方式让学生都参与到展示与评价的过程中。

  2、待改进:

  ①学生发言要完整,教师要及时给发言的学生反馈,尽量多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营造热烈的课堂氛围。

  ②学生展示评价环节可以让整组的学生上台展示并分工合作汇报,并要在每一节课中注重培养学生丰富的美术评价语言,学会分点说出优缺点。

  ③板书上尽量体现美术学科特性,用直观对比法等设计板书。

  以上是我执教《大花瓶》的几点反思,总的来说准备得较充分,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体验得非常开心愉快,但需要探讨的地方还很多,有待以后加以改进。我将再接再厉,认真做好课堂改革,为打造学校活力文化和活力课堂不断努力!

  《大花瓶》教学反思 7

  本节课我认为重点就是探讨对称剪纸和阴刻剪纸的方法,剪出有花纹图案,造型美观的大花瓶。所以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包括对个人教学环节的设计、课件的制作、范画的绘制等。也对学生做了一定的分析。

  在本节课中,我认为从欣赏花瓶图片——对称式图样——花瓶的造型——欣赏学生作品这几个环节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先给学生看看现实中的花瓶,体会花瓶的形状美和花纹美,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创造,在这个基础上,我出示了一个对称式的花瓶,结合在数学中学过的对称知识,创设了一个关于怎样剪出对称式花瓶的疑问,请一个同学上来演示,其它学生一同思考,这个地方是个高潮也是本课的重点地方,如果没有解决好,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也就激发不起学生创作的热情;如果激发的好,那全班学生都会有想要动手的冲动,仿佛真的走进了那个对称式剪纸的世界。我认为我在执教时,我的激发创作已经打动了孩子,并把他们引入到了对称式剪纸的神奇中,所以从学生的回答中就可以体现出来。如学生们积极踊跃的举手发言,那种渴望被我叫到眼神和一个个充满童趣的回答,在告诉我孩子们已经融入进去了。从学生完成的作业中也可以看出来每个孩子都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

  从激发完创作结束时,我是直接设问“你们都会剪了对称式的花瓶,你们觉得还增添点什么会更美呢”,这样的设计是想在学生们在看完花瓶的形状后,肯定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为了帮孩子们说出来,我设计了一个问题,目的是解决本课的一个重点,剪出有花纹图案的对称式花瓶。结果这个环节很成功,随着一个一个学生的发言,把课堂带上了一个小高潮,打开了学生们的思路,结果是各种各样的花纹形状和图案就出现了。

  我还是比较满意学生们的课堂作品。孩子们在各种不同形状的花瓶上又剪出了各种不同形状的花纹,并且能在短短的20分钟左右完成如此美妙的作品,大部分学生已经达到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的学*目标。但是,我也发现了一些学生在花瓶的大小上还有些差距,有些同学还是不敢大胆的剪出自己心中的花纹图样,所以下次我会在这个方面多加注意。

  《大花瓶》教学反思 8

  本节课我认为重点就是探讨对称剪纸和阴刻剪纸的方法,剪出有花纹图案,造型美观的大花瓶。所以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备。包括对个人教学环节的设计、的制作、范画的绘制等。也对同学做了肯定的分析。

  在本节课中,我认为从观赏花瓶图片——对称式图样——花瓶的造型——观赏同学作品这几个环节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先给同学看看现实中的花瓶,体会花瓶的外形美和花纹美,并有意识的引导同学去制造,在这个基础上,我出示了一个对称式的花瓶,结合在数学中学过的对称学问,创设了一个关于怎样剪出对称式花瓶的疑问,请一个同学上来演示,其它同学一同思索,这个地方是个.也是本课的重点地方,假如没有解决好,激发不起同学的爱好也就激发不起同学创作的热忱;假如激发的好,那全班同学都会有想要动手的冲动,仿佛真的走进了那个对称式剪纸的世界。我认为我在执教时,我的激发创作已经打动了孩子,并把他们引入到了对称式剪纸的奇妙中,所以从同学的回答中就可以体现出来。如同学们主动踊跃的举手发言,那种渴望被我叫到眼神和一个个布满童趣的回答,在告知我孩子们已经融入进去了。从同学完成的作业中也可以看出来每个孩子都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

  从激发完创作结束时,我是挺直设问“你们都会剪了对称式的花瓶,你们觉得还增加点什么会更美呢”,这样的设计是想在同学们在看完花瓶的外形后,确定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为了帮孩子们说出来,我设计了一个问题,目的是解决本课的一个重点,剪出有花纹图案的对称式花瓶。结果这个环节很胜利,随着一个一个同学的发言,把课堂带上了一个小.,打开了同学们的.思路,结果是各种各样的花纹外形和图案就出现了。

  我还是比较满足同学们的课堂作品。孩子们在各种不同外形的花瓶上又剪出了各种不同外形的花纹,并且能在短短的20分钟左右完成如此奇妙的作品,大部分同学已经达到本课的学问与技能的学*目标。但是,我也发觉了一些同学在花瓶的大小上还有些差距,有些同学还是不敢大胆的剪出自己心中的花纹图样,所以下次我会在这个方面多加留意。

  《大花瓶》教学反思 9

  本节课我认为重点就是探讨对称剪纸和阴刻剪纸的方法,剪出有花纹图案,造型美观的大花瓶。所以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包括对个人教学环节的设计、课件的制作、范画的绘制等,也对学生做了一定的分析。

  在本节课中,我认为从欣赏花瓶图片——对称式图样——花瓶的造型——欣赏学生作品这几个环节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先给学生看看现实中的花瓶,体会花瓶的形状美和花纹美,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创造,在这个基础上,我导出了对称式的花瓶,创设了一个关于怎样剪出对称式花瓶的疑问,学生直接就可以转过来,然后就请一个同学上来演示,在其它学生也带入进来,一同思考,这个地方是个高潮也是个本课的重点地方,如果没有解决好,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也就激发不起学生创作的热情;如果激发的好,那全班学生都会有想要动手的冲动,仿佛真的走进了那个对称式剪纸的世界。我认为我在执教时,我的激发创作已经打动了孩子,并把他们引入到了对称式剪纸的.神奇中,所以从学生的回答中就可以体现出来。如学生们积极踊跃的举手发言,那种渴望被我叫到眼神和一个个充满童趣的回答,在告诉我孩子们已经融入进去了。从学生完成的作业中也可以看出来每个孩子都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

  从激发完创作结束都,我是直接设问“你们都会剪了对称式的花瓶,你们觉得还增添点什么会更美呢”,这样的设计是想在学生们在看完花瓶的形状后,肯定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为了帮孩子们说出来,我设计了一个问题,目的是解决下本课的一个重点,剪出有花纹图案的对称式花瓶。结果这个环节很成功,随着一个一个学生的发言,把课堂带上了一个小高潮,打开了学生们的思路,结果是各种各样的花纹形状和图案就出现了。

