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镜》教学反思优选【十】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放大镜》教学反思 1

  昆虫世界,是非常奇妙的。虽然学生在三年级科学课上就曾用放大镜观察过蝗虫、蚂蚁等昆虫,但那时的要求与本课的要求不可同日而语。本课将引导学生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昆虫的细微之处,来发现一些昆虫的奇特结构。

  要想顺利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关键是要有一定数量的昆虫标本,而且种类要多,蜻蜓、苍蝇、蜜蜂、蚂蚁、蝴蝶、蝗虫等,而我在教学中遇大的最大障碍就是这个标本材料的缺乏。由于以往没有太多的积累,只能提供学生蚂蚁、蝴蝶的干制标本,苍蝇、蚊子、蜜蜂成长史标本,种类不够丰富,而且观察也不方便,使观察效果受到一定影响。又因为季节因素,现在也没有什么活体昆虫可供制作标本观察。

  在观察前,结合媒体图片、文字等资料,先向学生介绍某些昆虫的复眼、足、触角、翅等值得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的部位,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观察活动中能有重点有目标地进行观察,而不是随意的,漫无目标的,避免观察水*仍停留于三年级时对昆虫的观察。观察活动中,一定要强调,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通过比较,才能对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要让学生将放大镜下的发现记录下来,可以文字表述,可以画图记录,这样才能体现放大镜观察的效果,使学生印象深刻。

  介绍“蚜虫和它的天敌�D�D草蛉”的资料,目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昆虫的生活*性,希望学生能够仿照这些观察记录,在课外对某一昆虫的身体特征、生活*性进行一段时间的细致观察,并完成一份观察报告。我除了介绍教材使学生对这个内容有更感性的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在课外完成对一种昆虫生活*性的观察报告,当然,由于季节因素,这项课外活动作业持续时间还是应该长一些的。

  总体感觉,此课因为标本材料因素、季节因素,在教学时有些束手束脚。作为科学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提前全方位多角度地考虑各种教学因素,努力排除不利因素的干扰,从而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放大镜》教学反思 2

教学设计的简单和观察材料报纸和布的普通没有激起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整节课都比较*淡,变得像是为讲授知识概念而讲授,反思着,本节课的材料比较多,如果有结构地出示可能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还能调控课堂纪律。对于观察的物体,我觉得除了报纸和布还可以准备一些其他图片,那样更能有说服性:说明图片是由小点点构成的。作为年轻的教师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在磨课中不停地锻炼自己,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放大镜》教学反思 3

  放大镜是六年级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一课时,对于已经很熟悉的观察工具来说,怎样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识放大镜的相关知识,本单元安排了8课时的内容。这8个单元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放大镜下的发现。

  二是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要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很重要。本课我安排了三个主要流程。一是放大镜和肉眼观察比较的不同发现。二是猜想辨别各种纸的纤维。

  三是自制放大镜。各教学内容清晰,连接紧凑,便于操作。本课目标落实到三点。一是放大镜使用方法的指导。二是对凸透镜的初步认识。三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遗憾的是我自己未能用放大镜观察到书上显示的计算机屏幕在放大镜下的红、绿、蓝三色小点,所以这个在课堂上仅用讲解代替,不知可否。

  《放大镜》教学反思 4

  活动名称:透镜——认识放大镜

  活动目标:认识凸透镜并了解其特点;尝试自制放大镜。

  活动准备:凸透镜,凹透镜,*镜各一个;大小不同的透明水瓶各一个;盖玻片,滴管各一个;报纸若干;抹布;水盆;

  活动过程:

  引言:一个晴朗的下午,小明和爷爷在家看报纸。小明发现爷爷拿一个神奇的东西在看报纸。当它靠*文字时,字奇迹般地变大了,真的好有趣啊!你知道这个神奇的宝贝是什么吗?

  一:出示放大镜,让幼儿观察。

  师:这是什么?看看它是由什么组成的?摸一摸它的镜片有什么感觉?

  小结:放大镜又叫凸透镜,由镜片,镜框,镜柄组成。镜片的中间厚边缘薄。

  二:了解透镜。

  出示凸透镜,凹透镜,*镜,让幼儿观察并感受镜面有什么不同?

  小结:镜片中间凸起来的叫凸透镜,*距离使用可以把物体放大;镜片中间凹下去的叫凹透镜,*距离使用可以把物体缩小;镜片厚薄相同的叫*镜,不能改变物体的大小。

  三:自制放大镜。

  实验一:透明水瓶,水制作放大镜。

  将水装进大小不同的透明水瓶,拧紧瓶盖,可以当放大镜。鼓励幼儿将大瓶,小瓶,放大镜三者进行比较使用,观察有何异同。(注意:装入的水量由幼儿自主探索)

  实验二:盖玻片,水制作放大镜。

  用滴管在盖玻片上滴水,将其靠*文字,又会有何发现?同时与放大镜进行比较使用,观察有何异同。(注意:滴的水量由幼儿自主探索)

  实验注意事项:教会孩子拿盖玻片的方法,以免划伤手指。

  四:活动延伸。

  1:生活中的哪些地方用到了凸透镜?(显微镜,照相机,望远镜,浴霸灯等)

  2:观察家中大人所带的眼镜是凸透镜,凹透镜,还是*镜?(*视镜,老花镜,太阳镜)

  活动反思:

  这是一节典型的操作性科学实验课,在幼儿园,这一类的课程是很少的,所以孩子们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主动参与的欲望很强。

  这节活动的重点是让孩子们了解凸透镜的特点,通过实验和观察孩子们完全可以了解到*距离使用凸透镜可以把物体放大这一显著特点。而难点则是在两次实验过程中对于水量的把握。我觉的既然是实验就会有失败,虽然有的'孩子自制的放大镜不能把报纸上的文字放的又大又清晰,但孩子们在一次次的实验操作中总会找到最合适的水量。而且持久的专注力,观察力,意志力也得到了不同成都的发展。

  不足之处就是在第一次实验时没有说明具体的实验要求及操作步骤,孩子们拿到实验器材后不知道该从何下手,而是看到一些能力强的孩子的做法后才及时的进行效仿,没有使孩子在第一时间投入实验,从而影响了孩子们试验的积极性和试验效果。

  《放大镜》教学反思 5

  现在刚刚进入春天,有些树木和草儿都发了牙,但昆虫家族还没有真正出现。除了蚂蚁之外,蝴蝶、蚜虫等还不能进行观察。怎么办?是把这一课推后再上,还是随机应变。我想,不管是昆虫,还是非昆虫,这节课关键是培养学生运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能力和体会放大镜等观察工具的作用,所以,还是可以上的。于是,我布置学生带上放大镜、纸和笔,一起来到学校的草坪里,开始了这节课的观察活动----观察小动物或小植物。

  孩子们的兴致特别高。捉蚂蚁的、挖蚯蚓的`、捉蜘蛛的,甚至有几个胆大的男学生在草丛里找到了甲壳虫和小蜈蚣,胆子小的女生则去观察迎春花的花蕊,有的在池塘边挖到了青苔。每有一个新的发现,都会引起一片哄动,孩子们也迫不及待地找到我,与他们共同分享他们的“壮举”。下课了,有的同学还未尽兴。有的把蜘蛛带走了,有的托着一块青苔走了,说要继续深入地研究。我坐在办公室里欣赏着孩子们一幅幅的记录,真为他们的细心所折服。看--一棵青苔就像是一棵卷心菜;蜘蛛的腿上原来长着许多的刚毛;蜘蛛原来有4只眼睛,还有6只眼睛的……

  虽然,我们的科学课还不够深入,我们的孩子研究科学问题还不是那么地成熟,但我相信,只要努力去做,我们学校科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的美好!

  《放大镜》教学反思 6

  本课以食盐、味精、白糖为例,通过放大镜观察物质世界的某些晶体结构特征。课前除了为每一个小组准备现成的晶体观察材料之外(食盐味精白糖),还应制作准备些通过水分蒸发而结晶出来的晶体,这样的晶体有着不同的结构特征。而这些晶体的制作,教师应早做准备,如果靠自然蒸发,盐结晶过程较短,而白糖和味精的结晶过程较长,所以要提早一两天准备,以免影响教学。

  在观察食盐、味精、白糖晶体时,应强调先用肉眼观察,并记录下观察到的样子,通过控制放大镜的发放来保证这一教学活动的实施,然后再安排利用放大镜观察晶体的活动,并再次记录,进行对比。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放大镜下的晶体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对晶体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小结晶体的科学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味精、白糖是“有规则外形”比较肯定,但对食盐的规则外形比较怀疑,因为在放大镜下,食盐晶体颗粒并没有如此规则的形状结构,这是因为我们提供的食盐小而潮,学生观察到的往往不是一颗食盐晶体,再因为这些食盐加工的原因,所以形状看上去是不够规则。这里应该肯定学生的发现,并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将后面“制作晶体”的教学内容提上来,制作一杯饱和浓盐水,然后滴在玻璃片上进行加热,制作出食盐晶体。这样的.食盐晶体,就比较有规则,并且细节特征更加明显。考虑到课堂上教学时间有限,课堂上就只制作一个食盐晶体,课外要求学生依此方法制作白糖、味精等晶体进行观察。

  通过观察分析,认识了晶体特征后,应结合媒体图片向学生展示更多的晶体图片,以丰富他们的感性认知。像雪花晶体这种越是奇妙而漂亮的,越能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对晶体的观察兴趣。对于矿石晶体,可以结合学校的岩石标本,让学生进行观察以加深认识。

  制作一个大晶体,有一定难度。作为拓展活动,也就有弹性了,学生能在课外制作出一个大晶体,就给加分。其实,我们买来的海蜇皮中,经常就有大块的食盐晶体,我们可以搜集一些给学生看一下,激发他们制作大晶体的兴趣。

  《放大镜》教学反思 7

  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关键是要有一定数量的昆虫标本,而且种类要多,蜻蜓、苍蝇、蜜蜂、蚂蚁、蝴蝶、蝗虫等,而我在教学中遇大的最大障碍就是这个标本材料的缺乏,只能通过ppt图片和已有的知识展开。

  介绍“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的资料,目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昆虫的生活*性,希望学生能够仿照这些观察记录,在课外对某一昆虫的身体特征、生活*性进行一段时间的细致观察,并完成一份观察报告。

  我除了介绍教材中的资料外,还可以结合多媒体资料,通过播放某些昆虫的`生活录像片断(这方面的资料还是蛮多,挺好搜集的),使学生对这个内容有更感性的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在课外完成对一种昆虫生活*性的观察报告。这是一种开放性的活动,对观察结果没有的规定。我想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这个活动,经历了这个活动的过程,活动中认真地观察、记录和总结,就达到了教学的要求。

  总体感觉,因为标本材料因素,在教学时有些束手束脚。作为科学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提前全方位多角度地考虑各种教学因素,努力排除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从而实现有效的教学效果。

  《放大镜》教学反思 8

  活动名称:透镜——认识放大镜

  活动目标:认识凸透镜并了解其特点;尝试自制放大镜。

  活动准备:凸透镜,凹透镜,*镜各一个;大小不同的透明水瓶各一个;盖玻片,滴管各一个;报纸若干;抹布;水盆;

  活动过程:

  引言:一个晴朗的下午,小明和爷爷在家看报纸。小明发现爷爷拿一个神奇的东西在看报纸。当它靠*文字时,字奇迹般地变大了,真的好有趣啊!你知道这个神奇的宝贝是什么吗?

  一:出示放大镜,让幼儿观察。

  师:这是什么?看看它是由什么组成的?摸一摸它的镜片有什么感觉?

  小结:放大镜又叫凸透镜,由镜片,镜框,镜柄组成。镜片的中间厚边缘薄。

  二:了解透镜。

  出示凸透镜,凹透镜,*镜,让幼儿观察并感受镜面有什么不同?

