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估算》教学反思实用五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 1

  估算是指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简便的、粗略的计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存在问题:学生估算意识淡薄。学生的生活经验匮乏,尤其缺乏估算的机会,所以普遍觉得估算没什么作用,所以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下要用估算。为此,只有明确要求估算时,他们才进行估算,没要求时一律精算,他们觉得精算更可靠,更有安全感!简言之,就是因为缺乏在具体情境中的估算体验,所以造成估算意识的淡薄,当然估算意识的培养非一时而蹙的,需要有长期的'体验,才能逐渐培养起学生的估算意识。

  1.从生活实际导入,创设了问题情景,突出估算教学的重点。

  2.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思考与交流的空间。

  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创设情景,感受估算的简便,引导学生亲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估算方法的探索,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题目:激流勇进票价6元,我们全班(56人)玩,大约付多少钱?选择并说明理由:

  学生在尝试中发现A.6×56,56看成60,6×56≈360(元);而6看成10,6×56≈560(元),多看了4个56,估算得太大不合理。

  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与合作交流渐渐得出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估算方法,在探索估算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学*的主体地位,体会了计算的用处,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

  课堂中上不足之处:对那些内向不喜欢发言的同学关注不够,在合作交流中,参与的深度就远远不及活泼开朗的孩子,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当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方法,真正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 2

  教材说明

  两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估算与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估算有所不同。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估算,只把被除数的尾数省略,求它的*似数。两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估算则要先分别求出被除数、除数的*似数。而且除数是省略十位后面的尾数,被除数从哪位起省略尾数,可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及运算的方便程度来决定,使求出的两个*似数可归结为表内除法口算。由于被除数、除数都要先求出*似数,比第六册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要难。

  例6,通过运酱油的情境引出两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估算。

  教材给出了两种估算方法:一种是把被除数、除数取*似数后,用除法口算;另一种是把被除数、除数取*似数后,用乘法口算,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用1课时教学。教学例6,完成练*十四中的*题。

  2.教学例6时,可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取538和62的*似数进行估算比较合适?可以用什么方法估算?使学生明确:取*似数时首先要考虑所取的*似数与原数不能相差很大,然后要考虑运算的方便,可以归结为表内除法的口算。

  让学生做“做一做”的题目时,要让学生先想一想怎样取*似数后再计算。

  3.关于练*十四中一些*题的教学建议

  第3题有一定难度,教师要提示学生怎样取*似数后再进行计算。

  第51页最下面的思考题。其解答的思路是:根据题意可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从图中看出:①只参加数学小组的人数是28-10=18(人);②只参加语文小组的人数是14-10=4(人);③两个小组都没有参加的人数是42-18-10-4=10(人)。

  教材说明

  用整百数除的口算过程,实质上是先除以几,再除以100的连除过程。如3600÷300=3600÷3÷100=1200÷100=12。在这个过程中,用一位数除是重要的一步;用100除则是用十除的类推。因此,教材首先复*了用一位数除、用整十数除,为新知识的教学做好准备。

  例4教学用100除一个数。教材从除法的意义入手,明确用100除的口算算理。然后出例5教学用整百数除。所出的两道口算题,一道是商一位数的,另一道是商两位数的,都通过方框中的话突出用几百除的口算方法。两道例题后,引导学生讨论、总结用整百数除的口算规律。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 3

  今天我执教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乘法估算》。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种“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感觉。

  纵观这部分知识,教材的编写意图是:(1)通过让学生估算需要准备多少钱购票的具体问题,教学乘法估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用估算;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使估算的结果符合问题实际又接*准确值,使估算的过程尽可能简便。(2)引导学生在交流、对比中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并明确估算基本方法的内涵就是:接*准确值(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而《数学课程标准》对于第二学段的估算也明确要求: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惯。它的着眼点在“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给予以上观点我在设计教学时选取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让解决方案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碰撞中明晰,通过“为什么要这样估?”“你认为哪种方案更合适?”“哪种方案更合理,更符合实际?”等问题,让学生逐渐建构起估算的方法。学会遇到问题要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确定策略,进而解决问题这一思考方法。为了让孩子们感觉不到数学课中练*的枯燥,乏味,我将练*置于游戏的情境当中,通过设置“幸运闯关”游戏调动了他们的学*热情,也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巩固练*的环节当中,体验数学学*的快乐。

  课中估算时,大多数学生都采是用四舍五入法求*似数进行估算。⑴把49看成50,104看成100,50×100=5000(元),应该准备5000元。也有学生运用进一法估算的,出现两种估算策略⑵把49看成50,104看成110,50×110=5500元,应该准备5500元。⑶也许是受笔算乘法训练的影响,个别学生采用了直接用笔算出结果——准确值。实际上,求*似数的方法,还有进一法,去尾法等,估算时,也经常根据具体情况,用不同的求*似数的方法进行估算。在学生基本上都用第⑴种估算时,出现了认知上的矛盾:估算的结果与

  实际的准确值相比怎么不够呢?学生自发讨论起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从而明白了估算和精确值计算之间是有误差的。今天我们所学的乘法估算就是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估算方法解决问题。所以,以后我们再遇到准备钱的时候,什么时候应估大些,什么时候应估小些,应视实际情况而定,不一定要采用四舍五入来取进似数。“带多少钱合适?”这一问题,又把学生引入采用什么估算策略解决问题的探索中,这时就有了⑵策略的精彩生成。 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够到位。使随后的练*也产生因不明白估算的策略而发生的 “连锁”错误。

  由于在练*时耽误了太多的时间,导致课尾的教学总结草草收场。把握课堂教学节奏,进行有效教学也将是我以后努力研究和实践的方向。

  在教学我也发现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计算思想和解题思路时所用的语言不够精练和明确,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将是我以后要重点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数学的价值,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它学科学*中的有关问题,并建立良好的进一步学*的情感,我也将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努力实践这一理念。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 4

  在估算时,除用四舍五入法求*似数进行估算,也经常根据具体情况,用不同的求*似数的方法进行估算。在小学阶段,怎样渗透教材以外的其他估算方法呢?下面是本人在“乘法估算”一课中对估算教学所作的反思。

  一、 创造性使用教材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数学只用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才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索的动力。

  “乘法估算”一课中原有的两个例题“王老师带了200元钱,想买3个篮球,每个篮球58元。他带的钱够吗?”“用这些钱买3 个足球,每个足球74元,够不够?”教学中,我没有局限于书本,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着力开发身边的教学资源,创造性地改编教材。在教这课的前一段时间,我校都在为迎接省示范校复检做各种准备,各功能室都在重新添器材,布置各室,体育组也正添置各种器材,我选择这一情况作为学*的素材,创设了以下3个情境:

  ①我们学校的体育老师张老师带了200元钱,想买3个篮球,每个58元。她带的钱够吗?

  ②如果用这些钱买3个足球,每个足球74元,够不够?

  ③如果张老师带210元够买3个足球吗?带多少钱合适?创设的这些情境使学生从周围的事物中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都是“张老师怎样”,都入情入境地替张老师设想。第3个情境是本人使教学内容持续生成,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成功之处。在这一情境中,学生自己质疑、释疑,明白了用进一法估算的方法。学生的表现达到了本节课的高潮。

  二、渗透多种估算方法

  学生估算*惯的培养与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估算意识。在*时的教学中,我就充分挖掘估算题材,在教学中重视进行估算示范,使学生认识到估算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调查一年级各班的人数,估计出一年级的总人数,使学生理解估算的意义。通过创设的前两个情境使学生掌握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在此基础上,本人创设了第3个问题情境,学生在解决第3个问题时,就运用了不同的估算策略:

  ①大部分学生直接估算:74≈70,70×3=210,带的钱够了。

  ②把74看成80,80×3=240,张老师带240元就够了。

  ③我想张老师可以带300元,每个足球74元,带100元,只带3张,很方便。在学生基本上都用第①种估算时,出现了认知上的矛盾:估算出来是够的啊,可是计算的结果怎么不够了?

  学生自发讨论起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从而明白了估算和精确计算之间是有误差的。“带多少钱合适?”这一问题,又把学生引入采用什么估算策略解决问题的探索中,这时就有了②③两种策略的精彩生成。对于“把74看成80”这种方法,学生依据四舍五入法提出质疑,通过学生间的互动解疑,明白了用“进一法”进行估算的策略。“把74看成100”实际上也是进一法的运用,又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的做法。学生在教师预设的情境中意识到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估算策略,估算能力得到提高,在自主探索中解决了问题。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 5

  这节课一开始我用估一估几个数,让学生回顾知识,为本节课进行的数学活动作好铺垫,接着创设日常生活中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进而主动参与到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的教学中去,使学生体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我发现在教学中有几点值得思考:

  1、在估算教学中,这是第一次提到在生活中要正确合理的运用估算,而不能盲目套用四舍五入法。例题的解决出现了多种方案:104×49 如算成110×50,104×50,100×49,100×50, 100×45。怎样使学生能自己感受到第四种算法的合理性,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在讨论中慢慢发现了前两种方法的优越性。符合实际又方便计算,体会到了估算带给我们的捷便。

  2、通过练*让学生理解,在进行乘法估算时根据实际情况有时要是把两个因数都要估小,有时要把两个因数都估大,有时要把一个因数估大,另一个因数估小……

  3、只有在实际情境中,才能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单纯地进行机械的估算训练,是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只有结合曰常生活进行训练,体验估算的方法,明确估算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才能提高学生估算能力。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实用五篇扩展阅读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实用五篇(扩展1)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1

  估算是指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简便的、粗略的计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存在问题:学生估算意识淡薄。学生的生活经验匮乏,尤其缺乏估算的机会,所以普遍觉得估算没什么作用,所以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下要用估算。为此,只有明确要求估算时,他们才进行估算,没要求时一律精算,他们觉得精算更可靠,更有安全感!简言之,就是因为缺乏在具体情境中的估算体验,所以造成估算意识的淡薄,当然估算意识的培养非一时而蹙的,需要有长期的'体验,才能逐渐培养起学生的估算意识。

  1.从生活实际导入,创设了问题情景,突出估算教学的重点。

  2.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思考与交流的空间。

  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创设情景,感受估算的简便,引导学生亲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估算方法的探索,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题目:激流勇进票价6元,我们全班(56人)玩,大约付多少钱?选择并说明理由:

  学生在尝试中发现A.6×56,56看成60,6×56≈360(元);而6看成10,6×56≈560(元),多看了4个56,估算得太大不合理。

  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与合作交流渐渐得出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估算方法,在探索估算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学*的主体地位,体会了计算的用处,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

  课堂中上不足之处:对那些内向不喜欢发言的同学关注不够,在合作交流中,参与的深度就远远不及活泼开朗的孩子,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当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方法,真正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2

  在估算时,除用四舍五入法求*似数进行估算,也经常根据具体情况,用不同的求*似数的方法进行估算。在小学阶段,怎样渗透教材以外的其他估算方法呢?下面是本人在“乘法估算”一课中对估算教学所作的反思。

  一、 创造性使用教材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数学只用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才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索的动力。

  “乘法估算”一课中原有的两个例题“王老师带了200元钱,想买3个篮球,每个篮球58元。他带的钱够吗?”“用这些钱买3 个足球,每个足球74元,够不够?”教学中,我没有局限于书本,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着力开发身边的教学资源,创造性地改编教材。在教这课的前一段时间,我校都在为迎接省示范校复检做各种准备,各功能室都在重新添器材,布置各室,体育组也正添置各种器材,我选择这一情况作为学*的素材,创设了以下3个情境:

  ①我们学校的体育老师张老师带了200元钱,想买3个篮球,每个58元。她带的钱够吗?

