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密度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2.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规范解题,认真细致的良好行为*惯.

  2.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解决疑难问题的良好品质.

  3.通过公式变形及计算题规范格式的学*,培养学生认真做作业,以形成整洁、规范的作业*惯,以美的作业给人以享受.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一节主要是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知识,教材首先提出了三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的积极性,并把学生引向运用密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感觉到密度知识很有用处,能解决很多问题.然后说明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用到各种物质的密度,给出了一些物质的密度表.再以提出的三个问题为线索,讲述运用密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材注意启发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给出解答,以利于学生动脑思考,独立地解决问题,培养能力.最后用一个例题作示范进一步教给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法建议

  本节课可用正迁移的方法由速度公式类比而导出密度的推导公式,可采用自学、讨论、示范的方法.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材重点与难点分析

  1.通过公式,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学*中,经常要运用数学方法对物理问题进行计算、分析、推理、论证,但是应注意,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必须要受到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的制约.分析问题的物理过程、物理意义,弄清各物理量间的关系,明确公式的物理意义及其适用范围,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而且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时,一定不要把物理问题数学化,不能生搬硬套用数学规律,如,不能认为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因此在解题过程中要重视对相关内容物理意义的理解.

  2.对进行公式变形

  对密度公式进行变形,可以参照速度公式的变形进行讲解,并通过数**算规律,使学生掌握公式变形的基本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弄清每一个公式的物理意义.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具学具

  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四.师生互动

  活动设计

  1.根据公式,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和.

  2.组织学生练*读密度表,通过读表进一步熟悉某种物质密度的读法.

  3.练*求解有关密度的综合题.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首先提出几个有趣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的办法,调动学*的积极性.

  如:1.怎样鉴别戒指是不是纯金的?怎样知道矿石可能是什么物质组成的?

  2.怎样知道一块很大的长方形碑石的质量?怎样知道教室内空气的质量?

  3.怎样知道一个不规则的钢零件的体积?怎样知道一大卷细铜丝的长度?等等.然后告诉学生运用密度的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把学生引入应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的新课教学中.

  (二).新课教学

  1.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要鉴别某一物体是什么物质组成的,我们需要知道各种物质的密度是多少,教材中给出了一些物质的密度,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下三个表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看书,然后请同学回答老师的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对密度表应主要认识以下几个问题

  a.气体的密度表上边标明了“0℃,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条件,应请同学作出说明.

  b.在液体中水银的密度比较大,它大于一般金属的密度.

  c.气体的密度都比较小.

  在看书的基础上,应请学生读几种物质的密度,说出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在密度表的教学中要说明这是科学家经过严格准确的测量得出来的,而且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而不断准确.

  2.求质量

  体积很大的长方形花岗岩石碑,质量很大,无法直接用秤称量,怎样才能知道它的质量呢?让学生说出他们想出的办法.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能不能应用密度的公式来求.如何求?需要先知道哪些量?如何才能得到这些量?

  前几章我们学*了速度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如果我们要求路程和时间怎么办?

  可以进行公式变形,得出

  和速度公式变形一样,对密度公式也可以用同样的数学方法进行变形,下面请同学们将密度公式进行变形,然后考虑变形后的式子,有什么实际意义?并举出一些实例来.同学之间可以讨论一下.

  对于学*基础差的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教学认识公式变形的方法,例如,,对比可解决的公式变形问题.

  学生练*公式变形,并讨论变形后的公式在实际中的意义.教师在学生中间巡视,进行指导,学生活动结束后请学生回答前边的问题.

  由密度公式,可以得出,从式子中可以知道,用物体的体积乘以它的密度可以求出它的质量.这样对一些体积庞大的物体,质量不便测量.可以测量出它的体积,从密度表中查出它的密度,最后计算出它的质量.

  也就是说用密度知识可以求质量.

  3.求体积

  密度公式还可以变形为,如果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质量、密度,可以求体积,比如有的物体、体积不规则,不便于直接测量,可以测出它的质量,从密度表中查出它的密度,最后计算出它的体积.

  4.讲解例题

  例题:有一个体积是的钢球,它的质量是316g,这个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请同学们用三种方法进行鉴别.

  学生练*,教师在同学中巡视,进行指导,学生练*结束后,教师请学生回答,并分析解题思路.

  请几个同学分别说出他们的判断方法.

  可以求出这个球的密度,把它与铜的密度进行比较,如果相等是实心的,但是我们的.计算结果是小于铜的密度,所以是空心的.

  我们先假设它是实心的,计算一下它的质量应当是多大,把计算出的值与球的实际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大于球的实际质量,所以原球是空心的.

  根据给出的铜球的质量,计算一下它的体积是多少,结果小于已知球的体积,所以是空心的.

  那么我们计算出的体积值是谁的体积.

  是球壳的体积.

  由学生们的分析归纳出:判断这个球是空心还是实心有密度比较法、质量比较法、体积比较法三种.

  用投影打出如下标准解题过程,教师讲解巡视中发现的问题,要求学生予以改正.

  3.总结、扩展

  本节课的教学实际上是应用密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研究求解物体质量、体积、密度的问题,在实际运用中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死记硬背公式,要了解公式中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灵活运用,尤其是比例问题,(以下内容可采取边讲边讨论的方式进行)

  (1)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两物体均应为实心).

  由于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其密度相同,所以 由此得出.说明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其质量也与它们的体积成正比,体积大的物体其质量也大.

  (2)不同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其体积与密度的关系.

  由于,所以,也就是,说明相同质量的不同物体,密度大的体积小,它们的体积与它们的密度成反比.

  (3)不同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它们的体积相同,它们的质量与它们的密度之间的关系.

  由于所以也就是,它告诉我们相同体积的不同物体,密度大的物体质量也大,它们的质量与它们的密度成正比.

  探究活动

  【课题】鉴别铅球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用密度知识鉴别体育课用的铅球是否是纯铅的.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密度教学设计 2

  【整体设计】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七个掌握层次的重点知识之一。学好本节知识是进一步学*力学知识的基础,所以“密度”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课。“密度”是在学*了“质量”之后而引入的一个新的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在质量的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探索,也是掌握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和解决有关密度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并为更深入学*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做铺垫。科学探究方法的学*和掌握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同样也是本节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课教学可分为4部分:

  1.课题引入。展示一些实物让学生分辨,由对于一些物质用通常辨别物质的一些办法无法直接辨别,引到需要用新的科学方法解决来引入。

  2.密度概念的引出。应通过直观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所以,组织学生做好“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突破此难点的方法是利用学生的最*发展区,通过类比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回顾利用比值定义电功率的方法来建立密度的概念。

  3.密度的公式、单位。要注意公式书写的规范和变形公式的教学。但密度的单位属于组合单位,是第一次在初中物理中出现。教学时应让学生弄清密度单位的组成、符号、读法、写法。㎏/m3与g/m3之间的关系学生易混,也要加以强调。在后面的例题教学时,也要注意强调统一单位。还要运用教材中的小资料来加深学生对密度这一概念的认识。

  4.密度的应用。可以用教材上的例题来进行教学,也可以补充*题,为了让学生熟练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解题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学生“一题多解”。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的概念。

  2.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教学关键】

  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主要采用启发和观察实验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优化,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体,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学*“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和“密度”,第2课时学*“密度的应用”)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3.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与讨论中所持的正确态度。

  3.在概念建立过程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

  学生:托盘天*和砝码、相同体积的铜块、铁块和铝块、不同体积的铜块、铁块、铝块和肥皂块、大注射器等。

  密度教学设计 3

  【整体设计】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七个掌握层次的重点知识之一。学好本节知识是进一步学*力学知识的基础,所以“密度”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课。“密度”是在学*了“质量”之后而引入的一个新的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在质量的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探索,也是掌握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和解决有关密度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并为更深入学*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做铺垫。科学探究方法的学*和掌握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同样也是本节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课教学可分为4部分:

  1、课题引入。展示一些实物让学生分辨,由对于一些物质用通常辨别物质的一些办法无法直接辨别,引到需要用新的科学方法解决来引入。

  2、密度概念的引出。应通过直观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所以,组织学生做好“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突破此难点的方法是利用学生的最*发展区,通过类比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回顾利用比值定义电功率的方法来建立密度的概念。

  3、密度的公式、单位。要注意公式书写的规范和变形公式的教学。但密度的单位属于组合单位,是第一次在初中物理中出现。教学时应让学生弄清密度单位的组成、符号、读法、写法。�K/m3与g/m3之间的关系学生易混,也要加以强调。在后面的例题教学时,也要注意强调统一单位。还要运用教材中的小资料来加深学生对密度这一概念的认识。

  4、密度的应用。可以用教材上的例题来进行教学,也可以补充*题,为了让学生熟练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解题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学生“一题多解”。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的概念。

  2、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教学关键】

  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主要采用启发和观察实验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优化,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体,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学*“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和“密度”,第2课时学*“密度的应用”)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3、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与讨论中所持的正确态度。

  3、在概念建立过程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

  学生:托盘天*和砝码、相同体积的铜块、铁块和铝块、不同体积的铜块、铁块、铝块和肥皂块、大注射器等。

  密度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替代法测密度.

  2.其他方法测密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利用天*和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难点 分析测量物质密度的过程中,测量顺序的不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教学过程

  学*指导一: 替代法测密度

  【自主预*】

  完成下面*题:

  1.天*也可以测体积.若已知物质的密度,用天*测出其质量,即可利用公式V=m/ρ求出物体的体积.

  2.量筒也能测质量.若已知物质的密度,用量筒测出其体积,即可利用公式m=ρV求出物体的质量.

  【小组讨论】

  小明用天*、大杯、小杯和密度为ρ的水测一石块的密度.

  ①天**衡时如图所示,石块的质量m石=67g;

  ②小明测量石块的体积步骤如下:

  A.测出空小杯的质量m1;

  B.把装了水的大杯和空的小杯如图放置;

  C.把石块缓缓放入大杯中,大杯中部分水溢进小杯;

  D.测出承接了溢出水的小杯的总质量m2.

  请你指出步骤B的错误之处:大杯中的水没有装满,导致用排水法测得的石块体积偏小.

  ③用本题中出现过的物理量的符号表示石块体积为(m2-m1)/ρ;石块密度为m石ρ/(m2-m1)(设步骤B中的错误已改正).

  【教师点拨】

  在缺少量筒的情况下,用替代的方法,也能测出物质的密度,例如在缺少量筒的情况下,常用水的体积来替代被测物体的体积.而水的体积是用天*先称出其质量后,运用V水=m水/ρ水计算得来,这样就不需要量筒了.

  【跟踪训练】

  将一质量为158g的金属块投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金属块完全浸没,测出溢出水的质量为20g.由此可知,金属块的体积是20cm3,金属块的密度是7.9×103kg/m3.

  学*指导二: 其他方法测密度

  【小组讨论】

  1.蜡的密度小于水,放在水中会漂浮,如何测密度小于水的固体体积?

  2.对于溶解于水的物质的体积又该如何测量?

  “饱和溶液法”测溶解于水的物质的密度:

  像白糖、食盐这样溶解于水的物质,其体积也无法直接用排水法测量,我们可以先用“饱和溶液法”测量出它的体积,进而测量出它的密度.下面,以食盐为例,介绍一下这种测量方法.

  ①用天*测量出适量的食盐的质量,记作m1;

  ②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加入足量的食盐,充分搅拌,直至食盐不再溶解,量筒底有少量食盐晶体为止,此时量筒中的液体为食盐的饱和溶液,读出溶液和剩余食盐晶体的总体积,记作V1;

  ③把测量好的'食盐加入量筒中,读出此时溶液和食盐的总体积,记作V2,则食盐的体积为V=V2-V1;

  ④食盐的密度ρ=m1/(V2-V1).

  3.吸水物质的密度的测定:取一吸水物质,如一小块砖.

  ①用天*先称出它的质量m;

  ②在量筒中放入一定量的水,将砖块用细线吊着没入量筒里的水中,让它充分吸水;

  ③待砖块吸足水后,通过增、减水量,使量筒内的水面与某个整数刻度线相齐,记下这个数值V1(如图a所示);

  ④把砖块从量筒中提出水面滴干后,再观察此时量筒中剩余的水量V2(如图b所示);

  ⑤那么,砖块的体积V=V1-V2;

  ⑥求得砖块的实际体积,再根据测得的砖块的质量,就可计算出砖块的密度ρ=m/(V1-V2).

  【教师点拨】

  密度比水大的物质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密度比水小的物质可采用“压入法”或“沉锤法”,吸水物质体积可采用排水法,或先让物体吸足够的水(前提是吸水后物体自身体积不发生变化)再采取“溢杯法”测体积.

  【跟踪训练】

  1.不用量筒,只用天*,如何称出5毫升的水银来?

  解:水银的密度是13.6g/cm3,5毫升水银质量为5×13.6g=68g.用天*称68g水银即可.

  2.不用天*,只用量筒,如何量出100克酒精来?

  解:100g酒精体积V=m/ρ=100g/(0.8g/cm3)=3125px3=125mL,用量筒量取125mL酒精即可.

  3.某班同学收集到一块火山岩(质地疏松、吸水性强)标本,他们使用天*、盛水量筒和粗绳测火山岩的密度时,出现不规范操作:

  (1)用粗绳扎住这块火山岩,浸没在量筒的水中测它的体积.

  (2)测量过程中观察量筒读数时,视线均与液面边缘相*.

  (3)测火山岩体积时发现火山岩吸水性很强.

  (4)测完火山岩体积后,将其取出立即放在天*的盘中称量.

  上述有些操作会造成测量值偏大或偏小,其中造成测量值偏小的步骤(1)(3)(填序号).

  分析:本题所测的石块——火山岩,与*常的石块不同,火山岩质地疏松,吸水性强,在用排水法测它的体积时 易造成偏差,这种偏差主要是:

  ①对质量测量的偏差.先放入水中测体积后,火山岩吸收了较多的水,再测质量时,火山岩的质量测量值比真实值大;

  ②体积测量偏差.当干的火山岩放入水中后吸收了较多水,使得量筒中的水变少,示数增加的值偏少,测量得到的火山岩体积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小.

  就上述实验设计出现的问题,请你提出改进意见并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法:

  ①不应该用粗绳,因为选用粗绳也要考虑它的体积,会对标本体积测量产生误差,导致标本体积偏大;

  ②在任何时候读数都是读水的凹液面,而不是液面边缘,读液面边缘会导致标本体积偏大;

  ③矿石吸水性强,水被吸到矿石中后导致读数体积比实际体积偏小;

  ④由于矿石吸水,立即称量导致质量偏大.

  改进方法(仅供参考):

  ①用天*测出火山岩的质量m;

  ②先用细线系住火山岩放入水中浸泡至不再吸水为止(达到饱和状态),再用排水法测出其体积V;

  ③用密度计算公式ρ=m/V计算密度.

  密度教学设计 5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一节《质量》,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认识质量及其测量仪器,特别是学*使用学校实验室常用的天*是为后续各节的学*所准备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极其重要,与今后授课的内容相关密切,是基础性的一节,也是阶段性的关键点。所以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上还是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在第一章已经学*了一些工具的使用,对于天*这个工具的使用只要讲明白应该问题不大。学生的问题主要是生活经验不足,对于常见的物体的质量他们没有办法想象和了解,还有一些物质的尺度比较小或者比较大的话用基本单位来表示可能存在问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2、 通过操作,掌握天*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物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通过对天*使用方法的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通过使用天*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托盘天*的使用方法。

  突破方法

  天*的使用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使用方法,然后让学生去摸索,假如不这样做会产生怎么样的后果。

  教学难点

  质量的概念,托盘天*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突破方法

  为突破难点,通过图片分析物体和物质的区别,然后引入质量的概念。采用演示加分组实验法,并用探究法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突破本节难点。

  教法学法

  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会学知识,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自主学*法、探究法和讨论法。通过自主学*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通过讨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给上面的物体分类,并说出你分类的理由?

  创设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的兴趣。

  新课教学

  课堂总结

  课堂练*

  一、质量的概念

  由学生的分类,得出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从而得出:我们身边的一切物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物质组成的……

  提问:铁钉、铁锤都是同种物质组成的,但是物质的多少一样吗?

  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学生继续思考几个问题:

  1、一块冰化成了水,所含物质的多少改变吗?(不考虑蒸发)

  2、一个易拉罐被压扁之后,形状变了,所含的物质多少(质量)变了吗?

  3、在宇宙飞船中,物体处于失重状态中。如果把地面上的物体带到月球上,带到宇宙飞船中,这个物体的质量会改变吗?

  讨论得出结论:

  冰块熔化成水, 状态变化了,组成物质的多少没有变。

  易拉罐压扁了,形状变化了,组成物质的'多少没有变化。

  物块送入太空,位置变化了,组成物质的多少没有变化

  总结: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变化而变化。

  二、质量的单位

  1、国际单位

  2、生活中常用单位3、

  3、换算关系。

  质量单位符号: 吨(t) 千克(Kg) 克(g) 毫克(mg)。

  质量单位换算:1 t = 1000kg 1 kg = 1000g

  1 g = 1000mg

  对常见物体质量进行估算

  三、质量的测量

  1、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托盘天*

  托盘天*的主要结构

  观察托盘天*的结构,并且对照书本的图记住各部位的名称。

  2、常见的测量工具

  四、课堂小结

  五、练*

  1.关于质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结成冰后,质量变大了

  B.铁块加热后,再打成铁片,质量变小了

  C.物理课本在南京和在南极时, 质量不 一样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宇航员若将一瓶密封的纯净水带到月球上,你认为这瓶纯净水的质量是增加了、减少,还是不变?说出你的判断根据。

  练*册68页知识导航

  布置作业

  这样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通过观察、比较、到建立概念,不但使学生很容易理解,而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过程,在观察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形成了分析、概括的能力。

  通过学生的讨论思考,并结合前面的内容,这个难点很容易解决,并且学生都能理解,特别是对于到宇宙里质量也不变这种情况。

  让学生自己总结这些比较简单的规律,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的信心

  单位换算是学生觉得很困难的一部分内容,可以先找几个简单的练*做一做,太难的话会打击学生的信心。

  通过抢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既提高了他们的常识,又为之后引入天*是准确测量的工具埋下伏笔。

  让学生了解测量质量的工具有很多,在实验室主要使用的是天*

  测量工具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图片学生能了解到多种多样的测量质量的先进的仪器。能感受到科学的神奇。

  让学生对课堂学*有个总体的印象。

  板书设计

  §6.1 质量

  1、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符号(m)

  2、结论: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质量的单位:

  国际单位:千克(kg);

  常用单位:吨(t) 克(g) 毫克(mg);

  1 t =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4、质量的测量工具——托盘天*

  5、托盘天*介绍

  天*的使用步骤

  1、把天*放在水*台面上

  2、将游码移到0刻度线处

  3、调节横梁上的*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为止(哪边轻就往哪边调)

  4、左物右码

  5、读数=游码+砝码


密度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阅读


密度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1)

——密度教学设计菁选

密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密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密度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②进一步熟悉天*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

  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②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二、教学重点:学*用天*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三、教学难点: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安排、记录数据到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训练

  四、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1、教师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要测量这个铁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2、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杯中的盐水,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呢?

  合作探究:

  量筒的使用:

  ①观察量筒回答课本第12页“快递”中的问题;

  ②学生交流使用方法。

  3、如何测固体(石块)体积的方法(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一块总结使用量筒测固体的方法)

  4、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5、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

  6、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7、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①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②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学生分组实验并交流结果。

密度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本实验是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应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实验应当测量的物理量以及选择的仪器,并进而明确实验的原理。本节实验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实验设计能力上,因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实验所选择的仪器以及实验要测定的对象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自己设计实验表格,并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物质的密度。这是一个测定性实验,通过这一实验学生明确实验原理,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并通过实验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仪器进行实验设计、进行表格设计、以及动手操作。本节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较多,通过本节课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工作*惯,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用2课时。

  二、学情分析: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会使用天*和量筒;具有初步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比较*惯老师给什么记什么。缺乏主动性和探究精神,活性思维和动手能力较差。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熟悉天*的构造及其使用。

  2.会用天*天*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的过程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3.通过对物质密度的测定,学生对间接测量有感性的认识。

  4.学生知道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明白实验步骤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所拓展。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学生乐于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现象中的规律。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密度的概念、测量和应用;比值定义法的实验方法。

  2.教学难点:

  学生亲自动手、合作获得多种物质的多组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密度的概念。

  五、学*情境设计:

  故事情境引入,问题情境引导思考进入探究、合作学*之中。

  六、教学媒体资源的设计:

  在多媒体教室进行;采用PPT课件;多组实物的天*、量筒、木、铁;实验表格。

  七、教学策略与活动设计:

  采用讲授法、实验法、协作式、问题解决式多种策略组合的教学模式

  八、教学过程:

  1.密度概念的引入

  公元前245年,为了庆祝盛大的月亮节,赫农王给金匠一块金子让他做一顶纯金的皇冠。做好的皇冠尽管与先前的金子一样重,但国王还是怀疑金匠掺假了。他命令阿基米德鉴定皇冠是不是纯金的,但是不允许破坏皇冠。

  这看起来是件不可能的事情。在公共浴室内,阿基米德注意到他的胳膊浮出水面。他的大脑中闪现出模糊不清的想法。他把胳膊完全放进水中,全身放松,这时胳膊又浮出水面。他从浴盆中站起来,浴盆四周的水位下降;再坐下去时,浴盆中的水位又上升了。他躺在浴盆中,水位变得更高了,而他也感觉到自己变轻了。他站起来后,水位下降,他则感觉到自己变重了。一定是水对身体产生向上的浮力才使他感到自己变轻了。他把差不多同样大小的石块和木块同时放入浴盆,浸入到水中。石块下沉到水里,但是他感觉到木块变轻了。他必须要向下按着木块才能把它浸到水里。这表明浮力与物体的排水量(物体体积)有关,而不是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在水中感觉有多重一定与水的密度(水单位体积的质量)有关。阿基米德在此找到了解决国王问题的方法,问题的关键在于密度。如果皇冠里面含有其他金属,它的密度会不相同,在重量相等的情况下,这个皇冠的体积是不同的。把皇冠和同样重量的金子放进水里,结果发现皇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子的大,这表明皇冠是掺假的。

  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些实验:

  a.将涂有同种颜色、同体积的两物体放在托盘天*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失去*衡。

  b.取同体积的水和酒精倒入质量相等的两个空烧杯中,然后分别放到天*的两个盘上,结果天*也失去*衡。

  两物体的体积相同,质量不同;水和酒精的体积相同,但质量不同。

  这说明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是不同的。

  现在我们只知道了涂有同种颜色的两个物体不是同种物质,还不知道它们各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对于同一种物质来说,它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实验来研究:

  我们取大小不同的外形规则的小木块和小铁块,然后用天*称出铁块或木块的质量,用刻度尺测出其体积,并计算第一个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将这些数据填入绘制的表格中:我们对上面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看看能得出什么规律?

  不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我们取大小不同的外形规则的的两个铁块,然后分别用天*称出两个铁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其体积,并计算出大小两个铁块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将这些数据填入绘制的表格中:我们对上面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看看能得出什么规律?

  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分析与与论证: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单位体积的木块、铁块的质量的关系?对实验表格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出:

  单位何体积木块的质量是相同的。

  单位体积铁块的质量是相同的。

  单位体积木块和铁块的质量是不同的。

  2.密度的概念

  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是不同的。不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在物理学中为了表示物质的上述特性,将某种物质单位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3、密度公式与密度单位密度=质量/体积

  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密度公式、单位及密度表,熟悉常见的物质的密度。

  单位转换:训练(1)7.9×103㎏/m3= g/cm3(2)2.7 g/cm3 = ㎏/m3

  判断:1、大铝块的质量为4㎏,小铝块的质量为1㎏,则大铝块的密度大于小铝块的密度。()

  2、一杯酒精用去一半后,剩下的酒精密度为原来的一半。()

  想一想:一个铁球的质量是15.8克,体积是2立方厘米。则铁球的密度是多少?

  练一练:酒精和煤油的密度都是0.8*103 ㎏/m3 ,那么能装下1千克水的瓶子,一定能装下1千克的(?)

  A酒精B煤油C酱油D豆油

  课堂巩固

  1.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

  2.密度是表征物质特性的物理量,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同种物质,在一定的状态下密度是定值,它不随质量的大小或体积大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密度的计算公式是,密度的单位有:或

  3.一杯盐水,现在用掉半杯,那么剩下的半杯盐水()

  A.其密度减半,质量减半B.其质量减半,密度不变

  C.其体积减半,密度也减半D.其质量、体积、密度均减半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对于给定的一种物质,它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B.物质的密度和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C.质量相同的不同物体,它的体积与密度成正比D.体积一定的不同物体,它的质量与密度成正比

  5.制作飞机应尽可能的选用密度的材料,制造电风扇底座应尽可能选用密度的材料。

  6.有一块金属,质量为237g,体积是30 cm3,这块金属的密度是kg/m3,这种金属是。若将这块金属切成两半,则其中一半的密度是kg/m3。

  7.单位换算:

  (1)30ml= cm3= m3

  (2)5.5g/ cm3= kg/ m3

  (3)7.9×103kg/ m3= g/ cm3

  4、密度知识的应用:

  指导学生书上密度知识的应用,熟悉密度的变形公式,启发学生从密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出发,寻找密度知识的应用途径。

  课堂巩固:

  1.查表分析: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铜块的体积铝块的体积,因为铜块的密度铝块的密度。体积相同的水和煤油,煤油的质量水的质量。(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物质密度(kg/m3)煤油0.8×103;水1.0×103;铝2.7×103;铜8.9×103

  2.甲、乙两个实心球,体积之比是2:3,质量之比是5:2,则甲、乙两球的密度之比是()

  A.5:3 B.3:5 C.15:4 D.4:15 3.通常说的铁比棉花重,它的实质是指()

  A.铁的体积比棉花的体积小B.铁的密度比棉花的密度大

  C.铁受到的重力比棉花受到的重力大D.以上说法都有道理

  4.一瓶子最多可以装0.2kg的水,那么用它最多可以装酒精()

  A.200g B.125g C.160g D.250g

  5.体积和质量都相同的铝球、铁球和铜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铝球可能是实心的,而铁球和铜球一定是空心的

  B.铝球一定是空心的,而铁球和铜球也是空心的

  C.铜球是实心的,铁球和铝球也是实心的

  D.铜球是空心的,而铝球和铁球是实心的

  6.质量和体积都相等的空心球,分别是铜、铁、铝制成,那么其空心体积最大的是()

  A.铜球最大B.铝球最大C.铁球最大D.无法判断

  7.关于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密度是物体的疏密程度

  B.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跟体积有关

  C.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它的大小跟质量、体积无关

  D.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时,质量不变,密度也不会变

  作业:

  1.一只空杯内放入一些砂糖,冲入开水,砂糖慢慢溶化了。对此,甲同学说,杯中糖的质量在变小,直至质量为零;乙同学说,固体的糖质量少了,但总的糖的质量是不会变的。你说哪一个同学说得对?你可用什么方法明?

  2.有一天,小明看到煤气公司价格牌上,冬季55元/瓶,夏季51元/瓶,他寻思着,为什么夏季价格低?他查找了煤气资料,煤气冬季密度0.88×103kg/m3,夏季密度0.8×103kg/m3,煤气瓶容积0.015m3。通过计算发现夏季价格比冬季价格____(填“高”或“低”),若夏季价格与冬季价格一样,夏季应标价为____元/kg。

密度教学设计3

  课题:密度

  [设计意图]

  本节是本章《质量与密度》的第二节。在前一节,我们学*了“质量”和“用天*测量物质的质量”。物质密度的本质正是研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所以从“区分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开始,引入密度的概念。本节基于实验的基础上学*密度的知识,所以教学方法上引采用分组实验和讲授为主。

  知识目标:

  1.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2.会查密度表. 能联系实际应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会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3.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能力目标:

  1.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1.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密度公式.

  教学难点:

  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密度公式的应用.

  教学方法:

  1.观察法:2.实验法:3:讲授法

  教学准备:天*,砝码,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或其他的物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和学具]

  天*,砝码,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或其他的物体)

  [课前准备]课内小组交流5分钟

  一:复*旧知

  1、如何用天*称物体的质量?

  二 :自学导学(以下内容采取自学的方式,在小组内探讨完成并汇报)

  2、密度 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计算公式: 密度的公式:ρ=公式变形:m= V=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ρ—— ——(kg/m3) m—— ——千克(kg) V—— ——立方米(m3) 说明:密度ρ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决定的.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m3),密度的单位就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如果质量单位用克(g),体积单位是立方厘米(cm3),则密度的单位就是克每立方厘米(g/cm3).

  1 g/cm3=1×103kg/m3.

  3、例题自己做一遍和书中的解法对比 。反思。

  4、生实验:用纸包着一块肥皂和一块泡沫的长、宽、厚度一样,也就是体积一样,但是,用手掂一掂,肥皂的质量要比泡沫的质量大得多。

  5、同样的两个烧杯分别装有体积不同的水和煤油,放在天*上却能*衡,说明它们的质量却又是相同的。 提出问题:

  (1) 为什么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同?

  (2) 为什么体积不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却又相同?

  (3)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4)通过以上思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密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替代法测密度.

  2.其他方法测密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利用天*和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难点 分析测量物质密度的过程中,测量顺序的不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教学过程

  学*指导一: 替代法测密度

  【自主预*】

  完成下面*题:

  1.天*也可以测体积.若已知物质的密度,用天*测出其质量,即可利用公式V=m/ρ求出物体的体积.

  2.量筒也能测质量.若已知物质的密度,用量筒测出其体积,即可利用公式m=ρV求出物体的质量.

  【小组讨论】

  小明用天*、大杯、小杯和密度为ρ的水测一石块的密度.

  ①天**衡时如图所示,石块的质量m石=67g;

  ②小明测量石块的体积步骤如下:

  A.测出空小杯的质量m1;

  B.把装了水的大杯和空的小杯如图放置;

  C.把石块缓缓放入大杯中,大杯中部分水溢进小杯;

  D.测出承接了溢出水的小杯的总质量m2.

  请你指出步骤B的错误之处:大杯中的水没有装满,导致用排水法测得的石块体积偏小.

  ③用本题中出现过的物理量的符号表示石块体积为(m2-m1)/ρ;石块密度为m石ρ/(m2-m1)(设步骤B中的错误已改正).

  【教师点拨】

  在缺少量筒的情况下,用替代的方法,也能测出物质的密度,例如在缺少量筒的情况下,常用水的体积来替代被测物体的体积.而水的体积是用天*先称出其质量后,运用V水=m水/ρ水计算得来,这样就不需要量筒了.

  【跟踪训练】

  将一质量为158g的金属块投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金属块完全浸没,测出溢出水的质量为20g.由此可知,金属块的体积是20cm3,金属块的密度是7.9×103kg/m3.

  学*指导二: 其他方法测密度

  【小组讨论】

  1.蜡的密度小于水,放在水中会漂浮,如何测密度小于水的固体体积?

  2.对于溶解于水的物质的体积又该如何测量?

  “饱和溶液法”测溶解于水的物质的`密度:

  像白糖、食盐这样溶解于水的物质,其体积也无法直接用排水法测量,我们可以先用“饱和溶液法”测量出它的体积,进而测量出它的密度.下面,以食盐为例,介绍一下这种测量方法.

  ①用天*测量出适量的食盐的质量,记作m1;

  ②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加入足量的食盐,充分搅拌,直至食盐不再溶解,量筒底有少量食盐晶体为止,此时量筒中的液体为食盐的饱和溶液,读出溶液和剩余食盐晶体的总体积,记作V1;

  ③把测量好的食盐加入量筒中,读出此时溶液和食盐的总体积,记作V2,则食盐的体积为V=V2-V1;

  ④食盐的密度ρ=m1/(V2-V1).

  3.吸水物质的密度的测定:取一吸水物质,如一小块砖.

  ①用天*先称出它的质量m;

  ②在量筒中放入一定量的水,将砖块用细线吊着没入量筒里的水中,让它充分吸水;

  ③待砖块吸足水后,通过增、减水量,使量筒内的水面与某个整数刻度线相齐,记下这个数值V1(如图a所示);

  ④把砖块从量筒中提出水面滴干后,再观察此时量筒中剩余的水量V2(如图b所示);

  ⑤那么,砖块的体积V=V1-V2;

  ⑥求得砖块的实际体积,再根据测得的砖块的质量,就可计算出砖块的密度ρ=m/(V1-V2).

  【教师点拨】

  密度比水大的物质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密度比水小的物质可采用“压入法”或“沉锤法”,吸水物质体积可采用排水法,或先让物体吸足够的水(前提是吸水后物体自身体积不发生变化)再采取“溢杯法”测体积.

  【跟踪训练】

  1.不用量筒,只用天*,如何称出5毫升的水银来?

  解:水银的密度是13.6g/cm3,5毫升水银质量为5×13.6g=68g.用天*称68g水银即可.

  2.不用天*,只用量筒,如何量出100克酒精来?

  解:100g酒精体积V=m/ρ=100g/(0.8g/cm3)=3125px3=125mL,用量筒量取125mL酒精即可.

  3.某班同学收集到一块火山岩(质地疏松、吸水性强)标本,他们使用天*、盛水量筒和粗绳测火山岩的密度时,出现不规范操作:

  (1)用粗绳扎住这块火山岩,浸没在量筒的水中测它的体积.

  (2)测量过程中观察量筒读数时,视线均与液面边缘相*.

  (3)测火山岩体积时发现火山岩吸水性很强.

  (4)测完火山岩体积后,将其取出立即放在天*的盘中称量.

  上述有些操作会造成测量值偏大或偏小,其中造成测量值偏小的步骤(1)(3)(填序号).

  分析:本题所测的石块——火山岩,与*常的石块不同,火山岩质地疏松,吸水性强,在用排水法测它的体积时 易造成偏差,这种偏差主要是:

  ①对质量测量的偏差.先放入水中测体积后,火山岩吸收了较多的水,再测质量时,火山岩的质量测量值比真实值大;

  ②体积测量偏差.当干的火山岩放入水中后吸收了较多水,使得量筒中的水变少,示数增加的值偏少,测量得到的火山岩体积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小.

  就上述实验设计出现的问题,请你提出改进意见并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法:

  ①不应该用粗绳,因为选用粗绳也要考虑它的体积,会对标本体积测量产生误差,导致标本体积偏大;

  ②在任何时候读数都是读水的凹液面,而不是液面边缘,读液面边缘会导致标本体积偏大;

  ③矿石吸水性强,水被吸到矿石中后导致读数体积比实际体积偏小;

  ④由于矿石吸水,立即称量导致质量偏大.

  改进方法(仅供参考):

  ①用天*测出火山岩的质量m;

  ②先用细线系住火山岩放入水中浸泡至不再吸水为止(达到饱和状态),再用排水法测出其体积V;

  ③用密度计算公式ρ=m/V计算密度.

密度教学设计5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熟悉量筒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通过量筒、天*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对“密度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认识,以及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教学活动

  1.实验探究过程设计

  “密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今后学*液体压强、浮力以及高中气态方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密度”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比较抽象、比较难懂的概念。初二学生由于对此概念弄不清楚,影响了以后有关内容的学*。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概念,教材设计了对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实验探究,使学生经历“密度”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1)创设情景

  课堂上,让学生观察两个(一个是铝制的,一个是不锈钢制的)大小、形状一样的勺子。或者观察两杯体积相同的不同液体的'质量。很多学生会像小聪一样,提出猜想: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可能质量不同。并进一步思考,这里包含有什么道理呢?

  (2)制定计划,进行探究

  收集日常生活中体积不相同的不同物质比较容易,所以小聪制定了收集生活中的一些小物品,进行探究。

  在制定计划时,需要教师引导。首先让学生思考:铁块和木头谁重?怎么比较铁块和木头谁重?由此引导学生得到用天*、刻度尺和量筒测量这些小物品的质量和体积,然后计算1cm3物体的质量的设计方案。

  然后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探究。对于小物体的体积,学会使用量筒是学生继续探究的前提。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课本117页,学*量筒的使用方法。

  (3)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每个小组的测量结果数据量少,总结不出规律。必需汇总各小组数据,填入课本118页表中,才能显示出规律性的结论:1立方厘米质量相同的物体都是由相同的材料组成的。

  对这个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1cm3物体的质量”有什么意义?应使学生悟出“1cm3物体的质量”可以区别不同的物质,并进一步认识到这是一个描述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由此给出密度的概念。

  根据密度的定义,可以推知密度的公式ρ=m/V。

  对于教学的实施过程,需要有以下几点说明。

  (1)密度的公式:

  这个公式的得出实际上是利用了密度的概念和相应的运算法则,也就是要求出单位体积的质量应当用除法,所以同学们对物理知识的学*,尤其是一些物理公式,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明确同种物质密度跟质量不成正比,跟体积不成反比的结论.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密度是一个常数.密度表示的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例如铝的密度是2.7×103 kg/m3,它的意义是1立方米的铝的质量是2.7×103 kg。可见物质的密度是用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质量的多少或它体积的大小所决定的.因此不能说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跟它的体积成反比.例如一块铝切去一半,剩下一半的密度是否发生了变化呢?没有,因为当这块铝切去一半时,体积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质量也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但m/V的值即ρ并没有发生变化.

  (2)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物质的特性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区别的一种性质.密度描述的是:各种物质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所含的质量不相等的特性.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运动状态无关.由于物体在温度发生变化时,体积会发生变化(即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质量不变,则物体的密度要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在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例如水结成冰)密度一般有变化.例如一块铁,它的温度升高了,体积会膨胀,但是质量没变,这样根据ρ=m/V,公式中分子不变,分母变大,分数值应当变小,所以密度会变小.

  上边这些变化有时比较小,比如铁块温度升高.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情况下,可以不考虑密度的变化,但有些变化较大就必须强调条件,比如气体的密度,在密度表中就限定了条件,是0℃及1个标准大气压下.正是由于这样,我们说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并不是说物质的密度是永远不变的,它还是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要发生变化的.前面我们讲的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属性是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质量与形状、状态、位置无关.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和状态下.今后我们讨论的问题,大多是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可以把密度视为定值.

  (3)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单位千克和体积单位立方米组成,属复合单位。这是教学的难点,有必要特殊强调一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对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学生要了解,会查密度表中的密度值。另外教师可再补充介绍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密度值,宇宙中某些恒星的密度等,同时介绍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发现氩气从而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并不断探索。

  2.密度的应用

  在生活和生产中密度的应用很广,我们可以根据密度的大小鉴别物质,通过测定密度,发现新材料,估测矿山、油田的储量等。教师可以结合课本120页的图6-2-4讲解。

密度教学设计6

  【设计思想】

  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材分析】

  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后面学*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体验和感悟密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根据大纲及学生实际,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

  由于初三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初期,如何处理实验中的数据进而得到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

  本节有关密度的知识都是从实验中分析归纳出来的,因而本节课着重采用实验探究法;学生要想正确的从实验中得到密度的概念,他们必须掌握数学法、分析法、比较法和归纳法

  【学生分析】

  在新的课程中提到密度一词,虽然学生会对其有一定的理解,但还是很模糊,所以要在学生很是模糊的时候加以提醒,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到实际当中去。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会遇到问题--仪器的使用,所以要对学生进行讲解,做应有的对策。

  【仪器材料】

  天*、砝码、水、体积不等的木块、石块等。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实验演示

  提出问题

  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

  1、用纸包着一块肥皂和一块泡沫的长、宽、厚度一样,也就是体积一样,但是,用手掂一掂,肥皂的质量要比泡沫的质量大得多。

  2、同样的两个烧杯分别装有体积不同的水和煤油,放在天*上却能*衡,说明它们的质量却又是相同的。

  进一步提问:

  1、为什么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同?

  2、为什么体积不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却又相同?