  小结:镜片中间凸起来的叫凸透镜,*距离使用可以把物体放大;镜片中间凹下去的叫凹透镜,*距离使用可以把物体缩小;镜片厚薄相同的叫*镜,不能改变物体的大小。

  三:自制放大镜。

  实验一:透明水瓶,水制作放大镜。

  将水装进大小不同的透明水瓶,拧紧瓶盖,可以当放大镜。鼓励幼儿将大瓶,小瓶,放大镜三者进行比较使用,观察有何异同。(注意:装入的水量由幼儿自主探索)

  实验二:盖玻片,水制作放大镜。

  用滴管在盖玻片上滴水,将其靠*文字,又会有何发现?同时与放大镜进行比较使用,观察有何异同。(注意:滴的水量由幼儿自主探索)

  实验注意事项:教会孩子拿盖玻片的方法,以免划伤手指。

  四:活动延伸。

  1:生活中的哪些地方用到了凸透镜?(显微镜,照相机,望远镜,浴霸灯等)

  2:观察家中大人所带的`眼镜是凸透镜,凹透镜,还是*镜?(*视镜,老花镜,太阳镜)

  活动反思:

  这是一节典型的操作性科学实验课,在幼儿园,这一类的课程是很少的,所以孩子们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主动参与的欲望很强。

  这节活动的重点是让孩子们了解凸透镜的特点,通过实验和观察孩子们完全可以了解到*距离使用凸透镜可以把物体放大这一显著特点。而难点则是在两次实验过程中对于水量的把握。我觉的既然是实验就会有失败,虽然有的孩子自制的放大镜不能把报纸上的文字放的又大又清晰,但孩子们在一次次的实验操作中总会找到最合适的水量。而且持久的专注力,观察力,意志力也得到了不同成都的发展。

  不足之处就是在第一次实验时没有说明具体的实验要求及操作步骤,孩子们拿到实验器材后不知道该从何下手,而是看到一些能力强的孩子的做法后才及时的进行效仿,没有使孩子在第一时间投入实验,从而影响了孩子们试验的积极性和试验效果。

  《放大镜》教学反思 9

  现在刚刚进入春天,有些树木和草儿都发了牙,但昆虫家族还没有真正出现。除了蚂蚁之外,蝴蝶、蚜虫等还不能进行观察。怎么办?是把这一课推后再上,还是随机应变。我想,不管是昆虫,还是非昆虫,这节课关键是培养学生运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能力和体会放大镜等观察工具的作用,所以,还是可以上的。于是,我布置学生带上放大镜、纸和笔,一起来到学校的草坪里,开始了这节课的观察活动----观察小动物或小植物。

  孩子们的兴致特别高。捉蚂蚁的、挖蚯蚓的、捉蜘蛛的,甚至有几个胆大的男学生在草丛里找到了甲壳虫和小蜈蚣,胆子小的女生则去观察迎春花的花蕊,有的在池塘边挖到了青苔。每有一个新的发现,都会引起一片哄动,孩子们也迫不及待地找到我,与他们共同分享他们的“壮举”。 下课了,有的同学还未尽兴。有的把蜘蛛带走了,有的托着一块青苔走了,说要继续深入地研究。我坐在办公室里欣赏着孩子们一幅幅的记录,真为他们的细心所折服。看--一棵青苔就像是一棵卷心菜;蜘蛛的腿上原来长着许多的刚毛;蜘蛛原来有4只眼睛,还有6只眼睛的……

  虽然,我们的科学课还不够深入,我们的孩子研究科学问题还不是那么地成熟,但我相信,只要努力去做,我们学校科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的美好!

  《放大镜》教学反思 10

  放大镜,人们观察物质世界的重要工具。学生从三年级科学课开始,就经常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活动,但却从没有对放大镜本身进行过探究。本课作为“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一课,引导学生对放大镜进行探究,认识放大镜的特点,从而开始对微小世界的探究之旅。

  由于学生认为自己对放大镜非常熟悉,因此,我在教学的第一环节中便让学生以《我是放大镜》为题介绍放大镜,并引导学生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方面展开描述。很多学生从一开始的不以为然到无从下手,因为觉得放大镜太简单了,反而不会说了。其中六(1)朱琳同学在介绍时说道:放大镜的作用是能将物体放大,(停顿思考数秒后,笑着说)其实又没有放大。班上同学包括他自己都笑了。这正是我要讲的一个问题,于是我趁热打铁,追问:你为什么这么讲,这样说不是自相矛盾吗?朱琳同学又说:放大镜确实能将物体放大,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但物体实际上没有放大,还是那么大呀。我继续追问:实际物体没有被放大,究竟放大了什么?班内同学面面相觑,于是,我便告诉他们:放大镜实际上是把物体的像放大了。学生听后似乎是恍然大悟,对此问题有所了解。在介绍放大镜这一环节中,其他4个班中没有学生主动说到这一点,经教师提示后都能进行深入思考,对该问题进行讨论,但都是教师告诉结论的,这也都在教师的意料当中。六(1)班中有几位思维非常深刻的学生,很多时候总能带给我惊喜,时时提醒着我:不要小看学生,他们的思考也能很深刻。自己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全体学生的不同特点,精心做好课前准备。

  教学中,当带领学生一起学会了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后,教师随后引导学生用肉眼直接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科学书上的任一幅彩图,对比观察获得的信息,并及时记录下来。课前,我也是用放大镜做了观察的,也确实观察到了图画都是由许多小点排列组合而成,我自信学生在观察时应该能观察到。其实不然,课堂上,很多小组的学生观察是观察了,但并没有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分析,说出正确观察结果的小组不多。还有些小组观察后,不善于表述交流。同样,记录单上,我还设计了观察计算机屏幕图像,由于只有一台计算机,我只能选了几位同学上来观察,讲出他们的观察结果,最后由教师讲出正确的结论,其他小组一起做记录。上完课下来,我觉得自己在这点上处理很不好,其实,我可以把观察计算机屏幕图像的活动改成观察自己的指纹、织物的纤维、各种纸张的纤维等,这样,每个小组都可以开展观察活动,而且活动效果好。至于计算机屏幕图像的观察可以留作课外研究作业,让学生回家探究,下堂课一起交流,这样对于学生有效的课堂探究、有趣的课外研究都能兼顾到。


《放大镜》教学反思优选【十】篇扩展阅读


《放大镜》教学反思优选【十】篇(扩展1)

——《放大镜》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放大镜》教学反思1

  本课的教学我以食盐、味精、白糖为例,通过放大镜观察物质世界的某些晶体结构特征。我先让学生用肉眼观察食盐、味精、白糖晶体,并记录下观察到的样子,再用放大镜观察,食盐、味精、白糖晶体,并再次记录,进行对比。这样使学生对放大镜下的晶体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对晶体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小结晶体的科学概念。学生对晶体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知道了晶体的特征:晶体是有几何规则的外形。“你知道这些晶体是怎样制作的?”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我让每个小组的材料员领取相应的材料,分组做蒸发饱和食盐水的实验,每个组都得到了食盐晶体。由于受到材料的限制,学生想制作更大的晶体的欲望,课堂上无法满足,我只能让学生一是看课文制作大晶体的介绍,二是向学生介绍有关制作大晶体的方法,播放一些制作大晶体的课件。

  课堂上还让学生观察一些矿石晶体标本,学生对晶体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学生知道了晶体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立方体的,有金字塔形的,有像一簇簇的针的……

《放大镜》教学反思2

  放大镜是六年级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一课时,对于已经很熟悉的观察工具来说,怎样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识放大镜的相关知识,本单元安排了8课时的内容。这8个单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放大镜下的发现。二是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要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很重要。本课我安排了三个主要流程。一是放大镜和肉眼观察比较的不同发现。二是猜想辨别各种纸的纤维。三是自制放大镜。各教学内容清晰,连接紧凑,便于操作。本课目标落实到三点。一是放大镜使用方法的指导。二是对凸透镜的初步认识。三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遗憾的是我自己未能用放大镜观察到书上显示的计算机屏幕在放大镜下的红、绿、蓝三色小点,所以这个在课堂上仅用讲解代替,不知可否。

《放大镜》教学反思3

  我对这课是这样设计的:活动一、让学生说说对放大镜已有的认识;活动二、先用肉眼观察写有钢笔字的宣纸、写有钢笔字的作业纸、撕开的报纸,再用放大镜观察刚才没有发现的;活动三、提供一块玻璃给学生,观察玻璃和放大镜有什么不同,怎样用玻璃制造一个放大镜。

  学生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的作用和聚焦的作用,但究竟使用了放大镜和用肉眼有什么区别,在学生活动后大家都有体会放大镜更观察得更细、更清晰。对比过玻璃和放大镜学生发现放大镜比较厚,并且凸出来,那究竟是放大镜厚起到放大的作用还是凸起来起到放大的作用,放手让学生来讨论,并且想方法来使玻璃有放大作用。学生都说倒水,让学生实验,水倒多了,起不到放大作用,反而滴一滴就能起到放大作用,经过这样的讨论、实验、分析,学生对放大镜是凸透镜,有放大作用有了深刻认识。


《放大镜》教学反思优选【十】篇(扩展2)

——《放大镜》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放大镜》教学反思1

  本课的教学我以食盐、味精、白糖为例,通过放大镜观察物质世界的某些晶体结构特征。我先让学生用肉眼观察食盐、味精、白糖晶体,并记录下观察到的样子,再用放大镜观察,食盐、味精、白糖晶体,并再次记录,进行对比。这样使学生对放大镜下的晶体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对晶体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小结晶体的科学概念。学生对晶体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知道了晶体的特征:晶体是有几何规则的外形。“你知道这些晶体是怎样制作的?”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我让每个小组的材料员领取相应的材料,分组做蒸发饱和食盐水的实验,每个组都得到了食盐晶体。由于受到材料的限制,学生想制作更大的晶体的欲望,课堂上无法满足,我只能让学生一是看课文制作大晶体的介绍,二是向学生介绍有关制作大晶体的方法,播放一些制作大晶体的课件。

  课堂上还让学生观察一些矿石晶体标本,学生对晶体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学生知道了晶体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立方体的,有金字塔形的,有像一簇簇的针的……

《放大镜》教学反思2

  放大镜,人们观察物质世界的重要工具。学生从三年级科学课开始,就经常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活动,但却从没有对放大镜本身进行过探究。本课作为“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一课,引导学生对放大镜进行探究,认识放大镜的特点,从而开始对微小世界的探究之旅。

  由于学生认为自己对放大镜非常熟悉,因此,我在教学的第一环节中便让学生以《我是放大镜》为题介绍放大镜,并引导学生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方面展开描述。很多学生从一开始的不以为然到无从下手,因为觉得放大镜太简单了,反而不会说了。其中六(1)朱琳同学在介绍时说道:放大镜的作用是能将物体放大,(停顿思考数秒后,笑着说)其实又没有放大。班上同学包括他自己都笑了。这正是我要讲的一个问题,于是我趁热打铁,追问:你为什么这么讲,这样说不是自相矛盾吗?朱琳同学又说:放大镜确实能将物体放大,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但物体实际上没有放大,还是那么大呀。我继续追问:实际物体没有被放大,究竟放大了什么?班内同学面面相觑,于是,我便告诉他们:放大镜实际上是把物体的像放大了。学生听后似乎是恍然大悟,对此问题有所了解。在介绍放大镜这一环节中,其他4个班中没有学生主动说到这一点,经教师提示后都能进行深入思考,对该问题进行讨论,但都是教师告诉结论的,这也都在教师的意料当中。六(1)班中有几位思维非常深刻的学生,很多时候总能带给我惊喜,时时提醒着我:不要小看学生,他们的思考也能很深刻。自己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全体学生的不同特点,精心做好课前准备。

  教学中,当带领学生一起学会了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后,教师随后引导学生用肉眼直接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科学书上的任一幅彩图,对比观察获得的信息,并及时记录下来。课前,我也是用放大镜做了观察的,也确实观察到了图画都是由许多小点排列组合而成,我自信学生在观察时应该能观察到。其实不然,课堂上,很多小组的学生观察是观察了,但并没有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分析,说出正确观察结果的小组不多。还有些小组观察后,不善于表述交流。同样,记录单上,我还设计了观察计算机屏幕图像,由于只有一台计算机,我只能选了几位同学上来观察,讲出他们的观察结果,最后由教师讲出正确的结论,其他小组一起做记录。上完课下来,我觉得自己在这点上处理很不好,其实,我可以把观察计算机屏幕图像的活动改成观察自己的指纹、织物的纤维、各种纸张的纤维等,这样,每个小组都可以开展观察活动,而且活动效果好。至于计算机屏幕图像的观察可以留作课外研究作业,让学生回家探究,下堂课一起交流,这样对于学生有效的课堂探究、有趣的课外研究都能兼顾到。