  我还是比较满意学生们的课堂作品。孩子们在各种不同形状的花瓶上又剪出了各种不同形状的花纹,并且能在短短的20分钟左右完成如此美妙的作品,大部分学生已经达到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的学*目标。但是,我也发现了一些学生在花瓶的大小上还有些差距,有些同学还是不敢大胆的剪出自己心中的花纹图样,所以下次我会在这个方面多加注意。

  《大花瓶》教学反思 10

  在二1班《我们的大花瓶》一课中,虽然学生对花瓶并不陌生,但对用纸来剪出一个花瓶却不了解,而且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剪纸花瓶,可以说对剪纸花瓶充满了好奇,于是我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去自主探索发现。

  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制成品,你喜欢哪一个?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剪纸花瓶的特点,也激发了学*剪纸花瓶的兴趣。我又适时提出问题:这些美丽的剪纸花瓶你能做出来吗,有没有信心做好?学生齐声回答: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陈铭容赶紧站起来说:“先把纸对折,然后画出花瓶,最后再剪。”廖本昌补充:“因为是对折,所以是画半边花瓶。”这点补充说到点上了。我在此基础上再加以说明,让孩子们更明白。所以在操作过程中基本没有说:“老师,我不会。”的情况。

  看到学生这样快乐,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让我们所谓权威的说教代替了学生的直观体验,扼杀了学生探索的自由,要让学生成为学*的真正主人。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改进教学和组织形式,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创设教学的新境界。


密度的教学反思合集十篇(扩展7)

——伙伴教学反思合集十篇

  伙伴教学反思 1

  常听别人说,备课不仅要备教案,还要备学生,备课堂,备生活。上完课后才发现自己对学生,对生活,甚至对教材也很陌生。

  现在有的孩子活泼开朗,会主动与同伴交往;有的很被动,等着同伴来邀请他;有的因经常一个人,无同伴,内心孤僻,常常独来独往。一部分同学常常一言不发,胆小怕事;有的则唯我独尊,与同伴相处自私自利,不能为别人着想。他们与小伙伴相处时经常会闹别扭、闹矛盾。有了别扭和矛盾就闷在心里,或只会向老师和家长哭诉,自己无法解决。他们从小不知道同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不懂得团结友爱的重要,不会自我解决矛盾,走向外面的世界难免碰壁,摔跤。其实孩子们的内心也渴求有人为他们指点迷津。

  而《我和小伙伴》旨在通过体验,探究等活动增进孩子们之间的了解,体验友谊带来的快乐。认识同学之间应如何相处,初步掌握处理矛盾的简单技巧。与同伴乐于交往,主动交往。其向学生展示的是学生真实的生活延伸,他是超越教材,超越课堂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首先要解决的不是如何解决矛盾,而是应让孩子们树立与伙伴交往的信心,体验出同学之间亲密关系所带来的'乐趣,让他们知道与小伙伴在一起是多么愉快!然后再去帮助、引导孩子解决问题,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因为源于儿童生活,贴*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所以成为真正有效的学生生活的指导。

  在上完课后,经别人一提点才发现自己的不足,细细思考后真的受益匪浅,看来,对新教师来说,多上公开课才是硬道理呀!

  伙伴教学反思 2

  由于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说话练*,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很多同学不知道如何用词去形容自己的小伙伴。而是用了诸如:“我们一起上过幼儿园,所以我喜欢他”。等等形容不够到位的词语来表达,这有待于以后的慢慢深入提示。

  总之,课堂教学效果自认为良好。孩子们的.胆量和自信心得到了提高。都学会了倾听和尊重别人。孩子们都盼望下一节口语交际课的到来。写作水*的提高,渠道很多,方法也很多。只要我们努力去做,勇于探索,就一定能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

  伙伴教学反思 3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教学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努力做到生活作文化、作文生活化,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关注生活,用自己的心教学反思灵去感受周围的世界,然后将自己观察、感受、所得付诸于语言文字。作文教学要遵循"从学生生活出发,内容贴*学生生活"的思想,培养学生留心关注生活的意识,能文从字顺地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介绍我的小伙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作。这一单元紧紧围绕“作家笔下的人物”铺展开来,使学生感受了各具特点的鲜活人物形象。本次*作要求“运用一两件事写出小伙伴的特点”。对于写人,学生并不陌生,关键是要突出人物的特点,而捕获人物特点的,正是自己心灵的感动、激动,甚至冲动。因此,只有那些*时留心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积累生活的孩子,才能获得生活的赐予。怎样让学生找到足以激发自己表达欲望的素材呢?这是我在执教这次*作指导时重点考虑的问题。

  本节作文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去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围绕这一目的,课的开始部分设计了一个小游戏,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一开始有个感性认识,要抓住人物的特点,*时必须留心他的言行举止。为了深化教学目的,又以学过的文章《少年闰土》为例,让学生进一步学*体会这种写作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去动笔写作,然后根据这一教学目的去讲评学生的文章。现对这堂课总结反思如下:

  一、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前,好多学生都害怕作文,一提到作文,他们就“头疼”,不知从何下手。如何让学生喜欢作文,并且乐于表达?这就得激发学生的兴趣。这节课教学伊始我让学生先玩一个“人物竞猜”游戏,学生的兴趣便来了。我让学生听我的语言描述,猜课本中或生活中他们看到或听到的人物。因为感兴趣,学生听得很仔细,也因为我的语言描述中抓住了人物的身份、外貌、工作等鲜明独特的特点,所以学生一下子就猜出所指的人物来了。我顺势追问他们猜对的秘诀,渗透成功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为这节课的作文指导奠定了基础,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兴趣,获得初步感悟。

  二、确定写作内容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校长曾经强调:作文教学要注重六个“重要”,其第一重要就是:写什么永远要比该怎样写重要。因此,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后,我揭示了*作任务:让学生自由读第七单元的*作提示,用圈画关键词的方法自主审题,在学生汇报时及时点拨。教会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审题的技巧,突破审题关,从"*作对象、*作要求、修改要求"三方面明确本次*作要求,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任务。为学生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说写训练有效结合是写好作文的妙方

  我们的好多学生讲起话来头头是道,滔滔不绝,但“写”起文章来就不怎么样了。因为“说话”在生活中再普遍不过了,有充分的实践机会,而“写”的实践的机会就很少了。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应遵循从说到写的原则。

  这节作文课,我分三个步骤训练学生的表达。第一步骤是“我会说”,设计梯度提示"我印象深刻的人是他(她)的一个特点是,我准备用这个事例来表现他(她)的特点,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尽情地表述出来。学生回忆、描述的过程既是*时观察生活、真实感受的自然流露,也是用“嘴”作文的过程,接下来只需将语言稍做组织润色即可成文。这样,根据老师或同学的点拨评价,稍做选择整理,就可用笔说出来,也就找到了“下锅之米”。进入第二个步骤“我会写”环节。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能要求学生即兴现场写一个精彩的片断,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在学生写片段时,我为学生提供了"语言积累",给予学生一定的词汇储备。这样将“说”和“写”有效地联系起来,说说写写,写写说说,学生"会说不会写"的问题就解决了。而在第三个步骤“我会评”的环节中,我又出示了评价标准:人物特点是否鲜明?选择的事例是否典型?描写是否具体生动?语言是否通顺流畅(即文从句顺)?这时的评价标准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和实效性的,虽不能面面俱到,但在于引导学生正确、高效地继续修改自己的*作,努力做到"妙笔生花"。这环节中由于学生通过前面的学*,已基本掌握了写人的方法,再加上有老师提供的评价标准,所以学生写起来有章可循,评起来头头是道,出现了许多精彩的点评,如有的学生从同学写的片段的遣词造句进行点评,有的则对片断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细节描写,甚至是段落结构进行精当的点评。学生准确精彩的点评也说明了他们通过这节作文课的学*已较有效的掌握了写人的方法。