  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导入:

  在生活中会有类似要去辨认的事物,要用到一些方法去辨认,那我们就来学  观察演示实验并思考问题

  提出猜想:

  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密度与物体的体积有关;密度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氛围,把学生的兴趣给提起来,激励学生去学*。

  提出问题

  1、物体的密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2、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怎么使用仪器来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3、实验所用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比例法…

  想想密度可能会跟什么因素有关;学会使用仪器做实验

  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做实验,注意可以更好地去分析和理解实验

  学生实验  

  密度概念

  发实验仪器  

  实验提示  

  分析实验 

  得出结论 

  给出密度的概念

  学生做实验  

  实验记录 

  学生分析

  学生动手实验能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更好地记住所学的知识。

  归纳总结

  1、分析数据:

  A.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B. 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C.水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D.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水)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2、密度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分析

  练*ρ的写法

  练*单位的化法

  经过总结与学生的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更好地对知识进行巩固。

  交流与

  讨论

  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的物理意义。

  思考讨论

  对密度的深入研究,加深理解

  小结

  密度的引入目的、概念、公式、单位

  进行知识的复述与

  可以培养学生总结知识的能力

  作业

  测量身边小物件的密度

  板书设计

  密度

  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板书的设计更直观明了地让学生掌握本节的重点与难点

  《密度》教学反思

  《密度》在第十一章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上课前在教材处理上我将本节课分成导入――实验探究――密度概念的建立――练*巩固四部分。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来源于生活中的趣味实验,如何鉴别水、煤油、酒精和醋?并让他们总结辨认的依据,当他们意识到可以利用颜色、味道等特性鉴别物质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从学生的最*发展区着手,拿出上节课测量过的体积相同但外表被我涂成了相同颜色的铜、铁、铝让学生辨认,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这也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就用密度表示,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何通过实验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进行探究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变化规律,2.不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在上课前教师准备好大量的器材可供学生选择,学生进行实验并得出结论,对密度概念的教学采用了让学生与速度概念的学*进行对比分组学*,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展示。最后选择适当的练*对学生的学*进行巩固。现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反思如下:

  1.本节课的导入部分的设计与生活中有很大的关联,学生能按照自己原先设计的思路下来,所以在导入部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

  2.在实验探究部分,我在这个环节中对学生的估计不足,学生分组讨论,有几个组不知道要做什么得不出实验探究的过程,所以实验探究部分教师要做两手准备,一旦学生反应不好时,要与学生共同计论设计实验步骤。

  3.在类比法学*密度的概念时,学生对组合单位的换算在练*上出现了很多问题,这是我在上课前所没有预想到的,所以在这个环节上发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内容时间不够。

  4.课堂上自己总是生怕学生不懂,所以一节课感觉自己讲的东西过多了点,而留给学生思考、分析的时间稍微少了点。在学生分析练*时,应要做到倾听,而不应有过多的讲解。

  5.课堂上要及时对学生的学*行为进行评价,我自认为这节课我做得还的是比较好的。请同学们回答,一个“请”字可以拉*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每个学生回答问题以后,我及时插上一句,“回答得很棒”、“做得很好”,相信这可以对学生进行激励。

  6.一节课如何对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进行突破,是通过不断的讲解呢还是通过练*得以突破。密度知识是初中物理知识的一个难点,那么对于这一知识点我们又应该如何进行突破呢?这是我今后应该要思考的问题。

  7.如何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现在学生*惯于动脑,很少有动笔,这样容易造成上课全听懂,下课统忘掉的现象,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形成动脑又动手的*惯,这要靠*时的引导和培养。

  以上是我对《密度》这节课的教学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也学会了很多,为我在今后的在教学上积累经验,避免无效课堂的发生。使课堂教学做到有效,最终达到高效。

  十一道沟学校

  刘润亮

密度教学设计7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鲁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密度社会生活》。学生通过学*前三节质量和密度的知识后,对物体的质量这一属性和物质密度这一特性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学会了使用天*和量筒来测定物理的质量和体积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方法积累。而这一节课恰是讲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理论联系实际且应用于生活的实践性课。为此,我采用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再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验性课型。实验过程中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各自课题,加深合作交流的意识。此外,这节课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具有培养功能。

  二、学情分析:

  从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间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在学*密度的知识后也期望继续研究并且去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从学生掌握知识水*上来看,虽然学*了质量和密度的知识,了解了一些常见的测量工具名称,但在对知识原理的理解程度还不够深刻,有些测量工具仅是通过多媒体见过其形,没有真正的去实践过,有些没有见过的材料也只有合作交流,猜想其作用,所以在这一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适应的加以引导教给学生使用工具的方法,利用测量数据分析问题的思路,并对实验操作及结果进行适时分析。

  三、设计理念

  做到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方式的多元化。教师在这节课打破教材结构,合理重组内容,使整个课堂既充实、严谨,又增强了科学性。教师善于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呈现出情理相济、动静相成和谐美。在教师的组织下,全体学生和教师一道积极的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时地对学生进行点评。给获取成功的同学以祝贺,给遇到困难的同学以指引,给失去信心的同学以支援。

  教师深挖本节课所能体现的各个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这节实验活动课的内容就是依靠实验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常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难题”,教师利用这些“难题”来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其自发学*、自主探究、自行获解,实验中发挥一个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培养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困难、战胜自我信心,与此同时,学会与同学共同交流获取知识。

  四、设计思路: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

  过程与方法:学会系统地整理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量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探究活动中,受到科学态度、科学观念的熏陶,培养他们创新的精神、实践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都是利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突出与突破的方法是利用组间合作与汇报交流来实现。

  3、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评价、评估,完成本节内容从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得出每一个问题的初步结论,并总结出每个情境中使用的方法。

  合作学*:学生组内合作与集体合作是这一节课呈现的主要方式,充分利用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与智慧,积思广仪、众志成城。合作学*贯穿了教学的始终,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进行影响与渗透。

  4、学法指导

  在进行课程探究前,针对学*未知的方法、没有

  接触到的(自制教具)材料给予适量的方法提示;在进行课题研究时,鼓励实验方法的多样化,对于明显的思路和操作错误及时指导;在课题探究结束后,和学生一起对实验中的知识与方法进行总结归纳。

  五、实验前的准备

  教师根据实验可能用的器材进行相应的实验器材准备,并与实验管理员协调好,上课时一同协助提供学生所需器材。对实验室中没有的一些器材提前作好收集和准备,如大塑料可乐瓶、铅球、保鲜膜、油漆、木锯、废旧的课桌、台秤等。由于本节内容较多,所以可以进行适当的调课连着下午第四节的活动课进行两节课较好。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这段时间学*了三个重要的物理量:密度、质量、体积,请问哪位同学能

  告诉大家三者的关系呢?

  生:三者的'关系可用一表达式来说明:ρ=m/v

  对于同种物质,它的密度不受m和V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表述给予表扬,同时指出他们所述之处的不足,物质的密度受到状态的影响。)

  师:我们还学*了测量质量和体积的仪器:天*和量筒。请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器材使用

  时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生:(描述使用方法,找几位同学补充,使表达更完整。)

  师:课下我有几个问题,请大家帮助我来解决,每个实验小组都选择了一个探究课题,采用

  各种方法进行了探究,然后向同学们进行陈述报告。

  (二)课题选定和探究方案制定

  教师依据学情对全班同学进行小组划分,每组大约十二三个人,全班共划分为四个小组,然

  后采用抽签的形式进行探究课题的选择。然后小组内进行课题的研讨并制定实验方案,老师巡回观察,并

  适当的进行指导。

  探究课题:

  1、铅球是铅做的吗?

  2、测砖的密度

  3、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4、测量方糖的密度

  (三)实验探究和汇报

  各组制定完毕探究方案之后,根据方案进行相应的器材选择,完毕之后,按顺序各小组进行

  实验方案的汇报并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

  第一组:铅球是铅做的吗?

  学生甲:我们从器材桌上选择了一个铅球,上面标的是6斤的铅球,为了得到精确的数据,

  我们在课下用台秤测量了一下,其质量为2.9kg。

  学生乙:(板书)m=2.9kg。

  学生甲:在测量铅球的体积时,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没有合适的量筒,于是我们使用了水

  槽,把铅球放入水槽中,用烧杯向水槽中注水,直到水没过铅球,用粘贴纸在此处作一标记。

  学生乙:在学生甲的描述下进行操作。

  学生甲:将铅球取出,水面下降,然后用量筒向水槽中注水,直至再次达到标记,记下注入的水的体积,即铅球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V水=V铅球=0.38L

  学生甲:根据可计算出铅球的密度,密度表中ρ铅=11.3g/cm3。

  学生乙:(板书)ρ球<ρ铅

  学生甲:通过测量和计算,我们澄清了一个事实,铅球的基本成分是铁,而不是铅做的!请同学们对我们的实验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丙:有一种更直接的方法:测量铅球的体积,利用墙角、直尺和三角板直接测出铅球的直径d,根据球体的积公式进行计算。

  学生丁:为测量球的体积,我对实验器材进行了改进。自制量筒,利用直径足够大的透明塑料瓶,去掉顶端较细的部分,在瓶的外壁贴一张纸条,用标准量筒量好100cm3的水,倒入瓶内,在纸条上画出液面的位置,再用量筒倒入400cm3的水,作标记500cm3,将二者之间进行*分,用自制量筒测出铅球的体积。

  师:大家太棒了!每个同学的想法都非常有创意,让老师受益匪浅,尤其是自制量筒。下面,哪组同学再为大家作一次汇报?

  第二组:测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探究的课题是:测砖的密度。用天*直接测量砖的质量m。

  学生乙:(板书)m=60.5g。

  学生甲:用量筒测量砖的体积时,我们发现砖放入水中时,砖具有吸水性,这样测出来的砖

  的体积偏大。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

  V水,让砖头吸饱水之后,再放入量筒中,测出体积V,由此计算砖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演算)V水=20cm3 V=60cm3

  V砖=V-V水=60cm3-20cm3=40cm3

  学生甲:也许我们的办法不是最好的,让大家提出更巧妙的办法。

  (学生进行一番激烈的讨论,由学生代表发言,对改进的方法进行表述)

  学生丙:砖吸水后会膨胀,同样体积会变大,为了克服砖的吸水性,我们采取在砖的表面涂

  层油漆或包一层保鲜膜的方法。

  学生丁:我在想,我们为什么不测量整块砖的密度呢?这样,我们可以用直尺直接测量砖的

  长、宽、高。计算出整块砖的体积。

  第三组:测量方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测量方糖的密度。首先用天*测出几块方糖的质量m,然后除

  以方糖的个数n,求出一块方糖的质量。

  (板书)

  学生甲:在测量体积时,我们想到一些方法来克服糖溶于水的问题,如包上保鲜膜等。后来我想起妈妈在沏糖水时,糖达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溶解了,于是我们就想到用不再溶解糖的糖水来测方糖的体积,实验中由于一块方糖体积较小,测量时误差较大,所以我们测量出几块方糖体积,再除以方糖的个数,求出一块方糖的体积。

  学生乙:(进行操作,板书)V糖水=20mlV=25ml

  学生丙:我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来测方糖的体积,糖溶于水,但是糖不溶于油啊,如果我们用油来测体积,就避免了糖溶于水这一问题。

  师:大家的方法都很好,尤其是用油测方糖的体积,更让我们有新的思路。

  第四组: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课桌的体积有多大。我们利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这一点,采用测样本的方法,取和课桌一样的木料来测密度。我们先用台秤测一张课桌的质量m1,用天*测小木块的质量m2

  学生乙:(板书)m1=15kgm2=28g

  学生甲: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将木块放入量筒中,它在水面上漂浮,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读出体积V2,计算木料的体积V样本。

  学生乙:(操作并计算)V1=40cm3V2=80cm3

  V样本=V2-V1=40cm3

  学生丙:在测木块体积时,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不易操作,我有一个更便于操作的方法:

  1.用细线将一石块系在木块下。2.将量筒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3.将石块先浸没在水中,读量筒中的

  示数V2。4.将石块和木块一起浸没在水中,读出量筒中的示数V3。5.木块的体积V=V3-V2。

  (四)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

  今天我很受感动,从同学们的身上我深刻体会到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不断探索勇于克服困难的态度,同时,大家也教会了我很多新的方法,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所收获。当然大家在实验操作中可能有些地方不够规范,例如:胶头滴管的使用。我相信经过大家的不断努力,会做得更好。

密度教学设计8

  【整体设计】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七个掌握层次的重点知识之一。学好本节知识是进一步学*力学知识的基础,所以“密度”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课。“密度”是在学*了“质量”之后而引入的一个新的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在质量的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探索,也是掌握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和解决有关密度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并为更深入学*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做铺垫。科学探究方法的学*和掌握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同样也是本节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课教学可分为4部分:

  1.课题引入。展示一些实物让学生分辨,由对于一些物质用通常辨别物质的一些办法无法直接辨别,引到需要用新的科学方法解决来引入。

  2.密度概念的引出。应通过直观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所以,组织学生做好“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突破此难点的方法是利用学生的最*发展区,通过类比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回顾利用比值定义电功率的方法来建立密度的概念。

  3.密度的公式、单位。要注意公式书写的规范和变形公式的教学。但密度的单位属于组合单位,是第一次在初中物理中出现。教学时应让学生弄清密度单位的组成、符号、读法、写法。㎏/m3与g/m3之间的关系学生易混,也要加以强调。在后面的例题教学时,也要注意强调统一单位。还要运用教材中的小资料来加深学生对密度这一概念的认识。

  4.密度的'应用。可以用教材上的例题来进行教学,也可以补充*题,为了让学生熟练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解题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学生“一题多解”。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的概念。

  2.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教学关键】

  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主要采用启发和观察实验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优化,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体,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学*“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和“密度”,第2课时学*“密度的应用”)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3.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与讨论中所持的正确态度。

  3.在概念建立过程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

  学生:托盘天*和砝码、相同体积的铜块、铁块和铝块、不同体积的铜块、铁块、铝块和肥皂块、大注射器等。

密度教学设计9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作者及工作单位 教材分析 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后面学*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学情分析 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着重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密度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通过探究实验,进一步熟悉天*的构造、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会用刻度尺、量筒和天*测定液体和固体的`体积与质量。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理解物质的属性之一——密度。 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理解物理中研究问题常用的求比值的基本方法。 体验和感悟密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实验探究及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及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密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2.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规范解题,认真细致的良好行为*惯.

  2.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解决疑难问题的良好品质.

  3.通过公式变形及计算题规范格式的学*,培养学生认真做作业,以形成整洁、规范的作业*惯,以美的作业给人以享受.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一节主要是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知识,教材首先提出了三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的积极性,并把学生引向运用密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感觉到密度知识很有用处,能解决很多问题.然后说明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用到各种物质的密度,给出了一些物质的密度表.再以提出的三个问题为线索,讲述运用密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材注意启发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给出解答,以利于学生动脑思考,独立地解决问题,培养能力.最后用一个例题作示范进一步教给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法建议

  本节课可用正迁移的方法由速度公式类比而导出密度的推导公式,可采用自学、讨论、示范的方法.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材重点与难点分析

  1.通过公式,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学*中,经常要运用数学方法对物理问题进行计算、分析、推理、论证,但是应注意,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必须要受到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的制约.分析问题的物理过程、物理意义,弄清各物理量间的关系,明确公式的物理意义及其适用范围,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而且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时,一定不要把物理问题数学化,不能生搬硬套用数学规律,如,不能认为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因此在解题过程中要重视对相关内容物理意义的理解.

  2.对进行公式变形

  对密度公式进行变形,可以参照速度公式的变形进行讲解,并通过数**算规律,使学生掌握公式变形的基本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弄清每一个公式的物理意义.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具学具

  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四.师生互动

  活动设计

  1.根据公式,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和.

  2.组织学生练*读密度表,通过读表进一步熟悉某种物质密度的读法.

  3.练*求解有关密度的综合题.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首先提出几个有趣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的办法,调动学*的积极性.

  如:1.怎样鉴别戒指是不是纯金的?怎样知道矿石可能是什么物质组成的?

  2.怎样知道一块很大的长方形碑石的质量?怎样知道教室内空气的质量?

  3.怎样知道一个不规则的钢零件的体积?怎样知道一大卷细铜丝的长度?等等.然后告诉学生运用密度的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把学生引入应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的新课教学中.

  (二).新课教学

  1.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要鉴别某一物体是什么物质组成的,我们需要知道各种物质的密度是多少,教材中给出了一些物质的密度,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下三个表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看书,然后请同学回答老师的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对密度表应主要认识以下几个问题

  a.气体的密度表上边标明了“0℃,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条件,应请同学作出说明.

  b.在液体中水银的密度比较大,它大于一般金属的密度.

  c.气体的密度都比较小.

  在看书的基础上,应请学生读几种物质的密度,说出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在密度表的教学中要说明这是科学家经过严格准确的测量得出来的,而且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而不断准确.

  2.求质量

  体积很大的长方形花岗岩石碑,质量很大,无法直接用秤称量,怎样才能知道它的质量呢?让学生说出他们想出的办法.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能不能应用密度的公式来求.如何求?需要先知道哪些量?如何才能得到这些量?

  前几章我们学*了速度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如果我们要求路程和时间怎么办?

  可以进行公式变形,得出

  和速度公式变形一样,对密度公式也可以用同样的数学方法进行变形,下面请同学们将密度公式进行变形,然后考虑变形后的式子,有什么实际意义?并举出一些实例来.同学之间可以讨论一下.

  对于学*基础差的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教学认识公式变形的方法,例如,,对比可解决的公式变形问题.

  学生练*公式变形,并讨论变形后的公式在实际中的意义.教师在学生中间巡视,进行指导,学生活动结束后请学生回答前边的问题.

  由密度公式,可以得出,从式子中可以知道,用物体的体积乘以它的密度可以求出它的质量.这样对一些体积庞大的物体,质量不便测量.可以测量出它的.体积,从密度表中查出它的密度,最后计算出它的质量.

  也就是说用密度知识可以求质量.

  3.求体积

  密度公式还可以变形为,如果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质量、密度,可以求体积,比如有的物体、体积不规则,不便于直接测量,可以测出它的质量,从密度表中查出它的密度,最后计算出它的体积.

  4.讲解例题

  例题:有一个体积是的钢球,它的质量是316g,这个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请同学们用三种方法进行鉴别.

  学生练*,教师在同学中巡视,进行指导,学生练*结束后,教师请学生回答,并分析解题思路.

  请几个同学分别说出他们的判断方法.

  可以求出这个球的密度,把它与铜的密度进行比较,如果相等是实心的,但是我们的计算结果是小于铜的密度,所以是空心的.

  我们先假设它是实心的,计算一下它的质量应当是多大,把计算出的值与球的实际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大于球的实际质量,所以原球是空心的.

  根据给出的铜球的质量,计算一下它的体积是多少,结果小于已知球的体积,所以是空心的.

  那么我们计算出的体积值是谁的体积.

  是球壳的体积.

  由学生们的分析归纳出:判断这个球是空心还是实心有密度比较法、质量比较法、体积比较法三种.

  用投影打出如下标准解题过程,教师讲解巡视中发现的问题,要求学生予以改正.

  3.总结、扩展

  本节课的教学实际上是应用密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研究求解物体质量、体积、密度的问题,在实际运用中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死记硬背公式,要了解公式中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灵活运用,尤其是比例问题,(以下内容可采取边讲边讨论的方式进行)

  (1)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两物体均应为实心).

  由于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其密度相同,所以 由此得出.说明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其质量也与它们的体积成正比,体积大的物体其质量也大.

  (2)不同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其体积与密度的关系.

  由于,所以,也就是,说明相同质量的不同物体,密度大的体积小,它们的体积与它们的密度成反比.

  (3)不同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它们的体积相同,它们的质量与它们的密度之间的关系.

  由于所以也就是,它告诉我们相同体积的不同物体,密度大的物体质量也大,它们的质量与它们的密度成正比.

  探究活动

  【课题】鉴别铅球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用密度知识鉴别体育课用的铅球是否是纯铅的.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密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进一步熟悉天*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教学重难点

  重点:测量物体的密度 用量筒测物体的体积。

  难点:减小实验误差。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学情预设】: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密度概念ρ=m/V得出若测ρ就先测m和V再算出。方法如下:用天*测质量,用刻度尺测长度,进而算出体积,密度可得。

  教师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要测量这个铁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设计意图】:回顾密度的概念,围绕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体现物理从生活中来。

  2、【学情预设】:不能,体积的测量不可以,如何测量体积呢?引入量筒。

  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杯中的盐水,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呢?

  【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本节知识的原理。

  二、学导并进

  (一)、量筒的使用:

  1、【学情预设】:学生观察本组量筒回答问题:(1)单位ml(2)最大量程100ml,最小分度值为1 ml(3)正确读数: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凹液面底部相*,与刻度线垂直。

  观察量筒回答课本第117页想想做做中的问题,使用方法归纳量筒测量液体密度的使用方法。

  【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总结能力,从实际操作中总结量筒的使用方法。

  2、使用方法:

  (1)、如何测固体(石块)体积的方法(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一块总结使用量筒测固体的方法)

  【学情预设】:了解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进行测量。

  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

  (2)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

  (3)【学情预设】:归纳总结使用量筒测量不同物体体积的方法。

  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使用量筒测量固体的体积。

  (4)【学情预设】:学生理解使用量筒测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用画图法表示自己的方法。

  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①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②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设计意图】:图形可以使学生有一直观的感觉,便于学生理解。

  (二)分组实验:

  【学情预设】:分组讨论塑料块、盐水质量和体积的测量方法,选择实验器材,将本组设计的测量方法的原理图按操作步骤的顺序,重点是盐水质量的测量方法,写(画)在练*本上。最后结论进行讨论。

  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和盐水的密度

  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重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2、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3、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 ,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相同。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设计测量小石块、盐水密度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4、总结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实验中注意的事项。

  【设计意图】:评估交流,提出新问题,教师注重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这种完全自由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视野更开阔。

  三、当堂训练

  1、以下是某同学测定煤油的密度的一些实验步骤:

  A用天*测了空矿泉水瓶的质量m

  B在矿泉水瓶里装满水,用天*测了它们的总质量m1

  C用矿泉水一装满煤油,用天*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

  D用量筒测出矿泉水瓶里所盛煤油的体积V

  E计算煤油的密度,这些步骤中可省去的是( B )

  A、A B、B或D C、C D、都不能省去

  2、实验室中有下列四种量筒,分别标有最大测量值和分度值,要一次较准确地量出100g密度为0.8×103kg/ m3的酒精,则应选的量筒是( B )

  A、500ml,10 ml B、250 ml,5 ml C、100 ml,2 ml D、50 ml,2 ml

  3、学*质量和密度的后,小轲同学想用天*、量筒和水完成下列实验课题:(1)测量牛奶的密度(2)鉴别看上去像是纯金的戒指(3)测定一捆铜导线的长度(4)鉴别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5)用天*称出一堆大头针数目,你认为能够完成的实验是( D )

  A、(1)(2) B、(1)(2)(4) C、(1)(2)(4)(5) D、(1)(2)(3)(4)(5)

  4、下面是小明在测铁块密度时的主要步骤,请你写下正确的操作步骤序号( DCBA )

  A、将m、V代入公式中,算出铁块密度

  B、铁块用细线拴好轻轻放入水中,测出水和铁块的总体积V2

  C、在量筒中倒入一部分水,测出水的体积V1

  D、用天*称出铁块的质量m

  根据数据V1 、V2算出铁块的体积

  【设计意图】: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安排、记录数据到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训练。会对不同的物质选择合适的测量的方法及仪器。

  四、总结提高

  1、测量密度的原理

  2、量筒的使用

  3、测量固体的密度

  4、测量液体的密度

  然后,让学生自己小节本节课的知识,并谈谈自己的收获。

  【学情预设】:学生回顾本节内容,加深印象。

  【设计意图】:使学生把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密度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一节《质量》,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认识质量及其测量仪器,特别是学*使用学校实验室常用的天*是为后续各节的学*所准备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极其重要,与今后授课的内容相关密切,是基础性的一节,也是阶段性的关键点。所以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上还是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在第一章已经学*了一些工具的使用,对于天*这个工具的使用只要讲明白应该问题不大。学生的问题主要是生活经验不足,对于常见的物体的质量他们没有办法想象和了解,还有一些物质的尺度比较小或者比较大的话用基本单位来表示可能存在问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2、 通过操作,掌握天*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物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通过对天*使用方法的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通过使用天*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托盘天*的使用方法。

  突破方法

  天*的使用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使用方法,然后让学生去摸索,假如不这样做会产生怎么样的后果。

  教学难点

  质量的概念,托盘天*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突破方法

  为突破难点,通过图片分析物体和物质的区别,然后引入质量的'概念。采用演示加分组实验法,并用探究法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突破本节难点。

  教法学法

  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会学知识,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自主学*法、探究法和讨论法。通过自主学*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通过讨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给上面的物体分类,并说出你分类的理由?

  创设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的兴趣。

  新课教学

  课堂总结

  课堂练*

  一、质量的概念

  由学生的分类,得出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从而得出:我们身边的一切物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物质组成的……

  提问:铁钉、铁锤都是同种物质组成的,但是物质的多少一样吗?

  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学生继续思考几个问题:

  1、一块冰化成了水,所含物质的多少改变吗?(不考虑蒸发)

  2、一个易拉罐被压扁之后,形状变了,所含的物质多少(质量)变了吗?

  3、在宇宙飞船中,物体处于失重状态中。如果把地面上的物体带到月球上,带到宇宙飞船中,这个物体的质量会改变吗?

  讨论得出结论:

  冰块熔化成水, 状态变化了,组成物质的多少没有变。

  易拉罐压扁了,形状变化了,组成物质的多少没有变化。

  物块送入太空,位置变化了,组成物质的多少没有变化

  总结: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变化而变化。

  二、质量的单位

  1、国际单位

  2、生活中常用单位3、

  3、换算关系。

  质量单位符号: 吨(t) 千克(Kg) 克(g) 毫克(mg)。

  质量单位换算:1 t = 1000kg 1 kg = 1000g

  1 g = 1000mg

  对常见物体质量进行估算

  三、质量的测量

  1、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托盘天*

  托盘天*的主要结构

  观察托盘天*的结构,并且对照书本的图记住各部位的名称。

  2、常见的测量工具

  四、课堂小结

  五、练*

  1.关于质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结成冰后,质量变大了

  B.铁块加热后,再打成铁片,质量变小了

  C.物理课本在南京和在南极时, 质量不 一样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宇航员若将一瓶密封的纯净水带到月球上,你认为这瓶纯净水的质量是增加了、减少,还是不变?说出你的判断根据。

  练*册68页知识导航

  布置作业

  这样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通过观察、比较、到建立概念,不但使学生很容易理解,而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过程,在观察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形成了分析、概括的能力。

  通过学生的讨论思考,并结合前面的内容,这个难点很容易解决,并且学生都能理解,特别是对于到宇宙里质量也不变这种情况。

  让学生自己总结这些比较简单的规律,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的信心

  单位换算是学生觉得很困难的一部分内容,可以先找几个简单的练*做一做,太难的话会打击学生的信心。

  通过抢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既提高了他们的常识,又为之后引入天*是准确测量的工具埋下伏笔。

  让学生了解测量质量的工具有很多,在实验室主要使用的是天*

  测量工具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图片学生能了解到多种多样的测量质量的先进的仪器。能感受到科学的神奇。

  让学生对课堂学*有个总体的印象。

  板书设计

  §6.1 质量

  1、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符号(m)

  2、结论: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质量的单位:

  国际单位:千克(kg);

  常用单位:吨(t) 克(g) 毫克(mg);

  1 t =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4、质量的测量工具——托盘天*

  5、托盘天*介绍

  天*的使用步骤

  1、把天*放在水*台面上

  2、将游码移到0刻度线处

  3、调节横梁上的*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为止(哪边轻就往哪边调)

  4、左物右码

  5、读数=游码+砝码

密度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知道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单位;

  2、会用密度公式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

  3、学*根据器材设计实验及采用类比方法进行物理知识归纳的方法。

  教具:

  天*、不同体积的石块、相同体积的木块和铁块、相同体积的两铜块、体积不同的两木块。有关密度知识的文献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铁比木头重,木头比棉花重,事实上是这样吗?任何理论上的说法都必须经过实验的验证才能成为真理,这里我们一起来通过实验研究这些说法的可信度,但老师今天上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在所拿来的器材中只有天*,没有砝码,这里有两块体积相等的木块和铁块,怎样使用老师所提供的器材,比较它们的质量大小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个方案。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组织评估,并依据学生提供的方案比较相同体积的木块和铁块,体积大的木块和体积小的铁块的质量大小,得出结论:铁比木头重的说法不一定是正确的。)

  二、情境分析,提出猜想

  师:哪么,在什么情况下方可肯定铁比木头重呢?

  (学生讨论得出猜想之一: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师:哪么,我们可以进一步猜想,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质量是否相同呢?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是否相同呢?

  (学生进一步讨论得出猜想之二: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体积大的质量大;猜想之三: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相同。)

  师:老师在课前,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请同学们根据这些器材,设计实验来验证我们的三个猜想,

  三、设计方案,实验验证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由教师组织进行方案评估,然后由学生采用最合理的方案

  进行实验,实验过程教师注意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四、查阅资料,得出结论

  (教师了解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1、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2、不同体积的同种物质,体积大的质量大;3、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相同。然后肯定,这些结论是正确的,实际上这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前人忆经为我们总结出来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找到这种特性叫什么,是怎样定义的。)

  师:这种特性叫什么?是怎样定义的?

  生:这种特性叫密度,定义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五、类比分析,学*密度的公式及单位

  师: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速度学*中,对速度的定义与今天所学密度定义是否有

  相似之处,如果有相似的地方,请同学们比较两个定义,尝试写出计算密度的公式,并根据公式得出密度的单位。

  (学生相互讨论,然后得出密度的公式及单位。教师了解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讲

  解密度单位的换算:1Kgm-3=10-3g/cm-3)

  六、例题解答,巩固密度公式及单位应用

  例题:一铁块的质量是1.97t,体积是0.25m3。铁块的密度是多大?

  (学生讨论并解答,教师提问并采用投影或多媒体展示解答过程。)

  七、巩固归纳

  师: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类比等方法,获得了哪些知识,然后归纳出来。

  生、第一、我们知道了不同物质质量一般不同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叫密度,因此,密度的定义是: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第二、我们通过类比知道了密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公式是:密度=质量/体积,单位是:Kgm-3,常用单位还有g/cm-3,两者的换算关系是:1Kgm-3=10-3gcm-3;第三,我们掌握了利用密度公式计算物质密度的方法,首先统一单位,然后应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师:今天我们又一次经历了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这次探究我们不仅获得了有关密度的基本知识,不进一步理解了如何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并知道了一种物理学研究方法——类比法,希望同学们注意,在今后的学*中还会进一步应用。

密度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

  1、巩固密度的概念,会使用排水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2、通过实验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动手测量小石块的密度,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探究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测量物质密度的原理。

  难点: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操作。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密度的概念,预设学生回答密度是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由此引入本节课的学*。

  环节二:新课讲授

  实验一:

  【提出问题】如何测量鹅卵石的密度?

  【明确思路】引导学生利用密度表达式并根据表达式得出,明确要测量的物理量是鹅卵石的质量,以及鹅卵石的体积。

  【制定方案与步骤】根据实验思路,质量可以使用托盘天*测测得。教师提问形状规则的物体体积可以算出来,鹅卵石的体积怎么得到?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阿基米德与金冠的故事总结出排水法。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步骤。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①测得鹅卵石的质量为m

  ②测得装有水量筒体积为V1

  ③将鹅卵石放入装有水的量筒中测得体积为V2

  ④计算鹅卵石的体积V=V2-V1,则盐水密度为ρ=m/V。

  教师强调注意事项:鹅卵石放入量筒小心轻放;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行;托盘天*称量时使水*放置,并使横梁*衡;使用镊子夹取砝码。

  【进行实验】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处理实验数据】

  实验二:

  【提出问题】如果想测量生理盐水的密度,如何测量呢?

  【明确思路】学生根据密度表达式得出需测量盐水的质量和体积。

  【制定方案与步骤】盐水的.体积怎么进行测量?盐水的质量怎么进行测量?可以直接把量筒放到天*上测量吗?

  学生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步骤。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①测得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m1

  ②倒入部分盐水至量筒中测得体积为为V

  ③测得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为m2

  ④计算量筒中部分盐水的质量m3=m1-m2,则盐水密度ρ=m3/V。

  【进行实验】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处理实验数据】

  环节三:巩固提高

  【交流与讨论】

  ①引导学生总结两次实验测体积的方法有何不同

  ②学生上台展示两次实验密度数据,发现所得密度存在小的差异。

  引导学生进行误差分析,教师进行总结:量筒读数时可能存在误差;托盘天*没有*衡进行读数;托盘天*使用前没有使横梁*衡等。

  环节四:小结作业

  师生进行总结;请学生课后查阅密度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四、板书设计

  略

密度教学设计15

  【课程标准】

  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教材分析】

  密度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概念,也是以后学*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等内容的必要基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让学生掌握密度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教材通过实验引入密度,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尽管学生对密度已有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如同样大小的铁棒比木棒要重、油比水轻……但是,物理中的“密度”是表征物质性质的一个重要物理量,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学*时往往感到难以理解,这一节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需要给予充分重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密度的概念;

  2.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密度的概念,并让学生理解掌握密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视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直观法、实验法、分析归纳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练*法。

  【教学流程】

  视频导入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学生分组展示实验结果分析归纳建立概念完善密度概念

  巩固训练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视频导入

  播放视频“泡沫石头”并提问:影视剧中用体积巨大的泡沫替代同体积的真石头进行拍摄很安全,因为他们虽然体积相等,但哪个物理量相差很悬殊呢?引出本节课的教学课题:密度

  观看视频,并从视频中感受泡沫替代真石头的趣味性,思考并回答老师提问:他们的“质量”不同。

  通过有趣的视频引入,紧抓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积极的投入到课堂的情境中来。

  二、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

  教师提问:

  1根据生活经验,我们都知道同一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就会?

  2.追问:那么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定量的关系呢?

  3.交待实验设计及操作方案:同学们桌面上分别摆放有一组长方体物块,每组物块有大中小三个,体积分别为10cm3、8cm3、6cm3,同组物块材质相同,可能是铁块、铝块或塑料快。用天*测出同种物质不同体积时的质量,将他们的质量和体积记录在实验报告单表格中,并计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从经验出发,回答问题: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

  基于经验猜测: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可能成正比。

  理解实验设计意图,为实验操作做准备。

  用简单的问题使学生进入探究情境,参与问题的解答,再提出追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探究欲望最强的时候给出实验方案,使学生跃跃欲试。

  三、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关注学生是否正确使用天*。

  进行实验,分别记录各物块的质量,填写到实验表格,计算出质量与对应体积的比值。寻找比值的规律。描点连线:进一步确认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规律。

  学生分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实践中获得规律认知。

  四、学生分组展示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

  1你测出的三个质量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呢?通过描点连线,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成正比)

  2.你描了几个点呢?(三个)其实还有一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不需要测量就可以确定,你知道是哪一组吗?(当物体体积为0时,质量也为0),因此这条直线一定过原点。可以更准确的确定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3.找另外两种物质实验小组展示比值大小。

  在教师引导下充分展示实验结果及结论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使学生获得实验后的成就感,深度挖掘实验数据及图线中隐含的信息,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五、分析归纳建立概念

  教师提问:三组不同物质得到的比值并不相同,这些比值有什么物理意义呢?

  引出概念:

  密度: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单位体积物体的质量,可以反映物体单位体积包含物质的多少)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回答。

  引导学生以实验结论为基础,科学的建立密度的概念。学生易于接受,且印象深刻

  六、完善密度概念

  PPT展示

  密度定义: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

  密度公式:ρ=m/v

  密度单位:g/cm3,kg/m3单位换算:1g/cm3=1000kg/m3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物质的密度特征并从中总结出一般规律。

  提问:为什么表格中铁的密度是7.9g/cm3、铝的密度是2.7g/cm3而我们测出的却不同呢?

  理解记忆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并推导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进率。认识固、液、气体的密度特征。记忆水的密度大小。

  回答测量值和理论值不同原因:实验存在误差。

  建立完整的密度概念。使学生认识不同物质

  密度特征,并能够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的公式计算。

  强调实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七、巩固训练

  PPT展示巩固练*:

  1、关于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铜的密度是8.9x103kg/m3,表示8.9x103m3铜的质量为1kg

  B.铁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所以铁的质量比水的质量大

  c.密度不同的两个物体,其质量一定不相同

  D.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

  2、一杯水,老师上课时喝去一半,则剩下半杯水

  A.质量和密度都将减小一半

  B.体积减小一半,密度增加一倍

  C.质量、体积和密度都减小一半

  D.质量减小一半,密度不变

  (3、4)

  举手回答,并解释原因

  巩固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认识到密度是物质得特性之一,与质量和体积无关。

  板书设计

  6.2密度

  一、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2.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二、密度

  1.定义:某种物质的质量与其体积的比

  2.密度表达式:p=m/v

  3.密度单位:kg/m3(基本单位)、g/cm3(常用单位)

  单位换算1g/cm3=1000kg/m3

  4.水的密度是1g/cm3即1000kg/m3

  三、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体积无关)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有趣视频引入,激发学生的学*热情,顺应学生对密度概念的强烈需求,设计并进行小组实验。组内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组间比较不同种类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比值的关系,进而得到一个可以表示物质特性的比值: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水到渠成得出密度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设计攻克了本节课的重点—建立密度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使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及收集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符合初中物理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学*要求,体现了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完善学*密度概念之后,及时认识生活中常见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引导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将所学概念用于描述物质的特性,深层次认识理解密度概念。针对学生对密度理解的易错点、易混点及薄弱点以*题形式进行纠正、强化。更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本节课思路设计较为严谨,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所设计的问题、实验操作均在学生能力所及范围之内,课堂实施流畅。能够有效的解决密度概念建立的课堂要求,并通过深化练*和思考,克服了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难点。本节课通过观看视频、小组实验、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密度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2)

——密度教学设计菁选

密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密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密度教学设计1

  【课程标准】

  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教材分析】

  密度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概念,也是以后学*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等内容的必要基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让学生掌握密度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教材通过实验引入密度,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尽管学生对密度已有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如同样大小的铁棒比木棒要重、油比水轻……但是,物理中的“密度”是表征物质性质的一个重要物理量,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学*时往往感到难以理解,这一节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需要给予充分重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密度的概念;

  2.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密度的概念,并让学生理解掌握密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视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直观法、实验法、分析归纳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练*法。

  【教学流程】

  视频导入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学生分组展示实验结果分析归纳建立概念完善密度概念

  巩固训练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视频导入

  播放视频“泡沫石头”并提问:影视剧中用体积巨大的泡沫替代同体积的真石头进行拍摄很安全,因为他们虽然体积相等,但哪个物理量相差很悬殊呢?引出本节课的教学课题:密度

  观看视频,并从视频中感受泡沫替代真石头的趣味性,思考并回答老师提问:他们的“质量”不同。

  通过有趣的视频引入,紧抓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积极的投入到课堂的情境中来。

  二、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

  教师提问:

  1根据生活经验,我们都知道同一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就会?

  2.追问:那么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定量的关系呢?

  3.交待实验设计及操作方案:同学们桌面上分别摆放有一组长方体物块,每组物块有大中小三个,体积分别为10cm3、8cm3、6cm3,同组物块材质相同,可能是铁块、铝块或塑料快。用天*测出同种物质不同体积时的质量,将他们的质量和体积记录在实验报告单表格中,并计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从经验出发,回答问题: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

  基于经验猜测: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可能成正比。

  理解实验设计意图,为实验操作做准备。

  用简单的问题使学生进入探究情境,参与问题的解答,再提出追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探究欲望最强的时候给出实验方案,使学生跃跃欲试。

  三、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关注学生是否正确使用天*。

  进行实验,分别记录各物块的质量,填写到实验表格,计算出质量与对应体积的比值。寻找比值的规律。描点连线:进一步确认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规律。

  学生分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实践中获得规律认知。

  四、学生分组展示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

  1你测出的三个质量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呢?通过描点连线,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成正比)

  2.你描了几个点呢?(三个)其实还有一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不需要测量就可以确定,你知道是哪一组吗?(当物体体积为0时,质量也为0),因此这条直线一定过原点。可以更准确的确定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3.找另外两种物质实验小组展示比值大小。

  在教师引导下充分展示实验结果及结论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使学生获得实验后的成就感,深度挖掘实验数据及图线中隐含的信息,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五、分析归纳建立概念

  教师提问:三组不同物质得到的比值并不相同,这些比值有什么物理意义呢?

  引出概念:

  密度: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单位体积物体的质量,可以反映物体单位体积包含物质的多少)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回答。

  引导学生以实验结论为基础,科学的建立密度的概念。学生易于接受,且印象深刻

  六、完善密度概念

  PPT展示

  密度定义: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

  密度公式:ρ=m/v

  密度单位:g/cm3,kg/m3单位换算:1g/cm3=1000kg/m3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物质的密度特征并从中总结出一般规律。

  提问:为什么表格中铁的密度是7.9g/cm3、铝的密度是2.7g/cm3而我们测出的却不同呢?