《放大镜》教学反思3

  我对这课是这样设计的:活动一、让学生说说对放大镜已有的认识;活动二、先用肉眼观察写有钢笔字的宣纸、写有钢笔字的作业纸、撕开的报纸,再用放大镜观察刚才没有发现的;活动三、提供一块玻璃给学生,观察玻璃和放大镜有什么不同,怎样用玻璃制造一个放大镜。

  学生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的作用和聚焦的作用,但究竟使用了放大镜和用肉眼有什么区别,在学生活动后大家都有体会放大镜更观察得更细、更清晰。对比过玻璃和放大镜学生发现放大镜比较厚,并且凸出来,那究竟是放大镜厚起到放大的作用还是凸起来起到放大的作用,放手让学生来讨论,并且想方法来使玻璃有放大作用。学生都说倒水,让学生实验,水倒多了,起不到放大作用,反而滴一滴就能起到放大作用,经过这样的讨论、实验、分析,学生对放大镜是凸透镜,有放大作用有了深刻认识。


《放大镜》教学反思优选【十】篇(扩展3)

——《放大镜》教学反思菁选

《放大镜》教学反思14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放大镜》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放大镜》教学反思1

  本课以食盐、味精、白糖为例,通过放大镜观察物质世界的某些晶体结构特征。课前除了为每一个小组准备现成的晶体观察材料之外(食盐味精白糖),还应制作准备些通过水分蒸发而结晶出来的晶体,这样的晶体有着不同的结构特征。而这些晶体的制作,教师应早做准备,如果靠自然蒸发,盐结晶过程较短,而白糖和味精的结晶过程较长,所以要提早一两天准备,以免影响教学。

  在观察食盐、味精、白糖晶体时,应强调先用肉眼观察,并记录下观察到的样子,通过控制放大镜的发放来保证这一教学活动的实施,然后再安排利用放大镜观察晶体的活动,并再次记录,进行对比。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放大镜下的晶体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对晶体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小结晶体的科学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味精、白糖是“有规则外形”比较肯定,但对食盐的规则外形比较怀疑,因为在放大镜下,食盐晶体颗粒并没有如此规则的形状结构,这是因为我们提供的食盐小而潮,学生观察到的往往不是一颗食盐晶体,再因为这些食盐加工的原因,所以形状看上去是不够规则。这里应该肯定学生的发现,并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将后面“制作晶体”的教学内容提上来,制作一杯饱和浓盐水,然后滴在玻璃片上进行加热,制作出食盐晶体。这样的.食盐晶体,就比较有规则,并且细节特征更加明显。考虑到课堂上教学时间有限,课堂上就只制作一个食盐晶体,课外要求学生依此方法制作白糖、味精等晶体进行观察。

  通过观察分析,认识了晶体特征后,应结合媒体图片向学生展示更多的晶体图片,以丰富他们的感性认知。像雪花晶体这种越是奇妙而漂亮的,越能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对晶体的观察兴趣。对于矿石晶体,可以结合学校的岩石标本,让学生进行观察以加深认识。

  制作一个大晶体,有一定难度。作为拓展活动,也就有弹性了,学生能在课外制作出一个大晶体,就给加分。其实,我们买来的海蜇皮中,经常就有大块的食盐晶体,我们可以搜集一些给学生看一下,激发他们制作大晶体的兴趣。

《放大镜》教学反思2

  本周我上了科教版六年级科学的第一课《放大镜》,第一次课后感觉到效果不太好,可收效甚微。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有以下几方面不是做得太好:一是教师设计的活动目的不明确。二是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比例失调。三是组织不到位。这一系列问题导致学生的课堂效率低下。

  通过教学反思后,我做了一些调整,再到另一个班上课,基本做到了得心应手,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是这样进行的:首先,学生的活动一定要有明确的任务,知道我要研究什么。我在上本课前分给学生一个放大镜,同时提出问题:观察该仪器由几部让分组成?它有什么特点?学生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在去观察和触摸,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很快都解决了这一问题。在这里我让学生对比观察了放大镜镜片和班上同学*视眼镜的镜片有什么不同。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凸透镜和凹透镜。学生还自己发现,凸透镜放在课本上可以放大文字,同样的位置放凹透镜就是缩小。

  以上问题解决了,提出新问题组织下一个环节,放大镜有什么用途,在什么地方用到了放大镜?请各小组做好记录一会儿我们交流,看哪里一小组说得多,约有三分钟的时间,小组交流时比教师想象得还多。对于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我没有采用看着书,让学生去验证其使用方法,而是采用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放大镜大家会不会用,你们试一试,一会儿我们请每一小组的一个成员演示你们的操作方法,比一比哪里一个小组的方法多。结果学生在教师的问题下,认真地拿着放大镜和物体试过来试过去,总结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并让学生根据小组的介绍去体会,让他们有成就感,增强他们的学*兴趣。

  这一节课的放大镜对学生们来说是很常见的物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看、摸、说等方式能比较轻松地达成目标。

《放大镜》教学反思3

  放大镜是六年级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一课时,对于已经很熟悉的观察工具来说,怎样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识放大镜的相关知识,本单元安排了8课时的内容。这8个单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放大镜下的发现。二是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要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很重要。本课我安排了三个主要流程。一是放大镜和肉眼观察比较的.不同发现。二是猜想辨别各种纸的纤维。三是自制放大镜。各教学内容清晰,连接紧凑,便于操作。本课目标落实到三点。一是放大镜使用方法的指导。二是对凸透镜的初步认识。三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遗憾的是我自己未能用放大镜观察到书上显示的计算机屏幕在放大镜下的红、绿、蓝三色小点,所以这个在课堂上仅用讲解代替,不知可否。

《放大镜》教学反思4

  本课的教学我以食盐、味精、白糖为例,通过放大镜观察物质世界的某些晶体结构特征。我先让学生用肉眼观察食盐、味精、白糖晶体,并记录下观察到的样子,再用放大镜观察,食盐、味精、白糖晶体,并再次记录,进行对比。这样使学生对放大镜下的晶体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对晶体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小结晶体的科学概念。学生对晶体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知道了晶体的特征:晶体是有几何规则的外形。“你知道这些晶体是怎样制作的?”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我让每个小组的材料员领取相应的材料,分组做蒸发饱和食盐水的实验,每个组都得到了食盐晶体。由于受到材料的限制,学生想制作更大的晶体的欲望,课堂上无法满足,我只能让学生一是看课文制作大晶体的介绍,二是向学生介绍有关制作大晶体的方法,播放一些制作大晶体的`课件。

  课堂上还让学生观察一些矿石晶体标本,学生对晶体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学生知道了晶体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立方体的,有金字塔形的,有像一簇簇的针的……

《放大镜》教学反思5

  放大镜,人们观察物质世界的重要工具。学生从三年级科学课开始,就经常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活动,但却从没有对放大镜本身进行过探究。本课作为“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一课,引导学生对放大镜进行探究,认识放大镜的特点,从而开始对微小世界的探究之旅。

  由于学生认为自己对放大镜非常熟悉,因此,我在教学的第一环节中便让学生以《我是放大镜》为题介绍放大镜,并引导学生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方面展开描述。很多学生从一开始的不以为然到无从下手,因为觉得放大镜太简单了,反而不会说了。其中六(1)朱琳同学在介绍时说道:放大镜的作用是能将物体放大,(停顿思考数秒后,笑着说)其实又没有放大。班上同学包括他自己都笑了。这正是我要讲的一个问题,于是我趁热打铁,追问:你为什么这么讲,这样说不是自相矛盾吗?朱琳同学又说:放大镜确实能将物体放大,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但物体实际上没有放大,还是那么大呀。我继续追问:实际物体没有被放大,究竟放大了什么?班内同学面面相觑,于是,我便告诉他们:放大镜实际上是把物体的像放大了。学生听后似乎是恍然大悟,对此问题有所了解。在介绍放大镜这一环节中,其他4个班中没有学生主动说到这一点,经教师提示后都能进行深入思考,对该问题进行讨论,但都是教师告诉结论的,这也都在教师的意料当中。六(1)班中有几位思维非常深刻的学生,很多时候总能带给我惊喜,时时提醒着我:不要小看学生,他们的思考也能很深刻。自己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全体学生的不同特点,精心做好课前准备。

  教学中,当带领学生一起学会了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后,教师随后引导学生用肉眼直接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科学书上的任一幅彩图,对比观察获得的信息,并及时记录下来。课前,我也是用放大镜做了观察的,也确实观察到了图画都是由许多小点排列组合而成,我自信学生在观察时应该能观察到。其实不然,课堂上,很多小组的.学生观察是观察了,但并没有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分析,说出正确观察结果的小组不多。还有些小组观察后,不善于表述交流。同样,记录单上,我还设计了观察计算机屏幕图像,由于只有一台计算机,我只能选了几位同学上来观察,讲出他们的观察结果,最后由教师讲出正确的结论,其他小组一起做记录。上完课下来,我觉得自己在这点上处理很不好,其实,我可以把观察计算机屏幕图像的活动改成观察自己的指纹、织物的纤维、各种纸张的纤维等,这样,每个小组都可以开展观察活动,而且活动效果好。至于计算机屏幕图像的观察可以留作课外研究作业,让学生回家探究,下堂课一起交流,这样对于学生有效的课堂探究、有趣的课外研究都能兼顾到。

《放大镜》教学反思6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主要内容讲述了父子俩为了探索放大镜聚焦生火的实验,结果却引发了火灾烧毁了草坪。看到放大镜,我不由想起这两周上的内容就是《放大镜》。

  《放大镜》是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起始课。本单元是按照人类观察工具发展的顺序编排的。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和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激发他们深入探索大自然的兴趣,由浅入深逐步展开。

  对于放大镜,学生并不陌生,很多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了解基础,但是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并不是很清楚,或者说了解的不是很全面。本课鼓励孩子们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中,有新的发现,激起观察的.热情,同时能通过讨论和体验,了**大镜的结构特点。

  首先,我播放了微观世界的一些视频,让学生在课前看到了生活中无法看到的昆虫世界,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同时对放大工具的作用有了明确的认识,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本节课的学*,简洁明了。

  接着我为学生展示了不同材料不同形状的物品,比如玻璃片、透明圆柱、不透明柱体、试管和塑料袋。用这么多的图片展示,试图让学生在众多的材料中通过观察,从中抽离出具有放大功能器具的特点:透明、凸起,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知道放大镜又叫“凸透镜”。

  然后我又分发给学生两种凸度不一样的放大镜,让学生自己用放大镜探索体验放大镜的用途。在明确放大镜的两种使用方法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用放大镜重点观察书上的文字,用不同放大镜观察同一物体会让学生发现,放大镜的倍数不同,我们看到的细节也大不相同,看来工具很重要,工具越先进,越能有新的发现。

  得出放大器具的共性后,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器具不能放大,有没有方法让它们也成为放大工具”让学生逆向思维,促进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思考,明确只要生活中的器材是透明的、中间凸起的、不是空心,它也能成为一个放大工具。

  本堂课学生反馈良好,但是我发现因为有些学生本身具有这方面的前概念,所以上课的时候并没有很深的获得感,就像刘老师说的一样,有些学生上课他觉得是在“配合”老师,因此后面的课程我会努力修正,尽量补足这方面的不足。

《放大镜》教学反思7

  我对这课是这样设计的:活动一、让学生说说对放大镜已有的认识;活动二、先用肉眼观察写有钢笔字的宣纸、写有钢笔字的作业纸、撕开的报纸,再用放大镜观察刚才没有发现的;活动三、提供一块玻璃给学生,观察玻璃和放大镜有什么不同,怎样用玻璃制造一个放大镜。