  ②如果用这些钱买3个足球,每个足球74元,够不够?

  ③如果张老师带210元够买3个足球吗?带多少钱合适?创设的这些情境使学生从周围的事物中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都是“张老师怎样”,都入情入境地替张老师设想。第3个情境是本人使教学内容持续生成,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成功之处。在这一情境中,学生自己质疑、释疑,明白了用进一法估算的方法。学生的表现达到了本节课的高潮。

  二、渗透多种估算方法

  学生估算*惯的培养与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估算意识。在*时的教学中,我就充分挖掘估算题材,在教学中重视进行估算示范,使学生认识到估算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调查一年级各班的人数,估计出一年级的总人数,使学生理解估算的意义。通过创设的前两个情境使学生掌握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在此基础上,本人创设了第3个问题情境,学生在解决第3个问题时,就运用了不同的估算策略:

  ①大部分学生直接估算:74≈70,70×3=210,带的钱够了。

  ②把74看成80,80×3=240,张老师带240元就够了。

  ③我想张老师可以带300元,每个足球74元,带100元,只带3张,很方便。在学生基本上都用第①种估算时,出现了认知上的矛盾:估算出来是够的啊,可是计算的结果怎么不够了?

  学生自发讨论起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从而明白了估算和精确计算之间是有误差的。“带多少钱合适?”这一问题,又把学生引入采用什么估算策略解决问题的探索中,这时就有了②③两种策略的精彩生成。对于“把74看成80”这种方法,学生依据四舍五入法提出质疑,通过学生间的互动解疑,明白了用“进一法”进行估算的策略。“把74看成100”实际上也是进一法的运用,又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的做法。学生在教师预设的情境中意识到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估算策略,估算能力得到提高,在自主探索中解决了问题。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3

  今天上的是《乘法估算》,从三年级开始,一直觉得最难上的便是估算课,没有标准的答案可言。有些学生甚至先算出标准答案然后再进行估算,我不知道对这些学生说什么好。

  三年级到现在,几乎每个学期的都有乘法估算。但是教学目标和学生所要达成的知识点却不一。我找了一些资料,将区别罗列如下:

  重视估算的教学,注意各种算法的结合,加强算法选择的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乘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并且还可以用来检验计算的结果,同时估算意识的建立也有利于数感的培养。因此估算教学不能走过场。学好估算的方法并不难,关键在于培养估算的意识和*惯,这要靠教师持之以恒经常给学生创设估算的情境和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多做估算的练*。

  在这一单元中,口算、估算、笔算都出齐了,怎么处理好这三算之间的关系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这里要处理好两个方面,一是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二是三算各有其适用场合和范围,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什么样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的能力。

  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是《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因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单元教材,不仅在口算乘法中专门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还在笔算乘法中展示了估算方法,切实体现了“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改革理念。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扎扎实实地组织数学活动,让学生学会估算的方法。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估算意识和能力需要逐步培养。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运用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运用估算检查计算结果,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学*估算的必要性,逐步形成估算的意识,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另外,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口算、估算、笔算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成共同提高的目标。更要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通过比较、交流,知道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合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

  加强估算,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本单元以单列一个例题的方式(例5),组织学生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估算是生活中常用的计算方法,估算的方法虽不确定,但必须符合以下两个要求:一是符合实际,二是计算方便。如,例5的教学通过解决购票的具体问题,使学生理解将票价和购票的张数适当的估大一些,并把它们分别估成整十数、整百数或几百几十的数,这样才能方便算出足够的钱买票。另外,教材在练*十中安排了6个需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的简单问题,使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理解什么时候应将因数估大一些,什么时候应将因数估小一些,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观点。

  在四上估算中,第一次提到在生活中要正确合理的运用估算。一要符合实际,二要方便计算。课上出现了4种方案:104*49第一种:把104看成100,把49看成50第二种:104看成105,把49看成50第三种:104不动,把49看成50第四种:把104看成110,把49看成50。经过学生间的激烈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在讨论慢慢发现了第四种方法的优越性。符合实际又方便计算,体会到了估算带给我们的捷便。

  因此,教学时要重视估算训练,只有在实际情境中,才能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单纯地进行机械的估算训练,是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只有结合曰常生活进行训练,体验估算的方法,明确估算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才能提高学生估算能力。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实用五篇(扩展2)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1

  今天我执教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乘法估算》。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种“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感觉。

  纵观这部分知识,教材的编写意图是:(1)通过让学生估算需要准备多少钱购票的具体问题,教学乘法估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用估算;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使估算的结果符合问题实际又接*准确值,使估算的过程尽可能简便。(2)引导学生在交流、对比中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并明确估算基本方法的内涵就是:接*准确值(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而《数学课程标准》对于第二学段的估算也明确要求: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惯。它的着眼点在“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给予以上观点我在设计教学时选取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让解决方案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碰撞中明晰,通过“为什么要这样估?”“你认为哪种方案更合适?”“哪种方案更合理,更符合实际?”等问题,让学生逐渐建构起估算的方法。学会遇到问题要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确定策略,进而解决问题这一思考方法。为了让孩子们感觉不到数学课中练*的枯燥,乏味,我将练*置于游戏的情境当中,通过设置“幸运闯关”游戏调动了他们的学*热情,也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巩固练*的环节当中,体验数学学*的快乐。

  课中估算时,大多数学生都采是用四舍五入法求*似数进行估算。⑴把49看成50,104看成100,50×100=5000(元),应该准备5000元。也有学生运用进一法估算的,出现两种估算策略⑵把49看成50,104看成110,50×110=5500元,应该准备5500元。⑶也许是受笔算乘法训练的影响,个别学生采用了直接用笔算出结果——准确值。实际上,求*似数的方法,还有进一法,去尾法等,估算时,也经常根据具体情况,用不同的求*似数的方法进行估算。在学生基本上都用第⑴种估算时,出现了认知上的矛盾:估算的结果与

  实际的准确值相比怎么不够呢?学生自发讨论起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从而明白了估算和精确值计算之间是有误差的。今天我们所学的乘法估算就是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估算方法解决问题。所以,以后我们再遇到准备钱的时候,什么时候应估大些,什么时候应估小些,应视实际情况而定,不一定要采用四舍五入来取进似数。“带多少钱合适?”这一问题,又把学生引入采用什么估算策略解决问题的探索中,这时就有了⑵策略的精彩生成。 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够到位。使随后的练*也产生因不明白估算的策略而发生的 “连锁”错误。

  由于在练*时耽误了太多的时间,导致课尾的教学总结草草收场。把握课堂教学节奏,进行有效教学也将是我以后努力研究和实践的方向。

  在教学我也发现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计算思想和解题思路时所用的语言不够精练和明确,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将是我以后要重点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数学的价值,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它学科学*中的有关问题,并建立良好的进一步学*的情感,我也将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努力实践这一理念。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2

  这节课一开始我用估一估几个数,让学生回顾知识,为本节课进行的数学活动作好铺垫,接着创设日常生活中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进而主动参与到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的教学中去,使学生体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我发现在教学中有几点值得思考:

  1、在估算教学中,这是第一次提到在生活中要正确合理的运用估算,而不能盲目套用四舍五入法。例题的解决出现了多种方案:104×49 如算成110×50,104×50,100×49,100×50, 100×45。怎样使学生能自己感受到第四种算法的合理性,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在讨论中慢慢发现了前两种方法的优越性。符合实际又方便计算,体会到了估算带给我们的捷便。

  2、通过练*让学生理解,在进行乘法估算时根据实际情况有时要是把两个因数都要估小,有时要把两个因数都估大,有时要把一个因数估大,另一个因数估小……

  3、只有在实际情境中,才能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单纯地进行机械的估算训练,是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只有结合曰常生活进行训练,体验估算的方法,明确估算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才能提高学生估算能力。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3

  估算是指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简便的、粗略的计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存在问题:学生估算意识淡薄。学生的生活经验匮乏,尤其缺乏估算的机会,所以普遍觉得估算没什么作用,所以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下要用估算。为此,只有明确要求估算时,他们才进行估算,没要求时一律精算,他们觉得精算更可靠,更有安全感!简言之,就是因为缺乏在具体情境中的估算体验,所以造成估算意识的淡薄,当然估算意识的培养非一时而蹙的,需要有长期的'体验,才能逐渐培养起学生的估算意识。

  1.从生活实际导入,创设了问题情景,突出估算教学的重点。

  2.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思考与交流的空间。

  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创设情景,感受估算的简便,引导学生亲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估算方法的探索,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题目:激流勇进票价6元,我们全班(56人)玩,大约付多少钱?选择并说明理由:

  学生在尝试中发现A.6×56,56看成60,6×56≈360(元);而6看成10,6×56≈560(元),多看了4个56,估算得太大不合理。

  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与合作交流渐渐得出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估算方法,在探索估算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学*的主体地位,体会了计算的用处,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

  课堂中上不足之处:对那些内向不喜欢发言的同学关注不够,在合作交流中,参与的深度就远远不及活泼开朗的孩子,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当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方法,真正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实用五篇(扩展3)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实用五份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 1

  仿照吴正宪老师的教学设计,用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称得六筐石头的重量分别为328、396、354、375、309、367千克,要求学生估算大象的质量。出现如下几种情况:1、精算(很多),2、先精算出准确值再四舍五入,3、300+400+350+400+300+400=2150,4、300+400+400+400+300+400=2200,5、330+400+350+380+310+370=(比较多)。无一人用乘法估算,老师的再三启发:有没有比较简单的估法,老师想看到一种简单的估算方法!过了很长时间,才有一个学生想到了400乘6等于2400。我如获至宝,马上请他抄在了黑板上,然而全班学生都认为这样估算是错的!原因是没有一个重量是400千克,都比400小,差距太大。

  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吴正宪老师的课堂不是有这么多用乘法估算的吗?400×6(大估),300×6(小估),350×6(中估)。我们普通老师的课堂上怎么一个也没有?好不容易启发出一个大估,全班同学都认为是错的!我们的课堂咋了?我们的学生咋了?是教师的引导出了问题?