  理解记忆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并推导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进率。认识固、液、气体的密度特征。记忆水的密度大小。

  回答测量值和理论值不同原因:实验存在误差。

  建立完整的密度概念。使学生认识不同物质

  密度特征,并能够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的公式计算。

  强调实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七、巩固训练

  PPT展示巩固练*:

  1、关于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铜的密度是8.9x103kg/m3,表示8.9x103m3铜的质量为1kg

  B.铁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所以铁的`质量比水的质量大

  c.密度不同的两个物体,其质量一定不相同

  D.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

  2、一杯水,老师上课时喝去一半,则剩下半杯水

  A.质量和密度都将减小一半

  B.体积减小一半,密度增加一倍

  C.质量、体积和密度都减小一半

  D.质量减小一半,密度不变

  (3、4)

  举手回答,并解释原因

  巩固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认识到密度是物质得特性之一,与质量和体积无关。

  板书设计

  6.2密度

  一、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2.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二、密度

  1.定义:某种物质的质量与其体积的比

  2.密度表达式:p=m/v

  3.密度单位:kg/m3(基本单位)、g/cm3(常用单位)

  单位换算1g/cm3=1000kg/m3

  4.水的密度是1g/cm3即1000kg/m3

  三、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体积无关)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有趣视频引入,激发学生的学*热情,顺应学生对密度概念的强烈需求,设计并进行小组实验。组内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组间比较不同种类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比值的关系,进而得到一个可以表示物质特性的比值: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水到渠成得出密度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设计攻克了本节课的重点—建立密度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使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及收集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符合初中物理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学*要求,体现了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完善学*密度概念之后,及时认识生活中常见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引导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将所学概念用于描述物质的特性,深层次认识理解密度概念。针对学生对密度理解的易错点、易混点及薄弱点以*题形式进行纠正、强化。更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本节课思路设计较为严谨,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所设计的问题、实验操作均在学生能力所及范围之内,课堂实施流畅。能够有效的解决密度概念建立的课堂要求,并通过深化练*和思考,克服了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难点。本节课通过观看视频、小组实验、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密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如水)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如石块)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熟悉天*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有操作欲望,熟练地使用天*、量筒测算物质密度,认真按规则做好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用量筒测量物质的体积。

  【教学难点】: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实验器材】

  托盘天*和砝码、量筒、石块、烧杯、水、盐水、细线。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1)什么是物质的密度?

  (2)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测量物质密度的原理)?

  (3)要求出物质的密度需要知道哪些量?

  教师出示::用天*可以称出物质的质量,对于规则几何体我们用刻度尺就可以测量出它们的体积,要是不规则的几何物体就得需要其他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体积,首先我们学*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

  二、进行新课

  1、引导学生认知学*目标。

  2、讲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

  出示量筒,介绍量筒。

  观察桌上量筒的刻度。说明: 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

  提问:

  (1)你所用的量筒的最大刻度(即量程)多大?

  (2)它每小格(即最小刻度值)为多少mL?

  观察读出液体的体积?怎样测固体的体积?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1)测量时量筒应如何放置?(测量时量筒应放*稳);

  (2)记录数据前应如何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筒内液体液面相*;)(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的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面相*;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凸面相*。)

  (3)测固体体积的方法是哪几步?(测固体体积的方法: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这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2;③用V2-V1,得到待测固体的体积。)

  3.分组实验(一):测石块的密度

  提问:测石块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

  小组间进行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法,达成共识,确定正确的实验方法。

  1.测量出小石块的体积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面所对刻度V1,再将被小石块轻轻放入水中,读出此时读数V2,V2-V1即是该固体的体积。

  石块的密度即为:ρ=m/v2

  强调: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该先用天*称出石块的质量。

  实际操作,自行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石块质量m/g

  水的体积V1/cm3

  水和石块的体积V2/cm3

  密度ρ/g/cm3

  。

  4.学生分组实验(二):测盐水的密度

  提问:测盐水的密度步骤是什么?

  1、用天*测量出烧杯和盐水总质量m1

  2、把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并用量筒读出这部分盐水体积V

  3、再用天*测量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2 4、利用公式计算ρ=m1-m2/V

  记录数据的表格

  引导学生思考:

  (1)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才能减小测量的误差?

  (测盐水的密度时,为什么要先测盐水的质量?而测盐水的质量为什么用剩余法?让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共识:如果先测盐水体积,量筒中水倒入杯后,总有一部分水残留在量筒中,质量测不准,偏小。同样如果先测杯子质量,再将盐水倒入杯子测出盐水和杯总质量,然后盐水倒入量筒测体积,总有一部分水残留在杯中,使盐水体积测不准,偏小。)

  (2)为了计算方便,倒入量筒的盐水体积取什么样的数值最好?

  实际操作,自行设计实验记录数据的表格,

  玻璃杯和盐水的质量m1/g

  玻璃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g

  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g

  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cm3

  盐水的密度ρg/cm3

  整理实验仪器,培养良好的*惯。

密度教学设计3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作者及工作单位 教材分析 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后面学*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学情分析 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着重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密度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通过探究实验,进一步熟悉天*的构造、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会用刻度尺、量筒和天*测定液体和固体的`体积与质量。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理解物质的属性之一——密度。 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理解物理中研究问题常用的求比值的基本方法。 体验和感悟密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实验探究及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及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密度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②进一步熟悉天*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

  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②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二、教学重点:学*用天*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三、教学难点: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安排、记录数据到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训练

  四、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1、教师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要测量这个铁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2、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杯中的盐水,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呢?

  合作探究:

  量筒的使用:

  ①观察量筒回答课本第12页“快递”中的问题;

  ②学生交流使用方法。

  3、如何测固体(石块)体积的方法(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一块总结使用量筒测固体的.方法)

  4、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5、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

  6、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7、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①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②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学生分组实验并交流结果。

密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替代法测密度.

  2.其他方法测密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利用天*和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难点 分析测量物质密度的过程中,测量顺序的不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教学过程

  学*指导一: 替代法测密度

  【自主预*】

  完成下面*题:

  1.天*也可以测体积.若已知物质的密度,用天*测出其质量,即可利用公式V=m/ρ求出物体的体积.

  2.量筒也能测质量.若已知物质的密度,用量筒测出其体积,即可利用公式m=ρV求出物体的质量.

  【小组讨论】

  小明用天*、大杯、小杯和密度为ρ的水测一石块的密度.

  ①天**衡时如图所示,石块的质量m石=67g;

  ②小明测量石块的体积步骤如下:

  A.测出空小杯的质量m1;

  B.把装了水的大杯和空的小杯如图放置;

  C.把石块缓缓放入大杯中,大杯中部分水溢进小杯;

  D.测出承接了溢出水的小杯的总质量m2.

  请你指出步骤B的错误之处:大杯中的水没有装满,导致用排水法测得的石块体积偏小.

  ③用本题中出现过的物理量的符号表示石块体积为(m2-m1)/ρ;石块密度为m石ρ/(m2-m1)(设步骤B中的错误已改正).

  【教师点拨】

  在缺少量筒的情况下,用替代的方法,也能测出物质的密度,例如在缺少量筒的情况下,常用水的体积来替代被测物体的体积.而水的体积是用天*先称出其质量后,运用V水=m水/ρ水计算得来,这样就不需要量筒了.

  【跟踪训练】

  将一质量为158g的金属块投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金属块完全浸没,测出溢出水的质量为20g.由此可知,金属块的体积是20cm3,金属块的密度是7.9×103kg/m3.

  学*指导二: 其他方法测密度

  【小组讨论】

  1.蜡的密度小于水,放在水中会漂浮,如何测密度小于水的固体体积?

  2.对于溶解于水的物质的体积又该如何测量?

  “饱和溶液法”测溶解于水的物质的密度:

  像白糖、食盐这样溶解于水的物质,其体积也无法直接用排水法测量,我们可以先用“饱和溶液法”测量出它的体积,进而测量出它的密度.下面,以食盐为例,介绍一下这种测量方法.

  ①用天*测量出适量的食盐的质量,记作m1;

  ②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加入足量的食盐,充分搅拌,直至食盐不再溶解,量筒底有少量食盐晶体为止,此时量筒中的液体为食盐的饱和溶液,读出溶液和剩余食盐晶体的总体积,记作V1;

  ③把测量好的食盐加入量筒中,读出此时溶液和食盐的.总体积,记作V2,则食盐的体积为V=V2-V1;

  ④食盐的密度ρ=m1/(V2-V1).

  3.吸水物质的密度的测定:取一吸水物质,如一小块砖.

  ①用天*先称出它的质量m;

  ②在量筒中放入一定量的水,将砖块用细线吊着没入量筒里的水中,让它充分吸水;

  ③待砖块吸足水后,通过增、减水量,使量筒内的水面与某个整数刻度线相齐,记下这个数值V1(如图a所示);

  ④把砖块从量筒中提出水面滴干后,再观察此时量筒中剩余的水量V2(如图b所示);

  ⑤那么,砖块的体积V=V1-V2;

  ⑥求得砖块的实际体积,再根据测得的砖块的质量,就可计算出砖块的密度ρ=m/(V1-V2).

  【教师点拨】

  密度比水大的物质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密度比水小的物质可采用“压入法”或“沉锤法”,吸水物质体积可采用排水法,或先让物体吸足够的水(前提是吸水后物体自身体积不发生变化)再采取“溢杯法”测体积.

  【跟踪训练】

  1.不用量筒,只用天*,如何称出5毫升的水银来?

  解:水银的密度是13.6g/cm3,5毫升水银质量为5×13.6g=68g.用天*称68g水银即可.

  2.不用天*,只用量筒,如何量出100克酒精来?

  解:100g酒精体积V=m/ρ=100g/(0.8g/cm3)=3125px3=125mL,用量筒量取125mL酒精即可.

  3.某班同学收集到一块火山岩(质地疏松、吸水性强)标本,他们使用天*、盛水量筒和粗绳测火山岩的密度时,出现不规范操作:

  (1)用粗绳扎住这块火山岩,浸没在量筒的水中测它的体积.

  (2)测量过程中观察量筒读数时,视线均与液面边缘相*.

  (3)测火山岩体积时发现火山岩吸水性很强.

  (4)测完火山岩体积后,将其取出立即放在天*的盘中称量.

  上述有些操作会造成测量值偏大或偏小,其中造成测量值偏小的步骤(1)(3)(填序号).

  分析:本题所测的石块——火山岩,与*常的石块不同,火山岩质地疏松,吸水性强,在用排水法测它的体积时 易造成偏差,这种偏差主要是:

  ①对质量测量的偏差.先放入水中测体积后,火山岩吸收了较多的水,再测质量时,火山岩的质量测量值比真实值大;

  ②体积测量偏差.当干的火山岩放入水中后吸收了较多水,使得量筒中的水变少,示数增加的值偏少,测量得到的火山岩体积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小.

  就上述实验设计出现的问题,请你提出改进意见并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法:

  ①不应该用粗绳,因为选用粗绳也要考虑它的体积,会对标本体积测量产生误差,导致标本体积偏大;

  ②在任何时候读数都是读水的凹液面,而不是液面边缘,读液面边缘会导致标本体积偏大;

  ③矿石吸水性强,水被吸到矿石中后导致读数体积比实际体积偏小;

  ④由于矿石吸水,立即称量导致质量偏大.

  改进方法(仅供参考):

  ①用天*测出火山岩的质量m;

  ②先用细线系住火山岩放入水中浸泡至不再吸水为止(达到饱和状态),再用排水法测出其体积V;

  ③用密度计算公式ρ=m/V计算密度.

密度教学设计6

  【整体设计】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七个掌握层次的重点知识之一。学好本节知识是进一步学*力学知识的基础,所以“密度”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课。“密度”是在学*了“质量”之后而引入的一个新的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在质量的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探索,也是掌握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和解决有关密度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并为更深入学*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做铺垫。科学探究方法的学*和掌握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同样也是本节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课教学可分为4部分:

  1.课题引入。展示一些实物让学生分辨,由对于一些物质用通常辨别物质的一些办法无法直接辨别,引到需要用新的科学方法解决来引入。

  2.密度概念的引出。应通过直观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所以,组织学生做好“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突破此难点的方法是利用学生的最*发展区,通过类比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回顾利用比值定义电功率的方法来建立密度的概念。

  3.密度的公式、单位。要注意公式书写的规范和变形公式的教学。但密度的单位属于组合单位,是第一次在初中物理中出现。教学时应让学生弄清密度单位的组成、符号、读法、写法。㎏/m3与g/m3之间的关系学生易混,也要加以强调。在后面的例题教学时,也要注意强调统一单位。还要运用教材中的小资料来加深学生对密度这一概念的认识。

  4.密度的`应用。可以用教材上的例题来进行教学,也可以补充*题,为了让学生熟练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解题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学生“一题多解”。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的概念。

  2.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教学关键】

  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主要采用启发和观察实验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优化,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体,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学*“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和“密度”,第2课时学*“密度的应用”)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3.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与讨论中所持的正确态度。

  3.在概念建立过程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

  学生:托盘天*和砝码、相同体积的铜块、铁块和铝块、不同体积的铜块、铁块、铝块和肥皂块、大注射器等。

密度教学设计7

  课题:密度

  [设计意图]

  本节是本章《质量与密度》的第二节。在前一节,我们学*了“质量”和“用天*测量物质的质量”。物质密度的本质正是研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所以从“区分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开始,引入密度的概念。本节基于实验的基础上学*密度的知识,所以教学方法上引采用分组实验和讲授为主。

  知识目标:

  1.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2.会查密度表. 能联系实际应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会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3.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能力目标:

  1.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1.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密度公式.

  教学难点:

  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密度公式的应用.

  教学方法:

  1.观察法:2.实验法:3:讲授法

  教学准备:天*,砝码,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或其他的物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和学具]

  天*,砝码,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或其他的物体)

  [课前准备]课内小组交流5分钟

  一:复*旧知

  1、如何用天*称物体的质量?

  二 :自学导学(以下内容采取自学的方式,在小组内探讨完成并汇报)

  2、密度 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计算公式: 密度的公式:ρ=公式变形:m= V=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ρ—— ——(kg/m3) m—— ——千克(kg) V—— ——立方米(m3) 说明:密度ρ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决定的.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m3),密度的单位就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如果质量单位用克(g),体积单位是立方厘米(cm3),则密度的单位就是克每立方厘米(g/cm3).

  1 g/cm3=1×103kg/m3.

  3、例题自己做一遍和书中的'解法对比 。反思。

  4、生实验:用纸包着一块肥皂和一块泡沫的长、宽、厚度一样,也就是体积一样,但是,用手掂一掂,肥皂的质量要比泡沫的质量大得多。

  5、同样的两个烧杯分别装有体积不同的水和煤油,放在天*上却能*衡,说明它们的质量却又是相同的。 提出问题:

  (1) 为什么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同?

  (2) 为什么体积不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却又相同?

  (3)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4)通过以上思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密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2.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规范解题,认真细致的良好行为*惯.

  2.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解决疑难问题的良好品质.

  3.通过公式变形及计算题规范格式的学*,培养学生认真做作业,以形成整洁、规范的作业*惯,以美的作业给人以享受.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一节主要是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知识,教材首先提出了三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的积极性,并把学生引向运用密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感觉到密度知识很有用处,能解决很多问题.然后说明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用到各种物质的密度,给出了一些物质的密度表.再以提出的三个问题为线索,讲述运用密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材注意启发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给出解答,以利于学生动脑思考,独立地解决问题,培养能力.最后用一个例题作示范进一步教给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法建议

  本节课可用正迁移的方法由速度公式类比而导出密度的推导公式,可采用自学、讨论、示范的方法.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材重点与难点分析

  1.通过公式,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学*中,经常要运用数学方法对物理问题进行计算、分析、推理、论证,但是应注意,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必须要受到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的制约.分析问题的物理过程、物理意义,弄清各物理量间的关系,明确公式的物理意义及其适用范围,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而且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时,一定不要把物理问题数学化,不能生搬硬套用数学规律,如,不能认为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因此在解题过程中要重视对相关内容物理意义的理解.

  2.对进行公式变形

  对密度公式进行变形,可以参照速度公式的变形进行讲解,并通过数**算规律,使学生掌握公式变形的基本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弄清每一个公式的物理意义.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具学具

  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四.师生互动

  活动设计

  1.根据公式,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和.

  2.组织学生练*读密度表,通过读表进一步熟悉某种物质密度的读法.

  3.练*求解有关密度的综合题.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首先提出几个有趣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的办法,调动学*的积极性.

  如:1.怎样鉴别戒指是不是纯金的?怎样知道矿石可能是什么物质组成的?

  2.怎样知道一块很大的长方形碑石的质量?怎样知道教室内空气的质量?

  3.怎样知道一个不规则的钢零件的体积?怎样知道一大卷细铜丝的长度?等等.然后告诉学生运用密度的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把学生引入应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的新课教学中.

  (二).新课教学

  1.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要鉴别某一物体是什么物质组成的,我们需要知道各种物质的密度是多少,教材中给出了一些物质的密度,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下三个表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看书,然后请同学回答老师的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对密度表应主要认识以下几个问题

  a.气体的密度表上边标明了“0℃,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条件,应请同学作出说明.

  b.在液体中水银的密度比较大,它大于一般金属的密度.

  c.气体的密度都比较小.

  在看书的基础上,应请学生读几种物质的密度,说出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在密度表的教学中要说明这是科学家经过严格准确的测量得出来的,而且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而不断准确.

  2.求质量

  体积很大的长方形花岗岩石碑,质量很大,无法直接用秤称量,怎样才能知道它的质量呢?让学生说出他们想出的办法.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能不能应用密度的公式来求.如何求?需要先知道哪些量?如何才能得到这些量?

  前几章我们学*了速度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如果我们要求路程和时间怎么办?

  可以进行公式变形,得出

  和速度公式变形一样,对密度公式也可以用同样的数学方法进行变形,下面请同学们将密度公式进行变形,然后考虑变形后的式子,有什么实际意义?并举出一些实例来.同学之间可以讨论一下.

  对于学*基础差的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教学认识公式变形的方法,例如,,对比可解决的公式变形问题.

  学生练*公式变形,并讨论变形后的公式在实际中的意义.教师在学生中间巡视,进行指导,学生活动结束后请学生回答前边的问题.

  由密度公式,可以得出,从式子中可以知道,用物体的体积乘以它的密度可以求出它的质量.这样对一些体积庞大的物体,质量不便测量.可以测量出它的体积,从密度表中查出它的密度,最后计算出它的质量.

  也就是说用密度知识可以求质量.

  3.求体积

  密度公式还可以变形为,如果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质量、密度,可以求体积,比如有的物体、体积不规则,不便于直接测量,可以测出它的质量,从密度表中查出它的密度,最后计算出它的体积.

  4.讲解例题

  例题:有一个体积是的钢球,它的质量是316g,这个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请同学们用三种方法进行鉴别.

  学生练*,教师在同学中巡视,进行指导,学生练*结束后,教师请学生回答,并分析解题思路.

  请几个同学分别说出他们的判断方法.

  可以求出这个球的密度,把它与铜的密度进行比较,如果相等是实心的,但是我们的计算结果是小于铜的密度,所以是空心的.

  我们先假设它是实心的,计算一下它的质量应当是多大,把计算出的值与球的实际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大于球的实际质量,所以原球是空心的.

  根据给出的铜球的质量,计算一下它的体积是多少,结果小于已知球的体积,所以是空心的.

  那么我们计算出的体积值是谁的体积.

  是球壳的体积.

  由学生们的分析归纳出:判断这个球是空心还是实心有密度比较法、质量比较法、体积比较法三种.

  用投影打出如下标准解题过程,教师讲解巡视中发现的问题,要求学生予以改正.

  3.总结、扩展

  本节课的教学实际上是应用密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研究求解物体质量、体积、密度的问题,在实际运用中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死记硬背公式,要了解公式中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灵活运用,尤其是比例问题,(以下内容可采取边讲边讨论的方式进行)

  (1)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两物体均应为实心).

  由于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其密度相同,所以 由此得出.说明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其质量也与它们的体积成正比,体积大的物体其质量也大.

  (2)不同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其体积与密度的关系.

  由于,所以,也就是,说明相同质量的不同物体,密度大的体积小,它们的体积与它们的密度成反比.

  (3)不同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它们的体积相同,它们的质量与它们的密度之间的关系.

  由于所以也就是,它告诉我们相同体积的不同物体,密度大的物体质量也大,它们的质量与它们的密度成正比.

  探究活动

  【课题】鉴别铅球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用密度知识鉴别体育课用的铅球是否是纯铅的.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密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知道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单位;

  2、会用密度公式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

  3、学*根据器材设计实验及采用类比方法进行物理知识归纳的方法。

  教具:

  天*、不同体积的石块、相同体积的木块和铁块、相同体积的两铜块、体积不同的两木块。有关密度知识的文献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铁比木头重,木头比棉花重,事实上是这样吗?任何理论上的说法都必须经过实验的验证才能成为真理,这里我们一起来通过实验研究这些说法的可信度,但老师今天上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在所拿来的器材中只有天*,没有砝码,这里有两块体积相等的木块和铁块,怎样使用老师所提供的器材,比较它们的质量大小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个方案。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组织评估,并依据学生提供的方案比较相同体积的木块和铁块,体积大的木块和体积小的铁块的质量大小,得出结论:铁比木头重的说法不一定是正确的。)

  二、情境分析,提出猜想

  师:哪么,在什么情况下方可肯定铁比木头重呢?

  (学生讨论得出猜想之一: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师:哪么,我们可以进一步猜想,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质量是否相同呢?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是否相同呢?

  (学生进一步讨论得出猜想之二: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体积大的质量大;猜想之三: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相同。)

  师:老师在课前,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请同学们根据这些器材,设计实验来验证我们的三个猜想,

  三、设计方案,实验验证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由教师组织进行方案评估,然后由学生采用最合理的方案

  进行实验,实验过程教师注意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四、查阅资料,得出结论

  (教师了解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1、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2、不同体积的同种物质,体积大的质量大;3、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相同。然后肯定,这些结论是正确的,实际上这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前人忆经为我们总结出来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找到这种特性叫什么,是怎样定义的。)

  师:这种特性叫什么?是怎样定义的?

  生:这种特性叫密度,定义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五、类比分析,学*密度的公式及单位

  师: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速度学*中,对速度的定义与今天所学密度定义是否有

  相似之处,如果有相似的地方,请同学们比较两个定义,尝试写出计算密度的公式,并根据公式得出密度的单位。

  (学生相互讨论,然后得出密度的公式及单位。教师了解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讲

  解密度单位的`换算:1Kgm-3=10-3g/cm-3)

  六、例题解答,巩固密度公式及单位应用

  例题:一铁块的质量是1.97t,体积是0.25m3。铁块的密度是多大?

  (学生讨论并解答,教师提问并采用投影或多媒体展示解答过程。)

  七、巩固归纳

  师: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类比等方法,获得了哪些知识,然后归纳出来。

  生、第一、我们知道了不同物质质量一般不同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叫密度,因此,密度的定义是: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第二、我们通过类比知道了密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公式是:密度=质量/体积,单位是:Kgm-3,常用单位还有g/cm-3,两者的换算关系是:1Kgm-3=10-3gcm-3;第三,我们掌握了利用密度公式计算物质密度的方法,首先统一单位,然后应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师:今天我们又一次经历了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这次探究我们不仅获得了有关密度的基本知识,不进一步理解了如何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并知道了一种物理学研究方法——类比法,希望同学们注意,在今后的学*中还会进一步应用。

密度教学设计10

  一、教材分析:

  本实验是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应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实验应当测量的物理量以及选择的仪器,并进而明确实验的原理。本节实验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实验设计能力上,因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实验所选择的仪器以及实验要测定的对象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自己设计实验表格,并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物质的密度。这是一个测定性实验,通过这一实验学生明确实验原理,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并通过实验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仪器进行实验设计、进行表格设计、以及动手操作。本节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较多,通过本节课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工作*惯,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用2课时。

  二、学情分析: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会使用天*和量筒;具有初步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比较*惯老师给什么记什么。缺乏主动性和探究精神,活性思维和动手能力较差。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熟悉天*的构造及其使用。

  2.会用天*天*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的过程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3.通过对物质密度的测定,学生对间接测量有感性的认识。

  4.学生知道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明白实验步骤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所拓展。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学生乐于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现象中的规律。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密度的概念、测量和应用;比值定义法的实验方法。

  2.教学难点:

  学生亲自动手、合作获得多种物质的多组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密度的概念。

  五、学*情境设计:

  故事情境引入,问题情境引导思考进入探究、合作学*之中。

  六、教学媒体资源的设计:

  在多媒体教室进行;采用PPT课件;多组实物的天*、量筒、木、铁;实验表格。

  七、教学策略与活动设计:

  采用讲授法、实验法、协作式、问题解决式多种策略组合的教学模式

  八、教学过程:

  1.密度概念的引入

  公元前245年,为了庆祝盛大的月亮节,赫农王给金匠一块金子让他做一顶纯金的皇冠。做好的皇冠尽管与先前的金子一样重,但国王还是怀疑金匠掺假了。他命令阿基米德鉴定皇冠是不是纯金的,但是不允许破坏皇冠。

  这看起来是件不可能的事情。在公共浴室内,阿基米德注意到他的胳膊浮出水面。他的大脑中闪现出模糊不清的想法。他把胳膊完全放进水中,全身放松,这时胳膊又浮出水面。他从浴盆中站起来,浴盆四周的水位下降;再坐下去时,浴盆中的水位又上升了。他躺在浴盆中,水位变得更高了,而他也感觉到自己变轻了。他站起来后,水位下降,他则感觉到自己变重了。一定是水对身体产生向上的浮力才使他感到自己变轻了。他把差不多同样大小的石块和木块同时放入浴盆,浸入到水中。石块下沉到水里,但是他感觉到木块变轻了。他必须要向下按着木块才能把它浸到水里。这表明浮力与物体的排水量(物体体积)有关,而不是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在水中感觉有多重一定与水的密度(水单位体积的质量)有关。阿基米德在此找到了解决国王问题的方法,问题的关键在于密度。如果皇冠里面含有其他金属,它的密度会不相同,在重量相等的情况下,这个皇冠的体积是不同的。把皇冠和同样重量的金子放进水里,结果发现皇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子的大,这表明皇冠是掺假的。

  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些实验:

  a.将涂有同种颜色、同体积的两物体放在托盘天*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失去*衡。

  b.取同体积的水和酒精倒入质量相等的两个空烧杯中,然后分别放到天*的两个盘上,结果天*也失去*衡。

  两物体的体积相同,质量不同;水和酒精的体积相同,但质量不同。

  这说明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是不同的。

  现在我们只知道了涂有同种颜色的两个物体不是同种物质,还不知道它们各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对于同一种物质来说,它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实验来研究:

  我们取大小不同的外形规则的小木块和小铁块,然后用天*称出铁块或木块的质量,用刻度尺测出其体积,并计算第一个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将这些数据填入绘制的表格中:我们对上面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看看能得出什么规律?

  不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我们取大小不同的外形规则的的两个铁块,然后分别用天*称出两个铁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其体积,并计算出大小两个铁块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将这些数据填入绘制的.表格中:我们对上面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看看能得出什么规律?

  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分析与与论证: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单位体积的木块、铁块的质量的关系?对实验表格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出:

  单位何体积木块的质量是相同的。

  单位体积铁块的质量是相同的。

  单位体积木块和铁块的质量是不同的。

  2.密度的概念

  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是不同的。不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在物理学中为了表示物质的上述特性,将某种物质单位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3、密度公式与密度单位密度=质量/体积

  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密度公式、单位及密度表,熟悉常见的物质的密度。

  单位转换:训练(1)7.9×103㎏/m3= g/cm3(2)2.7 g/cm3 = ㎏/m3

  判断:1、大铝块的质量为4㎏,小铝块的质量为1㎏,则大铝块的密度大于小铝块的密度。()

  2、一杯酒精用去一半后,剩下的酒精密度为原来的一半。()

  想一想:一个铁球的质量是15.8克,体积是2立方厘米。则铁球的密度是多少?

  练一练:酒精和煤油的密度都是0.8*103 ㎏/m3 ,那么能装下1千克水的瓶子,一定能装下1千克的(?)

  A酒精B煤油C酱油D豆油

  课堂巩固

  1.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

  2.密度是表征物质特性的物理量,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同种物质,在一定的状态下密度是定值,它不随质量的大小或体积大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密度的计算公式是,密度的单位有:或

  3.一杯盐水,现在用掉半杯,那么剩下的半杯盐水()

  A.其密度减半,质量减半B.其质量减半,密度不变

  C.其体积减半,密度也减半D.其质量、体积、密度均减半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对于给定的一种物质,它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B.物质的密度和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C.质量相同的不同物体,它的体积与密度成正比D.体积一定的不同物体,它的质量与密度成正比

  5.制作飞机应尽可能的选用密度的材料,制造电风扇底座应尽可能选用密度的材料。

  6.有一块金属,质量为237g,体积是30 cm3,这块金属的密度是kg/m3,这种金属是。若将这块金属切成两半,则其中一半的密度是kg/m3。

  7.单位换算:

  (1)30ml= cm3= m3

  (2)5.5g/ cm3= kg/ m3

  (3)7.9×103kg/ m3= g/ cm3

  4、密度知识的应用:

  指导学生书上密度知识的应用,熟悉密度的变形公式,启发学生从密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出发,寻找密度知识的应用途径。

  课堂巩固:

  1.查表分析: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铜块的体积铝块的体积,因为铜块的密度铝块的密度。体积相同的水和煤油,煤油的质量水的质量。(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物质密度(kg/m3)煤油0.8×103;水1.0×103;铝2.7×103;铜8.9×103

  2.甲、乙两个实心球,体积之比是2:3,质量之比是5:2,则甲、乙两球的密度之比是()

  A.5:3 B.3:5 C.15:4 D.4:15 3.通常说的铁比棉花重,它的实质是指()

  A.铁的体积比棉花的体积小B.铁的密度比棉花的密度大

  C.铁受到的重力比棉花受到的重力大D.以上说法都有道理

  4.一瓶子最多可以装0.2kg的水,那么用它最多可以装酒精()

  A.200g B.125g C.160g D.250g

  5.体积和质量都相同的铝球、铁球和铜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铝球可能是实心的,而铁球和铜球一定是空心的

  B.铝球一定是空心的,而铁球和铜球也是空心的

  C.铜球是实心的,铁球和铝球也是实心的

  D.铜球是空心的,而铝球和铁球是实心的

  6.质量和体积都相等的空心球,分别是铜、铁、铝制成,那么其空心体积最大的是()

  A.铜球最大B.铝球最大C.铁球最大D.无法判断

  7.关于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密度是物体的疏密程度

  B.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跟体积有关

  C.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它的大小跟质量、体积无关

  D.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时,质量不变,密度也不会变

  作业:

  1.一只空杯内放入一些砂糖,冲入开水,砂糖慢慢溶化了。对此,甲同学说,杯中糖的质量在变小,直至质量为零;乙同学说,固体的糖质量少了,但总的糖的质量是不会变的。你说哪一个同学说得对?你可用什么方法明?

  2.有一天,小明看到煤气公司价格牌上,冬季55元/瓶,夏季51元/瓶,他寻思着,为什么夏季价格低?他查找了煤气资料,煤气冬季密度0.88×103kg/m3,夏季密度0.8×103kg/m3,煤气瓶容积0.015m3。通过计算发现夏季价格比冬季价格____(填“高”或“低”),若夏季价格与冬季价格一样,夏季应标价为____元/kg。

密度教学设计11

  【设计思想】

  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材分析】

  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后面学*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体验和感悟密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根据大纲及学生实际,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

  由于初三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初期,如何处理实验中的数据进而得到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

  本节有关密度的知识都是从实验中分析归纳出来的,因而本节课着重采用实验探究法;学生要想正确的从实验中得到密度的概念,他们必须掌握数学法、分析法、比较法和归纳法

  【学生分析】

  在新的课程中提到密度一词,虽然学生会对其有一定的理解,但还是很模糊,所以要在学生很是模糊的时候加以提醒,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到实际当中去。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会遇到问题--仪器的使用,所以要对学生进行讲解,做应有的对策。

  【仪器材料】

  天*、砝码、水、体积不等的木块、石块等。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实验演示

  提出问题

  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

  1、用纸包着一块肥皂和一块泡沫的长、宽、厚度一样,也就是体积一样,但是,用手掂一掂,肥皂的质量要比泡沫的质量大得多。

  2、同样的两个烧杯分别装有体积不同的水和煤油,放在天*上却能*衡,说明它们的质量却又是相同的。

  进一步提问:

  1、为什么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同?

  2、为什么体积不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却又相同?

  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导入:

  在生活中会有类似要去辨认的事物,要用到一些方法去辨认,那我们就来学  观察演示实验并思考问题

  提出猜想:

  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密度与物体的体积有关;密度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氛围,把学生的兴趣给提起来,激励学生去学*。

  提出问题

  1、物体的密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2、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怎么使用仪器来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3、实验所用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比例法…

  想想密度可能会跟什么因素有关;学会使用仪器做实验

  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做实验,注意可以更好地去分析和理解实验

  学生实验  

  密度概念

  发实验仪器  

  实验提示  

  分析实验 

  得出结论 

  给出密度的概念

  学生做实验  

  实验记录 

  学生分析

  学生动手实验能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更好地记住所学的知识。

  归纳总结

  1、分析数据:

  A.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B. 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C.水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D.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水)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2、密度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分析

  练*ρ的写法

  练*单位的化法

  经过总结与学生的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更好地对知识进行巩固。

  交流与

  讨论

  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的物理意义。

  思考讨论

  对密度的深入研究,加深理解

  小结

  密度的引入目的、概念、公式、单位

  进行知识的复述与

  可以培养学生总结知识的能力

  作业

  测量身边小物件的密度

  板书设计

  密度

  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板书的设计更直观明了地让学生掌握本节的重点与难点

  《密度》教学反思

  《密度》在第十一章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上课前在教材处理上我将本节课分成导入――实验探究――密度概念的建立――练*巩固四部分。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来源于生活中的趣味实验,如何鉴别水、煤油、酒精和醋?并让他们总结辨认的依据,当他们意识到可以利用颜色、味道等特性鉴别物质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从学生的最*发展区着手,拿出上节课测量过的体积相同但外表被我涂成了相同颜色的铜、铁、铝让学生辨认,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这也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就用密度表示,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何通过实验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进行探究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变化规律,2.不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在上课前教师准备好大量的器材可供学生选择,学生进行实验并得出结论,对密度概念的教学采用了让学生与速度概念的学*进行对比分组学*,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展示。最后选择适当的练*对学生的学*进行巩固。现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反思如下:

  1.本节课的导入部分的设计与生活中有很大的关联,学生能按照自己原先设计的思路下来,所以在导入部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

  2.在实验探究部分,我在这个环节中对学生的估计不足,学生分组讨论,有几个组不知道要做什么得不出实验探究的过程,所以实验探究部分教师要做两手准备,一旦学生反应不好时,要与学生共同计论设计实验步骤。

  3.在类比法学*密度的概念时,学生对组合单位的换算在练*上出现了很多问题,这是我在上课前所没有预想到的,所以在这个环节上发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内容时间不够。

  4.课堂上自己总是生怕学生不懂,所以一节课感觉自己讲的东西过多了点,而留给学生思考、分析的时间稍微少了点。在学生分析练*时,应要做到倾听,而不应有过多的讲解。

  5.课堂上要及时对学生的学*行为进行评价,我自认为这节课我做得还的是比较好的。请同学们回答,一个“请”字可以拉*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每个学生回答问题以后,我及时插上一句,“回答得很棒”、“做得很好”,相信这可以对学生进行激励。

  6.一节课如何对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进行突破,是通过不断的讲解呢还是通过练*得以突破。密度知识是初中物理知识的一个难点,那么对于这一知识点我们又应该如何进行突破呢?这是我今后应该要思考的问题。

  7.如何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现在学生*惯于动脑,很少有动笔,这样容易造成上课全听懂,下课统忘掉的现象,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形成动脑又动手的*惯,这要靠*时的引导和培养。

  以上是我对《密度》这节课的教学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也学会了很多,为我在今后的在教学上积累经验,避免无效课堂的发生。使课堂教学做到有效,最终达到高效。

  十一道沟学校

  刘润亮

密度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一节《质量》,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认识质量及其测量仪器,特别是学*使用学校实验室常用的天*是为后续各节的学*所准备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极其重要,与今后授课的内容相关密切,是基础性的一节,也是阶段性的关键点。所以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上还是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在第一章已经学*了一些工具的使用,对于天*这个工具的使用只要讲明白应该问题不大。学生的问题主要是生活经验不足,对于常见的物体的质量他们没有办法想象和了解,还有一些物质的尺度比较小或者比较大的话用基本单位来表示可能存在问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2、 通过操作,掌握天*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物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通过对天*使用方法的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通过使用天*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托盘天*的使用方法。

  突破方法

  天*的使用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使用方法,然后让学生去摸索,假如不这样做会产生怎么样的后果。

  教学难点

  质量的概念,托盘天*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突破方法

  为突破难点,通过图片分析物体和物质的区别,然后引入质量的概念。采用演示加分组实验法,并用探究法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突破本节难点。

  教法学法

  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会学知识,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自主学*法、探究法和讨论法。通过自主学*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通过讨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给上面的物体分类,并说出你分类的理由?

  创设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的兴趣。

  新课教学

  课堂总结

  课堂练*

  一、质量的概念

  由学生的分类,得出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从而得出:我们身边的一切物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物质组成的……

  提问:铁钉、铁锤都是同种物质组成的,但是物质的多少一样吗?

  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学生继续思考几个问题:

  1、一块冰化成了水,所含物质的多少改变吗?(不考虑蒸发)

  2、一个易拉罐被压扁之后,形状变了,所含的物质多少(质量)变了吗?

  3、在宇宙飞船中,物体处于失重状态中。如果把地面上的物体带到月球上,带到宇宙飞船中,这个物体的质量会改变吗?

  讨论得出结论:

  冰块熔化成水, 状态变化了,组成物质的多少没有变。

  易拉罐压扁了,形状变化了,组成物质的多少没有变化。

  物块送入太空,位置变化了,组成物质的多少没有变化

  总结: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变化而变化。

  二、质量的单位

  1、国际单位

  2、生活中常用单位3、

  3、换算关系。

  质量单位符号: 吨(t) 千克(Kg) 克(g) 毫克(mg)。

  质量单位换算:1 t = 1000kg 1 kg = 1000g

  1 g = 1000mg

  对常见物体质量进行估算

  三、质量的测量

  1、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托盘天*

  托盘天*的主要结构

  观察托盘天*的结构,并且对照书本的图记住各部位的名称。

  2、常见的测量工具

  四、课堂小结

  五、练*

  1.关于质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结成冰后,质量变大了

  B.铁块加热后,再打成铁片,质量变小了

  C.物理课本在南京和在南极时, 质量不 一样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宇航员若将一瓶密封的纯净水带到月球上,你认为这瓶纯净水的质量是增加了、减少,还是不变?说出你的判断根据。

  练*册68页知识导航

  布置作业

  这样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通过观察、比较、到建立概念,不但使学生很容易理解,而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过程,在观察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形成了分析、概括的能力。

  通过学生的讨论思考,并结合前面的内容,这个难点很容易解决,并且学生都能理解,特别是对于到宇宙里质量也不变这种情况。

  让学生自己总结这些比较简单的规律,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的信心

  单位换算是学生觉得很困难的一部分内容,可以先找几个简单的练*做一做,太难的话会打击学生的信心。

  通过抢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既提高了他们的常识,又为之后引入天*是准确测量的工具埋下伏笔。

  让学生了解测量质量的工具有很多,在实验室主要使用的是天*

  测量工具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图片学生能了解到多种多样的测量质量的先进的仪器。能感受到科学的神奇。

  让学生对课堂学*有个总体的印象。

  板书设计

  §6.1 质量

  1、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符号(m)

  2、结论: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质量的单位:

  国际单位:千克(kg);

  常用单位:吨(t) 克(g) 毫克(mg);

  1 t =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4、质量的测量工具——托盘天*

  5、托盘天*介绍

  天*的使用步骤

  1、把天*放在水*台面上

  2、将游码移到0刻度线处

  3、调节横梁上的*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为止(哪边轻就往哪边调)

  4、左物右码

  5、读数=游码+砝码

密度教学设计13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熟悉量筒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通过量筒、天*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对“密度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认识,以及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教学活动

  1.实验探究过程设计

  “密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今后学*液体压强、浮力以及高中气态方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密度”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比较抽象、比较难懂的概念。初二学生由于对此概念弄不清楚,影响了以后有关内容的学*。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概念,教材设计了对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实验探究,使学生经历“密度”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1)创设情景

  课堂上,让学生观察两个(一个是铝制的,一个是不锈钢制的)大小、形状一样的勺子。或者观察两杯体积相同的不同液体的质量。很多学生会像小聪一样,提出猜想: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可能质量不同。并进一步思考,这里包含有什么道理呢?

  (2)制定计划,进行探究

  收集日常生活中体积不相同的不同物质比较容易,所以小聪制定了收集生活中的一些小物品,进行探究。

  在制定计划时,需要教师引导。首先让学生思考:铁块和木头谁重?怎么比较铁块和木头谁重?由此引导学生得到用天*、刻度尺和量筒测量这些小物品的质量和体积,然后计算1cm3物体的质量的设计方案。

  然后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探究。对于小物体的体积,学会使用量筒是学生继续探究的前提。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课本117页,学*量筒的使用方法。

  (3)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每个小组的测量结果数据量少,总结不出规律。必需汇总各小组数据,填入课本118页表中,才能显示出规律性的结论:1立方厘米质量相同的物体都是由相同的材料组成的。

  对这个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1cm3物体的质量”有什么意义?应使学生悟出“1cm3物体的质量”可以区别不同的物质,并进一步认识到这是一个描述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由此给出密度的概念。

  根据密度的'定义,可以推知密度的公式ρ=m/V。

  对于教学的实施过程,需要有以下几点说明。

  (1)密度的公式:

  这个公式的得出实际上是利用了密度的概念和相应的运算法则,也就是要求出单位体积的质量应当用除法,所以同学们对物理知识的学*,尤其是一些物理公式,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明确同种物质密度跟质量不成正比,跟体积不成反比的结论.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密度是一个常数.密度表示的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例如铝的密度是2.7×103 kg/m3,它的意义是1立方米的铝的质量是2.7×103 kg。可见物质的密度是用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质量的多少或它体积的大小所决定的.因此不能说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跟它的体积成反比.例如一块铝切去一半,剩下一半的密度是否发生了变化呢?没有,因为当这块铝切去一半时,体积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质量也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但m/V的值即ρ并没有发生变化.