  四、精心预设,催化课堂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因此要重视预设。这节课课前我认真地钻研教材,全面的'备好学生,预设好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每一个细节。所以这节课上起来可以说是按部就班,每个环节都朝着我预设的方向前进,学生也在我精心地准备中渐渐学会写人的方法,最终还写出了许多精彩的片断。

  尽管如此但我还觉得课堂少了些生成的动态美,这样的课堂是不完美的。不是说这节课中没有生成,而是太少。之所以会这样是我预设的太细致,也是我太担心这节课没办法完成目标导致的。其实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一堂充满"生成活力"的课离不开恰到好处的预设。只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生成才会更加精彩。

  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这节作文指导课,虽有精彩之处,但也给我留下遗憾和深深地思考。从这节课学生的反应以及学生课后所写的作文来看,教学目的基本上能够达成,大部分学生能用堂上所学到的方法去写身边的小伙伴。只是这节课上,还有许多做得不够的地方,如在引导学生选材时,应该花多点时间在这上面,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或语言把人物写具体,并让学生去说说怎样写具体,这样或许写出来的效果会更好。另外在学生修改、评议别人的文章这方面还有待加强,学生虽然能够帮助同学修改,可是修改的仍然只是停留在语句是否通顺这些基本东西上面,还没能真正做到从选材上、有否突出特点这些方面去进行修改。这些方面,都是我以后需要努力和改进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谨慎地把握好生成与预设的关系,让我的课堂充满活力与人性的光辉。

  伙伴教学反思 4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而板书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多媒体在改善课堂教学的同时也显露出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师不能随时对教学媒体进行修改,只能按制作好的课件进行教学;也无法像传统课堂那样边讲解、边板书、边批注。因此,课堂教学需要特殊的综合技术,交互式电子白板正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即将成为信息化教学的主流技术。下面是我第一次使用电子白板教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三个小伙伴》时的收获和体验:

  课堂的导入部分我设计了猜谜语的环节,当学生听老师读完谜面,学生试着说出谜底时,我将相应的图片通过拖拽将其慢慢放大,学生得知自己的回答是正确的时,激动地与小动物打起了招呼。在这里学生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在随文识字教学“没”时,我使用电子白板的聚焦放大功能,让学生仔细观察“没”字的偏旁、结构、注意点。学生的.眼前只有一个大大的“没”字,注意点得到了集中。学生很容易说出自己的观察所得:

  1、“没”的偏旁是三点水。

  2、“没”是左右结构的字而且是左窄右宽。

  3、“没”的第五笔是横折弯并没有勾。对于课堂上学生的描红和练写内容则可以用白板的投影功能进行及时的点评和反馈,从而提高了写字教学的效率。

  为了方便教学,我们有时需要使用电子课本呈现课文内容,可无法在上面做记号、批注,这使得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大打折扣。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了方便的屏幕批注功能,在使用电子课本时,教师可以边讲解边批注,学生也可以一边思考一边批画。显示出阅读的学*过程和思维的成果。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环节:“三个小伙伴在栽树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安排一名学生在台上画相应语句,其他同学在课本上画相应语句。如果台上的同学画的不对或不完整,其他同学也可以上台来帮他订正或补充。这样学生在对比中完善了自己的思维,同时也节约了传统课堂上学生汇报的环节,在提高参与性的同时提高了时效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认知对象感兴趣,学起来才会是享受和乐趣。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其他教学手段相比,更注重参与性与互动性。将之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可以将以往枯燥而静止的课堂教学变成有趣而动态的课堂教学。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带领学生迈入快乐而主动的学*生活。

  伙伴教学反思 5

  本课是一篇童话,讲的是三个小伙伴小野猪、小象、小袋鼠一起上山栽树,碰到困难而又解决困难的故事。课文虽然长,但是很容易理解,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放在了朗读和表演上,想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孩子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因此,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三个小伙伴齐心协力一起将小树栽好的文本内容,并在朗读中提高读的质量,要求学生自我朗读,表演读、比赛读等教学手段,充分使学生体会阅读的乐趣。课堂中,学生也能够根据我的设计,一步一步跟着我的教学环节走,带着孩子一起走进文本,体会通话故事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在学*三个小伙伴是如何解决栽树带来的困难的`时候,我引导孩子想象,小野猪用嘴拱土的样子,小袋鼠用皮口袋运肥料的样子以及小象用长鼻子浇水的样子。学生的兴趣很足,对学生所做的动作,我和孩子们给予及时的表扬、肯定,那些被我及时表扬的同学当然兴趣更足,在后面的两个环节他们的表演也很精彩,而且模仿的很像,这样,在边读边演的学*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伙伴”合作的意思,可谓一举多得。

  所以说,朗读与想象相结合,学生很容易就将自己融入其中,把自己当成了小动物,读起来就自然而然有感情了。而在演一演当中,孩子们很快就理解了要团结齐力把一件事情办好的道理。课文不用多讲,学*起来也能水到渠成。并且在第一部分如何解决“没有锄头挖树坑怎么办?”这个问题时,我及时将学*学*方法写在黑板上,带着孩子一起学*小野猪拱树坑的这部分,在学*“没有口袋运肥料怎么办?”不多讲就稍作点拨,把读、划、演的学*方法强调一遍,所以后来小象用鼻子吸水部分完全放手给孩子自学,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几点不足:多媒体课件制作还要再细致些,尽量不要出错,下次可以尝试将几个相似段落放在一起教学,是否能增强课堂效率。

  伙伴教学反思 6

  二年级的《三个伙伴》一课,虽然学生对颜色并不陌生,但对色彩的调配和变化规律却不了解,而且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水粉颜料,可以说对每一种物品和色彩都充满了好奇,于是我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去自主实践,探索发现。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室里都有哪些颜色?你喜欢哪些颜色?教室里挂了很多漂亮的装饰物,有绿色的叶子,红色的**,黄色、紫色、粉色等各色的花瓣,还有各种颜色的衣物和文具。同学们惊喜地发现,原来我们的教室里竟然有这么多美丽的颜色,我又让学生观察外面自然界中还有哪些颜色,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我们生活的世界真是五彩缤纷,也激发了学*色彩的.兴趣。我又适时提出问题:这些美丽的颜色能不能用颜料调出来呢?学生齐声回答:能。我没有急于出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调配颜色,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不断地向同伴和老师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学生在自主实践中体验着学*的乐趣,并久久回味。看到学生这样快乐,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让我们所谓权威的说教代替了学生的直观体验,扼杀了学生探索的自由,要让学生成为学*的真正主人。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改进教学和组织形式,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创设教学的新境界。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很丰富多彩的,过程中设计的环节不是很多,没有多少悬念,是靠着内容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自己的绘制,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图案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因而,教与学生一些简单有效的装饰方法是很实用的。而没有比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更能激发他们的学*兴趣了。