  静心思考,应该是学生没有真正体会到估算的价值,学生把估算的准确性放在第一位的。而估算的价值在于方便、快捷,我告诉学生我们为什么要学*估算,我们是为了简便而估!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后,才接受了400×6这种估法。看来要想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必须要让学生明白估算的目的和价值。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 2

  今天上的是《乘法估算》,从三年级开始,一直觉得最难上的便是估算课,没有标准的答案可言。有些学生甚至先算出标准答案然后再进行估算,我不知道对这些学生说什么好。

  三年级到现在,几乎每个学期的都有乘法估算。但是教学目标和学生所要达成的知识点却不一。我找了一些资料,将区别罗列如下:

  重视估算的教学,注意各种算法的结合,加强算法选择的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乘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并且还可以用来检验计算的结果,同时估算意识的建立也有利于数感的培养。因此估算教学不能走过场。学好估算的方法并不难,关键在于培养估算的意识和*惯,这要靠教师持之以恒经常给学生创设估算的情境和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多做估算的练*。

  在这一单元中,口算、估算、笔算都出齐了,怎么处理好这三算之间的关系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这里要处理好两个方面,一是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二是三算各有其适用场合和范围,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什么样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的能力。

  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是《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因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单元教材,不仅在口算乘法中专门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还在笔算乘法中展示了估算方法,切实体现了“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改革理念。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扎扎实实地组织数学活动,让学生学会估算的方法。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估算意识和能力需要逐步培养。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运用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运用估算检查计算结果,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学*估算的必要性,逐步形成估算的意识,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另外,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口算、估算、笔算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成共同提高的目标。更要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通过比较、交流,知道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合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

  加强估算,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本单元以单列一个例题的方式(例5),组织学生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估算是生活中常用的计算方法,估算的方法虽不确定,但必须符合以下两个要求:一是符合实际,二是计算方便。如,例5的教学通过解决购票的具体问题,使学生理解将票价和购票的张数适当的估大一些,并把它们分别估成整十数、整百数或几百几十的数,这样才能方便算出足够的钱买票。另外,教材在练*十中安排了6个需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的简单问题,使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理解什么时候应将因数估大一些,什么时候应将因数估小一些,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观点。

  在四上估算中,第一次提到在生活中要正确合理的运用估算。一要符合实际,二要方便计算。课上出现了4种方案:104*49第一种:把104看成100,把49看成50第二种:104看成105,把49看成50第三种:104不动,把49看成50第四种:把104看成110,把49看成50。经过学生间的激烈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在讨论慢慢发现了第四种方法的优越性。符合实际又方便计算,体会到了估算带给我们的捷便。

  因此,教学时要重视估算训练,只有在实际情境中,才能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单纯地进行机械的估算训练,是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只有结合曰常生活进行训练,体验估算的方法,明确估算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才能提高学生估算能力。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 3

  乘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并且还可以用来检验计算的结果,同时估算意识的建立也有利于数感的培养。这一节的内容是学生学*乘法估算的开始,学好估算的方法并不难,关键在于培养估算的意识和*惯,因此这节课的目标定位于估算意识在前,方法在后。

  教完这节课,有以下的反思:

  1、一节好的课,不仅应追求*期的知识能力目标,更应追求高远的育人目标。

  在上“乘法的估算”这节课前,查阅了不少资料,了解到了别人已经做到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做到,而我觉得又是应该做的,比如:大家都做到了将估算与生活紧密联系,而缺乏通过估算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于是围绕这个目标我开始进行课的设计,把估算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生活问题的思考联系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惯,而且通过估算还要学会思考问题,经常保持对周围事物有关数据的敏锐性。

  2、一节好的课,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始终把握住“估算来自于生活”这一认知目标,在教学中首先选取贴*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创设情景,使学生产生估算的愿望,并在学生掌握了估算意义的基础上,选取典型实例,让学生体验估算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从而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服务。而从学生的反馈看,估算意识的建立仍需在今后的教学中渗透。

  3、一节好的课,要有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学生表现出对生活问题的敏锐和个性化的学*能力,课堂上有矛盾的产生、与有学生之间的思维撞击,这样的课才具有生命力。在这堂课中,学生参与了,但缺少同伴间的交流,如能让他们之间也有争辩有碰撞,对估算的理解将更有生命。

  回顾我在备课过程中,自以为对教材作了一定的了解,还查阅了很多资料,而现在看来,这些只是为上这一节课而准备的,也仅仅是钻研了教材上的例题,查阅了许多老师的教学设计而已,对于与估算相关的本体性的知识又知道多少呢?深知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做长流水,这长流水不应仅停留在小学数学课本上,还应阅读掌握作为数学这门学科更广泛的知识。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 4

  四月份,我们三年组到千金小学听了一节数学课----《乘法估算》。一直觉得最难上的便是估算课,没有标准的答案可言。学生的想法各异,甚至有的学生算出标准答案然后再进行估算,对估算的意义理解不够。

  这节课从开课就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数学活动,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接着引导学生联想日常生活中的情景,让估算走进日常生活,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估算的兴趣,而教学中教师的“适时点拨”也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本节课达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目标,是一节运用“情境教学”比较成功的课例。

  但本节课教学也有以下两点值得思考:估算时,方法虽不确定,但必须符合以下两个要求:一是符合实际,能否在课前安排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寻找生活中一些估算乘法的例子,使其更加贴*生活情境。二是计算方便。在具体的实例当中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实用价值及意义,避免算出准确结果之后再估算。例如,本节课的题目是每排22个座位,一共18排,有350名学生来听课,能坐下吗?这道题共有三种估算方法,在本册的估算中,第一次提到在生活中要正确合理的运用估算。22×18第一种:把18看成20,把22看成20.第二种:18看成20,22不动。第三种:18不动,把22看成20。经过学生间的激烈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在讨论慢慢发现了第三种方法的优越性。符合实际又方便计算,体会到了估算带给我们的便捷。

  其次,可否对学生提交的估算方法进行归类。如:①有的估算时,是把两位数看成小于原数的整十数,比如72看成70;②有的估算时,是把两位数看成大于原数的整十数,如58看成60……。这样,便于形成估算的灵活性.针对具体问题选择正确的估算方法,例如,今天的这个例题结合问题的要求,把结果估小一些比较合适,因此,教学时要重视估算训练,只有在实际情境中,才能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单纯地进行机械的估算训练,是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只有结合日常生活进行训练,体验估算的方法,明确估算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才能提高学生估算能力。

  鉴于以上的认识,我觉得学生估算*惯的培养与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估算意识。在*时的教学中,我充分挖掘估算题材,在教学中重视进行估算示范,使学生认识到估算的必要性和优越性。积极创设生活情境,促使学生灵活采取估算策略。学生在教师预设的情境中意识到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估算策略,使学生的估算能力得到提高,并在自主探索中解决了问题。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 5

  《乘法估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60页的一节内容,我在按计划上完这一节后,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成功的关健在于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采用了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后每一个环节,大胆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从而体验到教学学*的快乐,认真反思,这节课有以下特点。

  1、素材源于生活,让学生产生估算的需求。

  计算天天要用,估算日日存在。可当我们教学估算时却发现,有时学生根本不去估算,或者是先算一个准确数再写出*似数。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之一是教师交给学生的素材没有结合实际生活,学生面对这样的信息,情感上没有引起共鸣,没有估算的需求,干脆算个准确结果完事。而这节课的主要三组素材都来自于身边或社会生活实际。例如:

  ①估人数选择活动场地,参加活动人数没办法一个一个地数,活动场地的座位也没有一个一个地数的必要,那就根据经验估算。

  ②写作文时,通过规定的字数确定要写的面数,一般不会一格一格地去数和精确计算,而只需要根据每面行数和每行格数估算。

  ③桔子日销售量也只能根据某一天的销售状况作大概的估算。

  这样,估算在学生眼中成为生活中的一种需求,而不是遥不可及的数学知识,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同时,这样的素材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猜测、探索和交流等数学活动。

  2、同题源自学生,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我们要看到,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虽然不是这节课的惟一目标,但仍然是一个重要目标,传统教学中常见有些教师给出封闭的,只有惟一答案的问题,让学生去解答,然后进行机械的记忆与重复地训练。而本节课,我给出了一些来自于生活实际的信息,主要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共同质疑、互相交流。在各自观点的交汇处,让我们看到了柳暗花明的成功喜悦,乘法估算的基本方法自然是水到渠成。尽管有的学生在交流中想法还不够成熟,但这一过程已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的主人,方法的总结也有自己的功劳,满足了学生自尊、交流、成功等方法的心理需求,从而使它们始终都积级地投入到数学学*中去。

  数学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它学科学*中的有关问题,并建立良好的进一步学*的情感,我将在数学教学中努力实践这一理念。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实用五篇(扩展4)

——《除法估算》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除法估算》教学反思1

  每一节课的设计必须在全面阅读了教材说明和了解了该知识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作用和位置时才真正地考虑教学的目标,以教学目标为基准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地处理,结合自身学生的特点也就是学情,预设好学生的反应,设想好自己的课堂如出现状况时应如何及时地进行处理。

  借着这一次与上海老师的会面,也让自己从中获益不少。对于该内容自己自觉还是在比较了解地情况下来进行了设计上的考虑。结合学校的实际,我首先考虑了学生的实际,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我把教学的例题进行了修改,这是自己原有的设想。应学生本准备秋游活动,在这一组织中学生必须经历一个买门票,进行游园活动的过程,所以我把它整个设计搬进了课堂,这样就更利用学生感受自己所解决的数学问题是来源于自己的生活中的。因为在原有的设想中,学生要进去买门票的话一定要考虑要准备多少钱去买票从而由计算准确值引入在可以采用估算来进行问题的解决,这是由于在实际中我们准备钱的数量是不需要那么准确无误的。同时这样的处理也便于学生知道在这一种情况下所估算得到的结果必须要比准确值要大一点才行,这才是符合实际的情况和需要的。后面的练*设计我也是结合了玩活动摩天轮是否可以同时承受所有同学的重量,能否同时一起让同学们上去玩、用餐需要安排座位,座位的个数是否够呢等这一系列的问题设计让学生慢慢感受估算。这除了学生可以采用计算出准确值的情况下进行判断,也可以通过估算直接口算得出结果来进行比较判断。让学生明确如何估算。