  (2)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物质的特性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区别的一种性质.密度描述的是:各种物质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所含的质量不相等的特性.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运动状态无关.由于物体在温度发生变化时,体积会发生变化(即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质量不变,则物体的密度要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在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例如水结成冰)密度一般有变化.例如一块铁,它的温度升高了,体积会膨胀,但是质量没变,这样根据ρ=m/V,公式中分子不变,分母变大,分数值应当变小,所以密度会变小.

  上边这些变化有时比较小,比如铁块温度升高.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情况下,可以不考虑密度的变化,但有些变化较大就必须强调条件,比如气体的密度,在密度表中就限定了条件,是0℃及1个标准大气压下.正是由于这样,我们说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并不是说物质的密度是永远不变的,它还是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要发生变化的.前面我们讲的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属性是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质量与形状、状态、位置无关.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和状态下.今后我们讨论的问题,大多是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可以把密度视为定值.

  (3)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单位千克和体积单位立方米组成,属复合单位。这是教学的难点,有必要特殊强调一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对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学生要了解,会查密度表中的密度值。另外教师可再补充介绍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密度值,宇宙中某些恒星的密度等,同时介绍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发现氩气从而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并不断探索。

  2.密度的应用

  在生活和生产中密度的应用很广,我们可以根据密度的大小鉴别物质,通过测定密度,发现新材料,估测矿山、油田的储量等。教师可以结合课本120页的图6-2-4讲解。

密度教学设计14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鲁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密度社会生活》。学生通过学*前三节质量和密度的知识后,对物体的质量这一属性和物质密度这一特性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学会了使用天*和量筒来测定物理的质量和体积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方法积累。而这一节课恰是讲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理论联系实际且应用于生活的实践性课。为此,我采用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再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验性课型。实验过程中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各自课题,加深合作交流的意识。此外,这节课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具有培养功能。

  二、学情分析:

  从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间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在学*密度的知识后也期望继续研究并且去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从学生掌握知识水*上来看,虽然学*了质量和密度的知识,了解了一些常见的测量工具名称,但在对知识原理的理解程度还不够深刻,有些测量工具仅是通过多媒体见过其形,没有真正的去实践过,有些没有见过的材料也只有合作交流,猜想其作用,所以在这一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适应的加以引导教给学生使用工具的方法,利用测量数据分析问题的思路,并对实验操作及结果进行适时分析。

  三、设计理念

  做到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方式的多元化。教师在这节课打破教材结构,合理重组内容,使整个课堂既充实、严谨,又增强了科学性。教师善于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呈现出情理相济、动静相成和谐美。在教师的组织下,全体学生和教师一道积极的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时地对学生进行点评。给获取成功的同学以祝贺,给遇到困难的同学以指引,给失去信心的同学以支援。

  教师深挖本节课所能体现的.各个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这节实验活动课的内容就是依靠实验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常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难题”,教师利用这些“难题”来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其自发学*、自主探究、自行获解,实验中发挥一个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培养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困难、战胜自我信心,与此同时,学会与同学共同交流获取知识。

  四、设计思路: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

  过程与方法:学会系统地整理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量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探究活动中,受到科学态度、科学观念的熏陶,培养他们创新的精神、实践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都是利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突出与突破的方法是利用组间合作与汇报交流来实现。

  3、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评价、评估,完成本节内容从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得出每一个问题的初步结论,并总结出每个情境中使用的方法。

  合作学*:学生组内合作与集体合作是这一节课呈现的主要方式,充分利用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与智慧,积思广仪、众志成城。合作学*贯穿了教学的始终,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进行影响与渗透。

  4、学法指导

  在进行课程探究前,针对学*未知的方法、没有

  接触到的(自制教具)材料给予适量的方法提示;在进行课题研究时,鼓励实验方法的多样化,对于明显的思路和操作错误及时指导;在课题探究结束后,和学生一起对实验中的知识与方法进行总结归纳。

  五、实验前的准备

  教师根据实验可能用的器材进行相应的实验器材准备,并与实验管理员协调好,上课时一同协助提供学生所需器材。对实验室中没有的一些器材提前作好收集和准备,如大塑料可乐瓶、铅球、保鲜膜、油漆、木锯、废旧的课桌、台秤等。由于本节内容较多,所以可以进行适当的调课连着下午第四节的活动课进行两节课较好。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这段时间学*了三个重要的物理量:密度、质量、体积,请问哪位同学能

  告诉大家三者的关系呢?

  生:三者的关系可用一表达式来说明:ρ=m/v

  对于同种物质,它的密度不受m和V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表述给予表扬,同时指出他们所述之处的不足,物质的密度受到状态的影响。)

  师:我们还学*了测量质量和体积的仪器:天*和量筒。请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器材使用

  时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生:(描述使用方法,找几位同学补充,使表达更完整。)

  师:课下我有几个问题,请大家帮助我来解决,每个实验小组都选择了一个探究课题,采用

  各种方法进行了探究,然后向同学们进行陈述报告。

  (二)课题选定和探究方案制定

  教师依据学情对全班同学进行小组划分,每组大约十二三个人,全班共划分为四个小组,然

  后采用抽签的形式进行探究课题的选择。然后小组内进行课题的研讨并制定实验方案,老师巡回观察,并

  适当的进行指导。

  探究课题:

  1、铅球是铅做的吗?

  2、测砖的密度

  3、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4、测量方糖的密度

  (三)实验探究和汇报

  各组制定完毕探究方案之后,根据方案进行相应的器材选择,完毕之后,按顺序各小组进行

  实验方案的汇报并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

  第一组:铅球是铅做的吗?

  学生甲:我们从器材桌上选择了一个铅球,上面标的是6斤的铅球,为了得到精确的数据,

  我们在课下用台秤测量了一下,其质量为2.9kg。

  学生乙:(板书)m=2.9kg。

  学生甲:在测量铅球的体积时,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没有合适的量筒,于是我们使用了水

  槽,把铅球放入水槽中,用烧杯向水槽中注水,直到水没过铅球,用粘贴纸在此处作一标记。

  学生乙:在学生甲的描述下进行操作。

  学生甲:将铅球取出,水面下降,然后用量筒向水槽中注水,直至再次达到标记,记下注入的水的体积,即铅球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V水=V铅球=0.38L

  学生甲:根据可计算出铅球的密度,密度表中ρ铅=11.3g/cm3。

  学生乙:(板书)ρ球<ρ铅

  学生甲:通过测量和计算,我们澄清了一个事实,铅球的基本成分是铁,而不是铅做的!请同学们对我们的实验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丙:有一种更直接的方法:测量铅球的体积,利用墙角、直尺和三角板直接测出铅球的直径d,根据球体的积公式进行计算。

  学生丁:为测量球的体积,我对实验器材进行了改进。自制量筒,利用直径足够大的透明塑料瓶,去掉顶端较细的部分,在瓶的外壁贴一张纸条,用标准量筒量好100cm3的水,倒入瓶内,在纸条上画出液面的位置,再用量筒倒入400cm3的水,作标记500cm3,将二者之间进行*分,用自制量筒测出铅球的体积。

  师:大家太棒了!每个同学的想法都非常有创意,让老师受益匪浅,尤其是自制量筒。下面,哪组同学再为大家作一次汇报?

  第二组:测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探究的课题是:测砖的密度。用天*直接测量砖的质量m。

  学生乙:(板书)m=60.5g。

  学生甲:用量筒测量砖的体积时,我们发现砖放入水中时,砖具有吸水性,这样测出来的砖

  的体积偏大。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

  V水,让砖头吸饱水之后,再放入量筒中,测出体积V,由此计算砖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演算)V水=20cm3 V=60cm3

  V砖=V-V水=60cm3-20cm3=40cm3

  学生甲:也许我们的办法不是最好的,让大家提出更巧妙的办法。

  (学生进行一番激烈的讨论,由学生代表发言,对改进的方法进行表述)

  学生丙:砖吸水后会膨胀,同样体积会变大,为了克服砖的吸水性,我们采取在砖的表面涂

  层油漆或包一层保鲜膜的方法。

  学生丁:我在想,我们为什么不测量整块砖的密度呢?这样,我们可以用直尺直接测量砖的

  长、宽、高。计算出整块砖的体积。

  第三组:测量方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测量方糖的密度。首先用天*测出几块方糖的质量m,然后除

  以方糖的个数n,求出一块方糖的质量。

  (板书)

  学生甲:在测量体积时,我们想到一些方法来克服糖溶于水的问题,如包上保鲜膜等。后来我想起妈妈在沏糖水时,糖达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溶解了,于是我们就想到用不再溶解糖的糖水来测方糖的体积,实验中由于一块方糖体积较小,测量时误差较大,所以我们测量出几块方糖体积,再除以方糖的个数,求出一块方糖的体积。

  学生乙:(进行操作,板书)V糖水=20mlV=25ml

  学生丙:我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来测方糖的体积,糖溶于水,但是糖不溶于油啊,如果我们用油来测体积,就避免了糖溶于水这一问题。

  师:大家的方法都很好,尤其是用油测方糖的体积,更让我们有新的思路。

  第四组: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课桌的体积有多大。我们利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这一点,采用测样本的方法,取和课桌一样的木料来测密度。我们先用台秤测一张课桌的质量m1,用天*测小木块的质量m2

  学生乙:(板书)m1=15kgm2=28g

  学生甲: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将木块放入量筒中,它在水面上漂浮,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读出体积V2,计算木料的体积V样本。

  学生乙:(操作并计算)V1=40cm3V2=80cm3

  V样本=V2-V1=40cm3

  学生丙:在测木块体积时,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不易操作,我有一个更便于操作的方法:

  1.用细线将一石块系在木块下。2.将量筒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3.将石块先浸没在水中,读量筒中的

  示数V2。4.将石块和木块一起浸没在水中,读出量筒中的示数V3。5.木块的体积V=V3-V2。

  (四)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

  今天我很受感动,从同学们的身上我深刻体会到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不断探索勇于克服困难的态度,同时,大家也教会了我很多新的方法,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所收获。当然大家在实验操作中可能有些地方不够规范,例如:胶头滴管的使用。我相信经过大家的不断努力,会做得更好。

密度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巩固密度的概念,会使用排水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2、通过实验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动手测量小石块的密度,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探究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测量物质密度的原理。

  难点: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操作。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密度的概念,预设学生回答密度是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由此引入本节课的'学*。

  环节二:新课讲授

  实验一:

  【提出问题】如何测量鹅卵石的密度?

  【明确思路】引导学生利用密度表达式并根据表达式得出,明确要测量的物理量是鹅卵石的质量,以及鹅卵石的体积。

  【制定方案与步骤】根据实验思路,质量可以使用托盘天*测测得。教师提问形状规则的物体体积可以算出来,鹅卵石的体积怎么得到?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阿基米德与金冠的故事总结出排水法。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步骤。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①测得鹅卵石的质量为m

  ②测得装有水量筒体积为V1

  ③将鹅卵石放入装有水的量筒中测得体积为V2

  ④计算鹅卵石的体积V=V2-V1,则盐水密度为ρ=m/V。

  教师强调注意事项:鹅卵石放入量筒小心轻放;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行;托盘天*称量时使水*放置,并使横梁*衡;使用镊子夹取砝码。

  【进行实验】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处理实验数据】

  实验二:

  【提出问题】如果想测量生理盐水的密度,如何测量呢?

  【明确思路】学生根据密度表达式得出需测量盐水的质量和体积。

  【制定方案与步骤】盐水的体积怎么进行测量?盐水的质量怎么进行测量?可以直接把量筒放到天*上测量吗?

  学生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步骤。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①测得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m1

  ②倒入部分盐水至量筒中测得体积为为V

  ③测得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为m2

  ④计算量筒中部分盐水的质量m3=m1-m2,则盐水密度ρ=m3/V。

  【进行实验】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处理实验数据】

  环节三:巩固提高

  【交流与讨论】

  ①引导学生总结两次实验测体积的方法有何不同

  ②学生上台展示两次实验密度数据,发现所得密度存在小的差异。

  引导学生进行误差分析,教师进行总结:量筒读数时可能存在误差;托盘天*没有*衡进行读数;托盘天*使用前没有使横梁*衡等。

  环节四:小结作业

  师生进行总结;请学生课后查阅密度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四、板书设计

  略


密度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3)

——密度教学设计菁选

密度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密度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密度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巩固密度的概念,会使用排水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2、通过实验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动手测量小石块的密度,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探究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测量物质密度的原理。

  难点: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操作。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密度的概念,预设学生回答密度是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由此引入本节课的学*。

  环节二:新课讲授

  实验一:

  【提出问题】如何测量鹅卵石的密度?

  【明确思路】引导学生利用密度表达式并根据表达式得出,明确要测量的物理量是鹅卵石的质量,以及鹅卵石的体积。

  【制定方案与步骤】根据实验思路,质量可以使用托盘天*测测得。教师提问形状规则的物体体积可以算出来,鹅卵石的体积怎么得到?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阿基米德与金冠的故事总结出排水法。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步骤。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①测得鹅卵石的质量为m

  ②测得装有水量筒体积为V1

  ③将鹅卵石放入装有水的量筒中测得体积为V2

  ④计算鹅卵石的体积V=V2-V1,则盐水密度为ρ=m/V。

  教师强调注意事项:鹅卵石放入量筒小心轻放;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行;托盘天*称量时使水*放置,并使横梁*衡;使用镊子夹取砝码。

  【进行实验】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处理实验数据】

  实验二:

  【提出问题】如果想测量生理盐水的密度,如何测量呢?

  【明确思路】学生根据密度表达式得出需测量盐水的质量和体积。

  【制定方案与步骤】盐水的体积怎么进行测量?盐水的质量怎么进行测量?可以直接把量筒放到天*上测量吗?

  学生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步骤。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①测得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m1

  ②倒入部分盐水至量筒中测得体积为为V

  ③测得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为m2

  ④计算量筒中部分盐水的质量m3=m1-m2,则盐水密度ρ=m3/V。

  【进行实验】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处理实验数据】

  环节三:巩固提高

  【交流与讨论】

  ①引导学生总结两次实验测体积的方法有何不同

  ②学生上台展示两次实验密度数据,发现所得密度存在小的差异。

  引导学生进行误差分析,教师进行总结:量筒读数时可能存在误差;托盘天*没有*衡进行读数;托盘天*使用前没有使横梁*衡等。

  环节四:小结作业

  师生进行总结;请学生课后查阅密度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四、板书设计

  略

密度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②进一步熟悉天*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

  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②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二、教学重点:学*用天*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三、教学难点: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安排、记录数据到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训练

  四、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1、教师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要测量这个铁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2、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杯中的盐水,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呢?

  合作探究:

  量筒的使用:

  ①观察量筒回答课本第12页“快递”中的问题;

  ②学生交流使用方法。

  3、如何测固体(石块)体积的方法(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一块总结使用量筒测固体的方法)

  4、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5、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

  6、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7、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①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②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学生分组实验并交流结果。

密度教学设计3

  【整体设计】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七个掌握层次的重点知识之一。学好本节知识是进一步学*力学知识的基础,所以“密度”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课。“密度”是在学*了“质量”之后而引入的一个新的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在质量的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探索,也是掌握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和解决有关密度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并为更深入学*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做铺垫。科学探究方法的学*和掌握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同样也是本节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课教学可分为4部分:

  1.课题引入。展示一些实物让学生分辨,由对于一些物质用通常辨别物质的一些办法无法直接辨别,引到需要用新的科学方法解决来引入。

  2.密度概念的引出。应通过直观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所以,组织学生做好“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突破此难点的方法是利用学生的最*发展区,通过类比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回顾利用比值定义电功率的方法来建立密度的概念。

  3.密度的公式、单位。要注意公式书写的规范和变形公式的教学。但密度的单位属于组合单位,是第一次在初中物理中出现。教学时应让学生弄清密度单位的`组成、符号、读法、写法。㎏/m3与g/m3之间的关系学生易混,也要加以强调。在后面的例题教学时,也要注意强调统一单位。还要运用教材中的小资料来加深学生对密度这一概念的认识。

  4.密度的应用。可以用教材上的例题来进行教学,也可以补充*题,为了让学生熟练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解题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学生“一题多解”。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的概念。

  2.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教学关键】

  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主要采用启发和观察实验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优化,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体,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学*“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和“密度”,第2课时学*“密度的应用”)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3.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与讨论中所持的正确态度。

  3.在概念建立过程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

  学生:托盘天*和砝码、相同体积的铜块、铁块和铝块、不同体积的铜块、铁块、铝块和肥皂块、大注射器等。

密度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本实验是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应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实验应当测量的物理量以及选择的仪器,并进而明确实验的原理。本节实验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实验设计能力上,因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实验所选择的仪器以及实验要测定的对象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自己设计实验表格,并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物质的密度。这是一个测定性实验,通过这一实验学生明确实验原理,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并通过实验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仪器进行实验设计、进行表格设计、以及动手操作。本节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较多,通过本节课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工作*惯,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用2课时。

  二、学情分析: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会使用天*和量筒;具有初步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比较*惯老师给什么记什么。缺乏主动性和探究精神,活性思维和动手能力较差。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熟悉天*的构造及其使用。

  2.会用天*天*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的过程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3.通过对物质密度的测定,学生对间接测量有感性的认识。

  4.学生知道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明白实验步骤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所拓展。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学生乐于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现象中的规律。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密度的概念、测量和应用;比值定义法的实验方法。

  2.教学难点:

  学生亲自动手、合作获得多种物质的多组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密度的概念。

  五、学*情境设计:

  故事情境引入,问题情境引导思考进入探究、合作学*之中。

  六、教学媒体资源的设计:

  在多媒体教室进行;采用PPT课件;多组实物的天*、量筒、木、铁;实验表格。

  七、教学策略与活动设计:

  采用讲授法、实验法、协作式、问题解决式多种策略组合的教学模式

  八、教学过程:

  1.密度概念的引入

  公元前245年,为了庆祝盛大的月亮节,赫农王给金匠一块金子让他做一顶纯金的皇冠。做好的皇冠尽管与先前的金子一样重,但国王还是怀疑金匠掺假了。他命令阿基米德鉴定皇冠是不是纯金的,但是不允许破坏皇冠。

  这看起来是件不可能的事情。在公共浴室内,阿基米德注意到他的胳膊浮出水面。他的大脑中闪现出模糊不清的想法。他把胳膊完全放进水中,全身放松,这时胳膊又浮出水面。他从浴盆中站起来,浴盆四周的水位下降;再坐下去时,浴盆中的水位又上升了。他躺在浴盆中,水位变得更高了,而他也感觉到自己变轻了。他站起来后,水位下降,他则感觉到自己变重了。一定是水对身体产生向上的浮力才使他感到自己变轻了。他把差不多同样大小的石块和木块同时放入浴盆,浸入到水中。石块下沉到水里,但是他感觉到木块变轻了。他必须要向下按着木块才能把它浸到水里。这表明浮力与物体的排水量(物体体积)有关,而不是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在水中感觉有多重一定与水的密度(水单位体积的质量)有关。阿基米德在此找到了解决国王问题的方法,问题的关键在于密度。如果皇冠里面含有其他金属,它的密度会不相同,在重量相等的情况下,这个皇冠的体积是不同的。把皇冠和同样重量的金子放进水里,结果发现皇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子的大,这表明皇冠是掺假的。

  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些实验:

  a.将涂有同种颜色、同体积的两物体放在托盘天*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失去*衡。

  b.取同体积的水和酒精倒入质量相等的两个空烧杯中,然后分别放到天*的两个盘上,结果天*也失去*衡。

  两物体的体积相同,质量不同;水和酒精的体积相同,但质量不同。

  这说明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是不同的。

  现在我们只知道了涂有同种颜色的两个物体不是同种物质,还不知道它们各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对于同一种物质来说,它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实验来研究:

  我们取大小不同的外形规则的小木块和小铁块,然后用天*称出铁块或木块的质量,用刻度尺测出其体积,并计算第一个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将这些数据填入绘制的表格中:我们对上面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看看能得出什么规律?

  不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我们取大小不同的外形规则的的两个铁块,然后分别用天*称出两个铁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其体积,并计算出大小两个铁块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将这些数据填入绘制的表格中:我们对上面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看看能得出什么规律?

  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分析与与论证: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单位体积的木块、铁块的质量的关系?对实验表格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出:

  单位何体积木块的质量是相同的。

  单位体积铁块的质量是相同的。

  单位体积木块和铁块的质量是不同的。

  2.密度的概念

  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是不同的。不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在物理学中为了表示物质的上述特性,将某种物质单位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3、密度公式与密度单位密度=质量/体积

  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密度公式、单位及密度表,熟悉常见的物质的密度。

  单位转换:训练(1)7.9×103㎏/m3= g/cm3(2)2.7 g/cm3 = ㎏/m3

  判断:1、大铝块的质量为4㎏,小铝块的质量为1㎏,则大铝块的密度大于小铝块的密度。()

  2、一杯酒精用去一半后,剩下的酒精密度为原来的一半。()

  想一想:一个铁球的质量是15.8克,体积是2立方厘米。则铁球的密度是多少?

  练一练:酒精和煤油的密度都是0.8*103 ㎏/m3 ,那么能装下1千克水的瓶子,一定能装下1千克的(?)

  A酒精B煤油C酱油D豆油

  课堂巩固

  1.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

  2.密度是表征物质特性的物理量,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同种物质,在一定的状态下密度是定值,它不随质量的大小或体积大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密度的计算公式是,密度的单位有:或

  3.一杯盐水,现在用掉半杯,那么剩下的半杯盐水()

  A.其密度减半,质量减半B.其质量减半,密度不变

  C.其体积减半,密度也减半D.其质量、体积、密度均减半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对于给定的一种物质,它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B.物质的密度和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C.质量相同的不同物体,它的体积与密度成正比D.体积一定的不同物体,它的质量与密度成正比

  5.制作飞机应尽可能的选用密度的材料,制造电风扇底座应尽可能选用密度的材料。

  6.有一块金属,质量为237g,体积是30 cm3,这块金属的密度是kg/m3,这种金属是。若将这块金属切成两半,则其中一半的密度是kg/m3。

  7.单位换算:

  (1)30ml= cm3= m3

  (2)5.5g/ cm3= kg/ m3

  (3)7.9×103kg/ m3= g/ cm3

  4、密度知识的应用:

  指导学生书上密度知识的应用,熟悉密度的变形公式,启发学生从密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出发,寻找密度知识的应用途径。

  课堂巩固:

  1.查表分析: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铜块的体积铝块的体积,因为铜块的密度铝块的密度。体积相同的水和煤油,煤油的质量水的质量。(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物质密度(kg/m3)煤油0.8×103;水1.0×103;铝2.7×103;铜8.9×103

  2.甲、乙两个实心球,体积之比是2:3,质量之比是5:2,则甲、乙两球的密度之比是()

  A.5:3 B.3:5 C.15:4 D.4:15 3.通常说的铁比棉花重,它的实质是指()

  A.铁的体积比棉花的体积小B.铁的密度比棉花的密度大

  C.铁受到的重力比棉花受到的重力大D.以上说法都有道理

  4.一瓶子最多可以装0.2kg的水,那么用它最多可以装酒精()

  A.200g B.125g C.160g D.250g

  5.体积和质量都相同的铝球、铁球和铜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铝球可能是实心的,而铁球和铜球一定是空心的

  B.铝球一定是空心的,而铁球和铜球也是空心的

  C.铜球是实心的,铁球和铝球也是实心的

  D.铜球是空心的,而铝球和铁球是实心的

  6.质量和体积都相等的空心球,分别是铜、铁、铝制成,那么其空心体积最大的是()

  A.铜球最大B.铝球最大C.铁球最大D.无法判断

  7.关于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密度是物体的疏密程度

  B.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跟体积有关

  C.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它的大小跟质量、体积无关

  D.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时,质量不变,密度也不会变

  作业:

  1.一只空杯内放入一些砂糖,冲入开水,砂糖慢慢溶化了。对此,甲同学说,杯中糖的质量在变小,直至质量为零;乙同学说,固体的糖质量少了,但总的糖的质量是不会变的。你说哪一个同学说得对?你可用什么方法明?

  2.有一天,小明看到煤气公司价格牌上,冬季55元/瓶,夏季51元/瓶,他寻思着,为什么夏季价格低?他查找了煤气资料,煤气冬季密度0.88×103kg/m3,夏季密度0.8×103kg/m3,煤气瓶容积0.015m3。通过计算发现夏季价格比冬季价格____(填“高”或“低”),若夏季价格与冬季价格一样,夏季应标价为____元/kg。

密度教学设计5

  课题:密度

  [设计意图]

  本节是本章《质量与密度》的第二节。在前一节,我们学*了“质量”和“用天*测量物质的质量”。物质密度的本质正是研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所以从“区分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开始,引入密度的概念。本节基于实验的基础上学*密度的知识,所以教学方法上引采用分组实验和讲授为主。

  知识目标:

  1.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2.会查密度表. 能联系实际应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会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3.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能力目标:

  1.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1.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密度公式.

  教学难点:

  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密度公式的应用.

  教学方法:

  1.观察法:2.实验法:3:讲授法

  教学准备:天*,砝码,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或其他的物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和学具]

  天*,砝码,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或其他的`物体)

  [课前准备]课内小组交流5分钟

  一:复*旧知

  1、如何用天*称物体的质量?

  二 :自学导学(以下内容采取自学的方式,在小组内探讨完成并汇报)

  2、密度 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计算公式: 密度的公式:ρ=公式变形:m= V=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ρ—— ——(kg/m3) m—— ——千克(kg) V—— ——立方米(m3) 说明:密度ρ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决定的.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m3),密度的单位就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如果质量单位用克(g),体积单位是立方厘米(cm3),则密度的单位就是克每立方厘米(g/cm3).

  1 g/cm3=1×103kg/m3.

  3、例题自己做一遍和书中的解法对比 。反思。

  4、生实验:用纸包着一块肥皂和一块泡沫的长、宽、厚度一样,也就是体积一样,但是,用手掂一掂,肥皂的质量要比泡沫的质量大得多。

  5、同样的两个烧杯分别装有体积不同的水和煤油,放在天*上却能*衡,说明它们的质量却又是相同的。 提出问题:

  (1) 为什么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同?

  (2) 为什么体积不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却又相同?

  (3)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4)通过以上思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密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进一步熟悉天*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教学重难点

  重点:测量物体的密度 用量筒测物体的体积。

  难点:减小实验误差。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学情预设】: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密度概念ρ=m/V得出若测ρ就先测m和V再算出。方法如下:用天*测质量,用刻度尺测长度,进而算出体积,密度可得。

  教师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要测量这个铁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设计意图】:回顾密度的概念,围绕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体现物理从生活中来。

  2、【学情预设】:不能,体积的测量不可以,如何测量体积呢?引入量筒。

  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杯中的盐水,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呢?

  【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本节知识的原理。

  二、学导并进

  (一)、量筒的使用:

  1、【学情预设】:学生观察本组量筒回答问题:(1)单位ml(2)最大量程100ml,最小分度值为1 ml(3)正确读数: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凹液面底部相*,与刻度线垂直。

  观察量筒回答课本第117页想想做做中的问题,使用方法归纳量筒测量液体密度的使用方法。

  【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总结能力,从实际操作中总结量筒的使用方法。

  2、使用方法:

  (1)、如何测固体(石块)体积的方法(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一块总结使用量筒测固体的方法)

  【学情预设】:了解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进行测量。

  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

  (2)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

  (3)【学情预设】:归纳总结使用量筒测量不同物体体积的方法。

  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使用量筒测量固体的体积。

  (4)【学情预设】:学生理解使用量筒测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用画图法表示自己的方法。

  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①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②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设计意图】:图形可以使学生有一直观的感觉,便于学生理解。

  (二)分组实验:

  【学情预设】:分组讨论塑料块、盐水质量和体积的测量方法,选择实验器材,将本组设计的测量方法的原理图按操作步骤的顺序,重点是盐水质量的测量方法,写(画)在练*本上。最后结论进行讨论。

  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和盐水的密度

  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重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2、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3、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 ,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相同。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设计测量小石块、盐水密度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4、总结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实验中注意的事项。

  【设计意图】:评估交流,提出新问题,教师注重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这种完全自由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视野更开阔。

  三、当堂训练

  1、以下是某同学测定煤油的密度的一些实验步骤:

  A用天*测了空矿泉水瓶的质量m

  B在矿泉水瓶里装满水,用天*测了它们的总质量m1

  C用矿泉水一装满煤油,用天*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

  D用量筒测出矿泉水瓶里所盛煤油的体积V

  E计算煤油的密度,这些步骤中可省去的是( B )

  A、A B、B或D C、C D、都不能省去

  2、实验室中有下列四种量筒,分别标有最大测量值和分度值,要一次较准确地量出100g密度为0.8×103kg/ m3的酒精,则应选的量筒是( B )

  A、500ml,10 ml B、250 ml,5 ml C、100 ml,2 ml D、50 ml,2 ml

  3、学*质量和密度的后,小轲同学想用天*、量筒和水完成下列实验课题:(1)测量牛奶的密度(2)鉴别看上去像是纯金的戒指(3)测定一捆铜导线的长度(4)鉴别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5)用天*称出一堆大头针数目,你认为能够完成的实验是( D )

  A、(1)(2) B、(1)(2)(4) C、(1)(2)(4)(5) D、(1)(2)(3)(4)(5)

  4、下面是小明在测铁块密度时的主要步骤,请你写下正确的操作步骤序号( DCBA )

  A、将m、V代入公式中,算出铁块密度

  B、铁块用细线拴好轻轻放入水中,测出水和铁块的总体积V2

  C、在量筒中倒入一部分水,测出水的体积V1

  D、用天*称出铁块的质量m

  根据数据V1 、V2算出铁块的体积

  【设计意图】: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安排、记录数据到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训练。会对不同的物质选择合适的测量的方法及仪器。

  四、总结提高

  1、测量密度的原理

  2、量筒的使用

  3、测量固体的密度

  4、测量液体的密度

  然后,让学生自己小节本节课的知识,并谈谈自己的收获。

  【学情预设】:学生回顾本节内容,加深印象。

  【设计意图】:使学生把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密度教学设计7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作者及工作单位 教材分析 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后面学*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学情分析 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着重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密度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通过探究实验,进一步熟悉天*的构造、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会用刻度尺、量筒和天*测定液体和固体的体积与质量。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理解物质的属性之一——密度。 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理解物理中研究问题常用的求比值的基本方法。 体验和感悟密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实验探究及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及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密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替代法测密度.

  2.其他方法测密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利用天*和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难点 分析测量物质密度的过程中,测量顺序的不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教学过程

  学*指导一: 替代法测密度

  【自主预*】

  完成下面*题:

  1.天*也可以测体积.若已知物质的密度,用天*测出其质量,即可利用公式V=m/ρ求出物体的体积.

  2.量筒也能测质量.若已知物质的密度,用量筒测出其体积,即可利用公式m=ρV求出物体的质量.

  【小组讨论】

  小明用天*、大杯、小杯和密度为ρ的水测一石块的密度.

  ①天**衡时如图所示,石块的质量m石=67g;

  ②小明测量石块的体积步骤如下:

  A.测出空小杯的质量m1;

  B.把装了水的大杯和空的小杯如图放置;

  C.把石块缓缓放入大杯中,大杯中部分水溢进小杯;

  D.测出承接了溢出水的小杯的总质量m2.

  请你指出步骤B的错误之处:大杯中的水没有装满,导致用排水法测得的石块体积偏小.

  ③用本题中出现过的物理量的符号表示石块体积为(m2-m1)/ρ;石块密度为m石ρ/(m2-m1)(设步骤B中的错误已改正).

  【教师点拨】

  在缺少量筒的情况下,用替代的方法,也能测出物质的密度,例如在缺少量筒的情况下,常用水的体积来替代被测物体的体积.而水的体积是用天*先称出其质量后,运用V水=m水/ρ水计算得来,这样就不需要量筒了.

  【跟踪训练】

  将一质量为158g的金属块投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金属块完全浸没,测出溢出水的质量为20g.由此可知,金属块的体积是20cm3,金属块的密度是7.9×103kg/m3.

  学*指导二: 其他方法测密度

  【小组讨论】

  1.蜡的密度小于水,放在水中会漂浮,如何测密度小于水的固体体积?

  2.对于溶解于水的物质的体积又该如何测量?

  “饱和溶液法”测溶解于水的物质的密度:

  像白糖、食盐这样溶解于水的物质,其体积也无法直接用排水法测量,我们可以先用“饱和溶液法”测量出它的体积,进而测量出它的密度.下面,以食盐为例,介绍一下这种测量方法.

  ①用天*测量出适量的食盐的质量,记作m1;

  ②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加入足量的食盐,充分搅拌,直至食盐不再溶解,量筒底有少量食盐晶体为止,此时量筒中的液体为食盐的饱和溶液,读出溶液和剩余食盐晶体的总体积,记作V1;

  ③把测量好的食盐加入量筒中,读出此时溶液和食盐的总体积,记作V2,则食盐的体积为V=V2-V1;

  ④食盐的密度ρ=m1/(V2-V1).

  3.吸水物质的密度的测定:取一吸水物质,如一小块砖.

  ①用天*先称出它的质量m;

  ②在量筒中放入一定量的水,将砖块用细线吊着没入量筒里的水中,让它充分吸水;

  ③待砖块吸足水后,通过增、减水量,使量筒内的水面与某个整数刻度线相齐,记下这个数值V1(如图a所示);

  ④把砖块从量筒中提出水面滴干后,再观察此时量筒中剩余的水量V2(如图b所示);

  ⑤那么,砖块的体积V=V1-V2;

  ⑥求得砖块的实际体积,再根据测得的砖块的质量,就可计算出砖块的密度ρ=m/(V1-V2).

  【教师点拨】

  密度比水大的物质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密度比水小的物质可采用“压入法”或“沉锤法”,吸水物质体积可采用排水法,或先让物体吸足够的水(前提是吸水后物体自身体积不发生变化)再采取“溢杯法”测体积.

  【跟踪训练】

  1.不用量筒,只用天*,如何称出5毫升的水银来?

  解:水银的密度是13.6g/cm3,5毫升水银质量为5×13.6g=68g.用天*称68g水银即可.

  2.不用天*,只用量筒,如何量出100克酒精来?

  解:100g酒精体积V=m/ρ=100g/(0.8g/cm3)=3125px3=125mL,用量筒量取125mL酒精即可.

  3.某班同学收集到一块火山岩(质地疏松、吸水性强)标本,他们使用天*、盛水量筒和粗绳测火山岩的密度时,出现不规范操作:

  (1)用粗绳扎住这块火山岩,浸没在量筒的`水中测它的体积.

  (2)测量过程中观察量筒读数时,视线均与液面边缘相*.

  (3)测火山岩体积时发现火山岩吸水性很强.

  (4)测完火山岩体积后,将其取出立即放在天*的盘中称量.

  上述有些操作会造成测量值偏大或偏小,其中造成测量值偏小的步骤(1)(3)(填序号).

  分析:本题所测的石块——火山岩,与*常的石块不同,火山岩质地疏松,吸水性强,在用排水法测它的体积时 易造成偏差,这种偏差主要是:

  ①对质量测量的偏差.先放入水中测体积后,火山岩吸收了较多的水,再测质量时,火山岩的质量测量值比真实值大;

  ②体积测量偏差.当干的火山岩放入水中后吸收了较多水,使得量筒中的水变少,示数增加的值偏少,测量得到的火山岩体积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小.

  就上述实验设计出现的问题,请你提出改进意见并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法:

  ①不应该用粗绳,因为选用粗绳也要考虑它的体积,会对标本体积测量产生误差,导致标本体积偏大;

  ②在任何时候读数都是读水的凹液面,而不是液面边缘,读液面边缘会导致标本体积偏大;

  ③矿石吸水性强,水被吸到矿石中后导致读数体积比实际体积偏小;

  ④由于矿石吸水,立即称量导致质量偏大.

  改进方法(仅供参考):

  ①用天*测出火山岩的质量m;

  ②先用细线系住火山岩放入水中浸泡至不再吸水为止(达到饱和状态),再用排水法测出其体积V;

  ③用密度计算公式ρ=m/V计算密度.

密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知道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单位;

  2、会用密度公式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

  3、学*根据器材设计实验及采用类比方法进行物理知识归纳的方法。

  教具:

  天*、不同体积的石块、相同体积的木块和铁块、相同体积的两铜块、体积不同的两木块。有关密度知识的文献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铁比木头重,木头比棉花重,事实上是这样吗?任何理论上的说法都必须经过实验的验证才能成为真理,这里我们一起来通过实验研究这些说法的可信度,但老师今天上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在所拿来的器材中只有天*,没有砝码,这里有两块体积相等的木块和铁块,怎样使用老师所提供的器材,比较它们的质量大小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个方案。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组织评估,并依据学生提供的方案比较相同体积的木块和铁块,体积大的木块和体积小的铁块的质量大小,得出结论:铁比木头重的说法不一定是正确的。)

  二、情境分析,提出猜想

  师:哪么,在什么情况下方可肯定铁比木头重呢?

  (学生讨论得出猜想之一: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师:哪么,我们可以进一步猜想,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质量是否相同呢?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是否相同呢?

  (学生进一步讨论得出猜想之二: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体积大的质量大;猜想之三: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相同。)

  师:老师在课前,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请同学们根据这些器材,设计实验来验证我们的三个猜想,

  三、设计方案,实验验证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由教师组织进行方案评估,然后由学生采用最合理的方案

  进行实验,实验过程教师注意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四、查阅资料,得出结论

  (教师了解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1、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2、不同体积的同种物质,体积大的质量大;3、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相同。然后肯定,这些结论是正确的,实际上这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前人忆经为我们总结出来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找到这种特性叫什么,是怎样定义的。)

  师:这种特性叫什么?是怎样定义的?

  生:这种特性叫密度,定义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五、类比分析,学*密度的公式及单位

  师: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速度学*中,对速度的定义与今天所学密度定义是否有

  相似之处,如果有相似的地方,请同学们比较两个定义,尝试写出计算密度的'公式,并根据公式得出密度的单位。

  (学生相互讨论,然后得出密度的公式及单位。教师了解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讲

  解密度单位的换算:1Kgm-3=10-3g/cm-3)

  六、例题解答,巩固密度公式及单位应用

  例题:一铁块的质量是1.97t,体积是0.25m3。铁块的密度是多大?

  (学生讨论并解答,教师提问并采用投影或多媒体展示解答过程。)

  七、巩固归纳

  师: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类比等方法,获得了哪些知识,然后归纳出来。

  生、第一、我们知道了不同物质质量一般不同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叫密度,因此,密度的定义是: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第二、我们通过类比知道了密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公式是:密度=质量/体积,单位是:Kgm-3,常用单位还有g/cm-3,两者的换算关系是:1Kgm-3=10-3gcm-3;第三,我们掌握了利用密度公式计算物质密度的方法,首先统一单位,然后应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师:今天我们又一次经历了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这次探究我们不仅获得了有关密度的基本知识,不进一步理解了如何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并知道了一种物理学研究方法——类比法,希望同学们注意,在今后的学*中还会进一步应用。

密度教学设计10

  【设计思想】

  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材分析】

  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后面学*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体验和感悟密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根据大纲及学生实际,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

  由于初三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初期,如何处理实验中的数据进而得到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

  本节有关密度的知识都是从实验中分析归纳出来的,因而本节课着重采用实验探究法;学生要想正确的从实验中得到密度的概念,他们必须掌握数学法、分析法、比较法和归纳法

  【学生分析】

  在新的课程中提到密度一词,虽然学生会对其有一定的理解,但还是很模糊,所以要在学生很是模糊的时候加以提醒,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到实际当中去。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会遇到问题--仪器的使用,所以要对学生进行讲解,做应有的对策。

  【仪器材料】

  天*、砝码、水、体积不等的木块、石块等。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实验演示

  提出问题

  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

  1、用纸包着一块肥皂和一块泡沫的长、宽、厚度一样,也就是体积一样,但是,用手掂一掂,肥皂的质量要比泡沫的质量大得多。

  2、同样的两个烧杯分别装有体积不同的水和煤油,放在天*上却能*衡,说明它们的质量却又是相同的。

  进一步提问:

  1、为什么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同?

  2、为什么体积不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却又相同?