  伙伴教学反思 7

  《好伙伴》是小学三年一期语文中的一篇阅读课文,它属第八课。全文主要由救乌鸦,想猎狗和救猎狗三大部分组成。从教材的布局来看是合情合理的;从材料的.安排来说完全可以讲是水到渠成。

  众所周知,不管是人还是动物(除了冷血的鳄鱼外),感情是完全可以培养的。你看那马哈多和猎狗及乌鸦的感情是多么的融洽,不然,马哈多怎会为猎狗的消失那么担心――直弄得吃不香,睡不着,并像得了一场大病!特别是乌鸦默默地为猎狗送食物一事是多麽的感人至深。最后的相聚,也难怪马哈多会老泪纵横!

  文中的语言是贴切自然的,只是马哈多发现乌鸦叼肉,想弄明白其中的缘由这里与下一段尚欠连贯,若能加上“于是”二字就显得更为流畅自然了!

  伙伴教学反思 8

  《三个小伙伴》是湘版美术教材中一节集知识性与趣味性质为一体的造型表现课目。虽然现在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已经弱化了美术的学科性,但我觉得基础知识的学*在艺术学科中仍然不可忽略。因此,在教学本课时,仍然把认识三原色的学*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此基础上,再尝试用三原色吹画。

  在认识三原色的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我采用了情境导入法。先由“三个好朋友”自我介绍导入,让孩子们在轻松、有趣的情境中认识“红红、黄黄、蓝蓝”。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又通过让学生找身边的三原色,准确找到水彩笔中的三原色等活动,让孩子们认识、感受生活中的色彩美,进一步巩固孩子们对三原色——红、黄、蓝的认识。认识了三原色之后,我又设置了色水互调的游戏,将红色色水倒入黄色色水中等,让孩子们认识了橙、绿、紫三间色。

  在指导学生吹画五彩树时,我采用欣赏——尝试——交流——创作的教学步骤,层层递进,让孩子们在系列学*活动中掌握色彩的浓淡程度、色滴的大小、吹气的'力度、方向等问题。我先出示自己的示范画,让孩子们猜绘制方法。师在肯定了孩子们的回答后,马上让孩子们进入尝试环节。

  孩子们在初次尝试中兴趣很浓,对这一特殊技法的掌握却还有待提高,作品也差强人意。有水滴太小,吹出的树干没有主次,有的吹出的树姿没有变化,呆板。这时的交流环节就很好地帮孩子们解决了这一问题。大家一起欣赏、讨论,自己的感受,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兴致非常高,借此也培养了孩子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尝试结束后,我给孩子们欣赏了很多自然界中姿态万千的大树,孩子们进行创作环节。此时,孩子们有了合理的方法,有了形的启示,作业效果当然也呈现出异彩纷呈。

  伙伴教学反思 9

  《三个小伙伴》这篇课文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生动的语言和趣味十足的故事情节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单就课文内容来说,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基本没有什么困难。就是要搞清楚三个小伙伴在栽树过程中分别遇到了什么困难,后来它们又是如何利用自己的身体特征解决了没有锄头挖树坑,没有箩筐运肥料和没有水桶浇水的难题,最后终于完成了栽树的任务,三个小伙伴因为顺利完成任务手拉着手围着小树又跳又笑。但是,仅仅弄懂这些故事表层的意象好象并没有多少的意义,透过故事表面了解它隐含的寓意,让孩子们搞清楚懂得合作与如何正确对待生活和学*中的困难好象更有意义。

  所以,我决定在完成了基本的教学内容以后,让孩子们想象:"自己如果变成了三个小伙伴中的一员,面对自己干成功的事情准备如何夸夸自己的同伴呢?"这个问题抛出以后,我也不急着要答案,而是让孩子们先在小组里讨论讨论,试着进行角色互换并体会小伙伴成功的主要原因。

  没有想到,孩子们的交流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它们都能从小动物的角度出发,说出了对方身上存在的优点,并告诉大家此次栽树成功的根本原因。说起来还头头是道。不仅锻炼了语言,更把课文的内容在原有基础上作了一定的拓展,发散了自己的思维。可以说,这样的课堂,不仅让孩子们懂得了集体智慧的重要,更知道了如何与同学合作,真的是达到了编者的编排意义。

  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有时候的语文课堂不需要教师点明多少高深的道理,只要有针对地稍加点拨,预想的`一些效果反而比刻意的追求更为完美。所以,关键还是教师在课前对课文内容作了多少的了解,对课堂作了多少准备,对学生的学情又有了多少的把握,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教师的作用还是起了很大的一部分作用的。所以,教师的准备就变得异常重要了。看来,以后的我还应该在这些方面继续努力。

  伙伴教学反思 10

  《小伙伴》这篇课文以春游为线索,写了春游时玛莎丢失了背包以后,几个小伙伴对待这件事情的不同态度。

  本课我主要是以分角色朗读,演一演的方式,来引导孩子们走进课文。分角色朗读中,我重点指导了孩子们的读书语气,不同的标点表达人物不同的心情,要读出人物的语气,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这一单元的课文都适合演一演,这样总能把课带入高潮,虽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有演一演的能力,但他们更喜欢优秀孩子的表演。然后,我提出问题:维加、安娜和安东你比较喜欢谁?为什么?孩子们说出了本文的写作意图,关心朋友,不应只是口头上说说,应用实际行动帮助朋友。我对孩子们的回答给予了肯定和表扬,但我同时也表扬了维加和安娜,他们虽然只是口头上的询问、担心,但是也是对玛莎的关心。其实,在生活中,这样的'关心也是存在的,必要的。

  反思教学过程也是存在很多问题,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感觉有些不到位,分角色朗读效果不是很好,孩子们在课下自学不到位,致使课文读不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孩子们的朗读训练。


密度的教学反思合集十篇(扩展8)

——进的教学反思合集十篇

  进的教学反思 1

  昨天,我们学*了三个面积单位,分别是*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学生对这三个面积单位所表示的实际大小有了一定的感知,并能用手势表示出来。为这节课(研究*方厘米、*方分米、*方米之间的进率)的学*奠定了基础。我考虑到:“1*方分米=100*方厘米,1*方米=100*方分米”,这百进制关系学生肯定难以理解。因此,我决定把这一抽象的知识要化为学生直观的、容易接受、理解的知识。于是,我就借助“动手操作”---这把能撬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我提前让学生每人准备两个正方形,(分别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处理“*方分米和*方厘米”的进率时,我采取引导、半扶半放的方法。我先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图形,仔细观察它们的实际大小。借助学具,想一想、猜一猜,1*方分米=?*方厘米,然后同桌交流想法和结果。这时,只见学生纷纷参与,有的学生用两个学具比划着量;有的学生用直尺进行*均分;有的学生在对折1*方分米的正方形纸……。