  学生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的'作用和聚焦的作用,但究竟使用了放大镜和用肉眼有什么区别,在学生活动后大家都有体会放大镜更观察得更细、更清晰。对比过玻璃和放大镜学生发现放大镜比较厚,并且凸出来,那究竟是放大镜厚起到放大的作用还是凸起来起到放大的作用,放手让学生来讨论,并且想方法来使玻璃有放大作用。学生都说倒水,让学生实验,水倒多了,起不到放大作用,反而滴一滴就能起到放大作用,经过这样的讨论、实验、分析,学生对放大镜是凸透镜,有放大作用有了深刻认识。

《放大镜》教学反思8

  放大镜是六年级《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怎样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识放大镜的相关知识,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很重要。本次教学设计按照教材环节,一个个下来,由于在自己乡镇上课,学生的基础有点差,完整地上完这节课,总是时间不够,在这个前提下,我又重新设计了几个环节,降低了教学难度,在东风讲授的时候,我设计的教学环节对于哪里的学生有点浅显,过于地流畅导致时间过剩。这里主要是作为年轻教师课堂机制不够。

  教学设计的简单和观察材料报纸和布的普通没有激起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整节课都比较*淡,变得像是为讲授知识概念而讲授,反思着,本节课的材料比较多,如果有结构地出示可能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还能调控课堂纪律。对于观察的物体,我觉得除了报纸和布还可以准备一些其他图片,那样更能有说服性:说明图片是由小点点构成的。作为年轻的教师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在磨课中不停地锻炼自己,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放大镜》教学反思9

  我对这课是这样设计的:

  活动一、让学生说说对放大镜已有的认识;

  活动二、先用肉眼观察写有钢笔字的宣纸、写有钢笔字的作业纸、撕开的报纸,再用放大镜观察刚才没有发现的;

  活动三、提供一块玻璃给学生,观察玻璃和放大镜有什么不同,怎样用玻璃制造一个放大镜。

  学生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的`作用和聚焦的作用,但究竟使用了放大镜和用肉眼有什么区别,在学生活动后大家都有体会放大镜更观察得更细、更清晰。对比过玻璃和放大镜学生发现放大镜比较厚,并且凸出来,那究竟是放大镜厚起到放大的作用还是凸起来起到放大的作用,放手让学生来讨论,并且想方法来使玻璃有放大作用。学生都说倒水,让学生实验,水倒多了,起不到放大作用,反而滴一滴就能起到放大作用,经过这样的讨论、实验、分析,学生对放大镜是凸透镜,有放大作用有了深刻认识。

《放大镜》教学反思10

  昆虫世界,是非常奇妙的。虽然学生在三年级科学课上就曾用放大镜观察过蝗虫、蚂蚁等昆虫,但那时的要求与本课的要求不可同日而语。本课将引导学生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昆虫的细微之处,来发现一些昆虫的奇特结构。

  要想顺利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关键是要有一定数量的昆虫标本,而且种类要多,蜻蜓、苍蝇、蜜蜂、蚂蚁、蝴蝶、蝗虫等,而我在教学中遇大的最大障碍就是这个标本材料的缺乏。由于以往没有太多的积累,只能提供学生蚂蚁、蝴蝶的干制标本,苍蝇、蚊子、蜜蜂成长史标本,种类不够丰富,而且观察也不方便,使观察效果受到一定影响。又因为季节因素,现在也没有什么活体昆虫可供制作标本观察。

  在观察前,结合媒体图片、文字等资料,先向学生介绍某些昆虫的复眼、足、触角、翅等值得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的部位,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观察活动中能有重点有目标地进行观察,而不是随意的,漫无目标的,避免观察水*仍停留于三年级时对昆虫的观察。观察活动中,一定要强调,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通过比较,才能对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要让学生将放大镜下的发现记录下来,可以文字表述,可以画图记录,这样才能体现放大镜观察的效果,使学生印象深刻。

  介绍“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的资料,目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昆虫的生活*性,希望学生能够仿照这些观察记录,在课外对某一昆虫的身体特征、生活*性进行一段时间的细致观察,并完成一份观察报告。我除了介绍教材使学生对这个内容有更感性的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在课外完成对一种昆虫生活*性的观察报告,当然,由于季节因素,这项课外活动作业持续时间还是应该长一些的。

  总体感觉,此课因为标本材料因素、季节因素,在教学时有些束手束脚。作为科学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提前全方位多角度地考虑各种教学因素,努力排除不利因素的干扰,从而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放大镜》教学反思11

  现在刚刚进入春天,有些树木和草儿都发了牙,但昆虫家族还没有真正出现。除了蚂蚁之外,蝴蝶、蚜虫等还不能进行观察。怎么办?是把这一课推后再上,还是随机应变。我想,不管是昆虫,还是非昆虫,这节课关键是培养学生运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能力和体会放大镜等观察工具的作用,所以,还是可以上的。于是,我布置学生带上放大镜、纸和笔,一起来到学校的草坪里,开始了这节课的观察活动----观察小动物或小植物。

  孩子们的兴致特别高。捉蚂蚁的、挖蚯蚓的、捉蜘蛛的,甚至有几个胆大的男学生在草丛里找到了甲壳虫和小蜈蚣,胆子小的女生则去观察迎春花的花蕊,有的在池塘边挖到了青苔。每有一个新的发现,都会引起一片哄动,孩子们也迫不及待地找到我,与他们共同分享他们的“壮举”。 下课了,有的同学还未尽兴。有的把蜘蛛带走了,有的托着一块青苔走了,说要继续深入地研究。我坐在办公室里欣赏着孩子们一幅幅的记录,真为他们的细心所折服。看--一棵青苔就像是一棵卷心菜;蜘蛛的腿上原来长着许多的`刚毛;蜘蛛原来有4只眼睛,还有6只眼睛的……

  虽然,我们的科学课还不够深入,我们的孩子研究科学问题还不是那么地成熟,但我相信,只要努力去做,我们学校科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的美好!

《放大镜》教学反思12

  本课以食盐、味精、白糖为例,通过放大镜观察物质世界的某些晶体结构特征。课前除了为每一个小组准备现成的晶体观察材料之外(食盐味精白糖),还应制作准备些通过水分蒸发而结晶出来的晶体,这样的晶体有着不同的结构特征。盐结晶过程较短,而白糖和味精的结晶过程较长,所以要提早一两天准备。

  在让孩子们分组观察食盐、味精、白糖、食用碱晶体时,我一开始没有发放大镜。主要是为了让他们先用肉眼观察,并记录下观察到的样子。交流以后再发放大镜,利用放大镜观察晶体,并再次记录,再进行对比。通过对晶体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学生自己先尝试总结晶体的基本特点,我再小结晶体的科学概念。

  在观察过程中,学生对味精、白糖是“有规则外形”比较肯定,但对食盐的规则外形意见不太统一。有人说是圆球形,有人说是正方体的,有人说是块状......因为我们提供的食盐小而潮,学生观察到的往往不是一颗食盐晶体,再因为这些食盐加工的原因,所以形状看上去是不够规则。这里我庆幸自己在课前有比较充分的.准备,不然很难给到学生合理的解释。另外,孩子们“好吃”的天性,尽管我课前一再强调科学实验试剂不管是什么东西一律不能放进嘴里,可他们一看到这些调味品就按奈不住地往嘴里放。为了帮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惯,以后的课前一定要不厌其烦地提醒!制作出晶体部分,因为需要加热,考虑到实验安全性,我改为利用的视频来做演示。通过观察分析,认识了晶体特征后,应结合媒体图片向学生展示更多的晶体图片。

  制作一个大晶体,有一定难度,我用小视频演示了制作过程后,将其作为拓展活动,作为一个加分作业布置给学生课外制作。本节课学完孩子们还是很疑惑,那到底如何判断什么是晶体?这个问题孩子们中学会深入分类学*,所以我没有过多解释。毕竟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还是带领孩子们学着像科学家一样去观察微小事物。

《放大镜》教学反思13

  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关键是要有一定数量的昆虫标本,而且种类要多,蜻蜓、苍蝇、蜜蜂、蚂蚁、蝴蝶、蝗虫等,而我在教学中遇大的最大障碍就是这个标本材料的缺乏,只能通过ppt图片和已有的知识展开。

  介绍“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的`资料,目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昆虫的生活*性,希望学生能够仿照这些观察记录,在课外对某一昆虫的身体特征、生活*性进行一段时间的细致观察,并完成一份观察报告。

  我除了介绍教材中的资料外,还可以结合多媒体资料,通过播放某些昆虫的生活录像片断(这方面的资料还是蛮多,挺好搜集的),使学生对这个内容有更感性的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在课外完成对一种昆虫生活*性的观察报告。这是一种开放性的活动,对观察结果没有的规定。我想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这个活动,经历了这个活动的过程,活动中认真地观察、记录和总结,就达到了教学的要求。

  总体感觉,因为标本材料因素,在教学时有些束手束脚。作为科学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提前全方位多角度地考虑各种教学因素,努力排除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从而实现有效的教学效果。

《放大镜》教学反思14

  活动名称:透镜——认识放大镜

  活动目标:认识凸透镜并了解其特点;尝试自制放大镜。

  活动准备:凸透镜,凹透镜,*镜各一个;大小不同的透明水瓶各一个;盖玻片,滴管各一个;报纸若干;抹布;水盆;

  活动过程:

  引言:一个晴朗的下午,小明和爷爷在家看报纸。小明发现爷爷拿一个神奇的东西在看报纸。当它靠*文字时,字奇迹般地变大了,真的好有趣啊!你知道这个神奇的宝贝是什么吗?

  一:出示放大镜,让幼儿观察。

  师:这是什么?看看它是由什么组成的?摸一摸它的镜片有什么感觉?

  小结:放大镜又叫凸透镜,由镜片,镜框,镜柄组成。镜片的中间厚边缘薄。

  二:了解透镜。

  出示凸透镜,凹透镜,*镜,让幼儿观察并感受镜面有什么不同?

  小结:镜片中间凸起来的叫凸透镜,*距离使用可以把物体放大;镜片中间凹下去的叫凹透镜,*距离使用可以把物体缩小;镜片厚薄相同的叫*镜,不能改变物体的大小。

  三:自制放大镜。

  实验一:透明水瓶,水制作放大镜。

  将水装进大小不同的透明水瓶,拧紧瓶盖,可以当放大镜。鼓励幼儿将大瓶,小瓶,放大镜三者进行比较使用,观察有何异同。(注意:装入的水量由幼儿自主探索)

  实验二:盖玻片,水制作放大镜。

  用滴管在盖玻片上滴水,将其靠*文字,又会有何发现?同时与放大镜进行比较使用,观察有何异同。(注意:滴的水量由幼儿自主探索)

  实验注意事项:教会孩子拿盖玻片的方法,以免划伤手指。

  四:活动延伸。

  1:生活中的哪些地方用到了凸透镜?(显微镜,照相机,望远镜,浴霸灯等)

  2:观察家中大人所带的眼镜是凸透镜,凹透镜,还是*镜?(*视镜,老花镜,太阳镜)

  活动反思:

  这是一节典型的操作性科学实验课,在幼儿园,这一类的课程是很少的,所以孩子们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主动参与的欲望很强。

  这节活动的重点是让孩子们了解凸透镜的特点,通过实验和观察孩子们完全可以了解到*距离使用凸透镜可以把物体放大这一显著特点。而难点则是在两次实验过程中对于水量的把握。我觉的既然是实验就会有失败,虽然有的孩子自制的放大镜不能把报纸上的文字放的'又大又清晰,但孩子们在一次次的实验操作中总会找到最合适的水量。而且持久的专注力,观察力,意志力也得到了不同成都的发展。

  不足之处就是在第一次实验时没有说明具体的实验要求及操作步骤,孩子们拿到实验器材后不知道该从何下手,而是看到一些能力强的孩子的做法后才及时的进行效仿,没有使孩子在第一时间投入实验,从而影响了孩子们试验的积极性和试验效果。


《放大镜》教学反思优选【十】篇(扩展4)

——《练*使用显微镜》教学反思 (菁华3篇)

《练*使用显微镜》教学反思1

  本节课学生对显微镜很感兴趣,学生知道,用显微镜能观察到用我们肉眼观察不到的物体。所以本节课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学*。