  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导入:

  在生活中会有类似要去辨认的事物,要用到一些方法去辨认,那我们就来学  观察演示实验并思考问题

  提出猜想:

  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密度与物体的体积有关;密度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氛围,把学生的兴趣给提起来,激励学生去学*。

  提出问题

  1、物体的密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2、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怎么使用仪器来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3、实验所用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比例法…

  想想密度可能会跟什么因素有关;学会使用仪器做实验

  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做实验,注意可以更好地去分析和理解实验

  学生实验  

  密度概念

  发实验仪器  

  实验提示  

  分析实验 

  得出结论 

  给出密度的概念

  学生做实验  

  实验记录 

  学生分析

  学生动手实验能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更好地记住所学的知识。

  归纳总结

  1、分析数据:

  A.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B. 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C.水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D.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水)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2、密度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分析

  练*ρ的写法

  练*单位的化法

  经过总结与学生的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更好地对知识进行巩固。

  交流与

  讨论

  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的物理意义。

  思考讨论

  对密度的深入研究,加深理解

  小结

  密度的引入目的、概念、公式、单位

  进行知识的复述与

  可以培养学生总结知识的能力

  作业

  测量身边小物件的密度

  板书设计

  密度

  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板书的设计更直观明了地让学生掌握本节的重点与难点

  《密度》教学反思

  《密度》在第十一章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上课前在教材处理上我将本节课分成导入――实验探究――密度概念的建立――练*巩固四部分。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来源于生活中的趣味实验,如何鉴别水、煤油、酒精和醋?并让他们总结辨认的依据,当他们意识到可以利用颜色、味道等特性鉴别物质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从学生的`最*发展区着手,拿出上节课测量过的体积相同但外表被我涂成了相同颜色的铜、铁、铝让学生辨认,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这也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就用密度表示,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何通过实验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进行探究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变化规律,2.不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在上课前教师准备好大量的器材可供学生选择,学生进行实验并得出结论,对密度概念的教学采用了让学生与速度概念的学*进行对比分组学*,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展示。最后选择适当的练*对学生的学*进行巩固。现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反思如下:

  1.本节课的导入部分的设计与生活中有很大的关联,学生能按照自己原先设计的思路下来,所以在导入部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

  2.在实验探究部分,我在这个环节中对学生的估计不足,学生分组讨论,有几个组不知道要做什么得不出实验探究的过程,所以实验探究部分教师要做两手准备,一旦学生反应不好时,要与学生共同计论设计实验步骤。

  3.在类比法学*密度的概念时,学生对组合单位的换算在练*上出现了很多问题,这是我在上课前所没有预想到的,所以在这个环节上发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内容时间不够。

  4.课堂上自己总是生怕学生不懂,所以一节课感觉自己讲的东西过多了点,而留给学生思考、分析的时间稍微少了点。在学生分析练*时,应要做到倾听,而不应有过多的讲解。

  5.课堂上要及时对学生的学*行为进行评价,我自认为这节课我做得还的是比较好的。请同学们回答,一个“请”字可以拉*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每个学生回答问题以后,我及时插上一句,“回答得很棒”、“做得很好”,相信这可以对学生进行激励。

  6.一节课如何对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进行突破,是通过不断的讲解呢还是通过练*得以突破。密度知识是初中物理知识的一个难点,那么对于这一知识点我们又应该如何进行突破呢?这是我今后应该要思考的问题。

  7.如何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现在学生*惯于动脑,很少有动笔,这样容易造成上课全听懂,下课统忘掉的现象,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形成动脑又动手的*惯,这要靠*时的引导和培养。

  以上是我对《密度》这节课的教学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也学会了很多,为我在今后的在教学上积累经验,避免无效课堂的发生。使课堂教学做到有效,最终达到高效。

  十一道沟学校

  刘润亮

密度教学设计11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熟悉量筒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通过量筒、天*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对“密度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认识,以及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教学活动

  1.实验探究过程设计

  “密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今后学*液体压强、浮力以及高中气态方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密度”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比较抽象、比较难懂的概念。初二学生由于对此概念弄不清楚,影响了以后有关内容的学*。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概念,教材设计了对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实验探究,使学生经历“密度”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1)创设情景

  课堂上,让学生观察两个(一个是铝制的,一个是不锈钢制的)大小、形状一样的勺子。或者观察两杯体积相同的不同液体的质量。很多学生会像小聪一样,提出猜想: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可能质量不同。并进一步思考,这里包含有什么道理呢?

  (2)制定计划,进行探究

  收集日常生活中体积不相同的不同物质比较容易,所以小聪制定了收集生活中的一些小物品,进行探究。

  在制定计划时,需要教师引导。首先让学生思考:铁块和木头谁重?怎么比较铁块和木头谁重?由此引导学生得到用天*、刻度尺和量筒测量这些小物品的质量和体积,然后计算1cm3物体的质量的设计方案。

  然后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探究。对于小物体的体积,学会使用量筒是学生继续探究的前提。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课本117页,学*量筒的使用方法。

  (3)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每个小组的测量结果数据量少,总结不出规律。必需汇总各小组数据,填入课本118页表中,才能显示出规律性的结论:1立方厘米质量相同的物体都是由相同的材料组成的。

  对这个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1cm3物体的质量”有什么意义?应使学生悟出“1cm3物体的质量”可以区别不同的物质,并进一步认识到这是一个描述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由此给出密度的概念。

  根据密度的定义,可以推知密度的公式ρ=m/V。

  对于教学的实施过程,需要有以下几点说明。

  (1)密度的公式:

  这个公式的得出实际上是利用了密度的概念和相应的运算法则,也就是要求出单位体积的质量应当用除法,所以同学们对物理知识的学*,尤其是一些物理公式,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明确同种物质密度跟质量不成正比,跟体积不成反比的结论.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密度是一个常数.密度表示的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例如铝的密度是2.7×103 kg/m3,它的意义是1立方米的铝的质量是2.7×103 kg。可见物质的密度是用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质量的多少或它体积的大小所决定的.因此不能说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跟它的体积成反比.例如一块铝切去一半,剩下一半的密度是否发生了变化呢?没有,因为当这块铝切去一半时,体积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质量也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但m/V的值即ρ并没有发生变化.

  (2)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物质的特性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区别的一种性质.密度描述的是:各种物质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所含的质量不相等的特性.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运动状态无关.由于物体在温度发生变化时,体积会发生变化(即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质量不变,则物体的密度要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在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例如水结成冰)密度一般有变化.例如一块铁,它的温度升高了,体积会膨胀,但是质量没变,这样根据ρ=m/V,公式中分子不变,分母变大,分数值应当变小,所以密度会变小.

  上边这些变化有时比较小,比如铁块温度升高.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情况下,可以不考虑密度的变化,但有些变化较大就必须强调条件,比如气体的密度,在密度表中就限定了条件,是0℃及1个标准大气压下.正是由于这样,我们说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并不是说物质的密度是永远不变的,它还是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要发生变化的.前面我们讲的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属性是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质量与形状、状态、位置无关.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和状态下.今后我们讨论的问题,大多是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可以把密度视为定值.

  (3)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单位千克和体积单位立方米组成,属复合单位。这是教学的难点,有必要特殊强调一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对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学生要了解,会查密度表中的密度值。另外教师可再补充介绍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密度值,宇宙中某些恒星的密度等,同时介绍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发现氩气从而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并不断探索。

  2.密度的应用

  在生活和生产中密度的应用很广,我们可以根据密度的大小鉴别物质,通过测定密度,发现新材料,估测矿山、油田的储量等。教师可以结合课本120页的图6-2-4讲解。

密度教学设计12

  【课程标准】

  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教材分析】

  密度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概念,也是以后学*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等内容的必要基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让学生掌握密度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教材通过实验引入密度,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尽管学生对密度已有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如同样大小的铁棒比木棒要重、油比水轻……但是,物理中的“密度”是表征物质性质的一个重要物理量,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学*时往往感到难以理解,这一节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需要给予充分重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密度的概念;

  2.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密度的概念,并让学生理解掌握密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视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直观法、实验法、分析归纳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练*法。

  【教学流程】

  视频导入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学生分组展示实验结果分析归纳建立概念完善密度概念

  巩固训练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视频导入

  播放视频“泡沫石头”并提问:影视剧中用体积巨大的泡沫替代同体积的真石头进行拍摄很安全,因为他们虽然体积相等,但哪个物理量相差很悬殊呢?引出本节课的教学课题:密度

  观看视频,并从视频中感受泡沫替代真石头的趣味性,思考并回答老师提问:他们的“质量”不同。

  通过有趣的视频引入,紧抓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积极的投入到课堂的情境中来。

  二、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

  教师提问:

  1根据生活经验,我们都知道同一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就会?

  2.追问:那么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定量的关系呢?

  3.交待实验设计及操作方案:同学们桌面上分别摆放有一组长方体物块,每组物块有大中小三个,体积分别为10cm3、8cm3、6cm3,同组物块材质相同,可能是铁块、铝块或塑料快。用天*测出同种物质不同体积时的质量,将他们的质量和体积记录在实验报告单表格中,并计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从经验出发,回答问题: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

  基于经验猜测: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可能成正比。

  理解实验设计意图,为实验操作做准备。

  用简单的问题使学生进入探究情境,参与问题的解答,再提出追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探究欲望最强的时候给出实验方案,使学生跃跃欲试。

  三、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关注学生是否正确使用天*。

  进行实验,分别记录各物块的质量,填写到实验表格,计算出质量与对应体积的比值。寻找比值的规律。描点连线:进一步确认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规律。

  学生分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实践中获得规律认知。

  四、学生分组展示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

  1你测出的三个质量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呢?通过描点连线,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成正比)

  2.你描了几个点呢?(三个)其实还有一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不需要测量就可以确定,你知道是哪一组吗?(当物体体积为0时,质量也为0),因此这条直线一定过原点。可以更准确的确定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3.找另外两种物质实验小组展示比值大小。

  在教师引导下充分展示实验结果及结论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使学生获得实验后的成就感,深度挖掘实验数据及图线中隐含的信息,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五、分析归纳建立概念

  教师提问:三组不同物质得到的比值并不相同,这些比值有什么物理意义呢?

  引出概念:

  密度: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单位体积物体的质量,可以反映物体单位体积包含物质的多少)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回答。

  引导学生以实验结论为基础,科学的建立密度的概念。学生易于接受,且印象深刻

  六、完善密度概念

  PPT展示

  密度定义: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

  密度公式:ρ=m/v

  密度单位:g/cm3,kg/m3单位换算:1g/cm3=1000kg/m3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物质的密度特征并从中总结出一般规律。

  提问:为什么表格中铁的密度是7.9g/cm3、铝的密度是2.7g/cm3而我们测出的却不同呢?

  理解记忆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并推导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进率。认识固、液、气体的密度特征。记忆水的密度大小。

  回答测量值和理论值不同原因:实验存在误差。

  建立完整的密度概念。使学生认识不同物质

  密度特征,并能够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的公式计算。

  强调实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七、巩固训练

  PPT展示巩固练*:

  1、关于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铜的密度是8.9x103kg/m3,表示8.9x103m3铜的质量为1kg

  B.铁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所以铁的质量比水的质量大

  c.密度不同的两个物体,其质量一定不相同

  D.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

  2、一杯水,老师上课时喝去一半,则剩下半杯水

  A.质量和密度都将减小一半

  B.体积减小一半,密度增加一倍

  C.质量、体积和密度都减小一半

  D.质量减小一半,密度不变

  (3、4)

  举手回答,并解释原因

  巩固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认识到密度是物质得特性之一,与质量和体积无关。

  板书设计

  6.2密度

  一、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2.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二、密度

  1.定义:某种物质的质量与其体积的比

  2.密度表达式:p=m/v

  3.密度单位:kg/m3(基本单位)、g/cm3(常用单位)

  单位换算1g/cm3=1000kg/m3

  4.水的密度是1g/cm3即1000kg/m3

  三、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体积无关)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有趣视频引入,激发学生的学*热情,顺应学生对密度概念的强烈需求,设计并进行小组实验。组内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组间比较不同种类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比值的关系,进而得到一个可以表示物质特性的比值: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水到渠成得出密度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设计攻克了本节课的重点—建立密度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使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及收集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符合初中物理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学*要求,体现了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完善学*密度概念之后,及时认识生活中常见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引导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将所学概念用于描述物质的特性,深层次认识理解密度概念。针对学生对密度理解的易错点、易混点及薄弱点以*题形式进行纠正、强化。更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本节课思路设计较为严谨,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所设计的问题、实验操作均在学生能力所及范围之内,课堂实施流畅。能够有效的解决密度概念建立的课堂要求,并通过深化练*和思考,克服了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难点。本节课通过观看视频、小组实验、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密度教学设计1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鲁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密度社会生活》。学生通过学*前三节质量和密度的知识后,对物体的质量这一属性和物质密度这一特性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学会了使用天*和量筒来测定物理的质量和体积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方法积累。而这一节课恰是讲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理论联系实际且应用于生活的实践性课。为此,我采用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再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验性课型。实验过程中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各自课题,加深合作交流的意识。此外,这节课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具有培养功能。

  二、学情分析:

  从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间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在学*密度的知识后也期望继续研究并且去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从学生掌握知识水*上来看,虽然学*了质量和密度的知识,了解了一些常见的测量工具名称,但在对知识原理的理解程度还不够深刻,有些测量工具仅是通过多媒体见过其形,没有真正的去实践过,有些没有见过的材料也只有合作交流,猜想其作用,所以在这一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适应的加以引导教给学生使用工具的方法,利用测量数据分析问题的思路,并对实验操作及结果进行适时分析。

  三、设计理念

  做到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方式的多元化。教师在这节课打破教材结构,合理重组内容,使整个课堂既充实、严谨,又增强了科学性。教师善于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呈现出情理相济、动静相成和谐美。在教师的组织下,全体学生和教师一道积极的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时地对学生进行点评。给获取成功的同学以祝贺,给遇到困难的同学以指引,给失去信心的同学以支援。

  教师深挖本节课所能体现的各个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这节实验活动课的内容就是依靠实验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常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难题”,教师利用这些“难题”来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其自发学*、自主探究、自行获解,实验中发挥一个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培养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困难、战胜自我信心,与此同时,学会与同学共同交流获取知识。

  四、设计思路: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

  过程与方法:学会系统地整理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量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探究活动中,受到科学态度、科学观念的熏陶,培养他们创新的精神、实践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都是利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突出与突破的方法是利用组间合作与汇报交流来实现。

  3、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评价、评估,完成本节内容从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得出每一个问题的初步结论,并总结出每个情境中使用的方法。

  合作学*:学生组内合作与集体合作是这一节课呈现的主要方式,充分利用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与智慧,积思广仪、众志成城。合作学*贯穿了教学的始终,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进行影响与渗透。

  4、学法指导

  在进行课程探究前,针对学*未知的方法、没有

  接触到的(自制教具)材料给予适量的方法提示;在进行课题研究时,鼓励实验方法的多样化,对于明显的思路和操作错误及时指导;在课题探究结束后,和学生一起对实验中的知识与方法进行总结归纳。

  五、实验前的准备

  教师根据实验可能用的器材进行相应的实验器材准备,并与实验管理员协调好,上课时一同协助提供学生所需器材。对实验室中没有的一些器材提前作好收集和准备,如大塑料可乐瓶、铅球、保鲜膜、油漆、木锯、废旧的课桌、台秤等。由于本节内容较多,所以可以进行适当的调课连着下午第四节的活动课进行两节课较好。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这段时间学*了三个重要的`物理量:密度、质量、体积,请问哪位同学能

  告诉大家三者的关系呢?

  生:三者的关系可用一表达式来说明:ρ=m/v

  对于同种物质,它的密度不受m和V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表述给予表扬,同时指出他们所述之处的不足,物质的密度受到状态的影响。)

  师:我们还学*了测量质量和体积的仪器:天*和量筒。请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器材使用

  时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生:(描述使用方法,找几位同学补充,使表达更完整。)

  师:课下我有几个问题,请大家帮助我来解决,每个实验小组都选择了一个探究课题,采用

  各种方法进行了探究,然后向同学们进行陈述报告。

  (二)课题选定和探究方案制定

  教师依据学情对全班同学进行小组划分,每组大约十二三个人,全班共划分为四个小组,然

  后采用抽签的形式进行探究课题的选择。然后小组内进行课题的研讨并制定实验方案,老师巡回观察,并

  适当的进行指导。

  探究课题:

  1、铅球是铅做的吗?

  2、测砖的密度

  3、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4、测量方糖的密度

  (三)实验探究和汇报

  各组制定完毕探究方案之后,根据方案进行相应的器材选择,完毕之后,按顺序各小组进行

  实验方案的汇报并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

  第一组:铅球是铅做的吗?

  学生甲:我们从器材桌上选择了一个铅球,上面标的是6斤的铅球,为了得到精确的数据,

  我们在课下用台秤测量了一下,其质量为2.9kg。

  学生乙:(板书)m=2.9kg。

  学生甲:在测量铅球的体积时,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没有合适的量筒,于是我们使用了水

  槽,把铅球放入水槽中,用烧杯向水槽中注水,直到水没过铅球,用粘贴纸在此处作一标记。

  学生乙:在学生甲的描述下进行操作。

  学生甲:将铅球取出,水面下降,然后用量筒向水槽中注水,直至再次达到标记,记下注入的水的体积,即铅球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V水=V铅球=0.38L

  学生甲:根据可计算出铅球的密度,密度表中ρ铅=11.3g/cm3。

  学生乙:(板书)ρ球<ρ铅

  学生甲:通过测量和计算,我们澄清了一个事实,铅球的基本成分是铁,而不是铅做的!请同学们对我们的实验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丙:有一种更直接的方法:测量铅球的体积,利用墙角、直尺和三角板直接测出铅球的直径d,根据球体的积公式进行计算。

  学生丁:为测量球的体积,我对实验器材进行了改进。自制量筒,利用直径足够大的透明塑料瓶,去掉顶端较细的部分,在瓶的外壁贴一张纸条,用标准量筒量好100cm3的水,倒入瓶内,在纸条上画出液面的位置,再用量筒倒入400cm3的水,作标记500cm3,将二者之间进行*分,用自制量筒测出铅球的体积。

  师:大家太棒了!每个同学的想法都非常有创意,让老师受益匪浅,尤其是自制量筒。下面,哪组同学再为大家作一次汇报?

  第二组:测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探究的课题是:测砖的密度。用天*直接测量砖的质量m。

  学生乙:(板书)m=60.5g。

  学生甲:用量筒测量砖的体积时,我们发现砖放入水中时,砖具有吸水性,这样测出来的砖

  的体积偏大。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

  V水,让砖头吸饱水之后,再放入量筒中,测出体积V,由此计算砖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演算)V水=20cm3 V=60cm3

  V砖=V-V水=60cm3-20cm3=40cm3

  学生甲:也许我们的办法不是最好的,让大家提出更巧妙的办法。

  (学生进行一番激烈的讨论,由学生代表发言,对改进的方法进行表述)

  学生丙:砖吸水后会膨胀,同样体积会变大,为了克服砖的吸水性,我们采取在砖的表面涂

  层油漆或包一层保鲜膜的方法。

  学生丁:我在想,我们为什么不测量整块砖的密度呢?这样,我们可以用直尺直接测量砖的

  长、宽、高。计算出整块砖的体积。

  第三组:测量方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测量方糖的密度。首先用天*测出几块方糖的质量m,然后除

  以方糖的个数n,求出一块方糖的质量。

  (板书)

  学生甲:在测量体积时,我们想到一些方法来克服糖溶于水的问题,如包上保鲜膜等。后来我想起妈妈在沏糖水时,糖达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溶解了,于是我们就想到用不再溶解糖的糖水来测方糖的体积,实验中由于一块方糖体积较小,测量时误差较大,所以我们测量出几块方糖体积,再除以方糖的个数,求出一块方糖的体积。

  学生乙:(进行操作,板书)V糖水=20mlV=25ml

  学生丙:我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来测方糖的体积,糖溶于水,但是糖不溶于油啊,如果我们用油来测体积,就避免了糖溶于水这一问题。

  师:大家的方法都很好,尤其是用油测方糖的体积,更让我们有新的思路。

  第四组: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课桌的体积有多大。我们利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这一点,采用测样本的方法,取和课桌一样的木料来测密度。我们先用台秤测一张课桌的质量m1,用天*测小木块的质量m2

  学生乙:(板书)m1=15kgm2=28g

  学生甲: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将木块放入量筒中,它在水面上漂浮,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读出体积V2,计算木料的体积V样本。

  学生乙:(操作并计算)V1=40cm3V2=80cm3

  V样本=V2-V1=40cm3

  学生丙:在测木块体积时,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不易操作,我有一个更便于操作的方法:

  1.用细线将一石块系在木块下。2.将量筒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3.将石块先浸没在水中,读量筒中的

  示数V2。4.将石块和木块一起浸没在水中,读出量筒中的示数V3。5.木块的体积V=V3-V2。

  (四)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

  今天我很受感动,从同学们的身上我深刻体会到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不断探索勇于克服困难的态度,同时,大家也教会了我很多新的方法,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所收获。当然大家在实验操作中可能有些地方不够规范,例如:胶头滴管的使用。我相信经过大家的不断努力,会做得更好。

密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2.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规范解题,认真细致的良好行为*惯.

  2.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解决疑难问题的良好品质.

  3.通过公式变形及计算题规范格式的学*,培养学生认真做作业,以形成整洁、规范的作业*惯,以美的作业给人以享受.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一节主要是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知识,教材首先提出了三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的积极性,并把学生引向运用密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感觉到密度知识很有用处,能解决很多问题.然后说明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用到各种物质的密度,给出了一些物质的密度表.再以提出的三个问题为线索,讲述运用密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材注意启发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给出解答,以利于学生动脑思考,独立地解决问题,培养能力.最后用一个例题作示范进一步教给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法建议

  本节课可用正迁移的方法由速度公式类比而导出密度的推导公式,可采用自学、讨论、示范的方法.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材重点与难点分析

  1.通过公式,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学*中,经常要运用数学方法对物理问题进行计算、分析、推理、论证,但是应注意,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必须要受到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的制约.分析问题的物理过程、物理意义,弄清各物理量间的关系,明确公式的物理意义及其适用范围,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而且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时,一定不要把物理问题数学化,不能生搬硬套用数学规律,如,不能认为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因此在解题过程中要重视对相关内容物理意义的理解.

  2.对进行公式变形

  对密度公式进行变形,可以参照速度公式的变形进行讲解,并通过数**算规律,使学生掌握公式变形的基本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弄清每一个公式的物理意义.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具学具

  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四.师生互动

  活动设计

  1.根据公式,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和.

  2.组织学生练*读密度表,通过读表进一步熟悉某种物质密度的读法.

  3.练*求解有关密度的综合题.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首先提出几个有趣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的办法,调动学*的积极性.

  如:1.怎样鉴别戒指是不是纯金的?怎样知道矿石可能是什么物质组成的?

  2.怎样知道一块很大的长方形碑石的质量?怎样知道教室内空气的质量?

  3.怎样知道一个不规则的钢零件的体积?怎样知道一大卷细铜丝的长度?等等.然后告诉学生运用密度的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把学生引入应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的新课教学中.

  (二).新课教学

  1.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要鉴别某一物体是什么物质组成的,我们需要知道各种物质的密度是多少,教材中给出了一些物质的密度,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下三个表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看书,然后请同学回答老师的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对密度表应主要认识以下几个问题

  a.气体的密度表上边标明了“0℃,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条件,应请同学作出说明.

  b.在液体中水银的密度比较大,它大于一般金属的密度.

  c.气体的密度都比较小.

  在看书的基础上,应请学生读几种物质的密度,说出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在密度表的教学中要说明这是科学家经过严格准确的测量得出来的,而且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而不断准确.

  2.求质量

  体积很大的长方形花岗岩石碑,质量很大,无法直接用秤称量,怎样才能知道它的质量呢?让学生说出他们想出的办法.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能不能应用密度的公式来求.如何求?需要先知道哪些量?如何才能得到这些量?

  前几章我们学*了速度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如果我们要求路程和时间怎么办?

  可以进行公式变形,得出

  和速度公式变形一样,对密度公式也可以用同样的数学方法进行变形,下面请同学们将密度公式进行变形,然后考虑变形后的式子,有什么实际意义?并举出一些实例来.同学之间可以讨论一下.

  对于学*基础差的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教学认识公式变形的方法,例如,,对比可解决的公式变形问题.

  学生练*公式变形,并讨论变形后的公式在实际中的意义.教师在学生中间巡视,进行指导,学生活动结束后请学生回答前边的问题.

  由密度公式,可以得出,从式子中可以知道,用物体的体积乘以它的密度可以求出它的质量.这样对一些体积庞大的物体,质量不便测量.可以测量出它的体积,从密度表中查出它的密度,最后计算出它的质量.

  也就是说用密度知识可以求质量.

  3.求体积

  密度公式还可以变形为,如果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质量、密度,可以求体积,比如有的物体、体积不规则,不便于直接测量,可以测出它的质量,从密度表中查出它的密度,最后计算出它的体积.

  4.讲解例题

  例题:有一个体积是的钢球,它的质量是316g,这个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请同学们用三种方法进行鉴别.

  学生练*,教师在同学中巡视,进行指导,学生练*结束后,教师请学生回答,并分析解题思路.

  请几个同学分别说出他们的判断方法.

  可以求出这个球的密度,把它与铜的密度进行比较,如果相等是实心的,但是我们的计算结果是小于铜的密度,所以是空心的.

  我们先假设它是实心的,计算一下它的质量应当是多大,把计算出的值与球的实际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大于球的实际质量,所以原球是空心的.

  根据给出的.铜球的质量,计算一下它的体积是多少,结果小于已知球的体积,所以是空心的.

  那么我们计算出的体积值是谁的体积.

  是球壳的体积.

  由学生们的分析归纳出:判断这个球是空心还是实心有密度比较法、质量比较法、体积比较法三种.

  用投影打出如下标准解题过程,教师讲解巡视中发现的问题,要求学生予以改正.

  3.总结、扩展

  本节课的教学实际上是应用密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研究求解物体质量、体积、密度的问题,在实际运用中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死记硬背公式,要了解公式中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灵活运用,尤其是比例问题,(以下内容可采取边讲边讨论的方式进行)

  (1)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两物体均应为实心).

  由于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其密度相同,所以 由此得出.说明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其质量也与它们的体积成正比,体积大的物体其质量也大.

  (2)不同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其体积与密度的关系.

  由于,所以,也就是,说明相同质量的不同物体,密度大的体积小,它们的体积与它们的密度成反比.

  (3)不同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它们的体积相同,它们的质量与它们的密度之间的关系.

  由于所以也就是,它告诉我们相同体积的不同物体,密度大的物体质量也大,它们的质量与它们的密度成正比.

  探究活动

  【课题】鉴别铅球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用密度知识鉴别体育课用的铅球是否是纯铅的.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密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如水)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如石块)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熟悉天*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有操作欲望,熟练地使用天*、量筒测算物质密度,认真按规则做好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用量筒测量物质的体积。

  【教学难点】: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实验器材】

  托盘天*和砝码、量筒、石块、烧杯、水、盐水、细线。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1)什么是物质的密度?

  (2)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测量物质密度的原理)?

  (3)要求出物质的密度需要知道哪些量?

  教师出示::用天*可以称出物质的质量,对于规则几何体我们用刻度尺就可以测量出它们的体积,要是不规则的几何物体就得需要其他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体积,首先我们学*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

  二、进行新课

  1、引导学生认知学*目标。

  2、讲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

  出示量筒,介绍量筒。

  观察桌上量筒的刻度。说明: 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

  提问:

  (1)你所用的量筒的最大刻度(即量程)多大?

  (2)它每小格(即最小刻度值)为多少mL?

  观察读出液体的体积?怎样测固体的体积?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1)测量时量筒应如何放置?(测量时量筒应放*稳);

  (2)记录数据前应如何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筒内液体液面相*;)(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的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面相*;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凸面相*。)

  (3)测固体体积的方法是哪几步?(测固体体积的方法: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这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2;③用V2-V1,得到待测固体的体积。)

  3.分组实验(一):测石块的密度

  提问:测石块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

  小组间进行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法,达成共识,确定正确的实验方法。

  1.测量出小石块的体积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面所对刻度V1,再将被小石块轻轻放入水中,读出此时读数V2,V2-V1即是该固体的体积。

  石块的密度即为:ρ=m/v2

  强调: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该先用天*称出石块的质量。

  实际操作,自行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石块质量m/g

  水的体积V1/cm3

  水和石块的体积V2/cm3

  密度ρ/g/cm3

  。

  4.学生分组实验(二):测盐水的密度

  提问:测盐水的密度步骤是什么?

  1、用天*测量出烧杯和盐水总质量m1

  2、把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并用量筒读出这部分盐水体积V

  3、再用天*测量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2 4、利用公式计算ρ=m1-m2/V

  记录数据的表格

  引导学生思考:

  (1)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才能减小测量的误差?

  (测盐水的密度时,为什么要先测盐水的质量?而测盐水的质量为什么用剩余法?让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共识:如果先测盐水体积,量筒中水倒入杯后,总有一部分水残留在量筒中,质量测不准,偏小。同样如果先测杯子质量,再将盐水倒入杯子测出盐水和杯总质量,然后盐水倒入量筒测体积,总有一部分水残留在杯中,使盐水体积测不准,偏小。)

  (2)为了计算方便,倒入量筒的盐水体积取什么样的数值最好?

  实际操作,自行设计实验记录数据的表格,

  玻璃杯和盐水的质量m1/g

  玻璃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g

  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g

  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cm3

  盐水的密度ρg/cm3

  整理实验仪器,培养良好的*惯。


密度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4)

——《密度》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密度》教学反思1

  学校最*让老师们举行“先学后教,有效课堂”的课堂的尝试。经过部分老师的反复尝试,让我在听课中受益匪浅,对“有效课堂”有了更深的认识。也丰富了自己的课堂教学。并不断在自已的教学过程中尝试,寻找一条适合自已学科的教学的路子来。下面就是我针对《密度》这节课的课前准备与教学过程中对比进行反思,为今后的教学总结经验。

  《密度》在第七章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上课前在教材处理上我将本节课分成导入――实验探究――密度概念的建立――练*巩固四部分。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来源于生活中的趣味实验,如何鉴别水、煤油、酒精和醋?并让他们总结辨认的依据,当他们意识到可以利用颜色、味道等特性鉴别物质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从学生的最*发展区着手,拿出上节课测量过的体积相同但外表被我涂成了相同颜色的铜、铁、铝让学生辨认,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这也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就用密度表示,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何通过实验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进行探究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变化规律,2.不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在上课前教师准备好大量的器材可供学生选择,学生进行实验并得出结论,对密度概念的教学采用了让学生与速度概念的学*进行对比分组学*,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展示。最后选择适当的练*对学生的学*进行巩固。现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反思如下:

  1.本节课的导入部分的设计与生活中有很大的关联,学生能按照自己原先设计的思路下来,所以在导入部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

  2.在实验探究部分,我在这个环节中对学生的估计不足,学生分组讨论,有几个组不知道要做什么得不出实验探究的过程,所以实验探究部分教师要做两手准备,一旦学生反应不好时,要与学生共同计论设计实验步骤。

  3.在类比法学*密度的概念时,学生对组合单位的换算在练*上出现了很多问题,这是我在上课前所没有预想到的,所以在这个环节上发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内容时间不够。

  4.课堂上自己总是生怕学生不懂,所以一节课感觉自己讲的东西过多了点,而留给学生思考、分析的时间稍微少了点。在学生分析练*时,应要做到倾听,而不应有过多的讲解。

  5.课堂上要及时对学生的学*行为进行评价,我自认为这节课我做得还的是比较好的。请同学们回答,一个“请”字可以拉*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每个学生回答问题以后,我及时插上一句,“回答得很棒”、“做得很好”,相信这可以对学生进行激励。

  6.一节课如何对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进行突破,是通过不断的讲解呢还是通过练*得以突破。密度知识是初中物理知识的一个难点,那么对于这一知识点我们又应该如何进行突破呢?这是我今后应该要思考的问题。

  7.如何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现在学生*惯于动脑,很少有动笔,这样容易造成上课全听懂,下课统忘掉的现象,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形成动脑又动手的*惯,这要靠*时的引导和培养。

  以上是我对《密度》这节课的教学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也学会了很多,为我在今后的在教学上积累经验,避免无效课堂的发生。使课堂教学做到有效,最终达到高效。

《密度》教学反思2

  在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物理,同样物理也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因而在物理教学中随时都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在讲解《密度》一节时我注意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

  1.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学*,然后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由她们自主合作地进行实验研究,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的问题,来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学*活动中完成听意义建构。

  2.与速度概念对比,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密度与速度概念的异同点,既可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以后学*其他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加强物理过程教学,渗透科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特别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在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时,不是直接计算出比值结果进行比较,而是通过一系列“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然后再通过计算机来处理数据(学生不在课堂上花时间用于计算),通过作图来比较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对同一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而对不同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渗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

《密度》教学反思3

  一、课题提出,小组初探

  本节课前老师利用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时间事先向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手边不同时具备天*和量筒,却有一些其他器材,你能否巧妙地运用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去测出盐水的密度?你能找出多少种方案?”课题提出后学生们马上议论开了,热情很高,自由结合成一个个小组研究讨论,查阅书籍,上网浏览,积极设计方案和实验方法,讨论研究出的方案有的组多达12个。有一组竟在网上查到要用高中学的知识才能解决的方法。

  二、组际交流,再次探究

  老师课前把备课组的教师们集体讨论能想到的'方法所涉及到的实验器材在讲台各准备了几组;课堂上,首先让各小组长把自己组所设计的方案有多少种、所需器材和实验步骤简述出来,其他小组对不明白、不清楚处可提出质疑。例如:有个小组用杠杆、两个相同的小瓶、水、刻度尺来测盐水密度,其他小组有同学不明白,让他们说出原理来,该组马上有同学到黑板上写出了“水Vl1=盐水Vl2,量出l1、l2即可。”但是又有同学问:“两个小瓶的质量不考虑吗?”他们答道:“这个问题我们早想到了,我们挑选的两个小瓶质量是相等的。”经过小组之间充分讨论和交流,应该说每一个学生对密度测量这个问题都有了新的认识。为了让每一组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老师要求各小组把本组认为设计最科学的方案步骤说出来并写出板书,让其他同学听听有没有不同意见,然后每组按自己设计的方法开始实验,来验证此方案的可行性,并让不同小组间互派观察员,以便实验结束后进行论证分析。

  同学们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到讲台选取实验所需的器材,有选杠杆、弹簧测力计的,有选U形管、煤油的,还有选弹簧测力计、铁块和水杯的,等等。有的小组还挑选两套器材,分两个实验来进行对比。

  因为教师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讨论时间,给了他们能领会并综合运用知识的空间,学生们才能把问题想得深,想得广,想得全。在此过程中观察员将看到的问题记录下来,是为了进行组与组之间的切磋,并锻炼和考查双方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实验分析,深入探究

  各组认真做完实验,将实验结果,即表达式和测得数据进行板书,使之方案表达完整,然后由观察员提出问题或质疑方案的科学性,被质疑小组学生都争先恐后地答辩。例如:“你们将量筒直接放在天*盘上称量,能放稳吗?是否可操作性差?”“我们是根据天*实际来这样做的,因为我们所用量筒不大,发现它放在天*盘上较稳,并且认为这样直接测出体积和质量会误差小。”再例如:“你们组为什么先向U形管内倒入盐水就做成功了,开始时你们先倒入的是煤油,为什么不出现液面差?”“开始时我们忽视了煤油密度小于盐水密度的问题,倒入盐水时发现有盐水冲入煤油中,煤油柱中间有盐水柱,所以我们又改变了做法。”观察员们提出的问题很多:“你们先称铁块在水中所受的重力,不科学,误差大。”“天*指针不静止能算天**衡吗?”“刻度尺测液体深度时应该估读。”“你们测出的盐水密度为什么比水还小?”等等。

  在学生“双方”的争辩中,对学生感到疑难或难说服的问题,老师及时启发,适当引导和点拨,真正使学生们越辩越明,越说越清。

  最后还设计了各组评议讨论环节,对每小组提出的实验探究方案的器材选择、步骤的合理性、表达公式及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对其优劣进行评价。其实在此过程中有些组的方案经实践检验是不成功的,为此他们学会了如何评估他人和自己所做的工作;有些组做得非常成功,同学们心情激动,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他们对经历探究实践所学到的东西会刻骨铭心的,同时还能体验到科学探索迂回曲折和知识的来之不易。

  四、课后思考

  通过“探究性学*”课题的设计和实施,我们看到,学生首先是非常欢迎这样的课型,他们觉得既紧张又轻松。在认真讨论准备的过程中,给了学生**思想、发散思维、提高能力、展示特长的机会,开拓了学生自行探究的空间,满足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的愿望。本课题的研究,也拓展了老师对学生全面评价的方法和途径。过去只按分数高低评价学生学*效果的“好”与“差”,现在通过“研究性学*”,来展示、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纠错能力、动手实验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配合协作意识等,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更合理、更客观,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的积极性。


密度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5)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合集10篇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1

  本节课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课题引入。展示一些实物让学生判断,由通常辨别物质的一些办法到有时无法直接辨别,引到需要有科学方法解决。

  第二部分:探究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通过简单的例子请学生初步分析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分小组设计实验、选择器材,从实验器材的选择上看,为使实验简单、方便、有可操作性,选择了学生熟悉常见的物质,密度分布均匀的固态化合物和液体:肥皂、橡皮、酒精,增强生活化。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根据数据讨论得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质比值不同。进而尝试用做图象的方法处理分析结果。评估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得到实验结论。

  第三部分:密度有关内容的讨论。由比值的特点可以来区别物质,过渡到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一特性。讨论出密度的计算公式,由公式的应用引出密度表和两套单位。

  第四部分:学生举例讨论生活中的密度应用,进行评估与交流,评选最佳合作小组。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2

  本节课在学*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测量物质的密度和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等测量工具来测量,液态物质的体积应该使用量筒来测量,不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也可以使用量筒来测量。

  怎样使用量筒?

  可在让学生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课本“信息快递”,回答课本中提出的几个有关问题,并动手操作,学*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注意观察事物和动脑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

  1.量筒上的单位刻度多是以毫升(mL),也有一些是用立方厘米(cm3)来标度的。

  2.与许多测量仪器(学过的电流表、电压表、天*等)一样,量筒也有它的最大测量值。实验室中常用的有:50mL、100mL、500mL、1000mL等。

  3.量筒的分度值也各不相同,根据你测量精度的要求和被测物的尺度等因素来选择量筒的大小和分度值。

  4.视线与液面水*,与刻度线垂直。

  5.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不规则固体物质体积的测量,需用量筒或量杯。这里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要求学生较好地掌握,有助于后面浮力部分内容的.学*。

  另外,对于有余力的学生可在此基础上提出这样的问题:

  1.如果要测量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过大或无法浸入现有量筒之内,

  你有什么办法测量出它的体积?

  可采用“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如果现有量筒一次仍不能盛取溢出的水量,可慢慢将物体浸入,并多次盛接和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物体的体积。2.如何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石蜡)的体积?

  可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浸没于量筒中液体时对应的体积,然后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入量筒中读取此时的体积。两者的差值便是石蜡的体积。

  该问题一方面是对量筒使用方法的拓展;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探究怎样来测量物质的密度?