  操作五分钟后,只见有学生把小手高高的举起,并用一种很期待发言的目光看着我,我知道他们一定想出了方法并探讨出了结果。这时,我说:“孩子们,想好的同学再想想你的想法是否正确,没想好的同学快一点儿”。2分钟过去了,大部分学生都举起了小手,我开始指名汇报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赵怡萌说:“我先把这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对折后再对折,这样就把它*均分成了4分,每份是16*方厘米,16再乘4就等于64*方厘米。”这时,我并没有及时给出结果的正确与否,而是引领学生分

  析怡萌的思路是否正确,通过我的引领指导、学生的动脑思考,不但能正确判断出怡萌的思路是正确的,结果是错误的,还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可谓是一箭三雕。

  “谁还有不同的思路?”这句话刚开口,学生又纷纷举起小手。党皓的思路是:把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横着*均分成10份,每份长1厘米;竖着*均分成10份,每份长1厘米。这样,10乘10等于100.因此,1*方分米=100*方厘米。李兆恒的思路是:把1*方厘米的正方形横着放在1*方分米的正方形上面,量一量,一共有10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再把1*方厘米的正方形竖着放在1*方分米的正方形上面,量一量,一共有10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10乘10等于100。所以,1*方分米=100*方厘米。李亚文的思路是:直接计算,1分米=10厘米,10厘米乘10厘米等于100*方厘米。

  听到同学们的回答,我很高兴。说实话,学生能想出这么多的想法,这令我出乎意料。

  在处理“1*方米=?*方分米”时,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有了怎样去思考、怎样去动手操作的方法。因此,我只在黑板上画出了1*方米的正方形,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解决的,在这次的汇报过程和结果中,除了上述的4种方法外,又有一种方法:他是把这个正方形对折,看一看这个正方形的一半中有几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然后再乘2。

  通过学生汇报的过程和结果,让我深深的感到: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很大的“爆发力”。只要你引导到位、启发到位,他们就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以前,我总是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动手操作,惟恐课堂秩序乱,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看来,我这种顾虑是多余的。这时我想起一句话:“水到底有多深,只有自己亲自去试一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学生”这一活的资源。

  进的教学反思 2

  10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要求学生能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我在学生学*这一内容前复*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和2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这个章节内容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小棒进位计算,计数器进位计算结合讲解竖式进位计算,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数多动手,同时进行分层教学引导B,C类学生小棒计数器计算A类竖式计算。教学中我通过PPT插图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引导学生看图写算式,让学生尝试多种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对数的理解对加法的理解。课堂中,我力求做到:

  一、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看图能力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

  我运用“图书馆”的图片让学生产生学*兴趣,引导学生看图说话,记录图中重要知识点“童话世界28个萝卜”,“丛林世界4本”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加法的意义“一共多少本书”就是把童话世界和丛林世界的数量加起来,引导学生写出加法算式。

  二、让学生掌握多种计算方式加深学生对加法理解。

  第一种方式通过摆小棒计算,让学生拿出小棒跟随老师摆小棒,边摆小棒边让学生说出数的组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数的理解让学生理解满十进一,十位上要把进得一加进去。第二种计算方式计数器计算,计数器计算可让学生加深个位十位的认知,知道个位数与个位数相加进十位变成一个一。第三种竖式计算,学生已有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竖式计算和一位数加一位数进位计算得基础,这一环节我以引导为主让学生自己完成计算,提高学生快速计算的能力。

  三、巩固练*,提高学生泛化能力,加强学生对加法计算的理解。

  出示2张加法计算图片让学生看图写算式,引导学生看图说话,结合生活事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本节课A类学生可掌握本节课内容,B类学生虽可根据关键信息写出算式但是理解教弱,可通过工具辅助计算。C类可在引导下提高理解,点数,认读能力。本节课学生参与度高,基本能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部分学生参与课堂不主动,今后我要带动这部分学生,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

  进的教学反思 3

  教学反思一: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这节课我设置的学*重点是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分析,欣赏精彩的人物语言。学*的难点是如何体会作品如何根据人物外貌描写来概括性格特点,同时要注意一些古今词义的变化。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引导学生:《红楼梦》写人物已经改变了以往古代小说人物类型化单一化的写法,塑造出成群性格鲜明的人物,其中林黛玉就是一个典型。这样的引导不仅能使学生明白《红楼梦》在人物描写上的成就,还能让学生更易理解林黛玉的性格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和深刻的。很多教师喜欢用电视剧《红楼梦》中的人物剧照或电视剧片段来活跃调节课堂气氛。但这样做容易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片中人物的外在形象上,而忽略了对名著语言的品味鉴赏,这与语文教学的宗旨是相悖的。

  语文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间接性,通过“点评式读书法”的介绍和运用,再加上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文字,走进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从文字中感受形象,感受文学大师运用文字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

  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我我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说出自己对文中林黛玉的理解。在指导理解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把众人眼里的黛玉、王熙凤眼里的黛玉、宝玉眼里的黛玉,三处描写放在一起,加以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不同人物眼中不同的林黛玉,不同的描写多角度、有层次地层现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写意和工笔两种手法交替使用,既有朦胧的美感,又有清晰的美感。

  对《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我具体的抓住了以下几个重点:

  1、关于王熙凤这个人物的分析,可从语言、容貌入手,学生一般也能理解这个人的性格特征,“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

  2、优美的语言可以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在对林黛玉的描写中,作者用了“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一个“柳”字就写出了她的万种风情,写出了她的柔弱纤巧的姿态。

  3、学*语文的最终目的,除了让学生感悟美,提高道德情操之外,更应该学会运用,在当前中考应试的指挥棒下,这显得很重要。学生往往能够抓住某一处的细节进行揣摩,但要把整篇文章进行系统分析就有难度了。这里有很多处的对比,林黛玉对两次“有没有读过书”的不同回答,王夫人的对林黛玉的“携”和王熙凤的“拉”,都可感受到人物性格,但老师如果没有点拨,学生是不可能感受到的'。好的文章应该是处处有玄机,但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点,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实践当中去,感觉自己在这方面做的很不够,很多时候都停留在表面。这也值得好好反思一下。

  4、文史不分家,学*古典小说,如果没有掌握当时社会一定的历史常识,是无法理解作品的真正内涵的,即使理解了也是苍白的。这点对老师来说更是重要。阅读永远是提高文学修养最基本的手段。语文老师更应该是个杂家,我感觉到自己知识面很狭窄,这严重影响了对文本的理解。尽管有很多的参考资料,但如果没有自己的理解做主体,那语文课堂就不可能生动。所以我要时刻提醒自己,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

  以上是我对《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的几点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进行反思教学和行动研究,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水*更上一层楼。

  教学反思二: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篇幅较长,我分成4个课时来讲。

  在第一课时中,我先给学生理清了曹雪芹的身世以及贾府人物关系,学生很感兴趣,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能挑几个涉及到课文的人物讲解。我觉得这里的关键应该是如何想办法通过这几个人物的介绍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这《红楼梦》这一名著产生兴趣。