  在整个教学实际进行中,学生的估算方法教学是注重了引导和小结。学生对于如何估算是比较清晰的。另外学生也基本了解如果需要运用估算的时候要注意的问题,那就是必须结合实际的情况。,有时候需要把估算的记过稍微估计得大一点,有时候需要把估算的结果稍微估计得小一点。但是正如上海老师所说,由于学生在课堂中受了惯势思维的影响,同时在例题的设计中由于采用估算对于解决这一类型的问题更有优势这一情况没有很好地在这里面体现出来,所以在这一课堂中,有一部分学生是还是停留用了算准确值的结果来进行了问题的解决,这估算的优势还是未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如果能够在课堂的巩固练*中,考虑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地安排一组练*,就是让学生快速地进行判断和问题解决,从而使学生在这一练*过程中感受使用估算确实存在有一定的优势,那这一节课的遗憾就能很好地进行补充了。

  确实由于自己在以后教学中没有遇见这样的学生反应状况,对于学生大预设未能估计得那么准确,如何根据学生的事情状况对自己的教学进行适时的调整,在目标的达成上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相信每一节课肯定由于各种的因素,我们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或者一些从未遇见的状况。所以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完善自己需要考虑的方面,这对于自己的成长和课堂有效性的提高确实是十分有利的。这一次也非常的感谢两位来自于上海的`老师给予我的意见,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触动,学*真的是无休止的,只要我们自己愿意,相信你就会有不断的进步。

《除法估算》教学反思2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除了除法计算是本单元的重中之重以外,利用估算作为一个有效策略来解决问题也是本单元的一大特色。在新修订的教材中,估算已然成为计算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从低年级开始对于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一直是大家努力的方向,但本单元除法的估算和以前的四舍五入的估法有一些区别,以前的估算以乘法为主,借助乘法口诀或者整十整百数的好算的特点,将其中的乘数估成比较接*的整十整百数再进行计算,如49×8,将49估成离它最*的整十数50,然后再计算50×8=400。

  但是除法的估算不能只考虑离被除数比较接*的整十或整百数,还有整除与否的关系,例如,401÷7,如果按照乘法估算的原则估成接*的整百数,那就得将401估成400,再计算400÷7,可是根据具体的情况看,400÷7不能整除,这样估算的结果并不简便,估算的意义也就相应的不大了。再比如500÷7,500本身就是个整百数,按照以前估算的方法就不用再估了,可是500并不能被7整除,所以要将500估成490,再计算490÷7=70。

  因此,在本单元关于除法估算的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要比较接*被除数;二是要能够整除,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除法的估算才能顺利进行,才能体现出估算的意义。

《除法估算》教学反思3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这句话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的。也说明了学*应该是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以往教科书上枯燥的例题让学生失去了学*数学的兴趣,而我们现在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会关心什么、经历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在生活中想要发现些什么。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将学*和学生们的生活充分融合起来,让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学得积极主动,才会学得兴趣盎然。

  2、估算与生活

  估算的内容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对量的描述,很多时候只要算出一个与精确数比较接*的*似数就可以了。这堂课的教学,让学生把自己的经历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结合起来,因此培养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实用五篇(扩展5)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第三单元《体育场》

  教科书第33页、第34页练一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

  同桌准备一篇文章、黄豆1千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投影出示:宝鸡体育场举办的《同根同祖· 同一首歌》大型演唱会图片。

  1、师问:这是什么地方?他们在干什么?你有什么感想?

  2、师问:你估计这个体育场能容纳多少名观众?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让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投影出示课本主题图),估一估能做多少人?

  (1)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小组交流,让每个小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估算方法,估算结果。

  (3)小组选派代表,反馈结果。

  学生a:每小块看台大约有100个座位,一共有26个看台,大约有2600人。

  学生b:体育场每排大约有1300个座位,一共有10排,大约有1300人。

  学生c:体育场上下两层为一个区域,每个区域有200个座位,大约有14个区域,大约有2800人。

  学生的估算方法只要合理,都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学*的热情。

  2、投影出示一个看台的放大图,让学生进行估算。

  (1)数一数:一个看台的人数,告诉有28个看台,你能估算出这个体育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吗?

  (2)理解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28×72≈2100(人) 6×12×28≈1800(人)

  把28看成30,72看成70,30×70=2100,所以28×72≈2100

  把12看成10,28看成30,6×10×30=1800,所以6×12×28≈1800

  小结:一般情况,估算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把数据估算成整十,整百的数,计算简便。

  三、巩固练*

  完成“练一练”第2题。

  算一算“东方书报亭”10月上旬的营业额(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

  四、合作交流,实践应用。

  (1)估计一张报纸,一张版面的数字(同桌合作)

  a、数一行的数字和总行数。

  b、报纸折出一块的字数与整版字数

  (2)小组活动:每小组拿出自带的1千克黄豆,估算大约有多少颗?

  活动要求:

  1、学生每四人一组,各小组准备一千克黄豆。(提前布置好)

  2、提问:每组有一千克黄豆,估计有多少粒。

  3、先讨论估计步骤,再操作。

  4、动手操作时合理分工协作。

  汇报方法:

  ①抓一把黄豆,猜测有多少颗。

  ②一个盒子盛出有多少颗,看1千克黄豆能装几盒,计算出1千克黄豆的颗数。

  小组汇报估计结果:

  a、一把大约有一百颗,可以抓56把,估计有100×56=5600(颗)

  b、一个盒子大约盛出有500颗,一千克黄豆大约能装11盒,估计有500×11=5000(颗)。

  以上活动只要学生说法合理,都要进行肯定、表扬。

  五、教学反思:

  1、教师教学中,始终是学生学*的参与者﹑合作者﹑组织者﹑促进者。因此,在设计课时,巧妙的利用*期在体育场举行的“演唱会”导入新课。这样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情绪饱满、精神愉快的投入到新课的学*之中。接下来用估一估、算一算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初步的感受到生活中像这样的乘法估算问题随处可见,为新课的学*营造估算的氛围。

  2、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每个学生合作交流,培养他们专心听别人发言的*惯,吸取别人的长处,改变自己的缺点。

  3、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对具体事物能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启发学生发展思维,使学生个性化发展,让每个人都有表现的空间。

  4、估算是一种数学思想。“乘法的估算”就是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简便的、粗略的计算。要让学生明白这种数学思想,具有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思维*惯和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估算策略,从而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学*不同的估算策略,并能运用自己的估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2

  乘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并且还可以用来检验计算的结果,同时估算意识的建立也有利于数感的培养。这一节的内容是学生学*乘法估算的开始,学好估算的方法并不难,关键在于培养估算的意识和*惯,因此这节课的目标定位于估算意识在前,方法在后。

  教完这节课,有以下的反思:

  1、一节好的课,不仅应追求*期的知识能力目标,更应追求高远的育人目标。

  在上“乘法的估算”这节课前,查阅了不少资料,了解到了别人已经做到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做到,而我觉得又是应该做的,比如:大家都做到了将估算与生活紧密联系,而缺乏通过估算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于是围绕这个目标我开始进行课的设计,把估算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生活问题的思考联系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惯,而且通过估算还要学会思考问题,经常保持对周围事物有关数据的敏锐性。

  2、一节好的课,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始终把握住“估算来自于生活”这一认知目标,在教学中首先选取贴*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创设情景,使学生产生估算的愿望,并在学生掌握了估算意义的基础上,选取典型实例,让学生体验估算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从而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服务。而从学生的'反馈看,估算意识的建立仍需在今后的教学中渗透。

  3、一节好的课,要有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学生表现出对生活问题的敏锐和个性化的学*能力,课堂上有矛盾的产生、与有学生之间的思维撞击,这样的课才具有生命力。在这堂课中,学生参与了,但缺少同伴间的交流,如能让他们之间也有争辩有碰撞,对估算的理解将更有生命。

  回顾我在备课过程中,自以为对教材作了一定的了解,还查阅了很多资料,而现在看来,这些只是为上这一节课而准备的,也仅仅是钻研了教材上的例题,查阅了许多老师的教学设计而已,对于与估算相关的本体性的知识又知道多少呢?深知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做长流水,这长流水不应仅停留在小学数学课本上,还应阅读掌握作为数学这门学科更广泛的知识。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3

  教材说明

  两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估算与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估算有所不同。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估算,只把被除数的尾数省略,求它的*似数。两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估算则要先分别求出被除数、除数的*似数。而且除数是省略十位后面的尾数,被除数从哪位起省略尾数,可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及运算的方便程度来决定,使求出的两个*似数可归结为表内除法口算。由于被除数、除数都要先求出*似数,比第六册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要难。

  例6,通过运酱油的情境引出两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估算。

  教材给出了两种估算方法:一种是把被除数、除数取*似数后,用除法口算;另一种是把被除数、除数取*似数后,用乘法口算,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用1课时教学。教学例6,完成练*十四中的*题。

  2.教学例6时,可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取538和62的*似数进行估算比较合适?可以用什么方法估算?使学生明确:取*似数时首先要考虑所取的*似数与原数不能相差很大,然后要考虑运算的方便,可以归结为表内除法的口算。

  让学生做“做一做”的题目时,要让学生先想一想怎样取*似数后再计算。

  3.关于练*十四中一些*题的教学建议

  第3题有一定难度,教师要提示学生怎样取*似数后再进行计算。

  第51页最下面的思考题。其解答的思路是:根据题意可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从图中看出:①只参加数学小组的人数是28-10=18(人);②只参加语文小组的.人数是14-10=4(人);③两个小组都没有参加的人数是42-18-10-4=10(人)。

  教材说明

  用整百数除的口算过程,实质上是先除以几,再除以100的连除过程。如3600÷300=3600÷3÷100=1200÷100=12。在这个过程中,用一位数除是重要的一步;用100除则是用十除的类推。因此,教材首先复*了用一位数除、用整十数除,为新知识的教学做好准备。