  我们选择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石块为研究对象,具体教学中也可选择其他种类的液体和固体为研究对象测量其密度。

  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用于记录测量盐水和石块(或其他样品)密度时所用的数据及所得的结果。注意不要强求一致,关键是要让学生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让学生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其表格中,并根据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通过物理公式计算,间接得出被测物质的密度值。

  从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并根据数据得出结果,这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课本上没有现成的实验步骤,而是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设计并实际操作,正确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由于有上一节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这一实验的基础,因此本节的探究活动学生是有能力自主完成的。

  教学中建议以小组讨论形式,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教师不要定些条条框框,这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要求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要清楚说明其理由。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是十分有意义的。

  通过“探究性学*”课题的设计和实施,我们看到,学生首先是非常欢迎这样的课型,他们觉得既紧张又轻松。在认真讨论准备的过程中,给了学生**思想、发散思维、提高能力、展示特长的机会,开拓了学生自行探究的空间,满足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的愿望。本课题的研究,也拓展了老师对学生全面评价的方法和途径。过去只按分数高低评价学生学*效果的“好”与“差”,现在通过“研究性学*”,来展示、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纠错能力、动手实验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配合协作意识等,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更合理、更客观,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的积极性。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3

  这个实验是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是从实验原理、使用仪器、实验步骤的安排,记录数据、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全面地进行实验能力的训练的一个重要实验,对培养实验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量筒和量杯的结构比较简单,使用时主要是会认识它们的刻度。所以教材首先要求学生观察量筒和量杯的刻度,认清它们的量程和每小格代表多少立方厘米。对于如何正确使用量筒或量杯测量液体和固体的体积,教材是通过几幅图加以说明的。选择石块作为测量对象,是因为从密度表中查不出它的密度值,石块的形状一般都不规则,必须用量筒或量杯才能测出它的体积,学生测量时会更有兴趣些。

  教法建议: 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实验法完成本节课的学*。

  1.关于实验原理

  实验前可与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密度公式来测定物质的密度,需要测出哪些量?用什么办法和仪器来测量?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兴趣,搞清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

  2.在使用量筒时应注意的问题

  (1)了解量筒(或量杯)的用途。量筒是实验室里用来测物体体积的仪器。

  (2)知道量筒的构造,学会判定量筒的最小分度和量程,认识“ml”表示“毫升”,读数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3)量筒一定要放置在水*面上,然后再将液体倒入量筒中。

  (4)观察量筒里液面到达的刻度时,视线要跟液面相*,若液面呈凹形,观察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若液面呈凸形,观察时要以凸形的顶部为准。

  (5)用量筒(杯)测固体体积的方法叫排液法。 在练*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体积时,两次的测量应让同组的两个同学各测一次。如果分组仪器全部是量筒,应给 教师 准备一个量杯,让学生看到实物。观察量筒时,可就观察问题提问练*。在视线和凹面相*时, 教师 应做一个示范动作。滴管是学生第一次使用,也应讲清楚如何使用,尤其是要从量筒中取出液体时应怎样做,让学生思考一下,最好找学生示范一下。测出的水的体积不要倒回烧杯中,做下一个实验时用。

  3.关于实验的操作

  (1)在测固体的体积时,要让学生弄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并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数据表中,再求出石块的体积和密度。 测固体密度最好用烧锅炉的焦炭,选一些大小形状均合适的(体积最好在20~40cm3之间),事先要蘸上腊,以防吸水。如果用石块,一定要求学生用细线栓牢,否则极易砸坏量筒。要讲清用排液法测体积的做法和这种方法的适用条件。

  第一,这种物质不能溶于这种液体,若溶于这种液体就要换用其他的`液体或想其他的解决办法。第二,这种物质不能吸收这种液体,若吸收也需要换成其它的液体。因此排液法不是万能的。

  (2)测盐水的密度时,要让学生明白盐水的质量是怎样得到的,需记录哪些数据,并把测得的数据填在数据表中,最后求出盐水密度。 测盐水的密度中盐水一定要饱和溶液。如果天*不够精确,系统误差较大,则应考虑换用其他溶液如硫酸铜溶液等

  4.整个实验过程可有三种处理方法

  对基础较差的班级可采用一个实验一个实验领着做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实验过程容易控制,但不易于每个同学的个性发展,进度会受些影响。对于中等程度以上的班级可采取先做实验1.练*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体积,然后把以下的实验要求、步骤讲清楚,让各组再进行以下的实验。在学生实验过程中, 教师 要加强巡视,加强个别指导。特别要对实验能力较差的组给予更多的关注,防止这些同学的实验走过场。为此也就有了第三种方法:在实验课前可先培养几名学生骨干,让他们在实验课上当 教师 的小助手,重点帮助一些实验有困难的同学。

  5.实验进度的安排

  因各实验小组的实验水*不同,所以实验进度就不*衡。对实验进度快的组除了加强检查他们的操作与数据外,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实验机会,为此 教师 可事先准备一些蜡块,让进度快的组测一下蜡块的密度。对进度慢的组,可把这一问题作为思考题,把实验过程写在实验报告上。

  6.实验报告

  关于实验报告,最好是让学生自己写。应有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包括数量和规格)、实验内容及主要步骤、实验数据和结果、还应有实验日期和同组人。条件较好的学校也可统一印制实验报告纸,发给学生使用。实验记录的表格最好让学生参照教材自己设计, 教师 在这方面也应给予一定的指导。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4

  上完这节课,我有这么几点反思:

  一、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我个人认为除了相关课题的内容标准之外,还有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学生起点高,在课标的基础上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如果学生起点低,不妨分期达成教学目标,不必强求一步到位。所以老师事先了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我就是因为没有在课前仔细了解学生情况,才导致在教学中不断修订自己的计划,

  二、基于学生的教学还是基于知识的教学?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促进学生的成长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而不仅仅是完成某些知识技能的传输。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起点出发的教学,比把什么知识都讲精细对学生成长更有益。不要怕没有讲完所有相关的知识点,也不要怕哪相题目是怎样出的还没有说到,只要让所学到的学生有实在的收获。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什么都讲了,学生没有学到东西,表面上完成了任务,实际还是等于零,不如学一点是一点,这样效率更高。

  三、学生差的.因由何在?

  学生从初二开始学*物理,一开始就差了,这问题是不是都在学生呢?如果老师用心了解学生,了解每个教学内容中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和障碍,并帮助他们扫清障碍,学生也许会离老师的期望*一些,比如他们数学知识在这节课中是障碍,可以先花些时间补上相关数学内容再进行教学,学生学*起来就会有进步。干脆不学*的学生也有,但那些人开始是少数,如果让其他人感到学*没趣、没法、没希望,这个队伍就会扩大,老师有责任防止这个不学*的队伍变大,尽可能让这个队伍变小。

  四、下面是某中学校长话,与大家共勉:

  1、教育原本不需要跟风逐潮,不需要不断的花样更新,教育需要的是可贵的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坚持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凡的事情坚持做精就是不*凡,从预防做起,讲究教育教学管理的朴实精致,让每个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就是追求零缺陷。

  2、围绕零缺陷教育的三句话: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是零缺陷;要求每个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良药是事先预防,而不是事后检验。

  3、让学生学会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

  4、思考在先,解决在先;标准在先,执行在先;估计在先,处理在先,多角度全方位预见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寻求解决的办法。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5

  20xx年12月25日,星期二第三节课,作为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健康课堂的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构建多种健康课堂的基本流程和模式框架》课题组成员之一,按课题组的安排,我在学校物理实验室讲了一节健康课堂的入门课——《测量物质的密度》。在评课中,课题组的成员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数学、物理、化学这样的理科学科是否适用导学案,而起因则是因为我的这节实验课课堂与导学案完全脱节。

  原来这节课的导学案我是照抄照搬现在九年级同事的本节导学案的(原导学案附后),今年八年级启用新教材,而九年级教材没变,导致八年级第六章与九年级第十一章内容相同,我仅仅作了简单的修改。结果在课堂中出现了下列问题:

  1、虽然有导学案,但是我和学生们根本没用一秒钟,导学案形同虚设,从而导致课堂中自学导学、交流协作、展示激励、深化引领、巩固拓展这些环节没有做或体现不出来。因为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用天*和量筒正确地测出液体(盐水)和固体(小石块)的密度,而事实上学生在自学导学上就耽搁了太多的时间,有很多学生10分钟只填写了两个空,我问了他们,都说自学导学部分太难,看不懂。最终我为了保证教学重点得到落实,而不得不硬着头皮连自学导学这一环节都搁置了,更加不谈展示激励了,因为这时很多组实验根本就未做好,展示什么呢?

  2、课堂中难点未能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是学生能分析出所测物质的密度偏大(或偏小)的原因并及时更正,有三个组测得的盐水的密度大于2g/cm3,有一个组测得的小石块的密度小于1 g/cm3,这样的结论很显然都是错误的,但由于时间所限,只能由我简单讲了,学生没有用实验验证,似懂非懂。

  3、没有有效的展示激励的措施。在教学中,面对着12个小组,我只能一组一组地巡视,做的好的说一声好,做的差的指出不当之处,组与组之间无法进行对比,没有交流,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究其原因,是因为备课时没有备学生,不该利用三年级的导学案,不是这份导学案不好,而是学生不同。初二上学期的学生刚刚接触到物理,不说很多实验器材不知如何使用,也不说如何来设计一份误差最小的实验方案,仅仅是这个物理实验室也是学生第二次进来,这样状况的学生怎能与初三的学生相比呢?这节课的'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痛定思痛,我接受了苏校长的建议,重新设计了一份导学案,又邀请课题组的成员于12月28日(周五)在我带的另一个班讲了这一节课,效果得到课题组成员和学生的一致认同,我也自觉满意。这份导学案有如下特点:

  1、自学导学、交流协作、展示激励、巩固拓展部分都大为简单、简化,都紧紧扣住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绝不拖泥带水,做到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

  2、创新了展示激励的方法。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实验结果记录表格(如下图所示),只记录12个组所测得的最终结果(盐水的密度和小石块的密度),而且说明谁先测出来谁先填写表格,前三名的和单个的都会奖分,能够找出其他组错误之处的组或个人也给予高额的奖分,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个别的落后组也是一种激励。这种简单的做法竟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惊人的效果,得到了课题组所有成员的肯定。

  组 别

  盐水的密度(g/cm3)

  小石块的密度

  (g/cm3)

  组 别

  盐水的密度(g/cm3)

  小石块的密度

  (g/cm3)

  一组

  七组

  二组

  八组

  三组

  九组

  四组

  十组

  五组

  十一组

  六组

  十二组

  3、教学的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由于导学案主要体现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而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合作、交流。例如我在设计时预想到学生在设计试验步骤是会有几种方法,但在实际上课时,发现学生的试验方案有很多种,这是我上课之前没有想到的,学生在讨论方案时,各抒己见十分活跃,全身心投入到方案的讨论之中去,对学生的这种探索精神,我十分感动,我也给了他们充分的展示机会。另外第六组所测得的两个物理量怎么测都偏小,这时组长要求我给他们换一架天*,换后,他们一下子就测出了正确的结果,真正体会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避免了单纯炒冷饭的尴尬境地,让学生感到有趣、有得,从而真正达到学*的目的,我也及时称赞了他们。

  从这两节课取得的迥异的效果来看,导学案作为采取引发式教学的一种媒介和手段,能让教师水到渠成地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激发学*兴趣和管理好自我情绪,否则就会回到原来填鸭式教学的老路上来,因而可以得出结论:导学案也非常适用于物理的教学。只不过每一节课的导学案都要教师自己动手编制,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要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在教学中还要以学生为主体,要真正放手,同时要能不断创新激励评价方法,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6

  按照课前设计,我将学生分成四大组,每大组分成五个实验小组,而每个实验小组只测出一种物质的体积、质量及比值,要求每个大组通过探究就课本P121上(1)、(2)、(3)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结论。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实验小组只测出了一种物质的质量、体积及其比值,别的物质的质量、体积与比值必须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才能获得,测量结束后,课堂中的交流活动非常活跃,同时,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在交流过程中得到改进和提高。

  在班级的交流活动中,学生发表了如下的见解:

  1、不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2、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在实验中获得的数据是相*的,但是,由于测量中存在误差,所以其比值应该是相同的;否则就不能说明是相同物质这一前提。(由比值相*通过科学思维加工而得到比值是相同的,这是培养煅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极好素材,所以我又谈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思维过程)

  3、由于各小组所测物质的比值在本大组中是唯一的,所以应当认真、仔细做好实验,以获得比较准确、真实的实验数据,使本大组在此基础上获得正确的结论,所以每小组的同学应有对自己和本大组负责的态度,认真做好自己的实验、数据收集和处理,因为有的大组因个别小组的实验数据差别太大而无法下定论,在第三组发表本看法时,有个学生说了一句:“态度决定一切。”而引起学生的轻笑,因为学生都知道,这是中国足球队前主教练常说的一句话。

  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不仅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煅炼,同时,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也有了提高,特别是在第二点结论获得的过程中,科学思维的力量得到了体现。学生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发现自己所进行的实验活动对获得科学的结论及团体的作用,这就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情感态度得到了培养,有了正确认识和提高。团队精神也有了初步培养和认识。因为各大组之间的交流中,表现较好的大组同学的表情是兴奋的,而表现较差的同学则较为沉闷。这是学生在探究中的收获。

  三、促使学生的反思

  在让学生对密度的公式、单位进行分析,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学查密度表的常规教学活动后,我特意布置了这样的题目:某液体的密度是0.8×103kg/m3,你能肯定这是什么物质吗?因为煤油、酒精的密度相同,仅凭密度是不能肯定是煤油还是酒精,促使学生对密度这一识别物质方法的反思,即密度识别物质不是万能的,其它的识别方法都有各自的作用,所以常有用几种识别方法去鉴别一种物质,这是第一层意义。那么能不能有更具普遍意义的识别方法呢?意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是第二层意义。在本节教学活动中,师生通过探究与交流,都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我认为这是教育理念的改变所带来的。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7

  这个实验是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是从实验原理、使用仪器、实验步骤的安排,记录数据、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全面地进行实验能力的训练的一个重要实验,对培养实验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量筒和量杯的结构比较简单,使用时主要是会认识它们的刻度。所以教材首先要求学生观察量筒和量杯的刻度,认清它们的量程和每小格代表多少立方厘米。对于如何正确使用量筒或量杯测量液体和固体的体积,教材是通过几幅图加以说明的。选择石块作为测量对象,是因为从密度表中查不出它的密度值,石块的形状一般都不规则,必须用量筒或量杯才能测出它的体积,学生测量时会更有兴趣些。

  教法建议: 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实验法完成本节课的学*。

  1.关于实验原理

  实验前可与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密度公式来测定物质的密度,需要测出哪些量?用什么办法和仪器来测量?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兴趣,搞清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

  2.在使用量筒时应注意的问题

  (1)了解量筒(或量杯)的用途。量筒是实验室里用来测物体体积的仪器。

  (2)知道量筒的构造,学会判定量筒的最小分度和量程,认识“ml”表示“毫升”,读数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3)量筒一定要放置在水*面上,然后再将液体倒入量筒中。

  (4)观察量筒里液面到达的刻度时,视线要跟液面相*,若液面呈凹形,观察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若液面呈凸形,观察时要以凸形的顶部为准。

  (5)用量筒(杯)测固体体积的方法叫排液法。 在练*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体积时,两次的测量应让同组的两个同学各测一次。如果分组仪器全部是量筒,应给 教师 准备一个量杯,让学生看到实物。观察量筒时,可就观察问题提问练*。在视线和凹面相*时, 教师 应做一个示范动作。滴管是学生第一次使用,也应讲清楚如何使用,尤其是要从量筒中取出液体时应怎样做,让学生思考一下,最好找学生示范一下。测出的水的体积不要倒回烧杯中,做下一个实验时用。

  3.关于实验的操作

  (1)在测固体的体积时,要让学生弄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并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数据表中,再求出石块的体积和密度。 测固体密度最好用烧锅炉的焦炭,选一些大小形状均合适的(体积最好在20~40cm3之间),事先要蘸上腊,以防吸水。如果用石块,一定要求学生用细线栓牢,否则极易砸坏量筒。要讲清用排液法测体积的做法和这种方法的适用条件。

  第一,这种物质不能溶于这种液体,若溶于这种液体就要换用其他的液体或想其他的'解决办法。第二,这种物质不能吸收这种液体,若吸收也需要换成其它的液体。因此排液法不是万能的。

  (2)测盐水的密度时,要让学生明白盐水的质量是怎样得到的,需记录哪些数据,并把测得的数据填在数据表中,最后求出盐水密度。 测盐水的密度中盐水一定要饱和溶液。如果天*不够精确,系统误差较大,则应考虑换用其他溶液如硫酸铜溶液等

  4.整个实验过程可有三种处理方法

  对基础较差的班级可采用一个实验一个实验领着做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实验过程容易控制,但不易于每个同学的个性发展,进度会受些影响。对于中等程度以上的班级可采取先做实验1.练*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体积,然后把以下的实验要求、步骤讲清楚,让各组再进行以下的实验。在学生实验过程中, 教师 要加强巡视,加强个别指导。特别要对实验能力较差的组给予更多的关注,防止这些同学的实验走过场。为此也就有了第三种方法:在实验课前可先培养几名学生骨干,让他们在实验课上当 教师 的小助手,重点帮助一些实验有困难的同学。

  5.实验进度的安排

  因各实验小组的实验水*不同,所以实验进度就不*衡。对实验进度快的组除了加强检查他们的操作与数据外,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实验机会,为此 教师 可事先准备一些蜡块,让进度快的组测一下蜡块的密度。对进度慢的组,可把这一问题作为思考题,把实验过程写在实验报告上。

  6.实验报告

  关于实验报告,最好是让学生自己写。应有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包括数量和规格)、实验内容及主要步骤、实验数据和结果、还应有实验日期和同组人。条件较好的学校也可统一印制实验报告纸,发给学生使用。实验记录的表格最好让学生参照教材自己设计, 教师 在这方面也应给予一定的指导。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8

  实验方案的产生,使学生沉浸在喜悦之中,他们迫不及待地要尝试,此时就放手让学生动手去做,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自己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进行模拟科学家研究的“探索研究”,教时适时地给予知道、点拨,使实验方案得到实施,使学生的探究获得成功。

  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模拟科学家们的认真的探究态度,宽松、愉悦、恬淡的课堂氛围,使探索测定物质密度的实验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通过实验过程的交流,使学生收益匪浅。学生们都说,从实验中的发现,通过经历了科学的探究过程从而学到了物理知识。来自这样的学*过程是深刻的,比那种*通过老师将和做*题达到理解物理知识的学*方法受益更深,更可贵的是有利于今后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探究式教学,从教学目标看,它着重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充分开发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从方法上看,它以探究为主,强调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等,从形式上看,它采用的是开放式教学,它让学生动起来,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从学生受影响看,它更能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视学*为乐趣,更富有创新力。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9

  这个实验是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是从实验原理、使用仪器、实验步骤的安排,记录数据、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全面地进行实验能力的训练的一个重要实验,对培养实验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量筒和量杯的结构比较简单,使用时主要是会认识它们的刻度。所以教材首先要求学生观察量筒和量杯的刻度,认清它们的量程和每小格代表多少立方厘米。对于如何正确使用量筒或量杯测量液体和固体的体积,教材是通过几幅图加以说明的。选择石块作为测量对象,是因为从密度表中查不出它的密度值,石块的形状一般都不规则,必须用量筒或量杯才能测出它的体积,学生测量时会更有兴趣些。

  教法建议: 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实验法完成本节课的学*。

  1.关于实验原理

  实验前可与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密度公式来测定物质的密度,需要测出哪些量?用什么办法和仪器来测量?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兴趣,搞清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

  2.在使用量筒时应注意的问题

  (1)了解量筒(或量杯)的用途。量筒是实验室里用来测物体体积的仪器。

  (2)知道量筒的构造,学会判定量筒的最小分度和量程,认识“ml”表示“毫升”,读数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3)量筒一定要放置在水*面上,然后再将液体倒入量筒中。

  (4)观察量筒里液面到达的刻度时,视线要跟液面相*,若液面呈凹形,观察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若液面呈凸形,观察时要以凸形的顶部为准。

  (5)用量筒(杯)测固体体积的方法叫排液法。 在练*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体积时,两次的测量应让同组的两个同学各测一次。如果分组仪器全部是量筒,应给 教师 准备一个量杯,让学生看到实物。观察量筒时,可就观察问题提问练*。在视线和凹面相*时, 教师 应做一个示范动作。滴管是学生第一次使用,也应讲清楚如何使用,尤其是要从量筒中取出液体时应怎样做,让学生思考一下,最好找学生示范一下。测出的水的体积不要倒回烧杯中,做下一个实验时用。

  3.关于实验的操作

  (1)在测固体的体积时,要让学生弄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并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数据表中,再求出石块的体积和密度。 测固体密度最好用烧锅炉的焦炭,选一些大小形状均合适的`(体积最好在20~40cm3之间),事先要蘸上腊,以防吸水。如果用石块,一定要求学生用细线栓牢,否则极易砸坏量筒。要讲清用排液法测体积的做法和这种方法的适用条件。

  第一,这种物质不能溶于这种液体,若溶于这种液体就要换用其他的液体或想其他的解决办法。第二,这种物质不能吸收这种液体,若吸收也需要换成其它的液体。因此排液法不是万能的。

  (2)测盐水的密度时,要让学生明白盐水的质量是怎样得到的,需记录哪些数据,并把测得的数据填在数据表中,最后求出盐水密度。 测盐水的密度中盐水一定要饱和溶液。如果天*不够精确,系统误差较大,则应考虑换用其他溶液如硫酸铜溶液等

  4.整个实验过程可有三种处理方法

  对基础较差的班级可采用一个实验一个实验领着做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实验过程容易控制,但不易于每个同学的个性发展,进度会受些影响。对于中等程度以上的班级可采取先做实验1.练*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体积,然后把以下的实验要求、步骤讲清楚,让各组再进行以下的实验。在学生实验过程中, 教师 要加强巡视,加强个别指导。特别要对实验能力较差的组给予更多的关注,防止这些同学的实验走过场。为此也就有了第三种方法:在实验课前可先培养几名学生骨干,让他们在实验课上当 教师 的小助手,重点帮助一些实验有困难的同学。

  5.实验进度的安排

  因各实验小组的实验水*不同,所以实验进度就不*衡。对实验进度快的组除了加强检查他们的操作与数据外,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实验机会,为此 教师 可事先准备一些蜡块,让进度快的组测一下蜡块的密度。对进度慢的组,可把这一问题作为思考题,把实验过程写在实验报告上。

  6.实验报告

  关于实验报告,最好是让学生自己写。应有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包括数量和规格)、实验内容及主要步骤、实验数据和结果、还应有实验日期和同组人。条件较好的学校也可统一印制实验报告纸,发给学生使用。实验记录的表格最好让学生参照教材自己设计, 教师 在这方面也应给予一定的指导。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10

  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如果现有量筒一次仍不能盛取溢出的水量,可慢慢将物体浸入,并多次盛接和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物体的体积。2.如何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石蜡)的体积?

  可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浸没于量筒中液体时对应的体积,然后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入量筒中读取此时的体积。两者的差值便是石蜡的体积。

  该问题一方面是对量筒使用方法的拓展;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探究怎样来测量物质的密度?

  我们选择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石块为研究对象,具体教学中也可选择其他种类的液体和固体为研究对象测量其密度。

  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用于记录测量盐水和石块(或其他样品)密度时所用的数据及所得的结果。注意不要强求一致,关键是要让学生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让学生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其表格中,并根据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通过物理公式计算,间接得出被测物质的密度值。

  从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并根据数据得出结果,这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课本上没有现成的实验步骤,而是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设计并实际操作,正确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由于有上一节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这一实验的基础,因此本节的探究活动学生是有能力自主完成的。

  教学中建议以小组讨论形式,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教师不要定些条条框框,这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要求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要清楚说明其理由。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是十分有意义的。

  通过“探究性学*”课题的设计和实施,我们看到,学生首先是非常欢迎这样的课型,他们觉得既紧张又轻松。在认真讨论准备的过程中,给了学生**思想、发散思维、提高能力、展示特长的机会,开拓了学生自行探究的空间,满足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的愿望。本课题的研究,也拓展了老师对学生全面评价的方法和途径。过去只按分数高低评价学生学*效果的“好”与“差”,现在通过“研究性学*”,来展示、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纠错能力、动手实验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配合协作意识等,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更合理、更客观,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的积极性。

  反思五: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在进行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的探究实验中,本人首先让学生复*了一下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的公式,通过公式知道如果要求物质的密度,就要知道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物体的质量我们可以用天*来测量,物体的体积有的可以用量筒直接测量,有的则不用。规则的物体我们可以用数学上的方法测得。例如: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不规则的物体,密度比水大的,可以用排水法,就是在一个量筒里加入一点量的水,再将物体放入水中液面上升,两个体积差就是物体的体积。如果密度比水小的,比如木块可以用压入法、吊挂法、捆绑法、埋砂法等。分组实验用天*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量筒和量杯的使用]量筒和量杯是实验室中常用于测液体体积的仪器。使用时应注意:

  1.首先观察量筒刻度单位和最小分度表示的体积,以及最大测量体积值。

  2.要置于水*桌面上读数。读数时视线应与凹形液面底部(或凸形液面顶部)相*。

  3.读数时。液面靠*哪条刻度线,就读该刻度示值。一般不作估读。实验时要注意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测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后通过公式就能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在查密度表,可以知道是什么物质。例如探究如何测量盐水的密度,有学生的探究方案是先测出一杯盐水的总质量,把整一杯盐水倒入量筒测出体积,然后测出空烧杯的质量,得出盐水的密度。还有的是先用天*测出空量筒的质量,然后往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盐水测出他们的总质量同时得出盐水的体积和质量算出盐水的密度,看到这种情况,我引导他们分析各种方案中可能出现的误差,比较他们的探究方案的优劣,用误差最小的做实验,后来我发现学生很快完成了探究实验,并且效果很好。我也感到很轻松和愉悦。教学中我深刻的体会到:在课堂上一定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成为课堂的主人公。我不但教得轻松愉悦。而且教学效果非常好。也让我体会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新教学理念对教学的指导意义有多么的重要。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更深入的体会它的作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是我自己本身的问题,就是我的口头禅太多,而且语言太*淡,没有激情,其次是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这样学生进行实验后更能理解。


密度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6)

——雪花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雪花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认识顿音记号、重音记号、保持音记号在歌曲中的作用及演唱方法,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

  2、能力目标:通过聆听歌曲《雪花》,指导学生用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感受音乐表现雪花带来的欢乐。

  情感目标:通过歌曲表达对雪花的喜爱之情,体现儿童对大自然奥秘的初步探究。

  重点难点

  1、用欢快的音乐情绪准确地演唱歌曲,继续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和表演能力。

  2、唱准歌曲节奏能按照顿音、重音、保持音等音乐记号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

  钢琴、各种打击乐器、电脑课件、头饰。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师生问好

  2、激情导入:老师以雪花仙子的身份做自我介绍,将学生带人冬雪的氛围。

  师:同学们你们猜猜我是谁?

  猜谜(叫花不是花,夏天不见它,寒风吹来时,飘落千万家。)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为学生创设和谐的音乐氛围。

  二、聆听歌曲、初步感受

  1、生说一说雪花的形成

  师:那么,你们知道这些雪花是从哪里来的吗?

  教师先说:小雪花,一身白,请你告诉我,你从哪里来?学生接着答:我呀本是江河水,太阳一晒变云彩。冬天冷得受不了,又变雪花飘下来。师:原来呀,江、河、湖、海里的小水珠,受到太阳的照射,变成水蒸气升到天空上去了,在天空中它们冷得受不了,就变成了小雪花,又飞回大地母亲的怀抱。

  2、生说一说雪花有几颗瓣

  师:(模仿小雪花的声音)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有几颗小花瓣吗?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师:那么,它到底有几颗小花瓣,还是让小雪花自己来告诉我们吧!

  3、初听歌曲(播放课件)

  4、出示小雪花的图片

  师:歌曲中唱的是有六颗花瓣的小雪花。其实,由于雪花形成的环境不同,还有(出示图片1)三颗、四颗、六颗、十二颗……其中,六颗瓣的小雪花最为常见,它们的形状也各式各样。你们瞧!(出示图片2)

  师:小朋友们,这些小雪花漂亮吗?

  师:那你们想不想用歌声来赞美一下这些小雪花啊?

  5、揭示歌曲

  师:今天,我们就学唱这首歌曲《雪花》(揭题)

  6、复听歌曲

  师:下面,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遍这首歌曲,感受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

  (用动作表现四二拍的强弱规律)

  7、生说一说歌曲的情绪

  师:谁来说一说,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师:揭示歌曲情绪(欢快地),你真聪明!让我们给他一点儿鼓励!棒!棒!你真棒!

  设计意图:

  1、了解雪花的形成,展示各式各样的小雪花,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增进对雪花的喜爱之情。

  2、初听歌曲,为学生提供完整聆听音乐的时间与空间。

  3、以歌曲感受为主,体验四二拍的强弱规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雪花的喜爱。

  三、学唱歌曲、进步体验

  1、划旋律线,学*歌曲的第一部分。

  师:小雪花这样的美,你们想不想跟着雪花仙子一起用它的魔法棒画一画小雪花飘舞的样子呢?

  (教师随谱画旋律线,并唱谱,学生跟老师一块画)

  2、仔细观察,哪两个乐句很相似。

  师:第一、三乐句很相似,第二、四乐句很相似。(师用柯尔文手势表示音高,区别不同)

  3、随琴用“la”哼唱旋律

  师:下面,让我们用欢快的声音随琴声一起轻声地用“la”哼唱歌曲的第一部分。

  师:小朋友们唱得真不错!

  4、、随师按节奏朗读歌词

  师:下面,跟老师的琴声有节奏地读一下歌词,好吗?

  师:比一比,哪个小朋友的声音最好听?

  师:小朋友们读的真棒!

  5、引导学生听琴,跟唱。(如果哪句唱的不好,再弹纠正)

  6、讲解顿音记号、生试唱

  师:同学们在第一句“雪花,雪花”上方有一个黑色的小三角形,它在音乐里有个好听的名字,叫“顿音记号”,让我们听一听雪花仙子告诉我们的魔法口诀吧!“黑三角,小又小,唱得轻巧短又跳”,让我们一起试试吧! (师唱,“雪花,雪花”——)

  6、学*歌曲的第二部分

  师:请跟着老师学*歌曲的第二部分,先听老师范唱,看看神奇的小雪花为啥不见了?

  7、跟老师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8、逐句跟唱,。

  设计意图:

  1、通过画旋律线进一步感受音的旋律走向,让生更好的把握音的高低。

  2、按节奏朗读歌词,突破本课中的教学难点,为学唱歌曲奠定基础。

  3、再唱歌曲,通过轻声地随唱,体验音乐欢快的情绪。

  四、歌曲处理,激**感

  师:那么,在唱得时候,你们发没发现,歌曲中有很多的音乐记号?

  师:这些音乐记号都有自己的名字!

  1、讲解重音记号、生试唱

  师:那这句话呢?“一,二,三,四,五,六”

  师:听听,这样有什么不同?

  (轻声唱“一,二,三,四,五,六”)

  (重音唱 “一,二,三,四,五,六”)

  师:对,是重音唱,但是上面的那个大于号在我们的音乐里叫“重音记号”, 让我们听一听雪花仙子告诉我们的魔法口诀吧!“唱时声音要有力,昂首阔步雄赳赳”,记住了吗?(师带学生唱“一,二,三,四,五,六”)

  2、讲解保持音记号、生试唱

  师:这句是怎么唱的呢?(师唱“小水点)

  师:歌曲里面唱的是第一种,长一点的,为什么要这样唱呢?这个可爱的小家伙叫“保持音” ,雪花仙子告诉我们的魔法口诀是“保持音记号大写一,唱得饱满又有力”试试看?(师带学生唱“小水点)

  3、“师生接龙”学唱歌曲(钢琴伴奏)

  师:你们想不想再跟老师来做个“接龙游戏”?老师唱每一乐句的前半句,同学们唱后半句。

  4、互换角色演唱。

  设计意图:

  1、讲解歌曲中的音乐记号,通过试唱,体验顿音记号、重音记号、保持音记号在歌曲中的作用,以便更好地演唱歌曲。

  2、采用分句学唱歌曲、分组接唱游戏等方式,以便学生准确地掌握歌曲,并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表现音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

  五、表现歌曲、拓展延伸

  1、为歌曲加入打击乐器

  生随伴奏完整演唱歌曲,教师在二分音符处加入打击乐器。

  师:谁想试试

  师:老师还想让我们的乐队变得更丰富些,我还想加入碰铃和响板,你们能帮帮我吗?(课件出示器乐谱)

  2、师生齐表演

  师:最后让我们把今天最精彩的表演,献给喜欢雪的小朋友们和天下

  所有爱雪的人,好吗?

  设计意图:在分组创编中,体验创编的乐趣,培养学生合作学*能力及创造能力。

  六、小结所学、律动下课

  1、师小结本课

  师:雪固然美,但是雪下得太大了,就会出现——

  师生:危险!

  师:所以,我们外出时,一定要注意——

  师生:安全!

  师:小朋友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让我们一起向着银色的雪世界出发吧!

  2、生随歌曲《雪花》律动走出教室。

  设计意图:利用简单概括的小结语,将本课的教学内容推向高潮。最后,在律动表演中结束,给学生一种意犹未尽的感受。

  建宁县实验小学廖永艳

  雪花教学设计 2

  一、组织教学:学生听《雪孩子》的音乐进教室,同时大屏幕播放动画片《雪孩子》。

  二、听赏音乐《雪花飞舞》

  1、导入:刚才我们看的是动画片《雪孩子》,它表现了雪孩子为救小白兔,变成了洁白的云飘向了蓝蓝的天空。你们知不知道,雪花是从哪来的?

  2、雪的形成。(屏幕出示雪花的形成)

  教师先说:小雪花,一身白,请你告诉我,你从哪里来?学生接着答:我呀本是江河水,太阳一晒变云彩。冬天冷得受不了,又变雪花飘下来。师:原来呀,江、河、湖、海里的小水珠,受到太阳的照射,变成水蒸气升到天空上去了,在天空中它们冷得受不了,就变成了小雪花,又飞回大地母亲的怀抱。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了解大自然中的“雪”形成变化过程。)

  3、听赏乐曲《雪花飞舞》。

  a、师:它的到来,给大地母亲穿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袄,那么,它们在天空中是怎样飞舞的,请听音乐《雪花飞舞》。

  b、学生完整地初听一次全曲,可以边听边用动作来表现。

  c、师问:你们听出了雪花是怎样飞舞的吗?学生回答�D�D(有的说:雪花在天空中纷纷扬扬飘下来,一会儿风大了,雪也大了,它们在寒风中打着漩,然后风又小了,雪花又慢慢地落下来;还有的说:小雪花在天空上想去看妈妈了,所以它慢慢悠悠地飞着,飞呀飞呀它有些着急,就是音乐很强的地方。后来它来到了家门口,心想马上就要见到妈妈了,又不着急了,又慢慢地落下来。它进家以后,大地一片洁白、寂静�D�D)听后,我问了一句,你知道它的妈妈是谁吗?学生马上答道,它的妈妈就是大地呀!

  d、教师范奏乐曲片段,然后小结全曲所表现的情景。

  e、再听一次乐曲,启发学生用动作表现。(教师为音乐配上适当的画面)

  师:你们想用动作表现乐曲吗?

  生:想。

  师:怎样表现雪花飞舞呢?请你们分小组讨论。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师:你们看看座位下面有什么?

  生:小雪花。

  师:请你们带上小雪花,自由地表现乐曲。(注:教师事先为学生准备了蓝白相间、银色的雪花)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听、看、演中,感受雪花漫天飞舞的情景。首先是听:学生通过自己来听音乐,想象雪花飞舞的样子;其次是看:让学生观看大屏幕播放的带有画面的音乐,感受漫天的大雪、刺骨的寒风逐渐变为纷纷扬扬的雪花时,大地一片沉寂的情景;再次是表演:学生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用身体动作表现雪花飞舞的情景,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进一步升华。

  三、学唱歌曲《雪花》

  1、师:同学们的表演好极了,那么,小雪花有几颗花瓣呢?雪花会告诉你们的。

  2、出示课题:《雪花》教师把大小不同的雪花贴到黑板上。

  3、教师有感情地范唱歌曲。(屏幕出现歌曲并伴有雪花)生答:小雪花有六颗花瓣。(这时,有一名学生举手问道,老师雪花为什么还有八颗瓣的?我灵机一动说道,这是因为雪花形成的环境不同,所以呀,雪花有八颗瓣、五颗瓣、六颗瓣是最常见的。)

  4、师:六颗花瓣的小雪花,给我们带来了快乐,你们想不想唱一唱?生:想。师:别着急,我们先来认读歌词。

  5、全体有感情地认读歌词。

  6、听录音学唱歌曲。(学生跟录音先学唱两次,教师小结,发现难点及时解决。确实有困难的乐句,教师可以用琴带。学唱时,第二乐句中的“你有几颗”,第四乐句“让我快来数数看”,学生一直没唱准,我采取直接教唱的方法,最后唱得非常准。)

  7、学生随伴奏完整的演唱歌曲,可以用学生喜欢方式宋表现。

  (设计意图:首先教师有感情的范唱及用不同的方法来教学,引导学生的学*兴趣,激发他们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心,让学生体会到获取新知的快乐,同时,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与学生的全体参与的很好结合。)

  四、“雪”的相关内容

  1、师:雪花是纯洁可爱的,人们用各种的方式来赞美它,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赞美它?

  2、学生汇报课前准备的内容。

  a生:我朗诵一首王维的古诗《鹿柴》;

  b生:我来朗诵一首散文诗《小雪花,你从高高的天空中飘下来》;

  c生:我想画一画雪花,老师立即说道:想画雪花的同学们请到黑板来画,话音刚落,很多学生来到了前面,一会儿,学生们画出了形态各异的雪花,老师给予鼓励;

  d生:我还知道《江雪》这首古诗,我启发学生会背的一起来�D�D然后老师接着说,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柳宗元写的,古代的时候,不朗诵诗,而是吟唱,你们也来试�D�D试,给《江雪》加上曲调唱一唱。(提问了几名学生,唱得真不错,教师做小结)

  3、听《江雪》音乐,结束本课。

  师:这首著名的古诗,*代的作曲家潘振声为它谱了曲,你们来听一听。(屏幕播放《江雪》音乐,配上画面)学生听后,随着音乐哼唱起来。

  师:多么好听的音乐,在下一节课中老师会继续领你们欣赏和学唱的。同学们再见!学生随《江雪》的音乐走出教室。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朗诵、古诗、绘画)来赞美雪花,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和积极性,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也体现了在教学中以音乐为教学主线,构建起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雪花教学设计 3

  【学*目标】

  2。能理解“雪花”的象征意义及其快乐的所在。

  3。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重难点】

  1。能理解“雪花”的象征意义及其快乐的所在。(重点)

  2。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雪花的纯洁晶莹,雪景的诗意宁静,历来是文人墨客深情歌咏的对象。如“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等,这些千古名句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今天我们就来学*诗人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看看作者笔下的雪花都有哪些快乐。

  二、自主预*

  1。走*作者。

  徐志摩(1897―1931),名章�Γ�字志摩,小字又申。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代表作有《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等。

  2。字音字形。

  翩翩(piān) 冷寞(mò)

  山麓(lù)惆怅(chóuchàn�溃�

  3。词语解释。

  惆怅:伤感,失意。

  清幽:(风景)秀丽而幽静。

  消溶:(冰、雪)融化。也作“消融”。

  4。朗读诗歌,全诗一共四小节,请简要概括每一节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节:诗人以雪花自喻,是一朵有快乐有目标的雪花。

  第二节:雪花执着地寻找、追求自己的归宿。

  第三节:认明方向,耐心等待。

  第四节:找到了幸福的港湾,融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三、合作探究

  (一)内容探究

  富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诗歌的标题是《雪花的快乐》,品味诗歌,在诗歌中画出表现雪花充满快乐的词句。

  明确:翩翩:欣喜自得;潇洒:气度超脱;飞扬:精神兴奋;娟娟:姿态柔美飘动、灵活轻松。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雪花是快乐的。

  2。什么才是雪花快乐的根源呢?

  明确:“她”。为了这个“她”,雪花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而是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甚至在最后“消溶,消溶,消溶”,连溶化自己也在所不惜。

  3。“她”这个意象代表着什么?

  明确:她可能是诗人的恋人,是诗人的一份情感,爱的释放;也可能是诗人的一种理想,自由的信仰;也可能是诗人的一种美的追求。(可以有多种理解)

  4。雪花最后消融了,化成了一滩水,你认为他还是幸福的吗?

  明确:是的,因为它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找到了自己想找到的东西,实现了人生价值。比如一根火柴,燃烧毁灭自己是他来到世上实现价值的唯一方式。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自比雪花,借雪花的自由自在表达了自己对心灵自由的渴望和对自由生活无比执着的态度。

  (二)写法借鉴

  闻一多先生说诗歌有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即画面美)、建筑美(即结构美)。品读诗歌,体会诗歌的三美。

  明确:

  1。音乐美:诗歌全篇押ang韵u韵a韵ong韵,朗朗上口,错落有致;并且每一节连用“飞扬,飞扬,飞扬”以达到音韵上回环往复,铿锵有节奏感。

  2。建筑美(即结构美):每节匀称,句式整齐。

  3。绘画美(即画面美):诗歌给人以视觉冲击,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画面,让我们仿佛看见了快乐的雪花如何飞舞着找到了幸福的源泉。

  四、板书设计

  雪花的快乐

  翩翩潇洒――认清方向

  不去之所――直奔方向

  娟娟飞舞――清幽花园

  盈盈贴*――柔波心胸轻松自由

  坚定执着

  五、课外拓展

  徐志摩是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柔美、清丽、音韵和谐,颂扬理想;表达对爱情、自由、美的追求;擅长细腻的心理捕捉、缠绵的情感刻画,深得青年人的喜爱,影响至今不衰。请大家品读欣赏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体会徐志摩诗歌的特点。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雪花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欣赏《雪花飞舞》,使学生感受乐曲的情绪,并能用舒展的动作表现雪花飞舞的情景。

  2、复*歌曲《雪花》

  3、创设情景,学生自主表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雪花飞舞》感受音乐意境,同时引导学生在结合已学的歌曲《雪花》用肢体语言表现下雪的景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

  知识能力:欣赏乐曲《雪花飞舞》

  过程与方法:通过表演、朗诵、歌唱等多种活动,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并能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集体创编动作并表演

  重难点分析

  重点: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

  难点:创设情景,欣赏乐曲《雪花飞舞》,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教材分析

  这首乐曲是根据法国作曲家德彪西所创作的钢琴组曲《儿童园地》中的第四首。乐曲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乐曲开始,在高音区奏出一小节柔和而清淡的旋律,接着第二小节开始左手在中音区进入,随即左手的同向进行变为反向进行,模仿雪花在逐渐变大;随着音乐节奏的加快、密集音型在快速的流动和不断重复中游离、模进,惟妙惟肖地模仿了漫天飞雪的景象,同时,乐曲弥漫着一丝淡淡的忧郁。

  四小节经过句后,乐曲进入第二部分。连续的三连音、丰富的和声色彩、多变的节奏与音色、渐强的力度变化,仿佛漫天大雪、刺骨的寒风,也使人隐约感到狂躁与不安。

  经过四小节逐渐减弱的连接句后,乐曲进入第三部分(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减弱的力度、逐渐上行的音区,仿佛漫天大雪、刺骨的寒风已逐渐变为纷纷扬扬的雪花。最后,大地变得一片沉寂,人们的心情也显得无限的惆怅和寂寞。

  教具准备:课件、雪花头饰、沙巾、雪人、手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法与学法:

  情景教学法、导入法、直观感受、讨论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阶段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学*兴趣。

  听音乐进教室

  教师操作:放歌曲《雪花》伴奏

  学生活动:听音乐进教室

  提出评价标准

  教师导语:刚才我们听了欢快的音乐进教室,谁来说说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歌曲啊?