  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显微镜,我先让学生看书5分钟,熟记显微镜结构,之后,教师点课件,让学生看大屏幕说出显微镜结构名称,为了满足学生学*的欲望,让学生到讲台前拿着显微镜指出各部分结构名称,这样举一反三,使学生对显微镜的结构有了更深的了解,效果很好。

  在讲解使用显微镜方法和步骤时,让学生看书总结,说出使用显微镜的四个步骤,之后每个步骤具体怎样操作,再让学生总结,为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使用显微镜方法,让学生到讲台前拿着显微镜进行操作。这样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同时也达到了理想的学*效果。

  本节课培养了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和总结分析的能力,课堂效果较好。

《练*使用显微镜》教学反思2

  显微镜的'使用是初中学生学*生物学必须要熟练掌握的知识,也是中学生学*生物学,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仪器;是培养中学生严格规范操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对这个实验一定不能含糊。

  而课标只安排了一节的授课时间,课能上完,可学生的操作只能刚刚触及到皮毛,不能达到熟练规范操作的目的,因为大多数学生从来没有使用过显微镜,要他们在四十五分钟内认识显微镜、了解其构造,了解使用方法,会用显微镜是不可能的。

  “显微镜的使用”是学生进入中学的第一个实验,考虑到学生对显微镜比较陌生,第一次接触科学仪器,不敢动,怕把显微镜弄坏,所以,我认为这个内容要安排两个课时,在练*使用显微镜之前的那一节课,我先上这些内容:

  ①认识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

  ②介绍显微镜几个重点部分的作用;

  ③学生学*操作步骤,老师演示操作步骤,指出注意事项。

  我先让学生对照课本P37页图2-1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然后把显微镜的结构讲清楚,因为认识显微镜的结构是练*使用显微镜的基础。如果不清楚显微镜的结果与功能,就谈不上正确使用显微镜。接下来学生自学“练*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步骤,并主学生提出疑问,尔后我演示操作步骤并解释相关疑问。但认识结构毕竟比练*操作容易得多,只有在练*操作过程中才能加深和巩固对显微镜结构的认识。显然接下来的第二节课是至关重要的一节课了。

  第二课时的学*任务有:

  ①学生在进一步了解操作步骤在基础上开始使用显微镜,观察永久装片如:人血涂片等。

  ②观察写在玻片上的“上”字和写在不透明纸上的“上”。

  ③观察自己的毛发。

  ④观察玻片标本的移动方向和物像移动方向的关系。

  ⑤物像和实物的差别,放大倍数问题。

  在具体上课时,我先让学生复*显微镜的操步骤,同时给学生交待这节课的学*任务,并把学*任务板黑板上。然后让学生练*使用显微镜,我在他们之间巡视。我发现学生开始使用显微镜最易出现这些问题:

  ①显微镜安放位置不当,有的没有放在实验台的中央。有的放在桌的边缘;有的甚至完全放的是反的。

  ②玻片标本没有放好,没有移到通光孔中央,找不到观察目标。

  ③三四个围成一圈,把光线挡住了。

  ④低倍镜和高倍镜分不清,好多用的是高倍镜,找不到观察的物像,还有的认为高倍镜放大的倍数高,观察效果一定会更好。

  ⑤没有用细准焦螺旋,当能看到物像时,还是用的粗准焦螺旋;有的用高倍镜时,也没用细准焦螺旋。我边走边给他们一一纠正。在这节课结束前,让学生小结练*使用的情况,汇报上课实验收获。

  这节课上完后,我感到还有许多不足,在以后的课堂上还注意这样一些问题:

  一是初中学生第一次到实验室上实验课,很激动,还应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

  二是实验中要反复说明规范使用显微镜的操作步骤。

  三是三四人使用一台显微镜,对光后视野时明时暗,有的把光线挡住了;挪动显微镜看不清物像等,要及时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四是强调光圈、反光镜和光线的关系时要让学生自己自做,最好把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如:怎样使光线变亮,怎样使物像更清晰这些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边做实验边验证。

  五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是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和操作,教师最好课前培训几位小助手,这样看似麻烦,实际在上课时能帮老师的大忙。

《练*使用显微镜》教学反思3

  1.课前准备,现在的教学设计都有老师和学生的课前准备,但实际上学生的课前准备是相当有限的,课前10分钟不可能,前一天的晚上更不可能。在目前的情况下,课前准备仍然只能以老师为主。

  2.学生初次看到视野里的物像时,并不是都有一种享受的感觉,有的充满了恐惧感,因此要及时给学生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原始的好奇心向科学探究欲的转化。

  3.每个同学对显微镜的使用兴趣可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学的要求和辅导都不能千篇一律,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比如进行操作技能竞赛时就要注意不要伤害到部分学生的自尊。

  4.显微镜的使用过程中有许多规范和程式要求,如果一下子全部摆在学生面前,他们会显得束手无策,无所适从,应给他们以充分的时间来体验和尝试,获得成功和失败的真实感受。


《放大镜》教学反思优选【十】篇(扩展5)

——放大镜作文 (菁华6篇)

放大镜作文1

  今天中午,强烈的阳光照在大地,刺得人睁不开眼睛。我突然想起,在哪里见过有人用放大镜燃纸,我想试试看放大镜到底能不能把纸燃了。

  说干就干,我找来放大镜和纸,来到院子里有太阳光的地方,把放大镜举在头上,纸也举在头上,等了一会儿,我想看看纸燃了没,就把纸放下来,没有把放大镜放下来,差点把眼睛给烧了。我就去问妈妈怎么回事?

  妈妈指导我,把纸放到地上,然后把放大镜放到纸上方。这时,我在纸上看到一个大大的光圈,妈妈说:“不对,应该让光圈变得非常小才行。”于是,我上下调节,最后,把光圈缩到最小程度,果然光圈下的纸渐渐变黄,突然间,纸燃了。我特别高兴,后来,我拿塑料袋试了一下,同样能燃。

  通过这个实验我明白了,放大镜能聚光,强烈的太阳光聚集在同一个点就能产生强大的热量,温度高的可以点燃纸片或其他东西,同时我又明白了做一些事要耐心等待,不能着急,否则就会半途而废。

放大镜作文2

  一天,放大镜与显微镜相遇了。

  骄傲的放大镜用轻蔑的眼神看着显微镜,说:“切,没用的东西,我能把很小的东西放大,你能吗?你根本不配和我在一起!”显微镜只用眼神凝视着放大镜,并没开口说话,这时放大镜接着又说:“我能做到的,你却根本无法做到,你好意思吗?哼!”显微镜终于沉不住气了,说:“我也很有用呀,而且我也可以把一些细小的东西放大。”

  这时走来了一位科学家,放大镜可高兴了,以为他一定会把自已带回家,不料他却带走了显微镜,于是它在后面使劲喊:“你为什么不带走我,这不公*,不公*!”

  于是科学家转过身,说:“怎么不公*,它不但能把很小的东西放大,而且还能看清楚细小的地方。”说完,便走了,只留下放大镜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那儿。

  从此,放大镜再也不敢骄傲了。

放大镜作文3

  有一位公关名家谈到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时,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无论多么漂亮的小姐,如果美容师以500倍的放大镜看她美丽的脸庞,看到的一定是坑坑洼洼,凹凸不*的脸,使人大失所望。而当我们拿望远镜看青山时,入目的尽是如画的风景,迷人的山色,令人心旷神怡。

  这说明,如果你永远拿着放大镜看别人,必令对方原形毕露,显得一无是处,也使自己无法信任他人,交到朋友。相反,如果拿着望远镜则始终能欣赏到别人美好的一面。

  同时也告诉我们,如果放大镜的焦点对准自己,而非别人,如果能虚心请求他人,对自己提出严厉的批评,这样放大镜和望远镜便能同时发挥最大的效用。

放大镜作文4

  我有一个神奇的放大镜,它是我在超市买的。

  它有两个功能,一个是我们大都熟悉的,那就是放大物品;它还有一个隐藏的功能,就是点燃物品,这个功能是我偶然间发现的。

  有一次,我在家里很无聊,拿着放大镜在那照来照去,忽然发现地上有一只,于是我就拿着放大镜对准蚂蚁,刚开始蚂蚁还能跑来跑去,不一会儿蚂蚁就被烧焦了。我特别好奇,这时我发现地上有一个光点,仔细研究了一下发现当的光和放大镜对准时,放大镜下就会有一个光点,这个光点就可以把物品点燃。

  发现了这个秘密,我又拿着放大镜来到阳台,我把放大镜对准太阳,放大镜下出现了一个小光点,再把小光点对准的干花,过了几分钟干花冒烟了,最后竟点燃了。这时我既兴奋又害怕,自言自语地说:这该怎么办,这下闯祸了,妈妈回来肯定会揍我的,这可是妈妈心爱之物。于是我赶紧用水把干花浇灭,并把它藏在了柜子里。

  我非常我的放大镜,它给我带来了许多。

放大镜作文5

  从前,有一个放大镜,放在一家商店里。它覆盖着一层黑色的塑料皮。它可以扩大人们识别古董的视角。每天都有很多人来摸摸看。在这样一个引人注目的环境中,它变得骄傲起来。

  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流浪的显微镜。他对显微镜说:“你有什么?”为什么你的镜片和我的一样?你有什么角色?”显微镜说,“我是显微镜。我们都是用来观察事物的,所以我们的镜片是一样的。我的作用是放大微小的物体,让人们看到肉眼看不见的东西。”放大镜喊道:“你有勇气和我竞争吗?”“我去试试!”显微镜害羞地回答道。

  比赛开始了,他们请了毛毛虫师傅当裁判。在第一场比赛中,他们想用自己的镜头观察微小的青花瓷图案,但显微镜失败了。第二局,他们又开始观察微小物体。放大镜太骄傲了,不会不小心把镜头放在物体上。结果很意外。镜头下什么都没有。显微镜把镜头放在物体上的时候,下面只有蠕动的细菌。这次放大镜丢了,却不甘心。第三局,它尽力观察很多细微差别。所以显微镜赢了,放大镜被嚣张打昏了。当它醒来时,毛毛虫大师正在为显微镜颁奖。放大镜利用这一次逃跑,徒劳无功。

放大镜作文6

  记得儿子刚刚呱呱坠地时,来访的亲朋好友都会毫不吝啬地送上许许多多的祝福。朋友们在尽情挥洒他们的美好祝愿的同时,总是不忘记说一句:“你儿子长得真像你”。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我渐渐发现,儿子像我的地方不仅仅是长相,还有很多、很多……

  儿子无时无刻都在做我的放大镜,甚至是他爸爸、爷爷、奶奶的放大镜。现在我已经学会在儿子的身上寻找我自己的影子:有善良的、有宽容的、有固执的、有暴躁的、甚至有自负的。

  镜头一:我的固执和倔强,已经深植入骨髓,以至于自己竟毫无觉察。

  记得,有一次,我去学校了解儿子的在校表现,杨老师提到儿子在处理和对待一些问题时非常固执、倔强。在老师娓娓讲诉儿子的事情时,我却有一种被人触及灵魂深处的感觉,仿佛隐藏已久的污点正被别人一点点地拨去美丽装饰的外壳,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无处藏身。儿子的固执行为仿佛就是我的缩影。回家的路上,我浮想联翩:在儿子面前,我的固执和倔强展现的淋漓尽致。每当儿子和我有意见分歧时,我又有几次给与他亲身体验和尝试的权力呢?毫无疑问,在儿子的成长历程中,我无形中成为了固执的训教者。

  镜头二:在家里,在儿子面前,我的虚心荡然无存。

  我一直认为,儿子的不虚心是我教育的最大失误。在单位我是一个谦逊的员工。可是,在家里,我的谦虚却跑得无影无踪。我公公是一个时时处处都喜欢发表建议的人,其中有正确的,但也经常会错误百出,这经常会引起我的反感。天长日久,我变得经常没有耐心听完他的建议,就打断他。即使是有好的建议,我也会不假思索的予以否决。我还经常会在老公没有说完话时,就抢着去发表我的“高见”。这些行为都在无形中腐蚀着正在成长中的儿子。