  在第二课时中,对于环境描写的分析还不够透,可以再详细分析。至于服饰,由于自己对清代的服装一无所知,所以讲不了这些华贵的服饰所代表的意思,只能让学生读一读,自己体会服饰的华贵。对于路线的问题讲得太多,其实只是想通过讲解路线让学生了解两点,一是贾府很大,二是贾府内等级分明,礼节繁琐。

  曾看到一个教学案例,那位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能否把“林黛玉进贾府”这个题目换成“贾府迎黛玉”?我觉得这个问题很不错。既可以写出贾府对黛玉的态度,又可以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从黛玉的角度出发去看贾府的,因而能引入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原因,从这个角度去分析人物,可以避免俗套。

  进的教学反思 4

  面积单位的进率是建立在长度单位基础之上的,通过前面学到的1*方分米、1*方米定义的得来,借助图形卡片,再次重现这些较大面积单位的得出过程。如边长1分米(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1分米乘1分米=1*方分米,同时还可以写成10厘米乘10厘米=100*方厘米,从而得出1*方分米=100*方厘米。

  教学中,尽量借助较直观的物体与课件演示,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两个相邻面积单位之间进率的得来过程。有些学生在面积第一节课给出的“面积格子卡片”学具中,早已有了1*方分米=100*方厘米的发现,他们有的是通过数的办法看出来的,有的通过数后自己结合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将“为什么?”化解开来。

  所以,我们的教学仍旧需建立在学生的学*方法之上,这样的教学更容易被学生们所接受与理解。在用同样的方法得出三个相邻面积单位的进率后,我们对面积与长度单位间不同的进率进行了小结,让学生由直观上升到理性的知识体系,形成总结与经验,明确各级单位进率的化解办法。

  但有些同学仍然很容易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弄混淆,更有很多学生在学了面积单位的进率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也有了负面迁移,自觉地将长度的进率也都变成了百进制。同此我得出这样一个感觉:光说不练的数学是没有任何实质意义的,只练在当下的.数学教学更是空洞的,数学知识有仅像盖楼房走阶梯,更应该是一个链条,紧密地联系,长期地转动,知识才能持久地被掌握与拥有。

  进的教学反思 5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并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本课教学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发现问题,提出设想,实际操作,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探索知识,让学生大胆的猜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引发问题的出现------光凭看和猜不能统一答案,同时为学生准备了必须的操作工具,让学生带着问题,满怀疑惑和好奇去探索。学生刚学*完面积的推导,很容易想到摆的方法。但摆的方法毕竟不简便,其他的学生在讨论中找到更好的方法——量边长,因为直尺是以厘米作单位的,所以计算出来的正方形面积也是以*方厘米为单位的;也有的同学想出,不用操作,直接将1分米换算成10厘米进行面积计算。不同的方法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不同思维程度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

  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抓住了如下几点:

  1、在学*长度单位进率的基础上引发本课内容,这样有助与学生以后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体现了合作精神。

  3、重点突破了*方分米与*方厘米间的关系,先让学生通过计算面积总结出1*方分米=100*方厘米,然后利用规律很简单地总结出1*方米与100*方分米的进率关系。

  4、练*有由浅入深,结合身边的事物,体现新课标精神,学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不足之处:学生毕竟是首次接受面积单位的进率学*,所以在兼顾中下生方面做得不是很好!这是概念教学,内容比较抽象,部分学生需要提醒!

  进的教学反思 6

  一、复*旧知,引出研究问题

  1.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我们是怎样得到1*方分米=100*方厘米这个结论的?学生回答后,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回忆推导过程。

  3.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学生独立思考:1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2.小组交流

  3.集体汇报,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演示课件:每排摆10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10排,问:这一层一共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大小正方体?摆这样的10层呢?学生列式:101010=1000个

  4.得出结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5.类推: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6.巩固练*(略)

  三、实际应用

  1.出示教材中的例题

  2.学生独立解答。

  3.组织学生交流。

  四、总结全课

  我们学*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他们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呢?学生看书,填表。

  反思:

  1.目标让学生提出

  学生是学*的主人,这是每个教师都认同的一个理念,但是怎样将这样一个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呢?不妨从目标让学生提出做起。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已经学*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有了前两个知识的学*经验,在面对体积单位时是有能力提出学*目标的。教师要给学生自己提出学*目标的机会,这样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和别人(教师)让我解决的问题相比,学生自然倾向于前者。

  2.方法让学生探究

  我们经常抱怨学生在做单位之间的化聚练*时出错,埋怨学生不细心。冷静的思考一下,学生做错题的原因真的都是不细心吗?有多少学生在死记硬背单位之间的进率,又有多少学生记混单位之间的进率而闹出笑话。造成学生会死记硬背单位之间的进率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忽略了授给学生渔,而只授给学生鱼,学生收获的鱼多了,改用的时候就分不清该取哪条鱼了。

  就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学设计如下:

  1.借助一条线段是学生明确要表示长短要用长度单位,复*常用的长度单位及其他们之间的进率。

  2.有一条线段过渡到一个面,继续演示课件,形成一个正方形,问学生要表示这个图形的大小用什么单位。复*常用的面积单位及其他们之间的进率。此阶段的教学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由线过渡到面,借助课件或教具演示帮助学生回忆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应用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3.继续演示课件,由面过渡到体,问学生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教师板书常用的体积单位后问学生:接下来,你们认为我们该研究点什么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主人翁的意识。

  4.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5.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汇报。此环节教师要放慢教学节奏,结合学生的汇报及时适时地点拨指导,注意对学生的评价,尤其注意对学生学*方法、解决问题策略的评价。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通过课件的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之所以是1000,而不是100,是因为正方体的长宽高都是10厘米(分米),在1010的基础上,又乘了一个10。学生头脑中一旦有了由一条1分米(10厘米)的线段到一个边长1分米(10厘米)的正方形,再到一个棱长1分米(10厘米)的正方体的清晰、完整的过程,学生收获的就不仅仅是知识。

  6.演示课件后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刚才的过程,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内化的时间。

  7.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8.巩固练*:体积单位间进率的专项练*。

  9.引导学生探究不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之后进行专项练*。

  10、综合练*,可以融入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惯。

  进的教学反思 7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天真的笑脸,紧张忙碌而又快乐的二个月过去了,当我空闲下来细细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时,深深的感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作为学前班的教师,不仅要在思想上、学*上帮助学生,而且在生活中让他们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培养她(他)们的团结协助能力,并尽最大努力地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遇到的各种困难。以下是我班这段时间的一些体会:

  一、培养学生良好学*的*惯和学*兴趣。

  学前班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控力差,纪律涣散。我从培养学生良好*惯入手,课上进行趣味教学,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组织好学生的纪律。利用各种奖励措施激励孩子,及时提醒孩子们做好上课准备工作,并且在课后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根据学生的'表现在班里进行榜样教育。在日常学*中,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逐渐养成了认真听课、认真完成作业的*惯。