  学生回答:《雪花》……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让我们一起(用欢快的情绪歌唱雪花吧!)唱起来,跳起来!

  教师操作:播放课件。

  学生活动:师生一起舞歌唱。

  一、 欣赏《雪花飞舞》

  阶段目标:

  1、欣赏乐曲《雪花飞舞》感受大自然的美

  2、通过肢体语言表现雪花在空中飞舞时轻盈、纯洁的形象

  1、 初听2分半

  师:刚才同学们唱的这么欢快,动作这么可爱,真棒!那么今天我们 来欣赏一首关于雪花的乐曲,,名字叫《雪花飞舞》。请你听一听这首乐曲和歌曲雪花情绪上有什么不同?你听到音乐后心里有什么感受?

  教师操作:播放乐曲《雪花飞舞》

  学生活动:初听乐曲,感受音乐情绪。

  教师评价:学生每组的情况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来说说你心里的感受?

  学生可能有的回答:安静、优美、漫漫的飘下来……

  2、 再听2分半

  师:小雪花悄悄的来到我们身边,请同学们再次欣赏乐曲,你仿佛看到了小雪花怎样在空中飘落下来?

  教师操作:播放乐曲《雪花飞舞》

  学生活动:听音乐想象雪花飞舞的样子。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评价:学生每组的情况

  3、三听――音乐片段(截一段)1分钟

  师:小雪花这么可爱!假如你是一片小雪花,你会怎样从空中飘下来?谁

  来说一说,做一做?

  学生活动:学生集体讨论雪花飘舞的样子。

  师:刚才同学们模仿出这么多雪花飘舞的样子,现在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来表演小雪花。

  教师操作:播放乐曲《雪花飞舞》

  学生活动:听音乐自由表演

  教师评价学生的表演,可请表演好的同学来演示。

  师:大家想一想音乐中表现的小雪花是什么样的?我们模仿雪花的动作也应该是……速度……力度……

  学生回答:慢的、轻的。

  师:让我们再表演一次,看看谁真的象小雪花?

  再次表演1分钟

  师:你们想变成小雪花吗?看看你的座位后边有什么?看哪个组能最快的把自己变成小雪花?

  教师评价各组

  师:让我们跟随音乐一起飞舞吧!

  教师操作:戴头饰听音乐和学生一起表演

  学生活动:戴头饰听音乐表演

  阶段目标:小组讨论表演顺序,培养学生自信的音乐表演能力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 听音乐想象情节

  评价学生表演

  师:刚才小雪花们舞姿真美,我也情不自禁的和你们一起变成了小雪花。

  听音乐想象情节

  初听

  师:小雪花有的飘到了房檐上,有的飘到了树上静静的看着小朋友们,那小朋友们在做什么哪?让我们听一段以前欣赏过的音乐,请同学们来表演一下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教师操作:播放音乐。

  学生活动:音乐表演

  2、音乐表演

  师:今天我们复*了欢快的歌曲《雪花》,欣赏了一首美妙乐曲《雪花飞舞》,还表演了一段非常优美的音乐,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用这三段音乐串联起来给大家表演个小故事。

  教师操作:到学生中巡视,辅导。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编排表演。

  师:哪组先来?

  教师操作:按学生表演顺序播放课件。

  学生活动:分组表演。

  二、 课堂小结

  师:谁来说说今天的收获?

  雪花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认识顿音记号、重音记号、保持音记号在歌曲中的作用及演唱方法,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

  2、能力目标:通过聆听歌曲《雪花》,指导学生用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感受音乐表现雪花带来的欢乐。

  情感目标:通过歌曲表达对雪花的喜爱之情,体现儿童对大自然奥秘的初步探究。

  重点难点

  1、用欢快的音乐情绪准确地演唱歌曲,继续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和表演能力。

  2、唱准歌曲节奏能按照顿音、重音、保持音等音乐记号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

  钢琴、各种打击乐器、电脑课件、头饰。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师生问好

  2、激情导入:老师以雪花仙子的身份做自我介绍,将学生带人冬雪的氛围。

  师:同学们你们猜猜我是谁?

  猜谜(叫花不是花,夏天不见它,寒风吹来时,飘落千万家。)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为学生创设和谐的音乐氛围。

  二、聆听歌曲、初步感受

  1、生说一说雪花的形成

  师:那么,你们知道这些雪花是从哪里来的吗?

  教师先说:小雪花,一身白,请你告诉我,你从哪里来?学生接着答:我呀本是江河水,太阳一晒变云彩。冬天冷得受不了,又变雪花飘下来。师:原来呀,江、河、湖、海里的小水珠,受到太阳的照射,变成水蒸气升到天空上去了,在天空中它们冷得受不了,就变成了小雪花,又飞回大地母亲的怀抱。

  2、生说一说雪花有几颗瓣

  师:(模仿小雪花的声音)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有几颗小花瓣吗?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师:那么,它到底有几颗小花瓣,还是让小雪花自己来告诉我们吧!

  3、初听歌曲(播放课件)

  4、出示小雪花的图片

  师:歌曲中唱的是有六颗花瓣的小雪花。其实,由于雪花形成的环境不同,还有(出示图片1)三颗、四颗、六颗、十二颗……其中,六颗瓣的小雪花最为常见,它们的形状也各式各样。你们瞧!(出示图片2)

  师:小朋友们,这些小雪花漂亮吗?

  师:那你们想不想用歌声来赞美一下这些小雪花啊?

  5、揭示歌曲

  师:今天,我们就学唱这首歌曲《雪花》(揭题)

  6、复听歌曲

  师:下面,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遍这首歌曲,感受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

  (用动作表现四二拍的强弱规律)

  7、生说一说歌曲的情绪

  师:谁来说一说,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师:揭示歌曲情绪(欢快地),你真聪明!让我们给他一点儿鼓励!棒!棒!你真棒!

  设计意图:

  1、了解雪花的形成,展示各式各样的小雪花,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增进对雪花的喜爱之情。

  2、初听歌曲,为学生提供完整聆听音乐的时间与空间。

  3、以歌曲感受为主,体验四二拍的强弱规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雪花的喜爱。

  三、学唱歌曲、进步体验

  1、划旋律线,学*歌曲的第一部分。

  师:小雪花这样的美,你们想不想跟着雪花仙子一起用它的魔法棒画一画小雪花飘舞的样子呢?

  (教师随谱画旋律线,并唱谱,学生跟老师一块画)

  2、仔细观察,哪两个乐句很相似。

  师:第一、三乐句很相似,第二、四乐句很相似。(师用柯尔文手势表示音高,区别不同)

  3、随琴用“la”哼唱旋律

  师:下面,让我们用欢快的声音随琴声一起轻声地用“la”哼唱歌曲的第一部分。

  师:小朋友们唱得真不错!

  4、、随师按节奏朗读歌词

  师:下面,跟老师的琴声有节奏地读一下歌词,好吗?

  师:比一比,哪个小朋友的声音最好听?

  师:小朋友们读的真棒!

  5、引导学生听琴,跟唱。(如果哪句唱的不好,再弹纠正)

  6、讲解顿音记号、生试唱

  师:同学们在第一句“雪花,雪花”上方有一个黑色的小三角形,它在音乐里有个好听的名字,叫“顿音记号”,让我们听一听雪花仙子告诉我们的魔法口诀吧!“黑三角,小又小,唱得轻巧短又跳”,让我们一起试试吧! (师唱,“雪花,雪花”――)

  6、学*歌曲的第二部分

  师:请跟着老师学*歌曲的第二部分,先听老师范唱,看看神奇的小雪花为啥不见了?

  7、跟老师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8、逐句跟唱,。

  设计意图:

  1、通过画旋律线进一步感受音的旋律走向,让生更好的把握音的高低。

  2、按节奏朗读歌词,突破本课中的教学难点,为学唱歌曲奠定基础。

  3、再唱歌曲,通过轻声地随唱,体验音乐欢快的情绪。

  四、歌曲处理,激**感

  师:那么,在唱得时候,你们发没发现,歌曲中有很多的音乐记号?

  师:这些音乐记号都有自己的名字!

  1、讲解重音记号、生试唱

  师:那这句话呢?“一,二,三,四,五,六”

  师:听听,这样有什么不同?

  (轻声唱“一,二,三,四,五,六”)

  (重音唱 “一,二,三,四,五,六”)

  师:对,是重音唱,但是上面的那个大于号在我们的音乐里叫“重音记号”, 让我们听一听雪花仙子告诉我们的魔法口诀吧!“唱时声音要有力,昂首阔步雄赳赳”,记住了吗?(师带学生唱“一,二,三,四,五,六”)

  2、讲解保持音记号、生试唱

  师:这句是怎么唱的呢?(师唱“小水点)

  师:歌曲里面唱的是第一种,长一点的,为什么要这样唱呢?这个可爱的小家伙叫“保持音” ,雪花仙子告诉我们的魔法口诀是“保持音记号大写一,唱得饱满又有力”试试看?(师带学生唱“小水点)

  3、“师生接龙”学唱歌曲(钢琴伴奏)

  师:你们想不想再跟老师来做个“接龙游戏”?老师唱每一乐句的前半句,同学们唱后半句。

  4、互换角色演唱。

  设计意图:

  1、讲解歌曲中的音乐记号,通过试唱,体验顿音记号、重音记号、保持音记号在歌曲中的作用,以便更好地演唱歌曲。

  2、采用分句学唱歌曲、分组接唱游戏等方式,以便学生准确地掌握歌曲,并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表现音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

  五、表现歌曲、拓展延伸

  1、为歌曲加入打击乐器

  生随伴奏完整演唱歌曲,教师在二分音符处加入打击乐器。

  师:谁想试试

  师:老师还想让我们的乐队变得更丰富些,我还想加入碰铃和响板,你们能帮帮我吗?(课件出示器乐谱)

  2、师生齐表演

  师:最后让我们把今天最精彩的表演,献给喜欢雪的小朋友们和天下

  所有爱雪的人,好吗?

  设计意图:在分组创编中,体验创编的乐趣,培养学生合作学*能力及创造能力。

  六、小结所学、律动下课

  1、师小结本课

  师:雪固然美,但是雪下得太大了,就会出现――

  师生:危险!

  师:所以,我们外出时,一定要注意――

  师生:安全!

  师:小朋友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让我们一起向着银色的雪世界出发吧!

  2、生随歌曲《雪花》律动走出教室。

  设计意图:利用简单概括的小结语,将本课的教学内容推向高潮。最后,在律动表演中结束,给学生一种意犹未尽的感受。

  建宁县实验小学廖永艳


密度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7)

——《吆喝》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吆喝》教学设计 1

  1.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和技巧。

  3.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

  教学重点

  1.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章结构,学*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课前准备

  学生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列举的词语的音、形、义。

  2.提前一周到所在城市的街道上去搜集本地商贩的吆喝声,并做简单的描述和评论。

  教师

  搜集当地的一些吆喝声,并进行归类。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广告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我们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那么,在信息技术还很不发达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学生猜测)对,那就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也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吆喝到底具有怎样的一番韵味呢?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萧乾笔下的旧北京城那悠远的吆喝声吧。(教师板书课题)

  检查预*情况。

  a.为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局囿()招徕()饽饽()秫()秸

  荸荠()()隔阂()商贩()蘸()

  b.口头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招徕随机应变油嘴滑舌隔阂

  3.交流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和阅读兴趣。

  a.学生交流各自所搜集到的本地的吆喝声。

  首先在各学*小组内部进行交流,然后各小组推荐到班上进行交流。具体要求有:对此吆喝进行简单的介绍、模仿和评价。或者先由学生模仿该吆喝声,然后由其他同学猜猜这一吆喝代表的是哪种商品的经营,最后由学生进行简单介绍和评价。

  b.在学生介绍完各自搜集到的吆喝声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列出四至五种吆喝声 (兼顾时间、品种、声调特点),请2~3名学生尝试进行介绍。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同学的介绍,并就同学的介绍写下若干的优点和不足,包括内容、条理、语言等方面的评价。

  研读与赏析

  1.自读课文,通过比较把握课文的内容及结构。

  a.自读课文,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讨论:

  课文介绍了关于北京街头吆喝的哪些内容?与同学的介绍有哪些异同?

  与同学的介绍相比,课文的'内容似乎更为丰富、复杂。那么,作者又是如何做到条理清楚、杂而不乱的?

  你觉得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感情?你能从同学的介绍中听出这种感情吗?

  b.学生围绕上述问题思考讨论后,在班上进行交流。

  相关提示如下:

  课文介绍的内容:

  吆喝所代表的经营品种(4~10段);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11段);吆喝的声调(12段);吆喝的音韵节奏(13段)等。

  课文的结构层次:

  教师应引导学生找总起句、过渡句来理清文章的脉络,从而梳理出如下板书:

  作者的感情:

  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怀念之情,包含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末段倒还剩一种吆喝即可体会出来)

  c.在讨论、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在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进行介绍时,如何才能做到有条有理,秩序井然?

  参考提示:首先,要将要介绍的事物分成若干类(或若干方面的内容);其次,将这些类按一定的内在联系安排好先后顺序;最后,应使用一些具有概括作用的总起句和上下连接的过渡句。

  体验与反思

  1.模拟吆喝,体味吆喝这一口头文化的独特魅力。

  a.学生自由选择文中提及的吆喝声,进行模仿。并由学生从语气、语速、语调、音量等方面加以点评。(教师也可积极参与其中,进行京味语言的示范)

  b.五人一组,请两组同学分别进行表演,无规律地进行不同品种的吆喝,重现老北京街头的热闹场景。

  2.交流与讨论:你如何看待当前街头的吆喝声?

  此题意在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深度,答案不求同一。教师宜引导学生从现代城市形象的角度来思考,并最终落实到关注生活这一目标上去,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课堂讨论后,可让学生以城市的吆喝为话题作文,作为课外拓展延伸的作业。批改后,出一期作文展。

  《吆喝》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词语,掌握“囿”“钹”“招徕”“铁铉”“饽饽”“秫秸秆”“随机应变”“合辙押韵”“油嘴滑舌”等词的读音、词义。

  ⑵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2、能力目标:

  ⑴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⑵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⑶积极开展记录街头吆喝声并整理的语文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3、德育目标:

  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2、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

  【教学难点】

  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街头吆喝录音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积累字词,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口语训练,揣摩描写吆喝的语言,体会其浓郁的地方特色;体验与反思,记录整理家乡的吆喝声,为拯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一年四季,一天从早到晚,你听到街上的吆喝声了吗?请大家模仿一下。(学生自由发言,表演)这是老师收集的吆喝声,我们来听听,看谁学得最像,最有蕴味。(教师播放街头吆喝录音带,学生品评)

  今天,我们学*的就是一篇专门介绍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吆喝声的文章,它就是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萧乾先生的《吆喝》。

  设计(二):

  街上每天都有“民间艺术家”免费演出。那或悠长或短促或生动或沙哑的吆喝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这不,在萧乾的笔下,街头吆喝就有了动人的意蕴。

  设计(三):

  吆喝声,是“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如果时光倒流,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那往昔的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囿(yu) 钹(bō)招徕(lái)铁铉(xuán)

  饽荠(bí qí)秫秸秆(shú jiē �括�n)

  2、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生1:古人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认为“世间万物皆学问,零零总总成文章。”生活即文章,就连街头吆喝都能写得如此有滋有味,确实神奇!

  生2:我只想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阅读感受,那就是: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生3:如今有一种大文化观,吆喝也是一种文化,对吆喝的品味分析就是对文化的赏析。文章以*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上动人的一景,使人仿佛置身于街市,吆喝声不绝于耳。

  ……

  教师总结:本文介绍了旧北京街大街小巷各种吆喝声。围绕吆喝声,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1、学生精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提出疑难问题。

  2、就疑难问题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如有同学不能解答的疑问,以提交纸条的形式向老师提问。

  3、教师总结归纳共性问题,并板示,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⑴课文的总体结构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介绍繁复多样的吆喝声的?

  ⑵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这会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⑶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声会吓个马趴?这一定是夸张吗?

  ⑷全文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酌情点拨。

  明确:⑴理清行文思路,划分文章结构时,一定要注意语段之间的衔接过渡语句,它们像路标一样,标示作者的思路。阅读时要搞清楚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如本文衔接过渡的语句有:

  ①“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这一句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吆喝”。

  ②“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从卖吃食的转而谈论三种夜间吆喝:唱话匣子、算卦盲人、乞丐。

  ③“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从“一日”转到“一年”。

  ④“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对吆喝的叙述介绍自此开始转向对吆喝的评价品析。

  基于以上分析,课文的总体思路是这样的:课文先从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写起,转到口头叫卖,第4段总领全文,“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一句从两个方面为全文立下了“主脑”。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作者介绍了“大清早卖早点的……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的……白天就更热闹了……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按“一年四季”的顺序,作者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种不绝于耳的吆喝声。最后,作者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经过作者的精心组织,纷纭杂乱的吆喝声顿时“秩序井然”。

  全文结构图如下:

  ⑵在这一部分只介绍了“卖馄饨、卖硬面饽饽、算卦、乞讨者、卖柿子、卖糖葫芦等多种吆喝声,其余的都只简单介绍卖什么。因为各种吆喝实在太多,作者不可能也无必要一一介绍,只需交代出有哪些叫卖者,读者自能体味到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于是作者只是择其要者加以简介。同时在最后四段对种种吆喝声做了一番归类概括的工作。

  从全文看,作者有较高的对材料加工裁剪的写作功夫。如何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的事物,本文为我们做出了示范。

  ⑶作者上文有交代“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对卖荷叶糕的吆喝声“特别害怕”,所以当有人在背后突然发一声喊,自然很可能会“吓了个马趴”。这样写也有一些幽默调侃的用意。“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一句就十分幽默风趣。

  ⑷在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那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间。

  四、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1、教师提示:

  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几例,仔细品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教师可就语音、语调、语速以及动作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也可播放影视作品中有关吆喝的片断供学生观摩。

  学生自由表演,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也可选课文中的例子示范,如“馄饨喂──开锅!”“硬面──饽饽”“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卤煮喂,炸豆腐哟”……

  2、品味本文语言*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特点:

  学生自选例品评。

  如:“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再现了街头的热闹。

  “‘算灵卦!’我心想:‘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幽默的语言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心理。

  “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风趣的言语中透着小孩特有的顽皮和幼稚。

  五、课堂小结,迁移拓展

  同学们,听冯骥才先生这么一介绍,还真让我们咂摸出吆喝声的一些味道来。吆喝是一种口头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声音将被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我们应抢救这种具有独特价值的传统文化,请大家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开展对街头吆喝声的调查记录工作。然后对所搜集的材料加以分析、整理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

  调查方法,有问卷调查、访问座谈、查阅文献、摄影录像等。

  以四人一组为宜,以论文的形式上报自己的调查结果。

  六、布置作业

  1、把文章改写成一个相声脚本,然后在班内表演。

  2、课后搜集整理街头吆喝声,体味“吆喝”的韵味。

  【板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在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了解“吆喝”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2、学*文章合理安排结构、注意语言的衔接过渡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

  难点:体验作者在写“吆喝”中的内在情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接头吆喝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一年四季,一天从早到晚,你听到街上的吆喝声了吗?请大家模仿一下。(学生自由发言,表演)这是老师收集的吆喝声,我们来听听,看谁学得最像,最有蕴味。(教师播放街头吆喝声录音带,学生品评)今天,我们学*的就是一篇专门介绍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吆喝声的文章,它就是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萧乾先生的《吆喝》。

  街上每天都有“民间艺术家”免费演出。那或悠长或短促或生动或沙哑的吆喝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听的音乐。这不,在萧乾的笔下,街头吆喝就有了动人的意蕴。

  吆喝声,是“生活的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如果时光倒流,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常常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的无尽遐想,那往昔的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教师总结:本文介绍了旧北京街大街小巷各种吆喝声。围绕吆喝声,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3、学生精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提出疑难问题。

  4、就疑难问题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如有同学不能解答的疑问,以提交纸条的形式向老师提问。

  5、教师总结归纳共性问题,并演示,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大家共同明确。

  ⑴文章重点是写北京街头的吆喝声,为什么要从洋人对北京街头吆喝的文章写起?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主要介绍了北京街头的`哪些吆喝声?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

  ⑵作者是如何将纷繁复杂的事物介绍得有条不紊的?

  ⑶作者为什么能对吆喝内容、声调、韵律进行概括归类?这些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⑷你喜欢哪些描写?为什么?

  四、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1、教师提示:

  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几例,仔细品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教师可就语音、语调、语速以及动作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也可播放现实作品中有关吆喝的片断供学生观摩。

  学生自由表演,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也可选课文中的例子示范,如“混沌喂──开锅”“硬面──饽饽”“行好的──老爷──太(唉)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塔。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语言不乏生动幽默的特点。

  学生自选例品评。

  【课堂小结,迁移拓展】

  同学们,听冯骥才先生这么一介绍,还真让我们咂摸出吆喝声的一些味道来。吆喝是一种口头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声音将被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我们应抢救这种具有独特搜集的材料加以分析、整理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

  调查方法,有问卷调查、访问座谈、查阅文献、摄影录像等。

  以四人一组为宜,以论文的形式上报自己的调查结果。

  【布置作业】

  1、把文章改写成一个相声脚本,然后在班内表演。

  2、课后搜集整理街头吆喝声,体味“吆喝”的韵味。

  【板书设计】

  吆喝(1~3)引出话题

  (5~9)从早到晚

  (10)一年四季

  (11~14)对吆喝声进行评价、品析

  《吆喝》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在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了解“吆喝”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2、学*文章合理安排结构、注意语言的衔接过渡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

  难点:体验作者在写“吆喝”中的内在情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接头吆喝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一年四季,一天从早到晚,你听到街上的吆喝声了吗?请大家模仿一下。(学生自由发言,表演)这是老师收集的吆喝声,我们来听听,看谁学得最像,最有蕴味。(教师播放街头吆喝声录音带,学生品评)今天,我们学*的就是一篇专门介绍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吆喝声的文章,它就是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萧乾先生的《吆喝》。

  街上每天都有“民间艺术家”免费演出。那或悠长或短促或生动或沙哑的吆喝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听的音乐。这不,在萧乾的笔下,街头吆喝就有了动人的意蕴。

  吆喝声,是“生活的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如果时光倒流,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常常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的无尽遐想,那往昔的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教师总结:本文介绍了旧北京街大街小巷各种吆喝声。围绕吆喝声,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3、学生精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提出疑难问题。

  4、就疑难问题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如有同学不能解答的疑问,以提交纸条的形式向老师提问。

  5、教师总结归纳共性问题,并演示,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大家共同明确。

  ⑴ 文章重点是写北京街头的吆喝声,为什么要从洋人对北京街头吆喝的文章写起?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主要介绍了北京街头的哪些吆喝声?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

  ⑵ 作者是如何将纷繁复杂的事物介绍得有条不紊的?

  ⑶ 作者为什么能对吆喝内容、声调、韵律进行概括归类?这些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⑷ 你喜欢哪些描写?为什么?

  四、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1、教师提示:

  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几例,仔细品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教师可就语音、语调、语速以及动作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也可播放现实作品中有关吆喝的片断供学生观摩。

  学生自由表演,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也可选课文中的例子示范,如“混沌喂──开锅”“硬面──饽饽”“行好的──老爷──太(唉)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塔。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语言不乏生动幽默的特点。

  学生自选例品评。

  【课堂小结,迁移拓展】

  同学们,听冯骥才先生这么一介绍,还真让我们咂摸出吆喝声的一些味道来。吆喝是一种口头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声音将被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我们应抢救这种具有独特搜集的材料加以分析、整理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

  调查方法,有问卷调查、访问座谈、查阅文献、摄影录像等。

  以四人一组为宜,以论文的形式上报自己的调查结果。

  【布置作业】

  1、把文章改写成一个相声脚本,然后在班内表演。

  2、课后搜集整理街头吆喝声,体味“吆喝”的韵味。

  【板书设计】

  吆喝(1~3)引出话题

  (5~9)从早到晚

  (10)一年四季

  (11~14)对吆喝声进行评价、品析

  《吆喝》教学设计 5

  教学目的

  1.学*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1ai2) 铁铉(xuan4) 囿于(you4)

  隔阂(he2) 饽饽(bo1) 秫秸(shu2jie1)

  商贩(fan4) 吹嘘(xu1) 吆喝(yao1・he)

  小钹(bo1) 荸荠(bi2 qi2)

  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招揽。

  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二、导人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

  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怀想。

  (二)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

  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四、学*课文

  (一)学*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

  提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开头在写法上可以说是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作品先将旧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为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分作两种:“器乐”和“声乐”,然后重点写“声乐”――各种小贩那醉人的叫卖。

  写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事:他们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正因为叫卖者的这些种种特点,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介绍的各种吆喝声。

  (二)学*第二部分。

  学生默读课文,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一层次(4~9),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

  第二层次(10),写一年四季的吆喝声。

  文章这里从两个方面写“吆喝”,作者按时间顺序展开,一天中按从早到晚,一年中按春夏秋冬,条理层次清晰。

  提问:

  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

  作者从早写到晚。写早晨吆喝卖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新鲜蔬菜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写白天卖日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这就更热闹了。

  然而重点是写晚上。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热闹:卖夜宵的,唱话匣子的,用凄厉动人的叫喊讨饭的,真是应有尽有。这一层作者重在写出北京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类之多。

  五、小结

  主要理解北京胡同里小贩们在夜晚发出的各种吆喝,感受京城民俗风情。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旧课

  听写词语:招徕、隔阂、吆喝、吹嘘、随机应变、油嘴滑舌。

  二、继续学*课文

  (一)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本段的结构可以说是总分式。这一段写吆喝声按从春到冬的顺序展开。春天一到,万物复萌,小贩们走街串巷卖春鲜儿。夏天卖西瓜和雪花糕,秋天卖“喝了蜜的大柿子”。到了冬天,热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芦,经小贩们一叫卖,也颇为诱人。

  (二)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第三部分从叫卖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这里写叫卖的文化内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的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其二,有的叫卖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的果子。其三,叫卖的语言十分丰富,极富表现力。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等;有的合辙押韵,颇为动听,如“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文章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三、品味语言 .

  提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

  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妤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

  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四、探究活动

  1.让有特长的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叫卖声,学生从中体验吆喝的民俗内涵。

  2.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你不妨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工作做点贡献。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所熟悉的吆喝,谈自己的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五、小结

  本文以*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此外,文章在结构的安排上也颇有独到之处。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密度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8)

——欢庆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欢庆教学设计 1

  一、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课文,搜集有关国庆的资料。

  教师准备:图片、生字卡片、有关国庆资料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喜庆、欢乐的气氛。背诵课文

  3、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教材分析

  依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单元目标及新课标的要求,充分考虑二年级学生的心智水*及年龄特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纬度进行考虑设计。

  《欢庆》是新课标实验教材第三册三单元的首篇讲读课文,第三单元的课文是围绕我们伟大的祖国这一主题进行编排的。《欢庆》是一首描写欢庆祖国妈妈生日情景的小诗。诗句短小精悍,语言优美生动,感情真挚,课文中从田野到枫林,从蓝天到大海,从首都北京到天涯海角,到处都洋溢着欢庆、喜庆。那金黄的果实,火红的枫叶,洁白的鸽子和奔腾的海涛,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欢乐、详和的画面。

  识字教学是低段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中,因而认读本课时的7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同时,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感悟到欢乐,喜庆的氛围,把感受到的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来,也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而二年级的孩子对国庆所知略少,因而感受到节日的隆重及人们的欢快心情是本课时教学的难点所在。

  四、教学方法

  1、激趣学*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挖掘教材中的潜在资源,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教学时首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生日,再来说祖国的生日,让学生在看似无意,实则有意的引导下理解欢庆、国庆的意义。接着在美读课文、背诵课文、指导书写的教学中安排了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采用各种形式比着读、用自己的方式背一背,始终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中能始终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自主学*

  课堂主张发扬学生的自主。在这堂课的每个环节中,从朗读到识字,从你用怎样的方法记住它到读你喜欢的句子,从你怎样记住的到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环节都争取让学生来说、来读、来背、来发现,教师是引导者,是学生的学*伙伴。同时针对低年级的教学要求,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也安排了词中识字、文中识字、指导写字的环节。

  优美的小诗《欢庆》,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国庆时祖国一片欢庆的欢乐场景,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

  选择内容,下发资料

  潜心自读,自主识字

  课堂导入

  提问:什么是国庆节

  分享资料:六十年国庆大阅兵

  师生说欢庆

  (二)自主学*生字

  一、自主学*题:1、认真朗读课文 2、圈出我会认的生字 ,标出我会写的生字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生字

  二、自主学*符号:我会认的生字 我会写的生字

  三、检查自主学*情况

  1、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师相机正音

  例:庆后鼻音,帜翘舌音,曲读第三声,奏*舌音

  师问怎样记住生字的?

  例:庆=广+大,献=南+犬,帜=巾+只,

  左右结构:洁 亿

  上下结构:奏

  多音字:曲

  怎样写生字

  例:亿右边是乙,折笔处应尽量向左;洁右上边是士不是土;庆字广字旁横不宜太长,大的撇写成竖撇;曲字口应写的扁些,两竖起笔应错落有致左高右低;祖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旗字右下的其中间是两横。

  学生自由练*写生字,小组同学交流,比一比看谁写得好。

  (三)小组合作朗读感悟

  一、师生感受课文

  二、自主合作专题:欢庆场面

  三、自主合作形式:重点句- 疑问?

  四、释疑解难:小组内快速读课文,讨论解决不懂问题

  例:十三亿孩子指的是全国人民,我们大家都是祖国妈妈的孩子。

  旗帜就是枫林,秋天变红了,就像一面红旗一样。

  (四)朗读指导

  一、出示课文插图

  二、看到这一些,再把你的感受读进去

  1、齐读课文

  2、男女生比赛读

  三、今天是祖国妈妈的生日,大海会唱什么歌?

  生:《生日歌》《中华人民共和国**》

  像大海一样快乐的齐读: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

  四、感受新中国变化

  图片交流

  五、带着自豪、骄傲的心情齐读课文最后一句。

  (突出十三亿,快速读欢庆这美好的日子,高声读十月一日,深情、速度慢祖国妈妈的生日。

  (五) 合作探究

  一、全班齐背课文,感受欢乐气氛。

  二、小组合作表演背诵课文

  三、课后实践:

  1、搜集歌颂祖国的歌曲,读一读歌词,唱一唱歌。

  2、用枫叶或彩色纸做一张庆国庆的书签,或者画一张画。

  板书设计

  欢 庆

  田野 献 果实

  枫林 举 旗帜

  蓝天 飞 鸽子

  大海 奏 乐曲

  十三亿孩子 庆 祖国的生日

  教学反思

  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

  本课在进行指导学生识记课题中的生字时,采用自主识字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好办法记一记,并进行全班交流。在初读课文感知的环节中,让学生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词,读一读这个词所在的那一行,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个词?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教师在这里只起到引导的作用。

  现代教育

  观提倡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以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为出发点,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绝不仅仅是完成教案上预设的每一个步骤,而是一切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获得新的体验,获得认可和欣赏,让他们自主探究。在指导背诵时,引导学生注意归纳总结自己的背诵方法。在指导写字时,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认为最难写的生字,尊重学生的意愿,指导学生写好旗字,并采取学生说,老师范写的形式完成这一教学环节。

  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等关系,没有*等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达到真正和谐。课堂中,教师一直努力创造一种民主的气氛,时时与学生对话,绝不是高高在上。在课堂中,教师注意把尊重的言语送给每位学生,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通过热爱和尊重学生的行为,创造出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心态,轻松愉快地参与学*。

  欢庆教学设计 2

  教材分析:

  《欢庆》这首诗写的就是给祖国妈妈过生日的情景。从田野到枫林,从蓝天到大海,从首都北京到天涯海角,到处都沉浸在欢乐之中。金黄的果实,火红的枫叶,洁白的鸽子,阵阵的海涛,构成了多么美丽、欢乐、祥和的图画!

  读着读着,我们似乎看见农民丰收的笑脸,看见***广场上缓缓上升的**,似乎听见中华儿女对和*的呼唤,听见各民族兄弟姐妹祝福祖国的共同心声。

  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喜庆、欢乐的气氛。

  3、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十月一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是一个闪闪发光的日子。1949年的这一天,整个中华大地沸腾了,整个世界震动了。一个激动和豪迈的声音响彻全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万众欢呼,礼炮齐鸣,***冉冉升起。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是革命先辈的呐喊,也是新中国前进的号角。多少人浴血奋战,多少人赴汤蹈火,为的就是这一刻的到来!

  从此,每年的十月一日,我们都要为伟大的祖国妈妈庆祝生日。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想起长眠地下的革命先烈,想起新中国走过的路和将要走的路。

  2、明天又是祖国的生日了,小朋友们会怎么庆祝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板书《欢庆》

  二、初读体会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并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把生字拼读几遍。

  3、出示词语:欢庆、献上、旗帜、洁白、奏起、乐曲、十三亿,学生自读正音,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4、范读课文,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三、朗读感悟: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划出自已喜爱的句子读给小伙伴听。

  2、展示读:学生愿读哪句就读哪句,检查是否读得正确。

  3、赏读课文:读读你喜欢的诗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在学生说时进行指导。朗读本诗,要掌握好欢乐、喜庆的基调,用热烈奔放、激情满怀的声音,表现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读开头四句,速度稍慢,声音不要太高,要带着想象读,读出韵律感。然后突出“十三亿”,并用稍快的速度读“欢庆这美好的日子”,紧接着提高声音重读“十月一日”,最后适当放慢速度,用深情的声音读“祖国妈妈的生日”。

  4、读、议课文。

  (1)出示课件(欢庆场面),引导观察:图中画了哪些地方的景物?十三亿孩子欢庆这美好的日子是什么日子?用课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话说一说。

  (2)读前面四行,可让学生说说从诗句中体会到什么。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象,说说作者为什么说枫林举起的是“火红的旗帜”?大海奏的是什么乐曲?读后面四行,想想为什么说十月一日是个“美好的日子”。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实践活动

  1、搜集歌颂祖国的歌曲,读一读歌词,唱一唱歌。

  2、用枫叶或彩色纸做一张庆国庆的书签,或者画一张画。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小组展示自已送给祖国妈妈的礼物,互相交流,互相学*。

  2、马上要到国庆节了,我们一起来《欢庆》

  二、再读入情

  1、让学生看图找句,练*朗读。老师借图指导。

  2、指名读,学生评,互相读、互相评,直到背诵。

  3、看图自由轻声地背诵,指名背诵。

  三、识字。

  1、出示生字,给生字找朋友,看谁找得多。

  2、介绍经验识字:

  加一加:大—庆只---帜南---献

  编儿歌

  四、指导写字:

  1、找出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发现左右结构的字有什么特点。

  2、教师范写,有重点地指导。

  “洁”字右上是“士”不是“土”“祖”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

  “旗”字右下的“其”中间是两横。“亿”右边的“乙”字折笔处应尽量向左,弯笔要尽量舒展。“曲”字的“口”应写得扁些,两竖起笔处应该错落有致——左低右高。“庆”字广字旁的横不宜太长,“大”的撇一定要写成“竖撇”,捺尽量向右伸展。

  3、学生描红临写。

  欢庆教学设计 3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日,回忆一下你过生日时的情景,能给大家讲一讲吗?此时你的心情怎样?就让我们带着高兴的心情学*一篇新课文。

  2、谁能把你此时的感受通过读表达出来?

  3、庆:这个字你认识吗?读一读。你在哪儿见过?有好办法记住它吗?

  二、整体感知

  1、快让我们来读一读这首小诗。(要求:不会的字借助下面的拼音多读几遍)

  2、指读,其他人认真听他读的是否正确。

  三、学生字

  1、过渡:生字想和我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吗?快来读一读。

  2、(课件:带拼音的生字)

  ⑴自己读,会的可直接读,不会的借助拼音读。

  ⑵谁来接受大家的考验?

  ⑶小组合作:大家接受组长的考验。

  3、(生字卡)老师也想考考你们,准备好了吗?

  四、写字

  1、观察一下哪个字难写,我们一起来写?

  2、指导:旗

  ⑴写时应注意什么?

  ⑵老师范写,学生书空。

  3、还想写哪个字?指导:祖⑴老师写,学生观察。

  ⑵和同桌说说应注意什么?

  4、在书上描一个写一个。

  5、展示。

  6、自己改,并选择两个自己喜欢的字写一写。

  展示:给大家提点什么建议。

  五、感悟课文

  1、感悟第一句:

  ⑴(出示图)你看到了什么?──读句子贴图:田野

  ⑵句子(读)──你读懂了什么?──图片──读贴图:枫林

  ⑶图(看到了什么?)──读句子──有感情的读贴图:蓝天

  ⑷句子──图(问:大海会唱什么歌)──也来唱一首欢乐的歌贴图:大海

  2、朗读第一句:

  ⑴各种景物都在庆株祖国妈妈的生日,想一边表演一边读吗?

  ⑵老师也想读一读,你们愿意和老师合作吗?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

  3、想象:多么美的画面,还有那些景物在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你也当个小诗人遍几句诗。也让小动物加入欢庆的场面,再来试一试。

  过渡:这些景物打扮得如此漂亮,我们呢?(贴图:我们)

  4、读第二句:

  ⑴你读懂了什么?追问:你知道今年是祖国妈妈第几个生日吗?怎么知道的?还有不懂得吗?

  ⑵祖国妈妈这样伟大,作为儿女的我们更应自豪,让我们齐读第二句。

  六、回归整体

  是呀,祖国的山河如此壮丽,我们怎能不为祖国而自豪,怎能不为祖国祝福?让我们一起来朗诵这首小诗迎接祖国妈妈第54个生日的到来。

  七、总结

  1、祖国妈妈的生日很快就要到了,你想对祖国妈妈说句什么话?

  2、还想用什么方式表达?(唱《生日快乐歌》)结束。

  欢庆教学设计 4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朗读课文。

  二、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三、教学重难点:学*生字新词。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

  2、教师出示生字词语,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3、指名朗读,初步体会情感。

  4、同桌互读,将课文读正确。

  5、集体朗读课文。

  (三)学写生字。

  (四)组词练*。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读中体会喜庆、欢乐的气氛,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通过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练*卷

  三、教学重难点:学*生字新词。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复*生字。

  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祖国妈妈的生日在哪一天吗?(板书:十月一日)

  2、师:对了,十月一日就是什么节日?(国庆节)

  3、师:你们真聪明,今天我们继续学*《欢庆》这一课(板书:欢庆),让我们一起再次体会国庆节喜庆、欢乐的气氛,好吗?

  4、师:体会气氛之前,我们一起来复*生字词,看谁读得最棒的。(出示课件生字词)

  (1)生字词:欢庆、献上、旗帜、洁白、奏起、亿万、乐曲、祖国

  (2)拼音连线。

  zǔ ɡu? 欢庆 yì wàn 旗帜

  huān qìnɡ 祖国 xiàn shànɡ 洁白 yua qǔ 奏起 ji? bái 献上

  z?u qǐ 乐曲 qí zhì 亿万

  二、感情朗读,体会气氛。

  1、师:同学们真棒,生字都学会了。

  2、教师过渡:新中国成立后,每年的10月1日这一天,全国人民都会共同欢庆这美好的日子,让我们一起去重温那普天同庆的时刻吧!(出示课件)

  3、师:同学们,观看了这令人喜庆的画面,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欢乐......)好,现在我们就以喜庆、欢乐的心情把这篇课文读一读吧!(齐读、男女生读)

  4、教师范读。

  师:看同学们都读得这么开心,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你们可以让老师来表现一下吗?(能)你们可以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读一边用脑袋想象一下,等一会儿请你告诉老师,在你脑海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可以吗?