  镜头三:在儿子面前,老公的懒散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劳累了一天的老公,一进门就恨不得把自己变成泻了气的皮球,直接瘫倒在沙发上,守着电视一看就是半夜。每当儿子提出意见时,他总是会说:“我上了一天班,累坏了,回家看会电视休息休息。”他的话音没落,我就会听到儿子的反驳声:“你上了一天班很累,难道我上了一天学,就不累么?”渐渐的,看电视也成了儿子不可或缺的放松方式。

  虽然我们*日里对儿子的教育一直没有松懈,道理一箩筐一箩筐的往外搬,但却收效甚微。 “身教胜于言教”,在行动面前,语言显得多么渺小和卑微。

  我发现儿子这个“放大镜”,已经*一年的时间了。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想消除恶*也绝非一日之功。我已是“奔四”的人了,要想把身上的缺点一点点挖出来,剔除掉,就像关公刮骨疗毒一样,会有钻心的疼痛。

  但是,为了儿子,改变是必须的!经过这一年的努力,现在我已经看到了可喜的成绩。随着我的改变,儿子的固执也在一点点地消退,虚心也在一点点地滋生。看到儿子的进步,我倍感欣慰。我很想对儿子说:“儿子,谢谢你,是你让妈妈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是你给了妈妈改变自我的勇气和力量,是你使妈妈能够有机会和你一同进步。儿子,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放大镜》教学反思优选【十】篇(扩展6)

——神奇的放大镜作文范文十份

  神奇的放大镜作文 1

  爸爸站在窗户旁边,背对着太阳,一只手拿着盒子,一只手拿着放大镜对着盒子照。我看见盒子上面有一个圆圆的、亮亮的、非常刺眼的光点。不一会儿,奇怪的事情就发生了。盒子上的.那个光点照的地方开始冒烟了,接着就烧成了一个小黑洞,洞越来越大,爸爸就赶紧把放大镜放下了。

  我觉得很奇怪,我也要试一试。我也像爸爸那样,一只手拿着盒子,一只手拿着放大镜,让放大镜照着盒子。不一会儿,我照的地方也开始冒烟了,也烧了一个小洞。真好玩,我还想再试一次。可是,这一次,好长时间盒子上的光点也不冒烟,怎么回事呀!我问爸爸,爸爸看了一下说我照的是盒子上面的白色的地方,白色的地方不好烧。我又试了一次,换了一个地方,让光照在盒子上红色的地方。果然,不到一分钟,我照的地方又开始冒烟了,烧了一个小黑洞。

  我很奇怪,为什么白的地方烧不着,红的地方就能少烧着呢!爸爸又做了一个实验。爸爸拿了一张白纸,用放大镜对着照,可是很长时间都没有动静,我好着急呀!爸爸就拿了一只黑笔,在白纸上涂了一个黑色的圆,又拿着放大镜对着那个黑点开始照了。奇怪的事情又发生了,黑点很快的就开始冒烟,越冒越多,最后烧出来了一个大洞,爸爸就赶紧把火弄灭了,要不然就会越烧越大。

  我当然也要试一试了。我先用放大镜对着白纸照,好一会也没动静。我也在白纸涂了一个黑点,用放大镜对着照,很快也烧出来了一个小黑洞。

  大黑洞是爸爸烧的,小黑洞是我烧的。

  为什么白色烧不着,红色和黑色能烧着呢?爸爸说:“因为白色浅,很容易反光,黑色和红色还有一些其它的颜色,很容易吸收热量,所以就会烧出一个洞来。”听完爸爸的话,我明白了。怪不得夏天的时候,人们都爱穿浅色的衣服,原来是怕深色的衣服吸收太阳的热量,就会更热了。

  我又问爸爸:“为什么放大镜能把纸烧着呢?”爸爸说:“因为放大镜把太阳光聚成了一个焦点,这个焦点就是那个亮亮的原点,焦点的热量就很高,所以照到纸上,就会把纸烧烂了。”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呀,这下我可明白了!

  以后,我希望多和爸爸做一些这样有趣的实验。

  神奇的放大镜作文 2

  暑假里,爸爸给我买了一个放大镜,它长着一个圆圆的镜片小脑袋,连着修长洁白的塑料握把,握把两侧还镶嵌着黑色的保护壳,像是穿着一件晚礼服,高庄典雅、美丽精致,我马上对它爱不释手。

  我兴致勃勃地拿着放大镜往书本上一照,哇!字体魔术般地变大了。随着手轻轻晃动,一个个文字像排着整齐队伍的小蝌蚪,在眼前游来游去;往一张光洁无瑕的白纸上一照,白纸马上变得麻面粗糙;我还找来了各式各样形状的叶子来观察,发现叶子上布满了血管一样的叶脉……

  听爸爸说,用放大镜能把纸烧掉,我将信将疑,就和爸爸一起来到户外。虽然天气非常炎热,弄得满头大汗,但我还是兴致盎然地把放大镜拿到阳光下,太阳光通过放大镜聚焦成一个小光点,我按爸爸的吩咐,调整纸和放大镜的距离,反复尝试最小的亮点落到纸上。很快,纸上有了一个小黑点,接着小黑点变成了黑边小洞;又过了一会儿,渐渐地纸冒起了烟,小洞变成了大洞,最后整张纸都烧起来了。我好奇地问:“为什么会这样?”爸爸说:“因为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线方向,使光线聚集到一点,热量也就集中到一点,就可以把纸点燃了。”

  原来如此,好“神奇”的放大镜,让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呢!

  神奇的放大镜作文 3

  今天爸爸带我到步步高商场去买东西。我选呀选就是选不出适合我的东西,当我走到文具区的时候,我看见了放大镜,

  我想:“我应该学一些科学知识了,放大镜正好可以帮助我学*。”于是我就叫爸爸买了下来。

  出了商场我拿着放大镜对着地上照,忽然了一股烟子从地上冒了出来,

  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根小绳子被点燃了。我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连忙问爸爸:“爸爸,这个绳子怎么燃起来了啊?”爸爸说:“这是聚光现象,放大镜可以把照在镜子上的阳光集中到很小很小的一个点上,那个点上的温度会升到很高,绳子就被点燃了。”原来是这样啊!

  回到家里我爱不释手地拿着放大镜玩了起来。我走到门旁边的时候,看见门上映着对面窗子的图象,这又是怎么回事呢?爸爸告诉我:“这个现象叫做放大镜成像”我想:“我不知道的东西真多呀!”

  晚上睡觉的时候,我望着心爱的放大镜,好像听到它说:“我还有很多神奇的本领等你来发现哦!”

  神奇的放大镜作文 4

  放大镜能帮老爷爷,老奶奶看书读报。今天,我要自己做放大镜。 老师拿来一些水和几块玻璃片说:“我们就用这两种东西做放大镜。”我们都怀着好奇的心,拭目以待。

  老师先发给我们每人一块玻璃片,我连忙把玻璃片放在写好字的纸上,期待着字变大,可是不管我放上放下字一点儿反应也没有。难道真的要用水?我心里半信半疑的。后来,我用食指伸进了水杯里,再把水涂在玻璃片上,可是还是一点儿反应也没有。“难道老师在骗我们?还是我自己操作有误?”我心里纳闷着。我把头转向后排同学,他们也摇摇头表示没有成功。有的同学大叫起来:“老师怎么回事啊?你是不是在骗我们啊?”老师笑眯眯地说:“水滴是圆圆的,像个小胖子,而你们的水滴是*躺着的,像个小瘦子躺在床上。” 我照着老师说的话,再滴了一滴滚圆的水滴,结果字放大了,我兴奋极了,高兴地叫了起来。我再把玻璃抬得高一点,字变得更大了。我问老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老师说:“水滴在玻璃上,中间厚,四周薄,这样的弧度就像一个小小的凸透镜,这样字就被放大了。

  这个实验我觉得很有趣,而且也从中学到了科学知识。

  神奇的放大镜作文 5

  星期天,我在桌子上发现了一个圆圆的透明的东西——中间厚,边上薄,这是什么呢?哦,原来是放大镜呀!我拿着放大镜去外面玩。

  把放大镜放在阳光下,有一个圆圈,我很好奇,于是就把手伸过去,啊,好烫啊!这是为什么呢?我去问爸爸,爸爸说:“因为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把阳光聚在一起,越来越小,把一个纸片放上去就能烧焦。”哇!真神奇啊!爸爸拿来一张纸,璀璨的阳光通过放大镜照射在纸上,不一会儿,纸就烧着了。原来太阳还能把纸给点着呀,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

  我又拿着放大镜去烧蚂蚁,不一会儿,就冒烟了,原来是烧焦了。通过放大镜去观察蚂蚁,小小的蚂蚁的身体膨大了数倍,身上的纹路清晰可见。我把面包渣放在地上,不一会儿,蚂蚁们陆续地来了,有的在细致地品尝,有的两个结伙搬运它们喜欢的面包渣,有的呼朋引伴一大群一起搬,可热闹了!我又拿了橘子、冰糖、苦瓜、食盐放到地上赏给它们吃,它们又蜂拥而上品尝了起来,我又拿了点辣的东西,它们只看了一下就走了。

  通过这件事我知道了——什么事都要靠自己去探索,去发现。

  神奇的放大镜作文 6

  今天中午,我在爷爷家吃完午饭,找到了一个放大镜和火柴跑到屋外玩了起来,爷爷说用放大镜能把火柴点着了,我不信。

  一开始,我用放大镜把太阳的光束成一个大圈,等了好长时间,火柴没着。我有点不耐烦了,爷爷说:“要把太阳光圈变得最小才能将火柴点着。”我听了爷爷的话,调整了放大镜与火柴的距离,把太阳光束成芝麻大小的一点,聚在火柴头上。慢慢地,火柴头冒烟了,我很兴奋,手一抖,光点离开了火柴头,不冒烟了,爷爷在一边说:“坚持住,不要动!”我听了,又把光点聚在了火柴头上,不一会儿,火柴头又冒烟了,突然,“嗤”的一声,着了!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太好玩了!我又用同样的方法玩了几根火柴,都成功了。爷爷问我火柴为什么会着呢?我想了想,说:“因为太阳光点越小,能量越强。”爷爷点了点头,笑了,并告诉我,没有大人的陪伴不能一个人玩火,我说:“好!”

  这个放大镜真神奇!

  神奇的放大镜作文 7

  每个人都有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做饭、第一次画画、第一次写作业……而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一件事—— 第一次做实验。那一次实验差一点把一间茅草房子给烧光了。

  那一年,我八岁。去奶奶家玩时碰到了儿时的几个小伙伴,他们手中拿着放大镜,我好奇地问:“你们这是去干嘛?”他们说:“做一个好玩的实验,用放大镜烧草看看能不能点着,一起去吧!”于是我也拿了一个放大镜和他们几个对着一间茅草屋子“实验”起来,一分钟过去了,小茅草焦了,但还没有起火的迹象;又过了一分钟,茅草上出现了一点火花,我们高兴极了,继续专注着实验。但一个可怕的东西正在身后燃烧起来,我感到了热度,回头一看,吓了个半死。茅草屋烧起来了!这回玩过头了,赶紧跑回家告诉奶奶着火了。奶奶拎着一桶水就跑。我和几个同伴看着大人们一盆一盆的水泼过去,面面相觑。火势渐渐地小了下来,当最后一丝火苗也熄灭了后,大人们才松了一口气。随后大人们就教育我们这个不能玩,那个不许碰。灌输完思想后,一个个离开了。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放大镜可以聚集热量燃烧物体;火这东西的确很可怕,以后和火有关的东西尽量少碰,以免酿成灾难。

  神奇的放大镜作文 8

  今天下午,一上课,老师就让我回宿舍拿脸盆,我在去宿舍的路上,心里想,这要干什么,是上作文课?还是科学课?还是做小实验?我心中充满了疑惑。我把脸盆拿来了,忽然老师拿出了一个玻璃杯,一个纸片,一个塑料片,老师让我们猜今天要干什么,我们想,这不明摆着要做小实验吗?我们异口同声地说:“要做小实验。”

  小实验开始了,老师把教室里的饮水机打开,加热水,再拿起饮水机上面的塑料杯,把冷水倒进去,老师让我们注意观察,之后老师又把塑料杯里的水缓缓地倒进玻璃杯里,我们发现第一次玻璃杯里有很多的大泡泡,第二次,慢慢变小了,像泄了气的气球。老师把玻璃杯里的水装满,用纸片把玻璃杯口盖住,迅速的倒过来,水竟然没有泄露。之后老师又让几个同学用薄纸来做这个实验,有两个人失败,只有我一个人用厚纸成功了,老师说:“因为你用的是厚纸,可以吸住,而薄纸吸不住,这是因为大气压的原理。”我们听了才恍然大悟。

  这节作文课真有趣,我们不但亲手做了小实验,而且还明白了其中的科学原理,既动了脑,又动了手。

  神奇的放大镜作文 9

  今天中午,我在爷爷家吃完午饭,找到了一个放大镜和火柴跑到屋外玩了起来,爷爷说用放大镜能把火柴点着了,我不信。

  一开始,我用放大镜把太阳的光束成一个大圈,等了好长时间,火柴没着。我有点不耐烦了,爷爷说:“要把太阳光圈变得最小才能将火柴点着。”我听了爷爷的话,调整了放大镜与火柴的距离,把太阳光束成芝麻大小的'一点,聚在火柴头上。慢慢地,火柴头冒烟了,我很兴奋,手一抖,光点离开了火柴头,不冒烟了,爷爷在一边说:“坚持住,不要动!”我听了,又把光点聚在了火柴头上,不一会儿,火柴头又冒烟了,突然,“嗤”的一声,着了!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太好玩了!我又用同样的方法玩了几根火柴,都成功了。爷爷问我火柴为什么会着呢?我想了想,说:“因为太阳光点越小,能量越强。”爷爷点了点头,笑了,并告诉我,没有大人的陪伴不能一个人玩火,我说:“好!”