  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班集体是培养学生个性的沃土,有了这块沃土,学生的个性才能百花争艳。集体活动,最能培养学生的凝聚力、集体荣誉感。这些天我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让家长能及时了解到学生学*情况,这些活动不仅活跃了孩子们的身心还丰富她们的学*生活。

  三、关心爱护每个学生。

  作为一名学前班教师,在对不同类型、不同个性的学生,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为了让她们尽快的融入到这个集体,我利用下课后的时间给他们做思想工作,积极和家长以及代课老师交流意见,学生在各方面的进步都很大。在班里我*等对待每一位同学,课下我们像朋友的相处,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孩子们能在轻松快乐的环境里好好学*。

  进的教学反思 8

  总体来说,思路还算清晰:导入,了解《儒林外史》。概括课文内容,(在这里引领着学生用四字短语概括一下文章写了哪些事件,效果还是不错的,屠户贺喜,范进借钱,范进中举,范进发疯,屠户治疯,乡绅拜访,对于学生来说能更好的理清思路),圈化文中描写范进的相关内容,简单分析范进的性格,(虽然有些仓促,但是对于主题的挖掘还是必要的,学生有的还是突破的不错,比如有的同学找到了“自私,艳羡功名富贵“一点,即置老母与妻子挨饿于不顾。

  还是需要引导的,以清闲斋老人的评价为引”此书以功名富贵为主心骨,有心羡功名富贵者而媚人下人者……”你认为他属于哪一种?进而文中找依据,那种长期科场失意而压在心头的屈辱感,并因此形成的卑怯猥琐的性格就水到渠成了。——行为是可笑的,灵魂是丑恶的)。

  这节课的缺憾也是很多的。

  比如,分析范进为什么会发疯时,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还有,没有好好的利用磁带进行片段听读,如在突破主题时分别穿插“屠户臭骂”及“范进疯态”两个片段,使学生更好的体会作者对“士人丑恶的灵魂”及“世态炎凉”的批判,学生能更好的生成主题,不会那样的突兀。(书村

  进的教学反思 9

  面积单位的进率是建立在长度单位基础之上的,通过前面学到的1*方分米、1*方米定义的得来,借助图形卡片,再次重现这些较大面积单位的得出过程。如边长1分米(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1分米乘1分米=1*方分米,同时还可以写成10厘米乘10厘米=100*方厘米,从而得出1*方分米=100*方厘米。

  教学中,尽量借助较直观的物体与课件演示,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两个相邻面积单位之间进率的得来过程。有些学生在面积第一节课给出的“面积格子卡片”学具中,早已有了1*方分米=100*方厘米的发现,他们有的是通过数的办法看出来的,有的通过数后自己结合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将“为什么?”化解开来。

  所以,我们的教学仍旧需建立在学生的学*方法之上,这样的教学更容易被学生们所接受与理解。在用同样的方法得出三个相邻面积单位的进率后,我们对面积与长度单位间不同的进率进行了小结,让学生由直观上升到理性的知识体系,形成总结与经验,明确各级单位进率的化解办法。

  但有些同学仍然很容易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弄混淆,更有很多学生在学了面积单位的进率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也有了负面迁移,自觉地将长度的进率也都变成了百进制。同此我得出这样一个感觉:光说不练的数学是没有任何实质意义的,只练在当下的数学教学更是空洞的,数学知识有仅像盖楼房走阶梯,更应该是一个链条,紧密地联系,长期地转动,知识才能持久地被掌握与拥有。

  进的教学反思 10

  一、当前的优势与经验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我们初三年级组的学生的成绩不论是*均分还是及格率,优秀率总的来说在参加的所有学校中是名列前茅的,这同我们备课组全体同志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我们年级组的同志能认真做好六认真工作,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学生的作业能做到堂堂清,天天清,认真编好学生的学案,注重学生的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学生对有些知识点的掌握还好,但不论从单词的变化运用还是动词的时态语态运用有些学生都不太灵活。

  2.阅读理解、完形填空、首字母填空部分学生在*时的练*中错误率较高。

  3.学生的书面表达不太好,在学生的练*中,出现句型表达不够严峻,上下文的时态不一致,人称不一致现象较多。

  三、造成问题的主客观原因

  教师方面:

  1、年级组的同志能做到集体备课但还是存在着缺点,老师课上讲解的内容大都是基本的知识点,对词的背诵和运用要求的比较多,不太注重学生拓展思维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有时缺乏师生互动,在课上的某些环节过于注重讲授,没有以精讲精练的要求正确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忽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关注。

  2、课堂教学有时不能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缺乏“备学生”这一必要环节;课堂教学没有真正做到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点的练*,使之活化并进行拓展。还有,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多关注的是知识点的掌握,不太注意知识的运用及知识运用的梯度,所以差生的课堂补差做的不够好。

  3、目前,急于完成课本内容的教学,教师对列年的中考试卷的研究还不多,对中考的考试范围、要求、形式、出题的特点及规律的了解还不够明确,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英语知识体系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

  4、有时由于评讲上堂课的作业或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讲的太多,影响了当堂反馈,不能及时获悉学生在课堂上有多大收获,还有多少学生仍有知识漏洞等学情。

  学生方面:

  1.部分学生在英语课堂上不积极参与,缺少主动发言的热情或根本不愿意发言。

  2.学生对英语课堂知识的掌握不实在、理解不全面,课后又不愿多花时间进行复*;英语学*缺乏主动性,系统性。

  3.学生在做阅读理解、完形填空、首字母填空这些题型时,有些患有恐惧感,有些缺少耐性,致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

  四、解决问题的障碍与困难

  1.尽管思想工作经常做,但班上有几个特差生还是整天无所事事,不读书。

  2.有几个学生有学好英语的想法,但由于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很有问题,提高英语阅读能力有相当难度。

  五、具体措施:

  1、教师上课时要注重学生听课效益。教师不但要活跃课堂,更要提高学生的参与面,集中学生的学*注意。其次,要注重教学设计,要注意为学而教,课堂设计要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有助于他们有效内化知识与信息,注重上课152010范式,注重小组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2、在课堂上教师要及时获悉学生的学*情况,有效地进行课前回顾,当堂反馈等环节的落实。坚持对学生的听课、作业、笔记等方面进行检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况,以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出针对性的调整。

  3、教师要切实抓好备课这一环节,认真备好学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重小组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又要备如何提高学生的学*能力。备的练*要精,作业要精。要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反省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基础知识的学*,在教学重点上有适当的加深拓宽。

  4、要强化分层次教学与辅导,通过分层次教学和辅导提升学生的成绩,从方法上,要抓住学生学*的薄弱点,区别不同情况,有针对性辅导。从策略上,加强学生实际问题的研究,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从对象上,要重点关注学科明显薄弱的学生,采用教师定学生、师生结对、辅导等有效形式使学生随时能得到教师的辅导和帮助,从而切实提高学生成绩。

  5、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除了*时的每周两次的阅读理解以外,可以采用根据reading部分填空,改写课文等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密度的教学反思合集十篇(扩展9)

——密度教学反思(精选5篇)