  例4教学用100除一个数。教材从除法的意义入手,明确用100除的口算算理。然后出例5教学用整百数除。所出的两道口算题,一道是商一位数的,另一道是商两位数的,都通过方框中的话突出用几百除的口算方法。两道例题后,引导学生讨论、总结用整百数除的口算规律。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4

  《乘法估算》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生活情境,突出估算教学的重点。

  从计算方法的角度来看,学生长于精确计算,估算意识淡薄,对估算的作用与价值,没有真实的体验与感受,在认识和行为上都感到“不*惯”,常常为估算而估算。因此,我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小明北京之行的问题情境,将参观动物园、观看海豚表演、为游人组装自行车等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情境中经历估算,不仅让学生初步了解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思路,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感悟精算与估算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体验估算的价值。真正突出了估算教学的重点,即由单纯的技巧性训练转变到估算意识的培养。

  2、加强变式与比较,注重对估算策略的归纳与提升。

  《课标》第一学段估算意识培养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本节课中,董老师拓展了例题的内容,结合生活,创编问题,特别注重不同问题的分析与比较,如创编问题中“够”与“不够”的比较,原型例题与创编问题的比较,“参观动物园”与原型例题的比较,“观看海豚表演”与创编问题的比较,“装配一些自行车”选择算法的比较等等,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理的估“多”估“少”的策略,注重对估算策略的归纳与提升。从而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境灵活选择合适的算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预设与生成有机统一,课堂充满活力。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而教学是人与人互动的过程,因此,它又是不断生成的过程。预设是生成的前提,而生成需要一个良好宽松的氛围,没有精心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只有备课时充分估计到课堂上将发生的各种情况,考虑好应对的策略,才能捕捉和把握好课堂上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本课例中,学生对于32个同学带250元钱够与不够生成了不同的见解,不断闪耀着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对估算的意义及估算的局限性的理解展现了学生的灵感,使整节课体现了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5

  按照教研组的工作安排,每位老师在本备课组内上一节教研课,并从中推选出一位老师代表本备课组参加学校一年一度的“校优质课大赛”。作为备课组的一员,今天我执教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乘法估算》。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种“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感觉。

  纵观这部分知识,教材的编写意图是:(1)通过让学生估算需要准备多少钱购票的具体问题,教学乘法估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用估算;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使估算的结果符合问题实际又接*准确值,使估算的过程尽可能简便。(2)引导学生在交流、对比中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并明确估算基本方法的内涵就是:接*准确值(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而《数学课程标准》对于第二学段的估算也明确要求: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惯。它的着眼点在“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给予以上观点我在设计教学时选取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素材,通过去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参观奥运会比赛场馆买票一事,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让解决方案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碰撞中明晰,通过“为什么要这样估?”“你认为哪种方案更合适?”“哪种方案更合理,更符合实际?”等问题,让学生逐渐建构起估算的方法。学会遇到问题要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确定策略,进而解决问题这一思考方法。为了让孩子们感觉不到数学课中练*的枯燥,乏味,我将练*置于游戏的情境当中,通过设置“幸运闯关”游戏调动了他们的学*热情,也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巩固练*的环节当中,体验数学学*的快乐。

  美中不足的是:课始让孩子们猜老师的年龄,给出他们一个猜测的的范围“大约30岁了”,结果有一个学生猜到了24岁,我没有进一步去追问“24岁是不是符合老师给定的这样范围呢?”,也没有引导学生明白估算的功能——确定数的取值范围,就直接进入了新课的探究,没有让预设的情境导入发挥最大化。再者,课的开始缺少估算方面的知识铺垫,过高的估计了孩子们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所以在读懂学生方面是我应该继续努力的地方。

  课中估算时,大多数学生都采是用四舍五入法求*似数进行估算。

  ⑴把49看成50,104看成100,50×100=5000(元),应该准备5000元。也有学生运用进一法估算的,出现两种估算策略。

  ⑵把49看成50,104看成110,50×110=5500元,应该准备5500元。

  ⑶也许是受笔算乘法训练的影响,个别学生采用了直接用笔算出结果——准确值。实际上,求*似数的方法,还有进一法,去尾法等,估算时,也经常根据具体情况,用不同的求*似数的方法进行估算。

  在学生基本上都用第⑴种估算时,出现了认知上的矛盾: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的准确值相比怎么不够呢?学生自发讨论起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从而明白了估算和精确值计算之间是有误差的。今天我们所学的乘法估算就是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估算方法解决问题。所以,以后我们再遇到准备钱的时候,什么时候应估大些,什么时候应估小些,应视实际情况而定,不一定要采用四舍五入来取进似数。“带多少钱合适?”这一问题,又把学生引入采用什么估算策略解决问题的探索中,这时就有了⑵策略的精彩生成。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够到位。使随后的练*也产生因不明白估算的策略而发生的“连锁”错误。

  由于在练*时耽误了太多的时间,导致课尾的教学总结草草收场。把握课堂教学节奏,进行有效教学也将是我以后努力研究和实践的方向。

  在教学我也发现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计算思想和解题思路时所用的语言不够精练和明确,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将是我以后要重点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数学的价值,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它学科学*中的有关问题,并建立良好的进一步学*的情感,我也将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努力实践这一理念。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实用五篇(扩展6)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菁选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第三单元《体育场》

  教科书第33页、第34页练一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

  同桌准备一篇文章、黄豆1千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投影出示:宝鸡体育场举办的《同根同祖· 同一首歌》大型演唱会图片。

  1、师问:这是什么地方?他们在干什么?你有什么感想?

  2、师问:你估计这个体育场能容纳多少名观众?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让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投影出示课本主题图),估一估能做多少人?

  (1)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小组交流,让每个小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估算方法,估算结果。

  (3)小组选派代表,反馈结果。

  学生a:每小块看台大约有100个座位,一共有26个看台,大约有2600人。

  学生b:体育场每排大约有1300个座位,一共有10排,大约有1300人。

  学生c:体育场上下两层为一个区域,每个区域有200个座位,大约有14个区域,大约有2800人。

  学生的估算方法只要合理,都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学*的热情。

  2、投影出示一个看台的放大图,让学生进行估算。

  (1)数一数:一个看台的人数,告诉有28个看台,你能估算出这个体育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吗?

  (2)理解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28×72≈2100(人) 6×12×28≈1800(人)

  把28看成30,72看成70,30×70=2100,所以28×72≈2100

  把12看成10,28看成30,6×10×30=1800,所以6×12×28≈1800

  小结:一般情况,估算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把数据估算成整十,整百的数,计算简便。

  三、巩固练*

  完成“练一练”第2题。

  算一算“东方书报亭”10月上旬的营业额(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

  四、合作交流,实践应用。

  (1)估计一张报纸,一张版面的数字(同桌合作)

  a、数一行的数字和总行数。

  b、报纸折出一块的字数与整版字数

  (2)小组活动:每小组拿出自带的1千克黄豆,估算大约有多少颗?

  活动要求:

  1、学生每四人一组,各小组准备一千克黄豆。(提前布置好)

  2、提问:每组有一千克黄豆,估计有多少粒。

  3、先讨论估计步骤,再操作。

  4、动手操作时合理分工协作。

  汇报方法:

  ①抓一把黄豆,猜测有多少颗。

  ②一个盒子盛出有多少颗,看1千克黄豆能装几盒,计算出1千克黄豆的颗数。

  小组汇报估计结果:

  a、一把大约有一百颗,可以抓56把,估计有100×56=5600(颗)

  b、一个盒子大约盛出有500颗,一千克黄豆大约能装11盒,估计有500×11=5000(颗)。

  以上活动只要学生说法合理,都要进行肯定、表扬。

  五、教学反思:

  1、教师教学中,始终是学生学*的`参与者﹑合作者﹑组织者﹑促进者。因此,在设计课时,巧妙的利用*期在体育场举行的“演唱会”导入新课。这样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情绪饱满、精神愉快的投入到新课的学*之中。接下来用估一估、算一算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初步的感受到生活中像这样的乘法估算问题随处可见,为新课的学*营造估算的氛围。

  2、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每个学生合作交流,培养他们专心听别人发言的*惯,吸取别人的长处,改变自己的缺点。

  3、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对具体事物能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启发学生发展思维,使学生个性化发展,让每个人都有表现的空间。

  4、估算是一种数学思想。“乘法的估算”就是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简便的、粗略的计算。要让学生明白这种数学思想,具有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思维*惯和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估算策略,从而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学*不同的估算策略,并能运用自己的估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2

  小学数学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估算的能力。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四舍五入法求*似数再估算)在此基础上学*本单元的估算乘法比较简单。运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总结方法,体现以下特点。

  1. 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产生估算的需求。

  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课始,出示学生郊游的画面,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提出问题: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学生分析题意,列出算式后,引导大家能否估算?给予充足的时间,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后汇报,出现了多种方法。在练*中设计了打字的题目,一篇文章16000个字,每分钟打83个字,20分钟能否打完?还有根据商店三天的销售量,估计一个月的销售量等等,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应用的价值。

  2. 体现估算方法多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在解决车票和门票的问题时,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出现了不同的估算方法:大部分学生直接用四舍五入法估算:把49看成50,104看成100,50×100=5000(元),应该准备5000元。

  但也有学生运用进一法估算的,出现两种估算策略

  把49看成50,104看成110,50×110=5500元,应该准备5500元,

  把49看成50,104看成105,50×105=5250(元)。应该准备5250元。

  引导学生准确计算后发现第一种方法估计的结果不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引导学生明白该题目运用进一法是最好的`。又如:在练*中打字一题,学生通过算、说、议、选等活动总结出最好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多样,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的估算策略。

  看似简单的内容学生却掌握的不是很理想,出现一道题目,还是惯性运用四舍五入法求*似数后进行估算;另外,个别的题目让学生难以确定是否估算还是准确计算。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分析该题目中的数据应估大一些还是估小一些;即使准确计算的题目,计算前也可以让学生估算一下,或是算后利用估算的方法检查,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不断提高估算的能力。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3

  《乘法估算》四年级上册内容,我在按计划上完这一节后,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成功的关健在于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采用了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后每一个环节,大胆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从而体验到教学学*的快乐,认真反思,这节课有以下特点。

  1、素材源于生活,让学生产生估算的需求。

  做算天天要用,估算日日存在。可当我们教学估算时却发现,有时学生根本不去估算,或者是先算一个准确结唱歌再写出*似数。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之一是教师交给学生的素材没有结合实际生活,学生面对这样的信息,情感上没有引起共鸣,没有估算的需求,干脆算个准确结果完事。而这节课的主要三组素材都来自于身边或社会生活实际。例如:

  ①估人数选择活动场地,参加活动人数没办法一个一个地数,活动场地的.座位也没有一个一个地数的必要,那就根据经验估算。

  ②写作文时,通过规定的字数确定要写的面数,一般不会一格一格地去数和精确计算,而只需要根据每面行数和每行格数估算。

  这样,估算在学生眼中成为生活中的一种需求,而不是遥不可及的数学知识,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同时,这样的素材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猜测、探索和交流等数学活动。

  2、同题源自学生,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我们要以看到,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虽然不是这节课的惟一目标,但仍然是一个重要目标,传统教学中常见有些教师给出封闭的,只有惟一答案的问题,让学生去解答,然后进行机械的记忆与重复地训练。而本节课,我给出了一些来自于生活实际的信息,主要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共同质疑、互相交流。在各自观点的交汇处,让我们看到了柳暗花明的成功喜悦,乘法估算的基本方法自然是水到渠成。尽管有的学生在交流中想法还不够成熟,但这一过程已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的主人,方法的总结也有自己的功劳,满足了学生自尊、交流、成功等方法的心理需求,从而使它们始终都积级地投入到数学学*中去。

  数学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它学科学*中的有关问题,并建立良好的进一步学*的情感,我将在数学教学中努力实践这一理念。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4

  四月份,我们三年组到千金小学听了一节数学课————《乘法估算》。一直觉得最难上的便是估算课,没有标准的答案可言。学生的想法各异,甚至有的学生算出标准答案然后再进行估算,对估算的意义理解不够。

  这节课从开课就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数学活动,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接着引导学生联想日常生活中的情景,让估算走进日常生活,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估算的兴趣,而教学中教师的“适时点拨”也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本节课达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目标,是一节运用“情境教学”比较成功的课例。

  但本节课教学也有以下两点值得思考:估算时,方法虽不确定,但必须符合以下两个要求:一是符合实际,能否在课前安排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寻找生活中一些估算乘法的例子,使其更加贴*生活情境。二是计算方便。在具体的实例当中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实用价值及意义,避免算出准确结果之后再估算。例如,本节课的题目是每排22个座位,一共18排,有350名学生来听课,能坐下吗?这道题共有三种估算方法,在本册的估算中,第一次提到在生活中要正确合理的运用估算。22×18第一种:把18看成20,把22看成20。第二种:18看成20,22不动。第三种:18不动,把22看成20。经过学生间的激烈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在讨论慢慢发现了第三种方法的优越性。符合实际又方便计算,体会到了估算带给我们的便捷。

  其次,可否对学生提交的'估算方法进行归类。如:①有的估算时,是把两位数看成小于原数的整十数,比如72看成70;②有的估算时,是把两位数看成大于原数的整十数,如58看成60……。这样,便于形成估算的灵活性.针对具体问题选择正确的估算方法,例如,今天的这个例题结合问题的要求,把结果估小一些比较合适,

  因此,教学时要重视估算训练,只有在实际情境中,才能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单纯地进行机械的估算训练,是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只有结合日常生活进行训练,体验估算的方法,明确估算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才能提高学生估算能力。

  鉴于以上的认识,我觉得学生估算*惯的培养与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估算意识。在*时的教学中,我充分挖掘估算题材,在教学中重视进行估算示范,使学生认识到估算的必要性和优越性。积极创设生活情境,促使学生灵活采取估算策略。学生在教师预设的情境中意识到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估算策略,使学生的估算能力得到提高,并在自主探索中解决了问题。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5

  在估算时,除用四舍五入法求*似数进行估算,也经常根据具体情况,用不同的求*似数的方法进行估算。在小学阶段,怎样渗透教材以外的其他估算方法呢?下面是本人在“乘法估算”一课中对估算教学所作的反思。

  一、 创造性使用教材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数学只用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才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索的动力。

  “乘法估算”一课中原有的两个例题“王老师带了200元钱,想买3个篮球,每个篮球58元。他带的钱够吗?”“用这些钱买3 个足球,每个足球74元,够不够?”教学中,我没有局限于书本,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着力开发身边的教学资源,创造性地改编教材。在教这课的前一段时间,我校都在为迎接省示范校复检做各种准备,各功能室都在重新添器材,布置各室,体育组也正添置各种器材,我选择这一情况作为学*的素材,创设了以下3个情境:

  ①我们学校的体育老师张老师带了200元钱,想买3个篮球,每个58元。她带的钱够吗?

  ②如果用这些钱买3个足球,每个足球74元,够不够?

  ③如果张老师带210元够买3个足球吗?带多少钱合适?创设的这些情境使学生从周围的事物中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都是“张老师怎样”,都入情入境地替张老师设想。第3个情境是本人使教学内容持续生成,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成功之处。在这一情境中,学生自己质疑、释疑,明白了用进一法估算的方法。学生的表现达到了本节课的高潮。

  二、渗透多种估算方法

  学生估算*惯的培养与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估算意识。在*时的教学中,我就充分挖掘估算题材,在教学中重视进行估算示范,使学生认识到估算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调查一年级各班的人数,估计出一年级的总人数,使学生理解估算的意义。通过创设的前两个情境使学生掌握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在此基础上,本人创设了第3个问题情境,学生在解决第3个问题时,就运用了不同的估算策略:

  ①大部分学生直接估算:74≈70,70×3=210,带的钱够了。

  ②把74看成80,80×3=240,张老师带240元就够了。

  ③我想张老师可以带300元,每个足球74元,带100元,只带3张,很方便。在学生基本上都用第①种估算时,出现了认知上的矛盾:估算出来是够的啊,可是计算的结果怎么不够了?

  学生自发讨论起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从而明白了估算和精确计算之间是有误差的。“带多少钱合适?”这一问题,又把学生引入采用什么估算策略解决问题的探索中,这时就有了②③两种策略的精彩生成。对于“把74看成80”这种方法,学生依据四舍五入法提出质疑,通过学生间的互动解疑,明白了用“进一法”进行估算的策略。“把74看成100”实际上也是进一法的运用,又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的做法。学生在教师预设的情境中意识到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估算策略,估算能力得到提高,在自主探索中解决了问题。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6

  今天上的是《乘法估算》,从三年级开始,一直觉得最难上的便是估算课,没有标准的答案可言。有些学生甚至先算出标准答案然后再进行估算,我不知道对这些学生说什么好。

  三年级到现在,几乎每个学期的都有乘法估算。但是教学目标和学生所要达成的知识点却不一。我找了一些资料,将区别罗列如下:

  重视估算的教学,注意各种算法的结合,加强算法选择的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乘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并且还可以用来检验计算的结果,同时估算意识的建立也有利于数感的培养。因此估算教学不能走过场。学好估算的方法并不难,关键在于培养估算的意识和*惯,这要靠教师持之以恒经常给学生创设估算的情境和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多做估算的练*。

  在这一单元中,口算、估算、笔算都出齐了,怎么处理好这三算之间的关系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这里要处理好两个方面,一是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二是三算各有其适用场合和范围,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什么样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的能力。

  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是《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因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单元教材,不仅在口算乘法中专门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还在笔算乘法中展示了估算方法,切实体现了“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改革理念。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扎扎实实地组织数学活动,让学生学会估算的方法。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估算意识和能力需要逐步培养。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运用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运用估算检查计算结果,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学*估算的必要性,逐步形成估算的意识,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另外,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口算、估算、笔算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成共同提高的目标。更要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通过比较、交流,知道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合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

  加强估算,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本单元以单列一个例题的方式(例5),组织学生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估算是生活中常用的计算方法,估算的方法虽不确定,但必须符合以下两个要求:一是符合实际,二是计算方便。如,例5的教学通过解决购票的具体问题,使学生理解将票价和购票的张数适当的估大一些,并把它们分别估成整十数、整百数或几百几十的数,这样才能方便算出足够的钱买票。另外,教材在练*十中安排了6个需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的简单问题,使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理解什么时候应将因数估大一些,什么时候应将因数估小一些,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观点。

  在四上估算中,第一次提到在生活中要正确合理的运用估算。一要符合实际,二要方便计算。课上出现了4种方案:104*49第一种:把104看成100,把49看成50第二种:104看成105,把49看成50第三种:104不动,把49看成50第四种:把104看成110,把49看成50。经过学生间的激烈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在讨论慢慢发现了第四种方法的优越性。符合实际又方便计算,体会到了估算带给我们的捷便。

  因此,教学时要重视估算训练,只有在实际情境中,才能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单纯地进行机械的估算训练,是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只有结合曰常生活进行训练,体验估算的方法,明确估算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才能提高学生估算能力。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7

  按照教研组的工作安排,每位老师在本备课组内上一节教研课,并从中推选出一位老师代表本备课组参加学校一年一度的“校优质课大赛”。作为备课组的一员,今天我执教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乘法估算》。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种“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感觉。

  纵观这部分知识,教材的编写意图是:(1)通过让学生估算需要准备多少钱购票的具体问题,教学乘法估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用估算;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使估算的结果符合问题实际又接*准确值,使估算的过程尽可能简便。(2)引导学生在交流、对比中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并明确估算基本方法的内涵就是:接*准确值(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而《数学课程标准》对于第二学段的估算也明确要求: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惯。它的着眼点在“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给予以上观点我在设计教学时选取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素材,通过去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参观奥运会比赛场馆买票一事,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让解决方案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碰撞中明晰,通过“为什么要这样估?”“你认为哪种方案更合适?”“哪种方案更合理,更符合实际?”等问题,让学生逐渐建构起估算的方法。学会遇到问题要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确定策略,进而解决问题这一思考方法。为了让孩子们感觉不到数学课中练*的枯燥,乏味,我将练*置于游戏的情境当中,通过设置“幸运闯关”游戏调动了他们的学*热情,也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巩固练*的环节当中,体验数学学*的快乐。

  美中不足的是:课始让孩子们猜老师的年龄,给出他们一个猜测的的范围“大约30岁了”,结果有一个学生猜到了24岁,我没有进一步去追问“24岁是不是符合老师给定的这样范围呢?”,也没有引导学生明白估算的功能——确定数的取值范围,就直接进入了新课的探究,没有让预设的情境导入发挥最大化。再者,课的开始缺少估算方面的知识铺垫,过高的估计了孩子们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所以在读懂学生方面是我应该继续努力的地方。