  这个放大镜真神奇!

  神奇的放大镜作文 10

  从前,有一个放大镜,放在一家商店里。它覆盖着一层黑色的塑料皮。它可以扩大人们识别古董的视角。每天都有很多人来摸摸看。在这样一个引人注目的环境中,它变得骄傲起来。

  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流浪的显微镜。他对显微镜说:“你有什么?”为什么你的镜片和我的一样?你有什么角色?”显微镜说,“我是显微镜。我们都是用来观察事物的,所以我们的镜片是一样的。我的作用是放大微小的物体,让人们看到肉眼看不见的东西。”放大镜喊道:“你有勇气和我竞争吗?”“我去试试!”显微镜害羞地回答道。

  比赛开始了,他们请了毛毛虫师傅当裁判。在第一场比赛中,他们想用自己的镜头观察微小的青花瓷图案,但显微镜失败了。第二局,他们又开始观察微小物体。放大镜太骄傲了,不会不小心把镜头放在物体上。结果很意外。镜头下什么都没有。显微镜把镜头放在物体上的时候,下面只有蠕动的细菌。这次放大镜丢了,却不甘心。第三局,它尽力观察很多细微差别。所以显微镜赢了,放大镜被嚣张打昏了。当它醒来时,毛毛虫大师正在为显微镜颁奖。放大镜利用这一次逃跑,徒劳无功。


《放大镜》教学反思优选【十】篇(扩展7)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教学反思合集5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教学反思 1

  一、注重数学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体会、理解“放大”含义,我把图片进行“变大”和“放大”,让学生有直观的体验,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放大的含义,学生不能准确地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清楚时,这时我就用标准的数学术语指出:“现在的图片形状与原来的'相同,只是图片的尺寸变大了,这样改变图片的大小,我们数学上称为把图片放大”,学生有了明确的术语指出“放大”的含义,就会从直观的体验升华到理性的认识,便于学生在思维中建立好“放大”的概念。

  二、重视难点的突破

  教学中,做到重视放大与缩小的比的理解。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我觉得按什么比放大与缩小比较难理解。教学中,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图形A到图形B的变化过程后,我随之追问:“我们怎样将图形B变为图形A?你是怎样理解 “2:1”的?”(有的同学就会说出:“我觉得这个比是现在与原来的比。”还有的同学说:“我有一个重大的发现,将图形放大比的前项就大,将图形缩小比的后项就小。”??学生的智慧碰撞,内心的欣喜溢于言表。)

  但我觉得还需要逐步完善以下几点:

  1、尽量放慢语速,让学生更好地听准确,听明白。

  2、利用各种形式,多种不同语言,对学生进行激励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

  3、善于等,等待学生的发现,等待学生的补充,等待学生的完善,或许会有更大的收获。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教学反思 2

  一、注重数学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体会、理解“放大”含义,我把图片进行“变大”和“放大”,让学生有直观的体验,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放大的含义,学生不能准确地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清楚时,这时我就用标准的数学术语指出:“现在的图片形状与原来的相同,只是图片的尺寸变大了,这样改变图片的大小,我们数学上称为把图片放大”,学生有了明确的术语指出“放大”的含义,就会从直观的体验升华到理性的认识,便于学生在思维中建立好“放大”的概念。

  二、重视难点的突破

  教学中,做到重视放大与缩小的比的理解。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我觉得按什么比放大与缩小比较难理解。教学中,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图形A到图形B的变化过程后,我随之追问:“我们怎样将图形B变为图形A?你是怎样理解 “2:1”的?”(有的同学就会说出:“我觉得这个比是现在与原来的比。”还有的同学说:“我有一个重大的发现,将图形放大比的前项就大,将图形缩小比的后项就小。”??学生的智慧碰撞,内心的欣喜溢于言表。)

  但我觉得还需要逐步完善以下几点:

  1、尽量放慢语速,让学生更好地听准确,听明白。

  2、利用各种形式,多种不同语言,对学生进行激励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

  3、善于等,等待学生的发现,等待学生的补充,等待学生的完善,或许会有更大的收获。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教学反思 3

  本节课的教材说明:本课教学内容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六年级(下)教科书第56—58页“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例的意义以及有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逐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并能利用方格纸按指定的比将一个简单的图形放大和缩小;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课堂中我提出问题,“如何判断要求给的比是放大图形还是缩小图形呢?”有一个学生的回答让我耳目一新,跟比例尺的意义入手更能让学生理解。他说:“题目给出一个比,算出比值,如2:1=2,那就是把图形放大到原来的2倍,像1:3=1/3就是把图形缩小到原来的1/3.”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不会搞不清楚是放大还是缩小,对解题也很有帮助。看来还是要把问题抛给学生,说不定有不一样的惊喜。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教学反思 4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比的实际应用,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我对教材做了一些处理。

  一节课下来,自己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是:新课的引入,利用3张放大图片,让学生看,并说说看了以后有什么想法。课堂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都变大了;有的图1和图2看起来不舒服,图3看起来比较舒服;有的说,图1长变大了,宽没变,图2长没变,宽变大了,图3长和宽都变大了等等。通过观察这3张图片,让学生感受到虽然放大,但这个放大必须按一定的比来放大,这样视觉效果更好好。这样的引入不仅让学生头脑中留有这样一个印象,要想让图形放大,长和宽都必须得放大,而且也比较快的切入正题。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变化规律我从最简单的图形正方形、长方形着手,再过渡到三角形(因为三角形有一条斜边),最后让学生除了这3个最基本的图形联想到梯形、圆形等其他复杂的*面图形,让学生感悟到,*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只要抓住每个图形对应边长的比相同就可以了。

  课堂上有待于改进的地方是:

  ①课前自己没有去认真的思考,结果提供给学生的2个材料,一个是按2:1放大,一个是按1:2缩小,材料比较单一,学生容易混淆。如果以后上课,吸取今天的教训,提供给学生的材料尽量丰富一点,缩小的材料换成1:3等比较好。

  ②2:1中前项表示什么,后项表示什么?虽然课堂上让多个学生说了,但有学生还是搞不清楚,以至于在做作业时,如第2个图形是按( ):( )扩大或缩小的,错误的学生比较多。

  ③在研究图形缩小变化规律的时候,学生说缩小3倍,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缩小3倍都不讲的,讲的是缩小到原来的1/3,课堂上自己不但没有给学生指出来,也跟着学生讲缩小3倍。

  一节课下来,不成熟的地方有很多,以后在教材的研究上还得加把油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教学反思 5

  1、注重数学术语表述的明确性

  教学中让学生体会、理解“变大”与“放大”含义的上不同时,教师把图片先进行“变大”后再“放大”,让学生有直观的体验,再直观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放大的含义,学生因为是第一次接触,不能准确地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清楚,这里就需要教师用标准的数学术语指出:“现在的图片形状与原来的相同,只是图片的尺寸变大了,这样改变图片的大小,我们数学上称为把图片放大”,学生有了明确的术语指出“放大”的含义,就会从直观的体验升华到理性的认识,便于学生在思维中建立好“放大”的概念。

  2、注重教学磨到细微变化处

  在练*“试一试”教学中,学生在练*把三角形按2:1放大后,教师应细心观察学生所画情况,虽然有部分学生在画前有了教师对三角形特征地提示后知道三角形按2:1放大的后,不仅底和高会按2:1放大,第三条斜边也会按2:1放大,但大部分学生没有直观的进行验证,只有空谈的概念是没有办法在头脑中形成强烈的直观意识的,所以对与放大和缩小是把条边的放大和缩小体验不深刻,不利于对放大和缩小含义的理解,不利于对比例含义建立。

  教学时,图片原来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放大2倍后的图片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但实际上格子比较大,图片的边又在格子上,使得学生要得到放大后图片的长和宽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我细细研究一下,把数据相应调小,也就不会出现得到数据比较难,不利于学生观察的状况了,也节约的时间,让课堂的学*效率更为有效了。

  3、注重教学随机变化

  在教学新授中当图片原来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放大2倍后的图片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当时我第一次把图片的长放和宽放大相应的倍数时,没有放大到2倍,当时可以作为让学生初步感知,教师提到那如果在进行放大呢?放大到2倍时,观察一下现在的长、宽与原来长、宽的变化,适当的调整教案灵活的处理,第一次让学生初步体验,第二次放大学生有了第一次的体验,第二次就更易感知了,教学也就顺理成章了。


《放大镜》教学反思优选【十】篇(扩展8)

——幼儿园中班神奇的放大镜学*活动教案(精选五篇)

  幼儿园中班神奇的放大镜学*活动教案 1

  设计思路:

  本次教学活动的素材点来源于主题“我在马路边”。在主题发展进程中,我把主题内容“车来了”“附*的路”“找路”和“马路上的交通工具”逐一作为小主题。随着主题的深入,幼儿对马路边的车辆、各类交通工具的热议和关注点慢慢发生了转移。他们对马路边的标志、数字开始产生兴趣。从班里幼儿的已有经验来看,有些幼儿对各类标志的认识经验丰富,兴趣浓厚;有的幼儿对标志知晓的并不多,无意注意的成分居多,因此幼儿在对标志的理解上差异很大。为了顺应幼儿的学*特点与身心发展水*,我着手设计了集体教学活动“找路”。

  活动目标:

  1.在认识马路上标志的基础上,积累一些运用标志找路的生活经验。

  2.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有意记忆和对事物的判断力。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电子白板及相关课件、操作材料若干份。

  2.经验准备:幼儿对马路边的标志、数字等有初步的了解。

  活动过程:

  一、识别马路上的标志

  1.这是什么(地图)?

  2.小红、小黄、小兰住在同一个小区,这是他们从家里到幼儿园的地图,你能看出地图上有哪些地方吗(幼儿识别马路边的标志,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教师小结:刚才你们都是根据标志来看地方的,马路边有各种各样的标志,这些标志可以让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什么地方。

  二、找路

  1.小红——观察、理解图示,用语言进行表达。

  (1)小红从家里到幼儿园的路上经过了几个地方?是哪些地方?

  (2)谁能将小红走的路线按顺序排队呢?

  小区→口→口→口→幼儿园

  (3)你能找到小红刚才走的路线吗?

  (4)验证:播放小红在地图上走路的动画,幼儿对照自己选择的路线是否正确。

  2.小黄——理解图示与找路的关系,进行有意记忆。

  (1)小黄走的路线和小红走的路线一样吗?他经过了几个地方?路线顺序是怎么样的?