  密度教学反思 1

  在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物理,同样物理也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因而在物理教学中随时都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在讲解《密度》一节时我注意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

  1、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学*,然后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由她们自主合作地进行实验研究,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的问题,来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学*活动中完成听意义建构。

  2、与速度概念对比,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密度与速度概念的异同点,既可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以后学*其他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加强物理过程教学,渗透科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特别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在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时,不是直接计算出比值结果进行比较,而是通过一系列“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然后再通过计算机来处理数据(学生不在课堂上花时间用于计算),通过作图来比较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对同一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而对不同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渗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

  密度教学反思 2

  《密度》在第七章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上课前在教材处理上我将本节课分成导入――实验探究――密度概念的建立――练*巩固四部分。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来源于生活中的趣味实验,如何鉴别水、煤油、酒精和醋?并让他们总结辨认的依据,当他们意识到可以利用颜色、味道等特性鉴别物质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从学生的最*发展区着手,拿出上节课测量过的体积相同但外表被我涂成了相同颜色的铜、铁、铝让学生辨认,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这也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就用密度表示,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何通过实验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进行探究。

  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变化规律;

  2、不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在上课前教师准备好大量的器材可供学生选择,学生进行实验并得出结论,对密度概念的教学采用了让学生与速度概念的学*进行对比分组学*,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展示。最后选择适当的练*对学生的学*进行巩固。现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反思如下:

  1、本节课的导入部分的设计与生活中有很大的关联,学生能按照自己原先设计的思路下来,所以在导入部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

  2、在实验探究部分,我在这个环节中对学生的估计不足,学生分组讨论,有几个组不知道要做什么得不出实验探究的过程,所以实验探究部分教师要做两手准备,一旦学生反应不好时,要与学生共同计论设计实验步骤。

  3、在类比法学*密度的概念时,学生对组合单位的换算在练*上出现了很多问题,这是我在上课前所没有预想到的,所以在这个环节上发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内容时间不够。

  4、课堂上自己总是生怕学生不懂,所以一节课感觉自己讲的东西过多了点,而留给学生思考、分析的时间稍微少了点。在学生分析练*时,应要做到倾听,而不应有过多的讲解。

  5、课堂上要及时对学生的学*行为进行评价,我自认为这节课我做得还的是比较好的。请同学们回答,一个“请”字可以拉*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每个学生回答问题以后,我及时插上一句,“回答得很棒”、“做得很好”,相信这可以对学生进行激励。

  6、一节课如何对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进行突破,是通过不断的讲解呢还是通过练*得以突破。密度知识是初中物理知识的一个难点,那么对于这一知识点我们又应该如何进行突破呢?这是我今后应该要思考的问题。

  7、如何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现在学生*惯于动脑,很少有动笔,这样容易造成上课全听懂,下课统忘掉的现象,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形成动脑又动手的*惯,这要靠*时的引导和培养。

  以上是我对《密度》这节课的教学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也学会了很多,为我在今后的在教学上积累经验,避免无效课堂的发生。使课堂教学做到有效,最终达到高效。

  密度教学反思 3

  《物质的密度》这节内容非常重要,我是这样开始新课的:

  先让同学们简单的回忆上节课所学的质量的内容,回忆起质量是物质的属性,不随位置、形态、形状、温度等变化而变化。然后引出今天我们要学物质的一个特性,这个特性大有用处可以让我们鉴别物质,它就是密度。

  然后根据导学案的内容给六大小组分配展示任务,第一组负责展示观察活动1鉴别三个形状和体积相同的金属铁铜铝。第二组负责展示观察活动2比较相同体积的三种不同金属的质量。第三组负责展示3.密度的定义公式及含义。第四组负责展示观察活动3单位体积的质量计算。第五组负责展示观察活动4认识常见物质的密度。第六组负责展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然后给学生十到十五分钟的时间进行组内交流与讨论。然后分组上台展示自己的负责部分。而我只在他们点评错误或漏点评或共性错误问题上加以引导和解释,做到自主课堂上学生的真正自主合作和探究。

  经过听课组的前辈的精彩点拨,我看到了自身的优势与这节课所存在的不足。这里我主要反思下存在的不足:

  1、一二组学生在展示的时候不能熟练的利用其发放的磁体天*圆柱体等工具。如果学生能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其他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的理解展示同学所要表达的意思。

  2、导学案的展示题目编排顺序观察活动三单位体积的质量计算应该放到密度的定义公式含义之前。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得出密度的公式。

  3、上课语言太*淡缺乏起伏,在讲到重点内容的时候应该提高自己的音调,增加一些肢体语言从而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让学生知道你接下来要讲述的是重点内容。

  4、密度的含义应该具体到一个例子而不是让学生直接说出密度的含义。

  改进办法:

  一、在学生展示之前提出展示要求要利用工具和小黑板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二、重新编排导学案。

  三、加强对自己的语言表达技巧的训练。

  四、先举水的密度表示的物理意义的例子让学生模仿学*,让学生讲出书本表格中其他物质密度所表示的含义,点出容易错的单位问题。

  密度教学反思 4

  《物质的密度》这节内容很重要,它与压强、浮力的知识联系很紧密。我是这样开始新课的:

  先请同学说出身边的桌子、电扇、窗分别都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再叫他们回答身边有无数种物质,我们怎样辨别它们?给他们具体的实例,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一个铁块和一个木块,同学找到很多方法,有颜色、气味、磁铁吸引等等。然后问他们如果从表面情况无法鉴别时怎么办?有没有一种科学又简单的辨别方法可以鉴别物质的种类?给他们实例一个铜块和一个塑料块怎样区别,并结合以前速度的引导让他们讲出相同体积比质量和相同质量比体积。那到底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猜想,然后请同学设计实验并实施实验等到若干组数据,请同学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然后让同学计算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再分析得到结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等,不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等。就因为不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等,我们才可以利用物质的这种特性来辨别物质的种类,我们把这个比值定义为密度,用它来表示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请同学根据公式推断单位及物理意义。整节课教学任务基本能完成。

  困惑的地方:

  1、在引导学生讲出相同体积比质量和相同质量比体积后,猜想就叫他们自己猜呢?给他们一个填空形式:体积不同的相同物质,质量不同;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2、这节课到底分几课时?一课时的话,要介绍量筒的使用,做实验,分析数据,有必要的话画折线图,还要得出结论,那肯定来不及介绍单位换算、物理意义等。

  不足之处:

  1、整节课思路感觉不清晰,过渡不自然,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2、在实验过程中未强调量筒在实验结束后侧放,造成学生离开时碰碎一个。

  密度教学反思 5

  在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物理,同样物理也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因而在物理教学中随时都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在讲解《密度》一节时我注意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

  1.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学*,然后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由她们自主合作地进行实验研究,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的问题,来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学*活动中完成听意义建构。

  2.与速度概念对比,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密度与速度概念的异同点,既可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以后学*其他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加强物理过程教学,渗透科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特别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在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时,不是直接计算出比值结果进行比较,而是通过一系列“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然后再通过计算机来处理数据(学生不在课堂上花时间用于计算),通过作图来比较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对同一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而对不同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渗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