  课中估算时,大多数学生都采是用四舍五入法求*似数进行估算。

  ⑴把49看成50,104看成100,50×100=5000(元),应该准备5000元。也有学生运用进一法估算的,出现两种估算策略。

  ⑵把49看成50,104看成110,50×110=5500元,应该准备5500元。

  ⑶也许是受笔算乘法训练的影响,个别学生采用了直接用笔算出结果——准确值。实际上,求*似数的方法,还有进一法,去尾法等,估算时,也经常根据具体情况,用不同的求*似数的方法进行估算。

  在学生基本上都用第⑴种估算时,出现了认知上的矛盾: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的准确值相比怎么不够呢?学生自发讨论起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从而明白了估算和精确值计算之间是有误差的。今天我们所学的乘法估算就是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估算方法解决问题。所以,以后我们再遇到准备钱的时候,什么时候应估大些,什么时候应估小些,应视实际情况而定,不一定要采用四舍五入来取进似数。“带多少钱合适?”这一问题,又把学生引入采用什么估算策略解决问题的探索中,这时就有了⑵策略的精彩生成。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够到位。使随后的练*也产生因不明白估算的策略而发生的“连锁”错误。

  由于在练*时耽误了太多的`时间,导致课尾的教学总结草草收场。把握课堂教学节奏,进行有效教学也将是我以后努力研究和实践的方向。

  在教学我也发现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计算思想和解题思路时所用的语言不够精练和明确,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将是我以后要重点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数学的价值,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它学科学*中的有关问题,并建立良好的进一步学*的情感,我也将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努力实践这一理念。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8

  这节课一开始我用估一估几个数,让学生回顾知识,为本节课进行的数学活动作好铺垫,接着创设日常生活中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进而主动参与到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的教学中去,使学生体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我发现在教学中有几点值得思考:

  1、在估算教学中,这是第一次提到在生活中要正确合理的`运用估算,而不能盲目套用四舍五入法。例题的解决出现了多种方案:104×49如算成110×50,104×50,100×49,100×50,100×45。怎样使学生能自己感受到第四种算法的合理性,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在讨论中慢慢发现了前两种方法的优越性。符合实际又方便计算,体会到了估算带给我们的捷便。

  2、通过练*让学生理解,在进行乘法估算时根据实际情况有时要是把两个因数都要估小,有时要把两个因数都估大,有时要把一个因数估大,另一个因数估小……。

  3、只有在实际情境中,才能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单纯地进行机械的估算训练,是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只有结合曰常生活进行训练,体验估算的方法,明确估算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才能提高学生估算能力。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9

  1.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情境中学*数学才能体现数学的价值。本课的情境是一个十分普通,绝大多数同学都有经历的事,故学生学*起来不会觉得无用。

  2.应给学生足够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只有足够时间的独立思考,学生的思维才能打开,自己才能主动想问题,如本课中我给了大家十几分钟的独立思考时间,学生才得出如此之多的方法。

  3.应让学生明白学*的目的与意义。学生在学*一些新知识时,往往会产生“学*这些知识、方法有什么用”的想法,作为教师,若不能让学生知道学*估算的作用,他们就不会去主动想方法(因为已学会了列竖式计算)故我在提出“应准备多少钱?”这个问题时指出教师准备的钱只能是带购买门票的.钱吗?一定要非常精确?小店老板去进货时,是否也要非常精确算好每笔支出?在生活中有很多时候只要知道大概数。故估算在生活中经常要用到,当学生明白了估算的作用后,才会去思考如何估算更简便。

  4.如何在四十分钟内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我采用了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学们基本上都参与到探索估算方法的活动中去,并在优化方法方面也有所得。通过学生交流,可以看出学生们能根据自己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知识中,本节课就是学生在学过了估算加、减的基础上,自觉采用了“四舍五入”法得出各种估算方法的。

  5.思维定势的利弊影响学生的学*效率。本节课时,学生能用“四舍五入”法想出方法1、方法3,但也有许多同学就因为“四舍五入”的思维定势,在对上述五种方法优化时,坚持第一种方法,不敢肯定第二种方法,那么如何才能把学生从思维定势中引导出来,我认为根据实际经验,利用生活经验去验证是个好办法。当我让学生计算出买门票的实际价钱再让学生谈谈哪些方法不合实际就较自然。但这时对学生“四舍五入”的旧知识产生了认知冲突,为什么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这个问题若解决不好会使部分学生产生迷惑。故当我组织大家一起比较方法1方法3时,发现使用“四舍五入”去估算时,票价与人数都少算了,结果当然比实际的小,而在此买门票,老师带的钱理应要实际门票应多准备一些,从而得出学*数学要从实际出发的道理,并强调“四舍五入”法是一种通用法则,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不但使学生掌握了估算乘法的方法,更使同学们感受到解决实际问题不能过于教条,而应认真分析,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方法的道理,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更多样。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10

  估算是指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简便的、粗略的计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存在问题:学生估算意识淡薄。学生的生活经验匮乏,尤其缺乏估算的机会,所以普遍觉得估算没什么作用,所以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下要用估算。为此,只有明确要求估算时,他们才进行估算,没要求时一律精算,他们觉得精算更可靠,更有安全感!简言之,就是因为缺乏在具体情境中的估算体验,所以造成估算意识的淡薄,当然估算意识的培养非一时而蹙的,需要有长期的体验,才能逐渐培养起学生的估算意识。

  1。从生活实际导入,创设了问题情景,突出估算教学的重点。

  2。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思考与交流的空间。

  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创设情景,感受估算的'简便,引导学生亲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估算方法的探索,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题目:激流勇进票价6元,我们全班(56人)玩,大约付多少钱?选择并说明理由:

  学生在尝试中发现A。6×56,56看成60,6×56≈360(元);而6看成10,6×56≈560(元),多看了4个56,估算得太大不合理。

  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与合作交流渐渐得出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估算方法,在探索估算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学*的主体地位,体会了计算的用处,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

  课堂中上不足之处:对那些内向不喜欢发言的同学关注不够,在合作交流中,参与的深度就远远不及活泼开朗的孩子,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当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方法,真正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11

  《乘法的估算》是口算乘法的第2课时,我在备这节课的时候,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估算方法做为这节课的重点,而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灵活的估算,则是这节课的难点。在上课的'时候,感觉学生的掌握还是可以的,但是在批改作业的时候,发现学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现反思如下:

  估算的教学在数学课本中的出现没有一个系统的编排过程,感觉以前学生学过的一些关于估算的知识已经忘的差不多了。而在课堂上,当我向学生提问:这道题目为什么需要估算?学生的回答是看到了够不够和大约这样的字眼,这还是比较好的学生的反馈。那么中等和差一些的学生简直就是不知所云了。可见,在学生的思维中,估算的意识是非常淡薄的,对于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大量运用几乎没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所以,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加强的。

  同时,我也感觉的学生在估算方面思维模式单一,不灵活,比如,当和实际的解决问题联系起来的时候,学生就表现出茫然,为什么估算的结果不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有的学生就比较的害怕用估算去解决实际问题,又有一部分的学生感觉的在估算时,比如324可以估算成320,又可以估算成300,而假如乘以9的话,有的学生就又把9估算成10,这样以来就有了4种结果,所以,给学生又造成了一种模糊的感觉,怎么估随便估都行,所以很多本来就似是而非的学生就有些发蒙了。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12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估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快速正确的估算。

  本节课始我首先复*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求一个数的*似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估算,为新知的教学做好铺垫。

  本节课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问题,让学生分析此题选择什么方法比较合适,不仅水到渠成的引入新课的教学,同时还让学生感受到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新知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困难,由于他们之前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所以学生很快就发现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个因数都估*似数”的估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思考:还有不同的估算方法吗?学生很快就发现还可以“把其中任意一个因素估成*似数”,只要便于口算就行了。

  “估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其估算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体会到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课后练*的`设计中,我还增加设计了应用估算的解决问题,学生反馈效果还不错。相信,只要我一直坚持这样训练,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一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13

  仿照吴正宪老师的教学设计,用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称得六筐石头的重量分别为328、396、354、375、309、367千克,要求学生估算大象的质量。出现如下几种情况:1、精算(很多),2、先精算出准确值再四舍五入,3、300+400+350+400+300+400=2150,4、300+400+400+400+300+400=2200,5、330+400+350+380+310+370=(比较多)。无一人用乘法估算,老师的再三启发:有没有比较简单的估法,老师想看到一种简单的估算方法!过了很长时间,才有一个学生想到了400乘6等于2400。我如获至宝,马上请他抄在了黑板上,然而全班学生都认为这样估算是错的!原因是没有一个重量是400千克,都比400小,差距太大。

  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吴正宪老师的课堂不是有这么多用乘法估算的吗?400×6(大估),300×6(小估),350×6(中估)。我们普通老师的课堂上怎么一个也没有?好不容易启发出一个大估,全班同学都认为是错的!我们的课堂咋了?我们的学生咋了?是教师的引导出了问题?

  静心思考,应该是学生没有真正体会到估算的价值,学生把估算的.准确性放在第一位的。而估算的价值在于方便、快捷,我告诉学生我们为什么要学*估算,我们是为了简便而估!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后,才接受了400×6这种估法。看来要想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必须要让学生明白估算的目的和价值。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14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于是教师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了情绪高昂的学*需求,积极投入到学*中去。

  2、学生从情景图中提出问题,为学生搭建了学*的*台,有了问题就必须解决,从而,每个同学都积极动脑筯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究新课环节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分析得出各种口算方法,强化了学过的动脑、动口能力。适时引导学生总结两个因数末尾有0的口算乘法的简便方法,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估算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是学生应当撑握的一种重要的.计算技能,估算活动对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材把估算方法应用设置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还列举了多种估算方法,切实体现了“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改革理念。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15

  《乘法估算》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生活情境,突出估算教学的重点。

  从计算方法的角度来看,学生长于精确计算,估算意识淡薄,对估算的作用与价值,没有真实的体验与感受,在认识和行为上都感到“不*惯”,常常为估算而估算。因此,我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小明北京之行的问题情境,将参观动物园、观看海豚表演、为游人组装自行车等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情境中经历估算,不仅让学生初步了解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思路,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感悟精算与估算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体验估算的价值。真正突出了估算教学的重点,即由单纯的技巧性训练转变到估算意识的培养。