  5、师:谁能告诉我,在你脑海里看到了什么?或者听到了什么?(学生反馈)

  三、分句学*。

  (教师随着学生说出的句子出示课件)

  (一)学*: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

  1、师:你能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吗?(学生读)

  2、师:听了你们的朗读,我好像看见了田野满是丰收的景象!你们看到田野里有什么?(学生讨论、反馈)

  3、师:田野里的果实上谁种出来的?(农民伯伯)

  4、师:是的,农民伯伯把辛勤的劳动成果献给了谁?(祖国妈妈)。当他们为祖国的生日献上果实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高兴、兴奋)这表达了他们对祖国的一种什么的感情?(出示课件:表达了农民伯伯( )祖国。)你能用一个词来说说吗?

  5、师:对了,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出示课件:表达了农民伯伯(热爱)祖国。)

  6、师:你能用农民伯伯的心情读读这句话吗?(学生读—比赛读)

  7、师:同学们读得真好,在这句话中你能找出哪个是动词?(献上)你能用动作来表示吗?(学生示范动作)

  8、师:谁能加上动作,并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通过动作让学生了解“献上”这个词)

  9、师:你能把这句话变变小魔术吗?

  (出示课件):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

  田野献上。

  献上。

  (二)学*: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

  1、师:除了看到“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外,还有看到其他的吗?

  2、师:(出示课件、图片、句子)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3、师:你在图片里看到了什么?枫叶是什么颜色的?

  4、师:看这么漂亮的枫林,你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快乐)

  5、师:你能带着这些心情,并加上动作读读这句吗?这句哪个是动词?(举起)

  6、师:谁能读得更有感情?(比赛读)

  7、师:你知道这里的“旗帜”是指什么?(枫叶)

  8、师:你们真聪明,这里把枫叶比喻成旗帜,这个句子是什么句?(比喻句)我曾经教过你们比喻句,你能选出下面的比喻句吗?

  (出示课件):1、天上的白云好像一只小狗。( √ )

  2、小明的样子好像他的爸爸。( )

  3、一串串葡萄好像美丽的宝石。( √ )

  (三)学*: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

  1、师:除了看到“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外,还有看到其他的吗?

  2、师:你能读读这句话吗?(学生读)

  3、师:你听到小鸽子说什么吗?(学生讨论、反馈)

  4、师:你能读出鸽子的心情吗?(比赛读)

  5、师:老师曾经说过,鸽子是代表着什么意义?(和*、没有战争)

  6、师:是对,有战争的国家是痛苦的,(出示战争图片)现在你们生活中祖国妈妈的怀抱里,觉得幸福吗?(幸福)

  7、师:如果让你对祖国妈妈说一句话,你会怎样说?(学生讨论、反馈) (出示课件:请你对祖国妈妈说一句最想说的话)

  8、师:现在我们一起用热爱祖国的感情读读这句话吧!(齐读)

  (四)学*: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

  1、师:还有谁看到其他的?

  2、师:(出示句子)你能读读这句话吗?(学生读)

  3、师:大海也为祖国妈妈的生日奏起了乐曲,你们想听听是什么乐曲吗?(播放《生日快乐》《爱我中华》)

  4、师:好听吗?这句里有两个相同的字,但是读音却不同,你知道是哪个字吗? (出示课件: yua (音乐、乐曲)

  乐

  la (快乐、欢乐)

  5、师: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把四句读一读吧!(出示课件)

  (五)学*最后一句:十三亿孩子欢庆这美好的日子,十月一日——祖国妈妈的生日。

  1、师:新中国成立以后,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图片)(1)万丈高楼*地起。(2)天空亮起五彩的礼花。(3)申请奥运成功。(4)嫦娥飞越太空。

  2、师:看到祖国大地美如画,我们的祖国六十一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你们自豪吗?骄傲吗?

  3、师:那么我们一起以自豪、骄傲的心情来读最后的句子。(出示句子)(齐读—男女比赛读——表演读)

  4、师:中国有十三亿人口,可书上说是十三亿孩子,你如何理解?(出示选择题:十三亿孩子是指:( B )

  A、中国的全部孩子。

  B、全中国的人民。

  5、师:对了,全国人民都欢庆这美好的日子,这代表着人民对祖国的什么感情?

  6、师:你们也爱祖国吗?(爱)好,我们一起用感情地读好这篇诗歌,看谁读得最好的。

  四、延伸拓展。

  1、(出示课件)你会怎样为祖国妈妈庆祝生日?

  2、学生讨论,再反馈。

  五、练*巩固。

  一、连一连。

  献上 旗帜金黄的 旗帜

  举起 鸽子火红的 果实

  飞着 乐曲洁白的 乐曲

  奏起 果实欢乐的 鸽子

  二、仿照例子写一写。

  1、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 献上 。

  2、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 飞着 。

  六、课堂总结。

  七、布置作业。

  背诵《欢庆》给父母听,明天过关。

  板书: 欢庆

  田野 献上 果实

  十月一日 枫林 举起 旗帜 热爱祖国

  国庆节 蓝天 飞着 鸽子

  大海 奏起 乐曲

  欢庆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认识会认“庆、献”等7个生字,会写“亿、洁”等8个生字;

  2.品味优美的语言,练*用“ 献上 的果实”说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认识“庆、献”等7个生字,会写“亿、洁”等8个生字。

  教学难点:

  品味优美的语言,练*说话。

  教学过程:

  一、诵读导入,识写“欢庆”

  1.诵读导入

  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十月一日了,十月一日是我们国家一个特别重要的节日,谁知道是什么节日?

  国庆节,就是祖国妈妈的生日。咱们一起来背诵一遍《识字3》,夸夸咱们伟大的祖国。

  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欢庆》也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大家一起读课题。

  2.识记“欢庆”

  想一想,你能用什么巧方法记住这两个字?

  (1)生活中识字.喜欢的欢就是这个字。你在生活中就认识了这个字。

  (2)加一加“吹”去掉一个“口”字,左边加上一个“又”字,就是“欢”字。

  (3)换一换.你用换一换的方法记,很好。

  (4)顺口溜

  (5)你能不能像“叹”字这样来说一说,先读一读例句:(出示)

  叹:口字旁和“又”组成“叹”,叹气。

  和“”组成“”,。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第一排谁认识?请你读,其他同学做小老师来评判。(竖排出示)

  田野枫林蓝天大海

  (2)第二排谁来读?

  献上举起飞着奏起

  ①识记“献”字

  “献”字你怎么记住的?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生活中我们也常见这个字。出示图片:“献花” �D�D毕业生在向老师“献花”;“横幅”�D�D他们正在“献爱心”; 采血车上的“献血”标语。

  生活是识字的大课堂,留心学*你就会认住更多的字。

  ②识记“奏”

  你们看艺术家在演奏二胡,你能把“演奏”换个词吗?音乐家在演奏钢琴,你能再换个动词吗?艺术家在演奏笛子,还可以说,他在笛子。

  这一排都是表示动作的。谁能把这些词变成动作?请你来做小老师领读,不过不让他读,他做一个动作,我们读相应的词。

  (3)第三排:

  金黄的火红的洁白的欢乐的

  ①“的”是轻声,要读的轻一些、短一些。

  ②连起来读一读:

  金黄的果实火红的旗帜洁白的鸽子欢乐的乐曲

  ③强调多音字“乐”

  2.抽生读纠正读音

  现在谁敢第一个站起来把整首诗读给大家听?

  3.老师范读

  快国庆节了,老师也想为祖国妈妈献上一份礼物,我就朗诵这首诗吧。

  谁来评价老师的读?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读好吗?

  老师就把这个小秘密告诉大家,可得听仔细了。老师在读书的时候,每读一句,脑海里就会想象出一幅画面,这样就能读好。

  4.学生练读

  你们想不想也像老师这样来读读?那就再读一遍。慢一点,速度快了,脑海中的画面就跳不出来。

  三、细读课文,读出画面

  1.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

  (1)诗中的每一句都是一幅动人的画面。读着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秋天的图画》这一课,有很多这样的句子。你能想到哪些句子?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

  苹果露出红红的笑脸

  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

  高梁举起燃烧的火把

  这一课又是如何描写丰收景象的?

  (出示)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

  (3)秋天,还有谁会为祖国妈妈献上果实呢?

  出示秋子果实图和句式“ 献上 的果实”

  2.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

  看到漫山遍野的枫林,你能不能想起一句古诗?

  老师有个疑问:你看,满山都是枫叶,没有旗帜呀?枫叶像一面面火红的旗帜。

  3.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

  你们看,鸽子也来了。读一读这个句子。

  鸽子是和*的象征,祖国妈妈生是这天,鸽子会对祖国妈妈说什么呢?出示句子:祝愿祖国妈妈:

  如果你想不起来,可以看着这些词语来说:

  提示词语:

  永远年轻吉祥如意心想事成兴旺发达国富民强吉祥如意

  幸福安康 繁荣昌盛国泰民安明天更美好

  4.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

  今天是祖国妈妈的生日,大海会唱什么歌呢?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富强,作为祖国妈妈的孩子,你们自豪吗?让我们带着自豪一起来读最后四行。(出示后四行)

  四、练*背诵,积累语言

  1.你们的朗读多么自豪。

  2.去掉部他文字读

  现在老师把课文变成这样(去掉部分文字)你还能读吗?

  (1)田野献上果实,

  枫林举起旗帜,

  蓝天飞着鸽子,

  大海奏起乐曲。

  十三亿孩子,

  欢乐这美好的日子,

  十月一日――

  祖国妈妈的生日。

  (2)田野献上,

  枫林举起,

  蓝天飞着,

  大海奏起。

  十三亿孩子,

  ,

  十月一日――

  。

  (3)田野,

  枫林,

  蓝天,

  大海。

  十三亿孩子,

  ,

  十月一日――

  。

  4.指名背诵

  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已经背会课文。谁敢站起来为大家背诵一遍?

  五、书写指导

  读好书,写好字,就是我们送给祖国妈妈最好的礼物。接下来我们要写的是两个左右结构的字“亿”和“祖”。

  1.先观察一下这两个字的宽窄、高低。

  谁来说一说:这两个字都是左窄右宽,左高右低。你真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2.指导书写“亿”

  怎么才能把“亿”字写漂亮呢?先来回想一下“家”字,哪两点在一条线上就好看了?头上的点和弯钩的钩两点在一条线上,字就写正了。

  这个字也可以用“两点一线”来固定。哪两点在一条竖线上就好看了?也就是“乙”的起笔和横折弯钓的“弯”两点在一条线上。伸出手跟老师写一个。

  2.指导书写“祖”

  (1)这个字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示字旁不要多一点,多一点就成了衣字旁。

  (2)我们来看“示”在古代的意思:上面两横表示上天,竖钓像背对我们跪拜的人,撇点像两手扶在地上。你们说,人们一般跪地的是什么?所以示字旁的字都跟神或祖宗有关。“祖国”就是我们的祖先世世代居住的地方。“示”做偏的时候,第一个横变成点,第二个横变成横撇,竖不变,点还是点。

  那衣字旁是什么字变的?衣服有两只袖子,所以衣字旁一定是两点。衣字旁的字大多跟衣服有关。

  (3)这个字什么笔画最多,横画比较多,要注意什么?

  横画间的距离要相等。

  (4)田字格中还有哪些字横画比较多?“洁、旗、曲”。写的时候都要注意横画等距。

  伸出手跟老师写一遍。

  在田字格中找到“亿”和“祖”,描一个,写两个。这两个字都有书写标准:首先要做到左窄右宽,左高右低, “亿”要做到两点一线,奖一颗星;“祖”要做到横画等距,奖一颗星。

  3.展示评价。

  4.指导书写“旗”

  同学们,在识字2我们学过“棋”字,在“识字3”我们学了“族”。“旗”字每个部分我们都会写,可会写不等于写好。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老师还编来一个顺口溜:方字肩膀往左缩,小旗背在肩膀上,“其”字横画要等距,两脚分开站得稳。

  伸出手跟老师写一遍。师边说顺口溜边书写。

  4.评价修正

  现在我们一起做小老师来评价一下这两位同学写的字。

  检查一下自己写的字,有没有这样的问题,再修改一下。

  现在谁觉是自己做到了以上两点,请伸出胜的姿势。恭喜大家,字写得是越来越好了。

  同学们,怎样才能写好其他的生字呢?请大家课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相信一定会有所发现,写好他们。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主要落实了以下两点:

  一、将课堂10分钟书写练*落到实处。

  《课标(20xx版)》中明确指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我们语文教师既是这个要求的执行者,也是监督者。但要想事半功倍,提高识字写字的效率,就必须要有方法。因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方法,写字自然也不例外。

  各种结构形态的汉字都有规律可循,对学生进行书写指导时,我们要尽量做到“以一带多”,即教一个字,带动一类字,帮助他们归纳书写要点,把握书写规律。这就需要语文老师至少思考两点:

  1.一节课重点要教哪些字?为什么?

  《欢庆》这一课,要写的字有八个:亿、欢、旗、庆、洁、祖、帜、曲。这八个字重点该教哪个?经过一番斟酌,本课重点指导的是“亿、旗”两个字,因为这几个字中所有合体字的各个部件学生都学过、会写,只有“亿”字右半部分的“乙”是个新出现的部件,从来没写过,而且二年级下册还要学*“艺”,三年级还要学*“忆”和“乞”,都以此为基础。“旗”字虽然每个部件都学过,但笔画较多,组合起来难以写得美观。

  其次指导的是“祖、曲”两个字。三个字中示字旁前一个已经学过,这一课需要巩固;“曲”字虽没学过,但之前学过“田、由、甲”等字,不少学生已经会写。这里要指导学生的是如何把这两个字写得更美观。

  2.如何来教更有效?

  对于生字,若是见一个教一个,不讲方法与技巧,只能是事倍功半。要想事半功倍,提高识字写字的效率,就必须要有方法。因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方法,识字写字也不例外。

  “亿”的教学我采用了独家发明的“两点一线”法,即“乙”的起笔和横折弯钓的“弯”两点在一条线上。通过屏幕显示,学生一目了然,易于把所握。

  “祖”字,学生容易把示字旁写成衣字旁,我就从字理的角度讲了他们在古代的意思和区别。学生听得很有趣,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在无意识中这个偏旁已在他们心中扎根。此外这个字横画最多,我着重强调了“”横画等距”这一点,并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要求会写的字,还有哪个字是“横画较多”,这要就顺势指导了“洁”“曲”等字。

  “旗”字的“方人旁”在《识字3》学“族”字时刚学,难在把整个字写在田字格正中间,不倒不歪。为此,我为学生编了一个顺口溜:方字肩膀往左缩,小旗背在肩膀上,“其”字横画要等距,两脚分开站得稳。这样学生基本能掌握几个关键点:如“方”字的横一定往左缩,右上的撇横写在“方”的肩膀上。这样就不易把字写得太散。

  二、学*规范的语言表达。

  我们都知道一二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是识字写字,但同时,也是学生学*规范语言的起步和重要阶段。学*规范语言,首先要靠积累,其次还要适当运用。在这节课中,我创设了多次语言运用的情境:

  1.用规范的语言说说合体字的组成

  本册第二单元第7课《一分钟》课后有这么一道练*题:让学生找找哪些偏旁和独体字可以组成新字。旁边还配有学*伙伴的示范:口字旁和“又”组成“叹”,“叹气”。编者安排这个练*,真可谓一石三鸟,这个练*既是巩固识字的练*,同时也是学生练*规范口语表达的示范。如此意图,如果仅在那一课让学生练*,很难产生应有的效果,因为任何能力的形都需要不断学*和巩固强化。这一课我就自延伸了这一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再次练*。

  2.模仿“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练*说话

  备课时,我曾试图这样安排:先学完前四句,然后发现语言规律,最后模仿句式说话。这样安排教学环节,显得更加清晰。这样处理其实隐含着几个难点:一是要掌握与景物词如“田野、枫林、蓝天、大海”等词相搭配的词语,如“果实、旗帜、鸽子、乐曲”;二是要准确使用动词,如“献上、举起、飞着、奏起”;三是要恰当使用与景物适配的形容词,如“金黄的、火红的、洁白的、欢乐的” 等。

  如果同时进行以上三项训练,显然难度过大。与其多项训练水过地皮湿,还不如择其一处,深入练*,灵活运用。在这种想法下,我选择了练*“恰当使用形容词”。先出示“苹果、鸭梨、芝麻、葡萄”等图片,然后让学生模仿“献上的果实”说一说图片内容。原本以为这是非常容易的,可从课堂实践来看,学生大多只知道“红红的、黄黄的、黑黑的、紫紫的”等词,还是很有必有进行实践练*的。


密度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9)

——雾凇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雾凇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了解吉林雾凇的形成,欣赏奇特而瑰丽的雾凇景观。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精妙,感受雾凇奇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课文第二自然段,雾凇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对雾凇这一自然景观有了初步的认识。请同学们看老师写“雾”字。[板书课题《雾凇》]一起齐读。看到“雾凇”这两个字,你的眼前会有怎样的画面?

  看来呀,同学们真的已经走*雾凇了。(播放雾凇课件)此时此刻,你又有怎样的体会和感受呢?

  二、初读课文

  1、那么什么是雾凇?请同学们打开书122页,快速 默读课文,能不能用课文里的一句话来回答。(生回答)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2、对,这就是雾凇,我们一块儿再读读这句话(齐读)边读边想想雾凇的形成必须要有哪两个条件?(生回答)[相机板书: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

  三、学*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这两个条件吉林具备吗?你从哪儿可以看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做记号。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2、吉林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松花江畔就马上形成这么美的景观了吗?那它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雾凇的呢?请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根据回答,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下加着重号。)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作者的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惊奇、兴奋)那么能不能通过你们的朗读表现出来(指名读、齐读)

  同学们真会读书。老师在网上查找吉林雾凇资料的时候,找到了许多雾凇的图片,被图片上的美景吸引住了,你们想不想欣赏欣赏。那好,我们一块来分享。(播放雾凇图片)

  四、学*课文第一、三自然段

  1、看了这些图片,你又有了什么感受?

  2、是的,吉林雾凇就是这么的美,这么的神奇。请同学们看看课文和补充材料,想想哪些句子体现了雾凇的美。(生找)

  3、 交流:

  xx句一:“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1)这句话中,哪些词最能体现出它的美。(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2)(指导朗读)十里长堤的.雾凇如此的美,你能把他的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指名读、赛读、齐读)

  (3) 引读最后一句: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xx句二: 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1)你从这句中哪些词感受到了雾凇的美。(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2)“千姿百态”,还能换个词吗?(形态各异 婀娜多姿 姿态万千)

  (3)你能用这句话来说说你看到的雾凇姿态吗?

  吉林雾凇有的像( )有的像( )还有的像( )真是千姿百态呀!难怪松花江畔的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你们见过梨花吗?它是什么颜色的?

  (5)联系课文想想,这里的“梨花”指的是什么?(雾凇)

  是啊,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动人,人们看到这美丽的雾凇奇观,怎能不由衷的发出赞叹(读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什么呢?(师引读补充材料上的语句:夜看雾,晨看挂,待到*午赏落花……)

  (6)同学们,xxx爷爷也到吉林欣赏过雾凇,那是1991年1月,看到这一奇景时,也不禁赞叹道:(出示xxx的话)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齐读。

  到了1998年3月,***了解到吉林省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眼前再一次浮现出七年前所见的奇景,便欣然提笔写下这首七言绝句: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同学们,这“寒江雪柳,玉树琼花”的美景来之不易呀!当xxx爷爷看到这一奇景,想到七年来,吉林省,乃至我们全中国,经过七年的艰苦奋斗,终于使我们的祖国在各方面更上了一个台阶,***不禁感叹道:人间万事——出艰辛!让我们齐读这首诗,再一次欣赏这美伦美奂的雾凇奇景。(生有感情齐读诗文)

  (7)同学们,如果你去了吉林,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会如何赞叹?

  出示: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我会情不自禁地赞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老师在欣赏完雾凇后,也作了一首小诗,与大家一起分享。

  隆冬时节,北国江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垂柳苍松凝霜挂雪,戴玉披银,晶莹夺目。

  仰望松树枝头,宛如玉菊怒放,雪莲盛开。

  正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五、课后延伸:雾凇这一自然景观,除吉林外还有吗?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由个性到共性,体会出形成雾凇的主要条件)

  既然在中国和世界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雾凇美丽的身影,那么,为什么吉林雾凇能“闻名全国”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搜集有关资料,与同学合作探究,共同完成。

  雾凇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第一小节最后一句话。

  2、通过浏览网站,感受雾凇美,读出美,说出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昨天,我们学*了——(学生齐读课题)大家都感受到了雾凇的美丽,你们想不想去看看真实的雾凇?

  二、浏览网站,探究学*

  1、那就打开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网站,点击“图片欣赏”,让我们细细观察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欣赏它的美,用一句话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2、指名说说得真好,作者也有同样的感受,他用一段自己的语言介绍了雾凇,请大家打开课本,谁愿意读?(谁能读得比他更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这时,你想了解什么?

  学生质疑(你们都很会提问题,我认为可归纳为两个主要问题:板书形成?奇观?)

  3、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雾凇是怎样形成的?”,请大家去读读课文第二小节,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4、交流相机板书:气——冷——结谁能简单说一说,让大家听得更清楚、明白。

  (师述:丰满水库里的水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江水缓缓流经市区时,水面源源不断蒸发出水汽,整个江面白雾腾腾。夜间,气温骤然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蒸腾的雾气遇冷凝结成了雾凇。雾凇形成过程是很美的,也是吉林雾凇“夜看雾,晨看挂,待到*午赏落花。”壮观所在。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它的形成过程吧。请大家点击“影音动画”。

  课文中也有一段话,请大家读一读,读出它的美。指名读,齐读。

  5、师述: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为什么说是奇观呢?请大家点击“文字介绍”,看看网站上是怎么介绍的。

  6、看了网站,我想大家对雾凇这一奇观有了一定的认识,谁来说。指名交流

  7、雾凇,真是由于具有得天独厚的`特点而响誉全国。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挂满枝头,把北国点缀得繁华似锦。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8、那一行行一棵棵树枝上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绽放在枝头,叫人怎么不发出赞叹呢!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再读这句话。

  三、浏览网站,学做导游

  1、吉林雾凇景观美不胜收,外地游客纷纷涌入吉林来一饱眼福。假如你就是吉林人,一定会为此感到自豪。来了亲朋好友,你准备向他们介绍什么?(指名说)怎样介绍?(指名说)

  2、要想介绍得好,可以借助网站的内容。通过浏览学*,你一定会形成很多语言。(学生各自准备,指名说,再各自练一练,你会说得更好。)(听了你的介绍,在我眼前仿佛出现了雾凇那美丽的画面。你想不想读读书中优美的语言。学生自读,指名读。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在网络教室上了一堂课,收获很大。在今后的学*中还可以进一步利用网络开展学*,你会有更大的收获。当然对于雾凇,你如果还有感兴趣的问题,可利用学校网站深入探究学*。

  雾凇教学设计 3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观赏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雾凇,(师板书,并强调“凇”的写法。(我们要注意,淞是两点水旁,不要写错了。)大家想看吗?

  2.整体感知 看了之后觉得雾凇怎么样?

  师:“这么美的雾凇让同学们赞叹不已,此时,你们一定有很多的词要送给雾凇,谁来?

  3. 学*生字词

  课文也有很多好词呢!让我们一块来读读这些词吧。(屏示生词)

  二.精读感悟

  1.同学们说的都很好,看来大家对雾凇都很喜爱,你知道这个奇观是什么地方的吗?(出示课件)谁能告诉我“奇观”是什么意思?

  那么我们课文中又是怎样描写雾凇的呢? 请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你觉得吉林雾凇有什么特点?

  (大屏幕出示第一自然段)

  多 美

  读了这段话,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雾凇景象之奇特的?

  刚才同学们说到雾凇多而美的特点,那你能够通过朗读表现这种多而美的特点吗?

  ⑴指名读 ⑵齐读

  听了他的朗读你感受到雾凇的特点了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他抓之了重点词语,并读得很有感情)

  2.你们说的这些老师也感受到了。多么美丽的雾凇啊!这种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呢?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 (大屏幕出示学*要求)

  指名读要求:①雾凇的形成需要哪两个条件?

  ②为什么在吉林能形成怎么壮观的雾凇呢?

  ③吉林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

  自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大屏幕上的问题,然后同桌交流答案,看你们的答案是一致的吗?谁的答案更好?

  3.提问: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你们找到了吗?谁来说说?(出示)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 (什么是饱和的水汽? 凝结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在吉林能形成这么壮观的雾凇呢?

  (1)学生回答(出示课件)这一部分符合哪个条件呢?哪个词具体体现出了水汽的饱和?(弥漫)

  (2)出示课件 这几句话又符合了哪个条件呢?

  师补充:从丰满水库排出的水,水温大约在4摄氏度左右,江水乘载着巨大的热能缓缓流经市区,大约在夜里十点钟左右,松花江上开始有雾气,继而越来越大,越来越浓,大团大团的白雾从江面上滚滚而起,不停的涌向**。

  (3)这时雾凇开始形成了。 那么雾凇的形成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出示:雾凇的形成是个_______的过程。)

  5.你从哪里体会出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的呢?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说明雾凇形成的速度慢。雾凇大约要经过八到十个小时才能形)

  这个词语应该怎么读?(语速要慢)

  ②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说明雾凇形成时轻柔无声。雾凇形成时人们正在熟睡,是察觉不到的,等到早上推开门一看,才发现一夜之间世界已是一片银装素裹。

  这个词语应该怎么读?(语气要轻)

  ③ 一层又一层:第一层的时候,好象在黑黑的树枝上撒了一层盐,继而盐一层层的撒得更多,到最后树木完全变得洁白通透了。

  谁能读好这一部分?看谁能读出感觉(要抓住重点词语来读)

  这些词和句子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的,慢慢地凝结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那句话更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

  引读:最初------,逐渐-------,最后------------。

  ④银线——银条——银松雪柳:一夜之间松针柳枝有了变化,棵棵杨柳宛如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这种渐变的过程也是一个美的过程。

  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形象的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逐渐————,最后————。)

  能把这些词读好吗?谁来试试?指名读。

  听了他的朗读你体会到雾凇的美了吗?你们都体会带了,那你们能让我也体会到吗?

  生齐读

  5读得多好啊!听了大家的朗读,我仿佛已经置身于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看到雾凇在我的面前形成,欣赏着这雾凇奇观,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6.大家说的都太棒了,引得老师也想赞叹一番了,你想知道老师是怎样赞叹的吗?

  雾凇,你让我感受到“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

  老师为什么说“冬天里的春天”呢?你从课文中可以找到答案吗?

  (课件出示)

  什么是千树万树梨花开?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这一句话写出了雾凇的什么特点?

  在课文的第五小节里还有一些词也写出了雾凇的这些特点,你能找到这些词吗?

  理解“寒风吹拂”:天气这么冷,人们不呆在家里,躲在被窝里,却一大早就在松花江边漫步,也间接说明了雾凇的美。

  正因为雾凇是如此的美,才引得人们情不自禁地赞叹(引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令人神往的地方啊!我们不能亲眼见到它,就让我们借助语言文字来感受它,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生齐读

  我越来越觉得听大家读书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了。

  这么美丽的雾凇,却还有人不了解它,现在老师想聘请大家做一回广告策划,为吉林雾凇设计一条广告语,看谁设计的最好。

  雾凇教学设计 4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3.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第29.雾凇。通过上节课的学*,吉林雾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对,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板书:奇观)

  2.这么美丽动人的雾凇,同学们想欣赏一番吗?

  3.欣赏了这么美的雾凇后,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4.好,下面我们就来认真学*课文第二段,进一步了解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吉林为什么会形成这么美的雾凇。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轻读课文第二段,读完后同桌相互讨论一下:你从课文中初步读懂了什么呢?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雾凇,俗称树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这句话。)

  2.请同学们再读这句话,说说你会从中发现什么呢?

  3.你真是个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孩子!那么,老师请大家再继续自读课文第二段,我们还可以从哪些语句中看出吉林就具备这些条件呢?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

  4.那老师要问了,具备了这些条件,松花江畔就一下子形成这么美的景观了吗?那你认为是怎么形成的?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呢?(根据回答,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下加着重号。)

  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作者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那么,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指名读、齐读)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1.多美的雾凇呀!同学们,你想象一下,雾凇还有哪些姿态呢?

  2.说得真不错,那你能用书上一个词来概括吗?(板书:千姿百态)你还能用哪些词概括?

  3.作者通过多次观察,才发现雾凇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正因为经过大自然长时间的孕育、积累,才形成了如此美丽动人的雾凇。下面,就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这壮丽的奇观吧!

  4.同学们,再次欣赏了美丽的'雾凇,你现在最想说什么呢?松花江畔的人们会说些什么呢?

  请说说诗句的意思。

  此时,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树枝上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么美丽,叫人怎么不发出赞叹啊!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再齐读最后一段吧!

  四、总结全文。

  1.同学们,经过这堂课的学*,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了吉林雾凇的美丽与奇特,了解了它形成的过程,更懂得了只有经过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善于思考,才能从大自然中探索到更多的奥秘,发现更多的美。今后,希望大家也能像作者一样,从大自然中、从*凡的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惊喜!

  五、布置作业。

  仔细观察一下清晨霜冻的景色,并注意太阳出来后,霜逐步化解的过程,仿照本课写法,作一次小练笔。

  板书:

  洁白晶莹

  29.雾凇

  银光闪烁

  奇观

  千姿百态

  雾凇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感受美景

  1、出示冬天雪景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图片,感受冬天的美。

  2、用你学过的词语来描述你所看到的美景。

  3、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在我国北方吉林却可以观赏到全国闻名的奇观,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雾凇图片,欣赏图片,感受雾凇的形象美。

  ①、你看了图片,有什么样的感受?

  ②、你有些什么问题?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将你所要知道的在文章中画一画。

  3、检查自读效果:

  ①、同桌相互读词语。

  ②、指名读词语。

  ③、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④、选用其中的一个词语来说话。

  ⑤、将这些词语带进课文中读一读,同桌之间相互合作,联系上下文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三、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将课前所提出的'问题搞清楚。

  2、合作交流:文章围绕着课题《雾凇》讲了哪些内容呢?

  3、反馈:

  (一)、三九严寒,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

  (二)、雾凇是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三)、人们观赏雾凇,总会情不自禁的赞叹。

  4、通过本节课对雾凇的了解,同学们都知道了些什么?生自由谈一谈。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这个问题就留作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四、拓展延伸


密度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10)

——《*移》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移》教学设计 1

  一、背景分析

  1、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实验教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和*行线》最后一节。*移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也是本套教材引进的第一个图形变换。因此有两个作用:(1)作为*行线的推广作用。(2 ) 渗透图形变换的思想。使学生尽早接触利用*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本章中只是初步的认识,是学生后续学*的基础。

  《课程标准》对*移变换的要求通过具体实例认识*移,探索*移的性质,利用性质按要求作出简单图形*移后的图形。因此“*移的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

  2、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要理解掌握*移的概念及性质,学生必须具有图形*移的生活常识,线段相等及*行线的判定等知识储备,同时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观察、归纳、探索能力。目前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好。以上能力基本达到,但学生的抽象概括、探索能力偏弱,故本节课的难点为“*移性质的探索与理解”。

  二、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技能 :了解*移的特征,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图形*移后的图形。

  数学思考:学生经历操作、探究、归纳、总结图形*移基本特征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体验图形*移过程中的乐趣,感受数学活动中充满了探索性与创造性,激发学生乐与探究的热情。

  三、课堂结构设计

  本节课与生活联系很密切,针对这一特点,设计了多个问题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现象作为切入点,目的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按照“活动—发现—应用—感悟”的模式安排教学活动。让学生采取自主学*与合作交流的学*方式,通过观察思考、总结归纳来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从实例中概括出*移的定义,通过自主探索中得出*移的性质。将其应用于实践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因此我的课堂结构设计为:创设情景——探索新知——拓展应用——反思小结——作业布置。

  四、教学媒体设计

  、通过插入视频和有动感的画面,并借助几何画板,充分展示图像的变化过程,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通过引入福州泛船浦神父楼实现整体*移的视频,导入课题——*移。这样既交代本节课研究和学*的主要问题,又激发了学生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同时又为本节课的教学作了铺垫。

  (2)师生互动  探索新知

  用电脑演示生活中物体运动的画面和利用数学画板的*移功能,通过思考和探索得出*移的定义、性质和*移作图的步骤。

  (3)巩固训练 熟练技能

  通过*题的训练,加强学生进一步理解*移的定义和性质,感受数学和生活密切联系。

  (4)回顾反思 升华提高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方法及参与程度让学生不仅重视探索的结果,更应重视探索的过程。

  六、教学评价

  在本节课中关注学生对*移定义、性质的理解和应用。在探索*移性质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以境生情,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中的情境,使原有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积极探索、主动发展,从而达到知识建构的目的。

  《*移》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31页的例题3和例题4。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生活中的*移和旋转现象。

  2、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判断某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哪种现象。

  3、能在方格纸上数出图形*移的格数,会在方格纸上*移简单的图形。

  4、能说出生活中的各种*移和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

  会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垂直方向*移后的图形。

  教法设计:

  实践操作法

  学法设计:

  合作交流法 讨论探究法

  教具准备:

  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今天我带大家到游乐园学*数学知识—*移和旋转。(看课本第28页的彩图)

  二、新授课。

  1、感知*移与旋转现象。

  (1)这些游乐项目是怎样运动的?

  (2)根据游乐项目不同的运动,可以分几类?怎么分的?

  (3)自己先分一分,有什么困难再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

  2、初步了解*移和旋转的特征。

  (1)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A:*移:火车沿笔直的轨道行驶、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火箭升空等物

  体都是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这种运动就叫做什么?(*移)

  B:旋转:大风车、摩天轮等都是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这种运动叫做什么?(旋转)

  (2)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了解*移、旋转的现象和特征。

  (3)用学具在桌面做*移和旋转运动。

  小结:通过观察,举生活中的例子,初步感知物体*移现象和旋转现象,了解*移和旋转的特征。

  三、课堂检测。

  1、下列现象哪些是*移?哪些是旋转?(课本P34页第7题)

  2、练*(课件出示练*题)

  (1)要把小房子向上*移1格,怎么移呢?(学生动手在学具上移)

  (2)如果把它向上*移5格,会移吗?

  (3)如果把它向右*移7格,你们会移吗?(学生动手在学具上移)

  (4)教师演示,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5)教师演示,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6)如果把它先向右*移4格,再向下*移3格,你们会移吗?

  (7)哪几条鱼可以通过*移与***鱼重合?(课件出示课本P33页第4题)

  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哪些新知识?还有什么问题?

  四、课后活动、

  应用*移和旋转做运动。

  作业布置:

  练*七的1、2题。

  板书设计:

  *移和旋转

  生活中的*移:电梯 升** 拉抽屉

  生活中的旋转:风车 摩天轮 方向盘

  《*移》教学设计 3

  教学目的:

  掌握坐标变化与图形*移的关系; 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图形*移前后的坐标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利用图形*移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复*引入1、什么叫*移?

  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种移动叫做*移。

  2、*移有什么性质?

  (1)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2)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原图形中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行且相等。

  (3)问:一个点*移后的坐标会发生变化吗?

  二、新授

  1、*面直角坐标系内有一点a(-2,-3)

  1将点a(-2,-3)向右*移5个单位后,得到点 a1的坐标是什么?

  2将点a(-2,-3)向上*移4个单位后,得到点 a2的坐标是什么?

  2、归纳:

  在*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x-a,y)); 将点(x,y)向上(或下)*移 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x,y-b)) 。简称:横移纵不变,纵移横不变。

  3、问:线段ab两个端点的坐标分别是a(-5,3),b(-3,0).将线段ab两个端点的横坐标都加上6,纵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1 、 b1 , 连接a1 、b1 ,所得线段与原线段的大小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4、例题: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是a(4,3)b(3,1)c(1,2)

  (1)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横坐标都减去6,纵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1、b1、c1,依次连接各点,所得三角形a1 b1 c1与三角形a b 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2)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纵坐标都减去5,横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2 、b2 、c2 ,依次连接各点,所得三角形a2b2c2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5、归纳:

  在*面直角坐标系内:

  如果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 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右(或向左)*移a个单位长度; 如果把它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 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或向下 )*移 a个单位长度.6、思考:如果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横坐标都减去6,同时纵坐标都减去5,这时图形在哪儿?把它画出来!(有几种*移方法)

  7、p53t1:图中三架飞机p、q、r保持编队飞行,分别写出它们的坐标。30秒后,飞机p飞到p`位置,飞机q、r飞到了什么位置?分别写出这三架飞机新位置的坐标。

  8、课内练*:

  1p53练*;

  2口答:p53*题t2、3、4、6。

  9、小结:

  1在*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x-a,y));

  将点(x,y)向上(或下)*移 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x,y-b)) 。

  2在*面直角坐标系内:

  如果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 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右(或向左)*移a个单位长度; 如果把它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 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或向下 )*移 a个单位长度.10、作业:p55t7、8

  《*移》教学设计 4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内容目标中的相关要求

  能根据要求画出、摆出或者想象出*移、旋转后的图形,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移的方法以及学会分辨*移和旋转。

  2、教材分析

  教材从大量感性,直观的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移和旋转,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使学生发现它们的运动规律及*移的方法,通过欣赏美,创造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过很多*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移和旋转意识。受到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的本质。

  学*目标

  1、初步认识生活中的*移和旋转现象。

  2、能根据所学的知识判断出某种运动方式是哪种现象。

  3、能说出生活中各种*移和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评价任务

  任务1:初步感知*移和旋转现象。

  任务2:会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竖直方向*移后的图形。

  任务3:学生能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移后的简单图形。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评价要点动态修改

  环节一

  借助生活实际,引入新课。

  孩子们能认真观察运动的物体,并能给它们分分类、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的物体都在运动,老师就拍到一些物体的运动:

  (1)每周一孩子们都穿着校服参加升旗仪式,红旗也在运动,它是怎样运动的?

  (2)星期天孩子们喜欢去游乐园玩吗吗?游乐园的转椅可好玩了,转椅也在运动,它是怎样运动的呢?

  会把分类的想法和结果说给同桌听听。

  环节二

  探究新知。

  孩子愿意把自己观察的结果分享给全班的同学呢?红旗是直直的**的在移动,这样的运动方式叫*移。转椅是绕着一个点或以一个轴为中心转动的,这样的运动方式叫“旋转”。会说出红旗属于一类,转椅属于一类。

  学生会简单的列举一两个身边物体的运动。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探讨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移?那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旋转?边说边用动作表示出来。会举例,知道是*移还是旋转。

  会正确分辨*移和旋转运动。

  能判断出下列物体的运动方式是*移还是旋转如果是*移(课件展示:高空缆车、钟面、电扇,电梯、齿轮、飞机。)学生会自己动手分一分。

  会根据老师的指示正确的*移。请一个孩子到黑板上来*移这张大公鸡的卡片。老师先贴在黑板上,听老师的口令,*移这张卡片,如果上面的孩子*移正确了,请你送给他掌声,明白吗?

  会正确地*移。

  环节三

  实践运用能独立完成教材30页下面的“做一做”,利用学具,用*移的方式画一排小汽车。会正确地说出怎样的汽车学具的移动是*移。

  能正确解决生活中物体的*移问题。

  《*移》教学设计 5

  学*目标:

  1、 感知*移和旋转现象,能正确区分*移和旋转。

  2、 我能说出生活中各种*移和旋转现象。

  3、 我能在方格纸上数出图形*移的格数。

  学*重点和难点:

  1、 正确辨别*移和旋转现象。

  2、 能在方格纸上数出图形*移的格数。

  学*流程:

  一、 感知*移和旋转现象

  课件出示8个运动的画面:升**、缆车、小汽车、火车、纸风车、风车、风扇、时钟。

  想一想:物体在*移的有:

  物体在旋转的有:

  二、理解*移和旋转的特征

  1、小组汇报,说出分类的理由。

  2、联系实际,理解概念。

  课件出示:运动着的小汽车、火车、升旗、滑滑梯。

  想一想:*移有什么特点?

  看来物体不久可以( )*移,也可以( )*移,还可以()*移。在移动过程中,物体的本身方向(),物体沿( )移动。

  课件出示:旋转又有什么特点?

  旋转是物体围绕()或( )作( )运动,本身方向( )。

  3、 边说边做。(课件出示)

  4、 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移和旋转现象?在小组内说说。

  5、 全班展示交流。

  三、 学**移距离。

  课件出示:

  1、小树向( )*移了(? )格。

  2、鸭子向( )*移了(? )格。

  3、房子向( )*移了(? )格。

  4、把向右*移4格后得到的小船涂上颜色。

  四 、反馈总结。

  1、先找对应点或边,后数格数。

  2、看一个图形移动多少,只需看这个图形上的某一点移动多少就可以了。

  五、欣赏美丽的图案。(课件出示)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