  小区→口→口→口→口→幼儿园

  (2)还记得小黄上幼儿园的路线顺序吗?谁能把小黄走的路线画下来?

  (3)验证:播放小黄上幼儿园的路线图,幼儿对照检查地图上的路线是否找得正确。

  3.小兰——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有意记忆解决问题。

  (1)小兰和小红、小黄走的路线不一样,她会怎么走呢?

  小区→口→地铁→口→幼儿园

  (2)这个路线图你能看懂吗?

  (3)第二个方块中为什么会出现地铁标志呢?

  (4)想想小兰会走哪条路到幼儿园?

  (5)小兰还有可能会走哪条路到幼儿园?

  (6)幼儿记忆小兰上幼儿园的路线图,并且验证是否正确。

  三、延伸活动

  请幼儿回家记录自己上幼儿园的路线图。

  活动反思:

  在步入中班下学期后,幼儿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对事物的理解力逐渐增强,幼儿特别喜欢有挑战性的游戏和活动,如玩迷宫、翻翻乐等益智游戏。因此根据幼儿熟悉的、经常关注的事物来设计教学活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创设的活动环节,能使幼儿积极参与,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等方式达到教学目标,并满足不同发展水*幼儿的需要,给了幼儿不同发展的空间。此外,我还是《交互式电子白板》课题研究组的一员,于是我把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教学中我试图通过电子白板这一现代化手段来实现教育互动。

  活动过程中教师预设小红、小黄、小兰三个幼儿从同一个小区出发到达同一个目的地(幼儿园)。通过两次播放动画,让幼儿从无意记忆到有意记忆小红上学经过的地方。把路线图与地图上的路径建立起联系,理解先后顺序表示的含义。小黄上幼儿园的路线图呈现的目的重在帮助幼儿理解图示与找路的关系,并进行有意记忆。白板上出现四个地点的路线图,但不呈现地图。当幼儿有意记忆后,路线图消失,出现地图。幼儿在地图上根据先前的记忆寻找小黄上幼儿园所走的路线。最后小兰上幼儿园的路线给了幼儿很大的挑战。因为三个框中只有中间的一个框中出现了地铁的标志。而这个环节的目标就是要让幼儿在理解图示的基础上,运用有意记忆解决问题。教师在设计地图的时候,让小兰上幼儿园只能经过三个地方,其中第二个地方必须经过地铁的路线预设了四条,这样就可以满足不同观察、发展水*幼儿的需要。能力强的幼儿可以找到两到三条路线,能力弱的幼儿也能找到一条路线。

  活动的延伸部分需要做点调整。这个部分给了幼儿任务,但这个任务对幼儿来说较难完成。因为每个幼儿的家庭住址、距离、远*都不同,而且他们各自的记录非常有个性,相对共性的内容较少。由此,可将看路线图寻找小红、小黄、小兰放学回家的路线作为延伸部分。这样趁热打铁,能引发幼儿再次观察的兴趣和探索的积极性。把操作材料和地图投放在幼儿的个别活动区域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水*与之互动,并作好记录。相信中班幼儿会很喜欢这样的游戏,同时也让教师对幼儿的发展水*更了解。

  幼儿园中班神奇的放大镜学*活动教案 2

  活动目标:

  1、丰富对蛋的认知经验,感受蛋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2、体验蛋的不同表现情趣,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一些蛋、PPT、音乐

  活动过程:

  一、蛋的游戏——比较蛋的异同

  1、摸蛋排序:摸一摸,看看这是什么蛋?

  从小到大排一排

  2、比较异同:什么地方是不一样的?什么地方是一样的?

  3、丰富经验:鸵鸟蛋

  二、蛋的作用之一——了解吃蛋的多种方式

  1、交流:蛋可以怎么吃?

  2、拓展:哪些食品里会有蛋呢?

  三、蛋的作用之二——体验蛋的不同表现情趣

  1、呈现蛋、碎蛋壳等,看看想想:蛋还可以怎么用?

  2、让幼儿玩玩一些想法。

  3、拓展:PPT与实物的呈现

  无任蛋还是碎蛋壳都会给我们生活带来许多有趣的感受。

  幼儿园中班神奇的放大镜学*活动教案 3

  活动目标

  能够正确,运用动词,学说完整的句子。

  敢于在集体面前大声说话,锻炼组词、造句的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学具准备:表现看书、跳水、喝水、吃饭、球、衣服的图片各一张,与图片相关的动词及字卡。

  活动过程

  教师和幼儿一起唱歌、跳舞,引出动词“唱歌”“跳舞”,简单告诉幼儿什么是动词。

  看图找动词。

  教师出示吃饭、看书、跳水、喝水的图片,引导幼儿看图找出相应的动词:“吃”“看” “跳”“喝”,并把图片贴在相应的动词下面。

  全体幼儿认读一遍。

  组词活动。

  教师出示动词“看提问:看,除了看书,还可以看什么呢?依此方式,让幼儿用“看” “吃”“跳”“喝”进行组词。

  联合组词游戏。

  出示衣服图片和字卡。

  教师:你们的衣服怎样了?启发幼儿组词:穿衣服、晾衣服、收衣服、叠衣服……出示球的图片和字卡。

  教师:有一个球,你们打算怎么玩这个球呢?启发幼儿组词:拍球、打球、踢球……教师随后贴出动词字卡全体幼儿认读一遍。

  动词填空。教师出示一组动词,教幼儿认读几遍,再出示几组动词空缺的句子,请幼儿找一个适合的动词填到句子里的空括号里。

  活动渗透

  美术活动:引导幼儿用绘画方式表示不同的动作。

  情境渗透;一些常见动词配上图片,张贴在语言区,供幼儿认读、巩固。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引导幼儿学*各种动词。

  家庭渗透:请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指导幼儿正确使用动词。

  活动分析

  本活动利用游戏和图片,为幼儿创设了丰富的情境,让幼儿学*动词,并能够灵活运用动词,用动同学说合成句。这样的教学形式突破了单纯的讲解和记忆,较适合幼儿,是帮助幼儿学*词汇的有效途径。活动设计符合中班幼儿全语言教育“在游戏中巩固练*发音,正确运用代词、方位词、副词、动词、连词和介词。”这一目标。

  实施指导

  活动重点:能够正确使用动词参与活动。

  活动难点:在熟练使用动词的基础上,学说完整的合成句。

  活动拓展:

  用常见动词配图制作电脑课件让幼儿点击,巩固所学的动词。

  语言区:投放图片和动词字卡,使幼儿有机会多说。

  引导幼儿将已学过的动词编成儿歌,在创编过程中巩固对动词的理解。

  注意事項

  如果幼儿出现错误使用动词的情况,教师要适时指点。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幼儿使用动词。

  言)

  幼儿园中班神奇的放大镜学*活动教案 4

  活动目标:

  1、尝试区分酸甜苦辣的不同味道,体验味觉,增加味觉经验。

  2、乐于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游戏中体验探究、发现、交流食物味道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PPT、表现酸甜苦辣的四张表情图片;酸、甜、苦、辣的食物,如柠檬水、糖水、咖啡、姜茶、话梅、奶糖、小番茄等。

  2、经验准备:幼儿熟悉生活中常见食物的味道。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今天我的美食店开张了,老师邀请你们到我的店里坐坐!

  二、看表情,猜味道

  ——刚刚饮料店来了四位小客人,他们尝了四杯不同味道的饮料,请你们猜猜他们尝的是什么味道的饮料?

  1、出示“酸”的表情图

  关键提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酸——眼睛眉毛都嘬到一起啦)

  2、验证味道

  1)请个别幼儿品尝饮料,验证味道与表情是否匹配。

  2)鼓励幼儿用好听的词描述饮料的味道(酸溜溜)。

  3)拓展思路,启发幼儿说出更多味道“酸酸”的食物。

  3、教师依次出示“甜”“苦”“辣”的表情图。(幼儿描述尝到酸甜苦辣四种味道的表情:甜——笑眯眯的;苦——想哭、含泪;辣——张着大嘴,伸着舌头,还吸凉气,脸都红了)。验证各种味道,并启发幼儿说出更多与之味道相同的食物。

  4、幼儿品尝

  幼儿自主选择一杯饮料(事先摆好不同味道的饮料),喝完后,与同伴说说自己喝的饮料是什么味道的。

  小结:原来,每种食物都有不同的味道,有酸的、有甜的、有苦的、还有辣的。

  三、听故事,激发兴趣

  1、过渡

  ——小朋友们,你们真棒!能通过自己的味觉区分“酸甜苦辣”。那老师这里还有个关于“酸甜苦辣”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酸酸、甜甜、苦苦、辣辣是4个好朋友,他们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有时躲在石头后面,有时躲在床底下,玩得不亦乐乎。有一天,酸酸突发奇想:“嗯,这样玩太无聊了,甜甜老是躲在大树上,辣辣老是喜欢躲在石头后面,一下子就找到了,太没意思啦!我们改个玩法吧!”苦苦最怕动脑筋了,它哭一张脸说:“这种事情别找我”。甜甜开心一笑说:“我有个好主意,咱们来个隐身术,藏进各种食物中去,让他们找不着我们”。辣辣听了连忙赞成说:“嗯,好主意”!

  它们究竟分别藏到哪种食物里面去了,咱们一起找一找好不好?

  2、让幼儿探索、品尝食物的味道(事先准备摆放好食物)

  3、请幼儿将自己品尝的食物按照酸甜苦辣进行归类。

  找到“酸酸”的小朋友,请你把食物放到“酸酸”的跟前。找到“甜甜”的小朋友,请你把食物放到“甜甜”的跟前,依次类推。

  4、集体检验归类是否正确。

  5、让幼儿了解不同味道的食物的好处。

  关键提问:你最喜欢吃哪种味道的食物?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小结:其实“酸甜苦辣”每种味道对我们身体都有帮助。有天然酸味的食物主要是水果,它能给我们补充维生素C。甜的食物能帮助我们提供足够的能量。(教育幼儿少吃甜食。)苦的食物抗癌抗炎症的作用。辣的食物有预防流感、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呢。

  幼儿园中班神奇的放大镜学*活动教案 5

  活动目标:

  1、能体验诗歌的情趣并在活动中大胆地用语言表达。

  2、感受和理解诗歌内容,能仿编儿歌的句子。

  3、学*用好听的声音朗诵诗歌,丰富词汇静悄悄。

  活动准备:

  1、背景图一幅,以及与之相关的可操作性图片。

  2、颜色小精灵、太阳卡片,布置颜色小精灵的家。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教师和幼儿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

  二、引导幼儿感受颜色宝宝玩捉迷藏的游戏,欣赏诗歌的中间部分

  1、指导语:提问:今天呀太阳和颜色宝宝它们也在玩捉迷藏的游戏,你们想请哪些颜色宝宝来玩游戏?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呆会儿我们要看一看他们会躲在哪里

  2、幼儿寻找教师在背景图上贴的颜色宝宝。

  3、教师引导幼儿用诗歌里的语言说出来:绿色躲在大树里,黄色躲在菊花里......

  三、幼儿完整欣赏诗歌(鼓励幼儿跟着老师一起说)

  1、欣赏后提问:

  (1)诗歌里谁和谁在玩捉迷藏?

  (2)颜色宝宝们是怎么躲起来的(学*词:静悄悄)?幼儿模仿。

  (3)颜色宝宝都躲到哪里去了?

  四、教师小结并带领幼儿学*朗诵诗歌。

  指导语:这首诗歌可真好听,把颜色宝宝和太阳说成是一群可爱的小朋友在玩捉迷藏,我们小朋友也一起用好听的声音朗诵这首诗歌吧。

  五、游戏颜色宝宝找家。

  1、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变出颜色小精灵,请幼儿说说都有哪些颜色宝宝。

  2、玩法:幼儿每人一个颜色小精灵,教师当太阳,与幼儿一起边朗诵诗歌边玩找家的游戏。

  3、鼓励幼儿边说诗歌边游戏,并能用诗歌中的话来回答问题。

  六、幼儿仿编

  出示变化了的背景图,让幼儿找一找颜色宝宝躲在哪里,并用谁躲在什么地方说一句话。

相关词条