  2、加强变式与比较,注重对估算策略的归纳与提升。

  《课标》第一学段估算意识培养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本节课中,董老师拓展了例题的内容,结合生活,创编问题,特别注重不同问题的分析与比较,如创编问题中“够”与“不够”的比较,原型例题与创编问题的比较,“参观动物园”与原型例题的比较,“观看海豚表演”与创编问题的比较,“装配一些自行车”选择算法的比较等等,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理的估“多”估“少”的策略,注重对估算策略的归纳与提升。从而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境灵活选择合适的算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预设与生成有机统一,课堂充满活力。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而教学是人与人互动的过程,因此,它又是不断生成的过程。预设是生成的前提,而生成需要一个良好宽松的氛围,没有精心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只有备课时充分估计到课堂上将发生的各种情况,考虑好应对的策略,才能捕捉和把握好课堂上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本课例中,学生对于32个同学带250元钱够与不够生成了不同的见解,不断闪耀着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对估算的意义及估算的局限性的理解展现了学生的灵感,使整节课体现了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实用五篇(扩展7)

——《除法估算》教学反思(5)份

  《除法估算》教学反思 1

  除法估算是教学中的难点,虽然学生早已接触过估算,但是“除法估算”难度较大,因为除法本身就是逆向运算,在这个基础上又算,对于小学生来说算是有难度的。估算不像四则运算那样有“法”可依,这样上至少不会偏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学计算的过程中结果也是“硬碰硬”。而估算就不同了,比如71÷8≈大部分学生把71看成70,但估算不出来。只有不少部分学生把71看成72了。还有一部分学生把71看成80来估算。这样一来答案又是多样的。这里教师应该怎么样去引导学生呢?一些接受能力差一些的学生学到这里,已经有些搞不清了。

  这时候,我让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怎么估算,小组交流汇报后,通过我的`点拨得出:除法估算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把被除数看成接*它的几百几十的数。

  2、便于口算。

  这样的总结对于学生的估算有一定的帮助。然后出示113÷4≈时,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估算方法,学生依照以往的经验首先想到的是把113看成110,让学生实际口算110÷4学生口算起来也不简单,有的学生进一步想到了用120÷4进行估算,我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到这种好方法的,进而又练*了几个这样的题目,每个题目都让学生说出是怎样想的。和学生练*几道题目后,学生总结出了这样的方法:431÷7≈,可以先想420接*431,还便于口算,所以把431看作420,最终约等于60。这个办法学生接受的比较快,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

  《除法估算》教学反思 2

  提到反思,我既没有高深的理论,更没有高屋建瓴的见解。只想把讲授《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这节课中出现的让自己最有感受的两个小插曲再现给大家。

  插曲一:导入带来的心慌。

  除数是一位的口算除法是学生能够正确、快速估算的基础。在复*带新课这一环,我出示了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卡片,以开火车形式让学生口算说得数,然后想通过出示124÷3这个算式,让学生意识到这个题比较麻烦,不能马上说出结果,引发学生解决问题的需要,进而进入新课的学*。这个自让我认为水到渠成的设计,却出现了小差错。在学生两轮开火车时,有几个孩子答的不是很顺畅,可当我出示那个较麻烦题124÷3时,一个孩子却快速地说出了得数:“老师,这道题商41余3。缺乏教学机智的我,真有些茫然不之所措,心慌了,按套路很牵强的导入到例题的学*中。还记得课下,那个扰乱我思路的孩子兴冲冲的来到了我的身边问:“老师,我表现的好吗?”我勉强的笑了笑:“好!”看着那天真的孩子,我不禁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再思考。我认为自己的教学机智短少是其一,更主要是自己在课的设计上还是有所欠缺。只是单线的考虑到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与估算的关系,而未考虑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当学生遇到124÷3还是在努力快速的寻求答案,并未产生丝毫的估算意识。而我去想借此,让学生去理解估算的现实意义,多牵强的想法。这是导致这一环节不尽人意的原因所在。还记得杨主任在以前导课的时候曾经说过:“好的课的开头,要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所设计的环节能巧妙的溶为新知。”怎么来体现这一点让学生乐于接受呢,为此,我又对本课的开头做了新的设计:

  (1)同学们,看我们班又多了老师同我们一起上课高兴吗?谁能说说教室里大约有多少人呢?

  (2)老师知道我们每个孩子都是读书小博士,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第一页,注意老师给你们30秒的时间,你能估算出这页有多少个字吗?想想用什么办法。

  插曲二:争辩带来的兴奋。

  孩子们真的是很容易满足,也很容易进入情景。结合估算与生活联系紧密这一特点,我设计了这一环节:同学们想到老师家作客吗?老师有200元钱,为了招待大家,老师想给大家准备三元一听的饮料,老师最多能买多少听?学生马上变的兴奋起来。学生在这之前已经掌握了估算的多种方法。有的学生说,把200看成210÷3=70。还有的学生说200看成180,180÷3=60,见学生并没有太留意题中的要求,出现了错误,我补问了一句:“两种方法都可以吗?”马上引起了学生们的注意。有了争议的声音。粱彪说:“老师你不是说,估算有很多方法,我们欣赏哪种就用哪种吗?”其他学生马上随声附和。细心的杨红彪马上说:“不对,题目上说的是最多能买多少听?所以我们就应该把数估的大一些。”这时大多孩子马上顿悟:估算要结合不同的情景,要合理选用估算方法,有时要估大些,有时要估小些。看着学生兴奋的小脸,这时我仿佛悟出了课堂教学的真谛:惟有真正的尊重,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唯书,不唯师,敢于交流争辩,让学生自己成为学*的主人,这时的课堂才是学生学*的乐园。

  《除法估算》教学反思 3

  在估算中,除法的估算是最难把握的,也是学生最难掌握的,因为除法估算不单单是把其中的一个数看作和它接*的整十整百或几百几的数而已,它还要考虑到除数,考虑到能不能整除,因此对学生而言加大了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节课的重难点都应该放在如何进行估算上面,并让学生多实践,在练*中进行巩固。在实际教学中我有四个生活中的情境入手,在估算时让学生体验到应该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估算,让学生掌握并熟练除法估算的方法。

  1、复*引入,提出问题

  《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是小学三年级第二学期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了加、减法估算以及乘数是一位数乘法估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虽说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估算以及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方法,但是除数是一位数的估算这一教学内容有它的的特殊性。教学开始,我让学生练*了几道加、减法和乘法估算题,并让学生归纳它们的估算方法。紧接着我提出能不能用加、减乘法的估算方法来进行除法估算呢?这样通过复*,抛砖引玉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学*兴趣。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深入,学生很快发现346÷9≈?如果按照以前学*的估算方法,把346估成350,350÷9除不尽,有余数。也就是说,在除法算式346÷9中346不能按照四舍五入的方法来进行估算,那么把346估成多少合适呢?通过小组讨论有的认为把346估成360,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估成270。怎样估最合理,同学们迫不及待的在下面讨论起来。很快讨论结果出来了,把346估成360最合适。没想到把要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自主探索能产生这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思维进行了碰撞,在碰撞中学生的智慧得以升华,自然而然解决了本堂课的重难点。

  3、注重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

  教学中,我努力给学生营造一种*等、合作的学*气氛,鼓励学生参与交往,引导学生一起去探索、去体验,学生在课堂交往中将学*活动看作是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活动,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促进。教学中,我还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只有倾听,才有交流,因此我指导学生带着尊重和欣赏去倾听别人的发言,要学会合理的评价别人的观点和想法,要学会接受别人的优点,并要从中受到启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交流的过程成为大家共同发展的过程

  《除法估算》教学反思 4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除了除法计算是本单元的重中之重以外,利用估算作为一个有效策略来解决问题也是本单元的一大特色。在新修订的教材中,估算已然成为计算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从低年级开始对于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一直是大家努力的方向,但本单元除法的估算和以前的四舍五入的估法有一些区别,以前的估算以乘法为主,借助乘法口诀或者整十整百数的好算的特点,将其中的乘数估成比较接*的整十整百数再进行计算,如49×8,将49估成离它最*的整十数50,然后再计算50×8=400。

  但是除法的估算不能只考虑离被除数比较接*的整十或整百数,还有整除与否的关系,例如,401÷7,如果按照乘法估算的原则估成接*的整百数,那就得将401估成400,再计算400÷7,可是根据具体的情况看,400÷7不能整除,这样估算的结果并不简便,估算的意义也就相应的不大了。再比如500÷7,500本身就是个整百数,按照以前估算的方法就不用再估了,可是500并不能被7整除,所以要将500估成490,再计算490÷7=70。

  因此,在本单元关于除法估算的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要比较接*被除数;二是要能够整除,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除法的估算才能顺利进行,才能体现出估算的意义。

  《除法估算》教学反思 5

  在估算中,除法的估算是最难把握的,也是学生最难掌握的,因为除法估算不单单是把其中的一个数看作和它接*的整十整百或几百几的数而已,它还要考虑到除数,考虑到能不能整除,因此对学生而言加大了一定的难度,张晓随教学反思。所以本节课的重难点都应该放在如何进行估算上面,并让学生多实践,在练*中进行巩固。在实际教学中我有四个生活中的情境入手,在估算时让学生体验到应该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估算,让学生掌握并熟练除法估算的方法。

  1、复*引入,提出问题

  《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是小学三年级第二学期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了加、减法估算以及乘数是一位数乘法估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虽说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估算以及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方法,但是除数是一位数的估算这一教学内容有它的的特殊性。教学开始,我让学生练*了几道加、减法和乘法估算题,并让学生归纳它们的估算方法。紧接着我提出能不能用加、减乘法的估算方法来进行除法估算呢?这样通过复*,抛砖引玉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学*兴趣。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深入,学生很快发现346÷9≈?如果按照以前学*的估算方法,把346估成350,350÷9除不尽,有余数。也就是说,在除法算式346÷9中346不能按照四舍五入的方法来进行估算,那么把346估成多少合适呢?通过小组讨论有的认为把346估成360,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估成270。怎样估最合理,同学们迫不及待的在下面讨论起来。很快讨论结果出来了,把346估成360最合适。没想到把要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自主探索能产生这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思维进行了碰撞,在碰撞中学生的智慧得以升华,自然而然解决了本堂课的重难点。

  3、注重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

  教学中,我努力给学生营造一种*等、合作的学*气氛,鼓励学生参与交往,引导学生一起去探索、去体验,学生在课堂交往中将学*活动看作是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活动,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促进。教学中,我还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只有倾听,才有交流,因此我指导学生带着尊重和欣赏去倾听别人的发言,要学会合理的评价别人的观点和想法,要学会接受别人的优点,并要从中受到启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交流的过程成为大家共同发展的过程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